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股票投资决策流程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6 15:38:38

股票投资决策流程

股票投资决策流程篇(1)

货币政策通过股票市场的传导机制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1.托宾的q理论

Tobin(1961)他指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起作用的是资本的供给价格。一旦货币当局成功地提高了资本供给价格,投资就会发生。在此基础上,1969年他提出了货币政策通过股票价格的变动而作用于实际经济的过程的Q理论。q定义为企业的市场价值除以资本的重置价值,如果q>1,表明公司所拥有资产的市值高于重置成本,企业投资支出将会上升;如果q

2.财富效应理论

在西方经济学中,财富是指经济主体所持有资产的未来收人的现值。莫迪利安尼在生命周期模型的研究中,假定消费者按时间均匀地安排他们的消费,因此决定消费支出的是消费者毕生的资财,而不仅是当前的收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决定于消费者一生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本、真实资本和金融财富,金融财富的主要内容就是普通股票。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会相应改变经济主体的实际财富数量,从而使经济主体改变自己的意愿支出,影响到国民收人水平,这一过程就是财富传导渠道,其传导机制为:货币供应量股票价格金融财富毕生资财消费产出。

3.不对称信息效应

在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中,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问题会降低银行的贷款意愿,影响企业投资支出,使得货币政策信贷传导受阻。解决信贷渠道中非对称信息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是提高企业净值或贷款担保品价值。而股票价格上涨是导致企业净值增加的重要途径之一,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描述如下:货币供应量股票价格净值逆向选择道德风险贷款投资产出。

4.流动性效应

根据流动性效应的观点,若持有流动性较差的资产时,被迫变现时的损失会很大,此时应持有变现能力强的金融资产。如果消费者对自己陷人财务困境可能性的预期较高,他将减少持有缺乏流动性的耐用品,增加持有流动性较高的资产。因此,股票价值上升,金融资产的价值也会上升,其陷入财务困难的可能性就降低,从而耐用品支出会增加。这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货币供应股票价格金融资产价值财务困难的可能性耐用消费品支出产出。

5.(狭义)股票市场渠道效应

Ralph Chami、Tomas F・Cosmano和Connel Fullenkamp(1999)通过分析股票市场的内在作用机理,提出了股票市场渠道。他们认为,股东的收益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股票红利,一是股票本身价格上升带来的资本利得,这两种收益都表现为名义收人。货币当局可以通过改变货币政策变量影响一般物价水平,进而影响股东的真实回报和消费,最终影响企业的投资,其机制表述为:货币供应价格水平股票除息价值本期股票真实回报下期投资下一期产出。

二、实证分析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股票市场与一些经济金融变量的关系来讨论股票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作用效果。采用了上证和深证流通股票总市值作为股票市场发展情况的代表变量。采用2006年1月到2008年5月的每月末的流通股票总市值反应证券市场的状况。数据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货币供应量市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它虽然包括MO、M1、M2,但M1是中央银行控制的重点层次。因此用2006.1-2008.5M1作为货币政策的代表变量,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额作为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情况的代表。样本区间为2006.1-2008.5,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局网站。数据见附表1。通过各变量每月数据得到各变量每月增长率,见附表2。

首先分析货币供给量与流通股票市值增长率之间的相关关系。

图1 M1增长率与流通市值增长率关系

通过上述图表可以看出,上市流通市值增长率和深市流通市值增长率几乎同步,而上市和深市流通市值增长率与M1增长率的变动联系并不强。也就是说M1的变动与流通股票市值的变动没有很强烈的关系,M1的变动不能引起股票流通市值的变动,而且有时候M1增加时股票流通市值反到下降。比如2006年3月份的数据显示,M1的增长率是上升的,而不管是上市流通市值还是深市流通市值的增长率都是下降的。接下来的4月份数据显示,M1的增长率是下降的,然而另外两个变量的增长率却是上升的。而且M1的各月度数据的增长率变动比较平缓,都是在正负5%以内;然而上市流通市值和深市流通市值的增长率变动幅度比较大,大的时候甚至接近34%,下降率有时也达到快接近20%了。所以通过分析M1与股票流通市值的变动,我们可以得出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不能带动股票市场的变动。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股票流通市值增长率与消费和投资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图2 流通市值增长率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和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率关系

因为上市流通市值增长率和深市流通市值增长率走势基本相同,所以就选取上证流通市值增长率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和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率来做比较。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出上市流通市值增长率曲线走势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曲线走势有相似的点,但是也有些点流通市值增长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下降的,所以认为流通股票市值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相关性不强。我们再来看上市流通市值增长率与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率的关系,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变动浮动明显大于流通市值的变动幅度,而且流通市值的变动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动不是同步的,固定资产变动是季节性的变动,与上市流通市值的变动相关性不强。

所以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我国股票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很大,也就是通过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效果不理想。

三、我国股票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低下的原因分析

1.股票市场发展规模偏小、不规范

目前,我国股票市场虽然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但规模仍然偏小,对经济金融影响程度有限,这样,通过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限制。无论是“托宾的q理论”,还是“财富效应”渠道或“流动性效应”渠道,以及股票市场渠道,都要求存在一个庞大、发达、有序、信息畅通的股票市场,生产要素可以在这个市场自由流动。托宾的q理论核心是企业市值上升时可以通过并购,增发新股等手段进行企业扩张和投资,而我国股市由于国有股、法人股、社会公众股分割,A、B、H、N股互不往来等多种原因,资源自由流动还有很长的距离,因此托宾的q理论在短期内还很难有所作为。

2.股票市场发展相关制度不完善、监管力度不强

由于历史的、体制性的原因,我国股票市场的功能定位被简化为“融资”――为国有企业的发展和改革筹集资金,这种政策取向导致股票市场在发展和运行中存在一系列制度缺陷:(1)公司上市制度不科学。目前我国公司上市制度已由审核制改为核准制,虽然不再由政府直接审批,但仍需由券商推荐,并经过专家评审等程序。因此,我国上市公司的质量仍然存在问题,而且上市公司的总量仍受计划的严格限制,股票的供给不能对股市需求变动做出灵敏的反应。(2)股权结构不合理。我国上市公司大多是通过对国有企业进行改制而组建起来的,现有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设置有国有股(含国家股、国有法人股)、法人股、内部职工股和社会公众股等,且股权过度集中于国家股,而国家作为公司大股东无法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导致我国上市公司中“内部人控制”现象相当普遍,社会公众股东的投资行为短期化。国有股、企业法人股等不能上市流通,不仅造成市场分割,不利于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与资源的有效配置,降低了证券市场的效率,而且进一步放大了政策变动对股票市场的冲击,扭曲股票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3)信息披露制度不规范。一些上市公司不能及时、准确地披露法定信息,有的公司甚至隐瞒重大事件或散布虚假信息,以达到上市、资产重组或操纵股价等目的。(4)证券监管体制不完善。长期以来,我国证券监管沿袭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监管手段偏重于“政策化”,股市运行的政策性特征明显,证券监管中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行政手段与法律手段运用不协调。正因为股票市场存在上述制度性缺陷,股价严重偏离上市公司的真实价值,货币政策的变化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激发股市投机或引起股价大幅波动,而不能借助于股票市场影响实际经济活动。

3.股票市场与货币市场一体化程度低

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依赖于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只有当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一体化程度较高时,各个市场的资金价格才能有效地引导资金在不同市场之间迅速流动,以达到调节资金供求的目的。从目前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利率(收益率)缺乏内在联系,股票的价格变化尚不能准确反映货币政策的松紧。其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思路是优先发展能够为经济发展筹集资金的资本市场(主要是股票市场),从而使货币市场的发展滞后于资本市场。我们知道,货币市场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以及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要高于资本市场,而货币市场滞后于资本市场的现实,使两个市场的利率与收益率存在明显的差异,投资者在货币政策变动时对银行存款、股票等不同的金融资产的收益率难以进行有效比较,从而降低了他们对于货币政策的敏感性。因此,货币政策试图通过中介目标调控股票价格,并使之达到预期目的的可能性不大。

四、对策和建议

1.大力发展和培育股票市场,尽快解决股票市场的所有制歧视问题

中国要大力发展股票市场,推动直接融资,促使国有产权的多元化,增强经济的支配力。在大力发展股票市场的同时,允许各种类型的企业上市(包括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以此推动股票市场上市公司群体多样化。同时应解决国有股的全流通问题,促使国有股、国有法人股和社会流通股、外资股拥有一样的权利,认真贯彻股权分置改革。

2.不断推动股票市场资源配置的市场化

资源配置市股票市场的核心功能之一,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直接影响到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性质和程度。因此,设法提高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是提高股票市场传导效率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必须引入优胜劣汰机制,以市场化的标准来对待上市公司的市场准入和退出,以提高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3.逐步完善股票市场的结构和层次

针对中国股票市场结构单一,只有主板市场,没有二板市场,也没有三板市场和OTC市场,应创建统一的、多层次的市场体系。以满足不同层次投资者的风险需要,从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股票市场定价的单向性,对于保证市场资金充裕、培养长期稳定的投资者群体有着重要的意义。从长远看,政府应加快股票市场的结构调整,在完善主板市场的同时加快设立创业板市场,使之与主板市场形成互补性的制度安排,为有潜力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和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渠道,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积极发展场外交易市场,为已经改制的股份制企业和股份合作制企业提供股权流通市场;积极创造条件,实现A股、B股市场并轨,准许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股票市场。

4.矫正角色定位,解除政府的隐性责任

政府对股票市场的责任应该市制定交易规则和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首先,要加快法制建设,严格对证券交易机构的规制和管理,制止证券交易中的违规活动。其次,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给股票市场发展提供基础性的体制前提。再次,在股票市场建设上,一级市场的工作重点在于严格实行“审核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审核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提供材料的真实性上,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二级市场上,在尽快消除公司股权结构和股票市场分割的同时,坚持和提高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的标准,使得上市公司的扩张和本身素质相对应。最后,将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利益放在市场监管最重要、最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强化信息披露要求,提高市场透明度,并教育投资者形成理性投资观念,提高其分析信息能力。

5.规范监管体系,保证市场监管制度化

第一,完善法制,依法规范市场秩序。首先,加快制定与《证券法》、《公司法》等法律相配套的有关法规,尽快完善实施细则和指导性意见,增强可操作性。其次,不断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信息披露动态监管制度,对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进行跟踪核实。再次,提高监管技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手段改进监管方式,加强事前监控,尽量把各种违规事件控制在萌芽状态。最后,提高监管透明度,加强对监管人员的监督,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第二,推进监管体系社会化。监管体系社会化是股票市场发展的大趋势,要发挥中介机构特别是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证券公司和新闻媒体的作用,调整好中国证监会证券交易所。证券业协会的职能划分和衔接,形成财务监督、法律监督、保荐人监督、媒体监督、行业监督、行政监督、和市场监督相结合的立体式监管网络,尽可能保证市场的公平性和有序性。

6.加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互动

政府应加强监管,严查违规资金人市,一方面要扩大商业银行资金通过机构投资者进人股市的渠道,逐渐放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允许其从事证券投资业务;另一方面要努力扩大券商进人同业拆借市场的数量,鼓励其进人银行的国债回购市场。通过两个市场的互动,提高我国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参考文献:

[1]李至斌,刘健.货币政策、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中国证券市场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99-110.

[2]孙宝祥.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87-90.

[3]崔建军.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120-124.

[4]杨盛昌.我国的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J].经济研究,2007(3):67-70.

[5]谨昌松,李凡.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相关性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5(6):88-90.

[6]段进,曾令华,朱静平.货币政策应对股票价格波动的策略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146):52-56.

[7]张彩铃,刘玉山,康宇虹.货币政策效果评价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6(4):12-15.

[8]刘剑,胡跃红.股票市场发展与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J].中国软科学,2004(11):42-49.

[9]杨新松,龙革生.西方货币政策股票市场传到机制研究的新进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11):17-22.

