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村镇银行存款风险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4 16:45:12

村镇银行存款风险

村镇银行存款风险篇(1)

随着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我国农村地区对资金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需要金融部门在信贷、结算、委托、信息咨询等各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而目前的农村金融体系明显存在组织机构单调、服务功能不全、支持面狭窄等问题。设立村镇银行,无疑对激活农村金融市场、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搭建农村金融供给新渠道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截至2009年6月末,全国已有118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从机构类型看,村镇银行100家,贷款公司7家,农村资金互助设11家;从地域分布看,中西部地区84家,东部地区34家;从经营情况看,已开业机构实收资本47.33亿元,存款余额131亿元,贷款余额98亿元,累计发放农户贷款55亿元,累计发放中小企业贷款82亿元。多数机构已实现盈利,其中2009年累计盈利4074万元。

从目前来看,我国现有的100家村镇银行多数分布在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低、金融服务不充分的村镇。由于村镇银行目前受到严格的地域限制,不能跨地区进行存贷业务。这种小区域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模式很容易产生流动性风险。村镇银行在吸收存款方面受到农村信合、邮储等的竞争,不仅网点、品牌等存在弱势,而且不能开办对公存款业务等,致使资金并不十分充裕。同时各地基层人行对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规定不一,很多按照一般商业银行标准进行,也降低了对农信社等的竞争力。

由于农村对村镇银行的放贷需求强烈,这样便产生了资金需求和供给的不对称性,从而很容易导致风险的产生。在自身规模小和盈利的压力下,村镇银行存在着不断扩大贷款规模的冲动。一些村镇银行的贷存比已经超过了监管红线75%,个别银行甚至超过了100%,有的甚至开始动用资本金发放贷款。据统计至2007年5月31日,农村新金融机构(主要是村镇银行)吸收存款5523万,发放贷款13843万,正是这一问题的佐证。

二、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类型

我国是农业大国,村镇银行主要服务于农村经济,面向“三农”、城乡联动、综合经营,即面向农村、农户和农业经济组织,大力支持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发展。我国的村镇银行金融风险,由于其所在区域经济环境内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从而导致其信贷风险类别必须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办法来加以考虑。按照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我国村镇银行信贷风险可划分为政策风险、环境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6个类型。

(一)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主要是指政府的经济金融政策和政府的行政行为对金融机构导致的风险。在村镇银行信贷风险领域,这是首要的和最大的风险。首先是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由于政府的宏观经济金融政策的不连续性,有可能导致村镇银行不能连续、持续和健康经营,从而有可能因此形成不良贷款。

另外,由于地方政府对当地金融机构不合理、不科学甚至随意性的行政强力干预,都有可能造成村镇银行信贷资产的非正常运营。而企业破产倒闭和农户不守信用的现象如果层出不穷,就有可能使该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二)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是指金融活动的参与者面临的自然的、政治的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带来的风险。环境变化给金融活动参与者带来的损失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这种信贷风险具有不可抗拒性,无法回避。

农村资金运动的季节性、周转的缓慢性、占用的分散性,决定了村镇银行贷款更容易出现不能按时足值收回的可能性。

(三)信用风险

涉及到村镇银行的信用风险,与一般金融的信用风险有一定的区别。要根据所在区域经济的发达程度和金融的发展状况,来确定广义和狭义信用风险的运行或程度。在我国农村金融领域,由于存在东、中、西部的地域差别,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决定了信用风险的范围大小。发达地区农村随着银行业务的多样化,存在着贴现、透支、信用证、担保、证券投资等比较宽泛的信用风险。

而在广大欠发达农村地区,仍然以借款人违约导致信贷资产损失的风险为主,也就是以狭义的信用风险,即贷款的信用风险为主。在我国农村,由于经济的薄弱性和信用客户的复杂多样性,以及金融生态环境不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客户的信用意识普遍较差,信用风险相当严重,我国农村普遍缺乏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体系。

(四)操作风险

从内部因素来看,在农村地区金融领域,由于基础设施、管理素质、技术含量、生态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操作风险表现得更加复杂和严重。村镇银行信贷的操作风险主要表现为决策风险、运作风险和道德风险三个因素。

从外部因素来看,操作风险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借款人由于生产经营出现严重危机而导致的客观信用风险,另一种是借款人或其他相关人出于自身利益的不良目的,采用骗取银行信任、拉拢或腐蚀内部人员等手段,诈骗贷款资产的主观行为而导致的风险。操作风险在农村金融领域主要表现为管理问题。

(五)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影响我国金融业的重要风险。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划分,市场风险的度量和管理将是未来国际活跃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指标。

目前,金融机构已越来越多地通过开发机动灵活的浮动利率贷款新产品来规避利率风险。但我国村镇银行在贷款定价的运用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提高贷款定价的策略和方法,在支持多元化的农村客户中达到双赢,在农村地区金融市场利率价格的波动中防范信贷风险,是村镇银行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

(六)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被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明确地纳入操作风险并加以说明,在国际活跃银行风险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法律风险在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立法风险,即由于法律条文改变对银行经营产生的风险。

在我国,法律风险主要表现为法制环境不健全,与银行经营直接或间接有关的法律不完整、不细化、不配套,有些法律法规同国家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互相矛盾,甚至背道而驰。我国商业银行在实际运作的过程中,受到法律环境的种种制约,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有法难依等现象大量存在。

三、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对策

在防范信用风险方面,首先在借款人资信等级评定程序上,应成立资信评定小组。村镇银行要成立资信评定机构,在村庄信用站成立资信评定小组。资信评定小组可以由村党政组织、农户代表、村镇银行员工组成,也可以排除村党政组织,由村镇银行通过信用站自主建立,但必须符合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信贷员要仔细调查借款人生产资金需求和家庭经济收入情况,按照借款人的信用程度,填制农户资信等级评审表,提出初步调查意见,并对资信评定小组提供的农户基本情况真实性负责。

村镇银行必须研究并建立一种科学高效的、简单的农村信用评估方法,使得相关人员易于掌握并高效决策。具有参考意义的孟加拉格莱珉银行的做法是增强农产之间的互相合作与联保,减少信用风险。另一方面,需要当地政府通过政策激励当地的信用环境建设,并引进或建立农村信用评级机制。如辽宁省为391万户农产建立了信用档案,对288万农户进行了信用评价,这些经验都值得推广。

同时,可以根据优秀较好一般普通的等级评定情况,分别颁发不同级别的农村小额贷款证或农户信用证。由村镇银行对评定的农户信用等级要每年审查一次,对农户信誉程度发生变化的,应重新评定信用等级并确定其相应的贷款限额。

为防止法律风险,政府应该进一步明确,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和房产不能抵押担保。目前,担保抵押是农民获取贷款的基本条件。按照最近银监会出台的“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工作方案,其中提出“原则上,凡不违反现行法律规定、财产权益归属清晰、风险能够有效控制、可用于贷款担保的各类动产和不动产,都可以试点用于贷款担保。”沈阳市农村信用社开展了林权抵押贷款、农机具抵押贷款等贷款方式。创新担保机制和担保方式,扩大农户和农村企业申请贷款可用于担保的财产范围。

在防范环境风险管理方面,首先要加强存款吸收能力。从民间资金来说,村镇银行在网点数量、结算便捷程度、品牌等方面都存在弱势,提高吸收存款能力有一定难度。但是村镇银行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立足本地、服务三农、又有大银行股东背景的特点,将农产、农村企业吸引到自己的旗下。防范化解的关键是通过改进农村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设施条件、加大国家与社会的补贴和构建抵御自然与意外事故的保险机制等多种途径和办法来实现。在增加存款方面还可以争取专项支农资金,目前这些专项都存放于农信社。随着村镇银行的经营进入正轨,信用等级提高后,应积极争取这部分资金,并争取对公存款及其它负债业务。

要加强市场风险防范,从根本来讲应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特别是加强农业相关的保险业的发展。这是不仅对村镇银行,而且对农民都非常有益的事情。但也是一项需要政府、企业共同努力的艰巨任务。如2007年国家财政开始对农业保险予以补贴,中国人保、中华联合财保、安华农业保险等公司与中国再保险集团签订了政策性农业再保险框架协议。所以,农村保险已经开始不断完善,但仍需继续加强。此外,村镇银行还应当挖掘农产资源。由于目前农村小额贷款的额度一般在3万元以内,已经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很多地方的支农再贷款额度都被农信社完全闲置。而村镇银行正好以农村相对较大资金需求的村镇企业为主要客户,正好符合市场的需要,可以抓住这一市场。而农产和农村企业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加强政策风险防范,最可行的就是村镇银行要加强农村产业发展的研究。既包括研究某一行业的发展前景,比如曾都的香菇的市场发展状况,近几年的市场前景如何等。也包括某些行业对于国家发展政策和方向的合规性研究。比如地方小企业,如小炼油厂等和国家政策的关系、可能的存活空间和时间等。这种风险特别突出,因为一旦国家政策严格实施,他们可能瞬间倒闭,风险难以把握。村镇银行必须保持高度的政策敏感性,严格把关,远离这类风险产业。

