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海外经营风险管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5 16:10:48

海外经营风险管理

海外经营风险管理篇(1)

2000年中国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据商务部的统计数字显示自2000至今,中国批准海外企业1500多个,投资额50多亿美元。“走出去”可大大缓解中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可以为中国企业成为跨国公司搭建良好舞,也可以有效地减少贸易争端,同时将通过中国企业在海外的生产、销售和投资,有效地平衡中国与各贸易伙伴的关系,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但是,我国企业走出国门后,由过去仅承担生产经营风险转变为承担复杂的国际竞争风险,多数走出去的中国商人对国外投资市场、国际竞争环境及投资所在国法律法规不甚了解。因此,开拓国际市场所面临的潜在风险就非常突出。而中国企业在国外经营过程中最大、最不可预期的风险就是“政治风险”,此外还包括内战、叛乱、暴乱、恐怖活动等政治性暴力事件。还有,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局不稳、政权更迭,宗教、民族冲突此起彼伏,甚至爆发内战等等。

比如福建晋江有很多企业多年来一直从事和俄罗斯的经贸业务。在那里,晋江企业集体遭遇了“滑铁卢”。今年2月12日,俄罗斯联邦内务部重大案件侦察委员会查抄莫斯科艾米拉大市场中国商人货物的事件发生后,晋江60多家鞋业、服装企业的供货情况受到影响,至少有2.0多家供货企业因此申报停业,被查封的货物价值达1000多万元人民币。晋江一位多年从事边贸供货业务的商人说,对俄边贸虽然利润丰厚,但俄罗斯黑社会敲诈、勒索现象严重,俄罗斯警察和税务部门也经常对中国商品进行查封、转卖,许多企业将因此被迫放弃在俄罗斯多年打下的“江山”转而开辟新市场。

再比如,中石化伊朗卡山勘探开发项目自2001年投人勘探至今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第一口探井就获得了高产轻质油气流,打破了伊朗理论界认为卡山区块不存在商业油气流的论断,这在当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为此感到欣慰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关注伊朗的国际形势。伊朗与美国交恶已二十多年,双方一直相互敌视。近年来,伊朗在核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发展活动愈发成为美国的心病,特别是遭受“9. 11”恐怖袭击之后,美国更加担优伊朗的核计划可能导致核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2002年,布什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时首次将伊朗、伊拉克和朝鲜并称为“邪恶轴心”国家。两年多来,美国政府一直拒绝同伊朗进行直接对话,两国关系呈僵持状态。眼下美国在处理伊朗核问题时,虽没有采取激化矛盾的强硬措施,但更多的是鼓励“国际社会”出面,配合美国对伊朗实施遏制政策,伊朗问题终将是美国政府要干预的问题。

由此等等,就不得不让我们关注海外经营企业的政治风险。

一、海外政治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政治风险并不只发生在第三世界国家或政治不稳定国家。实际上,政治风险是广泛存在的,高度工业化国家同样存在政治风险。如美国对外国投资银行与民航业存在相关的限制法规,此外,文化障碍也会增加政治风险。例如,由于日本的价值体系反对人们购买外国产品,且日本政府支持这一体系,这使得很多海外公司都感到很难打人日本市场等等。政治风险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没收。没收是一种极端的形式,即当地政府或人民裸地无偿占有外国公司或外国公民在当地的产权。伊郎于1951年曾没收“英国一伊朗石油公司”的全部石油资产和其他财产,扎伊尔(即今天的刚果(金))于上世纪70年代没收了一个比利时公司价值5亿多美元的铜矿资产。联合国的数据表明,在上世纪70年代,非洲的赞比亚、乌干达和苏丹三国分别没收过三十几家外国公司的资产,而当地的“民族主义”运动往往是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源。比如,中石油在苏丹和哈萨克斯坦的石油股份对于所在国的公民来说,这些是让“外国人”控制的股份,相对应的石油资产是被“外国人”占有的资产。既然如此,假如某日在这些国家发生“民族主义”运动,中国在那里的产权就会随时受到威胁。

政治风险的表现形式之二是税收歧视、政策歧视、立法歧视。当地“民族主义”对中国石油企业海外产权和合约利益的可能威胁当然也不一定像“没收”那么裸,更经常地是通过税收歧视、政策歧视、立法歧视的形式表现出来。当地政府有通过立法或行政命令要求外资企业多交税或者不让其进人某些项目的权力。俄罗斯当初邀请中石油于2002年12月参由斯拉夫石油公司股权的拍卖,但在拍卖前的一个月里俄罗斯民意变得愈来愈反对由中国控股俄罗斯石油公司,一时间民族主义意识大涨,迫使俄议会通过紧急立法,禁止任何国有股份超出25%的企业(包括外国企业)参与俄罗斯国有股份的拍卖,把中石油排斥在外。但是,对于要“走出去”的中国石油企业来讲,这些都应当是意料之中的事。

政治风险的表现形式之三则是政局不稳、战争和地区冲突所带来的不稳定因素。以中国目前在海外的最大石油投资所在国苏丹为例。苏丹与中国在过去多年是友好合作国家。但是,从中石油方面讲,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自1956年苏丹独立以来,除了从1972至1982年这十年之外,苏丹的内战到今天还没停过,现在,西部达尔富尔地区的黑人与当地阿拉伯民兵大打出手等。从中国的石油战略安全以及在苏的投资安全角度讲,我们不得不考虑、研究并想法规避这些政治不确定因素。

二、海外政治风险的评估

海外石油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前要进行政治风险评估,而且在投资后也要追踪评估政治风险。海外石油企业可以设立自己的专家组来对政治风险进行评估,但由于政治风险的评估是一项比较复杂、专计性很强的下作.海外个沛可借助干职和构的力量来完成这项工作。例如摩根·斯坦利公司、经营环境风险情报公司和《欧洲货币》等都提供政治风险评估的有关数据,借助这些专业机构提供的数据,我们可以对有关国家的政治风险有一基本了解。

2004年9月13日俄罗斯《独立报》发表文章,认为最近几年恐怖活动猖撅,许多研究机构对世界各地所受威胁程度进行评估,得出的结论是悲观的,今后几年中亚可能成为国际攻击的主要目标,的基地也在这一地区逐渐形成。如果绘制中亚国家今后五年恐怖威胁风险表,可将恐怖威胁分为5个等级,(低级、警戒级、威胁级、高级、最高级),情况大致如下:哈撒克斯坦恐怖威胁风险为警戒级。即为中级,其境内虽暂时没有恐怖组织,65%的受访者认为今后5年将会出现恐怖活动。土库曼斯坦几乎没有非法的恐怖组织和极端组织,但是威胁风险等级也为警戒级。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恐怖主义风险等级为威胁级。乌兹别克斯坦恐怖威胁风险为最高级。

三、海外政治风险的防范

海外经营石油企业用于防范政治风险的策略有很多种,主要有一体化策略、保护与防卫策略。

1、一体化策略

一体化策略是通过海外投资结构安排来规避风险。该策略帮助海外公司成为东道国经济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使企业与当地环境融为一体,使其不再成为引人注目的“外国公司”,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当地化。

一体化策略最为简单的方式是采用本地化的公司名称,在收购当地公司时,保留原公司的老名字。仅从名字根本显示不出谁是真正的所有者。这种策略可转移公众视线,减轻人们的抵触情绪。

二战前,美国跨国公司在海外的投资项目有60%是全资所有,40%以参股合资形式(与当地人合股);西欧跨国公司则有60%的海外投资采用参股合资形式(剩下40%为全资),而日本只有16%的海外投资合资经营。

但是,二战后,随着殖民地国家的相继独立,各国的“民族主义”运动潮流势不可挡,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政府都开始大举没收外国公司在本地的投资与资产,其中尤以油田、矿物资源、铁路、银行等为主,这一潮流于上世纪40年代从东欧开启,于50年代扩展到伊朗、玻利维亚、埃及和古巴等国,到60至70年代,非洲、拉美和亚洲国家差不多都相继加人没收外资财产的运动。仅美国的跨国公司,它们的海外投资在1946至1973年间就被没收170次,其他国家的跨国公司经历基本类似。

对外资企业进行没收的同时,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又都推出了限制外资的法律和法规,要么限制外资持股比例,要么全面禁止外资进人某些战略行业。各国“民族主义”热潮加上对外资的歧视立法,迫使跨国公司全面改变海外投资形式。结果,他们要么接受参股合资成为非控股股东,要么选择不持股但签署长期服务合同从项目产出中分成。到了上世纪70年代,日本80%以上的海外投资项目采用非控股股东的合资形式,只有不到6%的海外项目是日本公司全资拥有。其他发达国家在海外的情况类似。由于外国人全资拥有企业或控股本地企业只会给外资方带来太高的产权风险。外国人持股比例愈高,其财产被没收的风险也愈高,而与本地企业合资以及无股权的服务合同显然风险更低,于是,非控股股东的合资形式已成为政治上更安全、当地社会更能接受的外资介人形式。

2、保护和防卫策略

保护和防卫策略旨在阻止东道国政府干涉企业经营。与一体化策略相反,保护和防卫策略所促进的是海外企业与当地环境的非一体化。

其一是控制技术或市场经营与分销渠道。海外企业在其他地区进行研究与开发,必要时才向本地输人新开发的技术;东道国政府即使突然没收公司的设施,公司的研究与开发基地也不会受到威胁。或者将市场经营和分销机构设在东道国之外,则东道国政府接管企业后并不具有进人海外经营市场的销售渠道,从而弱化东道国政府接管企业的能力。如秘鲁政府在接管马可纳秘鲁分公司后,发现自己反而失去了进人海外经营铁矿市场的渠道,因而不得不重新与马可纳公司谈判。

其二是将对当地人员的使用局限在企业的非重要部门。简而言之,是与一体化相对应的,这也是海外企业在不确定性较大的情况下,保护自己的一种选择。

其三是从东道国政府和当地银行筹集到尽可能多的资金。如此一来,当地政府已经与海外企业连在同一条船上,干涉企业经营的行为会受到强烈抑制,因为这样做将会使自己和本国银行的投资受到威胁。

海外经营风险管理篇(2)

在现代建筑工程行业发展中,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技术力量、管理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为我国建筑施工行业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工程建设项目施工中,海外工程的风险管理是保障施工企业经济效益、保障企业施工安全的重要工作。如何提高我国施工企业海外承包工程的风险管理能力,是影响我国建筑工程施工行业发展的关键。随着现代国际贸易及工程领域的不断发展,海外承包工程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针对海外工程施工特点及风险管理需求,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加强风险管理工作。以风险控制能力的强化,保障海外工程建设施工经济利润,满足企业经营发展需求。

一、海外工程风险管理工作重要性分析

在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海外发展中,风险管理是对项目风险识别分析并采取应对措施的重要工作,是保障施工企业海外工程承包经济利润、降低工程风险的重要环节。工程建设施工行业的特点决定了该行业项目承包中存在着较大的风险。项目承包风险的存在影响了企业的经济利益及经营发展战略。因此,在现代海外工程承包过程中,施工企业应了解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对合同、政治、经济、自然等风险的识别,保障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了解文化差异、施工习惯造成的风险,避免施工企业经济利益受到影响。以风险识别为基础、以风险控制为重点,利用风险控制对策及风险回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等方式,保障施工企业经济利益。

