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网络与因特网的区别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3 16:07:27

网络与因特网的区别

网络与因特网的区别篇(1)

目前,电信网络的基本类型就是传输网,通过传输网这个媒介,才能够卓有成效地传输各种数据。在市场竞争渐趋白热化的背景下,各电信运营商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业务网络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笔者通过走访调查得知,最为繁杂的部分就是城域传输网,这是由于城域传输网必须权衡多类元素,例如:传输距离、传输业务宽带、业务走向等等。所以,对城域传输网络组网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举措是刻不容缓的。

一、城域传输组网影响元素解析

城域的定义来自于电脑网络,用来区别局域网、城域网以及广域网三类位置覆盖、主流技术等都相异的电脑网络。目前,城域的定义十分宽泛,不再像表面字义那样理解成城市区域的网络。城域传输区别于长途传输网络的本区域内传输网络,通常能够覆盖单一城市以及郊县、乡村等范畴内的传输网络,当然也包含附近多个城市、乡镇间的传输网络;而笔者不会将接入传输作为重点探讨内容。当前,城域传输的主流技术是同步数字体系环网技术。尽管传输采取环网拓扑,会和星型业务流间产生不能匹配的冲突,然而笔者觉得还是能够通过传输组网的影响要素的解析,掌握传输组网的特征。城域传输组网的构造特征与所承载的业务网络间有着直接关系,深入研究后笔者发现,它与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行政区域规划以及社会经济等元素密切相关。比如:一个城市行政上被划分成若干个区域后,它的每一行政区域都将构成一个或若干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就说明其通信业务有着汇聚特征:大多数业务向区域中心汇聚,之后向城市中心汇聚。尽管通信业务的汇聚特征十分明显,然而具体表现则不尽相同,因此传输网络原则也存在差别。传输网络自身的组网原则也能够掩盖通信业务的不同。比如:即便两个区域之内的业务量很多,也不见得有必要对这两个区域内的通信构建传输体系,更多时候变通的组网模式对这两区域内的业务量可以进行分担。因此,因为地理环境、行政规划以及社会经济等的不同,使每个网络中的业务网络组网构造、业务流量流向的分布不尽相同,对传输组网构成也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另外,各个专家团队对网络的认知程度、对传输技术的运用方略也不尽相同等多样元素,组成了城域传输网络的独特特点。

二、城域传输网络的优化探讨

1、建设特大型城域传输网络。当前,在城域传输技术行业,包含城域波分、同步数字体系、ASON等;尽管商品的出发点、偏重内容各不相同,实现方法也不一样,商品的形态更是天差地远,但是功能上却有趋同的态势。比如:波分仪器具备同步数字体系交叉相连的能力,MSTP与RPR的功能已经愈来愈类似,或许一段时间后的ASON设施能够直接接入彩色光口,并且能够直接实施2Mbit/s颗粒的电路管理。所以,笔者仅在本文中阐述理想网络的优化。1)网格组网。由于特大型网络中节点繁多、规模太大,因此利用格状网能够简化网络构造。2)超大交叉容量和在线模块升级。网络中的节点具备超大规模的带宽管理功能,而各方位的带宽功能能够通过在线添加模块实现升级,对网络配置和管理来说更为简便。

2、多ADM网络优化方案。多ADM与以往的DXC的差别在于多ADM支持环网协议以及环保护,而DXC通常不支持。多ADM与以往的ADM的区别是:多ADM的超强集成功能能够支持若干个环网,而传统的ADM通常只能支持单一的主速率环。多ADM能够将ADM与DXC集成到一块,使其交叉连接效率与可靠度大幅度提升。多ADM对传统SDH技术的增补不但体现在通道带宽层面,更主要的是其节点处理功能、带宽管理功能等等,这是当前城域传输网络中网络叠加的最佳处理方法。

3、举例说明(见下图)

根据上图,可获取网管资源占用状况:城域网1网管理的等效网元数已多达975个,而当前网络硬件的管理极限是1000个等效网元。所以,网管能力达到极限时,会造成网管运行减慢――可采用时隙调整予以改善。

结束语:伴随多元化竞争方略在中国的电信市场中出现,强大的竞争压力会让各个电信运营商对城域传输网络资源进行潜力挖掘以及优化运用。对网络构建来说,网络优化更加考验综合实力,必须审慎对待。

参 考 文 献

网络与因特网的区别篇(2)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09-0678-05

如果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人们的影响有正负两面的话,那么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IA)就是网络对人负面影响的突出表现了。中小学生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身体的成长、心理的发展、知识的掌握都是这一阶段面临的重要任务。而众多研究表明网络成瘾对这几个方面无一例外地产生了消极影响[1-2]。

近年来,中学生网络用户的网络成瘾开始得到研究者的重视,并且已做了相关的大量工作。但是,由于测查工具的不同以及确实存在的地区差异等原因,并没有获得一个能反映我国中学生网络用户网络成瘾流行病学整体状况的数据。另外,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网络用户正呈低龄化趋势[3],因此,小学生网络用户的网络成瘾状况也应予以重视,但目前很难搜索到小学生网络成瘾的相关资料。基于此,本研究将使用统一的测查工具对全国中小学生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调研,以期获得全面反映我国中小学生网络成瘾状况的基本资料,并对影响中小学生网络用户网络成瘾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教育部根据各地经济及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以省为单位把全国划为“三片” [4]。本研究依据教育部的划分方法,根据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原则在“三片”地区进行抽样。抽取的三片地区省市比例3∶4∶3,一片地区抽取了北京、广东、浙江;二片地区抽取了黑龙江、河南、江西、四川;三片地区抽取了内蒙古、贵州、甘肃。每省市抽取省会城市和一个中等发达县,每座城市抽取6所学校(小学、初中、高中抽出重点、非重点学校各1所)。小学取4、5、6三个年级,初高中各3个年级,共9个年级,每个学校的每一年级随机抽取两个班,每个班随机抽取50名学生,即每个学校的每个年级抽取样本100人。中小学生的总样本数为:100(一个年级人数)×9(年级数)×2(重点/非重点)×2(每省学校数)×10(省数)=36000。

共发放问卷36000份,对收回的问卷进行处理,删除只完成部分题目的问卷、有规律作答的问卷以及没有编号的问卷,最后剩余31915份有效问卷。其中男生14273人(占44.7%),女生14224人(占44.6%),缺失3418人;没有上过网的人数为14366人(占45%),上过网的人数为17549人(占总人数的55%);网络成瘾问卷[5]结果显示网络成瘾的人数为1152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6%,占上网总人数的6.6%。

于2004年12月由10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研究生在抽样的10个省(市)分校分批集中调查。

1.2工具

1.2.1 自编的中小学生人口学变量及其相关信息调查表 包括性别、年级、生活地区、学校所在地(农村/城市)、学校(重点/非重点)、家庭所在地、是否独生子女以及是否上过网。

1.2.2 Young编制的网络成瘾问卷[5] 美国匹兹堡大学的Young K根据DSM-IV中病理性的10项标准确定了互联网成瘾的8项标准,以“是”与“否”做答,只要符合诊断标准中的5项就可以判定为网络成瘾。研究表明,该问卷Cornbach α系数为0.85,重测信度为0.82,效标关联效度为0.70(以台湾陈淑惠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为效标) [6-7]。目前国内研究者对网络成瘾的研究大部分采用了这一量表。本研究对Young编制的原始问卷采取完全双盲的办法进行了英译中和中译英的翻译,并根据在校中小学生的特点将问卷中的个别词句进行修改,如,将“上网是否已经对你的人际关系、工作、教育和职业造成负面影响”中的“工作、教育和职业”改为“学习”,测得Cornbach α系数为0.76。

1.3统计方法 进行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2.1中小学生网络用户网络成瘾流行病学特征

表1显示,中小学生中,男生网络用户的网络成瘾发生率高于女生(9.6%/3.8%,χ2=210,P

2.2 不同人口学变量对中小学生网络用户网络成瘾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以与网络成瘾有显著关系的人口学变量如年级、性别、地区、学校性质、生源、学校所在地、是否住校和是否独生子女为自变量,以是否网络成瘾为因变量,引入logistic回归,用逐步向前法建立回归方程,结果见表2。

表2显示,进入方程的各人口学变量中,除是否住校、生源地以及学校所在地外,其他变量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中小学生的网络成瘾。在年级变量上,高三学生比四、五、六年级以及高一、高二学生更容易出现网络成瘾,但与初一、初二和初三学生比产生网络成瘾的可能性没有显著差异。在性别上,女生网络成瘾的可能性是男生的0.385倍,即男生比女生更易出现网络成瘾。非重点学校的学生网络成瘾的可能性是重点学校的1.198倍。非独生子女网络成瘾的可能性是独生子女的1.167倍。一片地区的中小学生网络用户网络成瘾的可能性是三片地区的中小学生网络用户的0.8倍,二者有显著差异。

3讨论

3.1中小学生网络用户网络成瘾流行病学状况分析

本研究从全国范围内抽取了小学高年级(四到六年级)和初高中学生三万余人,发现中小学生网络用户中网络成瘾发生率为6.6%。虽然此前无类似针对中小学生网络成瘾的全国性调查,但与已有流行病学结果进行比较仍然很有必要。已有研究结果有的高于本研究的结果,如马文海的调查发现中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为11%[8];有的接近本研究的结果,如李永占调查到的高中生网络成瘾发生率为6.1%[7];有的低于本研究的结果,如对长沙市中学生的研究得到的网络成瘾发生率仅为2.4%[9]。以上所列举的研究都采用了Young编制的网络成瘾问卷,但结果差异却非常大。这说明即使采用相同的工具,也因抽样群体、范围、地区以及分析角度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流行病学结果;此前的结果尽管可能很好地反映了某个群体或地区的流行病学情况,却并不能代表我国中小学生网络成瘾的整体状况。若要对我国中小学生网络成瘾的整体状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应以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取样为前提。

