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医生患者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03 09:49:29

医生患者论文

医生患者论文篇(1)

人文素质是指人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包含了思想、精神、心理等与人息息相关的各方面[1]。在当前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中,任何学科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医学也是如此。妇产科是临床医学的主干课程[2],也是一个在诊疗过程中涉及患者隐私的高风险临床科室,人文环境更为复杂多变。妇产科教学方法一直在不断改进完善,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增加了多种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以问题为导向,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让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自己解决问题[3]。PBL教学方法广泛应用于妇产科教学,在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信息管理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等方面都体现了其较大的优越性。在但妇产科教学和实践中仍存在重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而轻人文的现象,导致不少学生在进入临床后缺乏妥善处理医护关系、医患关系的能力;或者缺乏责任意识仁爱精神等现象。为此,在PBL教学中,除了要将妇产科理论和临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整体临床思维、职业素养及处理医患关系等各种能力,在妇产科PBL教学中引入人文素质教育尤为重要。

1妇产科PBL教学

妇产科PBL教学模式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有能力的临床医生,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能力培养。PBL教学模式是从培养临床医生的角度对医学生进行实用性知识的传授,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临床实践技能的有效途径,实现了教学向“能力中心型”转变[4]。我院妇产科开展PBL教学已经10多年,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及增加临床病例。在学期开始集体备课时,任课教师在课前需要精心设计与授课内容相关的问题,学生需要根据问题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后进行初步分析。在这一环节,授课内容相关的问题设计是PBL教学至关重要的环节,既需要有针对性实效性,贴近临床实际,也需要有艺术性吸引力,防止高于学生认知水平,导致学生消极抵触或浅尝辄止。此外,还需要有系统性整体性,让提出的问题之间有所关联,相互建构。其次是课堂讨论阶段。学生分成6到8人的学习小组,把学习内容在小组中细化,组织讨论后由组长汇报解决问题的答案,其他组组员可提出质疑或异议,之后针对这些疑议或异议进行组间讨论,最终获得该问题最合理的解答或形成新的问题来引导下一步的学习和讨论;教师并不直接参与讨论,但要全程参与,当学生讨论跑题是需要适时将讨论方向引回主题,当学生陈述有误时需要及时指正,当学生纠结困惑时需要想方设法开阔其思维。课程的最后阶段由任课教师做课后小结,把学生对问题的反馈和思考做系统的归纳、融合、提炼和整理,并从中对学生模糊的重点内容做重点讲解,对学生关心的热点内容做细致讲解,对学生还未掌握的具体内容做反复讲解,科学安排好授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掌握。在PBL教学过程中,逐渐发现PBL作为教学改革的一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投入于问题中,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侧重于解决技术性问题,但体现医学技术以外的人文素质教育和人文关怀问题需要加强。

2人文素质培养在妇产科PBL教学中的必要性

2.1引入人文素质培养是妇产科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由之路

近些年来,在新时代的改革大背景下,中西方知识和观念的融合,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模式改革如火如荼,在不断完善教学模式过程中,PBL教学方法是不但能提高医学教学质量,而其提高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教学模式不断完善,向着更加注重人与社会、人的权利、人的伦理等方面发展[5]。妇产科患者为女性群体,疾病主要涉及生殖器官,病史涉及婚姻、生育、个人隐私及整个家庭情况等。患者的心理负担往往比较沉重,担心影响家庭幸福、影响夫妻生活以及妊娠期过度紧张和担心胎儿情况。所以妇产科医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尤为重要。不断引入人文素质培养,才能适应和符合教学模式改革的大方向,更有利于医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妇产科医生。

2.2引入人文素质培养是医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求

医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有机结合。随着“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对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临床实践技能,还要拥有深厚的人文素养[6]。敬畏生命、关爱患者、一切从患者利益出发不是空谈,而要融入医者的工作的点点滴滴中。医务工作者有“特权”进入人体,这项工作是神圣、庄严和要极端负责任的。人文素质教育成为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迫切需要。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PBL教学法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临床思维能力、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扎实的临床基本技能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深厚的人文素质。

2.3引入人文素质培养是改善医患关系的有效方法

从古至今,医学职业精神都需要与医学人文相互融合、彼此渗透。“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充分说明了医生需要医治的不单单是疾病本身,同时还包括处在病痛中的需要帮助和安慰的人。治病是医学技术层面,帮助和安慰则是人文关怀层面,临床治疗要达到好的效果需要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向结合。目前医疗环境中仍存在着医学职业精神中缺失医学人文精神、医学的局限性以及生命的不可复制性,这些是可能导致医患之间不理解、不信任的原因,严重者可能诱发医患纠纷[7]。而妇产科尤其是产科更是医患纠纷发生的高危科室,在医疗纠纷中,大多数都是缘于医患沟通、服务态度和医德医风问题,而非单纯的医疗技术水平问题。因此,改善医患关系,必须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沟通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8]。因而在妇产科教学,尤其是PBL教学中,在整个课程设置中应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培养医学生走入临床后更好的处理医患关系[9]。

3我校妇产科将人文素质培融入PBL教学中的探索

人文素质教育应贯穿于整个妇产科教学过程。教师理论授课时应将与患者的沟通技巧以及医生的职业道德标准融入医学基础知识中,一同教授与学生,在授课过程中初步渗透人文素质的重要性。而在妇产科临床见习和实习阶段,更要注重人文素质教育。临床见习实践医学生将基础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的过程,是医学生首次作为医生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此时人文素质教育要如融入临床带教老师带教的每一个细节,从与患者交流采集病史开始、体格检查、病例书写、病情交代等均可体现人文素质教育[10]。妇产科PBL教学方法应用成熟,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而将人文教育融入其中,更加贴近临床实际诊疗过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1PBL教材选题及问题设置中引入人文素质教育

按照《妇产科》教材的大纲要求,挑选异位妊娠、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羊水栓塞、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宫颈癌、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妇产科常见疾病进行教材编写。PBL教学尽可能模拟临床实际教学,因而在教材编写选题设计过程中,编写内容及场景描写真实可信,除了患者临床信息资料,不同的案例中应尽量体现出应相患者及家庭相关信息、医患交流的细节及特殊场景,描述患者各种不良情绪如焦虑、恐惧、不配合等。在问题设置中遵循医学的两个原则:科学原则和人文原则。

3.2课堂讨论、总结过程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

PBL教学课堂讨论过程,实际上是临床诊疗过程的再现。从病史、查体、辅助检查、诊断和治疗方案等各阶段进行讨论。学生根据教材中设置的问题,经过课前准确,课堂上进行讨论。教材中设置的问题含有从人文角度出发的,并且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医学伦理及人文角度进行讨论[11]。例如在产科病例讨论中,无论是“凶险性前置胎”“产后出血”还是“羊水栓塞”,同学们在讨论过程中都会涉及到分娩方式的讨论,而近些年来,随着二胎政策开放,剖宫产问题已从医学问题上升到社会热点问题。在同学们讨论的过程中,除了按治疗原则进行分析之外,教师应引导同学们融入医学人文精神去考虑分娩方式。我国较高的剖宫产率除了医学指征的手术之外还有一部分为患者主动坚决要求剖宫产,主要是因为害怕疼痛及恐惧。因而引导同学们进行讨论融入人文因素,如何降低剖宫产率,如在妊娠期对患者进行宣教、分娩过程中的陪同疏导、换位思考患者产程中的疼痛及恐惧,通过讨论,让同学们除了掌握剖宫产的医学指征,更充分的了解人文关怀在帮助患者分娩中的重要作用;此外在妇科疾病如子宫肌瘤或子宫颈癌的治疗原则、手术方式的选择讨论环节,要引导学生不要单纯就疾病讨论治疗原则,一定要结合患者个人情况及对生育的要求,融入医学人文。子宫肌瘤患者是否有计划妊娠的需求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存在不同选择;若需要切除子宫的子宫肌瘤患者应与患者充分交流,缓解其对切除子宫后的焦虑和恐惧;早期子宫颈癌的年轻患者是否保留生育功能等。在讨论环节,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除了让学生对诊疗原则充分掌握,还能更贴近临床的让学生了解在诊疗过程中要学会换位思考、想患者之所需。

