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计算机安全教案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8 09:41:47

计算机安全教案

计算机安全教案篇(1)

中国刑警学院信息安全专业是伴随着全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普及和提高,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压力和挑战的形势下,于2002年2月26日申办成功的,成为继武汉大学后的第二批获批的信息安全专业,也是公安系统第一个具有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院校。2002年7月开始招收学生,目前该专业已招收六届本科生,2006年7月首批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生和二学位学生已经毕业,2007年7月第二届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也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就业率为100%。用人单位无论是网警还是刑警反馈的信息都表明,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办案能力强,业务全面,上手快。

目前我们的信息安全专业已经发展成以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为主干,以刑侦和法律为两翼的学科专业教育体系。形成了一个专业特色鲜明、教学计划科学合理、教学内容新颖实用、教学科研办案紧密结合,具有相当规模效应的特色专业。2007年被学院推荐为部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这样的结果得益于我们制定了特色鲜明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计划。

1特色的培养目标

专业建设之初,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上,我们也走过了一段弯路。我们把培养合格的网络警察作为培养目标,而教学计划主要是在武汉大学信息安全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参考普通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而制定的。经过大家的冷静思考我们认为,搞计算机专业我们和普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相比没有优势,做以密码学为核心课程的信息安全专业我们和地方院校信息安全专业相比也没有优势。网络警察出口面太窄,而且目前网络警察主要从地方高校引进计算机和法律专业人才,我们的毕业生从竞争角度也没有优势,这样不利于专业的长远发展。为此,我们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大刑侦平台上,培养掌握计算机犯罪侦查理论与技能,能熟练进行涉计算机案件的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的刑事警察。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中国刑警学院的专业优势,而且学生毕业分配出口广泛,到网警部门他们具有懂刑事办案、懂法律的优势,到刑警部门他们有计算机专业特色,懂涉计算机案件侦查和取证方法的优势。为所培养的学生受社会欢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教育理念上,我们占据了优势。有了一个科学的培养目标,才会有合理的教学计划。

2特色的教学计划

2004年,计算机犯罪侦查系对信息安全专业全面修订了教学计划。新计划以培养目标为指导,把“宽出口、实战型”作为教学质量控制的标准;把“点线面体”(主干课程是点、其前导后继构成线、主干课程线之间构成面、专业方向间构成体)作为讨论计划的过程控制,使新教学计划专家组的讨论意见空前的一致。这一教学计划也得到实战部门的好评,他们只听了教学计划就已经开始“订购”两年后的学生了。

该教学计划,把培养学生作为“大学生”、“警察”、“计算机专业人员”、“刑警”和“计算机案件侦查和取证人员”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为模块进行设计。

“大学生”模块,这是教育部规定的所有大学工学本科生必须学习的课程集合。主要包括: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概论、军事理论等课程。

“警察”模块,这是作为警察必须学习的课程。如,公安学概论、擒拿格斗、射击、犯罪心理学、犯罪情报学、公安应用写作、逻辑学等课程。

“计算机专业人员”模块,本着教学性大学培养应用性人才的这一目标,根据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的特点和工作需要,对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进行筛选和调整。如,适当减少原理性课程门数或学时,增加应用性强的课程的设置,特别要强调语言类课程的学习,因为在计算机犯罪案件现场勘查时,如果不知道所遇到的文件类型和基本含义,会极大影响案件侦查的成功,也会丢掉很多线索。在教学计划中,我们先后共开设了C语言程序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可视化程序设计、ASP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java程序设计等多门语言课程。但在强调语言的同时,也不能放弃能代表计算机专业特点的专业课程,这些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专业功底。如,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等课程。

“刑警”模块,该模块是学生作为一名刑警应该掌握的基本原理和技能。我们把刑侦的专业主干课程均纳入了该模块。如,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刑事证据学、犯罪现场勘查、刑事案件侦查、预审学、查缉战术、侦查措施、经济犯罪案件侦查、治安案件查处等课程。

“计算机案件侦查和取证人员”模块,该模块主要是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人员所需要的知识。如,信息安全基础、网络安全技术与防范(含密码学)、计算机司法检验学、计算机犯罪案件侦查、计算机恶意代码原理与识别、常见操作系统分析、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法规、信息卡技术与安全等课程。

该教学计划以计算机专业理论和法律应用为基础,以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技术为重点,以刑事案件办理为特色的实用型教学计划。培养即懂传统刑事案件的办理,又具有涉计算机案件办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特色的课程建设思路

为把信息安全专业办出刑警学院特色,我们将信息安全专业的课程划分为独有课、特色课和共享课。

独有课就是我们学院有,其他院校没有或非常薄弱的,如“计算机犯罪案件侦查”、“计算机司法检验学”和“计算机恶意代码原理与识别”等课程;特色课就是其他院校有,我们学院有特点的课程;共享课就是计算机及法律相关的课程,各院校开设的内容基本类似。

对各类课程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思路。对共享课和特色课中的非特色部分,向重点大学靠拢,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派计算机专业毕业的青年教师到在这些课程方面全国领先的重点大学学习,听一轮课,从中学习和了解他们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理论教材、实验教材、实验设备、实验方式等内容;特色课中的特色在于我们比地方大学有与公安实战联系密切的优势,比其他公安院校有刑警学院在刑侦和刑技方面的优势。要把握好以公安需要、应用办案为教学出发点,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的总体方向;而独有课是我们专业的拳头,要加大力量,选精兵强将,以老中青结合的方式,划分成课程攻关小组,甚至不惜重金聘请专家来共同搞好。

由于信息安全专业是刚刚兴起的专业,一些教师还没有进入角色,新课多,专业性强,任务量大,因此,提出“以课程建设促学科发展,全体动员,学生参与,加快发展”的课程建设总体思路。

将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划分成课程小组,采取组长负责制,定时间、定任务、定目标。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到重点大学进修加强理论基础,学习教学模式;到公安实战部门锻炼和听专业系的课程,了解公安一线需要,并学习涉计算机案件的办案方法。遇到难点形成科研课题,与各方面的专家共同进行攻关。再将办案方法和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这样就很好地实现了以课程建设促教学、科研和办案的发展,即实现了学科发展的目标。

由于教师数量少,工作任务重,有许多入门操作阶段的工作,以学生参与科研的模式,充分调动在校生特别是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积极性(在这方面已经在毕业论文和志愿者学生中进行了较成功的尝试)。在学生中成立“信息安全俱乐部”,教师为之提供理论和实战需要方面的指导,并提供适当的上机条件,让他们学会使用现有大量信息安全方面的软件,然后以讲座或交流的方式给全院师生讲解。这样不仅使教师摆脱了大量基础操作软件的调试,也极大地调动和提高了全体警院学生办理涉计算机犯罪案件的意识和能力。

为保证教学质量,所有新开课程上课前,课程组要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共同讨论,提出意见。在信息安全专业正式讲授前如果条件允许要在全院进行讲座或选修课,这样一轮教学过后专业教学就会较为成型。

4特色的实验室建设

根据我院信息安全专业以计算机犯罪侦查、电子物证检验和网络监察与监控为方向的特点,我们建成了全国高校第一个“电子数据取证实验室”和全国公安院校第一个“网络攻防实验室”。

“电子数据取证实验室”采用与公安实战无缝对接的思想,即公安实战单位用什么设备我们就学什么设备。这样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上手快的特点得以保障。这里不仅包括计算机取证专用机、还包括各种取证平台和取证软件。如图1所示。

“网络攻防实验室”重点解决在涉网案件中,网络痕迹的搜索以及网络监控、网络攻防技术演练等需要的实验室条件。该实验室不仅有核心交换机、路由器,还有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无线网络环境。单机上的主机与虚拟机、小组内的成员之间和小组间的攻防演练均可以实现。如图2所示。

这两个特色实验室的建成为专业课教学、为科研和办案提供了物质保证。

计算机安全教案篇(2)

信息安全学科是由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交叉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目前主要研究领域涉及现代密码学、计算机系统安全、计算机与通信网络安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等。[1]

当前国内对信息安全人才的需求量特别大,主要的需求单位包括政府、工商、税收、电信、银行、证券、保险、军队、公安、政法、社会保障、电力、能源、民航、公路交通、科研与教育、信息产业和一般企业,等。

2000年,教育部首次批准武汉大学开办信息安全专业,在随后的几年中又先后批准(备案)了包括北京邮电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在内的四十余所大学开办信息安全专业。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等在内的信息安全人才培养体系,并且已经培养出了一大批在国内外信息安全领域内有相当影响的高水平人才。但是与我国巨大的人才需求相比,信息安全专业人才需求缺口特别大。据2004年不完全统计,国内对信息安全专业人士的需要量高达30余万人,但是,国内从事信息安全的专业人才(包括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只有3500人左右。

