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初中化学体系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6 16:55:56

初中化学体系

初中化学体系篇(1)

一、精心组建化学学习小组,形成合作团体

1、合理确定小组规模

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的,合理科学的分组是促进学生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前提。小组成员的多少、学识水平基础的高低、学习能力的强弱都会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小组的组建要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进行,我认为,初三化学是化学学习的基础阶段,知识的综合性内容比较少,所以在分组的人数上,一般为4~6人左右为宜,既能保证学习任务的分配,做到人人有事干,有独立思考的内容和空间,发挥各人能力和特长,又能保证有充足时间让组员之间充分讨论、交流,广泛的表达个人见解,获得全面完整的知识。

2、科学分组

建立合作小组不是简单地把几位学生就近按座位组合在一起。教师应将班内学生按成绩、性格、爱好、技能等进行分类梳理,然后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编排成合作小组。只有这样才能为组内互补互助提供基础,同时也为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条件,促进“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同时,为了让学生有更广泛接触和合作机会,一段时间后可以对小组成员进行轮换、重组。此外,除常用的异质小组外,有时也可根据需要采用同质小组和自由组合小组。

3、成员分工

要保证合作学习的有序高效运行,合理明确的分工是基础。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激发各人的个人责任,使得每个成员有事可做,对自己负责的那部分任务全力以赴。如可以让学生分别承担化学实验的某个步骤,承担某方面的信息搜集等。这样有分有合可以保证全体成员的积极参与。除了按任务分工外还可进行角色分工,比如,在一个小型的合作中,小组内角色可以粗略地分为四种:A组织者:负责组织小组成员、分配任务、督促组员完成任务等;B记录者:负责记录讨论的过程、结果等;C总结者:负责总结归纳小组观点、实验结果等;D发言者:负责汇报小组合作成果,对外联络等。在分工中还要注意经常更换角色,使每个成员都轮到过各种角色,体会每个角色的工作和责任,并从中学会互相理解、体谅、支持,从而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归属感。

二、授予学生必要的合作技能

必要的合作技能是合作顺利进行、提高合作效率的重要保障。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一些技能,以进行高质量的合作。卡耐基大学曾对10,000个名人案例记录做过分析,发现“智慧”、“专门技巧”只占成功因素的15%,其余85%取决于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人际交往技能应该同认知、情感态度等一样成为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学生的合作技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教授合作技能的最佳时机就是需要这些技能的时候,学生会有更迫切的需要和学习动机。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实践合作技能,体会合作技能作用的机会和情境。课堂中首先应教会学生以下一些主要技能:

1、说明与听取

要求学生能正确清楚地向其他成员交流自己的观点和发现,言语简明扼要,紧扣中心;能有序发言;对别人提出的质疑能耐心作出解释;专心听取别人的发言,不随意打断别人;尝试站在对方角度体会别人的看法和感受;对别人提出的合理意见和批评,勇于接受,并表示感谢。

2、帮助与求助

主动关心其他成员,热心、耐心提供帮助,不嘲讽讥笑;提供帮助时说清方法和理由,协助完成而不直接代替;对给予别人帮助表示乐意;遇到困难主动请教,说清求助内容与希望;态度要谦逊;对获得帮助要表示感谢。

3、组织和鼓励

善于分配处置各人的任务,明确个人责任,安排合作进程;关注并调控小组合作状况,对影响合作的行为及时制止;对同学讨论提出的各种意见进行整理;鼓励胆小或困难的成员发言、承担任务,并给予更多帮助;对别人的正确观点可点头、称赞以表示赞同或赞赏。

4、处理冲突

合作中由于各人的兴趣、性格、思维方式等的不同,难免会产生分歧和冲突。冲突可以被建设性地解决,也可以被破坏性地解决。要求学生遇到类似情况时要以平和心态冷静处理,仔细听取别人意见,考虑其合理性,反思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对存在分歧的地方,各自明确充分地表述看法和理由,有序交流不争吵,不影响其他小组。在双方都不能说服对方时,应按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执行。

初中化学体系篇(2)

一、发展性评价概述

新课程理念的中心任务是以人文与发展的观念解决人类教育和发展的问题,即需要我们认识发展的不平衡性,因材施教。随着新课程的评价理念不断地发展与深入人心,课程评价与教学过程都变得越来越重要,评价能够提供出有力的可靠权威信息,是很有指导意义的,意在促进教育的发展。评价是以以人为本的思想为依托的,只有尊重人、重视人、发掘人的全面发展,才是适应新课改下的真正发展性课程评价。课程评价的特点是: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而《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评价宗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生评价体系相当于一根指挥棒,所有的教学方案都要为这个评价标准来服务。所以,要想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构建起适合新课程标准的学生评价体系。发展性评价不仅着眼于学生在过去某一阶段的学习状态,更注重分析学生的动态发展,体现出现代教育中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理念。

二、构造发展性学生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

1.转化评价的功能

一般来说,评价体系有这样几个功能。首先是选拔性质,要在体系中将所有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排序,利用这个次序来进行等级划分和优胜劣汰。应试教育中的绝大部分升学考试都属于这个性质。这样仅仅满足了考试的需求,却造成学生发展上的失衡。另一个是教育性评价,主要目的是考察某一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有机会认识到自己的学习状态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构建发展性学生评价体系要明确评价的功能性质,就如何能使学生实现更好的发展进行认真探究。

2.注重过程评价

学生处于人生的成长阶段,其综合素质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动态的提升,所以某一次的考核并不能说明太多问题。在传统的评价体系中老师与家长都特别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我们有必要对此现象做些改进。学生的发展过程是漫长的,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评价体系也必须是适应学生发展的过程性的评价。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的重点正是在于“发展”两个字。要将评价指标尽可能多地放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弱化期末考试的参考值。

3.重视评价之后的反馈

W生发展性评价体系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学生的成长动态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在完成了学生的评价之后不是任务的结束,而是工作的开始。要根据评价报告好的方面对学生提出及时的肯定,对不足之处要让学生进行反思,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状态。完成评价之后仍要对学生进行持续的关注,在观察中及时获取学生的反馈,让学生在与评价体系的互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水平。

三、构建化学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具体实践

1.评价的主体需要是多元化的、全面的、客观的

要构建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就要扩充评价体系中的主体。初中化学教学中有很多内容是需要学生结组完成的,所以可以在评价体系中引入同组成员的评价意见。此外,还可以利用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到社会上被检阅,在实践报告中获取社会人士对学生的评价。还要积极构建家校联系机制,让老师和家长之间形成有效的沟通,切实了解到学生的成长动态。这样同学之间的评价,老师和家长的评价以及社会上的评价共同构成学生评价体系中的参考意见,使得学生的各方面情况都能被掌握,有利于对学生的全面考察。

2.多方位地考察学生

化学作为一门实验性的学科,动手能力也是考验学生的重要素质之一。我们可以在对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进行一个指标化考核,并将其纳入到评价内容中。此外,化学学习小组中常常有责任性很强的学生,他们负责整个学习小组的分工安排和相关操作,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在评价体系中也要把学生的组织能力作为一个评价指标。试卷上仅仅是反馈了学生对部分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还有很多如学生素质是试卷难以考查得到的,所以化学教学要多利用实验内容和探究性学内容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将其纳入到评价体系中。

3.评价的方式更需要多样化

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我们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来构建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纸质试卷并不是唯一的评价手段。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每个学生建立电子的个人成长档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组织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学习情况做一个定期的记录,及时跟进学生的成长情况。条件不足的学校还可以通过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行为观察报告等方式完成评价的介质建设。

4.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传统的评价方式使学生过分关注学习的结果、考试的分数,而对学习的过程关注较少。《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中指出:“改进校内评价,推行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化学学科针对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指导学生设计课堂学习档案袋、单元学习档案袋、学期终结档案袋,每一种档案袋都给出了具体的目录,如课堂学习档案袋目录包括课题与授课时间、课前预习小结、课堂参与情况、小组合作情况、学习成果展示、个人反思、课外自我拓展、其它等。

5.建立教师完备的评价体系

初中化学体系篇(3)

近年来,我国对学校教育的形式进行变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渐采用合作学习的新型模式。将个人目标和小组目标进行结合是当前小组合作体系最显著的特点,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

一、合作学习的相关概念

为什么合作学习能发挥教育作用这个问题一直是理论工作者研究的对象,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创意的教学策略。由于各国的价值观不尽相同,现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不相同,另外,概念、策略、方法等其他方面都存在差异,但各国的合作学习仍有共同的特征,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是异质小组,主体是成员间的合作活动,合作小组以目标为标准,将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惩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二、化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

