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注册会计师审计重点章节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9 16:13:25

注册会计师审计重点章节

注册会计师审计重点章节篇(1)

2008年教材与2007年教材相比没有本质的变化,但对个别章节进行了增减和修改。主要变化如下:(1)在第5章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中,增加了2007年6月颁布的《关于审理涉及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活动中民事侵权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的内容。(2)将第6章第六节“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内容调整到第8章“计划审计工作”的第一节初步业务活动的内容中。(3)对第7章第二节“审计工作底稿”的内容重新进行了梳理。(4)对第12章“审计抽样”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编写。(5)第13章至第17章中个别实质性程序有所修改。

二、《审计》章节重点、难点分析

根据2007年考试情况及考试大纲的要求,2008年审计考试仍应注重审计理论结合实务,以实务为主的考查方式。为此,建议考生关注以下重点内容。

(一)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职业道德的是经常考查简答题的内容。2007年的考试中职业道德的内容仅在业务质量控制的简答题中有所涉及,并没有直接命题。因此,在2008年的考试中考生对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既要把握好客观题,也要掌握好简答题。应做到根据题目所描述的具体情况,分析判断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是否违反职业道德。对职业道德规范的掌握,应特别关注独立性、收费与佣金、与执行鉴证业务不相容的工作和接任前任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业务等具体内容。

(二)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质量控制业务质量控制准则是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中的管理标准,是会计师事务所为了保证相关人员在执业过程中遵守相关技术准则(审计准则、审阅准则、其他鉴证业务准则和相关服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所制定的控制政策和程序。尽管在2007年的考试中,对该内容考查了简答题。但对于业务质量控制要素及其内容考生仍应掌握;特别是职业道德规范、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和保持、业务执行和监控等内容。

(三)财务报表审计的责任划分及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2008年的审计考试大纲中要求考生明确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由于注册会计师执行的会计报表审计最终是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发表意见,这也就注定了区分管理层、治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和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审计的责任的重要性。应该说,注册会计师只是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鉴证人,并不是保证人,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才是会计报表的保证人。考生应特别注意将财务报表审计的责任划分与具体审计案例结合进行分析,并能够正确运用相关的司法解释。在这里考生应明确:第一,注册会计师只有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实施审计,保持合理的怀疑,才能履行好审计责任;第二,注册会计师无论怎样努力也难以做到绝对保证,只能做到合理保证。

(四)审计具体目标一是管理层对会计报表的认定。财务报表审计业务属于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管理层批准报出财务报表,就意味着对财务报表作出了认定。认定包括对交易和事项的认定;对期末账户余额的认定和对列报的认定。这部分内容属于重要的审计理论。考试题型也多样化,既可以考查客观题,也可以考查简答题甚至综合题。但近年的考试中,单独考理论的内容比较少,对这部分知识的考查主要是理论结合实务,也就是要求考生应做到将认定目标理论与重要项目的实质性测试程序相结合,融会贯通。近年考查的简答题经常针对所列示的各项认定,要求列示出注册会计师为实现各认定的审计目标应实施的最常用的实质性程序。二是审计具体目标。对认定、目标和审计程序的三者的关系可简单描述如下:

转贴于

审计目标是基于审计总目标和管理当局的认定推论得出的。要实现审计目标,必须实施具体的审计程序,最终才能对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考生应将审计目标理论与财务报表各业务循环的具体审计实务(13-17章)相结合,融会贯通。这部分知识可以考查各种题型。如在近几年的客观题中经常针对注册会计师要实现的审计目标,列示若干审计程序,要求考生指出其中恰当或不恰当的审计程序等。

(五)审计重要性审计重要性,属于审计理论中的重点、难点和考点,各种题型均可能涉及。考生应掌握:第一,审计重要性的含义;第二,审计重要性的运用。对于重要性的运用应重点把握两个方面,首先,在计划审计工作时在财务报表层重要性水平和账户交易认定层确定重要性水平;其次,在评价错报影响时,如何考虑重要性。

(六)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思路根据有关风险导向的审计准,可以将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思路归纳如下:第一,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足够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而该过程中注册会计师通过实施的询问、分析程序以及观察和检查程序来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就是风险评估程序。第二,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b(这里的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七)财务报表审计中了解和测试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理论知识属于重要的知识。考生应将内部控制理论与各业务循环内部控制的实务结合起来,融会贯通。考生还应把握好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和测试。例如2005年的第二个综合题,资料中描述了注册会计师所了解的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要求考生能够指出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提出改进意见,进而确定控制测试程序,指出涉及的相关认定等。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设计有重大缺陷和执行失效的地方,就是会计报表存在或很可能存在重大错报漏报的领域。

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的风险评估程序中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以评价其设计的合理性及是否得到执行,最终确定是否准备信赖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确定是否实施控制测试程序以确定控制运行的有效性)。控制测试是注册会计师在设计实施进一步程序可以执行的程序。通过控制测试以确定注册会计师预期信赖的内部控制是否得到有效的运行,最终确定通过实质性程序应获取的保证程度。

(八)审计抽样2008年考试大纲要求考生掌握审计抽样。而且在近几年的考试中客观题和综合题均涉及了审计抽样的知识。考生应在掌握好审计抽样基本概念的前提下,掌握注册会计师如何在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中设计样本,选取样本,以及对样本结果的评价。

(九)各业务循环主要账户的重要实质性测试属于重点、难点和考点,各种题型均可能涉及,近几年所占分数较多,充分体现了突出实务的命题原则。考生应注意:第一,将主要账户的认定目标理论与实质性测试程序结合;第二,掌握好函证、监盘、截止测试、分析程序等;第三,还要特别注意掌握好有关的会计知识。

注册会计师审计重点章节篇(2)

    二、《审计》章节重点、难点分析

    根据2007年考试情况及考试大纲的要求,2008年审计考试仍应注重审计理论结合实务,以实务为主的考查方式。为此,建议考生关注以下重点内容。

    (一)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职业道德的是经常考查简答题的内容。2007年的考试中职业道德的内容仅在业务质量控制的简答题中有所涉及,并没有直接命题。因此,在2008年的考试中考生对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既要把握好客观题,也要掌握好简答题。应做到根据题目所描述的具体情况,分析判断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是否违反职业道德。对职业道德规范的掌握,应特别关注独立性、收费与佣金、与执行鉴证业务不相容的工作和接任前任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业务等具体内容。

    (二)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质量控制业务质量控制准则是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中的管理标准,是会计师事务所为了保证相关人员在执业过程中遵守相关技术准则(审计准则、审阅准则、其他鉴证业务准则和相关服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所制定的控制政策和程序。尽管在2007年的考试中,对该内容考查了简答题。但对于业务质量控制要素及其内容考生仍应掌握;特别是职业道德规范、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和保持、业务执行和监控等内容。

    (三)财务报表审计的责任划分及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2008年的审计考试大纲中要求考生明确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由于注册会计师执行的会计报表审计最终是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发表意见,这也就注定了区分管理层、治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和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审计的责任的重要性。应该说,注册会计师只是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鉴证人,并不是保证人,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才是会计报表的保证人。考生应特别注意将财务报表审计的责任划分与具体审计案例结合进行分析,并能够正确运用相关的司法解释。在这里考生应明确:第一,注册会计师只有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实施审计,保持合理的怀疑,才能履行好审计责任;第二,注册会计师无论怎样努力也难以做到绝对保证,只能做到合理保证。

    (四)审计具体目标一是管理层对会计报表的认定。财务报表审计业务属于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管理层批准报出财务报表,就意味着对财务报表作出了认定。认定包括对交易和事项的认定;对期末账户余额的认定和对列报的认定。这部分内容属于重要的审计理论。考试题型也多样化,既可以考查客观题,也可以考查简答题甚至综合题。但近年的考试中,单独考理论的内容比较少,对这部分知识的考查主要是理论结合实务,也就是要求考生应做到将认定目标理论与重要项目的实质性测试程序相结合,融会贯通。近年考查的简答题经常针对所列示的各项认定,要求列示出注册会计师为实现各认定的审计目标应实施的最常用的实质性程序。二是审计具体目标。对认定、目标和审计程序的三者的关系可简单描述如下:

    [字体:大 中 小] 

    审计目标是基于审计总目标和管理当局的认定推论得出的。要实现审计目标,必须实施具体的审计程序,最终才能对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考生应将审计目标理论与财务报表各业务循环的具体审计实务(13-17章)相结合,融会贯通。这部分知识可以考查各种题型。如在近几年的客观题中经常针对注册会计师要实现的审计目标,列示若干审计程序,要求考生指出其中恰当或不恰当的审计程序等。

    (五)审计重要性审计重要性,属于审计理论中的重点、难点和考点,各种题型均可能涉及。考生应掌握:第一,审计重要性的含义;第二,审计重要性的运用。对于重要性的运用应重点把握两个方面,首先,在计划审计工作时在财务报表层重要性水平和账户交易认定层确定重要性水平;其次,在评价错报影响时,如何考虑重要性。

    (六)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思路根据有关风险导向的审计准,可以将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思路归纳如下:第一,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足够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而该过程中注册会计师通过实施的询问、分析程序以及观察和检查程序来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就是风险评估程序。第二,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b(这里的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七)财务报表审计中了解和测试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理论知识属于重要的知识。考生应将内部控制理论与各业务循环内部控制的实务结合起来,融会贯通。考生还应把握好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和测试。例如2005年的第二个综合题,资料中描述了注册会计师所了解的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要求考生能够指出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提出改进意见,进而确定控制测试程序,指出涉及的相关认定等。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设计有重大缺陷和执行失效的地方,就是会计报表存在或很可能存在重大错报漏报的领域。

    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的风险评估程序中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以评价其设计的合理性及是否得到执行,最终确定是否准备信赖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确定是否实施控制测试程序以确定控制运行的有效性)。控制测试是注册会计师在设计实施进一步程序可以执行的程序。通过控制测试以确定注册会计师预期信赖的内部控制是否得到有效的运行,最终确定通过实质性程序应获取的保证程度。

    (八)审计抽样2008年考试大纲要求考生掌握审计抽样。而且在近几年的考试中客观题和综合题均涉及了审计抽样的知识。考生应在掌握好审计抽样基本概念的前提下,掌握注册会计师如何在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中设计样本,选取样本,以及对样本结果的评价。

    (九)各业务循环主要账户的重要实质性测试属于重点、难点和考点,各种题型均可能涉及,近几年所占分数较多,充分体现了突出实务的命题原则。考生应注意:第一,将主要账户的认定目标理论与实质性测试程序结合;第二,掌握好函证、监盘、截止测试、分析程序等;第三,还要特别注意掌握好有关的会计知识。

注册会计师审计重点章节篇(3)

关键词:

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审计;内部控制审计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审计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社会大众的关注。这是一项新型的审计业务,也是加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2009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到“在巩固财务会计报告审计、资本验证、涉税鉴证等业务的基础上,积极向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咨询、并购重组、资信调查、专项审计、业绩评价、司法鉴定、投资决策、政府购买服务等相关业务领域延伸,推动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转变和升级,加速向高端型、高附加值、国际化业务发展。”实施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审计能帮助注册会计师整个行业进行行业转型,维护我国经济安全。

