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4 16:05:45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篇(1)

体育活动能改善人的情绪状态。参加体育锻炼,可以转移自己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心情舒畅、精神倍增。同时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为了学会某个动作而反复练习,为了完成任务努力拼搏,能够培养我们坚忍不拔的意志。体育活动还可以提高智力功能。体育锻炼不仅使注意、记忆、反应、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使人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所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智力。体育锻炼能使大脑得到积极的休息,消除紧张学习带来的疲劳;还能加强与同伴之间的交往,使自己合群,纠正自己的一些不良心理。

二、 通过体育活动树立自尊与自信

自尊自信是一个人在学习、生活中对自我价值的评价和肯定,是人生积极向上的潜在动力,是人的―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做人的重要品格;是成功者必不可少的良好心理品质,是青少年成长、成功与成才的重要条件。体育锻炼能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提高自尊与自信。有研究表明,健壮的身体、结实的肌肉能使人保持较高的自尊自信。

在体育课教学中,作为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对不同体质的学生也要区别对待,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体验。例如在篮球训练课中,个子高的学生就让他抢篮板球发挥高的优势,个子矮的学生就让他快攻,发挥他的灵活性和速度,这样他们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

体育运动大多数是竞争性、集体性的活动,学生修养的好坏、能力的高低、魅力的大小,在运动中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能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因而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学生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把自己培养成具有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三、 通过体育活动调节情绪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篇(2)

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所说“心理活动的规律贯穿人的生命过程的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实践的始终,贯穿于每门课程发展的始终”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开始由传统的追求物质生活到现代的追求精神生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必需品。初中学生正是生理和心理快速成长的时期,同时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性阶段,在这个重要的阶段,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是教育部门的职责。当前,我国的很多初级中学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自然而然落在了语文教师的肩上。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摆在众多语文教师面前的难题。本文从初中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出发,探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策略。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1.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时展的需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希望。初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性阶段,发展的不稳定性使得他们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因此,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加强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历年来,青少年犯罪已经屡见不鲜,一桩桩、一件件血淋淋的校园突发事件以及种种带有一定普遍性的灰暗的心理慢反应向人们昭示着当代青少年学生诸多严重的心理病垢。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少有学校、教师和家长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致使青少年犯罪率逐渐上升。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无论从党和国家教育方略的高度,还是从广大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状况的实际出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初中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新时代赋予的神圣职责。

2.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传统的应试教育,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是教师青睐的对象,教师基本不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致使很多学生在考上大学、走向工作岗位之后,由于其自身的性格缺陷,在社会生活中屡屡碰壁。近年来,大学毕业生走极端的案例并不鲜见。一些曾经在初高中时成绩优秀的佼佼者,在大学和工作时却难以融入到正常的生活中。究其原因,那就是在初中或者高中阶段,由于成绩的优异,使得他们的心理健康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而一旦走向工作岗位,当这些学生自己独自面对生活时,心理上的问题以及性格上的缺陷完全暴露出来,致使其不能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这就是传统应试教育对青少年一代的残害。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健全学生的人格成为教师教学的一部分,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教学的目标,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3.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与之相适应,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可见,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新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既反映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又标志着新课改实践的深入和发展。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从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时展的必然选择,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如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又成为了教师教学的难点。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否具有可行性呢?笔者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可行性,原因如下:

1.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有交叉性

《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就是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他们人格的健全发展。而当前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师绝大部分是班主任,班主任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兼顾着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重任。语文新课程改革标准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这里可以看出,语文新课程标准和全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之间,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具有一定的交叉性和共性,这就为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初中语文教学本身也涵盖了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国家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而教师在教学中实施的小组合作学习法、情境教学法、课堂教学氛围营造等教学方法,都涵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这里可以看出,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可行性。

总之,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生理和心理未成熟的时期,也是快速发展的时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极为重要。初中语文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当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李百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3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篇(3)

一、体育课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在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把学习领域的宗旨分成五个方面:活动参与宗旨、运动水平宗旨、机体健康宗旨、心理健康宗旨、以及社会适应宗旨。在学习领域的心理健康当中,对于学生的相应要求是:把握体育运动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领悟运动愉悦感的取得对于人们坚持体育运动的作用;选择参与有益于提升自我的体育运动;选择参与有益于人际往来的体育运动;尽量体现出为一些人提供优良心理环境的行为以及意向;经过体育锻炼,不断提升自信心与自尊心;反映出珍爱生命、奋发向上、兢兢业业的生活态度;尽量学会经过体育锻炼等方式来调节自身的状态,实现克服困境的坚定信念;与陌生人一起锻炼与游戏;不畏惧与比本身“强大”的伙伴一起锻炼与游戏;把握蛮干与勇敢的差异;尽量预防体育锻炼中的心理恐惧等问题;在体育锻炼、学习以及生活当中摆脱所有困境。

二、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中学生处在青春发育的关键时期,是个人心理发展特别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容易出现心理疾病,体现出没有合理的个体意识,感受不到个体的价值,甚至出现厌学、辍学、焦虑和自卑等现象。

