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林业经济管理的研究方法大全11篇

时间:2023-06-04 09:57:43

林业经济管理的研究方法

林业经济管理的研究方法篇(1)

中国林业经济学教学研究整体上取得的巨大进步无法掩盖发展现实中的问题,即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建立本学科系统的理论体系,表现为不同时期的林业经济学著作,多注重林业具体方面或管理T作情况的介绍、对现行管理模式与做法的论证和陈述,为有关林业管理决策进行理论论证,没有形成共性、核心的基本研究命题。为了构建起林业经济学的体系,需要思考林业经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到底要研究什么。不回答这个问题,林业经济学就无法发挥对林业改革发展的基础指导作用,教学研究丁作容易被生产管理实践牵着鼻子走,理论滞后于实践进展,也无法稳定自己的学科和社会经济地位。

林业经济学尽管目前被划为管理学门类下林业经济管理二级学科的研究范畴,其本质和基本任务则是经济学的l2]。关于经济学的本质和任务,自亚当•斯密以来形成了两种基本的认识:一是继承亚当•斯密先验主义传统的奥地利学派,坚持研究礼会财富的生产和增加社会福利的社会管理;另一种是当前主流的实证主义学派,研究稀缺资源条件下人类在配置资源方面是如何行为的一门形式化的利:会科学,并坚持在研究中贯彻实证主义的方法,试图构建价值中立的精密科学体系。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经济学本身的发展,对经济学本质和任务的两种认识现了融合趋势,实证主义研究的成果必然在社会经济事务管理决策和政策制定中被打上规范的烙印,任何规范研究也必然要借鉴和运用实讧E研究的成果。而受制度经济学产牛和发展的影响,现代经济学也已修正了新古典模型制度既定的先决条件,增加了供给有效率的组织(制度)以促进经济增长作为自己的基本任务。林业经济学只是把国民经济一个具体部门作为研究对象,显然无法超越经济学的这一基本范式,其本质和任务可以概言为专注研究优化森林资源配置的规律,解释林业发展中的各种社会经济现象,构建更有效率的各项林业发展制度。这是经济学基本逻辑映射在林业经济研究中的理论必然。从上面的认识去把握林业经济学的本质和任务,就能充分理解不同国家、地区及其不同时期林业经济学具体内容体系的异同和发展变化。

人的经济行为受特定社会经济环境因素的约束,不同国家、地区森林资源基础条件不同,森林资源管理目标不同,优化配置资源手段也各有差别,为了解释特定时期、地区林业经济现象的林业经济学理论成果也就异态纷呈。如前苏联地区及中国计划经济时期,林业经济学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林业发展和布局的规划与预测,各种生产计划、定额、基本投资和林业产价格构成与经济核算,林业生产经营中的资金流动,林业中的物质技术供应体系,林业劳动力和林业职业,林业企业管理的经济组织原则与机构,以及林业部门经济结构、所有制结构,林业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林业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的发展和完善。上述研究内容与计划经济时期林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林业经济活动的运行管理是一致的。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介入和干预,是该时期林业经济学研究的约束条件,从而形成了如何运用计划管理林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学术研究内容。

进入2o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基本经济体制逐步从有汁划的商品经济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林业经济活动运行的基本制度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林业生产要素配置形式也逐步转为以市场为基础,林业经济实践发生了多方面深层次变革,浮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围绕着这新现象的解释、新的管理体制改革论证,形成了目前林业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如林区资源危机与经济危困、林业经营体制改革、林业多种经营、林业管理体制改革、森林资源管理、森林资源资产化、林业发展战略、保护性林业、公共林业、森林多种价值评定、重点林业T程绩效评价、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等。欧美地区自工业革命就确立了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基本体制没有发生重大转折性变化,加之林业经济活动市场化程度较高,林业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如何实现森林所有者收益最大化的经营管理规律。

随着宏观经济学的确立和生态意识的觉醒以及对林业地位、功能认识的扩展(从经济林业到生态林业),林业经济学也增加了如何通过国家干预,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林业经济、生态、社会综合效益最大化方面规律的研究。如W•DavidKlemperer强调林业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其主要任务就是运用标准经济学的理论研究由于林业的特点造成的市场失效的相关规律,以提供适当的干预,提高森林资源管理的效率_5]。ErinO•Sills和KarenLeeAbt强调林业经济学是运用基本经济学理论分析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国民经济对林业的影响,土地所有者和政府实现森林管理目标的手段,并对基于各类市场的林业政策进行评价;同时研究了林业非市场化产出的价值评价、生产和消费活动的规律。

二、林业经济学的理论内容体系

从林业经济学的本质与任务看,其难以超越经济学的一般性命题,只是专注林业经济的特定领域开展研究,因此其理论内容体系应主要围绕林业经济活动内容和范围展开。作为部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林业经济学构建自己的理论内容体系时首先要坚持遵循经济学的内在逻辑,坚持抽象林业经济领域的一般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命题,即社会经济条件发展变化对林业资源配置有什么样的要求,按变化的要求应该怎样对林业资源进行配置,怎样从经济角度促进与林业资源配置要求一致的社会行为选择,而不是仅仅对具体问题进行特定性命题研究。构建林业经济学理论内容体系第二个要解决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样的经济学理论作为依据理论。理论经济学可分为两大体系:一是我国林业经济学最近之前一直采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另一个体系就是当前流行的西方经济学。

选取哪种理论体系作基础,首要因素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制约,在东西方意识形态对立时期,不允许采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除国内极个别研究单位在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情况下,为了解西方学术思想动态,或为批判资本主义开展一些比较研究,鲜有公开从事或采用西方经济学进行应用研究的情况。目前,这种学术思想的禁锢已经被打破,理论经济学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中外文化学术交流不断加深,使林业经济学的学者面临的可选择的经济理论令人眼花缭乱。但基本社会经济环境对应用经济学依据理论选择的制约作用依然存在,体现在基本社会经济环境对林业经济活动当事人行为选择的约束上。