3.3在模拟临床操作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

医生患者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4-0091-02

近年来医患矛盾突出,医患关系不容乐观。医闹、袭医等暴力事件频繁出现。研究表明,沟通意识及技巧的缺乏是影响医患关系最主要的医方因素之一。医患沟通模式是对于医患沟通全过程的总体性描述。国外医患沟通模式发展较完善。有学者对国外医学模式做过简要的介绍,但缺少对其内容、测量及发展的详细探讨。目前我国医疗改革不断深入,医患关系处于极其复杂的环境之中,对于国外发展较成熟的医患沟通模式的探讨显得尤其重要,本文选取在国外医院和初级卫生保健中被广泛采纳的医患沟通模式――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沟通模式和依恋理论,通过对两种模式内容、测量及发展的探讨,为我国医患沟通教育及实践提供参考。

一、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

1.模式内容。以患者为中心(Patient-centered communication (PCC))的沟通模式是高质量卫生护理的中心部分。其核心价值观在于:①考虑患者的需要、需求、观点及个人经验;②提供患者表达并参与诊疗的机会;③强化医患关系中的伙伴关系和理解力。所谓以患者为中心主要是指在行动上以患者为中心,包括人际行为、技术干预及卫生系统改革等。可操作性的定义较多,包括“引导和理解患者的观点,包括患者的担心、想法、期望、需求、感情”及“帮助病人分担权力和责任,通过参与他们的选择,使其选择最大程度如患者所愿”等。

2.模式测量。2001年美国的医疗质量委员会提出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的影响因素模型(图1)。但是在测量方面,几乎没有针对图中的关系、卫生系统及患者因素测量的量表。

如何收集交流行为的信息以及这些交流行为在咨询交流的客观性和医患主观感受方面的影响情况是模式测量的挑战。有学者认为尽管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具有多层面的结构、维度,但是浓缩为较小部分或单层面的测量更具有弹性,这也促使研究者运用更加多样的调查方法尽可能对其完整地测量。调查方法主要包括:①基于诊疗过程的直接观察法;②基于标准化病人的直接观察法;③医患的自我汇报;

④其他较不常用的方法,包括视频模拟、诊疗后半结构式访谈、同行评议等。实际研究中也存在多种方法混合使用的情况。

3.模式发展。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策略是国外临床关系的指导策略,广泛用于医患沟通实践中。基于理论模式的实操性定义及测量内容越来越明确。模式不仅限于诊疗中个体的交流行为,医患之间的交互作用和诊疗过程的人文环境也同样受到关注,有效的测量工具不断发展。

二、依恋理论

1.模式内容。依恋理论是根据Bowlby对婴儿、儿童及成人的实证研究发展而来,Bartholomew和Horowitz进一步在成人中拓展该理论,开发出四种主要的依恋类型:一种安全类型及三种不安全的类型(焦虑型、疏离型、恐惧型),并根据四种类型总结其临床表现特点:安全型:信任他人,对于其他人的关注从容;临床个性表现为易于利用卫生服务,症状认知连续一致。疏离型,突出个性为强制式的自力更生;临床个性不易利用卫生服务,但症状认知连续一致。焦虑型,倾向于情感上依赖他人;临床个性为易于利用卫生服务,但症状认知不连续一致,易夸大症状。恐惧型,回避冲突行为,抗拒亲密关系;临床个性不易利用卫生服务,症状认知不连续一致。此种模式被广泛的运用在初级医疗服务和慢性病管理的医患关系中。

2.模式测量。依恋理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蓬勃发展,发展了两种测量依恋类型的方法。一种是基于“核心家庭”的传统方法,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用来评估父母与子女关系中的心理状态,以此来判断依恋类型。另一种是基于“同伴/恋人”的方法,Hazan、Shaver等学者开发了多种问卷用于测量亲密关系中的表现来评估依恋类型。具体的量表方面有关系问卷和关系测量问卷等。

3.模式发展。依恋理论的实证研究显示疏离型模式患者倾向于将病症轻描淡写,不易与某位医师保持稳定的医患关系,不善于利用卫生服务;焦虑型患者倾向于夸大自己的症状,依赖他人的认可,由于低自尊,更多的主观压力促使其过度利用医疗服务;恐惧型患者由于不信任他人或害怕被拒绝,倾向于在医患关系中逃避。研究者针对各类型在医患关系中的行为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或应对措施,比如对于疏离型和恐惧型患者,建议指定多个卫生服务提供者,可以利用电话交流、邮寄提醒等联系方式提醒进行例行检查;建议为焦虑型患者安排频繁的短暂互访,这些互访可以由护士、社会工作者等执行。

三、结语

医患双方的有效沟通是保证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前提,提升医患沟通质量是医患沟通的当务之急。研究显示,多数医学院校几乎未开设医患沟通类的专门课程,并没有将其作为一种临床技能进行指导,在已开设医患沟通类课程的高等院校中,课程内容大都以讲授理论原则为主,实践环节欠缺或较弱,应用性低。本文介绍了两种国外在理论及实践上都发展较成熟的医疗沟通模式,对于国内的医患沟通教育及实践具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裴益,徐仲华,乐虹.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研究生医患沟通技能培养策略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4,(09):85-87.

[2]侯胜田,张永康.主要医患沟通模式及6S延伸模式探讨[J].医学与哲学(A),2014,(01):54-57.

[3]Epstein R M,Franks P,Fiscella K,et al. Measuring patient-centered communication in PatientCPhysician consultations: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s[J].Social Science & Medicine,2005,61(7):1516-1528.

[4]Ciechanowski P S,Walker E A,Katon W J,et al. Attachment theory:a model for health care utilization and somatization[J].Psychosom Med,2002,64(4):660-667.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Mode in Medical Relationship

―Patient-centered Clinical Strategy and Attachment Theory Teaching and Practice Reference

LIN Yan-wei1,2

(1.School of Public Health Baotou Medical College,Baotou,Inner Mongolia 014010,China;

医生患者论文篇(3)

2师生统一认识是临床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

临床教学医院担负着救死扶伤和教书育人两项重要职责。所以,临床教师与基础学院教师不同,他们除了完成临床医疗工作,还要完成规定的临床理论教学、临床实践教学任务。因此,要在临床医疗实践活动中强化教学观念,收集教学病例和教学资料,以有利于教学为原则,在保证患者诊疗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尽量实施床旁教学,亲自带教,因为典型体征很难遇到。如动脉导管未闭特有的胸骨左缘第3、4肋间连续性机器样杂音,这类患者大多病情较轻,可以让学生亲自实践体会。带教教师在带教过程中要以身作则,向学生示范良好医德风范,言语温和流畅,体现出临床医生日常工作中温馨关爱的风范。

3加强人文教育,尊重患者

临床实践教学包括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病例示教、床旁教学、病史采集以及患者体检等,其中很多教学方法需要在医疗实践过程中进行。这样会造成教师和学生忽视对患者知情同意权和隐私权的尊重,甚至会加重患者心理负担。有些患者在非知情同意情况下被示教,病情被讨论分析,招致其及家属的不满或反感。如果提前告知患者有可能被拒绝示教,这就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效果亦会受到影响。所以,带教教师应提前做好准备,选择性格开朗、豁达、病情稳定、心理素质较好的患者作为示教病例,并先与其沟通,获得理解和配合。在示教过程中,加强学生人文教育,培养其关心、爱护、尊重患者意识,学会感恩,感谢患者给予的宝贵学习机会。

4加强入科前宣教,强调人文教育与医学实践相结合

临床实践教学必须适应时展需要,以患者为中心,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在学生入科前宣教中加强人文教育,强调人文教育与医学实践相结合。教育学生从接触临床第一天起,就树立良好医德医风,不论是在床边还是临床技能室教学,不论是针对患者还是针对模型,师生都应按照真实患者认真对待。目前我国医学人文教育滞后于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教学,毕业生在临床学习期间缺乏人文关怀意识,法律法规意识淡薄,忽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和理解,个别学生甚至认为只有在患者身上亲自检查、操作、治疗,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掌握临床技能。我院外科在临床带教和实习时将患者与模型相结合,因材施教,灵活运用,临床技能操作尽可能在模型上进行,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典型临床表现和体征尽可能通过床旁示教或多媒体演示,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着重培养学生分析、思考、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引导学生逐步实现由医学生向实习医生的角色转变。通过临床实践巩固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一定的临床技能与临床思维,熟悉医院的学习、工作、人际环境,为成为临床医生打下良好基础。

