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标准化建设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25 14:59:52

标准化建设论文

标准化建设论文篇(1)

2就业指导课程标准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2.1课程观———以学生为中心

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求职时的社会环境、所在地区及国家的当前就业形势;清楚个人的职业理想与社会进步的关系;知道职业生涯发展的内涵;建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择业观念;根据社会的需求和个人的特点合理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提高社会适应力;树立市场经济就业意识;掌握一些求职方法和面试技巧;培养创业能力,掌握创业知识;知道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对于大学生们来说,通过就业指导课程进行自我探索、制定自身职业发展的路径,努力实施,不仅是一种自我教育,更是一种职场准备。因此,就业指导课程标准化建设,整体思路要地体现出引导性,关注高校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这种引导性不仅要引导学生实现个体的发展,而且要引导学生群体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规划,使学生关怀他人、关心社会发展和祖国的命运。课程应重视职业环境的变化对个人的影响,要根据不同地域、不同经济文化背景及不同专业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课程应客观地面对学生的职业心理成长;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分析求职过程中的情感;解析学生因社会生活的变动而带来的道德观的改变。总的来说,就业指导课程要以学生职业生涯和人生的发展为出发点组织、实施日常教学,立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及职场知识的实际应用,立足职业与生活紧密结合,强调实效性。

2.2能力本位的质量观

就业指导课程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强调职业选择能力、职业能力思维、职业道德、职业心理健康、人际沟通能力、法治意识、求职竞争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等。因此,课程标准化的建设应体现围绕各项职业能力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等内容。同时,课程内容要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围绕能力与素质结构的整合性。将相关学科知识整合和人格发展按体系向学生传授。

标准化建设论文篇(2)

二、标准化是综合管理的有效手段

标准化工作在综合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管理提升的关键。以某燃气公司所属分公司为例,分公司管理包括计划管理、生产管理、工程管理、质量安全管理、物资采购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各个方面。在实际管理活动中,需要接触大量重复性且多样化的人、事、物、信息等,要做好管理工作,提升管理水平,就必须把这些人、事、物、信息加以综合分析,进行优化,以最快、最佳的结果完成实际工作,即建立完善“企业标准化”。企业标准化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或重复使用规则的活动”,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企业标准化与企业规章制度的不同之处在于,企业标准化就是依据管理规章制度,明晰流程、管理权限、工作标准、工作职责、任职要求等内容,对于企业管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能够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企业标准化其实就是“管理标准化、流程标准化、工作标准化”。通过采取统一、简化、协调和最优化的方法,解决各个岗位按什么样的方式做、做到何种程度、达到什么要求的问题,最终实现每个岗位业务的管理标准化程度,这就是管理标准化。在管理标准化的基础上,根据每个岗位从事的业务范围,明晰工作界面、管理权责、关键控制环节、风险隐患等工作过程,这就是流程标准化。针对岗位业务,从工作目标、内容、业务衔接、工作方法、考核内容等方面制定如何开展业务的标准,同时明确责任、执行、监督主体,这就是工作标准化。因此,标准化是规范管理行为的科学依据,通过制定企业标准,可以对计划、生产、工程、安全等方面的各个环节进行更为科学的管理,有效的引导员工的日常行为,确保业务规范、有序、高效的完成。

标准化建设论文篇(3)

一要深刻领会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基本精神

标准化建设管理体系的基本精神,就是以公正高效树检察权威,以改革创新添机制活力,以人民满意为最终目标。权威是检察机关通过执法办案体现的对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对不稳定分子的震慑力、对社会的公信力。权威是发挥检察制度优越性的客观需要,检察机关特别是基层检察院只有具有较高的权威,才能有力打击犯罪,有力维护社会和谐,有力促进经济发展,体现出检察机关的宪法定位。权威的实现有赖于检察机关严格遵循法律规定,刚直不阿、不偏不倚、迅速及时履行职能。公正高效是体现检察公信力的实践基础。加强机制建设是检察机关“四个体系”建设的重要落脚点,是保障各项工作充满生机、稳步推进的规范举措,是检察机关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基层检察实践看,要保障检察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不断注意对已有鲜活经验的客观总结,注意对内在规律的理性思考,逐步探索建立结构紧凑、具有逻辑性、操作性强的业务、队伍和事务标准化管理体系。人民满意是检验和衡量检察工作的最高标准,是体现社会主义检察机关先进性的重要指标,是体现检察机关核心价值的关键所在。人民满意有赖于内强素质,不断改革创新,构建和完善规范有序的管理体系,规范执法行为,不断提高检察干警执法能力和水平;有赖于外塑形象,严厉打击各类犯罪行为,全力维护群众合法利益,彰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品质,从而内外互动,赢得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理解、支持和尊重。

二要掌握标准化建设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

基层院的标准化制度体系主要由办案流程化体系、岗位责任及工作标准、各项工作制度和操作文件四部分组成,其中岗位责任及工作标准是基础,是落实各项工作制度的具体依据;操作文件是落实制度的工作规范或操作规程,是具体的程序要求和实体标准,也是对办案流程体系的分解和细化;办案流程化体系是保障办案质量、提高诉讼效率、实现公正执法的核心标准。在制度体系中规定了绩效管理考核办法和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分别对执行岗位责任、办案流程和各项制度进行考核,实现提高质量和效率、改进工作的目的。

基层院的制度体系将全部检察工作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分解和组合,明确可测量和检验的岗位职责,明确各个岗位承担的过程、过程标准及检验标准。以岗位为基点,运用过程方法对各个关键工作过程进行控制,确保工作过程的实施和实施结果符合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对全部工作岗位和工作流程进行梳理,明确相互间的关系,对相互关联的工作过程作为系统加以明确识别,必要时进行过程再造,以提高实现标准化建设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

三要制定具体、科学、规范的标准化制度体系

按照每个岗位职责明确、每个部门、每个人的工作目标清晰、每个办案流程科学严密、每个工作环节程序合理正确、过程控制主体明确、考核评价体系运转良好、工作效率和质量明显提升的标准,使整个制度体系得到贯彻落实,推动各基层检察院各项工作持续科学发展。

首先,对岗位责任和岗位标准制度体系进行量化和具体化,也是对各岗人员进行考核的具体标准,就是要对各项工作进行定岗、定责、定目标、定标准,以此为依据,应用绩效考核办法进行考核和奖惩,达到促进工作、提高效率、保证质量的目的。各基层院应根据机构设置和人员组成情况,制定包括科长、副科长、内勤、综合、后勤等各个岗位的岗位责任及岗位标准。岗位责任和工作标准中应具体规定从中层干部到每一名干警的具体工作责任、职责权限、工作内容及程序、质量、数量及时限等标准、从事本岗位所需要的资格条件等,是实行绩效考核和目标管理的总抓手,也是落实各项工作制度的具体内容,是进行考核和管理的基础性文件。

其二、各项业务工作办案流程是依据刑事诉讼法、高检院的执行刑事诉讼法细则等法律法规和上级院的有关规定而制定的业务工作办案程序,具体规定了办案每一个过程、每一环节的程序要求,是办理各类案件必须遵守的程序规则。办案流程分为各项业务工作流程和办案流程图两个部分,办案流程中具体规定了反贪污贿赂、反渎职侵权、侦查监督、公诉、监所检察、民事行政检察、控告申诉检察等部门主要业务工作的办案流程;办案流程图则是办案流程的图表化,使办案流程更加直观,便于了解和掌握办案流程的全貌和主要节点。各项工作流程与规章制度中的各项业务工作规程有重合和交叉的内容。办案流程中重在规定办案各环节应当遵守的程序规定,工作规程重在解决业务基础方面的问题,应更为具体和明确。

其三、操作文件规定了全部检察工作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标准,既规定了业务工作的具体操作程序,也规定了队伍管理和事务管理的操作方法和标准,其中业务工作操作文件是办案流程的分解、具体化和细化,是落实办案流程的具体操作指南。按照全部检察工作内容要求,应设计包括办公综合、调

