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环保知识小课堂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3 17:20:50

环保知识小课堂

环保知识小课堂篇(1)

二、探究有效预习与音乐环保教育的关联

提倡环保,首先我们应该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就是要学习环境的知识,首要应该学习的是环境被破坏之后给地球上的生命带来的严重危害知识,当人们看到危害了,自然而然就会想办法进行预防和保护,因此说环境危害的宣传,对于人类自觉成为环保公民是至关重要的一项研究课题。环保问题是全人类的一个大问题,对于青少年儿童也不例外,从小接受环保教育,学习丰富的环保知识,会使他们成为环保教育和宣传的主力军,通过中小学校的音乐学科教学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科研课题,一直被很多教育工作者关注和探讨,音乐课堂具有育人的优势,它能很轻松地带领学生走进感性的精神世界去学习知识,并且体验深刻、理解透彻,因此,音乐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通过实践发现,音乐学科的课前有效预习是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尤其是环保教育的内容很多,知识涉及面广,不是教师在课堂上利用短暂的几分钟、十几分钟的学科渗透就能讲透彻、说明白的问题,知识的学习是有连贯性的,大量的知识链接还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去获得,而课前有效预习就是一个更有效的学习方式,它是课堂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预习可以说是音乐环保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模式、在音乐环保教育课堂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臭氧层被破坏的问题,这个问题中就涉及到了各个方面知识,首先要了解臭氧层的概念,然后我们还应该学习的是臭氧层对我们地球生命和物质的作用有哪些?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臭氧层可以阻挡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过量的紫外线对地球生命会造成巨大的伤害,会使人和动物的身体免疫力下降而产生各种疾病,如眼睛失明,皮肤癌症和各种传染疾病等,得了病,我们往往去找医生诊断开药,短时间缓解一下表面的症状,其实是治标不治本的,免疫力下降对人体伤害是全身性的疾病,要想根治,必须从源头上找原因,找到破坏免疫力的臭氧层,这是我们健康的保护伞,找到破坏臭氧层的因素,进行预防和治理才是关键。这就开始涉及了更多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我们要想了解,必须要进行学习,这么广泛的知识领域,依靠音樂课堂进行渗透讲解,显然是不够的,只能依靠课余时间去探知,然后加以整理和总结,再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分析,才能保证环保知识具备完整的链条,只有环保知识理解的透彻,才能有效激发环保的意识,产生动力去真正治理好我们的生存环境,可见,有效预习在音乐课堂环保教育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环保知识小课堂篇(2)

伴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发现,环保问题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环保问题主要呈现为教学中的一个热点。笔者认为,环保问题是未来社会每天都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如果在初中阶段就善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有助于学生今后养成环保的习惯,为环保做出积极贡献。生物学科是一门与环保问题息息相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门学科,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生物课堂有效教学来渗透环保意识,以下是笔者关于在初中生物课堂中渗透环保意识的几点探索和研究:

一、讲解现实问题,建立基本环保理念

在初中生物教育中,对环保意识的培养首先需要通过相关现实问题的讲述来做引入,通过真实的社会环保问题做案例分析。在现实问题的讲述中力求生动形象,让学生能够对环保中的细节问题有深入的知晓,而不是肤浅的停留在表层现象中。如雾霾问题,充分的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危害以及我们可以做的环保工作。告知学生雾霾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以及近年来人们呼吸道疾病或者相关疾病的上升情况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减少雾霾就是挽救生命的举措,同时让学生有效的知晓到生活中我们所做的加重雾霾问题的有害行为,从而做好有意识的预防。而对于环境资源问题,如水资源、植被资源、动物资源等,让学生了解当前相关资源的污染、破坏和枯竭状态,以及相关破坏所引发的全球性问题,让其问题严重性上升到人们的生存。如水污染所导致的人类疾病以及生活质量下降等,可以说明现在工业污染对水资源的破坏,让学生明白现实环保问题所涉及的生活方方面面,让学生对于环保有充分的常识性知晓,而不是片面的理解环保,或者对于环保内容理解较为局限单一。同时通过现实问题的列举,提升学生自身的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让生物教育可以达到活学活用,而不是仅仅的书本理论教育,更多的是倾向于现实生活的实用主义。而具体内容的讲述,还可以配合影像资料来辅助,如通过纪录片或者新闻报道内容材料做讲解,让讲解内容更加的形象生动,且具有更高的说服力。

二、利用实验课渗透环保意识

生物实验课所用的实验材料都来自周围的环境。这些材料如何选取、到哪里取、取什么部位,无一不包含着环保教育的素材。例如,教育学生不能选珍稀动物,在对实验效果影响不大的情况下,尽量选择一些对生物或大自然没有影响的材料。而采摘植物的叶片时,要找一些枝繁叶茂的植物,采摘时要用枝剪而不能随意用手去摘。又如,新教材中去掉了动物的解剖实验,取而代之的是饲养小动物。还有在做完“光对小鼠生活影响”的探究实验后,教师应告诉学生千万别忘了给小鼠找一个温馨的家。在这些细微之处,逐步渗透培养学生保护小动物,珍爱生命的情感。环保教育要重引导,忌灌输,只要教师注意挖掘实验课中环保教育的材料,将环保意识渗透在生物课堂并非难事。

三、实践环保行动

对于学生来说,要勇于实践环保行动,否则再多的意识也是空谈。环保行动与生物课堂紧密联系,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要积极利用生物课堂教学的契机,引导学生投入环保行动之中,具备环保意识、实践环保行动。

