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旅游业发展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4 16:45:1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旅游业发展分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旅游业发展分析

篇(1)

一、引言

SWOT分析法是分析一个经济主体战略地位的重要方法,也是了解区域旅游发展的各项影响因素、进行区域旅游规划和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一种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本文运用SWOT 分析法对铁岭市旅游业发展进行分析,试图明确铁岭市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劣势以及机遇和挑战,以便制定相关的开发策略来提高铁岭市旅游开发层次的深度和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度。

二、铁岭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随着辽宁旅游经济的发展,铁岭市旅游业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态势。2009年,铁岭市共接待入境旅游者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旅游外汇收入227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8%;国内旅游收入61.2亿元,比上年增长35%;旅游总收入达到62.7亿元,比上年增长35%。由于旅游者接待人数基数较小,在客源增长上将会表现为数量急速扩张的增长特征。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铁岭市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本文将在SWOT分析的劣势分析环节中进行阐述。

三、铁岭市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1)丰富的旅游资源。铁岭市优势资源是铁岭“四张名片”(红楼文化之乡、小品艺术之乡、体育冠军之乡、煤电能源之城)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并兼有良好森林、山峦自然资源。在国家旅游局划分的8大主类155种基本类型的旅游资源中,铁岭市拥有7大主类、30种基本类型、近60个单体旅游资源,是一个旅游资源多样化的地区。

(2)区位优越,可进入性较好。铁岭区域位置优越,地处东北亚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是吉林、黑龙江两省通往其它省市和出海港口的重要通道。铁岭市距沈阳旅游圈中心城市沈阳仅45公里,京哈公路纵贯全市。这为铁岭自身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交通条件。

(3)铁岭市具有可以借鉴先进经验和吸取教训的后发优势。铁岭市的旅游业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借鉴其他旅游业发达的城市成功与失败的经验,观察、学习和模仿发达地区的经验、体制等,少走弯路,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劣势分析

(1)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旅游资源整体开发程度不高。由于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 铁岭目前的旅游资源开发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从总体上看,旅游产品的开发依然停留在观光层次,缺乏新兴增长点,忽视了游客对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旅游产品的需求。由于缺乏拳头产品, 导致市场竞争力较弱,尚未形成强大的旅游吸引力。

(2)区域旅游形象不鲜明。虽然铁岭市拥有“四张城市名片”,而且“大城市-铁岭“这一名号也在国内扬名,但是旅游宣传口号不精练,给人感觉是整体的区域旅游形象较模糊,直接影响铁岭市的旅游宣传效果。

(3)资金、人才匮乏。相比而言,铁岭的经济发展稍显落后,由于其本身经济容量的限制,导致在旅游开发与建设过程中,引入外资开发旅游的渠道远不如沿海等其他地区,从而阻碍了当地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旅游人力资源总量和后备力量都明显不足,现从事旅游行业的人员大多数是“半路出家”,边干边学边悟,旅游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有待加强。

3.机会分析

(1)东北老工业基地处于振兴过程中。在中央提出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的指引下,辽宁省提出了建设“旅游强省”的口号,旅游业的发展有了很大空间,从而使铁岭市旅游业的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为铁岭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2)评选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这一契机。2006年1月,铁岭市已正式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可以说这一评优阶段的胜利,把铁岭市的旅游发展提高了一个新的高度,将十分有利于铁岭市下一步旅游业发展工作的进行。

4.威胁分析

(1)周边城市的竞争加剧。周边城市诸如沈阳市等发展旅游业都较早,而且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与效应,在全国旅游业发展的良好势头下,新一轮旅游发展的热潮无疑会给铁岭的旅游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2)“形象遮蔽”效应。铁岭地处经济欠发达的辽北地区,南有沈阳,东有抚顺清原满族自治县,北有吉林省等一些知名度较高的旅游目的地,又紧靠草原风情浓郁的内蒙古,因此难以吸引远程市场的游客到铁岭来旅游。

四、铁岭市旅游业发展策略

铁岭市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表明,铁岭市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比较突出,机遇难得,但同时劣势明显,外部环境威胁明显。因此铁岭市的旅游发展应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的机遇,不断增强自身竞争实力,培育有竞争力的旅游品牌,重视与辽宁中部城市群的联合。可以采取的策略有:

1. 提高旅游产业规模和质量。在国内打响“较大城市-铁岭旅游”这个品牌,不断把铁岭市旅游产业做强。对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要全力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和一大批特色旅游产品,充分挖掘整合铁岭四大名片为代表的旅游资源。要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结构,促进旅游产品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向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会展商务旅游等多样性旅游产品方向发展。

2. 整合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在沈阳旅游圈内,唯有铁岭在区域分工上是以农业、畜牧业为主。这为铁岭打造沈阳旅游圈后花园提供了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和绿色生态景观。同时铁岭市也应该积极的打造这样几条特色旅游线路:铁岭特色历史文化之旅;关外红楼文化之旅。

3. 大力引进人才。铁岭市政府和旅游相关部门要加强与省内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及兄弟城市的横向联系,吸纳知名专家、教授作为铁岭市旅游局的旅游顾问,定期邀请专家座谈,为铁岭市旅游出谋划策,提高铁岭市旅游品位和档次。

篇(2)

湖北省安陆市位于美丽富饶的鄂中腹地,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安陆市旅游业文化底蕴丰富,自然资源独特,旅游区位优势明显,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旅游优质县市。

(一)旅游资源丰富。安陆市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文化底蕴深厚,其中最具盛名的是李白旅游文化和钱冲古银杏文化。龙王寺、青龙寿山、吉阳山等旅游胜地众多,安陆还具有灿烂的红色文化,比如钱冲革命旧址,赵家棚抗日烈士纪念馆等一大批红色旅游点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是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二)区位优势明显。安陆市交通发达,汉丹铁路、汉十高速公路、316国道纵贯南北,安花公路、安卫铁路贯穿东西,并与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相连接,北往襄阳,南通武汉,距离武汉市仅110公路,距离武汉天河国际机场80公里,是九省通衢的大武汉的卫星城市,是湖北武汉、襄阳、十堰经济走廊的重要连接点,是三峡、武当山旅游、襄阳古隆中旅游线路的经过地。

(三)良好的文化底蕴。安陆市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全国有名的漫画之乡、银杏之乡、足球之乡,具有闻名遐迩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李白文化,瑰丽的银杏文化,丰富的文化遗存,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安陆人民勤劳朴质,钟灵毓秀,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着美好的家园。

(四)政府大力支持旅游业发展。安陆市不断强化内生增长动力,不断提高城市形象和影响力,随着滨河园林城市建设伟大目标的提出,安陆市政府也把旅游业发展放在了突出的战略高度,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大城市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把我市旅游业发展也列入了“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并把2011年作为旅游业发展升级年,推进旅游业标准化建设,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推动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安陆市旅游业发展的劣势分析(Weakness)

(一)旅游开发滞后,旅游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安陆市虽说近年来加大了对旅游业的开发力度,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但是相比周边地区而言,其旅游开发明显滞后,缺乏对旅游业发展的深度开发,同时对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够,在旅游交通、服务设施、环境保护设施、管理设施等方面比较薄弱,还未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旅游服务体系。

(二)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旅游投资力度不够。安陆市经济较前几年相比确实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安陆市支持产业不多,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经济税源有限,可用财力不足,并且近年来,安陆市把有限的财政收入投入到民生领域中,相对而言投入旅游业的资金不足,同时安陆市还未真正解决旅游业投资机制问题,相关的优惠政策还未制定,多元化的投资模式还未建立,其投资力度明显不足。

(三)旅游宣传不够,旅游品牌不多。安陆市虽说旅游资源丰富,但是为外界所熟知的甚少,只是李白旅游区和钱冲古银杏在外界小有名气,其他都知名度较低,去年举办的银杏文化节虽说取得了一定的宣传效果,但是其后续宣传还未跟进,没有广泛的运用现代多元化的宣传方式进行宣传,同时与外界的旅游合作较少,旅游品牌不多,知名度不高。

(四)旅游景点分散,旅游效果单一。安陆市没有较好的整合辖区旅游资源,只是一味重点打造李白和银杏两大品牌,造成的结果是到百兆山就是看看李白相,去钱冲就是看看古银杏,现代旅游业应该是多角度、多视野的旅游,单一旅游注定缺乏长期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五)旅游人才不足。是否具有一支高素质的旅游服务人才队伍对旅游业发展至关重要,安陆市还没有真正意义上那种素质高、水平强、懂管理、善经营的旅游管理人才,真正的专业旅游管理人才应该具有深厚的旅游专业文化背景、娴熟的旅游服务技巧,以及对本地旅游业发展敏锐的洞察力及较强的信息交流和处理能力。

三、安陆市旅游业发展的机会分析(Opportunity)

(一)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在追求物质生活享受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生活的丰富,旅游可以领略到各地的风土人情,陶冶情操。近年来,各地推出了各种旅游套餐,也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选择。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技术部主任瓦尔玛在出席第一届旅游教育国际论坛时表示,中国旅游业在世界旅游发展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作为旅游客源输出大国之一,2006年出境旅游人数达三千四百五十万,位居世界第六。从国际上而言,国际旅游处于不断增长的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第一大旅游目的地,为各地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很大发展机遇。

