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环境保护市场前景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8 10:30:05

环境保护市场前景

环境保护市场前景篇(1)

一、目前我国旅游景区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1.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对景区环境的保护

因我国旅游业因我国旅游业起步比较晚,旅游市场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很多旅游景区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景区存在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景区的开发利用中有点盲目,从而导致很多旅游景区的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很多高山旅游为方便游客登山或者经济利益驱使建索道砍伐了大量树木,造成景观的破坏。近几年,有很多景区为了增加娱乐性吸引游客或者增加娱乐项目收益,破坏景观修建漂流、滑草等项目现象十分严重。许多风景名胜区内,多头管理、抢权、轻责、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十分严重。

2. 旅游景区开发与保护管理体制不健全

旅游景区的监管体制已经成为目前束缚我国景区发展的一大障碍,目前,我国旅游资源分属不同的部门,包括林业、建设、环保、文化等部门,有的旅游景区还分属好几个部门监管,各部门的社会责任及行业功能或者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同,缺乏全局观念,难以产生一致的管理效应。我国目前多数旅游风景区的管理体制属于政企不分。所以我们迫切需建立一种机制来解决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以实现我国旅游景区更好的开发与保护。

3.旅游景区开发投入市场后,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目前很多旅游景区由于受短期经济利益驱使,在旅游景区在开发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开发资源,利用资源,却不重对旅游景区的保护,结果导致很多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同时一些投资开发商,不注重科学规划,过度追求门票数量的经济收益,过度接待旅游者,没有科学的控制旅游景区的环境承载力,致使旅游环境容量过度饱和而使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每年旅游旺季,各个景区都不可避免的发生这种情况,就连九寨沟都不可避免。再者就是如山西应县木塔这种情况,人为是一个因素,同时因受自然灾害影响而造成的景观破坏。

正是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致使中国很多旅游景区在开发利用中,不能科学规划开发利用,致使旅游资源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将很难促使旅游业更好的发展。?

二、解决旅游景区开发中存在的环境问题的措施

1.加强政府管理职能的主导地位,健全景区环保管理制度

旅游景区在开发时,政府主管部门要严格审批,哪里该建建筑物、索道、娱乐设施,哪里不该建设,一定要严格审批,不能有过多的人工建筑。不能单纯为了短期经济效益目标而滥建。旅游景区在开发投入市场后,要健全景区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如景区环境承载力的问题,旅游景区切不可在景区运营后过分追求门票数量的经济效益而忽视景区的环境容量问题,以免造成超负荷的接待量,严重破坏景区的环境。否则后果难以预料。避免出现类似玉龙雪山、九寨沟、滇池这样的问题。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修复,将使旅游资源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将严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与生存环境。因此,政府部门要从长远角度出发,加强自身主导地位 切实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科学管理旅游景区的规划与开发,同时健全景区的环境保护制度,科学管理利用,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旅游景区及主管部门要做好宣传,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制度的制定,需要人们的参与执行。只要人们环保意识增强,做到环境保护全员参与,人人有责。定能为景区的环境保护起到很好的作用。

首先,加强对景区管理者的宣传,提高景区管理者的环境保护保意识。只要管理者对制度认可,才会把制度执行到行动中,才能切实加强对环境的保护与管理。

环境保护市场前景篇(2)

    有鉴于此,当前情况下开发生态旅游产品至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问题:

    第一,开发生态旅游产品是为了提升中国旅游产品的开发档次,培育中国旅游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增强我国旅游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第二,是为了探索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建立一种新的生态产品的开发模式,为积极有效合理地利用生态资源提供合乎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载体。

    第三,是振兴中西部经济,为西部大开发,促进贫困落后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培育支柱产业。从上述问题出发,生态环境产品的开发要从单点项目的建设发展为系统、区域环境的概念。要从以人为出发点开发建设景观资源,发展为以自然环境的保护为出发点,要在妥善地保护生态系统环境的前提下开发建设,而不是立足于改变自然环境的建设观,在产品开发的理念上必须要有一个质的飞跃。从总体上来看,开发生态旅游产品要建立一套生态环境产品的标准,改变当前开发和利用生态环境的方式,减轻经济发展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增强人们珍惜和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要建立一套系统的管理程序,科学有序地引导生态旅游。由于我国生态产品的开发受制于目前的管理体制,开发层次普遍较低,与资源本身的品位极不协调,对于那些部级、世界级的景观资源更要体现相应的管理水平,要通过管理体制的调整改革,加强对生态环境开发建设的科学研究,建立生态环境项目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相应的保护开发机制,提高生态环境产品的开发层次。要通过管理体制的改革,协调好国家与地方利益,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解决温饱与经济持续发展的问题。

    第四,是摸索政府主导产业发展的新思路。通过对国家重点生态环境产品的开发建设和管理,确定未来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方向和重点,明确生态环境产品开发的基本要求和标准,明确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政府和企业的责任。

    具体而言,开发生态旅游产品要明确几条原则:第一,生态产品开发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作为产品,必须要有相当的生命力,不能杀鸡取卵,饮鸩止渴。所以,生态环境的开发是以保护为前提的,是在保护原有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有限度地开发。这里,必须要讲求环境质量与环境容量,要有最大环境容量和最佳环境容量的概念。第二,生态产品开发要讲求深度,注意开发手段。生态环境产品是在新的市场需求的导引下,对旅游资源与人类生存环境的进一步深入开掘,是更高层次的旅游产品。它的开发必须是精细的、精致的,能代表和反映当前我国旅游产品开发水准和质量的,一切初级的、粗糙的开发行为都不可避免地要对生态资源造成破坏。第三,要坚持产品开发与管理的开放性。既然要精细化,规模化,强调现代生产的特征,利用旅游产品开发的经验,那么,开发的方式和模式就一定要强调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充分利用当代一切先进技术。第四,搞好规划,突出重点,培育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生态环境产品。开发生态环境产品不能遍地开花,要做到条件成熟一片,开发一片,开发与保护并重,条件不成熟的,要严格保护,严禁低水平开发。

    五、环境资源开发的合理途径

    在环境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各类旅游景区的开发利用,涉及到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关系问题。

    各地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对景区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与现行的一些部门管理规章或解释产生了一些矛盾。当前情况下,如何避免矛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合理有效地利用景区资源,是景区开发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从各地的实践来看,转换景区经营管理体制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为了与国民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格局相衔接,建立更加有利于旅游产业发展、经营管理更加有效的体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加经济收益;二是为了招商引资,调整利益分配机制,通过市场渠道吸引更多的商业性资金投入,加快景区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转换的方式基本上是在资源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基础上,实行政企职能分开或事企职能分开,将景区的经营权授予企业,由企业负责景区的具体经营活动和景区行政管理机构委托和其他事项。总体上讲,这些改革都是自发性的,需要在今后的开发中加以规范。这种规范具有两方面的涵义,既要纠正实践中的一些错误做法,也要调整不利于促进改革和发展的现行规定。首先,强调保护是我们始终不移的目标。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都是全体人民的宝贵财富,具有不可再生的特征,必须加以有效保护,才能永世传存。但是,保护不能排除合理的开发利用,要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学习和借鉴世界上一切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环境资源的道路。我们面临的现实情况是,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将是我们长期面对的问题,国家和地方难以拿出足够的资金对景区资源实施无偿保护。同时,许多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都是可资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虽然景观资源具有多种属性,但从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来看,从贫困人口解脱落后状态的要求看,它首先是一种经济资源,是建立现代旅游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产业要素之一。

    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不仅不会对资源造成破坏,而且有利于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所以,景区引入市场机制,进行市场化开发,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带有很大的普遍性。这种现象可以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大力发展旅游业必然出现的一种结果,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既然生态环境资源进入市场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那么怎样才能找到合理的途径,切实保证各方面的权益呢?这里需要我们回答几个问题。

    第一,环境资源以什么方式进入市场。严格来讲,环境资源是不可能进入市场的。

    第二,属国家所有的环境资源要由国家行使绝对的保护权力,不可能划出一块自然生态区让股东们按股权大小占有。

    第三,资源无价,其独特的垄断价值不可能量化为公司的资产价格,从而也不可能把环境资源析分为若干股份在市场上售卖。那么,进入市场的环境资源是经过转换的另一种形式,这里的要害在于转换,亦即以环境资源的垄断优势做依托,对资源的特许经营权或某一个项目的特许经营权推入市场。这样,不管特许经营权落到谁家,资源的管理权永远掌握在国家手里。既然只是把特许经营权拿到市场上,资源主体并不直接进入市场,所有权也并不发生转移,经受市场洗礼的只是经营者自身,一旦经营失败,失落的只是公司的特许经营权,不存在一旦公司经营不善,资源的所有权易手或遭受破坏的可能。将环境资源转换为公司经营的背景和依托,就是为了处理好公司经营的风险性与资源保护的恒久性之间的关系,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广泛筹集社会资金的同时,保护有限的环境资源不受市场风浪的袭扰,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四,特许经营权上市之后,会不会形成少数人对环境资源的垄断,危及大众社会福利。这里有一个社会公共福利和垄断资源的关系。社会公共福利满足的是大众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诸如阳光、绿地、净沽的空气。满足这类需求,并不一定需要垄断资源,只要在人类生活的社区中留出足够的面积,建造一些城市公园即可。特许经营权并不以这类公共活动区域作为依托,因而危及不到大众社会福利。作为进入市场的特许经营权,依托的是自然生态环境等垄断资源,这类资源并不针对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它满足的是人类高层的消费需求,满足人们回归自然,陶冶性情的心理诉求,所以这类资源是垄断的经济资源,不是社会福利资源。既然是社会的经济资源,其功用就是通过合理地开发利用,促进经济的增长。那么,让这类资源的特许经营权进入市场,是否会形成价格的垄断,遏制大众消费呢?从根本上讲,特许经营权进入市场也是一种经济行为,不可能背离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一旦价格背离了大众消费水平,必然要受到供需规律的制裁。旅游产品是需求弹性相当大的产品,而且产品之间具有很强的替代关系,从山地到海滨,从草原到内湖,度假休闲,观光游览,服务与价格方面的每一个因子的微小变化都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选择,除去个别时期以外,任何公司都难以维持垄断高价。当然,从生态环境容量和生态环境质量的角度来看,并不排除一些生态环境通过价格的提升限制游人的数量,但是,这种提升也是有一定的上限的,也要保持在环境容量和经济流量的平衡点上,离不开供求规律的调节。环境资源开发涉及到众多的利益主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以规范的形式理清产权关系,建立合理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确保政府、社会、投资商和原住居民的合理利益,使他们的财产权力得到保障。同时,规范的形式还可以正确引导社会的价值取向,避免一些不负责任的或者恶意的炒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为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氛围,使先行者减少改革的成本和代价。

    六、中国旅游投资的增长方式

    当前,中国旅游投资与开发的突出问题是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特别是在经营规模方面更表现出明显的差距。虽然全行业吸引社会资金的规模很大,吸引了一批着名的国际管理集团和较大的海外客商,但从投资规模上来看,在全行业中有影响力的有资产联系的企业集团还不是很多。如果在投资开发过程中,注意系列化、品牌化开发,利用资金方面的优势,创造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产品品牌,实现规模扩张,将会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益。

环境保护市场前景篇(3)

有鉴于此,当前情况下开发生态旅游产品至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问题:

第一,开发生态旅游产品是为了提升中国旅游产品的开发档次,培育中国旅游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增强我国旅游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第二,是为了探索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建立一种新的生态产品的开发模式,为积极有效合理地利用生态资源提供合乎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载体。

