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市场就业调研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5 17:03:32

市场就业调研

市场就业调研篇(1)

2我国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就业情况最好的专业是导游类,就业率高达87.94%;其次是饭店管理类,就业率为85.23%;航空服务类就业率达到了71%以上,处于就业率的平均水平;其它专业就业率均低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水平,但均高于60%。通过学校推荐就业的毕业生数为362.23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76.49%;通过中介介绍就业的毕业生数为46.26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9.77%;其它管道就业的毕业生数为65.06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13.74%[6]。旅游专业毕业生连续五年保持70%以上的高就业率,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需求的结构性调整,另外一方面是教育这些年来坚持改革创新,主动服务和适应社会需求。各校通过对就业方针、培养模式、教学内容的改革,并积极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和加强就业创业方面的教育,使毕业生转变观念,最终达到就业供求的相对平衡。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毕业生就业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7]。其次,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稳定性较低,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可以发现,学生的首次就业稳定性比较低[8]。

3研究方法与设计

本研究内容以以下两点假设为前提:a.福州旅游市场需求变化会影响福州旅游专业中职毕业生就业;b.福州旅游专业中职毕业生就业需求变化会影响福州旅游专业中职毕业生就业。其中福州旅游市场、旅游中职毕业生以及就业状况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3.1研究范围

从区域的角度和代表性考虑来选择研究范围——福建省福州市。福州作为海西省会中心城市,历史底蕴深厚、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在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方面有基础、有条件、有潜力。分析其旅游专业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可由此反映推断出面广量大的各不同区域的旅游专业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变化趋势。

3.2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包括福州地区的旅游用人单位、旅游专业中职毕业生、设有旅游专业的中职学校这三个利益相关群体。福州地区的旅游用人单位包括福州地区的景点景区、旅行社、餐饮行业、酒店、会展公司、旅游公司;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旅游专业中职毕业生包括饭店专业、导游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会展专业等相关专业的中职毕业生。

3.3抽样方法与样本数

本文采用随机抽样方式,采用对焦点团体进行问卷的量化方法进行研究。样本数的确定依据如下:n=Z2(p(1-p))/d2其中:n:所需样本量z:置信水平的z统计量(95%,Z=1.96;99%,Z=2.68)p:目标总体的比例期望值(一般情况下,推荐选择50%)d:置信区间的半宽(如我们要求上下误差不超过3%,则3%就是半宽)根据这个可以确定标准,由此得知,样本量不是根据总体量定的,而是根据调查要求的水平,如误差、置信区间、样本成数。这个公式运用的前提是样本规模足够大(n>=50)。在福州地区的旅游用人单位、旅游专业中职毕业生、这两个利益相关群体中按不同类型比例进行抽样。福州地区的旅游用人单位按不同行业进行细分,可分为点景区、旅行社、餐饮行业、各星级酒店、会展公司、旅游公司;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从每细分类别中抽取3~5个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调研。旅游专业中职毕业生按专业类别不同,可分为饭店专业、导游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会展专业等。按专业划分从不同学校不同性别的学生进行细分,每个细分类别中随机抽取30个样本进行调研。

3.4研究进行方式

本研究的方式以问卷调查形式进行,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3.4.1根据研究目的与假设,收集所需资料;

3.4.2研究问卷形式,可以从研究者的时间、研究范围、对象、分析方法和解释方法等方面考虑;

3.4.3列出标题和各部分项目;

3.4.4征求意见,修订项目;

3.4.5确定发放问卷的对象。两种类型的问卷按不同对象进行发放;

3.4.6针对福州地区中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市场需求的调查,可从中职学校招生就业处取得与中职学校长期有就业合作或订单培养的企业中抽取符合抽样标准的对象进行问卷发放。针对福州地区旅游专业中职毕业生就业倾向的调查问卷可按不同学校、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可以与各校的就业部联系,请各专业班主任代为发放问卷。

3.4.7试测,以30~50人为试测样本,求出信度、效度;

3.4.8进行项目分析,重新修订;

3.4.9正式测试,发放问卷,以当面发送形式进行;问卷前应注意:需进行自我介绍,说明访谈的目的和意义,消除受访谈人的顾虑。3.4.10问卷结束,回收问卷,向受访谈人表示感谢,赠送小礼物。

3.5问卷内容

3.5.1针对福州地区旅游专业中职毕业生用人单位问卷设计。分以下几部分:标题、说明语、用人单位的基本数据(公司名称、国别、员工人数、主要业务、公司创办年限、公司性质)、招聘条件(性别、学历、户籍、专业、岗位、技能要求)、用工待遇(五险一金、薪酬标准及构成、培训机制、职业规划、对相关学校培训机制的看法与要求。

3.5.2针对福州地区旅游专业中职毕业生调查问卷设计。分以下几部分:标题、说明语、毕业生的基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户籍、家庭经济情况、学历、专业、技能)、求职期望(公司性质、岗位设置、五险一金、薪酬标准及构成、培训机制、职业规划)、求职生优劣势的自我分析。

4困难与限制

4.1进行问卷调查设计中遇到的困难主要包括三方面:

4.1.1调查范围不易设定。

市场就业调研篇(2)

论文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失衡体现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教育体制改革之间的内在矛盾,其实质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劳动力市场供求结构发生错位。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人力资本专用程度过高通过作用于交易费用,将加剧整个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结构性失衡的程度。为此,在现行制度框架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各参与主体应积极地进行合作博弈,减小过高的交易费用对失衡的影响。

在现代人力资本市场上,人才的供给和需求是一个双向选择、自由竞争的过程。人才供求平衡不但表现在一定的货币价格(这里表现为工资和各种福利待遇)水平下人才总量的供给和需求的平衡,而且还表现在人才供求在结构上相互吻合的状态。相反,人才市场的结构性失衡则是指由于经济结构失衡所造成的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情况。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地区结构)不断调整,经济增长方式从过去以土地和劳动力为主向倚重技术创新和资本投人的方向转变,此时,若劳动者自身素质和技能水平跟不上调整和转变的步伐,将导致整个人才市场上出现地区、行业或部门人才有效需求不足和供小于求并存的状况。众多的理论和实践表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失衡不仅表现为供大于求的总量性失衡,更重要的是一种结构性的失衡状况。本文基于交易费用的视域,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失衡现象进行初步探讨。

一、交易费用理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失衡成因的解释力

制度经济学家康芒斯对交易进行了抽象和概括,把交易纳入到经济学的分析范畴。在他看来,生产活动和交易活动共同构成了人类的全部经济活动,前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后者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按照他的观点,高校毕业生在人力资本市场寻找用人单位的行为可以理解为一种交易行为,只不过交易的客体是蕴藏在人体之中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交易的过程表现在高校毕业生让渡部分人力资本产权,用人单位因使用这部分人力资本产权而必须支付一定的费用,即人力资本的价格。围绕着人力资本产权的交易。会产生诸多的交易费用:一是事先的交易费用,即高校毕业生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契约、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等所花费的费用,包括大学生搜寻信息的费用、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的费用、双方的谈判费用、签约费用等;二是签订契约后,为解决契约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从改变条款到退出契约所花费的费用。事后费用包括双方维护契约秩序的费用、一方违约的费用等。这些费用的高低,往往影响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决策。如果交易费用过高,有些大学生宁愿暂时失业也不愿就业,而作为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会采取同样的策略。那么,为什么会存在如此之高的交易费用,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出现结构性失衡?威廉姆森认为,交易费用的存在取决于三个因素:受到限制的理性思考、机会主义以及资产专用性…。本文拟从这三个维度解释大学生人力资本市场交易中的各种费用,进而加深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结构性失衡的认识。

1.有限理性导致人力资本交易双方的信息搜寻费用过高。美国管理学家赫伯特·西蒙认为,有限理性是指“主观上追求理性,但客观上只能有限的做到这一点”。有限理性的产生可归因于人自身的信息加工和计算能力的有限性和外部信息繁杂性。具体来说,其一,在信息化社会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充斥着形形,真伪难辨的信息。由于信息加工和处理能力有限,人们无法了解和把握所有的信息。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各相关主体为了获取有用的信息,需要在信息库中进行甄别和挑选,其成本的高低直接取决于相关主体的信息来源渠道的通畅度和辨别能力。其二,相关信息在用人单位与高校毕业生和政府之间的不对称分布对人力资本市场的交易行为和运行效率也将产生重要影响。在用人单位与高校毕业生之间,由于公布渠道问题,招聘信息不能及时在用人单位与高校毕业生之问进行交流。另外,“政府对用人单位的发展状况、对人才需求的量质的情况未能充分掌握;用人单位对政府的经济发展计划、策略、方向等不能充分了解”。其三,在我国劳动力市场就业信息传播机制还未健全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为获取有价值的职位信息,用人单位为获取有价值的人才信息,都需要花费较高的费用,由此增加了大学生找工作的成本和企业的招聘成本。

