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艺术市场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17 17:24:14

艺术市场论文

艺术市场论文篇(1)

我们应当高度警惕艺术教育投资市场的远景幻象,在诱人的幻象中蕴含着潜在的、充满风险的各种陷阱。

一、市场潜在危机

从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教育管理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开始提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呼吁,许多专家学者及高校教师,都在探索着一条提高祖国未来接班人综合素质尤其是艺术素质的艰辛之路。一时间无论新闻媒体还是官方舆论以及各普通高校,纷纷打出了加强中小学及高校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的旗号,各中小学也开始重视艺术教育课程,同时开始引进专业的艺术师资人才。这无疑给原本相对平静的艺术教育市场,带来了巨大的震动与波澜,于是人们忽然发现艺术教育这块未被发掘的巨大市场的利润空间,大家纷纷举兵,都想在最短时间占领这一市场的尽可能大的份额。然而,在商业运行机制下,任何投资市场都是遵循着各自的游戏规则的:即有利润就必然有风险,风险越大相应利润回报也就越丰厚。艺术教育市场也不例外,在看似巨大的利润空间之下,巨大的市场投资风险陷阱也正在慢慢逼近。

实际上,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的艺术教育从未间断过。艺术人才与艺术教育人才的市场需求,远不是表面看上去的那样紧俏。各高等院校和中小学校也并不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缺少艺术人才,城市中小学的美术音乐教师,相对配备基本齐全。普通非艺术高校中也仅仅是缺少艺术技能教师。而对于艺术理论教师来说,全国务高校并非异常紧缺。这一点从全国高校的文学及语言专业师资配备上就可窥见一斑。因此,对于市场上这一领域人才的需求,往往是人们一厢情愿的猜测而已。

众所周知,目前一些文艺专业团体随着改革进程的推进,纷纷打起了体制改革和企业化及市场化管理、自负盈亏的旗号,紧缩银根,缩减人员编制,关停并转,使得原本就不甚景气的艺术团体,更显得雪上加霜,许多文艺团体长时间无法开展业务活动。各地都存在多演多赔、少演少赔、不演不赔的现象。这种文化艺术市场人才的过剩,必将导致艺术投资市场的危机与陷阱,使得我们看似红红火火的艺术投资出现了膨胀式的泡沫,殊不知,危险就在这美丽的泡沫掩盖之中。目前全国各专业团体如果都真正实行市场化管理,实行自负盈亏的话,笔者斗胆作一预测:恐怕90%以上的演出单位如果不改制都将宣告解散。在新疆,曾经红极一时的某专业剧团,就因其无力在这一残酷的游戏规则中继续生存而导致名存实亡,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解散了;还有些专业剧团近几年来一直饱受资金匮乏的困扰,长期以来业务活动逐年减少,公演期间连基本的投资成本都难以收回,更不要奢望盈利了。省级剧团尚且如此,县一级业余剧团自不必多言。这种带有海市蜃楼般的市场需求,往往像是躲在浓浓云层背后的一线光亮,稍纵即逝。

二、政策机会潜在危机

钻政策的空子,打政策球,利用政策机会,是中国大多数投资者尤其是民营投资机构最为青睐的行为之一。他们一经发现了政府在某一领域出台新政策或新文件之后,便开始寻求各种机会,以求争取在各项配套的规章制度还不完全到位时,先斩后奏,先占领市场。在民办教育政策方面的放宽和关于艺术教育方面舆论宣传力度的加大,尤其是自1999年开始的全国高校的扩招,使得许多高校和民营投资者,出于对政策性机会的盲目追求,纷纷把投资目标瞄准了艺术教育市场,他们在准备并不充分的情况下,匆匆上马,纷纷开设艺术类及艺术教育专业课程,开始大量招收艺术类考生。

笔者自新千年开始,每年先后赴区内外各地招生开始调查,结果表明,全国高校无论民营与公立高校,不论文理科,无一例外,都在招收艺术类考生。尤其一些民营的打着科技学院旗号的理科院校,大量招收音乐表演、播音主持、艺术设计以及文化艺术管理等专业考生。

然而他们却忘记了国家每一政策的出台,总是伴随着许多严格审批与监督机制,尤其是一旦出现过热现象,自然会采取一些限制措施(所谓矫枉过正),以避免发生教育投资过度而导致混乱的现象。正如《新疆都市消费晨报》2004年11月10日以《中国高等教育何以支撑世界之最》为题,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过快提出质疑:“在快速发展、规模倍增的同时,我们不得不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中国高等教育,何以支撑世界之最?……迅速扩大的招生规模,不仅使师资力量面临压力,也给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后勤服务等带来困难。这很可能导致教学质量下降。”②这实际上是预示着一种信号:即教育投资过热已经引起了社会以及舆论界的关注,而教育投资热的主要表现是在艺术教育投资方面。另外,国家教委对于各高校在师资和本科教育及学位授予权等方面,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学位办公室等监管部门,相继出台了一些关于对社会力量办学毕业证书的认可和学位证书的授予资格等规定,限制了一批高校的艺术类招生的数量。据报道: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就已经由自治区教委下发了文件,对于各类免办学校的资格进行监管控制。2004年11月8日《新疆都市消费晨报》以题为《首府为各类民办教育设置进入“门槛”》③详细报道了区教委出台的有关监管规定。再有,对于文艺团体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教育后的职称重新认定考核等措施,这一系列的严格要求,使得许多人过于追求投机利润而陷入了政策陷阱。比如:在我国一些地方政府规定,对于民办教育单位的审批条件首先是土地和书籍的拥有数量,其次是专业教育师资队伍的职称比例与数量,符合这些硬件与软件条件的方可申请办学。许多高校在一边匆忙扩大招收艺术类考生的同时,一边在向教育管理部门申办本科教育审批手续和学士学位授予权;致使真正的艺术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等等,都是走一步看一步,临时拼凑和照搬其他院校的现象较多,以致影响了教学质量。这一现象不在少数。目前,我国几乎所有高等院校都相继开设了艺术类专业,使得一些原本生源勉强维持正常水平的艺术院校,在市场的分流浪潮冲击下,失去了往日的平静,不得不绞尽脑汁去拓宽专业、广开生源,以维持日常的业务开支。

三、专业技术人才潜在危机

我们知道,一个企业、一所学校,除了必要的硬件设施如场地设备等等以外,最为重要的是人才。因为无论企业还是学校,都是由人来进行操作和掌控的。现在人们常说:今天的行业竞争除了对市场的争夺以外,对人才资源的竞争已经成为最主要的竞争之一。因此人才竞争与人才资源的缺乏,将是企业及各大专院校永恒的课题。

正如“在知本时代,企业对高新技术和高精尖人才的追求几近疯狂,魂牵梦萦的都是能拥有别人无法替代的技术,有不可或缺的人才。他们没有留意到,技术和人才作为企业进行市场竞争的两大法宝,在为投资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常使大量优秀的项目消弭于无形。”④。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艺术专业技能与艺术教育本不可能完全划等号。这是因为教育本身是个较为复杂的专业学科,艺术专业技能与艺术教育二者互相牵制又互相独立。正像一个优秀歌唱家未必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声乐教育家,而一个优秀的声乐教育家也不一定是个出色的歌唱家。一些优秀的艺术人才或许在专业技能上是优秀的,但在进入教育领域后,却暴露出诸多方面的不足,以至于默默无闻。于是对于这些人才的过高期望也只能是一个美丽的远景幻象而已。另外,有个别艺术教育人才本可能完成或正承担着某些科研项目,也因其他个别院校的丰厚待遇所吸引,从而使项目束之高阁。