此外,村镇银行只有不断加强内部信贷风险管理,才能不断发展,不断壮大,不断创新,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村镇银行良性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遏制风险特别是操作风险的关键环节。村镇银行信贷风险内部化解应始终坚持法人治理、用人理念、内控体系和金融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唐双宁.寄望村镇银行“汤水效应”[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3月2日,第A01版

村镇银行存款风险篇(2)

中图分类号:F83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3)01-0027-02

一、河北省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河北省在2008年6月建立第一家村镇银行――张北信达村镇银行。截至2012年9月30日,河北省辖区内村镇银行达23家,其中,2008年设立1家,2010年设立5家,2011年设立15家,2012年上半年设立2家。其分布范围涉及张家口、承德、廊坊、石家庄、保定、唐山、邢台、沧州和邯郸。

河北省的村镇银行业务发展迅速,经营财务状况良好,支农效果初显。河北省村镇银行因时因地制宜,针对“三农”和各地小微企业的特点,分别推出不同种类的贷款,如沧县吉银村镇银行的“农商三宝”组合贷款、种植养殖专项贷款等;任丘泰寿村镇银行的“农户联户联保”、“中小企业信用联盟”、“乡村2+1”等产品。截至2012年9月30日,23家村镇银行注册资本总额为11.8亿元,从业人员630名;资产总额58.91亿元,负债总额47.03亿元,各项存款42.70亿元,各项贷款21.35亿元,贷款户2742家。其中,发放中小企业贷款9.98亿元,发放农户贷款9.47亿元, 投向中小企业和农户的贷款占全部贷款的91.10%。[1] 2012年上半年实现利润1379.4万元。

二、河北省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社会信誉度低,吸收资金不足。河北省村镇银行成立时间短,74%的村镇银行营业时间在1年左右, 当地居民对村镇银行的认知度较低。 尽管村镇银行也进行了广泛宣传,但不少人仍然对村镇银行缺乏了解, 不愿意到村镇银行存款,而更愿意把钱存到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再加上大部分村镇银行只有一个营业网点,覆盖范围小,没有加入人民银行支付结算系统,结算功能不健全,也影响了村镇银行的吸存能力。 河北省23家村镇银行只有蔚县银泰村镇银行一家有分支机构,只有文安县惠民村镇银行一家加入了人行金融管理与服务体系。再者,村镇银行主要设立在农村地区,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农户和中小企业的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也造成村镇银行筹资困难。此外,在存款总额中,一些村镇银行对公存款份额较大,储蓄存款尤其是定期存款占比较小,这反映了村镇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还很不稳固。

2. 金融服务品种少,金融功能缺失,竞争力低下。从河北省村镇银行的经营范围看, 一些村镇银行只能提供存款、贷款、国内结算、票据承兑和贴现等业务,汇兑、同业拆借等一些基础业务都没有,更不要说发行、电话银行、投资理财、担保咨询等其他新型金融业务了。再加上大多数村镇银行还没有实现与人民银行大小额实时支付系统、征信系统的对接,导致村镇银行不能充分为客户服务,造成竞争力低下。此外,从贷款对象和期限结构来看,虽然各村镇银行都提供短、中、长期贷款,但是大部分村镇银行提供的贷款期限都较短,而且受到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的制约(河北省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金最低的1000万元,最多的1亿元),能够提供的贷款额度也较小,导致一些有较好发展潜力的项目其贷款需求无法得到支持,也影响了村镇银行的发展。

3. 经营风险大,抗风险能力低。村镇银行的主要贷款对象是农业、农民和小微企业,农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而我国当前针对农村地区自然灾害的风险补偿机制还很不健全, 信贷资金存在严重的风险隐患;此外,一些农村地区客户的信用意识较差,村镇银行的贷款多以信用贷款为主,极易形成道德风险;再者,村镇银行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因此,村镇银行的经营风险比其他金融机构更大。目前村镇银行不良贷款率还普遍很低,这主要是因为村镇银行成立时间较短,贷款投放较少,随着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大,到期贷款增多,信贷风险问题将日渐突出。

三、促进河北省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

1. 提高吸存能力,扩大资金来源。首先,村镇银行要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加大向公众宣传的力度,加深公众对村镇银行的了解,提高村镇银行的影响力。其次,适时开设分支机构,增设储蓄网点, 这既可以满足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需求,为农户提供更便捷的服务,还可以扩大资金来源。再次,加大营销力度,增加储蓄存款的来源,解决负债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同时,村镇银行应争取早日加入到银行支付结算系统,完善自己的金融服务功能。

2. 开发针对性强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增强竞争能力。从当前河北省村镇银行的发展情况来看, 受规模、资本、机构、人员等方面的限制,村镇银行短期内还很难实现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村镇银行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只有结合自身“决策迅速、灵活便捷”的机制优势,对接“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多样化需求,开发出更多针对性强、适合当地市场特点和符合当地农村需求的新的金融产品,才能树立起村镇银行在客户中的品牌形象,提高竞争力,农户和小微企业在需要金融服务时才会首先想到村镇银行。

3. 加强风险管理,降低经营风险。首先,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采用类似于“农户联户担保”、“中小企业信用联盟”等形式建立符合实际的担保机制,进一步扩大担保品范围,降低信用风险。其次,为了分散农村地区生产经营的风险,在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同时引入商业保险机构,为受自然因素影响更大的农业提供保险,降低村镇银行的自然风险。再次,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农村地区的信用记录,为资金需求者的信用评估和监控奠定基础。最后,加强村镇银行的内部控制,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设立科学的量化评估指标体系,以提高村镇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

4. 加强对村镇银行从业人员的培训, 提高员工素质。首先,村镇银行可以直接依托发起银行,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或者直接进行指导。其次,可以组织员工到发展完善的其他金融机构进行岗前培训、岗位锻炼、跟班学习等,提升员工的业务技能和服务意识。三是建立科学的约束激励机制,实行收入与业绩相挂钩的薪金制度, 激发员工的潜力和积极性,促进业务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婧睿. 河北省已开业村镇银行23家 注册资本总额为11. 8亿元[EB/OL]. 河北新闻网,http://finance. hebnews. cn/news/2012-10/23/content_2922320. htm.

[2]崔冉,邵凌波. 广西村镇银行发展问题研究[J]. 时代金融,2012(1).

村镇银行存款风险篇(3)

1.1资金有限,业务开展受到限制

虽然国家一再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扶持力度,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一些大的银行基本上都退出了村镇辐射区,再次重新进入的意愿不高。而且这些大的银行在城市中的营业网点分布比较广泛,进入农村市场的利润不高,这些都导致了它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积极性不高。相比之下,中小银行参与的积极性较高,就使得村镇银行的资本金规模较低。而资本金过小,就会使得银行的业务规模受限,服务对象不能有效扩大,势必影响设立村镇银行的目的。事实上,村镇银行作为一个新生的金融团体,所面对的经济环境相对比较复杂,资金规模比较大的话,就会对银行的资本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在监管层设立网络的时候,没有把村镇银行纳入银联系统之内,这样一来,村镇银行只能吸纳本地的存储,在这个地区进行放贷,一些外出人员在汇款的时候也只能选择在其他银行进行。这造成村镇银行在业务操作上很不方便,限制了村镇银行的吸储能力。

1.2吸存能力不强

通过观察村镇银行的经营可以看出,其吸存较为困难,这已经成为其发展的一个障碍。造成吸存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就是作为村镇银行,不可避免地会吸纳一些民间资本,一些对此不了解的村民就会误以为是私人设立的银行,如果在私人银行里存钱,倒闭了破产了都是极其不安全的,这样的不可靠导致他们不敢轻易地把钱存进去;其次是村镇银行设立的时间还不是特别长,还没有设立自己的品牌形象,相比之下,肯定不如一些大的银行的知名度高,缺少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长期累积的信誉,相比之下,农民更愿意到以上金融机构办理业务,而不愿到村镇银行存款;最后,由于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不长,经营的网点有限,最低也是设在了县城,在乡镇里一般是没有网点的。这样就会导致存取款都非常麻烦。农民一般都会更愿意去周边网点较多的农村信用社或邮政储蓄银行存款,一般不会选择到村镇银行存款。

1.3存在一定的信用风险

村镇银行是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外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可见,村镇银行也是金融机构,同一般商业银行一样,具有高风险的特征,但是村镇银行风险的表现形式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2村镇银行风险表现形式及原因分析

2.1村镇银行的利率风险

在市场经济体制相对比较完善的情况下,利率风险主要表现在利率的市场变动,这样就会引起银行的风险。有的专家学者认为,一些国有商业银行在这方面表现的不是特别明显,目前我国银行利率主要是由中央银行在现实需要的基础上制定调控的,相当于利率风险被锁定。就村镇银行而言,银监会在现阶段对其发展采取比较严格的调控措施,利率风险并不十分明显。