二、海外工程风险管理的方式与重点

1、通过风险回避提高海外工程风险管理效率

在现代工程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中,风险回避是中断风险源、避免潜在损失的重要方式。因此,海外工程施工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中应强化风险回避技术的运用。根据工程实际特点、地域特点、风俗习惯等,了解工程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同时考虑人民币与当地货币兑换率差异,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于潜在风险因素,施工企业还应建立相应措施。针对海外工程实际特点及潜在风险进行风险管理工作,提高海外工程风险管理效率、保障施工企业经济利益。

2、运用风险转移方式,保障企业利益

海外工程建设施工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中,应提高对风险转移方式的认识。通过风险转移方式的运用,降低施工企业工程承包风险、保障企业经济利益。根据风险转移的方式,海外工程承包施工企业应采取合同转移、保险转移等方式提高风险转移效率,避免工程施工风险对企业经营发展的影响。根据海外工程合同特点,施工企业应对合同管理及合同审核工作进行关注。根据工程实际特点及所在国度法律法规进行合同管理工作,降低施工企业所承担的风险。在此基础上,施工企业还应加强工程保险投入。通过保险额的提高,将施工风险进一步降低,使企业风险转移到保险方向,保障企业经济利益。

3、了解工程所在地的文化与法律,降低海外工程风险

世界各国建筑相关法律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海外工程施工企业在工程承包后应对工程所在地的文化、法律等进行了解。避免施工噪声、环境污染等问题,影响企业经济利益,降低工程承包风险。 在此基础上,还应对相关法律、规范等进行调研,明确当地建筑规范及施工要求等内容,降低工程施工质量及纠纷风险。

三、强化项目综合评估,提高海外工程风险管理能力

为了提高海外工程风险管理能力,现代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还应强化项目综合评估体系的建立。通过对项目的调查与评估,了解项目所在地的政治局势、自然条件及相关施工信息,深入掌握影响工程施工的各项因素。以此为基础,对工程项目进行综合评估评价,提高企业海外工程风险管理及预测能力,进一步降低施工企业经营管理风险。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我国工程施工企业海外拓展过程中,企业风险管理能力是影响企业经济利益、影响行业口碑的重要工作。受海外工程所在地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的影响,海外工程承建中承担着巨大的风险。因此,工程承建企业必须构建科学的风险评估监测机制。在此基础上,强化企业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

海外经营风险管理篇(3)

石油是不可再生的最重要的能源资源之一,对世界各国发展举足轻重。随着中国海外投资的快速增长,许多石油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实行海外经营,并且,建立世界级大型石油跨国公司成为了我国战略之路。石油企业海外经营是解决国内油气资源供求矛盾加剧的必然选择,不仅能有效确保国家石油安全,而且有利于企业走现代跨国石油集团之路。但也应看到,石油企业在走海外经营之路的过程中,由于变幻莫测的世界政治和世界经济环境,面临着的种种经营风险,尤其是财务方面的风险,而如何规避这些风险已成为中国石油企业海外经营中的当务之急。

一、石油企业海外经营中面临的财务风险

现阶段,我国政府大力支持石油企业实行“走出去”战略,在政策、资金以及人员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可以说,部分石油企业已走在于海外经营最前沿,然而石油企业仍面临着不少财务风险。

由于我国石油企业承担的主要是资金、技术密集勘探开发成本的海外石油,再加之变幻莫测的世界政治和经济环境,使得一些新的引发财务风险的因素不可避免地出现在石油企业海外经营的过程中,最终表现在评估风险、融资风险、投资风险等。具体说来,一是石油资源的稀缺性引发的国际政治风险,不可遏制地为石油企业财务成果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石油产品属性特殊,一些地区由于石油争夺带来的冲突或政权更替,往往会引发石油投资政策和环境的变化,这对于已经进入该地区的中国石油企业来说,很可能丧失巨额的投资或使得已经开始投资的项目被迫中止,财务风险预测的难度系数也相应增大。二是一些片面的如“中国”等国际论调也使得我国部分我国石油企业在海外经营过程中,投资及经营活动难以为继,财务风险时有发生,我国石油企业对一些财务风险甚至很难有效控制和管理。三是企业海外经营的石油本身特性客观带来了财务风险。石油企业海外经营兼有资源开发与海外投资的双重内容,具有投资大、回收期长、极易发生沉没成本等特点,对投资可行性、投资评估、经营成本以及预期收益等方面有较大不确定性,易造成财务风险。

二、石油企业海外经营中减少财务风险的措施

通过对石油企业海外经营中财务风险分析,可知风险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企业若不采取针对性措施,很可能给石油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更为严重则有可能对我国的国家利益与安全产生重大影响。为此,提出以下针对性建议。

(一)做好前期调研工作

石油企业在进行海外项目工作时,做好前期调研工作对于了解东道国石油市场情况、预测和规避财务风险至关重要。

一是企业要了解东道国石油资源状况,并对资源国的政治局势、经济、地理情况、投资环境做到胸有成竹,另外,还要熟悉资源国有关石油企业经营方面的法律等,如此才能更科学地制定海外经营计划和目标,有效保障石油企业海外经营业务的利益得到合法保障,海外经营业务得到公平的待遇。二是石油企业要提高风险预测能力,对可能影响财务成果的诸多风险因素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评估,将各种可能的风险因素纳入成本预测和成本控制的框架内,建立更加科学的经济评价模型,才能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例如,有的石油企业针对海外经营这一块,专门建立相应的决策研究机构来预测财务风险,对国际石油合作的决策中的一些规律进行总结,帮助企业在机遇与风险之间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强化内部控制制度

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面临环境是海外,与国内区别甚大,因此,石油企业在国内采用的内部控制制度,很可能已不再适应石油企业走向海外之后的新形势,财务风险管理是以内部控制为主导的,因此,石油企业应不断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重点做好风险管理工作,不断地增强企业风险管理的意识。

海外经营风险往往具有不可预测性,企业要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将各种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例如,有的中国石油企业对外投资尚处在起步阶段,通过办理保险,有效转移海外油气资产并购的风险,从而减少了损失。有的石油公司借鉴学习国际经验,组建自保公司,承保企业内部风险,强化了内部控制,规避了财务风险。

(三)加强财务工作人员培养

化解财务风险,人才是关键,对于石油企业海外经营也不例外。目前,我国石油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满足海外经营的人才处于紧缺状态,因此,建立高素质的财务员工队伍,是现阶段企业一项相对紧迫的任务。

石油企业要加强人才建设和储备环节。在海外经营过程中,为了化解财务风险,光靠员工基础的财务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企业还需要强化培训,加深他们对资源国石油市场等的了解,使财务人员有能力去识别和管控财务风险。另外,石油企业应强化海外项目财务工作人员制度管理,完善财务人员岗位。例如,有的企业通过实行海外财务人员责任制,要求他们及时、准确地上报财务信息,更好地为石油项目决策,为规避财务风险提供了人力资源方面的保障。

三、结束语

石油企业海外经营是解决国内油气资源供求矛盾加剧的必然选择,但由于变幻莫测的世界政治和世界经济,也面临着许多财务风险,通过对石油企业海外经营中潜在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石油企业可从做好前期调研工作、强化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加强财务工作人员培养这几个方面规避财务风险,更好地走海外经营之路。

海外经营风险管理篇(4)

海运业作为世界范围内货物的流通主要渠道之一,由于其经济性、低耗能性及周转量大等诸多优点在世界经济的发展进程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0万多亿美元的全球进出口贸易中有近90%是通过船运实现的。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与完善,现代海运在运输工具(船舶)向着大型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的同时,经营船舶的海运企业经营模式、理念和总体形势也在逐步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即由以往的那种单一化独立化经营模式向联合、多元的方向靠拢,港货联盟(港口与货主的联盟关系)、港航联盟(港口和航运的联盟关系)及航货联盟(航运与货主的联盟关系)就是其中的主要代表。近几年新兴的远期运费协议(FFA),也为海运的发展增添了新的特色元素,使与船舶购置、经营、管理、资金、流通方面更多地融入金融、期货方面的特性,进一步刺激了海运业的发展。在当前全球市场行情波动剧烈的形势下,海运企业经营发展面临的财务风险隐患更多,更加要求海运企业在自身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财务风险管理,防范风险问题,为海运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保障。

一、海运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识别有关概念

对海运企业来说,财务风险问题,主要是指海运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可能造成海运企业出现财产物资损失的各种不确定问题。风险管理,则主要是针对海运企业的各种常见财务风险问题,进行的全过程风险控制管理,主要目的在于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同时,实现企业收益与成本之间的权衡。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风险识别,主要是在财务风险问题发生之前,通过采用多种财务风险识别分析方法,对海运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客观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第二,风险评价,主要是通过采用主观评分、模糊综合评价、风险评价矩阵等多种风险评价方法,对海运企业的财务风险问题的发生概率进行预测分析,并对财务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进行综合评估。第三,风险应对,也就是通过有效运用规避风险、预防风险、减轻风险、转移风险、自留风险等多种风险管控方式,对海运企业的主要财务风险问题进行的全面应对。

二、当前海运企业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问题

(1)筹资风险。海运企业的业务开展对于资金的需求往往较大,如果海运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于企业的筹资需求预测不到位或者是筹资能力不足,在固定的时间内无法筹集到海运企业业务开展所需要的基本资金,则会导致企业出现筹资风险,影响海运企业的业务开展,造成企业出现严重的财务危机。特别是目前海运业整体低迷,现金流的作用尤为重要。海运企业一方面需要通过稳固和扩大货源取得现金流,另一方面则希望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现金支持。但是,由于海运业的亏损达到70%以上,银行等金融机构趋利和规避风险的本能让他们集体远离海运企业,造成海运企业融资困难和融资成本高。

(2)投资风险问题。海运企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船舶投资是海运企业投资最主要的内容,有着一次投入资金多,回收周期长的特点。所以,如何把握变幻莫测的全球海运市场,如何科学决策,对海运企业是生死存亡般的重要。据笔者了解,因目前海运业整体低迷,海运企业在低迷中思变,寻求突破,期望长久发展。海运企业购进运力的原因主要有四个,一是公司新增了货源,需要运力支撑,这是最积极,最乐观的原因。二是海运企业需要调整船舶结构,以新造船代替老旧船,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新造船在相同主机功率下,油耗会降低20%,在相同载重吨位下,载货量会提高20%。三是响应国家节能环保的要求,减少污染和排放。四是海运企业规模效应的需要。对于海运企业来说,无论是上述哪种原因需要购进运力,如果对海运业务发展预测不到位,决策不科学,在缺少分析的情况下,投入大量资金扩大海运企业的业务开展,一旦外部市场或者企业自身管理等方面出现问题,很容易直接引发海运企业出现资金回收困难的问题,进而造成企业出现财务风险。

