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幼儿德育的重点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7 15:53:44

幼儿德育的重点

幼儿德育的重点篇(1)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将教师一周内对样本幼儿(指在品德方面存在问题或者不具备某种品德的幼儿)的品德教育过程和样本幼儿一周内的品德行为表现作为观察分析的重点。另外,访谈样本幼儿的家长,了解样本幼儿在家庭中的品德表现。访谈教师,了解教师一周内德育的准备等情况。

三、幼儿园德育低效性的研究结果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园德育的低效性问题的确存在。数据分析显示,幼儿园德育低效性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德育场合集中于课堂

统计表明,五位教师一周内针对样本幼儿的德育场合分配比例中,课堂场合占比80%以上。综合五位教师对各自班级的全体幼儿和样本幼儿的德育场合分布特点,可以看出,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要的德育场合,甚至作为唯一的德育场合。我们认为,把幼儿德育局限于课堂这一狭小的空间和短暂的时间之间,忽视课堂之外极为广阔的德育场所和更为丰富的课外德育时间,客观上造成了课堂上的德育活动与丰富生动的幼儿日常生活两者之间的隔离与对立,使教师当堂的德育成效难以顺利地迁移到幼儿更为自然的日常生活中去,形成不了良好的品德习惯。

(二)德育方式集中于说教

调查发现,五位教师针对样本幼儿的德育方式中,“说教”一项就占90%以上。这一数据表明,教师们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德育方式以言语说教为主。德育规律告诉我们,幼儿的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著名心理学家皮阿杰和柯尔伯格都强调活动和交往对儿童品德形成的重要作用,认为仅仅采用口头说教的方式是不能培养出儿童品德的。皮阿杰认为,儿童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才能逐步理解他人的观点,才能逐步摆脱权威的束缚,通过相互协作,逐步实现自律性道德。皮阿杰认为,只有形成了自律性道德,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柯尔伯格认为,儿童仅仅接受他人的劝告或者是作为没有相互交流作答小组的一员,是绝不会引起道德发展的;儿童只有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才能从自我中心逐步向考虑别人的感情、观点、动机转化,这正是道德发展的关键。观察表明,教师们不去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活动帮助幼儿发展其品德,仅仅局限于口头上说教,是造成教师们德育教育效果不良的操作层面上的原因。

(三)德育花费时间不够

调查表明,由于教师用于样本幼儿的德育时间太少,仅占教师一周工作时间的万分之七,而教师平均花在每位样本幼儿身上的德育时间占其工作总时间的比例为万分之一点六。由此可见,在一周时间内,教师们几乎没有花时间对样本幼儿进行德育教育。根据学校德育原理,学生德育具有长期性、反复性的特点,它要求教师要把幼儿德育当作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而实际观察和统计分析表明,教师在一周实际内对每位样本幼儿仅仅花费13秒时间进行品德教育,这对于品德养成期中的幼儿来讲无论如何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对样本幼儿进行德育时仅仅浅尝辄止,这是教师们德育效果不良的原因之一。

(四)德育环节缺失

分析发现,五位教师在德育各项工作环节中,备课和上课两个环节平均共占74.6%,课前调查幼儿和课后追踪教育两项均比合计为5.4%,家园联系环节均比为零。上述数据表明,一周之内,教师们仅仅重视备课和上课环节,非常轻视课前调查幼儿和课后追踪教育环节,普遍忽视家园联系工作环节。课前不对幼儿品德状况进行调查容易造成德育工作缺乏针对性,课后不去追踪教育使德育工作缺乏连贯性,忽视家园联系则容易造成德育工作缺乏一致性。这种模式违背了德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规律,容易导致德育活动陷于盲目和被动。这应该是造成被访教师德育低效的原因之一。

(五)德育缺乏针对性

实地观察和调查表明,教师们的德育目标的制定要么来自于上级领导的安排,要么来自于书上内容的摘抄,都不是针对本班级幼儿自身的品德实际状况来制定的。因此,教师教育计划中的德育目标缺乏针对性。调查发现,教师在开展德育活动之前都没有调查本班幼儿是否在该项德目方面有问题,有多少幼儿有问题,是哪些幼儿有问题。这些方面教师都不太清楚。当问及他们上述问题时,教师都是泛泛而谈,一般根据他们平时的经验进行回答。回答结果显示,五位教师虽然都承认班级幼儿存在某些品德问题,但是她们都不能确定存在具体问题的幼儿有多少人,也不能准确地知道是哪些幼儿存在品德问题。可以看出,教师的德育教育活动建立在对幼儿不太了解的基础上,这就为后面教师德育的盲目性埋下了伏笔。

调查中还发现,在几个案例中,没有一个老师针对样本幼儿的情况制定专门的德育教育计划和方案,从而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对样本幼儿进行专门的、有针对性的教育。这说明教师的教育方案缺乏针对性。观察表明,教师的教育方案缺乏针对性。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对样本幼儿进行重点教育。他们大都面对整个班级的幼儿泛泛而谈,没有区别对待不同品德发展水平的幼儿来因材施教。另一方面,教师没有根据样本幼儿在品德结构上的差异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举措。他们往往采取统一的说教模式对待品德结构上有差异的幼儿。观察发现,所有接受观察的教师都没有在课后对样本幼儿进行追踪教育。在实际观察过程中,没有发现一位教师对样本幼儿采取比较系统的追踪教育,他们一般都是上完课就结束了当天的德育教育活动。

实际研究发现,家园联系缺乏,同步教育缺失。一方面,在每天家长接送幼儿时,没有发现教师就一周品德教育问题同家长进行过沟通与交流,也没有发现教师与样本幼儿家长进行过专门的沟通与联系。另一方面,通过对样本幼儿家长的调查可以发现,教师没有就样本幼儿的品德教育问题请家长配合共同做好家园同步教育。

四、幼儿园品德教育低效性的应对策略

综合上文分析,目前幼儿园的德育低效性问题的确存在。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以提高幼儿园德育的实效性。

(一)德育环节要充实到位

幼儿园德育目标的制订要依据幼儿品德的实际特点,教师课前要认真调查本班幼儿的实际品德状况,摸清本班幼儿在品德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根据调查结果制订本班德育教育目标。教师要根据样本幼儿的情况制订专门的德育教育计划和方案,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幼儿不同的品德发展水平和品德结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特别要对样本幼儿进行重点施教,课后要对他们进行追踪教育,还要会同家长共同商讨教育对策。

(二)德育必须加强针对性

教师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要区别对待不同品德结构缺陷的样本幼儿,分别制订和实施不同的德育教育计划和方案。对待存在品德认知缺陷的样本幼儿,教师的德育教育工作要侧重于采取认知冲突训练等方法加强品德认知教育;对待缺乏品德情感体验能力的样本幼儿,教师在工作中要侧重于采取角色扮演和移情训练等方法增强样本幼儿对该种品德的情感体验能力;对待存在品德行为问题的样本幼儿,教师在工作中应侧重于采用榜样示范和行为强化等方法来帮助幼儿掌握该种品德行为的正确方式,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待品德认识、情感、行为方面都存在问题的幼儿,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德育方法进行针对性教育。

(三)德育场合的突破

在德育场合方面,教师必须突破“课堂中心模式”的局限,充分挖掘其他德育教育空间的教育价值,比如重视利用幼儿自由活动和游戏场合进行德育,重视幼儿生活场合的德育,重视户外活动场合中的德育,重视家园联系场合的德育,重视幼儿园与社区联系的场合等等。教师只有把德育工作跟幼儿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把德育工作深入到幼儿实际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德育教育效果的提升才可能得到切实保证。(四)德育时间的确保上文分析表明,提高幼儿德育的效果,必须保证足够的德育时间,将德育教育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做到课堂集中教育和课后分散教育的有机结合。当然,具体花费多少时间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它因幼儿的实际品德发展水平与接受能力、教师安排的德育教育活动的多少、教师采取的德育方法与手段的差异、教师本人工作水平的高低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五)德育方式多样化

在德育方式方面,教师要勇于突破“说教中心模式”的局限。教师应该设计一些容易引发幼儿讨论的含有正反对比的德育情境,组织有助于幼儿道德判断力发展的问题讨论,以发展幼儿的道德认知和判断能力,促进幼儿品德认知的自我构建;教师应该组织幼儿通过角色扮演活动来增强他们对某种品德的情感体验能力,通过移情训练进一步增强幼儿对这种品德的切身感受;教师还可以给幼儿提供良好的示范供幼儿模仿,以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品德行为方式;同时,针对样本幼儿制订专门的教育计划和教育方案,对他们的品德行为进行专门的训练和强化,以巩固他们的品德行为。

(六)扎扎实实做好家园联系

幼儿德育的重点篇(2)

幼儿德育教育是现代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给幼儿成长带来更广阔的空间。通过德育教育,幼儿的思维方式和头脑反映更灵活,增强幼儿综合素质。如今教学理念围绕着“以人为本”、“科教强国”、“德才兼备”等,要求幼儿教师从孩子生活中的细节抓起,帮助小朋友养成爱学生、爱劳动、爱生活的好习惯。在幼儿园里小朋友是最天真、最快乐的时候,因为在这里他们会得到最多呵护和教育,在这里他们会学习一些本领,这些本领恰恰是为将来深入学习打基础的,幼儿园里有很多小朋友可以一起玩耍。幼儿心理和生理发育都还不成熟,需要幼儿教师的正确指导和帮助,利用幼儿的可塑性,极大地加强幼儿德育教育,改变孩子心中错误的观念和想法,树立科学的学习观,为孩子将来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准备。

受到国家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政策的影响,现在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孩子得到来自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多人的关心照顾,大人会尽可能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渐渐使幼儿形成自私、淘气、任性等性格,非常不利于孩子成长,影响孩子在幼儿园里的学习和生活。这些“小皇帝”、“小公主”来到幼儿园以后不能吃一点亏,否则就会使性子或者发脾气,这是明显过度溺爱的结果。所以,为了改善幼儿性格中的缺点,帮助孩子提高素质,幼儿园里的德育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随着近年来经常出现的虐童事件,幼儿园教育备受社会关注和监督,给幼儿园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动力。下面我将对幼儿德育方面的工作进行反思,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将德育渗透到幼儿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幼儿德育教育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习惯为主,幼儿教师要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将德育教育与幼儿生活相结合,随时随地进行道德教育,在点点滴滴中确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让幼儿形成自主、自立、自律的品质。比如,带领小朋友上厕所时,我会提醒幼儿互相谦让,避免发生意外事件,鼓励幼儿的谦让行为;吃饭时,我会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饭量盛饭,吃完后餐具、桌子、地面要保持干净,既培养幼儿注意卫生的习惯,又是对爱惜粮食的教育;睡午觉时,我会让幼儿自己穿、脱衣服,整理床铺,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玩玩具时,我会鼓励幼儿和别的小朋友进行交换,而不是抢,培养幼儿的团结合作意识;学习遇到困难时,让幼儿自己解决,解决不了时再寻求老师的帮助,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此外,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还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当幼儿无意中做出某些正确行为时,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表扬,引导幼儿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这些日常小事都是孩子们亲身经历的,易于他们理解和掌握,幼儿教师要加强引导和监督。

