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水产业发展现状大全11篇

时间:2023-06-04 09:57:44

水产业发展现状

水产业发展现状篇(1)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a)-0127-01

21世纪的今天,我国工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越来越注重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而水泥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柱,直接关乎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为了有效的加快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进程,就要对水泥行业进行合理化的生产,而清洁生产作为现代化新型的生产工艺,被广泛的应用于水泥行业的生产发展中。因此本文对水泥行业清洁生产的现状和技术发展进行探讨分析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

1 清洁生产的概念以及清洁生产的必要性

(1)清洁生产的概念。一般而言,清洁生产主要是对传统粗放式生产方式的直接突破,清洁生产不仅仅是对先进生产技术加以运用,同时更是借助于新型且具有清洁的原材料和能源,并对管理方式加以改进,进而促进清洁生产过程。清洁生产主要在生产过程不仅仅将工业上的生产的能源消耗减少,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将环境污染着重减少,并将原料使用效率最大程度上提高。就其实质性而言,清洁生产不仅仅对人类的身体健康有着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对于人类生存环境也有着实质性的改善效果,总之,清洁生产最主要的目的则是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节能减排。

(2)清洁生产的必要性。清洁生产作为一种全新的技术思想,主要基于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的角度,将生产效率着重提高,并将人类以及环境的风险着重减少。随着我国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工业经济发展过程难免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以及能源消耗严重等问题,而清洁生产作为一种全新的环保潮流,不仅仅对于工业健康安全生产有着实质性的积极促进作用,同时对于环境的保护也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总之清洁生产有着一定的必要性,不仅仅顺应当今时展的潮流,同时又是我国节能减排发展的实际需要。

2 水泥行业清洁生产的现状分析

随着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工业经济逐渐趋向于多元化的发展,同时水泥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不仅仅有着极为严重的污染,同时其传统粗放式的生产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伴随着我国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国家对于水泥的安全环保生产提高了极大的重视,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对环境污染急性综合性的治理。

水泥行业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主要的三个步骤为生料制备、熟料煅烧和水泥磨粉,一般而言,水泥在某种程度上对环境产生的污染源主要来自于常温中的有尘气体,同时其污染源同样也来自高温的烟尘。而现代水泥行业清洁生产的过程中,主要是对除尘设备进行的使用,并对二级除尘方法加以采用,实际的除尘过程中,首先借助于旋风收尘器将颗粒较大的灰尘进行收集,之后借助于静电除尘器再次进行收尘管理,并对相对微小的灰尘加以收集。

但是水泥行业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尤其是在生料制备过程中,为了对产生的污染加以合理的抑制,往往需要对干法窑方法进行治理,但是在治理过程中,就要对风管的温度进行合理的控制。

总之,我国水泥行业清洁生产的过程中,其袋式除尘以及静电除尘技术日益成熟,但是我国水泥行业对于环境污染自动测量和污染监控系统的技术上相对落后,难以实现环境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同时其能源的消耗也是相当的大。

3 水泥行业清洁生产的技术发展

(1)石灰石破碎和水泥粉末节电技术。一般而言,水泥行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为了更好的适应当今时展的潮流,更应该基于环境保护以及节能减排的角度,进行综合性的清洁生产。而粉磨电耗有着相对较高的耗电率,在未来的技术发展中,更应该对高效立式磨、挤压磨以及高细磨等有着较低耗能的小磨机加以采用,并对粉磨工艺进行改进,采用高效助磨剂,将预破碎增加。

(2)水泥厂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水泥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往往存在大量的余热,同时这些余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再次回收,而水泥厂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的应用,一方面通过对余热进行回收实现发电的过程。另一方面则对于水泥实际的生产并没有实质性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将煤炭资源有效节约,进而实现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水泥行业清洁生产对可燃废料的再回收利用。水泥行业清洁生产的过程中,往往产生一些废料,同时其中的废料又有着可燃性,通过对可燃废料进行熟料的煅烧,不仅仅将能耗降低,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将水泥生产对环境带来的污染有效减少,并将煅烧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对于环境的保护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4)水泥行业清洁生产对工业废渣生产水泥的利用。水泥生产过程中,其原料主要是通过一些工业废渣进行提取,并将资源消耗有效减少,进而将环境所带来的种种污染进行减轻,一般而言,石灰石的污染相对来说比较的大,在水泥行业清洁生产过程中,将采矿产生的废石碎屑进行掺加,将熟料的用量降低,并将煤炭原料消耗着重减少,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节能减排。

(5)水泥行业清洁生产中节水技术的发展。就目前而言,我国水资源有着较为严重的短缺,而在水泥实际的生产过程中,要想从根本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节水,一方面就要淘汰传统高消耗和较大用水量的冷却池,并将高效的旁滤器装置进行推广使用。另一方面则要在水泥的实际生产过程中,将高效冷却节水技术积极引入,并合理的优化循环冷却水系统,不仅仅将成本降低,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节水。

4 结语

水泥行业清洁生产作为我国工业发展的首要选择,对于环境保护以及资源的合理利用有着实质性的积极影响,同时水泥行业清洁生产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也是不可估量的,对于我国国民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水产业发展现状篇(2)

核桃(Juglans regia L.)属于胡桃科(Juglandaceae)胡桃属(Juglans L.)落叶阔叶乔木。核桃是生产干果、食用油的经济林树种,集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于一体。核桃产业投入低、生产成本低、生产环境要求低、生产管理技术简单、产品需求空间大,适合贫困山区农民发展,对增加山区农民收入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水竹乡核桃产业现状

1.1 核桃分布、面积、产量情况

水竹乡种植核桃历史悠久,核桃资源丰富,水竹乡核桃以本土泡核桃品种为主。大部分地区都分布有大量的野生铁核桃资源。当前,水竹乡提出了在双旋村、沙坪村重点发展核桃的思路,将上述两村列为核桃主要种植区。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林业部门的努力下,全乡掀起了种植核桃的热潮,核桃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14年,全乡核桃总面积800hO,其中,幼林面积433.33hO,挂果面积366.67hO。2014年,林业经济收入150万元,核桃产业实现产值48万元,占林业收入的32%。

1.2 核桃种植技术情况

在长期的种植生产中,水竹乡林农总结出了丰富的种植经验,特别是近年来,不断总结白己成功经验的同时,学习引进运用外地的先进技术,形成了成熟的、科学的、先进的泡核桃种植方法。在栽植上,积极推广选好l块地、挖1个大塘、施1担农家肥、栽1株壮苗、浇1担水、盖1块膜的“六个一”种植技术。

1.3 水竹乡核桃品质、效益情况

水竹乡境内分布的核桃以本土泡核桃品种为主,壳薄、仁白、顶壳饱满、味香。2014年,全乡桃产量达32t。

2 水竹乡核桃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核桃产业的潜在危机认识不足

近年来国内核桃市场需求增长很快,核桃的市场价格上升也很快,从2010年的9元/kg到2014年的15元/kg,简单的粗加工即可获得较好的利润,使林农认为核桃市场很稳定,对核桃生产的危机感较弱。

2.2 核桃产业发展的思路不清晰

对核桃在水竹乡山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认识不足。

2.2.1 缺乏科学管理。水竹乡的核桃生产的历史悠久,群众有核桃管理的经验,然而对一些先进的种植管理技术不接受,凭经验办事,局限性很大,致使核桃生产缺乏科学管理。

2.2.2 品种结构不合理。由于种植零散,没有形成相应的规模,因而品种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老品种更新改造慢,一些果品质量低劣,得不到改良,如本地的铁核桃、夹绵核桃等。

2.3 缺乏大项目支撑,缺乏资金投入

经费投入与核桃产业规模不协调。以最近几年为例,在沙坪、双旋村实施的核桃造林400hO,仅提供苗木,95%以上的资金须靠群众白筹,很难保证高标准高质量的核桃种植,导致管理粗放,进入盛果期时间长。

2.4 产业化程度低

目前,水竹乡核桃种植都是个体经营,缺乏科技支撑,对果品的商品化处理滞后,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能力低,形不成品牌。

3 水竹乡核桃产业发展对策

3.1 抓好骨干基地建设

抓住发展机遇,依托生态建设,发展状大核桃产业。全国很多地方都在发展核桃,核桃产能迟早会过剩,所以,要了解掌握国内国际核桃生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树立忧患意识,走科学发展的道路,以优质、特色取胜,才能做到水竹乡核桃产业的持续发展。

3.1.1 搞好品种结构调整。充分发挥本地白然条件和树种品种的优势,向商品优势转变,选择适宜本地发展、品质好而且市场前景好的品种发展。

3.1.2 加快对低产、低质核桃树的改良。充分利用低效林改造机遇,对品质较差的核桃树,采用优质新品种对其进行嫁接改良,特别是对铁核桃、夹绵核桃进行高枝嫁接改良,以改善其果品品质和提高产量。

3.1.3 加大核桃研究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加大以嫁接核桃为主的核桃优良品种培育和研究,加大以脱皮干燥为主的粗加工技术研究和推广。

3.2 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投入

积极争取核桃良种示范基地项目、林产业项目、扶贫项目等支持,保障资金投入。

水产业发展现状篇(3)

中图分类号 F3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3-0377-01

丰都县位于重庆市东南部,三峡库区腹心,长江横贯县境47 km。丰都县属丘陵地,呈“四山”夹“三槽”地形,海拨118.5~2 000.0 m,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平均气温18.3 ℃,年降水1 091 mm。境内水资源较丰富,长江、龙河、渠溪河、碧溪河等河流流经丰都,旅游资源独具特色。近年来,丰都县立足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政策优势,坚持实施以开放促旅游、以开放促移民、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的战略,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但是该县的水产养殖业发展状况不良,尚未形成规模化、产业化。

1 丰都县水产养殖业的现状

1.1 规模化程度较低,还没有形成专业化、产业化

据调查,丰都县还没有大规模的水产养殖场,只是在各乡镇存在小型的水产养殖,而且现代水产养殖业投入严重不足。水产养殖业基础较薄弱,乡镇技术推广及动物防疫站等办公条件极差,产业投入的各种资金缺乏,产业化程度低,财政缺乏投入保障机制,与现代养殖业发展不适应。

1.2 水产养殖业的品种单一

纵观全市水产养殖结构状况,仍以传统的养殖品种占主导地位。全县水产品的养殖以鱼类为主,产品结构单一,而且鱼类又以草鱼、鲤鱼、白鲢为主,不适应市场的需求,导致全县成鱼价格高。

1.3 未充分利用该县水资源

通过调查了解,丰都县广大水产品养殖户主要以堰塘、池塘养殖为主,在长江上养鱼的专业户较少。在该县的几条大河形成规模化养殖的更少,在该县的主要河流龙河的石板水电站的龙河大坝里有少量的河网鱼,其他几条大河则很少有较大规模的养殖,水资源的养殖利用率较低。

