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财务管理目标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03 09:49:14

财务管理目标论文

财务管理目标论文篇(1)

财务管理是企业资金的获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取决于企业的总目标。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应该是“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者“股东财富最大化”,因为这种观点既反映了利润取得的时间,也反映了资本和获利之间的关系,还反映了企业获取利润所承受风险的大小。

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不仅要受到企业本身管理决策各因素的影响,同时还要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确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要与财务管理活动、企业经营、管理措施、战略选择等方面联系起来考虑,企业也正是通过提高管理决策和改善外部环境这两大因素来实现其管理目标的。

管理决策因素

项目投资和资本结构是决定企业报酬和风险的首要因素。

任何投资都会有风险,而企业实施科学严密的投资计划将会大大减少项目的风险。多年来,不少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倒闭,大都是由于投资失误所致。因此,应结合企业实际建立严格的投资决策审议制度,以规范和约束投资行为,对投资决策的主体、内容、程序、原则、责任、监督等做出明确规定,以便尽可能地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具体操作时还应考虑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确定项目方面,实行“统一规划、民主集中和专家评审”的可行性论证方法;二是在使用资金方面,实行投资预算,总量控制和封闭追踪的专款专用办法。

资本结构是所有者权益和负债之间的比例关系,如果资本结构不当,会严重影响企业的效益,增加风险,甚至导致企业破产。使企业的总价值最大,就是要寻找一种最佳的资本结构,揭示资金成本、财务杠杆同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实际操作中,确定最佳资本结构所采用的工具应该是“每股收益无差别点”,用该方法可检验各项融资计划在不同的息税前盈余(EBIT)水平上对每股净收益(EPS)的影响。当EBIT数额超过其无差别点水平时,财务杠杆作用较强的计划将产生较高的EPS,反之,当EBIT数额低于其无差别点水平时,财务杠杆作用较弱的计划只能带来较低的EPS。另外,未来增长率和销售的稳定性、商业风险、管理当局的控制能力和金融机构对企业的态度,也将对资本结构产生影响,在确定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同时,也应一并考虑。

投资报酬率与风险

企业的盈利总额并不能反映股东财富,在风险相同的前提下,股东财富的大小要看投资报酬率。企业为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在面临众多投资机会时,往往通过资本预算做出长期计划决策。“货币的时间价值”是财务管理从量上分析的一个重要观念,也是评价投资方案的基本标准。因此,为提高投资报酬率,必须对“货币的时间价值”有所研究,找出适合于对资金筹集、投资、使用和回收进行研究的数学模型和分析方法,如采用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内含报酬率法等,从而提高财务管理的决策质量,实现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

收益和风险是直接相关的,投资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收益,收益面向未来,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风险,企业决策时,要在报酬和风险之间做出权衡,研究风险、计量风险并设法控制风险。风险报酬率取决于投资者对风险的回避态度和风险程度(可用变异系数计量),因此企业可采用多元经营和多元筹资的方法来控制风险,多经营几个品种,可以在盈利和亏损产品之间相互补充,减少风险;多种渠道投资,可以把投资的风险(当然也包含部分报酬)不同程度地分散给债权人,以求最大限度地扩大企业财富。

股利决策

股利决策的重要性是基于以下主要原因:一是影响融资计划和资本预算;二是股利减少了留存盈余,会引起较高的债务权益比率。一般来说,企业的股利决策一方面应使所有者的财富最大化,另一方面要为企业提供充足的融资。当企业的获利能力增强时,采用“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的决策;当企业的收益超过投资者投资于别处所能获得的收益时,企业应保留盈余而不是分配,以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

外部环境因素

企业外部环境是企业财务决策难以改变的外部约束条件,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企业要更多地适应这些外部环境的要求和变化。

法律环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手段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将受到法律的具体规范,无论是筹资、投资还是利润分配,都要与企业外部发生经济关系。目前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休戚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企业组织法规、财务会计法规、财政税务法规等等。财务工作人员应该了解、熟悉并掌握这些法律知识,做到有法可依,在守法的前提下完成企业理财的职能,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经济环境

国民经济的发展规划,体制改革的相关措施也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产生了相关影响。企业能够正确地预见政府经济政策的导向,对理财决策大有好处,企业如果认真研究国家对经济的优惠、鼓励和有利倾斜,按照政策行事,就能趋利除弊。

商业竞争、通货膨胀和利率波动等外部因素,都将对企业的销售收入、存货库存、设备添置、债券投资等方面产生严重影响。为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之目标,企业必须及时调整生产经营,适应经济政策,以迅速提高应变能力。

正确预测未来经济发展,实现资本大众化,分散经营风险。企业要尽可能提升自己的价值,对于还未上市的企业,要争取公开发行股票,从证券市场获得资金,促使企业价值有市价可循,这也将有利于实现企业财富最大化。

此外,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确定还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紧密配合企业战略总目标,做好财务计划。计划并非简单的资金问题,还要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加以思考,以提高企业对不确定事件的反应能力;增加有利机会带来的收益。财务计划确定后,要将计划具体化,进行财务预算,进一步细化各种现金收支、长期资金筹措、短期资金信贷等预算,使财务预算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控制标准和考核依据,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促使企业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报酬率。成本控制是企业增加盈利的根本途径,但单纯以成本最低为标准,只局限于降低成本本身,一般不能改变风险,因此企业在投资管理、流动资金管理、证券管理、筹资管理等经济活动中,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获得利润,使企业总体边际收益最大;另一方面要以利润换效率,充分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和投资的风险价值”,以求达到股东投资报酬率最大。

合理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对于存在明显资产闲置的企业,提高资产利用率即是降低成本,提高盈利水平的关键之一。盘活存量资产、增加产品产量、调整产品结构、销售更多社会需要的商品来增加数量收益,不仅是一种市场策略,有时也是一种成本利润策略,从企业战略意义上讲,提高资产利用率也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正确进行财务分析。通过财务分析可以对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做出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以此来提高资产收益率、应收账期周转率,并为决策提供有用信息,促使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财务管理方向

新会计标准的执行,要求会计人员要有敏锐的职业判断力与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特别是公允价值、减值准备、未来现金流量的判断、折现率的确定等会计职业判断以及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得税费用的计算,是执行新会计标准的难点,要求会计人员要有较高的素质。另外,新准则的执行,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财务管理方式也将产生重大影响,需要适时调整,以适应新的变化。

适应全新的会计核算体系需要改变会计处理流程,强化会计内控。新准则对企业可能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全方位的核算规定,与原有会计标准产生较大的差异,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会计报表及其列报等均产生重大变化,企业的会计核算账户、内容和部分会计处理流程都需要进行改变,要求企业相应改变财务管理方法,以适应全新的会计核算体系要求。同时,企业需要按照新准则体系建立符合自身具体情况的会计核算办法。另外,实施新准则需要更多的专业判断,对企业的内控制度体系建设、内控流程实施提出更高要求,对财务人员的素质层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加强企业财务信息系统管理。企业会计账户、报表结构的调整直接导致了企业财务信息系统及其有关功能的调整,而且以公允价值计量、减值准备的提取等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支撑,企业需要通过自行开发完善或通过软件供应商的功能升级来实现功能的转换。另外,使用公允价值的计量基础,需要及时反映企业资产变动背后的经营风险,企业需要利用信息系统,建立一套及时的风险预警系统以支持公允价值的使用。

改变以利润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控制体系。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企业预算管理的内外环境、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了很大影响,企业需要重新考虑预算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对企业经营指导的有效性和激励作用,需要更加关注对现金流、资产质量、经营风险的管理,修订业绩评价指标,使企业由关注利润表转变为更加关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企业以利润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控制体系需要进行改变。

改变投资的管理方式。新准则对投资进行重新分类,按照管理目的分为交易性或准备持有至到期或者持有待售,相应的计量方法也采用公有价值或摊余成本,同时将企业的投资经营风险在会计核算中进行充分的揭示和反映,要求不同的投资品种及投资项目的不同情况要用不同的会计准则来进行规范和核算,增加了职业判断的难度,对企业的投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财务管理目标论文篇(2)

关键词:理财目标;治理结构

国内外各相关学科的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步深化的发展的过程。

一般说来,公司理财的目标的选择主要有以下几种:

(1)营销最大化。

(2)扩大市场占有率。

(3)利润最大化。

(4)每股收益最大化。

(5)股东财富最大化。

前两者的实质即收入最大化。在现代企业“经理革命”之后,西方发达国家公司理财的目标就基本锁定在“公司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上了。

