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诗歌散文精选大全11篇

时间:2023-05-17 15:36:00

诗歌散文精选

诗歌散文精选篇(1)

《教师节咏叹》

是蜡烛?难道不是吗?那耗尽自己而发出的光告诉我;是人梯?难道不是吗?那擎起学生的臂膀告诉我;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难道不是吗?那知识海洋中的高楼大厦告诉我。“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不只是一句响亮的口号。那需要烛泪来滋养,需要梯木来构建,更需要铸造灵魂的气力来千锤百炼。所以,我们向您致敬。“传道,授业,解惑”,慷慨六字,迸发出教师为渴望知识的学生们奉献自己的精髓。当你看到他们伏案批改的时候,当你看到他们流汗讲解的时候,当你看到他们飞快地赶往办公室的时候… …你是否为之感动?为那一股真挚的奉献之情感动?为那善良之人无私的光彩感动?感动吧!踏着教师节的旋律,让我们献上一份诚挚的贺礼,用真诚的心说一句:“老师,您辛苦了!”

《老师,辛苦了》

是谁-- 把无知的我们领进宽敞的教室, 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 是您!老师! 您用辛勤的汗水, 哺育了春日刚破土的嫩苗。

是谁-- 把调皮的我们 教育成能体贴帮助别人的人? 是您!老师! 您的关怀就好似和煦的春风 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诗歌散文精选篇(2)

1.王昌龄与《诗格》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江宁人。“进士登第,补秘书省校书郎。又以博学宏词登科。昌龄为文,绪微而思清。有集五卷。”《唐才子传》卷二《王昌龄》:“有诗集五卷,又述作诗格律、境思、体例,共十四篇,为《诗格》一卷。”王昌龄《诗格》是第一部以“格”“式”“法”为题,具体论述诗歌创作的论诗专著。从玄宗朝开始,进士科加试诗赋,为了不“犯韵”,符合诗歌的格律要求,考试的举子们必须要掌握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和法则。《诗格》应运而生,强调了诗歌创作必须在意与境密切结合的情况下进行构思。意必须与外境融为一体,方能弛骋神思,产生有艺术价值的好作品,如“境思不来,不可作也”。其云:“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物境”属于直接意义上的浅层审美,有赖于形来体现神;“情境”属于更高层次的审美,神获得了一定的独立性,开始了对形的超越;“意境”则是神的自由展开,完全属于主体内心世界的凝神关照。“物境”、“情境”及“意境”的提法应该是受佛教讲究意境影响的结果。三种境界是逐级递增的艺术效果,而尤以意境美为最高艺术追求,这种审美标准后来逐渐影响到文章、绘画等审美方面,被大家所普遍接受。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进一步阐发:“能写出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境界。”强调一个“真”字,突出和强调作家作品中真挚感情抒发的重要。此外,王昌龄还认为这种心与物的结合又须在创作主体“安神净虑”,亦即“虚静”的条件下方能顺利实现。他指出:“凡神不安,令人不畅无兴。无兴即任睡。睡大养神。常须夜停灯任自觉,不须强起。强起即昏迷,所览无益。”这是王昌龄坚持的神怡心畅的先决条件,也是他文艺美学思想的一个基本因素。要做到这一点,作者的精神必须无所牵挂,而后能超越自身,透澈外物,并融合大千世界,最终实现“心通其物,物通即言”的理想与追求。王昌龄任江宁丞时曾接收生徒,讲授诗法,《诗格》正是这一诗法传授的记录,因此更有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意义。《诗格》较深入地探讨了作诗的格调、立意、意境等诗歌创作技巧、意境及相关问题。《诗格》所涉及问题的重要程度和论述深度均有明显升级,更系统化、理论化。“国初,主上好文雅,风流特盛。沈、宋始兴之后,杰出于江宁,宏肆于李杜,极矣!”司空图对王昌龄及其诗作地位做了高度肯定。

2.皎然与《诗式》

皎然(720-795?),湖州僧人,俗姓谢,字清昼,谢灵运的后人。皎然天宝初于润州长干寺为僧,擅长作诗,被称为唐代诗僧之冠,著作颇丰,《唐国史补》卷下载:“吴僧皎然著《诗评》三卷。”皎然诗格类著作还有《诗式》五卷,《诗议》一卷等。其中《诗式》《诗议》这两部书涉及的内容广泛,除声律、对偶外,还谈及取境、谋篇、沿变、风格等问题。《诗式》是皎然的系列诗歌理论著作,论述了诗歌的创作方法,最重要的是提倡诗歌的意境问题和作诗要归于自然的理论,为学诗之人指点作诗的门径与范式。《诗式》序云:“夫诗者,众妙之华宝,六经之菁英,虽非圣功,妙均于圣。彼天地日月、元化之渊奥、鬼神之微冥,精思一搜,万象不能藏其巧。其作用也,放意须险,定句须难,虽取由我衷,而得若神授。”这是对于诗的地位与价值的总体概括,以及如何用“象”来表达“意”的问题。他认为,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皆可入诗,所谓“精思一搜,万象不能藏其巧”。但是运思的过程则非常艰难,需要诗人去苦心经营。《诗式》包含的内容宏富,涵盖了作诗方方面面的问题。提倡“真于情性,尚于作用,可以说总结了唐以前诗歌创作的范式,开启晚唐、宋人诗歌创作的蹊径”,颇有独到的见解。《诗式》在诗论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从文学史来看,“皎然诗论的中心,它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在论诗歌的意境创造和已经透露出诗境与禅境合一端倪的诗歌美学理想方面。皎然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诗歌的情与境是不可分离的,境中含情,情由境发”。他毕竟出身释门,《高僧传》称赞他“文章隽丽,当时号为释门伟器”,佛教理论对其诗歌理论难免产生影响。皎然强调诗中之情是蕴藏于境中的,是由诗人所创造的诗境来体现的。诗与禅之间是可以互相促进、统于一体的,禅境促进了诗境的含蓄深远,如《五言苕溪草堂》云:“境静万象真”,这是一种诗禅结合的审美理论,在唐代前期的诗歌创作中被较多的诗家所接受和运用,如王维创作了大量诗境与禅境和谐融合的诗作,丰富了诗歌创作,促进了诗学审美的进一步发展。

二、散文文体创新

唐代前期的散文虽不及诗歌成就绚丽,但也有新的突破。就形式而言,此期是散文由骈体逐渐向散体转型的过渡时期,为后来的“古文运动”开启了序幕。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还是适应于文化上的世俗化趋势,大胆通俗化的散新代表了大批庶族地主的文化需要。就散文的内容来讲,更多地向世俗生活下移,拓展了散文的题材范围,文体的表现力也更丰富灵活。唐人散文并不拒绝文采,而是注重文质相得益彰。一方面,重视文章的内容,言之有物。另一方面,他们的文章重气势,讲真情实感。罗宗强指出:“这‘气势’,其实不仅仅是指真实的感情,而且是指一种壮大昂扬的感情。”散文家们身体力行,积极探索散文的功能、创作等。他们最为推崇的是文质并重,达到“天然壮丽”的艺术境界。然而,形式上的浮靡轻艳又极大地阻碍着文章的说理和叙事。文体的变革最初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散体应用范围扩大,二是骈体形式受到改造。散体应用范围扩大,主要指用散体文写作由奏议扩展到各种文体。这些散体文,一开始只是论及时政的实用文字。尽管唐初“江左余风”尚存,但贞观“致治”的政论文已出现变化。如魏徵的奏议就颇具代表性,李翱曾表示:“假令传魏徵,但记其谏诤之词,自足以为正直矣。”《唐书•魏徵传》载录了他的五篇最有代表性的奏议,认为“匡过弼违”,“可为万代万者法”。就散体应用范围的扩大而言,不得不提及碑志铭文。碑志铭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散文形式,在唐代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对碑、墓主歌功颂德。但此期也有新的突破,文体日渐灵活自由,虽以骈体文为主,又能出于骈体,不拘一格,并逐渐摆脱格律的限制,笔调清新自然、爽朗明快,文学性大大增强。骈体形式的不断改造,主要指某些散文虽然采用骈体,但其用典繁赘晦涩与辞采华丽之弊则不断减少,而代之以言事恳切,说理严密,散体形式渐渐增加。唐初,贞观君臣把着眼点放在“文”与“治”的关系上。太宗强调:“朕若制事出令,有益于人者,史则书之,足为不朽。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词藻,终贻后代笑,非所须也。”魏徵等文臣也多注意文学与治政的关系,如其评论陈后主亡国时所说:“不崇教义之本,偏尚淫丽之文,徒长浇伪之风,无救乱亡之祸矣。”文风由浮华转向质实,使文章内容渐渐有稗政理。风气影响之下,散文的体式不断完备,内容逐渐丰富,艺术造诣更为高深。就其体裁而言,有政论、史论、文论、奏议、序跋、碑志、游记、杂说、笔记等,多种多样,独具特色。整体来看,唐代前期的散文大都气势磅礴,文笔雄健,注重布局的纵横捭阖和波澜起伏。统治者更重视文章的社会教化功能,同时散文的艺术审美也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自觉体认,从而实现了散文创作的内容与形式、实用与审美的完美结合