环保教育不仅呈现在课堂内,更体现在课堂之外,业余我引导学生积极争做环保卫士,每个学期评选出一名环保卫士,在荣誉心和自豪感的建立下,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实践环保行动。在教学中,我也会抽出一些时间,带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区,运用所学的生物知识,撰写调查报告,对社会中出现的一些环境污染现象,运用生物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引导人们具备环保意识,践行环保行动。

四、培养环保习惯

环保习惯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是长久之事,有效的教学课堂,也只有将习惯注入到学生的习惯培养之中,对于学生来说才是终身的有效教学,这种有效教学,才是有价值的,才是注入了学生生命的。环保习惯的培养,要积极运用生物课堂,将环保习惯的培养通过日常的生物课堂教学折射出来。

在课堂上,我还积极鼓励学生列举自身遇到的环境破坏现象,有的学生说,农村大量燃烧秸杆造成了环境污染;有的学生说,镇上的化工厂直接将污水排到小河里,原先清澈无比、鱼虾成群的小河现在臭不可闻、生机全无;有的同学说,我们村头的垃圾都成堆了,也没人管;还有的学生说,家乡的树木越来越少了,都被砍伐卖掉了……然后笔者给学生设定角色,如果你是环境问题所在地的干部,或者你是环境保护部门领导,面对这些环境问题,你会怎么做?从而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引导,学生将课本学到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相结合,进一步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树立了环境保护意识。

环保知识小课堂篇(3)

美术教育培养学生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美的心灵。在美术教育中渗透环保教育能使学生在发现美的同时想到如何维持美,在欣赏美时懂得如何保护美。在美的情感体验中不断提升自己,陶冶情操,成为一个具有现代素质的接班人。

一、在绘画课上引导学生关注环保以及渗透环保知识

在美术课程的教学中最多的就是绘画教学,因此,在绘画教学中渗透环保知识的教育以及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在绘画课上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渗透就只能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想象来实现。在开始上课之前,老师可准备一些与环保有关的图画或是音乐,在进行课堂讲解之前就可以将准备的图片或是音乐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融入那个意境中去,让学生去体会好的环境与坏的环境对自己的心情会有什么不同,然后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最后老师可以针对图片或是音乐和学生所谈的感受进行讲解,从而使学生能够了解环保的重要性。例如,在苏教版的小学美术课程中,第四册的第五课和第七课是《动物朋友》和《我爱树木》,在讲解《动物朋友》这一课时,老师可以准备一些小鸟的叫声或是大自然的一些声音的音乐来播放,让学生感觉自己身临其境,然后让一些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还可以用一些有对比性的音乐让学生感受一下,这样就可以很直观地向他们说明环境的重要性。在讲解《我爱树木》这一课程时,老师也可以利用环境优美、绿树成荫和到处一片狼藉、没有什么绿色植物、环境极差的两幅反差很大的图画向学生说明树木在自然环境中和人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然后呼吁学生爱护环境、保护树木,并且让他们有机会对他人进行宣传。

对于小学生而言,与保护环境有关的知识还是需要有人告诉他们的,否则他们可能就不会明白自己该怎么做。因此,在美术课堂上向学生传授保护环境的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实践,也能更好地保护环境。

二、在手工课堂上引导学生“变废为宝”,进行环保教育

在美术课程的教学中,有很多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工艺品,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非常有利的,因为在课堂上制作手工艺品的时候会用到很多材料,而对于所要用到的材料,老师可以在开学上第一节课的时候就要求学生将平时不需要的一些废旧的东西收集起来,以便在上手工艺品制作课时有材料可以用,这样不仅可以变废为宝,而且还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自己在制作时变废为宝的过程,体会制作手工艺品以及环境保护的乐趣。老师可以向学生讲解这样做的好处,也可以鼓励学生将这些变废为宝的手工制作带到生活中,减少废品的丢弃,让学生明白这样做不仅可以使生活更加有趣,还可以保护环境。

三、让课堂教学与活动相结合,宣传环保知识

环保知识的宣传包括老师向学生宣传和学生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向其他同学或社会人士进行宣传。而对于小学生而言,一般只能利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向其他同学宣传以及与其他同学进行一个环保知识方面的交流。一方面,老师在向学生宣传环保知识的时候,可以利用在课堂上进行一些活动的方式;另一方面,除了课堂上老师向学生宣传环保知识以外,老师一般都会进行几个班的教学,可以在这些班上选出较好的作品在全校进行一个展览,这样的展览不可能让学生对其作品进行详细的讲解,因此,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与这些作品相关的环保知识列在作品之上,让看作品的同学可以一目了然。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学生对环保知识有更深刻的印象,还可以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也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主动地接受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

环保知识小课堂篇(4)

中学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和环境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 中学阶段正是人生观、道德观形成时期,中学生物课又与环境知识紧密相连,因此中学生物课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培养中学生环境意识的重任。提高中学生的环境素质,以此来带动全社会,提高整个国民的环境意识,保护我们的地球。

1 目标

1.1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态度和价值观,提高环保责任感。 通过环保教育和实践,提高学生对环境污染的认识,增强学生对环境的责任感,使他们自觉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并形成积极参与环境改善与保护的动机。

1.2 使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成对自然、社会的良好态度,养成新的行为模式,树立正确的生存观、发展观。

2 原则

2.1 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课堂教学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对学生的环境教育必须与学生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以鼓励和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责任感,使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2.2 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

将历史上的环境变迁、重大环境事件与当前的环境状况结合起来,起到以古鉴今的作用。

2.3 传授知识与培养意识、价值观相结合的原则。

中小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培养

具从事环保的技能,主要是通过传授环境知识,培养学生对环境、对人与社会的正确态度和价值观、进而使其形成与环境和谐共存的行为模式。

3 实施方法

3.1 利用课堂教学的"载体作用","渗透作用",将环境知识融入课堂内容中。

学校教育是以课堂教育为主的教育,要在学校中进行环境教育,就应该立足课堂,依靠教科书,利用课堂教育这个主渠道,适时、适量、适度地渗透环境教育。由于教材中并没有专门列项注明环境教育的内容要点,而我们又要将环境意识的教育渗透到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中。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保知识点,找出课程内容与环境教育内容的结合点,将环保教育渗入到课堂教学中.