二、德育时注重幼儿的主体性地位

当今社会,许多家长和幼儿教师经常以成人眼光看待幼儿,以成人思维代替幼儿思维,以成人标准要求幼儿,漠视幼儿的主体性地位,限制幼儿独立和自由等特性。加之现代家庭教育对孩子过度溺爱,家长生怕孩子受到一点伤害,对孩子的衣食住行关怀得无微不至,导致许多孩子自立性差,缺乏独立性,面对问题无所适从,对父母和老师依赖性极强。因此,幼儿教师进行德育教育时要更注重幼儿的主体性地位。幼儿的主体性不是让教师和家长完全放手,而是根据幼儿年龄特征,对幼儿成长进行正确引导,帮助幼儿在他们的世界里用自己的方式、方法学习和生活,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比如,我们在幼儿园把国旗下讲话作为幼儿德育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每周讲话内容都让学生精心选择,教师再加以指导,充分发挥国旗下讲话的实效性,讲话内容涉及幼儿身边发生的事,大家关注的事,还有一些传统节日等。通过活动让幼儿懂得感恩、勤劳、爱国等高尚的道德品质。同时,国旗下讲话由幼儿自己主讲,讲话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让全园幼儿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受到良好教育。

三、为有效实施德育营造适合的氛围

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需要适合的课堂氛围,利用课堂教学中的各种便利条件,激发幼儿自主探索和学习精神,为幼儿提供完善的服务。幼儿教师要尊重幼儿,给予幼儿广阔的发展空间,打开幼儿的思路。德育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幼儿德育教育是备受社会关注的,如何实施有效的德育教育是每一位幼儿园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幼儿的天性决定了他们需要自由、活跃、愉快的课堂氛围,幼儿教师要积极地营造,通过这种课堂氛围教育幼儿。孩子的道德观念还不成熟,很多事情都没有独立判断能力,需要幼儿教师给予孩子正确引导。如,教小朋友画画的时候,可以先利用投影技术让小朋友欣赏著名画家的作品,感受优秀作品带来的新鲜感,然后让小朋友发挥自己的想象,画出属于自己的作品。但是这并没有结束,幼儿教师还要通过教幼儿画画告诉幼儿一些美术知识和历史人物等,培养幼儿爱历史、爱艺术的好品质。课堂提问是改善课堂氛围的有力武器,当课堂很枯燥的时候,幼儿教师可以采用提问方式激发小朋友们的学习热情,使小朋友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活跃课堂气氛。

四、勤与家长沟通,为幼儿树立道德榜样

幼儿教师虽然是幼儿教学的主力,但是幼儿家长也是幼儿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幼儿教师要多与幼儿家长沟通,将幼儿在幼儿园里的真实情况反映给家长,帮助家长一起培养幼儿。幼儿每天都与家长朝夕相处,耳濡目染中就会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学习家长的各种性格,这时家长必须改正自身的陋习,为孩子树立榜样。如,在家里可以教幼儿爱惜劳动成果,不乱扔垃圾,不毁坏玩具等,让幼儿在心里形成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其以后发展奠定基础。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去历史景点旅游,让孩子感受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和道德,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帮助孩子养成勤于思考、勤于表达的好品质。幼儿教师在工作中必须把握好幼儿的第一反应,当幼儿出现身体不适或者意外事故时及时跟家长沟通,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总之,幼儿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幼儿教师不懈努力,提高自身道德水平,营造适合幼儿学习的课堂氛围,打造创新型学习空间,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德育水平,将德育渗透在幼儿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才能真正提高幼儿德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幼儿德育的重点篇(3)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的德育任务是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我们幼儿园的德育工作,如同其他各育,需遵循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其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热爱幼儿、坚持正面教育,并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这几点对完成幼儿园德育任务尤为重要。

由于幼儿德育具有时年性特征,(即幼儿时期所应具有的道德要求)并由此构成了幼儿德育的基本特点。因此,必须依据这些特点,采用相应的德育手段,才能使幼儿园德育任务得以实现。

一、德育具有直观形象性

幼儿思维发展规律(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决定幼儿对事物的认知基本上处于一种直观感知阶段,因此,对幼儿的品德教育也必须以直观形象为基本特征。

1.德育内容不能超出幼儿直观认识的范围

避免抽象、教条、成人化,而应当在幼儿能够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即,德育内容应是幼儿熟悉的人和事。比如:培养幼儿助人为乐的精神,从幼儿生活的小事选取;帮助小班的小朋友系鞋带,帮助老奶奶提篮子等,而用雷锋助人为乐的事迹,如:雨夜送大嫂,假日在工地劳动等来进行教育则离幼儿生活太远,是他们所不能理解的。

2.德育进行过程应让幼儿进入角色

只有身临其境,幼儿才能体验所扮角色的心理、情感、体力等方面的体验,所以说游戏特别是角色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德育的良好手段,在幼儿园的德育工作中也可发扬一点奥林匹克精神,重在让幼儿参与,在参与过程中获得自身体验,从而矫正过失,产生良好品德。

3.直观形象的多次重复

行为值得肯定,就会再生,对幼儿更是如此。在幼儿身上发现好的行为和品行,必须及时肯定,这样幼儿记忆清晰,多次重复到了正强化效应,自然而然地就会成为幼儿共同认可的道德规范,而逐步在幼儿身上形成稳定的道德观念。所以我们强调幼儿园德育的一贯连续性,并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之中。

二、幼儿德育进程具有非程序性

一般情况下,道德教育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对于成人,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但是对于幼儿,整个德育进程具有非程序性或称为具有多向开端性。幼儿园的德育强调养成教育,渗透教育,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品德的形成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同时也不是所有的好行为、好品德都需要对幼儿讲明了道理才让他付之行动的。

三、幼儿德育以情感体验为主

幼儿的情感纯正,他们本能地与真善美的事物共鸣,他们对于一切美好的事物,比如勇敢、真诚、善良、奉献、助人等,在感情上本能地相通。他们对好的感情的体验和对坏现象的厌恶都比成人来的直观和强烈,所以“动之以情”是幼儿德育最有效的途径。

当代科学研究发现,情感发展是幼儿的主要需要,情感的发展大大领先于认知方面的发展,情感教育同认知教育规律不同,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过程,是一种内心体验的萌生,外部的因素可以影响内心情感,这时需要教师创造各种外部情感条件,做一定的启发和诱导,使幼儿形成正确、健康、合理的情感,即培养他们的积极情感,克制消极情感。

幼儿德育既要从幼儿情感入手,充分利用幼儿纯真的情感,产生良好的道德习惯,又要培养幼儿的情感,培养他们有助于良好品行形成的健康情感,比如:爱心、自尊、耻辱感、同情心等。

四、幼儿德育应以能力要素培养为基础

幼儿要形成某些优良的道德品质,必须具备一些最基本的能力,如:自理能力、自控能力、独立能力、行为能力、交往能力、情感能力等,如果幼儿不具备这些基本能力,就无法达到道德行为。传统德育出现种种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略了幼儿道德要素形成的基础作用,而急于良好品德的最终形成。

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容易使幼儿形成双重人格,即在相同的环境不同的人面前产生不同的道德要求。这便使我们幼儿园德育事倍功半,甚至是无效、徒劳的。

参考文献:

1.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与湖南省长沙师范学校联合主办的《学前教育研究》.1999年第4、5期,《经验交流》栏目

幼儿德育的重点篇(4)

一、德育教学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幼儿时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更是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德育作为一项以思想意识教育为重点的学科,对于幼儿的成长有着重要作用。首先,德育教学有助于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幼儿阶段,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不加以正确的指导,就容易使儿童误入歧途,德育教学能够运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幼儿进行指导。其次,德育教学有助于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与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样,幼儿的个性品质这一时期也尚未形成,德育能够运用中华文化传统中的优秀品质对幼儿进行感染,培养幼儿诚实、守信、认真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最后,德育教学符合幼儿阶段的认知水平和发展规律。幼儿阶段处在前运算水平,对符号信息有一定的理解能力,通过强化能够掌握一定的德育知识。

二、当前幼儿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教学在我国已经有较长的发展时间,其成果也比较理想,但是关于幼儿的德育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德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高。从当前幼儿教育的形势看,许多家长送孩子去参加兴趣班、特长班,注重培养孩子的特长,然而在德育方面比较欠缺,不注意培养孩子的思想道德和个性品质。同时幼儿园在这一方面做得也不够。二是教育目标不明确。德育主要是培养幼儿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而在当前的幼儿教学之中,这一点体现得不明显。三是教学方法不恰当。与一般的教育方法不同,德育教学有其特殊性,针对幼儿阶段的德育教学就更有其特殊性了。幼儿的德育教学不仅要考虑到幼儿的接受水平,还要考虑到幼儿的兴趣爱好,引起幼儿的注意力,同时还要注重强化练习,才能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

三、加强幼儿德育教学的策略

针对幼儿教学的特点,综合考虑幼儿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接受水平等因素,结合我的教育经验,认为,做好幼儿的德育教学需要从家庭、学校、教师等方面着手:

1.创建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围

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学习有较大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氛围能够为幼儿学习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更加利于幼儿的学习。尤其是对幼儿来说,家庭的氛围至关重要。幼儿阶段,幼儿的心智尚未成熟,对父母的依赖性较重,父母在幼儿心中有着较高的权威,幼儿的行为是对家长的一种模仿和学习。在家庭中,父母要以自己的实际言行做好表率,让幼儿接受良好的个性品质和道德的熏陶。同时,父母也要做好生活中的德育的渗透,通过一件小事让幼儿明白一个道理,如在吃饭过程中将饭菜吃干净,教导儿童粮食来之不易的道理,培养孩子爱惜粮食的习惯。

2.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幼儿教学有其特殊性,对幼儿的德育教学必须考虑到幼儿的兴趣爱好和接受水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考虑到什么样的方式才是幼儿感兴趣并且喜欢的。游戏是幼儿乐于接受的方式,如在一次教学中,德育的任务是要培养幼儿尊敬师长的品质,通过设计一个游戏来完成教学。教师先将游戏规则宣布出来,规定谁先完成相应的任务,谁就可以领到最多的糖果和玩具,通过游戏内容,幼儿懂得了尊重师长的重要性,在加上奖励的刺激和强化,这一品质逐渐在幼儿思想中成型。

3.加强幼儿园和家庭的联合

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也是家长的责任。鉴于幼儿教育的特殊性,为了巩固教学效果,可以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在学校教育中的成果通过家庭教育来强化。因此,就要加强幼儿园和家庭的联系。如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教导幼儿要热爱小动物,在放学时将这一内容告知家长,通过家长来观察教学的效果,如果幼儿在家中做到了关爱小动物(如关爱小狗),那么家长可以对孩子进行奖励;如没有做到,家长要进行指导。双方联合,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共同促进幼儿的成长。

幼儿德育的重点篇(5)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372-02

幼儿期是人的个性品质开始形成的时期,也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因此,思想品德教育从幼儿抓起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幼儿已具备接受道德教育的心理基础,幼儿园应按照幼儿的个性特点,采取生动、形象、有趣的方式对幼儿进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教育,来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品德。