三、《文选》学的影响

唐人尚文学,“学者必精熟《文选》”[6]521。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文选》,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学选本,在当时曾被士人当作学习的典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唐代前期,这种影响表现得特别强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文选》所体现的文学观念在文坛上仍占统治地位,在以后也有着深远影响;而科举考试,要求士子文艺优良,精于辞藻事典,《文选》所选注重事出沉思、义归翰藻,提供了简洁的学习范本;加之其中所选作品确乎具有艺术价值,多是值得传诵的名篇佳作。因此,《文选》的注释与研究就形成了一门学问。特别是当科举考试在唐代前期加试诗赋开始,文人士子们为了追名逐利,莫不认真研习《文选》,所谓“文选烂,秀才半”,《文选》还曾作为士大夫家庭教授子弟的教材,与儒家经典并列。如杜甫有诗云:“续儿诵《文选》”,即是这种现象的真实写照。曹宪是文选学的开山祖师,“所撰《文选音义》,甚为当时所重”。他在江淮间收徒讲学,每次开门讲学学生经常数百人,多有高徒出于门下,带动了文选学的兴盛,其中成就最大的就是李善。李善(?-689),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市)人;学问淹贯古今,博闻强记,有“书簏”之号。显庆三年(658),累擢集贤馆直学士兼沛王侍读,为《文选注》,敷析渊洽,表上之。后以罪流岭外,以赦还,因寓居汴、郑间讲授,诸生四远至,传其业,号“文选学”。李善《文选注》六十卷行于唐代,奠定了文选学的基础,而且历代流传,至今仍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李善的《文选注》释音训义,事、义兼释,体例谨严,引证赅博;凡有旧注可据者均用旧注,如《二京赋》取薛综注,《屈原赋》取王逸注,又以“善曰”标示自己的意见,引书达一千七百余种,多有佚失旧籍,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颇为学术界所珍重。据李匡义《资暇录》载,李氏《文选注》有初注成者,有复注、有三注、四注者,当时旋被传写,可见其著述之用心与作品广受欢迎的程度。其书是一代《文选》研究的总结性著作,代表了当时的研究水平。《新唐书•艺文志》还著录有李善《文选辨惑》十卷,已佚。李善注侧重在阐释语义和疏解典故,而略于文义的解说。开元六年(718),有吕延祚、吕延济、张诜、吕向、李周翰五人共为《文选集注》,上之朝廷,俗称“五臣注”。吕延祚在其进书表章中严诋李书(即李善《文选注》),说它“忽发章句,是征载籍,述作之由,何尝措翰。使复精核注引,则陷于末学,质访指趣,则岿然旧文”,又说自著书是“周知秘旨,一贯于理,杳测澄怀,目无全文,心无留义,作者为志,森乎可观”。可知他们在努力疏通文意,然而空疏臆见为多,注解又多窃据李书,割裂颠倒,水平不可与李书同日而语,为学者所诟病。

诗歌散文精选篇(3)

爱尔兰大诗人叶芝在其1936年7月完成的诗作《天青石雕》中记录了他对中国的想像和向往,他描写了一块雕刻着中国古人形象的天青石:“他们的眼边布满皱纹,他们的眼里,他们古老的、炯炯的眼里,充满快乐。”在叶芝看来,这些中国古人代表一种快乐的智慧。而叶芝也因其领导爱尔兰文艺复兴的独特文学成就,吸引了中国读者的目光。早在1920年,沈雁冰将叶芝诗剧《沙漏》译成中文。自此,中国就开始翻译介绍叶芝的作品;叶芝开始持久地影响着中国诗人、学者和普通读者。燕山出版社出版的《叶芝精选集》为中文读者提供了一次全面了解叶芝的机会。该书收录了叶芝不同体裁作品的中文译本,包括诗歌、戏剧、小说、散文、自传;全面评价了叶芝的创作成就,通过编选者傅浩撰写的长序《天才的神话》及书后所附《叶芝生平及创作年表》,梳理总结了叶芝一生的创作历程及其对文学世界的影响;尤其对叶芝创作的核心部分――诗歌,进行了全面的翻译、注释、评介,清晰展现了叶芝诗歌创作的演化脉络。

“准确”成为该书的整体风格标签。该书诗歌部分精选了叶芝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252首,全部由傅浩翻译。谈到翻译观时,傅浩认为翻译的惟一标准是准确,也就是尽量符合原文,分开来说则可以从语义的准确和文体的准确两方面来把握。理论和技术两方面的充分准备,为译诗的高质量提供了保证。译者对细节准确的精益求精,使得这些译作不仅在语言、形式上,而且在神韵上接近原作,读起来又是好的汉语诗。该书其它部分也都延请高水平译者,并由编选者统一校订,以保证翻译质量。另外,对诗文所作的翔实、准确的注释,也便于读者阅读。

叶芝的戏剧、小说、散文、自传相对于他的诗歌影响较小,但也并非完全是的另一片领域,而是彼此之间有相通之处,诗文之间可以互相印证。精选集收入剧作3篇,集中展现了叶芝戏剧象征性、仪式化的风格。该书还收入了短篇小说17篇,主要分为爱尔兰神话传说和自传性作品两类,前者是叶芝诗歌的重要主题,后者主要与叶芝从事秘密法术修炼的经历有关,这些经历也反复出现在叶芝的诗歌作品中,读者甚至可以在其诗作当中看到小说中的人物,从某种程度上,这些小说可以看作叶芝对自己诗作的散文说明。精选集同时收录了散文作品18篇以及正式的自传两篇。散文作品中既有志怪笔记式的对民间传说的记录,也有像《幻景》序言、《拙作总序》和《牛津现代诗选序》等表达叶芝对神秘哲学、诗歌创作、文学批评观点的作品。编选者认为,叶芝利用互文手段,构筑出一个情节完整自足的虚构世界,达到了使自我经验神话化的目的。 (程文)

诗歌散文精选篇(4)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036-01

2013年秋季学期的后半学期,广西绝大多数的高二学生正在进入或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课程领域――选修课程。而绝大多数的学校都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列为完成必修课程后的首门选修课程。如何顺利地进行此门课程的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高考成绩。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的“诗歌之部”共分三个单元: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3.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从单元教学目标设置上看,教材编写者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通过这三个单元的内容,阐明高考诗歌鉴赏中的考点。而如何处理这三个单元的内容,一般来说有两种方法。

一、按部就班,稳扎稳打

这种方法要求授课人紧紧围绕单元教学目标去设置教学内容,通过一个单元多首诗歌对同一知识点的不断重复、巩固性的讲解,让学生能够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即可掌握一个知识点。这样的做法笔者认为适合运用于基础较为一般的学生,毕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是有一定的过程的,这种不断重复以达到巩固的教学方式对基础薄弱者而言效果是最好的。

二、大开大合,纲举目张

这种教材的处理方法首先要求授课人要有起码一次高中教学的循环经验或对高考古诗考点较为熟悉。其次接受者的语文基础知识要较为扎实。只有在两种前提条件都能满足的情况下,此种教材处理方法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现笔者就第二种方法具体地谈一下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诗歌之部”的处理过程。

首先,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要有一个粗略的认识。可以在正式进入教学内容前用2到3个课时,让学生自我阅读教材57页的“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尤其是重点了解和把握唐宋两朝的代表诗人及其作品,艺术特征和常见主题。

其次,按高考诗歌题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分类,使诗歌内容一体化。按照高考的考点要求,可将诗歌按照题材分为七类:风情景物诗、羁旅乡思诗、离情别绪诗、咏物抒怀诗、边塞诗、思妇闺情诗、咏史怀古诗。现今教材并《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读本)》已经包含完这七类诗歌,接下来老师们可能就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去把选修课本和读本里面的各类诗歌找出来,并进行分类。分类完成后,还要思考哪几首是该类诗歌中的精讲内容,余者如何处理等问题。

