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助理工程师工作小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9-15 12:29:52

助理工程师工作小结

助理工程师工作小结篇(1)

本人于2016年6月16日毕业于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本科学习的专业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在2016年5月12日作为培训生入职东莞市玖龙纸业有限公司,所在部门是公司的自备电厂——地龙热电厂。作为一个发电厂培训生,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熟悉电厂安全知识,专工给我下达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在一个月的时间内熟记电业工作安全规程。在入职的第一个月里,我学习了解了电力行业里的一些注意事项,从最基本保证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保护他人不受伤害;到了解技术层面,学习工作票制度和操作票制度,在作业前做好危险因素判断,按工作类型做好相应的安全措施;以及对事故应急的判断和处理,了解当发生触电、火灾以及爆炸等事故突发时,应做好相应的处理方式。通过对电业安全规程的深入学习,我深刻体会到安全大于天这句话的含义,一切工作都要以安全为出发点,在工作中必须做到严谨细心,决不能麻痹大意带有侥幸心理。在2016年6月公司组织的安全生产月活动中,我制作的班组安全宣传视频《xx触电事故模拟与分析》获得全公司第一名,我所在班组获得奖励300元,我本人获得奖励300元。

在玖龙纸业的岗位是电气运行,主要工作是保证厂内供电,对电气设备以及线路进行巡回检查,根据生产以及检修需要,对设备进行停送电以及做好安全措施。在生产上,我能对设备进行日常巡视,可以通过看、听、测量等方式判断设备是否正常运行,判断异常以后根据现场情况做出处理以及上报。另一个学习的重点就是高低压停送电操作,刚开始只能一旁观看操作,记下师傅们的操作顺序以及要点,慢慢的我从低压开始入手到后面能配合师傅操作高压设备和线路,我学到了电气操作的“瞻前顾后”原则,即在操作前,需要知悉设备的状态,还需要知道操作以后会有什么影响。在电气运行的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电气工作的严谨性,因为电气工作是高危工作,容不得一点马虎大意,一旦出现事故就是人身伤亡事故,所以在进行电气工作之前,必须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不够了解的不去操作,没有确认的不去操作,操作中有疑问必须要提出疑问解决之后才能继续,决不能够急躁和逞能,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不受伤害以及设备机组的安全运行。

2016年11月14日,因为发展需要,我来到佛山市南海发电一厂有限公司,正式成为一名集控运行人员。与玖龙自备电厂不同,南海发电一厂是为南方电网供电,因为机组更大,而且需要根据电网负荷任务需求做出各种变化,所以学习到的东西层面更高。在南一厂,公司对员工的培养注重全面发展,在学习电气专业的同时也要注重机、炉、电全面发展,这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以前片面的学习电气专业,只是听从命令和指挥,到现在全面发展,了解发电厂生产中的各个流程,能知道自己进行操作的意义,可以根据机炉运行情况做出自己的判断以及提出合理建议。在南一厂的工作中,学习到根据电网的用电量需求来改变发电厂的负荷,以及电厂对于整个电网的稳定运行的重要性。

参加工作以来,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熟练设备的操作以及掌握设备的原理和特性。工作中不断专研和谨慎的心态让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不懂就问、三思后行、遵守规章制度操作这些做事原则让我在工作中很少出错。现在凭借自己的能力能独立的完成设备运行工况的调整、隔离安措的实施以及设备的切换和实验。能在平时的巡视中发现设备的异常。但是自己的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以后会更加刻苦的专研,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工程师。

助理工程师工作小结篇(2)

一、引言

“理实一体化”教学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是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要想将这种教学模式真正地落实下去,必须突破以往的教师为主体的瓶颈,只有让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全程参与到老师的教学、科研及实验实训基地管理,才能丰富理实一体教学的内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结合教师及课程特点,我们通过建立“教学小助手”团队,对“理实一体化”教学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突破“理实一体化”教学瓶颈的关键

(一)提高教学技能水平,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不仅关注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情况,还应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这对老师的知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因此面临新的挑战。

获得“双师型”教师证书不是学习的终结,老师一定要开阔视野,通过社会实践及项目合作等形式,主动到科研院所及企业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教师必须积极联合科研院所和企业申报各级教科研项目,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参与教科研创新工作,在开展教科研创新的同时,着力教科研成果转化。通过研究合作,不仅教师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得到提高,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就业和发展的机会。同时,教师驾驭课堂能力的提高,不但要不断进行自我总结,还要向优秀教师学习,吸取成功经验,同时要与同事进行教学交流,及时改进不足,在相互学习中不断进步。

(二)建立教学小助手团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理实一体化”教学在课前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实验用品、材料、教学课件等的准备;课中讲解、示范、指导;课后整理及教学评价。靠教师一人完成这些工作即辛苦,教学效果又不佳,也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教学小助手团队,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又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下面以“蝴蝶兰的组织培养”为例,说明如何将“教学小助手”团队融入“理实一体化”教学。

1.教学小助手的培养

首先,让大一的学生自愿报名,再根据学生的表现择优录用,并且引入淘汰机制保证团队质量,最后每班组建4-5人的教学小助手团队。平时让他们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以及实验实训基地的管理中,达到基本功训练的目的,节假目安排他们到合作基地及科研院所参观学习,为当好教学助手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小助手活动的开展

(1)课前准备

在老师的指导下,教学小助手团队进行蝴蝶兰组织培养的训练,熟悉蝴蝶兰组织培养的要点和操作流程。提早进行蝴蝶兰组培苗及培养基的的准备,为教学过程提供材料。课前帮助教师共同完成操作流程的拍摄工作,,为课件制作提供素材。然后,根据教学要求分组,由教学小助手任各组的组长,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组准备所需材料。

(2)课中协助

当教师讲解、示范、指导需要同步进行时,小助手及时上台帮助老师做好辅助工作。如当进行蝴蝶兰茎段的选取、消毒、接种时,一个小助手上台帮助老师进行材料消毒示范,其它组长在各组指导操作过程。这不但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学效果。

(3)课后辅导及教学评价

课后,教学小助手及时将教学材料整理洗净,并帮助老师做一些数据的调查和整理。如教学小助手帮助老师进行污染率的调查,然后根据污染率对每位同学进行评价,教学小助手在课余时间还可带领污染率高的同学进行第二次操作,然后再次统计污染率并评价。

(三)搜集必备教学素材,制作生动形象课件

“理实一体化”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实际工作内容与教学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积累必备教学素材,供教学使用。如蝴蝶兰组织培养所用的组培苗来自学校组培实验室,由教学小助手课后帮助老师多次继代转接保存下来,同时挑选长势造形佳的蝴蝶兰盆景作为教学示范用具,并且根据学生人数准备蝴蝶兰花枝数目。

根据蝴蝶兰组织培养的教学内容,制作教学课件,做到课件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形象生动。

(四)注重教学导入技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实际,教学导入一定要精心设计,才能达到“先声夺人,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深刻理解课程内容,而且需准确把握专业方向及行业需求。蝴蝶兰组织培养的课程导入引用了蝴蝶兰实物盆景、花枝及蝴蝶兰工厂化生产基地的录像及照片。蝴蝶兰工厂化生产基地的录像及照片来自学生实习的基地的实习场景。通过生动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蝴蝶兰组织培养的浓厚兴趣。

(五)加强教师主导作用,做到理论实践衔接

由于高职学生基础知识较薄弱,对理论知识学习兴趣不高。因此,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学生通常只注重实践,忽略理论,实验过程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有鉴于此,应在实验前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初步了解实验目的和操作过程,并且结合课堂内容设置一些针对性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实验。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提醒学生做好有关记录并解决这些问题。实验结束,教师应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或实验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实验结论。提高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盲目实践。

(六)考虑行业需求标准,建立教学评价体系

“理实一体化”教学评价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需突出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它有助于学生理顺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考能力,还可为新课作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蝴蝶兰组织培养的教学评价是根据目前组培行业标准和要求来制定的,教学评价中由学生进行污染率的调查和整理,形成评价结果。通过对前一课题的教学评价,找出与行业标准的差距,引出蝴蝶兰组织培养的新要求。

三、结论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教师应勇于实践,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和总结问题,并在教学中不断改进。建立“教学小助手”团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科研及实验实训基地管理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解决问的能力,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这样才能做到课前准备充公分,课中指导到位,课后评价准确,丰富“理实一体化”教学内涵,提高教学质量。当然,要全面将“教学小助手” 团队融入“理实一体化”教学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如建设“理实一体化”教室,建立“教学小助手”团队工作管理制度,改革“理实一体化”实验室管理与运作方式等。

助理工程师工作小结篇(3)

自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正式实行绩效工资以来,在教育界引起如何实施教师绩效管理的思考。教师绩效管理的提出,为教师绩效工资的发放、个人发展等提供了公平、公开、公正的依据,为学校教师管理提供一种新思路。但现实中绩效管理实施的预期效果并不理想,教师不理解绩效管理,存在对绩效管理不满甚至漠视现象,绩效管理过程中没将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与学校发展结合起来,达不到绩效管理的目的,影响教师情绪以及教学质量。为了提高绩效管理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管理中的作用,我们抽取10所毕节市义务教育学校做样本,发放问卷110份,收取有效样卷100份,对学校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以寻求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义务教育阶段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1.绩效管理主体不全面,教师难以接受考核方案

调查发现,毕节市义务教育绩效管理主体存在模糊不清现象。在对“你们学校有没有绩效考核小组?”这一问题进行调查时,有23%的教师表示不清楚,或者不关心,说明绩效考核没有引起重视,对绩效问题由谁来做并不关心。虽然有77%的教师知道学校有绩效考核小组,但其构成的合理性确实让人担忧。学校绩效考核小组主要是校长、教务处主任组成,而教研室主任、教师代表参与的较少或者没有。可见,绩效管理小组构成人员是不全面的,从而导致制订的方案中考核指标不够全面或不具体,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绩效考核方案很难被教师认可。