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本研究发现中小学生的网络成瘾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即男生比女生有更高的成瘾发生率。这一结果与很多已有研究是一致的。有研究者对此的解释是,男生思维较为活跃,自制能力较差,更富有好奇心和冒险精神,接触网络更频繁、更易受到网络的影响[10]。具有这些特点的男生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上网指导,更容易导致不健康的网络使用,而不健康的网络使用是男生网络用户网络成瘾发生率远远多于女生的直接原因。

从年级来看,中小学生网络成瘾在初中阶段的三个年级里都有比较高的发生率,而初一和高三是明显的高发阶段。这与有些研究[11-12]的结果一致。有研究者发现,初一学生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因为好奇而上网,因此认为新奇感导致了上网成瘾。笔者需要补充的是,新奇感固然会促使个体接近网络,但并不必然导致网络成瘾。对青少年来说,网络的使用是他们适应和应对其所面临的巨大的发展性应激的方法[1]。初一学生正好处于这种迅猛的发展性应激的初始阶段。而高三学生面临的高考压力是其网络成瘾发生率最高的主要原因。根据以上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中小学生网络成瘾有着明显的关键期。因此,减少中小学生网络成瘾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在这些关键期之前做好预防工作。父母和教师应该在小学期间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健康上网,使他们养成使用网络的良好习惯。同时,在小学和初中的过渡阶段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心理变化,引导他们在现实中应对巨大的发展性应激。对于高中学生,要注意全面发展他们的各方面能力,让学生看到前途选择的多样性,缓解他们的升学压力,同时要注意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这对高三学生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对不同地区中小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的分析发现,网络发展水平与网络成瘾发生率是成反比的,即经济文化的发展尽管让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网络,却并不导致更高的网络成瘾发生率,可见,不能简单地把网络的可获得性看成是网络成瘾的风险因子。对不同学校所在地和生源地中小学生网络成瘾流行率的调查结果也完全证实了这一点,即城市生源和城市学校的中小学生有更高比率的网络用户,却只有较低的网络成瘾发生率;而农村生源和农村学校的中小学生情况刚好相反。有教育家把中国和德国的网络成瘾现象进行了比较,他说尽管德国的网络非常发达了,学生也有很多闲暇时间,但基本不存在以网络成瘾为特征的社会现象。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他特别强调,德国学生自小在宽松的环境中成长,家长和老师对学生的成长、交往关注很少限制,学生个性非常鲜明,在现实社会中的自由度非常大,因此,对网络的虚拟世界缺乏特别的兴趣。这对我们解决中小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应该有一定的启发。

非重点学校中小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显著高于重点学校中小学生网络用户。这说明学习环境对网络成瘾有影响,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投入到学习当中,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另外,重点学校一般都具有更好的网络设施,并开设较正规的电脑操作与网络使用课程,这有利于学生学会健康使用网络。住校中小学生的网络成瘾发生率显著高于不住校的中小学生。笔者认为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住校学生绝大多数是初中生(23.4%)和高中生(73.5%),而两者的网络成瘾率高于总体水平;二是住校学生远离父母,有更多的自由出入一些营利性网吧,网络成瘾的可能性也会更大。独生子女的中小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一般而言,独生子女得到父母的关注更多,更集中,而非独生子女得到父母的关注比较分散,他们的行为受到更少的监控。美国当代研究独生子女的Falbo T及其同事对1925年到1984年间西方发表的有关独生子女的研究进行元分析发现,独生子女在控制力、自主性、心理成熟等特点优于非独生子女 [13]。这或许也是对这一研究结果的一个解释。

3.2人口学变量与中小学生网络成瘾

本研究显示,性别、年级、地区、学校性质、生源、学校所在地、是否住校以及是否独生子女都与中小学生是否网络成瘾有显著相关。将这些可能影响因素引入logistic模型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排除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初中三个年级的学生与高三学生具有同样网络成瘾的风险,而小学生和高一、高二的学生比高三学生网络成瘾的风险相对要小。这表明初中生所处的特殊的心理发展阶段和高三学生面临的高考压力对网络成瘾的影响是等效的,但在具体解决不同人群的网络成瘾问题时,应注意区分原因的不同,才能采取相应的行之有效的对策。男生网络成瘾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女生,教师和家长应注意这一现象,在预防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实践中,除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外,尤其要有意识地减少男生在网吧上网的机会,对他们的上网内容进行监控,限制他们上网的时间。非重点学校的中小学生网络成瘾的可能性显著大于重点学校的中小学生,这一结果提示,非重点学校,尤其是学业成绩不好,自认为升学无望的中小学生的网络成瘾状况需要有更多的关注。非独生子女的中小学生网络成瘾的可能性显著大于独生子女,这里提示,有几个孩子的父母要有意识地将注意力平均分配到不同的小孩,密切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和网络行为。对不同地区的考察显示,在最发达的一片地区的中小学生网络成瘾的可能性显著小于最不发达的三片地区的中小学生,而较发达的二片地区与三片地区相比却没有显著差异,表明只有当经济文化发展程度达到一定水平时,才能对中小学生的网络成瘾总体状况有明显的影响,这是因为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网络的发达程度、教育水平的高低等,要使这些方面都有所提高,需要巨大的经济文化力量。

综上所述,我国中小学生网络成瘾人数占中小学生网络用户的6.6%,占中小学生总人数的3.6%,尤其是小学生网络用户中也有4.6%的人符合网络成瘾的标准,说明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通过对各人口学变量流行病学的分析发现,不同人口学特征的中小学生具有不同的网络成瘾的可能性,这并不表示人口学特征本身与网络成瘾有直接的关系,只是说明了有不同人口学特征的个体由于处于不同的环境、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从而可能导致不同的网络使用。因此,在预防和干预中小学生网络成瘾的实践中,要注意分析个体的人口学特征,还要了解个体的环境和心理特点,并正确指导个体健康地使用网络。通过对各种人口学变量的回归分析,我们进一步确定了年级、性别、学校性质、是否独生子女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是中小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教师和家长在预防或干预中小学生的网络成瘾时,应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作用。

致谢: 本研究系“北京师范大学学习与心理发展创新研究群体”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成果,并在成文过程中得到申继亮教授的指导,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崔丽娟,王小晔.互联网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3,26(3):500-503.

[2]Lin, Sunny SJ. Classifying Internet Pathological Users: Their Usage, Internet Sensation Seeking, and Perception[C].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109th, San Francisco, CA, August 24-28),2001.

[3]卜卫,郭良.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J].中国经贸导刊,2001,19:8-10.

[4]董泽芳,沈百福.教育经济区域划分与高教投资差异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3:20-28.

[5]Young KS.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J]. CyberPsychol Behav, 1998,1(3):237-244.

[6]林绚辉,阎巩固.大学生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81-283.

[7]李永占.城市高中生网络成瘾状况与相关因素[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17):3326-3329.

[8]马文海.青少年学生网络成瘾现状与对策研究-兼论体育活动防止网瘾的作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43-145.

[9]曹枫林,苏林雁,高雪屏,等.中学生互联网过度使用的影响因素[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6,39(3):141-144.

[10]陆召军,高修银,卓朗,等.中学生网络成瘾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6,26(6):509-512.

[11]张晓阳,席震芳,严红妹.城市初中生网络成瘾与其网络行为的关系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5):607-608.

网络与因特网的区别篇(3)

随着油藏开发的不断深入,低渗透油藏成为我国油气增储上产的研究热点,如何通过储层分类来寻找相对优质储层是低渗透油藏勘探开发的关键。陆上老油田密井网区的低渗透储层分类评价方法已比较成熟 ,但对于井网和资料条件特殊的滩海及海上油田,基于常规测井资料的低渗透储层分类评价方法还相对匮乏。笔者旨在探讨如何利用神经网络方法实现基于常规测井资料的低渗透储层分类评价,为寻找低渗透油藏中的相对优质储层、实现高效开发提供支持。

1 研究区地质概况

埕海油田二区地处河北省黄骅市滩涂海域,构造上位于埕宁隆起北坡埕北断阶带,北邻歧口凹陷,南邻羊二庄油田和赵东开发区,西侧以张北断层为界,东侧以一浅鞍与张东东开发区相连,构造面积75km2。钻井揭示多套地层,其中沙河街组是主力的含油层段,也是典型的低渗透储层发育段。该研究选取沙河街组二段低渗透储层为例。发育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和水下分流间湾沉积,砂泥岩交互,薄互层发育。主要岩石类型为岩屑长石砂岩,粒度整体偏细。由于长石易碎和易溶性,岩石中较高的长石含量反映了矿物成熟度低的特点,对低渗透储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储层孔隙度为5% ~20% ,渗透率为0.01~5mD,为中低孔低渗储层。

2 低渗透储层分类方法

在滩海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下,以“大斜度井为主、井点稀疏、井网不规则” 的特点限制了资料的录取,成为制约滩海地区储层测井评价的重要因素。陆上油田建立的低渗透储层分类方法是基于大量井点取样分析数据统计规律的。笔者根据滩海地区的实际资料情况,在基于统计的单因素评价和多因素评价的基础上,采用误差逆传播神经网络算法,结合多学科、多信息开展研究区的储层分类评价。

2.1 基于岩性识别的储层分类评价标准

研究区细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交互沉积的薄互层对储层物性影响较大,因此开展储层岩性识别是研究区储层测井综合评价的基础。以岩心分析资料为基础,利用声波时差和补偿中子进行交会分析发现,上述几种岩性的测井响应特征存在差别,不同岩性的数据点分布在交会图的不同区域,这为利用测井响应特征识别岩性提供了可能。

2.2储层岩性一物性分类评价标准

岩性和物性是研究区储层含油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将其作为储层分类评价的重要指标 。在岩性测井识别的基础上,以试油资料为基础,结合储层评价规范,选取储层砂岩的厚度、岩性和物性等参数,建立研究区低渗透储层的岩性一物性分类标准。这种标准简单易操作,而且可以直接应用于生产。但是,该方法只适用于有试油资料的层段和井,对大部分井和井段不能用该方法进行储层分类评价。为此,笔者在上述储层分类的试油标准基础上,对典型试油井段储层的岩性、物性及有效厚度进行统计,并结合储层评价规范,建立了适用性更强的储层分类标准。

