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信息安全产业市场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5 16:10:37

信息安全产业市场

信息安全产业市场篇(1)

二是对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市场进行了建档立卷。为进一步做好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市场的监管工作和电子信息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我们深入到电子信息市场的新世纪电脑城、大世界电脑城、曼哈顿电脑城和各电脑公司进行调查摸底,全面了解掌握了我市电子信息行业各经销企业的基本情况和从业人员情况,目前我市电子信息行业持证上岗面只达到15%,按国家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在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对各企业进行了建档立卷,制成了电子版,便于今后查询,为下一步加大电子信息产品市场管理力度奠定了基础。同时,协调网通公司和电信公司加强了对全市各网吧的互联网接入服务管理。

三是对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市场秩序进行专项整治。按照信息产业部和省信息产业厅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文件精神,为进一步规范我市电子信息产品市场,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和禁入制度, 完善电子信息产品市场规则和市场监督机制。积极联合劳动和社会保障、工商、公安等部门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分三个阶段对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市场进行集中专项整治。重点是打击电子信息产品生产、销售、维修领域存在的走私、用私现象;打击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无证产品和电脑销售前未预装正版操作系统;制止部分电子信息产品市场不正当竞争;打击网络侵权和网络盗版行为,加强电子信息行业从业人员资质管理,实行持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上岗制度。为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制定了《XX年全市整顿和规范电子信息产品市场秩序实施方案》,并以市政府办公室文件(佳政办发[XX]25号)下发各有关单位。并在佳木斯日报了市场整顿通告,在《佳木斯信息》上刊发新闻消息。我们多次协调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并达成了统一行动共识,还召开了由劳动和社会保障、工商和公安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参加的整顿和规范电子信息产品市场秩序协调会。

四是及时做好了全市信息化指标测算和行业统计工作。按省厅要求,及时完成了上半年全市信息化指标测算工作和黑龙江锻压机床厂的电子产品行业统计报表工作。

五是做好了全国信息技术水平统一考试的组织工作。通过发文件和在政府网站发公告等形式,和佳木斯大学共组织了40人参加全国信息技术水平统一考试,并对整个考试工作进行监督巡视,考试期间没有发生一起泄密和作弊事件,顺利完成了考试工作。

六是完成了各种文字材料。起草的《我市建成三级农业信息网(佳木斯市农村信息化建设成果喜人)》文章在5月26日的《佳木斯日报》头版头条进行了发表。起草的新闻稿件《我市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处于全省先进行列》在6月8日的《佳木斯日报》头版进行了发表,这两篇文章有力地宣传了信息产业局的主要工作,提高了信息产业局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起草的《市信息产业局XX年从六个方面实现工作新突破》在《佳木斯信息》第3期上进行了刊发,起草的《我市将出重拳整治电子信息产品市场秩序》在《佳木斯信息》第14期上进行了刊发,这两篇文章的刊发,加强了信息产业局与各部门的工作交流,也使市委、市政府领导更好了解信息产业局的工作动态。还起草了XX年佳木斯年鉴(信息产业局部分)和《田局长在信息产业局庆“七一”上的讲话》(前半部分)等等。

下半年工作安排:

1、重点对电脑城和电脑公司的计算机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认真贯彻落实信息产业部[XX]467号文件和省信息产业厅黑信科字[XX]16号文件精神,在上半年进行市场整顿和检查的基础上对各电脑城和电脑公司的技术人员开展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以提高我市电子信息行业从业人员的计算机安装调试技术水平,增强各电脑公司的竞争能力,保障和维护广大消费者的权益。

2、做好对我市各通信企业的协调和服务工作。就如何做对企业的全方位服务工作深入各通信企业开展调研,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处理好各通信企业的关系,为我市各通信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促进通信企业共赢。

信息安全产业市场篇(2)

在国内随着信息安全产品成为炙手可热的焦点,网络设备厂商与专业信息安全厂商之间战火重燃。从此前的思科、H3C进军安全市场,到2006年百度以“整合资源”的方式高调进人,可以看出更多的网络企业越来越关注信息安全产业。不能否认,这对于当前整体安全领域的形势是有利的,但网络设备厂商与专业安全厂商之间的竞争,对于先占市场先机的专业安全厂商仍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因此,身处竞争激烈的信息安全市场的专业安全厂商,应如何恰当地选择属于自己的“蓝海”,延续在信息安全市场的些许优势尤为重要。

一、信息安全市场现状

在网络安全产品的平行市场中,政府继续保持了市场份额第一位,电信和金融行业的市场份额分列第二和第三位,这主要得益于电子政务市场保持高速的增长,而电信、金融等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相对放缓。从各类IT安全产品部署情况来看,“防病毒系统”、“防火墙”、和“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仍然是最常见的安全产品。在2007年,SSL VPN在用户得普及程度也逐步扩大,已经有接近15.2%得用户部署了SSL VPN产品。而对于一些高级的安全产品,比如“企业资源管理”和“系统漏洞评估系统”等,部署的用户则较少。

二、信息安全行业本质

1.信息安全市场需求特征

从需求方而言,对信息安全的迫切需求,即在信息广泛流通而导致的巨大风险时,就有了对信息安全的需求。因此,信息产业发展得越快,对信息安全产品的需求也就越大。在中国网络安全产品的垂直市场中,政府、大中型企业仍占据最大市场份额,但市场份额同比有所降低;教育和家庭市场对于网络安全产品的需求较为平稳,市场份额变化不大。影响信息安全产品市场需求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1)信息本身带给使用者的收益大小:收益越大,要求保护的愿望越强烈,对信息安全产品的需求也就越强烈。(2)信息的流动渠道畅通程度和被攻击的可能性(外部环境的安全性):渠道越畅通,信息资源共享越深入,信息流传开的可能性越大,损失产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对信息安全产品的需求也就越大。(3)对信息安全产品需求还具有一个突出特点:对选定的往往希望它与其他各种信息产品具有兼容性。由此可见,信息本身对使用者收益越大、信息流动越畅通、被攻击可能性越大的用户越可能成为信息安全产品市场的聚焦点。

2.信息安全需求本质

(1)三分技术、七分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成为政府及企业这个复杂系统中的神经网络。一个政府或企业,管理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认证性深刻地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因此,现代政府和企业需要构建和维护安全的信息系统,而这并不是仅仅依靠计算机技术人员就能够完成的。信息安全主要是一个管理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

(2)无法测量,就无从管理。信息安全“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的思想已被广泛接受,然而在实际的安全实践中,安全管理依然被人们忽视。导致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安全管理的效果未能得到科学的评价。一方面安全管理的有效性难以评价,相对于安全技术,安全管理包括了众多的非量化的难以测量的因素,所以评价工作难度较大;另一方面,人们过分依赖信息安全技术的实践应用,而对于安全管理的评价研究却比较零散。

(3)安全问题以“短板”为切入点。虽然制订了较多的制度和标准,当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这些制度就显得很单薄,就事论事的管理方式必然会产生安全管理的盲区。

(4)动态管理。在信息安全管理过程中,重点是抓好人员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安全事件、保持业务持续性等重要环节,采取明确职责、动态检查、严格考核等措施,使信息安全走上常态管理之路。

三、蓝海的定位点――信息安全管理软件

近期,《Information Week》研究部和埃森哲咨询公司合作进行了第九年度“全球安全调查”,该调查全面揭示了商业计算环境所面临的各种威胁。在受访者当中,有57%的美国公司表示在过去一年中曾遭受病毒攻击,34%曾受到蠕虫的攻击,18%经历了拒绝服务攻击;而中国的情形更差一些,有23%的公司表示其客户数据安全受到威胁,27%的公司遭受了身份窃取形式的攻击,受访的2193名安全专家和商业经理中,58%的人认为安全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可见,信息安全需求主体必将对信息安全管理的软件产品与服务产生迫切的需求。

针对安全管理的疏忽和漏洞统计及动态处理的相关解决方案必将有极强的吸附性。实际上目前一个组织对信息安全政策的实施度、信息安全保障的实际效果等都亟需客观系统性的评价,而软件行业的解决方案将准确高效的处理这些复杂的系统工程难题。

国际信息安全管理度量标准及模式开始在我国被广泛认可。但信息安全管理标准是抽象的,因此在实施过程中需要选用那些已经对其进行充分量化的信息安全管理软件,通过这些软件,组织可以尽早的发现其内部的信息安全管理中所存在的薄弱点和威胁,并制定出决策方案使其损失降至最低。目前国外较常用的ASSET、COBRA和Callio Secura 17799三款软件。

信息技术及管理学科的人才力量。在科研人才方面,目前我国重点高校都设置了与信息安全相关的专业,在管理学科领域,也出现了一些依托互联网技术而产生的新专业。从职场人才来看,我国已具备了一批有战斗力的网络警察、反病毒工程师、红客(信息安全员)等。与此同时,我国组织了大量的信息安全领域专家,成立了中国信息协会信息安全专业委员会等,为领导和指挥我国信息安全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稳固的人才基础。

信息安全产业市场篇(3)

1995年,网络开始涉足中国市场,网络安全市场当时在国外也是一个新兴的市场,国内更是一片空白。北京天融信公司的前身――北京天融信技贸有限责任公司在中关村挂牌,成为中国首家网络安全公司。

1996年,随着网络安全产品市场需求量的增大,以及国家对信息网络安全要求的政策出台,国内鼓励厂商自主研发安全产品。天融信紧紧抓住并牢牢把握重要机遇,克服重重困难,推出了我国第一套自主版权的防火墙系统,并被应用于政府的首个网络安全项目、也是当时最大的安全项目――国家统计局600万元安全系统集成项目。就此,这家当时瞄准了防火墙市场的国内安全厂商,开始顺利踏上信息安全之路并进入国产网络安全产品厂商前列。

“我是在1997年11月,一个偶然的机会进入到北京天融信公司的,那时对防火墙还是一无所知,也没有想着在这个公司长远发展下去。因为我的专业是学金属材料专业――计算机模拟计算,只是因为对计算机行业的一点兴趣以及希望有新的机会,能将所从事的研究工作进行转型,便进入了天融信公司。”于海波简单地做了自我介绍。

据记者了解,天融信公司是属于当时将产品尽快推向市场并得到应用最好的企业之一。主要产品是防火墙,该防火墙于1996年6月研制成功,属我国第一套具有自主知识版权的防火墙系统,并通过国家安全部与电子工业部联合主持的技术鉴定,填补了国内空白。国务院信息办在1997年12月还曾将天融信防火墙列为重点安全项目向全国推广。“我当时进入网络安全行业可以说对网络安全的了解是一片空白。”于海波说,“1999年前,我国的信息安全产业基本处于萌芽状态,专业从事信息安全的国内厂商可谓凤毛麟角,防火墙厂商只有天融信等几家,防病毒厂商主要包括瑞星、江民等,用户基本上不知道什么是防火墙、甚至什么是信息安全,信息安全产品以单机版杀毒软件为主”。

