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安全风险分级防控大全11篇

时间:2023-05-18 17:00:08

安全风险分级防控

安全风险分级防控篇(1)

一、指导思想与工作目标

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安全生产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和教育系统安全工作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生命至上”的“大安全”观,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责任制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强化红线意识,增强底线思维,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机制建设,落实管控措施,细化工作任务,强化过程监管,形成“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全程监督” 的安全管理格局,最大限度降低校园安全风险,减少乃至杜绝事故发生。

二、工作原则与实施范围

学校安全风险辨识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原则,主要领导对校园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负总责。按照不同风险等级、管控投入、管控能力、管控措施难易程度等因素,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

要坚持推进事故预防工作科学化、信息化、标准化,把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把隐患消灭在事故前面,实现安全风险自辨自控、隐患自查自治。

要将可能对学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影响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和风险隐患全面纳入防控范畴,科学预防、系统应对、不留死角。

要通过构建“双预机制”,切实层层落实安全管理主体责任,持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完善长效化精细化风险防控机制,有效保障师生生命安全,保障学校和谐稳定。

三、安全风险与隐患级别划分标准

(一)风险分级

根据风险的可控程度、发生机率、影响范围和可能造成损害的程度等因素,将学校安全风险分为Ⅰ级(重大风险)、Ⅱ级(较大风险)、Ⅲ级(一般风险)和Ⅳ级(低风险)四个等级。

Ⅰ级:风险失控可能性大,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一旦发生,会造成较大财产损失或群死群伤;

Ⅱ级:风险可能失控,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较小,如发生,会造成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

Ⅲ级:风险在可控范围内,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很小,如发生,可能造成一般财产损失或人员伤害;

Ⅳ级:风险在可控范围内,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极小,如发生,可能造成较小财产损失或人员轻微伤害。

(二)隐患分级

根据隐患的整改、治理和排除的难度及其影响范围,可以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课、搬离,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学校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根据隐患分级情况确定整改的负责层级、责任人和整改时限。

四、“双预体系”建设实施步骤

针对学校事故发生规律和季节性特点,综合采取调研商谈、吸纳教师意见、第三方参与、专家论证等形式,找准安全风险点,实施超前预判。参照《邹平市学校(校车)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所列安全风险,结合本校安全工作实际,研究制定《梁邹小学“一岗双责”安全隐患排查清单》,明确安全风险点及风险等级,建立安全风险工作台账,并将Ⅰ级、Ⅱ级风险报市教体局安全办。

开展初步现场调查,了解本校及周边概况。组织安全、管理、技术、设备等相关人员(也可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服务技术机构),围绕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良因素和管理缺陷等要素,全方位开展排查,了解各岗位、部位、环节存在的风险因素和校园及周边安全管理状况,汇总、分析准备和实施阶段所得的资料、数据,通过分析研究制定本校安全风险等级。

在前期量化分析的基础上,对排查和预判出来的风险点进行综合评估,按照本校该项风险危险程度、事故概率、防控情况及可能造成后果的严重性,将风险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四个等级,编制本校风险评估报告,提出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建议。

学校针对风险分级管控措施,制定管控手册,确定各级风险管控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告知风险管控职责,并在重点区域设置风险警示。安全风险实行动态管理,坚持边查边改、立查立改,发现新的安全风险,应及时更新风险工作台账并做好管控与警示。

五、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办法

按照工作原则,对分析预判存在的安全风险定人定责管控,定期组织评估,确保风险在控可控,及时消除风险隐患。

1.明确管控措施。针对风险类别和等级,将风险点逐一明确管控层级(学区或科室、班级、岗位),落实具体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和管控措施(包括制度管理措施、设施设备、应急处置流程等),建立自己的风险辨识、安全隐患排查清单,形成“一校一册、一岗一册、一人一册”台账,在风险防控和隐患治理过程中,要随时归类留存工作资料。Ⅰ级、Ⅱ级风险要在定级后即时上报市教体局安全办。

2.风险公告警示。公布本校的主要风险点、风险类别、风险等级、管控措施和应急措施,让每位教职员工了解风险点的基本情况及防范、应急对策。对存在的安全风险设置公告,标明本岗位主要危险因素、后果、事故预防及应急措施、报告电话等内容, 悬挂或张贴在相应危险场所的醒目位置。对可能导致事故的工作场所,根据情况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应急设备设施和撤离通道等。同时,将风险点的有关信息及应急处置措施告知相关单位。

六、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措施

(一)安全隐患排查人员组成

1.自查:人员由班子成员、学区主任、班主任、科室主任及全体教职工组成;

2.抽查:人员由班子成员、学区主任、科室主任组成;

3.普查:人员由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组成。

(二)安全隐患排查方式分工

1.安全隐患排查采取自查、抽查和普查相结合方式进行。严格按照《梁邹小学“一岗双责”安全隐患排查清单》,全体教职工对照岗位职责进行自查;安全办每周至少抽查一次;各级部科室负责人对所辖区域每周至少普查一次;安全领导小组对全校每月至少普查一次;以上检查相关责任人都要认真填写《梁邹小学安全隐患排查四张清单(汇总)》及相关记录表,按时存档或上交备案。抽查普查时间临时决定、提前通知,无特殊情况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人员必须参加;若遇特殊情况不能参加,须事先向组长请假。

2.安全隐患排查清单与报表上报时限。自查清单自行印制、填写,保存至少半年,安全办随要随交;抽查清单每周上报1次;学区科室普查清单每周上报一次;全校普查清单每月汇总一次。特殊情况可即查即报。

3.安全隐患整改消除要求。对于排查发现的安全隐患,能整改的立即整改;自身一时不能整改的,一般情况下由科室负责人或学区主任、班主任书面报后勤办公室负责人安排立即整改(紧急情况先口头通知,后补书面材料),同时做好防护措施确保安全;特殊情况后勤人员无法整改的要及时向分管校长和校长汇报安排整改,同时做好防护措施确保安全。对于紧急隐患、较小隐患、一般隐患即知即改,稍大隐患1至2天整改;对于一时因客观原因不能整改的,且对安全影响不大的,在做好防护措施的同时,可拿出整改规划,时机成熟时整改。请求后勤或校领导协助隐患整改的报表,要报安全办备案,整改完毕后也要及时销号。

对于抽查、普查发现的安全隐患,较小问题责令负责人立即整改;稍大问题给负责人下达安全隐患限期整改通知书,并重点督办。后勤办公室及其他责任人,在接到要求整改的书面通知(紧急情况先口头通知,后补书面材料)后,视轻重缓急立即着手做出维修维护安排,不得延误。

4.加强应急管理。根据风险预判评估情况,科学编制应急预案,并与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有关应急预案相衔接。建立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或与邻近专职救援队签订救援协议。在严重安全风险、重大安全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要从危险区域内撤出师生,疏散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重点岗位要制定网格应急处置流程,学校每季度至少组织1次应急演练。经常性开展从业人员岗位应急知识教育和自救互救、避险逃生技能培训。

5.纳入年度工作考核。安全检查及隐患整改工作纳入级部、班级、科室及个人年度考核,作为评先选优和绩效工资发放的重要依据。广大教职工要认真对待,履职尽责,工作留痕,查改彻底,凝心聚力,确保安全。

6.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安全风险的管控失效或弱化带来事故隐患,隐患没有及时消除也将放大安全风险。针对学校存在的安全风险完善和落实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根据《梁邹小学“一岗双责”安全隐患排查清单》,列出清单,明确内部各部门、各岗位、各设备设施排查范围和要求,建立全员参与、全岗位覆盖、全过程衔接的风险防控隐患治理机制,形成闭环管理,实现风险隐患自查自纠常态化。

附件:1.梁邹小学“双预机制”建设领导小组。

2.梁邹小学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安全风险分级防控篇(2)

一、工作完成情况

(一)在风险分级管控方面,我们开展了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全员培训,进行了风险辨识,形成了风险清单,绘制了风险分级图,制作了岗位风险告知栏,发放岗位风险告知卡。在风险管控方面,原来坚持的比较好的有如下两项工作

1、风险较大的作业(比如电工、医疗废物清运工等)必须编制作业组织方案,对风险因素进行辨识并制定规程,定期召开全体科室人员参加的讨论会,讨论风险因素,并制防控措施并告知所有全体工作人员。

2、强化班前会在风险防控中的作用:一是全院各科室、各部门人员都要参加班前会,对科室、部门有什么风险,怎么防范,要通报、排查,并立即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处理:二是做好交接班,上一个班有什么问题、有什么隐患、怎么处理的,本班还要注意哪些事项、做哪些防范措施,都要交代清楚;三是每一次班前会都要进行一次安全教育。