1.合作学习的主体是小组活动

以小组活动为主体是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的最大不同之处,合作学习的各环节都以此为核心,组建小组的目的是为活动提供形式与空间,教师对内容的讲解目的是为了提供活动的知识背景,另外,对小组成员进行奖励措施是活动进行的动力。

2.小组间的学习具有互动合作的特点

合作小组的基本形式是异质小组,通过这种形式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帮助小组成员之间实现互信、互助,推动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活动进行的动力。

三、初中化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

1.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合作学习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应该让学生解决自己的问题,或者成员之间互帮互助,保证学生能积极参加课堂活动,改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初中化学体系篇(4)

在新课标的引导下,当代教育需要根据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主要起点,同时根据学科的特点,关注学生们个体上的差异,同时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以及他们本身富有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主动的进取意识,倡导自主、创新、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当前的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英语学科能够帮助学生们掌握扎实的语言功底,同时还能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发展。经专家指出,初中生目前处于成长懵懂的阶段,情绪并不稳定,这也正是教育最为困难的时期,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他们往往容易冲动,从而缺乏理智与自控能力,加上年龄个性等特点,知识储备与经验不足,判断事物的过程往往感情用事,因此常常凭感觉做事。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可以明确英语教育多元化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学生们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能让他们在意识上形成独立思考与善于发现的习惯,这是培养他们成长的明智之选。

一、多元化的评价内容有助于规范自主学习的习惯

多元化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们健康发展。无论是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还是课下的交流过程中、课后的练习反思中都反映出多元化评价体系的价值,学生们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主体地位应该引起广泛重视,特别是需要通过学生们自主的学习状态体现出来,因为作为学生成长中重要的一部分,学习状态成为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多元化的评价内容规范学生们的自主学习习惯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例如,初中生在特定的年龄阶段有着自身个性的特点,往往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消极怠惰的情绪,注意力不集中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代表。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最初的时间段表现的异常兴奋,这个时候是最好的学习状态,他们能够集中精力回顾昨天老师讲过的内容,仔细翻阅今天老师需要讲解的内容,认真听讲老师课堂上讲解的内容,此时老师们讲解的内容学生们能够百分之九十的吸收。但是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二十分钟之后,学生们的注意力开始不集中,有些出现昏昏欲睡的状态,很难在接受新知识的传播。此时老师们不能只重视课堂内容的多少,而是多多关注学生们的注意力,如果出现上述这种情况,就应该进行刚才知识的巩固,保证让他们充分吸收,做好精神放松,采用适用于他们年龄阶段的教学方式引导他们,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工具学科,英语不能只是在上课时使用,而是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二、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有助于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老师们需要充分认可学生个体上存在的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类型,通过不同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学生,以不同标准与公平态度发展每个学生的优势,让每个学生都有进步的空间。多元化评价标准可以对优秀的学生提高相应的标准评价,对相对落后的学生降低标准评价,根据不同的学生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这样会使优等生更加优秀,后进生不断进步。

例如,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听写单词的时候对于成绩较好的同学要求全部熟记掌握,鼓励他们能够尝试着掌握标记过的单词,对于成绩相对落后点的同学应该着重指出他们熟记的点,只需要掌握没有过重标记的单词与部分重点词汇,视情况而定降低相应的标准,让学生们可以接受。还有就是在写作文的过程中,英语的积累量至关重要,因此对于后进生的要求可以只是从简单的作文入手,让他们保持语句通顺、书写规范;对优等生则应该提高相应的标准,使他们能够准确的对作文的篇章结构与内容取舍明确判断,完成更加优秀的英语作文。

三、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有助于激励自主学习的习惯

新课程的引导让当代教育事业不再只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技能获得,而是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更是引起教育界广泛关注。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中,培养“四有”新人是重中之重,目的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有专家学者指出,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很多启示,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认知,同时拥有自己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在初中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存在自身的优势,当然也存在自身的劣势,但是每个人仍旧有自己的闪光点。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体系可以从每个学生不同的闪光点切入,从而激发并引导学生们逐渐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例如,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老师们可以采用比较简单的句子评价学生,像是“You are outstanding.”比较适合形容学生们的自我价值,这是老师对于学生自身的肯定,也能够起到激励性的作用。随着学生们掌握的英语词汇逐渐增多,老师们也可以逐渐提升评价语言的词汇量,丰富评价的内容:You acted very wonderfully!If you use more words ,it will be better. I believe you.这种简单句式的构成,可以让优等生轻松掌握理解,让后进生在逐字逐句的理解上也能解读句式的意思,有助于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起到激励作用。

总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培养初中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主要的四个方面内容、标准、语言以及方式的影响能够帮助学生们轻松愉快的学习。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体系篇(5)

意拳的系统化研究首先要全面梳理意拳体系的形成脉络,而意拳体系形成脉络的主导则离不开每一阶段的代表性人物。他们的武学思想直接反映了意拳每一阶段的发展亮点。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意拳宗师王芗斋先生就开始了对中国武术进行了彻底的改革,他摒弃了传承数百年的冗杂的拳术套路及深奥难解的拳术理论。而将意拳的理论科学化、训练系统化、技法简捷化。使意拳不仅成为一门武术技术体系,更成为一种武学思想与人生哲学。王芗斋先生衣钵传人姚宗勋先生对意拳的训练和教学体系进行了更大的改革。在保持意拳传统的站桩求取浑圆力训练方法的基础上,大胆采用西方搏击训练的理念,将拳靶、沙袋、护具、拳套等器械,体能素质训练以及散手训练的回合制引入意拳训练体系当中,使其更加的科学、合理、简捷、实效,努力探索出一条将传统武术技法与现代擂台搏击相融合的发展之路。而第三代意拳代表人物姚承光先生在继承王、姚二老意拳精髓的基础上,则对意拳体系进行了更为系统的研究,总结出“科学系统、严谨规范”意拳教学与训练原则。为意拳体系的系统化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本文通过对王芗斋、姚宗勋、姚承光三位意拳历史发展的关键性人物的武学思想研究,来阐述意拳体系不同阶段形成和发展的特征,并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总结意拳体系系统化研究的主导因素。

拳无拳 意无意 无拳无意是真意

――解读王芗斋时代的意拳

王芗斋先生,名政和,又名尼宝,字宇僧,晚年自号“矛盾老人”,1885年生于河北深县魏家林村。继承郭云深形意拳衣钵,后在形意拳基础上结合诸家武学精髓而创立意拳。

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正是王芗斋先生武学体系意拳形成之前的蛰伏期。当时的王芗斋先生已经完成了对他的武学体系形成有着重要意义的两次武学巡游。

第一次是在1903年,当时芗斋先生离开家乡,来到到当时的北京等地出游。在此期间,他先后结识了八卦学名家刘凤春、太极名家杨少侯、六合门名家佟忠义……

而第二次巡游是从1918年开始,他又开始了南下河南、湖北、湖南、安徽、福建等省的巡游武学活动。其问遇到了如河南崇山少林寺心意把传人恒林大和尚、湖南心意派巨擘解铁夫、福建少林寺心意门嫡传方恰庄以及鹤拳名家金绍峰等人。在安徽淮南又巧遇擅鹤拳及健舞的拳学家黄慕樵先生,彼此交流之中尽得健舞要领。可以说第二次巡游对其创立意拳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在前后两次出游使得其先后邂逅了很多具有真才实学的民间隐士和拳学名家。熟知了见以前从未见过的各门派功夫,为其开阔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武学视野。芗斋先生在掌握了我国各门派鲜为人知的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并加以梳理、归纳总结和分析,更完善了自己的武学技术和理论体系。凭借多年的实践经验,他敏锐的发现当时的传统武术已经到达了一个瓶颈。“近世操拳者,每以筋肉之暴露、坚硬,夸示人前,以为运动家之表现,殊不知此种畸形发达之现象,既碍卫生更无它用,最为生理家禁忌,毫无运动之价值也。”因此,芗斋先生从整体方位和多维视角进行思考,以“打破藩篱”的彻底创新思维为原则,对中国武术体系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首先他摒弃了传承数百年的冗杂的拳术套路及深奥难解的拳术理论。将中国传统武术独特的、秘不外传的站桩功作为其训练的基础,将对拳术劲力――浑圆力的求取与运用作为整个训练体系的核心,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站桩、试力、试声、发力、走步、推手、散手”的科学而系统的武术训练手段和方法,形成独具风格且不失中国武术传统内涵的武学技术体系,称为“意拳七妙法门”。