(一)存在逆反心理

在中学生的成长环节中,成人感、以及自尊心日益提升,具有较强的个体观念,顺从长辈的观念不强,不愿其他人将他们的观点强加于自己身上,不少青少年过度强调自己,针对老师家长们的协助、批评不愿采纳。有意逆向而行,他们一般通过反抗的行为来描述本身的价值以及能力。

(二)自我观念强烈

中学生的内心世界越来越丰富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将很多心理能量用于内省。反映在:首先,他们总觉得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不能倾听别人的建议;其次,他们总是感觉别人用尖刻挑剔的态度对待他们。

(三)父母影响逐渐减弱

如今的中学生独生子女不少,自我观念较强,情绪的释放特别直接,再加之学习压力较大,学生负担较重,在体育锻炼中的一个神态、一个碰撞、一次小动作就可能会造成他们的脾气暴涨,甚至大打出手.初中生与父母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父母对他们的影响作用的逐渐减弱,具体来讲包括:情感、行为和观点上的脱离,以及父母榜样作用的削弱。

(四)开始品评老师

小学阶段他们可以接受任何一个老师,初中阶段,他们开始品评老师,对自己喜欢的老师言听计从,对不喜欢的老师,则采取极端否定的态度。最新的师生关系通常是一类以民主、公平、尊重、宽容为前提的主动配合关系,教师属于教学工作的规划者以及引导者,在人格方面与学生必须是公平的朋友关系。

(五)交际变化

不再成群结伴的交往,开始一个或两个人进行交往,并且关系十分密切持久。初中时,男女针对异性的关注是以逆向的模式进行描述的,不是彼此吸引,而是彼此排斥;直到中后期,男女之间才不断和睦相处。同时,部分男女心中则会有一个之前所喜欢的朋友,但他们并不公开表现出来,而是作为心中的秘密保留起来,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感情会逐渐淡化。缺乏合作与交流。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使得他们往往以自己为主,在体育锻炼中有时善做主张,或许只看不练、不配合、不沟通,有时候在教师的监督下勉强地进行训练,只要没有了监督就会停止练习

(六)挫折承受力差

无法面对体育竞赛成果。中学生恰恰处在青春发育的重要阶段,那一年龄段的学员求胜心与自尊心、以及虚荣心极强,具有强烈的集体观念,然而有时集体意识特别单薄,对于体育活动的结果十分在意,即通常所谓的“赢得起,输不起”。如果在比赛中失败了,不是冷静、客观地分析自身因素,而是变本加厉地把矛头指向对方,怨这怨那,缺乏理性的思考。学习竞争十分激烈,每一次考试,担心考试会失败,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情绪十分低落,于是挫败感“应运而生”,反映为担忧、思维分散、对于学生以及教师们的言行特别在意、乃至产生失眠、以及神经失常等现象。

(七)自信心不足

因为运动水平、以及机体素质等方面导致学生在一些领域与他人相差很远,促使学生存在着羞愧、恐惧的心态。由于家长、老师对同学们的预期值过高,反映出对于学生(尤其是尖子生)的优点看少弊端看多,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甚至失去自信心。

二、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对策

(一)培养同学们的自信心

在体育培训中,必须依照不同学员自身的机体素质根基以及对于不同运动的嗜好,编制出特色化的教学策略,做出个性化培训,尤其是要通过每个学员原有的根基,明确完成的宗旨,使得每个学员在体育锻炼中重新发现自己,享受自我的快乐时光,最终提升自信心。另外对学员的进步应给予赞美与好评,最终使其产生成就感,树立自信。

(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在部分有难度的技术培训中,学生或许会存在退却与恐惧的心态,教师必须给予鼓励与支撑,利用各种外部刺激,如语言等,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改变教法,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全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体育教学中,把握教学的基本环节,让学生自己尝试练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在新授课时,可以利用图卡让学生先自行学习,而后进行展示,最后由老师进行纠正点评,学生再提高;又如在复习课时让学生自行练习,学会观察,学会比较和进行自我评价。

(四)培养团结协作互助的精神

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之间的配合、协作,建立团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例如拓展游戏信任背摔,让学生体验到安全感,增强自信心,从而也削弱了自我意识的高涨情绪。

(五)教师要敏锐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经常通过与学生的促膝谈心,能最直接地把握学员们的心理状态,也能见机行事、察言观色,取得或挖掘学生心理的部分关键信息。

(六)用无限的爱心感化学生,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俗话说得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针对爱抚情感的追求往往是所有同学的心理需求。老师唯有将爱的情感融入学生的心中,师生之间才可以出现情投意合的感觉,产生巨大的教学作用。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篇(4)

初中生面临着学习任务和生活方式的转型,接触的人群也开始有所变化,这样的话心理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变化,而家长对待孩子的方式还是一如既往,就会让学生产生叛逆的心理,总是认为自己长大了,可以不听父母的话了,最终让父母和孩子们都产生困惑,没有办法像从前那样沟通了。教师应该更加关注他们心理发展的问题,不能够忽略他们产生的心理问题,否则会对他们以后的成长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实际情况,让他们能够及时解决心理问题,然后健康地成长。

