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6 16:56:11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篇(1)

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基础教育,学科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要不断探索教育规律,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适应地理教学的需要。

一、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内在动力。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创新的重要意义。创新是时代的呼唤,创新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创新也是个人自我发展的必备素质和未来竞争的前提。一个国家拥有创新人才的多少,将决定经济发展的快慢和科技进步的大小。当学生明白了创新的意义后,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创造动机和责任意识,自觉地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和美好的人生去创造。

应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确定探究课题,自主探究,自主得出结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探究学习的目的。不论是学生探究的能力,还是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创新精神,都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逐步形成。

二、在搜集思考中求最佳

中学生已经养成一个问题连续思考并产生多种想法的好习惯。针对这一特点,教师拟定一个问题供大家讨论,集思广益,待大家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方法后,教师从中选择出共识,得出一个最佳方案,这种思考方法与学习方法的作用在于,学生讨论选择中都会提出有创见性的独特见解,以及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在热烈的讨论中迸发出创新的思想火花。这些设想与建议是地理课本中找不到的,是学生自己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创新意识思索出来的,也体现了学生集体的智慧。

三、将相关学科知识运用到地理教学中

作为自然学科,在地理学习中还要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相关学科知识并恰当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路,促使学生创造能力和多方面思维能力的增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是对教材的补充和延伸,教师要有的放矢,恰如其分地运用到地理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四、打破常规求创新

现在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课堂上的知识转化成现实中的问题,以提问的方式讲授知识。这类问题的提出会使学生不拘泥于固有的思维定势,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从而摆脱了固定思路的束缚,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并有创造性地认识地理现象,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独创热情。教材中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是已知的、现成的,常常是一个答案。仅对教材中已有的标准答案进行记忆,思维会在定式化了的、封闭狭窄的、受到各种限制的单轨思路上发展而导致思维的刻板僵化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势,这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十分不利。教师要注意搜集克服思维定势的信息并设计独具匠心、激发学生探究心理、打破思维定势倾向的问题,启发学生从新的角度、相反方向、不同途径去思索和探讨。

五、培养综合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思维类型,而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创新活动本身是一种探究活动,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中,包含着许多曲折反复的因素,因而需要有多种思维方式的参与。只有突破刻板思维的约束,综合灵活地运用多种创造性思维方法,才会有非同寻常的创造。思维过程中少不了分析综合。没有分析,认识不能深入,没有综合,认识不能提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紧密结合的。

为此,地理教学中应严格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对各种地理现象的分层剖析,将各个组成部分的特征辨析清楚,再加以综合概括,这样既能获得完整的知识,又能激发和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开拓学生视野,提高思辨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就必须开展地理课外活动,让学生将所学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而且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它是更广阔、更生动、更富有吸引力的大课堂。

综上所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相信,在高中地理中不断深化创新教学,一定会为学生开辟出一片创新教育天地,为21世纪培养出更多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涌 2006 高中地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 科学教育;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篇(2)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过程,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地理思维是人们根据思维的共同规律,考察地理事物或现象,把握其本质,揭示其内部联系,从而达到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规律的认识。人类的一切创造性实践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所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开发智力、培养人才的关键。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高。而中学地理教材包括自然地理知识,又涉及人文地理知识,内容丰富多彩,这就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成就事业的沃土。教师就要创造一切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活动往往和解决问题联系在一起,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可激发学生去思维,去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例如,讲“经纬方向”的内容时我提问道:“一个人沿某一经线一直向北走,能否回到原地?为什么?”“一个人向东走能否回到原地?为什么?”又如,讲到“青藏高原”的内容时我提问:“青藏高原地势高、太阳辐射强,为什么气候却是天寒地冻?”……这些问题学生都很感兴趣,思考问题也很积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地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设置一定的障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运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二、密切联系实际,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手段,使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

人的认识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思维的发展规律是从生动的直观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由于很多地理事物和现象是学生从未感知过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水平,向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的感性材料,并借助直观教具,引导学生在形成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直观形象思维出发,通过积极的思维过程――分析、综合、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发展到抽象思维,从而化难为易,掌握地理概念、地理成因或原理。如在学习“季风形成”的内容时,我提问:“在盛夏的中午和傍晚,在水中游泳的人和在岸上的人各有什么感觉?”以此来启发学生,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经验,理解海陆热力差异,从而推理出季风的形成。又如讲“等高线地形图”的内容时,运用等高线模型,可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山体等高线地形图是怎样画出来的,以及等高线的疏密与其所表示的山坡陡缓的关系。

