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对企业经营的建议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8 16:58:29

对企业经营的建议

对企业经营的建议篇(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所属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的“2009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16,000份,截至10月15日共回收有效问卷5,016份,样本覆盖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各个行业,其中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别占8.8%和91.2%;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8.7%、44.1%和47.2%。职务系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的占94.3%。

一、宏观经济企稳向好,经济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固

1 金融危机影响仍在延续,全球经济复苏尚需时日

关于“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调查显示,认为不利影响“很大”或“较大”的企业经营者占71.7%,比2008年提高了14.3个百分点;认为不利影响“较小”的占27.8%,认为“没有影响”的占0.2%,认为“不清楚”的占0.3%,均明显低于2008年的水平。

对企业来说,金融危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出口方面。调查显示,认为出口需求“很旺”和“较旺”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0.6%和3%,其合计比重在2008年比2007年下降39.2个百分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了12.9个百分点,为近5年来的最低水平;认为“不足”或“严重不足”的占89.7%,比2008年上升了29个百分点(见图1)。

调查显示,2009年调查企业中44%的企业有产品出口,出口额占销售收入的平均比重为42.5%。在有产品出口的企业中,64.2%的企业出口数量“下降”,比去年同期增加22.5个百分点。

在出口数量下跌的同时,出口产品价格也出现明显下降。调查显示,45.4%的企业产品出口价格“下降”,比2008年增加了10.7个百分点。

企业产品出口数量和价格的持续下滑表明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延续。调查显示,关于影响企业产品出口减少的主要因素,85.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是“外需放缓”,排在第一位;其次是“要素成本上升”和“人民币升值”,选择比重分别为50.2%和49.4%。

企业经营者判断,海外市场的恢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调查显示,七成以上企业经营者预期企业出口产品的海外需求明年可望明显回升,其中24.8%预期明年上半年回升,46.1%预期明年下半年回升,19.4%预期2011年及以后回升。仅9.7%预期今年四季度回升。

2 政府经济刺激政策效果明显,但经济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固

关于“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调查显示,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很好”或“较好”的企业经营者占40%,虽比2007年减少37.2个百分点,但比2008年增加了4.6个百分点,比2009年一季度增加了22.6个百分点。这表明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逐步走出低谷的形势的一种肯定。

企业经营者这种谨慎乐观的态度也表现在对经济增长速度逐步加快的预期上。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企业经营者预期今年我国GDP增长在7-8%之间,21.2%认为会在8%以上,只有14 .9%认为会在7%以下;对于2010年的GDP增速,超过一半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会超过8%,36.3%认为在7―8%之间,只有10.4%预期在7%以下。

企业经营者判断,目前经济的回升主要还是投资尤其是政府投资驱动的结果。调查显示,69.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政府投资需求“很旺”或“较旺”,比2008年提高22.2个百分点;19.1%认为民间投资“很旺”或“较旺”,12.8%认为消费需求“很旺”或“较旺”,均明显低于2008年。这表明,目前经济增长主要靠政府投资驱动,民间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尚未能充分启动,外需市场的恢复还需要一个过程,目前经济回升的结构是不平衡的,基础是不稳固的。

在经济逐步回升的情况下,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经济运行总体上处于“正常”状态的比重有所上升,由2008年的29.1%上升为39.5%。不过,正是由于经济增长结构的不平衡,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的冷热判断上存在分歧。调查显示,认为目前宏观经济“偏热”或“过热”的企业经营者占22.5%,认为“偏冷”或“过冷”的占25.2%,持这两种观点的企业经营者均占四分之一左右(见图2)。

3 危机影响下一些重要资源和服务供应的瓶颈制约有所缓解,为资源价格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创造了条件

长期以来,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前的一段时期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经济的快速增长受到一些重要资源和服务供应的瓶颈制约,比如土地、能源(煤炭、石油、电力)、钢材和铁路运输等。这次危机导致的经济增长下滑、需求的减弱明显缓解了这一制约,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相关改革创造了条件。

调查显示,企业经营者普遍认为今年能源供应紧张状况趋于缓和,其中认为电力供应“趋于缓和”的企业经营者占45.4%,认为煤炭供应“趋于缓和”的占34.6%,认为石油供应“趋于缓和”的占31.4%,认为钢材“趋于缓和”的占48.6%,认为铁路运输“趋于缓和”的占27.3%,均明显高于2008年;土地供应也出现趋缓迹象,选择“趋于缓和”的比重增加3.3个百分点,选择“更加严重”的比重下降了12个百分点。

二、企业景气状态温和回升

1 企业综合经营状况逐渐走出谷底

关于企业的综合经营状况,调查显示,目前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经营者占33%,认为“一般”的占48.1%,认为“不佳”的占18.9%,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14.1个百分点,比2008年略高1个百分点,比2007年低27.9个百分点,不过比今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高26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企业的经营状况较好,而中部地区企业相对较差;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经营状况明显好于中小型企业,企业的规模效应优势依然明显;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

企业明显好于民营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从不同行业看,服务业的经营状况普遍好于制造业和采掘业,尤其是房地产市场的回暖带动了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的复苏。住宿和餐饮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经营状况也较好,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经营状况相对较差。

从制造业的细分行业来看,经营状况相对较好的行业包括:医药、化纤、橡胶、汽车、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行业,而纺织、非金属和有色金属等行业的经营状况相对较差。值得注意的是,食品、服装、造纸、医药、化纤、橡胶、汽车和通信设备等行业的经营状况回升明显,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13.5―39.3个百分点,不仅高于2009年一季度的水平,也要高于2008年同期的水平。

2 企业订货回暖,产销温和回升,库存恢复正常,企业盈利情况和社会就业形势逐步好转

2009年一季度的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企业订货低于正常水平。最新的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企业订货“正常”或“高于正常”,明显高于2009年一季度的水平,接近2008年的调查结果。调查表明目前的市场已度过最困难时期,处于逐渐恢复的过程中。

关于企业目前的产销形势,调查显示,认为企业的生产(服务)量、销售量“增加”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39%和40%,比认为“减少”的分别多20.5和19.3个百分点,这一结果虽然低于2007年的水平,但比2008年的调查结果分别高12.1和12.4个百分点,这表明企业经营已度过谷底,正处于企稳回升的过程中。

从库存情况看,调查显示,认为企业库存“正常”的企业经营者占72.9%,比2008年高2个百分点,比2009年一季度高12.3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一季度的调查中,企业库存“高于正常”和“低于正常”的比重比最近的调查结果分别高出5.7和6.6个百分点,这表明2009年一季度企业经营基本处于谷底,一方面企业产品销路不畅,产成品库存增加,另一方面企业尽可能减少产成品和原材料库存,造成企业“高于正常”和“低于正常”的比重都相对较高,企业处于“消化库存”的状态。目前企业库存已基本恢复正常,库存“低于正常”的比重不仅明显低于一季度的15.4%,也低于2006-2008年10―11%左右的比重,而“高于正常”的比重明显高于2006―2007年的结果,与2008年的结果大致相当,这表明当前企业库存回补过程已经基本结束,但因产能过剩的制约,销售情况尚未恢复正常,库存“高于正常”的现象在部分行业还比较严重,如纺织、橡胶、非金属和有色金属等行业,有超过四分之一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库存“高于正常”(见图3)。

企业产销的回升促进企业盈利情况的好转。调查显示,预计下半年盈利的企业比重为61.5%,比上半年盈利的企业多10.1个百分点;预计下半年亏损的企业比重为16.2%,比上半年低11.9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上半年盈利状况较好的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橡胶等行业,有超过六成的企业盈利;从对下半年盈利的预计看,批发和零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化纤、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行业相对较为乐观,超过七成的企业预计下半年盈利。

企业产销的回升也带动了用工的增加。调查显示,与上半年相比,27%的企业用工“增加”,比用工“减少”的多7.4个百分点。

3 外需下滑、内需不足与产能过剩的环境下,企业成本压力较大;人才、资金的不足影响创新能力提升和企业的持续发展

关于当前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调查显示,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人工成本上升”、“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资金紧张”和“缺乏人才”。另外,选择较多的选项还包括:“整个行业产能过剩”、“缺乏创新能力”、“国内需求不足”和“出口需求不足”。其他选项按选择比重高低排序依次是“资源、环境约束较大”、“行业发展前景不明”、“企业领导人发展动力不足”、“遭受侵权等不正当竞争”、“地方政府干预较多”、“企业冗员安排困难”和“缺乏投资机会”。

与2008年的调查相比,排在前两位的选择比重均有明显的下降。但与2009年一季度的调查相比,选择二者的比重又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这一结果与人工成本和能源原材料价格的实际变动情况相关。调查显示,与上半年相比,超过六成的企业人工成本上升,接近六成的企业物料采购价格上升。调查结果表明,随着经济的企稳回升,用工成本与能源、原材料成本也逐步提高,在目前外需下滑、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不足、产能过剩还相对比较严重的环境下,企业的经营成本压力相对增大。

资金紧张是我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不过随着政府出台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有了明显缓解。调查显示,2007年选择资金紧张的企业比重为44%,2008年则达到56.5%,2009年一季度减少到49.2%,最新的调查结果为41.3%。

相对国有企业来说,民营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更加严重。调查显示,民营企业认为资金紧张的比重为42.8%,比高国有企业2.5个百分点。从银行贷款的难易程度可以看出民营企业资金紧张的原因。调查显示,67%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难以从银行贷款,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情况明显好于民营企业,59.6%认为贷款困难。

企业将缺乏人才列为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主要困难的比重出现了上升的趋势。调查显示,2009年选择“缺乏人才”的比重为46.2%,比2008年上升了4.4个百分点。这说明企业面临的竞争形势和竞争格局在发生变化,即从低成本的量方面的竞争向差异化的质的方面竞争的转变,其中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至为关键。

但由于经济的下滑、资金的紧张和人才的缺乏,企业创新水平提升速度不尽如人意。调查显示,相对于2008年,2009年企业的创新投入“增加”的占40.9%,“持平”的占42.1%,“减少”的占17%,“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3.9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8年低11.5个百分点,也明显低于2006年、2007年46%左右的水平。创新投入的不足造成了企业新产品销售比重增幅的下滑。调查显示,39.5%的企业新产品销售比重“增加”,比“减少”的多23.4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8年低9.8个百分点,比2006年和2007年低20个百分点以上。

三、经济增长预期较为乐观

1 外部环境趋于缓解,政策效果逐步显现,订货状况持续回升,

经济前景趋于乐观

关于企业的国际环境,调查显示,多数企业预期海外需求将于明年明显回升。关于10大行业振兴规划,超过半数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在未来半年将效果“很大”或“较大”,比认为效果“较小”或“没有效果”的高3.4个百分点;关于4万亿投资对促进经济复苏的成效,调查显示,58.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在未来半年会效果“很大”或“较大”,比认为效果“较小”或“没有效果”的高17.2个百分点。

基于对国际经济环境明年趋于好转和对政府经济振兴规划取得效果的良好预期,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经营状况的预期相对比较乐观。调查显示,认为四季度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的企业经营者占43.2%,认为“不变”的占50.2%,认为会“恶化”的占6.6%,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6.6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8年高22.3个百分点,也高于2006年和2007年的水平。

对于明年企业经营状况,企业经营者表现出更乐观的预期。调查显示,预计明年企业综合经营状况将“好转”的企业经营者占60.2%,预计“不变”的占34.8%,预计“恶化”的占5%,预计“好转”的比预计“恶化”的多55.2个百分点。

调查发现,不同行业的前景预期差异较大。其中,对明年经营状况预计较为乐观的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采矿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造纸、化工和电气机械等行业,预计“好转”的比预计“恶化”的多60个百分点以上。而预期相对较差的行业有: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服装、化纤和非金属等行业,预计“好转”的比预计“恶化”的多50个百分点以内。

订货的回升为企业的乐观预期奠定了基础。调查显示,39.3%的企业预期四季度订货“增加”,比预期“减少”的多23.2个百分点,而2008年则是预期“增加”的比预期“减少”的少0.4个百分点。

企业经营者的乐观预期还表现在对企业产品销售价格回升的判断上。调查显示,31.2%的企业经营者预期明年企业产品销售价格将“上升”,比认为“下降”的多14.8个百分点。

在问及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时,绝大多数企业经营者都表示有信心。调查显示,86.1%的企业经营者对企业下一阶段的经营发展“很有信心”或“较有信心”,13.3%“信心不足”,仅有0.6%“没有信心”。与2009年一季度的调查数据相比,表示“很有信心”或“较有信心”的比重提高了29.8个百分点。

2 企业投资信心增强,未来就业压力趋于缓解

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经济走势的乐观预期增强了企业未来的投资信心。调查显示,53.1%的企业明年计划投资额将“增长”,34.5%的企业“不变”,12.4%“减少”,计划“增长”的比“减少”的多40.7个百分点,这一数据虽然仍低于2006年和2007年的水平,但比2008年提高了13.4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企业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分别多46.9和45个百分点,要高于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企业;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52.3个百分点,明显高于中小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民营企业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40.7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国有企业,这表明经济内生动力增强。

从不同行业看,明年计划投资额增长较多的行业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橡胶、汽车和仪器仪表等行业,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而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和钢铁等行业则相对较差,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30个百分点以内。

关于“如果目前条件成熟,您最希望投资哪个行业”,调查显示,75.3%的企业选择继续投资本行业,为近4年来的最高水平。其中,选择继续投资本行业超过八成的有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有色金属、汽车、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行业。希望转投其他行业比重相对较高的包括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服装、造纸和化纤等行业,比重在30%以上。

关于“企业有投资意向的地区”,调查显示,有86.8%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东部地区,其中37.6%选择了“长三角”地区,22.8%选择了“京津一环渤海”地区,15.4%选择了“珠三角”地区,选择其他东部地区的为11%;此外,有25.1%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中部地区,33.3%选择了西部地区,10.2%选择了东北地区,3.1%选择了港澳台地区,8%选择了海外地区。与2008年相比,2009年企业投资意向的特点是,“长三角”和“京津一环渤海”继续成为资金青睐的地区,“珠三角”地区的投资吸引力略有回升,中、西部地区的投资意向趋稳,而海外地区的投资意向明显下降。

投资增长的同时,企业用工也可望继续回升。调查显示,46.2%的企业经营者预计企业明年用工将“增加”,44.9%预计“持平”,8.9%预计“减少”,预计“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7.3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企业明年用工将增加较多,预计“增加”的比“减少”的多40个百分点,要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预计“增加”的比“减少”的多42.1个百分点,高于中小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非国有企业用工增加的比重明显超过国有企业,其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预计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40.3个百分点,这也反映出企业经营者对外需回暖的乐观预期。

四、对经济热点、宏观调控和改革的评价及建议

1 房地产发展难题亟待破解

调查显示,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房价偏高,其中21.3%认为“过高”,46.3%认为“较高”,28.9%认为价格“正常”,3.4%认为“偏低”,0.1%认为“过低”。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大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房价偏高,但企业经营者仍普遍预期明年房价会继续上涨。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企业经营者预期2010年企业所在地区的房价将会上涨,其中16.1%认为会“上涨10%以上”,37.1%认为会“上涨5―10%”,29.5%认为会“上涨5%以内”;13.2%认为会“持平”,4.1%认为会“下降”。

关于企业所在地区住宅市场需求的主要来源,调查显示,63.7%

认为是“改善型购房”,43.1%认为是“投资或投机型购房”,32.5%认为是“首次购房”。调查结果表明,“改善型购房”目前已成为房地产市场需求的主流,而投资或投机性购房的比重也相当高,且不同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东部地区“投资或投机型购房”比重较高,达到49.5%,东北地区“改善型购房”比重较高,为78.1%,中部地区“首次购房”比重相对较高,为37.7%。

2 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现象仍比较严重

本次调查还了解了企业所在行业的产能状况。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所在行业产能过剩,其中44.8%认为“有些过剩”,18.6%认为“严重过剩”;27.5%认为“正常”;9.1%认为产能不足,其中8.4%认为“有些不足”,0.7%认为“严重不足”。从不同行业看,纺织、造纸、化纤、非金属和钢铁等行业产能过剩情况相对比较严重,超过七成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产能“严重过剩”或“有些过剩”,尤其是纺织、造纸和非金属等行业,有三成左右的认为“严重过剩”。

产能过剩的程度也可以从企业的设备利用率上得到反映。调查显示,关于制造业企业2008年的设备利用率,38.2%的制造业企业在“75%及以下”,40.6%的企业为“75―90%”,21.2%的企业在“90%以上”。总体来看,2008年制造业企业的平均设备利用率为77.1%。

关于对企业2009年设备利用率的预计,调查显示,44.3%的制造业企业预计在“75%及以下”,比2008年提高了6.1个百分点;36%预计为“75-90%”,19.7%预计在“90%以上”。调查表明,当前企业的产能过剩情况比2008年有所加重。从不同行业来看,食品、塑料、有色金属和金属制品等行业预计2009年设备利用率相对较低,接近或超过一半的企业预计在“75%及以下”。与2008年相比,塑料、非金属制品、有色金属、金属制品和通用设备等行业设备利用率下降较多,选择“75%及以下”的企业经营者比重提高了10个百分点左右。

3 消费需求不足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密切相关

当前经济增长的最大障碍应该是需求不足。如何扩大需求,应关注哪方面的需求,将直接影响下一阶段的决策思路。调查显示,关注消费需求的企业经营者的比重高于关注投资的比重,其中,64.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应关注农村居民的消费,55.4%认为应关注城市居民消费,50.5%认为应关注基础设施投资,44.7%认为应关注工业投资,20.1%认为应关注房地产投资与消费。