可见,早在当年天融信决定进入网络安全行业时,天融信就在技术、研发方面走出了自己的路。随着国内信息安全市场的需求逐渐明确,防病毒、防火墙已经成为信息系统事实上的标准配置产品。防病毒、防火墙、IDS是我国信息安全市场的支柱型产品,入侵检测(IDS)和VPN的需求上升最快,物理隔离网闸、身份认证和安全管理平台的需求也有较大幅度提高。政府上网工程、网上审批工程、电子政务工程和12大“金”字工程的实施,将政府内部网、企业内网、电子商务网与Internet互联是必须的功能,因此防“黑客”入侵攻击是信息安全的重要任务,而内外网边界安全设备的防火墙更成了需求热点。由于市场对防火墙需求强劲,与此配套使用的其他安全类产品自然也“热”起来了,成为新的需求亮点。

成长期:重视渠道和创新,打造民族品牌

2001-2003年,是我国信息安全产业的成长期,国内的信息安全厂商与用户共同成长;主流厂商密切跟踪、学习,并逐步掌握国际最新技术;用户深入了解信息安全技术,国产品牌产品得到认可;多种信息安全产品面世,“联动”成为安全产品走向。

这期间,天融信公司根据各地不断增长的安全需求,也开始了地方分支机构的建设。于海波告诉记者,他曾于2001年初,被派到广州负责分公司建设。从最初的2个人发展到现在的50多人,从最初的几百万销售额发展到2003年的3000多万的销售额。

在整个信息安全产业方面,用户对信息安全的多样化需求、个性化需求,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安全厂商的发展,同时也使国内厂商逐步掌握了国际最新技术。2000年,国外信息安全产品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但由于是进口产品,不能在国内进行技术上的快速变更满足国内用户的需求,使得更多的用户转向使用国产安全产品。如天融信开发的NGFW3000有很多功能是根据国内用户的需求开发定制的。之后,2002年推出的NGFW4000,创新性地使用了会话检测技术,极大地提高了防火墙的性能以及过滤的内容深度。

随着诸多国内、国际信息安全厂商进入国内市场并加大投入力度以及政府的扶持,国产信息安全产品与品牌得到普遍认可,使国内网络安全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年复合增长率平均达到40%左右。到2003年,总体信息安全产品市场规模已经达到20亿人民币。同时从2000年至2003年,天融信公司连续四年市场份额均居国内安全厂商之首,同时还联合多家国内知名安全厂商,共同倡导推广TopSEC联动网络安全解决方案,为用户构造了一个以防火墙为中心的联动的集成防御体系。

2004年,虽然我国的信息安全产业继续快速发展,使国内用户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即“需求的整合”。主要表现在:企业的安全建设从“被动防御”向“主动防御”过渡,即企业从发现问题后再修补的“产品叠加型”防御方式向“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主动防御过渡;安全产品从“孤立的产品形式”向“集中管理”过渡。

面对市场和用户需求的变化,天融信的对策首先是围绕“完全你的安全”,打造全线的网络安全产品、全程的专业安全服务和全面的安全解决方案。到目前为止,天融信已经拥有了网络卫士防火墙、网络卫士VPN、网络卫士入侵检测系统、网络卫士过滤网关、TOPSEC安全审计综合分析系统、网络卫士综合管理系统等6大系列近20多款安全产品与安全应用系统,可以充分满足不同用户的应用需求。

于海波认为,信息安全行业是个来不得半点虚假的行业,“水分太多”,一定程度上会误导用户。网络系统安全必须是整体的、动态的。用户可以通过选择优秀的产品和服务构建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要使优秀产品、服务等环节形成整体的安全策略。另外,必须有统一的、动态的安全策略,一个相互联动的、高效的整体安全解决方案,于是天融信全力推出了以“完全你的安全”为基础的全网整体解决方案,从技术、管理、运行三个层面帮助用户搭建一个安全管理、监控、检测、加固、优化、审计、维护安全平台。

信息安全产业市场篇(4)

按照经济学的观点,我们划分信息安全行业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

导入期

中国信息安全市场的导人期已经过去,但其时间发展较长,从1997年至2000年末期。这时期的特点一般为:市场增长率较高,需求增长很快,技术变动较大。行业中的企业主要致力于开辟新用户和占领市场,但此时技术尚不成熟,行业竞争状况和用户特点等尚不明朗。竞争较少,但风险很大,利润很少甚至是亏损。

成长期

目前中国信息安全市场已进人成长期,这一时期的特点为:市场增长率很高,需求高速增长,技术渐趋定型,行业竞争状况和用户特点比较明朗,顾客对产品的认知能力迅速提高,产品形成差别化趋势以满足顾客不同的需求,生产能力呈现不足;市场竞争逐渐形成,进人壁垒拔高,企业应付风险的能量得到增强,利润呈加速增长态势。

成熟期

预计在未来的5、6年安全行业就会进人成熟期,那个时候,行业竞争激烈,盈利能力下降,进人壁垒更高,企业利润不再增长甚至开始回落。中国的信息安全主要市场已经被瓜分。就算有新的产品进人,由于国家政策和行业规范的壁垒,新产品也会被已有的行业瓜分成员所享用。

衰退期

信息安全行业很难估计这个时期,由于存在长期的需求和技术进步的推动力,这一时期应该很长。

影响信息安全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目前中国信息安全市场正处在成长期的时候,国内的信息安全市场虽然增长很快,但是问题不少,信息安全市场还远未成熟。当前信息安全领域主要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安全应用需求不明,当前市场上存在的众多错误概念和混乱意识,使得刚刚开始形成安全意识的企业用户莫衷一是。在众口一词“满足用户需求”的宣传口号下,信息安全厂商是否真正满足了用户需求?一个客观的不容忽视的现状是:信息安全市场是越来越大了,产品是越来越成熟了,可是我们的用户们却越来越迷惘了。

信息安全公司的销售人员往往向用户宣称自己的产品是最好的,可是购买了他们的产品就安全了吗?装上杀毒软件和防火墙,甚至人侵检测就万事无忧了吗?如果不知道花钱能不能得到效果,那么还不如不花。这个清况代表了一部分,甚至是大部分企业用户的想法。事实上,我们的用户已经在市场的热情攻势下迷惑了,市场和需求完完全全地脱了钩。这是因为,作为用户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需求什么,而厂商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对用户加以误导。

产业结构失调,产品过度集中,低水平重复严重。现在的安全产品的开发“扎堆儿”现象严重,有特色的产品少,重复投资现象严重。由此带来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由于防火墙、防病毒产品和IDS的热销,新进人的厂商多半也集中在这几个领域。目前,仅开发防火墙的厂商就有200多家,就三两个人,把Li~操作系统改一改就做一个防火墙的现象非常严重。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基本上是依赖国外技术设备装备起来的。在国际财团涌向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市场,大举推销电子信息设备之时,我们却在相对缺乏知识和经验的情况下,存在着一些花钱买淘汰技术和不成熟技术的现象,这其中就潜伏着信息安全隐患的极大危险。我们的计算机软件也同样面临受人遏制和封锁的威胁。虽然我国的计算机制造业有很大的进步,但其中许多核心部件都是原始设备制造商的,我们对其的研发、生产能力很弱,关键部位完全处于受制于人的地位。

国内几千万台计算机(包括服务器)CPU是英特尔和AMD公司的产品(由于厂商在芯片上安有序列号,可以通过网络监视远程计算机);操作系统80%的使用微软视窗,余下一部分也基本上被其它公司瓜分;大型数据库大多数使用ORACLE、DBZ、SQLSERVER、INFORMIX等国外数据库;另外,承载防火墙的硬件设施目前也大多被国外控制,包括路由器。所谓“超级端口”的隐患,以路由器为例:当路由最高管理层丢失了超级密码,几乎所有的路由器都提供一个特别端口,可以使管理员绕过口令重新设置密码,而这样的设置其实在方便管理的同时,也为在线攻击者留下了人侵的机会。无疑,这些都是国家安全系统无法接受的。

技术水平相对于国外的同类产品还比较落后,产业化水平较低。在我国自主开发产品并不在少数,但技术水平相对于国外的同类产品还比较落后。目前除了在密码方面有政策保护之外,其他产品在技术及性能方面不占任何优势,尤其在防火墙、防病毒及人侵检测方面完全是国外产品一边倒的局面。应该说信息安全产品的技术含量是非常高的,这就要求知识积累一定要充足,才能开发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国内安全产品市场近八成高端用户的首选是国外产品,而国内厂商整体上是以技术模仿和重复投资的手段争夺区区几亿元的低端市场。

信息安全行业缺乏统一管理,多头管理严重。中国对信息安全的管理太过分散,没有一个有实权、有效率的专管部门。各职能部门在信息安全管理上没有明确分工,各类上级主管部门都不想放弃对信息安全行业的管辖。各种各样的销售许可、人围许可、资质认证、产品测评,对厂家而言除了付出几十万的测评费用不说,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令厂商苦不堪言,疲惫不堪。这种种现象严重阻碍了我国安全软件产业的发展。

缺乏产业政策引导,政府对信息安全产业的发展没有明确的总体设计思路,安全厂商在缺乏总体框架引导的情况下,发展方向不明确,导致我国的安全产业缺乏主流产品的引导,而仍处在混战之中。人才问题,有人才能做一切,这是没什么争辩的。

如何提高信息安全企业的核心竟争力

信息安全产业市场篇(5)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用时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是我们党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永不脱离群众和具有蓬勃活力的根本保证。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市场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推进农村市场化,充分发挥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既是新阶段农业发展和改革面临的理论问题,也是必须解决好的现实问题。实践证明,农村市场化的推进程度,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和信息体系息息相关。

从理论层面看,健全三大体系是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本质要求。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生物、信息等高新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和现代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农业回良玉:《在全国农业标准化会议上的讲话》,*3年11月。,是以市场化、信息化为基础支撑点,以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为最高理念的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也是农村市场化的过程。从制度含义分析,现代农业应具有较发达的市场经济制度、较为科学的政府干预农业的制度和运行良好的农业服务体系。从社会含义分析,现代农业就是农业社会化的过程,由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转为面向全球市场的高度商品化、社会化的经济,并由此带动农村社会结构、农村文化结构、农民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的转变。正是因为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市场体系和信息体系,符合现代农业制度含义和社会含义的内在规定性,所以在我国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实践中体现着其内在发展方向,并日益成为巨大的有生力量。