第三,是振兴中西部经济,为西部大开发,促进贫困落后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培育支柱产业。从上述问题出发,生态环境产品的开发要从单点项目的建设发展为系统、区域环境的概念。要从以人为出发点开发建设景观资源,发展为以自然环境的保护为出发点,要在妥善地保护生态系统环境的前提下开发建设,而不是立足于改变自然环境的建设观,在产品开发的理念上必须要有一个质的飞跃。从总体上来看,开发生态旅游产品要建立一套生态环境产品的标准,改变当前开发和利用生态环境的方式,减轻经济发展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增强人们珍惜和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要建立一套系统的管理程序,科学有序地引导生态旅游。由于我国生态产品的开发受制于目前的管理体制,开发层次普遍较低,与资源本身的品位极不协调,对于那些部级、世界级的景观资源更要体现相应的管理水平,要通过管理体制的调整改革,加强对生态环境开发建设的科学研究,建立生态环境项目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相应的保护开发机制,提高生态环境产品的开发层次。要通过管理体制的改革,协调好国家与地方利益,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解决温饱与经济持续发展的问题。

第四,是摸索政府主导产业发展的新思路。通过对国家重点生态环境产品的开发建设和管理,确定未来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方向和重点,明确生态环境产品开发的基本要求和标准,明确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政府和企业的责任。

具体而言,开发生态旅游产品要明确几条原则:第一,生态产品开发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作为产品,必须要有相当的生命力,不能杀鸡取卵,饮鸩止渴。所以,生态环境的开发是以保护为前提的,是在保护原有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有限度地开发。这里,必须要讲求环境质量与环境容量,要有最大环境容量和最佳环境容量的概念。第二,生态产品开发要讲求深度,注意开发手段。生态环境产品是在新的市场需求的导引下,对旅游资源与人类生存环境的进一步深入开掘,是更高层次的旅游产品。它的开发必须是精细的、精致的,能代表和反映当前我国旅游产品开发水准和质量的,一切初级的、粗糙的开发行为都不可避免地要对生态资源造成破坏。第三,要坚持产品开发与管理的开放性。既然要精细化,规模化,强调现代生产的特征,利用旅游产品开发的经验,那么,开发的方式和模式就一定要强调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充分利用当代一切先进技术。第四,搞好规划,突出重点,培育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生态环境产品。开发生态环境产品不能遍地开花,要做到条件成熟一片,开发一片,开发与保护并重,条件不成熟的,要严格保护,严禁低水平开发。

五、环境资源开发的合理途径

在环境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各类旅游景区的开发利用,涉及到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关系问题。

各地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对景区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与现行的一些部门管理规章或解释产生了一些矛盾。当前情况下,如何避免矛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合理有效地利用景区资源,是景区开发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从各地的实践来看,转换景区经营管理体制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为了与国民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格局相衔接,建立更加有利于旅游产业发展、经营管理更加有效的体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加经济收益;二是为了招商引资,调整利益分配机制,通过市场渠道吸引更多的商业性资金投入,加快景区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转换的方式基本上是在资源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基础上,实行政企职能分开或事企职能分开,将景区的经营权授予企业,由企业负责景区的具体经营活动和景区

行政管理机构委托和其他事项。总体上讲,这些改革都是自发性的,需要在今后的开发中加以规范。这种规范具有两方面的涵义,既要纠正实践中的一些错误做法,也要调整不利于促进改革和发展的现行规定。首先,强调保护是我们始终不移的目标。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都是全体人民的宝贵财富,具有不可再生的特征,必须加以有效保护,才能永世传存。但是,保护不能排除合理的开发利用,要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学习和借鉴世界上一切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环境资源的道路。我们面临的现实情况是,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将是我们长期面对的问题,国家和地方难以拿出足够的资金对景区资源实施无偿保护。同时,许多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都是可资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虽然景观资源具有多种属性,但从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来看,从贫困人口解脱落后状态的要求看,它首先是一种经济资源,是建立现代旅游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产业要素之一。

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不仅不会对资源造成破坏,而且有利于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所以,景区引入市场机制,进行市场化开发,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带有很大的普遍性。这种现象可以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大力发展旅游业必然出现的一种结果,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既然生态环境资源进入市场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那么怎样才能找到合理的途径,切实保证各方面的权益呢?这里需要我们回答几个问题。

第一,环境资源以什么方式进入市场。严格来讲,环境资源是不可能进入市场的。

第二,属国家所有的环境资源要由国家行使绝对的保护权力,不可能划出一块自然生态区让股东们按股权大小占有。

第三,资源无价,其独特的垄断价值不可能量化为公司的资产价格,从而也不可能把环境资源析分为若干股份在市场上售卖。那么,进入市场的环境资源是经过转换的另一种形式,这里的要害在于转换,亦即以环境资源的垄断优势做依托,对资源的特许经营权或某一个项目的特许经营权推入市场。这样,不管特许经营权落到谁家,资源的管理权永远掌握在国家手里。既然只是把特许经营权拿到市场上,资源主体并不直接进入市场,所有权也并不发生转移,经受市场洗礼的只是经营者自身,一旦经营失败,失落的只是公司的特许经营权,不存在一旦公司经营不善,资源的所有权易手或遭受破坏的可能。将环境资源转换为公司经营的背景和依托,就是为了处理好公司经营的风险性与资源保护的恒久性之间的关系,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广泛筹集社会资金的同时,保护有限的环境资源不受市场风浪的袭扰,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四,特许经营权上市之后,会不会形成少数人对环境资源的垄断,危及大众社会福利。这里有一个社会公共福利和垄断资源的关系。社会公共福利满足的是大众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诸如阳光、绿地、净沽的空气。满足这类需求,并不一定需要垄断资源,只要在人类生活的社区中留出足够的面积,建造一些城市公园即可。特许经营权并不以这类公共活动区域作为依托,因而危及不到大众社会福利。作为进入市场的特许经营权,依托的是自然生态环境等垄断资源,这类资源并不针对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它满足的是人类高层的消费需求,满足人们回归自然,陶冶性情的心理诉求,所以这类资源是垄断的经济资源,不是社会福利资源。既然是社会的经济资源,其功用就是通过合理地开发利用,促进经济的增长。那么,让这类资源的特许经营权进入市场,是否会形成价格的垄断,遏制大众消费呢?从根本上讲,特许经营权进入市场也是一种经济行为,不可能背离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一旦价格背离了大众消费水平,必然要受到供需规律的制裁。旅游产品是需求弹性相当大的产品,而且产品之间具有很强的替代关系,从山地到海滨,从草原到内湖,度假休闲,观光游览,服务与价格方面的每一个因子的微小变化都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选择,除去个别时期以外,任何公司都难以维持垄断高价。当然,从生态环境容量和生态环境质量的角度来看,并不排除一些生态环境通过价格的提升限制游人的数量,但是,这种提升也是有一定的上限的,也要保持在环境容量和经济流量的平衡点上,离不开供求规律的调节。环境资源开发涉及到众多的利益主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以规范的形式理清产权关系,建立合理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确保政府、社会、投资商和原住居民的合理利益,使他们的财产权力得到保障。同时,规范的形式还可以正确引导社会的价值取向,避免一些不负责任的或者恶意的炒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为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氛围,使先行者减少改革的成本和代价。

六、中国旅游投资的增长方式

当前,中国旅游投资与开发的突出问题是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特别是在经营规模方面更表现出明显的差距。虽然全行业吸引社会资金的规模很大,吸引了一批着名的国际管理集团和较大的海外客商,但从投资规模上来看,在全行业中有影响力的有资产联系的企业集团还不是很多。如果在投资开发过程中,注意系列化、品牌化开发,利用资金方面的优势,创造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产品品牌,实现规模扩张,将会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益。

环境保护市场前景篇(4)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裕和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人们对精神的需求和休闲体验品质越来越重视,自然保护区作为放松身心、休闲娱乐的项目之一,有足够的特色与潜力成为游客乐于前往的目的地。

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85年,成立于1986年,是北京首个部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以天然油松林为主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保护区位于延庆县海陀山南麓,地处燕山山脉的军都山中,总面积4671公顷,距北京市区仅90公里,作为北京市西北方向保存最完好的生态系统,其独特的地理区位不仅使松山自然保护区在水源涵养,抵御风沙及空气净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成为北京市民和广大外来游客接触自然的一处天然圣地。如何了解并满足游客需求,如何打造、提升松山自然保护区的文化品牌,如何在市场竞争中站住脚跟正是当下松山需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二、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的研究现状

关于松山的旅游研究文献比较丰富。张玉钧等(张玉钧,邹国辉,2007)分析了松山旅游的经营目标,并对其旅游的开展进行了评价,提出以生态旅游为中介,由经营者、当地居民、旅游者及相关行政部门等利益主体来共同参与保护区的管理。牛江等(牛江,张玉钧,2007)分析了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管理与当地社区参与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与当地社区关系的管理模式。陈学琴等(陈学琴,聂华,2007)以 SWOT作为分析框架,对松山自然保护区发展过程中的强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全面分析,据此提出相应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对策。陈亮等(陈亮,王雯,2009)初步探讨了松山旅游经济发展与保护区生态保护的关系,为保护区管理和开发旅游资源提出建议和对策。

以上研究为本案例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这些研究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松山旅游的发展情况,但未对松山旅游质量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作深入探讨。本案例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松山旅游质量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识别,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三、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概况

松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北京市境内,处于延庆县的西北角,北与河北省赤城县接壤,西与河北省怀来县毗邻。在松山自保护区开展旅游以后,累计投资上百亿,2001―2002年国家财政部、环保部门支持部级松山保护区135万元事业经费,2004年投入保护区能力建设经费60万元,年度管理经费128万元。自2005年起,保护区每年可固定从国家财政部门获批100万元的能力建设经费,用于环境维护、旅游基础设施等的改善。2004年以后政府每年投入管护资金1.92亿元,使山区60.8万hm2生态林得到长期有效的管理。在2009年与大自然保护协会合作,由通用汽车公司赞助修建了保护区游客中心。区内旅游配套设施较为完善,有大型宾馆4家,经营形式为股份制。总的来说,松山自然保护区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生态旅游体系,是集科研、考察、度假、观光、娱乐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的理想去处。

四、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质量管理现状

笔者主要通过对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进行实地考察,辅以松山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科工作人员的讲解,分别对松山自然保护区的景观质量、设施质量、旅游产品质量以及人员质量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一)景观质量

松山的旅游资源的特点呈现为:观光价值普通,而保护价值较高。目前区已建成天然油松林、百瀑泉、八仙洞殿宇等30余处景点,这些典型的山地观光旅游产品,成为松山旅游业起步的基石,并在松山旅游发展的初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到访游客从1995年的5.5万人次增加到2001年的8.3万人次,松山保护区的旅游发到目前仍然是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与核心。

通过对松山旅游景观资源的分析发现,松山旅游资源的观光价值在北京地区并不突出,与周边自然景区,如龙庆峡、野鸭湖等相比,景色并无优势。随着传统的观光旅游不能满足游客日益多样的需求,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旅游市场中,松山旅游发展日益跟不上市场环境的变化。从年游客人次可见一斑:从2001年起,到访松山的游客数量就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到2014年仅为3万人次。

(二)设施质量

1、交通

松山有优质的生态旅游资源,且距离北京市区仅90公里,有巨大的旅游客源市场。松山生态旅游游客集中分布在北京,出游时间多为周末且集中在7-10月份,其中“五一”、“十一”等几个小长假均是景区的高峰期。松山自然保护区目前以自驾车游客为主,乘坐其他交通工具来此的游客也很多,尤其是这其中还包含很多生态旅游者群体。

