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金融企业审计重点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6 16:56:10

金融企业审计重点

篇(1)

一是围绕贷款的不同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评价具有朝阳性信贷方向、潜质性信贷方向和信贷需谨慎投入方向趋势前景;二是围绕重大经营决策分析可行程度,界定实施决策在企业实现效益中所起的作用;三是围绕市场营运状况开展绩效审计,促进金融企业由适应市场向引导、驾驭和开拓市场的转变。关注金融企业综合化经营风险问题,开展风险导向审计。面对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金融载体的不断丰富,金融审计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为目标,关注影响和冲击金融稳定的各种因素。一是关注贷款风险,增强对不良贷款的分辨力、预测力,增强对风险的超前应付能力;二是增强对风险的揭露功能,及时、准确、尖锐地揭露资产不安全风险、财务管理风险、管理程序风险等隐患,堵塞管理漏洞;三是增强对风险的排解功能。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研究整改,严把放贷关口,提高贷款投放的安全度,提高金融企业抵御、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

二、加大计算机审计力度,提高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

金融审计要跟上金融企业信息化快速发展进程,不断改进和完善金融审计技术方法,不仅局限于数据的简单查询与分析,还应逐步建立电子数据库,构建计算机审计分析模型,开发更多的计算机审计方法,对金融企业财务核算、存款业务、贷款业务、中间业务等海量业务数据与借款企业工商登记信息数据、纳税信息数据等进行关联分析、深度分析,查找信贷管理、财务管理和资金运行中存在的异常,发现疑点,确定重点,大幅扩展计算机审计的广度和深度,实现由审计抽查变为审计详查,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监督能力。一是建立一支由多个专业领域人员组成的数据分析团队。二是加大数据分析力度。三是积极探索联网审计。结合“金审工程”,依托商业银行业务数据集中存储处理的有利条件,逐步将商业银行的业务数据信息定期传输到审计信息数据库,及时全面了解经营管理情况和风险管控情况,实现对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全流程监控和跟踪检查,从源头上制止或纠正决策失误或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四是加强金融企业信息安全审计,评估信息系统运行的安全稳定性,防范金融企业的信息系统受到自然灾害或人为攻击,而造成金融系统瘫痪的风险。

三、不断创新金融审计的组织方式,科学整合金融审计资源

金融审计要整体谋划、系统安排审计项目,按照清晰统一的审计目标,对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审计资源、组织实施和成果利用进行统筹管理,提高审计质量,提升审计结果报告的层次和水平。一是加强行业审计。上下结合,统一行动,有效整合地方金融审计资源。二是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加大专项审计调查的力度,拓展审计的广度和深度。发挥专项审计调查的优势,从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偶然性和必然性等多个角度,深入调查研究,从而形成带有宏观性、建设性、开放性的高质量审计成果。三是经常性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把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切入点,加强对金融企业的审计监督,为政府、组织、纪检监察等相关部门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篇(2)

一、现代社会经济中内部审计的基本理解

相对于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实施的外部审计来讲,内部审计从机构设置到人员配备均由企业内部开展工作。论及内部审计的含义,上世纪90年代,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就对内部审计作出明确规定,即把内部审计定义为“一个机构内所建立的独立评价职能”,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内部审计的内涵与外延随着全球社会经济形势变化而更新。

根据国际上最新修订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内部审计被界定为“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与咨询活动”,从内涵上分析,现代金融企业内部审计目的在于帮助金融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职责在于增加金融企业价值、改善金融企业经营,内部审计的地位已经上升为金融企业内部一种日常性、独立性管理活动,建立系统化、规范化方法评价体系也成为内部审计的常用手段。在我国,内部审计由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中定义作,“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其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以及内部控制适当性、合法性、有效性等实行审查和评价,达到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目的。

现代社会经济形态下,伴随内部审计目标的变化,内部审计所起作用发生改变。与传统内部审计的防护性相比,现代内部审计一改过去注重审查财务报表的自我监控功能,而借助于对现代企业内部审计领域的整体监控,实现了自我促进和自我完善的功能,起到建设性作用。尤其在现代内部审计定义下,内部审计强调实时、持续性监控,注重与组织其他部门之间共同合作,整合风险管理、公司治理等各项内容,参与企业战略规划,其重点已经从传统的内部控制转向为企业风险。这意味着内部审计从监督为主向服务为主转变,其内容也从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拓展,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已经成为内部审计的日常工作范围,内部审计目标与企业经营目标产生一致性。

二、目前我国金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常见问题

与国际上金融企业以及我国其他行业企业相比,我国金融企业内部审计起步较晚,当前发展速度较慢,在具体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机构设置不合理、独立性差。内部审计的本质特点要求其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独立性,这是金融企业实施内部审计的有效前提,也是保证审计结构公正、客观的根本所在,但金融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机构设置不够合理的现状,使得内部审计独立性偏弱,特别是金融企业内部法人治理架构中,内部审计部门和其他业务部门在管理上处于平等地位,内部审计人员实行审计职责时很难推进审计工作,内审独立性受到极大限制。

审计作用不被重视、权威性差。与独立性一样,重要性、权威性也是内部审计必不可少的特性。由于认识上误区,金融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通常被作为摆设,不仅在日常工作中不参加经营管理会议,且如果遇到精简则首先被排除在外,如此以来,内部审计在组织中得不到领导重视和支持,审计中发现问题无人追究,审计结构无人关心。再加上有些金融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完善,内部审计受制于企业最高管理层,内部审计权限和监督作用受限,内部审计毫无权威性可言,其对管理层几乎无监管作用。

审计标准不规范、审计人员素质不高。标准化、规范化是现代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金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同样需要一套科学、合理的标准去规范审计工作的目标、范围与方式,来确保并提升内部审计的有用性、高效性。从当前我国金融企业内部审计标准来看,内审目标与组织生产经营目标脱节,甚至目标很不明确,工作范围上甚为狭窄,审计方式方法上较为落后,导致内部审计步骤繁琐、效果不佳、功能难以很好地发挥。再说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多数内审人员由以往会计、信贷等业务人员转来,即使其具体岗位的专业业务水平过硬,其全方位、综合性审计业务能力也存在较大问题,内审人员业务水平的缺陷制约着内审作用的有效发挥,并衍生出潜在的审计风险。

三、新形势下金融企业内部审计实施方法

总体上说,针对企业实行的审计方法主要包括描述、比较、审查、复算、观察、巡视、重做、盘点、查询、总计、追踪、浏览、调节、审阅、保证、询问、分析、测试与抽样、证实与确定、评价等。其中,描述主要是对企业各项业务的程序进行概述,或者绘制出各种流程图及图表等;比较主要是对某个审计项目的几种资料做出说明,以找出其不同之处或相同之处;审查即检查材料、设备、文件等各项审计证据;盘点是指清点库存现金、库存材料等实地清查活动;查询即为证实被审计单位记录的正确性函询外部组织;审阅即对书面文件审视阅读;分析指的是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以说明数字之间的关系及趋势;评价是对事项是非优劣作以判断确定,比如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可信赖程度的高低进行评价。

知识经济时代,金融企业发展紧跟当前科技化、信息化、现代化趋势,金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更加突出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的功能,其具体形式也发生较大变化。内部IT审计是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一种有效方式,它主要与公司治理相结合,有效的IT审计方案常见于识别机构最大风险暴露区域、评价企业运行中内部控制适当性、实践管理层计划及监督IT活动有效性、促进企业信息系统保密性及完整性等。

此外,金融企业内部审计方式的改进还要求优化配置内部审计资源、完善各项审计操作规程。以提升金融企业内部审计技术含量为前提,有序组合各种审计手段,将内部审计工作成本降至最低,改善金融企业在操作手段上的速度和范围,提升内部审计质量和效率。根据金融企业行业审计特点,编制相应的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以科学化、细分化、定性化方法,确定审计部门与企业内部各个业务部门以及干部任免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注重审计计划方案的制定与审前调查、构建现代化内部审计质量保证体系等。