有很多优秀艺术工作者,到了高校后,无法适应高校严格的各种规定而显得无所适从与碌碌无为,特别是许多文艺工作者在专业团体工作多年,绝大部分都有重技能轻理论的现象,而理论水平恰恰是高校最为重视同时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手段,仅此一项,使得许多艺术家在转为教育工作时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不同程度的问题。因而对他们的过高期望,也成为一个美丽的幻影。正如本人拙作中所言:“新型的优秀的教育家不仅仅是精神领袖具有管理能力、领导才能,还应该具备优秀教练员的能力。教育家不光教学生学什么、做什么,并且也能够教导青年教师如何教学生、怎样教,同时还应该能够详细地教给他们教学生如何去正确学习和掌握所学学科的基本要领和基本方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给学生学习怎样学会和掌握知识的正确方法,并给青年教师以认真、细致、耐心的讲解或准确的示范。”⑤很多民营院校及普通高校因急于增加艺术教育项目,不惜重金从社会及其他艺术院校招聘专业人才,在这些专业人才中也因各自的学识水准及修养等因素,使得一些过去没有艺术学科的院校,在开办和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危机问题。这类事件在目前商品大潮的冲击下已不算什么新闻了。因为“高等院校不光是给学生传授知识和各种技能,还要给他们传授学校的教育理念与文化理念,这才是优秀教育家在新时期的新任务。”⑥因此,由于艺术人才问题给许多非艺术专业高校带来的潜在或明显的问题也屡见不鲜,其重要因素还是缺少既能够传授专业技能,同时还具备规范的教学能力与教学经验的艺术人才。

无论是民办还是国家高等院校,经济基础固然重要,不断寻求学校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确是现代高等院校的重要课题与任务之一,但是脱离了直接掌控的能力极限就会使自己原有的稳固基础出现动摇或危机。最后我想引用著名经济学家刘纪鹏所说一句话:“……当你的管理能力、资金驾驭能力、资金的来源不匹配的话,过度的扩张会带来无法承受的信用风险,将使整个庞大产业毁于一旦”,⑦来警告那些急于盲目追逐艺术市场利益的投资者,艺术教育市场投资应当谨慎!

注释:

①④援引《商界》P38、41页,2002年第11期

②《新疆都市消费晨报》D3版2004年11月10日

艺术市场论文篇(2)

二、当代艺术市场的发展对高校绘画授课内容的影响

我国高校绘画教育发展的几十年里,绘画的基础课程一直是以素描和色彩为主,此外,还有课余时间的写生练习,写生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基础知识,是为了将来能够更好地进行创作。教育内容一直沿用写实主义的造型观念,用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事物、表现客观事物的真实性,导致高校学生的绘画语言苍白,缺乏创造力。当代艺术在自身标准缺失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绘画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一般会强调要避弊端及取长补短,即使是这样,每位学生的绘画作业也会因人而异,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教师布置作业是油画静物,有的学生会用印象派的色彩、有的学生进行苏俄式的写实,还有的学生会使用浮世绘的平涂等,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绘画作品徘徊在写实与表现之间。另外,由于受教师授课内容和方式的限制,以及学生自身能力的限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不可避免地进行模仿,使学生自身的绘画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例如当代艺术家张晓刚的“大家庭系列”的单色平涂、曾梵志的“面具系列”和蔡国强的“烟火系列”等作品都成为高校教师教学内容,而这些艺术家的代表性的作品则成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三、当代艺术市场的发展对高校绘画判断标准的影响

艺术市场论文篇(3)

概言之,中国艺术事业的荣辱与兴衰必须依靠艺术市场作支撑,一个良性的市场平台,一方面可以为艺术家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另一方面也会给艺术家提出严峻的挑战与压力;与此同时,市场的优胜劣汰,还会创造出多姿多彩的精品之作,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与艺术追求。在此我们强烈呼吁:全社会尤其是政府要积极支持大众传媒,及时为市场把握先机、适时为那些市场基础好、有收藏投资潜力的艺术品宣传造势,为那些弘扬正气、具有民族精神并取得东西文化认同的艺术家呐喊助威,帮助中国艺术品市场抓住主导权。

二、大众传媒对艺术品市场监督和规范作用

随着艺术品市场的不断成熟和纵深发展,自然地拓展了行业中的不同角色,尽管中国是在没有画廊时就有了拍卖公司这是事实,但时至今日一级市场中的画廊、艺术经纪人、艺博会等都表现活跃;二级市场中的拍卖公司也异样火爆;还有美术馆、艺术馆、鉴定机构、策展人和艺评家、购藏群体等都在积极参与。从理论上来说,在一个成熟的健康的市场体系中,他们应该各司其职,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然而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当代中国艺术品市场已经表现出角色的错落与颠倒。例如,导致了一些艺术家作品在一级市场都没形成影响的情况下,就直接到拍卖会去捣乱;更有甚者是有些鉴定者、策展人和艺评家的沽名钓誉,丧失了中立者的本分与良知,与艺术家或艺术经营者勾结抱团,急功近利,肆意为赝品、伪作或艺术水准不高的作品摇旗呐喊,丢失了基本的艺术公道和职业道德,致使部分艺术品市场呈现出混乱局面。此外,艺术品市场的快速发展,在所难免的会不断出现许多的新问题和新的矛盾。有些问题是法规漏洞与滞后造成的,有一些问题则是诚信、恶意违规引起的。如拍卖法中规定“对拍品真假不负责”的条款,成为某些缺乏职业道德的拍卖公司假画大行其道的护身符,拍场上的恶意炒作、虚假成交等等让不少买家上当受骗。还有由于市场上缺乏权威、公正的鉴定机构和合格鉴定人才,一级市场中真假问题也成了制约市场发展的瓶颈,等等。然而不断涌现出来的问题更多地需要期待规章的约束。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促使人们对精神文化消费的追求,人们在基本的物质生活满足后,对艺术品等精神文化生活产品形成的广泛而迫切的需求,推动着市场行情的不断走高,行情呈火爆态势,但是如果问题不妥善解决好,势必会影响艺术品健康正常的发展。以上这些问题都渴求着媒体的激浊扬清[]。为此我们强烈呼吁:大众媒体必须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自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充当市场的守护神和助推器的角色,通过对信息的公正选取、真实报道、客观评价,将社会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理顺,协调成一个有机整体,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媒体的公信力,市场的诚信力,让消费者放心,经营者欢欣。因为众所周知,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让媒体曝光”这句话的威慑力与震撼力以及社会影响力,大众媒体应该高举“监督大旗”,借助大众传媒的特有权威功能、监督功能,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所具有的多视角、多功能、广覆盖以及直观、综合、可复制等商业化特点,广泛宣传报道,提供实证化、可量化的信息,揭露社会的阴暗现象和消极负面的因素,透过现象揭穿本质,透过消极弘扬正气,成为光明的使者和文明的象征。

三、正确认识大众媒体对艺术品市场的负面作用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大众传媒的产业化和商业化,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自身利益和行业引导的矛盾。有些媒体由于近视眼前利益而人为操纵,带来信息的和内容不能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一些媒体如此助纣为虐,不但阻碍行业的发展,最终葬送的将是他们自己。毕竟,行业有行业的规律,客观、公正是媒体的铁律,艺术媒体也不例外。如果一些媒体自己将客观、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公正置于脑后,那么最终艺术行业也会公正、客观地将他们抛弃。客观地讲,经过长时间徘徊的艺术品行业发展至今确属不易,行业中的诸多不规范现象逐步暴露出来,乃属成长中烦恼。作为媒体,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引导,如何促进规范,不断推动行业做大做强,做行业的守护神和公器,而不是急功近利去讨好利益集团,混淆视听,摇尾乞求短期的一点微利,当然这种丧失原则的做法一时可能会帮助利益集团,但是以牺牲行业、得罪大多数为代价的做法的确是不足为取,试想如果自己都不规范,何谈规范行业呢?