股票投资决策流程篇(2)

中国股市自设立以来,影响其健康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有二:一是长期以帮助国企解困作为发展股市的指导思想和政策基础;二是设置了股权分置的市场制度。随着我国市场化的推进和对股票市场运作规律认识的深化,第一个因素已发生改变。国务院2004年初的“九条”(即所谓“国九条)进一步明确了资本市场发展的市场化取向,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

而第二个影响因素却迟迟未能解决,一直拖到今年4月12日,中国证监会才说,目前解决股权分置已经具备启动试点的条件。该发言人称,切实保护投资者特别是公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是证监会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的基本原则。而在这之前,在股市指数大幅下跌、40%新股跌破发行价的情况下,有关部门多次尝试绕过全流通问题救市或对股市加以调整,如出台“以股抵债”、“市场化询价发行”等政策都是如此。但是,股权分置作为中国股市的基础性制度,在对之进行改造之前,无论什么样的修补政策都难以帮助股市健康发展,在国外股市能够成功的“国际惯例”也很难获得预期效果。这是由于:

第一,这一制度使非流通股股东能够以不被市场认可的超低价取得股权,这种股权尽管不流通,却享有与流通股股东相同的收益权,非流通股股东只要通过增发、配股、高价减持等手段即可获得巨额回报(所谓“圈钱陷阱”即由此而来)。这种“同股同权却不同价”的制度不仅从出发点就破坏了市场的公平准则,而且造就了“将好人变坏”的机制。对于一个制度根基存在先天缺陷的市场而言,要想通过监管使之规范化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监管成本将高到市场无法承受。

第二,这一制度使非流通股东掌握了股份公司的控制权,而这种控制权又是不受市场力量约束的。在规范的股票市场中,处于弱势的中小投资者可以“用脚投票”影响股票市价,进而对大股东形成压力。但在股权分置的市场中,股价根本不能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和未来预期,不能代表非流通股票的真实价值,因而也就无法对大股东形成有效约束。在享有随意支配资源权力的情况下,还有什么政策能够引导非流通股的大股东们自觉放弃巨大收益呢?

另一方面,舍本求末的做法还可能产生新的问题。例如“以股抵债”政策看起来有助于解决大股东拖欠上市公司债务的沉疴,但在实施中却遇到“以什么价格折股”的难题。在股票市场分割的现状下,这种定价很难公正,并极易给违法违规的大股东带来新的套利机会。再如,在非流通股票不参与市场价格形成过程的情况下,“新股发行市场询价” 所产生的股价决不是真正的市场价格。其结果,很可能只是给既得利益群体添加了新成员,并使极度扭曲的定价机制披上一层合理的外衣。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仍然坚持市场化方向,全流通就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

股市制度只能整体改造而不能局部解决

在前一段的探讨中,有人提出“老股维持现状、新股全流通”的设想,也有人认为可以先选择少数股票作为全流通试点,待时机成熟后再逐步扩大改造面。现在看来,这两种局部改造的思路都不符合股票市场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被频繁使用的“先试验、取得经验后再全面推行”的改革模式,可能并不适用于股票市场。

股市作为一个虚拟资本的市场,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市场主要依靠信心支撑,二是资本可以快速流动。而股市全流通意味着股票价值的重新评估,意味着股票市价向真实价值回归。因此在投资者眼中,全流通的股票必然极具投资价值。无论新股还是某些作为试验的老股票,一旦实行全流通,必然会吸引大量资金投入交易,那么对于未实行全流通的市场来说,由于丧失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只能面临崩盘。

股市改造宜早不宜迟,宜主动不宜被动,宜图大义不宜谋小利

畸形的股市运行至今,不仅给股民带来了上万亿的投资亏损,带来了漫长的、看不到尽头的熊市,而且严重破坏了市场机制,使得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丧失殆尽。这种状况如果继续下去,由股市引发金融危机将只是个时间问题。一方面,大批出问题的证券公司将拖累本已十分脆弱的银行,并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另一方面,中国股市一旦发生崩盘危机,坐享渔翁之利的将是外资机构。这些机构不仅可能全面接管中国的证券业,还会抄底收购股票,进而控制上市公司。为争取主动,应尽早推行股市的全流通改造。尽管这种外科手术式的改造会付出代价(例如非流通股东需要退出部分不合理收益),但从中国股市的长远发展和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出发,这种代价恐怕是必需的。而从一个繁荣、健康市场中获得的税收,以及优化资源配置的机制再造所带来的国家利益,将远远高于国有股产生的溢价和补偿流通股东所带来的名义损失。

需要指出的是,大量股民之所以在出现巨额亏损之后还“捂着”股票,主要是因为他们还抱有股市回弹的希望。但是这种市场信心正在逐渐消融,今年以来的股市走势证明了这一点。一旦市场信心消失殆尽,投资者开始抽逃资金,危机将立刻到来。可以说,市场留给我们犹豫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全流通已经成为一个政治问题

经过十多年的畸形运作,中国股市已经分化出若干价值取向不同的利益群体,部分群体还掌握了相当大的话语权。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全流通问题已经由经济问题转为政治问题。这使得全流通改造异常艰难,决策者正面临“不改造挨骂、改造也挨骂”的两难局面。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取得一致赞同决策和皆大欢喜的效果已无可能。对于决策者来说,需要以当年决定恢复高考和数百万知青回城的政治魄力和勇气,尽快作出决断。

股票投资决策流程篇(3)

(一)Tobin的q理论及其所描述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Tobin认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主要起作用的是资本的供给价格,一旦货币当局成功地提高了资本的供给价格,投资就会发生。在此基础上,Tobin提出了一种有关股票价格和投资支出相互关联的理论,即q理论,用于系统阐述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q是企业的市场价值(即企业股本的市值)与其重置成本之比。q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投资愿望。在均衡状态下,q的正常值为1,这保证了资本以经济的自然增长速度重置和扩张;如果q高于正常值,则企业的市值高于其重置成本,相对于企业的市值而言,新的厂房与设备等投资品比较便宜,这诱使企业发行新股票,然后用所获资金购买投资品,扩大生产规模,整个社会的投资水平因而增加,进而产出也相应增加;如果q低于正常值,企业的市值低于其重置成本,因此新增投资的欲望受挫,即使企业意图扩张生产能力,也将通过(在股市上)收购既有企业进行,没有新的投资,总投资就不会增加,因而,产出也不会增加。Tobin的q理论所描述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可表述为: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货币存量利率股票价格q投资支出产出。不过,在上述传导过程中,除货币政策外,多种因素(如事件、预期、政治等)均影响q值,因此,货币政策与q值的联系是不紧密的。该渠道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是存在一个理性有效的股票市场。

(二)生命周期理论及财富效应渠道

财富效应渠道是Modigliani由其生命周期理论加以引申而描述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Modigliani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决定消费支出的是消费者的毕生资财,消费者毕生资财由人力资本、真实资本与金融财富构成,而股票通常是金融财富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他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关于货币政策传导的财富效应渠道为: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货币存量利率股票价格财富消费支出产出。

(三)CHAMI等人的股票市场渠道理论

企业股东的收益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股票红利,一是股票本身价格上升。但无论哪一种收入,都表现为名义收入。名义收入的实际价值取决于价格水平或通胀水平的高低。Chami等人阐述的股票市场渠道的机理在于:货币当局通过实施货币政策,影响经济社会的一般物价水平(通胀水平),居民拥有的股票的收益和资本金(表现为名义收入)将会受到一般物价水平的影响,股票的价格便会产生波动,这样股票持有人就会随着通胀水平的变化而改变其对股票回报率的要求,公司为满足股东的要求就会相应调整生产,最终使总产量上升。上述过程可表述为:货币存量价格水平股票除息价值本期股票真实回报下期投资下一期产出。Chami等人的这一理论揭示了货币政策所导致的名义价格变动和真实产出之间的关系。

我国股票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所起作用的分析

近年来我国股票市场得到了长足发展,其规模和发展速度超过了货币市场,对实体经济活动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居民将大量收入投入到股票市场中去,越来越多的企业(包括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通过股票市场进行直接融资,股票市场已拥有众多的交易主体。有市场调研表明,我国股市已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财富效应,已有相当部分股票持有者的财富受股市影响较大,从而影响到股票持有者的消费支出。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程度还不算高,还不是成熟的理性的市场,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和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市场秩序较乱,透明度较低,信息不对称,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监管不力,内幕交易、操纵市场、欺诈等违法违规活动得不到有效扼制,股票价格波动非理性,波动幅度较大,股票持有者的金融财富常处在频繁而又剧烈的涨落变动之中,大量中小投资者的正当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入市和交易的积极性受挫。上述现象的存在不利于货币政策的传导。①削弱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力,使得股票市场难以及时、准确地把货币政策意图反映在股票价格中,利率与股票价格水平之间的联系发生断裂,制约了货币政策经由此渠道传导的效率。②股票市场价格水平形成和波动的非理性使Tobin的q渠道缺乏合适的股票价格来源,降低了股票市场价格水平波动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力。③股票市场价格水平波动的非理性使投资者金融财富处于频繁而又剧烈的涨落变动中,导致了财富效应渠道的无序和失效。④股票市场价格水平波动的非理性导致市场上投资者投资信心不足,抑制了投资者数量以及投资额的增加,限制了货币渠道的传导范围和传导力度。

(二)市场流动性不足。我国股票市场上完全的同股同权尚未实现,国有股、法人股目前尚不能上市流通,且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绝大多数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不能上市流通的国有股、法人股占总股权的50%以上,这就影响了股票市场通过促进产权交易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股票市场的功能主要局限于满足企业融资的需要的需要。以Tobin的q渠道为例,Tobin的q渠道的核心是企业q值变动可以促使企业通过并购、增发新股等手段调整生产和投资规模,由于我国股票市场促进产权交易的功能不强,因此在短期内还很难通过Tobin的q渠道传导货币政策。在股票不能全部上市流通的我国股票市场上,股票价格水平的形成是局部的和不完全的,这缩小了货币政策经由该渠道传导时的影响面。

(三)信贷等其他市场资金不能自由流入股票市场的规定也使利率与股票价格水平之间的联系发生某种程度上的断裂,制约了货币政策经由股票价格水平渠道传导的效率。由于我国股票市场处于发展初期,尚不很规范,为了安全起见,我国实行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体制,并规定信贷等其他市场资金不能自由流入股票市场。这一规定是合乎我国当前金融业发展和金融监管水平的,但是却在某种程度上使利率与股票价格水平之间的联系发生断裂,制约了股票价格水平渠道的效率。然而监管并不总是能够制止违规,某种程度的信贷资金或合规或违规地流入股市是目前我国股票市场上的客观存在。不过由于违规资金进出股票市场主要与监管的松严相关,与货币政策松紧的关联不太大,而监管的松严与货币政策的松紧并不总是一致,因此加剧了利率与股票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混乱和无序。

(四)相对于货币政策传导的需要来说,股票市场的整体规模不够,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受到限制。与此相关,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因企业上市的准入限制而很难进入股票市场,制约着货币渠道传导范围的扩大。

(五)存在上市公司资金在股票市场体系内部自我封闭循环的现象。这种现象一方面冲击和影响到利率变动引起股票价格水平变动的过程,使得股票市场价格水平的变动有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另一方面影响甚至是破坏了股票市场价格水平与实体经济投资之间的同向联动关系,因为股票市场价格水平变动的背后很可能就是(当然也可能不是)上市公司资金在股票市场上自我封闭循环状况的变化所导致的。上述两个方面都使得货币渠道的传导变得复杂,总体传导效果的不确定性加剧。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当前上市募资者中,国有企业比重过大,而这样的上市公司实业投资比例偏低且增长缓慢,因而更多地将所募资金进行非实业投资,导致资金在股票市场上的自我循环。

(六)不合理的投资主体结构影响到财富效应渠道传导扩张性货币政策时的效率。我国股票市场上的投资主体主要是以散户状态存在的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较为缺乏。与机构投资者相比,个人投资者在投资能力和信息来源等方面均处于劣势,亏损容易赚钱难,对他们而言股票市场基本上是一个投资挤压消费的地方,这使得财富效应渠道在传导扩张性货币政策时效率低下。

我国股票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所起作用的分析

(一)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有效扼制内幕交易、操纵市场、欺诈等违法违规活动,治理信息失真现象,增强市场的透明度,减少股票价格的非理性波动,使股票市场真正成为能够准确、快速、稳定地传递和扩散货币政策信号的一个重要载体。具体而言:

①坚决杜绝信用腐败,重建股市信用。建立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资咨询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个人等的信用记录,并在网上公开,特别是要公开不良记录。严厉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标准,将职业道德与执业风险紧密挂钩,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大相关机构造假成本,使其得不偿失,从根本上打消其造假动机。进一步改革证券民事赔偿制度,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加快对境外相关机构的开放步伐,通过竞争机制增强国内同行维护信用的意识。设定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占其净利润的比例下限等,从制度上约束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

②提高证券监管机构的监管水平。要将证券监管机构从繁忙琐屑的行政审批事务中解脱出来,使其能专注于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监管。要更新监管理念,证券监管机构无法也不应该对股票市场上的价格水平以及买卖双方中任一方的盈亏负责,其真正的责任是维护市场的秩序,确保市场的公开、公平和公正。要在更新监管理念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监管水平。在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重建股市信用的过程中,投资者(尤其是广大中小投资者)的正当利益得到保护,因此可以刺激投资者数量以及投资规模的增加,扩大货币渠道的传导范围和传导力度。

③引进做空机制,抑制过度投机。

(二)尽快解决国有股、法人股的上市流通问题,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实现生产要素在整个市场中的自由流动,充分发挥股票市场促进产权交易、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为Tobin的q渠道提供市场条件。

(三)加快股票市场以外其他金融市场的建设,在股票市场已经规范运行并且市场监管能力许可的基础上,逐渐打通股票市场和其他金融市场的联系,使资金在整个金融市场内自由流动,从而提高利率与股票价格水平之间的联动关系,提高货币渠道的效率。

(四)扩大证券市场规模,积极创造条件适当增加上市公司的数量。放宽对所有制的限制,允许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进入股票市场筹资。积极筹建创业板市场,对广大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敞开上市筹资的大门。有人曾主张通过增加大盘股的比例以促进股票市场的稳定,但这并非上策,治标而不治本。

股票投资决策流程篇(4)

一、股权分置改革概述

1、股权的含义

股权,即股东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股权泛指股东得以向公司主张的各种权利,狭义的股权指股东因出资而取得的,依法定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则和程序与事务并在公司中享受财产利益的、具有可转让性的权利,也就是公司法里说的股权。

2、股权结构

股权结构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股权的高度集中,二是股权高度分散,三是公司拥有较大的股东,其所持比重在百分之二十到五十之间,虽未达到绝对控股,但因股权较为分散,因此也处于相对控股的地位,与前两种极端情况相比,这种股权状态有一定集中度。有相对控股股东并且有其他大股东存在,为公司治理机制的作用发挥助力,因而具备该种股权结构的公司绩效也趋于最大,经营业绩也不断改善。

3、股权分置的概念

按照性质的不同,我们将股权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两类,流通股可以在证券交易所交易,而非流通股则不能,我们把这样的分法称为股权分置。但在股市上这种股票分离状态使得股市出现不公正交易的现象。为此,国家进行股票市场的股权分置改革。

4、股权分置改革

所谓股权分置改革,即使非流通股进入市场流通。我国股市上一直存在着股权分置的问题。在我国股市上存在着两种性质的股票,即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其中非流通股包括国有股。这样的划分使股市上出现了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的现象。

股权分置改革对中国的股票市场有着深远的影响,股市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股改的理性和成熟。股票市场的改革能促进市场资源流通和有效配置,有助于形成市场化机制、约束机制及外部监督机制,使市场的定价机制回归,使市场的诚信机制和理性投资模式得以建立,因此而形成同股同权、同股同利、同股同责的制度的安排,这样可以使理性定价机制的功能有效发挥出来。股权分置改革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对公司个体而言,一方面,股改为公司有效利用市场资源以实现自我的发展奠定基础,促使公司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监督制度,从制度层面解决股改弊端,另一方面,公司的部分风险被股改消除,由此,避免了权利的过分集中,平衡着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从全体股民的角度讲,这一重大举措使股民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保护,使股市的公平和公正得以彰显。

二、股权分置改革中的问题

中国股票市场的改革将得益于股权分置改革这一重大举措,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同样存在问题。第一,股改不是使公司成为利益共同体而是矛盾冲突体,中小股东已渐渐失去自身权益保障的保护伞,上市公司与不法券商出钱买选票,涂改选票,贿赂股民诸如此等现象层出不穷,中小投资者参与投票的兴趣越来越低了,股票市场的公平荡然无存。第二,监管机构和监管机制的缺陷,使人不禁思考如何管理和控制股票的流通以及如何增加流通渠道使管理层能更好地实现绩效。第三,股票分置改革涉及到政府的信用问题,如何用政府的信用来使股民得到实惠,这是最重要的,不能为了股改而股改,不能照搬西方股票市场的发展模式,进而脱离股改的初衷。第四,非流通股入市流通,使股票供给增加,导致供大于求,股价随之降低,股票市场供需失衡。持有非流通股的股东在公司上市、配股、增发新股过程中仅用少量的资本即可获得大量流通股股东的钱,使股市上存在一个圈钱怪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股市的公平原则。圈钱的怪圈使得股市投机性投资率提升,劣质股票驱逐优质股票的现象使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弱化。大股东价值取向背离,股票价格和上市公司价值完全脱离,大股东不是想方设法地去提高公司的业绩而是靠投机来获取回报。公司是否能上市由政府决定,当股市成为圈钱场所时,因利益关系,地方政府会鼎力支持本地企业上市,政府的权利与市场需求结合在一起,必然会产生设租、寻租现象,使股市成为权钱交易的场所。

三、对股权分置改革的对策建议

1、公司管理制度的完善

(1)“一股独大”问题及股权结构优化。国有企业股权的最大特点是“一股独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造成委托权问题的出现。股权结构决定了委托的模式和重点。股权高度分散,即控制权的分散,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对管理层行为的控制。但是股权高度集中就可能出现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的问题。因此,要解决我国国有股东人格化主体缺失、市场经济的不完善、公司内部控制监督的失效等问题,关键在于完善控制体系和合理制度安排,确保国有股东人格化主体代表可以各行其是。

(2)资本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的界定。资本所有者的主要职能是提供资本,由此衍生出了股东表决权和最终控制权。但是资本所有者不一定擅长于管理,故需要职业经理进行专业化管理。职业经理的出现则要求经理层要有相对独立的空间进行决策、经营、管理。经理的主要职能是运营所有者资本,使公司实现增值,这便产生了法人财产。矛盾具有同一性和对抗性,所有权和财产权是对立同一的整体。一方面,出资者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存在着对立的部分。另一方面,资本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又是统一体。股东根据自己的出资额来行使自己在股东大会的权利,董事会代表股东具体执行股东大会的决议。在资本所有权和法人所有权分离的情况下,就需要平衡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关系。

(3)所有权、经营权和决策权的制衡。股东大会和董事会间是信托管理关系,董事会和高层管理者之间是委托关系。委托人和人间的利益目标不同造成了他们之间的矛盾。作为委托人,希望受托人可以尽职尽责,为公司创造更多的财富。作为受托人,则是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由于委托人和受托人追求的不一样,产生了动机上的差异,故而引起行为上的差异。因此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关键在于所有权、经营权及决策权的平衡,其平衡性和稳定性是公司正常运营的保障。

(4)监事会职能的完善。公司的监事会是公司组织机构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监控体系中,监事的职责仅限于企业信息的不完整披露,监事职能的滞后性,监控的非完整性,使得公司监事会功能无法施展。因此,应完善公司的监控体系,合理划分监事监控范围,监事权责,保证其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2、政府宏观控制职能的发挥

(1)政府经济职能。政府制定的政策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时不可忽略的条件。政企分开,可以使公司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进行经营活动。减少国有股的持股比例,增加法人股的持有比例,增强企业的活力,但是还是要注意度的问题,国有股的减持不应影响政府对企业的行为约束力,这既有利于保证国家的收益,又有利于公司的日常管理和决策的执行。国有股的减持方法很多,但是,政府应该根据本国的具体经济实况来制定有针对性的方针政策,以努力维护中小股民的利益为本,提高股市交易的公正透明性以及股票市场信息的流畅性,实现股市民主化管理,使股市成为中小股东可以获得福利的平台。同时,加强市场经济诚信制度的建设,股改后,非流通股进入股市流通,需要诚信机制来做辅助,对上市公司进行信用机制管理,确保股民利益不被侵害。

(2)政府法律职能。政府作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是企业外部监控重要组成部分和补充部分。政府应该制定有效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公司治理提供决策依据。同时,提高经理层破坏信托责任的法律成本,使经理层能够恪尽职守,履行自己的信托责任。虽然证监会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中需要政府给予强制力保证。

(3)政府行政职能。在股改过程中,政府应利用其行政手段来严把质量关,维护好政府的信用和形象。对于那些劣质企业,就不应实施股改,不应实行全流通。对那些业绩好的企业,政府应为其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促进公司发展,进行股改,让非流通股上市,实现资源的重组,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以政府信用做保障,维护股民的利益。注重提高上市公司的道德素质,提高上市公司管理层的道德素质,应对管理层进行继续教育,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素质,同时这也离不开国有企业在股改中的道德模范作用,国家应给予引导。

3、中小股民的作用

(1)投票机制。其是征集委托投票公告获得投资者委托而其投票,以达到控制实施公司的行为。从本质讲,投票是控制权的争夺。在实施过程中,人资格和人数的确定及如何从制度设计上克服委托书征集者和委托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是关键。投票作为中小股民参与公司治理的方式,应当积极鼓励发展。成本的合理化,对于股民提高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很重要。成本过高,会削弱股民的积极性。网络投票是一种很好的降低投票成本的方式。完善投票的法律法规,这是对程序上的规范,其真正的目的在于保护中小股民的利益。

(2)建立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机制。在股改过程中,我国可以借鉴西方国家股权改革的经验。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强化信息披露制度,让股市信息公开透明,明确上市股市应给予披露的项目范围以及披露形式,对上市公司的不实披露、误导披露等违法行为进行严惩。建立累计投票制,让选票既可以集中投给一人,也可以分数投给数人,从而可以保护中小股民的利益。股东代表诉讼制的建立是股东利益保护的最后屏障,通过法律的途径,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既注重对违规者的制裁也注重对权益受损者的补偿。

(3)股民主体。中小股民应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发挥监督作用,促使股市管理者能够很好地履行职责,严格按股市章程、国家法律办事。同时,股民在投资前,应该理性进行投资分析,了解投资公司的情况,尤其是公司的财务情况,立足于公司现实可兑现的承诺,而不是未来的现金流量,否则将把自己的钱置于无限的风险下。

【参考文献】

[1] Claessens. The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 in East Asian corporation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0(27).

[2] 王松年:国际会计[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3] 王栩:股权分置改革的公司治理效应研究[D].山东大学,2009.

[4] 刘玉敏、任广乾:股分置改革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工业经济,2007(7).

[5] 张学勇、廖理:股权分置改革、自愿性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J].经济研究,2010(4).

[6] 申慧慧、黄张凯、吴联生:股权分置改革的盈余质量效应[J].会计研究,2009(8).

[7]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8] 陈军: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特征引发的公司治理问题[J].现代商贸工业,2007,19(8).