笔者按照诗歌的题材,将课本及读本的诗歌作品进行了分类。

风物景色诗

选修课本:《夜归鹿门歌》P28《梦游天姥吟留别》P30《登岳阳楼》P33《菩萨蛮》P365《旅夜书怀》P36《新城道中》P37《阁夜》P43《虞美人》P47。

语文读本:《乌夜啼》P43。

边塞诗

选修课本:《燕歌行》P53。

语文读本:《十五从军征》P17《兵车行》P35。

咏史怀古诗

选修课本:《蜀相》P14《越中览古》P19《扬州慢》P37。

语文读本:《登金陵凤凰台》P34《咏史》P22。

羁旅乡思诗

选修课本:《长相思》P38《苏幕遮》P50《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P54。

语文读本:《苏幕遮》P50《八声甘州》P53。

离情别绪诗

选修课本:《今别离》P20。语文读本:《寄黄几复》P48《蝶恋花》P51《青玉案》P57。

咏物抒怀诗

语文读本:《梅花落》P26《在狱咏蝉》P30《山园小梅》P46《戏答元珍》P47《咏煤炭》P61《咏菊》P68。

思妇闺情诗

选修课本:《一剪梅》P20《菩萨蛮》P55。

语文读本:《行行重行行》P18《迢迢牵牛星》P20《燕歌行》P21。《玉阶怨》P27《浣溪沙》P42《蝶恋花》P52《水龙吟》P55。

第三,按诗歌题材分好类后,还需要明确高考的诗歌考点。

形象鉴赏:人物形象,景物形象

语言鉴赏:炼字,语言特色

表达技巧鉴赏:抒情手法描法

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评价:提炼诗歌的主旨,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第四,明确了高考诗歌鉴赏的考点要求后,就要结合已经分好类的诗歌,有重点地选择精讲的诗歌,并明确所讲诗歌所需要传达的知识考点。

第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概括各类诗歌的特点。

俗语说条条大道通罗马。实现教学目的的方法有许多种,但我们要学会选择一条适合学生和自己的那种。只有这样,才能省时省力,才能有效地达到我们开设选修课的目标。

诗歌散文精选篇(5)

本名孙韧,出生于1990年,医学学士,现居北京。作品散见于《奔流》、《鹿鸣》、《东京文学》、《岁月》、《焦作文学》、《太行文学》等刊物。

王存喜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曾出版长篇小说多部,获得自治区文学创作“索龙嘎”奖,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包钢作家协会副主席。

羌人六

青年诗人、作家,主要作品有诗集《太阳神鸟》,散文集《发表了日出的群山》《食鼠之家》,小说集《曲高和寡》《带风的河流》等。

包苞

本名马包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二十届高研班学员。曾出版诗集《有一只鸟的名字叫火》《低处的光阴》等。

桑眉

原名兰晓梅,祖上畲族,四川邻水人;作品散见《作品》《星星》《中国诗歌》等文学刊物,出版个人诗集《上邪》、《诗家》(合集)。

南南千雪

女,陕西镇安人,现居西安。作品发表于《湖南文学》、《延河》、《中国诗歌》、《诗刊》等报刊及网刊。作品收录于多种选本。

遇见・思源

寒郁

现为某杂志编辑。曾获第二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短篇小说佳作奖,台湾第27届梁实秋文学奖,东莞文学院第五届签约作家。

夏寒

原名王玉林,现任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执行主席、《意文》杂志社副主编及散文诗年度选本《中国散文诗》主编。

楚些

原名刘军,河南作家协会会员,开封市河南大学文学院文艺学教研室,从事当代小说散文评论。

吕政保

生于70年代,《西北军事文学》杂志社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七届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代表,诗集《金色课堂》获第八届团中央“五个一工程”奖。

贾文华

黑龙江鹤岗人,曾在《诗刊》《诗选刊》《新世纪文学选刊》《中国诗歌在线》《星星》等发表作品。出版散文诗集《寄语花儿》等多部。

阿翔

作品见于《大家》《花城》《山花》等杂志,著有《木火车》《少年诗》等诗集。曾获第六届深圳青年文学奖、第二届中国诗剧场贡献奖。

遇见・视远

符浩勇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发表作品800余篇。曾获海南省青年文学奖、海南省优秀精神产品奖、国家冰心儿童图书奖、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创作奖、全国小小说“金麻雀”奖等。

皇泯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诗集《四重奏》《散文诗日记》《一种过程》《五笔字型》和诗集《双臂交叉》等。

高娃

女,蒙古族,1972年出生,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曾在《鹿鸣》《六盘山》发表作品。出版个人散文集《阳光下的苏鲁锭》。

姜桦

诗人,1960年代生。江苏响水人。出版诗集、散文集七部。参加过第17届“青春诗会”,获江苏省第5届“紫金山文学奖”。中国作协会员。现居盐城。

离离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入选“甘肃诗歌八骏”。获《诗刊》2013年度青年诗歌奖、2014年度华文青年诗人奖等。出版诗集《旧时的天空》《离歌》《离离的诗》三部。

遇见・誓愿

张艳庭

出版长篇小说《摇滚乌托邦》《我是文艺青年》(诗集《你好,生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诗歌学会理事。

叶雪松

满族,辽宁北镇人,主要从事小说和剧本创作,发表作品500万字,出版作品集5部,多篇作品获奖、转载并被收入多种文本选集及年度排行榜。

宋晓杰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七届高研班学员,曾出版诗集、散文集多部。

唐宝洪

诗歌散文精选篇(6)

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教科书选编了大量现代诗歌篇目浩察,足见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地位重要。

我们看看课程标准对现代诗歌教学的要求:《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力求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诗歌散文的总体面貌、表现方式、文体知识和文学史知识,陶冶审美情趣,提高阅读、鉴赏与写作能力。在引导阅读时,着眼于启发学生学会发掘、理解和品味作品的文体特点和审美特性,在接受人文熏陶的同时,培养纯正的审美感受和灵敏的语感。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精选外国诗歌散文作品,突出经典性和可读性,培养鉴赏外国诗歌散文作品的兴趣和能力,丰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如此高标准的要求,对现代诗歌的教学怎能懈怠?

在“课改”形势下,如何适应新教材的变革,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事现代诗歌的教学呢?

一、教师要用激情创设情境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一个教师如果不落后于现代教育进程,他会感到自己是克服人类无知和恶习的机构的一个活跃而积极的成员,是过去历史上所有崇高而伟大的人物跟新一代人之间的中介人,是那些争取真理和幸福的人的神圣遗训的保存者,他感到自己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环节。”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一堂课若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不能使学生透过文字符号理解其中的深意,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何在?特别是诗歌教学,应该是这样的场景:教师激情洋溢,学生进入情境,课堂为浓郁的艺术氛围所笼罩,结束时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效果。而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富于激情,需要教师燃烧学生,为学生创设必要的学习情境。正如拜伦所言“激情”是诗的粮食,诗的薪火。师生与诗人心灵互动的场面不是虚假造作所能体现的,那需要师生沉浸于诗,如痴如醉物我两忘。

二、走进诗歌

1.走进诗歌,必须先走进一个个诗人,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

例:学习闻一多的《死水》,我们要求学生了解的不仅仅是程式化的闻一多的生平简介及代表作品。更多地是让学生去触摸诗人丰厚的生活,走进诗人那丰腴感人的生命中,去感受诗人卓尔不群的风采,谛听诗人情感的赤诚,从而净化我们的心灵。所以我搜集了很多和闻一多有关的文章。如《血色闻一多》、《纪念闻一多先生遇难十六周年》,印发给学生看,学生了解到的闻一多不仅仅是一个诗人,更是一个潜心学习,为国为民呐喊终生的不屈不挠的真正的民主斗士,甚至在了解到闻一多在昆明被杀害的一幕时,我们的孩子居然也有人拍案而起。此后,每读到闻一多的文章,孩子们或哀伤或愤怒或流泪,这难道不是走进诗人心灵的深处的明证?

2.美读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研究证明,人在朗读的时候,从视觉扩大到听觉,从而增加了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促使读者深入领会词语的含义和精神实质。

美读是学生从正确的语言、声调、节奏方面对作品的内容直接受到感染。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一种手段。美读能使学生入情、入境、会心。在这方面,我学习于漪老前辈的作法,其一,比照感悟;其二,指导技法;其三,强调心会(心中领会)。

3.揣摩探究深味其旨

如果说诗人是一座花园,那么他的每一首诗,就是花园里一朵朵艳丽的花。美读是我们一朵朵的欣赏,而要想谛听花语,领略花园的魅力,离不开揣摩探究,具体地说首先是品味,要咀嚼诗的字句,品评诗的外在形象特点,探究诗歌的内在意蕴。品的过程更是妙趣横生,精彩不断。如在教学郑愁予的《错误》时:

师:有人说隔壁的诗人是疯子,远方的诗人是风景。刚才我们解读的游子思妇说,只是一种普通的解读,我们对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还可以作哪些多元的解读?