由于我国的信息安全专业还是一个新办专业,其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等还处于积极探索阶段,近几年国家对设立信息安全专业的控制也很严格。因此,除了依托信息安全专业系统培养信息安全专门人才以外,在其相关专业设立信息安全研究方向,也是缓解我国信息安全人才需求缺口的好办法。

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与信息安全学科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比较相近,只需适当增加与信息安全有关的课程和实践环节,即可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能比较系统地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以胜任信息安全相关工作,缓解我国对信息安全专业人才极度需求的现状,提高我国信息安全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本文结合作者在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教学工作,就如何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引入信息安全学科有关内容进行了探讨,包括课程设置、实践环节设计、实验室建设等内容。

2课程设置

2.1课程设置原则

课程方案的设置要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信息安全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1]中提出的信息安全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拥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较好的外语和计算机技术运用能力,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与技术、计算机与网络通信及其安全技术以及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具有较高的综合业务素质,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与知识更新能力,可以在政府、国防、金融、公安和商业等部门从事信息安全产品的研发、信息系统安全的分析与设计、信息安全技术的咨询与评估服务、信息安全教育、信息安全管理与执法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课程方案的设置要符合学科特点。信息安全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其学科基础包括数学、密码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通信与通讯工程等学科的内容。因此,课程设置要涵盖上述学科的知识点,从而构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课程方案基于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2005年版)[2](以下简称原有方案)的课程体系进行设计,以体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基础,保持我校计算机学科专业的既有特色和优势。

2.2课程设置方案

根据原有方案的基本架构,设立公共基础与通识教育平台、学科与专业基础平台、学科与专业特色平台、学生自主选择平台四个课程平台,在每个课程平台下设置若干理论课和实践环节。公共基础与通识教育平台和学科与专业基础平台下的课程为必修课程。在学科与专业特色平台下,设有专业主干课和选修课(指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在学生自主选择平台下,针对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就业、保研、考研),分别设置社会调查、部分研究生基础课程或数学、外语、政治选修课程。

参考全国高校本科信息安全专业规范[3]和相关高校计算机学院信息安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4],结合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专业的既有特色和优势,我们可以对原有方案的课程体系作如下调整:

(1) 公共基础与通识教育平台下的课程保持不变。

(2) 对学科与专业基础平台下的课程进行调整,使其涵盖数学、计算机、电子、通信学科的基础内容。在原有方案中,已涵盖上述学科的大多数课程,只需增加“信息安全数学基础”、“通信原理”两门课程。

(3) 对学科与专业特色平台下的课程进行调整。专业主干课包括原有方案的“专业导论”、“计算机网络”,以及新增的“现代密码学”。在指定选修课的设置上,包含原有方案的“数据库原理”、“算法设计与分析”,以及新增的“信息安全”、“网络安全”。在任意选修课的设置上,包括原有方案的“软件工程”、“数字信号处理”、“嵌入式系统”、“多媒体技术”、“网络集成”、“Java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以及新增的“信息隐藏与数字水印”、“电磁防护与物理安全”、“信息内容安全”、“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网络程序设计”、“网络管理”、“Linux原理与应用”。

(4) 在学生自主选择平台下,设置“信息安全新技术讲座”。

表1给出了一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安全方向的课程设置方案。

3实践环节设置和实验室建设

信息安全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信息安全专业必须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除了理论课程中包含的课程实验以外,专业实践教学还包括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工程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

(1) 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包括原有方案中的“数字逻辑实验”、“微机系统与接口实验”和“计算机组成实验”,以及新增的“计算机网络实验”、“信息安全综合实验”、“网络安全实验”。

(2) 课程设计。可进行“嵌入式系统设计”、“计算机网络设计”和“信息安全工程系统设计”等一般性课程设计,也可以进行“程序设计综合训练”、“信息安全系统软件”等大型应用软件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可以在指导教师的组织安排下,由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或组成项目组协同完成。

(3) 科技创新。参加数学建模大赛、程序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嵌入式系统大赛、科技创新或发明大赛、创新或创业设计大赛,撰写学术论文,等。

(4) 社会实践。进行社会调查活动,由学校(学院)提出可选的调查题目,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并按格式要求写出调查报告。

(5) 工程实践。主要是电子工艺实习,要求掌握电路原理图和PCB图的绘制方法、焊接与电路调试方法,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6) 毕业实习。联系实习单位或进入学校的实践基地,锻炼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

(7) 毕业设计。结合科研项目和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行技术专题研究或工程设计。

表2给出了一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安全方向的实践环节设置方案。

我校建有黑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其下设计算机基础实验室、计算机硬件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实验室、软件工程实验室(ACM/ICPC程序设计大赛训练基地)、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计算机技术创新实验室六个实验室,设备先进、管理规范、师资优良。

计算机硬件实验室可以为“数字逻辑实验”、“微机系统与接口实验”和“计算机组成实验”等实验课程提供场地、设备和师资。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可以为“计算机网络实验”、“信息安全综合实验”、“网络安全实验”等实验课程提供场地、设备和师资。计算机技术创新实验室和软件工程实验室(ACM/ICPC程序设计大赛训练基地)可以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场地、设备和师资。依托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和学院科研实验室,结合研究生导师的实际科研项目,可以开展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工作。学校工程训练中心、校外实习基地、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可以提供工程实践、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的场所。

4结束语

信息安全学科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其发展潜力很大,各学校都在积极组织力量进行建设。本文基于作者教学实践,通过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进行适当调整,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引入了信息安全学科内容,这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信息安全方向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通过相关课程的设置、实践环节的设计、实验室的建设,可使毕业生在扎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体系下较为系统地掌握信息安全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进而培养出具有计算机学科特色的复合型信息安全人才,这对改善我国信息安全专业人才极度匮乏的现状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信息安全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高等理工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422-437.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2005版),2005.

[3]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安全中心. 全国高校本科信息安全专业规范,教育部文件,2004.

[4]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信息安全专业培养方案,2006.

计算机安全教案篇(3)

当今人类社会正步入一个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数字化的全新时代,电子化档案信息已日益成为信息服务的重要媒体,相比之下,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手段大为滞后。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教学活动中产生的信息以及对这些信息地需求也快速增长,传统的教学档案管理模式和手工操作方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这样的形势。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的高校电子档案系统,有效地整合各部门的教学档案资源,使学校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已势在必行。

一、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趋势

1.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电子化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逐渐采用先进的计算机化、网络化管理系统,如综合教务管理系统、网上评教系统等,这些现代化管理手段的不断运用,不仅提升了教学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也随之形成了大量的电子档案。这无疑对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必将促进教学档案管理的电子化进程。

教学档案对于高校的教学、科研和领导管理工作之所以具有重要意义,其内在本质就是档案的信息功能,为此,建立完整规范的电子档案系统已成为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档案管理人员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缩微、光盘等先进技术与手段,建立一个统一著录格式,统计表编排的档案信息网络,将过去的一些纸质资料用磁带、光盘等介质来替代,实现资源共享以及网上汇编资料的传送,从而建立一套完整的校、系(院)电子档案,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使利用者很方便地获得更多的、更广泛的教学档案信息。

加强教学档案的计算机管理,是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档案信息技术给传统的档案文献服务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目前越来越多的校(系)利用计算机承担着教学档案的查询检索,辅助立卷、编制目录、数据统计、学籍档案管理等项业务。尽管由于软件、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原因,目前教学档案的计算机管理还不尽如人意,但已显示出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向现代化管理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2.高校教学档案信息网络化

当前,随着各高等院校校园网的普遍建立,教学档案工作的发展趋势是信息服务网络化。根据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系统开发教学档案信息资源,使之在教学管理和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实现其价值,是教学档案管理人员面临的重要任务。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共享性原则,通过一定的处理系统,我们可以将教学档案信息通过网络空间进行交流、分发,实现远程存取服务。教学档案的收集、管理、检索、传递都可以利用计算机,通过网络来实现。网络范围内的档案信息都可以作为资源加以利用,档案用户的范围也大大拓展,不光局限于本校、本地区,远程用户也可以非常方便地利用教学档案信息,真正实现足不出户就能完成档案管理的全部工作。可以预见,随着计算机网络等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教学档案工作必将发生更加深刻地变化。

3.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人员专业化

由于现代化的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是以计算机为手段,通过网络来进行的,这就对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与传统的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相比,不光需要熟悉档案管理的基本原理、手段和方法,还要掌握计算机网络等新技术手段,可以利用这些新技术手段完成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因为档案信息具有一定的保密原则,当电子档案信息在网络上运行、传递时,档案管理人员应区分合法用户和非法用户,既使合法用户方便地利用档案信息,又能屏蔽非法用户,避免档案信息的泄密。对于存储于服务器上的档案信息,如何保证网络安全,避免“黑客”攻击,防止已有的档案信息非正常变化甚至丢失等,都是在计算机网络应用于教学档案管理以后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的专业要求。

