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实践技能培训大全11篇

时间:2023-06-01 15:57:07

实践技能培训

实践技能培训篇(1)

【关键词】社区护士 实践技能 岗位培训

【Abstract】 Objective:To sum up training experiences through training community nursing staff in post on nursing practical skills.Methods: Examinations and evaluations are used to approach the training effects of overall 538 community nurses after being trained 15 nursing skills .Results: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are seen in nursing competence of 538 nurses. Conclusion: Training method for nursing practical skills has helped nurses enhance their nursing competence.

【Key words】Community nurses Nursing practical skills On-the-job training

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护士的素质直接影响社区护理服务质量[1],社区护理适应了大众保健需求,是我国实现初级卫生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WHO提出的“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社区护士责任重大,卫生部规定社区护士必须具有国家护士执业资格并经注册,还要通过规定的社区护士岗位培训,以满足不断发展的社区护理需要[2]。因此对从事社区工作的护理人员进行岗位培训是提高社区护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3]。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我校自2007年被吉林省长春市卫生局确定为 “长春市社区护士技能培训基地”以来,先后进行四期社区护士护理实践技能培训,培训对象为吉林省长春市9个辖区在岗社区护士538名,年龄25~53岁,平均年龄39岁,中专学历412人(77%),大专学历110人(20%),本科学历16人(3%)。

2 内容与方法

2.1培训内容

根据卫生部《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大纲》要求,依据吉林省《社区护士实践技能考核评分标准》,以及社区护士的实际需求,对社区护士进行周围静脉输液、无菌技术、生命体征观察与测量、常用检验标本采集、常用注射法、管道护理、卧床病人护理、鼻饲技术、口腔护理、心肺复苏术、心电图机使用、包扎与固定、婴儿护理常用技术、换药法、乳腺自查指导15项技能培训,总计40学时,以适应社区护理的实际需求。

2.2培训方法

2.1.1模拟社区环境 利用我校东方广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培训真实社区工作场所进行培训,将培训场所划分为基础护理技能和临床护理技能两个培训区,让社区护士在真实的社区护理工作中学习实践技能,使护士真正实现从医院临床护理模式到社区护理工作模式的根本转变[5]。

2.2.2师资选拔 选拔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社区工作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培训教师,并进行集体备课,强调在训练操作的同时,培养社区护士观察病情、家庭访视、健康教育、组织宣传、人性化的沟通、独立判断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综合能力[6]。

2.2.3了解学员需求 对每期学员通过问卷与座谈形式,了解社区护士的年龄、学历、工作经验、工作岗位以及对护理实践技能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和指导。将538名社区护士分成四期,采用集中授课、分组示教、个别指导、学员练习、集中考试等程序进行系统培训。

2.2.4角色互换法 每个学员分别扮演社区护士和护理对象,在演示操作的同时,着重训练护士的沟通技巧、健康教育方法,操作结束后,让每位学员讲解作为护理对象角色的体会,教师引导学员讨论护士操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通过角色互换,学员亲身体会到作为护理对象的护理需求,这种教学方法调动了学员的积极性。

2.2.5微格教学法 将每期学员的操作录制成光碟,在教学中播放,让学员指出操作的优缺点,大大提高了学员的操作水平。培训教师录制了标准操作教学光盘,在教学中应用,学员们一致认同这种教学法。

3 培训效果

自2007年以来四期538名学员的护理技能培训,参加吉林省社区护士岗位培训考试,由卫生厅统一核发省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其中有516人考试合格,合格率为95.9%。每期结束后,通过与学员座谈、发放问卷等形式,了解学员对培训的满意程度,满意度为97.2%。

参 考 文 献

[1]杨丽,赵秋利.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11):71-72.

[2]李勤,孙平辉等.社区护士在职培训教学模式初探[J].护理研究,2006,20(5):1212.

[3]周艳,刘晓丹,李勤,等.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绩效分析与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3):197-199.

实践技能培训篇(2)

关键词 职业技能鉴定培训 教学 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各行各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开展有效的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创新鉴定培训模式已经成为构建高效、专业职业技能人才队伍的关键之举。结合实际,在教育层面和企业管理层面,应重点做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当前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已经成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展开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一、职业技能鉴定培训主要做法概述

(一)培训准备工作

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的准备工作直接影响着最终的培训效果。鉴定培训组织方应重点做好相关工作,一方面要做好通知工作,编制人员名单下发培训通知,根据参训回执,确定参训人数,进而安排食宿问题。在准备工作中要做好学习资料、工作服、工具等必要物品的配置工作。教学人员要结合培训实际做好教案、教材的收集和编制、印刷工作。在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的整个模式当中,前期准备是基础,因此该环节工作必须得到重点保障。

(二)培训内容设计

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具有特殊性,其围绕某一项职业技能而展开,不同的职业技能培训周期和培训过程都有所不同。在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应做好培训内容的设计,遵循科学性、专业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确保培训内容能够体现培训的价值,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能够对参训人员有所帮助。

(三)培训的实施与授课

职业技能鉴定培训以学员自学为基本的形式,指导教师更多起到引导和规范的作用。通过实施定期模拟测试的方式,能够增强学员的主动学习意识,强化其参训的实效。结合日常教学和练习中存在的问题,指导教师要做好集中指导和个别辅导,使全体参训人员能够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四)培训的总结工作

组织一次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活动后,组织方应做好培训后的总结工作,结合实际对得失进行分析,及时修正培训大纲,明确培训重点,进而有效提升培训的整体水平,为下一次培训工作开展奠定基础。

二、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效果

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企业内部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及考试鉴定工作,都能有效提高参训人员的业务水平,增强其实践能力,丰富其理论知识,为社会发展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

首先来看职业技能鉴定培训使参训人员素质得到不同程度提升,大量优秀人才得到挖掘和培育。其次是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学员个体的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得到增强,进而提高了个人的工作水平和效率,为企业创造了更大的经济效益。还有就是职业技能鉴定培训使企业能够提升整体的生产作业效能,提高安全规范制造水平,增强企业的内部管理质量,推动企业有序发展。最后是实施有效的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能够实现我国职业技能培训的规范发展,完善和创新职业技能鉴定体系系统。

三、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发展探索

未来的一段时间,随着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增加,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不断充实和创新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模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就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发展而言,以下三方面将成为主要发展方向。

一是,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的规范性更强。目前的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尚缺乏一定的规范性,不同的培训主体或者机构之间在培训内容安排上有所差别,这些差别直接影响着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的开展。未来将从培训内容设计和培训考核等环节上提升规范性进而确保职业技能鉴定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是,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的实用性更加突出。如何实现培训效果的快速有效转换是当前各级培训机构和企业着重思考的问题。未来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要重点突出其实用性,使培训成为常态,围绕职业技能鉴定这一主线,展开内容多样的培训。通过培训使参训人员能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更为重要的则是要掌握实用技能,激发人力资源潜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源动力。

三是,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的整体性更强。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要逐渐形成形式上、内容上、效果上的相对一致,突出其整体性。当前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具有一定分散性,整体效果并不突出。为了能够结合社会发展实际要求,职业技能鉴定培训需要考虑整体性问题,通过科学有效设计,能够使各地方、企业举办的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的实际效果一致化。

参考文献

[1] 熊怡.我国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建设及国外经验借鉴[J].中国电力教育,2013(18).