在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约束下,人们的社会经济行为目标函数会形成差异,为达到自己目标的行为路径也有所不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林业企业的目标不是利润导向,而要完成甚至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计划,就需要在实际中研究合理的定额;企业管理层的激励也不同于市场经济体制中的经济剩余索取权激励,多为控制权或者国家租金索取权激励机制。人们这样的行为,本源目的仍是追求自身在现实约束条件下的利益最大化,这是西方经济学的推论,但也是人社会经济行为的基本规律,不论在哪种制度下,都是一致的;只不过在计划经济体制约束下,具体的利益发生了变化,实现目标的行为和手段也发生了改变,这种背景下研究人们行为规律对林业资源配置的影响,以及如何改变人们的行为实现林业资源配置的社会效率,都只能采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目前,我国已经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体制,社会经济各类主体的行为基础是经济目标激励,而西方经济学就是关于约束条件下市场交易活动规律的科学,因此目前林业经济学研究应该采用西方经济学作为本学科的依据理论。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土地、集中连片森林资源国家所有的特点则可以作为林业经济活动的特定约束条件处理,从而将林业经济学整体建立在西方经济学的体系基础上。构建林业经济学体系的第三个重要问题就是具体内容体系的架构。这应该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西方经济学本身的内容体系;二是林业经济活动的范围与内容。西方经济学从古典阶段经历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古典综合和制度经济学等众多流派纷呈的发展现状,但不论哪一个流派,到目前为止都是遵循先微观后宏观的研究范式,各种流派和经济学说也不过是分别从某个角度或者社会经济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对经济学(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大厦进行的完善。这是林业经济学能够应用的基础理论,林业经济学的内容结构应该与一般经济学这种逻辑保持一致,在搭建内容体系时坚持从微观到宏观的过程。林业经济学开篇应该先明确本门学问的研究对象、性质和任务,提出林业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命题:社会对森林资源(包括土地)配置要求的动态变化;在现实社会经济约束前提下人们利用森林资源行为与社会对森林资源配置要求的矛盾;如何有效管理森林资源,使森林资源动态变化与社会对林业需求变化保持动态平衡。整个林业经济学内容体系将从这3个基本命题进行演绎成一座理论大厦。

三、林业经济学的未来

社会科学理论贡献的大小决定于被解释现象的重要性。在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过程中,林业居于基础地位,已成为各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部门。世界各国普遍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普遍重视林业发展,增加对林业投入,加强林业的管理。林业也成为国际重要议题,出现了许多关于林业的国际协定,这些都凸现了林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地位的提升。这必然意味研究解释林业经济现象的林业经济学在社会科学门类中重要性随之提高,林业经济学研究将进入新的繁荣时期。这些条件只是为林业经济学研究繁荣、地位提升,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提供了机会,要把可能变成现实,还需要林业经济学人做出更大的努力,除了把握林业经济学的本质、任务和基本框架以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加以注意。

(一)必须坚持内部逻辑一致的研究规范

经济学是一套解释社会经济现象的逻辑体系,应用部门经济学的构建也必须遵守形式逻辑内部一致的基本要求。第一,必须对研究的问题和条件给明确的定义,林业经济学内容体系各部分的基本概念和范畴目前还比较混乱,需要统一;第二,针对每一部分内容提出的管理建议对策都应来源于前述的基本概念、范畴及其作为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逻辑推理。我们在教学研究中对观点的整体分析比较重视,对基本变量之间关系和逻辑推理重视不够,对具体问题关注较多,对问题背后的支撑理论研究较少,在提出建议对策时,往往用个人判断代替理论的逻辑推理。

(二)应加强林业经济制度的研究

林业经济管理的研究方法篇(2)

二、学科性质分析

中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探索与发展,经历了大约50年的发展历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学科阵容逐步形成,然而该学科并未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1、林业经济管理学作为部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的职能缺位林业经济管理学具有部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科属性,其研究对象特定,即林业范畴内的经济和管理问题。然而,中国林业发展与理论支撑脱节,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林业长期发展过程中的角色缺位,并未成为名符其实的部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中国林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难以在林业中觅得一职。2、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作为交叉学科缺乏学科基础林业经济问题研究一定要贴近林业技术,才能解决林业发展的经济问题,林业经济管理学具有明显的交叉学科性质。然而,我国林业经济学家的知识结构的不合理就决定了国内外林业经济研究水平的差异,也制约了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发展。专业知识背景的欠缺,尤其是林学等相关自然科学知识的不足,使得国内林业经济学者难以关注森林经营活动效益最大化这一林业经济最根本问题。

三、学科功能分析

设置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目的在于培育林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推动林业经济学科理论创新,为林业经济活动效益最大化、管理政策优化提供决策服务。因此。该学科的功能体现在2个功能:其一,教学功能;其二,科研功能。

1、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教学功能不健全

培养林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基本功能。然而在现实中,该学科并没实现培养专业人才的功能。学无以致用,专业人才难以从事所对应行业的专项工作,使得学科建设耗费的人力和财力化之东流,也使得学科的长期发展后继无人,这无疑是教学的失败,也是基本功能不健全的体现。为实现学科的基本功能,即实现培养专业人才的教学功能,学科建设应与林业经济活动进行紧密结合。

2、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科研功能虚化

为林业经济活动效益最大、管理决策提供科学支撑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科研功能。长期以来,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科学决策支撑功能缺乏实现的空间。迄今,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科研功能与林业生产活动实践脱节,难以指导林业生产实践活动,这也是该学科教学毕业生难以在林业行业中觅得职位的原由之一。加强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科研功能的实现。既有待于科研环境的优化,更取决于学科基于自身性质,逐步实现自我完善。

四、学科领域研究现状分析

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领域中开展科研活动,既是为具体的决策活动提供理论支撑,也是将学科理论接受实践检验,寻求学科理论创新的必由之路。在中国林业发展过程中,学术研究、方针政策与与中国林业实际脱离。

1、研究对象未定位于林业经济活动根本问题

长期以来,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领域中的科学研究未将中国林业经济活动根本问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林权改革是中国牟取林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所在,然而,现有研究所提出的林权改革成效并不能从根本反应此项政策的优略,对于森林资源经营研究的缺乏,也决定了对于森林经营主体长期收益关注的缺位。