在上课的同时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找准与教材的结合点,避免牵强附会。第二、掌握好渗透的比重和程度,要适时、适量不能过分展开,更不能上成专业课。第三、凡与环境问题确有联系的内容,则要讲清这种联系和关系。

3.2 在课外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

(1)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以及上网来查寻资料,收集数据,把课外的阅读和课堂的知识结合起来,并分析比较解决实际中一些环境污染问题,例:如何治理荒漠,如何减少氟里昂的释放等。

(2)组织学生开展清除校园内的白色垃圾,进行节水节电活动,让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去保护环境。进行"世界环境日"、"植树节"、"地球日"、"无烟日"等等的宣传活动,

环保知识小课堂篇(5)

初中物理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也是保护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学科。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认真学习小组学习法的核心思想,以确保学生在互相交流、自主探究的活动中找到学习物理的乐趣,同时,也为学生物理素养的形成做好保障工作。因此,本文就对如何有效地将小组学习法应用到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进行论述,以确保学生在高效的物理课堂中形成一定的科学素养。

一、小组学习法在物理导入环节中的应用

小组学习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对活跃导入环节,提高导入环节的质量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改变以往开门见山的导入方式,要借助小组学习法来引导学生自主地走进课堂,以确保导入环节质量的最大化实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对高效物理课堂的顺利实现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凸透镜成像”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为了确保导入环节的质量最大化实现,我选择了“小组讨论”导入法,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生活中的凸透镜成像进行思考和讨论,如:照相机是怎样成像的?近视镜和远视镜是一样的吗?放大镜的成像特点是什么?……上述这几个问题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也是依靠学生的已知经验可以得到相关答案的。所以,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在互相交流中补充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组织学生自主总结“凸透镜成像”的特点,这样不仅能够将学生顺势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中,提高导入环节的质量,同时,也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学生顺利地走进课堂。

二、小组学习法在物理教学环节中的应用

教学环节是决定高效物理课堂顺利实现的中心部分,也是直接影响课程价值最大化实现的基础。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要有意识地将小组学习法与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以确保学生在小组交流中轻松地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进而在提高物理学习效率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例如:在教学“欧姆定律”时,为了确保高效物理课堂的顺利实现,也为了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选择了“小组学习法”,首先还是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以确保小组学习法的价值最大化实现,同时,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明确什么是欧姆定律,怎样应用欧姆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等。之后,组织学生带着目标在小组内进行互相学习,并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教材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以帮助学生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如:以小组为单位对“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串联(或并联)总电阻与各电阻的关系”进行讨论,进而帮助学生轻松地掌握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还能在小组讨论、自主体验、自主推导中加深印象,提高能力,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质量,同时,对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也有着重要作用,进而确保课程价值的最大化实现。

三、小组学习法在物理实验环节中的应用

众所周知,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物理理论知识的保障,更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基础。所以,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简单演示的教学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小组互相交流、自主动手实验中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同时,也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做好基础性工作。

例如:在教学“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时,为了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电池、电压表、电流表、小灯泡、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若干”等实验器材自主进行实验。首先,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按照电路图来连结实物图,然后,按照实验步骤记录下实验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小组要分工明确,要确保学生在自主实验中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

环保知识小课堂篇(6)

【课堂重现】

师:同学们,四季是怎样形成的?根据前一节课的学习进行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3分钟后,汇报。

生1:地球公转。

生2:地球倾斜。

生3:太阳的直射和斜射。

师:好的。古人很早就对四季有所研究,打开书本说说是怎样研究的。

学生打开书本,简单讨论

师: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发现?

生:夏季短,冬季长……

师:古人的发现是真的吗?我们用实验来验证。这个实验应该注意什么?

生:椭圆形。

经过简单的谈论,教师安排开始实验……

教师指导一组学生到讲台上进行实验,其余小组分组进行并教师忙于讲台与学生小组之间巡回指导,忙的不亦乐乎……

长达30分钟的实验……

铃声响起……

师:今天的实验我们验证了什么?

生:四季的形成与地轴的倾斜有关

生:与地球的公转有关。

下课!

这是一堂发生在笔者身边的科学课,教师突出了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整堂课教师对于学生的活动并没有任何有效的小结与总结,每一个活动都处于相对割裂的状态,学生处于一种松散、自由的实验活动,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形成良好的知识系统,科学素养的提升也非常有限。

【理论基础】 新课标与建构主义理论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科学课是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学习是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建构主义提倡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它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教师是儿童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习主要通过交互来实现。

作为学生知识建构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着的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实现有效的交互活动,促使学生良好科学素质的形成,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针对小学科学有效总结谈谈自己的一点思考。

一、有效总结的作用

1.有效总结是科学有效学习的“保险箱”。科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以探究活动为主,与其他学科教学形式存在极大的区别,学生往往高高兴兴上课,稀里糊涂下课,对于一堂课到底学的是什么,作为小学生来说无法领会和掌握,因此教师恰到好处的小结与总结对于学生科学知识的掌握尤为重要。是学生形成系统知识、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的保障。

课例一:《杠杆的科学》

师:请2名学生玩游戏。谁会赢?

