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案例研究方法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5 17:03:28

案例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方法篇(1)

    就我国行政法案例研究的学术贡献而言,大体上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发展了行政法的不成文法源。受成文法传统的影响,加之行政诉讼案件的相对稀少,我国主流行政法学研究长期忽略对判例素材的运用,表现出较为强烈的立法论研究偏好。围绕重大行政立法展开研究固然能够推动行政法律规范体系的形成,但无视判例也不可能真正理解现行法律。对于身处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下中国而言,行政法的发展不仅需要立法机关通过创制法律加以推动,而且更需要司法机关通过个案累积加以完善。行政法案例研究方法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成文法“一统天下”的格局,使行政审判中的典型案例日益发挥着不成文法源的作用。

    二是推动了行政法制的创新。法律规范易于变动是公认的行政法形式特征。为了缓解法律规范有限性与行政任务复杂性之间的矛盾,通过司法解释、发展行政法律规范便成为重要的路径。近年来,行政法学者通过对诸多典型行政案例的阅读整理,提炼出一系列富有价值的行政法规则,推动了中国行政法制的创新。例如,特别权力关系一直被视为行政法治的禁区,但通过“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拒绝颁发毕业证、学位证行政诉讼案”、“何小强诉华中科技大学履行法定职责纠纷案”等诸多高校被诉案件的审理,高等教育领域中最重要的一类关系已经被纳入现代行政法治的调整范围,“基础关系”与“管理关系”的区分、司法有限审查与尊重学术自由之间的拿捏都已通过案例的学术梳理得以确立。

    三是提升了行政法学的回应性。我国目前的行政法学研究还表现出浓郁的概念法学气息,概念界定和特征描述充斥于主流行政法教科书即是明证。建立在概念演绎和逻辑推断基础上的行政法学对真实世界缺乏回应性,既无法解释更不能指导丰富的行政法制实践。深入研究中国当下发生的案例,能够在司法判决与理论研究之间形成紧密而有效的互动,通过规则提炼提升行政法学的回应性。例如,在行政不作为的判断基准上,人民法院并没有受制于现行行政不作为理论学说的束缚,而是基于实质主义立场创造性地演绎了“作为义务源自何处”、“有无现实作为可能”以及“究竟是否已经作为”的三重判断基准。尤其是通过个案特殊情境中危险预见可能性、避免损害发生可能性和公权发动期待可能性的权衡,初步构建了危险防止型行政不作为的分析框架,为行政法上行政不作为理论模型的重塑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本土司法经验。

    毋庸讳言的是,国内行政法案例研究在取得重大学术贡献的同时,也同样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对这些局限性的反思不仅有助于案例研究自身的进一步发展,也能够促使人们思考整个行政法学研究方法的创新。仔细检视近年来行政法案例研究的相关成果,可以发现个中的局限集中体现在分析素材和分析方法两个方面。首先,就行政法案例分析素材的局限性而言,主要表现为如下两点:

    一是重“判决案例”、轻“非判决案例”。判决案例虽然能够为研究主体提供基本的分析文本,但受制于当事人主张及相关法律争点的拘束,判决范围往往比较狭窄,甚至根本无法触及行政案件背后的政策争议和利益博弈。相比之下,那些没有进入司法审查程序仅存在于行政管理实践中的大量事例则更能充分展现事件背后的利益分布与政策抉择。例如,近年来各地在治理交通拥堵过程中所形成的“私车牌照拍卖”、“单双号限行”、“禁止电动自行车行驶”、“曝光酒驾”、“拍违有奖”、“公交特许经营”等举措都曾经引起过广泛的社会争议,显示出公共政策的制订者、实施者和承受者之间的分歧与交锋。这些鲜活的事例虽然没有进入司法审查程序,但同样是行政法学研究的重要素材。围绕各项公共政策正当性的讨论,能够促使行政法学者深入行政活动的过程,探究应当如何形成更富理性的行政政策。遗憾的是,当下的行政法案例研究表现出明显的判决案例偏好,围绕非判决案例展开的研究还相当匮乏。

    二是重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各类“典型行政案件”、轻基层司法实践中发生的“新型行政案件”。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各种渠道公布的行政案件虽然具有权威性、典型性等优点,但一般都经过了人为的加工剪裁,研究主体在很多时候实际上根本无法掌握案件的全貌,因而未必是最为理想的案例分析文本。同时,在所公布的很多类型行政案件中,原告一方都存在较高的胜诉率,与当下行政审判整体上难以有效保障公民权益的现状明显不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这些案件的代表性。在我国,绝大多数行政案件都是由基层人民法院审理的,因而大量新类型行政案件也是最早进入基层人民法院的。受制于多种现实因素的影响,很多富有研究价值的新型行政案件都无法进入最高人民法院的视野。一般来说,这些新型行政案件在当时、当地往往都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有的还引起过媒体的强烈关注,因而案件的真实全貌更易掌握,是更为理想的判决案例素材。例如,近年来发生的“烟民被拘案”、“钓鱼执法案”都真切地反映出当下基层行政执法的现实生态,蕴涵着极为丰富的研究素材,遗憾的是,这些案例同样没有引发行政法学者的应有关注。

    如果说案例分析素材的局限性遮蔽了研究者的视野的话,那么案例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则直接影响到案例研究成果的学术质量。就目前行政法案例分析的方法而言,主要存在个案研究和群案研究两类方法。其中,前者是针对某一具体个案所展开的“解剖麻雀式”的分析;后者则是以某一具体领域(如工伤认定)、地区(如北京市)或问题(如违反法定程序)为中心,围绕一批案例所展开的“一网打尽式”的分析。个案研究的主体主要包括法官和学者。综观当下的行政法个案研究成果,法官的研究大多都是以请求权基础为核心的分析。这种分析方法往往站在法官的立场,强调当事人在个案中得以依照何种法律依据主张什么样的权利,或者哪些法律上的权利已受到行政机关的侵害,有什么样的救济渠道。一般来说,这类案例分析文章大多遵循“案件是否属于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当事人是否具有原告资格——被告的法律适用是否正确——法院的裁判是否妥当”的思路。这种源自民法的案例分析方法对于法律思维的训练以及行政诉讼法律规范的解释与适用,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现代行政活动过程蕴涵着广泛的裁量空间,每一项诉争行政处理决定作出的背后都存在复杂的利益博弈和政策考量,传统的请求权基础分析方法因议题局限和静态论断而无法适应现实的需要。相比之下,学者对个案的研究则超越了以请求权基础为核心的单一分析模式,往往具有更为广泛的议题预设,在对个案法官裁判思路的解析中融入了规范、学说等多类元素,呈现出一种穿行于“个案——规范——学说”之间的研究进路。有的研究者在个案分析中还运用了台湾地区学者叶俊荣教授所倡导的“三层次分析法”,通过“权利与救济”、“制度与程序”、“政策与策略”的三维分析,试图打通行政诉讼法、行政程序法和行政实体法之间的界限,实现行政法内部各组成部分的贯通。囿于裁判文书公开制度的缺位和指导性案例信息的片面,学者的个案分析总体上表现出过分解读个案裁判中法官只言片语的倾向。即便是对行政法案例“三层次分析法”的运用,也存在或牵强附会或去法化的症状,毕竟并非每个典型行政案例都具有回溯研究的价值,而且一旦回溯至具体的行政管制流程时,行政法学者的知识劣势便暴露出来,研究成果的不断去法化反过来又加剧了行政法学自身的危机。

案例研究方法篇(2)

以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企业行为、以及结果为实际案例,然后总结出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这是案列研究方法的基础。用这种研究方法来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决策能力和实践能力,这种方法在目前的工商管理学科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1]。但是实际情况却是企业生存的实际环境有着很强的变动性,而且政治、经济、以及市场等各方面因素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外部运营环境。所以不同阶段的企业在管理手段上,应该是各不相同的。因此,一些学术界学者提出,案例研究法存在着不科学性的缺点,很容易导致学生陷入思想误区,并不适用于工商管理的教学。下面就从批判的角度,和价值角度进行分析。

