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全11篇

时间:2023-05-31 14:59:14

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1)

1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性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此外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利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不出现失误。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同时应对学校进行整体改革,端正教育思想,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融洽师生关系,创设一个使学生心情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

2优化心理环境

研究证明:某一个体心理健康与否,与该个体所处的心理环境,某一社会团体(或某一群体)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带来的影响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个体心理状态受制于整体,个体水平受制于整体水平。所以,我们在教育中要善于在整体中发现问题,研究整体是否适应个性发展需要,不断更新整体塑型机制,优化个性发展所需要的心理环境。

2.1营造宽松的氛围。宽松是一种总体感觉。置身于宽松氛围的每个成员的心理此时此地应是放松的、自在的,在一定程度上情感可以自然流露,思想可以任意驰骋,不必受太多的拘束。

2.2放下教师的“架子”。在传统的教育中,可谓是“师道尊严”。但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他们身上具有无限的潜能。教师的作用正在于帮助学生最充分地发挥其内在的潜能,所以必须放下为师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学生,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你。

2.3减少“规定”。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行为往往受到严格的限制。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做过多、过细的限制,虽然能达到整齐划一的效果,但无疑,学生会因为害怕违反教师的各种规定而感到紧张、焦虑和压抑,丧失了自由表现的机会,抑制了主动创新的动机。因而,减少不必要的规定,还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有益于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得以生动活泼的发展。

2.4建立友好的交往关系。交往是人的重要社会生活内容之一。不善交往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困扰。学生在广泛的交往中可以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友情的美好,懂得协作的重要。

2.5同伴的“互动”。同伴的交往对儿童的情绪发展与调节具有重要作用,能给他们以情绪支持和安慰,帮助他们应付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紧张和压力。要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同伴交往,指导、培养、锻炼他们的交往技能,帮助他们掌握各种交往策略,学会和同伴和睦相处,真诚合作,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交往能力。

2.6教师的“期望”。师生的交往也是双方互动的交往。调查表明,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中情感成分比较重。他们对自己喜欢的教师常做出积极的反应,而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往往予以消极的反应。由此可见,教师努力保持与学生的良好关系,用期望的目光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的形成和教育的有效实施。开展公平的竞争。竞争意识是克服人格缺陷的一剂良药,是推动个体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动力。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向学生传播竞争的思想,使学生具有竞争的观念;另一方面要组织合理的富有竞争性的活动,使学生受到竞争的熏陶和训练。在一定条件控制下的相互竞争,能够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学习热情,推动他们去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问题,夺得最终的胜利。

3重视心理教育为孩子减压

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2)

一、构建初中生物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体系

(一)在生物教学中整合生命教育

初中生物教学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因此初中生物教学的过程实质上是生命教育的过程,能够使学生在接受生物教学之后感知到生命的有限性与宝贵性,体会到生命进化的历程,反思生命存在的意义,进而达到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的目的。因此对于初中生物学科而言,其无处不在的生命教育内容能够很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目标。结合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内容,为体现生命教育,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顽强,达到珍惜、爱护生命的教育目的,教师可对生物繁殖的教学内容模块进行适当的设计,在人的生殖和胚胎发育等内容的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进而完成心理健康教育。

(二)在生物教学中整合挫折教育

初中生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使得其心理相当脆弱,同时行为能力也使得其容易遇到挫折,因此生物教师要根据生物学科内容与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适当设计挫折教育,通过创设挫折情境来训练和指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进而激发学生潜能。在挫折教育方面,教师可针对初中生物学科中的关于生命起源的内容进行设计。利用生命的起源的学科内容进行教学设计,需要明确最终的情感目标,即要使学生关注生命起源问题,形成辩证统一的观点,形成积极勇敢面对挫折的观点。比如“生命起源”一节中关于雷迪与巴斯德发明曲颈瓶的故事,就能够直观地展现出来挫折困难面前不低头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在生物教学中整合青春期教育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阶段,是生长发育的最后阶段,也是心理、智慧、人格成长与成熟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此阶段结合初中生物学科教学做好青春期教育十分必要。在初中二年级,有关“健康度过青春期”的教学内容能够很好地实现青春期教育的目的,使学生充分了解青春期身体发育的特点、卫生保健知识、心理健康等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青春期教育,既可以实现初中生物学科教学的目的。又能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能够使学生掌握缓解青春期压力的方法,进而最好自我青春期保健,并最终顺利、平稳地度过青春期,形成自信、自尊、自爱的品质。

