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小学语文职称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9 09:20:36

小学语文职称论文

小学语文职称论文篇(1)

一、申报工作要求

(一)申报范围

20*、2008年在岗并符合申报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符合当年申报条件的20*年已退休人员可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根据省职办文件不再组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专业的职称评审。

二、评审工作要求

(一)工作年限、任职年限条件

在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时,专业技术工作年限和任职年限时间,均计算到2008年年底止。

(二)教学条件

教学工作量、讲稿的核定由各院(部)审核并由教务处或东湖校区管委会核准盖章。

(三)科研条件

申报人须按任现职年限统计论文论著、科研成果等。

(四)破格条件

1、破格申报是指任职年限不够规定要求或学历年限不够规定要求。

2、各系列正常申报高一级职务对任职年限、学历年限要求见《关于我院20*年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中若干问题的通知》。

3、根据省职改办文件一律不予“双破”申报。

4、中级职称原则上不予破格申报。

5、所有破格申报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须提前向学校人事处提出申请并经省职改办审核后方可参加学校评审。

(五)外语条件

除符合免试条件外,凡晋升高、中级的人员均应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组织的相应等级的外语考试,且成绩必须合格。

(六)计算机条件

除符合免试条件外,凡晋升高、中级的人员均应参加规定级别的计算机考试并获得合格证书。湖北省“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作为职称评审的能力要求,应按申报职称的级别层次逐级报考相应的级别,不得提前越级报考。

(七)水平能力测试条件

应按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参加相应级别的水平能力测试并合格,具有水平能力测试合格证。合格证有效期为三年。20*年至20*年参加水平能力测试取得的合格证有效期顺延一年。2008年水平能力测试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八)转评、转报职称的问题

1、转评职称原则上应在新岗位上工作一年以上方可申报;

2、转报职称,即在转报时同时申报晋升高一级职称,原则上不能转报。有特殊情况确需转报的,必须具备在新的岗位上工作一年以上且具备申报高一级职称任职年限的要求,且须具备晋升高一级职务的外语、计算机、水平能力测试等条件。转报须提交个人申请,所在单位领导、校职改领导小组同意,报省职改办、教育厅职改办审核。

三、申报材料要求

详见“2008年职称材料填报等有关事项的通知”

四、时间安排

1月17日前,申报人员呈交个人申请到本人所在单位,单位汇总后填写“申请评审专业技术职务登记表”一并报校职改办逾期不交个人申请视为放弃申报;

2月25日前,各学科组组织评审并向校职改办上报结果、评审材料,并交纳评审费。

2月26日?3月10日,校职改办整理、审核材料;组织申报高级职称人员材料展览;

学校将根据省职改办、省教育厅等上级单位的时间安排组织校级评审会。

特此通知

各单位:

根据湖北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开展全省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及相关文件规定,2008年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正式启动。结合我校实际,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工作要求

(一)申报范围

20*、2008年在岗并符合申报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符合当年申报条件的20*年已退休人员可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根据省职办文件不再组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专业的职称评审。

二、评审工作要求

(一)工作年限、任职年限条件

在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时,专业技术工作年限和任职年限时间,均计算到2008年年底止。

(二)教学条件

教学工作量、讲稿的核定由各院(部)审核并由教务处或东湖校区管委会核准盖章。

(三)科研条件

申报人须按任现职年限统计论文论著、科研成果等。

(四)破格条件

1、破格申报是指任职年限不够规定要求或学历年限不够规定要求。

2、各系列正常申报高一级职务对任职年限、学历年限要求见《关于我院20*年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中若干问题的通知》。

3、根据省职改办文件一律不予“双破”申报。

4、中级职称原则上不予破格申报。

5、所有破格申报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须提前向学校人事处提出申请并经省职改办审核后方可参加学校评审。

(五)外语条件

除符合免试条件外,凡晋升高、中级的人员均应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组织的相应等级的外语考试,且成绩必须合格。

(六)计算机条件

除符合免试条件外,凡晋升高、中级的人员均应参加规定级别的计算机考试并获得合格证书。湖北省“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作为职称评审的能力要求,应按申报职称的级别层次逐级报考相应的级别,不得提前越级报考。

(七)水平能力测试条件

应按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参加相应级别的水平能力测试并合格,具有水平能力测试合格证。合格证有效期为三年。20*年至20*年参加水平能力测试取得的合格证有效期顺延一年。2008年水平能力测试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八)转评、转报职称的问题

1、转评职称原则上应在新岗位上工作一年以上方可申报;

2、转报职称,即在转报时同时申报晋升高一级职称,原则上不能转报。有特殊情况确需转报的,必须具备在新的岗位上工作一年以上且具备申报高一级职称任职年限的要求,且须具备晋升高一级职务的外语、计算机、水平能力测试等条件。转报须提交个人申请,所在单位领导、校职改领导小组同意,报省职改办、教育厅职改办审核。

三、申报材料要求

详见“2008年职称材料填报等有关事项的通知”

四、时间安排

1月17日前,申报人员呈交个人申请到本人所在单位,单位汇总后填写“申请评审专业技术职务登记表”一并报校职改办逾期不交个人申请视为放弃申报;

2月25日前,各学科组组织评审并向校职改办上报结果、评审材料,并交纳评审费。

2月26日?3月10日,校职改办整理、审核材料;组织申报高级职称人员材料展览;

学校将根据省职改办、省教育厅等上级单位的时间安排组织校级评审会。

特此通知

各单位:

根据湖北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开展全省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及相关文件规定,2008年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正式启动。结合我校实际,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工作要求

(一)申报范围

20*、2008年在岗并符合申报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符合当年申报条件的20*年已退休人员可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根据省职办文件不再组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专业的职称评审。

二、评审工作要求

(一)工作年限、任职年限条件

在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时,专业技术工作年限和任职年限时间,均计算到2008年年底止。

(二)教学条件

教学工作量、讲稿的核定由各院(部)审核并由教务处或东湖校区管委会核准盖章。

(三)科研条件

申报人须按任现职年限统计论文论著、科研成果等。

(四)破格条件

1、破格申报是指任职年限不够规定要求或学历年限不够规定要求。

2、各系列正常申报高一级职务对任职年限、学历年限要求见《关于我院20*年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中若干问题的通知》。

3、根据省职改办文件一律不予“双破”申报。

4、中级职称原则上不予破格申报。

5、所有破格申报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须提前向学校人事处提出申请并经省职改办审核后方可参加学校评审。

(五)外语条件

除符合免试条件外,凡晋升高、中级的人员均应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组织的相应等级的外语考试,且成绩必须合格。

(六)计算机条件

除符合免试条件外,凡晋升高、中级的人员均应参加规定级别的计算机考试并获得合格证书。湖北省“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作为职称评审的能力要求,应按申报职称的级别层次逐级报考相应的级别,不得提前越级报考。

(七)水平能力测试条件

应按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参加相应级别的水平能力测试并合格,具有水平能力测试合格证。合格证有效期为三年。20*年至20*年参加水平能力测试取得的合格证有效期顺延一年。2008年水平能力测试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八)转评、转报职称的问题

1、转评职称原则上应在新岗位上工作一年以上方可申报;

2、转报职称,即在转报时同时申报晋升高一级职称,原则上不能转报。有特殊情况确需转报的,必须具备在新的岗位上工作一年以上且具备申报高一级职称任职年限的要求,且须具备晋升高一级职务的外语、计算机、水平能力测试等条件。转报须提交个人申请,所在单位领导、校职改领导小组同意,报省职改办、教育厅职改办审核。

三、申报材料要求

详见“2008年职称材料填报等有关事项的通知”

四、时间安排

1月17日前,申报人员呈交个人申请到本人所在单位,单位汇总后填写“申请评审专业技术职务登记表”一并报校职改办逾期不交个人申请视为放弃申报;

2月25日前,各学科组组织评审并向校职改办上报结果、评审材料,并交纳评审费。

2月26日?3月10日,校职改办整理、审核材料;组织申报高级职称人员材料展览;

学校将根据省职改办、省教育厅等上级单位的时间安排组织校级评审会。

特此通知

各单位:

根据湖北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开展全省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及相关文件规定,2008年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正式启动。结合我校实际,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工作要求

(一)申报范围

20*、2008年在岗并符合申报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符合当年申报条件的20*年已退休人员可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根据省职办文件不再组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专业的职称评审。

二、评审工作要求

(一)工作年限、任职年限条件

在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时,专业技术工作年限和任职年限时间,均计算到2008年年底止。

(二)教学条件

教学工作量、讲稿的核定由各院(部)审核并由教务处或东湖校区管委会核准盖章。

(三)科研条件

申报人须按任现职年限统计论文论著、科研成果等。

(四)破格条件

1、破格申报是指任职年限不够规定要求或学历年限不够规定要求。

2、各系列正常申报高一级职务对任职年限、学历年限要求见《关于我院20*年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中若干问题的通知》。

3、根据省职改办文件一律不予“双破”申报。

4、中级职称原则上不予破格申报。

5、所有破格申报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须提前向学校人事处提出申请并经省职改办审核后方可参加学校评审。

(五)外语条件

除符合免试条件外,凡晋升高、中级的人员均应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组织的相应等级的外语考试,且成绩必须合格。

(六)计算机条件

除符合免试条件外,凡晋升高、中级的人员均应参加规定级别的计算机考试并获得合格证书。湖北省“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作为职称评审的能力要求,应按申报职称的级别层次逐级报考相应的级别,不得提前越级报考。

(七)水平能力测试条件

应按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参加相应级别的水平能力测试并合格,具有水平能力测试合格证。合格证有效期为三年。20*年至20*年参加水平能力测试取得的合格证有效期顺延一年。2008年水平能力测试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八)转评、转报职称的问题

1、转评职称原则上应在新岗位上工作一年以上方可申报;

2、转报职称,即在转报时同时申报晋升高一级职称,原则上不能转报。有特殊情况确需转报的,必须具备在新的岗位上工作一年以上且具备申报高一级职称任职年限的要求,且须具备晋升高一级职务的外语、计算机、水平能力测试等条件。转报须提交个人申请,所在单位领导、校职改领导小组同意,报省职改办、教育厅职改办审核。

三、申报材料要求

详见“2008年职称材料填报等有关事项的通知”

四、时间安排

1月17日前,申报人员呈交个人申请到本人所在单位,单位汇总后填写“申请评审专业技术职务登记表”一并报校职改办逾期不交个人申请视为放弃申报;

2月25日前,各学科组组织评审并向校职改办上报结果、评审材料,并交纳评审费。

2月26日?3月10日,校职改办整理、审核材料;组织申报高级职称人员材料展览;

学校将根据省职改办、省教育厅等上级单位的时间安排组织校级评审会。

特此通知

各单位:

根据湖北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开展全省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及相关文件规定,2008年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正式启动。结合我校实际,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工作要求

(一)申报范围

20*、2008年在岗并符合申报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符合当年申报条件的20*年已退休人员可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根据省职办文件不再组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专业的职称评审。

二、评审工作要求

(一)工作年限、任职年限条件

在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时,专业技术工作年限和任职年限时间,均计算到2008年年底止。

(二)教学条件

教学工作量、讲稿的核定由各院(部)审核并由教务处或东湖校区管委会核准盖章。

(三)科研条件

申报人须按任现职年限统计论文论著、科研成果等。

(四)破格条件

1、破格申报是指任职年限不够规定要求或学历年限不够规定要求。

2、各系列正常申报高一级职务对任职年限、学历年限要求见《关于我院20*年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中若干问题的通知》。

3、根据省职改办文件一律不予“双破”申报。

4、中级职称原则上不予破格申报。

5、所有破格申报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须提前向学校人事处提出申请并经省职改办审核后方可参加学校评审。

(五)外语条件

除符合免试条件外,凡晋升高、中级的人员均应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组织的相应等级的外语考试,且成绩必须合格。

(六)计算机条件

除符合免试条件外,凡晋升高、中级的人员均应参加规定级别的计算机考试并获得合格证书。湖北省“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作为职称评审的能力要求,应按申报职称的级别层次逐级报考相应的级别,不得提前越级报考。

(七)水平能力测试条件

应按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参加相应级别的水平能力测试并合格,具有水平能力测试合格证。合格证有效期为三年。20*年至20*年参加水平能力测试取得的合格证有效期顺延一年。2008年水平能力测试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八)转评、转报职称的问题

1、转评职称原则上应在新岗位上工作一年以上方可申报;

2、转报职称,即在转报时同时申报晋升高一级职称,原则上不能转报。有特殊情况确需转报的,必须具备在新的岗位上工作一年以上且具备申报高一级职称任职年限的要求,且须具备晋升高一级职务的外语、计算机、水平能力测试等条件。转报须提交个人申请,所在单位领导、校职改领导小组同意,报省职改办、教育厅职改办审核。

三、申报材料要求

详见“2008年职称材料填报等有关事项的通知”

四、时间安排

1月17日前,申报人员呈交个人申请到本人所在单位,单位汇总后填写“申请评审专业技术职务登记表”一并报校职改办逾期不交个人申请视为放弃申报;

2月25日前,各学科组组织评审并向校职改办上报结果、评审材料,并交纳评审费。

2月26日?3月10日,校职改办整理、审核材料;组织申报高级职称人员材料展览;

学校将根据省职改办、省教育厅等上级单位的时间安排组织校级评审会。

特此通知

各单位:

根据湖北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开展全省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及相关文件规定,2008年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正式启动。结合我校实际,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工作要求

(一)申报范围

20*、2008年在岗并符合申报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符合当年申报条件的20*年已退休人员可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根据省职办文件不再组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专业的职称评审。

二、评审工作要求

(一)工作年限、任职年限条件

在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时,专业技术工作年限和任职年限时间,均计算到2008年年底止。