生:××会赢因为他是我们班力气最大的同学,××是我们班力气最小的。

进行“大力士”比拼,发现反而力气小的同学赢了。

师:为什么我们的猜测错了呢?

生:老师不公平,因为距离不同。××很费力,××很省力的。

师:刚才游戏中的道具科学上我们称之为“杠杆”。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杠杆的科学。

要研究杠杆,必须认识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支撑着杠杆,并围绕着运动的点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点叫用力点。克服阻力的点叫阻力点。

“杠杆”“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对于学生来说一些陌生的科学名词,但是对于《杠杆的科学》教学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科学概念,教师结合有趣的小游戏适时地教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表象,形象而轻松地掌握枯燥的科学概念。很好地处理了课堂的知识重点。

课例二:《谁选择了他们》

场景一:两只墨绿色的青蛙在墨绿色的背景前快乐地跳舞,一起跳到幕布后面;【改变幕布颜色:黄绿色】两只墨绿色青蛙带领4只不同颜色青蛙出场。

师:如果你是一条蛇,你会最先吃掉哪只青蛙?

(扮演蛇的同学抓住了墨绿色的青蛙)

师:为什么?

生:墨绿色的青蛙在黄绿色的环境里最显眼。

场景二:幕布后出现另一只黄绿色青蛙,两只黄绿色青蛙共同跳入幕布;【改变幕布颜色:黄色】两只黄绿色青蛙带领4只不同颜色青蛙出场。

天敌再次出动。

场景三:最后剩下的是与环境颜色接近的黄色的青蛙。

师:通过刚才的表演和青蛙体色演变图,你有什么新的想法?

生1:绿色环境中绿青蛙容易生存,黄色的环境中黄青蛙容易生存。

生2:只有适应环境的生物才能生存下来。

师:青蛙在繁衍过程中,会有一些微小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生物学上称为变异。(板书:变异)这种变异能让青蛙更适应环境,就会传给下一代,生物学上我们称之为遗传(板书:遗传)。

“遗传和变异”是一组生物学名词,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但是作为小学科学教学如果将遗传和变异的规范概念灌输给学生,将会适得其反。教师采用了形象的表演让学生明白,在繁衍的过程中,动物的体色会随着环境的变化,将适应环境的因素遗传给下一代,称为遗传。不适应环境的因素在自然的选择中逐渐被淘汰,而这些微小的变化就称为变异。通过形象的表演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组科学概念。

课例三:《谁选择了他们》

环节一:恐龙与魔鬼蛙的对比引入

环节二:青蛙的去与留(略)

环节三:怎样体形的动物保温效果好实验探究(略)

课堂总结:环境的变化影响了生物的生存,生物通过遗传、变异来改变自身的结构、习性来适应环境。作为地球生物的一员,让我们共同来保护环境,维护生物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因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师通过组织有趣的表演再现了蛙类体色的演变与周围环境颜色的关系,利用科学的对比模拟实验有效地验证了体形与保温效果的关系。但是一节形式多样的科学课堂,带给学生的身心的愉悦同时也给学生带来大量的、零碎的科学信息,这些信息是不稳定的,不牢固的,特别是新旧知识的衔接需要一个及时有效的梳理,因此有效的总结能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引领学生透过游戏、实验的现象看本质,找到本科的精华所在,那就是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科学法则。

2.有效总结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剂”,是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引爆器”。科学探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学生持续的探究热情与强烈的求知欲望的支撑。如果科学课堂仅仅是单纯一个接一个的独立的活动组成,会影响学生探究的热情。因此简洁而精辟的课堂总结是课堂的剂,不仅将课堂环节有效地衔接,而且使学生将对之前的活动热情和情感更好地延续到下一个探究活动当中去。更有甚者可以将课堂的气氛推到最高点。

课例四:《谁选择了他们》

活动:青蛙体色演变表演

师:环境的变化影响了生物的生存,而生物要想更好地生存下去,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青蛙和其它生物都是利用遗传和变异来改变自己适应环境。

师:(出示极地照片)这是什么环境?

生1:寒冷的北极。

生2:面目的白色。

生:在这个环境中的动物应该用什么体色来适应环境?

讨论开展探究实验……

环境的变化与动物生存存在密切的关系,对青蛙的去与留是一个很好的总结和归纳,一张冰天雪地的图片以及不同体形的动物却将话题顺理成章地转移到了体形与保温效果之间的对比实验中去。而强烈的反差不仅缓解了学生课堂的思维疲劳,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探究内容的激情。学生有了之前的知识铺垫,思路也完全打开课堂顿时活跃了许多。

3.有效总结是科学活动得以延伸的“催化剂”。

课例五:《昼夜交替》

课堂结束环节:

师:今天我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解释。并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进行了验证,尽管许多同学已经知道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原因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解释,但是通过今天的研究我们却发现其中的**等解释都是合理的。看来,我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原因要作出更加科学的解释,需要进行更多的观察和实验,需要有更多的证据。我们将在以后的科学课中进一步加以研究。

课例六:《抵抗弯曲》

课堂结束语:

师:这节课我们从生活中屋顶、高架桥等生活入手,讨论发现影响材料抗弯曲能力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今天通过对比的方法控制材料厚度的因素,反复实验后发现材料的厚度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就会显著增强。那么影响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其他因素,我们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逐一进行研究也可以在课外小组进行。

这样的结束语不仅帮助学生回顾本堂课经历的“观察—假设—模拟—解释—得出结论”的完整探究过程。又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还可以激发起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更深切的理解。

二、有效总结的原则

1.科学、准确。课堂总结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组织与表述,它与课堂一般提问和互动不同,它要求教师的语言更严密、更科学、更准确,能为学生知识的建构起到良好的疏通与概括的作用。

2.精辟。课堂总结要做到重点突出、恰到好处,并言简意赅。课堂小结作为学生知识梳理和提升的重要手段,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期末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但是他所占的“戏份”却并不多,因此精辟的语言却要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3.承前启后。课堂小结根据不同类型的科学课堂,不同的教学环节所起的作用应是不同的。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需求采用不同的课堂总结达到不同的效果。

三、有效总结的方式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堂总结的方式没有固定的形式,教师在遵循客观的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型与不同教学环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不同的小结和课堂总结。

1.归纳总结、承前启后式。归纳总结式是指教师在小结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时,运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提纲挈领地将新知识在学生大脑中经过“信息编码”而定格。如教学《我们来造环形山》一课,经过模拟实验的方式模拟环形山在形成过程中陨石的特点以及环境的影响,教师可以利用提问:①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能用几句话来描述一下“陨石撞击说”吗?学生通过思考回顾,将再一次重现大小、轻重不同但都近似圆形的陨石以不同的速度、角度撞击月面从而形成大小不同、深浅不一、层层叠叠、大换套小环、但都近似圆形的环形山。②你还有什么疑问?学生从不同角度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如:有学生就问到:撞击月面后的陨石去了哪里?教师适时地引导新的探究活动。进而达到承前启后的效果。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课堂小结都需要承前并启后,需要根据具体课题的类型来确定。

2.图表式。

①学生表格式。科学探究活动往往伴随着探究实验记录表的使用,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形成具有个性的小组成果进行小结。如:

表格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实验过程中控制变量的方法,实验反复验证的科学性以及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解读表格信息的同时,也能很好地了解学生对实验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②板书式。利用结构性板书很好地反映了整堂课的教学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以及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教学《昼夜交替》一课,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形成结构性板书如下:

教师利用这样的板书带领学生回顾课堂40分钟的“行程”,让模拟实验的一般步骤与环节在每一位学生的脑海中重现。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学习与掌握。

3.活动式小结。

①科学游戏活动小结。科学知识的学习来自生活,更需要运用生活中去。如杠杆省力广泛运用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当中,教学《杠杆的科学》一课最后的课堂小结可以做到首尾呼应,利用“大力士”比拼游戏引入,仍然利用解密力气小的同学轻松赢过力气最大同学的原因就是力点与支点之间的距离。并适时提出如果给你足够长的撬棍和一个足够坚固的支点,你可以翘起整个地球吗?虽然这个游戏并不能真正完成,但是通过五年级学生的思维讨论,完全可以推测和讨论出相应的方法。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学生对杠杆省力特点的理解和掌握。

②知识竞赛活动小结。同样是《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教学小结,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距离是杠杆省力与否的关键因素。教师可以利用大量的工具图片让学生进行抢答的形式,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熟悉程度的训练。

4.交流式小结。科学课堂教学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讨论和探究活动。同时要让学生有机会去畅谈自己对科学的理解和体验。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和困惑。因此课堂小结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任何一次科学探究活动后的小组交流与集体交流时间教师都可以开展探究活动自评与互评活动。如三年级《磁铁》单元第一课,为了养成良好小组合作习惯和探究规范,教师在实验之前就可以提出关注同伴的要求,实验时候进行交流和小结,不仅养成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实验规范,而且逐步形成学生与人合作的良好素养。

5.科学故事式小结。科学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他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每一个故事背后具有丰富的任务结构,历史背景等等。如教学《证明地球在自转》一课,学生利用大量的生活经验证明物体运动的相对性,并且利用摆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借鉴验证傅科摆所形成的夹角证明地球在自转的事实。教师可以利用傅科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自转的认知,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热爱之情,对傅科这些富有科学精神的科学家产生热爱的情感,并给孩子心中埋下科学的小火种。

课堂小结同课堂其他环节一样是课堂有效教学中的必要环节,也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课堂小结做得好,不仅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所学的内容,使学生的知识得以梳理、能力得以强化、学习方法得以归纳、思想情感得以升华,而且可以给学生留下思考、探究的空间,激发他们课后探究、学习的兴趣,从而形成影响终身的良好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环保知识小课堂篇(7)

小学英语“七步法”课堂是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让学生个性得以优化,在教学过程中体验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语言素养和个性品质得到发展的课堂。我校英语名师工作室成立以来,不断尝试进行英语课堂教学改革,通过集体探讨、大胆创新,并在课堂上不断地摸索和实践,探索出了小学英语“七步法”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的“热身、复习、导课、操练、表演、游戏、评价与拓展”七个步骤,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使学生很快能进入课堂情境中。在教学中,通过自编歌曲、巧设游戏、趣味绘画等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一、“七步法”教学课堂是“和谐”课堂

