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葡萄酒文化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26 15:46:04

葡萄酒文化论文

葡萄酒文化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20-0059-04

一、葡萄酒的传入及其在文献中的记载

早在先秦时期,葡萄酒的酿造技术就已经在西域一带传播。《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酒。”《汉书·大宛列传》中则有更详细的记载:建元三年(前138),张骞奉命出使西域,看到“大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至数十岁不败。俗耆酒,马耆目宿”。对当时的西域人而言,葡萄酒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而在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后,葡萄酒和它的酿造技术也随之被带进了中原。中原人种植葡萄的面积开始扩大,葡萄酒的酿造业也就渐渐出现。很快,葡萄酒便以它独特的色泽和滋味,在中原开辟了市场。

到了东汉时期,葡萄酒便开始出现在一些达官贵人的宴席上。这时,葡萄酒还显得比较珍贵,《三国志·明帝纪》中的一段注,记载着汉灵帝时期,伯郎向常侍张让行贿,“以蒲桃酒一斛遗让,即拜凉州刺史”。一斛,大概相当于60公斤。仅仅120斤的葡萄酒,就可以得到凉州刺史,足可见当时的葡萄酒有多么珍贵。以致于后来苏轼十分感叹地说:“将军百战竟不侯,伯良一斛得凉州。”

魏文帝曹丕应该很喜欢葡萄酒。他在自己的一份诏书中说道:“蒲桃当夏末涉秋,尚有余暑,醉酒宿酲,掩露而食。甘而不饴,酸而不酢,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又酿为酒,甘于曲 ,善醉而易醒。他方之果,宁有匹之者乎?”诏书中详细地记述了葡萄的味道、用途,也说明了自己对葡萄酒的喜爱。葡萄酒比酒曲甜,在口感上很好,容易让人醉,也就是容易让人体会到酒带来的,但又不像白酒让人那么难受,因为葡萄酒的酒醉容易清醒。正是因为这样,曹丕毫不掩饰自己的喜爱之情,认为其他水果,没有一样能和它媲美。既然皇帝如此喜爱葡萄酒,可以想象当时的宫廷宴会酒席上,定会出现葡萄酒的身影。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记载了葡萄酒的几种制作方法。葡萄酒通常有两种制作方法:酿和烧。酿,则“取汁同曲,如常酿糯米饭法。无汁,用干葡萄末亦可”。曹丕提到的葡萄酒,就是用酿造的方法制作而来的。这种方法造出来的酒,味道甜美,气味浓厚。

而烧的方法,则是“取葡萄数十斤,同大曲酿酢,取入甑蒸之,以器承其滴露,红色可爱”。用这种方法制作出的葡萄酒,颜色十分鲜艳,让人一看就觉得十分喜爱。这种方法一开始中原地区并不会,直到唐时打败了高昌,才渐渐传了过来。

随着在中原的传播日益扩大,葡萄酒进入了诗人的取材范围,开始出现于诗歌作品中。魏晋南北朝是葡萄酒的一个发展时期,葡萄酒也频繁地被诗人写入自己的诗中。南朝诗人陆琼在他的《还台乐》中便写道:“蒲萄四时劳醇,琉璃千钟旧宾。夜饮舞迟销烛,朝醒弦促催人。春风秋月桓好,欢醉日月言新。”从诗中可以看到,当时人们已经使用琉璃杯来饮葡萄酒。一年四季都喝着葡萄酒,或许有些夸张,但可见当时上层社会对葡萄酒的喜爱。庾信也在他的《燕歌行》中提到了葡萄酒:“蒲桃一杯千日醉,无事九转学神仙。”

及到唐朝,随着国力的强盛,中原和西域交流的日益深入,葡萄酒已经进入普通民众的生活中。诗人王绩不爱当官,喜欢悬壶济世,同时嗜好喝酒,据说能饮五斗,曾撰文《五斗先生传》,写有《酒经》、《酒谱》。他在《过酒家五首》(一作《题酒店壁》)中写道:“竹叶连糟翠,蒲萄带曲红。相逢不令尽,别后为谁空。对酒但知饮,逢人莫强牵。”这里,王绩同时提到了竹叶青和葡萄酒,青色和红色令人格外有心情,所以,王绩和友人决定好好喝一场。

至若李白,更是多次在诗里提到葡萄酒。《对酒》中有言:“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青黛画眉红锦靴,道字不正娇唱歌。玳瑁筵中怀里醉,芙蓉帐底奈君何。”《襄阳歌》里也说道:“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麹便筑糟丘台。”

跟其他诗人相比,刘禹锡对葡萄酒的喜爱尤甚。他在自家屋外种了葡萄,还专门写了《葡萄歌》:“野田生葡萄,缠绕一枝高。移来碧墀下,张王日日高……酿之成美酒,令人饮不足。为君持一斗,往取凉州牧。”还有一首《和令狐相公谢太原李侍中寄蒲桃》写道:“珍果出西域,移根到北方……酝成十日酒,味敌五云浆。”

葡萄酒还出现在元稹、李贺、白居易、贯休等诗人的诗中,足见当时葡萄酒是多么受人欢迎。而后到了宋朝,对葡萄酒的喜爱依然不减。

二、宋词中对葡萄酒的记载

宋人很喜欢葡萄酒,《全宋词》中提到葡萄酒的词有很多,兹列举如下:

桃花已作东风笑,小蕊嫣然。

春色暄妍。缓步烟霞到洞天。

一杯满泻蒲桃绿,且共留连。

醉倒花前,也占红香影里眠。

——陈亮 《采桑子》

下明光,违宣曲,上扬州。玉帐暖、十万貔貅。梅花照雪,月随歌吹到江头。牙樯锦缆,听雁声、夜宿瓜州。

南山客,东山妓,蒲萄酒,鹔鹴裘。占何逊、杜牧风流。琼花红叶,做珠帘、十里遨头。竹西歌吹,理新曲、人在春楼。

——高似孙 《金人捧露盘·送范东叔给事帅维扬》

正欲登临,何处好、登临眺望。君约我、今朝携酒,古台同上。风静秋郊浑似洗,碧空淡覆玻璃盎。夕照外、渺渺万遥山,开青嶂。

龙山事,空追想。风流会,今安往。我劝君一杯,为君高唱。今日谋欢真雅胜,休辞痛饮葡萄浪。纵黄花、明日未凋零,非佳赏。

——韩玉 《满江红·重九与张舍人》

记前朝、鹤会又重来,攀翻第三桃。看云华授策,麻姑擘脯,嬴女吹箫。寻思曲江旧事,宫锦胜龙标。奏罢清华梦,独立春宵。

不数相州锦样,是调羹御手,重解金貂。但今年此日,疏了醉葡萄。闻老仙、衣冠皓伟,又丁宁、天语著儿招。都人望,回班赐第,赤舄飞朝。

——刘辰翁 《八声甘州》

宿雨轻飘洒。少年时、追欢记节,同人于野。老去登临无脚力,徒倚屋东篱榭。但极目、海山如画。千古惟传吹帽汉,大将军、野马尘埃也。须彩笔,为陶写。

鹤归旧里空悲咤。叹原头、累累高冢,洛英凋谢。留得香山病居士,却入渔翁保社。怅谁伴、先生情话。樽有葡萄簪有菊,西凉州、不似东篱下。休唤醒,利名者。

——刘克庄 《贺新郎》

汉家糜粟诏,将不醉、饱生灵。便收拾银瓶,当垆人去,春歇旗亭。渊明权停种秫,遍人间,暂学屈原醒。天子宜呼李白,妇人却笑刘伶。

提葫芦更有谁听。爱酒已无星。想难变春江,蒲桃酿绿,空想芳馨。温存鸬鹚鹦鹉,且茶瓯淡对晚山青。但结秋风鱼梦,赐酺依旧沉冥。

——罗志仁 《木兰花慢·禁酿》

落日岘山下,倒著接回。傍人笑问山翁。日日醉归来。三万六千长日,一日杯倾三百,罍麴筑糟台。汉水鸭头绿,变酒入金罍。

白铜鞮,鸬鹚杓,鹦鹉杯。轻车快马,凤笙龙筦更相催。自有清风明月,刚道不须钱买,对此玉山颓。水自东流去,猿自夜声哀。

——林正大 《括水调歌》

开元盛日,爱名花绝品,浅红深紫。云想衣裳映,曲槛软风微度。群玉山头,瑶台月下,一香凝露。嫣然倾国,巫山肠断云雨。

借问标格风流,汉宫谁似,飞燕红妆舞。解释春风无限恨,博得君王笑语。七宝杯深,蒲萄酒满,胜赏今何许。沉香亭北,倚阑终日凝伫。

——林正大 《括酹江月》

东堂先晓,帘挂扶桑暖。画舫寄江湖,倚小楼、心随望远。水边竹畔,石瘦藓花寒,秀阴遮,潜玉梦,鹤下渔矶晚。

藏花小坞,蝶径深深见。彩笔赋阳春,看藻思、飘飘云半。烟拖山翠,和月冷西窗,玻璃盏,蒲萄酒,旋落酴醾片。

——毛滂 《蓦山溪》

记得花筵,巧夕星河,初度女牛。更四双蓂荚,十分桂魄,中元佳致,妆点初秋。蔼蔼非烟,濛濛如雾,锦水郁葱佳气浮。人人道,是王孙帝胄,今日生朝。

银潢万叶源流。见一点长庚辉绛霄。似东平为善,河间献雅,风流酝藉,西汉诸刘。恰遇称觞,蓬壶歌缓,满酌蒲萄双玉舟。椿松等算,年年醉傲,花马金裘。

——翁溪园 《沁园春·代寿宗室》

马上三年,醉帽吟鞭,锦囊诗卷长留。怅溪山旧管,风月新收。明便关河杳杳,去应日月悠悠。笑千遍索价,未抵蒲萄,五鬥凉州。

停云老子,有酒盈尊,琴书端可消忧。浑未办、倾身一饱,淅米矛头。心似伤弓塞雁,身如喘月吴牛。晚天凉也,月明谁伴,吹笛南楼。

——辛弃疾 《满江红》

仙苑蟠桃,恰则是、而今初熟。王母遣、飞琼捧献,绛金红玉。笑把九霞鸾凤斝,满斟七宝蒲萄。为长庚、此日自天来,殷勤祝。

仙子唱,长生曲。仙客献,长生箓。活千人邓禹,阴功俱足。五鹗即齐公府剡,万羊自有中书禄。更从头、安享八千年,人间福。

——姚勉 《满江红·寿邓法》

清晓于门开寿宴,绮罗香袅芳丛。红娇绿软媚光风。绣屏金悲翠,锦帐玉芙蓉。

珠履争驰千岁酒,葡萄满泛金钟。人生福寿古难逢。好将家庆事,写入画图中。

——叶景山 《临江仙》

水乡清楚。襟袖销袢暑,绰约藕花初过雨。出浴杨妃无语。

葡萄酌玻璃。已拚一醉酬伊。浪卷夕阳红碎,池光飞上帘帏。

——赵长卿 《清平乐》

苕溪古岸,有朱门初建,落成华屋。对启园林随杖履,迤逦柳蹊相属。好是危亭,片峰迎面,独立清溪曲。芜城低远,一尘不碍游目。

公子豪饮方酣,夜堂深静,隐隐鸣丝竹。却尽春寒宾满座,深酌葡萄新绿。密户储香,广庭留月,待得清欢足。纷纷沾醉,四筵倒尽群玉。

——曾协 《酹江月·宴叶叔范新第》

玄霜凉夜铸瑶丹。飘落翠藤间。西风万颗,明珠巧缀,零露初漙。

诗人那识风流品,马乳漫堆盘。玉纤旋摘,银罂分酿,莫负清欢。

——张镃 《眼儿媚·水晶葡萄》

可以看到,直到宋代,葡萄的名称依旧没有固定下来,“葡萄”、“蒲萄”、“蒲桃”混用,但“葡萄”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

三、宋词中所体现出的葡萄酒文化

五代以后,葡萄的种植面积在唐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扩大,除了西域、河西地区依旧是葡萄的主要种植地外,河东、河北、河南地区葡萄的种植也逐步扩大。太原府的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在宋金时期名重天下。北宋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南京应天府等附近地区都种有葡萄。两淮路的黄州有葡萄酒的酿造,扬州、和州也种植葡萄, 酿造葡萄酒。

及至南宋,江南地区葡萄的种植也非常普遍。两浙路的常州种有马乳和水晶两种葡萄。平江府(苏州)的常熟也种有两种葡萄。湖州不仅出产野生葡萄,还栽培有紫、白两种马乳葡萄。都城临安府种有水晶、玛瑙葡萄。沿海的台州出产紫、绿两种葡萄,仙居则出产优质的水晶葡萄。西南地区的梓州路渠州种植葡萄,所酿葡萄酒位居天下名酒之列。成都府种有绿葡萄。

两宋时期拥有如此广泛的种植范围和繁多的葡萄品种,葡萄酒不可避免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唐朝时期,诗人们吟咏的葡萄酒,红葡萄酒和绿葡萄酒都有。而两宋时期,普遍出现在人们视野里的是绿葡萄酒。绿色是希望的颜色,是春的象征。陈亮的《采桑子》和曾协的《酹江月》,都明确地提到了葡萄酒的绿色,也在词中点明了季节——春季。葡萄酒的颜色,在一定程度上传递了春季带给人的希望,因此在满眼绿意的时候,词人们选择了配上一杯澄绿的葡萄酒。

宋人喝葡萄酒所用器具,和前人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玻璃盏在上面的引文中出现了两次,毛滂(“玻璃盏,蒲萄酒”)和赵长卿(“葡萄酌玻璃”)分别点明了他们所使用的酒杯是玻璃杯。此外,叶景山提到了另一种比较珍贵的酒器“金钟”(“葡萄满泛金钟”)。从一开始的一斛换取凉州刺史,到如今大量进入诗人的生活,葡萄酒已经渐渐平民化了。同时,从器皿可以看出,葡萄酒再怎么普及,它也依旧是比较高级的享受,对于整日奔波在温饱线上的农民来说,或许除了专门负责酿酒的人家,他们是喝不上葡萄酒的。

酒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一种饮品。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里,酿酒就已经是一个较为成熟发达的行业了,先民们在祭祀、宴饮时都会使用酒。随着葡萄酒在宋代的普及,可以看到,葡萄酒在友人聚会或送别的时候频繁出现。

上引葡萄酒词中,有三首都和聚会、送别相关。高似孙的《金人捧露盘》是一首送别词,上半阙写送别对象去扬州的行程,寄托着作者的祝福;下半阙则描绘了扬州的繁华美景、人文风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灿烂的画卷,扬州的繁华也预示着范东叔日后的美好生活。作为美好珍贵物品出现的葡萄酒,是扬州奢华生活的一个缩影。

韩玉的《满江红》则赋予了葡萄酒另一种风格。一直以来,葡萄酒给人的印象都是比较高雅的,这得益于葡萄酒的颜色和器皿,但韩玉在词中,却和友人“我劝君一杯,为君高唱。今日谋欢真雅胜,休辞痛饮葡萄浪”,给葡萄酒贴上了豪放的标签。这表明,在宋代,葡萄酒在一定意义上承担了和白酒一样的功效。同样,在曾协的《酹江月》中,满座嘉宾也是“公子豪饮方酣……深酌葡萄新绿”,最后纷纷醉倒。“豪饮”“深酌”都是人们写白酒时惯用的词眼,如今却和葡萄酒连在一起。

葡萄酒文化论文篇(2)

随着中国消费者越来越幸福,欲望无限膨胀,对产品品质的要求十分关注。中国食品安全事件一次次刺伤消费者的心,时刻提醒葡萄酒企业把好基本关。国内外知名葡萄酒品牌不但享有很好的品牌效应,而且在葡萄酒品质上面更是花尽了心思,想法设法在保证消费者喜爱的基础上不断的改善和提升葡萄酒的口感,尽可能多的让消费者在品味美酒的同时获得更多的享受。

国际葡萄酒品牌的涌入,在培育、原料采集、葡萄酒酿造等方面给中国带来了领先的经验和管理。但要真正懂得葡萄酒,企业需要组织更多的种植师、酿造师、品酒师走出去,到原产地学习、游历、考察。中国主要葡萄酒产区从东部海岸产区到甘肃新疆的沙地产区和世界著名产区波尔多、新世界的加州纳帕谷属于同一纬度,属于国际公认的北纬40度左右的葡萄酒生产黄金地带;可喜的是,目前一些中国企业已经能酿造出优质的葡萄酒,能够在国际舞台上与世界知名葡萄酒品牌同台竞技,屡获大奖,赢得赞誉。

诗在功夫之外,中小企业在资金实力和技术上无法与大品牌相媲美,但把好质量关,酿出消费者喜欢的葡萄酒,至关重要。品质过关,再配合量身定做的营销模式定会在中国的葡萄酒大市场上取得突破,脱颖而出。

中国特色葡萄酒文化 懂酒更懂中国心

巴黎以浪漫著称,不仅深深地吸引着全球女人的心,更勾动着葡萄酒爱好者的魂!法国无处不流淌着葡萄酒文化的气息,不论历史还是建筑,都那样独特!无论是波尔多还是普罗旺斯,都是上帝赐予法国得天独厚的葡萄酒产区,承载浓厚的波尔多浪漫和普罗旺斯浪漫的葡萄酒向世界展现法国的美轮美奂,可以说是法国的浪漫文化成就了法国葡萄酒的浪漫,让消费者跪拜不已。

世界葡萄酒涌入中国,给中国带来优质口感葡萄酒的同时还带来了异国风情的葡萄酒文化,消费者在品味葡萄酒的同时也被带入神秘的文化之中;反之文化也在刺激着葡萄酒的消费。

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深深地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根深蒂固。葡萄酒在中国的发展时间短,还没有形成独特的富有中国特色的葡萄酒文化,如果一味地把世界葡萄酒大国的葡萄酒文化强制植入中国葡萄酒消费者的心智,显然是无稽之谈。那么想要运用葡萄酒文化来推动中国葡萄酒市场的发展该怎么办呢?塑造中国特色葡萄酒文化的重任就落在了当代葡萄酒企业身上,甚至后辈。

依据中国原有的文化,在此基础上把葡萄酒特有的文化恰如其氛的嫁接,塑造中国特色的葡萄酒文化,并运用中国特色的葡萄酒文化来刺激中国的葡萄酒消费。中国特色的葡萄酒文化一旦塑造成功,势必会促成葡萄酒消费习惯,顺理成章就会把葡萄酒融入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当中。

