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经济安全案例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9 16:32:25

经济安全案例

经济安全案例篇(1)

在经济管理工作中,摆在各行各业面前的是“抓经济是第一要务”和“安全第一”的两大难题。经济是第一要务,当然就要求经济效益(利润)第一,安全第一,到底什么才是第一。对此,我们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一、论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安全经济“三角形理论”已经非常直观地回答了上述问题。将其安全与经济构造(两条边是表示经济,底边表示安全)为三角形模型,这里称为安全经济三角形模型。从数学力学的角度,三角形比其他任何几何模型都稳定。但失去底边(安全)的支撑,即便经济发展速度(GDP)再高也构不成稳定的三角形。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在安全经济工作中存在着密切相关,相互依赖,并存于安全经济工作中。而且安全生产与每一个员工和老百姓的生命财产更是息息相关的。安全生产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经济效益可提供对安全生产的投入,完善设施,保障生产安全。要说第一,两者都是第一,是不可分割的并列第一,同等重要,互相促进和保障。要举国上下创造安全发展经济(简称安全经济)的良好环境和局面,既确保生产安全,又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经济发展了,经济效益提高了,生产又是安全的,才能实现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双赢。

二、安全经济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轻视安全生产重视经济效益的问题

当前,在传统思维“拼GDP”的影响下,有些单位仍然追求利润至上,疏忽安全生产管理,不愿投入安全生产的经费。以为安全生产费用会增加生产成本,影响利润增长。这种目光短浅,把安全生产投入当成显性成本,却看不到其隐性正效益,结果付出的代价更大。生产过程事故频发,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扰乱了安全经济的环境,大大影响经济的发展。一旦,特大的生产安全事故发生,严重者经济效益很可能是负效益。

(二)安全管理与生产活动相脱节的问题

有的单位对安全经济“三角形理论”不知道或不理解。没有捋顺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没有当成一个整体来抓,把安全生产工作当作一项孤立的工作来抓,甚至与经济效益对立起来,纯粹就安全论安全、抓安全。总觉得强调安全生产管理会影响生产进度和效率,造成安全管理与生产活动完全脱节的局面。

三、安全经济工作的正反面典型案例

(一)正面典型案例

海南省地质综合勘察院隶属于海南省地质局,主要承担国家及地方基础性、公益性地质项目。长期以来,始终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理念方针,依法依规,狠抓隐患治理。主要体现在领导班子对安全经济高度重视,认为安全经济中安全是第一位。成立了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层层签订责任书,全院职工筑造安全责任链,利用局域网、宣传栏、邀请专家授课、外派学习交流等多种形式宣贯安全教育,以强化安全意识及提高辨别隐患能力。狠抓安全生产,促进经济效益。每个评审周期,均顺利通过ISO9001:2008质量认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勘察院注重保障安全经费投入,2012-2015年安全经费分别为70.3万元、109.7万元、99.87万、103.3万元,总产值分别为1.77亿元、2亿元、2.72亿元、2.198亿元。实现安全经济的正效益及良性发展。

(二)反面典型案例

文[2]报道:2014年8月2日,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昆山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抛光二车间发生特别重大铝粉尘爆炸事故,造成97人死亡,16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51亿元。该公司2013年主营业务收入1.65亿元。

算经济帐,应该说负效益不少于2亿元。这宗严重安全事故是对轻安全生产重经济效益者的一种审罚,我们切勿忘记这个(典型案例)血的教训。

四、对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探讨

人类从事生产活动始终是与安全生产相伴相生的,只要有人类活动,就会存在安全隐患。安全问题随时地会发生的。生产事故与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大多数发达国家发展历程经验告诉我们,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年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时,这里就处于生产事故上升期;当人均GDP在3000-5000美元时,生产事故处于高发期;当人均GDP在5000-8000美元时,生产事故处于稳定期;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生产事故总体呈现下降趋势[3]。除此之外,我们认为安全生产与经济管理的制度建设,对安全生产监控、检查力度以及智能化管理程度将更加密切相关,这有待进一步讨探。

2011年中国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是生产事故处于所谓高发期。事实上,全国大部分地区在这期间生产事故就是高发。对此,我们针对安全经济中的正反典型案例,运用安全经济学基本原理进行剖析和探讨。

(一)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意识

“安全发展”首次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出现,2011年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中再次强调安全发展,标志着安全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全面实施。从“安全生产”到“安全发展”的提出是党和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总结,也是阐明了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经济发展和安全生产同为一盘棋统一布局。思想意识是行动的指南,有什么样的安全意识,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近年来,许许多多的正反案例告诉我们,抓发展必须同时抓安全,抓安全生产就是从另一例面推动经济发展。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报告,由生产事故和职业危害引发的财产损失、赔偿、工作日损失、生产中断、培训和再培训、医疗费用等损失,约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4%。反面典型案例的生产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医疗费用,赔偿金,财产损失,停产,劳动力补充,被,设备维修费,信誉形象影响,产品和质量受损等等。这些原来都是隐性的,突然间变成显性的经济成本。要真正树立安全发展意识,不能单纯讲经济效益,一定要以人为本,“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牢固树立安全发展意识,守住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确保安全经济三角形稳定,实现经济安全持续发展。

(二)改变经济管理理念,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我们吸取以上反面典型案例的惨痛教训,不能只抓效益,不抓(或放松)安全,也不能只安全,不顾(或放松)效益。既要重视显性的经济成本和效益,也要注意隐性的经济成本和效益;既要重视显性的安全生产成本,更要注意隐性的安全生产效益。建设安全文化需要成本,其效益是隐性的。在一定意义下,隐藏着高效益。一旦突发事故发生,原是隐性的,突然间变成显性的。

要以这样理念来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安全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逐步形成的文化,是以人本,尊重人的文化,健康向上的高雅文化,也是一种潜在力量的文化,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我们的企业文化,尤其安全文化比较落后,需要学习借鉴别人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文化。比如,我们可以学习美国杜邦公司的安全文化,该公司的所有员工都必须接受严格的安全培训,开会时(或搞其他)活动,第一件事就是搞好安全问题。公司对安全规定很详细很具体,涵盖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上下楼梯要手扶扶手,上车后首先是系好安全带,开车时不接打电话等,听起来可能觉得小题大做,但正是这点点滴滴小事营造出一种安全文化氛围,让每位员工清醒认识到安全一刻都不能松懈。反观我国安全文化现状不容乐观,如安全教育考核不严格,宣传工作转发张贴了之,隐患整改下达通知书了之,预案演练嘻嘻哈哈等现象。因此,我们把安全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工作任务抓,彻底改变安全文化落后的状况,让安全文化引领企业安全发展,创造更财富。

(三)适度投入安全生产,改进经济管理方法

以上正面典型案例中的安全生产投入,是比较合适的。一般来说,安全生产投入多,设施齐全,手段先进,安全度就高,经济效益也随之提高,但并非投入安全经费越多越好。中国地质大学罗云教授在《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关系》课题报告中指出预防性的投入产出比远远高于事后整改的产出比,两者的比例是1:5,也就是说1元的安全投入等于5元钱的经济效益,这是安全经济的基本定量规律。根据“安全投入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安全经费投入达到一定峰值后,经济效益不再增加。因此,要依法依规,结合工作实际,科学评估安全投入,防止安全投入不足而导致事故发生,或安全投入过多,造成资源浪费。安全经济“金字塔法则”对预防性设计,如具有1分的安全性,就相当于加工和制造时的10分安全性效果,进而达到运行后1000分的安全性效果。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安全生产经费投入在财务账目上是列为成本开支。表面上看好像会影响利润(效益),然而其产出的潜在正收益由于无法直接计量出来,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伤亡、职业病、财产损失、危害事件带来的经济消耗损失减,即减损收益:另一方面是工作效率、产品知名度、企业信誉形象等提高了,即增值收益。安全投入是第一投入,主要目的是提高企业的安全水平和安全收益。要采用以上科学方法,合理投入预防性的资金,是保障生产安全的最佳选择。

四、强化责任制和奖惩制度,狠抓制度的落实。

以上正面典型案例的经验是以安全生产为第一位,成立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层层签订责任书,全院职工筑造安全责任链;利用局域网、宣传栏、邀请专家授课、外派学习交流等多种形式进行安全教育,以强化安全意识及提高辨别隐患能力。可见安全生产不仅仅是某个人或安全管理部门的事,是整个单位所有人员共同的目标,人人有责。所制订的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和经济目标责任书具有同等重要,把安全目标责任分解落实到部门和个人。只有层层、人人签订责任书,层层负责,人人有责,每个人都戴上“紧箍咒”,才能使员工各尽其责,新的安全生产法规定的“一岗双责”就是要求我们坚持抓生产必须同时抓安全原则各尽其职。事实上,已有安全生产制度,主要是缺乏执行力度的问题,如制度挂在墙壁上摆摆样、开会喊喊口号、文件下发转发,制度落实停留在纸或口头上,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还必须完善和强化奖惩制度,以推动各项的贯彻落实。

五、结束语

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两者缺一不可,相铺相成。我们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要两手抓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既要抓安全生产,又要抓经济效益,两手都要硬,使安全经济沿着良性循环的状态安全、健康、持续发展,实现安全生产、经济效益共赢。

参考文献:

经济安全案例篇(2)

技术经济学是高职经济类、管理类以及工程类等专业的核心课程。技术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在国内有关怎样在高职院校开设技术经济学的研究论文比较少,探讨高职院校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更是少之又少。本文以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优化高职院校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以提高经管专业学生技术经济实践应用能力。

一、高职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

1.培养和提高学生项目经济分析评价能力

技术经济学课程说到底就是通过项目经济分析,将形成的评估结论为决策提供依据。因此,技术经济学理论教学不能脱离实际,应该将教学目标关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项目经济分析评价能力。