2.机会主义扰乱了就业市场的正常秩序,增加了人才有效供求的难度。机会主义描述了“狡诈地追求利润的利己主义”,是指人们通过不诚实甚至是欺骗的行为获得个人利益。在人力资本交易市场上,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可能存在机会主义行为。首先,用人单位在招聘高校毕业生过程中经常出现唯“文凭”是举的现象,而将实际能力的考核放在次要地位。特别是在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用人单位掌握了较大的选择自,为了减少各种隐藏信息所带来的风险,同时又能简捷、快速和经济,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学历要求就提高了,于是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中专生能做的事要大专生来做、大专生能胜任的工作让本科生担当、本科生能做的由研究生代替。文凭至上的招聘潜规则带来的严重后果是:(1)各种假文凭、假证书充斥市场,致使用人单位难辨真伪,在招聘过程中十分谨慎,有时甚至宁愿职位空缺也不找与职位特征不吻合的高校毕业生,而那些真正适合用人单位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在错误信号的指示下无法觅得贤主,由此造成人力资本市场供求的错位;(2)人才层次下移,呈正偏态分布。即需要高能力的工作岗位招纳不到贤士,而在低端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占整个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的比重增大,高校毕业生在低端市场面临着众多的竞争对手。由于高校毕业生的流动性相比中专生的更强,因此,用人单位为减少道德风险所导致的内生交易成本,偏向于使用拥有一技之长,能安守本分的中专生,于是大学生成了“上不能上,下不愿下”的失业群体。其次,随着我国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各种性质和规模的企业孕育而生,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也不断降低,出现了一些所谓的“皮包公司”。这些“皮包公司”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介向外界虚假的招聘信息,承诺应聘者以丰厚的待遇和发展前景,并绞尽脑汁地劝服应聘者交纳各种形式的“费用”,待应聘者上钩之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可见,机会主义侵蚀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诚信机制,使高校毕业生和企业的交易成本上升,这也是高校毕业生不愿进中小企业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一些真正具有创新意识和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深受机会主义之害,发展受人才资源匮乏的制约。有效供求的结构不合理则集中体现在大企业的招聘现场“门庭若市”,中小企业的招聘现场“门可罗雀”。

3.人力资本的专用性限制了高校毕业生的自由流动。从人力资本的适用范围来看,人力资本可以分为专用性人力资本和通用性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专用性程度决定了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在地域之间、行业之间甚至企业之间的转换成本。专用性程度越高,人力资本所有者就越不可能流动,因为流动意味着要付出极高的交易费用。目前,我国的户籍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刚刚起步,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基于原有“身份”的各种制度和社会歧视,加上某些相关的区别对待的就业政策,使劳动力流动和人口迁移受到严重的限制。城乡之间、发达地区与非发达地区、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全国性人才市场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人才自由双向流动受到很大限制,仅仅是乡对城、非发达地区对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对东部地区等单向流动。细化到高校毕业生人才市场上主要表现在:(1)大学生初始专业选择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劳动力职业生涯,其工资水平、职业定位、行业选择及流动收益都会受到初始专业选择的影响。专业选择表明了“教育的职能由通用(一般)性人力资本培训第一次进入到了专用性人力资本培训,路径依赖导致初始专业选择形成的专业专用性投资积聚了基本的职业专用性人力资本,限定了未来可能的职业选择和流动方向”。(2)伴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有些行业的知识和技能专业化程度特别高。对于收入前景不看好的行业,许多高校毕业生为了避免将来转行所导致的专用人力资本的损失,在初次就业时就相当谨慎,他们宁可在东部发达的城市地区暂时失业,也不愿到西部落后的地区寻找就业机会,尽管西部有些地方的待遇要优于东部的某些地方。(3)从本质上来说,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本产权交易是通过人力资本的转让、实现人力资本产权权利束的分解和转让,以获得部分产权转让的收益。为尽快收回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高校毕业生只能将高专用性的人力资本产权与合适的用人单位进行交易。若与一般性的用人单位进行交易,可能会减少专用性人力资本的效应,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也可能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收回。

二、现行制度框架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合作博弈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明确了一点,即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各主体在信息方面是不对称的。不健全的信息传播机制将有可能导致整个就业市场的供求信号出现“失灵”的状况,另外,机会主义使得就业信息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和高校毕业生搜寻就业信息的成本将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在我国现行户籍制度和人事制度短期内无法实现根本转变的前提下,各参与主体只有通过在各自的职能范围内加强信息沟通与交流,提高就业市场“供求”结构和关系的透明度,来减少高校毕业生市场中各种额外的交易费用,实现参与者之间的合作博弈。

1.政府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劳动行政的基本使命是调整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的权利。因此,政策应发挥自身优势,为高校毕业生市场的各参与主体提供必要的、准确的信息服务和指导。通过建立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来增加信息的透明度,从而保证信息能被如实、快速地传递。具体而言,政府应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作为:(1)建立一整套信息识别和评价制度,对劳动力需求方的身份、信用水平、经营状况等进行严格认证,对高校毕业生的从业资格、学历水平及各种证书进行严格审查,减少机会主义的发生。(2)与劳动部门合作成立一个专门的信息部门,负责将高校、学生、各种企业和劳动力市场的准确信息建成数据库,劳动力需求方可以通过网络快速检索到适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3)通过各种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由人才高消费的发达地区转向人才短缺的欠发达地区,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区域结构性失衡。

2.劳动力市场方面。劳动力市场是沟通用人单位与高校毕业生供求关系的桥梁和纽带。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劳动力市场产生于人力资本产权交易双方降低交易费用的需要。试想,如果缺少劳动力市场这种中介结构,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将要花费更高的成本来寻找信息。然而,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还没完全发挥其中介、协调管理及信息沟通的职能,放松了用人单位和求职者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要求。为此,劳动力市场应建立文凭证书评估鉴定机构,以降低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的鉴定成本,同时改善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披露机制,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损耗。

3.用人单位方面。用人单位可根据企业发展需要择优选择高校毕业生,并且制定严格的招聘录用制度,对参加应聘的高校毕业生进行笔试、面试及试用等考核。另外,政府和劳动力市场应鼓励企业之间加强交流与联系,在招聘过程中实行互荐制度。例如,当A公司在招聘录用高校毕业生时,若发现某毕业生不适合A公司需要,但符合B公司的用人条件,此时A公司就可以向B公司推荐该毕业生。很明显,为减少招聘者和应聘者的各种交易费用,互荐制度也可存在于用人单位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用人单位与高校毕业生之间。另外,政府还应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欠发达地区建立分公司、办事处、销售点等二级或三级机构,目的是吸引发达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到欠发达地区就业,减少欠发达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前往发达地区就业的人数。此举既能带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又能提高欠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

4.高校方面。高校在缓解毕业生结构性失业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公立大学为达成一致意见需要高额的谈判费用,这种高交易费用限制了学术评价准则的选择。公立大学被迫选择用文章、课题的数量和级别等易观察、好量化的指标来做学术评价准则,使得大家都去搞理论,不愿搞实务,造成实务型人才不足,理论型人才过剩。其结果是高校的培养模式与社会的人才需求结构出现严重脱节的现象,即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理论学习轻实际操作,造成了高校出口与社会入口对接不流畅,时常发生梗塞。为此,高校应根据产业和劳动力市场结构的特征,选择合适的培养方式和管理方法,及时调整招生计划,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并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提高其信息收集、甄别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在与用人单位联系方面,高校可根据当年毕业生的专业结构和人数比例等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邀请一些用人单位直接到学校举行招聘会,这样既能减少毕业生的就业成本,又能使毕业生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

市场就业调研篇(3)

调研目的:进一步了解与归纳英语学习与使用需求对当代大学生的,特别是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有着重要的影响。

调研对象:02级、03级艺术类毕业生

在中国加人wto的新形势冲击下,各行各业各个方面者接受着来自国际化的洗礼。特别是人世让我们更大程度上明白人才资源在一个企业当中的至关重要性。这也就对就业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国际化的高要求。李岚清副总理在中南海召开的外语教学座谈会上说过:“外语是吸取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和对外交往合作的重要工具。”英语作为世界语言的熟练运用自然而然就是国际化的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基本的交流工具。特别是作为走在时代与时尚前端的艺术行业,他们的国际化与时尚化直接要求了我们的艺术专业从业人员的英语的精通度。