万事俱备 只欠营销模式创新

葡萄酒文化论文篇(3)

一、引语

我国是种植葡萄①较早的地区之一,葡萄文化在中国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葡萄是人们普遍喜爱的果品,其色香味俱佳,并含有丰富的营养,有很高的保健价值。葡萄是现今普通常见的水果,而葡萄酒也是人们生活中很熟悉的一种酒。在对早期中西交流这门课程作业选题的时候,我认为葡萄必然有其特殊历史交流地位和人文价值,一方面是其见证早期中西交流,另一方面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即葡萄文化的历史价值。我通过阅读材料,从葡萄的引入到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水果的发展简单地作了一些梳理总结,并简单阐述葡萄文化渗入中国文化及其发展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葡萄是地中海东岸和小亚、中亚地区最早经过人工培植的植物之一。随着葡萄的广泛种植,酿造葡萄酒的技术也被那里的人民最先掌握。我国开始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是从中亚细亚经新疆传入内地的,这在汉文历史文献中都有明确的记载。古代西方各族劳动人民辛勤栽培的葡萄,以及葡萄酿酒技术传入我国,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史上重要的一页。

二、葡萄何时引入

对于葡萄的引入时间,史学家们做了许多的考证,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从先秦开始引入西域,秦代引入中原地区;二是西汉张骞通西域②后开始传入。我比较认同,较多人也认同的是第一种说法。胡澍《葡萄引种内地时间考》一文对此作了严密的考证,我认为其考证有理有据,论证严密,所以葡萄是在秦代引入内地,汉武帝开西域,从大宛引进葡萄良种,广为栽种。

中国古代史籍中也曾提到中国本土生长的葡萄。李时珍记载葡萄生长在陇西、五原、敦煌和黑龙江地区也都生长葡萄,他认为葡萄在汉朝以前就已经有了。但是这些葡萄是野生③的。根据《蒙泉杂言》卷113中对此的记载得出结论:从大宛来的那种葡萄与中国本土的葡萄确是不同。

三、广泛认识葡萄

上文说到,早在先秦时代葡萄已传入西域,秦代内地与西域已经交流频繁,于是葡萄开始传入内地。但是据史料记载最早却到《史记・大宛列传》:“(大)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馆旁尽种蒲陶、苜宿极望。”但是,在胡澍《葡萄引种内地时间考》一文中我们可知,从秦至汉景帝,人们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到葡萄的价值。葡萄只是作为皇宫后院的点缀品被王公贵族们欣赏。因此,其影响甚微,以至于文人诗赋中仅在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稍有露头。到了汉武帝开西域后,葡萄才广泛栽种。《史记・大宛列传》载当时不仅“离宫别馆旁尽种葡陶”,而且扩展到“肥饶地”,葡萄成为人们所熟知的佳果。

四、葡萄文化渗入中国文化及其发展

1.葡萄的引入同时带来的葡萄酒推动了中国酒文化的发展。

葡萄文化的传播首先是在地中海周围地区。公元前11―前9世纪的腓尼基各城邦就以本地产的葡萄酒换回黎巴嫩的雪松、塞浦路斯的铜、非洲的黄金和象牙、巴比伦的青铜器皿。而中国自西汉广泛栽种葡萄后,引进葡萄同时还招来了酿酒艺人。从汉武帝时起,中国开始有了葡萄酒。据司马彪《续汉书》记载,在三国时代,中国西北地区开始酿造一些葡萄酒。大约在东汉末,中原地区可能已有自酿葡萄酒了。《太平御览》卷927引《续汉书》云:“扶风孟他以葡萄酒一斛遗张让,即以为凉州刺史。”孟他送张让的葡萄酒不外乎两个来源:中原自产的,即随着葡萄酒的传入,葡萄酿酒术也随之东来,被中原人民所掌握;或是来自西域。在当时的交通运输条件下,把葡萄酒千里迢迢从西域运到长安,定是十分艰辛万苦,价格昂贵的。那也只能是达官贵人享用的珍品了。

葡萄酿酒业繁荣发展时期是唐代。《册府元龟》卷970载:“及破高昌,收马乳蒲桃实于苑中,并得其酒法。帝自损益,造酒成,凡八色,芳辛酷烈,味兼堤盎。既颁赐群臣,京师始识其味。”这是史书第一次明确记载内地用西域兄弟民族的方法酿造葡萄酒。看来,马乳葡萄及其酿酒术的传入是和侯君集有密切关系。马乳葡萄粒大饱满,肉质坚脆,味极甜美,是鲜食的佳品,酿酒的好原料。所以,侯君集把它们都带回了长安。唐太宗不单是把马乳葡萄栽培在御苑里,还亲自过问了用马乳葡萄酿酒一事,并用酿成的酒赏赐群臣。这件事对唐代葡萄和葡萄酒的发展无疑是有影响的。

2.葡萄的引进除了推进葡萄酒的酿造,也发展了古代农业栽培技术等。

在长时期的种植实践中,内地劳动人民在葡萄的栽培技术和加工技能等方面不断提高,历史上的许多农学家对此都曾作过科学的总结。北魏时期的著名农学家贾思舞在《齐民要术》中就系统地总结了葡萄栽培法、摘葡萄法、凉葡萄干法和贮存葡萄的方法等。这些科学的总结,是我国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也是内地和西域经济交流的结果。元代的《农桑衣食撮要》、明代的《农政全书》、《便民图纂》等农书中对此有详尽的论述。

3.葡萄酒文化繁荣给文人骚客带来创作的新灵感,葡萄大量进入诗文中。

历史上很多有名的诗人词人都喜欢饮酒,酒后创作更有一番滋味。葡萄酒繁荣发展的唐代,亦是伟大诗人层出不穷的时代。当时,长安西市及城东之曲江一带已有胡姬侍酒之肆。店中除卖酒外,还有擅长歌舞、“貌如花”的胡姬做陪。著名诗人王绩④、张祜、李白等都喜欢这些外国酒家。⑤许多文人学士相聚在一起,也往往是边饮葡萄酒边议论经史。⑥葡萄和葡萄酒还是文学家写诗作赋的一种题材。如王绩在《过酒家》诗中有“葡萄带曲红”,所说的“酒家”当是指卖酒的人家。王翰在著名的《凉州词》中写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李白也写道:“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发醅。”

4.葡萄成为艺术家创作的重要题材。

葡萄传入内地后,不仅被用于鲜食、酿酒,其美丽生动的形态还是艺术家们创作的重要题材。画工们把它画在画面上,工匠们把它铸在铜镜上,纺织工把葡萄纹织在锦缎上。汉代出现的海兽葡萄纹铜镜就是用海兽和葡萄作装饰图案的,到了唐代这种铜镜已很流行。敦煌唐代洞窟里的壁画也往往以葡萄纹为边饰。以葡萄为纹饰在西亚流行较早,到七八世纪也成了我国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编织纹样。吐鲁番唐代墓葬里出土的锦、绢、罗等丝织品中,有不少就是以葡萄作图案的。

葡萄文化与我国传统雕塑等民间工艺的融合,反映了葡萄文化深入民间和人心。古往今来,人们视葡萄为吉祥、美满和幸福,因此无论石雕、玉雕和工艺品,有不少作品都采用葡萄图案和纹饰。这些作品具有明显的时代风格和地方特色。

5.葡萄文化也体现在民风民俗上。

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乞巧节的传说都与葡萄有关。人们赞美牛郎织女纯真的爱情,戏称七月初七是中国的“情人节”。据说在夜阑更静的七夕之夜,姑娘们只要悄悄地跑到古井边或者葡萄架下屏息凝神静听,若能听到牛郎织女的泣涕声,就是得了巧。⑦

五、结语

1.葡萄在先秦传入西域,秦代与西域交流较频繁,于是传入了内地。但是当时只是达官贵人的奢侈品,很多人都不了解葡萄的价值。直到汉武帝通西域,从大宛引入良种葡萄才广泛栽种。

2.葡萄引进的同时也带来了酿酒师,于是葡萄酒技术丰富了我国的酿酒业。同时,由于长期种植葡萄,对葡萄的栽培技术和加工技能等都有广泛研究,也有很大的造诣。

3.葡萄的引进在文化层面的影响主要在诗词、艺术品上体现。葡萄酒伴随着许多文人的创作过程,而葡萄本身也成为艺术家创作的题材。

4.葡萄文化丰富了我国文化史,见证了古代中西交流,其价值是非常大的。因为作为中西交流的媒介,它带来了其他文化领域的交流,如工艺品、丝织品、葡萄酒、栽培加工技术等。

注释:

①“葡萄”是后来才统一的名称,在《史记》中记载“蒲陶”,《汉书》中“蒲桃”.

②“西域”所指的地区有狭、广两种含义。狭义指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即昆仑山以北、敦煌以西、帕米尔以东的今新疆天山南北地区;广义泛指自玉门关以西通过狭义的西域所能达到的地区,包括亚洲的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的东部和非洲的北部。本文所论西域,是广义范围(含今新疆).

③石云涛《早期中西交流史稿》第九章《两汉来自西域的物质文明》中提到:中国内地本也有野生葡萄,有20多种,俗称山葡萄、刺葡萄、野葡萄.