一、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存在的差异和学校教学条件的问题,不同地方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学都是不同的,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也不相同。教学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可以请来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比较强的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这样的话能够更好地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且做到及时解决。但是在教学条件比较差的地区,学校对学生的心理问题重视不够,更没有专业的老师进行辅导,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存在留守儿童问题的农村,留守儿童需要格外的关爱,有问题的话也没有被关注,心理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

2.虽然有些学校已经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但是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都是照本宣科,没有办法对每个学生的心理进行分析,并且由于学校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不高,所以,大部分的健康课程还被其他的主流课程所占据,这样的话开设的意义不大。在课程开设的时候对学生比较好奇的一些问题比如性教育的问题涉及得不深,尤其是教师没有找到很好的教育方式,这样的话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也就会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探究,最后容易发生心理问题。

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方向

1.提高心理学教师自身素质

不管学校的教学资源如何,都要开设关于心理学方面的教学课程,并且要在教师资源的配备上进行新的探讨,要用比较专业的人才。心理学教师应该具备实践能力,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学校也应该给心理学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定期开展培训课程还有专业知识的考核课程,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心理学教师还应该与学生多多交流,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发现问题就要及时地进行疏导和解决。

2.重视提高心理学教师实践能力

不仅要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实际观察,还要通过深入学生生活更好地了解到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教师与学生的相处应该亦师亦友,在生活中能够以朋友的身份相处,这样的话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内心深处的问题,把心理学的内容在生活中渗透给他们,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更好地学习心理学的知识。

3.家长与社会的共同参与

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应该帮助学生调节,家长应该承担起更大的重担。现在的家长对孩子是比较溺爱的,一家就那么一个孩子,父母就想把最好的东西给他们,能够给孩子们比较好的物质条件,所以陪伴孩子们的时间比较少,所以,对于家长来说也应该多陪伴孩子的成长,注意学生的成长阶段产生的心理问题。还要注重孩子们平时关注的内容,现在很多的社会舆论对孩子们的心理成长有着非常大的冲击,所以,整个社会都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重视,在媒体的内容上,也应该宣导积极向上的内容,防止一些消极、偏激内容的横行,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应该多样化,因为现在学生的接受方式比较新奇,他们从小就接受比较新鲜的高科技的事物,在心理的成长上也与之前的孩子有所不同,所以,不仅学校和家长要加强对学生心理方面的重视,整个社会也要重视起来,一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学生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发展的环境。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篇(5)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活动中,应重视对学生情感、价值观、态度的正确引导。注重对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正确的价值观,是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各学科中,语文是基础学科,具有知识性和人文性并重的特点,完美结合了艺术性和思想性,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其它学科所没有的优势。

一、心理健康概述

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心理状态,即人对外部的各种环境能够通过不同的形式去适应,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心理健康是个人实现社会功能、对生活感到幸福的一项前提条件,同时也是社会发展对社会成员提出的素质要求。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促进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基本动力,能够对学生的潜能进行充分地开发。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对学习效率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能够促进学生智力和个性实现和谐发展,有效地保证学生的学业成功。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日趋激烈的竞争,使得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日益面临极大的挑战和压力,因此,必须从小就让他们进行心理的自我调节,正确地处理心理健康问题。这些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极为重要。

二、初中阶段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

首先,学生在初中阶段时是其形成自我意识的重要阶段,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阶段。在初中阶段,学校和家庭对学生们的影响力减弱。学生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发展,成人独立感增强。然而,学生们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自我意识还不坚定,不能对问题进行正准确的判断以及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往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例如,很多初中生容易出现孤僻、人际关系不好、自大、狂妄、胆小、自卑感强、依赖性强、忧郁、嫉妒、神经质等心理问题。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教师如果不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很容易导致学生的行为带有挑衅性、侵占性、随意性以及盲目性,很难进行自我约束。学生长期地处在不和谐的社会关系之下,会导致学生的人格分裂、情绪长期处于波动状态,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其次,在初中阶段是学生对友情、爱情、生命开始逐渐朦胧认识的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十分优越,在物质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在心理上却十分空虚。在生活中主要的表现为:学生们缺乏对生活的热爱,对挫折和失败缺乏承受能力,不能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对生命缺乏尊重。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对语文教材进行深入地研究,寻找恰当的切入点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要以语文知识为基本载体,在立足于教材的基础上,构建一个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展教学活动。目前的语文教材中包含很多显性或隐性的心理教育材料。这些对学生的人格、行为规范以及智能都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教师要善于在备课以及课堂时充分的发掘这些资源,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讲授关于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坚定的意志进行学习,从小树立起奋发图强,努力学习,以持之以恒的精神去完成每一件事的人格。在讲授《背影》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父子情深的角度,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让学生理解父母养育自己的不容易,学会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进行细致的学习。从而教育学生在与父母发生矛盾时,要想到父母对自己抚养的艰辛,要正确地处理好与父母之间的问题,多与父母进行交流,把自己心理的想法说给他们听,并多听听父母的想法。