其次,芗斋先生在继承中国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武技并非盲目排外,而是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和对比,从中找到国术之不足并进行改进和提高。芗斋先生在上海与拳王英格较技之后,他发现西方的拳击技法简捷,劲力迅猛,步法灵活,相对来说比中国的传统拳法更为实用。于是他便对拳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将拳击的技术方法和训练理念融入传统武术之中,极大的丰富了中国传统武术的训练方法和手段,逐步将意拳的理论科学化、训练系统化、技法简捷化。1932年芗斋先生携弟子们回河北深县老家强化训练时,曾一度将长跑、沙袋等西方拳击训练方法融入到意拳的训练之中。这种中西合璧的训练方法虽不系统,但却体现了芗斋先生的开拓和创新精神。这在当时相对封闭的社会大环境下能有如此果敢的信念,不能不说其胸怀的宽广和意识的超前。

他阐明:“拳学一道,不是一拳一脚谓之道拳,也不是打三挟俩谓之拳,更不是一套一套谓之拳,乃是拳拳服膺谓之拳。”芗斋先生在构建意拳体系的时候,不再片面的强调门派和招法,而是从纷杂的拳术表面现象探索和研究贯穿于中国武学整体领域里的核心内涵;不再去追求一门、一技的局部学识,站在大武学的角度来看待和思考中国传统武术未来的发展。可以明显的感到,此时的王芗斋,已经将对传统武术的研究和探索升华到武学的高度来进行研究。意拳创立的初衷并不是诞生了一个新的门派,而是总结了一种科学、合理的武学方法体系。

在王芗斋武学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20世纪20年代和40年代是王芗斋武学成就最辉煌的时期,也是最有历史意义的时期。因为这两个时期是王芗斋武学体系经历了从技术方法解析到武学理论的升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一次历史性飞跃。主要体现在王芗斋的《意拳正轨》和《拳道中枢》两篇著作的言论当中。王芗斋先生在1929年所写的《意拳正轨》,主要是对意拳“技击一道”的研究,首先芗斋先生对中国武学中技击一道的形成与发展做了一个简短的概述。道出“真法大道,只在日用平常之间”的肺腑之言,并对具体的训练方法――意拳站桩的内在要领以及实战交手时的一些经验法则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意拳正轨》可以说是王芗斋先生对自己多年的拳学经验的一个总结和概述,是引导后学走向拳学正轨的理论指南。

而在1944年所写的《拳道中枢》则是芗斋先生站在宏观武学视野的立场上,以哲人的思维,运用哲学的观点解析中国武学的大道,他认为“拳道之大,实为民族精神之需要,学术之国本,人生哲学之基础,社会教育之命脉,其使命要在修正人心,抒发感情,改造生理,发挥良能,使学者精明体健,利国利

群,故不专重技击一端也,若能完成其使命,则可谓之拳,否则是异端耳。”在这篇言论中,芗斋先生充分阐释了武学内涵、社会要义、人生哲学和宇宙自然的规律。而武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即是指拳道。

总之,从《意拳正轨》到《拳道中枢》是王芗斋先生武学体系具有质的飞跃的理论依据。

芗斋先生的武学造诣得益于内涵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但又脱胎于传统文化,这与清末民初时期,各种新文化运动带来的新思潮影响是不可分开的。历史的发展证明,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中撞中,必定会产生一些新的更具生命力的东西,而芗斋先生就是这一时期体育文化的锐意革新的实践者,他以敏锐的洞察力,超人的智慧,深厚的武学功底以及海纳百川的精神,对新事物认真学习融会贯通,开创性的将西方体育精神与传统武学相融,历史性的完成了传统武术中西合璧的统一基本理论的构建,并极力倡导将武术升华为武学,使武术由一种搏杀技能升华为一种修养身心的大道,一种启迪人生的哲学。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开创了科学、唯物、辩证的武学理论体系。可以说王芗斋先生对传统武学理论的贡献是整体性、全方位、划时代的。他既是一位现代武学理论的开拓者,又是以武学理论证实和体验中国传统哲学的倡导人,更是一位体现武术最高境界的实践家。可以说王芗斋武学体系的创立是中国武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王芗斋武学思想也必定在中国武学史上熠熠生辉。

特定的历史环境造就了时代英杰,但随着历史步伐的迈进,所有的思想都会被时岁月风蚀。所以说王芗斋先生的武学体系虽于当时武林独领,但不可否认其自身有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韩星桥先生在《意拳学》一书中也明确指出“因意拳一道皆为口传心授,意拳自芗斋先生始亦以口传心授为主,虽有《拳道中枢》、《意拳正轨》、《习拳一得》等作名世,但都是关于宏观理论之阐述,尚未形成完整体系,更无法落实到具体的训练设施上,故使初学者观后总有无从下手之感。”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意拳的普及和推广。

纵观王芗斋先生的意拳体系,我们好像在赏析品味一幅朦胧的写意山水画,风格质朴、劲道浑厚、气势磅礴且意韵幽远。正像芗斋先生自己所描述的那样:“拳无拳,意无意,无拳无意是真意。”

可以说在芗斋先生的有生之年,并没有将意拳的教学和训练体系系统化,而晚年的芗斋先生,又致力于意拳养生的推广。至于如何完善意拳体系的系统化这一重大课题,则托付给了芗斋先生武学体系的衣钵传人――“继芗”姚宗勋先生。

继承传统 融贯中西 形成意拳新体系

――解读姚宗勋时代的意拳

姚宗勋先生(1917-1985),浙江杭县人。为中国当代著名拳学家,原北京市武协顾问,北京市意拳研究会会长。早年毕业于中国大学文学系。少年喜武,1 6岁拜于北京著名武术家洪绪如先生门下,苦练经年,登堂入室。1937年,归宗芗斋门下。姚先生精研拳理,刻苦练功,仅三年时间就成芗老门中之佼佼者。1940年夏,芗老在北平登报交流武学,以武会友,众多来访者皆由姚先生代师比武,未曾一负。后追随芗老学拳者亦由姚先生代师授艺。先生功力深厚,拳理精深,深为同门师兄弟所敬重。1941年芗老赐名姚先生“继芗”,示为己之衣钵传人。并题诗赠扇曰:“老夫授受有宗勋,当知吾道不全沦”。

而在以后的武学道路上,宗勋先生继承芗斋先生“不拘门派、学以致用”的拳学思想,毕生谨遵师教,致力于拳学研究。先生虚怀若谷,博采众长,治学严谨,德武结合,因材施教,诲人不倦。

(一)勇于接受现代意识的挑战,对意拳技术进行系统的审视和定位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武术的教学和训练也需要量化。姚宗勋先生勇于接受现代意识的挑战,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唯物辩证的法则和精湛深厚的功底,对意拳训练体系进行了新的审视和定位。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尝试用科学系统的训练理论和严谨规范的教学术语,把意拳站桩、试力等基本功以及推手、散手中的距离感、反应训练等各个环节和要点尽量的科学化、系统化。他将中国传统武术训练、西方搏击训练以及现代运动训练三者合而为一,将中国传统搏击技法融入现代擂台实战中,不断的提炼与整合,开拓出现代搏击与中国传统武术相结合的训练方法。使传统技法与现代擂台搏击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于上个世纪80年代成功的培养了一批意拳精英和中流砥柱。

总结起来,宗勋先生对意拳体系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将整体浑圆力分解,形成以上下、左右、前后六面力分解的方法去摸索,使浑圆力的培养变得简捷有效。

当年芗老教技击桩一上来就让学生体会摸索“整体浑圆力”,很多学生都感到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姚宗勋先生也认为自己很笨,这样做根本体会不到,于是就偷偷的将整体浑圆力拆开来一个劲一个劲去找,先前后,再上下,再开合(左右)。单劲找齐了,再将前后、上下、左右的程序打乱,最后达到六面力同时摸劲儿,即芗老所要求的整体浑圆力。这种分对组合的摸劲方法使姚先生的劲儿找得最快最整,大大提高了意拳站桩摸劲的质量,也充分体现了姚先生的开拓创新精神,是将意拳训练体系系统化的一个良好开端,也可以说这是意拳技术发展上的一个里程碑。

(2)将整体发力结合步法,形成了在动态中的活步发力,并将各种发力组合,更加突出了击打的频率和节奏。

前辈们讲,当年英格在上海青年会向中国拳师挑战的时候,就有一位形意拳拳师应战。这位拳师功力极大,一拳能将测拳器给打爆了。可在跟英格交手的时候,无论他的拳法劲力多么的爆炸,都被英格灵活的拳击步法巧妙的闪开。最后英格抓住机会一个有效的迎击拳将这位拳师击打休克。王芗斋先生也正是因为发现了拳击的长处,所以才让姚宗勋先生花很大的精力去研究拳击。姚宗勋先生对拳击以及其他的现代搏击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解析。他认为当今世界的搏击技术和训练方法都在发展,世界搏击擂台要求是上擂台打回合制,擂台实战中双方都是在不停的运动的,而且反应都很灵敏,定步搭手发力似乎不太可能。这就要求我们要在移动中发力。所以姚宗勋先生打破了意拳原来定步推手习惯,将步法的移动训练融入推手之中,目的就是意拳的训练要跟上时代趋势的发展。