(二)旅游者个性化需求增大。随着旅游的发展,旅游者的消费意识转变、成熟度提高,其需求发生了变化,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他们追求刺激、挑战极限、寻踪问底、踏访奇异之地。各种深山高地等惊险刺激的旅游活动的开展和具有文化底蕴的深层次挖掘,势必会给安陆旅游带来更多的客源。

(三)旅游者品味的转变。近年来广大旅游爱好者逐步转变旅游品味,在他们游遍了祖国名山名水后,他们逐渐对小城市旅游,对乡村旅游情有独钟,那种基础设施良好、文化底蕴丰富、旅游产品到位,服务质量上乘的乡村旅游往往是他们的理想选择,我们可以加大乡村旅游规划、发展乡村特色品牌、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可以从中找到良好的发展机遇。

(四)假日经济的带动。假日催生了经济的发展,每年的假日都是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如应城的汤池温泉,在每年的元旦客人应接不暇,到来了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每一个假日,除常规法定假日之外,可以结合本地特色的节日搞一些活动,也可以带动旅游业快速发展。

(五)政府的大力扶持。安陆市政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2011年是安陆市旅游发展升级年,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促销活动,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先后制定了《安陆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百兆山旅游风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钱冲古银杏生态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这一系列举措为安陆市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四、安陆市旅游业发展的挑战分析(Threat)

(一)经济支撑的有限性。旅游业是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没有一定量的投入,就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政府财政投资旅游开发是有限的,而有实力的企业因为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对旅游业认识不够,投资热情不高,应广泛扩大资金来源渠道,全方位、多层次的筹措旅游发展资金。

(二)资源开发的不当性。在旅游资源开发中,有的为了追求一时的经济利益,对资源开发不当,缺乏前期的资源开发调研力度,没有统一的开发协调机构以及相关的机制,造成资源重复开发或者是流失严重,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竞争的激烈性。安陆市旅游业发展的最大挑战来自周边竞争者的压力,随着旅游业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地都在旅游服务、技巧、设施、质量等方面下功夫,提高自身的市场份额,安陆市周边如孝感的双峰山度假区、应城的汤池温泉、孝昌的观音湖度假区等都是巨大的竞争对手。

五、安陆市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分析(measures)

(一)加大投资力度,加大配套设施建设。采用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化融资模式,广泛开辟资金来源通道,充分利用有限资金搞好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比如说交通设施、餐饮服务、酒店住宿、旅游购物、向导服务等服务设施,不断优化城市环境、人文、提升城市文化档次。

(二)狠抓品牌建设,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以李白和银杏为品牌基础,不断加大品牌建设,以各种宣传手段为推手,加大品牌文化创新,塑造安陆真正意义的旅游品牌,同时在建设品牌的同时,要加大和其他资源的整合力度,减少资源的分散性。

(三)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提高旅游产品附加值。我市旅游产品开发不足,都是一些浅层次的开发,没有深度开发。旅游产品在开发手段、理念、技巧、方式上落后,旅游产品附加值较低,不能形成产业链。建议聘请专门的研究开发机构加大对我市旅游产品的调研力度,结合我市实际,在开发理念、技巧等方面深度开发,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及核心竞争力。

篇(3)

一、研究区概况

作为丝绸之路重镇之一,吐鲁番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独特,人文历史底蕴深厚,属于新疆旅游开发早、发展较快的旅游城市之一,现已开发旅游景点17个,其中国家5A级景区1处、4A级景区4处、3A级景区2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交河故城、高昌故城于2014年6月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

二、数据与方法

本文数据来自统计年鉴、问卷数据及中国报告大厅:行业数据(酒店旅游餐饮)。通过弹性分析,求得各指标弹性系数,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求得旅游收入与地区GDP相关性,最后求得旅游收入的贡献率及拉动率。

三、旅游经济发展因素的弹性分析

通过对旅游要素的统计分析,计算各指标对旅游总收入的弹性系数,解释这些要素的变化对旅游总收入会产生何种影响。从表1可以看出,吐鲁番宾馆床位数和旅行社数量和对当地旅游总收入的弹性系数历年均小于1,说明吐鲁番旅游总收入对星级宾馆床位数、旅行社数量及餐位数变化的敏感性不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客运周转量对当地旅游总收入的弹性系数基本大于1或者接近1,说明吐鲁番旅游总收入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客运周转量变化的敏感性大。从2005年开始吐鲁番旅游总收入对餐位数变化的敏感性不大。

四、吐鲁番旅游经济的发展对当地经济作用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旅游收入增长对地区GDP产生影响,同样地区GDP增长可以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从而对旅游产业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通过计算得出表2,吐鲁番旅游收入与地区GDP的相关系数r为0.715,通过了0.01的水平检验,说明吐鲁番地区GDP与旅游总收入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旅游收入对GDP的贡献率总体上升,其中2008年、2009年和2013年因受到北京奥运会安保问题、世界性金融危机、新疆本地社会异常事件等的影响,使得新疆旅游业面临困境,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吐鲁番旅游收入对GDP的贡献率骤然下降,此后又呈稳步上升的局面。根据测算方法,对产业的贡献率和拉动率进行分析,得出以下测算结果。从表3可以看出,旅游总收入对吐鲁番GDP的贡献率基本在4%左右,2009年受乌鲁木齐“7•5”事件的影响,贡献率为最低水平,仅为2.26%。旅游总收入对吐鲁番GDP的拉动率平均保持在0.56%,2009年GDP增长率出现负增长,因此旅游总收入的拉动率也相应出现负值。无论是贡献率还是拉动率,都以2008年、2009年为界,2008年以前保持稳定上升趋势,在这两年受诸多因素影响,贡献率、拉动率达到最低水平,旅游总收入的拉动率在2009年甚至出现负值,从2010年开始,局面有所好转,旅游总收入的贡献率和拉动率逐步回升。2013年6月正值吐鲁番旅游高峰期,在吐鲁番当地出现社会异常事件对吐鲁番旅游业产生巨大冲击,吐鲁番旅游总收入的贡献率和拉动率急剧下降,并在2014年出现滞后反应,持续下降。

篇(4)

兰州是甘肃省的省会城市,甘肃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在我国大陆版图处于“陆都心脏”位置,占据“坐中四联”的区域优势。

兰州拥有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条件和区域条件。首先,兰州具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且类型多样、品味较高。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具备了这点,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就有了“本”。其次,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座中四联的区位优势,这对于旅游市场的开发是很大的优势。再次,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区层面,兰州都拥有发展旅游业的区域性扶持性政策和导向。这些问题在本人的论文《兰州市旅游业发展条件分析》中已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在此再不累述。总之,如果兰州能利用好政策利好,充分发挥本地区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使自身区位相对优势得以发挥,就能创造可观的旅游经济价值。

二、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兰州市将文化旅游业列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有效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2012年推出了“中国西北游、出发在兰州”文化旅游形象宣传标志语,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攻势。

(一)接待人次与接待设施

(1)接待人次逐年提高

①“十一五”期间整体状况。“十一五”期间,兰州全市累计接待游客2284.3万人次,年均增长24.9%;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180.74亿元,年均增长25%,旅游业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②近五年整体状况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兰州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总收入两项指标均日益提高;同时,旅游收入占GDP的份额也逐步攀升。

(2)接待设施逐步完善

①景点景区

到2010年,兰州市景区景点共计64处,其中国家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森林公园4处,省级森林公园4处,A级旅游区(点)19处。

兰州市在上述景点、景观的基础上,利用黄河穿城而过的无二条件,以及独特的历史人文和浓郁的地方特色,经多年的打造、锤炼,逐步成型了六条旅游线路(如下表所示)。

②旅游住宿业

目前兰州市拥有五星级酒店1家(全省共4家,此项指标占全省份额的25%)、四星级酒店10家(全省共55家,占全省份额的18%),三星级酒店31家(全省共4家,占全省份额的18%),二星级酒店8家(全省共4家,占全省份额的7%);以上数据截至2012年12月31日,根据甘肃旅游政务网资料计算。

③旅行社

目前兰州市拥有旅行社企业207家,占全省45.7%(截至2013年3月,甘肃省共有旅行社452家);以上数据来源为甘肃旅游政务网。

(二)旅游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旅游业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经济活动及其类型,其效益和价值不但包括景区景点以及旅行社的收益,还包括由旅游活动关联纽带形成的有关投资、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推动市场发育完善等作用。

(1)旅游业发展强于其他省内城市

2012年1月-9月,甘肃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前五位的地区分别为:兰州1592.6万人次、天水870万人次、酒泉695.7万人次、平凉563.3万人次、张掖419.6万人次。甘肃全省旅游收入前五位的地区分别为:兰州124.2亿元、酒泉61.2亿元、天水48.5亿元、平凉29.1亿元、张掖22.5亿元。

根据甘肃省旅游局公布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兰州在甘肃省省内在“接待人次”以及“旅游产业收入”方面遥遥领先于其它省内城市。

