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校园安全问题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08 11:32:49

校园安全问题论文

校园安全问题论文篇(1)

校园安全文化是指“高校为维护广大师生的正当利益和保障学校的改革、发展、稳定,通过安全宣传教育、完善校园安全设施和安全监管制度,以预防和消除在教学、科研、生产、生活和专题活动中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而营造稳定、和谐、安全校园环境的一种文化现象,包括物资与精神两方面。”[1]校园安全文化问题虽然广泛存在于中国各高校,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研究极为薄弱。时至今日,关于校园安全文化的研究论文主要有:孙晔《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论》[2],邓国林、朱蓉蓉《试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3],陈良栋、夏向阳《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4],熊雁兵、翟兆斌、张勇《大学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探讨》[5]等。这些论文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不同时期相关地域的高校安全文化建设。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多,据统计,到2012年在校学生将超过2500万人。高校扩大招收规模,致使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这不仅体现在盗窃、诈骗等常见安全事件,而且涉及人身安全的也屡见不鲜。开放式的校园,使其内外环境更加复杂化,这对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较好地解决校园安全问题,中国教育学会在“十二五”科研规划中,将《学校安全教育与校园安全防范的应用性研究》作为一个重点课题立项研究。研究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对构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较好地解决当前高校出现的各种安全隐患有深远意义。

一、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高校健康、有序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决定高校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同时对师生个体特征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高校健康、有序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高校扩招与规模不断扩大,加之开放式的特点,导致校园内外环境日益复杂化,不安全因素增多。校内主要体现为偷盗、使用违规电器、违规操作实验器材、社会不法分子入校犯案等。同时,校园周边网吧、KTV和其他娱乐场所也是高校学生的主要活动区域,成为安全事故频发地。据笔者调查发现,高校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具有很多特点,如突发性、多样性和季节性等,近年来事故发生率逐年递增,使得校园安全受到极大冲击。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对学生本人及家庭造成重大打击或影响,而且也会引起极大的社会反映,更有甚者,校园环境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与祖国未来。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必须运用联系的观点看待校园安全问题。各种校园安全事故警示我们,应特别重视和保护师生在教学、学习及其在校园周边公共场所的安全与健康,这是新时期各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建立完善的校园安全防护体系,高校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影响学校竞争力

高校校园文化的构成要素中,校园安全文化是最关键部分,其建设水平成为衡量学校竞争力的标尺之一。通过强化校园安全文化力量来保障师生员工人身、财产安全,在新时期已被纳入评价一所高校是否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基本范畴。高校要想提高竞争力,首先要保障基本教学、科研、学习等活动顺利进行,避免师生员工的人身、财产受到侵害,但由于校园内外环境受社会变革的影响日趋复杂化,校园安全受到极大冲击,因而应站在构建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高度,努力抓好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从而为校园稳定与和谐提供必要保障。笔者认为要充分注重以下两点:首先,要让校园安全理念与安全价值观在领导的态度和行为中体现出来,并将其落实到学校管理制度中。其次,除把安全管理融入教学实践中之外,还应将相关规章制度落实到领导与师生的行为方式中。只有这样才能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氛围,以便使提升学校竞争力。

(三)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具有教育、规范和激励功能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自身功能方面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第一,教育功能。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它不仅影响师生员工的安全理念和应对各种安全问题的行为,而且在应对其他非安全因素时,也表现出明显的责任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扼杀或减少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第二,规范功能。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对师生员工能起到规范作用,经过教育或潜移默化的影响,师生员工的安全行为会随之发生相应变化,他们会自觉地以校园安全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为追求,这能有效地避免一些不安全行为的出现。第三,激励功能。校园安全文化在支配师生员工行为的同时,在精神上也起到支配作用,具体表现为他们对各种不安全行为会避而远之或是勇敢地作出反应。

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的基本问题

对于高校来说,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又迫切的长期工作,面临着诸多问题,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一)校园安全文化内涵缺乏

高校在长期建设和实践中,校园安全文化内涵不断得到丰富,但时至今日,仍存在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开放式的校园,决定了校园内除学生之外必然还有一部分社会人员流动,从而增加了校园安全管理难度。相关领导虽已看到这一事实并也想努力构建平安、稳定、和谐校园,但部分管理者做的却只是一些日常工作,不仅对安全文化建设重视不够,而且他们不能从学校长期实践经验与安全管理特征中,提炼出可以代表本校安全文化内涵的文化用语。第二,高校虽然投入大量经费购买诸多安全器材,但缺乏利用这些安全器材宣传、弘扬校园安全文化的运行机制,因而得不到学生的认同,其应有之作用也得不到充分发挥。

(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缺乏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

第一,校园安全文化教育体系不够健全。纵观各地高校均采用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将安全理念向学生灌输,但事实上这种教育模式效果并不理想,绝大多数学生对其并不认可。因为它不仅缺乏事例分析,而且没有足够的数据支撑,这就显得比较枯燥、无力,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关注;此外,高校学生长期生活在安全事故相对较少的校园里,因而在思想上还未对安全问题形成一种警惕感,在这种思想模式下,安全教育的效果必定非常有限。第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传统的教学内容未把安全文化纳入其中,同时,也无需通过考试或采用其他方式考察学生对安全知识的了解情况,因而“一旦文化本身无法依靠自身强大的教育感化功能影响学生的行为,则这种安全文化很可能会流于形式。”[6]

(三)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缺乏支持力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不能只靠学校本身努力,而应积极争取外界支持,外界支持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进展与成效。但是国家与社会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提供的支持非常有限。第一,经费不足。新时期国家对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更加重视,但我国高校数量众多,在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的背景下,国家用于高校建设的经费有限,因此,现阶段用于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经费相对于实际需求来说,仍然存在严重不足,尤其在安全设施建设方面,存在很大的资金缺口。第二,缺乏社会支持。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任务,社会为其提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都将对其产生积极作用,但事实上社会对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这不仅影响建设进程,而且效果也不明显。

三、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策略

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应全面落实高校安全管理责任制,狠抓高校学生人身安全教育与心理安全教育,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通过多渠道宣传,培育校园安全文化精神。

(一)全面落实高校安全管理责任制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离不开领导支持与带动,落实“一把手”负责制,从行政管理层面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提供保证,而班主任、辅导员等则是教学管理层面的主要责任人。

第一,在行政管理体系中,校、院两级领导干部是安全教育工作的负责人。首先,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应兼任学校安全教育领导组组长,成为全校安全教育工作的首要负责人,其他校级分管领导应兼任副组长,是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直接负责者。其次,学校与各学院之间通过签订“综合治理责任书”,明确各学院党政“一把手”为所属院系安全教育工作的主力抓手,形成一种层层负责制。校、院两级主管领导既要做好安全教育工作计划,也要亲自抓好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以便在全校形成一种有效的安全教育机制。

第二,在教学管理体系中,各院系分管领导、班主任等都是安全教育工作最直接的负责人。首先,各院系应积极与保卫部门建立起长效协作机制,将安全教育以不同形式深入课堂、班级和宿舍,从而提升师生安全意识。其次,高校应划分片区,并指定各片区安全文化建设责任人,如果高校存在多个校区,还应在各个校区设立安全员,以便协助校区负责人抓好安全管理工作。总之,只有将安全责任具体落实到每个人,才能营造出一种有效的安全教育责任文化。

(二)构建安全教育体系,重点抓好学生人身安全和心理安全教育

高校学生安全意识较为淡薄,必须加强人身安全与心理安全教育,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第一,高校应加强学生人身安全教育。首先,高校应健全以保卫处为主导的专职保安队伍,完善相应救助服务体系。校园保安或校警是保障校园安全的中坚力量,在创建平安校园中扮演主要角色,对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很多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徒步式巡逻,这种方式虽有其必要性,可在新时期已不能满足校园发展需求。笔者认为应构建由校园机动车、电动自行车和徒步组成的“三位一体”巡逻巡更体系,以便提高见警率。通过提高见警率,引导学生自觉关注安全问题,从而达到人身安全教育的目的。其次,组建一支由不同学院、不同年级学生组成的安全协管队伍,让学生参与到学校安全防护体系中,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信息员、人力资源的主体作用,而且还可以起到宣传、示范的带动作用,利用这种辐射功能对其他学生宣传安全知识,进而形成对安全知识文化的认同。最后,学校或学院积极开展各种安全知识征文活动、安全教育专题讲座等,积极为学生创造学习相关安全知识的机会,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有助于营造出良好的安全文化。

第二,高校应普及心理安全教育,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高校应针对大学生心理特征,在学校设立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而在各学院也相应设立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站,通过配备专职心理教师,进而提供各种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其次,学校应邀请经验丰富的心理健康专家或专科医生到校讲学,以便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指导。最后,积极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如举办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组织观看相关电影等,这对建立心理咨询评估制度有重要意义。

(三)重视宣传,普及安全文化知识

让安全文化知识在全校内普及,是搞好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笔者认为,要想使安全知识得到最大化普及,关键在于宣传。第一,学校应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体系。首先,学校要敢于打破将全校学生集于一个大礼堂听安全教育的传统模式,更多地应采用以学院为单位的小班制安全教育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更具针对性,效果更明显。其次,安全教育进课堂,教师应把高校学生经常遇到的安全问题进行分类,介绍理论知识的同时,也传授相关防范方法与避害技巧,进而增强受教育者的安全意识。第二,播放安全教育专题片,这是宣传安全知识最直接、最形象的方式。通过组织观看影片向学生宣传一系列安全常识,从而起到一种安全警示作用,让安全意识及其避害技巧在每个学生头脑中留下烙印。第三,学校应制作安全教育小册子,集中印制安全知识的同时,适当附带相关典型事例,这可以让安全教育融入学生生活,使学生更加注意安全。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校报、广播、微博等多种信息交流平台向学生介绍和宣传各种安全信息与知识。

总之,随着校园内外环境日趋复杂化,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但面对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应积极研究和探索应对措施,通过构建校园安全防护网络,将各种校园安全隐患扼杀在源头。

参考文献:

[1]胡源春,刘江华.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实践与创新[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4).

