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血压优化治疗大全11篇

时间:2023-05-17 15:36:00

高血压优化治疗

高血压优化治疗篇(1)

在临床上大多数的高血压患者经过简单的服用抗高血压药物后,其血压一般就可以被控制在比较满意范围,而有部分高血压患者即使接受了较大剂量的抗高血压药物的联合治疗后,其舒张压仍然会出现持续性的增高,会维持在115 mm Hg(1 mm Hg=0.1333 kPa)以上,临床上一般称这种高血压为顽固性的高血压[1]。文章对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156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治疗方法和治疗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156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所有患者均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修订版》标准,在改善生活不良方式及使用至少三种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后持续3个月后,依旧不能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2]。男96例,女60例;年龄42~81岁,平均(59.25±3.23)岁;病程1~6年,平均(4.25±1.23)年;2级高血压86例,3级高血压70例。已排除继发性的高血压患者。

1.2  方法

1.2.1 药物治疗: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血压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给予药物进行治疗,但无论采取什么药物进行治疗,都遵守以下原则[3]:治疗开始时应用的抗高血压药物一定从小剂量开始;通过合适高血压药物联用来达到最大的降压效果,注意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在治疗期间,如果使用第1种抗高血压药物的降压效果不明显时或出现不良反应时,应直接改用第2种抗高血压药物,而不要单纯的增加第一种药物的使用剂量或者直接联合使用第2种抗高血压药;尽量应用作用时间长的抗高血压药物;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用药方案,不要忽视患者的个体化。例如:对本组的36例患者给予每天早上非洛地平5 mg,替米沙坦40 mg进行联合抗高血压治疗[4]。

1.2.2 非药物治疗:在给予顽固性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非药物治疗:对肥胖患者进行体重控制,制定个性化方案帮助患者将体重控制在合理范围;合理的进行膳食控制,减少钠盐的摄入,每天每人的食盐量不要超过6 g。同时减少膳食中的脂肪摄入,注意补充适量的优质蛋白和钾、钙等微量元素,平时多吃蔬莱水果[5];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通过相关知识的讲解使患者更加了解顽固性高血压的治疗方法,促使其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限制饮酒;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其精神上的压力,注意保持心态平和,减少一定的应激性刺激。

1.3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6]:优:治疗后,患者舒张压下降大于20 mm Hg(1 mm Hg=0.1333 kPa);良:患者舒张压下降超过10 mm Hg并已控制到正常水平,或者舒张压下降10~20 mm Hg,收缩压下降大于30 mm Hg;差:患者血压控制不好,未达到优和良的程度。疗效优良率:(疗效优病例数+疗效良病例数)/总病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结果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对156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后,优63例,良79例,差14例,优良率为91.03%。

2.2  血压变化:治疗前后,本组患者舒张压和收缩压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本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血压情况比较(mm Hg)

时间

例数

舒张压

收缩压

治疗前

156

117.25±10.25

168.25±10.26

治疗后

156

89.23±5.36

136.25±8.56

t值

 

10.5963

11.5286

P值

 

<0.05

<0.05

3 讨论

通过对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156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得出对顽固性高血压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药物及非药物治疗可以取得比较理想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以往临床医生在对顽固性的高血压患者治疗上,往往比较盲目、粗暴,药物对血压控制不理想就加大剂量,或马上联合使用其他药物,往往效果都不理想,同时对患者的身体还造成了很大的伤害[7-8]。本组患者全部给予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法,不但进行药物治疗,还进行了非药物治疗,缓解了一些客观因素对患者血压控制的影响,结156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后,优63例,良79例,差14例,优良率为91.03%,效果比较理想。

4 参考文献

[1] 张锡菊.联合用药在84例顽固性高血压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8):28.

[2] 沈建宏,谢仁兵,周文杰,等.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钙拮抗剂治疗顽固性高血压45例[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10):1158.

[3] 杨昌辉.顽固性高血压的病因与治疗[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2,10(1):176.

[4] 武天红.硝苯地平、美托洛尔、双氢克尿噻小剂量联用顺时疗法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J].辽宁医学杂志,2004,18(1):46.

[5] 纪宝华.顽固性高血压治疗对策[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5):395.

[6] 刘晓军,张  萍,李杏玲.硝苯地平联合倍他乐克在顽固性高血压治疗中的效果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6):65.

