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6 16:14:06

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

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篇(1)

1 概述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普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同样也给金融业带来巨大的影响,以互联网和金融结合生成的新模式――互联网金融,已经打破了传统金融经营模式的垄断地位,在经济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弥补了我国金融领域的空白,极大的降低了资金融贷通过程中的交易成本,有利于小微客户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但同时其风险传播更具广泛性,因此如何利用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使其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起到更多的促进作用是当前探索的主要问题。

2 互联网金融分析

2.1 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互联网金融从最初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开始,至今已经形成了多种新型模式,其中典型的代表有P2P网贷、众筹、网上理财等,这些模式在金融领域担任着不同的功能,并对金融业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①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是最早发展的一种服务模式,是指具备实力和信用保障的第三方企业与各大银行签约,为买卖双方提供信用服务。第三方支付应用最广的领域是网购,如阿里巴巴支付宝、腾讯的财付通、首信的易支付等都是发展规模较大的第三方支付商。②P2P网贷。P2P网贷是由网络信贷公司提供平台,借贷双方通过自由竞价、撮合成交的一种服务模式,其中资金借出人获取利益收益,风险自担;资金介入者到期偿还本金;网络信贷公司则从中收取一定的中介服务费。目前我国在这一服务领域较为成功的是阿里金融。③众筹。众筹是有创造能力但缺乏资金的个人或企业在众筹平台项目或创意吸引会员注意,通过团购或预购的方式购买产品或创意,从而获得创业资金,而资金支持者可获得相应形式的回报,如资金形式、实物形式、媒体形式、服务形式或股权形式等。④互联网理财。互联网理财是投资者利用互联网平台购买理财产品,以获取资金增值的行为,互联网理财最初产品为余额宝,此产品一经推广变引发越来越多的产品问世,其发展之快,规模之大是令所有人为之震惊的。

2.2 互联网金融对金融业的影响 ①积极影响。首先,互联网金融有利于金融业的普及范围。传统金融业属于服务行业,拓宽资源主要针对线下业务,局限性较强;而互联网金融所面对的客户群不同,除传统物理网点及工作人员的业务范围外,还包括一大批足不出户办理业务的个人和中小型企业。其次,服务模式灵活。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不仅成本低,还具有工作效率高、业务办理几乎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种灵活机制的服务模式给了传统金融机构很大启示,促使其不断改进现有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最后,促进了金融业信用体系的建设。互联网金融电子化、虚拟化的产品和服务对金融业信用体系的要求较高,同时其产生的信息流、交易流和现金流也加快了我国居民和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②消极影响。互联网金融为我们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存在风险隐患。互联网金融能在短时间内聚集大批参与者,有利于产品和服务的销售,但参与者缺乏必要的风险意识,甚至会完全忽视风险的存在,当风险聚集到一定程度时会蔓延到整个金融业,危及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

2.3 互联网金融对经济的影响 传统金融服务主要面向大城市、大企业以及富人,而中小型企业级普通群众受益极少,尤其是偏远和落后地区,金融业务更是达到了空白,金融服务的不均衡性,扩大了城乡二元经济的差价,使人们的贫富差距不断加大,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平衡性。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为普通百姓提供了便捷的金融服务,群众可利用电脑、移动电话等上网设备,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即可完成网上购物、办理贷款甚至购买理财产品等一系列业务,为我国各地经济的均衡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互联网金融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完成金融业务的一种模式,其本质仍是金融,而信息通信技术的使用,极大的降低了交易成本,拓展了交易的边界,这是传统金融无法实现的。利用互联网金融,我们可以将金融机构空白乡镇的人群调动起来,增加金融参与者的数量和资金规模,从而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 互联网金融发展建议

面对互联网金融极速的发展势头,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市场经济环境的公平性和有序性。

3.1 健全社会的信用体系 互联网金融企业对企业或个人信用评级的主要依据是对挖掘数据的分析,而信息由于透明度问题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给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判断造成干扰。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可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网络虚拟交易才更加可靠,资金安全性得到保障,最终获得高收益。互联网金融企业通过接入征信系统,完善信用制度,也可有效杜绝诈骗,跑路的风险。

3.2 网络环境安全性建设 互联网金融是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的获取和处理,从而完成资金交易。而网络安全问题至今仍是困扰网民及企业的一大难题,不解决网络安全问题,互联网金融同样面临着安全威胁。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安全技术发展迅速,但若能引进生物科技,则能更有效的提升网络安全问题。

3.3 法律监管 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但由于发展阶段较短,其法律监管仍处于探索阶段。我国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如注册备案制度、行业自律、保守机制等,对现有的互联网金融进行必要的监管,同时还要结合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范围做出明确规范。

4 结语

互联网金融正在以不可逆转的势头迅猛发展,这是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也将不断改进,尽快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为我国经济的均衡发展起到巨大的杠杆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韬,陶斌智.创新视角下的互联网金融发展[J].国际金融,2014,12:60-67.

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篇(2)

“服务三农”的政策我国实施已久,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农村金融机构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不仅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进行了完善和优化,并且对“三农服务”政策予以支持。本文对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深入分析。

一、当前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

1.农村金融总量现状

金融总量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条件下金融发展所能容纳的金融资产的总数,一般来讲金融总量的内容包括金融机构总的投资总量、居民的储蓄能力、以及金融机构的存货总量等。它反应了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农村金融总量体现在农村存款、农村贷款、农村金融机构的存差和农村居民储蓄存款等指标上。自1990年之后,金融资产总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农村经济发展较为稳健。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农民收入日益增多,农村金融各项衡量指标稳步上升,这种发展态势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趋向基本相同。

2.农村金融机构现状

我国正规的农村金融机构共有六种组织形式,分别为: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及其它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其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邮政储蓄机构。就分布情况来看,国有商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主要分布在城市区域内,偶有设置在农村地区,也是比较富庶的地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多设置在县以下的区域内。在农村金融机构的六种组成部分中,农村信息用社占有较大的比例,是农村金融市场的中坚力量;其余的金融机构虽都是为农业服务,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农业银行侧重于工商业的资金投入,邮政储蓄只具有存款功能,不能给农户发放借款,开放服务的局限性,大幅减弱了邮政储蓄对农村经济的支持。

3.农村金融政策现状

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对推动农村金融的相关政策,给农村金融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对农村金融政策进行总结,具体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第一阶段(1978-1993年),这一时期的主要政策目标是构建更多的新金融机构,恢复原有的旧金融机构,使农村金融市场呈现多元化态势,并刺激农村金融的市场竞争;第二阶段(1994-1996),明确了农村金融的改革目标和改革思路,并提出了要建立一个金融体系,该体系能够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及时、有效服务;第三阶段(1997-至今),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开始重视对金融风险的控制,进一步保障农民权益。

二、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

1.农村金融机构的融资作用

农村金融机构是国家银行金融机构的一个分支,在向农民提供金融方面各类服务的同是地,还能够将农民手中闲置的资金集中起来,用于其他的农业生产投资上。可以说,农村金融机构是农民手中资金与农业投资之间的纽带,经由农村金融机构连接后,农村经济得以实现循环发展,同时推进农村经济向城市化的方向发展,实现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平滑过渡。投身于农业的农民应对自己的资源进行有效管理,使资源变为具有价值、且不断增值的资产。当前,农村生产经营业务不断拓展,其中农村金融机构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农村金融机构的融资作用使各地区、各产业之间的经济往来更为密切,资金供给更为平衡,从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2.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作用

农村信用社有效地缓解了我国农村资金十分短缺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农村扩大再生产及农户积极创业的积极性。农村金融机构为农村农户办理贷款带来了便利,为新农村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农村信用合作社为农民提供的小额贷款服务,给农民扩大农业产业规模,或是自主创业提供了资金上的支持。农村信用合作社对贷款的要求不是很严格,并且办理流程简便,使农民自主创业的渴望成为了现实。但农村信用合作社在风险管理上存在些许不足,近些年,我国对信贷制度进行了不断完善,农村信贷管理的相关政策也陆续出台,但落实情况不尽理想,信贷管理的方法和模式还需进一步优化。