1调研的情况

(1)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人才外语水平的要求已经成为许多用人单位的共同要求。全国人大代表、新大陆集团公司董事长王晶的看法代表了很多用人单位的观点:“我们高科技公司面临的是国际化的竞争,在这个国际化的平台上,希望每个员工都有一定的外语基础。”

(2)近日的中华英才网公布的上海、北京的薪金调查时也显示:外语熟练水平不同,薪资差距大。英语水平已成为决定中高收人者工资水平最重要的两个标准之一。调查显示,英语熟练者的年薪水平分别比外语水平一般和中等者高出71%和37%。同时对于用人单位的调查显示:不仅外企对英语水平有要求,越来越多的国企和民营企业也都对英语水

平提出了要求。不仅对企业中层和管理层提出英语水平的要求,即使对初级岗位的招聘,企业也有基本的英语要求。英语已经成为职场杀手铜,甚至可以说:英语能力决定个人命运。

(3)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四级证书在毕业生的就业户口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很多城市都将户口问题和旧四级证书挂钩,如北京上海都将四级证书作为应届生户口准人的必要条件。事实上,现在绝大多数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应届毕业生的学位学历证、四六级证、计算机等级证等也早己纳人招聘的“必备条件”。与此同时,由于社会环境对英语能力和证书的要求,高校也纷纷将四级证书作为发放学位证书的必要条件。

(4)当下,英语培训市场需求量大,所以,英语培训机构此起彼伏。大家可以看到,在cbd,甚至一座像建外soho这样的大楼中就会有很多外语培训学校,为了在瓜分殆尽的培训市场中找到一方席位、外语培训已经成为进一步发展白领外语培训的潮流。贝立兹语言墙训中心市场总监张倩介绍,贝立兹选用了一套由美国总部与许多知名机构,如哈佛商学院、财富、时代华纳、美国在线等合作修订的商务英语教材,解决了很多白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比如更好的就业和更好的进修发展机会。北京实力外语学校校长说,现今,研究生、博士生、海归等比比皆是,这就促使现在的白领要紧跟时尚的潮流,不断地打造自己,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以防被时展所淘汰。很多人表示,英语上,习对于他们的工作有极大帮助。同时,英语语言的技能使他们在求职中增加了提高薪酬的筹码。

(5)前段时间,我们奔波于各大高校毕业招聘会,国际会展中心、八一体育场、省市人才市场等各大招聘会,探访年末招聘会,了解用人单位对应届艺术专业毕业生的用人需求。尽管不少岗位都提出艺术专业求职者必须具备相应的工作经验,但我们经过详细的调查了解,发现年底各个企业对应届艺术专业毕业生需求强劲,特别要求一般需要英语三,四级以上,有良好的英语听说写能力,熟悉一般相关专业特别是对艺术专业的英语习语,并对英语条件优越者提供良好的人职培训和具有绝对竞争力的薪酬。多数广告公司对本公司招聘的设计师都要求必须熟悉英文设计文稿的制作。

2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以上是这次就业市场英语使用需求调研报告的一部分典型的数据上这足以从中了解到英语在就业市场上的使用需求情况,也能生动地体现英语j作为世界语言,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大重要部分了。现对调研的内容归纳如下:

首先,我们为什么要学英语?为了工作,为了生活,为了升职,为了自己和家庭能够生活的更好。英语是世界语,是世界__卜的一种通用的语言,是官方语言。学会了英语,就能够更直接的了解世界,就能够走出国门。特别是中国加人了into,与世界各国的接触将会日渐频繁,将会与日俱增,学会了英语,就打开了和外商直接交流的通道。

其次,在我们的社会中,英语的地位变的越来越重要。求职,很多的岗位都要求你懂英语,许多的公司要求你精通英语,或者是要求英语四级或者是六级,甚至是英语专业八级。生活中,英语的地位也让人越来越不可忽视。越来越多的英文单词进人传媒,闯人我们的视听世界;走在路上,也总能听到从别人口中蹦出的英文词句;升职,英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也就应运而生了许多的职称英语培训班;幼儿的启蒙教育也将英语的教育溶人教学,让英语学习从小开始走进我们普通人的生活。

再则,随着近些年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沿海城市和大城市的日益趋于国际化,大型企业,外资企业,日益成为毕业生向往的就业目标。特别是在北京土海等国际化大都市,企业在工作中会有大量的场合要接触到英文文件、材料、资料以及直接和外方进行业务上的接触。甚至有些公司会在公司的日常文档中要求直接使用英文。所以现在的高水准的企业对英语水平特别是英语实际应用水平的要求实际上是相当高的。

还有,一定程度上几来说,对英语水平的考察还将普偏的成为用人单位对学生水平衡量的重要指标。对于大多数的职位,英语已非专业技能,而是必备的职业素质,自然被企业普遍地采用为招聘考察项目。同时,就英语本身所含意义来看,英语是基本的职业素质与能力已被普遍认同,而目前国家仍有英语四级与学位挂钩的政策,那么英语四级没过就会意味着你没正常地完成大学四年的学业。工作岗位的人的职责是认真工作,学生的职责是好好学习,英语四级没过,招聘者就会想这人是个不替自己职业前途考虑的人,是个不负责、散漫、懒惰、缺乏进取心的人。

市场就业调研篇(4)

作者简介:张剑(1978-),女,广西人,河北科技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教育学;马昭(1980-),女,河北人,河北科技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教育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等职业教育与就业市场需求协调发展研究” (编号:HB12JY032;主持人:张剑)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5-0025-03

一、高等职业教育与就业市场需求协调发展研究的基础理论

(一)基本概念

高等职业教育,简称高职教育,是兼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的一种新的职业教育。《教育大辞典》把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为第三级教育层次,而第三级教育通常等同于高等教育。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与普高教育均分为学历的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部分,本文仅对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学历教育部分做一探讨。

关于就业市场,这里主要专门针对具体的一类人才所构成的市场,这一类具体人才所从事的职业活动既有高教性又有职教性,有够用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又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换言之,即指高等教育程度的就业市场中,那些受过高职教育的人才所形成的就业市场。

“协调发展”是“协调”与“发展”的交集,协调发展可以概括为既包括特定系统内的各构成部分(子系统)为了实现同一目标而协同工作的有机结合,也包含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系统之间资源的交易、信息的流动以及关系联结等方面从优配合,相互促进,进而达到良性循环。本文指的是高职教育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相互适应,协调发展。

(二)劳动力市场供需理论

劳动力市场供求均衡,即劳动力供给的数量与社会对其需求量达到均衡的状态,其中包括质量、职业类别、地区分布等在内的多方面的均衡,其标志是:劳动力供给能够为社会全部吸收以及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又能全部得到满足。

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影响其变化的因素包括企业的资本、劳动力的供给、政府的相关政策、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的扩张能力、经济增长率等。劳动力的宏观运行与调控的重要总量指标是劳动力总供给和劳动力总需求。劳动力的宏观调控其实是对其总需求和总供给的调控。劳动力供求均衡包括数量和质量的平衡。数量的平衡是供求总量平衡的保证,保证劳动力供给全部被社会吸收;质量的平衡,是供求质量平衡的保证,不会形成结构性的矛盾。然而,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劳动力供求平衡是随着内外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的,原来的不平衡有可能扩大,加剧供求矛盾;也有可能缩小而趋向于平衡;另外,有可能平衡点转化成新的平衡或不平衡状态,当然还有可能维持原状。劳动力供需平衡是过渡的,而不平衡是持久存在的。因此对劳动力的供求进行有效调节,保持其基本均衡,是劳动力宏观配置所必须的,同时也是本文主要的目标。本文将借助该理论框架对高职教育与就业市场需求作一般性问题分析。

二、高职教育与就业市场需求

随着我国就业市场的建立和与不断完善,高职教育与就业市场密切联系,并受到市场调节的影响。与高职教育密切相关的市场主要指学生就业市场。高职教育的供求毫不例外要受到就业市场的影响,即就业市场制约调节着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市场调节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高职教育的规模与就业市场需求的数量

上世纪90年代,我国高职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学校数量规模以及学生人数逐年攀高,到2009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1215所;招生数达313.4万人,与本科招生大体相当,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规模上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1999 年实施的高等教育扩招以 “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为目标。而我国正式提出劳动力市场(就业市场)的概念是在1993 年,仅是扩招的 6 年前。早期就业市场主要是比较初级的、较低层次的就业市场,并受经济以及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复杂的劳动分工并不存在,也并未形成对专业化、职业化人才的广大需求。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受到适龄人口入学率低以及保持经济发展增长目标的影响,这一影响要比就业市场对人才数量需求变化更为显著。就高职教育而言,其发展状况与高层次人才需求数量方面也存在类似问题。随着就业市场的发展,其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在增长,理论上讲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应该能实现就业率的100%。但实际情况是其就业率持续不高,从教育部公布的数据看看,2003 年高职院校的一次性就业率为 55%;2004 年为61%;2005 年62.1%;2006-2008 年三年中高职院校就业率虽然分别达到 80%、84%、84%,但这些均为毕业半年后的统计数据,并且工作和专业对口率大约仅为 60%。

