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基础知识教案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8 09:41:51

基础知识教案

基础知识教案篇(1)

在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案例教学法即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典型的案例进行辅助教学,以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知识,并自觉运用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对法律基础知识这门涉及一些相对抽象法律理论的科目,是一种极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也是当下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中的一种常用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在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中的作用

1.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案例教学由于可以将比较抽象的知识予以具体化,而且相比于单纯的理论知识讲解,能使得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必将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以及注意力的集中,从而可以很好地保证和提升教学效率。

2.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鉴于法律理论抽象较难理解这一情况,借助丰富生动的案例开展教学,可以让学生对不同的法律知识点,均通过相应的案例进行理解,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通过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这一循环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达到对知识较好程度的吸收效果。

3.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案例教学可以借助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展开教学活动,利于学生熟悉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种法律案例,对于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如果注意在教学中选用丰富典型的案例,对学生全面地把握各种社会法律现象具有实践性意义。

二、提升案例教学法在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中运用效果的方式

1.选用经典富有实效性的案例,利于法律理论的精准阐释

运用案例教学法应选用典型的案例,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盲目选用并不十分贴切的案例,对法律理论的阐释不全面,或者阐释不够准确,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降低课堂效率。教师在选用案例时,应充分拓展视野,不仅要参照案例教案书上的相关案例,且应密切关注当下最新发生的、更具实效性的案例,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知识。如,在讲解刑法相关内容时,可以以今年水落石出的赖长青案为例。由于当下信息渠道的畅通,学生一般对赖长青案件已经耳熟能详,教师此时若选用此案例,将案件的来龙去脉再进行细化讲解,以此来阐释法律理论,可加深学生对刑法相关知识的理解。借助最新的案例进行教学,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且可帮助学生比较透彻和精准地掌握法律知识。

2.选用生活化的案例,利于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

在案例的选用上,教师还应注意选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更加生活化的案例,通过熟悉的环境以及熟悉的人物形象,不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且可以让学生为自身敲醒法律警钟,明晓如何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帮助学生明白如何处理相似事件,提高学生面对社会以及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成长产生较大裨益。在讲解民法时便可以选择具有生活化的一些案例,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以下有关民事权利与民事义务的案例:春节期间,小朋友王某在燃放鞭炮时,不小心将马路边的一家商店引燃,店主张某自己迅速脱身,但却并不积极采取扑救措施,临近居民赶来帮忙时,张某不仅不感谢,反而还制止:“没事,烧吧,我已经入了保险了,这商店我早想改头换面了。”最后消防队伍赶到扑灭后,商店的东西已经所剩无几。当张某匆匆赶到保险公司领取保险时,却被保险公司以张某没有遵守法律中的事故发生后,保险人应积极采取抢救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化的相关规定,而拒绝在弄清人为扩大化数额之前给予赔偿。借助以上案例,可以让学生明白在保险合同的相关法律法规中,民事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是相互制约、共生并存的,任何一方不认真履行合同的相关法律性条文,都会受到对方平等权利的约束,而必定承担相应的义务予以平衡二者之间的法律关系。张某没有按照合同规定及时参与抢救,而是任事故扩大化,造成的损失按照法律合同,必然受到保险公司具有的权利的制约,必然要承担相应的损失。这种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生动案例,必然会提高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并能通过案例,让学生自觉树立起法律意识,在平常的生活中成为知法、守法的好公民。

3.组织课堂案例讨论,拓展学生法律视野,提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案例法教学中,为提高运用效果,以及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还应采用多种有效的方式组织教学,而课堂案例讨论教学,对于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热情,有着重要作用,并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知识。首先,教师应选用合适的案例用于课堂讨论,案例的选取一则要与课堂法律知识紧紧照应,再则不应过于深奥,应选择具有普适性的案例,以让所有的学生均能参与到讨论中。其次,应尽量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提高讨论的效果,并能创造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自由平等地展开讨论,能无拘束地各抒己见,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再次,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动脑自主思考,并最终将具有典型性的想法汇总出来,利于全班学生均能了解适宜的法律解决途径,以拓展学生的法律视野,并同时提高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利于他们自身素质的提升。

结语

在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法律理论素养的提升,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借助经典富有实效性的案例、生活化的案例,以及课堂案例讨论的教学方式,均可以加强案例教学法在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中的运用效果,促进法律基础知识学科教学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基础知识教案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 法律基础知识课 应用 

法律基础知识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中职学生进行相关法制教育,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法律基础知识,提高法律素养。而中职法律基础课在培养学生自觉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方面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因此如何提高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是使之真正发挥主渠道作用的重要环节。而案例教学对提高法律基础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是普遍关键在于如何合理安排并应用案例教学。 

一、案例教学法释义 

所谓案例,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一)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法律基础课的学习兴趣。 

知识的获得依赖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案例教学适时地引入案例,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这样会使学生感到回答法律概念和条文比较枯燥,但学起来并不乏味,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由被动的接受型学习状态转为主动进取型学习状态。生动有趣的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新鲜感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活跃丰富。 

(二)案例教学法符合一般性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对法律的理解。 

法律法规的规定既抽象又原则,案例是理解法律的基础,案例教学以具体的案例进行教学,使得抽象的规则具体化,原则的法律生动化。课堂上运用的案例有助于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使学生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这也恰恰为学生理解法律提供了基础。因此,案例教学符合认识由感性到理性规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 