2.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技术经济学课程应该重视实验教学,通过上机实验操作,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学生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技术经济学是实践应用性和综合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涉及管理学、财政学、金融学、经济学等学科。上机操作实验是本门课程应用性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建议在教学安排过程中,安排两周左右项目软件操作实训,旨在锻炼学生利用技术手段对项目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的能力,最后还要求学生会撰写评估报告,完成与实现教学目标。

二、高职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在对高职经管专业开设的技术经济学教学内容设计前,先要明确教学设计目的。《技术经济学》课程将项目工程相关知识与我国技术经济实践发展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学科,是应用经济学的分支之一。《技术经济学》注重实验,课程中有大量案例,通过实验与案例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高职经管专业《技术经济学》教学内容应该突显应用性,为此,在安排课程教学内容时,可以多安排应用教学课时,建议安排至少40课时,项目安排为:投资估算项目,要求学生掌握编制投资估算表的方法;经济评价项目,特别要求学生掌握电子表格对指标进行评价;通过财务报表进行财务评价等。

三、高职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设计措施

1.整合理论教学以及专题实践教学

《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过程中,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很有必要整合理论教学以及专题实践教学,而且理论教学与专题实践教学各有侧重,最终服务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目标。为此,在技术经济学课程总体设计过程中,特别是在理论知识内容教学时,可以融入专题案例。例如在讲解有关总成本费用计算理论知识时,可以融入专题案例,即要求学生用Excel软件制作产品成本估算表。

2.采用层次性情景案例教学

层次性情景案例教学指的是案例具有层次性,具体分成大案例和小案例。大案例指的是覆盖技术经济学整个教学系统的大型案例,学生通过大案例学习,能够了解技术经济学的全貌。小案例由大案例分解出来的小型应用案例,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布置设计大案例,要求学生分组完成,每个小组成员再进行分工,独立完成小案例,通过每个学生的努力,从而完成一个大案例。采用这种大小案例融合在一起的层次性情景案例教学法,有助于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善,也有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上机操作实验

技术经济学实验课建议一学期至少要安排三次,主要实验内容包括项目经济指标计算与评估、建设项目投资评估、项目财务状况评估等。安排项目经济指标计算与评估的实验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电子表格进行估算的方法。实验内容包括分析案例材料,解决实际问题;会应用电子表格计算项目收益率;根据项目寿命期情况制订投资方案;估算动态投资回收期等。安排建设项目投资评估实验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投资估算的一般方法与步骤,根据问题建立项目投资估算表,从而完成建设项目投资估算,为决策提供依据。实验内容包括利用Excel软件制作电子表格,根据电子表格估算项目投资总额。安排项目财务状况评估的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应用电子表格制作现金流量表,并且通过现金流量表估算项目收益率和投资回收期等。实验内容就是根据案例材料,要求学生编制现金流量表,估算收益率和投资回收期等。

经济安全案例篇(3)

技术经济学是高职经济类、管理类以及工程类等专业的核心课程。技术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在国内有关怎样在高职院校开设技术经济学的研究论文比较少,探讨高职院校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更是少之又少。本文以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优化高职院校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以提高经管专业学生技术经济实践应用能力。

一、高职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

1.培养和提高学生项目经济分析评价能力

技术经济学课程说到底就是通过项目经济分析,将形成的评估结论为决策提供依据。因此,技术经济学理论教学不能脱离实际,应该将教学目标关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项目经济分析评价能力。

2.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技术经济学课程应该重视实验教学,通过上机实验操作,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学生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技术经济学是实践应用性和综合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涉及管理学、财政学、金融学、经济学等学科。上机操作实验是本门课程应用性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建议在教学安排过程中,安排两周左右项目软件操作实训,旨在锻炼学生利用技术手段对项目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的能力,最后还要求学生会撰写评估报告,完成与实现教学目标。

二、高职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在对高职经管专业开设的技术经济学教学内容设计前,先要明确教学设计目的。《技术经济学》课程将项目工程相关知识与我国技术经济实践发展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学科,是应用经济学的分支之一。《技术经济学》注重实验,课程中有大量案例,通过实验与案例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高职经管专业《技术经济学》教学内容应该突显应用性,为此,在安排课程教学内容时,可以多安排应用教学课时,建议安排至少40课时,项目安排为:投资估算项目,要求学生掌握编制投资估算表的方法;经济评价项目,特别要求学生掌握电子表格对指标进行评价;通过财务报表进行财务评价等。

三、高职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设计措施

1.整合理论教学以及专题实践教学

《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过程中,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很有必要整合理论教学以及专题实践教学,而且理论教学与专题实践教学各有侧重,最终服务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目标。为此,在技术经济学课程总体设计过程中,特别是在理论知识内容教学时,可以融入专题案例。例如在讲解有关总成本费用计算理论知识时,可以融入专题案例,即要求学生用Excel软件制作产品成本估算表。

2.采用层次性情景案例教学

层次性情景案例教学指的是案例具有层次性,具体分成大案例和小案例。大案例指的是覆盖技术经济学整个教学系统的大型案例,学生通过大案例学习,能够了解技术经济学的全貌。小案例由大案例分解出来的小型应用案例,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布置设计大案例,要求学生分组完成,每个小组成员再进行分工,独立完成小案例,通过每个学生的努力,从而完成一个大案例。采用这种大小案例融合在一起的层次性情景案例教学法,有助于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善,也有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上机操作实验

技术经济学实验课建议一学期至少要安排三次,主要实验内容包括项目经济指标计算与评估、建设项目投资评估、项目财务状况评估等。安排项目经济指标计算与评估的实验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电子表格进行估算的方法。实验内容包括分析案例材料,解决实际问题;会应用电子表格计算项目收益率;根据项目寿命期情况制订投资方案;估算动态投资回收期等。安排建设项目投资评估实验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投资估算的一般方法与步骤,根据问题建立项目投资估算表,从而完成建设项目投资估算,为决策提供依据。实验内容包括利用Excel软件制作电子表格,根据电子表格估算项目投资总额。安排项目财务状况评估的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应用电子表格制作现金流量表,并且通过现金流量表估算项目收益率和投资回收期等。实验内容就是根据案例材料,要求学生编制现金流量表,估算收益率和投资回收期等。

经济安全案例篇(4)

二、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及报告,体现了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要目标和措施是可行的。财政经济委员会建议批准省人民政府提出的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同意《关于浙江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三、2007年,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省委“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的召开。为顺利完成今年计划,财政经济委员会建议:

(一)切实做好“三农”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创建现代农业服务平台,做优做强农业主导产业。落实各项支农业农政策,切实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优化种植结构。培养新型农民,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各种类型职业技术技能培训,增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和创业能力,切实提高农民收入。进一步加大支农力度,着力解决农民饮用水困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增强公共配套服务,切实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深化城乡配套改革,尽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我省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

(二)加快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广泛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采取综合有效措施,鼓励和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不断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把推动自主创新和实施品牌战略结合起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努力促进投资适度合理增长,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增强发展后劲。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加大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着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更加重视进口工作,加强国内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三)深化体制改革,优化发展环境。改进行政管理方式,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继续深化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监管方式,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行为。继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完善政策举措,加快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大节能降耗工作力度,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依法有序地解决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确保完成年度节能降耗和污染减轻任务。依法从严从紧管理土地,促进节约土地和集约用地。

(四)关注民生和促进社会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拓宽就业渠道。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缩小城乡之间、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扩大覆盖面,健全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公共财政制度,继续加大对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并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倾斜,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着力解决就医、就学、住房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社会问题。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维护社会治安稳定。依法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重点保证食品、药品安全。采取强有力措施,努力争取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了省财政厅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提出的《关于2006年全省和省级预算执行情况及2007年全省和省级预算草案的报告》。财政经济委员会根据各代表团的审议意见,对预算报告和预算草案进行了审查。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2006年我省各级政府和财税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决议,坚持依法科学理财,深化财税改革,强化收入征管,优化支出结构,有力地促进了我省经济建设、事业发展和社会稳定。全年预算执行总体是好的,预计全省和省级财政收支平衡。

2006年预算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专项资金管理的规范性和使用绩效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地方政府性债务负担较重,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任务艰巨。对此,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要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省人民政府提出的2007年预算草案和报告,符合预算法等法律法规规定,贯彻了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精神,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预算草案和报告是可行的。财政经济委员会建议,批准省人民政府提出的2007年省级预算草案,同意省财政厅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提出的《关于2006年全省和省级预算执行情况及2007年全省和省级预算草案的报告》。

此外,本次会议还对省人民政府提交的20个省级部门预算草案进行了审查,财政经济委员会对省水利厅部门预算草案进行了专题审查,审查情况报告附后。

三、为做好今年的财政工作,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代表们的审议意见,财政经济委员会建议:

(一)积极发挥公共财政职能,着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进步,支持发展现代农业。充分运用财税政策,支持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促进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节能产业加快发展,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落实完善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

轨道。

(二)优化财政收支结构,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依法治税,强化收入征管,保障收入稳定增长。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提高公共服务支出比重,新增财力应主要用于社会事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继续加大对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就业和再就业、公共安全及新农村建设等重点领域的投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及救助体系建设,着力解决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坚持勤俭节约方针,严格控制会议、培训、考察等经费,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三)强化财政预算监督,确保财政资金安全性和有效性。健全财政资金长效监管机制,提高财政监督实效。进一步强化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完善社保资金管理制度,健全监督制约机制,确保社保资金安全与规范运作。严格财政财务管理,加强对二、三级预算单位的监督。做好土地出让金纳入预算管理工作。扎实推进财政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加强全省政府性债务管理,强化对国有投融资机构的监管,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维护财经秩序。