四、强化金融企业内部审计实施效果的有效途径

伴随近年来审计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金融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重要性、权威性日益增强,内部审计监督、评价及建设职能越发显现,从实际操作角度讲,金融企业内部审计不断深化、提升水平的重要举措在于:

革新理念,以风险为导向,以审计创新为动力,以创造价值为核心,完善内部审计功能与目标,提升金融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更好更快实现金融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在工作对象上,内部审计必须从传统的判断对错、查询错弊等内容向解决经营管理矛盾问题、发现并规避风险、觉察并抓住机遇等内容转变,同时还要擅长综合分析诊断、积极寻找对策、主动求证解决方案,既要履行监督职能,又要做管理层的智囊团和参谋长,以创造性的工作状态提高内部审计的层次和价值。

改进策略,致力于建设性的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首先要完善审计报告、提高审计报告质量,向企业管理层、决策性传递高质量的金融营运优质信息,维护内部审计工作声誉、形象,在创新审计工作的同时,提升内部审计建议价值含量。其次要拓展审计领域、开发审计项目,着眼于改善内部审计方法和操作程序,本着看重事实、依据、风险的原则,以管理风险为导向,将内部审计工作重点设定为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与有效措施,开展经营绩效、网络安全、市场营销、业务流程与风险控制等新型审计项目,为企业管理层决策提供更好的咨询信息。

吸纳人才,优化内部审计人才队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金融创新日渐涌现,金融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技术复杂性增强,内部审计所担负任务愈加艰巨繁重,金融企业内部审计成果信息要求具备创新性、前瞻性和高附加值,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受到前所未有的高要求。现代企业制度下,金融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完备的知识储备体系,以及良好的实际操作技能、敏锐的洞察力、实用的沟通交流能力、综合性分析能力、一定的写作能力等。任何一方面的知识缺陷,都可能给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带来麻烦,现代金融企业需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审计队伍,内部审计人员应该有较高的学历、掌握相关财务管理知识、精通国际金融、懂网络技术、能运用现代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复合型内部审计人才队伍才能真正提升金融企业内审服务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叶,陈爱英,郭兰英. 强化金融会计内部审计的对策思考.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第31卷(2)

篇(3)

(一)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在大数据和云计算上的优势是传统金融无法企及的,互联网金融是将互联网技术和金融功能有机结合后的产品。互联网金融是基于网络平台的金融市场、服务、组织、产品以及监管体系,并且它具有普惠金融、平台金融、信息金融和碎片金融的模式。

(二)内部控制审计

内部控制审计是评价企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一个过程,企业实行内部控制有助于企业规避风险,提升企业应对问题的能力,而内控审计就是找出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和造成缺陷原因的客观依据。

(三)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性

互联网金融的普及给企业带来更多便利的同时也让企业面临着更多的风险:互联网金融的重要工具是计算机和网络,而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被讨论的最多的就是信息安全。在新形势下,企业实行内部控制与审计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因信息泄露而造成的风险。另外,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也时刻威胁着互联网金融的健康,为了避免企业在进行互联网交易、结算等活动时的正当权益受到侵害,各金融行业的企业都应该对内部控制以及内控审计产生足够的重视。

二、我国企业在内部控制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对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制度是因政府的强制要求才得以实施的,既不是企业的内在需求,也没有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政府要求企业施行内部控制审计的做法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企业的反感,企业并不认为自身需要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因此它们会忽视因被强制执行内部控制审计而获得的利益,从而认为内部控制审计没有必要。那些企业家不愿承认的是,正因为政府强制要求实行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它们才避免了很多问题和风险,所以企业对内部控制和内控审计的忽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内部控制审计的发展。

(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缺乏独立性

为了避免偏见、舞弊、相互勾结等行为,在实施内部控制以及内部控制审计时一定要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尤其是在互联网金融的环境下,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比以往更加紧密,因此,企业内控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也会大大降低。缺乏独立性的内部控制审计部门将难以发挥好它应尽的职责,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出现大量恶性造价事件。如果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审计时具有足够的独立性,那么它一定能先于政府或传媒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足

目前我国企业的内控审计人员在专业素质上是不足以适应企业内控审计需要的,他们普遍存在知识结构单一以及行业经验不足问题,这些问题都会严重影响企业内控审计的质量。为了更好地适应互联网金融环境,企业必须加快运作的节奏,如果内部控制跟不上,企业就非常容易遭受损失且难以挽回。

(四)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范围过于狭窄

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和审计制度于企业本身的制度并不相适应,因我国的企业内控审计制度是在政府的干预下产生的,所以企业在施行内控和审计时并不会给予相关机构很多的活动空间和权力,因此企业内控审计的范围非常狭窄。而目前,互联网又想企业提出新的挑战,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比以前更加复杂,所以,相比之下,企业的内控审计所涉及的范围就比以前更小。

三、如何加强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及审计

(一)加强企业内部环境建设

控制环境使企业对控制的认知,企业在这个环境下进行经营活动并履行其职责。一般来说,控制环境包括了治理机构、机构设置和全责分配等方面,可能还会涉及到企业文化、人事策略等问题,在进行企业内部控制和审计时要对这些问题进行严格监督,确保企业健康稳定地运行。虽然目前很多企业已经在逐步提高对内控和审计的重视程度,但它们在这方面的能力依然薄弱。在互联网金融的时代,企业在运行时会面临比以往更大的环境变化,包括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的革新,企业在这种形势下可能面临整合部门设置的问题,如果没有足够良好的内控和审计环境,企业在进行部门整合时就会产生诸多问题,最终会对企业的改革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二)建立快速反应的风险评估机制

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企业在金融交易方面不仅获得了更多的便利,也面临着更多的风险。风险评估是辨识和评价企业风险的一种手段,它是企业在施行风险管理机制时所能提供的最可靠的依据。目前,市场的机制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在互联网的推动下,更多不健康的企业应运而生,市场已经不像之前那样稳定和可靠,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正显著加剧。风险评估需要企业对内外的影响作出适当的应对,可以采取风险识别或完善风险管理制度的方法。

(三)加强企业的控制活动

加强企业的控制活动能够有效应对企业可能会遭遇到的风险。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关键是大数据和云计算,庞大的数据量只能通过计算机才能计算,如果在录入数据时产生了任何一点人为的错误(故意或无意)都难以察觉,这就给某些企图损公利己的人提供了便利。如果不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活动、不加强企业内控审计的活动,企业就有可能遭受损失,而且难以追查。

(四)完善企业的信息沟通机制

互联网时代意味着信息化程度成为决定企业发展与管理水平的关键,在互联网环境下,最重要的就是沟通,因为互联网使得沟通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方便。企业在面对互联网金融这一新模式时一定要加强并完善企业的信息沟通机制,及时与合作伙伴或客户沟通,而这也是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和审计时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五)提高企业对于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视程度

互联网金融时代,企业会面临比以前更多的问题和困扰,如果还不重视内部控制和审计,势必会被时代抛弃。首先,企业的管理层要做到重视企业内控和内控审计,然后才能自上而下的贯彻内控和审计的意识。互联网金融时代对企业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而管理层首先要明白这样的挑战会给企业本身带来多大的影响。在管理层贯彻了加强企业内控和审计的意识之后,就应迅速将这种意识传播到广大员工之中,通过宣导的方式将这种思想传递给每一位员工。

(六)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队伍的建设

人才是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加强企业内控和审计方面,强化内控和审计团队的建设是最有效的手段。在这方面,企业可以采取优化内控和审计人员结构、借鉴优秀企业的经验以及培养优质工作人员三种方式加强内控和审计:在优化人员结构方面,企业应要求审计师具备财务、会计、统计、企业管理、概率、线性规划以及计算机等多方面的知识,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计算机和网络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所以应严格要求所有的审计人员都必须熟练运用计算机;在借鉴优秀企业经验方面,可以参考成功企业的内部控制和审计人员的选拔、考核制度,结合自身的特点,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在培养优质人才方面,企业应该加强对内控和审计人员的教育工作,主要包括专业技能和素质教育。为了更好地适应互联网金融的环境,企业在加强内控和审计人才队伍建设时应充分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特点,重点培养他们对互联网的了解程度,以便他们可以高效地完成内部控制和内部控制审计的工作。