(三)案例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 

法律基础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法律知识,是为了在生活中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在处理和判断有关问题时,能够活学活用所学的法律基础知识做出相应的分析和判断。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的案例,通过教学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而且使学生了解了法条指定的初衷,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法律条文的具体含义。 

三、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的选择 

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 要在吃透教材精神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目的, 教学任务, 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案例。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围绕教材所阐述的基本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 

教学实践中, 教师不应为迎合学生的心理、提高学生的兴趣片面选择一些热点问题或现实性、针对性强但却脱离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案例, 防止偏离教材基本思想和基本原理的现象。应当在教学基本要求的指导下, 选择成熟、典型、针对性强的案例, 尽量避免选择尚不成熟或自己把握不准的案例, 以免误导学生。

(二)贴近现实生活。 

许多学生对法律基础课兴趣不大。老师讲到的案例大多成了调剂学生情绪的平衡器, 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其原因之一就是贴近现实生活不够, 导致学生在心理上缺乏亲切感。法律是在动态中运行的, 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选择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包括发生在学生自己身边, 哪怕是很小的事件都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 培养他们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或他人合法权益的意识。 

(三)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法律是一个以法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为主线, 各知识点和各基本原理相结合的知识体系。所以教学实践中, 选择案例应注意知识点与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的结合。 

四、案例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 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要考虑整个法律基础 课的教学内容, 因为不是任何法律知识均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的, 案例教学法

也不是研究法律的唯一方法, 因此教师应首先确定哪些教学内容适合运用案例教学法。同时, 案例并不能代替系统理论和法律知识的学习和研究, 案例应与系统讲授相结合, 分析案例必须服从于教学内容的需要,使之成为系统介绍法律知识的良性载体, 使学生在掌握系统知识的基础上去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目的性。 

案例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 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博得学生暂时的关注, 因此不能为了讲案例而讲案例。运用案例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 从而达到法制教育的目的。应始终将教学目的贯穿于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否则可能会出现学生记住了案例的故事情节, 却不甚了解或忘记了其中要说明的法律原理。 

(三)法律基础。 

课课时较短, 一般为32学时左右。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 教师一定要注意课时的安排, 所选择的案例、所设计的问题及教师对学生的引导都要充分的推敲, 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发挥出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参考文献: 

基础知识教案篇(3)

关键词:案例教学 法律基础知识课 应用 

法律基础知识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中职学生进行相关法制教育,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法律基础知识,提高法律素养。而中职法律基础课在培养学生自觉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方面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因此如何提高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是使之真正发挥主渠道作用的重要环节。而案例教学对提高法律基础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是普遍关键在于如何合理安排并应用案例教学。 

一、案例教学法释义 

所谓案例,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一)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法律基础课的学习兴趣。 

知识的获得依赖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案例教学适时地引入案例,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这样会使学生感到回答法律概念和条文比较枯燥,但学起来并不乏味,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由被动的接受型学习状态转为主动进取型学习状态。生动有趣的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新鲜感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活跃丰富。 

(二)案例教学法符合一般性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对法律的理解。 

法律法规的规定既抽象又原则,案例是理解法律的基础,案例教学以具体的案例进行教学,使得抽象的规则具体化,原则的法律生动化。课堂上运用的案例有助于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使学生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这也恰恰为学生理解法律提供了基础。因此,案例教学符合认识由感性到理性规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 

(三)案例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 

法律基础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法律知识,是为了在生活中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在处理和判断有关问题时,能够活学活用所学的法律基础知识做出相应的分析和判断。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的案例,通过教学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而且使学生了解了法条指定的初衷,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法律条文的具体含义。 

三、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的选择 

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 要在吃透教材精神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目的, 教学任务, 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案例。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围绕教材所阐述的基本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 

教学实践中, 教师不应为迎合学生的心理、提高学生的兴趣片面选择一些热点问题或现实性、针对性强但却脱离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案例, 防止偏离教材基本思想和基本原理的现象。应当在教学基本要求的指导下, 选择成熟、典型、针对性强的案例, 尽量避免选择尚不成熟或自己把握不准的案例, 以免误导学生。

(二)贴近现实生活。 

许多学生对法律基础课兴趣不大。老师讲到的案例大多成了调剂学生情绪的平衡器, 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其原因之一就是贴近现实生活不够, 导致学生在心理上缺乏亲切感。法律是在动态中运行的, 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选择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包括发生在学生自己身边, 哪怕是很小的事件都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 培养他们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或他人合法权益的意识。 

(三)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法律是一个以法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为主线, 各知识点和各基本原理相结合的知识体系。所以教学实践中, 选择案例应注意知识点与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的结合。 

基础知识教案篇(4)

关键词:案例教学 法律基础知识课 应用 

法律基础知识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中职学生进行相关法制教育,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法律基础知识,提高法律素养。而中职法律基础课在培养学生自觉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方面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因此如何提高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是使之真正发挥主渠道作用的重要环节。而案例教学对提高法律基础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是普遍关键在于如何合理安排并应用案例教学。 

一、案例教学法释义 

所谓案例,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一)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法律基础课的学习兴趣。 

