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2 09:31:31

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

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篇(1)

要想写好综述,第一步是系统查阅文献。在这方面,特别要讲究科学的严谨态度,认真做好文献检索和阅读工作,以对特定时期内某一领域或某一专题的研究状况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如果嫌麻烦、想取巧,仅根据少量文献就撰写综述,不但质量无法保证,而且可能贻笑大方。那么,怎样查阅文献才算是系统或较为系统呢?一般有两种方法:其一,数据库关键词查阅法。例如,笔者2007年撰写《我国有效教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一文时,经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含“有效教学”四个字的文献的精确搜索,共查到1982―2007年的核心期刊文章篇目115篇,全部期刊文章篇目536篇;其二,专题文献关键词查阅法。例如,孙孔懿先生在撰写《素质教育研究之研究》时,以涵盖面广、信息量大、分类科学、筛选严谨的《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为专题文献样本源,将其1987―2005年所有转载文章和索引文章题目中含有“素质教育”的全部目录逐一登录,共查到转载文章198篇、索引篇目文章1612篇。[1]当然,实际写作时查阅的文献会更多,因为许多文章在讨论某些问题及其观点时,常常会标明参考文献,为了探明究竟,还须查阅其原文。读到这里,如果有些教师因此对写综述产生畏难情绪,那大可不必。有将查阅文献的范围和数量适当缩小的方法,即将综述的名称适当缩小,如将“我国有效教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改为“近年来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的现状与问题”,检索范围就可以缩至近3―5年,检索内容就可以缩为“有效教学策略”。

二、细致梳理文献,切忌粗枝大叶

面对查找到的那么多文献,如何细致梳理并列出写作框架,是写好综述的第二步工作。细致梳理文献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单有耐心还不够,还须有条理。如果是对某一研究领域的现状进行综述,梳理文献的条理就要考虑“现状”的限定,涉及起点追溯、背景与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及其主要观点、研究特点与总体状况、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等。其中,主要研究内容的确定,不能想当然,要依据所涉文献在论述特定问题上的数量比。例如,笔者撰写《我国有效教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一文时,在对文献进行初步梳理的过程中发现,所涉问题众多,难以面面俱到,通过确定一个所涉文献数量比之后,“主要”与“次要”的区别立即清晰,即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国外研究述评、概念研究、特征研究、策略研究等方面。[2]此外,如果是对某一研究专题进行综述,梳理文献的条理就要考虑综述标题的限定。例如,笔者撰写《关于新课改理论基础的争议》时,对所涉文献的梳理就要考虑“争议”的条理,如争议的由来与焦点所在、不同观点及其论据、争议的自然延伸与波及领域、争议的“无解”及其反思等。[3]由于梳理文献的过程较为漫长,很容易出现因缺乏耐心而虎头蛇尾或因急功近利而粗枝大叶的问题。例如,笔者在撰写《当前德育研究的热点问题综述》的过程中就有体会:起初,为图名称响亮,按照“当前德育研究的十大热点问题”来梳理文献并撰稿;后来冷静下来,严格按照“热点问题”所需文献数量比来重新梳理文献,删除初稿中凑数的“热点问题”,并老老实实地将标题改为“当前德育研究的热点问题综述”。

三、精要论述文献,切忌简单罗列

在具体撰写综述的过程中,能否精练扼要地综合论述所涉文献,是决定综述是否具有较高使用价值的关键。这是综述本身的特性与功能所决定的。综述本身具有综合性,参考文献众多,其中所涉及的理论、概念、观点、方法、争论等更是庞杂,如果一一罗列,文章篇幅都不允许。再者,综述的功能在于帮助读者迅捷地了解某一领域或某一专题的研究动态,只有精练扼要,才能为读者的学习与研究起到应有的“向导”作用。这里的精练,指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来把握所涉同类文献及其观点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进而在综述的行文上对所述观点进行分类、归纳;这里的扼要,指用简单明了方式,抓住所分类、归纳观点的要点进行论述。以《我国有效教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为例。该文在论述“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时,先精练地告知读者“在目前的有效教学研究中,对策略问题的探讨是一个显见的热点。尽管研究者对哪些是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有效教学有哪些策略尚未达成共识,但是提出的策略名目繁多。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四类。[4]”然后,以简明扼要的方式对四类有效教学策略(针对教学进程的、针对多元创新的、针对特定标准的、针对特定学科的)的主要特点和内容进行介绍。当然,精要论述文献,实际上是对所涉文献进行二次加工,也可以采用详略对比的方式,突出某一方面的“精要”成果。例如,在《基础教育“八次课改”的历史轨迹与研究脉络》一文中,论及“课改的系统反思”方面的研究状况时,作者就采用了这样的写法:“关于课改的反思性文章很多,但多数大同小异,或比较课改前后的变化来论述其成效,或针对其存在问题来再思考其理论基础与实践方法。相比较而言,张荣伟关于‘我国基础教育十年课改的反思’,在反思视角上显得更为系统――以‘政府行为’为视点,反思‘十年课改’的时代背景;以‘专家行为’为视点,反思‘十年课改’的理论基础;以‘教师行为’为视点,反思‘十年课改’的实践路径;以‘学生发展’为视点;反思‘十年课改’的具体成效;以‘学校生活’为视点,反思‘十年课改’的文化建设;以‘高考改革’为视点,反思‘十年课改’的评价制度;以‘社会反响’为视点,反思‘十年课改’的舆论导向。尽管其内容主要针对‘十年课改’,但是其反思方式及其递进关系,值得鉴赏。”[5]

四、精当评论文献,切忌空洞浮泛

除了综合性之外,评论性也是综述的主要特征。因此,综述的最后,一般都要求有评论,其写法类似一个评论家,站在“旁观者清”的角度对该文所涉研究领域的现状,特别是存在问题发议论、讲道理。这部分最不好写,也最容易写得空洞浮泛,诸如说一些研究视野有待拓展、研究成果有待系统、研究方法有待完善、研究水平有待提高之类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语,至于“为何”、“如何”则语焉不详或不了了之。要做出精准、恰当的评论,不仅要求作者能够正确理解所涉文献,而且不仅要求作者能够在所涉文献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深入研究与思考,能提出自己的见解,特别是能够提出引发进一步思考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例如,《关于新课改理论基础的争议》一文最后的评论――“回顾这场远未结束的争议,有几个问题不时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其一,这场争议持续了近十年,为什么至今未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此加以澄清和说明,至少是对此加以必要的引导?政府在此的明显‘不作为’,与新课改实施中的一系列政府行为形成了巨大反差。抑或在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看来,新课改的理论基础问题其实无关紧要?抑或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什么是新课改的理论基础也不甚明了,正期望这场争议能得出个明确结果?其二,这场争议持续了近十年,我们对新课改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或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是比较清楚了还是更加模糊了?我们能清楚地知晓新课改在哪些问题上需要什么样的理论指导,又在哪些问题上需要什么样的理论支撑,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吗?如果答案都不是充分肯定的,那我们是不是有必要想想应该如何改良这场争议的状况?其三,这场争议持续了近十年,会对广大正在实践新课改的一线教师产生什么影响?他们面对这场持续且无“正解”的争议,会怎样看待新课改,又会怎样看待我们这群自称从事新课改理论研究的学者?他们对坚持新课改的信心会因而更加坚定吗?这不能不是每一个参与这场争议或研讨的学者必须负责任地思考的问题。”[6]

如何写好综述还涉及其他一些注意事项,包括选题、摘要、导言、参考文献等方面,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孙孔懿.素质教育研究之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4]乔建中,陶丽萍,张丽敏,史瑞瑞.我国有效教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江苏教育研究,2008(1C).