(四)深化公共财政制度改革,提高财政预算管理水平。按照建设公共财政的要求,继续深化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财政绩效评价为核心的公共财政制度改革,推进政府非税收入征管体系建设,加快构建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公共财政体制机制。认真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强财税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科学理财的能力和水平。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委员会工作报告

2006年是法制委员会在省人大及其常委会领导下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的一年。一年来,法制委员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建设“平安浙江”、文化大省、“法治浙江”的决策部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认真履行法定职责,积极发挥在地方立法工作和“法治浙江”建设中的职能作用。

一、认真做好法规起草和统一审议工作,不断提高法规质量

根据《浙江省人大常委会2006年立法计划》的安排,法制委员会先后对宗教事务条例、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实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物业管理条例、安全生产条例、蚕种管理条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燃气管理条例、预防职务犯罪条例、温州生态园保护管理条例、艾滋病防治条例等进行统一审议,提出草案修改稿、审议结果报告和草案表决稿,提请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组织调研起草并向常委会会议提请审议企业商号管理和保护规定议案,会同代工委为主任会议起草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议案处理办法、关于修改《浙江省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实施细则》的决定,按法定程序统一审议后提请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初次审议关于修改《浙江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决定,向常委会会议提出书面审议情况报告。同时,对杭州、宁波两市人大常委会报批的17件地方性法规,进行合法性审查,提出批准文本草案、审议结果报告和批准决定草案,并提请常委会会议审查批准。

一年来,为进一步提高法规质量,法制委员会在法规起草和统一审议工作中着重把握好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坚持制度创新,着力以发展固和谐。如在组织调研起草和审议企业商号管理和保护规定时,针对企业商号特别是企业知名商号被侵权现象屡屡发生的问题,在广泛调查研究、充分论证基础上着重对企业商号的登记、企业知名商号的认定及保护等作出了许多创制性规定,加大了企业商号管理和保护力度,维护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促进了经济规范有序发展。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以管理和谐。如在审议实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时,对长期以来实行的自行车登记制度进行了重大调整,并进一步细化、充实交通规则和交通事故处理的各项规定,保障交通安全,有力地维护好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审议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时,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健全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机制,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三是坚持统筹兼顾社会各方利益,控制公权,维护私权,着力以利益和谐引领社会和谐。如在审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时增加对环保部门行使查封、暂扣等行政强制权的批准程序、期限、保管责任的规定;在审议物业管理条例时着重对首次业主大会的召开条件及业主投票权数、物业管理用房的配置比例、物业装修、物业服务企业的法律责任等作了修改和规定,较好地处理业主、建设单位、物业服务企业等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关系。在审议燃气管理条例时进一步合理科学规范燃气用户、经营单位的权利义务关系,较好地维护燃气用户的合法权益。四是坚持立法公开,着力以公开促公正求和谐。对所有地方性法规草案坚持在地方立法网上公布,公开征求全社会意见,进一步提高立法的公开性,促进了立法公正。四是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着力以民主促和谐。对多数法规草案坚持印发地方立法专家库成员征求意见,还就实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物业管理条例、安全生产条例等法规草案的有关问题专门召开专家论证会,听取专家意见;对企业商号管理和保护规定多次召开专家论证会,并分别不同对象召开5个专题座谈会;对实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涉及的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先后召开6个综合性座谈会和3个专题座谈会,并就自行车是否需要登记以及如何登记问题,对近10个销售单位及车辆管理所进行电话采访;就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走访相关部门征求意见和进行协调;将物业管理条例草案在《浙江日报》全文刊登,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并会同财政经济委员会就有关问题举行了立法听证会,进一步畅通利益表达机制,提高法规的科学性、可行性。

二、积极推进立法工作创新,进一步完善立法工作机制

根据常委会的工作要求和主任会议的工作安排,牵头组织殡葬管理条例立法质量评估工作。这是我省人大常委会自1979年行使地方立法权以来,第一次开展地方性法规的立法质量评估工作。通过对条例实施后的跟踪检查及存在问题的综合实证分析,以点带面,及时修改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地方性法规,有利于进一步改进地方立法工作、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同时为建立地方立法质量评估的长效机制,推进评估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奠定了基础。出台《关于规范部门参与立法工作的意见》,为进一步提高立法工作效率和立法工作质量提供了制度保障。试行了立法计划预安排制度,促进和保障立法计划的有效实施。

三、完善立法工作程序,促进立法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牵头组织起草《浙江省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程序》,对立法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法规草案的起草、法规案的提出、专门

委员会的先行审议、法规案第一次审议、法制委员会的统一审议、法规案再次审议、法规草案的表决、批准较大市的法规、法规公告、法规备案和档案管理等立法程序和工作环节作了明确规定,并报主任会议通过,进一步提高立法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保证立法工作效率,促进立法质量的提高。

四、开展规章备案审查工作,完善规章备案审查工作程序

会同相关专门委员会开展对2005年报备案的政府规章进行合法性审查,并对其中3件政府规章个别条款提出修改的审查意见,省政府停止相关条款的适用,并决定作适当修改,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牵头组织力量对《政府规章备案审查工作程序》进行修订,增加主动审查、共同审查、沟通协商等制度,并报主任会议通过,进一步规范了备案审查工作程序,完善备案审查工作机制,加大备案审查工作力度,提高备案审查工作实效,为常委会进一步加强法律监督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

五、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水平

认真组织学书记在纪念建党85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十一次会议精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牢固树立立法为民思想,不断增强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深入开展和谐社会建设与地方立法工作、推进地方立法民主化、地方立法质量评估等立法理论实践问题研究,参与立法课题调研,撰写了多篇法学论文在部级或省级刊物发表,还多次应邀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召开的专题研讨会,开阔视野,理清思路,提高理论素养,为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地方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召开省级有关部门立法工作座谈会,对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部门参与地方立法工作提出针对性较强的指导意见,避免立法工作中部门利益倾向。指导法制工作机构自身建设,召开务虚会,研讨完善法规审议工作环节,科学把握自身工作定位和工作职责,进一步规范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意见的记录、汇报、采纳、沟通机制,积极为常委会立法当好参谋助手,提供优质服务。

六、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做好代表议案审议等其它各项工作

审议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主席团交付审议的代表议案11件和办理代表建议7件、政协提案7件。通过深入调研、召开座谈会、主动上门征求领衔代表意见等,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增强工作实效,为审议议案作好充分准备。代表议案的审议结果报告已经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参与常委会组织的安全生产法执法检查。答复法律法规询问20余件,其中书面答复3件。编印法制工作简报20多期,为委员审议法规提供参考。对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下发的行政强制法等11件法律草案,进行认真研究,并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及时上报修改建议。做好《浙江省地方性法规汇编(2006)》编制工作。协助香港澳门基本法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做好在杭举办的基本法委员会例会、中德国家赔偿法理论研讨会的有关会务工作。接待全国人大及兄弟省、市来访考察20多批次。

一年来,法制委员会认真履行法定职责,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一定成绩,但与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和常委会的工作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主要是与省政府及有关部门联系、相关专工委工作联系的主动性需进一步增强,法规审议中一些重大问题的论证需进一步加强,法规审议中的有关工作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等,要努力在今后工作中不断改进、逐步解决。

2007年是本届人大及其常委会任期的最后一年,立法工作量大,时间紧,任务重。法制委员会要在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十六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精神,认真实施监督法,紧紧围绕提高立法质量,继续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加倍努力,奋发有为,不断创新,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一、认真做好2007年立法计划的具体实施,进一步改进立法工作。做好新型墙体材料促进条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检验机构监督管理条例、全民健身条例、森林消防条例、气象条例、村经济合作社组织条例(修改)、青年志愿服务条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修订)、广告条例、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修改)、实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修改)、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法规草案以及已经常委会初审4件法规草案的统一审议工作。对二类计划项目中条件成熟列入常委会立法程序的,依法进行统一审议。组织实施监督法办法立法起草小组,做好调研论证和起草等立法准备工作。改进立法计划编制工作,做好2008年年度立法计划的编制工作。进一步改进立法工作,坚持法规草案专家论证会制度和听证会制度,完善立法专家库制度,充分发挥立法专家库的专家作用,扩大公民参与立法的渠道,规范对公民意见收集、整理、采用,不断提高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主动加强与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各专工委的协调配合,探索保证立法计划实施的有效机制,提高立法工作效率和立法工作质量。进一步加大立法调研的深度、力度,重视发挥代表和市、县(区)人大在立法工作中的作用,加强立法知识的培训和指导。加强与杭州、宁波两市人大法制委员会的联系沟通,做好上报法规的审查批准与立法指导工作。

二、加强备案审查工作。按照监督法的规定和《政府规章备案审查工作程序》的职责分工及其工作要求,认真做好报送政府规章的备案审查,进一步理顺工作关系,提高工作效率。积极探索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进一步完善备案审查工作机制。

三、做好其它日常工作。做好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主席团交付的代表议案和建议的办理工作,有关法律法规问题询问的答复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下发的法律草案征求意见工作,法制工作简报的编辑工作和《浙江省地方性法规汇编(2007)》的编印工作以及主任会议交办的其它工作。

四、加强自身建设。认真组织学习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进一步找准自身工作定位,不断提高对问题的驾驭能力、判断能力和解决能力。加强对法制工作机构自身建设的指导,建立健全学习制度,深化理论研究,总结五年立法工作经验,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发挥团队作用,提高整体战斗力。进一步加强自身修养,创造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良好工作氛围。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内务司法委员会工作报告

2006年,内务司法委员会在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监督法的有关精神,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法治浙江”的总体要求,服务中心,突出重点,依法监督,注重实效,较