1.4 渔业病害制约渔业经济的发展

每年该县渔业养殖户有近1/3,在生产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渔业病害侵袭,经济损失不容乐观。

1.5 养殖专业户的短视效应严重

受利益驱使和不当的宣传导向,有些养殖户为了追逐短期利益将大量的农家肥料倒入鱼塘,进行水产养殖,造成养殖环境急剧恶化,鱼类受污染严重。投放到市场,将严重影响消费者身体健康[1]。

2 发展对策

2.1 形成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养殖

全县水产养殖业要在县农业局的统一领导下,合理规划,统一部署,规模化养殖,形成产业链。同时还要开发水产品养殖的生加工。充分利用旅游大县的优势,特别是利用名山风景区、丰都雪玉洞等资源优势,向中外游客进行深入的推广,形成产销一条龙。全县要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充分利用丰都县的水资源,发展特色养殖业,形成规模化、产业化。

2.2 多渠道筹资资源,增加渔业投入

现代渔业的建设,需要资金投入作为保障。因为基础设施的建设如新建精养鱼池、对老鱼池改造、新建排渠道、新建公路都需要资金的支持,所以目前需要积极探索和建立政府主导、渔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2]。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一是争取国家和重庆市投资。二是通过村级集资,通过农民的参与来提高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三是招商引资。如2010年4月初,丰都县农委与北京汉业科技有公司签订了暨龙冷水鱼养殖开发协议书,该公司将在暨龙投资2 500万元打造重庆最具规模的冷水鱼养殖基地。丰都暨龙有较丰富的冷水资源,对开发养殖冷水性鱼类提供了先决条件。为了做大、做强暨龙冷水鱼产业,2008年以来农委领导从多渠道开展了招商引资工作,于2010年3月与北京汉业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丰都县暨龙冷水鱼流水养殖开发协议书》。在暨龙镇九龙泉村上坝开发建设5.33 hm2冷水鱼养殖基地,主养品种为鲟鱼、虹鳟、裂腹鱼,采取无公害的养殖方式,确保冷水鱼年产量达到1 000 t,年产值实现4 000万元。该基地建成后将成为全市最大的冷水鱼养殖示范基地,将大大推进全市冷水鱼产业的发展和进步。

2.3 加大技术培训,改变水产品养殖结构

丰都县农民科技培训中心要加大对广大养殖户进行水产养殖技术的培训力度,邀请水产专家现场进行指导,推广水产养殖新技术,使水产养殖单产大幅度提高[3]。还要推行岸边养猪、水面养鸭、水中养鱼立体综合开发模式,促进村民增收。增加水产品的养殖种类,改变单一的结构,除了养鱼,还可以养殖养虾、蟹、牛蛙等品种,发展特种养殖。2008年县农业局水产科技推广站全面贯彻落实重庆市渔业工作会议精神,明确了丰都县推行池塘“一改五化”成套技术、大水面生态养殖技术、名优鱼养殖技术、无公害水产养殖技术、稻田养殖泥鳅的试验示范技术等重点任务,决定当前重点抓好4项工作,力保丰都县渔业健康发展:一是结合县农业局农民科技培训中心的新型渔民培训活动深入社坛镇

永兴村重点开展渔业科技培训;二是做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三是抓好暨龙河冷水鱼项目的开发工作;四是进一步搞好丰都县渔业病害监测和防治工作,切实做到渔业防灾减灾。

2.4 发展生态水产养殖业

随着整个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居民喜欢在假期或星期日到乡村休闲娱乐,由此,丰都县也应该大力发展关联产业、精深加工产业,将家庭式的农家乐培育成企业进行运作,形成以水产养殖带动休闲服务,实现产业衍生,如在养殖环节可以培育市场需求较大供给缺乏的鱼类,多余的鱼可以加工成鱼类休闲食品、扩大现有的休闲垂钓项目至餐饮、娱乐、休闲(垂钓、烧烤)、交通服务一条龙的农家乐服务体系[4]。

3 参考文献

[1] 黄杰,鲍辉.生态渔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资讯,2008(30):234.

水产业发展现状篇(4)

中图分类号 F3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24-130-02

水族产业属于休闲渔业范畴,具有产业链条延伸广、产品附加值高、生产要素集约型强等优点。近几年,随着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安徽省水族产业发展速度加快,包括水族用品销售,水族产业总产值超过3亿元,水族产业已成为安徽渔业经济发展新的亮点。

1 安徽水族产业发展现状

1.1 观赏鱼产业分布区域化 2015年,安徽省观赏鱼养殖基地80多个,年产观赏鱼商品鱼1亿多尾。观赏鱼养殖基地区域化特色明显,主要分布在合肥市、阜阳市,淮北市、滁州市、六安市、铜陵市等市也有少数基地分布,合肥市、阜阳市已成为安徽观赏鱼产业发展的聚集地。目前安徽生产的观赏鱼主要是金鱼、锦鲤,金鱼的品种100多个,主要品种有草金、五花、虎头、凤尾、蝶尾、泰狮等,锦鲤品种有10多个,包括红白、大正、昭和、黄金、秋翠、黑金等。安徽红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我省最大的标准化观赏鱼专业生产基地集种苗繁殖、养殖、研发为一体,年观赏鱼繁殖能力达到2亿尾,2015年省农委认定为省级水产良种场,养殖观赏鱼出口英国、德国等国家。

1.2 观赏鱼养殖生产标准化 安徽省大力发展观赏鱼健康养殖,推进生产标准化,提高观赏鱼产品品质。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阜阳市颍州区水产站等单位先后制定了草金鱼繁殖、草金鱼养殖、紫蝶尾龙睛金鱼繁育、兰寿金鱼繁育等4项观赏鱼养殖省级地方标准。阜阳市全州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获得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称号。

1.3 水族市场发展专业化 安徽每个地级市都形成了从事观赏鱼、水族用品、专用饲料销售的专业水族市场或者集散地。观赏鱼销售主要品种包括金鱼、锦鲤、龙鱼、热带鱼和观赏龟类,水族用品主要有水族缸、观赏鱼专用饲料等。销售产品中金鱼、锦鲤、观赏龟类主要来自本省养殖基地,龙鱼、热带鱼、水族缸、专用饲料等都来自广东、上海、浙江等经济发达和观赏鱼产业发展较好的省份。合肥市较大的水族专业市场有裕丰花市、海汇花市、清溪路花市等,其中裕丰花市有水族经营户50多户,年销售额近亿元。

1.4 水族产业形式组织化 在省渔业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安徽省于2012年成立了安徽省水族协会,现有会员100多个。安徽省水族协会的成立,为推进观赏鱼健康养殖,为协调、规范发展以及服务行业起到了重要作用。安徽省水族协会于2013、2014年连续2a在合肥市成功举办水族展暨观赏鱼大赛,宣传展示安徽水族产业发展成就,为全省各地从事水族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士建立同行之间的联络,交流研讨新思路新经验,沟通推广新技术、新产品,为广大水族消费者普及水族知识,扩大安徽水族产业社会影响,推动了安徽省水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 安徽水族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水族产业总体规模还不大 安徽水族产业与广东、上海、北京等省市相比,总体规模还不大,安徽目前还没有水族用品、专用饲料研发和生产的专业企业。

2.2 水族产业品牌意识不强 安徽观赏鱼生产单位品牌意识不强,全省观赏鱼注册商标很少,也没有区域性特色品牌。

2.3 水族产品销售模式有待创新 安徽水族产品销售还以传统的批发、零售市场销售为主,网上销售量较小,拍卖销售基本没有。

3 安徽省水族产业发展对策

全国“十二五”渔业规划提出要鼓励发展文化多元的休闲渔业,省政府关于加快现代渔业发展的意见也提出要加快发展休闲观赏渔业。安徽是内陆水产大省,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交通便捷,发展水族产业条件优越。

3.1 推进生产发展 观赏鱼繁殖、养殖是水族产业发展的基础。渔业部门要把观赏鱼养殖基地建设作为现代渔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依托资源条件,推进观赏鱼养殖向多品种、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要指导观赏鱼养殖基地根据实际确定健康养殖模式,制定执行生产操作规范,建立生产投入品采购、保管和使用规章制度。养殖基地要做到场区内环境整洁,道路平整通畅,养殖生产设施现状良好,养殖用水符合无公害水产养殖用水标准,养殖废水达标排放,确保观赏鱼品质优良。

3.2 加快品种研发 品种是观赏鱼养殖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发展观赏鱼产业,必须加强新品种的研究与开发。安徽现有观赏鱼生产单位多数是从养殖食用商品鱼转产而来,其研究开发新品种的技术能力和经济实力都十分有限。要充分利用观赏鱼产业发展科研资源,建立科研团队,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开展观赏鱼的品种研发,在维护好传统观赏鱼品种特有品质的同时,不断推出大众喜爱的新品种、好品种,促进观赏鱼消费的时尚化。引导观赏鱼生产经营单位开展观赏鱼品种研发,形成万众创新的局面。

水产业发展现状篇(5)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品。水务产业,是指由原水、供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及水资源回收利用等形成的产业链。水务产业是生产和提供水务产品及服务主体的集合。我国水资源丰富,但人均水平严重低下。长期以来,我国水务市场基本由政府行政垄断,市场化程度低,效率低下,供水价格偏低、污水处理率不高,水务企业基本上是保本经营甚至亏本经营。目前,全国范围内水价改革的实施将改变这一现状,也使这一行业显示出巨大的发展空间。

一、水务产业的特点

、水务产业具有网络性和区域性的特点。水务产业具有网络产业的基本特征,其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需要依托一定的物理网络,如取水、供水、污水处理系统等,这些都只能在经管网覆盖范围之内才能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消费者使用时必须依赖一定的网络框架,因此产品和服务具有鲜明的区域性,不可能在全国或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

、水务产业还具有垄断性和干预性的特点。由于水资源受到一定的限制,及供水行业对供水管网的依赖性,因此它具有典型的自然垄断性质,水务行业存在成本弱增性(也称劣加性),即在特定的业务范围内,提供相同数量的产品,企业少的能比企业多的具有更大的生产效率。换言之,某一区域由一个企业供给整个市场的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的成本之和,单一企业供给整个市场最具规模经济。水务需要巨大的一次性投资才能形成供给能力,这些投资一旦发生,就将成为“沉淀成本”,新的竞争对手面临着很高的进入门槛。投资的不经济,使得政府也不太可能批准设立两家或两家以上水务企业,具有自然和行政双重垄断性。由于水产品和服务涉及到公共利益,备受社会舆论关注,政府常对企业进行行政干预,如其价格的形成和调整不可能一下子确定,不可能完全按照价格规律行事,企业的自主经营权也会受到制约。