医生患者论文篇(4)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在医学生本科毕业后进行的重要医学培训,是保障医疗安全及提高医疗质量的基础工作。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7部门联合的《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可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重要性,住院医师人文医学技能是住院医规范化培训与考核的关键项目之一,是每名住院医师都面临提高的技能。目前我国人文医学课程相对不足、人文医学技能培养欠缺,这此有待提高和改进。人文医学是对生命终极关怀和内涵丰富的医学哲学,人文医学技能是将对人文医学知识升华为精神和信念,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是医师临床实践能力中不可分害的重要部分,这里面强调厂知识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老年医学科多接诊和收治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存在多病共存、多重用药等特点,同时,老年患者又是肿瘤等疾病的高发人群,也是终末期患者集中的人群。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有厂更高的要求,对死亡有厂更多的认识,那么如何在老年医学科合理运用人文医学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和终末期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对待终末期患者的各自诉求,如何更好的服务患者,如何让住院医师掌握和运用人文医学技能在临床工作中。这此是我们进行人文医学技能培养的责任所在。有必要在有限而紧张的日常工作中,对住院医师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学工作。

2老年医学科进行人文医学培养的方法

2.1住院医师培训前的基本特点    

住院医师在进人临床进行规范化培训时,是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存在很多临床问题,也可能存在很多人文心理问题。当在老年医学科进行规范化培训时,不可避免的会遇到终末期疾病患者,如肿瘤、心力衰竭、肺部感染等患者住院医师在临床工作中面对终末期患者,有可能会产生不安和压力,避免接触终末期患者和家属等不良情绪。我们带教教师要注意观察,及时给予指导。

2.2老年医学科人文医学培养内容    

老年医学科对住院医师进行人文医学培养时,可参照缓和医疗教育进行规划和带教。缓和医疗是人文医学在终末期患者中的集中体现,是为厂提高终末期疾病患者生活质量,达到内心平静,做到生死两相安。对终末期患者照护体现在三个层面,即生理、心理和灵性。其中灵性照护是指帮助患者接受生命是有限,协助患者寻求生命意义,从而获得内心平静、生死两相安的境界。通过培训使住院医师正确理解死亡观,和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

2.3具体教学与实践方法    

对在老年医学科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学生进行以缓和医疗为主的人文医学内容讲座及教学查房,讲者由经过专业人文医学师资培训合格及缓和医疗培训的医师担任。可设置理论授课、教学查房和临床实践三个部分。    

首先是理论授课,以缓和医疗为主的人文医学讲座为集中授课,2学时的授课内容主要包括:普及以缓和医疗为主的人文医学理念与核心原则。主要包括如何提高终末期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何评估终末期患者的主要症状及心理状态;如何照护终末期患者生理、心理、灵性三个层面。通过理论授课使学生理解于什么是正确的死亡观。只有自身理解,才能更好的更有效的进行医患沟通    

然后安排教学查房,为理论授课之后的两周内完成。选取住院的典型病例,依据理论授课内容进行分析、讲解,答疑,回答住院医师问题,时间可设置为2学时。    

最后是临床实践,这部分可采取分组进行,每个小组由3一6名学生和1名带教教师组成。小组内相互演练,由1名住院医扮演患者、1名住院医扮演家属、其他的住院医师则运用所学的以缓和医疗为主的人文医学技能知识进行医患沟通演练,深人理解人文技能培训提出的照护患者生理、心理、灵性三个层面,也就是治疗患者临床症状如乏力、食欲下降、疼痛等(生理),缓解患者焦虑、抑郁(心理),倾听陪伴患者痛苦、苦恼如为什么会得肿瘤、为什么治不好、“走厂后”子女怎么办等由其经历带来的问题(灵性)。带教教师进行点评与讲解。然后在2个月的具体管理患者的临床实践中,对临床遇到的病例进行实践,由带教教师指导。

3老年医学科对住院医师人文医学技能考核的方法    

医生患者论文篇(5)

当前,医患关系呈紧张态势,医患之间甚至导致死亡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将本就处于对立状态的医患关系推得更远,使医患矛盾更加雪上加霜。是什么原因导致本应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医患之间出现如此巨大的矛盾和冲突呢?究竟应该如何使医患对立的状态得到缓解直至消除呢?毕竟医患之间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医生和患者无论哪一方受到伤害,另一方的利益也难以得到保证,因此,重构医患之间的和谐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分析医患矛盾产生的原因,既有医疗机构管理和运行机制滞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药品配售市场不完善、媒体不恰当的报道渲染等社会方面的因素;也有医院管理不到位、制度不健全,医务人员法制观念淡漠、道德水平滑坡,医患之间缺乏积极有效的沟通,举证倒置、谨慎行医导致过度检查、过度医疗的恶性循环等医院方面的原因;还有对疾病缺乏客观正确的认识、对医疗行为期望值过高、维权意识增强、对医务人员缺乏最基本的信任等患者方面的原因。

纵观以上医患矛盾产生的原因,有些是社会大环境方面的问题,一定时期内难以改变;有些是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需要政府深入调查研究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有些是思想观念和认识方面的问题,需要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宣传和教育;有些则是伦理道德和职业精神方面的问题,需要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弘扬医疗卫生职业精神,重塑医疗卫生行业形象。在这些医患矛盾产生的原因当中,职业精神的提升是目前就可以着手加以改善,并是可以产生立竿见影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在全国卫生系统轰轰烈烈开展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大讨论活动正是基于医患关系的现状,为重塑医疗行业社会形象而对医疗卫生职业精神进行的一次深刻反思和理性回归。陈竺部长在2012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破解医改难题,实现医改目标,不仅需要制度建设、政策完善、投入增加,更需要精神的引领、价值的支撑和道德的坚守。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大讨论活动从2012年3月开始,分为学习研讨、总结凝练、践行3个阶段,2012年年底前基本形成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最终表述。目前已明确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3个核心要素:一是中国传统医学“大医精诚”文化和道德内涵;二是西方医学尊重生命的人文思想和道德理念;三是伴随我国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形成的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总结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科学内涵,可以有以下认识: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就是医疗卫生行业从业者所应具备的职业精神,由于医疗卫生工作是医疗卫生工作者群体利用自己和同事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对患者的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是以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保证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为己任的职业,所以,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内涵就应当包括认真负责、团结协作、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恪守医德、尊重生命、救死扶伤、大医精诚、以病人为中心,以疾病为依据,尊重患者、抚慰生命。并由此可以延伸出: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价值取向应以患者为中心,以救死扶伤为原则,以治病救人为己任,无论医患之间发生何种冲突,都应坚守这一基本价值取向。医疗卫生职业的价值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依据患者的病情给予正确合理的诊断和治疗;二是让患者在诊疗过程中感受到人文关怀;三是传递乐观向上的心态,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北京举行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座谈会上,张茅同志强调:组织开展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大讨论,一方面要鼓励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主动参与,引导大家共同思考医疗卫生工作者的价值追求,弘扬职业精神,提高道德修养、技术水平和沟通能力,争取患者的理解、配合和支持;另一方面,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而使公众更好地了解现代医学技术的特点、规律和局限性,理解医疗卫生工作者救治病患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合理引导群众预期和理性就医,增进医患相互理解,防止极端事件发生。

医疗行业是与人民群众关系最直接的窗口行业,肩负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神圣职责和使命,要弘扬医疗卫生职业精神、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引领职工精神发展。医院文化是医院的底蕴和灵魂,是引领职工精神发展的核心动力。大力推进医院文化建设,弘扬先进的思想文化,完善科学的制度文化,培育清正的廉政文化。通过医院文化建设,创新服务模式,为患者营造舒适温馨、人性化的就医环境,建立起医患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和谐相处、和睦发展的医患关系;通过医院文化建设,增强职工“荣誉感”和“归属感”,塑造职工队伍良好的精神风貌。二是加强医患沟通,增强患者就医过程的体验性。医疗过程三分在“医”,七分在“疗”,而沟通又在“疗”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好的沟通能够使医患之间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增强患者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信心,也有利于医务工作者大胆采用先进的治疗方式,从而有利于人类整体对疾病的征服。可以开展相互的体验活动,让患者感受医生的辛苦和不易,让医生感受患者的焦虑和彷徨,有了相互的体验之后,才会对对方的工作有设身处地的感受。三是大力宣传先进典型,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要大力宣传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敬业奉献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努力在全行业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浓厚氛围。新闻媒体要占据舆论宣传的主阵地,要对事实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对医疗知识进行宣传和普及,对医疗行为的局限性要进行说明,引导公众理性就医。

医生患者论文篇(6)