1.创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培养幼儿的优良品德

和谐班级氛围的创建,有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常常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如果幼儿成长在一个和谐,充满友爱的环境中,就有助于老师发现幼儿自身的优点、长处,可以不失时机地培养幼儿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引导幼儿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如果老师为幼儿树立了各种学习的榜样,赏识幼儿的优点,激励幼儿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看到自己的小伙伴摔倒了就主动把他扶起来,使这些幼儿的身上表现出互相关心,友好相处的闪光点。这些闪光点影响着每个幼儿,要是老师利用好这个支点,多给幼儿表扬鼓励,让幼儿在和谐友好的班级中学会帮助伙伴、关心伙伴、明辨是非,这样就为幼儿形成优良的品德创造了条件。三、把品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在幼儿生活方面,按照幼儿的特点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使幼儿学会吃饭,学会洗手,学会安静就寝,使他们懂得爱惜粮食,尊重别人,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乱扔果皮、纸屑,不乱扔饭菜,养成讲卫生的优良品德。在集体生活中要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德,使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在人际交往中培养幼儿礼貌待人,尊敬师长,尊重同学。

2.教育者要热爱幼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教育者要热爱幼儿,热爱幼儿教育事业,这是对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幼儿应在充满爱的精神环境中接受教育。教师有爱心,才能为孩子创设良好的生活氛围,使幼儿产生安全、愉快、积极的情感与心理状态。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就要注意把握好孩子各个成长阶段的特点、身心的需要和成长环境状况,了解他们经常与谁在一起,这些人的情况如何?生活习惯如何?老师要细心地观察幼儿情绪,是高兴还是生气。根据原因及时地帮助。孩子身心的健康需要成人的和温暖,更需要饱含感情的教育。要培养他们逐步学会独立的生活能力。老师像妈妈那样的体贴关心,才能使孩子自觉接受教育和要求。教师的爱是一种崇高的社会情感。这种爱既要具有母亲般的细腻、真诚,同时又要具有理想的光彩。这种爱心源于教师对幼教事业的正确认识与忠诚和责任感。这需要在实践中经历一个自我修养的历程,需要树立乐于奉献、淡泊名利的崇高意识,安心于幼儿教育这平凡而有意义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把真诚的爱献给孩子。

3.遵循教育原则,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

幼儿德育的重点篇(6)

一、创设适宜的幼儿品德养成环境,润物细无声

幼儿园环境创设是培养幼儿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重要手段。注重环境对幼儿品德养成的适宜性是幼儿园环境布置的一个重要原则。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幼儿园通过适宜性环境的设计和创设来创造适合幼儿品德养成的教育环境,利用环境与幼儿的相互关系来诱发和调整、改变幼儿的各种行为。当然,幼儿园不但要注意园内大环境的设计,而且活动室的布置也应该体现幼儿品德养成教育的内容。

首先,创设一个和谐、平等的民主氛围非常重要。尊重孩子,对于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养成优良的品质、促进其良好品德的养成都是十分重要的。幼儿园应把幼儿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虚心倾听幼儿的谈话,认真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并要注意态度温和,说话文明。即使批评幼儿也要讲究方法,注意分寸,使他们感受到尊重,在平和、平等的民主氛围中自然形成良好的品德。

其次,幼儿教师本身也要加强师德修养,争做幼儿品德学习的榜样。幼儿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仪表和言行,做到外表端庄大方、朴素整洁、语言文雅、和气规范,在带班期间保持良好的情绪、教态,教师之间形成一个宽松、和谐友爱的精神环境,从而为幼儿树立模仿与学习的偕模。使幼儿在心理上具有温暖和安全感,从而能亲其师、信其道。

二、注重幼儿的道德行为训练,善用多情境

道德行为是由一定的道德情境因素引起个体的道德意识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幼儿的道德品质是通过他的道德行为及其效果表现出来的,只有幼儿产生了道德行为,其品德才会具有社会价值。因此,进行道德行为的训练,对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与形成,具有重大意义。幼儿的道德行为是在生活和教育过程中经过 反复练习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幼儿阶段是个体形成道德行为的重要时期,为了有效地训练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需要注意:创设重复良好行为的情境,避免不良行为的机会;提供道德行为训练与实践的榜样,让幼儿进行模仿;促进幼儿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产生自愿练习的愿望;通过活动使幼儿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通过各种有益活动使幼儿在有意练习中明确练习的目的与阶段要求,要不间断地进行练习;注意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幼儿园品德养成教育要求教师利用各种时机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将道德行为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幼儿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通过各种场合、各种活动引导幼儿实践,经常培养,反复教育,逐步养成好习惯。不断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帮助和关心他人和集体的观念,培养幼儿友爱、谦让、互助、热爱集体的情感。

三、从抓常规教育入手,注重日常生活

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处事之中。从抓常规教育入手,容易做到幼儿品德养成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有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培养。

在生活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侧重于培养幼儿的独立自主性、自信心、劳动观点及态度、勤俭节约、合作谦让、轮流分享等品质。在日常的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一切条件,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与同伴及成人自由地接触和交往,培养幼儿在来园、盥洗、午餐等各个环节养成文明行为习惯,教师通过认真细致地观察,深入幼儿生活,善于抓住时机,并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总之,要将品德与日常生活有机密切结合起来,善于抓住各种活动中的教育时机,有针对性地、灵活的运用才能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

四、通过家园配合,增强品德养成教育效果

教育是对幼儿的一种有目的影响,幼儿品德养成教育更是如此,由于幼儿生活的主要环境是家庭和幼儿园,因此二者一定加强配合,争取教育一致,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增强幼儿品德养成教育的效果。

家园配合促进幼儿品德养成的途径是多方面的:

(1)幼儿园善于利用家长资源,推广有效的幼儿品德养成教育做法。幼儿园要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建立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班级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从而构建幼儿园与家长、家长与家长的沟通平台。幼儿园通过这些多样化的形式向家长传授幼儿品德养成教育的有效做法,善于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把典型家长的成功经验进行推广,让家长教育家长。经常举行家长教育经验交流会,给家长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在讨论中形成共识,在切磋中开阔眼界,在学习中提高认识。

(2)组织多样化的家园合作活动形式,促进家长进一步了解幼儿园品德养成教育幼儿园可以根据情况,从本园的实际出发,组合各界力量,组织各种形式的开放日活动、亲子活动和开展集体性和小组性的家庭活动小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鼓励幼儿和家长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现,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幼儿园的品德养成教育内容、生活作息、程序与课程,使家长能全方位了解孩子的在园情况、幼儿园的课程设置、幼儿园的活动園标等,促进家长对幼儿园的品德养成教育工作的主动配合。

五、结论

幼儿的品德养成教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幼儿期是一个人个性、品德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错过这个时期,许多良好的品行难以形成。幼儿品德养成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是人一生发展的起点。只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未来人才。

参考文献:

幼儿德育的重点篇(7)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要求:“高尚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也指出:“幼儿园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幼儿道德教育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幼儿道德教育是学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幼儿正处在道德品质形成的萌芽时期,可塑性最强;同时也是幼儿道德认知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阶段,如果幼儿能接受良好的道德启蒙教育,他们就可以分辨真与善,从不懂到懂,从不知到知,从不辨是与非到明辨是与非,为幼儿成长为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一代新人奠定了坚实基础。

童话道德教育不同于传统方式的儿童德育,它是通过童话场景来呈现具体的人物和情境,以展示一定道德情境的教育方式。幼儿通过对童话的欣赏,逐渐加强对道德概念的认知与体验。通过童话的学习,幼儿可以够获得大量逼真、自然、丰富的语言和情境输入,而这些语言和情境能够很容易被幼儿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经验体系当中去,使幼儿在一定的情境中感受到相应的道德情感体验,幼儿的道德认知也会随着童话所蕴涵的道德寓意的内化而逐渐丰富和发展。

一、提高道德认知水平有利于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幼儿期是幼儿道德认识发展的奠基阶段。个体的道德品质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因素相辅相成,彼此相互渗透。其中,道德情感是动力,道德意志是精神力量,道德行为是关键。而道德认知则在道德品质形成中起着先导作用,是德育要求转化为个体内在道德品质的首要环节,也是整个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人的道德认知越全面、越深刻,其道德观念就越明确、越坚定,就越有助于转化为道德行为,形成道德品质。”[2]道德认知起引导和控制幼儿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的作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只有在必要的道德认知基础上才具有稳定性和自觉性。“认知是行为的先导,提高道德认知能力是幼儿道德教育的基点。”[3]缺乏正确的道德认知作为引导,幼儿很难形成自觉的道德行为习惯和良好的道德情感。从道德认知入手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无论是对幼儿个体道德认知结构的形成,还是对整体道德品质的又快、又好发展,都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

二、童话契合幼儿认知发展特点,有效促进幼儿道德认知发展

对幼儿进行德育启蒙,首先,要遵循幼儿道德认知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才能对幼儿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幼儿的心理活动具有高度的感受性,其高级神经活动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幼儿期是幼儿接受熏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4]在幼儿期,幼儿容易接受外界各种教育刺激的影响,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后期的反复刺激和强化下,很容易在大脑中形成稳定的动力定型。因此,从幼儿期以正确的道德认知来影响幼儿,能够促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如若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是错失了幼儿道德发展的关键期,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如果在幼儿的早年,不能合理地教育幼儿,使幼儿养成不良的意识和行为习惯,那将给以后的再教育带来几倍、几十倍的困难。”

幼儿心理具有具体、形象和情境性的特点,原有的社会知识经验比较贫乏,道德认知的发展水平比较低。他们只能理解一些简单、形象,且与自身的原有的社会经验或者具体事物及情境相联系的道德要求,只能从具体的、个别的、表面的方面去理解道德问题。以往“幼儿教育成人化”的幼儿道德启蒙,不顾幼儿园有的社会知识经验基础,也不顾及幼儿自身的感受,只是灌输抽象的道德规范,严重脱离了幼儿的实际生活,违背幼儿心理年龄特点,会对幼儿道德的发展造成严重危害。“脱离幼儿的生活、脱离幼儿的世界而进行的道德教育适得其反,会培养伪君子,会造成童年的败坏、道德的败坏。”[5]

(一)童话蕴涵的道德认知具有情感性,符合幼儿道德判断发展的特点。

在幼儿道德教育中,试图通过抽象的灌输道德规范来进行,往往是收效甚微的。而童话经过人们加工、具有能够引起幼儿兴趣的情节。其中正面的力量一般被塑造成可爱或能够引起幼儿同情的道德形象,它能够激起幼儿强烈情感共鸣,这样童话自然能够吸引幼儿主动调动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道德认知去领悟童话的寓意,因此,用童话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能很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二)童话蕴涵的道德认知具有情境性,有助于幼儿对道德知识的实际运用。