三、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地理教材的内容有不同的属性,在学习中要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采用不同的思维形式。由于中学地理教材以地理概念、地理判断和地理推理材料为主,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很重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方法有多种,地理教学中最根本、最重要、最常用的方法是比较法和分析综合法。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篇(3)

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基础教育,学科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要不断探索教育规律,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适应地理教学的需要。

一、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内在动力。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创新的重要意义。创新是时代的呼唤,创新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创新也是个人自我发展的必备素质和未来竞争的前提。一个国家拥有创新人才的多少,将决定经济发展的快慢和科技进步的大小。当学生明白了创新的意义后,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创造动机和责任意识,自觉地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和美好的人生去创造。

应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确定探究课题,自主探究,自主得出结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探究学习的目的。不论是学生探究的能力,还是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创新精神,都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逐步形成。

二、在搜集思考中求最佳

中学生已经养成一个问题连续思考并产生多种想法的好习惯。针对这一特点,教师拟定一个问题供大家讨论,集思广益,待大家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方法后,教师从中选择出共识,得出一个最佳方案,这种思考方法与学习方法的作用在于,学生讨论选择中都会提出有创见性的独特见解,以及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在热烈的讨论中迸发出创新的思想火花。这些设想与建议是地理课本中找不到的,是学生自己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创新意识思索出来的,也体现了学生集体的智慧。

三、将相关学科知识运用到地理教学中

作为自然学科,在地理学习中还要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相关学科知识并恰当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路,促使学生创造能力和多方面思维能力的增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是对教材的补充和延伸,教师要有的放矢,恰如其分地运用到地理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四、打破常规求创新

现在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课堂上的知识转化成现实中的问题,以提问的方式讲授知识。这类问题的提出会使学生不拘泥于固有的思维定势,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从而摆脱了固定思路的束缚,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并有创造性地认识地理现象,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独创热情。教材中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是已知的、现成的,常常是一个答案。仅对教材中已有的标准答案进行记忆,思维会在定式化了的、封闭狭窄的、受到各种限制的单轨思路上发展而导致思维的刻板僵化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势,这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十分不利。教师要注意搜集克服思维定势的信息并设计独具匠心、激发学生探究心理、打破思维定势倾向的问题,启发学生从新的角度、相反方向、不同途径去思索和探讨。

五、培养综合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思维类型,而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创新活动本身是一种探究活动,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中,包含着许多曲折反复的因素,因而需要有多种思维方式的参与。只有突破刻板思维的约束,综合灵活地运用多种创造性思维方法,才会有非同寻常的创造。思维过程中少不了分析综合。没有分析,认识不能深入,没有综合,认识不能提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紧密结合的。

为此,地理教学中应严格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对各种地理现象的分层剖析,将各个组成部分的特征辨析清楚,再加以综合概括,这样既能获得完整的知识,又能激发和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开拓学生视野,提高思辨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就必须开展地理课外活动,让学生将所学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而且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它是更广阔、更生动、更富有吸引力的大课堂。

综上所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相信,在高中地理中不断深化创新教学,一定会为学生开辟出一片创新教育天地,为21世纪培养出更多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涌 2006 高中地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 科学教育;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篇(4)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思维指人们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和能力。由于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思维素养的形成有助于从整体性的角度出发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综合思维培养的途径

由于综合思维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做到此点的前提是学生具备扎实的地理知识,熟练掌握地理规律和原理,故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具有阶段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其培养过程主要有五个阶段:

1.第一阶段:在学习知识过程中产生理趣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固然兴趣的提高可以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但由于兴趣的持久力相对较短,还可能随时转移,故此要使学生的兴趣上升到理趣。所谓“理趣”是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犹如在山阴道上,疑若无路,经过探究忽又开朗,在内心产生极大的触动,使之产生研究问题的强烈愿望,以此获得持久的研究动力。

例如:在讲南极地区时离不开科学考察这一知识,可以引入以下案例:2014年 1月3日下午2点我国在南极建成第四个科学考察站DD泰山站,其独特的外形吸引了众多人的关注(见图1),从地理角度分析该建筑在南极地区的优势。