二、水务产业的现状分析

从世界范围看,发达国家通过大力推行城市水务产业的市场化。水务企业或公有为主、或公私互补,这样的产业链不断延伸,在供排水技术、节水技术、污水处理、中水回用以及管理运营服务等方面形成了明显的竞争优势,水务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可以说,以提高效率为目标的市场化已成为国际水务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而在我国,水务产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和变革时期,目前在我国水务市场上,主要存在几大竞争:

(一)、传统大型国有水务集团及主营水务的上市公司这部分企业往往具有地域垄断性,资产较为雄厚,有深厚的政府资源以及本地市场资源(如客户资源、金融机构协作等)。然而同时也普遍存在着管理落后、效率低下、融资渠道狭窄、技术开发能力不足的现象,制约了其进一步扩张的可能性。这部分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水务产业中的领军企业,将取决于它们能否加紧引进符合市场规律的经营机制,迅速培育并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地方性水务企业这一类既有区域性公共部门负责运营的企业,也有市场化之后由投资商、民营资本运营的企业。其共同特征是本地资源优势明显,尤其是其中一些由民营等其他资本组建的水务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市场机制的应用较好。但往往企业的规模较小,资本实力、技术创新能力也都是相对较弱,缺乏丰富的运营管理经验以及整合多种资源的能力,到现在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持续竞争优势。其我国未来目标是大资本和大集团无暇顾及的量多面广的地区性中小水务项目,这些企业也将成为我国水务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水务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对我国水务产业现状的分析,得出我国水务产业面临着很多的问题:

(一)、城市水务管理体制不合理

(二)、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恶化及水资源配置不合理

(三)、定价机制不合理、价格偏低

(四)、国企垄断经营、产业总体分散、效率不高

(五)、城市水务产业存在市场失灵

(六)、缺乏推进水务改革和监管的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

四、我国水务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以市场化为基础的完善的现代城市水务运行体制是我国城市水务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推进我国城市水务市场化改革的一些对策:

(一)、改进特许经营相关环节

水务特许经营对于大多数城市政府而言是一个新事物,并且水务项目特许经营权的转让是一个十分关键而且复杂的过程,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人力和财力对其进行研究,必要的时候需要由操作经验丰富的中介机构来为政府出谋划策,合理推算,协助政府成功实现盘活水务项目存量资产,减少政府财政压力,提高项目运营效率。对于特许经营,以下两个产生问题比较多的环节需要加以完善及改进:第一,招投标环节。引入竞争是城市水务市场化改革成败的关键,而招投标作为引入竞争的主要措施,应该严格对待。城市水务项目应和一般的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区分开来,在立项、可研、拆迁等环节进行充分论证。同时招投标要与经营建设的其他环节进行协同,在前期工作中使不同职能部门充分沟通,把所有关联的边界条件设定清楚,只留一个或几个可控条件让投标人报价,避免招标文件的模糊和事项的不清晰,造成项目执行中的困难。第二,对合同的监管。加强对合同签订、谈判以及实施过程的监管。在合同设计阶段,要对宏观经济形势、法律政策变化、市场需求、环境影响以及社会公众反应等信息有充分的掌握,评估各种风险,使得合同设计严密准确;在订立合同条款时,将定价或定价原则和公式写入合同,实现定价监管;将城市水务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安全和普遍服务等监管要求写入合同,在合同实施过程中对这些方面进行监管。

(二)、确保公众真正参与市场化进程

在城市水务市场化过程中,作为服务及产品的最终用户,广大公众的利益往往不能得到充分反映,从而引发公众的不满情绪,使其对水务市场化产生误解,最终损害了城市水务市场化的群众基础,使市场化面临严重的舆论压力问题。在下一阶段的水务市场化改革中,要逐渐改善管理,确保公众的参与权与监督权,让公众真正参与到市场化进程中来,建立良好的群众基础,减轻水务市场化的舆论压力。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设立市长热线等公众反映城市水务产品及服务质量的渠道,真正地听取市民意见,及时反馈处理情况,并在本市有影响力的报纸杂志及网站上公布处理结果;第二,完善信息公灾贫群鸵饧反馈机制。以法律强制力保证广大公众的知情权,使其能够获得应当知晓的信息,包括有关城市水务行业重大改革决策的制定程序与依据、水务项目的特许经营合同细节、水务企业的财务信息、水质监测报告等;第三,结合水价听证制度的建设,确保形成社会公众的有效表达渠道,保证公众的参与权,同时可以试点成立非官方的公众监督机构,使公众在水价的制定、服务监督等方面能真正行使自身权利,体现自身的城市主人翁地位。

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水务产业仍需要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不高,但伴随着产业升级及水务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入,建立我国有效的水管理体制、解决好我国的水资源问题虽然任重道远, 但前景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孙茂颖.我国水务产业市场准入问题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3,05:80-84.

[2]吕福胜,钟登华.中国水务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J].中国给水排水,2013,10:12-16.

水产业发展现状篇(6)

    五常市座落在黑龙江省南部,张广才岭西麓,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3.5℃,活动积温2900度左右,是优良的一季寒地粳稻种植区。全市幅员7512km2,地貌构成是“六山一水半草三分田”,辖24个乡镇,262个村,人口102万,耕地25.91万hm2。商品稻谷10亿kg,水稻总产值打破50亿元,水稻面积和商品量在全国县级单位中居首位。已建成部级绿色食品水稻面积10万hm2,有机水稻基地认证面积1.4万hm2。

    一、水稻发展现状

    1、品种应用

    根据市场不同需求,五常市水稻生产中有4种不同稻米类型:优质高产品种松粳12号、松粳9号、松粳14号、龙洋1号、东农428、东农425;香稻品种以五优稻4号、松粳香2号为主栽,糯稻以松粘1号、通粘1号为主栽;黑稻以黑珍珠、龙锦1号为主栽,形成了以优质为主线,特种稻为辅助具有地方特色的种植结构。

    2、推广普及旱育稀植栽培技术

    五常稻区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推广旱育稀植技术以来,栽培方式正由过去的33穴/m2,每穴5-7苗的密植型向稀植(25穴/m2、每穴3-5苗)发展,单位面积收获穗数由主茎占30%左右向12%-15%过渡。大面积推广的插秧规格为30cm×19.8cm、33cm×16.5cm每穴插3-4苗。

    育苗以大棚隔离层育苗为主,钵育苗为辅;插秧以人工插秧为主,机械插秧应用面积小,主要原因:稻田面积小,地势高低不平,形状也不规则。田间管理根据当地条件、生育进程、长势长相等进行水肥管理,配合化学药剂灭草防病,确保水稻正常生育。五常稻区经过多年试验示范,形成了具有本市特色的“两早、两稀、两控、两晒、两防”的优质高效“十字”栽培模式。两早:即早育壮苗、早插秧。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6℃时苗床播种,12-13℃时插秧。两稀:秧田稀播、本田稀插。两控:控制氮肥总量、控制杂草。全年施氮总量135-145kg/hm2,N:P2O5:K2O为1:0.7:0.6。选用低毒除草剂草克星、田秀清、威农等农药控制杂草。两晒:分蘖末期晒田、抽穗前3-5天晒田。两防:防治稻瘟病、防治稻曲病。以选用抗病品种为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控制两病发生蔓延。

    二、五常市水稻产业发展未解决问题

    1、种植水稻品种繁多。品种多样化,对五常市稻瘟病防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不利于加工企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2、冷害发生频繁,对水稻生产造成很大影响。

    3、农业水利设施老化,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不高。

    4、生产收贮不规范,降低了稻米品质。农民产前选种依据个人习惯和经验;产中依据传统方法和经验进行水稻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在收获储藏方面,收获稻谷往往是根据季节和气候估计成熟率进行收割,随意性大。稻谷干燥基本依靠阳光和人力翻晒,在水泥晒场和公路路面晾晒,易混入砂石、尘土和有害物质,降低了稻米的加工品质;稻谷混收混储,降低了稻米的品种品质。

    5、稻米加工企业多而不强,产值贡献较小。除少数几家龙头企业外,大多数加工企业没有建立相应生产基地,对农户带动作用小,企业自身也缺少优质稻源。

    三、对五常市水稻产业发展的建议

    1、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和百万亩水稻种植优势,发展优质绿色水稻生产,加大水稻科技投入,加快优良品种选育培植,建成规模化、标准化水稻种植基地,带动优质米加工业向深层次发展。

    2、规范“订单生产”,提高合同履约率。积极探索稻米订单风险规避机制,建立稻米产业风险基金,共同抵御和规避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规范稻米生产行为,坚持优质优价原则,运用价格杠杆引导农民大力发展优质稻,逐步淘汰劣质品种。

水产业发展现状篇(7)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9-0334-02

近年来,在国家产业利好政策的带动下,甘肃省天水市中药材产业有了较快发展,形成了一定的种植规模,拥有一批专业的加工销售企业。随着“关天经济区”战略和天水“1135”战略目标的实施,中药材产业又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药材产业是甘肃天水农业特色产业之一,发展速度较快,前景看好,但在种植、加工、销售环节上都存在很多问题。笔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现就天水市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作了深入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对策。

1 天水市中药材产业的现状

1.1 中药材种植情况

全市5个县2个区均有中药材种植,且品种多而杂。据统计,2012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2万hm2,总产量7.0万t,总产值12.64亿元。种类有党参、柴胡、板蓝根、半夏、黄芪、红芪、冬花、甘草、黄芩、独活、当归、防风等逾20个,规模化种植的中药材主要有党参、半夏、当归、柴胡、黄芪、黄芩、甘草等,种植面积最大的是党参5 266.67 hm2,其次是半夏2 800.00 hm2,666.67 hm2以上的有党参、半夏、柴胡、板蓝根、黄芪、红芪、甘草、冬花等,占种植总面积的74%。天水市中药材种植模式主要有“公司+农户”和农户自发种植2种,种植面积相近。采用“公司+农户”种植模式的有武山常乐医药有限公司、天水市茂丰中药材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农户自发散在种植主要有清水县种植的半夏、麦积区种植的柴胡。目前天水市几类重点中药材品种均未开展GAP认证(GAP全称《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1.2 中药材加工情况

中药材的加工指以中药材为原料的药品生产和中药饮片生产。随着中药材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天水市的中药材加工规模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现有药品生产和中药饮片生产企业13家,分布在秦州、麦积、甘谷、武山、张川5个县区。其中药品生产企业有甘肃天水岐黄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太极集团甘肃天水羲皇阿胶有限公司等5家,均通过GMP认证(GMP全称《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5家企业拥有[国药准字]药品批准文号209个,其中使用中药饮片作原料的中药制剂就达152个。据不完全统计,152个中药制剂涉及356个中药材品种,年消耗中药材数量大约为1 000 t,但属天水地产的中药材不到100种,占30%左右,年消耗300~400 t。中药饮片生产企业8家,甘谷三陇安康药业有限公司等6家通过了药品GMP认证,生产品种1 780个,有2家新开办企业在准备认证。

