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医学教育与实践大全11篇

时间:2023-05-16 16:01:42

医学教育与实践

医学教育与实践篇(1)

面对21 世纪医学科学迅猛发展的挑战,中等医学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中等医学职业教育应转变单纯以学科为中心、只重视知识传授的教育思想以及过分专业化、单一模式化的观念,在注重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等符合现代社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总体要求,构建起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能使学生在全面成长的同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把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及综合提高的,开放式、多样化的中等医学职业教育模式。

一、加强基础教育。

中等医学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医技人才,强调实用性,但如因此而忽视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片面强调实用性,则不利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在竞争日益激烈,科技日益发展的21 世纪,个人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一点在中等医学职业教育中普遍认识不足。在国内的中等医学教育中,重专业教育、轻人文教育的现象较为普遍,数、理、化、语文等基础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目前的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基础文化教育环节十分薄弱。特别是近两年来,由于过于强调实践教学,各专业的实习时间大大增加,而基础文化课时则一减再减。基础课程本身就具有系统性,在系统学习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学生思维能力、思维品质及自身素质的提高,这对学生个人和社会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基础科学文化教育的不足,会对学生的理解、分析、思考及判断能力产生影响,妨碍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另外,由于医学科学的高速发展,每个医学生毕业后仍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提高,唯有这样才能适当不断发展的社会卫生事业的要求,而这需要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自主学习能力是信息时代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是保证一个人一生不断发展的基本能力。但由于基础知识教育的不足以及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当前中职医学生的自学能力非常有限。因此,从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出发,中等医学教育应体现终身教育观念,不仅应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技术,还需为学生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应切实重视和加强基础文化教育。

二、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从课程体系和结构上看,现有的中等医学职业教育缺乏专业结构层次特点,在课程安排上追求专业化、基础化,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占主导地位,学生基本上是知识被动接受者,其动手能力、创造性较差。面对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结构的要求,中等医学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围绕新形势下的培养目标进行改革。当今课程改革的趋势为:加强综合教育并与劳动结合,对个体的全面发展目标不仅是重视名次发展,还重视情感、意志、思想道德的发展;课程内容日趋合理,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中等医学教育改革也应朝着综合、多样化方向发展。社会的发展要求中等医学教育应造就医德高尚、知识面广、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医疗保健、预防医学人才和具有全面思维能力的医生。因此,中等医学职业教育应注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特点,以及当前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趋势,围绕面对21 世纪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首先,应抛弃那种过分基础化和专业化的倾向,取消那些知识已老化的课程,不断增添具有新知识的课程。其次,在课程设置中尽可能打破学科间界限,加强教学内容的渗透性和融洽性。再次,应遵循认知规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加强学科间的有序性和连贯性。基础学科是专业的基础,改革基础学科如不断加强优化组合,势必影响专业课的学习,因此,优化基础学科应从系统、科学、整体的观点出发,加强学科间的广泛联系,删去那些重复、繁杂的内容,增强实用性内容,改革前后课程分离、基础与临床脱节的课程结构,应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接触社会。最后,应增设人文学科和文献检索等内容,以培养学生从事社会活动、处理人际关系、卫生宣传教育等能力。

三、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21 世纪的人才规格,要求必须确立新形势的培养目标,而要达到新的培养目标则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调乏味,只片面强调知识传承,教师只起知识传导的作用,没能起到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作用,也不太注重学生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知识只是被动地接受,很少有人去主动研究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材料和书籍,自学能力也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较差。随着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和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中等医学教育进行系统改革、整体优化,加强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是今后中等医学教育的目标和方向。为此,应提倡创造性教学,即应废弃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采取启发式、探索式等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创造力放在首位。教师要做到创造性地教学,首先,在知识的传授上,应加深面向过程,即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其产生的基础以及与其他知识的相互联系等。教师引导学生以面向过程作为学习重心,其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创造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必然能使学生获得一种创造精神,有效地促进智力的发展。其次,在教学上,应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应对不同的学生施加不同的影响,以唤醒他们丰富多彩的个性,并针对学生间的差别开展多侧面、多层次的诱导,以满足不同的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再次,形象性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基础。教师应善于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地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善于选择带有情绪色彩的教材,避免公式化地表达自己的判断等。最后,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素质和水平,开展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有效训练。

四、加强毕业后的教育,大力发展继续教育。

高科技时代的发展,对传统的医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从学校教育得到的知识和技能很快就会变得陈旧,以致越来越无法满足工作需要。继续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日益突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个人的发展历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加强毕业后教育和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多渠道地建立培训基地,采取灵活多样方式,可脱产进修,也可在职培训,时间可长可短。在培训内容上应强调学以致用,讲求实效,根据培训对象的需要、培训目的以及学习基础,设计各种各样的“搭桥”课程,在课程组织上可根据内容及其他因素采取小讲座、讨论、案例分析、求教与实习等多种形式。另外,培训者在培训中应针对地区实际,提出切合本地需求的操作,按照人才需求来进行设计、安排课程并组织教学,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学习,并与工作实践相衔接,使被培训者能够结合本职工作,对培训的目的、意义和内容有正确的理解,并能转化为工作、学习中的自觉行动。通过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对各类医务人员进行理论知识上的再教育、技术上的再提高、能力上的再培养,是加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

中等医学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遵循医学教育理论,以创新提升实践,以实践取得突破,紧紧抓住素质教育观、可持续发展观、终身教育观等关键问题,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以便使中等医学职业教育适应21 世纪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医学教育与实践篇(2)

国外的医学教育课程主要有三种:传统学科式、以问题为中心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器官系统式(organsystem)。传统学科式是较系统完整的一种形式,有利于教学实施与管理。PBL教学模式进一步精简课程,基础医学和临床实践联系更紧密,学生早期接触临床,从临床工作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器官系统式是按照人体解剖结构中的某一器官系统把相关课程结合起来,以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和减少课程间的重复,较好地解决了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结合的问题。

(二)早期临床实践的内涵

临床实践是医学生接受医学教育的重要部分,是医学生在临床教师指导下在临床教学基地进行和参与临床诊疗活动,实现学习目的的一种医学教育方式。早期临床实践的“早期”被定义为“传统意义上的临床实习期的前一阶段,通常是指医学教育的最初两年”,“临床实践经验”是指“在社会的或者临床的环境下与真正的(与模拟的相反)病人接触”,以增强对健康、疾病或者癌症和卫生专业角色的理解。(四)早期临床实践教育的形式早期临床实践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根据实践活动开展的时间分为课程内和课程外两种主要形式。课程内早期临床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有:开展“临床医学导论(introductiontoclinicalmedicine,ICM)”课程,即在一、二年级的学生中开设“临床医学导论课程”;学习完基础课程后即到医院进行相应课程的观摩,并且在节假日到医院进行“预见习”。课程外早期临床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有:开展早期接触临床教育,让低年级医学生在节假日到社区和医院进行观察,并且对慢性病患者进行访谈、搜集病历、对病人的病情进行检测,以加强学生对疾病和病人的理解。

二、国内外早期临床实践的现状

(一)课程内的早期临床实践活动

国内外的一些医学院校开始把早期临床实践活动作为课程教学的方式,如英国医学教育的临床阶段与基础理论的学习阶段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各医学院校开展不同的临床实践,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提倡早期临床实践。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许多院校还专门开设医学社会学、心理健康学等医学人文课程,早期使用模拟情景下重复操作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临床操作的熟练程度。通过早期接触临床,观察、了解基本医疗程序,提高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医学生主动与患者沟通和交流的技巧,增强医学生博爱、人道的职业责任感。法国的医学生在入校第二学年即开始接触临床医疗工作,每周见习2~3个半天(通常在上午),大学第四学年开始学习临床课程至第六学年结束。香港的医学院校在学生一进入医学院学习医学知识的同时就让他们开始接触病人,其课程设置由综合课程、健康与疾病概论、系统课程和临床实习组成。在第一学期的健康与疾病概论中,以真实临床病例为基础进行学习和讨论;以临床访谈(clinicalvisit)和床旁教学为主要形式进行实地见习与实习;在专门的临床技能实验室进行临床技能的培训和练习,逐步掌握有关技能。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在医学生临床实习前一年,采用周末到门诊导诊、晨间到病房参与晨间护理的方法对174名护理本科生实施了早期接触临床的预实习模式。结果表明在护理本科生中实施早期接触临床的预实习模式切实可行,实现了理论教学、临床思维与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于一体,缩短了临床实习的适应期,提高了临床实习的质量。