(四)在生物教学中整合尝试教育

从实用主义理论来看,尝试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与探索中逐渐培养起探索精神与创造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动地位。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减少知识的直接传授,增加让学生探索、思考的机会,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学会知识。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许多内容都会涉及尝试教育,比如根对水分的吸收、细胞的吸水与失水等内容,这些都可以设计成探索性试验的形式来对学生实施尝试教育。

(五)在生物教学中整合学习心理教育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促使学生保持持续的生物学科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持续性的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这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动力的根本原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结合学科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并且要使计划具有针对性与层次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坚定学习信念,具备顽强的学习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是提高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推动力。

二、初中生物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挖掘教材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

教师可根据初中生物学科教材内容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目标挖掘教学素材,并将这些素材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与身心发展特点,来制定科学合理的生物学科心理健康教育素材。比如从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来暗示学生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动植物都是有细胞构成的来解释人在家庭、社会中的角色与地位,强调人是家庭或社会的构成细胞,以植物在自然界中的生长过程来教育学生人生是不断变化的过程,以植物与无机盐的关系来教育学生“凡事有度”的道理等。

(二)营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氛围

教学活动总是在一个相对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教学离不开情境,情境设置的水平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因此要获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结合初中生物学科情况,创设有效的情境,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课堂教学环境。首先,教师应该以民主、公平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激励学生的学习;其次,教师要成为具有人格魅力的人,以此来给学生做出良好的榜样;再次,教师要致力于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而影响和培养学生善于与人相处的能力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设计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环节

无论是在教学设计环节、教学实施环节还是教学评价环节,都要使整个生物课堂教学流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生物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收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合理结合生物学科内容与心理健康教学内容,使学生进入一种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进而从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坚强的毅力与意志,以及自我情绪稳定能力与抗挫折进取能力等。在关键的教学评价环节,教师应将学生心理健康内容纳入到考核评价体系内,这样一方面能够促使生物教师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生物学科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够促使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产生学习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李君凤.初中生物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4).

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3)

一、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过去由于教师过分担心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全面、不深刻,往往是45分钟一节课,老师“一言堂”、“满堂灌”要占用40分钟,留给学生的只有5分钟,根本没时间提问、思考,更谈不上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久而久之学生在厌恶中学会了忍受、盲目接受,厌学的情绪大有蔓延之势,究其原因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枯燥无味。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将课堂还给学生,使之成为课堂的主人。为了使生物课堂富有情趣,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如在讲“动物运动的方式”一节内容时,我是这样设计新课的,第一步采用激趣导入新课:在这个广袤的蓝色星球上,人并不是惟一的生命形式,也不是惟一具有情感的生灵。千姿百态的动物是人类最亲密的生存伙伴,有了他们世界才显得如此丰富多彩、生趣盎然。动物们是怎样取食、逃避敌害、长途迁徙,以求生存和繁衍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动物世界,了解动物的各种运动方式及意义。第二步,开展“动物成语接龙”游戏:关于动物,同学一定会说很熟悉呀!那好,今天咱们就来一场成语挑战赛,男女同学各一队,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一组说出的有关动物运动的成语最多,并板书。结果男生写出了: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莺歌燕舞、龙腾虎跃、万马奔腾……女生写出了:螳螂捕蝉、飞禽走兽、鸡飞狗跳、龟兔赛跑、大雁南飞等词语。两队难分高下。请从刚才的词语中找出相关的动词。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总结出了:击、翔、歌、腾、跃、奔、捕、飞、跳、跑等一系列动词。第三步:“即兴表演”活动。“赛成语”说明大家嘴上功夫不错,现在进行另一场“即兴表演”比赛。四大组派代表比划某种动物的运动,其余同学来猜,看看哪一组获最佳表演奖?生1组同学旁白:空气清新的西双版纳密林深处,有一只美丽的鸟在翩翩起舞。另一位同学跳了“雀之灵”的几个动作。大家取名“孔雀开屏”。生2组同学旁白:人们都怕它,因为它横着走路。另一位同学表演。大家取名“螃蟹漫步”。生3组旁白:一位同学两手做V字状,放在头顶上方,两膝弯曲快速跳跃。后面一位发出狼的阵阵嚎叫并狂追前面的动物。大家取名“灰狼追兔”。生4组同学旁白:秋天到了,他们整装待发,准备到遥远的地方过冬。四人排一队,两手呈一字型伸展,手臂一起上下波动。大家取名“大雁南飞”。经评比,大家一致认为“螃蟹漫步”的表演神到、形到,获最佳表演奖。表演后,请学生回答:这些动物运动的目的是什么?第四步:观看课件,自己归纳总结本课所学知识点。课件内容为书中涉及到的十几种动物的生活情景。看完后,阅读课文,填写“动物运动方式比较”表。整节课在同学意犹未尽、快乐参与中结束了。