2.绩效实施不流畅

针对“在工作的过程中,学校管理者或者教研室主任是否给您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和“您在平时工作中,遇到工作绩效方面的困难时,是否寻求得到帮助?”问题调查时,经常给教师提供帮助的学校占39%,61%的学校在绩效实施过程中对教师的帮助较少或没有,因而双方在此环节缺乏绩效信息共享。只有35%的教师在遇到问题时,能够积极主动向领导主动寻求帮助,31%的教师不知找谁,17%的教师没有考虑寻求帮助,17%的教师能自己处理。考核者与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很少为教师提供帮助,因此教师在工作中遇到困难,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难以保证绩效的实现。这样导致绩效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矛盾不断,进而导致绩效管理不流畅。

3.绩效考核过程不透明

在对“在平时工作中,由谁来进行绩效考核记录”进行调查时,只有40%的教师表示他们的绩效考核记录是由专门的绩效考核小组来进行的。有6%的学校由教研室主任记录,由校长和教务处主任记录的达44%,然而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能否及时记录、了解全校教师的绩效情况,据老师们反映,可能性不大。学校平时没有进行绩效记录,到了期末时就由校长和教务处长进行考核,或临时安排考核领导小组凭印象对教师进行考核评分,甚至出现近期效应以及人情分现象,从而导致整个绩效考核过程神秘、不透明。

4.绩效结果反馈不到位

绩效反馈在整个绩效管理中是不可缺失的部分,而在在对“你们学校在绩效考核结束后,是否找老师进行绩效状况交流”这一问题进行调查时,除了25%的学校经常找老师进行绩效交流外,从来没有和偶尔找老师进行绩效交流的高达62%,可见绩效结果反馈不到位。绩效反馈可以帮助学校对教师的绩效评价结果做出合理解释,缓解教师对学校的猜疑和矛盾的产生。特别是年轻教师,希望能够通过绩效反馈认识自身不足之处,提高工作效率。而绩效结果反馈不到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热情,结果就是好的行为得不到发扬,错的行为得不到纠正,继续错下去,这不利于教育的长期发展。

5.绩效结果的运用形式单一

绩效工资的实施,目的是调动教师积极性,促进教师职业发展。而在“你们学校绩效考核结果主要运用在哪些方面?”问题调查时,发现学校在绩效结果运用形式上单一。78%的学校主要将绩效结果运用于发放绩效工资,而用于教师个人发展的参与培训(占5%)和继续教育(占6%)的比例特别少。没有根据教师的需求去运用绩效结果,导致教师对绩效结果的运用不满意。

二、义务教育阶段绩效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绩效实施缺乏沟通渠道

在毕节市义务教育绩效管理实施过程中,教师存在遇到问题希望得到帮助的欲望,但是由于学校的绩效沟通渠道未建立,从而导致教师遇到工作、绩效方面的问题时,不知道向谁寻求帮助,甚至出现茫然的状态。而学校绩效管理者也很少主动帮助教师,两者之间没有形成畅通的沟通渠道,导致在绩效实施的过程中,考核者没有与教师就绩效管理目标达成一致,从而产生一系列矛盾。

2.缺乏绩效记录,绩效考核不公平

经调查发现,在毕节市义务教育学校中,由于绩效考核主体不清,考核方案不具体,往往对绩效管理采用回避或听之任之的方式,使得绩效管理过程中没有明确谁来做绩效记录,同时没有明确考核记录周期,考核带有随意性,这导致考核时没有依据,只能凭印象打分,分数差距不大,绩效考核不公平,考核结果不被教师认同和接受。

3.绩效管理者缺乏绩效结果反馈技巧

在毕节市义务教育学校中,参与绩效管理培训的主要是校长,学校内部绩效管理者大多并未接受专业的培训,因此考核者普遍存在缺乏绩效反馈技巧的状况。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需要进行绩效反馈以及怎样反馈,同时也不知道绩效反馈的作用,因此,考核者只是在考核中充当了裁判的作用,而没有把考核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

4.绩效管理者对绩效结果运用理解存在误区

经调查发现,大多绩效管理者认为绩效考核结果运用只是作为绩效工资发放的依据,认为绩效考核完了就结束了,并没有去真正了解教师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教师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层次的需求,而绩效管理人员没有重视到不同教师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最终导致绩效结果的运用过于片面,从而产生教师对绩效工作的不支持,甚至排斥。这种对绩效结果运用的错误理解,导致绩效结果的运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进而影响教师的积极性。

三、义务教育阶段绩效管理对策探讨

1.完善绩效管理体系

(1)做好岗位分析工作,岗位分析是进行绩效考核方案制定的基础。进行岗位分析,明确胜任该岗位的能力要求、工作职责、工作任务。根据岗位分析的内容设置考核指标,使考核指标能够区分教师的优势与劣势,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方案。

(2)要建立绩效管理组织构架,支持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确定绩效管理小组,成员应从校长、教务处长、教研室主任、班主任、老师代表等中选出,并分工、细化成方案制定小组、绩效考核小组、绩效沟通与反馈小组、监督小组。

2.绩效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绩效沟通与反馈小组的辅导解疑作用

在绩效管理的实施过程中,要将绩效管理作为日常管理活动,建立畅通的绩效信息沟通渠道,公布信息沟通与反馈小组成员名单,让教师能够知道当自己对绩效有疑问时可以找谁帮助,信息沟通与反馈小组成员必须给以积极回应。信息沟通与反馈小组要主动找教师通过访谈、聊天等方式了解教师对绩效管理的理解程度,并及时纠正教师对绩效管理错误的理解。信息沟通与反馈小组就以绩效目标如何实现,与教师共同进行探讨,化解矛盾,从而使绩效实施顺利进行。

3.增强考核过程的透明性

第一,由考核记录小组根据考核指标,定期记录考核信息,到考评末期,将所有的绩效考核记录作为考核评分的依据,避免以近期效应打分。考核小组要记录教师的表现,要总结导致教师成绩好坏的因素。第二,设立透明化的公布渠道。可以通过工会,宣传栏公布绩效考核相关信息,让教师可以多渠道、随时了解绩效管理进度,了解自己到底做得怎样。一个考核周期结束后,在进行绩效结果运用前公布绩效考核结果,对绩效考核结果有质疑的,绩效考核小组必须给出满意的解释。第三,充分发挥监督小组的作用。小组监督绩效考核过程的公平性,可行性,合理性,直接影响教师对绩效考核的信任度。

4.强化绩效管理者的绩效结果反馈技巧

绩效管理者在绩效反馈前要做充足的准备工作,收集足够的资料,包括教师的岗位信息、绩效考核表、教师绩效档案,拟定反馈计划,通知教师思考自身绩效,做好准备;绩效反馈时注重面谈技巧,创建和谐的面谈氛围,与教师之间建立一种融洽的关系,反馈过程中注重双向沟通,以事实为依据,注意观察教师的情绪,适时进行调整以保证面谈稳定进行。注重扮演听众与领导的角色,帮助教师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与教师共同确定下期绩效目标。绩效反馈后,就之前与教师定下的目标,观察教师的行为表现,是否对目标实现有利,如果偏离了方向,则需要二次反馈,以此循环促进绩效目标的实现。

5.依据教师的不同需求,做到结果的运用与教师切身利益相结合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考核者只有掌握了不同教师在不同阶段的需求,才能够提出更好的激励措施。例如有些教师希望获得晋升,有些希望获得学习的机会,有些希望得到肯定等,考核结果运用要与教师切身利益相结合,绩效结果运用方式要多元化,从而提高教师对绩效管理的满意度,提高教师对学校的忠诚度与归属感。

总之,义务教育学校的领导要站在战略的高度支持绩效管理的开展,将绩效管理工作常规化,构建绩效管理文化氛围,在学校和教师之间达成绩效管理共识,绩效管理才能真正激励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绩效,促进教师事业的发展,增加教师责任感,与学校共荣辱、共发展,推动区域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金凤,韩瑛.浅谈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考核要素[J].人力资源管理,2010(6).

[2]胡月霞.义务教育阶段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J].经验管理者,2011(21).

[3]段万春.组织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助理工程师工作小结篇(4)

工学结合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已经成为共识。在工学结合课程中,由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行动导向学习方式的推广,学习者逐渐承担起越来越多的对自己学习负责和自我管理的方式。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一些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产生了困惑与纠结,教师的作用应体现在哪里?工学结合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教师的活动无疑应该围绕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和全方位展开,在课程的关系方面应由被动的执行者转变为开发者,在教学过程中应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组织者,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应由传输者转变为引导者。

一、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

工学结合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是校本课程,因为它需要将职业的典型工作与学校基地的设备条件相结合,创设学习情境,开发学习资源,这为教师带来很大的设计空间。

(一)创设学习情境

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不是一个书本化的过程,而是具有情境化的意蕴,也就是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中,由教师、学生共同完成一个工作性学习任务。工学结合课程的学习情境源自于典型工作实践,具有学习价值,经教学化处理后形成。教师进行学习情境设计的过程是从工作对象出发,把劳动组织方式、工具、工作要求和方法等要素组合,以学习任务为载体加以呈现。工学结合课程的学习情境设计核心应把握工作过程完整、工作要素全面,学习工作过程知识。一个好的工学结合课程的学习情境设计,在学习环境上应是既有实际工作场景,又具备教学特有功能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的“一体化”环境;在学习内涵上,学习目标与职业岗位工作标准对接,工学结合课程的学习内容与职业工作内容紧扣,对学习成果的检验标准与行业质量标准一致。从学生的视角考虑,应背景真实,描述生动,激发学习热情,任务明确、具体,在规定的时间内可以完成。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还要调动保障完成学习任务的资源,不仅包括校内各项教学资源,还要学会利用、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设备资源、信息资源、环境资源等等,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服务。