该方法建立的低渗透储层岩性-物性分类标准实现了非取芯井断的储层分类,但由于测井解释误差较大,准确度不高,会对储层的分类结果产生影响。

2.3基于神经网络的储层分类方法

传统的基于统计的储层分类方法虽然简单、快捷,但也是一种线性判别,很难准确描述低渗透储层中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与之相比BP神经网络利用试油资料判别的典型的一类、二类和三类储层信息,建立储层分类训练数据,利用训练后的神经网络对储层进行分类识别。

2.3.1BP神经网络储层分类的原理

BP神经网络是一种多层的阶层型神经网络,该神经网络的特点是不同层之间的神经元垂向连接,而在同一层内的神经元之间不进行连接。在学习数据输入神经网络后,神经元的激活值按照“输入层-中间层-输出层”的顺序传播,最后再回到输入层。在这一过程中,神经网络对输入学习数据所反映的模式响应正确率逐渐提高,最终使误差稳定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足够小的值。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储层分类流程包括训练数据的准备、神经网络的建立和全井段的储层神经网络分类三步。研究区低渗透储层分类主要采用测井数据,分类计算的复杂程度较低,已有的研究证实,三层的网络模型可以分割成任意复杂的平面,能够满足本研究的需要。在进行训练之前,对神经网络进行初始化,利用0~1内分布均匀的随机数对连接权重和阈值赋初值,得到初始神经网络模型。

2.3.2 研究区储层分类

神经网络训练数据的准备是储层分类的第一步。笔者以取心段和试油井段的储层岩性一物性分类为基础,综合考虑试油结果、岩性、物性和电性特征,利用已建立的储层岩性一物性储层分类标准, 制作了三类典型储层的训练样本。根据该区岩性控制低渗透储层发育的特点,选取反映储层岩性、物性及含油性的声波时差、自然伽马、深浅侧向电阻率及测井解释孔隙度等测井参数作为储层分类判别参数。从神经网络训练情况来看,以上述测井参数为判别参数建立的神经网络在经过5次迭代之后快速收敛;经过32次迭代后,误差已经降至1O-2;在迭代41次后,误差已经逼近预期设定的最小值;之后继续迭代收敛速度减缓。因此,笔者建立的神经网络具有迭代次数少,收敛快的特点,这说明选取的储层分类评价参数能够全面反映研究区低渗透储层特征。进而利用训练数据对神经网络进行自检验。检验结果显示,神经网络的判别结果与训练数据的储层分类结果一致性好,说明建立的神经网络稳定性好,能够用于研究区的低渗透储层分类评价。为下一步寻找相对优质储层和Esz油藏开发调整提供了储层评价方法和调整地质依据。

3 结论

利用取心段岩性及物性分析资料建立了研究区低渗透储层的分类标准,并针对研究区取心资料少,井点稀疏,而低渗透储层电性特征不明显、成因控制因素复杂的特点,考虑储层岩性、电性、物性等因素,采用误差逆传播神经网络,综合反映上述因素的测井参数,实现了低渗透储层的多因素综合分类评价。

网络与因特网的区别篇(4)

现有的电信网络,主要是在任意两个用户之问提供一对一的、双向的、实时的连接。现有的广播电视网,是一个单向的信息分配网络,近年来广播电视行业也开始利用一些新的数字调制技术,发展网络数字电视。因特网的连接方式和它所能提供的业务,则是综合了上述两种极端的情况。今后网络发展有三网合一的趋势。

二、网络化对社区党员教育工作的现实影响

在党员教育上,白石桥社区以执行党员管理“”制度为主,定期组织召开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按时上好党课,同时每月15日定为党员集中学习日,组织开展一次党员集中学习活动。

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党员集中学习报到率偏低。社区退休党员多,对于退休的这部分党员,由于年龄身体健康状况等因素,党员们主观上认为参与建设和社会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对继续学习积极性不足,真正能严格做到参加党内生活和支持党内工作的,寥寥无几,多数只能根据身体状况,视情况参加活动,白石桥社区党总支组织的集中学习,离退休党员实际平均参与率不足70%。这部分党员因为年龄偏大,接触网络信息和网络技术很少,信息网络化趋势对他们影响不大。

对于在各类社会单位和外地工作的党员,又存在另一类问题,由于工作关系和党组织关系脱离,组织党内活动经常遭遇工作单位要求和党组织要求冲突的尴尬,由于目前社会压力大,党员大多在单位担任要职,一旦冲突严重,大多数时候党员会选择工作单位的安排,而放弃党组织的安排,社区党总支出于对党员的体谅,大多数时候也只能谅解。以白石桥社区党总支的情况为例,此类党员参加每月学习日参与率不足50%。

社区每周开展远程教育,对党员和居民全部开放,目前信息网络化技术的发展,党员接受各类网络信息非常便利,因此社区远程教育工作站优势不明显,党员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这一类党员接触网络信息多,有些党内学习教育活动可以通过网络实现。

三、网络化对党员思想状况和行为方式的影响

网络的自由度特别高,更难于控制和监管;它的共享性特别强,谁也不可能完全垄断信息资源和信息系统;它的交互性特别突出,“一言堂”在互联网条件下不会有市场。与前述互联网的技术特点和社会文化特点相伴生,信息宝藏与信息垃圾共存于一“网”,给党员思想状况带来了冲击。

四、网络化对党员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党员思想控制面临挑战

由于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打破了信息传播的空间限制,使各种合法的不合法的、健康的不健康的信息快捷方便进人党员的眼界,一旦出现热点问题,与此相关的信息寻访及讨论数量都会直线上升,范围之广、速度之快都是无法想象的。这种完全开放的、互动式的传播,使社会对个人思想行为和制约机制发生了变化,不再能够进行有效的监督。

(二)党员教育载体面临挑战

网络使得党员教育的渠道和阵地迅速扩大,如果我们不注意利用互联网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互联网所带来的负效应。

(三)党组织工作者素质面临挑战

网络是由人来创造和管理的,而党组织工作者对互联网的掌握、熟悉和运用及其创造力和想象力决定了网上网络化条件下党员教育的成效。在传统的党员教育过程中,党组织工作人员处于一种信息优势的地位。通过这种信息优势,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容易树立威信,得到受教育者的尊重和认可。然而,在网络时代,这种优势部分丧失了。部分党务教育工作者由于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特别是网络知识和技能知之较少,面对飞速发展的计算机和网络科技往往不知所措,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提高素质是他们迎接网络时代挑战的一个重要课题。

五、网络化对党员教育带来的机遇

(一)教育阵地和教育内容扩大化

网络的发展使网络传播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传播手段。教育方式不在局限于传统教育的书本和课堂,受众更加广泛。

(二)教育便利化

网络与因特网的区别篇(5)

中图分类号:TN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21-0038-03

ITU针对3G规定了五种无线通信技术,其中WCDMA、cdma2000和TD-SCDMA是三种主流技术。其中WCDMA和cdma2000采用频分双工方式,需要成对的频率规划;WCDMA扩频码速率为3.84Mchip/s,载波带宽为5MHz。TD-SCDMA采用时分双工、TDMA/CDMA多址方式工作,扩频码速率为1.28Mchip/s,载波带宽为1.6MHz,其基站间同步是必须的。TD-SCDMA采用了智能天线、联合检测、上行同步控制及动态信道分配、接力切换等技术,适合非对称数据业务。WCDMA采用了HSDPA技术,其下行数据速率超过了普通WCDMA和TD-SCDMA,是目前3G技术中发展最快的技术,也是商用化最快的技术。WCDMA与TD-SCDMA的标准制订都由3GPP来完成的,二者在业务层和核心网层的协议是一致的,主要区别是使用了不同的无线接入技术。因此,WCDMA与TD-SCDMA系统在网络结构上具有一定的共性,既可以实现独立组网,也可以实现混合组网。

一、WCDMA与TD网络混合组网网络结构

3GPP的网络结构分为核心网和无线接入网两大子系统。WCDMA及TD-SCDMA是3GPP的两种无线接入技术,具有相同的网络架构,在系统最初设计时两种技术都是按照可以独立组网的能力进行设计的。TD-SCDMA的特点主要反映在空中接口上,TD-SCDMA的基站(NodeB)、终端和WCDMA的基站、终端是不同的,基站控制器RNC有少量的不同点,而在核心网方面没有任何差别。WCDMA网络与TD-SCDMA混合组网时通过共用核心网、共用RNC及核心网两种方式。

(一)共用核心网方式

在核心网与UTRAN的Iu接口上,从目前3GPP的规范来看,是不区分FDD和TDD的,因此TD-SCDMA与WCDMA的Iu接口也是一致的。从核心网的角度看,TD-SCDMA、WCDMA是两种不同的接入方式,不同的接入方式的差别已经在RNC得到处理,核心网所见的是一个统一的Iu接口。对核心网来讲,唯一可见两种接入方式的是在无线接口层三协议(由TS24.008规定),在TS 24.008中,有两个bit示出TD-SCDMA与WCDMA的区别,具体如下:

1.Mobile Station Classmark 3信息单元(TS24.008中10.5.1.7)。此信息单元指示一般的移动台特征,其内容将会影响网络对移动台的操作。Mobile Station Classmark 3中有两个bit(UMTS FDD Radio Access Technology Capability和UMTS 1.28 Mcps TDD Radio Access Technology Capability),用于在重定位请求时分别指示移动台对WCDMA和TD-SCDMA RAT的支持能力。

2.MS Radio Access capability信息单元(TS24.008中10.5.5.12a)。MS Radio Access capability是一个GPRS移动性管理的信息单元,用于向网络的无线部分提供移动台无线特征的信息,其内容将会影响网络对移动台的操作。MS Radio Access capability中有两个bit(UMTS FDD Radio Access Technology Capability和UMTS 1.28 Mcps TDD Radio Access Technology Capability),用于路由区更新及附着请求时分别指示移动台对WCDMA和TD-SCDMA RAT的支持能力。

