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初中生物课堂大全11篇

时间:2023-05-15 11:54:42

初中生物课堂

初中生物课堂篇(1)

如果对生物的学习兴趣一直都保持在“觉得这一科有趣”的层面上,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探究和学习。所以,在培养学生一定的学习兴趣基础上,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这种兴趣转化成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思考的动力。当然,要做好这件工作需要多方面的配合。除了学生的因素外,教师本身也要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和教育教学方式,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以适应新教材和新教改的要求,才能出色地完成引导者的角色。

二、转变理念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

《生物课程标准》倡导的三个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初中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为生物学科的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吸收传统教学的优点,摒弃其弊端,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应是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研究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师生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合作、民主、互动的。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个性差异的学生。教师要允许学生在成长中犯错误,因为问题学生将可能使你成为教育家。教师要注意寻找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学生进步。教师应重视用教材教、重视学生自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特别是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学会宽容,学会倾听学生的诉说。如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这个活动,正常情况下鼠妇会跑到黑暗的地方,但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光亮的地方鼠妇反而多还有可能是鼠妇跑不动、时间太短或者假死等情况,不能说学生做错,要尊重事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挖掘课程资源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前提

教师要认真学习《课标》,并按照《课标》的要求,全程备课,理解教材的设计思路,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挖掘课程资源,弥补教辅材料的不足,这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前提。

教师要尽量动员学生一起来寻找课程资源,其益处有以下几点:①小组分工,每个学生只负责一部分,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②同龄人一起寻找课程资源,互相学习,互相教育,效果更好;③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宽,能力得到提高;④学生自找的材料范围更广、更切合实际,又可减轻教师的负担。如教学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这一节课鸡卵(蛋)的结构时,课前我布置学生自带鸡卵(蛋),结果每个同学都带来了,有的小组还带来了鸭卵(蛋)等其他鸟卵,而且带来的新鲜鸡卵(蛋)很多都是受精的,这是教师到市场上统一采购不一定能够达到的效果。

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我们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概念,必要时可走出教室,把大自然作为课堂。如“探究蚂蚁的行为”和“探究动物对植物生活的积极作用”这两个活动,我们只有到周围的林地、草坪和田间等室外环境,才能得到第一手资料。实践证明,室外活动使学生更留心周围的自然界,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更浓了。但一定要组织好,注意安全。

四、及时评价是促进课堂教学的活力源泉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课改后生物实验活动更多。要让学生喜欢上《生物学》这门学科,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特别是活动中不断尝到成功的喜悦,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探索评价机制,及时评价,才能增进和保持生物学科课堂的活力。活动由于受教学时数的限制,可以整合,但不能省略,而且活动应张弛有度,应该回归到可观察、可评价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上来。及时评价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为了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可让各活动组组长、科代表发挥更大的作用,设专门记录本,记录课堂活动和当场评价及违纪等情况,并与期末总评挂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及时评价还应注意以下问题:①每一次评价不要追求面面俱到,而是要侧重这次任务的关键评价要素;②特别要关注没有突出表现的学生;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要与本学科教学目标相结合,宜粗不宜细,点到为止,至少让学生得到鼓励。

初中生物课堂篇(2)

在目前的初中生物课堂交流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还是师生之间的交流,而生生之间的交流只占到很少的部分,即便是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进行了一再的强调,但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常常因为教师的介入而草草结束,取而代之的就变成了师生之间的对话,这对生生之间的交流是十分不利的。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教师认为教学的时间不足,学生在思考和表达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欠缺,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提出一些封闭性的问题,诸如一些只需要学生回答是与不是、对与不对之类的问题,这对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是一种极大的伤害,这些问题的回答几乎不需要学生产生自己的思路,只是顺着教师的思路去进行最后的判断即可。

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惰性就会无限制的蔓延,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会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尽可能多的将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抛给学生,允许他们畅所欲言,不要担心他们会犯错误,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总好过在考试中出现失误,所以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放弃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踊跃的去参与课堂交流,敢于将自己的真实的一面展示出来,这样教师才能够真实的掌握到学生的学习情况,真正的做到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不仅如此,这种良好的课堂交流还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让教师真正的能成为学生们的良师益友。

一、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在初中生物的课堂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将自己的引导和启发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让学生顺着一条正确的思路去发散和丰满自己的思维,例如我们在学习生物圈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讨论题目来让学生进行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诸如:植物在整个生物圈中所占据的地位以及他们所起到的作用;动物在生物圈中是否只是消费者;植物与动物之间的交流都有哪些等等此类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教师不要规定固定的模式,要将回答问题的主动权限充分交给学生,但是要注意自身的主导作用,毕竟初中学生在课堂中的自觉性和自律性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也要引导学生的思路顺着教师所设计好的正确思路去前进,进而达到知识顺利内化的教学效果。

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的给予学生以适当的鼓励,鼓励学生勇敢的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不要害怕出现错误,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类似的错误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改进教学方式的机会,只有知道学生的知识薄弱处,才能做到有针对性的教学,这样教学效果才会异常的明显。另外教师的这种主导作用还能帮助学生去拓宽思维的宽度和加深思维的深度,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进而让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成就感,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都会得到长足的进步。