生:我可以把女子理解成归人的母亲。

生:过客是归人,可归人还想流浪,不想回家。

……

其次是引领回归,揣摩往往会偏离主体,肢解文本,迷失方向的做文字游戏,此环节教师好比如来佛,不仅对文本要宏观把握还要对学生进行微观洞察。教师要抓住学生有价值的品点,深化升华,回归本真。

三、课外拓展,举一反三

例如在结束的《沁园春·长沙》后,我还给学生精选了不同时代的诗歌,如《七绝屈原》《念奴娇·鸟儿问答》《水调歌头·游泳》《菩萨蛮·大柏地》等,对写作背景和重点语句加以注解,让学生利用晨读去吟诵体会,进一步去领略一个融诗人与政治家为一体的的精神风貌,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探求、思考和质疑。

四、摹写创作

先来读两首小诗:

音 乐

音乐/你是心地清明的友人/月白色的光/柔和浮躁的尘世

音乐/你是忠贞的母亲/纯洁的身体/积蓄无际的热情

音乐/你是抚平伤痕的良药/慰藉痛苦的灵魂

音乐/你是开启心门的钥匙/打开尘封的梦想

是你/音乐/为我驱逐黑暗/迎来了黎明/跳动的音符/婉转的旋律/内心的共鸣

谱成一首属于你的歌/爱你,音乐

人生若只如初见

初见犹如早春的雨/平凡中/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初见犹如初夏的风/吹拂中/略带着微微的暖意

初见犹如深秋的硕果/收获中/明白了此刻的珍贵

初见犹如冬天的万物/褪去了秋的忧伤/期待了春的愉悦

人生若只如初见/或许/看不见人世的污秽/听不见罪恶的喧嚣

这些诗作虽稚嫩但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我要求人人都要摹写,然后我把这些摹写作品辑录成集,配上精美的封面、插图,既充实了班级图书角,又为每位学生储存了一笔无价之宝。

五、举办诗歌朗诵会

在诗歌单元教学接近尾声时,就要筹备这个事情,朗诵的规模可以以每个学习小组为单位,也可以是一个年级的或全校性的;朗诵的形式可以是集体朗诵,也可以是个人朗诵;朗诵内容可以是名家名篇、也可以是学生的稚嫩之作。不拘一格。

六、余音绕梁,醉舞诗歌长空

诗歌散文精选篇(7)

1、努力做好春节期间的群众文化活动。

1月份,由市文联精心组织书法家协会的老书法家们挥毫泼墨为市民义务书写春联。翰墨飘香,春意融融,一副副风格迥异,内容丰富多彩的春联把美好的新年祝福及和谐之声送进寻常百姓之家。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文化氛围,展示了我市书法家现场作业的高端技艺。

2、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结合文联实际,坚持以深化“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大讨论为载体,加强学习,深入调研,解放思想,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活动中,文联全体人员在学习研讨了关于文学艺术方面的讲话、摘要、讨论以及长远意义,提升了自身素质。

3、落实科学发展观,繁荣文学艺术创作。

文联始终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带着责任,带着感情进行创作,这更是时代立场、生活态度及其创作取向,是“双百”方针和“三贴近”真正得以实施的创作源泉和创新动力。

4、原平市地方特色文化诗歌创作迈上新台阶。

5、以“庆祝建国六十周年”为主题,成功举(协)办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和书、画、摄影展览赛事。

更多关于2012年市文联工作总结的文章 >>查看更多>> 单位工作总结

6、成功举办文艺创作研讨会,打造本土艺术精品

7、各书法、美术协(学)会积极参与各展览、赛事及创作活动,成绩突出。

二、坚持改革创新,努力增强文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我们从文联工作的实际出发,紧紧围绕文艺的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促进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的不断涌现;紧紧围绕开创文艺工作新局面,进一步焕发文联组织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1、抓文学刊物

针对近年来我市文学艺术良好的发展状况,市文联主办的机关刊物《梨花》杂志,克服了人手不够、经费不足的困难,今年全新改版,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在上级领导的支持、关爱下,新改版的《梨花》以丰富多彩的栏目版块和文艺形式,展示了原平纯朴的风土人情、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在第五期特设“纪念国庆六十周年”专栏,记录和歌颂了改革开放以来原平又好又快发展的辉煌成就,力图展现魅力原平、和谐原平的崭新面貌。受到广大文艺爱好者及全市人民的好评,为我市文学艺术工作者创建了必须、必要的刊物平台,起到了与全省、全国优秀作家、作者交流的预期效果。另外,市文联与范亭中学合办校报《范亭园》,长期以来受到了教育界的好评,迄今已出版发行了70多期。我们将一如继往地为繁荣校园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2、抓文学创作

今年市文联推出了近10部文学作品集,其中包括: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呈现诗丛》套装,含雷霆《大地歌谣》、韩玉光《一九七零年的月亮》、赵泽汀和麻小燕合著《与一只蝴蝶的相遇》。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马增祥诗词赋》。长征出版社出版的贾良田游记《旅途雨》。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发行的《天涯丛书系列》之《神水扬波》等优秀作品集。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屡屡发表我市文学作品。

二月份:《梨花》杂志影响版“2010中国诗歌档案”出刊。《北京写作》发表丁页的组诗作品。《山西文学》第二期发表刘小雨诗歌作品。《诗刊》上半月二月号发表刘小雨组诗作品。

三月份:《人民文学》“瘦西湖杯”风物扬州全国征文大赛中刘小雨获优秀奖。《黄河》双月刊第二期发表王海英散文《酒事随笔》。《华夏散文》发表王海英散文作品《凤凰》。在《山西文学》发表《一个人和他的城》。《诗刊》上半月三月当代中国女诗人专号发表我市诗人丛林、麻小燕作品。

四月份:《诗刊》上半月四月号“每月诗星”重点推出诗人雷霆诗歌作品及评论。韩玉光获选2012年度中国十佳诗人。赵泽汀、韩玉光主编的《超超主义诗选》由长征出版社出版。《诗歌月刊》举办的“桃园杯”全国诗歌大赛中刘小雨获二等奖。诗人刘小雨应邀参加宁波四明山红枫诗会。《诗选刊》下半月第四期发表诗人刘小雨诗歌作品。

更多关于2012年市文联工作总结的文章 >>查看更多>> 单位工作总结

五月份:在第二届国际红叶节“巫山红叶”散文诗歌大奖赛中刘小雨获诗歌一等奖。《诗选刊》下半月第五期“第二届中国诗歌节陕西诗歌专号”发表刘小雨诗作。《黄河》双月刊第三期发表王海英诗歌作品。刘小雨应邀参加第二届太行山诗人节暨中国现代诗歌峰会。韩玉光、帅树森赴西安参加第二届中国诗歌节。在“屈原杯”全国诗歌大奖赛中韩玉光获二等奖。雷霆、刘小雨诗作入选四川文艺出版社《汶川大地震诗歌经典》。

六月份:《读者》第六期发表郑建芳散文作品《温暖的棉被》。《诗选刊》下半月第六期发表诗人雷霆、帅树森诗歌作品。《诗歌月刊》下半月第六期发表韩玉光诗歌作品。《五台山》发表张爱凤散文作品《云中谁寄锦书来》。由山西文学院与《诗选刊》杂志社共同主办的韩玉光诗歌作品研讨会在太原举行。

七月份:《五台山》第七期诗歌专号收录我市诗人雷霆、赵泽汀、麻小燕、王海英、田长水、尚文才、丛林、刘小雨、帅树森、韩玉光作品。《诗选刊》下半月第七期“五台山诗群”发表我市诗人苏志刚、杨妙川诗歌作品。

八月份:《读者》第8期发表郑建芳散文作品《温暖的棉被》。《华夏散文》第8期发表郑建芳散文作品《醋乡的日子》。《五台山》发表了王海英的散文《夏天记忆》。《星星诗刊》上半月8月号文本内外头条发表诗人雷霆诗作及创作谈。

十一月份:《人民文学》第十一期发表诗人雷霆诗作。诗人麻小燕赴湖南株洲参加《诗刊》社第25届青春诗会。大型诗歌刊物《诗人村》在我市出刊。

十二月份:诗人刘小雨应邀参加第三届国际红叶节暨“巫山红叶”散文诗歌大奖赛颁奖仪式。《五台山》第十二期发表韩玉光小说《苏州往事》。《诗刊》青春诗会专刊发表麻小燕诗歌作品《祖国之书》。