(3)资金回收风险。资金回收风险,主要是海运企业面临的应收账款风险问题,也就是海运企业如果对于资金不能及时回收,容易造成企业出现资金周转不灵的问题,资金链断裂,资金压力延伸,极易导致企业陷入财务风险,甚至造成企业的破产倒闭。传统上,海运企业与客户签订运输合同的方式,大多是电话联络,传真签约,特别是通讯、网络高度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成为海运业经营的一个主要平台,这就存在着对对方资信不能充分了解的隐患,一定程度上存在财务风险。

三、改进加强海运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措施

(1)强化投资风险管控。在具体的风险管控手段上,应该注重全面改进完善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强化对海运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模式的控制。在投资风险管控实施过程中,应该全面根据当前海运市场外部环境形势,结合海运企业自身发展实际情况等,进一步对海运企业现有的投资渠道进行拓展延伸,尽可能的实现海运企业投资面的多元化,以免由于各种利率风险或者是汇率风险等,对海运企业的投资项目等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避免投资风险问题的发生。此外,在海运企业投资风险的管控方面,关键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海运企业投资前项目的全面论证分析,对具体投资项目的可行性以及投资风险发生概率的大小进行准确的评估分析,以免由于投资项目失败造成海运企业的财产损失。从目前数据看,船东新增运力更加谨慎,2016年运力增幅下滑明显(同比2.18%),尽快当前干散货船舶手持订单仍处高位,但是船舶撤单、延迟交付等现象较为普遍。实际经营中,笔者所在公司运力购置的前提,是必须有运量支撑,在一个航线,一艘运力的投放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公司从理论上充分论证运力投放的可行性,之后,再采取租用其他船东的运力营运,一方面,可以占有市场,扩大货源,增加效益,另一方面,可以在营运中及时总结经验,用实践论证和弥补理论的不足,从而进一步运力购置的可行性,而且,如果印证失败,公司则结束租用,并不会因此背负沉重的财务成本,如果印证成功,那么,公司马上组织资金完成运力购置,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控制风险,增加效益。

(2)强化海运企业的筹资风险管控。避免筹资风险问题的发生,首先,应对海运企业筹资难的现状,海运企业应该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沟通,扩大融资渠道,不拘泥于传统的贷款、票据等融资方式,可以根据海运业资金密集的特点,探讨融资租赁、售后回租等业务的开展。其次,应该结合实际对海运企业的筹资结构等进行合理优化,特别是按照海运企业的长远发展需要等,安排好海运企业的短期、中期以及长期负债比例等,进而开展筹资。既要确保海运企业各项业务工作开展过程中,能够得到有效的资金保障,同时也应该策避免由于海运企业还债时间过于集中等,有可能造成海运企业出现资金压力。第三,在海运企业的筹资管理过程中,应该注重进行适度筹资,尤其是严格控制好海运企业的负债规模,按照海运企业的市场前景、外部投资环境、投资项目选择、资金利率变动等多种形势,开展海运企业的资金筹措,防范筹资风险问题。此外,在海运企业的筹资过程中,还应该科学准确的把握好外部金融市场中利率的发展变化趋势以及资金市场供给状况等,避免由于利率或者是汇率的变动等金融环境问题造成海运企业的筹资风险。

(3)加强海运企业资金回收风险的管控。防范海运企业的资金回收风险,关键要求海运企业在自身的管理中,应该按照海运企业客户的具体信用状况、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等,进行综合的风险考虑分析,来确定海运企业的更加安全可靠地销售模式以及业务结算方式。同时,还应该根据海运企业客户具体财务状况以及经营状况的实际变化等,来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应收账款回收策略,以确保能够及时回收企业货款。此外,在海运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方面,还应该急躁做好坏账准备,避免由于坏债准备不充分等,造成企业利润不明确,进而导致资金回收风险的问题发生。在实际经营过程中,收取预付款,分阶段收款和货物留置都是海运企业自我保护的有效手段。此外,防范海运企业财务风险问题的发生,离不开良好的管理体系作为保障。海运企业应该充分用好各项管理措施,特别是应该根据海运企业的实际状况等,编制完成海运企业的现金流量预算,对企业的投资预算、未来收益等有关情况,做好现金流量规划。同时针对风险防范管理等,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并完善海运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开展海运企业的财务风预警、控制等有关工作,提高海运企业的风险管控水平,防范各类风险问题的发生。

四、结语

海运企业防范财务风险问题,应该根据海运企业经营实际特点,强化财务风险管理的针对性,根据海运企业的筹资、投资、资金管理等风险问题,进一步加强预算管理,完善企业长效机制建设,改进海运企业的内部管理系统,以增强海运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能力,防范财务风险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海外经营风险管理篇(5)

(二)财务风险特征 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特征:

(1)客观性。企业要从事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风险相伴而生,不管领导者是否承认,财务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着,即财务风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企业管理者应当充分了解风险形成及发展的条件,化解风险、有效降低风险事故的发生、减少风险导致损失。

(2)不确定性。对于特定企业,风险的发生是偶然的,具有不确定性。由于影响企业收益的各种因素总是在不断变化,事前难以把财务风险的大小准确计量。企业管理者尽管知道某项活动或许会发生损失,这种损失发生的概率为多少,是不确定的。

(3)可度量性。虽然企业管理者无法完全消除财务风险,但是在从事经济活动前,根据以往类似事件的统计资料,可以预先知道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与每种结果出现可能性的大小;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概率测定,可以对财务风险进行度量。

(4)与收益或损失相联系性。额外的风险收益与额外的风险损失都可能会发生。风险与收益是成正比例关系,高风险的项目,其收益也相应较高。投资债券风险小,可收到稳定收益且不高;购买股票风险大,但可能收益也高。

二、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财务风险现状分析

本文依据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尔公司)的财务报告(包括2011年的年报资料),对其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其财务风险情况,并据此提出相关对策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一)偿债能力指标分析 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债对到期债务的保证程度或承受能力,企业是否有偿还债务能力与支付现金的能力,是企业能否生存和健康发展的关键。企业偿债能力是反映企业经营能力和财务状况的重要标志。根据表1、表2提供的数据对海尔公司进行的分析。

(1)分析短期偿债能力。一是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是反映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之一。企业的管理者、投资者必须了解企业有多少流动资产偿还短期债务,流动资产多,而短期债务相对少,则偿债能力越强。由表1可知,2011年流动比率为1.21,说明海尔公司有1元的负债就有1.21元的流动资产做保障,但低于合理的流动比率2;2010、2009、2008、2007年流动比率分别为1.26、1.48、1.77、1.93。通过对比五年的数据,可发现海尔公司流动比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由表2可知,海尔公司流动比率与同行业的2.63及沪深300的2.86相比相对较低,这说明海尔公司短期偿债能力已出现了财务风险,值得企业关注。二是速动比率。速动比率是指企业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速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扣除存货等的差额,包括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等。衡量企业偿还短期债务能力强弱,应该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两者结合运用,流动比率较低,速动比率较高时,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仍然较强;反之,流动比率较高而速动比率较低时,关键要看存货的变现能力,如果存货的变现能力较强,其短期偿债能力也不弱;只有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都较低,且大大低于标准时,才说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弱。一般来说,速动比率基准值为1。由表1可知,2011年速动比率为0.98,说明海尔公司有1元的负债就有0.98元的速动资产做保障,略低于合理的速动比率1。通过对比2008-2011年的数据,可发现海尔公司速动比率也有所下降,但除2011年外其他年份均高于合理水平1。由表2可知,海尔公司速动比率与同行业及沪深300相比较低,这说明海尔公司短期偿债能力虽然不如同行业(沪深300企业),存在着一定的财务风险,但也算是在合理范畴之内。三是现金比率。企业现金类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即为现金比率。现金类资产包括所有货币资金和现金等价物(易于变现的有价证券),是最能反映企业直接偿付流动负债的能力。现金比率是企业最严格、最稳健的偿债指标,反映企业在最坏情况下的偿债能力。一般该项比率越大,说明企业现金流动性越好,短期偿债能力越强。现金比率一般认为20%以上为好。但这一比率过高,就意味着企业拥有闲置资金越多,资金使用效率差,会导致企业机会成本增加。由表1可知,2007-2011年现金比率均高于50.00%,远远大于一般公认的20%,说明海尔公司有足够的现金资产做保障,偿还短期债务。但也说明海尔公司有闲置资金的可能。从流动比率分析,说明海尔公司短期偿债能力已有一定的财务风险,但综合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来看,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还是非常强的。

(2)长期偿债能力分析。一是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是是从总体上反映企业的债务状况、负债能力和债权保障程度的一个综合指标,是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反映企业有多少资产中是通过借债筹资得来的。资产负债率低,财务风险较小;资产负债率越高,企业扩大生产经营的能力及增加盈利的可能性就越大,但财务风险也越大。国际上,一般将50%视为企业资产负债率的“标准线”,如果超过这个线,则说明企业借入资金多于企业权益资金,将使企业潜在的投资人由于对其投资或债权的安全性产生疑惑而裹足不前,也使实际债权人产生债权难以保全的安全感。根据表1,2007-2011年海尔公司的资产负债率逐年增加,从36.94%增加到70.95%,并且2010年和2011年远远超过了“标准线”50%;企业的负债一直在增加,即财务风险是在增加的,应特别引起关注。二是产权比率。产权比率是负债总额与所有者权益之间的比率,反映了企业所有者权益对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即在企业清算时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产权比率越高,意味着是高风险、高报酬。企业应对收益与风险进行权衡,力求保持合理的财务结构,以便既能提高获利能力,又能保障债权人的利益;产权比率一般应小于100%,也有人认为标准值为1.2。根据表1可知,海尔公司的产权比率呈递增趋势,2007-2009年的产权比率分别为58.57%、58.82%、99.92%,这些比例离标准值(1.2)还有一定差距,说明该公司2007-2008年属于低风险低报酬的财务结构。2010-2011年的产权比率分别为196.79%、224.74%,这两年的比例高于标准值(1.2),说明该公司2010-2011年属于高风险高报酬的财务结构,这样需要支付利息高,但资产的利用率高。由表2可知,海尔公司权益乘数略低于沪深300,但远高于同行业;说明海尔公司资产保障能力虽不如沪深300企业,比同行业资产保障能力强。在实际工作中,企业的决策者在确定企业的负债水平时,必须认识到负债可能带来的财务杠杆收益和相应的财务风险,从而在收益与风险之间做出合理的权衡。

(二)营运能力指标分析 企业营运能力是指企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是以尽量少的资产占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周转,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创造尽可能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通过对反映企业资产营运效率与效益的指标进行计算与分析,评价企业的营运能力,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指明方向。营运能力分析可评价企业资产营运的效率,发现企业在资产营运中存在的问题,是偿债能力分析与盈利能力分析的基础与补充,是影响企业财务稳定和获利能力的关键环节。通过表3、表4对海尔公司2007-2011年的营运能力进行的分析。