在好奇心(兴趣)的驱使下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形状如飞碟?为什么底部架空?带着这样的问题讲述南极地区地理环境特点,之后引发学生探究环形结构的优势,学生自然会与当地经常刮起8~10级大风的气象条件相结合进行思考,从而得出减少风阻这一答案;同理,主体建筑架空离地,可以避免暴风雪的掩埋。

通过这一教学过程,学生自然而然会感觉到原来地理科学里还有众多的奥秘,还要关注地理环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形成理趣的前提,理趣形成之后会形成持久的探究欲望。

2.第二阶段:用生活中的现象释理

地理学科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日常生活之中大量的现象实际上是地理环境的综合反映,故此,把生活中的现象引入课堂,学生会感觉到身临其境,具有很强的归属感。“雾霾”这个词原来对大家而言比较陌生,现在被大家熟知;炎热的夏季去海边避暑、地图导航和户外助手等软件大量使用无不渗透着生活中的地理气息,观察、思考、释理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地理课堂之中对景观进行释理需要充足的根据,例如:观察指路牌景观(见图2),分析该地所在国家。基于此问题,可以引导、激励学生发表对此问题的看法,说出自己判断的依据,这就建立了对信息的分析过程:

①D中文字为英语,可以排除非使用英语的国家

②前方174公里有应急电话说明这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

③一条路况比较好的公路说明该国经济比较发达

④指示路牌产生的阴影比较小说明该国纬度比较低

通过一系列的综合分析,再结合学生已经储备的知识可以得出该国为澳大利亚。由此可以说明释理的过程是一个充分调动知识储备,经过探究、发现、表达的过程,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综合思维的过程。

3.第三阶段:利用倒推法巩固综合思维

知识的学习绝大多数是一个正向发生的过程,学生理解有因果关系的知识不会产生太大的障碍。而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则要求知识必须熟练,能够与情景相衔接,这实际上就提高了一个难度等级。故此使用倒推法可以使已有的知识得到巩固。

例如:观察世界某地区域图(见图3),结合当地地理条件推断蒙特港传统的运输商品。

分析与推断:

①鱼产品:位置西临海洋,加之湖泊面积广大,渔业资源丰富。

②木材:通过经纬度和位于东侧的山脉可以推出该地位于南美洲南端西侧,推出温带海洋性气候,森林茂密,出口木材。

③有色金属矿:东侧条带状火山分布推出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岩浆活动频繁,多有色金属矿。

④农产品:根据港口经济腹地中气候与地形条件推出种植业、畜牧业发达,农产品数量多。

倒推法的基础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作为支撑、联系迁移的学习策略作为手段,才能产生灵活的思辨能力。

4.第四阶段:在开放思维中辩理

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地理学习要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象进行分析,认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特点,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

由于地理综合思维涉及的角度多样,在现代教学理念中开放性思维是其重要的一面,因为它给学生留有生成知识的空间,在地理教学中培养综合思维中的开放性在高考开放性试题中得以充分的体现。在日常教学中要给学生以展示的机会,使之充分发表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看法,学生之间在思维上产生碰撞与冲突,在辩理中提出理据,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才华得以展示和流露。

例如:尼日尔首都尼亚美位于该国西南端(见图4),有人建议把首都迁移到国土中部的阿加德兹,有人坚持在尼亚美,你同意哪种方案?简要分析理由。

参考答案:

尼亚美:原来是首都,基础设施条件好,位于农耕区,可以提供更多的农产品供应,邻近尼日尔河,提供充足的水源保障。

阿加德兹:位于国土中部,便于行政管理;处于三条大陆的交叉点,交通便利;矿产资源丰富,经济效益高。

针对此类开放性问题,回答同意尼亚美和阿加德兹均可,但要进行思维的高度综合,因为首都的设立需要考虑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这就要求调动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进行分析回答,无论哪种答案都要有根据,这就是理据,理据源于知识和图像中的信息,分析提取信息的过程就是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过程。

5.第五阶段:培养综合思维中的哲学意识

由于综合思维涉及的角度多样,但思维存在层次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在知识扎实、方法策略掌握的基础上要把综合思维上升到哲学层次才会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因为哲学被誉为“一切科学之母”。在日常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哲学意识,要以地理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之中的哲学思想是如何体现的,尤其要在学习方法和策略上引导,因为哲学的站位要比策略和方法高出一个等级,它是更加抽象的方法论。

