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计算机操作员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03 09:49:03

计算机操作员论文

计算机操作员论文篇(1)

随着我军信息化建设的全面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作为士官任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高素质信息化士官人才、提高其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有着重要而积极的推进作用。但是,目前我军士官院校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却普遍存在着制约士官人才信息素质发展、导致其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的多种矛盾,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结合士官任职教育和计算机基础课程两者的特点,从合理分配学时、创新教学方法和改革考核模式等方面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

一、士官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矛盾

(一)课程学时量同教学任务之间的矛盾

士官学员在任职培训期间接受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非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总体学时规划时所分配的学时量本身就少,甚至还逐渐被压缩,而教学内容却没有减少。任课教员在学时量少而教学任务不减少的矛盾之间无所适从,在完成较重的教学任务和保障较高教学质量之间左右为难,两者很难兼顾。

(二)学员的基础同教学效果之间的矛盾

士官学员在进入院校培训前或多或少会接触到计算机,但是他们的计算机基础却因家庭经济条件、城乡差异和原部队单位的信息化情况而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有些出身于农村的士官学员甚至从来没碰过电脑,而有些在城里长大并参军入伍的学员则具有比较好的计算机基础。学员对计算机的兴趣也有很大差异,这就导致了学员入学前计算机基础水平的参差不齐。于是在课堂上基础好的学员有时会觉得教员讲的内容过于简单甚至于嗦,而基础差的学员因为平时很少甚至没有接触过电脑,往往听得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而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使教员很难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一刀切无法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同学员实践能力之间的矛盾

目前一少部分士官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理论教学上依然借助于粉笔和黑板这种传统的教学工具,教员很难把这门课程强调的实践操作能力表现出来。而一部分士官院校虽然实现了多媒体教学,但仍然摆脱不了“灌输式”的教学现象。虽然教员在投影仪上进行了操作过程的演示,但是由于学员仍然是被动观看而无法动手实践,这就增加了上机课中辅导教员的工作量,在教员看来简单的操作,到了上机时还要反复给学员演示和讲解,不但浪费了课堂教学的时间,还丧失了应有的教学效果。

(四)考试模式同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

近几年大部分士官院校逐步建设了各自的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机房实验室等,但是在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上还保留着传统的卷面考核方式,这完全脱离了这门基础课程实践性的教学目标。而一些士官院校虽然引进了上机考试系统,也由于目前我军缺少对士官在计算机等级考试方面的硬性要求,致使士官学员甚至教员放松了要求,没有将机考模式很好的贯彻落实,这就很难反映学员们真实的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和水平。此外,部分士官院校的计算机考试系统题库与教学选用的教材相脱离,同时也没有很好的反应当前计算机领域的新动态,试题库没有及时更新。

(五)教学设施同教学质量之间的矛盾

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很快,但是部分士官院校往往因其建设规划或建设经费等方面原因,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硬件如多媒体教室和机房建设上跟不上士官任职教育的需要和要求,这也直接影响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积极推进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授课教员应当同时抓住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以及士官任职教育的教学特点,用“以应用为目标、打牢理论基础、注重实践操作”的教学思想来指导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工作,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员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积极推进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解决当前我军士官院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上普遍存在的矛盾。

(一)科学优化教学任务,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由于士官任职教育中计算机基础课程学时总量少、教学内容多、教学任务重,因此任课教员应该科学优化教学任务,结合课程标准和培养目标,对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做一些适当的取舍,合理地分配有限的教学时间,从计算机技术应用者的角度出发,减少甚至忽略一些比较抽象复杂且生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概念,重点突出实践操作性强的部分内容,尽可能安排上机实践。此外,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所以同时还要对教材上的知识及时更新。

1.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加大上机课时在总学时中的比例

计算机基础课程强调实践操作,这在客观上就要求在这门课程教学过程中尤其要加大上机实践课时的比例。上机课与理论课的比例至少要达到1:1,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要尽可能加大上机实践的学时比例。让学员们通过尽可能多的上机实践来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同时这样也能加深对一些基础理论的理解。

2.制定合理的上机辅导实施计划,科学有效地利用上机学时

在上机课上,要安排大部分时间由学员自己操作,并且授课教员和辅导教员应该根据理论课讲授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布置操作练习题并进行必要的指导。在学员动手操作之前,教员可以简单地示范整个操作过程,也可以事先把整个操作过程通过屏幕录像软件录制成视频文件并共享,以便学院在有问题的时候可以下载并进行自学。在学员自己操作过程中,教员除了解和回答个别学员的疑问外,还应当和辅导教员留意学员们操作过程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和特殊问题,在上机课快结束时或下次理论课中予以总结和讲评。

3.根据学员基础层次划分小组,实施课外的小组合作学习

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能传授给学员的知识自然也是非常有限的,这很难满足不同层次的士官学员对知识的不同接受情况。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员的学习需求,同时也是为提高学员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可以根据学员的兴趣爱好分别组成一些兴趣活动小组,比如微机的安装与维护小组,网页制作小组,Flas制作小组等。授课教员还可以定期地给各小组学员予以指导,这样不但延伸了教学时间,同时也做到了因材施教,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积极调整教学模式,优化整合多种教学手段

计算机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尤其在上机课中要求教员对学员给予引导和指导,为学员服务。这就需要从教学观念上进行有效转变,同时在领导方面要对师资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科学指导。

1.树立“双主”观念,积极调整教学方法组合

改变“教员为主,学员为辅”的传统教学观念,树立“以学员为主体,以教员为主导”的现代教学观念。注重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员在实践课堂上的指导作用。依据“双主”教学观念,积极调整教学模式,灵活地运用和有机地结合多种教学方式,如层次式小组合作学习,基于任务驱动的目标教学法,研究性学习法等,充分地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员在教员的指导下,自主地有目的地进行研究探索,主动深入地学习计算机应用知识。

2.发挥领导作用,推进课程建设和师资建设

分管教学的领导和计算机教研室领导,要加大对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指导力度和投资力度,并鼓励相关任课教员在课外时间加强专业学习,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进行教学。目前大多数士官院校已基本实现校园网络化,教员可充分利用校园网对学员进行学习指导,例如把教案、讲稿、教材、教学视频等教学材料放到网络上,并开设网上辅导等课外教学途径,进一步拓展学员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的时间和空间,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三)改革课程考核模式,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

目前,一部分士官院校或不具备计算机上机考试系统的开发能力,或是引进计算机上机考试系统,因此就有相当一部分士官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仍旧采用传统的笔试形式,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很难考察出学员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水平,违背了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目标。

1.根据不同院校的信息化情况,采取灵活多变的组合考核方式

目前大多数士官院校已经建设了比较完备的校园网,信息化程度相对比较高。对于信息化程度高的那些院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的考核方面,要充分利用军地双向资源,引进上机考试系统,完全取消笔试的考试形式。而对于那些信息化程度不高或教学设施无法满足上机考试的院校,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尽可能采用机考形式或采用机考和笔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具体而言,就是将理论知识和操作部分分开进行考核,理论部分可以通过纸质试卷考核,而操作部分则采用机考的考核办法。这样既能考察学员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考核了学员的实践操作能力。

2.根据不同章节的内容特点,分章节采取不同形式进行考核

计算机基础课考核可以尝试在每一章结束时进行考核,最后再按章节内容的比例核算总分,这会使考核方式变得更加灵活。例如,对有关计算机组成及原理部分理论基础知识进行考核,可以将学员分成若干小组,然后让每组的学员共同动手组装好一台电脑,并且记录其装配过程,以及一些硬件的型号和特点等。分成小组考核便于组织实施,而且可以加强学员之间协作能力的培养。又比如学习操作系统后可以通过分组考核学员安装操作系统的实践情况。而对于WORD、EXCEL和POWERPOINT三章内容则要注重对常用的操作进行重点的考核。此外,对于试题库的内容要规范化、标准化,要及时更新,尽可能做到与课程内容和当前计算机科学发展相符合,对于机考试卷中各题型的比例也要做到科学合理,能够确保真实反应学员的学习情况。

三、结束语

我军信息化建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对士官人才在计算机信息技术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就对士官院校尤其是士官任职教育中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提出了艰巨的任务。面对当前我军士官院校计算机基础课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本文进行了分析论证,并初步探讨了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希望本文能够对士官院校中负责教学工作的各级领导以及广大计算机基础课教员,在实践中进一步归纳总结教学经验和积极创新教学理论及实践方法,给予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白云波.军队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6,(28).

