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学校网络教育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2 09:31:50

学校网络教育

学校网络教育篇(1)

首先应该弄清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迄今为止,对网络文化的概念尚无一个科学的、权威的界定。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实质还是文化,只不过它是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所引发的信息革命,把人类带到一个崭新时代亦即所谓网络时代才产生的文化概念。从狭义的角度可以理解为以计算机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作为媒体所进行的教育、宣传、娱乐等各种文化活动;从广义的角度理解,则指包括借助计算机所从事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在内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与传统文化相比,网络文化具有如下特点:

(一)容量巨大。网络技术的发展已将人类的大量信息一“网”打尽。有关资料表明,1983年全球数据库总量为3.1亿条,1984年达到10亿条,1995年达到81.6亿条,2000年达到100亿条以上,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科技、体育、金融、卫生等,应有尽有。大量可利用的信息为人们的工作、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二)时效性强。网络的时效性优势是网络文化的重要特征。信息高速公路铺设面向全球各地的网络,使经济信息、政治信息、舆论信息、思想教育信息和其他信息,都能够通过网络在瞬间生成、瞬间传播。网络信息以小时乃至分钟为周期更新,人们通过网络,随时可以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大事,真正做到“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

(三)开放包容。网络上汇集了全世界人类文明的精华,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开放的、自由的网络世界,打破了人们传统意义上的地域界限,使世界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互联网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开放系统。当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网民用网络语言进行交流时,增进了相互了解,突破了各种界限,赋予了人们更大的包容性与网络资源共享的价值观。

(四)难以监控。网络作为一种信息文化传播媒介,它跨越了地域界线的同时,也跨越了不同民族、宗教、地域所特有的心理背景、义化传统以及意识形态的差异。在这种多元文化共存体中,人们自由地、甚至可以不负责地制造、传播、交流和利用各种文化内容。网上无需登记,完全匿名,网络传播是双向交流,自由度高,任何国家都难以对跨国界的网络进行有效的超国界监控。

二、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一)对教育对象的挑战。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对高校学生来说,网络文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

1、价值观念冲突。网络文化是开放的,超越民族和国界的,必然导致不同文化的传播、碰撞、交融,各种思潮、价值观念不断涌入。互联网的特点,又使学生理解信息更加主动,带有很高的自主性,传统价值观念的权威地位不再坚不可摧,而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大,他们好奇心盛,求知欲强,兴趣广泛,又很容易受情绪的支配和外界的影响,不少人有偏激盲从的弱点。因而大学生很容易受网络文化的影响导致价值取向紊乱。

2、文化霸权主义。网络产生于美国,网络语言也来自美国;在网络世界里,英语文化处于明显的“霸主地位”,互联网上的英语信息占95%以上,中文信息所占数量微乎其微。世界性的大型数据库在全球有3,000个,70%以上来自美国,名列世界前茅的站点大都在美国。信息时代的斗争已经从武力较量逐渐转变为信息的交锋,谁能让自己的信息最大限度地进入受传者头脑就会成为网络的霸主。不仅社会主义国家感受到了这种“文化霸权主义”的强烈挑战,就是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有识之士也对这种现象表示担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争夺下一代年轻人尤其是高层次的大学生的斗争将更加激烈。

3、道德意识薄弱。网络的使用具有匿名性,每个人都能上网,且不用担心被别人发现其真实身份,因而也导致许多青年学生忽视道德规范的约束,很少考虑其网上行为的后果,甚至利用网络作为犯罪工具。例如,在网络上随意漫骂和攻击屡见不鲜,假话、欺骗习惯成自然,惟我所用的意识空前放纵。这种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必然造成人们人格的分裂,也必然渗透于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如网络黑客、网络犯罪、侵犯知识产权等等。这反映了大学生网络道德认识的错误性。

(二)对教学人员的挑战。网络时代,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来源。学生从网络上得到的信息比教师头脑中的知识多得多。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内容选择自主性的特点,决定了过去那种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的权威地位不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受到挑战,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教学人员除了具备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还必须学习、运用网络知识、提高网络技术,善于对网络文化进行分析、鉴别、判断。只有这样,才能洞察学生的需求和心理,并适时地对其加以引导和纠正。

(三)对教学活动的挑战。从教学内容上讲,网络文化的兴起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更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除了传统的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观教育、法制观教育,还要对新出现的网络文化、网络行为、网络道德等进行探索和研究。从教学方式上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日益广泛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等技术的普及使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具有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课还是形式单一,缺乏变化,势必收效甚微,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模式

我们必须从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网络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领域的矛盾和错综复杂,有时还表现得相当激烈。思想领域的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必然会去占领。”网络文化已成为思想意识形态交锋的重要战场,必须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或制作思想政治教育专题主页,还要在校园网络主页以及聊天室中和其他栏目里,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21世纪是一个数字信息技术与文化高度交融的世纪,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正在勃然兴起。它为人类提供了新世界文化生活空间,建构起新的价值世界和意义世界。

总之,信息网络无疑已成为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学校德育工作者务必要顺应潮流,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不断研究德育工作中的新情况,探索新思路,解决新矛盾,寻找新载体,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主要参考文献:

学校网络教育篇(2)

信息革命的大潮冲击着教育领域,首先对传统的院校教育教学观念提出了挑战。在传统的院校教育中,人们总是认为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决定着教学的方法和技术,而认识不到教学方法尤其是教育网络技术的能动作用。这实际上是由于过去教育技术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往往落后于理论的更新速度,常常是理论更新推动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因而技术对理论的反作用没能充分体现出来。然而自从计算机出现以来,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和对社会、教育的影响之深刻,其程度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现在网络信息技术不仅大量应用于教育领域,而且在很多方面超出了原有的理论范畴,对理论的能动作用越来越突出,甚至对一些传统教育理论和教学观念提出了挑战。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领域,使阅读方式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多媒体和高效检索式阅读,使写作从单纯的文本和手工写作转变为多媒体写作和各种自动化输入方式,使计算从纯数学计算扩展为多媒体信息的综合处理,这一切导致院校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新的变化,使得教育教学的形式、手段、方法、环境等得到更新,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扩展了教育教学领域,还使得传统的教育理论、课程结构、师生关系、人材培养模式等都面临根本性变革。新的教育实践需要新的教育理论,同时,新的教育实践也促进教育理论的发展。正是在教育网络信息化的推动下,诸如素质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超前教育、活化教学和发展个性等等,许多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正逐步确立,这些新的教育教学观念为院校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教育网络信息化对院校的“教”与“学”赋予新的涵义

教育网络信息化突破了原来意义上的教师和学生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首先是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专家”和信息提供者变为学生求知过程中的合作者与引导者。信息社会中的教育模式,使教师的权威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能动性充分发挥的基础上。教师的角色已由“独奏者”向“伴奏者”转变,在网络信息化教学条件下,教师的职责将会发生两方面的转变:一是对学生学习的监控、评估和指导作用加强。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那些有价值的信息或课程,合理调动、组合各种教学资源,使其发挥各自优势,把注意力集中于解决问题而不是讲课上;二是教师将成为参与课程开发的主要人员。课程软件的质量及适应性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直接参与教学实践的教师应是课程开发设计的主要人员,这是因为它们长期在教学一线实施教学,既有专业知识,又有教学经验,通过他们来制作课程软件,针对性强、适用性广、教学效果好。另外利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还可以使教师与学生构成一种伙伴关系,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进行相互讨论,取长补短。其次是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的“听”变为主动的“学”。现代网络教育技术的发展,使教学过程倾向于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和个别化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被动地位,使教学过程中教师个人因素所占比重下降,减弱了学生学习上的被动感和被支配感,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能力状况,决定学习内容及其顺序、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学习次数、复习时机,以及是否需要补习、回答问题时是否需要反馈、教学内容呈现的速度等等,进而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到自主学习、充分学习和有效学习,使学习成为一种大规模的各取所需的学习过程。这种建立在学生兴趣与自觉性上的学习,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将会更加深刻、巩固。