(二)教学条件

教学工作量、讲稿的核定由各院(部)审核并由教务处或东湖校区管委会核准盖章。

(三)科研条件

申报人须按任现职年限统计论文论著、科研成果等。

(四)破格条件

1、破格申报是指任职年限不够规定要求或学历年限不够规定要求。

2、各系列正常申报高一级职务对任职年限、学历年限要求见《关于我院20*年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中若干问题的通知》。

3、根据省职改办文件一律不予“双破”申报。

4、中级职称原则上不予破格申报。

5、所有破格申报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须提前向学校人事处提出申请并经省职改办审核后方可参加学校评审。

(五)外语条件

除符合免试条件外,凡晋升高、中级的人员均应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组织的相应等级的外语考试,且成绩必须合格。

(六)计算机条件

除符合免试条件外,凡晋升高、中级的人员均应参加规定级别的计算机考试并获得合格证书。湖北省“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作为职称评审的能力要求,应按申报职称的级别层次逐级报考相应的级别,不得提前越级报考。

(七)水平能力测试条件

应按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参加相应级别的水平能力测试并合格,具有水平能力测试合格证。合格证有效期为三年。20*年至20*年参加水平能力测试取得的合格证有效期顺延一年。2008年水平能力测试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八)转评、转报职称的问题

1、转评职称原则上应在新岗位上工作一年以上方可申报;

2、转报职称,即在转报时同时申报晋升高一级职称,原则上不能转报。有特殊情况确需转报的,必须具备在新的岗位上工作一年以上且具备申报高一级职称任职年限的要求,且须具备晋升高一级职务的外语、计算机、水平能力测试等条件。转报须提交个人申请,所在单位领导、校职改领导小组同意,报省职改办、教育厅职改办审核。

三、申报材料要求

详见“2008年职称材料填报等有关事项的通知”

四、时间安排

1月17日前,申报人员呈交个人申请到本人所在单位,单位汇总后填写“申请评审专业技术职务登记表”一并报校职改办逾期不交个人申请视为放弃申报;

2月25日前,各学科组组织评审并向校职改办上报结果、评审材料,并交纳评审费。

2月26日?3月10日,校职改办整理、审核材料;组织申报高级职称人员材料展览;

学校将根据省职改办、省教育厅等上级单位的时间安排组织校级评审会。

特此通知

各单位:

根据湖北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开展全省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及相关文件规定,2008年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正式启动。结合我校实际,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工作要求

(一)申报范围

20*、2008年在岗并符合申报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符合当年申报条件的20*年已退休人员可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根据省职办文件不再组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专业的职称评审。

二、评审工作要求

(一)工作年限、任职年限条件

在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时,专业技术工作年限和任职年限时间,均计算到2008年年底止。

(二)教学条件

教学工作量、讲稿的核定由各院(部)审核并由教务处或东湖校区管委会核准盖章。

(三)科研条件

申报人须按任现职年限统计论文论著、科研成果等。

(四)破格条件

1、破格申报是指任职年限不够规定要求或学历年限不够规定要求。

2、各系列正常申报高一级职务对任职年限、学历年限要求见《关于我院20*年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中若干问题的通知》。

3、根据省职改办文件一律不予“双破”申报。

4、中级职称原则上不予破格申报。

5、所有破格申报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须提前向学校人事处提出申请并经省职改办审核后方可参加学校评审。

(五)外语条件

除符合免试条件外,凡晋升高、中级的人员均应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组织的相应等级的外语考试,且成绩必须合格。

(六)计算机条件

除符合免试条件外,凡晋升高、中级的人员均应参加规定级别的计算机考试并获得合格证书。湖北省“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作为职称评审的能力要求,应按申报职称的级别层次逐级报考相应的级别,不得提前越级报考。

(七)水平能力测试条件

应按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参加相应级别的水平能力测试并合格,具有水平能力测试合格证。合格证有效期为三年。20*年至20*年参加水平能力测试取得的合格证有效期顺延一年。2008年水平能力测试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八)转评、转报职称的问题

1、转评职称原则上应在新岗位上工作一年以上方可申报;

2、转报职称,即在转报时同时申报晋升高一级职称,原则上不能转报。有特殊情况确需转报的,必须具备在新的岗位上工作一年以上且具备申报高一级职称任职年限的要求,且须具备晋升高一级职务的外语、计算机、水平能力测试等条件。转报须提交个人申请,所在单位领导、校职改领导小组同意,报省职改办、教育厅职改办审核。

三、申报材料要求

详见“2008年职称材料填报等有关事项的通知”

四、时间安排

1月17日前,申报人员呈交个人申请到本人所在单位,单位汇总后填写“申请评审专业技术职务登记表”一并报校职改办逾期不交个人申请视为放弃申报;

2月25日前,各学科组组织评审并向校职改办上报结果、评审材料,并交纳评审费。

2月26日?3月10日,校职改办整理、审核材料;组织申报高级职称人员材料展览;

学校将根据省职改办、省教育厅等上级单位的时间安排组织校级评审会。

特此通知

各单位:

根据湖北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开展全省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及相关文件规定,2008年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正式启动。结合我校实际,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工作要求

(一)申报范围

20*、2008年在岗并符合申报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符合当年申报条件的20*年已退休人员可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根据省职办文件不再组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专业的职称评审。

二、评审工作要求

(一)工作年限、任职年限条件

在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时,专业技术工作年限和任职年限时间,均计算到2008年年底止。

(二)教学条件

教学工作量、讲稿的核定由各院(部)审核并由教务处或东湖校区管委会核准盖章。

(三)科研条件

申报人须按任现职年限统计论文论著、科研成果等。

(四)破格条件

1、破格申报是指任职年限不够规定要求或学历年限不够规定要求。

2、各系列正常申报高一级职务对任职年限、学历年限要求见《关于我院20*年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中若干问题的通知》。

3、根据省职改办文件一律不予“双破”申报。

4、中级职称原则上不予破格申报。

5、所有破格申报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须提前向学校人事处提出申请并经省职改办审核后方可参加学校评审。

(五)外语条件

除符合免试条件外,凡晋升高、中级的人员均应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组织的相应等级的外语考试,且成绩必须合格。

(六)计算机条件

除符合免试条件外,凡晋升高、中级的人员均应参加规定级别的计算机考试并获得合格证书。湖北省“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作为职称评审的能力要求,应按申报职称的级别层次逐级报考相应的级别,不得提前越级报考。

(七)水平能力测试条件

应按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参加相应级别的水平能力测试并合格,具有水平能力测试合格证。合格证有效期为三年。20*年至20*年参加水平能力测试取得的合格证有效期顺延一年。2008年水平能力测试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八)转评、转报职称的问题

1、转评职称原则上应在新岗位上工作一年以上方可申报;

2、转报职称,即在转报时同时申报晋升高一级职称,原则上不能转报。有特殊情况确需转报的,必须具备在新的岗位上工作一年以上且具备申报高一级职称任职年限的要求,且须具备晋升高一级职务的外语、计算机、水平能力测试等条件。转报须提交个人申请,所在单位领导、校职改领导小组同意,报省职改办、教育厅职改办审核。

三、申报材料要求

详见“2008年职称材料填报等有关事项的通知”

四、时间安排

1月17日前,申报人员呈交个人申请到本人所在单位,单位汇总后填写“申请评审专业技术职务登记表”一并报校职改办逾期不交个人申请视为放弃申报;

2月25日前,各学科组组织评审并向校职改办上报结果、评审材料,并交纳评审费。

2月26日?3月10日,校职改办整理、审核材料;组织申报高级职称人员材料展览;

学校将根据省职改办、省教育厅等上级单位的时间安排组织校级评审会。

特此通知

各单位:

根据湖北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开展全省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及相关文件规定,2008年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正式启动。结合我校实际,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工作要求

(一)申报范围

20*、2008年在岗并符合申报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符合当年申报条件的20*年已退休人员可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根据省职办文件不再组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专业的职称评审。

二、评审工作要求

(一)工作年限、任职年限条件

在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时,专业技术工作年限和任职年限时间,均计算到2008年年底止。

(二)教学条件

教学工作量、讲稿的核定由各院(部)审核并由教务处或东湖校区管委会核准盖章。

(三)科研条件

申报人须按任现职年限统计论文论著、科研成果等。

(四)破格条件

1、破格申报是指任职年限不够规定要求或学历年限不够规定要求。

2、各系列正常申报高一级职务对任职年限、学历年限要求见《关于我院20*年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中若干问题的通知》。

3、根据省职改办文件一律不予“双破”申报。

4、中级职称原则上不予破格申报。

5、所有破格申报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须提前向学校人事处提出申请并经省职改办审核后方可参加学校评审。

(五)外语条件

除符合免试条件外,凡晋升高、中级的人员均应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组织的相应等级的外语考试,且成绩必须合格。

(六)计算机条件

除符合免试条件外,凡晋升高、中级的人员均应参加规定级别的计算机考试并获得合格证书。湖北省“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作为职称评审的能力要求,应按申报职称的级别层次逐级报考相应的级别,不得提前越级报考。

(七)水平能力测试条件

应按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参加相应级别的水平能力测试并合格,具有水平能力测试合格证。合格证有效期为三年。20*年至20*年参加水平能力测试取得的合格证有效期顺延一年。2008年水平能力测试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八)转评、转报职称的问题

1、转评职称原则上应在新岗位上工作一年以上方可申报;

2、转报职称,即在转报时同时申报晋升高一级职称,原则上不能转报。有特殊情况确需转报的,必须具备在新的岗位上工作一年以上且具备申报高一级职称任职年限的要求,且须具备晋升高一级职务的外语、计算机、水平能力测试等条件。转报须提交个人申请,所在单位领导、校职改领导小组同意,报省职改办、教育厅职改办审核。

三、申报材料要求

详见“2008年职称材料填报等有关事项的通知”

四、时间安排

1月17日前,申报人员呈交个人申请到本人所在单位,单位汇总后填写“申请评审专业技术职务登记表”一并报校职改办逾期不交个人申请视为放弃申报;

2月25日前,各学科组组织评审并向校职改办上报结果、评审材料,并交纳评审费。

小学语文职称论文篇(2)

关键词:

中日;校园称谓语;差异;原因

不同的国家、民族,因语言不同,各自的称谓语自然会以不同的文字、形式表现出来。但是,不同的国家、民族称谓语的不同,其差异并不只是语言层面上的,还与其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有着直接、紧密、深刻的联系。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全部的历史和文化。称谓语的不同自然也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化间的差异。中日两国校园称谓语间的差异归根结底应是中日两国社会文化差异的体现。

一、职官称谓

在中国校园中,老师和老师之间互相称呼对方的职务,如“许主任”、“董校长”等等再正常不过了。学生对老师有时也会以职务相称,如“系主任”、“班主任”等。更有甚者,学生间也会以官职相称,如“班长”、“支书”、“社长”之类的。可以看出,在中国校园内,职官称谓是相当普遍的。然日本却大不同,职官称谓在日本校园中相当罕见。究其原因,恐怕不得不从各自的文化说起。汉民族的职官文化早熟且发达,对中国历代社会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早在先秦时期,中国的政府组织就已高度发展,各级官职设置周密,名目繁复。职官与个人的身份地位、经济状况等都有直接关系,因而职官称谓的使用相当普遍。如我们熟知的“杜工部”和“韩吏部”实则就是对“杜甫”和“韩愈”的职官称谓。只因杜甫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韩愈曾任吏部侍郎。类似这样的称谓可谓数不胜数。后世流行的某些职业、职衔称谓,如“大夫”、“教授”、“博士”、“郎中”、“导师”等,实际上都是由职官称谓演变而来的。近现代社会以来,中国的职官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但职官文化仍具广泛影响,职官称谓的使用依然普遍。除了政府机关、公务活动等必须使用职官称谓,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对担任一定职务的人,习惯上还是使用职官称谓居多,因为人们认为这样比其他任何称谓都显得更为尊敬礼貌。因此不难理解中国校园中,老师之间、学生对老师以及学生之间时常会出现的官职称谓了。日本受中国的影响,“上下、尊卑”的观念也非常明显,这一点也会体现在官衔、职衔的称谓上。但日本并不只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明治维新以来,西方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也很广泛,倡导自由、平等的思想就是其一。因此,日本校园当中,仅仅是老师对学校管理层的领导会用职官称谓,而老师之间、学生对老师以及学生之间并不使用。