从实践层面看,健全三大体系是解决农村市场化进程中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我国农村市场化进程正面临着两大新矛盾:一是增产不增收矛盾。据统计,*7—*2年,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7.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8.6%,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不到4%,没有一年增幅在5%以上,比改革开放以来24年平均值低3.36个百分点。二是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的矛盾。由于种粮经济效益较低,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粮食面积不断缩减,直接影响粮食供给安全。产生这两大矛盾的重要原因,一是农产品结构和质量安全水平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存在大路货多、名特优新产品少,通用产品多、专用产品少,低档和劣质产品多、高档和优质产品少等“三多三少”现象。二是信息体系不健全。农民不能得到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信息不对称致使市场失效,出现了需求得不到满足与供应过剩并存的现象。三是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市场基础设施滞后、农民市场主体地位脆弱、市场制度建设不完善,不能充分发挥价格形成、商品集散和信息传播功能。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的矛盾要求从速建设三大体系。

从国际化趋势看,健全三大体系已成为农村市场化进程中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基本手段。要有效缓解来自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压力,科学应对复杂经济形势,增强参与国际农业竞争与合作能力,客观上要求尽快健全三大体系,推进农村市场化。首先,近年来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凭借体系健全、技术领先、设备先进的优势,以质量安全为由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准入门槛,构筑技术性贸易壁垒,我国农产品出口压力空前加大,国际贸易形势严峻。据统计,*2年我国90%的农产品出口企业不同程度地受到国外技术壁垒的影响,经济损失高达90亿美元。其次,由于我国尚未建成全国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农产品大市场,地区间产品物流不畅,流通成本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相当于给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提供了空间。第三,从一定角度上说,世界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实质也是信息化水平的竞争。由于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农业信息化水平起步较晚,发展程度不高,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则以控制全球农业信息技术和资源为主要手段,抢占先机,通过有目的地信息,导引市场供求走势,操纵产品价格,主宰国际农产品市场,攫取丰厚利润。严峻的国际贸易形势也使我国三大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二、必须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科学分析和把握当前三大体系由基础发育期向完善发展期的历史性跨越

健全三大体系,推进农村市场化进程,也必须坚持发展和联系的观点,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其所处的历史方位及其相互关系。三大体系是农村市场化的重要内涵和基本标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步构建。回顾10年来三大体系理论与实践历程就会发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格局中,三大体系已基本完成了构造体系与运行机制框架的基础发育阶段,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步伐,开始步入健全完善的关键阶段。经过新阶段的整体攻关,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市场体系和信息体系将发展成为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农业支撑体系,基本满足农村市场化的客观要求。

(一)三大体系已完成基础发育阶段

在这一阶段(*2—*3年),三大体系在统一基本认识、摸索建设重点、搭建体系框架和启动理论研究等四个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是形成了共识,三大体系建设各界助力。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和信息工作高度重视,*8年以来每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关于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文件中,认识不断深化,要求日益明确,措施一年比一年具体。有关部门对于三大体系建设给予了大力扶持,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均设立了专项资金。所有省级农业部门都设立了专门工作机构,建立了一支较强的工作队伍。社会各界对质量市场信息工作给予了极大关注。

二是找到了切入点,三大体系建设各有重心。经过多年的探索,逐步理清了建设重点,切入点明晰。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以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为中心,全面推进质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监督执法等基础体系建设;农产品市场体系以批发市场建设为中心展开,逐步以强化农产品营销促销为重点,积极探索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农产品信息体系以实施“‘十五’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为统领,整合资源,放大窗口,重点建立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强化信息集散功能,适度延伸服务网络。

三是具备了雏型,三大体系建设自成网络。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方面,已有12个部级质检中心和175部级质检中心获得了授权认可和国家计量认证,各省也相继建立了省级农产品质检中心,部分县市建立了以速测为主的监测站,规模较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也建立了以自控为主的速测点。目前已累计完成农业方面的国家标准1056项,农业行业标准1600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订的农业地方标准6179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认证认可工作全面启动,初步形成了三位一体、协调运转的新格局。市场体系建设方面,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到4500多个,集贸市场28000多个,基本遍布全国城乡。信息体系建设方面,全国89%的地市、66%的县和29%的乡镇建立了专门的农业信息服务机构,64%的地市和31%的县开通了互联网站,上网的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站达到23%,并发展了近4万人的农村信息员队伍。

四是取得了成果,三大体系建设理论出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实践中,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饱满的热情,顽强探索,及时总结提炼实践经验,勇于开辟理论研究新境界。在建设三大体系的理论依据、发展模式、实现方式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为健全三大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综观10年的建设与发展,三大体系成效显著,为农村市场化改革做出了贡献。但是,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和国内市场化改革要求比较,三大体系基础薄弱,整体支撑功能不强的问题突出,尤其是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

(二)三大体系正步入完善发展期

在这一阶段(*3年开始),三大体系建设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开始发生新的变化,工作交融程度也明显增强。需要把握工作的阶段性,适度调整工作重心。

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要转变重心,由抓基础体系建设向突出关键点、整体提升水平转变。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进入*3年以来,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超标率和畜产品瘦肉精检出率下降速度趋缓,处于停滞甚至徘徊反复阶段。究其原因:首先是依靠政府行政命令方式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初见成效,而依靠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还没有显现出来;其次是广大农业生产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重要性的认识没完全到位,对于质量安全管理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第三是对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管理力度加大,禁用、滥用农资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依靠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动农产品质量上水平的管理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这在客观上要求必须强化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环节、加工环节、市场营销等各个关键点的质量控制,实施农产品全程质量监管,整体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是农产品市场体系要转变功能定位,由数量扩张向内强素质,强化营销促销功能转变。由于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的快速发展,90年代中期以前长期困扰农业发展的“买难”、“卖难”和积压、烂市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市场机制调节价格等功能开始显现。但规避市场风险、确保产品质量等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整体功能还不能适应现代农产品流通需要。这表明,农产品市场数量扩张期已经基本结束,工作重心必须适时转移到强化市场营销服务功能上来。

三是农产品信息体系服务对象要转变,由主要对上向上下并重、重在对下发展。农产品信息体系建设初期,服务对象主要是国家宏观决策。随着农村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围绕市场需求为农民提供微观信息服务逐步成为体系建设的一个重点方向。近年来农产品信息体系服务网络有所延伸,但向西部边远地区和农业生产者延伸难度加大,信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主要是因为农业信息资源没有得到较好整合,直接服务于为农民决策的区域性、微观性信息少;信息服务手段落后,服务方式单一;信息服务中介组织发育迟缓,多元化信息服务的格局尚未形成。这就要求信息体系建设重点必须适度调整,围绕对上和对下两个服务加快建设。

四是三大体系彼此间关系正由独立发展向互动式发展转变。在农村市场化进程中,三大体系既相互独立,又存在着必然联系。随着工作的推进,正由分散的“三驾马车”逐步发展到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其内在联系已经明显表现为互动式发展,要求我们在工作布局上,既要坚持体现各项工作自身特点,又要坚持统筹协调的发展观。

三、必须明确方向与重点,尽快健全三大体系,

积极推进农村市场化进程今后一个时期,根据三大体系步入新阶段的形势和任务,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适度调整发展战略,围绕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村增收和保障粮食安全,着眼于推进农村市场化进程来筹划和布局,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整体推进。

(一)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要把推进农业标准化作为突破口

标准化是加快农产品产销对接、提高农村市场化水平的最基础性前提。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学技术和农业生产实践为基础,在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过程中,把农业标准化作为突破口,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问题。

在农业标准化上取得突破,必须抓好农业质量安全标准的制修订和实施监督两个关键环节。在标准制订和修订方面,要坚持以事关国计民生的大宗产品、出口创汇产品及高附加值产品的国家、行业标准为主,引导特色、名牌农产品的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的制修订,强调产品优质、安全类指标的充实和修改,提高国际采标率。在标准的实施和监督方面,一要扩建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示范区。依托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和优势产业带科学安排,从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农产品生产过程到加工、销售实现全过程标准化管理和质量控制。当前首要的是开展标准化生产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的标准化生产意识和操作水平。二要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和全程追溯制度。三要加强认证认可工作。加速国际互认步伐,为中国农产品质量与国际市场接轨奠定基础。四要加强农业名牌产品培育和传统农产品的挖掘保护。积极推进传统农产品原产地命名工作,提高产地的社会知名度,开拓市场空间。五要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进程,推进依法行政。

值得重视的是,必须根据新时期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阶段性特征,调整管理工作方式方法。一要做到堵疏结合。即通过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健全例行监测制度,加强市场监管,从农田到餐桌实施全程控制,严把市场准入关口。同时要加强梳理源头,通过抓基地带动、抓中介带动、抓宣传培训等,全力推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二要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方法,在抓好京、津、沪、深4城市示范带动作用的同时,重点对质检超标严重的地区进行综合治理。

(二)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要把打破地区间的市场封锁和分割,推进农产品流通方式变革,形成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全国农产品市场新格局作为根本目标

农产品市场是提高流通效率、实现农村市场化的基本依托。在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同时,要强化市场本身的建设。一要抓住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的有利时机,推动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的发展。这有利于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大大促进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和规模化。二要完善市场服务功能,创新交易方式。尽快建立现代电子报价、电子结算等功能,积极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商品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三要改善农业的投资结构,促进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发展。当前农产品流通各个环节的关系是“两头叫,中间笑”林善浪、张国:《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第300页。。为解决农产品从“生产者-产地市场批发商-销地市场零售商-消费者”这一物流链条中因流通效率和质量造成的利益分配失衡问题,必须大胆改革现行农业投资结构,支持强化农产品营销促销工作,提高农产品保鲜、加工和处理能力,促进农产品和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流通,形成真正的全国统一市场。要利用举办交易会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开展营销促销。适应与东盟签署自由贸易区协议和与泰国实行零关税的形势,要主攻东南亚等国的新兴目标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总体效益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整体实力。四要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农产品市场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使市场成为城镇居民的“桥头堡”,让消费者吃上“放心菜”。五要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地方保护主义,打破行业垄断,促进有序竞争。

(三)健全农产品信息体系要以实施“金农工程”为契机,以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为落脚点