可见,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开展各种趣味盎然的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将枯燥的学习变为生动活泼的全程参与,通过课前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愉悦、参与、分享的氛围中学习,厌学情绪自然就会远离学生,课堂才会真正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

二、实施课堂教学有效评价――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

以往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是:教师通过纸笔检测得到一系列冰冷分数,再经过简单加减,得出某位学生生物成绩好或坏的结论,并按分数高低进行排序,所谓的高分学生毕竟是少数,简单相加减的评价方式会使大部分学生渐渐丧失学习自信心。有效的课堂评价应该是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知识与技能的整合等公正地评价学生。为此,我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课堂学习有效性评价进行了一些尝试。

1.施展计分计划的魅力

如何对学生成绩进行打分,可以制定对学生有长远好处的计分计划。做法如下:(1)做到考试最少化。(2)制定目标协议:如学生在开展“探究、课外实践、调查、模拟制作、实验”等活动时,询问学生存在的困难,是否能独立完成。学生根据个人特点对活动提出个人期望的目标,并进行记分。如果学生活动目标达成,那么计分就容易友善地开展。(3)增分选择: 当学生不满自己的得分时,允许他们可以用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的方式或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来获取额外的学分。(4)补作业:给出一定的时间期限,允许学生补上空缺的作业。补上错过的作业,如同额外作业的得分,这种做法与不交作业的惩罚相比,显得更加尊重学生,用鼓舞和期望的方式比批评、指责、惩罚更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想效应。

2.发挥优点卡的激励作用

在生物教学中常发现一些学生学习吃力,该记的内容记不住,该动手的实验、探究活动不动手,加上不是中考学科,有的学生甚至想放弃学习,课堂上做作业、看书……不一而足。为了帮助他们增强信心,课堂上请学生在纸卡上写上自己的优点,回到家里请家长写上自己孩子的优点,教师再写上激励性的评语,再把这份“优点卡”发给这些学生。当学生意外收到礼物看到一条条自己的优点时,就会惊喜万分。这样,信心不足的学生们就会为自己鼓劲、加油,即使是学习不太成功的学生也能不断感受到来自他人认可的喜悦,从而强化其自信心,坚定成才的信念。创造积极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生物学习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3.实施三维目标评价方式

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4)

初中生正处于心理与生理急剧发展与变化的高速时期,青少年在初中阶段会形成基本的心理状态,对外界也十分敏感。因此,基于青少年在初中阶段的心理状况的不稳定性,我们需要特别加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随着近几年的教育改革,相关教育部门提出将心理健康教育渗入初中生的日常学习中,以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更好地解决青少年的各种心理问题,降低中学生因相关心理问题造成事故的几率。据相关调查显示,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日益严重,所以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改革已经是势在必行。

一、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设计的环节不够合理

教师对课堂的设计主要是围绕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法进行的。课堂的教学设计首先是对教学内容进行确定。传统的教学主要是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进行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传统的课堂设计明显忽略了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学生对学习兴趣的发展与提高。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生物教学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统一。比如,关于受精与胚胎发育的生物教学,教师可以适当地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珍爱生命、感受亲情的部分进行整合,同时应该注意两方面知识的有机结合,而不是生硬地把课堂分成两部分。

2.没有重视教学的反馈环节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经常对学习的定义狭义地理解为进行考试,教师常把成绩的优劣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准则。在这样的心理压力之下,学生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将初中生物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也是针对此现象而提出的相关举措。基于其重要性我们应该予以重视,但是大部分教师并没有重视课堂的教学反馈。学生对课堂的教学反馈,不仅对教师完善课堂有积极作用,并且还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非常重要的途径。

二、优化渗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初中生物教学的具体措施研究

1.深度挖掘初中生物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想要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教师要对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的剖析与解读。比如,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水、无机盐以及其他无机成分,但过多的水分或者无机盐又会反过来抑制植物的生长。基于此生物知识,我们可以结合与之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告诉学生做事要有度。做事过度反而会适得其反,获得完全相反的结果。还有合理膳食的部分,教师可以适当引入当前学生饮食不规律、不均衡的话题,不能过高或过低地评估自己,要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有自知之明,培养开朗的性格。