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篇(2)

关键词:

机械设计图像;外接圆距离;Hu不变矩;加权距离;异步检索

0引言

机械设计图像是对机械设计进行描述的主要载体,设计者在进行机械设计前需要通过查询同类型的机械设计来了解相关的发展现状,并从中获取经验和灵感,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对他人的设计侵权造成麻烦,因此对已有机械设计图像进行检索和管理,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以数字形式保存的机械设计图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矢量图,是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 Design, CAD)软件或对数字图像进行矢量化而生成的;另一种为非矢量图,主要通过将现有的机械图纸进行扫描而得到的数字图像,主要格式有jpg,tif,bmp等。针对矢量图检索的研究,一般是利用其能够比较容易地获得图元空间关系的特点,将图中的复杂图形分解成简单的几何形体并以它们的空间关系作为特征,以空间关系的相似度来衡量两幅图像是否相似[1-2];而针对非矢量图检索的研究,则一般需要利用颜色、纹理、形状及区域等视觉特征对图像进行描述,并根据对应特征的相似性完成图像的检索。由于机械设计图像一般为二值图像且图像的纹理信息并不明显,颜色特征和纹理特征都不适合于对机械设计图像进行描述,因此,本文从机械设计图像的形状特征方面对图像进行描述,并提出一种将外接圆距离特征和Hu不变矩特征相结合的异步组合检索方法。

1相关工作

基于图像形状特征的描述方法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类:基于轮廓的方法和基于区域的方法。近年来已经有许多学者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文献[3]提出用链码来描述图像的形状,利用具有一定长度和方向的直线段表示目标的边界,但该方法容易受噪声影响;文献[4]给出一种基于边缘方向直方图的方法,对经过边缘检测的图像进行边缘方向的统计,将经过归一化的直方图作为特征,具有尺度不变性,但是不满足图像的旋转不变性。此外,也有文章提出基于矩的形状描述符,如Legendre矩[5]、Zernike矩[6]、伪Zernike矩[7-8]等,这些描述符将图像区域内的所有像素都考虑在内,受噪声影响和形状变化的影响较小。虽然国内外已经对“如何通过单一视觉特征进行检索从而得到更好的效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实验表明,基于多种特征综合的图像检索结果优于单一特征检索[9]。

文献[10]将多特征综合检索分为两种:一种是同步组合检索,另一种是异步组合检索。同步组合的基本思想是在一次查询中利用图像的多种特征进行相似性度量,并对每个度量赋以相应的权值,最后通过求加权和得到距离,实现检索结果的输出,图1是同步组合特征检索过程的示意图。目前有很多针对同步组合特征检索的研究,如文献[11]利用多种区域形状特征的结合实现了商标图像检索结果的有效优化,文献[12]针对MPEG7单一描述符特征检索效率低的问题,提出分块加权的多特征融合方法,提高了检索的查准率和查全率。由于同步组合检索的权重比较难以选择,现在已经有不少研究将多特征融合与机器学习方法结合在一起,通过相关反馈进行权重的调整从而实现图像的有效检索[13-15]。

4结语

本文结合机械设计图像的外接圆距离特征和Hu不变矩特征,提出了一种异步组合检索方法,通过对二级检索相似性距离的加权调整,提高了机械设计图像的检索效果。本文方法相对于使用Hu不变矩和FD的单一特征检索方法,有更高的图像检索查准率。但本文方法针对机械设计图像的查准率和查全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为本文方法所使用的特征均是区域特征,所以下一步研究工作将从更多方面进行考虑,比如着眼于机械设计图像的如何将图像的轮廓特征和区域特征有效融合以及预处理时有效的轮廓平滑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图像检索效果。

参考文献:

[1]

MANUEL F, ALFREDO F. Sketchbased retrieval of complex drawings using hierarchical topology and geometry[J]. ComputerAided Design, 2009,41(12):1067-1081.

[2]

PEDRO S, MANUEL F. Sketchbased retrieval of drawing usingspatial proximity[J]. Journal of Visual Languages and Computing, 2010,21(2):69-80.

[3]

余博, 郭雷. Freeman 链码描述的曲线匹配方法[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2, 48(4): 5-8.

[4]

曾接贤, 任璐. 基于聚合边缘方向直方图的图像检索算法[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2, 48(11): 205-209.

[5]

DINESH KUMAR V P. Performance study of an improved Legendre moment descriptor as regionbased shape descriptor[J].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Image Analysis, 2008, 18(1): 23-29.

[6]

MARENGO E,COCCHI M, DEMARTINI M, et al. Investigation of the applicability of Zernike moments 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SDS 2DPAGE maps[J]. 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2011,400(5): 1419-1431.

[7]

CAO W, ZHAO J, MENG W, et al. Map matching algorithm according to pseudoZernike moments[C]// Proceedings of Second World Congres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Piscataway: IEEE, 2010: 21-24.

[8]

陈平, 李垒, 任越美. 基于区域伪Zernike矩的商标图像检索[J]. 计算机仿真, 2010, 27(8): 270-273.

[9]

邓诚强, 冯刚. 基于内容的多特征综合图像检索[J]. 计算机应用, 2003, 23(7): 100-102.

[10]

周明全, 耿国华, 韦娜. 基于内容图像检索技术[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165-166.

[11]

张雯雯, 王斌, 舒华忠.基于粒子群优化的多特征融合的商标图像检索[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2, 48(21): 186-190.

[12]

樊凌. 基于 MPEG7 多特征融合的图像检索技术[J]. 电脑与信息技术,2012, 19(6): 12-15.

[13]

张国宏, 蔡念, 楼朋旭,等. 一种多特征融合的外观设计专利图像检索方法[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1, 47(14): 166-169.

[14]

罗军, 况夯. 基于内容的多特征融合图像检索[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 45(1): 153-155.

[15]

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篇(3)

一、现行地方文献分类实况简析

地方文献分类工作中的不规范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各馆基于不同的思想选用了不同的分类表。目前,国内各家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部门对于分类表的选择,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基本采用现行的某种分类表,分编时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做一些局部的调整。

例如开封市图书馆1989年6月编制的《馆藏地方文献资料目录》,“以图书、期刊、报纸序列,每部分中的各类地方文献资料再以其属类(采用《开封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分类法》)的先后次序排列。”而《开封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分类法》是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和《中小型图书馆分类法》的基础上稍作修订而成的。在《中图法》的类目不足以反映文献的现实面貌时,适当地增添了一些具有本地特色的类目名称。如改K3亚洲史、 K90地理学、K91世界地理为K3专志、部门志、 K90开封地理、 K91开封市地理。

2.对现有的某种分类表进行较大的修改,以适应地方文献分编工作的特殊要求。

如杜定友先生提出,“地方文献应有特殊的分类法”[1],他采用《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表(草案)初稿》(1956年版)为基础,根据广东的特点加以变通,编制了一个广东地方文献分类表。全表分为史料、人物、出版物三个部分,然后再以冠号加以区分。0为广东省史料,1-7为各县市史料,8为人物,9为出版等,人物部分还用A~Z代表年代。如:

1 广州 4 南区 7邻区

2 中区 5 西区

3 东区 6 北区

区内再以县市分,如:

2 中区

2 1 南海县

2 2 番禺县

2 3 顺德县

具体使用如:

原表: 加冠号后:

H 文化教育 1 H 广州市文化教育

H 6 中等教育 1 H 6 广州市中等教育

: 2 1 H 南海县文化教育

9.

J 语言 2 3 J 顺德话

T 农业 2 2 T 番禺农业

其次,是增加细分类目,在原表类目下加上需要详细反映本地区特点或事件的类目。如:

D 3 近代史

D 3 5 国共合作时期

D 3 5 2 中国第一次全代会1924.1.20

·1 黄埔军校成立 1924.1.27

·2 商团事变 1924.10.10

·3 中山北上1924.11.4

·4 第一次东征1925.2.1

其中四级以下的类目就是新增类目.