3、抓艺术精品

书法、美术、摄影家协会推出的很多优秀作品,经由市文联选送,分别荣获国家、省、市级大奖。

在“鱼水情”全国第二届双拥书画作品展中,李卯生的书画作品《紫气东来》荣获优秀奖。在山西省双拥书画作品展中,刘开源的国画获一等奖、李海屿的国画获三等奖,李卯生、郭建扬、弓权的国画获优秀奖,李膺昭、杨满才、孙志刚的书法获优秀奖。

影家协会樊乐园的一幅作品,在省级书画摄影展中获得优秀奖。

老年书画研究会的张存堂、张舒文、王喜宽、郑亮分别在省级书画大赛中获奖。

农民书画研究会的郑田红、陈高楼在“国庆60周年山西省农民书画展”中获奖。

石莲印社荣获五月份山西省举办的“首届印社联展”优秀组织奖。

在忻州市第一届电视书画大赛中,张存堂、郭建扬荣获一等奖,兰岩山、杨霁、刘永青荣获二等奖,武九在、张晓凤、王紫殿荣获三等奖,聂存贵、丁页、李文光、郑田红荣获优秀奖。

4、抓文艺队伍

截止目前,市文联发展了摄影、书法、美术、石莲印社、墨友社、民俗研究、青年诗词学、诗词联研究、老年书画、青年书法、农民书画共11个文艺家协(学)会。各文艺协会积极向上级协会推荐会员。今年,王海英、贾良田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金所明、茹建堂、赵泽汀、麻小燕、付春林加入了山西省作家协会。有十余人申报加入省书协,1人申报加入省美协,为文学事业输入了新鲜血液,壮大了文艺创作队伍体系。文艺人才的大量涌现储备,已成为全市文艺发展繁荣的坚实基础和一大亮点。

三、立足实际搞好基层文艺建设,扎实有效拓展文艺工作

一是主观能动性强。全市11个文艺家协(学)会,立足实际,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工作。各协会围绕今年的主题活动,配合开展了各类采风创作、展演活动。二是职能发挥较好。各文艺家协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本地经济文化建设活动中积极参与,开展文艺展演活动,发挥了突出作用。书法、美术、农民书画协会为进一步活跃全市农民书画艺术创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特别是“太平街第五届文化艺术节暨首届书画摄影展”和“农民书画协会大库狄分会”的成立,拉开了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篇章。事实证明,认真履行联络协调服务的基本职能,充分发挥组织、引导、服务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文联工作的重要任务,有针对性才能有实效性。

四、加强党风廉政思想作风建设,努力提高整体工作效绩

一是加强文联领导班子和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坚持党组学习制度和民主生活会制度,在改进作风、提高素质、强化服务上下大力气;坚持团结协作,努力形成推动文联工作的整体合力。二是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责任制,做好监督防范工作。把反腐倡廉纳入全年工作的总体规划、并贯穿于各项工作中,落到实处。三是组织文联全体人员引深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积极组织文学艺术工作者认真学习领会原平市“两会”精神,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实际相结合。统一思想认识,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全力以赴地做好本职工作,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四是加强单位档案、卫生、安全等方面的管理,改善了工作、生活环境。五是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广大作家、文艺工作者更新观念,开阔视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与时俱进,提高自身修养,充分发挥文艺工作者的特殊作用。六是加强机关建设。借助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注重创新文联体制机制,机关建立了目标管理考核制度,改进了党员干部和职工思想、工作、生活、组织作风,加大了联络协调服务力度,提高了办事效率,着力为文艺家分忧解难,使文联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温馨之家”。

更多关于2012年市文联工作总结的文章 >>查看更多>> 单位工作总结

诗歌散文精选篇(8)

今年是建国六十周年,我们以庆祝建国六十周年为主题,重点围绕市委、市政府“打造忻州第一、跻身全省十强、建设大而强富而美新原平”的发展方向,自觉服从服务于全市中心工作,精心组织有影响有特色的主题文艺活动,进一步展示我市人民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良好精神风貌,以实际行动证明:文联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1、努力做好春节期间的群众文化活动。

1月份,由市文联精心组织书法家协会的老书法家们挥毫泼墨为市民义务书写春联。翰墨飘香,春意融融,一副副风格迥异,内容丰富多彩的春联把美好的新年祝福及和谐之声送进寻常百姓之家。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文化氛围,展示了我市书法家现场作业的高端技艺。

2、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结合文联实际,坚持以深化“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大讨论为载体,加强学习,深入调研,解放思想,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活动中,文联全体人员在学习研讨了关于文学艺术方面的讲话、摘要、讨论以及长远意义,提升了自身素质。

3、落实科学发展观,繁荣文学艺术创作。

文联始终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带着责任,带着感情进行创作,这更是时代立场、生活态度及其创作取向,是“双百”方针和“三贴近”真正得以实施的创作源泉和创新动力。

4、原平市地方特色文化诗歌创作迈上新台阶。

4月份,市文联结合工作实际,充分发挥组织、联络、服务的职能作用,为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搭建文艺交流平台。上旬,市文联在楼板寨举办了农民诗歌大赛,开阔了农民视野,丰富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有力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旬,组织文艺骨干会同忻州市、区、五台文联及我市的摄影、书法、美术家协会代表到梨乡同川赏花采风,捕捉创作灵感,进行文艺创作交流,极大的丰富了文艺家们的创作素材。下旬,文联依托我市传统梨花节,组织举办了中国·原平梨花诗歌艺术节,活动主旨是邀请吸引全国各地当代著名诗人和我们山西诗人通过看梨花来走进原平,撰写诗文,起到赞美原平,宣传原平的社会效应。活动迎来了来自北京、重庆、南京、西安、济南、长沙、太原等省内外100多名诗人、学者、记者,大家参观了郝隆故里,观赏了万亩梨园,游览了天涯石鼓,近距离感受了我们原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风民俗,创作出大量宣传我们原平的诗文和摄影作品,在网上得到广泛点击和转载,极大展示了魅力原平的风采。是山西近年来一次规模较大的诗歌盛会,既促进了交流,又扩大了影响。艺术节上,原平荣幸的被山西文学院授予“诗歌之乡”荣誉称号。一年来,通过对外联络,对内组织,收集整理原平特色的地方文艺作品,有望在2010年初付梓,对建设文化原平、增强原平美誉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5、以“庆祝建国六十周年”为主题,成功举(协)办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和书、画、摄影展览赛事。

为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全面展示我市六十年来经济文化发展成果。(1)市文联组织市书协、市美协、农民书协、老年书画研究会的二百多名作者,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创作。经过近两个月的准备,创作出书法、美术作品200余副,从中筛选出参展作品80副作品在老年活动中心展出。其中书法作品55副、美术作品25副。这些作品充分展示了我市六十年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新成就、新面貌、新跨越,融现实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展出获得广大市民和社会各届好评。(2)五月份,由市文联发起,与广电局等相关单位组织了数期“青年歌手大赛”等一系列活动。(3)六月一日,文联、摄影家协会共同举办了“六一,我们一起献爱心”大型摄影作品展。(4)六月中旬,我们组织了洪洞·原平书画联谊活动,20位原平中老年书画家带书画作品60幅、手工篆刻21幅、21位洪洞中老年书画家带作品59幅,分别赴洪洞、原平为期8天的实地交流学习。活动受到周部长、梁书记、张志哲市长、王书记、史书记、牛部长、陈市长、高秘书长等领导的大力支持,得到了董洪运书记的肯定,他亲自看望了来宾,并说“文化需要交流,原平和洪洞开了好头,经验要在全地区推广,”当场指示忻州·临汾搞次联展。这些活动不仅对于原平文学艺术的继往开来,传承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加强原平文艺界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提升原平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5)八月二十五日,市文联与市委宣传部、总工会、共青团原平市委、晋剧团联合举办了“庆祝建国60周年《梦想舞台》特别节目。(6)九月六日,市文联为迎接祖国60华诞,纪念新原乡改革开放30周年,宣传太平街村近几年经济文化发展成果,协助太平街举办了以“同庆祖国华诞,共创太平盛世”为主题的第五届文化艺术节暨首届书画摄影展。