计算机操作员论文篇(2)

成人计算机培训学员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年龄跨度大,学习接受能力差异大,对计算机的认知程度和操作应用能力的差异也很大,不少成人都有这样的感觉:理解能力较强,记忆力较差,即记得快忘得也快。由于学员的学习目的、知识背景、个体环境等诸方面的差异,必然导致成人计算机培训既有成人教育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特点,成人计算机教育既具有需求上的宽广度和操作上的难度,又具有培训上的时间短、分散,培训的内容实、有针对性,教学方法新颖、注重引导,教学手段多样、注重实效等特点。

二、增强成人计算机培训教学效果的方法

1.找准起点,选对教材。

成人计算机培训面向的对象来自各行各业,他们的工作性质、文化水平与计算机基础知识都存在差异,因此,为培训课程选取合适的起点尤为重要。成人计算机培训以短期培训为主,没有固定教材,也不能采用大专院校的计算机教材,在教学中,为提高计算机培训内容的实用性、技能性,教师为学员选取的教材要根据培训目标选用可操作性强,能和日常工作生活结合,带有实践操作项目的计算机实用教材,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上好首课,激发兴趣。

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开学第一课讲得过深过难,学员听不懂,往往会产生畏惧、厌学的心理,失去进一步学习的信心。教师在备课、讲课之前,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培训班学员的年龄、工作情况和文化程度,这些能反映学员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了解学员接触、使用计算机的情况,这些能反映学员的计算机基础如何,应用能力如何。在具体授课时要从实际操作入手,避免一开始就把学员引入枯燥无味的理论学习中。第一堂课首先要尽可能展示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其次要精心挑选一两个操作简单的辅助教学软件,教给他们操作方法,让他们意识到计算机并不神秘,在自己的手指下也能乖乖听话。

3.演练结合,授人以渔。

计算机教学既要借鉴传统的教学方法,又要充分发挥操作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培训过程中根据学员的特点、结合计算机硬件配置的情况,从大多数学员的实际水平出发,在集体教学中兼顾个别学员,既要考虑到社会环境对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要求,又要尽量满足部分学员对理论和操作能力的进一步深造提高的要求,从而整体提高计算机教学水平。讲解时不能采用填鸭式、满堂灌,而是要培养学员的理解能力,让学员做到活学活用,培养学员遇到问题自己解决的能力,掌握学习计算机的方法。

计算机操作员论文篇(3)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0 . 22 . 038

[中图分类号]f232;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0)22- 0079 - 03中国论文联盟

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信息化后的电算会计岗位与手工会计岗位相比,在工作任务、职责分工、内部控制要求上都有较大差别。如何使高等院校培养的会计专业学生能够具备电算会计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适应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要求,是一个值得会计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与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会计信息化下电算会计工作流程及主要岗位的分析,提出了培养高校会计专业学生电算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措施。

一、会计信息化及其对会计工作的影响

2000年在深圳举行的“首届会计信息化理论专家座谈会”上,理论界首次提出了“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会计信息化”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模型进行重构,并在重构的现代会计基础上建立技术与会计高度融合的现代信息系统。从本质上看,“会计信息化”和“会计电算化”在系统地位、目标、功能范围、层次、技术手段、信息输入输出、理论基础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区别。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并不是在口号或名词上的推敲,关键是一种观念的倡导,真正体现了网络环境下会计工作的重心由会计核算向会计管理转变。 会计信息化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工作及会计人员带来的影响主要有:

(一) 促使会计从传统的核算职能向管理职能转变

会计信息化导致会计管理思想从事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影响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从而使会计软件从核算型向管理决策型发展。在信息化条件下,由于信息处理手段的现代化,信息的处理和传递更加方便和简洁,传统的手工会计工作,如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工作可以由会计软件全部或部分完成。信息化使会计人员从繁杂、单调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精力发挥会计的决策、管理、控制职能。

(二) 对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有了新的要求

会计信息化要求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要有更大的深度和广度。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人员需要掌握更丰富的专业知识、信息技术知识和相关知识。专业知识是会计人员应具备的最起码的从业知识,不管是在手工还是在电算化会计环境下,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是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会计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会计基础、财务会计、财务成本管理以及行业财务制度和会计电算化等。在信息化条件下,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会计学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学科,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知识的应用深入到会计工作,会计人员的业务处理由手工记账转变为计算机记账,传统的会计业务处理转变为以会计数据分析为主,会计人员的主要精力由制造会计信息变为对计算机产生的会计信息进一步加工、分析、处理,因此会计人员必须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处理会计工作。此外,会计人员还必须具备财政、税收、金融等相关知识。

(三) 对会计工作岗位分工的影响

传统的会计工作岗位结合内部控制的要求按会计工作的不同内容进行划分,相应地配备会计人员开展数据处理工作。实施会计信息化后,原先由会计人员分工完成的许多内容都由计算机集中自动地完成,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新的工作内容和岗位,因此组织分工和人员配备必然会发生较大变化。尤其是当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和规模时,企业内部传统的部门界线、数据处理职能分隔将越来越模糊。届时,企业会计组织内部的岗位职责都需要重新定义和组合。

二、电算会计工作流程及主要岗位

实施会计信息化后,会计数据的来源与和方式、会计管理的操作形式、工作流程与手工会计相比有较大的变化,必须对原有的手工会计工作流程进行调整与优化,并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电算会计岗位工作制度。信息化下的电算会计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实施信息化后的会计工作流程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手工会计岗位分工已不能完全适应电算化工作的要求。根据电算会计工作的流程和特点,企业的会计岗位分工应由传统的以账务报表岗位为中心转变为以系统管理员岗位为核心的岗位架构。具体地说,电算会计工作岗位主要包括:系统管理员、系统操作员、数据审核员、数据分析员。

系统管理员岗位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阶段,负责协调软件开发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根据软件评审要求,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运行阶段,负责日常的维护和管理,帮助系统操作员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检查督促系统操作员对数据的备份情况。检查各操作员操作日志记载情况。

系统操作员岗位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将审核过的原始凭证或记账凭证及时、准确地录入计算机,同时通过计算机输入界面对输入的数据进行初步核对。根据数据审核员核实过的会计数据进行凭证过账。进行银行对账工作及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完成账务处理系统的期末处理及结账工作,编制会计报表,及时输出打印会计凭证和有关会计数据。采取有力的措施保证数据安全,每天进行数据的备份并妥善保管备份数据。由于系统操作员的工作内容较多,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多个操作员岗位并进行权限设置和分工。

数据审核员岗位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根据财经法规和会计制度的要求,审核反映本单位经济活动的各种原始凭证,及时将审核过的原始凭证交系统操作员输入计算机。根据财经法规和会计制度的要求,审核输入后、登账前的会计数据和输出的会计凭证、各种账表。