1.3 中药材销售情况

中药材既是药品又是农副产品,流通渠道较复杂。中药材采收后,大多数在农贸市场出售,以农产品长途贩运外地,少部分直接进入中药材加工、经营企业。全市从事中药材经营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共20家,个体药材经销商达500余人。据不完全统计,天水市年药品销售额为3.5亿~4.0亿元,其中中药材、中药饮片的年批发销售额在2 000万~2 800万元,占总销售额的5%~7%。而从品种上来说,天水市地产药材占中药材经营品种35%~40%,占销售额40%左右。天水市现有中药材、中药饮片批发企业41家,其中专营企业有天水开源医药有限责任公司等7家,兼营企业有甘肃医药集团天水医药采购供应站秦州中药经营部等34家。有40家企业通过GSP认证(GSP全称《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有1家新开办企业在准备认证。

2 天水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中药材种植方面的问题

2.1.1 规模化程度较低,没有产量优势。全市中药材种植虽涉及到2个区5个县逾40个乡镇,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以农户分散种植为主,具有盲目性、趋同性和脆弱性,抵抗市场中药材价格波动、改良品种、防治病虫害、抵御自然灾害等能力弱。一些种植户更是一味追求产量,导致中药材药用价值下降。

2.1.2 中药材种植科研工作滞后。在品种选择、新品种选育、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生物肥料应用、低残留新农药、新肥料筛选、组织培养、工厂化育苗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十分欠缺,特别是在野生药材开发、驯化、育苗等方面的研究跟不上需求。

2.1.3 标准化程度不高,缺乏品牌优势。中药材的种植未全面实施GAP,传统的粗放式种植模式依然存在,标准化程度低,没有形成知名品牌。目前,虽然国家对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有扶持政策,但是以项目为前提,没有普惠性。农户种植得不到资金的支持,缺少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帮助,标准化种植难以全面实施,直接影响了中药材的质量和价格。由于对认证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加上客观条件限制,天水市还没有通过GAP认证的中药材,未形成品牌优势。

2.1.4 种植收入不稳定,遏制药农积极性。“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没有完全启动,企业和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尚不健全,加之中药材种植生产周期长、见效慢、市场不稳定,农户直接承受着种植风险和市场风险。

2.2 中药材加工方面的问题

2.2.1 产业链条短,缺乏主打产品。以岐黄药业为首的5家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品种很多,却只有“浓缩六味地黄丸”、“苁蓉通便口服液”等几个有较好销路的产品。中药饮片生产企业起步相对较晚,生产层次低,多为附加值较低的粗加工产品,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不强、外销少。企业只维持基本的加工生产,没有财力投资提升产品质量、研发新产品,无法形成占领外省市场的主打产品。

2.2.2 企业发展动力不足,缺乏竞争力。天水市中药材企业多数是民营企业,资金有限,缺乏开拓进取精神,科技投入不足,发展的局限性大。另外,中药材、中药饮片生产经营一线的工作苦、脏、累,加之企业的效益普遍不佳,难以留住人才和技术骨干。

2.3 中药材销售方面的问题

2.3.1 流通体系不完善,风险大。中药材是特殊的农产品,用途狭窄。由于中药材市场流通体系不完善,加之游资的市场炒作,较之于粮食果蔬,价格波动大、产业风险大。天水市中药材种植缺乏统一管理和协作,抵御风险能力差,没有相对稳定的种植收益,不能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严重影响中药材产业化发展。

2.3.2 贮存难度大,成本高。中药材采收后,大部分时间都在仓库内存放。几乎所有的中药材都有一个生虫期,尤其是天水市大面积种植的黄芪、党参等中药材,含淀粉和糖分高,容易发霉生虫变质。为了保证库存中药材的质量,就要推广安全科学的消毒杀菌方法,建立满足中药材、中药饮片贮存的空调库,无疑会增加中药材的贮存养护成本。

2.3.3 市场开拓少。天水市中药材大多以原料外销,当地企业资金有限,收购数量少。在中药材加工环节,没有形成主打产品,竞争力不强,向外开拓市场少,多是当地企业间的生产销售竞争。

3 天水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对策

3.1 组建专家科技团队,指导扩大产业规模,创建产业品牌

实施GAP标准化种植是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基础。要以现有的GAP种植基地为依托,建立可追溯的中药材种植质量体系。按照天水市药检所对全市人工种植中药材的基源鉴定,选种正确品种的药材。加强GAP基础知识的宣传及生产技能的培训,培养一批中药材种植方面的农村土专家、土人才,降低中药材种植户因专业技术不够而可能带来的中药材质量风险。开展种植区域重金属含量和农药残留的监测,从源头上保证中药材质量。在标准化种植的基础上,积极开展GAP认证,力争几类重点品种能全部通过GAP认证。

农业部门带头帮助有实力有意向的企业和个人积极争取种植项目,选择市场前景广阔、适宜种植的当归、党参、黄芪等品种,建立稳定可控的种植基地,统一规划、科学布局,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鼓励“公司+农户”的种植模式,发展可控的订单农业。针对农户的分散自由种植,也给予政策扶持引导,调动农户种植积极性。以乡镇为区域,发展特色中药材种植产业,作为果蔬等主要特色产业的补充,依靠质优量丰,形成天水地道药材品牌[1-2]。

3.2 加强加工销售,增加产业效益

虽然目前天水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效益差,但是企业均通过GMP认证,发展空间和可挖掘潜力大,前景乐观。在省政府政策扶持和引导下,鼓励辖区内中药材加工企业,改造升级,增加企业产能。在普通中药饮片加工领域,发挥地产药材优势和企业技术优势,强化质量,批量生产,通过提高产量降低成本,用质优价廉的饮片赢得市场。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挖掘中药材产业潜力,开发中药材的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层次。产品研发依靠企业自身条件很难完成,需要政府的扶持及科研部门的参与和外部力量的融入等多方面的努力。鼓励和吸引非药品生产企业,精选优势突出、市场前景广阔的地道药材,开发日化、保健、旅游产品等,扩大产业面,延长产业链,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

天水市南连陇南、西接陇西两大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大区,在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居交通枢纽位置。借助天水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便利的交通优势,依托陇西中药材市场增加中药材流通,借助岷县当归品牌,对外扩大品牌效应,促销地产中药材。依据天水市“1135”区域发展战略,开辟区域中心市场,建设中药材产业现代物流园,增强规模贮存、托市收购能力,稳定地道药材价格,规避市场风险。

3.3 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

以中药材主导特色品种为依托,组织种、加、销企业成立松散型集团,走一体化经营之路,培育发展一批主业优势明显、上联市场、下联基地、竞争力强、能带动全市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的龙头企业[1]。抓住中药材扶持政策的有利时机,积极向上争取项目,争取国家投入支持,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鼓励中药材企业走集群化发展模式,同业联合,形成合力优势。利用资源优势,招商引资,吸引外部资金和技术力量,投资办企业,开发中药材产品,提升企业竞争力。

3.4 强化监督管理,确保中草药的产量和品质

进一步加大市场监督检查力度,规范中药材购销渠道,规范中药材市场。根据《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保护并合理利用天水野生药材资源,人工种植黄芩、五味子、防风、连翘等国家重点保护药材品种,防止有限资源的过度采挖。建立区域性的良种繁育基地和种子产业生产基地,保证大宗中药材种源供应充足。制定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建立检测中心,从中药材生产的源头上把好质量关。加强中药材种质资源的研究和优良品种的选育工作。加快制定中药材良种繁育、规范化栽培和储存、加工等方面的技术操作规程,由市、县、乡的农技推广部门对项目区种植户、加工户进行培训,在中药材的工厂化育苗、规范化种植等方面实现技术突破,试验和推广无污染、无公害栽培技术,确保中药材产品符合“安全、稳定、可控、有效”的要求。把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和无公害中药材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来抓,建立无公害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

3.5 加强市场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市场份额

建立健全中药材市场体系是实行中药材产业化经营的关键,要以有形的市场推动无形的市场,健全市场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和法规[3]。建立中药材信息中心,定时各类药材信息,以流通大户为主,在全国重要药材市场设立窗口,及时捕捉市场信息,形成稳定的市场营销网络。积极组建、规范中药材产业协会、中药材种植专业协会、药商经销协会、中药材科技示范户等中介服务组织,在农技及药材产业单位等部门的协调指导下,加强对中药材产业的调查研究、策划指导、宣传报道,为中药材产业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帮助药农根据市场需求,选择种植适销对路的产品,使千家万户的种植与千变万化的市场有机结合起来,扩大市场份额,降低市场风险。

3.6 强化中药材品牌意识,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优势中药材产区要树立品牌意识,加强与龙头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的横向联合,积极申报地道中药材地理标志登记,申报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加大“三G”认证力度(“三G”即GSP全称《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MP全称《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全称《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打造优质品牌,提高知名度,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品牌优势,促进产业发展;建立严格的中药材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体系,规范产品生产、加工、包装、上市行为,为实现中药材品牌化和中药国际化、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3-4]。

3.7 打破行业界限,实现中药材产业和中药企业有机结合

将中药材产业、中药材加工和中药制造等行业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企业+行业协会+基地+农户”等模式,进行统筹和宏观调控,改目前的原料出售为成品出售,品牌化上市,延长生产链,激活经济链,推动药材种植、中药制造、包装运输、药品经营等相关产业一体化,实现中药材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化及中药产业现代化[4]。

4 参考文献

[1] 潘之.对天水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2(22):305-306.