(二)隐患排查治理情况

    医院结合安全管理工作实际,把隐患排查治理与生产管

理相结合,与各科室、各部门的日常工作相融合,在运行过程中,各科室、部门开展的各类检查、巡检等活动都是隐患的排查和治理,形成一种自主的、动态的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具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日检:科室领导、安全员和保卫人员每天巡查。

周检:医院每周组织一次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

月检:医院领导带队,每月在全医院范围开展一次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

    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谁检查出来的隐患,就由谁下发整改通知、督促落实,完成后进行验收,形成隐患排查治理的闭环管理。

(三)责任制落实情况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

原则,明确了医院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入、科室、部门第一责任人、班组及职工的隐患排查治理责任要求,并将风险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纳入医院安全绩效考核管理,形成分工负责、分级负责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模式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两项工作进展不平衡。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就是构筑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的两道防火墙,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机制运行了很多年,已经形成了习惯,进展的比较好;风险分级管控主要在关键任务、关键工作、风险软大的工作方面进行了控制,其他方面进展缓慢。

   2、风险管理的培训不足,职工的风险意识软差、风险辨识能力不足。部分人员风险意识较差,缺乏基本的安全常识,对潜在的风险经常存在侥幸心理。同时,他们对工作中的风险认识不足,辨识风险能力较差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危险源,更谈不上有效开展风险辨识

3、风险辨识、管控的工作没有形成习惯。现在是风险辨识出来了,分级管控的措施有了,形成文件了,挂到墙上了,岗位风险告知卡发到职工手上了,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职工自动忽略了,还是老样子,没有太大变化。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继续深入推进风险隐患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盯住关键少数,抓风险预控、抓隐患排查治理,压实各层级安全责任,营造依法决策、照章管理和按规操作、遵章守纪的氛图,有效防范和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扎实做好各项安全生产工作,确保安全生产。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安全重点工作。

1、要以安全绩效考核为手段,把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压实各级的责任。

2、要创新方式、方法,吸引广大职工参与到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的工作中来,确保安全风险确定的专业性、合规性,确保隐患排查的群众性、实效性,提开本质安全水平。

安全风险分级防控篇(3)

坚持以关于安全生产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根本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树牢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红线意识,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坚守红线底线,持续深化防范化解交通运输安全生产重大风险,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为全县交通运输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二、总体要求

按照县局关于深化防范化解市安全生产重大风险工作的决策部署,在持续深化全县交通运输系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集中攻坚年”行动的同时,以“五化”工作法为统领,持续压实行业安全监管责任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进一步健全完善防范化解安全生产重大风险防控机制,完善交通运输安全生产重大风险清单,实施精准管控,确保全县交通运输系统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三、主要任务

(一)实施安全生产重大风险清单化精准管控。要持续深化防范化解交通运输安全生产重大风险工作,对职责范围内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做到“心中有数、见微知著、对症下药”,提高动态监测、实时预警能力,推进风险防控工作科学化、精细化。

1.摸清风险底数。各行管单位要督促指导企业按照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暂行办法、风险辨识评估管控基本规范、双重预防机制建设通用规范的要求,制定年度安全生产风险辨识计划,依照安全生产风险辨识分级管控指南,对照市交通运输安全生产重大风险防控清单(见附件3),完善符合企业自身实际的安全生产风险辨识手册,开展全面的风险辨识和评估,精准摸清各类安全风险的全要素信息,建立安全风险专项档案,准确记录每一家企业的安全风险等级、地理位置、危险特性、影响范围以及可能发生的事故及后果等基础数据和信息,分级分类建立安全生产风险基础信息清单、责任分工清单、防控措施清单、监测监控清单和应急处置清单等“五个清单”,确保各类安全风险基础信息清、责任明、措施实。

2.实施动态监管。各行管单位要对摸排出的较大以上风险实施动态管控,动态跟踪掌握较大以上风险“五个清单”信息,督促指导交通运输企业通过“交通运输部安全生产监管系统”按月报告较大以上风险情况;要逐项梳理重大风险防控清单中涉及本地区本行业的风险及变化情况,每季将所涉及的各项重大风险中风险程度较高的5个重大风险点信息通过交通运输部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平台报送至局安委办。

3.加强跟踪管控。要督促指导企业科学规范制定较大以上风险管控和处置措施、程序,加强较大以上风险管控工作的组织实施和工作保障,科学实施、精准治理,形成闭环;要动态监测较大以上安全风险状态,完善应急措施,做好应急准备,确保一旦遇有风险事件,能够及时妥善处置,做到措施严实、可防可控。

4.实施“图斑化”管理。要将本单位较大以上风险点的重要信息纳入月度信息调度的重要内容,建立行业安全生产风险“一图、一册、一表”,推进安全生产风险可视化、精准化、动态化管理。

(二)健全完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防控机制。各单位要不断推进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分别建立健全风险研判机制、决策风险评估机制、风险防控协同机制、风险防控责任机制,主动加强协调配合,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5.建立健全安全风险研判机制。要针对本单位安全生产风险系统性、区域性、多发性、偶发性和季节性特征,围绕行业安全发展趋势、环境影响因素、风险规律、事故教训和突出问题,加强风险调研,定期组织相关部门会商,加强安全生产形势分析和安全风险研判。

6.建立健全决策风险评估机制。(1)建立风险评估制度。加快推进各单位领域安全生产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建设,建立决策风险评估制度,制定分析、协商和评估等具体程序。(2)建立专家参与重大行政决策制度。在制定和实施涉及行业安全生产标准规范、政策制度、重大工程等重大行政决策时,要依托行业相关科研院所、大学等技术服务机构进行风险评估,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专家作用,通过座谈会、论证会、实地走访等形式听取各方意见,防止决策失误。

7.建立健全风险防控协同机制。(1)建立完善重大风险防控部门协同机制。加强与同级政府部门间的协调配合,针对交通运输安全生产重大风险及防范化解措施,充分运用部门间联席会议、联防联控和常态化工作协调机制等平台,推动实施部门间重大风险信息共享、措施共商、联手共防。(2)建立完善重大风险防控上下协同机制。推进实施重大风险市、县行业管理部门分级管理、同步防控。(3)建立完善重大风险防控内部协同机制。充分发挥各单位(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的作用,统筹部署各单位业务领域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并推进落实。(4)建立完善重大风险防控跨区域协同机制。协调解决涉及跨区域的系统性、区域性重大风险防控突出问题,提高风险防控的协同能力。

8.建立健全风险防控责任机制。(1)压实行业安全监管责任。严格落实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职责,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要求,细化明晰各相关单位对重大风险监测、管控、应急等环节具体工作责任,形成重大风险防范责任网络,做到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2)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要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建立风险防控责任机制,将风险防控责任传导到第一线,压实到源头,落细到具体岗位和人员,建立完善风险防控责任链条、责任清单,制定岗位风险防控履职行为规范或操作规程,切实推进行业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工作精准化、规范化和高效化。(3)建立监督考核机制。对因重大风险管控不力导致严重后果的,要依法依规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风险防控责任。

四、方法步骤

深化防范化解安全生产重大风险工作分为实施风险精准管控和防控机制建设两部分,共四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阶段(2021年2月底前)。各行管单位要成立深化防范化解安全生产重大风险工作领导组织,研究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要求、目标、任务、方法和步骤,并进行全面动员部署。

(二)风险摸排阶段(2021年3月1日至6月30日)。各行管单位要督促指导企业制定年度安全生产风险辨识计划,完善风险辨识手册,对照重大风险清单,开展风险辨识,精准摸排各类风险底数,完善安全风险分布图和专项档案,建立风险基础信息清单、责任分工清单、防控措施清单、监测监控清单和应急处置清单等“五个清单”,对各类风险实施分级分类精准管控,对较大以上风险的动态管控。

(三)防控机制建设阶段(2021年3月1日至2022年10月30日)。县局已将深化防范化解安全生产重大风险纳入安全应急“十四五”规划,各行管单位要结合本单位实际,按照规划部署和本方案的计划,进一步健全完善深化防范化解交通运输安全生产重大风险防控机制,确保按时间节点保质保量完成。

(四)总结验收阶段(2022年11月1日至12月30日)。

各行管单位要认真总结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开展以来的经验做法、工作亮点、存在问题和下一步工作安排,形成书面总结材料报局安委办。