更多关于2010年市文联工作总结的文章 >>

· · · · · · · · 

查看更多>>

6、成功举办文艺创作研讨会,打造本土艺术精品

(1)十一月六日,市文联在原平画院成功举办了画家原存根先生书画艺术展暨创作研讨会,弘扬了民族艺术,促进了文化交流,打造了本土艺术精品,使我市文化艺术创作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2)十二月十六日,《马增祥诗词赋》被评为“忻州60年来百部优秀图书”,市文联和山西省作协、文化艺术出版社、忻州市文联、原平市委宣传部共同为马增祥举办了“马增祥诗词赋” 作品研讨会。山西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机关党委书记秦溱,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黄河》杂志主编张发,《山西文学》副主编鲁顺民,山西省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李骏虎等出席会议,秦溱书记代表山西省作家协会在会上作了讲话。原平市委书记梁洁,忻州市市长助理、诗人贾真,原忻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刘克敏,原平市委副书记史国宾,原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牛凤荣,原平市政协副主席、作家、诗人王海英,原平市政府秘书长、诗人雷霆,原原平市人大主任潘文才,原平市新原镇党委书记、作家王卫东等领导出席座谈会。省、市电视媒体和报纸都进行了报道,这次座谈会将掀起原平诗词创作的新高潮,能以点带面,营造了出一个良好的创作氛围,形成一个稳定的创作群体,打造一批文学精品,激励我市文艺创作者潜心创作,力争拿出更好更多文艺精品,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精神需求。

7、各书法、美术协(学)会积极参与各展览、赛事及创作活动,成绩突出。

(1)十月份,市文联组织选拔的市书协、美协、老年书画研究会及少儿书画班的优秀作者们,参加了忻州市第一届电视书画大赛。参赛队伍有老、中、青、少四代书画艺术爱好者,他们分别代表了原平艺术发展的昨天、今天、明天,在书画现场,他们用手中的笔,描绘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美好明天的憧憬。(2)十一月二十四日,市文联与市人大共同举办了纪念地方人大常委会成立30周年书画摄影精品展,共展出作品70余件(幅),原存根、吕锋、刘开元、张存堂等书画名家挥毫泼墨,现场创作,令到场的嘉宾饱受艺术熏陶,为市领导及人大代表们奉献了一道精美的视觉盛宴。(3)十一月底,市文联与市爱心助学站共同举办了书画捐赠活动,期望尽我们微薄之力帮助更多的困难家庭学生完成学业。

二、坚持改革创新,努力增强文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我们从文联工作的实际出发,紧紧围绕文艺的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促进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的不断涌现;紧紧围绕开创文艺工作新局面,进一步焕发文联组织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1、抓文学刊物

针对近年来我市文学艺术良好的发展状况,市文联主办的机关刊物《梨花》杂志,克服了人手不够、经费不足的困难,今年全新改版,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在上级领导的支持、关爱下,新改版的《梨花》以丰富多彩的栏目版块和文艺形式,展示了原平纯朴的风土人情、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在第五期特设“纪念国庆六十周年”专栏,记录和歌颂了改革开放以来原平又好又快发展的辉煌成就,力图展现魅力原平、和谐原平的崭新面貌。受到广大文艺爱好者及全市人民的好评,为我市文学艺术工作者创建了必须、必要的刊物平台,起到了与全省、全国优秀作家、作者交流的预期效果。另外,市文联与范亭中学合办校报《范亭园》,长期以来受到了教育界的好评,迄今已出版发行了70多期。我们将一如继往地为繁荣校园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2、抓文学创作

今年市文联推出了近10部文学作品集,其中包括: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呈现诗丛》套装,含雷霆《大地歌谣》、韩玉光《一九七零年的月亮》、赵泽汀和麻小燕合著《与一只蝴蝶的相遇》。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马增祥诗词赋》。长征出版社出版的贾良田游记《旅途雨》。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发行的《天涯丛书系列》之《神水扬波》等优秀作品集。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屡屡发表我市文学作品。

一月份:《诗选刊》下半月刊第一期刊出“原平诗群”诗歌作品。《西北军事文学》第一期诗歌栏目头条发表刘小雨诗歌作品。刘小雨诗作《油画中的女子》入选中国作协创研部《2010年中国诗歌精选》。韩玉光诗作《邂逅》入选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10最适合中学生阅读诗歌年选》。丁页诗作《牵牛花只开一早上》获“华夏情”全国诗文大赛一等奖。

二月份:《梨花》杂志影响版“2010中国诗歌档案”出刊。《北京写作》发表丁页的组诗作品。《山西文学》第二期发表刘小雨诗歌作品。《诗刊》上半月二月号发表刘小雨组诗作品。

三月份:《人民文学》“瘦西湖杯”风物扬州全国征文大赛中刘小雨获优秀奖。《黄河》双月刊第二期发表王海英散文《酒事随笔》。《华夏散文》发表王海英散文作品《凤凰》。在《山西文学》发表《一个人和他的城》。《诗刊》上半月三月当代中国女诗人专号发表我市诗人丛林、麻小燕作品。

四月份:《诗刊》上半月四月号“每月诗星”重点推出诗人雷霆诗歌作品及评论。韩玉光获选2010年度中国十佳诗人。赵泽汀、韩玉光主编的《超超主义诗选》由长征出版社出版。《诗歌月刊》举办的“桃园杯”全国诗歌大赛中刘小雨获二等奖。诗人刘小雨应邀参加宁波四明山红枫诗会。《诗选刊》下半月第四期发表诗人刘小雨诗歌作品。 (2)

更多关于2010年市文联工作总结的文章 >>

· · · · · · · · 

查看更多>>

五月份:在第二届国际红叶节“巫山红叶”散文诗歌大奖赛中刘小雨获诗歌一等奖。《诗选刊》下半月第五期“第二届中国诗歌节陕西诗歌专号”发表刘小雨诗作。《黄河》双月刊第三期发表王海英诗歌作品。刘小雨应邀参加第二届太行山诗人节暨中国现代诗歌峰会。韩玉光、帅树森赴西安参加第二届中国诗歌节。在“屈原杯”全国诗歌大奖赛中韩玉光获二等奖。雷霆、刘小雨诗作入选四川文艺出版社《汶川大地震诗歌经典》。

六月份:《读者》第六期发表郑建芳散文作品《温暖的棉被》。《诗选刊》下半月第六期发表诗人雷霆、帅树森诗歌作品。《诗歌月刊》下半月第六期发表韩玉光诗歌作品。《五台山》发表张爱凤散文作品《云中谁寄锦书来》。由山西文学院与《诗选刊》杂志社共同主办的韩玉光诗歌作品研讨会在太原举行。

七月份:《五台山》第七期诗歌专号收录我市诗人雷霆、赵泽汀、麻小燕、王海英、田长水、尚文才、丛林、刘小雨、帅树森、韩玉光作品。《诗选刊》下半月第七期“五台山诗群”发表我市诗人苏志刚、杨妙川诗歌作品。

八月份:《读者》第8期发表郑建芳散文作品《温暖的棉被》。《华夏散文》第8期发表郑建芳散文作品《醋乡的日子》。《五台山》发表了王海英的散文《夏天记忆》。《星星诗刊》上半月8月号文本内外头条发表诗人雷霆诗作及创作谈。

九月份:由中共徐州市委宣传部、江苏省作家协会、徐州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彭城晚报社、扬子江诗刊社承办的“诗咏徐州”诗歌大赛中刘小雨获三等奖。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010—2010年中国最佳诗选》收录雷霆、赵泽汀、韩玉光、刘小雨诗歌作品。《诗选刊》下半月第九期发表诗人丛林作品。《黄河》双月刊第五期发表帅树森诗歌作品。《五台山》第九期刊出丁页诗作《玻璃上的歌声》、李肖峰中篇小说《山的诱惑》。

十月份:茹建堂应邀参加2010年度中国散文年会并获“2010百篇散文奖”。韩玉光应邀参加“21世纪中国诗歌十年东海峰会”《娱乐化背景下的诗歌写作》。《诗刊》上半月十月号发表诗人雷霆诗作;《诗刊》下半月十月号发表诗人韩玉光诗作。《文学港》第五期发表刘小雨诗七首。《诗选刊》下半月第十期选发韩玉光组诗《罪己书》。

十一月份:《人民文学》第十一期发表诗人雷霆诗作。诗人麻小燕赴湖南株洲参加《诗刊》社第25届青春诗会。大型诗歌刊物《诗人村》在我市出刊。

十二月份:诗人刘小雨应邀参加第三届国际红叶节暨“巫山红叶”散文诗歌大奖赛颁奖仪式。《五台山》第十二期发表韩玉光小说《苏州往事》。《诗刊》青春诗会专刊发表麻小燕诗歌作品《祖国之书》。

3、抓艺术精品

书法、美术、摄影家协会推出的很多优秀作品,经由市文联选送,分别荣获国家、省、市级大奖。

在“鱼水情”全国第二届双拥书画作品展中,李卯生的书画作品《紫气东来》荣获优秀奖。在山西省双拥书画作品展中,刘开源的国画获一等奖、李海屿的国画获三等奖,李卯生、郭建扬、弓权的国画获优秀奖,李膺昭、杨满才、孙志刚的书法获优秀奖。