三、教育网络信息化促进了院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教育网络信息化时代,教育发展对信息资源的依赖显著增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院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在传统教育中,院校教育的发展表现出对物质资源的依赖性,随着院校教育的发展,其消耗的物质资源就越多。因此,院校教育要实现可持续的良性发展,就需要寻找新的途径,突破对物质、资金、人力等资源有限性的限制,以新的持续发展的教育资源拓展传统的教育资源,弥补传统教育资源的不足。教育网络信息化正在使之成为可能。信息资源与物质资源相比具有显著的优点:物质资源经使用即在不同程度上被消耗,而信息资源却可多次无损使用、无损分享;物质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因使用而减少,或者在确定的时空内受到明显的量的限制,而信息资源因无损使用和无损分享,能被广泛使用而同时保持原值不变,并且只会随着信息的生产而增加;从技术角度来看,信息资源与物质资源相比,其获取方式简易,因而更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在教育网络信息化时代,信息资源虽将与传统教育资源并存,但信息资源地位与作用必将显著上升。虽然从短期来看,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成本较高,但从长远来看成本还是低廉的,这对于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实现院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更具有特殊意义。教育网络信息化不仅大大拓展了院校教育资源的范围,而且将突破了对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时空限制,从而大大拓展院校教育的时间与空间。传统院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通过控制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来控制教学活动和配置教育资源。就时间方面看,通过“学制”明确安排每日、每周的作息时间表,以学时、学期、学年来度量学校的时间配置,以升级、降级决定学生的时间流动,并且以入学与毕业来决定学生享有的学校时间总量等等,使得学生只能在特定的有限的时间内接受教育。就空间方面看,专业化院校及班级授课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院校教育的发展,但院校的围墙、班级、教室的空间条块分割,使得学生只能在特定的有限空间里发展。由此,学生也只能与特定时空内的教育资源发生联系,只能接收特定时空范围内特定的教育资源的配置架构,从而只能接受特定的教育内容。而教育网络信息化将大大拓展了教育的时空,这主要得益于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技术优势。信息化的教育技术,能把图、文、声、像等教育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进行大容量储存,从而积累教育成果,且成本低、信息量大、检索速度快,然后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传输,使得教育教学信息的传递的形式、速度、距离、范围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从教育者的角度看,其可以累积前人的优秀教育成果,极大地提高教育信息传递的速度,在广泛的空间范围内实现教育资源优化,从而形成一个超越时空限制的教育空间。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其可以更加贴合自己的实际选择教育资源,从而实现因材施教,真正实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网络信息化借助其特有的优势,使得院校教育可以在院校内外、学科之间、师生之间进行的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教育网络信息化促进了院校教学的全面优化

在院校教育教学中发挥教育网络信息化的优势,在微观层面上还是要落实到其对院校教学的促进作用上。教育网络信息化对院校教学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促进教学内容的优化。具体表现在教育网络信息化的应用使教学信息资源极大丰富,提供大量最新、最好的教育资料供广大教师、学生共享,解决教学改革中内容的高需求与信息资源不足的矛盾;多媒体网络上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使学生能从网上各取所需,充分选择知识内容,在总的教学设计的前提下实现个体知识结构的优化,解决班级教学的高效率与个别化教学原则之间的矛盾;通过教育网络信息化实现对教学信息的有效组织与管理,以超文本方式把各种相关知识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实现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结构的优化;适应新世纪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通过发挥网络的整体优势,使各门类之间单一封闭的信息网络化、系统化,促进各门类知识的学习、借鉴、整合,从而促进教学内容的系统化、整体化。二是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具体表现在充足的教育信息资源,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富于联想的知识链体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与掌握;通过对多媒体网络技术对教学信息有效地组织与管理,把不同教学要求的内容如提示、案例分析、内容讲解、作业、习题等组合成一体,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佳设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知识掌握的进度调整自己的学习,实现班级教学和个别化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因材施教;信息网络技术连结教学双方,为教学双方提供了便利、快捷的信息交流渠道,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和指导;院校教、学、管、保等各方面都以高速信息网络为平台,有利于教学质量及其相关工作质量的评估和信息反馈,促进全面教学质量管理。三是促进教学手段与方法的优化。教育网络信息化为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提供了条件。具体表现在:1、教学媒体多样化。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教学媒体的发展趋向以计算机媒体为核心,包括幻灯机、投影仪、录像机、电视机、摄像机及网络等媒体等并存发展的趋势;2、教学手段先进化。教师可以运用数字视频展台把文字、图片或实物模型通过投影仪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教学直观化;可以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使枯燥、单调的理论学习形象化;也可以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模式,使舞台设计与灯光、音响的组合直观、完美,使教学简捷化。3、教学方法多样化。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使教学出现了演播法、发现法、探究法、合作法、解说法、综合法、个别法、小组法、微型教学法、网络教学法、远距离教学法、支架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各种方法,从而使得手段—方法—效率三者形成良性循环。

学校网络教育篇(3)

在当今,网络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社会新鲜力量的青少年,则是使用网络的一支主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网络技术的网络教育应运而生。网络教育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学校教育的地位。本文运用举例等方法说明网络趋势的优点及危害和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并对提升学校教育地位的策略进行探讨。

一、网络教育的特点

(一)交互性和开放性

在网络教育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网络进行全方位的交流,会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机会和范围。在网络中,学生和教师易放下在现实学校中的担子,可以像朋友一样较为自由的分享传递信息,在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下,学生提出问题的频率会增加,同时,一些不敢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也可以在网络大环境下提出,实时的、良好的交互性和宽松的开放性,是网络教育的一大特点。

(二)随时性和主动性

网络教育有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任何人、学习任何课程、从任何章节开始的显著特征。网络教育便捷、灵活的这几个特征,在最直接体现了学习的随时性和主动学习的特点,充分满足了发展中的现代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基本要求。

(三)个性化和多样化

在网络教育中,是作为单独个体的学习者可以在网络课程中点击感兴趣课程,自主探索新知。同时网络的虚拟化使他们学习者可以较少的受到主流文化的控制,在开放环境下,学生可以从自己独特的视角解释知识、发散思维,在这样的情况下,个体的个性化和思维、视角的多样性得到了培养与增强。

二、网络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互联网信息极为丰富,在互联网上青少年可以方便快捷全面的获取知识。这样有利的于刺激青少年的求知欲望,并为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的现代素质和能力提供了可能。上文提到的网络的特征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包含全球视角、学习观念、平等观念在内的现代观念。网络交流的无约束性、隐蔽性,使青少年道德感淡化和社会行为规范失去约束力,不少青少年在网上聊天时语言粗俗,他们在热点问题的评论中恶意中伤他人,不顾社会舆论与基本的人文与伦理道德。网络的吸引力强大,有些青少年沉溺于此,造成生活不规律,对网络的不恰当使用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一些不可逆的影响。

三、学校教育存在的合理性

在这里,学校教育与网络教育的比较中,更多强调的是学校教育的社会性对人的发展的意义。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人分享别人所想到的和所感受到的东西,他自己的态度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传递的人也会受到其影响。一个真正单独生活在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的人,很少或者没有机会反省他以往的经验。学校教育把学生聚集在一起,学生所得到的并不仅是课堂上的教育,还有与教师之间,与同学之间交往的教育。在这个潜移默化的交往中,学生在学习方面可以找到自己的目标,进而可以和与他有共同目的的同学一起生活、学习,这是相互影响与教育的。学生与父母的沟通也具有教育性,或父母期望刺激他的学习动力或父母职业和理想影响他的目标,这种教育虽不在学校中发生,但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教师的影响也是显著地,不仅是在学习成绩方面,对学生人格塑造和未来成长方向也具有导向作用。这些也是网络教育不太具备的,网络教育的虚拟性、隐蔽性更多满足的是对还是的满足,而学校教育所具备的社会功能却有所欠缺。因此,学校教育在这方面来看是必须存在的。有意识的教育就是一种的有选择的环境,这种选择会朝着人们所期待的方向来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学校教育则是国家为了符合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和国家前途而选择的一种有意识的环境。网络虽是大势,可没有学校教育系统而具体和更适合人类社会发展,因此学校教育在网络大趋势下仍要继续存在。

四、提升学校教育地位的策略探讨

(一)将学校教育与网络相结合,使网络为学校教育服务

微信的平台的建立及其功能的广泛应用,为学校教育提升地位提供了方式。学校和教师可以微信平台。教师可以在上面分享自己独到的见解或一些有经验的文章,从而扩大影响力,拉近与学生和家长的距离。在建立网络平台同时,也要有专属标记,这样不仅有可信度,亦进一步打响了学校和教师的知名度,从而提高学校教育的地位。当然也要避免过于官方的宣传模式,过于官方也许会适得其反。