数据分析员岗位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负责对计算机内的会计数据进行分析;制定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会计数据分析方法、分析模型和分析时间,为企业经营管理及时提供信息。根据单位管理者的需要对企业的各种报表、账簿进行分析,为管理者提供必要的信息,以满足单位经营管理的需要。企业的重大项目实施前,应通过历史会计数据的分析,为决策提供详实、准确、有理有据的事前预测分析报告;企业的重大项目实施过程中,应通过对有关会计数据的分析,提供项目实施情况(如进度、成本、费用等)分析报告;企业的重大项目实施后,应通过对会计数据的分析,提供项目总结的分析报告。

值得一提的是,电算会计岗位和手工环境下的基本会计岗位并不是完全分离独立的,除了某些不相容职务必须分离(如出纳和数据审核员),由不同的人担任外,电算会计岗位和基本会计岗位可在保证会计数据安全前提下交叉设置。

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三、电算会计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

综上所述,根据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工作的影响、电算会计工作流程及其主要工作岗位,我们可以构建出电算会计岗位的职业能力框架(见表1)。

四、培养电算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措施

(一) 明确会计信息化下的人才培养目标

由于不同地区的会计信息化程度不同,因此各地区的高校应根据所在省市的经济发展特点及信息化水平,选择恰当的培养目标。以广东省的地方高校为例,由于广东省的经济发展水平高,有80%以上的企事业单位已经实现或部分实现会计信息化。因此可以把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一批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具有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具备相当的会计软件实操能力和系统实施能力的学生。中国论文联盟

(二)根据会计信息化的要求改革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创新教学内容

传统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是以理论教学体系为出发点的,追求的是以“学科完整”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为培养能适应会计信息化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应改革原有的课程设置体系,根据电算会计的工作流程,以电算会计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构建以“工作过程完整”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为使会计专业学生既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又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应由职业素质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3部分组成。整个课程体系要以专业核心课为中心,而专业核心课应该是基于电算会计工作流程和岗位职业能力开发出来的。表2是根据电算会计岗位职业能力框架开发出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以上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也要在传统的会计理论课程教学基础上,根据会计信息化的需要创新教学内容。例如计算机基础课可根据会计专业学生的特点“量身定制”,除了讲授一般的计算机操作、文字录入、办公软件的操作知识外,还应讲授目前市面上的主流会计软件的安装与维护、数据库应用技术、病毒防护知识,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作为系统管理员岗位的职业能力。再如成本会计实务可以在传统的成本会计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增加erp系统中成本管理、生产管理等模块的内容,把手工环境和计算机环境下的成本会计核算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三) 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确定了培养电算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后,还应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开发、技能的培养。单一的课堂讲授方法明显不利于学生电算会计技能的培养,会计教师应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根据每门课程的内容和特点不断变革课程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的电算会计技能,可综合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老师讲解和学生练习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课程实验中去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需要老师各课程开课之前制订一个详细、周密的案例教学总计划,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选用合适的案例。其中案例的取得可通过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深入企业,收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或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文献资料,再结合当地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自行设计教学案例。例如财务会计实务课程教学,教师可设计一个大案例,贯穿于理论教学的始终,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师可设计一个模拟企业的经济业务事项,基于手工会计工作过程,让学生掌握货币资金、采购、生产、销售、筹资、投资业务等会计核算工作。然后在会计电算化实务课程中,以同样的经济业务,基于电算会计工作过程,上机操作初始化设置、建账、凭证处理、记账、结账、报表输出等项会计电算化工作。通过手工会计处理和电算化会计处理的对比,让抽象、难懂的会计知识变得易理解、易掌握,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 情境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企业中承担会计工作。例如会计电算化实务课程,可以根据电算会计下的不同岗位:系统管理员、系统操作员、数据审核员、数据分析员设置对应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担任不同角色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完成工作任务,通过这种仿真的角色体验、真实的财务软件操作,营造出仿真度高的会计电算化工作环境,实现校内教学与实际电算会计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3. 工作过程导向法

工作过程导向法即按照企业会计工作的过程设置教学顺序和内容。例如“成本会计实务”,可按照“确定成本计算对象—确定成本项目—确定成本计算期—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计算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的成本会计工作过程,按顺序开展课程教学,每一个工作过程设置一个小案例,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成本会计工作流程,把抽象概念的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学习、掌握实际会计工作技能。

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4. 设错教学法

传统教学往往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进行会计核算工作,尽力避免学生的操作出现错误,使学生在理想的实验操作环境下按照老师的指导,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这种方法看起来能顺利完成课程的学习,但学生一旦遇到实际工作问题,就会束手无策。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培养学生电算会计技能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运用设错教学法。教师可有意在学生经常出错但又容易被忽视的环节设置一些问题案例。鼓励他们对出现的错误进行探索和分析,引导他们认识错误发生的原因并自行设计纠正错误的方案,不断强化学生对实际会计工作的认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减少学习过程中对老师的依赖。中国论文联盟

5. 实战演练教学法

在每门课程实验环节或综合模拟实验课程中都可以应用实战演练教学法。如校内电算化会计模拟实习可借助一个中小型企业一个月真实的经济业务事项,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利用财务软件独立完成创建账套、初始化、日常业务处理、期末处理、编制会计报表整个会计电算化工作。

(四) 制定电算会计技能考核标准

当前各高校对学生的考核方式还是以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标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评价不够重视。与手工会计岗位相比,电算会计岗位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实操能力的要求更为严格。例如在手工会计下,即使总账和明细账对账不平衡,会计人员仍可进行期末结账,但在电算化环境下,如果总账和明细账的对账结果不平衡,系统将会拒绝用户的结账操作,会计人员必须认真检查软件内总账和明细账的数据,调整错账后才能正常结账,这对会计人员的软件操作能力和会计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明显,只对理论知识考核而忽略对电算会计实践能力的考核,难以全面审核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能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学校应该制定一个电算会计技能考核的标准,可根据表1的电算会计主要工作任务和岗位职业能力对学生是否具备完整的电算会计技能进行考核,在考核方式上可由老师自行命题考核,也可以通过检查学生的课程实验作品并结合口头答辩的方式,还可采用让学生在课后参加面向社会的一些职业技能证书考试的方式。如鼓励学生课外学习考取用友及金蝶erp财务管理专家认证、初中级会计电算化证,参加各级会计职称考试等。

主要参考文献中国论文联盟

[1] 王振东.会计信息化条件下提高会计人员素质问题的探讨[j].山东经济,2006(5): 112-115.

[2] 赵建新. 高职会计核心职业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9):163-165.