水产业发展现状篇(8)

中图分类号 S6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101-02

阳山水蜜桃是无锡市传统的名特产品,历史悠久,驰名中外,以其果型大、色泽美、香气浓、皮薄肉细、汁多味甜的特点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多年来,阳山水蜜桃通过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品牌化运作,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综合效益和农民收入快速提升,阳山水蜜桃已成为惠山乃至无锡农业当之无愧的第一品牌。随着阳山水蜜桃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品种良莠不齐、品质下降、与周边地区水蜜桃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为了有效提高阳山水蜜桃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水蜜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作了细致深入的探讨。

1 生产现状

阳山镇是中国著名水蜜桃之乡,全镇现有水蜜桃种植面积1 400 hm2,桃农总户数近9 000户,以水蜜桃为代表的高效农业占全镇农业的比重达到98%。2014年,阳山水蜜桃投产面积为1 067 hm2,总产量达2.33万t,总产值达3.55亿元,均产值24.75万元/hm2;平均纯收入20.25万元/hm2。阳山水蜜桃多次在全省、全国优质水果评比中荣获金奖,多次荣获江苏名牌产品和重点名牌产品称号,已获得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称号,2002年获得质检总局原产地标记注册证,2003年获得工商总局地方证明商标,2006年荣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2013年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和农业部地理标志农产品称号。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阳山水蜜桃产业之所以有较快的发展,得益于省市区各级政府致力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活做强“小桃子大产业”,也得益于全镇桃农的共同努力、勤劳细作[1]。但纵观阳山水蜜桃产业的发展现状,还存在一些问题。

2.1 种质资源退化

近些年来,阳山桃农盲目地引进大果型桃品种,出现了果肉偏硬、成熟不均匀、品质下降等现象,本地优质当家品种,如本白凤、小湖景、白花等优质地方桃品种正在逐渐退出市场。

2.2 重茬危害逐年加重

重茬造成土壤毒素增加、酸化、缺钙。桃树表现为生长势弱,易流胶、寿命短、品质差、产量下降。

2.3 病虫害防治难度加大

由于常年种植水蜜桃,引起桃树病虫害种类多,基数大,危害周期长,加上气候条件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桃树病虫害防治工作难度加大。

2.4 栽培模式亟需更新

随着阳山桃农老龄化现象逐步显现,阳山水蜜桃的规模化种植成为大势所趋,配套规模化种植的技术、农机具和人才与原先栽培模式发生了较大变化,需要加强规模化种植的技术储备和人才培养。

2.5 专业技术服务力量薄弱

从事水蜜桃专业技术人员年龄老化、知识断层,镇、村从事果树技术研究、推广力量偏弱,人员稀少但身兼多职,没有过多精力从事水蜜桃栽培、植保、土肥技术的推广服务工作。

3 发展对策

围绕促进阳山水蜜桃在质量、品牌、优势上传承发展的主要目标,巩固阳山水蜜桃在全省乃至全国高效农业的领军地位。

3.1 多方努力,继续加大对水蜜桃产业的投入

阳山水蜜桃的品牌,不仅是阳山人的品牌,更是惠山区、无锡市的品牌。在周边水蜜桃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的形势下,阳山人不仅要上下齐心、奋发图强,自觉维护好数十年来创下的产业基业,更要吸引全区乃至全市的关注,依托全区乃至全市的各类资源,以“二次创业”的决心和勇气,坚决完成阳山水蜜桃传承和发展的任务。

3.1.1 挖潜力,继续加大全镇自身对产业的投入。近3年来,阳山镇在财力薄弱的情况下,持续保持对农业的财政投入,促使产业的快速增长,累计投入近6 000万元。有效的农业投入,逐步改变了原有的粗放型增长,水蜜桃产业的现代化、高效化、生态化初见形态。下阶段,在财力可行的基础上,要继续保持对高标准农田设施建设、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农业科研投入、土壤改良、产业试验基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高强度投入,确保水蜜桃经济的高效运转、可持续快速发展。

3.1.2 借外力,引入民间资本加大对产业的投入。十后,中央对农业经营主体进行了新的定义,民间资本向农业的相关领域加大投资的春潮不断涌动。在2012年,阳山镇已组建的27家合作社,在其规模化经营的100 hm2桃园中,就完成了当年1 843万元的投入,进行了土地更新、田间沟渠等的建设。2013年,东方田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对其经营的东方田园项目进行庞大的农业投入,农业形象已初见规模。因此,撬动民间资本加速向农业投入,能有效解决农业投入单纯依靠政府投入导致不足的问题。未来水蜜桃产业的发展,依靠外力,引进和培育优质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借助民间投入,建立科学的市场机制,将能迅速助推推水蜜桃产业的规模化、高效化、现代化、生态化。

3.1.3 蓄合力,争取各级惠农政策对产业的投入。当前,中央支农惠农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要积极对上争取,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区的各类支农项目落到水蜜桃产业上,让更多政策倾斜桃产业、更多农业项目资金惠及桃产业,形成政策面和投入资金的合力,使阳山水蜜桃积蓄“二次创业”的强劲后劲,释放新的活力[1-2]。

3.2 多措并举,继续保持阳山水蜜桃的核心竞争力

阳山水蜜桃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其独特的风味品质和优异的地方品种。要在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水蜜桃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始终保持阳山水蜜桃的领先地位,实施核心品种、核心种植技术保护和改善机制刻不容缓,通过建立地方品种资源库、种植栽培技术提升计划、土壤改良工程、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及人才队伍建设等多种措施,为水蜜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2.1 建好品种资源库,提升种植栽培技术。依托投入机制,开展阳山水蜜桃设施栽培的研究、不同树形在阳山地区陆地和设施大棚内生长的研究、适合阳山地区土壤改良方法的研究、物联网技术应用、水蜜桃保鲜技术研究、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水蜜桃新品种的选育、水旱轮作等新型技术的试验,建立阳山水蜜桃种质资源圃和阳山水蜜桃品种的基因图谱[2]。切实做好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工作,让新的优良种植技术、新选育的优异品种真正惠及桃产业的发展。

3.2.2 大力实施土壤改良工程。深入推进土壤改良计划,研究和实施好各年度桃园土壤改良方案,明确实施地点、实施步骤,采取测土配方、土壤改良剂、生草覆盖、清洁果园等多项措施,实现桃园土壤改良面积逐年推进。落实桃农土壤改良培训工作,增强桃农危机意识,主动配合改良措施的实施,使阳山水蜜桃的土壤酸化趋势得到明显遏止,部分园地酸性状况有所好转。力争通过5年时间,使桃园土壤达到优质水蜜桃产地要求和标准,并形成一套集成综合改良技术,以保障水蜜桃产量、品质、风味的明显改善。

3.2.3 加强水蜜桃病虫害防治。一是加强与南京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省植保站等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协作,对梨小食心虫、桃枝枯病[3]等重大顽固性病虫害开展技术研究,切实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二是进一步完善水蜜桃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建设。加强病虫害日常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进行会诊,及时制订病虫情报和解决方案,及时把方案信息分发到桃农手中,及时指导桃农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引导桃农实施病虫害的群防群治工作。三是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示范太阳能杀虫、性诱捕、迷向等生物防治技术。同时,积极推广生物农药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推广面积要覆盖全镇水蜜桃种植范围[3-4]。

3.2.4 加强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及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成立阳山水蜜桃研究所,配备专职技术人员,依托基地从事桃树品种的选育、引种、驯化,与大专院校紧密合作,从事水蜜桃的科学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研究阳山水蜜桃亟需解决的问题和为阳山水蜜桃的可持续发展做好规划和技术储备。二是开展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针对目前阳山水蜜桃生产中出现的技术瓶颈问题,重点开展与农业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或技术攻关联系机制,借助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的研发人才和力量,帮助阳山水蜜桃解决技术难题。同时,针对全区水蜜桃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问题,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及培养,实现阳山水蜜桃技术的世代传承。三是加强新型农民培育。加大桃农培训力度,组织开展职业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对通过技能考核的桃农颁发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引导更多的中青年加入到水蜜桃的种植行业队伍中来,通过传、帮、带等手段,提高其种植水平,解决“桃农断层”问题。

3.3 多方努力,继续做好阳山水蜜桃的品牌营销

阳山水蜜桃产业的兴起,最重要的助推器就在于其品牌的营销。通过近20年来的努力,阳山水蜜桃和阳山桃花节已经成为无锡城市的一张名片,在全国、全省获得了诸多荣誉和奖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因此,进一步放大品牌效应、做好营销工作,是桃产业发展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也是富民惠民政策的落脚之处。

3.3.1 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质量管理,夯实品牌之基。一是加强检测和监管工作,筑牢产品质量关。发挥水蜜桃质量安全监管网络作用,对农户肥料、农药等投入品使用、生产记录等情况进行监管,通过抽检、自检、送检等方式,有效把控水蜜桃品质,确保消费者放心食用、舒心享用。二是加强阳山水蜜桃交易市场管理,实行会员准入制度,坚决杜绝外地桃冒充阳山桃进场交易的现象。加大打假力度,严厉打击以次充好、外地桃与本地桃混装的不法行为。三是建立和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将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产销一体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网络,实现规范化、制度化。

3.3.2 继续运用好多样品牌推广手段,扩大品牌之誉。一是继续举办好阳山桃花节,以花为媒、唱响品牌、促进产业、致富桃农,通过桃花节,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阳山水蜜桃、认可阳山水蜜桃,进一步扩大知名度。二是继续举办好2年1届的“桃王”评比、媒体品桃会等系列活动,对外推介阳山水蜜桃;结合当前实际情况,通过举办桃产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阳山水蜜桃品牌保护大讨论等活动,既可发挥专家、桃农之长,会诊、讨论水蜜桃产业发展中碰到的问题,又可通过会议和讨论宣传好、保护好水蜜桃的品牌。三是运用新型宣传方式,进一步通过微信、微博等新的形式,宣传推介阳山水蜜桃。

3.3.3 不断拓宽水蜜桃销售渠道和范围,提高品牌之效。品牌的建立,是为了产品销售的更好服务。一是当前水蜜桃的销售,要多接“地气”,改变团购下降因素的影响,多打“大众消费”牌,多利用“自驾游”“采摘游”等形式,吸引游客赴阳山购买正宗的水蜜桃。二是提升“农超对接”深度,加强与家乐福、沃尔玛等大型超市的合作,带动了水蜜桃的销量。发挥好无锡阳山水蜜桃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领头优势,利用好经纪人庞大队伍的集团优势,扩大销售的半径,把水蜜桃的销售市场拓展至更多省市范围。三是开拓电商合作、网络营销等新渠道,利用新的营销手段,结合物流业的高速发展,让阳山水蜜桃在品牌杠杆的支点上,驶入更宽广的销售通道[4]。

4 参考文献

[1] 冯凯.从阳山水蜜桃看现代农业的发展策略[J].江南论坛,2007(10):27-29.

