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粮食产业发展方向大全11篇

时间:2023-06-04 09:57:42

粮食产业发展方向

粮食产业发展方向篇(1)

基于供需双重驱动的粮食物流运作模式

本文基于供需双重驱动研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中的粮食物流运作问题。其中,供需双重驱动思想来源于需求驱动(DemandDriven)与供应驱动(SupplyDriven),是根据粮食商品本身具有的特殊性以及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实际需求,对粮食供应链进行的一种有效设计,图2给出了这种有效设计的示意图。鉴于粮食供应链链条长,跨度大,直接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链条难度较大,将粮食供应链先拆分、再整合显然更符合实际。根据粮食物流沿着供应链方向变化的特征,以粮食流体的变化为依据,可将粮食供应链拆分为上下游两个较短的链条。在粮食供应链的下游,基于需求驱动的成品粮物流占据主导地位,即粮食初级加工企业向下流向食品加工企业及至最终消费者的过程形成成品粮供应链,其中成品粮包括小麦粉、稻谷、水饺、方便面等。在粮食供应链的上游,基于供应驱动的原粮物流占据主导地位,即粮食产后经过粮食收购、储存、分销等环节进入粮食初级加工企业,这一过程的粮食流体主要为原粮,如小麦、稻谷等。因此,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在提高产区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也给上游原粮物流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1.基于供应驱动的原粮物流运作模型(1)原粮物流的供应驱动特征。赫尔[24]认为,供应驱动不同于聚焦客户的需求驱动。尽管客户需求非常重要,但在许多情况下客户需求应从属于供应源的决定与需要。供应驱动的范畴包括规模化生产、供应不确定和易腐品、联产品和逆向物料清单(Co-productsorInvertedBillofMa-terial)、委托加工产品(Commitment)、必付协议产品(Take-or-PayContract)等,符合供应驱动特点的产品涉及石油、鲜花、渔业、牛奶、香蕉、水资源等。从某种意义上讲,原粮或多或少具有供应驱动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粮食具有的战略资源性、供应不确定性(受气候、土壤等影响)和易腐性等特征。第二,为获取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政策红利,政府会出台诱导性的粮食生产政策。因此,对粮食生产基地而言,无论是否接到客户订单,都会最大限度地增加粮食产量。第三,我国一直以来实施的强制性的粮食储备政策。第四,粮食销售大多需要通过价格谈判来作出决策。第五,政策性粮食(粮食轮换)通过拍卖机制投向市场。(2)供应驱动下原粮物流的运作结构。在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过程中,无论是上游粮食生产基地的新建或扩并,还是中游粮食流通政策的变化,都必须考虑这些改变对粮食物流的影响。除了新建、改扩建粮食仓库、建设粮食物流中心或物流园区以及优化粮食物流通道以外,还需要深入探讨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过程中粮食物流运作的特点。基于供应驱动的原粮物流,在由田间流向粮食收储企业、由粮食收储企业流向粮食加工企业的过程中,其结构呈现出订单方向与物流方向大致趋同的特征,如图2所示。特别是在粮食供应链的中游,政策性粮食通过拍卖机制投向市场,订单方向与物流方向趋同的特征更为明显。(3)供应驱动下原粮物流的协同运作。原粮物流的结构特征一方面凸显了粮食作为战略资源的首要地位,同时也对粮食物流运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据结构决定行为的观点,供应驱动可能会受到反“牛鞭效应”的影响,其运作重点是“联通多个市场,开发多个线路”,解决供应通道中的瓶颈问题。

因此,基于供应驱动的原粮物流为达到高效运作以支撑和促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需要在粮食物流发展政策的支持和带动下,关注供方各环节的资源整合,加强纵向(上下游)与横向协调能力,促进粮食供应链上游的二维协同,提高核心区内的粮食物流能力。第一,原粮物流的纵向协同。如图3所示,原粮物流的纵向协同(VerticalCollaboration)主要涉及供应链上下游节点企业在物流资源规划与布局、物流技术衔接能力等方面的协同。首先,纵向协同体现在原粮供应链节点间的协同布局方面,即粮食储备库、粮食加工企业的选址要尽可能地靠近粮食高产基地。选址是物流系统分析的关键决策,是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最为重要的因素。在粮食核心区建设过程中,需要从区域物流的角度对粮食物流进行系统分析,对粮食物流通道建设及物流节点布局进行整体把握。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做到产地储存、产地加工,最大可能缩短原粮物流的流程。其次,纵向协同体现为上下游粮食物流技术的衔接能力。我国物流标准化建设起步较晚,物流标准化水平相对滞后,成为我国物流快速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如果能够对粮食物流系统的技术、设施、设备加以引导和规范,不仅可以提高粮食物流系统的标准化水平,而且可以提高原粮物流运输、储存、装卸、搬运等的衔接能力。例如,散粮汽车要能够与粮食物流通道、粮食仓储设施以及相应的装卸工具相适应。在不能标准化的情况下,也应尽可能通过上下游协调采取通用或配套的粮食物流技术与设备。第二,原粮物流的横向协同。原粮物流的横向协同(HorizontalCollaboration)是指粮食企业间通过物流需求信息共享、物流订单合并以及物流资源整合而集中统一进行物流运作的协同形式。横向协同更有可能采取的方式是物流共同化,即企业之间相互结合,共同组建粮食物流体系,以处理单一企业运作中粮食物流的相关业务,解决单一企业对物流系统投资的不经济或低效率等问题。如原粮散运汽车成本很高,单靠一家企业进行投资与运营压力太大,原粮运输企业之间通过联合,既可实现物流订单的集并,也可实现物流线路的优化与整合;既可实现物流资源的共同利用,也可实现物流管理的共同化,从而大大提高业务量,降低散粮运输汽车因闲置、空返等现象造成的物流成本。此外,横向协同也可采取第三方物流的方式。例如,粮食生产基地、粮食收储企业或粮食加工企业将粮食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化的粮食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大力发展粮食第三方物流,缩短粮食在途时间,减少粮食流通过程中的费用和损失,降低粮食供应企业、需求企业的物流成本和投资成本。基于需求驱动的成品粮物流协同运作需求驱动是下游粮食供应链运作的本质要求。大力发展粮食产品精深加工,促进初级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有效延长粮食产业链条,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已在我国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充分论证,也成为助力核心区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因此,粮食供应链下游以成品粮为主、需求驱动的特点,一方面是由于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促使产区必须提高粮食加工转化的能力,选择产业化加工的路径;另一方面也在于近几年产区经济发展培育了若干具有一定资金实力和规模的粮食企业,为粮食下游供应链构建与整合提供了条件。与原粮物流不同,成品粮物流在运作结构、目标和策略等方面具有差异性,见表1。

成品粮物流呈现出订单方向与物流方向相反的结构,即粮食企业根据客户订单生产客户需要的产品,再将产品按照“7R”的要求送达客户,寻求客户满意度的最大化。这种结构特点同样决定了粮食供应链上下游在运作层面的本质区别。成品粮供应链的运作以市场驱动为主,侧重挖掘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的需求,设计和开发具有差异化的产品,如优质强筋小麦粉、优质大米及其他粮食深加工产品等。基于需求驱动的成品粮物流,可以借鉴制造业供应链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方法,如准时制(JIT)模式、按订单生产(MTO)、供应商管理库存(VMI)等。在吸收这些成功管理经验的同时,必须考虑到粮食行业的特殊性,并将这些技术加以灵活应用。同时由于我国的食品加工业与汽车、电子等制造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粮食加工企业、食品加工企业及其与市场或客户的纽带还没有真正联系起来。此外,成品粮物流设备具有专业化和独特性,如小麦粉的“四散化”运输、速冻食品的全程冷链运输等所需的物流技术和装备,都与普通产品物流大不相同,对协同强度有着更高的要求。综上,根据现阶段成品粮物流的发展需求,成品粮物流的运作应具有一定的柔性与敏捷性,能够快速满足客户的物流需求;在运作策略上,强调粮食物流设施与设备的利用率,以提高成品粮供应链信息共享程度、发展与壮大成品粮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强成品粮企业共同配送为主。粮食供应链上下游的对接问题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是一个粮食物流不断调整、逐步优化并有序发展的渐进过程。因此,粮食供应链上下游的对接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当前粮食供应链受政策机制约束、信息共享滞后、企业规模和实力不足等条件的影响,不大可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要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链条,可以学习并吸取发达国家粮食供应链管理的经验。美国在粮食供应链方面已经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善的一体化经营与管理的社会服务体系,欧盟与日本等也积极发展农业合作社、农产品专门协会等机构,促进了粮食供应链的整合,为粮食生产核心区的粮食供应链上下游对接提供了良好借鉴。但应当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经济发达国家的粮食供应链管理主要是诱导性和自发性的,在我国,粮食供应链管理发展前期需要以政府或核心企业为主强制性推进,后期则以诱导性和自发性为主。[26]另外,北京、常州等经济较为发达的粮食销区在粮食供应链整合方面的经验同样可以借鉴。[27]、[28]粮食供应链上下游的对接有多种途径。首先,粮食加工企业向上游整合,采取订单农业的方式完成一体化供应链的构建;其次,上游粮食生产企业采取合作化的方式进行规模化生产,再整合下游粮食加工企业,开发和生产差异化的产品;最后,利用粮食现代物流中心或物流园区建设的契机,同时整合上下游。然而,如果上游供应驱动的原粮供应链与下游需求驱动的成品粮供应链不是平行运作,而是进行直接对接,就会因协调不充分而在解耦点(DecouplingPoint)产生较大的库存问题。[29]

粮食产业发展方向篇(2)

前言

武汉城市圈粮食企业的联合经营为武汉粮食圈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对加快粮食经济发展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武汉城市圈粮食企业协作与联合,是构筑起新的粮食流通服务体系,确保武汉城市圈粮食安全的要求,是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粮食企业,实现粮食生产向集约化、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支援“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一、了解武汉城市圈粮食经济及企业发展现状

武汉城市圈是湖北省乃至全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也是巨大的粮食市场市场,据统计,武汉城市圈12个县(市)2008年度人口3050万,约占全省总人口的53.4%,粮食种植面积3198.44万亩,占全省粮食种植面积5645万亩的57%;粮食总产122.8亿公斤,占全省粮食总产222.7亿公斤的55%,其中:稻谷产量102.8亿公斤,占总产的84%,小麦产量13.6亿公斤,占总产的11%;粮食商品量为57.2亿公斤,商品率为47%。

圈内规模以上粮食食品加工企业共734家,年生产能力为1787万吨,其中:大米企业560家,年加工能力为950万吨;小麦粉加工企业38家,年加工能力为136万顿;食用植物油企业50家,年加工能力为230万吨。湖北省大米类油脂类企业有10家,而武汉城市圈以福达坊、潜江巨源为代表的就有8家,占80%.