计算机操作员论文篇(4)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经济和科技发展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是时展的要求,实现会计电算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会计工作效率

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只要将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输入了计算机,大量的数据计算、分类、归集、存储、分析等工作,都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因而大大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使会计信息的提供更加及时。

(二)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提高会计工作质量

由于在电子计算机应用中,对会计数据来源提出了一系列规范要求,而且数据在处理过程中能始终得到控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手工操作中的不规范、不统

一、易出错、易遗漏等问题,可以使会计工作的质量得到进一步保证。

(三)促进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

会计电算化后,会计工作的效率提高,会计人员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经营管理,从而促进了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使会计在经营管下提高经济效益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四)促进会计队伍的素质提高

会计电算化的开展,一方面要求广大会计人员学习掌握有关会计电算化的新知识,以便适应工作要求并争取主动;另一方面,由于许多工作是由计算机完成的,可以提供许多学习新知识的时间,可以使会计人员有接受脱产专业培训的机会。因此,必然逐步提高整体会计队伍的业务素质。

(五)为整个管理工作现代化奠定基础

会计电算化以后,为企业管理手段现代化奠定了重要基础,可以带动或加速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实现。

(六)推动会计改革,促进会计自身的不断发展

会计电算化不仅仅是会计核算手段或会计信息处理操作技术的变革,而且必将对会计核算的方式、程序、内容、方法以及会计理论的研究等产生影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响;从而促进会计自身不断发展。

二、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及职责

根据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特点,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应由传统的以总账报表岗位为中心转变为以系统管理员岗位为核心的岗位架构。具体地说,会计电算化应设立的会计工作岗位包括:系统设计员、系统管理员、系统操作员、数据审核员。各会计工作岗位人员的职责如下:

(一)系统设计员的职责

1、根据会计制度和核算要求开发会计电算化系统。

2、经济政策和企业微观管理的需要,不断修正和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整体功能。

3、负责指导有关人员正确掌握会计软件的使用方法。

4、及时解决软件在运行中所发生的技术问题。

5、为保证本单位经济秘密和保证会计数据的安全,不得将本单位会计数据以任何形式带出本单位或对外提供。

(二)系统管理员的职责

1、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运行阶段,设置本岗位权限范围内的操作口令并进行财会分工,对有关人员的操作权限进行设置和调整,负责日常的维护和管理,监督并保证本系统的正常运行,在系统发生故障时,应及时到场,并组织有关人员快速恢复正常运行。新晨

2、帮助系统操作熟练掌握操作技能。

3、负责计算输出的账表、凭证的数据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正确性和及时性检查工作。

4、检查各操作员操作的日志记载情况,对计算机开机、关机和运行情况进行检查,防止非法调用和操作。

5、负责本系统各有关资源的调用、修改和更新的审批手续。

6、完善企业现有管理制度,并制定岗位责任与经济责任考核制度。

7、为保守本单位经济秘密和会计数据的安全,不得将本单位会计数据以任何形式带出本单位或对外提供。

(三)系统操作员的职责

1、负责将经过审核的原始凭证或记账凭证及时、准确地录入计算机,对于未经审核的会计凭证不得录入计算机。

2、数据输出完毕,应进行自检核对工作,核对无误后脚数据审核员复核。

3、根据数据审核员核实过的会计数据进行记账,并打印出有关的账表。

4、每天数据操作结束后,应及时做好数据备份工作。

5、注意安全保密,各自的操作口令不得随意泄露,备份数据应妥善保管。

6、严格按照系统操作说明进行操作。

7、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应记录故障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情况并及时向系统管理员报告。

(四)数据审核员的职责

1、根据会计制度的要求,数据审核员负责审核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及输出的会计数据、账表的正确性。

2、对不真实、不合法、不完整、不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范的凭证退还经各有关人员更正后,再进行审核。

计算机操作员论文篇(5)

但是,“操作系统原理”的理论性和概念性都很强,造成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总是觉得似懂非懂,很难做到融会贯通,因此,在课程的整体规划中应增设实验教学环节,尽可能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操作系统的概念和理论,从而加深对现代操作系统的认识和理解,熟悉操作系统的安装和环境、进程描述、控制和调度、存储管理、输入/ 输出管理、文件系统等。培养他们的系统设计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在长期的实际教学中,发现操作系统的实验课程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在各个高校都较为普遍,这引发了笔者对于这门课程实验教学的深入思考。本文从实验课的内容层面划分、内容设置和实施过程三个方面对“操作系统原理”实验教学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1“操作系统原理”实验教学的内容层面划分

操作系统涉及的内容较多,相对应的实验层面有深也有浅,主要有以下四个层面,各层面依次由浅到深递进。

1.1观察与使用层面

选择一个实际的操作系统(一般为 Windows操作系统)作为实验环境,让学员观察操作系统运行某个功能的具体现象,来体会操作系统原理的设计内容。这种方式只能看到系统的外部运行情况。为了让学员真正理解操作系统的内在原理,可以在使用层面的基础上增加部分编程的实验内容。

1.2算法模拟层面

选取课程中一些典型算法,如进程并发、页面置换等,让学员在理解该算法的基础上使用编程语言来进行模拟实现。此类实验有利于学员加深对操作系统理论的理解,但体会不到实际操作系统与计算机硬件之间的交互。

1.3源码阅读级层面

通过对现有操作系统部分内核源代码的阅读,深入理解操作系统的设计原理。

1.4系统设计层面

这个层面主要用于国内一流高校,如清华、人大等研究型大学,主要方法是让学生自主设计一些小型操作系统,进行扩展型实验。这种实验方式可以提高学员的自主能动性,但其工作量与难度很难把握,可能导致大部分学员无法完成而影响教学效果。

2“操作系统原理”实验教学的内容设置

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选择在学员大四上学期开设“操作系统原理”课程,共50课时。选用的教材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操作系统》(第四版),该教材主要侧重基本概念及原理,以课堂教学为主。为了加深学员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我们设置了大约8到10个课时的实验课。以往的实验课程的设置主要集中在利用 Windows 操作系统提供的接口进行系统调用编程以及算法模拟,经过多轮教学之后发现,效果并不理想。只有少部分真正感兴趣的学员能够学到东西,大多数学员反馈回来的信息是实验内容过于零散、抽象,学员希望能够把这些零散的实验内容整合到一个完整的操作系统中。因此,我们对该门实验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对具体内容做了调整。在最新的设置中,充分考虑了知识体系的关联性与完整性,实验内容也递进的展开。

通过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结合,学员先学习理论知识,进而模拟实现其中的算法,最后,进行完整操作系统的实验,实现了“抽象理解―感性认识―理性理解”的学习认知过程。

3实验课程的实施过程

在实验实施前,教员要先确定本次实验的具体内容,并收集整理相应的实验素材;其次,按照具体的实验内容撰写实验指导书,指导学员如何进行实验以及对实验过程中将用到的数据结构进行简要说明,并将相关代码发给学员;然后,根据实验指导书介绍,指导学员理解实验所需的相关知识并完成实验任务;最后,教员验收学员实验成果。

在此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在学员实验期间,需要教员积极引导其进行阅读和思考。令外,在每次实验结束时对学员的实验成果进行评价,并将其实验成绩体现在学员的最终成绩中。

计算机操作员论文篇(6)

一、我国会计电算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会计电算化工作是法规的盲区

为了使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运作,财政部从1994年始至目前为止,相继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等规章。但不少已经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无论是单位的领导,还是单位财务部门的财会人员尚不知道上面这些专门针对会计电算化的规章。因此,有时在实际操作中已经违规了,但操作者不清楚,单位的领导也不知道,同时也没有相应的部门去纠正,更谈不上有部门监督管理了。

(二)我国电算化事业起步较晚,人们还未充分认识到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

多数单位电算化都是应用于代替手工核算,仅仅是从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提高核算效率方面入手,根本未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使现有会计提供的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企业决策及管理服务。同时,在软件更新及硬件投入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根本没能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来提高企业运作效率。

(三)会计电算化的风险性

很多时候,财务上的数据是企业的绝对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但几乎所有的软件系统都在为完善会计功能和适应财务制度大伤脑筋,却没有几家软件认真研究过数据的保密问题。而有些软件所谓的加密,也无非是对软件本身的加密,防止盗版,不能真正起到数据的保密作用,安全性上,更是难如人意,系统一旦瘫痪,或者受病毒侵袭,或者突然断电,很难恢复原来的数据。