(1)流动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主营业务收入与平均流动资产总额的百分率,是评价资产利用率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年度内),流动资产周转次数越多,表明企业以相同的流动资产完成的周转额越多,意味着企业相对扩大了资产的投入,流动资产使用效率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否则相反。根据表3知,海尔公司流动资产周转率从2007年的4.41下降到2011年的2.68,下降了1.73,海尔公司流动资产周转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说明企业流动资产的利用效率较低,所投资的流动资产没有充分发挥效用,形成资金浪费,进而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一是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说明企业平均收现期越短,应收账款转化为货币资金的速度越快;说明资产流动性强,短期偿债能力强。根据表4可知,海尔公司2011年的应收账款周转率比同行业高,但比沪深300低了65.54。根据表3可知,海尔公司2011年为28.21,比2010年下降了8;2009年为32.99,比2008年下降了11.29。说明海尔公司的营运资金过多的呆滞在应收账款上,没有形成良好的循环控制体系,使得企业必须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周转。应收账款的利用效率低,收现速度慢,资金利用效率低,影响了资金的正常周转,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海尔公司的财务风险。二是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速度越快,说明企业存货转换为现金(应收款)的速度越快。根据表4可知,海尔公司2011年为11.81,比同行业和沪深300高。由表3知,海尔公司近五年的存货周转率有较大幅度的波动,其中,2011年比2010年下降了5.71,2008年比2007年下降了1.38,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2008年爆发了全球金融危机所导致的经济衰退甚至萎缩,也说明了海尔公司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意识不强,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

(2)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越高,说明企业的销售能力越强,企业资产利用率越高。由表3知,海尔公司总资产周转率从2007年的3.00下降到2011年的2.14,下降了0.86,总资产周转率逐年降低,说明企业的销售能力逐年减弱,资产利用效率降低,这是由经营风险产生的,这也验证了企业经营承担的风险较高,所以,建议企业应积极改善经营状况以提高盈利能力。

(三)盈利能力指标分析 盈利能力就是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是投入与利润的比例,反映单位投入的获利金额;不仅可以用于不同企业获得能力的对比,还可以反映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获得能力的提高程度。一般来说,企业的盈利能力是在企业正常经营状况下。根据表5、表6提供的数据对海尔公司盈利能力进行的分析。

(1)营业利润率与净利率。营业利润率是指企业的营业利润与营业收入的比率。该指标反映企业盈利水平,指标值越高,说明企业的经营状况越好获利能力越强。净利率是企业净利润与总收入的比率,净利率越高,说明获利能力越强。根据表5知,海尔公司的营业利润率基本上逐年递增,从2007年的3.05%,增长到2011年的5.52%;海尔公司的净利率逐年递增,从2007年的2.56%,增长到2011年的4.95%,说明海尔公司的获利能力在逐年增强。据表6知,从2011年度海尔公司的营业利润率及其净利率与沪深300和行业对比分析,说明海尔公司的获利能力比同行业及沪深300较弱。

(2)净资产收益率与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是一定时期内净利润和平均股东权益的比率,净资产收益率越高,说明投资者取得收益就越高。净资产收益率可衡量企业对股东投入资本保值增值程度,考核投资者是否获得了足够的投资回报。资产收益率是企业一定期间内实现的收益额与该时期企业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该指标可衡量企业总体资产获得能力,可以分析企业获得能力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确定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根据表5知,海尔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逐年递增的趋势,从2007年的10.20%,增长到2011年的32.26%。据表6知,2011年度海尔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与沪深300的15.41%和行业的15.52%相比,相当于沪深300(行业水平)的二倍,说明海尔公司的获利能力比同行业及沪深300强。根据表5知,海尔公司的资产收益率从2007年到2010年是逐年递增的,2011年略有下降。据表6知,从2011年度海尔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与沪深300和行业对比分析,海尔公司的获利能力比同行业及沪深300强。

(3)每股经营现金流量。对于发行股票的公司,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金额除以发行的股票数,即每股经营现金流量。该指标主要反映平均每股所获得的现金流量,显示出上市公司有能力发给股东的最高现金股利金额。公司现金流强劲,表明企业产品商品竞争能力强,主营业务收入收取现金力度较大。根据表5知,海尔公司2007-2011年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波动幅度较大,2007年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只有0.81元,2009年为2.89元,2010年增长到3.00元,而2011年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降低为1.70元。说明海尔公司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

三、海尔公司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与企业外部环境、自身的管理机制、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基本素质等有着很大的关系。一个具有健康、良好文化背景的企业,一般都能适时建立规范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促进企业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海尔公司近几年的管理水平已经得到一定的提高,企业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水平仍然没有得到非常明显提升,此时,企业还处于成长期,市场变幻莫测,风险时时刻刻在威胁着企业的发展。概括起来海尔公司财务风险的形成主要源于以下几点:

(一)企业外部环境 企业外部环境是存在于企业之外,且难以预见和非常难改变,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等诸多因素,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大的影响;不利变化的外部环境会给企业带来一定财务风险。例如,2008年年底爆发的时间世界金融危机使我国出口型生产企业和外贸类企业财务危险加剧,当然,海尔公司也不例外;此后,再加上我国的市场利率、汇率等因素的影响,结果使海尔公司对外投资及国外市场的发展不理想。另外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缺乏对外部环境进行科学的预见,反应滞后,措施不力,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二)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企业风险管理人员不能从根本上把握风险的本质,缺乏主动、积极、系统地进行风险管理。随着企业资产规模的扩大,企业财务活动涉及的问题应遍布于企业所有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有人认为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的观点是错误的,是缺乏全面风险意识的一种表现,而事实上,海尔公司产生财务风险的根本原因是风险意识的淡薄,决策层、管理层缺乏防范发生财务风险的意识,没有把防范财务风险的措施贯穿于企业决策、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始终。

(三)资产利用效率低 海尔的总资产周转率由2007年的3.00逐年下降至2009年的2.22,由2010年的2.59又下降至2011年的2.14,这主要是由于2009年与2011年其应收账款政策放松致使应收账款账款周转率下降幅度很大,应收账款数额太大,致使企业的营运资金在此呆滞过多,影响资金到企业正常周转;也说明了海尔公司的流动资产管理效率没有很大的起色。

(四)资本结构不合理 海尔公司2007与2008年的产权比率均不到60%,2011年的产权比率分别为超过220%;资本结构近五年变动非常大。资本结构不合理,不利于公司以后的发展;资本结构失衡导致企业财务风险。

四、海尔公司财务风险防范对策

(一)提高适应财务管理环境与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 客观环境对企业财务风险有重大影响。因此海尔公司要降低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有效防范财务风险。首先,对财务管理的外部环境准确把握,分析其变化情形,掌握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势及规律。其次,要有应对财务管理的外部环境变化的策略,制订出各种风险的防范方案。再次,建立财务风险防范的预警机制,财务管理政策与财务管理方法要能以防范与化解财务风险为着眼点,建立有效运行的财务管理系统,提高适应财务管理环境和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

(二)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与素质水平 企业管理人员要有风险防范意识,才能有效防范与化解企业的财务风险。

(1)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做企业应当时刻有着风险防范意识,将风险防范贯穿企业生产经营整个过程中,风险防范警钟长鸣。企业管理人员应当灵敏地捕捉可能出现的风险信号,对其进行甄别归类,并根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财务风险信息系统提供的资料,经过重点分析研究,查出风险的成因,评估其可能造成的损失;分析出风险成因后,制定相应措施防范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存在于筹资、投资、运营等每一环节,任何环节均有不同程度的财务风险,因此财务工作人员一定将对财务风险的防范贯穿于整个管理工作;财务风险防范要常抓不懈。

(2)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财务管理人员具备及时财务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必须具有丰富的财务管理知识,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财务管理人员是企业领导的左手右臂,为企业出谋化策。为更好地发挥参谋作用,不至于出现决策失误,还要熟悉产供销各个环节,掌握其合理资金需求,把有限的资金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尽可能地满足要求,从而使得充分发挥效用,以尽量减少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就应当具备金融、证券、投资等相关方面的职业素养。

(3)对财务风险具有较强的敏感。对风险的敏感是企业管理人员的职业能力,准确对财务风险的职业判断能力是优秀财务人员的品质,只有及时发现并合理地评估企业的潜在财务风险,能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出有效解决的方案,及时化解财务风险。总之,海尔公司防范财务风险的根本措施是公司的决策层、管理层要牢固树立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识,并制订各种防范财务风险的制度,且要把防范财务风险的措施贯穿到决策、管理资本运作的全过程和始终。

(三)强化应收账款的管理 应收账款是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赊销。企业赊销是为了稳定自己的销售渠道、扩大商品销路、开拓并占领市场,降低商品的仓储等费用,增加收入;但赊销会给企业增加收款难度、甚至收不回的风险。应收账款管理是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要强化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制定严格的应收账款信用政策,建立信用限额管理制度。通过安全储备、合理订销、监控结构和及时进出进行优化存货管理;加强对应收账款的追踪分析,完善相关的回收机制;控制好日常管理,做好账龄分析;明确企业收账重点,提高应收账款的收现效率。做到加速企业的资金周转,做好财务风险的防范工作。

(四)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 企业的资本结构决定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需要确定合理债务资金与自有资金、短期资金与长期资金的比例关系,并做好动态管理;最佳的资本结构能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即达到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企业应当根据发展规划和偿还能力合理确定举债的适度规模与最佳时间,获得最好财务杠杆效应;否则企业负债过度会增加财务风险。因此,海尔公司应设法使资本成本有效降低,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切实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与盈利能力。

通过对海尔公司分析可以得知:在市场条件下,企业管理者应对财务风险有敏锐的职业判断,时刻对其有着清醒的认识,不断丰富自己专业知识,提高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的能力,使企业基业常青。海尔公司在财务风险方面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偿债风险和营运风险;海尔公司应采取多种方式来处理风险,以此减少风险的影响。比如加速流动资产周围,包括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提高收现能力;加速存货周围率使其及时变现,均能为公司提供足够多的现金流;通过改善海尔财务结构和优化企业资产结构,抓住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和积极因素,采取各种策略,从而使海尔公司整体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获得根本性改变或提升。

参考文献:

[1]杜玉鹏:《集团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研究》,天津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2]袁业虎、曾雯雯:《企业综合财务分析体系的构建》,《统计与决策》2007年第23期。

[3]谢恒:《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4]赵艳芳:《我国上市公司经营失败风险预警研究》,复旦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5]汪振纲:《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应用研究》,湘潭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海外经营风险管理篇(6)

一、内部审计为企业增加价值的优势

1.服务于企业增值是内部审计发展的趋势增值型内部审计是相对于传统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目标是增加企业价值和改善经营。内部审计在企业价值链上是一项间接、辅助活动,内部审计的效益产生于业务经营控制方面的重大发现及避免可能的损失,通过以增加企业价值为目标开展审计工作,评估风险,拓展审计领域和内容,改进审计方式和手段,提高审计的层次和水平,进而提升自身在企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2.内部审计在增加企业价值方面具有的特点和优势内部审计不参与企业具体的业务经营活动,其相对独立的地位是保持审计独立性的内在基础。内部审计以增加企业价值为目标,从企业发展战略和管理的角度,通过实施审计检查程序,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工作,提出审计整改建议,独立发表审计意见,为企业决策提供有用信息。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是一个综合性部门,其审计范围覆盖着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内部审计依赖自身对企业管理深入了解的优势,通过帮助企业加强风险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和健全公司治理,发挥其在企业管理控制方面的作用,促使企业不断规范经营管理、优化治理环境,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