此两项只是移动台在接入或区域发生变化时用来向网络指示其是否支持TD-SCDMA和WCDMA,其实现的操作过程相同,对于流程及底层的传输并不产生大的影响,且并不影响接口和流程。

(二)共用RNC及核心网方式

在3GPP的协议标准中,TD-SCDMA的RNC与WCDMA的RNC 在高层协议处理过程上大部分是相同的,只有几个协议过程有区别,但在无线资源管理上TD-SCDMA的RNC与WCDMA的RNC区别比较大。在RNC二、三层协议MAC、RLC、PDCP、BMC、RRC中,TD-SCDMA与WCDMA仅在MAC与RRC方面有些差别,主要是随机接入过程、物理信道配置、上行同步及其参数的不同以及在功率控制方面的一些差别,在其余的协议中无差别。在RNC第三层协议方面,TD-SCDMA与WCDMA在Iu接口上无差别,在Iub和Iur接口上有一些差别(协议栈相同,消息及IE、某些数据帧结构不同),主要是因为有些过程、功能(Iub和Iur中的 NBAP/RNSAP)和某些数据帧(Iub/Iur UP)与TD-SCDMA特有的或与WCDMA不同的物理层有关。

1.RRM。WCDMA系统和TD-SCDMA系统的无线资源管理差别比较大,主要原因是TD-SCDMA和WCDMA在物理层上差别比较大,这是由于物理层帧结构、资源单元使用、同步方式以及智能天线等不同所造成的。差别最主要体现在DCA(动态信道分配)上,包括快速DCA 以及慢速DCA,是TD-SCDMA系统特有的功能;另外,在切换控制功能方面,TD-SCDMA没有软切换,有接力切换,而WCDMA有软切换没有接力切换;在其他功率控制、接入控制、小区选择等方面,由于考虑了智能天线的应用,在算法和策略上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同。

2.压缩模式控制。压缩模式是WCDMA特有的一种模式,很多过程都与压缩模式相关:如无线链路建立与无线链路增加,同步与非同步无线链路重配,同步无线链路准备取消等。

3.共享信道的管理。FDD与TDD有所不同,WCDMA特有的传输信道:公共分组信道(CPCH);TD-SCDMA特有的传输信道:上行共享信道(USCH),DSCH两者都有但使用上有区别;另外,引入HSDPA技术后,WCDMA中HS-SCCH不同于TD-SCDMA中的HS-SCCH,WCDMA中的HS-SCCH的扩频因子为128,TD-SCDMA中的HS-SCCH扩频因子为16,HS-DSCH两者都有,但使用上也有不同。

4.同步区别。由于WCDMA基站为异步方式,同步为可选方式,TD-SCDMA为GPS同步或主从同步方式,因此WCDMA系统和TD-SCDMA系统在Node B间同步方式和无线接口同步方式方面存在差异。

二、WCDMA与TD网络混合组网网络覆盖

当WCDMA与TD-SCDMA系统混合组网时,考虑到WCDMA与TD-SCDMA两个系统各自在网络规划方面的特点,在网络规划时可充分利用两个系统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根据覆盖环境需要和业务需求,网络覆盖策略可以分别采用分层覆盖和分区覆盖。

(一)分层覆盖

主要的网络覆盖方案包括:

1.采取WCDMA 进行建网,TD-SCDMA 作为中后期解决WCDMA热点区域容量的一个补充。

这个混合方案的基础是初期采取WCDMA进行单独组网,利用WCDMA完成话音、数据(低速,中速和高速)的覆盖,在规划上不需要考虑TD-SCDMA网络的影响,只需要考虑设备的兼容性和网管的互操作性。随着网络用户的发展,如果现有的WCDMA网络很难解决或无法解决热点地区的容量问题时,可以利用TD-SCDMA与WCDMA 的技术相通性和兼容性,采取TD-SCDMA 来进行补充。这种方案,TD-SCDMA完全作为一个WCDMA FDD的网络的补充功能,类似于WCDMA TDD HCR 承担的功能。这种方案是可行的,前期风险也是最低的。

2.WCDMA用以解决全国性的覆盖问题,TD-SCDMA用以解决容量问题这种方案,可以分为如下三种方式:(1)WCDMA完成全网覆盖,完成话音和低速数据业务(比如Q64kbps的数据业务)的接入,TD-SCDMA解决业务增长和中高速数据业务的接入;(2)WCDMA完成全网覆盖,完成话音全覆盖并吸收大部分话音话务量,TD-SCDMA在某些热点地区做话务量补充,TD-SCDMA实现全部数据(低速,高速)的覆盖;(3)WCDMA实现话音全覆盖,TD-SCDMA用于吸收大部分话务量和数据全覆盖。在TD-SCDMA设备成熟之后,这种混合组网方式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可以充分发挥TD-SCDMA与WCDMA系统各自的优势。但是,随着HSDPA技术的引入,WCDMA会首先使用这种技术,TD-SCDMA使用HSDPA技术还需要一段时间。在WCDMA采用HSDPA而TD-SCDMA还没有采用HSDPA技术的时间段内,TD-SCDMA系统的非对称数据传输没有优势,上述三种方式也就没有存在的基础。

对于WCDMA与TD-SCDMA系统混合组网,究竟选择哪种方式, 最终取决于建网的时候TD-SCDMA 产业的成熟度、国家政府部门对3G制式选择的制约以及运营商的投资规模。如果建网时TD-SCDMA 产业链还不很成熟但必须混合组网时,可以选择A方式,如果TD-SCDMA 产业非常成熟,可以根据建网策略, 考虑A或者B或者C。

(二)分区覆盖

分区覆盖,即WCDMA与TD-SCDMA分别覆盖不同区域,各自保持覆盖的连续性,分别拥有自己独立的MGW、MSC Server、SGSN、GGSN、HLR等核心网设备。这种覆盖方式,可以根据南、北方通信市场竞争力的差异性,各省之间移动市场的发展不平衡性,以及WCDMA和TD-SCDMA两种系统不同的覆盖特性,针对不同的市场定位和不同的业务需求,采取不同的覆盖方案。

对该方案的主要应用建议如下:

1.在主打地区发展主打体制网络(如在北方及南方大城市优先发展WCDMA网络)。

2.利用TD-SCDMA网络建设的覆盖特性,在力量薄弱地区发展TD-SCDMA移动网络。

3.TD-SCDMA与WCDMA可以采用统一的PLMN号。

4.中高端用户(经常性流动的用户)通过TD-SCDMA 、WCDMA双模手机实现业务的全国漫游。

三、结语

采用WCDMA与TD-SCDMA混合组网,在技术上没有障碍,是一个可行的方案;但在用户看来,必须采用双模手机是一个心理和经济上的障碍;而且,运营商要同时在两种接入系统之间统筹规划,要同时考虑WCDMA、TD-SCDMA两种系统的特性给运营带来的网络规划、管理、成本等各方面的问题,提高了网络管理的复杂度。

参考文献

[1]杨伟帆,何方白.TD-SCDMA与WCDMA混合组网的网络规划研究[J].中国无线电,2006,(3).

[2]冷志宇.GSM/GPRS网络向WCDMA网络的演进[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5,(10).

网络与因特网的区别篇(6)

1.1叠加性和延展性较弱

对于较少或几乎不依赖于固定设施的网络系统来说,在一定时间或一定空间上,若干网络的叠加是可能和经济的,如社交网络和电信行业网络,其网络增长受限较小,对网络稍加或几乎不进行改造,就可以实现能力的大幅调整。而从网络的物理特性上来说,交通运输服务则受制于其实体网络,即构筑于特定地理空间下的基础设施,网络结构和能力调整不能灵活变化。相对而言,民航网络按不同的飞行高度划分出若干空域,在一个立体的空间内也可实现不同航路一定程度的“叠加”,而铁路网络要形成多片叠加则几乎不可能。

1.2与地区经济社会的互馈作用较强

与生物群落、社交关系和互联网等网络相比,通信、电力和交通运输等网络的形成,具有明显的外部效应。这种外部效应,即是这类网络与其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互馈作用的一种体现。网络型基础设施的经营与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需求普遍具有互馈效应,但程度和范围上也有所差异,如电网和公路网的建设往往有较强的地域性,这种互馈作用更多地局限在某一特定时段或特定地区。相对而言,铁路网络的建设和运用常常辐射和跨越更大的地区,与更大范围内的地区经济互馈作用更为显著。

1.3要素构成复杂且与地理空间具有全关联性

非实体或一般的网络型产业中,网络关系或传输物常具有无形、均质和稳定的特征,关系的接入较为简单,如电力网与通信网,其联通和运用相对简单,各地区网之间的切换可在瞬间完成,对传输过程的影响很小[5]。而交通运输网络的传输对象所要求的运输条件各异,需配备的装载设备也不同,其网络构成要素更多、更复杂,固定设施与移动设备的配合使用,要求进行统一的运输调度指挥或充分协调,多要素的地理关联性也给网络带来分析的不确定性。相对而言,铁路运输系统内部的技术联系更为密切,保持路网畅通所需要的各种条件更为复杂,多因素与地理空间的全关联性为其网络分析增加了复杂性。

2铁路运输网络要素的高协同性与强相关性

铁路运输网络是依赖于实体网络系统进行活动的典型网络,和其他运输方式的网络一样,与虚拟网络有着显著的区别。根据大量实证研究结果,从度量网络复杂性的基本指标来看,铁路运输网络(含铁路线路网络与列车运行网络)与道路网络、航空网络和地铁网络具有基本拓扑结构及特性相关结论的相似性。但是,铁路运输网络因其独特的构成要素和技术特征,仍然与其他运输方式的网络有较大区别。通过与其他运输方式对比,可以看出,在复杂网络的理论研究中,铁路运输网络关键要素的高协同性和强相关性,构成了其结构演化和其上传播机制的研究复杂性根源。