五、保障措施

各行管单位必须充分认清防范化解安全生产重大风险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压实防范化解安全生产重大风险工作责任,持续提升风险预判防控能力,严密防范和有效化解安全生产重大风险。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压实防范化解安全生产重大风险工作责任。各行管单位要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市交通运输局关于防范化解安全生产重大风险工作部署安排,坚持把“五化”工作法贯穿深化防范化解交通运输安全生产重大风险全过程,切实把防范化解安全生产重大风险作为提升行业安全生产管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作为行业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任务,作为研究、部署和督促督办的重要工作,确保深化防范化解安全生产重大风险工作抓细抓实抓出成效。县局成立由局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的深化防范化解交通运输安全生产重大风险工作领导机构(见附件1),各行管单位也要按要求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具体负责深化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进工作,“一把手”既要挂帅,又要出征,要下大气力研究解决防范化解安全生产重大风险工作重视不够、标准不高、措施不实、推动不够、底数不清等突出问题,确保防范化解交通运输安全生产重大风险工作有序推进。

安全风险分级防控篇(4)

2017年1月4日,河南省登封市兴裕煤矿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导致12人死亡;2017年2月14日,湖南省涟源市斗笠山祖保煤矿井下发生瓦斯爆炸事故,造成10人死亡。2017年3月9日,龙煤集团双鸭山矿业公司东荣二矿副井发生电缆起火,罐笼坠落事故,造成17人死亡。这些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格外重视,同时也暴露出当前煤矿安全生产领域的问题突出。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印发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的通知》(安委办〔2016〕3号)及《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安委办〔2016〕11号)等出台的文件中[1],都不同程度地突出了风险分级管控的重要性。因为构建煤矿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就是针对煤矿安全生产中“认不清、想不到”的突出问题,是“基于风险”过程安全管理理念的具体实践,也是实现事故“纵深防御”和“关口前移”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煤矿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核心内容,是企业主要负责人的主要安全生产职责要求之一。由此可见,作为高危行业,如何做好煤炭行业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估显得尤为重要且意义重大。一是,有利于摸清企业安全风险底数,把握风险管控重点。全面普查企业各区域的风险,确定重点区域、重点环节、重点场所,并对企业的重大安全风险进行分级分类,真正做到安全风险“底数清”,解决“认不清”和“想不到”的问题。二是,有利于构建完善的风险管控责任体系。通过风险辨识与评估,落实企业在风险管控上的职责,划清界限,实现安全风险分级管理的“责任明”。三是,有利于构建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从规划布局、应急管理等方面加强管控;从制度、技术、工程、管理等方面全方位提出防范措施,构建完善的预防控制体系,做到安全风险防控“措施力”,解决“管不到”的问题。四是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可视化等信息化手段绘制安全风险图,实现煤矿企业安全风险动态监管的长效机制。

1煤矿企业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估的内容及目标

1.1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估的工作内容。煤矿企业进行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估,要涵盖以下内容:①识别企业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危险源;②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后果,并指出可能产生的次生、衍生事故;③评估事故的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提出风险防控措施[2]。1.2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估的工作目标。煤矿企业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估要实现以下工作目标:①建立安全风险清单和数据库;②制定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③设置重大安全风险公告栏;④制作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⑤绘制企业安全风险四色分布图;⑥绘制企业作业安全风险比较图[3]。

2煤矿企业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估的程序与方法

煤矿企业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估不是“另起炉灶”,是基于风险,对企业现有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特别是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完善与补充,是安全管理制度系统性、针对性、实用性的提升过程。所以,明晰煤矿企业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估的程序(图1)尤为关键,是逐步推进及深化煤矿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必要手段。2.1筹划准备阶段。煤矿企业应成立以企业主要负责人(或分管安全负责人)为组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风险评估工作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图1煤矿企业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估工作流程和任务分工,应在风险辨识及评估开展前搜集资料、实地调研和制定风险评估工作方案,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同时,对全体员工开展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方法、风险评估办法、防控措施等内容的培训,使全体员工掌握风险评估的相关知识,增强参与风险辨识、评估和管控的能力,做到全员参与。2.2风险辨识。企业应从地理区域、自然条件、作业环境、工艺流程、设备设施、作业任务等方面进行辨识。充分考虑分析“三种时态”和“三种状态”下的危险有害因素,可以依据生产经营单位职工伤亡事故风险的分类(参见《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生产经营单位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主要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分类(参见《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企业要对整个生产系统根据生产工艺特点和作业活动方式划分辨识单元,单元划分应该分层次逐级进行,一般可以将整个生产系统依次划分成主单元、分单元、子单元、岗位(设备、作业)单元。分析危害出现的条件和可能发生的事故或故障模型。煤矿事故类型具体分为8类,即:瓦斯事故、顶板事故、机电事故、放炮事故、水灾事故、火灾事故、运输事故及其他事故[4]。2.3风险评估。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用的风险评估方法,依据统一标准对本企业的安全风险进行有效分级。为使企业风险分级工作相对统一,便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掌握辖区内重大风险分布,对存在重大风险的企业进行重点监管,切实落实遏制重特大事故的目标任务,按照重点关注事故后果的基本工作思路,推荐采用风险判定矩阵(表1)确定安全风险等级,从高到低依次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4级。风险判定矩阵考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事故后果严重程度两个维度,其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分为5个等级(表2),事故后果严重程度分为4个等级(表3)。需要指出的是,判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事故后果严重程度,需要选择适用的定性或定量风险评估方法进行科学判定。如对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可采用事故统计分析方法、事件树分析方法等来判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可采用事故统计分析和事故后果定量模拟计算等方法来判定。鉴于企业类型千差万别,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各不相同,特别是对于一些风险较低的企业,虽然按照统一标准没有构成重大风险,但仍需要按照风险管理的原则,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影响本企业安全生产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研究确定本企业可接受的风险程度。2.险管控。1)企业在风险辨识评估和分级之后,应建立风险清单。风险清单应至少包括风险名称、风险位置、风险类别、风险等级、管控主体、管控措施等内容。2)企业应遵循“分类、分级、分层、分专业”的方法,按照风险分级管控基本原则开展。要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制度,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原则和责任主体,分别落实领导层、管理层、员工层的风险管控职责和风险管控清单,分类别、分专业明确部门、车间、班组、岗位的安全风险管理措施。3)企业要建立完善的安全风险公告制度。风险的公告,一般实行公司(厂)、车间(班组)、岗位三级公告,公告内容应及时更新和建档。企业要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集中对重大以上风险实施公司(厂)级公示,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告内容包括危险有害因素、事故类型、后果、影响范围、风险等级、管控措施和应急处理方式、措施落实责任人、有效期、报告电话等。2.5绘制安全风险图。企业在确定安全风险清单,制定安全风险管控措施之后,应建立安全风险数据库,至少绘制两张企业安全风险图。1)安全风险4色分布图。企业应使用红、橙、黄、蓝4种颜色,将生产设施、作业场所等区域存在的不同等级风险,标示在总平面布置图或地理坐标图中。2)作业安全风险比较图部分作业活动、生产工序、关键任务,例如井下动火作业、受限空间作业等,由于其风险等级难以在平面布置图、地理坐标图中标示,应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采取柱状图、曲线图或饼状图等,将不同作业的风险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标示出来,实现对重点环节的重点管控[5]。2.6持续改进。企业应利用大数据、可视化等信息化技术,建立安全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形成电子化的安全风险图,真正实现煤矿企业安全风险的动态更新,对于一些危险源发生本质改变或发生事故要重新进行辨识与评估,形成煤矿企业安全风险动态化、可视化管理的长效机制。

3结语

本文通过对煤矿企业开展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估的必要性、内容、目标、程序及方法的论述,阐明了煤矿企业开展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估工作不仅是贯彻落实国家及地方相关政策文件要求,也是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必然途径和构建双预防机制的有效组成部分,更是煤矿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强化煤矿企业安全风险辨识和分级管控,形成企业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闭环运行机制,确保风险可控、隐患可查,从源头上避免和消除事故隐患,切实落实治理主体和责任,防范重大事故的发生。

作者:张洋杰 单位: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J].林业劳动安全,2016,29(4):23-26.

[2]钟岸.重大工业事故后果预测在安全规划与应急救援中的应用研究[D].长沙:湖南科技大学,2015.