二、拟亲属称谓

拟亲属称谓就是指对没有亲缘关系的交际对象使用亲属称谓来相互称呼,是汉语中普遍使用的一种称谓形式。在中国校园中,学生对后勤人员经常会以拟亲属称谓相称,如“楼管阿姨”、“看门大爷”、“食堂大妈”等等。这些称谓使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可以称得上是绝对的大众化称谓。其次,学生间的拟亲属称谓也是相当普遍,“师兄”、“学姐”、“X哥”、“老三”等等,都是这一称谓的具体表现形式。那日本校园呢?可以说此类称谓是几乎不用的。为何如此?也得从两国的社会文化入手探其究竟。拟亲属称谓在中国人的人际交往中可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其深层渊源还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意识。它是家族意识的扩大和延伸,是宗子意识的泛化,是传统礼俗意识对人的交际行为规范的结果。它与我们的社会结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是分不开的。在中国人的日常交往中,人们往往比照亲属之间的年龄、辈分,借用亲属称谓语来称呼对方,它被普遍应用于邻里、同事、同学、官民、主仆、师徒、朋友等各种关系的人群中。为了表示礼节,人们总是用拟亲属称谓称呼对方,即使知道对方的姓名和职业。因为在中国人看来,这类称谓往往具有其他称谓所不具备的神奇功效,那就是它会显得彼此更亲切、亲近,具有缩小说话人和说话对象间距离的作用。因此,在中国校园里,学生对后勤人员以及学生之间拟亲属称谓会频繁出现。相比较,日本则不然。日本人具有非常强烈的集体或集团意识,他们的集团意识不是以家族为中心,而是以他们赖以生存的公司、社会,甚至国家为核心,所以日本人的亲属意识相对较淡薄,不太重视旁系亲属。因此,在日语中可供使用的亲属称谓较少,在已知对方的姓名和职业时,日本人会选择使用姓名称谓和职业称谓。这也就是为何日本校园中拟亲属称谓使用并不广泛的原因之一。其次,日本是个有着强烈归属感的民族,但他们有着这种群体意识的同时,更渴望和追求在种种和谐统一的群体关系中合理的自我位置。所以,日本人注重自己和他人(包括家人)在群体中的位置,并保持相对的距离。过远显得太冷漠,过近又显得太亲昵,二者均被认为是“失礼”行为。所以,这种不即不离、不远不近的交际原则使得拟亲属称谓的使用自然不会过于频繁。另外,日语的拟亲属称谓又具有绝对的年龄限定,有一个客观的社会标准。例如三十岁以上,已婚有小孩的可称为おじさん(叔叔)、おばさん(阿姨),而七十岁左右,已退休的才能称为おじいさん(爷爷)、おばあさん(奶奶)。如果贸然对陌生人、对年青的陌生人使用拟亲属称谓常常被看成是非常“失礼”的行为,甚至会导致交际失败。因此,日本人对陌生关系者使用拟亲属称谓是慎之又慎,所以校园中没有太多的拟亲属称谓实属自然。不同的是,汉语受宗法制度的影响,选择称谓语时,看重权利关系和上下关系。但是,如果这两种关系不明确时,汉语则注重拉近人与人的社会距离。邻里、朋友、同事,甚至于陌生人以及临时关系中都时常会使用拟亲属称谓。因此,这也可以算做中国校园中拟亲属称谓使用频繁的原因之一吧。甚至,我们也可以认为中国校园中老师间使用“‘老/小’+姓”,老师对学生使用“‘小’+姓”、“去姓称名”或是“昵称”,以及学生间的种种“昵称”等也都是这一社会文化现象的体现。

三、称谓语“老师”

无论是中国校园,还是日本校园,对于任课教师,称谓都是一致的,中国是“老师”,日本是“先生”。然在中国,“老师“也是对教辅人员最最主要的称谓方式。而日本则大不相同,日本学生只会称呼教学岗位上的人为“老师”,而对于教辅人员,“さん”、零称谓以及“事務室の人”才是恰当的称谓方式。在中国的现代汉语词典中,“老师”一词被定义为“教学生知识的人,尊称传授文化、科学和技术的人,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于是,在大学校园中,对于教学人员“老师”是他们当仁不让的称呼。然在当今大学校园里,学生们不仅对教他们知识的教师称之以“老师”,对图书馆、实验室以及行政办公室等非教学人员也称之为“老师”。众多研究结果指出此现象是由于对非教学人员称谓语的缺失而造成的。然而,在日本大学校园,对非教学人员同样也是称谓语缺失的情况下,却未出现类似结果,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们知道,礼貌原则具有普遍性,但不同文化在体现礼貌的方式、侧重点以及在礼貌的判断标准上都有所不同。中国人在交际的时候,对与自己有临时关系的人,一定要使用泛称后再进入话题,使用零称谓就不自然,有时就是不礼貌。且多数学者的研究都指出,中国人在使用称谓语时一般遵循“尊人贬己”这一礼貌原则。于是,在校园中,不知道该如何称呼工作人员时,“老师”这一称谓便成为最稳妥最“合适”的称谓了。相反,日本人在进行交际的时候,对于与自己有临时关系的人,直接使用“挨拶言葉”(寒暄语),而不使用称谓语则是礼貌的。再加上日语中“先生”一词是对教师、医生、律师、政治家等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的尊称,因此绝不可能随意滥用。若是对某个本不该被称为“先生”的人使用了“先生”这一称谓,极有可能会被误认为是对对方的讽刺。另外,中日校园中对后勤人员称谓的差异也应是这一礼貌原则的体现吧。在中国,介于不称呼对方就会显得不礼貌,于是就会有“直呼岗位”、“直呼‘师傅’”或是使用拟亲属称谓。日本虽然也有像如“八百屋さん、本屋さん”之类的职业称呼,但一般不面对面直接使用,而同样也只是使用“挨拶言葉”。

四、绰号称谓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校园称谓语中的绰号问题。无论是中国学生,还是日本学生,都会偶尔给老师起些绰号。所不同的是,中国学生给老师的绰号形式极其丰富,有体貌特征类的、有普通形式的、有詈语式的。如“秃头陶教授”、“灭绝师太”、“老处女”等。而相比较而言,日本学生给老师的绰号形式则比较单一。如“森下(もりした)もりし”、“ドラえもん(又矮又胖的男老师)”。至于学生间的绰号,情况也类似。日本学生大多是根据对方的原名进行音节上的省略或变化,或者根据对方的外形特征来选取,相对保守。如“天パ”、“ひめ”、“ハゲ”等。而中国学生在此方面简直可以用极尽所能来形容,发挥想象和创造到了极致的地步,形式相当之丰富。如“哲人”、“少女杀手”、“忧郁小黄瓜”、“愤青”、“鲶鱼嘴”、“睡寒三友”等等。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绰号是一种特殊的称谓语,就是根据某人身上的一些特点,给其取一个有代表性的称谓。绰号也叫外号,古已有之,并非新生事物。给人起外号一直都是世界性的言语交际现象。但外号如何起,如何叫,则因各国文化背景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当年北大教授IssacTaylorHeadland(1859-1942)在他的“TheChineseBoyandGirl”一书中有点夸张地说,中国人性格中有给每个人起外号的倾向。那么校园中的大学生自也不例外。中国的大学生生活和学习都在校园之中,同学间互相熟悉彼此了解,于是互赠绰号自然在所难免。再加上大学生们善于幻想,勇于创造的性格特征,绰号种类千变万化也是情理之中。但绰号文化之所以能称之为校园文化的代表,归根结底还得归功于中国人活泼、随和的民族性格。在中国人看来,好友间互称绰号那是亲密的表示。日本虽与中国毗邻、两国自古往来频繁,但两国文化在似曾相识中又有质的不同。日本是所谓的“纵式社会结构”,上下等级尊卑较严,讲究礼仪谦恭,陌生人之间较难接近,即使是朋友同学之间也要分清长幼,需要使用敬语。因此,绰号的使用限制也就比中国多。一般只能在背地使用,当着本人的面叫,常常被视为无礼,甚至会惹怒对方。因此,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日本学生彼此间起绰号的概率较之中国学生自然要小很多,再加上日本学生都是校外住宿,彼此间接触熟悉的程度比起中国学生来说也要低很多,所以日本校园中绰号的种类稀少、使用不多自然合情合理。

综上所述,中日校园称谓语有诸多异处,究其原因,都能在两国社会、历史、文化中找到根源。丁夏在自己的文章中曾经提到“从某种意义上,对语言运用的‘地道’是比‘正确’、‘规范’更高的层次和境界”。因此,为了力求“地道“,我们在学习对方国家语言的同时,究其根本,探其缘由就显得尤为必要。

参考文献:

[1]程放明.现代社会语言环境中汉日语亲属称谓的对照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1(1).

[2]丁夏称谓与文化—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看汉语称谓词语[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0(4).

小学语文职称论文篇(3)

一、引言

称呼是当面招呼用的表明彼此关系的名称。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来看,称呼具有极其丰富的社会和文化内涵,是否称呼对方及如何称呼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微妙的社会关系,并直接映射出双方之间的权势和同等关系,而具体的称呼方式又取决于双方社会、文化、教育、年龄和性别等诸多因素,即称呼语是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在言语行为上的体现,是人际关系的晴雨表。

二、与权势因素、同等关系和称呼语有关的研究

布朗和吉尔曼(Brown,Roger & Gilman,Albert,1960)在有关第二人称代词T(单数)和V(复数)用于单数的研究中提出了“权势”(Power)和“同等”(Solidarity)理论。所谓“权势”,指的是如果一个人能控制另一个人的行动,他/她对后者就具有权势,这是一种非相互的关系。“同等”指的是双方有共同点,是一种相互的关系。拉丁文中有两个第二人称代词,分别是单数“tu”(T)和复数“vos”(V),复数V表示敬称。权势高者对权势低者使用T,反之称V;而当同等因素被强调时,无论权势强弱,有共同点就称T,无共同点则称V。布朗和吉尔曼在对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的研究中发现,到20世纪中叶“同等”逐渐成为替代“权势”的主要因素,人们倾向于用T相互称呼,而权势高的人是促进这一转变的主要力量。

根据布朗和吉尔曼的研究成果即“权势关系”与“同等关系”的模式,社会语言学家把称呼语分为两种范畴:对等式称呼(reciprocal)和非对等式称呼(nonreciprocal)。前者指交际双方使用相同的称呼语,例如双方用相互直呼其名的方法称呼对方,目的是要建立“同等性”关系;非对等式称呼则指交际双方使用不同的称呼语,例如交际双方的一方直呼对方的名字,而另一方则用头衔加姓氏的呼语。这种差异反映出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关系,即一定的权势关系。从呼语策略中可以看出交际双方的权势、平等、熟悉程度及职业甚至性别等。布朗和福特的研究发现,美国英语是以姓名称呼选择为主,包括直呼其名(FN:First Name)和以“头衔+姓”(TLN:Title+Last Name)称呼(Fasold,2000)前者的使用意义类似于代词T,代表同等;后者则与V相似,传达权势与差别。

三、中美师生称呼语对比分析

称呼对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社会地位及亲疏程度起到标示作用,是言语层面最先也是最明确体现人际距离的方式。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在称谓上的最大区别在于汉语称谓的不对等性和美国英语称谓的对等性。在中国文化中,等级因素仍然发挥主导作用,这表现在姓名称谓与称呼代词使用上的不对称性:拥有相对权势者更倾向于接受彰显自己地位、等级、尊严的姓名称谓和称呼代词的尊称形式“您”,相对权势低者倾向于使用尊称形式“您”和接受非尊称形式“你”的称呼。美国人在交往过程中选择称呼时不看重双方的地位、等级、阶层差别,而主要是看双方的熟悉程度和信任程度。代词称呼和姓名称谓两类称呼方式在中美师生言语交际中都被广泛应用,下文将从师生关系的两个维度加以分析。

(一)代词称呼

1.老师称呼学生

在指代第二人称方面,汉语里有“你”(平称)和“您”(敬称)的区分,这与欧洲语言中T/V的区分相似,其使用方式基本遵循“权势”和“同等”原则。中国教师被“尊敬师长”的传统赋予的优势社会地位和师生之间教育层次差别构成了老师对学生拥有的权势。“你”和“你们”是教师对学生最常用的称呼方式。美国英语中没有平称和敬称之分。“you”既可以表示“你”,也可以表示“你们”,常被教师用来称呼学生,显示了双方之间关系的同等。

2.学生称呼老师

在使用代词称呼老师方面,中国学生往往会采用“您”这一尊称来表现对教师的尊敬,尤其是在正式场合对那些不太熟识、年事较高且学术声望较高的老师更倾向于用此称呼。可见,在中国文化中年龄和学术地位是两个很重要的“权势”因素。但有时也会出现中国学生对那些年龄相仿的教师使用“你”称呼,这可能是因为学生自身感觉与年轻教师的心理距离和社会距离较小的缘故。

(二)姓名称呼

1.老师称呼学生

①姓+名VS First Name+Last Name

“姓+名”是中国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最常用的称呼方式,如“张鹏”、“李晓”等。即使在有些课堂上学生的年龄甚至比教师都大,教师也可以连名带姓直称学生。作为最普遍的称呼方式,“姓+名”称呼肯定了教师的权势地位,同时也弱化了师生间的同等关系。而“First Name+Last Name”的称呼形式由于过于正式在美国课堂上很少被采用。

②直呼其名

在美国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最常用的称呼就是直呼其名,如“Mary”、“John”等。之所以如此,是教师把学生当成与自己平等的个体,这也是对学生坦诚友好的体现。而中国教师很少对学生直呼其名,不带其姓。主要原因是中国老师觉得直呼其名显得较为随意,与课堂教学这样的正式语境显得格格不入。不过也有老师为了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对学生直呼其名,以此来增强师生之间的亲近感,但这种称呼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双方的身份意识。

③姓名+同学VS头衔+姓

在特定情况下,为了表示特殊的意义,中国老师和美国老师会分别用姓名加身份词和“头衔+姓”的方式称呼学生,如称学生为“李小鹏同学”、“王萍同学”和“Mr. White”、“Miss Smith”等。这些特定情况多是教师表扬或责备某个学生时,并伴随着一定的语调。

2.学生称呼老师

①姓+老师VS Title+Last Name

“对人的尊敬只有通过采用以示尊敬的语言形式来表达”(Levinson,1983)。“姓+老师”是中国学生对老师最常用的称呼形式,如“张老师”、“李老师”等。呼出教师的“姓”是为了区分,而“老师”作为一种头衔和职业身份标识在称呼语中的出现恰当地传递了学生对教师及其职业的尊敬。这种称呼方式体现了学生相对老师的晚辈身份和师生之间的社会距离,但师生之间的同等关系却没有显示。

美国学生通常以TLN的形式来称呼教师,即Mr./Mrs./Miss/Ms.+Last Name。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师生之间相互不熟悉或老师学术地位较高且备受尊重时。TLN形式的称呼代表的不是师生之间的等级和权势关系,而是学生对老师的一种敬意、庄重感和距离感。