二、内部审计为企业增加价值的量化标准

内部审计服务对企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为企业的财务增值和非财务增值上。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环节,可以通过履行审计职能,规范企业管理,为企业创造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最终提高经济效益,进而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股东价值的最大化。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的量化标准,是对内部审计绩效的评价。基于绩效评价技术优化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的量化标准是:基于平衡计分卡构建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的量化标准。基于价值链构建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的量化标准。基于作业链构建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的量化标准。基于EVA构建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的量化标准。

三、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价值增值作用

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鉴证和咨询活动,用以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方法,来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增值作用是:能够客观地对企业整体风险管理进行检查与评价,以咨询顾问身份协助管理层建立风险管理制度,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防止控制过度或不足的缺陷,发挥反馈作用,对企业的风险管理进行预警,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即识别、评估、管理和控制潜在的事件或情况,以提供关于组织目标的合理保证。企业风险管理是一种系统方法,其从战略的高度来识别和管理存在于企业的各方面的风险。由于各项风险在影响力和紧迫性方面都会随时发生变化,因此组织必须及时做出应对,以保证新风险所带来的损失是有限的,带来的机会却已被发掘。中冶国际是中冶集团的子公司,主要开展境外EPC工程总承包、工程咨询、项目管理等工作。战略定位是集团海外工程业务的平台公司、经营旗舰,肩负着执行集团海外发展战略的重任。境外EPC工程总承包是一项高风险业务,与一般国内工程项目相比,国际工程具有合同金额大、项目之间差异性大、合作范围广、涉及的专业和学科多、对人才和项目管理能力要求较高等特点。国际工程的高风险性使得在国际工程承包领域实行全面风险管理将成为一种趋势。中冶国际内部审计工作以防范境外工程项目经营风险为重点,认真履行监督、评价、咨询和服务职能,增强审计服务理念,除开展财务报告审核、经济责任审计、工程项目审计外,重点在风险管理与内控审计方面做了很多实践探索。内部审计部门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防范和监控等方面参与企业风险管理,报告企业潜在的重大风险,提出应对措施,在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改进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强化内部控制内部审计部门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就是监控、检查、评估、报告管理层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提出改进意见,帮助企业改进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强化内部控制。中冶国际代表中冶集团对工程项目进行风险管理,根据中冶集团加强海外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要求以及海外项目高风险、高不确定因素的特点,成立了海外项目风险决策审查委员会,形成以风险管理为主的项目监管方式,建立了海外项目风险管理体系。内部审计部门对海外项目业务流程的各个阶段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不断改进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强化内部控制,实现企业目标。2.动态监管海外项目进展,提出风险对策为了做好海外项目风险管控,公司建立了海外项目动态监管制度,内部审计部门对海外项目进行动态监管,定期报告项目进展情况,对于突发重大事件及时报告。公司逐步完善了海外项目监管报告体系,细化了海外项目定期报告与重大事项及时报告的内容;内部审计部门按照监管报告体系规定,动态监管海外工程项目的进展,及时报告海外项目进展情况,提出风险警示和应对策略。3.开展海外项目风险评估,降低执行风险在风险管控层面,内部审计部门以海外经营管理项目为重点,对经营管理的关键环节开展风险评估,明确应对策略。(1)委内瑞拉球团与选矿项目风险。对于委内瑞拉球团与选矿项目因业主领导人变更而引发的合同风险、因其通货膨胀引发的汇率风险进行评价,提出风险管理应对建议,及时提请公司高层进行专题研究,明确了应对策略,降低了项目合同执行风险;(2)越南河静钢铁项目风险。中冶国际平台监管项目越南河静钢铁项目,在施工高峰期逐渐过去的情况下,大多数现场外籍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不具备合法工作签证,对于其存在潜在的法律风险和个人税务风险进行风险评估,及时进行预警,提醒各参建单位关注此类风险,中冶国际管理层进行了专题研究,提出了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的应对措施,降低了项目管理风险。4.加强海外项目税务风险管控,降低纳税风险客观分析海外工程项目税务管理模式,加强海外项目税务风险管控,提出纳税风险预防措施,实现企业价值增值。中冶国际管理的斯里兰卡CKE高速公路项目,是中冶集团与业主签署合同,由子公司中国二十冶执行合同的项目,由于合同签约主体和执行主体不一致,导致了境内外所得税重复巨额缴纳。对此,公司以专题会议研讨了集团海外项目税务管理现状,客观分析了海外项目现行税务管理模式存在的纳税风险,在管理层中提高了海外项目税务风险管控意识,总结提出了多项纳税风险预防措施。此外,在沙特和科威特中标项目的合同签订过程中,借鉴了上述经验或教训,较好地进行了纳税筹划,降低了纳税风险。5.预警和防范企业风险,实现价值增值以风险为出发点和核心的内部审计,通过发挥反馈作用,以事后的反馈延伸到事前以及事中,从而对企业的风险产生预警和防范作用。企业风险无处不在,有效地预警和防范风险、实现价值增值是内部审计工作的本质追求。中冶国际在风险识别、评价的基础上,建立了风险事件库,采取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循环方式,对风险事件进行诊断和排队,建立经营风险预警机制,帮助管理层对风险管理进行持续改进与完善,总结风险事件,提出针对性的风险应对策略,发挥反馈作用,预警和防范企业风险,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四、增加企业价值对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要求

1.增强审计服务意识内部审计服务于企业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宏观意识、大局意识,树立以增加企业价值为目的和监督与服务并重的理念,为内部审计工作的转型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保障。2.持续更新专业知识内部审计师必须持续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学习掌握一系列的能力和知识领域,加强后续教育培训,更新知识储备,提高专业胜任能力,从而确保其能够有效地胜任工作。3.深刻理解企业经营活动内部审计应以帮助实现企业目标,增加价值为己任,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深刻理解是内部审计人员提供有效服务的保证。要求内部审计人员立足全局,提高对宏观经济政策、所在行业、商业模式的认知能力,熟悉企业战略、目标和计划,充分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经营管理的各种职能。4.拓宽知识领域和审计视角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多元化的技能,包括公司治理、流程再造、战略管理、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注重其积累和再应用,以更广阔的视野看待问题,并制订出解决方案,改进治理、风险管理和控制过程。

五、内部审计为企业增加价值的方向和空间

企业价值增值是企业管理的主要目标,内审部门作为企业的监督管理部门,在企业价值的增值活动中应发挥积极作用。与传统审计相比较,增加价值要求审计内容向决策层面延伸,在提升企业价值方面,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是对企业战略的审计,战略决策和战略管理是管理职能中的最高层次,战略管理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并开始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内部审计要提升价值增值空间,应参与到企业战略管理活动中。

参考文献:

1.徐政旦,谢荣,朱荣恩,唐清亮.审计研究前沿.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10).

2.K.H.斯宾塞.皮克特,王义华译.风险管理过程审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11).

3.戴耀华.基于交易成本的内部审计增值有用性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8).

海外经营风险管理篇(7)

笔者根据在澳大利亚、印尼等国从事多年项目投资、管理的经验,从海外投资项目阶段性的角度考虑,可将海外投资项目风险分为政治风险、外汇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及经济风险。下面对海外投资项目主要风险的进行分析:

1.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在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存在的可能性更大,因为这些国家更容易发生政局不稳、民族冲突甚至战争的情况。如98年印尼排华事件,许多华人企业蒙受巨大损失,甚至是颠覆性的。政治风险范围很广,主要概括为战争和内乱、国有化、政策法规变动及政府违约等风险。其中国有化风险是海外投资项目的主要政治风险之一。进入80年代以来,国有化形式有所变化,一次性、直接的国有化逐渐被间接国有化所替代。例如,印尼政府要求外国煤矿投资者在一定年限内,按一定比例分期将其股份逐步转让给当地政府。另外,海外投资的经济收益因东道国政府的外汇管制政策而无法汇回母国,这可能给投资者造成损失。如2002年阿根廷货币危机导致政府禁令,禁止外国投资者的外汇转移出阿根廷。

2.外汇风险

我国处在一个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国际货币体系之中,汇率风险仍然严重地影响着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和企业的经济收益,对于我们海外拓展的企业来说,这种风险尤为突出。汇率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贸易性汇率风险和金融性汇率风险。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一般是用外汇或国际货币来计价。目前大约70%的国家用美元来计价。但由于汇率的频繁波动,生产者和经营者在进行国际贸易活动时,就难以估算费用和盈利,这是贸易性汇率风险;另一方面,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借贷的都是外汇,如果借贷的外汇汇率上升,借款人就会遭受巨大损失,这是金融性汇率风险。其实外汇风险贯穿海外投资项目的整过程。

3.经营风险

企业在海外生产经营中由于不可抗力的影响或企业决策上的失误可能导致投资风险。这些经营性风险主要为生产、销售、资金、通货膨胀和库存等风险。实际上,由于环境、技术、管理甚至社会政治状况或自然条件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产品能否按照预期指标生产出来是很不确定的。如2010年印尼的气候反常,雨季持续时间加长,大部分印尼煤矿都无法按照预期计划生产煤炭,更无法保障煤炭供应合同的执行,这给许多煤炭企业造成巨大损失。这种经营风险主要来自大自然的变化,人们很难控制。

4.管理风险

企业在海外投资的过程中,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跨文化管理等环节存在的风险贯穿投资的始终,如果不加以重视,将影响投资收益。

企业海外投资其实是金融和实业的共同投资,资金的来源管理及运用、境外筹资管理等各个方面涉及的内容都较为复杂,加上企业会计制度与东道国制度或国际惯例的差异,使得企业财务管理也面临风险。

企业海外拓展过程中,人才匮乏的问题已经显现,国际型经营人才更是缺乏。根据我司经验,近两年澳洲矿业技术人员奇缺,而澳洲政府对外国相关技术人员输入审核严格,而本地技术人员的待遇要求更高,这与投资初期的人力资源成本预算出入太大,给企业的人力资源投资收益带来巨大压力。

另外,企业海外投资面临着复杂的文化差异风险。例如,发达国家企业习惯于用法律条文作为行动依据,而中国企业习惯于按上级行政管理机构的指令行事。如果不重视多元文化的差异,而采用母国为中心的既定管理方式,则往往增大管理上的风险。

5.经济风险

我们把各种内、外部风险归纳为整体风险,包括前面所述的政治风险、外汇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企业海外拓展最终目的是为了扩大经营范围,提高经济效益,而即使前面所提的各种风险都已避免,但依然可能是投资项目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之间存在偏差,给投资者带来不利或损失,这为经济风险。假如某企业要进行海外投资,首先分析项目的整体风险,看是否适合进行投资,然后才按照经济效益指标数据,计算出该项目的经济风险。海外投资项目的整体风险和经济风险对海外投资企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某海外投资项目的整体风险企业能够接受,但是该投资项目的实际收益却达不到预期收益,项目经济风险较大,企业是不合适进行投资的;反之亦然。