杜定友先生把统一的分类表与具体情况相结合,灵活变通,运用数字作冠号解决地区的划分,并得到组配的效果。试图在保证分类体系一致的前提下,反映各地方的特点。然而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由于采用了数字冠号,在图书排架和目录组织上便只能先按地区排列,各门学科统于地区之下,实际上把同一学科门类的文献全部分散了。读者只能考虑从地域角度去检索,原分类表的按学科体系排列,就没有多大意义了[2]。

实际上,运用冠号解决地域划分的问题,应该看作是在计算机尚未出现的时代,某些图书馆学家对文献信息进行多途径深入标引的一种尝试。在图书馆广泛引进计算机技术的今天,这些问题通过设置地域主题词等方法,已迎刃而解。

3.编制地方文献专用的分类表。

方国瑜先生的《云南史料目录概说》(中华书局1984 ),“按其形式分作文献资料与文物资料两部分。各时期之撰述为文献资料,各时期之实体及原件为文物资料。各卷中以内容分类,又以时序著录名目”。事实上,各卷中的细目并非以内容分类,而是以外部特征作为分类标准,目录中的“文物”,是按载体类型排列的,大抵包含了碑记、刻石、印谱、舆图、档案、图画之属,属于当代图书馆藏品中的特种文献。在“文献”部分中,时序以下以文献体裁或文献形式分类,如纪传之属、地理志之属、编年史之属、案牍辞章之属、地方风土志之属、旅程记之属、诗文集之属、杂纂杂录之属等等。

与之相类似的还有刘纬毅先生的《山西文献书目》(1982年4月)。本书分为上、下编。上编为地方史志,下编为晋人著述。下编根据传统的四库分类法编制。而上编的分类则根据收书情况,由编者自定。除按地域划分的地方志和专志以外,地方史部分分为传记、地理和政书、金石四类,前看的分类依据是内容特征,后者的分类依据也是文献的体裁形式等外部特征。

1980年12月,由天津图书馆等10单位联合编制的《天津地方史资料联合目录》分为历史、地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教育、文学艺术、总记、其他等9大类。“前类按主题分类,凡不涉及天津地方内容而系有一定影响的津人著述,以及反映天津雕版技术水平的天津出版物列入第九‘其他’类”。

1977年冬,甘肃省图书馆辑成西北诸省地方文献书目若干种,如《西北地方文献书目》、《甘肃地方文献书目》、《陕西地方文献书目》、《宁夏地方文献书目》、《青海地方文献书目》、《新疆地方文献书目》等。分类原则大同小异,试举《甘肃地方文献书目》为例:

综合

水利工程 政治

自然科学 灌溉工程、水土保持 地方制度

气象 市政、机械、化工 法规、司法

地质矿产 采矿、冶炼 地方军事

动植物 制造工艺 历史、地理

应用科学 商业 地方史

卫生医药 社会科学 民族史

农业 教育 史料

土壤水利 民族志 书志

农业植物保护防治 歌谣、传说 类志

农作物 社会 名胜古迹

园艺 社会救济 文物考古

森林治沙 经济 古物志

畜牧、水产、蜂蚕 农业经济 传记

工程建设 工业经济 文学艺术

道路、铁路 财政 图录 六十年代初,首都图书馆由冯秉文先生执笔,编制出《北京地方文献分类表》,该分类表的号码配置,以字母和数字共同组成混合号码,采用了一类一码的等级层累制,类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明。表后附有综合复分表和北京区县复分表。全表共分为十六大类,除方志以外,分为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四大部类。具体次序如下:

A 方志 L 市政建设、交通及公用事业

B 历史 M 政治

C 传记 N 社会生活

D 地理、名胜古迹 P. Q 文化体育

E 地质地理 自然资源 R. S 体育 医药卫生

F 经济 T 文学

G 农业 X 艺术

H. K 工业 Y 工艺美术

试对以上三种分类方式进行分析。

前两种方法的基本分类思想,来源于《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和《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法》。采用这种方式,不必重新编制专用的地方文献分类表,也不必对分类标引人员重新培训。在事业建设初期,可以利用原有的技术人员和数据生产模武,迅速地展开工作。由于与母馆文献资源的分类标准相对统一,也有利于在本馆内集中检索和实现资源共享。其缺点在于不适应地方文献的性质和特征,不利于充分揭示和报导地方文献,不符合地方文献用户的使用习惯,因而在某种程度上造成读者使用的不便。

第三种方法所举出的几个例子,尽管都是根据地方文献的实际情况重新作出设计,但前面两个例子的分类依据主要是文献的外部特征,因而不利于针对文献内容的分编与检索,后面三个例子在具体内容上虽然互有出入,但基本上是以地方文献的内部特征,亦即地方文献所函盖的地方事物作为分类标准,客观上适应了地方文献的性质和特征,符合地方文献用户的使用习惯。

然而,什么是地方文献的性质和特征?地方文献用户的使用习惯又是怎样的?考虑到地方文献工作的规范化操作和资源共享的因素,我们还必须搞清,不同地域的地方事物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共同的规律?

二、从地方文献的概念、内容和性质看地方文献分类思想

在文献信息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出的各种不同的分类法,大致类型有二。其一,是分类者基于近似的认识基础,为了相近似的目标,处理近似的对象,由于存在认识方面的某些非本质歧见,因而产生了分类实践中技术手法方面的差异,如《杜威法》、《中图法》、《科图法》、《人大法》之间的差别;其二,在于处理对象不同,行为目标有异,分类者的认识也就产生了本质的差别,如《四部分类法》和《中图法》的差别,档案、专利与图书分类法之间的差别,针对不同使用目的的各专科分类法之间的差别是。

《中图法》的分类思想基于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主观认识,实际上,大多数公共图书馆采用《中图法》乃是出于一种从权的考虑:对于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及其读者的使用目的而言,选用《中图法》的总体效果显然是利大于弊。然而《中图法》也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因而公共图书馆也同时采用了《四部分类法》,有些图书馆还采用了专利法、档案法以及其他一些具有明显针对性的非主流分类方式。

我们探讨地方文献的分类思想,首先应该清楚地方文献的概念、性质和使用目的。

我国的地方文献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关于地方文献的概念问题众说纷纭,但在地方文献的本质上仍有共识---地方文献是指“内容上带有地方性,同时具有重复使用价值的文献”[3]

从地方文献的内容来看,它反映的是一种现象,即特定地域范围内事物的“存在”现象。这种“存在”包括过去时的,也包括现在时的。至于反映未来时事物的文献(如计划或规划),则可以视为现在时或过去时的精神产品,也是一种事物的存在现象。

就更广大的地域范围而言,地方文献反映的只是存在,而不是认识,至少不是规律性或理论化的认识。例如天文现象,地方文献反映的只是在特定地域范围内观察得到的现象,而不是天文学家就此现象而作出的研究成果和科学

结论;即便报导天文学了的研究工作,也只是记录本地区在特定时期内发生的一种科研学术现象,而不是报导研究成果本身。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地方文献反映的是事物的地方特性,而不是该事物超越地域范围的共性。一旦上升为共性,也就失去了“地方性”。 因而,地方文献中不可能有哲学以及马列主义、毛译东思想,因为这些内容不属于某一特定地方(现实工作中被分入这些类目的某些文献实际上反映的是地方上的学术活动或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地方文献中不可能有社会科学总论和自然科学技术总论,因为这纯粹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宏观认识,不属于某一特定地方。地方文献中不应该包括大多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方法论,因为这些内容是不同地域人们的共识,并不具有任何地域特征。

地方文献中记录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各项地方事业,并不等同于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地质学、水文学、动物学、植物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医学等等诸般学科。它所容载的内容并不是学科信息,而仅仅是地方事物的客观记录。是一种地方信息,这就是地方文献的本质。在很多场合下,过去时的地方信息被称作地方史料;而从时间的微观角度来看,也无妨把所有的地方文献都称作地方史料,因为昨天发生的事就是历史。

图书馆的读者或信息用户使用地方文献,其目的即在于得到这种反映某类事物的地方特性的信息。地方文献用户并非不去使用地方文献以外的文献资源,他尽可以在其他文献资源中获得有关事物共性的信息,而反映事物地方特性的信息却只能在地方文献中获得。因而,分编人员使用《中图法》或其他同类的方式来类分地方文献,显然会在读者与文献之间造成明显的沟通障码,因而是不合适的。反之,以客观存在的地方事物作为地方文献分类依据,应该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然而地域不同,地方事物之间也会存在千差万别。在不同的地方事物之间,是否存在着某些共性?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无论任何地域,其地方事物总是由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地方事业三个因素共同构成的,这就是它们的共性。

三、地方文献分类模式探索

1996年以来,首都图书馆地方文献部对60年代编制的《北京地方文献分类表》重新修订,将大部分一级类目分别划归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地方事业三个范畴。试分析如下:

A 方志

B 环境

B1 综述

B2 天文

B4 水文

B5 气象

B6 地质(地震等)

B7 地形、地貌

B9 自然资源

C 人文地理

C1 综述

C2 建置沿革

C3 市街、坊巷

C4 名胜古迹

C7 游记、游览招甫

C8 杂记、杂纂、杂考

C9 地图

D 历史

D1 通史

D2 古代史(上古至清未)