③姓+学术头衔/职衔VS学术头衔/职衔+Last Name

中美学生都会根据老师的学术头衔选择对其的称呼。如:“王教授”、“顾博士”、“Professor Smith”和“Dr. Brown”等。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称谓方式通常只把高级职称和学位如Professor(教授)和Doctor(博士)等用作称呼语来表达对被称呼者的敬重。而相对较低的职称如讲师、助教或较低学位如硕士、学士等都没有被两国学生用作称呼语。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如果一位老师既有博士头衔又有行政职务,他会向学生强调他的学位而非行政职务。中国学生更倾向于根据老师的行政职务来称呼,这足以说明学术地位在英语文化中备受重视,而行政权力在中国文化中更为人所强调。

⑤老师VS Sir/Madam

交际中常把那些处于职业系统较高层级的、受人尊敬的职业作为称呼语凸显出来(刘楚群,2003)。在中国“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文化背景下,“老师”作为“读书人”从事的职业往往受人尊重,所以在师生交际中“老师”常被学生作为称呼语凸显出来。直呼“老师”这一职业头衔而省略其姓,在表示对教师亲近感的同时也暗含了师生之间的权势关系。在美语中却没有直呼老师“teacher”的现象,这是因为teacher只是一个称谓名词,表示的仅仅是一种职业,“绝不可作称呼语,也不是尊称”(胡文仲,1982)。在美国南部一些地方,sir和madam常被学生作为敬称用来表示对老师的敬意和与老师保持的距离。

四、讨论

通过上文对中美师生之间的称呼语对比,我们可以看出:

(一)和美国师生之间较为随意的称呼相比,中国师生称呼语显得严格而正式,且中国学生有多种称呼老师的方式。

(二)在代词称呼方面,中国师生之间是非对等式称呼语。学生一般采用尊称“您”来表示对教师的敬意,类似于欧洲语言中的V称呼。而教师对学生采用的是“你”称呼,与T称呼相近。美国师生之间是对等式称呼语,双方均采用T称呼。

(三)在姓名称呼方面,中国教师对学生采用的是“姓+名”结构的称呼方式。学生在称呼老师时通常带上“老师”这一标明教师职业身份和头衔的标识词来表达对老师的尊敬。同时,对老师绝不能用姓名称呼(英语课堂例外)。这一非对等的称呼形式表明了中国师生之间礼仪化的权势关系:教师处于明显的权势优势地位,而学生处于相对应的弱势地位。彼此间的称呼体现不出师生的同等关系。美国师生均可接受FN模式的称呼,老师对学生是舍其姓而直呼名,学生通常也可以较为随意地直呼教师名字,从他们的称呼语中可以看到较多的师生同等。

五、结语

本文结合布朗和吉尔曼提出的“权势”和“同等”理论探讨了中美师生之间称呼语使用情况。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中国师生之间的称呼语体现的是师生之间的“权势关系”,而美国师生称呼语体现的更多是师生同等。这两类称呼语的不同显示了两种文化的不同:中国是一个高权势距离的国家,“权势”比“同等”更有优先权。由于受差序格局的社会因素的影响,中国人较习惯于非对等式的称呼,师生之间更是如此。美国文化相对注重个人主义,强调个性、独立和相互平等,是低权势的,“同等”理念是人们言语交际的价值导向,因此T称呼,主要为不带姓的名的运用有着日渐上升的趋势,很大程度上代替了传统理论上的V称呼。美国师生称呼语的运用反映的就是这一种同等关系。

参考文献:

[1]Brown,Roger and Gilman,Albert.The Pronouns of Power and Solidarity[A].InT.A.Sebeok.Style in Language[C].Cambridge:M.I.T.Press,1960.

[2]Fasold,R.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Hudson,R.A.Socio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4]Levinson,Stephen.Pragma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5]刘楚群.人际接纳与汉语称呼语[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

小学语文职称论文篇(4)

 

近年来,随着对外交流程度的不断加深,作为国际的交际手段的英语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科技论文,成人学习。为此,我国各企事业单位都强调了外语的重要性。在我国,除了全国人事部组织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考试外,还有各行各业的职称外语考试。中石油职称英语是中石油系统内部组织的一种职称英语考试。本文将从培训现状和改进策略两个方面来对中石油职称英语培训进行阐述。

一、中石油职称英语培训教学现状剖析

(一)成人学员学习职称英语存在的问题

1.学员个体的差异造成英语学习基础的薄弱

首先是年龄结构分布的差异。石油职称培训对年龄没有作严格的限制,因此学员的年龄分布就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根据我们在2009年对56名学员的问卷调查, 30岁以下的有10人,占总人数的约18%;31—40岁的有32人,占57%;41—50岁的有11人,约占20%;50岁以上的有3人,占5%。可以说31—40岁的这部分人是培训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次是学历结构分布的差异。从调查的结果(按第一学历)来看:具有中专学历的占9%,具有大专的占36%,具有本科的占55%。这就反映出他们受教育程度的悬殊性和英语基础的参差不齐。特别注意的是绝大部分学员,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很小或者甚至没有使用到英语,原有的英语基础因毕业工作多年而淡忘了。最后是职称构成分布的差异。参加职称培训的学员中,已获得初级而报考中级的有25人;已获得中级,想晋升高级的有31人。由此看来,学员个体的差异造就了他们的英语学习起点的不同。

2.成人学习英语的不利因素

第一,单纯的机械性记忆差。科技论文,成人学习。成人学习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中石油职称考试中心

所指定教材上的词汇和其他知识点,很难记住,出现了机械性的记忆减退。第二,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的固定性。成人随着工作和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都已成定型了。科技论文,成人学习。在这个时期(平常很少使用英语,而现在要报考职称考试),自然而然地受到汉语的思维方式去学习。第三,学习压力大,畏难情绪严重。成人学员由于成家立业,既有工作又有家庭,扮演了很多不同的社会角色,尤其是业余上课,没有充足的时间用来学习,感觉压力大。与此同时,毕业多年,对英语的生疏,面对学习方面的问题,出现了严重的畏难情绪。

(二)培训教师的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

1.培训学员的教学形式分散、时间周期短

职称培训实行学员“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为原则的办学形式,考虑到学员的实际情况,教学形式采取的是业余时间的教学。以我校为例,我们安排每周一、三、五晚和周六全天。这样的安排既要考虑学员的工作时间,又要考虑绝大多数学员的培训时间,但还是不能保证每个学员都能来上课,因为有的要上夜班和周末班。学员如遇到缺课,就很难理解文章。

2.培训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目前职称英语培训采取的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老师一句一句地指出每篇课文中的疑难单词和短语,并解释出它们的意思,如遇到学员难懂的语法现象,详细地讲解,并举出例子,阐明其用法,分析文中的句子结构,然后把整句翻译出来,学员被动地接受译文。这样做,虽迎合了学员的要求,但缺乏语篇分析,加之,缺乏对阅读方法的指导,不利于对文章的整体理解。课堂教学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学员与老师之间缺乏足够的互动,学员处于被动地位。在教学手段上,课堂上仍然使用的是粉笔、教科书、备课本和黑板,多媒体教学手段还未普及推广使用。课后,学员只靠教科书、笔记和字典,学习方法也单一。而且,各油田职称教学单位独自为阵,缺乏相互沟通和联系。这些都不利于极大地提高学员的学习质量和效率。

3.培训教师的教学压力大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成人学员个体的差异性,导致了英语知识的参差不齐,语言能力和掌握程度不均衡,对培训教学的讲解和进度要求不同。这些学员被安排在同班上课,培训老师难以考虑到每个学员的个体差异和实际需求,只能采取折衷的方法。其次,摘要求老师划重点和押题。科技论文,成人学习。所有这一切无形之中都给培训老师施加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二、中石油职称英语培训教学改进的几点策略

(一)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员学习英语的兴趣

积极地利用现代的教育技术手段,更新传统的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和网络来进行教学,如幻灯,PowerPoint,CAT教学软件,建立网上学习讨论区,如BBS,把课文讲解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并配有文字、声音、图片、动漫。允许学员下载课件,有助于解决缺课学员的学习。多媒体教学可使单调的传统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有趣,增强学员的记忆力。网络教学可解决部分学员工作繁忙与学习、培训之间的矛盾,使得学员的学习时间更加具有灵活性,满足不同背景的学员的学习需求,调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大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二) 加强语篇分析,提高对文章的理解

1.课文教学与背景知识相结合

我们知道背景知识的了解程度会直接影响到阅读的效率,可以说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在理解文章方面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介绍背景知识除了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正确理解外,还有助于学员开阔视野,扩大对国外文化的了解,丰富他们已有的知识。背景知识的介绍,有助于语篇分析教学。在课文教学前,培训教师要了解与教材的文章有关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在作课文的讲解前,给学员提问,或使用与课文有关的文字,图片,录音,网络等来介绍背景知识,渐渐地过渡到正式的课文教学。比如,2007年版的中石油职称英语《通用英语选读》第一课,文章关于的是胡主席在俄罗斯的彼得格勒的讲话,标题是: President Hu Urges Efforts to EnsureGlobal Energy Security.(胡锦涛主席敦促国际社会协同努力保障全球能源安全)。讲这一课时,先向学员提问:(1). 圣彼得堡在世界的具体位置在哪里?(2).文中提到的G8是指的哪些国家?(3).全球能源指哪些?随后,可请学员来作答,然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出来。科技论文,成人学习。

2.加强语篇分析,提高学员的阅读理解能力

加强语篇分析,就是要以语篇为起点来进行分析。根据系统功能语法,结合职称英语的课文,我们按照语篇—-段落—-词语的模式来进行语篇分析。首先,在学员读完文章的标题后,让他们预测出语篇的主要讲什么内容(即文章的大意)和文体特点,是记叙、议论、说明、还是新闻、或评论。然后让学员通读全文,发现文章的语篇布局的结构框架,文章的主位---述位组织发展的形式。紧接着老师分析段落之间、句子之间的衔接手段,如照应、省略、连接、替代等。最后,通过语篇语景,分析重点词、难词和短语的语义,感情色彩,句子中是否有语法隐喻等。语篇分析是按照语义从上到下,由宏观结构分析到微观结构分析,有助于学员把握整篇文章的理解能力。

3.指导并讲解一些实用的阅读方法

在职称英语的培训过程中,给学员讲解一些阅读方法,是非常有助于他们正确地阅读和理解文章的语篇含义、要点,写作者的立场、态度和观点。可从三方面来进行指导:(1)运用速读,寻找出文章的中心大意,了解文章关键词,及一个意群,这非常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如:/The book stolen yesterday /was given back to thestudent, Wei Fang, /by the teacher, Miss Wang.

(三)强化学员的翻译能力方面的培训

中石油职称英语与全国人事部的职称英语相比,在试题中多了一道翻译题,占全卷的20%。这20分,能反映出学员的英语基础和翻译能力,也就决定了得分的高低。为此,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培训。我们可以按照翻译的三步曲来进行:首先是理解,理解是基础,是正确翻译表达的前提。科技论文,成人学习。培训学员根据语境和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句子和篇章。其次是表达,要注意正确地选择汉语的词汇、感情色彩、所指含义等,根据原文(英语)的内容,特点,忠实地再现出来。比如:Many people think he is one of the most ambitiouspoliticians of our times.(很多人认为,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有野心的政治家之一。)在此,ambitious翻译成“有野心的”,能符合原文所表达的褒贬色彩。最后是校核,看译文是否恰当地反映出原文的意思,作者的立场等。如有错误,应当改正。需要说明的是中石油职称英语试卷中的翻译部分来源于所指定的教材,但试卷上的英文,有几处改动,更要注意理解和翻译。

(四)提倡分类编班培训教学

几十名学员在同一班上课,培训教师很难把握住每个学员的需求。要满足每个人的学习要求,就需要根据学员的英语基础,进度快慢要求,来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分类编班,对其进行更有针对性地培训,满足他们个体的学习需求,有助于减轻培训教师教学的心理压力。

(五)加强各大油田教学单位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各大油田的职称英语培训,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当然也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更应加强各大油田教学单位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互联网,把培训课老师组织起来,共同编写讲稿,制作精品的教学课件,扩大教学手段,实行资源共享,相互给跨油田的学员进行辅导和答疑,也允许学员之间进行互相沟通与交流。实行跨油田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有助于教师之间取长补短,教师与学员之间的互动,学员之间的感情共鸣,有助于减少培训教师和学员的心里压力,大大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总之,从职称英语培训教学现状方面的分析,我们看到了中石油职称英语培训教学中所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面对问题,我们应该重新认识、思考并探讨出一些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改进策略,建立起一套更适合于成人石油职称英语教学体系,力争在有限的时间里,既能让学员在英语学习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又能在职称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曹宇宏.谈提高成人英语教学质量的方法【J】.继续教育研究,2008(5):140—141.

〔2〕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

〔3〕全国外语高校成人教育协作组编.全国外语高校成人教育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7--29;60—63;139—141.

〔4〕上海外国语大学继续教育研究和继续学院组编.新世纪成人外语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186—195;247—248;277—279.

〔5〕魏星等.军医大学任职教育现代化于需求调查分析【J】.继续教育2008(6):25—26.

〔6〕张朝宜.语篇分析与精读教学【C】. 余谓深等主编《语言的功能》.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1998: 468—475

〔7〕曾灃生.试论成人函授语言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8(5).