如何切实解决这一矛盾是摆在艺术品市场上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首先是要求媒体自身加强职业道德和员工素养,恪守规范,自觉抵制有偿报道、虚假报道,把握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之外;其次,大众媒体是“当之不愧的受托人”,它受党的信任,受人民之托,他代表的应该是人民的心声,体现国家的意志,他理当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切不可错乱自己的角色,切忌弄虚作假、歪曲事实,浮夸炒作等有违人民和国家的事件发生,只有遵循好媒体的基本规律,切切实实服务行业,经济效益和品牌效益双丰收是必然的。第三,我们的政府也应当代表人民给予媒体多方面的关怀和政策支持,使之根植于大众,立足于社会。大众传媒强调传媒对人和社会的意义,而目前我国正处在一种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大众化的艺术传媒所产生的社会功能略显不足,经常地不排除受利益驱使的人为有意或无意的集体造势和炒作现象,使人们在对艺术品消费渴望的同时,产生了迷惑性甚至恐惧心理,容易失去艺术品的原本意义而成为时尚化的广告宣传品或简单复制品,导致媒体成为浮夸追逐时尚的消极手段,这些不良现象实属正常;与此同时,转瞬时逝的视觉冲击也可能导致艺术家急功近利、追求短步之快的伪劣之作,势必产生假冒伪劣、求新求快、求刺激的快餐文化和流行艺术市场泛滥。在许多艺术作品中,经常地会有艺术家为了迎合媒体、市场和公众,而采用人们熟悉的图像或艺术史上著名的图像当作一种最为常见的方式,挪用、复制和拼贴他人作品,最终导致了市场的肤浅混乱。代表新新人类的波谱艺术,表现的艳俗作品大多缘于此。

总之,过渡的商业化乃至炒作会导致艺术与商业的矛盾。康法文的艺术创作“无目的无功利性”的本质特征遭遇着“唯利是图”的市场天性的排斥。艺术市场的过渡繁荣和经济利益驱使,刺激着画家们超量生产,作品的肤浅与平庸加剧了艺术低级趣味和价值取向的扭曲;大众媒体的不健康炒作使艺术品的生产、创作和消费已不再仅仅是艺术本身的事。然而我们相信,作为“兴在百业之后,衰在百业之前”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将会随着大众媒体的登台亮相,通过多渠道开拓、多途径挖掘、多平台展示,形成利益协调、机制保障,逐步提高艺术家在当地甚至国内国际的知名度和社会定位,建立稳定可靠的商务交易,使艺术品的消费经常地处在媒体的舆论监督下,艺术品生产者、艺术品经营者、艺术评论家等市场各要素有机互动、竞相角逐,精诚合作,市场必将百废待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第1卷人民出版社P124

[2]尧小峰,艺术媒体需要什么[Z]雅昌艺术网专稿2008年5月

[3]尧小峰,艺术媒体需要什么[Z]雅昌艺术网专稿2008年5月

艺术市场论文篇(4)

我们应当高度警惕艺术教育投资市场的远景幻象,在诱人的幻象中蕴含着潜在的、充满风险的各种陷阱。

一、市场潜在危机

从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教育管理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开始提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呼吁,许多专家学者及高校教师,都在探索着一条提高祖国未来接班人综合素质尤其是艺术素质的艰辛之路。一时间无论新闻媒体还是官方舆论以及各普通高校,纷纷打出了加强中小学及高校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的旗号,各中小学也开始重视艺术教育课程,同时开始引进专业的艺术师资人才。这无疑给原本相对平静的艺术教育市场,带来了巨大的震动与波澜,于是人们忽然发现艺术教育这块未被发掘的巨大市场的利润空间,大家纷纷举兵,都想在最短时间占领这一市场的尽可能大的份额。然而,在商业运行机制下,任何投资市场都是遵循着各自的游戏规则的:即有利润就必然有风险,风险越大相应利润回报也就越丰厚。艺术教育市场也不例外,在看似巨大的利润空间之下,巨大的市场投资风险陷阱也正在慢慢逼近。

实际上,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的艺术教育从未间断过。艺术人才与艺术教育人才的市场需求,远不是表面看上去的那样紧俏。各高等院校和中小学校也并不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缺少艺术人才,城市中小学的美术音乐教师,相对配备基本齐全。普通非艺术高校中也仅仅是缺少艺术技能教师。而对于艺术理论教师来说,全国务高校并非异常紧缺。这一点从全国高校的文学及语言专业师资配备上就可窥见一斑。因此,对于市场上这一领域人才的需求,往往是人们一厢情愿的猜测而已。

众所周知,目前一些文艺专业团体随着改革进程的推进,纷纷打起了体制改革和企业化及市场化管理、自负盈亏的旗号,紧缩银根,缩减人员编制,关停并转,使得原本就不甚景气的艺术团体,更显得雪上加霜,许多文艺团体长时间无法开展业务活动。各地都存在多演多赔、少演少赔、不演不赔的现象。这种文化艺术市场人才的过剩,必将导致艺术投资市场的危机与陷阱,使得我们看似红红火火的艺术投资出现了膨胀式的泡沫,殊不知,危险就在这美丽的泡沫掩盖之中。目前全国各专业团体如果都真正实行市场化管理,实行自负盈亏的话,笔者斗胆作一预测:恐怕90%以上的演出单位如果不改制都将宣告解散。在新疆,曾经红极一时的某专业剧团,就因其无力在这一残酷的游戏规则中继续生存而导致名存实亡,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解散了;还有些专业剧团近几年来一直饱受资金匮乏的困扰,长期以来业务活动逐年减少,公演期间连基本的投资成本都难以收回,更不要奢望盈利了。省级剧团尚且如此,县一级业余剧团自不必多言。这种带有海市蜃楼般的市场需求,往往像是躲在浓浓云层背后的一线光亮,稍纵即逝。

二、政策机会潜在危机

钻政策的空子,打政策球,利用政策机会,是中国大多数投资者尤其是民营投资机构最为青睐的行为之一。他们一经发现了政府在某一领域出台新政策或新文件之后,便开始寻求各种机会,以求争取在各项配套的规章制度还不完全到位时,先斩后奏,先占领市场。在民办教育政策方面的放宽和关于艺术教育方面舆论宣传力度的加大,尤其是自1999年开始的全国高校的扩招,使得许多高校和民营投资者,出于对政策性机会的盲目追求,纷纷把投资目标瞄准了艺术教育市场,他们在准备并不充分的情况下,匆匆上马,纷纷开设艺术类及艺术教育专业课程,开始大量招收艺术类考生。

