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大学专业网络教育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6 16:14:02

大学专业网络教育

大学专业网络教育篇(1)

中图分类号:TP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6-0194-03

作者简介:亓小涛(1978-),男,硕士,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与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

1计算机维护与网络管理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是当今社会对所有大学生提出的必然要求。当前,计算机和网络在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随着整个社会对计算机和网络依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本身的缺点所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学习。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①计算机软硬件系统以及相关其它硬件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故障,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出现数据丢失等严重后果;②网络是开放的,由于人们对网络知识的缺乏,在人们使用网络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网络不畅、病毒攻击等问题。

因此,让大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前,进行计算机维护和网络管理能力培养,学习相关知识,进行上机实验操作,掌握计算机维护和网络管理的基本方法,对于提高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实践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具备了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后,在工作中就能及时解决计算机和网络带来的相关问题,从而保障工作顺利进行。

(2)是提高教育技术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的流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与专业课教师、中小学/大中专院校/各级电教馆/政府的电教管理人员、影视制作及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员、企业公司员工(主要是IT产业中教育产品的开发人员)。经过亲身的工作实践体验,绝大多数的教育技术学毕业生对自己都有了比较客观的评价:①与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相比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是知识面广、掌握教育技术等基本理论、有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劣势是计算机专业方面的知识(特别是硬件方面)、媒体资源开发技术掌握不够全面;②在校时动手实践太少,实际操作能力不强,知识掌握广而不专、专而不精,工作中容易眼高手低;③在工作过程中感觉到计算机软硬件维护、网络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相当欠缺。同时,对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和在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扩大专业口径,培养全面的人才,学生所学知识要广而专、专而精,特别要加强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由上可知,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很多情况下都涉及到计算机维护和网络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因此,给在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开设像“计算机维护与网络管理”这样的技术技能类课程,进行计算机维护和网络管理能力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通过基础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可以改变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存在的“广而不专”的弱点;另一方面,通过上机实验操作使学生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其以后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的核心能力加强了,在激烈的人才市场上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在工作中具有更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容易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认可,从而为即将毕业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创造一个更好的就业环境。

2计算机维护与网络管理能力培养现状及解决方案

目前,很多设有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高校院系已经意识到计算机维护和网络管理能力是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薄弱环节,开始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开展了相应的教学工作。在具体实践中主要采用分散渗透和开设专门课程两种方式。

分散渗透是指要求相关课程的老师能在教学中渗透计算机维护和网络管理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内容。这种方式表面看起来省时省力,然而实际的情况是:整个培养目标被分散到了不同的课程中变成了一个个次要的分目标,教师在教学中涉及到这方面的知识时,往往只是简单提及或不提,更不会设计相关实验教学环节。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一是学生可能学不到相关的知识,即使学到也没有什么系统性和针对性,二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计算机维护和网络管理能力培养变成了一句空话。显然,分散渗透只能作为一种权宜之计。而开设专门的课程(制定明确教学目标、建立完善的理论教学与实验内容体系)才是计算机维护和网络管理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然而大多数高校院系并没有为此开设专门的课程,因此,该课程能否在教育技术专业中开设、何时开设、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验内容体系应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就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首要问题。

计算机维护和网络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的开设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了解计算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础应用操作(如TCP/IP设置),掌握相关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在大多数的高校院系中,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前3年就已经学习了《计算机文化基础》、《微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课程内容,并开设过一些类似的实验,了解了计算机的软硬件构成和功能、网络软硬件设备的类型和功能,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具备开展新实验的知识积累和能力,能在此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计算机维护与网络管理相关的若干实验的设计与操作方法。因此,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可以开设此课程,但不宜开设过早,建议在大四上学期开设为宜。

2007年8月,在对部分用人单位和近几年的教育技术学毕业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们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开设了《计算机维护与网络管理》这门课程。近年来笔者对课程的定位、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3能力培养课程的定位及内容需求分析

为避免该课程的体系结构过于庞大,出现广而不专的老问题,在充分了解了近几年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流向和工作内容的基础上,将培养的对象主要定位在未来的信息技术教师、电教管理人员和在其它行业中从事计算机和网络相关工作的人员等三类,同时兼顾将来从事其它非以上三类工作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

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除了专门从事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和负责学校课件制作任务外,通常还兼有机房的管理和维护、学校网络的管理与维护、学校网站的建设与维护等工作。有一部分在各级各类单位的电教管理人员和在其它行业中从事计算机维护和网络管理的人员通常主要负责网络的日常维护与管理、计算机的日常维护与管理以及为本单位提供技术支持等工作。由此可以看出,将来要从事以上三类工作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局域网技术、Internet接入技术、各类网站构建与开发技术等,具有不同规模的网络的设计管理与维护、计算机软硬件日常维护、计算机及网络的常见故障检测与排除、网站的日常管理与维护等能力。另外,对于从事其它非以上三类工作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来说,尽管从事的工作与计算机和网络没有什么关系,但是由于教育技术学专业本身的专业特点,往往会被单位和同事认为是精通计算机和网络的高手,因此在工作中应具备计算机软硬件日常维护、计算机及网络的常见故障检测与排除等基本能力。

4能力培养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只有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适时地调整课程设置,不断更新课程与实验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社会适应需求的合格大学生。基于上面的分析,同时考虑到教育技术学的专业特点、学生的认知和知识结构特点,在综合大量教材和参考书的基础上,笔者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经过几年的反复教学实践,构建了一个模块化、分层次的课程内容体系,如表1所示。

课程体系共分为5个模块,5个模块呈现的是一个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不断提高的分层式结构,各模块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如图1所示。

每个模块既有理论讲授又有实践操作,二者紧密结合,共培养学生5个方面的能力。理论教学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切实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在授课中首先介绍与实验相关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然后进行演示实验操作,最后结合日常应用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实验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许多实验为综合、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综合应用基础性实验教学中所学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方法来完成,实验指导书上只写明实验目标、要求,提供相关设备及部分相关资料,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方法、步骤,利用实验室提供的设备环境独立完成整个实验过程。

5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的实践验证

上面构建的能力培养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体系,通过在教育技术学专业中几年的反复教学实践证明是一套较为科学的适合教育技术专业的内容体系结构。在实践中,虽然该课程作为一门任意选修课开设的,但绝大多数学生都对该课程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每年学生的选课率都达到了95%以上。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总结与回顾,加大了实验环节的比重,着重加强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实验教学亲自动手设计与实践,切实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了计算机维护与网络管理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洋,付强.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流向问题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5(7).

[2]沙景荣.教育技术学本科毕业生社会适应性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7(6).

大学专业网络教育篇(2)

1.2课程设置方面:摒弃“过分强调专业性”的模式、强调实用性美术模式、以“面广、层浅”的思路设置课程内容是普遍观点。

1.3教学手段、方法方面:突出手段与方法的现代化,无具体措施、执行方案论述,如“应该善于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来弥补这一缺陷,如幻灯、影像、多媒体,网络”等(赵相武,2011)。

1.4师资建设方面:强调应用型、综合型师资建设,但小学教育专业的一个美术课程不可能配备多个美术专业方向老师,与课程内容“面广、层浅”所形成的矛盾,仍是当下小学教育专业美术师资建设与课程建设的矛盾。就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研究的现状来看,目前国内对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的研究中有如下问题急待解决:美术课程研究、建设中忽视教育环境网络化的影响,师资队伍信息素养偏弱、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力差,美术课程体系系统性较弱;该专业中美术课程内容“面广、层浅”,导致教学效果评估难、教学质量保障难、应用型综合型师资配备难等。造成这样的问题原因有二:第一,对教育环境的网络化不够重视;第二,对小学教育专业的深入研究不足——该专业中美术课程的体系性弱。

2网络环境下研究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应重视网络环境的影响

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开放性、交互性,为小学教育专业提供了宝贵的课程资源,为构建师生双向化的教育评价体系奠定了基础。小学教育专业中建立在视觉基础上的美术课程,需要通过网络提供视频、图像资源的支撑。充分考虑网络环境,深入研究小学教育专业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通过对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分析,充分利用网络美术资源、多元的教学评价方式、丰富的教学活动形式、多样的师生交流渠道等优势,一方面可解决由于美术课程内容“面广、层浅”的特点,导致教学效果评估难、教学质量保障难、应用型综合型师资配备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可解决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建设中忽视网络环境的影响,师资队伍信息素养弱、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力差,课程体系系统性差的问题。总而言之,网络环境对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的影响主要包括:学习形式的网络化、自主化,评价渠道的网络化、双向化,课程资源的网络化、公共化等等。