2.对教学方法不断探索创新,对学生的个体心理进行完善

初中语文的课文涉及到了许多的著名历史人物,学习这些人物的博襟和优秀心理品质,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教学方法不断的创新,根据语文教学内容,多联系学生的实际。通过对课文的介绍和学习,有针对性的让学生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尽量避免直接在课堂上给学生很多现成结论,应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自己对课文进行理解,让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的创造和理解。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在学生进行脑力劳动过程中,放在首位的并不是背书,也不是把别人的思想记住,而应该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即让学生进行主动地创造。”例如,在学习《与妻书》时,学生们可以从作者林觉民的身上,理解到一种生死积极乐观的态度,在写给妻子的绝笔书中,作者对妻子表达出了一往情深以及无限热爱生活的情感。学生们可以发现,林觉民并没有简单地把感情放在儿女之情上,而是表达出了不怕牺牲自己个人的幸福,来谋求天下人的幸福的情怀。学生们能够通过对林觉民这种为了国家民族的前途,而不顾个人安危以及抛下自己心爱的妻子的悲壮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们在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同时,正确的理解生死观。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不因为一些小事而想不开,做出极端行为,让学生平时保持一个健康和谐的生活态度。

3.利用口语交际课,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

口语交际课是开展心理健康的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起到十分显著的作用。通过口语课的互相交流和沟通,可以实现学生心理的自我调节,保持心理健康。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的《成长的烦恼》的口语交际活动中设置的三项活动,是围绕主题“成长的烦恼”而展开的。“说一说自己的烦恼”,可以让学生最大限度的把自己曾经遇到或正在面临的烦恼说出来,这样有利于学生消除烦恼,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在“谈谈爸爸(妈妈、朋友、老师等)在少年时期遇到的烦恼”时,可以让学生了解在自己成长中遇到的烦恼是正常的,最重要的是如何对待烦恼。通过对成年人处理烦恼方法的了解和认识,从而让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上的受到启示。在“替朋友解脱烦恼”时,可以让学生试着帮助朋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烦恼。通过组织三项活动,可以有效地化解学生心中的烦恼,同时又能让学生体会各种关爱。这样,学生所遇到的心理问题都可以及时地进行排解,避免学生背负起沉重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担负起的应有职责。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为他们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篇(6)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今教育界的重要教育内容,自然也是中专教育领域的重点教育内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其定义: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有目的、有组织

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心理检测、咨询、治疗和训练,使受教育者增加心理环境卫生的内稳力,以积极、主动、平衡灵活、正确和理智的心态去适应和协调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使其成为学习、生活的强者,取得事业的成功。

一、当代中专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当代中国的中专学生的主体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学生的学习任务由义务教育转向现代职业教育,学习的目的更直接反映为就业,即为了日后自己有一技之长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难免会面临许多的思考,有关于未来的职业预期,生活前景,社会的困惑等,这就不可避免的产生心理问题。常常会表现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例如,在日常为人处世方面,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忧郁、焦虑、暴躁不安、灰心丧气等负面情绪,更有极端者对社会产生强烈的不满,进而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之路;在学习过程中,则可能直接表现为学习动机不足,学习成绩差,自暴自弃,荒废时光,学无所成,使得中专教育的最终目的流于形式。这些问题从不同方面折射出加强中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中专学校应结合中专教育的特点,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排除学生的心理困惑、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学生轻松、愉快地面对学习、生活的各种挑战。下面我将就自己的中专教育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教训,简单谈谈如何加强中专心理健康教育。

二、中专教育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策略初探

第一,中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常规专业课程教育相结合相渗透。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述:“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能想象。”心理健康教育对于现代中专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前提,常规专业课程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为了让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解决就必须实现课程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作为中专教师、管理人员都要勇于和积极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同时,作为校方,也应通过各种方式、各个教育工作的环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充分保证学生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应该说,只有将课程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共同促进培养优秀的适合时代需求的,既具有专业的知识技能,又具有完善的人格的现代化的中专人才。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篇(7)

关注和维护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现代教育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工作者依据心理学规律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给以指导。作为一名中学体育教师,如何加强初中体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加强对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1、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高度重视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对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中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自我概念的树立,社会化意识的培养,自信心的培养以及意志力的培养,通过这些教育内容能有效促进中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水平。

2、开展和实施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总括起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是维护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的主渠道,它对中学生身心健康、身体素质的发展以及身体潜能的开发和体能的充分发挥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②在中学生素质培养的过程中,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它超越了体育本身,有其无可代替的独特作用。

③开辟现代心理学理论在体育健康教学中应用的广阔前景。使心理学的理论在体育健康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指导功能,体现理论的价值,又形成体育课堂心理教育活动规律的理论体系,拓展了心理学理论的内涵、底蕴。

④为更多的体育教师参与心理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的同时促使体育教师更加注重学习心理学,认识心理学的原理和实质,掌控其理论的运用,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以及教学实践能力。