1西方发达国家公司理财的目标的选择

从上图可以得到,不同的国家对公司的所有者持有不同的看法,这也造成不同的国家公司理财的目标的差异。总的来说为以下两种情况:

1.1美国的树形持股模式

树形持股的集团公司内,各子公司之间通过资本纽带建立联系,理论上联系的方式可以是绝对控股,也可以是参股,但实证分析发现绝对控股方式的公司基本不存在,因而企业的实际控制人是企业经理,而不是股东,股东的真实权利体现在分红收益方面。显然,对于经理人而言,如果不能经营好企业,不但股东会选择用脚投票,企业因此不能获得新的股权投资进而影响到债权投资,而且该经理人的职业经营生涯也可能从此结束。可见,在树形持股模式下,企业的经营决策者实际上是企业的经营者,而理财的目标却必须锁定在股东利益上,“股东财富最大化”就是必然的选择。至于内部人控制下的各种可能弊端,则由企业经营者选择决策机制、社会监督制度、法律法规等去避免。

1.2日本的环形持股模式

环形持股的集团公司内,企业之间以相互持股为特征,此时企业的股东实际上由于权利的互相制衡,即使对“子”公司具有绝对控股的股权,也很难对“子”公司的经营指手画脚,因而,环形持股模式下的经营者控制更加明显,但企业经营者却需要股东、债权人、员工等的支持,不以股东为第一利益者,而以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理财对象,就成为环形持股的理财目标选择,这就是“企业价值最大化”。

从“树形持股”和“环形持股”两种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西方发达国家公司理财的目标选择直接与市场的健全和完善相联系,有效的“经理市场”和有效的“资本市场”,才有公司以“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可能性。

2我国公司理财目标选择的现实状况

与西方发达国家公司理财目标一致性不同的是,我国公司理财目标一直存在较大争议,选择上存在许多不同。且理财目标表现出随意性和盲目性,常见如下选择:

(1)选择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

(2)选择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目标;

(3)选择企业资产保值增值作为目标;

(4)选择社会效益作为目标;

(5)选择企业员工收益最大化作为目标;

(6)选择企业各关系人(股东、经理、员工、债权人、客户等)利益平衡作为目标等。

3问题分析

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六个方面

(1)股权过分集中。上市公司多以国有企业为主,而国有企业的股权又十分集中。流通股在上市公司总股本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低。

(2)内部人控制严重。公司的信息主要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内部人操纵公司运作,进行大量关联交易。

(3)中小股东、债权人权益得不到合理保护。公司大股东拥有公司的绝对或相对控制权,中小股东的投票权难以与大股东相抗衡,致使中小股东失去监督大股东的有效方式及动力。中小股东的权益难以得到司法程序上的有力支持。在企业破产程序上,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也难以得到真正保护。

(4)董事会的功能难以发挥。公司董事会结构不尽合理,执行董事所占比例过高。

(5)法律环境不完善。《公司法》、《证券法》、《破产法》、信息披露、会计准则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中存在许多与现实的公司运行环境不相宜的规定,法律法规相对滞后。孱弱的法律体系已在事实上阻碍了公司治理结构的持续改善。另一方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也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

(6)地方政府的不合理干预。一方面,政府直接干预企业运营的情况还十分普遍,在一些地方,企业决策往往受到政府的干预。有些需要破产的企业也不能履行破产程序。另一方面,国有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往往会受到来自政府部门的压力。

4实际案例

根据有关调查发现,公司治理中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是控股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现象大量存在。据不完全统计,曾有680余家上市公司存在被控股股东通过多种形式占用资金的情况,资金总额达970亿元,有超过20%的上市公司为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提供担保。

1993年,猴王焊接股份公司从猴王集团中“剥离”出去,改组为猴王股份公司上市,猴王集团公司成为猴王股份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但此次资产重组实际上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剥离”,猴王集团和猴王股份从未在人员、资产和财务上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分开剥离。这也就为后来的猴王集团破产以及猴王股份演变为“空壳”埋下了祸根。

财务管理目标论文篇(3)

一、确定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行为导向,是财务人员工作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财务管理目标是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层次性的,随着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财务管理的目标可能发生变化。目前对我国财务管理的目标业内届也存在不同观点,比较典型的有:

(1)利润最大化目标。

利润最大化就是假定在投资的预期收益确定的情况下,财务管理行为将朝着有利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方向发展。利润是企业补充资本、扩大经营规模的源泉,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在实践中却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首先,这里的利润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实现的税后利润,没有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再次,没有反映创造的利润与投人资本的关系,是个绝对数指标,不便于横向比较;没有考虑风险因素,高额利润往往要承担过大的风险;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可能导致企业短期行为。以上种种缺点决定,以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欠妥的。

(2)每股收益最大化目标。

每股收益是指归属于普通股东的净利润与发生在外的普通股股数的比值,它的大小反映了投资者投人资木获得回报的能力。蓦股收益最大化的目标,能够说明企业的盈利水平,可以在不同资本规模的企.或同一企业不同期间之间进行比较,揭示其盈利水平的差异。但该指标同样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也不能避免企业的短期行为,可能导致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背离。

(3)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企业价值就是企业的市场价值,是企业所能创造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反映了企业潜在的或预期的获利能力和成长能力。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其优点主要表现在:①该目标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有利于统筹安排长短期规划,合理选择投资方案,有效筹措资金、合理制订股利政策等。②该目标反映了对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股东财富越多,企业市场价值越大;③该目标有利于克服管理上的片面性和短期行为;④该目标有利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社会资金通常流向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企业或行业,有利于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当然,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也存在一些缺陷,例如股票价格很难反映企业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对于非股票上市企业,对其进行评估价值也很难做到。

通过对以上观点的分析,笔者认为,由于反映企业盈利水平的利润指标是按照权责发生制计算的,并没有考虑时间价值。这种认为潜在的盈利能力或未来增值能力反映了时间价值的观点在理论上是缺乏依据的,在实践上也是难以计量的。而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体现了对经济效益的深层次认识,不仅考虑了风险与报酬的关系,还将影响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及各利益关系人的关系协调起来,使企业所有者、债权人、职工和政府都能够在企业价值的增长中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满足,从而使企业财务管理和经济效益均进人良性循环状态。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应是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二、资本结构理论与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的资本结构是由于企业采取不同的筹资方式形成的,表现为企业长期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各种筹资方式及其不同组合类型决定着企业的资本结构及其变化。资本结构的变化与企业价值处于怎样的关系?当企业资本结构处于什么状态能使企业价值最大?这种关系构成了资本结构理论的焦点。其中,莫迪利安尼和米勒创立的MM定理,被认为是当代财务管理理论的经典。

1.1958年,莫迪格利尼和米勒提出了著名的MM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不考虑公司所得税,且企业经营风险相同而只有资本结构不同时,公司的资本结构与公司的市场价值无关。或者说,当公司的债务比率由零增加到100%时,企业的资本总成本及总价值不会发生任何变动,即企业价值与企业是否负债无关,不存在最佳资本结构问题。

2.修正的MM资本结构理论提出,有债务的企业价值等于有相同风险但无债务企业的价值加上债务的节税利益。因此,在考虑所得税的情况下,由于存在税额庇护利益,企业价值会随负债程度的提高而增加,股东也可获得更多好处。于是,负债越多,企业价值也越大。最初的MM理论和修正的MM理论是资本结构理论中关于债务配置的两个极端看法。

3.理论。理论的创始人詹森和麦克林认为,公司债务的违约风险是财务杠杆系数的增函数,随着公司债权资本的增加,债权人的监督成本随之上升,债权人会要求更高的利率。

4.等级筹资理论。1984年,梅耶斯等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优序筹资理论。该理论认为,首先,外部筹资的成本不仅包括管理和证券承销成本,还包括不对称信息所产生的投资不足效应而引起的成本。其次,债务筹资由于股权投资。最后,由于非对称信息的存在,企业需要保留一定的负债容量以便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来临时可发行债券,避免以过高的成本发行新股。

从以上分析可知,利用负债资金具有双重作用,适当利用负债,可以降低企业资金成本,但当企业负债比率太高时,会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为此,企业必须权衡财务风险和资金成本的关系,确定最佳资本结构,方能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三、确定最佳资本结构

确定最佳资本结构的方法有每股收益无差别点法、比较资金成本法和公司价值分析法。

(1)每股收益无差别点法。

它是以分析每股收益(EPS)与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来判断企业资本结构是否合理。“每股收益无差别点”是指EPS不受融资方式影响的销售水平。根据EI''''S无差别点的销售量,可以判断在什么样的销售水平下适于采用何种资本结构。由于在每股收益无差别点上,无论采用负债融资还是股票融资,其每股收益是相等的,则有:EPSI=EPS2,即(EBIT一Il)(1一T)=Nl-(EB1T一12)(1一T)=N2其中EPSI,II,N1分别代表权益融资下的每股收益、负债利息和普通股股数;EPS2,12,N2分别代表负债融资方式下的每股收益、负债利息和普通股股数;T为所得税税率。

(2)比较资金成本法。

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决策前先拟订若干个备选方案,分别计算各方案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并根据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的高低来确定资本结构。该方法是确定资本结构的一种常用方法,适用于资本规模较小、资本结构较为简单的非股份制企业。

财务管理目标论文篇(4)

【abstract】existingfinancialmanagementobjectivehavesomedistortioninrevealingafirm’scapitalandprofitbecausepeopledonotconsiderthecostofequitycapitalandhaveaconservativeattitudeinfinancialindexstomeasuretheirperformance.thispaperintroducesthemainideasofEVA.Atthesametime,itelaboratesthesignificantadvantagesofEVAandit’simportanceinChinese.