(四)会计人员计算机业务素质偏低

目前,不少单位的电算化人员是由过去的会计、出纳等经过短期培训而来,他们在使用微机处理业务的过程中往往很多是除了开机使用财务软件之外,对微机的软硬件知识了解甚少,一旦微机出现故障或与平常见到的界面不同时,就束手无策,即使厂家在安装会计软件时都作了系统的培训,但一些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会计人员入门还是很慢,而且在上机时经常出现误操作,一旦出错,可能就会使自己很长时间的工作成果付诸东流,使系统数据丢失,严重的导致系统崩溃。

二、加强和改进会计电算化的思路

(一)企业应将会计电算化工作纳入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总体范畴

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是实现对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一体化、集成化的管理。企业要求从采购、销售、库存的管理到会计核算、应收应付账款管理、资金和成本管理、财务分析预测等实现一体化,进而实现对整个企业资源的规划和管理。管理软件作为管理工具,要保障软件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数据方便地进行交换与重组,将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逐步发展成全面的管理信息系统,才能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

(二)规范化管理电算化行为

一个国家的会计的规范化管理,主要是通过颁布指定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来进行的。只有用会计准则指导会计业务,才能规范会计行为。在会计电算化普及的今天,用会计准则同样可以规范电算化行为。规范的具体内容有:财务会计软件采用的标准、具体业务处理、人员职责等。财政部新颁布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和《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便是最好的体现。

(三)重视电算化人才的培养

会计电算化人才总的培养目标是既懂会计业务又懂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其核心是能力培养,要求会计专业的学生除具备会计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计算机操作技能,计算机网络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使用、维护的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管理软件建立各种分析模型进行会计分析、预测、决策的能力。会计电算化使广大会计人员切实体会到信息技术革命给会计领域带来的重大变革。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远程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传统会计学科形成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大学会计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满足社会对未来财会人才的需求,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出高级的、现代化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势在必行。

(四)加强控制

1.加强组织控制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超速发展,会计机构也应作相应的调整,如人员岗位责任制:人员岗位包括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岗位,其中基本会计岗位分为会计主管、出纳、核算、稽核和档案人员等。而电算化会计岗位则是操作员、维护人员、直接管理人员和会计软件人员。以上两种工作人员之间不得兼任,还要明确软件开发人员、维护人员不能兼任操作员。并建立各岗位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且分工科学,责任明确。各岗位都得到一定的授权,并用密码控制,防止非法操作,越权操作。这样各岗位人员互相制约和内部牵动,能防止违法行为的发生并能及时的发现错误。

2.加强操作控制

会计电算化操作应严格遵循会计业务和处理流程进行,在会计软件中购置防止重复操作、遗漏操作和误操作的控制程序,如违反操作规程和操作时间应及时予以提示和制止。建立操作日志制度,计算机程序中应对所有操作留有记录,包括操作时间,操作人员姓名,操作内容等。对日记账和已结账业务设置不可修改或逆操作程序,要修改必须通过编制记账凭证冲正或补充登记来更正,以保证会计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

3.数据输入(出)控制

会计电算化系统主要是由数据整理,数据输入,数据处理,数据通讯,数据保存,数据输出几个部分构成。在这些环节中分析出现风险的可能性,分析系统设计过程中是否在实现各个功能时嵌入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嵌入的内部控制措施是否发挥作用,对于一些潜在的可预见风险是否在系统中采取预防措施,是否对不可预见风险的处理留有系统空间等等。由此保证各个环节的数据准确、有效和全过程会计电算化的安全完整。在会计电算化工作中,电脑原始数据是由人工事先进行审核和确认后输入计算机内,因而自动处理数据的准确性完全依赖原始数据输入时的准确性。会计资料是单位的绝对机密,一旦泄露将给单位带来不应有的损失,而磁性介质的可复制性又使会计资料极易泄露而不易发现。故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输出不论是磁性文件还是打印资料,输出后均应立即受到严格管理,以防被人窃取或篡改。

总之,21世纪的会计是一个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崭新会计,我们应该抓住这一良机来促进传统会计的革新。

参考文献:

计算机操作员论文篇(7)

    一、存在的问题

    1.会计软件存在缺陷

    安全性与保密性差。许多软件缺乏操作日志记录、功能,对操作人、操作时间和操作内容没有具体记录,出现问题不便于追究责任。另外,数据库缺少必要的加密措施,可以很方便的从外部打开修改。还有一些商业软件为了占领市场,为用户提供修改以前年度帐目等功能,这些都为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埋下了隐患。各核算模块缺乏衔接。总帐、固定资产、工资等模块间数据不能顺利地相互传递,以实现自动转帐、相关查询等功能,不能做到“无缝连接”,因此也就无法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数据处理上的先进性。

    2.理论落后于技术

    由于在一段时期内,我国信息化工作偏重于技术,造成理论研究相对比较落后,会计电算化领域也不例外。很多企业是满怀期望开始实施会计电算化的,最后却失望地收场。有一些是取的结果远远低于预期的效果,没有起到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有一些是采用会计电算化后并没有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还有一些干脆就是全面失败,整个系统全部放弃,仍然采用手工工作。这其中的原因虽然很多,但理论的缺乏却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3.缺乏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

    电算化人员不少是由过去的会计、出纳经过短期培训而来,他们在使用微机处理业务的过程中,许多是除了开机使用财务软件之外,对微机的软、硬件知识了解甚少,一旦微机出现故障或与平常见到的界面不同时,就束手无策,即使厂家在安装会计软件时,都做了系统的培训,但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会计人员入门依然很慢,而且在上机时一旦出现错误操作,可能就会使自己很长时间的工作成果付诸东流,使系统数据丢失,严重的甚至导致系统崩溃。计算机培训教材老化。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几年时间,计算速度提出高了几十倍。软件操作系统也有质的变化。而现在的教材多为几年前的,所介绍的知识陈旧,实用性不强,经过这样培训并通过考试的人员实际操作能力可想而之。

    4.计算机的使用提高了控制舞弊、犯罪的难度

    随着计算机使用范围的扩大,利用计算机进行的贪污、舞弊、诈骗等犯罪活动也有所增加,由于储存在计算机磁性媒介上的数据容易被篡改,有时甚至能不留痕迹地篡改,数据库技术的提高使数据高度集中,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数据。计算机舞弊和犯罪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可能比手工会计系统更大。因此,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不仅难度大、复杂,而且还要有各种控制的计算机技术手段。

    二、应采取的对策

    1.建立完善会计软件的服务体系

    由于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实施电算化还属初级阶段,会计软件的开发应立足于会计人员素质的现状,尽力开发操作简便的软件,简化操作和去掉不必要的功能。建立起完善的会计软件服务体系,对用户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并针对用户反馈的意见和要求对软件进行修改和完善。

    2.加强会计电算化理论研究

    会计电算化理论研究一直落后于技术的发展,究其原因,与会计电算化自身不无关系。会计电算化主要是在会计工作中运用计算机技术,即在手工的模式下,用计算机改变处理的手段。所以对技术的需求必然大于对管理的要求,而理论方面也是依附于手工会计理论的发展。而财务信息化不仅需要技术,更注重技术、信息、管理的结合,理论方面的研究显得更为迫切。理论研究必须加强、加快,为财务信息化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将是未来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3.人才的培养是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关键

    首先应抓好基层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单位要分期分批地使会计人员接受会计电算化知识的培训,逐步使多数会计人员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运用会计软件的基本技能,部分会计人员还要掌握软件的日常维护和二次开发的技能;使数据共享,数据处理的速度大大加快,信息反馈及时、通畅、正确,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各基层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工作才能蓬勃发展起来。