(二)课程外的早期临床实践活动

一些院校也采用课程外的形式进行早期临床实践教育。重庆医科大学组织“萤火虫志愿者服务队”,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和医院正常诊疗秩序的前提下让学生自愿参与到早期临床医疗工作中,进行一定时间的社会实践,培养其将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思维能力,加强其人文关怀理念和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汕头大学医学院临床技能中心选拔二三年级医学生成立实验组开展急救普及活动,期末采用相同的考核方式和内容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技能和沟通技能进行考核。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的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学生,活动的开展效果良好。北京大学护理学院在“护理学专业现状与护士角色”课程中安排10个学时的临床见习,学生对护士角色的认知和认同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南京医科大学对部分新入学医学生开展入学后第一次接触临床、感知医学的实践教育活动,组织新生参观附属医院。并让二年级学生参加医院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为患者提供导诊、沟通、护送、取药、维持秩序、陪护等服务工作。使医学生提前了解医生日常工作环境,增进对培养良好医患关系重要性的认识,效果显著,受到医学生广泛欢迎。

(三)课内外相结合的早期临床实践活动

还有一些医学院校早期临床教育结合了课程内外的多种形式,例如美国的许多医学院校让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就接触患者,学生被分散到各个诊所,学习与病人交谈的技巧,参观后定期交流心得体会。基础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相互渗透,在基础医学学习阶段渗透每周一次的临床实践课,为早期临床实践活动做准备。

三、早期临床实践活动的意义与趋势

(一)早期临床实践活动的意义

传统医学教育忽视了临床实践的重要性,缺少对医学生在临床实践方面的教育,这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早期临床实践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医学模式的不足,其优越性体现在很多方面。如避免纯理论学习的枯燥,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践,激发学习积极性,及时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独立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加强学生对医患关系的认知,提高医患沟通能力,增强医学生博爱、人道的职业责任感和同情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病患,符合现代医学教育的规律和趋势,有助于医学生早期感知临床、熟悉医疗流程、体会患者感受,促使医学生增强医学人文素质、提高医患沟通能力。

(二)早期临床实践活动的趋势

早期临床实践是医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国内外的医学院已相继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早期临床实践活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1年12月6日,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在京召开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会议指出实践教学是保障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也是当前医学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严重“短板”。高等医学教育要深化临床实践教学改革,推进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模式的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提高医学生临床综合思维能力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制定临床能力培养标准,规范医学生临床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但是,我国目前各院校所进行的早期临床实践活动都只处于探索实践阶段,并没有全面实施早期临床实践。我国医学教育模式只在四五年级才让医学生接触临床,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所以我国需借鉴国外开展的各种课内外相结合的早期临床实践活动,实现医学教育改革的目标。

医学教育与实践篇(3)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时代的思想理念,我们首先要从教育思想观念或教育哲学层面上去理解创新教育。应强调从守成性教育、维持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的目标转向;从注重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向文化的革新功能转向;创新教育是一种全局性的、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是对创新教育系统设计的高屋建领。第二,在实践操作层面上,应注重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可持续发展。凡是体现有利于受教育者创新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和趋近这种教育目标的任何教育实践活动,都应该有意识地吸纳其中的合理内核,使之成为创新教育改革方案的组成部分。

二、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教学模式设计

要研究临床医学的创新教育,首先要为临床医学创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寻求一定的理论依据。因此,我们应从现代社会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教育思想的创新观念出发,围绕医学教育的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操作程序、教学策略、评价标准等教学模式构成要素进行理论探索。

(一)指导思想。程体系21世纪的高等医学教育应该适应卫生事业发展需求、医学模式的转变,特别是要重视社会进步和医学科学迅猛发展的宏观背景,培养以人文性为先导、以综合型的智能结构为基础、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创造性医学人才。

(二)目标内容

要建立与医学创新教育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其主要框架包括三个部分:(1)医学思维与创新的理论知i识通过创造学基础知识的构建,发展医学生的一般创造力。(2)临床专业与技能的指导。通过临床专业和技能的指导,发展学生的专业创造力(3)创新个性的素质培养及其社会实践该部分的课程设置将有利于医学生创新个性品质的培养。

(三)操作程序。

提出问题(临床病例或社区专题卜搜集数据(诊断依据与调查资料h形成解释(可能结论h评估结果(讨论引导)—验证结果(实践检验)以上操作程序主要从学生见习病例报告撰写和社会问题调查报告两方面进行设计。

(四)教学策略。

教学主要以认知、技能和素质三种不同的目标进行符号性、观察性和活动性三种方式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第一课堂,以知识传授为主,并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第二课堂,以技能操作为主,教师将对第一课堂的知识进行再现性操作示范,并为学生在课后进行提示性技能练习创造条件。第三课堂,让学生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相结合,在实践应用中得以锻炼提高。教学部门还要导向性地组织学生参加临床和社区医学从业岗位整体任务和局部内容训练,并进行持续性的反馈,使学生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和基本方法。

(五)评估。

主要通过建立三个领域的评估来实施:(1)认知领域临床医学决策思维能力考核(2)专业课程和思维科学相结合的理实践论文评审。(3)态度领域病人评议学生学风医德、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及志愿者服务社会的价值评价等。

三、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的实践

根据21世纪的医生培养目标要求全面适应社会的要求,我们应当减少应试教育的痕迹,重视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医学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和认知经验、教学双方的个性特征等。在此基础上从现代教学论的要素结构出发,调整和改革现行的临床医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和运行模式,追求创新教育系统动力机制的整体优化

(一)目的是导向因素,临床医学创新教育首先要确定培养目标

我们要重视把教育从智力领域扩展到非智力领域,从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教育扩展到学生的人文精神、理想信念、道德人格、思维方式的教育。因此,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追求的是科技素质与专业素质的结合;人文观念与职业特征的结合;个性心理与社会责任的融合;创新精神与应变能力的培植,强调后继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是核心因素,专业课程的调整和改革从时间和空间上提供动力。

高等医学教育培养人才的任务主要是通过课程的组织和实施得以实现的。课程作为教育的核心,其质量关系到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创造课时条件和实践空间,我们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调整课程结构:(1)削减课程间重复内容。开展了包括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在内的各种医学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实施以问题为引导的临床与社区医学教学改革。并以此为契机,削减课程间重复内容,空出一定的学时数,增加实践课和自学选修课程。(2)加强实践技能训练w加强了医学生的临床医学技能实践和社区全科医学服务实践课程计划。例如,坚持授课学时与实践学时之比不低于1:1;加强临床见、实习带教老师的上岗培训工作,使其明确带教要求和操作规范;在严格执行病区专题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实行内、外、妇、儿分科床边技能考核和毕业综合技能操作考试;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基层和专科教学医院、社区教学基地轮回实习,加强学生全科医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我们还加强了初级卫生保徤和流行病学调查的实践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应用医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及独立撰写科研论文或调查报告的能力。(3)开设医学前沿理论选修i课不断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树立学习的综合意识、超前意识和终身意i识根据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社会对卫生保徤需求的变化,调整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开设医学新兴学科和跨学科的综合课程讲究特色和因材施教是本科生选修课设置的基本原则。(4)开设引导掌握思维方法的相关课程为了使医学生在进入临床课程学习时,熟悉医学思维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已在九五~◦◦级的六届医学生临床课程阶括思维科学、医学思维与学习、创造性思维和技法训练、创造力培养与成功者品质修养、研究型实践学习习作等。(5)隐性课程的建设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显性课程教学活动而言的。隐性课程的主要教学环节有:开展文明校园建设活动,医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会考察和国情、创业教育,结合临床见、实习开展医德医风教育等等隐性课程的基本思路是以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的文化活动来加强医学生的德育实践,并以此作为人文教育的载体。

(三)方法是技术要素,积极探索结合教学改革成果的教学新方法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获得系统知识,而且要让学生获得探索和检验这种知识的方法,后者往往比前者更重要面对21世纪知识的骤增,临床医学教育要强调方法教育,使医学生有能力区别重要和次要的知识,使其头脑留有持续学习的空间,提高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性和吸纳能力,这对于临床医学的创新教育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我们积极鼓励临床教师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主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如实施情境模拟法和标准化病例教学法,就是在创新教学方法上的有益探索。情境模拟法是通过一个具体临床情境的描述和演示,引导学生对特殊情境下的病例展开讨论和研究的教学方法。标准化病例教学法的开展动因源于临床上一些非常见病例的教学要求,临床教师将这一类非常见病例的典型体征、诊疗方案进行归纳总结,是在见习带教中由学生进行模拟演示并参与诊治的一种案例教学方'法两者都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主要特征,强调师生对案例素材共同进行探讨。研究表明,病例教学法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起到较好的效果,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情境之间的差距,能帮助学生体验从业环境中医患关系处理的方式方'法