水产业发展现状篇(9)

[中图分类号] S9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9-0281-01

1 概况

1.1 基本情况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辖四镇四乡,102个村民委会,5个社区,总人口21万,其中农业人口为18万人。2013年农村人均有粮409公斤,农民人均所得3789元,远远低于全省及全国的平均水平,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山区贫困县。全县总面积4386.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52.93万亩,其中水田面积为3.35万亩。全县水域总面积3.8万亩,人均占有水面0.19亩,其中自然水面3.7万亩,养殖水面0.03万亩,占水域总面积的0.66%。

1.2 渔业资源情况

兰坪县全境均属澜沧江水系,县内有通甸河、a江河、碧玉河等大小支流93条都流入澜沧江,总长度为458.9公里。有丰坪水库、黄梅水库、白羊水库、东坞水库和正在建设的黄木水库五个水库。兰坪县境内有鱼类25种,以鲤形目鱼类为主,其中土著鱼19种,占土著鱼种数的63.1%。鲇形目6种,占31.58%,合鳃目1种,占5.26%。兰坪县境内养殖的鱼类主要有鲤鱼、草鱼、鲫鱼、罗非鱼、虹鳟鱼、鲢鳙鱼等,养殖方式为池塘养殖。全县共有82户养殖户,已办理养殖证的有43户。到2014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到321亩,水产品产量170吨。

1.3 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

兰坪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由于是山区,受自然环境条件限制,兰坪县水产养殖处于养殖面积小、规模小的状况,到2014年全县水产养殖总面积只达到321亩,其中池塘养殖面积244亩。水产养殖方式以池塘养殖为主,水源为冷水(山泉水)水源。由于兰坪县渔业生产起步较晚,池塘养殖基础设施不完善(注排水不方便),养殖管理手段落后,养殖科技含量低,形成粗放粗养,产量低(亩产600千克/亩)、经济收入低。兰坪县境内没有水产苗种繁殖、培育基地,水产养殖所需的鱼苗要从外地购买,因长途运输,鱼种投放后成活率不高,造成养殖成本高。

从近年来对兰坪县水产品市场销售情况分析来看,全县鲜鱼销售量平均为400吨/年,而自产的水产品总量每年只有170吨/年,远远不能满足兰坪县水产品销售市场需求,水产品销售市场缺口仍然很大。市场上销售的水产品大多都是从外地调入,价格昂贵,供需矛盾突出。因此,兰坪县水产养殖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很大。

2 造成水产养殖业发展滞后的原因

2.1 养殖基础设施脆弱、养殖条件差。全县池塘规范化程度低,池塘老化,池埂垮塌时有发生。进排水设施不完善,不能保证定时注水和排水;池塘塘深普遍偏低,有的平均水深不足1m,池底淤泥过厚,有机物沉积过多,造成富营养化,形成氧气供应不足,鱼类时常出现浮头现象和发生鱼病。给水产养殖生产者造成损失。

2.2 规模化化程度低。兰坪县水产养殖总面积为294亩,分散在全县的八个乡镇。多为一家一户式经营,是典型的家庭养殖模式;养殖品种单一,只有鲤鱼、草鱼;连片程度极低,面积最大的养殖户只有18亩,很难形成规模。养殖方为粗放粗养,没有定时定量投放饲料,鱼苗生长缓慢,产量低。养殖过程中使用机械化程度低,据调查了解,县内已在使用的自动饲料投喂机仅有一台,增氧机不足10台。

2.3 苗种质量得不到保障。由于兰坪县没有水产苗种繁殖培育基地,水产养殖所需的鱼苗,养殖户自己到外地购买。各养殖户由于缺少资金或节省资金,购进苗种的渠道不同,苗种质量参差不齐,很难保证苗种质量。从外地购进的鱼苗,经长途运输后造成苗种损伤,投放后成活率低,增加养殖户经济成本。大多数养殖户因苗种质量差,品种不纯,形成生长缓慢,养殖周期长,单位面积产量难以得到提高。

2.4 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兰坪县的水产养殖者没有把水产养殖作为专业化来进行养殖,现在的养殖模式基本都属于附属养殖,养殖者大多数时间都从事其它生产经营活动。由于文化程度低,接受新事物、新技术能力弱,对水产养殖技术缺乏系统了解和认识,养殖管理跟不上。现在养殖的品种多为常规养殖品种,苗种质量差,规格参差不齐,产量低,没有主导品种和优势品种,难以适应市场需求,更没有能力参与市场竞争。

2.5 渔业科技推广力度不足。兰坪县水产养殖业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人工池塘养殖和水产品品种单一的养殖模式。养殖业的发展除了受环境条件的限制外,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县渔业科技推广力度弱有很大的关系。兰坪县是一个民族自治县,水产技术技推广机构属于事业单位编制,水产技术推广过程中缺乏资金,不能有效的组织、开展水产新技术科技培训,养殖户没有机会获得专业的水产养殖技术。导致兰坪县水产养殖技术一直没有得到提升,影响兰坪县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2.6 市场信息不畅。兰坪县水产养殖户对水产品市场信息缺乏了解,没有充分掌握水产品养殖、销售渠道的信息。养殖模式和养殖品种未能按照市场需求进行调整,仍以常规品种和传统养殖方式进行水产品养殖和生产。水产品产出单产较低,且品质差,缺乏价格竞争力,水产品市场占有率极低,经济效益不明显。

2.7 开拓市场的能力差。名优水产品市场价格比较高,经济效益高,很受消费者的青睐,但是兰坪县水产品新品种难以打开市场销售局面。因为名优水产品养殖因养殖成本较常规品种高,养殖技术要求高,市场销售价格高。而水产品消费者对名优水产品价值了解甚少,高价格的销售很难经被广大消费者接受,名优水产品没有被投入到更大的消费市场,生产者自产自销或者销售到高消费的餐厅,市场空间小,严重制约了水产养殖者对新品种的引进、开发的积极性。

2.8 病害防治手段简单。由于池塘老化,多年未清塘,池底淤泥大量沉积,池塘水质质量下降产生富营养化,水中氧气含量减少,有害物质富集,病菌滋生,造成养殖水域环境恶化,鱼病频发。由于养殖户缺乏鱼病防治知识,不能正确的判断鱼病和及时预防、治疗,一旦发生鱼病,就没有办法控制病害,直接产生鱼苗或成鱼直接死亡的现象,给水产养殖户造具大的危害和损失。

3 促进水产养殖业发展措施的几点思考

3.1 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县水产技术推广站要根据兰坪县水产养殖发展的现状,科学谋划渔业发展战略措施,制定水产养殖规划,报行政主管部门,将发展水产养殖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增长点,转变渔业经济增长方式,积极争取政府出台渔业发展的政策和意见,将水产养殖业纳入兰坪县“十三五”发展规划中。积极争取政府资金支持,加大对兰坪县对渔业资金投入的力度,稳步推进兰坪渔业可持续发展。

3.2 以渔业项目为依托,改造养殖池塘,提高养殖技术和鱼苗鱼种质量。近几年来,国家开始对地方渔业发展予以重视,对有利于当地渔业经济发展的项目都给予立项。为促进兰坪县水产养殖业迅速发展,兰坪县水产站要以渔业项目为依托,,组织技术力量,以养殖大户为重点,积极申报渔业项目。利用成功申报的资金对养殖户的池塘进行规范化改造,开展水产养殖技术培训、引进优质鱼苗种,形成规范化养殖,达到以养殖大户带动周围养殖户共同致富的目的。以渔业项目为依托是促进兰坪县水产养殖业迅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3.3 加大渔业科技推广力度。要改变传统的养殖方法,转变渔业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养殖户经济收入,兰坪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就要加大渔业科技推广力度和加大水产养殖新技术培训力度。在渔业新技术推广和培训过程中,利用项目资金,以条件好的养殖大户为培训基地开展培训,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利用有限的资金达到推广和培训的目的。通过现场培训养殖户,让他们掌握养殖实用技术,并在水产养殖实践中加以利用,转变传统养殖观念,提高渔业生产者的经济效益,带动兰坪县渔业生产健康发展。