二、交流过程中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的舞台是属于学生们的,这一点初中的生物教师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才会有显著的提高,如果还是按照以前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的教师讲述的模式进行的话,在学生的群体之中必然会产生两极分化,即学习好的和喜爱这门学科的学生成绩会越来越好,而且课堂参与的程度和学习的兴趣也会越来越奥,反之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就会离这门学科越来越远,这是任何一个教师都不愿意看到的课堂教学局面。为了避免这种局面的产生,首先就应该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这个过程中逐渐的感受到自己所感兴趣的部分,进而对这么学科产生全面的兴趣。

除此之外,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也要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为先决条件,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地位来进行自主的交流的话,那么这样的交流必然变成一种敷衍,完全失去了生生课堂交流的意义。另外在一定程度的教师引导下的生生交流能够让学生自主的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这样学生对于问题的出现和关注会更深刻一些,其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也会更充足一些。

总而言之,在初中的生物课堂教学中,交流是十分关键的,充分合理的交流会使整个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会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一些,所谓的良师益友,都是以融洽的交流为伊始的,因此较强课堂交流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除此以外,有效的课堂交流还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让学生逐渐的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进而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达到取得良好成绩和锻炼出优异的能力的教学功效。

参考文献:

[1]李莉梅.中学生物课堂导入小议.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7)

初中生物课堂篇(3)

二、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迁移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

新课改更加强调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学习素养的重要性.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自身的现实生活实际,以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堂所学知识,更易于将所学知识迁移运用到现实生活现象的认知与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中去.如在讲解完一节新课内容后,教师可以让一些学生来做自我总结,一个学生的总结总会在准确性、全面性方面有所欠缺,而多一些学生进行总结,也就会是的教学总结更深入、更具体、更全面.在进行课堂小结之后,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布置一些练习题,而这些练习题又要能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究,最终在知识的迁移运用中,结合生活实际来独立完成.这样一来,通过练习,学生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习上耐心求知、善于钻研的探索精神和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练习作业,学生总会或多或少地获得一定的对生物学科的认识,又因为这些认识是建立在学生自主思考、探索的基础之上的,也就容易获得更多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对于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也将更加浓厚,持续得更加长久.

三、激发学生联系生活进行生物学习的热情

对一门学科的教学,只有学生对其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满腔的热情,教师的教学才能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学生也能够学得高效、有实效.在此,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需要教师能够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对于生物学科来讲,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生物教师必须能够结合大自然中的生物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生物课堂教学更加生活化,能够更易于学生感知.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才能更加积极、主动,教学活动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赢.如教师可以针对课堂内容,结合现实生活实际,组织学生搜集有关素材,然后进行知识问答竞赛.当然,这样的教学要基于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如搜集素材的任务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完成,而知识问答竞赛活动,则可以在课堂上展开.这样一来,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浓厚的参与热情,也就会竞相作答.这样的课堂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动力.

初中生物课堂篇(4)

生物是一门基础自然学科,主要研究生命的现象和生命活动的规律。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生物,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人类文明的进步乃至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生物学的发展和应用。初中生物教师应从自身做起,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夯实学生的基础,培养学生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我根据对新课改的实践和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以下意见:

一、抓住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各种方法和调动各种媒体,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思考题、小资料、课外阅读材料和探究性实验,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特点,设计一些简易的探究性实验,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感激趣、设疑激趣、活动激趣及导引创新、语言创新、实验创新、板书创新、训练创新等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学实践证明,激发学习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养成主动地学习和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例如在学习“遗传与变异”时,关于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知识,学生觉得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如果教师在讲此知识之前,先讲个故事或谚语,比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克隆”技术、“一母生九子,母子十个样”等,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处于愉快、兴奋的情绪下,再画出若干个从属关系的包涵图表解释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学生就会容易理解及掌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应用情感调节,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

二、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

初中生物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禁锢,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除了采用教师单纯讲述外,还可以将多媒体教学应用到生物课堂中,利用多媒体音频、视频的优势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学习。例如在教学“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时,教师可设计教学课件,先通过图片展示一些关于花朵和树木的优美图片让学生欣赏,然后播放一段花朵开花的视频,让学生领略到植物的魅力,给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整个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创新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模式

新课改要求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因此,传统的“一言堂”已经不适应新时期的教学要求。教师应坚持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的原则,发挥“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作用,创新教学模式。例如在学到“生物的变异”内容时,教师可分组让学生讨论,他们在这节课中对哪些关于生物变异的知识比较感兴趣,然后发表见解,教师再针对学生的言论给予一定的引导和规范,然后开始对本节课程的学习。在讲课过程中,教师仍要充分利用学生讨论发言的模式,鼓励学生思考、探究和质疑,最终让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学习充满期待。例如在学习“食物的消化”时,酶的催化和胆汁的乳化如何区分,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不妨一试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教师可以随手捏一个小粉笔头成粉末状,随手烧一张小纸片,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分析及讨论这个实验的现象和成分的变化,在教师的指点下,酶的催化和胆汁的乳化就容易分辨和掌握。这样无疑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利用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课改实验的不断深入,“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师生互动”的根本目的是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因此,“师生互动”是否成功就要看学生是否在进行积极思维。实施“师生互动”,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心理、情感、体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