要扩大国内消费需求,首先要认清当前影响国内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调查显示,按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高低排在第一位的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限制消费”,选择比重为80.7%,其次是“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财政收入增长”,选择比重为58.1%,其他选项依次是“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中国人高储蓄的传统文化”、“失业问题比较严重”、“三农’问题制约农民消费”、“城市化率相对较低”。

4 宏观经济政策适度,减税和加强对中小企业贷款成为共识

关于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松紧程度,调查显示,认为当前宏观调控政策“过紧”的企业经营者占0.6%,认为“偏紧”的占11.3%,分别比2008年下降了9和34.2个百分点;认为“合适”的占54.3%,比2008年上升了22.9个百分点;认为“偏松”的占30.1%,认为“过松”的占3.7%,分别比2008年上升了17.4和2.9个百分点。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企业经营者认为2009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基本合适,略显偏松。

针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和现实环境,企业经营者就未来一年的宏观经济政策提出了多项建议。调查显示,65.2%的企业经营者建议“加大对企业减税的力度”,排在第一位;63.8%建议“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力度”,排在第二位;其他建议按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高低排序依次是:“采取措施预防可能的通货膨胀”、“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增加政府支出力度”、“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率”、“保持货币供应快速增长”和“政府发放购物券”。

5 加强管理和创新,努力开拓国内市场

关于“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企业未来一年应着重采取的措施”,调查显示,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最高的四项分别是:“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增加创新投入”、“引进人才”和“开拓国内市场”,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还有:“更新设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开拓国际市场”等。这表明,企业经营者首先将通过加强管理来降低成本,其次是转变企业发展方式,引进人才、加大创新投入,同时为应对外需不足和产能过剩的挑战,还主动采取措施开拓国内市场、积极扩大内需。

6 继续加大改革力度,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本次调查请企业经营者对近两年来有关改革成效进行评价。调查显示,各项改革按企业经营者评价高低,即“效果很好”与“效果较好”的比重之和大小排序依次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民营企业发展、产权制度改革、政府职能转变、金融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投资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和垄断性行业改革。

从与前两年的对比来看,企业经营者对于近两年来有关改革成效的评价差异明显。其中,企业经营者对“政府职能转变”、“金融体制改革”和“财税体制改革”的评价虽然仍低于2007年的水平,但与2008年相比有所提升;而对于其他各项改革的评价则均低于2008年的水平,尤其是对“投资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和“产权制度改革”的评价,从2007年开始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当请企业经营者提出当前最紧迫的三项改革时,按选择比重的多少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政府职能转变、垄断性行业改革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与2008年相比,政府职能转变仍排在首位,垄断性行业改革替代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排在第二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从第四位上升到第三位。

对企业经营的建议篇(2)

调查采用邮寄问卷的方式进行,于8月10日发放问卷13.500份,截止10月15日共回收问卷4,291份,其中有效问卷4,225份,有效回收率为31.3%。通过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采用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以往的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农林牧渔业、房地产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采矿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73.3%、6.2%、3.9%、2.8%、2.6%、1.7%、1.5%、1.4%、1.3%和1.1%。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企业占66.7%,中部地区企业占20.2%,西部地区企业占13.1%: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7.3%、37.4%和55.3%;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占6.3%,有限责任公司占44.7%,股份有限公司占15.7%,私营企业占2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6.9%,股份合作企业占4.7%,集体企业占1.5%。

本次调查的企业经营者平均年龄为51.4岁,其中55岁及以上占39.8%,44岁及以下占21.5%,45-54岁占38.7%。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占78%,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41.1%。所学专业为管理类的占47.6%,为经济类的占33.6%。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的占95.1%,其他职务的占4.9%。

本报告的主要结论:

调查发现,今年以来经济运行趋于复杂,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的信心比2010年有所减弱。宏观调控降低了企业经营者的通胀预期和房价上涨预期,也同时让企业经营者感受到资金紧张和土地供应紧张所带来的压力,对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期也有所回落。

调查显示,在当前偏紧的环境下,企业综合经营状况比2010年有所下滑,但仍好于2008年和2009年;企业的订货、库存、产销等指标从2010年的高位回落至正常水平,其中订货情况要好于2008年和2009年,设备利用率也与2008年大体相当;受世界经济复苏放缓的影响,企业产品出口数量增幅下滑;调查表明,总的来看,企业经营者对未来企业经营状况的预期比前两年有所回落,预计未来订货、用工和投资增长放缓,不过对明年的预期要好于对今年四季度的预期。

调查表明,在企业经营成本上升、税费负担较重、盈利空间缩小和企业融资难度加大的背景下,不少企业表示要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采取加强管理和结构调整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推动企业在压力下成长。与此同时,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对企业经营者发展企业的动力有较大影响,同时对企业增加创新投入尤其是长期投入形成了一定的制约。企业经营者希望政府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市场体系,加快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和垄断性行业改革的步伐。同时,企业经营者期待政府进一步深入倾听企业界的意见和建议,提振企业家信心,重视工商界尤其是实体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营造有利于促进企业持续创新发展的外部环境。

一、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1 对宏观经济的信心有所回落,经济运行状况趋于复杂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很好”或“较好”的企业经营者占31.3%,比2010年下降了25个百分点,为近四年来的最低值;认为“一般”的占43.9%;认为“很差”或“较差”的占24.8%,比2010年提高了18.2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中、西部地区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相对积极,认为“很好”或“较好”的分别占37.4%和36.2%,高于东部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更为乐观;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很好”或“较好”的占37.6%,相对乐观。

关于“对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判断”,调查显示,认为目前宏观经济“偏热”的企业经营者占29.9%,认为“过热”的占5.1%,两者合计比重比2010年略高了1.8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12,5个百分点;认为“偏冷”或“过冷”的占25.5%,明显高于2010年,与2009年基本持平;认为“尚难判断”的占11.4%;认为“正常”的占28.1%,是近11年来的最低值。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对经济运行的冷热判断出现了明显的分歧,与2008年的调查结果比较相似,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经济运行的复杂程度。

2 通货膨胀预期趋于减弱,预计明年房地产价格增速有所放缓

今年以来,国内通货膨胀压力逐渐增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调查发现,关于未来6个月我国经济将面临的主要问题或风险,选择“通胀压力较大”的企业经营者达83.8%,排在所有11个选项的第一位。

关于对实际通胀程度的预期,调查结果显示,预计2011年CPI比上年上涨“5-6%”的企业经营者占51.1%,预计上涨“5%及以下”的占32.3%,预计上涨“6%以上”的占16.6%,平均预测值为5.6%;关于2012年的CPI上升幅度,预计比上年上涨“5%及以下”的企业经营者占52.9%,预计上涨“5-6%”的占28%,预计上涨“6%以上”的占19.1%,平均预测值为5.3%,比对2011年的预期降低了0.3个百分点。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对明年的通胀预期趋于减弱。

从企业产品销售价格情况大体可以反映作为CPI上游的企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PPI)走势。调查结果显示,总体来看,认为目前产品销售价格比去年“上升”的企业占34.9%,“持平”的占36.8%,“下降”的占28.5%,“上升”的比“下降”的多6.4个百分点,这一数据与2010年的调查结果基本持平。

从不同行业看,产品销售价格上升较多的行业有:农林牧渔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等,认为产品销售价格“上升”的比“下降”的多30个百分点以上;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造纸、汽车、电气机械、通信设备等行业则相对较差,认为产品销售价格“上升”的比“下降”的少10个百分点以上。

关于对明年企业产品销售价格的预计,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产品销售价格“上升”的企业占31%,“持平”的占50.4%,“下降”的占18.6%,“上升”的比“下降”的多12.4个百分点,比2010年的调查结果下降了5.3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预计明年产品销售价格上升较多的行业有: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等,预计产品销售价格“上升”的比“下降”的多30个百分点以上;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化纤、橡胶、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汽车、电气机械和通信设备等行业则相对较差,预计产品销售价格“上升”的比重要低于“下降”的比重。

调查表明,从不同行业的价格变动情况来看,本轮通货膨胀压力主要来自于上游产业(如农业、采矿业、电力能源等)、食品和服务业的价格上升较多,而制造业尤其是加工制造业的产品价格并没有显著上涨,甚至部分行业(如装备制造业)还出现了价格下跌的情况。

今年以来,房地产调控力度不断加大,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调控目标尚未达到,效果可望逐渐显现。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企业所在地区房价总体水平“过高”的企业经营者占31.3%,认为“较高”的占49%,两者合计比重比2010年高5个百分点;认为“正常”的占18.9%,认为“较低”或“过低”的仅占0.8%。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认为房价“过高”的企业经营者占35.5%,要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关于对2012年房地产价格的预计,调查结果显示,预计房价仍将上涨的企业经营者占52.2%,比2010年调查中预计2011年房价仍将上涨的企业经营者的比重下降了15.2个百分点,其中15.5%预计“上涨10%以上”,36.7%预计“上涨10%以内”;29.7%预计“持平”;18.1%预计下降,比2010年的调查结果提高了8.7个百分点,其中13.8%预计“下降10%以内”,4.3%预计“下降10%以上”。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预计下降的企业经营者占20.7%,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预计明年房价上涨的势头将趋于放缓。

3 宏观调控趋紧感受明显,企业的资金和土地紧张程度上升

关于对当前政府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松紧程度的判断,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过紧”或“偏紧”的企业经营者占54.9%,比2010年提高了30个百分点,也明显高于2009年;认为“合适”的占28.4%,比2010年下降了21.9个百分点:认为“过松”或“偏松”的占18.7%。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明显感受到不断收紧流动性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带来的压力。

在宏观调控政策偏紧的影响下,企业经营者感到2011年以来企业的资金和土地紧张状况更加严重。关于企业目前的流动资金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资金“紧张”的企业经营者占48.3%,认为“正常”的占45.6%,认为“宽裕”的占6.1%;认为“紧张”的比认为“宽裕”的多42.2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0年提高了18.1个百分点。

关于土地供应的紧张状况,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土地供应紧张状况“更加严重”的企业经营者占58.4%,比2010年提高了10.8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24.3个百分点;认为“变化不大”的占25%,认为“趋于缓和”的占11%,均低于2010年和2009年的调查结果;认为“不清楚”的占5.6%。

二、对企业经营状况的评价

1 企业景气状况比2010年有所回落,但仍好于2008年和2009年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企业的综合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经营者占33.7%,认为“一般”的占49.5%,认为“不佳”的占16.8%;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16.9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0年的调查结果下降了20.4个百分点,但仍高于2008年和2009年的水平。调查表明,目前企业的景气状况比2010年有所回落,但仍好于2008年和2009年。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经营状况好于中西部地区;从不同规模看,企业规模越大,综合经营状况越好;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的综合经营状况明显好于民营企业。

从不同行业看,调查显示,经营状况相对较差的行业有纺织、服装、造纸等,其认为“良好”的比重要低于认为“不佳”的比重。而采矿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化纤、专用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行业则相对较好,其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0个百分点以上。

此外,与2010年相比,经营状况回落较多的行业包括纺织、服装、汽车、金属制品和通信设备等,其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的比重下降了30个百分点以上,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则相对较好,其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45.1个百分点,高于2010年。

2 企业订货、产销、库存等指标有所回落,但仍处于正常水平

企业订货情况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市场情况,尤其是未来的市场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订货“正常”的企业占58.9%,“高于正常”的占7.4%,两者合计比重比2010年下降了14.5个百分点,不过仍高于2009年和2008年的水平;目前订货“低于正常”的企业占33.7%。

从不同行业看,目前订货情况相对较好的行业包括: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等行业,订货“正常”或“好于正常”的企业比重超过八成。而房地产、纺织、服装、化纤、橡胶、塑料、钢铁、金属制品、汽车和通信设备等行业则相对较差,订货“低于正常”的企业超过四成。

本次调查还进一步了解了与2010年相比,目前企业订货的变化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与2010年相比,认为目前订货“增加”的企业占30.1%,“持平”的占37.1%,“减少”的占32.8%;订货“增加”的比“减少”的少2.7个百分点,而2010年的调查结果则是订货“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7.5个百分点。调查表明,目前企业订货情况比2010年明显回落。

从不同行业看,与2010年相比,目前订货下滑较多的行业主要是:房地产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服装、橡胶、塑料、非金属制品、钢铁、有色金属、汽车等,其订货“增加”的比“减少”的少10个百分点以上;而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专用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行业则相对较好,订货“增加”的比“减少”的多10个百分点以上。

调查表明,服务业(如信息服务等)及一些制造业的上游产业、装备制造业等订货情况相对较好,一方面表明目前投资需求仍较大,另一方面反映了结构调整和转型的需求在增加,这也可以从企业经营者对企业遇到困难时选择什么样的出路得到印证。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及“假如企业的停产、半停产情况持续下去,您将如何打算”这一问题时,打算“产业升级”的企业经营者占40.3%,打算“进入新行业”的占18.6%,打算“去其他地区发展”的占9.4%。值得注意的是,有31.7%的企业经营者表示“退出不干了”,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外资企业的企业经营者选择“退出不干了”的比重相对较高,这一现象值得重视。

关于企业目前的产成品库存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库存“正常”或“低于正常”的企业经营者占80.2%,比2010年下降了7.5个百分点,与2009年基本持平;认为库存“高于正常”的占19.8%。从不同行业看,纺织、化纤和橡胶等行业企业库存“高于正常”的比重超过三成。

在订货下滑的同时,企业的产销增长也有所放缓。调查结果显示,相对于2010年,认为目前企业的生产(服务)量“增加”的企业经营者占33.6%,“持平”的占40.1%,“减少”的占26.3%,“增加”的比“减少”的多7.3个百分点,明显低于2010年和2009年的调查结果,与2008年基本持平;认为目前企业的销售量“增加”的企业经营者占37.1%,“持平”的占32.8%,“减少”的占30.1%,“增加”的比“减少”的多7个百分点,明显低于2010年和2009年的调查结果,与2008年基本持平。

在订货下滑、产销增长放缓的同时,企业的盈利情况也有所下降。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上半年“盈利”(包括“较大盈利”或“略有盈余”,下同)的企业占58.7%,比2010年下降了9.2个百分点;“收支平衡”的企业占20.3%;“亏损”(包括“亏损”或“严重亏损”,下同)的企业占21%,比2010年提高了6.2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盈利”的企业占59.1%,要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大,“盈利”企业的比重越高;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的盈利情况相对较好。

从不同行业看,上半年盈利情况相对较好的行业有:采矿业、医药和仪器仪表等,“盈利”企业的比重超过七成;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服装和橡胶等行业则相对较差,“盈利”企业不到一半。

调查还发现,目前企业的设备利用率处于正常水平。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设备利用率在“75-95%”的企业占50%,“95%以上”的占17.2%,两者合计比重比2008年提高了4.3个百分点;“75%以下”的占32.8%。平均设备利用率为78.3%,比2008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从不同行业看,设备利用率相对较高的行业有纺织、化纤、非金属制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平均设备利用率超过80%。

从对2011年设备利用率的预计来看,预计设备利用率在“75-95%”的企业占48.2%,“95%以上”的占16.9%,“75%以下”的占34.9%,平均设备利用率为77.2%,与2008年大体相当。从不同行业看,预计2011年设备利用率相对较高的行业有医药、通用设备、专用设备、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预计平均设备利用率超过80%。

值得注意的是,非金属制品、化纤等高耗能行业和以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重工业的设备利用率相对较高,也使得目前电力、石油和煤炭等大宗产品的供应紧张状况更加严重。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电力供应紧张状况“更加严重”的企业经营者占30.4%,比2010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认为石油供应紧张状况“更加严重”的占31.8%,比2010年提高了17.8个百分点;认为煤炭供应紧张状况“更加严重”的占30%,比2010年提高了12.8个百分点。此外,企业经营者认为,与2010年相比,钢材和铁路运输供应紧张状况的变化不大。

调查表明,总体来看今年以来企业的经营状况比2010年有所回落,不过要好于2008年和2009年,企业的订货、产销、库存等各项经营指标仍处于正常水平。

3 企业出口数量增幅下滑,出口价格略有上升

受到世界经济复苏放缓的影响,目前我国企业的外贸出口需求仍未走出低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外贸出口需求“很旺”、“较旺”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1.2%和14.5%,其合计比重略低于2010年;认为“合适”的占27.4%,与2010年基本持平;认为“不足”或“严重不足”的占56.9%,比2010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

从企业的产品出口情况看,本次调查企业中,46.9%的企业有产品出口,比2010年提高了5.6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出口企业比重相对较高。在出口企业中,出口额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为43.1%,略高于2010年,与2009年基本持平。

关于企业产品的出口数量,调查结果显示,42.9%的企业产品出口数量“增长”,27.6%“持平”,29.5%“下降”。出口数量“增长”的比“下降”的多13.4个百分点,比2010年的调查结果回落了15.7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产品出口数量上升较多的行业包括钢铁、有色金属、汽车等,其出口数量“增长”的比“下降”的多30个百分点以上;而纺织、服装和橡胶等行业外需市场相对较弱,出口数量“增长”的比重要低于“下降”的比重。

关于企业产品的出口价格,调查结果显示,34.3%的企业产品出口价格“上升”,38.6%“持平”,27.1%“下降”。出口价格“上升”的比“下降”的多7.2个百分点,而2010年则是出口价格“下降”的比“上升”的多0.2个百分点。调查表明,目前企业产品出口价格略有回升。