这种倾向一开始就引起了警觉。19世纪的欧洲,兴起过“视病人为人”的运动。维也纳医学教授诺瑟格尔(Her-rmanNothnagel)指出,医学治疗的是有病的人而不是病”。美国霍普斯金大学医学教授鲁宾森(GeorgeCanbyBobinson)在其著作《ThePatientasaPerson》中告诫医学界不能以“科学的满足”取代“人类的满足”,要求医生“把病人作一个整体来治疗”。乔治亚医学教授休斯顿(WilliamHouston)认为是否尊重患者心理感受,是“医生区别于兽医之所在”。20世纪,医学技术在医学中的作用继续强化,医学技术主义倾向发展的势头有增无减。学术界批评蜂起,但收效甚微。纵观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科学精神关系的历史走向,人们察觉到,正确理解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科学精神的关系是解读医学本质的基本前提。从哲学高度审视,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科学精神的关系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医学人文精神为医学科学的发展指明了人文方向。在杜威的论文集《ProblemsofMan》(《人的问题》)中,有这样一段重要的文字:为人文学院确定它在民主社会中应有的功能,这个问题,就是寻求现在社会上需要的技术学科获得人文方向的问题”。

如果对杜威的观点加以引申,那么可以说:为医学科学确定其在现代社会中应有的功能,这个问题,就是寻求医学科学获得人文方向的问题。无疑,医学科学只有在医学人文精神的指引下,才能够摆脱医学技术主义的诱惑,肩负起生命终极关怀的使命,从而追寻医学人文价值,回归医学人文本质。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科学精神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医学科学为患者的疾患痊愈提供物质保证,医学人文精神为患者的身心康复提供精神支持;医学技术手段解决的是患者的生理痛苦,医学人文方法安抚的是患者的心理冲突;医学科学将患者从病魔的阴影下挽救出来,将活着的希望带给患者,使患者获得有限的具体的满足;医学人文精神将患者从心灵的煎熬中解放出来,将生命的价值赋予患者,使患者获得无限的永恒的生活激情。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科学精神相对独立,各具特点。医学科学精神强调尊重临床客观事实、尊重医学规律、依循实证方法、遵循规范的程序;强调临床发现的客观性、精确性和效用性;强调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作用。医学科学精神以求真、求实和推崇理性为特点,并不关心人在其中处于何种地位。医学人文精神强调尊重患者情感世界、尊重患者意愿、依循整体观念、遵照仁术的信条;强调临床客体的感受性、追问医学的价值性、追求医学的人性化,重视情感因素的倾入。医学人文精神以求善、求美和关注情感体验为特点,生命的价值被置于一个重要的地位。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科学精神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在医学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地位不同,凸现程度不同,但从来就不是截然对立的。当瘟疫流行、传染病肆虐之时,施展医术,挽救生命,维系健康,既是医学科学精神的张扬,也是医学人文精神的宗旨。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的任何一方面都不可能单独完成现代医学的完整建构,只有实现两种精神的理想整合,才能促进现代医学的健康发展[2]。医学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医学人文精神交织着医学科学精神的维度,医学科学精神蕴涵着医学人文精神的精髓,二者形成张力,弥合分歧,互补共进,在“观念层次上相互启发,方法层次上相互借用,学科层次上共同整合,精神层次上相互交融”[3]。

2医学身心关怀与医学人文关怀:从基点走向终极

医学对患者的关怀包括对患者躯体健康的关怀、心理健康的关怀和医学人文关怀几个不同的层面,呈现着从基点走向终极运行的轨迹。对患者躯体健康的关怀是医学关怀的第一个层面和基点。从希波克拉底时代一直到现代,医学的主要任务是致力于使患者摆脱躯体疾患的病痛。对患者躯体健康的关怀是对患者生命整体关怀的物质基础,离开了对疾患有效的控制和处理,对患者的整体关怀是没有根基的,是苍白无力的。但是,仅仅将关注的焦点停留在第一个层面上的医学,往往把患者的躯体从患者生命的整体中剥离出来,医生眼睛里只有病原体、症状、病灶……活生生的、整体的病人渐渐地从医生的视野中淡出;医生更多地是关心这个病是否可治、能治,关注检验报告上的客观数据,而不是这个人的主观感受和生命的价值体现。对患者心理健康的关怀是医学关怀的第二个层面和中坚。医学仅仅解决患者躯体病痛是远远不够的。人是躯体和心理的统一体,疾病过程同时体现在躯体和心理两个方面。

在躯体受到侵害的同时,心理亦遭受到恶性刺激。在不同的疾病过程中,心理疾患和躯体疾患的关系可能有主次地位的互换,但不可能是有无状态的取舍。患者心理状况对患者的生理疾患的影响十分明显。患者心理问题处理是否成功,直接关系着对患者躯体问题的处理结果。现代医学对患者心理高度关注,对患者心理健康的关怀是医学关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患者生命的终极关怀是医学关怀的最高层面和极致。终极关怀是彻底的关怀,是医学的人文关怀。终极关怀最初是宗教学的范畴。宗教对人的关怀一直延伸到人的心灵,超越生命界限延伸到永恒,这是宗教充满魅力的原因之一,值得医学借鉴。医学终极关怀是对生命价值的高度体认:医学敬畏生命,而不是生命乞怜于医学,医学是生命的仆人,而不是健康的主宰。医学终极关怀,是将生命健康视为最终目的,医学本身退为手段。医学终极关怀的目标是让生命的黎明朝气蓬勃,生命的正午金光灿烂,生命的夕阳无限美好,生命的最后一抹晚霞庄重安详。医学终极关怀是医学人文精神的精髓,是医学人性化境界的实现。

3戒备对峙状态与主客合一境界:从觉醒走向觉悟

对医患关系的理解和介入方式,是医学人文精神切入实践的关键。以医学人文精神的法眼看医学,医患双方在法律和人格的意义上是平等的,并无强弱群体之分。医患双方的权利和尊严都应受到尊重。患者不再被视为医疗活动中被动的工作对象,而是掌握自我命运的自主、自律的独立个体。医生从事医学工作,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和巨大的压力,医学的风险性、复杂性和未知因素众多是其他职业难以相比的,医生的尊严和人格必须有社会的保障。医患冲突和医疗纠纷与医学同在,并非当前所特有。现代对医患矛盾的处理往往是在法律的平台之上和在公众舆论的监督之下,医患矛盾因而成为关注热点。理智地讲,以诉诸法律和舆论介入的形式解决医患矛盾,是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一种觉醒。

但是,患者审视诊疗过程防备心理有余,信任态度不足、媒体关注“弱势群体”人为炒作有余、理智分析不足的现状,只能加剧医患双方的戒备和对峙。当医患矛盾的解决必须以惊堂木的厉声替代生命关爱的天籁之音的时候,我们离医学人文精神远矣。介入医患关系的人文基点应该是:医生眼里的患者是一个完整的人,是有尊严、自由、情感和需要的人,而不是被分割的机体组织、送检物、病原体、数据和物品。患者不仅需要客观检查和技术操作,更需要倾诉内心感受和获得精神抚慰。医生当以患者为本,以生命为本,呵护生命,远离利欲,尊重患者权利,尊重患者人格。患者眼里的医生是一个友善的朋友,是有责任心、同情心、可以信赖的人,而不是无法接近或别有意图的人。医生的工作不仅需要专业知识和技术条件的支撑,更需要患者认同和鼓舞的目光。患者当配合医生,理解医生,放弃成见,善意度人;要支持医生,信任医生,尊重医学规律,尊重医生人格。医学人文精神的当代走向必然是医患双方的共同觉悟:医患双方是天成的共同体,从戒备、对峙走向理解、合作,走向和谐通融、主客合一,是医患关系由觉醒达至觉悟境界的必由之路。

4守护患者健康与守望精神家园:从世俗走向神圣

医生患者论文篇(7)

【中国分类号】R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327-02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医患纠纷的数量大幅度上升,处理难度加大,赔偿额越来越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和发展阶段,导致医患纠纷、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成多元化趋势,其中社会学因素日益突出,值得我们认真分析和对待。

当前国内外对医患纠纷的研究不在少数,但多从医疗技术、医院管理、法律方面出发进行研究。而本文力图利用社会学的冲突理论,通过对医患纠纷现实状况的探究,对医患纠纷加以理论上的澄清,并为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提供合理化建议。

(二)概念的澄清

(1)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作为社会关系的一种,是医务人员与病人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医治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著名医史学家西格里斯曾经有过这样精辟的阐述:“医学的目的是社会的,它的目的不仅仅是治疗疾病,使某个机体康复;它的目的是使人调整以适应他的环境,成为有用的社会成员。每—种中医学行动始终涉及两类当事人:医生和患者,或者更广泛地说,医学团体和社会,医学无非是和两群人之间多方面的关系。”