二、本科教学评估机遇下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

教学档案资料能真实反映和体现教学水平,真实完整的教学档案将直接影响到评估的结果。因此,下大力气搞好档案管理工作,系统地收集整理高校教学档案,是搞好高校本科办学水平评估工作的基础。电子档案的建立对于高校教学水平评估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设想,专家只要坐到电脑前,进入档案库,就可以随意调阅各种资料、数据、图片,这样不仅使评估工作效率更高,也会使专家的评估结论更客观、准确。对于档案信息化管理手段大为滞后的高校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在校内各部门推行计算机管理档案,提高部门收集、保存、管理档案的自觉意识,提高部门兼职档案管理人员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编辑整理档案的水平。

2.积极推进档案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建设,逐步实现档案全文信息查询,在信息化环境和氛围中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配置高性能的计算机、扫描仪和相关软件集成,逐步完成室藏档案信息数字化,做到存储安全、迁移便利。

3.加强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 在部门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学校档案室应加强电子文件积累、鉴定、著录,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完整、有效。

4.充分发挥学校网站的作用, 设立档案管理栏目,不断完善、丰富栏目内容,有计划地开放档案目录,公开档案信息,向全校和社会提供查询服务。

三、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的安全管理

1.坚持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与档案管理工作相结合,树立安全风险防范的意识。

2.加强档案信息系统安全防范规划,做好安全防范措施。

3.电子档案上网后,必须从进入、传输、使用三方面采取安全保密措施。防止外部攻击可以采用防火墙、安全等技术实现;防止内部成员泄露,在管理和技术上要做到信息安全存放。

4.逐步完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在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和网络系统建设工作中,要增强安全意识,防止失密、泄密事件发生。非公开的档案信息一律不得上外网;在因特网上提供已公开的档案目录查询服务,要认真采用身份认证、防火墙、数据备份等安全防护措施,确保档案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转。

我们应该认识到,尽管新技术的发展给教学档案工作带来了便利与难度并存,但是,档案信息网络化是知识经济时代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新的世纪是教学档案事业发生深刻变革的世纪。作为综合院校的教学工作者,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科技力量强的优势,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采用新技术手段,做好教学档案工作,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菁菁.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档案管理模式初探[J].长沙大学学报,2007(4):26-27.

[2]陆小宇.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6):229-231.

计算机安全教案篇(4)

完善我国高校的档案信息化体系是提升档案管理安全性的关键。考虑到高校档案信息化安全体系是新兴的系统,系统程序复杂并依赖安全技术,因此在这一前提下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高校档案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就有着很高的必要性了。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高校档案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高校档案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体现在不同的方面,以下从提升档案记录完整性、增强档案管理安全性、推进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出发,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高校档案管理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

1.提升档案记录完整性

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于提升档案记录的完整性有着很大的帮助。信息化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合理应用是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这些先进技术的合理应用有助于对高校教学和科学研究产生的信息财富进行保存,并可以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其次,考虑到档案的保密工作所具有的重要性,工作人员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强化档案的记录与管理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俩者的结合可以帮助高校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综上所述,现阶段做好高校档案的开发与利用工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增强档案管理安全性

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有效增强档案管理的安全性。计算机网络技术具有很强的保密性和交互性,因此需要工作人员根据高校的工作情况来酌情使用,才能够做到让高校档案中的信息与数据为人所用,并在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的过程中发挥出数据与信息的最大價值。其次,档案管理人员在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时应当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教职员工的信息保密理念,并针对进行档案保密工作的特殊性使用包括杀毒软件和防火墙系统在内的先进系统,从而能够确保档案历工作的安全性与完整性。此外,技术人员在增强档案管理安全性时还需要将工作重点放在技术体系建设上,才能够在提高入侵防范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强化防病毒技术保障工作,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基础。

3.推进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

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进一步推进高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在高校档案管理的安全管理中扫描技术与检测系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人员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将被动的信息防护变为主动的信息管理,促使系统在发现网络上的机器出现问题或者有病毒侵入时能够立刻通过报警器通知网络管理人员,才可以做出具有针对性的信息防护工作。此外,技术人员在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时应当完善档案库的密码保障体系,并通过使用先进的现代密码来保证信息的保密性,同时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可控性,最终能够显著提升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整体效率。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高校档案管理中应用的措施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高校档案管理中应用的措施需要具有良好稳定性,以下从减少管理系统漏洞、合理应用防火墙技术、做好入侵检测工作等方面出发,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高校档案管理中应用的措施进行了分析。

1.减少管理系统漏洞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高校档案管理中应用的第一步是减少管理系统的漏洞。工作人员在减少管理系统漏洞时应当提升档案管理操作系统的安全性,并尽可能让所使用的系统漏洞得到最大程度控制,这主要是考虑到当管理系统中存在大量漏洞则很容易会受到黑客的攻击,故工作人员在建设涉及信息安全的网络时一定要使用安全性能高的管理系统。其次,工作人员在减少管理系统漏洞时应当使用扫描工具来定期为操作系统做体检,并注意监测系统的漏洞存在情况,才能够在发现漏洞时第一时间进行修补,并确保档案信息的完整性与安全性。

2.合理应用防火墙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高校档案管理中应用的关键是合理应用防火墙技术。工作人员在合理应用防火墙技术时应当合理提高内部网络的安全性,在这一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通过计算机和外部网络之间设置一种专门的系统来阻挡非法信息进入计算机。其次,工作人员在合理应用防火墙技术时还应当利用防火墙来设定适合自己实际需要的安全策略,从而能够及时发现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所交流的信息是否安全并有效阻挡非法信息的入侵,达到良好的安全档案信息管理效果。

3.做好入侵检测工作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高校档案管理中应用需要做好入侵检测工作。工作人员在做好入侵检测工作时应当通过定期入侵检测来帮助系统防火墙抵挡黑客攻击以和外部的非法入侵。其次,工作人员在做好入侵检测工作时应当对收集到的实时数据进行分析,并确定出不符合安全策略的行为是否存在以及是否可能被攻击。根据被检测对象的不同,从而确保系统在遇到非法入侵活动时能够快速反应。与此同时,工作人员在做好入侵检测工作时应当通过设计物理层安全方案来提升高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并减少人为的错误操作、电磁辐射、电源出现故障、自然原因给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结束语

高校档案管理中的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工作人员采取创新思维,合理打破墨守成规的工作方式,才能够使用安全技术来增强档案管理的整体安全水平,让高校档案数据库成为高校师生的学习、研究与教学工作的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秦美峰.新时期高职院校电子档案整合管理路径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08(22):56-58. 

计算机安全教案篇(5)

二、增置计算机技能统计内容,是及时掌握全体档案人员计算机技能综合状况的需要,是档案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随着全社会信息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电子文件几何式骤增,对电子档案的超前控制、及时收集、有效管理与开发利用以及数字化技术的推广、档案工作和服务范围的拓展、管理手段的革新都要求档案人员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必须与时展同步。但档案人员这方面素质状况如何,是否满足当前工作和事业发展需求,目前尚无有效措施或途径及时了解,更谈不上进一步深入分析研究了。这与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及档案事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是不相符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档案信息化的发展。如果通过年报来反映这些基本情况,既能充分利用我国档案统计年报制度,及时定期地了解包括档案人员计算机技能在内的各方面信息,又能增强年报指导档案事业宏观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三、增置计算机技能统计内容,有利于增强档案人员特别是档案工作领导的计算机意识、现代化意识

实现档案计算机管理应先培养计算机意识。所谓计算机意识,笔者认为,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意识下,人们在实践中首先尽可能地企图通过应用计算机技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计算机及其技术成为人们劳动的-种重要甚至是首选的工具或手段。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无所不在的新世纪,我们将在高科技的环境中工作,在高科技的背景下学习和生活,将在高科技的发展中求生存、谋发展。高科技在向世界展示其强大无比的奔腾势头的同时,也向我们每一个人提出了新的使命:不仅要具备高科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对高科技的运用和创造能力,而且要有一颗紧扣高科技发展脉搏而跳动的心。在新的世纪,属信息管理范畴的档案部门,其工作对象的拓展、工作手段的更新,信息技术是发展方向。

然而现实中,档案部门的计算机意识较弱,时代紧迫感不强。现行的管理手段仍停留在传统的手工管理阶段,工作效率低,档案人员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信息开发,即使做了一些开发工作,质量也不高。究其根源,除机制、经费等因素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有些档案工作领导对计算机在档案管理中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缺少计算机管理档案的意识和愿望。认识不到位,人财物的投入也不可能到位,缺硬件少软件,自然也就留不住优秀人才。整个档案队伍中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太少,现代科技理论与管理技能层次较低,知识结构不合理,因而档案管理水平很难有实质性的提高。