2.2村镇银行的操作风险

这个风险主要存在于由于银行在机构的设置以及银行工作人员自身的素质方面的原因,还有就是银行本身经营方面的风险。作为村镇银行,一直沿袭着以前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在那些经济条件不是特别发达的地区,工作人员的素质不是特别优秀的话,就可能存在一定的操作风险。但是事实上,存在大的操作风险一般都是由于银行自身的业务操作,这是银行自身的风险,属于可以控制的风险。

2.3村镇银行的信贷风险

所谓的信贷风险主要是借款人本身存在的还款能力的问题,包括他们的还款意愿,还有在内外部经济环境内存在的一些不确定性,还有就是借款人可能存在一定的违约行为。如果单从理论方面看,信贷风险主要在贷款之前存在的风险逆向选择,还有贷款发生之后存在的道德风险。在银行自身发生了信贷业务,就会产生一些信贷风险,这是必然的,也是不可消除的,但是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让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2.4村镇银行的经营风险

从国家公布的数据来看,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不良贷款率远远高于平均不良贷款率。涉农贷款不良率较高是因为农业受自然灾害与市场影响较大,是高风险产业。村镇银行的立行宗旨却恰好是立足“三农”,这导致其贷款品种多是高风险品种,贷款也大多投向高风险领域,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

3村镇银行业务的风险控制对策分析

3.1扩大资本规模

作为村镇银行,要积极的吸纳民间资本到农村金融行业,不断鼓励一些民间资本投入到村镇银行的建设中来,可以让其以入股的方式实现。这就使得那些愿意为“三农”服务的投资主体进入了农村市场。实现了资本构成的多元化,扩大了资金来源。除此之外,还可以积极地吸引当地政府的支持,让它们入股,这就能看到当地政府对村镇银行发展的一个基本态度。消除了公众对这个事件的顾虑,把银行的信誉度也提高了。还能通过吸收财政存款解决吸存难的问题,可谓是一举多得。但在经营中要坚持发起银行的控股地位,避免政府过度干预。

3.2健全农业保险制度

农业保险主要是针对农业生产者在从事一些养殖业和种植业过程中,防范自然灾害的一种风险。农业保险的外部性比较强,那些以营利为目的的银行肯定是不愿意农民在其地投保,但是如果只是依靠市场防范是根本没办法完全解决的,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运用法律规范的方式促进农业保险行业的发展,为农业保险的发展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3.3建立风险管理机制

银行业的性质就决定了其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防范、管理和化解风险是其不变的主题。预防风险,降低风险,把风险的损失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为银行的经营活动提供最大的经营效益。这样能防范银行的经营风险,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切实防范各种类型的风险。还可以建立一个科学管理的模型,不断加强对风险的预警和分析工作的开展,提高信贷业务的监管水平。村镇银行在推进风险管理的时候,要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运用全新的管理理念,不断强化分析其风险应对能力。寻求其在运营中可能产生的风险,通过资源管理和组织架构等技术对其进行全方位的管理。

村镇银行存款风险篇(4)

处于发展初期的贵州省凯里东南村镇银行在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双向风险。如何在该行的发展初期正确有效的规避双向风险,使村镇银行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一)现阶段存在的双向风险

凯里东南村镇银行是一家成立于凯里的地方性金融机构,但是由于该村镇银行规模较小,注册资本少,缺乏强有力的资金和机制的支持,在信用、操作、流动性及市场方面对于农民而言存在巨大的风险问题,从而无法取得良好的社会公信力。与此同时,村镇银行在面向农村发放贷款时,农民会使村镇银行面临巨大的信贷风险,常常出现“缺少抵押物,农民缺钱不好贷;成本高风险大,银行有钱不敢贷”的现象。具体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村镇银行的金融风险

当前正处于发展初期的凯里东南村镇银行业务相对单一,其中主要是存贷款业务。然而其面临的状况是吸收存款难度大而贷款需求旺盛,同时贷款回收也存在一定问题。该行存贷数量及期限的不对等,使得该村镇银行面临较大的流动性风险,从而造成该行公信力的加速流失,吸收存款难上加难,陷入恶性循环。与此同时,处于发展初期的凯里东南村镇银行在内部治理结构的设置上也不够完善,并且由于地处经济、教育发展落后的西部贫困地区,该行的经营管理人才资源不足,也使得该村镇银行面临着较大的经营管理风险。

2.农民贷款的信用风险

现在的凯里东南村镇银行面临的情况有,农业生产周期比较长、受自然环境影响大。贵州属于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对当地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同时,由于当地的农业保险机制不尽完善,许多农户并未参与农业保险,这更加剧了该行发放农业贷款的信用风险。

(二)产生双向风险的主要因素

现阶段该行产生风险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村镇银行产生金融风险的因素

第一,该行在内部治理结构上存在一定问题。在银行风险管控方面,该行仅仅设有一个风险管理部,集风险管理与内部监督于一体,但并未单独设立独立于风险管理部以外的审查监督部门。

第二,该行的管理人员配备存在不足。该行目前的在职员工仅为40人,即便是人员配备最多的市场业务部员工也仅有18人。管理人才不足、银行员工较少等因素也使得该行的岗位轮换制度难以得到有效实施。

第三,凯里东南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来源受到严重制约。该行的统计数据显示,农户的储蓄存款大约占该行各项存款的70%左右。因此,该行的存款主要依赖于当地农村居民的储蓄存款。

第四,凯里东南村镇银行不良贷款比率较高。我们了解到该行的不良贷款为669.9万元,不良贷款率占比为1.84%,这说明不良率上升是村镇银行在发展初期普遍会遇到的困境。同时,从涉农贷款占比来看,该行涉农贷款余额为32658.4万元,涉农贷款占比为89.88%。涉农贷款较多,农民还款能力弱,村镇银行承担信用风险大,这也直接导致了该行不良贷款率较高。

2.农民贷款存在信用风险的因素

第一,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的不可预见性。该村镇银行虽然已经纳入征信系统,但由于当地征信体系的不完善,其贷款对象往往在其他金融机构没有贷款记录,这样无疑更加增大了该行在发放贷款时对贷款人的信用评估难度,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的不可预见性都增加了该行发放贷款的信用风险。

第二,发放贷款时的信用评估存在问题。该行虽然严格要求在信贷管理上执行“贷前、贷时、贷后”的“三查”工作,但由于该行规模较小,人手不足,“贷前”搜集资料阶段的工作开展不够充分和全面,仍然存在贷前调查不到位,特别是存在对贷款资金的用途缺乏深入调查、对担保人的担保能力分析不充分等问题。同时,由于贵州省地处山区,交通较为不便,该行的信贷人员在深入当地农户进行上门调查时路途遥远,也使得贷时调查存在诸多困难。另外,该行信贷档案中存在未附贷后检查报告情况,能提供的也较简单,对借款人经营情况的分析不够全面。

二、贵州省凯里东南村镇银行发展初期风险规避问题存在的不足

(一)操作风险的防范不足

从内部结构来说,股权结构设置不是很合理,容易使该村镇银行成为母行的附属机构,容易偏离“服务三农”的市场地位。有关政策规定设立村镇银行,其股东至少有1家为持股比例不低于20%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且主要发起人为出资额最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而凯里东南村镇银行的母行是贵州银行,是贵州省本省最大的国有企业。因为贵州银行其股份占比,其极大的占比率容易使凯里东南村镇银行沦为与贵州银行旗下的分行一样,从而偏离了“服务三农”的定位。

(二)信用风险的体系缺失

从外部因素分析,适用于当地的征信体系尚未完善。目前,由于农民的真实借贷情况难以掌握和农村私营个体企业财务制度的极不健全,金融机构缺乏正常获取、检索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渠道。信息不对称、贷前调查难的问题客观存在,道德风险的不可预见性和对后续贷款的有力影响,对农村金融生态带来极大的冲击。因此,更需要该行根据当地市场需求及中介机构运行的实际情况来建立完整的征信体系。从银行基层信贷人员出发,对农户的信用进行资料搜集、评级,从而减少信用风险。

(三)市场风险的政策有效性低

村镇银行存款风险篇(5)

谁来救援村镇银行

让人行做“救火队长”?笔者认为这不太可能。2003年的农信社改革,将农信社交给地方管理,当然,如果农信社经营不善倒闭了,也由地方政府负责处理。从控制风险的角度看,这是金融风险从中央向地方分散和转移的过程。虽然村镇银行现在可从人行那里得到“320”的行别代码,符合条件的还可以加入人行小额支付系统和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但如果村镇银行真到了要破产的地步,要求人行来救火的难度肯定很大,因为现在还有一批经营不善的农信社等着救援。将破产的村镇银行交给地方政府处理?这是一种选择。但如果那样做的话,村镇银行的经营和高管任命也将受地方政府影响,村镇银行将和其他农信社、农商行没什么区别,这不利于增强农村金融体系的竞争。