(3)将意拳基本功训练与推手实战训练相结合,使二者相互弥补不足,整体提高。

现在很多练习意拳的朋友感觉自己每天站桩的时间几个小时,劲力很足,可一推手就感觉变化跟不上,体力太差。什么原因呢?因为很多人误认为,实战是放在最后练习的。所以,他们把大量的时间放在基本功训练上,对于对抗在感觉基本功不扎实时是不敢越“雷池”的。可基本功怎么才算扎实也没有一个评判的标准。而姚宗勋先生认为意拳提高的快慢关键还是训练方法的问题。他认为在基本功训练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就要同时进行对抗的训练了。在对抗中发现基本功之不足,下来再去补充。基本功提高了

反过来又促进了实战的水平。如此使基本功与实战同步进行,二者可以相互补充促进。这种方法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实战的训练水平。

(4)将意拳传统训练方法和西方搏击训练方法结合,把传统武术技法移植到现代擂台搏击体系中,使传统武术与世界搏击接轨。

姚宗勋先生在意拳功力的训练上,除了站桩以外还将体能训练与之结合。站桩为内,体能辅外,一个能有效增强神经肌肉的协调性,使神经反应更加灵敏:一个可提高心血管和心肺功能,增强耐力以适应擂台竞技的激烈强度。在姚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所进行得强化训练中,就合理的运用了这种内外合一的方法,在站桩、试力的同时结合了跑步、跳绳等各种素质练习,使队员的内在功力和体能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除了功力求取之外,姚先生对意拳的拳法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姚先生在对拳击深入研究之后发现,拳击的拳法是所有武技中最为直接有效的技法,于是他将意拳的拳法与拳击技法结合,将拳击组合拳法、连续击打、迅猛爆发的特点结合意拳浑圆力,并在外型间架上更有利于防守反击,从而形成了独具风格,更似拳击般简捷、凌厉、冷脆的现代意拳拳法技术体系。这种改良后的拳法在实战中更加的注重出拳的频率、速度和爆发。

虽然意拳在拳法融合了拳击的技术,但在击打时“形曲力直、顺力逆行、螺旋爆发”的原则与拳击的击打截然不同。例如直拳,向前的同时还包括左右上下的力量,不管是前手还是后手,碰到哪儿都会有强大的打击力。这种打击力就是浑圆力“整”的体现。意拳出拳的击打包含有上下、左右、前后的争力呼应,即浑圆力蕴含其中。所以说意拳拳法训练与意拳站桩、试力、发力等基本功的训练是不能分开的。

与此同时,姚宗勋先生为了进一步提高意拳训练的实效性,他还大胆地将沙袋、拳靶、护具、拳套等现代搏击训练用具引入到意拳训练中来,并佩戴秒表卡时间打沙袋和进行回合制的实战训练,较好的将西方搏击训练中先进合理的方法与意拳相融合。

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姚宗勋先生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将意拳推向现代搏击擂台。在当时那种信息闭塞的年代,姚先生就已经敏锐的察觉到,意拳最终的发展是要走职业化的道路。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有生之年培养一批能够运用中国传统武学技法同国内外搏击高手进行擂台对抗,并能发挥出中国传统武术技法特色的实战高手。把具有中国传统武学特色的意拳功夫展示于世界。可见其超前的意识和可贵的创新精神,以及对中国武术未来发展的良苦用心。

(二)积极运用西方运动训练的理论,对意拳拳理进行科学的阐释和系统的解析

在姚宗勋先生的青年时期,正是“西学东浙”的时代,西方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对接和碰撞,必定会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受新思潮影响,使姚宗勋先生在练习中国传统武术的同时,对西方体育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西方运动生理和运动训练等理论都有研究。而在以后的不断实践过程中,更是积极地吸收、借鉴和运用西方运动训练的理论对中国传统武术进行了科学系统的阐释。

不可否认,历史上很多老拳术家自身的功夫都已达到了至高的化境,但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无法对练功中出现的各种感觉进行合理的解释,一些老拳论把武学境界写的玄妙之极。一些高深的拳论为传统武术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让很多人感到传统武术是神秘不可测的,严重的阻碍了传统武术的推广和普及。

姚先生凭借自己对现代运动学、生理学、运动力学、神经医学等学科的研究,加之自己的武学修为,对传统武术训练中所出现的各种功感进行合理的阐释,并运用科学的方法予以验证。拳劲儿是拳术的灵魂,浑圆力是意拳的训练核心。当今很多人练习意拳的主要动机便是迷恋于意拳搭手飞人、一触即发的拳劲儿。遗憾的是今人很难达到芗斋先生“周身鼓荡,一动无有不动,周身争力适中”的境界。芗斋先生解释这种劲力为:“心到、意到、气到、力到。”其训练方法就是精神假借,意念诱导。而姚宗勋先生对此的解释为:“拳劲的本质是由神经支配肌肉纤维能力的大小所决定的。其支配能力越强,越完善,爆发的力量也就越大,拳劲也就越饱满。因为任何肌肉的活动都是靠神经支配的,而神经又是直接受精神意念影响的。因此,精神、意念的控制是首要的。”意拳在拳劲的训练中,早已从传统套路的训练中解脱出来,而采用站桩、试力、发力等简捷系统的训练,使周身整体在“精神假借,意念诱导”之下,通过不动、微动、大动的运动轨迹中,摸索和培养周身整体神经肌肉的协调均整之力。由于用此种方法训练拳劲儿,目的明确、动作清晰,方法合理,所以训练效果要优于套路招法的训练。正因为意拳在训练方法上的遵循科学、合理、系统之原则,所以诸多前辈们才达到了“一法不利,无法不容”的拳术化境。

对于拳论中“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的描述,姚先生解释道:“运动技能形成的生理学机制是建立在正确的条件反射上,而条件反射首先需要~个健全的中枢神经系统,只有不断地强化正确的条件反射,最终达到自动化阶段,才算掌握了一项运动技能。《拳论》中所说的高级化境阶段,其实质就是自动化阶段。因此,掌握一项运动技能不能只凭肌肉的运动,而更应该注意神经意念的支配,从而达到与肢体运动的高度协调,即拳术上的‘整’。而化境的实质就是精神、意念、肢体内外的高度协调,在拳术运动中随心所欲,即所谓的‘拳拳服膺’,这就是科学地阐明了拳术化境的形成机制。”

(三)及时把握现代医学和现代竞技体育的脉搏,对意拳训练进行更广领域的尝试与探索

芗斋先生曾曰:“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以后伟大的事业。”所以意拳训练始终主张先养后练,在休息中锻炼,在锻炼中休息。这种“养练结合”的理念对于发挥人体的潜在能力和探讨人体运动生理机制及益寿延年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姚宗勋先生继承和发展了王芗斋先生的健身理念和具体方法,运用意拳站桩功为广大病患者辅助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医学工作者的充分肯定,极大地丰富了现代医学体育医疗方法的内容。意拳站桩功简便易学,健身治病效果明显,无偏差弊端,因此流传很广,现已编入国内外大部分体育医疗及气功教材之中,并引起了人体科学基础研究工作者的极大兴趣。

与此同时,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姚宗勋先生与北京市体委体育科学研究所合作,成立了意拳研究组,系统地研究意拳及其训练方法和思想体系,并把意拳的训练方法广泛地应用到其他体育运动项目当中。姚先生多次合作进行意念对人体生理影响以及练功态下人体脑电、心电、肌电、皮肤电等生理指标测试的实验,从而为现代体育训练学和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做了一番科学探索。并尝试将意拳训练方法的核心,具体而巧妙地运用到游泳、举重、田径、射击、足球等现代体育运动的训练之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比如,训练射击运动员时,运用意拳的“精神杠杆放大”的训练原理,就是使运动员手中的枪杆与靶心直接连索,提高了命中率,使几名运动员

成绩大幅度提高,在一次全国运动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四)在继承芗斋先生拳学思想基础之上,大胆探索,勇于革新,将意拳体系系统化

在漫长的拳学探索和实践中,宗勋先生将芗斋先生所构建的方法体系进行科学系统的剖析,并不断的加以完善和补充。例如他结合自身的拳学经验,对基本功训练与实战进行有效的结合,极大的提高了训练的效果:他将西方运动训练的科学理论融入意拳的教学和训练之中,丰富了意拳的理论体系。他师古而不泥古,在继承传统中用于求得创新,提出在拳术训练中,要使训练手段、训练护具、用具更接近实战状态,尽可能地缩短训练与实战的距离感。强调要养练结合,打练结合,总结出一套更为简捷、实用、有效的训练方法,使意拳在养生和实战两方面的功效都得到最大的发挥。在具体方法的采用上,为提高实战的训练效果,姚先生大胆地引进现代搏击训练护具和方法,并合理的与意拳中传统训练方法相融合。对意拳站桩、试力、发力、试声、走步、推手、散手等每一步的训练方法都做了有益的梳理、探索与提高。将意拳每一阶段的训练内容对整体训练的作用效果都做了鲜明有效的对比、归纳和总结;同时还要反过来综合认识意拳的整体训练效果对每一个阶段训练内容的具体要求。要从多维度、多视角中看待、研究和分析训练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而后通过综合归纳方法去反复验证。对意拳整体的训练方法和手段的先进性与合理性进行全面归纳、科学解析和系统总结。