笔者自新千年开始,每年先后赴区内外各地招生开始调查,结果表明,全国高校无论民营与公立高校,不论文理科,无一例外,都在招收艺术类考生。尤其一些民营的打着科技学院旗号的理科院校,大量招收音乐表演、播音主持、艺术设计以及文化艺术管理等专业考生。

然而他们却忘记了国家每一政策的出台,总是伴随着许多严格审批与监督机制,尤其是一旦出现过热现象,自然会采取一些限制措施(所谓矫枉过正),以避免发生教育投资过度而导致混乱的现象。正如《新疆都市消费晨报》2004年11月10日以《中国高等教育何以支撑世界之最》为题,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过快提出质疑:“在快速发展、规模倍增的同时,我们不得不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中国高等教育,何以支撑世界之最?……迅速扩大的招生规模,不仅使师资力量面临压力,也给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后勤服务等带来困难。这很可能导致教学质量下降。”②这实际上是预示着一种信号:即教育投资过热已经引起了社会以及舆论界的关注,而教育投资热的主要表现是在艺术教育投资方面。另外,国家教委对于各高校在师资和本科教育及学位授予权等方面,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学位办公室等监管部门,相继出台了一些关于对社会力量办学毕业证书的认可和学位证书的授予资格等规定,限制了一批高校的艺术类招生的数量。据报道: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就已经由自治区教委下发了文件,对于各类免办学校的资格进行监管控制。2004年11月8日《新疆都市消费晨报》以题为《首府为各类民办教育设置进入“门槛”》③详细报道了区教委出台的有关监管规定。再有,对于文艺团体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教育后的职称重新认定考核等措施,这一系列的严格要求,使得许多人过于追求投机利润而陷入了政策陷阱。比如:在我国一些地方政府规定,对于民办教育单位的审批条件首先是土地和书籍的拥有数量,其次是专业教育师资队伍的职称比例与数量,符合这些硬件与软件条件的方可申请办学。许多高校在一边匆忙扩大招收艺术类考生的同时,一边在向教育管理部门申办本科教育审批手续和学士学位授予权;致使真正的艺术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等等,都是走一步看一步,临时拼凑和照搬其他院校的现象较多,以致影响了教学质量。这一现象不在少数。目前,我国几乎所有高等院校都相继开设了艺术类专业,使得一些原本生源勉强维持正常水平的艺术院校,在市场的分流浪潮冲击下,失去了往日的平静,不得不绞尽脑汁去拓宽专业、广开生源,以维持日常的业务开支。

三、专业技术人才潜在危机

我们知道,一个企业、一所学校,除了必要的硬件设施如场地设备等等以外,最为重要的是人才。因为无论企业还是学校,都是由人来进行操作和掌控的。现在人们常说:今天的行业竞争除了对市场的争夺以外,对人才资源的竞争已经成为最主要的竞争之一。因此人才竞争与人才资源的缺乏,将是企业及各大专院校永恒的课题。

正如“在知本时代,企业对高新技术和高精尖人才的追求几近疯狂,魂牵梦萦的都是能拥有别人无法替代的技术,有不可或缺的人才。他们没有留意到,技术和人才作为企业进行市场竞争的两大法宝,在为投资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常使大量优秀的项目消弭于无形。”④。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艺术专业技能与艺术教育本不可能完全划等号。这是因为教育本身是个较为复杂的专业学科,艺术专业技能与艺术教育二者互相牵制又互相独立。正像一个优秀歌唱家未必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声乐教育家,而一个优秀的声乐教育家也不一定是个出色的歌唱家。一些优秀的艺术人才或许在专业技能上是优秀的,但在进入教育领域后,却暴露出诸多方面的不足,以至于默默无闻。于是对于这些人才的过高期望也只能是一个美丽的远景幻象而已。另外,有个别艺术教育人才本可能完成或正承担着某些科研项目,也因其他个别院校的丰厚待遇所吸引,从而使项目束之高阁。

有很多优秀艺术工作者,到了高校后,无法适应高校严格的各种规定而显得无所适从与碌碌无为,特别是许多文艺工作者在专业团体工作多年,绝大部分都有重技能轻理论的现象,而理论水平恰恰是高校最为重视同时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手段,仅此一项,使得许多艺术家在转为教育工作时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不同程度的问题。因而对他们的过高期望,也成为一个美丽的幻影。正如本人拙作中所言:“新型的优秀的教育家不仅仅是精神领袖具有管理能力、领导才能,还应该具备优秀教练员的能力。教育家不光教学生学什么、做什么,并且也能够教导青年教师如何教学生、怎样教,同时还应该能够详细地教给他们教学生如何去正确学习和掌握所学学科的基本要领和基本方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给学生学习怎样学会和掌握知识的正确方法,并给青年教师以认真、细致、耐心的讲解或准确的示范。”⑤很多民营院校及普通高校因急于增加艺术教育项目,不惜重金从社会及其他艺术院校招聘专业人才,在这些专业人才中也因各自的学识水准及修养等因素,使得一些过去没有艺术学科的院校,在开办和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危机问题。这类事件在目前商品大潮的冲击下已不算什么新闻了。因为“高等院校不光是给学生传授知识和各种技能,还要给他们传授学校的教育理念与文化理念,这才是优秀教育家在新时期的新任务。”⑥因此,由于艺术人才问题给许多非艺术专业高校带来的潜在或明显的问题也屡见不鲜,其重要因素还是缺少既能够传授专业技能,同时还具备规范的教学能力与教学经验的艺术人才。

无论是民办还是国家高等院校,经济基础固然重要,不断寻求学校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确是现代高等院校的重要课题与任务之一,但是脱离了直接掌控的能力极限就会使自己原有的稳固基础出现动摇或危机。最后我想引用著名经济学家刘纪鹏所说一句话:“……当你的管理能力、资金驾驭能力、资金的来源不匹配的话,过度的扩张会带来无法承受的信用风险,将使整个庞大产业毁于一旦”,⑦来警告那些急于盲目追逐艺术市场利益的投资者,艺术教育市场投资应当谨慎!