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认真组织实施对省民政厅厅长的述职评议工作

对省民政厅厅长进行述职评议,是经省委同意和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省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点工作。内司委按照省人大常委会的统一部署,认真配合常委会及评议工作小组做好有关具体工作。6月份以来,内司委就省民政厅丁作和省民政厅厅长依法履职情况,分别征求了分管副省长和17个省级部门的意见,听取了省审计厅对全省民政部门审计情况的汇报,与省民政厅有关人员进行了座谈,并分组赴杭州、宁波等7个市和13个县(市、区),通过听取汇报、座谈、实地察看等形式,重点对救灾救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社会事务和基层自治组织建设等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期间,还向省人大代表、各设区的市人大常委会,各市、县(市、区)民政部门发函征求意见。在与省民政厅反复沟通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调研报告,并印发省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作为评议参考。调研报告在充分肯定我省民政工作以及吴桂英厅长履职情况的同时,指出在民政工作中殡葬事业的管理体制还不够顺畅,基层基础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有的管理工作还不够规范,个别专项执法工作效果还不够明显。并建议省民政厅及吴桂英厅长要进一步树立以民为本的工作宗旨,深化民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民政法制建设和基层基础工作,不断推进民政事业向前发展。在评议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评议工作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评议会后,省政府对评议意见高度重视,有关领导批示省民政厅及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加快落实,省民政厅现已按照评议意见制定了具体的整改实施意见,并就改革殡葬事业的管理体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采取了具体措施。

二、积极协助省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的情况报告

2006年7月,省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关于“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的情况报告。为协助做好这项工作,内司委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已经开展的刑事诉讼法和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工作执法检查的整改情况进行了跟踪督查。4月份以来,内司委分别听取了省委巡视组、政法委等有关部门和部分在杭律师对“两院”规范执法行为的意见,先后赴嘉兴、湖州、海盐、长兴等市、县,通过听取汇报、实地察看、查阅案卷等形式进行深入调研。在与省“两院”反复沟通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向省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提交了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在充分肯定省“两院”专项整改活动成绩的同时,还就法院在司法过程中的内部案件请示过多,一些中级法院将减刑、假释与缴纳罚金挂钩,以及个别法官与律师关系、司法公开、司法人员执法监督制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一些检察院在执法过程中对自侦案件的办理不规范、不文明,法律监督工作力度不足,扣押、冻结款物不规范,以及依法保障律师执业、检察业务工作考核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省“两院”对此高度重视,对专项整改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查摆和剖析,及时研究和部署,制定了相关措施,要求各地停止减刑、假释与缴纳罚金挂钩,严格规范法院内部案件请示和诉讼、执行收费,严格规范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加强法律监督,促进依法文明办案和公正执法,并按时向省人大常委会提交了整改工作情况报告。

三、组织开展《浙江省预防职务犯罪条例(草案)》的起草和提请审议工作

《浙江省预防职务犯罪条例》是省人大常委会2006年的一类立法项目,由内司委负责草案起草和提请审议工作。内司委就条例的起草工作与省人民检察院进行了多次沟通,并委托省人民检察院起草了条例草案的建议稿。在建议稿的基础上,内司委修改起草了条例草案初稿,并赴江苏进行立法调研,对有关问题作了进一步研究。条例草案初稿经多次集体研究、反复修改后,印发省级有关部门和各市、县(市、区)人大常委会征求意见。内司委还召开省级有关部门座谈会,听取省人民检察院、监察厅、审计厅等13家单位的意见,并赴绍兴、金华、嵊州、东阳等市开展调研,对条例草案进行了再次研究和修改,于9月份提请省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11月份经省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

四、认真做好其他的工作

2006年,内司委还会同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配合全国人大内司委开展了禁毒法、消防法立法调研以及“五五”普法决议、“两官法”实施情况和人民调解工作调研;参与了省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安全生产法执法检查;对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省人大代表等提出的60余件案件转交公安、司法机关等依法处理;审议了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主席团交付审议的15件代表议案,并向常委会作了审议结果的报告,办结了7件省人大代表建议和1件政协委员提案。

五、注重加强自身建设

一年来,内务司法委员会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省委全会精神,并以此指导委员会的各项工作。在监督法出台前后,认真学习领会,并加强了对评议工作、群众申诉案件办理等工作的研究,进一步改进相关的工作制度。在注重自身建设的同时,还加强了与市、县(市、区)人大对口部门和兄弟省、市人大内司委的联系和交流,召开了全省人大内务司法工作座谈会,参加了华东地区人大内务司法工作座谈会、全国人大内司委召开的部分省(市、区)人大内务司法工作座谈会,与省人大干部培训中心共同举办了全省人大内务司法系统干部培训班。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如在工作中如何进一步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如何根据监督法的规定进一步规范工作制度,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实效等,这些都需要在2007年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2007年省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现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服务中心。突出重点。依法监督,注重实效,努力做好人大内务司法工作,积极推进我省民主法制建设进程。

2007年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真做好有关法规的起草和修订工作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今年内司委承担《浙江省青年志愿服务条例(草案)》、《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修订草案)》和《浙江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修订草案)》的起草和提请审议工作。为此,内司委将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和沟通,深入开展立法调研,做好有关的具体工作,及时提请省人大常委会进行审议。

二、切实改进和加强监督工作

为了进一步促进司法机关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省人大常委会将于2007年年中听取和审议省高级人民法院落实“三项承诺”的实施情况和省人民检察院开展法律监督的工作情况报告。为此,内司委将深入调研,为常委会审议做好有关的准备工作。此外,内司委还将对省民政厅落实省人大常委会评议意见的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及我省实施办法的贯彻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继续受理和转办人民群众的申诉和意见。

三、进一步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

一是认真审议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主席团交付内务司法委员会审议的代表议案,会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及时与代表沟通联系,提高审议质量,同时认真做好代表建议的办理工作。二是密切与人大代表的联系,在开展立法、监督等工作中,充分发挥省人大代表内务司法专业小组的作用,倾听代表的意见建议,使内务司法委员会的工作在代表的参与和监督下开展得更好。

四、努力加强委员会自身建设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精神。二是继续加强对监督法的学习,改进和完善有关工作制度,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监督工作。三是进一步密切同市、县(市、区)人大内司、法制(工)委的联系,共同推动全省人大内务司法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四是回顾本届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的工作,进一步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提高工作实效。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工作报告

2006年,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在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四位一体”战略部署的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依法履行职责,较好地完成了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交付的各项任务。

一、注重质量,认真做好地方经济立法工作

按照省人大常委会2006年立法计划,财经委组织起草、提请审议了《浙江省省级预算审查监督条例(草案)》,初审了《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浙江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浙江省燃气管理条例》和《浙江省港口管理条例》等4件法规草案。由于立法任务较重,为了提高法规草案的审议质量,财经委在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共同参与的基础上,认真做到:一是提前介入,统一认识。地方经济立法涉及面广,各方面的意见较多,财经委加强与起草部门沟通联系,及时了解掌握法规的起草进展情况及立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统一对立法难点和重点的认识。二是加强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在起草和审议法规草案时,财经委坚持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涉及的重要问题,反复深入讨论,认真研究,并加强实地调研,直接听取最基层部门、相关人员的意见。三是重视学习和借鉴。地方经济立法的政策性和专业性都较强,财经委在认真学习和领会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精神的同时,注意借鉴吸收外省(市、区)相关立法的成功经验,坚持“有特色、可操作、不抵触”的原则,提出符合我省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审议意见,为常委会审议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二、围绕中心,积极开展对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

财经委把对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作为工作重点,准确把握全省经济运行态势,不断加大监督力度,促进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是认真做好审议工作。根据工作要求,重点对年度、半年度计划及执行情况进行审议监督。在听取经济综合部门汇报、赴部分市县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审议报告和经济运行分析报告。二是加强专项调研。按照围绕省委中心工作、服务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指导思想,财经委于去年下半年对全省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提出了加快我省服务业发展的一系列意见和建议。同时,结合经济立法工作,关注中小企业发展、安全生产等重大问题,把握经济运行态势。三是注重综合分析。在审议年度计划执行情况和半年度经济运行情况时,财经委反复讨论,认真分析,使所提意见建议有一定的针对性和说服力。对半年度全省经济运行情况,经调研分析后指出,我省经济总体平稳向好,但应清醒看到存在的农民增收、企业效益提高、外贸持续快速增长和财政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等方面难度加大的情况,并相应提出了建议意见。四是关注重点项目建设。财经委始终把对重大建设项目的监督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组织省人大代表财经专业小组对重大建设项目进行视察,了解和掌握所到之处的建设进展情况。视察结束后,财经委认真整理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形成了视察报告,向省政府及有关部门进行反馈。

三、讲求实效,精心组织开展执法检查工作

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是省人大常委会2006年的一项重要工作,财经委承担了具体组织实施工作。经委在注意改进方法的同时,着重把握调研准备、宣传发动、自查自纠、检查整改等环节的重点工作,力求突出实效。一是摸清情况,明确检点。执法检查前,财经委不但多次听取省级相关部门情况介绍,还分组赴市县进行调研,了解掌握全省安全生产情况,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隐患,建议常委会将危险化学品生产和道路交通作为检点,并提出了执法检查的指导思想和计划安排。二是重视自查,推动自查自纠。执法检查自始至终强调自查自纠、边查边改。财经委加强与各市人大的联系,及时了解各地开展自查的情况,并到市县督促自查工作。要求政府部门列出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点和限期搬迁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名单,既为实地检查作准备,也推动各地加强自查自纠的力度。三是注重整改,着眼长效规范。针对我省中小企业量大面广、道路车辆迅速增加的情况和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安全生产基础薄弱、各类事故隐患严重、部分领域事故数量呈上升趋势等问题,提出了增强法制意识、健全监督机制、落实安全措施、重视隐患整改、提高保障能力等建议意见。对此,省政府高度重视,认真落实整改意见。从反映情况看,通过执法检查,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得到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意识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事故隐患整改得到了进一步重视,促进了全省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三个“零增长”。针对人民群众对虚假违法广告意见较多、反响强烈的情况,财经委在上半年开展了广告法专项执法调研。在肯定我省贯彻实施广告法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广告业健康发展的五项意见,督促有关部门加大对虚假违法广告的整治力度,促进了广告法的贯彻实施。