在意拳教学中,姚先生突破了芗斋先生传统的“点拨式”教学方法,而是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姚先生所担心的不是技术的泄露,而是惟恐学生掌握不了。所以他尽心竭力,倾其所长,积极主动地去传道、授业、解惑。使学生弟子们能直接领悟到意拳的内涵和要义,使意拳思想得到了更大的普及和发展。他主张学习意拳在初级阶段“要与师合”,随着水平的提高和理解的深入后“要与师离”。“与师合”,才能得到师父的亲传;而“与师离”,才能在更开阔的武学视野中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姚宗勋先生在晚年还著书立说,致力意拳理论的研究。其著作《意拳――中国现代实战拳学》一书已在海内外出版发行。由于此书理论观点科学系统,语言文字质朴无华,得到了武术界的高度赞誉,被称为“拳学指南”、“意拳典范”。此书的问世,在很大程度上规范和统一了意拳技术和理论的体系框架,填补和完善了意拳教学和训练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为广大意拳爱好者提供了学习入门的理论依据,奠定意拳体系系统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如果说王芗斋先生的意拳体系是一副意境朦胧、气势恢宏的写意山水画,那么姚宗勋先生的意拳体系则可以说是一副笔法细腻、条理清晰的工笔花鸟图。跟芗斋先生学习意拳,像在修禅,“佛祖拈花,迦叶微笑”,这一笑又是何等的妙境;而跟姚宗勋先生学习意拳,则好像是登山,前方已经为你开辟了一条通往山顶的捷径,成败与否就在于自己的悟性和用功。

可以说姚宗勋先生将王芗斋先生的武学事业进行了全面的继承、创新和发展,他是当之无愧的意拳体系系统化科学研究的奠基者,是把意拳理论和训练方法科学运用到现代体育及其他领域的第一人,是名副其实的具有超前意识、开拓精神的武学巨匠,是具有远见卓识和非凡成就的拳学理论家、改革家和教育家。实事求是、科学发展、与时俱进的现代精神在姚宗勋先生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科学系统严谨规范――解读姚承光先生当代意拳体系

意拳第三代嫡系传人姚承光先生乃当今意拳重要代表人物,其自幼随父姚宗勋先生学习意拳,历经40多个春秋的磨练,已功臻化境。在姚宗勋先生拳学思想指导下,姚承光先生结合现代心理学、生理学、解剖学、力学、哲学、中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意拳教学与训练体系。

“科学系统,严谨规范”是姚承光先生始终遵循的教学训练原则。先生认为,学习意拳要倡导科学的理论方法,系统的训练程序,严谨的教学态度,规范的姿势间架,将意拳整个理论技术体系由简到繁,由表及里的展示于每一个学员,使他们学起来脉络清晰,有条不紊,从而建立正确的动作定型与条件反射。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姚承光先生打破了传统民间拳师“禅宗偈语”般的点拔式教学,采用现代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层层深入,通过生动的讲解,标准的示范,把抽象的意拳教学变得简单易懂,便于操作。

他认为研究意拳一定要透过其种种纷乱的表象去抓住其本质,要遵循“科学系统,严谨规范”的教学训练原则,在此基础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具备唯物性,以唯物辨证的态度去认识意拳。

近些年来,意拳界出现了许多诸如“发放外气”、“隔空打人”、“特异功能”等神秘说法;也有人推出了“技击十八法”、“三十六法”等所谓意拳“绝招”,这些说法上是意拳极其反对的。意拳是一门实实在在的学术,其自创始以来,就摒弃了一切唯心迷信的糟粕,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芗老曾日:“识别浅者,即以为人莫能也,便以为神秘视之,殊不知神秘之说根本荒谬,概由智识薄弱鉴别力浅及体认未精而起”;姚宗勋先生也曾谈起:“我国武术界出现了诸如神拳,刀枪不入,隔墙打人等反科学的宣传,这是一股歪风邪气,用不了多久就会寿终正寝,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是站在真理一边的科学训练。意拳自创始以来就摒弃了一切唯心的迷信的糟粕,以科学的理论指导拳术的发展”。在意拳的发展历史上,即使是王芗斋、姚宗勋两位先生,也都不会“发放外气”,“隔空打人”,更不会什么“特异功能”,至于“技击十八法”、“三十六法”等所谓意拳“绝招”,更是荒谬。要知拳术之法“一势可变百千势,百千势而归于一势之基”。所以谈到意拳之法乃是拳学原则原理之法,全身之法,如何培养发挥人体本能的训练之法,而非枝节、片面、局部的动作所能成就。对此,芗老也曾愤言:“然则拳道之丧失,岂非拳套方法为之!”上述说法完全是对意拳的神秘化,是意拳有史以来极其反对的,而意拳界之所以出现“神秘言论”和所谓“绝招”,乃是宣传者本身没有经过科学系统的训练,对意拳真知一知半解,以“神秘、绝招”代之,来体现自己的“高深莫测”。

意拳是一门学术,面对学术问题,我们一定要戒骄戒躁、严肃认真,不可急功近利、神秘保守。同时意拳爱好者也不可迷信盲从,随波逐流,而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唯物辩证的态度去客观的认识意拳,将科学系统的功法实践和理论研究相结合,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步。

(二)要具备科学性,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去学习意拳。

俗话说:“善书者意在笔端,善画者成竹在胸”,说明了“意”在任何一项工作中的引领作用,拳学中“意为力之帅”即是此意。从生理学的角度讲,任何人体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肌肉收缩作用于骨骼的结果,而神经系统受精神意识的控制,因此,精

神意识的控制是首要的。这就是意拳为什么注重意念训练的原因所在。所以,意念是拳术的灵魂,意念活动水平的高低将直接与功夫成正比。但是现在很多意拳练习者过分的强调意念,而不注重姿势间架的正确搭配,要知道合理的姿势间架则是“灵魂”的载体。如果没有姿势间架上规范性和严密性,只重“意”的空想,拳术则成了水月镜花,空中楼阁,在技击时并不能实用。

更有一部分意拳练习者,只重自身间架的调配,大讲什么整体结构的连结放长,挑起自身筋骨等等,而缺少正确的意念诱导,这样虽能练出推拉不动的稳固桩架,却使神经系统得不到相应的刺激,久之则必形成不灵活之僵紧力,而影响技击实战。

意拳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注重精神假借意念诱导。任何人体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肌肉收缩作用于骨骼的结果,而神经系统受精神意识的控制,故精神意识的控制是首要的,所以意念是拳术的灵魂,意念水平的高低将直接与功夫成正比,而合理的姿势间架则是灵魂的载体。所谓姿势间架的合理是指符合人体力学原理的间架结构形式,这种合理的司架有利于力量的培养与运用及各种攻防动作直接有效地实施。

所以意拳认为“意”是精神假借支配,“拳”是运动的外部表现形式,拳术是精神和肢体的高度统一。没有肢体的运动形式,精神就是空想;缺乏精神的作用,肢体则是盲目的运动,故意念和姿势间架是一个旧辅相成的整体。而在意念诱导与合理的姿势间架结合之下,就要运用神经肌肉松紧转换的摸劲来培养周身的争力,即浑圆力,就是运用意念引导全身上下、左右、前后四面八方意力在矛盾相争中才达到平衡,均整,协调,浑然一体的力量,浑圆力的培养与运用是意拳训练体系的核心。

在意拳训练上姚承光先生主张全面整体发展原则,他认为意拳的“七妙法门”,站桩是身体在相对静止的微动状态下,求取浑圆力;试力是在身体处于位移的缓动状态下求取浑圆力;而发力则是在身体处于疾速运动的状态下求取浑圆力。既然意拳基本功都是身体在不同状态下求取浑圆力,故应以精神假借、意念诱导为核心,在站桩有了感觉之后,就要练习试力,进而过渡到发力,将各种基本功训练同步进行。有一定基础后则要把实战训练提上日程,在变化中继续求取掌握浑圆力,培养学员的反应能力。要将实战与基本功结合起来进行练习,在实作中巩固基本功,从基本功中提高实作水平,使它们相互检验,相辅相成,这有利于练习者总体水平的提高。同时还要练习跑步,跳绳,发力等以提高耐力,速度,协调等身体素质。总之,意拳注重实战,一切方法都以实战为宗旨,而实战能力的提高则是神经机能的改善,身心素质的增长及运动技战术的自动化,所以必须遵循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使三方面有机结合,全方位提高整体素质。当年姚宗勋先生习意拳仅三年就代师比武授艺,其进步神速奥秘尽在于此。

