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货币基金收益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30 11:27:53

货币基金收益论文

货币基金收益论文篇(1)

近年来国际黄金价格波动剧烈,很大程度上是受国际货币流动性变动的影响。那么货币流动性对国际黄金价格的影响究竟如何?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分析。

一、货币流动性概念阐释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流动性是指某种资产快速变现的能力,某种资产快速变现能力越强,则流动性越强。对于货币流动性的概念,学术界没有给出权威的定义,综合研究多家观点,笔者认为货币流动性主要分为狭义和广义的角度,从狭义上来讲,货币流动性是指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数量,央行发行的货币数量越多,流动性则越大;从广义上来讲,货币流动性是指一国的利率水平,利率水平越高,货币流动性越大。在理论分析中,货币流动性指标主要采用M/GDP指标来度量,即货币供应量与一国国内生产总值之比。

二、流动性理论概述

主流经济学对流动性对资产价格影响的理论研究主要分为货币数量论和货币传导论,这些理论选取某经济体货币供应量作为衡量货币流动性的指标。由于数据选择的不同,计算方法存在的差异,不同的理论得到的结论也不大相同。下面本文就流动性理论进行简要概述。

(一)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论以费雪方程式为理论基础,其基本内容为货币供应量对物价起决定性作用,在货币流动速度既定的情况下,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物价水平上升;当货币供应量下降时,物价水平下降。费雪方程的基本表达式为:MV=PT,其中M代指货币供应量;V代指货币流通速度;P代指物价水平;T代指交易量。综上,该公式可以表达为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等于物价水平与交易量的乘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费雪方程越来越难以反映实体经济的运行,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修正。修正如下,货币不仅能够满足商品流通的需求,也能够满足资产交易的需求,因此经济学家在费雪方程式中加入新的代表资本市场对货币需求的变量,即MV=PT+S,其中S代指除商品以外的资本市场对货币的需求,我们称其为修正后的费雪方程式。修正后的费雪方程式将货币供需分为两个部分,商品市场对货币的需求和资本市场对货币的需求。根据修正后的费雪方程式,当V和T不变时,M增加,如果P保持既定水平,那么S必然增加。这就表明,当商品价格保持稳定,货币供应量增加,货币会流向资本市场,导致资产价格上升;反之,则导致资产价格下降。

(二)货币传导论

1.托宾Q理论。在研究理论变化和国民收入变化关系时,经济学家托宾将参数“q”引入研究中,q代指企业资本价值与其重置成本之比。在参数q计算中,分子为企业在资本市场中的价值,分母为企业的基本价值,即其重置成本。当q值大于1时,表示企业重置成本比资本市场价值低,当q值小于1时,表示企业重置成本币资本市场价值高,等于1时,则二者相等。当货币供应量下降时,实体经济运行中对货币需求会增加,银行利率则上升,投资者对股票的需求下降,股市资本会流向银行,导致股票价格下跌,q值进一步减小,进而导致投资进一步减小,产出下降。

2.生命周期理论和财富效应理论。该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是由其一生的收入所决定,而不是由短期的收入所决定,所以其消费均匀地分布在其一生中。金融资产是消费者一生财富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其一生的消费决策。因此,当货币供应量增加使得利率下降,从而对资产需求增加时,资产价值上涨,资产价值上升影响着消费者的财富收入,消费者的财富收入相对增加,使得其消费增加,进而导致国民收入增加。

3.单纯相关论。弗里德曼认为货币同股票、债券、房地产等资产一样,只是资产的一种形式,由于金融资产具有可替代性,所以超额的货币供给可以用适当的方法予以完全消除。作为资产的一种,货币可以被投资到实际资产市场中,当利率下降时,货币投资收益相对下降,资本会流入实际资产市场中,导致实际资产价格上升,资产收益上升,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在新的产出水平下达到均衡。

三、货币流动性对国际黄金价格的影响分析

(一)货币理论解释

货币理论持有者认为货币政策从本质上决定了货币流动性,通过货币传导机制影响着货币流动性。当经济体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时,货币供给量增加,对货币的需求相对减少,短期利率水平下降,进而长期利率水平下降。利率水平下降导致货币投资收益下降,资产投资收益则相对上涨,进而导致大量资本流入资产市场,引起资产价格上涨,黄金作为一种资产,其价格也随之出现上涨;反之,货币供给量减少,利率水平上升,对货币的需求增加,货币投资收益相对上升,资产投资收益相对下降,黄金价格则下降。

(二)S―LM理论解释

从IS―LM理论模型来看,价格水平由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共同决定,当代表货币市场的LM曲线向右移动时,利率水平势必会呈现下降趋势,由于资产价格与利率水平成反比,理论下降,资产价格必然会呈现上升趋势,即货币流动性增加导致资产价格出现上涨,黄金作为投资资产,其价格必然同样会出现上涨趋势。反之,若LM曲线向左移动,利率水平出现上升趋势,资产价格相反会出现下降趋势,即货币流动性减少导致资产价格出现下降,黄金价格同样呈现下降趋势。

(三)货币数量论解释

修正后的费雪方程MV=PT+S表明,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共同受到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即货币供应量同时影响着两个市场。货币不仅需要满足商品市场需求,还需要满足资本市场需求。实体经济价格水平保持不变时,当货币流动性高于经济发展需求时,资产价格就会上升,国际黄金价格势必会呈现上升趋势;当货币流动性低于经济发展需求时,资产价格就会下降,国际黄金价格势必同样呈现下降趋势。从近百年来发生的国际经济危机情况来看,多次经济危机都出现了物价相对稳定而资产价格飞速增长的状况。

货币基金收益论文篇(2)

误区一:

发货币基金是为了冲规模

乍看上去,不管在资本市场历史悠久的美国,还是只有短短二十年的中国,规模对于资产管理行业的诱惑,绝不亚于LV对女人的诱惑。资产规模的大小其实质是用硬邦邦的数字告诉外界,一个公司的影响力和市场认可度有多大。因此,追求规模是资产管理行业的天性。

其次,2008~2010年的三年间,寻找帮忙资金申购流动性好的货币基金,以达到年初董事会对管理层下达的规模考核,的确是很多基金公司最真实的动机和惯用的伎俩(目前也不排除还有公司或多或少抱有这种短视、肤浅的动机)。

然而,货币基金在整个金融体系的地位以及对公募基金竞争格局的影响绝不是一朵浪花般渺小易逝,它很可能是海啸。

正如上期我们说到的,看待货币基金要把它置于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正是其在收益和流动性方面的优势,使其成为“储蓄搬家”的最大去处;其所体现的基础客户储备功能,也对公募基金行业起着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同时,也是当前公募与券商、信托、保险等机构竞争中最有实力的产品。

除此之外,不论是低利率环境还是高通胀环境下,投资者都对保值增值产品具有迫切的需求,而放眼理财市场,兼具流动性、稳定收益性、便捷性于一体的产品,货币基金是无二选择,这是刚性需求。

误区二:

货币基金具有长期配置价值

常常有投资者把货币基金和债券型和股票型基金混为一谈,如果说它们是公募行业三胞胎的话,那么货币基金是变异了的品种。

货币基金最核心的定位是现金管理工具,请注意“现金”二字,它第一位的要求是流动性,其次才是收益性,因此其长期配置功能是三者中最差的。

但其最大的魅力就是,你可以用0费用把账户里用于日常开销的活期存款申购货币基金,等到需要支付时,可以用货币基金直接支付,或即时取现,而且在手机上都能方便实现。而投资者获得的是超过2%以上的年化收益率(去年货币基金最低的年化收益率为2.3%,最高为4.65%),远高于0.35%的活期存款利率。

在很多国家,货币市场基金成为许多机构和个人在股票市场低迷时的蓄水池和避风港,被称为“准储蓄”。比如在美国,私人持有的货币市场共同基金计入M2,法人持有的被纳入M3进行监控。

误区三:

货币基金收益越高越好

货币基金没有好坏之分,高收益是以牺牲流动性换来的,因此久期长的产品收益率也一般会高于久期短的。

比如,以Wind资讯统计的业绩回报排名看,2012年货币基金第一名长信利息收益B的全年回报率为4.65%,其基金契约约定的投资组合平均久期不超过180天(证监会所允许的货币基金最高久期),而倒数第五名的上投摩根货币A收益率为2.71%,其平均久期为120天。

这两只产品孰好孰坏?表面上看,自然是高收益的好,但一旦发生大规模赎回,基金经理就要抛售资产,此时流动性差(即久期长)的产品就会面临高得多的抛售未到期资产的风险,从而使净值大跌。

因而,对于想获取更高收益的投资者而言,前者是好产品;但对于强调流动性和安全性的投资者而言,后者就是好产品了。笔者了解到,上投摩根货币的主要持有者是机构客户,他们更强调低风险。2012年半年报,前者机构客户占比78.7%,后者机构客户占比99.5%。

误区四:

货币基金风险高于银行理财产品

现在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这一点。因为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投向、比例以及备受质疑的“资金池”运作模式,均没有明确的公开信息,监管层也没有非常完善的监控机制。值得警示的是,银行理财产品到期后无法返还本金和利息的案例已经出现。

货币基金收益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4-0124-02

1引言

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准备金率、利率、货币供应量等主要的内容,不同的工具的变化都是经济形势的转变和经济政策变动的表现,货币政策的变动对其他金融市场有较强的溢出效应。我国的基金市场的建立时间不长但一直发展很迅速,截止2010年12月31日,我国基金总数达706支,份额为24,366.13亿份,资产净值为24,339.64亿元,同期开放基金份额为为23149.96亿份,占比为95.01%,资产净值为22,739.26亿元,占比为93.42%。基金市场尤其是开放式基金市场的蓬勃发展与我国经济形势关系密切,我国的货币政策的变动直接或间接的干预我国经济的发展,货币政策对我国基金市场有较强了的波动溢出效益。对我国货币政策对开放式基金市场的波动溢出研究,有利于正确发挥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发展的引导作用,同时也为基金市场风险管理和资产定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本文将对我国的货币政策和开放式基金市场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出货币政策对开放式基金市场的影响。