④王绩,585―644年,初唐诗人和酿酒家.

⑤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第50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⑥《太平御览》卷927引《梁四公记》,河北教育出版社.

⑦来自互联网:张掖设施葡萄网《初探葡萄文化》.

参考文献:

[1]石云涛.早期中西交流史稿.

[2]苏振兴.论古代中西交流中的葡萄文化.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Vol6,(2).

[3]张玉忠.葡萄及葡萄酒的东传.

葡萄酒文化论文篇(4)

关键词:通径分析 SPSS 多元线性回归 葡萄酒 理化指标

中图分类号:TS262.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题目的背景与意义

在实际生活的问题中,常常需要研究多个相关变量并分析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用于此类分析的方法繁多,其中较为常用的便是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偏相关分析与通径分析。本文旨在研究,运用通径分析法分析酿酒葡萄与葡萄酒质量理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酿酒葡萄,是指以酿造葡萄酒为主要生产目的的葡萄品种,大致可分为红色品种与白色品种。而葡萄酒的风格与品质会因为酿酒葡萄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因此,分析酿酒葡萄与葡萄酒的理化指标之间的联系,并得出多个相关变量的线性关系,对于葡萄酒酿造工业的改进,显得意义重大。

2 数据背景

数据来自2012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

3 基本假设

1)假设题目所给数据具有随机性与代表性;

2)假设评酒员提供的数据具有客观性。

4 通径分析酿酒葡萄与葡萄酒理化指标的相关性

4.1方法介绍

通径分析法是由数量遗传学家Swall Wright于1921年首先提出,经过遗传育种学者不断改进和完善形成的一种多元统计技术。作为相关分析的继续,通径分析法通过将简单相关系数分解为多个部分,以显示某一变量对因变量的直接作用效果和间接作用效果,其实质上是标准化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其中,通径系数既是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带有方向性的相关性系数,又是变量标准化的不带单位的偏回归系数[1]。

4.2原理及解释

由于酿酒葡萄与葡萄酒理化指标的单位不统一、数值差异较大,这样大的差异容易导致计算复杂,计算结果不精确。为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将数据进行归一化,归一处理后的数据属性值在(0,1)之间。再者,由于酿酒葡萄与葡萄酒理化指标种类繁多,导致其数据的相关性不显著,不利于运用通径分析法分析它们之间的直接与间接联系。在此,运用逐步回归法考虑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保留对葡萄酒理化指标相关性较大的指标作为分析样本。

结合27种不同品种的红葡萄酒的酿酒葡萄数据,通过最小二乘法建立回归方程:

这里依次为因变量Y对自变量的标准偏回归系数,同时也表示自变量对因变量的直接影响,因此在通径算法中被称为直接通径系数,记作;而自变量通过其余变量对因变量Y的间接影响,记作。于是有:

针对此多元回归模型,建立通径分析基本模型[2]:

本文选取葡萄酒中的白藜芦醇指标作为因变量Y,选取酿酒葡萄中的氨基酸总量、蛋白质、葡萄总黄酮与可溶性固形物作为自变量。

4.3数据与结论

根据附件中所给出的各理化指标值,提取分析成分样本,将酿酒葡萄的四个理化指标与葡萄酒的白藜芦醇指标进行通径分析。

以氨基酸总量、蛋白质、葡萄总黄酮和可溶性固形物为自变量,白藜芦醇为因变量Y,利用SPSS进行回归分析,求得白藜芦醇和氨基酸总量、蛋白质、葡萄总黄酮、可溶性固形物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0.006,0.617,0.071。由此可知,酿酒葡萄中的氨基酸总量与葡萄总黄酮指标与葡萄酒的白藜芦醇指标相关程度较高,说明酿酒葡萄中这四类因素的指标大小对于葡萄酒的白藜芦醇含量有较为关键的影响。同时,酿酒葡萄中的蛋白质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葡萄酒的白藜芦醇相关性较小。但是,由于酿酒葡萄的各项理化指标之间可能存在复杂的相互影响关系,譬如说在葡萄酒的酿造过程中同时发生多个化学反应,将直接影响酿酒葡萄的理化指标与葡萄酒白藜芦醇之间的相关系数。因此,本文将采用通径系数法进行进一步的探讨。运用SPSS进行运算,得出结果如下图1:;

图1 SPSS运算结果

图1显示的结果为SPSS运算后得出的偏回归系数、标准误差、标准回归系数,由此可得出线性回归方程为:

根据检验结果,截距与0之间差异显著;自变量的偏回归系数均显著。因此,该回归方程成立。葡萄酒的白藜芦醇Y关于酿酒葡萄的理化指标的通径系数通过计算可以得出,计算方法为:通径系数=自变量的回归系数X(自变量的标准差/因变量的标准差)。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间的相关系数

回归方程中的任意自变量除了对因变量产生直接作用,还可以通过其他自变量对因变量产生间接影响。某一自变量通过另一自变量间接作用于因变量的间接通径系数,等于另一自变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乘以两个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3]。利用上述数据,其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变量间的通径系数

表2中,添加*标记为直接通径系数,其余为间接通径系数。根据表中所给的数据,结合通径分析理论,本文对酿酒葡萄指标与葡萄酒质量相关性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酿酒葡萄的葡萄总黄酮含量大小对葡萄酒的白藜芦醇影响最大,其次为氨基酸总量。虽然酿酒葡萄中的可溶性固形物与蛋白质的指标对葡萄酒的质量直接影响不显著,但是此两类指标通过其它指标间接影响葡萄酒白藜芦醇的含量大小,因此也是不可忽略的。

5 优缺点分析

本文采用通径分析法,针对问题讨论了酿酒葡萄理化指标与葡萄酒质量的相关性,此方法不仅能说明影响葡萄酒质量的原因,而且准确地估测出各形态因子对因变量的相对重要性。但所考虑的因素仍然具有局限性,影响了结果的客观性。

6 结论

在葡萄酒酿造工业中,所采用酿酒葡萄的各项理化指标不同,皆对葡萄酒质量产生了难以估测的影响。各项指标除了对葡萄酒质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但与其他指标之间亦有相互影响,从而产生对葡萄酒质量的间接影响。因此,为了完善与提升葡萄酒酿造工艺,我们需要多方面考虑各个因素所引起的反应,从而达到稳定地生产品质优良的葡萄酒的目的。

参考文献

葡萄酒文化论文篇(5)

中国是个有着灿烂文化的国度,有着无数经典的古典文籍,其中以《论语》自宋代以后影响最为广泛和久远。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论语》作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在对待学习、道德修身以及交友等等方面对中华民族起了重大作用,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虽说《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出于各种目的被主流意识形态化、经典化,从而被注解得晦涩难懂、深奥渺远,更有甚者把《论语》对象化、知识化、烦琐化,使之变成了纯粹的书本知识和学理教条,也因此把《论语》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命力,远离了芸芸大众的生活。所以,它已经起不到化解现实困惑的作用,更谈不上作为具体而有效的谋求生存发展的精神武器。

近年来,《论语》以新形象引起大众的关注,而唱主角的就是从央视的“百家讲坛”中成名的于丹教授。她抓住了当前人们面临的心灵困惑,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以其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既引经据典,却又深入浅出,让观众在轻松中感受到人生真义,她把孔夫子与当代人的生存际遇相衔接,把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的处世哲理,融解在一个又一个发生在当代世俗的生活故事之中,通俗、平易、率真,可以与柴米油盐酱醋茶对上口,清晰地回答了人们生活中所碰到的、甚至让他们碰过壁的种种问题,似乎是在穿越千年时空与圣人之间进行对话。于是,“于丹解读”成了更多人对《论语》的新看法,社会上有了各种各样版本的“于丹语录”。

透过于丹现象,反映了当今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致力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财富的积累,却低估了民众对于精神理想的追求,相对荒芜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于丹以其轻松、睿智的语调,为大众解说《论语》,一本《于丹〈论语〉心得》的热销,激发了空前的国学热潮,彰显了传统文化经典回归群众的迫切性。

帕克与葡萄酒

作为人们生活中“物质”与“精神”的媒介(编者注:葡萄酒被誉为物质化的精神产品,先前在本专栏有讨论)――葡萄酒在传播的过程中,也面临着类似《论语》的困惑。一方面,我们在不遗余力地宣传:为了健康、为了时尚、为了品质生活,在酒精饮料中应当多选择葡萄酒;另一方面,在解读“葡萄酒”的时候,却又过于神圣化、神秘化,令初接触者摸不着头脑。透过于丹现象,使我想到了在葡萄酒领域颇受争议却在消费者中又拥有广泛影响的美国葡萄酒品评家――帕克先生(Robert M. Parker, Jr.)。

帕克1947年出生于美国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毕业于马里兰大学,主修历史,其后又学习了法律专业,专注于葡萄酒事业之前当过11年律师。始于偶然,帕克开始对葡萄酒感兴趣,那是1967年在法国与斯特拉斯堡(著名葡萄酒产区阿尔萨斯的首府)大学的女友(现在的夫人)圣诞度假之时。