3.农村金融机构的减少民间贷款作用

在农村民间贷款现象较为普遍,在农民需要用钱时,民间贷款往往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方案,但民间贷款危害巨大,其存在较大风险,不但扰乱社会秩序,制造更多的社会矛盾,并且阻碍金融体系建设。农村金融机构能够有效解决农民资金问题,但却非农民的第一选择,理由在于:一是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不尽完善,未向农户主推小额贷款业务;二是农民的收入普遍较低,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超出农民的承担能力;三是农村金融机构在贷款时,需要农民以物抵押,但对于农民来说,通常除了几亩田地之外再无长物,所以农民通常不采取向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的方式解决资金问题,转而向民间贷款寻求资金帮助。对于上述问题,金融机构对贷款服务做了适度调整,农民在贷款前,农村金融机构会对农民经济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并对其进行信用评级,在一定金额、一定时限内,取消以物抵押的规定,在农民通过信贷审核后立即放款;在利率方面,根据农民投资产业的生产周期,确定不同的借款期限,在利率上给予农民最大的优惠。经过上述措施,农村金融机构小额贷款业务对民间贷款起到了一定遏制作用。

4.农村金融机构的稳定经济作用

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村经济发展休戚相关,农村金融机构通过为农民创业、农业发展提供各项金融服务,为农村经济提供资金上的支持,使农村经济由内向型转变为外放型,由单向经济转变为循环经济,稳定农村经济发展态势。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为农民,农村金融机构向农民发放贷款后,还会对资金的使用进行一定监督,在农民遇到经济上的相关问题时,也可向农村金融机构咨询,享受农村金融机构的配套服务。农村金融金融机构的监督并非管理约束,而是为农民的投资安全提供一定保障,为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5.农村金融机构的促进建设作用

在为农村农民提供贷款业务,满足农民自主创业资金需求的同时,农村金融机构还对农村基础设计建设给予了资金支持。农村金融机构的有关人员会深入到农村,对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了解,如果发现某地由于资金问题导致基础设计建设无法开始或无法继续建设,农村金融机构就会调配资金,对建设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在资金到位后,农村金融机构还要做好跟踪确认工作。一是对建设工程的开展进度进行确认,二是对投入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确认。比如,水利工程建设需要耗费大量资金,一些农村地区没有资金兴建水利工程,农村金融机构的相关人员了解到农民用水困难后,便对当地的水利建设进行拨款,如此一来,不但解决了农民用水的难题,而且改善了农民耕作环境,可谓一举多得。

6.农村金融机构的推行政策作用

当前,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服务农村的政策,在这些利好政策的推动下,农村经济呈现一派欣欣向荣之景。与此同时,金融机构也为金融政策的推行作出了贡献,具体如下:首先,农村金融机构促进“三查”制度推行,信贷人员在发放贷款时要作到:贷款前详加调查、贷款前时严加审查、贷款后细致追踪。在每次办理贷款业务时,都要将“三查”制度贯彻到底,对贷款的风险进行预估,如果此项贷款存在风险较大,则应出具书面风险报告,为存款用户的资金安全提供保障,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机构健康发展;其次,农村金融机构促进责任追究制度推行。为了降低信贷业务的风险,农村金融机构对责任追究制度进行严格执行,对信贷过程中所有参与者的责任进行追究,对主责任人的行为进行约束,避免由于个别工作人员个人因素导致农民无法贷款。

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篇(3)

一、引言

金融发展理论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而金融发展实际上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一个发达的金融系统可以减少信息和交易成本,分担和管理风险,这对于储蓄、投资决策和经济增长是至关重要的。而不同的金融体系结构、金融工具结构、金融市场结构和金融机构结构等,对于信息、交易成本和风险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研究金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必须从金融结构入手。对金融结构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其内涵至今国内外学者也没有达成共识。理论界有较大影响的观点主要有二:一是以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Raymond.W.Goldsmith)在1969年提出了金融结构的概念,他认为金融结构是一国现存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之和,金融发展的实质是金融结构的变化,研究金融发展就是研究金融结构的变化过程和趋势。在他那本《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他认为金融系统的结构特征主要表现为这样一些特征:金融资产的总量和实物资产之间的比例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金融相关率;各经济部门的金融资产与负责总量及其在不同种类的金融工具上的分布;金融机构和非金融经济部门所持有的的金融资产和负责之间的关系;各种不同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和负责的比例关系,以及这些资产和负责所采取的金融工具的形式等等。二是近年来学术界流行的所谓“两分法”,即着眼于一国企业的外源融资——通过金融市场或金融中介融资角度划分的不同国家的金融结构,即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以德国、法国、日本为代表)和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以美国、英国为代表)。逐渐引入和传播,中国经济学者也开始研究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主要以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结构观为依据,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只是定性化研究中国的金融机制与结构;另一类则主要从金融资产的角度定量地研究和分析中国的金融结构特征。中国学者对金融结构的理解和解释更是众说纷纭。如王维安(2000)从西方金融发展理论出发,得出衡量一国金融结构的六大指标。李量(2001)把反映一定时期各种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形式、内容、相对规模和比例理解为一国的金融结构,并指出一定的金融结构反映一定的金融功能及效率,也反映了一个经济的金融体系的特征。王广谦(2002)则以金融资产结构为切入点,采用分层次的结构比率分析法来考察中国金融结构的现状与变化。李健(2003)从多角度对金融结构进行了研究,认为金融结构是指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的状态,并认为金融结构由构成金融各业的产业结构、金融市场结构、融资结构、金融资产结构、金融开放结构等组成。林毅夫(2009)认为,金融结构是金融体系内部各种不同的金融制度安排的比例和相对构成。金融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从金融活动是否需要通过金融中介,可以考察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的比例构成;从金融交易的期限长短,可以将金融体系分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从金融活动是否受到政府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可以分为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就银行本身,可以分为银行业竞争程度和不同规模的银行分布。白钦先(2003)认为金融结构是金融相关要素的组成、相互关系及其量的比例,并提出金融倾斜的概念。考察金融结构的表现形态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如产业结构、金融市场结构、融资结构、金融资产结构、金融开放结构等。在经济增长和金融结构关系方面:易宪容,黄少军(2004)从银行观,市场观,法制观,功能观阐述了不同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喻平(2005)从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出发,探讨金融总量对经济增长的动态演进过程。

二、金融结构特征

根据世界各国关于金融结构的分析,把金融结构分为市场主导型和银行主导型,我国现在是银行主导模式。这主要由于我国的市场证券化程度不高,多数企业不能直接从资本市场上融资。

1.从金融机构的资产和负责结构来看:银行主导型相对于市场主导型的第一个基本特是:在全部金融机构中,银行的资产负责所占的比重非常大;而在市场导向结构中,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份额要大得多。第二个特征是:对于前者,贷款是金融机构的最主要的金融资产。

2.从金融工具的规模和结构来看: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的差别在银行贷款规模,股票市值和发行结构,债券市值和发行结构等几个方面。

3.从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方面来看: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的差别在于:对于前者,居民资产组合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现金和存款;后者对股票和其他股权,债券占有很高的比重。

4.从非金融公司的融资结构和股权结构来看;市场主导型和银行主导型的差别在于:第一,前者的股权类证券的比例较后者为高。第二,在债券类证券中,前者的公开流通债券同银行借款大致差不多,而后者的银行借款要远远多于公开发行的债券。

三、我国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1.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为了解释中国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及其结构之间的关系,我们分别选取GDP与JRXG、JRJG,JJJG四个指标,通过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的检验,得出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变量,剔除不显着变量后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及VAR模型以反映其对GDP作用的大小程度。四个指标的取值时间跨度为13年(1995-2007)。

2.衡量指标定义。金融相关比率=金融资产总值/GDP,金融结构指标=(金融资产总值-各项存款-各项贷款)/金融总资产,经济结构指标=(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GDP。GDP为相关各年度实际值。所有的数据来源于1996-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

(二)各个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在Eviews5.0中提供数据平稳性检验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图示法,主要是趋势图和散点图;单位根检验主要是DF检验和ADF检验等。本文运用ADF单位根检验法检验各个数据的平稳性,各个变量选择都选择具有常数项,滞后期为一期,序列为原来序列水平,检验结果如下表-1所示。在表-1中各个变量的ADF统计值的绝对值小于在1%显着水平下的临界值,说明各个变量不是平稳序列,需要对原序列进行差分运算,使得各个变量为平稳序列。对各个变量差分后检验其平稳性,各个变量都是平稳的。  从表-1中看到,经济增长与金融结构是正相关,与金融相关率和经济结构的呈现负相关的关系。说明影响经济增长的四个因素中,金融结构是起主要作用。且金融结构和金融相关在1%的显着水平下高度相关,说明二者有很强的关系。