存款保险制度

笔者认为比较现实的选择是,将村镇银行列入存款保险制度的首批试点范围,为村镇银行建立金融“安全网”。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这就意味着,作为一个国家金融安全网重要组成部分的存款保险制度,将逐渐在我国建立起来。事实上,早在1993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已经提出要建立存款保险基金,并在97年真正启动存款保险制度的研究。而作为一国存款保险制度基石的立法工作也于2003年启动,并已形成《存款保险条例》的初稿。07年金融工作会议又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表明存款保险制度的各项准备工作加速推进。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将是我国金融体制的重大改革,影响深远。为慎重起见,需要在试点中逐步推广。村镇银行作为全新的银行,可以纳入存款保险制度的首批试点范围。这是因为村镇银行作为新生的小银行,影响面小,没有历史包袱,不受条条块块因素的制约。拿村镇银行搞试点,即便失败了也不会引发金融危机,还可以为我国全面建立存款保险体系积累经验。

村镇银行有了存款保险这把“保护伞”,则可大大提高其自身的公信度和社会认可度。因为村镇银行发展的第一步,是要让公众放心地存款。目前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瓶颈因素是吸储困难,因为在存款领域,村镇银行面对的竞争对手是工、农、中、建四大行、邮政储蓄和农信社,它们不仅经营多年,其国字号背景更是让老百姓心里觉得踏实。现在新成立的村镇银行网点少,其股东可以是自然人,一些农民认为村镇银行是私营老板个人的银行,有的甚至将其看作农村合作基金会,不敢到村镇银行办理存款等业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村镇银行连村民的存款都吸收不来,那就真的离破产不远了。由此可见,存款保险体系对于新生的村镇银行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村镇银行存款风险篇(6)

 

随着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我国农村地区对资金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需要金融部门在信贷、结算、委托、信息咨询等各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而目前的农村金融体系明显存在组织机构单调、服务功能不全、支持面狭窄等问题。设立村镇银行,无疑对激活农村金融市场、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搭建农村金融供给新渠道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截至2009年6月末,全国已有118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从机构类型看,村镇银行100家,贷款公司7家,农村资金互助设11家;从地域分布看,中西部地区84家,东部地区34家;从经营情况看,已开业机构实收资本47.33亿元,存款余额131亿元,贷款余额98亿元,累计发放农户贷款55亿元,累计发放中小企业贷款82亿元。多数机构已实现盈利,其中2009年累计盈利4074万元。 

从目前来看,我国现有的100家村镇银行多数分布在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低、金融服务不充分的村镇。由于村镇银行目前受到严格的地域限制,不能跨地区进行存贷业务。这种小区域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模式很容易产生流动性风险。村镇银行在吸收存款方面受到农村信合、邮储等的竞争,不仅网点、品牌等存在弱势,而且不能开办对公存款业务等,致使资金并不十分充裕。同时各地基层人行对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规定不一,很多按照一般商业银行标准进行,也降低了对农信社等的竞争力。 

由于农村对村镇银行的放贷需求强烈,这样便产生了资金需求和供给的不对称性,从而很容易导致风险的产生。在自身规模小和盈利的压力下,村镇银行存在着不断扩大贷款规模的冲动。一些村镇银行的贷存比已经超过了监管红线75%,个别银行甚至超过了100%,有的甚至开始动用资本金发放贷款。据统计至2007年5月31日,农村新金融机构(主要是村镇银行)吸收存款5523万,发放贷款13843万,正是这一问题的佐证。 

 

二、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类型 

 

我国是农业大国,村镇银行主要服务于农村经济,面向“三农”、城乡联动、综合经营,即面向农村、农户和农业经济组织,大力支持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发展。我国的村镇银行金融风险,由于其所在区域经济环境内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从而导致其信贷风险类别必须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办法来加以考虑。按照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我国村镇银行信贷风险可划分为政策风险、环境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6个类型。 

(一)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主要是指政府的经济金融政策和政府的行政行为对金融机构导致的风险。在村镇银行信贷风险领域,这是首要的和最大的风险。首先是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由于政府的宏观经济金融政策的不连续性,有可能导致村镇银行不能连续、持续和健康经营,从而有可能因此形成不良贷款。 

另外,由于地方政府对当地金融机构不合理、不科学甚至随意性的行政强力干预,都有可能造成村镇银行信贷资产的非正常运营。而企业破产倒闭和农户不守信用的现象如果层出不穷,就有可能使该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二)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是指金融活动的参与者面临的自然的、政治的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带来的风险。环境变化给金融活动参与者带来的损失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这种信贷风险具有不可抗拒性,无法回避。 

农村资金运动的季节性、周转的缓慢性、占用的分散性,决定了村镇银行贷款更容易出现不能按时足值收回的可能性。 

(三)信用风险 

涉及到村镇银行的信用风险,与一般金融的信用风险有一定的区别。要根据所在区域经济的发达程度和金融的发展状况,来确定广义和狭义信用风险的运行或程度。在我国农村金融领域,由于存在东、中、西部的地域差别,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决定了信用风险的范围大小。发达地区农村随着银行业务的多样化,存在着贴现、透支、信用证、担保、证券投资等比较宽泛的信用风险。 

而在广大欠发达农村地区,仍然以借款人违约导致信贷资产损失的风险为主,也就是以狭义的信用风险,即贷款的信用风险为主。在我国农村,由于经济的薄弱性和信用客户的复杂多样性,以及金融生态环境不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客户的信用意识普遍较差,信用风险相当严重,我国农村普遍缺乏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体系。 

(四)操作风险 

从内部因素来看,在农村地区金融领域,由于基础设施、管理素质、技术含量、生态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操作风险表现得更加复杂和严重。村镇银行信贷的操作风险主要表现为决策风险、运作风险和道德风险三个因素。 

从外部因素来看,操作风险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借款人由于生产经营出现严重危机而导致的客观信用风险,另一种是借款人或其他相关人出于自身利益的不良目的,采用骗取银行信任、拉拢或腐蚀内部人员等手段,诈骗贷款资产的主观行为而导致的风险。操作风险在农村金融领域主要表现为管理问题。 

(五)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影响我国金融业的重要风险。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划分,市场风险的度量和管理将是未来国际活跃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指标。 

目前,金融机构已越来越多地通过开发机动灵活的浮动利率贷款新产品来规避利率风险。但我国村镇银行在贷款定价的运用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提高贷款定价的策略和方法,在支持多元化的农村客户中达到双赢,在农村地区金融市场利率价格的波动中防范信贷风险,是村镇银行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 

村镇银行存款风险篇(7)

关键词:地方银行;风险;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海南省农信社逐步完成全省票据兑付工作以及村镇银行在各市县陆续开业运营,地方银行发展迅速、成绩斐然。伴随改革发展的步步深入,海南省地方银行发展现状及其风险状况受到各有关方面的关注。本文以地方银行财务报告为切入点,分析农村信用社与村镇银行的资金运用特点及其财务可持续性,进而阐释地方银行面临支付能力不足、经营低效和行业风险积聚的危险。

一、海南省地方银行发展现状及特点

海南省地方银行包括农信社和村镇银行两类机构。2011年末,地方银行资产规模667.9亿元,占全省银行的10.8%,负债618.3亿元,占10.2%。全年累计实现利润3.3亿元,占同业的4.3%。

(一)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资金来源和运用渠道差异明显

村镇银行资金来源主要依赖同业存放款,截至2011年末,琼海村镇银行和文昌村镇银行的同业存款占总负债比例分别为59.6%和82.4%,吸收存款仅占39.9%和15.9%。与之相较,农村信用社吸收存款占总负债的75.6%,同业存款占18.0%,且主要为市县联社上存省联社的资金。受制于社会认知度低、网点单一,村镇银行很难同其他商业银行一样以吸收存款作为主要资金来源,其“同业”存款也主要是发起行的存放款。

从资金运用方式看,农信社生息资产种类包括发放贷款和垫款、货币市场营运资产、存放央行款项、存放同业款项,占总资产比重分别为40.7%、15.7%、12.1%和24.7%。村镇银行生息资产包括发放贷款和垫款、存放央行款项和存放同业款项,其中,琼海村镇银行和文昌村镇银行发放贷款约占总资产的80.3%,文昌村镇银行发放贷款中来自发起行的转贴现占全部贷款82.7%。其它村镇银行均在去年9月后开始营运,由于还处在起步阶段,吸收的存款绝大多数存放同业,其存放同业款项占生息资产比重达82.4%。与村镇银行相比,农信社得益于存款和新募股金增加,除发放贷款外,通过货币市场运营的资产大幅增长,2011年末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同比分别增长265.8%和235.1%。

(二)村镇银行收入来源单一,农村信用社多元化经营趋势明显

村镇银行是其发起行以存放同业形式将资金存入村镇银行,村镇银行再以发起行资金发放贷款,且贷款中发起行给予的转贴现占绝对比重,可见村镇银行2011年度盈利绝大部分依赖发起行的支持。