研、技术、队伍管理、纪检、后勤管理等各类别的操作文件。每个操作文件分为操作程序和操作标准两个部分,操作程序应具体规定每一项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的目的、适用范围、职责权限和工作记录,是具体的程序要求;操作标准具体规定每一项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的目的、适用范围和实体标准,这里的标准不是工作目标,而是各项工作在实体上应达到的标准。而岗位责任中的工作标准则重在工作完成情况,也就是各项工作的目标要求。因此操作文件是程序和实体相结合的制度规定。操作文件中的质量记录,是检查各项工作执行、落实和完成情况的基本依据,也是对各项工作进行考核的重要参考指标。其中引用的各项工作目标,是实行目标管理的重要抓手,使实行量化考核具有可操作性。其四、制度体系基本涵盖了检察工作的各个方面。党组决策方面的党组会议、检察委员会会议、检察长办公会、院务会等会议制度和规则,特别是规定了重大事项的议事规则及其监督约束制度,是保障院党组进行科学管理、民主决策的规范性文件。办公综合制度包括政务工作管理制度、办公综合工作制度和信息技术管理工作制度三个方面。队伍管理制度包括干部人事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党建、教育培训、奖励等项制度,其中的绩效管理考核办法和目标管理办法,是开展绩效管理考核和目标管理的具体操作规程和考核办法,包括对班子成员的考核办法和对干警的考核办法以及办案质量的考评标准等,以此来对执行各项制度、岗位责任和岗位标准进行考核和奖惩。检察业务规章制度较多,包括控告申诉检察、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审查逮捕、审查和其他业务工作制度四个方面,应根据上级院的有关规定,结合各基层院的实际而制定。廉政制度规定了各岗人员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担负的责任和责任追究办法,是保障队伍清正廉洁的制度规范。后勤管理方面包括财务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赃款赃物管理、车辆管理等方面的规定。

四要加强考核、持续改进,确保标准化建设体系有效运行

标准化建设论文篇(4)

信息工程因为具有灵活性高,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决定了各个具体信息项目会非常的复杂。其高度的灵活性使得工程体系中容易出现问题,更新速度快使得工程监理的内容会随时更新,因此其各个项目的监理工作随着时间和事件的改变而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因此,构建一个有统一标准的工程对其进行监理非常重要,有统一的标准其从业人员在进行工作和改革的过程中都有法可依,能够大幅度地提高信息工程处理的效率,虽然将建立工程细化束缚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范围,但是却能够降低操作的错误概率。此外,工程监理的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极其重要,一定要有很多相关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的技术知识以保证其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监理工作中的问题以提高信息监理工程的使用性。在这样一个具有专业素质人员组成的团队,专门从事信息项目的监理工作,一定要避免部门的重叠和相似部门的交叉,因为该举措能够影响监理工作的严肃性和专业性,同时导致工作小组人员实际从业人员与所需岗位的配比升高。形成专业的信息工程监理机构之后,还应该对其成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培训内容要包括其专业技能的培训和职业道德的培训,同时还要对其管理能力和知识进行培训以提高其监理工程标准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此外,还要让其组员有针对性的涉足某一个领域或者行业,以提高其信息工程监理工作标准化过程中的工作质量,同时有利于其工程监理工作的推广和实行。

2信息工程标准化建设的具体内容

监理工作的标准化表现为对内标准化和对外标准化,对内标准化是指对信息工程的内部管理上,要做到按照统一的标准检测和监督内部员工的一切行为;对外监理的标准化则是指,首先,对于外部企业和外部的合作项目,要做到统一的招标和投标,不因为各种原因排斥或者倾斜于任何一家合作单位,对于相同的合作项目,不因公司的规模大小和资金注入的多少而采取差别待遇。总之,信息工程的监理工作的标准化可以简单的概括为这两个方面,有兴趣的话可以阅读相关的专注进行专门的了解。

3信息工程监理工作标准化

实践与工作成效想要证明信息工程监理化在实践中的效果和作用,任何理论都没有实际的案例来的更加有说服力,所以,特针对此情况,选取了一个符合该情景的案例,供大家一起分析讨论,以便达到更好的阐述效果和目的。该案例具体分析:其一,策划编制工作内容包括:在开展一项工程的监理前,一定要花大量的时间尽可能详细的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和策划工作,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工程工作者,我们要时刻谨记这句话,不能因为单独的贪多求快,就忽略了一项工程的准备工作,当然监理工作的准备和策划,与一项信息工程的前期准备的重要性是无法比拟的,但是也绝不意味着它的准备工作的重要性比较低。一个良好的前期策划和准备,才能引导一项工作的顺利前行,所以,我们在开展工程项目的监理工作前,一定要结合多种因素,对监理工作的具体实施进行详细的编制。其二,统一编制的要求。编制中要遵循的原则是,首先,一定要符合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绝对不能违背各项相关制度,否则,再详尽在科学的监理工作都是空谈,都是无意义的,是无效的。严重的话,甚至是违法的。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是编制的最低标准,满足了最低标准,接下开就要向信息工程监理工作的质量标准靠近了,质量标准有几个方面,但最主要的是全面性和统一性,全面性是指在监理工作的标准进行编制的时候一定要将各种常见和不常见的情形充分考虑进去,否则在监理工作遇到特殊情况的时候,就无法进行管理,当然,无法将各种偶然和必然性全都考虑到,但要尽量的考虑周到;统一性即强调监理的标准要简单明确,不给任何工作中的疏漏以可乘之机。

标准化建设论文篇(5)

检验检疫窗口是各级检验检疫公开办理报检/申报、计费、收费、签发证单、咨询、行政审批等业务的场所。检验检疫窗口标准化、品牌化是这些场所进一步规范和良好形象的展现。检验检疫各级窗口面向广大进出口企业,点多面广,需要统一的规范与服务,更要打出自己的品牌。

文化是一系列习俗、规范和准则的总和,起着规范、导向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检验检疫文化是一种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之内形成的组织文化,它所包含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均为该组织成员所共同认可,检验检疫文化是检验检疫的灵魂,是推动检验检疫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

各级检验检疫部门在推动窗口标准化建设的过程中,打造标准化的窗口和服务化的品牌,是检验检疫规范化的一种体现,并被检验检疫人共同认可的一种活动。检验检疫部门通过实施窗口与文化战略,充分发挥检验检疫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对内形成巨大的感召力和强大的凝聚力,形成检验检疫发展和前时巨大的推动力,对外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社会和市场的认知度和认同感,改善检验检疫生存和发展的市场环境,促进各项检验检疫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文化建设是载体,窗口标准化、品牌化是基础

检验检疫文化作为一种组织文化,是检验检疫机关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形成的一套具有检验检检疫行业特色、时代特征能代表检验检疫广大职工的基本信念、价值取向、管理理念、共同追求等的精神总和。在检验检疫文化建设中,苏州检验检疫部门坚持以学习、教育为核心,以举办各种活动为载体,力争通过丰富多彩活动的开展,着力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参与意识,并使这种文化渗透到每名干部的思想中,体现在对外的形象和干工作的劲头上,从而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加强凝聚力,彰显检验检疫责任,探索检验检疫模式改革,把住产品质量关,加快建设“三区三城”。

检验检疫窗口建设既包括硬件,也包括软件,双重要达到标准化的要求。从窗口基础设施到窗口服务,配备统一的办公设施,打造宽敞、便捷的报检环境,制定完善的管理规定。这些方面是窗口建设的一部分内容,是实现标准化,品牌化建设的基础,是贯彻上级方针、政策,实现科学管理的举措,也是检验检疫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核心价值观的提炼。检验检验检疫的工作任务要靠全体检验检疫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的,检验检疫人员的价值观、道德观、工作观不能统一,那么检验检疫窗口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只能是一句口号,一种形式。