[2]孙晔.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论[J].现代情报,2002(8):116.

[3]邓国林,朱蓉蓉.试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J].江苏高教,2008(2).

校园安全问题论文篇(2)

[关键词]

整体安全;安全教育;高校

党的十以来,党和政府对国家安全、社会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的安全工作既是国家安全的重要节点,也是保证大学生个体平稳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按照国家安全工作的整体部署,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必须转变观念、革新思想、提高警惕,加强安全教育工作的全面性、针对性、实效性,保障校园内部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新形势下的安全教育工作不仅仅要求全面覆盖传统安全领域[1],对非传统安全,高校也不可忽视,必须不断提高安全教育水平,赋予安全教育工作新内涵,形成国家安全、社会安全、校园安全以及个人安全于一体的高校整体安全教育理念。

一、新时期高校校园安全特点

高校是国家安全战略部署的重要一环,是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育青年的重任,有其相对封闭性,高校校内人员也有其人员结构、社会地位和基本素养等与外部社会不完全相同的独特性,因此高校校园安全具有以下特点。

(一)多样性

高校校园是师生工作、生活、学习的地方,同时又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一方面由于内部个体各方面素质水平的差异性,另一方面再加上外部环境的众多不确定因素必然导致校园安全问题多样化的特点[2]。

(二)阶段性

校园安全具有十分显著的阶段性特点,不同阶段出现的安全问题类型、各类安全问题在不同阶段出现的频次都具有相应规律性。

(三)突发性

高校整体安全环境优于社会,在校师生素养也普遍较高,瞬时矛盾不容易产生,但是正是在这种环境下,由于长期压力的积累,矛盾的升级,当达到临界状态时,矛盾会突然爆发,引发十分严重的后果。

(四)破坏性

高校是社会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高校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于待塑造阶段,当出现安全问题而得不到妥善处理时,则可能带来破坏性后果。

(五)非传统安全问题冲击日益严重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校园安全管理人员对于安全问题的看法仍局限于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等传统安全领域。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受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冲击,近年来涌现出一些高校大学生凶杀案件、重要机密泄露事件、网络攻击事件等严重安全问题,这使得人们不得不对高校校园安全管理重新审视。

二、整体安全教育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整体安全教育理念是在新的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将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生活安全、消防安全等“传统”安全,政治安全、法律安全、道德安全、声誉安全、心理安全、文化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整合并有机统一起来的新的安全教育观念。整体安全教育旨在全面系统地教育大学生群体,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安全观念,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一定程度上提高整个国民的安全意识,从而提高全社会的安全水平[3]。高校应在整体安全教育框架下逐步推行新的安全教育内容,养成在校大学生新的安全意识,将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有机结合,提升高校安全教育的水平和增加其内涵。结合高校校园安全工作实际,笔者将高校整体安全教育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安全

政治安全是指将国家政治系统置于不稳定状态的安全问题。政治安全所包括的因素主要有国家、政权、政治制度、执政党、领土完整、国民意识形态等。本质上来说,政治安全与文化安全、信息安全有交叉的地方,但是结合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实际,在整体安全框架下,包括影响国家稳定、损害国家、怀疑抵触国家政治制度、影响国家政治秩序的各项不稳定事件。

(二)文化安全

国家文化安全主要包括国家主流文化价值体系、社会基本生活制度、文化意识形态、民族语言符号系统、民族知识传统、民族等。进入21世纪以来,各类西方文化、普世价值的渗透宣传,对国家传统文化安全的冲击不可小觑,在非传统安全领域,文化安全也是思维活跃、意识先进的大学生受侵蚀影响的一个方面。

(三)社会安全

社会安全即对社会个体、社会组织安全有影响的各类安全现象的总称。在高校安全工作范畴内主要分为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生活安全、生产安全、名誉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妨害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社会公共安全以及个人人身安全、个人财产安全和个人生活安全等都属于传统安全领域范畴。涉及高校大学生的主要有:违反实验室设备管理规定;违反校园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违规明火作业、违规驾驶机动车;参与极端事件、故意伤害事件、非法社团活动,酗酒、寻衅滋事等一系列违法行为,以及食品安全、疫情传播、校园施工意外伤害等其他安全问题。除此之外,在整体安全教育内涵下,名誉安全也是社会安全的一种,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信息保护意识不强,在新的安全环境下极易造成个人及他人的名誉损害事件。

(四)科技安全

高校是国家高科技人才最为集中的地方,随着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大学生泄露科技秘密问题,科技安全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科技安全从国家安全的视角,其内涵主要是保护国家科技视域免受侵害,国家科技利益得到维护,国家科学技术能够得到健康有序地发展。从高校实际来看,科技安全应该定义为与院校科技生产管理活动相关的科技失密、科技窃密、知识版权侵害等科技不安全事件[4]。

(五)信息安全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高校大学生是接收信息、处理信息最为活跃的一个群体。高校信息安全可以分为公共信息安全与个人信息安全。公共信息安全包括网络攻击、信息破坏、信息内容安全、设备设施故障、灾害性事件等,个人信息安全则包括个人信息泄露、诈骗、敲诈等涉及个人人身、财产安全的事件。

(六)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是在整体安全教育理念下的新要求,结合校园实际主要包括校园生产生活中产生的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生态破坏事件,主要现象有实验室废弃物污染,校园自然景观人为破坏,环境引起的校园生态灾害等。

(七)心理安全

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造成的校园安全事件呈现出阶段性、频发性的特点,对个人、社会以及国家安全稳定造成了十分不良的影响,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心理安全问题成了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将心理安全纳入高校整体安全教育体系必要且迫切。

三、高校开展整体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加强安全教育工作,提升安全教育水平,系统化安全教育内容不仅是外在要求,对大学生个人成长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大学生在校期间以及走向社会以后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5]。

(一)整体安全教育有利于完善拓展高校安全教育的内容

从总体上来说,目前高校安全教育重点在于“传统”的安全教育领域,如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生活安全、消防安全等,而对“非传统”的安全教育领域,如法律安全、信息安全、声誉安全、政治安全、心理安全、文化安全等关注非常少。根据的新安全观,整体安全统筹了“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因素,构建了全面的安全体系,完善了高等教育安全教育内容,拓展了安全教育内涵,形成了高校新的整体安全教育观,有利于高校安全教育向制度化、系统化方向发展。

(二)整体安全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培养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整体安全教育框架下,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和科技安全等其他非传统安全因素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与大学生群体的信息安全、社会安全、心理安全等安全因素息息相关。国家安全意识培养是一项全面的、长期的、动态的工作,系统的整体安全教育工作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

(三)整体安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

安全是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保证,是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基本条件。“以生为本、安全育人”是高校开展安全教育工作的基本出发点,通过加强大学生传统安全教育管理,逐步培养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对社会经验少、安全意识淡薄、思想单纯的青年大学生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整体安全教育不仅重视大学生个人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心理安全、信息安全,对非传统安全也有涉及,旨在帮助他们掌握系统的安全知识,培养安全意识,使得他们在日后的生产生活中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以实现健康发展。

(四)整体安全教育有利于高校的安全稳定

总体来说,我国的安全形势是好的,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新形势下各类不安全不确定因素也日渐增多。高校是构建国家安全的重要阵地之一,系统的整体安全教育是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减少外部不确定因素对校园冲击的重要条件。

四、整体安全视域下高校安全教育途径和方法

在整体安全教育体系框架下,高校安全教育特别是非传统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根据高校校园安全的特点,通过国家、社会、校园等各方面的通力合作,高校可以从显性教育和隐性培养两个方面加强整体安全教育工作。

(一)加强高校安全制度教育

当前,我国的高校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安全保卫部门的指导下,以及高校自身的要求下都制定了相应的安全制度。但是相应的安全制度宣传教育却没有跟上,高校安全管理人员不重视,学生不在意,流于形式的安全教育屡见不鲜;另外,安全教育制度不完善,许多高校还沿用过去的“老一套”,对安全教育敷衍了事,对新的安全形势认识不足,没有对新的安全问题引起重视。因此,高校需要真正将整体安全教育落实到位,必须认清形势、革新思想,深刻认识政治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和心理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因素,将其汇编纳入新的高校校园安全制度、规定以及预案演习中,同时加强宣传,认真组织师生学习,使全面的整体安全教育规章制度为师生熟知,并被自觉遵守和应用[6]。

(二)加快高校整体安全教育课程建设,全面推动整体安全教育进课堂

其一,要构建和完善整体安全教育体系,将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融于一体,形成全面的整体安全教育理论体系。其二,要认真加强非传统安全教育,在教材中增加非传统安全教育内容,及时关注国际动态与国家安全建设整体要求,做到将最新的安全信息实时有效地传递到高校校园。其三,要加强安全教育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素质高、专业化的整体安全教育队伍,使他们成为整体安全教育的典范。其四,要将整体安全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大学教育体系,在专业化的整体安全教育队伍的引导下制定相应的教学标准和教学大纲,规范化地进行整体安全教育。