(四)学生是根本因素,教师是关键因素,教与学互动机制为系统提供原动力和主导力。

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以创造型教师的培养为前提条件。创造型教师不仅要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发现和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而且要善于培养医学生的创造性^我们在实践中编写了《临床教师与管理干部基本教育素质培训教程》,并分批对临床教师进行思维科学和创新意识培训,规定45岁以下教师必须以计算机辅助临床教学的要求,在客观上收到了一定成效。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考虑的是如何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和发展新知识,将教学过程作为学生对于知识的再发现的途径,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目的。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密切联系,不仅可以反馈教学信息,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改进授课质量,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此外,强调教与学的互动机制,定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参与教学工作的热情。例如,我们在平时工作中,无论是理论课、见习课还是实习阶段,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评教工作,与教师的评学工作一起,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五)环境是支持因素,教学环境和机制的整体优化是系统持续运行的保证^

要进一步发挥教师与学生在创新教育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要营造良好的创新实践氛围,制定和规范适宜的管理制度,通过充分发挥教师因材施教和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教学模式的不断优化,培育创新教育的新机制。目前,我们的做法是从七年制教育起步,逐步向学生开放部分实验室,鼓励学生参与部分科研课题实践;开放电子阅览室,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视野;在社区全科医学服务中心,安排3~4周的全科医疗服务,并结合社区问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由专家负责指导。对于临床教师,我们加强了临床骨干师资创新能力的培训;建立和加强教学质量评估,优化教学过程控制,建立教师、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质量的互评机制;建立有利于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此外,为临床教师提供获取信息便捷途径的现代教育技术条件,努力提高临床和结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验中,我们还注意介绍相关的实验技能,如如何看电路图、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电路的连线技巧和各类电子元件的识别等。

第二阶段,以数字电路实验为主。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我们为实验准备了各类集成电路模块,让学生利用面包板,按实验线路图在数字实验箱上自行搭建线路,进行调试、观察及测量。通过这样的实验方式,学生可以自主完成门电路、触发器、555振荡器、计数器、译码显示及A/DD/A转换等实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验教学既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又是理论部分的补充通过课堂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学生们对电子技术从模拟到数字、从分立元件到集成芯片、仪器设备体积由大到小、功能由单一到系统的飞速发展过程有了具体形象的认识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初学时的各种抽象术语及名词如负反馈、脉冲、二进制等,就都变得简单易懂,激发了他们学好医学电子学的兴趣和信心。

医学教育与实践篇(4)

西方自十二世纪起就实行住宿学院制,可追溯到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后来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效仿并延续至今。自2005年复旦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成立书院以来,国内陆续有几十所大学尝试和探索了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乃至刮起了一阵书院制办学的高等教育改革浪潮。事实上,书院是我国古代融教育、讲学、议政、藏书于一体的高等教育机构,是我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高等教育组织形式之一。始于唐,兴于宋明,并传播到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书院制度在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的办学实践证明,大同不同专业的“书院式(住宿制学院)”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把医学生培养成好医生的目标为现阶段的医学生教育进一步明确了要求。高尚医德和精湛技术,是通过长期和反复的教育、培养、熏陶,习得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养成的。加强医生职前阶段即医学生的养成教育,既是贯彻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组成,也是推动医疗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岗位的特殊性,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医学生的专业课程不仅种类繁多,而且专业性极强,不仅要求学习各种基础专业知识,还要求熟悉临床操作技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书本与临床相结合。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医学生肩负的责任重大,不仅承担着救死扶伤的基本职责,还需要进行长期的科学研究,攻克当今医学界面临的各项难题,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所以,医学生的学习从一开始就带有很强的专业性。为努力解决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形式单一的问题,为学生构建一个全方位、全时段的成长环境,南方医科大学从本科教学改革和学生管理模式创新入手,尝试书院制的医学生养成教育。因此,从人才培养的目标上看,高尚医德与精湛技术明确了医学生培养的任务,从人才培养的方式上看,“养成教育”作为最基本的教育形势,以人为本,为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改革提供了一片试验田。书院制的人才培养,“教”与“育”结合的新载体,以学生宿舍为管理的空间和平台,立体化导师制度的推行,对学生实施通识教育,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培养多样化人才,促进医学生本科阶段良好品行和医学素质的养成,为医学生培养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模式。建立师生互动、朋辈互勉、学科交融、注重养成、环境温馨、民主包容的良性循环机制,培养有责任感的完整的人,也呼应了医学生教育现在要求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南方医科大学作为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具有良好的医学生教育传统与优势,紧抓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历史机遇,努力解决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形式单一、顺德校区师生关系疏离、朋辈教育不足等问题,为学生构建一个全方位、全时段的成长环境。学校于2016年9月在顺德校区成立书院,通过书院和专业学院在人才培养上的分工与协作,努力在“诚信务实、自强不息、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南医精神指引下,探索医学生培养的新模式。本文以南方医科大学顺德校区的改革为例,分析书院制下医学生养成教育的具体实施举措、特征及其思考启示。

二、南方医科大学顺德校区医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从根本上讲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深化改革需要寻找人才培养内涵发展的突破点。高水平大学培养学生不仅强调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还强调健全人格的塑造,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效载体。传承古今、汇通中西的书院制人才培养,构建了师生共处的新型育人平台,为新形势下更好地创新医学生教育机制提供了参考与借鉴。南方医科大学顺德校区书院制借鉴中国古代书院和西方现代书院的经验,探索医学生养成教育的新模式。书院是文化育人的社区,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学生个人修养和自我完善;书院是师生互动的空间,在对话交流中实现言传身教;书院是锻炼提升的平台,在自主学习、自我管理中实现学生成长成才。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勤学乐学、崇尚科研蔚然成风,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1.社区制度:拓展学生社区的发展。美国耶鲁大学校友回忆大学生活时,学生社区的围炉夜话和橡木餐桌的午餐会往往被部分校友认为是一生中所获得的最好教育。社区以其越来越舒适的人居环境和越来越便捷的人际空间,突破了原来仅是宿舍、仅能休息的单一功能,日趋成熟发展为大学生日常学习、休闲娱乐和人际互动的场所,成为大学生积极参与社区事务,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实现自身价值的载体,进行第二课堂、学生体验式学习和自主学习的重要阵地。书院致力于为学生打造一个与专业学院不同,又与之互补的生活学习环境,以尊重学生作为社区主体的体验性感受、主体性表达和参与性分享。首先,人性化的社区环境,打造师生共享的成长空间。书院制学生社区不止于满足学生身心休息的基本需求,也为学生提供健身房、影音室、活动室等,满足学生锻炼身体和陶冶情操的需求,更为学生提供讨论室、活动室、社区广场等交谊场所,满足学生学习和思想交流等需求。其次,个性化的混寝安排,探索科学合理的配置方案。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背景的学生住在一起,以帮助学生养成包容、尊重、体谅的人格品质。再次,自主化的社区管理,促进学生主体自治参与。书院成立学生社区管理委员会,设置学生值班室,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第四,民主化的社区氛围,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对话。书院关注学生的社区体验,一方面启动互动留言板和院长信箱,以尊重平等话语权利。另一方面,开展师生午餐会,就书院发展进行主题对话。2.导师导生制度:教学相长与朋辈互促的师生关系。南方医科大学书院制建设结合西方大学导师制和中国古代“经长”制,按照学生的学术兴趣、学习背景和成绩分组,以一定的比例为书院学术选派导师和导生。导师制在教学方式上重视个别指导、言传身教、循循善诱;在教学内容上德智并重;营造的教育环境和谐、宽松、自由。这使导师制超越了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的功能,而成为一个过程,一个影响学生的过程。对医学生的养成教育,导师制度的意义不仅在于建立起一种基于“教”与“学”的师生关系,更是为医学生培养所倡导的尊重生命理念提供了一种现实的范式。书院推行专职导师制度,落实辅导员常驻和一岗双职的管理模式,大力提倡朋辈互助教育和学科交叉融合。一是导师主要由各学科的教师担任,负责对书院学生提供专业课程的指导和科研训练。导师根据实际情况与学生约定时间,每人每月至少一次来社区与学生开展主题化的交流互动,通过读书会、研讨会等形式,师生之间平等讨论,质疑问难。学生的求知问学和导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有效改善两校区办学师生关系疏离、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形式单一的情况。二是从书院二年级学生中挑选品学兼优的学生组成朋辈导生团队,负责对书院学生提供生活上的引导,帮助他们学会包容、懂得尊重,尽快适应大学生活。3.社团实践:重视医学生素质养成的第二课堂。围绕医学生培养,通识教育是南医大书院制改革的重要特色之一,主要由大学通识教育部和书院通识教育两部分组成,打造一批在广大学子中有影响力、有号召力的品牌活动。一是医德涵养计划。通过良师寻访、党员先锋、学友计划、体育竞赛等活动,加强高尚医德的培养。二是医学生涯导航计划。围绕提升职业认同、引导生涯发展,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练课程、大学生创业挑战比赛等活动,全方面促进学子的职业生涯发展。三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旨在提升书院学生的人文素养,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高雅审美情趣、积累深厚文化底蕴,多方位拓宽医学生人文视野。书院通识教育让知识性教育和实践性教育相结合,通过开展学术沙龙、研讨会、公益活动等“第二课堂”,让学生得到心智上的熏陶。学校借助社区研讨室、活动室、社区广场等空间进行开展,方便学生就近参与。