目前,国家粮食库存在安全系数以内,粮食市场基本稳定。武汉城市圈内的大多数粮食企业已从低谷走出,从起步阶段进入了成长的新时期。国有粮食企业经过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的阵痛以后,开始复苏。民营企业异军突起,经过起步阶段初步的原始积累后,目前正以强烈的扩张愿望和兴家立业思想,加快扩大发展的步伐。武汉城市圈近几年粮食加工包括大米、面粉、油脂行业已经基本实现由亏损转为盈利。

二、分析武汉城市圈粮食经济及企业发展的问题

(1)武汉城市圈粮油加工企业“大而不强、小而不精”。

在全方位、深层次的竞争中,武汉城市圈的企业规模小,实力弱,进入粮油工业统计的范围的并不占多数,全市规模化的粮食加工企业少,且点多面广,分布比较分散。武汉市城市圈的粮食加工企业中从事粮食初级加工者较多,精深加工者较少,相当大比例的粮食是以原粮投放到市场,并没有通过加工转化以及精深加工而把资源优势转换成经济优势。在全市大米加工企业中,有色选、抛光、小包装工艺设备的主要是龙头企业,除豪丰米业、禾丰米业、潜江巨鑫粮油集团、天门石家河米业、文鹤米业、武穴市粮站、麻城黄金桥等少数几个企业外,其它企业不具备科技研发能力,绝大部分粮食加工业多为初端产品,绝大数产品仍以米、面、油传统产品为主,品种单一,仍停留在原粮加工率不高,加工度不深不精的状态,企业创造市场需求的空间和能力有限。所有这些直接制约着我市粮食资源利用效率的快速提高,以及粮油加工企业的盈利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有效形成。

(2)武汉城市圈粮油企业来看,资源丰富,数量较多,但组织化程度不高,企业领导特别是领军企业的实力和气魄还不大。

武汉市城市圈作为全国重要粮食主产区,粮食加工企业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但至今为止,除豪丰米业、禾丰米业、潜江巨鑫粮油集团、天门石家河米业、文鹤米业、武穴市粮站、麻城黄金桥等极少数企业外,我市的绝大部分企业仍然将企业发展的空间局限在市域境内,这与大粮食、大市场、大流通、大产业的现代粮食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有着很大的差距,这种定位严重地制约了我市粮食加工企业的发展,以及粮油加工企业的盈利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有效形成。

(3)武汉城市圈粮油企业大部分企业管理粗放,现代技术含量低,产业化水平不高,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强。

武汉城市圈粮食加工企业多为家庭式企业,内部管理简单粗放,成本核算观念不强,设备不计折旧,生产不算成本,难以反映其效益的真实性,市场营销自成一体,单打独斗,信息滞后,产品知名度和信誉低。且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普遍缺乏粮油产品精、深加工所需要现代企业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以致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进一步发展。

三、考虑促进武汉城市圈粮食企业联合经营发展要研究的方面

(1)整合武汉城市圈粮食资源优势,做大产业集群。

近年来,武汉城市圈通过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坚持把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通过整合优良资产,推进企业重组,工商联合联营,培育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取得产业经营化的效益,做大产业集群。

通过引导企业采取兼并、联合、收购、股份合作、贴牌等形式打破地域、行业、所有制限制,整合粮食加工资源,实现企业技术、设备、信息、市场、人才、品牌共享。重点打造稻米以为豪丰米业、禾丰米业龙头,面条以白玉面业为龙头的核心标杆企业。实施以品牌立企,以各牌兴企战略,以现有品牌资依托,推进品牌资源整合,积极申报以益阳地理为标志的粮食品牌。延长产业链,发展粮深加工,大力开发适合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营养米、米糠油、饴糠、稻壳纤维板等产品。鼓励优势企业以品牌产品为核心,实行统一品牌、统一质量、统一包装、统一经营,打造强势品牌。

(2)武汉城市圈粮食行业主管部门转变行政管理职能,进行引导和协调。

建立部门间沟通协调机制,圈内粮食行业主管部门转变行政管理职能,制定议事规则,明确各成员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按照职能分工、加强协作、密切配合的原则,及时研究解决合作中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共同推动粮食圈的发展。

进一步加大指导、协作力度、加强信息服务,积极引导武汉城市圈粮食经营发展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建立产销合作履约协调机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大对合作协议履约情况的督促检查。对于在经济活动中诚实守信的企业应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对于不遵守商业信誉的企业,应在圈内进行通报,情况严重的,还可依法通过暂扣或吊销粮食经营许可证的方式进行处罚,以净化粮食经营环境。建立圈内粮食产销合作联系制度,及时沟通粮食生产、供求、质量、价格等方面的信息,协商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为双方粮食企业服务,促进双方合作的健康发展。

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各级粮食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联接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粮食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促成产销合作。全力开展粮油市场的监测、分析、预测工作,引导企业如何规避交易风险,合理配置粮食资源。加强行业自律,诚信经营、合法经营,努力提高粮食产销合作履约率。产销区行业协会要协调好双方关系,共同加强购销市场理论研究,认真探讨产销合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协调加大信贷资金扶持力度。加大对开展产销合作企业,特别是大型粮食经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对经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认可,并具备贷款条件的产销合作企业或项目,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协调农业发展银行优先给予贷款支持。同时,配合农发行加强跨市粮食购销信贷资金监管,完善资金监管和结算办法,为企业开展产销合作提供更加便捷的结算服务。

(3)促进武汉城市圈内优势粮食企业自主、强强联合,打造武汉城市圈的粮食产业核心集群。

鼓励和引导产销区双方有实力的企业联合,以资产为纽带,通过合资、合作、参股等多种形式,共同组建粮食产业化经营企业或集团,形成利益共同体,取得产业化经营的明显效益,实现双赢,也进一步巩固产销区协作关系。以现有企业为主,依托优势仓储、加工、购销、批发企业,以产权为联结,组建集粮食收购、储藏、物流为一体的产权多元化的集团公司。粮食企业也要加快自身改革,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把企业建设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经济主体。以粮油产品的优质化、品牌化,企业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竞争环境的市场化和国际化为方向,提高经营运作水平和盈利能力。以推广农业产业化为经营形式,以建立粮深加工项目为重点,着力培养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活化投入机制,拓宽融资渠道,为组成大型企业联合体奠定资金基础,使企业集团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辐射力,能在粮食流通、宏观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4)培育市场主体,着力在武汉城市圈的粮食企业中培育先导性企业,扶持配套企业。

当前,粮食收储企业基本延续着买原粮、卖原粮的传统经营方式,造成粮食商品附加值低,效益不高。要采取必要的扶持措施,鼓励主产区搞好粮食的精深加工和转化,实现粮食增值增效,提高综合效益;鼓励粮食产区与销区企业积极开展粮食购销贸易、库场租赁并购、联营,以及代收、代储、代销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扩大合作规模和范围;鼓励和支持产区企业在销区设立销售窗口,建立储、加、销一体化的粮食经营企业,充分发挥粮食销区市场优势;鼓励和支持销区企业按照“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原则,到产区建立粮食生产基地、设立收购点、开办加工厂,直接参与产区的粮食生产、流通。积极利用粮食产区资源优势和销区市场优势,培育一批跨区域、多元化、联结市场和产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产业化经营企业。主销区可以利用粮食主产区的粮源和仓储资源,建立一定数量的异地粮食储备。产区企业也可到销区发展,与销区大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在销区设立办事机构,时刻掌握销区企业的用粮信息,处理商务、货款结算、资金回笼等业务,既提高工作效率,又节省了大笔差旅费用,而且使产区企业在竞争中始终处于有利位置。积极引导产区和销区企业以资产为纽带,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共同组建跨区域的粮食收储、加工和经营企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产销区长期合作、互利多赢的格局。支持和鼓励粮食产销区联合举办产销合作洽谈会、交易会,为企业开展购销合作提供服务平台。

(5)在武汉城市圈粮食企业中实施科技创新与名牌工程。

当今粮食市场已从产品时代进入品牌时代。谁拥有科技含量高、质地优良、知名度高的名牌,谁就拥有市场的控制权与主动权。我们对名牌战略,要有新的更高的认识。品牌是企业的科技、管理、经营等各个方面的综合体现,是企业极为宝贵的无形资产,是企业是否成熟的标志。只要有了大品牌,才有大市场,才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大企业。我们各县市粮食骨干企业要树立品牌意识,培育和发展企业核心品牌产品,形成企业品牌产品发展系列,创立企业品牌形象。下决心打造名牌工程,要通过科技创新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自己的发明创造,自己的“秘方”,自己的看家本领。要注重企业品牌的宣传和保护,提高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努力提高品牌产品的社会认知度,努力培育区域性名牌,争创中国驰名商标或名牌,带动圈内粮食企业共同发展。

企业要把创名牌的过程,作为提高企业整体水平和队伍素质的过程。企业领导者要亲自抓,各方面配合,制定规划,突出重点,攻克难关。创名牌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提升科技水平,加大科技含量,在关键技术上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为此,需要在产、学、研相结合上,取得新的突破。

当务之急,是要通过整合小品牌,形成大品牌。在整合中增加科技含量,提升产品档次。要克服思想上、体制上的障碍,加快整合步伐,向名牌化、系列化方向发展。

(6)推进武汉城市圈粮食产业化经营,延伸完善产业链。

从世界企业发展史看,国际上的大企业集团和跨国集团公司的发迹之路,基本上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向产业链的上游、下游延伸,形成产业化、系列化的完整的产业链。二是在自我滚动发展基础上,扩大联合。从我国粮油行业发展的历程看,我们大多偏重于横向发展,按老厂的面目复制新厂,扩大规模。这在一定时期、一定项目上也是必要的,但还要注意另一个方面,即从上、下游延伸产业链。粮油工业是涉农工业,是食品工业,一方面连着农民,一方面连着消费者。要考虑从田间到餐桌的系统的、综合性的、完整的产业链,以资源的优质组合,实现效益的最佳化。因此,要考虑向上下游延伸的问题,这也是企业快速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问题。

向上游延伸,就是要向农民种植户延伸,为农民提供综合性的服务,并结成多种形式的利益共同体。如“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协会+农户”、“公司+农村服务社+农户”等模式,逐步发展为向农民提供种子、肥料以及售后服务等一系列服务,形成一体化经营。各地企业都有许多创造,要总结推广,由简单向复杂、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要把为“三农”服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义不容辞的社会职责。这也是企业发展的正确途径。骨干企业对农业产业化的带动力较强,防风险的机制较健全,应在这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不仅农民得实惠,企业也得到发展。

向下游延伸方面,要在资源的深度加工、综合利用上下功夫,这方面的潜力很大。企业要注意向资源节约型、循环经济型、环境友好型发展、实现转型,以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更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冀名峰.国有粮食行为企业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论文集,2003.

[2]肖安民.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粮食产业发展方向篇(3)

中图分类号:F3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7)02-0023-07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新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学中国化的卓越理论成果,具有高度的实践性、理论的首创性和完整的理论体系性。它必将对国家发展全局包括各系统、各领域、各产业都产生日益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必将贯穿在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全方位,引领粮食产业经济沿着“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向前迈进。

一、新理念是振兴粮食产业经济的

思想灵魂和卓越指南1.“创新理念”是牵动粮食产业经济前行的“牛鼻子”

创新就是通过不断的“破旧立新”牵动变革。一部经济乃至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破旧立新”的历史。社会不断变迁,技术不断飞跃,产业不断升级,文化不断演进,导致所谓的“创造性破坏”,被称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本质。其言下之意是指,所谓创新就是“破旧”,包括打破过时理论的框框,破除过时制度的桎梏,消除陈旧技术的障碍,冲破陈旧文化的束缚。与此相对应,必须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促使创新成为一个行业、一个产业乃至整个国家的价值灵魂,促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成为经济社会全面腾飞的有力“双翼”。在目前经济新常态下,创新更是农业粮食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的关键驱动力,是加强粮食产业经济的根本支撑。可以说,抓创新就是抓粮业发展,谋创新就是谋粮业未来,不创新粮业就会落后。在当今粮食领域,创新已成为一个高频词,其内涵愈益深厚,外延愈益宽广,地位愈益提高,被置于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成为引领我国粮食产业经济稳定发展的第一动力和持续前行的“牛鼻子”,有力牵动其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2.“协调理念”是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交响乐的“主旋律”

如果把“五大新发展理念”引领粮食产业经济发展视为一部交响乐,那么,每一种新理念都是这部交响乐有机构成的一个乐章。整部交响乐的鲜明主题就是促进粮食产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贯彻始终的主旋律就是协调。从内在联系来看,五大发展理念各有侧重,但相互呼应、协调一致,既服务和服

收稿日期:2017-01-18

作者简介:丁声俊,男,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合作社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北京100037)。

