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大全11篇

时间:2023-06-02 15:09:20

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篇(1)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在学习态度上,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2. 怎样的课堂是有效的?

    学生的进步不仅限于知识的掌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绝不能靠简单的训练,而要靠思维过程,要靠个性化的思维。 “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从时间上来说,学生的发展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以前教学太注重当下发展,实际上教学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

    无效低效或负效是相对有效教学而言。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懂的少到懂的多,从不喜欢到喜欢这门课程,这都表示学业上有收获,有进步,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有效的。更进一步来说,无效低效也可以说是不需要教师教,学生也能理解。从专业角度来说,就是没有发展;而负效教学是指学生对教学产生抵触、排斥、厌恶的学习情绪,干扰学生的发展。所以高效的教学就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这是从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来规定“发展”。

    3. 如何实现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是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在不同学科不同课堂里,这三个方面整合的角度和切入点不同,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有机整合。这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为考试而损害三者的和谐发展。知识与技能要在过程与方法中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在过程与方法中培养,同时在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中不断升华。知识点和技能要抓核心,有的知识点思维价值和情感价值比较丰富,这就需要挖深挖透。要根据知识的不同特点来整合思路。

    (1)有效“讲授”

    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讲授”仍然会作为“有效教学”的一种有意义的常见教学方式。它一定会以它的“优势”使之在长久的教学实践中延续下来,并延续形成了的传统。

    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教师的“讲授”似乎不重要。其实,必要的 “讲授”是不能少的,尤其是对于那些“能说会道”的老师来说更是如此。化学教学也不例外,尽管化学课需要教师讲授的内容不是很多,但是,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的 “讲授”总是能够吸引学生,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比喻、神似的表情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似乎难以理解的知识。例如:《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中,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这一规律时,是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①原子对于原子核来说很大,离核越近的空间越小,所能够容纳的电子数也越少,离核越远的空间越大,所能够容纳的电子数也越多。②比喻,同学们在不足一岁前,由于生活能力很小,总是在父母亲的身边,生活的空间非常小;上幼儿园、小学后,由于生活能力强一些了,生活的空间也大了一些,在父母身边的机会少了;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生活能力不断增强,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大,离父母亲也越来越远。由此使学生理解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内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远的区域内运动。《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三节离子键中离子键的概念: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的相互作用叫做离子键,学生容易把相互作用理解为相互吸引,解释相互作用时我是边演示,边讲授‘当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相互吸引到一定距离时,由于存在电子层和电子层、原子核和原子核是相互排斥,当吸引和排斥达到平衡时,  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形成了稳定的离子键’。又如:《化学平衡》中“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勒夏特列原理’可以给学生讲授一些社会事例,⑴夏天天气炎热,同学们走路、做操时总是尽量往阴凉没有太阳晒的地方走、站,而冬天走路、做操时总是尽量往温暖有太阳晒的地方走、站;⑵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人们总是往没有那么拥挤的地方移动。……。任何事物在发生变化时均遵循一定的规律性。

    (2)有效“提问”和讨论、思考

    无论“讲授”多么精彩、有效,教师的讲授都是有限的和零碎的或者说是辅助性的,教师若想有效地激发学生“投入”学习,则需要有效地“提问”并“激发”学生讨论、思考,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保持某种“互动”的状态。

    化学有效教学的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学生自主的学习状态。在这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教学中,更重要是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学生自主、积极的学习状态,它取决于教师的“提问”是否有效。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或学习兴趣,且这种注意或学习兴趣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展开积极讨论。有效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巧。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反之,一个不严谨、不科学的问题,则使学生茫然、无所适从,打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精力分散、进入无绪的遐想中。因此,教师的提问,必须是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即教师善于提问。一方面所提出的问题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有提高的,并且,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另一方面问题提出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探究,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思考、探究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是教师包办,自问自答。例如:有一位教师在讲《氧化还原反应》时,课前提问“我们在初中学了哪些反应类型?”学生不能完全理解教师的提问意图,结果物理反应、化学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等通通都说了,甚至还有说其他反应的。而其意图是要学生回答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我在讲《氧化还原反应》时,课前提问“⑴在初中我们学习了氧化反应,氧化反应的定义是——学生回答: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反应,⑵还原反应是——学生回答:氧化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⑶然后请学生各写出两个对应反应方程式。”接着根据学生所写方程式“”;引导学生讨论、思考:“的反应里,氧化铜里的氧被碳夺去生成了单质铜,是还原反应。那么碳单质发生了什么反应?”——学生从生成物CO2容易的出是跟CuO里的氧发生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是氧化反应。再分析引出一种物质被氧化时,必然有另一种物质被还原。氧化与还原反应同时发生的。课堂提问是化学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化学课堂教学基本的常用的教学方法.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是学生在思考中得到启迪、产生联想,使教学中重点、难点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提问中渗透、理解。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信息提高解决问题和言语表达能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的化学。

    (3)有效“实验”

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篇(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66-01

随着化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简单的依靠增加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成绩的做法,显然违背了新课程理念,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课务负担,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更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是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师必须要在优化化学课堂教学、提高化学教学有效性上下工夫。