从不同行业看,出口价格上涨较多的行业包括食品、服装、化纤和钢铁等行业,出口价格“上升”的比“下降”的多20个百分点以上;而造纸、医药、橡胶、金属制品、专用设备、汽车、电气机械、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行业则相对较差,出口价格“下降”的比重要高于“上升”的比重。

关于对明年企业产品出口数量的预计,调查结果显示,43.7%的企业经营者预计“增长”,34.5%预计“持平”,21.8%预计“下降”。预计“增长”的比“下降”的多21.9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预计明年产品出口数量增长较多的行业包括钢铁、有色金属和通用设备等,其出口数量“增长”的比“下降”的多40个百分点以上;而纺织和服装等行业则相对较差,预计出口数量“增长”的比“下降”的分别少2.7和25.3个百分点。

关于对明年企业产品出口价格的预计,调查结果显示,28.8%的企业经营者预计“增长”,46%预计“持平”,25.2%预计“下降”。预计“增长”的比“下降”的多3.6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预计明年产品出口价格增长较多的行业包括食品、化纤等,其出口价格“增长”的比“下降”的多20个百分点以上;而化工、汽车和通信设备等行业则相对较差,预计出口价格“增长”的比“下降”的少10个百分点以上。

4 对企业未来景气预期谨慎乐观

关于对今年四季度企业综合经营状况的预计,调查结果显示,预计“好转”的企业经营者占30.3%,预计“不变”的占56.8%,预计“恶化”的占13.1%;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多17.2个百分点,这一数据要低于2010年和2009年的调查结果,但仍高于2008年。

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企业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多27.1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中型企业更为乐观;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多20.1个百分点,相对较高。

从不同行业看,对四季度企业经营状况较为乐观的行业主要有:农林牧渔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医药等,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多30个百分点以上;而纺织、服装、化纤、橡胶、钢铁、有色金属、金属制品和通信设备等行业则相对较差,预计四季度企业经营状况“好转”的比“恶化”的多10个百分点以内,其中纺织和服装行业预计“好转”的比重要低于“恶化”的比重。

调查发现,企业经营者对明年经营状况的预计要好于对今年四季度的预计。调查结果显示,预计明年经营状况“好转”的企业经营者占38.8%,预计“不变”的占47.4%,预计“恶化”的占13.8%:预计“好转”的比预计“恶化”的多25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0年的调查结果下降了15.8个百分点,但是要好于对今年四季度经营状况的预计。

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企业预计“好转”比预计“恶化”的多35.8个百分点,要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中型企业对明年的预计更为乐观;从不同经济类型看,民营企业预计“好转”比预计“恶化”的多24.9个百分点,相对较为乐观。

从不同行业看,对明年预计较为乐观的行业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等,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多40个百分点以上;而服装、化纤等行业对明年的预计相对较差,其中服装行业企业预计“好转”的比重要低于预计“恶化”的比重。

调查表明,总的来看,企业经营者对未来企业经营状况的预期比前两年有所回落,不过仍高于2008年,并且对明年的预期要好于对今年四季度的预期,企业经营者对未来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对盈利和订货情况的预计也反映了企业经营者对未来谨慎乐观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59.4%)的企业经营者预计2011年下半年“盈利”,比2010年下降了13.9个百分点,与2009年和2008年基本持平;预计“收支平衡”的占23.2%,预计“亏损”的占17.4%。其中,中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和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预计下半年“盈利”的比重相对较高。

从对今年四季度订货情况的预计来看,调查结果显示,预计订货“增加”的占31.8%,“持平”的占44.6%,“减少”的占23.6%;预计“增加”的比“减少”的多6.2个百分点,低于2010年和2009年的调查结果,但仍明显好于2008年。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医药等行业对四季度订货情况较为乐观,预计订货“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0个百分点以上。

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的预期也影响了企业的用工和投资计划。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用工人数“增加”的企业经营者占30.4%,“持平”的占43.7%,“减少”的占25.9%;“增加”的比“减少”的多4.5个百分点,比2010年低了14.1个百分点,其中小型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以及纺织、服装、橡胶、塑料、非金属制品、钢铁、有色金属和汽车等行业企业出现了用工净减少的情况(即用工“增加”的企业比重低于“减少”的企业比重)。

不过调查同时发现,企业经营者对明年用工人数的预计较为乐观,预计“增加”的占45.7%,“持平”的占41.6%,“减少”的占12.7%;预计“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3个百分点,略低于2010年和2009年。其中,中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医药和通信设备等行业企业更为乐观。

本次调查还进一步了解了企业明年招收大学生和农民工的计划。调查结果显示,明年计划招收农民工数量“增加”的企业占39.2%,“持平”的占43.9%,“减少”的占16.9%,“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2.3个百分点。其中,中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橡胶等行业企业明年计划招收农民工数量增长相对较多。

调查结果显示,明年计划招收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加”的企业占53.1%,“持平”的占35.4%,“减少”的占11.5%,“增加”的比“减少”的多41.6个百分点。其中,中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以及医药、仪器仪表等行业企业明年计划招收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增长相对较多。调查表明,明年企业招收大学毕业生数量增长相对较多,这也许是结构升级的需求。

关于对明年计划投资额增减的预计,调查结果显示,预计“增长”的企业经营者占48.2%,“不变”的占332%,“减少”的占18.6%,预计“增长”的比“减少”的多29.6个百分点,这一数据要低于2010年和2009年的调查结果,但仍好于2008年。

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企业计划投资“增长”的比“减少”的多39.9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企业,这表明投资向中部地区转移的特征十分明显;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计划投资“增长”的比“减少”的多45.3个百分点,明显高于中小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计划投资“增长”的比“减少”的多38.9个百分点,要高于民营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从不同行业看,计划投资增加比重较大的行业主要包括: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等行业,其计划投资“增长”的企业比“减少”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而制造业中的纺织、服装、钢铁等行业则相对较差,计划投资“增长”的比“减少”的多15个百分点以内,其中服装行业投资计划呈现净减少现象(即计划“增长”的比“减少”的少)。

是否进行跨行业投资,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经营者对本行业前景的判断。关于“如果目前条件成熟,您最希望投资哪个行业”,调查显示,71.3%的企业经营者选择继续投资本行业,28.7%选择转投其他行业。其中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制造业中的仪器仪表等行业的企业选择继续投资本行业的比重超过八成;希望转投其他行业比重相对较高的有纺织、服装、造纸等行业,比重在40%以上。

从对经济增长的预计也能看出企业经营者对未来谨慎乐观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关于2011年的GDP增速,预计比上年增长“8-10%”的企业经营者占64.8%,预计增长“10%及以上”的占20.7%,预计增长“8%及以下”的占14.5%,平均预测值为9.2%;关于2012年的GDP增速,预计比上年增长“8-10%”的企业经营者占47.8%,预计增长“8%及以下”的占33.9%,预计增长“10%及以上”的占18.3%,平均预测值为8.8%,比对2011年的预计略降了0.4个百分点。

三、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及建议

关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调查结果显示,选择“人工成本上升”和“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79%和57.7%,排在所有二十个选项的前两位,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选项还有:“社保、税费负担过重”(43.3%)、“企业利润率太低”(39.1%)、“资金紧张”(38.8%)和“缺乏人才”(32.8%)。

关于未来6个月我国经济将面临的主要问题或风险,调查结果显示,按照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高低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通胀压力较大”(83.8%)、“中小企业融资困难”(68.5%)、“房地产调控引发的相关问题”(50.6%)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49.9%)。

调查表明,总体来看,企业经营者认为通胀压力大、成本上升、税费负担较重、利润率低、中小企业融资难、资金紧张是当前企业发展面临的最主要困难。

1 企业成本上升,税费负担较重,盈利空间缩小

成本上升是目前企业面临的最主要困难,本次调查了解了企业的人工成本和物料采购价格的上升情况。关于企业目前的人工成本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97.4%,“持平”的占2.4%,“下降”的占0.2%,认为“上升”的比“下降”的多97.2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0年的调查结果提高了3.4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和中小企业人工成本上升较多。

关于企业目前的物料采购价格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85.2%,“持平”的占11.2%,“下降”的占3.6%,认为“上升”的比“下降”的多81.6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0年的调查结果提高了7.4个百分点。其中,中部地区企业和中型企业物料采购价格上升较多。

在成本上升的同时,企业经营者普遍反映当前税费负担也较重。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对“企业的税收负担情况”的评价,认为“很重”或“较重”的企业经营者占80.6%,认为“一般”的占18.6%,认为“很轻”或“较轻”的仅占0.8%,总体评价值为1.92,明显低于中值3,也明显低于2010年的调查结果。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的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仅为1.89,要低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中型企业的评价值为1.89,相对较低;从不同经济类型看,民营企业的评价值为1.9,明显低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关于企业一年来向各级政府交纳国家规定以外的收费、集资、摊派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调查结果显示,选择“5%以上”的企业经营占3.7%,选择“1-5%”的占17.2%,两者合计比重比2010年提高了4.6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9.4个百分点;选择“0.1-1%”的占37.6%;选择“0-0.1%”的占30.3%,选择“0%”的占11.2%,均低于2009年和2010年。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选择“5%以上”的比重相对较高。

受到成本上升、税费负担较重的影响,企业的盈利空间也在缩小。调查结果显示,近四成(39.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利润率太低”是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同时,调查还发现,认为目前盈利“低于正常”的企业占54.7%,比2010年提高了18.5个百分点;盈利“正常”的占42.1%,“好于正常”的占3.2%。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民营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的盈利情况相对较差。

从不同行业看,纺织、橡胶和塑料等行业盈利情况相对较差,盈利“低于正常”的比重超过七成,而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仪器仪表等行业则相对较好,盈利“正常”或“好于正常”的企业超过六成。

企业经营者普遍反映的税费负担较重,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中政府收入所占比重相对较高,企业和居民收入增长相对滞后的现实,这也是造成消费需求增长乏力的原因之一。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消费需求“不足”或“严重不足”的企业经营者占54%,比2010年高了7.4个百分点;认为“合适”的占23.5%,比2010年低6.6个百分点;认为“很旺”、“较旺”的分别占2.7%和19.8%,其合计比重略低于2010年。

2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突出

在当前货币政策偏紧的背景下,融资难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突出。关于企业从银行贷款的难易程度,调查结果显示,认为“非常难”或“比较难”的企业经营者占48.4%,认为“有难度”的占29.8%,认为“不难”或“不太难”的占21.8%,总体评价值仅为2.56,明显低于中值3,也低于2010年和2009年。其中,中小企业的评价值分别为2.69和2.43,明显低于大型企业。

在银行贷款难度较大的同时,不少企业从银行贷款还需要付出规定利率之外的额外费用。调查结果显示,关于“从银行贷款付出规定利率之外的额外费用的情况”,选择“很多”或“较多”的企业经营者占31.1%,比2010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选择“一般”的占22.5%,选择“有一点”的占31%,选择“没有”的仅占15.4%。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选择“很多”或“较多”的比重明显高于大型企业。

由于从银行贷款的难度较大,不少企业选择从民间渠道筹资,因此本次调查还了解了“企业从民间渠道筹资的难易程度”。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从民间渠道筹资“非常难”或“比较难”的企业经营者占32.1%,认为“有难度”的占34.5%,认为“不太难”或“不难”的占33.4%,总体评价值为3,略好于2010年。

在当前资金环境偏紧、融资难度较大的背景下,中小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也更加严重。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资金“紧张”的中型和小型企业分别占46.3%和51.3%,比资金“宽裕”的分别多39.1和46.3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明显高于大型企业,也比2010年的调查结果提高了15个百分点以上。

应收账款增加是企业资金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应收账款“高于正常”的企业占25.8%,“正常”的占60.7%,“低于正常”的占13.5%;“高于正常”的比“低于正常”的多12.3个百分点,这一数据要高于2010年、2009年和2008年的调查结果。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应收账款相对较高。

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企业经营者反映资金紧张状况更加严重,另一方面,事实上,目前社会上也有一些资金找不到出路。调查发现,不少企业经营者预测未来艺术品价格将会上升,这从一个角度反映了企业经营者认为存在部分剩余资金投资艺术品追求高回报的可能性。调查结果显示,关于未来3个月国内艺术品市场价格的走势,预计将“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45.1%,预计“大致持平”的占37.3%,预计“下跌”的占17.6%,预计“上升”的比“下跌”的多27.5个百分点。

在资金紧张的影响下,企业的生产情况也有所下滑。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停产”、“半停产”的企业占17.6%,比2010年提高了6.4个百分点;“正常运作”的占77.8%,“超负荷生产”的占4.6%,均低于2010年。从不同规模看,小型企业“停产”或“半停产”比重为20.9%,明显高于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出现了明显的回落,基本回到了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初期的水平,不过与当时不同的是,2009年调查反映出来的企业经营状况不佳,主要是由于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企业特别是出口企业的外需市场明显下滑,导致企业的订货减少,而目前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下滑,主要是由于货币政策偏紧、企业融资难度较大,导致企业资金紧张更加严重,从而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这也可以从目前企业订货情况好于2009年,而资金状况要比2009年更加紧张这一数据中得到印证。

面对中小企业融资难和资金紧张的挑战,部分企业经营者期待政府适度放松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对未来6个月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力度的建议”,选择“适度放松”的企业经营者占42.1%,比2010年提高了15.9个百分点;选择“基本不变”的占31.5%,选择“适度收紧”的占26.4%。

3 对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评价有所下降,发展动力和信心不足

在成本上升、融资难和税费负担较重的同时,企业经营者对外部经营环境的评价也有所下降。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对当地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综合评价,认为“很好”或“较好”的企业经营者占29.4%,认为“一般”的占50.8%,认为“很差”或“较差”的占19.8%,总体评价值为3.09,明显低于2010年的调查结果。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的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仅为2.95,明显低于其他地区。

受到企业经营状况下滑、对外部经营环境评价降低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经营者的发展动力和信心不足。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未来一年国际经济形势将会恶化”这一说法,超过六成(61.7%)的企业经营者表示“比较同意”或“非常同意”,明显高于表示“一般”(24.5%)和表示“很不同意”或“较不同意”(13.8%)的比重。

对于“不少企业家对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信心不足”这一说法,表示“非常同意”或“比较同意”的企业经营者占59%,明显高于表示“一般”(29.3%)和表示“很不同意”或“较不同意”(11.7%)的比重。

关于“目前愿意做实业的企业家越来越少”这一说法,近四分之三(73.1%)的企业经营者表示“非常同意”或“比较同意”,明显高于表示“一般”(13.4%)和表示“很不同意”或“较不同意”(13.5%)的比重。

关于“我认识的不少企业家都选择移民海外”这一说法,接近半数(48%)的企业经营者表示“非常同意”或“比较同意”,明显高于表示“一般”(23.4%)和表示“很不同意”或“较不同意”(28.6%)的比重。

此外,关于“若再给一次机会,是否愿意再做企业经营者”这一问题,表示“不愿意”的企业经营者占30%,比2010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为近四年来的最高值,其中民营企业经营者、45岁以上的企业经营者、高中及以下学历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不愿意”的比重相对较高。

关于企业经营者对压力的感受,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压力很大”的企业经营者占31%,比2010年提高了5.7个百分点,认为“压力较大”的占59%,认为“压力较小”或“没有压力”的占10%,其中民营企业经营者、49岁以下的企业经营者选择“压力很大”的比重相对较高。

企业经营者的信心不足还反映在当前的投资需求方面,企业经营者普遍认为政府投资需求仍较为活跃,而民间投资尚未充分启动。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政府投资需求“很旺”、“较旺”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18.1%和40.8%,认为“合适”的占19%,认为“不足”或“严重不足”的占22.1%。

认为民间投资需求“不足”或“严重不足”的企业经营者占52.2%,比2010年提高了5.7个百分点;认为“合适”的占15.6%,认为“很旺”或“较旺”的占32.2%。

4 期待政府完善创新环境,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面对当前企业发展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企业经营者表示将通过自身努力来积极应对。调查结果显示,关于“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企业未来一年应着重采取的措施”,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最高的五项分别是:“加强管理降低成本”(74.4%)、“增加创新投入”(59.5%)、“引进人才”(53%)、“开拓国内市场”(44%)和“更新设备”(41.8%),这个排序与前两年相比基本没有变化,表明近年来企业应对挑战的战略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还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34.7%)、“开拓国际市场”(26.6%)、“改变经营模式”(22.8%)等。

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企业选择“引进人才”、“更新设备”的比重要明显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而选择“减少用工”的比重则要明显低于东部和西部地区,这种差异与不同地区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有关:由于产业结构逐渐从东部地区往中西部地区转移,因此东部地区选择“引进人才”、“更新设备”的比重相对较低,而随着人工成本的上升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东部地区企业选择“减少用工”的比重明显较高;同时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差异也反映出,目前产业结构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过程中,向中部地区转移的趋势更加明显。

与2010年的调查结果相比,选择“加强管理降低成本”的比重有所提高,表明目前成本上升对企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降低成本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与此同时,选择“开拓国内市场”和“开拓国际市场”的比重也有所提高,这表明在当前企业订货下滑、库存增加的背景下,企业面临的市场压力迫使其必须加大开拓国内外市场的力度;此外,选择“增加创新投入”、“引进人才”、“更新设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回落,其中“引进人才”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这一方面是由于这些投入属于长期投入,在目前资金环境偏紧、融资难度较大的背景下,部分企业首先减少了在这些方面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目前人力资本和劳动力价格上升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压力,这也可以从选择“减少用工”的比重比前两年有所提高得到印证。