[9] 黄来记、徐明:新公司法解读[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

股票投资决策流程篇(5)

由于债务成本利率水平和还本付息明确,我国企业能感受到债务成本的存在,但感受不到权益成本的压力。普遍把公开发行股票视为一种无需还本付息的廉价筹资方式。同时,资本成本,特别是权益成本估算模型的应用还存在大量的技术困难。例如,缺乏作为无风险基准收益率的短期国债市场,投资者投资分散,组合程度低。近年来,有些证券公司计算了β值(即单个股票超额报酬率对市场组合超额报酬率的敏感程度),但未形成共识和受到广泛接受,经验判断仍然非常重要。

既然现代公司财务管理中强调资本成本的重要性,而在现实中又难以估算,我国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如何对待和应用资本成本?笔者认为:

一、在经营理念上,企业需要了解资本成本的意义,但主要应致力于正确地进行投资、经营和田资决策,不必过分关注资本成本的具体数值。

建立和推广资本成本理念的目的,并不在于精确计算实际上不能准确估算的资本成本数值,而在于促进企业树立为股东创造市场价值而不是帐面价值的经营理念和股东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资本成本是资本市场对企业的外部评价指标之一,其估算应该由资本市场来完成。在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未形成资本成本估算方法和数值共识时,企业不必过分关注本企业资本成本具体数值,特别是以技术创新为经营哲学的成长型公司,因为快速成长企业的预期收益率往往大大超过资本成本,资本成本并不是其主要考虑因素。融资决策的关键在于匹配经营风险,增强企业的财务弹性,保持合理的资信等级。例如:1998年微软公司资本收益率为52.9%,资本成本率只有14.2%,英特尔公司资本收益率为42.7%,资本成本率为15.L%,因此成长型公司应致力于形成和强化企业的竞争优势和价值驱动因素,诸如技术创新、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增值服务等,股票市场对企业价值的评价会通过套利交易原理在股价上反映出来。

二、资本成本理念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在企业进行投资决策中引入资本成本的概念,旨在帮助我们判断单项投资和组合投资的风险程度,以及这种风险的代价——即它的市场价格是多少。也就是将资本投资与金融市场上相同风险的投资相对比,从而设法确定资本投资的机会成本。(1)采用贴现现金流方法评估投资机会价值,从而必须具体算出权益资本成本时,可以采用几种普遍接受的方法估算权益资本成本区间值,并作为敏感性分析因素。目前,可供选择的做法包括:a、在现有国债收益率基础上加上相应的风险溢价;b、借鉴国外投资机构对我国境外上市公司β值的估算结果来估算国内上市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直接参照上市公司权益资本回报率水平。(2)采用其他合适的估算方法和评价指标,代替资本加权成本的估算。包括:a、采用内部收益率法;b、调整现值法(APV),它将项目的每项现金流量分为无杠杆作用的营业现金流量及与项目融资相联系的现金流量,这种分类是为了采取不同的贴现率;c、在兼并收购中,可以采用市场盈利率(P/E)、股票市值/帐面值(MV/SV)以及EBITDA倍数。

三、资本成本理念在公司分部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其经营的业务领域和跨越的区域也随之增多和变广,会划分为若干分部(子公司或事业部),对分部的成本效益管理也必须引入资本成本理念。每个分部所使用的资产都必须进行融资,那么波分部的资本成本也就是公司期望分部从它的资本投资上所获得的最低报酬率。其可以接受的标准,可以考虑:a、参照可比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收益率;b.直接根据股票价格信号而不是资本成本来评估公司继续经营的经济价值;c、参照长期债务成本。

四、资本成本理念在融资决策中的应用。

按照保持与公司资产收益风险匹配、维持合理的资信和财务弹性的融资决策和资本管理的基本准则,借助财务顾问的专业知识,利用税法等政策环境和金融市场的有效性状况,确定融资类型、设定弹性条款、选择融资时机和地点等。

随着产品市场竞争加剧和金融系统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企业资产预期收益和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科部投资者与企业对经济和金融形势、公司发展前景评价的差异日益增大,股票市场又往往对信息反应过度或不实,导致企业价值高估或低估,这些因素显著影响企业资本成本。例如,A股、B股及境外上市股票发行价格差异甚大,境外上市融资成本大大超过国内A股,盲目追求境外上市将付出巨大代价,企业融资决策时只有考虑这些因素,才能更好地匹配资产收益风险,降低融资成本。

股票投资决策流程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 资金 投资 股市

加入WTO后,我国经济理论界对金融业混业经营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商业银行可否将资金直接投资于股市,这是金融业混业经营理论讨论中需要破解的一个难题。本文试从理论上寻求决策的依据,从逻辑上分析商业银行可否将资金直接投资于股市这一问题答案的可靠性。

风险管理理论

同样是基于风险管理理论,却可以得出相反的结论,即禁止商业银行资金直接投资于股票市场的理论依据是:银行投资股票市场的风险大于银行向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发放贷款的风险;而主张商业银行资金直接投资于股票市场的理论依据是:银行资金直接投资于股票市场,可以起到分散风险的效应,并且,股票投资的风险,未必大于发放贷款的风险。

股票投资与发放贷款,究竟哪种行为风险偏大,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银行资金投资股票的风险主要有股票价格风险和上市公司退市风险。当股票价格跌到银行投资者的投资成本以下时,银行投资资金就会缩水。股票价格风险主要来源于经济周期变动、利率波动、汇率波动、政策变动、通货膨胀率变动、股票市场周期波动、上市公司经济效益变动、股市投机的影响、银行的股票投资决策者判断失误或操作失当、银行股票投资决策者为了个人利益而丧失道德进行恶意操作等等。上述风险有的可以通过投资组合来分散,被称为非系统性风险,例如上市公司经济效益变动风险;有的则不能通过投资组合来分散,被称为系统性风险,例如经济周期波动风险;有的需要通过严密监控才能防范,例如银行的股票投资决策者道德风险。当上市公司退市时,持有该公司股票的银行就会发生资金流动性与资金缩水的双重损失,特别是如果上市公司破产,银行资金损失就会更大。银行发放贷款的风险主要是贷款本息部分或者全部收不回来的风险。从风险来源看,银行贷款风险主要有来自于银行内部贷款决策者的道德风险和智力风险,国家政策变动和政府干预的风险,经济周期风险,借款人所在行业的生命周期风险,市场利率变动的风险,借款人的产品销售市场变动的风险,借款人的道德风险和经营管理能力的风险等等。

从风险来源看,银行投资股票的风险与发放贷款的风险都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但是给人的感觉是银行投资股票的风险大于银行发放贷款的风险,其主要原因是:在股票流通的条件下,股票市场价格具有波动性的特点,从而使股票投资的损益具有显性化与短期波动幅度较大的特点,因而对人的感官冲击力较大,风险感受比较明显,而银行贷款风险由于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所以容易使人产生贷款风险小于股票投资风险的幻觉。

其实,从风险管理的角度观察,股票投资的风险管理要比银行贷款的风险管理更为有效。其一,股票投资风险管理要比发放贷款风险管理更具有灵活性,因为银行的股票投资者可以通过卖出股票的方式进行止损操作,而贷款的收回周期比较长,甚至难以收回。其二,股票投资风险管理的主动权要大于贷款风险管理的主动权,因为在操作适当的条件下,银行的股票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决定何时变现股票、收回资金(虽然变现率取决于市场状态),而贷款本息能否收回,银行能否止损,银行的决定力往往小于借款人。其三,银行卖出股票的程序、手续要比催收贷款简单的多,风险管理的效率更高。其四,股票投资的信息收集成本要比贷款信息收集成本低,股票投资信息收集数量要比贷款信息收集数量多,从这个意义上说,股票投资的风险管理成本要低于贷款的风险管理成本。

从分散风险的角度看,允许银行资金直接投资股票,等于为银行增加了一条分散经营风险的渠道,便于银行进行较大范围的资产组合。

需要注意的是,股票投资的灵活性、简便性也蕴含着投资操盘人员的道德风险,因此需要加强对投资过程的严密监管。

以上分析表明,银行资金投资于股票的风险要小于发放贷款的风险,但银行和政府部门要加强对银行资金投资股票的监管。

资金流动理论

维持资金的安全性、追求资金的效益性和力保资金的流动性,这是商业银行运用资金的三个原则。这三个原则往往互相矛盾,不可兼得。当三者互相矛盾时,安全性为首选,其次是追求效益的最大化。资金流动性则是为安全性和效益的,其功能主要有四点。一是在资金安全性出现问题、资金可能收不回来时,立即将资金变现。二是当资金出现亏损,其亏损程度随着时间推移而加大时,果断将资金变现,保护已有的资金运用效益,维持资金的效益性。三是当出现效益更高的投资项目时,将原投资资产变现,改投新的项目。四是当债务到期而无力偿还时,将投资资产变现,以用于还债。在多数情况下,资金如果失去了流动性,其安全性和效益性反而无保障。例如,如果某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本息,银行又不能转让其债权,那么银行的贷款本息余额就极有可能收不回来,安全性和效益性无从谈起。可见,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资金运用项目主要有放贷、贴现、债券投资、可转换公司债券投资、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金银投资、存入中央银行等。这些资金运用项目的流动性均不及股票投资。当然,此处所说的股票是指流通市场或称二级市场中可以交易的股票。股票投资的流动性之所以最强,是因为股票交易程序简单、手续便捷、交易速度快、交易手段先进、投资者集中。股票投资流动性的强弱,还取决于股票市场的状态、股票交易的活跃程度、股票买卖委托量的大小等因素。贷款由于是有约定期限的,而且存在收不回贷款本息的可能,所以对于银行来说,贷款的流动性比较差。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看,大量的贷款成为不良资产,实际上这些贷款的流动性已经非常弱,而对于成为死账的贷款而言,其流动性已经丧失。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使贷款的流动性增强,但其流动速度不及股票投资。票据贴现的流动性与贷款的流动性类似。债券投资的流动性因债券的流动性而异。有些债券是不能上市交易的,其流动性比较差,因而该类债券投资的流动性也比较弱。投资于可流通的债券所形成的投资资产,其流动性强于不流通的债券的投资。债券投资相对于股票投资而言,低风险低收益,在人们偏好于股票投资的情况下,可流通债券投资的流动性要弱于股票投资。可转换公司债券投资的流动性与可流通的债券的投资的流动性相似。证券投资基金投资的流动性因基金的性质而异。封闭式基金由于可像股票那样进行交易,所以封闭式基金投资的流动性较强,但由于封闭式基金是有期限的,而且其交易量一般不如股票,所以封闭式基金投资的流动性不及股票投资。开放式基金可以反复被申购和赎回,所以开放式基金投资也有一定的流动性,但是由于成交量的限制,而且大多数开放式基金是通过柜台进行赎回的,所以开放式基金投资的流动性也不及股票投资。金银交易的投资者不多,交易量不大,信息披露也不如股市,所以金银投资的流动性弱于股票投资。在中央银行存款(法定准备金存款除外),其资金流动性强于股票投资,风险也较小,但是从全社会来看,这部分资金被闲置起来,资金使用效率较低。因此,从资金的流动性来分析,应该允许商业银行资金直接投资于股票市场。

公平竞争理论

根据公平竞争理论,同业竞争的各方应该使用同一竞争规则,在市场中的同类主体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负有平等的义务,否则这个市场就是一个带有歧视性规则的市场。当然,权利平等不等于权利一样,因为各主体的条件不一样,只能说在同样的条件下享有同样的权利。所谓的条件,主要包括最低的资本规模、必要的经营场所、基本的内部治理规则、管理者与一般员工均具备从业资格等。无论是市场准入,还是经营范围的界定,规定一定的条件,并不是歧视。具备的条件不同,享有的权利亦有差异。各主体占有的市场份额不同,也未必违背公平原则,只要其市场份额不是靠行政力量的帮助,也不是靠武力强占市场,而是消费者自愿选择的结果,那么各市场主体拥有不同的市场份额也是正常的。

从理论上说,所有经批准设立的商业银行,其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因而应该享有一样的权利,遵循一样的竞争规则。

我国内资商业银行的竞争规则基本是一致的,因为它们都执行同一部《中华人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同一竞争环境下进行经营。我国境内的外资银行在境内开展业务时,应该遵循我国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规则,但是如果外资银行投资于中国境外的股票市场,或者在中国境内的外资银行分机构通过其在中国境外的母公司向境外股票市场投资,我们是无法阻止的,在此情况下,从全球的视野看,外资银行实际上是实行混业经营的,其业务范围要大于我国境内的内资银行业务范围,因而实际上在业务经营范围方面,外资银行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内资银行与外资银行之间存在不平等之处,这与公平竞争的理论相冲突。另外,我国内资银行已经向外资银行开启大门,允许外资银行参股我国内资银行,这实际上是允许外资银行在我国境内进行股权投资,而我国商业银行法是不允许内资商业银行从事股权投资业务的。还需提及的是,目前中国正在进行股权分置改革,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上市公司(包括上市银行)的股票全流通,这样,外资银行就有可能进入我国股票市场进行股票交易。所以,根据公平竞争的理论,我国商业银行资金进入股票市场进行投资也是必然的趋势。

金融监管理论

此处所说的金融监管不是指政府对整个金融市场的监管,而是指政府对商业银行投资股票市场过程的监管和商业银行内部进行的自我监管。商业银行资金进入股票市场进行直接投资具有引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而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是减弱这种可能性的必要条件。金融监管、银行资金直接进行股票投资、金融危机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金融监管能够及时发现银行资金在进入股市进行股票投资时出现的问题,以便采取措施进行纠偏,从而避免引发金融危机的后果;如果监管不到位,则银行资金就会在进行股票投资的过程中遭受重大损失,银行体系会遇到支付困难,由此引起存款户的恐慌,引发挤提狂潮,迫使银行关门,并导致一些企业资金链条的中断。