3网络环境下研究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应重视条理与次序

3.1弄清研究的前提

在建构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的探索与研究中吸收借鉴目前国内外对网络教育环境的研究成果,理清网络环境对小学教育专业美术教育的影响,以下是四点是必要的前提:第一,理清网络对美术教与学影响;第二,分析开设美术网络课程的可行性并展开实践论证;第三,探索网络环境下师生自主学习美术技能的模式;第四,尝试建立美术教与学的师生双向评价渠道;

3.2明确研究的内容

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研究,是立足于当下的小学教育专业,关注教育环境网络化的美术课程体系建构研究。它有别于以下二者:第一,有别于小学美术教师教育专业中的美术课程体系——培养小学专职美术教师;第二,有别于小学教育专业中美术方向的美术课程体系——培养以美术学科教学为主,同时能胜任小学其他学科教学的全科型小学教师。根据这样的定位,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研究应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①网络环境下的美术学习环境变化研究;2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美术网络课程的可行性研究与实践;3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美术学科自主学习模式构建研究;4网络环境下师生对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双向评价渠道的研究与实践;第二部分:1网络环境对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影响研究;2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内容设置研究;3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结构研究;4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活动方式研究;第三部分:1网络环境对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效果影响的因素研究;2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的教学质量评估方案研究与实践;3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职后美术教学技能与素养的跟踪调查与研究。

3.3明确可行的实证方式

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的研究,在通过前期的实践与基础研究后,需通过实证的方式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美术资源,以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创建线上、线下,开放与半开放相结合、灵活多元的课程内容、评价方式,帮助教师扬长避短,借鉴他人优势达成教学质量的最优化,帮助学生积极、充分地利用网络的优势最大化地开展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可分二个阶段来完成相应的实证研究:第一阶段:确定研究人员,设置调查问卷,分析总结,拟定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的建构方案;第二阶段:进行逐步实验和研究。

4网络环境下研究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的展望

通过研究与实践,能从美术学科建设角度,改变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不够深化的现状,并使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充分体现教育发展趋势。将利用、开发丰富的网络美术资源,以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创建线上、线下,开放与半开放相结合,灵活多元的课程内容、评价方式,帮助教师扬长避短,借鉴他人优势达成教学质量的最优化,帮助学生积极、充分地利用网络环境下的优势最大化地开展学习与自主成长。有效构建与教育环境、社会发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目标、终身发展相结合的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及课程实施机制。最大化、最优化地达成培养“一专多能”全科型优秀小学教师的目标。

大学专业网络教育篇(3)

随着校内校外条件的变化、社会与心理等各因素的交叉作用,高职院校网络专业的教育教学已到了不得不进行重新重构的时候。而高职院校网络专业教育教学的重构,已不仅仅是局部的更新与改变,而是指包括一切教育与教学因素的重组和重构。

1.高职院校网络专业教育教学重构的原因

所谓后网络时代,是指网民不局限于被动地接受信息的地位,而且能作为信息的者,在网络中主动地传播个人主张、意见与建议的一个事实性的存在时代。目前我们就处在后网络时代的大发展阶段。在此阶段,不管是社会还是院校,也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面临着深刻的时代变迁,而网络专业的教育教学在因之经历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也遭遇从所未遇的挑战,具体为:

1.1 从宏观而言,现有的网络专业教育教学体系不能适应后网络时代的社会需求:现有的网络专业教育教学体系,虽然具备百度文库、网络视频、远程文件等充足的网络教育教学资源以及网络设计师、网络管理员、网络程序员、网络规划师等庞大的社会需求,但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就业前还要由企业进行网络方面的技能再培训、在就业后也可能要进行大量心理干预。企业与社会在人才入场之后还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进行再培养,这就说明,我们目前的网络专业教育教学体系是满足不了社会与企业的现实需求的。

1.2 从微观而言,现有的网络专业教育教学体系不能适应后网络时代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现有的网络专业教育教学体系,在教学上尽管引入了项目化教学、校企合作等培养方式,但现实中还是被迫侧重知识的灌输。在教育上也缺少自我适应能力与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心理素质的培养,学生进入一个新的网络环境之后,没有起码的网络专业敏感度与网络安全意识等等,这与目前大中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能力化教学、素质化教育的改革目标不相符合。

1.3 从个体而言,现有的网络专业教育教学体系不能适应后网络时代网络专业教师与学生的需求:在网络专业一线教师看来,现有的网络专业教育教学体系陈旧、枯燥,尤其不能满足其自我专业能力提高的需求。[1]在网络专业的辅导员看来,他们也无法专业地专门为网络专业学生服务,因为他们必须同时面对若干个专业,并且,基本上没有辅导员接受过网络专业的技术教育或者甚少参与过系统、全面的心理辅导教育培训。在学生看来,现有的网络专业教育教学体系更不能提供一份稳定的工作与合理的薪酬。并且,在后网络时代,通过即时通软件或者论坛、贴吧等方式,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与网络学习来掌握学校的教学内容。麦可思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也指出:网络专业是2007-2009年度高职高专类7个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2]。

对此,我们结合实践,再针对高职院校网络专业教育教学体系中目标系统、评价系统与保障系统等相关理论进行重构尝试。

2.高职院校网络专业教育教学重构理论

这里我们着重探讨重构理论的目标、评价与保障部分。而每一部分都可从教育与教学两个角度进行考察。

2.1 高职院校网络专业教育教学体系重构的目标系统

2.1.1 网络专业教育教学体系总目标

高职院校网络专业教学体系总目标可从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三个方面加以描述。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具体内容详见拙作《高职院校网络基础课程体系再构造理论初析》。素质目标包括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行业素质,其中心理素质包括耐心、恒心、包容心等,身体素质则指针对网络行业的特殊训练与习惯养成,比如实验半小时洗手洗脸以减少辐射等,行业素质则是种综合素质[3]。而网络专业的教育体系总目标则是围绕教学总目标的实现而展开,但也有自己的偏重,那就是专攻素质目标中的三大素质目标。其中,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培养必须要求网络专业的职业辅导员必须经过职业的心理师培训,而行业素质的培养则要求我们的辅导员必须加强与专业教师的沟通或者经过基本但必要的网络专业基础知识与行业必备知识的简单培训。

2.1.2 网络专业教育教学体系次目标

次目标是指教育教学体系总目标在各阶段内的具体实现。网络专业教育体系次目标是总目标在各课时内的具体体现,详见拙作《高职院校网络基础课程体系再构造理论初析》。而素质目标中三大素质的具体分、实现,则要求辅导员分别与心理咨询部门、体育教学部门、医疗部门和网络专业教师三者进行沟通后进行汇总,才能最后确定相应的具体内容。比如,身体素质的培养,可以侧重近视眼、电脑病和电磁辐射等方面的预防,而且,身体素质完全可以与心理素质培养结合,通过运动与游戏来培养心理素质。行业素质的养成也要分阶段进行,并且长期坚持,才能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具体的网络专业教育体系次目标,比如网络专业心理素质则包括网络专业心理潜能、网络专业心理能量、网络专业心理特点、网络专业心理品质、网络专业心理行为五个方面[4]。

2.1.3 网络专业教育教学体系单元目标

网络专业教学体系单元目标是教学体系分目标在课程章节/单元目标内的具体实现。具体内容详见拙作《高职院校网络基础课程体系再构造理论初析》。而网络专业教育体系单元目标则是单元目标的具体细化。比如网络专业心理品质就包括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备用性,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情感的倾向性、多样性、固定性、功效性,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等等培养目标。

2.2 高职院校网络专业教育教学体系重构的评价系统

针对前述网络专业教育教学体系总目标和分目标,制定出初步的目标评价表,部分表内容如表1[5]。

2.3 高职院校网络专业教育教学体系重构的保障系统

高职院校网络专业教育教学重构的保障系统,包括国家、行业、省市以及院校及其系部的相关政策、机制、环境和非物质等方面。具体来说,政策是指国家、行业、省市、院校以及系部、室组等各级机构的具体激励性与惩罚性性措施,比如鼓励教育和教学部门的专业化与职业化,让辅导员专心于学生的教育工作,而教师不必分心于学生的心理问题、成长问题,而学生也乐于接受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而不必担心个人隐私外泄以及个人三年时光荒废等;机制则是教师和辅导员根据教育与教学体系目标制定出的具体行为规范,这既包括对教师与辅导员的约束,也包含对学生的具体要求,比如教师要定期有再学习记录、辅导员有严守学生个人隐私等,而学生就读期间必须完成若干专业性质的社会服务证明等等;环境则是教育教学得以实现的具体实际条件,比如实验室、设备、机器等教学设施,心理咨询室、心理宣导场所、心理自我测定软件等教育条件[6];非物质保障包含面更广,大到师生培训,小到课程中的现场设备与心理救援等都属于此范畴。

3.总结

通过实践总结和理论提升,我们提出了网络专业教育教学体系重构理论设想,其中包括重构的目标、测评及保障体系,目标体系属于实践的理论性认识,而测评和保障体系的效果则有待进一步的事实检验与数据统计和分析。而我们有个重要的感觉就是,教育教学两个体系既要高度分离实现各自的专业化,又要适度交叉实现二者的一体化。这就要求,我们的网络专业教师和网络专业的辅导员都要实现职业化。

参考文献:

[1]刘亮,潘海珍.后网络时代网络专业教育教学体系重构刍议[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24).