D3 中华民国史(1912一1949)

D4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一)

D6 别史、野史、遗闻、逸事

D7 史料汇集

D8 文物、考古

E 人物

E1 总传

E2 各类人物分传

E4 图谱

E5 人名录

F 社会生活

F1 概述

F2 社会调查与社会分析

F3 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

F4 人口

F5 方言

F6 风俗

F7 民族

F8 宗教

G 政治、法律

G1 中国共产党

G2 群众团体

G3 人民代表大会

G4 政府

G5 政治协商会议

G6 派

G7 人民政治生活

G8 法律

H 经济管理

H1 综述

H2 经济结构与体制

H3 经济计划与管理

H4 财政、金融

K 工业

K1 综述

K2 工业经济体制与管理

K3 矿业

K4 能源、动力

K5 冶金

K6 金属、机腻

K7 电子、仪表

K8 化学工业

K91 建筑与建材

K92 水利工程

K93 航空、航天

K94 一般工业

K95 轻工业

K96 手工业

L 农业

Ll 综述

L2 农业资源与环境

L3 农业经济结构与体制

L4 农业部门经济

L5 农业技术

L9 其他

M 城乡建设与管理

M1 勘察与设计

M2 规划与建设

M3 园林与绿化

M4 住房建设与管理

M5 公用事业

M7 交通运输

M8 邮电事业

M9 其他

N 商业、服务、旅游业

N1 综述

N2 商业政策与经济体制

N3 商业计划与管理

N5 服务业

N6 旅游业

N7 商业文化

P 文化

P1 综述

P2 新闻、出版

P3 图书馆

P4 博物馆、纪念馆

P5 档案馆

P6 展览馆

P7 其他文化设施

P8 群众文化活动

P9 科学研究事业

Q 教育

Q1 综述

Q2 学前教育、幼儿教育

Q3 初等教育

Q4 中等教育

Q5 高等教育

Q6 师范教育

Q7 其他各类教育

Q8 古代教育

R 体育

R1 事业综述

R2 竞技体育

R3 群众体育

R4 体育设施

R9 其他

S 医药卫生

S1 事业综述

S2 卫生保健

S3 计划生育

S4 医疗卫生机构与制度

S9 地方医药

T 文学

T1 文学事业

T2 文学评论和研究

T3 作品集(全集、选集、文集)

T4 诗歌、韵文(词赋、楹联)

T5 剧本

T6 小说

T7 报告文学

T8 散文、杂著

T9 民间文学

X 艺术

X1 综述

X2 绘画、书法、篆刻、雕塑

X3 摄影

X4 工艺美术

X5 建筑艺术

X6 音乐、舞蹈

X7 戏剧艺术

X8 电影、电视艺术

Z 北京地方文献专用工具书

附录:

一、时代复分表

二、地区复分表

自然环境以后,从人文地理到政治法律等一级类目属于人文环境,而经济管理到艺术类属于地方事业。

类表的一级类目中,只有“地方志”和“综合参考”两类是以文献体裁作为分类依据的。

方志本是一种文献形式,一般分类表中把它列在史地类下,但在地方文献范畴内,方志反映了一个地区在特定时期内自然和社会的全貌,是地方文献中最全面的综合性资料,所以把它单独提出列为一类,冠于分类表之首。

按照方志学的理论,方志的种类除有以地区划分的总志、通志、府道州县志、乡镇志、边关志、土司志等等,还有以内容划分的专志,可细分为城垣宫殿、坛庙寺观,祠堂陵墓、山水园林、风土物产、人物艺文等子目,以及金融志、体育志、林业志、公路志、气象志、植物志、动物志等近现代新兴的专业志。为提高族性检索的效率,这些专业志可以分入到以下有关各类中去,方志类中只放按地区划分的综合性方志和志料。除新旧方志外,那些不太成熟的综述型志料以及概论地方上各方面情况的文献,也可以分入这一类中。

“综合参考”类用以容纳本地地方文献专用的参考工具书,如北京地方文献中的《北京百科全书》、《北京百科辞典》、《北京风物书录》、《北京传统文化便览》、《北京古今名人辞典》、《北京统计年鉴》等等。设置这一类目,除因某些文献中的综合性内容不便于类分以外,主要是考虑到读者和研究人员检索使用上的方便。

对于各省,以及与北京近似的大型城市而言,其地方事物与这个分类表中所列出的类目并无本质不同。因而这一分类表,包括它的大部分下级类目,基本上是适用的。而地、县一级的地方事物亦与此大同小异,类似于省市级地方志的篇目表和地县级地方志篇目表之间的区别[4]。

地方志号称“地方百科全书”,是一种经过选择、整理和再编辑的地方史料汇集,而地方文献则是它所采用的基本素材,清代学者章学诚曾极力主张各州县设立“志科”,在两次方志纂修之间收集和保管地方文献,以便“异日开局纂修”[5] 。“志科”的作用,类似于今日的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地方志的篇目与地方文献的类目之间,确实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在修订地方文献分类表的时候,编修同一级别的地方志所采用的基本篇目可供参考。

地方文献分类确实有其独特的规律性存在。尽管每个省份和县份都会有某一些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超然特立于世,但就地方事物的整体而言应该是大致相同的。各地尽可以在大体相同的分类思想基础上,针对本地的具体情况,对有关的下级类目进行调整和修订。我们可以设想,在今后的实践和探讨中会逐步形成一套通用型的地方文献分类表,资源共享问题也会得到合理的解决。

参考文献:

1 图书复员问题/建国日报,—1949.10.10

2 杜定友先生对地方文献的研究与实践/刘毅//广东图书馆学刊·—1986·3 29页

3 我国地方文献领域研究综述/王锡贵,张春红//山西图书馆学报,—1994·4

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篇(4)

论文联盟

大学基础数学课被公认为单调、乏味、难学的课程,怎样能够提高数学课的教学效果是很多高校在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难题。本文针对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及相互关系的复杂性,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分析诸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二、主成分分析

1.主成分分析的概念

在实践中,研究多变量问题是经常遇到的,然而在多数情况下,不同变量之间是有一定的相关性的。由于变量多,再加上变量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势必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主成分分析就主成分分析是用少数几个综合指标来描述许多指标之间的联系,以较少几个指标来反映原始资料的大部分信息的统计分析方法. 对多变量的平面数据进行最佳的综合和简化,即在保证数据信息丢失最少的原则下, 对高维变量空间进行降维处理。

设有 个样品,每个样品观测 项变量: 得到原始数据资料阵:

用数据矩阵 的 个向量 做线性组合,即综合指标向量为:

方程组要求:

在称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为 ,由于 ,所以

.

这个值越大表明第一主成分综合 信息的能力越强。

前两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定义为 ,前k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定义为 。如果前k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5%,表明取前k个主成分基本包含了全部测量指标所具有的信息,这样既减少了变量的个数又便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研究。

2.主成分分析的步骤

(1)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经过标准化后,各样本的均值和方差分别为0 ,1。

(2) 计算变量的相关矩阵r。

设样本的相关矩阵 , ,r 是对称矩阵,主对角线上元素均为1。

(3) 计算相关矩阵r 的特征值 特征向量:

(4) 按累计贡献率准则写出主成分。

转贴于论文联盟

计算各主成分的贡献率 ,以累计贡献率 为准则,写出主成分:

三、 基础数学教学效果影响论文联盟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经分析认为“两课”教学效果影响因素有以下12个:

因为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已经高达92.1727%,可只取这一个主成分来代替原来的2个指标。而这一主成分的特征向量的分量都在0.45左右,表明原来2个指标对该主成分的影响力基本相等。新的综合性指标表述为:

因为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已经高达89.1368%,可只取这一个主成分来代替原来的5个指标。而从这一主成分的特征向量的分量来看,表明原来5个指标对该主成分的影响力不尽相同,新指标表述为:

f2=0.5210x3+0.1265x4+0.4231x5+0.4002x6+0.2615x7

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篇(5)

关键词:图像检索 圆环法 灰度共生矩阵

1、引言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图像处理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何快速的组织、管理和检索图像数据库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研究课题[1]。图像特征可以从各个方面描述图像的内在语义。根据对不同特征定义的相似度来表示图像之间的相似度,可以实现对图像的精细、快速检索。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CBIR)[2]得到学术界和应用领域的青睐。