目前,北京城区到延庆有919公共汽车和火车,还有新开通的城铁S2动车,延庆有公共汽车和私家面包可送至景区入口。但总体来说,交通工具的便捷度不高,919公共汽车人多拥挤;S2动车在票价上略高,上座率较低。交通问题一直是困扰松山旅游发展的一个瓶颈,如何解决“最后5km”是迫在眉睫。

2、基础设施

虽然从2001年,在松山自保护区开展旅游以后,国家累计投资超过百亿,但从调查后发现,资金投入与实际使用仍存在差距,松山保护区的基础设施仍亟待改善。以2013年为例,虽然旅游收入140多万元,国家财政拨款300万元,但工作人员与游客的普遍认为:基础设施仍需改善。比如游客有在休息地留置垃圾的行为,反映垃圾桶的数量不足;公厕数量少,生态厕所与环境适应性可进一步提高;环境解说指示牌与步道的设计位置不尽合理、部分有损坏;沿山谷建设的登山游步道只有两条,大同小异,娱乐观光性不强。

松山自然保护区的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财政部、环保部门的政府投入,旅游收入相对来说较少。但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深化,在长时间范围内,这种以政府为导向的资金投入机制存在着隐患,依靠松山生态旅游建设提升保护区的影响力,能带动松山的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保护区的基础设施改善。

3、住宿

来松山旅游的游客中,跟团游客的游览时间在一般在3―4h,自驾游游客的游览时间在5h左右,由此来看来松山旅游的游客不大可能再在景区附近住宿。距离旅游景区较近的住宿有塘子浴宾馆、松山招待所、大庄科村的农家乐等十几处地方。其中较著名的松山宾馆建筑面积4000 km2,有床位120张,餐厅可同时容纳200人就餐;塘子浴温泉宾馆,建筑面积1500 km2,可做培训中心使用。虽然松山区内的住宿条件基本完善,但来松山的游客当天返回的比例仍然很高,平均旅游花费少,很大一个原因是松山的住宿接待设施跟不上,服务态度反应差,留不住游客。

(三)旅游产品质量

松山属于传统的观光旅游,旅游产品单一,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在松山没有专门的纪念品销售点,也没有形成成熟的旅游线路,或是特色的户外运动项目,虽然松山的资源丰富,通过资源与市场的对比,可以发现松山保护区的旅游资源、市场与产品不相匹配一一松山以其并不突出的观光资源为核心产品,参与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观光市场争夺;同时却无法有效利用价值丰富的自然资源,对新型旅游市场的发展缺乏应对措施。

松山旅游发展的根本问题在于在市场环境的变化下,没有针对客源市场的需求及时根据变化进行调整,生产一系列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

(四)人员质量

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到,松山自然保护区内的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保护区现有人员组成中,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只有4人,这与部级自然保护区的名称很不相称。同时保护区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也没有实现系统化和制度化,只有部分管理人员有接受短期培训的机会,这直接制约了保护区管理水平的提高。其次,在发展生态旅游中,重在普及生态知识,增强旅游参与者的环保意识,但在保护区的管理中,没有专业人员向旅游者宣传生态保护知识。在调查过程中,游客提出意见最多的一项为景区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平不高,这直接影响游客下次的旅游决策,良好的服务水平会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质量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基础设施

在交通方面,介于多数游客抱怨交通不便,建议保护区开通延庆县内旅游专线,以提高保护区的可进入性;住宿接待方面,保护区需要加强在住宿接待方面的经济实惠、朴素自然、干净整洁的特色,此外还可以考虑住宿酒店青年旅店式。自然保护区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酒店类的建筑应该在保护区范围以外建设,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社区互动模式;环卫设施方面,根据设计规范,环卫设施的服务半径,合理、适量设置与环境相协调的分类回收垃圾箱,及时清理,同时还可向游客发放垃圾袋,将垃圾由游客带回,统一处理。考虑到松山游客登山停留时间一般在两个小时以上,所以急需在游线上增加色彩、造型与环境协调的免冲水生态公厕。

(二)开发生态旅游产品

松山的旅游产品单一,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没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吸引力下降。把握游客的需求,是松山实现市场转型的重要依据,因此可采取“固本推新”的策略。通过对旅游区目前的观光旅游产品进行调整,从而实现松山观光旅游产品的升级与转型。

一方面在保留松山己有旅游产品的基础上,比如森林讲堂,通过增加休闲旅游设施与旅游活动内容,增加对既有旅游市场的吸引力,保住市场份额,提高游客重游率;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松山部级自然保护区及首都北京庞大市场的两大优势,推出新的休闲和自然体验旅游产品,在自然体验的细分市场中,树立鲜明的旅游形象,成为北京市最重要的自然保护区学习体验目的地。

(三)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对于松山保护区的管理人员来说,应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政策,努力改善保护区的办公和生活条件,通过优惠政策吸引科技人才到保护区工作,改善目前人才短缺的状况。在管理过程中,管理工作应多与一些科教、科研单位合作,把研究成果真正应用到保护区的实际管理中去。对于从事餐饮、住宿、温泉等依附旅游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应接受系统化、制度化、定期的业务培训,真正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在生态素质的管理中,由环境解说员向游客开展环境解说:游客到达景区后,游览前可获得保护区工作人员的讲解或观看到有关保护区的介绍录像;准备宣传材料同门票一起,免费发放给游客,上面介绍景区的风光特色,同时附上游客须知,引导游客遵守生态行为规范;游客在保护区内可获取针对保护区的宣传资料,沿途通过标识牌和巡逻人员获得导引等。

环境保护市场前景篇(5)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4-0073-03

在城市河道环境综合治理中,河道景观设计是一个重要方面。经过精心设计的河道景观,不仅大大改善了城市面貌,而且可带来良好的社会、环境、经济效益。许多城市的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但是,也有一些河道环境综合治理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目的,或者没有更好地发挥作用。究其原因设计水平不高,或者设计观念错误,规划设计水平是建设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以咸宁市淦河(丹桂桥一金桂桥)东西岸滨水景观带规划设计(2006年)为例,对城市滨水景观带规划设计的一般性规律进行认真的探讨分析。

1、淦河滨水景观带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淦河是咸宁市的母亲河,它蜿蜒曲折的穿过咸宁市城区,对市区防洪、排涝、灌溉、生态环境平衡、居民用水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淦河滨水带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廊道”,和城市道路是城市“廊道”所不同的是,滨水带不是以交通为主的城市“廊道”,而是以自然生态环境为主的城市“廊道”。从2004年以来,咸宁市经济快速增长,但环境管理相对薄弱,水资源污染加剧。河道的景观保护、建设与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步伐极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水质问题

水是自然景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其它自然景观也正是由于水的衬托才彰显出了灵气和魅力。在市区内,淦河河道地势较为平坦,水流速度较为缓慢,河道周边设置许多直接排入淦河的排污口,河道两岸生活污水及工农业生产废水对淦河水质影响严重,水体富营养化,颜色异常,现状水质远远不能满足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水质问题较为突出,水面景观不佳。

1.2 水量问题

水量补给不足,景观水位不理想。是个缺水城市,大部分河道属于季节性河道,规划较宽的河道很难保证常年丰水。难以保证洁净水的补给。在枯水季节,水位也与景观用水的标准差距较大,严重影响其观光休闲功能。

1.3 两岸景观问题

目前淦河滨水带周边环境较差,街道设施老化,地面铺装陈旧,沿河绿化杂乱,河岸植被的色彩单一,季节变化不明显,植物景观缺乏特色,人文景观保护不到位。河流亲水性差,河岸处理不尽合理。周边建筑缺少规划,无序生长,样式杂乱且老旧,无法适应成宁市城市建设发展的步伐,不能充分反映出咸宁市独特的地域自然文化特征。

1.4 防洪与城市功能的结合问题

淦河滨水带作为城市的主要景观线,其景观设计必须与周边的环境相协调,在功能上满足城市居民需求。同时,淦河是咸宁市市区主要河流,防洪排涝是其主要功能,必须充分考虑。

2、淦河滨水景观带规划设计的要点分析

随着观念更新和技术进步,城市滨水带景观建设的目标是恢复水域景观的自然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景观建设、整治,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给人们提供舒适的休闲娱乐的水域环境,提高城市的绿色竞争力,从而提升城市形象。在淦河(丹桂桥一金桂桥)东西岸滨水景观带规划的设计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2.1 规划定位与理念

在规划定位上,应以满足防洪排涝功能为前提,形成完善和谐的城市景观及防洪体系:在理念上,强化河流自然发展规律,注重淦河滨水自然生态环境优化提升。

2.2 规划目标

景观规划设计目标:首先是安全、稳定、健康的基础水环境。设计后的淦河河道应能满足城市防洪排涝的要求,有较稳定的水源补给;同时还应具有健康的生态状况,包括对污染的治理以及自然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和健全。其次是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淦河滨水景观带规划设计应充分与城市生活相融和,促进并带动城市商业和经济发展,同时也为以后的房产开发提供优良的景观环境基础,提高本区域的商业价值。其三基于滨水带的城市角色、城市功能和市民的需求,规划设计还应注重营造生态环境,建造亲水空间,为市民提供休闲游憩的场所。最后是积极的精神文化意义,景观带规划设计应能够塑造和传承咸宁市的景观特色和文化内涵。

2.3 加强对水体的环境保护

水在园林景观中是灵魂,是纯洁优美的化身。建立安全、稳定、健康的水环境,是进行滨水区景观设计的基本前提。要做好淦河滨水景观带规划,首先要整治淦河的水体污染,找出污染淦河的污染源,进行彻底清除,对淦河两边的市政排污管管道走向进行改造设计,沿淦河两边埋设截污管,取消通向淦河的排污口:其次保证淦河河道畅通,对淦河河道清淤、拓宽,以保证防洪、排涝所需的宽度和深度,对于河底的设计,保留河床内原有的、河流自身形成的自然地形和植物群落,并利用这些植物群落对河水进行生态循环净化。其三就是加强淦河防护堤建设,对淦河两边的防护堤进行加固改造,原来的防护堤是用土垒起的,坚固性差,而且极易流失,在水流量较大的情况下,河道会出现缺口,对周围的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根据城市防洪排涝的要求,按照中等城市10。年的防洪标准对防护堤进行规划设计,才能确保淦河水体的安全和稳定。其四根据淦河蓝线规划要求,制定规划管理制度,加强对淦河水体的环境保护。

2.4 建造亲水性空间

淦河(金桂桥一银桂桥)东西两岸滨水景观带综合治理要科学规划,以人为本。对于沿淦河东边滨河东街的建筑布局和形体设计,应有意识地预留视觉廊道通向水域空间,规划防止建筑阻挡视线,要严格控制建筑与淦河水体边缘的距离,让行人在街道上能看见水、比较容易接近水和观赏水景,同时又据安全性。水边设连续的散步道和绿化林带,优化生态、景观、休闲等功能。亲水性的景观设计会使整个滨水区域的三维空间变得丰富多彩,给人强烈的空间感受。

淦河属于季节性河流,在枯水季节,水位与景观用水的标准差距较大,自然景观无法彰显出了灵气和魅力,亲水性公共空间失去意义,严重影响淦河的观光休闲功能。保持淦河长期水量充沛是建造亲水性公共空间必要条件。在淦河城区的上游和下游修建拦河坝,在丰水季节,打开上下游拦河坝,保持水流畅通,消除安全隐患;在枯水期间,为保证淦河蓄水,根据淦河城区内水量的具体情况决定同时关闭上游和下游拦河坝或仅关闭下游拦河坝。