(三)逐步加强高校整体安全实践教育

整体安全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和书本,同时还必须逐步加强实践教育,增强高校师生在面对传统安全问题和非传统安全危机时的实际应对能力。一方面,高校应以大学新生军训为切入点,在进行国防教育的同时,融入非传统安全教育内容,为以后的整体安全教育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要有计划地开展针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模拟演练。要加强对于高校校园各类事故灾难、暴力恐怖、极端事件、生态食品安全、网络安全、重大传染病疫情等非传统安全事件的演习管控,加深学生的切身感受,提升高校师生应对突况的能力。

(四)加强安全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渗透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教学大纲中的必修课程,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安全意识也是思想政治素养的一个方面,高校应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将整体安全教育理念,特别是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心理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教育观念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方法来认清判断解决整体安全框架下的非传统安全问题。

(五)加强安全教育在高校第二课堂的灌输

高校第二课堂活动丰富,教育意义深远。高校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将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教育与校园第二课堂中的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党建活动以及专家讲座和知识竞赛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在校大学生的积极性,将非传统安全意识培养,整体安全教育理念逐步根植于师生的平时生活中。

(六)加强安全教育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培育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以高校师生为主体,在生产生活、教学科研和社会活动等方面创造形成安全行为习惯与安全思想意识为一体的活动结果与活动方式的总称。安全文化是校园文化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校园内与校园安全文化相关的活动无处不在,将整体安全教育理念渗透到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培育整体安全意识对高校校园安全稳定和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7]。一方面,整体安全教育在校园安全文化中的培育凸显了整体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非传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整体安全教育在校园安全文化中的培育是高校整体安全教育框架体系的必然要求,将安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是系统化安全教育、意识培养的重要手段,是将整体安全教育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青年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高校整体安全教育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与稳定。高校应在国家安全稳定工作的整体部署下,提高政治敏感度,转变安全概念意识,从全局出发,从学生个体安全意识培养出发,将整体安全教育理念,特别是政治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和心理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教育理念根植于高校全体师生心中,逐步建设整体安全教育长效机制,构建国家安全稳定建设最为坚固的一环。

作者:雷玉江 王英国 闫亮亮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

本文系2016年度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般课题“‘大安全’视域下高校安全育人工作的探索与研究”(BJSZ2016YB16)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贾水库,刘伟,满园春,王晨.校园安全及其特点分析[J].安全,2015,(3).

[2]蒋利平.国家安全视野下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1.

[3]刘义.高校安全稳定下分类指导工作探究[J].求知导刊,2015,(11).

[4]李旭,谢友平,周而明.基于安全防控网建设的高校安全问题内涵与分类标准[J].教育评论,2015,(12).

校园安全问题论文篇(3)

在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和高校扩招的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在联系和管理学生、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作用逐渐突显。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可以提高学校和学生的管理水平,并且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和完善自我的平台,逐渐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还在加强学校和学生的交流和联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校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部分,还与校园安全息息相关,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安全是社团成员安全和社团活动安全的综合体,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安全性和校园安全密切相关,因此消除高校学生社团对校园安全的不安定因素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出现校园安全问题的原因

(一)高校重视程度不够。由于高校没有对高校的学生社团组织提起较高的重视,因此没有将社团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做到位。在缺乏学校监督和管理的情况下,会出现一些学生以同乡或者地域等作为骨干组建学生社团,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容易让同乡会等非法组织有机可乘,进而威胁到高校校园安全,给学生和学校造成严重的损失。

(二)社团经费和场地缺乏保障。在高校学生社团建设过程中,由于社团经费有限和场地无法保证等问题,极容易被一些有所图谋的不法分子和不法商家等利用进行不法活动,对校园安全建设造成威胁。除此之外,高校社团建设中由于缺乏经验可能会受到网络社团的非客观言论的影响,甚至因此制造不安定言论,导致校园不安全因素的不可控性。

(三)社团发展水平较低。高校校园中存在着丰富多样的高校学生社团,丰富和发展着校园文化,但是学生社团在发展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学生社团组织发展不平衡,社团的继承与发展力不足,社团的活动缺乏计划性、整体性和教育性,社团组织活动质量水平较低且缺乏品位和思想性等问题,如果社团照此长期发展下去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还会引发其它事端,对校园安全造成不良影响。

二、发挥高校学生社团在校园安全稳定中的作用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制度建设。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社团建设中的各项规章制度使社团成员了解自身的权益、义务以及责任,并使各项社团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学校要对高校社团建设提起较高的重视,将社团管理和监管工作落到实处,对于社团的重大活动要严格审批,严把安全关,去除校园安全隐忧。在社团内部也要进行科学管理,并明确权责,对社团进行规范和高效管理,保证社团稳定发展和校园安全。

(二)消除社团发展中的不安全因素。高校校园中由于管理机构管理问题的存在和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等,使高校学生社团逐渐兴起和发挥作用。但是由于缺乏正确引导,学生社团的发展出现不少问题,社团管理缺乏力度和效力,甚至造成了安全问题。所以高校社团在今后的建设中要找出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认清社团所处的社会环境,从实际出发,建设稳定有效地高校社团组织,去除校园安全的不利因素。

(三)提高社团组织的责任意识。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对于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所以要正确引导和指正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的错误行为和错误观念,帮助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兼职观念和行为准则,并能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处理和解决问题。高校学生社团可以对学生关注的内容尤其是一些敏感问题和观点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坚定学生维护校园稳定和安全的信念,并能积极主动的投身校园安全建设中去,为校园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加强社团活动的规范性。学校相关部门要加强管理、密切联系、严格监管高校社团建设,对于社团成立和发展的程序和手续以及规章制度等更要严格控制每一个环节,保证高校社团发展的正确方向,也有效制止错误行为,防止高校学生社团受到不法分子的操控和利用等对校园安全造成的威胁。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要从学生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社团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要明确目的,将重点放在提升学生的水平和能力,增长才干,树立正确的观念和建立良好的行为准则等方面。还应该加大对高校学生社团的经济支持,培养社团骨干,建设高素质的社团队伍,保证高校社团在学校的正确管理和引导下,为校园安全做出贡献。

三、结语

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将社团的纽带作用更好的发挥,将学生和学校沟通的更加紧密,并且要促进高校学生社团的健康有序发展以维护校园的安全和稳定,将校园安全工作目标落实到位。在今后的社团发展中,要力求建立一套高校学生社团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和长效机制,针对学生参加社团的新特性形成对于校园安全稳定的有效预防系统,提出一套科学有效的预防办法,尤其是针对一些图谋不轨的份子和 一些不法商家利用学生社团从事非法活动,有效监管网络社团的非客观言论或制造不利于校园安全稳定的言论等,促进社团发展和校园安全的双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哲.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建设与校园安全[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1,25(4).

校园安全问题论文篇(4)

2.忽视校园安全管理中的软件安全问题高校领导层一般对校园的硬件安全问题较为重视,如校舍楼房的建造、校园保安配备等。但类似校园网络安全、大学生心理健康安全等校园软件安全往往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位置。但恰恰是它们居于校园安全稳定的内在和基础的地位。

3.高校安全管理无法可依我国现今高校安全问题发生后的法律依据主要是教育部于2002年颁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高校安全管理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保障。现行的校园安全管理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大都层次不高、效力等级较低。目前急需制定一部全国统一的《校园安全法》以保护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这是依法治校的需要,也是完善我国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

4.高校学生的安全教育不到位高校往往会在开学后和放假前以及发生影响较大的安全事故后,集中给学生召开成效并不显著的安全讲座。这种空洞的方式方法不仅无法保证安全宣传教育质量,容易产生“左耳进右耳出”,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反感,难以产生效果。

二、社会学视角下的高校安全管理

1.社会冲突论下的高校安全管理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产生,引发各种社会动荡、道德冲突和价值变异、道德缺失、金钱万能钱等。同时,基层政权组织和基层党组织不能适应社会的巨变,家庭、学校和社区等社会基层细胞的作用减弱,这些因素都是诱发各种刑事犯罪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各类矛盾的日益凸显,这些矛盾必然反应到高等学校中来。根据社会冲突论,社会的不稳定、不安全起因于经济利益和阶级阶层矛盾冲突。针对高校所屡屡发生的刑事治安案件,我们不难发现,经济利益和阶级阶层矛盾早已渗入曾经纯洁的象牙塔。成为网络流行语的“我爸是李刚”之学生高校内豪车肇事一案,让人不得不承认“拼爹”现象已成为引人深思的社会问题。

2.社会控制下的高校安全管理社会控制就是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在具体的实践指导中,社会控制有一个著名的“危机管理”理论。美国学者罗森豪尔特认为,“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李景贤认为:“校园安全危机是指在事先未预警的情况下围绕学校发生的,可能直接或间接威胁到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并会带来不良后果,而以学校现有的人力与资源难以立即有效解决的紧急事件”。通过比较,高校安全问题完全符合安全危机事件的定义:高校安全问题在调查取证前,高度不确定;高校安全问题的发生突变迅速;各类高校安全问题往往无章可循;高校安全问题在官方信息前,学生与媒体信息不对称,小道消息流行。

三、高校安全管理对策

针对目前高校安全问题的频发和高校安全管理中的不足,在社会学理论的支持下,控制、解决、防范高校安全问题应在加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的基础上,应建立起长效预警与全方位防控相结合的高校安全问题应对系统和机制:

1.落实高校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填补相关法律空白《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是目前涉及校园安全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但该法仅仅给出学生伤害后的处理办法,没有触及校园安全问题的核心,更没有考虑到在校大学生已经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此外,该办法适用于我国所有类型学校,但不可否认的是高校具有特殊性,高校校园在发展的进程中越来越走向开放式的方向,社会闲杂人等进入高校校园轻而易举,因此针对高校安全的专项法律法规将是我国教育立法中的重中之重。

校园安全问题论文篇(5)