(七)建立高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体制

篇(4)

在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为金融企业发展指明方向,在这种情况下,金融企业在开设金融业务时,需要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一致。然而,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制约,我国的企业在治理模式方面还不是特别完善,需要进一步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健全审计制度等,另外由于外部审计不到位,进而影响了审计质量。

一、金融企业审计

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家对国有资产加大了监管力度,并且资产管理受到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完善了公司治理结构,开始重视金融企业的审计工作。

(一)审计对象

在我国,金融企业主要包括:①各类银行(需要取得银行业务许可证),②各类保险企业(需要取得保险业务许可证),③各类证券企业(需要取得证券业务许可证),④从事金融业务的企业,由此可见,这四类企业都是金融审计的对象。

(二)审计类型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金融企业的审计类型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内部审计,所谓内部审计是指金融企业在企业内部设立审计部门对企业进行独立、客观、公正的监督和评价,其审计方法主要包括审查、复核、盘点、测试,以及抽样、评价等,对于金融企业(管理规范)来说,内部审计是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另一种是外部审计,所谓外部审计是指在接受委托的前提下,会计师事务所等外部审计机构审查、核算金融企业的财务报告,并提供审计结果(主要是审计报告),对金融企业的财务状况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新形势下金融企业审计存在问题

在我国,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金融企业在组织开展审计工作时普遍缺乏独立性,进而难以充分发挥审计作用,并且审计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

金融企业开展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内部审计,由于我国金融企业成立时间比较短,普遍缺乏完善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另一方面外部审计,在组织开展审计工作的过程中,金融企业普遍委托其他组织进行审计,而在我国审计市场上一些大型审计机构多为外国的会计师事务所,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部分审计机构做出违背审计原则的行为,导致审计结果缺乏客观性。

(二)没有充分挖掘审计的作用

新形势下,金融企业审计的作用没有被充分挖掘,主要表现为:

一方面重视程度,受个人素质的影响,一些金融企业的领导缺乏审计观念,没有充分意识到审计的重要性,认为审计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没有将审计与自身的未来发展战略联系起来,对审计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将审计作用局限于发现问题方面;另一方面审计的实际效果,一些企业将审计部门独立于其他部门之外,部门之间缺乏整体协同性,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管理系统,审计结果普遍存在滞后性、静态性,进而难以提升审计质量。

(三)审计人员的金融知识有限

在金融企业内部,一些领导层认为审计工作不能创造利润,进而将素质相对较低的人员安排到审计工作岗位上,在这种情况下,导致审计工作难以发现金融企业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不能满足审计工作创新发展的需要。

三、新形势下完善金融企业审计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政府对金融企业加强审计

为了确保金融企业健康发展,各级政府债务管理部门要严肃查处金融企业的各类担保行为,严格按照预算法规定追究金融企业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加强对金融企业审计,防范金融企业的出现隐性债务负担;适当向债务风险控制情况较好、投融资需求规模较大的金融企业适当倾斜分配新增债务限额,进一步完善置换债券发行管理机制,强化发债资金运用的监管。同时建立全国统一联网的债务管理系统,以不漏、不重、不错为目标,进一步规范金融企业的债务管理系统的管理使用和数据采集工作,充分发挥该系统在债务风险管控,数据分析等方面的作用。

(二)更新理念,优化内部审计

金融企业在组织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无论是经营管理层,还是一线员工,都要更新理念,抛弃传统的就审计而审计的理念,关注金融企业的全面发展,借助信息化手段,通过实时、持续地监控企业财务软件中的相关信息,实现审计的目的,将内部审计与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统一起来,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确保企业增值。

(三)健全制度,提高审计的独立性

对于金融企业来说,在管理制度方面,一方面需要明_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另一方面需要对这种独立的制度体系进行细化和完善,同时制定实施各种措施,最大限度地确保审计的独立性。另外,还要做好责任分解、责任追究等工作,加强员工、审计责任、审计结果考核、审计结果追责等方面的管理,明确审计人员的职责,严禁金融企业管理人员之间合作,避免审计结果被更改。

(四)加强管理,提升审计水平

金融企业要加大管理审计工作的力度,为组织开展审计工作营造良好环境,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尤其在开展盘点工作时,各部门之间要积极配合,不断提升审计质量。

(五)加强人员培训

金融企业要建立教育培训制度,加大教育培训力度,针对教育培训与社会中介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结合国家现行的财务会计、审计制度,结合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升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篇(5)

(一)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薄弱,风险自控机制不强

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金融风险自控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金融业经营对象具有特殊性,所以如果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运转失灵,很容易产生巨大且不易挽回的损失。如1995年巴林银行的倒闭,就是由于缺乏内部控制,由一名交易员进行金融衍生产品投机交易而导致破产倒闭的。我国金融机构一直都十分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但随着金融业的发展以及大量金融业务的创新,特别是近年大量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出现,往往使得旧的管理机制被取消,但新的监管办法还没跟上,于是在内部控制制度中就出现了“真空”地带的现象。这样,金融活动就会出现规范性不够,监管不力,过度竞争的情况,加大金融营运风险。

(二)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导致银行的信贷决策失灵

银行进行信贷决策的一个重要依据是企业的会计信息。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还相当普遍,这对金融机构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具体有以下几点:

1.不适当的信贷决策。因为银行在决定是否对企业发放贷款或发放贷款金额时,都要通过企业财务报告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现金流量以及资金需要量等,然后作出信贷决策。因此,企业虚假的会计信息会严重地影响银行的判断及决策,为日后贷款的收回留下隐患。

2.信贷监督难以有效地实行。银行为了确保借款人按规定用途使用贷款,并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完整,必须对借款企业进行信贷监督,这也需要通过报表的数据来了解贷出资金的周转及使用情况,如果会计信息失真,必定会造成银行监督困难,增加了信贷风险。如美国的安然,世界通信等著名公司因为财务造假被查出而被迫申请破产保护的案件中,众多与其有融资关系的银行受到牵连,这为各国的银行业敲响了警钟。

(三)企业的资产、负债比例不合理,负债率偏高,抗风险能力弱。在过去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的资金是靠国家财政拨款,实行“供给制”的,企业的利润也全部上缴,后来经过拨改贷,企业的筹资渠道变为负债筹资。但由于我国的资金市场并不发达,企业筹资的渠道主要还是向银行借款。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负债比率过高。目前,我国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平均高达80%以上,而企业的负债又有80%以上来源于银行贷款,造成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弱,一旦企业发生经营管理不善而亏损或资金周转问题,很容易造成资不抵债。

(四)金融机构的违规经营,扩张了金融风险

正是由于有效的金融监管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对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督还没有完全到位,所以金融机构违规经营的现象还非常普遍,主要的表现形式有:1挪用信贷资金进行股票投资和房地产等高风险投资。2风险基金计提不足。由于银行不能按规定的比率计提风险基金,坏帐无法确认核销,不良资产就长期挂帐,不予处理,积累金融风险。3高息揽存、高息放贷,使贷款流向高风险行业,增加了银行的债权风险。4金融机构虚假的会计资料,掩盖贷款的规模,为少纳存款准备金,逃避中央银行的监管。5进行帐外经营,逃避税金。