(三)要有创新精神,以容纳创新的精神去发展意拳。

姚承光先生认为:学术贵在创新与发展,如果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学术就成了死水微澜,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芗老曾日:“要知研究学术不贵墨守成规,更忌抱残守缺,重在体认与创建”。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创新不是急于求成,标新立异,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有生命力的创新。所以我们在学习意拳的同时,要更多的接触一下各门派的功夫,取其精华,为己所用,切不可坐井观天、闭门造车。芗老当年接触拳击以后发现其很实用很科学,于是便大胆的采纳吸收其有用成份。后来姚宗勋先生将西方搏击中的训练方法以及训练所用的拳靶、沙袋、护具、拳套等器械大胆的引入意拳训练当中,使意拳的技术体系更加完善。当时某些武林人士对此颇有分歧。其实创新与发展都是在不断的吐故纳新中前进的,实践证明姚宗勋先生的作法非常正确,拳靶、沙袋的引入能增强拳头击打人体时的适应性,护具、拳套则能有效的保护自己并能施以重拳,在不伤及人身的情况下体验真实的搏击,从而极大的丰富了意拳的训练体系,提高了训练效果,这无疑是中国武术的又一次革命性进步。

可悲的是当西方搏击研究者在研究如何运用更加科学的方法训练时,我国的一些所谓的“名家”却还在大谈“筋骨训练”。所谓“筋骨训练”其是芗老早期不成熟的观点,当意拳最后以“精神假借,意念诱导”结合合理的形体运动来求取和运用浑元力为训练核心时,“筋骨训练”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成为过眼云烟。晚年的芗老就不再提入此法。“拳术本无止境,何来大成之说”,任何一个有成就的武术家;一生都是在孜孜以求的探索,不断的吸收,舍弃,至使自己的拳术体系逐渐完善,其一生的早、中、晚期,对拳术的理解是不同的,应该说晚年的观点是其最成熟的“作品”。至今有入抱着芗老早期不成熟的“作品”津津乐道、奉为神明,乃是不懂意拳历史,不懂学术发展过程所至。无可否认,芗老早期的筋骨训练在当年的确风靡一时,但只能说明其适应当时社会球境中武术的特点。然而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要抛弃一些不适合自身规律的东西,社会如此,拳术亦然,都具备一定的时代性。在如今高科技操作的战场上,如果我们仍挥舞大刀长矛,说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时,结果可想而知。所以拳术贵在创新发展,以适应时代特征。现在,意拳在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已推出了《意拳散手竞赛规则》和《意拳推手竞赛规则》,并成功举办了一系列的意拳散手和推手比赛,这是意拳走向职业化所迈出的具有探索性与开创性的一步。相信不久的将来,意拳必将以“中国实战拳学”的姿态走向国际搏击擂台。

初中化学体系篇(6)

⒈ 作业设计要有层次性、针对性。

教师应坚持差异化原则。学生存在认知水平、智力水平、学习习惯、学习动机、心理、个性等多方面的差异,所以作业设计要尽量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多层次的弹性作业,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让每个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自信心。

⒉ 作业设计要有多样性、灵活性。

长期采用单一的作业形式会使学生厌倦,要真正发挥作业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词汇、语法进行听、说、读、写等交际能力的促进作用,就要力求作业类型多样化,用新颖、灵活、有趣的作业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设计不应局限于书面形式,其他形式也要经常采用。例如,根据教学内容可以设计一些采访类作业,让学生运用语言进行真实的情景交际,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也可以设计一些制作类作业,如在学习祈使句时,让学生制作一些校园标语,也可以定期制作英语手抄报,让学生把学到的英语知识综合起来,锻炼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⒊ 作业设计要有趣味性、创新性。

我们常说寓教于乐,作业设计要注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到作业中,并且想方设法完成,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感悟道理,调动其对学习的积极性,让学习成为一种需要,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和新境界。

⒋ 作业设计要有计划性、导向性。

作业设计要有计划性、导向性,要有的放矢,突出重点、难点,并指导学习方法。在学习新的单元之前,要先做出铺垫。有计划性、导向性的作业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地过渡,主动地探究,主动地学习。

二、多元化评价体系在作业中的运用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作业对学生的评价基本上是从对与错、好与坏、时间长短等方面分析,注重的是作业本身的客观结果评价,学生做作业的态度和情感却往往被忽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新课改的理念告诉我们,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能起到激励教育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意识到,作业的评价功能重在帮助学生发现与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作业评价应由对纯知识结果的关注转向对学生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运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来评价学生的作业,关怀每一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保护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

⒈ 分层评价,鼓励为主。

所谓分层评价,就是只要学生的作业达到相应层次的要求,便可以得到肯定与鼓励。例如:全做对的,可得一面小红旗;书写工整的,可得一颗五角星;有进步的,可得一个笑脸娃娃或一两句评语;作业有创意的可以得到一个赞赏的竖大拇指的图形。当然这些方法还可以叠加使用,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学生做出多方面的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产生成就感,从而更加喜欢做作业。

⒉ 亮点评价,激励当先。

尊重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尊重他们的学习成果。要变过去那种“区分性评价”为“激励性评价”,尽量捕捉学生作业中的亮点。如有的学生字写得漂亮,可得五角星一颗;有的学生理解与众不同,富有创新,可得笑脸一个;有的学生作业质量高,令人赏心悦目,可得大奖一个并获“作业能手”称号。对于不同的学生我们都应做到保护其学习热情,帮助其进步,树立其信心,关注其成长。

⒊ 多向评价,共同参与。

传统的作业评价是教师单向的评价,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思维处于“休克”状态,这不利于学生纠正错误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要变过去这种单向评价为多向评价,让学生参与到作业的评价中去。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等多元多向评价,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缺点,吸收别人的长处,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只有把评价权交给学生,才能真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主体意识。

⒋ 多次评价,体验成功。

对多数学生来说,很难一次就将作业做得很满意,而且也不易养成主动改错的习惯。但是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赞扬与鼓励,希望获得成功。为此,可采取一次作业多次评价的方式,即学生做完作业,经过自评、互评、师评后再进行修改,教师再次评价,若修改正确,同样可以得到红旗、五角星、笑脸娃娃等鼓励。这样多次评价一次作业,不仅有利于学生养成改错的好习惯,还会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

初中化学体系篇(7)

 

在我的认识中,鲁教版《化学》新教材的编排能很好的做到了启蒙认识与基础铺垫,时时处处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并尽可能把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使之学有所用。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时会受到农村中学实验条件的局限性,课本提到的有些实验效果达不到大纲的要求,让学生们失望,令自己不满意。于是因地制宜、创造性的改进实验方法和器材成为我们必需的教学任务之一。

在初三《化学》的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大纲要求用探究的观点来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使学生找到做探究实验的思路。该实验是课本P81活动天地4-1的内容,但是按照课本图示里提到的实验器材,两头细中间粗且装有铜丝的玻璃管我们做不到;用橡皮塞加玻璃管代替时密封性又不能保证,且橡胶管在加热时容易烤焦;实验过程之中连接容器的容积给忽略过大,不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科学的实验探究思想等等原因,使实验结果一直不理想。

为了达到科学探究的终极目标化学论文,也为了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我经过多次的尝试后找到了一种替代器材,使其能更精确地完成测量铜丝在加热的条件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的实验,从而让学生们得到:空气是混合物,氧气体积约占空气体积五分之一的结论,也让学生们学会了一种较精确测定密闭容器容积的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一、实验仪器及用品:

长约150mm直径13mm的硬质玻璃管2个(用酒精喷灯整治好的掉底的小试管更能保证加热时玻璃的耐热能力)、橡皮塞4个、20ml医用注射器4个(一定要精选出活动流畅的、没有阻滞的注射器,这是试验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酒精灯1个、火柴1盒、适宜酒精灯外延高度的支撑架1个,装入适量水的100ml烧杯1个。

二、实验装置图及说明:

三、实验操作的过程

1、先把两组实验的密封装置按上图示组装好。同样玻璃管中装入等量的、螺旋状的铜丝约14根,置入管内的中间位置,两边塞紧准备好的橡胶塞,分别插入注射器的针头并清理好通道。结果是:一个注射器的活塞要到底,对应的一个注射器的活塞要停在10ml的标尺位置。组装好后,只要针头的通透性和活塞的流畅运动能保证,就可以指导学生完成操作系统密封性的检验工作了。