二、加强初中体育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运用心理训练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心理训练是指采取具体的心理学操作方法,使学生适应对运动技能的学习,保持适意的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的训练方法。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调节心理活动的强度,有助于学生掌握和改进运动技能,解除疲劳,恢复体力。体育教师应当熟练掌握心理训练的方法,根据具体教材和不同性别、年龄、性格学生的特点,采取系统而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提高和改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体育教师还应熟练掌握有关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分析以往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对学生的心理品质进行有意识的影响和训练,进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体育有其特殊性,我们应关注学生的锻炼态度,要让他们时时感受成功体验。学生在锻炼学习中体验了从不会到会,从难到易,从失败到成功,从畏难到喜欢等等经历,最重要的是他们在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的过程中,增强了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思考问题,练习中想出方法,创造性地学习,有所学,有所悟,乐于学,学中乐,乐中练,养成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学习动作,参与游戏,群体竞赛等等有困难出现,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鼓励学生积极自主学习锻炼,在克服困难中培养自信;其次,要千方百计营造锻炼氛围,让学生在锻炼中能有良好的情绪体验,并尝试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更好的去完成教学锻炼任务。学生具有个体差异,各个阶段心理状态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况,有的放矢地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督促学生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得到真正的健康

2、体育竞赛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篇(8)

一、主要心理表现及其成因

榆中北山地区,山大沟深,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由于十年九旱,家长常年外出打工,留守儿童过多。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最好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应是成长过程中关键的一环,然而这里家庭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简单、知行脱节,他们无力也无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认为孩子有学上,有饭吃,还会有什么心理问题,离异父母、父母外出、父母无责任心等直接导致学生心理上出现障碍,同时这些孩子缺乏与父母的沟通交流,这种缺失从小学带到初中,现象更为普遍,情况更为严重。在特定的环境背景下,寄宿生的心理有其独特的表现。

(一)忧郁、焦虑、缺乏安全感

1.留守儿童过多,他们自小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或被寄养在亲戚家,内心深处本身就缺乏爱的滋养,升入初一过寄宿生活,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要独自面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经常产生难以应付的消极的自我暗示,怕被同学欺负,怕有病无人照顾,怕尿床,怕从床上掉下来,怕自己学习差,处理能力差被同学耻笑等等。周末回家父母又不在身边,无处倾诉,无处宣泄,久而久之,就会缺乏安全感,导致忧郁,情绪焦虑。

2.家庭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简单、知行脱节。大部分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与自己无关。据学校统计:上学年我校召开三次毕业班家长会及两次全校性家长会。三次毕业班家长会家长出席率分别为:

48.3%、52.56%和63.21%,基础年段家长出席率各班不一,约介于30%~60%之间,即使出席了家长会的家长中一部分竟然不知道自己的孩子读哪个班级?班主任是谁?一旦孩子出现了问题,他们态度粗暴,轻则谩骂,重责打、罚,从而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二)自卑、孤僻、心胸狭窄、报复心强

山区寄宿生的兴趣不够广泛,在升学率的指挥棒下,家长教师更看重学习成绩。学生一旦学习跟不上,在大集体中便得不到认可,开始对生活失去信心,找不到心理平衡的支点,导致自卑孤僻。在生活中开始多疑,一点点小事就会引发打架斗殴事件。

(三)集体主义观念弱,人际交往能力差

榆中北山地区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学生与外界接触较少,加之经济落后,学校和家长提供给学生了解外界的途径有限。本地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家长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学生社会参与和社会交往意识弱,对世事冷漠;交往评价能力不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不强,常用“好人”或“坏人”这样的思维来评价他人;交往中的心理承受能力弱,受挫折时情感脆弱。

二、对山区初中寄宿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合理安排寄宿制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健身活动内容,尽量使健身活动丰富多彩

研究发现坚持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可以帮助调节学生情绪,降低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比率,缓解紧张压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习效率。

(二)营造关爱氛围,给以更多的情感关怀

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可见,情感关怀在教育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学生的过分冷漠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情感的失调,教师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可以收到明显的调节疗治效果。一是从学习、生活方面针对不同心理表现进行分类、分组,制定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并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二是精心策划主题活动,创设更多的交流平台,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交流、感受温暖、感受成长的快乐与幸福。

(三)加强自尊教育,培养集体荣誉感,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经常犯严重错误的学生,不但缺乏集体荣誉感,而且往往缺乏个人自尊感,因此,他们对舆论和老师的表扬与批评常常采取无所谓的态度。所以,对这部分学生采取传统的教育方法,往往难以奏效,这就必须点燃他们心中的个人自尊的火种,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为此,教师应更多地采取赞许、表扬和鼓励、给予信任性委托等措施来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自尊、自立、自爱、自强,并且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有利条件,吸引他们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与落后都关系到集体的荣誉,作为集体中的一员,就要热爱集体,团结同学,奋发图强,从而制止不良行为,产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学校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引导家长关注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而且还体现在对学校教育的效果起促进、干扰或者抵消的作用上。在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教育不容忽视。

(五)设立心理辅导室,加强个别心理辅导

心理是复杂、隐蔽、丰富,微妙的,为了解决学生的困惑,设立平台,对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应用疏导、启发接纳、交流理解等方式,逐步排除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

三、总结

总之,随着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农村教育资源的整合,使得寄宿生人数急剧增加,尤其是山区复杂的背景环境中,中学寄宿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身体再健康,学业越优秀,能力越出色,那么对社会的危害就会越大。这就要求我们的家长,我们的学校,乃至我们的社会,全员参与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来,为营造一个美好的社会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润勇.关于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2).