小学语文职称论文篇(5)

前言

公共演讲,尤其是政治演讲对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很多学者已对公共演讲进行了广泛研究,如传统语法的研究、演讲内容的研究、与具体语言特征有关的三个元功能的研究,对公共演讲体裁和文本的研究,等等。然而,几乎没有人从语用学的角度对演讲者技巧进行分析过,他们并没有解释演讲者是如何在演讲台上成功的达到交际目的的。

语用学没有独一无二的定义。本文作者引用凯姆普森对语用学的定义:语用学是一种试图发现说话者如何使用句子而达到成功交际目的的理论(Kempson,1975:84)。公共政治演讲是政治家以口头形式向聚集的听众传播信息的活动,在这一交际过程中语言以及元语言是不可缺少的。总统就职演说具有独特目的和显著特征,因此,本文作者以总统巴拉克·奥巴马的就职演说为例进行分析。“演讲通常被看做是在特定时限内清楚、有趣、恰当地达到传达信息、劝说等特定效果的一种综合策略”(Wilson, 1994:5-6)。 总统演讲的目的在于让全国观众确信自己的投票是正确的,使民众信服总统能够代表他们的广大利益,并得到最大限度的拥护和支持。

作者试图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以下问题:为了劝说听众信服毕业论文范文,奥巴马在演讲中使用了何种语用学策略,以及这些策略产生了何种语用效果?作者发现演讲者使用了多种方式使自己与公众靠近,与公众互动,并得到公众的响应。

一 拉近距离的语用策略

在就职演说中,美国总统无一例外地要与全国观众缩小距离。尽管站在高高的演讲台上,可他们都努力让公众感受,虽然身为总统,但他也是民众的一员,是国家的公仆,是兄弟姐妹,而不是拥有至高权力却无法接近的人。他们通常使用三种策略。以奥巴马为例:

1 称呼的方式

在2009年1月20日的就职演说中,奥巴马致意道:“My fellow citizens(我的同胞们)”。此前的总统也不例外,称呼民众“my fellow citizens, mycountrymen, or my fellow Americans(我的同胞们,我的市民们,我的美国同胞们)”。这种方式涵盖了所有美国公民,并赋予平等的地位。奥巴马总统通过表达自己希望成为公众一员的意愿,缩小了与公众的心理距离,使得演讲像兄弟间谈话一样轻松和谐。

2 复数人称代词

奥巴马避免使用“I, you”等单数人称代词,而是使用复数人称代词“we, us, our, ourselves”。以下是其就职演说中复数人称代词的出现频率:

 

we

us

our

ourselves

64

小学语文职称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2-0203-02

“语用文化”指语言用于交际中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约,是由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习俗文化所决定的。

语构文化与语义文化倾向于知识内容,而语用文化则更侧重于技能实践。对外汉语教学以培养外国人的汉语交际能力为最终目的,那么,与交际实践密切相关的语用文化理所当然成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重点。

卞觉非以语用文化重心结合语构文化与语义文化来设计文化项目,很大程度上借助意念――功能项目,诸如方位、时间、颜色、数量、称呼、招呼、询问、问候、邀请、致谢、道歉、告别等,描述其文化内涵和使用规约。把语用文化教学同语言功能教学结合起来,是一个很好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路子,因为语用文化很难系统化、规则化,不妨先借助于功能项目来探讨。

语用文化主要是习俗文化决定的,而习俗文化就是在打招呼、问候、道别、致谢、宴请等日常社会交流交际活动中,受本民族风俗习惯与民族心态观念制约的表达方式及语用规约。从这些最常用的习俗文化项目着手来进行教学,对提高外国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有大的实用价值。

一、社交称呼

有些外国学生直呼中国老师的名字,这在他们国家很正常,也显得很亲密;但在中国这是失礼大忌,中国人对老师、长辈、上级的称呼要用一定的称谓。中国文化规约对不同身份的称呼是很讲究的。

(一)称职业

中国人习惯用某人的姓加上职业来称呼,以表礼貌与尊敬。例如,“李老师”“王大夫”“张会计”“赵律师”“刘工程师”等等。“刘工程师”还可以简称为“刘工”。

但不是所有的职业都可以这样来称呼,中国人一般不称呼“李钳工”“王理发师”“张修理工”“刘厨师”等等,只有在人们心目中有地位受尊敬的职业才选择职业称谓。

(二)称职务

对于上级领导,中国人习惯用某人的姓加上职务来称呼。例如,“周院长”“何书记”“李校长”“张师长”等等。如果职务是副职,一般不称呼“孙副院长”,而要去掉“副”字,就称呼为“孙院长”。

中国人的“官本位”思想严重,以职务相称突出了领导的社会地位,比职业称谓似乎更显得尊贵。

(三)称姓名

上级对下级、年老的对年轻的、同龄人之间或同辈人之间可只呼姓名。例如,直称“王大勇”;或者把姓省去,就叫“大勇”;如果王大勇年龄较小,就叫“小王”;如果王大勇年龄较大,就叫“老王”或“王老”。

很多国家的姓名习惯是名在前姓在后,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一定要强调中国人的习惯是姓在前名在后。另外还需介绍中国大陆已婚妇女不随夫姓, 港澳台已婚妇女要在姓名前加夫姓,例如“陈冯富珍”。

(四)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称呼方式。

中国人称对方为“叔叔”,并不一定和他有血缘亲属关系,只要是男性长辈都可以称为“叔叔”,还可以前加其姓称为“张叔叔”。所以诸如“李阿姨”“大妹子”“小兄弟”“刘爷爷”“王哥”“赵姐”“叔叔”等等亲属称谓,一般并没有血缘亲属关系。但亲属称谓容易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因而在日常交际生活中很常用。

中国人有尊老的传统,称老人为“老大爷”“老大娘”以表尊敬。但外国学生很难理解这一点,因为很多国家愿意把人说得年轻些,忌讳说老,认为老是过时、无用、被淘汰的标志。对外汉语教师一定要指出中外观念上的差异。

(五)一般称谓

对于不熟悉的人,中国人可以互称“同志”,且不论职位及年龄的差别。

70、80年代的北京,陌生人之间互称“师傅”,也不论职位及年龄的差别。“师傅”这个通称比起“同志”显得更口语,更随意,更亲切。

当代的年轻人管女人都叫“美女”,管男人都叫“帅哥”。其实与人长得美不美及帅不帅不很相关,但谁听着这样的称呼,心里就美就舒坦。

二、招呼和道别

相识的人见面打招呼是各民族都有的交际习惯,是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以示尊重与关心的必要手段。外国人见面通常说“How are you!(你好)”、“Good morning!(早上好)”、“Good afternoon!(下午好)”、“Good evening!(晚上好)”等等,对于中国人打招呼的方式,他们感到难以理解。

中国人见面会很随意地说“你吃了吗?”“你去哪儿?”“你忙什么去?”等等,很容易使外国学生认为这是一句真实的问话,有的以为中国人是在关心他们的饮食,有的以为是想请他们吃饭,有的认为这个中国人要侵犯他的隐私,有的则不知所措。其实中国人一般不会去关心你是否真的吃了,究竟要去哪,将要做什么,这只不过就是见面时的招呼语,以示礼貌与亲切而已。因此对方答语也很随意,可以告诉具体吃了什么,具体去哪儿,具体做什么;还可以说得含混或否定,例如“没吃呢。”“去前边。”“不忙什么。”;或者什么也不说,只是微笑点头,都可以。总之,见面双方所谈论的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相互致意,以示礼貌。

当然,随着中外交往的影响,中国人见面说“你好”的情况越来越多,尤其是外交或公务场合。中国人对与自己一般同龄、同地位的人说“你好”,对比自己年长、地位高的人说“您好”。这与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尊卑等级观念有关。

与人道别,中国人通常说“再见”。作为主人还可以表现得更关切、更随意:“走好”“慢走”“注意安全”“路上小心”等等。客人一般回答:“请留步”“快回去吧”“别出来了”;如果主人是长辈,还可更敬重地说“多多保重”“下次再来拜访”。送人远行多用的道别语是“一路顺风”。

比起外国人简练规范的“你好”和“再见”,中国人的招呼和道别显得似乎更个性、更随意、更贴心。

三、禁忌与隐私

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子女情况等在很多外国人看来是隐私的事,中国人则很可能愿意和好友分享。

中国人认为有关“性”之类的话题是个人隐私,直说不雅。中国人把生殖器官避讳地称为“下身”;把上厕所避讳地称为“上一号”“大便”“小便”;把夫妻性生活避讳地称为“”;把婚外性关系关系叫“生活问题”或“作风问题”;把女人怀孕叫“有喜”;把女人来月经避讳地称为“来例假”“来事了”“来大姨妈了”。

中国人还避讳说“死”。鲁迅的《祝福》有这样的对白:“‘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老了。’”对于尊敬的人,中国人表达得还会更婉约:“心脏停止了跳动”“与世长辞”“长眠九泉”“永远安息了”“牺牲了”“捐躯了”“永别了”等等。中国人选择号码忌讳选“4”,只因“4”与“死”谐音,觉得不吉利。对“死”的禁忌,反映的是中国人对生命的珍惜与眷恋。

还有,当代中国人一般忌讳直呼长辈的名字,这是中国古代避“国讳”“家讳”传统的传承。开车的人忌讳说“翻”,认为不吉利,因此酒桌上要说“把鱼转过来”,而不说“把鱼翻过来”,老板和职员吃饭一般不点“炒鱿鱼”等等。

禁忌与隐私更多是为了防范与体面,懂得忌讳的民族才更尊严。

四、宴请与送礼

中国人宴请别人一般都要“三邀四请”以示盛情,却容易为外国人误认为是太罗嗦。客人接到宴请,一般也要推辞客套一番:“不要麻烦了”“不必客气了”,以示礼貌与尊重。酒桌前,主人一般要谦逊客套:“我们不会做什么菜”,“也没什么象样的菜”,“随便吃点便饭而已”等等。客人如果被问到“喜欢吃什么?”“喜欢喝什么?”一般要回答:“这里的菜我都喜欢吃”“随意”“客随主便”等客套话。

中国人送别人礼物时一般会说:“一点小意思”“请笑纳。”接受礼物的人一般会说:“您太客气了”“让您破费了”。但外国人容易误以为这种客气推让是不喜欢这份礼物。收到礼物外国人一般要当面打开,当面赞扬;中国人一般不当面打开礼物,只是推让客套。

客套不是虚伪,是盛情,这是中国人的文化。

五、敬语与谦辞

中国人对别人多使用表示敬重的敬语,对自己则尽量使用谦卑的谦辞,敬人卑己是中华文化最基本的交际规约。

受到赞扬,欧美人会欣然接受并自信地回答:“thank you!”中国人则多用“哪里、哪里”“不敢当”“您过奖了”“都是大家的功劳”“我做得差远了”等来应答,中国人是以谦逊为美德的。中国人开会发言通常要自谦,“我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其实是领先的水平),我只能谈谈自己的浅见、拙见,很惭愧耽误大家宝贵的时间……”中国人请客时常说“请您吃个便饭,喝点薄酒”,其实饭前是做了充分的准备的。即使自己的家很豪华漂亮,中国人也要说“请来寒舍做客”,即使自己的学校很有名望,中国校长仍要说“欢迎来敝校赐教指导”等等。

对他人,中国人却要表达无限的敬重之辞。一般称“您”而舍用“你”,称“位”而舍用“个”。称对方用“贵”,如“贵姓”“贵国”“贵校”“贵体”和“贵子”等。称别人的论著为“大作”“尊著”“高见”。迎接客人要说“欢迎光临”等等

谦卑辞让的谦辞与敬人厚夸的敬语形成鲜明的对照,表现的是中国人卑己敬人、雍容大气的民族心态文化。心态强大,人才能强大;人强大,民族才能强大。

以上例举的只是最常见的汉语语用文化。更多的汉语语用文化现象需要对外汉语教师在每一课的讲解中敏锐地去捕捉,简明地去讲解,得体地去表达。这些语用习俗文化内容的教学,对外国学生言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必将产生重大的助力作用。

――――――――――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职称论文篇(7)

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高具有时代的必然性,也是高职英语教学水平的必然要求。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分为两部分。一是教研能力,是指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当中不断地从学生学习方面、自身教学方面、专业发展方面、课程设置方面及学生就业导向方面发现问题,进行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在实践教学当中不断他求证和探索,从而用科学规范的语言将这些成果表达出来形成论文或课题,进而推广得到广泛运用。二是科研能力,是指除了不断地探索教学规律之外,教师在自己研究领域能够不断地接触该领域最前沿的知识和研究动向,结合实际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用科学规范的语言形成论文和课题的能力。

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具有宽深理论基础和较高操作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所以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应该定位在高职英语教学理论、教学规律、高职英语类具有行业背景的教材开发,以及“双师型”素质的研究,同时不断地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研究能力。

1.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教科研情况的现状分析

1.1高职院校英语师资队伍情况分析

高职院校兴起得较晚,办学经验有限,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专院校转型或合并成高等职业院校,所以高职院校原有教师多数是从中专高级讲师、讲师转型而来,之前的中专院校英语教师教科研压力较小,教学任务较重,学术带头人较少,有的几乎是零,所以转型过来的师资的教科研能力有待提高;另一部分年轻教师多数是刚从学校本科或研究生毕业,从校门进入校门,毫无实践工作经验,虽然在求学之时做过科研,但与目前从事的另一类型的教育有很多不同之处,而且多数高职院校教学课时量大,此外还有大量的行政任务。