安全风险分级防控篇(5)

1 引言

在这个信息的年代,信息已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战略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前这个计算机信息技术普及的时代,为了降低计算机网络所存风险的影响,计算机网络风险防范模式的建立和分析已成为了当前计算机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如果计算机网络风险的防范工作没有做好,不仅会影响系统正常运行,同时还会间接影响社会公众的利益,甚者还会对国家安全造成影响。

2 计算机网络风险的管理

计算机网络风险的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步骤,即网络属性特征的分析、风险防范以及风险评估,其中在网络属性特征的分析中又包括了四个阶段,即风险管理的准备、信息系统的调查和分析以及信息安全的分析。在计算机整个网络的风险防范阶段,明确网络属性这一过程为其前提。而在风险评估过程中又包含了风险与风险影响识别与评价、降低风险的相关建议。在风险管理中,风险防范为其第三步骤,其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优先级排序、评价以及在风险评估阶段中建议的相关安全控制,通过安全控制来降低风险。

3 计算机网络风险模式

3.1 防范体系

该模式包括了风险防范措施与防范策略的选择,以及风险防范的实施,在进行风险防范过程中又包含了以下内容:第一,优先排序风险防范行动;第二,评价建议安全控制的类别与成本收益的分析;第三,风险防范控制措施的选择与责任的分配;第四,安全措施计划的制定;第五,分析残余风险。

3.2 防范措施

计算机网络风险防范为一种系统的方式,在风险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风险的防范。

第一,风险的假设。在管理过程中,接受潜在风险,同时持续进行IT系统的运行,通过安全控制措施来将风险降到可接受范围内。

第二,风险的规避。经过风险原因或者后果的消除,即在识别出风险的时候,将系统的某项功能放弃或者关闭,以此来规避风险。

第三,风险的限制。利用某项安全控制措施来限制风险,通过这些安全控制系统可把因系统弱点被破坏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或者最小化。

第四,风险计划。通过风险防范计划的制定,有计划且有目的的来进行风险的管理。在该计划中,主要是对安全控制实施优先级排序、维护以及实现等。

第五,风险的转移。基于对系统自身缺陷的了解,采用相关措施来进行损失的补偿,将风险进行转移。

3.3 网络风险的防范――防火墙

当计算机连接至网络后,为了防止其受到非法入侵危害,其中最为有效的一种防护方式就是在其外部网络与局域网间进行防火墙的架设,以此将外部网和局域网分割开来,这样外部网就不可直接进行局域网地址的查找,同时也就不能和局域网之间进行数据的交流,只有经过防火墙过滤以后,局域网中内部的信息才会传递至外部网,且二者间的数据交流只有经过防火墙过滤后才可执行,从而提高内部网络安全性。进行防火墙架设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效控制网络间访问,避免外部一些非法用户随意获取或者使用内部资源,保护内部网中的设备。所有外部网信息在进入到内部网络前均要事先通过防火墙,由防火墙系统来明确哪些信息可以进行访问,哪些不可进行访问,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检查,明确只有授权后的数据才可进入到内部网中。

3.4 计算机网络风险防范模式的执行

第一,优先级排序风险行动,并安全控制其评价建议。在风险评估的报告中,基于其所提出的相关风险级别,优先级排序行动。应优先排序被标为非常高或者较高等级的风险项目,并采取相应的纠正行动来确保其利益。在风险的评估过程中,在安全控制评价建议时,应对所采用的这些安全控制措施自身的可行性以及有效性进行分析,选择最为合适且科学的措施来降低风险。

第二,分析成本和效益,并选择相应的安全控制。在这一过程中,进行成本和效益的分析主要是为了给管理层的决策提供相应的依据,从中选择最好且合理的安全控制措施。在选用安全控制时,应结合管理方面、技术方面以及操作方面的相关因素,要确保其所选用的安全控制不仅满足机构的需求,同时还可保证其IT系统的安全。

第三,分配责任和安全措施计划的制定。在完成上述步骤后,选择具备相应技能与专长的控制人员,同时进行责任的分配。接着再进行安全措施计划的制定,在该计划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风险与风险级别、建议的相关安全控制、行动的排序、在安全控制中所需的资源、人员的划分和责任的分配、实施日期与完成日期以及维护要求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步骤就是残余风险的分析与防范。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技术网络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在运行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来自各个方面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使得计算机网络存在严重的风险问题。为了防范这些网络风险,文章基于计算机网络风险管理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一种风险防范体系的结构以及模式,通过该风险防范模式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按照该模式来实施风险的防范,可使风险降到可接受范围内,同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较小。但是因在计算机网络风险中,其风险类型自身还存在着不可预见性,在今后计算机网络风险防范模式的建立和分析中,该模式还有待加强和改进。

参考文献

[1]杨涛,李树仁,党德鹏等.计算机网络风险防范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2):96-99.

[2]莫成达.基于计算机网络风险的防范模式探究[J].企业技术开发(学术版),2011,30(6):39-40.

安全风险分级防控篇(6)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通过开展风险评估,摸清底数、明确责任、强化措施、精准防治,有效控制事故风险,及时消除安全隐患,规范基层风险管理,落实“一案三制”,提升全市事故灾难应急处置能力,为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二、工作目标

镇街的风险评估完成率达到90%以上;各有关部门对本行业(领域)进行风险评估,重点行业(领域)完成率达到80%以上。重点风险目标得到有效防控,安全隐患及时进行整治,基层应急管理进一步规范,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提升。

三、工作内容

各级各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本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实际,按照《基层安全生产风险评估导则》(见附件1)要求,做好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

(一)前期准备

各级各部门应制定风险评估工作方案,分区域、分行业落实责任单位和人员,明确评估对象与范围,确定方法程序和时限要求,组建评估组;收集相关法规、标准和事故案例等资料。

(二)风险评估

各级各部门按照确定的评估程序开展风险评估,认真梳理地区、行业(领域)的风险类型和级别,明确防控目标,核查应急资源。

识别风险类型。在合理划分评估单元的基础上,梳理危险有害因素,明确危险点,识别风险类型。上级网格要以镇街、行业、主要生产经营单位等下一级网格为基础,结合评估对象所在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行业特点、危险有害因素分布及状况等划分评估单元;从厂址、总平面布置、建构筑物、物质、生产工艺与设备、公用工程及其辅助设施、作业环境、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分析风险程度。加强事故隐患较多单位、危险源较集中区域、高危行业的风险分析,重点做好风险承受能力与控制能力的分析。依据同类(或相近)企业发生的事故案例进行类比分析,对高危行业采用重大事故模拟分析,并结合危险、有害因素及周边情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确定可能受影响的周边单位和人员。风险承受能力的分析可从风险影响范围内人群的心理素质、防灾应急知识、经济能力,设施的承受能力等方面进行,可采用情况报告、专家分析和专项调研等方法。风险控制能力的分析可从预警预测能力、应急预案、应急组织体系、应急处置能力、应急资源保障水平等方面进行。可选择安全检查表法、预先危险性分析、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事故后果模拟分析法等定性、定量评价方法。

评定风险等级。评估风险因素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可利用LSR等方法判定风险级别。

形成评估结论。提出危险有害因素引发各类事故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的预测性结论,给出评估对象在评估条件下是否与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章、规范的符合性结论。明确评估对象可能存在的主要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确定重点防控目标。

(三)风险控制

各级各部门针对评估中梳理出的隐患风险,要加强整改防控并积极落实相关应对措施。

加强防控,及时预警。各级各部门要指导督促企业结合安全隐患自查自纠和风险监控点上报,明确风险目标并加强防控;对于新发现的重大危险源,要按规定程序立即报区市安全监管等部门;对于重大隐患,要立即采取必要的预警防控措施,并在第一时间报至上级有关部门核实。

落实责任,及时整改。各级各部门要对评估分析出的安全隐患和风险实施分级管理,落实属地安全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以及安全隐患和风险点单位的主体责任,各级领导要加强对基层定点单位的监督检查。针对安全隐患和风险,要及时制定整改防控措施并积极落实。

完善预案,核实资源。针对评估中核实的隐患和风险,制定科学应对措施,调整完善有关应急预案;依据应急能力与风险相适应的原则,落实各类应急资源;规范基层应急管理,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四)评审总结

各级各部门按期完成评估报告的编制并报至上级主管部门。上级主管部门要组织专家对评估报告进行评审。各级各部门完成评估后,要及时在网格化监管平台提报评估报告及工作总结。

四、工作步骤

结合我市安全生产工作安排,年风险评估工作按“准备、评估、评审、总结”四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时间:4月30日前)

各级各部门制定风险评估工作方案,落实责任人员,明确评估对象与范围,确定方法程序和时限要求,组建评估组;收集相关法规、标准等资料和相关事故案例等内容。

(二)评估阶段(5月1日至6月10日)

各镇街应在5月15日前完成本辖区风险评估,并将风险评估报告提报至市政府安委会办公室;各有关部门于5月25之前完成本行业(领域)的风险分析;在6月10日之前完成本网格的风险评估,形成风险评估报告,并上报市政府安委会办公室。

(三)评审阶段(6月11日到6月30日)

市政府安委会将于6月底前组织有关部门及专家完成对各镇街及各有关部门的风险评估报告的评审工作。

(四)总结阶段(7月1日到7月10日)

各镇街及各有关部门要结合评审意见对风险评估报告进行修改完善。各级各部门须于7月3日前通过网格化系统提报本网格的风险评估报告和工作总结。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镇街及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成立风险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在组织领导本级网格风险评估工作的同时,指导督促下一级网格落实风险评估责任,鼓励引导社区级网格开展风险评估。