(二)编写学习材料

工学结合课程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管理式的学习,教师设计和构建能够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学习资源。作为自我管理学习的核心文本资源是教师支持学生学习开发的引导文(也称为作业单或任务单、工作页)。引导课文呈现源于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任务,通过体系化的引导问题,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控制的(独立或小组)学习。在引导课文帮助下,学生通过自我开发和研究式学习,学习解决实际问题所需的知识技能,从实际经验和书本抽象的描述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学习的统一。引导文开发的核心应突出学生的职业活动,遵循科学的工作路径,体现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包含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和评价反馈,为学习者提供整体化学习以及对生产、企业社会化过程和企业文化环境进行反思的机会。引导文在使用上与传统教材不同,教师应要求学生在使用引导文时做到主动学习,教师只能为学生提供帮助,包括引导文的使用,要求学生自己在引导文的引导下从技术材料(如专业资料和维修手册)中获取和分析专业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获得解决新的、未知问题的能力。

(三)组建学习小组

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组织必须体现“完整工作过程”的大框架,按劳动组织方式实施教学组织形式。现代企业在生产方式和劳动组织上多采用灵活的小组工作方式来充分发挥人的潜力、智慧和积极性。小组是一种社会结构,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把个人意义发展为分享意义的公开讨论的机会,这意味着学生个体必须具备所处的工作组织中多数成员所具备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知识,将职业成长与职业认同感统一起来,解决专业学习和道德养成相互脱节的问题。教师可根据学习情境的目的、可利用的资源条件、时间和空间来调节小组的规模和成员资格,以利用学生推动学生、小组促进小组的方式组织学习。为此,需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条件,从确定小组共同目标、明确小组成员的共同身份,创设小组文化等方面营造浓厚的小组合作学习氛围。二是构建一个有效的合作学习的组织,从调配小组的规模、精心搭配小组成员、合理分配小组成员的角色等几个方面优化小组结构的设计,从而能够充分发挥组内每个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及个性特点。三是建立学习小组的评价机制,学生商定评价计划、制定评价的原则、设立奖励方式、建立监督落实机制等,以不断改善学习小组的环境与效果。

二、做好学生学习过程的调控

工学结合课程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中心,而要让学生成为主体性的活动,关键是为学生提供发挥自身潜力的空间,这里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和调控,以保证学习活动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一)做好学习动员

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和学生间的关系,师生之间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和学习知识的交流,而是具有一般社会特性和社会品质的角色关系。师生之间在共处的工作情境中具有了主体间性的相互关系,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教师作用体现在互动中的协助:一是明确学习目的,用恰当的方式描述学习任务,建立与工作的联系,让学生由此知道在计划中去干什么,去学什么以及要用到什么,学会自主安排一段时期内的学习任务,并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水平,借助教师和同伴以及学习工具的帮助自觉、有计划地完成学习任务。二是拟定学习情境,分配学生角色,让学生明确工作岗位、工作纪律、以及安全注意事项等,以准职业人的角色对待学习任务,增加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三是告知学习方法,学生需对自己的学习负责,通过小组学习逐步熟悉合作式的行为方式,习惯共同承担责任,而教师的职责只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管理其学习活动,促使学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进入自觉学习的最佳状态。四是明确评价法,提出对完成学习任务的要求、评价的维度和重点,教师可以说明对学生有什么期望,也可以陈述学生对自己和彼此有什么期望,他们在一个团队里应该怎样互动以及他们应该怎样在学习中相互支持。

(二)提供活动支持

尽管工学结合学习过程以倡导学生自主探求、主动获取知识为目的,但实际上,学生学习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支持与协调,以及在关键时刻适时适度的指导。从工作计划的制定到解决问题方式,从问题的意识到能力发展的路径,教师可以作为研究者与学生一起,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指导:一是做问题的策划者,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出发,教师不得不用思维活动质问者的角色代替回答者的角色,当学生学习产生问题时或遇到障碍的时候,应设法了解学生是如何思考的,用提问而不是回答给学生以引导启发,帮助学生自己去建构知识与经验。二是学习方法的牵头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示不同的方法,但要让学生选择使用何种方法,引导学生把不同学习任务中涉及的不同局部知识和技能以批判的眼光加以比较、分析、综合等,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和技能系统。三是理论与技能的支持者,在多数学生不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某一问题,但却能由此认识到当前的学识和要达到的学业目标中的差距时,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讲授或技能示范,并为继起的小组活动留有足够的空间。  (三)进行个别指导

教师在放手让学生自我管理、发展能力和展示个性的同时,不仅是参谋和朋友,而且还要发挥调控和监督作用,承担“向导”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去发现学生学习、工作、思想和心理上的问题。一是做好课堂调控。教师需要通过观察、参与、巡视、指导等方式积极调控,如果发现过于沉默的小组,不能使每个组员都积极参与,不能有效地利用活动时间等问题就需要介入,进行面对面的协调和引导,或者详细解释需要达到的目标和正在进行的任务。而且教师的参与需要控制参与度和时间,确保不忽视每一个小组,并随时准备帮助那些运转不灵的小组。二是提供个别辅导。对一些充当旁观者或是处于极为弱势地位的学生,教师应及时纠偏或对学习困难者进行专门的辅导和教导,给他们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并在必要的环节对他们进行专门辅导,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应该为他们确定结对帮扶的对象,且要尽可能直接辅导他们学习。经验显示小组互动学习可以帮助既定水平的学生完成他们独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些学生再一次独自遇到这些任务的时候,最终可以完成。

三、搭建引导学生思考的桥梁

教师在工学结合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更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成为信息的重组者,通过教师的推动,形成新的具有连续性的教学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以提高教学水平与效果。

(一)变学习差异为学习动力

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没有问题的存在,教学就无法进行,什么样的问题,就决定什么样的思考,思考决定行为。问题能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发现中获得知识和经验,从而自发建构知识、自发生成知识。工学结合课程是以完成教学性学习任务为导向的,将认知过程与职业行动结合在一起,将学生的个体行动、学习过程和适合外界要求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一种完整的、综合的行动中进行思考与学习,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路径与多样性的方法完成同样的任务,教师倘若能把这种差异揭示出来并进行比较,那么这种差异就会成为进一步探讨的课题,将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原动力,成为丰富学生解决方式、操作方式的条件。通过教师把不同差异的小组组织起来,不同的理解方式、操作方式必将成为彼此的刺激,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教师的任务就在于洞察班级教学的意义,展开教学指导,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学习参与活动,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亲身体验自己的班级是如何成为学习集体的。这样,才能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多大程度上成为自己学习活动的主体,也就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

(二)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工学结合课程中教学评价本身成为学习的重要环节,是教师和学生的有效互动的桥梁。因此,教学评价采取以过程控制为特征的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的核心体现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促进学生更好地向前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其自身价值。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诊断性、鼓励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是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行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反思,只有当学习者能够负责任地自己决定评价的准则、学习目的以及达到目的的程度时,才称得上发生了真正的学习。二是评价内容多元化,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不仅关注认知领域,同时关注行为层面和情感、价值观的考察。三是教学评价的整体化,把学生的各种表现和产品,如报告、模型、主题讲解等作为评价的依据。四是评价过程动态化,不仅关注工作任务、专业核心能力的达成情况,也关注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和养成职业素养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和途径,关注学生在参与实训、实习等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经历和体验,以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在评价方法上,教师应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一是注意评价的即时性,提高获取、增强处理和反馈课堂评价信息的能力,提高评价的有效性;二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

助理工程师工作小结篇(5)

程 服务学习项目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

0045-02

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因此,对于高职教育中的物业管理专业而言,由于其行业性质和工作特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学生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然而,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目前高职物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那么,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物业管理人才,成了目前高职物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

一、服务学习项目提出的背景

(一)服务学习。服务学习(service

-learning)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区服务志愿者项目,由于它强调社会服务与课程学习的结合,在21世纪初受到了我国学者的广泛关注。服务学习是指“社区、学校和社区服务计划中心相互配合,安排学生完成社区真正需要的服务,以帮助学生或参与者的学习或成长,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将学生的学术性课程与社区服务整合为教学单元,给学生或参与者一定时间去分享服务所得经验与心得”。它不仅强调培养“主动的学习者”,而且注重培养“负责任的公民”。因此,服务学习不仅能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而且在培养大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创建和谐社会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与传统教学理念不同的是,服务学习是建立在学校与社区合作的基础上,将学校课程与为社区或企业服务的具体任务整合为教学单元,使学生在完成服务任务过程中为未来职业生涯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服务学习理论提倡的“在服务中学习”、“反思贯穿于整个服务学习活动”、“评价主体多元化”等观点,恰好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的要求。

(二)项目课程。一般认为,项目课程的理论渊源可追溯到学者杜威(John Dewey)的问题教学法,以及克伯屈(William Heard Kilpatrick)在秉承杜威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以实用主义思想为指导的设计教学法,它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随着职业教育的兴起,基于问题和工作任务而组织课程内容的项目课程逐渐被应用到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成为目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

项目课程是指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显然,与以学术知识结构组织课程内容的学科课程相比,项目课程由于以学生未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确实有利于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需求、工作任务紧密联系,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工作实践能力的目的。随着社会职业的专业化程度不断加大,以及当前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强调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融合的项目课程越来越受到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关注。

(三)服务学习项目――服务学习与

项目课程的结合。通过对项目课程的阐述,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如果能在校企合作中,以物业管理企业的工作项目为中心组织和实施项目课程的话,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物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然而,在教学实践当中,根据教学需要能够及时地从物业管理企业获得充足的工作项目的可能性不大,毕竟企业行为都会从商业利益考虑的角度出发。当然,也可以通过模拟工作项目进行教学,但是其教学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从这个角度而言,项目来源的不足或许成了目前高职教育中实施项目课程的瓶颈。

鉴于此,在高职物业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可以在考虑物业管理企业利益的基础上,将为社区(小区)、物业管理企业服务的工作任务或项目引入高职物业管理专业的课程和教学,从而避免项目课程因企业项目来源不足而导致的问题,既满足了小区、企业的真实需要,又促进了物业管理专业学生对未来工作实践经验的掌握。