这些状况表明,在信息化时代强化档案人员特别是档案领导干部的现代化意识、科技化意识、计算机管理档案的意识,在加快档案由手工管理向计算机数字化管理的转变工作中是至关重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而这种意识的形成,不仅需要一个过程,而且需要以多种途径或方式逐步来实现。笔者认为,增置档案人员计算机技能统计内容,无疑是个强烈的指示信号,也应是一种有效途径。这将会促进档案人员关注档案工作现代化,自觉学习计算机知识并积极应用计算机技术。通过增置计算机技能统计内容,借助年报的地位与影响来提高人们对计算机技术的认识,可强化档案人员的现代化意识,加快档案工作现代化建设。

四、增置计算机技能统计这项内容,可及时反映档案工作方式、手段、准则的变化及对档案人才需求的变化,可加快我国档案队伍现代化建设

社会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电子文件的产生与管理,档案工作对象的变化、范围的拓展要求档案管理必须加快向现代化管理的转变;与之相适应,档案管理的评估考核体系也应该发生变化,档案人才结构必须进一步优化调整。年报中计算机技能统计内容的增加、指标体系的调整,是档案人员综合素质考核体系、人才结构需求将要调整的指示信号。人才结构的变化又必然对档案干部队伍现代化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增置计算机技能统计内容对档案干部队伍现代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可科学地指导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特别是现代科技教育。首先体现在指导档案人员继续教育规划特别是现代化管理继续教育规划的科学编制上,其次体现在指导档案人员继续教育活动的有效实施上。目前在职档案人员的继续教育成效显著,但关于计算机等现代科技知识和技术的培训比重较小,实际效果不理想。撇开参学人员层次不一、需求各异等因素不论,这也与举办者对参学对象的基本情况缺乏必要的了解和分析有一定关系。若能及时了解档案人员的计算机技能掌握情况,这种被动状况将会随举办者心中有数、活动有备而得以扭转,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将会有所增强。可见,掌握档案人员计算机技能整体状况,不仅是编制继续教育规划,特别是计算机知识技能继续教育规划的需要,而且还将有利于科学、合理、有计划地组织实施继续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与效益。

二是有利于指导在职人员档案专业教育课程改革和培养方向的调整。社会需求是档案专业教育发展的基石。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新的时代对档案人员提出了多元化、高素质的新要求,统计内容的增加是新要求的强烈反应。因此,增设计算机技能统计内容可促进档案专业教育加快改革步伐,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以适应时代需求,还可促使专业课程“厚基础、重科技、宽口径”,增加“计算机信息管理”、“办公自动化”等有关现代科技课程的比重,把档案学建设成为档案管理与计算机信息处理有机结合的、多学科兼容的边缘性学科,使档案专业教育向信息处理方向调整,增强专业教育的活力,拓展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增强档案专业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

三是有利于增强档案人员的终身学习意识和时代意识,促进干部队伍知识结构的改善和优化。21世纪是以人力资源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焦点在人才,而人才的竞争实际上是能力的竞争,能力又主要体现在“创新”、“适应”上。就档案工作而言,“适应”主要体现在要适应档案管理现代化,适应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管理,适应全社会信息化、网络化与档案管理数字化;而“创新”则是档案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适应”的更高层次。计算机技能统计内容的增加,实际上是在向人们发出这样的信号:人才结构正在优化调整,原有的知识技能已不适应时代需求,档案专业毕业的优势也在不断弱化,不及时掌握计算机等科技本领就不能适应时代需要。此外,时代在发展,年报统计指标体系随之调整意味着社会需求在不断变化,只有终身学习,与时展同步,才能适应发展,才能抓住发展的机遇,才能积极迎接新的挑战。

五、增置计算机技能统计内容,有利于加快档案管理专业软件的推广应用,充分利用有限的计算机资源

计算机安全教案篇(6)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008-02

学校是为社会培养、输送新型人才、先进生产力的地方,在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前提下,学校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在教育教学、教学研究、管理队伍中更多地引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档案管理作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要为学校教育提供及时的服务,也必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管理。

一、档案管理工作运用现代技术的必要性

档案管理在学校工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不可磨灭的作用,它记录学校的教育、改革、发展历史,学校教师教育教学活动,学校师生的成长历史。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教研教育教学活动越来越多地引用现代信息技术,形成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档案资料,档案管理要继续为学校提供有效的服务必须和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

二、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档案管理工作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普遍应用于档案管理

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学校档案管理普遍使用计算机管理档案,节省了大量的空间、人力、物力。计算机是学校档案管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它具有高效率的信息处理能力,能以人工无法比拟的速度读入、存储和输出数据,能进行逻辑推理和判断,因而在档案管理中有很广泛的用途和明显的效果。

1.计算机具有数据采集、加工作用。学校档案来源广、形式多,档案数据采集的方式也不一样,然而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可以对任意来源、任意形式、任意采集方法的档案数据进行加工处理,达到数据的有效性。

2.计算机具有信息储存、管理作用。学校档案管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大容量、海量储存的能力,使档案著录信息、档案全文信息能完全依赖于计算机技术得以保存。而计算机的事务管理能力和数据库管理技术的应用,使档案管理达到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管理水平。

3.计算机具有档案查询、传输功能。通过计算机检索技术可以完成任意要求的档案查询,并通过各种输出设备、通信设备传布查询结果。计算机档案管理查询不仅可以在本地,也可以通过联机、联网等方式方便、快捷地完成异地、远程的查询搜索。

(二)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如何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1.加强档案管理意识。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是做好学校工作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是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一个标准,是评估学校建设的重要标志,所以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人员都应对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有足够的重视,全员参与,高效管理。

2.引进先进设备。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档案管理需要有现代信息技术设备作载体。计算机管理档案会形成大量的数字化档案信息,计算机档案管理的采集、加工、存储、管理、查询、传递和维护等环节都需要设备和相关的软件,如描仪交换机、网路设备等。很多学校的档案馆不仅缺乏档案管理现代化的硬件设备,而且也缺乏相应的配套的软件。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档案管理不仅仅是摆设几台电脑就算是具备了基本条件,还需要声像设备、通信传输设备、格式转换软件等。

3.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档案管理人员需要有忠于事业、无私奉献、认真细致的职业素养,任何工作需要的都是忠于岗位的工作管理人员,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方便了档案的采集、管理、查询等工作,但是也加大了档案保密工作,这就需要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忠于事业、忠于岗位,保证信息的安全。档案管理人员是幕后性的工作,在背后为学校教育事业作贡献,这就需要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有乐于奉献的精神。另外,档案管理工作大都是零散、琐碎的工作,需要工作人员认真细致、高度负责。

4.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目前很多高校档案管理人员中普遍缺乏档案专业和信息技术专业的人才,既熟悉档案管理工作,又精通现代信息技术的人员少之又少,档案人员普遍缺乏非常系统的档案和信息技术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档案管理,会涉及到计算机硬件和数据库的建设、管理和运用,办公自动化的应用,成熟的网络技术的使用,以数字化的手段收集、加工、整理、传送和接收以及储存信息,从起草、修改、删减到定稿打印、传阅、整理、归档不再以手工抄写为主。领导要带头学习有关档案管理的新理论、新方法、新观念,组织全体档案管理人员学习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在职学习、脱产培训或者外出进修等各种方式来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确定档案管理人员不断学习、继续教育的方针,及时学习信息技术、计算机、科技软件的新技术;注重与档案管理相关的学科知识的补充,如历史学、公共关系学、行为学等,以便系统地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5.保证档案管理的安全性。档案的安全性是档案管理工作中极其重要的部分。保证档案的安全应保证储存设备的安全,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测,定期对档案文件进行备份,计算机要设置网络防火墙、预防病毒,保证档案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加强专业技能的提升,防止工作人员的泄密和因操作不当引起的档案破损。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档案管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媒介进行结合已成为不可抵挡的趋势,学校的领导和档案管理人员应积极适应时代的潮流,做好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档案管理工作。树立档案管理的新理念,及时引进档案管理所需的新设备,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引导档案管理人员学习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以保证档案管理给学校工作提供全面、创新、便捷的服务。

计算机安全教案篇(7)