[2]麦可思.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

[3]刘亮.高职院校网络基础课程体系再构造理论初析[J].科技信息,2009(34).

大学专业网络教育篇(4)

(一)丰富学生知识

与其他专业的学生一样,艺术专业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有两种方式:一是学校组织的正式教育,第二是通过接触文化产品进行的非正式教育。大学中开设的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律基础课程就属于第一种正式教育。网络的普及为艺术专业学生接受非正式教育提供了条件,网络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艺术专业学生可以通过在网络上搜索各种相关信息,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视野,增强创作灵感。

(二)改变思想道德教育者的教学方式

思想道德教育者同样可以借助网络的多样性收集更多的教育教学素材,借助图像、视频等功能增加课堂的互动性。传统的教学活动更多地停留在课堂上,现在借助各种社交平台,教育者可以随时为学生组建讨论组,对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新闻事件进行讨论,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使思想道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各大高校网站还可以通过在自己的网站中随时各种文化活动、校园新闻、通知公告等内容,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使大学生在无形中得到教育,受到熏陶。

(三)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由于网络文化的丰富性和生动性,为艺术专业学生更广泛地发展自身兴趣、培养个性提供了条件。网络中的信息是互动的,艺术专业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发的组成兴趣小组,在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创造和自我展示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个性,形成主体意识。网络文化的日新月异,为艺术专业学生带来世界各地不同的精神文明成果,同时全球化的网络使资源具有共享性,打破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屏障。在网络的帮助下,艺术专业学生可以与世界范围内的同行进行交流,接受各种新鲜思想,产生思想的碰撞,这有利于他们拓展艺术思维、拓宽交际范围、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二、网络文化给思想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网络文化作为一把双刃剑,在对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教育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带来了各种挑战。

(一)价值观失衡

网络文化的构成复杂,糟粕与精华并存,在传播先进知识的同时,也一并带来消极颓废的内容。艺术专业学生由于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更为强烈,也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导致他们的价值观在形成过程中具有不稳定性和动荡性。网络上有些不健康的信息就会使他们失去是非判断能力,形成错误的价值观。这些都会对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产生冲击,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给艺术专业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带来难度。

(二)道德约束力下降

网络具有虚拟性,在网络环境中每一个人成为一种符号代表,这使得传统的道德约束力和行为导向功能明显下降。在思想心智的发展上,艺术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一样不够成熟,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只是起到引领导向的作用,不能做到时时监督,虚拟的网络环境更使得学生个人行为的自由度增大,加之网络法规的滞后性,很可能导致学生道德行为的失控。

三、改进网络文化对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教育的对策

虽然网络文化给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教育带来一定的挑战,但是应当看到网路文化带来的机遇大过挑战,将网络文化积极地运用到思想道德教育教学中,必将是利大于弊。

(一)净化网络环境

艺术专业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网络信息极易在学生之间传播发散,所以纯净的网络环境有利于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应通过取缔各种违法违纪网站、加强网络犯罪的执法力度等来规范网络主体的行为,建设纯洁健康的网络环境,逐渐培养学生的网络公德素养。

大学专业网络教育篇(5)

以学校为主体的网络安全教育应形成制度化教育。从学校层面,要高度重视网络安全教育,改变事后说教、“亡羊补牢”式的教育模式,高度重视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从思想上意识到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感。统筹学工部、保卫处、学院系部等各方面力量,充分调动人力、物力、财力。组建相应的领导协调班子,制定网络安全教育的教学方案,形成责任明确、分工细致的工作态势。建立动态的网络安全预警机制,制定网络安全应急处理预案,协调参与教育的各方面人员的工作,加强彼此的沟通和交流。

网络安全教育应专业化。组建专业化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该队伍须同时具有学生心理分析能力、专业化的网络知识和相关的法律知识,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的要求较高,方可按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及现阶段的信息技术发展实际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的、有针对性的辅导。教师队伍应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信息课程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等学生管理教师,并进一步培养主体角色明确和具有实际网络操作能力的专、兼职教师。形成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兼职教师为补充的,专兼职教师相互结合、相互协作、专业互补的教师队伍,以确保大学生网络安全素质的提高。

建立专业教师的分层培训机制。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高速发展,这就要求专业化的教师必须跟得上新技术的步伐。目前专职教育队伍的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没有接受过网络安全的专业化培训,对网络技术的掌握己经远远滞后于现实生活,因此教师的培训就至为关键。高校应开展专兼职教师队伍的信息化培训,应做到定期的专业培训和不定期的专题培训相结合。不仅在学校内部学习,而且要与兄弟院校进行经验交流。

在以本校专职教师为主体的同时,也需聘请社会专业人员参与教学,聘请网络领域的专家,网络监管部分的专业人士,公安部门的公安干警等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或指导专家,以他们专业化的知识和丰富的经历,共同做好安全教育。

网络安全教育内容的丰富化和手段的多样化

目前高校的网络安全教育处于散乱不成体系的状态,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单调而乏味,教学手段单一。要想改变现状,首先应开设专门的网络安全教育和网络素养教育的课程,将其纳入课程体系建设,并成为大学生的常规教育。结合我国国情和实际,编写专门的教材,设立专门课程,以选修或必修的形式进行学习教育,以提高学生网络素养。

网络安全教育也需纳入整个大学教学体系。在思政课程中设立专门章节,在信息类课程中设置相关的内容,在学生管理中加入相关的内容等,做到教育无死角,全方位覆盖。同时,安全教育也应涵盖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营造处处讲安全,处处学安全的氛围。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大学专业网络教育篇(6)

对网站网络影响力进行评价是网络时展的需要,不仅有利于网站自身建设,也有利于网络的和谐发展。教育技术学作为大教育学科中的技术中坚,其网站建设不仅是学科特性的体现,也是专业发展的必要途径与保障。

 

1 网络影响力评价设计与实施

 

关于对网站网络影响力的评价,一般是应用网络计量学方法进行量化研究。本研究认为,由于网站的动态特性,网络计量学研究仅能反映一个时间段的情况;同时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及其用户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更能有效体现专业网站的网络影响力,定量与定性两种手段皆不可或缺。基于此,本研究同时采用网络计量学方法与访谈法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进行研究。

 

1.1 基于网络计量学方法的网络影响力指标体系

 

关于网站网络影响力的量化研究,一般从网页情况与链接情况进行分析,本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扩充和细化,

 

通过各级指标测算可以得出综合指数,作为网站网络影响力的评判依据。

 

关于访谈法,本研究确定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以及中小学一线信息技术教师为访谈对象,主要依据是:①经过初步的问卷调查,发现本科生大多不浏览教育技术专业网站。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处于学习高涨期,比较关注专业网站,对研究生进行访谈针对性更强;②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技术学的主要实践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对这些扎跟一线教学实践的教师进行访谈更具有实践意义。

 

本研究于2013年上半年通过面对面和电子邮件的方式访谈了45名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15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

 

2 基于网络计量学的分析

 

在样 本 选 取 方 面,本 研 究 基 于Alexa、AltaVista以 及Google、baidu等搜索引擎对各网站的收录情况,综合考虑各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数据搜集的可行性与真实性,选取了12个国内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分别是中国教育技术网、中国技术教育网、中国教育技术研究网、中国教育技术装备网、教育技术学科网、教育技术资源网、中国网络教育技术中心、中国教育技术学、惟存教育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教育技术热线和在线教育资讯网。

 

本研究于2013年2-4月集中收集以上样本网站的数据。在此要特别说明,网络计量数据来源于某一时间段,具有相对意义,只能表示某一时间段内的状态。

 

国内外用于链接分析和流量分析的工具大多使用AltaVis-ta,本研究则选择了Alexa,AltaVista,Google和Baidu等进行综合考量与评价。一方面,选取Alexa、AltaVista、Google获取网站链接原始数据;另一方面,利用百度权重以及Google PR查询的功能对该网站进行百度权重及Google PR值查询(百度权重最高10分、Google PR值最高10分)。网站综合指数测算方法与步骤如下:

 

(1)通过Alexa、AltaVista、Google等获取原始数据。

 