本文在颜色的特征提取方面,利用文献[4]提出的基于HVS加权颜色特征的方法,对不同分块的主色进行加权处理,形成基于主色特征加权的颜色特征;在纹理特征提取方面,对传统共生矩阵进行改进,结合结构分析方法中的共生矩阵的优点,提取更丰富的纹理特征。最后利用高斯归一化方法将图像颜色和纹理特征结合,形成最终的检索特征。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高效性。

2、基于颜色特征的图像检索

2.1颜色空间选取

HSV颜色表示色相、饱和度和亮度三个分量组成,该颜色空间可以用一个圆锥来表示。每个分量都与人的视觉有一定的关联。 由于HSV空间是高维,需进一步进行量化,才可以使运算得到简化。

对于色调H、饱和度S和亮度V的权重分别取15、4、1,由于色调包含图像的大多数信息,减少亮度和饱和度对检索图像的影响,进行量化后[5],合成为一维颜色:L=15H+4S+V

2.2 颜色特征的提取

采用分块和圆环结合的方式进行颜色特征的提取,首先对图像进行分块,将图像看成为矩阵,用行列号进行分块,对每个分块的像素进行量化合成后,都可以获得一个具有64(假设划分为8×8)的一维颜色分量的矢量,提取其中像素点数多的作为该分块颜色的主色,最后获得图像的综合主色颜色向量。采用熵的图像分块边缘检测[6],然后采用圆环分割分割图像,图像被划分为N个圆形。上述两种方法的结合,克服传统只是通过单一的分块或圆环的方式来检索图像的颜色特征。此外,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解决图像的标准化、单一的问题。

采用直方图有时候会出现零值,影响检索的效果和标准。为此采用累加直方图法[7]:

是图像特征值为k的像素总数,N是像素总数。在四个区域分别提取68柄,共提取272柄颜色特征。

2.3相似度的计算

对于颜色特征的相似度的度量,采用欧氏距离,经过修改后的公式如下:

J,D分别是被检索图像和图库图像,Ex,Ey,Ez,Ew,为中心、圆环一、圆环二、外部区域的颜色特征;i为分量,N为总共的特征数目。

为每个区域的权重,分别取0.5,0.2,0.2,0.1。

3、基于纹理特征的图像检索

3.1 纹理特征提取算法

采用改进的共生矩阵和基元共生矩阵[7],更能清楚的分析图像的纹理特征,结构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认为复杂的纹理可由一些简单的纹理基元以特定的、有规律的形式重复排列组合而成,它从图像内部结构重新研究纹理的规律。

将一幅彩色图像按照RGB—YCbCr公式进行转换。给定一个像素点(r,g,b)的灰度值为:V=0.289*R+0.560*G+0.151*B

通过对图像中的两点进行检索,计算其灰度值g(x,y)和灰度差值 g(x,y)。由于图像有时候局部的颜色信息不同,通过计算、统计灰度差值的个数,就可以得到的灰度直方图。就可以计算 g(x,y)当为i的概率,取值为P(i)。并按照查询图像和被查询图像之间的相似度从大到小的排列。

3.2 相似度计算

采用欧氏距离法和比值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计算,这里主要介绍比值法。

fPj和fqj分别为检索图像和数据库中的第j个特征,MAX()和MIN()分别代表取最大值和最小值,N和M分别为特征数和方向数取值。

通过介绍欧氏距离法和比值法的计算,更能区分不同图像之间的相似度。克服传统计算法单一的处理方法。

4、颜色特征和纹理特征的综合

对于上述所讨论的颜色特征更侧重于整体,而纹理更侧重于局部。仅一种图像特征很难描述图像特征。只有把多种方法结合起来,才能全面的对图像进行描述。本文对前面所获得的颜色特征和纹理特征进行结合起来进行图像的检索。由于颜色和纹理特征基于不同的特征向量进行描述图像的特征,首先采用高斯归一化方法对其进行“外部归一化”处理。

5、实验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VC++6.0和SQL server2000进行检索系统的搭建。实验采用Corel图像库的部分图像,包括海滩、花卉、动物、建筑,骑车等5种,每种类型200幅图像,总共1000幅图像。采用基于HVS加权颜色特征法、灰度共生矩阵、综合加权颜色直方图和灰度—差分基元共生矩阵法,分别对图像库的中的图像进行检索。使用改进的纹理算法,返回颜色相近的图片,检索效果更好。为了全面比较各个算法的性能,采用查准率作为评价标准。

6、结论

本文针对传统图像检索不能对高层语义充分解释,提出圆环和分块提取累积直方图的方法。提取的颜色具备局部和全局特征,提取的颜色更能突出图像的具体特征。最后再对改进的算法提取特征,对图像实现综合特征的检索。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算法具有良好的效果,比传统算法更优。

参考文献:

[1] 孙君项.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技术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

[2]veltkamp R C,Tanase M.Content—based image retrieval systems:a survey[D].Utrecht,the Netherlands:Utrecht University,Ocotober,2002.

[3] 常哲,侯榆青.综合颜色和纹理特征的图像检索[J].西安:西北大学,2009.

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篇(6)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210078-01

伴随着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的提高和网络资源的广泛应用,各类资源日益丰富,尤其是直观、形象的图像资源备受人们的青睐。近年来很多领域实现了大规模图像数据库,如何高效、准确的在数据库中检索图像成为了关键。

于是人们提出了基于图像内容的图像检索(Content Based Image Retrieval,简称CBIR)技术。这一技术可由机器自动提取包含图像内容的颜色、纹理、形状和空间关系等可视特征,对数据库中图像和查询样本图像在特征空间进行相似匹配,检索出与样本相似的图像,在相关反馈逐步成熟的过程中,也不断提高检索的准确性。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技术克服了传统检索方法的缺陷,具有检索效率的优越性,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一、基于内容图像检索技术的分类

当前,图像检索技术等研究主要停留在根据图像的颜色、纹理、形状、空间关系等基本特征进行检索这一等级[2]。

(一)基于颜色特征的检索。颜色特征是图像最直观、最明显的特征,是图像内容组成的基本要素,是人眼识别图像的主要感知特征之一。颜色特征非常稳定,对于旋转、平移、尺度变化,甚至各种形变都不敏感,表现出相当强的鲁棒性[3]。该类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在一定的色彩空间对图像各种色彩出现的频数进行统计。目前的图像检索多是基于颜色直方图,颜色直方图法具有运算速度快、存储空间要求低的特点,并且具有图像的尺度及旋转变化不敏感等特点,因此得到了广泛关注。但是,基于不同颜色空间的检索系统的查询效果不同,没有统一的标准,增加了对各种检索系统评价的难度。

(二)基于纹理特征的检索。纹理是指图像中所具有的局部不规则而宏观有规律的特性。其本质是刻画像素的邻域灰度空间分布规律[4]。人们公认的一个有效的纹理表达方法是共生矩阵,现有的纹理特征与人的相似性感知之间还存在较大差异,且依赖于具体的纹理图像的性质,缺乏一定的通用性且计算量大。而且,单纯依靠纹理特征进行图像检索,其应用范围较窄。要进一步提高检索精度及其实用性,在实际应用中还需综合考虑图像的颜色及其分布等其它视觉信息。

(三)基于形状特征的检索。形状是图像的重要视觉特征之一,形状是刻画物体最本质的特征,也是最难描述的特征之一,主要难在对图像中感兴趣目标的分割。目前,基于形状特征的检索主要是围绕着从形状的轮廓特征和形状的区域特征建立图像索引,关于前者的描述主要有:直线段描述、样条拟合曲线、傅里叶描述子以及高斯参数曲线等;对于后者主要有形状的无关矩、区域的面积、形状的纵横比等。相对颜色和纹理特征来说,基于形状特征的检索比较困难。其关键在于对图像中感兴趣对象的形状的提取和描述。

(四)空间关系特征。图像中对象所在的位置和对象之间的空间关系同样是图像检索中非常重要的特征。提取图像空间关系特征可以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首先对图像进行自动分割,划分出图像中所包含的对象或颜色区域,然后根据这些区域提取图像特征,并建立索引;另一种方法则简单地将图像均匀地划分为若干规则子块,然后对每个图像子块提取特征,并建立索引。用空间关系特征来进行图像检索,一直是图像数据库检索的重要研究方向。