信息安全产业市场篇(6)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信息技术席卷全球,电子信息技术不仅已经成为一个新兴支柱产业,而且前所未有地影响其他传统产业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美国等发达国家严格控制其高端通讯技术、计算技术的应用和传播,比较重视信息产业的安全状况;而我国无论是在主观意识上、技术标准上还是产业管理政策上,都忽视了电子信息产业安全防范。2009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如何维护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经济安全乃至整个国家经济安全已经提上日程。笔者从产业安全的含义界定、产业安全理论和电子信息产业安全构成三个方面阐述通过加快创新发展,维护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安全。

产业安全的定义

尽管国内外学者们对产业安全的含义有不同的解释,但概括起来有狭义和广义两个范畴的认识问题。从狭义角度看,产业安全仅仅只是经济领域的问题,不涉及技术领域,只是运用经济手段寻求经济的安全性,是指在开放的经济体系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特定产业如何在国际竞争中保持独立的产业地位和产业竞争优势。从广义角度看,产业安全指的是保证产业顺利发展的经济、技术和社会等各个方面。因此广义的产业安全是指一国重要产业所处的宏观经济政策环境相对稳定,产业内外先进技术推动作用充分发挥,企业持续培养核心竞争能力,使产业在其幼稚阶段、发展阶段能够抵御外来各种因素的威胁,并能持续发展的状态。

产业安全相关理论综述

(一)产业保护理论

产业保护理论是研究产业保护对象、产业保护手段、产业保护程度和产业保护效果的一种产业安全理论。其核心思想是:产业保护的目的是保护产业的竞争力,使被保护产业不断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保护的手段应该是在国际法允许的范围内灵活运用多种保护方法;保护的对象应是在全球产业链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产业、节能的产业和具有强外部性的产业;保护的难点是对开放度和保护度的把握,在国家层面上是开放的,在产业层面上是适度保护的,即应为产业发展提供开放的成长环境和良性的保护措施。可见,产业保护对竞争环境的培育很重要,这种保护应是暂时的、高效的,旨在促使产业自身产生出一种技术外溢,并不断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二)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

从长远来看,只有不断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才是维护产业安全的治本之策,从这种意义上来讲,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产业安全的核心。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集合构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是竞争优势的形成及发挥。也就是说,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一国某一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实际显现和形成的优势,它反映了一国某产业的生产力水平。从竞争优势的形成角度来讲,产业国际竞争力更强调和依赖于企业的策略行为和创新能力。为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强化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利用资源等。

(三)产业控制理论

产业控制理论是从产业控制力的角度探讨产业安全的理论,它主要关注外国直接投资(fdi)通过股权、技术、品牌、经营权、决策权的控制,而对东道国产业产生的不利影响,以及东道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一国的产业控制力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是本国资本对国内产业的控制力和对市场的占有程度;第二,是本国政府对国内产业的影响力和产业政策效应。产业控制力的高低主要受国际资本进入的影响,大量外资企业的进入会侵蚀本国资本的产业控制力。

电子信息产业安全释义及其构成分析

与一般产业相比,电子信息产业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研发投入高、创新速度快、风险性大等特点,因此电子信息产业安全的内容与一般产业安全相比,运行过程中对技术和信息传递的要求更高,具有特殊性。根据产业安全的概念,结合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特点,在考察电子信息产业安全水平时,不仅要从经济角度出发,还要注意电子信息产业中技术开发、使用等方面的安全。

因此,本文对电子信息产业安全的概念做出如下界定:电子信息产业安全是指一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在开放经济背景下,其所处的经济政策环境相对稳定,产业保护措施相对合理,产业发展基础条件相对完善,产业内外先进技术推动作用充分发挥,企业持续保持要素的高投入并持续培养以技术为核心的内在竞争能力,使电子信息产业能够在其幼稚阶段、发展阶段抵御外来各种因素带来的威胁,并能持续发展的状态。根据产业安全理论和电子信息产业安全概念的界定,电子信息产业安全可以分为经济安全和技术安全两大部分。

(一)电子信息产业的经济安全

电子信息产业的经济安全是经济领域中的产业安全问题,主要考察产业所处的产业政策、市场竞争环境是否有利于产业发展;产业在国际上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何在,是否有竞争优势;产业和产业内技术是否过于受国际市场制约;政府和企业对行业的控制程度如何,是否很大程度上受外资和国外市场的影响等。

1.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环境。产业发展环境是产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受到国家产业政策、产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的影响。

电子信息产业政策是指政府部门为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通过税收、投资等方式对电子信息产业的资本、人才和技术环境产生影响,扩大电子信息产品的市场需求,刺激和保护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各种政策。主要包括税收优惠政策、人才开发政策、风险资本政策、科技投入政策等。

市场竞争环境是指我国加入wto后为了与国际体制接轨,我国的国内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芯片、手机、电脑等高技术的电子信息产品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利用国内外的资源进行生产销售。但同时国外高新技术企业的大量进入,与国内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同一行业或行业之间的企业竞争更加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能否扩大市场份额,取决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市场竞争能力。

2.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维持产业的生存空间是指国内产业的产销量应该快于或至少不慢于国外产业产销量的增长,只有这样,国内产业才能保持创新和发展的能力余地。而维持产业一定的生存空间要求产业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产业国际竞争力能够显示一国某个产业的竞争优势,揭示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电子信息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电子信息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产业的贸易竞争指数。在国内市场上,电子信息产业处于主导产业地位,其竞争力较强,因此,在影响电子信息产业安全方面,更侧重于其国际方面的竞争力。

3.电子信息产业对外依存度。产业对外依存度主要反映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依存度过低,说明一个国家产业发展过于封闭,而太高又说明易于遭受国际因素波动的影响。考察电子信息产业在对外依存方面是否安全可以从产业的进出口对外依存度、资本对外依存度和技术对外依存度等方面考察。

产业进出口对外依存度反映国内产业的生存对原材料、零部件进口和产品出口外国市场等的依赖程度。产业进出口对外依存度越高,产业受国际市场负面影响因素就越大,产业的生存安全度就更低。参考国际经验,将进口依存度的“基本安全”状态范围定在30%较为合理,上下增减5个百分点可以算出其它安全值。

产业资本对外依存度反映国内产业的生存对外国资本的依赖程度,如果产业资本对外依存度较高,说明对外国资本依赖度越大。如果外资供应有较大的变动(如撤资或垄断),那么将会影响到产业的正常发展。

产业技术对外依存度反映国内产业的生存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程度。在产业技术对外依存度高的情况下,短期存在着技术供应中断可能带来的产业停滞风险;从长期看,如果引进与消化不能协调进行,产业不可能建立起自主的技术研发体系,竞争力就无从谈起,安全更没有保障。一旦外方停止转让技术,而产业自身的研究与开发能力又严重不足,将会影响其国际竞争力,进而影响其生存安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中许多行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是产业未来发展的主要瓶颈。

4.电子信息产业控制力。与产业对外依存度相同,电子信息产业控制力主要反映本国政府和企业对产业的控制程度。如果控制力过低,某一行业有过多的资本股份和市场份额控制在其他国家或集团手里,说明易于遭受国际因素波动的影响,没有自主权。反之,如果控制力过高,又不利于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本。考察电子信息产业控制力是否恰当,可以从外资市场控制率、外资股权控制率和外资技术控制率等方面考察。

外资市场控制率反映国内产业市场上受外资企业控制的程度。按照国际反垄断法的规定,该指标的警戒线为20%,上下增减5个百分点算出其他安全值。

外资股权控制率反映国内企业资产股份受外资企业控制的程度。通常来讲,单个企业外资股份额达到20%~30%可达到对企业的相对控制,超过50%即达到对企业的绝对控制。因此,该指标应限制在30%以内,上下增减5个百分点算出其他安全值。

外资技术控制率是从技术角度反映外资对国内产业控制的情况。单个企业的外资技术控制率与国产化率之和为1,可通过国产化率计算单个企业的外资技术控制率,将外资技术控制率按产值加权平均,即可得出产业的外资技术控制率。

(二)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和信息安全

由于电子信息产业对技术和信息高要求的特征,在分析电子信息行业的安全时必须考虑其技术和信息安全。

技术是把“双刃剑”,凡有技术使用的地方,就有安全问题存在,技术发展越快,技术给人类安全带来的威胁就越大,这就是技术的社会后果的具体体现。技术的社会后果,是指技术成果应用于社会之后所产生的负面作用或不良影响。技术的社会后果,一是背向社会后果,二是侧向社会后果。背向社会后果,即技术成果被用在与该项成果创造者的预想和公众利益完全相反的方向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高技术产业,在技术的开发和运用时应考虑好此项技术是否会造成对社会的不良影响,从而加强防范,采取一定措施,利用技术有利的一面而控制其有害的一面,保证产业技术的安全。

而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和电子信息产业本身的特性,此行业对信息系统有很强的依赖性。再加上电子信息企业几乎所有的数据和商业机密都存放在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内,所以这些都给企业的信息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一旦管理不当就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电子信息产业的信息安全是指信息网络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从大的方面讲,信息安全主要包括:运行安全(主要是由网络和计算机构成的平台)、交易安全(传输过程中的数据安全)、内容安全、个人或单位隐私保护。

参考文献:

信息安全产业市场篇(7)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信息技术席卷全球,电子信息技术不仅已经成为一个新兴支柱产业,而且前所未有地影响其他传统产业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美国等发达国家严格控制其高端通讯技术、计算技术的应用和传播,比较重视信息产业的安全状况;而我国无论是在主观意识上、技术标准上还是产业管理政策上,都忽视了电子信息产业安全防范。2009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如何维护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经济安全乃至整个国家经济安全已经提上日程。笔者从产业安全的含义界定、产业安全理论和电子信息产业安全构成三个方面阐述通过加快创新发展,维护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安全。

产业安全的定义

尽管国内外学者们对产业安全的含义有不同的解释,但概括起来有狭义和广义两个范畴的认识问题。从狭义角度看,产业安全仅仅只是经济领域的问题,不涉及技术领域,只是运用经济手段寻求经济的安全性,是指在开放的经济体系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特定产业如何在国际竞争中保持独立的产业地位和产业竞争优势。从广义角度看,产业安全指的是保证产业顺利发展的经济、技术和社会等各个方面。因此广义的产业安全是指一国重要产业所处的宏观经济政策环境相对稳定,产业内外先进技术推动作用充分发挥,企业持续培养核心竞争能力,使产业在其幼稚阶段、发展阶段能够抵御外来各种因素的威胁,并能持续发展的状态。