1.2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教科研情况分析

通过上述高职院校英语教师队伍的整体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拥有高级或副高级职称的中年教师,还是刚毕业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教师,都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多数身兼数职。笔者通过对我院英语教师的教科研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教学和教科研不成比例。多数英语教师忙于英语教学、行政工作,很少能够潜心研究教学理论,探索教学规律,将研究出的方法和思路运用到实际教学中。第二,英语教师教科研氛围较差。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多数任教公共英语基础课,而目前高职院校主要加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很多专业课都有自己的课题、项目、精品课程、校外实训基地与校内实训室等有利条件。公共英语基础课程的英语教师很难出教科研成果,公共课英语教师对教科研兴趣就相对下降,再加上缺少必要的教科研指导和对外学术交流,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很难提高。第三,教研和科研成果比例失调。对我院英语教师每年所发表的论文进行分析可以看出,98%的论文为教研论文,它们大多是关于高职英语教学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内容大致相近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教材选用、产学研结合的重复研究;只有2%的论文是关于翻译、修辞、英美文化方面的科研论文。第四,公共英语教师校外实践进方面修和教学业务进修较薄弱。高职院校强调每年暑假教师应该下企业进行实践进修,专业课教师可以进企业进行理论指导,吸取企业一线先进的实践经验,并将实践问题带入课堂形成产学研的有利结合,但是公共英语课教师多数是进外贸公司、翻译公司和星级酒店进行英语培训等,动手机会较少,同时还面临着暑期与教学业务和专业理论上进修的冲突,所以在这两方面他们缺乏系统的进修。

1.3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教科研的反思

通过以上四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不少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只重视教而忽略研,只顾重复而忽略创新,只想简单教学而忽视终身学习。所以想提高英语教学水平,高职院校必须用教科研为教学服务,从英语教师自身、教研室活动的开展和政策引导上下功夫。

2.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教科研能力提高的对策分析

2.1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教科研思想的引导及自身观念的转变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道路上来。”所以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教科研能力,从而更加有意义地投入教学一线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英语教师应该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勇于尝试和关注国内外外语教学理论的最新动态;研究高职英语教学大纲,不断采用适合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工学交替,具有行业背景的新型教材,研究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程度,对学生进行分析,研究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特征,探索分层次教学方法;掌握现代英语教育教学和研究手段;不断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如英语教学法、应用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英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英美文学等,从而在提高教学理论研究的同时,在横度和广度上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范围和研究水平。

2.2高职院校英语教科研活动的有效开展

高职院校每周的教科研活动多数流于形式,变成教学管理方面的专题会议。高职院校应将公共英语教师根据所教专业或相近专业分成若干备课小组或教科研小组进行学情分析、教材分析,切实进行教研;让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和青年教师形成有益链条,将老教师的学术经验和青年教师的新的时代气息密切结合打造精品教学团队;定期在教科研活动时聘请外校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和企业一线的外贸员、译员等到校进行交流,形成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为学校英语教师的教科研不断注入新的思想和最前沿的动态知识;建立外语教学教研阅览室,丰富外语类理论研究刊物,从而不断培养和提高高职英语教师的教学认知能力、教学反思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专业领域研究水平。

2.3高职院校教师教科研奖励制度的建设

高职院校应该建立长期稳定的教科研奖励机制。除了与评定职称、期末奖金挂钩及对在国内CN或核心期刊上有固定的奖励外,高职院校应当有相关部门按专业组成教科研课题论文等项目评定小组对每年做的课题、论著、精品课程及发表的论文进行评比。对胜出的优秀课题、论著、精品课程及优秀论文应该另有奖励,从而在提高高职院校教科研数量的同时提高质量。

3.结语

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不能只满足于教学,要意识到教科研为英语教学服务的功能,主动参与科研,并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把自己打造成新型的既能教又能研的英语教师。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外语教学与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小学语文职称论文篇(8)

一、引言

语言承载着文化,文化往往通过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语言的使用。称谓语作为语言系统的一部分,是社会组成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对称谓语最简单明了的定义,要属英国著名语言学家法索尔德在《社会语言学》一书中说的:“称谓语就是说话者在说话时称呼其说话的对象所用的词语。”一般我们会将称谓语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1]。通过对英汉称谓语的研究,我们会发现称谓语中对女性的称谓歧视现象特别严重,作为新时代的女性,我们有必要对英汉称谓语中对女性的歧视现象加以分析并找出原因,进而为消除这种男女不平等现象提出一些解决策略,本文的写作目的就在于此。

二、中英称谓语中对女性的歧视表现

(一)姓名称谓

姓名是由家族的姓加个人的名字构成的,以便在社会交往中相互称呼,因而有着丰富的内涵。姓名称谓就是交际双方以对方的姓名相称,世界各国都有用姓名称呼他人的习俗[2],主要体现在婚前婚后姓名的变化。中国儒家文化对中国各个方面的影响都很大,姓名称谓也一样。在古代中国,女子在结婚之前随父姓,叫“张氏”、“李氏”,结婚之后会在前面冠上自己的夫姓,叫“王张氏”、“杨李氏”,等等。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男女都有了自己的名字,但是只是婚前婚后的称呼不同,比如男子婚前婚后都成为“先生”,女子婚前被称为“李小姐”、“刘小姐”,等等,而结婚之后则会被称为“杨太太”、“江大妈”,等等,婚后也都冠以夫姓。这种男尊女卑的现象也出现在英语的国家,比如,未婚女性随着父亲姓,称为Miss.,而已婚的女性随夫姓称为Mrs.,男子无论婚否都称为Mr.[3]。

(二)职业称谓

在职业、职衔称谓中也出现了不少贬低女性的歧视现象,一些老板、警察、医生、教授、律师等享有一定社会声望的职业只会由男人来承担,而女人一旦涉足这些行业,就会贴上一些标记性的词语,例如“女局长”、“女县长”,等等,而且现在网络上流行的“女博士”成了侮辱性词语,“意指嫁不出去的、刻板的老女人”[4]。在英语国家职业称谓中,存在对女性的歧视现象,英语中表示职业的称谓语多以man相称,如:chairman(主席),a man of law(法律界人士),a man of business(实干家)等。要强调女性时,需要加上“lady―,woman―,female―”等标志性词素,如chairwoman,businesswoman等[5]。这些就潜在地蕴含着男女之间的不平等,男性在外面工作是天经地义,女性无论多优秀也会次于男性,无论中西方都是一个男权的社会。

三、中英称谓语中存在性别歧视的原因

英汉称谓语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与中西方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在英语国家,《圣经》中的《创世纪》讲述了上帝造人的过程:他先创造了男人亚当,然后因为亚当的需要,所以用他的一根肋骨创造了女人夏娃。也就是从女人诞生之日起,在人们的观念中,女人就是男人的附属品、男人的工具。词源学对woman的解释是wife of man[6]。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对中国影响深远,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7]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仍然残存在中国的文化当中。自古以来,儒家就把“三从四德”作为纲常伦理,把女性置于社会最卑微、最底层的地方。所以,自古以来,男女不平等的现象就有,是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

四、消除称谓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方法

(一)汉语中消除称谓语歧视的方法

1.改变传统的性别观念。在统称两性或者性别不明中,要使用代词“他或她”或者“他/她”,而不能单用“他”来统称。例如教室里将静悄悄的,每个人都在认真地读着他/她的书;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尊重他/她人。

2.汉字简化。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在研究汉字简化改革时可以考虑把那些带有“女”字旁的、表示不健康情感的字词如“嫉妒”、“嫌”等改为竖心旁,表示不只是女性的原因才有这些感彩的词,男性也有这方面的情感。

(二)英语中消除称谓语歧视的方法

1.构词法。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权运动的开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对女性的性别歧视现象,对于一些存在性别歧视的词,我们应该发明或者创造新的词语去代替。例如在美国,“Ms”已经被人们接受,这个词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女性的隐私。

2.替代。使用一些非歧视女性的词汇来替代歧视女性的词汇,例如不使用带有明显女性色彩的后缀“-ess,-ette,-rix”,等等。

五、结语

中英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普遍存在,语言自身不存在歧视和偏见,是由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决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权主义出现后带来的新思潮使女性逐渐意识到自身的价值,女性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使社会重新认识女性。同时,我们需要用一些新的称谓称呼当代女性,淘汰以前的称呼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消除称谓语中对女性的歧视现象,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

参考文献:

[1]唐红芳.跨文化语用失误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11.

[2]李绍芳,顾菊华.对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称谓性别差异的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1).

[3]张若兰.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4):126-131.

[4]王梦璐.浅论汉英语言社会称谓的女性歧视现象.科教导刊,2010.12.

小学语文职称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7)03-0001-07

引 言

近年来,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称呼行为一直是一大社会争论热点。《人民日报》[1]、《新京报》[2]等媒体纷纷报道了党政机关人士称谓语呈现“庸俗化”、“商业化”和“江湖化”的不良态势,并指出“党员之间无论层级和资历彼此互称‘同志’的良好传统已被强化层级意识并鼓励下属人员奉承上级的庸俗做法所取代” [3]。甚至,曾经在党内无限风光的“同志”称呼语如今也沦落到上下级之间难以启齿的地步。针对这一现象,中央机关、上海市、广东省、甘肃省纪委曾下达官场称谓禁令,要求“对担任党内职务的所有人员一律称‘同志’,不称职务”。近来,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要求“坚持党内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党内一律称同志”。

在当前中央和地方纪委三令五申整顿称谓乱象的背景下,北京地区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称呼行为是否存在上面谈及的“三化”现象?“同志”这一称呼语是否真的已“渐行渐远”?其重新流行的现实基础如何?这些都是值得深入调研的课题。因此,研究旨在对北京地区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当前称呼模式和称呼特征进行调查描述,揭示称呼语背后的称呼观念,提出合理的称呼建议,规范称呼行为。

一、 调查方法

(一) 调查内容和调查工具

本次调查以问卷为主,访谈为辅。问卷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考察称呼语的总体使用情况,第二部分调查被试对称呼语的喜爱程度,这两部分均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第一部分:5分=总是,4分=经常,3分=有时,2分=很少,1分=从不;第二部分:5分=非常喜欢,4分=喜欢,3分=一般,2分=不喜欢,1分=非常不喜欢)。第三部分考察被试在四种场合下(党支部会议、部门会议、办公室和休闲娱乐场所)如何称呼与自己关系一般的、亲密的上级、平级和下级。第四部分对五类称呼语进行语义区分测验,使用七级量表。第五部分是被试的基本信息,含年龄、性别、工作年限、所在单位名称及担任的行政职务和党内职务。

基于祝畹瑾[4]对汉语称呼语系统的分类,本次问卷调查中的称呼语共分5大类,23小类,分别为:姓名类(姓名、名字、修饰语+姓),同志类(姓名+同志、职衔+同志等7小类),职衔类(姓+职衔简称、姓+职衔等5小类),通称类(“领导”、“老板”、“老大”等7个称呼语)和拟亲属称呼语(如某哥、某姐等)。

访谈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在您的单位,同事之间怎样彼此称呼?”、“您喜欢哪种称呼模式?”、“在单位您喜欢使用拟亲属称呼语吗?”、“在工作中您和同事使用‘同志’称呼语吗?”、“您在什么场合会称呼他人或被人称为‘同志’?”、“您如何看待中央和部分地方纪委要求党员领导干部之间互称‘同志’这一规定?”、“您怎么看待某些单位存在称呼上级领导为‘老板’、‘老大’、‘哥们儿’的现象?”、“您认为当下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称呼行为需要如何规范?”等。

(二) 调查对象

研究共收回有效问卷119份,调查对象是来自北京地区36家单位的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其年龄分布在25~55岁之间,党内职务有书记、副书记和普通党员;行政职占中在处级和科级的正职与副职人员。其中,参加访谈的人员共5人,男性3人,女性2人,来自外交部、等单位。问卷和访谈时间为2016年1~3月。

二、 数据分析及讨论

(一) 总体情况分析

119份有效问卷中五大类称呼语的使用频率合成均值显示,使用频率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职衔类、姓名类、拟亲属类、通称类和同志类。其中,职衔类称呼使用频率最高,同志类称呼使用频率最低。受欢迎程度从高到低顺序依次为:姓名类、拟亲属类、职衔类、同志类和通称类。

结合本研究的焦点,我们从褒/贬、亲/疏、流行/落伍、高雅/庸俗、平等/权势、自然/不自然五个维度调查了参与者对职衔类、拟亲属类、同志类、老大和老板五类(个)称呼语的态度评价,语义区分测验结果详见表2。

从语义区分测验结果的合成均值来看,评价由高到低依次为拟亲属类、职衔类、同志类、“老大”和“老板”。拟亲属称呼的评价是褒义、亲切、流行、平等和自然,但不够高雅。职衔类的评价是相对褒义、流行和自然,但不平等。同志类比较平等和褒义,但不够亲切,不够自然而且落伍;“老大”尽管亲切,但整体上比较贬义、庸俗、权势和不自然。“老板”的评价最差:贬义、庸俗、权势和不自然。

(二) 北京党政机关人士的四大称呼特征

通过分析问卷中有关称呼语使用频率、受欢迎程度以及更细化的语义区分测验,结合访谈语料,文章概括出北京党政机关人士内部称呼行为的四大特征。

1. 职衔类称呼语大肆流行

职衔类称呼语俨然是北京地区党政机关人士使用最频繁的称呼语,其地位似乎不可撼动,其各小类的使用频率均值以及在23小类中的排序均比较靠前,详见表3。

姓+职衔简称(如“张局”,均值393)是23个称呼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其次是姓+职衔(如“张局长”,均值353),二者均接近“经常”使用。运用SPSS170对两组数据进行差异性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数据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t=3158, p=0002

晏小萍[5]通过分析北京地区国家部委机关45名科级和处级工作人员的问卷数据,发现“字头(老、小)+姓”(31%)、“姓名”(30%)和“姓+职务”(25%)是当时这一群体最普遍的称呼形式,而本研究的发现与其不一致。距其研究15年已经过去了,职衔类称呼语已取代姓名类称呼语成为公务员工作场合的首选称呼。尽管表面上看,职衔类称呼似乎能够更好地体现岗位职责,但实际上此类称呼语在反复使用中,层级意识不断得到强化,民主逐渐向权力让步。

2. 拟亲属称呼语举足轻重

拟亲属称呼语是指“用亲属称谓语去称呼不具有亲属关系的人[6](45),是亲属称呼语的泛化或“扩展用法”[7]。拟亲属称呼的数量较多,有“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哥、姐”等,公务员同事之间主要使用的是“×哥/姐”形式,×一般为姓氏。

就使用频率和受欢迎程度而言(见表1),拟亲属称呼语的均值分别为298和338,在所有的23种称呼语中均排名第五,表明拟亲属称呼语也是党政机关人士主要使用的一种称呼模式,其在党政机关内部备受欢迎,这与其丰富而正面的语义内涵有直接关系。

表2的语义测验结果显示,总的来看,拟亲属称呼语具有亲切、褒义、自然、平等和流行的正面语义,遗憾的是略显俗气。除“庸俗的―高雅的”维度之外,拟亲属称呼语在另外五个语义评价维度无一例外地得分最高,尤其是“疏远的―亲切的”这一维度均值高达609,亲切度之高是其他四种称呼形式所无法企及的。

在当今整个中国社会,拟亲属称呼依然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每一个机关单位规模相对较小,人员稳定性高,长时间的相处更容易让他们之间形成一种泛家庭成员似的关系,因此拟亲属称呼语在h政机关工作人员中深受喜爱也就不足为怪了。同时,语言具有建构功能,可用来调节人际关系,拟亲属称呼在拉近人际关系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

当然,拟亲属称呼语的使用情况会因工作部门、工作性质、行政级别、称呼对象等亦有所不同,这一点从下列访谈中亦可窥其一二。下面为两则访谈。

【1】(甲来自北京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总队)

采访者:那称呼同级呢?