    4.防止会计电算化舞弊,完善内部控制系统

    (1)加强电算化犯罪法制建设目前,由于法规的不健全使电算化犯罪的控制很困难,例如,对未经许可接触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或有关数据文件的行为,在许多国家法律上不认为是偷窃行为i因此就无法对拷贝重要机密数据的行为治罪,我们必须看到,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管理,不能仅靠现有的一些法规,如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因为会计电算化犯罪毕竟是高科技、新技术下的一种新型犯罪,为此制定专门的法规对此加以有效控制就很有必要。

计算机操作员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C40文献标识码:A

在北京一所以理科教学为主的大学当中,由于计算机运用于实际操作能力对于学生和各个领域的技术发展越来越重要,学校采用了教与操作相结合的方法,理论和实践会相互穿插在整体的教学内容当中。先对学员进行一到两个课时的理论讲解,之后会配套走入机房,进行理论的深化和扩展,由老师在主机上进行操作和全程辅助,由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际演练。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包含的内容较为繁多而复杂。一般来说,教学体系当中要包含基础知识理论,专业知识教育以及实际操作。这几大内容各自都有着独立的教学体系,需要实践操作的配合。而在越发重要的实践体系当中,如何能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来提高操作运用的有效性,创新性和可靠性,对于整体的教学成果有着非常关键的意义。

1.1理论基础知识必须过硬

在现代课堂当中,基本上教学内容上是以《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和《网络基础知识》为一个前提进行所有内容的拓展。学习计算机的学员大体上都会有一种认识,那就是计算机的数据库是以英文和计算机专业术语进行编制的,因此,可以说,要想完全进行计算机语言的了解,英文水平也要齐头并进。接着要了解计算机的基础语言和基础操作知识,对于简单的程序编写和数据库的应用要十分熟悉。接下来才能进行更为复杂的程序操作。对于整体的教学体系来说,老师和学生都应当以理论基础知识作为一个基点,在这个基点稳固的前提之下,进行其他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创新。在理论知识过硬的前提之下,进行丰富的课堂内容改革,实践创新以及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才会有意义。

1.2提高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

对于计算机科学以及技术领域的人才来说,专业性的要求本就非常严格,其要面对的问题和实际情况也是非常艰巨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在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在网络当中进行资料和数据的共享和获取,但是在获取和搜索的同时,要注意遵守网络当中的相关条例以及尊重所有计算机用户的权利和隐私,对于这些专业的网络和计算机知识和规定要有必要的操守和认知。

1.3实际操作与基础理论相结合

在学校进行的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的培养,都是为了对自己今后的科研工作和实际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学校的时候,就应当尽可能地接触广博的信息,在北京的计算机班中,老师会定期的布置给学生一些任务。学生会在遵守一定规则和规范的前提下,进行自我创造和发挥,将数据库语言和网页制作,网络数据搜集结合到一起,完成自己独创的技术结果。老师会在学生所编制的计算机语言当中找出学生的错误加以纠正并提出其中的亮点记录到教学档案当中作为成绩的考核和今后教学内容的改进材料。

2教学体系当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改革措施

2.1鼓励学生多动手,多接触社会

当今大学,很多已经于一些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和企业会共同交给学生一些考验其能力和专业素养的任务,让所有学员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水平和计算机编程及应用技术,将所制作出来的和编制出来的成果汇总起来,交给学员和企业监督人员进行共同的审核和选拔,对于编制出对于企业的经营和科技成果进展有利的计算机人才,企业会重点进行预先培养,对于学生早一步接触社会,运用自己的所学有着极大的帮助。

2.2课堂形式设计,调动学生实践操作的积极性

在课堂当中,老师可以涉及情境和方案进行课堂氛围的改革,让课堂形式灵活生动起来。使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都能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此,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实验分为操作验证型和综合设计型两个层次。操作验证型实验是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既定方法条件和仪器设备,完成全部实验过程,以验证课堂教学的理论,深化理论教学的实验,着重培养学生基本实验能力,使学生获得实验基础训练。

计算机实践本身就拥有者非常广博和精彩的内容,在广州一所大学当中,计算机课堂上老师就采用了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游戏和动画的制作,一项简单的游戏和动画,涉及到的内容包括了数据库应用,计算机基础语言,图片处理,平面设计,程序编写等,将所有的程序运用到一起,进行课堂上的演示和播放,让学生自己进行成果演示和讲解,对于提高其技术的综合实践能力不仅有着调动积极性的作用,让充分让学生体会到了计算机技术的精彩纷呈。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今后要面对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

3.1学校培养学生的方式与社会的要求并不完全符合

绝大多数的单位需要的是有经验,进入岗位之后能马上进行工作的人才。现如今大多数学员当中,占比重较高的仍然是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在实际操作中,首先需要的是计划的能力、组织的能力、营销的能力、做报表的能力,有了这些基本功,才能上升到分析市场的发展趋势、把握市场的发展方向、作出战略规划进行运筹帷幄。本科毕业生往往有很多的理论,但这只是纸上谈兵,要把这些理论用到实践中,还必须经过实践的锻炼。

3.2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目标

以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实验内容以系统的研究创新项目实验为主,题目以任务书的形式供学生选择,也可以学生自主命题。实验进行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明确研究项目的任务与目标,探索解决办法,拟定解决方案,灵活运用实验手段与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为课题结论提供科学的试验依据,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综上所述,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来说,要朝着更加多元化,规范化,有效化的方向发展,让学员在课堂上学习枯燥的程序和数据编写的同时要学会将没有生命的程序转化为便于生产,娱乐生活的工具,充分体验计算机实践技术带来的精彩和快乐,同时要在完全掌控了计算机特性和计算机语言的同时进行程序的更新和改革,使得计算机不仅成为自己技术研究的工具,也成为自身素养和生活娱乐的途径。

计算机操作员论文篇(9)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accounting computerization conditions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of necessity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on the basis of accounting computerization proposes strengthening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establishe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measures.

Key words: th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of accounting computerization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内部控制关系到企业财产物资安全完整、关系到会计系统对企业经济活动反映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企业为实现既定的管理目标,必须建立起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以保证企业有序、健康地发展。企业在建立了电算化会计系统后,企业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使用了计算机,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加快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减少了因疏忽大意及计算失误造成的差错。但是,也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新的环境下显得落后于形势了,由于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特殊性,建立一整套适合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内部控制主要内容

(1)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一般控制 它是面向整个系统的控制,其对象设计人员、设备和程序等。电算化信息系统一般控制影响到计算机应用的成败,是应用控制的基础,它为数据处理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电算化信息系统一般控制主要包括系统的组织控制、操作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开发控制和系统维护控制等相互配合的系统运行环境方面的控制。

(2)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控制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应用控制是指系统特定用途的控制,即为适应处理的特殊要求而建立及实施的控制。随着远程通讯技术的发展,信息的网上实时处理成为可能,业务事项可以在远离企业的某个终端机上瞬间完成数据的处理工作,原应由人员处理的有关业务事项,现在可能由其他业务人员在终端机上一次完成,原应由几个部门按预定步骤完成的业务事项,现在可能集中在一个部门甚至一个人完成。因此,要保证企业财产物资的完整、保证系统对企业活动反映的正确和可靠、达到企业管理的目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就显得更为重要,内部控制制度的范围和控制程序较之手记系统更加广泛,更加复杂。

(3) 操作人员识别电算化的应用,给工作增加了新内容,不仅要保存好相关的纸质数据文件,还要保存、保管好已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各种数据和计算机程序。如编程、维护人员与计算机操作人员内部控制、计算机机内及磁盘内信息保护、计算机病毒防治,以及计算机操作管理等。