(2)旅游业发展弱于其他省会城市

虽然兰州旅游业发展在省内城市中遥遥领先,但与周边省份的中心城市相比还是较弱,如下表所示。这是由于缺乏精品景区、思想观念陈旧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三、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的前景分析

基于对兰州旅游发展的基础、以及对兰州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综合考虑兰州旅游市场环境及承载能力、类型、产业特征及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这里从兰州旅游市场需求分析和发展愿景(对“11469”大旅游圈空间总体布局的展望)两点对兰州旅游发展的前景进行分析。

(一)市场需求分析

经济学中的市场有两个最基本要素,即需求与供给,二者是相互关联的,旅游市场也概莫能外。

(1)旅游需求变化

旅游需求,即旅游者有购买力支持的旅游需要,因此旅游需求的变化应当体现在旅游者方面。自改革开放,我国旅游走过了三十多个春秋,目前也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多个方面。

如旅游者有丰富的旅游体验,讲究效率;普遍接受低碳出行的理念;在旅途中希望减少“旅多游少”的情况;借助电子商务体验“未出行、先体验”的旅游消费模式等。

(2)旅游供给市场变化

根据兰州旅游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国家将把甘肃建成文化大省的要求,充分发挥丝路文化、黄河文化、民俗文化三者交融的优势,以黄河为主要平台,凸显“黄河明珠、山水城市、丝路重镇、水车之都”的兰州城市形象,兰州在旅游供给方面有以下动作:

①观游览业方面。第一、有形产品层面。重点建设黄河文化主题公园,改造并提升五泉山、兰山、白塔山、金城关、兰州碑林,形成黄河风情线骨干景区。第二、无形产品层面。做大做强《丝路花雨》及《大梦敦煌》等代表性文化精品,精心创作《黄河魂》等文化旅游演出剧目,积极挖掘民俗等文化遗产内涵。第三、旅游商品(纪念品)方面。加大彩陶复制、黄河水车、黄河奇石、微雕葫芦等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强化与提升旅游商品的质量与内涵。②旅行社方面。在旅行社方面,兰州针对旅游资金投入不足问题,拟成立旅游投融资公司,吸引社会投资;创新发展模式,集中优势资源整合上市;并且鼓励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外商投资者开发旅游资源。

(二)发展愿景剖析―对“11469”大旅游圈空间总体布局的展望

按照甘肃旅游区域发展战略,兰州将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一个重点”,整合开发“四大旅游业态集聚区”,培育“六个特色旅游小城镇”,打造“九条精品旅游线路”,着力推进旅游产业全面发展。

(1)“一个中心”――围绕把兰州建成西北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这一目标。(2)“一个重点”――突出打造百里黄河风情线。(3)“四大旅游业态集聚区”――打造以以兴隆山、官滩沟为核心景区的避暑度假会务旅游;以森林公园和两山绿化为依托的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以吐鲁沟、鲁土司衙门为核心景区的山野生态、民族文化体验旅游;以八盘峡、柴家峡、小峡、达川、什川等黄河“三峡两川”为核心的水上运动、黄河风情旅游等四大旅游业态集聚区。(4)“六个特色旅游小城镇”――把青城、连城、什川、中川、苦水、达川等六个小城镇培育成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镇等六个小城镇培育成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镇。(5)“九条精品旅游线路”――打造兰州经河西连接新疆的丝绸之路游等九大精品旅游产品。

篇(5)

经济增长烟台

烟台市位于中国经济发达的山东省,是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近年来通过“蓝色发展”以及围绕从单纯观光向休闲度假型旅游城市的转型,烟台的滨海旅游业获得较快发展,并日益成为促进烟台经济发展和城市美誉度提升的重要途径。同志在2009年视察山东时曾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同年9月,烟台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打造烟台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为烟台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良好机遇。滨海旅游业是指以海岸带、海岛及海洋各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依托的旅游经营、服务活动。在沿海地区,滨海旅游不仅是休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海洋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烟台市海湾众多,拥有全省近1/3沿海县市区、全省第二海岸线、全省第一岛岸线和唯一海岛县,山海一体的滨海风光、曲折漫长的海岸线构成了独特的滨海旅游风景线,使得滨海旅游业在烟台的旅游发展中地位日趋上升,并成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产业。本文以烟台为例,对烟台的滨海旅游业进行SWOT分析,以期为相关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推进烟台滨海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依据与决策参考。

一、烟台滨海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自1995年以来,烟台旅游收入的增长迅速,旅游业对CDP的贡献日益凸显。2007年烟台市接待入境旅游人数为30.71万人次,入境旅游收入为22900万美元,接待国内旅游人数为1988.67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为183.84亿元,位居山东省第二位。但到2010年,烟台市的旅游总收入已达到331.2亿元,同比增长21.2%,占GDP(4358.46亿元)的7.60%,相当于服务业增加值(1457048亿元)的22.72%。到2012年,烟台市实现旅游总收入进一步增加至475.51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4502.99万人次,同比增长14.9%。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日益显现,不仅体现在直接为交通运输、商品贸易、宾馆餐饮、景区景点带来客源和市场,同时还有效地推动着工农林业、城市建设、文化体育、海洋环保等行业的发展,进而促进金融、保险、信息、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从烟台市的海外客源市场来看,韩国、日本在烟台海外客源市场中不仅占有相当市场份额,而且较为稳定。国内客源市场呈现出相对稳定增长的态势,这为烟台市滨海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

“山海仙境·魅力烟台”是烟台市对国内市场及海外市场的旅游形象宣传口号。通过宣传推介作用,该旅游形象已在全国乃至海外市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烟台的旅游休闲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为烟台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目前,烟台滨海旅游业的发展正面临向更高层次、更广阔领域发展的挑战。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的增长、转型、升级,是时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烟台提出的新挑战。

二、烟台滨海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s)

(1)资源与气候优势

烟台地处山东半岛东部,东连威海,西接潍坊,西南与青岛毗邻,北濒渤海、黄海,与辽东半岛、大连隔海相望,在全长909公里的海岸线上,分布着众多的天然海湾和沙滩,蕴藏着巨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另外,烟台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和半湿润,四季变化明显,年均日照2826h,形成冬暖夏凉的特点。同时,由于受海洋调节,气温日差变化小,海滨空气清新且富含负氧离子,空气中含有一定量的碘,氧和臭氧的含量比内陆高,有利于人体内维生素的积累和新陈代谢.是天然的海滨疗养与休闲度假场所。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备

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在于目的地是否能够提供高质量的休闲旅游服务,这就要求目的地的旅游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良好,以便为游客旅游活动中的各种需求提供服务。因此,与滨海休闲旅游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滨海生态环境的改善,构成滨海休闲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烟台市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和滨海生态环境与滨海休闲旅游游发展结合起来.滨海休闲旅游的服务功能得到日趋提升和完善。

交通建设方面,有烟威、青威、潍莱、绕城等高速公路及多条国道、省道。铁路交通方面有烟台至北京、广州、深圳、贵阳、上海等多条全国铁路干线,以及烟台至大连铁路轮渡的运营、蓝(村)烟(台)复线的开通、德(州)龙(口)烟(台)铁路的建设,便利的交通条件使烟台成为国内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不仅如此,烟台空港还与国内外的许多城市开通直航。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既方便了游客,又改善了烟台的滨海城市形象。

旅游娱乐接待设施方面,随着滨海观光大道的修建,滨海各景区(点)的旅游娱乐、旅游餐饮、旅游厕所、停车场、环卫设施、中英文对照的交通指示牌等服务设施配备日趋完善。

(3)城市滨海旅游形象初步确立,旅游形象宣传日见成效

一个准确鲜明且富于感染力的旅游形象对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烟台坚持以细分市场为基础、以定向促销为重点,大力加强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入境市场上,重点突破韩、日、东南亚和俄罗斯。如针对烟台第一大入境客源市场韩国,在推广金沙滩、高尔夫之旅的基础上,还专门开发了周末游、修学游、宗教文化游等产品,使烟台旅游在韩国引起强烈反响,逐步培育建立起烟台旅游品牌形象。

2.劣势(weaknesses)

休闲渔业的主要形式有养殖垂钓、海上垂钓、潮间带采集、渔区生产体验、涉海食品加工与品尝、观赏鱼类养殖、渔村休闲居住等。滨海休闲体育是一种在滨海地区开展的集休闲、娱乐与体育运动为一体的活动,主要包括沙滩项目、水上和水下项目、海上空中项目等。休闲健身主要是在滨海地带和海岛上建设具有健身设施和疗养功能的度假设施。目前,烟台的滨海旅游开发中,休闲渔业、滨海休闲体育和休闲健身设施等还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有待进一步强化和推进。