二、高职物业管理专业服务学习项目的设计向度

在进行高职物业管理专业服务学习项目进行设计时,我们需要突破传统的以学科知识结构组织课程内容的编排方式,将学生未来工作体系和结构分解成多个具体的工作项目,并通过服务学习的形式实施工作项目,即以服务学习项目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坚持服务实践与课堂学习相结合,服务内容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将服务学习项目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及人才培养过程,分类分层次加以推进”。在项目课程研究领域造诣颇深的徐国庆指出,在对项目课程体系设计时,由于单件工作任务往往过细,不足以构成课程,应依据“工作领域进行”设计。因此,按照目前国内物业管理企业部门设置分为经营部、财务部、工程部、保安部、保洁部等的普遍做法,以及近年来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情况,物业管理专业服务学习项目按照以下几个向度进行设计。

(一)行政办公服务向度。协助物业管理企业行政部门各办公室文件资料的打印、发放、存档;协助做好会议的通知和记录;传真的收发和登记;各类档案的建立和管理;举行各项大型活动的筹备工作等。例如,针对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实践基地桂林某物业企业的需要,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每年都会在妇女节、重阳节等节日派出15人左右的物业管理专业学生进行服务学习,协助他们举行大型的体育类、文艺类等活动;又如,让学生到社区中的物业管理招投标现场提供资料整理、礼仪接待、协助管理等服务,亲自到现场观摩物业招投标流程。

(二)前台接待服务向度。协助客户来访接待和来电等信息的记录、归类、整理,如将信息分为咨询、求助或无效投诉等,视情况而定及时向主管部门汇报(物业报修类)或回答、处理(咨询类);协助为业主办理入住、装修手续办理,并将已齐全的装修资料送达工程部;配合服务费催缴工作;协助员工考勤统计记录;协助办公用品管理;协助文件收发等。

(三)设备设施保养服务向度。协助小区内供电、供水、供暖、电梯、消防等设备设施的运行、保养、维修和安全检查工作,如对户外供水管道进行防锈处理,以及对消防栓、灭火器等设备的定期检查;协助技术文件和设备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协助处理工程维修部不合格的服务等。

(四)绿化保洁服务向度。协助小区内的绿化和保洁日常工作,了解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和思想观念,为以后的管理工作打好基础;协助做好爱护环境的宣传;协助对保洁员、绿化养护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五)秩序维护服务向度。协助治安管理员日常工作,做好出入管理;协助车辆管理员日常工作,如在上下班高峰期,维护车辆进出秩序;协助做好治安管理员的巡视记录;协助做好小区消防安全知识宣传工作;记录业主对治安服务的投诉及上报;协助小区安全、防火、防盗、防破坏的防范工作等。

(六)市场调研服务向度。协助设计调查问卷,如针对新物业租赁进行市场调研,为物业管理企业经营部制定物业营销策略提供决策依据;又如,为了提高业主满意度,提升物业服务质量,协助发放调查问卷,对小区内业主进行调查等。

三、高职物业管理专业服务学习项目的组织和实施

在确定高职物业管理专业服务学习项目的设计向度之后,按照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将上述六个服务学习向度分类分层次地融入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当中,在结合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实施服务学习项目。例如,将设备设施保养服务融入物业设备设施管理课程;将市场调研服务融入商业物业管理课程等。

将服务学习项目融入高职物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是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大胆探索和改革。因此,在服务学习项目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整合政府、企业、社区等校内外优质资源,找准物业管理企业的利益点,形成一批专业特点鲜明、学生欢迎、社会认同的服务学习项目,从而真正提升物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一)服务学习项目的策划。在实施服务学习项目之前,必须对服务学习项目有一个前期的策划。策划的内容主要包括:确定服务对象和服务目标,具体的服务学习项目,各个项目学习的学生人数与分工等。可由教师、物业管理企业管理层、学生共同完成服务学习项目的策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与物业管理企业、小区业主委员会等联系,确定各项具体事宜。在确定服务学习项目之后,我们需要对学校、教师、学生和小区的各项资源进行活动前的调研和评估,让学生确切地知道他们需要运用哪些专业知识去完成项目活动,以及需要注意的各种事项等。当然,需要根据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开展不同层次的服务学习项目。例如,在大一阶段,由于学生只了解初级的专业知识,应以认知实践类的服务学习项目为主,如协助绿化保洁的日常工作。

(二)服务学习项目的学习。项目学习是指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具体的服务项目当中,即学生在物业管理企业具体负责人或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项目学习。由于服务学习项目是与学生的未来工作任务紧密相连的,在为小区或企业服务的过程中,学生按照未来工作结构的逻辑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建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项目学习的形式既包括了学生协助物业管理企业提供短期的、团体的服务活动,又包括了学生直接与服务对象接触并提供服务;既涵盖了注重自主发展的个体学习,又涵盖了强调团队精神的合作学习。

(三)服务学习项目的评价。对于在物业管理专业开展服务学习项目的学习,服务学习项目的完成不仅需要教师的指导,而且还需要政府、企业、小区等社会人士的参与。因此,可以邀请政府、物业管理企业、小区业主委员会等人士参与教学评价,打破目前学校教师作为唯一评价主体的局面。此外,针对学生在完成服务学习项目过程中的表现,我们还可以将静态的终结性评价与动态的形成性评价结合,对学生在服务学习项目的准备、服务过程中、项目完成后的总结几个环节中进行评价,并将关注点放在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改变。同时,将服务学习项目的设置与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联系起来,注重学生的反馈,及时动态调整服务学习项目内容。

【参考文献】

[1]Ju He A H.Institutioualizatiou of Service Learnig in Higher Education[J].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00(5-6)

[2]蒋庆斌,等.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22)

[3]王国庆,等.高职教育“服务学习项目”的设计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2(14)

助理工程师工作小结篇(6)

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材料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验教学对该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近年,许多高校对材料类专业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开设了各种模式的综合型实验, 取得了一些富有成效的经验。中原工学院专业综合实验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属于独立设置的实验教学必修课,目的是使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处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从事金属材料的生产和科研奠定基础。

中原工学院材料类专业从2007级学生开始,独立设置专业综合实验课程。实验项目是给出一系列机械零件名称及所用的材料,提出技术要求,要求学生自由选择题目,根据题目要求制订热处理工艺方案,并完成相应的组织与性能检测。专业综合实验的开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学生的自主设计、自主学习能力都有所提高, 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为此,课程组对专业综合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结合工程实际生产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增加了一些新的实验项目,提出了专业综合实验“自助式”实验教学模式,经过3年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自助式”实验教学特点

“自助式”实验教学是指在实验教学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法,即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围绕学生的思路进行辅导教学,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完成整个实验过程。学生自由选择实验项目、仪器设备,自主设计、实施实验方案,独立获得实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仅提供实验项目,提出实验要求,进行必要的指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自助式”实验教学具有以下特点及作用:(1)实验项目数量充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选择题目,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一个实验项目一般由3~5名学生共同完成,大家相互讨论制订实验方案,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整个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调能力及组织能力。(3)实验方案及实验过程由小组学生自主完成,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4)实验设备由学生自己选择,设备的参数由学生自己调试,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实践能力。(5)“自助式”实验不同于以往的简单验证性实验,具有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一个实验不仅需要以前学过的知识,而且需要一些未曾接触过的新知识,需要学生去查阅相关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6)学生自选项目多样,涉及的知识比较宽泛,需要指导教师有宽广的知识面,这样指导学生才能得心应手。

二、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

专业综合实验作为中原工学院材料类专业的一门课程,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选题是综合实验的第一步。在选题时,应充分考虑实验内容与理论课程的关联性,依托理论课程体系的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平台构建相应的实验体系。同时,紧密结合各专业当前的发展方向,注重选题的新颖性。综合实验的题目可以与实际生产相结合,也可以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还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老师审定。每一实验项目的设计都以某一零件的材料选择为主线,综合运用了多门理论课知识和多项实验技能。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最后精选出三个方向的实验项目(每个方向的实验项目都有具体的实验内容及要求):(1)常用机械零件的热处理及组织与性能分析,要求每个小组在所给的零件中任选其一,然后进行组织和性能分析。(2)等离子表面改性处理及组织与性能分析,要求每个小组在给定的基体材料、熔覆粉末及处理方式中至少选择一种基体材料、一种处理方式,若进行熔覆处理只选择一种粉末,先进行表面改性处理,然后分析其组织和性能。(3)合金的设计与熔炼及组织与性能分析,要求每个小组在给定的材料中熔炼一组不同成分的合金,然后分析其组织和性能。每个实验题目由3~5人为一组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专业知识兴趣选择实验项目,指导老师只提出最终实验要求。这样的实验项目内容设计要求学生能够将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性能与检测、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等相关理论知识结合,达到理论知识的有机融合;将热处理工艺操作技术、金相试样制备技术、金相组织摄影及分析技术、相关性能测试技术等相关实验技能结合,达到实验技能的有机融合。通过这样的实验项目,可以达到对学生进行运用理论知识,提高实验技能、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综合训练的目的。

三、专业综合实验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时间为2周, 主要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在学生学完全部专业课并具备了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开设。具体做法是: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题目,由小组拟定实验方案,独立操作与分析判断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告,最后进行汇报答辩。如果学生选择一个具体的零件,就要按照零件的技术要求,进行合理选材,安排加工工艺路线,画出热处理工艺曲线,明确如何检测热处理后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经指导教师审阅合格后,学生才能进入实验室做实验,按照制定的工艺路线进行热处理,制作金相试样观察组织并测试、分析材料的性能,比较处理前后材料组织性能的变化及其规律。整个实验由学生独立完成,由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确定实验工艺、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在实验过程的组织和实施中,每一组学生都由理论课教师和实验课教师(两位教师)指导。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只解答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学会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锻炼学生的思维方法及综合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一个实验项目转变为自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锻炼了其独立实验技能,培养了其材料工程意识。

实验后的总结非常重要,它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要求学生首先独立思考,然后相互讨论,将实验以实验报告的形式进行总结。报告内容包括实验内容、实验方案、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和结果分析,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做成PPT,进行汇报答辩。小组之间可以互相提问、讨论,最终由教师点评。通过汇报、小组之间的提问及教师点评,有助于学生对各自试验结果与相似小组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学生对实验结果的理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复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从事材料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又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培养他们的专业兴趣及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