1新时期校园安全教育的特点与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不断扩招,进入大学的学生人数逐年攀升。学生人数的增加导致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不断加大,尤其是校园安全事件,近年来发生的概率不断上升。[1]早年期间,校园安全教育主要围绕自然灾害、防火防盗等方面展开,多以讲座的方式进行。进入新时期,威胁校园安全的因素日益多样化。[2]比如,在现代许多高校坐落于城市中心,学校周边存在许多非法商贩,同时,校园暴力、交通事故等事件时有发生。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大学生容易误入传销、非法网吧。传统的安全教育形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大学生所面临的现实情况。另一发面,校园安全事件一旦发生,不仅学生的财产会受到损失,更有甚者会伤及他们的生命。特别是当今时期,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校园安全事件也会使父母和家庭承受巨大的痛苦。与此同时,学校方面也必须承担由此而带来的生源、名誉等损失。因此,加强、做好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势在必行[1]。

2案例分析

笔者作为一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一线人员,一直十分重视大学生校园安全的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安全教育,笔者对学生接受安全教育前后的安全意识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出新时期下相对有效的安全教育的方法[2]。

2.1安全教育的过程

2017年春季学期伊始,笔者在华北理工大学随机选取二百名学生进行有关校园安全问题的调查问卷。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大学生在校园安全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校园内安全问题,比如宿舍用电、食堂食物中毒、财物保管、运动受伤、心理问题(自杀、抑郁)等方面。2)校园外安全问题,比如去禁止下水的地方游泳、进入非法娱乐场所、误入传销等方面。

2.2安全教育的形式

2.2.1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是学生在课堂之外获取信息最为直接、有效的形式。通过定期开展主题班会,每次主题班会确定不同的主题,使学生培养安全意识的目的性更强。并且,在主题班会召开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游戏等形式参与到活动中,身临其境,增强处理校园安全问题的能力。

2.2.2辩论赛

本学期共组织了两场辩论赛,辩题分别为一切校园事故皆可预防/避免、校园安全主要靠学校管理/学生自律。每次辩论赛中,不仅双方辩手为辩论的主体,也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当中去。学生不但能在准备的过程中学习到校园安全方面的相关知识,还能通过激烈的比赛过程增强学生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2.2.3专题讲座

专题讲座是进行校园安全教育最为传统的方式。通过邀请一些公安人员对真实案例进行剖析,既能够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危险事件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又能够使学生进行反思在自身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应当如何应对。同时,讲座过程中播放一些录像,使学生更加真实地接触到身边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

2.2.4宣传展板

该部分校园安全教育主要在学生会的辅助下完成。由学生会宣传部完成一些以校园安全为主题的展板,形象生动,学生更易于接受。这样,学生能够在去往宿舍、教学楼、食堂等各个地方的途中,无时无刻都能够接受到有关校园安全的教育。久而久之,学生的校园安全意识不断增强。

2.3校园安全教育结果及分析

学期末,笔者再次对该二百名同学进行有关校园安全问题的问卷调查。最后,笔者通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中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两次调查问卷的分数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果(第一次调查问卷定义为组1,第二次调查问卷定义为组2).第一次和第二次调查问卷的平均成绩分别为79分和84分,第二次调查问卷成绩高于第一次调查问卷成绩,说明一个星期的校园安全教育对学生的安全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发面,由表1可知,两次调查问卷的分数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0.05),进一步说明校园安全教育对学生的安全意识产生了影响。

3结语

通过一个学期的校园安全教育,学生的安全意识明显增强。本学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校园安全教育,很难说明哪一种形式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学生管理日常工作中,应尽量多的开展关于校园安全方面的主题活动,吸引学生参加。总之,增强校园安全不应该仅仅作为口号,必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避免校园事故的发生,减少由此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校园安全问题论文篇(6)

作者简介:付龙海(1983-),男,河南南阳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讲师;刘影(1981-),女,安徽阜阳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讲师。(江苏 南京 210044)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党建与思政课题研究项目重点课题(课题编号:2012DJSZ001)、江苏省教育规划办十二五规划项目“‘高校综合改革’视阈下江苏省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编号:c-c/2011/01/6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219-02

近年来,随着独立学院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各种新现象、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致使校园安全稳定工作越发成为独立学院工作的“重头戏”。做好独立学院校园安全稳定工作,既关系到正常教学秩序的维护、学生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财产安全,又对独立学院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独立学院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的特点

独立学院作为全国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校园安全稳定工作不容忽视。由于独立学院建校时间短暂,发展迅速,同时由于其自身特点,使得其安全稳定工作有着不同于传统高校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从传统的观点来看,校园安全稳定主要来自于传统安全观视野下的安全稳定问题,如治安刑事民事案件、消防安全问题、交通安全问题、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等。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独立学院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校园传统安全稳定问题亦呈上升趋势。但是,独立学院诞生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之下,使得其安全稳定工作越发呈现新现象、新问题和新矛盾。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

1.独立学院多属于三本院校

独立学院介于二本院校和专科院校之间,同时由于数年来人数成倍增长,致使学生参差不齐,成分更加复杂化,素质层次亦差异较大。

2.独立学院学生自身的特殊性

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特点是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差;行为特点是自律性差,生活没有规律,上网或其他娱乐活动时间多;思想特点是意识多样化,主体意识和维权意识强;思维习惯是看问题较片面,不能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不能正确对待遇到的困难。[1]

3.管理模式带来的新问题

独立学院延续一本或二本母体学校的管理模式,相对比较自由和宽松。由于其学生的特殊性,使得其管理难度较一本或二本院校更大,对独立学院管理模式提出了新挑战。

4.社会变化和环境变化带来的新问题

面对虚拟网络世界的迅猛发展,面对社会风气的快速改变,社会转型导致的归属感缺失,传统信仰断裂导致的信仰真空,西方文化渗透的影响,以及“90后”大学生脆弱、敏感、自私和张扬的性格特点,使独立学院安全稳定工作越发展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问题。

以上四个方面的原因使得独立学院安全稳定工作产生了不同于一本、二本及专科院校的、超出传统视野范围的校园安全稳定新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愈来愈突出;学生突发意外事故增多;学生暴力事件与行为偏差事件涌现;师生矛盾冲突事件增加;影响稳定的政治敏感性事件出现。

二、独立学院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的问题

做好独立学院校园安全稳定工作,不仅要应对传统安全视野中的安全稳定问题,还要解放思想,紧跟时代,结合当前社会背景,积极应对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当前独立学院应对校园安全稳定工作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由于功利主义心态的驱使,不少独立学院把盈利放在首位,在投入方面严重不足。校园安全稳定工作需要人力、物力和技术的投入,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导致独立学院校园安全稳定存在极大隐患。

2.工作理念、方法落伍

多数独立学院主要依赖主办的母体学校,在管理理念、工作方法等方面难以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安全稳定教育理念还停留在传统的应对理念上,使得其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严重滞后。当前,独立学院不但要应对传统的安全稳定问题,还要应对新形势下出现的安全稳定问题。依靠传统安全稳定教育理念,显然不足以应对当前新形势下的新问题。

3.技术防范意识薄弱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校园一体化、信息化、科技化、智能化成为可能,这为独立学院校园安全稳定提供了人力和物力之外的科技方面的支撑。技术防范能力是从技术层面来解决校园安全稳定的高科技手段。目前,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安全稳定认识理念落伍和建校时间短暂等原因,多数独立学院只建立了部分技术防范系统,使得技术防范力量和意识相对比较薄弱,从而给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带来隐患。

4.工作队伍参差不齐

由于后勤社会化的改革,高校借由社会力量来解决或辅助后勤工作,虽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但导致人员成分复杂、经验不足和责任心不强等问题。同时,大多独立学院实行员工人事或人才派遣,福利待遇比较低,导致员工归属感不强,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另外,人员流动频繁和责任心不强等成为常态。以上问题的存在使得独立学院安全稳定队伍参差不齐。

三、独立学院校园安全稳定网络体系建设

独立学院安全稳定工作问题繁多复杂,要从根本上解决,必须在提出具体对策的基础上,逐步构建独立学院校园安全稳定网络体系。在独立学院安全稳定工作中,网络体系起着基础性和根本性的作用。良好的网络体系有利于快速做出反应,采取适当的策略和措施,实现工作目标。

1.以人为本,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我国教育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独立学院在短暂的发展过程中迅速壮大,要保障校园的安全稳定,就要求其把责任心和良心放在盈利之上,加大经费投入,解决好人力、物力和高科技投入不足的问题,真正把校园打造成安全稳定的学习、生活场所,为独立学院乃至我国高等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贡献力量。

2.解放思想,转变传统工作理念

当前的新形势和新问题要求独立学院的管理者及教职员工转变传统观念,深入研究独立学院新形势下的特点、学生所具有的新特点,从而转变传统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法,积极应对新形势下独立学院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

3.科技创安,构建技术防范体系

校园安全稳定技术防范体系是校园人防和物防手段的延伸与加强,也是对校园人防和物防在技术上的补充与加强。防范体系包括视频监控系统、电子巡更系统、后勤保障系统、网络安全系统、消防安全系统、门禁系统、应急报警系统、周界防范系统、心理咨询系统等。[2]

4.多管齐下,打造良好工作团队

面对独立学院校园安全稳定工作队伍参差不齐的复杂局面,独立学院要通过改善待遇、增加福利和加强责任考核等途径,多管齐下,逐步解决安全稳定队伍参差不齐的问题,建立一个高素质且具有奉献精神的良好团队。