(二)学校教育要继续强化其职能

在这方面,就需要国家继续进行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改革,在各个方面重视教师与教育的发展,并向大众普及相关知识与现状,破除人们对当今教育的误解,使人们对我国的学校教育充满信心。

(三)要处理好与网络教育的关系

网络不可逆,网络教育在快速发展,为保证学校教育的地位,学校可设置自己的网络课程,使学校教育包含网络教育,这样既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时代潮流,又提高了学校教育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彭纪南.因特网引发的社会问题探要[J].华南理工大学报:社科版,2002(4)

[2]孙月圣.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5

[3][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15

学校网络教育篇(4)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始,计算机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人类进入到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日益影响着我们的生产、生活和工作。近几年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更是涉及多方面、全方位,如校园网络平台、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无纸化办公、网络培训,等等。下面我就谈谈网络对我校教学、管理等各方面的影响。

一、校园网络平台可以使教学资源共享

实现资源共享首先要收集资源,我收集资源的主要途径有:自身的资源、同事的资源、学校的资源、普通媒体资源、网络资源等。

在校园网络上可以存贮大量的信息,并可按教学所需,把有关的图片、录音、习题、模拟实验用具等分类建库。这些教学素材库的建立,可以看做是一个规模宏大的资料室、图书馆、实验室和语音室。教师可以轻松地、快速地检索信息,将大量多媒体教学素材集中展示到每台学生机上,学生也可以通过学生机共享上述所有资源。这种高效率的教学手段和高密度的教学方式,毫无疑问,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由此可见,校园网络可以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空间内,传播大量的信息。

同时,校园网的信息资源是经过过滤与升华的,它是信息资源中的精粹。通过教师上传电子教案、制作课件等,很多校园网都发挥了教研组、年级组等集体的优势,可以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教师个人下载的信息资源,一般会经过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的过程,并且会考虑到本校学科教学的实际,渗透校本教材的内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校园网上的教学资源是最优质的、最切合实际的。

二、网络教学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体现学生的个性

网络教学作为一种崭新的远程教学模式,同现在的远程教学模式相比,有着巨大的优越性,而这些优越性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互联网络本身强大的媒体功能分不开的。

1.网络教学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学生在学习过程享有充分的灵活性,他们可以选择在自己方便的时间和地点上网学习,还可以由自己安排学习进度。

2.网络教学可以使学生轻松享有内容丰富、趣味盎然的互动式多媒体课程材料。

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的超文本链接功能方便地获得大量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其他信息或材料。

3.网络教学可以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同步或异步交流变得易如反掌。

电子邮件和网上聊天室是主要的交流工具。通过电子邮件,学生能够很容易地从教师那里获得个别化的学习指导和帮助。通过网上聊天室,身处异地的学习者可以轻松地跨越时空走到一起,共同分享学习经验和体会,共同探讨或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培养他们之间相互协作的精神,并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三、网络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开展网络培训是信息时代最为有效的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远距离教育将具有双向传输的交互性能。学习者不仅在课堂看或听远距离传输来的教学内容,而且可在家里看到课堂的景象,听到教师的讲授或者看或听自己所需要的任何一门课程的声像材料,并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由于是基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多媒体教育网络,因此这些都可以在瞬间完成,所需要的教师、专家、资料和信息都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世界上的每一个公民,不管其家庭出身、地位、财富如何,都可以享受到这种最高质量的教育,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教育。

另外,网络培训时间灵活,非常适合教师这个职业。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对作息时间的要求特别严格。就我自己来,每天不到7点就要赶到学校,下午6点才回家,如果上晚自习就要9点多回家,而且每天的上课都需要花费不少精力和心血。如果是参加面授的话,就必须请假,否则,无法进行学习。网络培训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让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自我调节,合理安排,就能做到既不影响工作,又能完成好培训学习任务,工作、学习两不误。

四、无纸化办公既节省财、环保又提高工效

无纸化办公,主要是在内部局域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通过采用网络互联后,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办公。采用这种网络办公方式的主要出发点是提高工作效率。我校实现了本校内部,学校和教育局的无纸化办公。

1.鼠标一点,工作效率提高。

提高效率、信息共享、协同办公是大多数机关、部门实行无纸化办公的最主要的出发点。方便快捷的工作方式使大家受益匪浅,许多原本繁杂冗余的工作都在手指的点击下轻松完成。过去,非的发文、会议通知、政务信息等,都需要打印、复印,然后由通讯员递送各个部门,效率很低,在印发上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各部门的信息不能得到及时的沟通,造成诸多不便。使用网络互联后,信息交流非常畅通便捷,工作效率也得到很大提高,原来需要下发的文件,现在只要手指一摁,几十份通知瞬间就发出去了,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作负担。

学校网络教育篇(5)

学校对教师进行相关的网络知识的培训,让大部分教师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提升教师对网络的认识。同时提高教师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做好学生的表率。教师也只有掌握了网络工具,才能与学生共用同一网络平台进行交流,才能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展开上网指导,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开发BBS功能,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

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在“网上论坛”上互相讨论学习;可以就学生遇到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充分的研讨,达到求同存异之效;可以对学校或班级工作进行讨论,指出存在的不足,提出好的建议。网上讨论有其特有的优势:讨论时可以隐去真实的姓名,有利于敞开思想、讲真话,因此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纠正其偏差,解决真实的思想和学校问题。

三、设立班主任信箱,利用E-mail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开设班主任信箱。运用E-mail进行交谈,既可直抒胸臆,又可避免面对面的尴尬,有利于克服心理障碍,有利于心灵上的沟通。尤其是学生的有些心里话或一些敏感的话题,即心里存在困惑不便当众讨论的,就可以用E-mail的方式寄给老师,老师针对学生个体的疑问,进行直接解答,然后用E-mail的方式直接给予回复。这样既解决了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又不会让学生“丢面子”。

四、在网上创建网站

由学校组织精干教师在网上创建网站,面对全体学生,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促进德育教育的开展。通过设置不同的栏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料,消除传统德育教育中内容较为空洞抽象的状态。形成科学、稳定、形象的知识体系。学生通过访问网站,可以提高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并直接接触完整的德育理论。

五、密切家校联系,形成网络教育合力

学校网络教育篇(6)

随着学校进入数字校园的规划和建设之中,数字校园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实现对改变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模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手段产生巨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校园网络。网络的数字化、全球化、个性化、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和超越时间与空间限制等特征受到学生的欢迎,在开阔学生视野、拓宽知识领域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校园的数字化体现着素质教育与教育信息数字化、现代化的共同发展。

跟以往的德育手段相比,网络化的德育手段有其独特的优势:其一,是德育时空变化的优势,24小时内几乎都可以上网吸取各种信息,这为学校德育打破了时间上的限制。其二,是德育效果优势。多媒体网络技术集文字、数据、声音、图像为一体,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其德育知识的感知,德育情感的体验都是传统德育手段无法比拟的。其三,实现德育手段网络化,可提高学生利用网络科技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在网络化的自我教育中,学生既是客体又是主体,他们利用网络传播信息的广、多、快的特性来提高自己在网络时代的自我教育能力。学校德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建设好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的网站,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增强他们的道德自律性。

一、在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德育教育

在网络学科教学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辅导者。其教学思路贯穿在软件的设计过程中,包括拟定教学目标,重组教学内容,设计启发性提问和变式自测题等。教师在制作网络多媒体课件时要主动考虑如何展示德育内容,使学生既学到文化知识,又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如数学问题中的对称图形,可点击北京立交桥、中华世纪坛、南浦大桥等标志性建筑,用数学美激发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语文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利用臭氧空洞、地球温室效应等,虚拟了一个灾难画面,唤起同学的环保意识。教师的主导作用除表现在软件制作过程之中,还表现在对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课堂中的启发引导以及教学进程的调控。