另外,烟台的滨海旅游业开发尚停留在陆域和岸上开发阶段,以海洋和海岛为中心的旅游开发尚未形成规模,旅游开发中海洋特色不鲜明。海上观光和海上游船旅游是滨海观光旅游的一大特色,由近岸观光走向中远程海上观光、休闲、娱乐、探险旅游,是世界沿海国家发展滨海旅游休闲的普遍趋势。而烟台海上交通发展滞后,设施落后,缺乏集海上运输、游览观光、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大中型游船,海上观光线路和游船旅游项目开发较少。缺乏能够带动整体发展,集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为一体的、具有轰动效应的大型旅游项目。大型旅游项目、节庆活动是突出城市形象的强化剂,一方面它吸引无数人的眼球,另一方面它又展示着城市美好的一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烟台尚缺乏强化烟台美好形象的滨海主题活动与强有力措施,同时,还存在着某些海域水质和沙滩污染严重、旺季过于拥挤、岸段和海域被占等现象。

3.机会(Opportunities)

“十一五”以来,烟台海洋经济获得快速发展,海洋经济规模迅速膨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全市海洋产业总产值由548亿元增加到1265亿元,年均增长18.19%,海洋产业已发展成为烟台的支柱产业。“十二五”开局之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又上升为国家战略,海洋经济的发展、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将为烟台的滨海旅游业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与生机。目前,烟台正在加快推动旅游产业由数量型到效益型、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由观光型到观光度假复合型转变。

从与完善旅游设施相关的投资来看,截至2009年,全市有总投资739亿元的114个旅游项目登记在册,其中47个项目在建,总投资288亿元,投资过亿元的达30个。目前,烟台中心区在建旅游项目达15个,总投资113亿元。烟台旅游大世界、马山寨植物博览苑、南山皇冠假日酒店等项目开业,地质博物馆竣工,规划22平方公里的莱山省级度假区经省政府批准成立,大南山、雨岱山等一批重量级大项目快速推进,中心区在全市旅游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旅游业与会展业的发展相辅相成,会展业的发展已成为烟台滨海旅游业发展的助推器。目前在烟台举办的会展主要有中国北方旅游交易会、果蔬会、汽车展览会、丝绸展等。以2009年中国北方旅游交易会为例,29个省市自治区及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团队来烟台参会参展,总人数达10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7.1亿元,成为中国北方旅游交易会有史以来层次最高、规模最大、成果颇丰的一届,对于展示烟台旅游和城市形象,起到了积极而有力的推动作用。

4.威胁(Threats)

通过发展旅游休闲产业以促进经济增长,备受世界许多国家的重视,在区域发展竞争中,也成为各地区积极采取措施强有力推进的举措之一。目前,国内旅游项目纷纷上马,区域旅游竞争日益激烈。烟台地区的一些旅游资源与省内的青岛、威海以及辽宁半岛地区的大连等城市相似,并且旅游客源市场又有重叠部分,面临一定的竞争。另外,从更广阔视野来看,烟台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在争夺旅游客源市场份额上,竞争力明显不足。与海南地区的滨海旅游业的发展相比较,无论在景观特色方面,还是知名度、美誉度上,烟台也都面临一定的竞争压力。

今天,国际旅游业正面临着由观光旅游逐渐向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休闲性旅游方式转型,度假休闲旅游趋势日益突出。国际旅游业新的发展趋势对烟台来说,既是一个发展的难得机遇,同时也是一个严峻挑战。烟台应该坚持以建设“国际滨海生态宜居城市”为发展目标,突出历史文化优势和城市发展特色,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烟台的滨海旅游业发展。同时,要注意海陆统筹、统一规划、集约发展、整体开发,明确烟台滨海旅游的合理定位与分工,创新旅游产品开发,创新滨海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从而形成烟台滨海旅游发展的新高地。参考文献

[1]郭朝阳,赵耀.胶东半岛滨海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SWOT分析[J].北方经济,2007(5)

[2]胡琳琳.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滨海旅游业发展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

篇(6)

1、旅游资源中知名度高的景区少

近年来,南昌市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投入,积极参与景区的等级申报。但是,高级别不等于高知名度,由于开发力度不够,宣传有限,很多有极高价值的景区不为外人熟知。相比井冈山、瑞金的红色旅游资源,并不占优势。而且缺乏名山大川,优质的自然景观较少。

2、资金投入不足,旅游服务设施水平低

由于社会经济基础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政府财力有限,拿不出更多的资金投资旅游业,社会资源的数额也非常有限,远不能满足旅游快速发展的需要。与旅游业较为发达的地区相比,硬件设施水平偏低,难以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3、旅游资源开发缺乏统一管理和科学规划

南昌市着手开展旅游规划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全市的统一规划不足现象仍然很严重。主打“八一”品牌并没有形成一个链条,集聚效应较小。没有形成产业集群,旅游业对其他产业带动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4、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南昌市经济欠发达,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在人才引进上受诸多限制。这客观上造成了旅游行业人员素质偏低。缺乏高级管理人员,缺乏高级别导游人员,涉外酒店的多数服务人员外语水平极差。一些景区服务人员、交通服务人员素质低下。

5、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提高

有些部门对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许多颇具优势的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地开发。旅游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比较单一,没有让历史变得时尚,让文化变得轻松可以解读。宣传力度不强,各级旅游部门在搞产品开发的同时,忽略了市场开发。

二、南昌市旅游业发展对策

1、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

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作用。在发挥政府作用上,南昌市应该做好以下几点:(1)更新观念。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作用,为旅游业的良好发展提供资金、技术、法律、人才支持和保障。加强服务意识,从全省着眼,用战略眼光发展南昌的旅游业,做全省旅游资源的整合者,拓宽发展思路,要形成统一、协调、高效的旅游行业管理体制。(2)做好整体规划。为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南昌市有关部门应尽快拿出旅游产业战略规划方案,以指导全市旅游业的发展,防止盲目开发和不合理重复建设,保证旅游结构与布局的合理。在旅游扩展、延伸、优化、创新、精品化、系列化等多个层面上,开发产销对路的旅游休闲产品,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

2、树立品牌意识,做特色旅游

南昌文化底蕴丰厚,历史悠久,旅游产品具有地方特色,但却缺少自己的品牌。而红色旅游是无疑南昌最丰富的旅游资源,现在关键是红色旅游,让游客了解并喜欢各个旅游景点。在旅游业发展中,突出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精品路线,进行品牌营销,赋予历史新的文化内涵,提升南昌旅游资源的不可替代性,做南昌自己的旅游品牌和旅游名片。

3、增加旅游宣传投入,加大宣传力度

增加对旅游的宣传投入,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行南昌市总体形象宣传与景区宣传相结合,政府机构宣传和旅游企业促销相结合,传统促销方法与高技术网络促销手段相结合,赢得更多的潜在消费者。

4、发展优质生态旅游

南昌市环境优美,发展生态旅游不仅有资源优势,更符合当前及今后的经济发展趋势。合理利用周边的资源,做大做强农家乐,完善市内到郊区的交通路线,市内到各县市的交通路线,形成交通网络,不仅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拉动周边县市的经济发展,丰富市民生活,扩大内需,也有利于农民增收。

5、重视行业从业人员的管理和培训

针对南昌市缺乏旅游业人才,可以自己培养的基础上加大引进力度,同时重视对景区从业人员的再教育,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定期对他们进行考核和培训。尤其是导游人员,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旅游服务质量、旅游业的整体水平和城市的整体形象,是整个旅游服务的轴心。必须重视南昌市导游人员历史知识的普及,提升导游员的素质,杜绝“宰客”、强卖的现象。

6、做好旅游纪念品开发工作

旅游纪念品是地方文化和风物的缩影,因而是旅游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开发旅游纪念品投资少,效益高,既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旅游资源和文化的传播,又满足了游客的留作纪念的需求。旅游纪念品市场潜力大,开发具有南昌市地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如印制各个景点的明信片、销售当地特色的食品和玩具等,能够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对整个旅游产业从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和更全功能上进行重新审视,充分发挥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动力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势产业、扩大开放的窗口产业、生态文明的绿色产业、促进就业的富民产业的积极作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1]南昌市政府2006-2011政府工作报告

篇(7)

一、宏观战略视角:庐江县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1.1历史文化悠久

庐江县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庐江古称舒国、舒县,始建于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自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以来改称庐江县,沿用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历经千年历史的庐江,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吴楚文化和淮军文化:历史上涌现出了文翁、周瑜、王蕃、丁汝昌、吴长庆、刘秉璋、孙立人等一大批历史名人,当代亦有冯法祀、许章润、姜长云、方福前等一大批活跃在科技、经济和文艺界的著名学者,这一大批的文化资源形成了庐江富有特色的文化旅游潜力。

1.2旅游资源丰富

庐江县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按照国家旅游局2003年5月1日颁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中的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庐江县具有类155种基本类型中的82种,约占全国所有资源类型的53%;而且旅游资源品位较高,山岳风光与田园秀色,佛教名山与温泉文化兼备,历史古韵与现代气息相融,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具有很大的资源优势。

1.3交通位置优越

庐江县位于安徽省合肥-铜陵-芜湖“金三角”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地处多条高速公路、铁路交汇点,京台高速沪蓉高速在县内交汇,京九铁路穿境而过,县城北距合肥骆北交机港50公里,距新建的新桥国际机场也只有80公里,交通十分便捷。 并且庐铜铁路、引江济巢工程、北沿江高速的建设将更加强化了庐江的交通区位优势。