一、批判性角度分析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方法虽然已经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应用了很长的时间,但是学术界人士对于案例研究方法却一直都存在争议。现如今企业环境的变化速度随着社会的进步也越来越快,关于案例研究方法的争议也越发的激烈,对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应用的反对意见,也越来越多。这是由于案例研究方法存在着很大的主观性,缺少一定的科学性。而案例研究方法的最大缺点就是,在外部有效性上的缺失。同时,案例研究方法,只能利用理论结构和总结归纳的研究方法,对工商管理学科中的理论进行分析,而适合用真实的实际案例来进行研究。因此,人们对于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学科中的应用,持反对意见。

二、价值角度分析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

上文从批判的角度分析了案例研究方法的一些不足之处,但是案例研究方法依然有着很大的应用价值的。只要正确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依然能够体现出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学科领域内的应用价值[2]。关于工商管理学科中案例研究方法的价值和贡献如下:就目前工商管理中管理的理论来说,大部分都是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总结,然后通过实践研究才得出的。所以,从这方面来说,案例研究方法对于工商管理领域来说,贡献是巨大的。多数学者也发表言论成,能够将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中加以运用的人,多数都是来自专业学术界的知名人士。外加比较研究方法的提出,让人们对于案例研究方法有了崭新的认识,并且清楚的意识到案例研究方法对于工商管理的重要意义。在案例研究法的影响下,人们认为工商管理的过程中,要以明确表述为前提,创建一个框架体系,对比较内容进行一个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为工商管理提可靠的信息依据和管理实践上的经验。

三、工商管理学科中案例研究方法的优化措施

1.对环境背景进行细分

前文提到,如今企业环境的变化速度日益加快,案例研究方法也有着一定程度上的主观性。因此在案例研究方法中,运用真实案例进行研究也存在不稳定性。但是也不能就此否定案例研究方法。为了解决企业环境变化的问题,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在使用案例研究方法进行教学时,对实际案例的环境背景进行细分,不同企业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是各不相同的,这对案例研究的结果有着重要影响。需要细分的方面具体包括:发展时间、企业实力阶段、企业资源、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企业的环境背景划分越详细,那么,通过实际案例研究而得出的结论,就更加可信。同时也能成功解决企业环境的变化,带给实际案例研究的困难。

2.学习国外先进的案例研究方法,建立规范的研究模式

采用国际化的视野,要善于引进国外先进的案例研究成果,并加以学习。另外要结合国内工商管理领域的实际情况,将国外先进的研究方法,融入到国内的工商管理研究领域中[3]。与此同时,可以将国外的实际案例进行分类,然后与国内情况相近案例进行对比,随后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对比和研究的过程,来提升国内的案列研究水准。关于案例的研究模式,一定要规范化。具体的方法,可以依据不同种类,对工商管理的实际案例进行研究以后,归类总结。最后总结出不同类型案例中的通用元素。以此来建立一个规范的研究体系,防止研究主观化的误导。

3.同等性质的案例进行量化研究

案列研究方法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因此,为了尽可能的防止这种情况,或者其他的人为因素,影响到案例研究的结果。将同等性质的案例,以量化的手法进行处理,然后通过客观真实的数据对比,得出科学的研究结果。这是提升案例研究方法效果的措施之一。

四、总结

综上所述,虽然工商管理学科中案例研究方法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但不能坑否认的是,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学科的领域内,还是有着相当大的应用价值。另外,只要采取科学正确的优化措施:树立一个客观正确的研究态度;完善案例研究的方法;建立一个规范的研究模式等。依然可以促进工商管理学科的研究水平。

作者:王静静 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滁州分校

参考文献:

案例研究方法篇(3)

目前,人们对案例研究存在的误区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不重视案例研究在专业学术研究中所占的作用,认为案例研究的方法不是科学系统的,只认为案例研究只是一种实证性的研究方式。二是有关案例研究应用在会计领域的问题,认为案例研究只是局限在管理会计领域。误解的存在限制了案例研究的使用范围,很多运用案例研究的相关文章由于没有科学地遵循案例研究步骤和程序,影响了案例研究的质量。不巧当的认识案例研究阻碍了案例研究的应用及其发展。本文主要是探究案例研究方法在会计领域中的相关应用。

1. 案例研究不受重视的原因

案例研究出现的问题不光是出现在国内,国外也有学者指出案例研究法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最不具有科学性、最不可靠的方法。探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1.1案例研究方法有研究型案例研究和教学性案例研究之分,其中,为了教学的需要,教学性案例研究允许对案例进行一定的修改和再加工,这样可以表达出作者主观上的意图,来突出强调具体的某一个点以供课堂教学之用。研究性案例研究中则完全禁止这种做法,研究性案例强调了资源的准确性、系统性和严谨性,不允许案例进行主观上的修饰。分不清这两种案例研究是导致曲解案例研究不严谨的一个主要原因。

1.2案例研究方法是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研究方法,由鲜活的个体案例导出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说服力不是很强,推广也欠缺。实际上,这些都是对全部归纳法的责难,科学研究中的实验法也存在相同的问题,既然不否认归纳论证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也应当接受案例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还有,案例研究和统计研究不同,它运用的是分析性归纳而不是传统性的归纳,寻求理论上的通用而不是统计上的通用,若某个案例研究在特定的场合下可以运用到其他的场合时,该研究就具备理论上的通用,因此,依照统计学的观念来指责案例研究是不妥当的。

1.3很多的人都认为案例研究的应用不需要经过学习和培训,所谓的案例研究就是“说故事”,借来就可以用,导致很多运用案例研究的文章,由于没有遵照案例研究的步骤和程序,过程不严密,案例研究的结论冗长繁杂,很难吸引和说服阅读者。

1.4和其他的研究方法相比,如调查法、实验法等,介绍案例研究的著作和教材十分少,很多方法论文章没有仔细介绍案例研究的具体方法。

2. 案例研究在会计领域的适用性

尽管人们对案例研究存在一定的“非议”,在社会科学领域,案例研究还是十分广泛地运用。笔者通过相关的文献研究,在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发现,运用案例研究的论文数量不断增长,研究的领域也不是以前的单一领域,不少论文采用案例研究对内部控制进行了探究。

国外的学者认为,当研究的问题类型是“为什么”和“怎么样”等富有解释性的问题时,研究的主体是当前正在发生的事件。研究者对目前发生的事件不能掌控或只能极少掌控时,最适合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依据案例研究适用性的特点,案例研究在会计领域中有广泛的用处,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时期,许多鲜活的个案和会计实务可以很好地为案例研究提供素材。

不仅案例研究可以运用到实证会计中,也可以运用到规范会计中,例如考察某企业中某种业务的会计处理,根据现有的理论对现实会计实务形成的来龙去脉、原因进行解析,并进一步修正已有的理论或者开发新的理论,此种解释性地案例常用于规范性会计研究中。

3. 案例研究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将案例研究分为几个不同的类型,依照案例数量可以分为多案例研究和单案例研究;依照研究的目的可分为描述性案例研究、解释性案例研究、探索性案例研究。实际上,上述分类可以是矩阵的模式,也就是多案例与单案例研究都可分为探索性、解释性和描述性的案例研究。

选择会计案例时,可以依据研究的目的、研究对象的情况来进行选择是单案研究还是多案研究。如某企业在改制上市前后对内部控制进行研究,可选有代表性的企业,分析其内部控制的渊源,从中总结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结论,这时可进行单案例探究;如要分析并购过程的会计处理情况,可选择符合条件的企业,探究其对并购业务的实务处理方法和程序,这时就可进行多案例研究,个案的数量可依据资料收集状况以及研究对象与研究者的沟通情况来合理确定。

4. 会计案例的研究要素

本文提到的会计案例研究要素是指开展案例研究的程序和步骤,包括准备阶段、资料收集、资料分析和撰写报告四个方面。

4.1准备阶段

研究会计案例,首先要明确所研究的问题,当符合研究的条件时再确定个案。清楚要研究的问题,需要阅读研究大量的文献。对已有的研究文献的回顾可帮助研究者建立与将要展开的案例研究相关的理论,理论的搭建可为接下来的资料收集和解析提供框架,因此准备阶段是案例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4.2资料收集