随着现代医学的高度发展,“医患”中的“医”已由单纯医学团体扩展为参与医疗活动的医院机构及全体医务人员,包括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患”也由单纯求医者扩展为与之相关的每一种社会关系,包括病人、病人家属及除家属以外的病人的监护人。

医患关系不仅是医患间双主体的互动关系,而且是社会各种关系在医疗领域中的反映。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医患关系,找出医患纠纷的社会学因素,对于解决医患纠纷,建立和谐医患关系有重要的意义。

(2)医疗纠纷: 医疗纠纷的相关话题屡见不鲜,但无论社会生活或是学术研究中,人们常习惯于将之与医疗事故的概念相混同,因而医疗纠纷有时也被称为医疗事故纠纷。医疗事故显然是导致医疗纠纷的重要原因,但绝非最主要的原因,尤其在涉及医疗纠纷成因的探讨等相关问题上,本文认为首先有合理区分的必要。

依常识,医疗事故是指经法定程序的专业鉴定结果,预示着一定的法律责任,相关理论研究应当是注重医疗技术层面的原因分析或法律层面的责任判定;而医疗纠纷则是一类特殊社会现象的指称,强调的是医患双方的矛盾冲突,因此理论研究中也更应当注重社会学层面的分析。医疗事故的概念法律上已有明确的定义,而对于医疗纠纷,虽研究者众多,但予以明确定义者却较为少见,有的也只是就事论事式的表浅描述。

二、医患关系的现状

最近几年,我国正处于医疗体制改革时期。医疗体制正处于转轨阶段,虽然和谐的医患关系仍是主流,但近几年医疗纠纷事件呈现上升趋势、有些医患关系逐渐恶化的现象却不能忽视。

一方面,中国消费者协会的资料显示,消费者对医疗纠纷的投诉近几年呈加速上升趋势,2001年已成为全国六大投诉热点之一。而2002年一项对114所医院的2000名医生的调查结果显示:74.29%的医师认为自身的合法权益无法保障,约80%以上的中青年医师认为自己的执业环境和执业具有的高技术性、高风险性与自己获得的待遇和社会认同度不相符合[2]。

另一方面,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为了解医患纠纷和侵权事件的发生状况,抽样性对全国326所医院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这些医院中,医患纠纷发生率高达40%。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调查表明,发生医患纠纷后,7515%的病人及其家属曾发生扰乱医院工作秩序的过激行为,其中43186%发展成砸医院。这些过激行为对医院设施直接造成破坏的有35158%,导致医务人员受伤的有34146%。另外,326所医院中,有86%至96%的医院发生过因医患纠纷滞留医院或不缴纳医疗费用的现象,这些情况已成为医院所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

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出了医患双主体间的互动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得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可以说,医患纠纷不仅伤害了患者,也极大的伤害了医生,甚至对于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都有一定影响。

三、医患纠纷(医患冲突)的社会学解释

医患纠纷,实际上一种也可以称之为医患冲突,是我国现阶段发展中由医患对角色、权利、义务、利益等方面的认识和要求出现了巨大的差距,社会诸多因素的交叉、碰撞而导致产生的一个社会问题。

从社会学的冲突理论来看,我国现阶段的医患冲突的核心问题是医患利益的再分配,是患者需求增长与医疗资源有限所引发的:是由于医患利益差别发生矛盾未能得到合理解决,医患双方相互否定对方合理利益存在而发生的:是主体对医疗的需求一时难以满足,利益得不到切实保障的外在表现;也是医患利益在道德、法律和制度层面上得不到有效整合的必然结果[3]。从冲突的方式、程度、目标来划分,医患冲突可以分为直接冲突和间接冲突、暴力冲突和非暴力冲突、现实冲突和非现实冲突。由于间接冲突和非现实冲突的隐秘性、潜存性和对医患关系影响的深刻性,所以需要特别关注。

(一)我国现阶段医患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

(1)医患之间的直接冲突和间接冲突: 从冲突的方式上来划分,冲突可以分为直接冲突和间接冲突。目前我国医患之间的直接冲突主要表现为患者在诊疗过程中与医护人员因疗效、收费和服务不满意而发生的面对面的冲突。如经常引起冲突的“物化”诊疗方式。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患者强烈希望在看病的过程中能与医生交谈,能得到专业的医务工作者在生理和心理上的指导和帮助,患者认为这是他们在诊疗过程中应该享受的权利。而医生辩解说,由于我国医疗资源的有限,医生每天要接诊大量的病人,问明症状后,借助高科技的精密医学仪器能很快的做出诊断,这种诊疗程序本身没有什么过错。一方面是患者抱怨:我们到医院是去“看医生”而不是去“看仪器”,医生太缺少“人情味”;一方面是医生在对高科技手段依赖的无过错心理下,对工作繁重,工作压力大,社会价值低的抱怨,由此常常引发患者与医生的直接冲突。还诸如医生开大处方、过度治疗、重复治疗等的“逐利”行为和患者由于权力、角色意识觉醒的“刁难”行为之间的矛盾冲突。

很显然,医患直接冲突的实质反映出的是医患在诊疗过程中对公平医疗、人格尊严、知情同意等权利和利益的直接争夺。我国现阶段医患之间的间接冲突大多是隐性的,表面上似乎不直接反映出医患之间的利益关系,且常不直接发生于医患之间,但其本质上是医患之间的利益冲突。如医与药的相互关系、医疗事故处理中的相关规定就隐藏着医患双方的利益关系。应该承认,我国现阶段的医患直接冲突暴露出了医疗改革过程中的许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医患对各自角色、观念、权力、义务的反思,对调整医疗关系有一定的作用。这正如科塞在社会冲突功能理论中阐述的那样:冲突在群体中经常发生有助于现存的规范获得新生,或者推动新规范的产生,通过创新和改进规范保证在新的条件下继续生存。值得关注的是,间接的隐性冲突虽然不容易被社会重视,但就医患关系实质来说却是根源性的,影响是深刻的,常常引发或激化医患之间的直接冲突,隐性是显性直接冲突的重要源头。

(2)医患之间的暴力冲突和非暴力冲突: 从冲突的程度上来划分,冲突可以分为暴力冲突和非暴力冲突。目前我国医患之间的冲突主要以非暴力冲突为主,表现为医患在冲突发生后大多通过合理的途径,如向医院或卫生部门提出诉求,双方协商,或向法院提起医疗诉讼,得到法律的判决。这主要是得益于患者法律意识的增强和我国相关的医事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有资料表明,在2002年我国未颁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前医患之间的暴力冲突表现明显,据统计,1998-2001年北京71家二级以上的医院发生患者影响医院诊疗秩序的事件1567起,医务人员被打事件502起,其中被打伤致残者90人。2002年9月1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颁布后,虽然此法律法规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但毕竟我国有了一部专门解决医患纠纷的法律法规,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关于“举证倒置”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有利,所以患者也愿意以这种理性的手段来解决纠纷。

但我们发现很多暴力冲突,是从非暴力冲突转化而来的。其实,任何医疗纠纷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恶性的、非理性的,只是在患方多次诉求未得到满足时,才演变成为暴力冲突。这一冲突形式提示我们,医院要建立医患沟通的制度,设立专门的调节医患关系机构,尽可能地将矛盾化解在早期。国外依据社会学相关理论外就有了“医学社会工作者”这一职业,由他们来增强医患间的沟通,避免恶性冲突的发生。目前我国国内只有上海东方医院设立有社会工作部,有专职的社会工作者来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调节医患之间的矛盾,并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这种经验值得推广。

(3)医患之间的现实冲突和非现实冲突: 从冲突的目的来划分,冲突可以分为现实冲突和非现实冲突。这是科塞在冲突社会学理论中划分出的最重要的一种冲突类型。所谓现实冲突是指“那些由于在关系中的某种要求得不到满足以及由于对其他参与者所作所为的估价而发生的冲突”[4]。简言之,现实冲突就是为达到某种目标而作为手段的冲突,现实冲突大多通过协商等方式可以解决。所谓非现实冲突“不是由竞争性目标引起的,而是由冲突中至少有一方为释放紧张情绪的需要而引起的。”这时,无论人们是否认识到冲突的存在,冲突本身就是目标*。

运用科塞的理论来分析我国目前医患之间的冲突,我们发现现阶段我国医患之间的非现实冲突表现更为突出,也更为严重。主要表现为:

医生患者论文篇(8)