2.劣势分析

2.1旅游发展体系尚未形成,难以产生合力

庐江县还没有统一的旅游总体规划,发展旅游业还未成为全县人民的普遍认识,旅游跨村、跨行业发展存在很大的阻碍。且本县旅游业发展中涉及的多个行业和部门自成体系,在管理上缺乏全面性和协调性,难以形成合力。

2.2旅游宣传不到位,资源缺乏深度开发

几乎所有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旅游产品的大力宣传,从而提高知名度,而庐江县缺乏旅游宣传,就冶父山和汤池温泉两处景点来说,本县几乎未做任何形式的宣传,只是通过游览旅客和当地民众的口口相传。

2.3经济较落后,对旅游投入有限

庐江县是较贫困地区。长期以来,由于区位、交通等因素,本县长期处于“一元经济”的结构中。财政收入主要靠农业,工业所占比重较少。而且由于技术等因素限制,第一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第二产业效益不高,第三产业发展停滞不前,再加本县大量农业人口的存在,“三农”问题非常突出,造成本县经济实力薄弱,现代化和城市化成都不高的局面。而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制约着政府及相关机构对旅游业的投入,旅游业发展长期面临资金短缺,投入不足问题。

3.机遇分析

3.1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

经济水平的发展伴随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使更多地富裕起来特别是广大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不断的推进,将使更多的人有经济实力去旅游,旅游活动也将变得越来越普遍,这将不断扩大旅游市场,使得庐江县旅游业的发展也会有更多的机遇;同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使庐江县广大农村地区加快发展,加快庐江县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强庐江县旅游业的整体实力。

3.2重大发展规划

《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中把巢湖作为旅游休闲度假基地,把汤池温泉和沿环巢湖是巢湖旅游的打造成一个重要品牌,要利用品牌把庐江县打造成旅游名县,大合肥是前厅、大堂,庐江是后花园,两者的发展风格协调一致、相互补充。

3.3管辖权的重新划分

2011年8月22日,原地级巢湖市管辖的庐江划归合肥市管辖,使庐江进入了特大城市圈-合肥经济圈。在合肥经济圈的发展中,政府会给予本县更多的政策支持,如税收、教育、科技等,为庐江的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4.挑战分析

4.1激烈的市场竞争

随着经济的发展,观念的改变,安徽省各地区的旅游业都得到了发展,使的本县旅游业的发展遇上严峻挑战。汤池温泉受巢湖半场温泉影响,本县冶父山佛教旅游受九华山影响,竞争激烈,替代性强,本县旅游业的主要景点均受到其他地区景点的强烈冲击。这将会截断本县的客源,对其旅游业的发展造成威胁。

4.2过激的开发行为

开发与保护是旅游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庐江县在发展旅业中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随着这几年发展旅游业的呼声越来越高,各景区的开发意识得到增强。但是许多管理者目光短浅,只是以盈利为首要目的,不注重对景区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破坏了旅游资源和环境。但同时也不能因为担心对环境和资源造成破坏就放弃对景区开发,使得具有良好条件的旅游资源白白浪费。所以在开发中,要注意协调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微观战略任务:促进庐江县旅游也发展的具体对策

1.解决融资困难问题

庐江县旅游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着旅游产业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长效机制。投资主体,包括政府、投资商、民间资本三块。一是政府投资。近几年庐江县旅游发展资金逐年有所增长,从2008年的30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80万元,但政府的资金是有限的,因为政府对每项事业的投入资金,和政府的财政收入密切相关,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二是投资商投资。庐江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多处山、水,人文资源,拥有12.4万亩巢湖水域和25公里长的湖岸线,与巢湖、合肥连成一体,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景点较多。久负盛名的有“江北小九华”之称的国家3A旅游区冶父山、周瑜墓园、金孔雀温泉旅游度假村(国家4A旅游区)、白云禅寺、岱鳌山、牛王寨等。近年来开发较成功的是金孔雀温泉旅游度假村,国轩雅典娜温泉旅游度假村和万振逍遥别院开发建设较慢,延缓了汤池旅游重镇建设的进程。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政府要制订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旅游开发,把旅游业尽快做大做强,提倡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联合开发模式,以确保开发建设资金之需。对于要求独立开发的客商,前提条件是财力务必雄厚,并立下“军令状”,确保在开发期内投入资金数额和达到建设规模。三是民间资本投资,目前,乡村旅游在全国已经普遍开展,不同形式的“农家乐”示范点应运而生,共同的特点是“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投资经营的资本是民间为主。一些投资商顾及不了或不愿搞的东西,可放手让群众参与。重点是创新机制,创新形式,创新管理,千方百计激发群众的投资热情,激活民间资本的涌入。

2.创新旅游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对庐江县现有的旅游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成立统一的旅游管理机构,重点做好旅游景点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特别是对于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景点的开发,要注意旅游文化因素的挖掘和保护问题。旅游部门在旅游景点或旅游企业策划举办活动的时候,要尽可能与民间传说、历史典故等衔接起来。 旅游开发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指导,政府的支持在财力上是有限的,但有时政策比资金更重要,体制机制的创新比资金更重要。应当对如何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做更多的创新。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3.加快完善旅游配套功能。

一要加快旅游交通道路建设。交通基础设施要向旅游景区倾斜,使游客来得快、出得顺,形成便捷舒服的旅游交通体系。二要大力推进星级宾馆、特色餐饮、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温泉体闲等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接待水平,使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的六要素配套成龙。

4.大力开发旅游产品。

一是加大民间文学搜集开发。充分利用本县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如:孔雀东南飞祠堂、三国名将周瑜与小乔沐浴故事、百花寨、江仙姑、茶花女等美丽传说,这些民间文学口口相传、世世代代源远流长,将这些传说故事用纪念物的形式表现出来,既便于游客携带回家留作纪念,又对本地文化的宣传、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二是加大绿色旅游产品开发。庐江竹木资源丰富,随着游客的日益增多,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将受到游客的青睐,依靠这些自然资源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具有优势。三是加大特色产品包装开发。庐江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要大力推进旅游商品开发,扩大规模系列,进一步将特色产品包装升级。在汤池镇要积极打造特色旅游产品一条街或市场,可以集传统小食、汤池老字号、汤池特色产品于一体,集聚人气,体现人文特色。充分利用全县的茶叶、板栗、百花菜、蕨菜等产品进行深加工,向健身养生方向发展,打造品牌,做精包装,制成便于携带的健身养生礼品,打开省内外市场。

篇(8)

一、蔚县旅游业发展背景

蔚县素有“千年蔚州,九朝古城”之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被称为“河北省古建筑博物馆”,同时蔚县煤炭资源丰富,一个时期全县涉煤产业曾占经济总量80%,呈现出“一煤独大”畸形产业结构,也形成依赖煤炭的惯性思维,发展旅游业是产业转型中重要的一步。

(一)蔚县经济转型

蔚县属全国产煤百强县,煤炭产业曾引领县域经济一度繁荣,但也形成了一煤独大且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被动局面。2009年初,蔚县县委、县政府在困境中探寻转型发展的突破口,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引导干部群众树立“煤炭资源越挖越少,文化资源越挖越厚”“文化是软实力,更是硬支撑”的理念,形成多项共识,踏上了向文化要生产力、向文化要竞争力、向文化要凝聚力的新征程。

(二)经济发展趋势―旅游业成为未来重要行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已经成为世界旅游大国,正在向世界旅游强国迈进。旅游业是全球最大的产业和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被称为"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与石油业、汽车业并列为世界三大产业。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行业高歌猛进式的发展,旅游消费早已不是少数人才能接触的“小公举”,而是走向大众,成为居民常态化生活选择。而蔚县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拥有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业的无限资本。

二、蔚县旅游业优势分析

(一)旅游资源丰富

蔚县有文物遗存点1613处,其中国保单位21处,是全国第一国保文物大县。蔚县是200万年前东方人类发祥地泥河湾遗址所在地,境内有国保单位9处、省保单位30处,是排名全国第二、河北第一的文物大县。特别是800余处古建筑,让蔚县拥有了“八百戏楼、八百庄堡”、“南有福建土楼,北有蔚州古堡”之称。

(二)文化底蕴丰厚

蔚县民俗文化丰厚,蔚县古称蔚州,又名萝川,曾是古“燕云十六州”之一,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地处燕山、恒山、太行山三山交汇之处,是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剪纸艺术之乡,2011年第七届中国城市品牌大会被评为“中国最佳民俗文化旅游城市”。

蔚县自古为京西重镇,数千年文明延续,城与国的数度兴废离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地域特色文化。这里还绽放着五朵金花,它们是――文脉深厚、刀工独特的蔚县窗花:名扬海内外、独一无二的“打树花”;古建筑上巧夺天工的雕花;春季漫山遍野的杏花;空中草原上的雪绒花。这里旅游资源秀美独特,已形成小五台・金河景区、飞狐峪・空中草原景区、暖泉古镇、蔚州古城、蔚州古堡等景区(点)。这里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年节文化独具风情。“打树花”、“拜灯山”、“民间社火”闻名全国,被誉为传统民俗演绎“中国式狂欢节”、“中国北方年节文化之都”。