例如在学习“伸肘和屈肘”时,可事先激发学生进行科技制作“肘关节模型”。课堂上,教师不急于讲解,而是先展示挂图和模型,同时演示自己的上肢,让学生一边实验一边分析,尔后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可以综合运用情景激发、师生互动、直观演示,将模型、挂图及自己的上肢对照起来,逐一指出肘关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尺骨、桡骨等各结构的位置及名称,再演示部分结构的作用,让学生仔细观察和探讨,从而得知伸肘和屈肘动作就是这样完成的结论。这种开放性的课堂,学生兴趣浓厚,这样的课堂师生互动,促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实现认识上的飞跃。在这样高昂的激情下,顺便让学生再分析健康体育课上的引体向上、俯卧撑等动作的完成就轻而易举。

总之,让教师在教中谋求探索,不断创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让学生在学中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为自身的终身发展做准备。这样才能使新课程标准得以顺利实施,使基础教育改革顺利进行,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

参考文献:

初中生物课堂篇(5)

第一步:学(即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教师导入课题后,学生根据课堂教学目标按学案自学。要求:l、学习目标要非常明确、具体(为达到此目的,可将书面语言改为口头语言)、可操作,学生摸得着,够得到,经过努力能完成。学习目标要严格遵循课标、教材的要求,把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融入知识和能力目标之中。2、学案(自学提纲或指导题)可印制,或制作为课件,或抄于小黑板上。然后开始“先学后教”中“先学”这一环节,是一节课的重头戏。3、尽量让学生自学,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4、自学指导题要具体明晰,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努力为完成学习目标而服务。5、自学提纲的表述上时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在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6、要安排非常具体的自学时间,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极强的时间观念,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第二步:议(即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完成自学目标,提出质疑并进行小组汇报展示。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宜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即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6-8人左右学习小组,针对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共同探究。真正意义上实践了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汇报展示,总结归纳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第三步:导(即教师答疑,解决自学中提出的问题)“先学后教”中的“后教”这个环节,教师精讲疑难问题,突破难点。主要形式是老师学生共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这个环节值得注意的几点。l、老师提问决不是从优秀学生问起,而总是从学困生问起,整个环节关注的是学困生的学习情况。2、学生回答正确时,老师决不重复,而紧接着让学生回答后面的问题。3“后教”的“教”,即老师先问学困生,学困生回答不出或不准确时,再提问好学生。如果最好的学生回答不出或不准确,老师才给予指导,教师精讲。4、在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不惜时间,千方百计,想方设法让学生理解掌握,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解惑”,不让学生留下疑难。

初中生物课堂篇(6)

2注重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开展中的益处

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在集体讨论和集体思考的环境中进行学习,这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利于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提升,可以集中集体的智慧来进行问题的思考和学习,使学习效果加强。例如在学习《预防传染病》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一下几个问题:(1)列出你们所熟知的传染病种类;(2)传染病传播的基本环节;(3)传染病的预防及应对。这样学生可以在集体的环境中查找和思考问题,并将自己所熟知的和所不知的提出进行讨论。等学生讨论完后,老师可以让每个小组根据自己讨论和研究的结果进行回答,找出学生所普遍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而可以分析出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在进行教学时额可以有计划的进行侧重。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省时间,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并认识到学生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通过小组讨论学生的思维和逻辑思考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并且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利于学生提高对生物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合作学习还有利于学生形成合作思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最后老师可以再对学生的综合学习进行总结和回顾,是课堂学习效果进一步提高。

3注重提问在课堂中的作用

刘开曾言“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提问可以让学生产生疑问,进而进行思考,同时通过对学生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可以让老师明了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和复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成一个曲线下降的状态,在二十分钟左右时学生的注意力会下降,这时学生听课质量便会下降,而通过提问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再次集中,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对学生的提问,同时在提问中我们也应注意一下几点问题:(1)提问的时间;(2)提问的内容;(3)提问的学生。再提问时我们应当注意对时间的把握,在上课之初我们可以通过提问来对学生进行上节课的复习和这节课预习情况的测试;在上课时可以通过提问来看学生对老师所讲内容的掌握度并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在临近下课时,我们可以通过提问来加深学生的记忆。在提问时应注意对提问内容的选择,既要选择与所授内容息息相关的问题,同时也应当注意问题选择与学生所掌握知识的契合度,既不能过于简单以至于降低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太过复杂使得学生难以回答,丧失信心。在提问人群的选择上,我们要做到统筹兼顾,既要注意到程度好的学生,也要给程度稍差的学生以表现的空间,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我们可以让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回答,对于简单的问题我们可以让成绩稍差的学生回答,这样可以全面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一个全班学生共同学习的和谐氛围。

初中生物课堂篇(7)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科书不是唯一的课堂教学资源,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该是灵活的、广泛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有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方面的知识都可以用作学习内容。教师只有创造性地活化教材,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有趣味性和挑战性,才能使学习成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

1.挖掘学生经验性资源

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外知识,及其从小到大已经熟悉的本土环境,本身就是生物学课程资源的源头。教师所教的内容越接近学生的经验,越与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联系得紧密,教学就会越有效。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生物学知识,用这些触手可得的经验、资源活化生物课堂,提高课堂实效。如:“环境的污染与保护”一节课,让学生介绍自己周围环境的污染现象,如何加入环保行列,从而激发他们的环保意识。“现代生活与人类的健康”一节课,让学生谈谈平时所吃食品存在哪些安全隐患,如何吃得既营养又健康等话题,真正体现了生物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2.引进文献资料,展示新知热点