一、内部控制概述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内部控制制度并不是墨守成规的,而是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相对变化的一个动态的控制过程。内部控制包括一些必要的要素:(1)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3)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4)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5)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内部控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的建立而逐步发展扩展到现在的模式的并已然成为了企业非常重要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审计理论

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审计是会计师事务所接受某单位的委托,对特定基准日该企业内部控制设计以及运用的有效性进行审计。

1.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1)目标相同。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内部控制的目标是相同的,都是为了提高企业财务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准确度及透明度。(2)从不同方面保证经营风险在可控范围内。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内部控制分别从内外两个方面来保证企业的经营风险在可控范围内,从而能创造出企业的更大价值。(3)二者相互促进。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内部控制是相互促进的。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专业知识使得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和内涵得之深化,而内部审计得到的准确的资料在注册会计师审计时能更多的节省时间,也就是变相的节省成本。

2.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意义。

第一,实施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审计是必然之举。它符合国际惯例,有助于经营者找出去也内部的重大纰漏,及时补救,挽回损失,维护经营投资者利益和资本市场秩序。第二,有利于企业提高企业的经营水平。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知识丰富,有很强的独立性和专业性,这两点在实施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审计的过程中能够使注册会计师更加全面深入并且客观精确地找到企业在经营中的风险,漏洞和薄弱的环节,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三、注会在不同环节内控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建议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越来越收到大众的关注。一套优秀的内控审计流程会给企业带来更好的效益。基于注册会计师的视角,企业不同环节内部控制审计的实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漏洞。优化内控审计流程,修复漏洞无疑对企业更好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1.销售环节。

1.1注会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被审计单位A是一家销售企业,对客户采取分是分批回款方式。而对该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审计时发现它缺乏对客户的风险管控,在销售过程中只是向对方单位索要企业营业执照和一些简单的证明材料,缺乏对对方企业的风险勘查,导致在与客户合作时因对方因经营问题不能交付货款而发生了坏账,给公司的利益带来了损失。

1.2注册会计师提出的建议。

通过对单位A的审计,注册会计师提出了相应的建议:首先,企业需要查看对方的营业执照及相关资质证明,索要的证明尽量详细,利用资料收集法、实地考察法、失效调研法抽样分析法等调查方法对客户的生产条件,商品质量做相应的调查。这样可以更加全面的掌握对方企业的基本情况,降低企业与之合作所面临的风险。其次,设立相关客户的风险数据库,包括对方是否有记录在案的不良记录等。在完善的风险数据库基础上进行风险分析,判断风险权重,确定每个风险发生概率,计算每个风险因素的等级,最后得出综合风险等级。根据分析出的风险等级管理者再考虑是否与该客户单位进一步合作。这样一套严密的流程可以通过对客户的全面分析降低企业在今后的经济往来上的风险,更大程度上维护企业的利益。

2.采购环节。

2.1注会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被审计单位B在自身的经营活动中涉及生产、采购这两个环节。在审计过程中发现有几笔业务没有询价记录,和该企业的员工沟通后得知,这几笔业务都是通过电话进行的询价,并无文字记录。这就会产生一定的经营风险,企业的员工不晓得这笔资金的使用情况。如果是无中生有的询价报告以这种理由搪塞审计就会滋生企业内的。

2.2注册会计师提出的建议。

通过对企业B的审计,注册会计师给出了相应的建议:首先,建立完善的询价制度。企业应该有一套完善的询价制度,选择质优价廉的供货商合作。在确定要定某单位供货之前,需要进行详细的询价工作:询了哪些供货商,价钱分别是多少,质量如何等,然后向部门主管及以上级别领导申请汇报。其次,设立采购小组。涉及采购环节的企业可以设立一个采购小组。假设小组有5人,每次的采购业务需要小组将询价的详细记录情况汇总讨论并进行小组分析,在得出最好的采购计划后小组成员都要签字确认,之后上报部门主管和公司领导进行审批,审批通过后再进行后续的相关业务。这一举措相信会使涉及采购环节的企业的业务流程更加完善,减少采购风险,增加企业资金使用的透明度。最后,把好“函证”关。一般的中小企业在进行采购时多以现金交易,这就给企业隐瞒收入带来可乘之机。如果企业与购货方在采购环节串通作弊,那么,在审计时很难发现问题所在。这时,函证就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函证单位应由注册会计师进行选择,并且注册会计师不能只象征性的函证某几个客户,回函要直接寄到会计师事务所而不能由企业出具。把好“函证”关可以使企业账外交易无所遁形,同时也降低了审计风险。

3.内部管理环节。

3.1注会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注册会计师对企业C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发现有几份合同公司并不知道,但上面却印有公司的公章。因为公章具有法律效力,所以法院最终认为合同有效,企业需依照合同付款,造成了企业的损失。如此严重的后果要归咎于该企业的公章管理不严密。某一石油公司,下属数个加油站,该单位各零售的现金收入缴入制定银行账户。由于该公司领导平时非业务性开支较多,便授意下属支出不入账,银行提现不入账,银行存款帐不予对账单核对,不编制调节表。由于未建立并执行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短短三四年就造成200多万的费用支出未进入当期损益,尽在该法人代表离职前两个月就突击入账180余万元,并将其挤入“在建工程”价值,剩余部分以“白条抵库”形式存在。

3.2注册会计师提出的建议。

通过对以上两个企业内部管理方面的问题的分析,注册会计师提出相应的建议:第一,严格执行登记审批制度。一般来说,企业的公章是由办公室保管,有的企业也有法人或授权人保管的情况。企业的业务合同、授权书等用章都需要先经过部门主管的审核、企业领导的批准,并填写《公章使用签批单》后方可启用,同时需要将用章文件的复印件交公章保管部门备案。公章的使用必须建立用章登记制度,不符合规定的合同和不经主管签发的文件等,公章管理人有权拒绝用章请求。第二,严格依照会犯使用。企业应制定相应的使用规范,并严格依照规范进行操作。严禁在空白合同、证明上使用公章。企业在今后签署合同时不仅要盖公章,也要在公章旁加上法人或授权人的签字或盖章等,确保万无一失。毕竟公章的法律效力不容小觑,如果公章管理不善,会给企业带来不可预计的损失。第三,逐笔核对账项,审查其真实性。从注册会计师的角度来看,货币资金这一环节极易产生错漏。所以,在对企业货币资金进行审计时应特别注意,先了解该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之后与银行逐笔核对账目,审查未达账项的真实性,减少以缴入银行的现金抵减未入账而直接提现支出的现象,从而降低了审计的风险也保护了企业的利益。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审计对企业来说更像是双保险,在自身查到问题的基础上借助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和建议来完善自身的一些制度,减少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和损失,保证了企业的营业利润不受威胁。

四、对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审计的意见和建议

1.加强内部控制审计意识。

要加强企业内的工作人员们对内部控制审计的意识,可以请负责该企业的注册会计师给员工们做一个小培训,让员工们意识到设立内部控制部门是很必要的,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可以建立执行合理的评价体系。同时,管理者要与注册会计师多沟通,让注册会计师更好的了解公司的情况,以便对该企业做出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也让管理者自己更好的了解内部控制审计的意义。

2.加强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审计的独立性。

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企业的管理者或员工沟通企业的相关事宜,切实了解企业的内部情况这无可厚非,但是一定要秉承注册会计师所具备的职业操守,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与审计的独立性,为企业为社会公众提供最公正的审计结果。并对于出示虚假审计报告或在审计过程中舞弊的注册会计师应该处以严重的处罚。

3.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能力。

如今我们生活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日益增加,所以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审计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更加认真的学习会计、审计等相关专业知识,还要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会计师事务所也要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职业能力的培训,更好的适应市场的需求,就像《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提到的“在巩固财务会计报告审计、资本验证、涉税鉴证等业务的基础上,积极向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咨询、并购重组、资信调查、专项审计、业绩评价、司法鉴定、投资决策、政府购买服务等相关业务领域延伸,推动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腋窝转变和升级,加速向高端型、高附加值、国际化业务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焱武.企业内部控制与注册会计师审计[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1,16(4):48—49.

[2]李卓.基于注册会计师审计发展视角的内部控制建设研究[J].商业会计,2011,(19):30-31.DOI:10.3969/j.issn.1002-5812.2011.19.012.

[3]吴晓璐,朱丹,陈海燕.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审计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01—104.

注册会计师审计重点章节篇(4)

二、财务报表的审计风险影响因素

财务报表的审计风险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审计主体影响因素和审计客体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其中审计主体影响因素是由于审计主体本身的过失而影响审计风险。审计主体的影响因素主要为以下两点:(1)激烈的市场竞争与利益的诱惑: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有些法律制度还不够健全,而相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讲,其行业具有自律性,市场环境的好坏对其影响较大,站在利益和职业道德面前,审计主体很可能选择利益而忽略职业道德。所以说,市场环境对审计主体有着一定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2)风险偏好: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人员在抉择时很容易受风险偏好的影响。会计师事务所的主任会计师作为最后的风险把关者,其意见直接影响着审计报告的签况,所以风险偏好是审计主体中关键的影响因素。审计客体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1)审计客体的结构组织:结构组织的设置合理与否,对审计客体的发展以及生存情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合理的设置,可以确保组织的明确分工,明确岗位职责,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同时也使审计的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高。(2)审计客体的行为目的:其行为目的对审计客体是否形成审计风险有着重要的影响,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完善的规章制度也会随着组织的行为目的而发生变化。(3)审计客体的规章制度:它是现代化企业管理工作的需要,也是规范和指引管理工作的需要;将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可以有效弥补漏洞,使企业的审计风险有效降低和控制,财务规章制度是企业规章制度的主要内容,目前据有关资料统计,发生违法犯罪行为事件大多与资金相关,因此,规章制度对审计客体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财务报表的审计风险防范对策

通过对财务报表的审计风险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使其审计风险得到有效降低和控制,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制定了以下几点防范对策:

1.加强审计工作监管力度。政府部门应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体系进一步的完善,加强制度建设,加大监管力度,建立健全会计师事务所的职业标准、专业素质、业务检查、注册会计师年检、质量控制和业务收费以及报备等相关规章制度,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流程进行完善和规范。

2.营造良好的职业环境。在相关工作中首先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由于在审计工作中频繁发生一些不良事件,因此导致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行业的期望值开始逐步下降,存在着严重的“诚信危机”的问题,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之下,对于注册会计师行业而言,政府部门需要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执业环境,在经济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促使注册会计师行业能够充分地担负起应有的监督职责。

3.建全和完善审计控制制度。健全和完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控制制度,可以有效减少的现象,同时还可以对审计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和控制。审计质量在会计师事务所的相关工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对社会公众的利益进行维护的道德基础,同时也是其应尽的现实义务。然而其审计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其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着审计质量好坏,所以,会计师事务所应高度重视审计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及完善程度。会计事务所应当合理制定审计质量的控制制度,并对其进行科学、合理、严谨地实施,并且能够使注册会计师充分认识到审计业务质量控制制度在财务报表的审计风险中的重要价值,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和防范审计风险,还可以树立正确的行业形象,从而使政府以及社会公众对其期望值进一步提升。另外还需注册会计师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态度,职业怀疑态度就是注册会计师对所获得的审计证据以质疑的思维方式进行评价,对被审单位管理层提供信息的可靠性产生怀疑的审计证据,应对其保持一定的警觉性。在审计工作中,项目负责人应当提醒审计人员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态度,以有效降低财务报表的审计风险,使审计工作的效率得以提高,避免不必要的审计风险的发生。