每个小组的最终成绩由指导教师和其他小组综合评定,指导教师评价占60%,学生评价占40%。指导教师根据实验小组的整体实验方案、实验进展情况、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实验结果、分析讨论情况、报告的质量及汇报答辩情况进行整体评价,给出每个小组的成绩。同样,每个小组也同时给出其他小组的成绩。综合教师和小组评定,最后给出每个小组的成绩。小组内每个学生的成绩由指导教师和小组组长根据其综合表现和实验报告质量在小组成绩基础上给出。实验评判鼓励创新,只要有创意,实验思路明晰,操作无误,分析准确到位,结果合理,就可以评定为优秀的实验报告。这样评分既公平,又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

四、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改革实施效果

1.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通过近几年的专业综合实验课教学训练,学生普遍反映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大多数学生能够独立操作实验设备,熟练掌握熔炼设备、表面处理设备、热处理设备的操控及金相试样的制备、金相组织观察与摄影、力学性能测试等材料专业基本实验技能,同时在实验过程中一些新思维、新想法不断涌现,这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培养具有开拓意识、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此外,实验过程中需要小组同学之间相互协作,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及协调能力。

2.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自助式”专业综合实验课的开设对指导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指导教师必须提供充足的实验项目,供学生自由选择。此外,学生在综合实验及小组汇报答辩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有些问题需要指导教师查阅相关资料或者向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及其他教师请教,经过深入思考才能加以解决,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五、结语

专业综合实验教学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采用“自助式”实验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通过专业综合实验,提高了基本实验技能,加深了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了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对专业的认知、兴趣及工程意识,为后期的毕业设计及毕业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晏井利,梅建平,王仕勤.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6).

[2]叶宏,田中青,许惠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中国冶金教育,2010,(3).

[3]辛颖,雅菁,刘志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综合实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9,(1).

[4]巴志新,王章,忠蔡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综合实验的改革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09,(3).

[5]孙小华,胡宗智,黄才华.金属材料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4).

[6]李峻峰,邱克辉,林金辉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综合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

助理工程师工作小结篇(7)

一、中小学合作学习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一线教师对合作学习教学理论的研究学习还停留在概略认知层面

科学理论的意义在于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实践。新课程改革推行至今,一线教师们经历了各种形式(如国培、省培、县级教师全员培训、校本教研培训等)和相关内容的教育教学理论培训(如聆听教育专家讲座、观看国内优秀教师课堂教学实践案例视频、浏览相关研究文献等),对实施合作学习教学的意义、目标、内容、方法、策略、保障条件等方面还仅仅是处于概略的、零散的了解水平。

在调查对象中,还没有一所学校对合作学习教学问题展开过比较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专门的教学实践研究工作。在《中小学教师合作学习教学情况问卷调查》中,除了我们课题组团队中的实验教师,还没有一位学校领导或教师自己花钱购买一本合作学习理论专著主动自学和进行实践探索的情况。阅读过1993年以来国家颁发的教育改革文件的教师只有40.45%,了解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合作学习研究学者如约翰逊兄弟(Johnson,D.W&Jhnson,R.T.)等著名学者提出的合作学习理论的教师只有15.73%,设立“小组长”角色管理合作学习小组的教师比率竟然达到了94.38%。2014年4~5月,我们进行了《通化县中小学教师合作学习教学课堂观察》研究。其中,我们选择了本县21所中小学推荐的34位优秀教师(均为省市骨干教师和非本课题组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现场观察研究,在“教学目标设计”中,还没有一位教师对“合作学习教学目标”进行专门设计,针对“合作技能教学”的观察结果中,能够体现“解释任务和结构”教学环节的教师仅有5.66%,对学生小组的学习情况能够应用“团体标准参照评价”的教师也只有7.55%。这些数据同时也表明,大多数中小学教师表现出对合作学习教学理论的“专业内需”严重不足的状况。

(二)基层学校的校本研究工作还处在自说自话的状态

所谓“自说自话”,是指教师根据自己对合作学习教学基本原理的理解,针对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践和教学行为过程及结果的个性化解释过程。时下一个很普遍的课堂生态现象是,在各个层次的教研活动中,不论是新老教师,都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有合作学习的环节。其中,有的合作学习环节是在备课中经过精心设计的,而大多数合作学习环节则是教师在课堂上相机安排的。在小组学习过程中,“竞争性”和“个体化”学习的情况仍然普遍存在着,尤其是“优等生”(多数课堂上这些“优等生”的角色是“小组长”)统治小组其他成员学习过程,以及“差生”在小组学习中“搭便车”的现象都是普遍存在的。

课程改革初期就有专家曾警告过我们:“不能认为,学生围坐在一起,进行简单的讨论,就会出现合作的效应。”[1]我们在对教师访谈中了解到,大多数教师坦言,只要在教学中利用了“小组”的组织形式,学生们经过小组讨论后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及时组织了小组学习情况汇报,有了这些教学过程,就可以理解为教师能够关注和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了。

调查中还了解到,大多数教师对约翰逊兄弟提出的“五因素理论”、斯莱文(Slavin,R.E.)的“三因素理论”[2]和卡甘提出的合作学习“四要素”理论[3]等基本的合作学习原理知识普遍是未知的,在教学实践过程常常是根据自己对合作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概略了解而“自行其是”。因此,这些教师的合作学习教学多是流于形式,实际效果较差。例如,在我们课题组对三县1078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从回答“我在小组学习中,对正在进行中的合作学习的内容找到了答案或有了新的想法时,就想与小组同学共同分享”一题的选择比率看,实验组和非实验组的比率分别为79.73%和53.49%。回答“在完成了小组共同学习任务后,我会先想想自己是否真的全面理解了所有的问题,同时也想想组内其他同学是否也真的全面理解了所有的问题,他们是否需要帮助”问题中,选择“总是这样想”答案的实验组和非实验组学生的比率分别为66.65%和38.35%。

(三)教师的专业培训工作还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本轮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对于已经走上教学讲台的中小学老教师们来说,上岗之前都没有系统地接受过合作学习基本理论与教学技能培训。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工作需要,加强教师的职后培训,应该是各级教师培训部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我们曾调查了多位自2010年以来已经参加过“国培”和“省培”的本县骨干校长和骨干教师,在他们所经历的时间最短一周,最长三个月的培训课程中,有的学习课程虽说含有合作学习内容,但普遍的是基于“通识”而非“专业”培训标准。到目前为止,我县还没有一所学校安排过已经完成“国培”和“省培”的教师为本校教师开展针对合作学习教学的“二级培训”。那些更多的只能参加“县级教师继续教育全员培训”的教师们,对于合作学习教学的认知及实践情况只能是“自说自话”了。

另外,近年来刚从师范院校毕业走上教学工作岗位的新教师们,也都没有在其师范课程中系统学习到关于合作学习教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更谈不上在实习期间接受相应的教学技能训练。

所有这些现象暴露出我国在推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具体工作过程中,缺乏对教师合作学习教育课程进行先期的(包括对职前与职后培训)、系统化顶层设计的缺陷。

二、中小学合作学习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一)科学的规划组织理论学习过程

在国外许多国家,合作学习是一种具有广泛理论基础和大量实践基础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对于我国,还只是在新课程改革理论培训中才大量提到这一概念。因此,在教师培训工作中,因地制宜对教师进行系统化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培训是非常必要的。为了避免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的盲目性,使校本教研工作具有明确的方向和内容,我们从课题研究过程中得到的基本经验是:

用系统科学的观点组织培训学习的顺序和内容。我们课题组从2011年秋季入学开始,经历了一年的时间,有序安排了下面的学习内容:观念类知识、原理类知识、合作学习教学设计、合作学习教学实践方法和相关基础教育理论知识等。

为了保证学习效果,我们在学习时间安排、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检查机制、组织集中研讨会议、辅导答疑、构建教师学习和研讨小组、针对复杂合作学习方法的现场实践模拟活动、搭建“合作学习课题组”QQ群平台等方面都进行了精心的组织安排。[4]

(二)构建科学高效的同伴互助团队

构建科学高效的中小学教师同伴互助团队,才能切实有效地促进全体教师的共同发展。在我们的调查中,不同群体教师在“对同伴互助概念内涵的理解水平、教师自主解决问题能力与同伴互助活动的水平、在同伴互助中个性化需求、同伴互助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对此我们课题组采取的解决措施是:在科学规范的专业引领活动中让教师们正确理解同伴互助的积极意义,在尊重教师间不同差异的基础上开展同伴互助活动,在深化和创新教研活动中发展同伴互助,在校本教育科研工作中提升同伴互助。各基层学校领导,努力为不同发展层次的教师们构建民主和谐、规范有序、专业引领水平较高和构建适合教师从事校本研究的工作团队,应该是学校管理者为促进和提升教师整体同伴互助水平所必须提供的保障性条件。

(三)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深化和创新合作学习教学理论

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是校本教研活动的基本工作方法。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识,既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是创新已有教育理论观点的基本途径与方法。调查中发现,多数基层学校现行的校本教研活动,在主题确定、活动形式、内容与方法、制度管理等方面存在实效性较低的问题而并不受广大教师的认可。[5]

在研究实践中,我们让实验教师分别承担总课题组的一个子课题项目,子课题组教师的研究课题也就是他们的校本教研主题,同时子课题还是该校合作学习校本教研的核心团队和引领性团队。不同研究能力层次的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可以从运用较复杂的合作学习方法(如“小组成绩分阵法”“切块拼接法”),也可以从(我们建议初学者和子课题组教师)相对简单的“结构法”开始(如单个方法)开始实践探索工作。在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后,再应用较复杂的“结构法”(如组合方法),或其他更为复杂的合作学习方法。

我们还多次组织实验教师进行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以促进理论学习的内化过程。如在读书研讨会议中穿插模拟教学实践活动,以观摩其他市县区名师工作室教师来我县送课活动为“评课”平台的“练眼”活动,举办课题实验学校间的课堂教学交流研讨活动,举办全县规模的“通化县合作学习校本教学专题研讨会议”等。

为了培训实验教师分析实践的能力,我们要求让实验教师在日常听评课活动中,先依照课题组制定的《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情况观察表》简要说出自己的课堂观察结果和分析情况,然后再进行综合评议,最后给上课者提出建设性意见。

在每次大型研讨会议活动中,我们还特别安排“实验教师解答与会者疑问”环节。总课题组核心成员围坐在讲台前,合作解答与会领导教师们的各种提问。本轮课题实验中,我们通过协调基层学校领导,要求每位总课题组核心教师每学期都要为本校全体教师至少作一次关于合作学习教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或教学经验辅导报告。

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既促进了实验教师理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又扩大了他们在同伴中的个人影响力,进而增强了对正在进行研究工作的教师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及使命感。

参考文献:

[1] 李建平.小组学习≠合作学习[N].中国教育报,2003-11-04(2).