引进生物学发展的最新成就以及大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对活跃学生身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远大的理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如:学习“生物的遗传”时介绍人类基因组计划、学习“生物的变异”时介绍种子卫星,利用宇宙射线引起的基因突变培育太空椒;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超级小鼠、荧光鼠、彩棉、转基因农作物等。学习“生物的生殖时”,引入克隆技术、试管婴儿、组织培养等先进技术;学习“生物进化的历程”时,让学生预测人类进化的趋势,学生踊跃参与,思维活跃,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很高。

3.引入与生物学相关的实践知识

在我们的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课堂教学让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科学世界紧密联系,把生物学科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促进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交融。学习“动物的生殖时”,介绍了如何用鸡蛋孵小鸡的知识,课后有一位女生,把一个草鸡蛋白天放在贴身衣服里(因为是冬天,衣服穿得多,不容易掉),晚上放在被窝内,孵了十几天,白天在学校还经常拿出来与同学一起观察研讨,结果不小心打破了,只得对鸡的胚胎进行了观察、研究。学习“生物的变异”时,介绍中国第一人造美女,让学生分析整容以后的美女,她的重做的性状能遗传给后代吗?学习“人和动物体的组成”时,增加阅读材料:中国运动员的骄傲,然后让学生讨论:刘翔之所以能获得冠军是因为他的运动系统非常发达吗?设计这样的问题,目的是引发学生思考,用所学知识来解释实际现象。

4.介绍对生物学作出贡献的伟大人物

每一项生物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伟人的努力,介绍这些伟人的事迹,不但有助于生物教学,更让学生学习科学家热爱祖国、不畏艰险、刻苦钻研、团结协作的精神,从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如:学习“生物进化论”时,介绍达尔文;学习“遗传规律”时,介绍孟德尔;学习“光合作用”实验时,介绍为此作出贡献的几位科学家;学习“DNA结构”时,介绍沃森和克里克等等,我们希望用科学家的献身精神去打动学生、用科学家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用科学家的杰出贡献去震撼学生、用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去鼓舞学生。

二、活化教学手段

1.就地取材,灵活使用实物型教学媒体

在生物教学中,实物型媒体的使用几率也比较高,常用的是模型和实物。初中学生年龄较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在学习某些生物结构时用彩色模型进行直观教学效果较好。如:植物的根、茎、叶、花的结构模型、人体结构模型:心脏、眼、耳、泌尿系统、人体内脏的结构模型等。这些模型比实物大且立体,可拆卸组装,教师边拆边讲,既节约教学时间,又使学生一目了然。但有些内容选用实物作为教具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植物的根、茎、芽、叶序的形状、根茎叶的变态、动物中的蝗虫、蚯蚓、河蚌、青蛙、鱼等,用实物教学,学生的课堂印象更加深刻,直接让学生看到这些生物真实的外形、结构、生活习性、运动状态等,有利于浅显知识理论化。

2.依据教学内容灵活选用图片

课本上没有,但与课本知识密切相关的、有说服力的图片,比用文字说明更形象、生动,如:学习“生物进化的证据”一课,我在课件中增加了大量的化石的图片,使学生对什么是遗体化石、什么是遗物化石、什么是印痕化石、有了充分的理解;再如:我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一课,在课件中增加了保护色、拟态、警戒色的图片使学生很容易理解生物为了生存而形成的各种技巧。只要你肯努力,每一节课的内容我们都能在网上收集到与课本知识相关的图片资料。

3.引入视频资料

生物是有生命的,我们的生物课堂也应该是生动活泼的,最主要的是要让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以动态的形式再现在我们课堂,这也是学生最喜爱和易接受的视觉媒体,具有声画同步、生动形象的特点,能激发和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和注意,使学生在栩栩如生的实景中领略到身临其境的感受,在学生喜闻乐见中潜移默化地获得知识。如“动物的行为”,课本上的图片不足以说明动物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所以我在课件中增添了“动物的防御行为”“动物的争斗行为”“动物的繁殖行为、节律行为”等视频,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懂得了动物行为的特征、意义,更拓展了课本知识,丰富了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再如,学习“人类的起源”一课,课本上的内容有些抽象而遥远,所以我播放了一段“人类的起源与进化”的视频,再现了人类从猿人、能人、匠人、直立人、智人、现代人的进化过程,形象而生动地体现了人类由于环境的变化,在与自然环境艰苦斗争的过程中逐渐进化,以及在此过程中自身形态、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学生观看时非常认真,感叹人类进化实属不易。