尽管从大量实证研究来看,高等教育的规模与就业情况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因果关系。然而,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迅猛的规模扩张是对高等教育需求压力的表现,而不是建立在对就业市场的需求准确预测的基础上。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后,高等教育的供求矛盾开始浮现,供给总量的过剩尤为突出。有研究表明,初次就业率介于 70%~90%,表示就业和社会需求处于基本平衡状态。由此看出,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状况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并未未达到基本平衡。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发增大,这就意味着对高职教育高层次毕业生的潜在需求。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与就业市场高层次人才需求数量供求矛盾这一表象表明:高职高专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结构不能满足就业市场需求,也就是说,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是造成就业市场高技能人才供求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高职教育的结构与就业市场需求的结构

高等职业教育结构是指高职教育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与比例关系,由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形式结构、布局结构等要素构成。高职教育院校是就业市场要素中的高技能型人才的供给单位,这就要求其不仅要在培养数量上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更应该使其结构合理化,以便实现与就业市场高层次人才需求结构及其就业结构协调发展。我国的计划经济时期,不存在就业市场,由此,高职教育结构就是完全由政府一手安排的,也无所谓市场对高职教育结构的调节。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高职院校的教育体制的改革深化与就业市场的逐步形成以及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结构的调整与就业市场的变化发展相一致,与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结构相协调越发显得重要。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受方方面面的影响和制约,但最主要的是来自经济结构的影响,因此,经济结构直接决定了高职教育结构的调整以及其改革方向。而在经济结构中,又以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结构以及教育结构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最为密切。而就业市场人才结构的需求来源于产业的人才需求结构类型与产业技术水平对人才的要求。高职教育直接为区域经济服务,区域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与技术结构的调整以及改革对高职高专的结构的改革和发展影响非常明显,反之,区域经济要素中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又为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调节、深化改革与发展提供主要依据。为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调整和提升须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革发展的大局出发。在专业结构设置问题上,既要有超前性,又要涵盖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发展特点;既要符合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又要优化自身结构,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方向等多方面因素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不同层次和不同等级的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高职教育层次结构应按照就业市场对各层次的人才需求比例来培养各类不同层次的技能人才,以此才能形成劳动力的合理供给,并促进高职教育层次结构与就业市场需求的协调发展。高职教育的层次结构主要由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构成。现阶段我国仍主要发展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但是,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区域经济发达地区的主导和支柱产业。因此,这些区域应以发展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为主,并按照需要配置必要的专科层次高职教育资源,另外,再适度发展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总之,高职教育层次结构的改革发展应形成梯度式的层次结构,反应劳动力在就业市场中的合理配置,实现高职教育层次结构与就业市场的协调发展。

(三)高职教育质量立足劳动力市场需求质量

高职教育质量是一个包括所有主要职责与活动的多维度概念,从市场方面来讲,雇员和用人单位成为就业市场的主体,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被视为产品,而用人单位则被称之为“顾客”,用人单位就是就业市场的需求方。产品必须满足顾客的需求,换言之,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满足就业市场需求。而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与总体走向,对于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具有一定意义的参考作用。这就决定了高等教育办学对市场的适应性, 特别是要适应区域的经济发展。随着我国的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改革调整步伐的加快,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的需求协调发展的有效机制是高职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高职教育90年代以来经历了大规模跨越式的迅速的扩张后,应该把质量办学提上日程来,从而实现质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把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等根据市场的需求做出调整,打破原来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立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新模式,即要建立面向市场需求的质量观。

三、关于促进高职教育与就业市场协调发展的几点思考

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完善,高职教育调整要遵循市场规律,按照市场对人才的数量、结构、质量方面的需求展开教学活动。从就业市场供求均衡理论看,当高职教育供给与就业市场需求平衡时,称之为协调发展;反之,称为发展不协调。然而高等职业教育与市场协调发展仍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例如,高职招生的渠道变窄以及生源质量下降,高职招生制度存在弊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专业设置欠规范合理,教育课程内容缺乏衔接贯通等。

基于高职发展与当前经济发展态势,结合现实问题,促进高职教育与就业市场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包括:

首先可以构建政府、市场互动的协调模式,即由政府控制、市场调节来促进协调。市场调节就是根据市场变化规律对高职教育的供给进行调整,并以此来实现高职教育与就业市场需求的匹配。但市场调节有自发性盲目性,因此要加强政府的政策性引导。

再次,高职院校自身应准确定位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高技能人才属于应用型人才的范畴,指的是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其本质特征是具备专业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即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其规格特征为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即具有明确的高层次性;其行为特征是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活动不是机械地模仿和简单地劳动,而是在“应知”基础上“应会”的智能。高职院校要努力把自己建成“高技能人才的摇篮”。

还有,高职院校应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使得职业素质课程成系统、职业能力课程成系统和知识课程成系统。在课程的目标指向上,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在课程设计的理念上,突出职业教育的特征;课程体系构建应以某个工作岗位为出发点;在课程体系的建构上,突出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特征;课程体系应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发展、综合和创新能力; 使学生自入学伊始就要对其实施系统化的职业素质教育,介绍本职业的发展前景,并与学生个人的思想教育、前途教育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树立敬业的职业情操。

另外,应该改革高职院校的录取方式。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还未摆脱传统的高考模式,还注重文化考试,类似于“小高考”,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相符。因此,必须深化改革考试的招生制度,探索形成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和规律的招生考试制度及人才选拔和评价机制。建议高职院校在自主招生中,应适当减弱文化成绩本位的倾向,注重职业能力测评和综合素质,此外,可增加面试的比重,侧重考核考生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以及综合素质,采取多元的方式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和优势得到发挥,以确保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最后,进行实训基地建设。把人才培养模式从课堂上和书本中解放出来,使之回归到真实工作场景中的职业培养与技能训练,从而真正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校培养与企业实践、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3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2]李继樊,罗仕聪.人力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09):197.

市场就业调研篇(5)

二、 江苏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一)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 

高校就业率是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最直观的数字表达,通过江苏省近几年的就业率我们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到如今的就业形势。2004 年,教育部对一次就业率的统计方法进行了调整,提出新的统计方法是: 

毕业生就业率=(已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x100%;已就业毕业生人数=A+B+C+D+E+F+G+H+I 

A=毕业生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领取就业报到证,到用人单位就业。 

B=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已签订劳动合同,或用人单位出具接收函,不需要就业报到证,到用人单位工作。 

C=定向、委培毕业生回原定向、委培单位就业。 

D=毕业生以灵活方式就业,其中包括自主创业、自由职业等。 

E=自主创业指创立企业(包括参与创立企业),或是新企业的所有者、管理者。包括个体经营和合伙经营两种类型。 

从最近六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数据可以明显看出来,这两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的好转(见图1和图2)。 

图12007-2012年江苏高校毕业人数 

和就业人数柱状图 

图22007-2012年江苏高校毕业生就业率 

(二)省人才市场获得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江苏省人才市场的工作人员介绍了近几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尽管高校毕业生人数在增加,但是明显感觉近几年的就业形势变好,从人才市场的供求关系看,供求比近年趋向缓和。其中,需求方面苏北的需求大于苏中、苏南。在供给方面工科、职校的学生一直是供不应求。 

省人才市场有关负责人表示,最近他们也正在和各个高校联系,发现离毕业就剩下1个月了,但几乎还有一半的毕业生没有签妥就业协议,“这个时候没有签协议,不代表学生们还没有找到工作,有的学生可能在等面试结果,还有不少学生则是手里抓着好几个OFFER,挑来挑去难以下定决心。”在上周六举行的一场毕业生招聘会上,多名大学生表示自己不着急,“往年没的选,今年可以挑挑了,我们只是想找份更适合自己的工作。” 

而且今年一季度,他们从连续三场大型招聘会2万人中随机抽取了百余人调查,结果显示,这些“90后”毕业生就业观念有所转变,除政府机关、国企外,很多人表示愿意到民企工作。 

在工作地点的选择上,“逃离北上广”的趋势愈加明显,去年,约有1/5的大学生首选到一线城市工作;今年该比例下降至14.4%。相对地,以二线城市即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作为首选的比例在上升,达到了55%。同样,省人才市场的调查显示,59%毕业生选择到省会城市工作,30%的人愿意到地市级城市工作,到县乡等基层工作的毕业生也达到了11%。 

