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多媒体广告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26 15:45:58

多媒体广告论文

多媒体广告论文篇(1)

关键词 新媒体 广告传播 述评

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广告载体,日益受到了广告主的青睐,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革新,新媒体广告业迅速崛起,相继出现了网络视频广告、富媒体广告、微博广告等多种广告形式。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广告造成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使得广告传播具备了很多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和新特征。

近些年来,很多学者都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广告传播特点进行了相关研究。本文对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大致的回顾与评价。

一、新媒体环境下广告传播研究总体情况

在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 ,以“主题”为检索项,以“新媒体”并含“广告传播”为检索词,选择全部期刊不计年限,共检索到文章288篇。如下表。

从数量和时间上看,最早的研究始于1999年,2006年以前,该方向的论文比较少,从2007年开始,相关研究论文呈显著上升趋势。这种数量的增长与2007年我国互联网使用人数、手机用户数、有线电视数字化用户数的增加有很大的关系。2007年以来,“多样化、个性化、分众化、互动式、体验式”的新媒体广告传播成为了学界研究的热点。

从论文的学科归属来看,论文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传播学领域,研究的议题主要从广告信息的基本特征、广告受众的参与性、广告受众的选择性、广告传播过程的“再中介化”、广告的创意形式、广告营销策略等多种角度对新媒体环境下广告传播的特点进行探讨。

从研究方法上看,目前对新媒体环境下广告传播的研究,占主导地位的是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理论研究主要是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审视新媒体环境下广告传播的特点;实证研究主要是选取案例实证研究,比如选取“博客广告”、“网络口碑营销”、“整合营销广告”等经典案例来对新媒体环境下广告传播的特点进行分析。

通过对以往学者关于新媒体环境下广告传播的研究,笔者发现很少有学者专门选取“新媒体环境下广告传播的特点”这个议题来进行研究,大部分学者都是将新媒体广告传播特点作为论文的一个点来研究新媒体广告或者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广告传播策略。而在实证研究上,学者们在调查研究、实地研究、统计分析等方法的运用上也是比较薄弱的。

二、新媒体环境下广告传播研究的主要议题

1、广告传播内容:海量化

关于新媒体环境下广告传播内容呈“海量化”的新特点,丁俊杰在《媒体新生态环境中的广告传播思想展望》一文中指出:媒体新生态中,海量化的特征体现在媒体商品层面。海量化的内容和平台化的传播渠道,为广告形式的更新和升级提供了土壤和动力。赵艺谦、周晓璐分别在《浅析新媒体时代广告传播新特点》、《浅谈新媒体广告》文章中指出新媒体环境下广告信息无可比拟的储存量和传递量,新媒体广告具有“内容广”的特点。新媒体的出现,给广告传播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使得广告能够承载更多的信息内容传播给受众,新媒体平台海量化的信息也给广告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2、广告传播速度:时效性

新媒体的出现使得广告信息传播速度更加的快捷。以往广告传播需要经过广告策划、制作完成后再将广告到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介平台。而现在,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这样的传播格局,广告信息的传播完全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第一时间出去。例如病毒式营销、体验式营销、关系营销等。

关于新媒体环境下广告传播的时效性,相关学者也提出了一定的见解。例如赵艺谦在《浅析新媒体时代广告传播新特点》一文中就着重强调了新媒体广告信息传播的迅速及时,同时,他也强调了新媒体广告信息“无处不在”的特点。

3、广告传播渠道:多元化、融合化、去中介化

陈培爱、闫琰在《数字化时代的广告传播》一文中提到了消费者接触媒介方式的新变化,使得广告传播方式也随之改变。广告传播手段越来越多样化、融合化。新媒体的种类繁多,这就使得广告主在选择传播媒介时有了更多的选择,不同的广告主会根据产品的特性以及既定消费者人群来选择适合产品营销的传播渠道。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不同媒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从而出现了更多的新媒体平台,多元化的新媒体平台也造就了多元化的广告传播方式。例如网络与视频融合出现了网络视频,这样也就衍生出了植入式广告。

赵艺谦在《浅析新媒体时代广告传播新特点》一文中提到广告传播过程的“去中介化”,就是省去市场调研环节。笔者认为广告传播过程的“去中介化”不仅仅只是省去广告的市场调研环节,它也是一种“不需要大众媒体、不需要卖媒体”的全新的广告传播新趋势。

4、广告传播终端:移动化、整合化

关于新媒体环境下广告传播终端的变化,许多学者都认为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普及运用,广告传播终端有着移动化、整合化的趋势。例如丁俊杰在《媒体新生态环境中的广告传播思想展望》一文中指出终端融合是媒体融合的集中体现,未来平台化的多功能终端将成为主流。由此带来的媒体经营变化和受众使用习惯变化,将进一步带来广告传播的变迁。陈培爱、闫琰在《数字化时代的广告传播》一文中也谈及了广告传播终端整合化的观点,即广告信息的“融合性传播。”此外,该文还提及了广告传播终端移动化的特点,广告投放不再是固定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根据市场和受众来进行精准投放。

传统媒体模式下,受众接受广告信息是在固定时间接触固定内容,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可以全天候的,不受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限制,随时随地接触任意的信息内容。只要目标受众出现在某个媒体终端,广告便会自动投放到面前,受众在获取了相应内容后,又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内容信息的分享。

5、广告传播对象:分众化、精准化

新媒体环境下广告传播的分众化趋势一直都是许多学者研究的议题。例如刘朝阳在《让广告传播进入新媒体时代》一文中指出“网友需求日益多样化,多元化的细分平台也是网络服务商的大势所趋。欧阳康、汪瑜敏在《信息化环境(ICT)下的广告传播与说服》一文中指出信息化环境下的广告传播具有小众化、个性化和多元化趋势,这种小众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形式也越来越多样。而且广告传播也从大众传播向分众传播转变。李刚在《新媒体时代的博客广告》一文中认为大众传播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是分众传播时代,表现在广告业上就是分众广告,即窄告、网络定向广告,科学地分众化投放广告,以更少的更准确的投入获得更大的宣传效果。

今天新媒体之所以如此受到广告主的青睐,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新媒体本身具有能承载广告精准传播所带来的分众化、个性化、高效的传播优势,所以广告受众能够更容易接受广告信息并引起参与性的互动行为,从而达到广告的预期效果。

6、广告传播效果:互动式、体验式

在传统媒体中,广告的传播模式是单向性的强加式的传播。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广告的传播模式已经由单向传播变为了双向传播,而且在传播过程中着重强调互动式的双向传播。现代广告的成功与否已经不再是仅仅取决于传播量,它更注重的是传播效果,即受众的参与性。

关于这个议题,邓超明在《新媒体时代,新广告运动》一文中指出广告的创意在于如何利用新媒体的互动性特征,让观众参与体验并引起共鸣。欧阳康、汪瑜敏在《信息化环境(ICT)下的广告传播与说服》一文中指出“网络媒体比传统媒体更容易实现互动性,广告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很容易进行同步和异步的双向沟通。”

结语

根据对相关研究文章的梳理,笔者发现学界对新媒体环境下广告传播的研究已经有不少的积累,研究的议题也比较多元化,但总体来说,很少有学者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广告传播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研究尚不深入,不成体系,未来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未来媒介发展趋势仍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为主流,在新媒体环境下,广告的形式会更加多元化。未来的广告传播将会更加呈现出受众的参与特色。此外,以网络融合、内容融合以及终端融合为依托、以通信技术为专业平台、以多角色和精确定位为媒介传播形式,正以更为低廉的传播成本和生产模式进入媒介传播新的发展阶段。媒介融合也将成为广告传播的新趋势,媒介融合不仅会改变整个媒介的生态环境,也会改变受众接受信息的习惯与行为,使媒介的运行环境发生质的改变。

参考文献

①丁俊杰,《媒体新生态环境中的广告传播思想展望》[J].《新闻前哨》,2011(1)

②赵艺谦,《浅析新媒体时代广告传播新特点》[J].《经营管理者》,2009(11)

③周晓璐,《浅谈新媒体广告》[J].《中外企业家》,2009(6)

④王琰,《新媒体环境下的广告传播策略研究》[J].《新闻知识》,2012(12)

⑤张幼斌、李亚昕,《新媒体对广告传播模式的影响》[J].《现代广告》,2011(7)

⑥陈培爱、葛在波,《媒介融合时代广告传播的流变》[J].《今传媒》,2011(8)

⑦张品良,《媒介融合催生广告传播十大方式》[J].《现代视听》,2011(2)

⑧欧阳康、汪瑜敏,《信息化环境(ICT)下的广告传播与说服》[J].《广告大观》,2007(4)

⑨孙成,《论新媒体语境下的广告传播策略》[J].《现代视听》,2010(8)

多媒体广告论文篇(2)

近年来,中国学者围绕“广告文明与和谐社会构建”、“新媒体与新广告”、“广告创新与产业升级”三大主流语境,展开了理论与实践的积极探索,并取得丰硕成果。在三大主流语境研究视野之下,学者们对广告伦理现象、广告媒介嬗变与创新状况、广告产业升级进程、广告创意的时代特征等重大命题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探讨,引领了广告业的发展方向,并丰富了广告学学科体系的基本内容。

一、广告伦理重构广告文明传播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大背景下,由于商业利润的驱使,广告伦理的沦丧和缺位导致了问题广告滥觞,致使问题广告和受众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矛盾一个层面。在广告活动中,“广告主的广告信息传播是受利益驱动的‘本能行为’,具有‘有谋而为’的主动性”。统观当前的研究成果发现,对广告伦理的研究主要以“广告伦理”、“广告道德”、“广告文化”、“广告诚信”、“问题广告”、“虚假广告”等为主题来进行展开,核心词汇是“广告伦理的重构”。归纳起来看,对广告伦理的研究集中表现为广告伦理失范的表现、产生原因和重构三个方面。

1.广告伦理失范的表现

广告传播对社会道德、社会价值和社会文化有塑造与维护的积极影响,也有消解与腐蚀的负面作用,有其特殊表现。

其一,广告伦理失范多表现为对传统社会道德的消解。陈培爱教授在《中华传统文化与广告伦理探析》一文中指出:“传统与现代、正面与负面的广告误区与表现,主要包括:广告的失真与夸大、比较广告中的伦理、倡导性广告伦理、针对儿童与妇女的广告伦理、媒介外溢引起的广告伦理界定等”。而史建教授认为:“广告传播活动可以塑造和维护社会道德系统,也可以具有道德消解的作用,可以消解社会信度、摧毁公共道德偶像、粉碎公共的道德理想和信念”。

其二,广告伦理失范也表现为对不良消费文化的吹捧。在广告传播中提倡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宣扬超前消费、奢华消费、另类消费,倡导不健康的消费习惯,强化等级观念,极大地误导了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消费价值取向。

其三,伦理失范还常常表现为制造民族文化冲突,引发新的社会矛盾。许多广告无视历史文化传统,把商业利益置于民族情感之上,有意或无意地使用伤害民族感情的元素、符号、说辞,传播伤害民族情感的信息,制造民族文化冲突,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危害性极大。

2.广告伦理失范的原因

其一,从广告传播角度看,广告信息单向流动的过程,本质上是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三位一体的“利益流动”,以及其背后的“利益分配”、“利益冲突”等相关命题。广告伦理失范的根本原因是广告主和广告对象为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引起的广告利益冲突问题。

其二,从广告监管角度看,中国的广告监管模式是多个监管主体,依据法律和相关广告管理条例来规范广告的合法有序传播。多个监管主体之间总是留有违法广告生存的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广告监管的法律体系相对滞后,面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广告市场并不能发挥应有的市场监管作用,例如,《广告法》所观照的语境是十六年前市场环境,“而且是过于宽泛、主观,实际上等于没有什么意义,对广告弄虚作假缺乏有效而严厉的惩罚措施”。同时,广告监管对象的复杂性为广告监管带来了很大困难,在新媒体环境下,广告主往往通过广告媒介的转移、广告形式的转移、广告内容的变异、广告理念的转移、广告产品的转移来躲避监管。

其三,从广告素养角度看,广告从业人员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尚未真正确立,一旦遇到违法广告行为的经济诱惑,许多广告从业人员就会抛弃职业精神,退而求其次。另外,我国广告受众的广告素养教育相对滞后。广告受众对广告的认知、解读、评判、利用等能力不足,使得广告受众对违法广告缺乏相应的分辨能力,在受到违法广告的侵害后,也缺乏相应的维权能力,这也是许多问题广告得以出现的重要原因。

3.广告伦理的重构

对于广告伦理的重构,近年来,我国学者关注到“整合营销传播”、“公益广告”、“公关广告”、“新广告运动”、“绿色广告传播”、“广告素养教育”与广告文明缔构和广告伦理重构之间的关系,并从理论层面提出了“势能理论”、“广告场理论”、“广告文明传播和广告文化缔构理论”,这些命题的提出。从时间与空间的维度上探讨了“广告伦理重构”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其中。“广告场”理论强调的是广告市场中多角关系的和谐构建与和谐传播。广告“势能理论”关注的是对广告伦理失范本质的揭示,“广告文明传播和广告文化缔构理论”则探讨了在媒介融合时代广告伦理的重构的理论意义与现实途径。这些理论涉及到广告主的理想,媒体的责任感和公信力。广告人的专业精神,广告监管的适时性及受众的广告素养等相关问题。例如,广告监管要处理好监管与发展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因为任何管理体制和法律体系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要顺应社会和监管对象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创新;不但要监管广告行为,制止广告伦理的失范,也要监测社会和行业动态,为广告行业发展提供服务。涉及到《广告法》的修订,广告管理体系的重构,广告监管职能的重新定位和广告管理意识的转变等不能回避的问题。

4.广告文明传播

广告文明传播的基础是广告市场中广告多角关系的和谐建立。广告主应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讲,有理想的广告主,既是社会物质文明的创造者,也是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当广告主真正把企业的理想纳入到社会发展的宏观视野中去的时候,广告文明传播才能得以真正实现;广告媒介部门是广告信息传递活动中的最大受益者,广告主的投入的大多为媒体所得,广告媒介大多大众传媒,其社会公信力令人关注,这种身份决定着广告媒介又是广告传播活动中最大的问责者。

二、新媒体与新广告

在媒介使用上,“手机、电视和网络依次成为受众接触和使用程度最高的三种媒介”,广告主对此做出的反应是对媒介广告预算进行从新分配,新广告媒介的传播地位愈来愈得以彰显,网络广告媒介的主流化和手机功能的泛媒介化趋势凸显出来。