三、书院制医学生养成教育的特质与启示

书院制模式下医学生养成教育,在形式上强调学生参与,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自治性,除了学校的职能部门外,各学生自治组织和社团将在日常管理中发挥主要作用,学生以积极的主人翁姿态参与书院的建设和管理;在体制上以书院为中心,打破专业分类,以宿舍作为管理重心,实行自下而上的主动参与;在理念上注重师生共融、同学共进,知行合一,大力倡导学生管理者转变理念,从具体的管理者向管理服务者转变,师生相携和朋辈互促等,在延续医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同时,也有自身在模式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在培养模式方面,书院制的医学生养成,区别于传统的医学生培养,主要在于增加了社区化的住宿学习,在此基础上强调专业学院与社区书院的双培养模式。书院是睡觉的地方,也是全天候的教学基地。在培养机制方面,扎实推进导师导生制,使不同专长的教师间有对话,使师生间有对话,使不同学科的学生间有对话,这种对话是经常的,是不拘形式的,使书院成为一个有机的学人社会,有更多的可能性帮助医学生品性的养成。体验式、探索式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模式以及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能力在朋辈互助互促中发展。书院制医学生养成教育应以社区为阵地,结合混宿和导师导生制度的推行以及形式多样的通识教育地实施。书院式的社区学习、师生共同构成师生交往的软环境,通过正式及非正式的教育、辅导咨询、兴趣社团和交流访话等多样活动,培养医学生的自我生活和独立思考能力,为新时期创新医学生培养提供体制机制,提升医学生培养水平,为国家本科生教育改革和学生管理模式创新提供参考。

作者:蔡英 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吴 薇,杨艳红.立德树人:书院制下师范生养成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教师教育研究,2016

[2]陈元晖.中国古代的书院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3]武立勋,冯文全,董卓宁.书院“教”与“育”结合的新载体[J].北京教育(高教),2015

医学教育与实践篇(5)

1 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要求医学生不仅要具有过硬的医学知识,还应具备系统的心理、社会等人文知识素质。只有受过良好人文素质教育的医学生才能成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本身的发展,人文素质教育在医学人才成长过程中成为越来越不可或缺的内容。

2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2.1价值观偏颇,社会责任感弱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部分医学生的价值观偏离主流,自我中心和功利主义倾向严重,未能充分认识到医学学科的崇高性以及作为医学生将要担负的重任,社会责任感弱化,这与医学生将来要从事的社会医疗和人类健康事业的要求相背离。

2.2人文素养普遍匮乏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医学课堂教学,铺天盖地地充斥着专业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国外的医学生在就读医学院校之前必须先获得文理学院本科学历,并取得学士学位。也就是说医学生在学医前就已广泛接受人文科学的培训。而对我们医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的人文知识贫乏,知识面狭窄,思维闭塞。有些甚至性格孤僻、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低等等。人文素质的匮乏给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造成了一定困难。

2.3知识结构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方面,我国医学院校学生以理科生为主,理科知识在整个知识结构中占绝对优势;另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影响,高等医学教育历来注重医学专业教育,人文类课程多作为辅助课程或者选修课程开设。从而导致医学生总体人文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单一,表现为道德修养欠缺、沟通协调能力和心理承受力较差等。这与新历史条件下高等医学人才的标准是不相符的。

3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

3.1建立良好人文环境

良好人文环境是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学校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其职能,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引导,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充分发挥医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再者,要有计划地举办高雅学术活动,如各种人文修养讲座、辩论赛和人文艺术节等。高雅的学术活动不仅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有利于学生文化品位的提升和创新潜能的积淀。

3.2创新人文教育内容

我校在创新教育内容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一是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到整个医学课程体系中去,在课堂教学中切实把传授知识、发展能力与提高素质融为一体,把医德与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加强文、理、医多学科渗透和融合的“通识教育”,使学生的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二是结合医学生特点,利用公共课领地,合理设置艺术、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探讨文学艺术与医学的交叉与综合特征,以期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能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三是开辟第二课堂,活跃业余阵地。适量适度、精心选择,相继开设心理学、医学美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文学艺术等专题讲座,并成立心理咨询中心,设专家门诊,与青年学生沟通和咨询,为学生打造全面接受人文教育的平台。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作为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师,只强调教学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是不够的。高等医学院校应将人文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总规划,定期培训,多重渠道开发,提高教师人文修养水平,培养出一支专业、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只有加强和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人文素质,在教育观念上突出人文素质意识,才能推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提升。

医学教育与实践篇(6)

经过省继教主管部门领导的深入调研和走访,江苏省医学会和《实用临床医药杂志》编辑部决定从2003年起对乡镇及以下小型医疗卫生机构采取一种全新的继续医学教育方式,即以刊授的形式完成继续医学教育,达到医学知识不断更新和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目的。

在江苏省卫生厅、江苏省医学会等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较为科学的、系统的、具有本省特色的《江苏继续医学教育通讯》刊授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形成了有效的培训机制,现将我们的作法介绍如下。

1 卫生技术人员取得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的要求和意义

江苏省卫生厅和教育厅联合制定颁布了《江苏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及学分管理办法》(苏卫科教[2003]29号文件),其中规定:

第九条--完成毕业后医学教育培训或具有中级以上(含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所获学分,每年不得低于25学分,其中Ⅰ类学分不低于10学分,Ⅱ类学分不低于15学分。两类学分不可互相替代。

第十六条--卫生技术人员接受继续医学教育的情况和所获学分应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继续医学教育情况经同级人事行政部门检查验证合格后作为卫生专业技术资格申报、卫生技术人员聘任、技术职务晋升和执业再注册的必备条件之一。

2 《江苏继续医学教育通讯》的政策支持

卫生部《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与管理办法》规定,①学员通过自学、、科研立项、单位组织的学术活动等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授予II类学分。②由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制定或指定的杂志、音像、光盘等形式的有关四新的自学资料,学习后经考核,按委员会规定该资料的学分标准授予学分(此类学分每年最多不超过5学分)【2】。

为了更好地配合各卫生技术人员学习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提高继续医学教育质量和实效,2009年11月20日,江苏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文件(苏继委发[2009]4号)决定,将《江苏继续医学教育通讯》作为继续医学教育推荐教材,卫生技术人员通过学习《江苏继续医学教育通讯》的相关内容,经考试考核合格,可获得杂志社颁发的继续医学教育Ⅱ类学分证明(5分)。

3 《江苏继续医学教育通讯》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形式和方法

我们依据国家和江苏省继续教育委员会相关规定,响应江苏省卫生厅的号召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为广大卫生技术人员提供更多接受继续医学教育的机会而创办了《江苏继续医学教育通讯》,自创办以来就受到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关注与喜爱,并获得上级部门的鼓励与认可。

作为一个广大的医务工作者提供一个继续教育的平台的《江苏继续医学教育通讯》,主要刊登省内外继续医学教育政策、指南、管理,各系统疾病临床诊治规范与指南解读。《江苏继续医学教育通讯》每期安排一个学科,设置相关栏目和组织命题,在每期讲座之后刊出3~4道思考题,参加者收到教材后须认真学习,并在规定时间内(以出版日期为起点,期限一年)将学员登记表及答题卡寄回,编辑部将根据答题情况,对学员成绩进行评定,成绩合格的学员,由编辑部颁发学分证书。

4 《江苏继续医学教育通讯》的特点及优势

4.1 培训内容全面 《江苏继续医学教育通讯》系列专题内容全面,课程覆盖临床全科,适合不同学科和专业卫生技术人员学习。专题使继续医学教育对象学习到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提高了卫生技术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技术水平,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对卫生服务需求。

4.2 教材贴近临床 《江苏继续医学教育通讯》选用国内外各专业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并通过专刊教材形式编写国内外发展前沿、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发展以及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的引进和推广等内容,使教材本身更加贴近临床实际工作,可以充分满足广大继续医学教育对象对质量的需求。

4.3 操作方便稳定 该项目与其他形式的Ⅱ类学分项目相比,不受地区差异、医院级别等因素影响,培训质量和稳定性较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是有效控制Ⅱ类学分质量的较好途径,值得卫生医疗机构和卫生技术人员的重视和参与。卫生技术人员不用脱岗,即可参加培训,方便快捷,经济实用。