三、活化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在模式,创造一种使学生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的氛围,让学生主动发现知识,自觉构建知识。目前我们学校正在初一年级推行“合作教学模式”,经过一个多月的教学,我认为学生主动参与度高,教学效果比较好。“合作教学模式”具体步骤是:展示教学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汇报—老师精讲—课堂小结—反馈练习。课堂上六位学生为一个小组,以学习能力进行编号,简单的知识让学生自主学习,比较难的知识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生成的知识按要求展示汇报,对于讨论后还不太理解的问题由老师精讲,对本节课的知识结构由组长进行课堂小结,再通过反馈练习,检验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模式成功的关键是课前老师必须确定教学目标前提下,精心设计激发性的问题,提出明确的要求,激励学生参与;构建问题梯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获得成功的喜悦;在课堂中使用了抢答机制,老师及时评价,激发每位学生积极参与。

四、活化教学设计

以上三种活化手段取决于教学设计的活化。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实施之前,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和进行的决策,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施工蓝图”,对每一项教学内容和活动确定所要达成的具体目标,如何合理地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如何评价教学效果等,均需要我们精心设计。一堂课如果教师仅仅使用一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的疲劳,降低学习效率。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根据教学时间顺序,采用创设情境、观察、探究、讲授、讨论、交流、练习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要设计多种活动,让学生有机会观察、实验、讨论、调查、交流,在活动的过程中去体验、去领悟、去构建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实现自我发展。如,“珍爱生命,拒绝”一课,使用多媒体教学,设计思路是:认识(视频展示)—讨论的危害—视频展示的危害例子(毁灭自己、祸害家庭、危及社会)—讨论吸毒的原因—离我们有多远—讨论怎样抵御—合作设计2007年的禁毒主题。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从多角度认识,认清的危害,从而远离、拒绝。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热烈讨论,效果很好,最后的设计主题很精彩,有一个组设计的主题给教师们很大的惊喜,“毒不在少,一吸成瘾;钱不在多,一吸就空;横批是天下无毒。”

初中生物课堂篇(8)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1-0083-03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课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由此可见,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极其重要的,每个教育者都应重视起来。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对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想要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语言是关键。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否规范、具有启发性和教育性、富有感染力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生物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师生之间的语言沟通进行的,而教师的表达方式直接影响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学语言是教师的教学工具。生物是一门基础自然学科,主要研究生命的现象和生命的活动规律。其包含的内容有的相对比较抽象,例如细胞的结构、神经系统的组成、体循环和肺循环等内容,教师在课堂中如何用简单浅显、生动的语言讲述,这需要教师对语言有良好的驾驭能力和文化修养。

一 教学语言的特点和作用

1.教学语言的特点

教学语言具有严谨性、启发性、教育性和艺术性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做到教学语言具有规范性,将课本中的概念、原理用科学性的语言向学生讲授。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具有启发性,课堂中设置可以引发学生兴趣的活动或问题,通过设问这一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使学生的学习观念从老师让我学转向我要学。近些年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引起社会关注,教师在课堂上除了传授知识,更要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进行人文教育。教师应借助生物学科的优势,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是最奇妙的生命现象。艺术表演使人印象深刻,教学语言也要体现艺术性。在课堂中穿插妙语连珠,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注意,在课堂上适时地运用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2.教学语言的作用

教学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可归纳为以下两点:一是将知识生动化。好的教学语言能够将平淡的语言生动化,让学生心情愉悦,乐于学习,从而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二是突破难点,深奥的知识通俗化。教师通过风趣的语言描述,使学生对知识点有更深刻的理解,例如讲植物受精的过程,将卵细胞比喻成城堡中的公主,花粉是王子,通过一则童话故事让学生理解受精的过程。

二 初中生物课堂中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语言的随意使用,不够专业

课堂教学语言的专业性包括语言表述的严谨性和规范性。这要求教师对定义、原理的表达要准确,要准确地运用专业术语,以免学生误解。但是在课堂中常发现教师语言过于随意,将一些专有名词用生活化的语言代替,这样会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准确度有偏差。例如,有的老师讲课过程中对名称很长的专有名词用省略法,这可能会影响学生对专有名词的记忆,在答题时写这些简称是得不到应有的分数的。

2.课堂教学语言不精练

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烦恼,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而学生要掌握的知识量很大,一节课难以将一课时的知识传授。但是我们发现同样的教学任务量和授课时间,有的老师会出色地完成任务并让学生有足够的习题时间。一个原因是他们的教学设计恰当合理,更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他们做到了语言简洁明了、不唆,节约了课堂时间。例如在讲课过程中如果教师自己逻辑不清楚,对一个知识点不能用简洁易懂的语言进行阐释,反复讲解一块内容,导致学生完全摸不到头脑,不知道要掌握的知识点到底是什么,降低了课堂效率。

3.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单一

著名教育学家第多斯惠的教育名言:“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的过程,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我在听课过程中发现部分老师对学生的回答都是“很好”“不错”之类的评价语,一节课下来不但让人感觉听得很累,而且课堂氛围也在发生变化,一开始学生跃跃欲试进行发言,课堂气氛显得活跃,后来老师提的问题无人回答,老师与学生零互动。在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所忽略的教学评价语言会直接影响学生当时的情绪以及以后的发展,初中学生处于积极展现自我的阶段,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同学的崇拜,如果没有让学生感到回答问题的成就感,就会打消他们的积极性。

4.课堂教学语言缺乏感染性和启发性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教学质量,生物课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课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例如课本中流动的组织――血液,这节涉及血常规检查、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以及血液透析和肾移植,这些内容是我们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应该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一些生物课堂中教学语言缺乏感染性和启发性。一堂课中老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单纯地讲解知识点内容,与学生互动比较少,学生提不起兴趣,觉得生物课太无聊。