童话道德教育不同于传统的道德教育,它是通过呈现具体的人物、情境,来展示一定道德所使用的情境的教育方式。幼儿通过聆听童话,逐渐丰富对道德概念的认知与体验。通过童话,幼儿能够获得大量真实、自然、丰富的语言和情境输入,而这些语言和情境能够很容易地被幼儿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经验当中去,使幼儿在一定的情境中感受到道德的熏陶,幼儿的道德认知也会随着童话所蕴涵的道德寓意的内化而逐渐丰富和发展。

(三)童话提供的道德形象和榜样具有形象性,易于幼儿观察和模仿。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幼儿的许多社会都是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习得的,在社会情境中,个人的行为因受到他人的影响而改变。幼儿的许多道德行为便是在观察和模仿中学到的。幼儿都喜爱这些良好的道德形象,并容易为他们的良好的行为或事迹所感动。再加上讲述者对童话的动情叙述,以及绘声绘色的表演,童话中的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的主人公就成了一个个幼儿心目中的道德典范。“机智勇敢的小红帽”“勤劳能干的猪老三”“团结友爱的鸭弟弟”等童话形象为幼儿所喜爱、所铭记。在相同或相近的情境中,幼儿便会对这些榜样的行为进行模仿,进而推进幼儿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幼儿期,幼儿正处在直觉思维阶段,“这一时期幼儿的心理表象与直接感知与道德事物的形象直接、密切地联系在一起。”[6]而童话正是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创编的文学作品。通过丰富的幻想和夸张的表达方式,童话给幼儿带来的是一个个生动、鲜活的道德形象。如勇敢的小红帽、美丽善良的白雪公主、可怜的卖火柴女孩、不气不馁的丑小鸭,等等。“幼儿在听或读童话时就会在无意识的层面上获得一些教益。这些教益可能是在意识层面上产生自觉的道德认知的重要前提。”[7]

三、关注道德教育中童话的使用方式

(一)选择童话时应关注幼儿的兴趣。

当前,童话的种类甚多,在选择童话是要以幼儿的兴趣而非成人的意志为依据,“无论童话的创作还是欣赏,都要更多的提倡愉悦性、快乐性。”[8]因为一则童话越有趣,它的内容越能为幼儿所记忆,有的甚至让幼儿一生难忘,终身受益。

(二)以合理方式呈现童话,唤起幼儿的道德体验。

“体验”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这正好符合了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有助于幼儿对童话寓意的理解,“体验是认知内化的催化剂,它将主体的已有经验与新知识衔接、贯通,并帮助主体实现认知的升华。”[6]为此老师要通过各种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讲述,让幼儿表演,多媒体辅助等方式,为幼儿创设好童话中的情境,使幼儿体验到童话情境,去感受童话的道德寓意。

(三)引导幼儿解读童话,启迪幼儿道德智慧。

教师要引导幼儿的道德成长。引导关键在于两点:首先,要发掘童话中有利于幼儿道德成长的主题。如《小鸭和小熊》写出了朋友之间的友谊;《让路给小鸭子》使幼儿意识到对小动物也要有爱心。其次,教师要指导幼儿对童话的解读。当幼儿沉浸在童话的情节当中,就需要老师的启发和引导,帮助幼儿明确童话的寓意。

(四)把握幼儿道德成长的“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育不仅要针对幼儿原有的发展水平,更要考虑幼儿的潜在的发展水平。过高水平的道德内容对幼儿来说是毫无意义的;而水平过低的道德内容,幼儿又不感兴趣,因此,在选择童话时要以幼儿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为依据,不应过高或过低。因此,教师组织的童话,既要适应幼儿的发展,又要促进幼儿的发展。

童话德育契合了幼儿认知发展水平和特点,通过感染、启迪而不是说教、灌输,童话让幼儿逐渐体验、理解人际交往中必要的道德规范,从而提高幼儿自身的道德认知水平,成为引导幼儿道德行为的准则。

四、童话与幼儿道德认知发展的相关研究有待深入

随着人们对幼儿认知发展特点,以及童话对幼儿道德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认识的不断重视,童话作为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的素材,已经渗透到幼儿家园生活的各个方面。笔者通过对全国不同地区的各级各类幼儿园中的近200多名教学一线的幼儿教师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94%的幼儿教师在本班幼儿一日生活中适时投放数量不等的童话,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这表明教师们,尤其是一线的幼儿教师们十分重视运用童话寓意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也形成了一定的教育科研成果,但是这些成果大多是教师们的教育教学经验总结,难以准确说明童话在幼儿道德认知发展中起到的特殊作用,更难把握运用童话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的基本规律。为了让人们更为准确地掌握童话在幼儿道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给幼儿以适合发展特认知发展特点的、快乐的道德教育,提高幼儿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和自觉性,需要我们对童话与幼儿道德认知发展的相关问题作出持续而深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生兰.学前教育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6.

[2]杨韶刚.道德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38.

[3]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4.

[4]高岚.学前教育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92.

[5]刘晓东.“救救孩子”以及“如何救救孩子”[J].幼儿教育,2004(11).

[6]皮亚杰著.傅统先译.儿童的心理发展[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74.

[7]刘晓东.论童话的教育学意义[J].学前教育,2000(2)

幼儿德育的重点篇(8)

熟悉这一问题之前,必须强调幼儿道德教育的必要性,这不仅是因为后者是前者的逻辑前提,而且没有对这一必要性的科学熟悉或者根本上认为幼儿德育没有必要,那么在思想上就不会有幼儿德育应有的地位,从而实践上也就不会有幼儿德育的现代性。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构成,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幼儿德育也就是人完整道德教育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幼儿时期是个很非凡的时期,这一点从心理学研究即可证实。对道德教育来说,这也是个很重要的时期。幼儿时期心灵纯净,各种思想观点还没有形成,不论受到好的教育与环境影响,还是不好的教育与环境影响,都会在心灵上留下深深的烙印,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正因如此,自古以来就不乏仁人志士尤其是教育家十分重视儿童早期的道德教育,从古罗马的昆体良(MarcusFabiusQuintilianus)、普鲁塔克(Ploutarkos)到近代大教育家夸美纽斯(JohannAmosComenius),从中国古代的颜之推到近代鲁迅等,他们都是早期道德教育的倡导者,其有关思想也早已成为德育思想史中最可宝贵的财富。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这些思想难免会带有与各自时代、社会结构相一致的印痕。然而,对历史的批判和继续正是现代德育重建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德育现代性发展的必然要求。传统德育给予现代德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其思想内容和方式方法方面的影响非常深远,至今在部分教育者的观念里还余迹犹存。比如,以讲究“使为则为,使止则止”(《颜氏家训·教子》)为核心特征的重命令轻理喻、重权威轻个性、重控制轻选择、重规训轻德性、重服从轻体验等道德教育思想和方法在家庭和幼儿教育里还大量存在,道德教育内容有教(习俗教化)无德(道德)现象仍较普遍等。应该说,这些都与德育现代化发展方向不相一致。现代社会已在工业文明基础上凭借现代科技的强力推进,正大步朝向现代化,而社会现代化必然要求人的现代化,道德教育在帮助人完成现代化并进而促进社会现代化方面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道德教育本身要尽快完成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现代性需求。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道德教育同其它各级各类道德教育一样,增强自身现代性是当前的首要使命,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说更具有基础性作用。

现代性是相对于传统性而言的,从存在方式或表现形式上看,它体现于道德教育的性质、目标、功能、价值、内容、过程、方法、手段、途径等方方面面,而从存在特性上看,道德教育现代性则是现代德育(相对于传统德育)综合特征的表征,含有科学性、民主性、终身性、全面性、主体性、发展性、全民性、世界性等特性,其核心特性是主体性与发展性。“现代德育以促进人的德性现代化为中心,或者说是以促进主体现代德性发展为根本。主体性、发展性是现代德育的本质规定。”[1]幼儿德育现代性就是坚持以幼儿为德育主体,在发展性德育理念指导下,通过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启发、引导与幼儿的认知、体验、践行的互动,促进幼儿德性健康发展。德育现代性要求对幼儿的道德教育必须走出以往片面主知、主情或主行的德育模式,走向知情行协调发展的德育模式。在现代性的吁求下,幼儿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使自身工作更贴近幼儿心理特点,而且要不辱使命,认真反思在社会现代化背景下幼儿德育的发展理路及其功能价值。因此,幼儿教育者就要从理论上来充实幼儿德育的现代性基础,即道德教育哲学和道德教育心理学。

二、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的哲学基础

从哲学视角观照道德教育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道德总是哲学在思考伦理价值时的首要选择。道德哲学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引领一个时代道德发展的航标。美国闻名道德教育家柯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曾说:“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是研究道德教育的两个基本领域,道德心理学是研究道德发展是什么的问题,道德哲学探讨道德发展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在我们为道德教育找到一个合理的基础之前,必须把心理学上的‘是’和哲学上的‘应该’这两种研究结合起来。”[2]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直到今天道德实践领域并没有很好地实现这两者的联姻,不仅如此,教育者的观点和行为也较少明确从道德教育哲学和道德教育心理学出发。这种现象在基础教育包括幼教阶段的学校道德教育中非常明显,直接表现则是道德教育的人为痕迹随处可见。“假如说人们对道德哲学家很少直接就道德教育问题发表言论还只是感到遗憾的话,那么教育工作者不能或很少自觉利用道德哲学的成果,则可称之为教育的不幸了。”[3]实际情况正是这样,教育工作者还缺乏对道德教育价值深刻的反思,对当前如何进行道德教育和进行什么样的道德教育等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也缺乏主动寻求道德教育研究成果的意识。一百多年来,道德教育在现代化的征程中已取得丰硕成果,它们对更新教育者的教育观念以及推进道德教育现代化进程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正如闻名教育哲学家乔治·奈勒(G·F·Kneller)所言:“哲学解放了教师的想象力,同时又指导着他的理智。教师追溯各种教育问题的哲学根源,从而以比较广阔的眼界来看待这些问题。教师通过哲理的思考,致力于系统地解决人们已经熟悉清楚并提炼出来的各种重大问题。那些不应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好也好得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4]因此,与所有教育工作者一样,幼儿教育工作者首先也应是一位道德哲学家,对幼儿道德发展应有自己的且符合时代要求的思考,从而使人的德性在生命的幼年就能得到深深的培植。

现代化和多元化发展的社会对人已从多方面提出了要求,而最根本的是要求人从唯知是求、唯知是德的“知性人”困境中解脱出来,将人的发展融入社会、自然及环境和谐发展之中,建构起全面发展与和谐发展的德性人。自然,要完成人自身这一伟大转变的任务就要从幼儿抓起,要让幼儿德育走出传统重智轻德、重护轻养(修养)、重教轻育等诸多一重一轻的怪圈,真正使幼儿德育建基于现代性之上。从道德教育哲学的角度来看,当前幼儿德育要认真反思并处理好以下若干重要问题:

一是道德教育与习俗教育的关系。学界普遍认为,道德与习俗同属社会规范,但习俗是非道德性社会规范,道德既有个性也有共性,而习俗则是特定社会的一致性认同或权威的规定。对幼儿道德教育来说,如何看待道德与习俗的关系,涉及到对幼儿德性价值的不同熟悉。有些幼儿教育工作者倾向于认为幼儿还处在道德睡眠时期,对幼儿谈道德不切实际,有“小题大作”之嫌,他们往往以习俗教育代替道德教育,认为幼儿需要的只是遵守。显然,“单纯服从并不是道德,道德不只是盲目地接受习俗和传统”。[5]