从于“粮安天下”的总目标,又彼此配合解决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坚持协调发展观,简单说就是解决粮食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失调”和“失衡”问题,也可以说是解决“木桶效应”的“短板”问题,即通过协调发展补上粮食产业经济的“短板”。由于协调发展具有复杂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强化粮食产业经济协调发展,就是要改变单一化发展偏好,打破路径依赖,实现整体发展。当然,协调发展必须具有协调主体、手段、机制与模式。协调始终与发展相联系,是一个动态的和相对的过程,无限延续,永无终极。

3.“绿色理念”是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生命力”

绿色象征着万物生长,欣欣向荣,使人联想到和谐与希望、生命和生机。绿色已经不单纯是一种色彩的表现,而是被赋予了深度生态的蕴涵,提出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融合发展的“生命力”。“绿色理念”将引领粮食产业经济发生富有生命力的重大战略转变。其一,绿色发展是一次全方位的变革。与绿色发展相适应,必须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粮食产业体系,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模式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发展悖论。其二,绿色发展是一场空前的生态革命。粮食产业经济坚持绿色发展,不仅是生产经营领域的一场变革,而且是行政职能部门进行现代化治理的必要手段,还成为粮食产业经济迈向现代化的必要途径。其三,绿色发展是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鉴于长期以来实施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造成的严重负面后果,彻底转变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方式势在必行,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采用“3R”(Reduce,Reuse,Recycle)循环低碳发展原则,变以要素投入橹魑以科技增强新动力为主,促使资源利用合理化、减量化和再利用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4.“开放理念”是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开路机”

以扩大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粮食产业经济不断扩大市场、粮食事业不断进取的重要法宝,也必将使粮食的“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越来越紧密结合。依照“共赢”的逻辑,“开放理念”就像开路机一样,有力推动粮食产业经济开拓发展,拓展粮食及其制品、服务的更广阔市场,即为粮食产业经济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包括国内市场空间和国际市场空间。在新的环境条件下,粮食产业经济既要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又要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进双向开放,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既要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又要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同时要采取积极措施,融入“一带一路”的宏大战略,打造“陆海内外联动”和“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

5.“共享理念”是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大情怀”

所谓“天地之大,黎元为本”,就是“民本观”,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以“共享理念”引领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就是要大力弘扬“黎元为本”的价值观,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忠实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即振兴粮食产业经济的宗旨在于,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更好实现人民的期盼。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绝不可遗忘或忽视贫困地区还有5500多万处在温饱线以下的贫困人口,要通过多种形式特别是产业精准扶贫,促进贫困群体脱贫致富。同时,共享发展还要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粮食产业经济改革发展能否取得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包括贫困人口在内的民众能否共享到改革发展成果。当然,这需要更具延续性、科学性、有效性的制度安排,使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化为不断为人民造福的丰硕果实,使全体人民拥有更多获得感。

二、新理念引领下振兴粮食产业经济的

新路径和新模式1.为振兴粮食产业经济谋划,绘制其未来发展新愿景

以新理念为引领,就必须从产业经济发展规律和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整体出发,以卓尔不群的智慧和境界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包括振兴粮食产业经济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及发展重点。

第一,谋划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新蓝图。即以新理念为引领,浓墨重彩绘制出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美好愿景。其一,建立健全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以市场为主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实现市场制度化、规范化。其二,建立健全农粮“供给侧”结构与“需求侧”结构的合理关系,动态地保持平衡化、协调化。其三,建立健全市场营销和市场信用体系,包括普及连锁制、制,以及超市、配送等现代业态形式,并探索推广“互联网+粮食”电商平台,建立商品回溯、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全面实现诚信化、放心化。其四,建立健全科技支撑体系,实现从田头谷物收购,到仓储、加工、物流、供应,直到餐桌终端消费的全过程,以先进的技术装备武装起来,实现科技化、现代化。其五,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条例体系和全方位覆盖的粮食质量检验检测网络,强化粮食市场监管法制化、严格化。其六,建立健全现代谷物储备体系,使得储备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储得进、调得动、用得上,实现仓储绿色化、智能化。其七,建立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因地制宜探索农牧、农渔、农林,以及农林牧结合的生产模式,探索以混合所有制为主体的粮食产业经济形式,实现农业粮食组织经营生态化、融合化。其八,建立健全粮食产业“双创”体系,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蔚然风气,以产业链条上各企业为创新主体,广泛开展自主创新,不断促进产业升级,形成创新能力集成化、前沿化。其九,建立健全现代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信息、科技、环保,以及节粮等产后服务,向农民提供代储存、代加工、代烘干、代质检、代销售等“五代”服务,实现服务综合化、专业化。其十,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把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相结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监控市场,实现宏观化、间接化、高效化。

第二,强化农粮“供给侧”与“需求侧”结构协调。要从根本上克服农粮“供给侧”与“需求侧”两端结构不相协调、不相适应的弊端,振兴粮食产业经济是最佳选择。发展粮食产业经济以生产为基础,以流通为关键,以市场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以融合发展为新模式,必然会有力改革和转变传统的粗放型、掠夺式生产方式与浪费型消费方式,建立现代的集约型、精准型生产方式和节约型消费方式,引导和强制所有个体(包括个人、家庭、企业、事业、合作社、社团等,下同)对资源配置进行权衡取舍,做出最佳选择,最有效地利用有限资源生产丰富多彩、品质优良的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在此过程中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补上农粮“供给侧”结构与“需求侧”结构短板,促使“两端”结构相协调、相平衡。

第三,优化农业粮食资源配置方式。这是粮食产业经济面临的必须解决的基本课题。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个体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前者如耕地资源、淡水资源、资金资源、信息资源、劳力资源、技术资源等;后者如无止境地贪图物质享受,追求豪宅、豪车与豪华生活,过度地追求“食不厌精”――精米、精面、精油,导致资源过度消耗和浪费。粮食产业经济是优化农业粮食资源配置的最佳形式,振兴粮食产业经济,是把粮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置于产业的层面和地位,从合理、有效、综合利用资源出发对粮食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等进行顶层设计。同时,深入探索粮食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在不断深化探索中,以农业粮食资源的稀缺性和个体的自利性为出发点,以“理性个体”假设为逻辑起点,在此假设基础上采用个体成本收益分析法,研究济行为和经济现象与追求自身利益的个体如何对有限的资源进行最合理、最有效、最可持续利用的配置。如是,就从粮食产业经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开辟了优化资源配置的新形式。

2.为振兴粮食产业经济谋篇,开拓发展新路径

新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思想灵魂。新理念是“导航仪”和“指路灯”,为振兴粮食产业经济指向引路、谋篇定策。在新的坐标系下审视,新理念有力引领粮食产业经济真抓实干、科学发展,即遵循规律科学实干,开拓进取创造性实干,瞄准“短板”有针对性实干,以人民为中心奋发实干,让新理念转化为改革发展的新动力、产业振兴的新路径。

第一,不断增强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能动性。即必须注重启动粮食产业的全链条和各种要素,特别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与此相应,凡是与新发展理念背道而驰的畸形发展、竭泽而渔、自我封闭、与民争利、忽视民生等做法和行为,必须坚决纠正,彻底摒弃。从而,形成粮食产业经济新体系、新体制、新机制,开拓新空间,增强新动力。

第二,不断提高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整体性。为克服目前粮食行业各要素间孤立、分散,犹如一包山药蛋的状况,必须以协调发展理念为引领,注重粮食产业经济系统发展的整体性和开放性,即把诸多要素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并且与其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在这种交换中,要注重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第一产业和二三产业融合等方面,推进粮食产业经济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第三,不断促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人们越来越把生态视为资源,“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生态兴,则粮业兴;生态衰,则粮业衰。通过绿色发展方式,可有效加快实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开拓可持续发展和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前景。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也能防止和减弱面源污染,改善土地、水源等要素禀赋,治理粮食等农产品“病态产能”,扩大“健康产能”。总之,绿色发展理念是粮食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四,不断扩大粮食产业经济的市场话语权。变“封闭型”为“开放型”发展方式,可促其扩大开放、日益深入地融入国际粮食市场。在开放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原则,实施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的措施,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在国内外更广阔的市场上进行资源配置,提高我国粮食产业经济在世界市场上的制度性话语权。

第五,不断增强民众对共享成果的获得感。一个大国的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如果没有包容的制度设计和共享的发展理念,使全体人民对改革发展成果有更多的获得感,就无法实现其长期持久健康发展。以“共享理念”为引领,发展粮食产业经济需要着力为公共产品和社会服务领域引入市场力量创造条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加突显。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民生底线,确保全体人民“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得到足以维持健康需要的食物等生活资料”。尤其是要突出重点、完善制度,精准扶贫脱贫,注重机遇公平,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综上所述,以“五大新发展理念”引领粮食产业经济谋篇布局,必将产生多面性、综合性、突破性效应。其中,最具实质性突破的是创新开拓发展新路径,即以创新发展克服低端重复的“乏力之路”,激发新动能,创造新的有效供给和新的有效需求;以协调发展克服畸轻畸重的“失衡之路”,开拓新领域,提高粮食产业平衡性和整体性效能;以绿色发展克服污染、恶化环境的“粗放之路”,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开辟资源可持续利用道路;以开放发展克服画地为牢的“封闭之路”,积极妥善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以共享发展克服收入差距拉大、社会两极分化的“不公之路”,弘扬“民本”宗旨,增强民众尤其是弱势群体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获得感。

3.为振兴粮食产业经济谋略,探索发展新模式

在推进以供给侧为重点的结构性改革的攻坚期,粮食产业经济改革和发展,具有创新性、方向性、共享性、绿色性、整体性等特点,整体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供给侧结构与需求侧结构的“两侧”结构将趋向协调。适应这些特点,必须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勇于探索和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特别是要锐意开创其融合化发展的新模式。

第一,振兴粮食产业经济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从经济学视角冷静反观和反思,我国粮食产业在取得辉煌“奇迹”之后,隐藏着一个基本理论和实践缺失的问题,即更多地把它当作单一化的“产品”,抑或是“商品”,而未把粮食当作一种产业经济去谋划策略、绘制蓝图、创新驱动、开拓未来。当前,我国粮食产业经济面临的困境与挑战表现为“五大短板”:一是虽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经营机制转换已取得重大突破,但与市场需求相比,仍存在体制性和机制性“短板”;二是虽然粮食生产量、收购量、库存量多年连续增长,但与消费结构演变与升级比较,结构性“短板”很突出;三是虽然粮食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化经营也取得长足进展,但与发展资源节约型和效益型经济的要求相比,粗放型增长方式和低效益的“短板”仍普遍存在;四是虽然国有粮食企业在改革中已增强了生机与活力,但与市场和社会需求相比,现代服务的“短板”仍很常见;五是虽然“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日益相互依存、相互结合,但与粮食大国地位相比,拥有的话语权和竞争力的“短板”不容忽视。上述表明,我国粮食产业经济存在严重的不相适应性,是导致粮食产业陷入困境和困难的根本原因。当前补上这些“短板”的根本举措,就在于以振兴粮食产业经济为抓手,开创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二,振兴粮食产业经济要坚持承继性和创新性。进一步深化粮食体制改革和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是继往开来的重大措施,既有承继性,更有创新性。所谓承继性,就是继续坚持和扩大粮食体制改革已经取得的成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粮食市场体制机制以及市场制度。例如,粮食省长负责制、覆盖全国的粮食市场体系、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粮食储备制度和储备体系、多种形式的粮食产业化经营和粮食“现代业态”的普及等,都需要承继和进一步完善。更重要的是创新,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视为金色的双翼,振翅起飞,勇于探索振兴粮食产业经济的新模式。

第三,开创粮食产业经济融合化发展的新模式。所谓融合化发展,是指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进行产业化组织经营的升级版。综合国韧庋芯亢褪导经验,产业融合是在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条件下,在产业边界和交叉环节重组而形成新产业模式。就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而言,产业经济融合的内涵包括:以农业粮食种植业为基础,以粮油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为形式的适度扩大规模经营,以综合化、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为宗旨,以利益共享(利益合理分配机制)为联结纽带,通过产业联动、要素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机制转换等方式,把劳力、土地、资本、技术等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使农业粮食生产、产品加工,以及销售、餐饮、休闲等第三产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促进所谓“六次产业”在更高生产力水平上紧密融合,最终实现农业粮食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在农业粮食产业融合发展中,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都是产业融合发展所依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龙头企业带动要素优化组合、融合化发展为途径,开拓粮食产业经济走上更有效、更协调、更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新理念引领下振兴粮食产业经济的