1.网络广告媒介的主流化

网络广告媒介在人们的媒介消费中已占有主流化地位。可从政治、文化、市场三层面来解析。

其一,政治主流化的示范作用。在十七大开幕的当天,会议新闻中心网站、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央视国际等国家重点新闻网站就对十七大进行了图文、视频直播。新浪、搜狐、网易和腾讯等商业网站也链接了大会直播页面,十七大开幕式的直播迅速攀升到各大网站访问量第一位。网络媒体在十七大报道中,印证了自己主流媒体的地位,“从报道内容的准确性与权威性角度,强化了网络在传播国家主流新闻信息上的重要地位。”

其二,文化主流化潮流。网络广告媒介在文化方面的主流化,体现为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力和塑造力。“主流文化是在文化竞争中形成的,具有高度的融合力、强大传播力和广泛的认同的文化形式,它们也是在社会文化中具有主导话语权的文化。”在网络文化极具影响力和批判力的今天,网络文化已参与到主流文化的再创造中,在这个过程中网络文化融人、成长为新的主流文化,这时的网络文化就进入主流文化之列。

其三,市场主流化趋势。在宏观层面上,据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预计,2009年中国综合门户的广告营收规模惯性增长至63.2亿元,增长率为32.4%。2008年,新浪、搜狐、腾讯、网易四大门户广告收入占据了门户广告市场96.2%的份额,市场集中度非常高,显示了中国网络广告媒介市场的成熟。根据dcci预测,2010年将成为网络广告市场的转折点,网络广告营收规模将达到212.5亿元,增长率约为37.6%;2011年,网络广告营收规模会达到305.2亿元,增长率进一步提升到43.6%。

2.新媒体资源的多元流动

新媒体资源的多元流动打造了广告新媒体传播平台,改变了媒体竞争格局,为广告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具体来说新媒体资源的多元流动主要表现是资本、受众、广告、服务等媒介资源向网络广告媒介市场的流动。

其一,资本流动。媒介资本的流向反映了一个媒介市场的盈利能力和资本收益率。近年来,网络广告媒介市场进入有史以来的最大整合期,2007年分众传媒以2.25亿美元收购好耶网络广告公司;新浪在2008年年底对分众传媒非互联网广告业务的收购,可以看作互联网媒介走出互联网的一大进步。由此,媒介覆盖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媒介传播矩阵的进一步丰富,为广告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信息载体和服务手段。可以看出,近年媒介资本的大运作都在网络媒介的参与下完成。

其二,受众流动。受众规模一定程度上决定媒介的市场规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较2008年增长28.9%,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从22.6%提升到28.9%。另据调查,受众看电视和上网的时间分别占其业余时间的64.7%和48.2%,并且由于网络广告媒介的诸多优点,越来越多的受众将通过网络媒介进行互动、沟通和消费。

其三,广告流动。受众向网络广告媒介的流动导致了广告主对广告预算的从新分配。网络广告媒体在网民数量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上,不断涌现多种媒体平台和广告联盟,促使广告形式更加丰富的同时,营销效果也呈现多样化局面。因此,越来越多的广告主认识到网络媒体的价值并开始更多尝试。来自艾瑞咨询公司的数据显示,网络媒体营销地位已经超过广播和杂志,成为第三大媒体平台。该机构还根据网络广告监测系统iadtracker的最新数据研究发现,2008年中国网络广告媒体的品牌广告主数量达到7674个,比2007年的6035个同比增长26.8%,依然保持较快增长。

其四,服务流动。服务流动是指社会资源向网络广告媒介的流动,其中最重要是人力资源、通信资源和媒介内容资源等。2007年12月中国中央电视台与国际奥委会签约,cctv.com获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中国大陆和澳门地区的新媒体转播权,cctv.com也同时成为北京奥运会官方互联网转播机构。

3.手机功能的泛媒介化

目前,我国正式进入3g时代。由此,手机功能媒介化对高速数据业务的技术要求得以实现,手机功能的媒介化得到技术支持,6.7亿手机用户就会成为手机媒介受众。手机功能的泛媒介化,主要是指手机媒介的媒介化经营、传播的大众化、营销和广告功能开发。

其一,手机媒介的媒介化经营。2007年,我国自主研发的cmmb手机电视技术系统开始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终端移动接收实时节目时,画面流畅、音质优美,这一测试成功为我国手机电视媒介的市场经营亮了明灯。“2009年,广电系统主导的cmmb手机电视技术系统已覆盖全国其他300多个城市,建成一个覆盖全国、面对多种移动便携接收终端的手机电视服务系统。”中国的移动通讯巨头也开始积极开拓手机媒介市场,中国移动也获得手机媒体的广告经营资格,随着网络媒介运营商的集约化发展,未来的手机媒介经营形式将会更加灵活多样。

其二,手机媒介传播的大众化。中国第25次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底。手机网民规模2.33亿,占网民总体的60.8%。随着手机上网的大众化,以移动互联网为主的移动数据业务收入,在中国移动通信业务收入中的比重也越来越高,移动搜索等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迅猛。据来自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移动的wap流量达到51.7亿mb,同比增长了100%。另一方面是手机媒介参与大众传播。“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ctr市场研究对中国国民在赛事期间的全媒体接触行为进行了调查,从媒介选择来看,手机电视的收看率达到2.1%,有15%的受众选择通过手机报了解每日的战况。”。

其三,手机媒介的营销和广告功能开发。由于手机媒介的接收终端较为固定,便于广告主与目标消费者获得稳定的沟通渠道;同时,手机媒介实现了部分实名制,广告主可以锁定目标消费者;另外,手机媒介的广告主和受众采取了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广告传播的效果监测更容易实现;在传播特点上,手机媒介的信息传播更短、更快、更符合手机媒介受众的接收习惯。这些特点使手机媒介受到市场的多方追捧。手机广告主要分为手机直投类广告(dm)和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广告形式,前者如短信广告、彩信广告、小区广告、手机报等,在3g大规模商用前都是手机广告的主要形式。然而,随着30的大规模商用,像图片、文字链、视频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广告表现形式将会丰富起来,这些形式将更好的满足品牌广告主的品牌诉求,并发展成为手机广告形式的主流。

三、广告创新与产业升级

数字媒介技术推动下的媒介融合,打破了中国广告的生态。为广告产业升级提供了难得的契机。由此,广告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推进成为中国广告学术研究的又一主流语境。

1.创新广告创意

传统媒介时代是“打断式”的传播时代,广告主在有限的传播渠道内总是打断受众的媒介接触,广告受众也是被动的接受信息。在此媒介环境下,目标受众对广告信息具有逃避的接受心理,为实现广告传播目标,几乎传统的广告创意原则都须包含“独特性”、“原创性”、“震撼性”等这些核心要素,以期实现在广告表现上引起受众的“共鸣”,吸引受众对产品或品牌的关注。然而,“数字媒介中的广告不像电视上商业广告,也许不会突然打扰或耽误读者与受众的观看。”数字媒介赋予受众对信息的主动权,使受众具有强大的信息选择和逃避能力,受众有能力回避广告信息的干扰。广告创意要追随受众目光和心理需求的转移而改变广告表现方式,以适应数字媒介环境带来的变迁。通过受众喜欢的内容,或者让他们参与进来,则更能激发受众对品牌认知的兴趣。为此,数字媒介时代必须创新广告创意。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其一,可体验性成为进行广告创意的指导原则,创造性的提供品牌体验是品牌传播的有效策略。

其二,可搜索性成为广告创意的基本要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搜索技术的不断进步,让曾经作为大众传播时代广告形态支撑的传者和受者信息不对称的广告形态向信息对称的方向不断进发,深刻地改变了广告活动的本质。”也使信息到达的准确性大大提高。

其三,可参与性在广告创意过程中得以完美执行。广告创意的可参与性迎合了数字媒介时代受众的多种心理和媒介接触习惯,能够有效实现广告传播的目标。

其四,可标签性成为广告创意面对的又一重要问题。可标签性作为广告创意的原则,它一方面要实现对受众的分化与区别;另一方面还要对受众进行粘合与重聚,这是数字媒介和受众的破碎与重聚特征使然。

2.创新广告媒介创意

“广告媒介创意的核心就是要使创意成为广告媒介经营和广告媒介选择的核心”,也就是增强广告媒介经营和广告媒介选择的创新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广告媒介经营创意。中国广告媒介的竞争态势已由“跑马圈地”式的扩张粗放增长转向“精耕细作”式的存量集约发展。今天,数字媒介时代已成为现实,无论传统媒介还是数字媒介都要以创意为核心,增强广告媒介经营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对传统媒介而言,首先是要加快自身的数字化进程,努力挖掘数字媒介技术对提升传统媒介竞争力的价值,实现传统媒介的数字化改造。其次是抢夺数字媒介的经营权,像手机电视、付费频道这些数字新媒体的经营对各媒介组织来讲都是新领域,所以传统媒介要争取拿到其经营牌照,以抢占数字媒介经营的先机。再则是加强媒介内容资源的管理意识,内容资源是传统媒介的重要财富,利用数字媒介内容缺乏带来的商机,将这些内容进行售卖、共享、租赁是提升广告媒介经营创新力的一个要点;对数字媒介而言,首先是加快对传统媒介内容的融合,内容资源的短缺是制约数字媒介发展的一大瓶颈,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实现对传统媒介的有效融合。其次是深化数字媒介的优势,互动传播和精准传播是数字媒介的最大优势,数字媒介的经营要将这两点作为提升竞争力的基点。再则是增进数字媒介经营模式、赢利模式、广告模式的探索,数字媒介由概念向现实的演进需要具有可操作性经营模式、赢利模式、广告模式的支撑,推进这些模式的实践和完善,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数字媒介的竞争力。

其二,广告主媒介创意。在数字媒介时代,对广告主来讲,广告媒介创意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是受众中心制。在数字媒介环境中,受众的主动性要求广告传播要将广告目标和受众相统一。其次是网络媒介中心制。数字媒介环境下,对传统广告媒体起补充作用的网络媒介,成长为具有战略性的互动媒介,在媒介选择中,网络媒介成为必不可少的战略性选择。再次是注重网络媒介舆论。随着数字媒介技术支持下的博客、bb8、论坛等网络媒介形式的崛起,在此媒介上形成的媒介舆论愈来愈影响着广告主营销的成败。对商业媒介舆论的主动引导,成为今天倍受人们关注的口碑营销。

3.广告产业升级的实现

我国广告产业近三十年的高速发展,是粗放式的发展,是在外力推动下获得的发展。这种发展使中国广告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产业的辐射性和带动性不强,产业的创造性和创新力不足,无法满足我国经济和社会在未来的发展要求。因此,要实现中国广告产业的持续和谐发展,必须实现广告产业的优化升级,中国广告产业优化升级的路径有以下方面。

其一,引导有实力、有特色、有思路的广告和媒介企业实现集团经营,搭建本土广告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平台是广告产业优化升级的一个路径。

多媒体广告论文篇(3)

近年来,中国学者围绕“广告文明与和谐社会构建”、“新媒体与新广告”、“广告创新与产业升级”三大主流语境,展开了理论与实践的积极探索,并取得丰硕成果。在三大主流语境研究视野之下,学者们对广告伦理现象、广告媒介嬗变与创新状况、广告产业升级进程、广告创意的时代特征等重大命题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探讨,引领了广告业的发展方向,并丰富了广告学学科体系的基本内容。

一、广告伦理重构广告文明传播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大背景下,由于商业利润的驱使,广告伦理的沦丧和缺位导致了问题广告滥觞,致使问题广告和受众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矛盾一个层面。在广告活动中,“广告主的广告信息传播是受利益驱动的‘本能行为’,具有‘有谋而为’的主动性”。统观当前的研究成果发现,对广告伦理的研究主要以“广告伦理”、“广告道德”、“广告文化”、“广告诚信”、“问题广告”、“虚假广告”等为主题来进行展开,核心词汇是“广告伦理的重构”。归纳起来看,对广告伦理的研究集中表现为广告伦理失范的表现、产生原因和重构三个方面。Www.133229.cOm

1.广告伦理失范的表现

广告传播对社会道德、社会价值和社会文化有塑造与维护的积极影响,也有消解与腐蚀的负面作用,有其特殊表现。

其一,广告伦理失范多表现为对传统社会道德的消解。陈培爱教授在《中华传统文化与广告伦理探析》一文中指出:“传统与现代、正面与负面的广告误区与表现,主要包括:广告的失真与夸大、比较广告中的伦理、倡导性广告伦理、针对儿童与妇女的广告伦理、媒介外溢引起的广告伦理界定等”。而史建教授认为:“广告传播活动可以塑造和维护社会道德系统,也可以具有道德消解的作用,可以消解社会信度、摧毁公共道德偶像、粉碎公共的道德理想和信念”。

其二,广告伦理失范也表现为对不良消费文化的吹捧。在广告传播中提倡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宣扬超前消费、奢华消费、另类消费,倡导不健康的消费习惯,强化等级观念,极大地误导了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消费价值取向。

其三,伦理失范还常常表现为制造民族文化冲突,引发新的社会矛盾。许多广告无视历史文化传统,把商业利益置于民族情感之上,有意或无意地使用伤害民族感情的元素、符号、说辞,传播伤害民族情感的信息,制造民族文化冲突,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危害性极大。

2.广告伦理失范的原因

其一,从广告传播角度看,广告信息单向流动的过程,本质上是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三位一体的“利益流动”,以及其背后的“利益分配”、“利益冲突”等相关命题。广告伦理失范的根本原因是广告主和广告对象为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引起的广告利益冲突问题。

其二,从广告监管角度看,中国的广告监管模式是多个监管主体,依据法律和相关广告管理条例来规范广告的合法有序传播。多个监管主体之间总是留有违法广告生存的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广告监管的法律体系相对滞后,面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广告市场并不能发挥应有的市场监管作用,例如,《广告法》所观照的语境是十六年前市场环境,“而且是过于宽泛、主观,实际上等于没有什么意义,对广告弄虚作假缺乏有效而严厉的惩罚措施”。同时,广告监管对象的复杂性为广告监管带来了很大困难,在新媒体环境下,广告主往往通过广告媒介的转移、广告形式的转移、广告内容的变异、广告理念的转移、广告产品的转移来躲避监管。

其三,从广告素养角度看,广告从业人员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尚未真正确立,一旦遇到违法广告行为的经济诱惑,许多广告从业人员就会抛弃职业精神,退而求其次。另外,我国广告受众的广告素养教育相对滞后。广告受众对广告的认知、解读、评判、利用等能力不足,使得广告受众对违法广告缺乏相应的分辨能力,在受到违法广告的侵害后,也缺乏相应的维权能力,这也是许多问题广告得以出现的重要原因。