2、缺乏定量研究方法

从本世纪开始,中国的社会学者使用现代社会研究方法的文献不断增加,出现了显着的数量化趋势,这是中国社会研究方法科学性增强、研究成果质量提高的重要动力与途径。然而,在林业经济管理学领域中,定量分析方法的欠缺与中国该学科长期以来未能形成完备的理论构架密切相关,这也使得林业经济学领域与农业经济学及国外林业经济学领域之间的研究水平差距逐步扩大。

林业经济管理的研究方法篇(3)

2加快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建设的一些建议探讨

2.1强化学科和学术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术梯队建设是本学科点的的林业经济管理核心。也就是说,加快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建设,强化学科和学术研究队伍是必由之路。特别是在一些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研究队伍,更应该把师资力量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为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奠定雄厚的基础,才能够将学科研究水平提高到一个全新的层次上。总而言之,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使本学科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显著提高。例如启动培养一批国内外有较高学术影响的中青年专家人才工程,重点引进和培养一批学术尖子,将部分人发展为为国内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形成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等。2.2加强学科人才的培养学科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建设过程中,不仅需要各种“硬件”,“软件”建设也非常重要。也就是说,加强学科人才的培养,是提高学科研究水平的关键。首先,国内林业经济管理部门要协同各高校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将人才的培养提上到学科建设的战略层次上。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科的建设源源不断地提供充足的相关人才;其次,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革新培养理念。在世界范围内,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其发展速度更是日新月异。故而,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已经不适合当代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求,因此要积极革新培养理念,将培养的重点由理论到研究方法和研究思想上来;最后,学科人才还要积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吸收国际先进研究成果,在提高我国研究人才自身素质的同时,增强我国学科学术的综合竞争能力。2.3学科研究要突出重点和热点由于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非常迅速,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林业经济管理人才。这就需要我国在短时间内将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水平提升上去。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只有从学科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领域着手,才能带动整个学科的发展。因此,学科研究机构要及时了解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重点和热点领域,并学习先进的研究方法,尽快提上总体研究水平。综合来说,针对林业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和热点领域,加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管理与政策、区域通过学科建设把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成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环境经济理论与方法等重点研究方向的研究,加强森林资源核算,使学科的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林业可持续发展及林业生态建设的管理与政策、森林资源经济、现代信息技术在林业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2.4建设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是实践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也是开展研究必备的物质条件。针对我国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缺乏实验室的情况,国家主管部门应当投入必要的资金,加快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同时,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应当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实验室建设成高水平的现代化实验室。

林业经济管理的研究方法篇(4)

    从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历程来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起步比较晚,一些老一辈的林业学家将海外先进的林业经济思想带回国内,并在有关林业学院开始设置林业经济学等等课程,让我国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开始走上正轨。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我国的林业经济得到迅猛发展,林业经济管理人才也开始呈现一种上升需求形势,不断地推动着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向前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林业经济在如此良好契机之下,出现了新的林业经济探讨的高潮,带动了林业经济管理的学科的不断发展。研究和分析林业经济的专家和学者越来越多,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受重视程度愈来愈深,一些高水平和高学历的林业知识人才不断涌现,并为林业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自进入新纪元以来,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更是由粗放型向密集型的发展,如何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理论的指导,促进我国当代林业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重中之重[1]。

    二、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出现的问题

    1.理论研究和实践没有紧密联系。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理论的支持和实践的作用。而目前,我国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影响力上面没有得到有力的体现,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没有发挥重要作用。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某些理论方面取得一些成果譬如集中林权制度改革以及林业碳汇等方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核心和本质却被忽视。在我国林业发展的过程中,学术研究由于缺少目的性,系统性以及创新性,时常只能是充当国家林业政策的发言人的角色。

    2.理论研究体系的滞后性。翻看历史,由于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最早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所以从一开始就可以看出它的滞后性。一般来讲,都是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划分成三个大的部分,林业经济学,林业管理学,林业政策学。它们主要以森林资源的有效利用,林业产品的自由市场贸易以及外部经济要素对于林业经济的影响等等。而目前,市场变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和市场宏观调控力度的不断加深,对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对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经济实践,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理论体系研究工作存在相对的滞后性,以至于有关的林业人才的培养体系和林业研究工作的内容缺少基本理论内容的支撑。

    3.人才培养工作和实践的脱离。在实际的工作生活中,一些专业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同学本身对于专业的疑惑性迷茫性,很多都不想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内找工作。这样会出现人才资源的流失和政府在学科建设的资金投入以及人力的巨大浪费。追根溯源,林业经济管理教学上存在人才培养和实践存在脱离现象。林业经济的迅猛发展,而学生所掌握的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知识更不上实践应用的需要,从而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与社会相接轨。在人才培养的专业性方面,不但需要加强林业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而且应用到林业实践当中去,二者有机结合。但是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林业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并没有做到相互联系,相辅相成[2]。

    4.林业专业领域人才缺乏。林业经济管理研究正在向着更现代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一些历史和社会的原因,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教学水平和从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人员理论水平很低。虽然一些林业专业的高等院校在大力招募林业专业的以及相关专业的人才,可是还是改变不了林业人才资源短缺的困状。

    三、加强林业经济管理的学科建设的方法和建议

    1.加强教学和人才资源的培养。现代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工作应该注重偏重点,通过对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体系建设,为以后林业经济的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保证。根据林业实践的需求,着力培养林业研究生为主,而本科生人才作为研究生方向的基础资源。在林业经济管理的课程建设上,力争对人才的培养的方案,目标以及形式进行规划,同时着重于对于学生林业经济学方法的传授,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2.加强林业理论研究。将现代门类学科中分散的林业学科诸如林业社会学,林业经济学以及森林资源经济学等等融合贯通,并且加以引导,使用经济学分析方法,应用于林业经济实体的研究中。

    3.加强实证研究方面。根据国家当前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研讨林业经济管理的特点和性质,结合一些专业林业院校的优势特点,构建有特色的和整体协调的布局[3]。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重于目前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经济学方面人才的吸纳,以期能够产生在国际上有轰动影响力的林业经济学家。

林业经济管理的研究方法篇(5)