水产业发展现状篇(1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发展这一主题来贯穿的。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个发展问题;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个发展问题;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更是个发展问题。发展是硬道理。 我们当前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面对前所未有的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国内错综复杂的前进中的问题,必须加快发展。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增强经济实力,增强综合国力,才能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才能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信念。党要承担起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嵊泗县要达到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关键就是发展。嵊泗县有着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优势,以海洋资源为基础的水产品加工业,历来是重要的支柱产业,在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随着渔业资源的严重衰退,水产加工企业面临着新的问题、新的困难、新的形势,新的挑战,为此,本研究在对全县水产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调查的基础上,就嵊泗县水产加工业的发展提出不成熟的拙见,以供借鉴和参考。 一、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的现状 截止2002年底,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共有49家,占全县工业企业总数的25.5%,拥有总资产28434万元,职工876人,创利301万元。地域分布是:菜园20家(7家停产),嵊山镇17家(8家停产),五龙乡5家,黄龙乡3家,枸杞乡4家,县直属1家。产品主要以冷冻品、小包装水产品、饲料鱼粉、速冻贻贝为主。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49家企业中,处于停产状态的企业15家,目前正常生产的35家企业中,有集体所有制1家,股份及股份合作制9家,私营独资12家,私营合伙7家,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有6家。 (一)企业规模、技术、设备情况 全县水产品加工企业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有12家。全县有冷藏库36座(见表一),冷藏500吨以上的5家,占14.3%;冷藏200吨的12家,占34.3%;200吨以下的19家,占51.4%。企业的设备大多是以八十年代中期和九十年代初期购置为主,由于企业的生产设备陈旧、落后,企业只能维持简单的水产品加工流程,缺少先进高科技生产线,缺乏现代加工能力。表一 全县水产企业冷藏能力情况表 冷藏能力(吨/次) 500 200 200以下 合 计 冷藏库数 (座) 5 12 19 36 比 例(%) 13.9 33.3 52.8 100 (二)企业厂长、经理素质情况 35家企业厂长、经理中,年龄(见表二):在30—40岁的7名,占20.0%,41—50岁的10名,占28.6%,51岁以ISO9000 HACCP 国内卫生认证 其他认证 未取得认证 合计 企业数(个) 4 2 20 4 5 35 比 例(%) 11.4 5.7 57. 2 11.4 14. 3 100 (四)企业运营能力及效益情况 2002年,全县水产加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6084万元,销售产值30562万元,产销率84.7%,比标准96%少11.3个百分点。35家企业中盈利在5万元以上的10家,微利企业16家,亏损企业9家。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301万元,其中盈利企业创利491万元。整个行业利润主要集中在5家规模以上企业中,仅黄龙鱼品厂就创利260万元。亏损企业亏损额190万元,亏损面25.7%,亏损率38.7%,户均亏损21万元。从经济类型上看:股份合作制企业亏97万元,私营企业实现利润118万元,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处于优势,除1家企业亏3万元外,其他5家都盈利,且盈利总额为280万元。 表五 水产加工企业盈、亏情况表 项 目 盈利5万元以上 微利企业 亏损企业 合计 企业数(个) 10 16 9 35 比 例(%) 28.6 45.7 25.7 100 二、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海洋渔业资源衰退 1、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生效和实施,使舟山海洋捕捞失去了部分传统渔场,部分渔场受到严格限制,而导致捕捞业的生存空间的缩小,从而制约了捕捞渔场的拓展。 2、渔业资源衰减,大量的渔民争抢有限的水产品资源,造成了可开发利用的品种资源减少,突出了“船多鱼少”的矛盾。 3、传统的“靠海吃海”的观念根深蒂固,对转产转业的认识不足。加之财力、物力的制约,很难改变渔民的捕捞作业结构。政府和主管部门,虽然重视渔民的捕捞作业的调整,但受物力、财力及其它环境因素的制约,没有真正大力度的、有效的外来资金 民间借款 合计 比例(%) 63.6 27.6 2.6 6.2 100 (四)企业采、销的局限性 通过调查,嵊泗县水产加工业在原材料采购上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企业的采、购信息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本企业的采购员,另一个是来源于对方的推销员。企业主要以自行收购为主,国内市场中调拨的很少,大部分是来自本市,目前,无一家企业利用远洋捕捞水产品和国外进口水产品。 产品销售是实现企业利润的重要环节,再好的产品如果在销售环节上出现障碍,不仅影响销售量,也给企业的利润增长带来很大影响。调查发现(见表八),全县水产品加工企业产品销售固定商家的占10%,为对方做订单的占6.7%,企业通过批发商销售的占33.3%,通过零售渠道的占6.7%,企业直销的占43.3%。企业产品销售渠道单一(见表九),销往国内外的产品主要是本省和上海市,其中销往上海的占50.7%,销往本省的占28.1%,销往山东的占14.9%,销往其它省市及国外的占6.3。所有出口产品主要销往韩国和日本。 表八 水产加工企业销售结构表 项目 固定商家 做订单 批发商 零售 企业直销 合计 比例(%) 10 6.7 33.3 6.7 43.3 100 表九 水产加工企业销售结构表 项目 上海 本省 山东 其它省市及国外 合计 比例(%) 50.7 28.1 14.9 6.3 100 (五)企业人员素质低,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企业人员的文化程度偏低,管理人员年龄偏大。在35家企业厂长、经理中,年龄在51岁以上的占51.4%,而40岁以下的化经营。对产品质量高、科技含量高、经济实力强、市场潜力大、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给予扶强扶壮。促成水产品加工流通为主的素质较高的企业集团的成长和壮大,推动渔业产业化向更高水平迈进。 (三)加快水产加工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 技术创新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企业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和途径。要加快企业的人材培养,包括技术人材、外贸人材、经营人材的培养和企业家队伍的建设。要加大对行业的技术改造和金融支持力度,并争取国家及省市有关部门的支持。积极引进相应的生产技术装备,努力使嵊泗县水产品从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综合利用方向发展;同类产品从单一品种向多样化、系列化发展;从大包装向小包装,大冻块向小冻块、冻块向冻条、单冻转变,提高其产品附加值,重点要加强对低值鱼类的综合利用,开发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各类方便休闲食品。逐步加大水产精加工的比重。 (四)加强和改进水产加工业的行业管理 目前,嵊泗县水产加工企业除少数几家重点企业外,大多数企业存在规模小,管理薄弱,装备落后,各类人材缺乏的情况。有些企业为了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相互压价,低价竞争,最终导致“肥水外流”。因此要加强对水产加工业的规划引导和行业管理。建立健全行业管理组织(包括行业管理协会、各专业协会),并赋予必要的工作职能,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充分发挥协会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认真分析研究国内外水产加工业的发展趋势,结合嵊泗县实际,适时提出行业发展指导意见,促进行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五)积极招商引资,加速推进水产品工业的建设 遵循“谁投资、谁得益”的原则,积极招商引资,吸引外商资金和民间资金积极参股园区基础设施开发,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因地制宜建立规模适中的工业园区,生产模式以大企业为龙头,小企业围绕大企业,进行产品配套生产,从而提高“团体”竞争力,促进企业的产品升级,避免竞相压价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六)加强水产加工业的质量管理,提高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突出自己的特色,走质量效益型的水产加工业发展的路子。加工企业要尽快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出口企业要严格按照国际通行的质量标准组织生产。政府应集中建立水产加工检测中心。加强检测,提高防范能力,避免“绿色壁垒”阻档。要积极培育水产加工的新品牌。提高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七)加强水产加工业的信息化建设 中国加入WTO后,企业直接面对国际竞争,信息将成为决定企业命运的关键。因此,要把信息化用在企业的内部管理、销售、生产技术、新产品研发上,用信息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形成企业的“造血功能”。在有条件的企业中制作企业网页,扩大企业知名度,从而改善销售渠道,扩大销售范围。增强企业广告投入,设立专业销售部门,增加连锁销售点,建立固定的销售网络。采用互联网大力收集人才信息和科技信息,密切掌握市场发展动态。 (八)努力创造条件,尽快全面提高企业人员的素质 全面提高企业人员素质,有赖于人力资源的整体性开发,而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以完成全民族开发为最终目标,因此必须由政府也只有以政府为主才能完成这一宏大的工程。人力资源的整体性开发主要靠教育,教育的发展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劳动力知识存量的多少、国民素质的高低和人力资本的形成,从而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由于历史的原因,嵊泗的教育发展水平欠账太多,仅靠政府投资往往力不

从心。可以考虑引进市场机制和个人力量,为了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巨大利益,政府要勇于放弃眼前的较小利益和既得利益。尤其要把庞大的行政开支再降下来,降低行政管理中公共物品供给的实际成本,腾出的资金用于教育全县人民。

水产业发展现状篇(11)

1.1 资源条件

我国小水电资源十分丰富,按20世纪80年代初标准,把1.2万千瓦以下水电站称为小水电站,我国小水电理论蕴藏量达1.6亿千瓦,相应的年电能为13000亿千瓦时,可开发装机容量7000多万千瓦,年发电量为2,000~2,500亿千瓦时。按现在的标准,把5万千瓦(按每千瓦投资7000~8000元估算,总投资在4亿元以下)以下水电站称为小水电,则这些数字将大大增加。

我国的小水电资源分布很广,在全国2000多个县(市)中,有1500多个县有可开发的小水电资源,其中可开发量在1万千瓦以上的县有1100多个。

1.2 特点与优势

1) 小水电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边远山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

2) 小水电资源规模适中,投资省,工期短,见效快,有利于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适合国家鼓励、引导集体、企业和个人开发。

3) 小水电资源可以就近供电,就近消纳,不需要高电压大容量远距离输电,发电成本和供电成本相对较低。

4) 小水电是电力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电站的有益补充,可为“西电东送”提供有力的支撑。

5) 小水电是国际公认的可再生绿色能源,与其他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相比,其技术比较成熟、造价低,非常适合为分散的农村供电及电气化建设,其开发利用有利于能源结构的调整优化,有利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3 发展状况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解决中国农村无电可用的问题,政府结合江河治理开发农村水电,解决照明和生产用电问题。直到20世纪80年代,全国一半以上的农村还是主要靠农村水电供电。目前仍有800多个县主要靠农村水电供电。通过开发农村水电,累计解决了5亿多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

中国有1500多个县开发了农村水电,共建成水电站4.8万座。2003年全国新增农村水电装机270万kw,全国农村水电总装机达到3120万kw,年发电量1100亿kw·h,均占全国水电总装机和年发电量的40%。2003年中国农村水电增加值482亿元,税利84亿元,其中税收42亿元。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务院部署开展了三批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建成了653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有力地拉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县都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收入、人均用电量“5年翻一番”、“10年翻两番”的目标,经济结构显著改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村水电已经成为中国广大农村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是中西部地区税收的重要支柱、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我国小水电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尽管我国小水电建设几十年来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是我国小水电开发程度还很低,仅占可开发资源的28.6%,发电量也仅为全国总发电量的5.5%。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种种困难和不利条件的制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产业定位不准

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我国小水电的公益性和社会性地位长期以来没有得到确认。主要表现在:在国家产业政策中,小水电被不加区分地与大中型水电一同列入了甲类竞争性项目,造成了与小水电已有政策的偏离,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小水电的发展;与常规能源建设项目相比缺乏固定投资渠道及必要的资金支持,不能享受国家可再生能源的有关优惠政策。

2) 管理体制不顺

长期以来,各级水利部门是小水电行政管理和开发建设的主管部门, 承担着小水电政策制定、水资源规划、项目审查、 建设施工、生产运行、质量监督、 安全监察、技术标准制定、科研培训、国际交流等一系列管理职能,拥有配套完整的小水电科研、勘测、设计、施工组织体系和一支70多万人的水电队伍。目前管理着4万余座小水电站、3000多万kw水电机组的生产运行和400多万kw电力装机的在建工程。鉴于这种情况,在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时候,成立了水利部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发展局,行使水电及农村电气化行政和行业管理职能。

目前国务院几个部委都在对小水电进行管理,在部门间产生了职能交叉。 由于职责不明,分工不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政府对小水电的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在省县级机构改革中,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剧,使部分地区小水电管理处于混乱和停滞状态。

从国务院部委职能划分看,综合部门管电职能主要是从政策、 协调、指导和监督等方面对全国电力进行宏观调控。水利部管电职能主要是从方针政策制定、水资源规划、立项审查、生产建设管理及质量安全监督等方面对农村水电进行行政和行业管理。

3) 产业自身的限制

小水电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工程造价持续上升, 建设成本不断提高,电站本身规模较小,多数是径流式电站,导致电量生产有限,生产成本偏高。如果与大规模生产的常规能源竞价上网,将会受到很大冲击。此外,小水电还存在因季节因素导致的丰枯矛盾,电力输出困难,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管理运营费也居高不下等问题。

4) 大小网关系的协调问题

小水电开发初期,分散开发的电源一般都是发、供、用独立运行,主要解决当地县城、乡镇和农村地区的日常生活、农副产品加工及农业生产用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原来分散的小水电供电区连片成网,形成了地方电网(小网),成为当地城乡居民生活生产、地方工业和乡镇企业的主要电力供应来源。国家大电网也以大中城市为依托,不断向四周延伸,逐步建立起了全国性跨区域的骨干供电网络。大网与小网两个供电区的连接是在国家实行中央、地方“两条腿走路”正确方针指引下,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两网连接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系列社会、经济及利益上的问题,关键在于国家如何正确引导和及时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促使小水电与国家大电网在自身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形成互利互补关系。

在大小电网关系处理上,我国目前出现的问题包括大网依靠资产、技术和价格优势,抢占小网的供电区;利用电网管理和调度权随意限制小网上网电量,压低上网电价;借电力体制改革和国家实施农村电网改造之机,大力“上划”和“代管”小水电自供自管供电区等。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用电水平还很低,存在着大量的无电区域和无电人口,发展电力工业必须长期遵循中央和地方“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5) 缺乏完整的激励机制