银行资金直接投资股票时,外部监管的内容主要有:银行体系的资金进入股票市场的比例;银行投资于股票市场的资金安全及增值情况。需要内部自我监管的内容主要有:银行负责股票投资的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考察;股票投资盈亏情况;资金账户内资金的去向等。

银行资金直接投资股票时,外部监管的形式主要有监管机构的设立和监管人员的责任界定、法律法规约束、行政监督、股市规则的指引、投资情况跟踪监测等;内部监管形式则主要是监管部门的设立和监管人员的安排、制度约束、投资情况跟踪监测等。

从金融监管的角度看,我国的金融监管状况还不足以支持银行资金直接投资于股票市场,因为从外部监管看,既缺乏相关的规则,又缺少先进的风险监测跟踪技术;从内部监管看,银行存在的大量不良贷款说明银行内部的监管效果并不佳。因此,从金融监管方面分析,目前尚不具备银行资金直接投资股市的条件。

市场发育理论

银行资金直接投资于股票市场需要有发育成熟的股票市场。

任何市场都要经历一个比较长期的发育过程。有的主体可以在市场刚产生时就介入其中,伴随市场一起成长,有的主体则需要在市场发育比较成熟时方可介入其中。在股票市场,证券交易主体是投资者和发行者,劳务交易主体是证券公司、咨询公司、投资者和发行者。从谨慎原则出发,商业银行作为投资主体进入股票市场时应该具备一定的条件,其条件之一就是股票市场发育成熟,因为商业银行不同于一般的投资者。一般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之外不经营货币,其投资股票的盈亏对国民经济影响不大,而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是存款与贷款,其存款和贷款业务涉及社会公众个人和企事业单位,如果一家银行因股票投资而亏损甚至倒闭,则会波及许多个人与企事业单位,对国家或地区经济整体影响较大,所以商业银行要成为股票市场的投资主体,应该把股票市场发育成熟作为重要条件之一(不是全部条件),以减弱商业银行的股票投资风险。当然,商业银行股票投资风险因素有多种,股票市场发育程度只是其中的一种,商业银行需要从各个方面加强风险管理。换言之,成熟的股票市场可以减弱商业银行遭受股票投资风险损失的可能性,但不能保证商业银行不因其他原因而遭受股票投资风险损失。

不能否认,国外商业银行曾经在股票市场发育不成熟时介入股票市场,但是,国外商业银行由混业经营到分业经营再到又恢复混业经营的过程,恰恰说明商业银行应该在股票市场发育成熟时再进入股市进行投资,我们应该珍惜和利用国外的实践经验,本文的市场发育理论正是建立在国外经验教训之上的。

衡量股票市场发育程度的指标主要有市场主体的守法率、守规率和守约率、市场规则完善率、违法违规违约案件及时发现率和公平处理率、市场主体合法利益保护程度、政府政策合理化程度及变化频率、披露信息真实程度、信息公开率、信息披露效率等。相应地,成熟股票市场的标志就是大多数市场主体遵守法律法规和承诺,少数主体虽有违法违规或违约行为,但都能够及时得到公平的处理,市场主体各方的合法利益均得到完全有效的保护,市场规则严密、完善,得到公认,政府出台的政策能够较充分地表达多数主体的意志,且长期稳定,所披露的信息是真实的,应该公开的信息均能够及时而充分地、详细地披露。

从我国目前的股票市场状况看,虽然股票交易手段已经实现了现代化,但是整个市场依然是一个发育不全的市场,主要表现在市场规则不完善而且多变,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充分和不真实,违法违规违约现象频繁出现,投资者利益得不到有效而充分的保护等方面。目前我国股票市场正处于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之中,股票市场行情低迷且动荡不定。所以,从市场发育程度来看,我国尚不具备允许商业银行资金直接投资于股票市场的条件。

股票投资决策流程篇(7)

一、标准投资理论:利率水平与股票投资需求成反比

利率被誉为宏观经济的“晴雨表”,而股票市场是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利率的调整对股票市场具有某种程度的影响力。货币当局调控经济的政策手段必然会对股市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中,利率的调整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最为显著(Bemanke,1992)。我国自1990年12月19日至2008年5月20日,共实施38次利率调整,其中22次加息,16次降息。按照标准金融理论,股票作为一种虚拟资产,其价格波动有自己独特的运行方式,但在―个理性的市场中,股票的价格还是以股票价值为基础的,根据股利贴现模型,股票价值与股息和贴现率的函数表达式如下所示:

函数表达式中的V为股票内在价值,Dt是股票第t期支付的股息和红利;r是贴现率。该式表明有两大因素直接影响股票内在价值,一是未来的股息和红利,股息和红利与股票价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利率提高不但会增加企业财务成本,减少企业的盈利,而且利率提高会抑制宏观经济投资,从而减缓经济增长,两者都会使股票预期的股息和红利减少,股票价格会下降。二是贴现率,它与股票价值存在负相关关系。利率上涨诱发贴现率的上升,将导致股票价值的降低,从而也会使股票价格相应下降。

此外,从资金供求关系角度看,由于资产组合替代效应的存在,利率变动会影响存款收益率,投资者就会在股票、银行存款与债券之间进行资产选择,以期达到资本保值与增值的目标。资产的新组合使资金流向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股市存量资金的变化,最终影响到股票市场的资金供给和股票价格。利率上涨使一部分资金从股市转而流向银行储蓄或债券市场,减少了股票市场存量资金,造成股票需求减少与股票价格下降;反之,利率下降,股票市场存量资金增加,股票价格将上升。

综上所述,按照标准金融理论的分析,利率水平与股票需求成反比关系,利率提高会降低股票需求,造成股价下跌。

二、实践表现:利率上调,股价不降反升

本文选取了2004年10月至2007年12月的9次利率调整(都是加息)及加息后股市第一个交易日作为研究对象,其原因是:截至2004年10月,中国股市经过了近14年的发展,已经逐渐趋于稳定,市场的反应是投资者投资决策的真实反应;此外,投资者经过14年的股市沉浮,经历了多轮牛市和熊市,逐渐趋于理智,对诸如利率调整这样的系统性风险采取的是自我认知型的投资策略。

由上表可以看出:面对9次加息,上证指数与深圳指数仅有1次下降,其余8次股指不降反升,其中6次升幅超过1%,特别是2007年7月21日的加息,首个交易日市场更是以少有的暴升而作为结局。这种因投资者非理性投资决策而导致的市场“违反常理”的异象,不得不使人们对标准金融理论的有效市场假说及理性人假设表示质疑。

三、理论和实践背离的解析:交易价值驱动的非理性投资行为

以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说两大基石构筑起来的标准金融理论认为:投资者的决策是建立在理性预期、风险回避、效用最大化以及相机抉择等假设基础之上的。其中,有效市场假说的理论基础由三个逐渐弱化的三个假设构成:第一,假设投资者是理性的,可以理性评估资产价值;第二,即使某些投资者不是理性的,但由于其交易具有随机性,可以相互抵消,不至于影响资产价格;第三,即使投资者的非理并非随机而具有相关性,市场中的理性套利者也可以通过无风险套利消除这种影响(安德瑞、史莱弗,2003)。但在证券市场的现实运行中,市场本身是否是一个可以理性评估的以价值投资为基础的要素市场,市场的参与主体是否具有理性的决策个性,这两方面因素会直接影响到上述三个假设条件的成立。

(一)关于股票价值构成的重新思考

对于依据标准金融理论假设下形成的传统证券投资理论,早期的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凯恩斯及证券投资大师格雷厄姆等人对此就存有异议。凯恩斯曾指出,无人能确切地了解未来的收益的前景与股息支付,因而“多数人主要关心的不是对一笔在其投资期间的可能收益做出准确的长期预测,而是抢在公众之前预见到惯用的估价依据的变化”(凯恩斯,1936)。并且,由于人是有限理性的,即人们由于精力、能力和信息获取、处理等方面的有限性,在面临决策时,不可能对各种选择方案进行全面、详尽的计算和评估,其所做出的行为是一种理f生和感性的搀杂物。因此,股票市场并不是一个能精确衡量价值的“称重器”,它的表现就如一个“投票机”(吴彤,2000)。

在关于股票投资理论的研究中,价值投资理论是比较受重视且被市场普遍认可的理论,但是,股票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对此一直没有形成共识。格雷厄姆认为,股票的价值“是指一种有事实――比如资产、收益、股息、明确的前景――作为根据的价值,它有别于受到人为操纵和心理因素干扰的市场价格”(格雷厄姆,1999)。从格雷厄姆的这一定义上看,尽管他不完全认可标准金融理论的假设,但也仍然没脱离传统的价值投资理论框架。关于股票投资价值,目前大多数学者较一致的认识是:

股票投资价值:股票内在价值+投资风险价值

公式1

笔者认为,公式1投资价值模型存在两个重要缺陷:一是基于投资风险不确定,投资风险价值是很难度量的,这样,股票投资价值的测算公式也就缺乏应用价值;二是这里的风险更多地是考虑不确定的企业收益前景与股息支付政策,仍然围绕企业进行评估,且视野仍专注于一级市场。事实上,股票投资价值不仅体现在虚拟资产的隐含价值上,还体现在股票的可变现性,即二级市场流通的价值之上。如果将股票流通价值考虑在内,股票投资价值计算公式应扩展为:

股票投资价值=股票内在价值+投资风险价值

+股票流通价值 公式2

考虑到股票的投资风险既有来自于企业本身的,也有来自于股票交易过程之中的,来自于企业内部的风险可以直接修正企业内在价值,而来自于流通过程之中的风险可以直接修正交易价值,因此,公式2可以简化为:

股票投资价值=股票内在价值+股票交易价值

公式3

公式3中,股票内在价值是同企业的经营绩效及股利政策密切相关的,而股票交易价值主要受二级市场股票的流动性、供求状况、投资者投资心理以及政策

和监管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公式3的引入可以揭示这样的事实:股票投资成败受到两大因素的影响,一是发行主体,主要是上市公司的影响;二是流通主体与流通环境,主要是投资群体及投资环境的影响。而在资本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地区,两大影响因素都可能成为影响市场投资行为的主要因素。

综上所述,利率上调,股票价格不降反升,就可由公式3中的交易价值驱动得到合理解释。

(二)中国股票市场交易价值驱动的表征

中国证券市场是一个新兴市场,虽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欧美等国成熟的市场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在股票投资的价值追求上,还属于典型的以股票交易价值为主要目标的市场。也正基于此,在交易机会比较充分的情况下,加息也就很难改变股市原有的运行轨迹。

1、股市运行与宏观经济的弱相关性

在一个以股票内在价值为投资基础的市场中,股票市场与本国的宏观经济、甚至世界经济的发展都有高度相关性,股价指数是当之无愧的宏观经济运行的“晴雨表”。但在一个以交易价值为基本目标的证券交易市场中,市场的交易机会才是投资者关注的首要因素。尽管宏观经济对这些交易机会的产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投资者更偏向于股票的短期价格波动。长期以来中国股票市场运行的宏观经济“晴雨表”功能并不明显,也有学者认为是中国股票市场规模较小、发展尚欠规范等原因所致,但笔者认为,以追求市场交易价值为目标才是问题的本质。

2、内在价值投资通道不畅

在美国等成熟资本市场,投资者股票投资的价值基础是股票的内在价值,在这种投资目标中,投资者看重的并不是股价波动所形成的差价,纯粹依靠差价来获得收益的投资者并不是真正的投资者,而是所谓的投机者。对于大多数美国投资者来说,上市公司持续稳定的现金分红是他们所期望的投资回报。而我国股票市场运行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融资,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相当数量的上市公司重融资、轻回报的行为倾向严重。以2007年为例,2007年是上市公司利润大幅度增加的一年,但即使是在这一年,股东的分红收益率也仅为0.99%(李静、周俊,2008)。这意味着以此标准进行股票投资,若以追求现金分红回报为目标,投资者大约需要100年才能收回投资本金。上市公司的这种回报模式也促使大多数投资者,忽略股票的内在价值而转向追求交易价值。