[2] 马春婷.高职院校民航类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的构建[J].科技资讯,2013(09).

实践技能培训篇(3)

一、确定较完整的会计实训教材体系

会计理论教学主要是按照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设置的教学大纲来开展的,有较强的专业性、系统性、科学性。一般来说,会计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基础会计”“企业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企业财务管理”“审计学”“会计电算化”等。因此,会计实训教材的选定,应当与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大纲紧密配合,这对于提高会计实训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一是在选用和编写会计实训教材时要根据中职财经类会计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选定和编写的会计实训教材适时实用、内容新颖;二是教材要形成体系,各实训教材之间要相互联系,各有侧重;三是注重实训教材中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的结合,实训教材中不仅要训练会计核算方法,同时也要编写一些有问题的凭证,让学生识别、审核。配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中职会计实训主要有《出纳实务实训》“基础会计实训”“企业会计实训”“纳税申报实训”等模块。

二、选择有效的实训教学手段

会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与其他课程相比有其显著的特点。目前在中职教育中,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脱离行业应用、随意性大等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教学仍局限在理论知识本身操作上,使学生的实际应用操作水平不高。会计专业的教学要从行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出发,围绕培养学生适应行业的目标开展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比较行之有效的实训教学模式是集中式的手工模拟实验和电算化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现在已经成为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实训课上,学生的接受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参差不齐,纯粹的手工模拟教学效率低,不能兼顾所有学生,而电算化模拟内容多、岗位细,会使学生望而生畏。采取两种模块相结合的方法,从电算化模块中,可以使学生很直观地了解会计专业特点、课程设置及专业技能要求,进一步导入本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以及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了解会计核算全过程,最终达到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三、上课以电算化模拟为主学方法,课后以手工模拟为主练技能

会计的基本技能,首先要按照会计工作基本规范的要求填制凭证、审核凭证、登记账簿,而这些都需要大量课后时间练习,同时,还有书写技能、点钞技能、账表算等基本技能。所以要采取“精讲多练”“边讲边做”“岗位模拟”“总结提高”等各种方法进行教学,同时配合教学进度,强化课后练习,由浅入深,不断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学期末,把各种原始凭证整理粘贴到记账凭证后面,附上“T”型账户等工作底稿和科目汇总表装订成册,连同登记的账簿、编制的会计报表,一起展现在学生手里的时候,学生们对会计的认识便有了质的飞跃。

四、改进考核方法,科学评价实训效果

现行的考试制度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有一定的作用,但在实训课程的考核中,则不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也不利于学生对实训内容的掌握。因此,应当对各模拟项目提出考核标准,根据学生平时实训完成情况分段记录成绩,全面评估学生,改变只局限于笔试的传统评估模式。积极编写基础会计模拟标准化题库,并制作相应的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考试,对学生专业素质进行整体考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总结提高,强调实效

实践技能培训篇(4)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7-0031-05

江苏省泗洪县的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紧紧围绕我县稻麦、蔬菜、林果、水产、畜禽、蚕桑等几大主导产业,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农民生产技能、助推农业农村发展”为目标,努力打造一支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1],为我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泗洪县农村劳动力现状分析

(一)农村劳动力人口年龄分布状况

1.从事纯农业的劳动力年龄构成情况

从表1统计结果看,在农村18~60岁劳动人口中,纯从事农业劳动的劳动力人数为6 236人,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为28.5%。在纯农业劳动人口中,31~50岁、51~60岁的劳动力占纯从事农业劳动的劳动力比重分别为53.8%和41.8%,人数分别为3 355人、2 607人,两者占纯农业劳动人口的95.6%,而30岁以下的纯从事农业劳动的劳动力人数仅为274人,比重最小,仅占4.4%。

2.半从事农业劳动力(简称兼职)年龄构成情况

从表1统计情况看,在农村18~60岁劳动人口中,从事兼职的占20.3%,为4 442人。在兼职农村劳动力中,31~50岁的农村劳动力比重最大,为61.1%,51~60岁的比重为31.5%,而30岁以下的比重最小,仅为7.4%。

3.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年龄构成情况

从表1统计结果看,在18~60岁的劳动力人口中,外出务工人口的比重为51.2%。在外出务工人口中,18~30岁占48.7%、31~50岁占43.1%、51~60岁占8.2%;外出打工人员中,50岁以下的占91.8%,为20 087人。

可见,在农村纯粹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比例很小,从事纯农业生产的主要为中老年劳动力。

(二)泗洪县农村劳动力从业情况分析

1.18~30岁劳动力从业情况

从调查的12个村的情况看,18~30岁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为27.7%。在18~30岁劳动力中,外出打工的占90%,兼职的占5.4%,从事纯农业的仅占4.6%。

2.31~50岁劳动力从业情况

从调查的12个村的情况看,31~50岁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为49.8%。在31~50岁的劳动力,从事纯农业的占30.8%,兼职的占24.9%,外出打工的占44.3%。

3.51~60岁劳动力从业情况

从调查的12个村的情况看,51~60岁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为22.5%。51~60岁纯粹从事农业的人员占总劳动力人数的52.9%,兼职的占28.4%,外出打工的占18.7%。

可见,31~60岁的劳动力为主要从事农业人员,年轻人基本上外出打工,这就解释了培训时年轻学员为什么很少。

(三)泗洪县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12个行政村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最多,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为55.4%;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数次之,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为32.2%;尤其是50岁以下的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这部分人群数量为16 956人,比重为77.5%,这部分人群将是今后培训的重点人群。

(四)泗洪县农民对从事农业的愿望和对培训的需求分析

调研中,我们还随机问卷调查了200户农民,他们一致不希望自己的子女从事农业行业,其中,18~50岁的农民有80%不想从事农业行业,51~60岁的农民希望种点地和在当地企业找点工作。对于农业培训的需求,18~50岁的农民有10%希望学点有助于创业的实用型农业技术,如特种动物(包括水产)养殖技术和特种经济作物栽培技术;51~60岁的农民仅有2%希望学习有助于创业的实用型农业技术;其他农民认为学不学无所谓,兴趣不高。

二、泗洪县农业经营主体情况分析

当前,泗洪县农村农业经营主体主要有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现将他们的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一)农业经营主体注册数量多,正常运行少

随着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宿迁市各地纷纷注册成立农业经营主体,但真正实际运行的不多,如泗洪县四河乡注册各类农民经营主体122个,其中正常经营运行的只有32家,占在册总数的26.2%;泗阳县王集镇注册各类农民经营主体206个,其中正常经营运行的仅有38个,占在册总数的18.4%。调查中发现,不正常经营的原因大部分是由于缺乏技术或管理经验而导致运行不下去。

(二)N植技术含量偏低的传统经营项目注册的多,培训需求少

稻麦种植传统经营项目类,如水稻、小麦、玉米等种植,由于技术比较成熟,加之基层农技人员水平较高,县区技术支持与培训对于技术需求有保障,故培训需求少。同时,因为有国家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收益平稳,导致培训需求主体更少。只有极少数经营主体有特种经济作物种植或畜禽、水产养殖技术培训的需求。