三、 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转好的分析 

(一)形势的变化对就业率的影响 

1.供求关系趋于缓和 

CIER指数是用来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紧张度的指标,其计算方法就是:CIER指数=市场求职申请人数/市场招聘需求人数。CIER指数越大,表示一定空缺岗位的竞争者越多,劳动力市场的紧张程度越大。中国就业研究所自2009年第一季度开始,通过这一指数跟踪劳动力市场的短期变动。 

市场就业调研篇(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作为市场经济的细胞,在整个社会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大。目前,很多高校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岗位都与所学专业不对口,是不是高校培养的学生没单位要呢?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矛盾是因为高校缺乏市场观念,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呢?还是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错位呢?是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陈旧,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呢?还是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对毕业生就业行为的影响大于择业观念的影响呢?这个问题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其中高校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不能很好地接轨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此次调查为高等教育的理性发展以及劳动力市场机制的完善提供方向,从另外一个视角诠释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一、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无法对接的原因

一方面是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扩招,使毕业生人数剧增,而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增长并没有那么快,从而导致了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有效需求不足,产生了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第二方面,高等教育培养人才在结构上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矛盾突出。其一是不管是哪个学历层次的教育后偏重理论和学科型人才的培养,而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足。

第三方面高校培养的人才的规格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存在明显偏差。如:劳动力市场上对创新能力强的人才需求旺盛,但目前体制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创新能力不够,不能满足单位的需要;社会急需高技能的技术工人,而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却缺乏实际的操作能力而不能适应市场。从而形成了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聘难得两难问题。

为了进一步调查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我们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出发,了解用人单位在招聘、使用大学生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从而逐步完善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使高校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此次调查发放问卷450份,实际回收390份,回收率87%(图1―1)。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民营企业占据招聘会的绝大部分席位。这也反映随着民营私有制经济的发展,在吸纳大学生就业方面其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传统比较受青睐的国有企事业单位与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数量较少,提供的就业岗位也较民营经济较少。这需要毕业生及时转变就业观念,重视民营企业的实力与潜力。同时也需要高校在择业指导课程设置、讲授等环节对学生的引导与鼓励,帮助学生认识与了解民营企业,去真正有竞争力的岗位就业。

二、基于用人单位的调查进行分析

1.招聘单位平均每年招聘大学生人数

根据各家单位提供的每年招聘数目,结合单位性质,我们可以发现,学生认为条件较好、工作稳定的事业单位每年招聘人数都在10人以下,国有企业每年招聘人数多集中在11至20人,这两类单位占同时期所能提供岗位企业的17%与25%。大部分工作岗位仍属于民营,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充足的岗位,在竞争激烈程度上也要远远低于前两类企业。特别是对于技能要求不高的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职位更是不设专业限制,新兴行业或企业在吸纳大学就业上更是每年招聘人数多集中在41人以上。

2.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时重点考察的能力

在对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时重点考察能力调查中,团队精神、敬业精神与工作态度、人际交往能力高居前三位,而这三项恰恰是独生子女学生大背景下当最缺失的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培养很难通过学生正常的教学完成,只能通过课外的各种锻炼达到。尽管对个别学生可以帮助其克服缺点提升个人素质,但范围一旦扩大到全体学生,此方面的工作效果往往不高,这需要我们在将来的学生培养中深入思考不断创新。

3.用人单位希望大学生个人需要改进的方面

作为本次调查的学生年龄基本为90后的年龄段,学生个性的发展与时代社会的变迁在无形中产生的差异也在上表中显露出来,成为用人单位关注的重点。常被社会舆论提及的80、90学生所缺乏的,也正是用人单位在希望大学生个人需要改进的方面,主要集中在提高实践能力、降低期望值、提高专业素质与培养合作精神。可以说用人单位希望当下大学生改进的方面就是其最缺乏的。可见,大部分独生子女的弱点在毕业求职中同样得以体现。

4.用人单位认为招聘毕业生人才难的原因

从该项调查可知,企业与毕业生之间缺少相互了解的途径成为用人单位认为招聘人才最难的原因。这里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一方面是学生对企业的了解紧紧停留在企业概况层面,而对其软实力如企业文化等无法体会、感受,进而对企业的选择紧紧停留在物质层面;另一方面,企业在选择学生时只能从简历面试当中获得一般性评价,并不能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因此在选择时更加慎重,也就造成了录用人员的成本增加。第二难的用人单位认为是毕业生的期望值太高,其次是毕业生的专业技能较差和企业的工作环境吸引力小。

5.用人单位认为高校今后在培养学生上应该注重的事项

用人单位提出的高校今后对学生培养的方面分布的比较均匀,更加强调吃苦耐劳与专业技能,强调在实践过程中的持续力与动手能力。在本次调查中反复被用人单位强调的个人软实力逐渐成为用人单位是否决定录取的主导因素,我们应在此方面下更多的功夫帮助学生,达到甚至超越用人单位的要求。如何帮助具有鲜明特点的80、90大学生尽快满足用人单位对招聘人员的要求与大学培养引导学生在非智力因素发展是基本一致的。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与成长肩负着重要责任,勇于创新寻找适用于该阶段学生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

三、此次调查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用人单位更关注学生素质水平

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考察转向综合素质,特别是随着毕业生主体由70、80后向90后过渡,独生子女的弱点已成为用人单位不可回避的问题。尽管实施素质教育多年,但学生在求职中显示出来的素质却令人担忧,成为其在求职应聘中的短板。当整个社会在普遍议论就业难的时候,从调查表中我们却看到用人单位却认为招聘难。“二难”的存在貌似一种悖论,但里面却真实反映出用人单位与求职学生的诉求差异,或者更明确的是求职学生整体素质下降难以胜任用人单位要求从而造成一部分求职难。如果毕业生能从道德品质、责任心与人际交往等方面进行强化,会降低其在求职择业中的难度,这也为学校解决毕业生就业难提供了一种思路,即在传授学生学术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责任感、人际沟通能力、吃苦耐劳等方面的锻炼,提升其综合素质水平破解就业难题。

2.用人单位通过用人实践认为毕业生最欠缺的素质

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在进入单位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吃苦耐劳精神与专业实践能力缺乏。大部分毕业生在求职应聘过程中失利及进入单位后频频跳槽无法长时间稳定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其所学专业滞后,往往与非智力因素发展的不均衡与自身发展方向盲目有关。尽管我们已经针对不同年级在校生安排不同层次与内容的就业指导课程,然而一方面由于学生的不重视其效果远落后于理论课教学,另一方面这种课堂式教学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某些方面发展所起作用甚微,需借助课外实践进行培养,这种课外实践是以何种形式存在及督促学生发展还存有很大困难与争议。

3.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了解到用人单位欢迎学生利用假期到企业实习,并对其中有意向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避免了仅通过面试就招聘入职所带来的未知风险,有利于用人单位与学生进行双向选择,降低招聘成本。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解企业明确自己未来发展方向的机会,帮助学生在确立求职期望时更符合用人单位要求。从调查可知,高达85%的用人单位乐意采用此种形式,这也意味着学校可以借助这一趋势与用人单位尽早达成合作意向,及早介入学生的就业过程,将学生就业由“点”向“线”扩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在毕业季的就业压力。

4.用人单位对应聘人员的要求更加实用化,学习成绩、各种证书成为用人单位首要考虑因素,如果学生一味将精力投放到社会实践与学校活动中而忽略本专业知识素养的学习会错过很多优秀的单位。尽管用人单位在近年来也非常注重新进员工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表现,但决定能否找到一家满意的单位需要这两方面的共同提升。因此在很多“质优”企业招聘时会发生两难选择的情况,一面是学习成绩优秀但人际协调能力不强,一面是具有丰富的组织管理与沟通能力但专业技能不强。打破这一瓶颈最好的方式就通过学校帮助这两类学生及早发现自身的短板,通过不同途径加强与弥补不足。

5.通过此次调查我们看到了用人单位在招聘中的招聘特点与诉求,也看到了学生在自身发展与用人单位要求之间的差距,更看到了作为学生培养主场所的学校所承担的责任。里面虽然有不足与滞后,但仍需看到校园招聘会无疑是毕业生了解就业市场最好的场所,为用人单位、毕业生以及学校交流搭建了一个平台。所以做好校园招聘会,精细化发展校园招聘会对用人单位、毕业生以及学校是多赢的好事。同时,我们也从此次调查中对就业指导课程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了重新梳理,得到了最新的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的细节与变化趋势,有助于对未来就业指导课进行丰富与调整。只要我们能针对调查中呈现出来的特点与不足加以改进,继续帮助学生不断了解自己,了解就业形势与发展趋势,势必能帮助其提高在就业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邓岳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问题研究》[博士论文],厦门大学,2007