(2)调整后的数据乘以通过计算得出的网络影响力指标体系的权重,得出各网站综合得分。

 

(3)调整数据,标准化数据无量纲化,把其中的一些数据小数有效位取9位。

 

指标权重采用直接定权法,即通过专家访谈,由每个专家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直接给出各指标的权重,且权重之和为1,然后求多个专家所给权重之和的平均值,作为各指标的权重。

 

本研究一方面参考相关网络计量学文献中专家给出的指标权重,一方面通过电话访谈、网络咨询方式得到专家所给权重,经过统计计算各项指标权重分别约为: 网页数10%,总链接数20%,内链接数5%,外链接数10%,网络影响因子10%,内部网影响因子5%,外部网络影响因子10%,百度权重15%,谷歌 PR值15%。具体来说,假设网页数为a,总链接数为b,内链接数为c,外链接数为d,网络影响因子为e,内部网影响因子为f,外部网络影响因子为g,百度权重为h,谷歌PR为i,它的线性回归方程为:Z=a*10%+b*20%+c*5%+x*10%+e*10%+f*5%+g*10%+h*15%+i*15%。

 

也就是说综合指数Z受到网页数、总链接数、内链数、外链数、网络影响因子、内部网络影响因子、外部网络影响因子、百度权重和谷歌PR值的影响。为了便于计算笔者忽略百分号,直接以各项指标数乘以权重系数,计算得出综合指数。

 

经过计算得出国内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网络影响力数据,如表3所示。通过EXCEL生成柱状图如图1。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网络影响力排名情况如表4。从表4可以看出:(1)面向一线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相关网站在虚拟空间里具有较大的网络影响力。排名前两位的是中国技术教育网 、中 小 学信息 技 术教育网,均与信息技术教育有关。中国技术教育网网站内容分为技术教育基础、K-12技术教育、高等技术与工程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培训、技术教育装备等几个部分。该网站涉及面广,兼顾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同时对职业技术教育及其培训、以及硬件装备亦有涉及,大而全是该网站的主要特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内容包括课程标准与解读、信息技术课案例分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教材同步支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坛等内容。主要面向对象为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相关工作人员。

 

这两个网站的综合指数远高于其它网站,除网站内容外,网站的有序化管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中国技术教育网是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技术教育发展办公室指导,由南京师范大学技术教育研究所承建,有官方领导,学术机构承办 ,这样使得网站建设有效、持续,从而保证了网络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由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主办,同样具有规范化的管理与建设。

 

(2)资源装备类网站也具有相当的网络影响力。资源与装备建设是教育技术的立足点之一,排在第三的是教育技术装备网(15.30303788)。教育技术装备网是由北京中版国际教育技术装备有限公司承办的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制作教育教学类电子图书和教育音像的网站。面向对象为全国各类中小学、大中专院校、社会书店以及各类社会公共图书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企业化运营方式是该网站的成功之道。

 

(3)学术研究网站(如教育技术学科网、中国教育技术研究网等)的网络影响力相对较弱,原因是多方面的,教育技术长期以来的实践取向使得学科研究相对滞后,尽管近年来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上升迅猛,但与虚拟空间里广大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师生相比,在数量上差距较大。而且学术研究网站大多由学术机构承办, 其建设动力更多是自主的或自发的。

 

3 基于访谈的分析

 

3.1 对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的访谈

 

经过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的访谈,发现75%的受访对象表示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有一定程度的了解,11%十分了解,14%不了解。关于了解的途径,大致两类,一是教师与同学介绍,二是无意中搜索得知。在问及是否把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加入网络收藏夹时,只有2位同学给了肯定的答复,其中一位Q同学还加了网络书签。

 

Q同学表示,教育技术学专业人员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更应该懂得利用技术进行学习。从了解程度看,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有一定的认知度,但对于专业网站尚未形成应有的信息敏锐力。

 

在浏览频度方面,有55%的受访对象平均一星期一次浏览相关网站,24%平均一星期两次,21%平均一个月一次。在问及现有教育技术专业网站对学习是否有帮助时,有15%的受访对象认为对学习很有帮助,73%认为帮助有限,12%认为没有帮助。

 

Q同学表示,教育技术资源网、教育技术学科网等有很多专业信息,对这些网站进行浏览对学习帮助较大。

 

ZH同学表示,很想加入网站的相关论坛进行讨论,认为这样才能深入学习,但由于申请不成功,也就没有继续。这说明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还需要进行面向用户的深度设计,特别是交互设计。

 

在问到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的满意程度时,有13%的受访对象表示十分满意,69%基本满意,18%不满意。问及具体原因以及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有何建议时,W同学表示:“浏览这些网站可以得到一些信息,网站信息大多是文献信息或领域内的动态信息,总体来讲与我的论文选题相关度不大,我更想了解一些前沿专题性的信息。”L同学答复是:“浏览知名博客获取的学术信息比专业网站更及时,如浏览华南师大焦建利老师的博客经常可以快速获取教育技术学相关会议信息、学术前沿信息等。”S同学则表示希望能通过网站与国内知名专家的研究团队进行交流与共享。

 

从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的访谈可以总结出: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在研究生群体中有一定影响力,但影响力还远远不够,对研究生的学习帮助也十分有限。原因可以归纳为:一是针对性不强,缺乏前沿性、专题性内容;二是时效性不强,更新不够及时;三是推广度不够,没有形成有效的扩散途径;四是交互性不强,难以满足用户通过网络进行交互的需求。

 

3.2 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访谈

 

经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访谈,我们发现,65%的受访对象表示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有一定程度的了解,11%十分了解,24%不了解。关于了解的途径,大多为同事介绍,也有教师表示在搜索资源时偶然发现。

 

在浏览频度方面,有41%的受访对象平均一星期一次浏览相关网站,8%平均一星期两次,51%平均一个月一次。D教师认为,上大学时对这些网站有些了解,但上班后工作繁忙就很少浏览这些网站了,而且网站内容更新不多,所以基本上一个月才去浏览一次。

 

在问及现有教育技术专业网站对教学工作是否有帮助时,有11%的受访对象认为对工作很有帮助,70%认为帮助有限,19%认为没有帮助。在问及原因时,L教师认为,有些网站内容是不错的,但因为教材版本不同,网站内容参考价值不大,因此更多从本省或本市的教育资源网上下载资料。在问到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的满意程度时,仅有28%的教师们表示基本满意。F教师认为,网站内容看似很多,但很难找到有用信息。

 

通过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访谈,可以总结出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建议如下:①网站内容适用性不强,建议根据教材版本或地域特征来对资源进行开发与分类;②界面友好度不足,导致用户难以快速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建议从用户需求出发,建立适用用户的友好界面;③更新不及时,建议形成定期更新机制。

 

4 提升网站网络影响力的策略与建议

 

4.1技术层面

 

(1)增加总链接数从而提升网站知名度。网站的总链接数是一个网站是否被用户认知的关键因素,一个网站的总链接数是用户对其认知的最好体现,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增加总链接数,从而提高网站的知名度。具体有:增加网站的友情链接、在各大搜索引擎推广方面进行投入、投入网络广告费用、在各大BBS论坛中进行宣传、改进一成不变的网站、建设英文版面进而更易被各大引擎收录。

 

(2)通过推送服务提升注册用户的忠诚度。建议通过向网站注册会员推送教育技术相关研究的邮件服务来吸引更多的用户。信息推送是海量信息时代增加信息注意力的有效途径,教育技术学相关网站可以在此方面做些工作。

 

4.2 设计层面

 

(1)提高网站的可见度增强网站的质量建设。网站可见度的另一个关键方面是网站网页的框架内容。从网站的框架建设看,网站架构一定要合理以便于后台整理,整站页面的结构布局要合理有助于用户提高浏览效率,网站的更新频率要快速、有效、稳定这样才能吸引用户经常性的浏览样本网站。从网站的内容建设看,除了拥有良好的框架建设和友好的界面,还应在网站内和容质量方面开展大量的工作。只有网站的内容质量提高了,才能可持续性地提高网站网络影响力,形成良性循环。

 

(2)增加交互设计。通过对研究生的访谈可知,用户具有较强的交互需求。如果能在结合论坛、博客等加强交互的经营,网站的网络影响力将大大提升。

 

(3)加强内容的多元检索设计。从前文信息技术教师访谈可知,用户的检索需求差异较大,如有的希望按教材版本来进行资源分类,有的希望按地域来进行分类,因此网站在设计时应该进行多元检索设计,以满足不同用户的检索需求。

 

4.3 内容建设层面

 