知识的获得依赖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案例教学适时地引入案例,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这样会使学生感到回答法律概念和条文比较枯燥,但学起来并不乏味,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由被动的接受型学习状态转为主动进取型学习状态。生动有趣的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新鲜感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活跃丰富。 

(二)案例教学法符合一般性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对法律的理解。 

法律法规的规定既抽象又原则,案例是理解法律的基础,案例教学以具体的案例进行教学,使得抽象的规则具体化,原则的法律生动化。课堂上运用的案例有助于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使学生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这也恰恰为学生理解法律提供了基础。因此,案例教学符合认识由感性到理性规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 

(三)案例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 

法律基础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法律知识,是为了在生活中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在处理和判断有关问题时,能够活学活用所学的法律基础知识做出相应的分析和判断。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的案例,通过教学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而且使学生了解了法条指定的初衷,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法律条文的具体含义。 

三、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的选择 

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 要在吃透教材精神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目的, 教学任务, 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案例。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围绕教材所阐述的基本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 

教学实践中, 教师不应为迎合学生的心理、提高学生的兴趣片面选择一些热点问题或现实性、针对性强但却脱离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案例, 防止偏离教材基本思想和基本原理的现象。应当在教学基本要求的指导下, 选择成熟、典型、针对性强的案例, 尽量避免选择尚不成熟或自己把握不准的案例, 以免误导学生。

(二)贴近现实生活。 

许多学生对法律基础课兴趣不大。老师讲到的案例大多成了调剂学生情绪的平衡器, 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其原因之一就是贴近现实生活不够, 导致学生在心理上缺乏亲切感。法律是在动态中运行的, 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选择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包括发生在学生自己身边, 哪怕是很小的事件都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 培养他们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或他人合法权益的意识。 

(三)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法律是一个以法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为主线, 各知识点和各基本原理相结合的知识体系。所以教学实践中, 选择案例应注意知识点与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的结合。 

四、案例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 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要考虑整个法律基础 课的教学内容, 因为不是任何法律知识均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的, 案例教学法

也不是研究法律的唯一方法, 因此教师应首先确定哪些教学内容适合运用案例教学法。同时, 案例并不能代替系统理论和法律知识的学习和研究, 案例应与系统讲授相结合, 分析案例必须服从于教学内容的需要,使之成为系统介绍法律知识的良性载体, 使学生在掌握系统知识的基础上去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目的性。 

案例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 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博得学生暂时的关注, 因此不能为了讲案例而讲案例。运用案例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 从而达到法制教育的目的。应始终将教学目的贯穿于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否则可能会出现学生记住了案例的故事情节, 却不甚了解或忘记了其中要说明的法律原理。 

(三)法律基础。 

课课时较短, 一般为32学时左右。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 教师一定要注意课时的安排, 所选择的案例、所设计的问题及教师对学生的引导都要充分的推敲, 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发挥出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参考文献: 

基础知识教案篇(5)

关键词:案例教学 法律基础知识课 应用 

法律基础知识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中职学生进行相关法制教育,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法律基础知识,提高法律素养。而中职法律基础课在培养学生自觉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方面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因此如何提高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是使之真正发挥主渠道作用的重要环节。而案例教学对提高法律基础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是普遍关键在于如何合理安排并应用案例教学。 

一、案例教学法释义 

所谓案例,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一)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法律基础课的学习兴趣。 

知识的获得依赖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案例教学适时地引入案例,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这样会使学生感到回答法律概念和条文比较枯燥,但学起来并不乏味,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由被动的接受型学习状态转为主动进取型学习状态。生动有趣的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新鲜感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活跃丰富。 

(二)案例教学法符合一般性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对法律的理解。 

法律法规的规定既抽象又原则,案例是理解法律的基础,案例教学以具体的案例进行教学,使得抽象的规则具体化,原则的法律生动化。课堂上运用的案例有助于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使学生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这也恰恰为学生理解法律提供了基础。因此,案例教学符合认识由感性到理性规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 

(三)案例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 

法律基础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法律知识,是为了在生活中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在处理和判断有关问题时,能够活学活用所学的法律基础知识做出相应的分析和判断。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的案例,通过教学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而且使学生了解了法条指定的初衷,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法律条文的具体含义。 

三、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的选择 

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 要在吃透教材精神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目的, 教学任务, 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案例。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围绕教材所阐述的基本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 

教学实践中, 教师不应为迎合学生的心理、提高学生的兴趣片面选择一些热点问题或现实性、针对性强但却脱离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案例, 防止偏离教材基本思想和基本原理的现象。应当在教学基本要求的指导下, 选择成熟、典型、针对性强的案例, 尽量避免选择尚不成熟或自己把握不准的案例, 以免误导学生。

(二)贴近现实生活。 

许多学生对法律基础课兴趣不大。老师讲到的案例大多成了调剂学生情绪的平衡器, 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其原因之一就是贴近现实生活不够, 导致学生在心理上缺乏亲切感。法律是在动态中运行的, 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选择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包括发生在学生自己身边, 哪怕是很小的事件都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 培养他们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或他人合法权益的意识。 

(三)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法律是一个以法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为主线, 各知识点和各基本原理相结合的知识体系。所以教学实践中, 选择案例应注意知识点与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的结合。 