高血压优化治疗篇(2)

高血压为临床的多发病、常见病,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很可能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冠心病的主要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患者的血管腔出现狭窄,直接引起心肌缺血和缺氧,甚至坏死的发生[1]。高血压并发冠心病在中年人群中比较常见,已经引起临床的广泛关注。本文选取本县级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高血压并发冠心病患者42例,将本组患者用电脑随机分组的形式成为观察组21例,对照组21例,对照组患者应用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县级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高血压并发冠心病患者42例,将这些患者用电脑随机分组的形式成为观察组21例,对照组21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收缩压大于160 mm Hg,或者舒张压大于95 mm Hg;具有典型的心绞痛症状或者在心电图检测中发现存在心肌缺血[2]。其中观察组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龄最小48岁,最大70岁,平均年龄(55.22± 3.12)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15年,平均病程(6.34±1.12)年。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5例;年龄最小44岁,最大72岁,平均年龄(54.54± 3.09)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14年,平均病程(6.29±1.31)年。两组患者在病例数、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临床资料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情况。

1.2.1 对照组 给予氨氯地平片口服治疗,每片剂量5毫克,每次一片,每日一次,连续治疗两个月[3]。

1.2.2 观察组 给予氨氯地平片口服治疗,每片剂量5毫克,每次一片,每日一次;同时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口服治疗,每片剂量10毫克,每次一片,连续治疗两个月。

1.3 观察项目 观察两组患者的高血压治疗疗效、抗心绞痛治疗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 结果

2.1高血压的治疗疗效 观察组高血压疗效优12例(占57.5%),疗效良8例(占37.5%),疗效差1例(占5%),疗效优良率95%;对照组疗效优7例(占32.5%),疗效良9例(占45%),疗效差5例(占22.5%),疗效优良率77.15%。两组患者的高血压治疗疗效优良率具有显著性差异,(c2=23.12,P

2.2冠心病的治疗疗效 观察组冠心病疗效优11例(占52.5%),疗效良7例(占35%),疗效差3例(占12.5%),疗效优良率87.5%;对照组疗效优7例(占35%),疗效良8例(占40%),疗效差6例(占25%),疗效优良率75%。两组患者的冠心病疗效优良率具有显著性差异,(c2=18.98,P

高血压并发冠心病在中年人群中比较常见,已经引起临床的广泛关注。本文使用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和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并发冠心病,并对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氨氯地平为临床上经常用的一种第二代长效双氢吡啶类钙拮抗类高血压治疗药物,其对血管有较强的治疗选择性,可以使患者的全身血管、冠状血管达到生理舒张的效应,具有有效舒张动脉壁、抗氧化、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钙离子内流、增加动脉弹性等作用。而阿托伐他汀钙片为新型的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其药理作用是通过对胆固醇在肝脏中的合成产生抑制,使得人体低密度脂蛋白的摄取量得到显著明显增加,使得患者的脂蛋白水平、血浆胆固醇水平得到显著降低。二者联合使用,既能有效发挥出良好的降压效果,从而改善由于损伤、牵拉等刺激造成血管的损伤,一定程度上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也能发挥出他汀类药物杰出的调脂效果,通过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调控NO合成、降低LDL-C、诱导内皮祖细胞发生分化,为心血管系统提供多层次保护,从而有效地抗炎和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在降压和降脂的共同作用下,针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患者使用,可有助于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心血管疾病的预后。

综上所述,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在高血压并发冠心病治疗方面具有十分确切的临床疗效,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以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高血压优化治疗篇(3)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5-0282-01

1990年严季澜对建国40年来原发性高血压的针灸推拿治疗概况进行了详细总结,佘延芬等对1991~2000年10年间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刘锦等报道了2001~2007年间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研究进展,但以上文献均未归纳国内外应用针刺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降压方面的研究成果。鉴于此,笔者结合近10年来国内外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研究进展,着重总结国内外针刺对该病的降压疗效的研究进展。

一、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针刺治疗近期和远期

降压疗效分析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针刺降压疗效评价目前仍存在分歧。自1975年Tam K C等发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针刺近期降压疗效确切的小型临床报道以来,大量文献报道支持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针刺近期降压疗效确切(其疗效优于或相当于药物疗法),但认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针刺远期降压疗效不确切(其疗效低于药物疗法)。

(一)针刺近期降压疗效优于药物疗法Tam KC等采用针刺疗法治疗2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每个疗程治疗时间为10 d,疗程之间间隔3~5 d。分别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期间、治疗疗程之间以及治疗后1个星期的血压。结果显示,1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恢复正常且高血压相关症状消失,平均收缩压降低30 mmHg,平均舒张压降低10 mmHg。

陈邦国等取双侧风池穴,用指切法进针,向鼻尖方向斜刺,深度约0.8~1寸,进针得气后捻转法行针1~3 min,留针30 min,每隔10 min捻针1次。每天1次,14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并与口服西药倍他乐克相比较,结果针刺和口服倍他乐克均可降低患者的血压,但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0% ,明显高于西药组的总有效率(67%)。卫彦等报道针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选取人迎穴(在平喉结旁开1.5寸,胸锁乳突肌前缘动脉搏动处),并与口服卡托普利组比较,结果:针刺组有效率为86.84%,优于西药组的64.10%。万文俊等将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口服西药尼卡地平组。电针组取双侧曲池,针尖与局部皮肤呈90°角直刺入25~30 mm,得气后连接在治疗仪上,刺激强度12 mA,频率20 Hz,留针10 min,每天1次,连续治疗15 d。结果:两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但在降低舒张压方面,电针组降压疗效明显优于药物组。