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与兴趣

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往往与客观环境中的各种不良因素有关,所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境很重要。为此,教师需要为W生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因为良好的环境氛围客观上会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积极的暗示,放松的环境能够让学生的心境更加愉悦。学生的发展往往存在差异,成绩较差的学生难免会产生消极自卑的想法,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尊重每一位学生,为学生提供他们心理上需要的安全感。

3.灵活运用教学方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型的教学理念已经逐渐形成。目前,教学理念的主流是打造以学生为主、多互动的实践性课堂,旨在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把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在近年的实践教学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初中生物与心理健康的整合教育中,我们也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比如,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反思性教学等。定时转变教学方式能为课堂带来不一样的学习氛围,也给学生带来新鲜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从而获得更高的教学效果与教学效率。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入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推动目前青少年心理亚健康问题的解决。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的犯罪率直线上升,国家也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相关教育部门也积极寻找应对的措施。经过几年的教育实践,已经证实初中生物教学与心理健康的整合教育是可行的,相信在我们的不断努力下,初中生物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教学能够发挥更大的优越性,不断提高初中生的心理素质。・

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5)

国内的部分学者专家研究显示,在我国初中生中,心理异常的学生比例为14%,处于严重心理行为的学生比例为2.9%。这个结果让不少老师和家长为孩子的成长问题担忧,心理健康问题在初中生群体里表现得尤为突出:

1. 学习态度方面的表现

学生经常会存有一些异类的心理问题,由于初中学习的紧张程度,还会出现学习焦虑和过度焦虑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学习压力较大,甚至达到了不能有效承受的地步,对学校环境的不适应,对集体住宿条件的不适应,上课坐立不安,对父母呈现出较为严重的依赖性。

2. 人际关系方面的表现

相关调查显示,有22%的中学生都存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对家长、同学、老师等周围的人存在排斥感,不善于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其中有3%的学生人际能力表现的极差,很难与别人和谐相处,缺乏一定的热情,甚至表现出冷漠感,有的人还会出现强词夺理、不合群、孤僻等情况,给别人以难以相处的感受。

3. 思想方面的表现

经常对老师同学表现出对抗,或许这其中是由于处于叛逆时期的原因,这类学生能够占到学生总数的10%,这说明有太多的学生心理存在健康问题,思想绝对化,有些话说出来会显得太绝对,过分自信,总是觉得自己是对的其他人是错的,喜欢唱反调,故意跟老师同学作对,对长辈没有礼貌,见面不打招呼,甚至与自己的父母争吵,顶撞父母,更有甚者还会拿出走来威胁家长就范。对其他同学有捣乱行为,喜欢捉弄人,或者主动挑起事端。

4. 道德品行方面的表现

相关调查也显示了这方面的内容,品行问题发生最多的一个年龄段是处于13岁左右,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表现的尤为突出,常见问题是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也就是喜欢打架,对他人物件造成破坏,还会说谎、偷窃、逃学或离家出走等。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 通过讲授课本相关内容进行相关心理教育

我们讲述课文就是对作者作品的介绍,同样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个方式对学生进行正常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所讲的初中语文课本里大多数是名家大作,都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对于陶冶我们的情操,健康我们的心理都是很有益处的。我们从中学习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身心的健全。课本中的这些名家都是值得后辈学习和敬仰的楷模,我们所敬畏的不仅仅是他们的文笔,还有他们的内心世界,能够让我们的内心焕然一新。如编写《红楼梦》的曹雪芹,如果我们能够真正读懂了他,就会发现他处在困境中依然坚持自我,依然坚持创作的梦想,还有张海迪的故事,这是当代的榜样,身残志不残,忍受着病魔多年来的折磨,整日活在痛苦的煎熬中仍然乐观面对生活,对生活充满自信。我们不可否认这些榜样都有着无穷的力量,对我们有很大的激励作用,针对学生的现状问题,我们完全可以考虑依靠课本上知识的魅力来改变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使学生逐渐改变自己,接受名家的教育和熏陶。我们可以在讲授课文的时候,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和分析,从而塑造自己的健康人格。