通过窗口的标准化建设,打造检验检疫独特的服务品牌,塑造检验检疫窗口优质、高效、有序的行业形象,进一步培育文明、诚信、廉洁的道德风尚,引领规范、阳光、透明的窗口服务潮流是推行检验检疫窗口标准化、品牌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在建设这些基础的同时,与检验检疫文化建设有效结合起来,借助文化建设这个平台,苏州检验检疫部门从“精鉴明察,修为民,风规自远,敬业至诚”的精神,到“国检”护航,到“国检”引航,到“五区强局,五星争辉”,打造服务品牌,意义更深远,更具有生命力和社会影响力。

三、建设一流窗口、品牌,打造一流检验检疫文化

标准化建设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C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9-0113-02

标准化学校建设是实现校际间、地区间均衡化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若切实实行,将对改变当下我国教育不平等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有可能是突破教育改革瓶颈的新捷径。标准化学校是教育标准化的一部分,标准化学校的建设推动标准化教育的改革,进而实现均衡化教育,这对构建和谐社会无疑也将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关于标准化学校的研究情况,笔者搜集了近十年关于标准化学校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概要性梳理,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一、标准化学校研究材料来源及其方法

对于标准化学校的研究,笔者主要是在中国期刊网(CNKI)上进行文献搜索的,另外少许从百度百科和中国教育网站上查阅的。方法主要是文献综述法,主要梳理并概括从2000年开始至今11年的有关“标准化学校”研究文献。

(一)文献列表

笔者分别以“标准化学校”为输入目标文献内容特征(简称“内容特征”)进行主题、关键词、题名和全文检索,搜索情况如下表(表一):

从表格一可以看出以“全文”为内容特征进行检索,共搜到3 528条相关文献,是最多的;其次是“主题”为内容特征检索,共搜索到67条相关文献;再次是以“题名”为内容特征,搜索到67条相关内容;最少的是以“关键词”为内容特征进行检索,共搜到30条相关文献。由此可见,若想获得最多的文献条目,首选“全文”搜索,有目标的搜索则是主题和题名搜索,精确一点的则是关键词检索。

(二)筛选归类

对搜索结果以“被引频次”进行排序,对被引频次超过一次的文献进行下载,然后筛选,最终确定为49篇,另下载四篇相关文献综述以备参考之用。

针对搜索到的49篇文献,笔者以“文献类型”进行了分类归纳,具体情况如下表(表二):

从分类情况可以看出,49篇参考文献中:报纸类约占总数的65.4%,杂志类约占总数的22.4%,硕士毕业论文占总数的12.2%。从数量上分析,可初步看出,关于“标准化学校”的学术论文研究还不是很多,仅处于起步阶段,若多加调查,研究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关于“标准化学校”的报纸类文章甚多,占所有下载文献总量的绝大部分,由此可以推出“标准化学校”很大程度上是跟政府官员的政绩相关,否则很难引来这么多新闻媒体(主要是机关报纸)的争相报道,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标准化学校”问题也算得上是一个政治问题。

(三)内容分析

1.标准化学校的缘起问题

标准化学校的提出是有其原因的,对于此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探究其历史背景,为今所用。何忠盛认为,“标准化学校”概念的提出,是重点学校制度在我国实行半个多世纪以来,其体制已不再适应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国情,新的国民义务教育体制亟待建立的背景下,本着义务教育的“标准性”特征,为实现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体现义务教育公平性原则的大方向下而产生的。由此可以看出,“标准化学校”是时展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2.建设标准化学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问题

对于标准化学校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问题,许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杨兆山和张海波在其文章中提出,“义务教育的本质特征和教育部下发的文件”是建设标准化学校的必要性,“广大农村恰恰是义务教育发展最薄弱的地区,加强农村地区标准化学校建设,尤为重要和必要”[1]。胡劲松教授从“教育公平的核心理念、义务教育的本质特征及标准化的基本要素与教育公平的理念和义务教育的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适切性”,三方面论述了标准化学校建设的必要性,从“广泛的社会和舆论基础、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依据及一定的财力和物力支撑”三方面论述了标准化学校建设的可行性”[2]。张海波从“教育均衡发展理念、教育民主化理念、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价值旨归及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四方面分析了标准化学校建设的必要性,从“我国各地区标准化学校建设的实践尝试”论述了标准化学校建设的可行性问题。

3.标准化学校建设的模式问题

贾明月从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标准化学校建设的现状分析入手,简要分析了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学校模式建设的理论依据与影响因素,最终提出了“中央、省、县三级政府分担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分配的经费投入模式”;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四种不同类型的“学校和班级规模建设模式”,从“人口数量及学生生源和经济情况、乡镇规模及密集度、交通条件优劣”等方面提出标准化学校布局建设模式[3]。

4.标准化学校的建设标准问题

张海波从标准化学校的概况入手,着重从标准化学校的规模标准、基础设施标准、师资队伍标准和课程标准四方面进行了论述,以美英等发达国家的教育均衡化为例,考量了我国的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体系建设,提出了自己的建设标准。杨兆山教授亦从办学规模、基础设施、师资队伍和课程等方面也作了简要论述。

5.标准化学校建设原则问题

朱雪研先从义务教育理论、教育公平理论和教育均衡发展理论入手,简要论述了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标准化学校建设原则的理论依据。她提出教育经费投入方面要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原则、补偿原则和底线原则;学校发展方面要坚持均衡发展与差别原则、效益性原则、因地因校制宜原则和梯度推进原则;师资建设方面要坚持优先保障教师队伍建设原则和教师队伍建设质量至上原则[4]。另外,余少华还主要就薄弱学校的改造和杜绝办学条件过分超标两个方面提出要贯彻“抑强扶弱”原则[5]。

6.标准化学校实施策略问题

对于标准化学校实施策略问题,杨兆山教授提出了其自己的观点:首先,政府要确保增加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投入;其次,要遵循由区域性向全国性过渡的原则,加强标准化学校建设的理论研究,构建标准化学校体系;再次,要优先加强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的硬件建设,推进教育硬件资源配置的均衡化;更为重要的是,要大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校人力资源配置的均衡化;同时,重点扶持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立足现有学校系统建设标准化学校;另外,需制定建设标准化学校的相关法律法规,以保障标准化学校建设的顺利实施。

7.标准化学校建设面临的矛盾与基本对策问题

胡劲松教授对于标准化学校建设中面临的矛盾,提出了自己的对策。他认为标准化学校建设面临三大矛盾: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矛盾;公共利益需求与个性化教育需求的矛盾;全局同步发展与局部优先发展的矛盾。为此,他提出了自己的基本对策:首先,要通过地方教育立法,确立标准化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中的基础和方向性地位;其次,要通过颁布政府规章,确立政府在标准化学校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突出其制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的职能;再次,在落实和完善公共财政制度的基础上,要通过上下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解决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所需的资金问题;最后,要通过建立社会中介监督和评估机构,充分发挥其对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建设的导向和监督作用。

二、建设标准化学校的反思

对于标准化学校建设,笔者一方面表示肯定,因为这是一件“善举”,但另一方面也表示担忧,因为过去实践和现在的事件难免让人表示担忧。

(一)欣喜的一面

若标准化学校真正的落到实处,那么此举将改变我国在教育领域长期实行差异化的教育发展方式,缓解由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及校际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均衡问题而带来的教育不公平和社会不公平所引发的两极分化与社会阶层之间对立的矛盾,对于构建全面和谐的社会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已在开展标准化学校的建设,尤其是在学校布局调整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3―2006年,浙江、山西、河北及湖北等省教育厅颁发了一系列关于建设标准化学校的相关政策性文件。另外四川、山东、河南、辽宁、青海、宁夏、江苏等省及青岛、贵阳、昆明等地市区,也制定了建设标准化学校的实施方案,取得了一些经验。