注册会计师审计重点章节篇(5)

一、教材基本结构及其变化分析

(一)教材基本结构 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总论(第1章),涉及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

第二部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要素(第2~13章),相关的会计准则包括: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职工薪酬、金融工具列报、收入、建造合同。

第三部分:财务会计报告编制与列报,包括第14、23、24、26、27、28章的个别报表、合并报表以及第23、24章等有关报表的调整的相关内容。涉及的会计准则包括:财务报表列报、现金流量表、中期财务报告、分部报告、关联方披露、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企业合并、合并财务报表、每股收益、金融工具列报。

第四部分:特殊会计业务,包括第15章、第16~22章、第25章。涉及的会计准则包括:或有事项、债务重组、政府补助、借款费用、股份支付、所得税、外币折算、租赁。

(二)教材主要变化 具体如下:

原来是24章,现在变为28章。《会计》教材新增内容有“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长期股权投资”、“资产减值”、“财务报告”、“政府补助”、“股份支付”、“所得税”、“企业合并”、“每股收益”、“金融工具列报”;变化较大的内容有“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负债”、“收入、费用和利润”、“债务重组”、“借款费用”;内容变化较小的内容有“总论”、“货币资金”、“存货”、“所有者权益”、“或有事项”、“外币折算”、“租赁”、“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合并财务报表”。

二、命题趋势预测及复习方法

(一)《会计》试题特点具体如下:一是覆盖面宽,考核全面,综合性强。考题的综合性越来越强,考试内容涵盖所有重点内容,几乎章章有题。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收入确认等章直接分数不多,但却是计算、综合题的基础内容。二是注重热点,突出重点,体现知识更新。会计科目考试内容特别体现与注册会计师职业联系的紧密性。例如投资的核算;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与会计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所得税会计;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等,都是历年考试经常出现的题目,作为考试的热点出现过多次,但是它们依然是重点,是每年必考的内容。会计科目考试内容特别体现知识更新。例如2000年将“或有事项”准则作为最重点的考题;2001年将“借款费用”、“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结合起来;2002年将“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与会计差错更正”等准则结合起来作为最重点的考题;2003年教材当中的“补丁”更是多处涉及考题,如“经营租赁方式租人的管理用固定资产进行改良”的核算等等,都体现了以新准则、新业务作为考试重点的思路。2006年教材增加了股权分置会计处理的规定,体现了满足实务需要的特点。2007年教材发生重大变化,2006年新的39个会计准则,在会计科目考试教材中涉及32个会计准则,更体现出会计科目考试的知识更新的特征。

(二)针对性复习方法 具体如下:

一是以新增内容为主,重点内容为辅。考生应重点掌握新增内容,但新增内容不一定是重点内容,历年考题涉及到的内容仍然是重点内容,如合并财务报表、会计报表调整问题、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等。从今年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可以看出,涉及会计准则共32个,覆盖面较宽,因此,不能象往年一样只复习重点章节,而应以经济业务处理群组为组合进行融会贯通地复习。比如:涉及资产的业务包括第2章至第10章,金融资产涉及第3、10、28章;涉及财务报告编制和调整问题包括第14、20、23、24、26章;涉及与投资、合并有关的第5、25、26章;特殊业务的处理包括第8、15、21、22、27、28章。另外,也可以相同或相似的会计处理原则作为线索加以梳理,如将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总结,以实际利率法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串通。考生在复习中运用这些方法时,应注意总结规律,将各章业务相似或相近的处理方法进行比较后加以记忆,可以提高复习效率。

二是熟练掌握教材的例题,反复阅读,强化记忆。今年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列举了大量计算题和账务处理题,这些例题全部体现了新准则的特点,就是对新准则的讲解,考生一定要引起重视。在较短的时间内复习会计科目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熟练掌握教材上的例题。不要盲目地选择教材以外的各种习题,耽误时间又得不偿失。考题极有可能就来自于教材的例题。

三是制定复习计划,提高复习效率,增强信心。虽然,今年教材发生了很大变化,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增加了,但是对任何人来说新准则都是全新的内容,所有考生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一定要增强信心。并且制定好复习计划,合理安排好时间,一定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攻克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科目。

(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李 刚)

审计:教材内容变化大

一、《审计》教材大纲变化

与2006年相比,2007年《审计》教材大纲从16章增加到22章,内容变化特别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突出了风险导向审计理念。新设了“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两章,阐述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和运用要求,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牢固树立这一理念,把审计流程理解为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的过程。(2)体现了新审计准则体系的要求。新大纲用了专门一章介绍新审计准则体系建设的背景、框架及内容。此外,在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原则、注册会计师的责任设定、风险的评估和应对、审计证据的收集和评价、审计的结论和报告等方面,都按照新审计准则的要求,进行了更新。(3)体现了国际职业道德规范方面的最新发展。根据国际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的最新稿,对2006年教材中“职业道德准则”部分进行了更新。(4)更加重视注册会计师对舞弊的责任。增加了专门一章阐述注册会计师对发现和报告舞弊的责任,同时为注册会计师更好地履行这一职责提供更详细的指引。(5)注重前后贯通。把有关审计流程的基本概念和思路,贯穿到各业务循环内部控制的了解和测试中,贯穿到各账户余额的实质性程序中,避免基本概念和思路在各循环之间运用不一致和前后两张皮的现象。为此,重新梳理了各业务循环内部的章节结构。同时,对财务报表项目重新进行归类,置入更恰当的业务循环中。(6)强化了审计抽样。增加了审计

抽样与其他选择测试项目方法之间关系的阐述,更为全面地讲解审计抽样中的基本概念和思路,增加了实质性程序中常用的“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法(PPS)”。(7)内容更加完整。增加了鉴证业务基本框架和比较数据的内容,使教材的内容更加完整。(8)体现新会计准则的要求。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统一财务报表项目的名称,并按照确认和计量的新特点,设计相应的审计重点。(9)扩充了其他鉴证业务的内容。增加了财务报表审阅业务的内容;同时,把盈利预测审核的内容扩大为“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审核”。(10)增加了相关服务的内容。包括对财务信息执行商定程序和代编财务信息。

二、《审计》教材内容变化

与2006年审计教材相比,今年的教材主要变化内容如下:

第一章的第二节增加了“审计的方法”。

第二章按照2006年新的《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以下简称“新审计准则”)中的框架结构对原教材第二节“注册会计师业务范围”进行重新归类。第三节删除了“会计师事务所的设立与审批”。

第三章是由2006年教材第三章第三节“职业道德准则”独立出来的。根据《国际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的最新稿,对2006年教材中“职业道德准则”部分进行了重新编写,体现了国际职业道德规范方面的最新发展。

第四章对应于2006年教材第三章,但有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按照新审计准则的要求重新编写,并增加了“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建设情况”、“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和“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三部分内容。

第五章与2006年教材第四章相对应,框架结构做了一些调整,内容进行重新编写。

第六章对应于2006年教材第五章,增加了第二节“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治理层的责任以及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和第三节“财务报表循环”,删除了2006年教材第四章“审计业务约定书与审计范围”的内容。对循环的划分更为科学,同时按照新审计准则的要求重新编写。

第七章对应于2006年教材第六章,按照新审计准则的要求重新编写。

第八章对应于2006年教材第七章,按照新审计准则的要求重新编写。

第九、十章集中体现了新准则风险导向审计的思想,新设了“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两章,阐述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和运用要求,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牢固树立这一理念,把审计流程理解为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的过程。

第十一章更加重视注册会计师对舞弊的责任,专门阐述注册会计师对发现和报告舞弊的责任,同时为注册会计师更好地履行这一职责提供更详细的指引。

第十二章对应于2006年教材第九章。增加了审计抽样与其他选择测试项目方法之间关系的阐述,更为全面地讲解审计抽样中的基本概念和思路,增加了实质性程序中常用的“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法(PPS)”。

第十三章对应于2006年教材第十章,按照新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对内容进行重新编写。注重前后贯通。把有关审计流程的基本概念和思路,贯穿到各业务循环内部控制的了解和测试中,贯穿到各账户余额的实质性程序中,避免基本概念和思路在各循环之间运用不一致和前后两张皮的现象。重新梳理了各业务循环内部的章节结构。同时,对财务报表项目重新进行归类,放入更恰当的业务循环中。

第十四章对应于2006年教材第十一章,按照新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对内容进行重新编写。注重前后贯通。把有关审计流程的基本概念和思路,贯穿到各业务循环内部控制的了解和测试中,贯穿到各账户余额的实质性程序中,避免基本概念和思路在各循环之间运用不一致和前后两张皮的现象。重新梳理了各业务循环内部的章节结构。同时,对财务报表项目重新进行归类,放入更恰当的业务循环中。

第十五章对应于2006年教材第十二章,将循环名称由“生产循环”改为“存货与仓储循环”,按照新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对内容进行重新编写。注重前后贯通。把有关审计流程的基本概念和思路,贯穿到各业务循环内部控制的了解和测试中,贯穿到各账户余额的实质性程序中,避免基本概念和思路在各循环之间运用不一致和前后两张皮的现象。重新梳理了各业务循环内部的章节结构。同时,对财务报表项目重新进行归类,放入更恰当的业务循环中。

第十六章对应于2006年教材第十三章,按照新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对内容进行重新编写。注重前后贯通。把有关审计流程的基本概念和思路,贯穿到各业务循环内部控制的了解和测试中,贯穿到各账户余额的实质性程序中,避免基本概念和思路在各循环之间运用不一致和前后两张皮的现象。重新梳理了各业务循环内部的章节结构。同时,对财务报表项目重新进行归类,放入更恰当的业务循环中。

第十七、十八章对应于2006年教材第十四章。将2006年教材第十四章第六节中“期初余额的审计”、第八节“或有事项的审计”、第十节“持续经营假设的审计”移至2007年教材第十九章,按照新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对内容进行重新编写。

第十九章对应于2006年教材第十五章,增加了从2006年教材第十四章移入的“期初余额审计”、“或有事项审计”和“持续经营审计”。并将2006年教材第十五章的审计报告部分独立为第十九章和第二十章第一节,按照新审计准则对内容进行重新编写。第十九章由2006年教材第十五章的审计报告部分独立出来并做出调整,增加了比较数据的内容,按照新审计准则对内容进行重新编写。

第二十章第一节对应于2006年教材第十五章第七节,第二节则对应于2006年教材第十六章第一节,按照新审计准则对内容进行重新编写。

第二十一章是根据新审计准则的框架独立出来的一章;内容对应于2006年第十六章第二、三、四节,增加了财务报表审阅业务的内容;同时,把盈利预测审核的内容扩大为“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审核”,并按照新审计准则对内容进行重新编写。