2.1道路运输网络复杂性

对于道路运输网络方面的研究,目前分为干线路网(含城市群路网)和城市内部路网两大部分,两类网络及其上的交通流各有其特征,但是在与铁路运输网络的比较中,其共性表现一致。道路运输的地理网络体系的突出特点是:网络密度很大,网络增长的灵活性较强,网络的功能层次明显。同时,由于路权专用性不强,其上的运输组织活动倾向于采用自组织(自驾车)或系统组织(公共交通)的方式,与地理网络的关联性不强。对于前者,出行者选择较为灵活,与作为普遍存在的地理网络相比,使用者行为对运输组织网络(或称服务网络)生成和变化的影响要大得多,因此相关研究常转化为出行者(或驾驶员)行为方面的复杂性研究。对于后者,线路走向选择较为灵活,与作为普遍存在的地理网络相比,城市土地利用和用地规划对服务网络生成和变化的影响要大得多,因此相关研究常转化为公共交通服务网络拓扑结构的复杂性研究。

2.2民航运输网络复杂性

民航运输网络的空间尺度较大,且地理网络的构造较为特殊,机场(节点)是其网络结构的关键要素,航线(线路)无实物载体,受地理空间限制较小。这种地理网络的特殊构造,将民航网络的复杂性问题转化为机场的网络布局和航线的层次结构复杂性问题。因其内生的安全和技术管理要求,民航地理网络上的运输组织活动采用系统组织方式,但是其地理网络(机场分布网络)与服务网络(航线分布网络)仍然相对独立。同时,因为民航运输的技术经济特征,其成熟的网络结构(含地理网络和服务网络)具有收敛性,呈现出稳定结构。

2.3远洋运输网络复杂性

远洋运输网络的空间尺度最大,与民航运输网络相似,其地理网络的构造也较为特殊,港口(节点)是其网络结构的关键要素,航线(线路)无实物载体,二者均受到地理空间的限制,特别是港口体系,一般分布在大陆边缘、航运通达条件较好的地区。远洋运输地理网络上的运输组织活动采用系统组织方式,其地理网络(港口分布网络)与服务网络(航线分布网络)不仅相对独立,更因受到国际贸易的影响,其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和特定时空上的稳定性。

2.4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复杂性

虽与铁路运输网络同属轨道交通大类,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因其服务范围、服务对象和服务方式的特殊性,其复杂性特征与铁路运输网络有所区别。从地理网络的构成上看,成网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一般点(车站)多线(站间距)短,网络密度较大,分布范围与城市发展和用地规划密切相关,但受工程和地理条件限制较大。城市轨道交通的轮轨关系较为密切,其系统组织方式在所有运输方式中最为典型和完全,虽然其对网络固定设施与运载工具的协调性要求较高,但是,从服务对象来看,其运量构成简单、客流性质较为单一;从其服务方式和频率来看,其制式单一,运输调整便利,服务网络的构成比较简单,因此二者关联后的复杂程度并不高。与上述典型交通运输网络相比,铁路运输的地理网络一般空间尺度较大,网络密度分布不均,局域高密和长程低密兼而有之,受区域经济的影响明显,对经济的引导作用强。同时,路网专用性强,基础设施和移动设备均存在多样化制式,内部技术联系密切,存在互补资产和互补技术,服务网络的绩效对二者的协调性要求较高,二者作为铁路运输网络关键要素的高协同性和强相关性,更增加了对其进行复杂性分析的难度。

3铁路客运网络结构与增长的叠加复杂性

一般来说,旅客和货物运输条件差异巨大。与铁路货物运输相比,旅客运输通常对乘坐舒适度、运输安全性、换乘便捷性等要求较高。反映在运输网络方面,则体现出铁路客运网络应当保有较高的密度和覆盖性,网络接续条件好、通达能力强,网络的连通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其拓扑结构必然表现出一类典型的复杂性特征。同时,铁路客运地理网络(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阶梯性增长规律,与客运需求的持续性原发增长或突变性诱增规律之间,在特定时空条件下会存在较大差异,对服务网络的绩效可能产生较大影响,要尽可能规避这种长期存在的客观不利因素,并在最大程度上发挥铁路服务网络对人口分布、土地利用和城市发展的引导作用,其网络结构必然表现出一类典型的流量变化与网络增长动态均衡的复杂性机制。另外,铁路旅客运输关于安全、快速、便捷的要求在客运网络中的反映,不仅体现在地理网络上直接连通所表现出的拓扑特征,更体现在其服务网络及所含层次和局域结构在各种运输条件下的适应性。特别地,作为与人的行为和活动发生直接关系的基础设施实体网络,网络上拥堵或故障的传播动力学及控制是关键问题,而铁路运输网络要素的高协同性,叠加在其与客运需求的强相关性之上,更增加了网络复杂程度,必然表现出对一类特殊的网络拥堵控制或故障规避的复杂性分析方法需求。

4我国铁路客运网络的复杂性

我国铁路客运网络的拓扑结构特征及部分网络静态特征指标,与国外典型国家或区域的铁路客运网络相比,具有相似性,究其原因,是由铁路客运内在的技术经济属性决定的。但由于铁路客运供需之间的紧密互馈关系,国内外国情、路情的巨大差异,反映在我国铁路客运供给上,则必使其体现出与国外典型国家或地区客运路网不同的结构和演化特征。

4.1需求数量变化的驱动

从我国客运需求规模和结构来看,我国地域广阔,人口基数大,作为旅客基数的人口数量总量大,加之近30年经济发展迅速,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公务商务出行稳定增长,而且消费性旅行需求增长迅速,导致客运需求的数量规模大、增速快。受社会文化风俗、工农业和服务业生产规律以及生活方式变化的影响,人员流动在时间上趋于特定时期集中大量流动、一般时期正常波动的动态平衡状态。如春节前后在全国范围内的人员大量往返探亲和务工,在夏秋季节去往主要农业生产基地采收,节假日往返旅游度假地等。在这种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条件下,客运需求表现出突变性和常规性波动的叠加。

4.2需求结构调整的驱动

我国国土地理形势多样,且受地缘关系影响的经济区域发展水平和方式不同,人口分布在地域上趋于局部集中、广域分散的动态平衡状态,在客运需求的空间结构上存在多样化、非均衡的特点以及点、线、面运输需求的相互转化问题。由于我国正处在居民出行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客运需求呈现出类型多样、特征交叉、持续分化等现象。客运需求类型极大丰富,规律性渐趋明显,需求结构开始逐渐趋于动态稳定,对长程运输能力强、中短距离运输服务水平高、安全性好、价格适中、便捷性强的运输方式需求仍将长期稳定存在。

4.3我国铁路客运网络构建的关键问题

从我国铁路客运供给的现状与发展来看,我国铁路网正处在加速成长期,还远未达到成熟期,不仅存在路网布局有待完善、网络覆盖程度仍需提高等情况,还存在线路衔接不甚合理、系统协调程度不高等问题。受长期建设滞后和能力制约的影响,运输需求的层次性在铁路客运供给的地理网络和服务网络中的体现并不十分显著。随着客运需求的进一步分化,铁路客运网络进一步完善的问题就演变成如何在扩大硬件服务能力的同时,又能合理利用既有各类设施、设备和运输组织资源,既研究客运需求对网络演变的指导意义,又探讨网络结构变化对流的有效组织的关键影响的复杂网络结构演化问题。由于我国地理区域广大,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加之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社会文化习俗有差异,人口分布形式多样,旅客出行规律时空特征不同,铁路客运供给在交通运输体系宏观定位下的地区特征也很明显。因此,随着我国铁路客运服务逐渐进入能力扩张与质量提高并进的新阶段,对铁路客运网络的深入研究,也必须重点考虑路网成长规模、线路建设时机、运营技术标准匹配、服务组织与能力分布等时序与空间耦合问题,即网络的局域演化及动力学特征对整体网络构建的影响,以及路网承载能力变迁机制和规律的复杂网络结构演化问题。另外,作为承担国家安全功能的常规基础设施网络之一,为保障领土和经济安全,铁路运输具有无可替代的国防意义。处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瞬息万变的环境下,铁路客运网络除承担常规旅客输送任务外,还肩负着在系统面临巨大威胁或破坏时仍能保障一定通达要求的重要责任。在这一特殊前提下,铁路客运网络的通达性问题,又上升成为在遭受完整性威胁的情况下仍能保证特定的服务水平,即系统可靠性问题。

网络与因特网的区别篇(7)

[中图分类号]F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4-0075-02

1大别山旅游网络营销发展的必要性

1.1大别山旅游业竞争力亟待提升

大别山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务类型多样,旅游特色明显但是开发不足,因此旅游市场有很大的挖掘潜力。现阶段,大别山地区的旅游业开发仍处于较低水平,大别山试验区要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除了需要重视开发更多、更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与服务、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设施建设外,还要做好旅游目的地营销工作。在网络时代,通过互联网或手机客户端进行大别山旅游业的推广与营销,打造独具特色的大别山旅游景区形象,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到大别山景区来,是新时期大别山旅游业开发的重中之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大别山试验区旅游业竞争力及大别山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2网络营销为增强大别山景区旅游业的竞争力提供了新的渠道〖BT)〗

互联网特别是近几年开发的移动互联网以其更强的交互性和及时性为信息的快速交流和传播提供了保障。通过互联网为旅游目的地进行营销也成为各大旅游景点进行旅游业务推广的主要方式。实践证明,旅游目的地进行网络营销能够更快、更好地满足旅游者对旅游信息的查询与浏览。网络营销在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旅游产品推广、吸引旅游客源等方面均起到了传统营销方式所无法达到的作用与效果。因此,网络营销必将成为大别山旅游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施之一,也将成为新时期大别山旅游业发展的新动力。

1.3巨大的网络市场为大别山旅游业网络营销提供了无限商机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人,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互联网用户巨大且保持持续增长,巨大的网络市场为大别山旅游网络营销提供了无限商机。