农信社营业收入包括利息收入、手续费收入和投资收益三部分,占比分别为84.2%、1.3%和14.3%。其中,利息收入除了贷款利息收入,还包括贴现、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利息收入,且占比逐年提高,2011年对利息收入的贡献同比增长4个和11.7个百分点。农信社投资收益来自统筹运用市县联社上存资金,加大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规模,2011年该项目同比增长158.0%。

(三)地方银行利润增速大幅超过存贷款增速

2011年村镇银行存、贷款增长96.0%和392.1%,净利润增长了1217.5%;农信社存贷款增速分别为43.1%和57.5%,净利润增长2507.0%。与此相较,已步入稳健经营阶段的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贷款平均增长17%,净利润增长15%。地方银行利润增速大幅超过存贷款增速,究其原因一是地方银行贷款议价能力较高,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对象主要集中国有企业,为维系大客户,议价能力相对受限,因此,地方银行能实现以价补量,使利息收入增速快于贷款增速;二是国有商业银行倾向于总行集中运用资金的经营模式,其系统内往来利息收入占比明显高于贷款利息收入,而地方银行信贷资产运作经营灵活,不仅局限于存贷业务,如农信社可据货币市场情况买入返售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及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

(四)地方银行高议价能力难以抵补低成本控制能力,总体盈利能力偏低

2011年地方银行各项贷款加权平均利率8.68%,省内其他商业银行为7.30%,可见地方银行具有较高的议价能力。但从成本控制看,一是地方银行存款结构中低成本活期存款比例较低,致使利差水平低于同业;二是每一单位收入需要支出的成本较高,村镇银行、农信社成本收入比分别为84.2%和49.7%,大幅高于同业38.1%的平均水平。成本控制能力较低严重影响地方银行的盈利能力,2011年地方银行净资产收益率、平均资产回报率分别为5.2%和0.5%,大幅低于同业8.1%和1.6%的平均水平。

二、地方银行经营中存在的风险隐患

村镇银行存款风险篇(8)

关键词:村镇银行;信贷风险;防范

随着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我国农村地区对资金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需要金融部门在信贷、结算、委托、信息咨询等各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而目前的农村金融体系明显存在组织机构单调、服务功能不全、支持面狭窄等问题。设立村镇银行,无疑对激活农村金融市场、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搭建农村金融供给新渠道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截至2009年6月末,全国已有118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从机构类型看,村镇银行100家,贷款公司7家,农村资金互助设11家;从地域分布看,中西部地区84家,东部地区34家;从经营情况看,已开业机构实收资本47.33亿元,存款余额131亿元,贷款余额98亿元,累计发放农户贷款55亿元,累计发放中小企业贷款82亿元。多数机构已实现盈利,其中2009年累计盈利4074万元。

从目前来看,我国现有的100家村镇银行多数分布在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低、金融服务不充分的村镇。由于村镇银行目前受到严格的地域限制,不能跨地区进行存贷业务。这种小区域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模式很容易产生流动性风险。村镇银行在吸收存款方面受到农村信合、邮储等的竞争,不仅网点、品牌等存在弱势,而且不能开办对公存款业务等,致使资金并不十分充裕。同时各地基层人行对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规定不一,很多按照一般商业银行标准进行,也降低了对农信社等的竞争力。

由于农村对村镇银行的放贷需求强烈,这样便产生了资金需求和供给的不对称性,从而很容易导致风险的产生。在自身规模小和盈利的压力下,村镇银行存在着不断扩大贷款规模的冲动。一些村镇银行的贷存比已经超过了监管红线75%,个别银行甚至超过了100%,有的甚至开始动用资本金发放贷款。据统计至2007年5月31日,农村新金融机构(主要是村镇银行)吸收存款5523万,发放贷款13843万,正是这一问题的佐证。

二、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类型

我国是农业大国,村镇银行主要服务于农村经济,面向“三农”、城乡联动、综合经营,即面向农村、农户和农业经济组织,大力支持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发展。我国的村镇银行金融风险,由于其所在区域经济环境内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从而导致其信贷风险类别必须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办法来加以考虑。按照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我国村镇银行信贷风险可划分为政策风险、环境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6个类型。

(一)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主要是指政府的经济金融政策和政府的行政行为对金融机构导致的风险。在村镇银行信贷风险领域,这是首要的和最大的风险。首先是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由于政府的宏观经济金融政策的不连续性,有可能导致村镇银行不能连续、持续和健康经营,从而有可能因此形成不良贷款。

另外,由于地方政府对当地金融机构不合理、不科学甚至随意性的行政强力干预,都有可能造成村镇银行信贷资产的非正常运营。而企业破产倒闭和农户不守信用的现象如果层出不穷,就有可能使该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二)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是指金融活动的参与者面临的自然的、政治的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带来的风险。环境变化给金融活动参与者带来的损失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这种信贷风险具有不可抗拒性,无法回避。

农村资金运动的季节性、周转的缓慢性、占用的分散性,决定了村镇银行贷款更容易出现不能按时足值收回的可能性。

(三)信用风险

涉及到村镇银行的信用风险,与一般金融的信用风险有一定的区别。要根据所在区域经济的发达程度和金融的发展状况,来确定广义和狭义信用风险的运行或程度。在我国农村金融领域,由于存在东、中、西部的地域差别,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决定了信用风险的范围大小。发达地区农村随着银行业务的多样化,存在着贴现、透支、信用证、担保、证券投资等比较宽泛的信用风险。

而在广大欠发达农村地区,仍然以借款人违约导致信贷资产损失的风险为主,也就是以狭义的信用风险,即贷款的信用风险为主。在我国农村,由于经济的薄弱性和信用客户的复杂多样性,以及金融生态环境不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客户的信用意识普遍较差,信用风险相当严重,我国农村普遍缺乏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体系。

(四)操作风险

从内部因素来看,在农村地区金融领域,由于基础设施、管理素质、技术含量、生态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操作风险表现得更加复杂和严重。村镇银行信贷的操作风险主要表现为决策风险、运作风险和道德风险三个因素。

从外部因素来看,操作风险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借款人由于生产经营出现严重危机而导致的客观信用风险,另一种是借款人或其他相关人出于自身利益的不良目的,采用骗取银行信任、拉拢或腐蚀内部人员等手段,诈骗贷款资产的主观行为而导致的风险。操作风险在农村金融领域主要表现为管理问题。

(五)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影响我国金融业的重要风险。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划分,市场风险的度量和管理将是未来国际活跃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指标。

目前,金融机构已越来越多地通过开发机动灵活的浮动利率贷款新产品来规避利率风险。但我国村镇银行在贷款定价的运用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提高贷款定价的策略和方法,在支持多元化的农村客户中达到双赢,在农村地区金融市场利率价格的波动中防范信贷风险,是村镇银行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

(六)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被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明确地纳入操作风险并加以说明,在国际活跃银行风险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法律风险在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立法风险,即由于法律条文改变对银行经营产生的风险。

在我国,法律风险主要表现为法制环境不健全,与银行经营直接或间接有关的法律不完整、不细化、不配套,有些法律法规同国家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互相矛盾,甚至背道而驰。我国商业银行在实际运作的过程中,受到法律环境的种种制约,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有法难依等现象大量存在。

三、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对策

在防范信用风险方面,首先在借款人资信等级评定程序上,应成立资信评定小组。村镇银行要成立资信评定机构,在村庄信用站成立资信评定小组。资信评定小组可以由村党政组织、农户代表、村镇银行员工组成,也可以排除村党政组织,由村镇银行通过信用站自主建立,但必须符合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信贷员要仔细调查借款人生产资金需求和家庭经济收入情况,按照借款人的信用程度,填制农户资信等级评审表,提出初步调查意见,并对资信评定小组提供的农户基本情况真实性负责。

村镇银行必须研究并建立一种科学高效的、简单的农村信用评估方法,使得相关人员易于掌握并高效决策。具有参考意义的孟加拉格莱珉银行的做法是增强农产之间的互相合作与联保,减少信用风险。另一方面,需要当地政府通过政策激励当地的信用环境建设,并引进或建立农村信用评级机制。如辽宁省为391万户农产建立了信用档案,对288万农户进行了信用评价,这些经验都值得推广。

同时,可以根据优秀较好一般普通的等级评定情况,分别颁发不同级别的农村小额贷款证或农户信用证。由村镇银行对评定的农户信用等级要每年审查一次,对农户信誉程度发生变化的,应重新评定信用等级并确定其相应的贷款限额。

为防止法律风险,政府应该进一步明确,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和房产不能抵押担保。目前,担保抵押是农民获取贷款的基本条件。按照最近银监会出台的“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工作方案,其中提出“原则上,凡不违反现行法律规定、财产权益归属清晰、风险能够有效控制、可用于贷款担保的各类动产和不动产,都可以试点用于贷款担保。”沈阳市农村信用社开展了林权抵押贷款、农机具抵押贷款等贷款方式。创新担保机制和担保方式,扩大农户和农村企业申请贷款可用于担保的财产范围。