之后,帕克苦于很难找到足够的关于葡萄酒产品质量介绍的信息,他开始考虑创办一个“独立的消费者指南”。显而易见,已经在律师行业立住脚的他,开辟一个全新的陌生领域工作,压力是巨大的。他的杂志《Wine Advocate》在创办第一年定购量仅有不到600份,在他不懈努力下,今天已经在全球37个国家超过5万份的定购。出版自己杂志的同时,帕克也为多个相关杂志撰写专栏,他的报告成为很多酒商和爱好者卖酒、买酒的参考标准。今天,不管喜欢与反对,帕克在葡萄酒界的影响力已经到了一个不容漠视的程度,酒商对他又爱又恨。有酒商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帕克评分低于90分的酒他卖不掉,而帕克给超过90分的酒他拿不到。也有人作专题研究,发现拍卖市场上好酒的增值率受到年份、酒庄的声望、产量等很多因素的影响,另外还有一个因素是帕克给的分数。帕克对于葡萄酒的更广泛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也因此获得法国、意大利等政府的多项荣誉。

帕克不是第一个写葡萄酒评论的人,但是却鲜有人比他的影响力大。不是因为帕克伟大,成就帕克的是历史,在他开始撰写葡萄酒评论之时,正是美国葡萄酒市场开始上升,大量消费者如同帕克本人一样开始关注葡萄酒。不容置疑,美国人的消费能力是巨大的,但是美国人习惯于以直观的、标准化的思维认识世界,对于欧洲当时存在的描述性葡萄酒评论摸不着头脑,他们对于100分制数字的接受能力远胜过复杂、描述性甚至大量比喻的含蓄文字。那时,美国的葡萄酒消费者对于葡萄酒的了解,可能不比今天中国的葡萄酒消费者高到哪里去,如同今天的我们――消费者有消费葡萄酒的愿望和能力,希望喝到好的葡萄酒,但是,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又不允许他们慢条斯理地去学习那复杂的产地、品种以及年份等等的信息,期望有直观的评价结果能够帮助选购。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帕克构建的100分评价体系深入美国消费者人心,快速、广泛地传播开来,这样的结果对于那些需要海外消费者支持的葡萄酒厂尤为重要。

帕克为葡萄酒评论创建的100分制,把葡萄酒的丰富口感层次变成了一个简单的双位数数字,使葡萄酒少了一份神秘。另外作为崇尚现存与平等价值观的美国人,帕克去掉了葡萄酒品评中过多地讲究“传统、品位、格调、历史”的描述,为普通消费者提供了轻松、快速了解葡萄酒的方式。

在帕克的评价体系中,90分以上的葡萄酒通常受到广泛追捧,而一分之差的89分葡萄酒,命运就会有天壤之别,89分的葡萄酒真的就比90分的葡萄酒质量差很多吗?这正是开篇中提到帕克颇受争议的主要原因,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人员指出:据研究,人的味觉不能够分辨百分之一的差异,因此100分中一两分的差别意义不大;再者,品种不同的两样事物(比如:苹果与梨)的分值又怎么进行比较呢?100分制有它的局限性,但不能因为它的局限性而否认它的重要意义。

葡萄酒的评论与《论语》的解读何其相似!

葡萄酒100分制的评价体系,不就如同于丹《论语》心得吗?直观化、简单化是为了更多的受众,不排斥文字细致地描述评价葡萄酒体系,或者说于丹解读《论语》与引经据典的研究也不矛盾,受众不同,方式自然不同。我不是于丹的“粉丝”,更不是帕克的追随者,但是我坚信,一花独放不是春,于丹与帕克应当不会有独霸领域的想法或者能力,那些“博士们”也就没有必要为《于丹心得》中几点争议性的解释而对她发难。同样,葡萄酒领域,也希望评论家们抱有一颗平常心,允许多种的评价方式存在才对。

葡萄酒文化论文篇(6)

葡萄酒以新鲜葡萄或葡萄汁为原料,经发酵而得,通常酒精含量为7-16%,还含有许多其他物质,如甘油、高级醇、色素等,具有增进食欲、滋补、助消化、抗氧化等保健作用,对于心血管疾病、乳腺癌,肾结石等具有辅治疗作用,因此葡萄酒倍受消费者青睐。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家庭自酿葡萄酒逐渐兴起,但发展比较慢。本论文主要对河北省保定市家庭自酿葡萄酒相关问题进行调查,力求为家庭自酿葡萄酒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1 调查方法

1.1 文献调查

通过百度搜索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查阅,了解我国近年葡萄酒自酿的趋势及河北省葡萄种植情况,为实地调查打下基础。

1.2 实地调查

实地调查保定市2011~2012年两年中3家大型超市葡萄酒销售情况,并和白酒进行比较,考察葡萄酒受欢迎程度。

1.3 走访调查

通过访问超市内随机1 00位葡萄酒消费者和200位葡萄购买者,了解人们对家庭自酿葡萄酒现状,家庭葡萄酒自酿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 调查结果

2.1 我国自酿葡萄酒的发展现状

通过“中国知网全文自酿葡萄酒精确”,可以查到从2000年至2012年总共403条相关信息。对这些信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从2007年开始,关于自酿葡萄酒文献开始增多,2012年关于自酿葡萄酒的资料达到最多。可见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研究自酿葡萄酒。其中“全文”含有“工艺”的文献资料有123篇,2012年的文献资料篇数最多;含有“质量”的144篇,含有“葡萄酒文化”的199篇。可见葡萄酒文化已被很多消费者所了解,家庭自酿葡萄酒的工艺和质量的研究也已经提上日程,随着家庭自酿葡萄酒的相关规范出台必将引起研究者的关注。

2.2 河北省葡萄种植状况调查与分析

河北省具有很多葡萄种植基地,如任县有5000亩的葡萄种植园客户,满城县现栽培面积近10000亩,河北怀来是中国8个葡萄酒主要产区之,其全县葡萄种植面积11万亩,衡水市饶阳县葡萄种植面积达到31000亩。河北省葡萄品种繁多,主要有赤霞珠、马奶、玫瑰香、红提、克伦生、巨峰等等,葡萄资源相当丰富。

对近两年保定市市场上的葡萄销售情况进行调查发现,鲜食葡萄已经饱和,并呈现过剩现象。尤其在葡萄当季时,大街小巷都会出现很多葡萄销售点,葡萄剩余腐烂情况比较严重,造成大量资源浪费。

2.3 保定地区葡萄酒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3家大型超市(军校广场惠友、大润发、美特好)的调研发现,葡萄酒的价位从10元左右一瓶到几百元一瓶不等。近两年葡萄酒的销售量已有超过白酒的趋势,尤其是在过年过节时,葡萄酒备受欢迎。消费者购买葡萄酒主要是送给亲朋好友,或是自己宴请亲朋好友时使用。经了解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葡萄酒是一种文化,代表着一种品位:再者,葡萄酒中酒精含量较低,且有较好的营养保健作用。但消费者也表示,平时自己不会经常在家喝葡萄酒,主要是因为怀疑低价位葡萄酒的质量,而高价位的自己喝又比较奢侈。

在葡萄销售旺季时,对葡萄购买者进行访谈,发现80%以上的葡萄消费者想自己酿造葡萄酒,但由于对发酵工艺不熟悉,因此没有进行实地酿造。有6~7%的消费者进行了葡萄酒的自家酿造,发现很多问题,自己不能解决。比如:为什么葡萄酒中会有酸味?为什么有时发酵成的葡萄酒放时间长了会有沉淀?有的担心葡萄只粗略的洗一下,就进行发酵,会不会不卫生?但如果煮了,又发酵不成等等问题都可能阻碍家庭自酿葡萄酒发展。

3 结论和讨论

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家酿葡萄酒已经引起人们的注意,并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欢:很多人想自己酿造葡萄酒,但没有实际行动:原料不是阻碍葡萄酒家酿的主要原因,阻碍葡萄酒家庭自酿主要原因如下:

3.1 葡萄酒的营养保健价值已经被很多人认可,但对其酿造知识有待进一步普及

葡萄酒中含有很多营养物质,饮用葡萄酒对身体的好处已经在广大消费者心中深深扎根。但由于不懂酿造原理,很多人不敢自己进行酿造,从而阻碍了家庭自酿葡萄酒的发展。

3.2 家庭自酿酿造工艺资料较少,专业酿造工艺有待进一步研究

葡萄酒文化论文篇(7)

在日常生活中,当谈论到葡萄酒时,人们更多地使用“红酒”替代了“葡萄酒”。假如按照颜色对葡萄酒进行分类,葡萄酒可以被区分为“红葡萄酒”、“白葡萄酒”和“桃红葡萄酒”,形成“红酒”代替“葡萄酒”的说法并不是因为白葡萄酒、桃红葡萄酒可以被忽略,在所有的葡萄酒产品中,红葡萄酒大约占六成,而白葡萄酒、桃红葡萄酒大约占四成。造成“红酒”替代了“葡萄酒”的主要原因是:首先国人钟情于红色,红色往往与喜庆、好运相关联;其次从商业的角度来说,红葡萄酒具有更大的炒作空间,商家的过度炒作,使中国目前市场中红葡萄酒占据将近九成的市场份额。

当谈论葡萄酒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红酒”不能等同于“葡萄酒”,事实上,中国消费者反而更应当关注“白葡萄酒”和“桃红葡萄酒”,因为它们更适合中国人的口味。