例如:图5显示青藏铁路从拉萨向北上坡段某处的景观。其中T是为保护铁路而建的工程设施。据图文信息可以推断:

A.该段铁路沿等高线布线

B.该段河流冬季结冰

C.铁路沿P箭头指示向拉萨延伸

D.P箭头指示北方

本题提取文字和图像信息是基础,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审题意识,还要求学生具有严谨的哲学意识,由于看到了“上坡”筛鲎郑故此A错,因为上坡不可能沿等高线布线;在B、C、D三个选项中最容易选D,因为有“拉萨向北”的提示,所以最容易选P箭头指示北方,实际上D为错误选项,因为题干中“拉萨向北上坡段”是“整体”“某处”,是“局部”,整体是向北,但不意味着局部也是向北,这里就蕴含着一层哲学思想,即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同理C也是犯了此类错误,B为正确选项,因为拉萨位于一月0℃等温线以北,故此冬季河流结冰。

三、综合思维中的三维能力要求与时代要求

1.三维能力要求

由于核心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表现,在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方法与途径固然重要,因为它提供了实施的操作手段,但从地理核心素养的角度而言仅仅是综合思维能力培养的一个方面,因为综合能力培养具有三维属性,其三维能力是指过程、方法和能力(见图6)。

方法在过程之中实施,在实施方法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包括针对地理信息提出问题分解问题解决问题拓展问题;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包括提供信息设疑引导分析指导学习形成学习策略;地理学习能力包括获取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发现地理问题探究问题迁移知识。这种三维属性每一个步骤都是从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提高过程。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篇(5)

【关键词】培养;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面临越来越多的机遇和挑战。因此,他们除了必须学好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自我修养,简单的说,就是应该掌握和具备一些适应社会的能力,其中逻辑思维能力就是大学生需要具备的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所谓逻辑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逻辑思维能力是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衡量大学生思维能力和素质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因此,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提高大学综合素质的重要方法,也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的有效方法。

1培养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1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促使大学生更好的掌握其他专业知识。

一般我们认为,逻辑和数学的关系比较密切,逻辑思维能力强的人学习数学等学科比较容易,实际上,逻辑思维能力对学好其他学科也有很大的帮助。具备较强逻辑思维能力的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思维会比较清晰,不但关注事物现象,对问题的本质会有比较深入的看法,其思考方式也会变得比较严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好的学习方法通常能使学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对于大学生来说,更多的时候是在自学,所以掌握好的学习思维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学习的时候能够产生融会贯通的作用,因此,掌握逻辑思维方法,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有利于开展其他学科和知识的学习。

1.2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大学生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有个很重要的任务是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作为教师,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要传授专业知识,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掘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尤其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同样,现代社会最需要的也是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现代大学生要想毕业后很快融入社会,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就必须在大学学习生活中努力把自己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的人才应该会学习,会思考,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能够很快的适应社会和环境。逻辑思维能力可以提高大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可以促使大学生更好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由此可见,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就需要我们大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3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提高大学生求职时的社会竞争力。

随着社会制度的改革,所有类型的大学生毕业后都面临同样的问题,要找到工作都一样要参与社会竞争,或者参加招聘考试,或者参加求职面试。无论是考试,还是面试用人单位除了考查必须得专业知识外,他们都将着重考虑求职者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和一些临场应变能力,归结起来,这也体现了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说,现在大学生毕业考公务员的人数是居高不下,无论是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还是申论考试,都要考核考生的理解、判断、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跟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关,逻辑思维能力强的人很容易就找到问题的关键并提出解决的措施,这样在考试的过程中既节约了时间,也比较容易考出好成绩。同样的,在各种面试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加强自身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既能够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也会占据优势。所以,我们要让大学毕业生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占有优势甚至胜出,那么就必须加强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培养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途径

2.1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现在,许多大学都开设了逻辑课程以及一些逻辑学有关的选修课程。不论什么形式的逻辑课程,老师在授课的时候,更多的是采用讲授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听老师讲,是被动接受,而没有主动参与进去,主动进行思考。本来开设逻辑课程的目的,是想让学生熟练地掌握一些逻辑学的基础知识,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实际上,仅仅采用讲授的授课方式是不能很好的达到教学目的的。因此,我们就有必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逻辑课的主动性,更多的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中来,听老师讲了以后,积极主动思考,提高自己的动脑动手能力,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学习效率,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篇(6)