(五)基于语义的图像检索。前面的论述是基于图像的低层特征进行检索的讨论,在理想状况下,图像的检索是用户根据图像的含义进行的检索。图像的含义包含了人对图像的理解,这种理解是无法直接从图像的视觉特征获得的,而要根据人的知识经验来判断。研究者普遍认为,可以通过嵌入知识表示、推理学习机制和机器学习技术,采用统计的方法自动建立图像多维信息特征的索引结构,自动选取合适的低层特征及其组合以实现图像与其语义内容的对应,有效地实现基于图像语义的检索。

二、图像检索过程中的相关反馈

相关反馈是一种交互式检索过程,用户被要求对系统当前的检索结果给出相关性的判断,系统再动态地学习用户反馈,以更好地把握用户的信息需求,给出更好的检索结果。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系统应该尽可能地做到以用户为中心,而不是以计算机为中心。反馈是调整技术以适应用户需求和提高检索精度的常用手段。

三、基于综合特征的图像检索算法研究

一幅图像往往可以具有如颜色、纹理、形状等多个特征,同一图像的同一特征,也有多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用多特征的综合检索方法时可以在颜色、纹理、形状等几种查询特征中,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进行综合查询,提高了检索的准确率。纹理、颜色、形状等都是图像检索中使用极为频繁的视觉特征,但是由于人眼睛的特殊生理结构,观察图像时往往不是只基于一个特征,而是综合多个特征。实验证明:基于多种特征的图像检索系统无论在哪个方面都优于基于单一视觉特征的图像检索系统。

四、未来研究热点

如前所述,即使是同一图像的同一特征,也有多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用多特征的综合检索方法时可以在颜色、纹理、形状等几种查询特征中,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进行综合查询,提高了检索的准确率。

1.综合多种视觉特征进行检索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算法匹配结果的归一化。它们的期望、方差可能会相差很远,所以必须进行归一化,这样才能保证不同的算法在加权重处于平等的地位。

2.如何解决检索精度和检索效率之间的矛盾。要提高检索精度,就需要加入更多的特征量,这就必然提高特征向量的维数,使系统计算量成倍增大,降低检索效率。采取适当的措施,平衡检索精度和检索效率之间的矛盾,是在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中不变的一个重点研究方向。

3.在基于图像底层特征提取的基础上,实现基于语义的图像特征提取。使得检索智能化,是今后研究的热点之一。

参考文献:

[1]钱纪初,基于内容的图片检索研究[D].浙江:浙江工业大学,2007.

[2]冯国光、齐影虹、肖扬波,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技术综述[J].科技广场,2007,(3):233-236.

[3]张涛、张星明,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技术[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0.

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篇(7)

地方文献的征集与利用越来越受到各级公共图书馆的重视,已经成为图书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文献是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标志,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反映,而地方文献征集的多少、利用率的高低也成为衡量一个图书馆综合能力的标志之一。因此,研究、探讨地方文献的征集、利用将是今后图书馆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地方文献的定义及范围

征集、利用地方文献的首要问题是应该明确什么是地方文献,范围如何界定?目前,地方文献的科学概念及其范畴众说纷纭,还没有一个相对统一、明确、清晰的认识。各级各类图书馆在地方文献的征集过程中,也都是按着各自对地方文献的理解或诠释进行征集,操作过程中缺乏科学依据,致使众多的图书馆只注意地方信息密度较大的方志、史料、专业志书等公开及半公开的图书、报刊出版物等“正规”核心文献,而忽略了与本地区历史、发展相关的非常规性文献。因此,地方文献的定义和范围一定要有个界定,界定到图书馆专指的地方文献,而不是泛泛的地方文献。除党政机关系列公文以外,凡研究、介绍、记述、蕴含本地区政治经济、自然地理、历史沿革、文化源流、民族民俗、风土人情、土特物产等出版与未出版的文字、声、像等载体都可作为图书馆的地方文献予以征集。

二、地方文献的作用及利用

征集、收藏地方文献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地方文献的整理挖掘,可以为当地各项事业发展,包括决策和科研提供具有现实价值的文献资料服务,从而扩大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和知名度。

1.地方文献是传统教育和乡土教育的好教材。地方文献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地方史资料,内容复杂,种类繁多,更多的是独家所有。如宗谱,乡土气息浓厚,是一个家族、一个区域民族发展的沿革,许多宗谱记载了家族的兴衰,对曾出现在社会各历史时期、在社会各项事业中创造出业绩的杰出人物,都有详细记载。另如神话传说中就记述了本地区民族生活传统的来源、信仰、图腾的依据等,因此,可以说地方文献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它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2.地方文献为地方政权决策提供了依据。地方文献具有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等特点。如地方志书在编撰过程中,对掌握的第一手材料,认真核实,科学筛选分类,全面系统进行记述,保证了材料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因此,地方文献是地方政府了解本地历史,体察地方民情的重要渠道,更是制定政策、规章的依据。

3.地方文献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料。地方地理历史研究、民间民族民俗研究、土特物产研究都离不开地方文献。如关于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就是研究民间风俗、文化、民族图腾、信仰的重要资料。很多传说、神话已成为民族传统的史料,也是目前旅游业开发的原始资料。

必须重视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它不但是民族的精神财富,而且将转化为民族创造物质财富的手段之一。地方文献也是特色图书馆的标志之一,所谓特色,必须是有别于其它馆的东西。地方文献作用发挥的情况等,这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图书馆认可程度的标志。

三、地方文献征集的原则

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征集是一项十分复杂、细致、艰苦的工作,是一项地方文库建设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我们现代图书馆人的努力。因此,现在必须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地方文献征集、筛选、收藏,在采集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完整系统原则。对多卷册、丛书和连续出版物等文献,一定要收集齐全,保证文献的完整性和学科的系统性。

2.厚古宽今的原则。对时代久远的文献,能见到的就要收集;对当代文献,不可多加限制,文献较少的类目更要放宽,文献较多的要严格筛选,保持文献的真实性和地方特色。

3.宁繁勿简的原则。对无法判断其文献价值的,宁可收下,待数年后,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会对其有新的认识、新的发现。

4.以人为本的原则。对有些本地区人士的著述内容虽与本地无关的文献也要征集,其著述对未来研究作者有着重要价值。

5.有主有次的原则。对本地区文献要注意种类齐全,对周边地区有关连本地的地方文献也应予以酌情收集。

四、图书馆地方文献征集的方法

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要在坚持以上原则的基础上,在馆内建立专门的地方文献征集机构,广泛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征集,尽可能全面地做好征集工作。

1.馆内建立地方文献征集组。建立地方文献征集组,是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基础,工作人员要有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和较高的专业技术技能,要有一定的经费作保证。对目前掌握的已出版或正在出版的地方文献做到优先采集收齐;开展调查研究,充分掌握本地区曾经出版或未出版或会议交流的文献情况,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征集;同时,摸清本馆地方文献家底,避免盲目重复征集。

2.建立文献征集信息员网络系统,动员全社会力量帮助图书馆进行文献征集。文献征集单靠图书馆内的几个人,政府发几个文件是很难将文献收集工作做好的,要在本地的综合部门、各部门资料室、专业研究机构建立广泛的文献征集信息员队伍,依靠他们工作的便利收集各自的文献,这样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征集既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又能较全面、系统地征集到有价值的文献资料。

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篇(8)

地方文献是指有关本地方的一切资料,表现为不同时期、各种记载形式的文献如:图书、杂志、报纸、图片、影片、画片、拓本、表格、传单、票据、文告、手稿、簿籍等。[1]可见,地方文献不仅涉及内容广泛、时间序列较长;而且具有资料来源复杂、贮存方式多样等特点,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就是要将这些不同来源、不同途径、存于不同介质的原始数据归于同一库中供用户综合使用。为方便用户的快速查找、有效利用地方文献数据库检索系统必须能给用户提供多条检索途径。根据地方文献本身及其用户群的特点,笔者认为地方文献数据库应建立特定的检索系统,该系统除具备常规的篇名、作者、机构、关键词等专项检索功能外,还应建立以下三种检索子系统。

l  学科分类检索子系统

地方文献数据库应属于专题文献数据库,但因其文献内容广泛而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文化、文学、历史、地理、人口等多学科范畴,故又具有综合性数据库的特点。