误会2:“干”葡萄酒的内涵

“干红”、“干白”也是人们谈论葡萄酒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术语,对于初次接触葡萄酒的人很难理解其内涵。所谓“干”型的葡萄酒是指“每升含糖量不大于4克”的葡萄酒,这种葡萄酒在品尝的时候,明显不具有甜味。“干”葡萄酒的称谓,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例证,证明葡萄酒是舶来的产品:“干”葡萄酒是译自英语的“Dry Wine”,“Dry”本意就有“不甜”的意思,假如将“Dry Wine”译作“不甜葡萄酒”,想必就容易理解了。

当然,我们仍然需要继续称“Dry Wine”为“干葡萄酒”,除了因为“干葡萄酒”已经获得了法律地位,也因为从业者已经习以为常了。

误会3:标有A.O.C.(或D.O.C.)的葡萄酒 ≠ 高质量葡萄酒

稍有点葡萄酒常识的人都知道,法国葡萄酒中有的酒标上标有A.O.C.(Appellation d’Origine Contrle)字样,这是一个“限制使用原产地命名的法律体系”,法国人在20世纪30年代,总结自己上千年葡萄酒生产历史,把不同的地区影响葡萄酒特性的因素采用法律条文的形式进行规范,之后,在欧洲的其他国家也效仿这一法律,形成了意大利、西班牙以及葡萄牙的DOC体系。但是,当前很多商业宣传中,把标注有“A.O.C.(或D.O.C.)”当作“高质量葡萄酒”推介给消费者,造成了消费者面对上千欧元一瓶和10欧元一瓶同一个A.O.C.的葡萄酒实在无法理解A.O.C.所要传递的信息了。

A.O.C.体系保证的是“葡萄酒的特点与传统”,而不能简单地认为“标有A.O.C.的葡萄酒就是高质量的葡萄酒”。

误会4:葡萄酒的年份并非越老越好

在宣传葡萄酒文化的时候,经常有这样的画面:“主人在昏暗的灯光下,布满蛛网的酒窖内,取出一瓶老年份(也可能正好是参观者出生那个年份)的葡萄酒……”一个故事就这样开始了。撩拨得所有消费者对陈年老酒充满神往, “老酒”在市场中也就获得了更多的追捧,甚至一度出现某个获得市场认知的“年份”酒永远也销售不完的怪现象。

葡萄酒不都是越老越好,从量上来说,大部分葡萄酒不具有多年陈放的潜质,超过八成的葡萄酒都是适合在生产后几年内饮用的,这样的葡萄酒存放十几年之后,可能仅有文物价值了。将新酒标注成为老酒是另外一回事。

误会5:具有橡木味的葡萄酒 ≠ 高质量葡萄酒

葡萄酒的历史中,人们选用了橡木作为生产储运葡萄酒的容器,而经过橡木桶陈酿的葡萄酒也就获得了一种独特的风味――“橡木味”。在现代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橡木桶的成本显而易见是相对昂贵的,因此,在市场中,具有橡木味特征的葡萄酒往往价格不菲。

橡木桶陈酿葡萄酒,一方面可以增加酒的风味――因为橡木中也拥有一些香气物质;另一方面也能提升葡萄酒的口感――橡木具有透气性,微量的氧气透入酒中能够促进葡萄酒中的单宁物质的柔化,另外,橡木桶中的部分单宁也能参与到这个变化过程。但是,不是所有的葡萄酒都具有这样的培养潜质,换言之,不是所有的葡萄酒经过橡木桶陈酿之后都能提升葡萄酒的品质。

近年来,在葡萄酒的世界里,与追求橡木味道观点背道而驰,有酿酒师酿造以彰显天然果味为主导的葡萄酒,并且在酒标上显著地标明:“未经橡木桶陈酿”,这种风格的葡萄酒也有它忠实的追捧者。

误会6:葡萄酒的味道 ≠ 酸 + 涩

在品尝中法庄园的葡萄酒时,经常有人疑惑地问:“你的酒不酸啊!”或者“不够涩啊!”以此作为例证,首先没有贬低发问人的想法,只是为了说明:在市场中,有人在误导消费者,把自己手中“酸、涩”的葡萄酒宣传成为“葡萄酒的特点”。

采用成熟完好的葡萄、合理的酿造工艺获得的葡萄酒应当是协调而平衡的,“过酸、过涩、过甜”都不是干型葡萄酒的基本特点。

误会7:甜葡萄酒 ≠ 带甜味的葡萄酒

甜葡萄酒不等于带有甜味的葡萄酒。甜葡萄酒就是含糖量大于50克每升的葡萄酒,而且这部分糖必须是来自葡萄果实――也就是说或者对于酿酒工艺,或者对于葡萄的质量有相当高的要求。所以甜葡萄酒,有时被喻为“液体黄金”,可见其珍贵。中国人喜食甜食,甜型的葡萄酒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市场。但是,令许多消费者困惑的是,在中国葡萄酒市场中,甜葡萄酒被等同于“带有甜味的葡萄酒”,许多甜葡萄酒是通过添加外源糖分获得的甜味。

真正的甜葡萄酒由于含有足够的有机酸,甜而不腻。生产中通过葡萄晚采收、结冰、灰霉菌侵染或者向正在发酵的醪液中添加葡萄酒白兰地终止发酵等等的方法,使葡萄酒中残留大于50克每升的含糖量。可见,“甜葡萄酒”的生产要比干型葡萄酒难度更大,因此,甜葡萄酒价格也就不菲。

误会8 :酒瓶内出现沉淀 ≠ 变质

葡萄酒经过存放之后,瓶内往往会出现一些沉淀,消费者以此可能会怀疑酒的质量有变。葡萄酒是采用100%的新鲜葡萄酿制而成,葡萄中天然含有的色素、酒石酸盐等经历一段时间之后可能出现沉淀析出,这种变化是正常的,不必为之担忧。相反,假如瓶内出现絮状或者丝状沉淀物就要当心了。

误会9:通过颜色变化鉴别葡萄酒的真伪不总是正确

在消费市场中,人们对假货深恶而痛绝,在“央视3・15”节目中,曾经有个“专家”为大家演示鉴别真假葡萄酒的方法:将两杯葡萄酒中添加碱面,颜色由红变兰的断定为真的葡萄酒,而颜色不发生变化的为假葡萄酒。但是,这个鉴别方法不总是正确的。

上述鉴别方法的科学依据是:葡萄酒中天然色素呈色性随着酒酸碱度的变化而变化。假如造假酒所用的色素物质也具有这样的特性,那么,上述推论是不是就不成立了?在生产中,作为食品添加剂的色素物质,有很多种具有这样的特性。

误会10:葡萄酒配餐,不总是“红酒配红肉,白酒配白肉”

谈到葡萄酒文化,就少不了讨论葡萄酒配餐,因为绝大部分的葡萄酒是在进餐的情况下被消费的。葡萄酒与菜肴的合理搭配,可以相互增色,因此,葡萄酒配餐是葡萄酒推广中永恒的话题。因此就有人总结“红酒配红肉,白酒配白肉”这样的论断。

其实,葡萄酒配餐的深奥,远不是这样的一句话能够涵盖的。由于酒的年份、产地、酿造方法等等的差异,以及同样食材不同的加工方法所造成的菜肴口味变化,为葡萄酒配餐平添了无穷乐趣,有时候陈年存放的老熟的红葡萄酒也可以搭配鱼等传统意义上的白肉。假如非要用一句话精练出葡萄酒配餐的原则,倒不如选择“味道相近,质地相似”。

葡萄酒文化论文篇(8)

国内学者在此基础上认为葡萄酒旅游应当定义为一种与葡萄酒及葡萄酒相关产品为主要旅游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葡萄酒、美食、旅游以及艺术是葡萄酒旅游的核心产品。

二、中西方葡萄酒文化

(一)宗教神话

除中西方葡萄酒发展历史不同之外,宗教神话的不同也是一个显著的影响因素。因为葡萄酒是酒精饮料,所以适量饮用会让人兴奋喜悦,大量饮用则会心智狂乱。因此,《圣经》中推崇信徒引用葡萄酒,而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中则严格禁酒,佛教也严格禁酒,但是中国的道教却不反对饮酒,只是反对酗酒而已。

西方葡萄酒文化受到宗教神话影响深远,但是对于中国葡萄酒文化而言,则影响不大。所以在中国的葡萄酒旅游地往往会出现教堂之类的建筑,或者是借助建筑等来强调自身与西方尤其是法国葡萄酒文化之间的关联。例如云南弥勒红酒庄就建有法邑基督圣恩教堂,为了强调其与法国传教士两百年前带来的法国葡萄品种的关系。毕竟葡萄酒属于舶来品,所以这种模式的葡萄酒旅游实际上也是在模仿西方文化。

(二)饮食文化

西方较开放和个性化,并且因为其自由的游牧和还想文化,都对葡萄酒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肉、蛋、奶是西方饮食结构中主要成分,葡萄酒可以帮助其中的高脂肪和蛋白吸收,适量饮用可以降低高血压、血脂等问题的出现。所以葡萄酒成为佐餐必备。因此西方饮食文化带领着葡萄酒发展壮大,所以西方人对葡萄酒颇有研究。更加注重品酒的过程。