(二)统一部署,分级实施。各级各部门要制定工作方案,统一部署风险评估工作。根据本地区、本行业(领域)的特点、企业类型、危险有害因素分布及状况等情况,做好分级实施的工作安排,合理分配任务,逐级负责落实,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评估工作。

安全风险分级防控篇(7)

一、强化“双重预防机制”,推动安全生产关口前移

2020年度“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要继续贯彻《X县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的通知》(X安办(2017)78号),X县安委办转发《X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快实施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参考《X省安全生产双预防机制典型案例汇编》落实。各有关企业要认真学总书记关于对安全生产重要批示中有关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的要求,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作为年度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大举措,为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打牢基础。要按照双重预防机制的总体要求,从治标为主向标本兼治、重在治本转变;从事故的调查处理向事故的预防、源头治理转变;从注重隐患排查治理向重要风险点、危险源的管控治理转变;从人盯人守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等现代方式转变。减少事故起数,减少伤亡人数,防控较大事故,杜绝重特大事故。

二、突出“预防和管控”,抓住关键薄弱环节

企业要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以班组岗位为单元,从生产技术设备、作业岗位、工作场所三个方面对生产作业过程中的风险源进行全面的辨识分级,对安全生产隐患全面排查治理,对事故发生可能性及其后果严重性进行分析,确定每一项安全风险的等级,形成岗位危险源辨识及安全风险点清单记录。要完善危险作业管控制度和措施,建立企业安全风险四色图、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隐患排查治理清单和岗位风险告知卡(一图两清单和一卡)。已经先期先行先试建立“双重预防机制”的企业,要组织全员对企业存在的风险源及风险分级等级和对策措施,进行一次全面梳理,进一步夯实“双重预防机制”运行基础。要通过教育、培训、督导、检查、奖励、执法等措施,督促和引导建立职能部门、车间、班组建立风险自辨自控、隐患自查自治、整改全员负责、全过程控制、持续改进提升的双重预防工作机制。要推行以激励全员参与为目标的企业“事故隐患举报奖励制度”,完善“三违”奖罚机制,严格落实违法行为处罚制度,将安全行为与个人收入紧密结合起来。要紧紧抓住关键薄弱环节,加强危爆物品、“有限空间”、“粉尘涉爆”等重点安全风险管控,实行严格的危险作业申请、审批验收及作业票闭环管理制度。涉及危险作业及可能发生较大以上事故的,必须提高审批层级。

安全风险分级防控篇(8)

系统安全理论认为,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源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为了防止或减少系统中安全事故的发生,必须从消除系统中危险源或降低危险源所带来的风险开始。

学生宿舍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学生人身伤害、疾病或健康损害以及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可能”意味着危险源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具有导致学生伤害或宿舍事故的潜在能力。

高校学生宿舍安全管理的目的是控制学生宿舍安全事故的发生。为了防止或减少高校学生宿舍安全事故的发生,首要任务是对学生宿舍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并控制学生宿舍危险源所带来的风险。因此,高校学生宿舍安全管理是围绕对危险源的管理开展的,高校学生宿舍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与控制是学生宿舍安全管理机制建立与运行的管理核心,对评价出的不可接受风险的控制与管理是学生宿舍安全管理机制的关键所在。

二高校学生宿舍危险源的表现形式

从事故致因理论的角度看,高校学生宿舍危险源涉及三个类别:学生的不安全行为、物(包括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和高校宿舍安全管理缺陷。

1学生的不安全行为

学生所具备的消防安全知识有限,消防安全意识不高,学生对使用违规电器等行为的危害及所造成的后果认识不清。在宿舍使用大功率的电饭锅、热得快、电磁炉、电暖炉等大功率电器设备、乱拉乱接电线、使用煤气炉、酒精炉等明火,这些不安全行为极易引发火灾,存在相当多的宿舍安全危险源。不少高校每年定期举行宿舍“大搜查”,均能发现大量的违规电器。另外,当火灾事故发生时,很多学生既不懂得基本的消防知识和逃生技巧,不会熟练使用灭火器、消防栓等消防器材,从而造成严重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

学生的宿舍防盗意识和警惕性低。学生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学生宿舍的用品除简单生活用品之外,又增添了电脑、相机等贵重物品。有些学生缺乏基本的自我防范意识,不经批准擅自留宿校外人员、离开宿舍也不及时锁门关窗、把宿舍钥匙随便给他人使用等现象时有发生,给宿舍安全管理留下隐患,也给不法分子伺机行窃以可乘之机。

学生缺乏自我安全防范意识,使高校学生宿舍各种治安案件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有的学生在宿舍过量饮酒,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往往因一句话、一个小动作就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学生之间因生活习惯不同或性格有较大差异而出现冲突,甚至大打出手,有的打架行为可能造成非常严重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有的甚至构成犯罪。

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平衡或心理障碍等也可成为学生宿舍安全问题的导火线。大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变化的阶段,部分学生自主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较差,因学习生活环境变化、人际关系不良引起的人际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比较突出,为宿舍安全管理增加了难度。当宿舍生活中遇到些矛盾与冲突,难以及时调和时,就可能演化为不可能挽回的安全问题,如轻生、恶性伤人、恶性破坏事件等。

2物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

学校消防设施陈旧老化、住宿环境不符合消防要求。主要表现在报警系统失灵、灭火器配备数量不足或失效等;学生宿舍内可燃物过多、安全通道不畅通、安全应急出口堵塞或上锁、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不齐备等;电力配备落后、电气线路老化严重等。这些设备和环境的不安全状态给学生宿舍消防安全留下了导致火灾的危险源。

高校校园总体安全防控体系不完善,学生宿舍缺乏门禁管理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学生宿舍区防盗基础设施差,投入不足,宿舍门、储物柜不具备防盗功能。在客观条件的限制下,宿舍管理人员对宿舍的安全监管力度和效果也受到严重的限制。

3高校宿舍安全管理缺陷

部分高校对安全工作不够重视,对宿舍安全管理存在错误认识,在安全知识“进校园、进课堂、进宿舍”宣传教育方面与实际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对学生的安全宣传方面仅停留在喊口号、贴标语的初级阶段,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只是通过开班会、讲座或活动来解决,并没有正式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不按时举行消防应急演练,造成学生安全知识碎片化、安全意识不强、安全能力不高。

有些高校对校园安全管理理念不够清晰,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制度形同虚设,没有有效开展监督检查、指导协调校园安全工作。少数相关职能部门安全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替岗、缺岗现象时有发生。对学生宿舍的安全检查流于形式、浮于表面,这种安全检查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更使宿舍危险源被忽视,不能得到及时整改;对存在的宿舍危险源不能及时发现和消除,使得宿舍安全事故更加容易发生。

少数宿舍管理职能部门不重视安全设施的建设和有效维护,造成安全设施陈旧、宿舍电线老化、消防器材过期、报警系统失灵等系列严重情况。少数宿舍管理人员在发生火灾时不会正确使用消防设施,不知如何避险逃生,更谈不上从容指挥、引导学生按要求疏散。这些行为都是典型的宿舍安全危险源。

三高校学生宿舍危险源辨识方法

总的来说,高校学生宿舍危险源的存在主要有上述三种形式,但很多宿舍危险源不是很容易就被人们发现,要采用一些科学的方法进行辨识。学生宿舍危险源辨识是控制学生宿舍安全事故发生的关键所在,只有识别出学生宿舍危险源,找出导致学生致宿舍安全事故的根源,对其可能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价,才能有效控制学生宿舍安全事故的发生。学生宿舍危险源辨识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现场观察、安全检查等方法。

1学生宿舍危险源问卷调查

在经过系统的安全知识培训之后,组织学校安全管理部门、宿舍管理部门和学生,根据所观察到的学生不安全行为、宿舍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管理缺陷等,按照危害类别填写危险源清单报安全管理职能部门。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宿舍危害因素,职能部门也可以编制“学生宿舍危险源辨识调查表”,对某个学生宿舍区域的危险源进行辨识,主要调查内容包括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是否发生过事故、发生事故的原因等。

2学生宿舍现场观察

一般由本校安全管理专家、辅导员和学生组成现场调查组,对学生宿舍所有区域逐一进行现场调查。调查组在现场观察到的情况可随时与相关人员沟通,从而能快速准确地辨识出宿舍危险源。如到某个学生宿舍,可以看宿舍是否有大功率电器、有没有乱拉电线等问题;在走廊可以看到是否有合格的灭火器材和操作规程,是否有严禁烟火警示标识,可询问宿舍管理人员是否了解应急程序、紧急逃生方法等。