在全国人大常委会节约能源法执法检查组来浙江检查期间,财经委认真配合安排,落实实地检查、材料准备等各项要求,保证了执法检查的顺利进行。

四、突出重点。强化预算的审查监督

财经委在预决算审查监督重点的把握上,适时进行调整,在审查收入预算同时更加注重对支出预算的审查,在审查支

出的合法性同时更加注重财政支出的结构优化,特别是强调要加大对社会保障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的有效保障,使政府预算更好地体现公共财政的要求。在有关的审查报告和审议意见中,多次提出要不断加大新农村建设、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支持力度。针对当前预算管理中的薄弱环节,督促有关部门切实规范和加强财政专项资金、政府性债务、国有资产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同时,财经委还专门听取了省财政厅关于省长专项资金安排、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工作情况汇报,年底还专题听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切实履行预算监督职责,促进公共财政建设。财经委继续把部门预算审查监督作为深化预算审查监督的重要抓手和载体。2006年有18个省级部门预算提交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其中对省民政厅部门预算进行重点审查。人代会前,邀请11位专家学者对省民政厅部门预算进行评审。大会期间,组织35位代表进行专题审查。通过审查,财经委就结余结转资金管理、专项资金不专的问题、转移支付的分配依据和标准、社会捐赠资金的管理、行政成本偏高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意见和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对部门预算的全过程监督,财经委在年中专门听取了关于省民政厅部门预算执行情况汇报。对2005年重点审查的省建设厅、省交通厅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了审查,并听取了省审计厅对这两个部门决算审计结果的报告。

财经委积极支持审计部门依法审计,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在新一年度审计工作方案形成之前,财经委事先听取省审计厅汇报,提出审计重点,明确工作要求。2006年,省审计厅比较全面地对政府性债务进行了审计调查,开展了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绩效审计。审计工作报告向社会公开后,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普遍关注。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意见,财经委加强审计所涉问题的跟踪监督,积极推动整改工作。省财政厅及有关部门针对审计揭露的问题及时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措施。省政府也在规定时间内向常委会提出整改结果报告。省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还专门审议了省政府关于审计所涉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

五、改进方法,重视对代表议案的审议

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和对代表工作的重视,代表议案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高。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主席团交付财经委审议的代表议案有13件,内容涉及经济领域的多个方面。财经委对议案审议工作非常重视,不仅上门征求代表意见,还认真研究落实议案提出的要求。共有6件议案列入了常委会2006年的立法计划,其中3项法规已经常委会审议通过或提请审议。有4件议案经和政府部门沟通,开展了调研和立法准备,已建议列入常委会的2007年立法计划。另有3件议案由于国家法正在修改中等情况,财经委将进一步做好立法调研等前期准备工作。

六、加强学习,切实提高委员会履职水平

为切实履行职责,财经委努力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履职能力和水平。一是坚持认真组织学习。财经委员会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及监督法,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为要求,积极探索人大财经监督的新途径,努力推进财经监督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财经委员会积极参加全国人大财经立法工作培训班和华东地区人大财经工作座谈会,介绍和交流了我省情况,并组织调研组到外省市考察,学习借鉴经济立法和财经监督方面好的做法和经验。二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财经委坚持重大事项集体讨论决定,具体工作分工协作。一年来财经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10次,主任委员办公会议12次,保证工作有序开展。三是坚持依靠代表。财经委在开展经济立法和财经监督工作中,注意吸收代表参与,认真听取代表意见,发挥代表作用,确保各项工作最大限度地符合广大群众的利益。

一年来,财经委积极开展各项工作,经济立法、财经监督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效。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财经监督的实效有待进一步增强;计划审查监督的方式有待探索改进;预决算审查监督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约束的刚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工作机构的办事、办文效率和质量有待提高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在新的一年加以重视和改进,以推动人大财经工作迈上新台阶。

2007年,省人大财经委要在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省委十一次全会精神和“四位一体”战略部署,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法履行职责,提高经济立法质量,增强监督工作实效,认真办理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交付的各项任务,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七大召开。

一、加强对计期的审查监督

(一)认真履行对全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审查职责。为做好“对计划草案和计划报告进行审查,并提出审查报告”55作,会前要在认真听取省级经济综合部门汇报、加强调研的基础上,对编制和完善年度计划提出意见建议。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深入各代表团,认真听取代表的发言,并根据各代表团的审议意见,提出审查报告。

(二)加强对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认真做好全省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工作,及时、准确把握全省经济发展态势。特别是对于半年度全省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要加强与省级综合部门的经常性联系,深入调查研究,全面了解经济运行情况,并针对经济运行中的重要变数、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等,及时提出建议意见。

(三)开展“五大百亿”工程实施情况的调研。“五大百亿”工程是本届人大关注的重点建设内容,2007年是基本完成之年,省政府要专门向常委会汇报实施情况。为协助常委会做好审议,财经委要在听取具体实施部门汇报的基础上开展调研,深入了解实施情况,撰写好调研报告,提供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时参考。

(四)结合对省水利厅部门预算的重点审查,适时组织对“万里清水河道”等工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视察,督促水利资金的有效使用。

二、积极参与地方经济立法工作

按照省人大常委会2007年的立法计划,明确分工,提前介入,加强联系,深入调研,切实提高起草和初审质量。

(一)认真做好财经委提请审议的《浙江省广告条例(草案)》的准备工作,成立起草小组,认真起草修改,保证条例草案及时提请常委会审议。

(二)对财经委负责初审的一类立法项目――《浙江省检验机构监督条例(草案)》、《浙江省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草案)》和二类立法项目――《浙江省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督条例(草案)》、《浙江省非税收入管理条例(草案)》《浙江省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草案)》、《浙江省水路运输管理条例(修订草案)》,要做好计划,落实人员,主动联系,及时了解起草情况,把握重要问题。草案一旦提交财经委审议,即开展立

法调研,广泛征求意见,起草初审报告。继续做好2006年结转的一类立法项目――《浙江省新型墙体材料促进条例(草案)》的初审工作。

(三)按照落实《省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意见重要举措分工方案》的要求,积极开展健全市场运行和价格监测预警机制的立法调研。

(四)配合做好全国人大财经委的经济立法工作。针对相关法律征求意见稿,要按照要求,组织有关部门认真研究,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修改意见,及时整理上报。

三、推进财政预算的审查监督

2007年是省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成立后的第一年。省人大财经委和预算工委要按照条例规定,依法做好预算审查监督的各项工作,努力促进预算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一)做好预算、决算的审查工作。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把握预决算审查的重点和要求,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预决算审查机制,提高预决算审查的质量和实效。继续开展对部门预算、决算的重点审查,选择省水利厅部门预算作为重点审查对象,采取专家审查、代表专题审查等形式,促进有关部门规范预算编制,严格执行预算。做好对省民政厅部门决算的审查工作。

(二)做好对重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调研工作。选择事关民生的重点专项资金进行调研,掌握安排使用情况,剖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专项资金管理的意见建议。2007年,省人大常委会安排专题听取和审议省政府相关情况报告,我们将积极开展相关调研,为常委会审议做好基础工作。

四、认真做好法律监督工作

要根据常委会开展法律监督的工作部署,积极参与法律监督的各项工作,促进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

对安全生产执法检查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督查。按照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执行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财经委要进行专项调研,逐项对照检查落实情况,促进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在全省范围内正确实施。

五、认真办理代表议案

要按照加强代表工作的要求,充分发挥代表的作用,做好为代表服务工作。

(一)认真办理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主席团交付财经委办理的代表议案和建议。要及时与有关部门沟通,认真征求代表意见,做好代表议案、建议的办理工作。

(二)加强与代表的联系。财经委在开展各项工作时,要吸收代表参与,认真听取代表的意见,接受代表的监督,切实发挥代表的主体作用。

(三)组织省人大代表财经专业小组开展重点工程视察活动。

六、切实加强委员会自身建设

财经委要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切实履行法定职责,保证各项任务的完成。

(一)以学习为先导,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认真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切实提高依法履职的能力。

经济安全案例篇(5)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案例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的现状

思想政治课作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一门课,应该在教学中置于重要的位置。但是在见习、实习的过程中发现,由于部分地方的新课改还处于尝试阶段,对怎样合理安排还没有一定的经验,致使高中思想政治课的重点位置不够突出,主要表现在课时安排上比较紧张。这样,欲使思想政治课在如此紧张的课时安排上能得到比较满意的效果,那么案例教学就必须要起到关键的作用,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各方面的压力,案例教学在中学生的课堂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再加上处于高中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正是他们处于叛逆的时期,没有适当的案例,难以激发他们的兴趣,所以也就难以使他们重视起来。综上所述,现如今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案例教学并没有完全发挥它的作用。