产业安全相关理论综述

(一)产业保护理论

产业保护理论是研究产业保护对象、产业保护手段、产业保护程度和产业保护效果的一种产业安全理论。其核心思想是:产业保护的目的是保护产业的竞争力,使被保护产业不断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保护的手段应该是在国际法允许的范围内灵活运用多种保护方法;保护的对象应是在全球产业链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产业、节能的产业和具有强外部性的产业;保护的难点是对开放度和保护度的把握,在国家层面上是开放的,在产业层面上是适度保护的,即应为产业发展提供开放的成长环境和良性的保护措施。可见,产业保护对竞争环境的培育很重要,这种保护应是暂时的、高效的,旨在促使产业自身产生出一种技术外溢,并不断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二)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

从长远来看,只有不断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才是维护产业安全的治本之策,从这种意义上来讲,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产业安全的核心。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集合构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是竞争优势的形成及发挥。也就是说,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一国某一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实际显现和形成的优势,它反映了一国某产业的生产力水平。从竞争优势的形成角度来讲,产业国际竞争力更强调和依赖于企业的策略行为和创新能力。为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强化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利用资源等。

(三)产业控制理论

产业控制理论是从产业控制力的角度探讨产业安全的理论,它主要关注外国直接投资(FDI)通过股权、技术、品牌、经营权、决策权的控制,而对东道国产业产生的不利影响,以及东道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一国的产业控制力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是本国资本对国内产业的控制力和对市场的占有程度;第二,是本国政府对国内产业的影响力和产业政策效应。产业控制力的高低主要受国际资本进入的影响,大量外资企业的进入会侵蚀本国资本的产业控制力。

电子信息产业安全释义及其构成分析

与一般产业相比,电子信息产业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研发投入高、创新速度快、风险性大等特点,因此电子信息产业安全的内容与一般产业安全相比,运行过程中对技术和信息传递的要求更高,具有特殊性。根据产业安全的概念,结合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特点,在考察电子信息产业安全水平时,不仅要从经济角度出发,还要注意电子信息产业中技术开发、使用等方面的安全。

因此,本文对电子信息产业安全的概念做出如下界定:电子信息产业安全是指一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在开放经济背景下,其所处的经济政策环境相对稳定,产业保护措施相对合理,产业发展基础条件相对完善,产业内外先进技术推动作用充分发挥,企业持续保持要素的高投入并持续培养以技术为核心的内在竞争能力,使电子信息产业能够在其幼稚阶段、发展阶段抵御外来各种因素带来的威胁,并能持续发展的状态。根据产业安全理论和电子信息产业安全概念的界定,电子信息产业安全可以分为经济安全和技术安全两大部分。

(一)电子信息产业的经济安全

电子信息产业的经济安全是经济领域中的产业安全问题,主要考察产业所处的产业政策、市场竞争环境是否有利于产业发展;产业在国际上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何在,是否有竞争优势;产业和产业内技术是否过于受国际市场制约;政府和企业对行业的控制程度如何,是否很大程度上受外资和国外市场的影响等。

1.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环境。产业发展环境是产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受到国家产业政策、产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的影响。

电子信息产业政策是指政府部门为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通过税收、投资等方式对电子信息产业的资本、人才和技术环境产生影响,扩大电子信息产品的市场需求,刺激和保护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各种政策。主要包括税收优惠政策、人才开发政策、风险资本政策、科技投入政策等。

市场竞争环境是指我国加入WTO后为了与国际体制接轨,我国的国内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芯片、手机、电脑等高技术的电子信息产品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利用国内外的资源进行生产销售。但同时国外高新技术企业的大量进入,与国内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同一行业或行业之间的企业竞争更加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能否扩大市场份额,取决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市场竞争能力。

2.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维持产业的生存空间是指国内产业的产销量应该快于或至少不慢于国外产业产销量的增长,只有这样,国内产业才能保持创新和发展的能力余地。而维持产业一定的生存空间要求产业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产业国际竞争力能够显示一国某个产业的竞争优势,揭示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电子信息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电子信息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产业的贸易竞争指数。在国内市场上,电子信息产业处于主导产业地位,其竞争力较强,因此,在影响电子信息产业安全方面,更侧重于其国际方面的竞争力。3.电子信息产业对外依存度。产业对外依存度主要反映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依存度过低,说明一个国家产业发展过于封闭,而太高又说明易于遭受国际因素波动的影响。考察电子信息产业在对外依存方面是否安全可以从产业的进出口对外依存度、资本对外依存度和技术对外依存度等方面考察。

产业进出口对外依存度反映国内产业的生存对原材料、零部件进口和产品出口外国市场等的依赖程度。产业进出口对外依存度越高,产业受国际市场负面影响因素就越大,产业的生存安全度就更低。参考国际经验,将进口依存度的“基本安全”状态范围定在30%较为合理,上下增减5个百分点可以算出其它安全值。

产业资本对外依存度反映国内产业的生存对外国资本的依赖程度,如果产业资本对外依存度较高,说明对外国资本依赖度越大。如果外资供应有较大的变动(如撤资或垄断),那么将会影响到产业的正常发展。

产业技术对外依存度反映国内产业的生存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程度。在产业技术对外依存度高的情况下,短期存在着技术供应中断可能带来的产业停滞风险;从长期看,如果引进与消化不能协调进行,产业不可能建立起自主的技术研发体系,竞争力就无从谈起,安全更没有保障。一旦外方停止转让技术,而产业自身的研究与开发能力又严重不足,将会影响其国际竞争力,进而影响其生存安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中许多行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是产业未来发展的主要瓶颈。

4.电子信息产业控制力。与产业对外依存度相同,电子信息产业控制力主要反映本国政府和企业对产业的控制程度。如果控制力过低,某一行业有过多的资本股份和市场份额控制在其他国家或集团手里,说明易于遭受国际因素波动的影响,没有自。反之,如果控制力过高,又不利于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本。考察电子信息产业控制力是否恰当,可以从外资市场控制率、外资股权控制率和外资技术控制率等方面考察。

外资市场控制率反映国内产业市场上受外资企业控制的程度。按照国际反垄断法的规定,该指标的警戒线为20%,上下增减5个百分点算出其他安全值。

外资股权控制率反映国内企业资产股份受外资企业控制的程度。通常来讲,单个企业外资股份额达到20%~30%可达到对企业的相对控制,超过50%即达到对企业的绝对控制。因此,该指标应限制在30%以内,上下增减5个百分点算出其他安全值。

外资技术控制率是从技术角度反映外资对国内产业控制的情况。单个企业的外资技术控制率与国产化率之和为1,可通过国产化率计算单个企业的外资技术控制率,将外资技术控制率按产值加权平均,即可得出产业的外资技术控制率。

(二)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和信息安全

由于电子信息产业对技术和信息高要求的特征,在分析电子信息行业的安全时必须考虑其技术和信息安全。

技术是把“双刃剑”,凡有技术使用的地方,就有安全问题存在,技术发展越快,技术给人类安全带来的威胁就越大,这就是技术的社会后果的具体体现。技术的社会后果,是指技术成果应用于社会之后所产生的负面作用或不良影响。技术的社会后果,一是背向社会后果,二是侧向社会后果。背向社会后果,即技术成果被用在与该项成果创造者的预想和公众利益完全相反的方向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高技术产业,在技术的开发和运用时应考虑好此项技术是否会造成对社会的不良影响,从而加强防范,采取一定措施,利用技术有利的一面而控制其有害的一面,保证产业技术的安全。

而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和电子信息产业本身的特性,此行业对信息系统有很强的依赖性。再加上电子信息企业几乎所有的数据和商业机密都存放在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内,所以这些都给企业的信息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一旦管理不当就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电子信息产业的信息安全是指信息网络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从大的方面讲,信息安全主要包括:运行安全(主要是由网络和计算机构成的平台)、交易安全(传输过程中的数据安全)、内容安全、个人或单位隐私保护。

参考文献:

信息安全产业市场篇(8)

北京市蔬菜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北京市蔬菜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是依据欧盟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制度和我国GB/7718-2004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采用国际通行的EAN/UCC编码技术,以生产履历中心为管理平台,以IC卡和产品追溯码为信息传递工具,以产品追溯标签为表现形式,以查询系统为服务手段,实现蔬菜从生产基地、加工贮运、批发市场及零售市场的全过程质量安全追溯。其工作原理:为每一个生产经营主体配备IC卡,记录主体信息及产品信息;产品在交易过程中,须通过IC卡读写设备将有关信息向下一环节复制传递;在复制传递的同时,将双方信息相捆绑,并上传至履历中心数据库;产品进入零售市场前,产品信息通过IC卡传递累加;当产品进入零售时,通过IC卡识别及标签打印设备打印追溯标签,实现可追溯。该系统由生产履历中心、追溯码生成及标签打印系统、IC卡授权管理系统、追溯信息识别及传递系统和信息查询平台5个部分构成。

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IC卡智能化追溯监管系统

南京市按照“产地准出,市场准入,标志溯源,实时监控”的思路,借鉴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产品实行产地编码的管理模式,通过以IC卡监管体系为依托建立并实行了农产品进场销售的“索票索证”制度,设立IC卡监管公示牌,用于亮证经营。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IC卡智能化追溯监管系统主要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站、管理平台、用户平台、IC卡智能管理、检测检验和语音查询系统,其工作原理:以优质安全农产品标志为质量溯源的重要载体,以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站为监管平台,以IC卡号和防伪查询码为查询手段,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信息从生产环节到流通环节再到消费者手中的传递。

寿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信息安全产业市场篇(9)

对行业内厂商,赛迪顾问对包括天融信、启明星辰、卫士通、东软、浪潮、航天信息、绿盟、安氏领信、北信源、网御神州、蓝盾、华三通信H3C、网康、山石、联想网御、三零盛安、赛门铁克、IBM、HP、EMC、华为赛门铁克等主流安全厂商进行问卷及面访相结合的一手调研;

对用户,赛迪顾问对政府、教育、电信、电力、金融等重点行业信息安全政策和招投标信息进行密切跟踪,并进行广泛的电话访谈。

从市场发展来看,信息安全产品市场增长仍在持续

2009年,信息安全需求层次逐步从中央向省级、地市甚至县级渗透,从核心业务安全监控向全面业务安全保护扩展,从网络实施阶段的安全布置到网络运行过程的安全维护,安全需求正在形成多层次的树状格局,安全市场增长空间持续扩大,达到92.94亿元,比2008年增长17.2%。

图1 2007-2009年中国信息安全产品市场规模与增长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10,02

从用户需求来看,行业合规性要求日趋严格,安全产品采购不断升温

合规性典型行业包括政府、银行和证券。

政府行业:除等级保护和分级保护的持续推动外,国家质检总局、财政部和国家认监委联合的《关于调整信息安全产品强制性认证实施要求的公告》要求在《政府采购法》规定的范围内对防火墙、网络安全隔离卡与线路选择器、安全隔离与信息交换产品、安全路由器 、智能卡COS、数据备份与恢复产品、安全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系统、反垃圾邮件产品、入侵检测系统、网络脆弱性扫描产品、安全审计产品、网站恢复产品等十三类产品实施强制认证。