2、用对照法验证整个密闭系统中空气通道的容积。实验前一同学用其中一个密闭系统上的注射器从烧杯中吸水,装好后倒立注入装铜丝的密闭玻璃管中,直到上端口有水欲出为止。最后根据注射器上的标尺数据计算出玻璃管中除铜丝及两端橡皮塞外基本的容积约15ml。

3、实验过程。开始试验,酒精灯预热并集中加热,间歇转动玻璃管的加热面,以保证不使玻璃管熔化漏气论文开题报告范例。一同学要在教师指导下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的活塞,集体观察实验现象,并完成认知思想、结果推测、误差分析等的教学任务。

4、实验结果。待铜丝基本变黑,因空气膨胀外移5ml后的活塞在内移近4 ml时要停止加热。操作者继续推动活塞加快冷却一段时间,观察实验结果。经过大约半小时的时间,密封容器中原先25ml的空气在室温下体积减小了5ml,实验数据接近理论数值,说明实验成功了。

5、该实验的优点是:器材来源便利、能废品利用,可靠地解决了整个系统的密封性问题,能用对照的方法较准确地测量出整个密闭空间的实际容积,确保不会出现课本实验中存在的误差问题,使实验结果更加接近理论计算值。缺陷是:试管及密闭系统中的空气冷却时间长,教师要组织学生根据短时的现象分析推测完成教授任务,近下课时才能出现理想的结果。

初中化学体系篇(8)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1-0254-01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而作为高一新生的教师,这关重要的就是第一节课,这节课将关系到今后老师在学生中的地位。而偏偏高一化学按大纲要求就是连续九课时的去复习初中所学到的知识,就学生的角度来说,开学的第一节课都很好奇,希望可以尽快学习到不久前刚发下的自己已"看"过好几遍的的新课本,这时课程大纲却让他们去复习初中所学过的知识,就会打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中一部分老师也觉得很有压力,主要是因为高中的老师不清楚初中化学的教学流程,甚至一部分教师会产生"何苦呢"的思想,有的教师认为花九节课复习,太浪费时间,到具体章节用到初中知识时稍加点拨即可,花这么多时间"炒旧饭"不值。

初高中衔接复习是非常必要的。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初中的化学主要强调的是定性分析,学生只要记住化学现象与结论就可以,而高中的的化学要较抽象些,不仅要进行定性分析,还要结合定量分析,且明确高中除了记住"是什么"外,还要求弄清"为什么"和"是什么"和"是多少",初中化学要求形象思维,通常从熟悉、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或示范实验,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而高中化学除了加强形象思维,还通过抽象、理想化的模式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这需要给学生一个学前教育的提醒。提高初中阶段的记忆知识,许多学生的学习方法是不合理的,学习只靠教师,不独立思考,不会总结知识学习,最终养成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到了高中阶段,要求学生有一个强大的理解、记忆和学习知识的能力,从一个例子,又一个例子中深刻理解化学。如果我们还是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高中的化学,会提高学习的效率。故利用复习时间灌输高中化学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应是最佳时机。除了要逐渐适应高中化学学习的要求,还要适应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与初中的教学,高中教学过程能力的大、进展快、知识点的全面性、教学性强的课堂教学。高中老师的要求也与初中相异,注重方法的点拨而"稍轻视"不断地反复多次。利用学前复习时间来适应学生的新要求,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适应教师的教学习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影响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过调查研究笔者发现,西北地区的化学教学衔接问题成因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及知识体系的差别

1.教学目标的差别

初中化学是属于启蒙学科,同时也是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就其教科书以及教学实际中都明显比高中化学简单,其只要求学生去掌握一些基本的、简单的化学知识与实验技能,其涉及到的方程式、计算公式也比较简单,主要的知识层次大多是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

而高中所学的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也开始向系统化、理论化逐渐靠近,这就要求学生对化学知识要进一步的去认识,不仅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此外,学生还要运用所学到的化学知识去解决具体的问题,最好是能发挥自身的创新精神。

2.知识体系的差别

从上述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在教学目标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他们的知识体系存在很大的不同。准确掌握初中化学知识体系与高中化学知识体系,这有利于对高中化学学科的研究。初中化学主要是对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遇到的一些化学现象的学习和探索;其中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的化学基础手段,因此,初中的化学知识系统不是很完善的系统。教材主要着重于从感性认识到总结归纳到理性认识这一条构建初中化学知识体系。

而高中的化学主要以试验为主,结合基础化学知识,来构建全新的化学知识体系,继而去探究高中化学中的基本规律与方法,这样就可以强化对化学知识的学习。教材着重于从“生活实际化学实验化学原理问题探究方法化学规律”来构建高中化学知识体系。

我研究初高中化学教材发现:高中化学对初中化学知识进行了合理的延伸与拓展,对初中化学教材许多之处进行很好的衔接,但是也发现存在一些盲点区。

二、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科书内容的编排上的差异

初中化学体系篇(9)

现阶段,足球已经正式纳入学校体育教学体系中,校园足球作为体育必修课,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初中校园足球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配套教材缺乏以及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等。因此,相关人员要针对所出现的问题,制订科学化的解决方案,促进初中校园足球体育教学的有序开展。

一、初中校园足球出现的常见问题

1.初中校园足球保障体系相对缺乏

从某种程度上讲,初中校园足球发展属于系统性工程,必须要建立健全科学化的保障体系,确保校园足球运动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目前初中校园足球在保障体系方面相对缺乏,保障体系的投资力度相对较小,难以在人力、财力、物力以及技术方面提供较大支持。此外,相应的国家法律法规与运动安全保护措施还不健全,在足球运动考核与评估方面没有真正形成科学化的保障体系。

2.初中校园足球在教育师资力量方面受到限制

现阶段,部分初中体育教师自身足球运动技能就过于薄弱,而且不能意识到将校园足球运动以及德智体进行有机结合,只是为了体育教学而教学。另一方面,初中校园足球的教学人员水平相对较低,因福利待遇限制,造成人数严重缺乏,经常会出现教师没有经过专业化培训就上岗的现象。若不从根本上合理解决初中校园足球教学中的师资力量问题,将会限制校园足球实际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部分初中校园足球指导员人数都不能达到标准数量的一半,逐渐成为制约校园足球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3.初中校园足球教材不合理

目前,初中校园足球在训练教材上缺乏科学化,难以被大众所认可。通常情况下,学校学生的信息都是真实可信的比如踢球技术等,因此相关人员可以根据校园实际情况以及师资情况制定合理的足球教学教材,不仅要符合足球教学大纲要求,还应真正适合初中校园足球的教学,切实提高足球教学水平。

二、初中校园足球所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改进初中校园足球的配套教材内容

在初中校园足球教材制定过程中,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训练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足球参与热情。现阶段,因没有专业化的初中校园足球教学配套教材,所以使足球教学没有规章制度可依,造成教学质量水平难以上升。在教材制定期间,必须要结合初中学生的自身特点,不断改革足球教学教材,促进初中校园足球的进一步发展。

2.加强初中校园足球的宣传与文化建设

校园足球文化氛围属于激发学生足球参与兴趣的前提,学生的校园足球参与积极性以及自觉性会随着足球文化氛围的日益浓厚而逐渐上升。所以,学校应强化校园足球文化氛围建设,积极开展多样化足球运动活动,并有效改变课间操形式,加大对校园足球活动的宣传力度,丰富学生对校园足球的认知途径,科学制定全面的校园足球宣传管理制度,进而制定出全面的校园足球发展规划,增强规划的可行性。

3.提升初中校园足球的师资队伍素质

为促进校园足球的发展,应提升整个校园足球的教练员以及体育教师业务水平,强化与体育学院的联系。具体来说,一方面,可以在相应的体育学院合理设置独立的足球教练专业,当分配实习的时候,将学员引入到试点院校,使学生可以积累教学经验,进而为之后的足球教学奠定基础。而另一方面,初中学校可以聘请经验相对丰富的教练员实施现场示范,不断提高学校足球教练员以及指导员的业务水平,使其熟练掌握专业化的足球教学理论知识,并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奖罚体制机制以及培训机制,然后结合学生表现实施综合化考量。

总而言之,初中校园足球运动教学的积极开展是一项专业性以及系统性都相对较强的工作,关系到校园足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学校相关管理人员应高度重视初中校园足球教学,可以通过改进初中校园足球的配套教材内容、加强初中校园足球的宣传与文化建设以及提升初中校园足球的师资队伍素质水平等措施,推动初中校园足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体系篇(10)