网站内容是网站建设的源泉,对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来说,线下的内容建设是网站网络影响力提升的基石,如教育技术装备网通过企业化的内容建设大大提升了网站网络影响力。对于以研究学习为主要目的的学科建设类网站来说,可以建立首席专家负责制,提高内容的深度与前沿性。建议网站根据自身定位,与相关专家建立联系,要求专家及时该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确保网站信息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同时也保证了资源的及时更新。

 

4.4 管理层面

 

网站建设不仅需要学术研究团队的经营,更需要行政机构的支持。建议通过行政支持、制度建设等加强网站的有序化管理与资源支持,使得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建设制度化、长效化。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中国技术教育网,正如前文所述,中国技术教育网是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技术教育发展办公室指导,由南京师范大学技术教育研究所承建,“行政+学术”网站建设途径使得该网站的网络影响力综合指数排名第一。

 

学科专业网站不同于商业网站,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进行评价更具有特殊的价值与意义,这不仅有利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的质量提升,更有利于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建设和全面发展。本研究并无排名之意,而且基于某一时间段的网站数据也仅仅反映该时间段的状况,仅具有相对意义。本研究旨在发现问题和改进问题,从一个侧面探察学科专业在网络时代的发展情况,希望能为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提供一些数据参考与启示。

 

参考文献:

 

大学专业网络教育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问题提出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促进了网络工程专业的快速发展,网络工程作为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外专业,自2001年教育部首批增设该专业以来,许多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专业的办学基础上新开办了网络工程专业或设置了网络工程专业方向。2001年至2008年经教育部审批同意设置网络工程本科专业的高等学校共有235所。从历史上看,网络工程曾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长期以来与计算机科学存在很强的联系,按照教育部的划分,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均属于计算机类专业。目前,网络工程专业作为一个较新的专业,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至今没有比较统一的规范,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也没有对它给出明确专门的指导性意见或规范,各个学校网络工程专业开设的课程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因此,探讨适合我国新型工业化建设需要的应用型网络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与课程,对于规范网络工程专业教学,提高其教学质量具有迫切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2应用型人才界定与培养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内涵的不同,应用型人才可分为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工程型人才主要具备运用所学专业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将科学原理及学科体系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的专业能力,可由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高校培养;技术型人才主要从事产品开发、生产现场管理、经营决策等活动,具备将设计方案与图纸转化为产品的能力,定位为技术工程师,主要由教学型地方本科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则突出应用性、实践性,主要依靠熟练的操作技能以具体完成产品的制作,承担生产实践任务,将决策、设计和方案等的实现以转化为不同形态的产品,主要由高职类院校培养。

3网络工程问题空间及知识取向

参照ACM、AIS和IEEE-CS专家在CC2005中所刻画的计算学科的问题空间,本文在综合当前各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网络工程的问题空间如图1所示,其知识取向:(1)强调的知识领域:网络为中心原理与设计、网络中心使用与配置、技术需求分析、系统集成、系统管理、程序设计基础、操作系统配置与使用、信息管理(数据库)实践、保密:实现与管理、人机交互、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平台技术、软件设计、集成程序设计、法律/职业/伦理/社会等;(2)弱化的知识领域:程序设计语言理论、软件工程经济学、数字逻辑、图形学和可视化、科学计算(数值方法)、智能系统、算法与复杂性等。网络工程优先知识取向具体参见表1。

4应用型网络工程专业基本定位与培养目标

专业定位要与学校的类型定位、办学层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定位相一致,符合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需要,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我国高等教育法对本科教育的学业标准明确规定:“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作为本科教育的网络工程专业,其教育内容取决于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和相应类型。本科教育具有“强基础性”特征,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走可持续内涵发展的道路,本科教育不同于职业教育,其目标更关注“长远”,必须摈弃浮躁,重视基础,坚决杜绝产品教育。

追求培养目标的合理性与实现的有效性是探索和实施专业办学从经验走向科学的关键点。地方高校必须根据社会需求、学校特点、专业特点、师资特点和学生特点,确定准确、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并围绕该目标开展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实现在社会需求多样性和办学条件差异性条件下的各类教育资源效益的最大化。为满足我国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需求,面向市场,培养大批应用型网络工程高素质工程技术专门人才。

网络工程是根据需求说明,用工程标准和方法规划、设计、实施、测试、应用开发、使用、管理和维护网络的全过程。网络工程专业是一个跨学科、宽口径、实用性强、服务面广的专业,涵盖了互连网、局域网、无线网、移动网、电信网、数字通信、光纤通信等。

应用型网络工程人才要求具有较宽的学科专业知识面、较扎实的学科专业理论基础、较熟练的网络工程实践技能、较强的学习应用掌握新知识与技术的后劲和良好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综合素质。主要从事网络工程与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需求分析、应用开发、实施部署、安全管理、运行维护等工作,可以担当网络架构师、网络工程师、网络测试工程师、网络销售工程师等工作。

5应用型网络工程人才基本能力要求

5.1以能力培养为导向

随着高等教育从知识教育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教育的转变,教育评价的关注点也从“教师教了什么”和“学生学了什么”向“学生学会了什么”和“学生会做什么”迁移。文献[4]归纳了针对工程学士学位教育专业认证的华盛顿协议对本科生的能力要求的7个方面。我国从2007年12月开始推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其基本要求是:(1)专业必须具有明确、合理的培养目标,符合学校办学理念;(2)培养的学生必须达到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基本要求包括8个方面,可概括为工程分析设计能力、协作持续发展能力和社会责任职业能力三大类,如表2所示(保留原来的编号)。

5.2基本学科能力培养

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应具备包括交流、获取知识与信息的能力、基本学科能力、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基本能力。应用型网络工程人才强调设计形态和工程技术形态,要求强化网络工程与网络应用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实施、部署、开发与应用等工程技术能力培养,同时也不能忽视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计算思维能力和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的培养。基本学科能力的培养,需要构建由系列课程组成训练体系,使学生在修养中形成一些良好学科习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养成学科优秀人才所要求的能力和素质。

5.3系统能力的培养

系统能力包括系统的眼光、系统的观念、系统的结构、部分与整体、不同级别的抽象等能力。培养学生的系统能力,必须坚持强调系统分析设计,关注12个基本概念,理解和掌握典型的学科方法。

5.4能力的详细描述

能力是培养目标的重要描述元素之一。根据CC2005给出的计算学科不同方向上11个方面59种能力要求,网络工程专业的能力主要包括:网络与通信能力、通过集成开发系统能力、算法能力、应用程序能力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硬件与设备能力、人机界面能力、信息系统能力、IT资源计划能力、信息管理(数据库)能力、智能系统能力。工程技术设计能力、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工程技术实践能力和工程技术创新能力是其能力结构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其区别于研究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特点。

6应用型网络工程专业核心知识体系

网络工程专业核心知识体系包括8个知识领域,含39个知识单元。①网络及其计算:网络及其计算介绍、通信与网络、网络规划设计、网络集成与优化、网络安全、客户/服务器计算举例、构建Web应用、网络管理;②信息管理:信息模型与信息系统、数据库系统、数据建模、关系数据库、网络数据库、数据库查询语言、关系数据库设计、事务处理;③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概述、操作系统原理、并发性、调度与分派、内存管理、设备管理、安全与保护、文件系统;④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数据的机器表示、汇编级机器组织、存储系统组织和结构、接口和通信、功能组织;⑤程序设计基础:程序基本结构、算法与问题求解、基本数据结构、递归、事件驱动程序设计;⑥算法:基本算法、分布算法;⑦程序设计语言:程序设计语言概论、面向对象程序设计;⑧离散结构:函数、关系与集合、基本逻辑、证明技巧、图与树。

7应用型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案例

本案例给出的是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这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网络工程本科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设计的改革探索及实践总结。

7.1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专业定位:立足娄底,面向湖南,辐射全国,服务地方,培养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的计算机网络工程研究、设计、开发、集成、管理和应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网络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良好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训练,具有较强的分析、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意识,能适应本学科技术发展的要求,从事计算机网络工程研究、设计、开发、集成、管理和应用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规格:本专业培养的学生要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具有良好的品质和职业道德。主要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接受从事研究、设计和应用计算机网络工程系统以及系统安全管理的基本训练,具有网络研究、开发、设计与应用的基本能力。主要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①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良好的科学思维思维能力;②掌握网络工程的基本原理及技术,具有设计、开发及系统分析和组建网络的能力;③掌握网络软件开发、设计的基本方法,具有软件开发和应用的基本能力;④掌握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设置方法,具有网络管理能力;⑤掌握计算机科学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动态,具有继续学习和创新的能力;⑥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⑦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高的专业外语阅读能力;⑧了解信息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网络工程标准规范。