四、案例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 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要考虑整个法律基础 课的教学内容, 因为不是任何法律知识均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的, 案例教学

[1] [2] 

法也不是研究法律的唯一方法, 因此教师应首先确定哪些教学内容适合运用案例教学法。同时, 案例并不能代替系统理论和法律知识的学习和研究, 案例应与系统讲授相结合, 分析案例必须服从于教学内容的需要,使之成为系统介绍法律知识的良性载体, 使学生在掌握系统知识的基础上去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目的性。 

案例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 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博得学生暂时的关注, 因此不能为了讲案例而讲案例。运用案例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 从而达到法制教育的目的。应始终将教学目的贯穿于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否则可能会出现学生记住了案例的故事情节, 却不甚了解或忘记了其中要说明的法律原理。 

(三)法律基础。 

基础知识教案篇(6)

一、案例教学法释义

所谓案例,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一)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法律基础课的学习兴趣。

知识的获得依赖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案例教学适时地引入案例,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这样会使学生感到回答法律概念和条文比较枯燥,但学起来并不乏味,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由被动的接受型学习状态转为主动进取型学习状态。生动有趣的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新鲜感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活跃丰富。

(二)案例教学法符合一般性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对法律的理解。

法律法规的规定既抽象又原则,案例是理解法律的基础,案例教学以具体的案例进行教学,使得抽象的规则具体化,原则的法律生动化。课堂上运用的案例有助于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使学生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这也恰恰为学生理解法律提供了基础。因此,案例教学符合认识由感性到理性规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

(三)案例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

法律基础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法律知识,是为了在生活中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在处理和判断有关问题时,能够活学活用所学的法律基础知识做出相应的分析和判断。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的案例,通过教学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而且使学生了解了法条指定的初衷,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法律条文的具体含义。

三、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的选择

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 要在吃透教材精神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目的, 教学任务, 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案例。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围绕教材所阐述的基本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

教学实践中, 教师不应为迎合学生的心理、提高学生的兴趣片面选择一些热点问题或现实性、针对性强但却脱离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案例, 防止偏离教材基本思想和基本原理的现象。应当在教学基本要求的指导下, 选择成熟、典型、针对性强的案例, 尽量避免选择尚不成熟或自己把握不准的案例, 以免误导学生。

(二)贴近现实生活。

许多学生对法律基础课兴趣不大。老师讲到的案例大多成了调剂学生情绪的平衡器, 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其原因之一就是贴近现实生活不够, 导致学生在心理上缺乏亲切感。法律是在动态中运行的, 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选择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包括发生在学生自己身边, 哪怕是很小的事件都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 培养他们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或他人合法权益的意识。

(三)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法律是一个以法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为主线, 各知识点和各基本原理相结合的知识体系。所以教学实践中, 选择案例应注意知识点与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的结合。

四、案例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 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要考虑整个法律基础 课的教学内容, 因为不是任何法律知识均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的, 案例教学法也不是研究法律的唯一方法, 因此教师应首先确定哪些教学内容适合运用案例教学法。同时, 案例并不能代替系统理论和法律知识的学习和研究, 案例应与系统讲授相结合, 分析案例必须服从于教学内容的需要,使之成为系统介绍法律知识的良性载体, 使学生在掌握系统知识的基础上去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目的性。

案例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 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博得学生暂时的关注, 因此不能为了讲案例而讲案例。运用案例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 从而达到法制教育的目的。应始终将教学目的贯穿于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否则可能会出现学生记住了案例的故事情节, 却不甚了解或忘记了其中要说明的法律原理。

基础知识教案篇(7)

第  1  课时

课型

教学目标

1、 了解动画的基本原理及动画的分类;

2、 学会从网上下载计算机动画的常用方法;

3、 会用Ulead GIF Animator从GIF文件中截取产生动画的系列静止图片;

4、 通过播放一些优秀的国产动画片片段,提升民族自豪感;

5、 通过上网下载各种格式的动画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 动画的基本原理;

2、 动画的分类。

教学难点

理解动画的基本原理。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二次备课

一、 情境导入:

播放几段视频文件。

思考这些动画是如何形成的?

二、 动画基础:

讲解演示:运行“动画原理”程序

思考问题:如果播放序列图片很慢的话能形成动画吗?

讲解演示:利用windows中的幻灯片功能进行实验:先收集一组形成动画的系列静止图片文件,放入一个文件夹,再进入这个文件夹并选择“幻灯片”显示格式,以不同的速度不断的单击“下一个图像”按钮,观察动画的效果。假设图片的张数是1张或2张,会出现怎么样的效果。

思考问题:至少多少张静止图片才能产生动画?

总结:人看到图片后,当图片消失,眼睛中的图片影像不会立即消失,这种现象称为“视觉暂留”

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静止图片按序逐个快速显示,就能形成动画。

讲解演示:再次播放动画片段

思考问题:

动画从制作技术和手段可以分哪两种?