高血压优化治疗篇(4)

DOI:10.14163/ki.11-5547/r.2016.30.094

高血压多发于老年群体中, 为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其致病原因为生活方式不健康、膳食结构不合理等。高血压老年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 易受外界因素影响, 血压较不稳定, 且易产生性低血压[1]。相关研究指出, 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不仅与患者的血压值密切相关, 且与血压变异性的变化联系紧密[2]。传统治疗高血压多采用单药口服治疗, 效果较不理想。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6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 通过分组, 对比分析瑞舒伐他汀联合奥美沙坦酯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及血压变异性的影响。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5月~2015年4月收治的6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 随机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各34例。对照组男18例, 女16例, 平均年龄(69.4±7.5)岁;研究组男19例, 女15例, 平均年龄(69.5±7.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奥美沙坦酯(福建天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150016)口服治疗, 1次/d, 20 mg/次。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瑞舒伐他汀(山东朗诺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153194)口服治疗, 1次/d, 10 mg/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2周。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异性及内皮功能指标变化。包括内皮功能指标ET-1、NO。血压变异性包括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SSD)、日间舒张压标准差(dDSD)、夜间收缩压均数(nSBP)、夜间舒张压均数(nDBP)、24 h SBP、24 h DBP。

1. 4 检测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清晨抽取5 ml空腹外周静脉血, 予以抗凝及离心处理后, 取上清液置入EP管内低温下保存。应用放射免疫法及化学比色法分别测定ET-1、NO水平。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内皮功能指标变化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内皮功能指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19、0.755, 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内皮功能指标均显著改善, 研究组ET-1及NO水平优于对照组(t=6.349、6.916, P

2. 2 两组患者血压变异性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血压变异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79、0.182、0.304、0.526、0.759、0.412, 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血压变异性均优于治疗前, 且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t=3.022、3.162、3.353、2.038、2.022、2.135, P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 其发病率逐年增长。但相关研究显示[3], 我国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达标率与治疗率较低。目前, 高血压的临床治疗目标为最大程度降低死亡率及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

相关研究表明[4], 血压波动幅度较大是引发脑卒中的独立影响因素, 血压波动上升, 脑卒中发生危险随之增加, 同时还可引发内皮炎症反应。因此控制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水平可有效预防、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ET-1与NO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重要标识, 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 二者水平与高血压形成与发展联系密切。本研究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予以瑞舒伐他汀与奥美沙坦酯联合治疗, 结果显示治疗后, 两组患者内皮功能指标均显著改善, 研究组ET-1及NO水平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 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予以瑞舒伐他汀与奥美沙坦酯联合治疗, 可显著降低患者血压变异性, 有效改善内皮功能, 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沈燕青, 徐欣, 陈浩.瑞舒伐他汀联合奥美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和血压变异性的影响.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 36(3):611-613.

[2] 贺文婷, 欧妍, 拓红梅.瑞舒伐他汀和缬沙坦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厚度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陕西医学杂志, 2014, 43(11):1531-1532.

[3] 黄珏凡.瑞舒伐他汀联合坎地沙坦治疗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3, 29(3):45-47.

高血压优化治疗篇(5)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1.106

原发性高血压是典型与动脉硬化有密切相关的血管病变, 尤其颈动脉中膜受累明显, 脑卒中发生率高。最新的临床研究提出患者很可能因IMT增加而提升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该类因素的控制十分必要[1]。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可在控制血脂水平的同时达到血管壁炎性反应防控及血管内皮功能改善的目的, 有理想的动脉硬化防控效果。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5年2月收治的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各60例。研究组男35例, 女25例。对照组男33例, 女2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规范系统的高血压治疗, 根据患者体质及病情强化运动锻炼、控制饮食脂质及盐分摄入。对照组口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 2.5 mg/次, 1次/d, 连续2周相同剂量治疗后, 根据效果调整用药量, 如有需要, 提高至5.0 mg/次, 1个疗程为6个月。

研究组在给予对照组相同治疗同时, 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 每日晚餐后口服10 mg, 1个疗程为6个月。

1. 3 评价标准 观察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收缩压、舒张压以及治疗前后IMT水平。观察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两组血压控制有效性, 显效:舒张压下降>20 mm Hg (1 mm Hg=0.133 kPa)或恢复到正常范围;有效: 舒张压下降10~19 mm Hg或恢复到正常值;无效:血压降幅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血压及IMT水平 两组治疗前血压及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血压及IMT低于治疗前, 且研究组治疗后IMT及血压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不良反应 两组均无治疗相关的横纹肌溶解、肌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研究组1例治疗期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上升, 暂停瑞舒伐他汀后恢复正常。