2.5 设计上注重水的生态效应

淦河(丹桂桥-金桂桥)东西两岸滨水带设计应考虑景观的美感和生态的平衡。河道要推行生态绿化,充分运用合理的植物群落结构,运用空间手法形成富有个性的绿化景观。绿化种植鼓励利用丰富的乡土树种和特色树种,注意展现层次变化、色彩变化、

季节变化等,适应城市气候环境和城市特点。护岸的设计应尽量采用斜坡型或阶梯型,并运用自然的绿地和碎石修筑,既可提供视觉的美感。又能植树。

2.6 营造生态环境

淦河滨水带的生态环境营造就是要保护好原生态环境,同时,在进行人工环境建设时要尽量营造自然环境,要突出和强化自然,尽量控制人工环境建设,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进行人工环境建设时,尽可能采用生态技术和生态型材料。力求建筑和景观生态化。

淦河滨水带的生态环境营造也是对现状生态环境的优化性改造。比如,增加生物品种来提高滨水带生物的多样,以此来改善和优化滨水带的生态环境。

2.7 创建人性化环境

在淦河滨水带规划设计中遵照人体行为工程学要求,按照人体行为活动尺寸范围,安排多种适宜的建设设施与器具,创建人性化环境,创建优美人居环境。沿淦河两端安排全民健身运动广场及休闲广场,这些广场一般一二百平方米,都处在树荫下。还要合理设计健身步道,因为人的肩宽0.6m,所以游步道一般设计宽达1.2-1.8m以便两个人相向步行,能较宽松通过。路面铺装应平坦,可采用条石板或卵石路面,游人赤脚漫步卵石路面,卵石可刺激脚底血液循环,起到健身效果。沿河设置较舒适的座椅,如休闲椅、沙滩躺椅等,让游人近水观赏水景,就近锻炼身体。在休闲广场附近设置修建避风遮雨的亭廊花架建筑小品、老人儿童喜见乐闻得活动场所,如跷跷板、健身椅、舞场等,以便人们沟通交流,增进感情友谊。

3、深化水文化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要素的协调统一

“水是人类文明的一面镜子”,在现代社会,由于人与水关系的变化,水文化也在不断变化。在现代滨水地区规划建设中,应当倡导历史水文化与现代水文化的结合,既要注意保存历史遗留的优秀水文化,又要创造现代的水文化。

3.1保存、恢复和发展咸宁市淦河两岸景观文化,展现淦河滨水园林历史人文景观

保护重要的文物建筑,建立完善的管理修复制度。对于有历史价值和社会文化意义的建筑等,应加以维修和保护,恢复原来的面貌与功能:对于横跨淦河两岸建筑质量较好、外观典型的丹桂桥、金桂桥、银桂桥等,应予以保留,并加以维修和保护;对古淦河八景,不宜在原址建仿古建筑,可制成墙壁雕塑,以记存河道的历史风貌。

滨水带作为独特城市风景要素,维系着城市的生态平衡,积淀着生动优美的城市滨水文化。结合地形改造,充分发掘利用咸宁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建构淦河滨水园林历史人文景观。淦河滨水人文景观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获取:首先是成宁历史事件上自然形成的历史人文景观,其二是利用威宁社会历史上发生的事件而创建的滨水园林历史人文景观。其三是根据成宁历史人物的传说、故事,收集整理综合而创建滨水园林历史人文景观。滨水园林历史人文景观的规划设计增加了滨水园林景观内容,加深了历史文脉内涵,丰富了滨水园林景观资源。

3.2 谨防城市建设片面化,注重水与自然社会环境和谐统一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随着城市发展突飞猛进,城市环境建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要加强城市建设与人口、资源、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协调统一,加强城市生态建设,促进城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统一,防止淦河河道治理中的“渠道化”、绿化建设中的“造假化”、景观建设中的“奢侈化”、生态建设中的“急进化”和“崇洋化”五个问题。

4、结束语

城市滨水景观带规划设计最本质的问题是如何做活水,无论是水质、水量,水景。还是水文文化都要在规划设计上重点把握,让水自然溶入城市,营造滨水生态环境,创建人性化环境。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滨水景观带的规划研究,利用水环境治理、亲水性空间建造,立体景观绿化等设计手法,营造一个舒适、休闲娱乐的水域环境,提高城市的绿色竞争力,从而提升城市活力。

参考文献:

环境保护市场前景篇(6)

1. 前言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使得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市数目的增加、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从农村转入城市或由农村变为城镇都仅是城市化的外在表现。而由此造成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则是任何城市都面临的严峻挑战。这些问题已使人类认识到其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已经到了威胁自身发展和后代生存的地步,使人们更加需要建立一个融当下社会形态、文化内涵、生活方式、面向未来的更具人性的、多元综合的理想生存环境空间。景观设计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

2. 当代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2]

城市景观的定义是指景观功能在人类聚居环境中固有的和所创造的自然景观美,它可使城市具有自然景观艺术,使人们在城市生活中具有舒适感和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环境保护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心与重视。因此城市环境设计和建设的理念也必须适应人性化和向持续性生态转变,真正建立起融物资、文化与生态为一体的科学理念。

改革开放后,城市发展迅速,但由于建造时问的不同,建造材料和技术的不同,造成了建筑景观破碎,缺乏整合的现象。

1、沿街建筑个性突出。形成了无序的景观。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了吸引大众的眼球,建筑物层出不穷,却造成了城市的沿街建筑的突出个性,形成了无序的景观,显得相当凌乱。

2、施工现场脏乱,割断了景观的连续性。有的工地采用了低矮的蓝色围墙,这样就破坏了景观的连续性,而且施工现场环境脏乱,低矮的蓝色围墙根本解决不了环境的问题。

3、建筑附属物挤杂,加剧了景观的混乱。在城市里广告牌、灯箱广告种类繁多,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设计风格和色彩的表现极为突出,不但加剧了城市道路景观的混乱,也形成了一种视觉污染,造成了城市道路空间的识别性差。

在城市景观设计方面,中国有很多城市都存在着一些设计上的盲点和误区。设计方案普遍存在只满足城市审美的需要,而不从当地气候与自然带分布的实际出发;景观设计结构不合理,不能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本来已经与自然界背道而驰的环境更加畸形;因此,城市景观设计者应从满足城市景观规划审美需求的设计误区转变为尊重生态功能、可持续性发展需要的设计。

3. 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3]

3.1 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3.1.1 与自然协调的原则

城市景观的总体设计要以较好利用本区域的自然景观为基础,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应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追求景观整体风格的统一。同时,景观总体设计应力求自然和谐,强调可以自由活动的连续空间和动态视觉美感,避免盲目抄袭、照搬;公共设施的尺度需与空间相协调,地面铺装应尽量统一;协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改善人居环境,使景观、生态、文化和美学功能整体和谐。只有综合考虑,才有可能规划布局出功能合理、富有特色的城市空间景观。

3.1.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城市景观设计要追求可持续性发展,即人与自然环境的一种协调关系。发展必须以保护自然和环境为基础,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使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的关系始终处于平衡或协调状态。自然景观和传统景观均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在景观设计中要对自然景观资源和传统景观资源合理地保护与利用,创造出既有自然特征、历史延续性、又具有现代性的公共环境景观。善待自然与环境,规范人类资源开发行为,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干扰,实现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城市景观设计的一项主要任务和重要原则[4]。

3.1.3 “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城市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自然环境是城市环境的基础。城市空间是人与人交流的地方。离开了人的活动,城市景观便失去了其特有的意义。城市景观不仅是向人们展示的,而且是供人使用、让人参与其中的。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满足人自身的需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考虑人的情感、心理及生理的需要。在景观设计中,公共设施要符合人的视觉观赏位置、角度以及人体工程学的要求;座椅的摆放位置要考虑人对私密空间的需要;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人的行为心理特点,充分考虑特殊人群对景观环境的特殊需要,并落实在细部设施的设计中,使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真正成为大众所喜爱的休闲场所。

3.1.4 保护和发展文化景观的原则

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和村镇的改造,许多文化景观遭到严重的破坏。景观风格趋同化使得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公共空间日趋减少。民族文化的继承性是民族文化得以保存和延续的根本。在公共空间景观的设计过程中,挖掘和提炼具有地方特色的风情、风俗并恰到好处地将其表现在景观设计中,对于体现景观的地方文化特征、增加区域内居民的文化凝聚力和提高景观的旅游价值都具有重要作用。

3.2 城市景观设计的方法

1. 加强城市生态绿地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每一个健康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完善的食物链和营养级。在城市绿地的维护管理中,变“废物”为“营养”,如返还枝叶、返还地表水补充地下水等都是最直接的生态设计应用。

2. 维护和建立城市绿色廊道,保护野生生物的栖息环境

城市绿地建设应尽量保留具有自然特征的河流廊道、城市河岸的带状公园和城市道路两侧的立体绿化带等。

3. 解放思想,改变“见缝插绿”的保守观念

城市绿地建设应把重点放在建设大型生态绿地、环城绿地、大型交通绿地以及居住区绿地上,强调城市绿地的连通性、城郊绿地的结合性、景观与生态的共融性。在生态绿地的建设上应强化科学性,并且在科学性的基础上追求艺术性。

4. 保护乡土植物,维护生物多样性

21世纪生态建设的主题是保护本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在城市建设中,应保护城市中具有地带性特征的植物群落,保护乡土树种及区域性稳定植物群落的组成,有节制地引种。乡土树种是构成地方性自然景观的“主角”,也是反映地区性自然生态特征的基调树种。

5. 拓展城市绿化空间,增加城市绿化面积

作为拓展城市绿化空间的手段之一,屋顶绿化应在我国城市生态建设中得到积极推广。生态型屋顶花园已经成为防止气候变暖、节约能源、改善城市自然生态的一种综合性手段。

环境保护市场前景篇(7)

一、园林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 历史 时期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取决于 经济 的发展,同时也受上层建筑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一)水体污染问题突出

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 工业 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我国的水体污染呈上升趋势,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在七大水系中,以辽河、海河、淮河污染较为严重;在统计的138个城市河段中,有133个河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范围内78%的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北京、太原等许多城市出现了供水危机。据估计,我国每年因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00亿元。

(二)城市大气质量严重恶化

工业和 交通 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石化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入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我国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浓度普遍超标,平均浓度达309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浓度水平较高,部分城市污染相当严重,北方城市平均值达到83微克/立方米。我国的本溪市曾经因烟雾弥漫而被称为“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而大气中硫化物、氮氧化物严重超标导致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酸雨,宜宾、长沙等城市酸雨出现频率大于90%,长沙降雨的平均ph值已达到3.54。酸雨的降落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而且加剧建筑物、铁道、桥梁的腐蚀与破损,给工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而由大气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更是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三)固体废物泛滥成灾、垃圾围城现象严重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目前我国每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为6.6亿吨,其中有害废物为3000万~4000万吨,累积量超过64亿吨,侵占5亿多平方米土地;每年的生活垃圾量为1亿吨并以每年7%~8%的速度增长。由于我国的固体废物露天堆积,全国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固体废物到处堆放,不仅有碍观瞻、侵占土地、传染疾病,而且在自身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加剧了水体、大气、土壤的污染。

(四)噪声扰民现象普遍存在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据44个国控 网络 城市监测,全国2/3以上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分布在51.5-65.8db(a),其中洛阳、大同、开封、海口和兰州五座城市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超过60db(a);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范围为68.0~76.3db(a)。