(三)部分经营主体对经营管理方面培训有需求

经营主体由于受市场风险或国家一些政策不能真正落实,经营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很多不是技术方面的问题,而是经营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如何应对市场风险?如何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如何加强管理?现在经营主体多、规模小,缺少管理人才,管理理念滞后。这些经营主体要想真正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应该在经营管理方面下功夫。

(四)经营主体普遍反映融资难

经营主体普遍都感觉到在生产经营中遇到Y金链短缺、贷款难等问题。虽然国家出台很多对农民的金融优惠政策,但到地方尤其是农村基层,要想贷款融资非常困难,不是门槛太高,就是贷款时间太长,直接影响生产经营活动。

三、目前农民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对参加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对涉农培训需求少

调研中发现,大多数农民对参加培训缺乏充分了解,他们只关注培训能否给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能否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如果达不到这样的目的和效果,就认为参加培训是浪费时间,影响他们挣钱。

由于农业收入较其他产业的收入差距拉大,所以,从事农业行业的人员越来越少。对18~60岁的农民21 881人进行问卷调查,他们中全年70%以上的时间从事农业工作的仅占8.6%,外出务工或在本地打零工的占到被调查总人数的91.6%,他们对培训的需求大多集中在非农方面的培训[2]。

(二)培训内容相对陈旧

调查发现,培训内容以农业实用技术为主,忽视对农村和农业发展状况的分析,相关的种养殖技术缺乏先进性和针对性,部分先进技术在实践中已经应用但培训滞后,导致培训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欠佳。当前,培训中涉及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农产品安全、农产品营销、农产品品牌建设等内容较少,无法适应职业农民对农业现代生产的需求,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尤其是一些非传统的种养殖项目,如中药材、水蛭、山羊等特种种养殖项目,培训需求较高。但在这方面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农民渴望有这方面的专题培训和技术指导。

(三)现场实践教学偏少,课堂理论培训比重较大

从安排的培训计划来看,无论是32学时的短期培训,还是80学时以上的中长期培训,课堂理论教学分量是现场实践教学分量的3倍以上。此外,由于大部分参训农民文化水平较低,面对一些专家教授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他们接受起来较为困难,感兴趣且效果好的是现场教学和体验学习。

(四)培训对象分类不明确,针对性不强

由于培训对象分类不明确,有些培训侧重于培训数量,如举办种植业专题培训班,出于参训农民学员种养殖的多样性考虑,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注重种养殖知识和技能培训面上的覆盖,而忽略了专题的系统性与深刻性,导致参训农民无论对种植还是对养殖技术知识的学习都是学而不专、学而不精。

(五)培训对象素质不高,农民调训组织困难,培训资源浪费严重

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导致农村从事涉农行业人员总量少,农业生产主要由留守农村的人员承担。为了完成省市下达的农民培训任务,市、县(区)、乡(镇)三级政府和有关工作部门采取下达指标的方式完成调训任务。从表面情况看,相关部门积极工作,下大力气狠抓落实,想法设法组织人员参加培训,举办了各种各样的涉农专题班培训。可从实际效果看,由于农村涉农行业人员总量少,多数农民兼业多,为应付上级调训要求,有的农民多次重复参加培训,还有的安排60岁以上的老人参加来填补人数。结果是任务完成了,但效果不明显。

(六)培训机制相对落后

江苏省职业农民培训由政府主导,农业、教育、劳动、文化、科协等多家部门共同负责落实。尽管注重沟通协调,实践中各主管部门重视程度不够,合作不力、重复培训、资源浪费现象依然存在。与此同时,组织培训管理的人员素质层次不齐,“双师型”教师普遍缺乏,未能调动职业农民真正的积极性。在监督考核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尽管江苏省建立了针对农民培训的管理和评价相分离的考核机制,但更多的是政府部门内部进行的考核,基于培训需求导向的市场评价机制没有真正建立,培训的公正性还有待进一步增强[3]。

四、泗洪县农民“夜校”建设模式探索

(一)基本原则

1.节约办学原则

充分整合利用县有关职能部门及乡镇相关资源,加强“夜校”基地建设。对于职业农民培训,首先县级政府应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多方筹集培育经费。其次,为保证职业农民培训工程持续进行,还需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鼓励地方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济组织参与职业农民培育,吸引闲散民间资本流向农民培训市场;鼓励职业农民互助金融合作组织建设,发挥对职业农民培训的补充作用。由此形成政府、社会、企业、金融组织、个人多方投入且相互补充的多元职业农民培训格局。

2.服务产业原则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应以“种地不花钱”“菜篮子”“百园创建”等工程为基础,推进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信息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职业农民培训是惠及农民、农村及社会的事业,所以,政府应根据区域特点和生产实际需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跟随数字化、信息化发展步伐,加大信息技术应用、现代营销等知识培训;围绕地方产业和高效农业发展,开展科技知识、绿色生产与经营、市场法规等内容的培训。

3.科学实效原则

结合农时季节和农民需要,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注重实践,传授新知识、新技术。在基地建设基础上,引导被动型培训向主动型培训、单一型培训向立体型培训转变,倡导实践培训、现场教学、个别指导为主的培训方式,以保证培训任务完成和培训绩效提升。通过市场调研,掌握职业农民的需求,创新培训模式,分层次、分类别实施培训[4]。

(二)“夜校”基地建设

各乡镇根据其主导产业结构特点,开展农民“夜校”基地建设,具体要求及内容如下。

1.“夜校”基地规范建设

(1)“1+N”选定校点。“1”:统一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远程教学,室外悬挂“农民夜校”标识,作为“农民夜校”主阵地。“N”:实行一校多点,结合本镇各行政村地域范围较广、辖区人口较多、自然村落较为分散的实际,根据需要选择农村群众夜晚容易集中、并且方便授课的场所作为“农民夜校”的教学点,如村级学校、“一村一幼”教学点、民俗文化院坝、农家书屋、餐馆茶园、老年活动室、居民院落等场地。要求辖区人口在3 000以上的村教学点不少于2个,4 000人口以上的村教学点不少于3个。要求具备正常教学活动所需用具,同时在明显位置悬挂标识标牌,内容为“泗洪县xx乡镇农民夜校”。

(2)“四有要求”的配套设施。每所夜校达到“四有”:有一个不少于90平方米的教学活映〉亍⒁惶自俗正常的远程课件收视系统、一套满足正常教学活动需要的教学用具、一批开展文体活动必需的设施装备。采取政府购买、结对帮扶单位赠送、社会捐赠等方式,为“农民夜校”配备液晶电视机、投影仪、LED显示屏等教学设备,为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展多媒体教学打下基础。

2.领导班子建设

农民“夜校”办学以乡镇政府为主体,乡镇分管农业的领导同志为负责人。从各级干部中遴选,可由大学生村官、村级后备干部、优秀党员具体负责“夜校”日常工作。通过严格择优遴选,建立较为稳定的夜校专兼职领导班子队伍,确保每所夜校至少有2名素质较高的负责人。各级党组织书记、联系单位主要负责人、驻村帮扶工作组干部和第一书记带头上讲台,定期组织各级党员教育师资库教师送教下基层,多渠道满足夜校培训需要。