在防范环境风险管理方面,首先要加强存款吸收能力。从民间资金来说,村镇银行在网点数量、结算便捷程度、品牌等方面都存在弱势,提高吸收存款能力有一定难度。但是村镇银行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立足本地、服务三农、又有大银行股东背景的特点,将农产、农村企业吸引到自己的旗下。防范化解的关键是通过改进农村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设施条件、加大国家与社会的补贴和构建抵御自然与意外事故的保险机制等多种途径和办法来实现。在增加存款方面还可以争取专项支农资金,目前这些专项都存放于农信社。随着村镇银行的经营进入正轨,信用等级提高后,应积极争取这部分资金,并争取对公存款及其它负债业务。

村镇银行存款风险篇(9)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155-01

一、村镇银行的定位

1.客户定位。村镇银行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金融服务,主要是农村小微企业和农户,而大中型商业银行则主要面向城市高中端客户。这种差异化的市场定位为村镇银行带来了集中经营的优势。农村小微企业和农户的信贷需求特点与村镇银行规模小,贷款资金来源于当地的特点相吻合,而且村镇银行的服务宗旨是服务“三农”,这在服务过程中容易建立共存共荣的关系。

村镇银行的基本体制特征在于村镇银行的“村镇性”,集中表现在它是依托所在村镇社会地缘人格信任关系网络开展信用活动,利用有利的人缘和地缘,充分了解客户各方面情况,从而能更顺利地开展信贷业务,解决客户的需求。

村镇银行的存在和发展成为农村企业、农户能否顺利获得发展需要的资金支持的重要条件,而农村企业、农户的资金需求也是支撑村镇银行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柱。

2.地域定位。村镇银行以县城域乡镇作为自己的主要竞争地,容易获得人缘地缘优势。

首先,村镇银行是县城域乡镇土生土长的“草根银行”,而且这些县城域乡镇可能经济不发达,所以更能获得当地政府和居民的支持,更易同客户沟通,在建立和保持业务合作关系方面具有优势。

其次,村镇银行的存款客户主要是县城域乡镇的涉农企业和农户,短期内存款余额可能有所波动,但是长期相对稳定。这部分活期存款为村镇银行提供了廉价且稳定的资金来源。同时村镇银行是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成立的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的银行,更容易得到当地小微企业和农户的支持。

再次,村镇银行吸收的存款继续投入到该地区,使资金继续留在农村,在维护金融债权等方面易于得到政府部门的积极协助。

3.产品定位。村镇银行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依赖村镇区域内小额存款,同时又要服务农村,提供小额信贷。村镇银行的产品服务应充分考虑小微企业和农户的需求,比如小微企业或农户的经营特点,货款期限、贷款方式等因素,通过服务对象分析,就能“量体裁衣”提供个性化的小额信贷等金融产品,同时利用自身的人缘地缘优势,更易开展产品服务。

二、村镇银行发展中的问题

国家对于村镇银行的定位是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从客户、竞争地及产品三方面来看,村镇银行确实具备一定的优势,但是在村镇银行实际的运营过程中,还存一些问题和不足。

1.追求利润与支农目标的矛盾。村镇银行是为服务三农而存在的,但村镇银行要生存下去必须要盈利,而农户贷款的风险高、成本高、利润低,单靠农户贷款基本无法实现盈利,县城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很多,利润也比较高,所以出现服务三农的村镇银行,农户贷款倒居次要地位,个体工商户、村镇居民发放贷款比重较高。

2.吸储难度高,存贷比持续高位运营。村镇银行中部分设立于农村贫困地区,受地域开放条件和开放程度等限制,这些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制约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

3.金融风险相对较大。一是服务对象风险。银监会强调,村镇银行发放贷款应首先充分满足县城内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涉农贷款的风险高、数额小,村镇银行信贷支持的主要对象为农民,农民的收入来源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强,而且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在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存在严重的风险。同时村镇银行发放的贷款多以信用贷款为主,极易形成信贷的道德风险。二是银行自身经营风险。村镇银行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较小,实践证明:规模过小的金融机构难以存活。

三、村镇银行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1.村镇银行应加强自身建设。创新服务方式,开发个性化金融产品。村镇银行的产品服务应该充分考虑小微企业和农户的需求,分析自身服务对象,比如小微企业或农户的经营特点,贷款期限、贷款投向、贷款方式等因素,通过服务对象分析,就能“量体裁衣”提供个性化的小额信贷等金融产品。加强风险管理。与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相比,村镇银行资本额度低,抗风险能力较弱,同时服务对象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审慎经营才能确保村镇银行的稳健发展。村镇银行从建立初期就应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

2.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敦促村镇银行履行职能。为使村镇银行更好地服务“三农”,并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目标,政府有关部门应给予村镇银行必要政策支持:(1)人民银行应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支农再贷款支持,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解决支农信贷资金不足的困难;(2)放松利率管制,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金供求状况、债务人可承受能力,自主确立贷款利率;允许村镇银行开展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试点;对初创阶段的村镇银行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支持其发展壮大;加快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机制,为村镇银行的资金安全提供保障;建立必要的风险补偿机制,建立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正向激励机制,通过以奖代补,增强涉农贷款的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郭俊.村镇银行市场定位:独特性与阶段性[J].武汉金融,2008(4)

村镇银行存款风险篇(10)

一、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相比国外村镇银行现阶段发展情况,我国村镇银行尚且处于试点试验阶段。同为农业大国的印度,早在20世纪60年代开展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发展、建立健全本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措施,包括加大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力度、对农产品价格进行财政补贴、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制度等。虽然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需要时间去沉淀,需要实践去验证,但我国已经迈出了社会主义新经济金融改革的一大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村镇银行生存营运模式。

(一)发展进程

村镇银行是我国银行体系中最基层、最弱小、承担任务最具体的最小的法人机构。2006年12月我国银监会颁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 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在政策上放宽了农村银行金融机构准入与设立的要求,标志着村镇银行的建设工作在我国正式铺开。2007年3月我国首批三家村镇银行在四川、吉林两省设立,同年12月份第一家外资村镇银行——汇丰村镇银行在湖北随州设立。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726家,其中开业635家,筹建91家,共有24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设立了村镇银行。

银监会《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要求: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注册资金不得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在税收方面,村镇银行的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率分别为5%、25%,明显高于农信社3%、12.5%的水平。此外,政府在支付结算系统中没有为村镇银行制定统一的制度,使村镇银行不能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因此它们面临一个困境:只能印制存折而不能发放银行卡,很多业务不方便办理,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银行。国家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大对“三农”问题关注的同时,虽然承诺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政策倾斜,但是一直以来没有实质上的资金支持。再加上村镇银行本身吸收存款的能力比一般商业银行要差,造成了一定程度上资金短缺与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二)业务模式

同商业银行一样,当前我国村镇银行的主要业务是贷款业务,只是贷款对象主要是农户和小企业。村镇银行组建以来至2011年底,已累计向37.7万户农户发放贷款889亿元,累计向6.9万户小企业发放贷款1 570亿元。已开业村镇银行贷款余额中,80%以上用于“三农”和小企业,其中,农户贷款余额435.5亿元,小企业贷款余额631.5亿元,中西部贷款农户数占到全部贷款农户数的70%以上。近年来对贷款业务的拓展和创新使村镇银行的贷款理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更新,但是没能从根本上改变该业务的形式,目前贷款的方式依然是抵押和联保方式。另外村镇银行的业务还有负债业务和担保业务。担保业务在新农村建设中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使农村资金需求者多了一条风险较小的融资渠道,从而增加资金投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负债业务是开展贷款与担保两项业务的基础。目前村镇银行存在商业信誉较低、缺少国家政策扶持等问题,导致资金的注入不够。

村镇银行吸收储蓄方面没有明显优势。相比国有银行,村镇银行规模小、业务单一、资金少,面向的客户主要包括农村村民和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贷款形式受限于贷款对象的信用水平和经济实力,大多是以担保贷款的形式开展业务的。担保贷款程序简单,节约成本,同时放贷金额有限,比较适合村镇银行对应的客户,但是村镇银行将担保贷款作为其主要业务,导致营运能力较差。再加上其资金底子薄,缺乏政策扶持,所以该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与扩大经营,进而减小其对我国“三农”问题的推进步伐。

(三)经营创新

为了克服村镇银行在成立初期面临的诸多问题,不少银行在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同时,大胆进行经营模式的改革创新。比如大冶国开村镇银行率先在贷款种类上进行创新,推出了个人小额贷款、小额担保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回乡创业贷款等新品种贷款。深圳福田银座村镇银行在系统和软件上进行创新,推出了具有智能化的加息转存系统“多得利”,使得该银行的一部分客户能够享受到利息调整时系统自动转存的服务,使同期的利息收益最大化。深圳福田银座村镇银行充分利用信息化时代的便捷,于2012年下半年推出了该行手机银行iphone、Android客户端,相信将大大提高各类业务办理的效率。