2货币政策对开放式基金市场波动的影响

我国的货币政策主要体现为存款准备金、利率、货币供应量以及公开市场业务等,中国人民银行主要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来影响资本市场,本文主要从利率的变动以及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两个方面来分析货币政策对开放式基金市场收益的影响。

首先,我国的开放式基金主要是投资于股票和债券等金融资产,其资产构成主要由股票构成,股票的价格变动以及债券收益的变化是我国开放式基金净值波动的主要原因,而利率变动对我国的金融资产价格有很大的溢出效应,进而导致开放式基金市场的波动。其次,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金融资产的价格波动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在一定的通货膨胀水平下,当货币供应量增速超出货币的实际交易需求,大量的资金会满足投资者的投资和投机需求,投资者将资金投向金融市场,从而推动金融资产的价格上升,开放式基金的价格上升,反则反之。

3实证分析

金的波动影响进行实证分析,以测度货币政策对开放式基金市场的波动溢出效应。

3.1利率变动对开放式基金市场的影响

3.1.1样本数据选取

我国股权分置改革推动了我国股票市场的繁荣从而带动我国基金市场的高速发展,同期的经济周期的波动比较大,我国货币政策对股市的关注增强,中国人民银行多次调整利率造成对开放式式基金市场的波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选取2005年4月~2010年12月的时间内的利率的变动数据并对此进行事件分析,在此观察期内,中国人民银行多次宣布调整利率,利率调整的时间一般相隔较为长,可以将每次利率调整作为单独事件进行分析,以得出利率调整对开放式基金市场的短期波动影响。同时,本文选取由Wind资讯提供的中证开放式基金指数作为样本数据,代表我国开放式基金的波动状况。

3.1.2检验方法与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事件分析法分析利率变动对我国开放式基金市场的波动溢出影响,事件分析法又称累计异常收益率法,主要通过一些短期指标在界定的时间窗口中的变动是否超额来测度某一事件的影响。

本文将2005年4月~2010年12月的利率变动作为事件,选定事件发生日的前后10个交易日为事件时间窗口,通过观察时间窗口内的开放式基金指数的超额收益来测度利率变动对开放式基金市场的影响。

开放式基金的收益的计算方程为:

利率变动的时间窗口日的开放式基金指数平均收益率CAR方程为:

,k为事件日窗口的交易日天数

开放式基金指数平均收益率AR的计算方程为:

AR=∑nt=1Rtn,n为数据样本的数目

通过对比开放式基金的平均收益率AR和利率变动窗口的开放式基金的平均收益率CAR,可以推断利率变动是否对开放式基金市场波动的影响有效。

根据每次利率调整日的前后10个交易日的开放式基金收益数据计算得出超额收益CAR,同时计算出所有观察期内的开放式基金的平均收益AR,并将两者进行比较分析,所得结果如表1。

在观察期内的9次利率上调时,只有一次CAR

3.2货币供应量变化对开放式基金市场的影响

本文将对货币供应量变动对开放式基金市场收益的长期影响进行VAR模型实证分析。

3.2.1样本数据选取

本文选取2005年4月~2010年12月这段时间内的三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M0、M1和M2的月度指标来表现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其中,M0=流通中的现金,M1=M0+企业活期存款+其他存款,M2=M1+企业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其他存款。同时本文选取同一期间的中证开放式基金指数的收益Rt(构成同上小节)代表我国开放式基金的收益波动状况。本文通过实证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货币供应量变动对我国开放式基金的波动的影响。

3.2.2检验方法与实证分析

(1)平稳性检验。

对2005年4月~2010年12月月度数据M0、M1、M2和Rt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说明M1和M2在观察期内是非平稳的,所以本文对其选择二阶差分,结果所有变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平稳的,表明可以对其协整检验。

(2)协整检验。

为了检验货币供应量与开放式基金收益波动之间的协整关系,本文对分别对M0和Rt以及M1、M2和Rt的二阶差分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货币供应量M0、M1和M2同开放式基金指数的收益Rt存在协整关系,所以对观察期内的M0、M1和M2与开放式基金指数收益Rt做进一步的Granger因果检验。

(3)Granger因果检验。

对2005年4月~2010年12月的货币供应量M0和M1同开放式基金指数的收益Rt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在观察期内,货币供应量M1和M2分别都是开放式基金指数收益的Granger原因,表明我国货币供应量长期影响开放式基金市场。由于当选择较长滞后期时,M0、M1和M2的Granger因果关系很明显,表明我国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对开放式基金市场的波动性的影响有较长的滞后期,一般在为半年以上。

(4)脉冲响应分析。

对货币供应量M1,M2和开放式基金指数收益进行脉冲响应分析,脉冲响应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M1对开放式基金收益产生负方向的影响,但存在3个时间单位的滞后期,货币供应量M2对开放式式基金收益产生负方向的影响,但存在大概4个时间单位的滞后期。

4结论与建议

从对利率的短期变动影响的实证的结果看,利率的调整对开放式基金市场主要是正向的,利率上调时,开放式基金指数上涨,利率下调时开放式基金指数下跌,利率调整对开放式基金市场的短期影响是无效的,这与实际理论是矛盾的。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经济进入繁荣或者萧条时期时,会促使金融资产价格的上涨或者下跌,同时经济的过热或者萧条也会引起货币政策的收紧和放松,货币政策的调整基本与同期的相关金融资产的价格保持正向的关系,政府对经济的状况提前没有做反周期的货币政策调整,货币政策调整滞后不能有效抑制金融资产价格的暴涨暴跌。

从VAR模型回归来看,我国货币供应量在长期上是开放式基金市场的波动原因之一,M1和M2对开放式基金市场都有正向的相关关系,M1和M2的增长推动开放式基金指数的上涨,但是在一定的滞后期货币供应量对开放式基金收益产生负向影响,同时我国的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有限,而且还是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说明我国的金融市场的有效性还是比较低,开放式基金市场的投资风格趋向投机性,促使市场的波动性扩大。同时我国的货币政策的滞后期较长,对货币政策的调整提前预期机制尚未有效形成,没有很好的发挥引导资金配置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国的货币政策调整的形成机制还不够成熟,比较难以及时实现对经济和金融市场的预期调控效果,造成金融资产价格包括开放式基金收益的滞后反应,因此,央行建立合理经济预期机制,完善货币政策的调控机制,加快利率市场化,同时在货币政策调整时要考虑金融资产价格。另外,我国开放式基金的收益受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的短期影响较为明显,导致市场的波动较为剧烈,开放式基金的抗风险能力能力较低,不能体现基金的稳定市场的功能,因此,政府要引导以基金为主的机构投资者树立价值投资理念,做好对经济周期的提前预期以减少羊群效应,真正发挥基金市场特别是开放式基金的专家理财和降低风险的功能和特点。

参考文献

货币基金收益论文篇(4)

关键词 货币市场基金 收益率 风险 业绩评估

一、引言

货币市场基金(Money Market Mutual Fund,MMMF)是指投资于货币市场上短期有价证券的一种基金,一般由短期证券或等同于现金的证券组成。货币市场基金由于具备的高流动性、低风险、低(无)手续费、收益又高于同期银行储蓄收益的优点,被作为居民个人的储蓄替代品种和企业的现金管理工具受到市场上一部分投资者的认可。

根据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的统计,2012年上半年49只货币市场基金已经取得了超过2.22%的收益率,业绩表现不俗。而截止2012年6月30日,货币市场基金资产净值3601.51亿元,较年初增长了20%,已占全部基金资产净值的14.74%。[1]

货币市场基金受到广大投资者积极关注,但货币市场基金到底是不是如大家所认为的无风险呢?对于货币市场基金我们应该如何评估和选择呢?本文试图对解答这两个问题。

二、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风险

金融市场上,风险总是伴随收益左右。很多投资者认为货币市场基金是无风险的,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只是相对来说,它的投资风险较低,而不是没有(与之相对应,其投资收益也相对较低)。一般而言,投资货币市场基金还是会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

(一) 系统风险

1.利率风险。货币市场基金单位的资产净值是固定不变的,衡量其表现好坏的标准是收益率,这一收益率通常只受市场利率影响,其收益主要取决于短期市场利率水平,利率风险也因此产生。按照2005年4月1日中国证监会了《关于货币市场基金投资等相关问题的通知》,货币市场基金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主要包括那些剩余期限不足一年的固定收益证券。而对于固定收益证券来说,其收益率对于利率的敏感性采用久期来度量,

也即久期的大小衡量了利率变动对债券价格的负面影响。[2]

从目前货币市场基金公开披露的信息看,组合的平均剩余期限是衡量利率风险的主要指标。2004年8月中旬出台的《货币市场基金管理暂行规定》规定基金投资组合平均剩余期限不得超过180 天。货币市场工具由于其剩余期限较短,收益受利率变动的影响也相对较小。但一般而言,平均剩余期限越长,货币市场基金承担的利率风险越大。

2.政策风险。这是由于财经政策的变动而引起的投资人的损失,同时也是国内发展货币市场基金的一个特色风险。我国金融体系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未来监管政策走向,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3.购买力风险。这是由于通货膨胀水平上升导致的货币购买力下降风险,这种风险是很难防范的。因此,投资收益如果不能高于通货膨胀水平,则在某种程度上讲,投资人遭受了损失。