【keywords】financialmanagementobjectivesEVA

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为了完善财务管理的理论,有效的指导财务管理实践,必须对财务管理目标进行认真研究,因为财务管理目标直接反映理财环境的变化,并根据环境变化做适当的调整,它是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中的基本要素和行为向导,是财务管理实践中进行财务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如何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定位的更准确、更有操作性显得极其重要。

纵观中外具有代表性的财务管理目标观,无论是产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还是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尽管它们的表达方式和主体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它们均只确认和计量债务资本成本,而忽略了权益资本成本,并把它作为收益分配处理。这样权益资本成本的隐含部分即占用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就未加以揭示。这就使得对外报告的净收益实际包含两部分:权益资本成本和真实利润。如果公司报告的净收益为零,报告阅读者一般会认为所有资本都得到补偿。但实际上此时获得补偿的只是债务资本成本,权益资本成本并未得到补偿。因此不确认和计量权益资本成本,实际上是虚增了利润,有可能误导投资者做出错误的决策。

其实,早在几个世纪前,经济学家就认为“一个企业要为股东创造财富,就必须获得比其债务成本和权益成本更高的报酬。”其后英国著名经济学家Alfedmarshall提出了经济收益的概念,并认为:“企业必须产生足够的利润以补偿所有者投入资本的成本才能长期生存。”这样我们就必须提出一种新的财务管理目标评价体系以准确、恰当的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促进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在此背景下EVA最大化这一新的财务管理目标应运而生。

EVA概念的雏形起源于美国,并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流行于全美,于九十年代中期逐步扩展至欧洲,其后发展至拉美及亚洲地区。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和柯达集团曾成功利用EVA达到提高企业及股东价值的目标。EVA是英文Economicvalueadded的简称,亦即经济增加值,它是一种能够充分体

由此可见EVA是经济利润而非传统的会计利润,它必须在传统的会计利润中减去所有资本的费用。因而EVA最主要的特点是资本成本或加权资本成本率(WACC).根据传统的会计方法,很多公司是有盈利的,但实际上在这些公司中有不少正在蚕食股东财富及利润的行为,因为这些公司所获得的利润低于其资本成本。而EVA恰好是对以上问题的纠正,换言之,EVA是由股东所定义的盈利水平,是扣除所有资本成本后的利润。如果股东的预期利润目标为15%,即表示他们可获得的税后利润超过资本的15%,而在以前的利润均只代表了一个最低的可接受投资风险的代价。

同时EVA也是一条能将所有者财务管理目标与经营者财务管理目标紧密结合的纽带。对于经营者而言,所有者采用以EVA为基础的红利激励计划,使得经营者必须在提倡EVA的压力下提高资本运营管理能力,同时经营者也必须更有效的使用留存收益,提高融资效率,因为EVA使他人认识到企业的所有资源都是有代价的,运用EVA为基础的红利计划时,并不是只根据EVA的正或负进行奖励,而是根据EVA的增长进行奖励。而在另外一方面,在EVA系统下通过设置将红利报酬与红利支付分割开的红利银行,可防止经营者操作EVA的盈余管理行为,同时给予高业绩的诚实经理提供了很大的激励。对于股东所有者而言,EVA开发了企业四个方面的潜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减少浪费、节省税赋,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使利润增加;提高资本营运管理的能力,通过对资产的重组提高利润效率;追求健康的,有经济利润的增长,只要新项目、新产业、新规模给投资者带来比机会成本更高的回报率,就授予基层经理更大的灵活机动权和更大的责任压力从而使管理更加科学;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资本成本,也能妥善的处理冲突,减低成本。

由此可见,EVA有利于将经营者利润与股东利益协调一致,维护股东权益,EVA最大化的实质就是权衡经营者利益下的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衡量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一个标准,它与其它常见的财务管理目标相比有着很大的进步,主要表现以下六个方面。

其一,和利润最大化,财富最大化相比,EVA最大化更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增长。在利润最大化目标的驱使下,最容易诱发管理者的短期行为。“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目标克服了利润最大化目标导致的短期行为,但也存在以下缺陷:股东财富与利润有直接关系,“财富最大化”仍不能与“利润最大化”脱离关系。而EVA最大化目标注重企业的长期发展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增长。EVA原理认为,企业的研究开发和战略并购是能够给企业带来未来收益的投资行为,由此产生的成本应予以资本化。因此,EVA不鼓励以牺牲长期业绩的代价来夸大效果,也就是不鼓励诸如削减研究和开发费用的行为,而是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鼓励经营者进行能够给企业带来长期利益的投资决策,如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人力资源的培养等。因而EVA与企业的可持续增长正相关,使企业能够获得长期、持续的增长。

其二、EVA考虑了企业所有投入资本的成本,从而有效提高了融资效率。“琢食顺序理论”⑤就说明了企业人在融资方式选择上的偏好,运用EVA以前,由于内部留存收益筹资无需支付任何成本,且不需与投资者签订某种协议,也不会受到证券市场的影响和其他限制,内部留存收益往往被经营者视为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大加采用,而较少地考虑这笔资金的投资回报率。另外人偏爱多保留利润会形成较多可由人自由支配的资金,从而加大成本,EVA则促进经营者考虑留存收益的机会成本,扭转经营者的投筹资观念,提高资金运营效率,更好地维护股东权益,促进股东的权益最大化。

其三,EVA与MVA(市场增加值)正相关,能够正确评估公司的市场价值,MVA是指企业全部资产的市场价值与股东和债权人投入企业的资本总额之间的差额,它是一个以资产的市场价值为基础的业绩考核指标。由MVA可以直接度量企业给股东带来的收益,故已成为国际上衡量公司价值变化的通用指标。(MVA=ROIC-WACC)×投入资本/WACC-R其中R为企业未来年度现金流量的增长速度。UyemuraRantor和PettiT于1996年选择了100家美国银行1986到1995年的MVA和EVA及各种财务指标数据,经经验研究还发动MVA与EVA之间相关关系最强,同时还可看到EVA与其它财务指标相比,它对MVA的解释度明显较高。

其四,有利于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系的协调和统一,避免了财务决策与执行之间的冲突。在许多公司,管理层在进行资本预算时采用贴现现金流量指标(DCF),而在业绩评价时却又采用基于利润的另一指标如EPS、ROE等,这显然违背了事前预算和事后评价要采用同一指标的原则,不仅容易引起企

业内部管理上的混乱,而且公司的各项经营活动也难以保持一致。而EVA指标不仅可以用于业绩评价,而且也可以用于资本预算、收购定价、激励性补偿计划等几乎公司财务的所有方面。这是EVA更容易改变企业业绩评价观念的一个重要因素。[论文]

其五,EVA概念简明,易于应用和其它财务目标的指标相比,EVA的概念并不深奥,即使是非财务人员也能够从对该指标的简单描述中理解其含义,这使得它在企业内部推广非常方便。事实上在推出EVA指标的同一时期,一些学者也开发了许多以股东价值为基础的业绩衡量指标,如投资的现金流量收益、现金价值增量、股东价值增量、调整经济值等,这些指标在理念上与EVA基本一致,但它们计算非常复杂,从而使起在企业内部的推广受到阻碍。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了经济增加值指标。

其六,EVA能促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现代财务理论认为投资者是理性的,他们总是期望至少能获得最低的投资机会报酬,否则就会把资金投向别处。由于EVA反映了投资者投资与企业所能获得的真实报酬,因此能够正确引导投资者将资金投向于能为社会真正创造财富的企业,从而促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实现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