[2]肖鹏燕,《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非均衡研究》[博士论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

[3]熊志翔、杨励忠、王金兴,《我国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过渡与转换》[J],佛山大学学报,1992,5

市场就业调研篇(7)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231-03

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长期高速发展后,我们遇到了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效率低、经济效益差等一系列阻碍经济持续发展的问题。国际经验告诉我们,经济结构调整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必由之路。2005年,国务院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提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健康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方向:一是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实施产业转移,加速落后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以缓解环境压力,提高经济效率。为了配合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的全面实施,全国各地相继出台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配套政策。广东省政府于2005年3月推出《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地区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部署产业转移大行动。2008年5月24日,广东省委、省政府进一步作出《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强调实施“双转移”战略是改善发展环境、破解发展难题、实现新一轮大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增强产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实现全省共同富裕、共同繁荣的有效途径。

二、经济结构调整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影响

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就是要素配置趋于优化、生产效率得以提高、产品供求接近均衡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要素流动、技术进步和市场导向来实现的,其中蕴含的人力资本因素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1]。经济结构调整,就是经济发展要素的重新配置和人才资源的重新分配。以人才需求为导向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必定因为经济结构的调整而发生重大改变。

1.经济结构调整,带动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需求总量增加。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地增长为就业创造了大量的机会,而产业结构调整使得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越发重要,从而使得作为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载体的高校学生群体具有显著的就业优势,所以我国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都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就业率的提高[2]。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落后地区的发展速度,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国民经济得到稳定增长,社会劳动力需求总量稳定增加;同时,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得以加速,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大学生需求量随之增加。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表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将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领域,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1978―2004年我国第三产业带动的就业比重由12.1%增长到30.6%[3]。很多专家、学者的研究表明,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最大。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第三产业占比不断增加,从2007年的39.1%上升到2010年的43.0%;随着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大,单位GDP增长率所产生的就业岗位数明显增加,从2007年单位GDP增长率产生87.4万就业岗位,到2010年单位GDP增长率产生112.3万就业岗位。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大,社会新增就业岗位数不断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断提高,具体情况见下表。

2.经济结构调整,促进高校毕业生向经济落后地区流动。《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11)》指出:“十一五”期间,西部经济一直呈现快速增长,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006―2010年西部地区地方生产总值平均增速为13.9%,比全国平均增速高0.9个百分点,比东部和中部地区高1.3和0.7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的地方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逐年提高,5年间其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7.33%、17.58%、18.14%、18.33%、18.68%。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落后地区得到快速发展,“宁要东部一张床,不要西部一套房”的大学生就业思想出现转变,愿意到经济落后地区就业的大学生愈来愈多。有新闻报道说,四川成都高校的毕业生不愿意到福建、浙江就业,他们更愿意留在四川就业。《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中西部生源但在东部沿海就读的2008―2010届本科毕业生有33.9%回到了本区域就业,2007届在“北上广”就业的大学生,三年后有22.2%离开了“北上广”。在广东海洋大学,作者对2006―2011年26677个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毕业生在省内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比例逐年缩小,从2006年的70.4%降低到2009年的61.4%;相反,在省内经济落后地区就业的毕业生比例则逐年增加,从2006年的20.9%增加到2009年的29.2%。同时,省外学生回生源地就业或者毕业生到省外就业比例逐年增加,到省外就业毕业生人数占省外生源人数的比例从2006年的38.5%上升到2011年的68.0%。可见,经济结构调整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到西部、落后地区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得到极大的拓展。

3.经济结构调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加剧。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是落后地区的“工业化”、发达地区的“去工业化”和“再工业化”共存的过程。传统产业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转移,实现落后地区的“工业化”和发达地区的“去工业化”;然后,发达地区着重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谋求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实现“再工业化”。发达地区实施“去工业化”和“再工业化”,低端人才需求减少,高端人才需求增加,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高端人才出现供不应求。张慧等指出,熟悉国际服务贸易的专业人员不足,广东服务贸易行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人员所占比例极低。目前,在服务行业人员的教育与科技方面的投入相对较低,对服务贸易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直接削弱了广东服务贸易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4]。相反,在落后地区,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传统产业技术人才需求出现爆炸性增长,导致传统产业的专业人才供应不足。在经济发达地区,高校多,但专业设置严重同化,传统产业人才供应过剩,高技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人才供应不足;在落后地区,高校太少,人才培养能力不足,难以满足产业承接的人才需求。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失衡和高校教育改革的滞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专业结构性矛盾和地域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长期存在“就业总是很难,企业总是缺人”的局面。

三、大学生就业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在2012年6月7日说:当前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平稳,但仍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一方面总量压力持续加大,另一方面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确保大学生就业市场可持续发展,必须缓解大学生总量持续增加的压力和解决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1.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确保大学生就业市场需求的稳步增长。新增就业岗位数随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而增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只有经济快速稳定发展才能有效地促进就业。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大力发展中西部、落后地区经济,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和经济总量的稳步增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把发达地区的传统制造业向落后地区转移,大力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和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提高资源效率和经济效益,减轻环境压力,确保社会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数,促进大学生就业市场可持续发展。

2.以经济结构调整为导向,重新分配高等教育资源。有人说,大学是经济中心、技术中心的建成和转移的重要因素。经济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的重新布局,产业技术中心必将做出相应的转移和重建。在这一背景下,人才培养格局需要做出新的调整,高等教育资源需要重新分配,实施以满足区域人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战略,解决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区域结构性矛盾。在发达地区,高等教育资源要向重点院校和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专业倾斜,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自主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瞄准学科前沿,统筹规划、重点建设与现代产业体系及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点学科项目,增强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大力发展高技术、现代服务相关专业,为产业升级提供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在落后地区,高等教育资源要向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和传统专业、特色专业倾斜,结合产业承接和地方经济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应用学科;注重办学特色,积极发展地方经济所急需的学科专业;突出应用型、技能型和具有行业特色型人才的培养,满足地方产业承接所需要的人才。增加落后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投入,可以考虑把发达地区的普通院校,特别是产业特色明显的职业技术院校,实行整体异地搬迁,跟随转出产业搬迁到落后地区;或者,通过高校、产业园区、企业共同办学的形式,在落后地区设立分校区,增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满足这些地区的产业园区、企业的人才需求。

3.以经济结构调整为导向,重新调整高校的专业设置。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结构模式,区域内高校的专业设置要与之匹配,以解决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专业结构性矛盾。在发达地区的高校,应该压缩传统产业的相关专业,增开高技术制造和现代服务专业,优先扶持、重点发展直接为软件产业、生物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和信息服务产业等领域的专业。在落后地区的高校,为有效承接传统产业的转移,应该以发展传统制造专业为重点,优先扶持、重点发展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冶金工业、电气器材、机械制造、建筑材料等传统产业的专业。以广东为例,粤东地区积极承接珠三角地区和国内外产业转移,做强做大玩具、首饰工艺、文具、食品、纺织服装等产业;粤西地区大力发展石化、钢铁、电力、造船等重化工业。因此,粤东地区的高校应该以玩具、首饰工艺、文具、食品制造、纺织服装等传统制造业相关的专业为重点;粤西地区的高校应该以石化、钢铁、电力、造船等产业相关的专业为主。珠三角地区以现代服务业、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为发展重点,该地区的高校要立足高水平的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重点放在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高端专业,培养珠三角地区产业调整过程中急需的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立足现代产业的产品生产,培养现代服务业、高技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4.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业总是困难,企业总是缺人”,很多专家、学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是毕业生的学识结构、学业水平和职业素养不符合企业的需求。高校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实施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大学生的学业水平和职业能力,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才能维护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教育的改革,促使教育体系培养出拥有合适技能的劳动者[5]。高等教育通过政府牵头,政策引导,统筹协调,全体高校参与,构建层次完整、科类齐全、结构合理、符合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各经济区域内的高校,要积极探索名师共享、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学生交换培养等人才合作培养途径,实现区域高校的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减少各高校人才培养的“近亲繁殖”,增加人才的多面性和差异性,以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对人才的多样性要求。各高校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改善大学生的学识结构,提高大学生的学业水平和职业素养,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素养的要求;要深化校企合作办学,实现产、学、研、用的深度合作,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大力发展企业教育基地和校企合作教育产业园区。

四、总结

经济结构调整,为大学生就业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以服务经济结构调整为中心,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实施高等教育调整,以高等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高校的重新布局、专业的重新设置、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新调适为重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和针对性,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是大学生就业市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少红.论区域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调整[J].东岳论丛,2004,(3):170-173.