[2] 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4-25.

助理工程师工作小结篇(8)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这就话充分说明了理论和实践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两方面,认识是实践的前提和向导,反过来实践又会进一步促进认识的深入发展,只有将两方面结合起来才会使我们的教学活动更有效果。土木工程施工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中主要专业课程之一,本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为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方法和规律,培养学生具有初步解决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设计问题的能力。改进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是培养“卓越土木工程师”的重要环节。为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诸多缺点,笔者在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借鉴其他院校同类课程教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自身的特点,提出该课程的半自助式三阶段教学法。

1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传统教学方法的缺点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内容理论面广、实践性强且技术发展迅速。理论面广是指该课程覆盖的知识面宽,有很强的综合性,要学好这门课程,还必须学好其前期各种基础理论课程;实践性强是指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均来自工程实践的总结,包含各种施工工艺、施工组织方法和实际操作过程,并直接为工程实践服务;技术发展迅速是指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土木工程施工中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各类相关的标准、规范也在不断更新修改,教科书中的部分知识很快就变得过时[1]。正是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以上特点,决定了其教学的难度。在采用传统的“全程教”“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时,会存在以下缺点[1]。

1.1教师难教学生难学

目前,国内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师中有长期在施工一线的工作经历,对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的规律和特点把握足够深刻并且能深入浅出、生动幽默地讲述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师很少。在这种条件限制下,传统教学模式就会导致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学生也会感觉本课程比较枯燥,很难有很好的教学效果,造成“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肤浅”的局面。

1.2教学和实践脱节

学生在学习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之前,普遍没有施工方面的工作经历,缺乏相关知识的感性认识。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论是采用板书还是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呈现的都是纸面上的静态的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知识,对学生来说直接跨越了感性认识学习理性认识,教师感觉是在“纸上谈兵”,学生感觉学的知识像是“空中楼阁”,教学和实践脱节,导致学生一知半解,动手能力差,到了工地实习的时候感觉比较茫然,难以起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3教学内容跟不上施工技术的发展

在现有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材中,部分施工工艺和施工机械在实际工程中已经很少使用,甚至早已淘汰。同时在工程上已经大范围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却不能及时编入教材。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相对陈旧,知识体系跟不上技术发展,影响培养质量,也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对人才的要求。

2半自助式三阶段教学方法的内容

鉴于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特点,如果彻底抛开传统教学方式,完全采用学生自主实践的自助式教学模式并不科学。所以笔者提出半自助式三阶段教学方法,目的是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缺点,使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联系起来,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从而达到显著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半自助式三阶段教学方法以学生半自助学习为主线,将每个授课内容单元(按照课程具体课时数和对各章节内容的教学要求来划分)分为3个阶段,共用2~4个学时完成。

2.1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分为两个方案,由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其中一种方案实施,也可两个方案同时实施以取得最佳效果。第一方案为推荐方案,需占用2个学时的时间,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提前接触工程实际。授课前由教师带领学生到施工现场参观学习,施工内容应与教学内容相关。在工地参观的同时,教师为学生详细讲解有关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引导学生学习施工各阶段质量控制和进度控制方法以及如何协调搭配好人、材、机的现场管理,并启发学生思考其中的理论依据,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能接受充足的感性知识,为学习理论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学习起来也会更轻松。为使该方案能充分实施,教学单位应在充分利用学校基建工地的基础上,积极开辟校外稳定的实习基地。如果实习基地紧张,可以把学生分散在校外不同实习基地,这种方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二方案为候补方案,在不具备工地实习条件的情况下或者两者方案同时实施时采用,该方案主要为学生自助学习,不占用正式课时。正式授课前,教师应将本次授课的教学课件、施工图像资料、名师讲座视频、重点难点、知识脉络图以及思考题等资料放在公共电子邮箱内,供学生下载学习。目前网络上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等名校教授讲解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课堂录像已经可以下载,应向学生提供这些视频资源或者网站链接。以上资料中,施工视频扮演的角色尤为重要,它可以使课程的主要难点以及复杂的建筑施工场面和工艺过程均能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使学生得到最直接、最生动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视频设计应以微课形式设计为佳,即以知识点为单位设计视频,一个知识点的长度以小于10分钟为宜,提高学生学习效率[2]。

2.2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主要通过教师讲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本阶段需要1个学时左右的时间。有了第一个阶段的学习基础,学生已对所学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所以在第二阶段的教学内容上,要求进行全面取舍,哪些内容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学习,哪些内容需要在课内适当讲解,哪些内容需要在课堂上重点关注。本文建议具体讲解内容主要针对课程难点来展开,一些重点内容如果学生自学起来比较轻松,教师只需要理一下知识脉络就可以。此外,教师还应介绍土木工程施工领域前沿发展的内容、长期存在却未得到彻底解决的问题以及工程建设的发展对施工领域在技术上的新要求和新期待。在本阶段,教师还应利用板书、框图、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并采取学生提问和教师提问二种途径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教学互动,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为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提供素材和参考借鉴,起到总结深化理论教学的目的[3]。

2.3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内容主要为学生间的讨论、互动,约占用1个学时的时间。本阶段可以采用以下两种形式实现。(1)小组讨论。让学生自由组合形成4~6人的兴趣小组,小组内推选小组长进行组织协调,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小组成员通过分工协作,对本次课程所学的施工技术或者施工工艺内容,进行交流互动和全面的总结,并提出本小组对该技术或工艺的学习心得或者今后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所持有的观点看法,成果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之后,每组学生利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推选1名组员以论文报告的形式介绍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学生讨论的成果和课堂具体表现应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从而实现同组学生分工协作,不同小组之间良性竞争[4]。(2)学生转换身份上讲台。学习一门课程最快的方式之一就是自己作为任课老师去认真备课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可以让学生转换身份,自己选择一个知识点进行备课,并上讲台用5~10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大家进行讲解,并让其余同学对其教学效果进行打分。也可以让学生上讲台谈谈自己的学习心得或者讲讲有关土木工程施工的新技术、新工艺发展。在整个土木施工课程授课期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至少有一次机会上讲台。经验证明,这样做学生为了讲好课会认真学习备课,其余同学也会比平时更专心地听课,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激发其学习兴趣。(3)教师在以上学生的讨论交流中,应甘当“配角”努力营造平等、轻松、愉悦的讨论氛围,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积极的认知态度,提高学生多层面纵深获知能力和从不同信息源获取、筛选、加工信息的能力,进而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半自助式三阶段教学方法的优势

半自助式三阶段教学方法可以让土木工程施工的课堂回归到学生能力的培养,将普通课堂中的讲授内容的相当一部分移到课外进行,这部分移到课外的内容可以为实践环节,即在工地的参观、实践,也可以为自身的主动学习。在课堂内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讲解解惑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并通过学生间的讨论、互动等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实施者,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在课堂上能直接得到很好的锻炼。教师则由原来在讲台上单纯传道授业解惑的“演员”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导演”和学生身边的“教练”,而学生则由原来讲台下被动接受的“观众”转变为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参与者[2],课程内容中枯燥无味的内容也能更轻松地被学生接受。在考核方式上,半自助式三阶段教学方法能够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非单纯应试能力,更加符合当前国家对高等工程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祝江鸿.《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教学改革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6(5):271.

[2]何朝阳,欧玉芳,曹祁.美国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148-151.

助理工程师工作小结篇(9)

(一)教育技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运用增加了信息量教育技术有效地扩充了课时的容量,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进一步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素养的形成,为学生日后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1]。多媒体教学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并能将教育资源有效整合。此外,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教育技术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了新的元素,能贴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努力营造有序且热烈的小组合作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沉浸其中。

(二)教育技术的运用可以让课堂变得更加灵活在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育技术的作用逐渐突显[2]。为了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合作学习需要,教育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近年来,教育技术的运用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变得更加灵活。学生在进行合作学习时,能与同组成员交流,也能始终保持自己的独立思想,让小组合作学习得以高效开展。

二、教育技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应用策略

(一)合理组建学习小组小组合作学习是为了让学生增加彼此之间的联系,增强主体学习意识,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3]。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发现彼此的优点和长处,相互借鉴,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长此以往,学生个人的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提高。为此,教师必须做好基础工作,合理分配小组成员。但是,在实际的小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分组过于随意,严重影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应用教育技术能有效弥补其中的不足,并对学生个人理解能力及学习状况进行系统性分析,从而科学、合理地组建合作学习小组,真正实现合作学习的目的。

(二)形成正确的评价体系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既要保持自己的主体地位,也要与其他组员建立良好的合作学习关系。为了更好地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教师可以适当增加小组竞争活动,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综合性评估体系,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让学生反馈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分析统计结果,结合分析结果设立完善的评估体系,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小组竞争意识,促使他们站在团队的角度思考问题,不断完善自身,帮助组员共同进步。

三、教育技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实践思考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要为教学服务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信息技术仅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工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团队学习任务,而不能代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地位。过分依赖信息技术,不但难以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会阻碍学生个人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此,在利用教育技术前,教师要综合分析信息技术的利弊及学生个人的学习特点,并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合理应用到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使教学顺利推进。