小学英语“七步法”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一个阶段是:“热

身―warm up”(歌曲和歌谣),在free talk中通过歌曲和歌谣欢快、优美的旋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出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马克思说过:“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所以歌词是最经典的语言,也是语言载体的呈现,既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活跃学生的思维,又能培养学生语音、语调和语感,还能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增强对词汇的理解,扩大词汇量。所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歌曲歌谣在教学中的作用,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七步法”教学课堂是“师生合一”的课堂

小学英语“七步法”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二个阶段是:Review(复习)。复习在课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旧知识点到新知识点的过渡。在复习中我们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复习方法。低年级采用的是循循善诱教学法,通过猜一猜、我能行(I can do !)、魔术游戏等复习形式来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让孩子们从心理上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并淞⒆孕判摹8吣昙恫捎玫氖谴彻厝∈しǎ我是挑战王、everyday English和everyday report等来复习,因为高年级的学生好胜心较强,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在挑战和每日汇报中不仅有效地复习了旧知识,而且还进行了一定的拓展。在复习过程中,学生争先恐后,毫不示弱。此时,教师和学生的身份是互换的,课堂活动是互动和合作的,生亦是师,师也是生,达到“师生合一”的

境界。

三、“七步法”教学课堂是“发现知识”的课堂

小学英语“七步法”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三个阶段是:“Presentation”(导课),导课中通过唱一唱、画一画、演一演、说一说等创设学习的语境和情境,让学生从中发现知识以及学习知识。在导课环节中,通常是一个教学故事的开始,整节课就会围绕这个故事教学。我们把新知识编成英语歌曲,配上儿童熟悉的儿歌旋律或是创编成歌谣,并配上一幅色彩鲜艳的图画,再加上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让学生在听歌曲中感受图画中的人和物,从而给学生确定学习目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设计的导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弱化学生的畏难心理,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同时,教师对学习内容巧妙的安排、缜密的演绎有效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使他们自觉地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不知不觉中将注意力转到将要学习的内容上来,从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四、“七步法”教学课堂是“快乐学习”的课堂

小学英语“七步法”课堂教学模式的第四个阶段是:“Practice”(操练),操练是七步法教学的核心部分――语言输入阶段,是传递新知识的整个过程,是学习新知的重要环节。为了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在备课中老师就要多用心,每个新知识点的导入、学习、操练都要让学生感到轻松、好奇,力争做到承上启下、环环相扣,以保证学生兴趣的持久性和知识的连贯性。在操练方式上也要形式多样化,要保证课堂的趣味性。比如教读单词,你可以让学生坐着读、站着读、跑着读,等等,在老师有效的指导下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整节课下来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身心倍感和谐愉悦。

五、“七步法”教学课堂是“学以致用”的课堂

小学英语“七步法”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五个阶段是:“Act”(表演),表演阶段是语言的输出阶段――直观呈现,引领课堂。

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表演方式,通常在课堂中我们设计有绕口令、模仿声音、模仿职业、模仿人和物的动作、对话教学角色扮演等,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大胆、勇敢地输出知识,将语言知识转换成语言技能。我们经常组织课本剧表演、英语诗朗诵、英语小品等活动,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感受学习语言的魅力,了解中西文化的不同。

以表演的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语言学习,在用英语中满足孩子们表演和表达的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让学生明白英语学习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英语,处处用英语。

六、“七步法”教学课堂是“创造知识”的课堂

我们的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课堂,更应该是实践语言知识的基地。在各个游戏活动中体现学生运用语言的技能。

小学英语“七步法”课堂教学模式的第六个阶段是:“Game”(游戏),游戏教学是一节课中对知识点的巩固阶段。德国教育学家福禄培尔认为:“游戏是儿童活动的特点,通过游戏,让儿童的内心活动和内心生活变得独立,从而获得愉快、自由和满足,并保持内在与外在的平衡。”因此,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参加的一项活动,充分利用游戏来调节、巩固、复习所学的知识,对小学英语教学十分必要。游戏可以充分发挥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游戏的主动性和竞争性,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锻炼学生倾听的能力。在愉快、协调的气氛中既巩固了已学的知识,还可使抽象语言变成一种具体、形象的情景再现。目前在我们课堂上使用的游戏可分为词汇游戏、句型游戏、听说游戏、表演游戏等十几类。在十几年的教学中我们也积累了上百种游戏,很受小学生喜爱。游戏教学把英语课堂学习变成“创造知识”的乐园。

七、“七步法”教学课堂是激励学生的课堂

小学英语“七步法”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七个阶段是:“Valuation and workbook”(评价与拓展),教学评价是整节课的升华阶段,通过评价让学生有效地完成基础学习和拓展练习,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世界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评价与教学同等重要,有时甚至比教学更具有艺术价值。在课堂教学中,不管采用哪种评价方式,不管是针对学习的内容、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都要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评价要以激励为主,敏锐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运用英语“七步法”构建的英语教育是高效课堂,是和谐民主、合作互动、乐中求知的课堂,既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演的能力,又给学生创设了多元发展的空间。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也为我们贫困山区小学英语教师提供了一条成长之路。

环保知识小课堂篇(8)

一、小学科学课堂提内涵

课堂提问是打开知识探索大门的必要一步,对于任何科目都有同样的重要性,科学科目亦是如此。科学这门科目是兼具理论概念与知识探索的科目,不仅需要学习科学理论,更需要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让学生自主对更多的科学概念与原理展开探索。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思想依然具有一定的被动性,所以教师应当妥善引导,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情境中,将学习过程视作探索过程,而不是完成任务的过程,进而确保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吸收与消化。由此可见课堂提问环节的重要性,但还需要教师提起重视,妥善规划,巧妙引导才能真正让课堂提问的作用发挥出来,帮助学生奠定科学知识基础。