从制作技术和手段角度,动画可以分为手工制作的传统动画和计算机制作的计算机动画。

三、 获取计算机动画:

实践操作:

利用各种工具,从网上获取各种格式动画素材

1、 新建以动画格式文件为名的文件夹,如gif动画、swf动画等。

2、 把下载的素材分类,分别保存到相应的文件夹内,建立素材库

实践操作:

从GIF文件中截取产生动画的系列静止图片。

四、 小结:

总结本课知识

归纳:1、动画的基本原理

      2、动画的分类

回答看到了哪些熟悉的动画片段

思考动画是如何产生的

 

看“动画原理”的演示

思考并回答问题

 

看利用Windows中的幻灯片功能进行实验的效果

通过图片数量的变化

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注视红色一段时间,迅速移开眼睛至教室白色墙面

 

学生观看动画片段,分析动画片的制作技术

 

利用搜索引擎,分别以“GIF动画下载”和“SWF动画下载”为关键字,建立动画素材库

思考GIF动画和SWF动画的特点

截取GIF动画文件中静止的图片

 

基础知识教案篇(8)

2、道德具有:认识、调节、评价、服务的功能

3、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

4、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5、社会公德: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6、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7、家庭美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8、2008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出教师的职业道德: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9、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人的自我意识,客观条件:社会关系

10、道德在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主要手段:内心信念

11、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关系的反

映,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且产生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

12、道德因反映特定阶级的利益而具有阶级性

13、无论从事什么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中都应表里如一、恪守诺言、讲求信誉、遵守职业纪律。这是职业道德中诚实守信的要求

14、在公共场合中不是还看到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乱涂乱画等不文明行为,这就需要不断提高人们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性

15、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于、优于私有制社会道德的显著标志,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

16、集体主义原则,要求以集体为重,保障他人和个人的正当利益.

17、国家干部遵纪守法,照章办事,不论远近亲疏;教师平等待每位学生;售货员公平对待每位顾客。这是办事公道的职业道德要求

18、从业人员在工作中慎带诺言、表里如一、言行一致、遵守劳动纪律,这是职业道德中诚实守信的基本要求

19、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关心、帮助。扶危济困、助人为乐,这是社会提倡的社会公德的要求之一

20、“不随地吐痰”、“不乱穿马路”体现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简明性

21、“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体现了道德修养的自主性

2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励志图强,崇尚道德境界的精神

23、认为应该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实践去说明道德的起源的理

论是:辩证唯物主义道德起源论

24、“孝敬父母”产生于奴隶社会,发展于封建社会在社会主义任然是一种美德,体现了道德的继承性

25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

26、有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有序化状态,称为公共道德

27、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为人民服务,基本要求:无爱教育

28、集体主义在道德实践中,认为:每一位公民应有的基本道德要求使义利兼顾;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应有的普遍道德要求是先公后私;党员干部和先进分子应有的道德要求是无私奉献

29、社会道德要求的基础层次是: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遵纪守法

30、人道主义的反映,是一个有道德的、高尚的人的标志是:助人为乐;有时能反映出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关系到人格、国格大事的是:文明礼貌

31、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精神文明程度的“窗口”的是:社会公德

32、职业道德有助于提高员工职业技能,增强企业竞争力。他是从侧面反映人的道德素质

3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自古以来是教师的职业道德

34、作为一名优秀员工,要求在有能力的前提下,还要具有良好的敬

业精神。(给论述题以提示,一名合格的教师:专业素养、教师职业道德)

35、尊重、尊崇自己的职业和岗位,以恭敬和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做到工作专心,严肃认真,精益求精,尽职尽责,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义务感,以上描述的是爱岗敬业

36、诚信是一个集体和从业人员个体道德底线

37诚实守信代表一个人的人格;对于政府来说,诚实守信代表政府的威望。因此,诚实守信是做人是本、立事之基、为政之根

38、在无人的情况下,人能坚持道德观念去做事的行为称之为:慎独

39、职业道德要求的目标指向和最终归属是:服务群众

40、处理职业内外关系的重要行为准则是:办事公道;职业生活的基本规范在社会中存在和发展的基石是:诚实守信

41、职业道德的核心与基础:爱岗敬业;本质特征:奉献社会

42、家庭幸福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是:勤俭持家;社会主义家庭制度的基本原则是:男女平等。

43、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群体,它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收养关系组成的一种组织形式

44、《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对家庭的要求,“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其中“钟礼郝法:——妯娌和睦;“六尺巷:——邻里和睦。中国传统家庭美德的核心是:孝

45、我国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我国现

阶段,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46、个人道德发展的子能够使归根到底取决于:道德实践

47、衡量一个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社会道德风尚。

二、多选

1、公民道德其主要内容:道德核心、道德原则、道德的基本要求、道德规范

2、道德的本质特征:社会性、阶级性、共同性、继承性、实践性

3、道德主要职能:认识职能、调节职能、教育职能、服务职能

4、道德的社会作用:巩固经济基础;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影响阶级社会的政治生活;维护社会稳定

5、社会经济市场的有序性,依靠:完善的市场法制、市场主体良好的道德素养来实现

6、以德治国属于思想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感召力、引导力和说服力

7、集体利益的主要内容:集体利益处于首要地位;尊重个人正当利益;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8、公民道德建设的方针原则是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 注重效率与维护公平相协调

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相配合

坚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

10、集体主义在道德实践中的不同层次:义利兼顾、先公后私、无私奉献

11、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12、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改革开放,献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事业