银行业:中国人民银行为加强网上银行管理,促进网上银行业务健康发展,有效增强网上银行系统的信息安全防范能力,于2009年向银行业金融机构了《网上银行系统信息安全通用规范(试行)》。《规范》涉及网上银行系统的技术、管理和业务运作三个方面,分为基本要求和增强要求两个层次,基本要求为最低安全要求,增强要求为三年内应达到的安全要求。《规范》将作为网上银行系统安全建设、内部信息安全检查和合规性审计的依据,有效防范网上银行系统风险隐患。

证券行业:通过网上进行交易的证券期货公司达到90%以上,遭受恶意程序攻击、交易信息在网上泄露、资金盗取等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2009年5月31日中国证监会于了《证券公司分类监管规定》,根据评分的高低将证券公司分为5大类11个级别,其中第二章第四条明确规定,信息安全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另外《证券公司风险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与标准》和《证券期货业务信息系统安全检查贯彻落实指引》做出了更细化的规定,政策性规范的陆续推出,表明证券行业安全建设步伐正处于 “加速跑”阶段,将带动证券企业对信息安全产品升级换代的市场需求,使得“安全”成为证券行业今后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企业发展来看,企业走向差异化与整合化发展

用户需求开始由被动向主动转型,信息安全从网络安全一枝独秀逐渐加入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和系统安全的全面支撑。产品类型更加多样,网络边界、内网、服务器、PC终端、移动介质、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软件等软硬件系统防护体系全面推进,依靠防火墙、IDS和防病毒软件“老三样”无法保障整体安全,使得UTM、IPS、VPN、终端安全管理、安全审计等新兴安全产品及安全服务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

随着信息安全多元化发展趋势的日渐明朗,厂商差异化定位也成为了可能。对于有一定规模和技术积累的公司,开拓高门槛高利润的新产品或新市场,成为其进一步发展占领竞争制高点的必需。特别是东软、启明星辰、卫士通、天融信等以安全产品与服务见长的综合厂商取得了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服务水平、人才积累等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在差异化竞争中各有所长,使得信息安全行业呈现百花齐放的发展局面。

表1 信息安全细分市场的主要竞争者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10,02

与此同时,整合也在信息安全行业悄然展开,利用拳头产品通过原始积累取得较快发展的企业开始扩充产品线来提升整体解决方案能力,互补性并购成为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未来经过不断的竞争、扩充、联合、兼并和重组,信息安全行业将向“市场向品牌产品集中,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效益向规模企业集中”的格局转变,以大公司为核心的行业链整合效应加大,且在行业发展过程中的龙头和主导作用越来越明显,龙头型企业凭借领先的技术和产品优势、强大的研发能力和人才基础、卓越的品牌形象、广泛的客户网络、庞大的资金规模、丰富的管理经验将带动中国信息安全行业人才、资金、技术的积累,在行业链条的主要环节形成突破,为中国信息安全行业做大做强提供可能。

表2 信息安全行业并购与合作案例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10,02

附录1:中国信息安全产品市场厂商调研问卷节选

2009年贵公司提供的信息安全产品收入

贵公司2009年信息安全产品主要签单

信息安全产业市场篇(10)

一般说来,市场有动力提供质量安全的农产品。因为生产经营者需要依靠其信誉来重复出售产品。然而,市场通常不能提供质量安全属性符合社会需要的农产品,其原因在于:

第一。在农产品市场上,质量安全信息是不对称的,生产者对此具有完全信息,而消费者具有部分信息或完全无信息,在没有外力干预的市场机制作用下,消费者仅凭借搜索和观察根本无法确定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农产品市场的这种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状况,使得市场效率降低,不能有效分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高低。

第二,我国农产品生产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规模小并且分散。这一模式,使得买卖双方不能进行重复博弈。从而陷入“囚徒困境”,信用机制对生产者的激励作用丧失。

第三,农产品生产者为了个人的利益最大化,必然会利用包括法律规范在内的一切可利用空间。实践表明,人既有可能是规范遵循者,又有可能是最大化利益者,何时遵循规范,何时最大化自身利益,主要取决于法律对入的利益改变程度。在法律的框架下,经济人会不断地在最大化自身利益和遵循法律之间做出选择。我国今天的法律法规。对制假售假等行为的打击制裁不到位,力度相当有限,客观上纵容了劣质、不安全农产品的生产者。

(二)市场不能自行解决质量安全问题

如果市场能够有效解决自身存在的缺陷问题,则应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的农产品市场。对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而言,他一般不会主动提供信息。因为这种信息的提供可能对其个人而言不仅无力可图,反而会使其丧失因信息优势而可能获取的超额利益:对农产品消费者而言,自行收集信息不仅会使其承受过多的信息成本,还会存在信息能力不足的问题。所以消费者自己收集质量安全信息的行为不可能普遍成功。为了促成交易的形成。生产经营者有可能会主动提供质量安全信息。消费者也有可能主动收集这些信息,但都是以促成交易为目的,如果交易一有可能达成,农产品经营者就可能会减少甚至停止信息提供,消费者由于受制于预算的约束也可能会停止进一步的信息收集行为。

二、政府实施管制的主要依据

第一,政府具有垄断性的强制力,它可借此强制性赋予市场主体说明义务。这种强制力的存在克服了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不能达成信息提供协议的缺陷。此外,政府还能运用强制力限定信息优势者的利益获取范围,使其因信息优势而获利的空间缩小,

第二,政府是超越市场交易主体之上的公共组织。这种公共组织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的克服有两方面的优势:其一。政府的独特地位导致其综合信息能力要强于市场主体,这使由政府提供信息成为可能:其二,与市场主体时时追求利益最大化不同,政府可以不直接追求利润,而政府税收的存在使其理应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信息的无偿提供成为可能。

第三,政府具有组织优势,可以更有效地降低信息成本。政府直接提供信息的行为使社会上广大民众无须再去收集、处理信息,这种信息成本的降低是相当显著的。

第四,政府权威的存在使其提供的信息具有公信力。政府因此对其提供的信息只须承担较轻的自我证实责任,自我证实的成本也很低,公众也较乐意接受这些信息。

三、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实施管制的制度安排

由于制度变迁中的正式制度安排是由国家借助垄断性权利对经济主体行为的干预,政府欲使社会逐渐地实现帕累托改进,就应有意识地进行一些制度安排。制度安排的设立就在于为了建立交易秩序并减少交易中的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一定程度上遏制机会主义行为。

(一)降低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1,强制性赋予食品生产者说明的义务

信息不对称越严重,交易费用就越高,信息劣势者自身获取信息的可能性就越小,对信息劣势者和社会整体的危害就越大,因此也就越需要制度,需要监管。强制性赋予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说明的义务,是政府有效监管的主要手段之一。生产经营者只有进行充分、准确、及时、公平的信息披露,消费者才能了解农产品的真实质量,才会有消费的安全感,才会进行消费,从而促进农产品市场的稳定。强制性赋予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说明的义务,就是要把游离于价格之外的垄断性信息进行均匀分配,使价格能够反映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信息,并促使质量安全农产品的供给。

2,激励无利害关系的知情者提供信息

政府由于受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不可能对所有生产经营者时时刻刻进行监督,所以政府应该进行监管制度创新,让无利害关系的知情者提供信息,这样不仅能够以最低成本获得最多的信息,而且还能获得在其他制度下所不能获得的信息,从而实行更有效的监管。对农产品消费者而言,消费者处于信息劣势,消费者在进行农产品消费时,很难知道所消费的产品是否安全、卫生,是否有过多的农药残留,是否有了污染等等,由于获取这种信息对消费者而言成本过高,过高的成本使消费者获取这种信息事实上成为不可能。在政府和消费者都不能获取充分信息的情形下,政府应该改变监管思路,采取激励措施让无利害关系的知情者说出真相。

(二)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针对农产品,政府应该从五个环节出发,建立起完善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以达到降低信息不对称。保护消费者利益的目的。

1,农产品产地环境监管

要重点解决化肥、农药、兽药、饲料等农业投入品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抓紧制定相关农产品的产地环境标准。全面开展农产品重点生产基地环境监测,采取切实有效的农业生态环境净化措施。保证农产品的产地环境符合要求,从源头上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关。

2,农牧业投入品监管

建立健全农牧业投入品的市场准入制度,严格农牧业投入品的生产、经营许可和登记。通过市场准入管理。引导农牧业投人品的结构调整与优化,逐步淘汰高残毒农牧业投入品品种。加强对农牧业投入品市场的监督管理,会同有关部门,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牧业投人品行为。尽快建立农牧业投入品的禁用、限用制度。及向社会公布禁用、限用的农牧业投入品品种。

3,生产过程监管

指导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和加工,科学合理使用兽药、农药、饲料等畜牧业投入品和养殖用水。加快推广先进的动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高效低残毒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品种,健全动物防疫和植物保护体系,加强动植物病虫害的检疫、防疫和防治工作。加快动物无规定疫病区建设,加大对动植物疫情的监督管理。

4,包装标识监管

要根据不同农产品的特点,逐步推行产品分级包装上市。对包装上市的农产品,要标明产地和生产单位。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5,市场准入监管

在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要逐步建立农产品自检制度。产品自检合格,方可投放市场或进入无公害农产品专营区销售。无论是生产基地,还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都要自觉接受和配合政府指定的检测机构的检测检验,接受执法单位对不合格产品依法做出的处理,

(三)以制度保障进入门槛的适当性

信息安全产业市场篇(11)

信息资源在现代社会中不仅是微观经济单位决策的基本依据,而且会改变经济形态、甚至影响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因而具有卓越的战略意涵。此外,发达的信息资源体系亦是大国崛起所需的基本要素。

现代市场体系中,期货体现着大量交易者的预期,对大宗商品和金融资产价格具有良好的促发或引导作用。经过深加工的期货交易信息还可以成为经济的晴雨表,能更好地被用于观察宏观经济运行趋势。国际实践表明,掌握期货信息资源,并充分合理利用,不仅有助于健全市场机制,增强市场活力,而且有助于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对于我国来说,期货市场方兴未艾,很多部门和民众对期货所隐含的信息却又认识和利用不足。借鉴国外经验并根据本国国情,从多角度、多途径加大期货交易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并向全社会传播推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利用信息安全维护金融安全,美国金融危机的警示