调查表明,面对当前企业发展中的困难与挑战,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加快创新和转型已经成为企业经营者的共识,但是当前偏紧的资金环境对企业增加创新投入尤其是长期投入形成了一定的制约。为此,本次调查还了解了企业的创新投入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今年研发投入“增加”的企业占43.1%,“持平”的占42.4%,“减少”的占14.5%;“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8.6个百分点,比2010年的调查结果下降了8.6个百分点。其中,西部地区企业和中小企业相对较羞。

新产品销售比重反映了企业的创新成效。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今年新产品销售比重“增加”的企业占38.9%,“持平”的占46%,“减少”的占15.1%;“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3.8个百分点,比2010年的调查结果下降了11.5个百分点。其中,西部地区企业和小型企业相对较差。

5 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垄断性行业改革

调查显示,在货币政策趋紧的背景下,企业经营者期待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采用财政政策减轻企业的税费负担,帮助企业应对当前的困难和挑战。

对企业经营的建议篇(3)

我国汽车产业的支柱地位不断提高,2005年产销各类汽车超过570万辆,汽车业产值约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1.4%,实现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出口81.6亿美元,首次实现了出口规模大于进口规模的历史性突破。但是,我国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规模及技术水平与汽车产业的支柱地位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汽车及零部件业规模提升和海外经营。如何加快推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走国际化经营道路.是进一步做大做强汽车产业的现实选择。

1我国汽车企业实施海外经营的现状分析

入世以来,中国汽车产业日益发展成为世界汽车工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汽车及零部件的生产、服务、销售和研发体系,具备了强大的与汽车产品相关的钢铁、机械产品、纺织材料、加工设备、零部件和电子元器件等制造业配套能力和汽车制造技术,并具有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开始参与在全球汽车市场上开展竞争。

1.1进出口规模

人世以来,我国进出口汽车规模迅速扩大,在2005年实现了机电项目下汽车产品贸易顺差,汽车产品出口金额首次超过进口金额,实现了从净进口到净出口的历史性突破。据统计,我国汽车整车出口情况(如表1),

2001—2005年,我国出口汽车数量由2.61万辆增加至16.43万辆,增长了6.3倍;金额由2.06亿美元增加至15.10亿美元,增长了7.3倍。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如表2),2001年也由2.61亿美元增加至2005年的16.43亿美元,增长了6.3倍。同时,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增长速度快于进口速度,汽车产品的贸易逆差进一步缩小,并在2004、2005年实现分别净出口10.11亿美元、58.89亿美元。

1.2实施主体

2004年国内汽车市场开始步人增长期,我国汽车企业加快实施海外经营的步伐。目前,从国内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实施海外经营的主体看,主要分两大类。一是跨国汽车公司在华的合资或独资企业,如美国通用在华合资企业上海通用向菲律宾出15GL8多功能车、向澳洲和加拿大出51大功率发动机;日本本田在华合资企业广州本田向欧洲出口3~5万辆飞度小轿车;德国大众在华合资企业上海大众向澳大利亚批量出51波罗轿车。据统计,2005年此两类企业汽车及零部件产品出口金额占国内出口总金额的56.35%。同时,其产品一般科技含量较高,销售渠道相当部分是根据原来投资计划所安排的,即反销其母公司或母公司所属的世界其它地区的企业。二是国内资本投资的企业,包括部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2005年此两类企业所出口零部件产品的占有率分别为17.6%和46.26%。由于没有合资企业外方的限制,国内汽车企业能积极开展海外经营,自主输出品牌。如长城汽车拟与俄罗斯公司合资设立公司,组装生产2.5万辆运动型轿车;江铃汽车拟向欧洲出口SUV“陆风”。

1.3经营方式

(1)出口商品贸易方式。2005年我国汽车出口的贸易方式仍以中国境内有进出15经营权的企业单边进口或单边出口货物的“一般贸易”形式为主。一般贸易出口金额11.16亿美元,同比增长172.5%,占比72.8%;出51数量l3.24万辆,同比增长105.9%,占比83.1%。“进料加工贸易”增长突出,出51金额2.29亿美元,同比增长400.2%,占比14.9%;出口数量1.9万辆,同比增长481.3%,占比12.1%。以上是整车出口主要贸易方式。

(2)股权收购式,即直接收购目标企业的股权。①生产类,直接收购生产企业,在东道国生产产品,如万向收购UAI(汽车零部件);②投资参股类,与跨国汽车公司联手收购国外汽车企业,如2001年上汽集团参股韩国大宇汽车技术有限公司10%股份,开始实施海外经营;③投资控制类,如上汽集团通过支付约5亿美元收购了韩国双龙汽车公司48.92%股份,并通过在韩国证券市场上增持股份,实现了其绝对控制,南汽集团收购英国罗孚汽车公司破产资产,实现对其整体性重组;④海外收购类,通过收购、兼并外国企业来获得技术资源,如上汽集团出资收购英国罗孚汽车公司知识产权,并在其破产后收购有关研发人员,组建设立欧洲研发机构。

(3)绿地投资式,即直接投资建立分公司或子公司。①海外建厂,国内汽车企业根据海外市场多样化及有效规避政策风险的需求,通过品牌输出,开展技贸合作项目,在劳动力多、价格低、需求大或出口能力强的地区寻找合资合作伙伴,通过直接合资投资设厂,实现本地化生产。如奇瑞汽车与23个国家签约出口整车或CKD方式生产汽车,并计划2007年出口美国;中兴汽车计划在北非、南美、俄罗斯等地建立4~5个CKD工厂。②设立海外经营子公司,在世界各地自由港、转口城市寻找合资合作经营的伙伴,设立海外经营子公司,扩大产品辐射力及渗透力,提高国际市场覆盖率及影响力,以扩大企业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及经营成本。如上汽集团在海外设立子公司,扩大海外影响,有效整合资源。

1.4经营区域

从出口区域看,我国企业海外出口的区域性特征十分明显,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中东和南美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据海关统计数据表示,2005年我国共向世界上179个国家(地区)出口汽车,其中向亚洲43个国家(地区)、非洲49个国家、欧洲30个国家、南美洲42个国家、北美洲3个国家和大洋洲12个国家出口汽车。按国别统计,出口金额1亿美元以上的国家3个,阿尔及利亚、叙利亚和比利时(主要是进料加工贸易)。出口金额在1亿美元以下5000万美元以上的国家为5个,分别为苏丹、伊朗、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越南。在2005年汽车零部件出口值中,美国达到54.05亿美元,占27.4%,同比增长53.77%;第二位是日本20.86亿美元,同比增长42.62%;其余依次为加拿大、韩国、德国、尼日利亚、阿联酋、香港(地区)、英国、伊朗等国。

2国内汽车企业实施海外经营战略的风险分析

我国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既面临着国际汽车产业大转移的历史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国内竞争国际化、白热化的严峻挑战,国内汽车及零部件市场将日益与国际市场融为一体,为提高竞争实力,国内企业必须主动参与世界汽车业的国际分工,利用在技术、资本、管理、市场方面的优势资源,积极开展海外经营,提升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技术水平和规模化效益。但应清晰地看到目前我国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实施海外经营中所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2.1政治风险

一些西方国家出于意识形态或者国家利益的考虑大肆鼓吹“中国”,并多方位强化对华遏制战略,试图阻碍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东道国采取某种干预性措施比如制裁、国有化、没收、财产毁损等手段,限制某些行业、区域或某种类型外资企业的经营活动;同时,面临内战、边境战争、骚乱以及与政治因素相关的恐怖事件所造成人员伤亡或人身安全失去保障等非企业自身行为所引起的政治风险。

2.2反倾销风险

从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的比较优势出发,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量非常少,技术含量不高、相互替代性强,技术壁垒程度低;同时东道国产品市场准入壁垒较低,为了争夺国际市场,国内企业大多采取“低价竞销”的营销策略,易引起国际贸易摩擦,一旦东道国出于保护其国内产业的需要,认定中国汽车企业有出口倾销嫌疑,招致东道国的反倾销。而企业的倾销行为一旦被裁定成立,就会被东道国施加高额反倾销税,可能会使从事该项产品海外经营的中国企业不得不选择放弃培育多年的目标市场。

2.3汇率风险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汽车及零部件的价格一般是用外汇或国际货币来计价。在国内实行人民币管理浮动汇率制的今天,存在人民币汇率的不规则波动,国内汽车企业在进行进出口业务及对外投资时,就难以估算费用和盈利,由此产生的汇率风险称之为汇率的贸易性风险。同时,对于出口型或有部分出口业务的零部件企业而言,人民币升值会导致在国际市场价格竞争力减弱,直接影响到产品出口。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国内汽车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和并购活动使用的是外汇,如果外汇汇率上升,就会使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汇率的剧烈变化甚至可以吞噬企业利润,此种汇率风险称之为金融汇率风险,由于汇率波动频繁,难以采取更有效的方法管理汇率,国内汽车企业面临巨大的汇率风险。

2.4技术风险

在世界汽车工业实施平台战略、全球采购、模块化供货渐成趋势的条件下,国内汽车企业因在技术、服务、成本等方面的弱势,难以在产品、价格、质量、服务等全方位竞争定位,难以全面形成全球供货配套能力。当前国际汽车市场竞争的实质就是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节能、环保、安全成为汽车发展的主要趋势。特别是世界各大汽车企业围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重点领域,把主攻方向从以寻求规模效应转向以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改造汽车工业,不断开发研制各种新车型的汽车零部件,抢占技术竞争置高点。对国内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来说,2004年750多家重点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研发费用只占销售额的1.75%,较2003年有所下降,难以形成有效的技术开发能力和积累,不能适应国内外汽车市场发展的需要。

2.5出口风险

国内部分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尽管整体外向度低,但发展极不平衡。一是国内制造的整车出口实力不强,零部件企业规模小、专业化水平低,出口产品结构中科技含量大、效益高的电子类产品比例较低,产品结构缺乏国际竞争力。二是产品质量还不过硬,尤其是服务体系尚不完善,目前大部分汽车出口企业未建立独立的售后网点和体系,难以开展有效的售后服务。三是质量标准认证、成本竞争力及运输交货是目前制约中国汽车产品出口的重要影响因素。

2.6商业信用风险

国内汽车企业在海外经营中涉及进出口、中介、汇兑、保险等诸多环节,任何环节的失信行为都可能使交易失败,进而给企业带来巨大风险。同时,国内汽车企业急于消化过剩产能,可能急于开拓国际市场,不注意考察合作伙伴的资本实力和商业信用,没有建立风险防范控制系统,就大幅度地开展海外贸易投资,最终因为商业伙伴的失信甚至诈骗行为而蒙受巨额损失。

2.7知识产权风险

跨国汽车公司以其强项技术专利为基本专利,对其改进技术及相关技术均申请专利,形成一个由基本技术同相关技术一起构成的专利网,从而形成专利壁垒,使国内汽车企业在国际市场面临知识产权壁垒。同时,国内汽车企业面临着跨国汽车公司恶意申请专利,在获得专利授权后用于不正当竞争或者直接攫取非法利益的行为,并使用知识产权专利侵权诉讼国内汽车企业,在国际汽车市场上面临着较大的知识产权风险。

3国内汽车企业实施海外经营战略的对策与建议

面对国内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纷纷实施海外经营战略,应积极指导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开展风险综合评估,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同时加强海外经营人才队伍,建设出口基地,搭建跨国经营专业化信息平台,并加紧扶植自主品牌企业,支持企业自主技术创新,鼓励支持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开展海外直接投资,扩大市场经营范围,进一步适应汽车生产全球化趋势。

3.1加强做好跨国经营风险评估,提高海外经营抗风险能力

对企业经营的建议篇(4)

1.理顺市属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

长期以来,市属国有企业的主管部门错综复杂,大多由其隶属的主管部门来管理。这样我市国有企业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部门。导致了国有企业管理上难度大,管理不统一。对国有企业经营者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和监督制度,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更是一个空白。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关精神,及国务院《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中政府其他机构、部门不履行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有关规定,经新余市人民政府政府第16次常务会议研究,确定授权市国资委代表市政府对首批10家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

这次的政府改革只是个开始,市政府计划在五年内,逐步理顺我市所有市属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授权新余市国资委代表市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

2.建立有效的经营者业绩考核体系

有效的、激励性的企业经营者薪酬制度的建立面临着一个两难的改革选择:不大幅度提高经营者的报酬,建立有效的报酬制度,经营者必须追求过度“在职消费”和过高的隐性收入,提高经营者的名义报酬,在目前隐性收入远远大于名义报酬和不能有效地控制经营者“在职消费”的情况下,是否公平甚至是否必须;名义报酬提高多大幅度才有可能对隐性收入起到替代作用。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角度,建立有效的结构多元化的经营者报酬制度是必然的选择。即使在国外现代公司制企业中,“在职消费”问题也并未彻底解决,具体控制措施包括:通过规范法人治理结构,有效发挥董事会、监事会对经营管理者的监督约束作用;通过一定措施建立企业工会、职代会参与对企业经营者监督制约机制;严肃财政纪律,健全财务制度等等。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与经营者报酬相关联的企业业绩指标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公司股票价格之类的市场价值指标,这能够说明企业未来发展潜力;一是会计或财务类指标,这反映了企业经营者过去的经营业绩一个有效的经营者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应该将二者结合起来,既能通过会计指标反映经营者是否具有规范的努力经营行为,使得企业具有良好的财务状况,又能通过股票价格说明经营者是否具有长期化行为(如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经营决策),使得企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这种考核体系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本市场的有效性以及财务指标的真实性。对于我国现阶段而言,无论资本市场的有效性还是财务指标的真实性都有待提高,否则,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经营者报酬制度就难以建立和有效发挥作用。为了保证对企业经营管理者业绩指标考核的真实性,一方面发挥新组建的外派监视会的监督约束作用,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发挥会计、审计等市场中介机构对企业的监督约束作用。

当我们强调货币激励方式时,非货币性的激励方式如精神激励、职位激励同样也很重要。由于精神激励、职位激励并不直接随经营者经营业绩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它的激励作用有限,应与物质激励同时使用。

3.经营者薪酬激励制度设计的结构安排

根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调查数据,结合经营者薪酬现状,针对中国企业经营者对激励方式的现实选择,同时总结我国目前有关实践,提出以下经营者综合薪酬激励制度。

3.1基薪

基薪是每年固定的现金薪酬,基薪与业绩不挂钩,主要根据企业经济效益水平、经营规模、本地区和本企业职工平均收入水平等因素确定。企业经济效益水映了经营者的工作绩效;企业经营规模反映了经营者的工作量、管理难度和责任大小,也体现了收入水平的可比性;企业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企业有很大的相关性,不同地区经营者工资的市场价位也不一样;经营者作为企业的一名职工,其工资收入应以企业的实际工资水平为参照基础。基薪一般按月发放,其功能是保证经营者及其家庭基本生活需要,是一种保健因素。

3.2风险收入

风险收入以基薪为基础,与企业经营业绩挂钩,即与企业本年度经济效益挂钩,年终发放或每月按比例预发,企业业绩好则经营者风险收入高,企业业绩差则经营者风险收入低,因而能刺激经营者追求企业业绩的提高。但风险收入以年度为单位考核计算,故其仅具有良好的短期激励效果,可能诱发经营者行为的短期化,不利企业长远的发展。

3.3股权激励

股权激励是让经营者在一定时期持有本企业股权,从而享受股权的增值收益,并在一定程度上承担风险,推动经营者为公司谋求长远利益的一种薪酬激励制度。它是通过一定数额的股票形式对经营者人力资本进行定价的制度。按照经营者与股权收益之间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关系的不同,股权激励方式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现股激励。通过企业奖励或参照股权当前市场价值向经营者出售的方式,使经营者即时地直接获得股权。同时规定经理人在一定时期内必须持有股票,不得出售。二是期股激励。企业和经营者约定在将来某一时期内以一定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股权,购股价格一般参照股权的当前价格确定。同时对经营者在购股后再出售股票的期限作出规定。三是期权激励。企业给予经营者在将来某一时期内以一定价格购买一定数量股权的权利,经营者到期可以行使或放弃这个权利,购股价格一般参照股权的当前价格确定。同时对经营者在购股后再出售股票的期限作出规定。

3.4职位消费

职位消费激励职位消费,是指一个机构内部担任管理职务的人员凭借制度规定和职权支配能力,自身享有并由机构负担的种种公开或隐秘的消费特权和额外福利。在一个组织内部,有一定职务或支配能力的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职位消费行为,一般职位越高,支配能力越强,机构赋予的或个人能够索取到的职位消费种类越多、数量越大。对企业经营者来说,职位消费是一种特殊的岗位津贴,它主要指经营者在管理工作岗位上所必须发生的费用,包括经营者的办公费(办公用品、电话费等)、交通费(小汽车、油耗等)、招待费(公款宴请、公关、联谊等)、培训费(学习班、参观、考察等)、信息费(为获得各种信息如参加订货会、信息会等所耗费用等)以及带薪度假和经营者以公干名义进行的其他消费。

3.5保障收益

保障收益指经营者通过公司的福利计划安排享受到的某种益处。它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及离职补偿金等。这部分收益在整个经营者薪酬结构中可能不占较大比重,但由于它对经营者的利益起到了较强的保险保障作用,可以解除其后顾之忧,因而对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经营者来说,具有较大的激励作用。如果仅把经营者人力资本价值等同于普通人力资本,按一般人的基本生活条件进行保障,不会显示其激励意义。但如果按照区别于一般人力资本价值,对经营者的特殊人力资本价值进行补偿的话,就需要提供其高于普通劳动者的保险保障标准。这对经营者来说无疑具有激发其加倍努力工作的意义。