3.广告伦理的重构

对于广告伦理的重构,近年来,我国学者关注到“整合营销传播”、“公益广告”、“公关广告”、“新广告运动”、“绿色广告传播”、“广告素养教育”与广告文明缔构和广告伦理重构之间的关系,并从理论层面提出了“势能理论”、“广告场理论”、“广告文明传播和广告文化缔构理论”,这些命题的提出。从时间与空间的维度上探讨了“广告伦理重构”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其中。“广告场”理论强调的是广告市场中多角关系的和谐构建与和谐传播。广告“势能理论”关注的是对广告伦理失范本质的揭示,“广告文明传播和广告文化缔构理论”则探讨了在媒介融合时代广告伦理的重构的理论意义与现实途径。这些理论涉及到广告主的理想,媒体的责任感和公信力。广告人的专业精神,广告监管的适时性及受众的广告素养等相关问题。例如,广告监管要处理好监管与发展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因为任何管理体制和法律体系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要顺应社会和监管对象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创新;不但要监管广告行为,制止广告伦理的失范,也要监测社会和行业动态,为广告行业发展提供服务。涉及到《广告法》的修订,广告管理体系的重构,广告监管职能的重新定位和广告管理意识的转变等不能回避的问题。

4.广告文明传播

广告文明传播的基础是广告市场中广告多角关系的和谐建立。广告主应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讲,有理想的广告主,既是社会物质文明的创造者,也是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当广告主真正把企业的理想纳入到社会发展的宏观视野中去的时候,广告文明传播才能得以真正实现;广告媒介部门是广告信息传递活动中的最大受益者,广告主的投入的大多为媒体所得,广告媒介大多大众传媒,其社会公信力令人关注,这种身份决定着广告媒介又是广告传播活动中最大的问责者。

二、新媒体与新广告

在媒介使用上,“手机、电视和网络依次成为受众接触和使用程度最高的三种媒介”,广告主对此做出的反应是对媒介广告预算进行从新分配,新广告媒介的传播地位愈来愈得以彰显,网络广告媒介的主流化和手机功能的泛媒介化趋势凸显出来。

1.网络广告媒介的主流化

网络广告媒介在人们的媒介消费中已占有主流化地位。可从政治、文化、市场三层面来解析。

其一,政治主流化的示范作用。在十七大开幕的当天,会议新闻中心网站、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央视国际等国家重点新闻网站就对十七大进行了图文、视频直播。新浪、搜狐、网易和腾讯等商业网站也链接了大会直播页面,十七大开幕式的直播迅速攀升到各大网站访问量第一位。网络媒体在十七大报道中,印证了自己主流媒体的地位,“从报道内容的准确性与权威性角度,强化了网络在传播国家主流新闻信息上的重要地位。”

其二,文化主流化潮流。网络广告媒介在文化方面的主流化,体现为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力和塑造力。“主流文化是在文化竞争中形成的,具有高度的融合力、强大传播力和广泛的认同的文化形式,它们也是在社会文化中具有主导话语权的文化。”在网络文化极具影响力和批判力的今天,网络文化已参与到主流文化的再创造中,在这个过程中网络文化融人、成长为新的主流文化,这时的网络文化就进入主流文化之列。

其三,市场主流化趋势。在宏观层面上,据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预计,2009年中国综合门户的广告营收规模惯性增长至63.2亿元,增长率为32.4%。2008年,新浪、搜狐、腾讯、网易四大门户广告收入占据了门户广告市场96.2%的份额,市场集中度非常高,显示了中国网络广告媒介市场的成熟。根据dcci预测,2010年将成为网络广告市场的转折点,网络广告营收规模将达到212.5亿元,增长率约为37.6%;2011年,网络广告营收规模会达到305.2亿元,增长率进一步提升到43.6%。

2.新媒体资源的多元流动

新媒体资源的多元流动打造了广告新媒体传播平台,改变了媒体竞争格局,为广告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具体来说新媒体资源的多元流动主要表现是资本、受众、广告、服务等媒介资源向网络广告媒介市场的流动。

其一,资本流动。媒介资本的流向反映了一个媒介市场的盈利能力和资本收益率。近年来,网络广告媒介市场进入有史以来的最大整合期,2007年分众传媒以2.25亿美元收购好耶网络广告公司;新浪在2008年年底对分众传媒非互联网广告业务的收购,可以看作互联网媒介走出互联网的一大进步。由此,媒介覆盖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媒介传播矩阵的进一步丰富,为广告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信息载体和服务手段。可以看出,近年媒介资本的大运作都在网络媒介的参与下完成。

其二,受众流动。受众规模一定程度上决定媒介的市场规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较2008年增长28.9%,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从22.6%提升到28.9%。另据调查,受众看电视和上网的时间分别占其业余时间的64.7%和48.2%,并且由于网络广告媒介的诸多优点,越来越多的受众将通过网络媒介进行互动、沟通和消费。

其三,广告流动。受众向网络广告媒介的流动导致了广告主对广告预算的从新分配。网络广告媒体在网民数量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上,不断涌现多种媒体平台和广告联盟,促使广告形式更加丰富的同时,营销效果也呈现多样化局面。因此,越来越多的广告主认识到网络媒体的价值并开始更多尝试。来自艾瑞咨询公司的数据显示,网络媒体营销地位已经超过广播和杂志,成为第三大媒体平台。该机构还根据网络广告监测系统iadtracker的最新数据研究发现,2008年中国网络广告媒体的品牌广告主数量达到7674个,比2007年的6035个同比增长26.8%,依然保持较快增长。

其四,服务流动。服务流动是指社会资源向网络广告媒介的流动,其中最重要是人力资源、通信资源和媒介内容资源等。2007年12月中国中央电视台与国际奥委会签约,cctv.com获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中国大陆和澳门地区的新媒体转播权,cctv.com也同时成为北京奥运会官方互联网转播机构。

3.手机功能的泛媒介化

目前,我国正式进入3g时代。由此,手机功能媒介化对高速数据业务的技术要求得以实现,手机功能的媒介化得到技术支持,6.7亿手机用户就会成为手机媒介受众。手机功能的泛媒介化,主要是指手机媒介的媒介化经营、传播的大众化、营销和广告功能开发。

其一,手机媒介的媒介化经营。2007年,我国自主研发的cmmb手机电视技术系统开始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终端移动接收实时节目时,画面流畅、音质优美,这一测试成功为我国手机电视媒介的市场经营亮了明灯。“2009年,广电系统主导的cmmb手机电视技术系统已覆盖全国其他300多个城市,建成一个覆盖全国、面对多种移动便携接收终端的手机电视服务系统。”中国的移动通讯巨头也开始积极开拓手机媒介市场,中国移动也获得手机媒体的广告经营资格,随着网络媒介运营商的集约化发展,未来的手机媒介经营形式将会更加灵活多样。

其二,手机媒介传播的大众化。中国第25次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底。手机网民规模2.33亿,占网民总体的60.8%。随着手机上网的大众化,以移动互联网为主的移动数据业务收入,在中国移动通信业务收入中的比重也越来越高,移动搜索等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迅猛。据来自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移动的wap流量达到51.7亿mb,同比增长了100%。另一方面是手机媒介参与大众传播。“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ctr市场研究对中国国民在赛事期间的全媒体接触行为进行了调查,从媒介选择来看,手机电视的收看率达到2.1%,有15%的受众选择通过手机报了解每日的战况。”。

其三,手机媒介的营销和广告功能开发。由于手机媒介的接收终端较为固定,便于广告主与目标消费者获得稳定的沟通渠道;同时,手机媒介实现了部分实名制,广告主可以锁定目标消费者;另外,手机媒介的广告主和受众采取了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广告传播的效果监测更容易实现;在传播特点上,手机媒介的信息传播更短、更快、更符合手机媒介受众的接收习惯。这些特点使手机媒介受到市场的多方追捧。手机广告主要分为手机直投类广告(dm)和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广告形式,前者如短信广告、彩信广告、小区广告、手机报等,在3g大规模商用前都是手机广告的主要形式。然而,随着30的大规模商用,像图片、文字链、视频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广告表现形式将会丰富起来,这些形式将更好的满足品牌广告主的品牌诉求,并发展成为手机广告形式的主流。

三、广告创新与产业升级

数字媒介技术推动下的媒介融合,打破了中国广告的生态。为广告产业升级提供了难得的契机。由此,广告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推进成为中国广告学术研究的又一主流语境。

1.创新广告创意

传统媒介时代是“打断式”的传播时代,广告主在有限的传播渠道内总是打断受众的媒介接触,广告受众也是被动的接受信息。在此媒介环境下,目标受众对广告信息具有逃避的接受心理,为实现广告传播目标,几乎传统的广告创意原则都须包含“独特性”、“原创性”、“震撼性”等这些核心要素,以期实现在广告表现上引起受众的“共鸣”,吸引受众对产品或品牌的关注。然而,“数字媒介中的广告不像电视上商业广告,也许不会突然打扰或耽误读者与受众的观看。”数字媒介赋予受众对信息的主动权,使受众具有强大的信息选择和逃避能力,受众有能力回避广告信息的干扰。广告创意要追随受众目光和心理需求的转移而改变广告表现方式,以适应数字媒介环境带来的变迁。通过受众喜欢的内容,或者让他们参与进来,则更能激发受众对品牌认知的兴趣。为此,数字媒介时代必须创新广告创意。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其一,可体验性成为进行广告创意的指导原则,创造性的提供品牌体验是品牌传播的有效策略。

其二,可搜索性成为广告创意的基本要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搜索技术的不断进步,让曾经作为大众传播时代广告形态支撑的传者和受者信息不对称的广告形态向信息对称的方向不断进发,深刻地改变了广告活动的本质。”也使信息到达的准确性大大提高。

其三,可参与性在广告创意过程中得以完美执行。广告创意的可参与性迎合了数字媒介时代受众的多种心理和媒介接触习惯,能够有效实现广告传播的目标。

其四,可标签性成为广告创意面对的又一重要问题。可标签性作为广告创意的原则,它一方面要实现对受众的分化与区别;另一方面还要对受众进行粘合与重聚,这是数字媒介和受众的破碎与重聚特征使然。

2.创新广告媒介创意

“广告媒介创意的核心就是要使创意成为广告媒介经营和广告媒介选择的核心”,也就是增强广告媒介经营和广告媒介选择的创新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广告媒介经营创意。中国广告媒介的竞争态势已由“跑马圈地”式的扩张粗放增长转向“精耕细作”式的存量集约发展。今天,数字媒介时代已成为现实,无论传统媒介还是数字媒介都要以创意为核心,增强广告媒介经营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对传统媒介而言,首先是要加快自身的数字化进程,努力挖掘数字媒介技术对提升传统媒介竞争力的价值,实现传统媒介的数字化改造。其次是抢夺数字媒介的经营权,像手机电视、付费频道这些数字新媒体的经营对各媒介组织来讲都是新领域,所以传统媒介要争取拿到其经营牌照,以抢占数字媒介经营的先机。再则是加强媒介内容资源的管理意识,内容资源是传统媒介的重要财富,利用数字媒介内容缺乏带来的商机,将这些内容进行售卖、共享、租赁是提升广告媒介经营创新力的一个要点;对数字媒介而言,首先是加快对传统媒介内容的融合,内容资源的短缺是制约数字媒介发展的一大瓶颈,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实现对传统媒介的有效融合。其次是深化数字媒介的优势,互动传播和精准传播是数字媒介的最大优势,数字媒介的经营要将这两点作为提升竞争力的基点。再则是增进数字媒介经营模式、赢利模式、广告模式的探索,数字媒介由概念向现实的演进需要具有可操作性经营模式、赢利模式、广告模式的支撑,推进这些模式的实践和完善,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数字媒介的竞争力。

其二,广告主媒介创意。在数字媒介时代,对广告主来讲,广告媒介创意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是受众中心制。在数字媒介环境中,受众的主动性要求广告传播要将广告目标和受众相统一。其次是网络媒介中心制。数字媒介环境下,对传统广告媒体起补充作用的网络媒介,成长为具有战略性的互动媒介,在媒介选择中,网络媒介成为必不可少的战略性选择。再次是注重网络媒介舆论。随着数字媒介技术支持下的博客、bb8、论坛等网络媒介形式的崛起,在此媒介上形成的媒介舆论愈来愈影响着广告主营销的成败。对商业媒介舆论的主动引导,成为今天倍受人们关注的口碑营销。

3.广告产业升级的实现

我国广告产业近三十年的高速发展,是粗放式的发展,是在外力推动下获得的发展。这种发展使中国广告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产业的辐射性和带动性不强,产业的创造性和创新力不足,无法满足我国经济和社会在未来的发展要求。因此,要实现中国广告产业的持续和谐发展,必须实现广告产业的优化升级,中国广告产业优化升级的路径有以下方面。

其一,引导有实力、有特色、有思路的广告和媒介企业实现集团经营,搭建本土广告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平台是广告产业优化升级的一个路径。

多媒体广告论文篇(4)

关键词 广告媒体课程 教学改革 实践

广告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活动,其中媒体担当着承载和传递广告信息的重要职责,是广告主与消费者沟通的桥梁。特别是在提倡整合营销传播的今天,怎样选择并整合媒体而达到有效传播是全体广告人要去关注和探索的;在媒体主导的时代,怎样去做好媒体的经营管理与使用更是我们要去考虑和研究的。广告媒体正是为了研究这些广告媒体现象和广告媒体运动规律而开设的广告学专业核心课程。它既要求我们掌握广告媒体学的基本原理,也需要我们培养媒体运营和管理的实践能力,是一门集理论、实践于一体的应用型课程。

武汉大学夏琼教授在其《广告媒体》一书中指出,广告媒体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它是动态的。当然在现实中这种更新和变化的速度更快,往往让我们始料不及,再加上媒体课程实践难度系数较高,就要求广告媒体研究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去解决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重重问题。如何克服困难,并培养学生拥有媒体策划、媒体应用和开发的基本能力,进而达到塑造一位优秀广告人的目的是我们要不断思考和总结的。通过个人的教学实践,以及与学生的深入交流,笔者发现广告媒体研究课程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不断的去探索新的解决模式,在本文中做阐述总结,分享个人的想法,以期为广告媒体研究课程教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广告媒体研究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1、教学与授课的困境