注释:

①④援引《商界》P38、41页,2002年第11期

②《新疆都市消费晨报》D3版2004年11月10日

艺术市场论文篇(5)

教师是教育市场的核心,但目前我国艺术教育机构的教师认定资格不明确,其中有的是各大院校的教师,有的是艺术院校的在读学生,兼职教学是艺术教育机构老师的主要工作方式。分析教师的组成部分,全职多数是熟人介绍,高学历者比例不大。而兼职教师的情况更加复杂,艺术水平差别很大,多数情况下教育机构只选用他们“认准的人”,缺乏统一的标准。各个机构之间的师资力量更是千差万别。同时,在对外宣传上,教育机构往往对教学人员的教学能力与专业素质等进行夸大描述甚至有编造现象。事实上,正由于没有统一的教师资格认定机制,为教育市场主体的投机行为提供了契机。

(二)艺术教育应试主导性明显

根据国家颁布的有关艺术教育规划,艺术教育应当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陶冶高尚的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但事实证明,一些艺术培训机构在运行过程中脱离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出现了过于偏重考试类培训的运作机制。这种运作机制在培训过程中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核心教育思想,过分强调学生的应试能力与应试技巧,对心灵的塑造与情感的激发不能起到有益的作用。同时,这种运作机制的出现促使艺术教育脱离了既定目标,艺术学习的工具性被过分强调,更有甚者把其看做进入高校的“捷径”。一般而言,升学类艺术培训中存在的经济价值更大、利润更高,人们通常愿意花费更多的成本而获得升学的“敲门砖”,艺术教育的主体也正是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而赚取高额利润。

(三)艺术教育机构地区分布不均衡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艺术教育机构及市场的方向。据统计,我国艺术教育机构主要集中于中东部较发达省份,越是经济发达地区,分布越密集,而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西北部地区则分布很少。在我国、新疆等省份,很多地区没有一个艺术类教育机构。而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有上百家机构存在。更为夸张的是,广州大学城附近的一个村庄就有超过30家的艺术培训机构。这种市场分布的失衡状态,导致“经济发展水平低,艺术教育水平更低”的恶性循环。教育的作用不仅在于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与认知能力,知识更是能够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与助推剂,能推进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柏拉图曾经就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进行过深刻探讨,马克思也曾经提出过“教育水平应当是社会资本的组成部分”的论断。因此,艺术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一个方面,其不均衡发展只会进一步扩大西部与中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

(四)行政机关监管不力

尽管国家法律对民间办学的监管问题有相关规定,但实践中,行政机关监管不到位的情况屡屡发生,尤其是诸多无证办学的机构,只有出现严重问题、被曝光在公众视野后才会引起行政机关的重视。根据相关法律,我国民办教学在审批之前需要到教育主管部门、相关文化部门、工商部门等多个行政部门办理手续。而目前,各个职能部门对艺术教育市场主体却持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对于经济效益好的机构交叉监管,竞相分得其中一杯羹,而对于经济效益较差的机构,则互相推诿。

二、艺术教育机构及市场困境的法律分析

如果在一些问题上形不成某种共识,社会上的人就不能互相交往。人类的相互交往,尤其在市场中的经济交往都依赖于某种信任。信任以一种秩序为基础,而需要维护这种秩序,就要依靠各种禁止不可预见和机会主义行为的规则。为了增加现代经济生活的可靠性,大量成文和不成文规则成为了必需品,法律应运而生。在规范艺术教育市场的运行中,最重要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它对民办教育机构的设立、组织和活动等多方面进行了规定,从2003年适用以来,对培养艺术人才、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法律运行过程中的诸多困境,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这一问题背后更深层次的法律原因。

(一)中央立法不完善

1.模糊性规定较多,不利于操作

从中央立法角度来看,目前涉及民间办学的国家性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国家没有专门规制艺术教育市场的法律。《教育法》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级各类教育,适用本法”。兜底性条款的规定把艺术教育纳入到其管理范围之内,它通过第二十六条对教育机构设立的条件进行规定,“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有组织机构和章程,

(二)有合格的教师,

(三)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

(四)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从法律规定发现,在少有的有关民间教育机构设置的国家立法中,“合格”“符合规定标准”“必备”等模糊性词语较多,这种没有严格和明确标准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为行政机关的执法带来了困难。《民办教育促进法》在一定程度上细化了相关规定,但仍然没有达到严格、明确的标准。艺术教育机构的设立资金、场地要求等都没有明确限制,从这点来看,艺术教育机构及市场的不均衡发展有了合理的解释。法律模糊性带来的必然结果是行政机关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因此,在艺术教育机构的设立过程中,权比法大,行政机关的文件比法律条文管用的现象就出现了。政府行为的空间有时会超出立法的宗旨和原意,更有甚者利用可以动用的“社会资源”,通过其他途径获得进入艺术教育市场的资格。很多人希望通过政府、领导的干预,更直接、更有效地满足自己对利益的追求,这必将破坏艺术教育市场的秩序。

2.行政登记制度不完善

虽然我国在民办教育相关法律中规定了登记制度,但相比之下,我国艺术教育的登记制度仍然有较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我国艺术教育机构的登记机关为县级以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这种行政登记是为了行政机关的管理而进行,除了发生争议或者权利人主动要求之外,行政机关没有义务将登记情况主动公开,同时,这种登记不存在特殊的效力,即使实际情况与登记的内容存在差异,这种登记也不能产生任何的效力。登记制度的不完善,必然导致艺术教育机构与学生之间信息不对称,使学生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当权利受到侵害时很难得到保护。完善登记制度,公开艺术教育机构的必要信息,能够给学生在选择之初就提供相应保障,同时也能够避免教育机构相互之间恶意竞争,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

3.立法滞后

法律应当随经济的发展而进步,教育相关法律作为协调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法,对提高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教育法》于1995年开始实施,随着教育问题的日益增多,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立法滞后必然带来立法空白与立法漏洞,不利于艺术教育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地方立法不普及

国家立法的缺失,从另一个方面而言,给地方立法留下了较大的发挥空间。我国很多地方对艺术教育市场的准入都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规定,为法律的实施提供了更高的可操作性。如《北京市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设置管理规定》中第二章第六款:“举办非全日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辅导机构的,其校舍建筑总面积应不少于1000平方米;设备总值应不少于100万元,图书资料不少于1万册。按照不低于20:1的生师比配备专任教师,参照有关规定配备班主任等学生教育管理人员。”地方性立法体系的完善,能够为艺术教育市场提供更好的指导,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这种带有地方特色的立法,通常与地方的市场经济状况相适应,一方面能够充分反映当地的艺术教育市场情况,同时能够更加促进市场的繁荣发展,但这种地方性立法的普及性还有待提高。

(三)行政性立法空白

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决定了行政机关的重要地位。他们通过行政立法、行政执法及行政司法等手段,在发展经济、维护秩序、保护公民利益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行政立法是行政执法与行政司法的基础,没有完善的行政立法,行政执法与司法很难顺利完成。而在艺术教育相关领域,我国几乎没有相应的行政立法,这就决定了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与司法过程中难以发挥自身的职责,行政监管的缺失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同时,行政立法的重要作用还体现在能更好地实施国家性法律。为了更好地促进维护民办教育市场的发展,《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六十六条规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经营性的民办培训机构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而全国性的行政立法至今尚未颁布,行政立法的空白导致行政机关针对艺术教育市场无法可依。缺乏行政机关身影的艺术教育市场必然出现混乱的景象。

艺术市场论文篇(6)

根据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特点,在设置相关课程的时候,不能只单纯地锻炼学生造型基础以及计算机基础等方面等能力,而忽视了与环境艺术设计息息相关的建筑设计,空间比例的美学,以及对结构关系的理解等多方位的知识。应该适当的增加与之相关的关于环境,景观,建筑,空间结构设计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是学生拓展自己的知识和接触面,更好地了解环境艺术设计这门学科,在艺术知识这一短缺面做好积累和沉淀,培养自己的艺术眼光,因为眼光会直接或者间接的反映到一个人的作品中,让别人很轻易地分出优劣,而市场所需要的也正是有想法,有创意有眼光的高素质人才,而不是只会绘图设计的技术宅男。