森林生态采运的研究目标是寻求森林资源高效利用与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和谐一致,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集成最大化,达到长短期效益的协调统一。生态采运的研究对象为森林作业系统,涉及系统的规划设计、工艺技术、机械设备、人机料管理等。森林生态采运针对森林的个体林木和整体生态环境进行具体工程作业。其对象是可再生的生物体和生物群落,其作业处于森林环境的特定条件下并严格受其限制。如打破这一限制将会造成生态失衡而破坏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采运研究对象复杂、独特性强、影响因素多,工程作业内容广、类型多,涉及森林环境工程、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机械运用工程、管理工程等。

2、研究内容体系

生态采运的研究内容包括采运工程与森林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机理、采运系统的评价分析与优化、生态型采运技术与设备、生态型采运规划与管理。在生态采运技术上,研究采运作业对土壤结构、养分、水分的影响机理;研究采运作业中的技术、经济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环境友好型采运作业技术,包括作业机械、作业方式、采伐更新方式等;研究生态采运技术的指标体系。在采运作业人类工效技术上,研究人机相互作用机理,尤其是机械操作对人的心脏、肌肉、大脑的影响机理;研究森林作业职业病机理,包括振动病、耳聋、生理心理病、神经病等;研究对人友好型机械,包括手持型机械和乘坐型机械,提高舒适性、安全性和作业效率;研究安全作业技术。在采运规划设计技术上,研究采运作业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研究采运作业GIS技术、CAD技术;研究采运作业模拟和优化技术等。

3、研究方法体系

生态采运的研究方法体系涵盖工程学和生态学方法,包括试验方法和模型方法,涉及影响因子研究、评价指标和模型、生态经济学及其方法、工业生态学及其方法等。生态经济学是一门生态与经济相互渗透的边缘科学,它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来研究生态与经济的最佳结合,达到生态效果与经济效果的统一。具体涉及生态环境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生态环境价值评估、生态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生态采运系统是一种特殊、复杂的生态经济子系统,具有工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交叉、影响的特性,可以采用工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构建新型的生态采运研究方法体系。包括生态采运模式的原则和方法学,生态采运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流动分析方法,生态采运系统的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生态采运作业的清洁化生产方法,生态采运工业园模式和方法等。

4、标准体系将逐渐建立

林业经济管理的研究方法篇(6)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我校传统优势专业,拥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农业经济管理、博士和硕士学位点以及及博士后流动站。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实验室建设及模拟实验平台是基础,实证研究方法是手段。现如今国内具有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生培养资格的高校基本都购置必备的实验软件及数据库,强调实证研究方法在研究生培养与科研中的运用。实证研究平台建设有利于我校研究生培养紧跟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的特点,可以大大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此外,实证研究创新平台建设可由多个学位点共享,通过购置实验软件,可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会计学、企业管理等多个学位点使用,充分提高实证研究创新平台的利用效率。

1.2可行性

随着实证研究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广泛运用,国内已有许多销售教学实验软件的公司,已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等多家单位专门提供实证研究所需的农业经济学、农业政策学、生态经济学、土地管理学等数据库,而且以上软件及数据库受到学术界的认可而得到广泛运用。经济与管理学院已着手加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实证研究能力的培养,实证研究方法也成为日常研究中运用的主要方法,为实证研究平台的规范建设提供了前期准备。经济与管理学院与北京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实证研究水平高的相关院校建立了相互交流关系,为实证研究创新平台的顺利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2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实证研究平台建设思路与内容

2.1项目建设思路

在经济与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的领导下,围绕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点建设,依托兵团屯垦经济研究中心、公司治理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农业现代化研究中心和棉花经济研究中心等平台,积极改善教学研究条件,丰富教学研究资源;充分调动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及其相关人员的参与积极性,对项目任务进行明确分工,院内组织定期对项目进度进行检查,边建设,边完善,最终形成特色鲜明、经济实用、功能齐全的集专业实验室和专业数据库及新疆(兵团)农业经济特色数据库等于一体的农林经济管理研究生实证研究平台。

2.2项目建设内容与预期目标

2.2.1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实证研究的基础是对调研方法和数据分析的掌握。一是在学院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原有实验平台上,补充购置相关统计与计量分析实验软件包,便于更好地实现数据统计分析、统计作图、建模分析、预测与模拟等功能,使研究生在熟悉实地调研方法和程序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和运用最新研究方法分析问题,提高研究生的实证研究技能。二是结合新疆(兵团)农业发展实际,引入土地整理规划、农村调查与计量分析、农业政策分析、农产品期货等方面的实验课程,购置相关软件包,根据本学科各类研究生的需要适时开设,满足分类培养的要求。通过实验室建设,进一步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经过对各类实验软件及程序学习与应用,提高研究生实地调查、数据处理、定量分析及政策评价等方面的技能,尤其是进一步提高农业推广硕士的实践能力。

2.2.2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数据库建设。一是在现有相关文献数据的基础上,建议大学图书馆或与其合作购置与本学科紧密联系的外文文献数据库,方便研究生随时下载、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掌握国外最新研究动态,为其论文选题、理论与实证研究提供支撑,推进研究的创新性。二是购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统计与案例数据库,为研究生的论文撰写提供充分的论据,推进实证研究的开展。如购置国家农业经济与政策数据库、人地系统主题数据库以及反映粮食、棉花、油料等大宗农产品和特色瓜果、蔬菜、畜禽等特色农产品信息的网站账号等。通过专业数据库建设,逐步丰富农林经济管理各类专业文献、数据资源,为教师和研究生的研究工作提供有力支撑,进一步从创新性、规范性、论据充分性等方面提高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和水平,增强本学科研究生培养在区内外影响力。