经济和金融安全是所有国家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在以往,经济或金融安全主要从国外和国内的经济和金融内部运行机制进行考虑,但是2007年美国次级债危机向金融危机的演化则警示人们:信息安全的内含在发生深刻变化;信息资源的开发、披露、传播和利用必须成为维护国家经济和金融安全的重要内容。

1、美国金融危机中隐含的信息披露难题和监管困境

2007年美国爆发次级债危机,2008年又演化为冲击全球金融安全乃至实体经济安全的严重金融危机。关于这次危机的产生机制究竟如何,尚在经济学家的研究之中,但是衍生品在危机中的作用也成为无可否认的关键一环。客观考虑,衍生品是一个中性的工具,所有的衍生品最初的设计目的都是用来防范或转移风险。那么,美国金融危机中场外衍生品(其实只是CDS)怎么推动了危机的持续蔓延呢?问题的根源就在于CDS等信用衍生品存在严重的信息披露难题。

首先,资产负债表无法显示市场隐含的巨大风险。在金融机构从事衍生品交易活动后,会计平衡表仅能记录表面上的资产和负债信息,很难揭示出实际隐含的风险内容和风险规模。正因如此,作为表外业务的衍生品交易就可能会逆转、加速或者减弱资产负债表的风险。因此在危机产生后,美国大量金融机构出现大规模资产减计和流动性不足,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危机的传播和演化。

其次,OTC衍生品交易缺乏足够的报告制度和披露制度。监管当局、交易对手方及其他机构很难对公司信用等级和交易情况进行准确评价。当市场承受压力时,缺乏关于某公司市场及信用风险方面的信息,以及对公司风险管理能力方面的信息,从多方面冲击了美国金融市场的稳定。一是,在谣言、市场恐慌等不利信息作用下,使债权方撤资,最终损害公司的融资途径。二是,导致市场参加者进行防御性头寸调整。

2、不合理的现代信息传播方法也促成了美国金融危机

互联网在世界金融体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和有益的作用。“十多年来,互联网使信息民主化的作用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它能赋予个体投资者力量,让混乱的金融市场更加透明,并且创造出了新一代的普通投资者,他们能够随心所欲地投资从标准普尔500指数到棕榈油期货的任何东西。”“信息需要自由,信息能够创造一切”到21世纪达到了顶峰。

但是,信息自由也造成了金融中不同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等。这种不对等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付费信息与不付费信息之间存在差异,使投资者划分为有能力获取信息的人和没有能力获取信息的人。其二,信息分析能力的不对等。普通投资者在享有信息自由的同时,往往会淹没在数据当中,无法全面了解和深入评估其投资的产品。而交易商、银行业者和金融策划师则建立起了随时跟踪、分析和选择各种信息和产品的捷径。因此,那些大量数据形成的数据迷雾“帮助华尔街一些自作聪明的人像玩电脑游戏一样轻易地劫持了全球经济——凭借的是即时信息和数万亿美元的金融衍生品。”

因此,避免下一次类似危机的办法就是改进信息资源的传递机制,加强互联网整合信息的能力,使所有的普通投资者、政府以及监管机构能合理享有和充分利用金融产品信息。今后,金融体系必须能够对信息做出解释:现在的金融市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应该警惕什么。

3、建立以期货交易所为模式的正规交易平台和信息平台是实现金融安全的基本归宿

客观而言,美国金融危机中的CDS等信用衍生品是非常好的风险管理工具。其之所以发展成为危机的“肇事者”之一,关键的原因是存在着严重的信息披露不足和监管困难。作为场外交易的衍生产品本身就具有表外性,因此信息披露和监管本来就具有与生俱来的缺陷。这从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场内交易期货和期权的安全性和重要性。在危机过程中,那些在期货和期权交易所进行衍生品交易的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并没有出现大规模亏损和倒闭。因此,从衍生品市场的角度看,实现金融安全,防范金融危机,应将加强场外交易的金融衍生品信息机制重新构建。可以选择的方式有:第一,将部分场外交易的衍生品移植到期货交易所进行交易。第二,场外的衍生品应选择合理的交易系统或平台。第三,利用清算所或者期货交易所的清算所对衍生品进行集中清算。这些选择的目的就是要创造合理的信息披露途径,使更多的投资者能够有机会对交易产品的价格信息和风险特性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同时也有助于监管层对衍生工具交易过程隐含问题的展开动态持续监管。

4、信息安全范围扩大成为影响金融安全的重要内容

一般看来,信息安全的解释和理解或从技术角度考虑,或从保密角度考虑,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却忽略了基于经济和金融安全角度的信息安全问题。从美国金融危机可以看出,信息安全的内含和外延都应有所扩大。不利于实现经济安全或者金融安全的信息体系必然隐含着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安全或信息不对称问题。从理论上看,信息内容上的不完全、信息传播体系的缺陷甚至信息需求者对信息分析能力的巨大差异,都应构成信息安全理论的新的要素。

所谓信息不完全应有多方面的理解。第一,市场主体对信息的认识能力存在限制。第二,经济或市场本身不能生产足够的信息。第三,即使信息充足,市场也不能有效地予以配置。这些方面的信息不完全经过积累或发酵很可能成为金融不安全或经济不安全的诱因。所谓信息不对称则是指不同市场主体对信息拥有能力的差异。应该说,如果出现严重的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将在金融市场产生巨大的杀伤力,并影响金融安全。

因此,确保衍生品市场的信息安全,并有助于实现经济安全和金融安全,从内容上看应至少包括:第一,风险预警机制,如建立起完整、可靠、灵敏、精准的金融和经济风险预警体系;第二,信息获取能力的公平性,如要使普通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具有平等的信息获取能力,或者应控制大型机构对信息资源的滥用;第三,信息需要合理规范的平台,如通过建立规范的金融产品交易平台使投资者能够更好地了解正在交易的产品的风险;第四,信息应成为监管的重要内容。政府当局不能只重视金融机构、投资者的具体交易行为,而且更要将重点向信息监管进行一定程度的转移。

二、利用期货信息服务实体经济:中国最现实的选择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的深入,实体经济面临日益增多的国外国内市场风险。将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转移,并协调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解决的重要问题。而科学化解风险,合理安排生产,有效促进流通,往往需要借助期货市场所蕴含的丰富信息。

1、利用期货信息发展现代贸易流通

健康的期货市场具有良好的价格发现功能。在国际上,粮食、石油、金属等大宗商品的贸易,均以期货价格作为合同的定价基准,即商品现货价格主要参考权威期货市场对应的期货价格。利用期货价格和基差信息已经成为安排商品流通的基本形式。例如:利用基差信息对商品进行定价和交易在美国商品现货流通中具广泛运用。商品买卖双方确定的未来价格往往是期货价格与基差之和。这就使得美国的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能真正融为一体,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和利用,现货贸易流通方式也实现向更高级形式发展。

如今,我国众多生产、贸易、加工、消费企业开始利用期货价格来组织采购、生产、物流和营销等经营活动,并取得不少进展。在有色金属行业和大豆行业,几乎所有的企业都会跟踪利用有色金属和油料油脂期货市场的价格,这些行业企业要比那些不利用期货信息或缺乏期货信息作为指导的行业企业能更好地应对市场波动。例如上市公司江西铜业、云南铜业等采取“上期所月加权平均价”作为合同定价基准,浙江宁波金光采用“基差+DCE豆粕期货价格”的方式的解决了现货贸易中定价的难题和贸易方式的缺陷。但是,与美国经验相比,我国需要解决很多问题,也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2、利用期货信息安排商品生产

期货市场具有良好的价格发现功能和风险管理功能,通过公开、公平、公正、高效、竞争的期货交易机制可以形成具有真实性、预期性、连续性和权威性期货价格。全球大宗商品的价格形成都是在期货市场内完成。因此,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信号制定生产计划、选择销售时机、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已成为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

我国各行业对期货信息的利用已经有所发展,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以农业为例,我国农业生产主要是由小家小户的农民组织完成。对于广阔和剧烈变动的国内外农产品市场而言,绝大多数农户缺乏对信息的准确把握,因而大大制约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但是近些年,在期货市场逐步发展并被农民逐渐了解的地区,期货信息已经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在农产品生产销售中,大豆、小麦、玉米、橡胶等期货价格也已经成为东北、华北、云南等地农民以及农业产业组织安排农业生产、调整种植结构、确定销售计划、锁定预期利润的重要依据。例如,东北豆农和云南胶农充分参照期货市场的信息把握销售时机和价格,实现了收入的较大增长;云南农垦近年来通过期货市场交割比现货市场销售价格平均每吨高出1,000元,垦区2005年人均收入1.07万元,较2000年增加了69%;2006年黑龙江省海伦市农民根据专家建议,决定多种玉米,少种大豆,当年通过种植结构调整使农民增收10多亿元。

3、推动建立完善产业信息化体系

当代经济体系是一种高度依赖信息的经济体系。在全球大宗产品供求关系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价格信息对现代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我国的信息化体系特别是农业信息化体系发展依然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经济的持续增长。这里以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为例进行说明。农村信息化体系落后的一个体现就是缺乏完整的信息整理、机制,信息数据库也不完整。期货市场是一个公开的信息市场,在现代通讯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期货市场接受来自销区、产区以及世界各地的信息,在期货市场上新生成的信息也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手段迅速传播出去。可见,农产品期货市场本身就是农产品信息集散中心。因此,可以利用其支持和完善我国现行的农业信息体系。第一,可以利用期货市场信息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制度,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动农业信息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第二,利用期货信息促进信息标准的统一,并推进公用农业数据库建设的实用性。第三,一些期货信息能够积极发挥气象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服务的作用,如天气期货,为农业生产规避因天气变化而带来的自然灾害起到强大的市场引导作用。

4、利用期货推动建立“期货农业”模式

期货农业是订单农业的一次提升。在订单农业中引入期货交易、期货标准、期货信息,有助于推动中国农业的现代化、产业化。第一,利用期货推动农业标准化。农业标准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只有通过标准化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实现对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控制,才能保证农产品的优良品质和统一规格,为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大规模进入国内外市场创造条件。由于期货交易对交割货物的标准有统一的要求,农产品购买者更愿意通过期货市场放心购买具有统一规格的农产品,农民更加愿意生产优质品种的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存在能够促使农民自觉地了解标准化,增强标准化意识,从而在生产全过程中自觉地进行标准化生产,进而提升农产品质量。第二,利用期货交易完善订单农业。订单农业在我国推行起来存在很多现实难题,如何保障订单的履约始终是关键缓解。发展期货农业,不仅可以如前所述,为农产品提供充足合理的市场信息,同时也有助于对冲农产品购销各方的市场风险,确保订单农业的稳固运行。