1课程建设背景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简称武警学院),是全国唯一一所为公安边防、消防、警卫部队培养指挥管理和专业技术警官的现役本科院校,培养具有较高水平、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要求的边消警部队专门人才是其主要职责[1]。随着公安部“金盾”一期工程的顺利完成和二期工程的实施,公安现役部队信息化迅速发展,对公安现役院校学员的计算机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有效解决公安现役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种种问题,培养适应公安现役部队信息化发展需要的边消警部队人才,笔者与课题组同事自2007年开始着手,历经近三年的时间,在教育部非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简称“白皮书”)[2]和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3]理论指导下,在对入学新学员计算机基础水平、高年级计算机基础学习情况和边消警基层部队计算机能力需求等调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武警学院自身教学特点,于2009年顺利完成了“武警学院‘1+X’计算机教学课程体系研究”教改项目,提出了符合武警学院教学发展实际需求、具有公安现役院校特色的“1+X”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构想,并于2010年在武警学院本科教学计划中正式实施。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1+X”课程体系中的“1”,是此次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与以往“三层次”课程体系中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相比较,大学计算机基础有了明显的变化:(1)教学内容向深度和广度扩展。教学内容上除了计算机文化基础所有教学内容外,还增加了算法和数据结构、程序设计基础、软件工程基础和数据库基础等内容,理论知识的比重从原来的20%提升为50%;(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完成分离,教学模式强调学员的自主性。实践教学不再和理论教学发生交叉,所有实践操作都不进行集中讲解。实践教学过程中以学员自学为主,教学内容通过上机实践完成、掌握,教员只起引导和辅助作用。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学员计算机基础能力差别很大。在新的实践教学模式下,部分学员自主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存在很大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一突出问题,除了对实践教学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外,还需要一本适宜的实践教学指导教材,以作为实践教学的有益补充,辅助学员完成预习、练习、复习等学习过程。

2教材定位和主要内容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指导教材是在公安现役院校“1+X”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基础上对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的再次改革,主要以公安现役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有效提高公安现役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效果。

该书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中的实践教学内容,分为认识计算机、Windows基本操作、Word字处理软件操作、Excel电子表格操作、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Internet漫游和电子邮件几部分。全书除实验指导外,共包括14个基础实验、14个巩固实验、4个综合实验、5个课程设计和数套模拟题。

3教材特点

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不仅仅有“量”的需求,更要求有“质”的保证。教材作为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在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4-5]。公安现役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指导教材建设的主要目标是配合公安现役院校“1+X”计算机教学课程体系改革需要,适应新形势下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模式,将计算机基础操作的概念、知识和技术融入到实践教学过程中,从而切实提高公安现役院校学员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能力。

3.1注意内容广度和深度的协调,广泛性与精简性相统一

公安现役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指导教材教学对象面向公安现役部队院校全部本、专科学员,包括普通本科、战士本科和战士专科,学员计算机基础能力和知识接受能力差别很大,且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基础能力的需求也会有一些差异。因此,为了使教材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性,应采用“广度优先”的原则,从内容上具有广泛性,力求教学内容的系统和全面,以适应不同层次的教学需求。然而,对于大部分公安现役院校学员来讲,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最终也只是他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工具而已,没必要要求他们在各方面有深入的掌握。从教学的角度讲,利用授课时间让学员掌握所有知识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在计算机软件的应用中有一个公认的2/8定律:80%的人只使用计算机软件功能的20%。因此,在教材中要对经过提炼最基本、最有应用价值的这“20%”的教学内容从深度方面着手,进行深入阐述,使学员能够深刻理解、熟练掌握。这样,教材不仅满足了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要求的普遍性,又可以便于学员根据自己兴趣或专业需要,有选择的对高级操作技巧进行学习,满足学员个性发展的学习需求。

3.2教学知识点按难度分级,从教学要求上实现“因材施教”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涉及多个软件的操作,知识点繁多,部分学员存在学习困难。教材中将教学知识点按照难度分为三个级别,对于不同难度级别的知识点和不同基础的学员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对于基础较差的学员:难度级别为Ⅰ的知识点必须熟练掌握,难度级别为Ⅱ的知识点基本掌握,难度级别为Ⅲ的知识点有选择的掌握;对于基础较好的学员:难度级别为Ⅰ和Ⅱ的知识点必须熟练掌握,难度级别为Ⅲ的知识点基本掌握。这样,学员可以根据不同基础和不同教学要求,有选择地、循序渐进地完成实践教学任务。不同基础的学员都有了自己明确的学习目标,找到了学习的动力,平衡了学员基础和能力差异,有效解决了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吃不了,吃不饱”现象,使“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得以实现。

3.3运用案例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现有实践指导教材大都采用理论讲解的方式对知识点进行逐步骤的讲解。虽然讲解步骤比较详尽,但是缺少了操作对象,看不到直观的效果,容易使学员觉得空洞、抽象,不易理解和掌握。公安现役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指导教材突破原有的教材组织形式,将案例教学法体现在教材的实验指导中。每个知识点的讲解都融入到丰富的案例之中,对案例处理中遇到的其他问题进行知识的扩展,并及时给出特殊操作的应用技巧(如少量文本的分栏、Word表格计算的简便方法等)。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符合学员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激发学员自主学习热情、提高学员的应用能力。

3.4精心选择案例,寓教于乐

案例的选择关系着教材设计的成败。首先,案例应该具有代表性,符合知识讲解的需要。其次,案例应该与学员的生活、学习或工作紧密相连,使学员能够有认同感,体现案例的趣味性。教员是智育兼德育的工作者,在对学员进行文化知识传授的同时,还兼有对学员进行德育的责任和义务。德育并不一定需要非常高调的喊口号,我们可以选择具有德育意义的文章作为案例进行操作的讲解,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员,寓教于乐。

3.5基础实验与巩固实验结合,循序渐进

结合案例的实验指导主要用于学员课下预习,而实践课程中应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基础实验和巩固实验。不同于实验指导部分,基础实验不再针对具体的操作题目给出详细的操作步骤,而是只提示学员基本操作方式[6],为学员留下思考的余地。巩固实验操作题目的知识点与基础实验基本相同,但是不再给出任何提示,可用于学员对自己知识掌握情况的自测。从详细操作步骤到基本操作方式再到无任何操作方式,通过顺序完成实验指导、基础实验、巩固实验,学员在循序渐进中完成了知识的学习、掌握和巩固。

3.6采用模块化教学,重视综合实验和课程设计

为便于实施分层教学,解决学员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的矛盾,教材按知识单元划分为若干模块。每个模块中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都有明确的要求,不同专业不同基础水平学员可从实际需求出发,对各模块有所侧重[7]。采用模块化教学增强了教材使用的弹性,从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教材的适用范围。

模块化教学使得原本就繁杂的知识点相对更为分散,彼此之间缺少直观联系,容易导致学员掌握知识不系统。为解决这一问题,分别在几个关联比较紧密的教学模块后添加了若干个综合实验,将教学内容进行分类,理顺各知识点间的关系[8],以帮助学员理解和掌握。我们结合学员生活、学习和工作实践,在实践指导教材的不同位置设置了多个课程设计题目。课程设计题目为学员提供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学员的创新能力。

4结语

教材改革和开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对于公安现役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指导教材的建设也仅仅是刚刚起步,还需要经过教学实践的反复检验和认真锤炼,才能使教材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志. 公安现役院校“1+X”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9(20):157-160.

[2] 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意见[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 吴功宜,奚春雁,郭小明. 关于计算机教材建设的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8(11):5.

[5] 李灿辉.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改革策略[J]. 硅谷,2010(3):174.

[6] 张春英,赵艳君,谷建涛.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学计算机基础五位一体的教材建设[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15-117.

[7] 黄英铭.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材建设的若干问题[J]. 计算机教育,2006(7):59-60.

[8] 陈翠松. 高职期待“全新案例教学”计算机教材[J]. 出版参考,2006(31):12.