二、科学课堂提问环节完善措施

(一)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巧妙设计提问

教学最终成果取决于学生,这是教学发展过程当中始终不变的准则,教师也需要遵循这一基准,才能确保课堂每个环节都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提问环节亦同理,科学是一门注重探索的课程,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喜好、思维特点,并对学生个人需求给予充分的尊重,遵循学生主体的原则对课堂问题进行规划与设计,才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要注重对学生的鼓励,让学生敢于思考,敢于分析,敢于表达,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讲解动物时,教师可以利用谜语的形式提出问题,让学生抢答,在游戏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例如“我喜欢飞在天上,脖子和腿很纤长,头顶戴着小红帽,猜猜我是什么动物?”答案是丹顶鹤。教师以这样的形式提出问题,是具有引导性的,给出了学生有效的线索,学生自然便会开始思考,并与同学进行讨论,最终逐渐得出答案。如果学生一时无法猜到,教师可以放出丹顶鹤身体一部分的截图,给出提示,引导学生通过进一步思考得出答案,这样要比只依靠书本内容设定的枯提问更加有效。

(二)注重提问时机,确保问题作用发挥

课堂上的提问是否能够发挥作用,带动学生投入情境,也与提问时机有很大关系。课前提问应当注重对学生兴趣的调动,课中提问应当注重对学生深层思考的激发,课后提问应注重对课堂内容的总结,课堂进行到不同阶段,提问也应当有不同的规划。课程讲解开始前,教师要注重提问的趣味性,多利用游戏形式的提问、谜语问题等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迅速对课程内容提起兴趣,具体案例在之前分析当中已有提及。在课程讲解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加深理解为目标提出问题,例如在针对《各种各样的蘑菇》这节课程进行讲解时,课中提问时教师应当针对蘑菇的具体种类、特征等方面适当提出问题,可以提问同学,你们认为蘑菇头上的大帽子应当叫什么,下边的小柄又叫什么等等,激发学生思考,衔接后续要讲解的课程内容。而课程结尾的提问是以总结为主旨的,这一阶段已经完成了课程的讲解,就要帮助学生稳固记忆,借助提问让学生再次回忆总结之前所学的内容。例如在针对自然界雷电现象进行讲解之后,教师便可以借助提问帮学生进行回顾,例如雷电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学生便自然会去回想课堂上教师讲解的内容,雷电是两片云团相互碰撞产生的,两片云团带有不同的电例子,正负电离子相互碰撞,便产生了雷电,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然会开始回忆总结。

(三)跳脱传统提问评价机制,鼓励学生表达

环保知识小课堂篇(9)

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不能保证每节课都进行课堂小结,因此,导致个别数学教师对课堂小结产生不重视的想法,往往将重点都放在课堂导入、增强课堂授课效率、强化课后练习等阶段,而对课堂小结却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下的工夫也较其他环节少很多。这种观念是错误的,课堂小结是对整节数学知识总结的过程,但不是一节课、两节课就能够体现出它的作用。所以,以上原因使小结成为教学中的“弱势群体”,造成课堂小结的低效。

二、有效课堂小结的方法探究

课堂小结不是“一笔带过”的累赘,而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启发和丰富着学生的数学思想,以下几点是笔者对数学课堂小结的总结与思考。

1.计划性。数学老师在备课时,并不是漫无边际地依靠自己的思路编写教课笔记,而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设计一节课的内容和课堂小结的主要线索,再根据课堂的知识传授效果进行不离线索且灵活的课堂小结。

2.及时性。初中数学具有知识点繁杂等特点,如果讲的知识点过多就会给学生以松散、没有重点的感觉,那么及时进行课堂小结就显得更加重要,其能够帮助学生理清学习的思路,加深对知识重点的掌握,总结概念,提高学习效率。

3.针对性。课堂小结时要注意对课堂进行有针对性的总结,不仅仅是教学内容,还有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化,这些方面都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在一节课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难理解的、学生不懂的地方,在课堂小结的时候要侧重给予讲解和总结。

4.串联性。及时联系旧知识、结合新知识进行讲解,对学生会有很大的帮助,回顾、对比旧知识,使新旧知识串联形成体系。

环保知识小课堂篇(10)

一、前言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初级阶段,其对于帮助学生打好数学基础,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小学教育学科众多,每一节课的时间又只有45分钟,这使得小学数学教学时间非常有限。为了能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教师必须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充分的设计,以确保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相比于相对死板、固定的传统教学环境,学生更喜欢自由、无拘无束的学习环境。尤其是数学又需要学生多动脑,依靠逻辑思维来完成学习,因此对于具有难度大、学习抽象的数学学科来说,小学生都是比较排斥和抵触的。为了改变学生的这种错误学习状态,教师必须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出学生喜欢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在充满趣味、自由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对小学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结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故事、卡片等教学辅助手段,来实现对教学情境的有效构建。例如,在进行《可能性》的知识学习时,教师可以通过对“狄青抛铜钱”故事的讲述,来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良好的知识探究环境,让学生以故事为引入,展开对学习内容的关注与质疑,然后在经过他们亲自的试验后,深入地理解“可能性”的概念。