中国作为农耕国家,自给自足。尽管已有上千年种植葡萄的历史,但是因为葡萄酒从西域传入,所以被称作“胡酒”。所以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以及白酒文化的作用下,形成了特殊的中国葡萄酒文化。中国的饮食结构较为合理,所以酒只起助兴作用,并非每日必备。此外,中国价值观倾向于集体主义,所以酒的作用是用来烘托气氛,但是葡萄酒却是给人曲高和寡的感觉,所以无法达到白酒烘托气氛的目的。并且价格较贵,一般聚会不会采用, 这些都是葡萄酒在中国发展的阻碍。但是近年来因为中西方文化交流深入,并且处于养生角度,中国对于葡萄酒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

三、中西方葡萄酒文化旅游的区别

因为葡萄酒起源的原因,所以西方葡萄酒旅游发展较为成熟,因为西方葡萄酒庄的灿烂历史文化。并且法国是世界公认的葡萄酒王国。以法国为例,法国历史文化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葡萄酒文化,可以说法国的宗教、政治、文化、艺术、生活都离不开葡萄酒。法国的葡萄酒庄文化源于教会,有修道院的地方就有葡萄园,这些葡萄园的存在已经上千年,具有浓厚的宗教以及历史沉淀,所以后来人们说,喝法国葡萄酒能够体会到身处天堂的感觉。因为这种深厚而文化积淀,去法国葡萄酒庄旅游的人们能够感受到历史沧桑轮回,从而加深对葡萄酒精髓的理解。这些体验也许只是因为那些存在了成百上千年的古堡,也许是那些与庄园年龄相同的葡萄老树,也许只是古老的手工作坊。拉菲庄、拉图庄、玛哥庄、红颜容庄以及木桐酒庄这五个庄园是法国最为具有代表的酒庄,这些酒庄要么是具有伟大的历史,要么是出产宫廷用红酒,或者是出产最为顶级的葡萄酒,无论如何,这些都是让旅游者震撼和敬仰的原因。即便不去这五大酒庄,其他不太出名的酒庄也肯定都拥有自己与生俱来的传奇故事。

葡萄酒文化论文篇(9)

关于国产酒

前三十年中国看世界,后三十年世界看中国。尤其在葡萄酒行业,从2011年起,中国开始要治理世界(中国市场中哪个国家的葡萄酒销售好,那个国家的葡萄酒产业就不会再存在生产过剩的现象)。中国葡萄酒市场只要再用15年时间对全球葡萄酒业就可以指指点点了。

中国未来葡萄酒市场将呈“集团式、集约式、集群式”发展。是中国坚挺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为全球葡萄酒业带来了狂躁、欣喜和希望。是忽然崛起的中国葡萄酒市场拯救了危局中的葡萄酒世界。葡萄酒市场竞争中,“散兵游勇”式的小打小闹,终归逃脱不掉“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的“优胜劣汰”规律。

在备受全球瞩目的中国葡萄酒市场中,想操控或占有一席之地者无以计数,你要拼的是酒质、性价比;是品牌、人才、渠道、服务;但更是实力和雄才大略。

目前,中国葡萄酒产业基础差、机械化程度低,加之生产材料和人工价格上升等诸多因素,中国葡萄酒的生产成本并不比一些主要产酒国的低,那么,当民族产品连价格上都没有竞争优势的时候,中国葡萄酒企业这么多年培育的市场,将会被廉价的进口酒“殖民”。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中国不乏优秀的葡萄酒产区,这点已经越来越凸显出来了,每个产区都有认真做酒的葡萄酒企业,也不乏优秀的葡萄酒产品。你认为没有是因为你的脚步还没抵达,或者说孤陋寡闻。相信终将有一天会改变你崇外的心理,喝出一声惊讶来。

要想与国外庄园酒较量,首先要在适合种植酿酒葡萄的地方去企业种植;如果还继续从农民手里收购葡萄且不控制产量的话,中国的葡萄酒将何去何从?当亩产高达2000公斤甚至以上,我想知道其含糖量能上的去吗?在葡萄酒文化传承断裂,葡萄树尚青葱年少的时候,不抓紧修补自己的基础,玩概念会害死人的。

中国酿酒葡萄树龄短,管理较差,亩产葡萄酿造的葡萄酒量超美国近150%,凸显葡萄酒整体品质偏低,亟待提高。国内产品品类有多元化趋势。在葡萄酒从可选消费品向快速消费品转变的过程中,非即饮渠道(商超、直销(包括团购))的地位大幅提升。

中国葡萄酒市场中有80%左右份额的中高端领域被国外葡萄酒占领着。此时,国产葡萄酒若能要求进步,必然在保障素质的同时,向高品质方向努力,守住低端并追求金字塔中上端,以期证明自己的素质改变;而国外葡萄酒应该适当拿出精力向中低端市场进发,因为潜在消费人群就在那里,尤其进入中国内地的二三线城市,规模实现量的突破。

国产葡萄酒一直在为国外葡萄酒做开发消费者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广告吹的山响,不懂葡萄酒的人开始进入盲从阶段,而一旦消费者有所成熟,他们就毫不客气地丢弃国产酒,开始尝试国外葡萄酒,加之国外葡萄酒文化的教育、培训与推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国产酒就是在为国外葡萄酒输送消费者。国产葡萄酒是该有一次冷静的觉醒了(这里不是指的所有国产葡萄酒)。

中国国产葡萄酒绝大部分目前发展遭遇的主要瓶颈:一是心态不正;二是急功近利;三是概念炒作;四是没认真做酒;五是胡乱标注;六是瞎种葡萄;七是价格混乱;八是表里不一;九是无品牌意识;十是缺乏消费意识。

任何一种葡萄酒形式的投资,只要是对葡萄酒业欣欣向荣发展有益我们都应该支持,除了酒质,难道能带动一方农民种植收入和旅游业兴盛以及倡导了葡萄酒健康品位生活就不算贡献吗?我们不能狭隘的或者只把葡萄酒当做饮品,而不把其看做一种产业的时候,是悲哀的。追求品质没错,但不要要求所有企业都齐步走。

任何葡萄酒企业如果没有自种或自控葡萄园,而是以“公司+农户”或“公司+集体”的形式种植葡萄树,都很难酿造出顶级的葡萄酒,必须要解决的是“质量和产量”的明显矛盾,这点即使当地政府出面协调解决都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如此说来,未来中国国产葡萄酒谁家的品质如何,首先要看其是否存在自控葡萄园,然后我们再去涉及诸如心态、树龄、设备、技术、储藏等综合评价。

关于葡萄酒投资收藏

窖藏潜质,形成一支葡萄酒可以储藏时间的长短,也决定一支葡萄酒窖藏后的品质是否会提升。随着葡萄品种、年份、产地、酿造工艺、物流条件等因素的不同,窖藏潜质也不尽相同。

葡萄酒投资分两种:一种是投资饮料葡萄酒;二是投资高端庄园葡萄酒。葡萄酒适合百姓投资,但不是十几亿人都可以,它是有条件的。

要把握好珍藏葡萄酒的两个最佳时间,一是适饮期;二是最佳拍卖期。

冰酒和贵腐酒都拥有很高的品质,适合品鉴,但不太具备收藏价值。

关于葡萄酒 葡萄酒究竟是什么?葡萄酒是一艘“贼船”, 一旦上来就下不去了,今天喝了好酒,明天只想尝试更好的,尝试不同的,随之,差的酒就再也不想喝了。要么不爱它,要爱上就要准备条件。所有这艘“船”上的人,不但喜新,有时候还恋旧;在一直追求中,不断攀登,也不断挑剔,如一列梯子,它的尽头在远飞的云中。

葡萄酒自身是没故事的,必须有人来赋予故事,把葡萄酒描述得再好,那也是看谁人在描述。人很重要――男人和女人,别把葡萄酒搞得那么神秘,它只是一种媒介,一种道具。除了独饮之外,在适合的场合,与适合的人,喝了适合的酒,仅此而已。

葡萄酒的生命有两种:一是葡萄酒自身的生命周期;二是普及大众化的程度。别把葡萄酒人为地搞得那么神秘,貌似高处不胜寒。它就是可供人喝的或者把玩的饮品(当然也包括了一些人作为盈利或赔钱的工具)。

葡萄酒本身分两种:一种是即饮葡萄酒;另一种是非即饮葡萄酒。易拉罐就是即饮“饮料型葡萄酒”,不能因为喜欢高脚杯品非即饮葡萄酒,就排斥了易拉罐。只是场合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不同、酒质不同、品位的族群不同。

葡萄酒的品质与葡萄品种、栽培技术、葡萄产地的气候、土壤状况、葡萄成熟度、酿酒工艺、酿酒设备、酿酒理念和贮存消费方式有关,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葡萄酒的质量也决定于消费者的水平或素质。

葡萄酒由于所谓的新旧两个世界,其实已经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葡萄酒市场的未来,应该是要逐渐消除新世界和旧世界的说法,以文化教育作为提高需求量的方案,共同赢取未来。

关于葡萄酒营销

一切模仿、高仿、贴牌、打球,甚至彻底造假的行为,都只能糊弄那些对葡萄酒一知半解的人。好的葡萄酒有千种成分,常规检查的都有三百多种之多,怎么可以完整的复制?即使在华丽的外表下以次充好,终归心存忐忑:葡萄酒在打开之前,要学会察颜观色;在打开之后,时间会令其败露无疑。打击造假者的最好办法,就是你要比他更懂酒。