根据表-3结果在5%的显着水平下,拒绝DJRJG不是影响DGDP的原因,在10%的显着水平下,拒绝DJRXG不是影响DGDP的原因,DGDP不是影响DJRJG的原因即认为DJRXG是影响GDP的原因,DJRJG是影响DGDP的原因,DGDP是影响DJRJG的原因。

(四)实证分析

根据上表的因果关系建立DGDP和DJRXG,DJRJG的回归模型,阐释这两个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其中建立一个DGDP和DJRJG的VAR模型,考察两者的短期影响关系。模型一为:

DGDP=20367.64788+278716.9058*DJRJG-60338.71995*DJRXG

s=(3132.085) (129673.9) (23208.91)

t=(6.502904) (2.149368) (-2.599808)

0.430458,=0.303893,3.401083 DW=0.581873

VAR模型所考察的是两个平稳序列在不知道内生与否的情况下,通过二者的因果关系联立二者,考察其滞后期的相互影响。

模型二为:

①DGDP=5933.87494+1.459178028*DGDP(-1)-0.7490528262*DGDP

(-2)+9838.067218*DJRJG(-1)-172152.272*DJRJG(-2)

s=(3464.47) (0.20377)(0.43841) (47402.2)(50099.6)

t= (1.71278)(7.16108)(-1.70858)(0.20754)(-3.43620)

0.98318,= 0.969737, 73.09901

②DJRJG=0.03220092284-2.4913851e-06*DGDP(-1)+7.395479427e-07*DGDP(-2)+0.03934627147*DJRJG(-1)-1.029324476*DJRJG(-2)

s=(0.05987)(3.5E-06) (7.6E-06) (0.81914) (0.86575)

t=(0.53786)(-0.70754)(0.09762) (0.04803)(-1.18894)

0.508013,=0.114424,1.290718

从以上两个模型的输出结果来看,模型一显示了金融结构,金融相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金融结构的系数值大于金融相关的系数,由系数符合显示了二者同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与前面所做结论一致。由系数的大小知道,经济增长主要是金融结构与金融相关的正抵消效应而导致的。说明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下,经济呈正增长的态势。

模型二显示了经济增长和金融结构与自身滞后期的关系,①中显示了经济增长与自身滞后一期和金融结构滞后一期正相关,滞后二期负相关。说明经济增长受自身和金融结构前期的影响,模型拟合度很高,说明效果很好符合标准。②中显示了金融结构与自身滞后期和经济增长的滞后期关系,由系数知经济增长和金融结构滞后期对金融结构的影响不显着,模型的拟合优度一般,说明金融结构受自身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很小。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基于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运用线性回归计量方法和VAR模型,考察二者的关系程度,得出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大的影响,而且经济增长不仅受金融结构的影响,而且还首自身前期和金融结构前期的影响,说明二者存在短期的影响关系。因此,根据本文的结论提出一些结论:首先是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不管是银行主导还是市场主导,都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其次应考虑经济增长的短期动态关系,有利于实现长期的经济稳定增长。第三,加强资本市场建设,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第四,银行治理结构改革稳步推进,逐步提高银行在金融体系的作用。

参考文献

李扬,王国刚,何德旭.中国金融理论前沿III[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殷剑锋.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易宪容,黄少军.现代金融理论前沿[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李健.中国金融发展中的结构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

李量.现代金融结构导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喻平.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白钦先.金融结构、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历程[J].经济评论,2005(3)

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篇(4)

按照税收的性质和作用,我国目前的税收制度共设28种税,划分为七大类,即: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特定目的税、财产税、行为税、农牧业税。

并不是所有的企业、单位和个人都要缴纳上述各种税收,就企业而言,盈利的企业应当缴纳企业所得税,不同的行业需分别缴纳不同的税。工商企业应缴纳增值税,交通运输、建筑安装、金融保险、服务等类企业应缴纳营业税等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已初步建立了金融业税制。它主要包括:第一,对金融保险企业的劳务收入课征营业税;第二,对金融保险企业的经营利润课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对金融保险企业征收房产税等。因此,根据我国税法,国有商业银行应缴纳的税种主要有: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及附加(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其他税(包括土地使用税、印花税、车船使用税、房产税、预提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证券交易税等),其中主要纳税负担为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

现行的金融税制在保障国家财政收入,实现宏观调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税制在税种结构、税率水平、税收负担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

二、国有银行流转税制的历史沿革

我国对银行业征收营业税这一流转税种,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84年以前的银行营业税

1950年公布的《工商业税暂行条例》规定对银行征收营业税,税基为营业总收益额,税率为4%.

1958年公布的《工商统一税条例(草案)》规定,对国家银行免征工商统一税。

1982年,国务院批准财政部扩大对银行业务收入征税,税基为银行从事经营取得的各项营业收入。

第二阶段:实行“第二步”利改税后的银行营业税(1984—1994)1984年第二步“利改税”实施的《营业税条例(草案)》,将金融保险合列为一个税目征收营业税,分设金融和保险两个子目,这是我国现行银行营业税政策的前身。税基为银行经营金融业务取得的营业收入,税率为5%.

第三阶段:1994年税制改革后的银行营业税1994年税制改革后,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金融保险业合列为一个税目,分设金融和保险两个子目。征税范围包括贷款、融资租赁、金融商品转让、金融经纪和其他金融业务。税基为经营金融业务的计税营业额,税率为5%.按照银行经营的不同金融业务,其计税营业额可分为三种:一是以利息收入全额为计税营业额;二是以利息收入差额为计税营业额;三是金融服务性收入。

1995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金融业征收营业税有关问题的通知》,第一次单独就金融企业营业税问题作出规定,主要内容是对金融机构往来业务暂不征收营业税;对一般贷款业务,一律以利息收入全额为营业额计算征收营业税,税率为5%.

1997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调整金融保险业税收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自1997年1月1日起,对以前执行55%所得税税率的金融保险企业,其所得税税率统一降为33%,同时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将金融企业营业税税率由现行的5%提高到8%.

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自2001年1月1日起,我国金融保险业的营业税税率分3年从8%降低到5%,每年下调一个百分点。即从2001年月1月1日至12月31日,税率为7%;200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税率为6%;2003年1月1日起,税率为5%.同时,更改缴纳营业税计税时间,贷款利息自结息日起,逾期末满180天的应收未收利息,应以取得利息收入权利的当天为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原有的应收未收贷款利息逾期180天以上的,该笔贷款新发生的应收未收利息,无论该贷款本金是否逾期,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均为实际收到利息的当天。这一规定意味着金融业缴纳营业税执行的会计核算原则由权责发生制改为在一定条件下的收付实现制,并允许5年内将2000年底前按权责发生制已缴纳营业税的应收未收利息抵减以后年度实现的应税营业额。

三、金融税收与经济发展金融税收顾名思义就是来自于金融业的税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特别是1994年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后,金融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以银行、证券、保险为主体,其他各种金融机构并存的现代金融体系。金融业已成为我国gdp中第三产业增加值的主要增长点。同时由于金融机构具有网点多,结构合理,功能完备,服务方式灵活,对外开放程度高等特点,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也为中央财政收入的增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金融业已成为保证中央政府收入的税源大户。

1.90年代以来,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一直保持稳定增长。

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篇(5)

一、当前物流金融发展的可行性

(一)物流金融的概念和主要模式

物流金融,简单讲就是在物流业的运营过程中,通过运用金融工具、开发各种金融产品,有效整合物流、资金流、商流、信息流等,从而使物流产生价值增值的融资活动。商业银行将市场畅销、价格波动幅度不大的物流产品质押,通过一些实力较强的物流公司信息管理系统,向符合条件的企业客户全过程提供多种银行结算和融资服务业务,从而提高资金运行效率,降低资金运行成本。物流金融既可以让物流企业在供应链环节中为客户提供物流和金融的集成式服务,又可以为客户降低企业资金占用率,还可以增加物流企业高附加值的服务功能和经营利润。

物流金融主要有三种模式:

1.物流结算模式:利用各种金融产品和结算方式为物流企业及客户融资的金融服务,主要有代收货款、垫付货款等形式。

2.物流仓单模式:包括仓单质押模式、保兑仓模式和其他物流仓单模式,在物流仓单模式中,最重要的是质押品的保管问题。

3.物流授信模式:主要包括统一授信模式、物流保理模式。

目前,各商业银行的物流金融产品很多,国内多家银行和物流企业已经运作的包含不动产质押融资、代收货款、保兑仓、融通仓、海陆仓、垫付货款、仓单提单质押、池融资、保理等多种业务模式。

(二)发展物流金融的基础

1.物流金融业务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潜力大

从某地级市各家商业银行在物流金融业务开展情况来看,此类业务尚处于初级阶段,以某家商业银行为例,其对外宣传推出的物流金融产品有以下一些品种:

(1)信贷业务:中长期贷款、流动资金贷款、人民币额度借款、票据业务(票据承兑和票据贴现)。

(2)结算类及中间业务:日常结算业务、国际结算、保证业务(关税保付保证、保释金保证、延期付款保函和保理)。

(3)现金管理类业务:依托网上银行与重要客户管理系统两大核心平台。

分析上述产品和业务,其实一大部分就是商业银行通用的金融产品,真正涉及物流金融的专业品种很少,而且,物流金融也因条件不成熟该银行尚处于试水阶段,业务开展不广。当地其他各家商业银行在物流金融业务上基本也是同样的现状。

2.融资难迫使拓展新的融资渠道

据某地级市的2012年上半年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二季度,该市企业家信心指数为99.1,比一季度下降11.5点,比去年同期下降30.5点,创下三年来该市市企业家信心指数的新低,处于微不景气区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该市部分企业出现融资困难、流动资金紧张、民间高利借贷旺盛的状况,尤其是资金密集型企业受到冲击较大,其中建筑业流动资金景气指数更是低于2008年和2009年的同期水平。

从该市的统计数据来看,2011年该市的内资企业户数超过15000户,其中90%以上是中小企业。近年来市政府和金融机构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做了很多努力,但融资难问题依然是目前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具体表现为:

一是贷款难。现在银行普遍对民营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持谨慎严格的态度,加上客观上许多民营中小企业缺乏有效抵押资产,信誉度不高,使得民营中小企业贷款门槛高,手续繁,额度低,期限短,品种少。据了解,60%以上的民营中小企业主要依靠自身积累、民间借贷和内部职工筹措资金,能从银行得到贷款的企业不到40%。

二是抵押物少,抵押额度低。中小企业贷款主要以抵押担保贷款为主,按照现行政策,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可抵押资产。有些企业是集体企业转制,因未办理土地变更手续,其土地和厂房均不能抵押;在建船舶、原辅材料、出口退税单等一般都不能作为抵押。可作为贷款抵押的,抵押额度也较低,如船只只有50%-60%,土地、厂房只有60%-70%。企业的资产主要是设备,但企业设备银行一般不愿抵押,即使抵押的抵押率也较低。

三是担保难。该市经信委备案的担保机构共有7家,其中全额由政府出资组建的担保机构5家,政府与民营企业合资1家,全部由民营资本入股1家;这些担保公司为全市中小企业缓解资金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担保机构的资本金却没有相应增加,各类担保机构也没有统一的主管部门,缺乏有经验的经营管理人才,存在着制度不够健全、操作不够规范、行政干预比较多的情况,与市场化操作、法人化管理还有不少距离。担保面不宽,大量资金集中在少数重点企业,而且有的资金被长期占用,使多数中小企业得不到贷款担保。

据了解,该市的大多中小企业依然存在着应收账款周期偏长,应付账款周期偏短的问题,正常现金流周转受到影响。同时该市的中小企业也存在着信用等级低,可抵押资产少、财务制度不健全等方面原因,以其固定资产抵押方式从银行获得的贷款虽解决了部分资金需求,但资金短缺问题还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已经影响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整体运作效益。因此,该市的中小企业迫切希望一种能以其流动资产进行质押贷款的融资形式的出现,而借助物流金融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3.商业银行业务拓展需要

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篇(6)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总体思路的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对于破解“三农”工作难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城乡经济一体化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但它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中,来自观念、体制、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的制约因素和突出的问题,严重阻碍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

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勿庸置疑的。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关键要将农村经济发展起来,缩小城乡的差距。而农村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农村金融的发展,通过农村金融的发展,增强农村资金的流转效率、使用效率,使其最终成为能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动脉。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已形成了包括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在内的,以正规金融机构为主导、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核心的农村金融体系,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这对于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具有重大意义。

一、正规金融机构的主导作用

1. 国有商业银行要承担起更重要职责

在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规模的配置以及在其他金融资源的配置上要体现向农村、乡镇的倾斜,保证有足够的放贷资金流向农村,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解决资金问题。中国农业银行为了更好地服务三农,专门设立了三农事业部,对农业及县域金融发展有重要作用,可以更好地满足县域金融发展的特殊需要。县域往往是城乡结合点,对金融的需求有很多自身的特殊点,无论是在贷款的准入条件、贷款的运作效率还是金融创新方面都有很多特点。农行设立三农事业部,围绕着县域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比如对县域中小企业制定了特殊的准入条件,围绕县域金融需求创新了很多的产品。所有这些都能更加贴近县域金融市场,能够更好地适应县域金融需求,从而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另外,商业银行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支持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这些城市的中小企业,同时通过消费信贷、扩大内需等方式,最终把城市的各种有效因素激活,使他们形成一个有效的相互支撑作用,最终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

2. 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并放大其功能

近些年, 我国农村金融出现了支农弱化的趋势, 政策金融更是严重缺位,极大地制约了金融支农作用的有效发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是一项政策性极强的政治任务。除需要大量的财政资金的投入以外,政策性金融机构应该发挥其特有的扶持功能。

但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我国惟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基本上只负责粮棉油收购资金的发放和管理,仅限于单一的国有粮棉油流通环节的信贷服务。因此,农业发展银行开展拓宽其他政策性业务, 如支持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 将开发性金融推进到“县域经济”、“三农”和中小企业领域, 更多参与到农村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农业资源开发项目的投资, 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对于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将具有重要作用。

国家开发银行则应明确“开发性金融”的经营思路, 对于急需资金支持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综合开发要加大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3. 发挥农村信用社准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将农村信用社建成由农民和个体工商户入股的、产权关系明晰、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全方位为“三农”服务的商业化、准政策性、社区性、地方性金融企业,加大对农业、农户的支持力度。通过吸收存款,并将放贷资金用于支持“三农”,如粮棉油等农副产品的种植、收购、加工贷款, 基金会、非政府和民间非盈利组织提供的小额信贷业务,对于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作用十分明显。

4. 发挥邮政储蓄、农村商业银行等的辅助作用

邮政储蓄具有点多、面广、 营业时间长(早开晚关,节假日不休息)、贴近居民生活(网点设在居民区、市场、商厦等地)的特点,能很好的吸收零散的存款。将吸收的居民储蓄向中小企业和社区发放贷款,邮政储蓄银行发放贷款外的富余资金,可通过购买农发行、其他金融机构的金融债券或拆借给农村信用社等形式返还农村,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对经济比较发达,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地方,可考虑组建县一级的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农村商业银行,专门统筹农村资金,并用于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非正规金融机构的补充作用

笔者此处的非正规金融机构主要指农村合作基金会、农村社区性融资组织、民间集资、金融合会和私人钱庄等,它们是正规金融约束情况下市场自发的金融深化。在我国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这些非正规的金融机构不仅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满足农户和农村中小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而且促进了正规金融的改革和创新。通过发挥降低风险、优化资源配置、动员储蓄等功能,对经济增长起到拉动作用。在满足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具有信息优势、交易成本优势,为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来源。但它们同时又具有较大的自发性和分散性,对经济金融运行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要充分发挥农村民间金融的正面效应,将它置于优化全社会融资结构和改善农村民营企业和农户投融资环境中通盘考虑,实现对农村民间金融引导、规范、提升和替代;同时推进金融深化,提高和完善整个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和功能,在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其补充作用。

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篇(7)

开发性金融和农村金融、中小企业金融以及进出口金融一样,是出于某种特定的政策或需要,对金融机构或金融业的服务领域做出的划分。它特指一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为关乎其国民经济发展命脉的基础性设施、基础性产业或能源所提供的金融服务支持,以及一国为满足一定阶段经济发展的战略性目标而为其经济落后地区及重点建设的产业或部门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支持。