第二十二章是根据新准则框架增加的一章。

三、命题趋势预测

学习教材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一般章节。一般章节主要是指配合教材结构的完整性而设计的内容,如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二十一章的第四节,在历年考试中所占分值较低。2007年考试大纲知识要求中“第二十章特殊审计领域”、“第二十一章审阅业务和其他鉴证业务”、“第二十二章相关服务业务”仅做一般了解要求,这三章在2007年的考试中也仅做一般了解。

第二层次,比较重要的章节。比较重要的章节是指整个学科中涉及基础知识的章节,但在考试中通常以独立题目出现,难度不大的部分。如第三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在历年考试中多以客观题或简答题形式出现。

第三层次,重要章节。重要章节是指理解上有一定难度的章节,是审计学科的精华所在,在考试中多以综合的形式出现在客观题和主观题中。如第四章、第七章、第八章。

第四层次,非常重要的章节。非常重要的章节主要是指在考试

中几乎每年都要涉及的部分,且多以简答题和综合题出现。如第九章至第十九章(前3节)。

总结历年命题情况,根据2007年教材以及政策和实务的变化,预测2007年命题的侧重点分布在:

(1)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方面。可以独立出题,也可以结合实务和报告部分出题,如结合实务从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内部控制中识别是否存在重大错报风险,根据识别出来的重大错报风险制定审计方案,设计总体应对措施,并具体设计出相应的控制测试、实质性测试。

(2)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可以独立出题,也可以结合实务和报告部分出题,如给出公司财务报表中存在舞弊的种种表现,让考生分析舞弊“三角”、分析治理层、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对舞弊的责任,并针对不同的舞弊设计出进一步的审计测试,进而做出审计调整分录,并考虑出具审计报告。在实务中舞弊的种种迹象可能表现在审计收入确认上,资产减值准备处理上、投资以及成本、费用等方面。

(3)重要性确认、审计抽样的运用方面。这是审计基础技术,历年考试都会涉及,如重要性确认以及如何根据确认的重要性判断审计报告类型;审计抽样中固定样本量抽样、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法等的运用,这些技术方法都可能与实务程序和报告形成综合题。

(4)四大循环涉及的会计科目的具体审计。实务中的四大循环中涉及的具体活动与审计目的、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以及控制测试、实质性测试和报告联系起来,形成大小综合题(单选多选都可能变成小综合题,因为它们会综合不同知识点)。

(5)审计目标、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它们之间对应关系可以联系到财务报表中的实务循环,也可以联系到函证、监盘与分析程序,如何获取证据以及如何形成审计工作底稿,又可能与控制测试、实质性测试以及项目质量控制、沟通等联系起来。

(6)完成审计工作。历年的综合题都会联系到完成审计工作。完成审计工作中期后事项、期初余额、持续经营等关注可能与审计程序、审计报告联系起来。

(7)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2007年的教材中关于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部分逻辑清晰起来,内容也充实了,可能预示着该部分的考题已经很成熟了。

(8)审计质量控制、沟通与项目组讨论。新审计准则凸显的审计质量控制、沟通以及项目讨论分散2007年教材的不同章节,但有可能成为简答题或综合题中的一小问,也可能独立命题。

(文 中国会计视野 李晓慧)

经济法:合伙企业法变化大

2007年《经济法》考试大纲与上一年相比有一些变化,教材内容也相应做了调整,特别是集中在第二章的合伙企业法,第六章企业破产法和第七章证券法。此外,除第一章只做了体例上的调整以外,其他各章均有不同程度的修改。

一、《经济法》教材的主要变化

根据2007年《经济法》考试大纲的变化,并结合立法实践,对本年度注册会计师考试《经济法》一科的情况分析如下:

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知识,内容与结构基本没有变化。尽管本章在试题中所占分值可能不大,但是由于本章与其他章节的结合点较多,是全书的基础,所以仍应重点理解、掌握。

第二章企业法,其中合伙企业法的内容进行了较大变动,为本章的重点。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部分,无论是实践中还是考试中其地位都已不突出。

第三章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2007年教材变化不大,增加了个别问题。

第四章公司法,在2006年进行了较大修改的基础上,今年基本没有变化,只是个别地方进行了修改。

第五章外商投资企业法,今年就本章第一节中的第六个问题,即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内容,结合去年新颁布的有关规定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增加了一些新内容,这将是2007年考试的重点之一,注意与证券法的联系。

第六章企业破产法,结合去年新修订的《企业破产法》进行了较大的变动,是2007年教材中变化最大的一章,应当也是今年应试的重点章。

第七章证券法,在2006年进行了较大变动后,今年本章充实了很多新内容。具体包括:在第二节证券的发行中,增加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上市公司增发新股、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的问题;第四节上市公司收购增加了一致行动人、权益披露、豁免申请、财务顾问等内容。本章是今年教材变化较多的一章,是应试的重点章。注意本章内容与公司法内容的结合。

第八章合同法(总则),2007年本章的变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本章体例的变化;二是第五节合同担保的问题,结合新通过的《物权法》进行了修改。本章仍然是全书的重点章之一。

第九章合同法(分则),今年本章主要进行了体例上的调整,使原有内容更有条理。

第十章外汇管理法律制度,结合新的规定,2007年经济法教材结合外汇管理制度的改革,对本章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主要有:对境内机构限额保留外汇部分进行了修改;对个人外汇管理的有关内容进行了修改。

第十一章支付结算法律制度,今年本章整体变化不大。在支付方式中增加了有关电子支付方式的规定,银行结算账户中增加了QFII专用账户的内容。注意与票据法的结合,特别是在法律责任方面。

第十二章票据法,今年本章整体变化也不大。除了体例上的调整外,增加了有关签发空头支票的行政责任的规定。本章仍然是全书的重点章之一。

第十三章知识产权法,本章内容结合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适当增加了一些内容,但整体变化不大。

第十四章会计法,该章内容今年基本没有变化。

二、题型及考试重点预测

经济法试题的题型在2000年重新做了调整,取消了简答题,确立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及综合题四种基本类型,以后几年一直沿用上述四种题型,客观题与综合题各占50%,这一比例仍有可能沿袭,只是在每一类客观题的题目数量及分值方面会做一些小的调整。

根据各章内容所占篇幅、注册会计师实务操作方面的应用性、今年考试大纲的变化以及历年考试规律分析预测,本年度经济法试题的主要内容将分布在法律基础知识突出,内容多,实用性强的各章节。大致分布情况应当与往年相同,有关重点章、相对重点章和一般章的划分,在前面已经做了分析,故在此不再赘述,特别提醒考生注意今年各章中新增加或修改的内容,对于新增加的内容一般在试题中反映比较明显,但是通常难度不大,所以考生应注意掌握基本的法律规定。 纵观近几年经济法试题的命题特点,今年的试题仍将沿袭实用性、灵活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基于上述特点,一些小案例、计算题在客观题中将占一定比例。综合题仍将出现一题多问、一题多章的情况,即题目所涉问题将会较广、较散,一道题中包含几节甚至几章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出现一些较偏的题目,如涉及法律责任的问题和具有一定深度即隐蔽性较强的题目,以此增加整个试卷的

难度。为此,考生在复习中注重理解,加强训练。正确理解是记忆和运用法律规定的前提,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加强训练是考生备战考试自我检测的重要方法,达到强化记忆,增加复习的针对性。

(文 东奥会计在线 王 燕)

财务成本管理:教材内容变化不大

一、教材内容变化

第一章:内容没有实质变化,只是将原有教材中不严谨的个别文字作了修改,主要针对机会成本的含义、营业现金净流量的确定公式进行修改。

第二章:主要是将教材第二节和第三节作了修订,补充了一些基本财务比率,另外删除原有第三节中沃尔比重评分法和上市公司财务比率分析的有关内容,补充了改进的财务分析体系。

第三章:一是修改了销售百分比法,强调利用经过调整的用于管理的财务报表数据预计外部融资需要量;二是修改了资金增长与外部融资增长的关系公式;三是将弹性预算一节移至本章。

第四章:内容没有变化,只是对原有教材个别文字作了规范性修改。

第五章:增加了估算项目系统风险时所利用的类比法的基本步骤。

第六章:内容没有变化。

第七章:主要增加了融资租赁一节的内容。

第八章:主要是对股票股利发放对每股收益和每股市价影响的前提作了补充。

第九章:一是删除了考虑偿债基金后每股收益无差别点的确定内容;二是对最佳资本结构确定中股票市场价值的计算公式界定了前提。

第十章:内容无实质变化,只是对个别概念的称谓有所改变,以保持与第二章调整后的财务报表的相关称谓一致。具体来说包括将经营流动资产改为经营营运资本,将投资资本也称为净经营资产或净资本,将原有息税前利润改为税前经营利润,将息前税后利润改为税后经营利润。此外不再区分自由现金流量和非营业现金流量。

第十一章:本章属于2007年的教材新增内容。

第十二章:本章内容基本不变,只是把原有第三节内容拆分为三节。

第十三章:一是增加了成本性态分析的内容,二是增加了混合成本分解的内容;三是增加了变动成本计算的内容。

第十四章:一是将原有弹性预算一节内容调整到第三章,二是增加了一节作业成本计算。

第十五章:本章与2006年的教材内容相比基本不变。

二、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

为证明考生具有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考生需能够:(1)了解财务管理的内容、目标和环境,正确理解和运用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利用财务报表分析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获取对决策有用的信息;(3)进行财务预测与计划,编制企业预算;(4)理解货币的时间价值与投资的风险价值原理,正确运用证券估价的基本方法;(5)理解投资决策的原理,正确计算和使用投资评价的各项指标;(6)掌握现金、应收账款和存货的决策分析方法和营运资本管理政策;(7)掌握各种长期筹资工具的特征和使用方法;(8)掌握资本结构管理的基本原理和股利政策的类型;(9)掌握期权估价原理和主要的实物期权估价方法;(10)用多种方法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11)正确计算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成本;(12)掌握成本性态分析、成本一数量一利润分析的方法,了解变动成本法的特点;(13)运用标准成本法对企业成本进行控制,了解作业成本法的特点;(14)对各责任中心进行业绩评价。

三、命题趋势预测

(1)题型、题量预测。题型、题量将保持稳定,题型仍为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计算题及综合题五种。题量将在40题左右。客观题占40%左右,主观题占60%左右,其中,计算题应在5题左右,综合题在2题左右。客观性试题是指单选、多选和判断,其答案需要用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因此,要准备好2B铅笔、塑胶橡皮;计算和综合为主观试题需用钢笔、圆珠笔等写在答题卷上,且大多需借助计算器。因此考生在参加财务管理考试时,除带好2B铅笔、塑胶橡皮、钢笔或圆珠笔等外,一定要准备好计算器,最好在考前复习时就准备好,熟悉计算器的功能,不要进考场前临时借用。

注册会计师审计重点章节篇(6)

(一)北京市社会团体无纸化年检方案介绍。为推进无纸化办公,优化年检服务,提高年检效率,节约办事成本,北京市民政局决定,从2015年起,通过改造年检系统,推行法人单位数字证书,利用电子签章实现申报材料电子化,取消文本材料报送。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和社会组织等年检事务参与方,使用数字证书登录系统进行身份识别,并利用电子签章实现电子版年检申报材料报送。