3.师资队伍建设

“夜校”教师可从乡镇农技员、主导产业种养大户中择优选择,可邀请省、市级专家前来授课,同时县农委、人社局、教育局、商务局、水产局、农机局、农工办、开放大学、泗洪中专等单位全力支持,组织师资力量送教下基层。从专家学者中遴选:主要从各类教师、党建工作者、技术专家、学者等人员中选配;从致富能人中遴选:主要从个体私营经济组织业主、专业合作组织等新经济组织负责人、种植养殖能手、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人员等人员中选配;从先进典型中遴选:主要从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基层党组织负责人、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岗位能手、道德模范标兵等人员中选配。

4.培训对象遴选

主要面向种植、养殖、加工、运输、销售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村能人、经纪人、农业专业合作社成员等职业农民,返乡创业大学生,大学生村官,农村基层服务站等人员。

5.教学内容优化

(1)引进一批。围绕省、市、县委重大决策部署引进一批主题教材,围绕群众需求引进一批专题教材,围绕贫困乡村发展民生稳定引进一批特色教材。

(2)征集一批。面向农业、教育、科技、卫生计生、食药监、人社、交通、司法以及供水、供电、燃气等部门单位征集。定期开展优秀教材评选活动,尽快推出一批内容管用易学、群众喜读爱看的专用教材。

(3)开发一批。坚持“系列化立题、项目化运作、社会化协作”的教材开发机制,重点抓好公共知识、政策法规、农业技术和先进典型等类别教材建设。

(4)储备一批。在镇、村两级建立门类齐全、内容丰富、数量充足的专用教材库,确保2017年底镇教材资源库纸质教材不少于30种,音像教材不少于15小时;村级教材资源库纸质教材不少于10种,音像教材不少于5小时。

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培训采取短训班或讲座的形式,因地制宜地开设本地特色农业种养管理技术等相关培训,为广大农民提供新技术、新知识,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网络创业、电子商务相关培训由缤纷泗洪电子商务职业培训学校牵头,各乡镇、职能部门配合,针对不同基础的主体,组织开展“初始班培训”“提升班培训”“精英班培训”三大类培训。

6.日常规范管理

“制度”规范运行,建立定期开班制度,每个月固定3至6天作为“农民夜校”固定授课集中学习时间。建立培训需求调研制度,经常深入群众听取意见建议,认真制定年度教学计划和月度教学安排。建立培训信息预告制度,提前公布当期课程名称、授课师资和上课时间地点等信息,方便群众按时参与学习。建立教学记实制度,对学习情况实行台账管理,作为评价考核的重要依据。建立培训效果评估制度,采取查阅台账、走访调查等形式,重点考核群众参与学习、教学活动开展等情况,不断改进教学管理。建立评优评先制度,每年分级评选一批优秀的“农民夜校”和“优秀学用标兵”。同时,各乡镇于每月10日将上月培训开展情况上报至县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农委。同时留存相关培训档案(包括通知、课表、签到表、开班照片等),并在年底统一汇总报至县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农业职业技能培训

1.实施主体

以乡镇为单位,由县农委和乡镇农业经济技术服务中心具体组织实施,涉及具体培训产业的相关单位协助,留存相关培训档案台账。

2.培训对象

主要面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等农业生产经营者和从事具体农业生产的农业工人、雇员以及农机手、植保员、防疫员等农业服务人员等。

3.培训内容

围绕全县特色农业“三带四区多园”工程建设,结合各乡镇农业产业结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菜单式”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有效方式来增强培训实效。培训内容紧紧围绕相关特色产业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经营管理知识、市场营销方法、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内容突出优势主导产业,突出绿色增产模式,突出新型种养结构,强化农产品质量控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4.培训形式

根据我县特色农业产业结构特点和农民生产需求,集中学员至县城培训,主要采取集中办班、基地实训、跟踪指导相结合的方式。

5.组织教学

(1)突出精准脱贫。结合“三下乡”扶贫行动,重点开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商贸流通、新型城镇化、幸福美丽新村、社保政策、医疗保险救助、住房重建、避灾减灾等方面的集中教学活动,助力扶贫攻坚。

(2突出发家致富。重点开展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休闲观光农业、电子商务等集中教学活动,推动农村发展。

(3)突出基层治理。重点开展普法守法、群众工作、安全生产等集中学习活动,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4)突出文明新风。重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学习活动,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分层分类开展集中培训。

参考文献:

[1]郭智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5):7-13.

实践技能培训篇(5)

一、实施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务工人员技能水平

(一)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

采集务工人员信息,对辖区内所有在册的企业在岗农民工进行摸底调查。采集劳务市场信息,广泛联系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建立稳定的就业渠道。我校对全年的培训工作分时段作了科学划分,突出了各时期工作的重点,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措施。经常与相关企业、乡镇村屯的领导一起探讨适合在岗职工、农民工就业的热门课程,以便更好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在实施方案中对培训任务逐期进行分解,以确保培训任务顺利完成。

(二)加大宣传招生工作

在全区利用广播、电视、民间信息报进行招生宣传。除了借助一般的宣传方式招生公告,还多次在全区巡回流动宣传,在城区及全区各主要乡镇钉挂招生宣传公告牌,走村串户散发宣传资料5万余份。建立了城、乡、村三级招生体系,采取各种形式广泛宣传招生政策,化解群众思想顾虑,提高思想认识,为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三)提高培训质量

培训教学是技能培训工作的重点。为提高培训质量,我校制定了相关的作息纪律和各种制度,并逐人签订培训协议。在学员管理过程中实行教师跟踪管理,随时了解掌握学员动向,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根据学员自身素质的差异,因人施教并注重实践。采取教师指导、企业实习、岗前实习三级递进的实习方式。当期不能学会的学员可选择重新学习,也可随时回校重新跟班学习。

(四)狠抓观念更新

部分受训人员综合素质较低,思想意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接受新生事物能力较差,习惯于老经验、老传统,外出打工多为苦力,付出多而回报少。为了使学员扩大就业范围,增加收入,我们一方面努力让学员掌握一门以上实用技能,一方面千方百计更新学员落后保守的思想观念,不断增强学员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商品意识和创业意识,使之具备适应不断变化的劳务市场的能力,从而稳定就业机会,扩大就业范围,真正实现脱贫致富。

(五)建立培训档案

学员培训资料的整理与建档是整个培训过程中的重要工作,为此,我校由专人专责完善细化内务管理和入档保存。同时,还与劳动就业局联系,组织学员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为合格者颁发全国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

二、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

(一)依托主导产业,明确培训方向

从主导产业大豆、玉米种植入手,围绕生产技术,结合自然条件和生产特点,突出其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围绕优质、高效农业,推广优质品种,普及节本增效的先进实用技术。从有意识地引导农民进行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入手,围绕各村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如食用菌栽培、特色种植等。

实践技能培训篇(6)