一、创设情景,调动主体主动参与,引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

教师可运用生动、风趣、幽默的语言去吸引他们,从他们生活中、身边的“感知化学”来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也可利用新闻引入、故事引入等方法。如学习氯气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2005年3月高速公路上运送液氯的运输车发生事故,造成液氯泄露,空气中出现黄绿色雾气,两万多亩农作物受损,农作物叶茎变黄、发白,事故现场消防队员利用稀碱液喷洒处理,附近人群用浸有肥皂水的毛巾掩住口鼻,并向高处转移。2005年10月武汉一废品收购站的液氯钢瓶发生泄露,消防队员将钢瓶浸入石灰水中。教师提问:通过以上信息,你能得出关于氯气的哪些性质?一组图片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不由自主的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当然创设情景化学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化学实验,我们可以通过实验创设情景提高学生探究新事物的兴趣。(关于实验第二点继续阐述)

情景素材应用的有效性不仅是体现在引入新课、引出探究问题上,更要体现在促进对课堂核心问题的解决上,也就是说教学难点、重点的突破要围绕情景展开。教师可以利用源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挖掘情景中的信息,引发认知冲突,产生探究的欲望;在选择情景素材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规律以及教学内容特点,并能够与学生已有经验和认识产生联系或冲突,激发学习兴趣,自然引发学生思维活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才能落实主体地位,从本质上脱离“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实现有效教学。

二、优化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教学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手段,而且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陶冶情操,塑造品质,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践能力,训练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养等方面,具有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精心选择实验探究专题。

事实上,并非所有的实验都具有探究的价值。因此,选择有价值的实验内容是进行实验探究教学的前提。教师要本着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原则,选择探究价值高,且有可操作性的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如:在学习过氧化钠的性质的时候,首先创设情景,我们知道水是可以灭火的,那水能不能生火呢?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开始实验探究“水生火”, 在石棉网上放上包有少量过氧化钠粉末的棉花团,然后用滴管滴入几滴水,结果棉花团冒出熊熊火焰。学生看到这一现象,觉得兴奋好奇,产生水火不相容,为何水能生火的疑问,可以自然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

其次,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

高中化学很多时候都是老师做演示实验,所以学生认为实验是老师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因此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让学生体会到实验就在自己身边,就在每天的生活中。如,探究“酸、碱、温度等因素对饮料中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时,提问:请根据生活经验猜想假设一下好吗?经过短暂的时间后,有的学生提出我们平时吃黄瓜时,妈妈都是凉拌并加醋,我认为:“在酸性环境中以及温度低时维生素C不易流失”。经这个学生一说,其余的学生都纷纷点头,开始激情满怀地投入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中。

最后,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运用知识去探索的过程中有所创新地解决问题,要充分挖掘课本中理论知识与实验的结合点,强化实验设计性教学。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自行设计实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在实验技能、知识应用、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等诸多方面得到训练,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发展,逐步形成创新能力。

三、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促使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课堂气氛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种情绪状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生对学习的投入程度。有利于发展学生主体性的课堂气氛应该是和谐的。因为,学生同教师之间不但年龄上有差异,在心理上也有一条鸿沟。如果教师不主动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沟通心理,就会造成学习上的被动。只有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对老师感到亲切,勇于独立思考问题,勇于与老师交流,敢于无顾虑地质疑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通过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篇(3)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提高语文素质的主渠道,主战场。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切实体现教学的有效性,一方面要调整好师生关系;另一方面,要创设学习环境,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优化学习方式.

笔者通过对我校一位老师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教学的分析评价,对照课堂教学的要求,探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去关注“如何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来提高教学效率”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过程实录

课堂教学内容: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学目标:(1)朗读并感受苏轼词的豪放风格;(2)理解本文写景、咏史、抒怀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写景、咏史、抒怀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苏轼的情感矛盾。

课时安排:一教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由复习柳永的《雨霖铃》导入,听课文录音,感受豪放词与婉约词的不同。(用时3分钟)

(二)课文分析:1.整体感悟,教师范读课文;2.研习课文

教师提问1:词中总领全词的句子是哪一句?请找出来。

学生集体回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提问2:上片中用了哪些是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描写了赤壁景色?

学生回答:“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由此延伸,教师提出三个问题①“乱石穿空”说明什么?②如何理解“惊涛拍岸”中的“惊”?③“卷起千堆雪”中的“卷”如何理解?(学生回答)

教师启发点拨,指导朗读:“穿空”要读出山崖高耸入云的动势,“惊”,朗读时注意巨浪的声势,“拍”要有力度。让人感受巨浪拍击江岸的气势。整句朗读时从低到高,从慢到急促地节奏,要把握声调、语速。学生朗读回答。(多媒体展示内容)

提问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全词结构中的作用?(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咏史、写人,十分自然。)集体朗读词的上片,转入下片教学。(上片教学用时12分钟)

(三)教学词的下片

教师首先提问,然后请一位男生朗读,其他同学思考。

教师提问4:下片写到哪个三国人物?(学生集体回答:周瑜)周瑜的形象是如何塑造的?