1国内外叙事医学的发展

1.1国外情况

叙事医学(NarrativeMedicine)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内外科医学院的普通内科医师和临床医学教授RitaCharon于2001年在美国医学协会期刊提出的新名词,主要是用于探讨文学与医学的关系,或者更确切的说是文学叙事能力对于医学的积极意义。20世纪90年代,Charon发现文学与其医学实践存在着某种关系,文学能帮助她更好地做一名医生。Charon认为,技术日益复杂的当代医学是冷漠的医学,是以牺牲患者和医生的关系为代价的医学。医生似乎没有时间去思考和理解患者所要面对的痛苦;而患者则期望医生能够理解和见证他们的苦难,并在这个过程中与他们同在,医生还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方法进行自我反思,坦诚地与其他医生谈论对医疗实践的困惑,并感知死亡对人的意义等[1]。从这点出发,她认为患者和医生都需要一种新的医学形式,即叙事医学。据美国医学院协会的统计,2009年调查的125所医学院校中,有106所开设了人文医学课程,59所将某种形式的叙事医学作为必修课。哥伦比亚大学于2000年率先开设叙事医学课程,2009年开始招收叙事医学方向的理学硕士。叙事医学研究者需要具有医学和文学双学位。北美大部分高校已将叙事医学纳入医学院的核心课程。南加州大学医学院则与人类学家合作,开辟了叙事与疾病:治疗的文化建构研究领域。叙事医学为时下西方医学教育的新兴观念,现已得到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JournaloftheAmericanMedicalAssocia-tion,Lancet,TheBritishMedicalJournal等主要医学刊物及各大英美医学院校日渐重视[2]。匈牙利精神分析师创立了巴林特小组,它是欧美医学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必修课程,小组由8名~12名医生组成,讨论关于医患关系的难题,在小组成员间进行反馈和启发,医生有机会逐步消除自己在处理医患关系中的盲点,并形成新的视角,更好的了解患病之“人”。2011年5月20日,小组在北京协和医院开展了活动,通过这项活动让医生有一个发现自己的过程,让医生发现自己在医患沟通方法和发现对患者的做法中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沟通不满意的。阿瑟•克莱曼24年前在哈佛读书时,曾申请休学一年,通过这一年的经历他出版了《疾痛的故事———苦难、治愈与人的境况》一书,他通过自身的感受,叙述了一个是医生的、一个是病人的世界;一个是被观察、记录的,一个是被体验、叙述的世界;一个是寻找病因与病理指标的客观世界,一个是诉说心理与社会性痛苦经历的主观世界。克莱曼在结尾中无限感慨地说:战争太重要了,不能由将军们单独来运筹;政治太重要了,不能只由政客来闭门操控;疾痛与医疗太重要了,不能仅仅诉之于医护人员一隅,也不能只有客观性探索一条路径。因此,患者的叙述,疾痛的故事,叙事的医学都应该得到足够重视。唯有多元、兼容的姿态,才会有可爱的医学。

1.2国内情况

2003年,南京医科大学编写了《医患沟通学》,首次把医患沟通作为一门新学科加以探索,从政治经济、人性、伦理、法律、医学、心理、人际等全方位进行综合理论与实践总结;同年,将《医患沟通学》列入该校医学生必修课程。部分三级医院在北京医药卫生文化协会会长史炳忠和北京市卫生局宣传处处长张建枢的带领下,召开了《叙事医学》研究小组第一次会议,张建枢强调,“叙事医学”走进中国医学生课堂,对于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升沟通能力和技巧,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有着里程碑的意义。国外医学实践表明,在医患沟通互动中,叙事无处不在,然而叙事在中国各大医学院校的课程表里几乎看不到,我国医学教育管理者和医学生还没有意识到叙事以及叙事理论应用于医患沟通研究的重要性[3-4]。据统计,每年医患纠纷增长率达22.9%,这意味着医务人员的工作量越大,为患者服务越多,矛盾也就越多。如何重建医患互信,学界给出了不同对策,如增加政府的投入,废除以药补医,签订各项知情同意书、协议书,加强医德建设,开展第三方调解等。但事实证明,这些策略均因存在致命缺陷而实际作用有限。正确认识并发挥叙事医学的作用,对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重建医患信任具有重要意义。

2敘事医学的作用和意义

叙事的拉丁语的本意是指行为和具有连续性的体验。比较清晰的一种表述是:“叙事是为了告诉某人发生什么事”的一系列口头的、符号的或行为的序列。临床医学的叙事有助于患者与医学专业人员面对面的交流,思考患者的生命在时间中的意义,指导医生在生命面前采取恰当的行动。患者在选择和诉说其生命故事的时候,会维持故事主要的信息,符合故事的主题,但往往会遗漏一些,为了找出这些遗漏的片段,医生要帮助患者发展出双重故事。例如,有患者在叙事中谈到“他们的问题故事”,而医生引导他说出另一段他自己不曾察觉的部分,进而帮助他自行找出问题的解决之道。

2.1通过叙事建立“心与心”的交流

叙事医学就是用叙事能力来实践的医学,在医生和患者处于“叙事治疗”时,他们所面对的不是一种可以置身事外的“工具”或“技术”,而是患者的生命故事,反映的是患者的生命态度、生命要求和生命抉择。在这里生命的积极态度是很重要的。同样的事情不同的解读,会释放出不同方向的力量。这样的叙事为生物学解释恢复了人文关怀。叙事就是讲故事,故事就像流淌的小河,源源不断,让医生与患者建立了“心与心”的交流。#p#分页标题#e#

2.2通过叙事建立医生人文思维

社会上对医务人员有诸多不满,医生也觉得委屈,也抱怨。产生种种问题的原因很复杂,有机制、体制的问题,有舆论导向的问题,同时也有我们不得不正视的自身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人文素质不高。医生作为社会的一员,不可能独立于社会之外,医学演变为赚钱的行业,必然侵害患者的利益,晚期肿瘤患者用大量的金钱购买一段没有质量的生存时间,普通的偏头痛患者四处求医却效果不佳。现代医学的研究带来了昂贵的技术,而医生接受的医学教育把这些技术推广开来。更多时候不是医生选择了昂贵的治疗,而是医生更擅长或者只擅长昂贵的治疗。但这决不意味着医生就无能为力了,他们可以通过优化个人的文化生存环境来搭救自己,医生的人格具有治疗功能,医生搭救了自己,才能搭救患者[5]。

2.3通过叙事促进社会对医生的理解

尽管临床很忙,但临床医生要有叙事医学的理念,培养一种“共情”能力。否则,医生做得再多,患者也是不会领情的。只有医生真正进入患者的世界,才能产生信任和爱。医生和患者都要有感恩的心态,医生的所有经验都来自医疗实践,没有哪个经验丰富的医学专家全是依靠书本得来的,因此医生对患者也应当感恩。患者更不能把治疗过程当成一种金钱买卖的关系。医生和患者都要换位思考,医生不是神仙,任何操作也不可能做到绝无瑕疵。医生看到患者康复往往充满了成就感,患者的一句赞扬比什么都宝贵。医生也不能只埋头科研,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人理解医务工作的特殊性、风险性,了解医务工作者的苦和累。医生极度忙碌,他们没有时间叙事或听患者讲故事。叙事医学又该如何在医学的框架中找到立足之地呢?我们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低层次上就是沟通技巧问题,医生要学会倾听、善于询问。高层次上就是理念问题。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采用的科学性语言、科学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合谋把疾病而非患者置于医疗实践的中心地位,人本身的价值被贬低。所以医生在跟疾病较量之余,还要注意不与社会脱节,不与老百姓的生活脱节。叙事医学的精神如同《周易》,生生不息———“生生之谓易。”

3重建医患新篇———让医生走进患者的世界

3.1从情感上建立医者仁心的理念

医学不应该是必然,而应该是可能。所以医学也不应该成为权威,成为权威的医学就很难再顾及人的尊严。一个人浑身插着管子,完全靠机械的力量维系生命的时候,它所关心的是治疗过程是否符合它的理论和规程。“人的尊严”在它的视野中很淡很淡[6]。但叙事医学不然,叙事医学重要的不是“叙事医学”名称的本身,而是叙事的方法。讲故事的叙事方法可以视为对现存的思辨、实验、调查、观察和其它传统方法的补充。“执手相望,娓娓道来”。各种因素都可能成为左右一个人的健康的根源。叙事医学就是把人的健康和生命引向新的篇章。我们不能只关心疾病的治疗,而应将力量放在改变疾病的发展方向、放在去创造精彩的幸福生活、放在去充分展示生命的内在本原并享受爱和喜悦上。