(4) 磁性介质的缺陷电算化系统下会计信息以电磁信号的形式存储在磁性介质中,很容易被删除或篡改而不会留下痕迹;电磁介质易受损坏,会计信息也存在丢失或毁坏的危险。

二、建设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1) 电算化环境下存在电脑操作无形化合存储介质无纸化的缺陷在手工帐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人员之间的联系时直接的,因而很自然地形成了相互制约、相互监督。而电算化信息系统中,这种人员之间的联系部分地转变为人与计算机的联系,操作员身份的识别及授权控制等都有别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中易于辨认的审计线索如笔迹、印章等在电算化环境下已无处可寻。因此,如何防止数据被非法修改及如何尽可能避免利用计算机进行犯罪时电算化内部控制必须解决的问题。

(2) 电算化环境下内部稽核机制削弱手工帐会计信息系统中,每一笔经济业务的处理都需要经过多重手续,严格遵循有关的制约监督机制进行操作。形成严密的内部牵制制度,在相互牵制、相互核对、检查监督等重要措施的实施过程中,包含大量的信息提取、传输和校验等工作。实行电算化后,许多业务处理程序被大大简化,大部分处理由计算机完成,一些内部牵制措施无法执行,会计人员无法直接参与和控制,控制效率低,其审查。稽核机制被削弱。

(3) 电算化环境下会计工作质量受任何计算机共同制约手工会计信息系统易于保持经济业务的连续性,而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一旦系统由于自身或操作员的失误而崩溃,就可能使会计工作陷入瘫痪。为了减少误操作,提高输出会计信息质量,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必须具备严密的内部控制功能和手段。

三、会计电算化处理系统的内部控制现存的问题

在电算化信息系统环境下,有形记录较手记系统大为减少,账务处理结果及数据文件都存储在计算机或磁盘等电子介质上,在计算机内部,数据无论是形态还是结构发生了变化,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完整性都受到威胁。一旦出现舞弊行为,后果将是严重的和难以发现的。目前,在工作中,电算化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数据的安全性差 手记系统中数据的处理和储存都分散于各个不同的部门和人员,而电算化系统的突出特点是数据处理的自动化、集中化,因此给数据带来了一定的威胁。例如,电算化系统都有必要的分工功能,每个操作员都设置有自己的口令和不同的工作权限,并且每个操作员都应保守自己的口令秘密。但是有的单位仍存在以下情况:第一,部分单位虽然设置有不同的分工,却往往是一个操作员身兼数职,可以以不同的身份进入系统进行不同的操作,这样,分工的控制就名存实亡。第二,未经授权的计算机专业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轻易地浏览各种数据文件,造成机密数据被泄露。

(2) 差错的反复性和严重性电算化系统数据处理的高速性和集中性都使得出现差错的危险性增大,因此,电算化信息系统数据输入、数据处理各环节和系统硬件设施等方面都需要加强控制。

(3)管理和监督的有效性差根据财政部的有关规定,以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的单位必须达到一定条件,并且需要经有关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的审批;运用互联网输出、输入或处理数据,还需要到上级主管部门登记注册。但是,实际上部分单位未经审批就直接采用计算机代替手工账;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单位未能满足相关条件就正式使用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四、加强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措施

4.1加强程序操作控制

为了保证信息处理质量,减少产生差错和事故的概率,应制定上级守则与操作规程的办法,这是操作控制制度化的具体体现。上机守则主要是对电脑机房内工作所作的一般性规定。操作规程则是提出了计算机业务处理过程的具体操作步骤和具体要求,包括各种操作命令、各种设备的使用说明以及非常情况的处理等。其内容主要包括:①无关人员不能随便进入机房操作;②各种录入的数据均需经过严格的审批并具有完整、真实的原始凭证;③数据录入员对输入数据有疑问,应及时核对,不能擅自修改;④机房工作人员不能擅自向任何人提供任何资料和数据;⑤不准把外来的软盘带进机房;⑥开机后,操作人员不能擅自离开工作现场。⑦要做好日备份数据,同时还要有周备份、月备份。

4.2加强人员职能控制

由于会计电算化知识与功能的相对集中,我们必须制定相应的组织和管理控制,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组织控制。所谓组织控制,就是将系统中不相容的职责进行分离,即在系统中的各类人员之间进行分工,并以相应的管理规章与之配套。其目的在于通过设立一种相互稽核、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机制来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减少错误和舞弊发生的可能性。

职责分工首先是将电算化部门与用户部门的职责相分离。用户部门指产生原始数据的部门或人员。在这两者之间进行职责分工的目的是尽可能的保持不相容职能(如业务授权、执行、保管和记录)的分离,以及在电算化部门内部的职责分离。通过进行内部职责分工,已补救不相容职能集中化的不足。

会计电算化中,为了控制操作人员职能,还可根据系统支持的不同软件进行职能分工,从而起到各个部门权利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作用。

4.3加强系统安全控制

这项控制是为了保证计算机系统的运行安全,避免由于外部环境因素导致系统运行错误的不安全隐患。它主要包括:接触控制和环境保护、安全控制。

(1) 接触控制接触控制是防止未经授权的人擅自动用系统的各种资源,以保证各项资源的正确性。主要的控制措施包括:①订立内部操作制度,禁止非电脑操作人员操作公司电脑;②设置操作权限限制;③操作人员身份的密码控制;④数据贮存和处理相隔离;⑤设置接触与操作的日志控制。

(2)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则是为了尽量减少外界因素所致的计算机故障,以保障机器正常运行。主要包括:机房环境保护、保护性设备配备、安全供电系统的安装等。

(3) 安全控制随着网络技术快速迅猛地发展,公司应加强网络安全的控制,设置网络安全性指标,包括数据保密、访问控制、身份识别等,并且针对公司的特定状况,开发相应的技术来保护系统。

4.4加强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既是公司、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的制度安排。在会计电算化中,由于是“人机”对话的特殊形态,因而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内部审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审计;第二,审查机内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第三,对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审查,防止存在漏洞。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普及运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中的新问题和新课题将不断出现。对其深入研究,必将形成新的会计理论和方法,而新的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确立,又将使电算化会计在新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也使得电算化会计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地调整、改善,真正做到保证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徐雪峰:《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会计控制》,特区经济,2005.5

计算机操作员论文篇(10)

1 前言

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实际上可以理解成是用来管理计算机系统中各种软件以及硬件资源;与此同时,还能够很好的向网络计算机提供特殊服务。因此我们平时将其理解成是计算机网络的灵魂和心脏。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可以说是处理操作系统的全部功能。除此之外,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还可以很好的实现对于网络资源的管理以及共享的操作。就当前社会来说,存在有数量繁多的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本文主要采取理论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于现有的网络系统进行分析,进而探讨新时代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基于以上阐述,本文确定了此次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2 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的理论介绍

人工管理文件不仅麻烦,同时还非常容易出现错误。因此为了能够释放人力、减少错误率,计算机技术人员研制出计算机软件,希望能够很好的代替人工进行处理工作,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所谓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实际上也就是平时替我们进行管理计算机的一种软件,换句话说,并不是人人都可以使用计算机,也只有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才能使用。自从计算机的操作希望问世以后,不管你是不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也只需要进行简单的技术培训,那么就能够非常准确的掌控计算机。就现实情况来说,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不只是可以处理用户和计算机对话的问题,同时还可以负责管理计算机外部设备以及内部设备。就当前社会来说,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主要存在有Windows98、DOS,以及OS/2这么几种表现形式,然而操作系统的目的也是为了使得用户和计算机系统通过应用平台实现交互。结合过去研究可以发现,网络操作系统主要是为了实现网络相关属性。就整体的角度来说,计算机网络的操作系统实际上也是一种操作形式的软件,并且能够很好的实现对于计算机操作人员进行软件和硬件的管理工作,进而为用户提供最为及时的网络服务。