2 案例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作用

现如今在思想政治课中使用案例教学的情况不容乐观,在部分使用案例教学的学校里,案例教学发挥的作用显而易见,成绩突出,备受师生们的重视。

第一,适当的案例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中阶段的学生,大部分都处在学习的压力之下,为了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引用新的时事案例将对他们的学习压力有所缓解。比如,在讲到我国政府的职能时,可以采用日本大地震对我国人民影响的案例,地震后,受季风影响,核泄漏对我国东部沿海人民的健康造成重大影响,并由此而引起了轰动一时的“盐荒”事件。政府一方面积极应对核污染,一方面加大食盐的供应,切实维护了我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凸显出我国政府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在对待灾后重建这个问题上,我国政府的积极作为让全国人民感觉到的是温暖,而日本政府的消极对待引起当地人民的不满,我国政府的作为与日本政府的作为形成鲜明的对比,显示出我国政府的性质与职能,凸显出我国政府的优越性,强调出我国政府扮演的“公仆”角色,这样不仅仅引入了课题,而且让学生懂得我国政府的便民利民,使他们对我国政府产生兴趣,激起他们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

第二,适时引入案例可以加强并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案例用得好不好,用得得不得当,全部体现在引入案例的时间把握上。案例引入的合适,那么就如顺水行舟,相反就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讲什么内容,引入什么样的案例。比如在讲政府具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时,针对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四个基本措施,可以采用经济类的热点案例来引入,而且只有在学生对知识显得有些迷茫、懵懂的时候引入是最有效的。而且及时让学生加入到案例的讨论分析中来,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教学的预期效果。

第三,积极正面的案例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对社会的初步认识阶段,接触积极的、正面的案例越多,对他们自身的健康发展越有利。例如,在讲到我国政府的作用时,先给学生讲清楚我国政府是服务型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他对人民负责。然后引入每个公民的生老病死与政府息息相关的案例,一个人出生后要登记户口,接受政府的管理,适龄儿童必须接受政府提供的义务教育,毕业后要享受政府提供的工作岗位等等。从这个案例中让学生明确我国公民一方面接受政府的管理,一方面享受政府提供的服务,让学生懂得生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具有优越性,让他们在一点一滴中增加对社会的认识,对我国政府的信任与感激,进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四,案例的合理搭配有助于改变学生对课程、对老师的看法。想要把思想政治课上的精彩,自身就必须具备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储备,必须要有良好的政治素养,这是对思想政治课老师的最基本要求。比如在讲到我国政府的职能时,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去分析,因此就需要一个全方位的案例来引导学生。在这里我们可以用政府干预房地产产业健康发展这一案例,在这个案例中,政府提高房贷利率,是在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倡导人们合理投资,一致维护我国房地产产业的健康发展是在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政府出台一系列的制度来限制购买二套房,同时加大对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投入是在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政府干预房地产产业健康发展是以人民生活的安定为出发点的,本身就是在维持我国的长治久安,这是在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我国长治久安的职能。这就覆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职能,有利于改变学生心目中政治就只是政治的这一态度,让他们明白思想政治课所涉及的内容很丰富,教思想政治的老师自身所具备的知识也很雄厚。

3 对案例教学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作用的思考

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案例教学具有它的优越性,应该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被推广,以此来改变以老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引入到我们的课堂中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大胆说出自己对案例的看法,并且能够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在案例教学中使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在案例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通过自身的分析、和同学的讨论、老师的引导,使那些平日里难得参与活动的同学加入进来,开拓他们的思路,增强他们在政治课教学中的主人翁意识,营造整个班级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氛围。当然,事无完事,每件事都有自身的缺陷,案例教学也不例外。准备案例的过程比较艰辛,需要从大量的案例中选择合适的案例进行教学,如果案例引用得不好,没有针对性,那么这节课就是失败的,既浪费了时间,又给学生增加了负担。所以,所用的案例必须要切中学生的关注点,调动学生的兴趣,这样才会让学生喜欢你,并且喜欢上你的课。同时,高中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好坏区分还不十分明确,如果给他们加以错误、消极的引导,必定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因此,在选用案例的时候,要尽量用积极的、符合他们那个年龄阶段的案例,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对思想政治教学的科学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案例教学的作用不能被忽视,在高中强压力下的学生更能容易接受案例教学,所以,案例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应该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作用,让学生爱学思想政治课,学懂思想政治课。

经济安全案例篇(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2-0049-02

我国很多高校开设经济管理类专业,旨在培养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基于培养既懂管理又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经济法学已逐步成为经管类专业如经济学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的必修课。经济法学是法学体系中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内容涵盖面广,动态变化大。通常所说的经济法学是教育部规定的高校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内容体系是按照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划分的。经管类专业的法学教育与法学专业的教育目标不同,经管类专业的法学教育更强调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来解决经济发展和经营管理中各种问题的能力。但很多经管类专业的经济法课程是按照法学专业的经济法内容体系来安排的,相应地存在一些实际问题。

一、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内容体系与专业需求的矛盾

经济法是我国法的体系中一个独立而重要的法的部门,调整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种社会关系。经济法学包括该部门法的理论、制度及规范,内容体系由体现国家干预、管理经济的各种法律规范构成。经济法学的教材众多,比较常见的是概论加分论。分论部分一般包括市场主体法律制度、市场规制法律制度、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这种划分体现法学体系和法的部门划分的严谨性。

但是,按照法学专业的经济法学内容体系进行经管类专业的教学,易出现两个问题。一是课程内容缺乏专业的针对性。按照此体系学生可以了解市场规制及宏观调控方面的法律制度,如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等,但与经济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重要法律如公司法、合同法等都未纳入课程内容。这些法律属于民商法范畴,由于经管类专业的课时总数限制,一般不再开设民商法课程,只开设经济法一门法律类课程,导致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这些重要法律学生反而未能学习。二是充分考虑了经管类专业的学生需求,在教学实践中授课教师把经济法和商法兼收并蓄向学生讲授,忽视了向学生阐释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导致学生对法的部门的划分、经济法的概念及内容体系没有清晰准确的认识。[2]因此,根据专业的不同,依据专业的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的经济法教学内容体系凸显必要。

(二)经济法课程的课时普遍偏少

经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归纳为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掌握现代经济和管理理论,能够在工商企业等从事经济工作、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分解为知识结构,再细化为课程设置,课程围绕着培养目标展开。这些专业的主干课程中管理学、运筹学、经济学、会计学等课程的课时较多;再加上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大型作业、实践性课程等,经管类专业的课时总数普遍较大。因此,可以给经济法的课时一般不多,经过对几所高校的经管学院的调研可见基本在30~50学时之间。经济法学内容庞杂知识点多,导致经管类专业的经济法教学中普遍存在课时少,进度紧张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存在偏颇

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学生对法律课程的重视程度逊于本专业课程,另外由于经济法的内容体系庞杂,很多学生觉得法律条文枯燥,更加影响了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经管类专业的经济法教学中更加需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积极作用,在经济法教学中被广泛采用。[3]但在案例教学实践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案例选择忽视专业的需求差异。从笔者所在经管学院几个专业情况来看,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对公司业务的相关案例比较感兴趣,国贸专业的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更关注,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对宏观调控相关案例的关注高于其他专业。如果同一套案例应用于不同专业学生的课堂教学,专业针对性较差,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教学中不能很好地把握案例教学与知识讲授的关系。知识点的阐释和讲授可以让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但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案例教学,反而忽视了知识讲授的重要性,或者出现案例教学与知识讲授脱节的现象,都不利于学生法律能力的全面培养。

二、改进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的建议

(一)构建合理的经济法学内容体系

构建经管类专业的经济法教学内容体系时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尊重部门法划分的严谨性,二是要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要求。

1.绪论部分必不可少。在绪论部分严格按照我国法学体系介绍各个部门法的划分,让学生明确经济法地位与范围的同时,对法的体系有正确的认识,为今后学习相关法律打下正确的理论基础。

2.根据专业的不同,合理确定经济法各部分教学内容的比例。从经管类专业培养目标来看,学生学习相关法律的目的是为专业领域服务,内容体系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经济管理活动必备的法律知识和防范法律风险的能力。例如工商管理专业可以将市场主体法律制度作为重点,经济学专业宏观调控和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可以作为重点。

3.兼收并蓄合同法律制度。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在市场经济下合同非常重要。在教学中合同法作为重点内容使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经济管理工作时能有效防范交易风险。

4.重视市场规制法律制度。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将来有序竞争,遵守法制。

关于按照法学专业的内容体系开展教学,还是兼收并蓄经济法和商法作为经济法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笔者所在学院5个专业,11个班的级317位同学的问卷调查中,有76.97%的同学认可课程组教师构建的针对经管类专业的经济法学教学内容体系。

(二)对课程的设置做出合理的安排

1.对先修课程做梳理,授课专业除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否开设民法概论,理清先修课程对开展经济法的教学是有影响的,涉及到在经济法课程中是否要补充民法基本理论。

2.合理安排经济法课程的开课学期。了解经管类专业经济学、会计学、财政税收等课程的学期安排,与专业负责人沟通,合理安排经济法课程所在学期。与专业知识的结合,能够促进学生将专业知识与法律知识衔接贯通,适应培养既懂管理又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3.重视专业选修类法律课程。因为经济法的学时有限,为了更好的适应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在与专业负责人沟通的基础上,开设与经济相关的专业选修类法律课程。比如理财方向开设税收法律制度、会计法律制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开设劳动合同法和社会保障法等实用性较强的内容,这样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更富针对性和实效性。

从本校经管学院的调查问卷来看,关于本专业选修类法律课程的选择,工程、物流、国贸、工商的学生对各自专业密切相关的法律制度的选择率分别65.45%、77.97%、86.11%和61.40%,远高于总人数中对该法律制度的选择比例,充分反应了专业需求的差异性。

(三)优化案例教学改进教学效果

经管类专业的法学教育更强调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来解决现实中各种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坚持案例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必要的。优化案例教学可以改进教学效果。

1.选择适合教学对象专业特点的案例。针对经管类专业学生对案例教学的需求差异,教师在经济法教学任务开始前,关注学生的专业方向,明确经济法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针对专业需要精选不同的案例,提高案例教学的针