“四链”系统构建振兴粮食产业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构建产品链、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并把“四链”相互协调地“链结”甚至有机地融合起来。不同产业的融合方式各不相同:有供给方和需求方的融合;有完全融合和部分融合;有横向融合和纵向融合,以及混合性融合;有高新技术产业渗透融合、产业间延伸融合和产业内部重组融合等。可见,“四链”之间的“链结”或融合,是一个攸关多部门、多产业、多产品、多环节的系统工程和重大的深化改革过程。对于如此复杂艰巨的产业经济的创新事业,必须以新理念为引领,探索开拓粮食产业经济新局面。

1.构建粮食产品链和产业链

第一,构建粮食产品链。所谓粮食产品链,是指由粮食产品的上下游关系构成的链条,这也是粮食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基础。在对初级原材料和产品进行加工、深加工,乃至精加工过程中形成粮食产品链,不仅能够提升粮食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且有利于减少物流消耗和减轻污染,大幅降低生产成本。通过经济、技术、环境可行性分析,确定适合区域发展的粮食产品链结构,包括现有的产品链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产品链。对于现有产品链,应分析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对主流产品链进行延伸和加强。对于潜在产品链,重点关注短期内较易实现的产品链,同时考虑能否与区域内其他产业协同和协力发展。当前在构建稳定的粮食产品链时,要注重做到三点:一是每个产业环节都必须选择最佳的资源利用形式,促使资源利用率最大化;二是不可一味追求产品链的最完整和追求形成最终产品,而是根据区域实际情况选择最有利的发展形式;三是始终注重不断提高产品的“三品”特性,即优化品质、提高品位、创造品牌。这是构建粮食产品链的核心,也是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基础。

第二,构建粮食产业链。当前,我国粮食企业“小而散”“多而乱”,像一袋山药蛋互不粘连,这种状况导致消耗高、效益低、污染重。对于这些弊端必须标本兼治,尤其要采取治本之法,即建立健全粮食产业链。所谓粮食产业链,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时空布局关系而客观形成的链条式的产业形态,分为接通产业链和延伸产业链。建立完整的粮食产业链的实质在于,实现不同产业链条、不同企业之间的有机结合,例如建立粮食供给与需求有机结合的关系。每一种粮食产业链都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等“四维度”的概念,它们相互对接、相互依存、优化组合,形成对接机制,如无形之手调控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

为按照实际情况构建粮食产业链,必须注意两点:一是粮食产业链的集聚,即相关粮食产业活动的集合集聚。对粮食产业链进行优化整合,可以产生多方面的促进作用,具体包括促进小型企业成长壮大,促进企业营造创新的环境氛围,促进打造“区位品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企业降低成本等。二是形成粮食产业集群。探索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之路,需要形成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企业群。一般说,粮食产业链划分为狭义产业链和广义产业链。前者是指从原材料一直到终端产品制造的各生产环节的完整链条,主要面向各种具体生产制造;后者是指在狭义产业链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尽可能向上下游拓展延伸。产业链向上游延伸,促使延伸到第一产业(种植业、养殖业、园艺业等),即基础产业环节和技术研发环节;产业链向下游延伸则拓展到第三产业,即扩展到市场服务环节。目前,我国的粮食产业链基本上属狭义产业链,今后应向广义产业链发展,即探索和开拓农业粮食一、二、三产业融合化发展。

2.构建粮食价值链和供应链

第一,构建粮食价值链。鉴于目前大多数粮食企业对成本管理认识薄弱,实践存在缺陷,振兴粮食产业经济,必须引用价值链管理和分析法。所谓粮食价值链,是指企业为了给顾客生产更有价值的产品或提供更优质的劳务所开展的一系列创造价值活动的集成。在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中,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经济活动或称增值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企业的价值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由此进而派生出基本增值活动和辅助增值活动两大部分。概括而言,价值链管理分析法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价值的基础性,即价值是价值链的基石,由各种价值活动才构成价值链;二是价值链的整体性,企业的价值链都体现在更广泛的价值系统中;三是价值链的异质性,价值链在经济活动中无处不在,不同的产业企业和产业环节具有不同的价值链。价值的关联性导致产生一种效应,即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而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这是一个客观规律。这条规律具有丰富的内涵,即在采用价值链管理分析中,把无形资产的价值增值视为重要内容。所谓无形资产就是,凡一切与企业生产经营有关,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但没有任何物质实体的资产,都属于无形资产。它具有非独立性、转化性、交易性、潜在性,以及增值性,在企业成长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甚至起关键作用。

振兴粮食产业经济,必须采用战略成本管理的理念和价值链管理分析方法。实践证明,粮食企业把价值链理念和分析法应用于成本管理,就会把相互分离但又彼此相关的各个产业链置于整个系统价值链中进行分析,即从战略高度分析上游环节和下游环节的价值链的关系,主要包括:原材料供应^程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与相关单位之间的关系;产品销售过程与顾客的关系;市场(包括市场调查、研究)开发及产品促销与分销的关系。通过从整体视角处理这些关系,就会收到“四减”的效用,即简化业务环节,减少能源和原材料损耗,减少人力使用和减轻环境污染。这意味着,粮食产业的资源消耗减少,成本降低,综合效益提升,把粮食产业经济引向高端价值链。

第二,构建粮食供应链。随着我国农业粮食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粮食集中度明显提高。全国粮食产销格局从“南粮北调”转变为“北粮南运”,粮食跨区域流通量超过2亿吨。然而,粮食物流却成为粮食供应链的“短板”和“瓶颈”。目前,粮食仓储设施、运输工具、配送系统和保鲜条件等都相当落后。全国粮食传统物流“大而全”“小而全”“多而散”“多而低”等问题还普遍存在,致使物流设施孤立分散,未形成现代物流的完整系统,粮食运输方式落后,成本居高不下。基于此,必须积极建立健全粮食供应链。

所谓粮食供应链,简单说就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业务活动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作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卖到消费者手中,从而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完整的网链结构。粮食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的关系环环相连、相依为命。粮食企业要在市场上生存、成长和做大、做强、做优,除了大力提高产品质量外,还必须采取更有竞争力、更有效率的管理运作方式。粮食产业经济采用供应链管理,就是把“6R”管理方式深入到各个环节,即将顾客所需的正确产品(Right Product),在正确的时间(Right Time),把正确的数量(Right Quantity),正确的质量(Right Quality)和正确的状态(Right Status)送到正确的地点(Right Place)。这“6R”保障粮食供应链能完全满足客户的意愿,即时间短、数量准、质量优、运距近、成本低、性价比高。

针对目前我国各种物流设施互不关联的状况,必须构建以“五主”为特征的粮食物流系统。“五主”即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混合所有制为主形式,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手段,以“四散”为主要运输形式,以“双创”尤其是科技创新为主动力。同时必须抓紧“两个关键”:一是狠抓健全新体制新机制的根本。要全面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彻底转变政府职能。彻底打破地区封锁、画地为牢、部门分割的孤立封闭状况,树立全国“一盘棋”,整合和建立统一化、组织化、社会化、专业化的粮食现代“大物流”系统。二是狠抓粮食“四散化”的关键。即发展被称为“粮食运输方式革命”的粮食散储、散装、散卸、散运。实现粮食“四散化”,大大提升粮食供应链的水平,具有提高供应效率、节约运输成本、减少资源损耗,加强粮食供应调控能力等重要效用。

上述“四链”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建立健全相互结合的、全方位覆盖粮食产业经济的“四链”网络,就会使产品链的基础更牢,产业链的纽带更韧,价值链的核心更强,供应链的条件更优,“四链”扭成合力,推动粮食产业经济迈向“强、大、优”和价值链的高端。

参考文献

[1]王梦奎.关于第三步战略部署的研究[A].王梦奎文集[C].北京:红旗出版社,2016.

[2]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区域发展[A].王梦奎文集[C].北京:红旗出版社,2016.

[3]中国粮食经济学会,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中国粮食改革开放三十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4]丁声俊.以“供给侧”为重点推进粮食“两侧”结构改革的思考[J].中州学刊,2016,(3).

[5]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本质(上)[J].学术月刊,2016,(7).

[6]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本质(下)[J].学术月刊,2016,(8).

[7]丁声俊.对振兴粮食产业经济的探讨[J].中国粮食经济,2016,(11).

[8]丁俊.试论粮食流通现代化[J].农业展望,2007,(5).

Creation of a New Development Mode of Economy of

Grain Industry Leading by the New Ideas

Ding Shengjun

Abstract:Fiv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s are excellent theory achiev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ossessing good originality in its concept, full system in its theory, and accurate guidance in its practice. The new concepts are prominent soul and effective practical guidance in promoting China′s economy of grain industry, which will lead its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coordination, green development, opening up and sharing. It′s necessary to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by the market forces, explore the new path and mode of the industrialized and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of grain industry, completely build up the network of four-chains of production, industry, value and supply, promote economy of grain industry to transform to a strong, large and excellent one and to the high top of value chain, and open up a new situ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of grain industry.

粮食产业发展方向篇(4)

认真学习、深入贯彻党的“十”会议精神,深刻领会、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以加快推进粮食流通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创新争先为动力,以整合资源、扶大做强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在全面提高粮食流通产业发展质量、发展速度的基础上,培育一批在省内有位置、国内有影响的粮食物流(产业)园区、粮油加工企业和粮食仓储基地。

二、目标任务

根据省粮食局部署,到2015年,全省要培育出管理先进、效益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的引领和升级企业各100家,引领、带动全省粮食流通产业跨越发展。根据省粮食局《关于实施粮食流通产业“双百工程”的意见》,结合我市粮食产业实际状况和发展要求,市粮食局研究制定的目标任务是:打造10个“百强引领”企业,培植10个“百强升级”企业,简称“双十目标工程”。

“百强引领”企业方面:到2015年,全市要打造2个粮食物流产业园,引领全市粮食流通产业实行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做大5个以仓储贸易为主营的粮食企业,引领全市粮食仓储贸易企业实现管理科学、储粮技术先进、经济效益提升;培植3个以加工制造为主粮油加工企业,引领全市粮油加工业科研开发、产品多元、人才汇集、特色鲜明的发展方向。具体目标任务为:

市本级:打造1个粮食物流(产业)园区,做大1个以仓储贸易为主营的粮食企业。

市:打造1个粮食物流(产业)园区,做大1个以仓储贸易为主营的粮食企业,培植2个以加工制造为主的粮油加工企业。

市:做大1个以仓储贸易为主营的粮食企业,培植1个以加工制造为主的粮油加工企业。

区:做大1个以仓储贸易为主营的粮食企业。

市:做大1个以仓储贸易为主营的粮食企业。“百企升级”企业方面:到2015年,根据《市粮食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省粮食局、省财政厅《关于印发省粮库建设技术指引的通知》(苏粮产[2012]36号)明确的技术规范,全面完成5个中心库配套完善、12个骨干库升级改造、18个接纳库维修出新任务,其中10个粮食仓储企业(库点)达到省局“百企升级”标准。具体目标任务为:

市本级:达标企业2个。

市:达标企业3个。

市:达标企业2个。

区:达标企业2个。

市:达标企业1个。

三、具体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市粮食局成立实施“双百工程”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市“双百工程”统筹安排和组织领导,研究制定全市“双百工程”实施意见,协调解决“双百工程”实施过程的矛盾和困难;各辖市区成立相应工作小组,加强对本地区实施“双百工程”的组织领导,明确年目标,细化方案、落责任,在政策争取、体制创新、财力支持等方面主动作为,有所建树。