(二)忧思的一面

标准化学校建设的社会效益不言而喻,但是过去的教训和当下的事件不得不令人产生怀疑。标准化学校的建设经费谁出?谁愿意出?如何预算?预算的透明度如何?这一系列问题都让人疑虑重重。即使真的建设了一系列标准化学校,但是不是又重蹈“重点学校”、“窗口学校”、“示范学校”等覆辙,本意是想通过建设一批标准化学校,进而带动其他地区学校的发展,树立榜样结果是造成了校际间、地区间、省际间学校发展新的更大的发展差距,催生了新的教育不公平。

三、余论

虽然建成了一批标准化学校,某些相关组织者的单向思维难免造成“千校一面的悲剧”,看似整齐划一,其实是“一刀切”的同一化。而我们最终需要的是标准化下的以个性化、动态化和优质化为特点的多元化学校,标准化学校仅仅是过渡。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过程是艰难的,前途是光明的。建设标准化学校牵涉更多人、更多集团的切身利益,想通过改变教育改变社会的不公平确有点“蚍蜉撼大树”的狂想,真正的关键还在于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方面协调性改革予以配套,否则再好的标准化学校的畅想最终难免会陷入“确伤”的局面,这亦不是我们标准化学校建设之初衷。

参考文献:

[1]杨兆山,张海波.标准化学校:教育均衡发展视角下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24―29.

[2]胡劲松.从等级化到标准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的新趋势――基于广东省的实证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2):36―39.

标准化建设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D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0-0083-04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著名的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同志在2000年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提出了“三个先进性”标准。大理论成果是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正确与否的具体标准,是实践标准的具体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同阶段上设置的正确路标,两者都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落脚点。“三个先进性”标准坚持和发展了“三个有利于”标准,两者本质上是一致的,理论上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

一、“三个先进性”标准与“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一脉相承的

“三个有利于”标准和“三个先进性”标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在不同的形势下,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作出的不同回答:前者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后者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一)实践是“三个有利于”标准与“三个先进性”标准产生的基础

“三个有利于”标准与“三个先进性”标准都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出于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对当时现实实践的迫切需要而提出来的。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正确地回答了“姓‘资’姓‘社’的问题”,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解决了长期困扰在人们头脑中的疑团,从而加快了改革的步伐。可见,“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来自改革开放实践的需要。同样,“三个先进性”标准是同志深入总结历史经验和根据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状况而提出的。从新的历史条件看,国际形势可概括为:政治格局多极化继续发展;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国内形势也可概括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革处于攻坚阶段;社会生活面临深刻变化。这种重大变化,既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严重挑战。党的状况是:党风有所改进,但仍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问题,如政治信念、理论素质、优良传统作风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与面临的形势和党肩负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是不相称的。在这个关键时刻提出“三个先进性”标准来建设党是现实实践的迫切需要,是时代的重大课题。

(二)发展生产力是“三个有利于”标准与“三个先进性”标准的核心

“三个有利于”标准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确定为我们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首要标准。同样,“三个先进性”标准提出把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作为我们党的建设的首要目标。把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根本物质力量,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和观点。“三个有利于”标准和“三个先进性”标准正是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出发,提出了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和党的建设的重要原则。“三个有利于”标准和“三个先进性”标准的核心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对我们党和国家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和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而共同富裕必须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认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其次,大力发展生产力是21世纪更加激烈的世界经济挑战的要求。在人类进入新世纪之际,世界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科学领域正进行新的世界范围的革命,出现了新的重大突破,知识经济的出现,为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加入WTO后,中国不加快发展生产力,努力缩小与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差距,将难以在世界上立足。最后,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并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就在于它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更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否则它就会失去了产生和存在的理由。因此,发展生产力直接关系到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是“三个有利于”标准与“三个先进性”标准的核心。

(三)人民利益是“三个有利于”标准与“三个先进性”标准的落脚点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理论,为我们找到实现共产党人最高价值目标的依靠力量,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只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率领群众、依靠群众向共产主义前进,否则,是不可能实现共产主义的。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邓小平把反映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其他两个有利于的根本落脚点。在这里,邓小平同志强调了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生产力标准与人民利益标准的内在统一性。同志在十六报告中指出:“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三个先进性”标准中,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就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地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把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这是对我们党根本宗旨的新概括。可见,“三个先进性”标准与“三个有利于”标准都是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落脚点。

二、“三个先进性”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标准的与时俱进

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三个先进性”标准在继承“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三个有利于”标准。

(一)“三个先进性”标准从党建工作的高度深化了“三个有利于”标准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作为衡量我们党工作是非得失标准而提出来的,它打破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某些教条式的理解,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如何通过加强党的建设来巩固和发展20年来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政治保障,是我们党面临的艰巨任务。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潮流,把邓小平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新的实践,并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从党建工作的高度回答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和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它使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具有更强的时代性,标志着我们党的建设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三个先进性”标准揭示了“我党的立党之本”,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回顾党成立以来的全部历史,总结党带领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经验,归根到底,就是我们党要坚持“三个先进性”标准。按照“三个先进性”标准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才能“保证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三个先进性”标准揭示了“我党的执政之基”,进一步回答了党应该怎样执政,执政到底为什么的问题。我们党是执政党,我们的执政地位是人民赋予的。我们党能够执政,并且能够执好政的基础,从本质上来说,就在于能够实践好“三个先进性”标准。只有坚持“三个先进性”标准,实践好“三个先进性”标准,才能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巩固执政基础,才能无愧于人民赋予的执政地位。

“三个先进性”标准揭示了“我党的力量之源。”我们党的历史任务、历史地位、历史作用绐终与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只有始终坚持“三个先进性”标准,正确把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把握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把握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才能绐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才能真正保持先锋队的性质,也才能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

(二)“三个先进性”标准是新时期对“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进一步深化

“三个有利于”标准产生的历史背景是在改革开放不久,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整体发展水平还较低。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理所当然地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放在首位。因此,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在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逐渐显露出来,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三个有利于”标准能否在新时期得到更好地贯彻落实,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取决于我们党能否坚持与进俱进: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就必须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就必须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的根本任务和动力。

“三个先进性”标准“敏锐地把握住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采取切实的工作步骤,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紧紧抓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我们党才能真正与时俱进,绐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我们党要想真正成为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就要站在时代的高度,敏锐地把握世界先进文明的发展趋势,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旗帜,始终保持党在思想、理论上的生机与活力,“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我们党要想真正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就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出发,始终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我们党各项工作的第一位,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绐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由此可见,“三个先进性”标准不仅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且从三个方面各自的内涵看,也都更加丰富、更加全面地发展了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同志把共产党的代表性放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层面上,这样就使得我们党代表的“生产力”、“文化”、“人民利益”成为一个层次清晰、范围具体、反映时代潮流的新概念。“三个先进性”标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使我们党紧紧把握住时代脉搏,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的理论基础,是对“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进一步深化。

(三)强调忠实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对“三个有利于”标准的重大发展

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中国先进文化反映了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思想精神上代表了当代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着社会全面进步。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必须全面把握两个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要解放和发展中国的社会生产力,除了要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外,还要遵循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要求,相应地改造建立在旧的经济基础上的旧文化,建立起符合经济发展趋势和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的新文化,以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新世纪,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随着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中国文化产业必须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竞争与循环。我们应以先进文化为导向,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立足生产更多的文化精品,扩大文化产品的对外输出,提高文化和科技在投入产出中的贡献率,提高现代商品中的文化含量和文化附加值,以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另外,以先进文化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也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我们必须努力“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四)“三个先进性”标准为更好地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提供了根本保证

“三个先进性”标准是同志运用邓小平关于经济与政治相互依存、不能顾此失彼的思想来分析和把握新形势和社会结构新变化的体现。因而也就成为新时期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根本保证。