三 初中生物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存在问题的原因

1.课前备课不充分

一些教师觉得自己拥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教学内容已经有了充分的掌握,每次上课直接用已经写好的教学设计,忽视对学生的关注。由于对课堂内容结构安排不合理,对课堂中的突发状况没有充分准备,导致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和教学内容不能很好衔接,一堂课下来,往往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2.盲目套用课堂教学方法

教师在参与生物教学活动中会接触到一些好的教学方法,但许多老师只是了解其形式,殊不知真正操作起来需要考虑许多东西,比如学生的学情、学校是否提供这样的教学资源等。如果不做好前期准备就会与课程脱节,一节课下来达不到期望的效果。

四 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优化初中生物课堂

1.课堂语言做到专业化

教师课堂语言要做到专业化,包括对事实性知识的描述和准确阐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是学生能够掌握知识的前提和保证。教师在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时要用词准确,不能随便使用“可能”“大概是这样”“也许”等不确定语言,严谨的语言才能使人信服。这就要求教师对每个知识点从各个层面上都要理解到位,能够解释学生所提出的各种类型的问题。例如,神经系统组成这节课中,神经纤维、神经、神经末梢这些比较抽象概念,教师必须先对这些概念透彻地理解,然后将这些抽象的概念通过举例子表述清楚。否则会事倍功半,达不到预期效果,还会给学生形成错误的概念。课堂教学语言专业化还体现在不能使用过多的日常口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示范作用,一言一行都会被学生模仿,教师应将知识点用规范语言进行表达,否则学生会将这些不规范的语言应用到书面表达中来。

2.锤炼课堂教学语言

如何高效地将知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进行传授,每位老师需要注意和改善教学语言,做到言简意赅。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无论是内容或是表达方式,都应围绕设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目标即教师对学生应达到学习效果的预期。教师明确要教什么,讲到什么程度,对一节课有了整体把握后,在设计教学语言上就会有逻辑性。正确的思维会使教师形成规范的教学语言。

精练的语言还体现在对问题的分析上,要做到教学语言有条不紊取决于教师的逻辑思维。生物学知识烦琐,内容繁多,将一些知识点浓缩成富有意义的语言可以有效减少记忆量。例如,将心脏四个腔室和分别连接的血管名称概括为:上房下室,房连静,室连动。建议教师对每节课做好教学反思,想想这节课为什么没有在规定时间讲完,在哪块知识点上由于自己没有总结清楚而耽误的时间比较多,经过不断地改进,能够使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3.丰富课堂评价语

在课堂提问时对学生所做的评价不能有知识性错误,要让学生知道好在哪里、错在哪里。学生的回答不可能每次都是对的,不少教师会用“坐下”“不对”“谁还会”等语言否定学生的答案,其实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要运用巧妙的语言鼓励和引导学生,做到引而不发。例如,学生回答出现理解误差时,教师可以说:“他的回答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你们能从其他方面回答吗?”学生回答问题好时,教师可以说:“你的发言让老师渐入佳境。”教师要把握评价的尺度,准确及时地评价学生,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另外,教师还要注意使评价语具有互动性。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交往的过程,教师不是唯一的评价主体,要把评价的自交给学生,实现生生互评。学生既能够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又能学会运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教师要学会捕捉课堂中每一个教学契机,使学生主动参与交流。

4.课堂教学语言具有感染力

教师要加强课堂教学语言的感染力,应时刻注意自己在课堂上的态度、情绪、音量和语言的趣味性,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一旦学生情绪不高时要及时采取措施。所以,教师要在平时多收集妙语,多学习演讲技巧,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从而促进师生有效交流。比如列举一些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山不容二虎”“闻鸡起舞”等,不仅能体现知识点的特点,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物课堂篇(9)

生物在初中各科目中间,分值与理、化、地、政治一致,没有语、数、外占据的分值高,加上福建省高考科目文理分科的现状,有一部分学生并没有把生物当做自己升学的基石。在各科目的学习时间占用上,语、数、外会明显蚕食生物课程的学习时间。特别是在课余时间的学习上,生物更加的边缘化。

2.生物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现状

由于初中生物在总体初中科目中的地位因素,或多或少会影响生物任课老师的教学积极性。老师会根据学生整体的学习压力,理解学生传统的学习压力,并不会像语数外三门主科的作业量。在教学成绩方面,并没有语数外的竞争程度高,导致生物老师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影响了生物教学的积极性。

3.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方法现状

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下,生物科目的教学改革来的更加不顺利。当前初中生物课堂,依然延续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依照理论讲解,并没有将生物实验一并抓起来。师生角色依旧是师讲生听,学生被动学习,缺乏生物探索。

二、当前初中生物课堂存在的问题分析

初中生物在整体初中学习科目中的被边缘化,就会造成一系列不利于生物学科发展的问题。我们通过分析生物课堂的教学现状,列出来一些生物科目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为我们正确找出建议措施做铺垫。