二是道德、社会准则与个人选择的关系。幼儿是否需要自己的道德选择?不少人认为幼儿太小,还不懂得选择,其实这是对幼儿作为道德主体这一事实的极大漠视。无视幼儿的道德选择,道德教育就只能是成人的意志,是成人的随意干预和强迫控制,所培养的也只是一种“听话”道德。作为道德哲学的一个公设,“‘道德的’不仅指服从和适应特定社会所认可的习俗和规则的行为,而且指个人在面临各种不同原则和行为时所作的选择行动”。[6]道德哲学家弗兰克纳(William·K·Frankena)也说:“道德的产生是有助于个人的好的生活,而不是对个人进行不必要的干预。道德是为了人而产生,但不能说人是为了体现道德而生存。”[7]与这一现代德育思想相映照,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幼儿园必须“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关于此点还可见下文道德心理学的进一步分析)

三是纪律与道德发展的关系。教育者习惯将纪律诠释为对外在强加的各种社会准则的服从,是控制孩子的一种手段。这种纪律观值得认真反思。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纪律是整个教育过程的结果,而不是个别的非凡的方法”,作为一种教育的结果,其目标状态表征为“自觉纪律”(即不论有无监督,主体能始终做出正确的行为)。[8]比较上述两种不同的纪律观,可以发现包含于其中的各自不同的道德主张和明显不同的道德教育取向,在前者纪律是一种工具,有很强的成人取向,而在后者纪律则成为发展的目的,是一种儿童取向,纪律不再是束缚儿童自身的一种手段,而成为有益于儿童发展的发展性纪律,即实现了纪律教育由外在控制到内在自我调节的恰当转换。

以上三方面相互联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道德哲学要求人们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对幼儿道德教育的建设路向、德性培养等问题予以重新思考和判定。

三、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的心理学基础

正如柯尔伯格所言,道德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幼儿道德发展是什么的问题。对幼儿教育工作者来说,研究这一问题就是要了解和把握幼儿道德发展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幼儿有灵有情也有智,他(她)不是行为主义者手中操纵的机器,也不是认知主义者所解读的那样冰冷的理性,甚至也不可以当作等待解读的“文本”。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既不是成人经验的总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随幼儿生活的发展一起发展,随幼儿的成长一道成长的。幼儿生命的鲜活性使得他对生活有着无比的热爱,对人类道德有着不尽的探索爱好,他对道德有着一份天然的情感,这种情感就是善。幼儿对这个世界的感受会构成他对道德理解的一部分,也是今后道德自我建构极为重要的内容。因此,教育者有责任呵护并珍视幼儿对待世界的这份情感,并使对幼儿的道德教育能很好地适应其自身成长的特点和规律。

作为道德心理学领域的旗帜性人物,皮亚杰(JeanPiaget)和柯尔伯格已于上个世纪先后研究了儿童以道德认知为核心的道德发展规律,从总体上揭示出了道德发展遵从由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路向。而从20世纪下半叶以来,受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启示,道德心理学领域关注的问题更为转向儿童自身及其与社会相互作用方面,这使得传统单向度的社会决定论道德教育彻底走向它的尽头。突出的表现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关于体验、移情与社会行为,二是关于选择、建构与道德发展。这两个方面的理论及其应用对于提高幼儿德育现代性水平,增强其实效性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当代道德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转向之一是确立道德品格自我建构的普遍范式。根据建构主义心理学关于“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9]的观点,人的道德品格就不再是一些固定不变或与情景无关的特质,正如“人们并不像拥有一定的眼睛颜色和身高那样,拥有人格特质和道德德行”,[10]道德品格是儿童对情景选择并与情景相互作用而整合的结果。自我建构观强调品格建构的主体性和情景性特征,突出了品格变化形成过程中的自我选择、情景支持等因素的作用,应该说对幼儿道德教育富有指导意义。皮亚杰对幼儿的研究表明,幼儿到晚期时已有自律道德的萌芽,而我国学者的研究也表明,我国幼儿4岁时就已经基本能摆脱成人的影响,做出许多独立的判定,7岁时主观性判定已有明显发展,到9岁时这种判定基本取代了客观判定(李伯黍,1981)。既然幼儿时期已有初步自律道德的意识(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是一种自律的道德),那么发展幼儿自律道德就要尊重其自我选择的权利。其实,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A·L·Gesell)早已提出“2岁危机期”这一概念,埃里克森(E·H·Erickson)对此解释说是幼儿向父母寻求自我选择的反抗,在他的理论中,主动性与自主性被视为幼儿阶段发展的核心任务。

其次,体验正被学界认为是道德生成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和途径。就幼儿来说,研究表明,幼儿一般还不会明确考虑行为的道德后果与做出道德上的自我批评或自我反思,其道德体验源于行为的直接结果。这种特点的体验方式连同成人对他的处置方式一起共同决定了幼儿是一个“愉快的生活者”还是一个成人眼中的“侵犯的快乐者”。心理学家吉尔·诺姆(GilNoam,1993)的研究很好说明了这一问题,他认为“一些儿童早期不良的经验会导致一种‘不良意愿’模式的建构,而长期的伤害和同伴的拒绝则会扭曲儿童道德互惠的建构,以至于这样的孩子感到‘有权力’以攻击和剥削的方式对待别人”。[11]显然,对教育者来说,防止幼儿建构“不良意愿”模式并代之以“良好意愿”模式是件极为重要的事,否则当幼儿将这种不良模式整合到道德自我建构中时,就会在以后生活中,尤其是解读社会道德情景时形成个人偏见。最后是移情(empathy),一种替他人着想的道德能力。目前,国内外大量相关研究一致表明,儿童亲社会道德行为同移情能力密切联系在一起,而禁止性道德行为则同负疚、羞愧以及厌恶感联系在一起。这说明移情有助于儿童做出亲社会道德行为或利他行为,而且它同儿童的道德判定、道德推理甚至道德习惯的形成是整合在一起的,是影响儿童道德图式建构的重要因素并成为其不可分离的一部分。这种研究喻示了幼儿道德教育新的方向,并成为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道德心理基础。

总之,发展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要求幼儿教育工作者在尊重幼儿道德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积极转变观念、改革教育模式,从而不断增强道德教育对幼儿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注:

[1]班华:《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2][美]柯尔伯格著,魏贤超、柯森译:《道德教育的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3][6]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4]陈友松:《当代西方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35页

[5][7][美]威廉·弗兰克纳,黄伟合等译:《善的求索:道德哲学导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47页

幼儿德育的重点篇(9)

认识这一问题之前,必须强调幼儿道德教育的必要性,这不仅是因为后者是前者的逻辑前提,而且没有对这一必要性的科学认识或者根本上认为幼儿德育没有必要,那么在思想上就不会有幼儿德育应有的地位,从而实践上也就不会有幼儿德育的现代性。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构成,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幼儿德育也就是人完整道德教育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幼儿时期是个很特殊的时期,这一点从心理学研究即可证明。对道德教育来说,这也是个很重要的时期。幼儿时期心灵纯净,各种思想观点还没有形成,不论受到好的教育与环境影响,还是不好的教育与环境影响,都会在心灵上留下深深的烙印,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正因如此,自古以来就不乏仁人志士尤其是教育家十分重视儿童早期的道德教育,从古罗马的昆体良(MarcusFabiusQuintilianus)、普鲁塔克(Ploutarkos)到近代大教育家夸美纽斯(JohannAmosComenius),从中国古代的颜之推到近代鲁迅等,他们都是早期道德教育的倡导者,其有关思想也早已成为德育思想史中最可宝贵的财富。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这些思想难免会带有与各自时代、社会结构相一致的印痕。然而,对历史的批判和继承正是现代德育重建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德育现代性发展的必然要求。传统德育给予现代德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其思想内容和方式方法方面的影响非常深远,至今在部分教育者的观念里还余迹犹存。比如,以讲究“使为则为,使止则止”(《颜氏家训·教子》)为核心特征的重命令轻理喻、重权威轻个性、重控制轻选择、重规训轻德性、重服从轻体验等道德教育思想和方法在家庭和幼儿教育里还大量存在,道德教育内容有教(习俗教化)无德(道德)现象仍较普遍等。应该说,这些都与德育现代化发展方向不相一致。现代社会已在工业文明基础上凭借现代科技的强力推进,正大步朝向现代化,而社会现代化必然要求人的现代化,道德教育在帮助人完成现代化并进而促进社会现代化方面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道德教育本身要尽快完成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现代性需求。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道德教育同其它各级各类道德教育一样,增强自身现代性是当前的首要使命,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说更具有基础性作用。

现代性是相对于传统性而言的,从存在方式或表现形式上看,它体现于道德教育的性质、目标、功能、价值、内容、过程、方法、手段、途径等方方面面,而从存在特性上看,道德教育现代性则是现代德育(相对于传统德育)综合特征的表征,含有科学性、民主性、终身性、全面性、主体性、发展性、全民性、世界性等特性,其核心特性是主体性与发展性。“现代德育以促进人的德性现代化为中心,或者说是以促进主体现代德性发展为根本。主体性、发展性是现代德育的本质规定。”[1]幼儿德育现代性就是坚持以幼儿为德育主体,在发展性德育理念指导下,通过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启发、引导与幼儿的认知、体验、践行的互动,促进幼儿德性健康发展。德育现代性要求对幼儿的道德教育必须走出以往片面主知、主情或主行的德育模式,走向知情行协调发展的德育模式。在现代性的吁求下,幼儿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使自身工作更贴近幼儿心理特点,而且要不辱使命,认真反思在社会现代化背景下幼儿德育的发展理路及其功能价值。因此,幼儿教育者就要从理论上来充实幼儿德育的现代性基础,即道德教育哲学和道德教育心理学。

二、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的哲学基础

从哲学视角观照道德教育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道德总是哲学在思考伦理价值时的首要选择。道德哲学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引领一个时代道德发展的航标。美国著名道德教育家柯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曾说:“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是研究道德教育的两个基本领域,道德心理学是研究道德发展是什么的问题,道德哲学探讨道德发展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在我们为道德教育找到一个合理的基础之前,必须把心理学上的‘是’和哲学上的‘应该’这两种研究结合起来。”[2]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直到今天道德实践领域并没有很好地实现这两者的联姻,不仅如此,教育者的观点和行为也较少明确从道德教育哲学和道德教育心理学出发。这种现象在基础教育包括幼教阶段的学校道德教育中非常明显,直接表现则是道德教育的人为痕迹随处可见。“如果说人们对道德哲学家很少直接就道德教育问题发表言论还只是感到遗憾的话,那么教育工作者不能或很少自觉利用道德哲学的成果,则可称之为教育的不幸了。”[3]实际情况正是这样,教育工作者还缺乏对道德教育价值深刻的反思,对当前如何进行道德教育和进行什么样的道德教育等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也缺乏主动寻求道德教育研究成果的意识。一百多年来,道德教育在现代化的征程中已取得丰硕成果,它们对更新教育者的教育观念以及推进道德教育现代化进程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正如著名教育哲学家乔治·奈勒(G·F·Kneller)所言:“哲学解放了教师的想象力,同时又指导着他的理智。教师追溯各种教育问题的哲学根源,从而以比较广阔的眼界来看待这些问题。教师通过哲理的思考,致力于系统地解决人们已经认识清楚并提炼出来的各种重大问题。那些不应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好也好得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4]因此,与所有教育工作者一样,幼儿教育工作者首先也应是一位道德哲学家,对幼儿道德发展应有自己的且符合时代要求的思考,从而使人的德性在生命的幼年就能得到深深的培植。