二、防范金融风险的审计对策

(一)健全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审计。

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关键。因为“内部控制不仅指内部牵制和内部审计,而且还指对财务和其他方面的全部管理,以便做好经营活动,维护资产完善,确保会计记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ACCA第1号审计意见书)。随着金融机构的发展,业务量大大增加,加上金融业务越来越复杂,难以实行详细审计,所以,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就很有必要。加强和重视对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既能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又能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有助及时发现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中存在的缺陷,以便改进并完善内部制度,增强抗风险能力。如使各级管理操作人员在各自工作岗位上按所赋予的权限开展工作,对各自职责范围的工作负责;为保证各工作环节的完整与安全,金融机构中实行一些相分离的制度等等。

(二)加强对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审计监督

根据《审计法》规定:“审计署对中央银行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对国有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损益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机关依法对金融机构进行审计,可以达到以下的目的:1检查和提高金融机构的会计资料的真实性,使其会计信息能真实地反映出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以及存款规模,确定存款准备金的交纳情况,还有对各项比率执行情况进行分析,以满足央行对其的监督。如根据《商业银行法》的规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贷款余额和存款余额比例不得超过75%,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之比不得低于25%等等。2.可以规范金融机构的行为,约束其违规行为,减少风险。今后金融开放的步子越来越大,金融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部分金融机构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违规从事一些活动。因此审计机关也应重视这方面的审查。

除了银行业的违规活动之外,近年来的非银行金融机构遗留的问题也较多。比较突出的是证券业乱吸纳资金、机构大户联手操纵市场价格,券商与上市公司利用信息优势内幕交易、券商违规透支、对金融市场乱拆借资金、违规从事证券回购业务,并将所得资金用于房地产衍生工具等高风险事业,这些违规行为不但损害了众多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而且最终必将影响并制约证券业的发展;还有保险业之间为抢占市场而进行的无序竞争,这些都应作为今后金融风险审计的重点,审计人员应当在审计中给与关注。

(三)强化对企业资产管理的审计监督

防范金融风险不能只着眼于对金融机构的管理及监督,我国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资金由财政供应转为向银行贷款,有的企业甚至从投资、生产、经营、甚至还贷都靠国有银行的“输液”维持,造成了企业的信用观念淡薄,把自身的大部分风险都转嫁给了银行,使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差,加上企业欠息,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过高。截止到2001年底,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35%,与此相比较,美国的花旗银行是191%,香港汇丰银行是35%,日本东京三菱银行是880%,国际的警戒线是10%。在单笔大额不良贷款形成中,银行内部管理薄弱的因素占22%,而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因素却占43%。所以,必须加强对企业的审计监督,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提高其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查清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情况,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提高企业的效率;同时,通过查出企业在业务中的违法乱纪的行为,有效防止企业资产流失,减少损失,维护资产的保值增值,从而维护银行的信贷安全,减少信贷风险。

(四)从审计主体方面看,要使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三审结合

审计法已明确了审计机关对金融机构的审核的权限和范围,因此,对金融机构进行政府审计是不容置疑的。同样,内部审计也非常重要,组织的内部审计可以在风险管理和控制方面发挥好的作用,使金融机构的风险度降低,有助于保证金融机构实现经营目的,所以,审计法中也要求国有的金融部门应按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各国有金融机构的内部审计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与监督,这表明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以及内部审计人员的地位和作用都有了提高。而对于社会审计,现在法律上并没有明确社会审计对金融机构的审计权限和范围。但笔者认为,应该充分利用社会审计的独立性强、信誉好、业务规范等优点开展对金融业的审计业务,使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主要针对国家金融机构或国有控股的金融机构的金融风险,而社会审计则针对外资金融机构和合资金融机构的金融风险。这样,社会审计与政府审计、内部审计三者相辅相成,相互协助补充,从而有助于形成一个全方位的金融风险审计防御系统。

(五)加强金融审计和及其他专业审计的结合

篇(6)

互联网金融进入到快速发展的阶段和时期,在带来的机遇的同时也伴生了风险,互联网金融审计是一种区别于传统金融行业的审计方式,它以其门槛低、交易方式便捷、交易成本低的优势满足了个人投资者、小微企业的需求,然而也存在金融互联网审计平台良莠不齐的现象和问题,给审计等监管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风险。为此,要从风险的视角之下探索和分析互联网金融审计荼,引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和思想,以审计风险计量模型为基础,从不同层面研究互联网金融审计的具体措施和路径,从而更好地推进互联网金融审计的健康有序发展和完善。

一、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分析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兴的金融形态,是以云计算、社交网络、网上支付平台为依托的资金融通和支付方式,它表现出以下方面的特点:

(一)低成本

互联网金融利用互联网工具消除了交易成本和垄断利润,就使金融中介失去了存在空间,也使资金供求双方可以直接进行信息采集、比对和交易,避免信息不对称而给资金供求双方带来的风险,降低了交易成本。

(二)高效率

互联网金融在一系列互联网工具的支撑下具有较高的业务操作流程标准化水平,在风险分析和资信调查模型的平台建构之下,可以更好地实现对数据的挖掘和分析,高效地进行互联网金融行为。

(三)监管存在缺失

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信用风险和网络安全风险,由于当前我国的互联网信用体系还不够完善、监管法律体系也不够全面,这就使互联网金融存在一定的风险,如:P2P网贷平台中的非法集资和诈骗风险;互联网遭受黑客攻击风险等,导致用户的信息安全缺乏足够的保障。

二、互联网金融审计存在的风险

互联网金融审计存在的风险主要可以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两大类别来认识和分析,其中:重大错报风险主要是指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财务报表在审计之前就存在重大错报的风险,审计人员要以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资料为依据进行全面的分析,整体把握和了解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经营、管理等风险,从而准确无误地进行互联网金融企业重大错报风险的判断和审计。而检查风险主要是指对于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而审计人员并未发觉的审计风险,这需要审计人员引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和意识,更好地识别和评价互联网金融审计风险,并使之降低到最低水平。具体来说,互联网金融审计风险表现为以下内容:

(一)互联网金融行业环境风险

这包括来自于互联网金融行业内部和外部的风险,就内部风险而言,主要是指互联网金融企业自身对于技术的要求极高,金融产品运作的各个环节也相对复杂,存在一定的内部风险。就外部环境风险而言,这是由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所决定的,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发展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之中,在网络平台上的存续时间较短而引发一定的风险。

(二)互联网金融信息技术性风险

互联网金融企业以网络为依托和支撑,高度依赖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技术,这就导致互联网金融存在一定的信息技术性风险。具体包括有:一是信息安全风险。在互联网之中存在海量的信息数据,由于存在信息泄密或病毒入侵等问题,而导致互联网金融存在信息安全方面的风险,对于企业和客户带来了极大的安全威胁。二是操作风险。互联网金融的工作人员或客户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操作方面的风险,由于一些客户受到不良网站上的虚假投资产品的诱惑,导致自身的信息和经营活动受到不利的影响。三是法律监管风险。互联网金融的法律监管还不够完善,这就让一些居心不良的经营者有机可趁,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造假,导致企业遭遇重大错报的风险。四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互联网金融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一旦存在缺失,也会使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会计信息不够完整和真实,给审计工作造成较大的困难。

(三)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

在对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审计风险较为隐蔽、可控性较差,因而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也是关键,只有提升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才能更好地完成审计目标和任务。

(四)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

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也是互联网金融审计中不可忽视的方面,由于互联网金融审计是综合性的审计,相较于传统的审计而言,审计范围更为广泛,审计的方法也要求更加先进,这就对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事实却是,部分审计人员缺乏互联网金融审计的相关知识,不够了解互联网金融审计的相关审计准则,由此也引发了互联网金融审计中的检查风险。

三、互联网金融审计的风险防控和应对措施分析

(一)明确互联网金融审计主体

要明确政府部门在互联网金融审计中的主导性地位和作用,使之成为互联网金融审计的支撑和主导,并充分利用政府金融审计的资源优势,客观、合理而公正地评价和监督互联网金融企业。同时,还要引入民间审计力量,要发挥民间审计专业性强、覆盖面广的特点,与政府审计相结合,更好地为互联网金融监管提供支撑,确保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安全。