电子财务审计报告是年检申报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社会组织电子审计报告流程为:首先由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社会组织财务审计报告电子版;其次使用数字证书签章工具,加盖单位电子签章和个人电子签章;最后向社会组织提供加盖单位和个人电子签章的电子版审计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第三条明确规定:“民事活动中的合同或者其他文件、单证等文书,当事人可以约定使用或者不使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当事人约定使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的文书,不得仅因为其采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的形式而否定其法律效力。”因此,采用电子签名方式的电子版财务审计报告,具备了合规性、合法性。

(二)运行效果。北京市社会组织年检无纸化工作分两期进行,首期在2015年6月前完成市级社会组织和试点区县推广任务;第二期将总结试点经验,逐步将成果扩大到全市社会组织范围。首批参加无纸化年检的社会组织包括市级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顺义区试点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目前该项改革工作扎实推进,利用数字签章功能实现了年检申报材料电子化、年检审查程序网络化、审核行为即时化、年检档案数字化。相关企业的财务审计报告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化,很多地方值得借鉴,建议在注册会计师行业大力推广。

二、推行电子财务审计报告的积极意义

(一)提高服务效率,便于信息共享。审计报告的电子化最直接的影响是可以取消文本资料的报送和传输,节约纸张,真正实现无纸化办公,更加环保。纸质审计报告的传输需要邮寄或专人送达,会消耗诸如交通费、快递费等相应的成本,并且在传递过程中会花费一定的时间,最快也要几小时,如果一份审计报告需要提交给不同的部门需要多次邮寄或传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审计报告实现电子化以后,报告通过网络能够快速传达,可以为会计师事务所和被审计单位节约成本,提高办事效率。在建设支撑系统时,还可以选择将电子版的财务审计报告在注册会计师协会系统中备份,来实现备案。这样,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经过授权后也可以很方便地通过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网站查询到相关企业的电子审计报告,实现信息共享。

(二)打击不法中介,保护注册会计师合法权益。目前社会上存在不法中介伪造、变造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等情况,极大地损害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声誉以及注册会计师的合法权益。审计报告实现电子化以后,只有具备出具电子审计报告条件的会计师事务所,即:办理过单位数字证书和个人数字证书的事务所才能在审计报告上加盖电子签名,电子审计报告才能是合法的。现代密码技术保证了用户的数字证书和密钥是不可伪造的,所以,不法中介如果伪造、变造审计报告,他们没有合法的电子签名,无法通过验证。

(三)遏制多套账行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有些企业出于不同目的,会存在多套账的行为,如为了申请某种资质、办理银行贷款,往往会虚增资产和利润,而为了避税目的又会隐瞒收入减少利润,然后聘请不同的会计师事务所对不同目的的多套账分别出具审计报告。纸质审计报告的环境下,由于信息传输不方便,会计师事务所、政府部门、银行等很难发现这一问题。于是,会计师事务所面临极高的执业风险,同时也会导致国家税款流失,银行的资金安全也受到威胁。审计报告实现电子化以后,能很方便地实时传输,每一份审计报告可以很方便地查询真伪,从而能够遏制多套账行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四)有利于注册会计协会的行业监管。目前各省注册会计师协会都建立了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报备制度,对于加强行业监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目前多数省级注册会计师协会规定的业务报备,都是对被审计单位名称、收费标准、审计意见类型、签字注册会计师等基本信息进行备案,至于完整的审计报告情况注协是看不到的。在手工签名加盖章的情况下,要实现每一份纸质审计报告都在注协备案显然也不可行。这样事务所就可以有选择地进行业务报备,对于某些有问题的业务完全可以略去不报,注协是难以发现的。审计报告实现电子化以后,可以很方便地实现审计报告在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备案,这样注册会计师协会可以随时了解各个事务所的业务动态,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的监管。

三、财务报告电子化实施的保障

(一)建立财务审计报告电子化的支撑系统。要实现财务审计报告的电子化,首要的保障措施就是建立审计报告电子化所需的支撑系统,包括相应的软件、硬件、人员和相应的策略、操作规程和制度。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使用这些系统制作电子版审计报告,而其他相关方要能够接受和验证这些报告的完整性和合规性。如果需要考虑审计报告备案存储,系统还需要具有安全存储、检索等功能。

(二)数字证书的申请、发放和吊销。要实现财务审计报告的电子化,另一个首要的保障措施就是数字证书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的规定,“电子签名需要第三方认证的,由依法设立的电子认证服务提供者提供认证服务。” 这就是说,如果签名需要第三方认证,签名人必须事先获取一个由权威机构签发的数字证书,以保证文件接收者能够验证他的身份。

具体到注册会计师行业,就应当是全国和地方的注册会计师协会通过CA中心(Certificate Authority,电子认证服务机构)进行数字证书的签发、吊销等管理。数字证书代表了某个注册会计师的身份,注协通过为其签发数字证书(USBKey),表明审核通过了注册会计师的入会申请,授予其签发审计报告的资格。注册会计师具备执业资格后,就可以使用该证书对经审核的审计报告进行数字签名来完成业务(会计师事务所数字证书的获取过程与此相同)。

(三)人员培训。一旦推行财务审计报告的电子化,就要分期分批地对注册会计师进行相关培训。由各省市注册会计师协会牵头,结合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开展专题培训,详细介绍和现场演示数字证书的使用方法、电子审计报告的签发流程以及网络运行环境的要求等,并且要在培训中让广大注册会计师明确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做到数字证书专人专用,避免法律纠纷。同时,数字证书的制作单位应该提供技术支持和电话咨询服务。

(四)数字证书的日常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的规定,颁发给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数字证书,用于表明其合法的身份,在电子财务审计报告上签名时,与实体印章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注册会计师协会应该要求各事务所建立相应的数字证书使用管理制度,加强证书介质和证书私钥的管理,做到专人使用,确保电子签章的使用与保管与本单位实体印章的使用与保管规定一致。

(五)审计报告的实时验证。当会计师事务所将审计报告发送给被审计单位或其他审计报告使用者时,要使用数字证书进行签章,而电子签名的结果就是以注册会计师私有密钥和原始审计报告作为已知数据运算和生成的一段新的数据,没有这两者中的任何一个,都无法制作出电子签名。

审计报告接收者会使用数字证书(公共密钥)对收到的审计报告进行验证,验证该数字证书是否由其声明的CA中心颁发,并会验证其数字证书是否在有效期内,是否已被吊销。如果这些审核项都通过,就表明被审计单位成功核实了电子签名,证明该报告是?特定的具备资质的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审核,并且该审计报告签名以后未经改动。如果在注册会计师签名完成后,审计报告再有任何改动,都会造成签名验证失败,所以,对已签名报告的任何改动都是无效的。验证数字签名的有效性比起纸质办公条件下验证印章和签名的真伪会更容易和直观。

注册会计师审计重点章节篇(7)

《审计》是会计专业本科阶段的必修课之一,本门课程难度较高,不仅综合性、实务性较强,而且有很多抽象、枯燥的理论,所以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学生均感到难度大,老师难教,学生难学,很多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后,什么感觉都没有,对于审计是什么还是不明白,习题也不会做,甚至无法下手,这与审计的理论和实务性都比较强的特点有关。

要学好《审计》,必须把握本门课程的特点来学习,应深入理解它的内涵、本质特征。根据教学中的观察和体会,我认为要学好审计的理论与实务,至少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把握《审计》课程的特点,建立起审计的思路

审计不能用会计的思路去思考,一定要建立起审计的思路,以独立客观的第三方的角色来看问题,这一点至关重要。对于刚接触审计的学生来讲,审计的入门是非常重要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建立起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思路和感觉,学会站在注册会计师的立场上分析、判断问题。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思路和如何站在注册会计师的立场分析问题。比如说,被审计单位在利润表当中列示了营业收入5亿,首先被审计单位认为这5亿是没有错报的,也就是说他对收入相关的认定是5亿。我们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思路就是对他的认定进行再认定,一定要有质疑的习惯!具体来讲,注册会计师就要考虑被审计单位所列示5亿的收入是确实发生了吗?金额是5亿吗?真实吗?是否是假的?有没有漏的?有没有错的?进而结合我们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收入在各月的记录金额,以及毛利率等诸多因素,进行分析,识别出被审计单位的营业收入当中具体在哪个方面或哪几个方面可能存在重大错报。因此,一定要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并将理论融会贯通、熟练地运用到实务中。

要学好《审计》的另一个要点是要熟悉会计知识。审计说白了就是审会计,在审计过程中离不开会计,注册会计师要用会计准则作为标准去衡量和判断被审计单位所生成的会计信息是否合法、公允。这就要求同学们对被审计单位已发生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或报表项目的列示是否正确作出正确判断,进而决定是否要做出审计调整。

二、全面了解《审计》的内容,准确把握本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审计》课程是以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审计为主线,对相关的审计理论和实务进行描述的。《审计》按照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有关审计的基础知识,包括审计的目标、注册会计师职业管理、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等,第二部分(5-7)章,介绍审计理论与方法,包括审计目标,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审计证据、审计抽样及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等,这部分内容是本门课程的难点,第三部分,是以财务报表审计为例,较具体的介绍审计实务与审计报告,对于这部分实务内容首先要明确它的前提,教材表达的审计思路是从审计一个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角度出发的,所以循环的划分也是建立在制造行业企业的经营流程上,即:销售与收款循环、采购与付款循环、筹资与投资等循环。所以,我们要知道,教材中说明的循环并不适用所有企业,例如金融企业就不存在上述的若干循环,但前二部分审计的基本概念、审计理论和方法却是适用于每个企业的。这里说明的就是我们学习教材内容,先要清楚教材表述的前提条件,或是假设,然后再理解就相对容易了。

《审计》的学习很多是基本理论部分。审计理论是人们从审计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反映客观实际,合乎审计工作规律的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基本理论是一门学科的精髓。所以我们对基本理论部分,应当花大力气认真学好。所以强调一个字“懂”字或“通”字。教材的第二部分是我们审计的重点理论,主要是用风险导向理念来做的介绍,既有审计的思路,又含有大量的审计准则的内容。很多用语是非常专业的,甚至是抽象的,所以有不明白的,也是很正常。所以,同学们应认真上课,在听课的过程当中仔细看书,再进行思考、总结,把相关的知识点真正地串起来,就不再是云里雾里了。同学们在听课时,也应尽可能地注意听老师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知识点做总结和串联。

三、循序渐进,兼顾全面,将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相结合

我们在刚开始学习审计时,获得的是一个个独立的知识点,每一个概念、程序、方法均是单独存在的,我们对每个知识点的掌握也是作为单独的内容来掌握的,所以,对于理论知识部分,刚开始不要考虑的过于复杂,也先不要考虑将其连接起来,先按照知识点内容来学习,将单独的知识点弄通以后再实现理论和实务的融合才有可能。