二、开展网上主题班队活动,调整道德观念

校园进入了信息时代,网络文化赋予班队活动新的意义,信息时代特有的工具给单调的班队活动形式带来了勃勃生机。学校可利用班会课、团队活动时间开展“文明上网”系列教育活动,如“与网络同行”系列活动,“上网利与弊”辩论赛、“网络与我们”手抄报、“与网络的亲密接触”征文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加深学生对网络道德的认识,并在活动中将调整自己的道德观念,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青少年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在“数字化”“虚拟化”的网络中,在无人监督的环境下能够“慎独”,增强自我约束能力,提高审视、识别有害信息的能力。

三、加强学校多媒体教室的管理,引导学生浏览适合的网站

学校德育的应对之道是建设一个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氛围。这是促进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新一代人才的需要。校园网站应在专家的指导下,安装节点过滤器和一些软件,以此来摒弃不健康的内容。同时向孩子推荐优秀的网站,如雏鹰网、童网、中青网等,让学生在指定的这些网页上“冲浪”,从而体验网络的乐趣和学习的趣味;还可以组织孩子参加网站上有意义活动,如参加《少年电脑报》《中国少年报》社组织的小记者社会活动等,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培养孩子们网上实践能力,丰富他们的网上生活。学校教师还可积极与学生在网络上进行交流、沟通,并积极倡导学生共同参与校园网主流文化的建设。

四、教师要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本身要积极掌握网络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只有掌握了网络工具,教师才能与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并针对性地开展对学生的上网导航;才能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抓住网络这个良好的教学载体,制作优秀课件和网页,使道德教育更具特色,增强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从教师为人师表的角度来说,他们也必须率先示范,做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模范,才能保证对学生上网的正面导向作用。学校德育工作者要善于渗透情感因素,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并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强化,为网络环境下中学生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在当前世界多极化、思潮多元化、人的发展多向化的时代,与网络共处同一时空的学校德育教育应主动迎接网络传媒的冲击与挑战,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及时更新德育观念,调整德育内容,优化德育环境,拓展德育模式,构筑适应网络时代特点的学校德育框架,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用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信息感染熏陶学生,用文明、道德、优良的环境规范学生,用新鲜、趣味、生动的方式吸引学生,最终达到入脑、入心、入情、入理的德育教育绩效。

【参考文献】

学校网络教育篇(7)

1.新闻标题力求个性,任意夸大

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意识中,文章的标题会对内容起到总结性作用,但网络新闻似乎并不安于此种现状,不可否认网络新闻同样深刻地发挥了新闻标题的灵魂性作用,且将这一作用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为吸引受众的目光,网络新闻人在标题上可以说“费尽心思”,紧抓新闻的刺激点,利用幽默诙谐的口语或是色情性语言等来定义标题,如2015年10月26日腾讯网的一则新闻《见红!鲁尼止血用“口香糖”?》,咋一看题目,不禁让人大发奇想,题目中体现了暴力、比喻、夸张等多种手法,充分调动了受众的好奇心与观看欲,吸引了大批受众的目光,也赢得了网友的纷纷点击,如此的题目也算达到了良好的传播目的。

2.新闻报道内容的重点出现转移

新闻报道具有多种形式,如系列报道、追踪报道、拓展式报道等,就体育新闻而言,单从赛事本身来呈现并不能完全满足受众的求知欲,所以不免要对参加赛事的人进行深入拓展,但从目前体育新闻的发展现状来讲,反而将体育运动员的个人报道作为了重点来突出,将其各类花边新闻重点呈现,关于赛事的说明却少之又少,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跳水女皇郭晶晶备受关注,在新闻报道中媒体也不断揭示出了关于郭晶晶的恋爱经历,相比赛事情况,郭晶晶与富商之子霍启刚的恋爱似乎更成为了媒体的报道重点,郭晶晶“跳水女皇”的名号也渐渐被“贵妇人”所取代,其后我们总会看到郭晶晶以豪门太太的身份出席各类活动,可以想象一下,多年以后,大部分受众会知道郭晶晶是霍启刚之妻,还有多少人了解她跳水的辉煌成就。

3.新闻报道形式的多样化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双向互动性,随着这一特性的扩大化,信息接收者的地位也由被动变为主动,他们可以随时参与事件的互动,对事件发表自身的观点,为了利用网络这一特有优势,各新闻版块特设有娱乐化的互动专栏,体育爱好者可以随时随地实时互动,并与“同道中人”沟通交流,甚至可以创建自己的微博、微信等体育运动虚拟社区,时刻与人分享自己的运动心得。除互动性平台的建立外,在体育新闻的报道形式上也力求新奇化,如对某一体育赛事进行排名时,可以引用武侠剧中的列表排名形式,更具情节性与故事感,如“英雄榜单”“武林争霸”,还有《20大NBA神兵利器:科比倚天剑,詹姆斯堪比屠龙刀》《韦德梦幻迷踪步再现江湖,单节17分交完美答卷》等标题的呈现。

二、网络体育新闻的娱乐化倾向对学校体育教学的双重影响作用

对于学生而言,在校期间是接触体育最为全面、系统、理性的阶段,而体育教学一直是各大学校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中小学,还是大学,体育课一直是学生的必修课程,学校体育课程主要以体育教学、课外锻炼、业余训练、运动竞赛等形式而开展,以培养和塑造全面发展型人才为主要目的,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与手段。随着当今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教学改革的深化,“全民体育”、“终身体育”等关键词成为本时代的热点讨论词汇,在网路数字化背景下,足不出户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对体育运动接触得越来越少,使人类身心健康严重失调。另一方面花边体育新闻的不断报道会使他们的思想观念有所偏离实际。1.积极影响(1)利于多媒体教学的展开就体育课程本身而来,它与其他文化课程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它是遵循人体的生长发育规律和身体的活动规律,通过身体锻炼、技术、竞技比赛等方式来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文化生活的目的而开设的一门课程,与其他课程最大的区别在于体育课主要是以实践为主,这就意味着教师高强度的示范与学生快节奏的跟随,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会对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实践效果起到极大的提升作用。教学方式从传统方式到多媒体教学的改革对教师来讲具有更多优势,首先是对自身体力的一种保留,其次就是利于同学记忆,电子版的课件形式更加多样化,便于调整与修改,对于重点难点内容也可作出特殊标记,加以强调,在教学过程中省时省力。(2)利于体育精神的传播对于学生来讲,多样化的课堂形式更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再加上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往往更具有对偶像无限崇拜的心理,当他们看到“十佳球”等激烈的赛事场面就会热血沸腾,当他们看到关于某一体育偶像的纪录片便会无比崇拜,无论是这一体育项目,还是某一体育明星都会成为他们热爱体育运动的全新动力,关于体育明星的宣传纪录片等报道形式是对体育明星个人成就的一种展示,同时更是对体育精神的一种传扬与歌颂,如关于篮球明星姚明的纪录片———《姚之年》,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姚明在NBA从“菜鸟”到巨星的全过程,部分细节展示深入人心,使人们看到了拥有无限光环的姚明背后的心酸与血泪,也使得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任何成功都需要真正的付出,使他们对体育心生敬仰之情。2.消极影响(1)懒惰心理生活网络化、工作网络化、学习网络化成为了现代人普遍的生存现状,作为学生群体更加急于个性的表达,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网络的出现正为他们提供了表达情感与接收新事物的广阔平台。体育运动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只有亲身去体验了才能够真正获得能量与自信,但由于目前网络之上铺天盖地的体育新闻,再加上趣味性的融入,大部分学生显然更愿意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花费在观看新闻之上,很少有人会自觉去体验体育实践活动,体育新闻过分注重娱乐,却缺少了带动与提倡性的引导作用,使得学生渐渐成为了“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可以说网络使人类身体变得懒惰,这也是体育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难题与挑战。(2)看客心理鲁迅先生曾在《阿Q正传》《祝福》等多部著作中深刻地描绘过看客心理的具体体现,在人类的内心深处也多多少少会存在这一心理,向外表现为好打听他人隐私,以他人的悲伤作为自己的快乐。体育新闻的娱乐化倾向从某一程度来讲是为了迎合受众的这一心理,打开任一新闻网站的体育专题板块,大部分的版面都被“身材火爆的美女拉拉队”或是“某体育明星的各种恋情”等占据,再配以十分抢眼的图片,受众对于体育赛事或是运动员本身的成就也许毫无兴趣,只是为娱乐而去点击。网络媒体似乎也很乐意迎合受众这一看客心理,色情性、爆炸性的体育内容更能够收获高的点击率,例如近期震惊体坛的“奥多姆脑死亡”事件备受关注,无论是他的极端,还是其妻子的家族动态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占据体育版头条,如今该事件基本归于平静,相信90%的受众知道了奥多姆,并会将“”“”等敏感词汇同他结合起来,又有多少人会知道他在体育上的成就。(3)畏惧心理对体育明星的全面报道根本目的是为了传播体育的内在精神,在各明星的采访报道中我们了解最多的就是他们的心酸史,当媒体对这一切背后的故事过多关注的时候,就会使受众产生对体育敬而远之的心理,当家长看到了这一职业背后的艰苦故事,试问还有几个家长会让孩子选择当一名运动员。(4)盲从心理在网络之上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人在不断挑战某些极限运动,如徒手攀岩等,尤其是在欧美国家,十分盛行,不少挑战者会晒出自己的挑战照片,干别人不敢干的事在学生看来是很酷的,所以有时他们会进行盲目效仿,或许只为拍张照片,发在朋友圈,获得别人的点赞。殊不知这一运动需要具备的身体条件及具有的危险性。