在我国现阶段,“三农”问题、西部大开发以及中小企业融资等问题在我国经济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金融服务对这些领域往往不能提供足够的金融支持,开发性金融的出现结合了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优势,较好地弥补了这项空白。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开发性金融的支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9亿之多,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也就成为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性目标,而对于我国来说,要想真正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就在于如何让我国居民绝大多数的农民富裕起来。

长期以来,尽管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对于农业的资金投入支持,并已初步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支持体系,但由于受到国家财力和很多其他因素的制约,国家的财政支农资金难以满足在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日益增加的巨大资金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经济发展基础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设施服务由于投资金额大、收效慢且周期较长,造成了很大的风险。在我国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被打破的情况下,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主体的趋利性使得商业银行不愿介入这些领域,如乡村道路建设、通信建设等。而地方政府与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财力有限,基本上都是靠农民自己的投人,这就造成了巨大的资金缺口,投入资金严重不足,使得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与城市的差距日益扩大,并进一步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此外,农村一些新建企业、农村科技成果的开发与推广都存在着资金难以到位的问题;农村重点优势产业和特色的产品开发,由于初期阶段的较大风险,也存在着启动资金和流动资金的严重不足。

针对我国的“三农”问题,国家开发银行提出了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以国家信用为基础,通过制度建设和市场建设,以市场化方式融资,培育市场主体,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以及维护农村金融的安全稳定,建立强健、高效的融资体系与信用体系。由于目前我国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不够、商业性金融较少涉足以及农村信用合作社制度建设落后等方面的制约,农村建设的贷款难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切实解决。在此基础上,开发性金融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可细化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交通、能源、灌溉、医疗、卫生、教育等领域提供资金支持。根据开发性金融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经验可以看出,建立良好的投融资平台是开发性金融发挥良好作用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开发性金融可以在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设施领域规划先行,以政府的城司为投融资平台,承担起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与运营。由于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带来农村投资环境的改善以及土地的大幅度升值,由此而带来的地区政府税收收入的增长会成为政府还款的基本保障。

二是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的城镇化与产业化进程,主要包括中小企业融资、农业产业化以及技术传播等方面;由于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传统以家庭经营的小生产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国民经济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农业的产业化便成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开发性金融可以通过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来顺应市场化的需要,以加快农业的产业化进程。通过对传统农业小生产经营方式的改造,可以有效促进农业增效以及农民增收。

二、开发性金融支持西部大开发进程

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是以经济的协调发展为前提的,面对我国在经济建设进程中所出现的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性构想。西部大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如何建立起长期稳定的融资渠道就成为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进程的关键问题。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构想实施以来,西部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金融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西部地区的经济基础非常薄弱,产业结构也不甚合理,特别是一、二、三产业较差的互补性,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增长。此外,由于该地区金融机构的竞争意识及风险意识较为淡薄,加之西部地区的交通、通讯发展落后,使得西部地区金融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较低。

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又间接影响了西部地区的资金融通与资金来源,使得各商业银行在西部各地区发展业务的空间很小。在这样的情况下,金融服务的落后又反过来制约了经济建设的发展。这样,作为国家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国家开发银行就要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切实履行开发性金融的功能,为西部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一方面,通过开发性金融可以对西部大开发继续投入大量资金。西部大开发建设中的项目多为国家政策性项目,由于商业性金融的趋利性原理,往往不愿意过多地介入其中。然而如此庞大的政策性资金,如果仅靠政府的财政运作,无法充分发挥市场活力。由于开发性金融树立起了以社会市场为导向的新型的营销观念,在其运作过程中国家政府、开发性金融机构以及其他的市场参与者都共同遵循市场机制的规则,符合市场经济的经营原则,就充分调动了经济运行中的各方参与者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市场效率;同时,由于开发性金融不同于一般的商业性金融,它不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作为其经营的唯一目标,而是更多地强调了如何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市场的方式实现了政府目标。因此,以开发性金融支持西部大开发的建设,既可以克服传统政策金融所存在的弊端,也可以避免商业性金融由于趋利性而不愿涉足的问题。

另一方面.由于开发性金融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因此可以通过政策优势为西部大开发的建设提供优惠贷款。由于开发性金融在开发市场的过程中,同样和政策性金融一样享有国家和政府的信用支持和政策优惠,这样就使其具有较好的拓展能力以及风险承受能力。因此,开发性金融可对西部地区实行适当的优惠政策,如调整期再贷款期限以及贷款利率方面的安排,以提供更多的贷款。对于一般商业性银行来说,对于西部地区往往会实行上

浮利率,而开发性金融机构由于国家的政策扶持以及自身的经营目标,对西部地区的贷款原则上不实行上浮利率,甚至对一些政策性较强的项目适当下浮利率。在资金供应方面,开发银行一旦承诺保证放款,并根据工期与合同安排资金,确保建设工程的进度。此外,对于一些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性金融还可以通过提供软贷款的形式为其补充资本金。

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篇(8)

一、引言

2015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同时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已成为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地区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中的产业转型、产业转移、机构外迁等都涉及资本的流动和资金的支持,且京津冀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因此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就有必要了解在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中金融发展扮演了什么角色,两者之间具体的数量关系如何?了解两者之间的具体数量关系,不仅有利于京津冀地区经济和金融的协同发展,还能够为政府制定具体的金融政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二、文献综述

自20世纪初以来,国内外经济学者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广泛且深入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两者之间的作用方向和大小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Schumpeter(1912)[1]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金融中介效率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Goldsmith(1969)[2]研究发现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是同步进行的,Mc Kinnon(1973)[3]和Shaw(1973)[4]论述了“金融深化”与“金融抑制”问题,建议发展中国家实施金融自由化政策,解除金融抑制。三位学者研究成果形成金融发展理论,证实金融发展既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又受到经济增长的影响。King和Levine(1993)[5]在Goldsmith(1969)的基础上研究金融中介、金融发展初始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金融中介功能和规模的发展促进经济长期增长,而金融发展初始水平差异能够解释经济增长的部分差异。

国内学者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证分析,近些年来,国内研究视角开始转移到^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上来。周立和胡鞍钢(2002)[6]采用Levine和King的研究思路,研究发现金融发展差距可以解释部分地区经济增长的差异。闫屹(2009)[7]和邵明波(2009)[8]分别研究了环渤海区域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各地区金融发展不同程度上影响地区经济增长。崔寅生和王重润(2010)[9]也对此进行研究发现金融资产总量的增加以及金融中介效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最大。阚景阳和祁文辉(2015)[10]研究发现河北省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协整关系。

基于自2015年起京津冀协同发展已成为重大国家战略的事实,本文将研究视角定位于京津冀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和阐述京津冀三个地区两者的具体数量关系,从而为京津冀地区金融和经济协同发展提供政策参考和理论支持。

三、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分析

经典的新剑桥增长模型和AK内生增长理论都强调了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源动力,对经济持续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金融发展在资本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两者也是相互促进、相互联系。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作用机理如下:

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金融发展主要是通过金融的基本功能、金融机构的经营运作来促进储蓄转化为投资,提高资本的配置效率,影响居民储蓄率,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第一,金融的基本功能就是为经济增长提供最重要的资金支持,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便利条件。第二,金融机构的经营运作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提高资本的配置效率,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三,金融行业自身的发展,使金融行业的产值增加,直接为经济做出了贡献。

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金融本身伴随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也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发展的。经济增长带来收入的增加,收入增加导致居民的储蓄增多,从而导致金融机构的金融规模的增大,所以经济的增长也必然会带来金融的发展。第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金融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因此决定了金融发展的规模、结构和效率。

四、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理论模型的设定

在众多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模型中,King和Levine(1993)所提出的模型应用最为广泛。模型以金融相关比率(FR)、金融中介效率(FE)、金融储蓄结构(FS)三个指标来研究金融发展各指标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具体模型如下:

Yit=Cit+β1FRit+β2FEit+β3FSit+β4Xit+μit (1)

(i=1,2…,N;t=1,2,…,T)

其中,Yit为GDP增长率,FRit为金融相关比率,FEit为金融中介效率,FSit为金融储蓄结构,Xit为其他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并将其看作是常量。β1、β2、β3、β4分别表示相关解释变量的参数,从金融行业规模、金融中介效率、金融储蓄结构三个方面来表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