3学生宿舍安全检查

安全检查表是指为了系统地辨识与诊断高校学生宿舍某一区域或管理组织措施的安全状况而事先拟好的问题清单。也就是事先把学生宿舍安全管理按工作流程行为特征或部件进行分解,然后收集相关的国家及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学生宿舍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学校规章及公认的安全要求,确定检查项目和标准要求并列出清单,根据学生宿舍危险因素清单,从有关的上级主管部门安全技术文件要求中逐一找出对应学生宿舍安全要求以及达到安全指标应采取的措施,形成相对应的学生宿舍安全检查表。一般检查表所采用的内容包括:检查内容或项目、安全要求、检查方法、检查结果。

四学生宿舍危险源所带来的风险评价

风险是发生危险事件或有害暴露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健康损害程度的综合度量。学生宿舍风险评价是应用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与方法,以实现高校学生宿舍安全为目标,对学生宿舍存在的危险及有害因素等进行辨识与分析,从而判断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以及其严重程度,评价危险源带来的风险大小,确定是否可接受的过程。

风险评价是高校学生宿舍安全管理机制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其目的是对现阶段学生宿舍的危险源所带来的风险进行评价与分级,根据评级结果进行风险控制,从而取得优良的高校学生宿舍安全绩效,以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1定性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主要从估计学生宿舍事故伤害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两个方面对风险进行分级。可能性分为极不可能、不可能和可能三级,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微伤害、伤害和严重伤害三级,与上述分级相应,风险级别也分可忽略风险、可接受风险、中度风险、重大风险和不可接受风险。危险等级的划分一般是凭以往的经验判断,或多或少难免带有局限性,各高校具体应用时需要根据各自的安全管理水平、宿舍环境及学生的安全知识、意识和能力状况予以修正。

2定量评价方法

针对学生宿舍不同区域或学生宿舍安全管理活动,可使用不同的风险定量评价方法。常见的风险评价工具和方法有作业条件评价法(LECD法)、矩阵法、预先危害分析(PHA)、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FMEA)、风险概率评价法(PKA)、事件树分析(ETA)等等。

在进行风险评价时不仅考虑敏感学生(如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等)和能力脆弱学生(如大一新生等),还要考虑可能暴露于特定危险源下的学生的数量,对于可能导致大量学生伤害的危险源,如宿舍火灾,即使这种严重后果发生的可能性较低,也要予以仔细考虑。

五学生宿舍危险源的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和学生宿舍安全管理目标,提出风险控制方案,实施运行控制,检查落实完成和遵守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持续改进高校学生宿舍安全管理绩效。

1高校学生宿舍风险控制原则

对于学生宿舍不可接受风险与重大风险,高校必须马上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直到风险消除或达到学生宿舍正常运行可接受的程度后,才能开始正常的宿舍管理工作。对于学生宿舍存在的中度风险,需要保持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不断对其监视与测量,以防止该风险变大,超出高校可容许范围。对于可接受和可忽略风险,一般不需要另外的控制措施,但要考虑其改进措施,需要检测来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得以维持。

风险控制措施或风险控制措施改进应遵循控制措施层级选择原则。首先选择消除学生宿舍危险源,比如可以通过改变最初的设计来消除危险源,如重新设电气线路。其次是降低风险,包括替代(用电热水器代替燃气热水器等)、工程控制措施(安装视频监控系统、防盗门、柜等)、标示、警告或管理控制措施(安全标识、安全制度、进出许可证等)等。最后采用个体防护装备(防火面罩、手套等)。

2确定学生宿舍安全目标与管理方案

为了将高校学生宿舍危险源所带来的风险消除或降低到可接受程度,高校应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并考虑上级主管部门及法律法规关于学生宿舍安全管理的要求,在高校内部学生管理和宿舍管理部门、各相关岗位建立、实施和保持形成文件的可测量、可考核的学生宿舍安全目标。

目标要包括高校的三项基本承诺,分别是防止人身伤害与财产损失、符合适用法律法规要求、高校应遵守上级主管部门其他要求,以及持续改进安全管理绩效的承诺。学生宿舍安全管理目标的实施,要通过策划和实施一个或若干个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来实现。管理方案要把相应职责落实到具体的部门或人员,以保证方案的实施,还要规定实现安全目标的方法、所需的人力物力资源以及完成时间,以确保方案的可行性。

3对教职工和学生开展安全培训,提高安全意识与能力

为了做好学生宿舍安全工作,需要高校相关岗位工作人员和全体学生积极行动。当然前提是所有人都意识到积极参与学生宿舍安全管理的重要性,高校各相关岗位和全体学生在学生宿舍安全管理机制建立和运行过程中都承担着特定的职责和任务,为使其正常运行,每个人都必须具备完成其工作任务的知识、意识与能力。学生宿舍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及控制的过程是各相关岗位人员和全体学生参与体系建立的重要标志。通过开设安全课程或讲座,让每位学生和相关人员了解自身工作、学生和生活中存在的危险源及风险,提高应对能力,使学生宿舍安全管理工作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

4建立学生宿舍安全三级监控机制

学生宿舍安全监控是高校学生宿舍安全管理机制主体框架的核心要素,是管理机制运行的重要保障。可分为三级监控,第一级为学生宿舍安全绩效监视与测量,包括对管理方案、安全目标满足度、风险控制结果与成效、学生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的监视,对学生宿舍区域设备、设施的监视等等。第二级为内部审核,高校定期对学生宿舍安全管理机制运行状况做出评价,发现问题集中解决。第三级为管理评审,由高校领导层对内部审核结果、安全目标实现程度及持续改进的要求做出判断和调整。三级监控机制在内容上有所交叉,互相补充,保证了高校学生宿舍安全管理机制的持续适用、充分与有效。

5学生宿舍应急准备和响应

在进行学生宿舍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时,已考虑到潜在的事件和紧急情况相对于正常情况而言,可能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和后果。高校应主动评价学生宿舍潜在的安全事故和应急响应需求,要建立并保持联动应急计划和程序,规定事件和紧急情况发生时的应急办法,提供充足的应急设备。同时要定期在宿舍区进行应急预防演练,测试其响应能力,评价应急和实际演练的效果。一旦学生宿舍发生火灾事故等紧急情况,应根据应急计划和程序做出快速响应,预防或减少由此产生的影响,这也是预防为主思想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GB/T28001―2011)[S].2011.

安全风险分级防控篇(9)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进入一个新的重要发展机遇期,作为海南省的省会城市,海口市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快速发展建设期。随着城市发展的进一步深化,海口市城市人口密度将越来越大,建筑物越来越密集,道路交通和能源设施布局也越来越复杂,加上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海口市将积聚越来越多的危险源,甚至是重大危险源,根据对2000年至2009年的海口市火灾统计[1],海口市的火灾呈现出多发性、破坏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和趋向。进行城市消防风险评估对科学有效地进行城市消防规划、部署和制定消防法规,对于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保证和促进作用。

一、城市消防风险评估

(一)消防风险定义

本文引用了2004年联合国环境减灾署关于风险的定义[2],将城市消防风险定义为火灾与城市脆弱性之间相互作用而导致公民人身、财产、公共安全等受到侵害以及经济活动中断、环境破坏等有害结果或预料损失发生的可能性。以城市为基本评价单元的城市消防综合风险评估涵盖火灾危险性、脆弱性以及防控火灾能力的三个内容。

(二)城市消防风险分析

1、城市火灾危险性分析

据我国历史上发生的火灾统计,可以看出,诱发城市火灾的各类因素,诸如城市用电、燃气管网、易燃易爆化学物品单位等的诱发性越强,则城市火灾危险性越大,火灾风险水平越高。

2、城市脆弱性分析

气象因子与火灾发生和发展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相互关系,其中相对湿度、降水量和风速等是最直接相关的因素。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经济、人口、现代化建筑、社会财富等集中的城市特点更加突显,一旦发生火灾,尤其是重特大火灾事故,不仅容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而且容易产生严重的社会影响和政治影响。城市的脆弱性增强,风险水平增高。

3、城市防控火灾能力分析

安全风险分级防控篇(10)

中图分类号:F83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6)12-0072-04

课题组组长:曹协和

课题组成员:陈琼列 宁艳茹 陈 颖

国库资金是国家资金,一旦国库资金发生风险,不仅是资金损失的问题,还涉及到支付清算和金融稳定,影响经济金融的不稳定,破坏政府的声誉和形象。国库资金风险是指国库部门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发生使国库资金被延解、挪用、占压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而国库资金风险防范体系是指为防范国库资金发生损失而形成的对相关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应对的一系列具体制度、程序和方法的整体。2004年11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了全国国库风险防范电视电话会议,显示了人民银行对国库工作的重视和加强国库风险防范、杜绝国库案件的决心。当前,建立并健全国库资金风险防范体系,防范国库资金风险,保障国库资金安全,成为各级国库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国库资金风险状况的特征