(学生面显为难之色。执教老师及时地将这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分解为几个小题,进行研习分析)

①请同学找出有关描写周瑜的句子。(“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②“小乔初嫁”一语提到“小乔”有何用意?(以美人衬英雄,侧面描写)

③“雄姿英发”写出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英俊、潇洒,正面描写)

④“羽扇纶巾”一词能删掉吗?(不能删,表现周瑜风流儒雅,指挥若定。)

⑤“樯橹灰飞烟灭”展现怎样的情景?写出了周瑜的什么特征?(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侧面描写)

老师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讨论周瑜这个人物形象。(时间2分钟),请两位同学回答交流。

运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有关“火烧赤壁”的片断,让学生感受“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激烈的战争场面。

提问5:“一时多少豪杰”大家能联想到三国战场上驰骋的哪些英雄豪杰?——董卓、马超、张飞、关羽……(学生纷纷回答,课堂气氛活跃)——课外知识延伸:投影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集体朗读体会词的豪放风格和感情。(教师简单讲解)(用时5分钟)

提问6:“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有没有消极的意味?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仅仅是消极的吗?你是怎么理解的?(时间3分钟)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词的下片教学共用时16分钟)

(四)集体朗读全词,体会艺术特色(用时4分钟)

二、课堂教学的分析评价及一些启示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课堂教学的评价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语文有效教学的要求。

(一)把握了教材编排的特点,找准了教学的突破口

该老师较好地把握了教材专题模块(诗词教学)的特点,确立以朗诵教学作为教学突破口,来感受诗歌的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诗歌表达的感情。教学中,据统计有十多分钟的时间组织了学生朗读,形式多样,有个人朗读、集体背诵,也有教师范读,还有分角色朗读,欣赏录音美读,训练了学生品读、朗读、诵读能力;但不足之处,教师的朗读指导仅仅停留于“该怎样”、“不该怎样”上,教师缺少示范,指导不够到位,学生很难品读出词中那种豪放的气势,那种韵味。

启示1:根据教材特点来确定课堂教学方法和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学习一首情景交融的古诗(词),要多给学生朗读的机会,通过朗读来带动理解,切忌面面俱到地分析,否则,一首好端端的诗就变得索然无味了,即使要分析,也是为朗读服务,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感情。

(二)课堂问题的设计和课堂互动

问题设计方面:总体上看,这节课能够围绕教学目标、抓住教学的难点、重点来设计问题,针对性强。但总体上看,设计的问题还是有较多的预设的东西,问题缺少开放性,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启示2: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随时地调控;同时要积极地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思考,共同探求知识。讨论过程中,如果教师袖手旁观,只放不收,像断了线的风筝,让学生自由飘荡,看似课堂气氛活跃,而结果是漫无边际,“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结论含混或无结论,学习效果是不可能理想的,说到底这样的课是失败的。因为,课堂教学毕竟不是表演课。

(三)力求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做到科学用时

语文教学要达到有效,就要科学合理地分配课堂时间,提高课堂的效率。从整堂课教学过程来看,课文导入用时3分钟,是比较合理的,做到简洁明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出学习气氛。在词的上下片的教学安排上,教师分别用了12分钟和16分钟的时间,教学仍属于提问式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仍是接受学习,而非发现学习。

事实上,教师可以重点研讲词的上片,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懂得如何读懂诗词,鉴赏诗词,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下片,教师适当地点拨、辅导,最后学生归纳总结,这样,能更好地帮助每一位学生获得最好的能力发展。

(四)注意课外延伸,重视学生能力发展

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地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向知识的广度深度开拓,要审慎地在一节课里内选几个知识点延伸扩展,力求融丰富知识、陶冶性情、培养兴趣,活跃思维于一体,让学生有所获得。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项涉及师生双方的“系统工程”,我们要重视课堂教学评价,使课堂教学各个环节,更合理化,更科学化,以达到最优化状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以求得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均达到最佳的效果。

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篇(4)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不同的理念会产生不同的教学行为。从目前众多教师的教学行为可以看出,他们的教学理念仍停留在过去的某个时段上。虽然这些理念在某个历史时期起过作用,甚至有过辉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已越来越不适应思维活跃、独立意识增强的学生,不再适应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如果认不清形势,习惯于、固守于那些已显陈旧的理念,必定阻碍学生的思维、堵塞学生的创造、压抑学生的个性、影响学生的成长,根本谈不上课堂的优化、教学的有效。因此,新时期的教师,应该站在新时代的高度,从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教学方法及教育教学效果上重新审视教育教学,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要树立真正的学生发展观,确立为学生服务意识,达到首先优化自己的头脑,形成一种崭新的理念。化被动为主动,化灌输为探求,化沉闷为活跃,化封闭为开放,化分数为发展……如此“化”下去,课堂一定会“优”上来。实际上,课堂的优化就是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的优化,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因此也可以说就是学生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和学习时间的优化。而决定这一切的就在于教师教学理念的优化。教师的教学理念要新要准,既要紧扣时代特点,又要符合科学规律。如教学《蘑菇该奖给谁》这一课时,可在班上组织分角色表演课文,先在每个小组练习,然后全班学生参加,你喜欢哪个角色,你就演哪个角色,一次一次进行交换,使每个孩子对课文内容都有了了解,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演理解了课文内容,无需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逐句逐段地分析课文内容了。

二、满含热情

有效的课堂是充满热情的课堂。因为有热情,才能产生激情,才能体现出勃勃生机,才能激发灵感,迸发创造的火花。学习是一种个体的体验和实践,它伴有情感活动。热情、激情能使学习主体――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轻松的心态、愉快的心情增强了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和发散性,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的热情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对知识的热情,对真理的热情,对探求发现的热情,对生活的热情,对人生热情等。充满热情的学生面部总是微笑的,行动总是机敏的,心灵总是阳光的。他们会把对知识的学习,对真理的探求化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化为生命的一部分。缺少热情的学生,只能是消极被动,死气沉沉,敷衍塞责。而后者正是需要我们在课堂上改变的现象。将这部分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了,课堂也就优化成功了。