(二)数据来源和指标说明

本文选取GDP增长率为被解释变量,金融相关比率、金融中介效率、金融储蓄结构三个变量为解释变量。考虑到数据的可观测性,本文选取了1995~2015京津冀各地区的GDP、金融机构存款和贷款、居民储蓄等数据,这些数据来源于中国各省市金融运行分析报告和《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指标具体说明如下:

1.GDP实际增长率。根据名义GDP、GDP指数计算各地区实际GDP增长率。

2.金融相关比率。金融相关比率是衡量一个地区金融行业规模的重要指标。根据Goldsmith的定义,金融相关比率指“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总额与国民财富之比”。实际应用时鉴于数据的可观测性,金融相关比率等于金融机构的存贷款总额与GDP之比。

3.金融中介效率。本文采用大多数研究中方法,金融中介效率用存贷比来表示,它可以衡量金融中介机构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

4.金融储蓄结构。金融储蓄结构可以用居民储蓄存款与居民全部存款之比来表示,金融储蓄结构可以用来代表各地区金融机构吸收储蓄的能力。

(三)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

1.面板数据的平稳性检验。为保证变量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避免出现伪回归,需要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对选取1995~2015年的京津冀地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采用五种单位根检验方法对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其中各地区实际生产总值增长率、金融中介效率以及金融储蓄结构一阶差分后的序列都是平稳序列,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金融相关比率一阶差分后的序列也是平稳序列。即各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2.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协整检验就是检验回归方程所描述的因果关系是否是伪回归,即检验经济变量在同阶平稳的条件下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Johansen面板协整检验是可用于面板数据协整检验的常用方法。检验结果如下表1所示:

根据表1协整检验结果可知:被解释变量实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三个解释变量金融储蓄结构、金融中介效率以及金融相关比率都是一阶单整序列的基础下,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3.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估计及分析。由于选取1995~2015年的京津冀地区的面板数据具有截面少,时间长的特点,因此进行面板数据回归时采用固定效应的变系数模型进行估计,估计结果如下表2所示:

根据表2模型回归结果显示,整个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对于金融相关比率的系数来说:北京地区金融业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正影响;天津地区金融业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有正影响不明显;河北地区金融行业发展水平较低,不但没能促进经济增长,反而阻碍了经济增长。对于金融中介效率的系数来说:北京地区金融中介效率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负影响;天津地区金融中介效率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正影响;河北地区金融中介效率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正影响。对于金融储蓄结构的系数来说:北京地区金融储蓄结构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正影响;河北金融储蓄结构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正影响;天津地区金融储蓄结构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负影响。

总的来说,对于北京地区来说,金融机构吸收居民储蓄能力较强,金融业发展水平较高,促进经济增长,但金融中介效率有待提升,阻碍经济增长;对于天津地区来说,金融业中介效率较高,促进经济发展,金融业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对经济发展影响不大,金融机构吸收居民储蓄能力有待提高,阻碍经济增长;对于河北地区来说,金融业中介效率较高,金融机构吸收居民储蓄能力较强,促进经济增长,但金融业发展水平有待提升,阻碍经济发展。

五、结论及相关政策建议

实证研究结果可知:从整体上来看,京津冀地区金融发展确实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规模相比,金融中介效率和金融储蓄结构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加强。北京和河北的金融机构储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最大,而天津和河北金融机构中介效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大,北京和天津的金融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次之。总的来说,在京津冀各地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在京津冀地区各省市比较分析中,河北金融业发展水平低、北京地区金融业的中介效率不高、天津地区的金融机构储蓄结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阻碍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根据本文研究结果为京津冀地区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首先,提高河北省金融行业的发展规模,加强京津冀区域金融协调与合作同时整合地方金融资源,培育总部金融,积极吸引外部金融机构入驻,发展和壮大金融市场主体;其次,提高北京地区金融业的中介效率,北京作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也是我国金融机构的汇集地,鼓励各金融机构创新,提高金融中介效率;最后,提高天津地^金融机构的储蓄结构,通过提高储蓄率来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从而更大程度地促进经济的增长。总的来说,促进京津冀地区金融协同发展,从而为推动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

参考文献

[1]Schumpeter J.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11.

[2]Goldsmith R W.Financ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 ment[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

[3]McKinnon R.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1973.

[4]Shaw E.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5]King R,Levine R.Finance and Growth: 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108(3):717-737.

[6]周立,胡鞍钢.中国金融发展的地区差距状况分析(1978~1999)[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60-74.

[7]闫屹,蔡鑫,王文兵.环渤海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华北金融,2009,(6):59-61.

[8]邵明波.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以环渤海区域为例[J].世界经济情况,2009,(7):56-59.

[9]王重润,崔寅生.环渤海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面板数据分析――基于河北视角[J].区域金融研究,2010,(11):4-10.

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篇(9)

前言

在经济发展进程中,金融与经济发展二者关系的研究探讨始终未曾远离人们的视线。金融发展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扮演的角色一直是经济学家关注的重点!

熊彼特1912年曾在他的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详细论述了影响经济增长的一系列因素,并认为金融机构提供资金对推进技术的进步,进而影响经济的增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正是如此,人们认为熊彼特是比较早关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二者关系的经济学家之一。

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里,可以说,金融已拥有了现代经济的核心地位!对于金融在经济增长中重要作用的认识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对比金融与经济增长二者相关关系的研究成果,争议较多,但可归纳为以下几种不同意见:

一、无关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这种金融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的观点也被称为需求导向,赞成这一理论的研究人员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金融的发展只是对经济发展的一种被动反应。金融发展的这种反应可以解释为,经济主体伴随经济增长而对金融服务产生的需求。早期的研究如Joan Robinson(1952),莱文(1993),帕特里克(1966),Robert Lucas和Stem(1989)等[1]。

Joan Robinson(1952)认为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促进作用。它只是被动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发展。Khan和Senhadji(2003)通过对比一些银行的发展指标数据和经济数据后发现,银行的发展指标对经济增长起的作用简直可以忽略不计[2]。

国内研究方面,谈儒勇通过研究中国的股票市场和经济数据后发现,中国的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不明显的负相关。孟猛也认为金融深化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不会对经济增长起到推动作用,而经济的增长对货币化程度的起促进作用,但其对非金融机构能够取得的贷款量几乎没有影响。赵玉龙和庞晓波也做过类似的研究工作。他们通过对动态数据的发掘,得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在我国的因果性关系比较弱,这说明我国金融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因而我国的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可以通过完善金融相关服务,提升金融的效率方面获得[3]。

韩延春(2001)通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认为金融发展对经济的增长基本没有太大作用,而他认为经济增长的最为重要的因素是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

二、促进论:金融发展能够有效促进经济的增长

这一类相关的文献著作比较多。熊彼特提出了别具特色的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有赖于金融的相关因素结合产业资本。指出银行的信用在经济发展初级阶段是金融活动的主要形式,1969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Raymond W.Goldsmith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这一著作中,首次将金融发展以及经济增长进行了比较,开创性地提出了一套指标用于衡量一国的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并对35个国家1860~1961年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得出了“在大部分国家中,假如对最近数十年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考察,不难发现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大致平行的。”这一结论。

King和Levine(1993)对80个国家1960~1989年间相关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不仅有联系,而且有很强的相关关系。他们认为由于社会中存在着信息成本以及交易成本,这些因素的存在推动了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产生和发展,金融体系通过自身的中介桥梁作用,发挥了强大的功能,促进经济社会的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从而使得经济得到增长[4]。

在国内,对于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二者关系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实证层面,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谈儒勇(1999),他采用1993~1998年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相关的季度经济数据,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数据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线形回归分析,检验结果证明我国金融中介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呈现较为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

米建国和李建伟检验了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金融抑制以及金融深化问题,他们的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无论是金融抑制还是金融过度都会损害经济的增长,而实现经济最优增长的前提是金融的适度发展[5]。

丁晓松通过单位根和协整检验考察了1986~2002年间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二者间的关系。他的研究分析表明,金融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有着比较积极的作用,但是,经济增长对于金融发展而言没有太大的促进作用[6]。

运用产出增长率模型,赵振全和薛丰慧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对我国金融发展之于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揭示,我国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作用不明显,而对信贷市场的作用则较大[7]。

三、抑制论:金融发展抑制经济增长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为正相关关系这一观点被大部分的研究学者所认同,但是,仍然有部分学者对此种观点提出异议,在他们看来,金融的发展将会对经济的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Van Wijnbergen(1983)和Buffie(1984)等人认为有限的金融信贷额度会因为金融体系的发展而使得国内厂商可得的份额减少。即社会投资和生产率会因为金融中介与国内厂商之间的竞争而降低[8]。