举个例子,作为审计工作本身应该怎么开始,这个就涉及到所讲的审计流程问题了。书上强调在计划阶段,就是审计工作的开始阶段了,第一个环节,强调就是要在计划审计工作前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业务情况,(通过初部了解,如果你认为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很差,不打算接这笔业务,那后面的其他程序也就不存在了)。如果你认定了被审计单位基本业务情况还是不错的,你可能才去考虑接受被审计单位的委托进行审计活动,在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前提下,才能签约执行审计工作。接着往下走,如果你签约了,你此次的审计项目将如何执行,是详细审计,还是抽样审计,要不要实施控制测试,到底选择哪一种方法,显然需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包括内控制度等若干个方面做出评估,根据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的评估水平,确定重要性水平,决定以后的审计程序,应对评估出的重大错报风险,包括总体的应对策略和具体的审计程序,收集并评价审计证据,形成审计意见。所以有关的一系列重要概念实际上就已经产生了、连贯了。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根据审计内容来讲,同学们在进行审计这门课程学习和复习的时候要从两个方面来入手,第一,就是要对审计基础理论知识比较熟练,思路要比较清晰。第二,《审计》又十分强调实务性,要求将所学习的基本理论运用于财务报表项目的具体审计过程中,同学们不但要花大力气学好基本理论,还应当掌握财务报表中具体项目的审计程序,要注重理论和实务相结合,运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操作,结合具体的审计案例、审计实务,并结合相关的会计知识来进行具体的审计工作。 (下转第43页)

(上接第110页)四、善于连贯思索,掌握主要关键知识

一门学科有它的体系结构,前后各章是相互联系的,它和其他相关学科也是有联系的。我们学习时,不能孤立地阅读某一章节,而应把这一章节看成整本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就是要从整体上掌握它,而不能只见局部,不见全体。只有全面地,相互联系地思考,才能加深理解,掌握本质。具体说:

1.加强前后各章的连贯思索。多看书、多联想、多理解。把前后各章的有关内容放在一起思考,有助于领会其实质,加深理解,有时还有温故知新的效果。例如我们在学习审计实务各章时,就应联系前面审计基本理论各章来思考。通过这样的联想,既加深了对审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又能够更牢固地掌握审计实务知识。教材中的实务部分从循环入手,相当于我们在审计过程中根据各个循环思路进行的审计,在每个循环的审计中,都会涉及到我们的各个账户和报表项目。这个思路一经确定,到底如何进行审计工作,应该采用哪些审计程序和方法,这个原则和方法就在第二个部分审计理论知识中,比如应收账款的审计,自然想到与高估有关,而要高估则会计通用的手段或会计处理有那些,再想到如何发现与审计---自然就想到函证---替代程序:是从账查到原始凭证(如:发票、发运单、合同以及相关的存货盘点)等等。所以,我们需要将之前学完后获得的一个个知识点与我们教材中的循环内容结合起来,相当于将珍珠一颗颗串联起来的过程。

注册会计师审计重点章节篇(8)

一、近年《审计》科目的命题规律和特点

(一)命题规律和特点分析

1.全面考核,突出重点,理论结合实务。这是我国自1991年开始实施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制度以来,审计科目一贯遵循的命题原则。全面考核,即试题一般要覆盖教材所有章节的内容;突出重点,即试题着重考核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审计工作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务操作性,因而考试的命题经常是将审计理论与审计实务结合在一起,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融会贯通能力、实际运用能力、职业分析和判断能力。例如,将管理当局对会计报表的认定同审计目标的确定、审计测试程序的运用以及审计证据的获取等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将相关财务会计知识和审计一般原理运用到会计报表审计的实务中,并结合审计重要性原则形成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等。考生应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理解和掌握课程中的难点和重点内容,并注意知识结构的系统化及整体把握。

2.注重实战操作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从2003年开始,《审计》科目的命题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方面充分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侧重实务操作”的特点,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更加贴近审计实务操作,将实务中可能遇到的某些具体审计问题集中于一个特定的情景中,考查考生能否站在注册会计师的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进而恰当地处理和解决这些实务问题;另一方面加大了对相关会计知识运用的考核力度,密切了审计与会计的关系,体现了会计知识是开展会计报表审计工作的重要基础的指导思想。命题方式的变化,说明试题内容的灵活性和综合性在不断提高,死记硬背的东西越来越少,越来越注重于对考生综合能力的测试。考生应及时应对这种变化,注意从知识测试型向能力测试型转化,总结规律,理解记忆,努力培养自己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现准则变化的新思想、新内容和知识更新的要求。《审计》考试教材充分体现了审计准则的内容和要求,试题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对审计准则理解和运用的考核。因此考生必须认真领会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的内涵实质,特别是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2007年《审计》教材内容变动很大,这些内容往往成为考试中的重点领域和重要方面。因而,考生要注意了解当年教材的变化情况以及《会计》等相关学科的最新知识。

4.强调对基本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在每年的客观题中都会设置一些涉及基本概念问题的“圈套”或“陷阱”,如果考生基本概念不清或把握不准、理解不透,就很容易上当出错。

(二)题型题量分析

在题型方面,《审计》科目自1997年取消填空题型以来,一直保持着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和综合题五类题型。前三类属于客观题,主要考核考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点的全面理解和掌握;后两类属于主观题,主要考核考生对本课程重点、难点的理解掌握以及对基本知识点的综合分析、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和职业判断的能力。在题量和分值分布方面,虽然每年的具体情况都略有不同,但试题总量基本控制在40个小题左右,其中主观题的题量基本保持在5-6道,所占总分值却高达60分以上;客观题的题量虽然由2004年和2005年的32道增加到2006年的37道,但判断题和多选题的单位分值却由原来的每小题1.5分降低到每小题1分,所占分值并没有太大的提升。近三年的题量和分值分布情况如下页表1所示。

客观题与主观题所占分值比重的变化,充分体现了对考生提高实务操作能力的要求。考生必须在掌握好审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同时,注重审计实务,将理论灵活运用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当中。

二、今年教材内容的基本结构

2007年是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生重大变革的一年。伴随着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的正式实施,2007年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教材也充分体现了新执业准则的精神和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不仅整体上由原来的十六章扩展到现在的二十二章,而且几乎对每一章的内容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补充、删减。这些根据新执业准则增加和修改的内容都应引起考生的关注和重视,并作为2007年考试的重点加以对待。

从整体结构上来说,近年审计教材的内容大体可划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属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基础知识,由第一章至第五章构成。主要介绍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一些基本概念、业务范围、职业道德、执业准则体系及法律责任等。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易懂,也不具有太强的实务操作性,命题的综合性和难度一般不太大,所占分值也不高,主要是为理解以后各章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属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由第六章至第十二章构成。这部分内容基本上涵盖了审计的基本程序、方法和执行审计业务过程的主要工作,集中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主要内容,是指导审计实务工作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基础,因而是考核的重点内容之一,往往会与后面的实务部分结合起来,出一些灵活性和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所占分值较高。考生要学好这部分内容,必须具备较强的理论与实务的融会贯通能力,能够在理解审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将理论较好地运用于实践,做到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相结合。

第三部分:属于财务报表审计的实务技能,由第十三章至第十九章构成。主要按照企业各项业务循环分别阐述了财务报表审计的具体方法和程序,以及评价审计结果、形成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的整个过程和具体要求。财务报表审计业务是当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最主要的业务内容之一,也是企业与事务所发生业务关联的主要领域。这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审计理论与审计实务以及会计知识的结合与融会贯通,也是本课程的重点考核内容和分值较高的重点区域所在。

第四部分:属于除财务报表审计业务以外的其他鉴证业务,由第二十章和第二十一章构成。这部分内容着重介绍了特殊目的审计业务、验资等特殊审计领域以及审阅业务和其他鉴证业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也是可能出简答题或综合题的区域。

第五部分:属于相关服务业务,由第二十二章构成。这部分内容着重介绍了对财务信息执行商定程序和代编财务信息业务的基本原理。对这部分内容,考生应主要关注出客观题的可能。

三、今年考试中应注意理解和掌握的关键知识点

在今年的应试准备中,考生应以考试大纲确定的考试范围为依据,在对考试指定教材的内容进行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注意按照熟练掌握、重点理解和一般了解等不同要求分层次地对待各章相关内容。具体来说,对各章学习要求的层次划分可参照表2所示:

根据上述划分,考生在学习中应注意正确理解和掌握下列关键知识点和重点、难点问题:

(一)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

考生首先应重点理解独立性的含义、影响独立性的有关因素以及维护独立性的措施;其次应结合《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和《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指导意见》的各项具体要求,正确分析和判断哪些行为不违反职业道德而可以为之,哪些行为则违反职业道德而不能为之。

(二)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和国际趋同的需要,我国将“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体系”改进为“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以适应注册会计师业务多元化的需要。如下页图1。

1.鉴证业务准则由鉴证业务基本准则统领。按照鉴证业务提供的保证程度和鉴证对象的不同,分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阅准则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其中,审计准则是整个执业准则体系的核心。

2.审计准则用以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历史财务信息的审计业务。在提供审计服务时,注册会计师对所审计信息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提供合理保证,并以积极的方式提出结论。

3.审阅准则用以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历史财务信息的审阅业务。在提供审阅服务时,注册会计师对所审阅信息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提供有限保证,并以消极的方式提出结论。

4.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用以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历史财务信息审计或审阅以外的其他鉴证业务。根据鉴证业务的性质和业务约定的要求,提供有限保证或合理保证。

5.相关服务准则用以规范注册会计师代编财务信息、执行商定程序,提供管理咨询等其它服务。在提供相关服务时,注册会计师不提供任何程度的保证。

6.质量控制准则用以规范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各类业务时应当遵循的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是对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提出的制度要求。主要包括对业务质量承担的领导责任、职业道德规范、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收与保持、人力资源、业务执行、业务工作底稿和监控等七项要素。

(三)审计风险准则的相关内容

审计风险准则针对的是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问题,为注册会计师防范和控制风险提供技术支持。审计风险准则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新要求,通过修订审计风险模型,拓展审计证据的内涵,强调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以充分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审计风险准则体系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会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01号――审计证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报风险》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组成。

1.《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确立了新的审计模型,即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其中,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意见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

2.《审计证据》拓展了审计证据的内涵(见图2);要求详细运用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作为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以及设计与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基础;将获取审计证据的程序区分为总体程序和具体程序。总体程序包括风险评估程序、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具体程序包括检查记录或文件、检查有形资产、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和分析程序。

3.《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要求从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被审计单位性质,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等六个方面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以及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4.《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要求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并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便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见图3)。

从图3可见,审计风险准则运用的思路,就是以新审计风险模型(即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为基础,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评估和应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

(四)审计目标的确定

审计目标包括财务报表审计的总目标以及与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相关的具体目标两个层次,是审计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从逻辑关系上来说,审计目标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认定密切相关,因为注册会计师的基本职责就是确定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其财务报表的认定是否恰当,即对管理层的认定进行再认定。

所谓认定,是指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组成要素的确认、计量、列报做出的明确或隐含的表达。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财务报表各组成要素均做出了认定,包括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以及与列报相关的认定三大类。考生应在理解、认定基本含义的基础上,掌握各类认定的内容、性质和特点。

审计目标包括总目标和审计具体目标两个层次。我国财务报表审计的总目标是注册会计师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对财务报表的下列方面发表审计意见:1.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2.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即对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表示意见。具体审计目标是审计总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其确立取决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认定和审计的总目标。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认定相对应,具体审计目标也分为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审计目标、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审计目标以及与列报相关的审计目标三大类。只有明确了审计目标,注册会计师才能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通过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对管理层认定做出结论,并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最终实现审计的目标。充分性和适当性是审计证据的两大重要特性,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职业怀疑态度,运用职业判断,对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做出评价。