2. 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对学生有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一个初中语文教师有义务在讲授课本内容的时候,对学生进行相关心理教育,初中学生都是刚从小学出来的,思想言行等各方面还不成熟,还有待塑造,心理也尚未发育完全,语文教师就应该把握好学生发展的方向,向健康完善的方向引导学生,促进其健康成长。我们还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足发展,寻找学生身上的光亮点,使学生学会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培养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当然,让学生写日记是一个很不错的办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和心理培养,鼓励学生把自己每天高兴的事情和有意义的东西记录下来,学会用心思考,进而完善自己的人格,形成健康的心理。初中教师要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学会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在某些问题上也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用自己对教学事业的满腔热情影响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灌溉学生的心田。

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6)

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求有健康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初中学生处在身心飞速发展期,学生的各种压力很大。很多学生不能适应身心的急剧变化,在心理上严重失衡,什么都看不惯,处处觉得不顺心,受不了一点挫折和委屈,郁郁寡欢、喜怒无常,个别学生甚至产生逆反情绪,出现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应,严重地影响了身心健康,扰乱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初中体育教育教学,不仅重视学生身体健康,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一)体育锻炼促进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体育锻炼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而且各种锻炼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运动或高速运动中要求运动者能对外界物体做出迅速准确的感知与判断,又能迅速感知、协调自己的身体以保证动作的完成,若长期坚持运动便能促进人感觉、知觉能力的发展,提高人的反应速度和直觉判断能力,使人变得敏锐、灵活。

(二)体育锻炼能增强社会交往,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现代人的素质要求中,第一条提出的就是与人的协作能力。因为体育锻炼的形式多以集体的方式表现出来,所以参加体育锻炼的过程就是一个与他人紧密协作的配合过程,是主动积极地参与他人的协作过程,这样的参与将有效地促进与他人协作能力的养成,提高参与者的心理素质和对身心发展的适应性。

(三)体育锻炼能调节心理压力。体育锻炼已被公认是一种心理调节方法,对于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状态有一些特殊的作用。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心理调节手段在国内外已开始流行起来。然而,只有正确引导下的体育锻炼才能有益于调节心理状态。

(四)体育锻炼能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体育锻炼不仅能发展人多方面的能力,还能磨练人的性格,使人变得坚强、刚毅、开朗、乐观。人们通过体育锻炼能够学会控制自己的需要与动机,从而使自己的个性倾向性更趋于成熟,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和痛苦,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五)体育锻炼能促进坚强意志品质的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人的活动(尤其是体育锻炼)效果其有重要的意义,而坚强的意志品质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获得。体育锻炼的特点在于需要克服各种主客观的困难与障碍,是培养坚强意志品质的有效手段。

三、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增强自我认识。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个别对待,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长,自己的不足在什么地方,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并能发展自身的潜能,提高运动成绩,体会到体育锻炼的效果,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端正自我意识。

(二)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多制造学生之间相互协作、加强了解的机会。目前开展的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多是以个人或集体相互协作才能完成的运动项目,例如球类等项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手势、表情、身体的动作等进行交往,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和交流,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并会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体育教师应善于观察学生掌握技术的水平,合理的让技术水平相同的学生相互搭配。相互交换合作伙伴,扩大交往的范围通过体育课认识更多的朋友。这样使处在同一个集体中的人,学会互相关心、照顾,理解他人,帮助他人,从而形成与人亲近、合作的习惯,形成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

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7)

1.据相关文献报道,大约30%左右的初中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对这些学生进一步调查,发现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弱点,如意志力、危机意识、合作精神等都比较薄弱,这与当今学生就业压力大、升学压力有关。

2.虽然国家教育部门在不断加强和推进素质教育,但很多家庭的重心都放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忽略了对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大多数学校也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放在学校的重要位置,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加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够,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

二、学校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1.体育活动能直接给学生愉快的心情,并能降低学生的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学生的情绪,改善学生心理健康。体育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相互交织,同时学生的感情表现也相互影响、融合。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和自我调节的发展。学校体育活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紧张以及竞争性特点。学生在参加锻炼时,总是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所以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思想品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2.体育活动能加强学生的意志品质。学生的坚强意志品质的形成和社会影响、思想教育有关,体育能从心理意识上增强人的意志力。从事体育运动,要克服疲劳,要从心理上战胜胆怯和退缩。克服外界对心理的不利因素影响,这就增强了对意志品质的磨炼。坚强的意志品质,需要长久的磨练培养,而长期从事体育活动有助于意志品质的培养。如长跑、篮球运动、足球运动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打乒乓球能培养学生的机智灵活、快速反应、果断的能力,因此体育运动能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加强。