\[2\]张丽锦,沈杰,李志强,盖笑松.寄宿制与非寄宿制学校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J\].中国特殊教育,2009,(05).

\[3\]张敏杰.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6,(03).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篇(9)

良好的心理健康有助于个人潜质的发挥及学习、工作效率的提高,结合多年数学教学的实践经验,结合数学教学特点谈几点想法和做法:

一、注重教学目标渗透心理教育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决定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实施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数学教学目标之中,是实现学科教学渗透的前提条件。

第一,制订教学目标要注重挖掘其内在规律性。如初中数学勾股定理,据史记载,我国对该项的发现和证明,比西方国家要早四五百年。对此,教师可以这样设定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勾股定理,感受祖国文化的悠久历史,教育学生用功学习,努力使祖国文明发扬光大。

第二,要充分了解所教班级学生的心理状况,了解学生心理的共性和个性,有针对性地设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不要“一刀切”,应该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教学目标的实施,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也有所不同,应针对性地因具体情况不同而灵活施行。数学教学目标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径直外露的形式,而是潜移默化的融合。

二、课堂是数学教学的阵地,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数学课堂上,每一步教学环节的拟订和实施都要适应学生的心理水平,要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轨迹进行教学,这样恰恰满足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在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受到训练,原有的心理认知水平也得到提高,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育效果。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的学科。学生难于理解题意,容易对数学失去兴趣。教师要在课堂活动中创设情境,提供机会,启发引导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增强学习兴趣和信心。因此在教学中我抛开自己原有的设计思路,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他们喜欢什么,愿意学什么,怎样学习他们才能在最短的时间接受,从而让他们尝到收获的喜悦,经过深思熟虑后再精心编写教案,针对实际授课,发挥了学生的潜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觉得教师和他们离的很近,教学活动得以开展。

2.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普遍具有好奇心。学生往往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求知欲比较强。教师要在课堂活动中创设情境,提供机会,启发引导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增强学习兴趣和信心。我在教学中充分注意到这点,如让学生通过动手画、拼、剪等方式将枯燥的书本知识变为有趣的、直观的画面,当学生发现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成功完成任务时,成功的喜悦刺激强化了主动学习的过程,从而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新知识的愿望。直观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易于接受新的知识。学生感到直观易懂没有压力和困惑,心理健康教育同样水到渠成地获得良好效果。

3.精心设计作业,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是一种可贵的心理状态,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充分调动起来,让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达到最佳状态。但学生的自信心在不同程度也存在着差异,这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和其他各种活动中。如: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家庭教育背景也不同,同样的作业练习布置下去达到的效果也不一样。

作业练习设计得好,不仅可以把学生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三、教师的言谈举止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利用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对教学工作高度负责,深入钻研教材教法,讲课的时候能全身心地投入,就会获取全体学生在心理上的认可和配合,促使学生心无旁骛地投入学习。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动作、一句赞扬的话,都会使学生情绪振奋,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他们的优点,适时加以表扬,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消除不良情绪,让他们伴随着快乐的情感体验来参与学习过程,提

高学习效率。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教学过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学科教学都要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充分挖掘课本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努力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只有重视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使他们成为具有主动性、竞争性和创造性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晨怡.小学生的衣着[J].金色少年,2008(4).

[2]胡群芳.浅谈根据小学生心理特征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2011(28).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篇(10)

一、 新课标下的初中生物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从教学内容看,新课标下的初中生物教材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多样,有课堂教学、课外教学、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每一节教学内容和每一种教学活动方式,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例如,在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具体目标中含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其中包括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等。

从参与教学的对象看,参与教学活动的双方――老师和学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不同个性的个体。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会把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情感意志等和教学内容融在一起,以整体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而学生在学习时,不是被动地吸收,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情感特点等有选择地吸收、把握。

根据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学好生物,除了必须学好书本知识以外,还应做到:1.多观察实物,多做实验;2.运用学到的生物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所遇到的生物现象;3.利用课外时间栽种植物,饲养一些小动物,努力参加绿化、爱护野生动物、爱国卫生等活动。通过这些学习活动,学生的心理素质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生物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的原则。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讲述神经系统时,针对某些学生总是认为自己天生脑子笨、在学习上丧失自信、自暴自弃的现象,笔者在教学时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大脑的功能,大脑皮层的总面积约为2200平方厘米,其中约含有140亿个神经细胞。所有这些特点,人人几乎是相同的,即使是爱因斯坦的大脑无论从体积、重量,还是构造上都与其他同龄人的大脑无多大的区别。所以学习成绩优劣,不是先天的,并举出一些勤奋学习而取得成功的例子。这样使学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树立了自信心。

2.主体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应是以人为本,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因此,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承认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允许他们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引导他们去观察和独立思考。如讲授膝跳反射时,教师要求同桌的两位学生一个扮演“实验者”,一个扮演“被实验者”。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和胆量。

3.活动性的原则。生物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坚持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去体验、感受。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第二课堂、组织课外科技活动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成立生物科技活动小组,对校园的主要植物(乔木、灌木)进行调查分类,并对其挂牌标签。学生在校园内进行了实地观察,认真记录观察结果,整理观察记录,共同查找资料,请教老师等,然后作出分析,最后才得出结果。在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各种心理素质。