(二)注意发散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时,学生和老师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信息技术是教育工作的辅助性工具,不能主导整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当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信息,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有效挖掘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播放完一段教育视频后,教师可让学生先自己理解这一段视频中出现的事物,随后与本组成员分享、讨论,再结合自己及组员对课本内容的理解来解析。这样既能让学生提起学习兴趣,也能让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助理工程师工作小结篇(10)

参与式学习是当前流行的一种学习观念与学习方式,该教学形式更加侧重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倡“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能动性以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该种方式不仅要实现学生在短期内的成长,同时还放眼于学生的长期发展,从学生全面综合性发展的角度,达到教育成长的目的。在新的教学方式下帮助教师实现小学班级管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基于小学班级管理课程,从参与式学习的应用角度出发,对此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探讨参与式学习应用的实际情况。

一、小学班级管理课程的学习目标设定

大部分师范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是进入到学校从事相关的教育工作,不论师范生是否担任班主任一职,都需要与整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互动。事实上,教师面对的更多是一个班级,而不是某一个学生。与此同时,良好班级的建设是学生与教师建立起良好关系的保障。因此,进行小学班级管理是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从整体上来看,班级管理课程主要包括小学班级的常规管理,目的是为了帮助师范类学生深入了解实际的班级情况和小学生在班级内的情况,从而顺利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做好班级管理工作不仅依托于专业的教育学、心理学及管理学知识,同时要学习相应的管理方法、管理制度,把握管理对象的心理发展阶段及个体发展特殊性,班级管理工作是师范专业学生将所学习的专业知识进行统筹应用的过程。就小学班级管理课程的发展现状来看,部分师范生在进入到实习工作中后面临的突出问题便是无法将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在面对一个班级的学生时感到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开展管理工作,进而导致后续教学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因此,依据班级管理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实际状况,在班级管理课程学习目标的设定中以参与式学习方式为基础,引导师范生加入到班级管理的实际问题中去,逐步提高师范生对教育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教育问题的解决能力,使师范生成为具备专业能力以及教育机智的“准”新手教师。

二、参与式学习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策略

(一)参与式学习的实施过程

从整体上来看,参与式学习在小学班级管理当中的实施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在学生进行参与式学习前需要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从而能够合理规划参与式学习,保证该种教学方法的适当性。教师要明确参与式学习如何理解学生发展诉求、如何满足学习课程要求、如何兼顾合作小组实际需求的问题,在综合以上情况后选择恰当的参与内容以及参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该种学习方式在小学班级管理当中的顺利开展。教师需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反馈,确保学生的实际需求能够得以满足。同时,结合相应教师专业的发展标准来统筹规划参与式学习的内容,达到理想的人才培养效果。第二,教师从课程大纲着手,结合师范专业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将教育教学存在的实际管理工作与专业理论知识进行融合,在此基础之上帮助师范生完成参与式学习任务的设计与规划实现、师范生实践过程当中的观察记录与反思,从系统的角度考核参与式学习的效果。第三,进行观察。观察的内容既包括师范生在小学班级管理当中的具体情况,还包括学生在参与式学习过程当中的实际情况。通过学生参与的方式实现对理论知识的应用与实际参与过程当中的思考,为下一步参与式学习的运用提供方向。第四,进行总结反思。在开展完一次参与式学习后,学生提出参与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将这些问题进行总结,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如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规避与解决,发展教育理念,丰富教育方法,促进专业发展。参与式学习在班级管理实施的架构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小学班级管理课程目标的结合,能够立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关注学生在真实教育情境当中的感受与体验,从而帮助师范生深入到小学班级管理当中,推进师范生“准”教师身份与角色的建立。

(二)参与式学习在班级管理中的具体实施策略

参与式学习方式能够帮助师范生尽快认识到在班级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内容,此过程中是师范生不断成长为新手教师的过程,也是发展师范生个人能力的必经之路。在小学作实习教师期间,很多师范生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将小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从而实现对班级的整体优化管理。在进行小组划分以及具体实施过程中,同样有以下几点需注意。第一,引导师范生对小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对班级内小学生的合理分组是确保后续班级管理的重要一步。进行分组时,师范生不仅要考虑到小组内学生的学习成绩,以“组内异质、组间筒质”的原则,将小组成员的学习成绩、性别、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等作为分组的依据,为实现班级管理打好基础。第二,引导师范生做好对小组成员以及组长的培训工作。对于师范生来说,小组长能够帮助师范生更好地完成班级管理工作,小组长更多地分担了教师的职责,发挥教师的有效作用,帮助教师快速建立起班集体。所以,师范生在最初开展小学班级管理要适当进行组长培训工作,明确组长的职责与作用,使组长成为师范生的重要帮手。其次,引导师范生做好组员培训工作。师范生要认识到组员不仅是被管理者,同时还是监督者的身份,这样的意识师范生要在参与过程中让组员明确,这样能够帮助师范生更快地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尽快建立起良好的班集体组织。

三、参与式学习在小学班级管理课程中的改进措施

参与式学习方式是以实践的形式促进师范生快速成长的途径,通过该种方式能够帮助师范生将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具体应用、具体实践,使理论知识不在停留在表面,成为师范生真正掌握的、能利用的工具。根据参与式学习在小学班级管理课程当中的具体应用,还有部分不足有待完善。

(一)关注学生的需求,兼顾参与式学习方式的层次

师范生在参与式学习教学方式中的表现与其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教师基本素养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学生的参与程度、投入程度会有直接不同的反应,同样的参与式学习实践内容,学生个体会展现不同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开展参与式学习教学方式时,要结合学生的个体实际情况进行适时的引导,能够在学生现有的基础之上实现个人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二)确保一线教师的正确引导

师范类学生进入到小学实际教学工作后,指导教师对师范生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指导教师的角度来看,指导师范生更多是一种压力,这就会导致在参与式学习教学方法的应用之下,师范生一心实践、无人指导,即便意识到自己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但缺少一线教师的针对性指导,因此,在当前的参与式学习具体应用过程中,承担指导教师职责的一线教师的数量及质量难以保证。对此,可以通过经费投入、专门聘请等形式确保师范生在参与式学习过程当中的基本保障,从而为该教学方法的实施提供深厚的师资力量。

(三)明确参与式学习的应用目的

在应用参与式学习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该方法的使用目的,避免因过度培养导致师范生的发展超出了该阶段的实际需求。师范生在实习工作中更侧重于职前培训,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是有一定区别的。在关注师范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入职后的工作的现实需求基础之上,同样需要对职前培养及职后培训两个阶段进行区别。换而言之,教师要明确参与式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师范生获得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的教学实践能力,其作用是为了帮助师范生更好地适应教师身份,而并非将师范生培养为成熟的教师。

四、结语

参与式学习方式能够基于师范生的实际情况与需求,在现有的基础之上促进师范生的成长,该种方式不仅是对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是为师范生成为“准”教师提供保障。如何做好实践与理论、运用与反思的结合,是对小学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师范生培养工作的追求。

参考文献:

[1]董晶晶,康依情,李伟.参与式学习在小学班级管理课程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20(16):210—211+238.

[2]毛俊芳.参与式学习在小学班级管理课程中的运用[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1(2):109—110.

[3]朱丹茜.新课程背景下“以人为本”的小学班级管理的实践研究——以南京市力学小学为对象的班级管理实践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08.

助理工程师工作小结篇(11)

(一)强化学校安全管理,维护教育稳定发展局面

学校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安全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基础。我们始终站在确保广大师生生命安全,维护教育和谐稳定的高度,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学校安全管理,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先后印发了《宿松县中小学安全年活动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接送学生车辆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在全县中小学集中开展安全隐患再排查再整改行动的通知》、《关于立即开展全县学校安全大检查的通知》、《关于组织开展全县学校安全大检查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安全工作文件,构建了学校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通过与各中小学签订《学校安全工作责任书》,强化学校校长、分管校长、班主任、授课教师的工作职责;建立了重要时段、关键环节、重点部位安全监管包保责任制,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联合公安、药监、安监等部门对城区和乡镇学校采取地毯式、拉网式排查,先后排查各种安全隐患323处,并整改到位。开展了全县中小学校长消防知识培训,切实增强校长安全意识,最大限度消除校园安全隐患,共同构筑中小学学生健康成长的防火墙。

(二)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稳步实施素质教育

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和保证。年初,我们从抓常规、促规范入手,竭力推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制定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评估方案,从德育教育、教学常规、艺术教育、安全文明校园建设和特色办学等方面,开展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评估。采取察看校园、查阅资料、推门听课、调查问卷、意见反馈等方式,对全县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进行了教育常规管理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年度综合考核。同时对学校收费行为、教辅资料征订行为进行了规范,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持续、协调、稳定发展。围绕“规范办学行为构建和谐校园”主题,召开了小学校长联谊会,结合当前学校规范发展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了交流与探讨,深化了规范办学行为的思想认识,提高了规范办学行为的自觉性。成功举办了全县中小学第四届科技创新、2011年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中小学生艺术节和爱国主义读书教育等活动,发展了学生个性特长,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举行了初中毕业生中考体育考试,对全县7091名普通高中(综合高中)应届毕业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和学分评定,极大地推动素质教育深入实施和高中课程改革,促进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三)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重视师德建设。开展了以“学规范、强师德、树形象”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广大教师严格遵守师德规范,着力解决师德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弘扬了高尚师德,树立了新风正气。开展了第二届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评选活动,评选出61名县级学科带头人、240名县级骨干教师;推荐13名教师参评市级学科带头人、133名教师参评市级骨干教师。启动新一轮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工作,核定教职工编制7384人。本着“尊重历史、以人为本”的方针,按照“过去从宽、今后从严,农村从宽、城区从严”的原则,对人编岗分离的人员办理了核编手续,彻底解决困扰学校发展的问题。稳步开展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变全县教职工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出台了《宿松县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奖励性部分)考核分配指导意见》,保证了各初中、小学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的顺利实施。拓宽教师补充渠道,规范教师招录行为,顺利完成面向全省选聘140名中小学教师,选聘特岗教师18名,签约研究生1名,为全县教师队伍补充了新鲜血液。