2大别山旅游网络营销发展现状

近几年,大别山旅游业在应用 IT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从总体情况看,IT在大别山旅游业中的应用与发展还比较缓慢,在开拓国际国内旅游市场方面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大别山旅游网络营销应用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旅游企业网络营销意识淡薄,许多旅行社、旅游饭店和旅游公司还沿用传统手工作业方式,即使有些旅游企业有自己的网站,其功能也只局限于对公司的介绍和宣传,表现出保守被动、不成体系和实用性差等特点,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截至2014年4月,在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中直接输入“大别山旅游网”,可以查到的旅游网址主要有:安徽大别山游船有限公司开发的大别山主峰景区网(http: ///)、六安市神州国际旅游公司(http:///)、黄冈市大别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http:///)、大别山旅游网(http://www. .cn/)、大别山旅游(罗田)景区官方网站(http:///)、罗田旅游网(http:///)、安徽大别山主峰景区网(http:///img/dbszf/)等,虽然关于大别山旅游的网站数量不少,但大多数旅游企业网站建设情况不尽如人意,只有湖北罗田、安徽六安两个大别山主峰旅游景区景点拥有自己的网站,大多数景区都还没有独立网站。而各个县、市的旅游网站大都建设停留在简单的信息上,或者只是简单的在线交流,没有让用户自我设计旅游线路,自我组团、自选价格等自助旅游项目没有完全发挥互联网的交互和服务功能。因此,大别山旅游网络营销尚需大大加强,任重而道远。

3大别山旅游网络营销发展策略

旅游业网络营销的开发是一项需要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投入相应资金和设备的科技工程,又是一项需要更新观念、引进人才、发挥智慧的系统工程。因此,大别山旅游网络营销的发展应该采取以下策略:

3.1产品策略

随着时代的进步,消费者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受到重视,从最初的产品大规模大众化生产已经过渡到一对一的个性化生产。旅游产业更应该如此,不同的消费者对不同旅游景点的兴趣、旅游线路的选择、旅游价格的接受能力均有不同,因此我们应该让消费者通过网络提交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最满意的旅游服务项目。

具体做法:可以在旅游网站上设置旅游自助服务专栏,开辟“旅游者交流区”、“在线旅游咨询区”、“旅游自我设计区”、“不同线路旅游价格查询区”等服务项目,通过这些服务项目让旅游者了解大别山旅游产品的服务项目,征求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旅游者对大别山旅游线路的设计和大别山旅游产品开发的建议,从而开发设计出满足不同旅游者需要的众多旅游项目,促进大别山旅游产业化发展。

3.2渠道策略

旅游业网络营销的渠道策略通常以大型专业旅游网站为营销中心,建立覆盖全国的网络化销售渠道,以便全天候地向各地旅游者提供最好最便捷的服务。

大别山旅游业推行旅游网络化渠道策略的主要做法有:在大别山覆盖的各地区、各县市建立旅游公司,各旅游公司分别建立门户网站,或通过县市旅游局部门建立旅游网站及旅游宣传栏目提供线上服务。今后,逐步在全国建立服务性的销售网点。各大销售网点与当地旅游公司的网站联网,建立统一的销售服务模式,并通过与银行端口对接实现直接的在线支付与结算系统,从而确保旅游信息、旅游产品、旅游商品销路、资金结算等业务往来的畅通。

3.3价格策略

价格是营销组合因素中十分敏感又难以控制的因素,它直接关系着市场对产品的接受程度。旅游产品价格的特点是其成本模糊性和价格集合性,旅游者在选购旅游产品与服务之前总是要通过咨询、调查、比较来判断其价格的合理性。所以大别山旅游企业的网络营销应利用这些特点,推行旅游产品及服务价格统一和价格公开策略。

大别山旅游企业在网上推行旅游产品价格统一及公开策略的主要做法有:一是提供各旅游产品及服务价格细目表,在表中需要标明产品明细,并区分淡旺季节和供需变化,公开价格调整区间;二是设计多种旅游产品组合,差别定价,满足不同的层次消费需求,旅游者可以自己设计旅游线路、选择旅游产品组合,网站可以随时自动生成旅游产品价格表供旅游者参考。

3.4促销策略

旅游网络促销是充分发挥互联网交互功能,借助互联网快速传播的优势进行旅游产品及服务宣传的最佳途径。针对大别山旅游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促销手段。

3.4.1会员促销

网站可以建立积分制,针对所有在旅游网站成功注册的客户均将采取会员积分制度,待会员的积分达到一定的数额后,网站可以采取一系列优惠活动。例如,返利、送礼品、折扣、免费体验新产品等。通过积分提高会员参与的积极性,通过积分促销增加会员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3.4.2节日促销

在网络的世界里,节日促销是必不可少的。淘宝网每年都会大力推出“双11”、“双12”的促销活动。旅游网站同样可以在这些节日搞一些促销活动,另外,旅游网站还可以在寒暑假期间针对学生推出学生夏令营、学生团购等促销项目。

网络与因特网的区别篇(8)

Abstract: from now neural network in pattern recognition of the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in large network structure optimization problem and network learning problems is still open to solve and improve. Therefore, to study various neural network in the wood surface defect recognition of the practicability and accuracy, wood surface defect recognition to promote the study of the method, has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 wood surface defect, neural network, and BP network

中图分类号:F7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神经网络理论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木材表面缺陷的识别分类中,以达到神经网络具有的实时性、容错性以及学习性等特点。然而,由于木材表面缺陷种类繁多,随机性比较强,这些都给分类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阶段,人们普遍采用都是基于误差逆传播算法(BP)的神经网络,然而BP网络的缺点是对干扰量非常敏感、隐含层节点数需要经过多次尝试、学习速度慢且易陷入局部极小点。

1.误差逆传播神经网络(BP网络)

按照误差逆传播学习算法进行训练的多阶层神经网络被直接称为误差逆传播神经网络,即BP网络。BP网络是一种具有三层神经元的阶层神经网络,不同阶层神经元之间实现权重连接,而每层内各个神经元之间不连接。

2.木材缺陷特征提取

⑴ 划分缺陷区域并确定缺陷的尺寸和位置

在二值化图像中,相互连接的黑像素的集合称为一个区域。在这部分程序设计中,通过对图像内每个区域进行标记操作(标号),求得这样区域的数目(也就是在这幅二值图像中存在的缺陷数),进而计算每个缺陷的边界,再按照求得条件进行区域划分,把每个缺陷均划在一个区域中,使一幅图像分成多幅图像。然后分别对每个小幅图像进行计算,确定缺陷的位置及尺寸。

⑵ 根据缺陷位置及尺寸提取灰度特征

根据M[][]数组中的缺陷位置数据,从二值化前的灰度图像中提取缺陷的灰度特征,由此依次地得到缺陷特征数组BB[Rmax-Rmin][Lmax-Lmin]。其中缺陷部分为具体的灰度值,其它均为0。

3.BP网络设计

BP神经网络是目前所有神经网络中算法最为成熟,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神经网络,且具有简单、易于实现等特点。

⑴ 输入层和输出层的设计

BP神经网络的输入,输出层维数完全根据使用者的要求来设计。本实验研究对象为木材缺陷图像,输入为表征木材图像缺陷特征的特征向量,在图像处理过程中,我们提取了缺陷的3个特征数据:缺陷灰度均值、缺陷灰度方差和缺陷形状。

如果把它们作为网络的输入,则网络的输入层的单元个数便确定为3个,根据所达到的识别要求,对木材的十种缺陷进行有效识别,选择输出层单元的个数十个,即每个单元的输出代表一种缺陷类型,这样便确定了网络的输入和输出层单元数目,再根据这两个数据确定中间层(隐层)单元数。

⑵ 隐层的设计

1989年,RobertHeeht-Nielson证明了对于任意在闭区间内的一个连续函数都可以用含一个隐层的BP神经网络来逼近,因而一个单隐层的BP神经网络可以完成任意的n维空间到m维空间的映射,隐层神经元数目选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往往需要根据设计者的经验和多次试验来确定,不存在一个理想的解析式来计算。

⑶ 初始值的选取

由于系统是非线性的,初始值对于学习能否达到局部最小和是否能够收敛的结果关系很大。一个重要的要求是:初始值在输入累加时使每个神经元的状态值接近于零,权值一般取随机数,要比较小。输入样本也同样希望进行归一化处理,使那些比较大的输入仍落在传递函数梯度大的地方。

⑷ 传递函数的选择

BP神经网络传递函数必须是可微的,根据网络的要求和所要达到的网络输出目的,选择网络中间层的传递函数为s形函数,它主要根据值的大小作出运算和判断,它的输出性质与所要求的网络输出具有相同的性质。

⑸ 网络学习算法的构成

木材缺陷的识别应用BP神经网络模型,网络训练采用梯度下降法,使输出误差最小,直到满足给定的精度要求。利用图像处理模块部分构成网络的输入特征量,即把缺陷的灰度均值、灰度方差和形状的长宽比作为输入向量{xl、x2、x3)选择值。这一步也就是向神经网络输入的待识别图像的数字特征通过计算机利用一定的算法对这些数字化特征进行分类。当神经元的非线性函数是s型时,由神经元组成的前传型网络的传递函数是连续可微的,故误差反向传播算法可以用LMS法则进行。

⑹识别网络的系统模型及构成

板材表面特征通常是表现为存在表面缺陷和无表面缺陷两种情况,所以适合选用两级神经网络板材表面缺陷检测模型。一级神经网络用于检测图像是否存在缺陷,如果存在缺陷,则图像存入缓冲区,利用二级神经网络对缓冲区的图像进行分析处理,如果没有缺陷,则不保存图像,直接输出检测结果;二级神经网络根据缺陷图像特征参数对缺陷进行分类,确定图像中每个缺陷的位置。

将人工神经网终与有效的特征提取结合起来,有可能获得更为满意的识别效果。根据图像处理模块分析提取反映缺陷形态的特征向量,这些特征向量既可直接输入神经网络的输入节点,作为网络训练或形态识别的参数,也可导入形态识别特征数据库。另外,为了提高网络的自适应性,进一步完善识别诊断模型,还可在原有的训练的网络基础上,对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再学习。