[2]于开红.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与社会就业的实证分析――基于1998-2009年的经验数据[J].求索,2012,(3):34-36.

[3]刘辉群.我国第三产业就业效应新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5,(3):28-30.

[4]张慧,罗萍.大力发展广东省服务贸易推进“双转移”战略实施[J].特区经济,2011,(2):28-29.

市场就业调研篇(8)

一、研究背景

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27万,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2016年的毕业生总人数可能只多不少。大学生的就业春天不会来临,他们所面临的就业形势势必更加严峻,主要表现在:应届毕业生人数逐年激增。内外经济增速趋缓。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二、财经类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向――银行

(一)银行招聘应届毕业生具备的基本素质总结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银行招聘时的专业选择还是比较广泛的。但与此同时,银行招聘应届毕业生也具有一些硬性的要求,以工商银行为例,它的招聘要求就包括:有良好的英语能力,比如要求通过CET-4、CET-6等。院校要求:国家统招统分的第二批本科及以上全日制高等院校。

可以说,银行的招聘要求还是相对宽松的,但是不可否认,银行招聘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隐性要求”,比如985、211高校毕业生优先考虑,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来说更受银行的欢迎,不过归根究底,本人的实力仍然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其他的只能作为辅助参考。

(二)目前应届毕业生报考银行的困难及应对措施

通过前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主要从笔试、面试两大方面分析了目前应届生报考银行面临的难题。

关于银行的笔试,广大毕业生反映笔试通过的概率还是较高的,通过调查,银行的笔试多为机考,五大行的笔试难度较大,其他较小的商业银行笔试难度适中。广大考生首先是要加强考前练习,另一个是要合理安排做题顺序,将自己不擅长的题放到最后再做,尽量提高正确率。

银行的面试一直是最残酷的环节,特别是五大行,由于报考的人数太多,经常会发生10个人中只能通过1个人的现象,对于这种情况,有位在银行工作的前辈结合自己过去面试的成功经验给出了一些建议,首先就是着装打扮要得体大方,建议佩戴手表以把握时间。其次就是站姿和坐姿要得体,不可太过随意。再次就是谈吐要大方自信,面带微笑并且要与面试官进行眼神交流。最后就是尽量多多表现自己,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要勇敢地扮演一个leader的角色,同时也要注意与组员之间的关系,不可过于咄咄逼人。

三、财经类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向――会计师事务所

(一)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人才学历的要求

通过调查可以得出,从事审计职业并不需要过高的学历,本科学历已经能够满足需求,可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时一个更需要经验、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职业。

(二)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要求

会计师事务所对专业能力要求较高,只有具备较高水平的财务职业能力和经验才能做好审计。而想要进入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必须对CPA等职业资格有所了解。不仅如此,大多数事务所更青睐拥有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人才,这也体现出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知识密集、智力密集、服务特色鲜明。

(三)对软件操作能力的要求

令我们感到意外的是,半数以上的会计师事务所看中办公软件操作能力,尤其是对审计助理,百分之七十的事务所要求应聘者具备熟练的办公软件操作能力。而审计人员都是从初级一步步过来的,因此,应届毕业生对基础办公软件,如excel,必须熟练掌握,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提高效率。

四、财经类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向――公务员

(一)公务员招录单位用人需求――以审计署上海特派员办事处为例

审计署的审计,是国家审计。总的来说,审计署上海特派办的招聘往往需要应届毕业生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良好的身体素质。专业素养与职业道德。学习能力与钻研精神。有责任心。

(二)对应届毕业生的启发

公务员不同于一般社会职业,承担了多种社会角色,如社会发展、社会管理的责任;社会关怀、社会服务的义务。所以想要做一名合格或优秀的、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自我的完善也成了广大公务员的一门必修课。对于现今的应届毕业生而言,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公务员,需要努力做到:

勤学。学习是提高个人修养的基础,学习能力也是众多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是公务员增强党性、转变作风、提高本领、做好工作的前提。务实。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求真务实,是对公务员最基本的要求之一。高度的执行力。公务员的执行力直接影响政府的行政水平和效率,进而影响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会遇到政府部门政令不畅通、办事拖拉、甚至不好好办事等各类执行不力问题,使得群众产生了各种抱怨和不满,政府部门的信任危机也因此凸显。

五、总结与展望

目前,随着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就业问题已成为高校与企业共同关注的问题,对此,我们给出了以下一些建议:邀请企业深度参与学生培养计划的制订。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学生讲授部分专业课和选修课。高校应为合作企业提供优先选择毕业生的机会。校企合力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

面对如今的严峻形势,财经类高校应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来制定培养方案、人才建设以及就业方向等一系列问题。这也是现阶段教育体制改革的创新之处,特别是在指定人才方案时,高校应与企业共同参与讨论,深化合作力度。同时,学校还应该为企业技术人员开展技能培训、理论提升渠道,将众多毕业生送入优秀企业,实现企业长远发展要求,鼓励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长期合作培养出优秀的高技能新型人才,为企业谋取更大利益,走出一条高校与企业双赢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市场就业调研篇(9)

1全国财经类岗位的提供情况和财经类就业市场的情况对比进行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财经类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也不断增强,上世纪情况来看,高校财经类大学毕业生一直是社会上最的人才之一,需求最热时有的专业需求比例高达40:1,然而,近年来财经类专业毕业生的供求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国际金融形势的变化和我国加人WTO,对高校财经类毕业生的就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据统计,目前全国普通高校本科院校中,开设财经类专业的约500所;从1991年到199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增长不到26%,而经济、管理类毕业生增幅达101.7%.

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结构性失衡、整体上供大于求的形势很明显,目前财经类高校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和数量都出了矛盾,财经类毕业生的数量以每年10%的增幅,人数大量增加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今年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结构性失衡、整体上供大于求的形势十分明显,毕业生中,博士生、硕士生与本专科生比例失衡,财经类毕业生就业难更多地表现为专科生就业难。”据一项不完全统计,全国平均十名高校毕业生中,就有一到两名学财会的。这种发展态势在当前的需求形势下显然是难免导致出现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

财经类毕业生就业形势近几年又有好转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不断完善和健全,随着我国加人WTO,允许和鼓励外资银行和金融机构进人我国进行经营,外资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成为吸收财经类毕业生是主体单位;其次,随着目前大学生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财经类大学生不再一直盯着金融机构这一个方向,国家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的扶持力度,而这些企业也迫切的需要懂财经知识的高素质毕业生的加盟,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中小企业也成为吸纳和接受财经类高校毕业生的另一个重要的渠道。

2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结构性矛盾

虽然目前高校毕业生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而财经类等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按照就业市场的宏观和微观分析,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结构性矛盾的主要内容为以下几方面。

(1)高校毕业生不能够全部进人就业岗位,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社会外部原因,目前全球性的经济危机,造成经济的存量严重不足,不能为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岗位,全球失业率在今年达到最大值,企业为了减少生产成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裁员,直接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产生具体影响,社会外部原因成为制约和束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瓶颈。

(2)是高校内部原因,教育模式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由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动是经常的,为之服务的教育模式转变往往滞后,目前高校的教育模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设置和学生的理论素质已经与企业的要求严重脱节,高校不能提供适销对路的毕业生,也是导致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的原因。高校财经类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高校要不断深化高校教学改革,不断以发展的眼光培养学生,加强校企合作,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进行培养,不断改进高校毕业生的培养质量。

(3)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不仅是存量上存在问题,同时在就业结构上也存在偏差,但是根据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原因来看,我国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矛盾。从1998年开始,我国高校采取的市场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机制,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不断面向基层就业,积极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转变就业观念,将结构性矛盾不断改善。同时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的需求预测和规划,有较大盲目性,许多大学盲目追逐热门专业,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专业人才的产出与岗位需求不成比例,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教育层次对毕业生在不同岗位域中的工作机会和起薪有显著的影响。专科教育如何办出特色,如何摆脱“压缩性本科教育”的模式,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压缩大学生理论学习时间,不断加强高校毕业生的社会实践经验,将学生培养的方向应对经济形势的转变,这将是未来中国高等专科教育健康、合理发展的关键。

3促进决财经类毕业生就业措施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巨大的民生工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全社会都要积极参与就业工作,形成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合力,不断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改善金融企业的用人机制和环境,为财经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和空间,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市场就业调研篇(10)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随时把握市场变化至关重要。市场调研是一种借助信息,把消费者、顾客及公共部门与市场联系起来的特定活动。这些信息将用于识别和界定市场营销的机会和问题,产生、改进和评价营销活动,监控营销绩效,增进对营销过程的理解。现在,国内越来越多的钢铁企业已经认识到市场调研的重要性,并对此做出了积极的、有效的探讨,对此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1.市场调研与市场营销