7.2课程体系与认证标准框架

网络工程课程体系框架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如图2所示。“32X”网络工程课程体系由横向三大子系(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拓展体系)、纵向二个平台(通识教育平台、学科专业基础平台)和X个专业方向构成,每个平台模块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两大平台具有稳定性、专业方向具有可扩展性、选修课具开放包容性,以适应新技术发展和个性教育的需求。在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可持续发展本科教育观指下导,对

三大子系中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强化工程实践教学,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大结构有机融合。知识处于表层,是基础和载体;能力处于里层,是知识的综合与升华;素质是核心,是内化于身心的品质和全面发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专业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系统,它由专业目标、质量评价、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学生发展和管理制度共7项指标18个方面的内涵构成。

7.3课程体系结构案例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网络工程专业知识课程体系结构如图3所示。该课程体系是按照顶层设计的方法,其教育内容和知识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3大部分及17个知识课程体系构成。每个知识课程体系由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三个层次组成。知识单元又分为核心知识单元和一般知识单元。其中,①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英语、离散数学、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原理、Java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工程、网站设计、网络安全与管理技术、现代通信原理、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故障诊断与测试、网络系统集成技术、无线网络及其应用技术、TCP/IP原理及编程、软件工程与UML、嵌入式系统、数字信号处理、信号与系统、应用密码学、人工智能等。②学分结构:本专业学生必须修满175学分,其中必修课13分(含实践必修25学分),限选课17学分,任选课1分。③理论教学体系:课程体系由必修课(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实践必修课)、限选课(专业方向课)和任选课(专业任选课和公共任选课)组成。课程结构特点是:紧靠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紧跟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注重素质教育;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有机结合,兼顾学生兴趣与特长;推行学分制。④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军事理论与训练(2W,第一学期第2、3周);社会实践(第一、二学年的暑假);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第三、四、五、六学期);教学实习(8W,第七学期13至20周);毕业论文/设计(12W,第八学期第3至14周);认识实习(1W,第五学期第1周);生产实习(2W,第八学期第1至2周);Java程序设计课程设计(2W,第二学期第17至18周,不停公共课);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和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4W,第四学期第15至18周,不停公共课);网站设计课程设计和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设计(3W,第五学期16至18周);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Web数据库技术课程设计/Java网络编程与分布式计算课程设计(2W,第六学期第17至18周)。⑤专业方向:(1)网络设计与管理方向:接入网技术,Web数据库技术,网络系统集成技术,无线网络及其应用技术;(2)网络软件开发方向:TCP/IP原理及编程,Java网络编程与分布式计算,软件工程与UML,SQL Server 2000;(3)计算机工程方向:Matlab程序设计,嵌入式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技术与应用。

7.4师资队伍与实践教学条件

师资队伍:在本专业专任教师33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7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60%;博士3人,硕士23人,在读博士研究生3人。该专业硕士学位以上教师的占专任教师比例为88%,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具有系统分析师、网络工程师、软件设计师等职称的“双师型”教师10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或培养对象8人,获校“十佳”教师荣誉称号教师2人,学校教学比武获一、二等奖教师4人,高级职称教师每学年度均为本科生上课。2005年以来本专业教师主持国家、省、校级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共60余项,获得项目资助经费240多万元。本专业教师近四年共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检索35篇,核心期刊75篇。主编或参编教材、著作23部。本专业教师的科研成果获省、市、校级奖励40余项,围绕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积极开展产学研横向合作,将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直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实验室:本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设施完善,建设有计算机通用实验室(9个)、操作系统实验、网络工程实验室、综合布线实验室、网络测试实验室、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室、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光纤通信实验室、程控交换实验室、计算机控制实验室、软件项目开发实训实验室、数学建模实训室、大学生电子设计与创新实训室等23个实验室,仪器设备总价值957万元,设备总台套数为2125台(套)。

实习基地:建立了地域广泛、队伍稳定、设施完善、技术雄厚的校外专业实习基地8个,校内实习基地2个,实习基地条件能满足学生专业实习实训的需求,实习实训时间有保障、实践效果好。这些实习基地分别是:中软国际有限公司湖南ETC实训基地、广州达内外企IT培训中心、深圳市计算机行业协会、深圳实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美国杰普软件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娄底新蓝电脑科技有限公司、娄底市电信局计算机中心、涟源钢铁厂信息中心、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网络中心、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金工实习工厂。

8应用型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与特色预期

8.1人才培养思路与模式

人才培养思路是根据“厚基础,多方向,强能力,重实践”的原则,坚持以应用为导向,强化学科基础,突出实践能力,重视创新潜质,素质协调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是本着“学科专业+应用创新+特长认证”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三个面向”:面向产业以瞄准网络技术及应用的发展、面向社会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网络应用人才的需求和面向国际以接轨国际与国家有关计算机网络的专业技术认证。推行“三个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理论基础扎实、技术实践能力强的应用人才;产学研相结合,培养与产业、社会接轨的适用人才;共性教育与特长教育结合,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8.2特色专业建设思路与预期

根据学校总体定位,科学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深入改革教学内容、努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加强实践和动手能力培养,不断提高本专业办学水平与办学质量,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努力培养“实用型、工程型”的高级网络工程技术专门人才。建设内容主要包括:①制定具有特色的专业发展规划;②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制订符合“实用型、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课程体系;③建设具有特色的专业教学队伍,加强对教师的工程应用与开发能力培养,使专任教师中能够有40%以上的教师能够从事企业级工程应用开发工作,为学生进行项目实训提供技术支持和项目开发指导;④开展具有特色的教学改革研究,积极开展“项目实训”的工程教育模式,创新教学方法;⑤开发具有特色的教学资源;⑥建立和完善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开展与企业合作,与国内知名IT企业开展横向合作,建立具有特色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实习训练基地,并起到推广和示范的作用;⑦改革和创新相关教学管理制度;⑧形成具有特色的一流教学效果。

9结束语

本文在借鉴CC2005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网络工程专业的问题空间及其知识取向,探讨了网络工程专业的基本定位和培养目标,确立了网络工程人才的基本能力要求。在研究网络工程专业核心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相结合的“32X”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基本框架。最后给出了某地方高校应用型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案例,并探索了其应用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和模式,其教学改革实践效果好,该校网络工程被确立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本文探索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网络工程知识领域与课程体系,对构建该专业教学规范,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 蒋宗礼.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提高计算学科教育教学水平[J]. 中国大学教学,2008(8):35-37.

[5] 中国工程院工程教育研究课题组. 我国工程师培养的重要性与培养途径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1-7.

[6] 蒋宗礼. 专业教育的科学化[J]. 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9,5(2):42-46.

[7] 蒋宗礼.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指标解读[J]. 计算机教育,2008(13):10-13.

[8]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系网络工程教研室. 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Z]. 湖南:湖南人文科技学院,2008.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ourse Architecture of Network Engineering Specialty to

Applicational-Type Professional Cultivate

GUO Guang-jun1, YANG Si-qing1, DAI Jing-guo1, GONG De-liang 2

(1.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nan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oudi 417000, China)

大学专业网络教育篇(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103-03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铁路网与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以及轨道交通运输设备与设施的现代化,对轨道交通运输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对教育学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交通运输专业面向交通运输系统的基础设施规划和运行管理,我校交通运输专业教育重点在轨道交通运输方式生产作业过程的技术管理理论、知识、技术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定位于兼有工程应用背景和管理色彩的工科专业。目前交通运输专业的继续教育虽有基础、资源和载体,但总体上还不能适应轨道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广大继续教育学员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伴随着高校继续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化以及高等学历继续教育逐步融合的推进,需要强化网络教育对校内学习的支持服务,推动优质继续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因此,需要基于继续教育综合改革,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融入培养方案的制订,优化交通运输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设网络课程进行教学,提高成人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以便更好地满足轨道交通运输发展的人才需求。

本文将结合交通运输专业发展需求与成人继续教育的特点,明确交通运输专业继续教育的培养目标,优化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更好地探索面向行业发展和学习者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成人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二、面向继续教育综合改革的交通运输专业的培养目标

为适应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面对高校继续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化,需要积极发展继续教育,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着力培养知识型、技术型、应用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继续教育要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服务,需要面向社会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的新体制、新机制,切实深化产学研结合,高度重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探索面向学习者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面对高校继续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化以及高等学历继续教育逐步融合的推进,针对参与继续教育的学生通常都是在职工作人员的特点,需要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结合成人继续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及轨道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和参与继续教育学生个人自身发展的需求,确定本专业培养目标,梳理专业课程设置。

我校交通运输专业正是面向社会对轨道交通运输人才的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上海铁路局合作办学,培养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

交通运输专业(专升本)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轨道交通运输方面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掌握从事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工作所需的相关科学知识、经济管理知识、轨道交通运输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术手段,具有本专业综合职业能力。毕业后能在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等相关领域从事规划设计、运营组织、生产管理、咨询服务等工作。