(五)审计重要性及其运用

1.重要性的含义。所谓重要性,是指鉴证对象信息中存在错报的严重程度,它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预期使用者依据鉴证对象信息做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由于注册会计师并不能绝对保证将财务报表中所有的错报都被发现和揭示出来,因而必须确定一个可以接受的报表错报水平的临界点,在这个临界点之下的错报将不会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也不会影响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反之,则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并影响到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注册会计师运用专业判断,它不能离开被审单位的特定环境。

重要性与审计证据之间存在反向变动关系。也就是说,重要性水平越高,意味着可以接受的报表中含有错报的金额越大,则对审计证据数量的需求越小;而重要性水平越低,意味着可接受的报表中含有错报的金额越小,则对审计证据数量的需求就越大。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也存在反向变动关系。也就是说,重要性水平越高,意味着可以接受的报表中含有错报的金额越大,注册会计师通过审计还没将超过重要性水平之上的重大错报检查出来,从而签发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相对较低;反之,重要性水平越低,意味着可接受的报表中含有错报的金额越小,注册会计师未能将超过重要性水平之上的重大错报检查出来,从而签发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就相对较高。

2.重要性的具体运用。在审计过程中运用重要性原则,主要是基于对提高审计效率和保证审计质量的考虑。在计划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分别从财务报表层次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确定一个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以发现在金额上的重大错报。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方法通常为选择一个恰当的基准去乘以适当的百分比。

在评价错报的影响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将尚未更正的错报(包括审计中已经识别的具体错报和推断误差)加以汇总,并将汇总数与重要性水平进行比较,以评价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是否重大及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如果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低于重要性水平,对财务报表的影响不重大,注册会计师可以发表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如果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超过了重要性水平,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可能是重大的,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扩大审计程序的范围或要求管理层调整财务报表,以降低审计风险;如果已识别但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接近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实施追加的审计程序或要求管理层调整财务报表,以降低审计风险。若管理层拒绝调整财务报表,并且扩大审计程序范围的结果不能使注册会计师认为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不重大,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出具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六)审计抽样

审计抽样是指注册会计师对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中低于百分之百的项目实施审计程序,使所有抽样单元都有被选取的机会;这使注册会计师能够获取和评价与被选取项目的某些特征有关的审计证据,以形成或帮助形成对从中抽取样本的总体的结论。运用审计抽样法,是现代审计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进行审计抽样过程中,审计风险具体表现为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两大类,其中,抽样风险对审计工作的影响如表3所示:

审计抽样的主要工作环节包括:1.进行样本设计,包括总体设计、分层设计和样本规模设计,充分考虑影响样本规模的五个因素;2.选取样本,其基本方法有随机数表法或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选样法、系统选样法和随意选样法;3.对样本实施审计程序;4.对样本结果进行评价,包括分析样本误差,推断总体误差和形成审计结论。应重点掌握对控制测试中的样本结果和细节测试中的样本结果进行评价的具体要求和内容。

在控制测试中,抽样技术的具体运用主要有固定样本量抽样、停-走抽样和发现抽样三种方法。在实质性程序中,抽样技术的具体运用主要有均值估计抽样、差额估计抽样、比率估计抽样等传统变量抽样方法和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法(即PPS抽样)。考生应注意理解和掌握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具体应用。

(七)财务报表审计的相关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前面各章基本原理的具体应用,更多体现的是实务操作能力和对相关审计、会计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考生在复习时应注意多作总结、归纳,并把握以下几点:

1.结合运用前面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以及相关财务会计知识,做到理论与实务的融合。

2.注意会计知识的更新,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企业会计准则内容的最新变化。

3.在了解各业务循环涉及的主要业务活动的基础上,理解各循环内部控制的特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有关规定、控制测试及实质性程序的内容和方法,比较其异同,掌握其规律性。

4.掌握重点报表项目及重要测试程序,包括为验证管理当局的重要认定而实施的重要程序和具有鲜明审计技术色彩的实质性程序。例如:对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应收账款等往来项目的函证程序,对存货的监盘程序,对现金、有价证券、固定资产等的实物检查程序,对所有权的验证程序,对货币资金、往来款项、存货、长短期投资、主营业务收入和期间费用等项目的截止测试程序以及对有关报表项目的计价测试和实质性分析程序等。

(八)完成审计工作时的特殊关注

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时,除了对各个业务循环包括的常规性项目实施审计测试外,还应特别关注对期初余额、或有事项、期后事项和持续经营等特殊内容的审计。

1.对于期初余额,应注意理解期初余额的含义,期初余额审计的目标和程序,掌握期初余额审计对审计报告的影响。

2.对于期后事项,应理解其概念,熟练掌握对建议调整和建议披露这两类期后事项的区分,以及注册会计师对三个不同时段期后事项的不同审计责任问题。在往年的考试中,期后事项经常作为简答和综合题型的重点考核内容,对此,考生应予以关注和重视。

3.对于或有事项,应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了解或有事项审计的目标和审计的方法程序。

4.对于持续经营问题,应注意区分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的不同责任,理解在计划审计工作与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和形成审计结论、出具审计报告三个不同的工作阶段中,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的考虑。见图4 。

5.在完成审计工作阶段,还应获取管理当局声明书和律师声明书,编制审计差异调整表和试算平衡表,对财务报表总体合理性实施分析程序,评价审计结果,与治理层沟通和完成质量控制复核等。

(九)审计意见的确定及审计报告的出具

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是注册会计师工作质量和执业水准的综合反映。而审计意见是否恰当又直接影响审计报告的质量,集中反映出审计的风险。

1.熟练掌握审计报告的基本要素内容和形成意见、出具报告的具体要求,具备恰当提出处理建议、正确做出调整会计分录、编制各种意见类型的审计报告等实务操作和运用能力。

2.准确把握各种审计意见的出具。审计报告中表达的审计意见类型有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四种。正确把握发表各种审计意见应具备的条件,分清四种意见类型的界限,是出具正确的审计报告,降低审计风险的关键。在这里,重要性水平是判断应出具何种审计意见类型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发生某种不能提出无保留意见的情况时,注册会计师必须评价这一情况对财务报表整体的影响,以决定其重要性。如果某项错报虽然重要,但对财务报表总体没有重要影响,则可以发表保留意见。如果某项错报金额非常重要又广泛影响财务报表总体上的公允性,则应发表否定意见。如果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可能产生的影响非常重大和广泛,使注册会计师不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至无法对财务报表发表意见,就应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在判定某项错报是否非常重要时,还必须考虑这项错报对会计报表各个部分的影响程度,即牵扯性。一项错误越有牵扯性,则发表更严厉意见的可能性就越大。

3.带强调事项段的审计报告的出具。除了四种基本意见类型的审计报告外,当存在下列情形时,可以在审计报告意见段的后面增加强调事项段:(1)存在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2)存在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不确定事项(持续经营问题除外);(3)存在其他审计准则规定需要增加强调事项段的情形。强调事项段并不影响已发表的审计意见,目的只是提醒财务报表使用者对某些重大事项予以关注。

4.理解注册会计师对比较数据的审计责任和报告责任以及对含有已审计财务报表的文件中的其他信息、重大不一致、对事实的重大错报和审计报告日后获取的其他信息的审计责任。

(十)特殊审计领域

1.特殊目的审计业务。了解特殊目的审计业务的含义和发表意见的要求,理解四种特殊目的审计业务在出具审计报告时的特殊考虑以及不同特点。

2.验资业务。验资也是我国注册会计师的法定及常规业务之一。考生应注意理解掌握验资的基本概念、审验范围、审验程序以及验资报告的基本要素和各类验资报告的编制方法。

(十一)审阅业务和其他鉴证业务

注册会计师审计重点章节篇(9)

关键词 注册会计师 财务报表 审计 风险防范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组织或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由于受到某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使审计结论与客观事实发生背离;或由于审计人员作出错误的审计评价和审计结论,从而受到有关关系人指控,并遭受某种损失的可能性。由此,风险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财务、财政报表本身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另一方面是 审计人员审计后表示该报表并不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也就是说,审计风险是客观的存在和主观的努力的结合。如何规避和防范审计风险,如何使审计风险降到最底线,各级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干部都要切实增强防范审计风险的意识,充分认识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充分认识这些风险对审计工作带来的影响,紧紧抓住审计质量这条生命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范审计风险。

一、审计人员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考虑舞弊的思路

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考虑舞弊时,同样需要采用风险导向审计的总体思路,即首先识别和评估舞弊风险,然后采取恰当的措施有针对性地予以应对。可以说,本准则对注册会计师运用叶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曳和叶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曳这两项准则,以识别、评估和应对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提出了具体要求。准则第七、八、九章分别舞弊 风险的评估和应对做出了具体规定。

二、财务报表审计存在的风险

1.审计抽样和审计取证环节的风险。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正确运用审计抽样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取得可靠的审计证 据,同时也能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虽然公允的要求减轻了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和风险,但要达到公允的程度也并不容易,误差必须控制在可容忍的范围内。这就要求抽样要有可靠性,组成适量、有效的样本,以尽可能提高样本对总体的反映程度。否则,样本总体反映的情况差异超出可容忍的范围,就会使注册会计师对 抽样结果产生信赖过度和误导错误,审计的公允性就会丧失,审计证据就可能片面、不可靠,从而产生重大误导作用,得出错误的审计结论,形成审计风险。

2.签订审计约定书环节的风险。签订审计约定书,是委托人与被委托机构之间明确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过程,约定书一旦确定,就对双方均具有约束力。作为审 计方,必须按约定的内容、要求按时出具审计报告,否则就构成违约。在现实中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只要客户上门并满足给钱这个条件,审计机构就把风险抛之脑后,按委托方的要求草率地订下约定书。结果有的在接触对方的审计资料后,才发现工作量非常大,为了赶进度,不按规章的要求进行审计,有的对被审计单位财务 记录和原始凭证虽根本没有可信度,但为了提供审计报告而凭经验和逻辑进行推理。这样的审计报告通常会存在审计风险。因此,可以说签订约定书环节是产生审计 风险的源头。

3.审计报告环节的风险。审计报告是审计的成果,也是追究审计责任和承担审计风险的具体依据。按照审计程序和正常逻辑思维,审计报告是依据审计约定书 规定的内容和要求,依据审计抽样、取证所形成的工作底稿做出的,好像审计风险应存在于审计报告以前各环节。事实上,撰写审计报告本身不但存在风险,而且是防范风险的重要环节。如果审计报告对审计的时间和空间范围表述不清,也有可能使审计报告的使用者产生误解,形成风险。此外,审计报告对有关关联问题、或有事项等的表述以及对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的影响的表述是否准确、得当,也有可能产生风险。

三、完善财务报表审计存在风险的对策

1.健全审计工作责任制,明确划分审计人员职责要坚持审计组长负责制,审计组长要对审计方案制定的重点内容,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形成的审计报告等审计资料负责;复核人要对提供的一切审计资料、依据的法规制度以及审计报告的表述等负责;要确定审计报告审理制度、集思广义,准确界定问题的性质,掌握好处理处罚的尺度,从而形成审计工作“三级复核制”,以避免职责不明。