综上所述,采用EVA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一种科学而现实的选择。EVA真正考虑了所有的资金成本,真正的将经营者的利益与股东的利益最大限度的结合起来,妥善地处理了经营者与股东的冲突,使经营者的财务管理目标与股东财富最大化趋于一致,从而实现了企业盈利的经济目标。同时采用EVA最大化的理财目标有助于建立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和激励机制,为解决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和国企扭亏提供了可操作的一个方案,极大地发挥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导向和核心作用。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企业的经营思想正有传统的利润最大化向股东权益最大化转变,考核企业经营业绩的依据也逐渐由传统的会计指标转向股东价值指标,然而在研究中发现,我国大量上市公司的负债率极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公司企图尽量减少债务的利息开支来保证利润指标。根据:Modigliani-miner理论,权益资本比债务资本的机会成本高的多,显然这些负债率极低的公司忽略了资本成本的作用和资本结构的优化。EVA指标虽也有一定的有限性,但用它代替利润指标可以更好的制约管理者的行为,激励他们的创造热情,为股东赢得更多的收益,并可以推动中国股市进一步的走向成熟。

随者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EVA概念将被我国企业界和学术界普遍认同,EVA的广泛应用也必将为我国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推动中国股市走向成熟,但EVA的应用必须适应我国独特的文化与政策,所以我们应努力探索如何将EVA成功引入我国各个行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以最大限度发挥其效用。

【参考文献】

1、马志娟:EVA:一种新的业绩衡量指标经济师2000(8)

财务管理目标论文篇(5)

有关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总目标,有总产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多种界定(荆新,1998)。下面,便对这些界定逐一评价,以求为科学地设定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总目标提供依据。

1.对以总产值最大化为企业财务管理总目标的评价。

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前,社会总产值目标曾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目标。与其相应,总产值最大化也曾成为我国国营企业的奋斗目标。调查资料表明,就是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期,国有企业仍然存在着产值偏好(董辅(礻+乃),1992)。由此是否可以推论,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产值最大化曾是国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呢?笔者认为,产值最大化曾是国营企业的生产目标,但并不是国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这是因为产值不属于财务的范畴,也就不可能成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国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确保流动资金、固定资金、专用基金三大资金的专项专用。国家正是通过企业对三大资金的管理,达到实现国家的生产目标、投资目标和社会福利目标的目的。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国有企业的改制,以确保三大资金专项专用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历史条件已不复存在,旧的财务管理目标已经为新的财务管理目标所取代。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总目标探析

2.对以利润最大化为企业财务管理总目标的评价。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初期,企业投资主体单一,利益关系简单,实现利润最大化无疑是当时企业财务管理的总目标。然而,在现代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与利益结构复杂化的情况下,企业除要实现利润目标以外,还必须同时考虑降低财务风险和谋求长远发展的问题。而利润最大化目标,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无法涵盖规避财务风险与谋求企业长远发展的要求。

3.对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评价。

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不同于利润最大化目标,后者只是体现了企业对价值增值的追求,前者则不仅反映了企业对价值增值的追求,还蕴涵了企业对降低财务风险与满足长远发展的要求。因此,与利润最大化目标相比,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无疑更具全面性与综合性。但也应该看到,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仅适用于上市公司,而不适用于非上市企业。即便是上市公司,该目标也存在以下缺陷:一是在股票数量既定的情况下,股东财富的多少取决于股票市价的高低,而股票市价除与公司自身的经营、财务状况相关外,还要受到非公司所能控制的多种因素的影响。既然如此,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就不是公司所能有效控制的,以其作为财务管理目标,无疑会因缺乏可操作性而流于形式。二是财务管理目标应该是一个能层层分解的目标体系,否则就无法对财务管理的各个层面发挥指导、调节、控制作用,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显然不具有可层层分解这一特质。

4.对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评价。

在有关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种种界定中,企业价值最大化恐怕是目前最受推崇的一种说法。笔者认为,把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界定为企业价值最大化颇具科学性。其根据在于:一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内含了对尽可能高的投资回报率、尽可能低的财务风险与稳健的发展前景等多重要求,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二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不仅适用于上市公司,也适用于非上市企业,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同时认为,该目标还存在一系列技术层面、操作层面的问题尚待解决,因此,该目标至今还只具有理论价值,尚不具备实践价值与现实价值。

综上所述,总产值最大化是我国企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目标,而非财务管理目标;利润最大化目标曾为西方经济学界普遍认同,并得到过广泛运用,终因其内容单一而无法满足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克服了利润最大化目标内容单一的缺陷,却因不具有可控性与可分解性而无法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总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既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又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只因存在种种技术层面与操作层面的问题而难以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现实总目标。

二、财务管理总目标与企业运营目的的关系

人们往往将财务管理的目标和财务管理的目的混为一谈。实际上,财务管理的目标并不等同于财务管理的目的,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管理目的的具体化,是为实现财务管理目的而设置的。一般说来,财务管理的目的是相对稳定的、抽象的、简约的,而财务管理目标则是随着系统内外环境的变动而变动的、具体的、丰富的。

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生产力水平较低,企业规模不大,需要预付的资本不多,单个资本便通常能满足投资建厂与生产经营的需要。故此,企业的资金一般来源于自有资金。在这种单一自有资本的结构下,由于企业只需承担经营风险,而无需承担财务风险,且很容易按照自己的意图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和解决资本积累的问题,所以,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也就比较简单,即只要确定好利润目标并付诸实施,也就架起了通向企业生产经营目的的桥梁。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企业规模的扩大,单个资本逐渐失去了独立运营的能力。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信用经济加速发展,股份经济应运而生,企业资金来源逐步转向多元化与分散化,借人资本、股份资本在企业总资本中所占比重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上述变化必然引起企业财务管理总目标的变化。

1.单一的自有资本结构向自有资本和借贷资本并存的二元结构的转变所引起的企业财务管理总目标的变化。自有资本运动的目的在于不断增值,取得尽可能高的或满意的投资报酬,借贷资本运动的目的则在于取得利息和到期收回本金。资本运动的目的不同,所追求的财务管理目标也必然有所不同。自有资本所追求的财务管理目标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而债权人出于对自身所投资金的增值性与安全性的双重考虑,则不仅要求借人资本的企业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还必然要求借入资本企业具有良好的财务状况。随着信用经济的发展与股东有限责任制度的形成,客观上要求政府必须以法律手段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正是顺应这一要求,在国家的民商事基本法、民商特别法和刑事法等法规中,一般都列入了有关破产实体、破产事件,破产犯罪及其刑罚的规定,许多国家还专门颁布了破产法(王保树,1997)。按照破产法的规定,在债务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时,债权人有权向法院提出对债务人实施破产的请求,以维护债权人自身的权益。在这种法律环境下,一个企业既便有较强的获利能力,但若发生财务困难,不能偿还到期债务,也有可能发生资金

筹集的困难,甚至被破产清算的危险。维持良好的财务状况,既然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前提,也就必然成为企业财务管理为之奋斗的目标之一。

2.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利益主体和利益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企业财务管理总目标的变化。现代企业的利益主体不再是单一的利益主体,而是由企业的所有者、经营者、债权人、员工、国家等组成的多元利益主体。企业的所有者按其拥有股份的多寡,可被分为控股的大股东和非控股的小股东。大小股东的利益既相统一,又相矛盾。控股的大股东,更看重长远利益,希望有更多的利润用于资本积累,使企业获得更深厚的生存基础与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非控股的小股东,更看重现期利益,希望有更多的利润转化为股利,成为被瓜分的对象。至于企业的员工,据有关资料显示,则通常具有较为强烈的消费偏向与福利性冲动倾向(董辅(礻+乃),1992)。在企业利益主体多元化与利益关系复杂化的情况下,处理好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关系,维护企业的长远利益,保持适度的资本积累率,就成为确保企业稳健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将资本保值增值的要求纳入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就成为企业的一种必然选择。

综上所述,基于现代企业资本结构与利益主体结构的特点,单纯以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已不足以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的,只有确立以盈利能力、财务状况、积累能力三位一体的目标组合,才能有效地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的。

三、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总目标的构建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总目标应该是企业财务状况目标、企业财务成果目标和企业资本积累目标三者的综合。按照这一总目标的要求,企业既要具有良好的财务状况,又要获取满意的财务成果,还要保持适当的积累水平。

所谓良好的财务状况,是指企业具有合理的资本结构和拥有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需要的现金流量,从而能够维系较低的资金成本水平与具有较强的偿债能力。所谓满意的财务成果,是指企业获得了较高的资本报酬率。所谓适当的积累水平,是指企业在正确处理近期利益和远期利益关系的前提下,使自身保持长期稳健发展的留利水平。