二、资源型企业海外投资风险防范、规避的途径与对策

1.准确评估资源国的政治经济形势

为规避投资国的政治经济风险,在选择资源国作为投资国别时,必须要做好对资源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的了解和评估,做到心中有数,以便采取应对措施,防范和规避风险。可以通过以下四个途径:一是询问有关政府部门或商协会组织,比如贸促会矿业分会等组织。二是向专门的咨询机构了解。三是向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设在资源国的分支机构了解资源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和投资项目的资信等状况。四是依靠间接情报来进行国际投资风险估计。为减少投资风险,尽量不在政局不稳定的国家进行投资活动,若确要到这些国家投资,也应采取由第三国提供担保的措施,即采取风险转移的方式。

2.充分利用外脑,使可行性报告真正可行

资源型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时,要有一个严格认真的可行性报告,并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编写可行性报告的同时,可借助法律顾问、财税顾问及技术顾问等中介机构力量,特别是目标国当地的中介机构,以增强报告的可参考性。加大项目投资前期的尽职调查,充分考虑境外政治、法律、政策、环境、税收、资源、人力、汇率以及技术等多方面的风险因素并采取对应的预防措施,以规避风险,提高境外投资的成功概率。

3.培养国际化人 才,建设一支懂得国际化运作的团队

有效地参与海外市场竞争和防范化解海外投资风险,都需要国际化的人才。国际化人才就是那些对国际商业规则、人文环境、法律法规有着比较全面的了解并能加以运用的人才。要在激烈的海外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走出去”的资源型企业就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针对目前海外投资企业严重缺乏国际化运作人才和经验的状况,从企业角度看,也应当重视人才的引进、储备和培养。加快建立一支懂管理、懂技术、懂外语、熟悉外国法律和制度的国际化运作团队。

4.不同手段搭配防范汇率风险

资源型企业在外汇的借、用、收、放四个环节中,尽量采用一个币种,因为币种越是一致,汇率风险就越小。此外,还可以采取黄金保值条款、外汇保值条款和特别提款权保值条款;选择币值趋降的币种,确定适度的外债规模和利率水平。同时,我国“走出去”的资源型企业应充分利用政策性保险公司和政策性银行为其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支持,通过办理投资保险与担保,将一部分风险转移给其他机构。

5.经营、管理和经济风险的防范

当项目投资合同签署,往往风险出现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之中,并且直接影响项目经济效益,左右经济风险。考虑到经营风险和管理风险防范措施的许多共性,把其归纳一起如下:

(1)当地化经营策略

当地化经营策略要求海外投资企业要使其生产经营活动适应东道国当地的文化、价值、消费等传统习惯,使企业产品或服务能满足特定市场和用户需求,以赢得市场和企业生存空间。首先,海外投资企业的生产、销售要适应东道国市场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其次,海外投资项目的管理也要当地化。如我司在印尼投资的煤矿雇佣当地员工和管理者,提高雇员在公司中持有股份的比例,使当地雇员对工作更有责任心和自豪感,有利于经营活动在东道国进行。另外要对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和员工进行跨文化培训,在企业内建立共同的企业文化,从而降低跨文化风险。

(2)联盟策略

在当今的海外投资中,跨国公司和国际性战略联盟是竞争的主体。而中国大多数海外投资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弱,规模效应差。所以中国企业应当通过各种形式的联合,获得规模效应,以增强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3)资金风险规避策略

资金风险的规避对海外投资项目来说非常关键。首先海外投资企业应尽可能地用较少股本和较多的东道国举债或者向多个国家的银行借款进行经营,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海外投资项目的资金风险;其次是要根据海外投资项目的实际资金需求、企业自身的偿债能力来确定合理的负债结构;另外,海外投资企业要加强对海外投资项目营运资金的管理,优化资产结构,建立控制资金风险的机制。

(4)改善企业形象策略

海外投资企业的跨国影响力及其给东道国政府的印象决定了东道国对投资项目的重视程度,因而防范经营风险的另一重要策略是把东道国对企业形象的评估列入考虑因素。海外投资企业的企业形象策略应该是发展和培养有利的企业形象,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利于降低企业在东道国所面临的风险。

(5)风险转移策略

风险转移可分为保险转移或非保险转移两种。投资者可向保险公司投保,以缴纳保险费为代价,将经营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另外,投资者可利用其它途径将风险转移给别人,如签订合同、保证书等。例如,某承包者如果担心承包工程中基建项目所需的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可能提高,他可以通过招标分包商承包基建项目,以转移这部分的风险。

三、海外投资项目风险发生后的危机管理

海外投资风险最终发生时,企业要积极采取缓解策略来尽可能降低和弥补。要充分了解我国和东道国对海外投资企业保护的法律法规,争取和利用双边、多边投资保护协议等措施保护自身利益,如实向海外投资保险机构反映非商业性投资损失,必要时把政治风险争端诉讼与东道国或国际法庭,以减低和转移风险损失。另外,尽量把损失终止在投资注册公司,杜绝母公司的连带责任,这需要在注册投资公司或者签订投资合同是特别注意。风险往往不是人为所能控制的,一旦风险发生,最重要的是采取补救措施,尽量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1.谈判补救

一般来说,东道国对海外企业实施国有化、出台不利于企业的政策等措施之前,会对有关企业提出警告,海外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个时间来说服东道国改变决定。一旦政治风险发生,企业仍应积极向东道国政府阐明政治风险发生的利弊,必要时还可提出一些让步条件,要求东道国放弃不利外资的决定。实在不行,企业还可以运用一些政治战术进行谈判。例如,争取得到所在国反对党和邻国的支持、母国政府官方非正式的干预等。

2.法律补救

海外经营风险管理篇(8)

但是,随着中交集团的不断壮大和海外业务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力及品牌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公司的一举一动均会受到竞争对手和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中国企业的软肋——合规经营成为击败或压制中国企业的“制胜法宝”。为保障顺利实施大海外战略,中交集团建立并实施了海外业务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海外业务风险管理。

合规经营的需要

受自身原因、市场环境及合规监管等因素影响,中国海外业务面临合规经营的重大挑战。一方面,目前中交集团业务遍布上百个国家和地区,但多集中在经济欠发达的亚非拉国家,这些国家经济、法律制度不够健全,市场营销环境不够规范,加之集团员工合规意识薄弱,对当地法律法规的了解不够全面,生产经营过程中极有可能出现违规行为。另一方面,当前海外合规监管环境日趋严格,世界各国及一些国际组织对企业合规行为愈来愈重视,多方联合对企业的不合规行为进行强力打击。美、英等发达国家制定了《海外反腐败法》,对企业合规行为进行约束,联合国相关国家签署了《反腐败公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相关国家签署了《国际商务交易活动反对行贿外国公职人员公约》,世界银行集团了《诚信合规指南》;世界各大多边发展银行(MDB)也签署了协议,对发现在多边发展银行资助的发展项目中从事欺诈腐败活动的企业和个人实行交叉制裁,被一家多边发展银行制裁的企业可因同一不当行为遭到其他签约发展银行的制裁。一旦出现违法、违规行为,企业损失的不仅仅是经济利益和市场声誉,更有可能丧失市场。

因此,建立海外业务合规风险防范体系,规范海外市场经营行为,不仅是中交集团防范海外合规风险的需要,也是其适应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参与市场公平竞争,保障中交集团可持续发展,实现“做强做优、世界一流”的必要条件。通过建立海外业务合规风险管理体系,使中交集团海外业务满足境外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国际组织有关规则的要求,防范重大合规风险事件的发生,有效保障中交集团“大海外”战略的实现。

基本思路

为建立适应自身经营业务特点的海外业务合规风险管理体系,中交集团首先认真研究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世界银行合规要求、国际合规惯例以及国际最佳实践,对集团合规管理现状进行了细致分析;对从事海外业务的有关单位进行深入调研,多次召开海外业务合规专题研讨会,找出风险较高的业务流程及环节,分析集团现有合规管理工作与有关要求及国际最佳实践的差距。针对采购、投标、合同、付款、捐赠与赞助、业务招待、员工行为和第三方管理共高风险领域,分别对业务流程、业务内容、控制措施、人员情况等管理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将管理现状与最佳实践进行对标,找出了合规管理的薄弱环节,参照最佳实践提出了改进方向。例如,在第三方管理方面,国际调查研究指出“使用第三方是导致产生腐败贿赂行为的最常见因素之一,其中以聘用具有政府背景或由政府指定合作方的风险最高”,集团根据最佳实践,增加了对任何新聘用或已有的第三方合作伙伴进行合规尽职调查的流程,建立了第三方合规风险评估标准,根据风险大小进行分级管理。

中交集团构建海外业务合规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工作思路是:通过深入调研与全面对标,找出合规风险较高的业务及关键环节。建立合规监督机制,设置独立的合规管理组织体系。梳理并设置合规审批权限,实施合规风险分级分类管理。建立员工自查、管理部门负责人审查、合规官审查和合规官交叉审查组成的四道合规管理防线,形成全员参与、职责清晰、全程监督的合规管理格局。 整体设计

在深入调研及明确思路的基础上,中交集团借鉴国际最佳合规管理实践,按照国际通行做法,联合国际著名管理咨询机构,对海外业务流程与制度进行了整体设计。针对合规管理关键环节,建立了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的海外合规风险防范机制,构建了权责分明、流程清晰的海外合规风险控制体系,切实有效地提升了集团识别、应对海外业务合规风险的能力。

1.构建海外合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和组织架构。

制定了《海外业务合规风险管理办法》等9项办法及配套操作流程指引,确定了海外业务合规风险管理的基本政策、工作体制与机制。办法首先对合规管理内容、合规职能组织体系,合规官的履职,任免、考核和培训,合规工作信息传达与沟通,重大合规风险上报与应对等内容作出了详细规定。其次,办法针对海外业务员工行为、第三方聘用、采购、投标、合同签订、业务招待、捐赠与赞助、业务付款共八个高风险领域,设置合规审批、审查等预防控制程序,形成制度与操作流程紧密衔接、配套使用的体系性文件。

为了保证办法的可操作性,每一项办法均配有操作流程指引。在操作流程指引中,针对每一个高风险领域,详细规定了控制环节、控制目标、管理职责、控制措施、实施步骤,以及信息传递路径,确保按照办法规定实施合规管理。

设立包括决策层、经营管理层、职能部门直至海外办事处的合规管理组织机构,赋予各层次机构应负的职责与权限。在集团、集团所属单位及海外分(子)公司、办事处三个管理层级设立合规官。合规官按照合规风险管理职能报告路径,就重大合规事项向上级合规官进行独立汇报和沟通。组织机构的设立遵循独立性原则,承担合规风险管理职能的部门和人员不得承担市场营销、采购等可能与其合规职责发生利益冲突的职责,保证处理问题时的公允性和客观性。

2.综合运用内控措施控制高风险事项。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综合运用授权控制、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等内控措施办法进行合规风险防控。例如,业务招待管理,按照事项和金额设置合规审批权限,进行合规审批权授权控制,随着招待金额的提高,审批层级由两级直至增加到五级,通过多层次把关防范违规行为;业务招待必须事前申请,进行预防性控制,防止发生违反业务招待合规基本原则的行为;业务招待报销必须审批,进行发现性控制,及时监控招待是否符合申请事项。