5、问题的紧迫性

尽管这些年我国实体经济中各部门对期货信息予以了关注,在部分领域取得一些进展。但是目前的进步只是个开端,全方位深入利用期货信息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依然发展滞后。如,我国目前有近百家央企从事大宗商品进出口和生产加工,但是参与期货市场的却很少。相比之下,95%的国际500强企业都是通过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我国的粮食企业,目前进行生产、加工、储运、流通形成有规模的粮食企业至少几十万家,但是根据期货交易所统计,粮食方面的法人客户还不到1万家,更不要说农民或农民组织了。因此需要各界联合探索,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发展期货市场、推动期货市场信息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三、利用期货信息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1、现货市场价格作为调控依据具有滞后性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具有不同的市场基础,一是基于现货市场独自发展的调控,二是基于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共同发展的调控。由于现货市场是空间上的资源配置方式,期货市场是时间上的资源配置方式,因此具有不同市场基础的宏观调控方式、调控信息、调控效果也会有所不同。在没有期货等衍生品市场的经济体系中,一般来说,观察通货膨胀和经济走势时首先会想到CPI与PPI,但是这两个数据是每个月公布一次,且所反映的是前一个月的状况,就某种层面来说,其最大的问题就是它的落后性质,这对于需要把握先机的交易者和宏观调控主体来说带来一些困难。因此政府在做宏观经济决策时,会因为现货市场信息传递的滞后性和不完全性,而缺乏有效性和前瞻性。即使调控主体可以通过各种模型和测量工具对未来市场价格信息做出预测,但这种预测和判断往往不具有准确性。另外,由于现货市场价格的调控存在“消耗效应”,也会使调节效果逐渐削弱。

2、期货市场为宏观调控提供了新的信息源

与只有现货市场体系相比,在衍生品市场特别是期货市场发展的情况下,政府的宏观调控则具有了新的决策信息源。由于期货价格能够不断根据变化的市场信息,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进行调整,并最终形成一种体现未来市场供求变化的动态均衡价格,因此这种期货价格要比通过宏观经济模型做出的价格预测更为准确,也要比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调研更省力,因此完全可以成为调控部门的决策参考选项。例如,在成熟的期货市场上,期货价格的长期大幅度上涨和下跌,可能预示着多方面问题,如供求关系可能或者已经出现失衡,国民经济结构不合理。因此,构筑合理的商品期货指数,有助于宏观调控主体根据期货市场上的价格变化及时调整经济政策,避免陷入滞后调控和盲目调控的被动局面,降低调控成本,提高调控效果,即,使宏观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深入契合现代市场运行规律。很多国家的中央银行都在积极使用利率和外汇期权、期货以及远期合约进行市场分析,其中包括英格兰银行、美联储、日本银行、法兰西银行以及意大利银行在内的一些主要国家的银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商品期货交易的信息含量对于货币政策以及其他宏观调控部门政策的预警作用和决策影响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亦是发达期货市场国家宏观部门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如,CRB指数是一种较好反映通货膨胀的指标,可以成为通货膨胀的早期预警指针,为观察通膨状况的重要依据。CRB指数与债券收益率之间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因此应借鉴路透CRB商品指数经验,组织国内期货交易所以合理的产权形式,建立适合国内需要的商品指数期货,更好地为投资者和宏观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3、利用期货信息增强宏观调控的基础性力量

我国拥有庞大的农产品储备体系。储备物资的轮换不仅要从产品宜存角度考虑,而且应根据期货市场价格走势选择合理的轮入轮出时间。如期货价格走低,国家的储备物资可以轮入现货;价格再轮出储备物资,在客观上也有助于削减市场价格波动幅度。

4、增加宏观调控的影响途径

期货市场信息在整个市场体系中具有先导性。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时,不仅需要研究期货价格走势,而且还可以通过一定的政策工具和手段来引导期货市场的交易价格(甚至在危机时刻直接参与期货交易),进而通过期货市场影响现货市场,再通过现货资本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变化,达到宏调目的。

四、利用信息开发培育更完善的期货市场功能

期货市场所具有的功能是众所周知,又被人们广为乐道的话题。一般而言,期货市场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两个方面。但是,随着信息资源的开发、传播与期货交易的链接与融合,以及投资主体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和信息需求水平的提高,期货市场的另一种功能属性——信息开发功能,开始凸现出来,并逐步发展成为与发现价格和管理风险一样的又一功能。这个新的功能并不和发现价格、管理风险等功能相割裂,而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互融合交流,共同推动着期货市场发展的高度化。

1、期货交易信息是价格发现功能的基础

通常而言,由于现货价格在形成过程中的时滞性、分散性和信息不对称性,其价格的真实性受到严重影响。以现货价格作为市场信号和决策依据,不仅会形成高昂的交易成本,而且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而对于处于完全竞争状态的期货市场来说,由于具有公平的交易规则和日渐合理的交易方式,众多买家和卖家能将自己掌握的各方面市场信息充分汇集到期货价格中。期货价格中所融入的各种市场信息不仅包括了现货价格的实际变化、投资者对各种市场信息的判断,而且也包含了其对历史交易信息的整理加工、对即时交易信息的深度挖掘利用。由于期货交易定单流可以将宏观经济信息的判断或预期等各项内容都考虑到或者融入进来,因此很多投资者(当然不是全部)完全可以将期货交易信息作为一个重要的观测载体,通过深入分析期货交易历史信息和价格动态做出买卖决策。由此各类现货信息和历史期货交易信息集中过滤所形成的期货价格,将有助于较快速度地反映真实的供求状况及其未来价格变动趋势,形成合理的价格信号。

2、利用期货交易信息完善风险管理功能

套期保值是期货市场所有参加者熟知的一项功能。这个功能虽然有其固有的基本交易策略,但是也不是动辄就能完美无缺,很多期货交易者在实践中往往会面临一定的风险损失。风险的来源主要源于对平仓时机的选择。何时平仓必须依靠对基差信息的深入分析。所谓基差实际上就是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之间的差额。实践表明,基差的变动可以使套期保值者的头寸状况得到改善或更加糟糕;例如,对于将来要卖出现货的空头套期保值者来说,基差出现扩大就意味着套期保值出现盈利。相反,基差出现缩小,则套期保值状况出现恶化。因此,所有套期保值者不仅要分析基差历史变化,而且也要就要深入了解影响基差的变动各项信息,在最尽可能有利的基差点上完成套期保值。

3、信息开发:期货市场的新功能

在期货交易的方式、价格、流程及利润源中,信息是充斥在各个环节的,信息作为期货交易基础能更好地解释期货交易的过程,期货市场中信息场的存在更能说明各种信息的综合作用对期货交易基础的演变过程。单从前述的两个方面看,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的功能虽然是发达期货市场自身所具有的功能,这种功能从根本上看,离不开期货市场的高度通畅的信息流。应该说就此而言,交易信息对期货市场功能的发挥的影响已经足够大了。但是,问题并不仅仅止于此。事实上,假如期货市场所的市场信息开发过程能和期货交易活动真能实现高度融合,那么在期货市场中必将酝酿出一项新的功能——信息开发功能。

期货市场的信息开发功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选择和整理信息的功能,保存和传递信息的功能,重组和创建信息的功能,改造和开发信息的功能。从客观条件看,期货交易所在期货的信息场中处于枢纽地位,具有整理交易数据的先天性条件。对于期货交易所来说承担着三个方面的信息开发职能。

——设计合理的交易机制和市场规则。这是提高信息效率的基础。

——采集、挖掘、过滤和整合信息。这属于信息开发本身范畴。——披露和传递各种信息。期货交易所开发信息必须有完备的信息披露内容和规则,也必须有高效的信息传播途径,以此保障信息功能的高效性。

事实上,如果期货交易所能够主动、自觉地开发期货交易信息,积极借助信息技术和各种传播渠道,那么很明显期货市场的信息开发功能将明显提升,并系统地促进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功能的实现。

总之,高度发达的期货市场将是一个信息资源得到高度开发和利用的市场,期货市场的信息开发功能不仅有助于从质量上提升期货市场功能,同时也拓展了期货市场功能的范围。无论对于发达市场还是新兴市场而言,要想不断将期货市场的功能向更高度予以推动都离不开对期货市场信息开发功能的挖掘。期货交易所的信息开发职能始终是期货市场信息开发功能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五、利用信息服务创新增强期货交易所竞争力和定价权

1、全球期货交易所竞争日趋激烈

期货交易所是争夺定价权的前哨。近些年,全球期货交易所的竞争日趋激烈,对各国大宗商品和金融资产定价权的争夺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了争夺对市场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期货交易所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市场控制力,即交易所力图通过品种和规模的扩张增强市场影响力和辐射力;第二,信息控制力和影响力,即利用信息资源的技术标准、服务水平来影响增强市场影响力和经营收入水平。这两方面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相应,相互促进。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全球一些主要的交易所掀起了合并浪潮,在合并过程中关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出现四个趋势。第一,信息供应逐渐被国际大型期货期权交易所控制和垄断。第二,以市场的成熟为基础,对期货交易信息进行一定形式和程度的收费成为潮流。第三,信息服务为交易所经营和扩张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第四,调整交易时间,加快技术整合,提供各洲的不间断交易,扩大信息影响力。从国际经验看,世界很多证券期货交易所的收入来源已经发生变化,信息服务已经成为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收入途径的变化,不仅增强了交易所实力,而且也反过来为其信息的深度开发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国际期货交易所信息开发与服务收入

国际主要期货交易所的市场数据销售大都是通过数据卖主进行的。数据卖主获得交易所授权后,将市场数据销售给个人或机构用户。部分交易所不仅通过数据卖主销售数据,而且可以通过数据传输专线直接向终端用户供应数据。如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的最终用户可以从认可的数据卖家或者直接从交易所通过CME数据传输专线获得数据。一些交易所还允许卖主将数据销售给下一级卖家,如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卖主经批准后,可以作为直接的或间接的卖主,从事再次销售市场数据活动。

近些年,期货交易所收入结构的多元化已经成为一个趋势。由于现货和衍生品市场交易的不断活跃,交易者对信息的需求相应出现了大幅度的上涨,由此也带来了期货交易所信息服务收入的增长。总体来看,国际主要期货交易所2001,2005年期间的信息服务收入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例如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的报价数据费在2004财年内增长了15%。从信息服务收入占交易所总收入的比重来看,大部分交易所的这一数据在14%~18%之间。总体上看,随着市场信息需求的不断增加,信息服务已从昔日的“副产品”转变为期货交易所的正式商业业务,信息服务收入也随之成为期货交易所的总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呈现出稳定增长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