3 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的特点

如果说计算机网络的用户连接到计算机网络中,那么计算机网络系统自然也就扮演二者桥梁的角色。早在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产生初期,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也就是一个相对比较简单的文件操作系统。然而正是由于这样的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不存在有一定的应用功能,那么网络内部各终端之间的相互访问能力也就会非常有限,对于网络用户来说,他们只能够进行使用一些专门的通讯应用,以及处理简单的数据传输操作,然而上述这些并不能真正意义上满足用户对于通信的需求。结合过去相关的理论研究,新时代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的特点主要集中在以下这么几个方面:

就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层面来说,目前的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和传统的网络协议存在有很大程度上的区别,并且还保存当前大部分操作系统的职能,比如说对于文件的管理,对于缓冲区的管理操作,对于任务的管理,对于打印机以及磁盘等等外部设施的管理操作。

就操作系统的层面来说,大部分的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由核心管理调度的多用户共享资源的操作系统,其中涉及网络通信处理、打印机处理、磁盘处理等面向用户的处理程序,以及多用户的系统核心调度程序。

就操作系统的网络层面来说,其本身主要可以划分为星型、环型以及总线型等等多种网络表现形式。换句话说,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实际上是独立于网络拓扑结构而独立存在的。因此可以发现,为了能够最大程度上实现计算机网络的互相连接,在一般情况下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往往可以很好的实现路由功能、多种复杂的桥接。这样的话,就能够很好的把相同的以及不同的接口卡、不同协议和不同拓扑结构的网络准确的进行连接。

4 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

至于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主要也就是集中在计算机网络运营中网络管理者通常会使用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向具有不同需求的用户提供各种网络服务,这样的话能够保证用户准确的接入并且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而促使交流沟通或者分享网络资源。然而新时代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可以集中在以下这么几个方面:

多用户同时进行操作: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不仅可以为具有不同权限的用户提供管理操作,同时还能够为不同目的的用户提供管理。

支持虚拟化的科学技术: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能够很好的实现对于数据其中自有的合理分配,同时还能够进行科学化的整合。这样的话,可以很好的提高计算机的处理效率,同时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兼容丰富的客户端操作系统:无论用户采用怎么样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我们都能够有效地连接并且访问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

高容错性质: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可以说是非常稳定的,其本身并不会由于网络的硬件设备出现故障而报错,进而停止其向计算机网络的用户提供带有应用性质的服务。

支持互连异构的网络:如果说存在有不同体系结构的计算机网络要协同运行的话,那么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就能够准确平滑的将其连接起来。

5 结论

就当前社会来说,计算机网络技术正逐步朝着集成化、网络化,以及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同时还向大规模以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不断进步,这样也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计算机的性价比以及可比性,进而促使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发展前景越来越好,因此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此同时,用户对于计算机网络提出更为苛刻的要求,此时我们应当不断地提升科学技术水平,进而保证计算机网络安全稳步的运行。

参考文献

[1]杜敏成.探究新一代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2,12(6):44-49.

[2]郭斌.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的设计方法[J].计算机与网络,2006,16(3):99-106.

[3]蔡昂,吕春明.新一代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05(9):212-216.

计算机操作员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7-0000-01

Analysis the needs of Computer Teaching Reform

Lu Lina,Hu Jun

(Wuhan Ordnance Military Academy,Wuhan430075,China)

Abstract:"Computer Application"is a non-commissioned officers academy students to open one compulsory basis.Through the course of study,so that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computer from the foundation to gradually master the relevant concepts,basic knowledge,to master the common office software and networks operating,training students to use computer processing operation and in official capacity.Therefore,the strengthening of basic education,computer courses,students develop computer skills,especially practical operation ability and creative ability,proposed to reform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is imperative.

Keywords:Computer-based courses;Teaching reform;Guide teaching text

一、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指导,激发学员实践创新能力

以能力素质为核心,以知识素质为主体,是军校学员综合素质结构的主体。“能力本位”教育是任职教育的体现,主要培养学员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所以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主要是建立既能发挥教员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员是认知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改革创新理念的指导下,根据学员的自身特点和课程的改革目标,我们尝试将原来的《微机应用基础》、《计算机操作与维护》及《信息安全》三门课程合并成一门课程《计算机应用与维护》,采用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内容适应计算机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变化,同时保持教学的相对稳定性,强调精练教学内容,拓宽基础,注重实践,强调学员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课程在内容的编排上遵循认知规律,在学习和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既满足计算机技术发展对军队士官人才的能力要求,又适应参训学员的个性和职业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实现有效的学习,以满足各级部门岗位任职能力要求。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不再明确划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专修室成了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一体的专业教室。教员除了理论教学,还需要进行实践操作指导,边讲边练、讲练结合、适时讲评。学员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共同协作来完成教学任务,并对完成情况进行互评和自评。授课过程中教员更加注意宏观调控、控制节奏、注重引导,而学员则需要提前预习、注重协作、及时反馈。

二、针对军校士官学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

目前,军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存在着一些不合理性。例如,开设的课程较单一,课程学习时间较短,课程学习较孤立,与其他课程特别是专业课学习联系较少等。这种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学员不能系统和完整的学习计算机知识,不能及时地掌握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缺乏计算机能力培养的连续性,不利于提高学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课程建设是军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于计算机基础教育这类应用型课程而言,学习的方向应瞄准应用,学习的目的是学会动手实践,这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充分考虑学员信息技术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员的潜力,实现学员个性化发展。教学手段应呈现多样化,并与实际工作案例相结合,语言上通俗易懂,使所学内容简单明了。

三、积极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

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使学员从认识计算机到逐步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掌握常用办公软件及网络的使用,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最终达到提高学员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目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大力提倡“精讲多练”,“精讲”要求教员讲出内容的精髓和基本知识点,“多练”要使学员有机时、有目标、有实效。因此,计算机操作环节应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要作统筹安排,形成较完善的操作课教学体系,以利于培养学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等具体因素,我们应该选择比较合适的教学方法,类似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或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遵循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指导思想,注重实践环节,面向应用,努力提高学员实际操作运用能力,掌握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对课程内容进行全面调整,重点围绕着贴近实际应用,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出发,即以提高技能为宗旨进行内容整合和提高,使课程内容既体现了先进性、实效性和应用性,又照顾了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员。

四、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创新性教学

引导文教学方法是“工学结合、理实一体”教学理念所倡导的教学方法之一。为适应这种教学方法,本课程专门编写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活动实施手册,为各情境、各任务编写了详细、全面的引导文。在课前下发给学员,供学员自学,完成引导文中设置的问题和任务。教员检查学员完成引导文所布置的任务的情况后,根据学员真实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相比,知识更新速度快,若计算机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学员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则学员缺乏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因而教学的注重点应从“教”转向“学”,逐步改变旧的教学模式,有步骤有计划地过渡到“教员指导下的“以学员为中心”,即以学员为认知主体,充分调动学员的能动性,主动建立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教学模式上去。

总之,观念创新是方向,只有观念创新才能确立正确的目标;思维创新是方法,寻求思想方法和行为方法;知识创新是目的,创造新的知识实体。实现三个创新的中心环节是思维创新,而思维创新的核心则是学会运用非逻辑思维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因为只有变向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这些非逻辑思维方式才有可能导致差异,从而提出新问题,确立新观念,创造新的知识实体。军校任职教育未来发展的重点是质量和特色随着任职教育从观念更新与模式转换向教学过程深入,这样的改革方向是一种必然。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对计算机基础教育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