Diamond(1983)、Krugman(1998)等人认为: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供求的弹性较低并且经济结构上的刚性,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其供给以及相应需求的不足,这在资本市场上表现尤为突出;而市场供给及相应需求的不足又使得与之相对应的价格参数不能行之有效地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要求。按此循环,必然会使得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之间形成相互阻碍的关系[9]。

也有一些学者分析提出,金融市场的发展使得其分担风险的能力大为增强,如此一来必然会使得用于预防风险的储蓄相对减少,储蓄率的降低在内生增长模型中可以推导得出经济增长延迟的结论。

四、互为因果关系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互为因果关系

20世纪70年代以前,基于对新古典经济学中有关贷款利率是资本成本这一观点的认识,人们普遍认为比较低的贷款利率有利于促进投资的增加和经济的增长。但是McKinnon和Shaw提出金融抑制论却对此持不同观点:政府对金融活动的过度强制干预,而受到政府压制的金融又会反过来阻碍经济的成长和发展。

Mckinnon(1973)和Shaw(1973)基于这一观点建立了一个理论框架,从中分析了金融深化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发展中国家所特有的“金融抑制”现象作为考察重点。Mckinnon和Shaw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金融约束行为和金融压抑现象。

Mckinnon的金融抑制论理论认为:对于经济发展而言金融变量与金融制度并非中性因素,它不仅能起到促进作用同样也能起到阻滞作用,关键因素在于政府决策部门的选择。Shaw提出了金融深化的概念:即金融资产的积累速度快于非金融资产的积累速度。他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可以从金融领域入手进行经济改革,金融市场应该减少人为的因素干预[10]。

在国内,陈军和王亚杰通过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分析,同时深入研究了两者之间的作用机理,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进行检验,结果发现我国现阶段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双向的因果关系[11]。

康继军,张宗益,傅蕴英通过对比东亚三国:中、日、韩的经验发现,实证中从长期因果关系上来看,日本GDP的增长中有金融中介发展和股市发展的带动因素,检验结果对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这一假说提供了支持;韩国的GDP增长与股市发展不仅促进了金融中介的发展,而且,股市的发展也从GDP增长和金融中介的发展中受益,韩国的检验结果对这一观点提供了支持;对中国的检验发现结果异于日、韩,在长期中,可以得出GDP增长和金融中介的发展对股市发展起带动作用这一结论,反过来,也能得出金融中介和股市的发展对GDP的增长起促进作用的结论,然而,这种关系只在长期中存在,在短期内并不存在,但是,这个结果揭示了长期均衡中的状态[12]。

五、小结

各个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的阶段差异巨大,且制度背景各异,研究手段的差别会使得研究得出结论会差异巨大。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的研究资料,大体上反映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与现状。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的深化,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二者的关系也会愈发复杂,对这一领域的探讨研究也会不断完善。

实证研究方面,金融深化和经济增长还处于发展的阶段,目前为止尚且没有哪一种计量方法可以在实证上做出对错判断。这主要是因为:

1.“金融”这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很难也没有人能够做出一个较为完整而且准确的定义,在经济和金融创新日益发展的大背景下,金融也处于剧烈的发展变化当中。因此,影响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关键因素也较难确定,建立于历史研究数据的可靠性和由此做出的分析结果的有效性也就值得推敲。

2.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中除了金融发展这一因子以外还有其他众多的因子,并且,从经济史的角度来考察,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这也使得我们很难以去否定其中的某一种假设。

总而言之,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二者关系的研究是永无止境的,无论是理论探讨还是实证考究都还路途漫漫。只有不断地完善理论研究体系,补充其中的不足,进而指导实践,从实践中发现并解决问题,才能使理论和实践得到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朴松花.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2009(21): 23~30.

[2]蒋茂玲,蒋晓洪.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国外研究综述;中国经贸导刊;2009,06.

[3]张旭军.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近期国内文献综述,嘉兴学院学报,2007.1;19(1).

[4]李刚.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综述.生产力研究,2005,10.

[5]米建国,李建伟.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思考与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2(4):23~30.

[6]丁晓松.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1):64~65.

[7]赵振全,薛丰慧.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4(8):94~99.

[8]李芸,谭中明,杨慧文,张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的文献综述,金融经济.

[9]王圣达.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10):5-22.

[10]朴松花.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2009(21).

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篇(10)

发展金融经济的前提就是要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金融经济的长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实体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加强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能够提高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综合水平,为了能够使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我们应该要注意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进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稳步发展。

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联系

(一)实体经济是金融经济发展的基础。货币的产生是由于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所以金融经济想要得到长期良好发展,想要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就需要增加实体经济在市场上的份额。发展实体经济能够促进金融经济的发展,金融经济的具体体现都是通过实体经济来表现的。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会出现两者分离的现象,例如货币转轻和存差扩大。但是在解决问题时是不应该只是看到现象的,而是应该解决问题的本质,这样才能够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经济。

(二)金融经济对实体经济的运行有促进作用。金融经济是我国社会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环境下得到了不断的优化,在资源利用与支付结算两个方面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且金融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逐渐降低经济运行的成本,能够将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分化,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根据大多数发达国家的金融经济发展状况来看,金融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金融经济本身的长期运行,一定程度上也拉动了全球经济的发展。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就应该重视金融经济的发展,来加速国民经济的成长。

二、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的对策措施

(一)不断完善金融经济体系建设。金融经济当前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个环节当中都离不开对于金融经济的利用,因此就要利用金融经济的广泛性不断的吸引更多社会中的相关人士参与到其中,加强与他们的合作,进而促进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良好互动。政府部门首先就是要积极增加对于金融经济的引导作用,支持社会各阶层的相关人士参与到金融经济当中,加强与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流协作。不断完善金融市场中的各类产品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体系。在金融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应该对其进行积极指导,主动加入到完善金融体系建设的队伍,积极关注金融经济发展的实时动态,大力为金融机构的发展给予政策支持。除此之外,政府应该因地制宜,根据每个地区各自得的发展状况颁布一些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政策,增加各个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加强金融经济风险的预防和管理,进而促进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长期发展。

(二)加强对于金融机构监管的力度。不断完善金融经济体系与制度是加强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的基础,用金融制度来约束金融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但是在目前,国民市场经济体系之下的金融体系制度尚未健全,这就会出现在金融交易当中的投机现象,并且还会有大量具有盲目性的金融交易,因此我们要加强对这些不良现象的整治力度,不断地建立更加健全的金融制度,从而促进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长期发展。

(三)净化金融经济的交易环境。想要进一步加强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就需要为金融交易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一是要政府部门充分地发挥自身的职责,能够有效地对市场中进行交易的人员实施有效的监管,是社会各界的相关人士都能够有意识的提高自身对市场环境的维护与重视。二是政府部门要能够减轻金融机构在运营过程中的资金压力与税收负担,金融机构也应该加强对于交易的监管力度,使其能够合法有效的进行。政府还可以颁布一些政策来促进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发展,提高中小型金融机构的资金利用比率,增加中小型金融机构的股权数量,有利于加强中小型金融机构的经济实力,不断减小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市场风险。三是要加强金融经济的信用市场环境建设,不断加强对于信用中介组织的建设,增加诚信金融机构的数量,进而促进金融行业的长期发展,为金融机构提供合适的发展环境。根据现在金融经济发展的规律,不断的拓展金融经济活动的内容,使金融债券和金融资源都能够更好地融入到金融经济市场,并且能够保护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最后,想要推动金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不断结合科学发展观,积极为金融行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经济外部环境。

(四)拓宽金融行业融资渠道。拓宽金融行业的融资渠道也是能够加强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良好互动的有效方法。一方面就是要构建一定的联系机制,使经济管理部门能够准确的获取各类的信息通知,也能够及时调整金融产业的相关规划,不断的完善金融行业的产业结构。另一方面还能够有利于及时的调整金融政策,及时帮助金融机构解决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政府要积极参与到金融机构的招商引资过程中,要积极引用金融专家的意见或建议,不断清理金融服务行业的障碍,不断发展金融机构的业务能力,积极的参加各类与金融相关的活动,不断调整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经营观念并不断完善信贷政策,使社会各行业与金融机构能够进行有机结合,进而促进金融企业的正常运行,拓宽金融行业的融资渠道。