2.2.3新疆(兵团)农业经济特色数据库建设。一是新疆(兵团)农业经济特色文献数据库。通过与校、院图书馆合作,组织人员全面收集新疆(兵团)“三农”问题相关文献资料,在进行分类整理的基础上,运用文献数据库建设方法与软件,打造特色文献数据库。二是新疆(兵团)农业经济特色统计数据库购置。加强与新疆(兵团)统计局的沟通、协调和合作,设法购置统计局农村(场)固定观察点数据,或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借助其调研力量或合作调研,获取本学科研究所需微观层面数据,支撑研究生实证研究。三是新疆(兵团)农村(场)固定观察点建设。整合学院兵团屯垦经济研究中心、农业现代化研究中心及棉花经济研究中心的力量,依托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多方筹集经费,通过在全疆(兵团)范围内合理选择样本村(连),着力建设本学科的农村(场)固定观察点。通过组织本专业教师、研究生和绿洲三农学社成员定期赴各点调研,收集和整理统计数据,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统计数据库。在满足本学科师生实证研究需要的同时,适时进行商业化运营,以此使特色专业数据库建设迈入良性循环,最终实现自我良性发展。通过新疆(兵团)农业经济特色数据库建设,推进新疆(兵团)农业经济特色数据库建设,尤其是微观组织层面数据资源调查、收集与整理,在培养研究生实地调研、数据整理与分析等技能的同时,促进研究生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开展研究,进一步凸显学科培养特色,提升本学科在国内的地位。

3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实证研究平台建设预期效益

通过3~5年努力,可以初步搭建起集专业实验室、专业数据库及新疆(兵团)农业经济特色数据库等于一体的农林经济管理研究生实地研究平台,进一步改善教学研究条件,丰富教学研究资源,着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尤其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及实践能力的提高,增强本学科培养特色和优势,提升本学科在区内外的影响力。

3.1将成为本专业研究生实证研究训练的重要平台

有利于研究生掌握和运用主流的实证研究方法开展学术研究,增加实证研究尤其是实地调研方法在研究生毕业论文中的比重,提升博士研究和学术性硕士研究的学术功底和科研水平,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及动手操作能力,提高毕业论文和公开质量,最终提高本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2将为本专业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及实践能力提高创造条件

有利于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以适应本学科多层次、多类型研究生培养对师资的要求。

林业经济管理的研究方法篇(7)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2.026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我国逐渐进入了重视知识、提倡科技创新的新的时代。林业想要发展,则必须依靠技术革新,促进国民经济稳步提升。可以说,林业技术的创新和现代林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如果没有创新,林业的发展将会停滞不前,将会一直无法进步。本文将从多个角度阐明林业技术与现代林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点明创新对现代林业的重要性,同时对如今林业情况进行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根据这些问题找出对应的解决方法和改进建议,期望对当前形势下我国林业发展有所帮助。

1 林业技术创新对于现代林业发展的意义

1.1优化产业结构

现如今,我国绝大多数的林业生产依旧按照原来的种植结构。但是原来的品种生长时间太长,生命力较弱,无法有效地抵抗疾病和虫害的侵蚀。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显然已经无法满足行业越来越高的需求。现在的林业产品应该开发创新型品种,不断更新换代,提高产品产量及性能,缩短生产周期,改良现今林业行业的市场环境,优化产业结构。

1.2推动可持续发展

通过技术创新,可以引入科学的管理模式,解决林业产品不易存活、花期受到损害、光合作用减少等缺点。科学、准确地调整林业产品生产中所需要的光、水分、肥料等,也使得管理人员更加轻松地进行管理。同时,也推动林业产品可持续发展。新型技术包括生态环境重建、防沙漠化技术等,能够有效地推动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推进人与环境友好相处。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林业的发展主要还是看“天”,也就是只能顺其自然、听天由命,而由于这种消极的想法,林业产品得不到技术支持,缺乏科学的管理,发展的脚步停滞不前。而且长久以来进行研究的多是高校人员,虽然理论知识掌握牢固,但是某种程度上缺乏实践经验。对于研究投入的资金、人力、物力也不足以满足当前发展的需求。

3 对策

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不动摇,提升林业产品的生产效益,加大对于林业产品的科学研究。选择科学合适的管理方式。运用生态环境重建、防沙漠化技术等来推动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国家应该重视创新研究,加大资金以及人力物力的投入,并加强管理。

4 结语

林业技术创新是必由之路,需要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同时也需要管理人员树立责任意识,加大对于林业产品的管理,科学合理进行生产。除此以外,研究人员应当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理念,理论与实践并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不啻葱峦贫林业产品的发展,开创新型品种,不断更新换代,提高产品产量及性能,缩短生产周期,改良现今林业行业的市场环境,优化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杨阳,李建民,刘晓阳,宋娜,郑艳伟. 低碳经济下林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究[A]. 中国林业经济学会技术经济专业委员会、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林业技术经济专业委员会、北京林业大学中国低碳经济研究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低碳经济时代的林业技术与管理创新[C].2010.

[2]肖慧娟,彭卫红,李月梅. 低碳经济下林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研究[A]. 中国林业经济学会技术经济专业委员会、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林业技术经济专业委员会、北京林业大学中国低碳经济研究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低碳经济时代的林业技术与管理创新[C].2010.

林业经济管理的研究方法篇(8)

二、建议及对策

根据上文针对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过程之中基本的现状和存在额问题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可以明确工作开展过程之中应当重点关注的环节,下文将针对实践之中的主要对策和发展的建议等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旨在以此为基础真正意义上实现工作的改进,实现相关理念的革新。

1.不断强化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队伍的建设

首先在实践之中应当全面的建设出科学化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培养基质,不断的加强人才队伍综合素质的建设。在实践当中应当加强研究队伍的发展,将重要的力量集中在最为重要的位置。只有通过上述的方式才能够切实的实现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队伍素质的不断增强,进而使得学科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轨道之中。此外,还应当使得学科的理论研究水准进入至一个新的层次,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充分的利用现有的资源和相关途径,使得学科之内的师资队伍水准发展可以得到整体性的增强。诸如在实践之中可以充分的结合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现状,培养出一批具有较好的学术影响力的青年专家人才,重点的培养一批学术拔尖人员,同时应当使得行业之内具有影响力的人员作为整个队伍的带头人、引导者,建立起完善的激励机制,尽快的提升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水准。最终使得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队伍的建设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使得工作的开展可以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姿态。