对企业经营的建议篇(5)

调查采用邮寄问卷的方式进行,于8月10日发放问卷13500份,截止10月15日共回收问卷4283份,其中有效问卷4256份,有效回收率为31.5%。通过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采用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以往的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房地产业、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采矿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70.8%、6.9%、4.2%、3.2%、2.2%、2.2%、1.8%、1.7%和1.3%。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占57.2%,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占20.5%、15.7%和6.6%;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8.6%、41.5%和49.9%;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占7.4%,有限责任公司占49.8%,股份有限公司占15.9%,私营企业占15.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5.9%,股份合作企业占3.8%,集体企业占1.9%。

本次调查的企业经营者平均年龄为51岁,其中55岁及以上占38.4%,44岁及以下占22.7%,45-54岁占38.9%。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占79.7%,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43.6%。所学专业为管理类的占48.9%,为经济类的占33.2%。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的占g3.1%,其他职务的占6.9%。

本报告的主要结论:

调查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宏观经济持续回暖,经济运行在国际金融危机后渐入正常轨道,企业经营景气状况逐步恢复到危机前水平,企业订货情况良好,产销逐步回暖,库存趋于正常,企业盈利情况逐步好转。

调查发现,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需求结构失衡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政府投资需求相对活跃,而民间投资尚未充分启动,民营企业家发展动力不足,外贸出口需求仍显不足,消费增长亟待突破;企业经营者认为人工成本上升、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缺乏人才以及社保税费负担过重已成为当前企业经营发展的最主要困难,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

关于对未来的预期,一方面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经营前景保持信心,主要体现在企业用工和投资计划平稳回升、预计未来订贷情况和盈利水平良好,另一方面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经济运行持谨慎乐观的态度,认为未来通胀压力趋于增强。

调查结果显示,与前两年相此,企业经营者对企业外部环境的评价大多有不同程度的回落,其中对执法环境、金融服务环境、中介服务市场环境等方面的改善期待较高。调查同时发现,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合同正常履行情况、市场服务条件和企业产品出口服务条件等方面改善的效果比较明显。

调查表明,面对经济转型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一方面部分企业开始主动寻求产业转型和产业转移,增加创新投入,引进人才和更新设备的意愿明显提高;另一方面企业经营者期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尽快制定“新36条”的实施细则,优化民间投资环境,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家的创新动力和发展热情,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判断

1.企业经营景气状况基本恢复到危机前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企业的综合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经营者占45.7%,认为“一般”的占45.9%,认为“不佳”的占8.4%;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7.3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09年和2008年分别高23.2和24-2个百分点,略低于2007年和2010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调查表明,目前企业的综合经营状况平稳回升,并逐步恢复到危机前水平。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经营状况好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经营状况好于中小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好于民营企业。值得注意的是,与2010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相比,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的比重有所回落。

从不同行业看,所有行业的企业经营状况都进入景气状态。调查显示,经营状况相对较好的行业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汽车、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45个百分点以上。而食品、造纸、橡胶和非金属制品等行业经营状况相对较差,其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25个百分点以内。

此外,与2009年相比,经营状况改善较多的行业包括采矿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钢铁、有色金属、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等,其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的比重提高了30个百分点以上,而房地产和橡胶等行业则相对较差,其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的比重要低于2009年。调查表

明,以通用设备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较好的景气状况,反映了目前企业加快技术升级的需求在上升。

调查中反映出来的企业订货、产销、库存等方面的情况进一步印证了企业景气状况的回升。从企业订货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订货“正常”或“高于正常”的企业超过八成(80.8%),比2009年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与2009年相比,目前订货“增加”的企业占45.2%,“持平”的占37.1%,“减少”的占17.7%,订货“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7.5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目前订货情况较好的行业有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制造业中的服装和仪器仪表等行业,超过85%的企业订货情况“正常”或“高于正常”;而房地产行业订货情况不佳,超过三分之一的企业订货“低于正常”。与2009年相比,订货增加较多的行业包括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制造业中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行业,其认为订货“增加”的比“减少”的多40个百分点以上;而房地产业则相反,认为订货“增加”的比“减少”的要少20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目前的生产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企业的生产(服务)量“增加”的企业经营者占45.8%,认为“持平”的占39.1%,认为“减少”的占15.1%;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30.7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9年提高了10.2个百分点,但要比2010年一季度低12.2个百分点。此外,调查还发现,目前有8%的企业处于“超负荷生产”状况,比2007年还高1.2个百分点,为近5年来的最高水平。

关于企业目前的销售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企业的销售量“增加”的企业经营者占51.3%,认为“持平”的占31.5%,认为“减少”的占17.2%;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34.1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9年提高了14.8个百分点,但要比2010年一季度低8.6个百分点。

从库存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企业库存“正常”的企业经营者占78.4%,认为“低于正常”的占9.3%,两者合计比重比2009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认为“高于正常”的占12.3%。调查表明企业库存状况不断趋于合理。

从不同行业看,造纸和橡胶等行业库存“高于正常”的比重超过1.20%,相对较高;而食品、化工、钢铁、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行业库存“高于正常”的比重不到10%,相对较低。

2.企业成本明显上升,产品价格基本平稳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成本上升已经成为目前企业面临的最主要困难。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最高的两项是“人工成本上升”和“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选择比重分别为72.5%和56%,均高于2009年的水平。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还有:“缺乏人才”(47.8%)、“社保、税费负担过重”(47.3%)和“资金紧张”(42.1%)。

关于企业目前的人工成本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的人工成本比2009年末“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94.2%,认为“持平”的占5.4%,认为“下降”的仅占0.4%。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93.8个百分点,明显高于2009年。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和中小企业人工成本上升较为显著。

关于企业目前的物料采购价格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的物料采购价格比2009年“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77%,认为“持平”的占20.2%,认为“下降”的仅占2.8%;认为“上升”的比“下降”的多74.2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25.2个百分点。其中,中部地区企业和中型企业的物料采购价格上升较为显著。

企业经营者认为,虽然企业成本上升较多,但产品销售价格总体上仍保持相对平稳的态势。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企业目前的销售价格比2009年“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30.6%,认为“持平”的占44.8%,认为“下降”的占24.6%;认为“上升”的比“下降”的仅多6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价格上升较多的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纺织、服装、化纤等行业,其认为“上升”的比“下降”的多20个百分点以上,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塑料、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汽车、电器机械、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行业产品价格下降较为明显,其认为“上升”的比“下降”的少10个百分点以上。

3.企业盈利状况逐步好转

在成本大幅上升的情况下能保持产品价格基本平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企业盈利情况逐步好转,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成本上升的压力。关于企业2010年上半年的盈利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盈利”(包括“较大盈利”和“略有盈余”,下同)企业占67.9%,比2009年和2008年分别提高了16.5个和5个百分点;“收支平衡”的企业占17.3%;“亏损”(包括“亏损”和“严重亏损”,下同)企业占14.8%。

关于企业目前的盈利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盈利“正常”的企业占56.9%,“好于正常”的占6.9%,两者合计比重比2009年提高了16.5个百分点,为近四年来的最高值;“低于正常”的企业占36.2%。

从不同地区看,东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企业目前的盈利情况好于西部地区;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大,盈利情况越好;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的盈利情况相对较好。

从不同行业看,目前盈利情况较好的行业包括采矿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超过七成的企业盈利“正常”或“好于正常”;而服装和橡胶等行业相对较差,超过半数的企业目前盈利情况“低于正常”。

4.对企业经营前景保持信心

企业景气状况的回升提升了企业经营者的发展信心。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及“您对贵企业下一阶段的经营发展信心如何”时,表示“很有信心”的企业经营者占26.1%,“较有信心”的占57.3%,“信心不足”的占15.4%,“没有信心”的仅占1.2%。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对未来发展保持信心。

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企业经营者的信心相对较强,表示“很有信心”或“较有信心”的比重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大,信心越强;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的信心强于民

营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关于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所在行业发展前景的预计,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行业发展前景“很好”或“较好”的企业经营者占56.1%,认为“一般”的占35.9%,认为“很差”或“较差”的仅占8%。从不同行业看,对发展前景预期较为乐观的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有色金属、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汽车和仪器仪表等,认为行业发展前景“很好”或“较好”的企业经营者超过六成;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服装、非金属制品和钢铁等行业的乐观程度略低,认为行业发展前景“很好”或“较好”的企业经营者不到一半。

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的信心表现在企业的用工和投资计划上。关于企业目前用工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企业用工人数比2009年“增加”的企业经营者占37.3%,认为“持平”的占44%,认为“减少”的占18.7%;认为“增加”的比“减少”的多18.6个百分点,明显高于2009年和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中西部地区目前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0个百分点以上,相对较高;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目前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6个百分点,明显高于中小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目前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0.9个百分点,要高于民营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关于对企业明年的用工计划,调查结果显示,49.5%的企业经营者预计企业明年用工将“增加”,41%预计“持平”,9.5%预计“减少”,预计“增加”的比“减少”的多40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2.7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企业明年用工将增加较多,预计“增加”的比“减少”的多48.7个百分点,要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预计“增加”的比“减少”的多42.4个百分点,高于中小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民营企业用工增加的比重明显超过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以上结果表明,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东部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中部地区吸纳就业的空间在扩大;与此同时,民营企业仍是吸纳新增就业的主要力量。

关于企业的投资计划,调查显示,57.4%的企业明年计划投资额将“增长”,32.2%的企业“不变”,10.4%“减少”,计划“增长”的比“减少”的多47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09年和2008年分别提高了6.3和19.7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企业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54.4个百分点,要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60个百分点,明显高于中小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民营企业和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分别多47.3和49.2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从不同行业看,明年计划投资额增长较多的行业有:采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制造业中的有色金属、汽车、仪器仪表等行业,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60个百分点以上,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化纤等行业的扩张程度相对较低,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30个百分点以内。

关于“企业有投资意向的地区”,调查显示,有81.1%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东部地区,其中34.5%选择了“长三角”地区,21.7%选择了“京津一环渤海”地区,14.6%选择了“珠三角”地区,选择其他东部地区的为10.3%;此外,有38.7%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西部地区,25.7%选择了中部地区,10.6%选择了东北地区,2.8%选择了港澳台地区,9.2%选择了海外地区。与前两年相比,2010年企业投资意向的特点是,随着产业转移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的投资引力持续增强,中部地区的投资意向比较稳定,而东部地区的投资意向有所减弱。

良好的订货情况和盈利水平是企业经营者保持信心的基础。关于未来订货情况,调查结果显示,38.9%的企业经营者预计四季度企业订货“增加”,48.1%预计“持平”,13%预计“减少”,预计“增加”的比预计“减少”的多25.9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2.7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预期四季度订货较好的行业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造纸、医药等,其预计“增加”的比预计“减少”的多40个百分点以上;预期四季度订货较差的行业包括: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化纤、橡胶等,其预计“增加”的比预计“减少”的多10个百分点以内。

关于下半年盈利状况,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下半年盈利的企业经营者占73.3%,明显高于2008年和2009年,基本恢复到2007年的水平,其中15.1%预计“较大盈利”,58.2%预计“略有盈余”;预计“收支平衡”的占18.2%;预计亏损的占8.5%,其中7.8%预计“亏损”,0.7%预计“严重亏损”。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预计下半年盈利的占74.8%,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大,预计下半年盈利的企业比重越高;从不同经济类型看,民营企业预计下半年盈利的占73.6%,要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从不同行业看,预计下半年盈利状况相对较好的行业包括采矿业、建筑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通用设备、专用设备、通信设备和仪器仪一表等行业,有八成左右的企业经营者预计下半年盈利;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等行业相对较差,预计下半年盈利的企业经营者不到六成。

由于对经营前景保持信心,因此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经营状况预期乐观。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四季度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的企业经营者占38.6%,认为“不变”的占56%,认为会“恶化”的占5.4%,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3.2个百分点,与2009年基本持平,明显高于2008年;预计明年企业综合经营状况将“好转”的企业经营者占47.1%,预计“不变”的占46.6%,预计“恶化”的占6.3%,预计“好转”的比预计“恶化”的多40.8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企业经营者对明年综合经营状况的预计较为乐观,预计“好转”的比预计“恶化”的多47.7个百分点,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要更为乐观,预计“好转”的比预计“恶化”的多40个百分点以上,高于大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

民营企业更为乐观,预计“好转”的比预计“恶化”的多42.7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从不同行业看,调查发现,不同行业的前景预期差异较大。其中,对明年经营状况预计较为乐观的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等行业,预计“好转”的比预计“恶化”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而预期乐观程度相对较低的行业有:纺织、化纤等,预计“好转”的比预计“恶化”的多20个百分点以内。

二、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和政策建议

1.经济运行趋于正常,未来预期谨慎乐观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很好”或“较好”的企业经营者占56.3%,比2009年提高了16.3个百分点,比2008年提高了20.9个百分点,但要低于2007年的水平;认为“一般”的占37.1%;认为“较差”或“很差”的占6.6%。

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的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相对积极,认为“很好”或“较好”的占67.3%,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更为乐观;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认为“很好”或“较好”的占64.1%,相对乐观。

关于“对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判断”,调查显示,认为目前宏观经济“偏热”的企业经营者占30.5%,认为“过热”的占2.7%,两者合计比重比2009提高了10.7个百分点,比2008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但要低于2007年和2006年的水平;认为“正常”的占47.3%,是近5年来的最高水平;认为“偏冷”或“过冷”的占10.5%,认为“尚难判断”的占9%。调查表明,总体来看,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呈现持续回暖的过程,经济运行在国际金融危机后逐步进入正常轨道。

大宗产品的供应状况也反映了目前经济运行比较正常的状态。调查结果显示,认为钢材、电力、石油、煤炭以及铁路运输供应紧张状况“变化不大”的企业经营者均超过了半数,比2009年有所提高。认为土地供应紧张状况“更加严重”的企业经营者占47.6%,比2009年提高了13.5个百分点,与2008年基本持平。

结果显示,超过八成(85.7%)的企业经营者预计2010年GDP增长9%以上,其中54.9%预计在“9~10%'’之间,30.8%预计在“10%以上”,平均预测值为9.9%。关于2011年的GDP增长,74.1%的企业经营者预计在9%以上,平均预测值为9.8%,低于对2010年的预测值。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对转型中的宏观经济的平稳增长谨慎乐观。多数企业经营者预计今明两年GDP将保持9%以上的增长速度,鉴于对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的考虑,企业经营者预期2011年GDP增速不会进一步加快,甚至可能略有回落。

关于对今明两年CPI上升幅度的预计,调查结果显示,62.8%的企业经营者预期2010年CPI比上年上涨“1~3%”,29.3%预期“3%以上”,7.9%预期“1%及以下”,平均预测值为3.1%;53.9%的企业经营者预期2011年CPI比上年上涨“1.3%”,39%预期“3%以上”,7.1%预期“1%及以下”,平均预测值为3.3%。

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认为未来通胀压力趋于增强,这一点也可以从企业经营者对明年产品销售价格的预计上得到印证。调查结果显示,预计明年企业产品销售价格“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32.8%,预计“持平”的占52.1%,预计“下降”的占15.1%;预计“上升”的比“下降”的多17.7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2.9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预计明年价格上升较多的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服装、钢铁等行业,其预计“上升”的比“下降”的多30个百分点以上,而医药、专用设备、汽车、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行业产品价格下降较为明显,其预计“上升”的比“下降”的少5个百分点以上。

今年以来,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对于平抑房价、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次调查了解了企业经营者对房地产价格的判断。调查结果显示,27.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房价总体水平“过高”,比2009年提高了6.5个百分点;47.5%认为“较高”,与2009年基本持平;22.1%认为“正常”,2.6%认为“较低”或“过低”。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认为目前房价“过高”的企业经营者占35%,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关于对2011年房地产价格的预计,调查结果显示,67.4%的企业经营者预计房价仍将上涨,其中24.2%预计“上涨10%以上”,43.2%预计“上涨10%以内”;23.2%预计“持平”;9.4%预计下降,其中7.2%预计“下降10%以内”,2.2%预计“下降10%以上”。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预计下降的企业经营者占11.5%,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今年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也对一些行业的生产经营产生了较大影响。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今年以来房地产调控政策对企业生产经营“影响很大”或“影响较大”的企业经营者占13.5%,认为“影响较小”的占45.6%,认为“没有影响”的占37.9%,认为有“有利影响”的占2.9%。从不同行业看,受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较大的行业包括建筑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非金属制品、钢铁和有色金属等行业,认为“影响很大”或“影响较大”的企业经营者超过两成。

2.投资驱动经济增长与民间资本缺乏活力并存,民营企业家发展动力不足

当前的经济增长主要还是投资驱动,尤其是政府投资驱动。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政府投资需求“很旺”、“较旺”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21.1%和44.2%,其合计比重略低于2009年,要高于2008年、2007年和2006年的水平;认为“合适”的占20.3%,略高于2009年;认为“不足”或“严重不足”的占14.4%。

在政府投资保持活跃的同时,民间投资仍未充分启动。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民间投资“不足”和“严重不足”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42.4%和4.1%,其合计比重比2009年下降了14.5个百分点,但仍明显高于2008年、2007年和2006年的水平;认为“合适”的占21.6%,略高于2009年;认为“很旺”或“较旺”的占31.9%。

民营企业家发展动力不足是民间投资不活跃的重要原因。调查结果显示,关于“若再给一次机会,是否愿意再做企业经营者”这

一问题,表示“愿意”的民营企业家不到六成(59.1%),要低于2008年和2009年的水平;表示“不愿意”的占30%,表示“无所谓”的占10.9%。同时,对于“做企业越来越难”这一说法,近七成(69.5%)的民营企业家表示“非常同意”或“比较同意”,认为“一般”的占16.9%,表示“非常不同意”或“比较不同意”的仅占13.6%。

此外,调查还发现,当问及“目前是否是非公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期”时,40.6%的企业经营者表示“不太同意”或“很不同意”,29.5%认为“一般”,29.9%表示“非常同意”或“比较同意”。其中41.8%的民营企业家表示“不太同意”或“很不同意”,比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高8.6个百分点。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政府投资对于稳住全社会信心、拉动投资和稳定经济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经济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仅仅依靠政府投资及相关刺激性政策拉动经济发展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在当前民间投资尚未充分启动的形势下,更应当重视形成带动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进一步拉动民间投资的增长。

为此,2010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新36条”),但是调查发现,目前多数企业经营者尤其是民营企业家对“新36条”的了解程度不高。调查结果显示,59.3%的企业经营者对“新36条”“不太了解”或“很不了解”,39.1%“比较了解”,仅1.6%“非常了解”,其中58.4%的民营企业家对“新36条”“不太了解”或“很不了解”。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期望政府尽快制定“新36条”的实施细则,加大宣传力度,优化民间投资环境,切实有效地拉动民间投资的增长。

3.外贸出口需求仍显不足,出口价格保持平稳

关于外贸出口需求,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出口需求“不足”和“严重不足”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48.6%和4.8%,其合计比重虽低于2009年和2008年,但要明显高于2007年和2006年的水平;认为“合适”的占27.9%;认为“很旺”或“较旺”的占18 7%.