二、园林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及其主要内容

正是基于上述的环境危机,近几十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开始运用 科学 的规划指导城市建设。尊重场地、因地制宜,寻求与场地和周边环境密切联系、形成整体的设计理念,已成为 现代 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风景园林师的作用并非在于刻意创新,更多地在于发现,在于用专业的眼光去观察、去认识场地原有的特性,发现它积极的方面并加以引导。其中,发现与认识的过程也是设计的过程。因此说,最好的设计看上去就像没有经过设计一样,只是对场地景观资源的充分发掘、利用而已。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对场地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场地的最大特性,以此作为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就像“潜能布朗”所说的,每一个场地都有巨大的潜能,要善于发现场地的灵魂。

园林景观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一些景观元素构成的实体;一是由实体构成的空间。实体比较容易受到关注,而空间往往容易被忽略。尤其是我们目前的设计方法,常常只注重那些硬质实体景物,对软质实体景物相对忽视,对空间的形态、外延以及邻里空间的联系等等注重不够,形成各种堆砌景物的设计方法。因此,注重空间结构和景观格局的塑造,强调空间胜于实体的设计理念,针对视觉空间领域进行整体设计的方法,对我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园林城市规划的提出克服了以往城市发展的无序性、盲目性与随意性,为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和 法律 保障。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的基础上,依据对城市环境质量现状的调查分析所制定的以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减少污染、节约资源为目标的规划体系。按照我国环境保护应“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总方针和总战略,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应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前期准备

这些准备工作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它包括城市的 自然 环境资料,例如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气象、水文等;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状况,如人口、国民生产总值等;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如大气、水体、噪声的监测资料、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历年累计量,对污染的治理状况等;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

(二)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并按拟定的环境目标 计算 各功能区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从而制定污染治理方案。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大气污染主要是由采用落后燃烧方式燃煤和汽车尾气引起,由此而来的首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总悬浮颗粒。因此,规划的远景目标应该是改进落后的燃煤方式,提高燃烧效率,尽量使用气体燃料、型煤、太阳能、地热等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实行区域集中供热、消灭千家万户的小烟囱,提高道路硬化率,通过强化污染源治理和提高污染控制技术等手段创建无烟控制区。调整工业布局,根据大气自净 规律 科学地利用大气环境容量;强化污染源的治理,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通过技术和行政的手段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提高城市绿化率,选择抗污染性好的树种,大力发展植物净化。

(三)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在对水污染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最大允许排放量并确定最佳治理方案。当前我国七大水系的水质污染程度在加剧,范围在扩大,长江、黄河、淮河、松花江的污染水据环境部门监测,全国城镇每天至少有 1 亿吨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全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水质受到污染,全国 1/3 的水体不适于鱼类生存,1/4 的水体不适于灌溉,90% 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50% 的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40% 的水源已不能饮用,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 60%~70% 是由于水源污染造成的。根据我国水污染的具体情况,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应该通过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采用少废、无废工艺实现清洁生产,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和资源化利用率,减少污水排放量,修建有效的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最终达到有效保护水资源的目的。

(四)城市固体废物综合整理

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环境目标落实各类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与处理、处置指标体系并制定最终治理对策。目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处于固体废物包围之中,解决固体废物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的目的是依据城市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城市固体废物的排放量来确定。做好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学习引进国际先进固体废物处理技术与国内研发先进设备及处理技术相结合的方针,将处理固体废物的过程与火力发电、农业复合肥制造、金属冶炼、沼气收集等先进技术的开发相结合,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国际一流固体废物处理体系,研发现代国际一流处理设备。实现低成本处理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废物资源,建设优美的城市环境,构建和谐的城市家园。

三、园林景观 艺术 对城市起的作用

(一)园林景观艺术可以促进城市生态景观的多样性

园林景观不仅在对防风沙、涵养水源、吸附灰尘、杀菌灭菌、降低噪声、吸收有毒物体,调节气候和保护生态平衡、促进居民身心健康方面有一定的自然环保作用;而且在营造优美、舒适的环境方面也有着非凡的艺术效果。单一的景观元素是无法造就人们所需求的具有各种功能的场所,同时也很难形成怡人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观来的。在营造的过程中经常涉及到绿地生态景观、山体景观、水体景观、湿地景观、道路廊道斑块等景观,是自然生态景观再现于城市景观当中,从而使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得到缓和。这样一来就更加有利于丰富城市景观的多样性。而景观的多样性包括了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地貌景观的多样性和生物景观的多样性。园林景观艺术提倡生态之园,丰富的植物群落中,较多的植物品种,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错落有致,丰富的山体、水体等景观都是动物们喜爱的栖息、繁衍的地方。这样一来更加有利于保护城市生物的多样性,真正地增加了城市的生气。从而逐步向实现园林生态的城市景观的方向迈进,最终实现生态的城市景观。

(二)园林景观艺术有利于更好地宣扬城市文化,使得城市更加具有地方特色,更能充分体现城市的个性

园林景观艺术有利于体现城市的地方特色文化,主要体现在它的造景艺术手段和对当地植物与构筑物的采用上。

首先是园林景观艺术的理法有利于更好地宣扬城市的文化,使得城市更加具有地方特色,充分体现城市的个性。园林艺术的主要理法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艺术 的生命是特色。城市景观作为艺术而言也必须创造特色。特色的大敌是模仿。一时一风,竞相模仿,令人置身城市中周环回顾而不知身居何处。病因在于不借鉴先进城市如何寻觅、捕捉和创造特色,寻找本城市的特色,而是人云亦云,不知为何而云。 治疗 的良方就是 中国 传统园林艺术的主要理法——“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园林景观艺术提倡“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借因才出果,精在如何体验本城市之异宜,包括宜和不宜的 自然 资源和人文资源。首先是保护和 发展 山水形胜的特色。利用当地的地貌特点,因地制宜,合理地处理与生态自然景观的关系,营造出具有本地特色、 历史 人文的景观。“巧于因借”的“巧”体现在“借景随机”。山形水势、四时季相、树木花草、风花雪月、昼夜阴晴无不可成为随机的所在。有心的创造意旨往往开始只是星星的火花。要善于捕捉微小的火花,捉准了就可以夸张放大,逐渐从逻辑思维的概念设计向形象思维逻辑飞跃,景观便顺理成章了。园林组成因素诸如山水、建筑、山石、树木都不会说话,而是借助赋予自然景物中的文化以表达,运用景名、额题、景联和摩崖石刻等为表达手段,烘托景观的意境。而借景的创作要求以“臆绝灵奇”为最高境界,似乎是想疯了,想到绝处才能逢生,从而达到“灵奇”的高水平。

由此可见,此造景理法无时不刻地将当地的生态景观环境融入到城市景观设计当中,与当地的地形、气候、生活习俗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就在无形当中将当地的文化、人文环境融入到园林景观设计当中,使得城市的文化得到更好的宣扬,不仅仅让子孙后代更加了解城市的文化,也让外来的人员进一步地了解到该城市的地方特色与历史文化。

其次是对当地植物与构筑物的采用,有利于更好地宣扬城市的文化,使得城市更加具有地方特色,充分体现城市的个性。园林艺术在植物的选择方面上往往大量地采用当地的树种。当地的树种不仅容易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容易成活,成本较低,而且在城市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当地的树种与人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潜移默化当中对城市的历史和人们的习俗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今有许多的国家、城市都与它们当地的树种有着密切的联系。往往该国家或城市的名称与该树种是连着的,比如荷兰的郁金香、中国的牡丹,漳州水仙、福州榕城、广东木棉,等等。植物如此,其他的构筑物、建筑形式也是如此。

现代 城市景观设计越来越追求文化内涵,设计师在设计中越来越关注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掘、传承与表达。文化景观是城市各类景观之一,其主旨是追忆、展示和传颂本民族本地域的优秀传统和文化。文化景观符号是城市文化景观中的视觉形态设计元素,其基本意义既传达具体景观的特定文化信息和文化意义,又彰显其装饰的审美意义与社会意义。

四、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是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

环境 经济 学家牛文远教授在致公党中央提出的《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议案中指出:“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稳定的资金渠道,是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针得以长期、稳定实施的关键。国家需要建立完善的、统一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才能确保在公平、合理、高效的原则下,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投入的制度化、规范化、市场化。”

(一)加强宣传 教育 ,普及和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

环境保护市场前景篇(8)

检 索:.cn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1-02-0046-03

Study on the Way of Shanghai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 Island Protection Planning

WEI Zhen(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 200092, China)

Abstract :Shanghai as an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in urban construction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but in the history of landscape protection has encountered many challenges and difficulties, need to be addressed. For this purpose, the author first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Shanghai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Island, and refer to the relevant regulations of the state. According to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relevant data,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hanghai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 island is analyzed. And then the protection target, the protection principle, the protection strategy and the protection method of the Shanghai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 island are comprehensively proposed, thus,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rotection in Shanghai has expanded the innovative perspective and effective protection way.

Key words :historical-cultural landscape isolated island; classification; protection; shanghai;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ternet :.cn

一、背景

上海是一个近展起来的城市,近20多年来逐步发展成为国际性大都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迅速。当上海滩在进行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一条条通衢大道纵横交织,一座座摩天大楼鳞次节比时,上海的历史文化遗产已经逐渐被侵蚀,淹没。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上海地域文化的符号和语言,其已经处于城市化发展的肌理之中,互补相连,孤立而立,成孤岛状态。

上海历史景观孤岛,特指保留了原来历史文化物质实体和或非物质信息的场所,其周边为现代化的城市或乡村的环境。历史景观孤岛特指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大量现代化建设把原有完整的历史文化场所割裂开来,并且不断蚕食它,将其从现代化的城市环境中切割,分裂,从而形成了一个个历史文化景观的孤立场所。历史文化景观孤岛的形成一般受到五个方面的影响: 1. 文保单位本体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会导致文保单位被周边的环境同化、腐蚀,出现半消失状态,形成历史景观孤岛。2. 内部元素的不协调也是形成历史景观孤岛的考虑因素之一。如在古遗址上,古塔寺庙等文保单位的保护中,多采用修缮,扩建的手法,而在进程中,有时忽略了文保单位内部元素的协调性,造成本体内部各自孤立,形成孤岛状况。3. 另外,文保单位交通的不可达性或周边交通网的错综纵横,也造成其在城市肌理中的分割状况,形成历史景观孤岛。4. 文保单位与周边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协调,造成历史保护单位的孤立,形成孤岛状态。5. 文保单位处于高楼林立的现代化环境之中,会导致文保单位被孤立,同时弱化了其历史景观价值,在城市天界线上形成不协调的景观视觉效果。

二、上海历史文化景观孤岛分布及分类

上海历史文化景观孤岛,从密度来讲,大部分孤岛集中分布在中心城区,特别黄浦区,静安区尤为集中,浦西较为集中。在老城区的分布呈T形结构。老城区是中心,四周成众星拱月之势。最东头为崇明区,浦东新区,金山区,奉贤区。最西头为宝山区,嘉定区,青浦区,松江区。上海历史景观孤岛在中心城区主要形成“带和点”组合的分布结构。由黄浦区为中心,向虹口区,闸北区,静安区,浦东新区,承放射性带状分布,形成三支树杈型,周边以点状分散布局。从黄浦区东起外滩,历史景观孤岛承带状向静安区扩散。同时,以黄浦区由吴淞路开始承线状向虹口区分布。