3、流动性决定市场整体运行趋势

中国股市始自于2005年6月的牛市与流动息相关。由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境外资金也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中国资本市场,“流动性泛滥”成了2006、2007年中国资本市场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正是在这种充足的流动性支撑下,股票交易有了足够的资金保障,交易机会频现,而国内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持续流入股市,更加剧了股市的流动性。因此,在这一时间段的加息,甚至是多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都没能减少市场流动性,也就未能动摇股市上涨的基础。相反进入2008年后,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扩散,境外流动性的抽回,国内股市资金回流银行,股市的流动性急剧萎缩,恰恰又成了以交易价值为目标的中国股市快速下跌的缘由。

4、过度交易明显

投资者频繁交易和高换手率是一个以交易价值驱动的股票市场的显著特征。中国的股票市场自成立以来,年度平均换手率一直居于世界主要证券市场的前列,详见表2。

自2005年6月创下阶段性的低点后,中国股票市场用两年半左右的时间走了出了喷薄向上的牛市行情。在此期间,投资者过度交易明显,如表3所示,2006年日均成交金额375.39亿元,是2005年日均成交金额的2.87倍;2007年日均成交金额1903.12亿元,是2006年日均成交金额的5.07倍。

Kahneman和Tverskv的研究成果向人们展示了在不确定条件下,决策可以系统性地偏离传统经济学的理性假设。他们主张:人们通常而言,不具备运用经济学和概率论的知识,全面地分析问题和做出判断的能力(Kahneman D&Tversky A.,1988)。有鉴于市场和企业中的金融决策均是由作为经济主体的个人或企业做出,因此金融市场决策均具有自信因素所导致的某些经济特征(桂荷发、蔡明超等,2007)。从2004年10月到2007年12月,中国金融市场的9次加息调整,其中2004年中国股市处于低靡状态,那次加息也是9次加息中唯一使股指下跌的一次,2006年和2007年的8次加息,股指不降反升,同时伴随成交量、成交金额的加速放大,充分说明投资者在中国股市短期向好的预期下,投资者“财富幻觉”和市场“赚钱效应”凸显,投资者非理性心理不再遵循标准金融理论进行决策,而是依赖于一些思维惯性做出直观推断,过分追求交易机会,乃至于发生过度交易。同时,通过交易量和交易金额可以看出,中国证券市场目前这种过度交易并非是个体行为,而是具有较明显的系统性倾向。

5、市场参与者众

市场参与者众是追求市场交易价值目标的又一个表征:随着股指的攀高,投资者人数持续大增,市场深度大幅提高。如表4所示,2007年上半年净增投资者人数达到前三年总和的3.27倍,投资者开户数达到10705.64万户,截至2008年4月底,沪深两市账户总数更是达到了14446万余户。

Kyle和Wang建立了一个双头信息垄断模型,指出非理性投资者可能获得比理性投资者更高的净投资收益,而且,非理性投资者自身发现,他们采取非理性决策能够获得比采取理性决策更高的投资收益(Kyle Albea S.and Wang,F.Albea,1997)。如果说2004年和2005年新增投资者是由于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和个人素质的提高,不断有潜在投资者成为现实投资者,那么2006年和2007年投资者增幅之大,特别是2007年,投资者的账户一年增量达到6033.02万户。而此前16年的存量才为7854.00万户,这已非上面原因所能解释。大量的非理性投资者进入证券市场,正是他们的加入,助推了证券市场成交量和成交额的大幅增加。高企的股价并不能阻止他们的涌入,这是无法用传统的企业内在价值追求来解释的。

6、股票价格大幅波动

在投资者投资收益过分依赖二级市场交易差价的情况下,一方面会出现传统投资理论无法解释的脱离企业内在价值的“非理性投资”;另一方面也会引发过度投机,造成证券市场过度波动。

中国股票市场自2005年6月6日上证指数创下998.23点的低位后,到2007年10月19日上涨到6124.04点,涨了5倍多,而后,用不到一年的时间,上证指数又大幅下跌到2000点之下。以理性人假设为前提的标准金融理论从股票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来定价,无法解释在此期间股票价格的大幅增加和减少。金

融市场中追求交易价值的投资者的行为模式并不是完全理性的,投资者的情绪是资产定价的重要因素(伍燕然、韩立岩,2007)。在股指连续攀高或大幅下跌这样一个阶段性运行过程中,过度自信或过度悲观的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中充当了流动性提供者的角色,惯性思维定势左右着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当趋势力量足够明显时,少数投资者理性的思维并不能改变这种趋势。

四、结论与启示

从交易价值驱动视角分析中国股票市场经9次加息不跌反涨的深层次原因,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和启示:

(1)资产的价格不仅仅由内在价值所决定,而且还由投资者的非理性因素,诸如心理、情感、情绪等因素决定,这些因素在投资决策的制定和资产定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以个体投资者为主体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的非理更为普遍和明显。

(2)中国证券市场还是一个以交易价值为主要追求目标的市场,只要存在正向的交易差价机会,投资者就可以抛开传统的标准金融理论的束缚,忽略宏观经济指标对企业层面的影响,专注于赚取交易差价。流动性支撑、过度交易、市场深度大幅提高、较大的市场波动幅度等市场表征反映了这一事实。

(3)以交易价值支撑的市场更容易产生认知性偏差,特别是当投资者高估自己的认知能力时,他们对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就更容易走向极端。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在面对良好预期的情况下,就会激进地参与股票市场,虽然提高了市场的深度,却因股票价格偏离价值而形成了市场的泡沫。过度追逐交易价值是形成证券市场过多泡沫的直接原因。

股票投资决策流程篇(8)

一、中国股市“政策市”的含义

政策是影响股票市场价格、回报和波动性的重要因素,就中国股票市场而言,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公众都普遍认为政府对股市干预过多,政策或政府有关言论的出台是中国股市价格大幅波动的重要原因。一个高效健康的股票市场的价格、回报及其波动性长期主要应受基本面的影响,且对政策的反应也是适度的。如果政府对股票市场的干预过多或市场对政策的反应过度,市场价格,回报及其波动性长期主要受政策驱动,则意味着该市场存在严重缺失,无法实现资源配置的基本功能。

二、  中国股票市场“政策市”原因

1.体制不健全

中国股票市场政策市的产生源于股票市场中的制度缺陷。国内许多学者都认为中国股票市场存在的实质问题就是制度问题 ,而这种制度问题的核心就是产权关系不清晰。但是这种制度缺陷首先是中国社会的非正式约束与股票市场机制在相互融合过程中出现的“紧张关系 ” 或者说是制度空缺。这种空缺实际上是法律等强制性规则的缺失,直接导致了政府干预的倾向。

2.政府的干预

中国股市深受政府政策影响,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仍对股票市场产生影响。政府之所以经常对股票市场实施政策干预,一个重要原因是将股票市场作为贯彻政府政策意图的手段。股票市场实际上是按照国家在特定时期经济工作整体部署的要求运行,不是服从市场自身的规律性。

(1)中国股票市场政策干预范围过于大

政府干预的范围,遍及各个市场的几乎所有环节。包括股票上市规模,上市节奏和上市资源分配,收购,兼并和大规模重组,一度表现为政府行为,无不取决于政府管理层的股市政策性。股市的资金流向和资源配置,首先取决于政府的意志,政府出台的政策倾向哪些地区或行业,这些地区或行业都将成为投资者投资的方向,而不是投资者自由选择的结果。

(2)中国股票市场政策干预频繁

中国股票市场政策的干预主要在以下两种情况下进行:一是当股票市场出现低迷,股价持续下跌时,政府往往通过领导人讲话,或者借助新闻媒体制造舆论,或者采取临时性的政策措施,有意识地“托市”,充当“救市主”的角色。

三、  中国股票市场“政策市”的危害

1.引起股价剧烈震荡

由于“政策市”对股市的影响已深入人心,因此,在缺乏完善制度化的股市中,一旦政府政策出台,都将被广大投资者作为影响股市基本面的依据,必然导致资金的定向流入和退出,特别是一些机构投资者利用各种渠道事先得知消息,造成大规模的资金流入和流出,必将对股市波动产生影响。

2、扭曲投资理念,加大普通投资者的投资风险

由于中国股市长期处于政策市的困局之中,除了投机性,已经很难找到长期的投资理念。机构投资者成了法人投机者,完全是投机政策。机构投资者看重的不是上市公司基本面的投资价值,而是过多地关注政策面。而一般中小投资者则习惯以打听消息作为股票投资的决策依据。

3、影响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

我国已正式加入WTO,A股市场对外开放,整个证券市场国际化是大势所趋。目前A股市场对外是封闭的,外国投资者无法问津,B股市场股票的买卖对外国投资者虽没设栏栅,但其主要投资者还是境内居民,一般情况下交易清淡,成交不活跃。原因之一是政府干预股市程度大,政策所带来的系统风险大,外国投资者心存疑虑,不敢轻易涉足。

五、  治理“政策市”的对策

1.体制创新

中国股市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制度创新。对当前股票市场的制度创新来说,要消除制

度缺陷,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应该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治本就是解除政府对股票市场的隐性担保契约,将本该承担的风险从政府手中分散出去,实现市场风险社会化;治标的措施是降低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等利益主体的预期寻租收益,提高寻租成本,从而化解其机会主义行为动机。即为了保持中国股票市场的稳定发展,首先要减少行政性手段对股票市场的干预,加大运用经济政策调节股票市场的力度。其次,建立和强化各政府主要经济主管部门之间政策沟通和协商制度。

2、明确政府在股票市场的定位

股票投资决策流程篇(9)

证券投资者的判断与决策过程不由自主地受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等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以至陷入认知陷阱。如跟庄、推崇股评、高换手率、市场非有效性等,投资者的认知与行为偏差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1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

人们往往过度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和机会在其中的作用,这种认知偏差称为“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过度自信是投资者典型而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过度自信在牛市的顶峰达到它的最高点,而在熊市的底端达到最低点,过度自信的投资者会过度依赖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而轻视公司会计报表的信息,注重那些增强能力自信心的信息,而忽视伤害自信的信息,在证券市场中的过度自信是危险的,例如,很多证券投资者不愿意卖出已经发生亏损的股票。卖出等于承认自己决策失误,并伤害自己的自信心。他们每天总是给别人讲解股票的各种“知识”指导别人买卖操作,在大盘趋势向好的时候,每天总是眉飞色舞,讲解技术指标应用技巧等,非常看好后势,讲解大盘会上升到多少多少点位;在大盘趋势向下跌,没有进入底部区域之前,他们总是很乐观,总是认为经过适当的调整,大盘还会上涨;在大盘进入了真正的底部区域时,由于受到市场的心理暗示,就不断地解释下跌的理由,极其看好后势,会告诉周围的人大盘会下跌到某个点位,如果他是一个虚荣心很强的人,他会讲他如何买了那只股票,现在如何盈利。实际上这类人对股票的感觉和判断完全是市场心理策划的场效应对他作用的结果,这类人的股票投资往往是失败的。

1.2信息反应的认知偏差

有些投资者对信息存在“过度反应”(over-reaction)和“反应不足”(under-reaction)两种现象。如果近期的收益朝相反的转变,投资者会错误地相信公司是处于均值回归状态,并且会对近期的消息反应不足。如果投资者得到收益增长的信息,会认为公司正趋于一种增长状态,并且过度地导致过度反应的推理趋势。这些投资者在市场上开始变得过于乐观而在市场下降时变得过于悲观。自我归因低估股票价值的公开信息偏差,对个人的信息过度反映和对公共信息的反映不足,都会导致股票回报的短期持续性和长期反转,他们心理模型的特点是有时恐惧、有时兴奋、有时觉得自己很专家。他们的思维和行为主要是被市场的策划者所控制,在股票市场的头部区域进场,进行频繁买卖操作,或买入后持股不动。在市场完成从头部进入底部的下跌趋势中,总是期待反弹随时开始,或持股不动,或在市场没有真正进入底部时误认为是底部而把手中有限的资金提前用光,在市场进入真正的底部区域,他们作出卖出股票赔钱的离场操作,或想做买入操作但是手中已经没有了资金,这种心理模型的人是股票市场策划者最需要的。