(二)完善互联网金融审计法律体系

为了更好地提升互联网金融审计效果,还要规定一定的设立条件,解决互联网金融企业“无门槛”的现象和问题,可以借鉴和参考银行业建立存款保险的制度,建构和完善互联网金融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互联网金融投资者的资金安全,避免一些不法经营者钻法律的空子、踩法律的边缘。

(三)完善互联网金融审计方式

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审计要基于风险的视角之下不断完善风险审计方式,要量化互联网金融的相关风险,可以采用定量风险分析、趋势分析、比率分析等方式,做好对互联网金融结构、目标、内部控制等指标的分析,重点关注和分析互联网金融中出现的可疑业务,并对其加以风险量化分析,并针对互联网金融的财务风险、客户资金运作风险设置互联网金融风险阀值,使互联网金融审计活动能够依据量化的标准进行操作,对于超出标准的互联网金融行为和风险可以及时发现并制止。

(四)调整互联网金融审计范围

由于互联网金融削弱了证券公司、协会等信息中介机构的作用,使资金供求双方能够直接进行交流和接触,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沟通,成为了链接金融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的桥梁和纽带,降低了互联网金融交易不对称的现象,为众多的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所认同和接受。对此,互联网金融审计机关要合理调整审计的范围,不仅要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会计处理、内部控制等方面进行审计,还要对互联网平台监督进行审计,要以网络平台审计为前提和基础,加强和扩大对互联网金融企业之间的网络聊天记录、文件传输记录等内容的审计,并扩大互联网金融审计的权限,要使审计工作者拥有对普通用户的审计权限,还要能够拥有对互联网网络系统操作的审计权限、对外发文件的审计权限以及数据审计的权限,从而相对完整而全面地实现对互联网金融的审计。

(五)加强对互联网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的审计

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是极其关键的内容,审计工作人员要采用多样化的审计方法和手段,如:询问法、观察法、计算机辅助审计法等,实现对互联网金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测试。在采用多元化的审计方法测试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之时,要重点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内部控制薄弱环节、内部控制操作是否恰当等方面进行审计和测试,可以利用金融互联网企业的内部资源,获取企业内部的自我评价资料,较好地提升审计的效率。

四、结束语

互联网金融是新兴金融业态,具有准入门槛低、交易成本低、操作便捷等特点,促进了金融市场的繁荣和发展,然而同时也给金融行业带来了风险,为金融监管和审计带来了挑战和压力,为此,要全面树立现代风险导向和意识,开展内容更为宽泛、形式更为多样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做好对互联网金融审计的风险控制和监管,增强互联网金融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综合素质,更好地推动互联网金融审计的健康有序发展。

篇(7)

关键词:政府审计 国家经济安全 财政审计 金融风险 可持续发展

研究背景

国家经济安全是指在开放条件下国家的经济发展、经济利益不受内部或外部威胁和侵害而保持稳定、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和能力(郭秀琴,2006)。其中国家财政安全、金融安全和国有企业安全是目前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内容。我国在2006年修订的《审计法》中明确规定,政府审计在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公共受托理论和“免疫系统论”的观点,政府审计在促进国家经济安全运行中具有重要的保障、监控、预警和保护的作用。因此,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具有理论基础和制度基础,日益成为政府审计内容的重中之重。

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指导思想

政府审计与国家经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是国家内生的时弊揭露、政策预警、提前预防的“免疫系统”。随着审计功能外延的不断拓展,我们发现,审计要更好的发挥其“免疫功能”,需要改变传统的审计理念,树立宏观意识。调整审计视角,力求“站的更高,看的更远”,成为国家宏观决策的参谋和助手。因此,政府审计部门在工作中应大力倡导“宏观着眼、微观入手”的理念,从微观审计和调查项目总结出带规律性、普遍性、政策性的东西,从宏观层面提出符合国家政策、具有操作性的审计建议,实现审计结果从微观到宏观的转化,提升审计成果的层次,将政策层面的完善作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首道“防火墙”。这也是实现政府审计维护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

政府审计维护经济安全的具体内容

(一)通过财政审计促进公共财政框架体系形成并进入良性运行状态

作为一种分配关系,财政本身就是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财政安全问题往往是社会经济风险的最终承担者,同时也是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公共财政制度的完善,财政审计监督范围应当覆盖政府财政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在目前工作的基础上,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财政审计内容的全面化、纵深化发展。参考国外的发展经验,财政审计的内容往往经历了从国家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到综合财政收支的动态审计,再到更广泛意义上的公共行为和公共服务审计的变化历程。反观我国目前财政审计的实务正处于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时期。因此我们应当在现有基础上开展全面预算审计,将政府财政部门、税务、海关、国库、接受补助的下级政府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等财政资金活动都作为审计的对象;围绕公共财政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三大重点环节开展审计。通过财政审计对财政资金的流向进行全方位的监督,保证财政政策的有效落实。尤其是针对财政管理中的法制性不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不规范,预算的透明性、收入的完整性、支出的公共性等问题进行重点关注。

2.财政监督的关口前移至财政政策的制定环节。目前审计工作重点是各级政府和预算单位对国家财政政策的执行结果的真实性、合法性监督和评价,侧重的是事后审计。但是在大量的审计工作中我们也发现,当部分财政政策本身存在不合理或者低效益的问题时,事后监督对经济安全产生的维护作用是相当有限的。财政政策的合理性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因此政府审计应当从预算执行结果的审计出发,逆向追溯至预算执行和预算编制过程,将对财政收支和预算的审计扩展到编制、审查、批准、执行、调整和决算等环节,从源头上遏制低效能的财政行为。

3.关注财政风险,增强政府审计预警功能。基于传统认识,人们认为政府是不会破产的,因此也不存在财政风险。然而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却使冰岛面临“破产危机”,这使财政风险得到广泛关注。在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各种经济领域的风险在财政方面集中体现,政府不仅要承担公共财政的职能,还要负担市场的风险,如失业问题。各种经济风险外推至财政领域,而由于财政风险隐蔽性特征,往往不能及时被识别。由其引发的连锁反应,不仅会带来经济损失,还会给国家政治和整个社会带来影响。因此政府审计要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必须把审计视点追溯到对财政风险的评估环节,通过对各种财政风险影响因素的识别和评价,对财政政策的经济后果进行预测,防止重大损失的发生,维护国家财政安全。

4.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发挥建设性作用的必由之路。绩效审计是目前国外政府审计发展的重要趋势,结合我国政府审计发展的规律和经济环境的现状,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绩效审计也是提高政府效率,有效利用政府资金,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通过绩效审计,不仅关注财政资金使用的真实合法性,还要进一步关注财政政策及其执行结果的效率效果性。不仅要通过审计监督挖掘财政活动的违法违规行为,也要指出决策不当、损失浪费等低效益现象。尤其是针对重要支出和项目,需要对其进行全过程监督,对资金的管理和运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客观评价。通过开展绩效审计,促使政府有计划对待资金使用问题,促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充分关注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政府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二)通过政府审计关注金融领域的“风险、管理、效益”

无论是亚洲金融风暴和南美金融危机,还是2008年美国爆发的波及全球的次贷危机都充分证明,金融安全是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防火墙”,金融环境的不稳定性将会对国家的经济产生剧烈的震荡。因此,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经常性监督,揭露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效益”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对于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保证宏观经济政策正常发挥作用和保障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1.有效发挥政府审计对金融风险的“减震”功能。基于金融风险的敏感性和特殊性,政府审计对金融风险一直持关注态度。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国际金融环境的巨大变化,使得金融风险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例如,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的“连带性”增强。由于央行放贷资金的财政化倾向,部分金融风险向财政风险转移;由于债务依存度和国债偿债率偏高,部分地区财政出现吃紧,存在大量隐性债务。这些风险一旦触及,则将会给国家经济带来巨大的震荡。因此,为了适应金融风险的新的动向,政府审计工作应当把对风险的关注和评价作为审计的重点之一,紧扣国家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热点和风险聚集点深化审计工作,通过事先科学预警和有效防范减少金融风险对国家经济安全带来的冲击。