设置企业财务指标的目的,在于考核与评价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按照企业财务指标所反映内容的不同,可将财务指标分为四类,即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反映企业营运能力的指标、反映企业获利能力的指标和反映企业保值增值情况的指标。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对应于企业的财务状况目标;反映企业获利能力的指标,对应于企业的财务成果目标;反映企业保值增值情况的指标,对应于企业资本积累的目标。由于反映企业营运能力的指标是对企业资金周转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价的指标,而资金周转的快慢取决于资金占用额和资金周转额的两个因素,这两个因素又会同时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与偿债能力,所以,反映企业营运能力的指标,既对应于企业的财务状况目标,又对应于企业的财务成果目标。概而言之,将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总目标界定为财务状况目标、财务成果目标与资本积累目标的综合,与目前企业所通行的财务指标体系的构成是一致的。笔者关于企业财务管理总目标的认识不过是对现实的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一种理性的思考罢了。

财务管理目标论文篇(6)

企业财务报告是企业财务会计的“最终产品”,是企业与其利益关系人的链接点,它能够全面、系统、综合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并成为广大用户了解企业运营情况的重要信息资料。财务报告目标作为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系统期望达到的目的或标准,是在不确定会计环境下提出的一种主观愿望,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决定主观、存在决定意识的基本原理,不同客观环境决定了不同主观目标的形成,会计目标的提出不能脱离它所依存的客观环境,否则就不现实。财务报告目标是连接内部会计系统和外部会计环境的桥梁,它的定位不仅受会计本质所决定,更受会计环境的直接影响,并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不管财务报告目标如何定位,财务报告目标至少要反映三方面内容,即三W标准:(1)财务报告的信息使用者是谁(who);(2)财务报告应当提供哪些会计信息(which);(3)财务报告信息对使用者有什么用途(what)。当前会计界关于财务报告目标定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受托责任观,二是决策有用观,二者都是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提出来的,财务报告只强调经济信息的披露。然而,在科学发展观下将财务报告目标定位在“受托责任观”或“决策有用观”难免有些力不从心。

一、科学发展观对社会目标、企业经营目标和企业财务报告目标的影响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来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它的全部内容。“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人人平等,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协调”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等建设,协调好各方面的社会关系,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可持续发展”是以生态和谐、代际公平为主要特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要处理好两方面关系,一是要处理好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当代人发展经济要以不破坏环境为限度,做到人与自然和谐,保持生态平衡:二是要处理好当代与后代的关系,资源在两代人之间如何分配,环境在两代人之间如何共享。

科学发展观对社会目标、企业经营目标产生重大影响,进而也影响企业财务报告目标。从科学发展观看社会目标,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从科学发展观看企业经营目标,就是要实现以经济利益为基础、以社会公平为目的,以生态和谐为限度的可持续发展。从科学发展观看企业财务报告目标,财务报告应当反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会计信息,这是财务报告应当反映的全部内容,即“三w”标准中的“which”。按照科学发展观,并借助于“三w”标准来看“三w”中的“who”,财务报告的信息使用者应当是对企业产生影响的或受到企业影响的需要协调的社会各方关系人,即利益相关者;“三w”中的“what”,信息使用者获取财务报告信息的价值取向以及与企业保持什么样的关系,按照科学发展观,与企业有业务往来且利益相互影响的信息使用者(如投资者、债权人、客户、供应商等),要加强自有资金管理并对企业实施有效监督,避免资金低效周转或无效运营;与企业无业务往来但其权利受到影响的信息使用者(如企业员工、社区居民、税务机关、竞争对手等),要加强对企业广泛监督,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二、科学发展观下“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目标定位存在的缺陷

科学发展观是在当前经济增长迅速、安全隐患严重、财富分配不公、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背景下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不仅影响社会目标、企业经营目标,还影响企业财务报告目标,并对现有的“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目标定位产生冲击。

1.科学发展观下“受托责任观”财务报告目标定位存在的缺陷。“受托责任观”(account-ability)产生及存在背景是资财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公司制企业,财务报告目标是向资财所有者如实反映受托人对资财使用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财务信息。从科学发展观看“受托责任观”目标定位主要存在以下缺陷:一是信息使用者的局限性。受托责任存在的前提基础是两权分离,产生比较明确的资财委托——关系,所有者和经营者能够直接地沟通和交流,信息使用者只是建立在资财委托和受托关系上的利益关系人,主要包括现有的投资者、债权人和管理层,不涉及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利益关系人。二是财务报告反映内容的局限性。“受托责任观”下的财务报告只是反映保证对委托人所托付资财安全完整的财务状况信息以及保证对委托人所托付资财运营增值的经营业绩信息,即只是反映委托人资财保值、增值的财务信息,而不注重现金流量、社会责任、环保收益等信息。三是财务报告编报的出发点违背市场理论。按照市场供求原理,信息的需求决定信息的供给,在“受托责任观”下,编制财务报告目的主要是从受托人的角度出发,即从信息供给方考虑,企业管理层为了解除自己的受托责任才向资财委托人主动解释、说明其业务活动和经营业绩,而委托人使用财务报告则是一种被动需求。四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反映不够全面。在受托责任的指导下,财务报告主要反映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形成的历史的、客观的信息,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强调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而忽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2.科学发展观下“决策有用观”财务报告目标定位存在的缺陷。“决策有用观”(decision-usefulness)产生和存在背景是存在比较发达的资本市场,财务报告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主要包括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企业管理当局等)提供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决策有用的经济信息。从科学发展观看“决策有用观”目标定位主要存在以下缺陷:一是财务报告反映内容的局限性。“决策有用观”下的财务报告只是反映企业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而忽视社会责任和环保收益等非财务信息。二是决策概念外延过窄。决策仅仅是管理过程的一个环节,管理具体包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检查、考核和分析等程序。一些外部信息使用者并没有履行决策职能,仅仅履行监督管理职能,如政府部门利用会计信息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社区居民、新闻媒体等利用会计信息对企业违法、违规活动进行举报监督;注册会计师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审计签证或管理咨询;投资人利用会计信息加强自有资金管理,规避风险以获得安全、较好的报酬,等等。一些内部信息使用者也没有完全履行决策职能,也是履行监督管理职能,如管理层利用会计信息进行下年度预算以及对经营过程实行控制和检查;董事会利用企业经营业绩评价、考核管理层,等等。三是信息使用者的局限性。在“决策有用观”下,尽管编制财务报告目的是从信息使用者角度出发,但其前提必须存

在一个较为发达的资本市场,通过市场中介将信息使用者尤其是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与公司联系起来,以便出资人利用会计信息做出是否投资、信贷以及类似的决策。决策有用的前提过于严格,资本市场以外的利益相关者难免被忽视,如政府机关、社区居民等。四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反映不全面。在“决策有用观”下,财务报告主要反映企业现时的、未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的经济信息,注重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有用性而忽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财务管理目标论文篇(7)

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其中企业财务活动是对以现金收支为主的企业资金收支活动的总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一方面表现为物资的不断购进和售出,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资金的支出和收回,企业的经营活动不断进行,也就会不断产生资金的收支。企业资金的收支,构成了企业经济活动的一个独立方面,这便是企业的财务活动,企业财务活动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企业筹贷引起的财务活动。

(二)企业投资引起的财务活动。

(三)企业经营引起的财务活动。

(四)企业分配而引起的财务活动。

企业财务关系是指企业在组织财务活动过程中与各有关方面发生的经济关系,企业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利润及其分配活动与企业上下左右各方面有着广泛的联系。企业的财务关系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同其所有者之间的财务关系。

(二)企业同其债权人之间的财务关系。

(三)企业同其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关系。

(四)企业同其债务人的财务关系。

(五)企业内部各单位的财务关系。

(六)企业与职工之间的财务关系。

(七)企业与税务机关之间的财务关系。

本文中我们要重点关注企业与税务机关之间的财务关系。这主要是指企业要按税法的规定依法纳税而与国家税务机关所形成的经济关系。任何企业,都要按照国家税法的规定缴纳各种税款,以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实现.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及时、足额地纳税是企业对国家的贡献,也是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因此,企业与税务机关的关系反映的是依法纳税和依法征税的权利义务关系。

二、税收筹划的概念和内容

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为维护自己的权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者股东权益最大化,是在法律法规允许并鼓励的范围内,通过经营、投资、理财等活动的事先筹划和安排,对多种纳税方案进行最优化选择的一系列行为。税收筹划是企业合理、合法的行为,是国家法律法规鼓励的,更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税收筹划实质就是节约税收支出,提高企业利润,是促使利润最大化的手段之一。为此企业要加强税收筹划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税收筹划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合法性。税收筹划不仅遵守税收法规,而且还体现了税收的政策导向。它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为依据,受到国家的允许和鼓励。