3 讨论

两组治疗前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优于治疗前, 研究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同期(P

高血压及动脉硬化发病机制及防控研究显示, 颈动脉中膜最易发生硬化, 这会大大提升脑卒中发生率[2]。选择合适的综合疗法在控制高血压病情的同时控制动脉硬化的发生十分必要。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诊疗资料显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IMT指标最能直接反映颈动脉硬化状况和趋势, 实际诊疗工作中和灵活利用多普勒超声测定分析IMT指标以了解临床疗效并指导作出更优化诊疗方案[3]。

总之, 氨氯地平与瑞舒伐他汀联合治疗能全面改善高血压病情并延缓动脉硬化发生, 大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升综合效益, 推荐作为高血压心脑血管危险群体首选用药方案。

参考文献

[1] 王卫, 全胜麟, 李莹.氨氯地平联合瑞舒伐他汀对高血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影响.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5):809-811.

高血压优化治疗篇(6)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节奏和压力不断增加,与之而来的是高血压的发生率逐年升高。长期高质量的血压控制和靶器官损害预防或逆转为目标的优化治疗策略,比单纯强化血压水平控制,可能更有利于指导降压治疗,并获得更大程度的益处[ 1 ]。我院自2010年9月-2012年12月以氨氯地平联合卡托普利的方法治疗了100例原发性高血压,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其总结和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0年9月-2012年12月所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全部病例均经过《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2]。将其随机平均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在对照组50例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40岁~75岁,平均58.5岁;病程2个月~15年,平均为8.5年。在治疗组50例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35岁~72岁,平均年龄为53.6岁;病程4个月~16年,平均为8.9年。排除严重并发症、用药禁忌及药物过敏的患者,同时全部病例治疗前2周均未服用降压药物。此外,两组病例的其他一般情况无明显的差异(P

1.2 方法 (1)对照组患者,晨起口服5mg的氨氯地平片,每天1次;(2)治疗组患者除口服氨氯地平片外,再给予12.5 mg的卡托普利片,每天3次;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血压的变化情况,合理使用药物。(3)治疗1月后,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病例的血压变化情况。同时每天记录患者的心率与血压,并观察药物的副作用情况。

1.3 疗效判断标准 (1)显效:患者的舒张压降低10mmHg以上或舒张压降低20mmHg以上,且均恢复至正常;(2)有效:患者的舒张压降低小于10mmHg,但在正常范围内;(3)无效:患者血压未出现明显的下降,且未达上述水平。总有效率=(显效病例+有效病例)/总病例数×100%。

1.4 统计分析 使用软件SPSS 13.0处理样本资料,并选用t检验和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通过治疗,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2.0%, 两组的差异明显(P

2.2 副作用情况 对照组共发生6件不良反应,头痛头晕者4 例,面色潮红者1例,踝部轻度水肿者1例,未经处理患者的症状自行缓解;治疗组共发生5件不良反应,头痛头晕者2例,咳嗽者2例,面色潮红者1 例,心悸者1 例。两组病例副作用的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分析意义。

3 讨论

高血压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在于控制高血压[3]。目前,临床的降压治疗大多选用小剂量的联合用药,以发挥药物协同降压的效果,同时还可以减少药物的副作用。研究显示:血压晨峰常导致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显著增加,靶器官损害更严重[4]。氨氯地平联合卡托普利不仅有效降低24h血压, 还能够遏制血压晨峰的发生,并降低晨峰程度[5]。新版高血压指南则明确指出,以CCB为基础的联合降压治疗方案是我国高血压患者优先推荐的联合降压治疗方案之一,CCB作为基础降压治疗药物应长期坚持使用[6]。联合降压治疗临床试验众多,但随着VALUE、ASCOT和ACCOMPLISH等大型临床试验结果的公布,比较理想的降压联合治疗方案浮出水面:以长效二氢吡啶类CCB为基础,联合使用ACEI或ARB的降压治疗方案,降压作用更强,副作用更少,心血管保护效益更好[7]。

上述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4.0%,94.0%。说明氨氯地平联合卡托普利治疗可以发挥协同降压的效果。而治疗组用药过程中的副作用较少,提示这两种药物合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且患者的依从性好。综上所述,氨氯地平联合卡托普利用于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具有安全性高、疗效突出、副作用少等优点,而且价格便宜,患者依从性好,有较多的临床研究结论支持,故值得基层医院使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维忠.高血压治疗目标和优化治疗动向[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0(7): 545-546。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高血压杂志,2004,12(6):483-486.