2.建立起科学化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机制

在实践之中还应当不断的实现对人才培养机制的健全,这一点相当关键。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在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之中不仅应当加强对硬件层面的重视同时还应当加强对软件的建设。在实践当中应当不断的强调科学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并且重点的增强学科的研究发展水准。各个级别的管理部门应当充分的结合当前发展现状建立起并且协调好各个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将人才的培养提升至一个战略发展的高度之中。同时,还应当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之中全面实现对理念的革新,在世界范围之内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之后,其发展的速度较快,所以传统的人才培养机制已经不能够很好的适应当前学科的发展需求。故在实践之中应当积极的实现对培养理念的革新,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思想和理论的研究之中,加强人才与国际上的广泛交流,尽快的提升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水准。最终使得人才的建设可以充分的吸纳国际的先进研究成果,在很好的增强人才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还可以使得综合竞争力大大增强。

3.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应突出重点和难点

最后还应当在实践的学科研究过程之中突出重点和难点,这一点同样是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过程之中应当全面遵循的理念和核心的思想原则。由于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可谓是相当的迅速,所以需要及时的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使得管理水准的发展可以上升至一个新的高度之中。所以,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之下各个学科的研究机构还应当及时的掌握并且了解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重点和难点,以更好的提升综合发展水准。需要注意的是针对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之中的重点以及热点发展领域,应当及时的加强生态环境政策和相关管理措施的建设,应当在充分的了解了学科问题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通过区域性的科学发展,使得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之中的新观念、新思想和新理念等可以在实践之中得到广泛的使用。此外还应当重点的强调森林资源的经济理论以及当前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重点的加强对热点问题的研究,加强对森林资源的核算,使得学科的发展以及相关项目的开展可以全面的纳入至当前国民经济的核算体系之中,更好的实现对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措施的维持,使得相关学科的发展可以更好的符合当前生态资源建设和发展的观念,综合性的提升对现代化信息技术以及森林资源经济理念在其中的影响。从本质上加以分析加强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思想观念的建设意义重大,所以还应当从当前学科之中存在的问题着手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进行整改,最终不断的实现行业的发展,为今后环境资源的全面进步奠定坚实基础。

林业经济管理的研究方法篇(9)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基本情况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隶属于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自林业经济管理专科专业招生至今,已为社会培养了25届1600余名本专科毕业生。毕业生就业选择余地较大,就业呈现多元化趋向,从单一的以农林业单位为主向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自主创业等多种类型转变。据不完全统计,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中已有100多人走上了科、局级以上领导岗位,体现了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注重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近年来,每年招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60名左右,现有在校生247人。现有专任教师3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2人,占教师总数的32.4%,副高级职称20人,占总数的54.1%;54.1%的专业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有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学科组专家1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浙江省“151人才”4人。

二、近年来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1)多方参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小组,开展多层次的调查研究,充分收集和分析全国农林院校及综合性大学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改革情况,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召开了“农林经济管理省级重点专业建设委员会工作会议暨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家研讨会”等,最后邀请专家对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

(2)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层面人才培养目标,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离农倾向明显,就业去向与其他经管类专业并无差异,特色与优势不明显。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肩负着为现代农林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新”的人才的历史使命。同时,2009年,浙江林学院升格为浙江农林大学,随即制定了《浙江农林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纲要》明确了学校的人才培养为:“培养品德优良、基础扎实、能力强,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此,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适时调整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农林业发展需要的,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技知识,掌握农林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级政府涉农部门、农林企事业单位、农村基层经管单位等从事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科研与教学研究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顶天立地”的师资队伍

为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主要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措施。引进包括专任教师及兼职教师的引进。建设期内,共引进博士7名,其中国外高校1名,国内985院校3名、211院校1名。聘请4名具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地方工作人员和农林企事业单位人员、3名国外著名高校的教师为兼职教授。积极鼓励年青教师到国内外名牌大学和一流的科研院所攻读博士学位、及到基层挂职锻炼。建设期内,5名教师获得了博士学位,其中中国科学院1名,985院校3名,211院校1名。有10位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访学,5位教师到农村基层或农林业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通过这些措施,使师资队伍真正做到“顶天立地”(既掌握学科前沿又了解农村实际),职称、学历、学缘结构显著优化。高级职称比例由2007年的70.3%上升为2011年的86.5%,其中副教授比例由37.0%上升为54.1%,成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从事教学第一线的主力军。博士学位比例由2007年25.9%上升为2011年的54.1%。教师由原来主要毕业于林业院校,改变为既来自国家重点农林院校,也有来自于国内外著名综合性大学。

(2)注重科研与教学研究,着力提升专业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水平

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氛围,鼓励老师从事科研与教学研究。建设期内,共立项科研课题8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38项,科研经费达44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53篇,其中被三大检索系统(sci或ssci、ei、istp)收录18篇;出版学术专著16部。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浙江省科技兴林奖等各类科研奖励共20项。主持浙江省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共3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4项,获得浙江省教学研究成果奖、校级教学研究成果奖共5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5篇。从近年的发展来看,专业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为科研促进教学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为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撑。

3.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强化课程与教材建设

(1)构建“理论、实践、特色”三结合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为了实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时修订了教学计划,着重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了“理论、实践、特色”三结合的课程体系。具体表现在:

第一,重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理论基础课程由两个平台构成,公共基础平台及学科专业基础平台,学分合计为40.5,占总学分的24.5%。为培养学生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提供保证。

第二,强实践。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课程设置强调实践环节。一是加强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如“林业概论”、“现代农业概论”等课程设有实习环节,“会计学基础”、“统计学原理”等课程均设有模拟实习。二是安排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专业综合实习主要设置了为期2周的“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为期1周的“农林企业管理综合实习”。三是设置“社会经济调查与应用文写作”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社会经济调查及应用文写作的能力。

第三,显特色。为了显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与其他经管类专业的差异,充分发挥学校和地域优势,在专业选修课中,按方向设计了两个模块,一是“农村经济发展”模块(选修模块ⅰ),二是“农林企业管理”(选修模块ⅱ)。

转贴于论文联盟

(2)强化课程与教材建设

建设期内,有计划地开展了以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为重点的课程与教材建设工作。具体包括:

①重视精品课程建设。专业教师高度重视精品论文联盟课程的申报与建设工作,新列入校级精品课程8门,现有校级精品课程14门,通过学校验收的8门。“林业经济学”和“林业财务与会计”2门省级精品课程,均于2010年顺利通过浙江省教育厅验收。②加强教材及教辅资料的建设。以精品课程的申报与建设为契机,鼓励教师编写教材。在已有主编《现代林业企业管理学》、《管理学案例》、《会计学基础》、《林业财务与会计》等教材的基础上,主编教材5部、副主编2部、参编2部。同时,加强教辅资料的建设,如“林业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等有实习环节的课程均有相应的实习辅助资料。③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首先,倡导国际参与式课堂讨论方法。如在“林业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介绍乡村快速评估技术(rra)和参与性评估方法(pra)时,设计一些主题,以行政班为单位分为5~6个小组进行讨论,每组只分析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规定每组的讨论时间和汇报时间,由小组成员自主确定每组的协调人、观察员、记录员等展开。其次,采用案例教学法。如“经济法”、“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原理”等课程全面推行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开展网络课堂网上互动。各课程组在建设网络课堂的过程中,开通网上讨论,使师生互动不断加强。

4.改革实践教学体系,重视教学条件建设

(1)构建“一、二、五”分类实践教学体系

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除课程实习外,构建了“一、二、五”分类实施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指一个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二”指两个平台,面向全体学生的平台和面向优秀学生的平台。“五”是指五个支撑点,包括面向全体学生的“中期论文及毕业论文”、“专业综合实习”两个支撑点,面向优秀学生的“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大型专题调研”三个支撑点。

一是通过专业综合实习、中期论文及毕业论文的实施,构建“基于应用性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使学生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一般要求和规范,在第四学期至第五学期,安排专业老师指导学生撰写中期论文。中期论文的基本要求是利用所学的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对农村经济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必须有实际的调查资料和数据支撑。毕业论文是高校实践教学的必修环节。在毕业论文环节,强调选题需理论联系实际,尽量与导师的课题相结合。通过实施中期论文,强化对毕业论文的指导,使学生完成的毕业论文质量较高。2007-2011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入选校级优秀论文12篇,毕业论文的优良率达41.24%。专业综合实习主要包括“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农林企业管理综合实习”,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社会经济的调查方法,提高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以为期2周的“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为例,第1周为外业调查,第2周为内业整理和综合分析报告撰写。调查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开展工作,教师轮回指导和检查。这一以专题调研为特色的综合实习,使学生围绕某一主题从“提出问题和目标-设计问卷-实地调查-数据资料整理、分析-撰写报告”得到全过程的训练。经过多年的实施,综合实习制度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二是通过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大型专题调研等第二、第三课堂,构建“基于创新型目标的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由高职称、高学历的专业老师担任指导老师,有针对性地指导社团开展学术活动,并组织学生参加两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林业经济研讨会。由于师生的共同努力,在第十二、十三、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林业经济研讨会上共获得了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0项、优秀奖11项的好成绩,在校期间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篇。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积极鼓励学生申报学校和浙江省的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由专业教师负责指导申报和实施的全过程。2008-2010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成功申报项目共24项,其中省级6项。大型专题调研主要是指部分学生参与知名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大型专题调研。2009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挑选了共28名学生参加了农业经济相关课题的调研。通过参加大型专题调研活动,使学生的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2)重视教学条件建设

建设期内,主要抓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图书资料的建设。

一是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主要依托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总面积600m2,下设6个实验分室:财务会计模拟实验分室、工商管理模拟实验分室、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分室、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分室、市场营销模拟实验分室、金融模拟实验分室。建设期内,新增教学设备(包括软件)近158万元。现有教学设备总值近432万元。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新建实习基地11个,现有校外实习基地达21个。

二是图书资料建设。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所需的图书资料除由学校图书馆提供外,由学院图书资料室和专业特色资料室提供。经济管理学院图书资料室,每年及时采购能反映专业发展动态与趋势的图书资料。现有藏书1.5万册、学术期刊310种、报纸40余种。同时,建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色资料室1个,现有各类资料和藏书800余册。为学生研究性学习和教师从事科研活动提供了保障。

三、几点思考

首先,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后,如何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从近几年学生就业情况看,就业趋向是以非农企业、政府管理部门(公务员等)为主。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为了体现特色与优势,适应现代农林业发展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但是,大学生毕业后是否愿意真正走上服务“三农”的就业岗位,也就是说如何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除通过对培养环节、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的调整与优化外,更需要加强就业指导,努力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同时打通高校毕业生通向农村的路子。

林业经济管理的研究方法篇(10)

学科发展和建设仅仅拘泥于形式,没有深入进入学科改革和体制创新;学科的建设力度不够,导致学科真正的科研范畴、内容甚至理论体系存在很大的不足。所以相关林业经济管理的人才培养上,远远不能为飞速发展的林业经济服务,导致林业经济高度管理人才的缺乏。

1.2林业经济管理基础理论缺乏

我国林业经济管理研究起步晚,基础差,所以国内林业经济管理的理论体系不仅不完善,还存在很多错误。科研如果没有一个完善正确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很难达到一个比较高的高度。并且对应学科建设因为制度和管理的缺陷,导致学科的基础研究缺乏,大家为了在短时间取得高的科研成果,都闭门造车,理论斑驳紊乱,缺乏了一个科研领域最基本的科研秩序。

1.3林业经济管理领域缺乏有效的研究方法

现阶段我国林业经济管理的研究水平度低,研究体系不完善,缺乏高效的研究手段。国内的高校以及相关的研究单位,现在研究的模式主要是2种,闭门造车,就是取壶画瓢,不注重于国外先进的科研人员和单位的技术交流,对于他们的先进知识没有充分的利用;拿到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就照搬,不考虑自身的情况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导致效果甚微。所以现阶段国内科研机构对于林业经济管理的研究,应该不断的借鉴和学习国外的先进知识,研究出属于我们自己完善先进的理论体系。