(三)政府扶持力度大

为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蔚县着力发展“古建游”,聘请国内一流的规划机构编制了古城保护规划,对古城内各类建筑抢救一批、复原一批、搬迁一批、整治一批,恢复蔚州通衢大邑的人文胜景。以新建蔚州博物馆为中心馆,建成了古寺庙壁画艺术、粮仓文化、五谷文化等18个专题博物馆,成为展示蔚县古今生活画卷的平台。同时,为了突出“春城、古城、水城、云城”四个特色,实施五大类、35项建设工程,目前已完成投资5.5亿元。其中,玉壶公园及壶流河沿岸绿化工程完成投资4900万元;围绕挖掘“纯粹生态,原真文化”主题,启动实施了飞狐峪、空中草原和小五台、金河口两大景区整合改造项目。此外,暖泉古镇文化旅游整体开发与保护工程总投资11.6亿元,突出“暖泉一梦・蔚州千年・家国天下”理念,规划新建东水堡,实施游客服务中心、室内演艺剧场、观象玻璃古塔等工程;整治修缮西古堡,完善公共配套设施,通过古镇整体开发,带动全县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三、旅游文化发展对策

(一)集中整理旅游资源

蔚县古城区古建筑相对比较集中,景点之间距离较短,将散乱的单一景点整理成为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旅游集群,有利于发会园区的聚集效应。

(二)品牌化发展

蔚县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剪纸、打树花、中小堡的“活驴”、西古堡的“牛斗虎”,北官堡的“高跷”,太平庄的“耍狮子”,风水庄的“独龙杠”,蔚县的悠久深厚历史文化,造就了这里多彩丰富的民俗活动。打造民俗特色文化区域品牌,培育有竞争力的企业品牌,保护和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无形资产。

(三)增加管理力度

由于旅游文化资源属于不同的部门,各部门条块分割,部门之间缺乏良好的协调互动,使得旅游资源管理效率下降,景区内部管理同样松散,导致景区脏乱差现象偶有发生,影响了蔚县文化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增加管理力度有利于打造良好口碑,增加吸引力。

篇(9)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2-40 -02

一、锦州旅游业基础条件分析

(一)区位优势明显

锦州市地处辽宁省西南部、辽西走廊东端,东接“沈阳-大连”城市群,南临渤海,西连“京津唐”工业城市群,北依松岭山脉,它是环渤海经济圈、东北亚经济圈的交汇点,连接东北内陆与渤海的黄金走廊,也是连接华北和东北两大区域的重要交通枢纽。作为辽宁省重要的科技、教育、文化中心,锦州市是环渤海经济区不可或缺的沿海开放城市、辽宁省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正积极努力构建辽宁省沿海第二大城市,发挥沿海区位优势。

(二)旅游资源丰富

锦州的旅游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类型多样,景观奇特,人文遗迹众多,各具特色。现有已开发的景区(点)33处,国家级4A级景区8处,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温泉旅游资源20余处。

(三)交通设施便利

锦州市位于辽西走廊的咽喉之处,是连接华北和东北两大区域的交通枢纽,是东北地区唯一同时具有海港、空港、铁路、公路和管道运输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交通体系建设水平也相对较高。京哈、丹锡、锦阜、锦朝等多条高速公路及102线国道在境内纵横交汇,锦州与朝阳、阜新、盘锦、葫芦岛等周边城市形成“一小时城市群”,是交通部批准的辽西唯一一个国家级公路运输枢纽城市。

(四)宏观政策机遇

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2016年辽宁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精神,锦州旅游产业将引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旅游业作为锦州稳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应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整合开发旅游资源,打造品牌旅游线路,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拉长旅游产业链,破解旅游发展瓶颈,加速产业要素聚集,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不断扩大旅游消费。

二、锦州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

锦州旅游资源种类齐全,层次分明,但在旅游产品的深度挖掘方面做得不够,旅游产品未实现品牌化发展,且缺乏高品位旅游产品和集参与、娱乐、知识为一体的多元化产品。首先,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不足。滨海旅游还停留在传统式的观光旅游上,海空、海中、海底、海洋环境和渔村文化旅游体验产品开发力度不够,旅游者参与、体验互动的旅游项目少,滨海旅游资源旅游价值缺乏有效和深入的挖掘。其次,红色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民俗文化等资源的开发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此外,旅游资源开发缺乏创新和垄断性。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模仿、照搬的跟风现象,与其他地区旅游产品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合,缺乏具有地域垄断性的旅游产品或旅游项目。

(二)旅游营销定位亟待加强

良好的旅游发展定位是拓展旅游客源市场的重要砝码,而当前锦州旅游宣传定位模糊不清,宣传主体不鲜明,制约着锦州旅游业的发展。健全的市场营销体系是市场开拓和巩固的重要途径之一,当今世界各地旅游目的地都在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销、推广旅游产品,努力提升锦州旅游鲜明的总体形象,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广阔的客源市场。锦州市虽然也在努力做市鐾乒愫托传,但与其他地区相比仍比较落后,城市旅游文化核心形象传播力度明显不足,导致极具潜力的日本、韩国、俄罗斯等东北亚国际旅游客源市场和京、津、沪等国内旅游市场开发程度较低,广阔的旅游市场并未取得较理想的旅游经济效益。

(三)经营管理体制仍需理顺

旅游业除涵括餐饮、住宿、交通、景区、商业活动、娱乐体验等基本的旅游要素外,也涉及生态、环境、历史、地理、宗教、民俗等相关领域,属典型的综合型产业。当前锦州在项目设立、产品开发、资金投入、资源保护、宣传促销未能形成一个高度统一的管理组织或指导机构。锦州市旅游委是代表市政府对全市旅游业的发展进行规划和管理的部门,但旅游经营企业相关的人、财、物都由旅游局的上级或其他部门管理,旅游局很难从全局规划、发展、指导和监督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这些都严重阻碍锦州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人才队伍建设有待提升

近年来,锦州旅游业发展虽取得一定的进步,但旅游服务的信息化程度与旅游人才素质方面仍有提升的空间。首先,现代信息技术在旅游服务中未得到有效推广,如现代化的交通引导系统,科学合理的旅游解说系统以及保障齐全的游客服务中心,没有科学地运用到旅游业的发展中来。其次,旅游从业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旅游服务质量较低。尽管锦州旅游人才队伍结构已有很大改善,但高素质、复合型旅游人才依然十分紧缺,行业高端精英需求十分迫切。

三、“十三五”期间锦州旅游业竞争力提升战略

篇(10)

一、生态旅游及其特征

“生态旅游”一词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1983年首次使用,并于1986年的墨西哥环境研讨会上得到正式承认。按照生态旅游学会1992年对生态旅游所作的定义,该术语主要包括三层意思:一是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有特殊目的的旅游活动;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局限于区域的景观、景物(如山、水、生物资源等),也包括区域的人类遗产、人文景观等(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三是生态旅游是在传统的大众旅游和自然旅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加重视与自然景观的协调一致和有机联系。可以说生态旅游是人类先进的生态文明所追求的精神享受的旅游。

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有如下特征:1、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2、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造成大的破坏;31生态旅游鼓励“互动式”参与,需要旅游者广泛接触大自然,融入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既充分欣赏、享受生态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又积极充当人文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者;41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以及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责任;51生态旅游是一种高品位旅游,旅游者一般具有较高文化素质,通过观赏自然人文景观,从中获取自然、人文知识;61生态旅游中的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都强调突出自然本色,参观游览活动以自然生态本色为中心,所需要的旅游设施简单,基础设施的投资费用很低,仅相当于传统旅游的1/4左右。

二、青海发展生态旅游业的优势与问题

青海作为以地文景观为特色的山地景观旅游资源集合区和以历史文化为脉络的文化旅游资源集合区,发展生态旅游业潜力巨大。近年来,青海省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为先导,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着力构建绿色经济生态系统,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生态、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着力培育了一批旅游精品

一是打造观光旅游精品。形成了以自然生态与人文精神完美结合的经典巨作———环青海湖风光和体育旅游圈;以清凉、健康、生态、人文、旅游为丰富内涵的环西宁“中国夏都”旅游圈;以青藏铁路为纽带,以大旅游的思路开发青藏高原独特的历史文化、雄浑的山河湖泊、丰富的高原生态、浓郁的民族风情、神秘的宗教文化等旅游精品———青藏铁路世界屋脊旅游带;以贵德为核心,以“清清黄河”为主线,加快开发了黄河沿岸的自然风光、撒拉族风情、温泉疗养、宗教文化等旅游产品,形成了黄河文化旅游带;同时,开发连接龙羊峡、拉西瓦、尼那、李家峡、公伯峡等梯级电站的黄河上游水电明珠工业旅游带。积极培育以玉树、班玛林区、年保玉什则湖、阿尼玛卿山等景区为重点,深入挖掘高原奇特的自然景观和特色文化,积极推进了玉树嘛呢文化景观和“三江源”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申报工作,重点开发观光、生态、科考、猎奇、探险、登山等旅游产品的三江源生态旅游区。