一、发散性思维在初中地理中的重要意义

初中地理在初中的各门学科中,地位比较尴尬,由于不是中考科目,以至于地理教学经常被边缘化了,可地理知识的掌握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高中阶段的学习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正是因为初中学生对于学习地理学科目的认识不够全面,学习态度也不能和语数等学科相比,学习方式局限于死记硬背,造成面对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时就会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况。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地域性,它包含整个地球乃至宇宙的。它的各个知识点之间具有很强的联系,要求学生必须以全面综合的眼光和观点看待问题,具有一定的思维广度和深度,突破思维局限,培养发散性思维,对问题形成全面的认识。所以教师要在地理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措施

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必须针对学生存在的思维问题入手,对症下药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结合实践教学经验,我以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为例,提出了下列几个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措施:

1.运用不同视角,进行思维转化

以交通运输方式为例,当学生选择一种合适的交通工具时,他们除了要考虑的是各种运输方式的优缺点之外,还必须考虑运送的距离和数量、货物的性质、旅客的需求等。举例说明,放寒假了,在武汉求学的王同学要回到上海的家里,考虑王同学回家的心情、经济条件等,一般选择速度较快的铁路运输;同样,从武汉运送10万吨大米到上海,运输量较大,可以选择铁路或者水路运输,但是考虑货物的性质、运量、经济效益等方面,虽然铁路运输的速度比水路运输快得多,那就选择铁路运输吗?回答肯定是否。在武汉和上海之间一条被誉为黄金水道的著名大河――长江,我们可以利用长江来运送大米,进一步提高运输的效益。所以学生不能局限于单一的视角和思维方式,要运用不同的视角进行思维转化,选择最优的运输方式。

2.运用全面思维,深化思维层次

当面对一道综合性运输题目时,就要学生运用全面、变通的思维方式来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比如,要求学生设计从西北、北方地区向东南地区运输煤、石油、天然气的路线,当遇到这种综合性很强的题目时,不仅要求学生熟悉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还要求学生能掌握各种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情况等。这样学生就可以运用全面综合的思维形式去解决问题了。我们都知道我国西气东输的管道已经铺设完成,利用西气东输管道,把西北地区的优质天然气资源输送到东南地区;北方地区的煤、石油资源,可以利用铁路运输运送到东南地区;也可以利用铁路运输运送到北方沿海港口,由水路运输(海洋运输)运送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港口。让学生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综合性考虑,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3.运用图表等多种题目形式,引导学生的思维发散

地理教学中,图表类的题目是考查学生对运输方式选择的常用方式。它不仅要求学生看懂图表,更要求学生根据图表的条件完成运输要求。教师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图表类题目,通过锻炼学生对图表题目的解读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教师首先要求学生看懂图表,将图表信息转化为文字要求。比如说,在某山区的等高线地形图上,要求学生为一小山村设计一条公路,以帮助村民们把一些绿色山货运送出山,一方面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村民们的经济收入。要完成这一题目,首先学生必须读懂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哪儿是丘陵、山地、平原,哪儿是山谷、山脊、悬崖、河流等;还要让学生了解山区建设公路的要求。因此,虽然只是设计一条山村公路,但让学生从地形(包括坡度的大小)、气候、河流、生态环境等方面综合性考虑,较好地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于拓宽学生的地理视角,深化学生的地理认识和完善地理思维有重要意义。教师要坚持在教学中运用不同的视角帮助学生进行思维转化,运用全面思维深化学生的思维层次以及运用图表等多种题目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发散。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对发散性思维的有效运用,不仅有利于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对学生的整体地理素质更是一种重要的提升。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篇(7)

中国经济地理这门课程,在经济学校是一门基础课程,这门课程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重大的作用。钱学森教授指出:“地理科学是与社会经济各方面都有密切联系的一大科学部门,是人类文明建设的基础理论。”它以人类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的空间关系为研究对象,揭示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特征,探讨地域经济发展规律,预测和控制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向、速度、规模和效益,其产生的潜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对推动现代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为反映全国各地区经济,有利于各地区在国家统一计划下,因地制宜、分别制定各自的区域发展战略。