5.完善制度,构建长效机制

长效机制的构建主要从管理机制、法制基础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以人为本,建立校园安全稳定的管理机制。构建校园安全稳定的管理机制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前瞻的安全预防机制;高效的组织协调机制;广泛多层次的参与机制。[3]前瞻性的安全预防机制是独立学院校园安全稳定的基础,能够有效防范或减少安全稳定事故的影响。要制定应急预案,应对可能发生的事件,及时、迅速开展工作;要增强师生意识,强化培训和演练工作,提高师生防范和应对的意识和能力;要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办学条件、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尽可能减少显患。高效的组织协调机制是通过会议、协商、讨论、沟通和交流等方式,相互协作,共同配合,整合校园各部门资源和力量,以达到及时、迅速处理问题的目的。要提高认识,建立校园管理协调机构,协调各部门行动,避免推诿、掣肘,提高效率,形成合力。广泛多层次的参与机制则是通过整合校内外力量,共同参与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的一种方式。应鼓励师生和校园维稳队伍参与到校园管理工作中来,从而形成人人参与、人人防范的局面;要启动警察进驻校园工作,通过警察校园执勤、驻守等方式,最大限度整合校内外力量。

第二,依法治校,构建校园安全稳定的法制基础。要实现独立学院校园安全稳定,必须有法律层面的基础和支持。校园安全法应包括以下具体内容:建筑和设施安全;消防安全;人身和财产安全;餐饮安全;医疗卫生安全;交通安全和其他可危及学校及师生安全的事项;校园安全事故处置办法;校园服务安全等。一是要借鉴欧美高校经验教训,尽快启动校园安全立法,逐步构建完备的校园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为校园安全稳定的预防、处理和事故问责提供法律依据。二是要借鉴美国《校园安全法》,确立校园警察制度,从法律上确立校园警察地位,对其工作要求、执法权力和授权做出明确规定。[4]三是要设立校园专门机构和严格的法定程序,对安全稳定事故责任进行认定、鉴定和处理。四是要借鉴发达国家做法,逐步创建完善的校园伤害事故赔偿制度。五是要在校园公共医疗保障之外,引入社会保险机制。学校或政府为学生投事故责任险,家长为学生购买人身伤害险,从而形成良性的保险运作机制,使得发生事故时学生能够得到相应的赔偿。

四、总结

独立学院校园安全稳定工作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做好独立学院校园安全稳定工作,要在深入了解独立学院特点、学生特点、学生行动逻辑及工作现状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因时、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其安全稳定工作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校园安全稳定网络的构建不能一蹴而就,还需要政府、教育管理部门、高校领导、教职员工和学生共同努力,多层次、多方面通力合作,经过持久努力来完成。

参考文献:

[1]乔宏伟.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及学生工作途径[J].管理之窗,2009,(7);140.

校园安全问题论文篇(7)

校园安全问题目前得到社会各阶层越来越多的重视,校园安全作为社会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文明社会基本价值的体现。学校在谋求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校园安全观念必须受到重视,应把确保校园安全作为一个基本的办校理念严格贯彻。据统计,我国校园安全事故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平均每天有超过30个学生受到伤害甚至失去生命。

一、 建立校园安全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校园安全管理是社会安全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在于是社会传道授课的主要区域,其特点是人口密度较大,仅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大学生已超3000万,全国教师1300多万。学校里聚集着祖国未来的栋梁,以及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学校也是科技发展的源泉。因此,校园安全在我国社会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对校园造成安全威胁的事无不牵动着社会各阶层的心,对整个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校园事故频发,如运动事故(广东东莞光明中学学生跑步800米后猝死),交通事故(江苏华侨子弟学校校车侧翻造成多名学生受伤)、食物中毒事故(四川眉山映天学校340多名学生食物中毒高烧住院)、消防事故(北京化工大学宿舍起火)、刑事案件(复旦大学学生室友投毒案)等,都说明我国的校园安全管理体系存在缺陷,亟待完善。

二、建立全面的校园安全管理体系

校园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建立全面完善的校园安全管理体系迫在眉睫。校园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在于以下几点:

1.完善法制,加强立法,严格执法。当前,发达国家如瑞典、法国均已制定了《校园安全法》,严格执行。我国政府一直以来对校园安全高度重视,目前与校园安全相关的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小学幼儿园管理办法》、《中小学校园环境管理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应对校园安全事件的重要性。但是在法律的执行方面,我国由于整个社会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氛围不强,很多法律得不到有效执行。因此,严格执行相关法规,是完善校园安全管理体系的首要条件。

2. 加强科学技术在校园安全上的应用。校园安全事件绝大部分为突发事件,在事发前无明显征兆。因此,应加强对校园安全突发事件信息预警问题,以及校园突发事件的资源调度优化配置问题研究,为校园安全提供全面支持,为在校学生和教师提供一个安全的教学环境。目前,可用于校园安全的研究包括:对自然灾害事故的评估,校园安全防范措施,可能导致重大事故的关键要素,事故发生后受害人行为特征以及心理治疗的研究。当前,我国校园安全事故突发时,当事人往往不知所措,没有完善的应对方案,仓促上阵,疲于应付。结果是,应急措施不到位,处理方案不科学,事故后恢复建设不理性,对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今后的预防方案没有仔细研究完善,属于被动型的校园安全管理体系。因此,加强科学技术在校园安全上的应用是迫在眉睫的。

3. 增强学生和教师的安全意识,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增加学校领导的责任感。一方面,对于师生加强安全宣传,普及安全知识,让学生一旦发生事故知道如何减少伤害。另一方面,加强问责机制和监督机制,在事故发生后,明确规定责任承担者,避免学校领导、教育部门之间责任互相推诿。目前,我国一些学校已经提出建设“安全校园”的目标,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三、结论

本文初步探讨了校园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妥善处理校园安全事件是教育部门以及学校面临的重大挑战。由于校园安全事件难以预测、诱发因素多样化、事发地点人口密度大、社会影响恶劣等特点,做好预防和事后的补救是校园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孙晔.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论. 现代情报, 2012

校园安全问题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7-0057-02

伴随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涌起和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高校安全与稳定问题逐渐显现,并在近年尤为突出,校园食品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已成为全社会日益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平安和谐校园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校园平安和谐,学校才能长足发展。“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安全管理模式,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管理网络,无缝隙、无死角的安全管理体系,逐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是当前学校安全管理的发展方向,也是教育工作者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高校学生党员是高校学生中的先进群体,目前已成为建设平安校园的重要力量,在平安校园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 建设平安校园的重要性

对学校来说,平安是其改革、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平安校园的建设已成为衡量一个学校领导者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和衡量一个学校发展前景的重要指标。首先,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是中国宪法、刑法等国家法律的基本要求,建设平安校园可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其次,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建设平安校园有利于维护校园秩序,为学校的发展和师生的工作、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能让全体师生安心工作学习,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进步。最后,平安校园的建设可进一步落实校园安全稳定的各项措施,全面提升全方位防范体系建设,是巩固学校综治工作成果、维护学校稳定、秩序良好、保证校园安全和保障教学科研各项任务完成的有效保证。

二 高校学生党员是建设平安校园的重要力量

高校学生党员是高校学生中的先进群体,其发展状况和先进性的特征使其成为建设平安校园的重要力量。首先,学生党员是经过重重选拔推选出来的,被老师和同学认可的,为平安校园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其次,大学生党员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和政治觉悟,普遍能实践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能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公益性活动,积极热心地为广大同学服务,是高校建设平安校园的可靠力量。大学生党员总体上精神风貌好、道德修养优,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感召力,入党积极分子也在不断追求进步,他们在言行举止等各个方面都能起到表率作用,对其他同学的思想和行为起积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是平安校园建设的积极力量和主力军。

三 学生党员在平安校园建设中作用的发挥

1.在宣传平安校园建设的理念中发挥先锋作用

平安校园的建设需要每一个学生和老师的积极参与,深入细致地宣传和教育工作能提高广大师生对平安校园建设的了解和认识水平,是平安校园建设的重要环节。学生党员是学校党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的直接践行者,承担着把安全文明校园建设的活动方案落到实处,配合学校党委行政做好校园的管理和建设的工作,应通过各种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和形式,让广大学生能深刻认识到建设平安校园对学校科学发展、对学生全面发展成才成长的重要性,发动学生以高度的主人翁姿态凝聚学生的全部力量积极投身到安全文明校园建设中来。例如学生党员可成立建设平安校园的研究会、平安校园建设先遣队或平安校园理论学习、消防知识讲座、宣传板报、实践小组等,开展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吸引更多同学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其先锋作用。

2.加强理论学习,发挥学习模范的积极作用

对学生来说,学习是首要任务。只有认真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有的放矢,有所作为,才能为人民多做贡献,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大学生党员要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发挥积极作用,必须要加强学习,在学习这一环节上走在前列,起到模范带头的积极作用。大学生党员要带头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励和影响周围更多的同学热爱学习、刻苦学习。同时,要起到同学和老师间加强沟通、相互联系的纽带作用。不仅要认真学好本专业的知识,还要学好相关专业的知识,以拓展知识的宽度和深度,完善知识结构,同时坚持学习法律和心理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学会自护、他护和自救常识,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对平安校园的建设有积极的作用。

3.在思想政治上发挥骨干作用

大学生党员应做到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积极学习和宣传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积极进取,切实起到思想政治骨干作用。要增强党员意识,牢记党员身份,时刻注意学习党在现阶段发表的各种指示文件,坚持理论上与时俱进,注意自己在同学中的影响。做好思想政治积极向上的模范,用主流思想和先进文化去引导和帮助更多的同学学会利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去分析和看待问题,坚定政治立场和提升鉴别力的能力,在各种文化与思想交锋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按照平安校园建设的要求去维护校园的平安建设。及时了解反映学生中的思想或情绪问题,主动、热情地帮助同学解决实际困难,耐心细致地解开同学的思想困惑。