2、目的性。税收筹划的目的,就是要减轻税收负担,同时也要使企业的各项税收风险降为零,追求税收利益的最大化。

3、积极性。政府根据纳税人谋取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心态,有意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引导投资者和消费者采取符合政策导向的行为,来实现某些宏观调控的需要。

4、计划性。税收筹划是纳税人一种具有计划性的涉税经济活动,又是一项事前经济活动。纳税人在经营活动前会把缴税作为影响经济利益的主要因素来考虑,而纳税行为则是在纳税人应税经营活动发生后才发生的。

5、整体性。税收筹划的整体性,一方面指要着眼于整体税负的轻重;另一方面指企业应当选择总体收益最多但纳税并非最少的一种方案。

税收筹划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表现在财务管理的每一项活动当中。

1、投资设立活动税收筹划

投资设立活动税收筹划是指企业在投资设立过程中,在申请工商注册和办理税务登记时,根据国家的优惠政策和企业实际情况,通过分析比较,选择适合的注册地点、企业类型、组织形式、产品类型的过程。如注册地选择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发区等;企业类型选择国家实行税收倾斜的外商投资企业、国家科委主管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类型选择高新技术产品、星火产品等。在组织形式上可根据税收差别及自身情况选择合伙制企业还是公司制企业,是分公司还是子公司。

2、筹资活动税收筹划

(1)筹资形式的选择。企业对外筹资有负债筹资和权益筹资两种形式。权益资金可长期使用,不需要支付利息,但可能要支付股息,且股息从税后利润中分配,资金成本较高;负债资金到期要还本付息,风险较大,但利息可在税前扣除,资金成本较低。当负债筹资比重增大时,企业获得的节税收益增加,特别是当息税前利润率大于借人资金成本时,还可产生正的财务杠杆作用,负债筹资比重越大,企业的权益资金收益率就越高。但负债过多,资产负债率过高,财务风险也随之增大,这就需要企业在筹资成本效益与风险之间进行均衡,合理确定资本结构比例。

(2)融资租赁的利用。融资租赁是现代企业筹资的一种重要方式。企业通过融资租赁,可以迅速获得所需的资产,保存企业的举债能力,同时租人的固定资产可以计提折旧在所得税前列支,支付的租金利息也可按规定在所得税前扣除,因此融资租赁的抵税作用比较明显。

3、生产经营活动税收筹划

(1)合理选择存货计价方法。按税法规定,存货发出的计算方法可以在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后进先出法等中任选一种,但一经选用在一个会计年度内不得随意变更。因此,对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市场物价变化趋势的影响。通常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选择后进先出法,可以使期末存货成本降低,本期销货成本提高,以降低当期利润,从而降低当期的所得税。反之,在物价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则应选择先进先出法以减轻当期的所得税。在物价波动的情况下,宜选用加权平均法或移动平均法,以避免企业各期应纳所得税额上下波动,增加企业统筹安排资金的难度。从长期看,存货计价对企业税负没有影响,实际交纳的税款是一样的,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无异于“无息贷款”,对企业来说缓解了资金压力、节约了筹资成本,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相应的财务收益。

(2)合理选择折旧计算方法。折旧分期计入成本,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利润和当期应纳所得税额。企业应在税法规定的范围内选择适合的计算方法和折旧年限。一般情况下,选择加速折旧法可推迟纳税,有利于企业获得资金的时间价值。但也并非总是如此,例如当企业适用开办初期减免所得税政策时,加速折旧法使企业在减免期内利润较少,而减免期后利润又较多,税款支出也较多。因此,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作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

(3)合理列支成本费用。《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应纳税所得额是指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去准予扣除项目金额后的余额。并明确规定了准予扣除项目的内容和标准。可见,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充分列支准予扣除项目,就能有效的减轻所得税负担。因此企业对于已发生的损失要及时报批核销,如资产的盘亏和报废、坏帐损失等;对于限额列支的费用应准确掌握其允许的限额并予以充分列支。如业务招待费、广告费等;另外对于一些可预计的费用,应以预提的方法计入费用。

(4)合理选择结算方式。企业的结算方式与税负也有一定关系,例如:直接收款方式销货收入的认定,以实际收到货款或收到销货凭证时为准,因而可对取得货款时间稍加控制,相应影响损益;又如分期付款销货收入,按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作为收入的实现,也可作度控制;工程收入实现采用全部完工法等也可以达到递延收入的效果。通过对结算方式的策划使销售提前或滞后,达到使利润集中于税收减免期内的目的,享受最充分的税收优惠。

4、收益分配活动税收筹划

(1)用好再投资退税政策。税法规定,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方投资者,若将分得的利润再投资于本企业或在中国境内的其他外商投资企业,可享受退还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2)股利分配税收筹划。企业的股利分配方式主要有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两种。股利政策对股东的个人所得税和企业的现金流量均有一定影响。用现金发放股利,股东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企业有一定数额的现金流出。而发放股票股利,无需支付现金,可以增加营运资金,相对扩大了所有者权益的数额,使企业价值最大化。股东也无需缴纳个人所得税,还可以从股票价值增加量中获取收益。

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兼并亏损企业达到整体税负减少的目的.

财务管理目标论文篇(8)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的财务目标之间并不存在固有的矛盾。社会责任不是企业的负担,相反,承担社会责任能够更好地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

一、财务管理且标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矛盾与一致性

(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财务管理目标的矛盾

每当提起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反对者最大的理由就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导致企业经济负担的加重,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利润是企业存在的基础,也是企业存在的理由和发展的动力。但是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就不可避免地要以一定的经济利润为代价。如果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超过了企业的承受能力,必然会导致企业的亏损,甚至于导致企业破产论文。

(二)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相契合的,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并不会排斥企业追求正当的经济效益。实际上很多承担了社会责任的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甚至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价值收益。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给企业经营上带来一些影响,这些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方面的。从短期来看,社会责任的承担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股东财富,但是从企业长期的发展来看,积极的一面是远远大于消极一面的。

1.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够展现企业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企业在参与社会活动的同时,虽然消耗了部分经济利益,但是企业的行为向社会展现了其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正是因为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企业的目标才会被员工所认同,产品才能被更多的消费者认可,企业也才会被社会所认可。企业得到社会的认可,就能够创造一个更加适合企业发展的经营环境。可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展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更有利于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2.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够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广告效应

在企业的营销管理过程中,为产品做广告宣传是扩大销售的必要手段,广告费用也成为了企业经营中一笔较大的支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时候,往往以企业的名义直接出资承担社会公益事业,如教育、扶贫、慈善事业等等。这样企业在广泛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也为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公众形象,扩大了企业的声誉。而企业的这种公益行为,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社会的认可,赢得更高的评价,获得比单纯的媒体广告宣传更高的效益。

(三)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社会责任的一致性

1.法律强制下财务管理目标与社会责任的一致性

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公司必须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加强劳动保护,实现安全生产”。

2.市场经济体系下财务管理目标与社会责任的一致性

市场经济体系下,企业产品和服务的生产销售,主要取决于市场上的自由竞争程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机制下,要想从竞争中获得利益,不仅仅依靠于企业自身的产品服务,还需要得到消费者、社会的认可。消费者是企业的衣食父母,缺乏社会责任的企业不可能得到公众的认可,最终必然会被社会,被消费者所遗弃,难以持续经营。而企业在对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虽然会付出一定的成本,但是对于企业来说,企业赢得了社会,赢得了消费者.增加了企业的声誉,这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及原因

(一)企业法律意识淡薄

企业奉公守法是社会对企业的基本要求,也是企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是企业能够生存的底线。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要依法经营,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维护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二)企业为了赚钱,不顾消费者的利益

三鹿奶粉事件的发生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是企业为了获取利润,利用免检制度做出的损害消费者健康的重大责任事件,这起事件反映出我国企业目前存在着许多问题。企业作为市场经营的主体,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获取经济利益,这也是其存在的基础和动力,但企业唯利是图,超越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三鹿集团认为产品的质量问题不大容易被发现,存在一种侥幸心理,放松了对企业产品的质量要求,只注意到了企业的利润。

(三)企业推脱责任,逃避责任

一个长期奉公守法,服务于社会,以消费者为中心,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才能够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加企业的无形资产。有些企业在产品出现严重问题的时候,公众看到的不是一个积极承担责任的企业,而是想尽办法推脱责任的企业。企业一味地推脱责任,最终只能导致公众对企业丧失信心,损害企业努力经营的社会形象。