现代化和多元化发展的社会对人已从多方面提出了要求,而最根本的是要求人从唯知是求、唯知是德的“知性人”困境中解脱出来,将人的发展融入社会、自然及环境和谐发展之中,建构起全面发展与和谐发展的德性人。自然,要完成人自身这一伟大转变的任务就要从幼儿抓起,要让幼儿德育走出传统重智轻德、重护轻养(修养)、重教轻育等诸多一重一轻的怪圈,真正使幼儿德育建基于现代性之上。从道德教育哲学的角度来看,当前幼儿德育要认真反思并处理好以下若干重要问题:

一是道德教育与习俗教育的关系。学界普遍认为,道德与习俗同属社会规范,但习俗是非道德性社会规范,道德既有个性也有共性,而习俗则是特定社会的一致性认同或权威的规定。对幼儿道德教育来说,如何看待道德与习俗的关系,涉及到对幼儿德性价值的不同认识。有些幼儿教育工作者倾向于认为幼儿还处在道德睡眠时期,对幼儿谈道德不切实际,有“小题大作”之嫌,他们往往以习俗教育代替道德教育,认为幼儿需要的只是遵守。显然,“单纯服从并不是道德,道德不只是盲目地接受习俗和传统”。[5]

二是道德、社会准则与个人选择的关系。幼儿是否需要自己的道德选择?不少人认为幼儿太小,还不懂得选择,其实这是对幼儿作为道德主体这一事实的极大漠视。无视幼儿的道德选择,道德教育就只能是成人的意志,是成人的随意干预和强迫控制,所培养的也只是一种“听话”道德。作为道德哲学的一个公设,“‘道德的’不仅指服从和适应特定社会所认可的习俗和规则的行为,而且指个人在面临各种不同原则和行为时所作的选择行动”。[6]道德哲学家弗兰克纳(William·K·Frankena)也说:“道德的产生是有助于个人的好的生活,而不是对个人进行不必要的干预。道德是为了人而产生,但不能说人是为了体现道德而生存。”[7]与这一现代德育思想相映照,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幼儿园必须“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关于此点还可见下文道德心理学的进一步分析)

三是纪律与道德发展的关系。教育者习惯将纪律诠释为对外在强加的各种社会准则的服从,是控制孩子的一种手段。这种纪律观值得认真反思。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纪律是整个教育过程的结果,而不是个别的特殊的方法”,作为一种教育的结果,其目标状态表征为“自觉纪律”(即不论有无监督,主体能始终做出正确的行为)。[8]比较上述两种不同的纪律观,可以发现包含于其中的各自不同的道德主张和明显不同的道德教育取向,在前者纪律是一种工具,有很强的成人取向,而在后者纪律则成为发展的目的,是一种儿童取向,纪律不再是束缚儿童自身的一种手段,而成为有益于儿童发展的发展性纪律,即实现了纪律教育由外在控制到内在自我调节的恰当转换。

以上三方面相互联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道德哲学要求人们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对幼儿道德教育的建设路向、德性培养等问题予以重新思考和判断。

三、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的心理学基础

正如柯尔伯格所言,道德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幼儿道德发展是什么的问题。对幼儿教育工作者来说,研究这一问题就是要了解和掌握幼儿道德发展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幼儿有灵有情也有智,他(她)不是行为主义者手中操纵的机器,也不是认知主义者所解读的那样冰冷的理性,甚至也不可以当作等待解读的“文本”。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既不是成人经验的总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随幼儿生活的发展一起发展,随幼儿的成长一道成长的。幼儿生命的鲜活性使得他对生活有着无比的热爱,对人类道德有着不尽的探索兴趣,他对道德有着一份天然的情感,这种情感就是善。幼儿对这个世界的感受会构成他对道德理解的一部分,也是今后道德自我建构极为重要的内容。因此,教育者有责任呵护并珍视幼儿对待世界的这份情感,并使对幼儿的道德教育能很好地适应其自身成长的特点和规律。

作为道德心理学领域的旗帜性人物,皮亚杰(JeanPiaget)和柯尔伯格已于上个世纪先后研究了儿童以道德认知为核心的道德发展规律,从总体上揭示出了道德发展遵从由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路向。而从20世纪下半叶以来,受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启示,道德心理学领域关注的问题更为转向儿童自身及其与社会相互作用方面,这使得传统单向度的社会决定论道德教育彻底走向它的尽头。突出的表现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关于体验、移情与社会行为,二是关于选择、建构与道德发展。这两个方面的理论及其应用对于提高幼儿德育现代性水平,增强其实效性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当代道德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转向之一是确立道德品格自我建构的普遍范式。根据建构主义心理学关于“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9]的观点,人的道德品格就不再是一些固定不变或与情景无关的特质,正如“人们并不像拥有一定的眼睛颜色和身高那样,拥有人格特质和道德德行”,[10]道德品格是儿童对情景选择并与情景相互作用而整合的结果。自我建构观强调品格建构的主体性和情景性特征,突出了品格变化形成过程中的自我选择、情景支持等因素的作用,应该说对幼儿道德教育富有指导意义。皮亚杰对幼儿的研究表明,幼儿到晚期时已有自律道德的萌芽,而我国学者的研究也表明,我国幼儿4岁时就已经基本能摆脱成人的影响,做出许多独立的判断,7岁时主观性判断已有明显发展,到9岁时这种判断基本取代了客观判断(李伯黍,1981)。既然幼儿时期已有初步自律道德的意识(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是一种自律的道德),那么发展幼儿自律道德就要尊重其自我选择的权利。其实,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A·L·Gesell)早已提出“2岁危机期”这一概念,埃里克森(E·H·Erickson)对此解释说是幼儿向父母寻求自我选择的反抗,在他的理论中,主动性与自主性被视为幼儿阶段发展的核心任务。

其次,体验正被学界认为是道德生成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和途径。就幼儿来说,研究表明,幼儿一般还不会明确考虑行为的道德后果与做出道德上的自我批评或自我反思,其道德体验源于行为的直接结果。这种特点的体验方式连同成人对他的处置方式一起共同决定了幼儿是一个“愉快的生活者”还是一个成人眼中的“侵犯的快乐者”。心理学家吉尔·诺姆(GilNoam,1993)的研究很好说明了这一问题,他认为“一些儿童早期不良的经验会导致一种‘不良意愿’模式的建构,而长期的伤害和同伴的拒绝则会扭曲儿童道德互惠的建构,以至于这样的孩子感到‘有权力’以攻击和剥削的方式对待别人”。[11]显然,对教育者来说,防止幼儿建构“不良意愿”模式并代之以“良好意愿”模式是件极为重要的事,否则当幼儿将这种不良模式整合到道德自我建构中时,就会在以后生活中,尤其是解读社会道德情景时形成个人偏见。

最后是移情(empathy),一种替他人着想的道德能力。目前,国内外大量相关研究一致表明,儿童亲社会道德行为同移情能力密切联系在一起,而禁止性道德行为则同负疚、羞愧以及厌恶感联系在一起。这说明移情有助于儿童做出亲社会道德行为或利他行为,而且它同儿童的道德判断、道德推理甚至道德习惯的形成是整合在一起的,是影响儿童道德图式建构的重要因素并成为其不可分离的一部分。这种研究喻示了幼儿道德教育新的方向,并成为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道德心理基础。

总之,发展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要求幼儿教育工作者在尊重幼儿道德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积极转变观念、改革教育模式,从而不断增强道德教育对幼儿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注:

[1]班华:《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2][美]柯尔伯格著,魏贤超、柯森译:《道德教育的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3][6]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4]陈友松:《当代西方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35页

[5][7][美]威廉·弗兰克纳,黄伟合等译:《善的求索:道德哲学导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47页

幼儿德育的重点篇(10)

幼儿园小班教师德育工作总结转眼间又要过了一个学期。孩子们的点滴进步凝集着我们的汗水,每份工作都值得去总结和反思。本学期我们结合本班实际情况,认真制定了德育工作计划并通过实施加强幼儿的品德教育,为幼儿形成健全人格奠定良好基础。经过半年的学习实践,我班幼儿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有了一定的提高,形成了一个具有良好常规、团结向上的班集体。回顾本学年我班德育工作开展的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创设良好的物质和精神环境,熏陶幼儿的德育情感。

为了创设与幼儿德育相适应的环境,力求为幼儿营造有浓郁的德育氛围的环境,我们根据每月制定的德育目标,树立榜样教育;同时为幼儿提供活动与表现能力的机会,让幼儿成为环境的小主人。其次,重视精神环境对幼儿品德及行为模式的重要作用。例如:平时,我们提出要求让幼儿时时记住用普通话交谈,有一次,孩子不经意一句“我也听你们讲过本地话嘛。”这时,我们马上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不一致给孩子带来的影响,立即承认了老师的错误,并请孩子们也随时监督我们,互相督促提醒。此外,我们还注意随机榜样教育,及里对幼儿给予表扬和奖励,并鼓励幼儿说说“谁做了什么好事?”激发幼儿向好榜样学习的愿望,以点带面,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

二、从培养幼儿为集体服务入手,树立团结协作的精神。

有快乐的情绪,幼儿才能热情地参加活动,对其身心发展有益,也为活泼开朗的性格打下基础,“学习哪些本领?最喜欢什么?最能干的是什么?”这些话题能促进老师与孩子进行亲切的交谈,抚摸孩子的小脑袋,让幼儿体验老师对他的爱,既在轻松的氛围中探讨,充分激起了幼儿的自信,又使幼儿了解了自我,有利于幼儿的自我评价。例如:原本较内向的赵__、施__小朋友现在不仅愿意回答别人的提问,而且还能主动表达自己的需求及愿望等。另外,有目的地创造一些条件让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如:“我是值日生”、“我是小组长”,让孩子在值日工作中逐步学会自我管理,同时为集体服务。如:帮助分碗筷、擦桌、整理小椅子等、逐步形成成“我行”、“我能做到”、“我爱集体”的心理意识和自信。