影家协会樊乐园的一幅作品,在省级书画摄影展中获得优秀奖。

老年书画研究会的张存堂、张舒文、王喜宽、郑亮分别在省级书画大赛中获奖。

农民书画研究会的郑田红、陈高楼在“国庆60周年山西省农民书画展”中获奖。

石莲印社荣获五月份山西省举办的“首届印社联展”优秀组织奖。

在忻州市第一届电视书画大赛中,张存堂、郭建扬荣获一等奖,兰岩山、杨霁、刘永青荣获二等奖,武九在、张晓凤、王紫殿荣获三等奖,聂存贵、丁页、李文光、郑田红荣获优秀奖。

4、抓文艺队伍

截止目前,市文联发展了摄影、书法、美术、石莲印社、墨友社、民俗研究、青年诗词学、诗词联研究、老年书画、青年书法、农民书画共11个文艺家协(学)会。各文艺协会积极向上级协会推荐会员。今年,王海英、贾良田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金所明、茹建堂、赵泽汀、麻小燕、付春林加入了山西省作家协会。有十余人申报加入省书协,1人申报加入省美协,为文学事业输入了新鲜血液,壮大了文艺创作队伍体系。文艺人才的大量涌现储备,已成为全市文艺发展繁荣的坚实基础和一大亮点。

三、立足实际搞好基层文艺建设,扎实有效拓展文艺工作

一是主观能动性强。全市11个文艺家协(学)会,立足实际,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工作。各协会围绕今年的主题活动,配合开展了各类采风创作、展演活动。二是职能发挥较好。各文艺家协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本地经济文化建设活动中积极参与,开展文艺展演活动,发挥了突出作用。书法、美术、农民书画协会为进一步活跃全市农民书画艺术创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特别是“太平街第五届文化艺术节暨首届书画摄影展”和“农民书画协会大库狄分会”的成立,拉开了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篇章。事实证明,认真履行联络协调服务的基本职能,充分发挥组织、引导、服务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文联工作的重要任务,有针对性才能有实效性。

四、加强党风廉政思想作风建设,努力提高整体工作效绩

一是加强文联领导班子和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坚持党组学习制度和民主生活会制度,在改进作风、提高素质、强化服务上下大力气;坚持团结协作,努力形成推动文联工作的整体合力。二是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责任制,做好监督防范工作。把反腐倡廉纳入全年工作的总体规划、并贯穿于各项工作中,落到实处。三是组织文联全体人员引深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积极组织文学艺术工作者认真学习领会原平市“两会”精神,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实际相结合。统一思想认识,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全力以赴地做好本职工作,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四是加强单位档案、卫生、安全等方面的管理,改善了工作、生活环境。五是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广大作家、文艺工作者更新观念,开阔视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与时俱进,提高自身修养,充分发挥文艺工作者的特殊作用。六是加强机关建设。借助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注重创新文联体制机制,机关建立了目标管理考核制度,改进了党员干部和职工思想、工作、生活、组织作风,加大了联络协调服务力度,提高了办事效率,着力为文艺家分忧解难,使文联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温馨之家”。 【3】

更多关于2010年市文联工作总结的文章 >>

· · · · · · · · 

查看更多>>

通过以上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我市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使文联工作有序有效地开创了2010年的新局面,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优秀作品、优秀人才不断涌现,为我市的文化传承、发展起到了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自己的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总结和改进。

主要包括:一是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如何更加有效地发挥文联的服务功能;二是文联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能力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三是组织文学艺术工作者活动上有待创新;四是业务经费不足的情况下,产业文化的发展方向探索。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以务实的作风,出色的工作予以解决,使文联工作更上新台阶。

诗歌散文精选篇(9)

电视散文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美

电视诗歌散文从音、诗、画的结合里,蕴含着多元化的艺术美,包括语言美、画面美、音乐美、创作美、交融美、意境美、朦胧美、联想美……

电视诗歌散文表达的是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培养,其美丽的画面,对情感细节的视觉化表述,营造出亦幻亦真的情景,引发观众的想象与思考,这种对视觉化的诠释是真实的,也是美的。

如电视诗歌《菊之物语》对的描述,可以说是老话新说,摆脱单纯咏菊颂菊的常规化创作,利用文人与菊、佳人与菊、豪杰与菊等一系列独特的视角,把千百年来大众对的喜爱与借物言志的抒情有机地结合起来,文笔结构上采用古诗与现代诗相结合的手法,在电视视觉表现上采用实物画面和书法国画的古朴风格布局,以及影视画面的借用,从播音色彩的变化到背景音乐的选择,把《菊之物语》用电视诗歌的表现手法,生动活泼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既保留了名诗凝练简约的文学美,又渲染了无尽遐想的意境美,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给观众营造出一种古朴、淡雅、清新的意境。

电视诗歌散文不是散文诗歌的附属品

电视诗歌散文是电视化的诗歌散文,由于电视特性的加入,使得电视诗歌散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具有了自身的审美特性和艺术价值,它不同于其他的电视艺术片,它有自己独特、别具一格的艺术特征。

不能只是翻译式地把文学内容原封不动地搬到电视正面,通过电视语言、电视画面的再创作,使叙述结构发生变化,使文学作品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其应容纳文学作品和电视艺术结构的双重表现特征。

在保持原文固有特色的基础上,应充分调动电视的多种表现元素,根据编辑自身对原作的审美把握和艺术思考,表现出一种声画的相互激发。

电视诗歌散文是各种艺术表现手段的多轨组合

它几乎调动所有艺术手法,有机地完成这种组合:有字幕――作者的文稿,有解说词――诗歌散文的朗诵,有画面――自然景物、演员的行动、生活场景,有同期声――使观众身临其境,有音乐――抒发更深层次的情感。这种表现手法的多轨组合,构成了电视诗歌散文的丰富多彩、意蕴深沉。

电视诗歌散文也讲求“文采”,其体现为画面语言、有声语言、造型语言,甚至光效语言、色彩语言、影调语言,特别是电子特技手段的有机组合上。

唯有真实最动人

真实几乎是所有艺术无可动摇的基石。电视诗歌散文大都用自然景物的意蕴和演员再现的方式,更好地表达散文所想要传达的情感和意向。诗歌散文在视觉艺术的表现上有相当大的难度,把情绪化的东西视觉化,这样的再现和实物意蕴准确和真实对电视编辑是极大的考验。电视散文《指如兰花》讲述了一位女性作家在做人与作文上的统一,在面对琐碎的生活、纷杂的人生和写好文章时的一种和谐心态。在《指如兰花》的拍摄中,我启用了事件的原型来进行表演,目的就是在她熟悉的环境中自己去再现自己的生活,这样对后期的艺术再创作起到了关键作用。尽管在前期的拍摄中有一定难度,但真实成为这部片子最亮的视点,取得了较好的收视效果。

电视诗歌散文是对诗歌散文的再创作,其优美无比的画面和对情感细节视觉化的表述,应引发观众的想象和思考。这种对视觉化的诠释是真实的,也是美的。但如果只有精美的画面堆砌而忘记了表现主题,就会使人感到空洞和无味。艺术的再创作是无法抛弃真实这个根基的。在多次的再创作中,真实应该贯穿整个艺术的创作。当电视观众看到精美的画面和流畅的剪辑之后,也许每个人的反应和感受是不一样的,但真实所带给人们审美的愉悦是相同的。

对电视诗歌散文的思考现状

在电视诗歌散文的摸索与尝试中,几个年头过去了,电视散文已初步定型,但关于电视诗歌散文的批评和忧虑也不绝于耳。“今天的电视诗歌散文总是喜欢表现风花雪月,一味地陶醉在山色风光之间。没有了文化的关怀精神,没有了现实参与意识,没有了一定的思想深度。”模式单一、选题单调、形式死板的缺点以及声画合一的毛病依然存在。同一信息对观众的视觉听觉进行重复的刺激,解说词说到哪儿画面跟到哪儿,这是对观众想象的限制。没有想象的依托,也就产生不了情感,更产生不了意境。成功的电视诗歌散文的语言从不重复画面的内容,而是传达视觉元素里不包括的信息。或声音抒情,画面交代背景;或画面绘形,声音阐释其内涵。从电视诗歌散文自身的艺术特点来说,在题材方面有着广泛的创作空间,关键是我们的电视工作者是不是能够放下自己所谓的艺术的美梦,用心去观察、体会生活,用艺术的手法真实地再现生活。

诗歌散文精选篇(10)