2、推动资产重组。从推动粮食流通发展现代化建设、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大局出发,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前提下,全力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组织创新和资产重组,着力推动粮油加工企业合作联营,引导企业跨区域、跨所有制整合,放大资源集聚效应,提升行业规模效益。

3、促进量质提升。一是抓好粮食物流中心项目配套建设和市场化运作,强化综合配套,拓展业态门类,扩大经营规模;二是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品牌战略,发展精深加工和循环利用,拉长产业链,拓展产业面,积极培植大企业、大集团;三是抓好粮食仓储设施的规划建设,重点抓好中心、骨干粮库的配套建设,全力推广应用现代储粮技术,提高科学储粮水平,提升经济效益。

粮食产业发展方向篇(5)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转变粮食经济增长方式,着力培育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粮深加工,延伸粮食产业链条,促进粮食转化增值,实现粮食产业高效、协调、持续发展。

(二)主要目标。到2010年,全省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80%以上,其中精深加工(二次以上加工产品)率达到40%以上;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粮油加工企业力争达到20家以上,培植8个年加工量40万吨以上、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特大型粮食加工转化企业;在巩固现有名牌粮油产品的基础上,再培育5个中国名牌粮油产品,力争河北省名牌粮油产品达到20个以上;形成以省级粮食批发交易市场为龙头、区域性市场为骨干、县及县以下初级市场为基础的粮食市场体系;建成若干个粮食加工物流园区,促使粮食产业化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工作任务和重点

(一)积极推进优质粮基地建设。认真实施省政府确定的优质粮生产工程,鼓励粮食产业化经营企业按照“公司+中介+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通过定向投入、专项服务、订单收购等方式,建立优质粮源生产基地,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进行标准化生产,为粮食加工提供稳定可靠的优质粮源,提高粮食产品规模效益。省确定的优质专用小麦和优质玉米基地县,要主推2-3个优质品种,实行集中连片种植。支持粮食产业化经营企业建立种子培育试验基地,开展优质粮种的培育、引进和对农民的技术指导等工作。大力发展并规范粮食订单生产和经营,建立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机制,使企业和农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经纪人队伍在联结企业与农户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不断完善和创新农企联结机制和合作机制。到2010年,全省粮食订单收购量要达到社会商品粮源的50%以上,其中优质专用小麦、专用玉米订单量达到80%以上。

(二)着力培育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粮食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打破行业、地域和所有制界限,着力推动企业战略性合作与重组,做大做强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各种资本参与国有粮食企业的改组、改造,改变国有独资、国有控股粮食购销企业国有资本一股独大的倾向,盘活存量资产,增强企业活力。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着力引进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壮大企业规模和实力。在粮食主产区,要按照市场规律选择一批粮食储备、购销和加工企业,通过整合现有资源,优化结构,扩大规模,加速资本集聚和扩张,在全省形成若干基础设施好、管理水平高、市场竞争实力强的大型骨干粮油加工龙头企业。省确定的70个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县要结合当地实际,积极组建和培育集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或集团。

(三)大力发展粮深加工。全省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增长、由粮食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由单一经营向综合经营的转变,促进粮食加工产品向“专、新、特、精”方向发展。通过采用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搞好粮油新产品开发,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我省粮油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减少原粮和初加工产品的输出,增加粮食产品附加值。小麦加工,要大力发展多品系专用面粉,加快发展营养强化挂面、鲜切面、调理快餐面,积极扩大速冻水饺、面包、饼干等终端产品生产规模,变低附加值原料型小麦生产为高附加值终端产品型小麦经济。玉米加工,重点发展多样化玉米食品、玉米淀粉、淀粉糖和优质高效的饲料产品等;杂粮加工,要向营养、保健和复合食品方向拓展。

(四)认真实施品牌战略。鼓励和支持企业争创“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和“河北名牌”、“河北著名商标”。充分发挥粮油品牌的扩散和产品聚合效应,以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为核心,整合区域产品的品牌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实行统一标识、统一质量、统一包装、统一经营,打造强势品牌,提高产品档次,形成系列产品,扩大知名品牌市场占有率,提高商标和企业知名度。积极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活动,扩大“放心粮油”的覆盖面。

(五)加快粮食工业园区和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已经形成的产业优势和资源秉赋,统一规划,分期实施,把粮食工业园区建成粮食产业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在小麦主产区重点建设生产各类专用粉的小麦粉加工园区;在玉米主产区重点建设以生产淀粉、淀粉糖、饲料为主的玉米深加工园区;加快秦皇岛“中国北方粮食加工基地”、“大名面粉加工基地”、“隆尧东方食品城”等粮油园区建设。认真组织实施《河北省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结合国有粮食企业的退市进郊,通过政府适当投资引导,吸收社会资金投入现代粮食物流项目建设。重点建设“三纵二横”及渤海湾水陆粮食现代物流通道和以石家庄物流基地为中心的物流节点,与国家现代粮食物流通道相衔接,实现跨省区粮食物流通道的散装、散卸、散存、散运和整个流通环节的供应链管理。

三、扶持政策和措施

(一)加大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各级政府要把粮食产业化作为农业产业化体系中的重点产业,增加预算资金安排,支持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各级农业开发资金、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要对粮食加工园区、龙头企业基地建设和粮深加工项目等给予重点支持。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享受农业产业化企业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的各项优惠政策。各市、县(市、区)安排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时,要统筹考虑粮食产业园区建设用地需要;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粮食加工园区,享受各地制定的开发区优惠政策。

(二)扩大粮食产业化经营企业融资渠道。农业发展银行要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加大对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按照有关政策要求,积极支持优质粮食产业化经营企业的固定资产建设项目,按照《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粮食收购贷款办法》,支持具备资格的粮食经营、加工企业收购粮食,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工商银行要积极扶持粮食产业化经营,加大对优质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农业银行每年要从信贷总规模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项用于扶持粮食产业化经营企业。农村信用社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农业和农户的信贷投入,积极为粮食产业化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三)加快粮油科技创新步伐。鼓励和支持粮食加工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开展粮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关键技术、成套设备科研攻关,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科技资源共享、技术优势互补的粮食科技创新体系,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对粮食加工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和人员培训。科技部门要对发展粮食科研项目给予资金支持,粮食部门要搞好引导和服务,定期筛选先进适用技术,定向组织推广,促进我省粮油加工技术水平的提高。

粮食产业发展方向篇(6)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7)1号)和《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06)16号),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加快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提出以下意见:一、发展和规范粮食市场主体,建立现代粮食市场体系(一)加快国有粮食企业组织结构创新。进一步深化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粮食土产县可以现有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为基础,组建若干个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公司制粮食企业。非产粮大县也要保留必要的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粮食企业。支持国有粮食企业进行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优化企业布局。全省逐步培育若干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粮食企业集团。(二)培育、发展和规范多种经济成份粮食市场主体。鼓励各类具有资质的市场主体从事粮食收购和经营活动,积极培育和支持发展农村粮食经纪人和各类粮食流通中介组织,加强对粮食经纪人队伍和中介组织的规范化管理。充分利用各种经济资源特别是民营经济发展粮油加工业。大力倡导发展股份制企业,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规范运作。(三)加快现代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做好粮食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加快建设以合肥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安徽粮食批发交易市场)为龙头,区域性、专业性粮油批发市场为骨干、城乡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现代粮食市场体系。做大做强合肥国家粮食交易中心,拓展市场功能,发展期货市场,打造“皖粮”品牌。加强区域性批发市场建设,重点建设合肥、皖北、皖东、皖东南、皖西南等粮食现货批发市场。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粮食集贸市场。坚持政府推动与企业主导相结合,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引导多元化投资主体投资建设各类粮食交易市场。储备粮的轮换、按最低收购价收购的粮食的销售,原则上通过合肥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公开交易。二、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和园区建设,建立现代粮食产业体系(四)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十一五”期间重点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和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的大型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粮油加工企业与购销企业联姻,组建大型粮食企业集团。大力发展粮食订单生产、订单收购,引导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提倡开展规模集约订单经营,提高粮食订单的履约率和规模效益。突出发展粮油精深加工,加快粮油加工转化增值,变粮油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鼓励和扶持各类粮食行业、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发展;促进粮食生产与市场的有效衔接。(五)加快粮食产业园区建设。市、县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落实省政府出台的有关政策,制定相关措施,支持粮食产业园区建设。要将粮食产业园区建设列入县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因地制宜,整合资源,集聚产业,加快发展。(六)积极发展粮食服务业。整合传统粮食购销资源,发展超市、便民店、连锁店等现代流通业态,拓展粮油产品流通渠道和粮食行业服务领域。积极开展“放心粮油”进社区、进农村活动,鼓励粮食企业利用现有仓储设施向社会提供服务,大力发展农村服务社,积极开展“四代一换”(代购、代销、代农储粮、代农加工和品种兑换)业务,开展多种形式的面向农村、方便农民的服务。三、加强粮食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现代粮食物流体系(七)加强现代粮食物流通道建设。抓紧编制现代粮食物流规划,大力推行以粮食散装、散卸、散储、散运为主要标志的粮食流通方式,加快建设以“便捷、高效、安全、低耗”为主要目标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现代科技为支撑,统筹规划,重点建设皖北小麦物流通道和江淮水稻物流通道。将现代粮食物流建设与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结合起来,通过各级政府适当投资引导,鼓励多种经济主体积极参与,改造现有粮食基础设施,建设一批现代粮食物流中心和物流节点。围绕东向发展战略,先期建设连接东部省市的跨省粮食物流通道和物流节点。(八)提升粮食仓储管理水平。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制订的粮食仓储管理办法、粮食储存标准和粮食卫生标准。加强粮食储藏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大力发展生态储粮、远程测控、信息管理等新技术的应用,增加储粮新技术装备,提升仓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大对粮食仓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设好地方储备粮库,认真做好粮食仓库的维修改造工作,确保最低收购价政策的顺利执行和粮食储存安全。同时,要大力开展新农村科学储粮活动,加强对农民储存粮食的技术指导,降低农产粮食产后损失。(九)发展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按照“政府推动、部门协调、市场调节、企业运作”的原则,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我省粮食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利用东向发展战略机遇,加强与东部经济发达的粮食主销区的联系,建立和完善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机制。巩固和发展与其他粮食主销区的产销合作关系。鼓励省内粮食企业在主销区建立集收储、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粮食经营企业,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内容,提升合作水平。四、完善粮食安全保障机制,建立粮食宏观调控体系(十)严格执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认真执行国家出台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密切配合,精心安排,周密部署,及时协调解决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中的矛盾和问题。要充分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主渠道作用,改善收购条件,完善仓储设施,创新收购方式,优化收购服务,确保最低收购价政策落到实处。(十一)健全地方粮食储备体系。认真组织实施《安徽省省级储备粮管理办法》,充实省级储备粮规模,将储备粮管理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内容。积极探索建立新的省级储备粮管理体系,创建一批省级储备粮示范库,为省级储备粮集中管理创造条件。各市、县政府要按照省政府核定的市、县储备粮规模,确保20*年充实到位,将储备粮保管费用、利息、轮换差价列入财政预算。制定和完善市、县储备粮管理办法,确保数量真实、质量良好、补贴到位。改善储备粮布局和品种结构,大中城市要适当增加成品粮油储备。(十二)完善粮食供应和应急机制。各级政府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委托具备资质的粮食企业承担相关政策性业务,并按确定的标准给予补贴。各市应重点掌握或指定一部分粮食加工和批发、零售企业,服从成品粮油供应宏观调控的需要,全省首批确定17个成品粮油储备定点承储企业。要严格执行军粮供应政策,提高军粮综合保障能力。做好山区、库区和救灾粮的供应工作。各市、县政府要按省政府制定的《安徽省突发粮食事件应急办法》要求,尽快制定和完善本地区粮食应急预案。各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加强对本地区粮食生产、需求、库存、质量、价格及市场动态情况的监测分析和信息,建立健全粮食监测预警系统和应急报告制度。五、加强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建立粮食执法保障体系(十三)依法加强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各级政府要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规定,加强对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的领导,市、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内部尚未建立监督检查机构的要尽快建立。有关执法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加强对全社会粮食流通的监督检查。建立在政府领导下、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牵头的粮食监督检查联席会议制度,完善粮食执法保障体系,维护粮食市场流通秩序,保护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健全粮食收购市场准人制度,继续做好粮食收购企业人市资格审核工作,对已经取得粮食收购资格的企业,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指导、服务和监管。(十四)切实做好全社会粮食流通统计工作。建立健全全社会粮食流通统计制度,不断改进统计调查方法和手段。统计和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各类粮食经营企业和用粮企业自觉执行粮食流通统计制度,履行向当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送粮食购销、库存、加工等基本数据和有关情况的义务。六、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促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和谐发展(十五)进一步完善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坚持粮食省长负责制下的市县长负责制。各级政府要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服务“三农”、提升现代农业的高度,加强对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工作的领导,切实负起本地区粮食生产、流通和安全责任,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维护正常粮食流通秩序,保持市场粮食价格的基本稳定,保证市场粮食的有效供应。省财政厅、省粮食局要根据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我省粮食风险基金管理办法。(十六)加强和充实粮食行政管理机构和人员。各级政府要根据管理全社会粮食流通、开展粮食行政执法和粮食流通统计工作的需要,核定并落实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或主管部门行政执法、监督检查、统计调查的职责、机构和人员,将其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粮食部门要加大教育培训力度,造就适应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粮食专业人才。加强粮食行业文化建设,开展创建文明粮站、粮库活动,树立粮食行业新风尚。(十七)加大对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省发展改革委支持符合条件的现代粮食物流和粮食产业园区内的建设项目列入“861”行动计划重点项目。省经委将符合条件的粮深加工项目纳入符合技术改造“百千工程”项目投资计划。省财政继续安排对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项目贴息,支持粮食产业园区建设。粮食良种补贴项目区优先考虑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的订单生产基地,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要重点在良种补贴项目区发展订单生产。省级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可享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关优惠政策。铁路、交通部门优先安排跨省履行产销合作协议的粮食运输,凡我省粮食运输车辆通行全省收费公路时,各收费站点应提供优质便捷服务。农业发展银行对政策性粮食收购所需信贷资金及时足额发放;按照企业风险承受能力,积极支持各类具有收购资质的粮食企业人市收购;加大对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粮食订单生产基地、粮食产业园区、粮食批发市场、粮食仓储基础设施建设等贷款支持力度。各市、县政府也要制定具体政策措施,支持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十八)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政策性粮食财务挂账清理认定及从企业剥离工作,按照财政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政策性粮食财务挂账清理认定及从企业剥离工作切实加强政策性粮食财务挂账管理的通知》(财建[2007)10号)规定处理。对企业经营性亏损挂账,要结合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按照债随资产走和防止逃废银行债务的原则,实行有效管理,因地制宜地逐步消化或依法处置。(十九)切实做好国有粮食企业分流职工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市、县政府要高度重视国有粮食企业分流职工再就业工作,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国有粮食企业依法出售自有产权公房、建筑物收入和处置企业使用的划拨土地的收入,优先留给企业用于缴纳社会保险费和安置职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关系广大粮食生产者、消费者、经营者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密切配合,扎实工作,确保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健康顺利发展,为构建和谐安徽,加快安徽崛起作出新的贡献。