13、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14、爱祖国的实际行为,体现在:学习了解祖国历史,树立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

15、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基础性、广泛性、简明性、相对稳定性

16、职业道德的特点:适用范围有限性、发展历史继承性、表达形式多样性、兼有强烈纪律性

17、爱岗敬业要求: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克服职业偏见;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热爱本职、扎实工作;终于职守,尽职尽责

18、诚信:“诚”是真实不欺,不自欺不欺人;“信”是遵守约定,践行承诺

19、服务群众要求做到:热爱人民群众,尊重群众,方便群众,让群众满意,要文明服务,努力提高服务质量精益求精

基础知识教案篇(9)

正文:最近几年来,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越来越淡薄,大学生犯罪的事件越来越多。大学生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法律素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法制社会的目标能否达成。但是由于法律基础知识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使得很多大学生都去逃避法律基础知识课程。研究表明,案例的加入能够让学生提升法律兴趣、加深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一、法律案例在法律基础教学中的意义

1.培育学生的法律意识

近年来,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普遍淡薄,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比例连年上升,。我国很多高校并没有开展专门的法律课程,而是将法律教育穿插在了思政教育或是军事教育中,并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大学生上课积极性较弱,上课不听讲的情况比比皆是。教师由于受到课时限制等原因,把更多的重点放在了知识点的体系讲解上,并没有关注学生的法律实践和应用能力,也没有重视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行培育。但是法律案例的引入改善了这一状况,大学生能够主动地置身于案例中,能够主动地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通过模拟相关案例,提升和培育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2.能够加深对复杂法律知识的理解

法律知识内容繁多,难度也较大。很多时候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一些条款。例如,在讲授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老师通过给学生列举一些案例,让学生在案例中感悟何为“犯罪未遂”,何为“犯罪终止”,再让学生总结它们的相关特征。通过案例的引用让学生深化对于理性的认识,能够让他们自主地接受和理解复杂的法律知识。

3.让法律学习变的妙趣横生

法律课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它是一门比较枯燥无味的学科,课本上的内容和老师讲述的也是一些大道理和一些定义。所以在老师上课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不高,学生认为这些东西不需要学习,只要看看书就会了。所以上课认真听讲,甚至逃课。针对这一情况,老师要改变教学的方法,把法律基础知识学习与生活案例联系在一起,把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拿到课堂上来,然后再结合课本上的内容来给学生讲课。

4.培育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代大学生大都呈现一种“书呆子”的状态。事实上,学生从小就接触一些法律知识,也明白什么事情是违法的。很多人虽然心里明白,但做的时候却不能想到这些。可以说大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是很差的,是需要培育和提升的。例如,很多学生在平时购物时都会遇到一些损害自身合法权益的行为,但更多的人选择默默忍受,很少有大学生想到要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在讲授“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时,老师就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案例。告诉学生纵容只会更加助长不良商家的气焰,自己的利益受到危害时一定要懂得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讨论案例,把理论知识同现实联系起来,进一步增强了相关能力。

二、法律案例在大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用措施

1.注重案例的方向性

法律W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让他们都能遵守法律,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所以案例不能胡乱的选择,要具有方向性。主要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那些揭示社会黑暗的案例要少用,避免学生走入歧途。除此之外,案例要起到警示和教育的作用,要让学生认识到法律的权威,让他们做懂法守法尊重法的好群众。

2.重视案例的真实性

案例不能凭空捏造,不能脱离现实,必须要是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案例。虚假的案例不仅会脱离教育的本意,还可能会让学生更加地不重视法律,认为法律也是儿戏。所以,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本着真实性的原则,要尽可能地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参与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等都一五一十地说出来。这样的案例会更加地真实可靠,学生才能信服,才能乐于接受案例,学习法律。

3.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

违法犯罪的案例时有发生,但是并不是任何一个事件都具有代表性。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才更具教育意义。例如,在讲授“平等权”时,老师可以选取一些这几年由于贪污犯罪而受到严惩的省部级以上的高官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就算是国家主席,也没有任何特权去犯罪。认识到法律是平等的。这样典型的案例能够直观地呈现出相关法律内容,能够让学生立刻理解和记住法律条文。

4.利用案例导入新课,抓住学生注意力

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案例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教学手段,对于大学法律的教学也是如此。同时课堂中加入这些教学案例还可以更大程度地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和学习法律知识。教师可以用多媒体等技术将一些典型的法律案例加入到课堂之中,通过多媒体特有的音频和图画效果可以很好地将案例展现出来,让学生对于案例有一个更加透彻的学习。

5.利用案例说明和巩固法律知识,提升学生法律素养

单纯地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案例是没有任何效果的,很多学生也会以此来消磨时间。如果只是在课堂上讲解法律知识,那是非常枯燥无聊的,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久而久之对法律的学习也会产生腻烦。因此,老师可以在让学生观看法律案例时,首先提出一个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去看这些案例,去分析这些案例。利用案例来说明和巩固学生的法律知识,不仅让法律学习变得更加简单,还能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得到放松,提升自己的法律素养。