1.师生互动能力差

在我们生物教学课堂中,很少遇到师生有很好的互动。课堂氛围缺乏活跃度。这也是由于生物知识不能纯理论教学有很大关系。师生的互动力度,是教学课堂效率的一项重要指示标。

2.生物课堂缺乏实践能力

生物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在理论指示的背后必然存在现实可行性的实例或者事物,其实她要比其他科目来的更加真实。在数学学习中,很多定理和公式我们不能透彻的理解,只会掌握用途,但在生物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了解每一个知识细节。这点就是生物科学的实践因素。但在当前的生物教学过程中,不论是生物老师还是学生,都缺乏这种实践能力。

3.初中生物课堂与生物实验脱节

在初中生物课本中,相对应的理论知识几乎都有相应的生物实验让我们得以验证生物理论。由于我们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生物的实验设备在各个地区或者学校参差不齐,有很多中学几乎没有一间像样的生物实验室,很多学校即使拥有这些硬件实验设施,也几乎是存在于睡眠状态。生物知识与生物实验想脱节严重,这也影响了生物学科的教学效率。

三、多维度提升初中生物课堂效率的措施建议

通过我们分析初中生物课堂的现状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初中生物课堂占据的课时比例较小,课下时间缺乏保障。因此我们生物教学工作者,必须想办法把有限的生物课时时间充分的有效利用,提升初中生针对生物科目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养成生物思维的习惯。

1.转换师生关系

在初中生物课程中,我们要积极响应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自主性是指教师精心设计的创造氛围或情境之中,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个体独立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从不同的角度,遵循不同的思维方式,努力探求多种求解问题的方式方法。它最终表现为学生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它要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牢固地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学习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主体力量,从而形成自觉强烈的创新意向和动机,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创造潜能。

初中生物课堂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120-02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 兴趣在于探索隐蔽的现象或事物。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司空见惯的现象常常会熟视无睹,而揭示这些现象的本质,却会引起人们的高度注意。生物界绚丽多彩,可作为学生观察、研究的对象十分丰富。我们应该把生物教学的背景U大到广阔美丽而又蕴含许多奥秘的自然环境之中,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生物知识,探索生物现象的本质。如在讲述《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一节时,最好把注意力放在事实和现象的联结点上,即"在阳光下每一片绿叶都在进行生命活动"。对学生说:"在阳光下每一片绿叶都在进行生命活动,这生命活动在盛夏尤其活跃,没有这种复杂的生命活动,树木便无法活下来。这种生命活动不仅能够决定植物的存亡,而且也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许多科学家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索这种奥秘,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然而利用这种生命活动实现粮食生产的工厂化还处于探索阶段。让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仔细想想,这种生命活动是怎样依靠土壤、空气中的物质来生产有机物质的,它又是怎样影响我们的环境与生活的,并畅想"绿色与我们未来的生活"。学生听之,有跃跃欲试之感,对大自然的奥秘感到惊异。

1.2 运用知识,激活思维,是兴趣不竭的源泉。我们应该不断地激发、强化学生的这种精神需要,尽最大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创造者",的快乐。在教学实践中,应坚持走课内外相结合之路:课内,学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分析、概括、深化生物知识并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问题,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外与课内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巩固课内知识,使学生每掌握一个新知识,都能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讲述《绿色植物开花与结果》一节内容时,课外要求学生观察各种花的形态、结构,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比较各种花的异同,大多数学生会惊讶地意识到自己经常看到的各种植物的花尽管形状、大小、颜色多种多样,可是它们的结构却是基本相同的。课外让学生完成教材中动动手的内容,收集有关花的诗句、名言、谚语等。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查阅了很多资料,表现得兴趣盎然。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认为,利用课外时间带领学生在校园中,或到大自然的广阔天地之中观察形形的动植物,让学生在观察中验证生物学知识与规律领悟生物学观点,并从已知中不断地引出未知,这种做法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影响将是十分深远的。

2.积极诱导学生参与教学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双方必须共同参与、相互配合才能获得成功。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应该为"学"服务。学生只有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中,才能使课堂中的问题成为学生自身的问题,学生才会学得积极主动、生动活泼。正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任何知识、解决的任何问题,是他们自己获得的,所以就比通过其他途径得来的更彻底地属于他们自己。如,教师满堂的地讲,学生毫无兴趣的听;教学内容封闭;教学信息缺少双向的交流,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教学效果较差,优秀学生吃不饱、后进生消化不了等。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在哪里?

2.1 应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实行"分组教学、合作达标"。所谓"分组教学"是指通过学情分析,将所教班级学生按照学业水平、能力、性别、个性特征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4--7人不等,根据学生特长如生物基础知识、实验技能、某种生物的观察或饲养等选出组长,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合作学习、公平竞争创造条件。事实证明,采用"分组教学、合作达标"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如此,这一教学组织形式能有效地纠正教师"独占课堂"的不良倾向,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也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2.2 注重学生思维的参与。课堂中学生的参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如讲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节时,把一盆花放在讲台上,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要让这盆花生活下去,需要同学们提供什么条件?反之呢?这说明了什么?如何把影响花生活的因素进行分类?"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问题回答的也比较准确深刻;二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创造性。如,教学目标可由学生提出,使教学中的问题真正成为学生的问题;教学过程主要通过学生自学、讨论完成;实验先由学生设想、设计、操作,再由教师点评;各种动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及其应用前景让学生畅所欲言等等。在整个教学中,学生获得的知识不是教材或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自己主动努力获得的丰硕成果。