中图分类号:C975文献标识码: A

技能人员持证培训考试的描述

1.1技能人员持证培训考试的目的

依托公司培训中心,以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为核心,加强生产技能人员培训项目开发,大力开展以实际演练为重点的技能实训,推动技能人员培训由“重理论、重证书”向“重技能、重效果”转变,有效提高生产一线技能人才的技能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生产技能人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2企业对技能人员现场培训的要求

培训是提高公司员工素质的主要途径,对一线的生产技能人员进行现场培训又是企业培训工作的重点。生产技能人员培训的目的在于促进生产、营销一线人员实操技能水平的提升以及对标准作业流程的履行能力的提高。针对生产技能人员的工作特点,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培训方式已不能满足员工及企业对培训的要求,“现场讲解、现场演示、现场实操、现场考评”、“在讲解中理解、在演示中学习、在实操中消化、在考评中掌握”成为了现代培训模式的组成部分。

1.3技能人员持证上岗培训实施周期

为进一步促进技能人员队伍建设, 实现公司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以技能人员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大力开展技能人员培训为手段,建立技能人员持证上岗制度,统一规范公司技能人员安全和业务的培训与考评。技能人员持证上培训常态实施周期为3年,即:技能人员持证后每3年为一个培训、考试、核证期。

1.4技能人员持证上岗培训的范围

技能人员指公司主业和集体企业中从事变电运行与检修、输配电线路运行与检修、电力调度与通信、电力营销、电力工程施工、路灯建设与运维等生产工作的技能人员。

二、技能人员持证上岗培训的实施

2.1 现有的培训方式

技能人员的培训历来都是公司各级领导关注的重点项目,公司近几年来的培训计划及实施情况的数据显示,技能人员的培训项目及人员数量在每年的培训工作中占的比例是最大的。除了课堂教学培训、现场培训以外,公司还开展了岗位练兵、技能竞赛等多种方式来巩固检验技能培训的效果。

2.2现有培训方式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培训主要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虽然在近年开始随着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课堂教学的方式也在不断的更新进步,但总的来说还是以老师授课为主,对学员的接受程度以及培训后的效果追踪关注较少,可以说培训流程到下课就基本结束了。

2)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主要是采取竞赛的模式,对某一个具体的工作项目进行工作流程及完成水平的测试。竞赛可以对培训效果进行一个检验,从而促进培训。竞赛的不足则在于由于竞赛的项目针对性非常强,往往只是一个工种所需掌握的技能里很具体的一项,所以对技能培训的整体性不强。

2.3 技能人员持证上岗培训的具体实施

通过对现有的培训方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我们期望能够在现有的培训方式上有所创新,从而使公司的培训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技能人员持证上岗培训工作的开展,正是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开始的。

2.3.1 培训需求调查分析

1)培训需求调查的方法

培训需求分析是实施培训闭环管理流程的前提。不进行培训需求分析的培

训是盲目的培训,往往达不到预期的培训效果。由于培训需求调查分析是整个流程中的第一个环节,是办好培训的基础性工作,所以技能人员持证上岗培训需求调查得到了公司分管领导、人力资源部、培训中心及相关专业部室的高度参与。培训需求调查的方法有很多种,本次培训采取座谈法进行培训需求调查模底。

2)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从层次上来划分,可分为三个层面:组织层面分析、职务层面分析和员工个人层面分析(见图1)。

图1 是培训需求分析流程图:

a)组织分析

按照公司统计报表显示,各岗位人员分布为:输电运检主要包括线路巡视检修、电缆工、带电检修类约221人;变电生产主要包括变电运行和变电检修类专业约940人;电力营销类约1421人;配电生产类约614人;电力调度及通信类约181人;农网配电与营业类约471人;集体企业主要生产岗位约1138人,合计约4994人。人员分布如表1:

b)职务分析:

根据技能人员所在岗位工作特性进行分析。技能人员是处于公司生产、营销一线岗位的员工,他们的工作特性就是要会做事、能做事、愿意做事。那么针对技能人员进行的培训,就要以能掌握具体的工作技能为主要目标。

c)员工个人分析

对员工个人层面的分析主要从以下两个维度进行:员工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员工个人的态度和职业素养。在明确了个人岗位的任职资格要求后,应找出员工目前状态和应有状态之间的差距,从而确定培训需求。

2.3.2 制定培训计划

1)培训周期

技能人员持证上岗培训首轮实施周期为3年,即:2011-2013年。该阶段在公司系统全面建立各技能岗位持证上岗的培训、考试、取证制度,并完成主业和集体企业的全体技能人员首轮持证上岗。

2)培训类别

通过调查分析讨论,我们讲公司系统内所有的技能人员分为了六大专业,32个工种。即电力调度通信、变电运行与检修、输电运行与检修、电力营销、电力工程施工、路灯建设与维护六大类。

3)培训计划及实施安排

培训以基层单位组织自培为主,各岗位技能人员培训由公司统一安排。培训教材使用国网公司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养专用教材,考试考核题库由公司人力资源部会同有关部室研究制定并统一下发。公司培训中心按照下表时间结点安排专业考试考评工作,安全考试由安监部统一安排。业务考试考评由专业知识考试和实操考核两项组成。

2.3.3培训考核方式

技能人员持证上岗培训考核考评由三部分组成:行业取证审核、业务及安全培训、业务及安全考试考评。

1)行业取证审核:人力资源部统一审核岗位行业取证,主要审核内容按照岗位要求,审核技能鉴定等级和专业技术资格。

2)业务及安全培训:人资部将会同专业部室拟定并下发各相关专业的业务知识、安全知识题库,题库下发后,即为各专业培训阶段。培训实施方式分为公司层面集中办班培训和基层单位依据题库和国网公司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养专用教材进行自培两种。

3)业务及安全考试考评:业务考试考评分应知和应会两部分。人资部、培训中心会同各相关部室,按照持证上岗培训的具体实施安排,分步实施业务技能考试考评。参加公司集中培训的员工,在培训班结束直接进行考试考评;参加基层单位自培的,由公司下发考试考评通知,相关部室依据题库出题,基层单位分批次报参考名单,并按时组织员工到培训中心,参加业务技能的应知、应会考试考评。安全考试由安监部负责每年组织各专业进行考试。

2.3.5岗位资格的认证

公司人力资源部依据技能人员的行业取证、安全培训与考评、业务培训与考评情况,对其进行岗位资格认证,认证合格者颁发《岗位资格证》。《岗位资格证》包含以下信息:持证人基本信息、行业取证信息、安全培训考评信息、业务培训考评信息。

首轮持证上岗工作完成后,公司技能人员必须取得《岗位资格证》方可上岗。《岗位资格证》有效期为三年,到期应再次进行持证上岗认证。

三、技能人员持证上岗培训的保证措施

3.1制度体系的保障

为了使公司技能人员持证上岗培训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公司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如《武汉供电公司技能人员持证上岗管理办法》、《技能人员持证上岗实施方案》。

3.2组织体系保障

公司各部门、各基层单位加强现场作业的技能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的监督检查,确保上岗人员全部持证。公司人力资源部每年会同相关部门对技能人员培训工作进行效果评估,将各基层单位持证上岗率纳入年度业绩考核。