葡萄酒的招商大都借助展会、媒体、品鉴会、论坛,以及其他形式的促销活动开展,在酒质相等的情况下,拼的不只是品牌知名度和性价比,还有诸如优惠政策、企业文化、货源保证、各种体系的完善、宣传力度、企业实力等。随着葡萄酒知识与文化的普及,消费者已经不再盲从于广告而日趋理性消费,分销商更是权衡比对小心尝试。这就要求我们的总进口商和生产企业,找准定位,认真做真酒,你若忽悠市场,最终你将被市场所忽悠。

葡萄酒销售最终将是文化融入营销,并强调以培训教育为主,让消费者融入其中,产生认同感,培育忠诚度。 创造品牌、文化、营销、教育、仓储等新型葡萄酒文化产业链,从而与各利益关系群体紧密结合,形成较为完整的运营体系,在资金实力和人才实力之上去构建大兵团作战。

葡萄酒因为“攀亲附贵”鼓吹排名和获过什么奖项,别人就信以为真了吗?世界上有几个葡萄酒赛事没有作弊的?如果真有,那种真的得奖酒是根本不愁销路的,还需要你拿到中国来卖力推销吗?有心做酒的爱酒的不要盲从于这些,也不要听任编造的华丽传说或动人故事。感性品酒,理性分析,多去发现。

葡萄酒营销主要采用七种模式:一种是渠道模式,发现、创造和营销通往终端的各种渠道; 二种是体验模式,通常以酒会、聚餐或参展的形式,让商或消费者直接体验,聆听讲说;三种是故事营销,以历史传承的、甚至编造一个故事或传说,赋予其更多的文化元素,津津乐道,让消费者耳熟能详;四种是旅游模式,以实地考察或酒庄旅游为诱饵,对葡萄园或车间游览增加商或消费者的信心;五种是数据库模式,给商或消费者建立档案,以邮件群发或有针对性的发放资料;六种是网购模式,直接网上开店,普遍撒网;七种是广告模式,借助媒体硬性或软性舆论导向。

进口葡萄酒在中国大行其道的主要理由为:首先,得益于改革开放,降税开门;其次国产葡萄酒不争气放出巨大空间;三国人充当进口酒的调研员和打工者;四与“狼”共舞,商家卖力进口,倾力销售;五政府搭台;六国人生活水平提升,消费者口感倾向;七文化教育骤增;八酒种选择面大;九懂得“侵略”之道;十崇洋作怪。

关于葡萄酒 品鉴

品试葡萄酒是最具个性化的一件事儿,世界上没有一支完全相同的酒。所以,需要天天学习品酒,天天学习相关葡萄酒的文化知识,即使如此,永远都不要说自己很懂酒,否则有时候可能会令自己很尴尬。你可以把认为比别人知道多的东西与大家分享,但不要高高在上。

对于可以酿造葡萄酒的葡萄品种,世界上至今还没有统计出来一个准确的数字。即使同一品种,由于土壤、气候、年份、酿酒师、技术、储藏、运输、温度、品试环境以及文化等诸多不同而不同,葡萄酒也因此而极具多样性、变化性、复杂性和不稳定性。

对一款葡萄酒(或其品牌)是不能仅凭喝过他们的酒就“盖棺定论”的,这里面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除了它具有的“多样性”、“变化性”“复杂性”、“不稳定性”和“自然属性”外,还有人为的储存、运输以及品酒环境导致的差异性。必要时亲自到葡萄园和企业去走走,用多一点的时间和耐心去做其系列酒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拷问其葡萄品种赖以生存的土壤、气候、葡萄树龄、酿造技术和企业文化等得出与其酒质相般配的信息数值,所谓专业态度下的发言权没有合理想象,只有事实。

葡萄酒文化论文篇(10)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记载张骞出使西域的壁画

葡萄酒文化论文篇(11)

文化营销均有软肋

如今,在某些场合问询部分消费者,国产葡萄酒和进口葡萄酒两者间最大区别是什么,大多数人首先都会提到价位与文化,其次就是不同的感受。

就目前中国葡萄酒市场的发展而言,品牌认知度和渠道控制对市场占有率起着决定性作用。这点上国产葡萄酒在很大程度上就占了天时、地利,还有个信息不对称的“便宜”。国产葡萄酒在渠道、品牌和资金的投入等方面优势,使得其在国内葡萄酒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而对于进口葡萄酒,据笔者了解,虽然国外各产区酒庄看到中国市场充满机会,但对中国市场环境并不完全熟悉、透彻,而且都保持过于“谨慎”的乐观态度,并希望在中国找到合作伙伴以共同分担风险(众所周知的国际巨头法国卡斯特在中国发展之路正是如此),所以并不会花费大量资金投入品牌宣传及营销推广,而他们的国内商对进口葡萄酒的普遍心态也是靠固有渠道低调推销,而不愿意冒险投入更多资金进行配合。反而是那些已经在中国打下一定基础的进口商开始抛开经销商,缩短渠道高调自营通路和终端,声势浩大,惹人关注。

虽然正欲登陆中国的进口葡萄酒品牌已经排起长队,将进一步刺激国内葡萄酒市场,但对于其中一些进口葡萄酒来说,所谓的品牌等优势在本土化前是虚无的。进口葡萄酒赖以自豪的文化及品质、价值说,在华的推广活动多半成了文化与产品历史的回顾式的“自娱自乐”。其实,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新兴葡萄酒消费国家,消费者对葡萄酒质量的鉴别水平普遍不高,普及和提升葡萄酒文化的认识仍需时日,只有懂葡萄酒的国人多了,进口葡萄酒的品质、文化等优势才能凸现。

笔者近期与几位台湾葡萄酒专家沟通谈道:在之前的台湾也是专卖店大开,而现在已是七七八八地凋零,剩下的只是一些靠诚信存活,专业且能提供好品质葡萄酒的酒商;还有一种是只赚取很薄利润、做众多品系,走大卖场大流通方式生存着。而且大家都认为葡萄酒营销是要讲技巧的。对于葡萄酒,无论你讲自己的葡萄酒品质如何好,但是消费者未必买账。进口葡萄酒的模式很简单,就是有个定位。但如果没有把中国的文化与之交汇结合在一起,就很难在中国推行。在国内,无论面对怎样一个消费者,如果在介绍葡萄酒的时候,也向其讲述葡萄酒在中国的悠久历史,并引出众人皆知的“葡萄美酒夜光杯”之佳句,相信他们听了就会很有兴趣,就会了解并不是国外的月亮就圆,国内和国外都有同样的“东西”,没有好坏,关键是要亮出各自的特点。

谈到区域文化适用性,台湾资深葡萄酒专家钟正道先生说,不一样的地方有不同的做法,例如北京人喜欢有文化和内涵的东西,所以会用头脑来喝酒;上海人爱面子、眼见为实而追逐品牌,所以上海人是用眼睛来喝酒;而广州人懂得吃喝,他们知道好坏要通过尝试来了解,你给他牌子也好文化也罢,都没用,他注重自己的感受,所以广州人是用嘴巴来喝酒。所以,你得关注和满足差异化的需要。另外目前国内消费者,无论对国内还是国外葡萄酒的挑选仍是价格为主,其消费力是伴随社会整体经济增长一起提升,但除了消费者对葡萄酒的逐渐认识外,主要还是涉及到品牌的传播和影响力、领袖群体引领消费潮流,以及市场氛围的营造层面。

放下身段匍匐前行

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家乐福等一些卖场里会出现令人尴尬的现象:一方面所陈列销售的进口葡萄酒可谓琳琅满目,可供的选择很多;而另一方面对于大多数的普通消费者而言,他们并不会去挑选和购买,原因很简单―就是国内消费者对众进口葡萄酒的价值、文化、品质不懂!不了解!因而去购买口碑多、广告多的国产葡萄酒。其实大家对于国产葡萄酒也并非很了解,不过是市场上已有了这种消费国产酒的氛围。退一步说,买瓶几十块钱的国产葡萄酒不好喝,总比买错一瓶数百元的进口葡萄酒更划算。再则,这些终端场所的销售人员专业度仍不够,还多半停留在以含糊浅薄的国家(地区)概念或葡萄酒抗氧化美容为卖点进行兜售,忽略了葡萄酒真正魅力所在,就是文化与品质的特点。如果销售人员自身都不深度了解每支酒的历史背景与适用度(适合什么场合,搭配什么食物),又何谈向消费者们推荐适合其需要的酒品?

那么,再说道说道专业的终端场所。专卖店是多数进口葡萄酒商会选择的终端,因为它的“专”字。可正因为这个“专”字,让很多普通级消费者“望而却步”。普通的消费者一进入到葡萄酒专卖店里,豪华的装饰环境、眼花缭乱的酒品、陌生的款款酒名、专业却显得很无知的推售服务……一股拘束的无形压力和距离感使之无所事从,甚至落荒而逃。

有些开设葡萄酒专卖店的朋友对笔者说:我要保持葡萄酒的高雅和专业、我只求小众、我不希望旺场⋯⋯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而且对于葡萄酒市场的发展,笔者也认为专业化将是发展的趋势,但笔者更注重的是这个“趋势”运行的过程。现在对于葡萄酒,有些人会买回家饮用,有些人会选择在场所消费,如果说什么是好的终端业态模式,那么首先是“终端”要放下身段,尽可能接近消费者传播葡萄酒文化,要讲得有道理,要有耐性和专业,而且要针对消费者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