多种内部控制措施的综合应用,使每一个高风险领域都形成了目标明确、环环相扣的合规控制机制。

四道防线

1.明确员工合规职责及行为合规要求,建立防范合规风险第一道防线。

一是将员工行为合规作为集团的一项基本政策,细化行为准则,签订合规声明,落实员工合规责任。

二是把好高风险岗位员工的聘用关。招聘高风险岗位员工时进行合规背景调查,对新入职员工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个人诚信等基本信息进行严格审查,面试环节增加个人诚信、合规意识方面的考察,并向其说明公司的合规政策。对高风险岗位员工的选拔和任用,纪检监察部门需签署廉政鉴定意见,本人签订合规声明和廉洁从业承诺。

三是进行合规培训,针对不同对象,分层次、分类别地进行培训,使员工能够全面准确理解合规要求,知晓违规责任及处罚后果。

四是建立员工合规操守考核制,将考核结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强化员工合规意识及合规义务的履行。

2.对高风险事项进行合规审查,建立防范合规风险的第二道防线。

对高风险事项进行事前合规审查,从源头上防止发生违规事件。例如,招聘高风险岗位员工时,要对候选人进行合规背景审查,了解是否有违法犯罪、受到行业禁入限制等情况。选择合作方时,要进行合规尽职调查,了解其所在国家或地区的营商环境、公司受益人、董事及高管情况、在市场的声誉以及诉讼等情况。进行业务招待前要进行合规审批,审批时要充分考查礼品和款待的价值是否符合当地风俗习惯和社会经济条件的正常标准;礼品和款待的场合、对象、频率、接受者的职位和社会地位是否符合业务招待的基本原则。

3.设置合规官,建立防范合规风险的第三道防线。

中交集团将合规官作为合规管理的关键要素之一。在集团及所属单位及3人以上的海外分(子)公司、办事处设合规官,合规官主要职责,一是负责识别、评估、监测和报告合规风险,提出风险防范和应对方案;二是对第三方聘用、采购招标、投标、合同管理、业务招待、业务付款等审批事项中高风险环节进行合规审查;三是受理违反合规管理的内外部投诉和举报,对违规事件组织调查等。此外,集团各级合规官均具有就重大事项直接向上级合规官报告的权利。合规官的设置,明显提高了及时识别、预防合规风险的能力。

4.构建合规交叉审查,建立防范合规风险的第四道防线。

定期抽调合规官对海外各单位进行合规交叉审查,既对合规管理流程的执行情况进行审查,也对合规官的履职情况进行审查。

海外经营风险管理篇(9)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4330

1引言

风险无处不在,任何企业的任何形式的投资都会面临或大或小的风险。因为母国和东道国属于两个不同国度,与母国相比,东道国的风俗习惯、当地人民生活习惯、以及自然环境等有着很大区别,对于这些当地特有的因素,管理者和海外职工无法完全掌握,所以,比起国内投资,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时所面临的宏观环境更加复杂多变,所承担的风险也更加突出,那么,什么是海外投资风险?根据已有研究,可将海外投资风险定义为:企业在国境以外直接投资所获得的利润偏离预期结果的可能性,以及导致企业海外投资运营变动或者降低企业盈利率的可能性。

目前,在海外投资风险方面,国内学者所进行的研究比较深入,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海外投资风险影响因素的单因素研究、海外投资风险影响因素的系统研究以及海外投资风险的防范措施等方面。

2海外投资风险影响因素的单因素研究

陈世贵从交易风险、折算风险、经济风险(即汇率变动)三个层面提出了我国海外投资外汇风险的防范措施。[1]韩涛、郝洪认为对于汇率风险合理有效的管理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财务风险,从而大大增强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的综合竞争能力。[2]舒先林重点研究了跨国石油投资的经济风险,认为经济风险主要根源于国际石油市场经济要素分离的基本矛盾,提出了通过实现中国石油安全的国际化战略来规避经济风险。[3]丁君风认为跨国公司的政治风险是指由于东道国的政治环境变化而引起跨国公司理财上的不确定风险,其实质是国家风险因素中的政治影响因素层面在跨国投资活动中的反映。[4]徐凯、王定贤对海外投资并购中的法律风险按照海外投资并购战略确定及计划阶段、并购实施阶段和并购后整合三个阶段进行了分析,认为在海外投资并购实施阶段的法律风险主要出现在尽职调查、合同谈判、融资、签约后交割的过程中,在海外投资并购后整合运营阶段的法律风险主要出现在海外分支机构的设立、劳工和安全和环境保护问题、公司治理及管控参与和“国有化”风险方面。[5]王晓静从微观角度研究了企业海外投资的经营风险,认为风险源于采购―投入的风险、生产过程的风险和产出―销售的风险。[6]

3从整体上系统分析海外投资风险,进行风险识别王文创、陈泰锋指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主要面临投资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和非商业风险,并将汇率风险划分在非商业风险的范围,认为中国企业在经济不发达、政治波动剧烈、对外汇进行管制的国家汇率风险较大。王凤丽认为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风险源于国际政治环境不稳定、国际经济环境不稳定、自身经验欠缺和风险管理意识的缺乏,防范这些风险需要做到:发挥政府及有关部门的作用,重视对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强化风险防范和风险管理意识,审慎使用并购方式,苦练内功,注重策略,掌握并购技巧等。[7]林婀苗、庄礼伟对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所包含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分类,政治风险因素包括:东道国的政府质量与政治风险,东道国的政府控制与管理因素,东道国资源质量与资源风险,东道国人民对投资国的印象指数。经济风险因素包括:东道国国民收人及财富分配状况,东道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与宏观经济指数,外汇汇率的波动,劳动力供应及其成本,当地居民的消费能力与消费倾向,来自第三国的经济冲击,国际市场上的供求关系,竞争对手的实力与竞争策略,原材料的供应及其成本。[8]李友田、李润国、翟玉胜重点研究了中国能源型企业海外投资的非经济风险,从风险来源的角度把非经济风险细分为政府干涉风险等8种风险,并提出了中国能源型企业应对海外投资风险的策略。[9]范秋芳、戴秀芝等认为中国石油企业海外经营面临着地缘政治风险、政策法律风险、国际竞争风险和跨文化管理风险,因此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应加大力度开展石油外交,尽可能了解和熟悉资源国法律法规政策,加强国际合作并且发挥企业文化的融合功能。常城、李萍、李慧认为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贸易所面临的国家风险主要体现在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文化风险、自然灾害与突发事件风险四个方面。刘旭从企业的视角,以风险的直接性和间接性对投资风险进行区分,认为中国石油企业在俄罗斯和中亚地区进行油气投资时,面临着宏观和微观的投资风险,宏观风险体现在资源、市场、投资环境方面,微观风险体现在财务、社会方面,同时提出了应对投资风险的主要原则。

4海外投资风险的防范措施

陈玲基于投资主体的资产被征用之后以及其投资前后等角度来提出解决跨国公司的海外直接投资国家风险问题的防范措施。樊云志、王炜瀚认为基于我国油气海外投资货币主要是美元,我国油气海外投资必定受到美国金融服务制裁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我国应采取完善的风险管理手段来防范这种制裁。许慧、胡曲应、许家林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现状进行了解析,提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的防范措施以及加强监管的政策性建议。郜志雄、朱占峰通过全面分析我国石油工业1992―2011年海外投资的历程,指出我国石油工业海外投资存在以下问题:对外投资管理重审批、缺监管,海外投资没有战略规划、缺少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受到非经营性因素的困扰,海外运营管理存在投资方式不灵活、企业内部运营机制不能支持国际化进程等,同时提出应完善我国石油企业对外投资管理体制,从外交、经贸合作和经济预测三个方面降低投资风险。研究了我国海外投资保证制度,认为从国内法律层面和国际法律层面来看,我国海外投资保证制度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并提出了改善建议以防范海外投资风险。张承惠研究了海外投资风险的防范措施,建议在建立和完善宏观战略管理协调机制的基础上,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三个层面建立海外风险控制机制。

5结论

由以上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目前学界尽管对各国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时所面临的风险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提出了不少的改进措施或建议,但这些研究主要是从宏观上对海外投资风险进行了分类,研究内容比较笼统,所分析的风险因素并不是存在于所有国家,研究范围大多是针对整个海外,针对具体区域的投资风险的研究很少。由于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宏观环境,其风险因素也不尽相同。因此,关于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的研究尚未具体到地区性研究,为使海外投资风险防范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这应成为以后的一个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陈世贵海外投资中外汇风险的防范[J].国际经济合作,1994(4):36-37

[2]韩涛,郝洪中国石油公司海外经营的R率风险管理初探[J].国际石油经济,2006(10):43-45

[3]舒先林跨国石油投资的经济风险及其规避[J].经济论坛,2005(10):78-79

[4]丁君风跨国公司的政治风险管理及其对我国的借鉴[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2)

[5]徐凯,王定贤海外投资并购中的法律风险防范[J].国际经济合作,2014(3):26-29

[6]王晓静论企业海外投资的经营风险[J].社会科学家,2012(11):75-78

海外经营风险管理篇(10)

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走出去”已有三十余年,根据多年的经验,特别是深刻反思某些项目的教训,当前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在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亟待解决的管理问题,形成了影响企业海外经营的重大风险,即经营开发风险、境外项目管理风险、政治风险、合同管理风险、总部管控风险和人力资源风险。

一、海外经营风险研究

(一)经营开发管理风险

在海外经营中,项目的投标价格及投标方案直接决定了项目中标的可能性,如果项目价格较高,所有的投标工作都可能白费,如果低价中标,轻则没收投标保函,重则给公司造成严重亏损。

应对措施:一是明确总部与各二级单位的经营开发职能和权责,建立全公司清晰明确的经营开发体系;二是明确现汇、运作、援外等各类项目经营开发程序,明确各类项目评审程序、范围和内容;三是总部预算管理部门要及时对项目成本进行测算,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项目方案及成本进行考核评估,落实奖惩;四是本方人员参与项目的投标,重点是组价、施组安排,主导项目的经营开发工作,有效控制投标风险。

(二)境外项目管理风险

境外项目管理风险导致该项目无法按照计划正常施工,致使工程拖期、人员窝工现象严重、质量不合格、资源浪费、项目严重亏损、面临业主巨额索赔及罚款,带来企业信誉上的负面影响,丧失企业在项目所在国的市场地位和发展机会。

应对措施:一是优化项目管理模式,根据境外项目规模、实施难度和自身情况,妥善考虑以何种方式进行项目管理;二是通过推进内控体系建设工作,明确总部及子分公司的风险管理权责,强化二级单位人员配备、机构建设,完善二级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强化总部对二级单位及项目的支持和考核;三是切实推进全面预算管理,明确项目成本目标,强化过程监督,加大项目考核力度;四是加强对项目国内合作队伍的选择、考核和评估,选择实施能力强,信誉好的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协议,稳步推进市场开拓。

(三)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主要是项目所在国政治动荡等因素导致项目成本大幅上升,预期收益降低或无法实现,驻外人员安全受到极大威胁。