3.科学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体育运动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较好的作用,为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具有推动的功效,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4.体育活动能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人际关系的好坏总是与心情、精神等关联,对任何事都充满兴趣,这些学生会很愉快的度过每一天;人际关系不好的常常是无精打采、抑郁寡欢、缺乏生活、学习的乐趣。学校体育活动可以通过肢体语言进行交往,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与教师或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交往中的社会意识和交往能力,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5.学校体育运动能预防学生的心理障碍,保持心理健康。通过体育运动,能使学生喜欢体育锻炼并从中得到乐趣。项目的选择以学生感兴趣的运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大量的事实证明,体育运动有利于调节学生的心理障碍和消除部分学生的心理不适。

三、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8)

由于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在进入这个学校以来,我任多年初一年级组长,现在是分管初一学生的政教工作的一员,所以,我对初一的学生特别关注。初一的学生刚从小学上来,转换了一个新的环境,由亲人常在身边照顾和管教变为第一次离开家庭,开始独立生活了:要自己洗衣服、自己打水、打饭、整理内务等;学校是新的,老师是新的,大部分的同学也是新的,一切的感觉都是新的。面对这样的新生活,有的学生好奇,也有的苦闷,有些甚至彷徨。我校有一个习惯,就是初一学生在没开始正式上课之前进行新生适应新学校的训练,而我就在学生进校的第一个晚上对学生进行校史教育、学校的布局、学校的一些日常生活要求、安全和卫生以及其它的一些注意事项等的教育。此外,我第二天早上,起床后第一时间去到学生的宿舍指导学生怎么样整理内务,然后就去到食堂指导学生怎么样排队打早餐等,这样使学生早点了解学校和生活规律,解除了对学校的陌生感,更容易适应学校的新生活,也让他们尽快地、更好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刚好在去年我当班主任的班级里刚好就有一个新生何某,到上课时间了,他还没进教室,后来过了约20分钟左右,他才慢腾腾地来到教室门口:“报告”,我点头示意他进来。下课后,我就找他了解情况,他满脸通红而且在流着眼泪对我说:“老师,我还没吃饭,也没洗澡”。我说“没事,现在我带你去我宿舍吃饭吧,下自修你就去我那里洗澡就行了,不用担心”。后来我了解到他是从另一个县的乡镇中学转回来,父母离了婚而且各有各的家庭,他是寄养在一个亲戚的家里长大的,没有父母的教养,没有亲情,没有同学,很胆小怕事,不敢去食堂打饭、打水,在学校在小学的时候,成绩中等,接受能力较强,但入到我们学校后,有一种害怕感,其实是缺乏独立生活的自理能。当晚我就找来一位同学做为他在学校里的向导,带他去打饭、打水等,这样,我很快就从这个同学的脸上看到他的笑容。现在他的学习成绩居班上的前列,当学习委员。

二、开展帮助初一的学生树立和培养自我意识的活动

自我意识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它是人通过实践活动、社会的交往逐渐发展起来的。人有了自我意识,就能主动地协调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动。所以,我认为初一学生首先要注意自我意识的培养,如果不注意自我意识的培养,学生很容易会走岔路,教育也会走入误区。

三、初一学生心理协调能力的培养

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9)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只看孩子智力水平,忽略心理健康水平、个性发展水平的陈旧观念。毋庸置疑,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孩子是谈不上有良好道德的。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孩子表面看来好像很听话,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情感淡薄、意志薄弱、性格脆弱,在德智体等方面发展潜力却极为有限。教育实践的大量事实证明,理想、志气、进取心、勤奋、刻苦、毅力、虚心等优良的个性品质,对促进孩子的学习、发展和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人父母者必须把心理健康作为孩子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加以充分重视。家庭教育应当由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如何教孩子正确做人的方向上转变。作为启蒙教师的家长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以自身开朗、豁达的个性,民主平等的作风去影响孩子,在教育上做到爱而不宠 ,严而有度。

二、注重沟通

良好的沟通方式是父母应该耐心地倾听孩子,并表示理解。对待孩子的不足以及给孩子的建议要向孩子说明理由。用赞美、鼓励的方式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坚持不懈,克服困难。在孩子完成任务的时候,给予即时的反馈。让孩子理解父母,父母也要去理解孩子。

沟通不仅指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沟通,还包括父亲和母亲以及与家人的教养观念和经验的沟通,孩子父母间的沟通,和专业人士的沟通等等。通过这些渠道,父母可以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教养方式是否得当,更有助于解决教育中的疑难问题。同时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了解自己的孩子,比如从老师、从孩子的同学那里,看到孩子离开父母的另一面。