首先,教材各有侧重,选取教材困惑多。广告媒体学学科的建立离不开教材的丰富和完善,同样广告媒体研究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也与教材的选择息息相关。截止到2014年,按照内容侧重的不同,可以将我国已出版的广告媒体学教材大致分为三大类,其一,媒体概述类,例如崔银河主编的《广告媒体研究》、邓相超主编的《广告媒体》等,这类教材将内容重点放在广告媒体发展的历程以及发展特点之上,力求培养学生选择媒体和组合媒体的能力;其二,媒体运作策划类,以夏琼主编的《广告媒体》为代表的这类教材,侧重于广告媒体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培养学生媒体管理、策划的能力;其三,两者兼具类,其中陈培爱、覃胜南主编的《广告媒体教程》使用比较普遍,通过上下篇详细论述了广告媒体的相关理论与实务,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广告人整体素质的培养。面对各有侧重,各有优势的教材,本应该权衡利弊,根据实际情况慎重选择。但是更多的教师却是经常凭借自己的经验选取自己偏好的书目作为学生的教材,甚至十年如一日的选定某本教材,而忽略了广告媒体研究课程动态变化的的特点,没有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造成学生学习与市场的脱节。

其次,教学内容陈旧,落后于广告市场的发展。随着媒体更新速度的加快,新媒体的表现形式也丰富起来,如微博、微信、视频网站等,那么这些新媒体平台独特之处在哪里,我们应该怎样去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信息的传递,如何去管理和经营新媒体平台等等,都是我们要让学生重点思考的问题。比如,为了适应媒体而出现的一些广告形式,如原生广告,这些前沿研究成果恰恰应该是学生关注的重点。而以上的内容是学生无法从教科书中获取的,因为教材的更新永远追不上实际媒体市场的变化。更多的教师忽略了这一点,没有及时的引导学生去关注最新动态,依旧把重点全部放在教材中传统四大媒体之上,使得学生的视野受到很大的局限,无法紧跟市场的步伐。

2、学习与实践的脱节

首先,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这门课程的内容涉及到媒体的发展历程、媒体的投放特点、媒体的评估计算等,与其他广告学课程如《广告作品评析》中丰富多彩的广告案例相比,内容较为枯燥单调。所以,在上课期间,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忽略学生情绪的变化,依旧以同样的节奏讲述内容,这样取得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如何将空洞枯燥的教材内容变得生动活泼,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课下预习回顾的积极性,是我们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其次,学生学习与实践脱节。广告媒体属于应用型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媒体经营管理能力是这门课程正确的发展方向。但是,现实证明,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广告媒体研究课程中很多内容付诸实践是比较困难的,如广告媒体评估、广告媒体计划等,理论的学习相对简单,但在教学课堂中却很难开展实践。因为许多媒体评估数据无法获取,复杂的市场环境难以模仿,学生能做的只是纸上谈兵。面对这种状况,很多教师束手无策,不禁要思考,怎样为学生提供一个动手的机会,让学生深入到更多的实战案例中去以获得更多的经验。

3、教学和考核方法的陈旧

首先,在填鸭式教学模式中学生依然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众所周知,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成功教育的强大推动力,找出适合课程的教学方式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高校教师在广告媒体研究课程的教学中一直探索,希望通过增强与学生互动,加速与学生沟通的方式,来强化学生主动学习的角色。通常,在课堂上多数教师会有意识的激励学生主动分析广告案例,思考问题。但这种方式走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教师往往在理论的讲述之后,列举大量的广告案例来给学生分析,表面看来是给学生主动思考的机会,但实际上是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塑造了牢笼,因为他们的答案是建立在已讲述理论的基础之上,并没有自己过多的想法。与此同时,教师认为学生已经透彻的理解了所讲述的理论,也就丧失了引导学生继续思考的动力。所以,虽然我们不断的去尝试新的授课形式,但是传统灌输教学的思想依旧顽强存在着,只是在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基础上,给了学生主动发言的机会而已。这种教学方式很难达到广告学所要求的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其次,考核方式陈旧,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广告媒体研究课程属于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实际媒体运作和策划的能力。通过调查发现,广告媒体研究课程的考核方式直接照搬了其他理论性课程的考核模式,衡量学生最终成绩的方法是将平时成绩与期末考核成绩结合起来综合评估,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传统考试模式。但是,仔细研究之下,还有很多问题值得重视:第一、从考试的内容来看,多为理论性知识点的考察,如广告媒体的传播特点、传播方式、发展演变、测量方法等,而无法对学生媒体的实际应用水平进行考核。在平时的作业布置中,也多以论文或者专题的形式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总结,没有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第二、从考核模式上看,并不能客观的验证学生的学习成果。期末考试成绩占到了总体成绩的70%,占据着主导的地位,而由课堂考勤、平时作业、上课表现组成的平时考核成绩只占到30%的比例,导致学生看重期末成绩而忽视平时表现。为了应对考试,学生多在考前对书本知识死记硬背,缺乏应有的思考和对知识的拓展性接触,忽略了平时学习的过程和乐趣。另外,平时成绩的多少一般由老师决定,而其中三项考核标准所占的权重由老师自由分配,这无疑加重了平时成绩评定的主观色彩。老师对于自己所喜欢的学生,不免有所偏爱。这些问题的存在,既不利于公正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利于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方向。

二、广告媒体研究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更新教学内容,紧跟市场发展

教学内容是整个教学中的精髓所在,所有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探讨都是为了更好的去展现教学内容。同样,在广告媒体研究课程的教学中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应该是,学生要从这门课程中学习到什么,选取哪一本教材更加适合学生。当然,问题要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在广告媒体学学科框架的大背景下,我们可以通过参考学校广告学培养计划、教学目的、学分设置等情况,来决定广告媒体研究课程教授的重点内容,并选取课程教材。

以本人所在的淮海工学院广告系为例,首先翻阅了学院关于广告媒体研究课程的教学大纲,确定广告媒体研究课程是64学分制,开课时间为第四学期。在课程体系安排中,发现只有中外广告史和广告学概论两门课中浅显的涉及到广告媒体的有关内容,如,媒体的分类、特点等。所以,在时间比较充足的情况下,还是很有必要去详细的讲述广告媒体学中的两大部分,一为广告媒体概述;二为广告媒体策划。同样,这就需要选取论述较为全面深入的教材供学生阅读掌握。在淮海工学院2014年修改的教学大纲中,广告学与新闻学归入大类培养之中。广告媒体研究课程改为32学分制,并在课程体系中安排了中外新闻史。在内容上新闻媒体与广告媒体是相重合的,广告媒体研究课程的教学重点就转移到媒体策划之上,而教材的选择也会有所倾向。总之,我们需要摒弃主观上的喜好与偏爱,根据实际情况客观的选择教材并精心规划教学内容。

2、转变学生角色,培养实践能力

面对学生学习兴致不高,实践能力低下的问题,建构主义学习观可以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借鉴。这种观念所蕴含的核心教学思想是,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教师则扮演着引导和启发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应该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己去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

基于这种教学思路,在广告媒体研究的实际理论教学中,尝试先通过案例或者情景的展示,来激发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比如,在ppt上分别展示宝马汽车杂志平面广告、电视广告、户外广告、广播广告等,让学生对比分析各种媒体的传播优势和传播特点,总结哪些产品适合投放哪些媒体等,锻炼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另一方面,在广告媒体研究实践教学中,尝试充分运用周边校园资源模拟实践环境。比如,要求学生分组完成媒体实践任务,寻找校园有价值的媒体资源,通过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评估;积极联系有意向做广告宣传的校园商家,为其设计媒体计划方案,包括媒体预算、媒体选择、组合、媒体执行等。最后,将其小组成果带入课堂中与同学分享、讨论。总之,力求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其积极参与课堂的兴趣。

3、改进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手段

为了适应广告媒体学理论与实践兼具的学科性质,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灵活配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争取突破填鸭式教学的束缚,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首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多媒体学习,让其成为课堂师生共同的展示的舞台。学生提供的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的学习成果、课外实践等都可以使用多媒体展现。这样,学生不但能够将知识做系统的总结,而且较容易获取认同感与荣誉感。广告媒体课程的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积极的分享和交流了他们的实践成果,比如校园理发店媒体计划书、学生自建团队的媒体宣传策划案等。

其次,结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通过亲身实验,笔者认为将项目教学、互动教学、实践教学综合运用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比如利用项目教学法将广告媒体学的教学内容划分为四个专题项目,分别是传统媒体、新媒体、媒体策划、媒体经营与管理。然后将每个专题中对应的难点重点做问题化处理,例如,你怎样评价手机是第五媒体这个观点;你认为新媒体终将取代传统媒体吗;选取你感兴趣的产品来搜集它的媒体投放行为,并作出自己的评价等等。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去思考,再要求学生提交成果并展示。接着利用互动教学的方式,展开学生间、学生与教师间的全方位互动,并且在学生的讨论偏离了正常思考内容范围之外的时候,给予及时引导和制止。利用课外的自由时间,带领学生在校园内部展开媒体实践,如调查校园的媒体环境、校园媒体受众资料搜集等,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领悟。

4、优化考核方式,注重平日积累

课程考核是衡量学生知识掌握水平的重要指标,更是学生学习的指向标。通过分析过去考核模式中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优化:其一,对于学生平时表现的评定,不能简单的以是否到课为评价标准,而应该结合学生是否认真听讲、严肃对待课堂问题、积极发言、主动提出问题四个方面进行量化的综合评价。开课前向学生强调这一部分在课程整体考核体系中所占据的地位,逐渐树立起平时课堂的重要性。其二,严格把关学生平时作业的质量。一般以两次平时作业为准,一次理论作业独立完成,另外一次实践作业以小组形式完成。不论是论文还是报告的形式完成作业,都需要明确写作要求,养成学生规范做学术的习惯,也能为以后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基础。其三,合理规划考卷内容。在对硬性知识全面考察的基础之上,适当增加主观题的分值,鼓励学生做创造性思考。在笔试之外,可以添加实践考试,通过设立虚拟情景的方式来考察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经过尝试这种注重平时积累锻炼学生技能的考核方式,得到了学生的普遍好评。

当然,在探索广告媒体课程教学模式改进的过程中颇具收获,但同时也遇到了很多难题,比如如何巧妙的设计教学内容、怎样把握学生作业的难度、很难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给每个学生平等的展示机会、不能有效的根据学生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的进度等,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去摸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①张芬芳,《对广告媒体研究课程教学的一些思考》[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9)

②王芹,《广告学课程教学设计中的问题与思考》[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3(4)

多媒体广告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6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149-002

近年来,以微博、微信、微电影、微电台、微型小说等为基础的“微媒体”异军突起,使得信息传媒技术进一步升级换代,传统家居电脑与平板电脑、智能手机间的联系也得到了加强。微媒介的联姻,使人际沟通呈现出方便快捷、互为文本的织网式绑定关系,每个“蛛网”结点都相互关涉。微媒体构筑了当今传播的“微时代”,不仅冲击着大众感官,还引领着个性化的消费形式,也造就了互动媒体浪潮。据有关统计,新浪微博截止到2013年3月底,注册用户数就已达5.36亿,而且依然在持续攀增。微信也已成为现阶段的第二大微媒体形式,自2011年1月推出以来,截至2013年1月,仅两年时间注册用户数就已经突破3亿。微媒体正在逐年扩张领地,其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都是传统媒体无法匹敌的。与此同时,微媒体日渐成为令人瞩目的营销平台。花样翻新的营销传播手段层出不穷,“病毒式转载”、“大V”商务平台等,作为“第五媒体”的微媒体,凭借着得天独厚的网络技术优势,发挥着强大的传播力,这就给当下的广告主创造了新的广告机会。现代社会中,广告充斥于社会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寻找广告的新领地已经成为企业营销的当务之急。微媒体的出现正好迎合了这一趋势,为广告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更重要的是,微媒体的涌进带来的不仅仅是广告制作技术的改进,更是广告学理论和思想的突变。姜腾蛟 等(2013)通过对微博教学的可行性调查后,得出微媒体作为最新技术Web2.0的应用形式,以其普遍性与便捷性,对教学有明显的支持价值。

一、微媒体――传统广告教学的新挑战

1.广告媒体传播的再突破――“封闭”到“互动”

以往教师对广告传播性质的认识大都停留在信息发送者(广告主)向信息接受者(消费大众)进行的“单向式”信息传播,由于存在大量的因噪声而干扰了广告中消费主张的传递,结果使广告信息的误导性大为增加。尽管在现代广告教学中,教师频频强调市场调研、广告目标定位及广告整合传播的重要性,但在教学实践操作中却总因教学条件、课时要求的限制,教学双方往往也是点到为止,缺少互动交流,难以就事论事,讲得清晰透彻。然而,随着微媒体平台的建设与发展,学生通过上网就可以将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搜索到,不需依赖教师指定参考教材。此外,网络公开课、微课共享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优秀的广告学案例及广告专家、名师的指导,课堂教师在《广告学》课程教学中将与网络名师展开激烈的竞争。

2.广告设计理念的再思考――“感受”到“认知”

微媒体广告的出现,使现代广告创意与设计改变了当今广告艺术的流行趋势。点击微媒体广告的用户一般都是对某些商品有着特殊偏爱或关注已久的消费者,他们对该商品的兴趣并不受所谓“骟情广告”的影响,往往更看重广告内容的真实性和实在性。但由于目前教学内容的限制,特别是缺少有关教材,教师讲授的知识还未更新换代,难以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在微媒体时代个性化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必须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学习类型和学习进度“因材施教”。要帮助网上学习的学生甄别各种繁冗复杂的广告信息,提高其自主学习广告学的能力之余,带动学生寻找适应其个性发展的成才途径,自由配置学习时间。

3.广告教学内容的再学习――“创意”到“务实”

教师在讲授广告运作原理时总会强调:无营销策划便无广告创意,更无从谈起广告设计。但是,微媒体广告打破了传统广告的教学内容,重视群聚效应,而不是将广告概念附加上苛刻繁琐的标示。若一味强调广告既是一种信息传达活动,又是一种营销策略,还要是一件唯美的艺术作品,那么学生在今后从事广告行业时就难免顾此失彼。传统广告教学虽倡导学生延伸拓宽广告相关领域的知识,但因缺乏交流学习载体,其效果总是捉襟见肘。如今借助微媒体平台,师生实时互动已成为可能。教师可以定时向学生与教学相关的专业广告网站,如网络广告先锋()、中国广告()、广告导报(.cn)等。在师生微博、微信互动中,多渠道、全方位地满足学生对广告学习的现实需要。

4.广告教学领域的再拓展――“平行”到“交叉”

以往广告教学多集中于印刷平面广告、影视广告、网络视频广告上,忽视了微媒体广告的教学内容。然而,后者才是当今广告在现实生活中的主要载体,其内容的信息含量、形式的变化数量远远超过于前几者,并将成为未来广告的必然发展趋势。同时,互联网数字化传输的特征决定了微媒体广告需要全依靠电脑设计制作完成,因而现代广告学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计算机技术知识。在广告教学的同时适当引入计算机技术教学,应主要包含:Internet技术教学、网站设计与管理、ASP数据库,以及Dreamweaver、Flash、Fireworks等软件的操作与使用知识。然而,这些又决非是广告学专业教师就能够全部掌握的。因此,跨专业跨学科的联合培养及多学科交叉的多样教学将会发挥巨大效果,但怎样设计这种广告教学方式,仍是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