依据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目的,研究的主体先决定案例研究的类型,多案例还是单案例,解释性、描述性还是探索性案例研究,之后再进行个案选择。选择个案时,除了考虑研究目的,还要考虑有关资料的收集情况,更要与调查对象进行充分沟通,对研究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资料的保密情况考虑周全。资料的来源有多种形式,比如说档案文件、调查问卷、访谈、直接观察、参与式观察等。

4.3资料分析

资料分析是案例研究中十分重要的关键环节,也是考验研究者的环节。研究者从事研究案例的经验以及对案例研究基础理论的把握,直接影响到了资料分析的质量和进程。资料收集与资料分析可同时进行,形成互动。资料收集为分析提供基础,资料分析又为下一步信息的收集提供指导和方向。

4.4撰写报告

撰写研究报告是案例研究的最后一步,将案例研究的结论如理论的提出或修正的新理论展现出来。明确案例研究的读者群体,然后按照读者的需求和兴趣来撰写报告。

结束语

经过对案例性研究不受到重视的原因进行分析,展开讨论了案例研究的科学性、案例研究在会计领域的适用性、会计案例研究的类型、会计案例的研究要素。得出案例性研究是一种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正确地利用案例性研究方法对会计领域的研究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论案例研究方法在会计领域的应用[J].会计研究,2005,(10):82-85.

[2] 倪瑛.反向收购下的会计问题研究[D].上海财经大学,2008.

[3] 唐国军.案例研究方法及其在国内教育研究中的应用述评[J].教育学术月刊,2011,(12):14-17.

案例研究方法篇(4)

产品设计是工业设计专业高年级的专业主干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建立产品设计的系统观,并结合实践过程构建整体化的设计思维。掌握有效的设计方法,是专业课程的深入阶段。作为一门理论与应用紧密结合的课程,其内容不但涵盖了所有前期所学的专业课程的知识(造型、色彩、人机工程和用户研究等),而且着重训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由于产品设计的课题内容极为广泛,不同的产品设计课题会涉及许多不同领域的知识,需要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不断收集和分析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因此,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从课程性质来说,产品设计课程具有开展研究性和实践性教学的内在要求。最理想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带领学生在合适的项目中边学边练,但这样的理想状况在实际操作上受到教学环境和外部条件的限制,周期长、成本高,往往难以实现。因此,案例研究和模拟课题设计就成为比较接近现实设计过程的一种情境化教学手段。开展案例研究教学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融汇与综合

相对于理论与实践分离,着重讲授知识点的传统课堂教学,案例研究教学在帮助学生从应用的视角出发,综合消化所学的专业知识方面具有优势。优秀的案例可以拉近学生与现实问题的距离,带领学生进入接近实际的情境中。相对于抽象的教条化理论知识,案例的丰富性能增强学生的感性体验,进而对案例中涉及的知识点有更深刻的印象和理解。

(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案例研究的过程需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能够从具象的事件中发现现象,提炼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从案例中归纳出关键的因素,并发现其内在的相关性。通过案例研究,学生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锻炼。

(三)增进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

案例研究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开放性。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组织各种形式的研讨活动。通过相互的讨论,学生们可以了解不同的观点,转换视角,通过互相学习、交流共同进步。

(四)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能力

收集、甄选和编写优秀的案例是开展案例研究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同时,教师要以组织者、引导者、答疑者和参与者的不同角色贯穿于案例研究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编写优秀的案例以及这些角色的自由转换要求教师具备丰富广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因此,推进案例研究教学也是促进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有效手段。

二、案例研究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产品设计课程中案例研究教学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如何处理案例与课程知识内容的关系问题

产品设计课程教材知识体系的编排一般是按照理想化的设计流程分章节展开的。而产品设计的实际案例则很少是理想化的流程。因为在实际的设计操作过程中,由于设计的对象,设计面向的用户群以及设计所能调动的资源和所处的环境条件各不相同,具体的流程会有很大的差异。比如很多环节往往是不断迭代或同步进行的,而且在进行某个环节的设计时,常常要涉及其他各个环节的问题和要求。案例研究在内容上的丰富性和具体性与教条化的课本知识体系是很难同步的。因此,如何处理好案例研究和课本知识体系的关系,编排好教学内容是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考验着教师对课程知识的整体把控力和综合判断力。

(二)如何组织好案例研究的教学过程问题

案例研究教学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这些特点都会使得课堂教学过程具有更多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即使是同样的案例,在相似的教学情境中也常常会引发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开放性思考。这时候需要教师要特别处理好基础知识点和深入探讨之间的关系问题。课堂的教学过程需要保证案例研究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基本知识点和实践要求,对于更深入地讨论和分析,则更应根据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利用课外的时间开展相关的学习活动,但可以在课堂上不定期的开展交流活动以促进研究性教学的深入开展。

(三)如何处理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问题

在案例研究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应该得到凸显。而教师最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不断转换角色,帮助学生,推进教学过程。这和传统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不但需要教师转变观念,不断训练和提升自己,而且对学生和整个教学评价和监督体系都要求有所转变。综上所述,要在产品设计课程中有效开展案例研究教学,教师首先应理清这些基本的教学特点,并相应的在教学氛围、策略和方法上进行调整和规划。具体的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

1.教学氛围的转变:从封闭的线性课堂到开放的研究性课堂。

工业设计行业的一个关键特征就是知识与实践的密切结合。由于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会关系到多领域复杂的衔接和协作,书本上分条缕析的纲领性知识只代表了一种理想化过程,而在现实的情境中,经常要求设计师根据实际的条件和要求灵活运用知识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需要设计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知识管理能力。而要达到这种要求,沿袭传统课堂的线性讲授知识的方式只能是事倍功半。而案例研究的优势正是将学生带入接近实践的设计情境中,通过案例的讲述,以问题为导向,以课题设计为实践训练手段,让学生在真实的设计氛围中思考-实践-再思考-在实践,经过这种反复迭代不断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知识的理解,构建和强化知识的结构。但应用案例研究的教学方式也会产生一个问题,就是会出现知识点和实践过程的相互交错,这往往需要学生根据案例的需要自主或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相关的知识。这些知识很可能是来自不同的环节甚至跨学科的,而不是事先学习的系统知识。从设计方法的发展来看,边做研究边做设计已经成为现代设计的常态。传统的设计方法是将整个流程分成清晰的若干环节,由不同的部门负责每个环节的任务,再以时间轴的线性方式将每个环节串接起来。实践证明这种设计模式只适合于少数设计对象简单、外部环境相对静止的状况,当遭遇复杂的产品系统和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时则会难以驾驭。而这种复杂和变动性正是产品设计面临的真实情景。从很多产品设计案例可以反映出今天的组织在产品的研发和设计中常常采用更为灵活的目标-团队模式,面向开发目标招募和组织工作团队,参与到整个产品开发的各个环节中,不断地在设计、实施、测试、再设计的多次迭代中优化设计方案。案例研究强调了以问题为导向的设计学习过程,让学生围绕课题主动学习,在尝试解决问题的同时自主构建个人的知识体系。要让这个学习过程发生作用,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课堂观念,摒弃封闭式、线性化控制的课堂教学模式,采取更为灵活的以案例研究、讨论和快速学习新知识为导向的研究性实践教学模式。