在一线学校调研期间,发现教师在讲授新课过程中导入较为生硬,而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新课中部分内容在生物课中已经学到过,为什么不可以用生物知识作为桥梁导入新课呢?通过后续调研,又进一步发现有许多化学知识点与生物学相联系。所以,将研究方向锁定在生物化学两学科的联系上,为便于研究进行,以调研地区使用的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和鲁科版初中生物教材为研究对象,从两者知识联系出发作对比研究。

通过网络搜索及资料库查询发现对生物和化学两科目的知识联系研究集中在应试备考领域,而在教学领域,对生物、化学知识联系及应用方面的研究较少,笔者试图通过研究得出新的化学备课新模式。

一、初中生物学与化学的课程编排联系

调研地区义务教育阶段采用“五四制”教学模式。“五四制”与 “六三制”相比较,其优势在于可以将大量知识点分散到四年教学时间中去,可以减轻学生学习压力,优化学生知识基础,对于化学教师而言,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创新教学实践和新教学模式的探索。初中生物课程按照要求利用初一到初三三个学年的时间进行授课,在初三下学期进行总复习,准备结业考试。而初中化学课程则要求在初三初四两年授课,在初四下学期进行总复习,准备中考。

众所周知,化学与生物、物理、地理这三门学科之间的知识都有互相关联的地方。仔细分析,生物和地理同时在初一开设;化学与物理同时在初三开设,想要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化学有很大难度,例如:化学第一单元学习天平的使用,物理却要到初三下学期才学习质量及物体的称量;化学第二单元学习水的三态变化,物理却要到初四才学习热学知识。初中地理与化学联系最为紧密的只有水循环和环境保护,而且地理课在化学开设之前就已经完成了结业考试。所以在生物、物理、地理三门课中,对初中化学最具有铺垫作用、可以应用到化学教学中去的只有生物学科。

现在的新课程标准教材与课改前相比,知识的系统性降低、而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加强,不论是生物教材还是化学教材,知识体系编排都脱离传统编排逻辑,趋向于社会中心的课程观。

需要做出说明的是:在开设化学课之前生物科已经学完了第五章,即生物前五章内容均可直接应用到化学教学中去,生物第六章的教学与化学第一、二单元的教学同步进行,部分生物知识也可以应用于化学教学。

二、初中生物学知识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在化学实验教学方面的应用

毫无疑问,在理化生这三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中,学生们最先进入的是生物实验室,也是在生物实验室最早接触到实验室注意事项。自从我国引入西方的科目划分体系以来,“生化不分家”的提法一直延续至今,生物通过显微镜探究生物的亚微观结构,化学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微观结构,实验室是生物和化学两个学科不断发展的基础。初中生物知识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走进实验室,认识实验室的布局,了解实验室学生安全守则等;

(2)进行实验前的准备、试验后的仪器及材料处置;

(3)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的注意事项及步骤;

(4)生物第二章第一节所涉及的显微镜的使用在化学初三第二章水的人工净化部分的应用……

2.在化学理论教学方面的应用

按照从微观到宏观的逻辑顺序,化学方面:原子构成分子、分子构成物质;生物方面:物质组成细胞器,细胞器组成细胞,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体生物圈。两学科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生物学中,构成细胞的物质,种子的组成等均涉及化学物质的分类;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涉及到了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的内容;人体消化系统部分涉及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分。诸如以上的例证不胜枚举,为便于阅读将研究结果列入下表。

表格以鲁教版初中化学(54制)目录为底本,在章节后列出了联系到的初中生物学章节编号。与生物知识练习较少的化学章节未显示在下表,为便于数据分析:按“章号.节号”编号,例如第四章第二节编号为(4.2)。

初中三年级化学教学中可以应用的生物学知识

初中四年级化学教学中可以应用的生物学知识

三、初中生物知识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举例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溶液“第二节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是化学学科第一次涉及到计算,将该节课与生物学知识点“质壁分离”相结合,导入案例如下:

师: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来复习一点生物学的知识。(“化学课上复习生物?真的么?”调动起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板书:植物细胞)谁可以告诉我植物细胞的结构?

生: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师:回答的非常好。我们还学过质壁分离,谁又能告诉我发生质壁分离的条件是什么?

生:浓度差(引导学生回顾浓度的概念,将生物学知识成功前移到化学课堂上来)

师:很好,我们来看这样一个问题:如果100g水溶解10g食盐所得的溶液刚好可以使一个细胞处于发生质壁分离的边缘。同学们考虑一下:细胞质的浓度是多少?(仍然是生物学内容,但已经引出了课题“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鲁教版初中化学(54制)教材和鲁科版初中生物教材(54制)教材的对比研究,从课堂编排和学科知识结构出发论证了将生物学知识引入化学课堂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无论是从新课的导入方面还是知识点过渡方面都可以引用生物学相关知识,弥补单纯使用化学教学法的不足。另外,化学教师在课堂上引用化学知识,如上文案例:一方面,可以调动起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求知兴趣;另一方面,还可以展示出教师博学的一面,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增强教师自信,从而提高教师的授课热情。

另外通过对两部教材的分析,两门学科知识虽联系紧密,但相互之间缺乏照应,在进一步的课程改革、学科融合方面需要加以调整。通过对化学教材的分析还可以看出,前后只是逻辑性不强,从知识中心到社会中心的过渡略显形式化,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化学知识体系,应加以改进。

要将生物学知识成功的运用到化学学科教学中去,需要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具备一定的生物知识储备,在教学之余,多与生物教师交流,互通有无,阅读基础生物教材,提高授课水平,遵循并深化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教学思路。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贡炳臣.化学教学中和生物学联系的探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06):61.

初中化学体系篇(11)

建构结构化知识体系,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方法和必要途径,有利于完善教师的授课实践,提升教师的化学专业素养,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体系有清晰明了的认识和掌握,促进初中化学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因此,建构结构化知识体系优化初中化学课教学,是当前化学教育教学中重点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一、善于思考,发现问题,梳理基础理论知识

建构结构化知识体系,优化初中化学课教学,首先需要学生善于思考,发现问题,对化学基本知识进行梳理和掌握。一方面,在初中化学授课实践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并积极思考。对于生活中发现的化学问题要进行思考,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历史上的化学重大发现和进展多是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提出问题,继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化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和进步的。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在提出质疑的同时也可以充分调动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另一方面,要在授课实践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和化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基本知识进行梳理以便熟练地掌握,这是构建化学知识体系的基础。进行预习是学生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自己预先进行课本上化学知识的熟悉过程,有利于学生自己在学习时发现问题,做好上课的准备。教师讲解后要提醒学生做好复习工作,梳理知识脉络,更好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例如,在进行“质量守恒定律”授课之前,我先让学生进行预习,对基础知识和老师将要上课的内容有所了解和准备,让学生整理好自己不懂的问题,通过上课解决问题。比如,学生预习后的疑问主要有: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为什么铜加热后质量会增加?化学反应后质量是否会发生变化?如果变化,条件和原因是什么等。然后通过上课解决自己的问题,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知识并进行梳理和掌握。

二、勇于探究,积极实验,实践验证基本原理

建构结构化知识体系,优化初中化学课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勇于探究,积极进行实验,用实践来验证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构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促进化学学科的学习。一方面,进行实验前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做好实验设计,规划好实验步骤,准备好实验工具,为实验的进行做好充足的准备。在整个化学实验过程中,采取的实验设计步骤一般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用科学的方法探索化学的理论与实践。实验时要注意安全,严格按照教师的引导和书本上的步骤进行,做好实验安全工作。另一方面,实验要灵活变通,采用多种实验方法。例如,在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时,在进行实验前,我和学生共同制定了实验设计和实验方案,让学生参与制定有利于加深学生印象。实验前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和遵守实验时的规章制度。实验时让学生整理好天平、烧杯、酒精灯、白磷和硫酸铜溶液等实验器材与物品,让同学们进行两组实验,即白磷燃烧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质量变化实验,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与课本结论进行对比看是否吻合,验证结论。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归纳总结完善体系

建构结构化知识体系,优化初中化学课教学,还需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归纳总结完善化学知识体系。学生可以通过已经学习的知识和进行过的实验,联系实际,进行类推,充分拓展理论视野,联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其他类似问题。另外,学生要学会举一反三,学习要灵活多变,充分发挥想象力,这样化学学习会更加轻松、有趣和实用。例如,在做完“质量守恒定律”的白磷燃烧、铁钉与硫酸铜反应的实验后,可以举一反三,做一下拓展探究实验,比如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实验,进一步验证结论。另外,得出来的结论还可以延伸到其他问题中去,比如水和酒精混合,质量是否不变?高锰酸钾加热后质量变化如何……

综上所述,本文以“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为例,从善于思考,发现问题,梳理基础理论知识;勇于探究,积极实验,实践验证基本原理;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归纳总结完善体系等几个层面,分析了如何建构结构化知识体系,优化初中化学课教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