村镇银行经营模式的合理创新有助于促进银行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三者的有机结合,帮助银行分散营运风险,提高经营效率。

二、我国村镇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信用风险

同商业银行一样,信用风险是村镇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然而村镇银行的信用评级制度相比商业银行而言很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尚待完善,所以村镇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尤为突出。一方面,村镇银行的服务对象中大多是农户和小企业,相关地区没有信用环境体系,很容易由于借款人违约而形成不良贷款;另一方面,村镇银行在国内整体金融环境中知名度不高,相比商业银行整体上信誉度较低,导致自身吸收资金的能力不强。因此,信用风险将是未来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处于试点实验阶段的村镇银行还没有建立健全信用制度,这是其营运风险的主要来源。比如村镇银行的抵押贷款制度,农村虽然拥有比较充裕的土地使用权,但是拿该项权利去抵押贷款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一方面,现阶段的村镇银行还无法对用户的信用进行评估,无法准确预计在风险较低的情况下放款的额度;另一方面,农村村民和小企业老板普遍认知水平有限,有很大一部分人甚至认为村镇银行是所谓的“私人银行”,他们会倾向于选择“国有银行”投资。所以进行村镇银行的创新改革首要任务就是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形成因地制宜、符合当地经济金融环境的评价制度。

(二)操作风险

银行内部控制体制尚未建立健全,相关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普遍不高,对业务人员培训力度不够等因素,造成了我国村镇银行存在一定的操作风险。同时村镇银行业务复杂程度不高,银行内部电子化、银行外部网络化程度也不高,使其操作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降低。但村镇银行人为因素较多,决策者的主观判断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其操作风险,所以该风险在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同样不容忽视。

村镇银行业务复杂程度不高,操作要求难度不大,人为因素很突出,所以对相关从业人员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很多村镇银行没有形成员工招聘、基层管理人员选拔体系,而是沿用商业银行的经验。村镇银行的人员控制制度没有很好地与当地的实际环境挂钩,员工培训松散,使其难以在熟悉业务的同时加深对当地经济金融环境的理解。在信息控制方面,不同地区的村镇银行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各地村镇银行自成一体,没有同其他地区形成类似连锁企业或分公司的体系。同时银行内部管理层财务信息系统不发达,业务人员业务流程信息不透明等也让村镇银行对外信息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大打折扣。

(三)市场风险

我国村镇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参与较少,受国际汇率、国际收支、国际供需影响不大,因此其市场风险主要体现在利率风险上。村镇银行由于其地域的限制,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存款与贷款环境。当地农民和小企业没有更多的渠道去进行投资,于是将现金存入银行是他们首要的选择。反过来看,村镇银行设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当地农民和小企业提供资金,帮助他们扩大生产。这样一来村镇银行的资金注入与流出都比较稳定,对利率的敏感度较低,需要有成熟的信用环境作为基础,才能达到控制好其市场风险的目的。

(四)集群风险

我国村镇银行的定位在于服务当地农民和中小企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所以该类银行存在明显的地域倾斜,同一地区同一行业的集群现象很明显。一旦出现地域性经济波动,整个地区内的村镇银行都将受到影响。我国中部地区的河南、安徽、江西三省村镇银行的数量占到了整个地区的65%以上,东北地区的辽宁省村镇银行的数量甚至占到整个地区总数的56%左右。不同地区的村镇银行联系相对不够紧密,但是同一地区的该类银行却如同唇亡齿寒般相互依存。因此,促进村镇银行的发展离不开对当地企业的扶持,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五)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是由农业生产的性质决定的,也可以称为行业风险。近几年“农村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化,造成了农业环境恶化的负面影响。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但是可用作耕地的面积并不算多,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业的生产受到了环境因素的制约。农产品的损坏和歉收会导致农业经营收益减少,进而使村镇银行营运成本增加、利益减少。自然风险同样是村镇银行在风险控制中不可不考虑的因素之一。

按照风险的可能性大小和影响程度的排序,可以将以上5种风险归集到下面的风险坐标图中(见图1)。

三、我国村镇银行的风险控制策略

对我国村镇银行风险的控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仅在宏观上要求建立管理框架,制定适应村镇银行发展现状的监管体制,还要在微观上加强银行内部控制,对人员、资金、信息实施全面管理等。如何防范风险,保障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继续推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加速“农村工业化”进程。村镇银行的建立本身就是农村金融制度的一次革新,象征着农村经济日益复杂化、货币化和市场化。村镇银行建立的目的在于扶持农业,支持“三农”,它与农村的金融是密不可分的。村镇银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农业加速发展,农民也更加富裕了。农村综合实力的提升反过来也会对村镇银行的发展壮大起到积极的作用,两者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农村科技的发展还可以降低村镇银行的自然风险,所以推进农村经济改革有利于降低村镇银行的经营风险和自然风险。

2.加大村镇银行的宣传力度,逐步构建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要提高社会对村镇银行的认知程度,必须重视宣传问题。要让社会群众了解到村镇银行的建立目的和特点,更要让农村村民理解村镇银行与国有银行的区别和联系。只有让农民认识到村镇银行的设立是为了促进农业增收、增加农民福利,农民才会将现金放心地放入银行。

村镇银行评级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控制降低其信用风险。现阶段主要靠担保贷款的形式发放贷款,可以先从担保体系入手,完善担保制度,再进一步丰富村镇银行贷款的抵押形式,辅之以多种适应当地农村居民的创新金融产品,达到分散风险、控制风险的目的。

3.相关机构加强监管,因地制宜建立具有当地特色的经营管理系统。由于地域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国家对全国各地的村镇银行统一监管的难度较大。在制定对应监管体制之前应该深入到当地村镇银行,做好调研工作,充分掌握该地区经济金融发展水平的相关信息,再制定符合国家总体大方针的、针对当地银行的管理办法。这样一来,各地村镇银行的监管体系随着地域的差别而不尽相同,达到因地制宜的效果,有利于控制集群风险。同时监管力度的提升也规范了村镇银行的经营流程,规范了工作人员的业务操作,达到了降低操作风险的目的。

4.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村镇银行提升自身生存能力。政府不仅可以直接给予营业税税收的减免,还可以加大对村镇银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帮助其建立完善的服务环境。当然,村镇银行的发展不能完全依赖国家扶持,要提高自身服务水准,创新金融产品,提高知名度与社会认可度。形成自己的品牌战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是长久之策。

【参考文献】

[1] 吴玉雨,唐意红.我国村镇银行风险与防范[J].求索,2009(9).

村镇银行存款风险篇(11)

(一)内源性风险

1.管理风险。当前,许多村镇银行管理者的风险防控意识较为淡薄,对风险预警体系建设、风险管理人才培养往往不够重视。由于没有引入精确管理、定量分析的风险防控技术,使得部分村镇银行对信贷风险的管理还处于经验判断阶段,这就很可能出现因管理者判断决策失误而造成重大信贷资产损失的情形。另外,由于村镇银行规模有限,虽为股份制银行,但多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控机制不健全,可能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由行长或大股东一人左右村镇银行的经营行为,将金融机构变成个人的小金库,致使村镇银行出现大量内部关联人贷款或关联方贷款,在损害小股东权益的同时,使村镇银行出现严重信贷风险。

2.操作风险。村镇银行本质上是小型社区银行。社区银行的地域性决定了村镇银行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发展。因经营市场受限、业务范围小、网点布局单一,部分中西部地区村镇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非常有限,利润主要来源为存贷款利差。为维持自身生存,这部分村镇银行必须在不断吸收外来存款的同时,最大限度发放贷款。在合乎贷款条件的客户数量较少的情况下,受绩效压力驱动,村镇银行部分信贷人员就可能会为一些不满足贷款条件的客户擅自放宽贷款条件或帮助其达到贷款条件。这将严重削弱村镇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为信贷风险蔓延埋下隐患。另外,村镇银行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还有待完善。部分村镇银行重制度建设、轻贯彻执行,内控制度流于形式。还有部分村镇银行为节约资金成本、提高放贷效率,“重发放、轻管理”,对贷后管理重视不够,检查监督流于形式,对资金流向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了解有限,增加了信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3.道德风险。村镇银行作为农村金融领域的新成员,多数员工在入行前没有金融机构从业资质或经验,对信贷工作和与之相关的制度缺乏了解。因部分村镇银行培训经费不足、培训经验欠缺,新招录人员的岗前培训效果往往并不理想。这些人员对信贷岗位的胜任度不高,从事该岗位工作,只会使村镇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能力长期处于一个较低水平。而部分有经验的信贷人员,因村镇银行工作环境相对较差、机构小、发展空间有限,很难扎根留住。基于以上情况,村镇银行很可能由于信贷人员专业素质低,风险防控意识差,对小企业和农户的信用状况把握不准确,而产生信贷风险。此外,个别道德素质低下的信贷人员,可能利用我国农村的“熟人文化”,以贷谋私、假冒贷款,甚至串通客户恶意骗取贷款,给村镇银行带来风险损失。