“三个先进性”标准是新时期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核心。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功,并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正是遵循了“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结果。当我们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必然要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进行分析,以使“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能够在新时期继续得到贯彻与落实。因此,“三个先进性”标准就成为新时期对“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政治表述;党正确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坚持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正确把握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坚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正确把握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坚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也就回答了新时期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三个先进性”标准是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理论保证。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方针政策,只有在强大的理论保障下才能转化为中国现代化的动力。尤其是在社会正处于重大变革的今天,我们必须通过理论建设,构建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理论保障体系,巩固2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成果,把新型的社会要素、经济要素纳入到现代化的轨道上来。“三个先进性”标准正是顺应这一要求、解决中国当前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的体现。

“三个先进性”标准是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必然要求。“三个有利于”标准使我国的生产力获得解放和发展。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济基础的变动必然带动上层建筑的变革。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充满着各种崭新的要素,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动,必然对政治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其中,加强党的建设是关键。只有通过加强党的建设,才能使“三个有利于”始终不渝地得到贯彻与落实。如果说“三个有利于”标准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判断标准,那么,“三个先进性”标准则在新时期深化了党建目标,拓展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为进一步开掘和培养执政党的文化基础、社会基础和经济基础提供了理论指导。如果说“三个有利于”标准拓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内涵,那么,“三个先进性”标准突出体现了加强党的建设。只有按“三个先进性”标准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才能使“三个有利于”标准得到更好的贯彻执行。因此,“三个先进性”标准是新时期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根本保证。

综上所述,“三个先进性”标准与“三个有利于”标准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不可分割的,它们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学习、实践“三个先进性”标准就应该与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有机结合、统一起来。这样我们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才能“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注释]

标准化建设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2-7298-02

1 高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与评价的意义

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毕业设计(论文)是被安排在第三学年的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的课程。通过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理论知识的创新实践能力。

2 当前高职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

在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在选题、教师指导、论文撰写、论文评阅和答辩四个环节都存在一系列问题:选题方面,学生所选题目涉及的内容与专业不吻合,论文选题不恰当,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出现雷同的现象;教师指导方面,指导老师的专业领域和学生所学专业不一致,平时疏于对学生的严格管理,导致在设计指导过程中,教师无法胜任毕业论文指导工作;论文撰写方面,学生论文写作水平低,指导教师不能确切把握学生的设计与写作进度;论文评阅和答辩方面,成绩评定还不能完全做到公正和客观,存在评价标准和尺度不一致的现象。

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我院从学院、系部2个层面狠抓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历经三年的改革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3 全面引入ISO9001标准化管理体系,构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控制体系

3.1 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

ISO 9000族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颁布的关于质量管理方面的一组标准,其建立在当今国际流行的、先进的管理理念基础上,其中ISO 9001标准对质量管理体系提出了基本要求。ISO 9000族标准的核心思想是集成了现代质量管理先进理念的八项质量管理原则,该八项质量管理原则被确定为最高管理者用于领导组织进行业绩改进的指导原则,也是企业按照ISO 9001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

3.2 引入ISO9001标准化管理体系,保障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化管理

从2010年开始,学院在教学管理中全面引入ISO9001标准化管理体系,强调采用过程管理的手段来保障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化管理。学院先后制订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检查评估标准,学院、系部及校外三级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在学院层面,教务处负责建立毕业设计(论文)的审查、验收和反馈,利用学院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CRP系统中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从选题质量、毕业设计(论文)等方面进行抽查评价。在系部层面,成立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秘书负责答辩的组织工作,下设若干答辩小组,每组由3-4位教师组成,负责论文的评阅和答辩工作。同时,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老师对学生全程指导。在校外层面,成立外聘专家团队,每年随机按5%比例抽取毕业设计论文进行网上公示,送外校专家评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控制体系,如图1所示。

毕业设计(论文)实施的所有过程通过PDCA循环实现持续改进。通过质量监控,对毕业设计(论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协调解决,有效地强化管理的及时到位,确保毕业设计(论文)各环节的教学质量。

4 创新毕业设计(论文)四个环节指导工作,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4.1 研发创建论文选题库,多重举措对学生选题进行指导

在毕业设计中应尽量选择真实的课题,课题应由校企双方共同确定,课题的来源显得尤为重要。在指导论文选题时,学院要求指导教师做到三管齐下:首先,要求学生结合实习岗位,对生产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毕业设计(论文)的课题,课题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强。其次,结合学院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同时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可以就目前教学科研课题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依据。第三,结合企事业单位生产实际的课题,这些题目是企业迫切需求解决的,学生能够结合生产实际来撰写论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高,优秀的毕业设计(论文)同时可以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

4.2 引入课题查新的手段,保证课题的新颖性

学生选题往往新意不够,可通过课题查新的手段,了解所选课题立项的意义及结果分析,保证课题的新颖性和先进性,同时进行选题论证工作,要求每个学生进入学院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进行论文题目检索,严禁论文选题重名,避免重复低水平的课题研究。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初稿、修改稿、定稿,要经过指导教师至少三次的论文审核,指导教师可以借鉴刊物出版前的论文防抄袭系统进行识别。同时,通过学院图书馆论文系统数据库,进行论文相似度检测,有效防止论文抄袭现象的发生。

4.3开发论文管理系统,进行电子化全程管理

学院组织开发了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将论文选题的申请、提交和公布,全部在系统中完成,论文指导过程进行全程电子化管理,老师利用该系统,录入对学生的指导记录,有效解决了以往QQ等指导途径的缺点。该系统能够完整记录学生论文由初稿到定稿的整个过程,有效防止了论文写作过程中前期过于放松,后期赶进度的现象。

开发的论文管理系统,将学生历年的论文存储在服务器数据库中,方便学生对历年论文的检索,能快速检索历年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及成绩排名,能查看到指导老师全程的指导建议,能查看到答辩老师的评语,最终能有效帮助自动完成分析毕业设计(论文)。系统能保存历年的优秀论文进入数据库,作为校园网图书馆的馆藏资料,这一做法非常受学生欢迎。

4.4 成立答辩委员会,引入公开答辩制度

建立由专业负责人组成的答辩委员会,由系部教学主任任答辩委员会主任,下设若干答辩小组,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评审评价的平台。毕业设计(论文)先进行第一轮的小组答辩,在此基础上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指导教师或评阅教师推荐,产生优秀设计(论文)的候选对象,参加第二轮公开答辩,由答辩委员会具体负责优秀论文的答辩和推荐工作。公开答辩的整个过程,允许师生旁听,邀请相关专业的一、二年级学生参加论文答辩会。这个公开答辩制度,鞭策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重视毕业设计(论文),实现公平竞争。

5 结束语

今后,在校企合作联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和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及其成果的转化应用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 孟飞.高职“四层四段”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7):124.

[2] 杨敏.新建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实践与思考[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86.

标准化建设论文篇(9)

摘要:针对村镇领域农房建造节能减排的客观要求,以绿色建筑构成原理为依据,从技术性、社会性和经济性三个方面构建绿色农房建造标准指标体系。选择灰色聚类评估法中的三角白化权(TWW)函数的灰色系统评价方法对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进行评价,设立评价等级,以实例通过对三角白化权函数的计算,验证了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及可行性,为村镇地区推广绿色农房提供有效依据。

关键词 :绿色农房;灰色聚类;三角白化权函数;指标体系;评价

中图分类号:F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6-1528-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6.062

Evaluation on Green Farmhouse Construction Based on Grey Clustering Method

LIU Hui-ying,SU Yi-kun,GONG Ti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Harbin 150040,China)

Abstract: Taking the objective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 of the energy-saving farmhouse into consideration, we set up the standard index system based on green building principle in techn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aspects. By using the gray system evaluation of trigonal whitening weight (TWW) function of the Grey clustering method, we set up the ranking system for the green farmhous construction evaluation. The validity an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model are tested through the calculation of trigonal whitening weight function so as to offer provis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green farmhouse promotion in rural areas.