2改变机械的你教我记的学习模式,创新教学环境

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尤其所具备的相互研究讨论的特点,所以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摒弃机械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除了在做基础的讲解示范之余,也要注重实践,注重学生们自我意识的培养。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的优化和改善教学设备,无论是硬件抑或是软件,增加图书以及资料库,以供学生作为课外的拓展阅读资源,用来开阔视野,积累知识。此外还可以设立实验室,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或是与校外企业建立合作办学模式,给学生提供实训实操的机会,增强其动手和创新的能力。在结束了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之后,老师可以给学生机会组群来讨论,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发言来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和锻炼其创造能力。

3变被动灌输为主动接受知识

传统填鸭的教学方式显然以满足不了市场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需求,老师们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将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个性及创新思维,尊重和理解学生的独特见解,努力营造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加强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自己分析和解决遇到的问题,变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知识。

艺术市场论文篇(7)

马克思曾形象地借喻:“商品价值从商品体跳到金体上,像我在别处说过的,是商品的惊险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当今社会艺术品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已是不争之实,依据马克思所言,当艺术商品实现价值的惊险跳跃时,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艺术品本身,而是艺术品的所有者即艺术家。然而艺术家是市场的中心,没有了艺术家哪有艺术品市场?众所周知,艺术家是艺术品市场成功的中坚力量,艺术经营者是帮助艺术家商业成功的关键因素,艺术批评家对艺术活动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还有大众传媒对艺术品市场产生的不可或缺的守护力量,以及保证其有序发展所起的引导、教育、监督与规范作用。

一、大众传媒对艺术品市场的引导和教育功能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贸易全球化的市场格局下,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然而由于当代中国艺术品市场起步较晚,发展太快,就像冲牛奶或咖啡一样,快速冲泡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泡沫或不够成熟,随之表现的是激进中的市场盲目性。例如在西方对东方文化的需求兴盛及艺术投资热潮的冲击下,中国当代油画市场就存在雾里看花的现象,似乎被国际市场牵着鼻子在走,让话语权掌握在国外人士手中,乃至出现一些国外势力利用艺术加紧对中国的渗透,强行推销他们的审美价值观。更有不可理喻的是有些艺术家为了一味迎合国际人士的意识形态倾向,创作了一些色情味浓、丑陋古怪的作品,成为了收藏者跟风追捧的对象,脱离了中国人的基本审美情趣,致使那些彰显民族精神,饱含民族文化特色又具有创新性的作品深受影响,无容置疑这是一种不健康不成熟的市场折射,所以迫切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迫切需要我们的大众媒体积极正确引导,发挥其权威性、群众性、教育性以及覆盖面广的特点,运用现代化的传媒手段,采用直观浅显、快捷刺激的多角度组合,让社会大众清醒地了解并认知,使其沉浸在一个轻松自觉的享受过程中,形成自觉接受的思考习惯,从根本上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审美标准以及文化需求乃至生活方式,达到影响消费的目的。就像传媒理论宗师马歇尔?麦克卢汉所指出的;传媒是真正的社会教育者,它可以在轻松的视听享受中教育人、改变人,通过有效地宣传、介绍、报道,使艺术品得以迅速传播、流通并扩大影响力和公众注意力,牵引并提高受众的审美力和鉴赏力,激发艺术家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为艺术家与消费者创造一个及时宽松的互动平台。与此同时,还可以借助大众媒体的及时性、快捷性、开放性和重复性等特点,对社会起到“t望哨”的牵引作用,将艺术真正地融入大众传媒的可利用资源之中,创造出新的内容、新的形式与观念,通过媒体报道、网络资讯,向公众宣传、介绍有关信息,解读艺术家,诠释艺术作品,尤其是可以让真正的艺术佳作反复地进入观众的视线产生潜移默化地渗透力,影响受众的认知水平,鉴赏品位;也可有效地挖掘人们选择生活享受的商业价值取向,并使之转化为影响人们个人品位、社会定位尺度的标准,彰显当代艺术品市场对人民生活质量产生的极大影响力。总之,艺术品市场的落脚点是购藏群体,他们才是使艺术品成为现实商品的最后买单人,是一个健康良性的艺术品市场发展的终极目标,艺术欣赏者兼购藏者的市场活动是艺术品生产与流通全过程的终点,有了生产与消费才有市场。

概言之,中国艺术事业的荣辱与兴衰必须依靠艺术市场作支撑,一个良性的市场平台,一方面可以为艺术家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另一方面也会给艺术家提出严峻的挑战与压力;与此同时,市场的优胜劣汰,还会创造出多姿多彩的精品之作,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与艺术追求。在此我们强烈呼吁:全社会尤其是政府要积极支持大众传媒,及时为市场把握先机、适时为那些市场基础好、有收藏投资潜力的艺术品宣传造势,为那些弘扬正气、具有民族精神并取得东西文化认同的艺术家呐喊助威,帮助中国艺术品市场抓住主导权。

二、大众传媒对艺术品市场监督和规范作用

随着艺术品市场的不断成熟和纵深发展,自然地拓展了行业中的不同角色,尽管中国是在没有画廊时就有了拍卖公司这是事实,但时至今日一级市场中的画廊、艺术经纪人、艺博会等都表现活跃;二级市场中的拍卖公司也异样火爆;还有美术馆、艺术馆、鉴定机构、策展人和艺评家、购藏群体等都在积极参与。从理论上来说,在一个成熟的健康的市场体系中,他们应该各司其职,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然而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当代中国艺术品市场已经表现出角色的错落与颠倒。例如,导致了一些艺术家作品在一级市场都没形成影响的情况下,就直接到拍卖会去捣乱;更有甚者是有些鉴定者、策展人和艺评家的沽名钓誉,丧失了中立者的本分与良知,与艺术家或艺术经营者勾结抱团,急功近利,肆意为赝品、伪作或艺术水准不高的作品摇旗呐喊,丢失了基本的艺术公道和职业道德,致使部分艺术品市场呈现出混乱局面。此外,艺术品市场的快速发展,在所难免的会不断出现许多的新问题和新的矛盾。有些问题是法规漏洞与滞后造成的,有一些问题则是诚信、恶意违规引起的。如拍卖法中规定“对拍品真假不负责”的条款,成为某些缺乏职业道德的拍卖公司假画大行其道的护身符,拍场上的恶意炒作、虚假成交等等让不少买家上当受骗。还有由于市场上缺乏权威、公正的鉴定机构和合格鉴定人才,一级市场中真假问题也成了制约市场发展的瓶颈,等等。然而不断涌现出来的问题更多地需要期待规章的约束。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促使人们对精神文化消费的追求,人们在基本的物质生活满足后,对艺术品等精神文化生活产品形成的广泛而迫切的需求,推动着市场行情的不断走高,行情呈火爆态势,但是如果问题不妥善解决好,势必会影响艺术品健康正常的发展。以上这些问题都渴求着媒体的激浊扬清。为此我们强烈呼吁:大众媒体必须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自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充当市场的守护神和助推器的角色,通过对信息的公正选取、真实报道、客观评价,将社会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理顺,协调成一个有机整体,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媒体的公信力,市场的诚信力,让消费者放心,经营者欢欣。因为众所周知,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让媒体曝光”这句话的威慑力与震撼力以及社会影响力,大众媒体应该高举“监督大旗”,借助大众传媒的特有权威功能、监督功能,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所具有的多视角、多功能、广覆盖以及直观、综合、可复制等商业化特点,广泛宣传报道,提供实证化、可量化的信息,揭露社会的阴暗现象和消极负面的因素,透过现象揭穿本质,透过消极弘扬正气,成为光明的使者和文明的象征。