我国小水电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的支持,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建设开发的政策。如20世纪60年代制定的自建、自管、自用“三自”方针,80年代出台的“以电养电”政策,90年代颁布的税赋政策和贷款补贴政策等。但这些政策大部分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制定的,在当时对发展小水电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小水电政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已被取消,如农村水电建设专项贷款政策;有的逐步失去可操作性,如开发小水电的“三自”方针和“以电养电”政策等。因此有必要在新形势下,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起一整套诸如可再生能源配额制、优惠上网电价、系统效益收费、对消费者进行补贴以及灵活的融资机制等激励政策。

6) 国家对小水电投入不足

与小水电在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相比 ,国家对小水电的投入非常有限。主要表现在:长期以来小水电建设项目没有规范地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和计划,国家对小水电开发缺乏资本金投入及其他必要的资金支持。

目前小水电开发资金大部分是商业银行贷款,取消农村水电建设专项贷款后,小水电开发主要依靠当地商业银行贷款。但许多小水电地处贫困山区,当地银行多为“贷差”行,资金十分有限,由上级银行拨付转贷,又会加大放贷成本和风险,造成贷款渠道不畅。我国小水电正处于开发高峰的前期,在建规模为400万kw左右,却长期没有规范畅通的资金渠道,这对小水电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3 我国小水电发展的前景及建议

从目前来看,小水电的发展已经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发展前景看好。 水利部对本世纪头20年我国小水电发展作出了新的战略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300个装机10万千瓦以上的小水电大县,100个装机2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小水电基地,40个装机100万千瓦以上的特大型小水电基地,10个装机500万千瓦以上的小水电强省。

规划还确定,发展农村水电, 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通过大力发展小水电,规划到2020年新增年发电量781亿千瓦时,解决1.04亿农村居民的生活燃料问题,每年减少砍柴量1.49亿立方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100万吨,获得生态效益360亿元。

水利部还将实施无电人口光明工程,在有水无电的边境地区、边远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开发小水电,解决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

此外,水利部还确定,将按国家统一部署,全面改造农村水电电网结构,改善农村电网设施,改革农电管理体制,将农村水电网低压线损由原来的30%降到12%以下,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明显提高,电价普遍降低50%。

结合我国小水电发展的现状,为了达到国家的规划目标,促进我国小水电快速健康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对产业政策进行修订,将小水电与大中型水电区分开来,进一步理顺小水电管理体制;

针对小水电自身弱点,加强小水电新技术研究和开发,改善技术装备水平,促进新技术商业化、市场化运作,提高市场竞争力;

对小水电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 强化企业管理,减员增效,降低生产运营成本;

以资产为纽带,实行小水电企业资产组合,组建小水电集团公司,发挥规模经营效益;

为加快我国小水电发展, 政府需提供减免税收、价格补贴、 低息贷款等一系列宏观经济激励政策,完善小水电的有关法律法规,同时积极贯彻落实《可再生能源法》。

小水电属于非碳清洁能源,既不存在资源枯竭问题, 又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是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地制宜地开发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把水力资源转变成高品位的电能,不仅对于农村地区(尤其是老少边山穷地区)的脱贫致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而且对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中国小水电发展概况

1.1 资源条件

我国小水电资源十分丰富,按20世纪80年代初标准,把1.2万千瓦以下水电站称为小水电站,我国小水电理论蕴藏量达1.6亿千瓦,相应的年电能为13000亿千瓦时,可开发装机容量7000多万千瓦,年发电量为2,000~2,500亿千瓦时。按现在的标准,把5万千瓦(按每千瓦投资7000~8000元估算,总投资在4亿元以下)以下水电站称为小水电,则这些数字将大大增加。

我国的小水电资源分布很广,在全国2000多个县(市)中,有1500多个县有可开发的小水电资源,其中可开发量在1万千瓦以上的县有1100多个。

1.2 特点与优势

1) 小水电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边远山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

2) 小水电资源规模适中,投资省,工期短,见效快,有利于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适合国家鼓励、引导集体、企业和个人开发。

3) 小水电资源可以就近供电,就近消纳,不需要高电压大容量远距离输电,发电成本和供电成本相对较低。

4) 小水电是电力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电站的有益补充,可为“西电东送”提供有力的支撑。

5) 小水电是国际公认的可再生绿色能源,与其他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相比,其技术比较成熟、造价低,非常适合为分散的农村供电及电气化建设,其开发利用有利于能源结构的调整优化,有利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3 发展状况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解决中国农村无电可用的问题,政府结合江河治理开发农村水电,解决照明和生产用电问题。直到20世纪80年代,全国一半以上的农村还是主要靠农村水电供电。目前仍有800多个县主要靠农村水电供电。通过开发农村水电,累计解决了5亿多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

中国有1500多个县开发了农村水电,共建成水电站4.8万座。2003年全国新增农村水电装机270万kw,全国农村水电总装机达到3120万kw,年发电量1100亿kw·h,均占全国水电总装机和年发电量的40%。2003年中国农村水电增加值482亿元,税利84亿元,其中税收42亿元。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务院部署开展了三批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建成了653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有力地拉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县都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收入、人均用电量“5年翻一番”、“10年翻两番”的目标,经济结构显著改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村水电已经成为中国广大农村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是中西部地区税收的重要支柱、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我国小水电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尽管我国小水电建设几十年来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是我国小水电开发程度还很低,仅占可开发资源的28.6%,发电量也仅为全国总发电量的5.5%。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种种困难和不利条件的制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产业定位不准

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我国小水电的公益性和社会性地位长期以来没有得到确认。主要表现在:在国家产业政策中,小水电被不加区分地与大中型水电一同列入了甲类竞争性项目,造成了与小水电已有政策的偏离,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小水电的发展;与常规能源建设项目相比缺乏固定投资渠道及必要的资金支持,不能享受国家可再生能源的有关优惠政策。

2) 管理体制不顺

长期以来,各级水利部门是小水电行政管理和开发建设的主管部门, 承担着小水电政策制定、水资源规划、项目审查、 建设施工、生产运行、质量监督、 安全监察、技术标准制定、科研培训、国际交流等一系列管理职能,拥有配套完整的小水电科研、勘测、设计、施工组织体系和一支70多万人的水电队伍。目前管理着4万余座小水电站、3000多万kw水电机组的生产运行和400多万kw电力装机的在建工程。鉴于这种情况,在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时候,成立了水利部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发展局,行使水电及农村电气化行政和行业管理职能。

目前国务院几个部委都在对小水电进行管理,在部门间产生了职能交叉。 由于职责不明,分工不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政府对小水电的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在省县级机构改革中,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剧,使部分地区小水电管理处于混乱和停滞状态。

从国务院部委职能划分看,综合部门管电职能主要是从政策、 协调、指导和监督等方面对全国电力进行宏观调控。水利部管电职能主要是从方针政策制定、水资源规划、立项审查、生产建设管理及质量安全监督等方面对农村水电进行行政和行业管理。

3) 产业自身的限制

小水电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工程造价持续上升, 建设成本不断提高,电站本身规模较小,多数是径流式电站,导致电量生产有限,生产成本偏高。如果与大规模生产的常规能源竞价上网,将会受到很大冲击。此外,小水电还存在因季节因素导致的丰枯矛盾,电力输出困难,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管理运营费也居高不下等问题。

4) 大小网关系的协调问题

小水电开发初期,分散开发的电源一般都是发、供、用独立运行,主要解决当地县城、乡镇和农村地区的日常生活、农副产品加工及农业生产用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原来分散的小水电供电区连片成网,形成了地方电网(小网),成为当地城乡居民生活生产、地方工业和乡镇企业的主要电力供应来源。国家大电网也以大中城市为依托,不断向四周延伸,逐步建立起了全国性跨区域的骨干供电网络。大网与小网两个供电区的连接是在国家实行中央、地方“两条腿走路”正确方针指引下,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两网连接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系列社会、经济及利益上的问题,关键在于国家如何正确引导和及时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促使小水电与国家大电网在自身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形成互利互补关系。

在大小电网关系处理上,我国目前出现的问题包括大网依靠资产、技术和价格优势,抢占小网的供电区;利用电网管理和调度权随意限制小网上网电量,压低上网电价;借电力体制改革和国家实施农村电网改造之机,大力“上划”和“代管”小水电自供自管供电区等。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用电水平还很低,存在着大量的无电区域和无电人口,发展电力工业必须长期遵循中央和地方“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5) 缺乏完整的激励机制

我国小水电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的支持,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建设开发的政策。如20世纪60年代制定的自建、自管、自用“三自”方针,80年代出台的“以电养电”政策,90年代颁布的税赋政策和贷款补贴政策等。但这些政策大部分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制定的,在当时对发展小水电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小水电政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已被取消,如农村水电建设专项贷款政策;有的逐步失去可操作性,如开发小水电的“三自”方针和“以电养电”政策等。因此有必要在新形势下,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起一整套诸如可再生能源配额制、优惠上网电价、系统效益收费、对消费者进行补贴以及灵活的融资机制等激励政策。

6) 国家对小水电投入不足

与小水电在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相比 ,国家对小水电的投入非常有限。主要表现在:长期以来小水电建设项目没有规范地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和计划,国家对小水电开发缺乏资本金投入及其他必要的资金支持。

目前小水电开发资金大部分是商业银行贷款,取消农村水电建设专项贷款后,小水电开发主要依靠当地商业银行贷款。但许多小水电地处贫困山区,当地银行多为“贷差”行,资金十分有限,由上级银行拨付转贷,又会加大放贷成本和风险,造成贷款渠道不畅。我国小水电正处于开发高峰的前期,在建规模为400万kw左右,却长期没有规范畅通的资金渠道,这对小水电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3 我国小水电发展的前景及建议

从目前来看,小水电的发展已经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发展前景看好。 水利部对本世纪头20年我国小水电发展作出了新的战略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300个装机10万千瓦以上的小水电大县,100个装机2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小水电基地,40个装机100万千瓦以上的特大型小水电基地,10个装机500万千瓦以上的小水电强省。

规划还确定,发展农村水电, 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通过大力发展小水电,规划到2020年新增年发电量781亿千瓦时,解决1.04亿农村居民的生活燃料问题,每年减少砍柴量1.49亿立方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100万吨,获得生态效益360亿元。

水利部还将实施无电人口光明工程,在有水无电的边境地区、边远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开发小水电,解决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

此外,水利部还确定,将按国家统一部署,全面改造农村水电电网结构,改善农村电网设施,改革农电管理体制,将农村水电网低压线损由原来的30%降到12%以下,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明显提高,电价普遍降低50%。

结合我国小水电发展的现状,为了达到国家的规划目标,促进我国小水电快速健康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对产业政策进行修订,将小水电与大中型水电区分开来,进一步理顺小水电管理体制;

针对小水电自身弱点,加强小水电新技术研究和开发,改善技术装备水平,促进新技术商业化、市场化运作,提高市场竞争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