Key words: green farmhouse; grey clustering method; trigonal whitening weight; index system; evaluation

收稿日期:2014-12-02

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J19B00)

作者简介:刘卉颖(199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主要从事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电话)13946113649(电子信箱)508454943@sohu.com。

公 婷(198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主要从事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通信作者,苏义坤(1972-),男,吉林长春人,教授,博士,

主要从事工程管理研究,(电话)15945186730。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短缺问题与环境恶化问题日趋严重,由于建筑界与环境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近年来绿色建筑模式的发展与研究已然成为世界建筑领域研究的主流方向。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随着建筑事业的发展,节能与环保方面的压力已逐年增加,建筑业结合建筑材料的生产制造相关耗能比例已达到40%,而其中95%以上的建筑属高耗能建筑。因此,打造绿色建筑已刻不容缓。我国村镇建设规模正日益扩大,但是大部分农村住宅建设为自建房,没有明确的标准,这就导致了在农村住宅建设中存在很多耗能高、不环保的住宅。所以对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进行评价研究对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建筑行业的节能环保以及推进我国农村住宅建设标准化进程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以灰色聚类法中的三角白化函数为评价方法进行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评价研究,建立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评价模型,以实例验证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及准确性,为村镇地区推广绿色农房提供有效依据。

1 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

1.1 绿色建筑研究现状

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筑师首次把建筑理论与综合性的生态系统概念进行整合,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态型建筑”的新兴理念[1]。20世纪90年代,我国首次提出了“绿色建筑”的概念。2012年在国家“十二五”绿色建筑科技发展专项规划中明确提出发展绿色建筑是“以人文本”的思想下转变我国城镇发展模式的战略选择[2]。绿色建筑的标识工作也在近几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截至2011年,全国共有353项绿色建筑标识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取得绿色建筑标识的建筑共计2 674栋,总面积达到3 488万m2。随着绿色建筑的兴起,国内的学者也对绿色建筑做了深入研究。李道增[3]认为绿色建筑的发展应注重实效性,要结合中国自身的国情,应主要从节能、减少资源的利用、场地影响最小化、艺术与空间形式的新主张、智能化、可持续等几个方面进行定义。高升[4]总结了绿色建筑发展的主要趋势,提出在建筑发展中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努力实现向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的转变。理想的绿色建筑不仅是资源和能源节约型的,而且也应该把能源节约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结合起来,使其具备一定自我恢复能力和再生能力。Edwin等[5]建立基于价值工程理论的绿色建筑投资决策模型,并采用模糊识别计算出了目标成本与功能系数,为绿色建筑实际实施方案的优选提供了评价标准。侯玲[6]基于费用效益理论,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并应用灰色聚类法进行评估,提高了评价的效率与准确度。姚润明等[7]论述了绿色建筑的发展背景和发展要点,回顾了国内外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发达国家发展绿色建筑的技术措施、评估方法、激励政策等,展望了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1.2 绿色农房建造研究现状

我国在农村和乡镇的新建住宅中,绿色建筑的实践较少,相关的理论研究也还处于初级阶段。2005年,金虹等[8]从建筑设计和技术手段的角度对比评价了传统的住宅和“生态屋”的各项指标,为绿色农房的建设作了早期探索。2006年,孙佳媚等[9]介绍了绿色村镇住宅从节约用地规划和住宅单体设计的角度进行建设节能、低价、环保的实践情况,为大规模的绿色村镇住宅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10年,吴庆驰[10]对乡村绿色建筑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综述,指出了乡村的绿色建筑在我国仍然处于概念炒作阶段,工程理论研究多,建设实践相对较少。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绿色建筑的研究、绿色建筑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以及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的评价等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依然存在着局限性。绿色建筑的理论在我国已经开始发展并逐渐趋于成熟,但由于绿色建筑的建设技术要求较高,导致适用于村镇的绿色建筑少,有关绿色农房的相关研究就更少。因此,本文基于灰色聚类法中的三角白化函数对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进行研究,建立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评价模型,以实例为基础,为村镇地区推广绿色农房提供有效依据,使得绿色农房建造标准得以实施。

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要对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进行评价首先要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要进行指标的选取。本文以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以及已经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等相关规范为参考对象选取评价指标。根据绿色农房建造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从绿色农房的技术性、社会性和经济性三大方面出发,对绿色农房建造标准的评价指标进行筛选和决定,形成了评价指标的集合。通过专家打分法进行评价指标的预处理,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评价指标进行打分。发放80张调查问卷,其中选择20位农房建造方面专家,20位标准体系设立研究专家,20位绿色建筑方面专家,20位经济研究方面专家。要求各专家对现有评价指标的集合进行打分,通过计算各指标的综合得分高低,选择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评价指标。在筛选指标时依据时效性和适用性原则,最终得到综合得分较高的40项评价指标。

2.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本文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以全寿命周期理论、系统工程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循环经济理论为基础,依据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可持续发展、生态性、技术合理性以及与国内外评价指标相结合的原则,最终得出我国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3 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评价模型的构建

3.1 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评价方法选择

灰色系统评价可以对被研究对象的相应样本观测值进行灰色聚类,通过计算被研究对象关于灰类k的综合聚类系数判断被研究对象的优劣,实现对被研究对象的评价。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评价系统是一个典型的灰色系统,其中的每一项指标都是一个灰数,其评价因素的TWW函数具有线性变化的特征,采用由梯形分布函数简化而成的三角形分布函数,并通过白化权函数的选取使得模型定量化,从而增强了评价模型的可操作性,因此选用灰色系统评价方法对其进行评价。

3.2 三角白化权函数评价域的确定

根据上文已经建立的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评价指标体系,将其分为三个灰类,也就是s=3,分别为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每个级别的具体含义如表2所示。

所对应的等级灰类k(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则为所评价对象——绿色农房建造标准的等级。根据绿色农房建造标准的等级情况,可看出所评价的农房在初期选址、设计、施工以及后续的运营管理中对各项指标和要求的实施情况,并给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4 三角白化权函数评价的实证研究

根据已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某地区绿色农房建设情况为研究对象,根据已有的《绿色建筑评价等级》、《绿色农房建设导则》(试行)以及《中国生态住区技术评估手册》对各项因素划分具体的评价等级标准。得出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评价等级标准的具体情况。列出各项指标的评价等级标准后,根据来自节能、环保、建筑等不同领域的多位专家的打分情况,得出各项评价指标的现实值,并标出其所属等级,如表3所示。

根据公式(5)计算各项指标的三角白化函数,将各指标的实现值带入三角白化函数,算出最后结果。根据计算所得出的各项指标的三角白化权函数值以及公式(6)求得该项目关于灰类k的综合聚类系数,经过计算所得结果如下:

通过对该项目的各项指标的白化函数计算得到的结果可看出该项目的技术性指标和社会性指标得分较高,充分体现了“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该项目得知通过三角白化函数对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进行评价是合理的、可行的。

5 结论

随着我国村镇建设的迅猛发展,以及村镇建设规模的日益扩大,对村镇建筑降低能源消耗和节能环保提出了现实要求,基于此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评级研究刻不容缓。以此为背景,本文对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进行评价研究,构建了建造标准评价模型,为我国村镇地区建设绿色农房的工作提供可行的理论依据及技术路径,具有一定的理论及实践的参考价值。但是绿色农房建设领域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新兴领域,因此,如何建设一个绿色农房建造的全面的标准体系,完善评价模型将是下一步研究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HIKMAT H A,SABA F AL NSAIRAT. Developing a green building assessment tool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Case of Jordan[J].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2009,44(5):1053-1064.

[2] 燕军委.我国绿色住宅评价体系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3] 李道增.21世纪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发展[J]. 城市管理世纪论坛2011会议文集,2011:55-69.

[4] 高 升.绿色建筑发展和推广的国外经验借鉴[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10:53-57.