4.激励性原则。人的各种活动都由一定的动机引起,并指向一定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一切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获得成功。如在生物教学中,积极开展一些生物学知识竞赛、认识校园植物的竞赛、标本制作竞赛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取得成功时,及时进行表扬和激励,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十一世纪所需的人才是复合型的人才。不仅需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我们只有在生物等各学科教学中坚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篇(11)

1.1教育观念尚待完善,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不足

各个初中校园在专注于知识文化教学的同时,应当优化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状态,依据学生的具体心理及身心发展需求,进行及时的帮助与辅导。以便于避免很多初中生由于心理状态不佳或者心理问题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及影响。但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需要学生掌握完备的物理知识,并且在初中阶段对物理学科进行有效的了解和学习,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水平,为学生打下良好知识基础,为其今后的物理学习与探析提供完备的知识及学习储备。因此,在整个初中物理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将教学的重点与重心放在了如何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能力及学习成绩上。因此重知识,轻心理教育的情况和问题,可谓普遍存在。大部分初中物理教师沿用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思路,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护理知识能力素养,将课堂的主要时间用于了知识讲解和例题分析上,很少会通过物理知识为学生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吸引力较健康指导。在此种教育环境与认知背景下,大部分初中生对于物理知识能够产生一定的兴趣,但是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关注到物理知识背后所蕴含的德育思想与其他价值意义。

1.2部分家长对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及策略

不当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初中家长对于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的观念和意识也较为淡薄,这对于初中生的综合发展与全面成长也产生了一定的阻碍。除去要自学校角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外,还应当关注的是家长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优化问题。例如部分学生家长由于忙于工作,常年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干涉本身较少,与之进行沟通交流的时间与机会也有限,因此并没有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更有部分家长,当其发现自己孩子步入初中阶段处于叛逆期时,便对之以严厉打骂和批评的方式进行教育,这无疑会加剧学生内心的抗拒感,增添家庭矛盾,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通过实际调查,我们发现,很多初中生的共性心理健康问题。例如,很大一部分人痛苦的正是完全没想法,很空洞,看别人都有特长而自己却没有,不仅如此,自己也即使有了目标也不知道怎么走。另外,很多初中生认为自己之前的人生一直都有参考答案,因为其整个学习和生活都是按照家长的引导和布置而完成的,没有自己的自主思想,因此初中后叛逆心理严重,出现了“报复性”逃课、逃学、沉迷游戏等情况,这显然也不利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1.3部分初中生本身存在差异性的心理健康问题

最后,部分初中生由于个性鲜明,争强好胜,性格突出,且爱博人眼球,会选取一些不正当的方式来排解情绪、宣泄愤怒。这不仅会伤害到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也会威胁到周边同学营造不良的心理健康教学环境氛围。同时,很多初中生对于自己的未来感到很迷茫。他们表示,自己定好的目标不能及时去着手实施,或者制定目标却坚持不下来,对于很多知识感觉记不住,对很多事情保持三分钟热度,但又因为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学习或者生活问题不得不处理,进而产生焦虑、拖拉的情绪,甚至有人呈现逃避型人格。最后,现在网络如此发达,很多年轻初中生却沉迷于打游戏、看花边新闻,不珍惜时间,放任自己一直空洞下去。

2基于初中物理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策略分析

首先,基于上述问题,初中物理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与教育手段,在物理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增添心理健康教育,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心理教学元素,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指导,提高学生物理知识水平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现象背后所蕴含的自然观念生态和谐理念以及各个物理学家的精神品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与心理健康程度。如此能够满足新时代对初中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能够为初中生全面素质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打造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进步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其次,初中物理教师应当针对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困惑给予专业性策略指导。例如,面对工作和孩子教育的平衡性选择,很多家长会感到无力和困惑,假如陪伴孩子便不能够更好地完成自己工作,但是忙于工作又会导致自己对子女疏于管教,担心这种情况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这时候,教师可以协助家长对当前状况和可选方案分别做一个细致的评估,去调查每个选择“可以获得什么,又要付出什么,需要准备什么,但又欠缺什么”,协调工作、教育在各个阶段所需要注意的问题、突出的矛盾,以及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协调整理,有所取舍,才可以统筹兼顾,同时做好工作和家庭教育。另外,针对学生漫无目的、毫无方向的现象,教师应当及时给予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告知大家,应当努力尝试,迈出第一步,合理为自己做规划,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最后,初中物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突出性问题,自学校、课堂教育、学生家长、学生本身等多个层面入手,来谋求恰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及调节手段。例如,可以告知学生如下理念和策略:改变是一项投资,可以找到一个可以累加的目标,掌握这单元的物理习题,再掌握下一单元的习题,逐渐建立信心。