(四)加快校安工程建设,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

根据全省校安工程“路线图”及时间表的要求,组织专班对全县中小学校舍防灾抗震逐校逐栋排查并进行鉴定,创造性地将抗震鉴定和加固方案任务打捆发包,按照“先急后缓、突出重点,与布局调整和学校标准化建设相结合,分年实施”的原则,筹措资金4765万元,完成加固类项目69个,加固面积为61536平方米;重建项目43个,建筑面积25060平方米。完成对全县校舍安全工程三年规划编修工作,明确了2011年全县校安工程318个项目(加固类项目149个,重建类项目169个)的工作任务,并上报省市校安办备案。在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工程进度,在全市校安工程年度考核中名列前三位,一改上半年后进位置。与四川省双流县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广泛交流合作,宿松中学、实验中学、洲头中小分别与四川双流县学校结成友好学校,双流县政府捐资1500万元支持我县发展职业教育。

(五)协调发展各类教育,促进全县教育均衡发展

努力做活学前教育。开展了全县私立幼儿园摸排工作,对不符合办学条件的幼儿园下达了停办通知书;对基本符合办园条件的,督促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内部管理,创造条件取得办园许可证。从而规范了私立幼儿园办学行为,促进了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继续做实义务教育。配合财政部门及时足额拨付了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确保中小学正常运转;进一步做好全县中小学教师定编定岗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的核发工作,理顺了管理关系,提高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做优高中教育。程集中学、宿松中学稳步发展,九姑中学、宿松二中、复兴中学、隘口中学顺利通过市办学水平督导评估,九姑中学、宿松二中正积极创造条件申办市示范学校。不断做强职业教育。在充分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大手笔、高起点、高质量建设县职业教育中心,力争用2—3年的时间推动全县职业教育进入全市先进行列。目前,成立了县职教中心建设指挥部,完成规划区内居民地面建筑物及附属物测量登记、地形图的测绘和概念性规划等工作,并积极争取中央预算投资和进入省“861”重点项目计划。

(六)重视教育科学研究,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以深化课程改革为重点,强化教育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加强对高中学校的调研,对课程设置、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开设进行了指导。召开了全县初中物理和小学语文学科教研会,组织人员对韩文初中、程集中学、宿松二中、九姑中学、凉亭中学进行了教学视导。加强教育科研队伍建设,注重教育科研形式、内容的创新,着力打造教育科研精品,进一步提高教育科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各校申报省级课题8项、市级课题7项、县级课题16项,省、市课题数量位居全市前列。组织50多名课题负责人参加省、市课题会议和课题考察活动,参与并指导了山区、洲区、城东、城西北四大小学教科研协作区研讨活动,创新了教科研形式,丰富了教科研内涵,培养了一大批科研型教师。县教育局获得“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2011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样本县。成功组织了国家教育质量监测统一考试。2011年我县高考在生源质量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文理科本科达线人数首次突破3000大关。文理科本科达线3076人(不含艺体达线数),与去年比净增225人,其中一本达线630人,二本达线2191人,文科三本以上达线680人,理科三本以上达线2396人,应届生达线1676人,历届生达线1400人。

(七)加强学生资助工作,构建贫困学生救助体系

全面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奖学金制度,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免杂费、免课本费、免作业本费政策。2011年,我县享受国家助学金学生2795人,发放受助金200多万元。进一步做好贫困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编印了《宿松县2011年国家开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办理须知》,简化办事程序,方便学生和家长办理手续。学生资助中心签订合同3060份,帮助学生申请贷款1749.375万元。切实加强到期助学贷款催收工作,对可能存在的违约风险及时跟踪服务,营造诚实守信,按期履约的良好氛围。做好公益金资助工作,资助普通高中学生1175人,资助金额117.5万元。2011年秋,利用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资助学生4328人,资助金额为325.275万元。积极争取香港基督教会慈善机构的资助,救助我县孤儿230名,救助金额32万多元。不断整合各项资助政策,吸引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初步建成从小学到高中、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的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扶贫助学体系,为教育和谐发展创造了条件。

(八)着力实施农村远程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

不断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以电教教材建设工作为中心,以课堂电化教育观念和模式探究为突破口,以多层次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为重点,深入持久地开展电化教育,创建一流的电化教育效果。对各校的安徽教育资源网台安装、使用、总结进行了全面检查,配发了2011年春季畅言语音教材和电教器材。组织了13000多名初中毕业生的理化实验加试、200名小学英语教师参加空中课堂远程培训。举行了中小学教师自制多媒体教学软件评比和全县初中化学教师基本功大赛活动,推动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启动国家二期现代农村远程教育工程,逐步实现农村小学“校校通”“班班通”,构建了基本覆盖全县农村中小学的远程教育网络,有力促进了全县教育的信息化、现代化。

(九)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提高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全面落实招商引资“一把手”工作责任制,调整了全县教育系统招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全县教育系统招商引资“百日竞赛”活动实施方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我县教育系统招商引资工作的通知》,印发了《宿松教育系统招商引资工作考核与奖惩实施办法》,建立了全县教育系统招商引资信息报送制度,提高了广大教职工参与招商引资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招商小分队奔赴深圳、温州、成都、上海等地开展招商活动。通过亲情招商、学子招商等方式,成功引进安孚铝合金加工厂、斯贝琪服饰有限公司、晶科电子企业、刘超峰牙科医院等多个项目,有力促进了我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十)坚持依法治教方针,不断强化党风廉政建设

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举的方针,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完善各项工作制度,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印发了《2011年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局领导班子成员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责任,并分解到人。以效能建设为抓手,采取明查暗访等方式,对全县教育系统上下班签到、去向告知、中餐违规饮酒、上班情况进行全面督查,加强了教育系统工作作风建设。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费自查自纠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做好开学工作的通知》《关于规范收费行为的紧急通知》等文件,通过实地调查、突击检查等形式,查处了2起乱订教辅资料、2起有偿家教、4起违规办班行为,处分了13名相关人员。积极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完成11所学校的内部审计工作,扎实推进“安庆市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学校”的创建工作,趾凤初中获得“全市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学校”称号。

此外,为优化教育发展环境,提高宿松教育形象,进一步加大教育宣传的力度,编辑了《宿松教育信息》28期,在省、市、县等网站新闻400余条,在本局网站新闻800余条,与中安在线、安徽教育网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提高了教育新闻的量,提升了宿松教育的知名度。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县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教育发展环境有待优化,高考质量内涵亟待提高,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严重滞后,城乡教育发展极不均衡。

二、2011年工作要点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全国、全省、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国家和安徽省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优化发展高中教育,加快振兴职业教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努力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实现全县教育“十二五”发展目标开好头、起好步。

(二)主要工作任务

1、实施学前教育普及工程

编制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大政府投入,新建、改建、扩建县城区和乡镇中心幼儿园。积极鼓励、支持行政事业单位、村(社区)、企业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逐步达到中心村“一村一园”工作目标。进一步发挥示范园作用,探索实验小学、松兹小学、城关小学等市一类幼儿园园外办园,扩大规模,形成品牌效应。

2、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

基本完成县工业园新建初中、小学建设任务,启动东北片区中小学建设规划。撤销二郎初中、铜铃初中,完成新二郎初中一期建设任务。实施学校“一托一”“一托二”工程,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面向农村薄弱学校定向招录选聘教师,安排一定比例的优质学校教师与薄弱学校教师交流任教。

3、实施高中优质发展工程

实现九姑中学、宿松二中成功申办市示范高中,启动花凉中学创办省示范高中工作,鼓励慧德高中等一般普通高中创办市示范高中。狠抓高考质量,力争高考本科达线率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全国一流大学录取人数有明显增长,不断提升我县高考质量内涵。

4、实施职业教育振兴工程

调整职业教育布局结构,通过政府投入、友好共建、社会参与等方式,启动县职教中心建设。支持宿松电子、安庆阳光、安庆松安(筹)等职业学校走校校联办、校企合作之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增强办学吸引力。认真做好许岭职中双流班的招生与学籍管理、学生安全工作。积极探索建立以就业、创业为核心,与我县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力就业紧密关联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5、实施教育质量提升工程

以纪念建党90周年为主题,深入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切实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持续开展诚信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科技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组织开展小学生体育运动会、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节和2011年科技创新等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建构科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检测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6、实施人才强教工程

进一步强化师德建设,评选一批教书育人师德标兵,树立师德先进典型。出台《宿松县中小学校干部管理规定》和《宿松县中小学校教师管理规定》,逐步形成德才兼备、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管理团队。以庆祝第27个教师节为契机,举行全县教师文艺联欢会,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县教师进修学校的作用,扎实做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继续做好新教师选聘和特岗教师招录工作。启动“十百千工程”教育培养工程,努力培养10名专家型校长、100名优秀班主任,1000名骨干教师,促进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高。

7、实施科研兴教工程

坚持把课程改革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召开全县普通高中教学工作会和高三各学科备考研讨会。进一步加强教研队伍建设,聘请兼职教研员团队,建立县、乡、校三级教科研网络。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优化教学方法,造就一批课改示范校。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将办学思想、办学特色、办学质量等纳入评估内容,科学评价和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与发展水平。

8、实施学校特色发展工程

严格执行高中招生“三限”政策。进一步强化学校管理,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建立科学化、民主化、精细化管理模式,不断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丰富以“一训三风”为学校精神文化的内涵,通过学习借鉴、总结提炼,逐步形成“校校有特色,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发展模式。

9、实施平安校园建设工程

健全安全工作包保责任制、事故报告制、责任追究制,完善应急预警机制,全面落实安全管理岗位、职责、任务和措施,切实加强安全、法制、心理健康教育等,认真做好应急演练、交通安全、防火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等工作,提高师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挥公安、卫生、药监、工商、文广新等职能部门作用,强化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营造安全文明校园环境。

10、实施教育民生推进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