[5] EdwinH.W.Chan,Queena K.Qian.The market for green building in developed Asian cities——the perspectives of building designers[J].Energy Policy,2009,37(8): 3061-3070.

[6] 侯 玲.基于灰色聚类法的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1:9939-9941.

[7] 姚明润,李百战,丁 勇. 绿色建筑的发展概述[J].暖通空调,2006(11):27-32.

[8] 金 虹,赵 华.严寒地区乡村绿色住宅设计研究[J].绿色建筑与建筑物理,2007:43-46.

[9] 孙佳媚,张玉坤.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在国内外研究现状[J].建筑技术,2008:63-65.

[10] 吴庆驰.乡村绿色住宅研究进展及发展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0(3):264-265.

标准化建设论文篇(10)

当今社会,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战略管理研究向着“重视在变化不定的环境中,各个领域的生存与发展以及与其相关的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转化。

在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进程中,不同的研究领域曾出现过多种战略管理模型。从现有的模型来看,基本上都是根据狭义的战略管理概念提出的,也就是围绕如何进行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控制和战略修正而展开的,各种模型之间只是部分细节上的不同。这样的模型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如果从广义的战略管理概念来看,则似乎在适用性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根据广义的战略管理概念。对某一领域实施战略管理,需要以该领域的整体为管理对象,是对一个领域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管理。在造价管理过程中,应从造价管理机构、造价文化、执业(从业)人员能力和计价规则规范四个方面去认识和研究工程造价领域的战略。

管理战略一经确定,它将成为工程造价管理的核心和中枢,并与管理机构、规范规则、造价文化、执业人员有着指引、反馈和相辅相成的关系。根据管理战略的部署,管理机构能够制定出适合国情和本地区实际的政策、办法:规范规则更具有可操作性;造价文化将能够为造价管理提供理论依托;执业人员能够充分地发挥专业能力。因此,管理战略的确定是工程造价管理的核心问题,它对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这里所提出的造价战略管理模型只是一种新的尝试,把造价管理作为一个系统,从系统的角度去探索系统单元间以及它们与系统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寻求管理、演化过程的途径,使之朝着人们期望的方向发展。利用上述模型,我们可以清楚地把握:工程造价管理,无论其存在多少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管理战略、造价文化、管理机构、规范规则、执业人员业务能力五个方面。在把握其关系的基础上。分别去探索主要问题及其联系,最终求得解决问题的方式。这一尝试对于工程造价战略管理实践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我国工程造价领域的管理战略思路

战略管理,是指将日常业务决策同长期计划决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系列管理业务。造价管理战略是造价主管部门对工程造价计价活动未来发展的一种整体谋划,决定着造价管理的发展方向,涉及国内通用做法与国际惯例的关系、计算规则的确定、可操作性目标的建立等一系列问题。美国著名战略学家安索夫认为,战略构造应是一个有控制、有意识的正式计划过程;高层管理者负责计划的全过程,而具体制定和实施计划的人员必须对高层管理者负责,通过目标、项目、预算的分解来实施所制订的战略计划。从我国的具体国情看,建设部在本世纪初就提出,了我国工程造价领域的管理战略思路:

第一,健全和完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推进工程造价管理机制的改革。要尽快研究和编制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框架。改变目前我国技术标准化建设滞后,特别是高新技术领域标准受制于人的状况,用高新技术标准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结合《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以全面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为契机,推进工程造价管理机制的改革,在由政府指导价转为主要由市场形成工程造价后,要重点组织制定有关配套的法规,规范计价行为。

第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完善《强制性条文》的同时,加快标准的修订步伐,适应技术进步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要建立工程建设标准的复审和修订制度。标准实施后,要实行动态管理,按照最多五年一次的要求,经常性地开展标准复审工作。要跟踪国际标准化的动向、跟踪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向,认真做好对国际标准的转化工作,提高标准的采标率。

第三,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标准化和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技术平台。信息化手段具有传递速度快、传播范围广、运行成本低的优势。标准和工程造价、实施和信息反馈,政府的服务和自身的管理。必须利用信息技术。要建立起实用、高效、统一、协调的标准化和工程造价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全领域的信息资源共享。扩大标准的影响范围,实现标准和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

第四。要提高专业队伍的整体素质。目前我国自己培养的标准和造价管理队伍已有近100万人,要充分发挥这支专业队伍作用,重视新技术、新知识的培训,不断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逐步形成专业队伍和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的机制,推动标准和造价管理工作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标准和工程造价工作完全由政府包办的模式必须转变。政府部门要把该管的事情管住、管好,如:制定标准和工程造价管理的法规制度,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框架,统一计价规则。组织制定与公共安全、公共利益、环境和资源保护等关系密切的标准规范,组织制定为满足政府投资工程需要的计价依据和建设标准,开展强制性标准实施和工程计价行为的监督检查等。同时,要把那些不宜由政府管理的事情如:咨询服务等,交由中介组织、协会等专业机构负责,发挥社会化优势。

第五。加强标准实施和工程造价计价的监管力度。确保标准和计价规范的实施。加强标准实施和工程造价计价的监管力度,是法律法规赋予各级建设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是确保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关键环节。各级建设主管部门要严格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程序和要求。经常性地开展对标准实施和工程造价计价监督检查工作,常抓不懈,严肃执法,依法处理违规行为。

三、造价文化对战略管理思路的影响

造价文化是指在工程造价计价活动中长期形成的共同理念、方式、操作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换言之,所谓建设工程造价文化,是伴随最原始的居住建筑和土木工程的出现和发展,对其建造价格的估算而逐步发展、演变的计价过程、规则、模式和方法。造价文化既是长期传统的计价方式产物,又是现代技术影响的产物。它不是人为制造出来的,而是在传统继承上的扬弃。造价文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因此,造价文化的传承就成为造价文化发展的必然途径。

造价战略根植于造价文化及其背后的社会价值观念。其形成过程是一个将造价管理系统中各种有益的因素进行整合以发挥作用的过程。造价文化的功能影响着造价管理机构,特别是影响着高层管理者的行为选择,从而影响着工程造价管理战略调整方向的选择及其组织实施,因此,造价文化对战略管理思路有着不可剥离的影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它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以及协调功能三个基本功能上。造价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念引导着管理机构的决策者,特别是造价行业的战略管理者自觉地选择符合本行业长期利益的决策,并在决策的组织实施过程中自觉地表现出符合行业利益和规则的行为;造价文化的协调功能主要指在相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引导下,造价领域各层次专业管理人员选择的行为,不仅要考虑相关的经济利益,而且必须要相互协调;造价文化的激励功能主要指工程造价执业或从业人员在计价活动中自觉地按照造价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来调整自己的计价行为。

造价文化的主流体现在要对建设工程施行全过程造价管理。全过程造价管理要求对拟建项目从项目建议书和项目可行性研究到工程招标投标和竣工验收全过程进行科学的管理,这些主流内容,几十年来历经了多次变革,其中几次重大变革形成了中国造价文化的新特点。即是说,中国造价文化的发展不是一种并行不悖、相互隔绝的静止形态,而是一种现代与传统的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发展形态。造价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本身,即可充分说明这一点。

工程造价是工程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建设市场运行的核心内容。《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实施,是落实建设部提出的“以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工程造价管理改革”要求的战略举措。它为由市场形成工程造价提供了先决条件,有利于提高企业自主报价的能力,有利于规范建设市场计价行为,有利于建设市场有序竞争。也有利于国内建设各方主体融人世界建筑市场。人类历史上,每一种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都是在吸纳先进文化的优秀成果之后蓬勃兴起的。工程造价文化是在悠久的历史渊源背景下形成的。要使造价文化对战略管理产生积极的影响,使造价文化发挥其功能,显示其特色,带动整个建设市场步入规范的轨道,就要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夯实工程造价战略管理的基础,为工程造价战略管理提供有效的手段,与此同时,通过塑造工程计价人员的行为规范。提高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发挥其在工程计价中的规范作用,形成实施战略管理的巨大合力。