4.在工作上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

学生党员作为信息员和联络员,是学校和广大学生间的桥梁和纽带,应协助所在班级团支部和班委会的工作,当好辅导员、老师的助手,在工作中积极主动,以高昂的姿态和饱满的热情,全心全意地为同学服务。学生党员要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积极参加班级集体活动,热爱学校、关心集体、爱护集体荣誉、顾全大局,带动同学共同建设好集体。除了宣传平安校园建设理念,还要响应学校的号召,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尽早融入社会,亲身参与系列活动,对于校园中所存在的安全隐患,要提出合理化建议,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与此同时自觉接受同学的监督,遵守校纪校规,维护校园的平安稳定。

四 结束语

校园安全目前已成为高校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对学校的管理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学生党员是平安校园建设的积极力量和主力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宣传平安校园建设的理念中发挥着先锋作用,在理论学习方面发挥着学习模范的积极作用,在思想政治上发挥着骨干作用,在工作上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用强大的感染力、号召力和影响力去引导和带动更多的同学积极地参与到建设平安校园中,对营造安定有序、文明和谐的校园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春明.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大学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先进性作用[J].高教论坛,2007(6):6

校园安全问题论文篇(9)

如何有效化解和应对危机,确保高校的安全稳定,已经成为高校乃至全社会迫切关注的重大课题。通过对高校安全稳定教育工作现状的分析,摸索高校安全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长效机制,对于维护高校安全稳定、构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进一步推进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1.研究目的

本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南方某省20所高校学生对所在学校及周边安全稳定情况的现状评价,对所在学校开展安全教育的效果的评价,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稳定意识及对协助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态度进行调查,将调查结果和各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为建立和完善高校安全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提供实证依据和数据支撑。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对南方某省20所高校的三、四年级学生,随机抽取500名,开展不记名的问卷调查。

2.2研究方法

2.2.1问卷设计

通过文献研究及与面向部分学生的预调查和座谈情况,设计了调查问卷。主要围绕四个方面:一是对所在学校及周边安全稳定情况的现状评价,项目包括:对所在学校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的评价,对校园周边治安环境的评价,对校园安全稳定影响因素的评价;二是所在学校开展安全教育的情况,项目包括:对所在学校开展安全教育情况的评价,以掌握火灾逃生能力为例评价自身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三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稳定意识,项目包括:所在班级组织外出集体活动前是否讨论过安全问题,遇到生活难以适应、学业困难、人际关系紧张、失恋及就业压力等情况时的处理方式;四是对协助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态度,项目包括:当发现校园内的违法行为或预先知道将发生较大纠纷时是否会向学校反映,当在校园内发现有安全隐患时是否会向学校反映。

2.2.2问卷调查的实施

首先,以打印文本的方式在某高校随机选取20名学生进行预调查,根据预调查的情况对问卷个别选项进行修订。随后,以打印文本的方式开展正式调查,问卷调查表采用统一指导语,及时收回,进行统计处理。实施正式调查时发放问卷500份,回收5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498份,有效率为99.6%。

3.研究结果

3.1学生对所在学校校园及周边安全稳定现状的评价

3.1.1对所在学校的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的评价

认为非常满意的有21人,占4.22%;比较满意的有247人,占49.60%;一般的有198人,占39.76%;比较不满意的有25人,占5.02%;非常不满意的有7人,占1.41%。学生对所在学校的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的总体评价主要是比较满意和一般,不满意的占6.43%,非常满意的仅占4.22%。

3.1.2对所在学校校园周边治安环境的评价

认为非常安全的有7人,占1.41%;比较安全的有195人,占39.16%;一般的有221人,占44.38%;比较不安全的有68人,占13.65%;非常不安全的有7人,占1.41%。学生对学校校园周边治安环境的总体评价主要是一般和比较安全,不安全的占15.06%,非常安全的仅占1.41%。

3.1.3对影响校园安全稳定因素的评价

校园安全稳定的首要决定因素方面,在五个选项中,按百分比高低依次是“本人或同学未受过违法犯罪侵害”,为217人,占43.57%;“自我保护能力强”,为111人,占22.29%;“治安、消防、监控等防范设施完备”,为94人,占18.88%;“校园安保人员、辅导员工作到位”,为73人,占14.66%;“其他”,为3人,占0.60%。

校园欠安全稳定的首要决定因素方面,在七个选项中,按百分比高低依次是“校内外来人员繁杂”,为161人,占32.33%;“校园治安、消防、交通安全防范措施差”,为114人,占22.89%;“校园周边秩序混乱”,为97人,占19.48%;“师生自身安全意识薄弱、行为安全不够”,为84人,占16.87%;“食堂秩序及卫生状况不佳”,为23人,占4.62%;“心理障碍人员影响及威胁”,为11人,占2.21%;“其他”,为8人,占1.61%。

3.2学校开展安全教育效果的情况

3.2.1对所在学校开展安全教育效果的评价

认为非常满意的有7人,占1.41%;比较满意的有92人,占18.47%;一般257人,占51.61%;比较不满意的有128人,占25.70%;非常不满意的有14人,占2.81%。学生对学校开展安全教育效果的评价主要是一般,不满意占28.51%,非常满意的仅占1.41%。

3.2.2对自身掌握火灾逃生方法的评价方面

认为完全掌握的有52人,占10.44%;认为一般了解的有401人,占80.52%;认为没有掌握的有45人,占9.04%。结果显示学生处理突发安全事故的能力不足。

3.3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稳定意识

3.3.1所在班级组织外出集体活动前是否讨论过安全问题

“会考虑人身与财产安全问题”的有467人,占93.78%;认为“校外环境总体安全,没有必要讨论”的有11人,占2.21%;“从没有讨论过”的有20人,占4.02%。

3.3.2遇到生活难以适应、学业困难、人际关系紧张、失恋以及就业压力等情况时处理方式的选择

选择“寻求心理咨询老师帮助”的77人,占15.46%;“向周边同学们倾诉”的298人,占59.84%;“不求人帮助,自己调整”的123人,占24.70%。

3.4对协助学校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态度

当发现校园内的违法行为或预先知道将发生较大纠纷时,选择“会向学校反映”的426人,占85.54%;选择“不会向学校反映”的72人,占14.46%。

当发现校园内有安全隐患时,选择“会向学校反映”的276人,占55.42%;选择“不会向学校反映”的61人,占12.25%;“不知道报告给哪个部门”的161人,占32.33%。

4.研究结论

4.1学生对所在校园及周边安全稳定现状的评价不高

原因有两个,一是学校对所开展的维护安全稳定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学生对校园及周边安全稳定情况缺乏全面的认识;二是学校及相关行政职能部门所开展的安全稳定工作仍有较大的完善空间。在影响学生对学校安全稳定评价的因素方面,43.57%的受访学生将“自身及同学没有受过违法犯罪侵害”放在肯定校园安全稳定影响因素的首位,充分体现了学生对自身安全稳定情况的重视。同时,32.33%的受访学生将“校内外人员繁杂”放在危害造成校园的首位,显示了学生对校内外人员繁杂对自身安全造成危害的担忧,提示高校应加强对校园内流动人员的监控和管理,防止破坏校园安全稳定的事件发生。

4.2当前高校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

应该在内容和形式上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本调查以火灾逃生为例,考查学生应对突发安全事故的能力,从学生的自我评估结果可知,学校安全教育亟待加强。同时,当发现校园内有安全稳定隐患时,有32.33%的学生表示不知道报给哪个部门,这从侧面显示了学校在安全维稳宣传教育上的不足。学校应当在学生中开展针对性强、有特色的安全教育工作,如开展校园安全文化节活动[1],建设短信平台发送安全提示短信,开通平安校园微博等,为学生提供安全咨询,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提升学生的安全素养。

4.3学生的安全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绝大多数学生所在班级都会考虑安全问题,但在一些班级中仍存在对该问题重视不够,应进一步加强专题教育,将安全教育作为开展集体活动的重要组成和前提。同时,学生借助心理咨询解决问题的意识有待增强,甚至有近四分之一的学生选择自我调整,容易产生因自我调整效果不理想而产生的极端事件,应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辅导工作,通过个别辅导、团体辅导、心理与行为训练、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2],帮助学生正确消除各种心理压力。

4.4部分学生协助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意识不强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生的安全是校园平安建设的主题,学生的参与是建设“平安校园”的重要构成,只有学生积极参与,才能真正地使“平安校园”深入人心,才能切实保障校园平安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学校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加强自我安全意识培养[3]。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增强安全稳定风险评估意识,加快建立风险评估制度,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建立科学、合理、有效、针对性强的校园安全稳定风险评估机制。除了常规的安全稳定评估外,各高校一定要在深入自查自纠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一套周详的、行之有效的前馈控制机制,通过加强预警,确保校园的安全稳定,为学生提供优良的成长成才环境。

参考文献:

[1]唐俊生.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基础性对策[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2):77-79.