对性。

2.充分运用小案例进行法理阐释。针对经管类专业学生法律课程课时少的实际,考虑他们先修课程不充分,针对重要的法律知识点,采用短小精悍的案例进行法理阐释,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法律适用的方法和原则。调查中95.9%的同学认为针对较难理解的法律规定用小案例进行法理阐释非常

必要。

3.注意典型判例的讨论安排。调查中关于对典型法院判例的讨论,有67.51%的同学认为穿插在课堂理论讲授过程中与知识点衔接展开更合适,而不是在章节结束之后安排专门的讨论课。这对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时如何将理论讲授与案例讨论有机结合避免脱节提出具体要求。针对案例讨论过程,有44.16%的同学认为可以由同学们完全发散式的讨论,而54.89%的学生认为教师应当事先设计好思考题,先由学生发散式讨论,教师还是要从理论上给予指导。因此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对案例讨论进行充分准备凸显重要。

4.关于视频案例应用于课堂教学,94.01%的同学表现出兴趣,超过课程组教师的预期。这对经济法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媒体,选择合适的视频案例,进行剪辑改编使其适合于课堂教学都提出要求。

三、结语

经济法课程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课程的设置及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培养质量相关,从事经济法教学的教师都十分重视对该课程的研究和建设。本文仅从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课程的设置与安排、优化案例教学方面进行了分析。除此之外,需要建立合理的考核体系,全面考核学生对相关理论的掌握情况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另外做好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工作,需要任课教师注重知识面的拓展,了解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如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师资团队的进修与提高都是加强经济法教学的重要方面。随着立法进程与教育改革的推进,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将会不断推进。

参考文献

[1] 杨紫煊.经济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张辉.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12(5):157.

经济安全案例篇(7)

计量经济学是统计学、经济学和数学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经济学学科。在宏观和微观经济研究及实践中都有大量的应用并且成果丰硕。在大多数大学和学院中,计量经济学的讲授已成为经济学课程表中最有权威的一部分[1]。自1998年计量经济学被确立为经济学类本科核心课程以来,计量经济学本身及其教学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然而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教学中重理论讲述而轻实践练习;数学推理讲解过多;学生的数学知识尤其是统计学知识准备不足;引导不够,很多学生入门很慢。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有文献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改善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尤其是在理论讲授、上机实验的环节上补充案例教学,把案例教学作为计量经济学教学的一个有机部分[2]。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在具体教学中如何设计案例,如何将案例较好地融进课堂教学中是较为棘手的。

一、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中仍然是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处理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不利于自主性、思辨性、生产性和创造性的学习[3]。当然,计量经济学里很多结论要靠数学推导得出,因此适当的讲授数学推理是必要的。再根据计量经济课的教学目标,即: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和发展动态,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有关计量经济学软件及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具备利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研究经济问题的基本能力[2]。所以要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案例教学法就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基本理论的教学。

一些教学实践表明:通过案例教学法讲授一些重要的计量经济学基本概念,效果非常明显。再配以设计较好的案例,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种模型建立方法、参数估计、模型检验等的效果将事半功倍。

事实上,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上,往往是在第一学期最后的时间段讲授点估计和假设检验。特别是假设检验,由于期末考试临近往往讲得不够深入,而且假设检验知识本身比较抽象,较难理解,所以有不少学生对这些知识不甚了解、不求甚解。当学习计量经济模型的检验时,往往会茫茫然不知所云。只好死记硬背,按程序去处理问题。而精心设计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重要概念,例如无偏性、有效性、一致性和原假设、备择假设等概念,实际上也是加深了对点估计和假设检验知识的理解。

二、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法应用中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对案例教学法了解不准确、案例库建设不足等原因的影响,在实施案例教学中常常存在下面一些问题:

1. 分不清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

在教学当中,有很多授课老师把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法简单理解为举例子。实际上,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和举例教学不是完全一回事。

承载一定计量经济知识的案例在课堂教学中占主要位置,而课堂中的举例子在通常课程教学中则居次要地位。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角,居于主要地位,实质性地由学习的客体地位转变为主体地位[3];而举例讲解时授课教师是主动的,居于主要地位。案例教学是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本身的分析、交流、讨论,做出相应的判断及决策,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较深刻地把握和理解概念、知识点。在计量经济学课堂上举例教学往往是在讲完相关知识、方法的前提下进行的,力图让学生通过例子理解知识进而运用知识,有时是“照葫芦画瓢”的情形。例如在多媒体上显示计量经济学软件的使用。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中的案例要求具有完整性、典型性、启发性和真实性,而举例教学中的例子则未必具有这些特点[4]。

2. 案例教学的案例库建设不足

有教师认为,案例教学仅仅是以实际经济学案例为素材,以增加教学过程中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为主要目的。在这种认识的影响下,将案例教学理解为简单的归纳法而不是发现法,在这样的观念下设计的案例恐难起到应有的功效。因此教师要正确对待案例设计。由于国内的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尚处于发展阶段,还没有建成案例教学所需要的成熟案例库,所以计量经济学经典案例有限,特别是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情况的更少[5]。而且案例教学中仅案例设计就需要大量时间和经费,主持案例讨论对教师的知识和引领案例研讨的经验及技巧更是一大挑战。

3. 案例教学内容安排过多

计量经济学课时安排通常每周四节课。考虑到学生上机实验课、习题处理等,实际教学时间不到60节课,有时只有54节课。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较多,模型建立、参数估计、检验以及应用(如预测)涉及大量的经济学理论、数理统计知识,如果安排不好,时间就显得很紧张。一些案例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实际情况,使得案例教学内容安排相对过多。

4. 学生情况对案例教学的不利影响

我国高校在扩招之后,受生源质量影响,不少学生不能够扎实地打好数学和经济学基础从而影响了计量经济课的学习效果,或不愿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努力学习计量经济学[6]。因此,一方面需要调整理论讲授内容,采用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运用理论去分析、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引入案例教学时要考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知识准备特别是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建议针对难懂的基础概念采用小而精的案例教学

从上述问题可知,设计案例要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鉴于前述案例库建设的问题,建议目前主要针对非常重要的计量经济学概念采用小而精案例教学法,力图让学生把握经典计量经济学的精髓。每一个案例不一定都有数据分析或理论性强的主题讨论,也不一定需要很多时间。针对一些关键性概念设计小而精案例能够有效的让学生在辩论、分析当中理解概念,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增加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信心和兴趣。下面举一案例,抛砖引玉,供讨论。

案例目的:理解假设检验中原假设、备择假设。比如在用t统计量检验真实参数是否为零时,许多学生只是根据t估计值绝对值大小按程序得出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有无显著影响,至于为什么却不知究竟。

内容:抽奖盒里装有100张奖券。可能没有一张是中奖的,即全是白奖券,也可能只有一张是中奖的奖券。甲同学凭感觉提出一个假设:里面有99张白奖券,只有1张可中奖。乙同学不相信,就从中抽出一张奖券并刮开看看。

问题:如果乙同学恰好抽出一张奖券是中奖的奖券,则他怀疑甲同学的判断吗?为什么?如果乙同学抽的恰好是白奖券呢?

引申问题:该案例在解释假设检验理论时有哪些不足?如何完善该案例从而引申到“t统计量绝对值大于临界值则无理由接受原假设”的解释上?

类似的案例都是小而精的,对其充分的讨论及师生的互动能使学生理解相关的重要概念。笔者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可以认为,小而精的案例教学法是计量经济学中部分内容较合适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模式,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成功教育模式。它有助于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经济问题能力的同步建构,有利于师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方法的革新,今后案例教学在计量经济教学中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会。目前,建议多设计多使用小而精的案例进行案例教学。

参考文献:

[1] 李子奈. 关于计量经济学课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2010(1):18-22.

[2] 马成文,金露等. 案例教学法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应用探讨[J]. 经济研究导刊,2011(31):265-267.

[3] 王青梅,赵革. 国内外案例教学法研究综述[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1(3):7-11.

经济安全案例篇(8)

董建华在声明中重申,“立法保障国家安全是特区不可推卸的宪制责任。尽早完成条例草案的立法工作,政府和社会各界可以集中精力为经济复苏共同努力。”

中央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主任高祀仁7月7日表示,中联办尊重特区政府押后《国家安全条例草案》二、三读的决定。特区政府目前最重要的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外交部外言人孔泉在7月8日的例行记者招待会上就香港《基本法》23条等问题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特区政府做出决定,就这部立法草案进一步征询公众的意见,我相信香港的绝大多数同胞都是爱国爱港的,而且他们也会支持以董建华先生为首的特区政府完成这项立法。”

“23条问题”的由来

香港特区政府修订《国家安全条例》内容及押后恢复二读的决定,源于香港社会对这一立法的内容及其日程安排的争议。

中国与英国在1984年签订了《联合声明》后,于1985年6月由全国人大设立了一个由36位内地成员及23位香港成员组成的“《基本法》起草委员会”(草委会),开始草拟的工作。在1988年4月发表的《基本法》第一稿中,就有关国家安全的第23条(当时是第22条)作如是表述:“香港特别行政区须立法禁止任何破坏国家统一或颠覆中央人民政府的行为。”

咨询期间,香港各界的反馈认为该条字眼太含糊、范围太广,有可能会限制港人的权利和自由。在1989年2月发表的《基本法》第二稿中,修订后的第23条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应自行立法禁止任何叛国、分裂国家、煽动叛乱或窃取国家机密的行为。”

第二稿加上了“自行立法”的字眼,表示香港特区政府可在其认为有需要的时候才进行立法。但咨询委员会收到的部分意见认为第二稿中订明的罪行仍未有清晰界定,并担心言论和新闻自由会因此受到限制。