3.3教材体系保障

为了能使公司技能人员能更好更快的达到《武汉供电公司技能人员持证上岗管理办法》的要求,培训中心在公司人资部及相关部室的帮助配合下,编写《武汉供电公司技能人员持证上岗考核题库》系列丛书(以下简称《题库》)。《题库》共有六本分册,分别是输电线路运行与检修分册、变电运行与检修分册、配电线路运行与检修分册、电力调度与通信分册、电力营销分册、电力工程施工分册、路灯建设与运维分册。除了编写《题库》,我们还按照各基层单位所报技能人员的种类和数量印刷并发放了《题库》,确保公司每位在岗技能人员人手一册。

3.4培训设施保障

为配合公司技能人员持证上岗培训的顺利开展,培训中心对现有的实训室以及基地进行了改造升级,如电能计量仿真实训室、抄核收仿真实训室、继电保护实训室、变电仿真实训室、配网实训基地。确保各实训室能满足技能人员持证上岗培训的需求。

四、评估与改进

4.1实施后取得的成效

1)2011年按照公司技能人员持证上岗培训计划,将公司系统内364名班组长分10批送往山东国网技术学院进行为期一周的班组长管理培训,不仅提高了班组长的管理水平,还让班组长们就专业技能有了相互交流的契机。2011年还完成了变电运行与检修类“工作负责人、工作签发人、工作、安全员”四种人共计369人的持证上岗培训。

2)2012年按照公司技能人员持证上岗培训计划,完成调度信息通信专业214人、变电检修专业185人、输电线路126人、配电线路794人、电力电缆42人、带电作业48人、装表接电127人的培训考核考评。

实践技能培训篇(7)

中图分类号:G7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017-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自动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工业技术应用的需求也越来越广泛。但由于工科院校的整个课程体系还没有进行适时有效的调整,虽然大部分课程都开设了实验(实践)课,也都基本是以演示、验证性为主,工科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大多只是些“蜻蜓点水”式的认知性实习,深度不够。造成了学生毕业就业上岗后不能立即适应岗位要求的局面。如何拓宽实践教学渠道,使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操作训练,有所突破,能够熟练掌握一项或几项技能,使他们既掌握大学本科理论水平,又具备高职技能,以适应社会需求?

问题驱使,近年来,我校工训中心进行了一系列尝试,利用计划实习课外的时间,以自主选课的形式,先期,对本校工科专业的157名在校学生,分6期,进行数控车、铣(中级)职业技能培训。开设了数控加工工艺、编程理论、模拟仿真及机床操作训练4项内容,经过理论学习和实践强化训练后,他们全部都能将操作技能和工艺知识灵活运用,经过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考核,一次通过率高达93%,因此还获得,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数控机床(中级)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此后,又陆续开设了电子工程师和CAD绘图员培训,已分别有343和225同学经过培训考核,不仅获得了实践操作技能,还取得了相关行业、部门颁发的《初级电子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和《CAD绘图员职业资格证书》,在后继的“机械、电子、航模、工程能力竞赛、校创新大赛”等大学生技能比赛中取得了多项优异成绩。在就业招聘会上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同学们普遍认为:“是过硬的实践训练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为工科院校工程训练中心,开设职业技能培训,对知识技能型人才培养,以及大学生双(多)证教育,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经过上述实践,引发以下思考。

1 工科教育要以人为本 适应工程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高等教育“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目的很明确。工科学生更需要实践知识和技能背景,这种要求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当人们在积累了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后,就会掌握较强的实践技能,对理论知识进一步理解、深化,产生顿悟,进而提升理论,再去指导实践。工科院校被称为“工程师的摇篮”,工程师应具备的能力包括,研究、设计、开发、生产、维修、保养、管理和教学等许多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由高级技术专家取代普通操作工进行加工、生产、维修,甚至是,提供技术服务的时代,已经到来”。工科院校就是要培养适应工程需要的人!就是要塑造“卓越工程师”的毛坯,而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难以做到。

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我们清楚地感觉到:当代的大学生十分清楚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在完成必修课程的同时,他们迫切希望掌握熟练的工程技能,以胜任社会需求和自身发展,非常渴望学校能提供相应的机会以弥补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使自己在进入社会前就具备了企业所需要的基本素质。而与专业相适应的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恰好为他们搭建这样的平台。

2 技能训练帮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能力,是当前的热点话题,这并不意味着,让学生去搞标新立异的创造发明,而是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科学态度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始于“思维”、基于“技能”、终于“物化”是技术创新的一般规律。当具备了较强的实践技能,在创新思维的激发下,就会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望,在这一过程中,也进一步提高了创新的能力。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但将“思维”转化为“物质”的“技能”的能力尚未成熟,这就是我们工科院校要努力的目标。倘若,能多开设一些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为有这方面兴趣和能力的学生,提供一个有趣又充实的学习训练环境,会非常有助于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参加各类课外科技制作和竞赛活动中,我们明显感觉到:经过培训的同学,无论在创作思路、设计技巧和动手能力等方面都比其他同学具有明显优势。同学们也普遍反映,“过去我们比较‘怕’动手,现在不仅不‘怕’,而且喜欢,甚至一看到熟悉的机床,就有一种想加工零件的愿望”。这种观念的转变和能力的提升,是一般实验或实习课程难以实现的。

3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目前,国内的大多数工科院校都已经相继建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培训中心或工(实)训中心。

各院校工培中心,都配置数量相当先进的设备,和连网配套的计算机平台。由于受到规模的制约,和学生数量及课时数目的限制,使设备利用率普遍偏低,特别是价格昂贵的先进数控设备,若干年后就会成为淘汰设备,更应该充分利用。还有一支以高级技工、技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本科生、研究生组成的教学师资队伍。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磨练,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教学经验,再加上多次的进修,已成为,既能讲解理论、又能指导实践、甚至还能进行生产的全能型教员,若仅仅完成,常规实习教学,对于设备资源,特别是宝贵的人力资源,也是极大的浪费。

只要我们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人才为目标,以教师为主导,以硬件为依托,制定出合理的培训教学内容并规范管理,完全能胜任知识技能型人才培养。也可以使大量的设备、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4 结语

社会对人才永远是渴求的,人才的培养方法,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开拓、改革、创新。工科院校对在校学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校期间尽可能多地掌握操作技能,获得各种操作技能等级(资格)证书,缩短同社会、企业的距离。使他们在刚跨入社会时,就掌握一定的技能,让他们尽快被社会接纳。这是不仅是工科院校,也是我们每一个教学工作者应尽的职责。

实践技能培训篇(8)

一、依据专业技能,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

笔者学校在培训前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依据劳动保障部颁布的《车工技能培训大纲》,结合岗位应用型人才必备的各种专项能力,有针对性地制订培训计划。把车工技能分为车床操纵及刀具刃磨、内外圆柱(圆锥)面的车削、螺纹加工、中等复杂零件的车削四大专项技能。然后依据四大项专项技能,确定必须配套讲解的车床基本结构、公差、制图、切削原理、工艺分析等专业工艺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并确定各部分知识的具体内容及学时分配,从而形成完整的专业培训计划,见表1。