(二) 非系统性风险

1.管理风险。虽然货币市场基金是专家理财,但基金管理者仍然会有投资失误,基金内部监控也可能失灵。投资者所选择的货币市场基金可能因为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的管理水平、管理手段和管理技术等因素会对基金的业绩有较大的影响,如果管理不善,会对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者的利益带来损害。

事实上,投资者不近面临管理者能力上的不确定性也面临着道德风险。货币市场基金在本质上是多数投资者以集合出资,形成一个契约基金,委托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由于投资者在选择好基金管理人之后无法获得充分的信息,不能直接观测到基金管理人的全部行为,且投资者和基金管理人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以至于基金管理人在最大限度地增加自身效用时做出不利于基金投资人的行为。[3]

2.信用风险。货币市场基金投资的货币市场上的短期工具中,各类不同企业发行的商业票据占其基金投资组合的一定份额,企业发行的商业票据由于受自身的规模、信誉、业绩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商业票据质量有所不同;如果某些企业出现经营环境恶化,净现金流锐减,就存在到期无法兑付的风险。如果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组合中这类资产所占份额较大,就会产生一定的风险。不过考虑到证监会对货币市场基金投资范围的限制,所投资票据信用等级很高,信用风险比较低。

3.流动性风险。货币市场基金是开放式基金,基金规模将随着投资者对基金单位的申购与赎回而不断变化,若是由于投资者的连续大量赎回而导致基金管理人被迫抛售持有投资品种以应付基金赎回的现金需要,则可能使基金资产净值受到不利影响。国内基金管理公司的年底冲规模争排名行年后被大规模赎回的行为造成为给货币市场基金的规模的巨大波动,带来了一定流动性风险。

三、货币市场基金的业绩评价

(一)不考虑风险的绝对收益指标

货币市场基金单位的资产净值固定不变,始终保持在1 元。衡量货币市场基金表现的标准是收益率,这与其它基金净资产价值增值获利不同,货币市场基金收益取决于其投资的各类短期证券的收益率。投资该基金后,投资者可利用收益再投资,投资收益就不断累积,增加投资者所有拥有的投资份额。

货币市场基金关于收益率有两个指标:一是每万份基金单位收益,指每1万份货币市场基金在当个工作日可以获得的总收益; 二是七日年化收益率, 其值

其中: 为最近第i 公历日( i = 1 ,2 , ……,7) 的每万份基金单位收益。

(二)考虑风险调整的业绩评估方法

上述两个指标都是没有考虑风险的绝对收益指标,不仅在投资者基金选择的实践中被运用最为广泛,也是各基金评价机构所主要考虑对象。采用这两个指标衡量货币市场基金的绩效其优点是简洁明了、易懂易用而且直接反映了投资者最关注的收益,缺点是没有考虑基金的风险大小。但是前文中我们也已经阐述货币市场基金虽然风险相对较小,可并不是完全没有风险。在基金的非系统风险已完全分散化的假设下,Treynor(1965)[4]、Sharpe(1966)[5]和Jensen(1968)[6]以CAPM模型为基础分别提出了基于风险调整的基金绩效评估量化指标,借鉴这一思路我们可以对货币市场基金构造类似的基于风险调整的基金绩效评估指标。

通常我们可以采用历史收益率的标准差来衡量风险的大小 ,

其中: 为第 日的七日年化收益率。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单位风险获得的绝对收益率指标MMF1,

采用这一指标我们可以对不同货币市场基金的绩效进行综合评估。但是标准差有个问题就是反映的是历史信息,基于历史会重演的假定来衡量风险,而我们进行投资面临着未来的不确定性,所以未来的实际不确定性如何是在我们的风险管理里更应该被关注的。前文中我们已经提到,货币市场基金的平均剩余期限能够很好地衡量利率风险,而利率风险又是货币市场基金所有风险中最主要的风险,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将平均剩余期限纳入到绩效评估指标里:

(*)

其中: 为组合的平均剩余期限。

公式(*)中存在两个问题:首先年化收益率是一段时间经营的结果,而平均剩余期限是在一个时间点上有意义,两者相除在数学上合理性难以解释;其次,式中的 是前期经营成果而 则是未来风险承受度的衡量,两者存在着时间上的不匹配。因此,要想解决这两个问题的一个妥协思路是对 取过去该经营结果对应的那段时间平均剩余期限的算术平均值。

由于货币市场基金的平均剩余期限是在每季度报告里披露一次,当面临加息风险时,我们应该回避那些D值较小的基金;而如果市场利率处于下跌通道的话,我们应该选择那些D值较大的基金,显然可以博取更高的收益。

对比上述的两个指标MMF1和MMF2可以发现,虽然两者都考虑了风险和收益,但后者仅考虑了利率风险,比前者所涵盖的风险范畴要小很多。

四、结论

货币市场基金作为个人投资者的储蓄替代品种和企业的优秀现金管理工具获得了一些投资者的认可。但作为一种开放式基金其也面临着市场风险、管理风险以及流动性等多种风险。因此,投资者在选择和评估货币市场基金时不能只看收益率也需要考虑风险,借鉴前人经验结合实际情况,在收益率的基础上再综合标准差或者平均剩余期限可以作为货币市场基金业绩评估的一种尝试。

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较为恶劣,中央银行加息可能性极低货币市场利率走低的市场环境下,我们应该选择那些平均剩余期限较长的货币市场基金可以博取更高的收益。

参考文献:

[1]业绩优异,增长平稳——货币型证券投资基金2012年半年度报告.银河证券.2012.

[2]埃尔顿,格鲁伯等.现资组合理论与投资分析.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黄建军.货币市场基金的风险分析.西南财经.2006(2):27-28.

货币基金收益论文篇(5)

一、引言

货币基金收益论文篇(6)

一、引言

货币基金收益论文篇(7)

【关键词】

货币替代;人民币与港元;货币一体化

1 关于货币一体化

货币一体化理论是国际政策协调理论之一,主要内容是最优货币区理论。它是由麦金农和蒙代尔20世纪60年代提出。货币一体化的理论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蒙代尔的“最优通货区”理论作为研究货币一体化的先例,并成为欧元的制度设计的基础;90年代初,爱默生等人为了扫清货币一体化障碍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市场、一种货币”思想;90年代中期,保罗·克鲁格曼利用模型、加入国与固定汇率区的经济一体化成本收益分析最优货币区。

2 关于货币一体化的收益

汇率稳定是货币一体化带来的首要首要。汇率的经常性波动会阻碍正常贸易和投资的开展,而使用单一货币能减少外汇风险。港元与人民币的一体化使得两地间货币保持相对稳定,减少汇率经常性波动带来的风险,从而促进两地贸易的发展,在可遇见的未来这部分收益也相当可观。随着经济金融一体化的深入,两地货币交易总成本不断上升。以2010年为例,内地与香港的贸易总额为27432亿人民币,如果按照外汇的兑换成本占贸易总额的6.5%为计算标准的话,内地与香港实现货币一体化所节省的成本大约为1783亿人民币,这部分节约的成本占香港GDP的11.7%,两地GDP总和的0.43%。

3 人民币与港元一体化的现实基础

3.1 内地与香港的贸易联系

一直以来,两地之间的经贸联系就十分紧密,尤其是自CEPA(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实施后,两地贸易无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都处速发展之中,从贸易总量来看,内地一直是香港最大的进出口贸易伙伴,内地发展为香港最大的货物供应商。2010年,香港的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中国,为147亿美元。从两地贸易的结构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贸易的比重下降,技术密集型产品处于上升趋势。

3.2 内地与香港的资本联系

随着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的发展,内地与香港的资本市场联系日益紧密,香港成为内地的最大的外资来源地,内地对香港的投资也在不断增加,投资规模趋于扩大,投资结构趋于深化。截止到2010年底,有103只红筹股和163只H股在香港创业板及主板上市。根据香港交易所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香港主板上市的内地集资总额为34629千万港元。在外商直接投资上,两地直接投资的联系也十分紧密,香港拥有较宽松的政策,内地拥有广阔的市场与大量廉价劳动力,劳动力的成本优势使内地一直是香港厂商的直接投资的首选,近几年香港对内地的直接投资几乎一直大于内地对香港的直接投资。

4 对于未来货币的选择

本文试图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讨论对于未来货币的选择。

假定有两组人,其中一组人的人数为N1,另一组人人数为N2,起初他们各自使用自己的货币,他们分属于货币区1,货币区2。

第i个货币区的行为人得到的效用为:

Ui(T)=(ai+bini)=(ai+bini)/r,其中i=1,2该公式中a,b为固定系数,r为贴现因子,实际运用中以实际利率来考虑。n=㏑Ni,a可以理解为独立于网络外的使用货币的收益,bn为与网络有关的收益。其中a,b>0,现在分析的是如果以一种货币代替另一种货币所能带来的福利及其变化,由于有N1人数的人持有货币1,N2人数的人持有货币2,则在不考虑货币转换的情况下,社会总福利为:N1(a1+b1n1)/r+ N2(a2+b2n2)/r。

如果现在考虑以一种货币代替另一种货币,亦即N1或者 N2变为0,同时假定a1=a2, b1= b2,在这种情况下,认为总福利能达到最大。对于该问题的理论解释如下:

考虑货币2被货币1所替代,并假定存在一种货币的转换成本为每人s,a=a1 =a2,b= b1= b2,这样,总福利将变为:

(N1 +N2)[a+b㏑(N1+N2)]/r- N2s,这样总福利与上式相比提高为:

(N1 +N2)[a+b㏑(N1 +N2)]/r- N2s-N1(a1+b1n1)/r+ N2(a2+b2n2)/r=

[(N1 +N2)㏑(N1 +N2)- N1n1- N2n2]b/r- N2s

上式的结果可能为正值,0值,也可能为负值。转换收益大于成本时结果为正。但是很明显,在N1 >N2时,这种转换收益达到最大,因此通过实现使使用较多货币的人的货币替代使用较少的货币的人的货币,这样的收益是最大的。

现在考虑另一个过程,即引入一种新货币,则总福利为(N1+N2)[a+b㏑(N1 +N2)]/r- (N1+N2)s显然其收益要小于运用现存货币的收益。

综上,在对于未来港元与人民币一体化的远期货币选择中,本文倾向于使用现存货币-人民币。

5 对未来港元与人民币一体化的简要分析

由于存在现实的障碍两地的货币一体化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做如下安排:1,在较短的时期内,打造一个适宜港元与人民币一体化运行的宏观环境,具体可采取一下措施:首先,保持香港与内地经济稳健增长,经济实力与持币信心是正相关的。其次,进一步完善内地金融市场,促进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深化融合。最后,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将内地与香港共同纳入汇率决定机制的范围之内,为港元与人民币一体化创造条件。2,中期安排,在短期内实现了上述条件后,在汇率制度的整体安排上采取浮动汇率制,但是内地与香港可以组成一个联合浮动区汇率对内固定,对外联合浮动。而一旦该汇率区成立之后,该汇率区应该以坚定的步伐稳定该汇率制,双方协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金融运行环境。3,远期安排,本文认为,远期方式双方应统一货币单位,建立可协调的、统一的中央银行(货币局),在协调一致的基础上执行统一的货币政策,总之,在金融系统管理上采取协调、联合、统一、完全一体化的方式。

【参考文献】

[1]范晓云,邵新建.港元、人民币一体化研究.世界经济,2009(3).

[2]张鼎源.港元挂钩人民币,值得商榷.沪港经济,2009(6).

[3]陈丹.港元人民币化的收益和成本分析.商业文化,2007(6).

[4]姜波克,罗得志.最优货币区理论综述兼论欧元、亚元的问题,世界经济文汇,2001(1).

[5]陈岩岩,唐爱朋,孙健.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货币整合的可行性分析.西南金融,2005(7).

货币基金收益论文篇(8)

一、文献综述

(一)概念

汇率风险概念始于Rita M Rodriguez的“汇率变动的潜在影响(收益或损失)”。Michael Adler和Bernard Dumas从敏感性角度定义为“资产负债或营业收入的真实国内货币值对汇率非预期变化的敏感性”。Crouhy(2001)从汇率和利率关系角度定义为“因汇率和国际间利率变动不一致导致的各种敞口”。我国刘舒年首先定义汇率风险为“资产与负债因汇率波动而引起价值上涨或下降的风险”,包括“经营活动中的交易风险,经营活动结果中的会计风险,预期经营收益中的经济风险”。王茂昌、邵文力、施锐利将此扩展为“以外币计价的资产与负债因汇率波动而引起价值上涨或下降所造成损益的可能性”。

(二)原因

吴念鲁最早提出汇率风险源自“因各国货币不同且货币间汇率波动导致的支付结算风险”,表现为交易风险、经济风险、储备风险、会计风险;我国的主要汇率风险源自对外贸易、国家外汇储备、对外债务、会计折算。唐建宇指出汇率风险来自“国际货币汇价多态化巨幅波动、国内汇率预测和风险意识不足、国际收支宏观管理不善造成的对外经贸活动的损失”。王仲兵认为汇率风险来自我国外币之间的、外币与人民币之间的外汇交易。安增军、杨继国基于亚洲金融危机有关研究指出汇率风险源于汇率制度安排;浮动汇率制下汇率的波动是汇率风险的显现与释放过程;固定汇率制下汇率风险在短期内隐蔽,随着风险的不断积累,在长期内以金融危机的形式集中爆发。

(三)会计

Brian Kettell提出汇率风险的会计内涵是“产生于货币币值波动的现金流动变化性”,计量内容是“在未来某时点按现付或预定汇率不同的汇率兑换货币的风险”;汇率风险的会计计量问题在于会计处理反映汇率变化对企业的现期影响,而非远期影响。他把现金流动分为契约型和非契约型,契约型现金流动的汇率风险在于债权债务及款项收付中资金流动与汇率波动方向,非契约型现金流动的汇率风险在于出口收入和进口成本与汇率波动的关系。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和费雪效应,利率与汇率、价格与汇率的长期一致性使上述现金流动在长期内不受汇率风险的影响,但如何运用会计处理反映短期汇率风险存在困难。我国黄良瑜指出提前确认未实现汇兑损益对汇率风险反映存在问题:未实现汇兑损益的提前确认导致所得税提前缴纳、利润提前分配、经营资金短缺和波动,忽视汇率风险中的交易风险;汇率逆转导致企业经营成果虚假反映,与谨慎性原则矛盾,忽视汇率风险中的折算风险。姜佳秀子(2012)提出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包括利润最大化理论、利害相关者理论、三重底线理论)与会计谨慎性原则对汇率风险实施会计管理,方法包括修正当期确认法、全面收益表补充列示法等。

二、汇率风险会计准则概念框架现状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以下简称“19号准则”)中外币交易会计处理逻辑是区分货币性项目与非货币性项目。货币性项目是会计主体“持有的货币和将以固定或可确定金额的货币收取的资产或者偿付的负债”,主要是货币资金、应收款项、应付款项、各种借款、债务证券等;非货币性项目是“货币性项目以外的项目”,可以是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长期股权投资等。针对货币性项目,资产负债表日与初始确认或后续计量时点汇率的差异计入汇兑损益。针对非货币性项目,历史成本计量的项目不计量汇率变动;以存货汇率减值方向的变动,同时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和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根据汇兑差额调整自身金额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以下简称“37号准则”)中汇率风险的认定是以区分金融与非金融因素为基础的,定义“汇率风险”为“公允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因外汇汇率变动而发生波动的风险”。19号准则未提及汇率风险,因此把37号准则运用于19号准则时,非金融工具会被认为不存在汇率风险。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定义金融工具为“形成一个企业的金融资产,并形成其他单位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同”。部分货币性项目不满足该金融工具定义,虽以资产负债表日汇率计量,但不能认定为存在汇率风险。现有概念框架导致会计准则在以下方面难以协调。

(一)风险反映

现有会计准则的显著缺陷是无法有效反映长期项目的风险。以历史汇率计量的长期外币非货币性项目时间跨度较长,历史汇率无法有效反映其风险水平;资产负债表日汇率至少反映截止会计期末的部分公允价值信息,而历史汇率几乎不包含公允价值信息。以资产负债表日汇率计量的长期外币货币性项目仅能反映已发生的汇率风险,长期汇率风险对货币性项目预期现金流量的折现金额没有在会计计量中体现;当汇率极端异常变化时,该处理也错误反映短期汇率风险。长期汇率风险反映缺失影响未来某时点会计主体的实际现金流动金额,无法反映长期货币性项目的经济实质;以外币长期借款为例,长期借款会计计量关键点即对实际归还款项这一经济实质的反映,按资产负债表日汇率折算的会计处理忽略了资产负债表日至未来还款日的汇率风险,无法反映实际归还款项。

(二)变动计量

货币性项目的未实现汇兑差额已提前确认为汇兑损益,如汇率大幅逆转,已确认为汇兑损益的未实现汇兑差额无法实现,既导致汇兑损益不真实可靠,又不符合谨慎性原则。同时,19号准则以货币性作为汇率变动损益化标准的逻辑存在诸多特例:构成对境外净投资的货币性项目与可供出售外币非货币性项目的汇兑差额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由于外币折算目标及处理原则的缺乏,汇兑差额的损益化和权益化处理有所矛盾,未按统一的逻辑进行规范。

(三)折算主体

19号准则定义外币折算主体为采用不同于会计报告主体记账本位币的境内外“子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分支机构”。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日益加快,境外经营方式不断丰富。在产品进出口、国际技术转让、国际租赁、国际工程承包、国际劳务合作、国际基金投资等经济活动中,折算主体的形式已不再局限于19号准则的定义,譬如,境外代购人、出口产品售后服务团队、境外技术转让的工程师团队、湿租的机组、境外承包工程的施工队、劳务输出的医护团队、国际基金投资的经纪商。原有的折算主体定义没有涵盖所有面临汇率风险的经营主体。

(四)汇率选择

19号准则可选择的汇率包括即期汇率和“按照系统合理的方法确定的、与交易发生日即期汇率近似的汇率”,没有明确可以使用方法的具体内容。实践中汇率选择多样:按汇率制定机构,可分为外汇管理局汇率(折算率、中间价)、商业银行汇率(汇买/卖价、钞买/卖价、折算价)、集团公司汇率(集团公司的集团内使用汇率)、银行间外汇市场汇率(询价、竞价);按汇率选取时间,可分为期初汇率、期末汇率、当期平均汇率。虽然平均汇率被广泛运用,但准则未明确汇率的平均方法。汇率选择的关键因素是如何使被选择汇率体现汇率风险。

三、改进建议

本文概念框架改进的逻辑是流动性标准与谨慎性原则:以流动性标准区分长短期汇率风险,以谨慎性原则判断风险损益结果。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流动性标准、谨慎性原则及全面收益观的改进建议,见下表。