家长必须了解孩子的个性、理想、情感、兴趣和能力等个体素质。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心理快速发展时期,他们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其内心深处常常充满各种矛盾。他们与外界也常常发生各种冲突,处于不稳定状态,往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这是家庭教育中要特别引起重视的问题。问题儿童都是心理不健全的结果。显然,他们的问题不是突如其来的,常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也总会有一些表现。

如过分自卑或孤僻、经常与父母及同伴发生争执,敌对,不合作等。如果在初期予以注意,勤于沟通,防微杜渐,就可以使这些儿童获得重新适应生活环境、发展良好品德和性格的新的有利因素。

三、激励启发

激励启发式教育与强制教育是对立的。激励是来自外界的令人兴奋的刺激。即对人的动机的激发,是对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人的行为是人这个有机体对刺激做出的反映。人通过一连串的行为动作来实现其预期目的的过程,包括四个环节:刺激或情境——人(有机体)——行为反应——行为结果(达到目的)。激励教育是在尊重孩子主体性的基础上,通过创造各种各样的有利的外部条件,激发孩子的内驱力,从而使孩子积极主动的发展。

启发教育不是强迫孩子去学和从事她们不感兴趣的事情。而是捕捉孩子身上将要显露出来的,或是孩子尚未意识到的对事物和学习的兴趣,通过引导,培养孩子的兴趣,发挥他们的潜能,使孩子能在自身能力的发展中享受自己的成就和享受快乐的生活。

四、信任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同子女之间意见不统一或产生矛盾时,应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采用民主协商的方法,并循循善诱,耐心启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平时,多尊重孩子的人格,信任他们,关心他们的日常活动,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正当愿望和要求,使他们真正感到父母可亲、可爱、可以信赖。这样使孩子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心里的秘密讲给父母听,以取得了孩子的最大信任。同时,家长要充分相信孩子的潜能,他们或许有意想不能的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凡孩子的事,无论在生活上、学习上,做父母的切忌越俎代庖,而应给予更多的启发性的帮助。

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对孩子长期的心理惩罚。儿童缺乏生活经验,偶尔做错一件事,父母就天天骂或时常提及此事,长时间表示拒绝,就会使孩子情绪异常忧郁,甚至延续到成年。有的问题儿童本身就有情绪上的障碍,如果家长自身容易冲动,就会更加严重。

五、挫折教育

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10)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2016年度“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课题编号:GS〔2016〕GHB0674)的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4-0100-02

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初中生面临着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如果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外界过多的负面因素的影响,将会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伤害。据调查,现在有很多初中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题。但是,大部分学校由于种种原因,未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没有独立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因此,学校和教师必须对这件事情进行密切关注,积极采取措施正确疏导学生心理。生物教师应该结合生物学科的优势,充分挖掘学科素材,将生物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优化设计,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正确引导初中生,全面提升初中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拥有健康、快乐的青春期。

一、初中生的主要心理问题与特征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个体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不管是在心理发展水平上,还是在情感、智力、意志等个性特征上,都具有其独特性,这些独特的特点也容易让其出现一些心理问题。首先,初中生面临较大的升学压力,这些压力不仅来自家庭,也来自社会和学校,在长期的压力之下,学生的情绪如果再得不到适当的调整,时间长了就会焦虑,甚至有的学生会出现心理紊乱的情况,从而导致心理疾病。其次,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较弱。根据相关的调查结果,初中生约有20%以上的人存在着严重的人际关系问题。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初中生在这一时期会出现明显的身体变化,同时自我意识增强,希望和父母及老师有着平等的关系,思想上不成熟,在与父母、老师的相处过程中容易出现矛盾和冲突。再次,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发育的关键时期,所以容易产生性心理问题。初中生阶段最明显的就是青春期发育,在该时期,学生的性发育逐步完成,初中生的心理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也会在性心理领域有所反映。

二、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对策

1. 课堂上尊重学生,创设和谐的心理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转变教育思想,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和教师一样都是平等的,教师应对学生的行为及表现充分尊重和接纳,这样才能构建出融洽的心理课堂氛围。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利于师生情感的培养和学生的学习进步。对于学生来说,在课堂上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习如何做人,教师的人格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学生如果信任老师,就会爱上教师所讲授的课程。所以,教师在平日里要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广泛涉猎各种知识,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能发挥出作用。