1.3损失厌恶的认知偏差

人们在面对收益和损失的决策时表现出不对称性。人们并非厌恶风险,而是厌恶损失。损失厌恶(lossaversion)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感到损失令他们产生更大的情绪影响,损失比盈利显得更让人难以忍受,很多投资者偏爱维持原状。在股票投资中,长期收益可能会周期性地被短期损失所打断。短期的投资者把股票市场视同,过分强调潜在的短期损失。在做出错误的决策时常感到后悔,而为了避免后悔,又常常做出理。比如死守赔钱的股票,以拖延面对自己的错误,不愿把损失兑现。害怕兑现损失就持有亏损股过长的时间。实际上,股票市场随着策划者的建立和制造的市场利空或利好的心理暗示的场效应而涌动,有时很平静,有时汹涌澎湃,当大多数的被动投资者心态都变成了兴奋型的时候,市场就已经进入了头部区域,反过来当他们的心态都变成了恐惧型的时候,市场已经到了底部区域。巨大和强烈的股市心里场效应迷漫着整个股票市场。策划者就是通过调整股市心里暗示的场效应强度来控制和操纵被动投资者的思维和行为,就像电磁场一样,场里面一个电荷的运动只能由场来决定。

1.4羊群行为的认知偏差

证券市场中的“羊群行为”(herdbehavior)是一种非理,它是指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赖舆论,而不考虑自己信息的行为。由于羊群行为及各个投资主体的相关,对于市场的稳定性、效率有很大影响,也与金融危机有密切关系,由于市场上存在羊群行为,许多机构投资者将在同一时间买卖相同股票,买卖压力将超过市场所能提供的流动性,从而导致报价的不连续性和大幅度波动,破坏市场的稳定运行。股票指数的波动或股票的涨跌以及市场消息构成股票市场的一种氛围。股市策划者通过调节这种心理暗示场来达到股市策划者想要的被动投资者心态,而且一定能办到,这种氛围笼罩着整个股票市场,走进市场也就走进了这种氛围里,股市策划者就是量化地掌控和调整这种氛围使被动投资者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反应。

由此可见,投资过程反映了投资者的心理过程,由于认知偏差,情绪偏差最终会导致不同资产的定价偏差,这一偏差反过来影响投资者对这种资产的认识与判断。这一过程就是“反馈机制”,这种反馈环是形成整个股市中著名的牛市和熊市的因素之一。

2证券投资者心理误区克服的关键——调适、塑造

在投资市场上,真正的敌人是自己。要战胜自己,就必须不断地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培养独立的判断力,磨练自己的耐心,具备良好的期望心理,思路敏捷,精练起市,性格坚毅,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对待投资成功与失败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冷静分析、总结经验,恰如其分地归因,以利再战。

2.1克服贪婪和狂热

投资者一旦被过度的贪婪所控制,手里有钱,就要买,他们不但是自己买,还总是劝别人也买,买股票的消息来源,看报纸、听股评、听周围的人推荐股票,或自己根据类比法选股票。这类人在大市趋势向上的时候,是赢利的,随着行情的进展,他们的赢利越来越少。如果遇到股票头部模型是横向振荡,这样的股票一旦策划者出净手中的筹码,几根长阴线,这类人将出现亏损。在大盘趋势向下的时候,这类人只要有钱就还是买卖。由于市场是由投资者组成的,情绪比理性更为强烈,贪婪和惧怕常使股价在公司的实质价值附近震荡起伏,购买股票时,不仅需要具备某些会计上和数学上的技巧,更需要投资者控制自己的情绪波动,以理智来衡量一切,并支配行为,独立思考,不受干扰,对国家宏观经济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善于捕捉各种细微的动态变化和各种信息,克服投资的贪婪和狂热。投资应具有客观性、周密性和可控性等特点,在股票投资中绝对不能感情用事,投资者既需要了解股票投资的知识和经验,更需要具有理智和耐心。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过多地受各种信息的影响,应在对各种资料、行情走势的客观认识的基础上,经过细心比较、研究,再决定投资对象并且入市操作。这样既可避开许多不必要的风险,少做一些错误决策,又能增加投资获利机会。

2.2勇于承认错误,树立信心

投资者不可能每一个预测和决策都很正确,每一个投资者都应该承认,市场中总有事情是自己所不了解的。每一个成功的投资者都是谦虚、勇于承认自己错误的人。信心是投资成功的一个起码的条件,投资的自信来自于他的学识,而不是主观期望。作为证券投资者,必须潜心研究投资理论,不断扩展自己的学识,把别人的经验借来,加以创新,融入自己的想法,不为自己的投资失误辩解,而是把每一次失误记录下来,以便下次不犯,每位投资者盘算股票之前,应该对股市做出某些决策性的判断。判断是稳定股票投资的信心,如果犹豫不决,缺乏信心,必将成为股市的牺牲品。投资者投身于股市,要树立信心还需要耐心,如无耐心,后悔、失望、沮丧、冲动等不良情绪就会产生,这样失败的机会非常高。投资者必须考虑投资工具的流通性、收益性、成长性。收益性的高低也要依投资者自身的财经需求和其它情况来定,由于成长性与风险相连,投资者还必须考虑自己承担风险的能力。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和操作方法最好与自己的价值体现,以及性情相一致,以避免与自己的人格特征冲突。投资者的信心和耐心是千百次成功得失中修炼出来的,也是理性判断和实践经验的结果。

2.3培养独立的判断力、自制力

对于理性投资,精神态度比技巧更重要,每位投资者的潜意识和性格里,存在着一种投机的冲动,而投资者必须具备耐心和自我决断力,不应盲从他人建议,而应有自己的判断力。约翰特里思在《金钱的主人》一书中,反复强调“在市场中获得成功没有什么秘决,对于成功的投资者来说有个显著的投资态度也就是说在关键时刻会相当仔细地进行研究,甚至可以说是在显微镜底下进行研究”。反对将成功投资者的成功归因于运气的做法。在证券市场,投资是一项高度技巧性的行为,投资者不要被周围环境所左右,要有自己的分析与判断,决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投资一定要自己判断、研究行情,不要因为未证实的流言而改变决心,可买时买,须止时止。投资者的自信应建立在一定的投资交易经验和个人能力基础之上。否则,投资者没有根据的作出判断、决策、并且固执己见,那么意味着蛮干,并不是有自信心的表现。投资者必须有自制力。自制力是指能够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为和言语的意志品质,自制力体现着意志的抑制能力,能够控制自己的恐惧、懒惰、害羞等消极情绪和冲动言行。

股票投资决策流程篇(10)

【中图分类号】F275

投资是企业为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以自有或I集的货币、实物、无形资产等资源,通过各种不同方式,投入生产、流通、服务、金融等领域的各项经济活动。投资一般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间接投资又分为债券投资和股票投资。直接投资是指企业用现金、实物资产或无形资产等直接对其他企业进行的长期投资,主要包括投资创办独资公司、出资与其他企业创办联营合营企业(包括合资、合作、合伙)等。

由于投资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局限性,特别是对未来事物预计的不确定性,投资结果与预期效益的背离现象时有发生。既有可能取得较预期更好的效益,也可能低于预期效益,甚至遭受损失,这就是投资风险。由于投资业务在进行过程中,无处无时不存在各种风险,投资企业或经营者,必须正确树立投资的风险意识,强化对投资业务的管理,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才能把风险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一、股票投资风险管理

投资目的决定投资的运作,他关系到投资的成败。投资者必须在弄清投资目的的前提下,结合资金的来源,以及自身承受风险的能力一并决策。要避免以借贷款项进行股票投资,对长期股票投资应有专项资金来源,切不能为追逐一时利益而任意以企业生产或经营所需资金投资股票,以防止对企业资金的正常运转产生不良影响而造成财务危机。

股票投资必须了解发行公司生产、经营及经济效益的历史及现状,对公布的财务会计报告所反映的盈利能力、负债情况、净资产变化等重要数据进行认真分析,慎重选择投资对象,防止可能出现的风险。

例1:海南海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股票代码:600515)

1996年原株洲冶炼厂海口公司购买该公司定向法人股21万股,内部职工股2.52万股,共计投资金额68.5万元。1998年3月原株洲冶炼厂海口公司撤销,该股票投资转入株冶,2003年12月债转评估调增该股票投资金额16.15万元,现该股票投资挂在湖南有色株冶资产经营有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账上,投资金额84.66万元。2003年该公司分红(10送0.8股转增5股派0.2元),内部职工股于2003年6月16日上市,2007年4月13日该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实施,(10股转增4股相当于每股获得1.5375股对价),目前湖南有色株冶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拥有“ST海建”定向法人股33.18万股(21万股×1.58)股东姓名:株洲冶炼厂,内部职工股5.57万股(2.52万股×1.58×1.4)股东姓名梁培臣,股票投资总价值:367万元(38.75万股×9.47元/股)。由于该项投资存在法律瑕疵,处置有一定的难度,公司证券部门和财务部门人员与证券交易所沟通及时办理好相关业务,2013年9月17日公司抓住股票市场机会及时处置海岛建设股票投资,共获得投资收益358.66万元,较好地处置该项投资,规避了投资风险。

例2:西部矿业股票投资(股票代码:601168)

2001年公司投资500万元持有西部矿业股票450万股。2007年该公司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1股配送5股,公司持有2 700万股,2008年公司出售西部矿业股票1 000万股,2013年出售1 700万股,共获得股票处置收益1.69亿元,另外还通过每年分红获得分红投资收益1 626万元。(见表1)

该项投资虽表面上看获利颇丰,深入分析仍可发现不足。西部矿业2007年上市,公司持有该投资股票在一年限售期,一年过后该股每股市价达到过60元,按公允价值计量“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曾达到9亿元以上,运用政策,公司可在5%内适时处置部分股票及时公告即可,用来补充公司流动资金不足或及时归还部分高息贷款,但因种种原因丧失获利机会,值得借鉴。

例3:株百股份股票投资(股票代码:834898)

1997年公司投资株百股份股票100万股180万元,公司已收到累计分红收入达526.4万元。目前通过国泰君安证券公司该公司股票已在新三板市场上市每股市价9.6元,公司持有株百股份股票市值960万元以上。

二、直接投资风险管理

直接投资是指企业用现金、实物资产或无形资产等直接对其他企业进行的投资,主要包括投资创办独资公司、出资与其他企业创办联营合营企业(包括合资、合作、合伙)等。投资按区域划分又分为境内投资和境外投资。不同形势和类别的直接投资有其不同的要求和特点,但与间接投资相比,有其共同的特点:如投资方式灵活、投资对象广泛、投资期长等,这就决定了各类不同投资都具有相同的风险。

例4:1995年株冶为了打通铅锌主产品销往国际市场的通道,参与新加坡有丰私人贸易公司投资,其金额为390.17万元,所占比率27%,现投资款在株冶资产经营公司,其具体的账务形成如下:

1.1995年6月8日列进出口公司货款转投资390.17万元,从“应收账款”转入“长期投资”(69万美元 )。

2.1998年12月收回投资款32.23万元,投资余额357.94万元。

3.2003年12月债转股评估调账(调减投资额75%)减少“长期股权投资”268.46万元。投资余额89.49万元,上述资产已形成事实损失,申请核销。

经与新加坡有丰私人贸易公司对账,对方应欠株冶32.82万美元。1995年投资款69万美元;1998年收回投资款36.18万美元。因株冶进出口公司期货事件以前,大量资金往来业务未入账,此款已付至期货经纪公司补亏。另据该公司反映,该公司还代我方支付了其他期货保证金,冲抵我方的投资款。目前该公司已停止经营活动多年,故此投资款收回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例5:公司认购珠海鑫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100万股,其间 1993年分红10送1.5股,1996年分红10送2股,1997年分红10送3.70922股,10配2.5股。目前公司持股数:100万股×115%×120%×137.0922%=189.19万股

1994年7月根据审计署特派办审计结论调账列长期股权投资――珠海鑫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万元。2003年12月债转股评估调减175.41万元,(依据2002年该公司每股净资产0.13元/股计算)。189.19万股×0.13元/股=24.59万元。

现该股票投资挂在湖南有色株冶资产经营有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账上,投资金额24.59万元。