(一)流动性标准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于1936年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最早提出了流动性的概念。财务流动性指资产和负债的形态持续一年以下,是企业资产经正常程序无重大损失地转换为现金并以之履行有关契约的过程和能力。流动性标准基于会计分期假设,1年以内为流动性项目,1年以上为非流动性项目。汇率风险按期限存在长短之分,流动性项目面临短期汇率风险,非流动性项目面临更多的长期风险。本文尝试运用流动性标准替代现有的货币性标准,即流动性项目变动在汇兑损益中作损益化处理,非流动性项目在其他综合收益中作权益化处理。

(二)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要求不高估资产和收入、不低估负债和成本,因此汇兑损失宜损益化、汇兑收益需再考量。流动性项目的收益需再考量汇率的短期变动可能,尤其是短期内汇率逆转的可能性;基于可能性的判断对未实现汇兑收益进行损益确认。非流动性项目的收益需再考量汇率的长期波动趋势,预测并判断收益的可实现性,评估可实现金额;基于可能性与金额的估计对未实现汇兑收益进行权益确认。

(三)全面收益观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80年在第3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最早提出了全面收益观的概念。全面收益观下外币折算需全面披露已实现和未实现的损益与权益金额,说明汇兑损益与其他综合收益中汇兑差额的实现方式与金额。全面收益观要求按实现原则确认收入,慎重确认仅可能但尚未实现的汇兑损益。高流动性的外币项目因期限较短,汇兑损益可实现性较高,宜损益化;反之,低流动性项目可先权益化反映其变动,不宜立即损益化。

货币基金收益论文篇(9)

2013年6月17日,阿里巴巴正式推出了支付宝旗下的一款增值服务“余额宝”,引起了普通投资者热烈的追捧,继而在社会上掀起了货币市场基金席卷的大潮。一时间,各类货币基金充斥着人们的视野。虽然目前看来,货币市场基金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它的持续迅猛成长,使得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市场定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经济活动的参与方和整体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货币基金的定义和特点

货币基金,也叫做货币市场基金(MMF),顾名思义,就是专门投向货币市场工具的开放式基金,它主要投资于国债、央行票据、商业票据、银行定期存单、政府短期债券、银行大额存单等安全性非常高的短期有价证券,又被称作“准储蓄产品”。

相较于其他的基金产品,货币市场基金有着自身的产品特点:

(1)本金安全。货币市场基金主要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这就决定了货币市场基金在各类基金中是风险最小的。虽然在合约中一般不会有条款写明保证本金的安全,但是事实上,基金的性质决定了货币市场基金在现实运作中极少发生本金的亏损,所以人们多将货币市场基金视作现金等价物。

(2)资金流动性强。货币市场基金的流动性非常强,可以与活期存款媲美。不论是基金的买卖还是投资的追加和赎回,资金到账的时间都很短。现在,国内几乎所有的货币市场基金都为T+0,即当天赎回,当日到账。

(3)收益率较高。大多数的货币市场基金一般来说具有国债投资的收益水平。除了一般机构可以投资的交易所回购等投资工具以外,货币市场基金还能够进入银行间短期拆借和回购市场、中央银行票据市场进行投资,它的收益率一般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相当,高于同期银行的活期存款利率。除此之外,货币市场基金还可以避免通货膨胀造成的隐形损失。当通货膨胀出现时,实际利率有可能很低,甚至为负值,此时货币市场基金就可以发挥其作用,把握市场的变化和通胀趋势,不仅能够避免损失,甚至获得较为稳定的高收益。

(4)投资成本低。对货币市场基金进行买卖一般都免收手续费,认购费、申购费、赎回费都是0,资金的进入和赎回非常便利。除了降低货币成本,很多货币市场基金的开户认购手续也非常简单,大大节约了投资者的时间成本。

(5)进入门槛低。目前很多款货币市场基金的首次/申购只需100元起,更有甚者只需要1元起,相比于最少5万元起的理财产品,货币市场基金为资金较短缺的投资者和持观望态度想要尝试的投资者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6)分红免税。大多数货币市场基金的面值都保持1元,收益天天计算,投资者每天都能够获得利息收入。目前市场上的货币市场基金主要有两种收益结转方式:一种是每日分配收益,利息每达到1元就自动认购一份基金份额,这是目前最为广泛的结算方式;另一种也是每日计算利息,但是在每月固定日期集中支付,再根据利息总额认购基金份额。

二、货币基金对经济参与者的影响

与互联网平台对接的货币市场基金无疑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与新的变革,参与在经济市场中的每个角色都不可避免的受到其影响与改变。投资者看到了更多资产增值的可能性,商业银行则面临一些挑战。

(一)对银行的影响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收入还是主要来自存贷款的利差,根据各银行年报,2014年利息净收入占银行营业收入的比重见图1。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代表的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利润的中心和重点还是在存贷款的净息差,如果货币市场基金对商业银行的存款分流持续加大,无疑会对商业银行产生很大压力。2012年底到2015年底,货币市场基金净值由5717.28亿元增长为44443.36亿元,短短3年增长率为677.35%。而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总额在2012年底为917,554.77亿元,2014年底为1,138,644.64亿元,虽然在总量上仍有压倒性优势,但两年间的增长率却仅为24.10%,比起货币市场基金的增长率数量小很多。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货币市场基金确实分流了一部分银行存款,我国目前的情况也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趋势。

除了分流存款之外,货币市场基金的出现也会对银行的理财产品造成冲击。一般而言,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投资门槛较高,流动性较差,很多理财产品在封闭操作期间是不能赎回的,除此之外,还有一定的资金募集期,理财产品到期日与资金到帐日也有几天的差距,这些都使得银行理财产品的流动性大打折扣。相比于货币市场基金100元起购甚至1元起购的低门槛,还有T+0的赎回以及较高的安全性,银行的理财产品阵线饱受压迫也是情理之中。

在利差收入被压缩,理财产品收入受到冲击的情况下,银行无疑面临着巨大的威胁,这些竞争的压力必定会转为商业银行创新的动力,使得商业银行更能够在金融体系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二)对中小投资者的影响

货币市场基金,尤其是以“余额宝”为首的互联网货币基金的快速增长与繁荣,使得投资者、尤其是资金并不充裕的中小投资者看到了银行存款以外的选择,将目光聚焦在理财上。由于货币市场基金开户简洁,申购便利,门槛低廉,与开一个银行账户相比并不复杂,而收益相较于银行的活期存款,甚至一年期定期存款都远为可观,中小投资者大都意识到“理财”也可以是一件很平民化的东西。根据与余额宝对接的天弘增利宝货币市场基金2014年的年报,截止2014年12月31日,个人投资者持有份额5760.86亿份,相较于2013年底的1853.42亿份增加210.82%,持有人户数为1.85亿户,户均持有的基金份额仅为3,133.47份,也就是平均每户投资者只投入了三千多元。

货币市场基金的席卷与普及,除了将投资理财平民化,还为中小投资者灌输了理财的概念。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关心不同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投资期限、流动性和安全性等特征,寻求适合自己的投资产品,在整个社会形成了理财的大概念,为我国形成良好的金融环境和发展完善的金融市场奠定了坚实群众的基础。

三、货币基金对经济大环境的影响

除了对市场参与者造成影响,货币市场基金的出现还使得金融市场结构发生了变化,产生了对宏观经济大环境的一系列影响。

(一)对利率的影响

从2015年10月24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基本完成。虽然利率自由浮动,但是银行定期存款所提供的存款利率仍非常有限。寻求收益最大化的理性投资者会将资金从银行等储蓄机构转向货币市场工具,但是货币市场工具有最低投资门槛,这个门槛一般较高,普通投资者难以企及,货币市场基金就应运而生。货币市场基金通过吸收大量散户的小额资金,汇集形成大额资金,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获取市场利润,并将扣除管理费等各项费用后的收益分配给各投资者。

货币市场基金的蓬勃发展使得资金市场的定价更加明确,由存贷款利差产生的商业银行惰性也必定会逐渐克服,闲散的社会资金将会得到充分的利用,利率市场化的脚步将在货币市场基金的推动下越发平稳。

(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货币市场基金的出现改变了货币的供应量。由于货币市场基金所具备的高安全性和流动性,使其成为了可媲美活期存款的“准储蓄产品”,这使得存款性金融机构和非存款性金融机构的界限不再明确,甚至二者在货币创造功能上的区别也变得模糊。目前,我国央行监控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以货币供应量为准,供应量按照流动性分为M0(流通中的现金),M1(M0+单位活期存款)和M2(M1+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定期存款和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货币市场基金的分流作用使得这三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都不同程度的减小,不再能够完全反映真实的宏观经济情况。2015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主要监测的货币供应量M2为1,373,956.01万亿元,货币市场基金的净值为44,443.36亿元,虽然相对于M2,货币市场基金的总量只占了3.23%,但这个比例在2014年12月是1.70%,在2013年12月为0.68%(图n为货币市场基金占M2比值的变化)。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2013年起货币市场基金有了明显发展,这与以余额宝为首的互联网平台宣传密不可分,货币市场基金虽不再风行,却也仍蓬勃发展。目前在我国,货币市场基金并没有统计在这三个层次货币供应量的任何一个层次中,于是,很有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仅从M2和M1的数量情况来看,货币供应量符合央行的调控目标,但由于并没有考虑货币市场基金的规模,发挥M2作用的货币超过、甚至远远超过央行设定的预期目标,最终必然影响货币政策调控目标的实现。考虑到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目前的发展趋势和发达国家的经验,这种情况并非不可能,我国的中央银行应对此有所准备。

货币市场基金在赎回和支付上的便利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流动性的需求,较高的利率又使得人们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增加,货币结构因此改变,货币需求下降。同时,货币的投机性需求不断增高而交易性需求和预防性需求不断削弱,造成了货币需求不稳定性增加,变化幅度增大。

总而言之,由于货币市场基金既改变了经济运行中货币的供应量,也改变了货币的需求量,使得央行对于货币的控制能力下降,加大了中央银行进行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短期内虽然无法将货币市场基金纳入M2、M1指标中,但是央行在调控货币供应量时应充分考虑货币市场基金在经济运行中的影响;长期来看,将货币市场基金纳入合理的货币层次集中进行调控是比较合适的解决方案。

四、结论

货币市场基金在我国的快速崛起是管制利率和市场利率存在的利差的产物。货币市场基金具备的高流动性、高安全性和高收益性对银行造成了很大压力,迫使银行采取行动以保持竞争中的优势;对于投资者,货币市场基金降低了投资门槛,使得理财进入平民大众的生活。货币市场基金还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市场资金价格发现的重要推动力,但也为央行执行货币政策带来了些许挑战,怎样对货币市场基金进行完善、合理的控制和管理,仍然值得我们探索。

参考文献:

[1]关山燕.货币市场基金: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金融创新[J]. 财经问题研究, 2001.