粮食产业发展方向篇(7)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3)06-0042-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6.09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的粮食产业链条中存在着诸如粮食产业收益率低、粮食加工品附加值低和竞争激烈、粮食流通缺乏安全性、粮食产业投资不足等一系列问题。《2011中国粮食发展报告》显示,当前中国粮食行业面临的如下主要问题:一是粮食企业历史遗留的经营性挂账和富余职工分流中产生的资金缺口问题;二是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战略性重组和购销网络完善问题;三是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竞争力问题;四是粮油企业现有资产的盘活问题;五是粮食企业的改革深化主要包括资金融通和仓储设施建设等问题[1]。这些问题核心在于如何把粮食产业链中的存量资源盘活,卸下历史包袱并通过增量资金的注入来使得粮食产业重新获得活力。粮食产业投资基金就是一个有效的载体,可以通过资金流动带动粮食行业其他资源的有效流动,进行行业或企业资产优化配置,即所谓的“以资本为纽带”。

2010年之前,中国的粮食产业投资基金的数量不多、规模不大, 2010年之后至少有16家专注粮食产业投资的基金成立,基金发起人呈现从行业内投资人向行业外投资人辐射、从单纯商业资本到中央和地方财政出资参与发起等新特点。国际粮商们经营的领域广而且产业链非常长,从种子、化肥销售到仓储、物流设施的经营,产品的加工销售,再到国际粮油贸易,几乎全产业链业务无不涉及。反观我国的粮食产业投资,在过去的参股性投资案例中,点多分散,单个项目的投资金额有限、项目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鲜有全产业链投资的成功案例。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粮食产业正在由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化,为产业基金的盈利和商业可持续性提供了基础。粮食产业投资基金作为一种连结具有相同投资理念、聚焦于粮食及食品行业投资力量的平台,如果合理设计、科学构建并善加利用,将在粮食产业发展中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目前我国部分企业已开始投资粮食产业基金。

二、粮食产业链及粮食产业投资基金的界定

(一)粮食产业链的界定

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产业链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这四个维度在相互对接的均衡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链。产业链的本质是用于描述一个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结构,产业链中大量存在着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产业链是对产业部门间基于技术经济联系所表现出的环环相扣的关联关系的形象描述。

粮食是供食用的谷物(麦类、稻谷类和粗粮类)、豆类和薯类的统称,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粮食概念相对窄一些,包括三大类谷物(grain),包括麦类、稻谷、粗粮(又称杂粮,即经常被用作动物饲料的粮食,包括大麦、玉米、黑麦、燕麦、黑小麦、高粱)。如果按照主链和辅链的分法,粮食产业链可以认为包括一条主链,两条辅链。粮食的主链包括粮食育种、粮食种植、粮食仓储运输、粮食原粮加工及粮食销售;第一条粮食辅链主要指粮食用于饲料、进行畜牧养殖及畜牧品加工;第二条辅链主要是以粮食为原料进行食品加工,比如淀粉、葡萄糖、蛋白粉、软硬饮料等,但是以原粮或粮食加工品生产非食用的工业产品不包括在此列(见图1)。

由于粮食产业链的初端利润率低、面临的风险大,而中后端利润率高、资金流转速度快、面临的风险相对较小,这样可能导致初端投入不足,而中后端资金扎堆,一个非常可能的结果就是加工能力过大、原粮产量不足;进而粮价及食品价格飙升,甚至带动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造成通货膨胀。因此对于希望在粮食产业链条上投资的个体而言,能够在产业链上进行合理布局,可以较好地降低风险、获得纵向一体化经营的收益,发挥协同效应,取得1+1>2的产业链整合效果。

(二)粮食产业投资基金的界定

本文所指的粮食产业投资基金是基于粮食产业整合目的而设立的,专门用于粮食产业链投资,通过向机构投资者发行权益凭证筹集资金;基金管理人负责资金运作,帮助目标企业整合资源、提高其市场份额和利润;可以选择在目标企业上市后溢价出售股权、收购兼并中转让股权或目标企业赎回股权等途径实现退出,资金继续投资于新的粮食产业投资项目。与单纯的证券投资基金有别的是,粮食产业投资基金是主要对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和提供管理服务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机构。

粮食产业投资基金注重的是对粮食全产业链的资源整合,提高整个粮食产业链的效率和效益,投资标的可以从上述粮食产业主链中的粮种研发推广,到粮食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中的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可以选择上述粮食产业辅链一、二中的饲料加工、畜牧养殖及加工、禽蛋鱼奶生产及加工、食品加工等进行投资;也可以围绕国家粮食发展战略和区域粮食产业特色进行粮食产业整合和资产并购重组。

(三)当前中国粮食产业投资基金的粗略统计

从公开报道和相关投资网站中,我们搜集整理了最近几年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相关信息,按照前面对粮食产业投资基金的范围界定,我们认为以下17支基金可以称为粮食产业基金,当然我们认定的主要理由是这些基金的投资目标主要集中于粮食产业链的主链上,另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基金投资于产业链的辅链上,没有计入表1中。我们发现这17只粮食产业投资基金中,从数量上看,2009年1只,2010年2只,2011年5只,2012年达到9只,基金数量稳步增加;从募集金额上看,2009年10亿元,2010年58亿元,2011年约68亿元,2012年达到142亿元人民币,呈现募集金额快速放大的迹象;从发起人的构成看,从私人投资机构和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扩展到地方财政部门、中央财政部门、金融机构、国际粮商和国内大粮食集团,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分布。

三、粮食产业投资基金成立的必要性

作为普通的市场投资主体,往往追求投资效益的最大化,资金一般投向投入产出率更高、见效快的行业和产业。但粮食产品生产周期长、经营效益相对较低、粮食作物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产业发展不确定性因素多等特点,使得长期以来我国粮食产业的融资渠道比较单一,无论是获取银行贷款、上市融资还是发行企业债券等方面,粮食企业都存在一定的比较劣势。粮食产业链的中低端融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高端融资需求的满足也缺乏及时性和有效性。

由于简单农业再生产的弱质性和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目前国家对粮食产业链发展的支持以财政直接投入为主,仍然存在财政投入不能覆盖其资金缺口,这就要借助金融资本的作用,由政府直接投入为主转向金融资本投入为主。借助产业投资基金进行财政投资的探索,理论上会大大提高财政投资的效率,能更好地发挥财政投资的引导作用、提高财政投资的自生能力。同时,粮食产业投资基金坚持市场化的经营原则,能够将国家政策性投入转化为市场化的投融资行为,将财政资金由完全无偿使用转变为有一定投资回报约束,有利于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而且能够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中央和地方财政参与建立粮食产业投资基金,体现了政府支持粮食产业发展的导向性,有利于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金投入粮食产业链。中央和地方财政推动粮食产业投资基金建立,能够对粮食产业投资的价值创造模式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引导和带动社会资金充分发掘粮食产业投资价值,推动粮食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投资基金除了为目标企业带来长期资金支持外,还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现代粮食生产、加工、仓储技术,促进目标企业的快速成长,有利于革新粮食产业发展理念。从整体上提升企业的战略布局、经营管理和团队建设能力,为企业长期规范化运营提供保障。全面而长远的经营管理理念还能够有效整合粮食产业链,提升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价值,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

粮食产业投资基金有利于改变我国粮食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粮食加工企业规模偏小、粮食供应链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粮食产业研发投入不足的现状,推动粮食产业链经营状况的转变。通过进行粮食产业链上的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粮食企业集团。随着粮食生产集约化、机械化趋势,在粮食生产中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作用越来越明显,加大对粮食产业化基地的投入,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可以实现提高粮食生产效率、提高粮食收益的目标。产业基金不仅能通过社会融资减少政府的投资压力,而且能对产业资源进行有效的重组,通过对一个目标企业的投资和管理,达到对相关产业企业的兼并收购。

粮食产业投资基金可以作为一个平台吸引关注粮食产业链发展的资金,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个平台促进粮食产业的协调发展,整合粮食产业链,促进粮食产业结构升级。通过粮食产业投资基金整合粮食产业链,对龙头企业加大投入,既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系,又建立合理有效的内部经营管理体制,有利于产业联盟和产业链品牌的形成。