当前我国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以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适应社会建设所需要的全面发展人才为根本目的。在加强职业教育的同时,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提高学生素质,开发学生的潜能,在经济地理教学中,变单纯传授知识为传授经济地理知识与地理能力的双向教育,主动、积极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经济地理能力就是应用地理知识,地理技能,运用地理智能,地理思维去分析,解决各种经济问题的能力,经济地理的能力培养就是对学生加强比较、分析、归纳、演绎推理、综合、操作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与研究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济地理能力不但本身有其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还可以迁移到其它学科学习的有关部分,起到融会贯通的作用,经济地理能力的培养,是经济地理素质教育重要核心内容之一。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一、 自学能力的培养

如果把知识比做金子的话,那么自学能力便是点金术;如果把知识比做鱼的话,那么自学能力便是捕鱼的本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知识的总量的不断增加,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在中等专业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在此之上,要教会学生怎样学,如何运用经济地理的观点去思考、去分析、去综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教学生学会到学生自己会学,会学是一个重要标志,这样在教学中就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去感知,去想象,挖掘潜能,发挥自己的逻辑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概念、叙述、图表、要求学生用要点概括法找出知识点,指出表面差异,利用直观图表法、建立空间概念,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用对比剖析法剖析表面和内在的本质联系,利用外延联系法将过去所学的有关知识融会在一起,利用因果分析法找出相互之间制约条件,利用综合分析法找出布局规律,在指导学生学习时,教师埋下伏笔,设“障”立“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教师引导答题,能收到

较好的效果,从教会学生到学生会学来一个质的转变。

二、 图表分析运用能力的培养

地理图表是整理地理知识的一种方法,例如,示意图、关系图、统计图;表格则有统计系统表、比较表、一览表等形式,教师利用图表授课的同时,要重点培养学生利用图表总结归纳、动手操作、图文互换,指导学生将教材中已有的图表和教师绘制的图表用文字表述出来,记忆知识点,掌握相互之间的关系,同时要指导学生将教材的文字内容已给的知识点、数据、相互之间的关系用图表的方式表示出来,能帮助记忆,明确相互的内在联系。在复习课中,让学生绘制网络图建立知识结构,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纷繁复杂、浩如烟海的资料、信息中,有反映事物本质的真实资料,也有反映事物本质的虚假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下一番功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分散到集中,由具体到概括。善于抓住重点,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把它普及到其它的学习、以及将来的工作和社会生活当中。

三、 运用经济地图的能力

地图是载体,将大量的信息贮存之中,要想获取这种信息,必须读懂地图语言,经济地图是经济地理信息的独特表达方式,通过经济地图可以展现经济布局。经济地图的运用包括读图、分析图、绘图。读图,在指导学生读图的过程中,循序渐进的诱导、启迪学生,充分发挥形象思维,将平面图看成立体图,头脑中形成各种经济地理事物的图像,做到心中有图;分析图,在读懂经济地图的基础上,要综合分析经济地图,分析经济地图时要运用已学过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其它想关学科知识,全面综合地去分析,找出规律,通过分析地图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在分析图时引导学生将关联的经济图综合在一起分析。例如:将煤炭工业分布图,铁矿资源分布图,钢铁工业分布图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分析钢铁工业布局特点和分布规律,总结出资源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再设问为什么有的钢铁工业没和资源联在一起,引导学生分析交通运输对工业的影响。依此类推,农业分布图,商业分布图,交通运输等分布图,都可以利用这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从中逐渐掌握我国经济布局的状况和分布规律;绘图,在教学中不能让学生类似背外语单词似背地图,而是让学生借助图来学习,从中获取信息,所以必须熟练掌握地图,绘图本身也是熟练掌握地图的过程,也是理解和记忆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环节,学生通过动手绘制地图,掌握知识点,掌握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 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篇(8)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民经济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技术进步正在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竞争的关键因素,智力资源成为资源配置的第一要素。因此,当务之急,重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尤为重要。而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和思维力的培养则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

一、观察力

由于中学地理教学以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往往以宏大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为观察对象,所以观察方式较其它学科更为全面,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直接观察和实验观察,解剖观察和对比观察等方式都会被经常运用。在地理学习的感知阶段就应重视观察力的培养和发展,不仅可以熟练基本技能,还能提高感知能力。