三、上海历史文化景观孤岛现状情况

上海历史文化景观孤岛现有的保护状态,有的保护良好,有的保护欠佳,有的几乎被忽略。有的为场地内部保护良好,整体保护较为完整,但周边环境和交通可达性比较差,而有的是场地内文物本体保护力度不足且周边环境保护的也比较差。

历史景观孤岛本体保护较好,已经被建成博物馆,公共参观基地等公共建筑,对外开放,供市民参观,具有极大的历史教育意义。历史景观孤岛本体保护较好,但基本属于私人所有,不对外开放,历史记忆和意义体现不为明显,其历史价值有所淡化。历史景观孤岛本体保护不当,使用功能基本荒废,历史记忆符号基本消失,历史价值处于半消失状态,极大地丧失了历史价值和意义。

四、上海历史文化景观孤岛保护原则

对孤岛的保护利用的中,应提倡保护和利用并重的原则。如何促进性地进行保护利用则是保护利用的总原则。因此,把上海历史文化景观孤岛作为系统来研究,在遵循大力保护,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类似的比较成功的宝贵经验,结合上海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国际国内标准的孤岛系统保护利用原则。

1. 坚持原真性原则。对孤岛的保护规划中应保持孤岛本体及周边环境的原真性。修旧如旧,保护原貌是原真性原则的一个体现。简言之,就是将历史文化景观孤岛的遗址本体原貌真实地,完整地保护修复,保护其遗留的全部历史信息。2. 遵循整体性,完整性原则。历史文化景观孤岛的“孤”字,使得遗址本体与所在环境相对孤立存在,破坏了共生,和谐的概念。形成孤岛的历史文化景观遗址,与周边环境割裂,遗址的历史价值会丧失或削弱,有的已经沦为废墟。整体性,完整性客观真实的反映历史的发展过程。不仅仅体现在对遗址本体,周边环境的协调。3. 区域连片,整体统筹的保护原则。对上海历史文化景观孤岛的保护规划中,应注重研究孤岛体系,以区域连片,整体统筹保护为原则。目前,孤岛的状态处于各自为营,历史文化价值已经逐渐被周边林立的高楼现代化建筑弱化,有些孤岛已经逐渐荒废。因此,解决孤岛问题,在其保护利用的规划中,必须遵循把眼下的历史文化景观孤岛在保护利用规划中,区域内连成片区,对片区内的孤岛群整体统筹的保护原则。4. 坚持历史文化可读性原则。上海历史文化景观孤岛代表着一个个历史故事,传奇,人们可以从历史的印迹中直接读出它们的“历史年轮”和演变的规律。这些孤岛代表着当时的艺术技术,精湛的文化,它们具有极其珍贵的可读性价值。当然,在城市进程中,用现代化的建筑和环境去侵蚀历史文化景观孤岛都是违反了可读性原则。5. 坚持协调统一原则。在孤岛的保护规划中,应坚持协调统一的原则。对孤岛与周边环境间,或可以连片的孤岛群间互相协调各个部分的关联与默契。通过对空间结构,建筑材料,立面色彩,体量尺度,建造技术等达到一种关联,来实现协调统一原则。这样不论是现代化建筑,还是孤岛遗址本体改,扩建的部分,都可以和孤岛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达到必然的联系。

五、上海历史文化景观孤岛保护策略

在上海历史文化景观孤岛的保护策略上,应该采用室内保护方式加强小体量孤岛的历史文化价值的方法。室内保护法是目前保护遗产中一种常见的手法。日本宫城县平泉金堂,建于公元1124年,经过全面整修复原后列为室内保护建筑,最新设计的庇护建筑带有空调器并有抗震和防火设施,参观者可隔着玻璃观看。

同时,可采用将半残留的孤岛本体局部保留,将其融入新建建筑或环境中。有些历史文化景观孤岛遗址本体已经被破坏,只存在一部分的遗址或者片段,把残断局部砌筑在新的建筑或融入性的环境中,经过艺术处理构成新的环境,新建筑的一部分,可以获得令人震惊的动人效果。在上海历史文化景观孤岛中有一些孤岛遗址本体已经处于半毁坏状况,很难进行修缮复原,只残留遗址的部分构成部分,也可以采用这种模式来处理。并且,将孤岛遗产本体和周边环境进行分类化划分保护规划。在上海历史文化景观孤岛的保护规划中可以采用将本体和周边环境进行分类化划分的方式进行保护。可以根据孤岛的空间结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化划分。 根据孤岛的物质几何空间形态的差异,可划分为点状孤岛遗产本体及周边环境,线性遗产本体及周边环境,面域遗产遗址和周边环境。也可以采用建立历史文化景观孤岛环境保护区域的策略。对上海历史文化景观孤岛的保护,还应对周边环境的空间做出界定,在界定的周边范围内建立环境保护区域,改变“孤岛”状态。孤岛周边环境应具有孤岛遗址本体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价值,是孤岛遗址本体的一种衍生。可以粗略分为“绝对保护区,利用控制地带,环境协调区”三部分。绝对保护区指的是孤岛遗址本体建筑和环境必须的用地范围,必须按照原真性恢复原貌及环境,做到“修旧如旧”。禁止在绝对保护区内建设影响到孤岛历史文化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利用控制地带是指为了保护孤岛遗址本体的完整和安全必须所控制的周边地段,是孤岛的第二个保护地带。这个区域环境中建筑的高度,体量,材料,颜色等和孤岛遗址本体要协调统一。环境协调区指的是在第二保护地带的环境再划分一道界线。是孤岛和现代化城市建筑空间实现景观过渡的地带和空间。

六、上海历史文化景观孤岛保护规划方法

环境保护市场前景篇(9)

《北京纪事》: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口号,其中,“人文奥运”是此届奥运会文化环境建设突出的理念,作为北京文物局的带头人,您对此如何理解?

孔繁峙: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这个口号,表明北京市人民有决心承办一届有特色、最成功的奥运会。其中“人文奥运”的理念,包含着北京特有的古老与现代的城市文化。奥运会的发展趋势使我们看到,奥运会已不单纯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一种具有国家特色的民族文化的展示活动。北京是我国历史名城之首,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高度汇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人文奥运”理念及文化环境建设,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将在奥运会举办期间,向世界充分展现北京乃至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特色。

《北京纪事》:北京于2003年启动了“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这个计划有什么样的意义?包括哪些项目?总投资多少?在2008年奥运会到来前,是否能按期完成?

孔繁峙:在北京市委和市政府的高度关注下,北京市在2003年启动了“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其重要意义是,对全市文物保护提出了新的思路,确定了“保用并举、恢复景观、成片整治、形成风貌”文物保护的指导方针,保护工作的重点将从文物建筑的总体修缮转移到整治和改善环境上来,从景点保护转移到成片保护,形成风貌上来,营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格局、风貌,从而更大限度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更加深入地发掘北京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对形成既古老又现代的北京城市风貌,展示鲜明的古都文化特色,为奥运会增添浓重的北京文化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北京市委、市政府为实施“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每年投入资金1.2亿元(相当于1990年以前120年的投入),5年共投入6亿元。从2003年启动到2007年奥运会到来之前,重点的文物保护工程将按期完成,整体文物保护计划,预计完成全市140个文物单位的修复,启动的修缮工程超过290个,修缮文物建筑超过100万平方米,使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如莲花池遗址公园、皇城根遗址公园,明城墙遗址公园及钟鼓楼、历代帝王庙、故宫、十三陵、长城、颐和园、天坛、宛平城、永定门城楼南中轴线等区域,恢复了部分历史景观,为首都增添了新的文化活动场所。

“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的重要内容是:整治“两线”景观、恢复“五区”风貌、重现京郊“六景”,营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格局。

(一)“两线”即中轴线、朝阜路沿线

“两线”是构成古都城市规划的纲要和基准,是古代关于帝王之都建设在城市规划理念上的体现,恢复“两线”风貌是展示北京古都景观的核心。

1.整治中轴线景观

一是在复建永定门的同时,结合危改整治周边环境,亮出并修复中轴线南端标志性建筑燕墩;继修复先农坛南墙之后,争取亮出中轴线西侧先农坛及东侧天坛南坛墙和神乐署;整治景山周边环境,力争修复景山寿皇殿(少年宫占用)。二是修复雪池冰窖及御史衙门,亮出黄化门城墙,形成旧皇城中又一个新景观;腾退火神庙,修复后对外开放,同时完成对后门桥两侧的环境整治;钟鼓楼是中轴线北端标志,居高临下展望“比屋连甍、千庑万室”,要整治周边环境,与什刹海遥相呼应,形成“后市”。

2.整治朝阜路沿线景观

恢复白塔寺完整风貌并对社会开放,同时整治周边环境;恢复历代帝王庙完整历史格局并对社会开放;复建三座门南侧牌楼,争取腾退大高玄殿;腾退修复宣仁庙并对社会开放;完成孚王府腾退,修复后对外开放;腾退修复朝阜延长线的东岳庙东、西路及中路北部并对社会开放。

(二)恢复“五区”风貌

“五区”指什刹海风貌区、国子监古建筑群游览区、琉璃厂传统文化商业区、皇城景区、古城垣景区。这些景区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在海内外知名度高,保护工作基础条件好,开展特色旅游潜力大。

1.什刹海风貌区

力争重现当年“荷花极盛,沿堤植柳,自夏及秋,堤通设茶肆、间陈百戏”的风貌。什刹海是历代达官贵府的群集之地,醇亲王府、恭王府、涛贝勒府至今保留完整。要完成恭王府邸的腾退,修复后对社会开放;修复醇亲王府;第13中学迁出涛贝勒府北侧并对外开放;修复开放贤良祠。同时,对周边环境进行全面整治,恢复“满地月明如白昼,一灯人语共清宵”的景色。

2、国子监古建游览区

此处有着京城除故宫以外最大的古建筑群,中外游人云集,在国内外享有盛名。要继修复牌楼之后恢复历史上条石地面及传统街区风貌;修复国子监与孔庙,建设成展示我国古代教育的博物馆;力争腾退至今仍被文化部所属单位占用的柏林寺,修复后对外开放。搬迁地坛内居民,修复坛墙。

3.琉璃厂传统文化商业区

这一地区是京城土文化的代表,至今仍是我市最大的图书文玩市场。通过对琉璃厂文化商业环境整冶,恢复京城“博戏聚焉”的文化特色。

4.明、清皇城景区

皇城自古就有“向夜月明真似海,参差宫殿涌金银”的景色。要结合危改整治周边环境,集中保护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四合院街区。要完成南池子历史街区的整修,修复开放普渡寺,对街区风貌全面整治。

5.古城垣景区

元大部土城遗迹、明北京城城墙遗迹是北京城垣变迁的重要实物,搬迁保护范围内的居民、单位,整治周边环境,再现古城神韵。

(三)重现京郊“六景”

重现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逐渐形成的京郊风景名胜区。

1.西郊风景名胜区。以“三山五园”而著名的颐和园、圆明园、香山是自古以来著名的风景胜地。

(1)颐和园是我国现存最完善、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环境优雅、建筑精美。一是收回“耕织图”景区全面整治开放,二是对周边环境进行全面规划的整治。

(2)建成圆明园遗址公园,完成遗址清理保护和建设,加大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同时修复园内唯一现存的古建筑正觉寺。

(3)对香山园内外进行环境整治。严格控制周边建设、拆除影响景观的杂建,修复东宫门内的勤政殿、南北配殿及部分古建筑群。

2.北京段长城风景保护区。长城是人类文明史的见证与骄傲。层峦叠嶂、草木葱翠,是京北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全面整治八达岭长城景区;修复沿河城、鹿皮关、古北口及望京楼。全面启动其他交通要冲中的长城保护工程,整治周围环境。

3.帝王陵寝保护区。包括位于天寿山麓的十三陵及房山云风山(今九龙山)下的金陵遗址。十三陵除已开放的长陵、定陵、昭陵外,其他各陵均年久失修。在对建筑遗存进行保护整治的基础上,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对金陵遗址进行清理保护,填补“无可记达”的历史。

4.京东运河文化带。长城、运河同称人间奇迹。在修复燃灯佛塔、三教庙、皇木厂等人文景观的同时全面整治周边环境,挖掘运河文化开放、刨新的内涵,再现运河文化风采。

5.宛平史迹保护区。卢沟桥不仅是金中部昔日建筑辉煌的一个缩影,也记录着中国人民全民抗战的历史。继卢沟桥退役后修复宛平城,整治周边环境,使之形成近代史教育基地。

6.京西寺庙景区。京西古寺庙群包括处、戒台寺、潭柘寺、石景山“三大寺”(慈善寺、法海寺、承恩寺),独具特色,是京西自古以来的游览胜地。在完成石景山“三大寺”腾退、修复文物建筑的基础上,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完成对戒台寺、潭柘寺的抢修,同时整治周边环境,消除隐患。

《北京纪事》:为了全面落实“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北京文物局于2002年提出了“两线五区六景”的目标。4年过去了,这个目标的实现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如何去解决?