【结束语】总之,法律基础的学习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每一位大学生需要理解和运用的。学好法律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在社会中维护自己的权益,还能减少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法律案例在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将枯燥的课堂变得更加活跃,使抽象的法律知识变得更加通俗易懂,还能提升学生对于法律的兴趣。因此,大学教师要积极运用法律案例进行教学,把我国的法律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基础知识教案篇(10)

传统教学方法应用于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实践活动,不仅会延长教学目标的实现时间,还会弱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打造高效课堂。基于此,应及时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是极为必要性和迫切的。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消化病原生物以及免疫学知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学效率。

一、案例教学法基本介绍及问题分析

(一)定义介绍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专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渗透真实的案例素材,将其融入理论知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以此开阔学生的学习思路,提升学生的问题分析水平,这种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方法即案例教学法。从中能够看出,该教学方法注重理论和实践的巧妙结合,重点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具有传统教学方法不具备的优势。现如今,大部分医学院校或者医学专业不断提高这一方法的应用次数,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随之提升[1]。

(二)问题分析

现如今,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的教师缺乏临床教学经验,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较片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教学效果,案例教学准备工作得不到充分支持。除此之外,教师所准备的案例资料不够全面,并且已准备的案例资料会浪费大量教学时间,应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不能准确掌握教学重点,这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消极影响,不利于发挥案例教学法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价值[2]。

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实践应用

(一)课前准备

首先,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师讲解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利用网站获取关联性紧密的案例资料,与此同时,还应明确教学目标,掌握教学方向,确保所搜集的案例与理论知识完美结合,以此丰富理论知识,为实践教学提供有力支持。其次,合理设置教学问题。为了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应为学生提供案例学习链接,并通过问题提问的方式引出关键知识点,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也能相应提升。最后,成立不同的学习小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教学要求的过程中,针对教学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讨论时间结束后,各组代表提炼问题、给出问题分析答案,其余组员能够及时补充,这不仅能够促进案例教学法顺利实施,还能帮助学生掌握课程内容,这对教学效率提高、学生专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具体应用

免疫学知识传授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学生学习这一方面的知识内容时,首先应掌握定义和原理,在此基础上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应用知识于临床实践,为了实现免疫学知识的有效应用,教师应用案例教学法于免疫学知识传授具有重要意义。学习免疫学理论时,讲解如下生活化案例:注射青霉素试剂或者服用青霉素类药物时,应首先对被试者进行测试,观察是否出现过敏现象;献血之前,应首先做血型检查和血液安全性检查。微生物知识传授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教师需要传授基础的理论知识,并对原有知识进行系统化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同时,学生能够掌握各章节知识联系节点,掌握适合的微生物知识学习方法。教师引入病毒流感案例、结核分枝杆菌等案例于理论知识分析中来,这不仅能够降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难度,还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能够在掌握案例教学法意义的基础上主动学习微生物知识。应用案例教学法于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实践教学活动,这不仅符合课程教学需要,还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现结合这一教学目标。同时,有利于降低课程教学难度,并且学生能够对理论知识全面掌握,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理解抽象的知识内容,促进学习目标顺利完成。此外,教师所组织的教学活动也能顺利进行,教师教学目标也能及时完成[3]。综上所述,为了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教师传授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适时应用案例教学法,这不仅能够优化知识讲解效果,还会提高理论知识的适用性,能够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因此,相关专业教师实际教学中应提高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率,以此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医学课程教学质量,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扩大师生的进步空间。

参考文献:

[1]于艳.案例教学法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0):46-47.

基础知识教案篇(1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法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和法律素质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基础”课教育者正确把握法治教育的教学目标,积极探索教学方法,使“基础”课中的法治理念内修于心,外显于行,切实实现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教学效果。

一、“基础”课法治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又称个案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的方法。案例教学法最早在 20 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管理课程的教学中采用,我国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引入并运用于经济、管理等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教学。在法学教育中,案例教学法历来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所谓案例,就是现实生活中某个真实发生的典型事件的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 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只有当案例所蕴含的理论问题与教学目标相关联或相一致时, 才能称之为教学案例[1]。

“基础”课注重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有较强的实践性。在“基础”课法治教育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第一,“基础”课法治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对法治知识点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法治精神。

案例把“基础”课程中法治知识点的抽象内容具体化,把真实、典型问题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因此,通过案例教学,能增进学生对法治知识点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去思考和分析案例背后的法律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法治理念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法治精神。

第二,“基础”课法治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容易使学生将法治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社会的法治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从而实现培养法治理念的教学效果。

“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教学目标,一方面强调学生在法治方面理论知识的提升和知识结构的完善,另一方面更强调学生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培养,让法治思维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而案例教学法,正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与现实实际紧密结合的有效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运用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中的现实问题密切联系的过程。在“基础”课案例教学中,学生能设身处地地感受一种教学实践情景。这种实践情景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法治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解决了现实实际问题,也培养了自身的法治理念。

二、“基础”课法治教育案例的递进式教学组织

以典型的案例为导入,展开“基础”课法治教育案例的递进式教学组织,能实现案例教学法在“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有效运用。具体来说,就是用典型的案例中基本案情反映的法律事件,为学生提供一种虚拟的教学情境,将案例情境带入课堂,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案件的欣赏、解读和分析,在小组讨论中充分展开论证和思辨,在模拟法庭中扮演特定的法律角色,通过训练学生的法治思维,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递进式教学组织中,展开“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应合理设计案例教学的具体环节。