[3]陆再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60.

[4]冯品,王瑞英,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晨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9,17(10):935-939.

[5]孙中泽,等.氨氯地平联合卡托普利治疗血压晨峰疗效的观察[J].安徽医药[J],2010,14(3):337-338.

高血压优化治疗篇(7)

【中图分类号】R969.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1

为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本次研究通过选取我院收治的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实施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药物治疗,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详细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2016年2月-2017年4月我临床老年高血压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3例。实验组包括34例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年龄为55-80岁,平均年龄为(61.4±7.2)岁;对照组组包括33例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龄为52-81岁,平均年龄为(62.8±7.5)岁。在体重、年龄等基本资料方面,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比较研究意义。

1.2 选取标准

所有患者经颈动脉超声等检查确诊为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无恶性、继发性高血压及其它原因导致的血压上升;无精神类疾病;未患过心肌梗死,近期未使用他汀类药物;无肝肾等重大器官疾病;所有患者均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本次研究已取得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用药治疗,采用口服方式,每次服用100mg,每天1次,连续服用6个月;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均采用口服方式,两药用量均为每次服用100mg,每天1次,连续服用6个月。

1.4 评价标准

记录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来评价血压水平,记录TC、TG、LDL-C、HDL-C来评价血脂指标,动脉斑块分级评价标准详细为:0级:IMT小于1.2mm,Ⅰ级:仅有1个斑块或者IMT大于等于1.2mm但小于2mm,Ⅱ级:1个及以上斑块或者IMT大于等于2mm但小于4mm,Ⅲ级:有多个斑块或IMT大于等于4mm。

1.5 数据处理

相关数据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通过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来表示,通过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为P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水平比较,两组患者均较治疗前得血压水平有所改善,实验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134.27±11.47)、(85.63±7.64)mmHg,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4.83±12.15)、(93.21±9.25)mmHg,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血压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均有所改善,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TC、TG、LDL-C、HDL-C分别为(3.66±1.22)、(1.13±0.33)、(2.48±0.45)、(1.67±0.24)mmol/L,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4.46±1.12)、(1.93±0.63)、(3.38±0.55)、(1.22±0.23)mmol/L,且差异显著(P

2.3 两组患者的动脉斑块分级情况比较,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动脉斑块分级包括21例0级、19例Ⅰ级、18例Ⅱ级、5例Ⅲ级,显著优于对照组的3例0级、21例Ⅰ级、25例Ⅱ级、14例Ⅲ级,且差异显著(P

3.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高血压等发病率逐渐升高,高血压带来的并l症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高血压是一种常见于老年群体中的慢性疾病,常引起心脑血管损坏等并发症,严重威胁老年人生命健康。而有研究显示,高血压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危险因素,极易导致动脉内膜损伤等,加快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施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实验组患者血压各项指标、血脂等各项指标等均著优于单独阿司匹林用药治疗组患者,且差异显著(P

综上所述,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中,取得了不错的应用效果,明显降低患者血脂、血压水平,改善患者的动脉硬化情况,为一种治疗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锦雄,陈炳星,陈胄碌.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5,26(13):1236-1238.

高血压优化治疗篇(8)

中图分类号 R473.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2-0175-02

近年来,高血压病发病率日益增高,有学者提出联合用药能提高降压药的降压效果[1]。本研究通过对比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氢氯噻嗪和单纯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旨在指导临床医生科学搭配使用降压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2]。将2008年2月-2013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36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和并发严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疾病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68例,男42例,女26例,平均年龄(67.4±6.1)岁;对照组68例,男44例,女24例,平均年龄(68.1±5.9)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血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治疗前两周停用降压药物,并保持低胆固醇、低盐饮食。对照组晨起服用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药物由吉林施慧达药业有限公司提供(施慧达,2.5 mg/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氢氯噻嗪12.5 mg,1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8周。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SBP和心率。疗效评价标准;显效:SBP下降≥30 mm Hg,并且降至正常或下降20 mm Hg以上;有效:SBP下降虽然未达到30 mm Hg,但降至正常或下降10~19 mm Hg;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3]。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对比

对比治疗前后患者SBP和心率的变化,两组治疗后的SBP和心率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观察组治疗后的SBP和心率均优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治疗前后SBP和心率变化

观察指标 SBP(mmHg) 心率(次/min)

观察组(n=68) 治疗前 167.9±19.7 120.4±15.1

治疗后 86.2±6.9 70.1±6.3

对照组(n=68) 治疗前 169.0±18.6 145.3±15.8

治疗后 86.8±7.1 81.0±6.7

2.2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达91.18%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9.12%(P

表2 两组疗效比较

组别 显效(例) 有效(例) 无效(例) 总有效 例(%)

观察组(n=68) 45 17 6 62(91.18)