2.周密制定审计方案,严格执行审计程序在拟定审计方案时,除按照审计方案编制的一般方法将此项目应当审计的主要内容写进去外,还必须将审计风险的控制点找出来。这要充分引用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结果去做。要认真执行审计程序,特别是注意执行审计文书的送达、审计报告当面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和审计处罚听证等程序。

3.认真落实审计人员责任,真正做到奖罚分明对审计人员的职责划分清楚后,要真正把各自的责任落实到位。对尽心尽责、项目完成优秀的审计人员,要予以表彰和奖励;对于在审计工作中、违反法规法律的,造成审计风险或形成诉讼失败的,要追究审计人员的过错责任,从根本上杜绝审计风险。

4.依法实施审计、准确恰当定位在实施审计过程中,要尽量掌握完整的财务资料,同时也应当在全面审计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审查和核实,要注 重对审计风险控制点的审查和分析。对每个审计事项从实际出发、选用适当的审计依据,做出科学的判断,从而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做出准确的定性。定性依据要特别注意依据适用的范围、时效、内容,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审计风险。

注册会计师审计重点章节篇(10)

关键词:质量控制;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对策分析

一、中小会计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从注册会计师行业角度分析

(1)行业竞争激烈

自1980年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恢复重建以来,注册会计师行业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壮大。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公布的数据,截止2013年6月30日全国有会计师事务所8151家,其中有80%是中小会计师事务所,执业注册会计师10万人。日益激烈的市场竟争导致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在执业能力和优势明显处于下风的情况下,中小会计师事务所为了生存,难免会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揽取业务上,甚至为招揽业务竟相压价,这就导致部分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节约审计成本,减少了必要的审计程序,严重的削弱了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的能力,增加了审计风险。

(2)业务季节性强

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业务大多集中在每年的1-6月份,在审计旺季,部分事务所为了抢占市场,赚取更多的利润,不严格按照规定的审计程序进行审计,由此而产生的审计质量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

2.从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分析

(1)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不够,有待提升。

人才无疑是会计师事务所的第一生产力。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审计工作的质量。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专业知识、执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根据会计事务所目前的现状,很多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节约审计成本,在人员招聘中不能给员工提供较高的薪资待遇,招不到具有较高专业知识和较强执业能力的审计人员,另一方面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观念薄弱,有些审计人员收受被审单位贿赂,与被审计单位相互勾结,为被审计单位的虚假财务信息提供证明。上述两点最终导致审计质量下降,审计的独立性差。

(2)内部审计控制系统不健全,不利于审计质量提升。

一般来说,审计过程质量的控制主要有三个方面: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加强内部审计系统建设,需要同时做好三个方面的审计控制,加强质量监管。事前控制,主要是在实施审计之前对总体审计工作进行相关规划,这是一个非常重要阶段。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此句出自于《礼记·中庸》,意思是说: 不论做什么事,事先要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01号—计划审计工作》中也特别强调计划审计工作对于注册会计师顺利完成审计工作和控制审计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从我国目前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的状况来看,很多审计人员忽略这一环节,不重视对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的编制,即使有审计计划也留于形式,且未在审计过程中对审计计划进行及时的修订和调整,审计计划对审计风险控制的作用无法体现出来。事中控制,是指在整个审计实施过程中对审计质量进行控制。由于审计业务执行对业务质量有直接的重大影响,是业务质量控制的关键。我国很多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人员在进行审计时,为了能够提高审计速度,促进利润增加,未对搜集的审计证据进行充分的考证,该履行的审计程序没有履行或履行不到位,导致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这就不利于审计报告的真实性的保持。事后控制,是指在出具审计报告之前,由会计师事务所负责质量控制的人员,对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工作底稿,项目组作出的重大判断和形成的初步审计意见进行最终的复核。这一环节是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的最后环节,会计师事务所的主任会计师对质量控制承担最终的责任。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的中小会计师事务所领导不重视审计质量,未根据本所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审计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委派负责质量控制的人员不具有足够的专业胜任能力,导致准则要求的审计三级复核制度和程序未能有效执行,从而使得审计质量无法保证、审计风险大大增加。

3.从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方面分析

我国目前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模式采用的是政府监督和行业自律相结合。政府监督是指政府各部门包括财政部门、审计机关、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税务部门、中国人民银行等的监管。《中国注册会计师法》第五条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依法对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协会进行监督、指导。”明确了财政部门在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中的主导地位。行业自律:是指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地方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监管。目前在监管过程中存在问题是:一方面由于各个部门联系不紧密,导致监管的职责分工不清晰,往往容易出现几个部门共同监管同一个事项的状况,甚至各部门之间监管相互重叠,这就容易造成多头监管,最终导致监管无效。常见的现象是事务所屡屡遭受重复检查,各检查主体要求的标准不一致,让事务所无所适从,不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章程》规定注册会计师协会是注册会计师的行业组织,依法取得社会团体资格。注册会计师协会在日常监督中一直扮演着“亦民亦官”的角色,表现在对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质量的检查不到位,监控滞后,对违规会员的处罚力度不够,这使得违规造假成本较低,不利于从根本上杜绝违规造假行为,提高全行业的执业质量。

二、解决中小会计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中问题的对策分析

1、杜绝不争当竞争,维护良好的行业秩序

各地注册会计师协会应结合本地区情况,研究制定治理行业不正当低价竞

争的政策措施,重点研究不正当低价竞争行为的检查政策和程序;积极推动当地财政部门和价格管理部门制定本地区会计师事务所收费办法和收费标准,规范事务所的收费行为,杜绝或有收费和拥金,维护良好的行业秩序和环境。

2、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内部审计系统建设

(1)建立内部培训制度,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会计师事务所重视和加强对CPA的后续教育和对员工的培训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举措。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分层次开展对员工的培训,尤其是对新进员工的培训。此外还要对有执业资格的注册会计师、部门经理等依据独立审计准则开展后续教育工作,加强对新制度的学习,以满足开展审计业务的实际需要。对员工除了专业知识的培训以外,还应加强职业道德培训,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风险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时既具有专业胜任能力又能保持独立性。

(2)建立内部考核与激励制度,留住优秀人才。

会计师事务所建立内部考核与激励制度包括建立合理的分级绩效考评体系

和在此基础上建立激励机制。在设计绩效考核指标时,应该遵循业务数量指标与审计质量指标并重的原则。就会计师事务所而言,甚至应稍稍偏重审计质量考核指标。会计师事务所建立内部考核与激励制度有两点好处:①有利于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得满足员工的利益和讲求事务所利益最大化两者目标实现双赢。②会计师事务所激效考核指标将分级考核指标与审计项目质量考核结合起来,由各级复核人担任考核人,考核的具体指标与审计复核中关注的问题挂钩,从而使绩效考核与质量控制两者相得益彰。

(3)制定和执行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落实三级复核制度。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按照《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业务质量控制》的规定,考虑自身规模和业务特征等因素,制定适合本所的,能够实现规定的质量控制目标的政策和程序。会计师事务所制定的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的因素:对业务质量承担的领导责任、职业道德规范、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与保持、人力资源、业务执行、业务工作底稿、监控。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工作的载体,记录了整个审计业务的执行过程,所以必须有效落实审计工作底稿的三级复核制度,在出具审计报告之前由项目经理、部门经理(签字注册会计师)、主任会计师对审计底稿进行全面复核,从而有效地保证审计质量。

3.严格行业自律, 加强政府监管

财政部门要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注册会计师法》和设立会计师事务所的有关规定,按照公平、公开、公正、便民、高效的原则办理会计师事务所及其分支机构的设立审批;定期开展执业质量和执业资格检查,严厉惩治虚假报告、挂名签字、兼职执业等违法行为,及时收回不具备资质条件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行政许可;严肃查处低价恶意竞争等不良行为,维护市场秩序。针对注册会计师行业多头监管,无效监管的现象,财政部门、审计机关、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税务部门、中国人民银行等监管主体要加强沟通和协调,通过信息共享、联合办案等多种形式形成合力,提高监管效能。

注册会计师协会要在财政部门领导下,严格注册会计师考试及注册管理办法,定期开展行业自律检查,及时撤销不具备条件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资格,建立执业质量检查制度、业务报备制度、谈话提醒制度、注册会计师年检制度、惩戒制度、诚信档案制度等相关制度,强化协会的监管职能,切实提高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审计质量。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只有加强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规范化建设,才能促进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提升,满足更多中小型企业多样化、系统化、全面化发展的需求。只有事务所对自身的执业水平严格要求,中小会计师事务所才能走上发展的良性轨道,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找准自己的坐标,注册会计师行业整体的执业水平也能够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注册会计师审计重点章节篇(11)

逆向选择是指掌握信息优势的一方利用其掌握的信息获取超额利润的现象,在1970年由阿克罗夫(Akerlof)首先提出,即,“好的商品被坏的商品赶跑称为逆向选择。”信息不对称状况可能导致资本市场的失效(Akerlof,1970)。“从会计学角度,逆向选择有两类问题,一类是内部交易问题,即对于内部人——公司管理者来说,由于存在利用内部消息获取超额利润的机会,他们极不情愿放弃这种交易机会。但对外部交易者来说,由于领会这种情况而可能撤出其在证券市场的投资。这将使证券市场变窄而最终导致证券市场失灵。

二、一种假设与一个现实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假设前提下进行审计业务。JackRobertson认为:经审计的信息比未经审计的信息更有用。我国学者则认为其假设中未表明“谁”进行了审计而又在其中突出了“注册会计师”字样,原则与含义并未改变,即:审计人员具备所需的独立性和胜任能力,这是审计人员应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而不论审计环境如何变化。风险审计在实质性测试阶段运用分析性程序作为主要的获取审计证据的手段,必然要求注册会计师具有较高的素质,要运用分析性程序,注册会计师需要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寻求数据间的内在关系来构建模型。“准则”第十一条指出:在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充分考虑可能存在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情形。第十二条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实施审计工作,对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有学者(常勋,黄京菁;2005)认为:“对作为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基础的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间的‘无利害关系假设’,进行适当的批判,大力宣传作为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基础的‘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在这个过渡的‘融合期’中,应该是十分必要和具有前瞻性的。”徐政旦等认为“审计人员在执行业务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条是能随时对所遇到的问题、情况、环境做出判断和决策。”

三、风险导向审计:基于逆向选择的特殊程序

前述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与注册会计师独立性与胜任能力的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由此,社会公众对我国注册会计师风险审计质量产生了怀疑。如果我国同世界发达国家一样把独立审计准则建立在“审计人员具备所需的独立性和胜任能力”的假设上,审计质量是否大打折扣?会不会影响我们对目前市场的期望值与评估水平,形成新的“责任黑洞”?对于会计市场中企业的风险水平会因为“平均化”而使好企业也降低了审计水平,而对好的与坏的企业的混同却没有足够的识别能力。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我国审计市场的弱有效、资本市场不健全和存在信息提供者的大量逆向选择的会计环境中,应对风险导向审计设定一项特殊程序:人本环境测试与评价。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应当完善“合理保证”的辅助制度,细化执业过程中的责任判断标准。

1.企业财务报告人本信息调查与评价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