校园安全问题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3-184-02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各高校的招生规模、占地面积、专业数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给各高校的发展带来了蓬勃生机,同时也给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构建和谐平安校园是有效预防违法犯罪的有效措施,又是建设优良校风和学风,优化育人环境的重要举措。根据各高校面临的情况,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构建“和谐平安校园”必须围绕一个主题、抓好两项建设、坚持三项制度、学会四条腿走路、关注五个问题来进行。

一、和谐平安校园需紧紧围绕“一个主题”来构建

高校担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办好让人民满意、让党和国家放心的高等教育,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是高校办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随着党的十“建设美丽中国”重要理念的提出,高校保卫干部应当结合当前高校面临的情况及时转变观念,坚持以广大师生员工的安全需要为目标,紧紧围绕“构建和谐平安校园、营造良好育人风气”的主题。

二、规章制度和干部队伍建设是构建和谐平安校园的“两项建设”

为确保和谐平安校园创建工作顺利实施,保证工作的细致化、刚性化、制度化,必须抓好规章制度和干部队伍两项建设。

首先,构建和谐平安校园应加强学校规章制度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构建和谐平安校园首先要制定并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例如:《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目标责任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信息监测管理办法》、《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大型集会管理办法》、《宣传品及摆摊设点管理办法》等多项制度。同时,学校应统筹全局,坚持每年召开一次校园综合治理工作会议,对各单位进行考核评比,以提高全校各单位认真做好安全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学校安全工作的全面落实。其次,构建和谐平安校园应加强学校保卫干部的队伍建设。一是强化保卫干部专业结构:根据学校实际需要,应配备各类专业人员以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二是强化保卫干部知识结构:由于学校学科多样性和学生复杂性的特点,保卫干部的组成应兼顾各种学历、专业、技能的人群;三是强化保卫干部智能结构。保卫干部统筹管理学校的校园安全,其领导和工作人员应具备组织决策能力、综合分析等多方面能力,从而优化保卫干部的群体智能;四是优化保卫干部年龄结构:高校保卫干部队伍应是一支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旺盛精力组成的工作队伍,在年龄结构上应建立以中年为主的橄榄型结构。

三、坚持“三项制度”是构建和谐平安校园的核心

科学、合理、严格的规章制度是和谐平安校园建设工作的基础保证,而各项规章制度功效的发挥更有赖于制度的实行。为此,构建和谐平安校园的构建核心在于日常校园安全工作的管理中应坚持“三项制度”的落实。

首先,构建和谐平安校园应建立健全校园值班制度,各学院及职能部门应严格落实并规范本部门的值班制度,做到事前加强预防、事中紧急处置、事后及时反馈。同时,保卫处应统筹全校的校园安全工作,实行处级领导和一般干部共负责的值班制度。其次,构建和谐平安校园应建立健全会议制度,各学院及职能部门应定期召开安全会议,对校园安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经验总结和工作部署。第三,构建和谐平安校园应建立健全保卫工作的学习制度。为了进一步确保平安校园工作建设的顺利实施,不断提高保卫人员的思想理论及业务素质,保卫干部必须自觉加强学习,可以采取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学习导读与讨论分享相结合、理论学习与专题研讨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专题考察相结合的形式,从而提高保卫干部构建和谐平安校园的技能。

四、抓好“四条腿走路”是构建和谐平安校园的基础

“众人拾柴火焰高”,构建和谐平安校园除了发挥保卫处的力量以外,学校职能部门、保卫公司、学生社团以及相关政府部门也应群策群力。

首先,构建和谐平安校园应加强学校职能部门的工作力度。校园安全事件的发生主体主要涉及教师和学生两个群体,因此,相关职能部门应群策群力,共同参与解决涉及师生的财产、人生、交通等安全的事件,保卫处应跟师生所属学院安全责任人及一线工作人员随时保持联系,协同配合处理相关事件。同时,保卫处还应跟党委宣传部、后勤集团、校团委、国资处、教务处、财务处等相关部门建立协调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其次,构建和谐平安校园应加强保安公司的安保力度。为了加强安全防范,必须充分发挥安保人员的能动性,要求他们全天24小时不间断地对校园进行巡逻检查,并制订和完善工作机制和管理办法。再次,构建和谐平安校园应发挥学生社团的参与性。学生社团是学校校园主流文化传播的主要群体,保卫处要积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充分调动学生社团参与到构建和谐平安校园的活动中来,引导他们身体力行自觉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共建和谐平安的校园文化。第四,构建和谐平安校园应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的联系。学校要主动与公安、城管、工商、卫生等政府部门联系,不定期召开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的协调会,便于及时、有效、快捷地处理校园周边环境的问题。

五、关注“五个问题”是构建和谐平安校园的着力点

构建和谐平安校园必须关注校内交通安全、防火与防盗问题、分级负责制、特殊群体以及突发事件等五个问题。

首先,构建和谐平安校园必须关注校内交通安全。大学校园多为开放式园区,人车混行、人车争道的现象随处可见,许多校园交叉路口没有信号灯管制,加之多数学生校园内交通安全防范意识不强,从而造成校园交通事故频发。针对此现象,构建和谐平安校园要求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一是加强对师生员工的交通安全教育;二是加强对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进出校园的管理。其次,构建和谐平安校园必须加强消防安全。学生宿舍、教学楼、实验室的防火防范工作是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一方面要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的精神,另一方面要积极联合属地公安消防部门以及职能部门开展防火安全教育,向广大师生普及消防知识。第三,构建和谐平安校园务必落实分级责任制。校园安全实行学校统筹、各级部门负责落实的制度,贯彻落实“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制度精神,对校园安全工作真抓实干。第四,构建和谐平安校园必须注意特殊群体的安全问题。在日常工作中一是要加强对身体、心理、感情、家庭、学习等存在问题的师生的关注和管理;二是加强对校外人员利用非法手段谋取师生利益的人员进行监控。第五,构建和谐平安校园必须加强校园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当今社会日趋变化,有关师生的各类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为了更好地处理突发事件,学校应逐步提升各类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一是要制定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二是要加强校园巡查密度,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三是建立健全联动机制,与政府、公安及学校综合部门保持信息畅通;四是保卫干部要努力提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五是发生突发事件要及时上报,并采取有效方式快速、稳妥地处理突发事件。

综上所述,学校在构建和谐平安校园建设工作中,切实保障校园师生的安全是核心工作,贯彻落实具体的安全保卫工作是基础。作为学校的安保部门其安保工作任重道远,除了在做好日常的校园安保工作以外,学校安保部门及其保卫部门工作人员更是要转变管理理念,拓宽管理方法,提升管理技能。一是要强化和谐平安校园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学校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法制观念;二是要加强和谐平安校园的安全管理,建立和规范校园安全工作机制,落实校园安全管理的措施和责任;三是要建立责任意识、人防、物防、技防于一体的校园防控体系,力求做到“人防抓落实、物防抓巩固、技防抓提高、责任抓防范、协防抓合力”,从而来全面提升学校的安全防范水平,努力营造一个教育有方、管理有序、防控有力、安全稳定的和谐平安校园。

参考文献:

[1] 陈晓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引领和保障创建和谐平安校园[J].宜春学院,2005.6

[2] 任红印.建设高校风险管理体系创建和谐平安校园[J].管理工程师,2012(12)

[3] 马强.高校和谐校园、平安校园建设的新视角[J].江苏高教,2014(1)

[4] 张瑞英.心理健康教育视野下的平安和谐校园建设[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0)

校园安全问题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6-0319-03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微博等为载体的网络新媒体已日益成为舆论传播和热点聚集的重要源头,舆论热点的多发、突发、频发也已成为常态。高校保卫部门作为与学生人身财产安全高度相关的一个部门,倍受师生关注,很容易成为舆情的聚焦点、热源地。作为接受新鲜事物较快的群体,大学生使用微博的普及率非常高,通过微博反映校园安全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各类舆情应对能力,运用微博等新媒体来推进工作方式创新,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服务质量,确保校园的安全稳定,是高校保卫部门在新形势下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微博的基本情况

(一)微博的概念及发展

微博是微型博客(Micro- blogging)的简称,允许用户将自己的最新动态和想法以140 个字符的简短形式附以视频和图片进行表达,并实现即时分享。

微博是信息时代的新事物。2006 年 7 月,埃文·威廉姆斯创建了 Twitter。2006 年 10 月,正式对外推出,并以其独特的魅力席卷整个美国。随着 Twitter 的风靡,国内的微博也悄然兴起。截至2012年2月28日,仅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数量就已达到3亿[1]。在“7·23”动车事故、“郭美美事件”等重大舆情案例中,微博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010 年 2 月 24 日开始,广东省 21 个地级市及省公安厅的官方微博相继开通,截至2011年1月底,全国公安微博已达到了800多家[2],公安微博在应对网络舆论、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自觉接受监督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这场汹涌而来的微博浪潮中,高校保卫部门也应通过对微博基本情况的研究,效仿公安微博的形式,探求校园保卫微博开通的意义与管理,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确保校园安全。

(二)微博的特点

1.强大的舆论影响力。微博有着较低的门槛,只要会上网,就能开通微博、使用微博,形成了网民人人有微博的情况,这是微博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微博的转发功能使信息的传播不再是一对一,而是裂变式的一对多、多对多,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都空前的扩大;微博的评论功能使得人人都有话语权,使得网民对热点事件的聚集成为可能。网民对热点事件的大量聚集关注、评论、转发就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影响力。

2.话语权的平等性。在微博上,人人都可以就自己关心的话题发表意见、评论。微博的内容,既不是由某个权威人士、社会精英、意见领袖或某个机构如政府事先确定其基调,也不是依据不同观点持有者金钱的多少和权力的大小来主宰,而是在平等话语权行使的论辩和争论中,通过对公共话题的正当性审视和文化价值观的评判,所达成的对相关问题的共识性见解[3]。这就使用户在微博中具有真正的言论自由,也确保了用户信息的道路畅通无阻。换句话说,任何人在微博上的话语权都是平等的。

3.沟通的有效性。微博的发展使普通民众不再是简单的受众,也使传统的权威,如政府不再是简单的信息者。微博话语权平等的特点导致双方都有就某件事进行表达观点的权利。这就使传统的单向沟通变成了双向沟通,提高了沟通的有效性。而其舆论影响力强的特点也使传统的权威必须倾听、回答普通民众的诉求和呼声,也提高了双方沟通的有效性。