二、加强教材建设,为学员未来发展打好基础

笔者学校按照“能用、够用、实用”的原则,以技能为主线,将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进行整合,突出实用性课题的技术含量,开发、优化培训教材。

三、实施一体化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工艺与技能教学中实施一体化教学。在课程分配上,安排一名教师既承担工艺理论部分的讲授,又承担实操部分的授课。在教学方法上,一是边实习边讲解,二是先实践后讲解,三是讲解、实践循环进行,从而解决了以往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例如在讲解“工件刚性差时,车刀应选择较大的主偏角”这一知识点时,教师首先在黑板上通过图解进行力学分析,如下图所示。

对比分析后可以得出结论:随主偏角Kr增大,作用于工件上的径向分力Fy反而减小。这时力学知识差的学生仍是似懂非懂,教师不妨就在车床上用两把主偏角分别为30°、90°的车刀在细长轴工件上进行车削验证,边演示边讲述,让学生看到用Kr=90°的车刀车削比用Kr=30°的车刀车削,细长轴弹性变形小得多。然后教师再结合此现象得出结论。

四、改革教学模式,实施模块化培训

笔者学校按照专业技能的要求,根据学员的接受能力和岗位培训目标,将培训内容分解成若干个模块、若干个单元,分段实施。以车刀刃磨这一技能为例,配套给学生讲述刀具材料、几何角度、切削原理等理论知识,同时把车刀刃磨技能分解成外圆车刀刃磨、内孔车刀刃磨、螺纹车刀刃磨、其他类车刀刃磨等专项技能和若干单元,最终让学生形成全面的车刀刃磨技能。

五、改革培训模式,探索分层培训

短期培训的学员文化程度和专业基础水平差异较大。针对学员的具体情况,首先建立所有学员的培训档案,然后根据学员的实际水平,按照岗位技能目标,进行分类,成立初级培训班和中级培训班。在培训过程中,对课程内容和侧重点进行调整。对于专业基础理论差的学员,利用晚自习时间,开设机械原理、机械基础、材料与热处理等课程,强化专业基础;对于实操能力差的学员,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强化技能操作。譬如笔者学校开办的河南金冠公司车工技能短期培训班中,有学员63名,在培训前,经学校和厂方的共同调查与测评,学员情况见表2。通过综合分析,使培训更具有针对性、灵活性、时效性。

实践技能培训篇(9)

1.临床技能模拟培训中心的一般概况

1.1临床技能模拟培训中心的简介 该种教育模式的本质是最大程度还原医院的环境,模拟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是治疗,在“真实”的案例中培训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具有合法性、重复性和控制性[1]。要想顺利开展临床技能模拟培训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先进的仪器设备、综合素质和技能操作能力较强的医护人员以及科学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2]。

1.2 培训中心成立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

1.2.1 临床技能模拟培训中心成立的必要性 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导致大量医学生在毕业后技能操作水平较低,在临床实习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的苦难,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但是加上沉重的工作压力,实习生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巨大,而且造成时间和Y源的浪费;在医疗改革和人们医疗需求不断提高的形势下,加大先进仪器的投入和专业人才的招收是大势所需。

1.2.2 临床技能模拟培训中心存在的问题 目前成立临床技能模拟培训中心存在几大问题,一是经济问题,建立培训中心首先需要的是投入大量的仪器和设备,需要医院相关部门的经济投入甚至是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这就需要医院管理层充分认识到建立培训中心的重要性;二是需要大量专业的教学人才和病例,这其中牵扯到多个问题,第一点医院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较强并且可以进行模拟教学的医师较少,加上医院的工作实在繁忙,医师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巨大,而且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患者的自主性和维权概念越来越强,多数患者没有医院参与临床实践教学,病例缺少,缺乏一定的真实性,再加上每年每个医院的临床实习医生人数众多,导致临床模拟培训技能模拟教学面临着许多困难,每位医学生真正动手操作的机会和时间均较少,而且因为牵扯到患者的切身利益,为了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急剧医患间紧张关系的发展,多数教学医师会限制实习生的实践操作,不太可能接触到有难度的实践操作[3-4];三是关于临床技能模拟培训方面,医院方面缺乏具体的操作流程和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不仅造成教学效果较差,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恢复环境,影响了患者的睡眠和休息。

2.临床技能操作模拟培训相关防范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应该制定以下防范对策:(1)加强医院管理部门对临床技能操作培训重要性的认知,加强宣传工作,同时政府部门应该出台政策支持和经济优惠政策,大力鼓励技能操作模拟培训中心的建立,引进先进的仪器和设备,提高优良的教学实践条件;(2)在开展临床技能操作模拟培训教学前,医院首先应该加大对现有临床医师的知识培训,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操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增加医护人员的选拨,增加医护人员的人数,减轻现有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宣传,告知患者作为临床实践教学的案例对自身并无不利影响,鼓励患者自愿积极参与临床技能操作模拟教学中去,为解决实际动手操作机会较少的问题,应该将所有的实习医师进行分组,分配进行技能操作培训,尽量让每一位都能操作机会[5];(3)完善相关的流程和规章制度,根据医院和各个科室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好技能操作模拟培训的时间,尽量降低对患者的危害和影响,由于人数众多,进行教学的环境相对较为差劲,加强对环境的管理,严格要求实习医师按照制度进行技能培训,严禁喧哗,维持好医院环境;严格按照医院的相关培训流程进行技能操作培训,提高教学质量和速度[6]。

3.小结

总而言之在当前教育模式和医疗背景下,开展临床技能操作模拟培训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能够为医院输送更为专业的临床医师,缩短其适应时间,减轻医院和医护工作人员的压力,但是目前该项工作的开展在我国处于初级阶段,与其他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需要不断探索和借鉴他国经验,解决现有的许多问题;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缺乏、师资力量缺失等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医院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共同努力。综上所述只有医院相关部门、医护工作人员和患者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临床技能操作模拟培训中心工作的顺利发展,提高临床医生的平均综合素质,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强化师资培训,构建培训平台--记中日友好医院临床技能模拟培训中心投入使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4,(12):75-75.

[2]陆秀儿,金志成,柴陆娟等.医学模拟教学在急救中心住院医师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4,(3):456-458.

[3]蒲丹,韩英,周舟等.医学模拟教学在临床技能培训中的作用与探讨[J].四川医学,2015,(2):146-149.