二、广告教学实践的应变路径

目前,在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检索“微博”、“微信”、“微媒体”等关键词,搜得已13955篇,多涉及计算机、文化传媒等领域,而与“微媒体广告教学”有关的仅3篇。显然,微媒体时代的广告教学研究尚处于初始探索阶段。本研究在既有文献和教改成果影视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召开小型座谈会和专家讨论会的形式,聆听营销专业本科生意见,而且广泛征集广告学教授、领域专家及从业高管的建议,共同深入探讨微媒体时代下广告教育实践的应对策略。在初步拟定教改方案后,又逐步引入各项措施进行教学试验,实时测评各项教改效果,及时修改并弥补应变方案中的不足。

1.微媒体时代下广告内涵及理论范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广告教学理念怎样应变

微媒体广告更多地回归交流艺术,突出作品的艺术性和互动能力。而传统广告则强调作品是否能传递商业信息,以重复播放来实现受众的被动接受,易造成反感,形成“硬广告暴力”。应对微媒体的冲击,首先要在教学理念上认可其作用力,真正接受广告内涵和理论体系的变化,以全新交流艺术理念贯通广告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应用教学不能截然分开,而是相辅相成,互为支撑。避免继续使用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应用”或“重应用轻理论”的教学模式,应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有机的结合起来――“理论-实践并重”。将定制微电影营销、病毒式微博转载营销等广告新概念作为教学的重点,引入经典案例,培养学生融合性的、泛媒体的运作思维和影视广告策划能力。

2.如何利用微媒体沟通平台改良现有广告教学模式

针对传统广告教学中单向灌输、案例枯燥单一的不足,提出以微博、微信为师生互动平台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有:举办班内、院系内的微博、微信广告大赛,变“案例教学法”为“项目实践法”;打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教学场地由教室变为实验室或者更广的社会领域,学生成为课程教与学的主人翁;利用“优酷”、“土豆网”等互联网平台,开展微电影广告,以及微信、微博广告竞赛,将学生的微电影创意作品置于互联网上接受社会的检验等。此外,在课堂上实时利用上网设备(ipad、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查寻典型事件的进展情况及最新评论,带动学生参与案例研究,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主观能动性。其次,设置广告设计竞赛等实践课题,让营销系学生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去使用所学广告创作技术,体会微媒体时代下的广告艺术。尤其是在竞赛课题训练中,学生能够体会出新传播媒体与传统传播媒体对广告发展的影响。广告作品竞赛形式为:两到三位同学一组,以“天地玄黄”为主题进行微媒体影像设计,可利用现有视频资料组合而成,也可自行拍摄视频,充分展现交互性、动态性,时间为5分钟,并最终将优秀作品上传到当前较为流行的网络互动平台上,向社会公开展示,以被收藏的次数予以奖励。

3.在注重学生营销能力培养的前提下,广告教学方法对微媒体发展该如何应变

新传媒技术(微媒体)总是以超乎人们想象的方式爆炸性发展,在《广告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上,应该大力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能力,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具体做法有:成立学习兴趣小组,教师选择典型案例素材,实行自发式学习方案;在课堂上通过微信平台,对敏感性广告事件的评论进行拓展分析,并在课下号召学生与教师共同继续参与案例讨论,旨在分析透彻清晰;引入“专、兼职教师互动讲座”,将课堂改造成“知识传播场”,营销专业可以通过聘请广告业界知名人士担任兼职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另外,引导学生参与微媒体的广告制作及,夯实教学效果,使学生加强对广告学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有关广告制作、策划、的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对广告学原理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进一步自行研究以及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技术支持。利用平板电脑等上网设备,在课堂上能够共同学习网络广告制作技术,相互讨论,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提高。网络广告制作技术可以包含:网幅广告制作(Banner、Button、通栏、竖边、巨幅等)、网页按钮广告制作、弹出窗口广告制作、鼠标响应网页悬浮广告制作、网络动漫广告制作、网络视频广告制、文本链接广告制作、电子邮件广告制作、赞助式广告制作、插播式广告、主页型广告制作和关键字广告制作等。

参考文献:

[1]吴波.从“微媒体”到“自媒体”[J]商务周刊,2011(5):75-76

多媒体广告论文篇(6)

广告舆论问题的提出,和现实生活中不断出现的广告舆论现象密切相关。其学术意义首先表现在问题的提出不仅关注到舆论发展的新走向,也关注到广告传播的新景观。在广告市场多角关系的博弈中,广告主、广告人、媒介用越来越强的声音制造舆论,并引导和控制着舆论;广告受众对广告信息传播、广告传播形式有了更多的价值判断和评判标准,他们也往往公开表达自己的广告主张,对广告内容、广告创意表示认同或质疑,他们的意见表达往往以认知性广告舆论的形态出现;社会公众关心广告传播中的伦理问题、利益制衡问题、管理体制问题,他们也经常对广告传播中出现的问题广告、重大事件广告、危机公关广告、公益广告、政治宣传广告加以褒贬,在特定的时间段相对集中地发表评论性意见和建设性意见,形成群体舆论,影响着广告传播的方式和广告传播的效果。在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社会公众无时无刻不处于丰富而变化多端的广告舆论的“舆论场”中,广告传播正在帮助人们形成态度、意见以及价值观。广告舆论在广告实践中多有显现,并在媒介融合和新媒体环境中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关注广告舆论问题,特别有助于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广告传播社会功能和新的坐标来衡量广告传播的现实效果,其学术意义重大。

广告舆论问题的研究,涉及舆论学、广告学、社会学、政治学诸多领域。其学术价值表现在问题的研究可在多维视野下,综合多学科的成果来探寻独特的广告舆论传播现象。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广告舆论现象加以研究和解释,提出了许多具有探索性或建设性的看法,涉及广告与舆论的关系、广告舆论与新闻舆论的异同和广告舆论的导向问题。但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学者们对广告舆论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学者们对广告舆论的研究较多集中在问题广告视角、广告伦理视角中大众媒介对广告舆论的引导问题,学术视野相对狭窄,从现实应用看,广告舆论研究视野应关注到由广告传播所引发的所有舆论现象。涉及广告舆论概念的界定,广告舆论的表现形态的描述;广告舆论自身发展、演化的规律的勾勒;广告舆论环境、广告舆论场、广告舆论运行机制的探讨;广告舆论存在和传播模式研究,广告舆论的传播结构和波动规律分析,广告舆论社会影响力探析等相关问题,有较大的学术研究空间。

广告舆论研究的理论意义

广告舆论在现实生活中已普遍存在,并为人们所关注,在学理上应有相应的理论进行观照。把广告舆论作为学术研究对象,将其放在传播学视野下进行考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从广告舆论概念内涵的界定入手,探析广告舆论的产生过程、梳理广告舆论产生、发展、变化的基本脉络,构建广告舆论学研究的学理框架;借鉴传播学中的模式研究,对广告舆论的形成模式、传播模式和传播机制进行描述;运用传播学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对广告舆论主体、广告舆论客体、广告载体、广告相关体等广告舆论要素和广告舆论的典型案例进行阐释性研究,对广告舆论产生的机制、路径和影响力进行系统描述;结合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分析广告主对媒介的控制,用沉默的螺旋理论分析受众意见的生成,运用舆论领袖理论分析广告传播的名人立言,运用拟态环境分析广告通过制造舆论“表象”来引导舆论。在传播学视野下,对广告舆论的产生、发展和发挥作用的机制及过程进行系统化论述,理论意义重大。

第二,拓展广告理论研究的新领域,丰富广告学研究体系。传统广告学研究一直遵循传播学、营销学和艺术学的研究视角,这搭建起了广告学研究的基本研究框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随着20世纪90年代新媒体创意浪潮的兴起,病毒传播、全球传播、交互传播、社区传播、长尾理论、蓝海战略等新问题不断冲击着传统广告学的研究体系,使广告学研究再次面临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重组的问题。近年来,广告舆论的引发与广告自身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关,通过对广告舆论现象的研究,追寻问题广告产生和发展的机制,涉及广告功能的重新审视,广告传播内容的重新认知,受众在广告传播中地位和作用的重新评价,广告批评主体与广告批评对象的重新阐释,这对于丰富广告学研究内容,构建广告学学科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第三,推进舆论学跨学科研究,充实舆论学研究的内容。传统舆论研究一直囿于政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范畴,但由于研究视域所限,舆论研究中的思辨研究、问题研究和实证研究等往往要么流于意识流,要么趋于边缘化。大众传播媒体社会化和主流化热潮的兴起,使以新闻舆论为代表的媒体舆论研究成为焦点话题,同时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在传统媒体内容构成上,新闻、广告、娱乐、知识、游戏以及它们的融合形态共同构成了丰富的媒体内容。新闻舆论是媒体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告舆论也是舆论的一种特殊形式。广告舆论既有广告传播的特殊特征,又有舆论传播的一般特性,还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社会特性和时代特性。研究广告舆论则涉及广告传播的舆论学解读和舆论演变的广告学阐释,涉及新媒介环境下舆论研究内容的新变化等相关问题。也关联到广告舆论与新闻舆论、广告舆论与媒介舆论、广告舆论与社会舆论之间的关系解读,对于理解新时期舆论的新发展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广告舆论研究的实践意义

在媒介融合和媒介社会化大环境下,广告舆论的功能和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广告舆论和新闻舆论一样成为信息传播和话语表达的重要工具。广告舆论研究的实践意义凸显。

首先,广告舆论的社会影响力增强和广告传播的特性有关。在媒介融合的技术背景下,广告传播的时间、空间和领域得到空前加强;广告的强势传播、即时性传播、发散传播特性明显加强,为广告舆论的生成、传播和发挥作用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手段和更宽泛的技术平台;在媒介社会化的传播背景下,政治和利益集团对媒介的控制和利用,媒介组织对媒介功能和效用的开发和定位,受众对媒介的依赖和批评都得到空前加强,广告的组织传播、控制传播和导向传播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为广告舆论的生成、传播和发挥作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媒介环境。关注这些问题,在宏观决策层面可以为政府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在管理层面,可以为相关部门构建广告舆论监管体系,加强广告舆论的利用、引导和监控提供一定的思路。

其次,广告舆论的社会功能放大和广告传播中自身出现的问题和传播制度本身的先天性缺陷有关。多年来,广告传播过程中自身出现的问题一直为人们所关注,现代广告传播中,广告主的意识形态、广告人的创意理念、媒体的传播模式以及广告受众的认同性意见或批评性意见都成为引发舆论或舆论关注的热点问题。具体来说有如下情形:其一是广告传播方式受质疑。广告是一项单向信息传播活动,广告传播方式由广告主、广告公司和媒体组成的利益集团所控制,因此广告传播者往往以其意志为转移而不顾及受众的感受,一方面,广告控制加强,广告的政治功能凸显,广告传播主题受关注;另一方面,轻视消费者智力、蔑视消费者自尊的无知广告传播也成为广告舆论关注的对象。其二是广告传播内容受抨击。虚假广告往往夸大广告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在欺骗消费者的同时企图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失实、失真、夸大其词的虚假广告内容是多年来广告舆论密切关注的话题。其三是创意文化难认同。多年来,因广告创意而引发的广告舆论占有较大比重,较为典型的就有“丰田车陆地巡洋舰广告”、“立邦漆盘龙滑落广告”、“耐克恐惧斗室广告”创意事件。这些广告由于创意中使用了一些不恰当的创意元素,而使创意文化打上了鲜明的民族主义色彩,许多网民对西方著名品牌的创意文化不能认同,从而引发舆论并导致广告传播成为显性的公共话题。关注广告舆论的这些影响和变化,对于进一步认识广告信息传播的机制,追溯问题广告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现实渊源,判断广告传播的走向,全面理解广告批评的社会价值及正确评价广告舆论的社会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7月版。

2.张金海、饶德江、刘珍:《略论广告的舆论引导功能》,载《新闻传播评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

多媒体广告论文篇(7)

随着广告传播技术的不断更新,广告对社会的扩散力、渗透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广告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系统中重要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广告社会”已经来临。在“广告社会”缔构和发展的过程中,如何重新审视广告传播中传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共生关系,如何处理广告传播与其他社会存在之间的显性或潜性关系,已成为一个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公共议题”。

一、缘起——从“媒介场”到“广告场”

    传统的广告传播学理论研究经历了两个阶段,传播主体孤立研究和传播模式建构两个时期。依据拉斯韦尔的"5 w”模式理论,最初的广告传播学研究人为地分成广告主研究、广告受众研究、广告媒介研究、广告内容研究和广告效果研究五大部分,但是这种孤立式的研究忽略了广告传播场景构成的有机性和系统性。一告传播模式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孤立研究的片面性和分散性,认识到广告传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建构了各种理论模型试图来说明广告传播系统内的发生、发展机制。但广告传播模式研究只是粗略地勾勒了广告传播的整体框架和广告信息的运行机制,并没有解决广告传播中各个主体之间的作用力大小和范围,也没有有效地说明广告传播与其他社会存在之间的相互关系。广告场理论试图把前两个时期的研究特点相互结合,构建出广告场景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交叉关系。 

   “场”和“场域”的概念最初来源于物理学界,“指物体周围传递重力或电磁力的空间”;随后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库尔特·勒温等把“场论”引人社会心理学,认为“场”就是社会空间,是个人与环境的合体。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在提出“电视场”、“新闻场”后,接着提出了“媒介场”的概念和“场域”理论,“首先,聚焦于中观层面的‘场域’为传统上割裂的宏观的新闻媒介‘社会’模式(诸如政治经济、霸权、文化和技术理论)和微观的‘组织’研究路径架设了理论与实证合而为一的桥梁。其次,相对于不是集中于新闻机构就是集中于受众(但很少同时集中于这两者)的那些研究,他们的场域理论侧重于两者间的联系。此外,它挑战‘被动’—‘主动’受众这种二分法,坚持生产和接受周期的预设的和谐。再次,场域理论突显变化的过程,包括媒介场域自身是如何变化的,以及一个重组的媒介场域是如何影响其他主要的社会部门的。广告作为媒介的重要内容构成和社会功能,尤其是在广告影响力日益扩大的今天,提出广告场与广告社会的概念对于指导广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模型—“广告场”的立体建模

    广告场是指由广告信息交换所引起的各种广告关系的总和。广告场根据其信息的承载程度和构成形式,可以分为单体广告场、群体广告场和社会广告场。单体广告场是指由一次广告传播行为所形成的广告场;群体广告场是指相关单体广告场的有机融合体;社会广告场是指所有广告场的总和。