三、对网络体育新闻消极作用的应对策略

1.加强体育意识培养,提高学生自主锻炼能力

体育的传授并不能单单靠对体育的简单夸赞或是教会学生基本的体育动作就能够完成,更需要做的是使学生能够从意识上真正接受体育。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要想使体育得到进一步发展,首先要清楚当代社会人群的生活需求与精神需求,要时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使事物的发展符合时代的潮流,与社会需求达到高度一致。具体可寻找体育传播发展最佳的契机点,如“养生热”“减肥热”等,媒体上关于养生、减肥科学真伪的讨论也空前活跃。这时体育不妨借此之势,深入分析体育运动受众人群的心理需求,例如对于学生等年轻群体来讲,减肥、青春、美丽等是他们永恒的话题,媒体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正面的推广与倡导,特别强调强健体魄、科学瘦身等,进而不断促进体育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使大众内心产生一种自我的激励,心怀“我要美、我要健康、我要运动”的潜意识,而这种意识也会促进他们的自主锻炼能力。

2.创新发展体育设施,激发学生好奇心理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时刻推动着体育建设的发展,一些新兴的体育设施用品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物质保障,也增加了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广泛兴趣,如“活力π羽毛球拍”的研发,在传统羽毛球拍上加入高科技研发的芯片,对打球运动轨迹进行抓捕分析,便能时刻捕捉到打球过程中的拍面速度、击球角度、击球点、击球力度、发力曲线、轨迹三维运动图及运动分析结果等信息。类似于这样的高科技体育产品为全民体育奠定了创新型的物质基础。各大网络体育媒体可以以此作为素材,积极提倡运动理念,这远比报道明星的花边新闻要有价值得多。

3.积极发挥明星效应,传达体育正能量

针对体育理念传播,可以将娱乐化性质融入其中,利用明星效应来引导大众关注体育,爱上体育运动。例如在《奔跑吧!兄弟》第一季某期中,组织明星们在浙江传媒学院体育馆内举行“室内运动会”,场地的布置别开生面:体育馆被改造成了一个小型“游乐园”,红绿两队需完成蹦床取球、障碍运球、滑道运球、巨手投球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暗藏“杀机”,各位明星在上演了一场激烈的“争斗”,种种窘态让观众笑声不断。《跑男》将体育运动与娱乐合二为一,将观众的目光从娱乐至上拉回对体育精神的思考,势必会为社会传达一种体育正能量,使学生争相模仿,为全民体育奠定强大的群众基础。网络体育新闻的娱乐化倾向对学校体育教学起到双重影响作用,一方面可以为教学提供丰富的案例与示范,对体育精神也起到广泛的传播作用,但过度的娱乐化倾向更容易使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懒惰、畏惧、盲从等消极心理,进而影响体育的教学效果。对此,网络体育媒体要重新定位,要根据学生需求,加强体育意识培养,提高学生自主锻炼能力;创新发展体育设施,激发学生好奇心理;积极发挥明星效应,传达体育正能量。

作者:唐迅 单位:成都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孙鹏飞.浅析网络体育新闻娱乐化[J].新闻世界,2011.

[2]宫怀宇.体育新闻过度娱乐化的倾向[J].新闻爱好者,2010.

学校网络教育篇(8)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8-0024-03

网络课程应用于教学具有超越时空限制、教学资源丰富、交互方式多样、强调学员的自主学习等特点,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时空固定、口耳相传、以教为主的局限,非常契合任职教育以能力培养为主、个性差异大、培训周期短、内容多、标准高等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任职教育中实施网络课程教学对于培养岗位任职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军事指挥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尽管当前任职教育院校网络课程建设如火如荼,但其教学应用状况却不容乐观。如何切实加强网络课程教学应用,使网络课程教学成为提高任职教育质量的重要平台,是任职教育院校应当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任职教育院校网络课程教学应用的诊察

近年来任职教育网络课程的应用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在实际应用中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并已成为制约网络课程教学应用持续发展的瓶颈。

1.功能定位不准,应用层次偏低

由于网络课程的建设大多按政策要求而非学科发展需要进行,普遍存在重视技术性、忽视可用功能的现象,其课程结构、功能设置和呈现方式缺乏多样性和个性化,无法深入体现学科本职或课程特点,加上后期维护不足,资源更新缓慢,网络课程利用率普遍不高,应用的广度与深度普遍较低,针对任职教育特点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的应用甚少,大多数只是以呈现教学材料为主,以学员自行学习为主,多数功能模块仅仅作为一种摆设,而未能真正利用起来。如答疑功能的使用未能引起重视,讨论交流的使用尚缺乏有效组织,学程信息记录的设计和使用还有待挖掘以及相关学习工具使用不足等。

2.认识有偏差,“重物轻人”现象严重

当前,全军统一了网络课程开发和应用平台,网络课程的建设愈加便捷,各院校的网络课程教学应用也逐步推进,但实际应用中普遍存在“重物轻人”的现象:过多地把目光投向了网路课程技术和设备本身,却没有善用技术和设备来促进教育范式的变化;只注重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多媒体性,忽视了学习过程的管理,更缺乏必要的学习支持服务;对网络课程的可用性差深感不满,却缺乏对于创造性使用的激励措施,缺乏对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考量,以致网络课程教学的过程往往演变为一场场华丽的现代媒体“走秀”,甚至逐步成为一种“异化”的力量,失去了其最基本的人文向度和价值属性。

3.教学管理不健全,应用效果欠佳

由于建设时考虑应用不够,建成后缺乏行之有效的运行管理制度,导致网络课程的应用普遍缺乏与学科专业教学的整合,许多内在优势得不到发挥,从而直接影响教学实际效果。据调查[1],虽然绝大多数教员和学员都喜欢网络课程授课方式,但认为网络课程教学效果较好的学员、教员不到半数,一些教员明显感到用网络课程授课学员的理解力和接受掌握能力不如传统课程;一些学员也认为网络课程呈现的资源固然很丰富,但一门课程学习下来,不大清楚掌握了什么;有的甚至认为网络课程的使用是在浪费时间。

二、重构任职教育院校网络课程教学应用的理论基础

解决网络课程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超越对单纯网络课程实体的关注,而将之转变为思想范式层面的借鉴,积极地审视和重构任职教育院校网络课程教学应用的理论基础。

1.定位要合乎任职教育的内在要求

当前相当部分网络课程是为迎接评估、获得奖励而建而应用的,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条件下,许多任职教育院校往往将侧重点放在建立校园网络、开发教育软件、制作教学课件,在事实上偏重于技术上的“如何”,或多或少忽略了教育的“应当”,甚至错误地将立足点选在“网络”而不是“教育”上。基于此,我们必须摆脱用网络技术驾驭教育的倾向,将网络课程与任职教育的关系视为在任职教育领域借鉴网络化的思想内核。具体来说,任职教育院校网络课程的教学活动必须根据任职教育本身的特点和任职教育本身所承担的教育使命来开展,紧紧围绕学员岗位任职需要,以现实性课题和应用性问题为主,突出互动式教学,并通过创新有利于发挥学员主体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和激发学员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学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2]