Research about Experimental Guidance Materials’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Computer Basis Course

in Public Security Service Institutions

LI Zhi

计算机安全教案篇(8)

    同传统的犯罪相比,网络犯罪具有以下一些独特的特点:

    1.犯罪主体多元化,年轻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各种职业、年龄、身份的人都可能实施网络犯罪。在网络犯罪中,特别是黑客中,青少年的比例相当大。网络犯罪主体的年轻化与使用电子计算机者特别是上网者年轻人占较大的比例及年轻人对网络的情有独钟和特有的心态有很大的关系。据国内外已发现的网络犯罪案件统计,当今网络犯罪年龄在18至40岁之间的占80,平均年龄只有23岁。

    2. 犯罪方式智能化、专业化。网络犯罪是一种高技术的智能犯罪,犯罪分子主要是一些掌握计算机技术的专业研究人员或对计算机有特殊兴趣并掌握网络技术的人员,他们大多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既熟悉计算机及网络的功能与特性,又洞悉计算机及网络的缺陷与漏洞。只有他们能够借助本身技术优势对系统网络发动攻击,对网络信息进行侵犯,并达到预期的目的。

    3.犯罪对象的广泛性。随着社会的网络化,网络犯罪的对象从个人隐私到国家安全,从信用卡密码到军事机密,无所不包。

    4. 犯罪手段的多样化。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为各种网络犯罪分子提供了日新月异的多样化,高技术的作案手段,诸如窃取秘密、调拨资金、金融投机、剽窃软件、偷漏税款、虚假信息、入侵网络等网络犯罪活动层出不穷,花样繁多。

    5.犯罪的互动性、隐蔽性高。 网络发展形成了一个虚拟的电脑空间,既消除了国境线,也打破了社会和空间界限,使得双向性、多向性交流传播成为可能。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不确定性、超越时空性等特点,使得网络犯罪具有极高的隐蔽性,增加了网络犯罪案件的侦破难度。

    6.犯罪成本低,作案工具简单。网络犯罪与传统犯罪相比所冒的风险小而获益大,其作案工具简单,只需一部终端机、上网卡和一部电话就可进行。作案者只要轻轻按几下键盘,就可以使被害对象遭受巨大损失。

    7. 巨大的社会危害性。网络的普及程度越高,网络犯罪的危害也就越大,而且网络犯罪的危害性远非一般传统犯罪所能比拟,不仅会造成财产损失,而且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从国防、电力到银行和电话系统现在都是数字化、网络化,一旦这些部门遭到侵入和破坏,后果将不可设想。

    二、当前我国网络犯罪的发展趋势

    一是危害国家安全的案件持续上升,危害性大。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应用不断普及,国家、集体、个人的事务都逐渐运行到信息网络上,针对国家、集体或个人的犯罪将表现为利用或针对网络的犯罪。甚至国家之间的战争或仇视,也将主要表现为摧毁对方的重要计算机信息系统,危害性极大。如:有"法轮功"邪教组织及其顽固分子利用互联网宣传煽动、组织指挥、相互勾结,进行非法活动;有民族分裂分子利用互联网煽动民族歧视和仇恨,组织指挥境内民族分裂分子从事破坏活动;还有一些违法人员受境外敌对组织和敌对分子的蛊惑和影响,在网上传播恶意攻击我党、政府以及国家领导人的反动有害信息等。此外,随着信息和秘密越来越集中于计算机,利用网络窃取或泄露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机密将成为间谍活动的主要手段,网上秘密争夺战将愈演愈烈。

    二是侵犯公私财物的案件呈多发趋势。随着货币电子化进程的加快及电子商务的兴起,财富将以电子形式出现,并逐渐集中到计算机中。实施侵财犯罪的嫌疑人逐渐把目光从过去的纸质货币和保险柜、钱包等转移到计算机上。侵财型犯罪将主要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手段实施。目前这类案件已由利用计算机盗窃发展到了网上诈骗、网上敲诈勒索、利用网络非法传销等等。同时,盗窃、诈骗等传统犯罪被犯罪分子移植到计算机网络后,高科技也给这类犯罪带来了更大的欺骗性和隐蔽性。

    三是危害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的案件增幅较大。2001年,计算机病毒在我国传播感染情况严重,特别是"红色代码"二型、"尼姆达"等恶性病毒在我国大面积传播,造成一些政府机构、教育科研单位等行业的网络通讯阻塞,甚至出现服务器瘫痪。同时,黑客的非法入侵也频频发生。2001年警方共查处此类犯罪案件600余起,和前年相比增幅高达58%。去年以来,以电子邮件、特洛伊木马、文件共享等为传播途径的混合型病毒越演越烈,影响最大的"求职信"病毒持续6个月高居感染率第一,严重危害了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秩序。

    四是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案件增多。由于传统型犯罪将逐渐计算机化、智能化,除强奸、偷渡等极少数犯罪外,其他传统型犯罪几乎都能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实施。其中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案件明显增多,如利用网络进行人身攻击、诽谤等等。2001年警方共立案侦查此类案件186起,其中刑事案件11起,违法案件175起,比2000年增长3倍多。

    五是利用计算机制作、复制、传播色情、淫秽物品的案件十分突出。随着多媒体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电视机、录像机、电脑等将合而为一,"黄毒"的产生和传播的介质将主要是计算机及其网络。利用计算机及其网络制作、传播黄色淫秽物品将成为"黄毒"犯罪的主要形式。有关专家的调查显示,网络上的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每天约有2万张色情照片进入互联网。这类案件的违法犯罪分子有的利用互联网出售色情光盘,有的非法提供色情网络链接,有的干脆直接设立色情网页。这类案件2001年我国共立案2000余起,几乎占所有计算机案件的一半。

    六是青少年网络犯罪增多。我国的青少年网络犯罪主要表现在:利用计算机网络盗窃、信用卡犯罪、滥用电话网等。许多青少年实施网络犯罪,并不把自己的行为看作是犯罪,有的还认为是进行一种智力"游戏".今年以来,合肥警方破获了数十起青少年利用网络实施暴力抢劫或在网吧里杀人等恶性案件。犯罪嫌疑人大多是十六、七岁的青少年,最大的不过二十岁,受害人也是年龄相当的年轻人。与其它网络犯罪案件相比,这些案件呈现出犯罪嫌疑人团伙化、低龄化、作案手段越来越凶残等鲜明的特征。这些网络暴力案件充分反映出网吧管理混乱、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极其淡薄的现状。

    三、网络犯罪的防控对策

    要打击和防范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必须支持"预防为主,打防结合"的方针,从管理、技术、法律、教育、惩处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管理,据美国FBI统计,在美国发生的计算机网络犯罪案件中,70%是内部人员作案。我国公安机关的调查也显示,大部分计算机网络犯罪案件是由于疏于管理造成的。管理是防控网络犯罪的经常性手段,政府应加大对网络的管理力度。根据现状,网络管理的重点对象应是:网络服务供应商(包括接入服务、信息服务、应用服务)、涉足网络的机构、网吧及普通网民。一是内部管理,即信息系统建立者要采取措施,主动对违法违纪行为进行约束。当前有的计算机使用单位的安全保护意识不强。安全组织不落实、制度不健全或没有得到有效执行,有的缺乏较规范的系统管理守则,少数部门则根本就没有建立计算机安全管理规定。二是外部管理,即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单位要借助外部力量来加强对本系统的安全管理。要建立社会防控网络,增强全体公民,尤其是计算机工作人员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和抵制违法犯罪的能力。同时要强化公安计算机监察部门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检查、监察和处罚职能。

    (二)加快发展网络安全技术,不断提高安全技术防范措施。计算机系统越安全可靠,违法犯罪的发案率就越低。通过提高安全技术防范措施可增强网络使用单位和个人防病毒侵袭、黑客攻击、自然灾害的能力。要加大对网络安全技术研究的资金投资力度,确立专门的机构对网络安全进行负责,研究开发网络证据搜集技术,想方设法逐步掌握网络核心技术。针对网络犯罪建立专门的预防网络犯罪网络系统,要设立职能部门的预警网站和预防犯罪网站,建立群众性预防犯罪网站和网内外相结合的预防犯罪系统。同时要增强广大网民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网上自我防范能力,做到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轻信虚假信息,不要随意浏览、查看、下载有害信息。个人密码常改常换,不要随意泄漏。机密信息不要轻易存入计算机,涉密计算机不要上网。

计算机安全教案篇(9)

同传统的犯罪相比,网络犯罪具有以下一些独特的特点:

1.犯罪主体多元化,年轻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各种职业、年龄、身份的人都可能实施网络犯罪。在网络犯罪中,特别是黑客中,青少年的比例相当大。网络犯罪主体的年轻化与使用电子计算机者特别是上网者年轻人占较大的比例及年轻人对网络的情有独钟和特有的心态有很大的关系。据国内外已发现的网络犯罪案件统计,当今网络犯罪年龄在18至40岁之间的占80,平均年龄只有23岁。

2. 犯罪方式智能化、专业化。网络犯罪是一种高技术的智能犯罪,犯罪分子主要是一些掌握计算机技术的专业研究人员或对计算机有特殊兴趣并掌握网络技术的人员,他们大多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既熟悉计算机及网络的功能与特性,又洞悉计算机及网络的缺陷与漏洞。只有他们能够借助本身技术优势对系统网络发动攻击,对网络信息进行侵犯,并达到预期的目的。

3.犯罪对象的广泛性。随着社会的网络化,网络犯罪的对象从个人隐私到国家安全,从信用卡密码到军事机密,无所不包。

4. 犯罪手段的多样化。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为各种网络犯罪分子提供了日新月异的多样化,高技术的作案手段,诸如窃取秘密、调拨资金、金融投机、剽窃软件、偷漏税款、虚假信息、入侵网络等网络犯罪活动层出不穷,花样繁多。

5.犯罪的互动性、隐蔽性高。 网络发展形成了一个虚拟的电脑空间,既消除了国境线,也打破了社会和空间界限,使得双向性、多向性交流传播成为可能。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不确定性、超越时空性等特点,使得网络犯罪具有极高的隐蔽性,增加了网络犯罪案件的侦破难度。