2.教学过程的转变:从标准化、单一化到柔性化、多元化。

标准化、线性化、单一化的传统课堂和专业教学方法主要是传承了近现代工业化社会的专业分工和标准化流程的体系。以细分的方式讲授知识,并针对每一部分的知识展开专项的实践训练。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传统的工程类专业的学习,但套用到产品设计课程的教学就显得不伦不类了。从专业实践的角度来说,产品设计的基本流程在理论上并不复杂,特别是基本环节上许多设计理论都是差不多的。实际上,关键的差别都是体现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从案例研究的教学中可以更清晰的体现出这种具体操作过程中的差异性。因为每一个案例从时代背景、设计对象、资源配置等多方面的视角综合来看都是独一无二的。由于设计的对象,设计面向的用户群以及设计所能调动的资源和所处的环境条件各不相同,具体的流程会有很大的差异,而且在进行某个环节的设计时,常常要考虑到其他各个环节的问题和要求。在这种情境中,很难按照标准化的流程来安排教学过程,而是要因时因地,根据学生的思考和理解特点来灵活调整教学方案,并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搜索和学习相关的知识,应用到设计中去。综上所述,教学过程的设计需要更加“柔性化”。这表现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即教师应该启发学生更多的针对案例展开独立的思考,这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发散性的。这时就需要教师能够抓住学生思维中闪现的兴奋点,以此为契机,将一些相关的知识加以阐述,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更深的思考。从这个过程来说,很多教学过程中的内容讲授可能不会像传统课堂那样标准化和顺序化,而是从实际的情况出发,以点带出面,让学生在反复交流、思考中更深刻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变。

我们发现,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虽然不再是显性的主导型角色,但其工作的重要性并没有减弱,而是强化了,只是表现得更为隐性。首先,教师要参考各方面的资料,对案例进行尽量全面和客观的描述。最关键的是,要将案例发生的背景以某种情景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带领学生进入接近现实的情境中思考问题。其次,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握适当的时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案例教学和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会在课堂行为上发生比较明显的变化,学生自行阅读、研究和讨论都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合理利用课上和课下时间的要求更高了,教师必须事先做好组织工作,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得到训练。第三,教师必须具备比较好的随机应变能力。案例教学的过程是开放性的,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可能再完全遵循标准化的程序,教师要适时地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和思考点,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入的研究层次。

三、案例研究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几年来的课程实践和观察比较,我们认为案例研究的教学方法对于产品设计课程的教学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如果案例选编得当,教师引导有方,可以明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交流互动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将僵化的教条转化为活的知识。从2010年该课程开展案例研究教学以来,和传统的教学过程相比其取得了相应的效果,也出现了出一些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继续研究的问题。

(一)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升

通过开放性的案例研究的训练过程,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更加开阔。和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习状态相比,相同基础的学生们,在经过研究学习的训练后,往往在课题设计实践中表现出对现实设计情境中的异常和问题有更好的敏感意识,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对产品设计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素质。

(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问题的探究和研讨更加积极,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开放式的课堂氛围和面向实际案例的讨论激发了学生们的参与兴趣,而且能够通过讨论将问题带入更加深入的层面进行思考。比如有的小组通过结合案例研究,将原来的设计问题引向非实体产品的设计层面,展开了服务设计的解决方案。这些设计实践过程中的进步与学生在案例研究中的深入思考以及思想的解放有着密切的关联。

案例研究方法篇(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1―138-02

课程学习的最终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行决策、采取行动。管理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案例教学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卓有成效的手段。案例教学的难点是如何开发优质案例,案例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案例教学的效果。

从国内实践来看,由于条件、资金、环境等因素限制,教师开发教学案例的积极性并不高。尽管引入了很多哈佛案例、毅伟案例等,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环境、话语系统以及思维方式等迥异,并不适合我国的案例教学。尤其对于干部培训教学,国内编辑出版的案例教材也越来越多,但这些案例教材从事件的发生到案例素材的采集与编写,再到案例教材的编辑与出版,都有明显的时间差(一般要2―3年),运用到课堂教学的时候在时效性与鲜活性方面略显不足。

从当前研究来看,国内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对案例教学特点和优势的阐释,对实施案例教学方法及手段的介绍,在教学案例开发方法研究方面,尚未形成一套系统的可操作的方法体系。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如果没有一套规范的开发方法做指导,案例教学的优势无法得以持续发挥,教学案例开发很可能陷入瘫痪,耗资耗力耗时,但却收效甚微。基于此,借鉴国内外教学案例开发经验,设计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干部培训教学案例开发方法体系,对提升在干部培训中案例教学的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优质教学案例开发的一般过程

在干部培训中,优质教学案例是关于某个组织/事件的生动故事,告诉学员人物/组织所面临的困难和复杂局面,所提供的案例材料能够帮助学员很好地理解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通过教师的分析与设计,在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能够拉近理论与现实的距离,把他人的经验内化为学员自己的心得,成为未来处理类似问题的潜在能力。

优质教学案例都是建立在系统开发基础上的,一般包括三个阶段:教学案例的选题与开发筹备、调研与访谈、教学案例的编写与审核,具体如图1所示。

二、优质教学案例开发的方法

(一)案例选题与开发

1.教学案例的来源

获得教学案例的来源是第一步。教学案例可以是教师通过观察,从积累的素材中挑选感兴趣的组织/事件,也可以来源于教师所熟识的管理者的工作实际,是其现实工作中急需的又不容易解决的棘手问题,还可以从组织获得。教学案例的选取应遵循典型性和普适性的原则。

2.确定项目资金来源

案例开发涉及差旅费、材料费、劳务费等,在干部培训教学中,教师开发教学案例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资金来源。因此,在开发之初,就需要确认该项目的资金配备情况。例如,组织是否提供资金支持,所在学院会提供哪些支持等。

3.团队的组建

在干部培训教学中,当确认获得案例项目后,需要确定开发团队,案例开发小组一般包括指导教师、研究助手。指导教师全面掌控案例开发的质量。研究助手进行相关素材的搜集和评价,并与指导教师商讨案例的主题、用途及定位,初步拟订开发方案。

4.初次接洽

确定目标组织后,需要与目标组织沟通进而达成共识。组织接受调研后,需要确定对方的联络人,提出案例写作需要的帮助以及组织可以提供哪些层次、哪些级别、哪些深度的帮助。

(二)调研访谈

1.识别受访对象

在干部培训教学中,要通过案例的主题来确定受访对象。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请组织提供接受访谈的人员名单;二是根据组织联络人的介绍来识别正式访谈的对象。从而剔除对案例主题不知情、不相关的领导。之后根据素材搜集和案例的主题撰写访谈提纲。

2.访谈与观察

访谈是在干部培训教学中,对案例开发的核心工作。在访谈过程中,要注意倾听和引导,对一些敏感的问题可以采用旁敲侧击的提问,对一些可能涉及隐私的问题可以委婉地问。受访对象可能会出现回答不明确的情况,这时可以采取追问和反问的方法进行深入了解,也可以通过对不同受访对象回答的信息进行交叉印证来获得准确信息。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对目标组织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组织真实的客观资料,而且实地调查亦有可能补充访谈提纲中未涉及的问题。同时,为保证案例的真实性和后期案例撰写的方便,在获得目标组织允许的情况下,访谈时应尽量做到录音录像。

(三)案例编写与审核阶段

1.案例编写

案例的编写包括两部分,即案例文本和教学使用说明。

在编写阶段,教师需要将访谈获取的信息、组织提供的资料以及自己搜集的素材等零散的信息归类到一起,并进行初步的甄选和整合,形成写作意向。之后,针对获得的资料与素材,由教师与指导专家共同商讨如何撰写该篇教学案例,并形成初步的案例写作大纲和框架。在这个过程中,编写者极易淹没在大量的资料、数据和访谈记录当中。因此,需要对所掌握的资料整理归纳,甄选可能会用到的资料并进行初步的加工。

2.提交审核

案例中所涉及的数据应做适当的掩饰处理。案例正文完成后,需提交给被开发组织审核,并询问对方案例中是否存在情节表述不当或数据不实的地方,同时与对方签订“教学案例授权书”,以避免日后可能出现的授权及争议等问题。

3.反馈与修改

教学案例开发最终要应用于课堂,进行实践检验的。教学案例要紧跟形势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案例中蕴含的原理可能会永远使用,但案例的内容会过时。因此,教师一方面需要根据课堂反馈进行修订,另一方面还要定期对案例做更新、维护及修改,以不断满足教学的需要及需求。

案例研究方法篇(6)