2.重点是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

任何教育活动都是在一定教育资源的支持与促进下实现的。网络课程应用于教学大大扩充了学习资源,并提供了准确、方便和快捷的检索机制。这是网络教学较传统课程教学的一大优势,用足、用好这些资源对于提高网络教学质量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并非所有的文化知识都能够进入教学过程,只有经过特别的选择、强调和删改以后被认为具有教育特性的事实才可以成为教学内容。在这里,课程资源的利用就显得异常重要,它应当成为课程文化知识筛选的有力武器,像“分子筛”一样通过全方位、多维度的“汲取”与“过滤”,将具有不同文化属性的课程因素源源不断地注入网络课程中,使网络课程教学所具有的虚拟、交往、多元性等特性得到充分释放,进而让课程内容与学员之间产生可沟通性,或者说课程所提供的“真理”和学员的“经验”发生际遇,促成学员对网络课程学习的好学、乐学、善学。[3]

3.关键在于发挥教学双方能动作用

网络课程只有通过教学双方的教与学才有意义。教员是推动网络课程发展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员是网络课程发展改进的最大推动者,当教员与学员主动产生积极参与网络课程的教学时,网络课程应用的“教学场”才会逐步建立起来,其应用效果也才得以体现。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教学双方主体的参与,一门网络课程即使建设得再完善,它对任职教育也毫无价值可言。易言之,在网络课程应用中要注重教学双方对教与学过程的体验,注重教员与学员、学员之间的互动交流,让教学双方从思想意识上对网络课程的价值有较高的认可程度,在实际行动中勤于实践,勇于探索创新。

三、任职教育院校网络课程教学应用的发展方向

任职教育院校网络课程教学应用的未来发展应当综合任职教育的侧重点、网络课程的支撑点和当前教学改革创新的切入点来确定其努力方向。

1.积极转变主体角色,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

信息化促进了知识神圣性的解体,知识从被灌输,到自己获取,以及与他人分享而得,传统传递式的知识流动与传授方式正在经由共享式向反哺式的演变,[4]学员真正地从资料员的角色成为一个信息和知识的驾驭者与使用者,这就要求学员的学习方式和教员的角色功能也随之转变。一方面,教员的主要职能由“教”转为“导”,处于“协作”、“指导”的角色,除掌握任教课程所需的知识之外,还需熟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具备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反馈能力和评价引导能力,能够根据任职教育特点有目的地对传统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扬弃,围绕着学员更主动、更多样、更有效的学习来进行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资源的选择,更加注重情境的导入和教学资源的更新,愈发善于指导学员学习并及时解答问题,更善为多向交互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更加乐于开展个别辅导,使其主导作用贯穿于整个网络课程教学应用始终。另一方面,学员不仅是网络课程的使用者、知识的建构者,还应当成为课程资源重要的建设者、生产者、创造者,其学习的路径、收获与困惑以及师生共同解惑的真实记录通过知识管理将及时转化为重要的学习资源。其角色需要由被动接受知识的个体向主动认知的主体转变,从按部就班的学习转为自我设计、自定目标的学习,因而需要具备独立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协作沟通能力,并使其学员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员主导作用的进一步发挥,促使“双主”的融合,形成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2.不断优化教学实施过程,突显网络课程的优势

网络课程的实施过程是网络课程教学的关键环节。传统课程开发过多地考虑到课程的效率问题,形成了大一统的课程格局。它表面上适合所有学员,实际上不适合任何人,因为任职教育学员已经完成了学历教育并已工作多年,既具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又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对课程的需求自然有较大差异。网络课程教学应用必须要适应任职教育的这种诉求,通过教学过程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整体的”设计来弥补课程建设的“先天不足”,同时发挥对已成文明成果推陈出新的功能,使得课程越来越可以“满足”学员,让“定制”合乎个人发展和学习进程的教育成为可能,进而把重心放在培养学员选择性地吸收对他个人真正有用的知识和创造出不断更新的价值的能力上来。具体到教学实施过程中,就是要注重根据任职教育教学特点选用案例式、探究式、协作式等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以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提高学员的主体参与程度;要针对任职教育特点设计教学策略,以充分发挥网络课程的内在优势;要深入教员与学员、学员与学员、学员与资源之间的互动,以体现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要多维度、全方位地对学员的学习过程、成长记录和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以客观真实地反映其学习历程和最终结果,促进学员的后续学习提高。

3.建立健全运行管理机制,提高教学应用的实效

网络课程的规范是提高网络课程质量的保障。目前,我军院校在网络课程制作方面有着比较完善的规范要求,但在网络课程的应用方面,各院校基本上还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在总部尚未出台网络课程使用规定之前,各院校可根据自身教学实际,理顺内部管理体制,将网络课程教学纳入院校的教学质量工程范畴,将网络课程与学科专业配套建设结合起来,探索建立健全评价、激励、监督等管理机制,使网络课程“建”有依据、“用”有规章。为保证管理机制的有效性,不仅要将教学质量监控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还要体现出较强的教、学、管之间的交互性,由主客体之间相互交叉监控,形成一套综合教学前期准备、教学实施过程、课程总结三个阶段的系统、科学、合理且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体系,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各个要素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管理,使教学系统诸因素协调配合、相互促进,为正确认识、积极利用和切实用好网络课程夯实基础,切实保障网络课程的利用率并延长其生存周期,确保网络课程的应用外控与内控相统一,真正实现网络课程教学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侯英.军队院校网络课程教学应用研究[J].桂林空军学院学报,2012,(1):46-49.

[2]张永生.把网络教学作为提升任职教育质量的重要平台[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3):117-118.

[3][4]张胤.数字化之“道”与当代课程建构――从“实体主义”到“道”的追问[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学校网络教育篇(9)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222-01

网络教育不仅从手段和形式上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更从观念、过程、方法以及师生角色诸多深层面上赋予教育新的含义。相比于其它教育模式,网络教育学习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学生采取自主方式学习,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应用知识和创新的能力以及协作互动关系的建立,更加有利于知识教育的整合和教育的均衡发展,从而产生良好的规模效应等。

1 网络教育在教学方面的应用

网络教育的迅猛发展已经对传统的“静态符号”知识学习和教学形成巨大的冲击。作为教师更应该适应教育的潮流,努力的提高自己并逐渐地将网络教育引入目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的课程网站或向学生提供与课程有关的网站供学生查阅;通过电子邮件就课程的某些专题、作业或其他教育进行网上交流;通过internet网资源的开发,扩大学生探究教学的渠道,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在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应用

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是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阵地和主渠道。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大多数专业知识点原理抽象、过程复杂,单纯依靠传统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完全理解和掌握,课堂上也常常呈现“一头热”。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在教学中引入网络技术,利用3Dmax、Flash等工具将专业知识点转化成一个个Flas、插件等,然后通过网络实时操作或多媒体投影进行形象化教学,并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例如《机械基础》课程的“曲柄摇杆机构”,在以往教学中我们常常采用课前让学生每个人制作一个简单的铰链四杆机构模型,然后在课堂上边演示、边作图、边讲解。我们就尝试着利用Flash制作积件,然后在上课时通过预先设置的按钮控制曲柄摇杆机构的运动过程,并利用投影屏幕投射让学生反复观察、探究,把曲柄摇杆机构中的急回运动、极位夹角、死点位置等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轻松多了。

1.2 在实验课教学的应用

实验课教学是构成机械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学生的科学作风、实验技能以及综合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渠道。但目前由于职校办学资金普遍比较紧张,从而造成实验仪器设备数量不足,很多职校为了节省办学成本,不愿配备专门的实验管理员,使得实验仪器缺乏经常性维护,因此,质量老化现象非常严重。另外,由于很多机械专业的实验比较累、苦、脏,学生们不愿意动手,课堂秩序很难维持,因此,大多数教师为避免各种麻烦而不愿开设实验课,有勉强开设的也大都是走走过场,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针对这种困境,我们在机械实验课教学中,提前利用专用软件(Solidwork等)制作出虚拟实验室,通过计算机对实验过程的模拟,让学生动手操作,这样既达到实验的目的,也有效地解决了实验设备少、设备质量老化、学生不愿动手等问题。