甲:同级啊,如果是年纪大一点的,我们一般称“哥、姐”,这也是我们单位的一个传统嘛,显得比较亲切友好。

【2】(乙来自外交部)

采访者:您和同事在工作中会用拟亲称吗,比如“哥、姐”之类的?

乙:偶尔也会使用,但不是常规的用法,可能一些新来的、年轻的、实习的小同志们,刚刚入职的(同事)可能比较客气,但它不是一个常态化的称呼。

采访者:如果同事这样称呼您,您怎么看待呢?

乙:没问题啊,听着也很亲切啊。如果是刚刚入职的,我觉得也可以啊,很亲切,除了工作这一层关系外,还有一层就是你有义务去帮帮他,带带他,这体现出我们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

综上来看,党政机关群体常用拟亲属称呼语,可以借助其在工作中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亲切融洽的沟通氛围。这一特点与某他某些行业的情况截然不同。刘永厚、朱娟[8]调查研究了10家在华欧美企业中国员工之间的称呼模式,发现其称呼以平等的中英文名字为主,而很少也不鼓励使用“哥、姐”等拟亲属称呼,原因在于大部分欧美企业有比较严明的工作制度,滥用拟亲属称呼语会给他人故意拉帮结派之嫌,而这与企业追求自由平等、杜绝“圈子文化”的专业管理理念是极不相符的。

3. 同志类称呼语风光不再

“同志”是一个曾在革命和建国时期在党内无限风光的称呼语,它象征着“平等”、“团结”和“尊敬”,具有浓厚的“革命色彩”和“政治内涵”[9](496)。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日益宽松的政治氛围以及频繁的国际交流,促使人们形成了多元化的价值观,反映在称谓上则是西式称呼语的复活和行业专指性称呼语的涌现,“同志”这一称呼语迅速退出普通大众的社交生活,退居成为政党成员内部的专属称谓语。Liu[10]曾于2007年前后调查了北京四个不同级别的服装商场近90名售货员对顾客使用的称呼语,竟未听到一例“同志”用法。

时至今日,“同志”的使用频率和使用范围进一步缩小。研究发现同志类称呼语无论是在使用频率,还是在受喜欢程度方面,均已一落千丈,再也无法与建国后一段时期内的受欢迎度相提并论了。

在五大类称呼语中,同志类称呼语的使用频率最低,其各小类的排名也十分靠后(见表4)。就其内部而言,名+同志(如“建国同志”)、姓名+同志(如“王建国同志”)、“同志”(单独使用)这三类尚接近“很少使用”(均值175、166、153)。修饰语+姓+同志(如“老王同志”)、修饰语+同志(如“老同志”)、职衔+同志(如“局长同志”)、姓+同志(如“王同志”)四类已接近“从不使用”,这与我们当前在工作、生活中的观察基本吻合。

在受欢迎程度方面,在五大类中同志类称呼语排名倒数第二。表5是同志类称呼语的受欢迎程度均值在23类中的排名,分值均不高,排名整体靠后。由此可见,即使在党政机关内部,同志类称呼语的生存空间也是非常狭窄的。

通过分析研究问卷调查的第三部分,发现场合正式程度、权势关系和亲疏度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同志类称呼语的使用。

表6显示,在正式程度截然不同的四种场合下,同志类称呼整体上随场合正式程度的降低(从左到右)其使用频率递减,在最正式的党员会议上使用频率最高,而在闲暇场合不用或极少使用,表明场合正式程度是影响同志类称呼语选用的主要因素。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上级对下级使用“同志”的频率远高于下级对上级,下级对上级更多使用职衔类称呼,这体现了同志类称呼语的选用受权势关系影响,且主要表现为非对称性用法。

亲疏程度也影响“同志”类称呼语的使用,关系亲近的同事使用“同志”的频率明显低于关系一般的(如总计中的对比2269% vs 2689%; 5209% vs 7059%; 3949% vs 5546%),表明了“同志”在党政机关内部已成为一个正式的、象征距离的称呼语。

表2同志类称呼的语义评价测验也显示,“同志”总体上是一个褒义的(语义测验均值497)、平等的称呼(505),但同时也早已演变成为一个疏远的(371)、落伍的(283)、不自然(336)的语言符号。这几点结论可得到访谈语料的佐证。

【3】(乙来自外交部。)

采访者:我们想知道“同志”在党政机关还用吗?

乙:用的挺少的,如果说以前很常用的话,现在可能也就在极个别的场合才会用到。

采访者:那您觉得这个原因是什么呢?

乙:原因很多方面的,主要是现在大家彼此之间的关系不像过去那么特别政治性的,可能更平等吧,就是说,哪怕你是一个部门领导,是一个处级或司级领导,但同时更多的是抛开你的职称来讲,你还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呢,对吧?

采访者:嗯,可是,如果互称同志不就能更好的体现平等性吗?

乙:并不是,会显得有距离感。

采访者:哦。

乙:并不融洽,它只是很官方、很客套的一种称呼法,如果在工作中每个人都这么互相称呼的话,那会是一个很奇怪的一个场景,同事们之间的关系就不会是想象中的那么融洽,你想想,在一个职场中,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的话,那必然会想法设法去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靠这种政治化的词汇去疏远彼此,对吧?

采访者:对。

此外,同志类称呼语也见诸于党务会议、党政领导人会谈、党员干部的任免大会、重大会议以及起草文件时、政府公文、官方刊物等正式场合。下面访谈一例。

【4】(丙来自北京市新安教育矫治所。)

采访者:您和同事在什么场合下会称呼“同志”?

丙: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第一是在党支部会议上,这是为了体现党员之间相互平等的P系;还有就是文件里也会用到,比如说在重要领导干部的任免通知中。

采访者:您刚才提到了在文件里使用“同志”,像这种在书面称呼里使用“同志”的情况多吗?

丙:挺常见的,实际上要比口头上称呼“同志”的比例高一些,比如说政府的公文、官方文件以及呈报给高级领导的请示等等。

总之,“同志”的风光早已不再,也确实已渐行渐远!同志类称呼语衰落的原因可以归结如下:其一,“同志”一路走来被渲染上浓厚的革命和政治色彩,因此在市场经济的社会大环境下,当新的社交称谓语层出不穷时,“同志”自然而然就受到了人们的冷落; 其二,“同志”这一称谓“既无性别标示也无相对年龄标示,因而显得过于笼统,在某些非正式场合甚至显得疏远和冷淡” [11](31),因此这一称呼形式被不断边缘化;其三,中国的同性恋群体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采用了这一新称谓,使“同志”进一步经历了语义贬值。

4. “老大”、“老板”和“总管”三个通称并未泛滥

本研究中的通称类包含七个称呼语,包括“老大”、“老板”、“总管”、 “领导”、“老师”、“哥们儿/兄弟/姐们儿”和“亲”。

研究重点关注“老板”、“老大”、“总管”这类具有商业化、庸俗化和帮派化特点的称呼语。“老大”、“老板”和“总管”这三个通称用语的使用频率均值分别为151、119和107,居于“很少”和“从不”之间,在23类称呼语中位次分别为第16、21和23,总体比较靠后,这表明此类庸俗称呼语在北京机关单位的使用频率很低。

“老大”、“老板”和“总管”受欢迎程度的均值分别为219、205和189,属于“不喜欢”一类,排名也是末尾,这再次表明此前新闻媒体纷纷报道的称呼“三化”现象在北京地区并不严重,北京地区公务员的称呼行为总体上仍是比较规范的。以下对外交部和人员的访谈也基本佐证了这一结论。

【5】(乙来自外交部。)

采访者:您有没有接触到公务员私下称领导为“老板”的或者是“老大”的这种?

乙:几乎没有吧,反正在我们部门是不存在的,我觉得可能在地方这种情况会比较多。

采访者:那您个人怎么看待称呼领导为“老板”或者“老大”的呢?你反感吗?

乙:嗯。我个人会有点排斥,因为就你的工作来讲,没必要(用)像这样很江湖的一种称呼。

采访者:对……对。

乙:而且这与中央的精神也是极不相符的,中央已经明确规定了。我们就不允许,本来我们就没有,我觉得我们反倒是符合要求的,但在地方的某一些不同的层面上还存在这种,就感觉像这个帮派、江湖气较重。

采访者:对,有《新京报》等一些媒体说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称领导为“老板、老大、哥们”这种称谓乱象,然后一些省份,比如广东还有上海,他们就下发通知说党政机关禁止使用这种江湖化的称呼语。

乙:对,这是中央下的规定,而不是说是地方的,鉴于目前这种乱像存在,中央已经注意到了,所以才会出台这样的政策,算是规定吧,约束一下这种乱称,乱象吧。

采访者:那是不是我们这边本身就没有这种现象,是吗?

乙:几乎就很少。不过我们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比如在国外,我们的某一位大使就是一馆之长,他的确就是老大,但我们从来不当面“老大长、老大短”的叫,而是和同事们在谈论到他的时候,会怀着一种尊敬的心情偶尔说一下“我们‘老大’怎么怎么样”,但这绝不是拉帮结派或者阿谀奉承。

【6】(丁来自。)

采访者:在工作中,您是否听到过“老板”、“老大”的叫法?

丁:很少听到。我觉得它们不太适合像中央机关这种层级比较高的单位,但是你要是到基层的话,比方说地级单位、或者是地方街道办事处、派出所之类的,这种称呼就很常见了。

经过此番实证调查,我们欣慰地看到这类称呼语基本上并未在北京地区的党政机关群体中蔓延开来。但是从近年来媒体的集中报道、部分省市纪委三番五次下达的称谓禁令和上述的访谈可知,一些地方机关和基层单位确实存在称谓乱象。“老板”、“老大”、“大哥”、“总管”此类称呼语看似小,实则大,它们把平等的同事关系雇佣化、金钱化,把简单的人际关系帮派化、江湖化。此类庸俗的称呼行为在满足了很大一部分人对财富和权力的贪恋心理的同时,正悄无声息地腐蚀着整个社会的民主和平等之根基,这当属一种语言贿赂现象,对政府形象和整个社会的伤害是深远的,所以值得政府部门高度关注。对称呼异化和称呼乱象必须加以约束、纠偏和管理,以引领社会风气。

三、 Y 语

通过对北京地区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称呼行为的调查研究,文章有以下结论和建议。

其一,不管是在正式场合还是非正式场合,职衔类称呼语,尤其是“姓+职衔简称”,是当前下级称呼上级时使用频率最高的称呼形式,反映了我国传统的等级观念对当今社会称呼行为的影响,也折射出近年来党政机关人士对权力的过分崇拜。这种庸俗化的风气应该得到整顿。体现人人平等的姓名类称呼最受欢迎,应该得到大力推广,以促进新时期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

其二,同志类称呼的使用频率和受欢迎程度均相对较低,多出现在正式场合,尤其是政治场合,扩大其语域已不具备现实基础,较合理的做法是重新定位其功能,凸显其政治涵义,成为正式/政治场合的一个代名词。本研究还发现,在非正式场合,拟亲属称呼以其无可比拟的亲切性优势而深受机关工作人员的青睐,尤其是在基层单位。

其三,“老板”、“老大”、“总管”等商业化、帮派化、庸俗化的称呼形式总体上在北京地区的党政机关人群中并不广泛使用,也不受推崇。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大家谈:称呼庸俗化,如何来根治[N]. 人民日报, 2014-05-19(5).

[2]王姝. 对领导称谓有何讲究?[N]. 新京报, 2014-05-21(A18).

[3]美报关注中国官场称呼:称上级为“老板”[EB/OL].参考消息网,2014-05-13[2017-01-16].http:///2014/0513/387583.shtml.

[4]祝畹瑾.汉语称呼研究――一张社会语言学的称呼系统图 [J].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1990:71-73.

[5]晏小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称呼使用的调查[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2, (4): 68-73.

[6]马宏基,常庆丰.称谓语 [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7]潘之欣, 张迈曾. 汉语亲属语扩展用法调查 [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1, (2): 10-15.