关键词: 基于案例推理;远洋运输;航次决策

Key words: Case-based Reasoning;ocean shipping;voyage decision

中图分类号:U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204-03

0引言

世界经济全球化给远洋运输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契机。但时至今日,全球航运市场已趋于饱和,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促使船舶运营者们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地降低运输成本,航次决策的能力是竞争取胜的关键。当前的决策者依据头脑中的经验值人工简单地给出决策输入,缺乏合理的规则和科学的依据,效率不高,很有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大量的历史方案中蕴含了大量的经验性知识,将其合理地应用于当前决策中可以有效提高航次决策的准确性。

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案例推理的航次决策方法。基于案例的推理技术(CBR:Case-based Reasoning)[1]是通过访问知识库中过去同类问题的求解从而获得当前问题解决方案的一种推理模式。当前CBR研究存在研究方向分散、复用单个案例而摒弃相同或相近案例、注重技术堆砌未真正实现完整推理、只针对文字型案例等问题[2-7]。本文针对远洋运输领域的特定需求对案例推理技术扩展,首先构建航次决策案例库及索引。其次设计有效的案例推理算法,对航次决策模型的三类经验型输入进行推理。然后利用获得的所有输入求解航次决策模型获取最优的航次决策方案。文末将该方法与Uniwell(H.K.)公司的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实际业务数据的操作,分析,验证了决策方法的有效性。

1航次决策案例库构建

航次决策过程就是基于航次租船和航次期租方式下,决策主体船舶承租人在获得基本船货匹配信息的前提下,针对某一航次涉及的所有相关因素做出决策并输入已有的航次决策数学模型,求解获得较关键指标因素的取值,用来分析当前的航次,并获得最优航次方案的过程。

航次决策案例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8]:一是问题或情境描述,对应内容是船货匹配方式,船舶货物名称,装货卸货港口等决定整个航次计划基本走向的关键属性;二是解决方案描述,包含了在基本航次计划确定基础上需要进一步确定的细节属性值;三是结果描述,即航次方案指标的统计测算和考核。航次决策案例本质上由船舶属性、货物属性及其它各属性与对应的取值构成,属于层次明确条理清晰的结构性知识。而框架表示法最突出的特点是善于表示结构性知识[9],其数据结构和问题求解过程与人类的思维和问题求解过程相似。因此,本文选用框架表示法表示航次决策案例。具体来说,最顶层的框架即为航次决策案例框架,其构成如表1所示。

其中,航行情况,燃油消耗情况,航次考核指标这三项槽值为对应的子框架,子框架内包含了更详细的槽和侧面。由于篇幅原因不一一详述。

航次决策案例的问题描述部分中的关键属性与索引特征量是一一对应的,依据实际决策需求对选取的索引特征量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序,建立起索引的层次结构,并依据航次决策案例的两种船货匹配方式建立两套索引方案以区分不同的索引优先级。

2基于案例推理模型及算法

依照索引进行案例检索可以分为完全匹配和非完全匹配两种情况。完全匹配情况下,将当前新命题案例的槽值或侧面值输入,寻找主副索引值与之吻合的完全匹配案例,留待后续使用;非完全匹配情况下,依据当前船货匹配方式放宽船舶项或货物项的检索条件。最终得到目标案例集合D1。之后进行案例的再筛选,排除考核指标取值不满足决策者给定阈值要求的那部分案例,最终保留下来的案例构成的集合称为合格案例集合D2。

需要利用案例库推理得到的航次决策模型经验型输入主要分为三类,直接经验型输入部分,由经验值预测获得部分,子模型输出并进行经验修正部分。

直接经验型输入部分包括9大输入,这里仅列出港口间距部分的推理算法。

输入:确定了加油港即行驶路线已确定的合格案例集合D3,D3中案例数量为n,港口间距资料数据库

输出:港口间距输入(经验修正值)Mlo,Mod

Step1:查询港口间距资料数据库,得到港口理论间距Mlo0,Mod0

Step2:统计D3中各案例港口间距集合Dlo={dloi},Dod={dodi},(i=1,2…n)

Step3:Dlo=Dlo-dlo max-dlo min,=Dod-dod max-dod min

同理,计算其他船货匹配组对应的航次考核指标值,依据用户设定的阈值比较所有候选方案,给出最终最优方案。

通过以上试验证明,由当前命题给出的特征量能够推理出航次决策模型的所有经验型输入。整个推理过程由案例检索开始,环环相扣,下一环节的需求输入依赖于上一环节的推理结果,所有涉及到的推理算法均正确无误地给出了期望输出,构建的子模型也能够顺利地求解以提供航次决策模型所需的相关输入,算法的有效性得到了证明。该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获得了船舶承租公司业务人员的一致认同。

4结束语

由于时间原因,本文设计的方案仍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如目前的设计局限在船舶装载单一品种货物在单一港口装卸即不考虑多次装卸的情况,应该进一步增强推理算法的复杂性以满足实际业务的需求。相信随着相关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应用需求的不断扩展,该航次决策支持系统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赵卫东,李旗号,盛昭瀚.基于案例推理的决策问题求解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0,4(3):29-36.

[2]B.Porter,R.Bareiss.PROTOS:An Experiment in Knowledge Acquisition for Heuristic Classification Tasks[A],In:Proc. of First International Meeting on Advances in Learning(IMAL)[C],France: 159-174.

[3]D.W Aha,Ian Watson, Case-based reason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In:Proceeding of ICCBR,2001.

[4]张英菊,仲秋雁,叶鑫,裘江南,曲晓飞.CBR的应急案例通用表示与存储模式[J].计算机工程.2009,35(17):28-30.

[5]Dubois D,Esteva F,Garcia P.Fuzzy set modelling in case-based reason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t Systems,1998,13:345-373.

[6]吴晓,种玉珍,倪红波,王海鹏.一种CBR与RBR相结合的智能家庭推理系统[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9,26(3):977-979.

案例研究方法篇(7)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1-0023-02

基于案例的推理(CBR:Case-Based Reasoning)是一种人工智能推理技术,它能利用旧案例和经验来解决相关问题,并能依据索引进行模糊检索和匹配。CBR建立案例简便快捷,无需事先提出规则,知识和规则可通过自动学习不断扩充。随着CBR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质量案例库与CBR推理技术的结合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在航空武器装备质量问题处理的实际工作中,往往利用已解决的方案对比实际问题,检索到匹配的方案,再对匹配的方案进行修改,得到符合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这种思维方式与CBR技术相吻合,而建立案例库则是更好地使用CBR技术的关键。

1 CBR技术

1.1 CBR定义

CBR有多种不同解释,其中比较认同的定义是:CBR是一种类似人类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首先对问题进行分析得到问题索引,输入问题索引检索出一些相似的案例;然后对这些检索到的旧案例进行对比,修改得到新案例并提供问题的解;最后把新案例存入案例库中,通过自学习机制得到新知识和规则索引。

1.2 CBR过程

CBR根据问题的描述在案例库中进行检索,找到类似的案例,与问题描述进行对比,发现差别对类似案例进行修改,得到问题的解并将新案例存入案例库中。目前,CBR过程可以分为六个主要阶段:案例表示(Repartition)、案例检索(Retrieve)、案例复用(Reuse)、案例修改(Revise)、案例评价(Review)和案例保留(Retain),其工作过程如图1所示:

1.2.1 案例表示。案例的表示方法取决于案例的复杂程度,最简单的方法可将案例表示成一组特征;对于较复杂的案例,可将一个案例表示成一组相关联的子案例的集合,以形成问题的解的结构。

案例的表示包括问题说明和问题求解两部分。案例的表示方式有分类样本方式和特征索引方式。案例合适的表示与合理的组织能够反映事物的关键特征,案例检索就能够迅速从案例库中检索出所要的案例,提高检索效率。

1.2.2 案例检索。案例检索先要建立问题的索引,依据问题的索引检索出一些相似的旧案例,经过匹配选择出一个最佳的案例。案例检索方法主要有相联检索、层次检索和基于知识的检索。相联检索与索引的最近邻法相对应;层次检索适用于案例库中的案例按层次结构组织起来的情况;基于知识的检索利用知识指导检索,通常可利用规则推理的方法实现。