2 网络教育在技校管理方面的应用

技工院校是由企业或行业与社会办校相结合的方式,学校的管理层基本上由企业或其他组织直接任命。技校管理既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又要以市场为主导,走校企合作的模式。要促进技校上下一体,健康稳定的发展,就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管理机制。

2.1 在学生管理的应用

班主任是直接接触和管理学生的,除了担任上课任务外,还要应付来自学校各部门的事情和涉及到各种各样表格等各种繁琐的事务,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生管理方面上。将教育技术引入学生管理上,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构造一个本校的学生信息管理平台,把班主任从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以便有更多时间更好的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学校各个部门都可以在管理平台上了解和处理学生的信息,而不是事事都要通过班主任。例如,学生管理部门需要学生总体信息,只需要统一的表格;学生直接可以在网络上将自己的个人信息部分填入;各个代课老师将学生的成绩直接写入学生的各自信息里;班主任将学生的班级奖励信息写入学生各自信息里等等。通过网络管理平台,将过去班主任一个人要完成的任务,分解到各个部门,实现多人共同承担,团体协作。

2.2 在教学管理的应用

教师的工作相对独立。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之间交流很少更少有协作。为了弥补传统教师工作特性的不足,利用网络技术打造教师交流平台,通过平台来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协作。技工院校的教师大部分来自各个专业,对专业的认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将自己见解通过论坛来表达,供大家的讨论和学习;对教学方面的认识大家的水平相差无几,大家在平台上畅所欲言,共同学习和提高;也可以将自己制作的课件,素材放在平台上,供大家的参考或共享。通过教育技术的整合,彻底改变教师这种“单打独斗”的教学局面。整合成团体协作,资源共享的模式,以增强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来取得教育成本的最低化合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学校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结合网络技术和教育资源,是方便和容易来组织教学交流和促进教师专业的深入学习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2.3 在学校管理的应用

将网络技术应用到学校管理层面,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教师评价方面。在技工学校里,教师评价一般由学生评价、教师互相评价和专家组评价所组成。每年的评价工作费事费力,环节繁复,人为因素较多。如果引入管理平台后,教师管理评价可以分散在一学期之间,且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评价。通过计算机管理软件系统,可以实现多个评价同时进行,期末自动汇总计算总体评价。除了对教师的评价管理外,同样的可以用于学校管理人员和实习工人的管理评价。这种省去了众多中间人力环节,不仅省时省力,透明公开,管理方便,公平可靠。可加强团结,减少内耗,促进学校各个部门和人员积极向上的发展。另外,学校管理平台为学校各个部门的信息传递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向沟通的平台,也为管理者在制定计划和政策提供了一个方便的通道。

网络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造就了现代教育技术迅速发展。网络教育彻底的改变了现有知识的形态和学习方式,也深深地影响着教学模式和教师的能力结构,甚至学校的管理方式。虽然现有的教育模式以及教育观念还在影响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但是我们也能看到在新的形势之下,教育信息化蓬勃发展。网络技术的普及将促进教育改革,它为现代教育理论提出了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学校网络教育篇(10)

2网络教育在技校管理方面的应用

技工院校是由企业或行业与社会办校相结合的方式,学校的管理层基本上由企业或其他组织直接任命。技校管理既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又要以市场为主导,走校企合作的模式。要促进技校上下一体,健康稳定的发展,就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管理机制。

2.1在学生管理的应用

班主任是直接接触和管理学生的,除了担任上课任务外,还要应付来自学校各部门的事情和涉及到各种各样表格等各种繁琐的事务,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生管理方面上。将教育技术引入学生管理上,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构造一个本校的学生信息管理平台,把班主任从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以便有更多时间更好的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学校各个部门都可以在管理平台上了解和处理学生的信息,而不是事事都要通过班主任。例如,学生管理部门需要学生总体信息,只需要统一的表格;学生直接可以在网络上将自己的个人信息部分填入;各个代课老师将学生的成绩直接写入学生的各自信息里;班主任将学生的班级奖励信息写入学生各自信息里等等。通过网络管理平台,将过去班主任一个人要完成的任务,分解到各个部门,实现多人共同承担,团体协作。

2.2在教学管理的应用

教师的工作相对独立。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之间交流很少更少有协作。为了弥补传统教师工作特性的不足,利用网络技术打造教师交流平台,通过平台来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协作。技工院校的教师大部分来自各个专业,对专业的认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将自己见解通过论坛来表达,供大家的讨论和学习;对教学方面的认识大家的水平相差无几,大家在平台上畅所欲言,共同学习和提高;也可以将自己制作的课件,素材放在平台上,供大家的参考或共享。通过教育技术的整合,彻底改变教师这种“单打独斗”的教学局面。整合成团体协作,资源共享的模式,以增强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来取得教育成本的最低化合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学校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结合网络技术和教育资源,是方便和容易来组织教学交流和促进教师专业的深入学习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学校网络教育篇(11)

大学体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整体发展;体育网络教学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信息化、数字化应用在体育教学中,将教学场地扩展到校园网、互联网、手机移动终端等公众平台,突破了传统体育课堂的时空限制,让体育教学过程及教学形式更加立体化、多样化。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都在不同程度的开展体育网络教学,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相比其他学科,体育教学的网络化程度和深度都还不高,也面临诸多各方面的问题。

1.高校体育网络教学的重要性

高校体育网络教学:是依托学校互联网平台,利用网络特性和资源将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到体育教学中,将教学场地扩展到校园网、互联网等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民健身的普及和推广,学生对体育知识的需求越来越高,尤其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传统的课本教学已不满足于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不同体育项目的技术重、难点差异较大,传统面对面的现场体育教学对于年龄大的教师示范将变得吃力;重难点不够突出、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受限的体育器材场地设施、师资欠缺等都将随着网络教学模式改革得到合理解决,它将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填补学生灵活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更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目前,国内95%的高校都已开始重视网络教学在体育教育中的渗透,几乎每所学校都有一定比例的体育网络教学,如ppt课件辅助、制作网页、微课、慕课等,部分知名院校还有精品课程建设,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但是目前,在体育网络教学中大都把网络教学视作一种教学手段,完全意义上的网络教学存在很大差异,在体育网络教学活动中也达不到网络教学这种全新模式的要求。

2.目前高校体育网络教学发展的影响因素

2.1网络教学大环境下,体育教师面对网络体育教学心有余力不足

互联网时代,体育教师都意识到网络教学的重要性和优越性,紧紧跟随时代潮流,运用多媒体进行网络教学,但由于体育教师计算机能力水平不高,现代化教育手段运用不够娴熟,课件制作、动画制作能力、微课、慕课等能力较弱,目前的多媒体技术教学大都停留在ppt课件、微课等教学形式;且大都是某个单一知识点片段、简单的ppt课件制作等;无法上升到整个课程甚至一学期、整个学年的完整课程教学。个别老教师由于接触计算机少,甚至完全不会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面对难以示范的高难度动作,只能口头讲解或请技术好的同学辅助做示范。故体育教师在体育网络教学活动中还达不到网络教学这种全新模式的要求。

2.2体育学科在高校专业综合地位较低,无法得到足够的经费支持购买多媒体设备

学校领导对体育学科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其对学科建设的投资比例,没有意识到体育网络教学的重要性和其良好的发展前景,对于多媒体教室、投影仪、摄影设备等在其他学科倾斜的比重较大,体育类专业尤其是综合院校的体育学科,甚至没有固定的理论教室,都是在理论课时临时申请多媒体教室。其次,通过电话访问和走访调查发现:大多数院校录制教学视频都是采用单反相机自己拍摄,或向校内艺术专业租借设备;只有个别学校有专业摄像机,但配备较其他学科都较低,体育教师见得少、使用少、加之租借费用高,故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制约体育教师多媒体应用与制作能力、教学水平的提高。

2.3高校校园互联网平台的搭建与体育学科不能合理对接,体育学科无法建立成熟的教学平台

目前,各高校的校园网平台、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在校内的使用率、在线人数都较高,但利用该平台搭建的大都是学校的公共网站、学生教育和党性规章等;体育学科的网站建设主要集中在学院简介和师资介绍,选课系统、成绩查询系统、学评教系统等,一些重点大学体育专业有精品课程、课程大纲和教学视频、个别学校还有体育专题学习网站、推送体育知识传播等,相对学校的公共网站建设和网络维护,体育学科的网络平台显得极为薄弱,通过调查各大学的校园网主页,体育学科大都依附在学院主题网站下,没有自己单独的网站,不能很好的利用校园网公众平台提升体育网络学习资源。