三、密切家园配合,注意品德教育的一致性。

家庭在幼儿生活和成长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长与幼儿之间有着密切的情感依恋,家长是幼儿模仿、认同的主要对象。通过与家长的直接交谈、家教园地、家长开放日、家教讲座、定期走访等形式,及时把教育信息、各项活动安排、家教经验和家长任务等内容传达给家长,使家长了解幼儿园的工作,并主动配合,共同做好幼儿的品德培养教育工作,强化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的合效应,会更有力地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发展。我们还针对家长常常会忽略正确的言行引导孩子对周围的人和事,及时对家长进行提醒,帮助他认识自身的言行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如有个别家长平时有说粗话的习惯,我们老师就耐心身他说明其危害性,以及其孩子言行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倾向性,使家长认识到“精神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接受教师的建议进行改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在幼儿间礼貌行为进步了许多。

四、将德育工作渗透与游戏中。

在游戏中,鼓励幼儿多讲礼貌用语,如”请”,”谢谢”,”对不起”等,不讲脏话,不争抢玩具,大家一起玩,轮流玩,并鼓励幼儿试着协商解决。以上是一年来德育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但仍存有不足:

1。有部分幼儿爱护玩具和公共财物方面还较差,有争抢玩具现象。

2。个别幼儿的功击意识还较强,不能与同伴友好地相处,分享玩具和物品。

3。个别幼儿在收拾、整理学具、玩具方面还比较薄弱。

总之,幼儿德育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反复教育、不断培养的过程,需经过长期的、反复的实践活动,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宗旨,继续将德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幼儿园小班教师德育工作总结我们幼儿园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幼儿园德育要求和本园德育工作计划,确立“以德治园、以法治园”的思想,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主线,以培养幼儿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为目标,拓展德育教育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成为讲文明、守纪律的孩子,全面提高教师思想素质、道德修养。

一、加强理论学习,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1、加强理论学习。

园领导及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经常带大家学习有关开展德育工作的文件、先进人物事迹,观看反腐警示录,明确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2、重德育环境营造。

注重本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宣传栏的作用,及时宣传德育活动。把文明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常规活动中。要求各班教师以“争做文明小主人”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同时加大投入,对园环境进行改造,建造了幼儿舞台,使幼儿园环境呈现美化、亮化、儿童化、情趣化的特点。

3、每周开展德育教育。

利用每个星期的升降旗时间,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根据季节、节日特点有重点的进行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教育,让幼儿了解粗浅的德育知识,增长幼儿知识。

二、实行分级管理、分层负责

幼儿园德育工作形成了园长室,班级、教师的管理网络,进一步明确班主任、值日教师职责,把教师的公德行为、工作的事业心、责任心、态度作风等作为列入年终考评细则,以确实达到督促、提高的效果。

三、在系列化的活动中进行品德教育。

3—6岁的幼儿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由于幼儿的可塑性很大,他们的个性品德在形成过程中会经党出现反复,所以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内容该做到系列化,也就是说要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使幼儿的品德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得到培养。因此本学年初我们就先制定好计划,按照计划对幼儿实施有计划的品德教育,才能保证幼儿思想品行向良好方向发展。

1、本学期开展《爱国》主题活动,儿歌、歌曲、绘画等形式激发幼儿热爱尊敬国旗、热爱祖国的情感;

还与社区手拉手开展“听爷爷讲那过去的事”,通过活动,孩子们知道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报效国家。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活动最后用一首“我骄傲,我是中国人”作为结束,使本次活动达到高潮,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喊着“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2、重阳节,我们围绕着“爱,从身边做起”为主题,进行了尊老、敬老、感恩、回报一系列活动。

活动当天,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制作手工花送给爷爷奶奶们的同时,还不忘记幼儿园里的爷爷奶奶,入园一年多了,每天都是吃着他们烧的饭菜长大的,为表心意,孩子们都将自己做的手工花献给了他们,并送上祝福。这是一个登高望远、是一个属于敬老爱老的日子,是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培养孩子尊老、敬老、爱老的品质,让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3、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我园开展蔬菜的种植体验活动,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各种植物种植的乐趣。

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带上锄头、铲子、水桶等工具来到幼儿园内的种植园开始秋季播种。老师指导孩子们翻土、挖坑、下种、浇水等劳动技能,小朋友忙得不也乐乎。小小种植园一会就洒满了各种蔬菜的种子。从种子播种之后,孩子们总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去观察种植园的变化,每次观察,孩子们总会惊奇的发现各种植物都在发生不同的变化,在孩子们精心管理下,小小种植园里的植物长出了嫩芽。

4、爱的传递,孩子们在老师们的精心策划下,开展了“庆元旦,爱的传递”四、在一日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德育。

与教育教学主题相结合,与社区携手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活动。孩子们走出教室,去帮助弟弟妹妹穿衣服、鞋子,弟弟妹妹和哥哥姐姐手牵手,把自己制作的礼物送给他们。

四、在一日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对幼儿进行教育。

幼儿园的日常活动内容多,幼儿每天要接触各种各样的环境,要经常变化的环境中,如果德育工作跟不上,很容易使幼儿受到不健康的教育因素的影响。因此本学年我们重视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晨间活动:我们让先来园的小朋友,整理桌椅、给自然角的植物浇浇水、然后迎接小朋友。让幼儿学习礼貌用语,增强文明意识。我们改变了传统的点名方法,让幼儿自己来点名,使幼儿学会关心自己的同伴,热爱班级体。

课间活动

:在这时,我们教育孩子要相互关心、照顾小一点的孩子,要学会谦让,好玩的玩具大家一起玩。

进餐:进餐时,我们培养幼儿良的进餐习惯,吃饭时不掉米粒、不剩饭菜,吃完后自觉地将餐具收拾好,让幼儿克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

午睡:教育幼儿睡前将脱下的衣服叠整齐,并迅速入睡。

离园活动:要求幼儿不追逐、不吵闹,将自己的东西整理好,等父母来接。

五、重视示范性教育影响。

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幼儿对教师的高度崇拜心理,使他们对教师的各种行为表现都能认真地模仿和学习,可见教师对幼儿心理发展和品德形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在幼儿德育工作中,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要求幼儿做到的事,自己要先做到,不许孩子做的事,自己坚决不做,要用自己的言行为孩子创造一个文明健康的环境,确保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六、做好家长工作,家园共建促教育

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不能单靠幼儿园一方面的努力,必需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因此,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各方面都要加强对幼儿德育的教育,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我们通过幼儿成长档案、家园联系栏、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及一系列的亲子活动来进行教育。

现在的孩子自私、任性、霸道的有很多。于是,我们通过幼儿成长档案、家园联系栏要求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多给孩子有利增强集体观念、劳动观念的实践机会,培养幼儿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热爱集体、艰苦朴素的好思想,及初步的劳动习惯。家长、教师必需行为正确,做幼儿的榜样。家长和老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要求幼儿做到的事,自己要先做到,不许孩子做的事,自己坚决不做,要用自己的言行为孩子创造一个文明健康的环境,确保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我们将继续努力工作,明确德育工作的目标,科学规划、加强管理、有效落实,领导班子团结协作、开拓进取、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扎实保教工作,做到德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充分利用身边事、传统节日和主题活动将德育内容有机渗透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开展道德教育与实践活动,突出特德育工作模式和活动的特色;与家长、社区、共建携手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活动,本着育人环境文明和谐,体现儿化、美化、净化,凸显园本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幼儿习惯养成良好自信活泼全面发展。

幼儿园小班教师德育工作总结当今和未来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们幼儿园肩负着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奠基任务,每一位幼儿教师对幼儿一生的发展都起着长远的影响。准确的教育理念,多元的知识结构,扎实的教育技能固然重要,不过教师的道德德素养更是影响每一个孩子一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立足于现代幼儿教育新观点,我园以《教育法》、《教师法》和各级关于幼儿教师道德建设的规定为依据,全面增强了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牢固树立了“以人为本、敬业奉献”的崇高师德,在全园形成了人人有师德、个个比奉献的良好氛围,夯实了全体教师的思想道德品质。以下是展开的几方面工作:

一、增强学习转观点,提升教师素质师德是教师之魂。

我园从转变教师教育观点入手,有序展开了系列活动。首先,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幼儿园教育发展纲要》。在活动中,教育学习与撰写心得相结合、研讨与讲座相交替,协助教师更新观点。通过活动,教师们进一步增强了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其次,我园组织教师学习了各级党委相关《精神文明建设》的方针文件,提升全体教职工的政策水平和思想觉悟,并按上级教委的要求,展开了《师德、师风大讨论》。广大教职工对当前的教育状况实行了热烈的讨论,通过学习讨论,对应该树立什么样的职业道德、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教师观,建立什么样新型的师幼关系,都有了新的理解与提升。再次,展开读书活动,使教师理解到只要坚持不懈地读书自学,就能够使用自身的智慧和经验,事半功倍地取得教学与自学的功效。通过系列活动,教师们自觉增强了教书育人和与时俱进密切相关的思想意识,激起了为崇高的教育事业而献身的信念,增强了要做善于学习、持续创新、具有人格魅力的好教师的奋斗目标。

二、创设环境、提供舞台,把观点落实到行为。

良好的环境是不说话的隐性教育。我园注重为教师们创设正气、平等、宽松的心理环境。首先,园领导以身垂范,起到了很好的模范榜样作用。园领导班子作为一个幼儿园的灵魂,注重从自我做起,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弘扬正气,自觉抵制不良思想,并注重对青年教师实行前途理想、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熏陶,引导教师树立远大理想和准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园领导与教师始终保持着平等融洽的和谐关系,不摆架子、不说空话、不唱高调。我园领导常以平常心态与年轻的教师交流谈心。与她们谈家常,讲生活,对青年教师予以思想熏陶。当教职工中发展不良苗头时,班子人员即时找其谈话,深入了解情况,即时予以引导教育。其次,注重提供活动的机会,让年青教师的思想交流碰撞。在五四青年节前夕,我园展开了五四青年演讲活动,展开了以“二十一世纪幼儿教师新形象”为主题的演讲竞赛。每一位青年教师都作了精彩演讲,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园定期展开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做到师德交流与工作促动相辅相成。再次,我园注重在园内树立优秀教师典型,组织教师学习身边的先进事例,并结合报刊杂志上的典型事迹做为学习借鉴的榜样,利用大会宣讲、版板宣传等多种形式宣传教育,推动我校教师师德整体水平的提升。我园强调每位教师要外塑形象,内强素质,树立良好的形象。教师的言行举上,是衡量一个教师文明水准高低和标准之一。我园新制定了教师文明忌语,使教师的语言得到了规范;增设了意见箱,以便家长对教师的言行予以监督,鞭策我园搞好师德建设。据深入调查了解,我园教职工无一参与“黄、赌、毒”活动,无一违法乱纪现象,家长对我园教师评价良好。

三、增加师德建设的投入。

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潜移默化的长期熏陶工作,我园注重“润物细无声”的移情工作。我园一半教师以前在镇上从事过幼儿园教学,因幼教改制,多年脱离幼儿园,思想观点比较落后,而新招入的6名幼师毕业生则思维活、观点新。根据我园的教师特点和新时期的时代特点,特别注重师德建设的实效性。我园实施了青蓝工程,以老带新,以新影响老。并且在三月底,我园特地组织教师参观了县幼的系列活动,协助教师扩大眼界,汲取新观点。为丰富教师文化生活,我园订阅了多种报刊杂志,开设了教师阅览室。本学期,为每位教师添置了园服,使教师们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我园在增大幼儿园硬件环境的再投入的同时,还注重让每一位教师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我能行!我真棒!”等一些教育理念都显性地上了墙。