三、正确认识大众媒体对艺术品市场的负面作用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大众传媒的产业化和商业化,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自身利益和行业引导的矛盾。有些媒体由于近视眼前利益而人为操纵,带来信息的和内容不能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一些媒体如此助纣为虐,不但阻碍行业的发展,最终葬送的将是他们自己。毕竟,行业有行业的规律,客观、公正是媒体的铁律,艺术媒体也不例外。如果一些媒体自己将客观、公正置于脑后,那么最终艺术行业也会公正、客观地将他们抛弃。客观地讲,经过长时间徘徊的艺术品行业发展至今确属不易,行业中的诸多不规范现象逐步暴露出来,乃属成长中烦恼。作为媒体,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引导,如何促进规范,不断推动行业做大做强,做行业的守护神和公器,而不是急功近利去讨好利益集团,混淆视听,摇尾乞求短期的一点微利,当然这种丧失原则的做法一时可能会帮助利益集团,但是以牺牲行业、得罪大多数为代价的做法的确是不足为取,试想如果自己都不规范,何谈规范行业呢?如何切实解决这一矛盾是摆在艺术品市场上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首先是要求媒体自身加强职业道德和员工素养,恪守规范,自觉抵制有偿报道、虚假报道,把握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之外;其次,大众媒体是“当之不愧的受托人”,它受党的信任,受人民之托,他代表的应该是人民的心声,体现国家的意志,他理当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切不可错乱自己的角色,切忌弄虚作假、歪曲事实,浮夸炒作等有违人民和国家的事件发生,只有遵循好媒体的基本规律,切切实实服务行业,经济效益和品牌效益双丰收是必然的。第三,我们的政府也应当代表人民给予媒体多方面的关怀和政策支持,使之根植于大众,立足于社会。大众传媒强调传媒对人和社会的意义,而目前我国正处在一种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大众化的艺术传媒所产生的社会功能略显不足,经常地不排除受利益驱使的人为有意或无意的集体造势和炒作现象,使人们在对艺术品消费渴望的同时,产生了迷惑性甚至恐惧心理,容易失去艺术品的原本意义而成为时尚化的广告宣传品或简单复制品,导致媒体成为浮夸追逐时尚的消极手段,这些不良现象实属正常;与此同时,转瞬时逝的视觉冲击也可能导致艺术家急功近利、追求短步之快的伪劣之作,势必产生假冒伪劣、求新求快、求刺激的快餐文化和流行艺术市场泛滥。在许多艺术作品中,经常地会有艺术家为了迎合媒体、市场和公众,而采用人们熟悉的图像或艺术史上著名的图像当作一种最为常见的方式,挪用、复制和拼贴他人作品,最终导致了市场的肤浅混乱。代表新新人类的波谱艺术,表现的艳俗作品大多缘于此。

总之,过渡的商业化乃至炒作会导致艺术与商业的矛盾。康法文的艺术创作“无目的无功利性”的本质特征遭遇着“唯利是图”的市场天性的排斥。艺术市场的过渡繁荣和经济利益驱使,刺激着画家们超量生产,作品的肤浅与平庸加剧了艺术低级趣味和价值取向的扭曲;大众媒体的不健康炒作使艺术品的生产、创作和消费已不再仅仅是艺术本身的事。然而我们相信,作为“兴在百业之后,衰在百业之前”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将会随着大众媒体的登台亮相,通过多渠道开拓、多途径挖掘、多平台展示,形成利益协调、机制保障,逐步提高艺术家在当地甚至国内国际的知名度和社会定位,建立稳定可靠的商务交易,使艺术品的消费经常地处在媒体的舆论监督下,艺术品生产者、艺术品经营者、艺术评论家等市场各要素有机互动、竞相角逐,精诚合作,市场必将百废待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第1卷人民出版社P124

艺术市场论文篇(8)

2.艺术设计和市场经济相辅相成

在一些美术设计院校的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们认识到许多学生没能够真正站在市场的角度上进行思考,其设计的作品包含太多理想化与艺术化成分,缺乏实践性。由艺术设计产生的作品最终会因其经济性而成为商品,而对商品进行审美的主体是消费者,而不是艺术设计者。同时,商品审美的客体是实用品,而不是艺术品。在设计课程上,其艺术设计作业呈现形式只是效果图或者模型,设计草图或者各种实际解决方案比较少见,设计变成了比较纯粹的审美概念。从评价基准角度来说,产品设计可以对各个设计要素进行最适合的调整,而不是对效果图或者模型制作优劣进行比较。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不能靠艺术美的造型来实现。提出了最新优秀产品设计审查基准,即为审美性、安全性、独创性、功能与操作性、品格、品质、妥当的价格以及同使用环境协调等。企业的产品开发设计与教学设计存在一定差异,而教师和学生对实际开发程序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不了解,会用美的造型设计来取代其他设计要素。而艺术应该与技术相统一,培养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的艺术修养,并且还能运用科学技术进行实用性的复合型艺术设计,使得艺术设计融入到市场中,实现艺术设计的自身发展。

艺术设计的本质目的在于人,而不是商品。艺术设计应该以人为本,努力为人类创造理想的生活条件。另外,艺术设计必须遵循客观法则以及自然规律。艺术设计不能缺乏科学性,而且应该先考虑其科学性,再对其艺术性进行考虑,否则会使得设计落空。艺术可以为政治提供服务,但是设计其必须为经济提供服务。然而设计与艺术之间并不等同,与市场经济联系密切的学科,尤其是艺术设计学,应该给予经济原理的应用指导作用足够的重视。艺术设计可以将产品的科技含量、艺术含量与审美附加值提高,创造更理想的经济效益,所以很多艺术设计专业较为重视材料相关的课程,特别是在职业教育领域的课程,更注重实践环节,注重实用性,为了配合市场经济,在艺术设计的专业教学上做出了很多的改革。以高职艺术类《装饰材料性能与应用》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为例,将工作情境为载体,由简单到复杂,从了解到掌握,依据工作内容组织教学,摒弃传统单一记背的方法,合理采用案例导入,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每个学习情境都是针对某一类或某一些装饰材料。以在各岗位工作任务中的典型性应用来设计依据业务谈判、设计、施工等工作任务中装饰材料应用的情况,侧重选购材料、鉴别材料、应用材料、概算成本等能力的培养,构建了任务项目及相应的考核及评价标准。这种方法就完全反映了以市场需求和发展为基础,摒弃了普通艺术设计学校曾经单纯的模式,使得艺术设计融入到市场中。

因此,我们必须主动将知识经济的社会特点把握好,让艺术设计打上信息时代的烙印。同时,运用艺术手段与科学手段实现生活文化中精神空间的拓展,从而完成艺术设计的时代使命。

艺术市场论文篇(9)