1.2.3 案例复用和修改。案例的复用是对检索到的旧案例不经修改直接使用到新问题中。而案例修改是对检索到的旧案例通过插入一些新内容或删除一些不符合的内容,还可以替换某些内容,使旧案例改造成新案例。

1.2.4 案例评价与保留。案例评价的任务是在现实环境中应用该案例解答的结果,可以通过询问专家或在现实中具体执行任务来实现。案例保留是把新案例中有意义的部分保留到系统的知识库中,除了把有意义的信息保存下来,还要明确信息的保存形式和建立多种索引。随着新案例的加入,就标志着系统进行了一次知识获取,即完成了一次学习过程。这种自学习功能最能体现CBR的优势和生命力。

1.3 CBR的特点

与传统的基于规则的问题解决方法相比,CBR具有一些重要特点:第一,CBR易于得到知识,不需建立一系列复杂规则,只需要分类不同案例,提取相应特征即可;第二,CBR易于完善知识库,只需对当前案例进行修改入库,而RBR要重新更改知识库链接;第三,CBR易于检索,只需模糊索引,通过相似匹配得到相关的解,而RBR要提供大量规则才能有效检索;第四,CBR易于得到经验,对检索出的大量相似旧案例中进行对比分析,能快速提取出相关经验和规则,而RBR要事先获得大量经验和规则;第五,CBR易于自学习,在解决新问题时,系统就能通过建立新案例而实现自学习,而RBR则没有此功能。

2 质量案例库的建立

CBR系统中的“6R”过程都围绕着案例知识库建立而进行,案例知识库是建立CBR系统的核心关键任务。案例知识库并不是一个单一数据表,而是一系列关联数据表组成的数据库。

2.1 案例库的结构

采用商业数据库作为质量案例库存储的介质,质量案例库包括信息库、索引库和案例库。信息库:存放有意义的信息的数据库;索引库:存放经提取的关键特征值为索引,以便利用有关索引定位到具体的案例上;案例库:存储具体的应用案例的数据库。

2.2 案例检索算法

本系统采用相联检索方法,即计算输入情况与案例库中案例的相似度,寻找相似度最大的案例。如果检索出充分相似的案例,就可直接使用案例的解;如果检索出最小相似的案例,就需要修改案例的解。其关键算法是相似度计算,是代替人类判断案例相似性的方法。其方法首先要选定问题和案例的多个对比索引,一一对比问题索引与案例索引之间的相似度,计算出相似值;然后对各个相似值进行加权和,得出案例最终的相似值;最后依据相似度分类规则判断相似值的相似程度,也就判断出某案例的相似程度。质量问题经特征抽取后,即形成新案例的初始特征模糊数据集合,根据特征数据集从现有的案例库中检索相似的案例,并通过计算新旧案例模糊集合的模糊距离或贴近度来确定检索的结果。由于检索出来的范例只是案例库中与待处理质量问题特征最接近的案例,与实际有一定差距,需进行案例的修改。

3 结语

基于案例推理是类似人的认知过程的人工智能推理方法。该方法有别于传统的推理方法,是一种增量式问题解决法,随着大量问题的解决,它的知识不断积累,规则不断创新。本文将CBR技术应用于质量案例库的建设中,使质量问题数据通过质量案例管理系统快速地建立起质量案例库。

参考文献

[1] 张光前,邓贵仕,李朝晖.基于事例推理的技术及其应用前景[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20).

案例研究方法篇(8)

目前高中地理教材的编写,每一课时的内容都有非常真实的案例,杜绝了泛泛而谈的现象,注重理论与实际进行结合,借助经典的案例将知识点的概念、原理进行阐述。利用实际例子进行授课,增强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将教材的可读性进行了增强。例如:在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当中,《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学习中,通过对日本和英国的自然环境的比较、经济发展的比较举出实际的案例,使学生明白自然环境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表现在农业地域类型、生产和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民居形态等方面的差异。又例如: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主要以黄土高原、德国鲁尔区、南水北调三个具体的实例,来说明不同的区域资源以及人类活动,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所面临的困难以及问题是不同的。其中,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中,可以利用以点概面的系统分析,借助成功的治理经验,对其它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治理。在利用案例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案例中探讨的地理问题进行将探究,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以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当中《旅游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为例进行授课。在授课的过程当中,让学生们收集了所在区域关于旅游业的情况,进一步从积极以及消极的层面收集了旅游业对地理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同时对旅游开发过程中对环境进行保护的成功案例进行了探究。这些知识点在学生以往的学习过程中都有涉及,已经初步学习过农业以及工业、农村以及城市等人类相关的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具体的治理方式。在教材当中,所列举的例子,学生利用自己阅读便可以读懂,但是对于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多角度对旅游开发进行分析,探究旅游开发在地理环境中造成的影响,从不同的角度制定保护方案的认识还有一定的欠缺。这样的授课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的非常密切,利用教师对课题进行教学之后,使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原因有感性的认识提升至理性的认识。该堂课程首先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自学,之后在课堂之上与教师和其它同学进行讨论,对教师提出的“青山旅游开发”实际案例进行系统的分析,以便学生总结为什么该项旅游业能够成功,借助以点概面系统进行全面的分析,对其它区域旅游的开发有什么积极的影响,能够站在不同的立场进行总结与分析。

3.案例教学中应用注意的问题

3.1案例教学不能取论学习。在高中的地理授课当中,虽然一直都在强调要将传统的授课进行改变,但是不能全完将传统的授课形式抛弃,要对传统授课当中的连贯性以及基本知识灌输继续应用,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3.2案例教学方式的应用要与整体教学环境相互配合。为了更好的将案例教学当中的优势发挥出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不但要进行以点概面的系统分析,应用高质量的教学案例,教师还要具备非常强的能力和知识水平,在授课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进行结合讲授。例如:在《剖析自然灾害》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国内外著名的自然灾害实例进行讲解,如:印度洋海啸、巴基斯坦大地震、美国的龙卷风灾难、缅甸台风、中国四川地震等。借助一个地方的自然灾害的预防、灾后救援以及重建工作,以点概面的进行系统的分析。3.3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以往的授课过程中,学生已经习惯了教师填鸭式的授课形式,当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当中,学生还是会感到有一定的界限,对于自己的思想以及认识不敢完全表达出来。所以,教师要将自己的位置摆正,主动走进学生中间,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例如:在环保辩论会中,如果教师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主动参与学生的谈论,而是依然用教导的姿态与学生进行节流,学生很难将自己的想法完全表达出来,因为会害怕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教师对其进行批评。因此,教师要主动融合到学生当中,尽量消除学生的心理防备。

4.结束语

总之,在案例教学当中,要将教师的引导性、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进行充分的发挥。不但可以借助实际的案例进行授课,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还对学生有非常好的启发作用,有益于学生快速对地理知识有所掌握,能够对知识进行灵活应用,实现地理教学的目标。

作者:李露 单位:徐州市第三十六中学

参考文献

案例研究方法篇(9)

一、引言

案例教学(Case Method)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C.C.Langdell)于1870年首创,后经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郑汉姆(W.B.Doham)推广,并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引入我国,但我国案例教学的效果并不尽人意。何志毅,孙梦(2005)对中国五所著名大学商学院的调研结果显示,70%以上的学生不满意案例教学效果,并将主要原因归结于案例质量、教师点评、学生准备和课堂组织四个方面。案例教学虽然是一种优秀的教学方法,但是能够科学掌握并运用到教学实践并非易事,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实践。近年来,许多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实施案例教学进行了探索,但是探讨税收筹划案例教学的并不多见。笔者结合多年的税收筹划教学经验,对案例教学方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二、税收筹划课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税收筹划案例教学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税法基础知识之后,通过剖析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对“实践活动”的分析和认识,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税收筹划课程的性质、授课时间、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决定了该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是可行的。