[8]刘永厚, 朱娟.在华欧美企业中国员工之间的称呼模式 [J]. 语言文字应用, 2015, (4): 87-95.

[9]Fang, H. Q. & Heng, J. H. Social changes and changing address norms in China [J]. Language in Society, 1983, 12 (4): 495-507.

[10]Liu, Y. H. Determinants of stallholders address forms to customers in Beijings lowstatus clothing markets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9, 41 (3): 638-648.

小学语文职称论文篇(10)

一、前言

在人际交往中,适当而得体的称谓方式是至关重要的,它能传达各种语言信息。英汉语中都有相当数量的社交称谓,但不同的称谓方式体现了两个民族不同的文化。

二、英汉社交称谓方式对比分析

1.社交通称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称呼关系比较疏远的人或陌生人之间。语气正式,表达的关系不密切。在英语中最常见的称谓方式是“称谓+姓”(Mr./Mrs./Miss/Ms.+surname)。汉语中的称谓方式是“姓+称谓”,排列次序与英语恰好相反,这种截然相反的排列顺序是英汉民族不同的传统文化在称谓上的体现。汉语这一称谓方式不仅常用于称呼关系比较疏远的人或陌生人,而且还可用于称呼所敬重的人。因而涵盖的范围比英语广泛,它既可以是专门称谓词(同志、师傅、老师、先生、小姐),也可以是职务、职称称谓词(主席、厂长、经理、教授)和一些职业称谓词(医生、会计、律师、护士)。常见的称谓有“王先生”、“李医生”、“胡书记”等。

2.职务/职业称谓

英语中能作称谓语的职务并不多,而且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如“President”可用来称呼“总统”,也可用于对“大学校长”、“银行行长”等职务的称呼。在汉语里,几乎各种职务都可以用于称谓,而且职务属于尊敬性称谓成分,代表了荣誉和尊严,因此在语用上,下级对上级要以职务相称。而且汉语对职务的称呼十分具体到位,如“校长”、“院长”、“厂长”等,这是由于中国文化长期以来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孔子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的思想几千年来对中国的政治、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儒家靠严格的等级制度来保证皇权统治,导致了汉语中名目繁多、具体清楚的职务称谓语。

在职业称谓方面,英语中可用于称谓语的职业很少,例如doctor(医生),nurse(护士),waiter/waiteress(饭店服务员),driver(出租车司机)等。在不知姓名的情况下职务和职业称谓也可单独使用。英语中很多不能用作称谓语的职业在汉语中却可以用,例如老师、律师、会计等。几乎绝大多数职业在汉语中都可用作称谓。值得注意的是,在跨文化交际中,汉语的“王老师”不能直译为“Teacher”或“Teacher Wang”,因为“老师”这一职业在汉语中可用来作称谓,表示尊敬。在英语中却仅仅是职业而已,不可用作呼语。

3.职称/学位称谓

英汉两种语言在职称/学位称谓方面十分相似。这种称谓方式通常只把高级职称和学位如Professor(教授),Doctor(博士)等用作称谓,来表达对被称呼者的敬重。而相对较低的职称如讲师、助教或较低学位如硕士、学士等都不被用作称谓。如果一位美国人既有博士学位(Doctor),也有行政职务,他会更强调他的学位而非职务,可见学术地位在英语文化中的重视。而在中国似乎刚刚相反,可见在中国文化中行政权利比学术水平更受人重视。

4.直呼其名

英语中同辈人、熟人或朋友之间以称first name最为普遍,亲属间也多以first name相称。双方为地位关系不平等时,也常被对方要求以first name相称。在美国,“人们必须用名称呼同事,即使不喜欢他们也得如此”。可以说,英语国家这种以名相称的风气只能表示社会上人们不拘形式、期望关系密切的愿望。实际上相互关系不一定就亲密或平等。在汉语中直呼其名的范围一般仅限于亲朋好友之间,且限于长辈、上级对小辈、下级之间或平辈、平级之间,反映了人们“同龄平辈宜相近”的普通心理倾向。对于长辈甚至是不熟悉的长辈、上级如果直呼其名,一定会惹得对方不快。

昵称或爱称也是一种以名相称的称呼方式。英语中广泛使用爱称,如Dear,Darling等,显示出英美人性格中率真、热情、大方的一面。汉语中的爱称有“亲爱的”、“宝贝”、“心肝儿”或单称名字中的一个字、在单字后后儿化韵,如“玲”、“雪儿”等。汉语中的爱称使用范围很窄,多限于长辈对晚辈的昵称,或恋人之间的相互称呼,但在公开场合这种爱称通常很少出现,这说明汉民族内敛、深沉的性格,不愿公开表露自己的感情。

5.“老/小+姓”称谓

汉语中可以在姓的前面根据对方的年龄加上“老”或“小”来称呼对方,如“老王”、“小李”等。“老”意味着有阅历、有经验、有学识,即使被称呼方并非上了年纪,这也被视为对对方的尊敬。“小+姓”在汉语中是上级或长者对下级或年轻人的一种称谓,该称谓显得亲切、随和。英语中没有“老+姓”这种形式的称谓,汉语的这一敬称在英语社会却行不通。因为英美人忌“老”(old),尤其是妇女。“old”暗含“不中用了”、“不再年轻了”,这在崇尚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的美国是大家都不愿接受的。

6.姓+拟亲属称谓或单呼拟亲属称谓

拟亲属称谓是依照年龄用泛化的亲属称谓称呼一切非亲属的社会关系。此称谓方式既可采用“姓+拟亲属称谓”,也可单呼拟亲属称谓。这也是汉民族特有的一种称谓方式。中国人习惯将亲属称谓引入社交,用于称呼非亲属甚至陌生人,如“张大爷”、“刘叔叔”、“阿姨”、“大姐”、“大哥”等。这种称谓可以使交际双方感到亲近,从而缩小双方的距离,收到较好的交际效果。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社会,它的发展史是个人奋斗开拓的历史,人们强调的是人的独立性和平等性,不论长幼辈份人人平等。granny(奶奶),uncle(叔叔)等亲属称谓一般仅限于亲属之间使用,没有孩子称陌生的老人为“爷爷”“奶奶”的现象。

通过上述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与英语简单粗疏的称谓方式相比,汉语的称谓方式显得更为丰富、具体而精确,几乎每一种称谓都在各司其职,都有其特定的意义,语体和感彩也较浓。英语中的称谓不仅简单,而且显示出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且语体和感彩平和一些。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分析:

1.从群体意识来看,中国人有很浓厚的宗族观念,人们希望“归属”、“依附”、“群聚”,高度重视族类而忽视个体,习惯于将大量亲属称谓引入社交场合。英语文化影响下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个性自由”,家庭成员不存在依附关系,这就使得他们的亲属观念比较淡薄。

2.就价值观念而言,英美人崇尚个人主义,提倡自我表现和自我肯定,社交称谓体现为注意个人特征,不以年龄、性别和资历作为等级标准。汉语社交称谓以“长幼有别,亲疏有序”为基本特征,具有较强的社会凝聚力。

三、结语

“语言文化背景差异愈大,社会称谓系统区别愈大”。中国和英美国家在宗法制度和价值观念上有着明显的差异,表现在称谓方式上也各不相同,这些差异实际上也体现了以血缘纽带维系的、以群体为取向的、重关系的中国社会文化和与以契约关系为基础、个人主义为取向的、重平等或平行关系的英美文化之间的明显不同。

参考文献:

[1]陈月明.现代汉语社交称谓系统及其文化印记[J].汉语学习,1992,(2).

小学语文职称论文篇(11)

【摘要】社交称谓语是任何语言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恰当地使用社交称谓语是人们有效地进行社交行为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从语言、社会、文化的角度分析了英语社交称谓语的特点、适用语境、称谓方式及其使用的限制因素,意在说明在当今英美社会中如何恰当地使用社交称谓语并揭示其内在的指示信息

关键词 社交称谓;指示信息;社会;文化

0引言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变得越来越频繁。在交往中,人们总要以某种语言形式去称呼对方,这种称呼用语就是称谓语。曲彦斌对社交称谓语定义如下:社交称谓语是反映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称谓”“称谓语是人际关系中人们身份、地位及角色的称呼信息,要受特定的社交语境限制。称谓语形式与社会地位、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联系紧密。社交称谓语是社会成员之间职业、职务和身份的语言符号,反映了非亲属的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交称谓是一种很重要的社交礼仪。它的运用得当直接决定社交行为的效果。

1英语社交称谓语的几种主要形式

和中国相比,英语国家的社交称谓要简单一些,但却有它自己独特的地方。它的各种称谓方式适应了不同的社交要求。

1.1通称

和汉语一样,英语里边也有很多可通用于各种人士、各种职务和职业甚至各种年龄的称谓语。它们在社交活动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Sir (先生、阁下) 、Madam (女士、夫人、太太、小姐) 是一组对应的男女敬称语。人们通常用来称呼关系疏远的人。语气正式,表达的关系不密切。比如下级对上级、学生对老师、服务员对男性顾客,等等。Sir 和 Madam 一般不与姓氏连用。可单独使用。英语中的Lady一词也是一个用于女性的尊称语。它的单复数可以单独使用。比如,“ Good morning ,Ladies!”(女士们,早上好。) “Please have a seat, Lady.”(小姐,请坐)。

Mr.( 先生 ) 和 Mrs. 是英语中的另一组敬称语。Mr.一词是Mister 一词的缩略形式。用于男子的姓名或职务之前,是通用词。Mrs.是Mistress的缩写,常用已婚女性的丈夫的姓名或姓之前。这两个称呼用语语气正式,表达不亲密的关系。

Miss(小姐 )用于未婚女性的姓或姓名之前。但有趣的是,美国人现在喜欢用Miss来称呼自己不了解的女性,包括年龄大的妇女,这反映了女性希望青春永驻而社会又投其所好的心理。

近年来,英语中又出现了Ms.这一称谓。实际上,它是由Mrs.和Miss.合成而来的。用于称呼女性,根本不涉及婚姻状况。这反映了英美女性希望保守婚姻隐私不受侵犯的愿望,是妇女要求平等和社会进步的表现。现在这一称谓用语已经得到广泛地应用。

1.2职务称谓

用职务或职称来称呼他人既职务称谓。这种方法可用于称呼所敬重的人。一般方法是职称再加上姓名。但这种可被用于称呼的职务在英语里很少,常用的有Dr.(医生、博士)和Professor.(教授)等。英语中还有一种专用称谓,其使用场合极其正式,范围也比较狭窄。如对君主国家制中的国王、皇帝称Your Majesty(陛下);对王室成员称Your Highness( 殿下);对高级官员称Your Excellency (阁下);对法官称 Your Honor(法官大人)。

1.3职业称谓

英美人在公共场合对不知姓名的服务人员可以单独称呼其职业,如Waiter (男服务员)、Conductor(汽车售票员)、Steward \ Stewardess ( 飞机或船上的男女服务员)等等。这是不同的社会分工得到人们一致认同的反映,使用起来既方便又不失体统。

1.4姓名称谓

同辈、同事、熟人或朋友等之间一般互相直呼其名。在英语国家,姓名称谓在整个称谓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了称呼方便,人们往往采用呢称,也就是把名字缩短,如,把William称着Willy,把Robert称着Bob.把John称着Jonny,等等。另外,如果是特别熟悉的人,也可直呼其名,既使是年轻人对年长的。英语国家的这种习惯反映了人们不拘形式,期待关系密切的愿望。当然,其相互关系不一定就密切或平等。

2英语社交称谓语使用的一些限制因素

英语社交称谓语的使用有很多限制.既然是使用于社交场合中,那么首先英语社交称谓语的使用应该根据社交场合的变化而变化.人们为了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必须使用得体的称谓语.其次社会地位是影响称谓语使用的重要因素.在上级对下级、顾客对服务员、老师对学生、军官对士兵等关系中,称谓语的使用往往是不平等的。比如,一些美国白人会对黑人直呼其名,但是期待黑人称呼自己“Sir”(先生),并且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在英语国家,职业也会影响人们的社交称谓。对于一些地位低下收入不高的职业,比如对于一位Garbageman(清洁工),人们往往会委婉地称呼他Sanitation engineer(清洁工程师),也会用Utensil maintenance man(餐具维护者)来称呼Dishwasher(洗盘子的),而不是直呼其职业。此外,地区、阶级、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都是影响英美社交称谓语使用的因素。至于个别人的称谓,只有把他们当作群体的代表是才有研究的意义。

3英语社交称谓语的基本特征

英语社交称谓方式虽多,但是却有如下的基本特征。

就其价值观念来看,英语社交称谓体现了尊重个人特征,追求平等,不以资历、年龄、性别等为标准。其使用起来既方便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究其原因,英美国家人们提倡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追求达到“Every man was created equal”(人人生而平等)的理想。因而在社交称谓语的使用上人们不愿被习俗所束缚,讲求平等,不拘形式。

就其社会属性而言,英语的社交称谓不像汉语一样受宗亲等级影响,人们不希望“依附、归群”。所以没有将亲属称谓纳入社交场合。一位英美女性一定会对中国小孩称其为Auntie(阿姨),Granny(奶奶)而感到不可理解。

就其变化发展趋势而言,英语社交称谓语现正趋向简单化、国际化。究其原因,这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社会的发展的结果。

4结语

社交称谓语一旦形成,总的来说会比较稳定,变化不会太大。英语社交称谓体系体现了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活习惯。对于某个特定的人应如何称呼,我们要考虑到他的职业、职务、年龄、相互关系、以及个人爱好等等因素。得体的称谓语是成功的社交行为的前提。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2]姜望琪.Pragmatics: Theory and Application[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