总之,我园通过多种活动,展开师德师风建设,教育了全体教师,有效推动了我园的各项工作上了新台阶。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师德建设是一项长青工程,我园将不懈努力,持续赋予它新的内涵,让我园教师形象之花开得永远灿烂。

幼儿园小班教师德育工作总结经过一学年的德育渗透,我班的孩子已形成了初步的道德观,能判断日常事件的对与错,说话有礼貌,会使用礼貌用语,知道准确地处理问题的方法,懂得谦让和尊重劳动者等等。这个切,都归功于我们班安排的系列活动和我们平时的点点滴滴随机的品德行为的培养。

一、精心设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幼儿优良的品德行为

我们设计、组织的活动,注重综合使用各种教育手段,从而发挥教育的整体效益,寓教于乐,让幼儿在玩乐中,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气氛中,懂得道理,受到熏陶,达到教育过程的化。

(1)节日活动

一年四季,有很多节日,我国在欢庆节日的同时,利用节日,展开系列教育活动。如“三·八”节实行爱妈妈教育;“五·一”节实行劳动教育;“十·一”节实行爱国教育等等。

(2)参观活动

组织幼儿参观小区风光,理解各种花草。让幼儿了解珍惜人们的劳动,激发幼儿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公共设施的情感。

(3)娱乐活动

幼儿喜欢看表演,也喜欢参加表演,所以,在娱乐活动中对幼儿实行德育渗透,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4)体育活动

幼儿园体育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这就为德育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在各类竞赛性游戏中,教育幼儿团结一致,激发上进心和胜不骄、败不馁的品德;

(5)“大带小”活动

由大班哥哥姐姐为主角的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我们班的孩子最感兴趣了。看着大哥哥姐姐们精神地升旗、敬礼,让孩子感受到国旗的庄严和神圣。通过这种活动,培养了幼儿相互关心、相互照顾、团结友爱、和善交往、办事有责任感等优良品质。

二、把德育渗透到幼儿家庭教育中去

幼儿园和家庭,是两个背景极不相同的群体,幼儿进入幼儿园后,一方面受到幼儿园的教育,一方面继续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俗话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家长的品德个性、习惯、爱好特长,为人处世的态度及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对幼儿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根据这些情况,我们努力做好幼儿家长工作,如家访、、电访、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接待家长来访等,即时了解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情况,向幼儿家长宣传和普及教育幼儿的知识和方法,协助他们端正教育观点,促使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协调一致。

通过教育的实践和思考,我们感到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的主要途径,即使,我们已初步尝到了收获的喜悦,但这仅仅是我们的教育实践和探索点滴,今后将更深层次地研究幼儿德育的问题,继续寻求幼儿教育整体优化的途径。

幼儿园小班教师德育工作总结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时期。幼儿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最基础时期和主要场所,有责任和义务帮助我们的孩子克服缺点,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使他们将来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因此在幼儿园向幼儿进行德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基本情况

1。德育工作主题与思路

德育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目的、有组织地塑造幼儿心灵的活动。幼儿期是人格开始形成的基础阶段,适时适度的品德教育将为形成、发展、巩固幼儿良好的个性奠定基础。这一时期对幼儿施以良好的教育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幼儿积极的心理状态是幼儿形成正确思想情感和良好品德修养的关键。本学期,我们认真研究幼儿心理特点,努力学习幼儿教育理论,在幼儿德育教育上获得了很在的收获。

2。德育工作特色及亮点

优化教育活动,使幼儿成为德育活动的主人。在开展幼儿园德育活动时,要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德育活动要与各科活动有机整合,开展综合性活动,要走到幼儿生活中去,重感悟、体验,并充分释放儿童的生命潜能,激活创造精神,使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做人与处世。我们不是通过灌输让幼儿掌握道德知识,而在于幼儿的实践和亲身体验。我们采用日常渗透、游戏、情境表演、幼儿主体参与的方式进行,鼓励幼儿成为德育活动的主人。如在幼儿游戏中渗透德育内容:如帮助保育阿姨擦桌子,帮助好朋友整理衣裤,组织幼儿参加玩具大家玩等活动,从中幼儿感受到了分享的快乐。每天的游戏活动都能让幼儿体会到了助人、关心他人的乐趣。在活动中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幼儿园德育活动不枯燥乏味,幼儿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这有助于幼儿将外在的道德观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3。主要成绩与荣誉

与社区携手,结合在感恩节和国际志愿者日,我园教师带着舞蹈《水乡韵》,来到了浒关开发区老年公寓,为那的老人们送去了爱心和冬日的温暖。

二、20__年度德育工作的开展

1。在一日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德育

幼儿园的日常活动内容多,幼儿每天要接触各种各样的环境,要经常变化的环境中,如果德育工作跟不上,很容易使幼儿受到不健康的教育因素的影响。因此本学期我们重视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晨间活动:我们先园来的小朋友,整理桌椅、给自然角的植物浇浇水、然后迎接小朋友。让幼儿学习礼貌用语,增强文明意识。我们改变了传统的点名方法,让幼儿自己来点名,使幼儿学会关心自己的同伴,热爱班级体。

课间活动:在这时,我们教育孩子要相互关心、照顾小一点的孩子,要学会谦让,好玩的玩具大家一起玩。

进餐:进餐时,我们培养幼儿良的进餐习惯,吃饭时不掉米粒、不剩饭菜,吃完后自觉地将餐具收拾好,让幼儿克服“饭来张口、衣来生手”的不良习惯。

午睡:教育幼儿睡前将脱下的衣服叠整齐,并迅速入睡。

离园活动:要求幼儿不追逐、不吵闹,将自己的东西整理好,等父母来接。

2。与教育教学主题相结合,与社区携手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活动

(1)本学期开展《爱国》主题活动,儿歌、歌曲、绘画等形式激发幼儿热爱尊敬国旗、热爱祖国的情感;还与社区手拉手开展“听爷爷讲那过去的事”,通过活动,孩子们知道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报效国家。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活动最后用一首“我骄傲,我是中国人”作为结束,使本次活动达到高潮,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喊着“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2)重阳节,我们围绕着“爱,从身边做起”为主题,进行了尊老、敬老、感恩、回报一系列活动。活动当天,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制作手工花送给爷爷奶奶们的同时,还不忘记幼儿园里的爷爷奶奶,入园一年多了,每天都是吃着他们烧的饭菜长大的,为表心意,孩子们都将自己做的手工花献给了他们,并送上祝福。这是一个登高望远、是一个属于敬老爱老的日子,是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培养孩子尊老、敬老、爱老的品质,让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3)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我园开展蔬菜的种植体验活动,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各种植物种植的乐趣。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带上锄头、铲子、水桶等工具来到幼儿园内的种植园开始秋季播种。老师指导孩子们翻土、挖坑、下种、浇水等劳动技能,小朋友忙得不也乐乎。小小种植园一会就洒满了各种蔬菜的种子。从种子播种之后,孩子们总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去观察种植园的变化,每次观察,孩子们总会惊奇的发现各种植物都在发生不同的变化,在孩子们精心管理下,小小种植园里的植物长出了嫩芽。

(4)爱的传递孩子们在老师们的精心策划下,开展了“庆元旦,爱的传递”活动。孩子们走出班级,去帮助弟弟妹妹穿衣服、鞋子,弟弟妹妹和哥哥姐姐手牵手,并把自己精心制作的礼物送给他们。

3。做好家长工作,家园共建促教育

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不能单靠幼儿园一方面的努力,必需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因此,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各方面都要加强对幼儿德育的教育,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我们通过幼儿成长档案、家园联系栏、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及一系列的亲子活动来进行教育。

现在的孩子自私、任性、霸道的有很多。于是,我们通过幼儿成长档案、家园联系栏要求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多给孩子有利增强集体观念、劳动观念的实践机会,培养幼儿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热爱集体、艰苦朴素的好思想,及初步的劳动习惯。家长、教师必需行为正确,做幼儿的榜样。家长和老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要求幼儿做到的事,自己要先做到,不许孩子做的事,自己坚决不做,要用自己的言行为孩子创造一个文明健康的环境,确保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20__年德育工作要点

幼儿德育的重点篇(11)

一、创意背景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教育的立足点是以育人为本,以发展人为首要目的,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从而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素质教育强调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对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充分体现了德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因此,德育课程应引起教育界的广泛重视。

(1)幼儿身心特点。幼儿是我国未来的希望,对幼儿的教育应引起教师及家长的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特点有:一是好动,喜欢向他人挑战,如果有人说“我不相信你会做”,那么他会真的做出来;二是情绪变化多端,幼儿很固执也极易发脾气,他们经常活在自我的世界中,不太会理会别人的感觉,碰到惊慌的事件,他们情绪会波动较大;三是开始对自己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知道人体不仅包括手脚及身体,还包括心;四是想象力丰富。幼儿会根据自己的喜好编故事,成人会惊讶于他们所编的故事;五是非常健谈,幼儿一旦心里有所想法,他们立即表达出来。好奇、好动、好模仿、好被人称赞是幼儿最为显著的心理特征。教师在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坚守原则,并根据幼儿的身心特征,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

(2)德育课程。德育课程是一个新概念。德育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课程是指有利于实现德育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包括德育活动所需要的一切物质和精神因素。如知识、经验、信息等资源,也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狭义的德育课程指形成德育课程的直接因素。

二、实施程序

(1)寓教于乐。幼儿是一个活泼好动的群体,对于幼儿的教育,教师不能采用初中生、高中生等的教学方式。教师应积极与幼儿互动,多与幼儿做游戏,充分了解幼儿的品性、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在做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幼儿德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例如,某天,带领幼儿去校园草地做游戏,发现个别小朋友不合群,时常独自一人玩耍。这时,教师可以通过询问其他小朋友,了解这个小朋友为什么独自一人玩耍,而不愿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了解情况后,教师应单独与该小朋友进行聊天,询问他的困惑,然后,将该小朋友带入群体中去,让其他小朋友充分表达各自的困惑,以及不与该小朋友一起玩耍的原因,通过讨论后,该小朋友会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通过教育以及其他小朋友的帮助,该小朋友一定能够融入小朋友群体中去。

(2)利用广告进行教育。幼儿的生活世界里经常存在很多的矛盾和困惑,这些恰恰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契机,也是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由于小朋友对电视、广告牌等媒体广告具有好奇心以及足够的兴趣,教师应充分利用电视等媒体广告对小朋友进行道德教育。例如,电视经常播放爱护树木、爱护动物、节约资源等广告,教师可以将电视广告的内容转化为德育资源。通过播放电视中爱护树木的广告,教师可以与小朋友进行讨论,如何爱护树木、为什么爱护树木等等,并让小朋友描绘出自己心目中的树木及森林,从而让小朋友切身体会爱护树木的重要性,并发自内心地得爱护树木。

三、效果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