孔繁峙:“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的实施,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在实施工程中,曾遇到诸多的困难。如2003年“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实施的第一年,在古建修缮的“黄金”季节,就因“非典”的因素,影响了全市修缮工程和加大了工程费用。此外,大量的文物建筑因历史原因造成的单位及住户的占用问题,更加大了修缮、保护工作的难度。但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区县政府的支持下,很多历史占用问题不断得到解决,为文物的修缮创造了条件。如北京历史上唯一保存至今的崇文门地区的明城墙遗迹的保护.就是在市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搬走了占用遗址的79个单位和2600余户居民,使近千米的明城墙得到保护;对著名的历代帝王庙、普渡寺、长春寺等文物建筑的保护,都是在区政府投入巨资搬迂占用的学校、单位后,才得以修缮和开放的。

《北京纪事》: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所长宋大川介绍,在奥运主场馆所在地朝阳区大屯、洼里的周边地区,地下文物十分丰富。在奥运会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中,如何去保护这些文物?

孔繁峙:在奥运场馆建设中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是“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有效地实施建设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市文物局参与了奥运场馆建设的规划与选址,最大限度地避让了古城遗址和文物建筑以及地下文物埋藏区;在场馆建设开工前,先由文物考古人员开展文物探察、发掘工作,然后再进行场馆工程。从2004年开始,文物部门在场馆工程中,先后修复了奥运场馆区域内有500余年历史的北顶娘娘庙和龙王庙等两座文物保护单位。考古钻探面积超过120万平方米,十几个奥运场馆工地共清理发掘汉、隋、唐、辽、金、元、明、清、民国各时代墓葬700余座,出土文物1100余件,较好地配合了奥运场馆的建设工程,有效地保护了历史文物。

《北京记事》2006年7月27日,北京文物局主办的“北京地区博物馆行业奥运培训工作启动仪式”在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举行,标志着北京市博物馆行业奥运培训工作进入了全面组织实施阶段。培训都包括哪些内容?博物馆从业人员需具备哪些素质?

孔繁峙:博物馆记载着一个城市的历史,北京地区共有各类博物馆超过130座,其中包括行业博物馆、企业博物馆和民办博物馆。全市博物馆固定展览达到200多项,每年接待观众超过3000万人次。博物馆已成为展示北京文化的窗口,在奥运期间将担负着接待各国嘉宾的重任。为全面提升博物馆行业的水平,市文物局与北京博物馆学会共同启动了博物馆行业的专题培训工作,就博物馆讲解、接待、服务、用语(手语)等各方面,进行规范化培训,要求各博物馆在奥运会前普遍达到一流的展陈、一流的接待服务、一流的讲解水平,以展示首都文化窗口的良好形象。

《北京纪事》四合院是北京古老、瑰丽文化的一张名片,而随着近年来北京全城翻天覆地的整容,这张名片濒临消失的危机。一部分对北京文化有深厚感情的人士为了留住这张名片,做了许多工作。对此,北京文物局有没有制定相关的保护措施?在保护古迹与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之间,如何才能避开矛盾找到一个平衡点?

孔繁峙:因为北京旧城内成片的传统街区、四合院没有纳入文物保护的范畴,因此,北京旧城内始终存在着传统保护与现代建设的矛盾。近年来,文物部门积极配合规划部门参与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如确定历史街区和保护有价值的四合院以及制定了《有价值建筑的保护标准》等。在中央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下.2005年国务院对新修订的《北京总体规划方案》的批复,才最终找到了古都保护与现代建设的平衡点,这就是北京建设发展的新格局――“两轴、两带、多中心”的确立。按照新的总体规划,北京旧城内的现代城市功能将逐步外调,今后北京62.5平方公里的旧城将体现古都城市的保护;而旧城之外几千平方公里的广大区域,则体现现代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从而彻底解决了北京古都城市的传统保护与现代化建设的矛盾。

《北京纪事》:北京是文物的古都,北京文物拍卖市场的繁荣与杂乱,是必然的潮流。您如何评价当今这个市场的形势和发展?有人说,文物拍卖都是有钱人钱多了无处使用的一种消遣,和普通老百姓无关。您如何看待这样的声音?

孔繁峙:北京作为王朝故都,历代流传的文物存量十分丰富。市场经济的建立促进了民间文物的流通与交流,古玩艺术品与文物拍卖,在北京已形成巨大的市场。全市20余万各界人士参与了收藏与市场经营活动,其中尤以拍卖业务发展迅速。截至2006年底,全市的文物拍卖公司已达71家,拍卖金额超过81亿元。

文物收藏是一种文化活动,社会上有着不同种类和层次的收藏,其交换与流通方式往往是以价值与价格形式实现的。在收藏领域,经济条件是基础,但并不是唯一的条件。在全市的收藏与爱好者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平民。因为,只要是喜爱就可以参与其中,只是层次不同罢了。

《北京纪事》:北京市文物出口鉴定组组长、北京市文物局文物处副处长、北京市文物商店党总支书记、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北京市文物局局长,这一串职位见证了您近20年来所从事的文物工作。您一路走来有什么心得和感受?

孔繁峙:我在文博岗位工作至今已近30年,这期间的工作岗位与职务都有些变化。我的体会是,个人的岗位变动与进步,完全是党的教育与组织培养的结果,在这一点上,我是永远不忘组织与领导的期望,要更加努力加倍地做好工作。几十年来,我感受最深的是,见证了文物事业的变化与发展。我的体会,一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物事业的发展。在上个世纪80年代经济停滞的时期,北京全市用于文物保护的资金不足百万元。现在,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了,政府有了财力,才能加大文物保护上的投入。所以,自2000年以来,市政府每年投入到文物保护的资金都超过1亿元,使全市大批文物建筑得到了保护。二是,北京市委、市政府每年都专题研究文物保护的方针、政策,解决文物保护中的难题,逐年加大对文物保护事业的投入,使首都文博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环境保护市场前景篇(10)

1.1森林生态旅游景区体系建立目前伊春已建成景区点100 多处,其中国家4A级3 处,2A 级以上景区19 处;省S 级以上滑雪场4处;省级漂流经营达标场所8个;部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部级、省级森林公园25个,部级自然保护区4处,部级地质公园2个,3S、2S、S 级滑雪场各 1 处,部级狩猎场 1 处,省级狩猎场 3 处。2008年伊春市汤旺河林海奇石风景区被国家环境保护部和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全国第一个国家公园试点单位。从景区的构成和数量上看,伊春市目前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森林生态旅游景区体系。

1.2旅游发展整体规划完成

伊春市先后编制了《伊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0~2015年)》和铁力、嘉荫、五营、汤旺河等20个旅游区发展规划及旅游专项规划,形成了市、区(县)两级规划体系。2008年聘请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院编制了《伊春市旅游发展提升策划》。在一系列的规划设计下,伊春森林生态旅游基本形成了“林海观光、森林避暑、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一体化的开发思路,提出根据不同区域旅游资源特色,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建设东、南、北、中四大旅游区。提出北部旅游区突出“原始生态”特色,重点开发森林观光和休闲度假产品;东部旅游区突出“运动康体”特色,重点开发森林避暑养生产品;南部旅游区突出“冬季冰雪”特色,重点开发冰上、雪上旅游产品;中部旅游区突出“城市观光特色,发挥集散和综合服务功能。

1.3伊春森林生态旅游知名度上升

伊春市立足于“中国森林之都”,采取节事宣传、新闻宣传、广告宣传等多种方式,宣传伊春森林生态旅游。一是综合利用各种媒体和渠道宣传。如在中央电视台一套和新闻频道的《朝闻天下》栏目投放广告等。二是以重点客源市场为中心开发市场,加大对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市场开发力度。三是举办各类节事活动。伊春市连续举办了六届中国(伊春)冬季摄影节暨首届小兴安岭雾凇节、十届森林生态旅游节、杜鹃花文化节和五花山观赏节。伊春市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避暑胜地”“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等称号,伊春森林生态旅游知名度上升明显。

1.4旅游者结构改善

以伊春为目的地的游客的结构近几年变化明显,一是旅游团队数量比例增加。据统计,2008年度伊春市接待50人以上的旅游大巴车队130多个,大型会议团队160多个。二是自费旅游者比例增加。据统计,伊春市2008年主要旅游区的旅游者中,自费旅游者的数量超过了70%,免费接待者比例正逐步下降。三是非假日旅游者比例增加。游客来伊春旅游时间在总量分布上逐渐趋于均衡,非假日旅游者明显增多。四是远程和高端游客比例增加,来自于北京、天津、上海、广东以及吉林、辽宁等的游客比例逐年增加,游客停留时间也明显增加,游客停留时间由早期的平均1.5天增长到目前的3.5天,一日游游客由原来占游客总数的80%降至不足30%。

1.5旅游产业经济规模壮大

几年来接待人数连续越过100万、200万、300万人次关口,达到2009 年的382万人次。旅游收入由1991 年的19 万元,猛增到2009 年的191160 万元,旅游产业规模快速扩张,成为伊春市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牵动力最强的优势特色产业。2009 年伊春实现旅游增加值 95580 万元,占 GDP 的 5.5%,比2001 年的 0.9%提高 4.6 个百分点;占第三产业的17.4%,比 2001 年的 1.3%提高了 16.1 个百分点。2001 ~2009 年,伊春市实现旅游总收入714889 万元,年均增长41.9%;旅游接待人数1923万人次,年均增长91%。