四、粮食产业投资基金管理运作及粮食产业链投资案例

(一)基金管理运作探索

粮食产业投资基金资产投资组合安排。粮食产业投资基金的投资组合应该以企业股权投资为主导、兼顾其他资产投资的原则进行安排,资产组合中主要包括粮食产业链上的企业股权、企业债权等资产。要注意组合资产投资回收期限安排、投资标的企业的成长阶段配置以及单个企业股权投资安排。由于产业投资的变现有一定的周期性,资产组合的预期回收期限一定要进行合理设计,把握粮食产业总体趋势和相关企业的具体运作特点。标的企业的成长阶段对投资者的资金循环具有巨大的影响,同时风险承担也呈现巨大的差别,要注意资产的合理配置。产业投资对单个企业的股权投资应该遵守不超过基金资产总值20%的法律高限规定,投资对象是企业的普通股。以能够参与所投资企业的决策为标准确定单个企业的投资规模,投资后基金公司应该至少在所投资企业中获得一个董事席位,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

粮食产业投资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选择。按照规定,基金托管人和基金管理人之间不得相互控股或者持股。基金托管人的选择首先要符合法律规定,首先是具备所有《投资基金法》规定的托管人条件;其次是基金托管人应该具备一定的对非上市企业股权投资基金资产的经验;最后是托管人要有一定程度的网点和网络覆盖率。因此,应该选择在产业基金托管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基金管理人是基金运作的关键,基金管理人首先必须要具有资格和资金管理的经验;其次,基金管理人必须对粮食产业链有独到的理解,能够全面把握粮食产业发展的趋势,了解当前行业发展中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的商业模式,清楚行业发展的障碍、重难点和政策取向;最后要有强大的沟通能力,与政府、金融机构、行业主管部门以及科研机构能够保持顺畅的交流通道。

粮食产业投资基金的投资应该围绕粮食产业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利用资本的配置来带动其他资源的流动。帮助被投资企业进行内部改制重组、完善产品结构,实现上市融资。为粮食企业重点项目提供战略投资。对国内大中型粮食企业的仓储物流建设和实业加工项目进行投资,帮助被投资企业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品结构、拓展价值链条。扩大被投资企业经营规模,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被投资企业进入证券资本市场,有效拓展企业发展空间,形成相对竞争优势,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二)以中粮(COFCO)为例的产业链投资案例[4]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提出的全产业链的战略,实际上是粮食产业链上下游衔接、关联与协作,它是以消费者为导向,从产业链源头做起,整合种植与采购、贸易及物流、食品原料和饲料原料的加工、养殖屠宰、食品加工、分销及物流、品牌推广、食品销售等每一个环节,组建产业链利益共同体,形成安全、营养、健康的食品全产业链。

全产业链模式下,可以将小麦、玉米、油脂油料、稻米、大麦、糖、番茄、肉食等产业链有机组织起来,实现整个粮油食品链条从种植到食品营销的畅通无阻。按照市场、客户和消费者需求,组织农民引入优良品种,提升种植、养殖效率,推动农业产业化;通过合理布局的物流和加工设施,打造低成本、高效率的供应链系统;形成品牌、渠道和研发体系,提供高附加值的新产品。

作为高度关联一体化的产业,粮油食品行业涉及农业、加工业、制造业、流通、金融等不同领域。通过全产业链这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以参股、控股、联盟、上下游整合、合作等诸多方式,通过控制或可影响的资产,实现链条的整体可控,最终把整个行业组织起来。

农业服务和种植、养殖是产业链的起点,通过订单农业,为农民种植养殖提供从种子、信息、技术、金融服务,并与企业的物流能力、加工能力、研发创新能力、品牌渠道和销售能力连到一起来为农民创造附加值,推动农业现代化经营。可以基于全球和国内的粮食流量流向、产业集中度以及对未来产业发展的研判,向稻谷、小麦、油脂、玉米、饲料、番茄、糖、大麦、肉食、乳业、豆类和薯类等链条上进行资源配置,在中国最优质的产区和最具增长的销区进行加工布局。

五、总结

粮食产业投资基金是延伸和掌控粮食产业链的有效武器,作为一种金融投资工具,须结合粮食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通过参股、控股、联盟、上下的聚合、合作等诸多方式,以资本为纽带,合理引导其他资源的配置,促进粮食产业的整合,最终把整个行业组织起来。

粮食产业发展方向篇(8)

一是粮食种植规模较大。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02.64万亩,其中夏粮90.47万亩,油料作物77.74万亩,全市年粮食总产量85021.6万公斤。全市农业人口91.79万人中有40万人从事粮食生产。

二是粮食购销服务体系齐全。全市已建立起粮食收购、储备、加工、销售服务体系,国有粮食企业具备粮食仓储能力10000万公斤,能够满足全市粮食生产和流通的需要。特别是我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历经多轮的改革改制,创新了经营机制,企业经营呈现勃勃生机,在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中大有作为。

三是龙头企业逐步壮大,品牌意识开始增强。通过改制和联合、兼并、重组等有效措施,我市培育发展了一批规模粮食加工企业,其中有盐城市级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即兴源面粉有限公司和康威科技饲料有限公司,我市的“嘉禾”牌面粉、“乐万家”牌大米、“秋之韵”牌大米和“秋之韵”牌挂面、“康威”牌饲料等产品在市内外市场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但从实际情况看,我市粮食产业化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还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因素,主要是粮食加工企业的规模不大,粮食产业链不长,粮食产加销等环节还处于分割状态,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系不紧,协作关系不稳定,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产业化的运作机制还不够完善,社会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等。

二、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1、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市上下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粮食产业化工作的认识,要跳出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思维,用工业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用产业化的思路抓好粮食种子、种植、加工、销售的每一环节,使之成为一个整体。要把发展粮食产业化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来抓,作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主要途径来抓,作为富民强市的重要支柱产业来抓,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一项中心工作来抓,真正从思想认识上、思维理念上、工作部署上,把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摆上重要地位。

2、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发展粮食产业化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由市领导挂帅,成立全市粮食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发改委、财政、税务、农业、科技、粮食、金融、国土、交通、电力、质监、农机等部门组成。领导小组要及时协调解决粮食产业化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要落实领导小组工作职责和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各级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各镇也要成立机构,明确责任,狠抓落实,使粮食产业化工作在全市持续、健康地发展。

粮食产业发展方向篇(9)

当前,国有粮食企业普遍存有两种模糊认识:一种是盲目认为不论怎样改变,国有粮食企业的主渠道地位不会动摇,一味故步自封而坐失良机;另一种是悲观失望、无所作为思想,认为粮食市场全面放开,自己的优势没了,与竞争对手不在一条起跑线上,只好坐以待毙。这些认识明显的折射出,国有粮食企业在粮食市场化进程中思想观念和经营理念,已经成为发挥主渠道作用的绊脚石。因此,当前应着重从“四个转变”入手:

一是在企业发展思路上,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从传统的粮食流通业向现代粮食物流业转变。二是在企业发展模式上,要由政府附属型和单纯经营型向经营服务型转变。诸如铁路转运线、周转货台、储粮仓库、粮食检测设备及技术等,变企业自用为社会共享,大大延伸企业的经营服务空间。三是在企业发展策略上,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向社会化、集团化、网络化发展转变。四是在企业经济增长方式上,要树立向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机制多元化、管理模式多样化转变。从而使企业的思维方式和自主创新方式,与粮食市场化的需求相合拍,真正挖掘出国有粮食企业市场主渠道作用的潜力来。

二、掌握粮源是发挥主渠道作用的先决条件

粮食市场化改革将国有粮食企业与粮食生产者的关系推得更近了。农村千家万户种粮食这是中国国情,国有粮食企业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去考虑企业发展的切入点。

一是在发展“订单农业”中唱主角。国有粮食企业在粮食流通中占据重要位置,为此,首先要给订单农户配送良种,送种植技术,培训技术人员,让农户种订单.粮放心、省心和舒心;其次要让利给农民,粮食优质优价,让农民得到实惠,并让农民参与流通后的二次分配,心甘情愿与国有粮食企业结成长期的生产经营协作关系。

二是与种粮大户结成粮食生产经营利益共同体。目前农村出现土地向种粮大户转移的趋势,这有利于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国有粮食企业要主动与种粮大户建立相对稳定的粮食生产基地。加大对资金、良种、技术、化肥等生产资料的投入,生产的粮食由国有粮食企业全部包销,双方按合同合理分配收益,各得其所,从而使“订单农业”提高到更高级的程度。

三是与民营收粮大户联手共同开发粮食市场。粮食市场放开后,众多收粮大户应运而生,在粮食收购环节占了一定份额,成了国有粮食企业的重要竞争对手。可国有粮食企业在仓储、运输、储粮技术、检化验设备等方面具明显的优势,若为收粮大户提供必要的经营服务,为他们代存代卖,代收代运,代加工,把市场竞争对手变成优势互补、利益均沾的合作伙伴,这样更有利于掌握当地粮源,发挥出粮食主产区的优势。

三、积极探讨和实践现代粮食物流新路子,是发挥主渠道作用的关键环节

在粮食市场化的新形势下,粮食企业必须调整经营理念、转换经营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借鉴商业现代物流的经验,从粮食行业的实际出发,走出粮食物流的新路子。

首先,要勇当现代粮食物流业的实践者。从目前看,国有粮食企业对现代粮食物流业介入度低,是粮食物流业滞后的重要原因。国有粮食企业有责任、有能力、有条件,在粮食现代物流业中唱主角、挑大梁。这需要充分发挥原有的优势,再引进现代物流经营机制和管理办法,粮食现代物流业将会得到长足的发展。当前,国有粮食企业应从提供各类服务人手,增强现代粮食物流业的介入度。一是发挥好大宗粮食及粮食制品的吞吐功能,为粮食的大流通服务。国有粮食企业通过大进大出、深购远销、内外贸结合、期货现货结合等途径搞活经营,从而引导和带动当地粮食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二是发挥粮食交易中心作用,为粮食供需双方提供交易中介服务。把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三是动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客户提供电子商务服务。参与区域性的和跨地区的电子商务网络业务,并与全国性的粮食批发交易市场联网,加大粮食的网上无物化流动量,使粮食供需双方的交易简捷、高效、节费。四是提供粮食市场信息服务。要加大粮食信息的研究力度,增加硬件和软件投入,增强粮食信息的分析判断能力,不断提炼有价值的粮食信息,不断提高粮食信息咨询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五是增加现代物流设施,为粮食用户提供配送服务。市场交易功能要向区域化和跨地区跨行业方向发展,逐步做到营销业务联网、信息服务联网、服务手段联网、配送服务联网,为营造现代粮食物流业新格局奠定基础。

其次,要主动参与期货市场,当好期货交易的主体。企业如果只介入现货市场而不介入期货市场,还算不上真正走向了市场。企业要充分利用期货市场发现价格的功能,研究粮食价格的发展趋势和市场走势,为企业经营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要充分利用期货市场规避风险的功能,机动灵活地搞好粮食经营。比如,对库存粮可分批分期卖出仓单,达到定期轮换和套期保值的目的;对需要定期补充的货源,可分批分期买入仓单,以减少库存费用;通过本地期货交易,异地进行交割,为异地配送提供货源,以节省销售费用;通过期货粮食交易,调剂品种余缺,以增强企业的配送功能,等等。粮食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本是一对孪生兄弟,只有这两个市场共同繁荣了,才是粮食市场化改革的真正成功所在。

粮食产业发展方向篇(10)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与之相适应,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按照中央关于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方针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促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30年来,我国粮食流通体制经历了统购统销、购销价格“双轨制”,“放开销区、保护产区”和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和价格等几个主要阶段,基本建立起了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粮食资源基础性作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符合我国国情,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新的粮食流通体制。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初步实现了粮食管理体制从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向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粮食省长负责制的转变,保证了粮食市场供应,维护了粮价基本稳定。二是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初步实现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从过去“计划主渠道”向“市场主渠道”的转变,保护了种粮农民利益,搞活了粮食流通。三是粮油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健全,初步实现了粮食流通管理手段从过去的行政手段直接管理国有粮食企业向依法管理全社会粮食流通的转变,保证了储备等政策性粮食存储安全,维护了正常粮食流通秩序。四是粮食流通体系建设逐步加强,初步实现了粮食流通发展方式从传统的粮食流通业向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转变,提高了粮食宏观调控的能力,夯实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五是粮食流通对生产的引导作用逐步增强,初步建立起了保护和调动地方抓粮、农民种粮的有效机制,促进了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较好地满足了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