[2]刘志友, 杨红.货币市场基金发展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功效分析[EB/OL].国研网,2004.

[3]孙超.货币市场基金发展与金融改革――来自美国的启示[J].债券, 2013.

[4]王海慧, 李伟.货币市场基金冲击传统银行业务[J].银行家, 2014.

[5]王天宇.浅析“余额宝”对我国金融行业的影响[J].中国商贸, 2014.

[6]吴敏慧.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影响[J].济南金融, 2005.

[7]杨建刚.货币基金的创新及其对银行业的影响[J].企业导报, 2013.

货币基金收益论文篇(10)

引言

20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黄金价格基本由各国政府或央行决定,金价相对比较稳定。但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黄金价格开始市场化,不再与美元直接挂钩,也致使影响黄金价格变动的因素越来越多,其价格波动性明显增大。而世界各地的中央银行是黄金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且目前全球黄金白银的定价中心仍然是在欧洲和北美,黄金的价格也还是以美元标价。也就是说西方重要国家特别是美国的货币政策仍对金价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美国自2000年的科技股泡沫破灭之后,美国政府实行长期的扩张性货币政策,连续13次降息。面对最近一次的金融危机,各国央行也采取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政策去共同抵御全球经济衰退的风险。黄金又是在危机中保值的有效手段,在此背景下货币政策与黄金价格的关系成为当前货币金融理论研究中最前沿的问题之一,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黄金价格的波动和货币政策对黄金市场的调控效力成为国内外经济理论界和政府相关部门关注的焦点。

对此很多国内外文献基本都是从几个重要的货币政策指标(如美元利率、美元汇率、CPI等)的角度对黄金价格的影响做分析研究,且基本都是采用的线性模型。但由于金价波动的无规律性,采用线性模型有很大的局限性,且不同的货币政策对黄金价格波动的不同阶段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对此,本文采用Markov(马尔科夫)区制转换VAR模型将这种机制的转换作为一个内生变量,在模型的估计中用一个统一的模型来拟合,使得拟合结果更符合实情。而Markov模型就是解决此类随机过程的一种重要的数学模型。Markov模型的研究对象的状态S(t)是不确定的,它可能取K种状态:Si(i=1,2,...,K)之一,有时甚至可取无穷多种状态的模型。在建模时,时间变量也被离散化,我们希望通过建立两个相邻时刻研究对象取各种状态的概率之间的联系来研究其变化规律,故马氏链研究的也是一类状态转移问题。

理论基础

(一)黄金定价理论模型

根据商品定价理论,我们用传统的供求规律理论从黄金的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来研究黄金的定价机制。

1.首先从黄金的供给来看,黄金的供给主要来自矿产金、再生金以及各国的央行官方售金。这里我们用QSG,QSM,QSR,QSOF分别表示黄金供给量、矿产金供给量、再生金供给量以及官方售金供给量。则有关系式:

QSG=QSM +QSR+QSOF (1)

2.需求方面,黄金的需求主要有制造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制造需求可分为首饰制造需求、工业需求,它们的需求主要受当前黄金价格的影响。投资需求主要可以分为资产配置需求、避难需求以及对冲宏观经济风险需求,它是构成需求波动的主要部分。这里我们用QDM,QDI分别表示黄金的制造需求和投资需求。则有关系式:

QSG=QDM+QDI (2)

当黄金市场的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时,黄金的价格也就达到了均衡。而货币政策基本都是通过影响黄金的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来影响黄金价格。首先,通过黄金价格定价的供需模型看,利率是影响资金成本并改变对黄金的投资需求的重要因素,且对金价有重要影响的是扣除通胀后的实际利率水平,扣除通货膨胀后的实际利率是持有黄金的机会成本,实际利率为负的时期人们更愿意持有黄金。其次,对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使得美元欧元以及英镑等法定货币贬值在未来有巨大不确定性,可能会导致全球投资者继续增持黄金以对抗货币的贬值风险,所以货币供应量也是从黄金的投资需求方面影响着黄金价格。最后,世界黄金市场一般都以美元标价,美元贬值往往与通货膨胀有关,而黄金价值含量较高,在美元贬值和通货膨胀加剧时往往会刺激对黄金保值和投机性需求上升,所以美元汇率也是货币政策影响金价的一个重要金融工具和指标。美元指数又是综合反映美元在国际外汇市场的汇率情况的指标,用来衡量美元对一揽子货币的汇率变化程度。因此本文选取广义货币供应量(M2)、联邦基金利率以及美元指数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指标来反映货币政策对金价的影响。

(二)Markov模型

1.马尔可夫行(无后效性)。过程(或系统)在时刻t0所处的状态为已知的条件下,过程在时刻t>t0所处在状态的条件分布与过程在时刻t0之前所处的状态无关。

2.马氏过程。设{X(t),t∈T}对任意n个不同的t1,t2,...,tn∈T且t1

P(X(tn))≤xn|X(tn-1)=xn-1,…,X(t1)=x1)=P(X(tn))≤xn|X(tn-1)=xn-1),则称X(t)为马尔可夫(Markov)过程,简称马氏过程。

3.Markov链。设随机过程{X(t),t∈T},其中时间T={0,1,...},状态空间I={0,1,2,...},若对任一时间n,以及任意状态i0,i1,…in-1,i,j,有:

P{(X(n+1))=j|X(n)=i,X(n-1)=in-1,…,

X(1)=i1,X(0)=i0}=P{(X(n+1)=j|X(n)=i},

则称{X(t),t∈T}为袷马尔可夫链(或马氏链),简记为{Xn,n 0}。

(注:马氏链由P{X0=i0}和条件概率P{Xn=in|Xn-1=in-1}决定)

4.一步转移概率。马氏链在时刻n处于状态i的条件下,到时刻n+1转移状态j的条件概率, 即P{(Xn+1=j|Xn=i}称为在时刻n的一步转移概率,记作Pij(n)一步转移概率满足:(1)Pij(n)≥0,i,j∈I

(2) Pij(n)=1,i∈I

由于概率是非负的,且过程从一状态出发,经过一步转移后,比到达状态空间中的某个状态。

(三)VAR模型

VAR模型即向量自回归模型。这种模型采用多方程联立的形势,它不以经济理论为基础,在模型的每一个方程中,内生变量对模型的全部内生变量的滞后值进行回归,从而估计全部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VAR模型是最回归模型的联立形式,所以称向量自回归模型。假设y1t,y2t之间存在关系,如果分别建立两个自回归模型y1t=f ( y1,t-1,y1,t-2,…),y2t=f ( y2,t-1,y2,t-2,…),则无法捕捉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VAR模型的结构与两个参数有关。一个是所含变量个数N,一个是最大滞后阶数K。

(四)滞后 p 阶的MS-VAR(p)模型

这是一种基于马尔可夫区制转换(Markov-Switching)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它允许回归参数依赖于一个不可观测的区制变量而时变,且此不可观测的区制变量遵行Markov-Switching(MS)过程。

对一个K维时间序列构成向量yt=(y1t,y2t,…,ykt ),则其滞后p阶的MS-VAR(p)表达式如下:

yt= v +A1 yt-1+…+Ap yt-p+μt (3)

其中,μt I.I.D.N(0,Σ(St)),St表示不可观察的区制变量。

假设不可观察区制的已实现值St∈{1,2,...,M}是一个离散时间和离散状态的马尔可夫链,则其从区制i到区制j的转移概率为:

pij=Pr(St+1=j|St=i), pij=1 (4)

对于(3)式中,若误差项服从正态分布,则方程(3)为稳态高斯VAR(p)模型的截距形式,它可以写成如下的均值调整形式:

yt-μt=A1( yt-1-μ)+…+Ap( yt-p-μ)+μt (5)

其中,μt NID(0,Σ(St)),且有

(6)

在模型(5)刻画均值的过程中,若区制发生一个当即的一次性跳跃,则模型也会随之变化。但是在某些情形下,当模型从一个区制转移到另一个区制时,假设均值平滑地到达另一个行的水平是不合理的。此时则要使用以下的截距项区制依赖模型:

yt= v +A1 yt-1+…+Ap yt-p+μt (7)

与线性 VAR 模型不同的是,MS-VAR(p)模型的均值调整的(5)式和其截距调整的(7)式并不是等价的。它们刻画了可观测变量在区制变化后的不同动态调整模型。因此,我们可以使用Markov区制转换模型的极大似然估计(ML)算法来估计模型的均值调整式和截距调整式,并通过估计区制变量St的价值概率来划分区制变量的主要状态。