对照组(n=68) 31 16 21 47(69.12)

3 讨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高血压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已经成为威胁我国人们健康水平的重要内科疾病之一。据有关报导指出,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例高血压患者,老年人群发病率尤为突出。且20%急性冠脉综合征、40%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和50%的出血性卒中均由于高血压引起的。因此,降压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种类繁多,左旋氨氯地平即为临床常用降压药之一。氨氯地平属二氢吡啶类长效钙通道阻滞剂。其有左旋和右旋两种对应体,相对于氨氯地平而言,左旋氨氯地平因去掉了右旋体,具有疗效显著、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的优点。具有很好的降压效果。本报告为探讨联合使用降压药是否降压效果更为明显。对照组采用口服左旋氨氯地平治疗,与采用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氢氯噻嗪治疗的观察组做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SBP由治疗前的(167.9±19.7)mm Hg下降至(120.4±15.1)mm Hg,心率由(86.2±6.9)次/min降至(70.1±6.3)次/min。较之单纯服用左旋氨氯地平的对照组,观察组的疗效更为显著;对比两组疗效发现,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达91.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12%。可见,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氢氯噻嗪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疗效更为显著。结论与侯丽萍等[4]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氢氯噻嗪使用能提高降压效果,较单纯服用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疗效更为显著,值得推广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赵连友.个体化治疗是控制老年高血压的重要对策[J].心脏杂志,2008,20(1):1-3.

[2]刘力生,龚兰生,孔灵芝,等.中国高血压防治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67.

高血压优化治疗篇(9)

[关键词] 高血压;糖尿病;护理;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7(a)-0149-02

随着饮食结构和习惯的改变,近些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发病几率越来越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时临床上的常见疾病,尤其是在中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持续高血压可以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而糖尿病是一种胰岛素分泌异常的慢性疾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极易引发其他器官的病变,如心脑血管、眼、足等部位[1]。高血压和糖尿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导致机体病情逐渐恶化,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2]。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属于同源性疾病,其生理基础均为胰岛素抵抗,并与高血脂具有一定的关联。为探讨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该研究选取来该院治疗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给予优质护理服务,取得显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该院收治82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排除心律失常、继发性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治疗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男20例;年龄48~78岁,平均年龄(63.5±2.8)岁;病程4~18年,平均病程(10.6±2.7)年。其中15例患者为1型糖尿病,26例患者为2型糖尿病;9例患者为Ⅰ级高血压,25患者为Ⅱ级高血压,7例患者为Ⅲ级高血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9例;年龄47~77岁,平均年龄(62.8±2.6)岁;病程3~19 年,平均病程(11.2±1.7)年,其中13例患者为1型糖尿病,28例患者为Ⅱ型糖尿病;7例患者为高血压Ⅰ级,23患者为高血压Ⅱ级,11例患者为高血压Ⅲ级。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和疾病类型等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方法,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进行降压和降血糖治疗等。治疗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干预进行护理。其内容主要包括:①准确建档: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首先要为患者建立个人电子档案,详细记录患者的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其他病史、饮食习惯、锻炼情况、血压、血糖监测情况等信息,询问患者有无并发症出现。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患者的特点,以便选择合适的护理方式。②健康教育:护理人员通过图册、宣讲、视频播放等方式,定期为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疾病的相关讲座,使患者及其家属可以对疾病有清晰的认识,掌握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临床治疗手段,以消除患者的忧虑,使其保持乐观的态度,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和护理人员的护理。③血糖和血压监测:患者对于用药知识了解较少,护理人员要将降压药的具体服用方式教给患者,将正常的血压值告知患者,使其可以依据血压计的结果分析自身的血压情况,并适当调整每日的用药量。指导患者血糖测量的方法,随时关注血糖的变化,通过血糖值调整用药量。④心理护理:患者往往由于疾病而情绪消极,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积极沟通,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根据患者的特点选择沟通的方式,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积极倾听患者的述说,引导患者远离不良情绪,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患者若有特殊的要求,护理人员要争取满足,以降低患者的不安情绪。采用平和的语气对患者进行开导,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和负担。⑤饮食护理: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指导患者对食用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的食物,营养搭配要均衡,尽量少吃盐和油脂高的食物。可以多吃一些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一定要戒烟戒酒。⑥运动指导: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情况鼓励患者积极进行锻炼,锻炼量要适中,切不可让患者过于劳累。每日用餐1 h后可以进行简单的慢跑、散步等运动,运动时要注意循序渐进。⑦出院指导: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血压计和血糖仪,告知患者要定期测量血压和血糖,并做好记录,指导患者出现紧急情况时的处理方法,一旦出现血压或血糖异常要及时就医,以免耽误治疗的最佳时间。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血糖水平、血压状况、临床疗效、护理满意度。显效:患者的血压和血糖均控制在正常范围;有效:患者的血压和血糖有所下降,接近于正常范围;无效:患者的血压和血糖无明显的改善。通过自拟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满意度调查。