市场调研是为解决营销问题而服务的,调研要与营销紧密结合,衡量调研的标准,就是看它能为营销带来多少实用价值,任何偏离主题的调研都不可能成为有效的调研,如果调研结果对营销问题的解决毫无借鉴意义,调研也是没有价值的。脱离营销而调研就是脱离市场,脱离消费者;没有市场调研的钢铁营销品牌建设就像空中楼阁,市场基础不稳定,这也是目前多数国内钢铁企业的致命伤。最常见的情况是,某一钢铁企业听说市场上板材销路非常好,不是先了解市场潜力有多大,而是马上寻找原料并投入生产,结果往往是板材生产出来了,市场状况早已发生了变化。缺乏市场调研、投产盲目冲动,是造成现在钢铁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及不规范市场竞争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想占领钢铁市场,首先要了解钢铁市场,用营销理念指导市场调研,让市场调研为营销服务,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市场调研与市场信息

“信息不对称”理论指出,当一方拥有更多信息,甚至只有他自己知道的信息,而另一方却不掌握这些信息时,他们的地位是不对称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低劣商品取代优良商品等一系列问题。任何产品的销售,都是以市场为基础,以营销战略为导向,钢铁产品也不例外。钢铁营销战略制定的根本是什么?市场信息。而从市场信息的分类来看,内部信息比较容易得到,从企业内销售统计就可以获取,但对于外部信息,需要多元化的反馈。这些信息可能包括:钢铁行业宏观信息、渠道和终端信息、竞争信息、客户信息等。

“把信息从浩瀚的资料海洋中寻找收集出来的代价,将远远大于信息本身的价值”,钢材市场是一个诸多因素动态地纠结在一起,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共同体,钢铁企业要投入很大的精力、财力、人力进行市场调研,建立良好的信息收集系统,有效的收集、分析这些信息,才能有效地指导公司营销工作。

3.市场调研与企业决策

目前在国内,仍有很多钢铁企业对市场调研没有系统完整的认识,企业领导对市场的把握、新产品的研发,往往来源于自己以往的经验、感觉,完全脱离数字化调研,靠主观臆断,俗称“拍脑门”,这其实是一种非专业的市场研究。这样的研究和决策,由于市场的复杂性、决策人的知识结构等因素,对市场的理解往往是相对片面的、模糊的、零散的、不连续的。在这种环境下,如果某项市场策略侥幸取得了成功,决策者就会认为是自己决策的英明;反之,就会归咎于客观因素的变化,并不会或不可能深究“得与失”的市场内在规律性的原因。重视市场调研,是钢铁企业的管理从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的重要标志。

4.专职市场调研部门

目前,国内多数钢铁企业都设置了专门的市场调研部门,并配有专职市场调研人员,但基本处于闭门造车、盲目跟进的状态;只有少数调研人员真正跑市场,多数市场研究员却整天坐在办公室写方案、问卷、报告,看上去在研究消费者,而实际却在远离消费者。这直接导致了目前很多钢铁企业存在“不缺市场调研人员缺市场调研人才”的奇怪现象。因此,市场调研要提倡“泡市场”,市场调研人员要与消费者进行“亲密接触”与“零距离沟通”。另外,受企业高层对市场调研作用的理解深度和重视程度、市场研究人员的专业研究水平和研究报告质量的高低等因素影响,目前市场调研部门在钢铁企业中所起的效果并不理想,企业决策人无法真正体会到市场调研对企业的作用。

5.市场调研数据

市场营销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而调研数据分析则是一个静态的过程,只是一个营销决策的参考。当前,许多钢铁企业都有专门人员来负责收集市场动向,但所收集上来的信息,缺乏针对性和准确的数据分析。如果企业决策者仅仅通过阅读这些“市场信息”来做决定,所做出的决定难免会出问题。因此科学的调研态度应该是,对收集回来的调研数据一定要通过我们的大脑来“过滤”一下,判断它们是不是正确、是不是有用,看似毫不相干的数据之间是否能通过交叉分析、回归分析、因子分析等探索出各种变量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使调研数据发挥出更大的参考价值。

6.定量调研与定性调研

市场就业调研篇(11)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随时把握市场变化至关重要。市场调研是一种借助信息,把消费者、顾客及公共部门与市场联系起来的特定活动。这些信息将用于识别和界定市场营销的机会和问题,产生、改进和评价营销活动,监控营销绩效,增进对营销过程的理解。现在,国内越来越多的钢铁企业已经认识到市场调研的重要性,并对此做出了积极的、有效的探讨,对此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1.市场调研与市场营销

市场调研是为解决营销问题而服务的,调研要与营销紧密结合,衡量调研的标准,就是看它能为营销带来多少实用价值,任何偏离主题的调研都不可能成为有效的调研,如果调研结果对营销问题的解决毫无借鉴意义,调研也是没有价值的。脱离营销而调研就是脱离市场,脱离消费者;没有市场调研的钢铁营销品牌建设就像空中楼阁,市场基础不稳定,这也是目前多数国内钢铁企业的致命伤。最常见的情况是,某一钢铁企业听说市场上板材销路非常好,不是先了解市场潜力有多大,而是马上寻找原料并投入生产,结果往往是板材生产出来了,市场状况早已发生了变化。缺乏市场调研、投产盲目冲动,是造成现在钢铁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及不规范市场竞争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想占领钢铁市场,首先要了解钢铁市场,用营销理念指导市场调研,让市场调研为营销服务,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市场调研与市场信息

“信息不对称”理论指出,当一方拥有更多信息,甚至只有他自己知道的信息,而另一方却不掌握这些信息时,他们的地位是不对称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低劣商品取代优良商品等一系列问题。任何产品的销售,都是以市场为基础,以营销战略为导向,钢铁产品也不例外。钢铁营销战略制定的根本是什么?市场信息。而从市场信息的分类来看,内部信息比较容易得到,从企业内销售统计就可以获取,但对于外部信息,需要多元化的反馈。这些信息可能包括:钢铁行业宏观信息、渠道和终端信息、竞争信息、客户信息等。

“把信息从浩瀚的资料海洋中寻找收集出来的代价,将远远大于信息本身的价值”,钢材市场是一个诸多因素动态地纠结在一起,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共同体,钢铁企业要投入很大的精力、财力、人力进行市场调研,建立良好的信息收集系统,有效的收集、分析这些信息,才能有效地指导公司营销工作。

3.市场调研与企业决策

目前在国内,仍有很多钢铁企业对市场调研没有系统完整的认识,企业领导对市场的把握、新产品的研发,往往来源于自己以往的经验、感觉,完全脱离数字化调研,靠主观臆断,俗称“拍脑门”,这其实是一种非专业的市场研究。这样的研究和决策,由于市场的复杂性、决策人的知识结构等因素,对市场的理解往往是相对片面的、模糊的、零散的、不连续的。在这种环境下,如果某项市场策略侥幸取得了成功,决策者就会认为是自己决策的英明;反之,就会归咎于客观因素的变化,并不会或不可能深究“得与失”的市场内在规律性的原因。重视市场调研,是钢铁企业的管理从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的重要标志。

4.专职市场调研部门

目前,国内多数钢铁企业都设置了专门的市场调研部门,并配有专职市场调研人员,但基本处于闭门造车、盲目跟进的状态;只有少数调研人员真正跑市场,多数市场研究员却整天坐在办公室写方案、问卷、报告,看上去在研究消费者,而实际却在远离消费者。这直接导致了目前很多钢铁企业存在“不缺市场调研人员缺市场调研人才”的奇怪现象。因此,市场调研要提倡“泡市场”,市场调研人员要与消费者进行“亲密接触”与“零距离沟通”。另外,受企业高层对市场调研作用的理解深度和重视程度、市场研究人员的专业研究水平和研究报告质量的高低等因素影响,目前市场调研部门在钢铁企业中所起的效果并不理想,企业决策人无法真正体会到市场调研对企业的作用。

5.市场调研数据

市场营销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而调研数据分析则是一个静态的过程,只是一个营销决策的参考。当前,许多钢铁企业都有专门人员来负责收集市场动向,但所收集上来的信息,缺乏针对性和准确的数据分析。如果企业决策者仅仅通过阅读这些“市场信息”来做决定,所做出的决定难免会出问题。因此科学的调研态度应该是,对收集回来的调研数据一定要通过我们的大脑来“过滤”一下,判断它们是不是正确、是不是有用,看似毫不相干的数据之间是否能通过交叉分析、回归分析、因子分析等探索出各种变量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使调研数据发挥出更大的参考价值。

6.定量调研与定性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