然而,热情不是自然产生的,也不是教出来的,它来自于周围环境对学生的感染,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师的感染。换言之,就是教师要充满热情。即对职业的热情,对学习的热情,对文本的热情,对科学的热情,对学生的热情等。只有饱含这种种热情,并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如绵绵春雨滋润万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便会感受其中,逐渐唤起自己的那份热情。当学生的热情与教师的热情相遇,便会达到和谐一致,形成高效的课堂。因此,优化课堂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教师要满含热情,用自己的热情点燃学生的热情,用自己的热情“引爆”课堂的热情。一支歌唱得好:“我的热情,好像一把火,燃烧了整个沙漠……”热情能“燃烧沙漠”,热情更能燃烧贫瘠干枯的“思想”。不信,请看一看,低效失败的课堂几乎都是缺少热情的课堂!

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篇(5)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9-0044-03

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在一般意义上,课堂是一个场所;在深刻意义上,课堂则是一种生活,而且这种生活并不等同于一般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具有开放性特点,因而,品德课堂不仅要像泉水一样生动鲜活,滋润儿童的心灵,更要如陈酿意味绵长,让愉快的心灵体验有效指导生活实践。如何优化教学,创建充满活力的有效课堂,我们不妨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课外广闻博采――功在课下,利在课上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是品德课程的基础和源泉,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等,既不是死教条,也不是人们凭空制造出来的,都源自生活的需要。品德教学也应该从生活中的现实、需要、问题、困惑出发,创设与时俱进的课堂。

(一)教师应紧抓时代脉搏,为课堂注入不竭的活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课前广闻博采,集纳于心,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读书,是最便捷的获取信息的途径之一,课余闲暇、周末午后、睡前灯下都是读书的好时光,一卷在手,思接千载,视通古今,丰富着我们的生命体验,为课堂上挥洒自如做足准备。苏霍姆林斯基曾建议我们每个月买三本书,尤其是关于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方面的科学问题的书,我们品德教师,人文社科、少儿文艺、科学技术等方面都要涉猎, 《中国文化与现代生活》、《中国奇风异俗》、《不可不知的2000个生活常识》、《世界上下五千年》等都应是案头必备。

(二)师生一起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关注时事,为课堂做好铺垫

1. 利用学校广播站营造氛围,引导儿童关注时事。农村孩子由于条件限制,较少接触报刊杂志,电视机成为儿童收集各类信息的主要工具,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它收集时事新闻、社会风尚、科技动态等各类可利用信息,生成教学资源。同时,我们学校广播站每天早晨有“5分钟播报”,播放时政新闻、社会风尚、科技动态等,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培养时事意识。环境可以改变人,学生每天在这种气氛的熏陶下,不但丰富了时事知识,而且部分学生能主动收集重要时事新闻,客观上为品德教学做好铺垫。2012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神九飞天、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伦敦奥运、中国首艘航母和之争、7.21北京特大暴雨、十胜利召开……这些鲜活的时代音符,成为教材以外更具时代感的活教材。如7.21北京特大暴雨期间,我抓住这一时机,引导学生从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渠道关注这个话题,一直探究并追问,把大暴雨的发生、受灾情况、救援情况、怎样避难等问题努力搞清楚,试着跟老师探讨,给同学讲解。慢慢地,学生形成了自己的思维风格和品质,变成了这个话题的小专家。因为有了充足的材料准备,在教学《面对自然灾害》、《地震中的避难》等内容时,学生的相关知识脱口而出,自主学习和探究,感受灾难,懂得珍爱生命,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培养水到渠成。

2.指导学生留意民风民俗,定期举办主题展览。学校即社会,课堂即生活。华北大平原民风淳朴,民俗多样,社火、秧歌、舞狮、剪纸、皮影等民俗丰富了乡亲们的文化生活,学生们参与其中,乐在其中。教师引导学生随时留意并收集相关资料,用相机拍摄或办手抄报,学校定期展示不同主题,利用学校宣传栏展出。这类活动通过小小的课堂映射出社会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激发起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同时培养了学生搜集利用资料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二、课堂情境多彩――实施活动,预约心灵

新课标提出:品德课应“回归儿童真实生活,深入学生心灵,要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用心体验与实践,创造具有震撼力的课堂”。因此,一堂好的品德课应该是一道美味佳肴,慰藉着儿童天真无邪的心灵,让成长的快乐在每一个孩子心灵间传递。

(一)课上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品德教材处处体现着活动性、开放性特征,为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提供了平台。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多彩的民俗》时,根据我们班汉、回、满三个民族的学生齐聚一堂的特点,事先布置各个民族学生课前请教长辈,了解自己民族的民风习俗,并欢迎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时穿戴民族服饰来上课,结果当天的课上,满族的小姑娘带来一套长裙,回族的小男孩戴来洁白的回回帽,他们分别介绍了清朝满族妇女的“旗头”、花盆底鞋、回族的、开斋节等风俗,还邀请几个汉族同学进行了模拟民俗表演活动,使儿童获得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加深对书面知识的感悟。整个课堂情趣盎然,学生在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懂得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就像五十六朵花,各具特色,亲如一家。小合作有小成绩,大合作就会有大成就,这节课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

(二)课下组织实践,让生活成为儿童成长的大课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品德教材中,文字和图片只是知识,社会才是最真实的课堂。品德教师应该立足课堂,超越课堂,把充满创新与活力的品德教学带入学生生活,让课堂向生活,向社会延伸。