1.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推行,国库支付风险日趋集中。随着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库通过额度控制管理进行单一账户体系间财政资金支付清算,国库支付风险日趋集中。

2.国库直接加入现代化支付系统,资金清算风险成为国库风险的重要环节。国库加入现代化支付系统汇划清算,拥有自己独立的联行行号和清算方式进行资金划转,从一个相对封闭、间接的资金清算体系转换到一个开放的、直接的资金清算体系,国库资金的出口增加、风险点增多,防范国库资金风险的责任加重。

3.国库业务电子化的迅速发展,产生新的国库风险。从国库2.0版核算系统的应用,到目前各地横向联网和纵向数据集中的开发建设,国库会计核算对计算机的依赖性逐渐加深,网络、计算机以及系统安全成为国库风险的重要内容:如计算机病毒、网络非法侵害、应用系统本身设计缺陷、系统的内部控制功能不足,等等。

综上所述,国库具有较大的风险聚集性,而这一问题的提出,要求建立国库资金风险防范体系,从而保护国家的利益,实现“零风险国库”,同时提高国库运行效率。

二、国库资金风险产生的根源

近年来,低效率运行、监守自盗、代而不理以及与财政和税务的合谋等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在国库时有出现,这些国库资金案件的主要特点是:一是作案手段多样化,有截留资金、做假账、伪造单证、挪用税款、涂改票据、收入不入账等;二是内外勾结作案增加;三是县市支行是国库案件的高发区。深究根源,主要表现在:

1.道德风险是主要源头。主要表现为职业理想淡化,风险防范意识不强;责任感缺失,“不求无功、只求无过”;职业纪律观念淡薄,有章不循、执章不严,违规操作时有发生,给国库资金安全带来严重隐患。

2.国库管理体制和手段仍未健全。一是国库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目前国库机构体系庞大,有些基层国库存在错位、缺位、定位不当等现象,人民银行县市支行正在进一步改革当中,在机构变更、业务交接与人员精简过程中蕴藏着较大的风险。二是国库责权定位存在缺失。监管是国库基本职能,但法律、法规赋予国库部门对国库业务相应的监督检查权和相应的处罚权不够明确。三是国库管理手段仍未健全。上下级国库除考核评比外缺少有效管理手段,国库风险防范力度需进一步加强。

3.制度控制缺乏刚性。一是制度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不够,如按照国库岗位“四个不能兼”、“四个不得参与”的规定,国库人员至少要配备6-7人,而基层国库人员却无法满足这一要求,使得这一严密的岗位配备制度在基层国库具体实施中难以落实到位,风险防范大打折扣。二是制度存在漏洞,如预算拨款、退库凭证作为财税部门支付库款的主要凭证,未列入重要空白凭证管理,形成潜在的风险。三是制度执行不严。

4.制衡机制失衡。我国就国库资金的收纳、管理、支付任务分别委托税务、人民银行、财政三家承办,表面上看,这种“三位一体”式的安排是一种相互制衡的制度安排,达到了层层约束、环环相扣的目的,但实际则不然。由于三个部门之间长久的合作变得过分信赖,导致有些地方对账流于形式;由于人民银行经理国库是国家委托的,而财政与地方税务部门更多体现地方政府意志,因而有时会产生利益冲突。这样,使非常稳定的“硬三角”由于互相之间的缺位而变成“软三角”,为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5.监督检查机制乏力。一是监督行为有限性,日常检查忙于应付,缺乏环环相扣、相互监督的动态监督机制;二是惩戒机制不够,监督者无法将监督检查的结果和对经理国库人员的奖惩有机地挂钩起来。

针对国库风险防范面对的形势,中国人民银行召开了全国国库风险防范电视电话会议,国库风险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和重视。而且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年下发了《国库资金风险管理办法》,同时,经过广泛研究,中国人民银行在2005年重新修订了《国库会计管理规定》、《国库会计核算业务操作规程》、《资金清算业务处理手续》“三个办法”,突出了国库风险防范的要求,从制度上对国库风险防范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安排和部署。

三、建立健全国库资金风险防范体系的路径

1.建立良好的国库资金风险防范环境。坚持实行委托制国库管理体制,即国家委托人民银行经理国库。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优势在于:一是人民银行负责国家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可以方便、高效地实现预算收入缴纳和库款支拨;二是人民银行作为国家银行,不以赢利为目的,没有商业性风险,有利于国家财政资金的安全;三是人民银行是国家机关,实行垂直管理,可不受或少受外部因素的影响,有利于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监督。从审慎性的角度来看,国家与人民银行达成的法律上具有可执行性的契约可以克服道德风险问题和机会主义行为,可以保证国库资金的安全。但这种委托制也存在一些制度缺陷,如基层国库业务量成倍增加与国库人员相对较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商业银行制度造成商业银行一身两任,资金风险隐患较大等。所以要完善人民银行经理国库这种委托制,一是要结合近年来国库业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修订《国家金库条例及实施细则》,以国库风险防范为核心,赋予国库部门在人民银行中的相对独立地位,并授予国库履行监管职能的建议监督检查权和建议处罚权;二是改善基层国库的工

作条件,健全基层国库队伍,提高基层国库的工作质量;三是进一步研究如何从源头上控制资金风险在商业银行的分散性。

2.建立高效科学的内部控制。高效科学的国库内部控制可以概括为“三道防线、四条原则、五个要素”。(1)“三道防线”是:以岗位双人、双职、双责为基础的相互制衡的防线;相关部门、相关岗位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的工作程序的防线;以内部事后监督部门对各岗位各项业务的全面监督和反馈的防线。(2)“四条原则”是:全面性原则,即内控制度必须全面系统、完整覆盖国库内部管理各个方面以及业务流程和操作环节;分级负责原则,即国库主任、国库部门负责人、国库会计主管、国库经办人员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重点监控原则,即对重要业务环节的风险点作为关键点予以重点监控;成本效益原则,即内部控制的操作以经济性为限制条件,实行内部控制所产生的效率和效果应与为此而投入的成本之比呈合理状态。(3)“五个要素”是:岗位职责明晰、业务制度操作规程完备、授权分责合理、制度执行严格和内部检查考核高效。内部控制的目标是确保国库会计核算业务的全过程得到全面控制和相互制约,控制程序和措施渗透到各个岗位和环节,岗位设置和职责分工适当交叉并互相牵制,并突出四个控制点:关键人、关键岗位、关键事项、关键工作环节,做到有章必循、违章必究、令行禁止。

3.建立合理的国库资金风险防范流程。国库资金风险防范的流程是根据风险事件的进程对国库资金风险采取识别、排查、评估、控制等措施,保障资金安全的过程与行为(见图1)。

(1)风险识别。要想防范风险,首先要进行风险识别,识别风险就是主动地寻找各种潜在风险源。国库资金风险识别是整个防范体系工作的基础,必须考察国库会计核算的所有环节,全面掌握国库会计核算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如管理风险、操作风险、技术风险等。

(2)风险评估。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评估国库资金风险状况。主要是通过建立国库资金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对风险形成的各个因素逐项进行分析评估,计算出综合加权风险值,评定风险等级,并以此来制定风险防范措施。

(3)建立国库资金风险监测指标体系。首先是确定选取监测指标的原则,确定监测指标的原则应是预警和防范性原则;充分性原则;灵敏性原则。其次是在上述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国库会计核算业务的特点,编制出国库资金风险监测指标表,见表1。

(4)确定评价值指标的方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衡量监测指标,一是重要性,即风险水平,按10分计算,10分代表风险水平最高,依次类推。二是风险级别,即根据重要性和可能性水平确定指标的风险状态,分为四种:I类权数为100%,表示这类风险会导致重大损失,资金损失非常大,Ⅱ类权数为80%,表示这类风险会导致一定的损失,并带来较大影响,Ⅲ类权数为50%,表示这类风险损失较小,但有安全隐患,Ⅳ类权数为20%,表示这类风险一般无碍大局。根据此方法,判定国库资金风险水平。根据风险监测指标体系的重要性水平和风险级别,确定整个部门的风险值,计算公式为:风险值=∑(重要性水平一指标值)×权数。然后对国库资金风险进行综合评价。根据风险度的计算结果作出国库资金风险等级的综合判断,并发出风险警报。