    从单体广告场的物理构成上来说,广告场由场域、场时和场强三个部分构成。场域是指广告场的地理覆盖范围,场时是指广告场影响力的时效性,场强是指广告场的影响力的强度。三者域值的范围,从宏观上来讲,主要受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习俗的影响;从中观角度来讲,主要受单体广告场的数量和差异度的影响;而从微观上来讲,主要受广告媒介的技术属性和广告主体之间的相互协作程度的影响。

    从单体广告场内容构成来说,广告场涵盖了技术范畴、精神范畴和利益范畴三个方面。技术范畴主要是指广告传播媒介的类型和组合,这是广告场形成的天然物质基础;精神范畴主要是指在广告场中各个文化主体之间的文化冲突与融合,这是广告场形成的社会文化基础;利益范畴主要是指在广告场中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争夺与共赢,这是广告场产生的内在基础。这三对范畴交互融合,共同构成广告场的完整体系。

三、特征——“广告场”的多元属性

    第一、多元性。广告场的多元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单体广告场构成主体的多元化;二是指单体广告场之间的差异性。在自然经济时期,广告场的构成相对比较简单,主要由广告主与广告对象二元对立主体构成,在这样的场域环境中,广告的者、商品生产者和商品经营者在大多数情形下是三位一体的,而消费者也相对单一和确定,广告场中的多元关系主要是二元对立主体。步入工业社会以后随着广告媒介技术的发展,广告媒介作为独立的主体开始在广告场中发挥作用,广告的科学运作又促使广告和广告监管部门的产生,这样广告市场中的多元主体协调关系最终形成。单体广告场也并非以等量的形式存在,随着文化、技术和政治等背景因素的差异,广告场之间也千差万别。

    第二、均衡性。广告场的均衡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广告场的动态性均衡,二是指广告场的静态性均衡。广告传播中的和谐与冲突两个矛盾统一体的交错影响,推动广告场不断地在动态中从一个静态均衡走向另一个静态均衡,因此,静态均衡中孕育着动态均衡,动态均衡的不断发展又产生着新的静态均衡。两个均衡的交互作用使广告场又具有前瞻性和发展性。

    第三、系统性。广告场的系统性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在广告场内部广告主、广告媒介、广告、广告对象和广告监管之间的相互制衡性与整体协调性;二是指广告场中广告媒介、广告意识与广告利益的相互支撑性;三是指单体广告场与群体广告场之间的协调和共生性。

四、媒介——广告场的物质表征

    随着对广告媒介概念认知的不断发展,广告媒介所涵盖的范围也不断扩大,一般认为,一切能够承载广告信息的载体都可以称为广告媒介,因此广告的承载内容,也从单纯的商业信息的宣传扩展到社会信息的传播,政治广告、文化广告与商业广告共同成为社会广告传播的完整体系。广告媒介概念的扩展和社会广告的提出,这是广告场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广告场的场域、场时和场强的形成和强度范围不仅受经济利益、政治体制和文化习俗等宏观方面的影响,还要受到广告场的构成要素和发生机制等微观因素的影响。在这两方面的共同影响下,以广告媒介的物理特性不同所形成的广告传播类型成为影响广告场三个构成要素作用力大小的主要力量。在不同的传播类型下,广告场的场域、场时和场强各自具有不同的影响力,三者所构成的广告场也因此千差万别。

    人类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需要是社会广告产生和发展的原在基础,而广告媒介的技术革新则是广告传播的现实基础,广告场的场域、场时和场强也随着广告媒介的物理属性不同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

   第一种类型是“面对面”的人际传播。广告主体与广告客体处于相同的时空,呈现面对面的“直线型”传播场景。传播媒介技术水平最低,主要以语言、肢体语言、气味、简单的声响器等一些原态媒介为主。在广告的人际传播过程中,广告主与广告对象共同构筑的有限广告场域,广告主与广告对象相互交流的符号及信息较为简单,广告场强较弱,这种广告场随着交换关系的结束,广告场也就会随着新的广告场的出现而减弱,以至于最终消失。

    第二种类型是“一对多”的大众传播。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广告主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因此产生的大规模广告信息传播需求,促使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的产生,广告传播呈现出聚焦性的“辐射型”传播场景,广告媒介作为新生力量使广告主与广告对象发生时空区隔。随着广告媒介内部功能的细化和外部化,广告作为新的社会力量使得广告主与广告对象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离,广告主与广告对象互动效果最差,传播内容效果也最差。由于大众传播的离散性和无核心化,单个广告场的涵盖范围最为广泛,同时由于广告信息的泛滥性和无序性,广告场的场强相对较弱,也很难维持较长时间的广告效应。

    第三种类型是“一对一”的分众传播。随着广告信息的瞬间“爆炸”,目标受众湮没在巨量的信息流中,广告大众传播的风险性越来越大,广告主迫切需要通过最有效的传播手段抓住其核心消费群,vod、互联网、手机、直投媒介等分众媒介的产生为这种需求有可能成为现实提供了可能性;从传播的有效性意义上讲,广告主与广告对象实现了虚拟的“一对一”的“射线型”传播场景。相对于大众传播,广告场的场域开始缩小,由于广告受众个性化理念的兴起,互动效果和传播效果较好,广告场的时效性也大为增强。

    第四种类型是“多对一”的聚众传播。由于大量新型环境媒介的大量涌现和楼宇电视等广告专属媒介的出现,以人为本的广告传播“focus”理念真正得到贯彻实施,再加上广告监管的不断成熟,广告传播也实现了“贴身性”和“宜人性”,广告传播呈现出“环绕型”场景;虽然广告场的场域相对缩小,但广告场的场强得到了增强,广告场的时效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广告传播的效果也得到了优化。

    第五种类型是“多对多”的合众传播。随着广告传播理念的精深和广告媒介的人性化,广告对象对广告信息的主动寻求和充分利用使得广告主与广告对象之间的界线也越来越模糊,广告主与广告对象的交流呈现出“封闭型”的传播场景,广告主与广告对象之间的合作和“共赢”成为主要的广告行为,广告传播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和离散化的发展趋势。在这个时期,广告场的场域进一步缩小,而广告场的场时和场强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广告传播的效果也达到了最为理想的传播境界。

五、规律——“广告场”的社会寓意

    广告场自人类有目的的开始进行信息传播就诞生了,但随着广告媒介的技术进步和由此所引起的市场多角关系的形成,广告场在人类信息传播发展史上来说,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从广告时空角度来讲,广告场的发生机制经历了从偶然到必然、从集中到离散的过程。在人类信息传播之初,由于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广告行为只是一种在有限区域发生的偶然性行为,厂一告场呈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影响范围也极为有限;随着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独立广告媒介和广告的出现,使得广告传播走向专业化,广告行为成为一种具有重要社会影响力必然性社会行为,广告场呈现出较强的稳定性。

    第二、从广告的交互性的角度来讲,广告场内部的信息流动经历了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传播,再到系统传播的过程。广告传播在诞生之初,广告主是广告传播的发起者和主导者,广告对象只是被动地接受广告信息。随着社会的民主化和商业竞争的激烈化,以及广告对象交互成本的降低,广告对象开始有针对地与广告主进行广告信息交流。在单向传播和双向传播时期,广告主与广告对象只是根据特定的广告信息在特定的传播区域进行交流,广告主和广告对象都是以自身的广告利益进行交往;而到了系统传播时期,广告主与广告对象在共同的社会系统和传播体系下,他们具有共同的外部约束力量,二者之间的广告交往呈现出交融性和共赢性。

多媒体广告论文篇(8)

关键词:

新媒体广告;人才需求;人才培养

在高新科技不断催生的今天,新媒体作为广告投放的新兴平台层出不穷,备受关注。早在2010年,互联网广告事业就已经发展得势如破竹,根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2年互联网广告收入便已超越报刊,2013年市场收入达1100亿元,几乎与电视广告收入持平,而在未来,其收入必将超越电视。以如此之势发展下去,各企业的广告主也必然将目光投放到新媒体这块可以得到丰厚回报的舞台。那么首先我们就新媒体对广告产业链的影响进行初步分析。

一、新媒体对广告产业的冲击

(一)广告投放平台转变

广告行业是一个紧紧依附于媒体的行业。在过去广告活动一直围绕传统媒体展开,广告投放平台习惯性地首选传统媒体。然而目前新媒体广告的地位扶摇直上,日益显著,其投放成本较传统媒体低廉并且在功能上可以满足用户的更多需求,用户数量呈现爆炸式增长的趋势。可以说,新媒体为广告提供了一个前景广阔的平台,广告主近年来纷纷把投放平台转向多元化的新媒体。

(二)广告专业技术演变

广告技术演变主要指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广告实现的最大价值就是要让目标受众看到广告并有所行动。在此方面,精准营销广告可谓独居一方,它是广告技术不断深化的产物。新媒体环境下,目标用户的消费需求、消费心理、消费行为都是通过数据分析技术实现的,其最大的优点是能从林林总总的用户中锁定广告针对的目标,然后做到定向的信息传达,未来广告专业技术也是朝此方向不断完善与升级。因此,掌握广告专业技术才是行业发展的核心所在。

(三)广告公司经营方式

改变在传播环境较为单纯的传统广告时代,广告公司的经营重点主要是与全国性或地方性有影响力的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广告主纷纷自建网站或是通过社交媒体的方式与受众进行直接交流,广告公司业务每况愈下。众多广告公司选择通过并购的方式将业务延伸至数字媒介、网络媒介领域。也就是说如今广告公司以新媒体为主要业务平台。

(四)广告创意理念

突破创意是广告的灵魂。在新媒体环境下,广告创意多与技术结合应用。譬如瑞典一家广告公司在地铁站为某品牌护发素所做的互动性广告。每当列车一经过,屏幕上女模特的头发就会随风飘起。这种极具新媒体创意概念的广告会紧紧抓住路人的眼球,增强广告效果。再譬如宜家借助其新推出的一款APP应用软件所做的广告。消费者可以将自家客厅置于手机内,通过扫描宜家目录的方式将看中的家具在模拟场景中进行摆放,更方便地进行家居的选择与配置。以上两个均属广告创意与新技术结合的成功案例。由此我们也可看出,广告作为时代之子,其创意要想得到突破必须要与技术接轨。这也是未来广告创意的发展方向。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广告人才需求

新媒体改变了原有的媒介生态环境并创造了新的传播方式,那么在这样的新环境下,广告行业人才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一)具备新媒体理论背景

知识如今新媒体已经晋级成为广告投放的主要平台之一,随之懂新媒体的人才便成为广告界大受追捧的对象,但实际中,这一块的人才却十分稀缺。在之前我们对论过新媒体广告有其独特的特点,如互动性、精准性、多样性等,它与传统广告有很大差别。如今再用传统广告的思维运作广告显然是行不通的,这就需要广告人才具备互联网的思维、懂用户体验、懂互动交流、懂大数据,这些都属于新媒体理论知识的范畴。另外,新环境对用户行为、用户心理上的一些改变更是需要广告对其进行重新分析与研究。而现实中真正懂新媒体、具备一定新媒体理论素质的广告人才却十分罕见,这正是我国广告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熟悉新媒体技术操作

新媒体是科技发展的产物,技术是支持新媒体不断向前发展的支撑体系,所以新媒体环境下广告人要具备一定的技术操作能力。当然对广告专业的学生不能像对计算机专业学生一样要求其达到很高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但对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软件操作、新型网络应用技术如数据挖掘分析等要有一定程度上了解与熟悉。未来广告人才要把新媒体技术很好地融入广告活动中,使得广告与新媒体之间实现完美的结合,顺应广告行业的发展方向。倘若人才掌握技能仍旧停留在传统媒体广告运作的理论知识层面,而缺乏对新媒体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显然这样的人才已与时下广告行业人才所需不符,逐渐会被时代所淘汰。因此具备新媒体技术操作能力才是未来我国广告行业人才的必备条件。

(三)具有复合型创新能力

创新一直都是广告行业的一个标签,特别是在新媒体语境下,广告公司对人才创新能力的要求更是多方面的。因为新媒体属于新时代的一个新生产物,我们对它的了解许多还都处于未知状态,此领域缺少前车之鉴,所以就要求新媒体环境下的广告人具有创新能力去开发、去创造。而新媒体给广告提供的资源很多,可开发利用的价值很大,其创新方面不仅局限于传统广告的内容创新、设计创新等方面,技术创新也是很重要的一种方式,如一些户外的互动创意广告大大突破了传统的广告活动模式,这正是新媒体广告的发展方向,而创新也要紧跟这种趋势所向。因此,拥有复合型创新能力的人才是目前绝大多数广告公司所青睐的对象。

三、新媒体广告人才培养方案

20世纪80年代我国大量缺乏广告人才,为弥补此缺口,国内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创办广告专业。截至目前,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完善与发展,广告专业毕业的学生也早已不计其数。然而对于业界而言,广告专业毕业生的实力似乎总是达不到既定的要求。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我国高校广告人才教育可谓迎来一次机遇与挑战。应对新媒体环境的突变,制订合理的新媒体广告人才培养方案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一)调整专业培养目标

各大高校作为培养广告人才的摇篮,应及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将新媒体广告人才列入重点培养方向,要求学生在传统广告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网络与新媒体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熟练运用网络与新媒体进行广告活动,并同时具备一定的新媒体运营和管理能力,成为符合业界需求的创新型新媒体广告人才是当务之急。因为广告被誉为时代之子,新媒体环境的改变,传统传播方式的突破,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行业核心要素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等种种迹象显示,一个具备与时俱进创新精神,懂得新媒体知识、技术的人才将是未来广告行业的主力军。

(二)增设新媒体相关课程

1.打通专业界限,设数字媒体通识课。新媒体是科学技术催生下的产物,对于教学而言,新媒体的知识是与计算机、数字工程等理工类学科相挂钩的,因此传统的大学科意识不应过多。但就目前而言,大部分学校并未将与新媒体相关的一些数字类基础课程列入大类通识课中。因此建议可以将数字媒体课程加入通识基础课程中,打破文理学科的界限,实现文理学科的兼容,培养学生具备更扎实、全面的理论与技能。

2.专业主干课程,融入新媒体广告课。目前,广告人才需求向新媒体方向倾斜,学校方面应紧跟业界步伐,加大新媒体相关课程的融入。各高校依实际情况可增加新媒体概论、新媒体广告实务、网络营销、网络传播技术等。另外,在传统的策划、文案等课上尽可能加入新媒体广告案例,使学生多了解、接触新媒体广告。在课程安排上,学校可将新媒体课程前置,在广告学概论课结束后便开设新媒体相关课程,使其与传统媒体课程同步进行,尽早注入学生新媒体的思想。

(三)丰富实践教学环节

1.成立广告社团,举办新媒体讲座。在我国高校成立广告协会社团,定期举办学术交流会,聘请业界知名人士特别是新媒体广告领域人士与学生分享最新行业动态,带来全新的案例,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第一时间了解行业市场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这种方式弥补高校广告教育总是跟不上业界步伐的现状,提供学生全新的新媒体广告视角,让学生在校期间便与业界接触。

2.暑期调查实践,培养市场洞察力。新媒体时代要求广告人在具备基本的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看家本领外,还要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紧抓当下热点。广告专业学生可以利用暑假开展调查实践活动。成立专题调查小组,针对新媒体领域展开调查,并撰写调查实践报告,深入、全面地了解新媒体广告。

3.建立校企合作,增强社会适应力。学校可以选择与新媒体广告公司合作,定期送学生进企业参观、学习,弥补课堂上的不足。最好是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成立固定的实习基地,以便为实习期提供更广阔、稳定的平台。还可以由教师带领学生成立相关工作室,通过学校向企业申请一些交换项目交由学生负责,或是引入企业新媒体广告的成功案例,学生模拟场景以提案的形式完成,成立评定小组,对方案进行审核。广告学毕竟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加强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避免只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使学生走到实践中去,适应新媒体广告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与社会所需相吻合。

参考文献:

[1]岳红记,张仙丽.我国广告人才的市场现状及对策研究[J].新闻知识,2010(8).