三、加强师生沟通,营造良好氛围

在任何行为当中,氛围都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果氛围好,那么事情成功的概率就更大,小学数学教学行为亦是如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基于对学习氛围的有效认识基础上,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环境来看,想要营造良好的氛围,教师就必须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通过沟通来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以确保每一次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状态都是愉悦、快乐、轻松的。除了要加强师生沟通外,教师必须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抛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差异,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对平等与民主,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放下心中的担忧,从而将注意力真正集中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上。例如,在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在创造出一个自选超市的生活情景,在超市当中有着不同价钱各种各样的商品,每个学生都有100元,让学生到超市中选择自己想买的东西,然后到收银台(教师)处结款。这种以情境创设为基础的教学行为,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教师与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来,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小学数学高校课堂的构建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实现方法创新,应用多媒体技术

教师想要保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高效性,就必须要多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因为教学方法是教师传达知识的重要途径,如果教师传达知识的方法只有一种,那么久而久之,学生肯定会失去学习兴趣,高效教学课堂目标的构建也就因此失败;相反,倘若教师的教学方法能够丰富多变,那么所呈现给学生的数学知识就是多种多样的,面对多种多样的知识传递,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就会更高,因为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根据我国教学事业当前的发展状态来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应用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如任务驱动教学法、兴趣导入等。但相比之下,笔者更推荐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因为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够将抽象、烦琐的数学知识具象化,让学生“一目了然”,同时多媒体技术所具备的音频、视频、图片等功能,能够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很大的教学辅助。例如,在进行《图形的变换》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对多种图形的展示来完成教学,这种教学效果要比传统教学方法“教师枯燥地讲,学生抽象地想”教学效果要好很多。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环节中,推荐多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以确保高效课堂构建的实际效果。

五、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所谓“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就是能够为学生建立起一个最佳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在这个课堂学习环境下,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最大限度吸收与记忆。然而,由于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薄弱,这使得他们在面对抽象性相对较大的数学知识学习时,常常会因为“想不明白”“想不通”而影响学习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开展合作学习模式来进行教学,以保证学生能够在合作探究状态下,克服学习困难,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有效学习。例如,在进行《自行车里的数学》学习时,由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再加上单个同学很难完成学习探究,因此教师就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分组来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为了保证学习效果,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操场上真正地去研究研究自行车,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找到隐藏在自行车里的数学知识。例如对“不同类型自行车,各蹬一圈能走多远?”进行实际探究,或者是对自行车“齿轮与车轮关系”的研究等。通过这种合作探究模式,学生不仅克服了自我学习的困难,还能通过合作探究获取最真实的数学知识。虽然教师在课堂上的直接教学能够让学生更直接地获得知识,但相比之下,自己动手获得的知识记忆会更深刻。因此,合作探究能够实现对小学数学教学高校课堂的有效构建。

六、总结

综上所述,对小学数学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不仅是现代数学教育对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更是帮助学生实现数学素养有效构建的重要途径。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应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知识、技能教学,而是要通过以兴趣的激发和学习行为的引导,来让学生主动地去进行学习,因为学生主动学习对知识接受的效果要远远大于教师课堂上的硬性灌输。所以,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就是实现高校课堂构建的重要途径,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基于此理念对高效课堂构建展开深入研究,以争取在高效课堂构建方面获得更好的效果。

环保知识小课堂篇(11)

一、教学目标的优化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计要达到的结果,该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是为了减少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盲目性,提高学生的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是为了确保课程价值最大化实现,以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那么,在课程改革下,我们应该如何优化教学目标呢?单一目标转变为三维目标是课改下教学目标优化的最大特点。即:知识目标转变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知识学习的能力,同时,对学生素质水平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任何割裂三者的教学活动都是不利于学生健全发展的,也是不利于高效课堂顺利实现的。所以,在优化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要不断优化教学目标,以确保学生在高效的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二、导入环节的优化

清末明初文学家李渔曾经说过:“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可见,有效的导入直接影响着高效物理课堂的顺利实现。但是,在以往的导入环节中存在着两种情况,即:一种是教师不重视导入环节,课堂上根本不存在该环节;另一种是教师的导入方式单一,一直以来大部分教师的导入采取的都是以旧代新的模式,导致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较低。所以,课改下,我们要优化导入方式,要结合教材内容,选择恰当的导入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为了确保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选择了直观导入法,首先,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荡秋千、过山车、海盗船、汽车过桥等现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视觉的冲击下找到参与课堂活动的动力,进而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物理的兴趣点,同时,也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相关的物理知识,进而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提高导入环节的质量,为高效课堂的实现做好前提工作。

在高中物理导入环节的优化过程中,我们要有效地将多种导入方式应用到课堂活动之中,比如:设疑导入、小实验导入、悬念导入等。总之,作为课改下的物理教师,我们要重视导入环节存在的价值,要不断优化导入形式来确保高效物理课堂的顺利实现。

三、教学方法的优化

众所周知,教学方法是影响高效课堂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也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因素。所以,课程改革下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以“以生为本”为指导思想,要做好教学方法的优化工作,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活动来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进而确保高效物理课堂的顺利实现。

例如,在教学《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时,为了确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最大化实现,也为了构建高效的物理课堂,更为了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选择了小组实验的模式,首先,引导小组选择本实验的实验器材,即:打点计时器、学生电源、导线、纸带、刻度尺、小车细线、钩码、坐标纸等。之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教材中的步骤进行自主实验操作,并思考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1)为什么纸带上不是点而是线段?(2)该实验的原理是什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思考讨论,这样一方面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另一方面对学生动手实验能力的提高以及科学素养的培养也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见,教学方法的优化不仅能够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课改下的物理教师,我们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以期能够选择出更适合课程价值的体现以及学生健全发展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