2.完善金融监管系统,建立高效的金融安全防范体系。目前的金融审计重点是对金融机构的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审计,审计结果侧重于对微观层面的问题发现。但是,国际社会的金融市场失灵的现象提示了金融监管问题的重要性。有效的金融监管可以限制和消除金融市场的不利于市场运行的因素,维持市场的相对稳定,保证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更重要的是,可以从宏观经济角度保证金融市场机制的健康运行,进而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转。通过金融审计,不仅要揭露出金融机构或者监管机构的财务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其监管方式、监管理念等问题,从制度层面为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提出参考性意见。通过监管体系的健全,从宏观管理层面加强对金融领域的调控和管理,充分高效发挥其监管职能,有效维护金融安全乃至经济安全。

3.加强金融机构监管绩效审计,建全完善监管绩效的评价体系。监管机构在履行监管职能的同时也面临着监管绩效的问题,监管目标的错位、监管成本过高、监管评价缺失直接影响到监管的效果。目前政府审计对监管机构的审查主要侧重于资产真实性、业务合法合规性的判断,对其监管行为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少有触及。现行的监管体制存在着机构臃肿、人员众多等导致直接成本增加的问题,很容易形成监管重叠和监管真空,直接影响到监管力度。各监管机构之间政策与利益的协调成本较高,尤其在涉及责任追究环节存在纠纷。分业监管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渗透,限制了金融机构规模经济发展,而造成了间接损失。因此政府审计应当关注监管绩效问题,通过监管资源投入、监管机构的运作和监管实施结果的评价对监管绩效问题进行系统评定,为监管机构提高监管效能,实现对金融安全的保障功能。

(三)突出企业审计“质量、责任、绩效”主题

在我国市场经济背景下,国有企业与政府之间存在着特殊的关系,国家通过“软预算”实行对企业的控制和管理。加强企业尤其是对国有企业的审计监督,是政府审计应负的职责,也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内容。

1.关注国企改革中的机制,为推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献计。伴随着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我国解决了改革中很多现实问题,但是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仍面临许多深层次的矛盾。根据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作为我国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政府审计应当逐渐从对企业微观的、具体的问题查处中摆脱出来,通过审计结果从深层次上探索阻碍国有企业科学发展进程中的各种机制性问题,针对问题的成因和影响因素思考完善国企改革的措施,为科学建立国有企业宏观调控体系出谋划策。

2.强化企业的风险管理和绩效评价,助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企业发展到现阶段,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强化管理、推进创新、国际化竞争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在主业不清、自主创新能力弱、社会责任履行不到位等方面仍然存在隐患。这不仅影响到企业自身效益的提高和长远发展,也不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因此在新的时期企业审计加强风险管理,更多关注企业发展的目标和战略,从经营风险、治理结构、投资状况、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系统、全面地检查和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在审计中,尤其要引入企业价值观,更多关注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对会计信息的绩效分析水平,查找影响绩效的关键性因素,评价资源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经济绩效和国有资本运行效率(张莹,2009)。

参考文献:

1.唐建新,古继洪,付爱春.政府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理论基础和作用路径.审计研究,2008(5)

2.李凤雏.论政府审计与国家安全.商业会计,2008(12)

3.秦荣生.深化政府审计监督 完善政府治理机制.审计研究,2007(1)

4.刘英来.审计是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研讨会综述.审计研究,2008(5)

篇(8)

(二)健全内部审计组织机构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是确保内部审计正常开展的组织基础和必要条件。金融企业应从规范自身治理结构开始,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组织机构,如设立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机构应保持较高的组织规格,由企业董事会直接负责建立和领导。审计机构成员应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其成员大多数应为企业非执行董事,负责人应由独立董事担任。审计机构应合理设置岗位机构,加强人员配置,建立起垂直有效的内部审计管理体系。审计人员的数量应比照企业员工数量,依照相应的比例配备,并参考企业员工薪酬标准建立和完善审计人员薪酬体系。审计机构应明确岗位职责和人员责任,定期召开内部审计会议,制定企业审计计划和相关活动程序,健全审计报告制度。并依据审计计划定期组织开展内部审计活动和专项审计,加强督察整改和后续跟进。

(三)完善方法,增强内部审计能力金融企业应完善内部审计监督制度,创新内部审计方法。内部审计应做到关口前移,由事后监督转向建立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全面预防和监督体系;重心下移,推进基层单位内部审计,改变当前基层单位和基础财务审计薄弱、问题频发的被动局面。建立风险评估与预判机制,对企业经济行为进行预诊断与评估,抓住审计重点和主要矛盾,加强对企业内部重点部门、重点岗位、重点项目和重点环节的风险监测。建立普通审计与专项审计相结合、定期审计与抽查审计相结合、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机制,充分运用项目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离任审计、绩效审计、固定资产审计等多种审计方法,提高审计工作的覆盖面与强度。推动审计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沟通与共享,提高审计信息处理能力。

(四)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审计队伍的素质建设直接关系审计工作的组织和执行成效,是金融企业内部审计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需要引起审计机构和高层领导的注意。审计机构应当会同财务、人力资源等部门制定出完善的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要求标准,从不同渠道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吸收和选聘,充实审计人才队伍。审计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从业资格和足够的工作资历,以保证其素质要求能够适应相应的工作环境和内容。同时,审计机构应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内部轮岗培训,使审计人员具备多个岗位的实践认识,明白企业内部经济活动的运行规则和程序。审计机构应定期组织开展审计培训,加强审计人员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建立人才激励和淘汰机制,促进审计人员的合理流动和结构优化。

篇(9)

金融创新是我国金融行业领域改革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转移并规避金融机构的金融风险,强化资本的流动程度,有效的降低交易成本,为我国社会主义金融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金融创新在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威胁与潜在风险,因此,加强对金融行业的审计监管则显得极为重要,本文就金融创新趋势下金融审计监督体系的构建途径进行简要分析与探讨,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借鉴经验。

一、金融创新的概述

金融创新是在传统金融机制的基础上对其产品、工具、方式等内容进行有效的创新,充分发掘金融体制及工具的潜在潜能,以此来获取更大的经济发展利益,探究金融创新的发展本质,其主要推动力是盈利动机,金融创新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螺旋式上升过程,通过高效整合、创新金融要素,形成一个新兴的金融产品或体系组合并上升为新的生产函数。金融创新以对风险的管理和规避为主要方式,以部分金融衍生品为途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风险的有效规避,但是这种风险的规避更多的局限于个体风险之中,对于系统性风险的控制和规避能力尚有不足,特别是在规模效应难以与实际效应相持平的状态下,极易产生金融泡沫的负面情况,严重时甚至影响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发展。

二、金融创新趋势下金融审计监督体系的职能

(一)政府为金融审计监督提供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政府作为金融审计监督体系的主导者,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宏观调控职能,为其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首先,政府金融审计具有加强的独立性,政府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系统的主要执行者,主要从我国现阶段根本国情出发,对整体经济发展形势进行有效的调控,建立健全在监督评价机制,对金融机构的重大违法、违规行为进行识别,及时引导正确的金融发展方向,坚强监管和对金融机构各大经济行为的审计力度,将金融创新的风险控制到最小。其次,政府金融审计具有预见性特征,政府金融审计监督单位通过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能够及时有效的发现并解决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较高的获知能力,通过相关数据可以及时有效的预见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最后,政府金融审计监督具有宏观性特征,政府金融审计工作下设多个部门,并赋予金融机构一定的审慎监督权,侧重审查其监督工作中存在的疏漏及问题,同时,对金融机构的业务开展情况进行监督审查,及时有效的避免系统性风险的形成,保证金融市场的有序进行。