2. 教材内容需要深入挖掘,并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其中

初中生情绪波动较大,有时还会失去控制。这种强烈的情绪如果被人利用,可能会给社会带来危害。例如,教师在讲授激素部分的内容时,就要让学生弄清人的情绪和分泌的关系,神经系统会因为甲状腺激素而提高兴奋性,肾上腺素会因为人的发怒而增高。在人的情绪出现波动的时候,应该努力调整好这种状态,让自己的心理保持平衡,从而确保情绪的健康和稳定。此外,还可在生物课堂上积极开展青春期教育。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和身体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在这一转变的重要时期,他们渴望得到指导和帮助。在传统的教育中,性教育从未得到过重视,这就使得初中生更加好奇,因而出现了不少性犯罪等社会问题。教材中生殖和发育部分的教学正好能解决这个难题,教师可以结合该部分内容的教学,通过介绍生理结构和性器官解剖等,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生理变化和身体发育问题,让学生由害羞、好奇变为正确面对,并能正确地接纳和保护自己。

3.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将其渗透到生物实践活动中

通过生物实践活动,学生也能体验到多种情感,它也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平台。探究性学习活动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良好的合作精神,才能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在生物教学中渗透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可以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弥补。比如,在学习“生物与环境”一课时,教师可以实时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某地段无人情况的调查”。先将学生分组,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和实验、分析等,最后将调查报告写出来并进行小组间的交流。通过这样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学生能更好地学会团结协作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实验课程,在教学中要注重实验的重要作用。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同时,生物实验活动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平台,在试验中学生可以培养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个性心理品质。比如,在进行小动物的解剖实验时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这样做不仅能锻炼他们的胆量,同时也让学生有机会成功参与,便于其自信心的树立。

总之,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很重要,这也是学校教育中需要高度重视的重要环节。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将其与生物课程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和有效衔接,在生物课堂上要及时引导学生,及时排遣学生内心的不良情绪和各种疑惑,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11)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系统道德素质培养和心理素质培养双重任务的综合性的必修课,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更要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应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当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不容乐观。他们在涉及学习、自我、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不同程度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校恐惧、自杀乃至犯罪等心理行为问题。涉及面之广、范围之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

21世纪后的初中生缺乏挫折教育,独生子女居多,从小娇生惯养,学习上一遇到心理压力。很容易造成精神上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以及考试焦虑症等心理健康问题,同时还会出现厌学情绪。如:有些学校由于不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失衡,出现学生厌学、逃学、辍学、爬围墙外出上网、参与社会流氓抢劫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带来消极影响。以及对学习产生不自信的心理问题。

二、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

初中阶段是人类个体生命全程中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各方面的发展均为成熟,但心理发展则相对缓慢,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特别是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出问题。他们不能很好的解决,就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从而影响心理健康。如某学校有些学生因为一点小事而产生磨擦,他们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往往采用极端的做法:打电话或周末回家叫社会上的所谓“哥们”来帮助解决,造成打架斗殴流血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危及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校园安全。

三、青春期的心理健康问题

初中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首先,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产生强烈的冲击,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希望能尽快进入成人世界,但在追求成人感时,他们感到种种困惑。同时,由于性的逐渐成熟,初中生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以致早恋而做出越轨的行为,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所以,会体会到一种压力和苦恼。其次,心理上成熟性与幼稚性的矛盾。成熟性主要表现为他们产生了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这个时候,他们特别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自我意识增强。幼稚性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思想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上,并表现出反抗与依赖、闭锁与开放、勇敢和怯懦、高傲和自卑,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等心理冲突和矛盾。

四、其他原因造成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认为“授业”、“解惑”方式才能让学生有知识、有才能,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围绕“应试教育”、“升学教育”这两根指挥棒转,忽略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既学不进知识,反而增加学生的反抗叛逆心理。

(二)社会环境污染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一些不法商向青少年兜售有色情内容的光盘、录像带和电子软件。甚至向信息网络输入黄色信息。此外,一些黄色书刊和不良的影视对青少年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与伤害,从而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针对上述初中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思想品德课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理应肩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思想品德课要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充分利用教材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心理素质培养因素,努力把握住思想品德教育要求与学生心理需求的结合点,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实施心理素质教育。为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利用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传统的教育中,师生之间是上下级的关系,学生把老师看做权威,而自己更多地扮演着“遵从者”的角色,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心理障碍,显然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以权威者、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做到允许学生来动摇自己的“权威”,通过自己的言语、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的情感信息,使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爱,形成师生之间的心理相融。这是思想品德课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保证。

二、巧妙运用教材案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