[2]陈红艳.新媒体环境下广告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5).

[3]崔保国,何丹嵋.中国传媒产业规模将超万亿元——2014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J].中国报业,2014(5).

[4]王昕,丁俊杰.“变”与“不变”中的广告业发展趋势思考[J].新闻与写作,2014(6).

[5]刘沐.新媒体广告形态与发展[J].科技资讯,2010(19).

[6]崔银河,崔燕,孟晓艳,等.广告业人才市场需求调查与分析报告[J].中国广告,2008(6).

[7]舒咏平.新媒体广告趋势下的广告教育革新[J].广告大观(理论版),2008(8).

[8]陈培爱.对于中国缺乏广告人才的评说[J].广告大观,2007(4).

多媒体广告论文篇(9)

新媒体的出现与飞速发展,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与生活习惯,也深深地改变了作为媒介风向标的广告行业。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的广告模式被新媒体颠覆,广告行业生态环境、竞争模式被新媒体快速分解。作为向社会输送广告人才的广告专业教育该如何应对?作为广告专业教育核心课程的广告创意又该如何与新媒体牵手,一起向前发展?

一、新媒体传播优势

新媒体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媒体形态,亦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其优势如下:

1.人人都是传播主体

与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时代,信息的生产逐渐偏重自媒体,人人都是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和接受者。互联网飞速发展,手机与网络完美结合,信息海量生产、快速流通。这是一个平民化的时代,受众参与性极大提高,普通民众也成为信息的者,而不再唯传统媒体是从。

2.传播方式的交互性

融电子技术、网络技术、超文本技术于一体的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对信息的单向垄断,实现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多种传播方式。往日处于主流地位的大众传播日益朝着小众化、分众化方向发展,重构社会秩序,给予平民极大展示自我、传播信息的特权。这种传播方式上的交互性在广告教学上体现为个体或团体一起学习,彼此借助博客、微博、微信等终端平台展示作品,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彼此切磋,在网络平台上展开头脑风暴,激发学生更多的灵感。

3.快捷的传播速度

借助最新的技术优势,新媒体传播信息的速度相当迅速,让受众第一时间接收。很多重大突发事件,都是新媒体首先引爆的。借助网络优势,学生无论是进行课堂预习、相关资料查阅还是进行课堂创意,学习的过程都极为迅速,不仅节省时间、节约资源,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个人创意思维能力。

二、广告创意课程利用新媒体的必要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大力推进,传统媒体的受众人数大幅下滑,用户与新媒体接触的时间逐步增加。随着受众眼球的转移,广告业也随之发生变化。有数据表明,网络广告所占的市场份额已经从2009年的4%提高到2014年的12%。新媒体迅速兴起,传统媒体收益逐年下滑,使得广告界对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渐调整方向。如今,广告专业的人才不仅要熟知新媒体的内容特点与表现形式,懂得如何利用新媒体开展广告创意,还要不断适应新媒体生态下社会对广告人才的要求。广告创意课程是广告学专业中理论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一门核心课程,其与市场密切相关,与传媒技术紧密相连。如何改变传统的广告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新媒体时代需求,懂得创意、创艺、创异、创议、创益的新型广告人才,已成为摆在广告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课题。

三、借助新媒体,改革广告创意课堂

1.借助新媒体丰富广告创意课堂

广告创意课程本身离不开媒体,课程的讲解要做到“图文+音频+视频”并茂。教师要树立大课堂教学理念,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实践教学作为重要突破点,利用新媒体搜索大量教学相关资料,吸引学生走入创意大讲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气氛中解脱出来,增强广告创意课程教学的新鲜感。

2.借助新媒体进行广告前期调研

在广告前期调研中,教师先给学生布置题目,让学生利用新媒体对产品、品牌、消费者、竞争对手等进行调研。学生围绕题目查找资料,彼此沟通协调,这不仅能够锻炼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更关键的是通过搜索过滤与资料无关的内容,培养学生如何利用新媒体,拓宽视野,提高其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将调研的各项资料制作成精美的PPT,在课堂上派代表进行讲解,这是一个展示学生总结、归纳知识和利用多媒体学习的机会。最后,教师要分别对每个小组的讲解进行点评,深入剖析和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可以继续挖掘的亮点。

3.借助新媒体进行广告创意表现

在前期广告调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模拟提案比稿,营造提案氛围。学生按照要求分别模拟广告公司和广告主,将实践项目进行到底。“广告公司”一方在前期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开展广告创意,充分发挥广告专业优势,上网查阅素材,充实创意内涵,进行广告文案创作、平面广告设计,并自编自演录制视频、利用FLASH进行后期编辑……教师在此过程中可进行适当引导,比如在创意过程中进行头脑风暴以及思维导图的训练,还可以借助BBS或博客平台,创建交流机会。“广告主”一方同样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开展广告创意,模拟“广告主”的心理,通过思维训练和创意训练,完成学生认为最恰当的创意作品。最后双方运用提案的形式进行比稿,换位思考,彼此挑剔,碰撞灵感,进一步产生新的广告创意。

4.借助新媒体展示学生作品

在广告创意完成后,教师挑选优秀的学生广告创意作品上传至班级群、学院网站或微信、微博、博客等网络平台,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扩大创意影响力,听取多方意见后对作品进行修改。学校也可组建广告社团,举办“广告创意文化节”等活动,利用新媒体开办创意论坛,让学生随时随地发表创意作品。

5.借助新媒体增加实践机会

学生可凭借自己的创意,借助新媒体平台帮助别人,获得报酬。比如猪八戒网、任务中国、威客中国等网站每天大量与广告创意相关的任务,教师可以带动学生一起竞标做项目,无论是中标还是失败,学生都可以从中得到锻炼。特别是失败后的分析、成功后的总结,会让学生明白只有突破自己,创意之花才能持久绽放。广告创意教学牵手新媒体,既拓宽了广告创意课堂的教学思路,又改变了枯燥单调的传统教学模式;既让学生熟悉新媒体的运作模式,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如何有效利用新媒体,将学生拉进课堂,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勤于研究、勇于创新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创意能力、运作能力,培养适应新媒体时代需求的广告创意弄潮儿,共建自主探究和共同协作的学习环境,仍是当前广告教育工作者需深入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相德宝.中国新媒体研究的三个阶段[J].今传媒,2010(4).

多媒体广告论文篇(10)

近年来,国内学界及业界对长尾理论的讨论不断,其理论对国内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

一、“长尾理论”的内涵

所谓“长尾理论”,是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在2004年提出的。它是基于产品的多样性及低成本的范围经济模式,避开竞争激烈的“短头”市场,开辟并寻找行业的“长尾”市场的经济理论。主要观点是:在低成本的存储和产品多样的条件下,市场销量不畅和需求少的产品所共同占有的市场份额和少数市场热卖的产品相匹敌,即众多小市场的整合能与个别大市场相抗衡。

针对这样的市场发展趋势,众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开始试水“长尾”市场,希望在长尾市场中找到自己的春天。

但在众多企业、团体开发长尾市场的过程中,怎样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暂无绝对说法,但区域小媒体广告的使用无疑成为针对该市场营销策略的一种必要选择。面对企业竞争对手狂轰滥炸式的广告策略,大媒体的高额成本而效用衰竭的趋势,面对消费受众对众多产品信息充耳不闻的状况,合理选用媒介,提高广告信息的到达率和受众接受度,就成为企业能否抢得长尾市场的关键所在。

二、区域小媒体广告

小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在与大媒体的比较时相对小。它不等同于与大众媒体相对应的小众媒体,虽然两个概念具有一定的交集,但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小众媒体主要指受众数量相对较少的媒体;小媒体则是从付出成本角度进行衡量和界定的,指花费成本较少的媒体。一些媒体虽然受众数量较少,但由于创立或使用所需花费高,而被剥离出了小媒体的范畴,如一些新型户外媒体、专业性较强且小范围发行传播的纸质媒体等。

一般情况下,由于受成本的影响,小媒体总存在于一个特定地区或更小范围的区域。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如:局域网络、校园或社区广播、手发传单、销售现场等。区域小媒体广告正是以这些小媒体为传播媒介进行商业宣传的广告形式和表现。

三、区域小媒体广告与长尾市场

区域广告小媒体的产生发展以及其在长尾市场中的运用有其必然性。

第一,企业在竞争中同质化倾向严重,相同的产品特性、相近的市场定位、相似的广告信息。同时,广告传播媒介的同质化情况也异常明显。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发展的不断深入,数字技术的普及,大众传媒已经成为广告主争相竞争拥有的广告媒介资源。面对这种情况,企业可三条路:1、实力雄厚的公司,利用价格优势及公关能力排斥其他竞争者,取得广告媒体资源;2、致力于开发并应用新的广告媒体,区别于其他广告媒体,创建新的广告媒体资源,形成比较优势;3、从“短头”的竞争中撤出,转战长尾市场,屏弃规模经济,建立范围经济的赢利模式。

第二,市场中的目标消费者面对铺天盖地的广告信息,也开始产生免疫抗体,受众要求更多的是个性化的需求,需要量身订作的广告信息。这一广告信息模式的变革使大众广告传播媒介面临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给区域小媒体广告创造了更大的生存可能性。

第三,稀缺的广告媒体资源也必然导致中小型企业必然在集中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由于频道、频率以及户外广告位等广告媒体的资源是有限的,真可谓“僧多粥少”,这也必然导致了那些资金不够雄厚、人脉资源不尽广泛的中小型媒体公司,也只能另谋出路,进军长尾市场。

四、区域小媒体广告的特性

区域小媒体广告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广告相比具有其独有的特性。

第一,区域小媒体广告的运营成本低。

这是区域小媒体广告最大的优势所在。从制作上来看,由于大部分此类媒体都借助于简单的广告制作材质或附着于其他实体,如纸质的传单和票据媒体广告等,所以相对于大众媒体广告它的制作成本较低。从环节上讲,此类媒体大多具有区域性,不必有大范围的信息传播,环节也比较少,所以在环节流程上减少了成本的流失。从形式上谈,有些区域小媒体广告会以与公共设施、社会公益信息一起出现,出现“零成本”。如出现在各大小区楼体外部以及楼梯走廊内的温馨提示,“小心楼梯”“防火防盗”等等,以及在通过免费放置擦鞋机等有利于受众生活的植入式广告等形式。从竞争状况上分析,由于此类媒体所针对市场,大都不是主要广告媒体竞争对手所关注的,故基本不会出现由于竞争所产生的额外媒体成本。

第二,区域小媒体广告针对性更强,接受率更高。

在广告主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知道我们每年的广告费,有一半是浪费的,但我们不知道到底是哪一半。”

区域小媒体广告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一点,它能够到达碎片化的市场。例如,突破传统DM的限制,利用个人电子邮箱进行直邮,不仅时间上更加快捷,降低成本,而且享有网络传播的许多传播优势,可利用超链接传递更多元的信息,以及更容易获取到反馈。再如,高校的餐桌媒体广告,能充分利用学生用餐的闲暇时间来传达针对学生的产品营销信息。由于其广告信息的渗透性和排斥性,故其媒体信息的接受率较传统大众媒体高。

第三,区域小媒体广告种类繁多,各具特点。

区域小媒体广告主要分为:电子类、平面类、实物类等。

电子类,主要包括电子邮件、社区和校园广播、网络下载电影、网络视频等,这些小媒体所具有的特点是,能给人以视觉、听觉或两者兼有的吸引受众的特点,引起消费者的兴趣。

平面类,主要包括社区布告栏、社区悬挂条幅等。这些小媒体的广告形式,能给消费者以具有较高的可信度的心理效应。

实物类,主要包括水媒体、票据媒体、校园餐桌媒体、墙体广告等形式。这些小媒体都采用植入式的广告诉求形式,让受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广告信息,接受广告产品,进而促进销售。

第四,区域小媒体广告形式灵活,可及时变通。

由于区域小媒体广告的制作成本低廉,传播及的范围较小,故其所传递的信息可做及时更新,与传统大众媒介相比,具有明显的信息即时性和新鲜性。

第五,区域小媒体广告的本土适宜性。

由于区域小媒体广告的分散性、形式的多样性以及较强的针对性,故其广告所传递的信息具有明显的本土化特点,即有明显的当地文化属性或群体属性。这使广告所传递的信息更容易被特定群体所接受。

五、区域小媒体广告的长尾效应

区域小媒体广告在企业,特别是长尾行业特征明显的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小视。

第一,企业通过运用区域小媒体策略,使企业在长尾市场中如鱼得水。通过区域小媒体广告策略的运用,真正实现和取得了企业在该市场中站稳脚跟的三种力量:降低成本、顾及小市场和摆脱控制。

第二,由于区域小媒体广告低成本的广告机制,使企业减少了很大部分的营销成本,能真正获得成本上的竞争优势。

第三,由于区域小媒体广告形式的多样性特点,广告信息的传播途径随之变的丰富起来,使传统传播营销中大众传播媒介难于到达,而忽略的一部分细分市场纳入到新型的传播营销体系中,累加出数目可观的长尾消费者群。同时极具针对性的信息传播又刺激了长尾的活跃,加剧一部分市场从头部移向尾部,增加了长尾的长度。

第四, “和”的策略。“和”与“或”是相对的。媒体资源相对匮乏的时代中,商家总是处于“以这个或那个为营销重点”的尴尬境地,这就是“或”的境遇。这种尴尬的境遇随着区域小媒体广告策略的实施,真正得以摆脱,它可以同时满足 “这个和那个”的营销重点。面对碎片化的市场,这种“和”的策略可以帮助企业从众多碎片捡起有用的那些来。

第五,由于企业进军长尾市场,区域小媒体本身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主要表现为区域小媒体的新形式层出不穷,以及区域小媒体广告的规模生产和规模覆盖,并具有明显的体系化特征。

基于以上分析可见,从蓝海战略到长尾理论的转换过程中,企业对其广告媒体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适应从规模经济向范围经济的盈利模式转型。区域小媒体广告的产生和发展正契合企业对广告媒体策略新的要求。区域小媒体广告策略使企业,特别是具有长尾行业特征的中小企业对当今的碎片化消费者市场有更清晰的认识,帮助企业制定准确的产品的定位和市场目标策略,更对企业提出更加经济有效的媒介组合策略,试水长尾市场并取得其胜利,有相当深远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美]克里斯・安德森著.乔江涛译.长尾理论.中信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

[2] [美]施拉姆,波特著.李启,周立方译.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第一版.