四年级下册安排了《乘务员辛苦了》这一教学内容,我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组织了一次慰问活动,带领学生带着纯净水、毛巾、抹布等走进每天为我们服务的公交车,向司机和乘务员问好,为他们倒一杯水,并帮助他们打扫、清理车厢。恰巧我们班的一位同学的爸爸正是这趟车的司机,在我的鼓励下女儿为爸爸轻轻捶起了背,爸爸高兴得一个劲地笑,直夸女儿长大了、懂事了,夸奖我们老师教导有方。这次实践活动,学生真正走进了司乘人员的生活,感受到他们工作的辛苦和劳累。那一刻,心里的理解化作实实在在的感恩行动,思想品德的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植根学生心灵。

再如,2013年3月,我校掀起了“创建绿色校园”的热潮,形成了“创建绿色校园,人人做贡献”的浓厚氛围,这正是践行品德教学成果的良好时机。我们班以“手拉手建绿色,红领巾在行动”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利用宣传单、黑板报宣传创建绿色校园的重要性;清理校园垃圾;拍摄身边的一些保护环境的行为,以宣传报的形式展出。虽然这些活动占据了大家很多休息时间,但孩子们为“绿色校园”的创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感到无比自豪。丰富的教育活动与少先队建设相辅相成,品德教学的力度进一步加大,真正寓思想教育于儿童生活之中。

三、课后反思得失――完善教学, 改进提高

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孔凡哲、任亚南教授在《教学反思:作用、类型和实施方法》一文中指出:当前,中小学正处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阶段,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探究课程实施的有效策略方法,成为当前普遍关注的焦点话题。其中,作为改善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重要渠道和有效手段,教学反思备受重视。然而,如何开展品德教学反思?特别是,如何结合小学品德课程实施实际,开展切实可行、富有实效的教学反思活动,成为当前小学品德教育教学研究亟待解决的焦点话题。

从我执教的一节失败的观摩课说起吧。十月,我县一年一度的“名师名课”观摩活动如期举行,我承担了《品德与生活》执教任务,两天里分别给我县两所小学各讲一节课。我选择的是冀人版二年级上册《夸夸我自己》。第一天的教学,陌生的授课教师和坐了半个教室的听课教师,使没怎么见过大场面的几十个农村孩子顿时紧张起来,无论我怎么调动,孩子们都被紧张感包围着,整节课死气沉沉,学生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展示任何优点。课堂糟糕透了!课后,我心潮起伏,一个人坐在角落里苦苦思索,重新审视原来的教案,寻找教学中的问题、遗憾。分明是要孩子们张嘴夸奖自己的课,却上得“鸦雀无声”,我到底失败在哪里?又该怎样引导他们学习?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压抑自己,不敢张扬个性?明天的课怎样改进?――调整教学思路,改变角色、改变和孩子交流的方式,这是当下我能够做到的。只有最贴心的交流,才能触动孩子们心灵最细微之处,激发自信,唤起他们内心对自己的赏识。

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篇(6)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微课堂”教学方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其不仅教学过程形象直观,教学重点突出,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而且课堂教学时间短,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高中化学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合理应用“微课堂”教学方式,以便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一、注重教学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虽然“微课堂”教学时间较短,多在5min~10min,但是教学导入的作用不容忽视,其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至关重要。因此,高中化学教师需要围绕教学主题,选择新颖独到、趣味性强的导入方式,为“微课堂”教学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例如高中化学教师在讲解“金属的腐蚀与防护”时,可以利用视频形式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存在的金属腐蚀现象,如轮船腐蚀、工业设备锈蚀和厨房金属用具的腐蚀等,并展示金属腐蚀可能造成的危害,轻则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重则发生严重事故,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这样学生在观看视频图片的过程中,很容易被金属腐蚀的后果震撼,自然对金属防护的方法充满探究欲望。

这种图片展示的导入方式既形象直观,便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观察和认识,又摆脱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单纯说教的枯燥感,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加强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

在“微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设想教学过程中对应的学情,以视频为媒介,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这样既有利于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又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

例如高中化学教师在讲解“硫和氮的氧化物”中二氧化硫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在视频中围绕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及重难点,采用设问形式展开教学,如①实验反应原理:亚硫酸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硫和水;制备装置:固液不加热制备装置;净化干燥装置:盛放浓硫酸的洗气瓶;收集方法:向上排空集气法或者排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检验方法: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或者湿润的品红试纸褪色;尾气处理:用氢氧化钠溶液与倒扣漏斗装置防止倒吸等。

“微课堂”的教学过程和常规教学相同,指导、点拨和评价等师生之间的互动都要在教学中一一呈现,在备课时需要分析学生的化学基础水平和理解能力,做好教学过程中的互动设计,使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展开。

三、结合传统教学,实现优势互补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采用“微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是完全取代传统教学,两种教学方式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所以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将“微课堂”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实现二者优势互补,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

例如“微课堂”的教学时间较短,但仍然需要板书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以起到提纲要领作用,而如果板书太多,则会既浪费教学时间,又显得多余累赘;板书太少又无法准确表意,无法达到板书的预期效果。因此,高中化学教师需要合理设计板书,以“微课堂”呈现教学重难点,利用板书将重难点内容进一步明确,这样相互结合的方式,可以对“微课堂”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在“微课堂”教学中,教学时间有限,教师需要将其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对语言进行精炼,注重突出关键词,并辅助板书、手势和表情等,让“微课堂”教学过程更立体丰富,真正让“微课堂”成为传统教学方式的有益补充。