6.犯罪成本低,作案工具简单。网络犯罪与传统犯罪相比所冒的风险小而获益大,其作案工具简单,只需一部终端机、上网卡和一部电话就可进行。作案者只要轻轻按几下键盘,就可以使被害对象遭受巨大损失。

7. 巨大的社会危害性。网络的普及程度越高,网络犯罪的危害也就越大,而且网络犯罪的危害性远非一般传统犯罪所能比拟,不仅会造成财产损失,而且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从国防、电力到银行和电话系统现在都是数字化、网络化,一旦这些部门遭到侵入和破坏,后果将不可设想。

二、当前我国网络犯罪的发展趋势

一是危害国家安全的案件持续上升,危害性大。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应用不断普及,国家、集体、个人的事务都逐渐运行到信息网络上,针对国家、集体或个人的犯罪将表现为利用或针对网络的犯罪。甚至国家之间的战争或仇视,也将主要表现为摧毁对方的重要计算机信息系统,危害性极大。如:有"法轮功"邪教组织及其顽固分子利用互联网宣传煽动、组织指挥、相互勾结,进行非法活动;有民族分裂分子利用互联网煽动民族歧视和仇恨,组织指挥境内民族分裂分子从事破坏活动;还有一些违法人员受境外敌对组织和敌对分子的蛊惑和影响,在网上传播恶意攻击我党、政府以及国家领导人的反动有害信息等。此外,随着信息和秘密越来越集中于计算机,利用网络窃取或泄露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机密将成为间谍活动的主要手段,网上秘密争夺战将愈演愈烈。

二是侵犯公私财物的案件呈多发趋势。随着货币电子化进程的加快及电子商务的兴起,财富将以电子形式出现,并逐渐集中到计算机中。实施侵财犯罪的嫌疑人逐渐把目光从过去的纸质货币和保险柜、钱包等转移到计算机上。侵财型犯罪将主要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手段实施。目前这类案件已由利用计算机盗窃发展到了网上诈骗、网上敲诈勒索、利用网络非法传销等等。同时,盗窃、诈骗等传统犯罪被犯罪分子移植到计算机网络后,高科技也给这类犯罪带来了更大的欺骗性和隐蔽性。

三是危害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的案件增幅较大。2001年,计算机病毒在我国传播感染情况严重,特别是"红色代码"二型、"尼姆达"等恶性病毒在我国大面积传播,造成一些政府机构、教育科研单位等行业的网络通讯阻塞,甚至出现服务器瘫痪。同时,黑客的非法入侵也频频发生。2001年警方共查处此类犯罪案件600余起,和前年相比增幅高达58%。去年以来,以电子邮件、特洛伊木马、文件共享等为传播途径的混合型病毒越演越烈,影响最大的"求职信"病毒持续6个月高居感染率第一,严重危害了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秩序。

四是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案件增多。由于传统型犯罪将逐渐计算机化、智能化,除强奸、偷渡等极少数犯罪外,其他传统型犯罪几乎都能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实施。其中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案件明显增多,如利用网络进行人身攻击、诽谤等等。2001年警方共立案侦查此类案件186起,其中刑事案件11起,违法案件175起,比2000年增长3倍多。

五是利用计算机制作、复制、传播色情、淫秽物品的案件十分突出。随着多媒体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电视机、录像机、电脑等将合而为一,"黄毒"的产生和传播的介质将主要是计算机及其网络。利用计算机及其网络制作、传播黄色淫秽物品将成为"黄毒"犯罪的主要形式。有关专家的调查显示,网络上的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每天约有2万张色情照片进入互联网。这类案件的违法犯罪分子有的利用互联网出售色情光盘,有的非法提供色情网络链接,有的干脆直接设立色情网页。这类案件2001年我国共立案2000余起,几乎占所有计算机案件的一半。

六是青少年网络犯罪增多。我国的青少年网络犯罪主要表现在:利用计算机网络盗窃、信用卡犯罪、滥用电话网等。许多青少年实施网络犯罪,并不把自己的行为看作是犯罪,有的还认为是进行一种智力"游戏".今年以来,合肥警方破获了数十起青少年利用网络实施暴力抢劫或在网吧里杀人等恶性案件。犯罪嫌疑人大多是十六、七岁的青少年,最大的不过二十岁,受害人也是年龄相当的年轻人。与其它网络犯罪案件相比,这些案件呈现出犯罪嫌疑人团伙化、低龄化、作案手段越来越凶残等鲜明的特征。这些网络暴力案件充分反映出网吧管理混乱、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极其淡薄的现状。

三、网络犯罪的防控对策

要打击和防范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必须支持"预防为主,打防结合"的方针,从管理、技术、法律、教育、惩处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管理,据美国FBI统计,在美国发生的计算机网络犯罪案件中,70%是内部人员作案。我国公安机关的调查也显示,大部分计算机网络犯罪案件是由于疏于管理造成的。管理是防控网络犯罪的经常性手段,政府应加大对网络的管理力度。根据现状,网络管理的重点对象应是:网络服务供应商(包括接入服务、信息服务、应用服务)、涉足网络的机构、网吧及普通网民。一是内部管理,即信息系统建立者要采取措施,主动对违法违纪行为进行约束。当前有的计算机使用单位的安全保护意识不强。安全组织不落实、制度不健全或没有得到有效执行,有的缺乏较规范的系统管理守则,少数部门则根本就没有建立计算机安全管理规定。二是外部管理,即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单位要借助外部力量来加强对本系统的安全管理。要建立社会防控网络,增强全体公民,尤其是计算机工作人员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和抵制违法犯罪的能力。同时要强化公安计算机监察部门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检查、监察和处罚职能。

(二)加快发展网络安全技术,不断提高安全技术防范措施。计算机系统越安全可靠,违法犯罪的发案率就越低。通过提高安全技术防范措施可增强网络使用单位和个人防病毒侵袭、黑客攻击、自然灾害的能力。要加大对网络安全技术研究的资金投资力度,确立专门的机构对网络安全进行负责,研究开发网络证据搜集技术,想方设法逐步掌握网络核心技术。针对网络犯罪建立专门的预防网络犯罪网络系统,要设立职能部门的预警网站和预防犯罪网站,建立群众性预防犯罪网站和网内外相结合的预防犯罪系统。同时要增强广大网民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网上自我防范能力,做到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轻信虚假信息,不要随意浏览、查看、下载有害信息。个人密码常改常换,不要随意泄漏。机密信息不要轻易存入计算机,涉密计算机不要上网。

计算机安全教案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8-0117-02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introduce the method into the digital evi-dence class teaching. It is shown that the ability of combining theoryand practice and solving practical problems for students can be pro-moted by using this case teaching method and accordingly the tea-ching quality can be improved.

Key words case teaching method; digital evidence; information safety

1 前言

案例教学法最早是在1870年由美国哈佛法学院院长兰戴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提出的[1]。他认为:“每一种法律原则和理论均需要漫长的发展和推演。而传统教学法尽管也将这些法律理论进行了阐述,但并没有让法律学学生利用自己的大脑分析和领悟这些理论。假如让法律学生在通过案例的学习过程中去发现和阐释这些法律理论,将会更好地达到法律教学的目标。”这一教学法深受学生喜欢,已经普遍被应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律、工商管理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专业的教学中,并成为“哈佛模式”的一大特色。

案例教学法有多种定义。在教育学中普遍采用的定义是:教师以典型案例为学生创造问题情境,指导学生通过剖析和探讨案例,在情境中领会相关理论知识并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上的规律,将书本理论知识与案例实践相结合,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2]。简言之,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使用案例作为教学媒介,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保护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已成为重中之重。在这种背景下,信息安全专业已成为诸多高等院校计算机教育中的重点学科。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顺应时代潮流,在2003年经过国家批准成立信息安全专业。基于多年的专业建设以及国家、社会与信息安全学科的多种需求,随着数字取证技术的发展,在2015版的信息安全专业教学大纲中增加了数字取证课程,顺应了时代潮流。

数字取证技术也称为计算机取证(Computer Foren-sics),是信息安全学科一个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的研究分支。数字取证有不同的定义,常用的一种定义是:使用被证明科学的方法,对电子数据进行恢复、保存、分析、验证,作为呈堂证供提供给法庭。可以说数字取证是一门涉及计算机、信息安全和法律的多学科交叉的技术。信息安全相关法律知识也是数字取证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开设的数字取证课程的授课对象是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和信息安全专业学生。普遍受重技术轻法律思想的影响,学生往往热衷于学习各种数字取证技术,而轻视数字取证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因此,从信息安全教育以及数字取证课程教学目标的角度来看,各种数字取证技术的掌握是不够的,还需要让学生对数字取证相关法律法规有较深刻、系统全面的理解,才能达到数字取证课程的学习要求。