(二)外源性风险

1.信用风险。当前,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农户和当地小企业的信用意识普遍较差,村镇银行发展缺乏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极易产生信用风险。一是农村与大中城市在征信体系建设方面有较大差距。村镇银行在进行风险控制分析客户信息时,没有相对便捷完备的信息系统提供支持,容易导致风险控制出现漏洞,无法及时对不良贷款做出判断和处理。二是村镇银行主要服务于“三农”,农业生产周期性长、前期投入大、见效缓慢,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或市场风险,将直接转化为信用风险;另外,农村小企业抗风险能力也较差,容易在市场风险侵袭下停业或倒闭,无法按期偿还贷款,也会导致出现信用风险。三是农村某些个人诚信意识淡薄,对申请贷款没有清晰的认识,将贷款视同为“政府补助”,主观还款意愿不强,经常逾期拖欠甚至恶意逃债,也会给村镇银行带来一定的信用风险。

2.政策风险。村镇银行的政策风险主要来自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在宏观层面,由于国家在宏观经济金融政策上的不连续性,可能恶化村镇银行生存环境,导致村镇银行不能持续健康经营,从而形成信贷风险。一般情况下,这类政策风险发生的概率较小,但随着我国银行破产条例的加快酝酿和制定,这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将大幅增加。在微观层面,村镇银行作为一级法人机构较易受当地政府影响。当地政府扶持的重点建设项目往往是村镇银行信贷业务重点介入的融资项目,在不对等的依附关系下,当地政府若提出不合理要求或进行行政干预,将可能造成村镇银行信贷资产发生损失。

3.法律风险。近年来,国家加强了银行业立法,对包括商业银行法在内的一系列法律法规进行了修订,为银行防范信贷风险提供了相对充分的法律依据。但总体而言,村镇银行所处的法律环境仍需改进,与其经营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仍不完善、不配套。受到法律环境的种种限制,村镇银行在经营运作过程中,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有法难依的现象仍大量存在。另外,因村镇银行规模较小,大多没有专门的法律事务部门和法律人员,员工法律知识水平普遍不高,在利用法律武器防控信贷风险方面存在短板。

二、加强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高效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

由于农业属弱质产业,加之我国农村信用资本欠发达,村镇银行发生重度信贷风险的机率较大。根据JP摩根等大型商业银行的研究数据:在信贷风险暴露前180天预警并采取预防措施的,平均损失率为1%至2%;提前90天预警并采取预防措施的,平均损失率为3%至6%;提前30天预警并采取预防措施的,平均损失率为10%至20%;没有采取任何预警措施的,风险损失率达50%以上。因此,构建高效的信贷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可以帮助村镇银行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下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反应滞后的状况,使信贷风险管理模式从粗放走向集约,从依靠主观判断走向量化分析,从事后处理走向事前预警,提高贷前分析效率,改善贷中决策质量,优化贷后管理技术,最终减低或规避信贷风险。由于人力、财力资源有限,村镇银行可以借助外部力量,如与专业机构或大型商业银行合作,由其代为提供信贷风险预警服务,以节省时间和成本。也可以集中自身力量,在综合分析客户守信状况和守信程度、客户财务风险状况和风险程度、客户经营风险状况和程度的基础上,通过归集信贷项目指标、动态环境指标以及贷款风险度、单个贷款比、不良贷款比、贷款集中度等内部控制指标,建立一套符合自身实际且具有递阶层次结构的信贷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再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本征向量法(TE)来确定指标体系权重、搭建数理框架模型,利用SAS、MATLAB等软件平台进行数据挖掘,进而构建完成整个信贷风险预警体系。此外,村镇银行还应强化对宏观经济、行业、区域系统性风险的监测,以提升预警体系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二)健全风险管理内控机制

1.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当前部分村镇银行风险防范意识淡薄、风险管控能力较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身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权力制衡机制不健全所引起的,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完善:一是健全董事会运作架构。2013年7月银监会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中明确指出:商业银行董事会对银行风险管理承担最终责任。村镇银行作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其董事会应当认真履行风险管理职责,建立风险管理战略、政策和程序,判断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确定适当的风险容忍度和风险偏好,督促管理层有效应对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董事会应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贷委员会、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各委员会间相互独立、有明确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二是董事会与管理层各司其职、互相监督。董事会授权管理层经营,有否决权。管理层应向董事会报告重大风险事项。行长不得兼任审贷委员会主任,并且银行前台与中后台相互监督制衡。三是不断优化内部决策机制。完善议事规则,建立民主、科学、高效的决策流程,从根本上降低因决策失误而导致信贷风险发生的可能。

2.强化内控制度建设。周密严谨的内控制度是村镇银行做好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必须先行健全内控制度体系。一是修订完善已有制度。根据内外部情况的变化,对操作效果欠佳、不符合当下实际的制度条文予以修订或废止,以构建符合内外部监管需要、操作性强的信贷风险内控制度体系。二是建立灵活的制度更新机制。建立信贷风险内控制度的动态更新机制,定期或根据实际需要,灵活组织开展内控制度的修订完善工作,以更好地应对信贷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三是不断优化操作流程。明确风险控制要求和不同岗位职责,制定规范的业务操作指引和内控管理指引。在指引中细化信贷业务操作规程和工作流程,将内控制度条文转化为信贷人员的具体行动守则,进一步增强内控制度的明晰性和操作性。

3.加强信贷文化建设。信贷文化是银行在长期的信贷管理工作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的总称,相比制度规定,其影响力更加深远持久。健康的信贷文化既能为信贷业务发展提供助力与支撑,又可以有效防控信贷风险,村镇银行基于自身的高风险特性,应主动加强信贷文化建设。一是加强信贷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自觉抵制各种违反信贷工作制度、有损职业形象的行为或事件发生。二是高度重视信贷业务和风险管理培训。应以打造高素质信贷人员队伍为目标,不断加大投入,通过“请进来、送出去”、“传、帮、带”等丰富多样的培训形式,使信贷人员牢固树立风险意识,不断提升业务理论和工作技能,成长为信贷工作和风险管理方面的“行家里手”。三是加强内、外部监督。构建内外联动无死角的监督机制,推行贷款监督、岗位监督,对违规贷款责任人加大处罚力度,提高监督工作威慑力,消除个别信贷人员的侥幸心理,防止操作风险、道德风险发生。

(三)完善信贷业务管理体系

1.探索新的信贷抵押担保模式。基于我国农村相当一部分农户和小企业难以实现“完全抵押”的现实,村镇银行有必要探索尝试一些新的抵押担保模式。一是借鉴孟加拉国格莱珉银行的“贷款小组”模式。按照生产相关性,将农户分成若干小组,以村民联保的方式进行贷款。这种模式将个人与集体的利益、信用关系紧密联接,既可以帮助贫困地区农户改善经济状况,又有助于农户增强还款自觉性,减少信贷风险。二是采用企业联合农户的信贷模式。将处于同一生产链条上游的企业和下游的农户联合起来,互相为对方担保贷款。这种模式可以有效支持当地某一产业快速发展,增强还款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三是探索新的抵押方式。银监会和林业局已于2013年7月出台了《关于林权抵押贷款的实施意见》,规定银行可以接受借款人以其本人或第三人合法拥有的林权作抵押担保发放贷款。这使得村镇银行在传统方式外,又多了一种新的抵押方式。此外,村镇银行还应积极行动,探索尝试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在内的其他新方式,在更好满足农户和小企业贷款需求的同时,尽可能降低规避信贷风险。

2.健全信用等级评价机制。一方面,村镇银行应成立多方参与、公正高效的资信评定小组。该小组应由村镇银行信贷人员以及农户、小企业代表等多方人士组成,有科学、合理的信用等级评价程序和量化的指标体系,能够客观高效地对申请贷款对象偿债能力进行评价。信贷人员应充分搜集农户家庭人员、承包土地面积、产出、年收入等方面的情况,掌握小企业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收入、利润、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情况,并由此形成真实可靠的调查意见,以便为资信评定小组评定贷款者信用等级提供参考依据和数据支持。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快农村地区信用环境建设。大力推进个人征信系统和企业征信系统的建设,将农村信贷全面纳入国家信贷登记系统,形成城乡统一、覆盖全国的信用信息网,以便村镇银行更好地开展信贷工作。

3.进一步加强贷后管理。村镇银行应针对自身信贷客户数量多、分布广、交通通信不便等特点,建立一整套科学完备、实用便捷的贷款贷后管理责任制度,通过“谁经手、谁负责”的方式,将贷后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信贷人员身上,促使其高度重视贷后管理环节,主动加强有关工作,从而减少村镇银行发生信贷风险损失的可能。另外,村镇银行还应健全相关的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对信贷人员贷后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将监督检查的结果直接与信贷人员的考核以及工资奖金发放情况挂钩,确保信贷人员认真履职,在贷后管理工作方面不走过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