4.识别结果与讨论

训练后的BP网络是否满足需要,必须经过检验才能确定。验证网络的正确性一般采用与实际样本数据相比较的方法,即先把验证样本的数据经初始化后输入模型号,经BP网络模型计算,输出相应数据,然后将对照样本的实际值与网络输出值相比较,若误差在允讲范围内,此网络是可用的,否则要重新训练。

5.结束语

神经网络算法识别给传统模式识别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它具有记忆、学习和算法多样等功能,在识别中能够得到非常准确的识别结果,所以神经网络识别在对于板材表面缺陷识别这一方面具有可行性和应用价值。由于实验尚处于对神经网络开发的初级阶段,所选择的网络算法((BP算法)是神经网络算法中比较成熟的算法,它具有构造、学习等比较容易的优点,但它的一些不可克服的缺点却影响了它在应用中效果。但是这些缺点是可以克服的,神经网络识别的强大优势和识别效果是非常吸引人的。应用一些新型的网络算法,在多次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对板材表面缺陷识别的一些特有的要求来构造有利于这一识别的新型网络,那么神经网络方法对表面缺陷的识别即可达到优于其它传统识别方法的性能。所以,神经网络算法上的改进是今后研究木材表面缺陷神经网络识别首先解决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王业琴等 计算机视觉木材表面色差检测的研究[J] 林业科技 2005

网络与因特网的区别篇(9)

一、网络隔离的观念

当内部网络与因特网连接后,就陆续出现了很多的网络安全问题,在没有解决网络安全问题之前,一般来说最简单的作法是先将网路完全断开,使得内部网络与因特网不能直接进行网络联机,以防止网络的入侵攻击。因此对网络隔离的普遍认知,是指在两个网络之间,实体线路互不连通,互相断开。但是没有网络联机就没有隔离的必要,因此网络隔离的技术是在需要数据交换及资源共享的情况下出现。不需要数据交换的网络隔离容易实现,只要将网络完全断开,互不联机即可达成。但在需要数据交换的网络隔离却不容易实现。在本研究所探讨的网络隔离技术,是指需要数据交换的网络隔离技术。

事实上在大多数的政府机关或企业的内部网络,仍然需要与外部网络(或是因特网)进行信息交换。实施网络断开的实体隔离,虽然切断两个网络之间的直接数据交换,但是在单机最安全的情况下,也可能存在着复制数据时遭受病毒感染与破坏的风险。

二、网络安全管理

(一)网络控制措施

在「10.6.1网络控制措施控件中,说明应采用的控制措施,对于网络应该要适当的加以管理与控制,使其不会受到安全的威胁,并且维护网络上所使用的系统与应用程序的安全(包括传输中的资讯)。

建议组织应采用适当的作法,以维护网络联机安全。网络管理者应该建立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控管机制,以确保网络传输数据的安全,保护网络连线作业,防止未经授权的系统存取。特别需列入考虑的项目如下: 1、尽可能将网络和计算机作业的权责区隔,以降低组织设备遭未经授权的修改或误用之机会;2、建立远程设备(包括使用者区域的设备)的管理责任和程序,例如管制远程登入设备,以避免未经授权的使用;3、建立安全的加密机制控制措施,保护透过公众网络或无线网络所传送数据的机密性与完整性,并保护联机的系统与应用程序,以维持网络服务和所联机计算机的正常运作;4、实施适当的录像存录与监视,以取得相关事件纪录;5、密切协调计算机及网络管理作业,以确保网络安全措施可在跨部门的基础架构上运作。

(二)网络服务的安全

1、组织应赋予管理者稽核的权力,透过定期的稽核,监督管理负责网络服务的厂商;2、组织应确认负责网络服务的厂商,有实作特殊的服务所必需的安全措施,例如该项服务的安全特性、服务的安全等级和管理方法。归纳“网络控制措施”及“网络服务的安全”的控制措施,建议组织在网络安全的控管措施,主要以采用防火墙、入侵侦测系统等控制措施,及运用网络服务安全性的技术,例如认证、加密及网络联机控制技术等,以建立安全的网络环境与网络联机的安全。

三、网络隔离技术与应配合之控制措施

(一)采用完全实体隔离的管理措施

1、安全区域作业程序。组织需根据存取政策订定安全区域的标准作业程序,以便相关人员能够据以确实执行,避免人为疏忽造成数据泄漏。标准作业程序应制作成文件让需要的所有使用者都可以取得。对于每一位使用者,都需要清楚的定义存取政策,这个政策必须依照组织的要求,设定允许存取的权限,一般的原则为仅提供使用者必要的权限,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权限。并应区分职务与责任的范围,以降低遭受未经授权或故意的进入安全区域之机会;2、资料存取稽核。数据存取的记录,包括成功及不成功之登入系统之纪录、存取资料之纪录及使用的系统纪录等。在完全实体隔离的作业下相关的稽核记录,需要实施人工的稽核作业,特别是登入错误时的纪录,需要逐笔的稽核作业。并不定期稽核数据存取作业是否符合组织的存取政策与标准作业程序,并且需要特别稽核下列事项:(1)对于被授权的特权使用者,其存取纪录应定期稽核;(2)对于特权存取事件,应检查是否被冒用的情形发生。

网络与因特网的区别篇(10)

隐匿性。虚拟社区中的成员可以通过身份认证相互区分,但没有指纹、DNA 这些与生命有关的严格认证。成员一般都采用虚拟的匿名身份,并且一个人可以有几个成员名字,或者有多个 IP 地址。这样的特征隐瞒了成员在现实社会的真实身份,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变得简单。虚拟性是虚拟社区的本质特性,不具备虚拟性的社区就不能称之为虚拟社区。

跨地域性。虚拟社区依托电子计算机技术、远程通信技术,实现了世界各地的人们之间的密切联系,满足了跨地域生活共同体的形成。虚拟社区摆脱了人际互动范围上的地域限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通过网络媒介的互动而拉近,这是虚拟社区区别于现实社区的重要特点之一。

人际关系的松散性。虚拟社区以网络媒介为基础,“隔离”地将陌生的人与人连接在一起,形成虚拟社区中陌生的人际关系,因此虚拟社区成员的地理分布可能遍及世界每个角落,这就形成了人际关系的松散性、动态性和不稳定性。

开放性。在虚拟社区里身份认证和获得并没有现实社会中那么严格和复杂,大多是为了管理监控和统计日访问数量的需要,因此虚拟社区更具开放性。它依托电子信息技术,使得其成员不再受地域、年龄、职业、性别、种族、肤色的限制,凡是对某一社区有兴趣或有需要的人都可以通过简单的注册获得该社区成员的身份。不仅如此,虚拟社区的信息资源也是相当广泛,一个具备相关技术的虚拟社区,可以使全球各国人民涉足其中,并在该社区实现社区文化共享、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他们集体开放资源,集体享受资源,是社区资源的创造更新者和享受者。

二、虚拟社区背景下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内容。

虚拟社区与网络社会大环境的不同之处在于虚拟社区的隐匿性和自由性,因此,虚拟社区的规范治理与和谐发展更依赖网络道德培育。

(一)网络道德认知培育。

网络道德认知培育是培育大学生对网络行为的是非善恶进行评价的思想、观念和理论体系,它应该包括网络道德观念培育、网络社会行为分析能力培育、网络道德评价能力培育。人的道德行为不是人的本能性的适应活动,它必须以一定道德认识为基础。面对虚拟社区信息良莠不齐、舆论是非难辨、行为真假难分、观念存在多元价值的特点,虚拟社区的网络道德认知培育不仅仅是灌输简单的网络道德规范,而是面对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虚拟社区,通过传授网络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和行为分析能力达到网络道德培育的目的。网络道德认知培育不仅仅包括大学生思想教育和政治理论教育,更重要的是网络道德教育。随着网络道德培育在虚拟社区的实践发展,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也纷纷列入网络道德认知培育的范围。

(二)网络道德意识培育。

网络与因特网的区别篇(11)

起于草莽的网络反腐

说到网络反腐败,严格地讲,并非是一种新型的反腐败形式。反腐败有通过专门的国家机关利用公权力反腐败,也有公众利用公共传媒和社会舆论进行的权利反腐败,网络反腐败从其本质上讲,不过是一种利用公共传媒进行的权利反腐败形式,只不过是利用了互联网这种新型的公共传媒。

在没有网络以前,民众想投诉、举报官员,想反腐败,难度相当大。从理论上讲,民众可以向纪检监察机关和检察机关举报,但是,是否受理与立案,特别是能否进行实质性调查与侦查阶段,往往取决于领导者的兴趣与决心。从电视剧《大雪无痕》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事人举报贪官要引起上级的重视,还不得不走关系,通过熟人将举报信递到高层。当然,民众举报贪官,也可以向公共媒体投书、请求记者进行调查,但是,这同样是一条狭窄的道路,毕竟每天来举报的民众多如牛毛,而记者能接待和进行深入采访的则少之又少。何况,媒体与记者并非生活在真空中,他们同样受制于舆论监督环境,生活在人情与压力之中。据说,当年异常火爆的央视“焦点访谈”门外,排了两条长长的队,一条是民众告状的队,另一条是官员和地方政府要求撤稿的队。

网络的兴起,不能说彻底扭转了反腐败模式,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民众被动求助的局面,从一定程度上为民众争取主动话语权创造了优势。互联网改变了发表的权利,发表的低门槛,几乎使得每个会写字的人都有向在网络这个公共媒体发表的权利,网民可以利用网络进行举报;互联网的即时性,可以让信息及时和传播,给希望举报贪官的网民带来希望;互联网的互动性,使每个网民可以及时留言和交流,给举报贪官的网民带来信心和动力。

通过网络这个平台来进行举报与投诉,进行反腐败,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一些最早上网的网民开始利用网络论坛,贴上自己的举报,以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而在网络发展的初期,网站的主办人为了吸引人气,也比较欢迎这种举报和反映社会不正之风的帖子。网络反腐初见端倪。