从企业的产品出口情况看,本次调查企业中,41.3%的企业有产品出口,比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初期低了近10个百分点,并且近三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关于企业产品的出口数量,调查结果显示,51.7%的企业产品出口数量“增长”,25.7%“持平”,22.6%“下降”。出口数量“增长”的比“下降”的多29.1个百分点,比2010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回落了6.5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产品出口数量上升较多的行业包括造纸、电气机械、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其出口数量“增长”的比“下降”的多35个百分点以上;而医药、化纤、橡胶和通用设备等行业外需市场相对较弱,出口数量“增长”的比“下降”的多20个百分点以内。

关于企业产品的出口价格,调查结果显示,25.8%的企业产品出口价格上升,48.2%“持平”,26%下降。出口价格上升的比下降的少0.2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20.4个百分点。调查表明,目前企业产品出口价格保持平稳。

从不同行业看,出口价格上涨较多的行业包括食品、纺织、服装等行业,出口价格“上升”的比“下降”的多20个百分点以上;而塑料、专用设备、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行业则相对较差,出口价格“上升”的比“下降”的少20个百分点以上。

本次调查还了解了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对企业出口的影响程度。调查结果显示,5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对企业“影响不大”,41.8%认为“不利影响较大”,3.5%认为“有利影响较大”,2.7%认为“没有影响”。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和东北地区企业认为“不利影响较大”的比重相对较高;从不同规模看,中型企业认为“不利影响较大”的比重高于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认为“不利影响较大”的比重相对较高。

4.消费增长亟待突破,消费结构升级催生新的产业机遇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其中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消费需求是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不过从目前来看,消费需求的增长仍亟待突破。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消费需求“不足”和“严重不足”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43.3%和3.3%,其合计比重比2009年下降了9,3个百分点,与2008年基本持平,但仍明显高于2007年和2006年的水平;认为“合适”的占30.1%,认为“很旺”或“较旺”的占23.3%。

为了促进消费增长,企业经营者建议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对“十二五”期间应重点突破的方面的建议,选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52.2%和33.4%。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拉动消费的相关措施的逐步实施,大众消费结构将出现加速升级趋势,并将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本次调查了解了企业经营者对“未来5年消费结构升级会使需求显著提升的行业”的判断,调查结果显示,按照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高低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健康服务”(75.2%)、“旅游”(60.2%)、“教育、培训”(51.7%)。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还有:“汽车”(40.6%)、“运动、休闲”(36.5%)、“金融服务”(34.2%)、“房地产”(30.5%)、“医药制造”(30.3%)等。

5.产业转移、转型初现成效,建议加大改革和创新的力度

关于对“十二五”期间应重点突破的方面的建议,调查结果显示,64.4%的企业经营者建议“加强节能减排”,排在第一位。其他的选项主要集中在改革和创新方面。其中关于改革的建议比重依次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52.2%)、“加快垄断性行业改革”(48.5%)、“完善地方政府领导考核评价制度”(40.1%)、“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33.4%)和“推进户籍制度改革”(12.5%)。关于创新的建议包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47.7%)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36.2%)。此外,还有24.1%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加快城市化进程”。

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更关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中小企业则更关注“加快垄断性行业改革”和“完善地方政府领导考核评价制度”;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更关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城乡

居民收入”,民营企业则更关注“加快垄断性行业改革”和“完善地方政府领导考核评价制度”。

在期待政府加强节能减排、加大改革和创新力度的同时,部分企业已经开始主动寻求产业转型和产业转移,加大创新投入。调查结果显示,关于企业最希望投资的行业,近三分之一(31.7%)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其他行业,比2009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为近四年来的最高值。从不同经济类型看,民营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希望投资其他行业的比重明显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从不同行业看,纺织、服装、化纤、塑料等行业有超过四成的企业经营者希望投资其他行业,转型的意愿较为迫切。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首要意义在于使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转变到主要依靠效率提高,而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因此,创新是实现转型的重要基础。本次调查了解了企业的创新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关于“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企业未来一年应采取的措施”这一问题,选择“增加创新投入”的企业经营者占64.7%,排在所有13个选项的第二位;选择与创新密切相关的“引进人才”排在第三位,选择比重为62.7%。此外,选择“更新设备”的占46.3%,排在第四位,并且近3年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其中,中部地区、大中型企业、国有企业选择“增加创新投入”的比重相对较高,东北地区企业、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选择“更新设备”的比重相对较高。

研发投入是衡量企业创新的重要指标。调查结果显示,相对于2009年,今年研发投入“增加”的企业占46.5%,“持平”的占44.2%,“减少”的仅占9.3%;“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7.2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09年提高了13.3个百分点。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研发投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8.6个百分点,相对较高;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大,研发投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的比重越高;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研发投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47.9个百分点,高于其他类型企业。

新产品的销售情况反映了企业的创新成效。调查结果显示,相对于2009年,今年的新产品销售比重“增加”的企业占44.3%,“持平”的占46.7%,“减少”的仅占9%;“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5.3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09年提高了11.9个百分点。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比重“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8.5个百分点,相对较高;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大,新产品销售比重“增加”的比“减少”的多的比重越高;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新产品销售比重“增加”的比“减少”的多43.9个百分点,高于其他类型企业。

三、对企业经营外部环境的评价

1.对企业经营外部环境的综合评价有所回落

企业经营和发展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密切相关。本次调查着重从以下六个方面考察企业经营外部环境状况,包括:政府行政管理、法制环境和市场秩序、金融服务、人力资源供应、中介组织和技术服务、适合企业经营的诚信社会环境等。

关于对当地企业外部环境的综合评价,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对外部环境的综合评价值为3.05,比2008年有所回落。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对外部环境的总体评价比前两年有所回落,这或许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政府在短期内加大了调控政策的力度有一定关系。

从对外部环境六个方面的总体评价来看,企业经营者对“法制环境和市场秩序”的评价最高,评价值为3.26;对“诚信的社会环境”的评价也较好,评价值为3.14;对“金融服务”、“中介组织和技术服务”、“政府行政管理”的评价一般,评价值在2.97~3.09之间;对“人力资源供应”的评价相对较低,评价值仅为2.69。

2.市场秩序日趋规范,执法环境亟待完善

在对外部环境的整体评价有所回落的背景下,企业经营者对市场秩序的完善给予了积极的肯定。从企业合同正常执行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59.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32.9%认为“一般”,只有7.9%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55,明显高于中值3,与2008年基本持平。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最高,为3.58,西部地区最低,为3.47。

关于“市场准入限制过多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54.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没有”或“基本没有”,36%认为“有一些”,只有9.9%认为“较严重”或“很严重”,总体评价值为3.56,明显高于中值3,也略高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最高,为3.61,西部地区最低,为3.44。

从经营者人身和财产安全保障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50.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39.6%认为“一般”,9.6%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44,略低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评价相对最低,为3.34。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执法环境亟待完善。从公检法机关公正执法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25.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47.6%认为“一般”,26.7%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2.93,明显低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最高,为2.97,东北地区最低,为2.76。

从公检法机关执法效率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21.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50.5%认为“一般”,28.3%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2.86,低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最高,为2.91,东北地区最低,为2.73。

从知识产权得到保护的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36.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49.9%认为“一般”,14%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22,明显低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最高,为3.29,东部地区最低,为3.2。

从政策和规章制度公开透明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36.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47.5%认为“一般”,16.4%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2,低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相对较高,为3.24。

从行政审批手续方便简捷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3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43.3%认为“一般”,24.7%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05,略低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东部

地区明显好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

从行政执法机关(工商、税务、质检等)公正执法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2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51.6%认为“一般”,25.4%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2.93,低于中值3,也明显低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评价值为2.97,相对较高。

从行政执法机关(工商、税务、质检等)执法效率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21.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52.7%认为“一般”,25.9%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2.91,低于中值3,也明显低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评价值为2.94,相对较高。

从各类企业享受公平国民待遇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22.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48.4%认为“一般”,29%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2.89,低于中值3,也明显低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评价值为2.96,相对较高。

从政府官员廉洁守法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23.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45.4%认为“一般”,30.7%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2.86,略低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为2.9,相对较高。

执法环境与诚信社会环境相互影响,密切相关。不完善的执法环境会导致偏低的社会诚信环境,反之亦然。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当地企业经营的社会环境的诚信情况,31.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51.5%认为“一般”,16.8%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14,略低于2008年。其中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相对较高,为3.22,其次是中部和东北地区,而西部地区评价最低,仅为2.96。调查表明,各地区适合企业经营的诚信社会环境存在一定差异,企业经营者期望尽快建立诚信的社会环境。

3.资金紧张状况有所缓解,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政府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调查结果显示,55.1%的企业目前资金“正常”,37%资金“紧张”,7.9%资金“宽裕”,资金“紧张”的比“宽裕”的多29.1个百分点,比2009年下降了4.3个百分点,为近4年来的最低值。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资金相对宽裕;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资金更为宽裕;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的资金宽裕情况明显好于其他经济类型。

关于企业目前的流动资金情况,调查结果显示,57.1%的企业“正常”,33.5%“紧张”,9.4%“宽裕”,流动资金“紧张”的比“宽裕”的多24.1个百分点。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流动资金相对宽裕;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流动资金更为宽裕: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的流动资金的宽裕情况明显好于其他经济类型。

企业资金紧张状况的缓解也影响了企业的应收账款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应收账款“正常”的企业占70.3%,“低于正常”的占10.6%;“高于正常”的仅占19.1%,要低于2009年和2008年的水平。

虽然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有一定缓解,但企业经营者认为融资难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关于“企业从银行贷款的难易程度”,调查结果显示,65.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有难度”、“比较难”或“非常难”,28.3%认为“不太难”,仅611%认为“不难”,总体评价值为2.9,虽然比2008年有所提高,但仍低于中值3。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的评价值明显低于大型企业。

关于“企业从民间渠道筹资的难易程度”,调查结果显示,66.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有难度”、“比较难”或“非常难”,28.7%认为“不太难”,仅4.5%认为“不难”,总体评价值为2.95,明显低于2008年。不同规模的企业评价值差异不大。

本次调查还了解了“企业从银行贷款付出规定利率之外的额外费用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21.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较多”或“很多”,29.3%认为“一般”,30.4%认为“有一点”,18.4%认为“没有”,总体评价值为3.42,明显低于2008年。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的评价值明显低于大型企业。

4.熟练工人与技术人员短缺现象明显

在人工成本上升的同时,缺乏人才已经成为目前企业发展面临的重要困难之一。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46.7%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缺乏人才”,排在所有十六个选项的第四位,并且近三年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关于在当地找到需要的熟练工人的难易程度,调查结果显示,37.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非常难”或“比较难”,42.3%认为“有难度”,17.4%认为“不太难”,仅2.5%认为“不难”,总体评价值为2.73,要低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最高,其次为中部和西部地区,而东部地区则是最低的。这种情况可能与东部地区对熟练工人的需求量相对更大相关。

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的评价值明显低于大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评价值明显低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从不同行业看,纺织、服装、化纤、塑料等行业找到熟练工人的难度相对较大。

关于在当地找到需要的技术人员的难易程度,调查结果显示,44.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非常难”或“比较难”,38.1%认为“有难度”,15.4%认为“不太难”,仅2%认为“不难”,总体评价值为2.61,要低于2008年。

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最高,其次为中部和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评价最低;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的评价值明显低于大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评价值明显低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从不同行业看,服装、塑料等行业找到技术人员的难度相对较大。

关于在当地找到需要的管理人员的难易程度,调查结果显示,40.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非常难”或“比较难”,37.3%认为“有难度”,19.5%认为“不太难”,仅2.6%认为“不难”,总体评价值为2.73,与2008年基本持平。

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最高,其次为东部和中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的评价最低;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的评价值明显低于大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评价值明显低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从不同行业看,住宿和餐饮业、服装、造纸等行业找到管理人员的难度相对较大。

5.出口服务和市场服务评价较好,中介服务市场亟待培育

从当地产品出口服务条件看,调查结果显示,34.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52.9%认为“一般”,12.4%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23,高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出口服务条件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高达3.37,而西部地区仅为2.94。

对企业经营的建议篇(6)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所属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的“2008・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于2008年8月10日发出调查问卷18,000份,回收有效问卷5,920份,回收样本覆盖我国除港澳台地区之外的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各个行业企业,其中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别占9.1%和90.9%;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9.3%、43.4%和47.3%。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的占93.9%。

一、宏观经济走势趋弱

1、经济运行热度明显下降、经济增长预期下滑

调查显示,认为目前宏观经济“偏热”或“过热”的企业经营者占29.7%,比2007年减少36个百分点;认为“正常”的占29.1%;认为“偏冷”或“过冷”的占28.8%,比2007年提高26.9个百分点,为2002年以来的最高值。

调查显示,预计2008年我国GDP增长在9%以上的企业经营者占71.8%,而预计2009年我国GDP增长在9%以上的占48.5%,下降了23.3个百分点。

2、出口与民间投资需求锐减,消费需求增长乏力

从投资需求看,认为政府投资需求“很旺”或“较旺”的占47.3%,比2007年减少13.3个百分点;认为民间投资“很旺”或“较旺”的占35.8%,比2007年减少31.9个百分点。

从外贸出口需求看,认为出口需求“很旺”或“较旺”的占16.5%,比2D07年下降了39.2个百分点,为近5年来的最低水平。

从消费需求看,认为消费需求“很旺”或“较旺”的占22.4%,比2007年减少25.9个百分点。

3、通胀预期有所回落

调查显示,预期2008年CPI比上年上涨6%以上的企业经营者占78%,而预期2009年CPI在6%以上的企业经营者占61.5%,下降了16.5个百分点。调查表明,企业家普遍预期2009年的CPI将有所回落。

4、企业用工增长明显放缓,就业压力加大

调查显示,2008年用工人数“增加”的企业占32.5%,比“减少”的多8.5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07年下降了17.4个百分点。

从不同类型企业看,东部地区、小型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用工增长明显放缓。值得注意的是,东部地区企业和民营企业是我国当前吸纳就业的主体,如何采取切实措施缓解日益加重的就业压力,应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二、企业景气状态下滑

1、企业综合经营状况下滑,企业家心理压力增大

调查显示,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经营者占32.4%,比认为“不佳”的多13.1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7年低近30个百分点,为近5年来的最低水平。从不同类型企业看,东部地区、中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经营状况下滑明显。

从不同行业看,经营状况相对较好的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仪器仪表、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采矿业等,相对不景气的行业主要有:房地产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和服装业。

关于“对企业现状的总体感受”,调查显示,对企业现状表示“满意”的企业经营者占44.3%,比表示“不满意”的多19.5个百分点,比2007年的结果降低近10个百分点,企业家满意指数为119.5,为近4年来的最低水平。

尽管企业家满意指数出现下滑,但明确表示“不满意”的不到四分之一(24.8%),这表明虽然目前企业经营遇到较大困难,但相对多数的企业家对企业现状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满意的。

在企业经营状况下滑、企业家满意指数下降的情况下,企业经营者的心理压力明显增大,幸福感有所下降。关于对压力的感受,调查显示,认为“压力很大”的企业经营者占34.3%,比2007年提高了10.7个百分点,为近4年来的最高值;关于对幸福的感受,认为“很幸福”或“幸福”的企业经营者占58.2%,比2007年下降了7.6个百分点,为近4年来的最低值。

2、企业产销增速下滑,出口增幅锐减,库存趋增,盈利下降,困难企业数量增多

从企业目前的产销形势看,认为企业的生产(服务)量、销售量“增加”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38.9%和40.8%,比认为“减少”的分别多8.4个和6.9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7年分别减少31.3个和33.1个百分点,为200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呈现出企业产销增速明显下滑的态势。