四、选择合适课型,把握教学重点

“微课堂”教学形式多样,高中化学教师需要依据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以及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选择合适的“微课堂”课型,使其更贴合学生的基础水平和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微课堂”教学的作用。

依据教学环节,“微课堂”课型可以分为课前复习、新课导入、知识理解、练习巩固和小结拓展等类型;依据教学方法,“微课堂”可以分为:①讲解类,主要通过语言传递教学信息,加深学生理解;②演示类,主要是让学生直接观察和感知教学内容;③练习类,主要利用典型例题讲解和实际训练巩固课堂教学内容;④探究类,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等。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一节“微课堂”作品既可以对应一种类型,又可以是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类型的相互结合。为了保证“微课堂”教学的效果,高中化学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不同的重难点,如果无法用一节“微课堂”完全呈现教学内容,则教师可以制作多个微视频,并采取同构异课或者同课异构的方式,帮助学生将教学内容条理化和系统化。

总之,高中化学知识点多而分散,如果单纯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则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容易全而不精。因此,高中化学教师需要利用“微课堂”突出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精简和教学方式新颖独特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化学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篇(7)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正是在教学效果中体现出来的,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引起学生身心素质变化,使之符合预定的目的。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新教材的变化与特点。

1、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兼顾不同志趣和发展潜能学生的需要。

2、新课标在内容选择上,力求反映现代化学研究的成果,积极关注21世纪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强化终身学习意识,更好地体现化学课程的时代特色。同时,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更好地体现课程的选择性,设置了具有不同特点的选修模块。

3、教材充分体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的精神,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各章节需要探究的化学实验只给出实验方法,不给出实验的结论。

4、新教材突出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充分体现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众多事例、图片来源于生活,如:在教学中安排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化学实验。

5、新教材比较重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团体协作精神。较多的章节都有交流与讨论。

6、新教材中众多的猜想与假设,留给学生质疑,为课后的自主性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面对新课标的特点,怎样进行课堂教学更有效?

1、教学是良性互动活动。

有效性教学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最看重的是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共同发展,在方式方法上讲究教与学良性互动。一切好的教学方式或教学模式,究其运作轨迹和教学状态,都是教与学良性互动的,单向的不行,教师表演的再好,花样再多,学生都成了看客,到头来一无所获。所以要把有效教学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不能只有教师的活动,学生必须积极参与,要有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气氛变得生动、和谐、活跃。在学心必修2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一节中,让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化学反应的实例,代表发言,他们会从汽车轮胎老化这一进行几年的反应,讲到爆炸瞬间完成,自己总结出计算公式,效果很好。

2、教学是情感交流活动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①如果将“情感”投入化学课堂教学的运作,愉快、主动、高效的学习景象便在眼前了。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是复杂、微妙的双边活动,是特殊人际关系。教师和学生各自都带着自身和主体性,在教育活动中互相结合,互相激发,互相补充和发展,才能最后达到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所以,它要求师生必须采取密切合作态度,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如果一方感情受压抑时,在情感上不会合拍的,教学活动也是很难达到理想的境界。在实施情感交流的过程中,不单单来自于教学内容本身。即使是教学内容不包含情感因素,也可以对其进行情感化处理,从而更好地达到情感教学的效果。学生回答问题,不论正确多少,都要积极肯定他们的参与,让回答问题成为快乐而不是负担,先做朋友,再做师长。

3、教学是学生的认识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须重视学生学习的体验与感悟,把感悟作为学习的基础。感悟是学生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内化,是头脑对事物的重新组合,他的主体是学生本身。郭思乐教授说:“学生不只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资源,依靠学生的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释放学生能量。”②课堂教学过程必须尽量减少对学生学习时间的占领,把学习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生产”知识,只有学生自己“生产”出来的知识才是有生命力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由开放地独立自主学习,在课堂学习生活过程中学会感悟,体味生活,在与知识的“相遇”中,使知识融入生命。教师在“点化”学生的过程中也在“点化”自己,学生与教师共同提升。学习选修1《化学与生活》改善大气质量一节时,先列出学习提纲,让学生自学、讨论的基础上,自己给出结果,老师总结评价。

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篇(8)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要求教学过程要注重学

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活动,注重课堂中学生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地进行素质教育,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笔者通过多年来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和课题的研究,对化学课堂教学策略有了新认识。

一、情境创设导课,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创设情境,是指教师将抽象深奥的化学教学内容融入一种假

设的或真实的环境中呈现给学生,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化学教学常常可以通过历史故事、新闻资料、生活常识、实验、科研成果等作为导课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1.从实验着手创设情境导课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课堂教学中应尽量运

用化学实验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通过喷泉实验进行“氨气”学习的导课,能使学生学习氨的性质记忆深刻,难于忘却。所以化学课堂教学要尽量开发实验的

功能,把知识教活,把学生教活,让学生喜欢化学,从而提高教学

效果。

2.新闻资料导课

大气污染的学习可以通过新闻报道导课。如,中新网西安2013年2月10日电:从除夕到大年初一,西安及周边城区持续出现雾霾天气,PM2.5数值频频“爆表”,截至10日中午,部分区域已突破雾霾红色预警值。通过身边事实导课很容易让学生接受知识,并拓展知识应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探究活动开展与落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化学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如探究活动,可以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生生合作探究或师生合作探究活动,完成化学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以探究为核心的活动形式包括实验探究、问题交流讨论、阅读自学等。