然而,在上个世纪末,网络还算是一种奢侈的东西,能上网的人比较少,集中在一部分精英人士中,网络在社会影响力小,网络反腐自然很难成气候,网络反腐往往只能起到举报人情绪宣泄的作用。网络反腐的发展并真正锋芒毕露是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上网的门槛越来越低,越来越多的民众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的声音,网络也为官方和高层所重视,成为社会舆论的风向标。网络在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宝马撞人案”中小试牛刀。而网络反腐败也从简单的在论坛发帖举报,到专门的反腐败网站的建立,标志性的事件是2004年的“下跪的副市长”事件,此前,当事人多次向有关部门和媒体举报无果,转而求助“中国舆论监督网”,2004年6月10日,“中国舆论监督网”网站创办人李新德发表“下跪的副市长――山东济宁市副市长李信丑行录”一文,在网络上引发了轰动,事态急剧而下,只用了46天的时间,李信被宣布逮捕,进而被判处无期徒刑。这是全国首例利用互联网举报“厅级高官”成功的案例,标志着中国网民利用互联网伸张正义,初战告捷。

网络反腐的高歌猛进

这几年来,网络迎来了它的高速发展时期,有数据统计,截至2009年1月,我国网民数已达到2.98亿人,手机网民数则首次超过1亿人,网络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越来越大的作用。由此同时,网络反腐败也开始走向高歌猛进时期。

众多论坛举报与反腐网站如雨后春笋,发挥强大威力。这种作用主要由论坛与反腐的专门网站披露和登载相关举报材料,网民帮忙转载,网民留言和发表文章给予舆论支持,继而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攻势,引起有关领导和职能部门的关注,进而盖子被揭开,腐败分子被查处。

2008年,“一夫两妻”的腐败书记同样栽倒在网络上。2008年7月6日,网民王培荣接受董锋之妻睢传侠的委托,向《中国舆论监督网》举报其丈夫、区委书记董锋涉嫌重婚罪和经济犯罪的事实。之前,董妻举报两年无结果,董锋还放言称:“北京、南京、徐州我都拿钱买通了,你敢举报,我一个电话,就叫你坐牢。”网络曝光后,徐州市委非常重视,仅三天时间对董锋采取措施,纪检部门对董锋调查处理。随后,与董锋多年的工作搭档、徐州市泉山区常务副区长晁月芹也落八法网。经检察机关查实,董锋涉嫌受贿近400多万元,有多名情妇和私生子,生活腐化。晁月芹涉嫌犯罪金额有200万元,也有多名情妇。此外,网民还专门就举报某一贪官设立专门网站进行网络举报。

2007年6月,上任仅半个多月的重庆市万州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兼区人事局局长贾在云被“”。经查,贾在云在任万州区商委主任期间套取国家专项资金341万元,被处以“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两年”的纪律处分。而贾在云的落马,缘于有知情者建立了专门的网站,“曝光”了其涉嫌的经济问题及相关证据,万州区纪委据此介入调查。

网络反腐与传统媒体密切互动,促进反腐的深入。以往对于腐败的舆论监督,主要在于传统平面媒体――报刊、电视、广播,但是,网络媒体兴起后,舆论监督的主要阵地开始逐步转向网络,网络第一时间披露消息,举报贪官和腐败行为,并且,网络的言论尺度更大。而传统媒体则受制于新闻纪律等种种因素,不能第一时问披露一些腐败现象,但是,传统媒体以其的公信力和长年的威信,具有网络所不具有优势。因此,在新形势下,传统媒体与网络密切配合,进行互动,增强了反腐败的合力。往往网络第一时间披露相关腐败现象,而传统媒体马上跟进,将影响力和舆论进一步扩大,从而更加引起领导和职能部门的注意。

2008年,河南信阳国土局的“史上最牛的中部地区处级官员别墅群”事件,充分展现了网络的巨大威力和与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动关系。网友“米兰血

液”的帖子在论坛上名为《强悍:史上最牛的中部地区处级官员别墅群》,配了4张照片,其中3张是关于别墅的。帖子中说,位于信阳市湖东大道2号的“园桂园”是信阳市国土资源局的家属院。帖子中还称,别墅分配给领导时,仅收取建筑成本,每套约20万元,而当前实际价值约200万元。很快,这个帖子引起了广泛关注。网络披露后,数十家传统媒体纷纷跟进,派出记者进行调查,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迅速引起信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7月12日,有关方面对相关人员作出责令写出检查、行政警告等处分。并且,由信阳最牛别墅群起,网民又爆料出了景德镇的最牛别墅群,引入一系列连锁事件。

网络低门槛让非利益攸关者介入反腐败,催熟“公民社会”。举报贪官和腐败现象,那是需要巨大的成本的,每年举报人被打击报复的血淋淋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有消息称,改革开放30年来,评出的10个反腐名人,其中9人遭到打击报复。因此,在网络兴起伊始,那些敢于在网络上举报的,往往是与其利益直接相关的当事人,以及极少数富有正义感的人士,一般人是不敢问津。但是,网络的匿名性,让举报的门槛大大降低,从而让一些与腐败现象没有直接利益的公民也敢于挺身举报。

2008年11月26日,网民“魑魅魍魉2009”在天涯论坛了一则帖子:《我无意中捡到的某市公务员出国考察费用清单》。最终,这则帖子引起一场反腐风暴,致使江西省新余市等地区多名官员在这起事件中落马。

网民“魑魅魍魉20a9”的正义行动激励了更多的网民挺身来反腐败,今年2月,各大网站上出现了这样一段视频,内容是广东肇庆市端州区区长等13名公务员以公务考察为名在国外吃喝玩乐,直接导致端州区区长下台。

网民风起云涌的反腐行动,正让我们国民逐渐具备关心公共事务的公民素质,促进我们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变。

“人肉搜索”让网络反腐如虎添翼。进入新的时期,网络反腐不但如火如荼,更因为“人肉搜索”相助,变得愈战愈勇。“人肉搜索”与网络反腐首次结合并且干得最漂亮一仗就是周久耕事件。今年2月,周久耕因涉嫌严重违纪,被江宁区纪委立案调查。3月20日被、开除公职,因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网络反腐中官方的身影

“网络反腐”,从民众和权利的角度,那是利用网络来举报腐败分子和腐败现象,形成公共舆论压力;但是,从国家机关和公权力角度上讲,则是国家机关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听取网民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意见、建议,接受、处理和反馈网民的举报及有关投诉。

在民间网络反腐如火如荼之际,国家机关也盯住了网络这个平台。2003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就设立了全国检察机关统一的举报网站:进入最高检网站主页,“最高人民检察院举报中心”的链接非常醒目。点击进入举报中心,再点击“我要举报”,就可以看到一张中国地图,举报人可以选择相应省份,点击即可进入该省检察院的举报平台进行举报。“举报中心”会自动生成―个密码,举报人据此密码可以随时查看举报的处理情况。自此,网上举报正式纳入了官方权威反腐渠道。

2005年12月28日,中央纪委、监察部首次公布了中央纪委室、监察部举报中心的网址。截至2008年,全国已有18个省级纪检监察机关相继开通举报网站。其中,山西、贵州等省的许多地(市)级、县级纪检监察机关也建立和开通了网上举报。浙江省11个地(市)和85个县(市、区)纪检监察机关建立和开通了网上举报。

提起官方的网络反腐败,我们还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被称为“网络反腐第一人”的湖南株洲市原纪委书记杨平。杨平通过实名上网,与网民直接对话,交流反腐败工作,在其任内,出台了全国第一个网络反腐倡廉方面的文件――《关于建立网络反腐倡廉工作机制的暂行办法》。在他的推动下,株洲市在全国推出首个网络反腐操作办法,在红网株洲论坛上开辟“反腐倡廉网络信息中心”专栏,还将另外开通《株洲廉政》网站。

目前,网络反腐在官方心目中权威性越来越大,国家机关和有关领导人越来越多地利用网络这个平台来收集网民意见,特别是反腐倡廉的意见与建议,接受对腐败现象的举报与投诉。今年3月16日出版的《人民日报》,以专文介绍了山西省委在重视网民意见方面的制度化成果。文章称,“开通网上通道以来,指定专人负责每天浏览相关网站,下载网友留言。去年至今的14个月中,省委书记张宝顺对社情民意工作有关材料批示71条次,其中对‘人民网’网友留言批示弱条次,经过督办和转办,已全部落实并答复网友。”据说这个“网上通道”已经形成了从接收到督办、转办、反馈,一环扣一环,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的良好的运行机制。

网络反腐,路漫漫其修远兮

网络反腐败,虽然同样属于借助公共媒体来争取舆论、民众支持,吸引官方注意力的权利反腐败,不过,网络反腐之所以能蓬勃发展、日新月旺,就在于它比起传统媒体,比起其他反腐败形式,具有无法逾越的特点。

网络反腐具有及时快捷、广泛便利的特点。网络的传播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可一夜间让一件事家喻户晓,而且可以进行“点对点”反馈。改变了以往向职能部门举报需要经过“上门―登记―谈话―反映情况―受理”等一系列繁琐的程序。

其次,网络反腐还是虚拟匿名,准入零门槛、低成本的特点。只需一台电脑,任何人都可以上网举报,并且还可以进行匿名举报,不用过多担心打击报复,激发了许多人自发举报。

再次,网络反腐还有公开透明、震慑力巨大、不易被收买的特点。网络举报一经,就会在网络迅速传播,在网络公之于众,被举报人想要让举报信息从网上消失,成本极大,甚至无法成功,网络举报具有巨大的震慑力。

复次,网络反腐还具有立体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网络的是一种多媒体,可以文字、图形、声音、和视频同时集于一体,这使得网络举报更能吸引公众的眼球,使得公众更加关注腐败现象。

最后,网络反腐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宽容度、自由度,它可以使得一些被地方官员压制的事件及时迅速地披露出来,而不像一些传统媒体一样受制于种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