分类是人类认识、区别众多事物的基本逻辑思维方法。打开一个学科综合的数据库,广大读者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依学科分类来检索文献。不同的用户一般都有自身的研究领域而且对该领域的文献最敏感、知识分类也最熟悉。为使用户能快速了解自身学科范畴的文献资料,并能较全面地浏览某地区在该学科领域的科技发展新动态,地方文献数据库必须依据学科专业来组织文献资料,分门别类地显示文献信息,亦即建立“学科分类检索子系统”,实现按学科分类检索的功能。

学科分类检索主要是指依据文献内容的学科属性及其特征,将成千上万种文献划分开,按照科学分类标准,将库容文献编排类目,各分其类,编制文献检索系统。该系统按类提示文献信息、提供文献线索,便于用户寻类索文、触类旁通。用户可按分类的次第性,逐次寻找类目,查获数据库内含的有关文献。[2]

建立学科分类检索子系统,实际上就相当于编制了一个地方文献的分类索引总目录,只要选好科学分类标准即可。我国目前建立的有关综合性文献数据库,大都采用《中图法》编制文献分类检索系统。《中图法》是一种历史最久、使用最广的分类工具,其分类体系严谨科学,现己成为我国文献分类的标准大法。地方文献数据库当然也应依据《中图法》建立“学科分类检索子系统”,依据分类法的等级序列,将不同学科的文献归位其相应级别,形成文献的并列性及次第性,作为地方文献数据库检索的主要人口。对该系统具体的建立方法,已有不少数据库的成功实践(如CAJ一CD等),这里不必赘述。

2  地名归类检索子系统

虽然学科分类检索能满足人们检索文献的一般逻辑思维方法,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学科、新科技不断涌现,学科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强。而学科分类是属于一种先组式的检索体系,只能单维地提示文献特征,对文献的专指度跟不上交叉学科的发展,在反映新学科、新成果方面也总是滞后,给用户检索新的科技信息增加了不少困难,也降低了文献的检全率、检准率,因此有必要建立另一种检索子系统以弥补学科分类检索子系统的不足,笔者由此提出了建立“地名归类检索子系统”的设想,以实现按地名归类检索的功能。

地名归类检索主要指依据文献所属的地区,将文献划分开来,按地域区分和隶属关系,以地名作为细类和子目,将库容文献各归其地,编制文献检索系统。该系统按地域提供文献线索,便于用户以地寻文、鸟瞰全貌。该系统可避开文献的学科分类,直接、方便、有效地了解和利用某一地区范围的相关文献资料,包括最新文献资料。地方文献都是以某一地区为记述范围且反映本地特色的,这些共同的地方特色,体现为文献的区域性[3]。某一地区在历史上经历了自然灾害、气候水文的变化;经历了人口的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经历了各时代的政治、宗教、战争等影响,从而才形成本地区的经济特征、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等等,也才有了地方文献的收藏。地方文献这一“区域性”特征,使得建立“地名归类检索子系统”成为可能。对研究地方特色的用户来说,他们更注重文献的区域性,建立“地名归类检索子系统”也正是满足了用户按地名揭示和组织文献的要求,用户不仅能以地名作为检索口,查检某一具体地区的有关文献资料,并能较全面地了解该地区的总体概况。以我馆收藏的徐州地区地方文献为例,建立一个地名归类检索子系统的检索结构:

 

该系统按市、县、乡、村的级别及隶属关系、形成一个树叉式的检索结构。结构的深浅、树叉的稀密,可依库容文献的收藏情况确定。进入系统后,首先列出第一级地名“徐州”,双击该条目,即可进入显示该级文献内容及下一级地名目录,依次下去,即可进行更为详细的查找。当进入到地名归类的最底层时,即只显示该层的所有文献。对任一级文献的进一步查找,可以配合设计“学科分类检索”或“著述形式检索”形式,以便用户更直接地索取到所需资料。建立“地名归类检索子系统”,可以说为“区域研究”的用户提供了一张地图似的资料检索途径,使他们对地方文献一目了然,广域的地方文献从而成为更具体的地方文献。

3  著述形式检索系统

地名归类检索已是在学科分类检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了用户的查检途径,亦是在综合性数据库的基础上,体现了专题性数据库的检索要求,但对地方文献的不少用户来讲,学科的交叉渗透、地域的临界相关往往正是他们研究的焦点,这时候前述两种检索子系统都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而著述形式则成为他们查找资料的第一入手点。地方文献数据库如能按著述形式组织文献,即建立“著述形式检索子系统”,则可实现按著述形式检索的功能,满足更多地方文献用户群的需求。

著述形式检索主要指依据文献的著述形式,将文献划分开来,按著述形式的层次关系,依次设立子目,将库容文献各归其位,编制文献检索系统。仍以我馆收藏的地方文献为例,建立一个著述形式检索子系统的检索结构:

 

该系统是一种列举式的检索结构,不可能将已有的一切著述形式都罗列无遗,不同地区的地方文献数据库可依各地的地方特色及各种著述形式文献的多寡确立不同的检索结构及结构的深浅。如:我馆收藏的是徐州地区地方文献,因徐州是淮海战役的主战场,又是我国汉文化的发源地,于是将之归为“地方档案”的具体收藏。

“广、快、精、准”是对文献检索工作的需求,也是衡量数据库检索系统质量好坏的标准。在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时,若能注意几种检索方法的相互结合,即可让用户有选择地进行检索,尽快地获得所需资料,有效地满足读者“广、快、精、准”的检索需求,达到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初衷。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篇(9)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6例中,男性9例,女性7例;年龄(58.7±4.6)岁(35~73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12例,冠心病5例,糖尿病6例,高脂血症7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2例,阵发性房颤2例,高纤维蛋白原血症4例,吸烟7例,酗酒6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2例。

1.2 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14例,亚急性起病2例,并于1周内达高峰;安静状态起病11例,活动中起病5例。眩晕13例(81.3%),恶心、呕吐8例(50%),吞咽困难6例(37.5%),饮水呛咳7例(43.8%),眼球震颤12例(75%),共济失调13例(81.3%),一侧Horner征9例(56.3%),一侧咽反射减弱或消失8例(50%),双侧咽反射消失1例(6.3%),浅感觉障碍13例(81.3%),其中交叉性感觉障碍7例(43.8%),对侧偏身感觉障碍6例(50%),同侧听力下降1例(6.3%)。

1.3 影像学检查

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无一例发现延髓病变,小脑梗死3例,余13例未发现异常。行头颅MRI(0.5T)检查14例,显示延髓背外侧小片状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8例,其中3例合并小脑梗死;单纯显示小脑梗死3例;3例正常。

1.4 治疗

12例均采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脱水、神经保护剂、降脂、活血化瘀等治疗及防治并发症,4例合并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且起病

1.5 结果

12例于治疗5~10 d后眩晕或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缓解,并于1~2月后感觉障碍、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等症状基本消失,余4例遗留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和共济失调。

2 讨论

Wallenberg综合征有五大症状:(1)交叉性感觉障碍(三叉神经脊束核和脊髓丘脑束受损);(2)同侧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咽反射减弱或消失(疑核受损);(3)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前庭神经核受损);(4)同侧Horner征(中枢性交感束受损);(5)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前后脊髓小脑束和绳状体受损)。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对Wallenberg综合征的定义、病因及临床表现有了新的发现,目前已证实小脑后下动脉闭塞并非Wallenberg综合征的唯一病因,基底动脉、椎动脉及小脑前下动脉闭塞时也可引起Wallenberg综合征[1]。不典型病例与上述血管的解剖变异与病灶范围大小有关[2],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容易被误诊或漏诊。本组病例中,典型病例6例,不典型病例10例。眩晕(13/16)、构音障碍(7/16)、吞咽困难(6/16)、Horner征(9/16)、共济失调(9/16)、交叉性感觉障碍(7/16)等临床表现的发生率与文献报道基本相同[3]。另外,出现轻偏瘫3例,出现病理征4例,伴同侧听力下降1例,可能是由血管变异及水肿波及同侧或对侧的锥体束及桥脑的听神经核所致。Wallenberg综合征尚可见以下少见及罕见的症状和体征:喘鸣、阵发性喷嚏、病灶同侧身体的绕轴侧步[46]。既往的观点认为,在病程演变过程中具有两种基本症状,即一侧舌咽迷走神经受损,对侧痛温觉消失或减退,方可诊断为该综合征[7]。但本组病例中有3例不具备上述两种症状,经头颅MRI确诊;复习国内外文献也发现一些病例症状非常局限[5,89]。可见,Wallenberg综合征的诊断不应拘泥于上述观点。症状体征不典型的病例常导致漏诊或误诊。本组病例中,因吞咽困难、不能进食疑诊为食道癌1例;因声嘶误诊为咽喉炎1例;因饮水呛咳、误吸致紫绀误诊为哮喘1例。文献报道也有因双侧肢体轻瘫误诊为格林巴利综合征的[10]。详细询问病史及细致认真的体格检查可降低误诊或漏诊率,使患者及时得到治疗。