3.2建立正面的沟通渠道

医生患者论文篇(9)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医疗卫生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不仅期待身体疾病得到医治,更希望医疗机构、医护人员能够满足自己的多元化需求和心理感受。而与此同时,医院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更加趋向市场化,公益色彩淡化,在医疗卫生的基础条件、医疗技术、服务水平都有较大幅度的改善和提高的情况下,各种各样的医患关系和矛盾日益显性化,医患关系不和谐并引起冲突现象逐渐增多。医患关系的紧张,不仅将会影响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的社会形象,不利于医疗秩序和质量的维护,最终将会导致患者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害。可以说,医患关系冲突已经成为一种不和谐的痼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医疗关系已经不仅仅是表象的医疗矛盾,已经逐步演变为备受社会瞩目的社会问题。因此,选择恰当的社会工作的介入方式对医患关系进行调节与平衡,对社会稳定、和谐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社会工作介入医患关系的组织形式探讨

对于社会工作介入医患关系的组织形式,目前没有可备参考的研究文献。可以理解为,第一种最便捷、普遍的组织形式,应该是由熟悉社会工作的公务员岗位人员,或者社会保障类的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或者接受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社区居民或公民等,组织成立民间服务机构或群众性团体,从事公益性质的医患关系社会工作服务。第二种组织形式,则是在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中设立医务社会工作部门。本文重点探讨医务社会工作部门这一组织形式。

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被视为国际上社会工作职业化程度最成熟的国家,其公共医疗卫生系统大约有11万名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分布在医院、护理所等医疗机构,协调解决医患矛盾,为患者及弱势群体提供心理支持和各种帮助。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目前还处于早期起步阶段,1991年,国家康复研究中心开展了医务社会工作的实践和尝试,随后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几十家公立医院试点设立了专业的医务社会工作部门。从工作实践情况看,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效能不高,社会认同缺乏,一些医务社会工作异化为“导医”服务,一些医务社会工作只能提供非专业性的咨询服务。虽然医务社会工作部门的作用发挥有限,在我国目前的医疗体制、文化背景下还有很多的不适应,但医务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发展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在医院设立医务社会工作部门或者科室,应当有以下的思路安排。一是医务社会工作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具备医疗、护理实践经验,熟悉社会工作和医学专业知识,工作业绩突出,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脾气温和,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二是医务社会工作部门应作为医院的独立部门,与医院的院办、党办等内设职能部门脱离行政隶属关系,但在工作需要时,应得到医院各个部门的配合和行政力量的支持;三是医务社会工作部门的工作内容及职责应包括: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为患者提供各类服务,协调患者的心理问题,了解和观察患者的状况,耐心地与患者沟通,减少患者的不平衡感,提高其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督促医务人员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加强医患沟通,及时帮助患者解决需求,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密切关注医疗关系的发展变化,及时传递和反馈各类信息,争取将医疗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社会工作介入医患关系的策略

(一)面向患方的工作策略

保障和维护患者的权益,是医务社会工作的根本宗旨。社会工作面向患方的服务内容和工作范围应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运用行为主义理论,认真倾听患者对医护人员态度的评价、对病情的担忧、对于医护人员的抱怨等,舒缓患者的对立情绪,让其感受到自己受到他人的关注与重视,协助他们纡解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二是应用个案工作方法和认知理论、标签理论,加强对病患及其家属有关的医药知识、疾病知识的辅导或告知,为病患解释病情,协助他们拟定治疗规划,并给予患者必要的开导,促使其理解医护人员面临的困难和苦衷、尊重医务人员的劳动和付出,能够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活动,使病患对医护人员形成良好的信任关系。三是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和标签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等,为病患提供心理与情绪方面的咨询或辅导,为患者建立不同类型的小组,通过座谈、康乐、游戏等互动活动,使有类似病情或经历的病患能够分享经验,释放压抑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希望,帮助病患减缓疾病引发的不安、沮丧、愤怒、焦虑等不良情绪。四是为患者提供相应的职业持续计划,帮助病患延续与家庭和工作单位的关系,为病患提供追踪治疗和康复保健方面的服务。五是站在公正的第三方立场,协助患者利用法律武器合理合法地维护自身的权益,提供司法与其他援助等。

(二)面向医护人员的工作策略

在医疗工作中,医护人员侧重于对人的生理功能的治疗,社会工作者侧重于心理和社会功能的恢复。社会工作面向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服务内容应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社会工作者应运用认知理论,利用与患者及其家属接触的机会,了解掌握患者的相关信息,对影响患者疾病的因素进行了解,对患者的家庭、生理、心理及社会生活状况进行评估分析,将评估分析情况提供给医护人员,帮助医护人员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为开展医疗工作提供帮助。二是运用个案工作方法,关注处于医疗纠纷的医护人员,或者因医患关系矛盾而处于情绪危机状态中的医护人士,为其开展个案辅导服务,舒缓消极和不良情绪;当医患双方面临比较重大的医疗矛盾时,社会工作者需要运用小组工作方法,为医患双方开展小组辅导,促进双方的有效沟通。三是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定期向医护人员提供医疗人文、医疗伦理知识培训,通过小组游戏、拓展训练、情景再现、角色扮演等形式,开展增进医患双方沟通的方法及技巧的辅导,加强医疗纠纷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指导等。

(三)面向医疗机构的工作策略

从医院行政管理的角度,社会工作者要帮助实现良好的医疗秩序和有序的医院管理。面向医疗机构的服务内容应重视社会系统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一是将医患双方的具体需求及状况,及时反馈给医疗机构管理层,促使医疗机构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提升服务标准,建立完善医护人员的职业风险保障机制,加强医患信息的收集、畅通信息反馈机制等。二是帮助医院适应医疗服务人本化的需要,探索人本管理的方法,加强医疗文化建设,用浓厚的行业文化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改进医德医风建设,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三是制定医疗纠纷预警制度,成立医疗纠纷处理组织,建立应急方案,加强医护人员对外沟通技巧和方法的培训。四是辅助医疗机构开展医学伦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协调医疗机构与社会外界的联系与沟通,开展社区医疗服务、公益医疗服务等,使医院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富有口碑的社会形象。

(四)面向社会大众的工作策略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当然离不开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社会工作面向社会大众的服务内容应重视社区工作方法和社会认知理论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一是在广泛开展倡导与宣传,促进社会各方面关注和重视医患关系,开展各种由医患双方共同参与的社区公益活动、文体活动等,为医患双方的沟通交流提供更多的平台。二是协助医院举办社区宣传活动、医院社区共建活动等,积极开发、利用、协调与整合社会资源,通过举办社区宣传活动,实现共驻共建。通过促进社会公众和社区大众对医院的接纳与认可,提升医院的形象和社会声誉。三是向社会宣传医院的宗旨,定期招募医疗服务志愿者并开展培训,发动志愿者和社工人员参与医疗社会服务,参加医院内部的各类小组活动,对患者提供各项援助和服务。四是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社会活动,树立弘扬医德、在和谐医患关系中涌现的突出典型,引导新闻媒体客观全面、具有正能量的报道,避免小道消息的不恰当渲染和传播,以形成尊医护病的良好风尚。

(五)面向政府和卫生管理部门的工作策略

社会工作介入医患关系,政府及公共卫生管理部门是其中的重要支撑。社会工作面向政府及卫生管理部门的服务内容,应重视行政工作方法和社会系统理论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一是参与地方政府的医疗社会保障的规划、各级公共卫生管理部门的工作方案计划、专项资金运用的监督管理等过程中。二是加强社会工作价值观和专业方法在医院管理中的运用,对公共卫生管理人员加强社会学知识的培训,使他们增强对于社会工作相关知识的理解,增加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方法技巧的掌握。三是加强社会工作和医患关系相关的调查和研究,积极探索社会工作介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工作思路。

三、展望

社会工作介入医患关系协调,体现了伦理价值和现代医学精神,能够从多角度开展工作,有效地预防和解决医患矛盾问题,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当前,我国医患关系处于结构性失衡和不断发展的趋势,客观上增加了医患关系协调的难度,需要探求多元化的解决方法和途径。社会工作者秉承利他主义的理念,运用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方法及技巧,为医患双方提供各种服务和支持,在介入医患关系中扮演着中介者、沟通者、组织者、社会资源整合者等多重角色。总的来说,在医患利益协调中,社会工作既是协调医患关系的有效手段,是协助患者及其家属与医方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媒介,也为促进医疗技术和服务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提供了间接的助力。

参考文献:

[1]张鸽.社会工作方法在改善医患关系中的运用[D].吉林大学,2013.