三、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使企业更好地实现财务目标

(一)相关部分法律法规的完善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必然要支付现实成本,所以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够从战略角度来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特别是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初级阶段。这就要求相关政府部门应合理使用国际通用并符合本国国情的法规规章,以作为企业依法经营管理的刚性约束准则。如我国的食品安全法规,目前有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等,具体的质量标准近3000个,但遗憾的是,由于这些法规和标准的不完善,存在一定的交叉冲突,同时又不全面,使得法律中存在漏洞,这些漏洞给了违法企业可乘之机,削减了法律的惩处力度。

(二)加强宣传企业社会责任,培养“企业公民”意识

财务管理目标论文篇(9)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它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和发展的各个方面都要相互适应,要坚持“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是指发展必须保持持久性和承续性,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要正确处理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既要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又要改善、优化结构,提升增长质量、提高增长效益,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也要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2传统的财务管理目标

目标是系统所希望实现的结果。根据不同的系统所要解决和研究的问题可以确定相应的目标。财务目标是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所要达到的目的,是评价企业财务活动是否合理的标准。

财务目标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2.1相对稳定性

财务目标在一定时期或特定条件下,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保持相对稳定的。必须把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势、外界环境的变化与财务管理的内在规律结合起来,适时提出并坚定不移地抓住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

2.2多元性

财务目标的多元性是指财务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适应多因素变化的综合目标群,要以主导目标为中心,协调各目标之间的矛盾。

2.3层次性

按财务管理内容的层次,可把财务目标划分成由整体目标、分部目标和具体目标构成的层次体系,以整体目标为中心,做好各项具体工作。

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通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但是,由于国家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不同,在体现上述根本目标的同时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传统的财务管理目标代表观点有:

2.3.1销售额最大化目标

厂商所追求的是销售额最大化。其理由是,经理阶层的工资和其他报酬与销售额的相关程度大于与利润额的相关程度。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密切注视的是企业的销售额,只要企业销售额扩大并继续增加,银行就乐意向企业提供贷款和服务。如果销售额下降,市场份额降低,就会削弱自己的竞争地位以及与对手讨价还价的能力。

2.3.2利润最大化

有观点认为,利润代表了企业新创造的财富,利润越多,则越近企业目标。假定在企业投资预期收益确定的情况下,财务管理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

该观点的缺陷:①它不能区分不同时期的报酬,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而今天的一元钱比未来的一元钱更值钱;②没有反映创造的利润与投入资本之间的关系,不利于不同资本规模的公司之间或期间的比较,税后利润最大化不能成为利润最大化的目标;③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可能导致企业短期行为,如忽视产品研发、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等;④没有考虑风险因素,高额利润往往要承担过大的风险;⑤会计利润忽略了一项最重要的成本———机会成本。

2.3.3每股利润最大化

通过将企业实现的利润额同投入的资本或股本数进行对比,可以说明企业的盈利水平。

该观点缺陷:股票市价除了受企业经营盈亏影响外,还要受其他外部因素影响。以每股利润最大化为财务目标,意味着只要资金能投资于内含报酬率大于零的项目,企业就不应该支付股利,但这种股利政策对股东不可能总是有利。

2.3.4公司价值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

美国学者ArthurJ.Keown在1996年版(现代财务管理基础)中提出“财务管理与经济价值或财富的保值增值有关,是有关创造财富的决策。”可口可乐公司,1995年年度报告中指出:“我们只为一个原因而生存,那就是不断地将股东价值最大化。”Equifax公司,1995年年度报告中指出:“为股东创造价值是我们全部的经营和财务策略的目标。”Georgia-Pacific公司,1995年年度报告中指出:“我们的任务永远是创造新的价值和增加股东财富。”

这种观点认为,投资者建立企业的目的是创造尽可能多的财富,这种财富首先表现为企业的价值。公司价值是指公司全部资产的市场价值(股票与负债市场价值之和),它是以一定期间归属于投资者的现金流量,按照资本成本或投资机会成本贴现的现值表示的。

该观点的优点:①财富最大化目标考虑了取得报酬的时间因素,并用货币时间价值的原理进行了科学的计量;②财富最大化目标能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方面的短期行为。反映了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因为影响企业价值的不仅有过去和目前的利润水平,预期未来利润的多少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所起的作用更大;③财富最大化目标有利于社会财富的增加。各企业都把追求财富作为自己的目标,整个社会财富也就会不断增加;④财富最大化目标科学地考虑了风险与报酬之间的关系,有效地克服了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不顾风险大小,只片面追求利润的错误倾向。一般而言,报酬与风险是共存的,对额外的风险需要有额外的收益进行补偿。报酬越大,风险越大,报酬的增加是以风险的增大为代价的,而风险的增加将会直接威胁企业的生存。因此,企业必须在考虑报酬的同时考虑风险。企业的价值只有在报酬和风险达到比较好的结合时才能达到最大。财富最大化的观点也体现了对经济效益的深层次认识,因而是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2.3.5有利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

公司价值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是目前绝大多数企业普遍采用的财务目标,但这一目标具有以下缺点:①对非上市公司不能用股票价格来衡量其价值;②对上市公司,股价不一定能反映企业获利能力股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笔者认为,它同时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新时期财务管理的目标应为公司和社会价值最大化。

3公司和社会价值最大化

从财富最大化的内涵来看,它是指通过企业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在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报酬的情况下不断增加企业财富,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在股份有限公司中,企业的总价值可以用股票市场价值总额来代表。这个目标完全是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推出来的,从单个企业角度来说是比较合理的目标,因为它满足了企业生存、发展、获利的目标,但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说,它却是个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的目标。这是因为:

3.1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忽视了企业生产负的外部性问题

一般说来,如果某人或者企业在从事经济活动时给其他个体带来危害或利益,而该个体又没有为这一后果支付赔偿或得到报酬,则这种危害或利益就被称为外部经济,也就是外部性,收到的危害叫做负的外部性,得到的利益叫做正的外部性。比如说,空气污染就产生典型的负外部性,因为它使得很多其他的,与产生污染的经济主体没有经济关系的个体支付了额外的成本。这些个体希望减少这样的污染,但是污染制造者却不这样认为。例如,一家造纸厂排放废气,它可以建造设备以减少废气排放量,但是它从中却得不到收益。但是,在造纸厂附近居住的人们却可以从减少废气的排放中大大受益。

由此可见,单纯追求企业财富的最大化而忽视企业生产负的外部性必然会导致企业生产的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也必然会导致企业财富的增长是牺牲整个社会的财富为代价的。因此,笔者认为企业的生产应减少负的外部性,增加正的外部性,增强企业生产的社会责任感。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应修正为公司和社会价值最大化。这存在一个企业的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权衡取舍问题,也是一个企业和社会的利益分配问题。

3.2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削弱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企业单纯追求企业财富的最大化,往往会违背社会发展这个大局目标,比如企业会利用各种渠道得到各种资源,尤其是优质的资源。而资源是稀缺的,企业获得了优质资源意味着社会在配置资源的能力和规模上大大降低。企业单纯追求企业财富的最大化,往往导致企业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尤其是生态效益,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的不断下降正说明了这一问题。企业单纯追求企业财富的最大化,使企业缺乏改进企业生产方式和技术进步的动力,如果企业还是采用集约式的生产,即高投入、高能耗、高成本、低产出、低效益,这显然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因此,笔者认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应符合企业集约式生产的新要求,应同时满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应修正为公司和社会价值最大化。

3.3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不利于人力资源会计和绿色会计的推行

在企业价值的计算公式中没有反映人力资源增值的信息,而科学发展观指出“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利益和价值,这就要求会计学科的发展也要核算人力资源,加强对人力资源的价值管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财务管理的目标理应体现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应将人力资源对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贡献体现出来。

在企业价值的计算公式中没有反映绿色价值的信息,而科学发展观指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就要求会计学科的发展也要加强对绿色资源的价值管理。

财务管理目标论文篇(10)

一、现代企业制度与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大约在15-16世纪,地中海沿岸一带的城市商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初期的股份制公司的出现要求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的一种组织形式诞生了。但这个时期的财务管理还仅仅只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附属部分,还没有自己的独立职能,也缺乏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因此,这只能是财务管理的荫芽时期。到了19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产业革命进入完成时期,随着股份制公司的不断扩大与逐渐完善,为了适应怎样筹集资本、发行股票,怎样分配利润的需要,才产生了专业化的财务管理。