二是打造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精品。充分利用独特的高原风光、优良的植被、水和空气,突出生态特色和少数民族民居的优雅舒适风格,建立了以青海湖、贵德、金银滩、互助、循化、海西等为重点的一批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实现了由过去传统的“点”向片区发展转变,由单一的观光旅游向会议、度假、休闲游相结合转变。

三是打造城市旅游精品。按照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现代文化三者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要求,精心组织城市建设,实施了格尔木、西宁等城市总体风貌改造、绿色通道和节点建设工程,配套城市服务功能,增点留客,使之成为旅游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四是打造运动休闲旅游精品。以项目为载体,积极推进观光型旅游向度假型、运动型、体验型旅游转变,高起点策划、高质量推出了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青海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青海高原世界杯攀岩赛等旅游项目,增加了参与性、娱乐性旅游项目,丰富了旅游精品内容。

(二)基础设施建设有所强化

近五年来,青海省投入巨资,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7715亿元。公路通车里程达513万公里,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发展到215公里,“两横三纵三条路”为主骨架的公路网基本建成。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兰青铁路复线电气化工程即将竣工,柴木铁路、西格段复线及电气化工程和玉树三江源机场开工建设,西宁和格尔木机场改造工程完成。公伯峡、尼那、拉西瓦、积石峡等大中型水电站、大通华电火电、格尔木燃气电站和官亭至兰州750千伏、乌兰至格尔木330千伏输变电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和玉树州电源电网建设等重点电力工程相继建成或开工建设,基本实现大电网覆盖下的户户通电。建成黑泉水库和盘道水库,开工建设“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湟水北干渠扶贫灌溉一期工程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固定电话突破100万户、移动通信用户突破200万户,实现了乡镇和行政村全部通电话。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一批道路、防洪、供排水、垃圾污水处理、煤改气等城镇设施建成使用,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接待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旅游管理体制创新积极推进

成立了青海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强化对全省旅游业发展的综合决策和监督管理,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执法、统一营销,在景区制定并严格执行了旅游经营资格准入、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制度。同时,按照旅游资源国家所有、政府管理、企业经营的思路,于2007年对老爷山风景区实施了旅游开发权转让。并着手制定州县乡镇的旅游发展规划,精心对项目进行策划、包装,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开发,着力探索旅游开发“国有民营”的新路子。

(四)旅游业与农业实现了合理“嫁接”

坚持旅游业与农业的合理“嫁接”,以发展农家生态休闲旅游、无公害农产品、旅游商品等为重点,实施了海东农业生态示范观光带,不断规范临近旅游景区的农家生态休闲度假旅游接待点。开发了以冬虫夏草、大黄茶为主的中药材,以沙棘、高原猕猴桃为代表的优质水果,以郁金香等优质花卉苗木等为特色的旅游商品。同时,积极引导和扶持西宁生物园区的投资建设。

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作为新的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青海省的生态旅游也亟待解决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对发展生态旅游业的认识问题。“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观念还比较流行,因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重视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当旅游者把旅游资源当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去消费时,其认识上的差距和行为上的不当,就会造成旅游资源一定程度上的损坏和污染,加剧甚至激化旅游与资源、环境的矛盾。

2、系统的生态旅游专业规划问题。高起点、高水平的规划,是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打造旅游精品的基础。然而,在开发中,许多地方重视旅游本身及相关产业的布局规划,而忽视生态建设规划。在景观设计上,没有充分体现人性化和生态化设计理念,以致许多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气氛不协调

3、科学的管理机制问题。目前,许多景区所有权、规划权、开发权、经营权集于一体,其对资源保护与开发仅仅依靠财政的投入和经营收入,无法对资源实施最有效的保护和长远的开发,旅游经营管理主体缺乏活力与生机,出现了有的资源因无序开发而耗费巨资进行整治、有的资源则长期闲置等诸多问题。41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问题。发展生态旅游必须要有相应的基础设施投入作保证,但由于资金短缺,导致旅游景点景观基础设施建设较薄弱,特别是交通、排污等设施较为落后,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比较突出。51生态旅游专业人才问题。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对产品设计有专业化的要求,涉及旅游学、生态学、环境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技术较为复杂。但目前既懂生态学和旅游学知识,同时又能正确把握生态旅游内涵的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

三、加快青海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及建议

(一)高点定位,精心编制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坚持规划先行并重视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指导思想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资源环境保护观,视人为自然生态的有机成分,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在具体规划上,要增进环境优化与人文关怀的互动,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加强对全省旅游资源价值、市场潜力以及旅游开发将会造成的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调查和评估,并在对各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的基础上,按照适度、有序、分层次开发的原则,按照生态旅游的规划模式,制定符合生态旅游目标的全省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景观规划、水资源和能源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各种专项规划,实现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衔接统一。

在具体项目上,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各景区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美。对于景区内人工景物,包括一些功能服务设施的规划,要纵览全局,取舍得当。对一些生活设施,除了必要的休息座椅、小桥、公厕之外,则尽量减少人工构筑物,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

在旅游产品的规划设计和改造创新上,要抓住青海省旅游资源殊的自然属性,找准旅游资源中不同的文化特性,包装渲染其稀奇独特的品质,使旅游产品既美丽多姿又富有神韵,既统一品牌又具有不同的气质。在艺术形式和手法上要认真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旅游规划建设上的生态理念、环保意识及建造艺术,以规划整合生态旅游资源,精心打造生态旅游板块;以青海湖、鸟岛、塔尔寺、江河源、昆仑山、宝隆滩、可可西里、原子城、柴达木万丈盐桥、巴隆国际狩猎场等优势资源为基础,发挥资源的垄断性作用,突出一个“特”字,挖掘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以资源为依托,以文化为主线,依据产品的关联度,增加产品组合的深度和宽度,增加生态旅游产品的内涵。

(二)创新机制,提高旅游资源配置和运作水平

实行旅游资源“国家所有、政府监管、企业经营”三权分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确保国家对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在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有机结合的原则下,按照各类景区的性质,区别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模式,对坎布拉、盐湖城资源等级较高、各方面条件较为成熟的旅游资源,在现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进行改革、创新,实现管理权和经营权分开。对尚需大量基础配套设施投入的三江源、环青海湖等旅游资源,则按照保护旅游资源及其特色和永续利用的原则,大胆对外开放、招商引资,通过经营权转让,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提高景区开发、保护、管理水平。在经营权转让中,坚持采用公正、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对旅游资源开发经营者进行遴选,使信誉好、实力强、理念新的企业取得经营权,确保开发档次,并以契约形式明晰责权,防止出现新的政企不分现象。同时,加强对经营者的投资与经营行为的有效监控和帮助,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依托优良生态旅游资源,形成强势品牌

具体讲,可以借助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和中国夏都的品牌,同时结合青海湖、塔尔寺等著名景区(点)的观光游和休闲度假游,通过多个渠道、多种媒体,包装宣传青海省的生态旅游业,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打造著名的生态旅游品牌,并加强与各地旅游机构和旅行社的合作,形成生态旅游热点。一是建设“中国夏都”精品旅游区。有效利用景区与城区融为一体的优势,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丰富旅游产品,将其建成中国避暑胜地、文化遗产与文物古迹的珍藏之地、郁金香和藏毯艺术的展示之地,打造西宁市旅游后花园的重要载体。综合开发并展示昆仑文化、柳湾文化、卡约文化。加快黄河上游河道整治与利用,建设水上休闲娱乐运动项目,建成集水文化体验、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住宿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区。二是建设青藏铁路世界屋脊旅游带生态游览和宗教文化精品旅游区。整合沿途旅游资源,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全力打造以体验沿途宗教文化和生态文化为主,集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探险为一体的精品旅游区。三是建设“三江源”生态精品旅游区。积极培育以玉树、班玛林区、年保玉什则湖、阿尼玛卿山等景区为重点,深入挖掘高原奇特的自然景观和特色文化,重点开发观光、生态、科考、猎奇、探险、登山等旅游产品的三江源生态旅游区。

(四)增加投入,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探索市场化的旅游投入机制,在发挥好政府投资先导作用的同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多渠道筹资、多方式合作、多元化经营”的旅游投入体制,吸引中外投资者和民间资金参与生态旅游开发,加强交通、环保、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实施旅游畅通工程。加快三江源机场建设步伐,缩短到三江源的空间距离;建成兰青铁路复线、西格铁路复线;争取建成格敦铁路、西宁机场二期扩建、花土沟机场,形成完善、稳定、便捷的立体交通体系、能源支撑体系和信息化网络体系;进一步改善城市中心区交通状况。二是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构建中国西部高原生态旅游屏障和度假名省的要求,加大会展、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游乐场、步行街等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区域内交通、通信、宾馆、饭店、公园等设施档次。进一步加快通信网络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实现所有旅游景区的有线、移动通信无缝隙覆盖。三是进一步优化旅游环境。继续实施城镇风貌改造工程,形成具有当地民族风格的城镇建筑特色。大力实施城镇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工程,打造城镇亮点。同时,加强对城区、景区及沿线周边镇、村的整治、改造与建设,承担为景区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配套服务,减轻景区内资源承载的压力,逐步构建“景内游、景外住”的旅游发展空间布局。充分利用青海省生态环境优势和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青海国际黄河极限挑战赛等优势品牌,坚持用大旅游理念发展观光农业和农家乐,着力打造“一乡一色、一村一品”农家乐精品,促进农业与旅游互动、城市与乡村互动,形成生态旅游新格局。