2.4相关制作难,成本高经费预算少

目前,笔者所在学校正在建设精品课程和排球网络教学视频,前期脚本设计、专业拍摄、后期制作与处理等,通过专家经费预算,初步费用大概在20-30万,如果是一门课程完整的拍摄加上网站运营与维护等,一门课程大概在80-100万左右,这还仅仅是技术类项目,理论课程和技术类课程存在个体差异,许多教学视频并不能一劳永逸长期使用;技术更新、案列更新等都需要重新制作视频,这笔费用对于学校的财政是个极大的考验。

2.5网络体育教学管理难度大,无法有效监控和合理评价影响

高校体育网络教学发展的另一主要原因是,教师一旦不在课堂,利用网络如何监管学生的网络学习;就目前互联网的水平,远程网络教育大都采取在线签到、收听课时数量等方式监控学生的学习;而大学体育课时段不够集中,且学生专业及年级跨度大,网络体育教学无法运用实时点击量、阅读量等监控管理学生的在线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工作量的认定和教学考核都是通过学生的学期评定来反馈,而网络教学的评价主体和对象不够明确,无法直观全面的评判教师的教学效果。

2.6网络教学模式不成熟,网络体育教学和传统教学模式

学时比例分配和课时认定问题网络体育教学将现代化网络教学和传统体育教学有机结合互补,填补了学生灵活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但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模式的课时如何分配却是一个严峻的问题,这涉及到教师工作量的系数评判。目前国内高校体育教师工资收入的主要构成是靠课时费,一旦采用网络体育教学,教师不出席课堂则没有收入;就笔者所在学校以及所调查的西部高校,学校对于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固定安排每学年有一次公共理论周,组织学生集中学习体育基本理论和运动损伤等知识;该次课由于只有一个课时,故课时费依然算在教师工作量当中;倘若一学期全部进行网络体育教学,教师在家里即可远程遥控完成学期教学任务,不用出席到现场教学,而该工作量的认定和课时报酬如何评判成为当前主要问题。

2.7体育教师网络教学成果认可度低,与职业发展不符

体育网络教学的优势尽管很明显,但教师钻研的程度并不深,有限的时间大都做科研去了,因为科研业绩和教学业绩的高低与教师的职称晋升息息相关。笔者通过调查及访问国内知名高校体育网络教学已取得优异成果的同仁教师,如华中师范大学的冯道光《健美操》、南京师范大学刘同记《花样跳绳》、成都体育学院的《体育保健学》、《武术》等精品课程,基本实现了网络教学,学生对于该课程的网络教学也给予很高的评价;但就笔者所了解到的,该部分老师的网络教学成果并没有纳入其职称评审,仅仅在年度考核时给予教学业绩加分;而笔者所在的学校,笔者在2014年参加全国微课比赛、优秀多媒体教学视频课件比赛等,也仅仅在获奖后学院奖励200元和折算一定比列的工作量进行课时补助,对于前期投入的拍摄经费、后期制作等则没有任何补助(而笔者拍摄、制作等产生的费用远高于此)。故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体育教师对网络教学的重视程度,难以去突破、创新制作网络教学课件。

3.建议

针对高校体育网络教学发展中的影响因素,从管理和教学实施的角度提出如下对策:

3.1加大对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动画制作与剪辑等培训,提高多媒体制作课件能力

目前,国内高校几乎都有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计算机水平较高,请该学科专业教师对体育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如word、excel、ppt常规运用与制作等,促进教师的基本办公水平;定期举办每年的计算机水平测试、考试等;其次,传媒艺术专业的教师辅助授课关于拍摄成像、动画制作,后期合成、配音、剪辑等专业培训,尽可能多的运用校内优质资源,开展以校本为主的多种师资培训活动,帮助体育教师提高网络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3.2加强学校的重视程度,适度增加经费扶持

在全民健身大背景下,体育学科在大学的学科建设中已经成为极其重要的一门学科。一个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丰富程度直接关系学校课余文化生活的力度与深度,学校领导必须意识到体育网络教学的优越性,适度倾斜对体育学科的经费扶持,完善网络教学设备,如购买专业投影仪、摄像机、新增多媒体教室等;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也可采取和其他学院教学设备资源共享,让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得到最优化配置,提高使用效率。

3.3利用校园网加强学校体育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与运用

高校校园网主要是在学校范围内,为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等需求提供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协同工作的计算机网络。它能满足学校的现代化教学需求,同时学生使用校园网访问校园网内网和下载学校内部资源。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全国所有的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园网站,通过运营商、联合设备商与高校进行合作,学校自行承建或承包给运营商的方式来组建。体育学科如果单独建立一个网站、运营以及维护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体育学科可以依托学校校园网站,搭载体育知识传播平台:比如将网络课程教学视频、体育教学案例、学科课件、师生在线互动平台等尽可能多的教学资源充分集成共享给校内所有的体育爱好者和学习者。甚至及时运用学校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公众号推送体育知识、学习及比赛视频,监测课堂训练实时视频、加强院系之间班级之间的互动交流等。帮助大学生从不同渠道获取体育运动技能知识。

3.4网络资源整合、共享,共同组装资源视频建设

众所周知,拍摄并制作一个课程的网络教学系列视频,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撑,而一般高校的体育选项课程都有10几个项目,加之学校财政有限,无法做到体育类每一个项目课程都拍摄教学视频,故可以采取和校内计算机教师、传媒艺术设计的教师联合研发制作;同时也可采取高校之间资源合作,将课程开发和网络建设分配到各个学校,各自承担一个体育项目的网络课程教学视频拍摄与制作;采取付费购买或者置换等的形式即可做到资源共享还能降低学校经费。

3.5加强体育学科的成果认定,将网络教学成果与科研挂钩

体育教学是一对一、一对多的实践应用型课程,具有和其他学科不一样的专业特点,教无定法,故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除了传统的面对面一对多的现场教学外,在有限的经费和有限的个人课件制作能力下,目前高校体育教师网络体育教学运用比较多的是:提前录制教学视频、同步拍摄并分析学生的练习视频、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倘若能将这些教学形式和成果纳入考核甚至作为科研成果的一部分,这将在根本上促进体育教师积极钻研网络教学的热情和信心。否则,花大量时间制作的课件或教学视频,不能为一线教师们带来本质上的改变,将无法推动高校体育网络教学开展的深度和远度。

3.6国家加强对资源建设的评定,组织区域性或全国性比赛

任何一个成果的出现都离不开经费的扶持和国家、学校领导的政策支持;目前关于体育网络教学的成果认定,教育部门没有明确的政策,要提高大学体育网络化教学的程度,需加强关于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资源的评定,如定期举办全国高校微课比赛、多媒体课件比赛、让教师们有机会去参与比赛,相互学习同仁的教学成果,改进和提高多媒体制作能力;同时省、市或学校内部也可每年组织网络教学比赛,尽可能多的给教师们提供练习的机会和平台。

4.小结

高校体育网络教学的开展与实施,对于学校体育网络教学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虽已意识到体育网络教学的重要性,把网络教学作为教学改革试点的一部分,但在管理模式、考核形式、教师评价、制作经费补助、成果认定等方面都欠缺一套成熟的管理体系和政策方针。其次,网络教学不是万能的,和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各有优势与不足,不能简单地否定或互相取代。体育教学是一项实践性和参与性极强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将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相互补充、取长补短才能推进大学体育教育的大众化和终身化。

参考文献:

[1]陈慧.我国大学体育学科建设研究[D].武汉大学,2011.

[2]李逢庆.信息时代大学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发展研究[D].南京大学,2013.

[3]李国良.现代教育技术在山西省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与对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

[4]赵志强.高校体育网络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10:227-228.

[5]汪开寿.高校体育网络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4):121

[6]姚珂.体育的传统教学模式和网络教学模式辨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6):52-53

[7]李平斌,郭晶,罗飞虹,郁文.大学体育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应用[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6):79-80

[8]余胜泉,路秋丽.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5(10):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