4.4 考核规范严格 继续医学教育对象均要参加考试考核,考试考核规范、严格,学分授予质量较高。培训费用经济、实惠。

4.5 便于集中管理 Ⅱ类学分项目形式复杂,管理难度大,质量体系参差不齐,管理问题长期困扰着卫生医疗机构科教管理人员【3】。《江苏继续医学教育通讯》继续医学教育项目通过高质量内容、全专业覆盖的统一管理,在严格规范学习和考核的前提下,为确保学习效果提供了可行性。

5 《江苏继续医学教育通讯》培训项目的探索及实践

传统继续医学教育形式单一、模式固化,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员的需要,尤其是对乡镇级及以下小型医疗卫生机构不适宜,还给学员带来诸多不便。

《江苏继续医学教育通讯》于2003年就在江苏省内率先开展刊授继续医学教育,至今已累计发行10万余册,刊授学员达数万人,得到了领导单位和主管部门的一致好评和鼓励。经调查,刊授继续医学教育形式已经成为江苏省基层继教学员最受欢迎的继续医学教育形式。

《江苏继续医学教育通讯》做到权威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专业性与扩展性相结合,临床学和护理学相结合。教材解读最新进展与指南,涵盖医学各重点临床和护理学科领域,在内容上更侧重于其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并特别增加了医疗事故风险防范及人文关怀等方面的题材【4】。

《江苏继续医学教育通讯》刊授继续医学教育采取学分制,学员通过阅读理解,正确回答所附问题获取相应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完成继续医学教育。具有可读性强、使用方便、易于保存的特点。其推出,符合国家关于继续医学教育的主旨和方针,既满足了乡镇及以下小型医疗卫生机构对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渴求,又极大地解决了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造成的工学矛盾,受到了乡镇级及以下小型医疗卫生机构的热烈欢迎。

6 《江苏继续医学教育通讯》项目实施的体会

6.1 领导高度重视,是推进继续医学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卫生厅领导对继续医学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并多次对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做出了指示,确定了规范管理和搞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大方向,保证了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

6.2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调查研究,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制定符合省情的继续医学教育政策是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6.3 面向基层、加强沟通,及时了解单位和学员在继续医学教育方面的需求和愿望。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为不断提高我省继续医学教育质量,促进继续医学教育健康发展,办好广大学员满意的继续医学教育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孟群. 我国继续教育的未来发展 [M].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发展历程.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122.

医学教育与实践篇(7)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3-0082-03

當代医学生作为我国医药卫生战线的预备队和生力军,其思想政治水平决定了今后卫生行业整体的思想政治水平,直接关系到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局。励志教育和德育教育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励志教育和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是有效开展高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手段。励志德育与一般意义上的励志教育不同,励志德育不是单纯的励志教育,它不仅激励学生成为人才,而且激励学生成为高尚的人才[1]。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以往许多高校开展大学生励志德育教育的传统德育课比较严肃而且容易让学生感到说教的成分多,引起共鸣的成分少;医学院校的学生学习任务非常重,专业基础课要占去绝大部分时间,这就要求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应结合职业特点和专业技术发展的需要,对学生适当进行励志德育教育,同时调控以往专业基础课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沉闷的课堂气氛。我们在教学中往往以政治思想教育为主却忽略了道德教育,忽略了大学生的德育需求和对德育的期望,这种德育教育模式容易使大学生形成双重道德人格[2]。

基础医学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课程主要包括解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病原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心理学及生理学等,内容繁多,知识点零碎,师生负担都非常重。因此,如何加强基础医学教学的改革,有效提高基础医学教学质量是目前医学院校普遍面临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创新性、自主能动性和积极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师和学生均身心俱疲。本文就如何在传授专业基础知识时与励志德育教育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进而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寓爱国民族教育于基础医学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为实现党和国家的宏图伟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显得尤为重要。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非常必要,也十分紧迫。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民族精神教育队伍,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必要手段[3]。

医学基础课教授过程中适当因时制宜地渗透民族精神教育也是必要的。在讲授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及医学寄生虫学等课程时可以讲述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科学家的事迹,如我国微循环障碍研究的先驱-钱潮、中国消化病学的奠基人——张孝骞、我国心理学界的圣人-潘菽及我国真菌研究的奠基人——邓叔群等。

例如在讲授医学原虫课程时可以讲述爱国老科学家钟惠澜确立犬源性黑热病的感人事迹,他将犬的利什曼原虫接种自己夫人李懿征医师的皮下,证明了犬利什曼原虫的致病性,肯定犬在黑热病传播中的作用,为中国防治与基本控制黑热病的流行作出了重要贡献。钟惠澜于1987年逝世,这位对人类医学事业做出过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临终之际向人们提出的惟一请求,是将自己的遗体献给医学研究事业。借此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升华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学习专业课的浓厚兴趣,使专业课课堂富有生机与活力。

二、寓理想信念教育于基础医学课堂教学,打造共鸣课堂

理想信念对人们的思想言行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是思想政治建设的核心。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面临严峻挑战,存在世俗化、模糊化、多元化及非科学化的问题。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成败与否,直接影响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新方法新途径,是增强教育效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在通过多种路径对医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专业基础课结合理想信念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4]。

在讲授医学微生物学钟卡介疫苗由来时,可以穿插讲述卡默德和介兰两位科学家足足花了13年的时间,终于成功培育了第230代被驯服的结核杆菌,作为人工疫苗。在讲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过程中可以渗透讲解历年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追求知识的故事。科学家之所以能够收获最后的成功主要因为他们有着坚定地理想信念,此时引导医学生自觉地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把理想和现阶段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从而立志献身于医疗事业中。

在讲述免疫学课程时不妨提及大学生网迷的问题,部分大学生沉浸于网络游戏,终日泡在网吧,浪费金钱和精力,影响自己的学习;经常夜不归宿,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心理极度空虚,身体状况极差,当然免疫力就低下,结合讲解原理,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针对目前信息传播网络化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开展适应时展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将来为我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添砖加瓦。

三、寓道德品质、文明行为教育于基础医学课堂教学,激活课堂气氛

无德不成医,医生的医学道德素质是为医之本,没有良好的医德,不能称其为良医。医学生处在从中学时代迈向医学殿堂的初级阶段,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是整个医学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十分注重寓医德教育于专业基础知识教学中[5]。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出现了超前的需求。社会上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现象比如:部分医务人员“吃请受礼”;对病人态度恶劣,有的趋炎附势,以貌取人等;医院为了争“效益”,搞“创收”,采取各种手段,巧立名目乱收费等等。在讲授与临床密切相关课程如病理学、心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微生物学等课程时适度讲一些“医德模范”的故事,以期能够引导医学生在受教育阶段就开始培养自己杜绝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以及各种消极腐败现象的不良影响,教育时刻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20个字为准绳,鼓励医学生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做起,争取做个遵纪守法,无私奉献、诚实守信的人。

四、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基础医学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且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而且有自知之明。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心理和谐”的理念,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和谐程度如何,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的实现问题[7]。医学生作为高校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肩负着保障人类未来健康的光荣使命,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迫切希望建立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针对医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习专业课程,那么在教授专业课程过程中渗透心理教育,巧用励志德育故事将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在实践中的整合。

在心理学课程讲授时多穿插播放著名的心理学励志电影,与学生之间产生共鸣,同时升华课堂气氛。

另外特别针对医学本科生这么一个特殊群体,怎样审视他们的心理,同样值得关注。在进行授课时,不妨适当地展开讲述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的一分钟励志演讲稿“大学生必看的一分钟”引导学生不要因为一次失败心生自卑而自暴自弃,感谢1000次的失败,因为他让我有了1001次的希望。我们应该感谢命运,因为他让我们时刻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让我们仍为自己的理想而在大学里不停的奋斗与拼搏。因此,不要再为自己是专科生而苦恼了,因为前面的路更富挑战。再举几个身边本科生经过不懈努力成功的例子,使课堂气氛进一步升华。

医学教育与实践篇(8)

教材是教学的知识载体,是教育的基本工具,也是教学改革、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教材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即为适合不同教育层次和教育类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活动的特殊需要。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从内容、形式、管理、考核等方面与普通高等教育差异明显,因此,成人学历教育教材的建设更要突出特色。结合全国高等学校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规划教材第三轮修订出版的工作,本文谈几点对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教材建设的想法。

国家政策支持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教材出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成人教育是学历继续教育,是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学历教育为提升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构建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体系、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0世纪90年代后期,教育部、卫生部联合颁发了《全国成人高等医学学历教育主要课程目标及课程基本要求(试行)》,为了落实这一指导性文件,1999年,原卫生部教材办公室成立了由唐建武教授为主任委员的全国成人高等医学教育教材评审委员会,组织编写并出版了全国医学成人教育学历(专科)教育卫生部规划教材。经过13年的发展和完善,目前已形成涵盖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医学检验学四大专业,专科和专升本两个层次的教材品种体系。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普通高等医学教育的迅速发展,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面临诸多新的问题:生源不断萎缩、生源素质下降、竞争加剧、教育资源匮乏等。在新的形势下,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的目标也发生了改变,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历,更要全面提升其临床岗位的服务能力。因此各高等院校的成人学历教育也应顺应时展的要求,不断完善制度、创新机制,在成人学历教育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下功夫改革,例如:以高等院校为核心,建立在一定区域内广为分布的以中高职院校为基地的教学点;开设网络教学模式;设立学分制;以专题讲座替代传统授课形式等等。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培养目标,加强供需对接,按需施教。