(一)税收筹划课程性质适合案例教学

税收筹划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或者至少在法律不禁止的范围内,通过对纳税人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些调整和安排,最大限度地减轻税收负担的行为。该课程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集税收管理、会计处理、财务管理等多学科知识于一身,实践性、应用性强,教学内容具有综合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由于纳税人经营活动的千差万别,税收优惠政策的差异和税种适用条件的不同,因此,筹划方案具有不确定性。税收筹划依靠的是筹划者对税法的理解,靠的是筹划者的智慧,而不是靠非法的手段。课程的这一性质决定了税收筹划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讲授,还必须结合典型案例给学生以足够的启发,才能真正掌握税收筹划理论和实践的无穷魅力。

(二)税收筹划的授课时间适合案例教学

本科生是否适合案例教学在国内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反对者的观点认为,本科学生既无社会阅历和实践管理经验,又缺乏理论知识基础,案例教学对其难度太大,教学效果并不见得会好。但是,笔者认为,税收筹划课程采用案例教学对本科生来说是合适的。因为,税收筹划作为会计学专业的必修课,授课计划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已经系统地掌握了会计、财务管理、税法、投资、营销管理等会计学相关知识,具备开展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此外,这个阶段的大学生一般也有了近三年的大学社会实践,能够认识到学习这门专业必修课的重要性,并正在积极为日后的毕业实习和求职奠定知识储备。案例教学由于本身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实践性和真实性,能够帮助学生在课堂中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效果。

(三)税收筹划课程的教学目标需要案例教学

大学教学活动的目标应该围绕着人才市场的需求来进行,税收筹划的教学目标也要以社会需求为中心。税收筹划教学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有关税收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课堂学习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学生只有掌握这些能力后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基本知识和技术的掌握,可以在日常授课中得以实现,这是我国传统教学方法所重点强调的。显然,在各种能力的培养方面,我国传统教学方法对此关注不够。而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其各个环节的设计能够从不同角度锻炼学生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比如,案例教学中案例分析的环节能够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案例讨论甚至辩论的环节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而最后案例报告的撰写环节可以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其掌握规范的科学研究范式,为将来毕业论文的写作打基础。

(四)从教学实践效果上来看,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式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较好地实现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手段。学生们普遍反映这一教学方法能够明显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授课教师也感到,案例教学法的引入明显改善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师生互动,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改善。

三、案例教学在税收筹划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方法适合在税收筹划教学中应用。不过,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在教学安排、案例选择、教学手段、教学组织、课后小结、考核机制上要注意相关的问题,从而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教学目标。

(一)在教学安排上,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要统筹兼顾

在实践中,虽然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有着诸多好处,但完全以具体案例介绍具体筹划方法并非良策。因为企业面临的涉税业务千变万化,即便是厚厚的手册也不能囊括所有的案例,更何况税收政策在不停地改变,企业总要面对变化着的税收环境。因此,在本科教学阶段,案例教学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尚不能取代其他教学方法的运用。本科教学阶段是以传授专业知识为教学目标的,而在理论知识普及和更新方面,传统教学法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案例教学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其开展一定要在学生初步掌握了相关的理论基础上进行。由此可见,提倡案例教学并不意味着税收筹划课程应全部以案例教学为主。理论讲授和案例教学各有优势。理论讲授是案例教学的奠基和先导,为学生提供掌握税收筹划的逻辑框架和基本知识,案例教学是理论讲授的应用与延续,为学生灵活应用税收筹划理论,提高税收谋划技巧提供舞台。因此,两者应该结合起来,各自所占的课时以1:1为宜。

(二)在案例选择上,应注意案例的代表性、时效性和实战性

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应该少而精,并不是越多越好。这也就对税收筹划案例的选择提出了一些要求。

首先,所选择的案例应有代表性。就税收筹划来讲,很多内容都可以进行案例分析,但由于课时的限制,只能挑出一些重要的内容和学生乐于参与的知识点实施案例教学。因此,教师要根据课时的多少、学生专业和授课内容,有选择地挑出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实施案例教学。其次,案例选择应注重时效性。突出“时效”,也就是与时俱进。由于我国税制建设很不完善,税收政策变化很快,税收法律、法规处在不断完善当中。因此,选择的税收案例必须根据新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和补充,以免误导学生。最后,案例选择应讲究实战性。选择的案例应注意从现实生活中来,能直接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具有较强的应用性。通过编制大量可操作的筹划案例,引导学生明确区分合理的税收筹划与偷逃税的界限,掌握税收筹划的基本要领和操作技巧。

(三)在教学手段上,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

税收筹划的案例,题目一般比较长,法律政策依据较多。如果教师能采用多媒体手段,不但使课堂教学的知识输出量增加,而且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另外,心理学实验证明,常人通过听觉接收的信息量为15%;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住25%;而利用声光同步设备,把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能记住的内容可达65%。因此灵活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呈现听觉和视觉材料,再经过分析讨论,更能提高案例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四)在教学组织中,应注意教师与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各自的定位

案例教学法的教学目的是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掌握技能,所以大多数案例的设计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在案例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鼓励必要的争论和创新观点,同时避免学生的讨论偏离主题,扮演着帮助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传授者和灌输者的角色。而学生在案例教学组织活动中被要求置身于具体理财环境,站在决策者的角度进行分析并进行决策。学生要对大量的信息、数据进行整理、计算,结合具体环境、相关政策进行比较、分析,形成自己的意见、观点,开展课堂讨论。通过讨论不断创新、修正和完善。最终形成学生各自不同的思想和结论的案例分析报告。因此一定要注意,案例教学,学生才是主角。明确这一角色定位对于组织好案例教学活动,实现案例教学方法的教学目标极为重要。

(五)在课后小结上,教师应注意对案例讨论进行概括和评价

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该对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并系统梳理课堂讨论情况,指出问题,肯定成绩,鼓励创新,使案例分析的效果得到升华。总结时,要避免给出绝对性观点或答案,因为税收筹划案例与现实经济活动一样,很少有绝对正确的所谓“标准答案”。案例讨论的最终评价包括案例本身的评价、对案例讨论结果的评价和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评价。对案例本身的评价是让学生理解如何透过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对案例讨论结果的评价侧重于运用学习的理论知识去剖析实践中的问题,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评价有助于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实践能力。教师应当注意的是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评价要公正,以正面激励、肯定为主,对分析思路错误的学生注意尽量避免直接批评,以防影响大家参与的积极性。

(六)在考核机制上,建立一种新型的考评机制

案例教学法的效果除了取决于教师的准备情况和个人的知识、能力以外,还取决于学生的素质和参与程度。设计合理的考核体系,是提高学生能动性,确保案例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传统教学法下的考核体系,过多注重期末闭卷考试成绩,无益于诱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案例学习和讨论。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注重平时、注重过程、注重个性的考评机制来调控学生的行为。新的考评机制应使学生高度重视每次的课堂讨论及案例分析报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书面表达能力,以适应本科教学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对于富于实践性的税收筹划课,期末的笔试最多只适宜占总成绩的60%,而平时的考勤与案例讨论则占到另外的40%。

【参考文献】

案例研究方法篇(10)

运筹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运用分析、实验、量化的方法,对经济管理系统中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统筹安排,为决策者提供有依据的最优方案,以实现最有效的管理。由于运筹学在生产管理、工程技术、财政经济以及社会科学中的广泛应用,目前《运筹学》课程不仅成为高校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成为了很多工科专业如:交通运输、建筑工程等专业的选修课。由于运筹学的授课教师通常是出身于数学专业,出于自身专业素质的限制,他们往往擅长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偏重数理逻辑方面的推理过程,此时学生往往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运筹学这门学科的理论知识主要是建立在线性代数、微积分与概率论等基础之上的,因此,运筹学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偏重于数学理论的推导及相关的解题算法等,缺乏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对运筹学产生了畏难心理,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也没有达到开设该课程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运筹学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已经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