科学探究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精心设计并组织学生开展、实施科学探究活动,是进行课程改革,尤其是理科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通过化学实验科学探究,不仅可以激励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还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亲历实验的成功与失败,通过问题、假设、实验、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反思交流等活动,使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升华,产生更深刻的印象,既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例如,铁与水反应的探究:结合钠、镁与水反应的条件,提出假设(1)铁与冷水反应;(2)铁与热水反应;(3)高温下铁与水蒸气反应,并提供给学生足够用的各种化学仪器和药品,让学生结合理论知识或日常生活经验得出铁与冷水、热水都不反应,并开始设计实验完成铁与水蒸气是否反应的探究。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以民主和谐为原则,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铁与水蒸气反应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获得水蒸气,铁和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反应,如何验证产物等。科学探究过程问题情境的创设已不是老师单方设疑,更多的问题情境是由学生自己创设并解决时,如选择什么仪器,药品用多少,实验操作顺序如何设计,怎样保证实验安全等,实验设计具有开放性。老师则更多地指导学生分析对比各种实验设计,肯定设计的突出优点,指出设计的不足,强调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取众人之长,设计出更合理、更完美的实验。多肯定、少批评,引导学生质疑。

这样的课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能不断从问题的提出、解决、再提出、再解决中获得结果,教学效果良好。

三、建立课堂检测机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虽然只有45分钟时间,但课堂检测是很必要的。课堂检测内容要典型、适度、适量,要低起点,有梯度,适合于全体学生,检测时间约5~10分钟,检测题量要小,易于批改。通过课堂检测的完成过程可以达到以下效果:(1)监督学生独立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2)批改首先做完学生的答案,及时反馈信

息,存在问题当堂纠正;(3)促进学生在各个环节中做到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4)达到“当堂知识当堂清”的教学效果,同时将所学知识通过检测训练内化为解题能力;(5)既利于优生的培养,又能关注到学困生,并对学困生课下适时辅导,提高全体学生素质,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检测常见的方式包括课前检测和课后检测。课前检测能清楚地反映学生前一节课的学习效果和课后的复习巩固成果,为当堂教学的合理安排和有效教学提供依据。课后检测则能了解课堂教学是否真正地完成了任务,教学效果到底如何,提供当堂课弥补的机会。

总之,课堂教学过程只有做到自始至终由教师有效整合教学

资源,合理地搭建教学平台,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篇(9)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206-01

1.善于创设情景,设计疑问,让学生有需求感、好奇心,激发思维

古人云:"学贵有疑,疑则进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善于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有新问题,或者对新知识巧妙的铺垫并适时加以引申,先让学生发现新问题,再通过探究、分析、讨论等一系列教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去研究、解决这些问题。

2.在课堂上改变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不再是简单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已经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是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通过学生的有效参与,让学生在相互合作的情境中自主学习、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和具体操作等都应尽量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加以引导、点拨,起到为学生"导航"的作用,决不可以越俎代庖,让学生在多种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3.重视师生的感情交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叶澜教授指出:活跃、和谐、民主、平等、欢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的潜能、创造性、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生长发展的"阳光、空气和水"。这要求教师营造接纳的、支持性的、开放的课堂氛围,将课堂还给学生,把尊严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水融。让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发展;让学生在猜测、想象、探索问题的美好空间,不仅有利于学习潜能的开发,更有利于学生在开放中思辩创新,体现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种生气勃勃的化学课堂氛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更新课堂教学观念,渗透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应以创新要求为归宿,创新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有机地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吸收由教育科学所提供的新知识,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用"创造性地教"为学生"创造性地学"创造环境和条件。要做到上述要求,教师本身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即教师对每个问题的提出及教学过程都必须是再现式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有机结合的典范。教师要尽可能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型模式,从而使学生自行获取和运用知识,享受创造成功的快乐。在化学教学中,很多内容都可以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化学现象的讨论;从化学现象探索化学规律的讨论;运用化学规律分析化学现象的讨论;运用化学规律设计解决现实问题的讨论等。

5.实现实验教学方式的转变

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篇(10)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10-0043-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新观念、新方法推陈出新的今日教坛,学生是否能够得到有效发展是教学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高中化学的学习,能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课堂中设计有效性问题,提高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强化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才能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一位中学化学老师所面临的问题。

一、设计有效问题,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中的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有效问题”是指在化学课堂中能唤醒学生的高级思维活动,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互相探讨,从而自觉进入探究学习活动。有思维活动才能培养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又是其他各种能力的核心。“有效问题”要求学生有复杂的思维活动。思维过程具有抽象、创造、辩证、系统、立体等特征,这些思维活动能提高学生比较、归纳、推理、扩展等各种综合能力。

1. 化学新授课有效设问,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它深刻揭示了疑、思、学三者的关系。通过有效问题的提出,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他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推理来获取知识。

[案例1]在讲授“盐类水解”的内容时可设计以下问题。

可先让学生通过实验测出醋酸钠溶液、氯化铵溶液、氯化钠溶液的pH值。然后设计问题:

① 醋酸钠溶液显碱性,为什么?

② 醋酸钠溶液中的H+和OH-来源于什么物质?