2如何加强我国林业经济管理

2.1加强学科建设,培养优良师资

发展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必须加强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作为学科建设的主力军,培养优良师资,是发展学科的重中之重。只有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对应的学科才能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高度,对学科的人才培养和科研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必须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带动整个学科的发展。派遣优秀的教师到国外学习,培养一些顶尖的学术带头人,建立完善的学科激励机制,有效的促进学科健康快速的发展,形成一种激流勇进的发展态势。

2.2培养高技术科研人员

对于高技术科研人员的培养,国内林业部门和高校需要联合建立完善健全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对应的战略目标,将人才培养真正的付诸于行动,为学科不断培养新鲜的血液;人才培养最重要的是对培养理念的创新,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很多地方林业经济已经发展到一个很高的层次,林业经济管理也进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所以,传统的培养方式,已经不再适用现阶段林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了,必须革新人才培养的理念,才能获得先进的研究理论;国外在很多方面,对于林业经济管理的研究已经很深入了,所以没必要闭门造车,需要不断加强与国外先进科研机构的交流培养,学习先进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研究人员的科研素质。

2.3学科研究要满足当前时代需求

林业经济在全球化发展的推动下迅速发展,对于高端的林业技术人才极度缺乏,有一些新兴领域甚至达到了国内空缺的地步。所以为了配合迅速发展的林业经济,满足林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林业经济管理研究单位和高校需要定向的培养人才,针对当前很缺乏的林业经济管理的一些领域,优先的发展和培养,对于学校和科研机构就需要随时了解我国林业的需求和发展动态,及时补充学生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一定要根据需求列出重点发展方向,这样的培养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校和科研单位的威望,还能够最大程度满足林业经济飞速发展的需求。

2.4建设现代化实验室

实践出真知,理论最终都要付诸于实践,再伟大的理论也需要实践的验证,所以实验是科研必不可少的部分。实验室同样是林业经济管理研究的基础性的硬件设施,针对国内林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国家应该大力投入资金支持,建立起若干国家重点实验室,利用现有的信息化技术,建立一个具有良好科研环境的高水平重点实验室,这对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展开科研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林业经济管理的研究方法篇(11)

伴着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的材料技术在林业中的发展及广泛应用,促使着林业在发展的方式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尤为突出的就是生产力的提升,同时在林业的生态环境和区域经济方面也得到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些方面的进步带动着林业迈向了现代化阶段。为了更好的推动现代化建设中生产要素的增长和各要素之间的组织利用率的提高。所以,在加大建设林业管理学科,进行创新理论实践指导,加大培养在林业方面的高素质实业人才,都具有重大意义。剖析现代化林业建设的实质意义,对现代化林业建设的特点和性质进行分析,针对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现代化林业建设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促进林业经济管理学科进步的方案策略。

一、现代化林业建设的本质含义

随着现代化林业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广泛应用,结合在长期发展中的不均衡性等特征,我们将现代林业的含义定义为:在现代社会深入的了解森林演变规律的情况下,以互相了解社会经济体系和森林生态环境体系的基础下,现代科学普遍应用进行生产、应用、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体系。来提高整体的林地生产力高度,提高民众参与度和认知生态文明知识的程度;并且创办科学的现代林业发展体系和有效的利益分配制度,达到在利用森林资源来满足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进行的可持续发展程序。

从林业的地位功能、经营理念。发展的源动力、发展的环境上来讲,与过去的林业相比较,现代林业建设发生了很多变化。主要取决于国家政策的调整。在此基础上,保护以及改善生态环境并以完善的生态环境体制与发达的体制目标来达到林业的长足快速的发展则是林业产业的重中之重。

二、林业经济管理完善的体系保障建设和侧重点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面临着压力,主要是由于快速发展和变更的林业经济活动内容、形式和程序的变化。所以,一个完整的工程体系必须具有主要的工作重点,且利用这个系统有重点的开展工作加强保护措施。

(一)林业管理学科建设的重点内容

培养优秀的林业人才,加强教育。主要是依据发展要求,在以培养先进的林业人才为主的前提下,对人才制定发展方向;在教程的整合别注意对经济学和实际方法论知识的普及,侧重培养人才的思辨和研究能力;注重理论及实证研究的学习。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学习中,侧重与林业有关联的现代管理经济和政策的理论学习,构建起一个关于林业管理、政策、经济基础、森林资源、林业社会学、生态经济学的整体框架,为以后的林业理论研究课程做铺垫。同时结合国内前沿热门研究课题进行系统的研究讨论,依据本源特色做出整体的规划格局;加强学术交流和队伍建设。注重培养一批有学科教研能力的且在林业方面具有影响力的人才,加强国内外林业人才的学术研讨和交流,注重引进国际上的前眼睛里理论思想,以此来提升我国在林业经济管理领域的实力以及国际影响力。

(二)林业管理保障体系如何建设

在开展培养优秀人才和加强学术教育的重点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加强建设和完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体制,有力的保障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对于现代化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来说,加大创新力度,培养创新意识,将教学内容和现代林业建设实际相结合,加大培养出一批符合现代化林业建设要求的,具有很高林业时间能力的全方位人才。加强推进全面建设,提高人才服务现代林业实践的技能和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对于现代林业教研而言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高层领导非常注重现代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进程,已经把对现代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学习列为了国家非常重要的学术学科研究,同时也得到了教研体制建设方的大力支持。但是,现代林业经济的社会地位而言,只有北京林业大学唯一一所高等院校进入了国家大力培养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高校,这还是不能满足现代林业建设的真正需求。面临着各种困境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体制建设,还应需要更大的时间和空间去克服困难。所以,身为现代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一员科教人员,更应该持续认真专研且始终致力于为林业建设做贡献的科研工作中去。

三、结束语

在现代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大时代背景下,只有把握住林业建设中的特点及属性的基础上,将学科应用到经济学的范畴中去,努力加强培养一批有利于现代林业建设的实干人才,努力致力于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与合作,汲取国内外最先进的林业建设教学体制和科学研究意见,来促进我国现代化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长足发展,使我国现代化林业建设基业长青。

参考文献:

[1]谢屹,温亚利,刘俊昌.试论现代林业建设背景下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J]. 中国林业教育.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