应对措施:一是编制大型项目追踪情况数据库,对拟开发项目进行国别风险调查,从项目开发阶段起制定相应的风险预警措施和解决方案;二是加强与商务部、商会、口行、中信保、各使领馆经商机构等的密切联系,及时了解项目所在国政治变化;三是强化风险意识,严格执行评审管理相关规定,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四是针对存在政治风险的项目,可考虑引入保险机制,转移风险。

(四)合同管理风险

合同管理失误将直接影响合同的正常履行,影响合同项目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甚至造成企业巨额亏损与市场占有率的降低,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市场竞争力与长远的市场布局等战略目标实现均产生重要影响。

应对措施:一是将合同管理的重点前移至项目承揽的前期,注重标前评审及评审意见的落实,对重大的合同项目,法律人员赴业务一线参与商签合同,随时把控合同谈判、签订中的法律风险;二是加强项目管理人员尤其是境外一线合同管理人员队伍建设,通过加大合同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打造各地区、各国家合同管理专才,有效控制项目的合同管理风险;三是加强对合同履行的后续管理,建立项目实施状况的信息反馈制度,及时掌握合同实施、运行情况。

(五)总部管控风险

总部管理工作的薄弱甚至缺失将影响信息的传递的真实和效率,造成企业决策的失误;二级单位执行力不强将影响公司领导决策的执行,使二级单位经营管理方向出现偏差。

应对措施:一是明确总部对二级单位指导、监督、服务、考核的职能定位;二是以项目型管理公司作为发展方向,总部各部门围绕上述职能,重点是围绕如何有效及时的进行监督监督建立健全总部财务、工程、人事、法律、审计等各项管理制度,发挥总部的管理作用;三是加强执行力文化建设,营造反应迅速的企业执行力氛围,努力把公司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六)人力资源风险

人力资源风险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人员的无效引入影响企业的经营生产;另一方面人才的大量流失也造成企业职工队伍的不稳定,影响职工的士气,使企业缺乏凝聚力。

应对措施:一是企业应本着公正、公平、公开和择优的原则开展人才引进工作,以产业结构和企业需求为导向,重点吸纳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人才;二是完善薪酬、休假、职评等和员工个人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类制度,形成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关爱机制;三是加强青年员工职业规划工作,充分培养锻炼青年人,尤其是加强对工程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四是积极推进人才属地化方式,大胆启用当地人才;五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加强对境外员工的关心和爱护,提升企业的凝聚力。

二、进一步提高海外风险防范能力的对策研究

风险管理是海外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海外经营是利润和风险相伴的事业,国际承包市场环境错综复杂,全面加强风险管理,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严格规章制度、优化工程管理、严密施工组织,做到事前有防范,事中有控制,事后有补救,是避免和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从而赢得生存和发展的可行之路。

(一)完善内控制度,建立全面风险管理资料库

进一步建立完善海外风险管理内控制度,加强项目监控,大于5000万美元的海外项目,强化评审和阶段性的风险管控。结合海外业务实际,不断丰富和完善风险管控制度,设立风险管控的专门人员,认真组织实施海外项目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使各项具体措施求真务实地落实到位;对于重大风险工程项目,实行紧急状态,直至风险有效化解后解除。

建立全面风险管理资料库。包括:国内外的风险管理知识、工程风险状态报告、工程风险案例、风险管理汇总数据、各个不同阶段风险检查表、风险应对方案、风险管理工具及模板、项目风险归纳总结、大型项目风险管理协同过程模型(雇主、承包商、咨询公司等)及全面风险管理综合模型等。

(二)增强风险研判能力,完善风险管理流程

一是开展风险识别工作。要对项目所在地区的政治形势、经济形势、业主资信、物资供应、交通运输、自然条件、治安状况、工人来源和技术素质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聘请有经验的专家对投标文件、有关法律法规、金融保险、贸易政策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收集与项目风险有关的各类信息,编制项目风险识别报告,对风险进行多维度分析,按照统一制定的标准和指标,对影响力较大的重要风险进行可量化的综合评估和评价工作,评估、评价尽量做到分析精辟、充类至尽。二是进行风险评估工作。要对风险识别报告中列出的各类风险逐一进行分析研究,根据每一个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和可能造成的损失量确定风险等级,为选择风险防范措施和风险管理提供依据。三是采取合理的风险防范措施。要学会风险回避,在投标阶段及时发现招标文件中可能导致风险的问题,争取在合同谈判阶段通过修改、补充合同来回避风险;要学会风险转移,将总承包合同中风险较大的部分及时转移到分包合同中,或通过向社会保险机构投保等方式进行风险转移;要控制风险损失,对一些不可回避又无法转移的自留风险,在报价中要考虑一定比例的风险费用,作为潜在风险的处理预备金。

(三)提升项目管理模式,推进“属地化”经营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不同条件下精细严格的合同管理,资金风险与结算赢余机率并存的财务管理,型号与标准不一的设备物资和施工技术管理,文化背景和行为方式相异的劳务管理为重点的项目精细化管理。稳步开展境外资金集中管理,制定符合公司实际的境外资金集中管理制度、方案,加强国际利率、汇率及金融产品研究,保障境外资产安全。加强境外应急管理,加大防疾病、防恐怖袭击、防自然灾害等工作力度,健全完善境外突发事件预警和处理机制,保障境外人员和机构的安全。

继续推进属地化经营,一方面积极吸收当地高水平人才充实我方管理队伍,降低人工成本的同时,减少境外经营管理中遇到的非技术性困难,尽早熟悉当地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准确把握当地市场动态;另一方面在项目投标及实施过程中,注重与当地优势企业的合作,提高项目中标率、有效防范项目风险、控制项目成本。同时,加强与当地政府、商贸机构的沟通和了解,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推广企业属地化文化,加大企业影响,提升企业形象。

(四)强化合同管理,大力培养国际化经营人才

工程合同是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一是要强化合同管理体系建设,完善项目管理各阶段评审管理制度,实现合同管理规范化,在合同中限制风险和转移风险;二是要将合同管理的重点前移至项目承揽的前期,注重标前评审及评审意见的落实,对重大的合同项目,法律人员须赴业务一线参与商签合同,随时把控合同谈判、签订中的法律风险;三是要加强项目管理人员尤其是境外一线合同管理人员队伍建设,通过加大合同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打造各地区、各国家合同管理专才,有效控制项目的合同管理风险;四是要加强对合同履行的后续管理,建立项目实施状况的信息反馈制度,及时掌握合同实施、运行情况。

海外经营不仅要求经营者通晓国际投资、金融、贸易等必要的专业知识,熟悉国际惯例环境和国际市场,还要求对东道国的历史、文化背景、政治环境、法律制度、经济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并具备较强的管理技能。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上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在尽快从企业内部培养国际化经营人才的同时,实施人才全球化和本土化策略,在人才的招聘和使用上,大胆使用国外优秀人才。

海外经营风险管理篇(11)

一、海运财务风险的管理和识别

企业在市场上运营和发展必然会面临风险,于是风险管理这一门管理学科作为一种新兴学科应运而生,19世纪初期,风险管理思想便在欧洲发达国家开始萌芽,之后便被引入经济领域得以发展,由于其具备很高的现实意义,于是,我国的经济学家今年来也开始将其应用到航运业中来促进航运企业的管理和运行更加科学合理。风险管理主要研究两大内容——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其目的在于通过各个经济部门对风险进行识别、预测和评估,从而对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组合,以此来有效预防风险的发生以及及时的应对和处理风险发生之后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在安全得以保证的情况下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风险识别、预估、监控等一系列活动来对可能影响企业达到预期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进行管理,并采取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将这些影响因素尽可能的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企业的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识别就是对可能会影响企业生产活动的各种风险的类型、不确定性程度和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量化性的确定,在对风险进行识别之后,就要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规避,通过有效地用人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奖惩机制等来从根本上消除可能造成风险发生的各种因素。

二、关于海运企业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

海运企业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主要要四种——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笔者将对这四种风险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1、投资风险。由于我国的海运企业投资的主要方面是船舶投资,然而海运企业对于船舶的投资往往是投资数额巨大、回收时间冗长,海运市场的环境又是复杂多变、难以预估的,所以海运企业的投资风险很难避免的。海运企业的投资风险主要存在于投资决策阶段、实施建设阶段、营运阶段三个阶段中。

2、筹资风险。海运企业的筹资的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筹到资金之后无法按时偿还本金和利息,主要包括清算风险和偿还风险两大方面,之所以会存在筹资风险主要有三个原因导致一是海运企业的财务决策不够科学合理;二是海运企业的资金筹集结构不合理;第三是海运企业没有对生产活动进行严格的监督。

3、收益分配风险。收益分配是海运企业继续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资金来源,因此收益的分配制约着海运企业的生产规模,所以当企业的收益分配不合理时,便会给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一定的风险。

4.资金回收风险。主要指海运企业的盈利资金在数目上很难得以确定,也很难在有效期限内全额收回,导致企业资金周转不灵,出现资金回收风险。

除了上述四类主要风险外,利率风险和外汇风险也是影响海运企业正常运营的重要因素,贯穿着海运企业资本运动的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也是海运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体现。

三、海运财务风险的管理

针对海运企业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了一定的识别和预测之后,我们便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不同风险进行有效地管理。

1、投资风险管理。海运企业的投资风险管理首先要改善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结合国内外海运市场的运行状况和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拓宽投资渠道,多元化投资面,从而避免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给海运企业造成不良的影响,降低投资风险;另外,要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做好投资前的风险论证,具体探究项目的可行性大小和投资风险的大小从而选择更加理想的投资环境。

2、筹资风险的管理。海运企业在筹资方面为了规避风险首先要合理优化筹资结构,均衡的安排长期、中期、短期负债的比例,从而使得企业资金运行更加灵活变通,同时避免还债时间过于集中导致出现还债高峰;其次,要适度的进行筹资,负债规模不可过大,要根据市场前景、投资环境、项目选择、利率变动趋势等具体情况来筹措资金;最后,还要把握利率发展趋势和资金市场的供给情况来防范利率及汇率变动带来的筹资风险。

3、收益分配风险管理。避免分配收益风险的根本性措施是增加海运企业的实际盈利,因为公司的实际盈利情况是决定收益分配政策的基础,所以只要海运企业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企业的发展,增加企业的收入,形成稳定的市场和资金流才能从根本上有效规避收益分配风险;其次,要优化收益分配结构,要以长远利益为目标,为企业运营积累更多资金。

4、资金回收管理。为了避免出现资金回收风险,海运企业应该根据不同客户的信用状况和财务状况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安全合理的销售和结算方式。然后依据账款的不同期限和不同情况来制定科学灵活合理的收账政策,从而分清主次来及时催收货款,另外,还要谨慎的在资金回收发生之前提取坏账准备金,从而避免虚增利润的提高使得企业利润不明确,引发资金回收风险。

四、小结

海运企业因其特殊性具备较大的风险性,因而海运企业的管理者必须树立正确的风险观,海运企业管理者要将科学方法和科学管理工具科学结合、有效运用来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防范、控制和管理,使其成为与我国海运企业相符的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孟旭东.海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辽宁经济,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