(五)加大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要想加强对于规范金融市场秩序的监管力度,就要不断完善金融体制机制。要不断加强政府部门对金融市场的相关规定的制定和管理。根据金融市场的相关政策要进一步引进民间资金,并不断加强对民间资金的监管,要禁止非法金融活动的出现,减少金融经济在金融市场发展的风险与安全隐患。要不断对金融体制机制进行创新与改革,不断完善金融制度。用改革推动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对金融行业的监管职能,不断提高对金融行业的监管效率与质量,减轻金融机构在市场环境中的发展压力。

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篇(11)

关键词:

金融危机;国际金融;管理;法律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逐步与世界整体经济发展相互融合,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管理的主要发展趋势。美国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结构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导致世界经济发展的整体结构变化较大,金融危机后,世界金融监管制度实施全面化改革,实现了新的国际金融监管制度适应世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实现了国际经济交易运行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同时,稳定的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管理环境,促使我国紧紧抓住世界经济运行发展趋势,稳步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

一、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影响

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周期循环组成部分,金融危机导致了世界各国经济运行的支出比重大于收益比重,各国经济发展在房贷、存款人、消费者、投资者的经济利益降低,社会经济发展的资金运行状态处于不稳定状态,世界金融管理制度无法应用完善的监督控制系统进行资源应用监控,金融危机的发生,导致世界各国经济运行发展状态处于“一边倒”的发展转台,金融投资管理风险性提高,社会经济结构的运行稳定性降低;另一方面,世界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交易制度处于架空状态,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的资本主义国家只能依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进行简单资金运行,对世界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二、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变革

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合理运行是促进世界经济运行发展的重要金融管理制度,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周期性的重要体现,随着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运行趋势,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实施全面性合理改革,金融危机影响下,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欠缺主要表现为:

(一)监管作用下降

国际金融监管制度是国际金融管理的主要手段,金融危机前国际经济运行主要是以美元为核心的经济货币交易形式,金融危机后,美元在国际金融交易中的作用大大受到打击,世界各国经济交易的形式和交易结构也受到严重冲击,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的运行发展结构出现较大的经济管理问题,国际金融监管制在各国经济运行监督管理控制中的作用降低,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经济管理结构也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不同形势的货币汇率问题中的管理体系存在漏洞,世界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处于不完善被动管理状态,对世界各国经济的稳定流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经济管理主体单一

金融危机后,世界金融交易平台的恢复逐渐形成全球化、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发展方向,金融监管体制在进行分析控制应用中的作用得到逐步拓展,但金融危机前,国际金融监管制度主要是以资本主义国家为核心的经济管理制度,金融危机后逐步兴起的第三世界和发展中国家,应用旧的国际金融监管制度与世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脱节,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因素,需要适度进行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以适应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新模式,金融危机后,需实施金融监管相关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与改革,引导不同经济结构的科学性变革发展,为稳定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制度保障。

(三)国家经济管理比重

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结合金融危机前国际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传统金融监管制度在实际经济划分中资本划分的公平性较低,国家经济管理比重在国际整体金融管理中的公平交易保障性较低,社会经济交易的金融监管作用性较低,金融危机后,各国以国家经济利益导向的金融监管制度受到严重冲冲击,世界经济交易秩序处于逐步变革阶段,社会效益的重视程度在国际金融交易中所占的比重逐步增加。实现金融危机后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应当重新划分国家经济利益中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比重,推进社会经济结构的逐步完善与全面性变革发展。

三、危机以来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基本发展趋势

(一)金融监管制度的管理广度延伸

从以上对金融危机后,金融监管制度运行表现出来的问题和社会发展的整体经济趋势来看,对金融监管制度实施全面化变革。金融监管制度在管理上注重广度的延伸,社会经济管理中,以美元为中心的金融管理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多元化的经济趋势,需要强化金融监管制度的管理范围,例如:金融货币交易结构进一步科学化分配,从国际交易金融债券等投资运行比重等因素进行分析,实现金融管理与国际金融交易同步变革,逐步拓展金融交易中资产债券的优化,拓展金融管理在多元化经济交易中的作用,发挥金融监管制度的功效。

(二)金融监管制度中的法律结构逐步完善

国际经济交易在金融危机后趋于多元化发展趋势。实施金融监管制度的逐步优化。经济发展是文化与政治发展的物质保障,实现金融监管制度的法律结构及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逐步完善,例如:2010年,国际社会经济实施新资本主义国家协议,近年来,国际金融管理体制的发展逐渐从世界金融交易管理法等方面,实现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与国际法律制度的逐步融合。此外,实施国际金融监制度各国之间的监督管理,为世界各国经济提供了新金融管理引导,为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执行提供了制度结构保障。

(二)金融监管制度的社会性提高

从世界经济变革发展的整体经济发展趋势来看,完善国际金融监管制度。注重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实际应用,注重金融贸易双方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分析阶段,从单一的注重贸易双方的经济效益向注重双重效益的发展趋势进行变革发展。例如: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在实施国际金融监督管理中,注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交易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加强不同国家经济交易的公平性和社会效益,进一步优化不同世界不同区域之间的合作共赢。例如:亚峰会议等地域性经济金融发展的共赢长远战略合作,推进世界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与贸易。此外,实现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全面性改革与创新,实现例如买卖双方经济效益与国际社会整体实力的综合性应用,从而实现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在调节国际整体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中发挥积极作用,推进国际公平交易新金融环境的建立与完善。

四、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对我国金融发展的启示

国际金融监管制度是国际经济交易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相关法律制度的分析研究,对促进我国经济的长远性发展,完善我国经济发展结构,适应变革的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实现新常态经济结构下不同经济结构的逐步完善及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逐步完善发展都有深远的意义。

(一)金融管理理念的全方位

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来看,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模式下,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构的逐步完善,推进金融投资管理理念的全方位发展,结合国际经济金融管理的基本运行发展趋势,应用多元化经济结构的变化理念分析我国经济发展趋势,积极防范我国金融投资运行管理的风险,实现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基本规律相结合,例如我国经济管理实施自由竞争为主体,国家运行宏观调控,国家经济金融交易要从国际金融监管制度改革的发展新趋势入手,积极做好我国经济运行投资的国际投资合理化管理。

(二)金融管理风险意识

增强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实施全面性变革,促使加强我国金融投资管理的风险意识。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对我国金融管理的作用分析,主要从社会经济中受到的后期影响进行分析,加强国家经济金融运行的风险管理。例如;金融管理对国家内部金融管理、债券投资管理、房地产管理、信贷应用管理等多方面的资产管理,结合国际经济运行发展情况及国家内部经济实际运行情况进行分析,优化不同形式的经济管理比重,推进不同经济管理结构的科学性发展及不同形态的经济管理模式综合性发展。例如:我国实施金融企业新型资本运行协议,合理应用国际金融监管制度进行国家经济内部管理形式的逐步优化,从而进一步加强我国金融投资管理企业的风险意识,实现我国金融管理的科学性发展。

(三)合理应用国际金融关系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我国经济结构逐步完善,一方面,将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发展新趋势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相适应,推进社会主义经济结构的逐步完善,另一方面,充分应用金融危机后,逐步完善的国际经济新环境,应用完善的国际金融监管制度,保障我国经济在国际金融交易结构中的利益,推进社会主义经济结构发展与国际金融交易发展之间相适应。例如;我国开展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在国家经济结构中发展金融交易管理,可以与人民币交易汇率稳定之间关系进行分析控制,实现我国经济结构的逐步完善,逐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经济发展新趋势。国际金融监管制度是保障世界各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制度,结合当前国际经济发展整体经济结构趋势,对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在危机过后重建的改革重点进行分析,推进世界金融管理结构的逐步完善与发展,为建立相对完善的金融贸易环境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徐文.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金融监管法律问题研究.大连海事大学.2011.

[2]刘泽云.巴塞尔协议Ⅲ、宏观审慎监管与政府财政角色安排.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

[3]戴莹.证券信用评级监管法律问题研究.华东政法大学.2012.

[4]刘坤.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俄罗斯中东欧转轨国家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东北财经大学.2012.

[5]张志远.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金融监管以及金融风险的博弈研究.吉林大学.2013.

[6]肖健明.开放条件下我国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构建.武汉大学.2010.

[7]郭金良.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危机市场化处置法律制度研究.辽宁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