从企业生产状况看,2008年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的企业占15.2%,比2007年提高7.4个百分点,为200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本次调查企业中,近一半(49.3%)的企业有产品出口,其中认为产品出口比2007年“增长”的占38.5%,比认为“下降”的少3.2个百分点,而2007年则是出口上升的比下降的多31.8个百分点。

出口形势相对较好的行业有:仪器仪表、专用设备、汽车等;出口情况相对较差的行业有:服装、纺织、非金属制品、造纸、塑料等。

从库存情况看,认为企业库存“高于正常”的占17.5%,比2007年多7.3个百分点。

从产品销售价格情况看,认为价格“上升”的占46.6%,比认为价格“下降”的高23.3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7年高13.6个百分点。

企业产销下滑是导致企业盈利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调查显示,上半年盈利的企业占62.9%,比2007年同期减少7.9个百分点;亏损的企业占20.2%,比2007年同期增加7个百分点,为近4年来的最高值。

调查显示,预期2008年下半年企业盈利的企业经营者占63.9%,比上半年仅高1个百分点;预期亏损的占16.2%,比上半年下降4个百分点。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预计2008年下半年企业盈利状况不会明显好转。

关于“影响企业产品出口的主要因素”,调查显示,影响最大的两项因素是。人民币升值”(83.8%)和“要素成本上升”(79.6%)。

针对“若未来一年人民币对美

元升值5%,对企业出口会产生多大的不利影响”,调查显示,认为“影响很大”的占22.4%,认为“影响较大”的占39.6%,其合计比重比2007年提高10个百分点。

3、成本上升、资金紧张、人才缺乏、创新不足影响企业发展

关于当前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调查显示,排在前两位的是“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和“人工成本上升”,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还有“资金紧张”、“缺乏人才”和“缺乏创新能力”。

调查显示,认为企业目前物料采购价格“上升”的占91.1%,比认为“下降”的多88.2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7年高3.2个百分点;认为企业目前人工成本“上升”的占97.2%,比2007年高3.1个百分点。

人工成本的上升与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关系较大。调查显示,认为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企业用工成本增长的占96.2%,其中认为人工成本增长在“10%以内”的占32.6%,认为增长“10-20%”的占40.80,认为增长20%以上的占223%。

关于“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企业用工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调查显示,认为主要原因是“人均薪酬水平提高”的占66.2%,认为是“人均社保支出增加”的占29%。

调查显示,认为企业资金“紧张”的企业占56.5%,比2007年高12.5个百分点,比认为“正常”或“宽裕”的多13个百分点。

由于受到经济下滑、盈利减少的影响,企业的研发投入也呈下降趋势。调查显示,2008年研发投入“增加”的企业占47.2%,比“减少”的多35.4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6和2007年低10个百分点以上。

调查表明,在经济下滑的情况下,企业增加创新投入有一定困难,这一现象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三、企业经营预期谨慎

1、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影响企业经营前景

调查显示,认为下期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的企业经营者占29.2%,比认为“恶化”的多14.3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7年低16.8个百分点,为近5年来的最低水平。

从不同类型企业看,东部地区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对前景更为担忧;分行业看,预期比较乐观的行业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农林牧渔业、医药等,预期相对较差的行业有:化纤、钢铁、纺织和服装业等。

2、企业订货下滑,房地产、纺织、钢铁及有色冶金等行业困难较大

调查显示,截至2008年10月,认为目前企业订货“低于正常”的占36.3%,比2007年高19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私营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订货情况相对较差。

关于企业下期订货情况,调查显示,认为企业订货将“增加”和认为会“减少”的比重均为30%左右,而2007年则是预期“增加”的比预期“减少”的多32.5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纺织、服装、钢铁和有色冶金等行业订货下滑幅度比较明显,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等行业订货情况相对较好。

3、未来投资计划趋于紧缩

调查显示,认为下期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的企业经营者占29.2%,比认为“恶化”的多14.3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7年低16.8个百分点,为近5年来的最低水平。

调查发现,表示未来计划投资额将“增长”的企业经营者占47.1%,比表示“减少”的多27.3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7年减少29.8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73.4%的企业经营者选择继续投资本行业。其中选择继续投资本行业超过八成的有化工、有色冶金、通信设备、仪器仪表等行业,希望转投其他行业比重相对较高的是纺织、服装、化纤等行业。

关于企业有投资意向的地区,调查发现,与2007年相比,“珠三角”地区的投资吸引力持续趋弱,而“长三角”和“京津一环渤海”则继续成为资金青睐的地区,投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迹象也比较明显。

面对2008年以来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调查显示,认为“预料之中”的企业经营者占15.4%,“有所预料”的占70.8%,“预料之外”的占13.8%。调查发现,企业经营者大都对突如其来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缺乏足够的预计和准备。面对当前形势,企业经营者一方面可能会缩减投资,另一方面可能会考虑行业转型。调查表明,当前企业经营面临严峻的挑战,不过这种挑战也可能会促进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型,从而实现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四、对宏观调控和改革的评价及建议

1、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偏紧

关于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松紧程度,调查显示,认为当前宏观调控政策“过紧”的企业经营者占9.6%,认为“偏紧”的占45.5%,认为“合适”的占31.4%,认为“偏松”或“过松”的占13.5%。调查表明,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2008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明显偏紧,对企业的正常经营产生影响。

面对日益严峻的困难和挑战,企业经营者也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当问及“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企业未来一年应着重采取的措施”时,调查显示,排在首位的是“加强管理降低成本”,选择比重为81.6%,其次是“增加创新投入”和“引进人才”,选择比重分别为68.8%和54.9%。调查表明,当前企业的经济环境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企业加强成本意识,加大创新力度,这将对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起到一定作用。

对企业经营的建议篇(7)

我国汽车产业的支柱地位不断提高,2005年产销各类汽车超过570万辆,汽车业产值约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1.4%,实现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出口81.6亿美元,首次实现了出口规模大于进口规模的 历史 性突破。但是,我国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规模及技术水平与汽车产业的支柱地位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汽车及零部件业规模提升和海外经营。如何加快推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走国际化经营道路.是进一步做大做强汽车产业的现实选择。

1我国汽车企业实施海外经营的现状分析

入世以来, 中国 汽车产业日益 发展 成为世界汽车工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汽车及零部件的生产、服务、销售和研发体系,具备了强大的与汽车产品相关的钢铁、机械产品、纺织材料、加工设备、零部件和 电子 元器件等制造业配套能力和汽车制造技术,并具有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开始参与在全球汽车市场上开展竞争。

1.1进出口规模

人世以来,我国进出口汽车规模迅速扩大,在2005年实现了机电项目下汽车产品贸易顺差,汽车产品出口金额首次超过进口金额,实现了从净进口到净出口的历史性突破。据统计,我国汽车整车出口情况(如表1),

1.2实施主体

1.3经营方式

(3)绿地投资式,即直接投资建立分公司或子公司。①海外建厂,国内汽车企业根据海外市场多样化及有效规避政策风险的需求,通过品牌输出,开展技贸合作项目,在劳动力多、价格低、需求大或出口能力强的地区寻找合资合作伙伴,通过直接合资投资设厂,实现本地化生产。如奇瑞汽车与23个国家签约出口整车或CKD方式生产汽车,并计划2007年出口美国;中兴汽车计划在北非、南美、俄罗斯等地建立4~5个CKD工厂。②设立海外经营子公司,在世界各地自由港、转口城市寻找合资合作经营的伙伴,设立海外经营子公司,扩大产品辐射力及渗透力,提高国际市场覆盖率及影响力,以扩大企业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及经营成本。如上汽集团在海外设立子公司,扩大海外影响,有效整合资源。

1.4经营区域

2国内汽车企业实施海外经营战略的风险分析

我国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既面临着国际汽车产业大转移的 历史 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国内竞争国际化、白热化的严峻挑战,国内汽车及零部件市场将日益与国际市场融为一体,为提高竞争实力,国内企业必须主动参与世界汽车业的国际分工,利用在技术、资本、管理、市场方面的优势资源,积极开展海外经营,提升我国汽车零部件 工业 的技术水平和规模化效益。但应清晰地看到目前我国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实施海外经营中所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2.1 政治 风险

一些西方国家出于意识形态或者国家利益的考虑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并多方位强化对华遏制战略,试图阻碍中国 经济 社会的持续发展。

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东道国采取某种干预性措施比如制裁、国有化、没收、财产毁损等手段,限制某些行业、区域或某种类型外资企业的经营活动;同时,面临内战、边境战争、骚乱以及与政治因素相关的恐怖事件所造成人员伤亡或人身安全失去保障等非企业自身行为所引起的政治风险。

2.2反倾销风险

从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的比较优势出发,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量非常少,技术含量不高、相互替代性强,技术壁垒程度低;同时东道国产品市场准入壁垒较低,为了争夺国际市场,国内企业大多采取“低价竞销”的营销策略,易引起国际贸易摩擦,一旦东道国出于保护其国内产业的需要,认定中国汽车企业有出口倾销嫌疑,招致东道国的反倾销起诉。而企业的倾销行为一旦被裁定成立,就会被东道国施加高额反倾销税,可能会使从事该项产品海外经营的中国企业不得不选择放弃培育多年的目标市场。

2.3汇率风险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汽车及零部件的价格一般是用外汇或国际货币来计价。在国内实行人民币管理浮动汇率制的今天,存在人民币汇率的不规则波动,国内汽车企业在进行进出口业务及对外投资时,就难以估算费用和盈利,由此产生的汇率风险称之为汇率的贸易性风险。同时,对于出口型或有部分出口业务的零部件企业而言,人民币升值会导致在国际市场价格竞争力减弱,直接影响到产品出口。在国际 金融 市场上,国内汽车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和并购活动使用的是外汇,如果外汇汇率上升,就会使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汇率的剧烈变化甚至可以吞噬企业利润,此种汇率风险称之为金融性汇率风险,由于汇率波动频繁,难以采取更有效的方法管理汇率,国内汽车企业面临巨大的汇率风险。

2.4技术风险

2.5出口风险

国内部分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尽管整体外向度低,但发展极不平衡。一是国内制造的整车出口实力不强,零部件企业规模小、专业化水平低,出口产品结构中科技含量大、效益高的电子类产品比例较低,产品结构缺乏国际竞争力。二是产品质量还不过硬,尤其是服务体系尚不完善,目前大部分汽车出口企业未建立独立的售后网点和体系,难以开展有效的售后服务。三是质量标准认证、成本竞争力及运输交货是目前制约中国汽车产品出口的重要影响因素。

2.6商业信用风险

国内汽车企业在海外经营中涉及进出口、中介、汇兑、保险等诸多环节,任何环节的失信行为都可能使交易失败,进而给企业带来巨大风险。同时,国内汽车企业急于消化过剩产能,可能急于开拓国际市场,不注意考察合作伙伴的资本实力和商业信用,没有建立风险防范控制系统,就大幅度地开展海外贸易投资,最终因为商业伙伴的失信甚至诈骗行为而蒙受巨额损失。

2.7知识产权风险

跨国汽车公司以其强项技术专利为基本专利,对其改进技术及相关技术均申请专利,形成一个由基本技术同相关技术一起构成的专利网,从而形成专利壁垒,使国内汽车企业在国际市场面临知识产权壁垒。同时,国内汽车企业面临着跨国汽车公司恶意申请专利,在获得专利授权后用于不正当竞争或者直接攫取非法利益的行为,并使用知识产权专利侵权诉讼国内汽车企业,在国际汽车市场上面临着较大的知识产权风险。

3国内汽车企业实施海外经营战略的对策与建议

面对国内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纷纷实施海外经营战略,应积极指导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开展风险综合评估,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同时加强海外经营人才队伍,建设出口基地,搭建跨国经营专业化信息平台,并加紧扶植自主品牌企业,支持企业自主技术创新,鼓励支持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开展海外直接投资,扩大市场经营范围,进一步适应汽车生产全球化趋势。

3.1加强做好跨国经营风险评估,提高海外经营抗风险能力

按照东道国政府与我国政府关系亲疏程度,综合分析判定目标国的总体政治、经济及市场形势,据此以筛选相对适宜的海外经营目标国。一是从宏观方面,注重东道国政府目前的能力、政治风险的类别及稳定程度的风险评估,以确定政治风险程度,力避政治风险。二是从产业方面,注重东道国产业发展环境、产业政策等方面的评估,以确定进入壁垒程度,力避政策风险。三是从市场方面,注重分析评估市场准人条件、潜在竞争对手情况及产品结构变化趋势等因素,以确定市场竞争程度,力避市场风险。

3.2加强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搭建专业化信息 网络 平台

参照国际经验,零部件生产企业依托多个独立的汽车整车生产企业配套和进入国际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一是积极筹建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支持汽车大集团与优势汽车零部件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拓展国际汽车市场。二是加大信息服务力度,健全汽车零部件出口服务体系,搭建面向国内外汽车及零部件市场的专业化信息网络平台,进一步完善出口基地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三是积极提高品质竞争力和效率,强化国内企业作为研究开发基地作用的同时在投资国促进本地化生产,努力扩大海外投资,寻求双赢局面。

3.3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为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培养和引进业务技能强、精通外语以及了解国际文化的经营管理人员是中国领先企业海外经营成功的关键。一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汽车企业为海外经营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给予优先支持。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实行奖励,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二是构建汽车产业外向型人才培育平台,着力培养一批精通外语、 法律 、管理、财务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大力实施海外机构人员本地化战略。

3.4加紧扶植自主品牌,保持汽车产业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

对企业经营的建议篇(8)

我国汽车产业的支柱地位不断提高,2005年产销各类汽车超过570万辆,汽车业产值约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1.4%,实现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出口81.6亿美元,首次实现了出口规模大于进口规模的历史性突破。但是,我国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规模及技术水平与汽车产业的支柱地位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汽车及零部件业规模提升和海外经营。如何加快推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走国际化经营道路.是进一步做大做强汽车产业的现实选择。

1我国汽车企业实施海外经营的现状分析

入世以来,中国汽车产业日益发展成为世界汽车工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汽车及零部件的生产、服务、销售和研发体系,具备了强大的与汽车产品相关的钢铁、机械产品、纺织材料、加工设备、零部件和电子元器件等制造业配套能力和汽车制造技术,并具有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开始参与在全球汽车市场上开展竞争。

1.1进出口规模

人世以来,我国进出口汽车规模迅速扩大,在2005年实现了机电项目下汽车产品贸易顺差,汽车产品出口金额首次超过进口金额,实现了从净进口到净出口的历史性突破。据统计,我国汽车整车出口情况(如表1),

2001—2005年,我国出口汽车数量由2.61万辆增加至16.43万辆,增长了6.3倍;金额由2.06亿美元增加至15.10亿美元,增长了7.3倍。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如表2),

2001年也由2.61亿美元增加至2005年的16.43亿美元,增长了6.3倍。同时,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增长速度快于进口速度,汽车产品的贸易逆差进一步缩小,并在2004、2005年实现分别净出口10.11亿美元、58.89亿美元。

1.2实施主体

2004年国内汽车市场开始步人增长期,我国汽车企业加快实施海外经营的步伐。目前,从国内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实施海外经营的主体看,主要分两大类。一是跨国汽车公司在华的合资或独资企业,如美国通用在华合资企业上海通用向菲律宾出15gl8多功能车、向澳洲和加拿大出51大功率发动机;日本本田在华合资企业广州本田向欧洲出口3~5万辆飞度小轿车;德国大众在华合资企业上海大众向澳大利亚批量出51波罗轿车。据统计,2005年此两类企业汽车及零部件产品出口金额占国内出口总金额的56.35%。同时,其产品一般科技含量较高,销售渠道相当部分是根据原来投资计划所安排的,即反销其母公司或母公司所属的世界其它地区的企业。二是国内资本投资的企业,包括部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2005年此两类企业所出口零部件产品的占有率分别为17.6%和46.26%。由于没有合资企业外方的限制,国内汽车企业能积极开展海外经营,自主输出品牌。如长城汽车拟与俄罗斯公司合资设立公司,组装生产2.5万辆运动型轿车;江铃汽车拟向欧洲出口suv“陆风”。

1.3经营方式

(1)出口商品贸易方式。2005年我国汽车出口的贸易方式仍以中国境内有进出15经营权的企业单边进口或单边出口货物的“一般贸易”形式为主。一般贸易出口金额11.16亿美元,同比增长172.5%,占比72.8%;出51数量l3.24万辆,同比增长105.9%,占比83.1%。“进料加工贸易”增长突出,出51金额2.29亿美元,同比增长400.2%,占比14.9%;出口数量1.9万辆,同比增长481.3%,占比12.1%。以上是整车出口主要贸易方式。

(2)股权收购式,即直接收购目标企业的股权。①生产类,直接收购生产企业,在东道国生产产品,如万向收购uai(汽车零部件);②投资参股类,与跨国汽车公司联手收购国外汽车企业,如2001年上汽集团参股韩国大宇汽车技术有限公司10%股份,开始实施海外经营;③投资控制类,如上汽集团通过支付约5亿美元收购了韩国双龙汽车公司48.92%股份,并通过在韩国证券市场上增持股份,实现了其绝对控制,南汽集团收购英国罗孚汽车公司破产资产,实现对其整体性重组;④海外收购类,通过收购、兼并外国企业来获得技术资源,如上汽集团出资收购英国罗孚汽车公司知识产权,并在其破产后收购有关研发人员,组建设立欧洲研发机构。