二、注意力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由于地理事物和地理想象的复杂性,通过中学地理教学过程可以培养学生透过复杂的现象注意特定事物的能力,使注意力在各种事物中集中到所要了解的事物中去。在地理教学中,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转化较多,有利于注意力的全面发展,在地理学习的意向、感知、理解等阶段都应加强注意力的培养和发展。

三、想象力

想象在地理学习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对于大量的没有亲历过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要根据图像显示和语言文字描述在头脑中构造出形象,这是感知的结果,也是思维的起点。对于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要进行加工改造,构造出新的形象,进而展开形象思维。培养想象力的主要途径是:

四、记忆力

最简单的例子是,能否记忆足够的地名,不但关系到地理知识的掌握,还直接影响着日常生活和工作。在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等认知阶段,都应培养和发展记忆力。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篇(9)

关键词:高职学生 综合素质 拓展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社会经济的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对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思想、专业结构、管理方式、培养模式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拓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力是素质的一种外在表现,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关键,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特色是强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拓展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从以下方面加以思考和实践。

一、激发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前提。内在激情有助于能力的培养,能力的提高又会反过来激起更高的学习兴趣。青年学生都有一定的好奇心,思想开放,富有想象力,善于吸收新的知识。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只有感觉到自己需要,才会激起积极性。因此,对任何一门课程,一种新的知识,首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知识对自己来说是很重要的,也是很有用的,他急需学好这门知识,学好这门知识对于自己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他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就会产生极大的学习热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让学生认识到该知识的重要性,然后恰当地讲解、提问、综合对比,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主动带着若干问题去思索和学习,教师应该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承担起学习的责任,使学生从接受知识技能的被动地位走到主动获取知识技能的“舞台”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和指导学生将学习任务与学习愿望有机地统一起来,以平等合作的态度与学生共同商定最终及各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学习形式,制定一套个体学习计划,使学生意识到只有在自己的积极参与下,才能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

二、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独立学习能力是获取知识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在当今和未来社会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学生应当以教师指导下的自学为主,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注重自学能力的全面培养。随着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大量涌现,使知识具有了很强的渗透性和交叉性,这就要求人才必须具备纵横结合的知识体系,而这种知识结构必须依靠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如果没有很强的独立学习能力,就不能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随时补充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就会被淘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要循序渐进,对于低年级学生要精讲重点内容,而不追求面面俱到,并多提一些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听课与自学相结合。随着学生读书能力的增强,讲课进度逐渐加快,留给学生的内容更多,这样不仅减少了课时,而且也使学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增强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也增强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创造环境培养思维表达能力

思维表达能力是其他任何能力的突破口,包括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它要求人们要多动脑筋,勤于思索,善于分析。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可选择:变序──训练思维的多向性;抓点──训练思维的聚焦性;求异──训练思维的发散性;求同──训练思维的迁移性;设疑──训练思维的创见性。教师讲课时可以把一些富有启发性问题编成思考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正确深入地思索,使学生能从抽象理论到直观现象中去,更深刻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也能拓宽学生的思路,使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学生也会感到学有所用。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自由探索,热烈讨论,各抒己见,即使是错误的,也在思考和辩论中明白其错误所在。这不仅可以使学生能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还可以使学生逐渐体会和适应学术活动中的平等、自由、民主气氛,使其综合素质得以提高。讨论课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基本概念,提高其综合能力,而且也可以活跃学生思想,开拓思路,培养学生开发精神。

四、强化实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心理学家指出:“素质、知识和实践是形成能力的三个基本要素,在这三个要素中,实践和知识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实践,人的一切能力无不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是实践实现了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培养合格的高职学生,更应该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在这方面,为了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思想观念,提高思想认识,重视技能训练课的实践性,多采用直观性、模仿性教学,使学生对每一项技能的操作要领理解到位;训练过程中,能用实物演示的,不用模型,能用电化教学的,不空口说教,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不单靠演示,能让学生深入社会实践的,应鼓励和指导学生亲自参加社会实践。其次,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第三,推行观察性实习实训,积极开展实践锻炼活动。第四,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辩论会、演讲比赛、专业技能竞赛,促进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第五,增加实习环节,通过分阶段实习实训,使许多抽象性的知识,变成实际操作的技能,实习过程自始至终应该以学生动手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第六,搞好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创造良好的实习条件。