1案例教学介绍

案例教学法产生于1920年的美国哈佛商学院,美国哈佛大学JohnBoehrer教授对案例教学作了如下定义: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和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的探索过程。在某些现实的约束条件下,例如:有限的时间、有限的信息和大量不确定性的条件下,使学生运用智力和情感,锻炼他们面对复杂问题做出关键性决策的能力。在案例分析中,学生必须从案例事件的主角地位来观察问题,这就需要对所研究问题先进行分析然后才能决定怎样去解决问题,对学生们所致力要解决的问题实际上并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在学生通过讨论来寻求答案从而努力做出决策的过程中,他们需要对实际数据进行分类整理,运用一定的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并根据他们的实际经验,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综合研究,这样才能得出结论,同时还可能发现新的问题。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除了可以学到牢固的知识外,还能够锻炼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合作共事的能力和沟通交流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探讨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方案,寻找相关的解决方法,可以将被动式学习变为主动式学习。另一方面,由于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总结学生的解决方案,这也帮助教师拓展了教学的视野,积累并丰富自己的教学素材,实现了教学相长。

2运筹学案例的特点

因为运筹学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运筹学教学案例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案例的真实性。运筹学案例具有很强的实际背景,是对事实和环境的客观描述,不是人们主观臆想出来的。案例不同于普通的习题,往往条件众多、复杂。正是由于案例的真实性,使得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把自己放在一个决策者的位置上,运用所学的运筹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各类决策问题。(2)案例的典型性。教学案例必须具有代表性,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课堂上使用的每一个案例都应该对应于每章的重要知识点。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解决方案的选择,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运筹学的各个知识点。(3)结果的优化性。一个好的教学案例往往没有固定的答案,需要学生自己去发掘思考,自己的解决方案是否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在条件改变或出现新的条件时,应该怎样优化自己的方案?这就给他们留下了充足的思维空间,对学生分析能力的增强很有益处。

3案例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1)精心准备合适的案例。案例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具有突出的作用,但是目前运筹学案例的教材较少,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平时注意收集和编写相关的案例。由于案例的真实性,教师在进行案例材料组织时,不宜将案例条件过于简化,丢失原有的应用背景。此外,案例的规模要适当,涉及2~3个知识点为宜。案例如果设计得太大,会让学生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难以把握教学重点。此外,教师还需要事先拟定需要学生进一步思考或讨论的问题。在学生得出初步讨论结果之后将思考题提出,让学生带着问题重新审视自己的案例分析过程和解决方案,这样有利于案例教学过程的层层递进,对提高案例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指派问题的案例中,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考虑:如果改变指派的方式,如进行多对一或者一对多的任务指派,应该如何优化方案?(2)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案例教学通常采用3~4人的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每个小组都会有不同的结论和解决方案,教师需要及时地审视学生的讨论意见,快速地进行梳理和归类,从而进行必要的引导,注重教学内容在案例中的渗透和深化,不能让学生的讨论远离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师的正确引导,对案例教学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适时适当地总结。在案例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应对学生的综合表现给予适当地点评,把讨论出现的所有结果和解决方法进行梳理,让学生明确案例中涉及的知识点,了解其他小组的解决方案,并和自己的方案进行对比,达到案例教学的效果。教师还可以采取增加平时成绩等手段,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案例讨论环节中来。(4)将运筹学软件引入到案例教学中。运筹学的案例,往往模型相对复杂,数据繁多,用人工求解往往比较困难且耗费时间。对于管理类和工科类学生而言,案例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模型的建立,而不是算法本身。对于模型的计算求解,可借助计算机软件实现。因此,有必要教会学生使用运筹学的相关软件,如:Lindo、Lingo、WinQSB等等。在案例分析报告中,学生可以将软件运行的结果呈现出来。

4结语

运筹学作为管理类和一些工科类专业的主要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实用性。传统的教学方法侧重于理论推导和演算过程,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的引入,可以使得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运用运筹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文对运筹学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的几点问题,为管理类和工科专业的运筹学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胡运权.运筹学基础及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韩伯棠.管理运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邹清明,陈建华.运筹学软件在经管类运筹学教学中的实践体会[J].大学教育,2013(11):60-62.

案例研究方法篇(1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以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企业行为、以及结果为实际案例,然后总结出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这是案列研究方法的基础。用这种研究方法来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决策能力和实践能力,这种方法在目前的工商管理学科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1]。但是实际情况却是企业生存的实际环境有着很强的变动性,而且政治、经济、以及市场等各方面因素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外部运营环境。所以不同阶段的企业在管理手段上,应该是各不相同的。因此,一些学术界学者提出,案例研究法存在着不科学性的缺点,很容易导致学生陷入思想误区,并不适用于工商管理的教学。下面就从批判的角度,和价值角度进行分析。

一、批判性角度分析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方法虽然已经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应用了很长的时间,但是学术界人士对于案例研究方法却一直都存在争议。现如今企业环境的变化速度随着社会的进步也越来越快,关于案例研究方法的争议也越发的激烈,对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应用的反对意见,也越来越多。这是由于案例研究方法存在着很大的主观性,缺少一定的科学性。而案例研究方法的最大缺点就是,在外部有效性上的缺失。同时,案例研究方法,只能利用理论结构和总结归纳的研究方法,对工商管理学科中的理论进行分析,而适合用真实的实际案例来进行研究。因此,人们对于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学科中的应用,持反对意见。

二、价值角度分析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

上文从批判的角度分析了案例研究方法的一些不足之处,但是案例研究方法依然有着很大的应用价值的。只要正确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依然能够体现出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学科领域内的应用价值[2]。关于工商管理学科中案例研究方法的价值和贡献如下:

就目前工商管理中管理的理论来说,大部分都是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总结,然后通过实践研究才得出的。所以,从这方面来说,案例研究方法对于工商管理领域来说,贡献是巨大的。多数学者也发表言论成,能够将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中加以运用的人,多数都是来自专业学术界的知名人士。外加比较研究方法的提出,让人们对于案例研究方法有了崭新的认识,并且清楚的意识到案例研究方法对于工商管理的重要意义。在案例研究法的影响下,人们认为工商管理的过程中,要以明确表述为前提,创建一个框架体系,对比较内容进行一个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为工商管理提可靠的信息依据和管理实践上的经验。

三、工商管理学科中案例研究方法的优化措施

1.对环境背景进行细分

前文提到,如今企业环境的变化速度日益加快,案例研究方法也有着一定程度上的主观性。因此在案例研究方法中,运用真实案例进行研究也存在不稳定性。但是也不能就此否定案例研究方法。

为了解决企业环境变化的问题,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在使用案例研究方法进行教学时,对实际案例的环境背景进行细分,不同企业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是各不相同的,这对案例研究的结果有着重要影响。需要细分的方面具体包括:发展时间、企业实力阶段、企业资源、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

企业的环境背景划分越详细,那么,通过实际案例研究而得出的结论,就更加可信。同时也能成功解决企业环境的变化,带给实际案例研究的困难。

2.学习国外先进的案例研究方法,建立规范的研究模式

采用国际化的视野,要善于引进国外先进的案例研究成果,并加以学习。另外要结合国内工商管理领域的实际情况,将国外先进的研究方法,融入到国内的工商管理研究领域中[3]。与此同时,可以将国外的实际案例进行分类,然后与国内情况相近案例进行对比,随后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对比和研究的过程,来提升国内的案列研究水准。

关于案例的研究模式,一定要规范化。具体的方法,可以依据不同种类,对工商管理的实际案例进行研究以后,归类总结。最后总结出不同类型案例中的通用元素。以此来建立一个规范的研究体系,防止研究主观化的误导。

3.同等性质的案例进行量化研究

案列研究方法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因此,为了尽可能的防止这种情况,或者其他的人为因素,影响到案例研究的结果。将同等性质的案例,以量化的手法进行处理,然后通过客观真实的数据对比,得出科学的研究结果。这是提升案例研究方法效果的措施之一。

四、总结

综上所述,虽然工商管理学科中案例研究方法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但不能坑否认的是,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学科的领域内,还是有着相当大的应用价值。另外,只要采取科学正确的优化措施:树立一个客观正确的研究态度;完善案例研究的方法;建立一个规范的研究模式等。依然可以促进工商管理学科的研究水平。

参考文献:

[1]徐丽.试论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J].科技致富向导,2014(4):284-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