实践技能培训篇(10)

为进一步探索职业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模式,推动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东方物探职业技能培训部依托石油物探学校的师资力量和设备设施等资源优势,以提升培训质量为目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职业技能培训质量,全过程实施项目管理,实施项目长负责制,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一、项目管理模式

 

项目管理是美国项目管理协会提出的全球标准,它借鉴和融合了其他通用或专业管理领域的许多知识,集合了国际项目管理界精英的观点。运用PMP科学管理,能够提高培训效率,控制培训进度、成本,提高工作执行力,保证了培训质量。

 

二、项目管理实施

 

笔者面对的培训对象是具有一定专业特长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各类专业技能人员。多数学员是带着理论上的疑问和实践中的困惑来参加培训的,他们急需在培训中获得对理论和技能问题的正确解答,并能将其快速运用于实际工作中。这就需要在培训项目启动过程中预先进行充分的调研,了解各受训人员的水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界定培训范围和制订培训方案,力求教学计划、课程设计更贴近企业实际。

 

物探职业技能培训部采用PMP项目管理模式,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公司主业、设备制造、国际服务和新兴业务,分类别、分专业(工种)、分层次、分级别地开发了11个大类63个工种(岗位)培训项目。

 

1.调查分析培训项目需求

 

通过调查分析,将培训组织的需求与受训对象的实际需求有效结合。在培训项目内容设计上,采用学员“点菜”、教师“掌勺”方式,按照 “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通过摸底考试、座谈等形式进行调研,摸清受训单位和学员的需求,为不同层次的学员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实现个性化培训。

 

2.制定培训项目实施方案

 

在每个培训项目启动时,项目长要考虑师资配备(团队组织)、培训进度、沟通渠道、成本管理和培训质量等计划的制订。这些计划对不同的受训单位和工种是相互交织、复杂多样的,项目长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保证项目在执行过程中有条不紊地进行。

 

(1)做好师资配备。

 

根据各项目不同的培训需要,我们配备了不同的教师团队,在师资配备中做到选拔责任心强、知识面广、管控能力强的优秀员工为项目长;选派学校各专业顶尖的“三师型”(讲师、培训师、技师)教师;针对某些特殊培训项目需求,聘请集团公司、公司技能专家为兼职培训师,有些项目还需要聘请不同专业的高校教授、专家任教。

 

(2)提供设备设施。

 

根据培训项目的需要,为每个不同的培训项目提供不同的实训车间、演练室、教室和室外实训基地等。同时,对设备和场地进行编号,在培训指南上注明设备设施、场地所在的位置,标注室内、室外、校内、校外,便于学员提前做好准备。

 

3.控制培训项目全过程

 

在培训教学过程中,推行“教、学、管”一体化培训模式,考虑到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接受能力,在“教 ”的过程中,采用“模块、滚动、互动”的教学方法,强化学与做融合,学习与考试同步进行,形成“教中学、学中做、做中评”的一体化培训体系。在“学”的环节中,采用开放式教室管理、分组式学习模式、以考代训的教学手段,为学员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条件,促使学员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管”的过程中,实行项目长(班主任)负责制,在培训运行过程中,项目长负责计划安排、实施与跟踪、多部门协调与沟通及风险控制,通过考勤管理、跟班听课、学员座谈、档案整理等手段,确保每个培训项目的教学质量。

 

三、项目管理效果

 

2014年,共完成培训项目百余个,培训近万人次,覆盖了东方公司职业技能竞赛等六大精品培训项目和物探技术与设备、地震勘探、营地电工、计算机、管理等专业的项目培训,实现了培训质量与效益同步提升。

 

实践技能培训篇(11)

【关键词】

专业技能培训;科技竞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1 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分析

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家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教育问题。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无论是软实力还是硬件的提升都要良好的教育打基础,在教育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又是重中之重。但是,受到我国固有的课堂式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差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多方面的研究者们都对其改进措施进行了研究、探讨和分析。首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主要体现着以下几点:1)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无论是物质领域还是精神领域,人的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愈加重要,成为了一个地区甚至整个国家的发达程度的标志。2)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科技知识、设备以及概念层出不穷,不断地被改革和更新,如果没有具备良好的创新实践能力,学生很难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不能在社会上体现自身的价值,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3)对于未来社会生产的特点来说,以前的生产活动都需要良好的创新实践能力,如果学生不加强对这方面的学习就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4)创新实践能力是其他一切能力发展的基础。从哲学上说,劳动创造了一切,人类是靠双手来开发大脑的,可见创新实践能力对于其他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2 专业技能培训和科技竞赛的相关知识阐述

2.1 专业技能培训的概念

对于当前的学生来说,专业技能培训一般是指按照一定的职业技能标准和职业要求,对在校的学生进行从事某种职业和做好工作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等的培训工作。

专业技能培训是社会生产的客观要求,也是学生就业的需要。学生如果想从事任何一种职业,进行生产劳动,都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业务知识和实际的操作技能,所以除了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外,学生还需要通过一定的学习和训练来培养自己的业务知识和操作能力。这样不仅能够掌握专业技能,还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

2.2 科技竞赛的概念

对于学生来说,科技竞赛是一种与科技课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在教导老师的带领下,参与的某项校级、地区级、部级甚至国际级的针对某种项目或某个研究范围的各类科技竞赛,一般可单人参加也可学生自由组队参与。例如较为常见的“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中国青少年数学论坛、数奥等。这些科技竞赛大多都是基于对学生理出学科知识(包括数学、语文、物理、化学、生物等)、动手技能和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考察和培养。

2.3 创新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创新能力是除学习能力、认知能力等以外的最为重要的一项能力,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有着非常大的帮助作用。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等诸多要素。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点是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使之在主观上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并怀有极大的兴趣对现有的知识开展探索创新。

3 专业技能培训和科技竞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力分析

3.1 专业技能培训和科技竞赛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人学习、生活和工作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那种想要创造崭新的、尚未出现的新的事物或观念的某种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关意向、想法和设想。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创新能力的基点和出发点,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才会进一步的产生出创新能力。

专业技能培训和科技竞赛的相关概念和内容决定了其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在这两项活动中,学生都需要接触新鲜的事物和知识,为了很好地完成这两项活动,学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想法,要有钻研的精神,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这两项活动,学生对新鲜事物和知识的探索兴趣被激发出来,从而产生了探求心理,进一步引导出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产生出创新行动。

3.2 专业技能培训和科技竞赛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

当创新意识的感性愿望提升到理性的探索的层面上才产生出了创新思维,这个升华过程就是创新活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实现飞跃的过程。在长期的校园学习中,受到旧有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容易形成某些惯用的、格式化、大众化的思维模式。一旦面对外界的新鲜事物或者某些从未经历过的现实问题时,他们会一贯地、不加考虑地应用这些固定化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并处理问题。这在处理问题方面往往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针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就是要打破这种固有的思维定势、思维惯性,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思维成果。

针对学生开展的专业技能培训和科技竞赛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一种很好的训练和开发的途径。在专业技能培训中,通过认识、操作、摸索到熟练应用;在科技竞赛中,通过选题、分析、到设计完成作品,无不对学生的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起到帮助作用,此外,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多样性创意,训练其思维的发散性,通过缜密的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锻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3 专业技能培训和科技竞赛有利于学生创新技能的掌握

对于创新能力而言,创新技能同样居于创新素质的核心地位。只有在创新实践的过程中创新技能才能得以表现和确认的(的字不要)。专业技能培训和科技竞赛活动就是一项技能的实践环节,在这两项活动中能够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自身学习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这个过程能够最大程度地对创新技能起到锻炼的作用。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专业技能培训、科技竞赛和创新能力的概念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对专业技能培训和科技竞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进行了重点阐述。这两项活动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这三个方面的作用来对创新能力施加影响。

【参考文献】

[1]周雪梅,何昆鹏,许德新,等.基于科技竞赛的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4):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