2伊春森林生态旅游开发的主要问题

森林生态旅游是一种具有强烈环保意识高品位旅游活动,具有丰富的外延与内涵。森林生态旅游景区内具有原生态的景区植被、动物、土壤、水等,以及恰当的生态旅游设施设备与旅游服务构成森林生态旅游的外延。森林生态旅游景区开发管理中,生态保护价值观的体现、当地居民生态保护意识的培养、生态旅游者生态保护意识的启迪与教育构成森林生态旅游的内涵。森林生态旅游的内涵既是一种用于指导现实操作的思想方法, 又可以是旅游产业运行追求的某种目标所在。内涵表现的是一种思想,一种态度,一种价值观;外延是以物质或活动为特征的存在。内涵通常需要借助外延来实现,外延在实践中却可以独立存在。以开发生态旅游资源为形式,以追逐短期经济利益为目的,忽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旅游活动的开展甚至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可称之为外延型生态旅游开发模式。以生态保护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建设,注重对旅游者和居民进行环境教育,以旅游促进经济的发展,以经济发展推动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因此得以不断的改善,可称之为内涵型旅游开发模式。伊春森林生态旅游开发虽然从历史角度看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其森林生态旅游外延开发管理和内涵的体现存在多种问题,概括起来讲,就是外延开发管理失当,内涵表现不足,从某种程度上看伊春森林生态旅游可以归为外延型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2.1森林生态旅游开发管理失当

(1)森林生态旅游景区建设问题。伊春市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结构失调,虽然景区数量众多,但景区建设缺乏整合,大多数景区规模较小,品位不高,同质化严重,在景区建设过程中只开发不保护。据不完全统计,从2001~2008年伊春市在旅游景区基础和服务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总计只有 6.3 亿元(涵盖政府投入和企业投入),由于伊春市旅游资源分属不同的产权单位,有限投入被分散到100多处景区(点),因景区建设和改造决策不慎重,造成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另有部分缺乏经济实力的投资者以很少的投资占用资源,制约了高品质生态旅游景区的建设,使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成为空谈。

(2)森林生态旅游服务设施设备问题。首先是旅游交通服务,伊春市内主要交通工具皆为传统汽车,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快速递增,汽车尾气和噪音已成为城市的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据中国伊春政务公开网的信息,伊春2007年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天数314天,2008年数据缺乏,2009年为224天,2010年为252天,空气质量下降明显。其次是旅游住宿设施,伊春市现有19 家星级宾馆,其中多为传统的2星级宾馆,接待能力有限,且缺乏森林生态旅游概念在住宿服务中的延伸。再次是餐饮业,档次低且缺乏规模,缺乏原生态特色,缺乏以伊春森林食品为主材的特色餐饮。最后旅游区配套设施不健全,如给排水、公厕、垃圾及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还不完善,缺乏对森林生态景区内生活污染有效的管理。

2.2森林生态旅游内涵表现不足

伊春森林生态旅游的内涵表现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森林生态旅游开发中生态保护理念淡薄。伊春森林生态旅游区(点)内建筑物过多、体量过大,造型、色彩、用材、功能等与生态旅游理念相悖,存在许多人造景观,在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使自然森林生态景观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2)森林生态旅游社区参与度不足。根据2010年伊春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结果,伊春常住人口114.8万,而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只有2万余人(李景才,2011),大多数城市居民和景区附近居民并不能直接分享森林生态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利益,因而缺乏参与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和动力。

(3)本地导游普遍对森林生态知识不够丰富,缺乏生态文化素养。据统计伊春市现有的24 家旅行社,多数规模在3到5人,旅游旺季做接地服务,旅游淡季关门歇业,聘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普遍缺乏森林生态旅游文化素养。

(4)对游客缺乏有效的生态文化教育和行为引导,对景区的森林生态景观缺乏有效管理,游客破坏森林生态景观的现象时有发生,降低了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的品质。

3伊春森林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3.1旅游资源建设强化生态保护

开展生态旅游必须保证促进生态平衡,在生态旅游开发前期,因经济条件而制约生态环境建设,但至少不应破坏生态环境,同时,应使当地居民在旅游活动中获得经济利益。从具体操作看,伊春市在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中,必须以环境保护为重,避免破坏当地森林生态系统,遵循保护优先的原则,统一规划建设森林生态旅游精品景区,对景区游客进行容量控制,对景区进行分区功能规划,旅游区(点)内不建生活区,景区内建筑物尽可能少、小,必要的设施在造型、色彩、用材等方面要体现生态理念,景区附近可建立“农家乐”型的餐饮、住宿区,促使当地居民因生态环境的保护而获得经济利益,因经济利益的刺激而强化环保意识,同时又能避免集中的、大型的生活功能型建筑物对当地自然景观的破坏。

3.2旅游基础设施注重生态理念体现

旅游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住宿、餐饮等。道路建设上要注意避免干扰自然界生物栖息区、阻断生物迁徙路线,交通工具尽可能使用电力、天然气等环保型动力车,尽量采用非机动的、自然的交通工具,在伊春市区内也应大力推动环保型交通工具的使用。客房从建筑设计到最终的使用全过程都必须符合生态要求,选址应避免建在生态脆弱的地带,建材和家具都应采用无污染的“绿色材料”,不提供一次性用具。餐饮业应用先进节能技术和清洁环保能源,推出优质绿色食品,围绕伊春盛产的食用菌、山野果、山野菜、野生保健食品以及以鹿、野猪等生态畜牧产品,推出有地方特色的森林食品。让游客全方位体验到伊春浓郁的生态人文氛围。

3.3建立森林生态文化教育设施

为对居民和游客进行生态理念宣传和教育,在伊春市应规划建设一座高度现代化的生态展览馆。生态展览馆内以森林生态环境科学为中心设置教育区和产品展示区等区域,介绍森林生态系统机理、生态环境案例、生态环境保护等,对居民和游客进行森林生态科普教育。生态展览馆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游客在森林旅游过程中的行为,使游客自觉自愿维护景区(点)的环境及卫生,降低管理部门对景区的管理难度和成本,而且可以对游客实施生态文化科普教育,强化游客对森林生态旅游特殊利益的感知。

3.4建设高素质的森林生态旅游服务队伍

环境保护市场前景篇(11)

前言:

生态工程在园林中的体现就是生态园林,其特点是园林不再只是作为游憩之用,而是更具有了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功能。在生态园林城市中,城市用地构成中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绿地”,其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已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其对于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当前生态园林城市绿地规划与构建的现状

回顾现代城市运动历程,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始终是一对难以分离的矛盾体。从田园城市到大地园林化,每一轮大规模的经济发展、城市扩张,都免不了要引发一场新的环境危机和保护运动。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原始的造园思想;理想城市的构想;规划思想和理论的萌芽;与生态学相结合的绿地规划;生态规划思想的兴起。其中生态园林城市绿地规划与构建是生态规划思想兴起的代表。不过我们通过对一些城市绿地利用状况及市民活动特点的调查与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还存在以下问题。(1)城区内绿地尚不成系统。城市内的绿地多成孤立的斑块状布局,未形成网络系统。在生态功能上,由于新建的街头绿地面积小,且多以硬质景观为主,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不明显。(2)现有绿地功能不尽合理。城市绿地中缺少符合现代城市居民休闲、体育健身和参与性的活动设施,无法满足居民游憩活动的需求,城市绿地设计水平有待提高。(3)不重视人文规划。当前绿地规划侧重于构成景观环境的“硬质景观”,而忽视了绿地林荫一类的“软质景观”的规划设计。比如在城市园林环境建设中,各类花岗岩、石料、不锈钢等材料所占比例仍然较大,而相比之下,绿地草皮、林木花卉、河池水体则处于从属地位。

二、 加强生态园林城市绿地规划与构建的措施

2.1 注重以人为本

当前城市的园林建设设计大多也是体现上层社会的需求,而普通人是城市的主人,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应该得到关怀。绿地景观,离开了人的使用,便失去了意义,成为失落的场所。注重“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满足人自身的需要,充分考虑人的情感、心理及生理的需要。在绿地设计中,公共设施要符合人的视觉观赏位置、角度以及人体工程学的要求;座椅的摆放位置要考虑人对私密空间的需要;要根据不同年龄段人的行为心理特点,充分考虑特殊人群对绿地环境的特殊需要,并落实在细部设施的设计中,使城市公共绿地景观真正成为大众所喜爱的休闲场所。还有一些直接靠近住宅小区的城市园林公共绿地,通常是结合居住建筑组群布置,服务对象是组团内居民,主要为老人和儿童就近活动和休息的场所。因此要绿地内要有足够的铺装地面,以方便居民休息活动,也有利于绿地的清洁卫生。同时在公共绿地干道上,建议选用体态雄伟、树冠宽阔的常绿乔木,如贝壳杉、马尾松、湿地松等,使干道绿树成荫。

2.2 合理布局绿地

布置城市园林绿地时,以生态平衡的原理做主导,使绿地系统的结构、布局形式与城市的自然地形地貌相协调,做到因地制宜、因需选种、因势赋形,使城市生态园林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利用天然的森林与植被,把自然引入城市中,拓展城市生态园林的内涵和外延,维护城市的生态系统平衡。在城市绿地建设中,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和互惠互利的原理,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既可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可形成优美的景观。还要保护物种多样性,模拟自然群落结构,丰富城市园林景观。应多造混交林,提高物种多样性,强化群落抗干扰能力。

2.3 加强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

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既可以作为一种屋顶温室,生产供市民需要的新鲜蔬菜,又可作为一种立体绿化的方式。第二,对于改造中的旧城区规划中一定要预留足量的绿化用地。第三,减少草坪面积,增加树木种植。应当指出,近年草坪热使城市出现大量草坪,其实,草坪根浅、怕晒,需水量大,还要施肥,易造成污染,维护费用高出树木几倍,而生态效果比树木小48倍,故城市绿化建设还是应以乡土性强的乔灌草结合,多种树,种大树,多种寿命长、树形好的阔叶树,适当发展草坪,合理种树面积应不少于绿化面积的70%。

2.4 建立绿地自然保护区

绿地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指一个土地所有或地理区域系统,该系统主要目的就是保护国家或国际生物地理或生态资源的重要性,使其自然进化并最小地受到人类社会的影响。目前城市周边许多绿地遭到人为破坏,植被受损,自然资源和文物古迹得不到及时保护和开发,已经形成的风景区规模偏小、标准较低、管理体制不健全,对形成旅游目的地的贡献率不大。因此,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建立具有健康的、精神的、科学的、教育的、游憩的、环境保护的以及经济方面多各种价值的自然保护区是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必然要求。根据自然资源的分布、规模、性质、特点进行系统分类和统一规划,合理地划定保护范围,建立科学、标准的自然保护区,增强自然资源优势和影响辐射力。

2.5 大量使用乡土树种

21世纪生态建设的主题是保护本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包括原有生物生息环境的保护和新的生物生息环境的创造。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应保护城市中具有地带性特征的植物群落,保护乡土树种及区域性稳定植物群落的组成,而且,乡土物种最适宜于在当地生长,管理和维护成本最少。因此,乡土植物和建材的使用,是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南方城市园林绿地中植物也应以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树种为主,如贝壳杉、马尾松、湿地松、樟树、天竺桂、柠檬桉等,为了增加城市的绿化色彩,可适当增加黄栌、火炬树、鸡爪槭)等有色树种的数量。

三、结束语

总之,城市生态绿化,作为城市园林的一部分,为城市人群聚居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只有设计师尊重生态学的观点,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追求人与自然相和谐为目标,不断进取,才能使居住区的绿化更贴近居民、贴近生活。虽然我国生态城市在创建人居环境具佳的目标尽管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但只要其自然生态环境优越,绿地绿化规划科学完整合理,一定能保证创造出出既符合生态,又注重景观,同时体现对人的关怀的高质量、高品位的城市园林绿地优质工程。

参考文献:

[1] 涂以全.论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报开发与经济,2005(3):116-117.

[2] 邹德慈.城市规划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40.

[3] 祁素萍,王兆骞,卢剑波.城市园林生态设计探讨[J].世界林业研究,2005(2):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