作为教学工具的教材,无论是从课程设置还是从内容编排等方面都要顺应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和教学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全国高等学校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规划教材第三轮修订势在必行。

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教材的修订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深入{研,调整教材体系

医药学成人教育目前全国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标准,尽管医学成人教育的考试和录取等管理工作是由各省教育相关部门进行管理,但是各个学校各自为政,甚至同一省内,几所高校成人教育的课程设置、课时、考核形式等教学内容也不尽相同。这也直接为我们的教材体系中如何设置教材品种和教材容量提出了难题。因此在此套教材修订立项后,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通过走访、座谈、调查问卷、电话咨询等多种形式对全国多家院校的成人教育学院进行课程设置的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删除了开设课程较少、难度较大、偏向基础研究的《高等数学》《医用物理》等课程,取消了配套教材的编写,根据市场和教学实际情况对教材体系和品种进行调整,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最终教材品种由上版的122种调整到89种。

(二)针对医药学成人教育特点,精心设计内容编排

在医药学成人教育教材编写全程中除了要始终坚持教材“三基五性三特定”的基本原则,还要紧扣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培养目标,遵循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教学规律,充分体现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的特点,即:非零起点性、学历需求性、职业需求性、模式多样性。常言“因材施教”,而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的这些特点也决定了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的教材从内容到形式应不同于普通全日制医学教育教材的编写。

1.内容编排方面加强实践能力训练。成教学生大多来自临床一线,不仅具备一定的临床医学知识,而且积累了相当的临床工作经验。但是由于第一学历教育所限,在基础知识和临床理论知识方面比较薄弱,阻碍了临床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因此笔者在内容编排方面通过“问题与思考”“理论与实践”“相关链接”“案例分析”等几个不同模块的设定,把“基础”和“临床”紧密结合。在《生理学》《病理学》等医学基础课教材中由知识点引出对某种临床现象的解释以及对临床治疗措施的理论根据;在《内科学》《外科学》等临床课程教材中由病例引出临床基本理论知识在临床实践中的综合运用。

2.进一步简化内容、突出重点。这是为了适应医药学成人学历教学的学时和教学实际的要求。成人学历教育是在职教育,更是提升教育,因此教材在内容选取、编写繁简、字数详略等方面也与普通教育教材有一定的差别。比如专升本教材,对专科阶段已学过的内容删繁就简,以复习的形式,简明扼要地加以概述、归纳总结,对于需要提升的内容特别是和临床工作紧密相关的内容作为重点,而不用零起点本科教材的系统分述法。只有详略得当才能突出重点,便于成教教师在有限的集中授课时间讲授精华,也便于学生在自学以及备考时抓住关键。

3.编写注重条目化、图表化。本套教材在编写中尽量避免大段内容的叙述,力求层次分明,通过版式的变化突出标题并适当增加图表数量。众所周知,图表具有表达力强、简洁、总结性强、易于领会、便于分析和比较的特点。因为成教学生存在工学矛盾,学习时间有限,而这种条目化、图表化的编排形式能够帮助学生高效率地记忆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从而从容应对考试。

4.注意与职称考试相接轨。部分成教学生在进行学历提升的同时也面临着职称考试的问题,比如护理专业,有的学生一方面在读专升本,另一方面要应对中级职称主管护师的考试,所以在教材知识所覆盖的范围以及复习题的题型设置上可以考虑与职称考试接轨,进一步增强教学和教材的实用性。

(三)编者队伍的调整

前两版全国高等学校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规划教材的编者队伍基本上由全国重点医学院校的知名专家所组成。但是近年来成人教育的开办和发展主要集中于省属医学院校,重点院校的成人教育办学规模非常有限,甚至某些重点院校还取消了成人学历教育而专注于医学高端人才的培养。面对这种形势,本轮教材修订的主编、副主编和编者遴选充分考虑各个院校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的办学历史、参与教材建设的经验成就以及目前的实际办学情况,向有长期办学经验、长期参与和支持教材建设、广泛开展成人学历教育教学的省属院校和教师倾斜。参与成教教材编写的编者不再是院士或某个专业领域的全国领军人物,而是扎根教学和临床一线的医学教育者,他们比较了解成人教育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知识结构,了解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所必需的临床知识和技能,这样编写出来的教材才能接地气,才具有实际的临床指导意义。

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教材发展的方向

(一)配套数字增值产品

除了纸质教材,成人学历教育由于受学制学时所限,比普通教育更需要立体化的教材资源。因此,要提供图片、视频、PPT等多种形式的在线学习资源以弥补纸质教材篇幅有限和表现形式单一的不足;提供紧扣考试重点、难点、考点的在线测试从而建立学考互促的自我评价系统。现在数字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除了PC端,移动终端数字教学产品的开发更是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教材发展的必由之路。

医学教育与实践篇(9)

特殊教育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类残疾儿童的教育需要,挖掘儿童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有用之才。因此,在教学课程、教学形式、教学资源等诸方面都要尝试进行改革,将医疗康复和教育开发有机结合,对残疾儿童进行缺陷补偿教育,完善他们的人格,使他们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身心都能得到医治和康复。

 

一、实施“医教结合”教学模式的意义

 

特殊教育的对象往往需要接受较长时间的康复治疗。家长们从发现孩子异常到接受现实,在这个反复而又漫长的过程中首先想到的是寻求医生的帮助。对特殊儿童而言,首先要解决的是医学上的鉴定与治疗,因此康复治疗大部分时间是在医院进行的,医生会利用医学知识对患儿进行治疗、对家长进行指导。而学校要想对特殊儿童进行康复治疗存在一定的困难,毕竟教师不是医生,针对特殊儿童生理方面的问题无法像医生那样提供专业的解决办法。美国的《残疾个体教育法案》中提出,应大力发展基于学校的康复治疗模式,并使之成为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特殊儿童来说,他们既希望能在医学方面得到很好的治疗、在康复训练方面得到专业指导,又希望能在学校教育中学有所得。因此,我们应积极探索“医教结合”的教学模式,为特殊儿童的康复和学习服务。

 

二、实施“医教结合”教学模式遇到的现实困难

 

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培智学校已经尝试通过改编教材、创新康复模式、改革教学方式、增强功能学科实用性来提高学生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相对落后的边境地区,实施“医教结合”教学模式还面临许多困难。

 

1.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方向感到迷茫

 

在边境地区的特殊教育学校,很多教师都毕业于普通师范院校,他们虽然具备基本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但是与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为了弥补这一欠缺,教师需要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目前,“医教结合”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对医学康复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而且在课堂教学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要经过医学验证适合特殊儿童。无论是对于普师还是特教专业毕业的教师来说,这些都是在自身专业发展的道路上面临的新问题。很多教师对自身的专业发展方向感到迷茫。

 

2.如何利用好教学设施和设备

 

由于特殊教育有其特殊性,在学校建设方面自然与普通学校有所不同。特殊教育学校除设有普通教室外,还设有专用教室,如音乐(律动)室、书法绘画室、仪器室、家政室、体育健康训练室等,同时还配备了保证特殊教育、教学和学生康复需要的设施、设备、模型和康复器材等。而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设施和设备更新的速度也很快,如何利用好这些设施和设备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虽然引进新设备后,通常都有厂家的技术指导给教师进行培训,但是培训的时间紧、任务重,教师们往往不能完全消化理解,在教学中也不能把这些设备充分利用,因此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如何实现“医教结合”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目标,教师围绕这一目标设计教学环节,根据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特殊教育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残疾程度不同,往往要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甚至是一个学生一个目标。“医教结合”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制定不同的康复目标,把握好“医”与“教”的方式,使这两方面有机结合,帮助特殊儿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我国的特殊教育起步较晚,没有更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如何实现“医教结合”是教师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难题。

 

4.如何使学校教育与家庭康复多位一体化

 

学校拥有的专业教师和专业设备能够保证学生进行科学的康复训练,但学生在校的时间有限,这就制约了学校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家庭教育对特殊儿童来说至关重要,甚至是比学校教育还要重要,因为孩子在家里的时间是最长的,所以家长的认识必须要提高上来,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康复与学习。那么,如何充分利用资源使学校教育与家庭康复多位一体化,这也是需要我们探索的重要问题。