4.较强的时效性。微博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不受限制的信息,这就使其与博客、论坛等其他形式的网络舆论相比,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这种较强的时效性,能让受众第一时间感受到现场氛围,通过声音、图片、影像的呈现,使得微博在舆论影响上更具有说服力。

二、高校保卫部门开通微博的可行性

(一)微博在高校学生中普及率较高

高校学生始终都是使用新的网络沟通方式的先行者,从QQ到人人网再到微博。微博可以通过手机登陆和使用的便捷性等特点,决定了它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性。据笔者做的调查,某班学生48人,其中拥有微博的有45人,其中经常使用或关注微博的有36人。微博在高校学生中的高普及率,也为学校提供了和学生沟通的一种新的方式,为高校保卫部门开通微博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高校治安形势在校园里的受关注度较高

由于中国仍处在转型期,目前社会矛盾处于高发期,治安形势严峻,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反映在高校的治安形势上。高校本身的治安形势也不容乐观,由于大学的开放性、外来人员逐渐增多,学生自身防范意识较为薄弱,针对高校学生的诈骗、偷窃案件居高不下,由于高校治安状况和学生的人身安全、财产等切身利益高度相关,学生对学校的治安状况极为关注。这也促使高校保卫部门必须想方设法加强安全防范,降低校园发案率,确保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

(三)传统安全防范存在被动性

传统的安全防范主要包括人防、物防和技防,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手段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确保了校园的平安稳定。但这些防范手段不仅要花费巨额的费用,而且仅仅是从外部来确保学生的安全,从根本上说这些手段都属于被动防范,并不能使学生获得安全防范知识和能力。只有真正让学生拥有并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才能变被动防范为主动防范,才能从根本上降低案事件发案率。

目前高校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的途径,有讲座、安全课程、宣传栏等,但是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大多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缺乏必要的安全防范知识。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安全防范课程没有严格的训练和考核要求,学生没有认真学习或听讲;二是学生认为校园里是净土,人员素质较高,不会有坏人;三是思想重视不够,认为这些侵害现象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四是认为校园里有安保人员,安全防范是他们的事,与己无关;五是传统的安全宣传方式具有局限性,不能做到经常性的安全提醒。

三、保卫微博在校园安全中的作用

(一)开通保卫微博有助于促进保卫部门提高服务质量,改善与学生的关系

微博出现之前,对于学校的意见和建议,学生大多会通过自下而上逐级反映的方式来传达信息,这种方式耗时较长,甚至有时候学生反映的问题也得不到学校的重视。问题得不到解决,导致学生对学校的信任感和归属感不强。在微博时代,师生可以通过微博及时把校园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反映给学校,如果校方不加以重视和妥善解决,就会引起大量的围观,给学校管理带来舆论的压力。这就迫使学校各部门必须做好服务工作,尤其是保卫部门必须关注学生的利益,要主动通过微博及时收集校园中出现的安全问题,要主动回应学生反映集中的安全问题,并组织力量加以解决。保卫部门由以前的等学生报案到主动找问题、解决问题,无形中是对本部门工作的促进和监督,也有助于双方加强沟通,更好地理解对方,改善双方的关系。

(二)开通保卫微博有助于保卫部门全面掌握校园安全情况

有三种情况就会导致学校保卫部门不能全面掌握甚至是误判校园安全状况。一是在微博出现之前,学生在校园里遭受人身财产伤害或损失,去保卫部门报案后,由于保卫部门很少会主动和事主联系通报案情的进展情况,学生会认为保卫部门不作为或即使报了案也不管用,导致以后学生发生案事件也不会去保卫部门报案;二是有时学生会绕过学校保卫部门通过公安机关110直接报案;三是有时学生碍于情面,不愿意面对面地指出校园保卫工作存在的问题。而微博出现后,由于其时效性、强大的舆论影响力、沟通的有效性等特点,学生会把保卫部门出现的问题放在微博上,反映给保卫部门,大到发生刑事案件,小到丢了饭卡,都会放在微博上广播一下,希望得到关注和解决。这对保卫部门及时全面了解学校的安全情况,做出相应的部署,及时解决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避免了由小问题发展成较大问题的可能性。

(三)开通保卫微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首先,微博更能吸引学生对校园安全的关注。空洞的安全教程说教,学生既不愿意听,也没什么实际效果,而真实的案例既可以吸引学生去关注校园安全,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可以利用“微博直击警情”的形式,对校园内发生的案事件进行直播,或者对近段时间校园内发生的真实案事件进行公开,并加以分析和提醒,这样会给学生以真实的教育,学生自然会对校园安全加以更多的关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

其次,微博的宣传形式多样,安全提醒效果更好。由于安全问题在校园中的高关注度,如果保卫部门开通微博也会得到学生比较大的关注。保卫部门可以利用“微博小贴士”的方式经常进行各种安全防范知识的传授,包括防盗、防诈骗、防人身伤害、火灾逃生技能等。只要学生关注了保卫微博,那么保卫微博上经常发的安全提醒就可以直达学生本人。由于传统的安全提醒不可能做到每天都宣传到学生本人,因此微博的宣传效果要比传统的方式要更好。

(四)微博有助于保卫部门创新工作方式

例如,可以利用“微博直播室”的形式,对保卫部门近期开展的工作进行介绍,让学生更加了解保卫部门的工作。利用“微博大走访”形式让各科室以微博的形式接受学生网民的业务咨询、工作监督,提供人性化服务。可以利用微博的评论、回复、私信功能,对校园热点案事件、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互动沟通,改善双方关系。保卫微博给保卫工作带来的便利在于以前比较难办的一些事情,现在借助保卫微博可以更容易地完成,比如遗失物品的归还、征集破案线索等 [4]。这些工作项目都可以充分发挥保卫微博影响范围广、影响力大的特点。

(五)保卫微博可以积极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引导舆论

高校是人员高度密集的场所,突发事件的发生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就会引起学生甚至社会的极大关注。开设保卫微博,高校可以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通过微博平台对事件进行及时,学校微博的消息在学生中有着较高权威性、可信性,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加上学校保卫微博往往有着大量的粉丝群,信息一经,便会迅速传播,加上学生之间的相互转发,可以迅速稳定学生情绪,及时引导学生舆论走向,避免媒体猜测及“以讹传讹”现象的发生。同时,通过该平台,微博更能降低学校在处理突发事件时的成本,透过微博表达高校在事件处理中的积极态度,争取善后处理中的有利地位。

四、高校保卫微博的管理

(一)有效管理

1.明确微博定位。定位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微博的关注度和影响力。高校保卫微博的定位应该把准用户群体特点、设计符合受众特征的“板块”,从而更好地贴近受众,得到更加广泛的支持和关注。具体而言,高校保卫微博应形成以警情、安全知识宣传、安全提醒、便民服务、学子交流等为主体的微博设计,满足受众对高校保卫微博的需求。

2.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微博的维护和管理需要科学的组织机制和专业的管理人员。高校保卫微博代表高校形象,因而发表的信息必须要相对规范、严谨。这就需要专业人员与专门机构的支持,明确岗位及管理人员职责,把好信息及回应关口,注重微博沟通技巧,密切关注舆情动态,避免出现过激言论,及时澄清虚假信息。

3.建立完整微博网络。将高校微博看做是一个有机整体,号召师生、学生班级及组织、各单位开通微博,互相建立关注,形成校内微博的内容提供链和观点舆论场,借此推动校内信息公开和舆论监督。

(二)加强经营

1.即时信息。微博最显著的一个优势就是信息的快速传递和扩散,这就要求保卫微博必须恪守这一准则,及时更新与与之相关的信息。对于高校保卫部门而言,就是要做到及时校园警情,提醒师生注意安全,回应学子呼声,做到与学生的关注点契合,抓住学生和社会公众的“眼球”,展现高校保卫部门形象。

2.加强与粉丝的互动。保卫微博要采取学生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警情、知识、问候等信息,或发起投票、活动、讨论、倡议等话题,或通过邀请关注、有奖转发、幸运粉丝等活动,开展与粉丝的多种互动,增强微博的关注度。

3.适当使用网络流行语言。跟准流行时尚运用流行的网络语言可以增添微博的亲和力和交流性,作用不能小觑。最近兴起的“淘宝体”、“元芳体”等一系列的流行昵语的广泛传播,无不体现出网络语言的生命力。高校保卫微博受众为具有青春活力的学生,用语无需严谨规范,偶尔可以使用“粉丝”喜欢的网络流行语,这样不仅能体现出保卫部门的亲民形象,而且更能引起“粉丝”的共鸣,增强信息的传播效果。

4.引导“突发事件”舆论。针对高校突发事件较多这一特点,当出现负面事件时,要善用微博及时事实表明态度,对后续处理进行公布,控制事态继续恶化避免以讹传讹的现象,从而得到广大网友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在危机处理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发表信息的立场和用语,避免招来公众对学校的误解。

5.注重营销推广传播。适时组织“为校园安全提建议”、“随手拍校园安全隐患”等官方微博活动,结合学校重大事件通过引入微博直播、微博大屏幕扩展影响,建立与其他高校官方微博及名人微博的互动,获取社会大众对学校保卫工作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新浪微博注册用户突破3亿 每日发博量超过1亿条[EB/OL].新华网,http:///tech/2012-02/29/c_122769084.

htm,2012-02-29.

[2] 全国公安机关年开微博 800 个质问做秀还是做事[EB/OL].搜狐新闻网,http:///20110216/n279370704.shtml,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