三、面向继续教育综合改革的交通运输的课程体系优化

根据交通运输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导向,加强实践环节,优化优化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对比分析。通过与相关同类院校如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的交通运输(专升本)专业课程设置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各学校的培养目标大致相同,都是轨道交通运输方面的管理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课程类型也大致相同,包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就实践教学环节而言,其他学校只包含毕业设计,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济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增设了课程设计环节,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课程体系优化。交通运输特色专业(专升本)课程体系设计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工程专业课程和工程实践环节三部分(如图1所示),形成知识―应用两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着重工程实践与专业技能的训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加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1)公共基础课程包括人文知识、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基本技能三个模块:①人文知识模块主要设置由“政治思想理论课”等系列课程构成的课程。②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模块主要设置数学、物理类、应用数学类等基础性课程,使学生拥有基本的分析与解决的问题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③基本技能模块主要设置计算机类(数据库及原理和计算机程序设计C语言)、英语类等理论和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良好的中英文沟通、表达能力。

(2)工程专业课程由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两个模块组成。①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包含交通运输设备、运输规划、运输经济学、运筹学和系统仿真基础等课程,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交通运输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建立科学思维方式。②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设置了列车运行组织、车站与枢纽运输组织、线路工程、站场与枢纽规划设计、货物运输组织、运输安全系统工程等专业课程,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工程理论和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应用能力。

(3)工程实践环节以专业知识体系为主线,以专业基础型和综合型为内涵,构建了多层次、系统化的实践教学框架体系,包含课程设计模块和毕业设计模块。①课程设计模块,在对比了各校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进一步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针对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列车运行组织”、“车站与枢纽运输组织”以及“站场与枢纽规划设计”分别设计了相应配套的课程设计,以加强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解决管理与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②毕业设计模块,对交通运输专业的专业理论进行综合运用,是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该环节的设置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工作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网络教学的应用

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继续教育发展的方向,网络教学日益成为继续教育的重要教学传递模式。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基础上,需要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教学方法的改革中,考虑到参加继续教育学生通常都是在职工作人员,日常工作繁忙,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制作网络课件等形式满足成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缓解工学矛盾引起的学习困难等问题,保证和提高成人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1.网络教学应用的理论框架。网络教学应由网络学习平台、网络学习课程、网络导学和支持、网络教学管理以及质量保证5个部分组成。其中网络平台是网络教学的基础设施和技术工具,网络学习课程是核心。网络教学需要开发优质的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在网络课程开发中,需要制定网络课程建设的规划。网络教学需要根据成人学习者的学习特征和学习时间安排,进行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撰写学习资源,拍摄和制作教学视频,制作互动学习课件,制作互动练习课件,使网络学习资源灵活多样,丰富多彩,以维持学习者在网络学习环境中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同时为了确保网络课程学习的质量,还需要网络导学和支持、网络教学管理以及质量评价等系统的配合。

2.交通运输专业网络课程的筛选与设计。在网络教学体系中,核心的内容应当是网络课程的筛选、设计和开发。针对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大多是企事业单位一线的人员,存在工学矛盾,可利用网络教学等形式满足成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1)网络课程的筛选网络课程的选择可以首先考虑公共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原理、计算机程序设计C语言、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线性代数及普通物理。这些课作为继续教育的必修基础课,受众广基础性强,学生对网络课程的需求也大。

对于专业课程模板,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授课的形式可以采用网络授课与课堂授课相结合,一部分学时分配给网络自学,一部分学时进行面授,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两者的优势,同学先通过网络课程进行学习后,再由教师针对学习中的难点,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对这些知识点及其运用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并通过课堂交流为同学进行答疑解惑,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

工程实践环节包括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专业课程设计(运行图课程设计、站场课程设计、车站运输组织课程设计)涉及较多实际操作方法与技巧,需要通过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共同完成。毕业设计类题目通常结合交通运输工程的实际情况,每人布置一题,独立完成,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与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交流与互动采用完成。因此,工程实践环节不适合开设网络课程。

(2)课程开发及设计。对于已选定需开发网络教学的课程,该课程的开发与设计需要一个团队共同完成,包括责任教师、学科专家、网络技术人员、多媒体制作人员、美工、编辑等。同时,需要制定网络课程规划,网络课程开发与设计规划应包括以下12项内容:团队的人员组成和任务、课程背景、课程介绍、课程目标、课程单元和主题、学习目标、学习资源、作业和考试、交流及合作学习、课程开发进度、学习进度安排和课程版权等。通过细致的网络课程规划,团队人员都能清楚地了解课程目标和要求,才能通力合作,共同为达到课程目标而进行有效合作。

五、结语

本文结合轨道交通行业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现状与继续教育教学特点,明确了交通运输专业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与目标,通过对比取长补短优化了原有的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并改进教学方法,拟建立网络平台,开设网络课程实施网络教学,采用课堂授课与网络授课相结合的方式,更好地探索面向行业发展和学习者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成人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大学专业网络教育篇(9)

关键词:高职 计算机 网络道德教育 途径方法

    随着网络信息的迅速膨胀,网络中也出现了大量不道德信息和获取他人信息的不道德行为,如黄色信息的泛滥,肆意刹窃文章,传播歪理邪说,计算机犯罪等。这些不道德的行为既严重影响了社会文化、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也严重影响了网络活动者的道德建设。

      迅速发展的网络技术早已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不运用网络道德对计算机活动进行控制,将影响其进一步健康发展。由此,在充分利用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抵御其负面效应,大力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已刻不容缓。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对推动网络活动起着积极作用,其专业的学生是网络活动的积极分子和骨干。重视和做好他们的网络道德教育,能够给这些学生正确的专业价值取向和高尚的道德培养,也能够给社会普遍的网络道德教育以启示和借鉴。

    针对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笔者谈以下粗浅看法。

一、针对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开展教育

      网络道德教育必须要有针对性。要提高针对性,必须掌握教育对象的特点。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一)普遍对计算机与网络的兴趣浓厚,有较好的计算机与网络知识,具有运用计算机与网络知识服务与创造的技能。但它是一柄“双刃剑”,也可以把学生引向消极的道德人生方向。

      (二)网络道德问题明显。1.网络上言行随意放纵。据调查,有61.8%的学生上网时使用过脏话或不文明语言。2.网络上价值观念模糊。据调查,有66.1%的学生上网时不诚实守信。3人格冲突突出。45.6%的学生希望自己在网上和现实中表现不一致,部分学生存在双重人格的倾向。

    (三)网络心理问题突出。1.迷恋网络,沉溺于游戏、聊天,甚至患上“网络成瘾症”,导致睡眠障碍,食欲下降,思维迟缓,精力不足等。2.追逐不良信息,意志消沉,缺乏进取心,是非观念淡薄,道德意识弱化。3.人情关系疏远,交际能力下降,与人不易沟通。

    掌握了这样一些特点,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网络道德教育,使之更具有效性。

    二、结合职业道德教育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高职计算机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熟悉计算机软硬件操作,具备计算机与网络安装、维护、管理和开发等服务能力的人才。要施展服务才能,做好社会服务,就要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其中应当重视并结合做好网络道德教育。

    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就业指导、思想道德与法律课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强调对计算机职业意义的认识,使学生懂得计算机专业与职业并非仅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它更是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施展个人聪明智慧的场所。当然,更不是欺骗别人,损害他人利益的手段和工具。只有懂得了职业的崇高、伟大和必不可少,才能对职业由衷地产生敬仰、挚爱、忠贞之情。这些积极的思想感情是学生形成正确职业观、职业道德的基础。这种形式的课程可以生动地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职业道德评价,主动地探索和学习求职技巧,完善自我,提升职业道德理想和追求。

    三、在教学中渗透网络道德教育

    在教学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也应采取这一重要途径。

    在具体的渗透教学中,可通过“两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对学生进行网络文明规范教育,可通过操作系统课对学生进行网络文明诚信教育,可通过计算机信息安全、数据库系统课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保密教育,可通过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课对学生进行预防网络犯罪教育,可通过电子商务概论、计算机系统维护技术网络体系设计与实现、微机系统与接口技术、多媒体技术课对学生进行网络职业道德教育。例如结合《计算机网络》专业课,通过讲解网络的起源和发展,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向学生揭示网络的本质是利用互连的物理设备,通过电子信号传递信息,提供信息服务的一套人工信息系统。让学生理解到网络从物理设备到信息服务都是技术人员为了工作、生活和学习的需要而设计出来的,为人提供便利,并进一步指出网络上所有的东西都来自于现实社会,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网络上的信息同样有真假好坏、善恶美丑之分,提醒学生注意加以识别,提高警惕,防止伤害,预防犯罪。