1.4 统计方法

通过SPSS17.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通过例数呈现,计量资料采用(x±s)显示,组间差距采取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血压和血糖情况比较

治疗组患者收缩压(112.93±6.82)mmHg,舒张压(83.72±4.58)mmHg,空腹血糖(6.45±0.61)mmol/L,餐后2 h血糖(8.21±1.42)mmol/L;对照组患者收缩压(134.65±8.93)mmHg,舒张压(98.62±6.37)mmHg,空腹血糖(7.43±0.79)mmol/L,餐后2 h血糖(10.36±1.62)mmol/L,治疗组患者的血压、血糖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患者显效27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治疗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0.24%;对照组患者显效17例,有效13例,无效11例,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73.17%,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治疗组患者非常满意29例,满意10例,不满意2例,治疗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5.35%;对照组患者护理非常满意18例,满意14例,不满意9例,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78.05%。治疗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生活条件的改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正在逐渐增加,其以严重威胁我国居民的身心健康。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其极易引发身体的其他并发症,只有尽早进行血压和血糖控制,才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高血压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更是令患者苦不堪言。糖尿病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以及体重减轻,其由机体胰岛素代谢异常所引起[3]。持续的高血糖将导致动脉硬化的速度加快,提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几率。临床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降血压控制的正常范围,患者卒中、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几率也就越低[4]。高血压和糖尿病之间相互作用,因此有效的控制血压和血糖,是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关键。除了积极的治疗以外,优质的护理干预也是提升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临床疗效的关键,优质护理可以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个性化的护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高,目前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较为广泛。护理人员要分析患者的心理,积极疏导不良情绪,降低疾病给患者带来的恐惧。同时,饮食控制也是有效控制血糖和血压的关键,鼓励患者在能力范围内积极锻炼,提升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按照医嘱进行用药,切不可自行更换药物或改变服药量,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治疗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才能促进疾病的康复。优质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对于自身疾病的认识,患者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进行治疗,降低不良心理对患者的影响,有助于患者的治疗效果的提高和预后[5]。该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患者收缩压(112.93±6.82)mmHg,舒张压(83.72±4.58)mmHg,空腹血糖(6.45±0.61)mmol/L,餐后2 h血糖(8.21±1.42)mmol/L;对照组患者收缩压(134.65±8.93)mmHg,舒张压(98.62±6.37)mmHg,空腹血糖(7.43±0.79)mmol/L,餐后2h血糖(10.36±1.62)mmmol/L。治疗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0.24%,护理满意度95.35%,对照组患者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73.17%,护理满意度78.05%,治疗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干预对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至关重要,其可以降低患者的血压和血糖,提升患者抵抗疾病的能力,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程度高,相关的并发症明显减少,值得临床广泛实施。

[参考文献]

[1] 周霞红.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患者进行总体化护理干预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1):126-127.

[2] 李素芬,左柳,蔡健爱.针对性护理在门诊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9):150-151.

[3] 王丽香.20例老年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社区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2):256-258.