代英夫

代英夫,男,1961年生,黑龙江林口人。祖籍山东,大专学历。现为中国作协会员、黑龙江省残疾人作协主席、牡丹江市作协常务副主席。

当过工人、秘书、记者、编辑、主任、副秘书长,在《文艺报》《北方文学》《黑龙江作家》等报刊发表过诗歌、散文、小说、评论、歌词、报告文学等百余万字。1994年进入文艺界,主要从事文学编辑工作,在为同道之友服务的过程中,对文学的热爱也随之加深,业余时间笔耕不辍。1997年至今,已陆续出版散文集、诗文自选集、中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只为馨香故》《她们和金秋有约》《不惑集》《代英夫散文选》《爱母河之歌》五部。其中,《她们和金秋有约》获黑龙江省文联“迎接新世纪文学精品”二等奖,《代英夫散文选》被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

此外,还编辑出版了七十期《镜泊风》杂志,参与编辑出版过《牡丹江市文学作品精选》《牡丹江文艺作品精粹》等三十余部文学专著,并担任《圆你作家梦》《黑龙江文学作品集序言与评论选》副主编和《黑龙江残疾人作家精品库》主编。

李青葆

李青葆,现在浙田县文联工作,中国作协会员。近日,其诗选《行走的风景》一书,获第三届国际龙文化金奖优秀诗集奖。

《行走的风景》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原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协副主席王蒙题写书名,原副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原党组书记、著名评论家翟泰丰和诗评家沈泽宜先生分别写序。诗集分“风采如歌”、“故园揽胜”、“奇石流韵”等十卷,共收集作者三十余年来创作的精品诗作二百八十六首。诗集以优美感人、通俗流畅、精炼生动的文字,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把缤纷的人生情感和拼搏奋斗精神描绘得多姿多彩。

该诗集设计新颖独特,每一首诗都配上精美的图片和简洁的相关链接加以说明,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 (叶则东)

静 轩

静轩,原名轩中午,吉林省作协会员、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吉林省红楼梦学会副秘书长。1947年生,长期从事红楼梦研究,曾出版谈艺专著《静轩艺稿》、散文《静轩随笔》、红学专著《红楼梦与明清美学》(2005年9月版,五十二万字)

随着清史研究的深入,对东北乡邦文化的开掘,使更多的学者把视点聚焦在《红楼梦》与关东文化研究上,静轩先生的新作《红楼梦中的东北风神》,就是在这方面研究的力作。

诗歌散文精选篇(11)

以前没有上过选修课,很多学生以为上选修课会像大学里一样,自由选课,实行“走班制”,觉得“好玩”。事实上,开的选修课都是教师规定好的,学生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选修课的初衷是“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但学生连选择的权力和机会都没有,“个性的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自欺欺人。学生觉得新课改就是口号,改来改去,换汤不换药。尽管如此,学生对选修课本还是有所期待的。刚发下《外国小说欣赏》一书后,学生急切地阅读起来,而我上第一课《桥边的老人》时,就发现学生情绪不高。有的学生说:“这些文章哪里像小说啊?一点都不好看。”因为有了上《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经验,有的学生说:“老师,分析几个月的小说也太夸张了吧?”学生是敏感的,学生的感受又何尝不是老师的担心呢?

二、对选修课的定位不妥当

湖北省2009年才正式进入新课改,2010年始设选修课,而考试大纲要到2011年下半年才出炉,所以湖北2012年高考考什么,怎么考,谁也说不清楚。有的老师认为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补充资料,上多上少无所谓;有的老师把选修课跟必修课同等对待,每篇文章都认真讲解。但课时安排是有限的,就算征用自习课,也只能点到为止,越是想面面俱到,越是一面都不精。而老师的授课态度和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老师蜻蜓点水,学生就泛泛而读;老师深耕细作,学生就紧赶慢赶。前者使得一本书上完了,学生对课文基本没印象;后者使得要想在规定的时间上完课都很困难,更谈不上让学生消化吸收。考起试来,两种学习模式下的学生考试成绩并没有明显的区别。学生的学习热情直线下降。

三、课堂教学自身的难题

对农村中学来讲,选修课就像烫手的山芋,不开是不可能的,要开,也确实困难重重。教学资源紧缺,腾不出足够的教室,网络设施不齐备,也没有足够的师资来开设所有的选修课程。而且每个老师都要上学校确定的所有的选修课,这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提出了相当大的挑战。有的老师对古典诗词颇有研究,教起《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就很顺手,可是他不喜欢现当代诗歌,教读《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时候就感觉很吃力。当然针对这个问题,老师们课前“恶补”一下也不是解决不了的,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历史“肿瘤”真不是一时半会能割除的。课时一紧张,课堂教学中,必然是教师嘴忙,学生手忙,当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各科都在赶进度,挤时间,学生的课外作业太多,要想学生课外研习语文教材,无异于天方夜谭。记得李阳先生来我校宣传“疯狂英语”的时候,跟学生讲:“整块的时间留给数理化,睡前饭后零星的时问就留给英语吧!”对此,学生奉若宝典。甚至有学生认为语文课就是休息课,是否认真听讲对考试成绩没什么影响。

虽然困难重重,但既然选择了课改,便只能风雨兼程。况且很多精彩的范例告诉我们只要摸索出一套适合学生的课堂模式,课改一定能卓有成效。比如山东杜郎口中学就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曾被划入撤并行列,但就是这样一所学校,依靠其扎根课堂教学实践创造的一整套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几年间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一跃而成为茌平县初中教育的“东方明珠”。虽然杜郎口中学的成功不可复制,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中获取一些有益的经验。针对高中语文选修课,通过学习、思考、探讨,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参考意见:

一、教师要认真研究新课标,确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吃透新课标的精神,教师要真正走进选修教材,对选修课要有深入的认识与理解。选修课教材相比其他教材,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涉及面广,内容新颖,知识系统,研究深入,知识面广,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新课程突显了语文的基础性、应用性和选择性,关注人的自身发展,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和能力。例如,在《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大多数文章没感觉,因为学生对文中所写的生活比较陌生,对西方的一些思想观念不了解。所以笔者执教时,以话题为切入点,先研习各单元话题,为学生指明阅读研究本单元小说的重点和方法,把文本作为范例,并不逐字逐句分析,只是让学生求同析异,了解小说创作的一般规律,领略小说创新千变万化的魅力。在《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在吟诵中还原历史,揣摩人性,发现美、鉴赏美,懂得“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从而达到陶冶性情,提高素质的目的。只有观念更新,才有可能在教学设计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实施选修课程的关键在教师,教师应针对选修课程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普遍的、共性的问题,悉心揣摸、交流、讨论。将教研精神贯彻到每一天每一节课中。

二、教师要吃透选修课教材,从宏观上设计教学思路

拿到教材,教师宜先通览,然后对教材内容加以选择整合,从宏观上设计教学思路。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为例,袁行霈先生的编排方针是“守正出新”,将诗歌编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让学生探究诗旨;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让学生把握诗境;第三单元“因声求气,涵泳诗韵”,让学生体会声韵。但是,笔者在教学中感觉按课文编排顺序操作起来很别扭。且不说选文与单元主题是否匹配,就是这三个单元的编排顺序也不符合学生学习诗歌的一般思路。学生拿到一首诗,首先应该是读,反复读才能“因声求气”,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读,学生可以略通其意。然后应该是“置身诗境”,调动自己对古典诗词知识的积累,“缘景明情”,一般而言,优秀的作品穿越千年,还能让读者与之共鸣,必然是写人之常情,世之常理。而一些倾注了诗人特定时刻特殊感受的诗作,读者究其根源时才是“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发挥效应的时候。按课文编排顺序去学,学生的感受是由紧到松,由难而易了。

所以,教师上课前,先要将整本书研读一遍,整合资源,才能挥

洒自如。例如,将第二单元“自主赏析”中韦庄的《菩萨蛮》与第三单元“推荐作品”中温庭筠的《菩萨蛮》整合到一起教学,就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把握花间词的主要特点,又能比较不同作者在同一词牌下的不同风格。再如可以按艺术风格将李煜的《虞美人》、李清照的《一剪梅》、周邦彦的《苏幕遮》和姜夔的《扬州慢》、苏轼的《新城遭中》等词放在一起,比较“婉约”与“豪放”、“婉约派”与“清雅词派”的区别。依据主题,可以把屈原的《国殇》,杜甫的《蜀相》《旅夜书怀》《阁夜》,高适的《燕歌行》,陆游的《书愤》等聚合在一起组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诗歌专题。这样整合文本,教师方便操作,学生也容易接受。

在具体操作时,教师要突出选修课“选”的特点,尽量尊重学生意愿。让课堂形式多样化。比如学习《外国小说欣赏》,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很困难,对文本的解读也有诸多困难,教师就应多讲一些;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生的知识储备较为丰富,有话可说,教师可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篇目自己讲。无论如何操作,都要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欣赏能力为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