(五)营造环境,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11加强生态教育。把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计划,在小学、中学教育中增设生态保护和建设教育内容,同时,以标语宣传、媒体宣传、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全社会生态环境教育,以明确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重视并加强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与此同时,还应加强对游客行为的引导和约束。

2、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坚持不懈地抓好旅游景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着力解决涉旅安全、市场秩序、卫生防疫、“三废”排放等突出问题。搞好城市和景区垃圾、污水的无公害化处理,在景区景点、宾馆饭店和城镇居民中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严格控制烟尘和噪声排放,保护好青海省优质空气和水源。同时,加强对《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的宣传和实施。对生态保护区的开发,要根据环境法律,规定哪些部分可以开发,哪些部分严禁开发以及开发的规模、开放的季节和可接待的人数等等。对违法侵害自然资源者,加大执法力度,使其承担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关于促进生态旅游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完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报告制度、舆论监督等制度,保护并优化环青海旅游生态环境。

3、防止盲目开发,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一方面,在开发初期就应通过技术手段使景区设施建设符合环保要求;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科学界定旅游环境质量、容量或承载力状况的发展趋势,控制旅游人数,避免环境污染,防止盲目开发,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保证资源及环境的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要以生态经济学和生态美学原则为指导进行限游模式开发。限游模式的规模要根据环境承载力来确定。由于承载力随着季节而变化,而且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如旅游者行为模式、设施的设计与管理、环境的动态特点、目的地社区的态度变化等。所以每开发一个旅游景区,必须认真研究分析其独特的环境特点,并进行环境影响预测评价以最终决定其承载力的恰当类型和水平,然后以环境保护为基础进行规划,加强可持续管理,使旅游者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减少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同时,在同一生态旅游地内根据环境需要定期调整旅游线路,使旅游区内的资源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延长资源的衰退周期。

4、建设高素质的生态旅游人才队伍。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的特殊旅游方式,需要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他们对于提升生态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旅游地形象、打造生态旅游品牌有着重要作用。应利用旅游院校、培训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各种形式及请进人才、派出学习等办法培养一大批生态旅游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强对生态旅游理论和规划方面的研究,为青海省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与此同时,还应尽快建立专业化生态旅游旅行社。旅行社是联系旅游者与旅游产品的纽带。由于生态旅游的特殊性,为生态旅游者提供服务的导游人员必须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旅游服务机构必须具备丰富的生态旅游经营组合经验,以及相关的硬件设施,这都对传统旅行社大而全的业务功能提出了挑战。在生态旅游个性需求日益明显的时代,组建专门从事生态旅游的旅行社进行营销与管理势在必行。

(六)加快发展产业生态旅游,促进生态旅游产业化

发展生态旅游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生态产业,繁荣循环经济,并与创建生态省密切结合起来。青海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是生态旅游必须逐步大众化,必须与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等生态产业密切结合,科学地拓展其内涵,以便于实现产业化。在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过程中,要特别强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其关键是人的全面发展,目标是实现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结合当前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态势,青海省大力发展产业生态旅游是实现生态旅游产业化的必由之路。因为对于旅游目的地地区而言,它实现了生态产业、生态科技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旅游价值,获得了社会经济效益,促进了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客源地区来说,有利于学习先进地区的生态产业、生态技术和生态管理模式,加强区际文化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客源地生态技术的推广与普及、生态产业乃至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可通过以下对策发展产业生态旅游:加大宣传力度,推进产业生态旅游发展,进而促进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开展产业生态旅游的系统化科学理论研究,为产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建设产业生态旅游认证制度,实施试点示范工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实现生态旅游综合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卢云亭等.生态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15.

[2]刘家明,杨新军.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规划初探[J].自然资源学报,1998,(14).

[3]刘薇.生态旅游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及游客管理对策分析[C].广西生态学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2003:155—159.

[4]黄继华.我国生态旅游景区管理研究进展[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1

篇(11)

随着各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出门旅游日渐成为了 “生活必需品”,这就刺激着各国旅游业的发展。如今,尽管新加坡国土面积狭小、旅游资源缺乏,但却能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五大会议中心和世界十大旅游中心之一,被誉为“亚洲旅游王国”,这就引起我的深思。

一、新加坡旅游业发展现状

目前,新加坡旅游业已经成为了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而新加坡的旅游业之所以能在较短期间内取得如此瞩目的成就,与政府的重视和扶持是分不开的,当然,也与本国相关部门因地制宜,发展会展旅游;各旅游公司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以及进行周全的宣传;基础设施的完善,通讯业的发达、完善的法制建设系统等紧密相连。

1.游客数量的日渐增长

1982年新加坡旅游业接待外国游客达280多万人次,已然超过本国人口。而经过将近30年的发展,到2012年,游客数量更是高达1442.28万人次,客房住用率达到86.4%的高比率,不论是游客到访人次还是旅游时间都达到历年来最高,取得了最好的成绩,为新加坡的旅游业带来了巨大收入。

2.会展旅游、观光休闲旅游的成熟发展

新加坡不仅已经发展成为了著名的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以及国际旅游中心,同时也是全球著名的会展中心,曾在2008 年、2009 年连续两年当选为国际协会联盟(UIA) 评选的世界第一大会议城市。并且新加坡依靠本国的地理位置条件,变国土狭小的劣势条件为优势条件,迎合游客需求,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成效显著。

3.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其他产业繁荣

日前,有83条定期航线连接着新加坡和60个国家约189个城市,且国际航线在继续开辟,刺激了航空业的发展。同时,随着游客数量的猛增,酒店、饮食、购物点等都被很好的带动起来为新加坡坡经济发展做贡献。除此之外,新一轮的政府售地计划的成功施行,都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新加坡旅游业发展的前景分析

不难看出,有着国家政策扶持的新加坡旅游业,已经获得了比较成熟的发展,但当下,各行各业都在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得旅游市场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而新加坡的旅游业在这样的坏境下,前景是一如既往的繁荣,还是会出现波动下滑?下面将运用SWOT分析法对新加坡旅游业发展进行前景分析。

1.新加坡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1)新加坡旅游业发展的优势(S)。新加坡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国家财政上的支持,同时,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保障,交通运输网络的完善,旅游服务的优质,“新――马――泰”旅游路线的宣传;此外,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热带资源等都造就了新加坡旅游业的大力发展。

(2)新加坡旅游业发展的劣势(W)。新加坡国土面积狭小,没有名山大川,无法通过土地等资源来发展旅游业;淡水资源有限,没有天然河流与湖泊,虽降水丰富,但能够储水的土地稀少;新加坡作为高收入国家,建筑物、旅游景点建设成本都比较高;此外出入境管理较严,一定程度上也就不利于游客的顺利到访。

(3)新加坡旅游业发展的机会(O)。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旅游方式的不断创新,为新加坡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契机;而随着更多国际航线的开辟,宣传活动的影响等都将为新加坡旅游迎来更多的消费主体。目前,中国正致力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新加坡旅游业可以利用这有利的时机加强与中国等的合作。

(4)新加坡旅游业发展的威胁(T)。由于旅游业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具备利润空间大、回报期短等多方面特点,大多数国家、城市都在意图寻找到最独特的旅游方式,这也就使得新加坡的旅游业发展面临着较多的竞争对手以及激烈的竞争环境;同时,像2008年的金融危机等也会不同程度的影响新加坡旅游业的发展。

2.新加坡旅游业发展的市场展望

新加坡旅游局称,旅游业作为经济支柱之一,期望到2015年,旅游收入能增加到原来的三倍,达到300亿美元,游客人数可以增加一倍,达到170亿人次,并能为服务行业创造100000个新的工作岗位。在未来十年内,希望这些目标在20亿美元的旅游发展基金的支持下能够得以顺利完成。而鉴于旅游业的乐观前景,新加坡旅游局的目标应该不难实现。另外,关于发展战略性旅游产品、会展旅游、展览与奖励旅游(MICE)、海湾金沙、综合度假胜地(IR)等都是深具潜力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圣淘沙度假胜地(Resorts World Sentosa)将有可能会成为世界一流的热带旅游胜地,这些都可以带动新加坡旅游业的发展,为新加坡旅游业的市场前景开辟新的天空。

三、总结

新加坡的旅游业发展在国际上已有着一定的影响力,而随着经济发展以及游客的多样需求,使得作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无形中面临更残酷的市场竞争,新加坡旅游市场虽对此作了较好的应对,但如果固步自封,不继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就无法更进一步地促进本国旅游业的升级,带来旅游业发展新的曙光。中国海南作为“国际旅游岛”更是应该从新加坡旅游业的发展中吸收经验,得到启示,借鉴新加坡旅游发展战略结合自身特点、所面临的环境等加以改造、创新,推动“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以期打造精品”国际旅游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