高血压优化治疗篇(10)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8-108-01

我院为提高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治疗效果,对收治的82例患者行不同的治疗方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的是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82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男49例,女33例,最小年龄43岁,最大年龄79岁,平均年龄58.4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24年,平均9.89年;82例患者均符合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其中34例患者为稳定型心绞痛、48例患者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排除继发性高血压、肿瘤、心肌梗死、传染性疾病、严重脑血管、肾、肝、胆、甲状腺功能障碍患者。患者坐位舒张压均为95-110mmHg,坐位收缩压均小于180mmHg,且患者近两周内,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大于3次,每日发作次数小于4次;静息心电图有明显缺血性。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口服氨氯地平片治疗,每日5mg。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每日10mg。同时给予两组患者阿司匹林等常规药物抗凝治疗。治疗时间为6个月,对两组患者的血压及血脂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并对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观察。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两组间比较用X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血脂变化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的平均收缩压为(164.5±9.6)mmHg,平均舒张压为(82.6±5.4)mmHg,治疗后平均收缩压为(134.6±7.8)mmHg;平均舒张压为(71.9±5.5)mmHg;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平均收缩压为(163.5±8.8)mmHg,平均舒张压为(81.4±4.9),治疗后的平均收缩压为(141.2±5.1)mmHg,平均舒张压为(74.5±5.1)mmHg;两组患者治疗前血压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均有所下降,但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P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TC水平为(5.61±0.72),TG水平为(2.35±0.65),LDL-C水平为(2.81±0.48),HDL-C水平为(1.21±0.25),治疗后TC水平为(4.03±0.64),TG水平为(1.55±0.71),LDL-C水平为(1.66±0.46),HDL-C水平为(1.05±0.19),对照组患者治疗前TC水平为(5.62±0.72),TG水平为(2.29±0.61),LDL-C水平为(2.78±0.54),HDL-C水平为(1.23±0.19);治疗后TC水平为(4.21±0.87),TG水平为(1.94±0.91),LDL-C水平为(1.87±0.51),HDL-C水平为(1.32±0.28),两组患者治疗前血脂各项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水平均有所下降,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也相应的有了极大的变化,加之现代人生活压力、工作压力的增加,使得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1]。据调查,目前我国的高血压及冠心病患者有3亿左右,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也不断的增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已逐渐被认为是引发心血管并发症的高危因素[2]。所以,加强对患者血压控制及冠心病治疗的重视也逐渐成为临床上一项重要的课题。氨氯地平对血管具有很强的选择性,能有效的对患者血管平滑肌进行松弛,并且通过对外周血动脉及冠状动脉进行扩张达到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并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的效果,从而有效的降低患者血压,同时该药还具有良好的抗心绞痛作用。此外,该药具有半衰期长、起效平稳、迅速、不良反应少等多种优点[3]。阿托伐他汀钙片则具有良好的调脂效果。而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则主要是有阿托伐他汀钙及氨氯地平两种成分构成,两种药物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可协同发挥作用,从而有效的增加了药物疗效,而且服用时间不受时间限制,不会和食物发生不良反应,此外,该药还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并能有效的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特别适用于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本次研究表明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均有所降低,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高血压优化治疗篇(11)

大脑后循环供血不足是中老年人常见病之一,常伴有眩晕、共济失调及视物障碍等症状,突然发生眩晕是其最常见、最严重的症状,对患者造成的痛苦最大。目前尚缺乏有针对性的特效治疗药物,采用高压氧联合药物的治疗方法可以显著提高疗效,减轻副作用,改善症状。我院对80例大脑后循环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在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辅助高压氧治疗,在临床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80例患者全部为本院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住院病例,其中男37例,女43例;年龄40-75岁;病程1-7月;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治疗组平均年龄58.3岁,对照组平均61.2岁。两组病例基本情况经统计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史玉泉主编《实用神经病学》(第二版)[1]确定诊断标准:①年龄40岁以上,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病;②经颅多普勒(TCD)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静脉滴注银杏达莫注射液(15ml),每日2次、丁咯地尔注射液(0.2),每日1次;口服拜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西比灵(5mg),每晚1次。

1.3.2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高压氧治疗:采用大型医用高压氧舱进行高压氧治疗,由经过专业高压氧培训的医务人员进行操舱治疗。治疗压力为0.2-0.25MPA,升压15min,稳压70min(吸氧20min休息5min吸氧20min休息5min吸氧20min),减压25min,1次/d,1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两组疗程均为3周,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只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每日1次,治疗期间及疗程结束后其余治疗如血压、血糖、血脂的管理两组相同。疗程结束后进行临床观察及疗效评定。

1.4统计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χ±s表示);等级资料采用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2治疗结果

治疗结束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治愈7例,显效20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治愈3例,显效16例,有效1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2.5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基底动脉TCD收缩末最大流速变化比较,治疗组治疗前27.68±5.23,治疗后52.23±5.02,对照组治疗前26.28±5.23,治疗后46.53±4.27,治疗组疗效亦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大脑后循环供血不足主要发病机制是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发生硬化,血液粘度增高,血流缓慢,血液呈高凝状态或微血栓形成状态,导致大脑后循环区域血液循环障碍。高压氧是一种特殊的供氧手段,可显著改善脑和全身的氧供,逆转缺氧的病理过程,缓解脑供血减少对脑细胞的影响,促进神经细胞功能有效地恢复。

高压氧治疗大脑后循环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主要机制:①高压氧下血液运输氧的方式发生变化,血中溶解氧量显著增加,提高血氧张力[2]。②高压氧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增加缺血区的血流量和椎基底动脉供血量[2]。③高压氧下提高血氧弥散速率,增加有效弥散范围,克服组织的氧供障碍[2]。④高压氧能提高氧的运输和传递,增加脑缺血区细胞的氧供,促进神经细胞功能有效地恢复[3]。⑤高压氧能抑制血小板凝聚,提高红细胞变形变性促进组织的氧合作用,降低血液黏度,减少血栓形成,有利于改善微循环,改善脑组织血液供应[4]。⑥刺激病灶区域的毛细血管新生,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5]。

药物联合高压氧治疗大脑后循环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效果。并且安全可靠、无创伤,一旦确诊,应及时行高压氧治疗。

参考文献

[1]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第2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072-1073.

[2]杨益.高压氧治疗基础与临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