(二)注册会计师具有独立监管的作用

注册会计师具有独立监管的作用,其中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工作范围和职能更为具体,并要对自身对外公布的金融信息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第一,注册会计师在对某金融机构的金融财务报表进行审核时,要对金融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核实,通过严格的审计程序,搜集与其相关的金融数据、报表或资料,以此来保证金融企业金融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客观性,就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本身而言,能够提高金融企业财务报表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从这一层面来说,注册会计师的金融审计工作能够有效的保证金融企业财务报告的价值,以便相关决策者和管理者对金融企业的经营情况有着更为准确的把握。同时,注册会计师对自身的审计工作与相应的财务报告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因此,职责更加清晰化。第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与相应的金融企业之间保持长时间的联系,对金融企业的经营情况、内部资金流动走向等方面掌握较为全面,审计信息的传递具有及时性和准确性的特征,为投资者及相关管理部门提供正确的依据,有利于金融企业对风险的规避和控制。

(三)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具有自我监管的职能

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具有自我监督的职能,是企业内部管理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金融企业组织、运作效率具有较强的影响作用。一方面,金融机构内部审计部门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信息的对称性,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一般是独立于管理部门和组织部门的独立性机构,管理模式上的特殊性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审计数据的客观、真实、准确,能够为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更为正确的财务数据,使其对企业近期的经营成果进行科学化的评价,并有效的把握和预测企业的预期发展方向,并且内部审计部门可以从金融企业发展的整体情况出发,对风险规避和控制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通过相关信息的审核、评估和预测,形成相应的发展报告,并对公司的与其发展进行可行性评估,如若发现其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则可以及时的规避,极大程度上提高了金融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进一步强化企业的内部管理和审计结构。

三、金融创新趋势下金融审计监督体系构建的途径

金融创新趋势下金融审计监督体系的构建要从政府、注册会计师、金融机构内部审计三方面入手,形成全方位发展的审计监督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一)政府方面

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在金融审计监督体系中的主体作用。第一,对政府的审计职能进行科学化和合理化的定位,为金融审计提供强有力的外部保障机制,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明确金融审计的监督目标,加强监督和审计的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金融违法犯罪行为,加深审计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对系统性风险的潜在因素进行有效的排查和控制,将风险的影响力缩减至最小范围。第二,强化政府的金融审计和金融监管职能,将政府审计监管的宏观性和独立性充分发挥到实际工作之中,高效整合和处理金融市场的各项监管资源,制定审计信息监管平台,为相关企业提供重要的信息载体。第三,积极拓展政府审计工作的职业范围,进行适度延伸,随着金融创新趋势的不断强化,金融义务也在逐步扩展,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政府要从风险导向、监督区域、预计机制等方面入手,关注其中潜藏的隐在风险。

(二)注册会计师方面

注册会计师要在金融审计监督体系中扮演补充者的角色,加强对金融企业的信息报告的审核。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和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也日渐成熟,因此,要逐步提高注册注册会计师的综合素养,包括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文化技能修养两方面,为我国金融审计监督体系的完善化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持,制定注册会计师培养再教育制度,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技能进修,以便其更快更准确的识别金融风险。其次,巩固并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建立健全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职能、范围进行定量化的规定,为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最后,扩展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职责范围,注册会计师在制定金融企业审计报告的同时,要加强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审计力度,其中包括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为金融风险的控制提供积极的环境。

(三)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方面

金融机构要加强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能建设,将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发挥到最大化,实现金融机构的长远化发展。第一,金融机构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制,制定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明确内部审计工作的操作流程,使其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从源头上保证金融企业相关金融数据的准确性,避免因管理不当而出现财务危机的情况。第二,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者和决策者要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正确认识内部审计对金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正确运用内部审计成果,提高成果的运用效率和质量。第三,企业要建立完善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以风向导向为主的风险控制模式,提高对风险预警的敏感程度,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企业要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养训练,扩展工作人员的工作领域,优化审计人员的知识机构,强化其专业储备,为企业的风险管理奠定重要的人才基础。

综上所述,金融创新趋势下加强金融审计监督体系的构建,是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可续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有利于维护金融市场的有序发展,在适度干预的基础上,实现政府、注册会计师和金融机构内部审计三者的有机结合,形成三者相符相称的协调局面,将金融创新的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丹,张红英.互联网金融审计监督体系的构建及其实现路径[J].财会月刊,2015.

篇(10)

【正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我局派出审计组,对郎溪县截至2020年12月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和宏观调控部署情况进行了跟踪审计。本次重点审计了郎溪县2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具体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和促进优化营商环境。现将审计情况报告如下:

一、审计工作开展情况

按照安徽省审计厅《2020年全省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工作要点》和宣城市审计局财政审计工作动态第4期《关于开展2020年第四季度重大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工作的通知》确定的四季度跟踪审计重点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和促进优化营商环境,我局立即成立审计组,组织开展跟踪审计工作。通过研读各项有关政策,扎实做好审前调查,与各涉审单位充分沟通,了解重大政策落实情况及具体工作开展情况,提高被审计单位对该项审计的重视程度和工作效率,扩大政策跟踪审计的效果和影响力。

二、政策落实情况

(一)政策简介

1、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我县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方面主要涉及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组织县内中小企业积极申报材料,向省经信厅申报认定为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可获得奖补资金每个企业50万元。对新获得省认定的专精特新企业,县级财政给与每个企业10万元配套奖励。在安徽省股权交易托管中心挂牌成功的企业可获得省级奖补资金20万元;“税融通”、商标专利质押等政策落实:税融通是在抵押、质押、保证等担保方式的基础上,结合小企业的税收情况给予一定额度的信用敞口。我县主要是根据每年纳入符合“税融通”业务企业名单,以县中小企业担保中心为提交申请的企业提供保证的方式,由银行根据企业纳税情况给与企业近两年平均纳税额1-5倍的无抵押信用贷款;制造强省建设和创新省份建设:及时向县内企业转达上级各项支持政策并进行政策解读,促进企业积极主动申报及获得制造强省建设资金和省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以及“三重一创”支持新建项目、高新技企业奖补资金等,推进县内企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两化融合等。

截止审计时,我县共申报成功2020年度省认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家、2020年度专精特新冠军企业1家、在安徽省股权交易托管中心挂牌成功企业2家;2020年度省级各项奖补资金尚未到达县级财政。2020年共计发放2019年度各项省级奖补资金1032.99万元,其中:制造强省奖补资金524万元、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302.1万元、“三重一创”支持新建项目奖补资金106.89万元、高新技企业奖补资金100万元;共计发放县级奖补资金3268.65万元,其中:2019年度工业企业考核奖励2806.5万元、2019年企业降本减负财政补贴273.75万元、2019年质量强县、专利专项奖励188.4万元。2020年截止10月底共为8户企业办理“税融通”业务9笔4045万元;办理专利权质押担保贷款一笔计600万元。

2、促进优化营商环境方面。

明确各部门权力和责任清单制度,执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化事中事后等“放管服”改革;落实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等规范化政务服务政策;清理废除含地方保护、指定交易、市场壁垒等内容的政策措施,禁止对企业设置歧视性限制、隐形障碍等影响公平竞争的条款;落实涉企收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清单制度。

截止审计时,我县出台了《郎溪县人民政府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的“十条政策”意见》、《中共郎溪县委 郎溪县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2020年郎溪县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工作要点》等相关政策措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帮助企业达产稳产扩产,推进分类分级管理,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扶持企业做大做强,落实中央“六稳”、“六保”要求。依托安徽政务服务网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落实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文件负面清单制度。

(二)经验做法

1、切实落实上级政策,及时出台县域实施意见。根据中央、省、市政策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及时出台实施意见,让上级政策精神落地生根,切实惠企惠民。通过将疫情期间省、市、县出台的各项金融政策和各金融机构可以操作的金融产品内容汇编成《金融领域应对疫情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政策汇编及产品介绍“一本通”》宣传册,并进行企业园区政策解读,向在郎企业普及金融政策,为实体经济做好金融服务。出台《2020年郎溪县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工作要点》、《郎溪县工业企业“小升规”培育工作方案》、《郎溪县工业企业“培大育强”行动计划》等政策,支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促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