第一,学生查询资料环节。

学生查询资料环节是案例教学是否成功展开的前提。教师通过以多媒体或网络平台等形式给出案例的基本案情后,应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案情的积极性,并结合法治的基本知识点,给出几个大方向的问题启发引导,如案例背后的法治思维问题,要求每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询案例中的法律知识点,探知案例中的法律问题,找出相关法律知识点,如人权保障和正当程序等,记录疑惑之处,为下一个环节的讨论和庭审做好应对的准备。这种做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

第二,课堂案例讨论环节。

课堂案例讨论环节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学生法律表达能力、论证能力和法律推理能力。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中总结的法律问题的相似性,将学生进行分组,一般以8-10人为一个小组,采用小组研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在充分讨论交流中发现和解决法律问题。如针对案例中的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和正当程序等知识点进行思考的同学,分别组合成小组。学生要利用自己查询搜集到的有关案情和法律知识材料来进行论证问题,说服其他同学,并提出自己的法律观点。这个环节教师主要起到组织者的作用,在分组后教师要巡视各个小组,鼓励学生结合案情进行推理与提问,引导学生在合理的课堂时间内给出一定的交流讨论结果,并最终听取各个分组代表的案例讨论汇报。

第三,模拟法庭审理环节。

在小组案例讨论的基础上,由各组选出代表,扮演模拟法庭中的各个法律角色,如法官、公诉人、被告、证人等,展开模拟法庭的调查、辩论和裁决等审理实践环节。这个环节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自主学习法庭审理中的程序规则,准备法庭审理中的诉讼文书、辩护词等法律文书,并展开课余的模拟法庭审理演练,在课堂模拟法庭中充分展示其法律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法律论证能力。尤其在法庭辩论阶段,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灵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案例的播放过程,教师可以情景假设某一庭审过程,引导学生代表围绕案例中的法律问题展开模拟法庭审理的设计和演练,运用“公平正义” “正当程序”等法治理念进行法律推理,最终实现在课堂上展现一场精彩的模拟法庭。

第四,教师总结点评环节。

通过课堂案例讨论环节和模拟法庭审理环节,同学们基本上对案例中的主要法律问题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总结和点评,这也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要指出学生在资料搜集、案例讨论和模拟法庭审理等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值得表扬的地方,做好对学生培养法治思维的讲解,引导学生积极掌握“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同时,针对社会舆情的各种正负面的信息,教师应从正能量的效果加以正确积极的引导。

三、“基础”课法治教育案例教学组织中的注意要点

选用典型的案例,展开“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在教学培养目标方面,“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应实现培养学生知识、情感和行为“三位一体”的法治理念。

一切教学法包括案例教学法在内,都是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手段和途径。方法服务于内容,案例是为了揭示理论,它是提升课堂效果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能舍本逐末,以手段代目的,为了方法而方法[2]。因此,在“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中,不能为了案例而讲案例,而要实现培养学生法治理念的知识、情感和行为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从知识层面上看,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进行对法治知识点的法理解析。如2015年修订版“基础”教材从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和正当程序五个方面来概括法治思维的基本特征,其学理基础是将法律、权力、价值、权利和程序视为治国理政的五个基本要素。因此,“基础”课教师要在案例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案例中有关法律、权力、价值、权利和程序等五个要素上的法治知识点问题。

从情感层面上看,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在案例交流、辩论和分析法律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情感,坚定学生深层次的“认同法治、尊重法治”的法治态度,最终实现以法治信仰作为培养学生法治理念的高境界要求。

从行为层面上看,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发现法律问题能力、进行法律辩论和推理能力、表达和沟通能力以及解决案例中法律问题的能力等,并在法治实践能力的培养中,真正使“基础”课法治教育中的法治理念知识内修于心,外显于行。

第二,在教学原则方面,“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组织中应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教师在 “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主要是组织、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的开展案例分析、讨论活动。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自主学习,查阅相关法律法规,搜集并整理有关材料,针对案例所涉及的法律问题,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充分论证其合理合法性和操作可行性。这将加深学生对相关法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有助于学生法治理念的培养。

第三,在教学导向方面,“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中老师应正确解读案例,实现正能量价值观的教学导向。

如果说,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中,典型案例的正确选择是前提,那么,案例的正面解读则是关键。案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正面或负面的信息,只有正确地进行价值观的解读,才真正实现案例教学的教育效果。“基础”课法治教育中,教师应结合案例案情因素和社会舆情,给学生进行正能量的说理和引导,及时消除负面信息带给学生的负能量感受,从而引导学生以积极、正确的态度看待司法公正和培育法治理念。

总之,以典型案例导入,通过查询资料、案例讨论和模拟法庭审理等递进式教学组织活动,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在灵活生动的案例教学中实现“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教学目标,使典型案例与法治课程的基本知识点融为一体,使案例相关人员与学生的法治情感融为一体,使案例解析与学生法治理念融为一体,从知识、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实现“基础”课法治教育的知识理解、法治情感的体验和法治理念的培养。在建设“法治中国”的大背景下,“基础”课法治教育也要与时俱进,积极培育学生学会用法治思维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把法治理念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而提升其自身的法律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