我国企业管理和理财的发展应该说是走过弯路、付出了相当的代价的。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企业管理与财务管理不是以追求企业效益为目标,收益分配是按劳分配口号下的平均主义。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1993年,党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实行科学的企业管理(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才被重视起来。目前,国有企业正在加快企业改制工作。单一的国有企业正朝着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混合型经济形式发展,经营者与企业职工持股使国有企业和广大员工真正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之后,将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与法人治理实体。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改制对财务管理提出了更迫切更高的要求。

二、当好参谋,把好企业投资决策关

决策是企业管理中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决策是有成本的,这一点容易被人忽视。例如一个正确的决策为企业盈利100万元,如果失去了机遇,没有做出及时的决策,这个决策成本就是100万元;如果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策,不仅没有赚到100万元,反而亏损了100万元,那么,这个错误的决策成本就是200万元。因此,决策也必须讲成本控制。

投资决策是企业所有决策中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决策,因之我们常说:投资决策失误是企业最大的失误,一个重要的投资决策失误往往会使一个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因此,财务管理的一项极为重要的职能就是为企业当好参谋把好投资决策关。

投资是指投放财力于一定的对象,以期望在未来获取收益的经济行为。投资有很多种类:从投资回收的时间划分,有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从投资的方向来看,有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以投资对企业前途的影响为依据,可分为战略性投资与战术性投资,以及初创投资与后续投资;确定性投资与风险投资;相关性投资与非相关性投资等等。这些分类是从逻辑划分的二分法划分出来的,每一种投资本身就具有多种类型的性质与特点,例如一项长期投资本身,它既可能是战略性投资,又可能是风险性投资等等。因此,我们在考虑投资时必须把好以下“四关”。

第一,把好经济行为关。必须明确投资是一项经济行为,必须从经济规律中去寻找依据,从而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笔者调查过若干个国有企业不少失误的投资决策,其中一个很大的失误原因是没有从经济规律本身去决策,而是从“政治”、“人际关系”等因素轻率地做出了投资决策。例如一个国有企业的董事会听命于某位上级首长的“暗示”,给上级的老首长的儿子的一个公司投资300万元,结果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又例如一个很成功的国有企业的总经理,为了回报他的故乡,强行主张在他的故乡投资500万元办厂,而他的故乡却不具备办这种工厂的条件,结果厂是办成功了,却年年亏损,成了这个企业的“沉重包袱”。甚至还有国有企业的负责人把国有资产随意地投资给自己的亲戚朋友和身边的人,严格地说,这已经是一种腐败行为,是一种犯罪。这一种投资方式在调查的投资决策失误中竟占了40%左右,是一种十分值得重视的现象。另一种投资决策失误是投资决策者人素质差,,独断专行,自己又不懂经济规律而做出的决策。这种投资方式在调查的投资决策失误中约占50%.

第二,把好调查研究关,严格按国际惯例办事,按法治办事。投资决策是一个过程。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必须深入进行调查研究,进行可行性分析,否则不能轻易投资。特别是对外投资,即企业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等方式,或者以股票、证券等有价证券方式向其他单位投资,一定要按国际惯例办事,对投资方的资信、财力等诸多方面有可靠的证明。合同要严格把关,符合有关法律手续,切不可留有隐患。

第三,把好投资管理程序关,做到投资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不同种类的投资都有自身的特点,从而有不同的管理程序,需经不同的部门审批,例如:有的投资,总经理个人可以做出决策,有的投资需经董事会批准,而有的投资则需报上级部门审批。

第四,把好成本控制、风险与收益关。投资的目的是要有效益,要赚钱,因之必须实行投资成本控制;要有风险意识,尽力规避风险;投资要有效益,还得及时回收,以确保投资成功。

三、管好资金,确保企业资金流通与安全

目前,不少企业在资金管理中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资金入不敷出,存在资金缺口;二是资金被挪用、被挤占;三是叫人头疼的“三角债”。如何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当务之急。

当然,首先要开源节流,增收节支;其次要通过短期筹款和投资来调剂资金的余缺;第三必须对资金实施跟踪管理,做到专款专用,防止资金被挪用和形成新的“三角债”。

四、充分发挥财务监督作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是目前国有企业改制的一个重大课题。企业要真正成为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主体和责权明确的法人实体,必须要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建设一个团结、开拓、廉洁的领导班子是搞好国有企业的关键。从防止腐败着想,企业必须加强监督作用。正如交通规则一样,没有红灯的约束,就没有绿灯的自由。在企业约束机制之中,充分发挥财务监督作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财务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对于不按财务制度办事的人,要敢于抵制,直至向上级反映情况。国有企业的财务人员从根本上说来,是对国有资产负责,而不是对某个具体的总经理负责。而从法治上说,又必须保护财务人员的职责与个人权益,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财务监督作用。

目前国有企业实行财务主管下管一级的制度是行之有效的。直属企业的财务负责人由上一级主管部门、企业直接委派,其组织关系、工资福利在上一单位,这样他就能无后顾之忧地行使财务监督作用。

五、新形势下的利润分配管理

财务管理目标论文篇(11)

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评价 (一)利润最大化。 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通常将“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理财目标,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分析也往往建立在这一前提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初期,将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更具适用性。一则实现利润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企业长期亏损,势必导致资不抵债,从而陷入破产、倒闭境地,所以追求利润必然成为企业的首要任务。二则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就必须讲求经济核算、加强管理、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三则利润的获取,不但可以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还可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提高企业职工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所以人们一度把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主要表述为“企业利润最大化”。在这种观点下:利润代表企业新创造的财富,利润越多,企业的财富越多,越接近于企业的目标。然而,这种观点片面地将利润理解为企业的财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考虑利润取得时间、所获利润与投入资本额的关系及获取利润所承担风险的大小。 (二)股东财富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与利润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相比,由于它考虑了不确定性、时间价值和股东资金的成本,无疑更为科学和合理。另外,股东(所有者)财富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充分考虑了利润取得的时间性、利润和投入资本额的关系以及获取利润所承担的风险大小这几个关键因素,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企业追求利润的短期行为。但同时,衡量股东财富的股票价格不稳定,不利于处理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不利于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仅适用于上市公司。 (三)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充分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风险价值和通货膨胀对企业资产的影响,因而许多企业将它当作最佳的财务管理目标。但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假说在理论上 还不成熟:(1)“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一个十分抽象且很难具体确定的目标。所谓企业价值就是指公司资产的市场价值,而市场对企业价值的评价,不仅仅是根据企业目前的获力能力,更注重的是企业未来和潜在的获利能力,在实际中较难操作,实用性不强。(2)企业价值的概念模糊,其与股东财富的关系未理清。有观点认为“股东财富最大化”与“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一个要领的两种表述方式,但有的学业者认为企业价值不能等同于股东财富,企业价值指的是企业总资产的价值。而股东财富指的是企业对股东的回报,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利益主体是企业,而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利益主体是股东,由于理论界对企业价值的评说不一致,造成了其目标假设的理论也无法确定。(3)企业价值难以计量。由于企业价值与股东财富的界限模糊,因而其计量指标也不确定。“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在实际工作中也可能导致企业所有者与其他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他们共同参与构成企业的利益制衡机制。只强调一方利益忽视或损害另一方利益是不利企业长远发展的,而且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更加强调职工的实际利益和各项应有的权利,强调社会财富的积累,强调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努力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不符合我国国情,在我国当前还只能是一个理论公式和理想的发展目标,对企业财务管理的指导作用并不大。二、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定位要求 首先,财务管理目标应着眼于企业的总目标。企业以营利为目的,这是企业的重要本质属性,也就是说企业的生产经营应以提高经济效益、确保资金的保值增值、避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为总目标。而要实现企业的总目标,就要对财务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保持以收抵支和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企业才能具备继续生存的基本条件;只有及时筹集到所需资金,才能保证企业的稳步发展;只有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企业才能获利。 其次,财务管理目标应协调各契约关系主体的利益。随着经济学界契约理论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人赞同把企业视为一个契约网络的观点,这种契约关系主要有:企业与所有者、企业与债权人、企业与职工、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契约关系的形成改变了企业要素所有者的地位,现代企业不再仅仅属于股东,而应归属于各利益关系主体,如债权人、股东、员工等等。企业是各种要素的所有者达成的一个契约,企业的利益是所有参加签约的各方共同利益,而不仅仅是股东的利益。另外,从“收益与风险”对等的关系看,各契约关系的主体都为企业承担着一定的风险,他们的收益大小与其承担的风险高低相对称。所以说财务管理目标应力求使契约关系主体的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