30年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保障安全,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处理好大胆探索与稳步推进的关系,积极稳妥地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二是坚持粮食购销市场化取向,处理好放开市场与加强调控和监管的关系,建立健全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粮食资源基础性作用的体制机制。三是坚持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和粮食市场主体多元化,处理好“主渠道”和“多渠道”的关系,形成主渠道保稳定、多渠道活流通的粮食流通新格局。四是坚持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处理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关系,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国内粮食供求总量与品种结构的基本平衡。五是坚持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理念,积极发挥粮食流通对生产和消费的引导作用,始终把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六是坚持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粮食省长负责制,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健全和深化各地区分担国家粮食安全责任的体制机制。

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和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当前比较突出的有,一是国有粮食企业历史包袱还未完全解决,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发挥主渠道作用缺少必要的政策支撑,多渠道作用的发挥也需要统筹兼顾。二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市场形成粮食价格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三是种粮收益和比较效益还有待提高,部分地区地方政府实施粮食调控的手段和动力不足,促进地方抓粮、农民种粮的粮食支持保护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四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粮食市场主体发育不够,大多数粮食企业规模小,经营方式还比较传统、粗放,企业与农民之间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粮食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与外商投资企业相比,国内粮食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较弱。五是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步伐亟待加快,粮食宏观调控的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粮食市场体系、粮食物流体系、粮食监管体系以及粮食法制建设都还需要继续健全。

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十七大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写入了党的重要文献,十七届三中全会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央〔20*〕15号文件明确了制定《粮食法》的任务,国务院〔20*〕24号文件出台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最近出台的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又把加强粮食生产、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粮食工作的新部署、新政策、新措施,紧紧围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总要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支撑,以市场化和产业化为重点,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更好地实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目标。具体来看,一是要加快健全以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为基础,中央和省级粮食储备为依托,国有粮食企业为主渠道、多元市场主体共同发展,粮食应急供应系统为保障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二是要加快健全以粮食收购、零售市场为基础,粮食批发市场为骨干,粮食期货市场为先导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粮食市场体系。三是要加快健全以优势企业为龙头,现代粮食物流和加工业为依托,科技为支撑的粮食产业化体系。四是要加快健全以粮食法律法规为依据,库存监管为主线,质量安全为重点的面向全社会的粮食流通行政执法监督保障体系。

国家粮食局成立以来,得到了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各地区的积极配合,借此机会,我代表国家粮食局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最近一段时间,国家粮食局按照中央部署,结合工作实际,确定了“实践科学发展观,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主题,正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后,我们要召开全国粮食局长会议,贯彻中央会议精神,落实全国发展改革会议要求,具体安排明年的粮食流通工作。今天这个座谈会,邀请来了各有关部门的有关负责同志,10个省市粮食局的负责同志,还有专家学者,大家既是粮食工作实践者,又是专家,请各位对国家粮食局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对做好粮食流通工作提出宝贵意见。

粮食产业发展方向篇(11)

举措急则天下乱,举措慢则天下难

在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的改革开放新时代,济南市粮食流通产业的改革和发展谱写了浓墨重彩的新篇,探索和创造出“济南模式”。解读这个模式,可简要表述为:“以民为本,以安为先;面向市场,整合资源;转换机制,强化监管;联合制胜,有效发展。”如果加以阐述,“济南模式”的基本内涵就是:在以人为本、统筹协调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优先目标,以创业创新为动力,以联合制胜谋发展,以全面转换机制为中心,以加强监管为保证,建立健全保安全、保民生的粮食现代流通产业的完整体系。

在突然降临的世界粮食危机和金融危机的袭击下,我国粮食安全经受住了迄今最严峻的考验,呈现一片“平安绿洲”。然而,面对空前的经济海啸国人绝不可掉以轻心,盲目乐观;也不可自扫门前雪,做岸上观。我们需要做“指向经济制度、经济秩序,乃至经济思想”等深层面的反思,从中吸取深刻的教训,谋求治标治本的必要举措和共同生路。举措急则天下乱,举措慢则天下难。唯一可行之路径就是科学治理、科学发展。那么,我们从世界粮食危机和金融危机中应该吸取些甚么经验教训呢?以及从中长期和更深层次上观察思考,我国应该如何持续保障粮食安全呢?深入思考和研究这些重大问题,有助于我们共克时艰。

有为才能有位

进入新世纪以来,济南市粮食系统继续坚持解放思想,事实求是的思想路线,大胆探索,锐意创新,以多种形式对国有粮食企业进行改革、改制和改造,“退中求进”,“破中求新”,“衰中求兴”,并取得根本突破。适应济南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粮食购销市场化的需要,以及为了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济南市粮食系统以保障粮食安全、保障民生和促进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为目标,勇于“三创”。

一是,勇于脱胎换骨改造国企,创新粮食微观主体。济南市粮食部门“不认为改变所有制就是改革的一切”,更从这一理念出发,不是把所有粮食企业资产卖光变成私人企业,而是采取股份制企业的形式。其实质是通过彻底改革体制、全面转换机制、面向市场、综合主动,把过去旧体制、旧机制下企业丢失的效率和效益再重新寻找回来。

二是,勇于摒弃传统粮食零售体制和机制,创新主食品快餐连锁经营网络。济南市粮食部门既决心彻底改造传统的粮食零售体系,但又不是把老粮店卖光让职工下岗,而是引进农村“联产承包、双层经营”的改革路径,再造出一个崭新的粮食主食品供应网路:工厂化、集中化制作;综合化、分散化经营;统一化、标准化配送;优质化、人性化服务。

三是,勇于转变粮食发展方式,创新粮食产业化经营途径。济南市粮食部门从系统工程论出发,把居于中游的粮食加工企业的“产业链”向上游和下游延伸,形成“产供销”有机连接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这既是经营方式的转变,又是资源配置方式的革新。济南市粮食企业在这种转变和革新中,既为“三农”服务开辟了广阔途径,又为自身持续发展注入了内生的不竭力量。

济南市粮食部门的“三创”,是他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丰硕成果。通过创新、创业,济南市粮食流通系统建立健全了确保全市粮食安全的体系,并初见成效:建立健全了粮食购销储备体系,确保粮食安全;建立健全了粮油供应体系,充分满足民生多元化需求;建立健全了粮食加工体系,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建立健全了粮食质量检测体系,确保粮油质量安全;建立健全了粮食行政执法体系,规范社会粮食流通秩序;建立健全了粮食市场体系,确保粮食高效有序流通;建立健全了社会粮食统计体系,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有为才能有位。济南市粮食局肩负着管理粮食收购、粮食储备、粮食宏观调控、粮油市场监管、粮食经营资格审核、粮油质量检测、社会粮食统计、粮食产业发展、粮食行业管理等多项重要行政职能。全局机关行政人员正式编制42人。下辖若干企业、事业单位:4个国家粮食储备库;“济南金德利”集团快餐连锁有限责任公司及所属5个子公司;“济南民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及所属10家附营企业。此外,在业务上还领导和指导郊区6个县(市、区)粮食局的工作。全市粮食系统从业人员7300余人,资产总额22.51亿元。

事实最具说服力

济南市粮食流通产业“挫中求进”,“创中求新”,“置之死地而重振”,今昔对比,真的是沧桑巨变,绩效突出,在保障粮食安全、改善城乡民生、建设和谐社会、发展粮食流通等方面都有不凡的建树。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其一,把粮食安全置于更加稳定、可靠和有保证的基础上;其二,把粮食购销市场化提到更高、更成熟的水平上;其三,把为民服务扩展、提升到生产与生活的新的广度和高度;其四,把各类粮食企业推进到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轨道;其五,把粮食统计和管理置于现代信息化的基础上。通过股份制形式推进粮食企业联合制胜,把粮食流通产业推进到一个新水平:粮食机构更精干、职工素质更高了;国有粮食企业市场主渠道更强了;对城乡居民供应和服务质量改善了;粮食宏观调控更规范和更有效力了;粮食安全和城乡民生更加有保障了。

事实最具说服力。大量的数据有力体现出“济南模式”之效果。

首先,看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绩效。在2005年以前,粮食购销企业数量为67个,其中市级企业24个,县级企业43个;国有粮食企业职工为8882人(签订劳动合同的),其中市级企业职工为2930人,县级企业职工为5952人。到2009年5月,现有粮食购销企业47个,其中市级企业20个,县级企业27个:

现有国有企业职工为3779人,其中:市级企业职工3180人,县级企业职工599人。目前,全系统从业人员7300余人。老职工都得到安置,同时吸纳了一批新职工。

其次,看粮食企业经营网点、营业面积和储备能力。在1992年以前,粮食零售网点为80个,总营业面积为24000平方米,到2009年5月,粮食零售网点增加到310个,总营业面积为48200平方米。同期,济南市国有粮食加工业总产值由1.9亿元猛增到4.75亿元。

再次,看国家粮食储备设施和储备能力的变化。在1991年以前,济南市国家粮食储备库的总仓容为43.62万吨,到2009年5月,粮食总仓容猛增到86.50万吨。更重要的是,粮食储备条件大大改善。粮食储备达到先进水平,储存损耗率严格保持在国家标准以下:储存起在半年以内,粮食损耗不超过0.1%:存粮1年以内不超过0.15%:存粮1年以上不超过0.2%。

最后,看粮食流通产业带来的巨大社会效益。近年来,“济南民天”公司在粮食产区发展优质专用粮订单面积100万亩,为农民增收1.28亿元。“济南金德利”快餐连锁公司增加新就业岗位2000余个,为50家企业、单位、学校代办食堂、送餐;发展农副产品基地两个,每年为农民增收2000余万元。

保民生、保安全是粮食流通优先战略目标

上世纪末的亚洲金融风暴对中国粮食改革是一次严峻考验。这一次世界粮食危机和金融危机的狂飙是对中国粮食改革的更严峻的考验。迄今的情况表明,我国的粮改经受住了这次严重考验。这其中有许多值得深入总结的经验。仅就从济南市粮食流通产业改革和发展的探索和实践、业绩和绩效,以及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等问题进行思考,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经验和启迪:

一是保民生、保安全是粮食流通产业的优先战略目标。实现这一目标,要把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结合起来,避免在粮食“五连增”,和储备充裕条件下放松粮食安全,放松粮食生产(如最近出现“增产粮食得不偿失”的论调),防止和避免放松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倾向。

二是兴创业、兴新业是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创业促就业,把结构调整与产业提升结合起来,防止和避免出现放松粮食增长方式的转变、造成低水平重复扩张和无效发展的唯GDP倾向。

三是强市场、强监管是粮食流通产业走向成功的关键。进一步健全完善粮食市场特别是实体粮食市场体系;同时,加强监管,把加强粮食宏观调控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结合起来,防止和避免忽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市场主渠道作用与歧视粮食多渠道作用的思想。

四是重诚信、重服务是粮食流通产业不竭活力的源泉。以高尚价值理念为核心内容的先进文化,是推动企业发展的软实力,要把粮食企业发展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避免只注重企业物质文明(经济建设)、忽视精神文明(文化建设和价值取向等)建设的倾向。

还有一点更重要,更具有本质性,即必须创立具有自己特点的粮食市场经济模式。30年风风雨雨,我国粮食流通改革沿着市场化的取向步步推进,取得了稳健突破。我国基本上探索出了一个具有本国特点的粮食市场经济的改革发展模式。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成长和发展,力图把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理念、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则结合、兼容起来。基于这一原则,我国要创立的粮食市场经济模式肯定不同于其他国家,必须至少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必须坚持市场经济取向。但是不应该、也不可能放弃国家对主要粮食品种的调控;不应该、也不可能放弃政府对主要粮食品种的监管,必须把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