五、多渠道培养组织管理能力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篇(10)

在素质教学理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是教学的重点问题。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视,通过实际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一、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基本状况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于人们的思维能力越来越重视。拥有严谨的思维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夯实的基础。但是在传统的教学理念的影响之下,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与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度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盲目地开展创新教学模式,没有重视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以及自身的数学知识能力掌握状况;个别教师为了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忽略了教学内容,影响了实际的教学效果;还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多个角度解决同一问题,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独立能力。这些状况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培养,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1.加强师生关系,培养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在初中数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构建和谐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奠定夯实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营造一个和谐的、平等的学习氛围,全面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如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就会产生消极思想,进而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降低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果,最终制约了学生自身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兴趣培养的重视,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奠定基础。

2.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初中生思维非常活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手脑协作能力,巩固学生的知识以及思维能力。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的思维与实践能力高度统一。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与途径,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自我学习能力,激发自身的潜能,从而有效地培养自身的思维能力。

3.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增强对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视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加强对正确思维品质的渗透,通过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奠定基础。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个体差异性选取有针对性的习题,学生在对习题进行分析、解答的过程中,可以加强自身思维能力的锻炼,提高自身的思维品质。教师要选取可以锻炼学生敏捷性、条理性以及实践性的数学内容,通过对学生的引导与解答,掌握整体的课堂教学内容。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培养,通过数学法则与公式,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一定的支持,全面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4.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拓展性以及创造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一些数学题目的答案都是单一的,大多为封闭性问题,这样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没有充分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以及思维创造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无法有效地应用相关的思维。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对开放性系统的重视,通过开放性习题的锻炼与解析,提高学生全面思考的能力,拓展其思维能力。学生在对开放性系统解答的过程中,可以从多个角度、方面去了解,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巩固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全面地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拓展性与创造性。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篇(11)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040

地理学科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显著特点之一,地理学科综合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地理学科综合了空间分布,时间的变化。同时综合了数学学科的计算和分析,物理学科的逻辑思维,语文学科的阅读与审美,历史学科的演变与变迁,化学学科的实验。因此,对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培养,我们要立足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不要只局限于地理课程的教学手段,全面的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素养。

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科的基本理念: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新教材的改置也是有利于地理教育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展;有利于引导学生改变陈旧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有利于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

地理学科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立足于帮助引导学生构建和掌握学科思维基本模式,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使学生具备理解地理事物,发展过程的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技能培养充分用图,训练空间思维与定位,变式处理训练,信息提取和拟定,适度运量训练地理计算与分析,这都是地理学科的能力要求。

任何一学科能力,不仅体现在学生有某学科一定的特殊能力,而且有着学科能力结构不同学科能力的建构存在着明显的思维或认知的特殊性。理科的学科能力更多地要与抽象逻辑思维与认知联系;文科的学科能力更多地反映形象逻辑思维与社会认知联系。而地理学科是一门交叉学科,更具有其特殊性,更多地体现了抽象与形象逻辑思维相联系。

例:09年高考:甲市2008年出生户籍人口9.67万人,出生率为0.699%,死亡10.7万人,死亡率为0.733%,甲市户籍人口这种增长态势已持续14年。

问甲市可能是:

A.西宁 B.延安 C.上海 D.广州

解法一:通过出生人9.67万人,死亡人10.7万人,可知:出生人不少于死亡人数,而这种增长态势已14年。可知该市人口处于负增长,而选项只有上海人口的增长率是负增工。故选:上海

解法二:出生口9.67万人,出生率为0.699%,利用数学做法:

9.67÷0.699%=1383万人

可知甲户籍人口有1383万人,而选项中只有上海的户籍人口超过了一千万人,故选上海。

这就是,我们平时培训学生的学科能力,同时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通过这个例题,启发我们改变单一的思维模式,而从多角度去考虑问题,改变以往陈旧的学习方式就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一例题也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也体现了学科之间的渗透功能。

再如,我们在讲地理公转意义时,知道地球在近日点公转速度快,而位于远日点时公转速度慢,而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我们许多教师在处理时,只是要求同学掌握记忆结论,而没有进一步解释,其实在这个现象的解释我们用开普勒定律:

行星与恒星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同。

这样,我想同学们一下子就豁然明白了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