2 案例教学法在数字取证课程中的应用

有多名学者对数字取证课程的教学研究进行探讨[3-6],但都侧重于数字取证实验教学及专业建设的研究。如宋秀丽等针对计算机取证课程的实验教学提出两套方案[4]。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数字取证课程的实验教学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对于如何让学生既学到各种数字取证技术,又掌握相关法律知识,还没有研究。

根据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所培养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应该是既掌握各种计算机及信息安全技术,又掌握计算机及信息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综合人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考虑将案例教学法引入数字取证课程的教学中。这是由于数字取证技术既是一门涉及计算机和法律的跨学科课程,也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案例教学法恰恰适合这样的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被动接收的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和束缚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去分析和处理实际中问题的实践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笔者就运用案例教学法讲授数字取证课程的实例进行说明。

案例一 民警在某繁华地段路口抓住正在发放宣传材料的嫌疑人甲,传单主题为“世界末日”就要到了,只有加入他们的组织才能得救和“教”能治病、能消灾避难(宣传)。据其口述,他否认自己正在宣传,并称自己只是受雇于一个陌生人,按小时计费发放传单,并不知道自己手中传单材料的真实内容和来源。警方希望能从扣押的电脑中得到相关证明和线索,找到传单材料的真实来源和其他涉案人员或信息。乙为警方初步掌握的和其QQ有联系的另一嫌疑人。

问题:1)查明甲乙联系途径;2)传单材料的内容;3)嫌疑人甲持有传单材料的来源;4)嫌疑人甲是否打印过乙发送给他的文档材料;5)嫌疑人甲使用的计算机的基本信息;6)嫌疑人甲使用的设备中有一型号00jb-00kfa0的WD移动硬盘,请确认该硬盘序列号200511124835;7)查明乙可能的IP地址;8)此案中涉及的证据有哪些?

案例二 近期,某GA部门在监测巡查过程中,发现XX小区X楼XX高层存在一个以虚拟物品进行电话诈骗的组织,经秘密调查,发现该组织以XX币为基数,以利滚利的盈利方式为诱饵,进行非法集资活动。经紧密跟踪观察,已掌握部分案件信息,并在X日深夜突击扣押三台犯罪嫌疑人的手机、一台笔记本。因时间关系,只对笔记本硬盘及其中两部手机进行了证据固定,笔记本硬盘已被制作成为证据镜像(文件名为电话诈骗.E01)。

作为调查人员,请从这些手机与硬盘中找出参与电话诈骗的涉案信息。调查要求:1)找出参与电话诈骗的人员信息,并对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2)找出犯罪嫌疑人可能使用的通信工具及涉案内容。

正式课堂讲授之前,先给出案例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做好预习准备,认真思考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在正式上课的时候,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析他们各自方案的优缺点。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指出该案例所涉及的专业理论知识及其应用方法,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这样将学习内容寓于案例实践之中,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另外,教师也将在与学生的讨论过程中受益,达到与学生双赢的结果。

3 结语

总而言之,案例教学法作为传统教学法的有益补充,以其理论蕴含于实际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符合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在数字取证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升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总结、理解去获取较全面的知识和运用所学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案例教学法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可能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如案例的选择、理论知识点教授与案例分析的有机融合、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案例准备与有限的课时相矛盾等,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恰当处理这些问题,以保证在使用案例教学过程中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Morgan E M. The Case Method[J].Journal of Legal Educa-tion,1952:379.

[2]刘}.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案例教学在高职商贸类专业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3]吴同,韩臻,王健,等.保密专业计算机取证实验教学[J].计算机教育,2014(13):32-34.

计算机安全教案篇(11)

教学档案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改革的质量。在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中职院校档案管理也需要借助信息技术的辅助提高管理效率。云计算具有强大的功能,将云计算应用到中职学校档案管理中对提高教学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1 云计算技术

1.1 云计算的概念

云计算指的是将传统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结合所形成的新产物。通过云计算技术,用户可以便捷地获取各项服务,对云中的各种资源都可以实现共享,并随时扩展,按照实际的使用情况支付相应的资费。云计算的目的在于通过网络技术将各种计算资源整合为一个整体,统一化管理,形成一个大规模的计算资源池,为不同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这对于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1.2 云计算技术的特点

云计算技术融合了软硬件多类资源,并以分布式分享的形式存在,可以快速地进行动态扩展与配置,拥有强大的功能。云计算拥有着大规模数量的服务器,计算能力很强,同时虚拟化的云计算也可以看作是虚拟的资源库,能够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只要网络存在就可以快速地获取所需的服务。云计算技术还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分布式数据中心能够及时地收集相关信息数据,并储存备份到地理位置相隔离的数据库主机中,这样一来,即便是用户自己也无法准确了解数据信息的存储备份地点,网络黑客与病毒就难以侵入系统,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据信息的安全性。云计算还可以自主进行调节控制,系统的软硬件及存储都可以自动配置,按需使用云资源,有效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2 云计算技术在学校档案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

近几年,随着中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教学活动也更加的智能化、网络化,很多教学管理活动都是依托于网络服务,因此,在教学管理活动中也产生了大量信息化的教学档案信息。海量的教学信息对存储空间与存储模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云计算技术能够有效解决数据信息的大量存储于管理问题,促使数据信息更加的智能化,这对于教学档案信息的信息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3 云计算在学校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3.1 为数字档案提供存储空间

云计算拥有着超大的存储空间与数据处理能力。近几年,中职院校的教学档案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产生了大量的数字档案,包括声音、文字、视频等多种媒体类型,数据信息存储量日益增长,这对数字档案的存储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云计算技术为数字档案提供了云存储的空间,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云存储快速高效地获取各类教学资源,为学校的教学资源共享提供了辅助。此外,云计算技术能够智能优化分配档案信息,正确处理数据,统筹整合,教师和学生可以更加便捷地检索利用所需的档案资源提高了档案字的利用效率,对实现教学档案信息共享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3.2 实现数据的快速共享

云计算技术能够有效促进数据信息的共享。云计算技术借助网络能对海量信息进行快速处理,促进数据资源的快速共享,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档案的利用效率,同时避免了不同档案部门对同一方案信息的重复建设。当前,我国中职院校数字档案建设发展非常快,有着大量的档案资源,但在资源共享上却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很多档案资源都未能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了档案资源的浪费。为了更为高效地利用档案资源,实现档案资源的快速共享,学校可以利用云计算技术对数据信息进行分类,将开放的数据信息存储于公有云平台中,这样一来,不同用户便可以通过公有云快速获取相关资源,实现档案信息的共享。对于具有安全保密需求的档案资源可以存储于私有云平台中,为特定用户提供档案查询服务,切实保护档案资源的安全。

3.3 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就我国当前大部分的中职院校档案管理情况来看,其教学档案信息基本都存储于教务管理系统服务器上。然而很多院校都未能安排专业的计算机维护人员对服务器进行维护,这样一来,一旦出现计算机故障,就需要重新安装操作系统,照成无法及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正常服务,甚至在计算机维护期间发生档案信息丢失、损坏的情况,这对于档案信息的利用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云计算技术利用多台计算机或服务器,即使其中的一台计算机或服务器出现故障,其他计算机或服务器也可以快速地完成数据备份存储,利用新的服务器实现不间断服务。

3.4 为档案信息用户提供便捷服务

云计算技术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云计算技术的辅助下,不同用户都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利用云平台进行数据查询与利用。云计算强大的计算能力与通用扩展性为档案信息用户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交互平台,使档案信息管理部门可以快速地对档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与管理。此外,云计算技术整合了多种服务技术,进一步提升了档案信息的个性化服务能力,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用户可以利用云计算技术将教学资源存储于云端档案,构建统一的教学档案信息平台,这样一来,不同用户都可以随时通过网络连接到云端,随时随地地获取所需资源,利用相关的数据信息,不必受到地点与固定的档案资源限制,便可以实现档案资源的远程查询与利用。

3.5 降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中职院校的不同教学单位与部门可以通过云计算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利用云计算平台的基础软硬件资源,获取相关的资源信息,这样可以有效促进档案信息化,实现档案信息的资源共享,同时降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投入,避免发生重复建设的情况,克服了各单位间服务器的访问限制,并有效降低了在硬件设备与软件设备上的投入与\行维护费用,在降低档案信息化建设投入的同时,有效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效率,促进了档案信息的共享与利用。

4 结语

随着国家加大对各中职院校数字化校园的投入,中职院校需要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针对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设计完善的管理系统数据加密方案,建立完善的教学档案管理系统,全面提高教学档案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敏,张永进.云计算在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初探[J].山东档案,2016(01):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