多媒体广告论文篇(11)

即将于今年9月举行的第3种人论坛已经是第五届了,本次《互联网周刊》成为其核心媒体伙伴。下面是我们对贺欣浩关于他的AsiaICC Group所做的采访。

《互联网周刊》:请问您是什么时候成立AsialCC Group公司的,当时的初衷是什么?

贺欣浩:我是2001年进入这个行业的,当时广告业刚刚从媒体资源型转型为专业型的广告公司,国内广告公司正经历盘整,外资4A广告公司开始陆续全部进入中国,不仅将国际的客户带人中国,同时也带来了专业的作业体系,我在《中国广告》杂志社的时候主要做的是这些国际广告公司的人物采访,从他们身上我学到很多专业知识,两年多后,我发现目前国内缺少一本专业高端的业内刊物,当时我看到在澳大利亚有一本《Campaign Brief》,这是偏向于品牌创意的英文版专业广告杂志,我非常喜欢,希望在中国也有一本自己的既专业又有影响力的杂志。所以,我就决定创立自己的杂志。当时也没有想那么多,只是觉得我很热爱这个行业,愿意积极的去寻找那些优秀的营销案例和创意作品,通过出版来进行分享,能够推动这个行业的进步。我所做的杂志都是送的,所以也没有想过要通过杂志来赚钱。

《互联网周刊》:请问在杂志创立之初曾遇到过哪些困难,为什么将杂志起名为第3种人呢?

贺欣浩:坦白的说,创业前我只在杂志社做过记者。之前做的是文案,也没有创业的经验,所以也没有想太多,我只是觉得一本好的杂志一定要有好的内容,我希望能找到业界最权威公司中最高端的人才为我的杂志供稿,然后又能给这群人来看,最后影响他们。这样的话,所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庆幸的是,当时在《中国广告》杂志社担任记者期间,我对所采访的每一个人都非常有心的去做,无论是采访前的准备还是最后出版出来的文章,都很用心。所以,当我跟他们说我要做这个杂志的想法时,他们都很痛快的表示支持。其中有四家国际4A广告公司中国区的cEO还当场下了广告的订单。我记得很清楚,我的杂志是8月出版的,但广告是5月份下的。他们是Y&R、Lintas、BATEY、Leo Burnett。我到现在还是很感激他们。说到第3种人的名字,由于我们的定位是高端的营销杂志,是给业内最权威公司的高层来看的,我认为90%的人是了解市场,9%的人是运营市场,l%的人是建立市场,而我们所针对的就是这1%建立市场的高端用户。这个名字就这样诞生了,它也是现在BBDO的中国区ECD梁伟丰先生帮我们取的。

《互联网周刊》:请问公司现在的业务模式是怎样的,现在所服务的客户中有很多互联网企业,你们能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贺欣浩:AsiaICC Group是我所创办的一家控股公司,而在业界大家最熟悉的是我们旗下的第3种人传媒,它是一家针对市场营销领域的B2B媒体。这个领域、这个行业的代表者是在1930年诞生的美国Crain集团下的美国Adage《广告时代》。它们在广告主、公司、媒体主三个领域中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影响着全美以及全世界广告主的媒体投资与选择的决策。我们的业务模式与其类似,即媒体的广告收入和用户的付费新闻。但是,在中国因为出版社的国有性,以及互联网的免费环境,公司的主要收入来自于我们杂志、网络门户以及活动的广告赞助。我们目前所服务的互联网企业如新浪、谷歌、校内(人人)、易传媒等,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是B2B的广告投放,因此,如何有效的将新媒体产品所创造的营销方案传递给广告主以获得收入是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而我们平台有着高端人群、精准投入以及整合的B2B媒体形态,当然是他们最好的合作伙伴。AsiaICCGroup旗下除拥有B2B媒体业务外,还有独立的针对市场营销领域的人才咨询品牌cmapping,它专注于这个领域的高端人才的咨询服务,我们这一块业务被《21世纪经济报道》评为中国最顶尖的4A猎头公司。当然,我们并不认同“猎头”的叫法,因为在我们看来,帮助企业找到一个合适的市场营销人才,不仅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而且也能够为我们的候选人找到合适的职位规划,这是双赢的,而不是单向的。目前我们在中国所服务的客户有wPP、PUBLICIS、OMNICOM、新浪等。

《互联网周刊》:目前第3种人团队有多少人?其发展目标是什么?

贺欣浩:我们目前在北京、上海、香港有三个办公室,拥有员工近40人,通过6年多的发展,我们已经非常快速的成长起来。从没有品牌、资源、团队、资金开始,一路走来,依靠的一直是客户的信任和我们长期坚定不移的企业战略,即“将做市场变得简单”。我们公司的企业文化有八个字“专注、专业、创新、实干”,我们会非常专注于这个领域,全心全意去发展和挖掘广告主的深度需求。比如,若有客户对如何做互联网的营销案例有需求,我们会立即上线一个中国最权威专业的营销案例库,通过这个案例库以及我们的系统,客户不仅可以非常方便的查询到在中国什么品牌、多少预算、什么形式的案例,还能通过案例来找到创意或执行这个案例的伙伴。而在以前却很复杂,客户需要不断的打电话查询。再举一个例子,数字媒体的到来让很多依靠传统媒体为生的媒体主和广告主落后了,通过我们的论坛和案例库,他们却可以不断学习和成长,从而更简单的将市场做好,这也是我们的内涵。我们对6年多积累的每一个用户都非常珍惜,希望能够打造一个从他们生活内至生活外的圈子。

我们每一年的增长率都是100%,今 年上半年也完成了全年总额的销售量。至于未来的发展目标,我觉得我是一个做内容和运营的人,不像VC和其他一些创业者那么聪明,可以预估并计算出应该如何去融资,讲故事,然后做大。我比较保守和实际,没有想过这些内容,但我坚信,只要我们坚守企业文化,坚定不移的执行,让做市场变得简单,那我们一定会对广告主有价值,而有价值的产品一定会有市场,一定会走到最后。

关于第3种人营销论坛

“第3种人营销论坛”由“第3种人传媒”创办于2007年,其参与嘉宾以在中国全球500强的市场营销决策者、国际4A公司CEO、各大媒体公司CEO为主,均是该领域的权威人士,他们通过专业的思想碰撞,加深合作,共同完善和发展中国新媒体,可以说,第3种人营销论坛是一个名副其实的CEO高层广告价值营销峰会。该论坛因其规格之高,组织之严密,来宾之权威而被誉为广告业内的“财富论坛”,至今已成功举行了四届,共有超过110位董事长、CEO、董事总经理发表了主题演讲以及进行了精彩的圆桌讨论,平均每一届都有超过450人出席论坛。而2009年起,第3种人论坛将形成常规的年会:每年9月份将在上海召开为期两天的会议,除了有主题演讲外,还有圆桌论坛、案例展览、金投赏颁奖典礼、鸡尾酒会等一系列活动。而原先的三大议题也将由这届起增至2天、8个分论坛、10个主题演讲以及共12个议题的讨论,将有超过100位大中国区最知名公司的CEO参加盛会。除此之外,今年第3种人传媒将携手新浪网、谷歌、千橡互动、易传媒,聚集广告客户和公关媒体,共同打造中国营销界的最高峰会。

关于第3种人传媒

第3种人传媒(Market BuilderMedia)是一家于2003年5月成立的专注于营销传播领域,集新闻报道、信息研究和数据分析为一体的媒体集团,拥有出版、互联网、活动等媒体业务。旗下月刊《第3种人》是一本具有国际视野的业内广告杂志,其读者覆盖整个大中国区95%的国际4A公司管理层及80%的大型传媒机构。wPP、OMNICOM、IPG、PUBLICIS、AEGIs等五大集团的全球cE0以及超过30位全球广告网络的CEO、主席、ECD曾接受过《第3种人》的独家访问。目前第3种人传媒在北京、上海、香港拥有40余名员工和3处办公室,为超过100家传播公司、媒体公司、传播服务公司提供信息数据、媒体研究、品牌传播等服务。

第3种人论坛宗旨

汇聚中国乃至世界的营销精英、通过分享最前瞻的营销理念和精彩案例,促进交流,加强合作。

第3种人论坛基本模式和特点

主题演讲:我们邀请cEO来进行主题演讲,演讲者常常为在业内享有盛誉的传播公司或者媒体公司的CEO。

圆桌讨论:我们一般会邀请4位嘉宾和1位资深的主持人来进行圆桌互动。

作品展览:金投赏ROIfestival作为大中国地区唯一以投资回报效果为评审标准的大赛,每年吸引近1000家中国一线的广告和媒体公司参与。本次论坛共有超过200件优秀的获奖案例被展出。

颁奖典礼:金投赏颁奖典礼由第3种人传媒主办,是奖赏睿智广告主的颁奖盛事。广告主是当天最大的赢家。

鸡尾酒会:在开幕及闭幕两个晚上,我们都有针对演讲嘉宾高层的社交酒会,在这个论坛上您将有机会认识中国该领域最有影响力的权威人士,进而通过交流互动开展合作。

新闻会:我们每一届论坛都会邀请超过80家媒体的近百名记者赴会,同时我们有专业的公关团队,提供文字速记,同传翻译,上网支持,现场图片等,为记者对论坛的新闻报道做服务。

2009论坛主题――经济危机下,如何将广告ROI最大化?

论坛主题背景分析:

过去的2008年,是全球经济危机的一年,而2009年仍被该危机严重影响着。权威机构预测2009全球广告行业的预算下降6.9%,WPP、OMNICOM先后宣布进行全球3%至6%的裁员,上万从业人员受到影响。在美国和欧洲,汽车、银行金融、房地产几个传统的广告大户几乎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虽然中国的广告市场与印度仍然保持逆市,但在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中国的市场预算也显然受到了影响,广告主对于在经济危机下有限的广告预算的选择和投放将更严谨,而消费者的信心是关键。如何在经济危机下,利用有限广告预算追求投资回报效果的最大化,将是我们本次论坛所讨论的焦点。我们希望来自广告主、公司、媒体主的精英们,以他们精彩睿智的观点来告诉我们一个答案。

联合主办方:新浪网、谷歌、千橡互动、易传媒

协作主办方:第一网吧传媒、群势管理咨询

核心媒体支持:新浪网、分众传媒、互联网周刊

历届第3种人营销论坛回顾

第一届:2007年9月5日至6日,上海

论坛主题:新媒体 新营销 新创意。议题包括:“新媒体的标准和机会”,“风险和投资”,“新媒体的创意和技术”等。部分嘉宾: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IDGVC全球副总裁熊晓鸽、奇虎董事长周鸿袢、LOWE中国董中长陈伦洁莹、OMD中国董事长叶丽莲等。

第二届:2008年4月10日,北京

论坛主题:中国在数字媒体时代领跑全球广告标准的机会。议题包括:“从追随到超越,中国的新媒体发展之路”,“中国的新媒体与广告公司如何参与全球的广告标准制订”等。部分嘉宾:新浪网CEO曹国伟、Batesl4b太区董事长余沛文、McCann北亚区董事长彭德湘、突破传播董事长郑香霖、DDB中国区CEO莫定伟等。

第三届:2008年5月25日。上海

论坛主题:中国的新媒体广告标准在跟随中进行创新。议题包括:“企业在新媒体时代的机遇”,“广告公司在新媒体时代的挑战”等。部分嘉宾:GroupM中国区CEO李倩玲、Saatchi&Saatchi CEO周佩莲、BBDO中国区CEO陶颂、土豆网CEO王微、5L,comCEO庞升东、大旗网CEO王定标、以及宝洁市场和上汽集团市场总监。

第四届:2008年7月17日,广州

论坛主题:传统广告公司的新媒体战略。议题包括:“新媒体的时代,传统广告公司如何转型成功”、“新媒体时代的人才战略”、

“新媒体与广告公司共赢”等。部分嘉宾:天娱传媒董事长王鹏、OMNIcOM亚太区副总裁库珀曼、G2大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叶国洪、广州4A主席柳军、亚太广告节主席林俊明等。

第五届:2009年9月21日至22日。上海浦东国际会议中心

论坛主题:经济危机下,如何将广告ROI最大化?议题包括:“SNS的营销机遇”,“户外广告的ROI战略”,“如何将门户的ROI发挥最大化”,“搜索营销的ROI评估”等。请关注。

历届第3种人营销论坛媒体合作伙伴与回顾

独家网络合作媒体:新浪网

行业杂志:《中国广告》、《成功营销》、《互联网周刊》、《东方企业家》、《第一财经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周刊》、《东方航空报》、《City Weekend》

户外媒体支持:高越传媒、大贺传媒

海外媒体支持:AdageChina、WSJchinese

读者评价

6年前,我有幸见证了“第3种人”从零开始的成长,今天“第3种人”能够有这样的成绩,我由衷地敬佩贺欣浩先生的眼光和远见。(LOWE Worldwide CHINA董事长陈伦洁莹)

恭喜“第3种人”6岁了,希望你们以后更加努力,早日成为中国广告界的的第1种人。(TBWA GROUP CHINA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陈念端)

希望“第3种人”可以继续帮助中国广告行业的发展。(现代传播集团CEO黄承发)

“第3种人”雄心可敬,勇气可嘉。(DIAGEO CHINA大中华区市场总监黄嘉辉)

在广告传播业中,有“第3种人”“这样的团队让我很感动。因为他们有对广告行业的关心和推动业界进步的热忱与努力,非常希望“第3种人”可以不断地成功,继续得到业界的支持。(AEGISMEDIA GROUP大中华区CEO 李桂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