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和数据处理

本文选取黄金价格(伦敦黄金现货下午定盘价)、货币供应量(M2)、美元有效联邦基金利率以及美元指数作为变量,选取三者自1996年1月到2011年12月的168个月度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所有数据均来自于世界黄金协会(WGC)官方网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年鉴)。首先对所有的数据采用Census-x12的方法进行季节性调整,然后为了消除时间序列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性均对各变量进行对数化处理再对其进行一阶差分。则dlnGP表示黄金价格收益率,dlnM2表示货币供应量的对数增长率,dlnFFR代表联邦基金利率的对数增长率,dlnUSDX代表美元指数的对数增长率。最后运用GUASS软件对数据进行MS-VAR分析。

(二) 平稳性检验

在此我们采用ADF法,通过增加变量的滞后项来消除残差项的自相关,进行单位根检验判断是否平稳。

由表1可以看出,货币供应量的对数,联邦基金利率的对数,美元指数的对数以及黄金价格的对数的一阶差分均是平稳,也就是说货币供应量的对数增长率,联邦基金利率的对数增长率,美元指数的对数增长率以及黄金价格的收益率均是平稳的。

(三) MS-VAR模型的选择

构建包含货币供给的对数增长率(dlnM2)、联邦基金利率的对数增长率(dlnFFR)、美元指数的对数增长率(dlnUSDX)以及黄金价格的收益率(dlnGP)的MS-VAR模型。黄金价格的变动存在大幅上涨期和大幅下跌期,本文选择两个状态,即两种区制。则本文建立两个区制的MS-VAR模型,分别建立均值调整和截距依赖的模型,同时考虑模型方差受区制变量S(t)的影响。通过AIC、HQ、SC 和对数似然值选择最优模型。从AIC、HQ、SC 和对数似然值规则来看,MSIH(2)-VAR(3)的拟合效果最优。限于篇幅,只列出了滞后3阶、两个区制的各马尔可夫模型的AIC、HQ、SC 和对数似然值指标(见表2)及最优模型的实证结果(见表3)。通过比较个模型的指标值,我们可以看出最优的模型为MSIH(2)-VAR(3)。

表4的数据表明,处于状态1即金价上涨期时的概率为0.9324,处于状态2即金价下跌期时的概率为0.2195;由状态1转移到状态2的概率为0.0294,由状态2转移到状态1的概率为0.0179。这说明1996年以来,黄金价格处于上涨期的持续时间较长,且当月大幅上涨而下月大幅下跌以及当月大幅下跌而下月大幅上涨的可能性均很小,图1为两个区制下的概率估计。

(四) 脉冲响应分析

分别给货币供给增速、联邦基金利率变动、美元指数变动一个正的冲击,分析黄金价格收益率的响应,并做比较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得出:

给定货币供给增速一个正冲击,得出在区制1下,黄金价格收益率会立即上升,且在滞后6-9个月的累计响应达到最大4%左右。在区制2 下,货币供给增速对金价收益率的影响相对较小,要在2个月后才会有正的响应。即货币供给增速对金价收益率有正向影响,且在金价大幅下跌时的刺激作用比金价大幅上涨时的刺激作用明显。

给定联邦基金利率的变化率一个正的冲击,可以得出在两个区制下,黄金价格收益率的响应特别是当期的响应均很小,几乎接近于0。在区制1下,联邦基金利率表现出对金价的正向响应,但此累积响应保持在一个很小的正数水平。在区制2下,在当期金价收益率上涨了0.029,但在17个月后响应开始变成负的,但仍然维持在一个很小的水平。

给定美元指数的变化率一个正冲击,在两种区制下黄金价格的收益率都会出现负向响应,但响应程度及滞后时间有一定的差别。在区制1下,2个月后会出现负向响应,金价的收益率会持续下跌1.26,直到第10个月开始收敛。在区制2下,当期的金价收益率便会下跌2.09,之后的下跌更为明显,直到第16个月开始收敛。可以看出黄金价格的收益率在两种区制下的响应程度和收敛速度在区制2下要比区制1下明显。

结论

本文采用非线性的Markov区制转换VAR模型,分析了1996年美国经济成功实现经济软着陆以来,货币政策与黄金价格之间的动态关系。实证分析结论表明,系统存在两个区制,区制1为黄金价格处在大幅下跌期,且货币政策处在相当宽松的状态;区制2为黄金价格处在大幅上涨期,且货币政策处在一般宽松的状态。随后,利用区制的脉冲响应分析法得出:在两种区制状态下货币政策工具对黄金价格均存在一定影响,但影响的效果有所不同。

总体上讲,货币供应量对黄金价格有正向的影响关系,但在不同区制下的影响效力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影响时间上。在金价大幅下跌期,货币供给增速的变化会立即影响到金价收益率,且影响可持续9个月左右;而在金价上涨期,货币供给增速的变化对金价收益率的影响要在滞后2 月才有所表现。

美元利率对于黄金价格的影响在不同区制下的表现却相反,主要表现在影响方向上。在金价大幅下跌期,美元利率的增速会小幅度刺激金价收益率的增长;但在金价高涨期,美元利率增速的增加反而是降低了金价的收益率。这说明黄金价格与联邦基金利率的关系较为复杂,长期看来却呈反向关系。 美元指数对黄金价格有负向的影响关系,但在不同区制下对金价的影响效力也有所不同。在两区制下,主要表现在影响程度上。美元指数的提高会使金价的收益率下降,但相比较而言,美元指数对黄金价格的抑制作用在金价大幅上涨时更加明显。

总体来说,货币政策对于黄金价格的影响在金价的上涨期和下跌期的作用效果和响应时间是有所不同的。我们可以在金价变动的不同时期,通过分析货币政策的变动来做相应投资分析。

参考文献:

1.潘红宇.时间序列分析[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2.戴永良.黄金投资实用全书[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3.张均东,国际金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李刚.危机期间货币政策主导黄金价格走势[DB/OL].21N财经.com.

5.翟旭.黄金价格影响因素与中期定价模型[R].国泰君安期货研究所研究报告

6.倪玉娟,刘林.我国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的影响[J].经济管理,2010(11)

7.朱孟楠,刘林,倪玉娟.人民币汇率与我国房地产价格—基于Markov区制转换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1(5)

8.刘林.人民币汇率、国内外经济状况与我国贸易收支—基于Markov区制转换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1(8)

9.Hamilton.J.D and Susmel R.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ity and Change in regime.Journal of Economtrics,1994,64:307-333

10.Goodwin,T.H.Business-cycle analysis with a Markov Switching model.Journal of Business&Economic Statistics,1993,11:331-339

货币基金收益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1-083-02

一、货币星云学说是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理论基础

货币星云学说是世界货币体系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个学说的创立者蒙代尔教授受天文学上日心说形成过程的启发:认为货币体系的形成是一个演化过程,首先各种货币产生于经济活动较为活跃的地区,随着各地区经济交往的深化和广化,以及各种货币之间的竞争,在经济活动最为活跃的地方就会形成货币中心,该地区的货币就成为核心货币,其它货币则变成货币,像各行星围绕在太阳周围一样,货币也围绕在核心货币周围。这个理论得到了历史的验证,有记载以来,人类社会大约生成了1.7万余种货币,而现在只剩下几百种,且少数货币具有霸权地位。美元就是当前世界货币体系的核心货币。由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元又是当前的国际结算货币,所以很多国家要想参与到世界经济中,就必须储备美元,美元也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发挥着交换媒介、记账单位和价值储藏的功能。历史上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还通过国际合约的形式将美元确定为世界货币的核心。虽然随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以及欧元的出现,动摇了美元的核心地位,形成了当今世界的货币体系,很多国家选择了多种货币作为储备货币,施行浮动汇率制度。但如果仔细研究则会发现对于很多国家来说尤其是东亚国家,美元仍是核心货币,为了规避世界贸易中的风险和增加出口,仍然将美元作为主要的储备货币和货币锚。因此有学者就将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称为“后布雷顿森林体系”。①可见货币星云学说揭示了世界货币体系发展的逻辑,在发展的任何时期国际货币总有核心和之分。同时这也是本文将其作为理论基础的原因。

二、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元作为核心货币的数据验证

从两个方面可验证美元的核心地位,首先美国是一个强大的经济体,是世界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这是形成核心货币的基础。根据McKinsey(2008)的研究,美国GDP占世界总GDP比重为21%;美国资本市场金融资产价值为56万亿美元,接近全球金融资产总值的30%。②其次,美元在世界经济中起到交换媒介、记账单位和价值储藏的重要功能。目前世界4/5以上的外汇交易、60%以的国际贸易用美元结算,虽然欧元占世界外汇储备的比重从1999年成立时的17.9%增加到2008年的26.5%,同时美元的比重从2002年开始就逐步下降,但相对于欧元的26.5%、英镑的4.1%和日元的3.3%来讲,2008年美元仍占有64%的比重。③综上所述,美元有着其它货币不能取代的地位,美元绝对是当前世界货币体系的核心货币。

三、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中人民币作为货币的数据验证

根据上文分析,当前的货币国家有着以下特点:出口是这些国家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为了降低在国际贸易中的风险和刺激出口,这些国家采取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并且大幅度低估本币价值。由于长期稳定的汇率和贸易顺差,这些国家也形成了较高的外汇储备。

中国具有和大多数货币国家相同的特点,首先,对美国大量的贸易顺差。2000―2010年的10年中,除2001年、2009年和2010年受外部影响导致贸易顺差减少以外,10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43.5%,2008年贸易顺差为436107百万美元。其次,与美元长期稳定的汇率。虽然人民币处于升值趋势中,但是从2000―2010年的升值幅度不大,从2000年的1美元对8.28元人民币到2010年的6.67元人民币。最后,巨额的美元外汇储备。从2000―2010年中国外汇储备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0.8%,2010年达到28473亿美元。以上的数据可以证明中国是货币国家。