 

三、对“医教结合”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特教学校是学校,也是康复机构,要坚持“挖掘潜能,增长技能,完善人格,适应社会”的培养目标,面对困难要迎难而上,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1.统整课程,康复教育与学科教学合理布局

 

可借鉴其他学校课程改革的做法,尝试采用“技能目标——主题训练——康复教育”的课程模式。课程目标的设置要注重技能的功能性、生态性和生活性,以技能目标的导向性开展主题生活技能训练,并围绕主题技能训练模拟真实情景、按季节的更替进行室内或室外的康复教育训练。课程设置可分为主题技能课程和康复课程,其中主题技能课程以生活适应技能训练为核心,康复课程以身体机能康复训练为主,以“技能目标——主题训练——康复教育”的模式将两类课程有机结合。

 

根据学生年龄和身心特点,低年级(一、二年级)为康复初期,在课程设置上主要以康复课程为主,以教育技能课程为辅。中年级(三、四年级)在经过低年级的医学康复训练后,再学习教育技能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康复教育课程可以各占一半。高年级则以教育技能课程为主,康复教育课程为辅。

 

每周教师都要进行集体教研,根据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下一周的技能目标,并梳理“主题训练实施方案”。各康复教师要根据技能目标主题制定康复辅助方案,以学科教学为载体,融入康复手段,辅助实现康复目标,达到课堂教学与康复训练的有机整合。

 

2.因材施教,个别训练与集体教学相辅相成

 

注重集体教学与个别训练相结合,坚持以挖掘学生的生理能力为目标,把康复目标和学科目标有机整合。既关注学生学科知识的获得,更关注学生基本社会生活能力的提升,达到标本兼治的育人目的。

 

在开设康复辅助课程的同时,还要开设个别康复实验课程,挑选学生,配备康复目标辅导教师。教学内容包括语言康复以及情绪与行为干预等,每天学习时间不少于2课时,每节课时间为30分钟左右。其他的集体康复课程每天安排2课时,每节课时间为35分钟左右。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康复多位一体化

 

康复手段的介入要符合科学性,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医教结合”倡导现代医疗手段和方法整合,通过改善学生在运动、感知、言语和语言等方面的问题来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特殊教育学校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多位一体的网络体系,不断拓宽康复教育渠道,帮助特殊儿童实现康复目标。还要定期进行家长培训,建立家校联系簿,开通班级博客,组织教师家访。教师要帮助家长树立信心,转变观念,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康复训练中来,与孩子一起参加活动,从中了解一些教育训练的技巧和方法。

 

此外,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生活和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改变学生因受智商和能力的限制而形成的孤独性格。在班级里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趣味活动课,教学生玩下棋、拼图等多种游戏,为特殊学生与其他小朋友的相处搭建平台。

 

医学教育与实践篇(10)

 

一、问题的提出

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这决定了医学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临床思维能力及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创新型、实用型医学人才[1]。而医学教学长期以来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法(即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 ,lecture - based learning, LBL),这种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 ,虽可系统地传授基本理论知识 ,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分析解决临床问题能力及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信息素养, 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正是临床教学的根本所在。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

随着高等院校连年的扩大招生,教学资源和师生配比相对不足,特别是医学院校,该矛盾非常突出,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是学校的生命,因此,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培养出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是每个医学院校教学科研的重点。

二、WebQuest教学模式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中,基于网络的Webquest主题探究性学习模式,是较为成熟的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是美国国家课程标准推荐的模式。

它是一种学习者利用网络资源获取信息,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论文参考网。在这类课程计划中,它通过一个预先拟定好的学习活动方案来组织学习者的活动主线,包括导言或情景→任务→过程→资源→评价→结论六大模块,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综合得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大量研究表明,WebQuest教学模式非常适用于发展学习者的高水平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明显的特点是更有利于发展学习者的高水平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自主和协作学习能力[2]。

目前,WebQuest网站在因特网上的数量不断增多,并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喜爱,学科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我国也已经有不少中小学正在开展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的实验研究,而在高等教育领域,该种尝试却非常有限。论文参考网。黄萍[3]在所统计的80个案例中,小学21个,占26%,中学51个,占64%,大专院校及其它8个,占10%。而应用在医学领域却少之又少。而作为精英教育的医学生更需要高水平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自主和协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基于网络的Webquest主题探究性学习模式,作为一种较为成熟的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其卓著的优点可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三、临床教学 WebQuest的设计

WebQuest一般分为两种 ,即短期和长期两种形式。短期的为时1~3课时,长期的为时1周~1个月的教学时间[4]。下面以“有机磷中毒急救”为例,重点阐述为时2周的临床教学中WebQuest教学设计的具体步骤。

(一)引言(introduction)

主题选择是设计的第一步,设计者应首先花些时间思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利用的网络资源,选择出合适的主题和探究目标。WebQuest引言必须是一个开放性问题,这个问题设定了WebQuest的清晰目标,内容应本着实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提供背景信息的目的进行设计,激发其进一步探索的动机,且该问题能充分利用网络,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在临床教学中可依据疑难病例或急救病例分析为线索,设置情境,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相关知识的构建,并运用所建构的知识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无形中培养了学生深层次的理解和高水平的临床思维能力。例如:

病例分析是提高学生临床阶段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最好的方式之一。下面请你们小组作为医生团队对任务栏中这个病人进行急救,并根据出现的情况进行及时正确处理,最后写出完整的病例报告,并分析可能的死亡原因。不能简单地收集和罗列信息,而要针对该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综合,给出切实可行的抢救方案。

(二)任务 (Task)

任务是高水平探究的核心,是WebQuest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化。任务的设计应该是可行的、有趣的,并且能够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运用。完成的形式提倡多样化,它可以是治疗方案、研究论文、调查报告、研究笔记、作品、网页、设计方案等。由于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医学生,为了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和科研能力,要求最后以病例汇报、治疗方案或研究论文的形式提交。

这部分设计为: 现在你们是某三甲医院急救中心的医生团队成员,120急救车紧急送来了一位昏迷的中年女性病人,随同来的家属说,该患者喝了半瓶敌百虫(一种有机磷农药)自杀,对此病人你们需采取哪些急救措施?在急救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了呼吸衰竭和休克症状,该如何抢救?在经过大家6小时的共同努力,急性中毒症状得到了缓解,生命征平稳,病人苏醒过来,大家舒了一口气,可24小时后病人突然死亡,该病人可能死于什么原因?其发生机制是什么?请大家各抒己见,分头行动,最后以小组形式写出该病例分析报告包括完整病例的书写、急救措施、死因分析,经验总结和教训,并进行公开答辩。

(三)过程(Process)

在过程模块中,教师应将完成任务的过程分解成循序渐进的若干步骤,并就每个步骤向学习者提出短小而清晰的建议。如:

1. 根据共同的兴趣、爱好及研究方向组成研究小组,每组6人,并确定组长和组成人员。

2. 每个小组成员在对有机磷中毒相关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根据任务中所列问题确定小组每一成员具体的研究内容,分配行动任务,分工、分头进行所需知识的搜集、分析和整理,定时举行小组内讨论会议进行汇报、组内交流讨论,每次会议内容以日志形式记录。

3. 整理、收集的信息、资料,每人对自己负责的部分写出研究报告,提交小组进行探讨,最后整理出该病人的病例分析报告,进行班级公开答辩与评价。

(四)资源(resources)

这部分主要包括一些学生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资源。可以是印刷品或视频资源,当然最典型、最快捷、最丰富的资源还是基于网络的。有关有机磷中毒的资源网上非常丰富,由于上临床专业课的学生均为大三以上的学生,已上过检索课,已掌握了一定的上网技巧和搜索引擎的高级规则,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所以可只给出中国期刊网(202.116.41.231)、中文期刊数据库(维普网202.116.41.232)、PubMed的网址(www.ncbi.nlm.nih.gov/entrez),和google(www.google.com)、百度(www.baidu.com)搜索引擎。

(五)评价(evaluation)

WebQuest要建立一套评价标准来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的评价,要做到评价主体、评价手段和评价方法的多样性。评价的内容与学习的目标一致。由于是临床学生,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学生的高水平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可根据实际需要设计一套评价标准,采取学生自评、小组内评价、小组间公开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保证自主学习的进度,最后以小组作为医生团队,以模拟现场情境考核学生诊断和处理疾病的临床思维能力,通过定量评价来检验学习的效度。

学习结束,发放调查问卷,让学生以无记名投票的形式对WebQuest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六)结论(Conclusion)

这是学生进行反思,教师进行总结的阶段。总结由师生共同进行,每个人总结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小组代表总结小组活动的经验教训,老师总结自己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体会以及鼓励学生在临床学习中,自觉地运用临床思维,进行更深入领域的研究和探索。如:

通过急救情境的设定,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及小组协作学习,完成了有机磷农药中毒急救各方面的探究。由于各成员的兴趣与分工不同,因此所获得的相关知识也不尽相同,但通过小组内各成员间的公开交流活动使每位同学都丰富了对有机磷农药中毒急救的多方面的知识,通过完整病例的书写、分析和公开答辩,较好地训练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自然深化和扩展学习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通过答辩和模拟测验等评价方法使学生锻炼了现场应变能力、表达能力和协作共事能力,为今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打下良好基础。

四、结语

基于建构主义的WebQuest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比如,要回答上述任务栏中的任务,学生必须对农业杀虫药中毒有关的章节进行自主学习,不但要掌握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治疗原则和急救措施,如何迅速清除毒物,如何选择性应用特效解毒药和对症处理等,还要熟悉杀虫药的种类、毒性、毒物的吸收和代谢、发病的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内容。随着病人病情的演变,休克了该怎么处理?呼吸衰竭怎么急救?病情平稳后,还要进行哪些检查和治疗避免病情反复?病人的死因可能是肺水肿、呼吸肌麻痹、急性脑水肿、休克、心脏骤停等,它们导致死亡的机制是什么等等问题,通过病人病情不断的演变,引导学生不断的自主建构相关知识,进行高层次的临床思维训练。

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多地去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上,易唤起学生的创新激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激发其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医学思维方法和创新意识。

当然,所有的内容并不是一个人完成,而是小组根据个人爱好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时又互通有无,使每位同学都丰富了对有机磷中毒急救的多方面的知识,通过自然深化的方式扩大了知识面,通过答辩和模拟测验等评价方法锻炼了的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加强。

教师设置好WebQuest课程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的形式进行学习,最后的公开答辩和现场模拟测验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一个很好的监督和促进,保证了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因此,该模式完全适合低师生比的大班进行学习[5],有效地突破某些院校师生配比严重不足的具体限制,又可以解决课时数少而教学任务多的矛盾。论文参考网。

通过临床课WebQuest的学习,促使学生经历一个医生必须进行的临床思维过程,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真正做到“胸有成竹”。思维是行动的先导,临床思维的训练有利于在实际工作中处理实际问题。教学实践发现,接受过WebQuest学习的学生在实践技能操作考试中分析、处理问题的条理性,知识掌握的准确性、完整性,思维的清晰程度,现场应变能力等均比接受传统教学法的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这种融知识建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的能够大范围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医学人才的教学模式,值得在医学教育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宝志, 滕卫学. 新世纪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国际视野及借鉴[J]. 医学教育探索.2002,1(1):28-30.

[2] B.J.Dodge. The WebQuest Design Process [[DB/OL]. 2004,http://webquest.sdsu.edu/materials.htm.

[3]黄萍. WebQuest 学习环境设计的调查与分析.开放教育研究.2005, (3):90-92.

[4] 柳 栋.基于网络应用研究性学习实施中一些问题的思考[[DB/OL].2005,http://www.being.org.cn/inquiry/webil.htm.

医学教育与实践篇(11)

[关键词] 中医临床;学生党员;教育模式;学生素质

[中图分类号] R31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8(a)-125-02

在全体高校党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工作蓬勃发展,形式多种多样,模式不断创新。但通常情况下,在党员教育这一平台上大家更多地关注对学生党性修养、党的理论方面的教育,而甚少考虑学生所学专业背景,或者说未与专业特色很好地结合,导致开展的党员教育活动与学生党员专业知识、背景脱节的现象。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传递知识,知识的传递最终目的是让它服务于社会、造福人类,而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正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忽略了两者的关系将会削弱高等教育的教育成效,更是影响了学生党员教育成效,影响了学生党员的素质提升,弱化了学生党支部的整体战斗力[1]。笔者所在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学生党总支一直十分重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注重用生动鲜活的社会实践平台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让学生在生活中认识党、亲近党;同时重视实践教育与专业背景相结合,注重在党员实践教育过程中体现中医药特色,让学生党员在实践中能做到学有所用,探索出一个全新的中医临床型学生党员教育模式。

1 中医临床型学生党员教育指导思想及工作理念

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党总支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发挥党支部在年级、年级团总支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党员在同学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创建先进党支部,争当优秀共产党员”为内涵,推动党员教育工作[2]。

工作理念: 将“发展、服务、创新、成才”理念贯穿在党员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党员在服务社会、服务学校、服务学院、服务同学中寻求发展;创新性地引导学生党员成长成才。引导全体学生党员为国家、社会和中医药事业发展作贡献,利用专业知识回馈、服务社会大众,推动中医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2 创新组织生活内容,丰富党员教育内涵

以“教育党员、凝聚群众、服务社会”为目标,设置多样化的组织生活内容,开展适合学生党员特点的、富有生气的各类活动,使组织生活既展现了党员的先进性,又能推动学生党员工作、学习、生活的发展,做到了组织生活的针对性、实效性高,知识性、趣味性强,以活泼的形式,增强教育活动的吸引力,激发党员的参与热情,实现“要我参加”变为“我要参加”[3]。

2.1 以志愿服务为形式,践行“为人民服务”精神

立足于激发党员履行义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自觉意识,创新性地开展一些以学生党员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活动项目,引导学生党员“亮身份、尽义务、作奉献、树形象”,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为社会公益事业献爱心、作贡献,使学生党员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增强自身的服务能力和奉献精神,展示党员先进性。

2.2 以服务社会,受锻炼、长才干为指导,践行党员先进性

建立覆盖乡村,社区,高校等多层次、多渠道的实践平台,号召学生党员以“实践专业为依托,服务社会为载体”,进高校、入社区、到基层了解社会、接受锻炼[4]。结合集体组织和个人申报立项形式,组织学生党员利用节假日、寒暑假时间,奔赴实践基地,结合专业知识开展社会调查、“三下乡”义教义诊等活动,从而达到服务社会,成长自我,践行党员先进性的目的。

2.2.1远近结合,建立党员实践基地在市外基层地区成立党员实践基地,组织优秀的党员利用寒暑假,开展义诊、义教、义农的相关“三下乡”活动,对当地的一些问题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并撰写相关的调研报告。同时在学校周边社区挂牌建立党员实践基地。以低年级学生党支部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在社区开展志愿服务、义诊健康咨询和中医药科普(文化)宣传等活动,充分利用所学回馈社会,践行党性[5]。这类实践基地的建立为学生党员的培养、发展、教育提供了平台,为大学生党员增长才干、积累阅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能力提供了实践机会和舞台,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党员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进一步强化学生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2.2.2 “集中实践”为主体,“分散实践”为延伸在党员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以团队“集中实践”与个人“分散实践”相结合。引导党员牵头,自发组织实践小分队,在寒暑假期间回家乡进行实践活动,同时,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以见习、实习医院为实践阵地,组织相应的实践活动。

2.2.3 以专业为依托,宣传中医药文化组织以学生党支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党章学习小组成员为主的宣传队,开展“中医中药进高校”活动,定期到广州市各大高校进行中医药文化宣传,传播中医药优秀文化。

3 创新组织生活形式,增强党员教育实效

3.1 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增强组织生活的吸引性

一方面依托校、院党校,采用讲座、影视等多样化的形式加强学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对党史、党的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另一方面,以增强组织生活的针对性、创新性和实效性为出发点,以激发党员的激情为目的,结合国内外形势、上级党委工作要点,引导各学生党支部也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主题鲜明的组织生活。拓宽了组织生活的内容;使党员的组织生活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有效地将解决问题和思政工作结合起来。

3.2 以信息技术为平台,提高组织生活的实效性

通过创建党员教育网站、学生党支部Q群、学生党支部飞信群等方式,建立网上沟通平台,加强学生党员对党的理论系统的学习,拓宽学生党员理论学习的途径,促进学生党支部内部的交流,提高组织生活的效率及效果。

3.3 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培养学习型党组织

党支部对党员进行科研实践教育,为党员参与科研实践创造条件,通过制定相关的鼓励措施,号召学生党员积极参与各类科技学术比赛,打造学习型的党支部,从而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进而带动周围同学共同参与学术科研活动。

3.4 依托关工委力量,深化党员教育内涵

关工委的老党员不仅有长期从事党的工作的经验、丰富的党的理论知识,而且对党建工作有满腔的政治热情、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可以通过聘请关工委的老党员为兼职组织员,开展学生党支部与关工委老专家结对工作,积极发挥其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引领作用,利用老前辈的优良革命传统影响他们,利用老专家高尚的医德医风影响学生党员,切实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庆孝,梁君.浅议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J].上海理工大学动力工程学院学报,2007,5(18),78-79.

[2]吴鸣鸿.高校党建研究的关注点、困境和发展思路[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8(15),69-70.

[3]杨国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模式创新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15(6),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