③ 水电离的氢离子浓度和氢氧根离子的浓度相等吗?

④ 醋酸钠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本质是什么?

⑤ 分析氯化铵、氯化钠两种盐的组成特点?溶于水后溶液分别呈酸性、中性,为什么?

⑥ 总结归纳盐溶于水后溶液呈酸碱性的规律。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问题的设计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展开,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引领学生思维。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2. 化学复习课创设开放式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我们创设的问题应注意层次性和开放性,解决问题的方式应多样化,这样才能用问题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积极的思考,使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求异性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培养。

[案例2]在复习原电池、电解池的内容时,由于该部分知识对于学生比较抽象,学习起来有困难。因此,我们对该部分知识可设计成几个典型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构建知识网络。以铁、铜、硫酸铜为试剂,其他用品自选,设计相应装置。

① 铁片质量减少的同时在铁片表面有铜析出;

② 铁片质量减少的同时在铁片表面没有铜析出;

③ 铁片质量不减少的同时在铁片表面有铜析出;

④ 有一个不知道正负极的电池,请用以上试剂判断正负极。

这样的设问让学生感觉到有新意,思维的层次性和发散性都得到了培养,能力也得到了体现。这样把课堂教学的真实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联系在一起,更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过的知识,正所谓“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这样的课堂才是创新的课堂,才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化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创设情境,使知识的学习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浓厚,热情就会高涨,效率就会提高。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尽快进入紧张愉快的课堂学习,更能提高学生探究化学学科知识的热情。

1. 从生活走进化学,用实验探究化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教学非常重要,而实验探究是实验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实验探究中,教师应给予学生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使学生集中注意、深入思考、发展思维、迅速掌握实验操作要领,在探究中获得新知,提高化学学习的有效性。

[案例3]在高中化学必修一中,讲授Fe3+和Fe2+的相互转化――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讨。

铁元素不但在自然界中存在,人体中也有铁元素,而且缺铁会引发身体疾病,比如贫血等。所以市面上有不少补铁产品,多媒体展示补铁产品,投影琥珀酸亚铁片说明书,然后提出以下问题:

① 为什么补铁是补Fe2+ 而不是Fe3+?

② 补铁药品外层的薄糖衣有什么作用?

③ 说明书中“维生素C与本品同服有利于吸收,为什么?

请根据内容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验证你的推测,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交流讨论得出实验方案,选择和优化实验步骤,完善细节,最终确定实验方案。

这种创设实验情境,开展探究活动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之中。将探究的主体融入生活情境之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又兼顾体验、合作、自主等学习方式,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进课堂,从生活走进化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教学理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学科方法、学科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从化学走进社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化学与社会整合要求学习内容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关注生活、关心时事。

[案例4]在《有机化学基础》专题5“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教学时可设计以下教学情境。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假如你是救援人员,你会给受困群众送哪些食物?

学生回答:水、水果、蔬菜、大米、肉、牛奶……

教师:很好,这位同学所讲到的食物中,包含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糖类、油脂、蛋白质、无机盐、水这些都是维持人体的物质组成和生理机能不可缺少的营养要素,能提供人体以能量。今天我们来学习专题5“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联系生活实际,不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而且是使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并且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追求,因为,在高效课堂下教师教地轻松,学生学地愉快,学习效率高、效果好。这就要求我们要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细化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以务实的态度,创新的精神,精心设计合理有效的问题,只要我们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反思,理论联系实际,化学问题生活化,就能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

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篇(11)

传统的小学课堂一般都是教师的满堂灌,无论学生是否听懂,老师都是按照自己的思想来进行讲授课程内容,老师与学生的沟通极少。再加上传统的师生关系处在一种威严、不平等的处境,小学生在课堂上有的贪玩,不认真学习,故意和老师较劲,有的害怕学不会内容变得极为紧张和焦虑,恰恰影响了自身的学习,达不到好的学习效果。根据调查研究发现,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也会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会主动与老师沟通,与其他同学沟通,及时地把自己的学习状况反馈给老师,进而老师根据学情来调节自身的教学,这样就会照顾到没有学会的同学,实现有效的教学。要想构建轻松的小学科学课堂,实现课堂的多向交流,就需要教师主动地接触学生、关心学生,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样不仅会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进而实现有效教学。同时,要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公,他们要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2.革新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他们才会自主地去学,也才会“爱学”。所以,在平日的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如,教师在充分挖掘、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采取直观、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设置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让课堂充满情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讲解种子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采取课件演示的方式,展示1~3号种子的情况,同学们进行观察和记录,然后学生汇报,课件出示:1号种子没有浇水,土壤干燥,出现的结果是种子没有发芽;2号种子浇适量的水,保持土壤湿润,结果发了许多芽;3号种子浇很多的水,使土壤泡在水中,结果种子没有发芽。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有:水、空气、阳光、土壤。利用实验和生活经验,验证猜想。

验证一:1号杯不浇水,杯子里的种子没有发芽,2号杯浇了适量的水,杯子里的种子发芽了。说明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有水。验证二:3号杯浇较多的水,没有空气,杯子里的种子没有发芽。说明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有空气。验证三:课室实验角没有阳光,但2号杯子里的种子发芽了。说明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可以没有阳光。验证四:课件出示植物生长在水中、无土壤种植的图片。说明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可以没有土壤。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有:水、空气,这样的课程教学比直接告诉他们结论更有利于理解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