四、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中国面临的问题

1.丧失铸币收益。所谓铸币收益是铸币行业除去铸造成本后的正常所得。④铸币收益自古就有,在古代人们将黄金送到铸币处,铸币匠将黄金扣除一部分留给自己,形成铸币收益。虽然铸造成的金币含金量下降,但是不影响黄金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如果把这套规则应用到纸币作为交换媒介的当前,则可发现铸币行业具有超额垄断收益。铸币匠不再需要别人送来黄金,就可以以很低的成本创造纸币,每一张纸币直接形成铸币收益。现实中的铸造匠就是各国的中央银行,同时收益归国家所有。在世界贸易中,美元是结算货币,美国作为核心货币国家会享受铸币收益,货币国家中国对美国形成的巨额贸易顺差也为其获得铸币收益创造条件,但是这种关系并不公平,中国在为是世界经济作出贡献的同时没有分享到相应的铸币收益。

2.通货膨胀风险。在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国可以向中国输出通货膨胀,原因在于人民币要保持与美元的汇率稳定,其运行机制如下:假设世界上只有中国和美国两个国家,假如美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通过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导致市场利率降低,市场利率下降进一步造成美元资产的回报率下降,人民币资产回报率相对上升,投资者就会增加对人民币资产的需求,在外汇市场上抛美元、要人民币,导致人民币面临着升值压力,为了保持汇率稳定,中国政府会在外汇市场上抛人民币、收美元,其结果就是人民币的供给增加,中国出现了通胀压力,美国通过刺激政策向中国输出了通货膨胀。宏观经济调控有四大目标:控制失业、稳定通货膨胀、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和促进经济增长,显然美国给中国带来的通货膨胀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中国会在这个货币体系中受到损害。

值得注意的是:与布雷东森林体系不同,当前中国维持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稳定是自愿行为,而这种自愿行为会面临美国输出通货膨胀的更大风险,因为在布雷顿森理体系下,美国还会顾忌自己的承诺,维持1盎司黄金对35美元。但是当美国对世界没有这种承诺时,可以更加自由的实行自己的货币政策,导致大多数像中国这样的货币国家只能被动接受美国输出的通货膨胀。

3.外汇储备风险。上文提到货币国家会储备大量核心货币,当前中国就有大量的美元外汇储备,而中国管理外汇储备的最常见方法是将外汇储备投资美国资产,但这会存在很大风险。

本文从美国经济的发展模式角度探讨这个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导致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高科技和金融产业成为美国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些产业需要大量的流动性来支持,而美国则利用美元实现这个目标,一方面长期国际收支逆差,美元外流;一方面又通过其发达的资本市场吸引顺差国家将美元投资于美国,形成资本项目顺差,像中国这样的货币国家,无论是由于美国资本市场的吸引还是出于对美元储备风险管理的需要,都会不断地将储备的美元回流到美国,这样国家就成为了美国的“准银行”。然而美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严重脱离,导致这之间存在很大风险。2007年从美国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例证,一旦资金链出现问题,美国的资产价格就会受到影响,本文不同意阴谋论的说法,因为中国的美元资产与美国整体的资产相比很小,资产价格的波动对美国本身的影响最严重,因此,从根本上说,中国外汇储备面临的风险来源于美国经济不平衡的发展模式。而中国之所以陷入两难困境就是因为现行的储备体系。

五、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中国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改革

本文认为中国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改革的方向应该是人民币国际化,努力建成以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和人民币为核心的多元化储备体系。而当前学术界提出的建立超货币和亚元制度都不应成为努力的方向。

1.超货币理想和现实的不可能性。斯蒂格利茨和周小川为代表的一批国内外专家学者提出了创建超货币的思想。斯蒂格利茨认为:货币国家为获得必要的国际储备必须保持经常项目顺差,如果核心货币国家不希望出现等量的经常项目逆差,世界经济的总需求就会减少。因此,现行储备货币制度对世界经济存在紧缩作用。创设全球货币可以解决这个难题,方法之一是大量增加SDR的发放,每年增发2000亿美元的SDR,就无需美国维持经常项目逆差,也能够满足全球经济对国际储备积累的需求。⑤周小川认为:当前的国际货币储备体系会造成核心货币国家与货币国家货币政策相互冲突,只有建立超货币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本文认为建立超货币只能是一种理想,不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原因在于这种制度无法协调当前国家间的利益:首先西方发达国家不会支持SDR常年的增发,由于发达国家具有充分的国际清偿力,他们不必要持有特别提款权。反而增发会导致国际通货膨胀从而损害他们的利益。其次,面临来自美国的阻力。增发SDR会削弱美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一票否决权和美元的核心地位,美国不会任其损害自己的利益。⑥最后,超货币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必须有市场,即人们愿意在国际贸易中使用超货币进行交易,而转换交易货币对买卖双方而言都存在着转换成本。

2.亚元制度的建立和现实的不可能性。国内有学者提出以东盟和中国为基础建立亚元制度。这种想法显然是受到欧元区建立的启发,但是东盟和中国不具备建立最优货币区的条件:首先,建立最优货币区要求货币区内各国市场、贸易和金融一体化程度较高,只有这样新的货币才能很快地被成员接受,体现出增加货币有用性带来的好处,减少经济的不稳定性,但是东盟和中国的一体化程度还很低。其次,建立最优货币区需要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相互协调,一定程度上限制各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东亚各国对这种问题十分敏感,这给建立亚元制度造成了政治阻碍。综上所述,成功建立亚元制度的可能性很小。

3.逐步推进人民币贸易结算是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的最优选择。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要建立一个世界性和区域性统一的货币都具有不可能性,所以只能从提高人民币的地位出发,推行人民币的国际化,将人民币转变成与美元、欧元、英镑、日元并列的国际储备货币。推行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战略选择,需要逐步展开,包括建立完善的人民币资本市场体系,信用体系,开放资本账户等等。要实现以上的目标则需要来自政府、企业和民众等各方面的长期努力和协调配合。本文在逐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改革中国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最优选择的观点下,忽略了对这些长远问题的探讨,把视角转向一个相对短期的问题,即推进人民币贸易结算是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下面从推行人民币贸易结算的基础、人民币贸易结算给进出口双方企业带来的好处、推进人民币结算有利于中国解决外汇储备的问题以及有利于削弱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美元霸权四个方面论述。(1)推行人民币贸易结算的基础。有资料显示:目前,在东南亚国家大约有1000万人民币,日本大约有1000万人民币,北美也有几百亿的人民币。这个资料说明,中国政府在发行人民币的时候,有一部分人民币流通到了国外,并且被外国人储藏了起来,不论这种储藏的动因是由于人民币预期升值造成的,还是由于外国人认为人民币就是硬通货,结论都是一致的:人民币在海外的数量越多,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工具就越具有可能性。(2)人民币贸易结算给进出口双方企业带来的好处。首先有利于我国的进口企业和外国的出口企业,对于我国的进口企业而言,人民币的贸易结算有利于优化汇率风险管理、节约向银行结汇时的汇兑成本,同时对于采用外币衍生品进行套期保值锁定汇率风险的企业,以人民币结算可以节省外币衍生品交易费用。对于外国的出口企业,以人民币结算虽然丧失了节省汇兑成本方面的优势,但是在人民币预期升值的背景下,持有人民币相当于投资于人民币,这会给持有人民币的企业带来收益。其次,有利于我国的出口企业和外国的进口企业,对于我国的出口企业来说,可以有效的防范在国际贸易中的汇率风险,这样在国际贸易中就会有利于企业创造稳定的收益,促进我国企业的出口。对于外国的进口企业来说,由于这些进口企业所在国货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等国际货币。这些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相对完善,有多种金融工具可供企业选择,因此这些进口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完成汇率风险管理或外汇套期保值。同时外国企业还可以获得更多和中国出口企业讨价还价的筹码,在出口价格上获得折扣。总之,推行人民币贸易结算是有利于进出口双方企业。(3)推进人民币贸易结算有利于中国解决外汇储备问题。推进人民币贸易结算有利于中国解决外汇储备问题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以人民币结算的出口不需在银行结汇,外汇储备不必增加;另一方面,原先以美元结算的非美国经济单位的出口现在使用人民币结算可以明显降低美元在我国外汇储备资产中的比例。(4)有利于削弱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美元霸权。人民币结算范围的扩大意味着美元和其他国际货币结算范围的相对缩小,必然要触及美元的霸权地位。从这个方面来说人民币国际化会受到来自美国的阻碍,所以更需要中国逐步推行人民币国际化。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当今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不对称的体系,中国作为货币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来自核心货币国家的损害,中国要想消除这种损害,必须在国际经济中提高自己货币的地位,推行人民币国际化,而当前的第一步改革应是推行人民币贸易结算,当前中国具有推行人民币贸易结算的条件,而且人民币贸易结算不但有利于进出口双方企业还有助于解决中国的外汇储备问题和削弱美元的霸权地位。另一方面,推行人民币国际化也是一个有利于世界的选择,建立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多元化的储备体系,对繁荣亚洲和世界经济都有着积极地作用。综上所述,推行人民币国际化是改革中国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最优选择。

注释:

①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文献综述[J].金融发展评论,2010(3)

②朱小梅.现行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10(4)

③袁志刚,邵挺.重构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力量来自何处[J].世界经济研究,2010(5)

④曹和平.20世纪世界货币体系的三大缺陷―兼论21世纪世界货币体系和亚元建立设想[J].北京大学学报,2003(7)

⑤施建淮.现实的选择:力推美元、欧元和人民币三足鼎立的国际货币体系[J].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