[2]李冶.个案模式介入医患关系问题的策略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3.

[3]王实.社会工作在调解医患关系上的功效探讨[D].西北大学,2013.

[4]刘斌志.社会工作视野下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策略分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04).

[5]花菊香.以社会工作介入构筑和谐医患关系[J].学习与实践,2006(12).

[6]王献蜜,谢敏丽.医患关系现状及医院社会工作介入空间探讨[J].中国医院,2014(06).

医生患者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TP3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17)13-0033-03

健康教育是指通过系统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健康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1]。世界各级医院都非常重视住院患者的健康教育,传统的健康教育方式包括疾病知识讲座、宣传展板、患者谈话、电话回访、短信回访等[2-3]。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部分医院逐渐开始利用飞信、微信平台等具有互动功能的工具进行健康教育[4]。通过文献来看,不管哪种手段,健康教育都增加了患者的疾病知识,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和满意度,缓解了紧张的医患关系。但目前能完全实现患者健康信息查询、医患沟通的专业工具都是基于不同目的,如乐乐医的医患咨询是收费项目等。为了提升住院患者教育效果、满足患者对疾病知识的了解,加强医患沟通效果,方便患者出院后的随访,构建良性的疾病知识-患者-医生信息生态体系,作者尝试开发了基于Android的健康信息查询、健康教育与医患沟通的APP。

1总体设计

健康信息查询与健康教育医患沟通APP平台分为服务器端和客户端。前者负责数据库管理、基础数据维护和后台管理;客户端分为医生客户端和患者客户端端,患者客户端主要实现用户注册于登录、健康信息查询、信息评论、医患在线沟通交流等功能,医生客户端主要实现信息简单编辑、添加与删除、医患在线沟通交流功能、信息推送、出院患者随访。

1.1设计目标

系统设计目标是构建一个经过医疗专业人士提供并审核的、适合患者的、免费的疾病信息查询与医患沟通平台。由医生编辑、审核与(含推送)信息,患者可以浏览与查询,订阅相关疾病信息,评论信息,医患在线沟通,出院后的随访等功能。

1.2开发环境

操作系统:Win8.1中文版;内存:8GB;处理器:i5-5200U 2.20GHz;系统类型:64位。

1.3开发工具

服务器端开发工具采用XAMPP(Apache + MySQL + PHP + PERL)。在服务端编写PHP语言管理MySQL数据库保存为PHP网页文件,在客户端以Post方式请求服务端编译相应PHP网页文件,最后通过JSON轻量级的数据交换格式返回结果给客户端。

客户端开发工具采用Android开发工具:ADT-bundle和Android Studio,使用Java语言进行开发,首先需要配置JDK,然后安装相关的工具。

2系统结构

该系统的结构主要由3部分组成:服务器端的基础数据维护平台、医生端APP和患者端APP等构成,见图1。

2.1服务器端的基础数据维护平台

服务器端的基础数据维护平台的主要功能是负责数据的采集、编辑、添加、删除、保存等功能;医生个人信息和健康信息消费者个人注册信息维护等。

2.2医生端APP

医生端APP可以实现的功能包括三个方面:①对健康信息的采集、审核、;②对信息进行评论及回复;③与患者进行在线沟通与交流;④出院患者在线随访。

2.3患者端APP

健康信息消费者客户端APP可以实现的功能包括:①注册、登录、修改密码;②在线检索健康信息并能实现对健康信息的评论,收藏重要的健康信息;③浏览查找医生并实现与医生的直接在线交流。

3系统实现

3.1 My SQL数据库连接

4结论

该APP功能实现了由专业人士对健康信息采集、审核与,避免了患者由于专业知识缺乏而被其他质量不能保障的信息的误导,满足了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需求,提高了其参与临床决策过程的积极性和依从性,缓解了医患矛盾,也M足了医生对健康知识的传播,出院患者的随访需求。

参考文献:

[1]娄元霞,梁时荣,刘承志,等.开展医院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与策略[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6):765-766.

医生患者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R19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521-01

人的生命无比珍贵,医生以“治病救人”作为自己的天职,更是生命和健康的守护者,担负着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这一定义就已决定医生在诊疗活动中必须具有精湛的技术水平,更需高尚的医德,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真诚沟通、密切配合的和谐情景与状态。然而目前的医患关系还存在许多不和谐的方面,近年来,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并扼杀着医患之间的信任关系。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已成为摆在医疗卫生事业面前的重中之重。

医院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直接面对患者的医疗服务机构,对于医患关系来说,医生和患者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通过在不平等的信息交流中维护双方平等的权利,来谋求相互关系的和谐,“而作为医患关系中主导一方的医生和医院,承担着更具有决定性的责任和不可推卸的义务”。[1]古语有云“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医院思想政治工作是医院事业发展的生命线,是推进医院各项建设、提高医院服务水平尤其是的重要保证,对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树立良好的思想导向,扎实医患关系的和谐基石

医患关系是医院面临的最基本的关系,它反映的不仅仅是医务人员与患者群体之间的关系,而且折射出整个医疗界乃至所有社会关系的缩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代表性关系之一。全体医务人员一定要把人民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引导职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把患者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断提高医疗技术、设备等硬实力,加强医院管理和服务水平等软实力,改变以往“病人来医院是看病,医院对病人是只管治病”的陈旧观念,树立医疗对象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病”的现代医学模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尊重、理解、关怀每一位患者,做好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先行者”。

2 推动诚信医院建设,促当医患关系的“剂”

在医患关系中,医方始终是矛盾的主导方面,决定着医患关系的发展方向。通过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大力推进医德医风建设,开展医德情感、医德修养、医德信念等方面的宣传教育。通过有效的医德医风奖惩措施,聘请社会义务监督员,积极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认真听取社会各界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严格落实整改,及时公开反馈落实结果,大力发挥道德约束的作用,使医务人员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遵守医德规范,加强道德自律,坚持诚信办院,教育医务人员把希波克拉底誓言和南丁格尔誓言落实到具体行动中,构建符合时代要求和群众认可的和谐医患关系。

3 加强沟通协调能力,搭建医患关系和谐平台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必须加强沟通协调。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培养医务人员良好的沟通协调技巧,提高其能力。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说过:“医生有两种东西可以治病,一是药物,二是语言”。一个基础,就是医务人员要站在相互平等的基础上与患者进行沟通;两个告知,告知病情、治疗效果,告知用药和检查目的;三个掌握,就是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发展变化、医疗费用情况和病人的心理变化;四个关心,就是关心患者的情绪、感受、对所患疾病的认知评估和对诊治的期望值;五个防止,就是避免使患者即时接受、避免使用刺激性语言、避免使用生僻的医学用语、避免强求改变患者观点和强压情绪,如医学科普知识宣传栏、医疗明白纸、医疗咨询台等,从而建立起医患之间的经常化的沟通机制。

4 倡导人文培育精神,实践“以人为本”和谐纽带

“医患关系和谐,互相信任,心情愉快,则药到病除;医患关系紧张,横眉立目,互相指责,则病上加病。”[3]医患沟通更高层次的价值在于尊重患者的主体权利,体现为一种人文关怀。患者来医院就诊,不仅需要医生帮其解除身体上的痛苦,更需要医生给予其人文关怀和精神抚慰。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医疗活动越来越依赖于物理或化学等检测手段,而忽视了患者作为一个“人”的整体存在,从而导致了“见病不见人,用药不用情”,而这恰恰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深层障碍。

通过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宣传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大力宣传倡导人文精神,将人性化服务贯穿于医疗活动全过程,培育医务人员的爱心和人道主义情怀,使医护人员成为专心的倾听者、细心的观察者、耐心的交流者和精心的诊治者,力求做到服务环境温馨化、服务流程人性化、医患沟通亲情化,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水融,真正架起和谐医患关系的桥梁。

5 争取舆论支持力度,营造医患关系和谐氛围

舆论宣传日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主要渠道,影响力日趋增大。舆论引导工作作为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动员群众的强有力工具,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正处在“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关键时期。[4]大力宣传医院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方面的新举措新成效,大力宣传医学知识,大力宣传医务人员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澄清媒体对医患关系的不良炒作,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当前医患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客观看待医患关系中的每个个体,呼吁全社会理解和尊重医务人员的劳动和风险,在医院内部形成有利于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的舆论环境,在医院外部形成有利于改革发展、共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 吕志.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道德理念.中国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