4.强化国库资金风险控制系统。(1)建立风险控制系统。把国库资金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导入程序化管理,运用系统参数采样功能,对监测指标进行分析比较,划分风险等级,自动计算国库资金风险度;预警结果通过计算机系统发出风险警报,促使其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防止国库资金风险的产生;保存每个国库部门的风险资料信息,达到动态查询、浏览、掌握、分析和对比,实现对国库资金风险控制电子化、程序化的目标。

(2)就监测的明细指标来看,根据选定指标的重要性等级实施“高风险实施强有力控制,低风险实施低成本控制”,明确每一个监测的明细指标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形成文件化的“风险控制措施一览表”,明确防范风险的标准、依据、方法,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风险控制机制。

(3)就风险度状态表来看,依据计算的风险度的大小,确立合理的风险控制措施。对于一级风险,应进行常规监控,指出其存在的薄弱环节,采取预防措施及时规范会计核算行为;二级风险要加强对其非现场分析与现场检查,督促其加强风险管理,并进行局部的调整;三级风险应立即对整个会计核算工作进行风险评价,通过书面或谈话的方式,着重对风险隐患限期进行整改,降低风险以消除风险隐患;四级风险应立即执行风险预警和预案,进行危机管理,同时上报上级部门,并立即采取措施,协同消除灾难事件的发生。在日常工作中,应关注监测指标的变化情况,若风险值出现大的波动,风险资金大幅增加,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紧急措施,消除风险隐患,确保国库资金的安全性与完整性。

(4)建立充分的国库资金风险防范信息沟通方式。信息沟通是国库资金风险防范体系运转的必要条件,应确保有关业务运行和管理活动中的各类信息可靠、及时、可获得,同时保证信息的沟通渠道顺畅。一方面,对风险评估后的结果要实行公开透明制度,及时通报风险状况,使各级领导和各岗位人员能及时了解风险管理情况,确保相关信息及时准确传递;另一方面,各岗位人员有责任将存在的风险问题、风险控制的意见和建议等动态信息反馈给国库主管人员和上级部门。

5.从风险管理上改进工作机制。国库资金风险防范流程的着力点可以放在风险管理上,即把单纯的合规性防范向以风险性防范为主的方向转变:研究和确立风险防范战略;按照风险管理战略的要求改革国库组织架构,向“流程国库”转变;建立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为风险管理提供基础支持;按照识别、评估、控制风险的管理流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程序和操作规程。

(1)构筑“人防”体系。一要做到人员管理和风险管控相结合,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防止内盗案件是防范国库资金风险根本所在。二要做到目标管理和过程管控相结合。做到“制度、操作、执行”三严密,只有每项业务过程、各个操作环节都达到程序化、标准化、责任化,才能使高风险环节得到强有力的控制。

(2)建设“机控”工程。主要是做到业务过程全自动化,尽可能减少业务处理人工干预度,是降低差错率和规避风险的重要方法。加强财税库横向联网建设和纵向数据集中建设,实现财税库行及上下级国库的信息共享,减少凭证传递和数据重复录入的失误,消除财税库行之间的信息间隙,提高国库数据信息的及时性、安全性和使用效率。将各类风险的防范措施和业务操作制度转化为计算机系统内在的具体要求,利用提高计算机的软件水平来强制国库人员规范业务操作。

安全风险分级防控篇(11)

中图分类号: TU7 文献标识码: A

建筑施工重大危险源泛指在施工活动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不可容许或不可接受危险、容易造成重大事故的所有常规活动(包括正常的施工/安装、过程、场所和服务活动)、非常规活动(如临时抢修活动等)、环境条件(如施工现场作业环境与条件)、作业场所内的设备设施、所有进入作业场所内人员的活动及其它不安全因素。如不能及时辨识出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就有可能升级为重大事故隐患,甚至酿成事故,危害员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给企业和个人及其家庭造成巨大的精神伤害和物质损失。因此,必须做好重大危险源的动态辨识与分级防控工作。

一、重大危险源的逐级辨识与评价确认

重大危险源辩识与风险评价流程:辩识危险源,编制《危险源辩识一览表》采用综合评议法,评价危险源确定重大危险源,建立《重大危险源及其控制计划清单》危险源的评审修订。要逐级成立由安全、施工、技术、质检、职业卫生、材料设备等相关人员组成的危险源辨识小组,成员应具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相应的安全知识。灵活运用工艺流程识别法、现场观察法、询问与交流、查询有关记录、安全检查表法、事故案例类比法等辨识方法,遵循先“项目部分公司总公司”自下而上辨识,再“总公司分公司项目部”自上而下整合的原则,通过对照有关标准、规范、检查表,依靠辨识评价人员的经验和观察分析能力,逐级进行辨识与评价。

首先,项目部要按照工艺流程逐项确定各个环节的关键点以及存在的危险源。同时,还要针对工程的周围环境进一步识别,即工程施工中对周围环境以及周围环境对工程施工所带来的危险源。采用综合评议法对识别的危险源进行评价,重点考虑事故可能出现的几率、处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及事故后果的轻重三个方面,兼顾建筑业的主要伤害如高处坠落、坍塌事故、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触电、中毒和窒息及火灾事故等,确定风险的大小,然后根据风险级别确定是否为重大危险源(表1)。经整理汇总后认真填写《危险源辨识一览表》(表2)。

表1风险等级与危险源级别对应表

序号 风险等级 具体内容 危险源级别 备注

1 不可容许风险 只有当风险降低时才能开始工作。如果无限的投入资源也不能降低风险,就必须禁止工作 重大

2 重大风险 直到风险降低后才能开始工作。为降低风险有时必须配给大量资源。当风险涉及正在进行中的工作时,就应采取紧急措施

3 中度风险 应努力降低风险,但应仔细测定并限定预防成本,并应在规定期限内实施降低风险措施,在中度风险与严重伤害后果相关的场合,必须进行进一步的评价,以更准确地确定伤害的可能性

4 可容许

风险 不需要另外的控制措施,应考虑投资效果更佳的解决方案或不需增加额外成本的改进措施,需要监视来确保控制措施得以维持 一般

5 可忽略

风险 不需要采取措施且不必保留文件记录

注 具备以下条件的均应判定为重大危险源:①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②曾发生过事故,且未有采取有效防范控制措施的;③相关方有合理抱怨和要求的;④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危险的错误,且无适当控制措施的;⑤可能导致重大风险的管理失误、缺陷、措施不合理明显或突出的

表2危险源辩识一览表(样表)

单位:×××

序号 作业活动 危险源/类别 可能导致的事故 现有控制措施及有效性 风险级别

1 基础施工作业 基础护壁强度不够且未对基坑进行监测 设备设施缺陷 坍塌 按目标及管理方案的要求、运行控制程序及施工方案进行监管 重大

2 高处作业 临边护拦高度低于1.2米,没用密目网遮挡 防护

缺陷 高处坠落 按规范进行监管 一般

填表人: ××× 审核人: ××× 填表日期 :×年×月×日

重大危险源确定后,项目部要建立《重大危险源及其控制计划清单》(表3)实施有效控制,连同表2上报分公司。由于建筑业不安全因素具有不确定性,所以重大危险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还要根据工程的进展情况、所涉及到的部位以及周围环境变化情况再次识别,明确(确定)下一阶段所涉及到的部位、危险源的情况,做到数量明晰,有的放矢,针对性强,才能保证措施到位、人员到位、资金到位,永不失控。

表3重大危险源及其控制计划清单(样表)

单位:×××

序号 作业活动 危险源/类别 可能导致的事故 风险级别 风险控制措施计划

1 施工作业 无安全施工方案、技术措施、技术交底 管理

缺陷 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触电/起重伤害/机械伤害/倒塌等 重大 依据目标及管理方案的要求、运行控制程序及管理制度制定相应方案/措施,按要求交底、监管

2 施工用电 外电防护小于安全距离且防护不符合要求 违章作业/防护缺陷 触电 按照目标及管理方案的要求、运行控制程序、有关规范及施工方案进行交底、监管

编制人/日期: ×××审核人/日期: ×××

其次,分公司要在项目部识别确定的重大危险源基础上,利用定期检查时机,根据下个时期各工程生产进度安排,结合危险源辨识方法,对各施工现场所存在的重大危险源及控制情况进一步确认,确定出分公司级重大危险源,按表2和表3整理后填报总公司。最后,总公司根据分公司确认的重大危险源,结合定期检查,对分公司辨识出的重大危险源再次进行识别、筛选。对深基坑、高大模板工程、大型设备安拆等可能造成事故、特别是事故一旦发生,后果严重乃至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甚至生存的,均纳入总公司级重大危险源。

被确认为总公司级重大危险源的,分公司所涉及到的,必须列为本级重大危险源进行控制;被确认为分公司级重大危险源的,项目部所涉及到的,必须列为本级重大危险源进行控制。

二、重大危险源的分级防控与动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