Wallenberg综合征的病因中老年人多由血栓引起,而青中年人多为心源性或动脉源性栓塞引起。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等。本组病例中,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者比例较高,表明其主要病因仍考虑动脉粥样硬化所致。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及阵发性房颤各2例,且较年轻,考虑为心源性栓塞。本组病例中有2例患者存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考虑为长期缺氧致血黏稠度增加所致。文献尚报道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可作为延髓背外侧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11]。

Wallenberg综合征需行头颅MRI检查,无条件者至少应行头颅CT检查以排除脑出血。进一步了解血管狭窄及闭塞情况可行CTA、MRA、DSA等检查。本组16例行头颅CT,均未发现延髓病变,其中3例显示小脑梗死,考虑与CT对后颅窝疾病分辨力低有关,故CT对本病的检出率低,但对快速排除出血性疾病有诊断价值,特别是当需要进行溶栓、抗凝等治疗之前尤其重要。14例行头颅MRI检查,8例显示延髓背外侧异常信号,阳性率不高,考虑可能与本院MRI机器(0.5T)分辨率不够高有关。但相对于CT检查,其阳性率明显增高,更具优势。故临床上怀疑Wallenberg综合征而头颅CT阴性者,应及时行头颅MRI以助明确诊断,必要时可行薄层扫描;对进展型病例必要时可复查头颅MRI。此外,若有条件者可行血管检查以明确延髓背外侧病变血管的分布,病变程度及侧支代偿情况,可选择CTA、MRA及DSA。

Wallenberg综合征的治疗方法和其他的脑梗死基本一样。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溶栓、抗血小板、抗凝、降纤及脱水、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等治疗。本组病例经上述治疗后,除4例遗留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和共济失调外,其余患者基本痊愈,无死亡病例。可见,Wallenberg综合征预后较好,但如并发有呼吸、循环功能不良其预后欠佳。由于脑干的特殊解剖结构和临床征象,有时必须注意:避免过度脱水降颅压治疗以免造成血容量的减少和血黏滞度的增加,使病灶缺血更加严重;咽瘫易造成坠积性肺炎,应及时使用有效的抗生素,及早留置胃管鼻饲流质,有条件可及早开展吞咽功能康复训练。研究报道经皮血管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PTAS),在经皮血管内成形术(PTA)的基础上植入支架,可减少动脉内膜撕裂,提高开通率,被认为是治疗后循环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手段[12],故血管内介入治疗不失为治疗延髓背外侧梗死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文军,吴非,罗易宁,等. Wallenberg综合征的磁共振成像[J].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04,11(3):174175.

[2]黄如训,苏镇培. 脑卒中[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9497.

[3]杨金兰,陈烈冉. Wallenberg综合征46例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6,11(9):122122.

[4]Vaidyanathan S,Capper R,Chadha D. Stridor: an unusual presentation of lateral medullary syndrome[J]. J Laryngol Otol, 2007,121(7).

[5]Swenson A J,Leira E C. Paroxysmal sneezing at the onset of lateral medullary syndrome: cause or consequence[J]. Eur J Neurol, 2007,14(4):461463.

[6]Kim H J,Kwon H M,Huh Y E , et al. Ipsilateral axial lateropulsion as an initial symptom of lateral medullary infarction: a Case Report[J]. J Clin Neurol. 2007,3(4): 197199.

[7]吴国林,路屹,屈洪党, 等. Wallenberg 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解剖学基础[J]. 解剖与临床, 2003,8(4):205206.

[8]Chen C M,Huang T Y. Lateral medullary infarction presenting contralateral palatal paresis[J].Acta Neurol Taiwan, 2008,17(4):239242.

[9]Gilbert G J. Unilateral shivering: a result of lateral medullary infarction[J]. South Med J, 2007,100(5):540541.

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篇(10)

Foville 综合征,又称脑桥内侧综合征。国内文献少见报道。现报告 2 例由脑桥梗死引起的 Foville 综合征。由于对本征的描述不一,故其诊断标准尚有疑义。本文将结合文献就其诊断问题进行讨论。

1 临床资料

例1.男,55 岁,教师。因不明原因的头晕、恶心、左肢体无力 5 d入院。查体:神清,语言欠清,血压 120/90 mmHg。双眼底视盘边界清,生理凹陷存在,视网膜动脉细,反光强。双眼球向左凝视,呈水平性震颤。右额纹浅,右眼闭合无力,右鼻唇沟变浅,右眼外展不能。左上肢肌力 0~ 1 级,左下肢肌力 4 级,病理反射(+)。双掌颏反射(+)。余神经系统无异常。诊断为Foville 综合征。实验室检查:血脂、血糖、免疫球蛋白、血钾、钠、氯等均正常,胸片(-),脑脊液正常,脑电图示α波慢化,颅脑 CT 平扫示脑干低密度区,诊断为右脑桥腔隙性梗死。治疗 1 月后好转出院。

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篇(11)

在展览结构框架上有别于这一模式的地方文献展览,笔者孤陋寡闻,仅闻见湖州市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展览和临海市图书馆的“临海市地方文献展览”两例。以笔者曾参与其事的湖州馆展览为例,其以时代为经,学术门类和文献体裁为纬来建构展览框架,似可称之为“经纬交织式”。该展览具体的结构框架是:将展览主体按时代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介绍古代、近现代、当代三个历史阶段的湖州地方文献著述情况,每个部分又按文献体裁和学术门类划分为若干单元,选择该时期当地兴旺发达并有全国影响的文献创作领域逐个有重点地进行介绍,将人物及其著述统摄于文献创作领域之内,通过版面介绍文字、文献标引、文献实物三者的结合,直观而又有所提炼总结地向读者展示该时代该领域内湖州地方文献的著述情况。在这一展览框架的驾驭下,其展览版面文字着重于文献著述情况的分析归纳;各部分的小序介绍该时代湖州地方文献著述的特色和影响,下面的各个展览单元则以一段或数段文字介绍该文献创作领域内湖州人士的主要贡献、代表人物、当时影响及历史地位,对各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一般仅点到为止,让读者通过翻阅该单元陈列文献来了解(仅有两位在各自领域开一代风气,有世界性影响的人物,被予以单设一单元陈列介绍)。该展览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利用地方文献著书修志”, 这一部分集中展示了读者利用馆藏地方文献新撰述的地方文献,使湖州地方文献的面貌反映得更为全面,对地方文献的价值作了最为直观的诠释,这也为前一模式所未备。

这一地方文献展览的框架结构具有以下优点:一、该框架构思展览的出发点是一地地方文献的总量,至少是馆藏地方文献的总量。对一地地方文献全貌揭示得比较完整,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有读者评价湖州馆展览“整个展览内容丰富,陈列有序,显示湖郡学术渊源,文物之邦的特色。”二、展览排列有序,一地文献发展的渊源流变,明晰可见。三、版面文字摆脱了对人物的平面介绍,着力于文献本身,对馆藏地方文献的特点和利用价值进行分析归纳。版面文字不仅起到了文献导读的作用,而且还可在某种程度上视之为一地的学术发展史概要。四、立足现有文献,人力、财力较为节约。湖州馆展览耗资不足千元,而上海某郊县一个同等文献量的展览耗资四万元(两馆展览展出文献均为一千四百余种册),本省按前一模式举办的展览耗资也均在万元左右。五、全部地方文献馆藏均能跻身展览。六、展览版面可脱离开架陈列文献,单独用于巡回展出。临海市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展览在巡回展出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扩大了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