2、多措并举,深化为企服务。疫情期间在开发区和各乡镇选派164名工作人员担任企业派驻专员开展联系企业的包保服务,发挥驻企联络员、疫防指导员、安全监管员、人社服务员、党建指导员“五员”作用,采取线上线下多种方式,点对点了解联系包保企业复工复产情况,精准开展政策宣传解读、问题收集办理、复工复产手续辅导等帮扶,指导未达到条件的企业有序准备,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尽快复工复产,帮助已复工复产的企业稳定运行。累计为企解决原材料供应、物流、用工、融资等问题100余件。组织开展全县银企对接会,搭建企业与银行对接平台,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落实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金融措施,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截至11月27日,为261家企业办理486笔享受银行优惠利率贷款共19.24亿元;为14家中小微企业办理21笔延期贷款及无还本续贷共0.7亿元,为中小微企业融资纾困解难。

(三)典型事例

1、创新成立“马上办”,优化招商引资项目并联审批流程,突出简化企业开办手续,全面实现企业登记全流程网上办理,加快推进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流程优化,推动实行多图联审及网上联合审图,积极开展实行代办预审、企业承诺、容缺办理等服务,探索开展投资项目区域评价、多评合一,细化《郎溪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兑现会审工作细则》,规范招商引资企业优惠政策兑现流程,加大对实体经济的奖励帮扶力度,着力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2、开设“金融超市”,开辟金融服务绿色通道,简化业务流程,创新优化金融服务方式。每月8日定期举办线下银企对接活动,为企业提供“一站式”金融咨询服务,促进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匹配,满足企业合理的融资需求。今年面对疫情影响,变“金融超市”现场对接为线上服务功能,实行常态化服务,切实提升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便捷性和可靠性。

三、跟踪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税融通”业务联席会议制度未能有效执行。

经审计调查了解,我县在2015年11月11日根据安徽省金融办等八部门《关于印发实施税融通业务若干意见的通知》(皖金【2015】66号)要求制定了郎溪县“税融通”业务实施方案,同时建立了“税融通”业务联席会议机制,明确了业务联席会议成员名单,并一直沿用至今。审计发现,我县“税融通”联席会议只在每年公示符合“税融通”业务的企业名单,未见皖金【2015】66号文件要求的每年核定融资额度和公示企业享受“税融通”信用担保额度的相关资料。另外,2015年文件确定的业务联席会议成员名单因机构改革及人员变动调整,已不符合审计时的机构及负责人员情况,亟需调整。

原因分析:机构改革、部门撤并、人员变动等影响了“税融通”业务联席会议制度的有效执行。

责任主体:县政府、县金融监督管理局

审计建议:及时调整“税融通”业务联席会议成员名单,按照皖金【2015】66号文件要求,做好每年核定融资额度等工作,切实发挥业务联席会议作用。

篇(11)

关键词:

绿色信贷;绿色金融

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后,在G20峰会上,由中国和英国牵头的绿色金融研究小组,提交的《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也被写入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公报,作为G20峰会的重点议题进行探讨。绿色金融已成为全球金融发展的新风口。学者Labatt提出,绿色金融是指能够提高环境质量、转移环境风险的金融工具。绿色金融工具包括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以及环保产业指数等金融产品。其中绿色信贷是目前国内应用最为广泛,发展相对成熟的绿色金融产品。截至2015年,国家开发银行绿色信贷贷款余额约1.5万亿元,居同业之首;中国进出口银行已为企业提供了超过6亿美元的节能减排和新能源优惠贷款资金。绿色信贷业务支持的项目合计减少标准煤使用量505.72万吨,二氧化碳减排当量1401.99万吨,减排二氧化硫2.41万吨,减排氮氧化物4790.29吨,节水1328.12万吨,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环保和社会效应。

一、绿色信贷内部审计的定义

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关于内部审计的观点,真实性和公允性不仅针对会计数据和其他经济数据,也应包括与利益相关方有关的信息。不能发生财务信息是真实和公允的,但环境信息却是假的或隐瞒不报的。与外部审计不同,内部审计的目标主要是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流程的有效性。在环保丑闻频发的背景下,环境信息已经成为内部审计的重点对象之一。国际商业学会(CIC)认为绿色审计是环境管理的工具,并将其定义为是从环境角度运用一系列的审计技术,收集审计证据,审查企业的相关活动是否符合国家有关环保的法律法规的规定,是否具备健全的环境管理系统和环境责任报告框架,出具相关的审计报告的一种特殊鉴证活动。结合以上观点,绿色信贷内部审计是绿色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和其它的绿色审计不同,其审计目标更侧重于评估企业的环境效益和环境风险,以达到为金融机构作出正确的绿色信贷决策以及贷后管理的目的。实施绿色信贷内部审计的既可以是第三方审计机构也可以是金融机构独立的专业内审部门。

二、绿色信贷内部审计的内容

(一)审计标准

2007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的《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中规定,绿色信贷的合法性必须同时符合环保部门颁布实施的环保法律法规;人民银行、银监会等国家各部委制定的绿色信贷政策以及各家金融机构自身的绿色信贷规定以及一般的审计规范四类标准。表1列举出了2007-2016年我国主要绿色信贷政策。这些政策与规定,为绿色内部信贷审计的目标、范围以及审计报告需要披露的内容都提供了有效指引。(见表1)

(二)审计目标

由于绿色信贷既要把控信贷环境风险,履行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又要考虑商业特性,不能因实施绿色信贷而降低资本回报。因此,绿色信贷内部审计的目标是确保受托企业环境责任履行的合法性和效益性。通过绿色信贷内部审计,为金融机构是否继续向企业提供绿色信贷的决策提供参考,同时为贷后管理,进一步建立绿色信贷分级制度提供依据。合法性首先是验证申请绿色信贷的企业是否通过环评审批以及是否符合国家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项目给予信贷支持的标准。其次还必须关注企业是否存在环境违法行为或属于环保不达标企业(环保系统)、重大安全事故企业(安监系统)以及工信部规定的20个落后产能行业企业。若在审计过程中发现被审企业已不满足合法性要求,则说明该企业面临着较大的环境风险。效益性是验证企业绿色信贷项目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是金融机构作出绿色信贷决策时的重要依据。环境绩效主要包括:能否实现重组整合过剩产能、转型转产、产品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向境外转移产能等国家环保经济目标。经济效益则主要验证环保项目带来的预期收益。

(三)审计披露内容

绿色信贷内部审计范围主要包括:环境政策法规执行审计、绿色信贷资金使用和管理审计、环保投资项目和建设项目审计。因此,绿色审计应披露的内容包括会计报表附注以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环境报告等是否已经完整披露了企业执行环境法规、产业政策的真实情况;企业环境违法情况;绿色信贷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绿色信贷项目经济效益核算情况。

三、结论与建议

绿色信贷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融资模式,金融机构利用绿色信贷获取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同时需要加强对绿色信贷风险的把控,降低绿色信贷项目的不良贷款坏账率。这再次说明了实施绿色信贷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绿色信贷内部审计是对传统内部审计的变革与创新,在国际上仍属于新兴领域,它的审计标准、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审计技术等都在不断的研究探讨中。一方面,这就需要国际之间相互交流、借鉴,使绿色信贷内部审计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另一方面,审计人员队伍需要重新建设,绿色审计人员在具备财务审计知识的同时还应该熟悉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度和宏观经济政策,掌握环境方面的相关知识。

参考文献:

[1]董捷.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工业技术经济,2013,03:156-160.

[2]杨熠,李余晓璐,沈洪涛.绿色金融政策、公司治理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以502家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为例[J].财贸研究,2011,05:131-139.

[3]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办公室课题组.绿色金融:国际经验、启示及对策[J].浙江金融,2011,05: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