ST鑫光2000年、2001年连续两个会计年度审计结果显示的净利润为负值,按照深交所《股票上市规则》第九章“特别处理”的有关规定,ST鑫光于2002年4月17日开始实行特别处理,股票简称由“有色鑫光”变更为“ST鑫光”,股票报价的每日涨跌幅限制为5%。

ST鑫光自2000年~2002年已连续三个会计年度审计结果显示的净利润为负值,根据深交所《关于股票暂停上市的决定》(深证上【2003】24号),ST鑫光股票自2003年4月30日起暂停上市。

三、投资决策风险防范

投资决策风险是指由于投资信息不全面、不准确或决策思维与决策方法不恰当,致使决策失误,导致决策风险,而给企业带来损失。由于信息的有限性和未来的不确定性,投资决策信息很难达到全面准确,如果决策思维与决策方法不当,或没有对投资项目进行认真的调查、分析和评估,将可能造成决策失误,使企业蒙受损失。为防范投资决策风险,企业在进行投资时,必须按基本投资程序,认真做好项目的可行性分析,进行科学的决策。

四、投资项目经营管理风险防范

经营风险是指由于市场条件和生产技术的变化,而导致投资项目收益减少或发生损失的可能。经营风险属于投机性风险,是一种难以控制的风险。项目投产后若市场条件和生产技术向着有利于投资项目变化,投资项目则可能增加收益;反之,投资项目则可能减少收益或带来损失。管理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对投资项目管理不善而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损失。这是一种人为可控风险,加强对投资项目的管理则可减少此类风险。

五、投资利率风险管理

对企业的投资业务而言,利率风险主要存在于以借贷款项为资金主要来源的投资项目,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股权投资,以及进行以获取利息为主要目的的债券投资业务。特别是对大型项目投资及境外投资项目,由于投入资金大,利率风险也较大,无论是进行可行性研究或在投资过程中,都应对利率风险给予应有的重视。

下面以株冶投资巴基斯坦杜达铅锌矿为例,分析投资决策风险防范、投资项目经营管理风险防范和投资利率风险管理。

例6:投资巴基斯坦杜达铅锌矿

1.杜达公司概况

2004年11月23日,株冶集团与中冶集团(后于2007年中冶集团将股份转让给中冶集团铜锌有限公司)、湖南黄沙坪铅锌矿合资在巴基斯坦成立中冶集团杜达矿业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巴基斯坦杜达铅锌矿。

2.案例分析

在巴基斯坦投资,首先需要考虑其安全和交通问题,同时要考虑中巴文化的差异带来的中方在管理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再考虑材料采购方面会遇到的交通、通讯的不便利。

在杜达公司成立之前,三家股东已经针对澳大利亚企业遗留的杜达铅锌矿进行了实地考察,同时请中国有色工程研究总院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并请相关专家进行会商,共同探讨杜达铅锌矿开采的可执行性。虽然做了这些大量的工作,但在杜达投资过程中,仍因种种问题导致杜达投资由最初四年建成投产成了泡影,且其主要的提升工程混合竖井需要长期建设,给杜达目前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很大的阻碍。当然,这中间有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总结,但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我们在对国外矿山资源投资时,对其国家的具体国情、人文状况、法律法规和管理模式认识的不够充分、不够细致,对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中方员工安全、巴方员工素质和中巴语言差异等方面的问题分析的不够透彻,其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巴员工的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公司发展的潜力。另外,在杜达投资营过程中,除三家股东出资外,需向银行借入大量资金,每年杜达都要支付大量的银行利息,如在2008和2009年杜达都支付了300万美元的利息,这大大增加了杜达的投资成本,也为以后杜达需在盈利后以大量的资金逐步收回成本,增加了对外投资成本收回的风险。

3.对境外投资项目的政策建议

根据例6,走出去企业希望国家有关部门从下面一些方面放宽相关的政策或给予适当的支持。

(1)由于巴基斯坦本地的国内工业相对不是很发达,杜达需要的材料设备大多是从国内进口,其采购成本往往比在国内使用时高出很多。主要体现在运费、港杂费、关税及材料设备的退税问题,希望国家考虑从国内进口材料设备时给予适当的政策扶持。

(2)由于在国外投资需要大量的现金,仅由股东出资会占用企业大量的资金,而由国内银行贷款则能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在贷款和外汇管理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鉴于目前的银行贷款利率普遍偏高,为了增强涉外企业的竞争力,在贷款利率上予以适当的优惠。

(3)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如果没有国家在后面支持,会在具体的投资经营过程中遇到很多实际的困难。如在巴基斯坦,地方政府或私人团体在涉外企业投资的相关地方的势力较大,造成企业在投资的过程中需要花费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去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同样其他地区的投资企业也会遇到相似的难题。如有政府以适当的方式协调这些方面,将会给企业减轻大量的负担。

股票投资决策流程篇(11)

一、引言

推广及运用价值投资理论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从上市公司方面考虑,应用价值投资理论可以完善治理结构;从中小投资者方面考虑,应用价值投资理论可以让投资充分实现理性化原则。所以,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上考量,推广及运用价值投资理论均能够充分有效地促进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鉴于此,本课题对“价值投资理论在我国股票市场的应用”进行分析与探究具有尤为深远的重要意义。

二、基于推广与运用方针,价值投资理论的现状及其作用

我国股票市场中的价值投资理论在推广与运用方针的基础上,主要的表现出了两大现状和一大作用。两大现状便是“我国A股已经基本具备投资价值”与“推广价值投资理论符合市场要求”;一大作用便是“QFII对价值投资理论的应用具有激进作用”。下面笔者便从这两大现状和一大作用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我国A股已经基本具备投资价值

有人认为我国A股没有投资价值,原因在于他们把市盈率的概念强加运用于我国A股市场上。这种浅显的想法无疑是错误的,我国股票市场同种股票在不相同的市场有着不同的价格源于我国实行了部分股权上市策略。而用某一类股票的特殊价格除以全部股权的每股盈利所求出来的市盈率是没有意义的。通过许多充分有效的案例与数据证实,就价值投资理论的现状而言,基于推广与运用方针之下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充分拥有了投资的价值。

(二)推广价值投资理论符合市场要求

让投资者的个人利益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保障是股票市场赖以生存之根本。把投资者当作主导者,股票市场才能健康并长久地发展下去。股票市场应该减少市场的系统性风险。而推广价值投资理论便符合股票市场的这一要求,价值投资理论是可防守的,它以保护投资者的角度出发,进而对被低估的股票通过价值的发现进行投资并规避风险。这一点在切合投资者的自身利益上考虑与市场要求相辅相成,具有共同推进的作用。

(三)QFII对价值投资理论的应用具有激进作用

《QFII管理暂行办法》是由征监会与人民银行联合的,简称QFII,表示科学规范的国外机制投资者制度。QFII制度的掌控对象是国外机制投资者,通过对国外机制投资者的限制,允许他们对部分外汇资金的有效汇入,汇入之后经过一系列的法律程序交换成为当地货币。这是股票市场的一种开放模式,在目前货币还没有实现自由兑换的状况下,实现此开放模式对整个证券市场具有盘活的效果。通过QFII制度对价值投资理论的激进,相信价值投资理论势必能让我国的股票市场越愈繁荣。

三、价值投资理论在我国股票市场应用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虽然,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上考量,推广及运用价值投资理论都能够充分有效地促进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但就目前而言,价值投资理论运用在我国股票市场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例如:股票市场所面临的诚信与道德危机、只存在单边做多机制、股票市场严重匮缺资金扶持以及关联交易现象日益严峻等。下面笔者便从这些方面对、价值投资理论在我国股票市场应用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股票市场所面临的诚信与道德危机

近年来,许多上市公司在企业诚信、包装上市有效性、包装利润真实性、信息披露完善性以及庄家操纵股市等一系列问题上发生伪劣造假的行为,这些现象直接让股票市场面临巨大的诚信与道德危机。其次,很多绩优股形象的破裂,如东方电子、银广夏等,这些都导致了投资者对股票市场失去了信心。另外,在中小投资者中,因为他们是股票市场的弱势群体,所以对股票抱有怀疑的主流思想,一昧地热衷于短期投机。根据有效数据显示,我国A股市场的投机性的流通股周转率长期以来都是非常高的。

(二)只存在单边做多机制

价值投资理论运用在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中便有“只存在单边做多机制”。从交易机制层面考量,成熟的股票市场既可以做多,又以做空。单边的做多机制是我国股票交易机制的主要表现特征,而明显的“单边市”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匮缺做空机制。“单边市”的存在隐患是非常困难降低中小投资者的系统性风险。据统计,我国股票系统性风险大约占总风险的61%。这是缺乏做空机制所导致的,做空机制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价值投资理论的运用,也让价值投资理论很难发挥出作用。

(三)股票市场严重匮缺资金扶持

目前,我国股票市场在对资金的需求上远远大于供给。据统计,2013年我国A股和B股的市价总值高达六万亿元人民币,大约占当年GDP的58%。从可流通方面考量,资本市场化率约莫仅有15%。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股票市场对资金的需求方面远远大于供给。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现如今我国股票市场严重匮缺资金上的扶持。

(四)关联交易现象日益严峻

上市公司关联教育的主要表现为上市公司和关联方之间有着资源转移的倾向,且在很大程度上实现非常规商业义务。从双方利益层面考虑,其关联交易是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必要性,它能形成一种经济节约机制。但是我国的关联交易的条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没有竞争以及自由的交易市场,往往会出现大股东利用权力控制上市公司的运营利润,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偷窃上市公司资金的不良现象。此不良现象必须在关联交易中被禁止,因为这种现象非常不利用股票市场的未来发展。

四、基于我国股票市场,价值投资理论在运用层面上存在问题的有效对策

面对上述价值投资理论在我国股票市场应用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有效对策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才能使价值投资理论充分有效地运用到我国股票市场当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四大方面的有效对策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以引导为方针,彻底改变中小投资者的主观意识

股票市场的主导者是中小投资者,中小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中一定处于劣势地位。在我国股票市场的整合工作里,需要通过合法有效的法律手段保护中小投资者的自身权益,还需要对中小投资者进行引导教育,进而转变他们的主流观念,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价值投资理论的重要意义。事实和理论都证明了价值投资理论能给投资者带来超额的经济效益。因此,不但要让中小投资者认识到价值投资理论的重要性,还需要加强他们的法制意识。让他们充分了解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价值投资理论的运用也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推动作用。

(二)通过分红的策略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增加投资者的信心对股票市场的发展有着尤为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股票市场在其封闭式的状态下形成了一种“随机漫步”的特征,这种特征主要表现为股票市场不能呈现谷峰与谷底、也没有泡沫与破灭。由此可以看出增强投资者自身信心的重要性。特对对于中小投资者,由于自身对股票市场的不了解和对价值投资理论在认识上的不充分,导致投资不能、投机不易,从而进一步造成了股票市场持续低迷的现象。在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上可以通过分红的策略,这一策略不但可以让投资者充分认识到各上市公司的优劣状况,而且还可以以此盘活整个股票市场。

(三)对国有股与法人股的控股权进行控制

近年来,股权结构处于非均衡状态是我国上市公司呈现的一大问题。非均衡状态表现为国有股与国有法人股大约占拥61%,社会公众股大约占拥28%。国有股和国有法人股所造成“一股独大”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另外,中小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没有对上市公司直接的控制力,这样便让中小投资者和上市公司之间产生了严重的隔阂,更进一步让中小投资者的自身利益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因此,在弱化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控股权措举上,首先应该对大股东的投票权进行限制;其次是设立优先股,以此减少大股东的投票权。

(四)杜绝不正规的关联交易

关联交易是具有必要性的,但是对于非正规的关联交易必须严加防范。防范非正规的关联交易工作就需要重视评估环节,这样做有利于优化关联交易的价格,让中小投资者的自身利益不受到侵害;从另一方面考量,完善评估制度能够防范大股东对交易价格的操纵。其次,应该建立相应的回避制度;回避制度的建立有利于防范大股东在表决权上滥用、错用,进一步控制了非正规关联交易的生成。另外,需要在救济措施上做到尽量的系统化。系统化救济措施的救济对象为中小投资者,系统化救济措施的建立可以充分有效地保护到他们在股票投资上的合法权益,并且应该赋予中小投资者相应的决策权力,让他们可以通过请求法院的有效途径否认股东大会上一些不合理的决议。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