3.注重教学信息的反馈调节

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越巩固。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信息的获得、反馈和调节上。教学过程是一个结构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系统。在课堂上教师应不断地从学生学习中取得反馈信息,了解教学情况,并相应调节教学的内容、难易、进度、方向,使学生忙而有序、忙有所获。虽然教师退居二线成为课堂教学的旁观者,但是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要求更高。如在讲述《生物进化的历程》这一节时,从学生已知的知识入手,学生知道生物进化最有力的证据是化石,出示"马的进化历程"和始祖鸟的化石,最后出示"进化树拼图",逐层递进。学生很轻松的就会得出生物进化的规律:是由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发展规律的结论。鼓励学生向全班同学阐明自己的观点,加深了学生对生物进化论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生物进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成功的反馈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强有力手段,它能够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激起追求更大成功的欲望与信心。在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这种做法能够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创新潜能得到激发。当学生独立思考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及时给以提示、点拨;当学生对某一个问题争论不休时,教师应及时引导或转移学生讨论的主题。

总之,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注重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充分挖掘、利用教材及相关内容,积极探讨与素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多方位充实利于开发学生潜力的因素,将使学生的潜能得到良好的启蒙、培植,从而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

初中生物课堂篇(11)

生物学的课程资源呈现出非常多样的状态,通常将其按地域划分,分为校内和校外资源,校外资源又分为图书馆、博物馆和科技馆等馆藏资源,网络资源,乡土资源或社区资源等。可以说,初中生物的课程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是无论如何,课程资源的应用都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就是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课程资源观。所谓课程资源观,即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包括课程资源为什么服务,为谁服务,如何服务等问题,不同教师的观念也许会有所不同,但中心标准应该是一致的,那就是,教师所选择的课程资源,能够辅助学生实现课程目标为目的。

例如,《饮食与营养》一节,需要鉴定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以达到了解人体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的目的,本节所学的有糖类(淀粉)、脂肪、蛋白质,以及水、维生素和无机盐等成分。以鉴定淀粉为例,可以使用米面制品、土豆、藕、地瓜等多种高淀粉含量的食物做实验,如果教师在这一节课上安排的内容比较多,而且认为演示实验就足以让学生清楚鉴别出食物是否含有淀粉,他可能会选用上面任何一种或多种方便得到的食物,并滴加碘酒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的变化。如果教师认为演示实验不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来得清楚,他就会把实验操作的机会留给学生。还有的教师可能会认为将这个实验制作成动漫的效果会更好一些,他也许就只是采用多媒体演示而已。总之,教师的课程资源观决定着他如何上一节课,也成为决定这一节课质量的关键因素。

二、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我们一般都认为课程资源是被教师利用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展开或深入学习的外物,很少有人会将教师自己也归为一种课程资源。其实,教师不仅是一种课程资源,还是课程资源中最重要的一种,因为教师处于其他课程资源通向教学的一个总汇合的位置上,他管理着教学与外界的一切联系,他就像一个阀门,制约着一切想要流入课堂的资源,他将外界资源进行筛选、整合,再结合自己已经内化了的知识能力,组成了教学内容、环节、手段等,他的整合行为是课程资源,他自身所携带的已经内化了的知识储备也是课程资源,因此说教师是课程资源最重要的一部分,他具备课程资源的所有特点。

如果一位教师擅长制作课件,那么他的课堂上就可能出现比较多的跨越时空的生物课件展示,以其生动性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形象地看到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的生物性状,这是一种教学风格;如果一位教师热爱自然,他可能会带领学生更多地穿越在自然生态园或者树林中,直接观察动植物的真实状态,以其直观性来触动学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家乡的可爱,这是另一种教学风格。不管哪一种风格都能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影响力,而不管哪一种风格都取决于教师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

三、教材是最主要的课程资源

也许有人会认为,教材只不过是帮助学生学习的一个工具,只要能达到帮助学生学到相关知识的目的,教材是可以任意改变的。在多期的全国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笔者不止一次看到有教师提出这样的观点。但笔者并不敢完全苟同,因为教材是教育部组织专家编写的,其中包含了学生在本年龄段普遍的认知水平、人对自然的认识规律、新课程理念等多方面的隐性限制,并不是任何一个教师随意编写的“教材”就可以替代的。当然,不同学生的学情不一样,不同教师的特长也不一样,因此在使用教材的时候又应当带有一定的灵活性,尊重教材而不死用教材,才是比较明智的做法,但无论如何都不应该丢掉教材,或者认为它可有可无。认识到这一点,对教材的使用就有了一个基本的范式,在整合教学资源的时候,一定要首先考虑教材,围绕着教材,选择其他的可补充的教学资源,经过教师的整合和发挥,引导学生走向教学目的。

此外,学生、家长及其他人的想法,都可以成为生物学科的课程资源,既然生物课程资源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引导学生自己去开发是不是也能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呢?既能站在教师的高度俯视学科内容,又能引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并很容易将开发的结果回馈到生活中。在本文即将结束的时候,我蓦然想到了这一点,这种可能形成良性循环的学生资源观,给予我新的教学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