      四、开设《网络道德教育》课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渗透教学是一种经常性的教育方式,但开设专门的课程也不失为一种可探索的有益的教育途径。

    笔者建议高职院校的计算机院系可开发《网络道德教育》教材,在计算机专业开设《网络道德教育》的选修课或专题讲座,以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道德教育》课程的重点之一是对学生进行用网规范的正面教育。应以《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五要五不”为基础,结合实际给学生讲解《网民应遵守的基本规范))(美国佛罗里达亚特兰大大学的瑞诺迪(A " H " Rinaldi)教授提出的电脑伦理十诫》《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网络伦理声明指出的六种网络不道德行为》《网络媒体公约》《青少年网络文明规范》《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学生上机道德))等,促使学生建立健康的用网规范。

五、在实践活动中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大学专业网络教育篇(10)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2-0024-02

1 引言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网络学习成为终身学习的主要手段。在网络环境下,建立由教育专家、高校教师、在职中小学教师、师范生共同组成的中小学教师教育网络学习共同体,在其中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将得到提升,学会自我反思与从别人的失败当中吸取教训,解决教学实践当中的问题。因此,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是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全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项目组在《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中提到,作为教师教育工作基本主题之一的“教育技术”,在目前实际教学实践中总体使用频率偏低,技术层次也较低。经常使用教育信息技术的教师只占11.4%,而且更多的是使用比较初级的教育信息技术,如上网查资料、文字与数据处理等,而对于写博客、用网络聊天工具与学生交流等要求较高的教育信息技术则很少使用。能否构建友好的网络服务体系,为教师网络学习、交流和专业发展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

网络资源服务系统琳琅满目,有针对不同学习年龄层次和学科的,然而真正专门服务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资源比较稀缺。可见,作为欠发达地区的桂中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显然需要大力推进,完善区域性教师教育的网络服务体系势在必行。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1 国内研究现状

教师专业发展的论述和研究已经很多,但是关于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论述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到195篇。从搜索到的资料中,学者多是就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进行研究。从搜索到的文章中再从内容上筛选出基于网络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有5篇,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湖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个案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博客圈学习共同体: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新平台》《网络环境下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的实践研究》,对本研究有很好的指导参考价值。

关于学习共同体的探讨很多,随着网络教育的日益普及,网络学习共同体应运而生。以“网络学习共同体”为主题词在知网上搜索到相关文章122篇,其中有定义概述研究、模式构建设计、技术支持研究,应用研究方面有教师能力培养,但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研究目前缺稀,未搜索到相关研究。

就笔者目前在互联网上查找搜集到的资料和实际情况调查,在教师教育网络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区域性建设中欠发达地区建设缓慢,在桂中地区几乎没有构成。

2.2 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的研究中,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基于网络学习很普遍,发达国家和地区有优良的网络服务体系。在美国的教师专业发展中,网络学习是一种普遍的发展途径。大学紧密地和中小学配合,为中小学的在职教师在不同工作阶段的进修提供机会和条件;同时,中小学也积极配合大学里的准教师培养工作,为他们提供一手的教学资源和实践指导。为了更好地实现大学和中小学的合作,美国设立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这些专业发展学校一般建在大学校园内,常以学术沙龙和讲座的形式将准教师和在职教师聚在一起,平等探讨问题,实现共同发展。

在欧盟国家,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培训者培训网络(The Training of Trainers Network,TTNet)是一个泛欧的论坛,促进欧盟范围内职教师资培训领域的专家和政策制定者开展有效交流与合作,分享研究与实践经验,促进职业教育教师与培训者的专业发展。

综述,目前,就网络学习共同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网络服务体系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然而桂中地区该领域的研究仍是一块净土。

3 研究设想

本研究紧密结合教师教育基地基础设施和桂中地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首先,提出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策略;其次,进行网络服务体系规划与设计;最后,进行桂中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网络服务平台群的初步建设,推广研究成果。

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桂中地区唯一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在柳州市、来宾市的10多个中小学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这些现有的条件为研究实验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借鉴收纳区域内高校和地方中小学、中小学校际的合作与交流精神,基于教师教育基地的基础建设,配合广西区域性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规划设计建立一个集教育资源、远程教育和教师培训与管理于一体的功能完善的网络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桂中地区优秀教育资源的共享,为师范生的学习和在职教师的教学、学术研讨、课程管理等提供全面的信息化服务,满足桂中地区职前教师培养和职后教师培训的需要。基于社会性软件应用和通过教师教育网络服务平台群的规划与初步建设,实现桂中地区优秀教育资源的网络共享平台框架。

参考文献

[1]况姗芸.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开放教育研究,2005(4).

[2]郑兰桢,黎卓茹,钟洪蕊.区域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11):36-39.

大学专业网络教育篇(11)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49-02

长期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别称为断头教育,大多数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完成职业技能学习后,就进入到工作岗位,很少进入本科进行继续学习,完成硕博研究生教育的专职学生更是微乎其微,这种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国职业教育向终生教育迈进的进程[1]。专业中职与本科“3 + 4”分段培养课程相脱节是造成职业教育成为断头教育的主要原因,中职与本科“3 + 4”分段培养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势在必行。

一、网络工程专业中职与本科“3 + 4”分段培养课程衔接现状

网络工程专业中职教育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三年的中职教育,培养网络应用型人才,因此在中职中专网络工程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倾向于让学生掌握网络应用型知识以及职场技能,成为社会中高素质的劳动型人才。而本科课程开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术精神,成为高、精、尖科研人员或者高级工程师。不同的人才的培养目标致使中职教育网络工程专业教学中专业课教学内容以及企业实训不匹配的问题,从教学内容上割裂了网络工程专业中职教育与本科教育之间的联系,极大的影响了我国职业教育向终生教育迈进的进程。

1.网络工程专业中职基础教学内容和本科教育相脱节

不论是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还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基础理论知识是让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基础,能够让学生更加快速的掌握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养。因此中职和本科网络工程专业教学中都应当重视基础理论教学,但目前我国网络工程专业教学中存在着中职基础理论教学内容和本科教育相脱节的问题,例如中职网络工程专业教学中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网络工程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而忽视数学、英语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导致大部分中职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在进入本科进行学习时,往往因为无法跟上学习进度,而产生自卑的心理情绪,最终导致厌学与弃学问题的产生。

2.网络工程专业中职专业课设置与本科教育相冲突

目前教育部已经出台了中职与本科“3 + 4”分段培养的模式,并根据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的定位,提出了纵向中职和本科课程一体化的课程设置要求以及横向中职专业技能标准和本科专业学位认证标准一体化的认证机制[2]。这种双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目前专职教育与本科教育难以衔接的现状,但在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工作落实不到位的问题,特别是专业课程设置一体化的模式没有建立起来,中职网络工程专业教学工程中,专业课过于偏向应用化,在学生没有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情况下,强行推进专业技能培养,这种过于偏向应用化的中职专业课程体系势必会与本科网络工程专业课教育相冲突。

3.网路工程专业本科实训环节效果不佳

网络工程专业中职与本科“3 + 4”分段培养是为了让学生经过七年的学习成为高级工程呢技术人员,因此在网络工程“3 + 4”分段培养过程中,本科的教学也应当注重教学实训环节,让学生在实训环节中提升专业应用技能。而现行高等院校网络工程专业教育依然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社会对于网络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致使本科教学成为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鸡肋。

二、加强网络工程专业中职与本科“3 + 4”分段培养课程衔接策略

1.加强中职基础知识教学

数学、英语等基础知识教学是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中职基础知识教学工作的不畅是导致目前我国网络工程专业中职与本科“3 + 4”分段培养课程难以衔接的重要原因。加强网络工程专业中职基础知识教学,中职学院校方应当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增加数学、英语等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时间不被占用,提升基础知识教学的课程地位,同时还应当调动基础知识课程任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认识到基础基础知识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保证基础知识教学工作的开展效果,让学生更加扎实的掌握基础知识,为中职学生的本科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2.落实专业课程一体化

教育部已经提出了中职教学与本科教育专业课程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中职教育应当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专业课程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落实到位,在网络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讲究理论和应用知识教学并用,增强学生的理论专业素养。

3.本科教育重视实训环节

中职与本科“3 + 4”分段培养课程体系中,本科教学存在实训环节形式主义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教育部门应当建立严格的本科实训监督措施,用强有力的监督机制促进本科实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升学生的专业应用技能。

三、结束语

网络工程专业中职与本科“3 + 4”分段培养中,课程的一体化设置极为重要,相关部门应当从“3 + 4”分段培养目标出发,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促进中职与本科课程一体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