四、工程造价管理引用战略管理研究的展望

我国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引入战略管理的。国内目前在战略管理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从理论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企业多元化、以资源为基础的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知识理论、基于人本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理论、以复杂性科学为基础的系统理论、和谐管理理论等开始受到高度的重视。通过对战略管理理论发展历程的梳理,可以把握战略管理思想演进的脉络,并对工程造价管理引用战略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战略管理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其主流理论基本上发源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而中国所处的环境与背景因有其一定的特殊性,使得问题的选择与研究结果等方面并不完全同于西方。由此,在战略理论的研究与实践中应注意理论的适用性问题。展望我国工程造价引用战略管理研究的趋势,应该说是前景广阔的。事实上,在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实践中。我们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出战略管理思想。在实际应用研究中,我们应充分考虑到中国特定的社会、经济与文化背景,即战略研究在中国国情背景下如何较好地实现本土化。在重视战略理论在实践中的适用性问题的同时,还要突出强调战略主体在理论运用和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只有这样,才可以使研究更加有效地聚焦于我国现时的造价管理战略问题,并最终获得较理想的研究效果。

在工程造价管理面临新的建设市场环境的条件下。战略管理理论应用到造价管理将会呈现如下特点和发展趋势:

1、制定造价管理战略的施行空间在扩展。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造价管理机构将从全国范围并考虑国际通用做法研究和制定造价管理战略,并从时间和空间角度通盘考虑,即:从时间角度着眼,管理战略不是短期行为;从空间范围看,管理战略要能使各地区具有可操作性,以获得最佳的管理整合效果。

2、造价管理战略具有高度的弹性。战略弹性是基于各地区和本地区现时造价管理办法及施工企业自身的技术经济系统对不断变化的、不确定情况的应变能力,这是战略管理弹性的主要核心部分。造价机构的现时造价管理办法及施工企业自身的应变能力决定了战略管理具有其弹性,制定的管理战略是否具有优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略弹性的幅度。

3、战略目标与各地区现行办法可能有局部的、暂时的不一致。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加之造价管理的底子不是很厚,因此国家制定的造价管理战略目标可能与某些地区的做法有局部的、暂时的不一致,这也是情理之中的现象。但各省市(地区)的总体战略目标应与国家的战略目标一致,局部的、暂时的不一致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磨合、适应,经过过渡期达到与国家战略目标一致的目的。

4、网络信息技术将在战略管理研究中居中心地位。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在分析研究中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可以把不同载体、不同区域位置的信息源以数字化形式贮存,以计算机为载体相互连接。以网络化的方式进行传输,从而达到快捷分析和利用相关资料,最终科学地制定出管理战略的目的。

5、制定战略的主体趋于多元化。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省级、地市级造价管理机构以及行业协会都将成为研究造价管理战略的主体,研究内容、形式、范围、深度由各自把握。但在战略研究过程中的测算、审定、结论、等方面要有一个程序。

标准化建设论文篇(11)

实现档案的信息化是当前档案信息资源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符合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要求,对我国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工作也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最终使我国的档案信息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实现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能够不断的完善档案信息的开发工作,使管理和开发能够融为一体,最终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而建立标准化的档案信息体系是当前档案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下面我们就针对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和实现档案信息化做一个详细的介绍。

一、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概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逐渐成为了促进当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我国信息产业的进步,使我国逐渐形成了社会信息化的格局。而我们这里所要论述的档案信息化就是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在社会逐渐走向信息化的过程中,档案的信息化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这一信息化了的大环境里,档案信息化必定会与其他的社会信息化的相交融。另外,其标准体系的建设也是处在这个大环境之中的,所以它的标准化过程也一定会受到信息技术、电子政务等其他社会信息化组成部分的标准化状态的影响。档案信息化实际上是信息技术和档案管理相结合的产物,而档案的管理工作不仅仅是局限于综合性档案馆中,在其他的领域也有所涉入。由于每个领域或者每个行业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都各不相同,其中所体现出来的不同行业的不同档案信息化的管理特征也就成为了整个行业信息化的重要分支。

二、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

根据某相关研究专家所提出的建立标准体系的框架构想,并与档案信息化管理自身的特点相联系,以国内外的先进研究成果作为依据,将其他领域所建立的现有的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框架作为参考,大胆的建立了一个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框架模型,下面就从其三维框架入手,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信息技术

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已经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它的功能从建立数据库到设置软件系统、操作系统等,功能强大而繁杂。所以,标准体系三维框架中的信息技术维不能够只针对信息技术进行简单的罗列,而应该将其放在档案管理的实际应用中进行分层次的建设。某纲要指出,必须要想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建设明确的划分为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的建设、应用系统的建设、人才队伍的建设等多个方面进行共同建设。而其中档案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系统建设、资源建设以及保障体系建设是与标准应用、信息技术联系得最为紧密也是建设工程中最应该注意的问题。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当前这些因素和档案信息资源所结合的程度将信息技术在档案信息化中的应用划分为应用系统、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以及信息安全等几个方面。

(二)档案管理

档案管理维的细分,就是要根据一定标准,将档案管理分成若干方面。与图书馆领域相比,档案资源的凭证作用,在于档案管理机构的可信性,而归根结底,在于档案管理流程的可信性,因此,档案管理的流程与环节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另外,由于档案管理流程也是基于对文件运动规律(文件连续体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等)的认识,而我国现有档案管理流程是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相一致的,故对档案管理的细分,无论是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档案管理业务流程,还是基于文件生命周期,从本质上说都是一致的。故在档案管理维,总体上适合按档案管理流程进行细分。

显然,这里所指的档案管理是指信息化环境下的档案管理,而非传统的档案管理。基于全程控制的思想,信息化环境下的档案管理不是始自档案交接,而是必须延伸到档案前身――文件的生成。我国传统档案管理的业务流程包括著录、分类(标引)、保管、检索利用、归档、鉴定销毁等环节,其业务起点是档案接收,这显然已不适应信息化环境下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的要求。而我国《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中,则基于全程管理的思想,将整体业务流程分为收集和积累(收集积累、登记)、归档(鉴定、检测、归档)、整理(整理、著录)、移交接收保管(移交接收、保管、利用、鉴定销毁、统计)等部分。另外,文件管理国际标准ISO15489中所列的文件管理全过程包括确定文件系统需捕获的文件、确定文件保存时间、捕获、登记、分类(数字及编码配置、词汇控制)、存储和保管、利用、跟踪、实施处置、记录文件管理过程等部分。

(三)层次领域

任何领域的标准都有层次之分,档案领域也不例外。信息化环境下,档案标准与其他领域标准存在更多的互操作,领域差异造成的档案管理差异要求在关注基础标准、通用标准建设的同时,也要更加关注专业标准。基础标准、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由内向外,构成层次领域维。

在层次领域维,基础标准元素与信息技术维和档案管理维的整体相结合,构成基础标准面,基础标准面作为一个整体沿层次领域维向外辐射,作用于通用标准面和所有的专业标准面。类似基础标准,通用标准也作为层次领域维的一个元素,与信息技术维和档案管理维构成一个面,不过,在该面上的具体标准可由信息技术维和档案管理维上的具体元素来确定。通用标准面沿层次领域维向外辐射,作用于所有专业标准面。专业标准在层次领域维上体现为若干呈并列关系的点,每一个点又与信息技术维和档案管理维确立一个专业标准面,若干平行面共同构成档案信息化专业标准的集合。

三、结束语

三维框架模型只是标准体系的内容描述框架,不能直接用于具体标准制定,能直接用于制定具体标准的是标准体系表。标准体系表是二维层次结构,最低层为具体标准名称。因此,有必要将三维模型转化为二维框架,以便进一步制定标准体系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