3立足教材,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

教材是课堂教育的基础与基石,初中物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内容,认真研读教材,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趣味性的教育内容,以潜移默化和互动性强的形式,增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初中物理教师应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结合物理知识及心理教育引导教学的多种方式,运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来增强课堂的吸引力,用多元化的形式契合学生的物理知识学习特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的整体兴趣和心理健康素质,增强学生的适应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契合学生的物理知识及心理特点,改变过往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物理知识学习过程中做好心理准备和情绪准备,并且掌握有效的课题教学节奏和韵律,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及心理综合能力。例如,教材中蕴含着颇多的德育及心理引导故事和元素,相关物理学家的品质和精神也能够对学生进行良性的启迪。比如,在为学生讲述“万有引力”的知识时,教材中便有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趣味故事讲解,教师可以自相关内容入手,结合教材,利用多媒体动画和影视作品还原当时的场景,请学生在动态的欣赏过程中体会牛顿善于思考、积极进行物理生活化学习探究的精神,为学生做出良好的表率,激发学生的效仿热情,提升学生物理思考学习的积极性。

4平等教学,温厚待人,鼓励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为了更好地给予每个学生发言表达机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教师应当首先做出表率,以身作则,在教学过程中秉持公正公平的态度,一视同仁,关注关爱每个学生,对学困生和学优生给予同等的帮助和尊重。给予物理学困生更多的发言与表现机会,关注其学习心理健康情况,对峙进行良性引导,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表达交流热情,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的知识时,由于大部分学生在过往的学习与生活中便接触到了此类现象,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问及学生是否在生活中遇到过此类情况时,大部分学生都积极举手想要发言。这时,我注意到班上一名物理学困生也鼓足勇气举起了手,此情此景令我非常欣慰,于是将其叫起回答相关问题。这名学生大胆发言,阐述了自己在生活中将筷子放在盛满水的碗里,观察到筷子形状变化的现象,认为其现象能够体现出光的折射。我对他的回答给予了言语上的肯定和掌声的鼓励,当众赞美其,善于观察,并在生活中挖掘物理现象的优良品质。鼓励大家向之学习,同时引导其以后在学习生活中认真观察物理现象、总结物理知识,积极发言,踊跃与大家进行交流。久而久之,在我的引导下,这名学生对物理学习兴趣逐渐增强课堂发言与表现的频率也在不断提高,其物理成绩也有所进步。这名学生也由最初的不善言辞和沉默寡言,逐渐变成了后续性格开朗、主动与学生老师交流请教的良好状态。基于此,我们可以得知,初中物理教师的鼓励和认可,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激励作用,因此教师应当不吝夸奖,循循善诱,侧面引导,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探究兴趣,构建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物理知识文化进步与心理健康同步发展。

5基于小组合作和游戏的形式引导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为其带来良好体验

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师可以在知识文化教育进度下,为学生穿插讲解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知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理念,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和引导。另外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内部形成良好的交际圈和心理健康交流氛围,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相较于独立完成物理知识学习和探究的方式,大多数初中学生喜爱进行团体性、小组性分析交流与合作的形式。另外,“实践-理论-实践”的行事模式,课前做题-课上听讲-再做题,亲身经历的体验是不可复制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基于物理知识,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和游戏化的形式对相关知识进行体会和理解。例如,在学习“重力”的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跳绳比赛,鼓励大家在跳绳的过程中体会身体腾空后所产生的重力感,引导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团结协作,互相鼓励,记录跳绳的次数、每个人对重力的感受。在合作跳绳的物理探究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索和尝试,形成了勇敢坚强的学习与心理品质。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表达意愿和参与的积极度,适当地给予鼓励和帮助。另外,重力加速度的问题也是后期物理学习过程中需要慎重思考与解决的问题,因此在调整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速度下身体重力的感觉,以及对地面踩踏时回馈的力量感。不仅可以为学生带来良好学习体验,还能引发学生的物理深思,为其以后的物理探究埋下良好根基。

6案例引导,立足实际,树立榜样,答疑解惑,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基于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策略性引导,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困惑给予专业性策略指导,可以依据例题分析和知识讲解,挖掘机与生活实际的有效联系,以案例性、视频性的展示方式,给予学生心灵和视觉上的冲击,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和正确价值观念。例如,在学习速度的知识时,在物理教材中涉及到了汽车与高速路上行驶,始终保持速度不变,求解到达目的地最后花费时间的问题。在引导学生对相关物理知识进行学习和解答时,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汽车在高速路上真实行驶的视频,为学生营造真实感和生活化气息,激发学生的物理探究兴趣。同时在学生掌握了物理速度解答及例题分析思路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学生穿插播放一些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突然变速或加速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视频。以此来警示和教导学生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在今后的驾车行驶时,尽量保持匀速平稳前进,对自身生命及他人生命给予足够的尊重和保护。提高学生对生命的尊重意识和敬畏感。另外,教师可以请已经毕业的学生来为同专业的学弟学妹们进行演讲,以便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比如,我校一名已经毕业的优秀学子,面对学弟学妹们的心理困惑,表示:“遇到问题,先找到解决办法,告别纷扰,去寻找生活的物理宝藏,留意健康的生活及学习习惯带给自己生活的一种舒适感。也可以先定制一个小目标,提高自己的眼界和思想,告别负能量,每天追求一点进步。最后,可以时常去记录一场生活的变化及进步,诸如又做对了一道物理题、成功背诵了一个物理规律,这些点滴积累都能够让你变得更有自信,心理健康程度逐渐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