(3)绿地投资式,即直接投资建立分公司或子公司。①海外建厂,国内汽车企业根据海外市场多样化及有效规避政策风险的需求,通过品牌输出,开展技贸合作项目,在劳动力多、价格低、需求大或出口能力强的地区寻找合资合作伙伴,通过直接合资投资设厂,实现本地化生产。如奇瑞汽车与23个国家签约出口整车或ckd方式生产汽车,并计划2007年出口美国;中兴汽车计划在北非、南美、俄罗斯等地建立4~5个ckd工厂。②设立海外经营子公司,在世界各地自由港、转口城市寻找合资合作经营的伙伴,设立海外经营子公司,扩大产品辐射力及渗透力,提高国际市场覆盖率及影响力,以扩大企业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及经营成本。如上汽集团在海外设立子公司,扩大海外影响,有效整合资源。

1.4经营区域

从出口区域看,我国企业海外出口的区域性特征十分明显,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中东和南美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据海关统计数据表示,2005年我国共向世界上179个国家(地区)出口汽车,其中向亚洲43个国家(地区)、非洲49个国家、欧洲30个国家、南美洲42个国家、北美洲3个国家和大洋洲12个国家出口汽车。按国别统计,出口金额1亿美元以上的国家3个,阿尔及利亚、叙利亚和比利时(主要是进料加工贸易)。出口金额在1亿美元以下5000万美元以上的国家为5个,分别为苏丹、伊朗、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越南。在2005年汽车零部件出口值中,美国达到54.05亿美元,占27.4%,同比增长53.77%;第二位是日本20.86亿美元,同比增长42.62%;其余依次为加拿大、韩国、德国、尼日利亚、阿联酋、香港(地区)、英国、伊朗等国。

2国内汽车企业实施海外经营战略的风险分析

我国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既面临着国际汽车产业大转移的历史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国内竞争国际化、白热化的严峻挑战,国内汽车及零部件市场将日益与国际市场融为一体,为提高竞争实力,国内企业必须主动参与世界汽车业的国际分工,利用在技术、资本、管理、市场方面的优势资源,积极开展海外经营,提升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技术水平和规模化效益。但应清晰地看到目前我国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实施海外经营中所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2.1政治风险

一些西方国家出于意识形态或者国家利益的考虑大肆鼓吹“中国”,并多方位强化对华遏制战略,试图阻碍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东道国采取某种干预性措施比如制裁、国有化、没收、财产毁损等手段,限制某些行业、区域或某种类型外资企业的经营活动;同时,面临内战、边境战争、骚乱以及与政治因素相关的恐怖事件所造成人员伤亡或人身安全失去保障等非企业自身行为所引起的政治风险。

2.2反倾销风险

从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的比较优势出发,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量非常少,技术含量不高、相互替代性强,技术壁垒程度低;同时东道国产品市场准入壁垒较低,为了争夺国际市场,国内企业大多采取“低价竞销”的营销策略,易引起国际贸易摩擦,一旦东道国出于保护其国内产业的需要,认定中国汽车企业有出口倾销嫌疑,招致东道国的反倾销。而企业的倾销行为一旦被裁定成立,就会被东道国施加高额反倾销税,可能会使从事该项产品海外经营的中国企业不得不选择放弃培育多年的目标市场。

2.3汇率风险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汽车及零部件的价格一般是用外汇或国际货币来计价。在国内实行人民币管理浮动汇率制的今天,存在人民币汇率的不规则波动,国内汽车企业在进行进出口业务及对外投资时,就难以估算费用和盈利,由此产生的汇率风险称之为汇率的贸易性风险。同时,对于出口型或有部分出口业务的零部件企业而言,人民币升值会导致在国际市场价格竞争力减弱,直接影响到产品出口。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国内汽车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和并购活动使用的是外汇,如果外汇汇率上升,就会使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汇率的剧烈变化甚至可以吞噬企业利润,此种汇率风险称之为金融性汇率风险,由于汇率波动频繁,难以采取更有效的方法管理汇率,国内汽车企业面临巨大的汇率风险。

2.4技术风险

在世界汽车工业实施平台战略、全球采购、模块化供货渐成趋势的条件下,国内汽车企业因在技术、服务、成本等方面的弱势,难以在产品、价格、质量、服务等全方位竞争定位,难以全面形成全球供货配套能力。当前国际汽车市场竞争的实质就是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节能、环保、安全成为汽车发展的主要趋势。特别是世界各大汽车企业围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重点领域,把主攻方向从以寻求规模效应转向以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改造汽车工业,不断开发研制各种新车型的汽车零部件,抢占技术竞争置高点。对国内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来说,2004年750多家重点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研发费用只占销售额的1.75%,较2003年有所下降,难以形成有效的技术开发能力和积累,不能适应国内外汽车市场发展的需要。

2.5出口风险

国内部分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尽管整体外向度低,但发展极不平衡。一是国内制造的整车出口实力不强,零部件企业规模小、专业化水平低,出口产品结构中科技含量大、效益高的电子类产品比例较低,产品结构缺乏国际竞争力。二是产品质量还不过硬,尤其是服务体系尚不完善,目前大部分汽车出口企业未建立独立的售后网点和体系,难以开展有效的售后服务。三是质量标准认证、成本竞争力及运输交货是目前制约中国汽车产品出口的重要影响因素。

2.6商业信用风险

国内汽车企业在海外经营中涉及进出口、中介、汇兑、保险等诸多环节,任何环节的失信行为都可能使交易失败,进而给企业带来巨大风险。同时,国内汽车企业急于消化过剩产能,可能急于开拓国际市场,不注意考察合作伙伴的资本实力和商业信用,没有建立风险防范控制系统,就大幅度地开展海外贸易投资,最终因为商业伙伴的失信甚至诈骗行为而蒙受巨额损失。

2.7知识产权风险

跨国汽车公司以其强项技术专利为基本专利,对其改进技术及相关技术均申请专利,形成一个由基本技术同相关技术一起构成的专利网,从而形成专利壁垒,使国内汽车企业在国际市场面临知识产权壁垒。同时,国内汽车企业面临着跨国汽车公司恶意申请专利,在获得专利授权后用于不正当竞争或者直接攫取非法利益的行为,并使用知识产权专利侵权诉讼国内汽车企业,在国际汽车市场上面临着较大的知识产权风险。

3国内汽车企业实施海外经营战略的对策与建议

面对国内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纷纷实施海外经营战略,应积极指导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开展风险综合评估,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同时加强海外经营人才队伍,建设出口基地,搭建跨国经营专业化信息平台,并加紧扶植自主品牌企业,支持企业自主技术创新,鼓励支持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开展海外直接投资,扩大市场经营范围,进一步适应汽车生产全球化趋势。

3.1加强做好跨国经营风险评估,提高海外经营抗风险能力

按照东道国政府与我国政府关系亲疏程度,综合分析判定目标国的总体政治、经济及市场形势,据此以筛选相对适宜的海外经营目标国。一是从宏观方面,注重东道国政府目前的能力、政治风险的类别及稳定程度的风险评估,以确定政治风险程度,力避政治风险。二是从产业方面,注重东道国产业发展环境、产业政策等方面的评估,以确定进入壁垒程度,力避政策风险。三是从市场方面,注重分析评估市场准人条件、潜在竞争对手情况及产品结构变化趋势等因素,以确定市场竞争程度,力避市场风险。

3.2加强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搭建专业化信息网络平台

参照国际经验,零部件生产企业依托多个独立的汽车整车生产企业配套和进入国际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一是积极筹建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支持汽车大集团与优势汽车零部件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拓展国际汽车市场。二是加大信息服务力度,健全汽车零部件出口服务体系,搭建面向国内外汽车及零部件市场的专业化信息网络平台,进一步完善出口基地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三是积极提高品质竞争力和效率,强化国内企业作为研究开发基地作用的同时在投资国促进本地化生产,努力扩大海外投资,寻求双赢局面。

3.3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为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培养和引进业务技能强、精通外语以及了解国际文化的经营管理人员是中国领先企业海外经营成功的关键。一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汽车企业为海外经营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给予优先支持。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实行奖励,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二是构建汽车产业外向型人才培育平台,着力培养一批精通外语、法律、管理、财务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大力实施海外机构人员本地化战略。

3.4加紧扶植自主品牌,保持汽车产业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

对企业经营的建议篇(9)

一、商业企业开展连锁经营的特点与优势

商业企业有其本身特点,其规模性是很重要的,因此只有做大做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才能不被国际零售大鳄吞食掉。然而如何做大做强,结合国内零售业的现状和经济发展环境,我们认为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是最好的选择。连锁经营具有鲜明的特征:

(一)经营的统一化、标准化

商业企业连锁经营既是对商业企业管理模式的复制,也是对商业企业连锁经营形象和标准的统一化,没有统一化、标准化的管理,就会失去对连锁本身的涵义,久而久之就会偏离商业连锁母体的宗旨,因此,连锁企业要得到快速的发展和扩张,经营的统一化与标准化是其重要的特点。所以,连锁分店必须接受总部的统一管理,实施统一营销战略和策略等。

(二)范围广,渗透力强

当今社会,连锁业是商业领域普遍的经营模式,开始渗透到服务业乃至制造业当中。而商业企业因为其遍布范围广、渗透力远远超过其他行业而凸显其特点,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商业企业连锁经营将进一步扩大范围,打造更广范围的连锁。从这个意义上说,商业企业连锁经营是无止境的。

(三)开张速度快,成功率高

商业企业连锁经营往往以门店扩张来衡量其发展的速度,一般来说,商业企业一旦进行连锁经营后,其后发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其连锁店可以利用其扩张优势和建立在各地的供货网络,提高分店的名誉度,这就形成了成功商业企业的延伸和发展,而且在扩张的过程中,因为一些采购、渠道可以共享、经营模式已经规范化,往往成功率也较高。

(四)价格方面竞争力强

商业企业连锁经营可以打造价格优势,这主要源于两方面:第一方面,规模化的采购优势,在商业企业进行连锁之后,分店采购可以纳入到总店的采购计划当中,提高规模化采购的优势,降低单一分店采购的成本。第二方面,可以获得一些广告促销等方面的支持,现代生产企业产出的产品与商业企业进行合作的过程中,也是一个共赢的过程,商业企业处于市场推广的需要,往往可以通过连锁的规模优势向生产企业提出广告促销的要求,从而可以获得生产企业的支持,提高整体的营销费用支持水平,降低单一产品的成本。

二、商业企业开展连锁经营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几年,连锁经营成为商业企业发展的主流形态,然而成功的企业只占少数,多数企业存在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其本身并没有认识到这些问题,因为周围的企业或者竞争对手也是这样经营的。但是面对国外零售企业的冲击,商业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们就很纳闷,为什么连锁经营会败下阵来?其实,关键在于商业企业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一直在为了这几年的快速发展而沾沾自喜,这就使商业企业在这里分析存在的问题显得很有必要。目前商业企业连锁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多数连锁企业资金不足,限制其发展规模,难以取得规模效益

多数连锁企业资金不足造成其规模扩张过程中缺乏资金,影响到了连锁店扩张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连锁规模效益产生,时间久了,势必影响到其生存。而国际上的知名大商业公司,其资金雄厚,管理先进,一旦进入中国会很快按其计划一步到位。

(二)商业企业连锁缺乏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1、经营运作及管理尚未达到统一、集中、标准和规范,如一些分店经营商品的种类、结构、品牌也不能达到统一。

2、多数企业不注意创造统一的形象,除了店名、标识统一外,共它各行其是,名为连锁,实际上等于各开各的分店。

3、缺乏规范的统一培训。许多连锁企业不重视培训,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较低,各分店服务项目与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比较突出。

(三)企业缺乏现代经营意识

当前,许多新兴连锁商店仍没有从传统经营中走出来,表现为缺少市场竞争和整体战略意识。基本没有什么营销策划和营销手段。即使运用CIS,也只是搞了一些肤浅的视觉识别系统,只注意一些表面的东西,而没有注意到内在的经营理念和行为识别。同时,在经营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执行统一的标准,个别连锁店还存在没有执行总店的一些规范,因此,造成商业企业连锁统一化经营观念滞后产生,不利于商业企业连锁扩张和壮大。

三、促进商业企业开展连锁经营取得成功的策略探讨

(一)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成本。

商业企业要开展连锁经营,必须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商品供货系统,防止购销漏洞与营销道德问题产生,通过供销存系统来实现对进货和出货的有效控制,堵住资金的流失,保证商品质量,同时,通过构建一体化的进销存系统还可以提高进货的规模优势,降低采购成本,将消费者,经销商和供货商等联系在一起,还可以及时将库存反映到系统当中,降低库存成本,缩短商品周转时间,降低交易费用。但是,建立信息系统也是有规模之分的,商业企业建立信息系统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在建立连锁店初期,应该首先建立起各个连锁店之间以及和总店之间的基本控制系统,在做大做强的基础上,再提高系统的规模。

(二)确定标准的固定的经营模式,减少分店之间的差异。

建立连锁经营要有连锁经营的统一形象,而标准化即是连锁经营形象的统一展示,商业企业建立连锁经营首先应考虑自己的标准模式,如自己的门店风格、商品陈列等,在选择开设分店地址时,着重考虑当地能否标准化的拷贝其母店。这样一来,进行了统一标准化之后,商业企业连锁经营过程中就不需要考虑店面布置与设计的因素,直接可以进行门店装修和布局,不需要重新组合商品。另外,尽可能的实现标准化经营,可以使得商业企业在进行采购、促销、以及执行相对统一的价格上保持高度一致,提高商业企业对外的整体形象。如家乐福、沃尔玛都是采用这种方式发展连锁的。

(三)打破地域限制,向纵深方向发展。

商业企业连锁经营并不一定要在大城市,广大的中小城市同样有着巨大的发展和成长空间,从目前我国的零售业现状来看,中小城镇零售业高度分散,没有很好地形成自身具有地域优势的连锁品牌,因此,未来商业企业连锁经营可以考虑打破地域限制,向中小城镇深透,尤其是一些暂时没有太多资金优势,也没有规模优势的中小型商业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向中小城镇发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并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在中小城镇进行连锁经营,通过连锁经营完成对周边城镇的市场渗透,企业竞争力也会随之加强。如湖南的步步高公司在这方面就是一个典范,从湘潭市的一个超市经营开始,成长为零售业上市公司,其采取的路线就是从中型城市入手,进入连锁扩张。因此,打破地域限制,不仅可以节约扩张的租金成本,还比较容易切入,这也是我国连锁业积极扩张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转变观念,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体制。

商业企业开展连锁经营的过程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即以员工为本,以人才为本,以消费者为本,通过对员工进行良好的分析,提高员工在公司的待遇,为员工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奠定基础,同时对企业管理人才应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吸纳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通过对人才的良好培育与吸引,可以不断挖掘内部管理人才的潜力,同时商业企业连锁经营过程中还要考虑消费者的情况,如连锁经营过程中对于消费者的购买力要进行预先分析,在进行连锁的过程中要考虑区域消费能力,在引进商品的过程中也要形成等次,提高消费者的选择余地,增加消费者购物的愉。

除此之外,作为商业企业连锁经营的企业,应该善于向外商和现在比较成功的行业领导者学习,敢于同国外零售巨头挑战。在实践的过程中应努力发现问题并认真考虑对策,对重复性和常规性问题要建立起程序化的规章制度。

参考文献:

对企业经营的建议篇(10)

利用优势因势利导

安徽省民营企业已经走过三十多年的历程,从原来的拾遗补缺到如今,无论是财富积累,还是管理经验、人才储备,民营企业都已具备相当的实力,并已成为安徽省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未来的五年是安徽省民企发展的重要时期,建议政府充分利用城市群和优势产业因势利导,从而促进安徽省民营经济的发展。现在是信息时代,企业、企业家之间的信息交换、互通有无至关重要,建议工商联建立民营企业家定期座谈会制度,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投资环境多提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

同时,我认为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建议政府在大力扶持企业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能够为民营企业在资金、土地、技术等层面多提供政策支持。目前,安徽省中小企业数量多,但是综合实力强、技术领先、抗风险能力强的企业不算多,民营企业囿于有限的资金和资源,很难和“巨无霸”企业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建议在未来几年重点培育几个具有较强优势的民营企业,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本、资源的优势对接。

为企业降低创新门槛

近年来,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创新成本高、创新投入不足等问题。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是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区域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源泉。

建议国家应当继续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中小民营企业和创新创业人才更好地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作用;建设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主导的行业共性创新创业平台,进一步降低科技企业和科技人才的创新创业门槛。

工商联以及民营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早已受到一致认可。工商联应进一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和服务平台作用,呼吁政府加大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提升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

联手共破融资难题

对企业经营的建议篇(11)

……………………..

我宣布××县药品经营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大会正式开始!

……………………

下面进行会议第一项议程,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讲话。

…………………….

下面进行会议第二项议程,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宣读《关于开展××县药品经营企业诚信等级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

……………………..

下面进行会议第三项议程,由药品经营企业代表——××镇民生药店经理×××同志宣读《××县药品经营企业诚信倡议书》

………………………..

下面进行会议第四项议程,请各位领导讲话

……………………..

1、首先有请县委宣传部的×××部长讲话

……………………..

2、下面有请县行政效能监察中心的×××主任讲话

……………………

3、下面有请县工商局的×××局长讲话

……………………...

4、下面有请县物价局的×××局长讲话

…………………….

5、下面有请市局市场处×××处长讲话

……………………..

6、最后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县政府办公室×××主任作重要讲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