二、中国油画市场发展潜力的具体体现

1.经济的发展为我国油画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不仅国家的综合国力得到了增强,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中国艺术市场也变得火热,尤其是油画作品更是受到了海内外收藏家的喜爱,很多国外的油画爱好者也对我国油画产生了兴趣,这让我国油画艺术迈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契机

2.油画的艺术特点为我国油画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推动作用

我们从油画的艺术特点中看出油画是从西方国家传播而来,中国艺术市场是把油画当做“舶来品”,这样油画市场的发展必然带动其他艺术市场的发展。比如西方的油画市场发展较快,其市场非常规范化,这必然会对我国油画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让我国油画市场得到迅速发展,而油画市场的发展也就带动了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

3.人才的多样化为我国油画市场带来了发展动力

我国油画人才种类较多,创作风格各异,这给我国油画市场带来了发展动力。下面,我具体介绍一下我国油画人才的类别:第一,以徐悲鸿、李铁夫、林风眠为代表的老一代油画家。他们是油画发展的奠基人,其作品更是油画市场中最有收藏价值的。第二,以董希文、何孔德为代表的时代油画家。在时期,绘画环境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其作品多以红色题材为主,他们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历史价值。第三,以靳尚谊、吴冠中为代表的当代油画家。他们的油画作品都是拍卖市场上的优秀作品,有很强的收藏价值。第四,以陈丹青、王沂东为代表的流派油画家。他们的作品是各具特色,都有自己流派的特点。目前,我国油画人才辈出,创作了很多优秀的油画作品,这为我国油画市场提供了发展动力。

4.收藏家群体为中国油画市场带来了发展活力

对我国油画作品感兴趣的不仅有民营企业家和海外收藏家,还有国内的中青年人,这样的收藏家群体让我国油画市场更加有活力。因为这部分人不仅收入高,地位也高,他们有很强的艺术修养,对油画有很强的鉴赏能力。他们对中国油画作品的价值有很深的定位,他们认为目前国内油画价格与其它艺术品价格相比较,还有较大的升值空间,他们投资购买油画并开展油画展览和拍卖活动,给中国油画市场带来了活力,也让国内油画作品流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机会。

艺术市场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J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1-0055-02

20世纪70年代,“Arts Marketing”在英美艺术界开始流行,在此之前则普遍使用“Art Business”。“Arts Marketing”作为一门学问开始被人研究是在1976年,英国人克斯・迪格写了一本书,名为《Marketing the Are》,这成为艺术市场学研究的标志性事件。

“Arts Marketing”,译为艺术市场学,也称“艺术品营销”“艺术品市场营销”。艺术市场学就是对艺术市场全面科学的研究,从学科意义上来说,艺术市场学应当成为艺术学整个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

艺术市场学不是―门纯理论的思辨学科,而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探寻艺术市场的性质和结构,以及艺术的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运行机制和运动规律,从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按照艺术市场的规律,指定科学的经营管理政策,促进艺术市场和艺术经济的发展。因此,研究艺术市场学要把握以下原则:

理论和实践结合。既然是一门应用学科,艺术市场学研究要将基本理论、基本规律的研究、阐释,与艺术品交易实践,即实际的艺术商业活动结合起来。艺术市场学必须以实践为基础,通过调查和研究艺术市场现象,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分析综合,形成理论的总结,要立足于实证,解决“怎样做”的命题,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丰富理论。

以发展的眼光进行整体的研究。艺术市场的产生和发展与政治、经济、文化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研究艺术市场学不能脱离社会的整体环境,要从整体出发,用综合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研究。艺术市场学的研究,不能只限于基本理论和历史的研究,要着眼发展的趋势和未来,加强预见性的研究。

多学科角度寻找特性。艺术市场学涉及了经济学、营销学、广告学、管理学、社会学、美学、心理学、法学等多门学科,它们的知识相互交叉、结合,是跨学科的。因此,研究艺术市场学要站在多学科的角度,分析它的一般原理和普遍规律,同时把握它的特殊规律性。

艺术市场学包含艺术市场史和艺术市场学史的研究、艺术品营销的管理和策略等问题、艺术市场的发展趋势以及艺术市场学的原理等,其内容大致包括:1.研究各国艺术市场和艺术市场学的发展历程。2.研究艺术市场的管理。阐明市场管理的原理、性质、内容和不同经营模式的管理特点及管理方法,为经营者提高管理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参考。3.研究营销策略。阐明不同营销策略的形式、特点、存在条件、适用范围等,为经营者按自身的营销特点优化经营策略提供依据。4.研究艺术商品的属性、质量判断标准和价格形成原理和制定价格的具体方法等,为经营者和消费者,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5.研究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心理,为艺术品营销商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提供依据。6.研究市场信息和行情预测,为经营者制定市场营销、管理、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7.研究画廊、拍卖行、艺术博览会、博物馆、美术馆的经营模式,为具体的经营者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和绩效优化策略提供依据。8.研究艺术品投资和收藏。阐明投资原理、类型、性质、方法和手段,阐明艺术品鉴定的方法以及收藏的内涵、目的、途径等,为艺术品的投资和收藏提供方法的参考。

艺术市场学是了解艺术商业、艺术市场,掌握其规律性的基础。随着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艺术必然要面向市场,艺术家也必须走进艺术市场,了解艺术市场的基本规律,可以引导艺术家的创作,同时促使他们有效的与市场打交道。

艺术市场学是为艺术市场的提供理论指导,推动艺术市场的发展。艺术市场学研究艺术品营销、艺术市场管理和发展,这为艺术市场的运作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艺术市场健康规范的发展。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艺术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根据社会的需要,学习和掌握科学的艺术经营手段和方法,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更好的进行艺术经营和服务,推动艺术市场的发展。

艺术市场学是全面认识艺术的必要环节。以往人们的研究,只是把艺术作为一种观念、一种意识、一种精神话动,因此一直作为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来研究,或者从审美的角度进行研究,这是不全面的。而艺术自诞生之日,便和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艺术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两重性”,它既是一种精神生产活动,也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艺术市场学的建立,促使人们摆脱为艺术而艺术或者视艺术为纯精神产品的偏狭认识,抛弃艺术家耻于言利、鄙视商业行为的不切实际的清高,全面正确的认识艺术的本质及其表现方式。

艺术市场学的研究是促进和繁荣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品进入市场,以艺术市场学作为理论指导,正确处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积极开发和利用艺术资源,有利于开拓和发展艺术市场,推动经济的发展,促进和繁荣文化事业。

参考文献:

[1]《艺术市场学》[M],章利国,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2]《艺术市场学概论》[M],李万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艺术经济学导论》[M],顾兆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艺术市场论文篇(11)

开幕式上,中国院赵塔里木副院长为论坛致词。他说,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我国文化艺术市场的繁荣,文化体制的改革为表演团体、演出机构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剖析音乐艺术市场现状及发展态势对未来的演艺市场能够提供理论基础和客观的研究依据。希望通过此次论坛,对文化艺术市场的发展有一个清晰透彻的分析,为我国文化艺术教育和文化产业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该院李西安教授、首都经贸大学党委书记申建军教授、西安音乐学院王平副院长、中国戏曲学院白光耀副院长、文化艺术出版社社长查振科博士以及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周世斌副院长都一一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