1990年4月4日《基本法》正式颁布,第23条最后修订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应自行立法禁止任何叛国、分裂国家、煽动叛乱、颠覆中央人民政府及窃取国家机密的行为,禁止外国的政治性组织或团体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进行政治活动,禁止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政治性组织或团体与外国的政治性组织或团体建立联系。”

但是香港特区第一届政府并未就《基本法》第23条进行立法。1998年香港律政司司长梁爱诗曾公开表示觉得暂时没有必要就第23条立法。

香港特区的立法程序

尽管香港特区政府没有在第一任期内就《基本法》第23条进行立法,但相关的条文起草工作在第一任内就已经开始着手。

董建华连任特首后,特区政府加快了对《基本法》第23条进行立法的步伐,去年9月24日发表了一份题为“实施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的咨询文件,就第23条内提及禁止的七项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提出立法建议。咨询于去年12月24日结束,政府共收到超过10万份的意见书。

今年2月11日,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审议并通过有关就《基本法》第23条立法的条例草案,即《国家安全(立法条文)条例草案》。草案参照了香港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沿用下来的涉及国家安全的一些法律,主要是《官方机密条例》、《社团条例》和《刑事罪行条例》,但作了一些修订。

比如对《官方机密条例》的修订,加入保护“中央与特区关系”资料及非法取得有关资料的罪犯将遭检控的内容;对《社团条例》的修订,赋予保安局局长取缔危害国家安全组织的权力,其中包括香港本地组织但从属于某内地组织,而该内地组织已被中央人民政府明文禁令的;《刑事罪行条例》修订则赋予警方在“搜查有关叛国、颠覆、煽动叛乱、分裂国家及处理煽动性刊物罪行的证据时”,不用手令搜查的权力。

2月14日《草案》刊载于宪报上;2月26日提交立法会作首读和二读。

香港立法会法案处理程序沿袭英国议会制传统,实行三读通过制。通常法案由议员或政府的获委派官员提交到立法会上,即当做已首读。首读时,不得进行辩论。首读后由法案提交者对所提法案作出解释,若议员无异议即可继续进行二读三读;若议员有异议或提出修订,则进行休会辩论。立法会成立一个专门的委员会对法案条文进行逐条研究讨论。委员会将订出恢复二读三读的时间表。

恢复二读时,立法会全体议员将逐条讨论法案条文,然后表决是否通过。如若通过,则进入三读程序,议员可在三读时提出最后修订,三读表决通过意味着该法案在立法会最后通过。但最后须经行政长官签署才能成为法律。如果二读法案的议案被否决,则不得就该法案继续进行其他程序。

《国家安全(立法条文)条例草案》是由保安局局长叶刘淑仪提交立法会并作出解释的。立法会为此成立了国安条例草案委员会。6月中旬,国安条例草案委员会主席叶国谦在向负责审议已提交法案的立法会内务委员会提出的口头报告中说,委员会已举行了25次会议,超过90小时的审议,并举行了四次公听会,有110个团体和代表出席。他表示,委员会已经详细讨论了草案的政策和原则,并进行了逐条审议,也讨论了特区政府提出的修正案,通过支持条例草案恢复二读。

6月20日,立法会内务委员会通过动议,决定在7月9日恢复《国家安全(立法条文)条例草案》二读。而当地舆论倾向于认为如无意外,第23条立法应会在二读中顺利通过。

情势急转直下

但香港某些党派和团体对《国家安全条例草案》一直持有不同意见,并组织了7月1日的大游行。

参加游行的民众相当多,据估计总人数约35万~50万人,超乎很多人的想像。这使第23条立法进程波澜骤起。7月2日,行政会议成员、自由党主席田北俊向董建华提出要求押后恢复二读,但未得到认同。

按照基本法,行政会议是协助行政长官决策的机构。行政长官在作出重要决策、向立法会提交法案、制定附属法规和解散立法会前,须征询行政会议的意见。行政会议成员均以个人身份提出意见,但行政会议所有决议均属集体决议。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会议的成员由行政长官从行政机关的主要官员、立法会议员和社会人士中委任。

田北俊为香港万泰控股有限公司主席,香港总商会理事,是代表香港商界的立法议员,担任立法委经济事务委员会主席。田北俊同时也是全国政协委员。他向《财经》表示,自由党的立场一直是支持就《基本法》第23条立法的。但“七一”大游行给了他很大的震动。他认为这是政府没有花足够时间向公众解释的一个结果,有必要延迟以作解释。

3日晚上,田北俊自行北上,在北京和港澳办主任廖晖以及统战部部长刘延东见了面。4日,田北俊回到香港后便召开了记者会,引述廖晖和刘延东表示,香港必须就第23条进行立法,但具体细节、立法内容和时间表,都属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的范围,是香港的事务。田北俊因此建议特区政府暂时押后二读至12月17日。

7月5日,董建华对《国家安全条例草案》中最具争议的三项做出“重要及大幅度的修订”――一、取消本地组织如果从属于已遭中央禁制的内地组织,保安局局长可以考虑取缔这个香港组织的有关条款;二、为保障公众人士,特别是传媒界的利益,在有关非法披露官方机密的条文中,加入以公众利益作为抗辩理由;三、是取消警方在没有法庭手令也可入屋行使紧急调查权力的有关条文。

董建华表示,政府在这三项修订上“做出很大动作”,希望能得到市民及立法会的支持,如期在7月9日提交立法会恢复二读及三读。

全国人大法工委负责人于7月6日通过新华社表示,特区政府这次“决定对公众存有较大疑虑的条款作进一步修订,这种做法是恰当的,相信公众对此是认同和接受的”。

7月6日晚10时,自由党发表声明,表示坚持该党上周五要求政府押后《国家安全条例》恢复二读的立场。党主席田北俊已正式向特首董建华辞去行政会议成员一职。

由于田北俊的去职,香港特区政府面临一个困难局面。按先前情势估计,立法会中支持通过《国家安全条例草案》的票数只有微弱多数压倒反对票数。自由党在总计60个席位的立法会中占有8席,原是持支持态度的。现在由于自由党转变态度,二读通过的可能性已不大。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特区政府于7日临晨1点57分发表声明,正式宣布了押后恢复二读的决定。

经济不景气造成港人分化

23条立法押后,引起广泛关注。

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曹景行认为,其实不应该存在是否要对《基本法》第23条立法的异议,因为根据《基本法》,这个法是一定要立的。如果不立,“一国”的责任就没有尽到,就等于否定了《基本法》。在实行普通法的国家,如英国和美国,也有类似的法律。

内地有关分析人士指出,问题并不在于立法本身,而是香港政府在立法过程中没有做好足够的解释、咨询工作,对民意动向把握不够准确到位。特区政府从发出咨询文件到咨询结束,历时三个月,许多法律界人士对此表示不满,认为时间不够。对具体的条例内容,一些团体、界别也持不同意见,主要是其中涉及可能对香港人的权利产生限制的条款。

不过,也有意见认为,近年经济的持续低迷和衰退是导致“七一”大游行的更主要诱因。

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在特区政府决定押后为23条立法后于7月8日发表了正式评论,认为当下香港的政治环境依然不稳定。且不论事态发展如何,香港政府评级都取决于政府能否有效解决财政赤字的问题,以及制定能协调整体效益的宏观政策,也视乎香港能否维持财政和经济独立。

另一国际评级机构穆迪亚太有限公司副总裁严序纬对《财经》说,近日事件或会令香港经济增长保持在低水平,失业率却维持在高位。

经济安全案例篇(9)

中图分类号:F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3-0751(2017)06-0027-07

一、问题的提出

农户生产行为是农业经济研究的基本问题。农户的概念本身,至少包含了社会组织和农业生产两层意义:一是以血缘为纽带,形成最基本的社会行动单位――家庭,并参与社会互动。费孝通形象地将这种互动结构称为差序格局,认为农户家庭与乡土社会的关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二是作为最基本的社会生产单位,主要从事农业生产。23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其名著《政治学》的第一卷中,就将农业生产区分为家计(house-holding)和获利(money-making)。长期以来,这两种导向并存于农户的生产行为之中。因此,传统意义上,农户经济首先是一种家计经济,即为家庭生产,以满足家庭消费所需,生产与消费密不可分。与此同时,农户为所在村落和集市的贸易进行生产,即波兰尼定义的“附带性生产”,用以满足熟人社会的互惠交换需求,具有区域市场的特征。然而,自19世纪开始,市场开始渗透到全球生产和交换体系中的每个角落。波兰尼将其视为市场对社会“脱嵌”的过程。在20世纪最后的20年里,随着中国启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联系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波兰尼所说的“附带性生产”逐渐成为主要目的。在波兰尼论述全球性大转型的基础上,王绍光论述了中国的大转型:以农村的发展为突破口,中国社会仅用30年左右的时间,便完成从“伦理经济”到“社会市场”的跃进。这些深刻的历史变迁,让学界对传统农户有了新的认识:在与匿名社会紧密互动的过程中,农户生产行为呈现出被经济理性主导的趋势。

理性是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被视作行为分析的起点。亚当・斯密认为,经济人具有用最小成本获取最大收益的行为动机。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进一步用经济理性做假设,建立农户效用理论。其基本命题为,农户的生产动机是追求单一的货币收入最大化目标。但理性概念也是一个历史性的主观意识。正如马克思所说,“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因此,经济理性远非农户与生俱来的行为动机,而是与市场经济互动后才逐渐形成的。仅用经济理性解释农户的生产动机,不只会拟造一个“理论上的稻草人”,还会使农业政策制定出现偏差,影响其在实践中的效果。

实际上,在市场化过程中,农户为自家和熟人社会进行的生产行为并没有消失。他们在为市场生产的同时,延续传统的生产方式,形成了差别化生产。具体而言,农户一方面为提高家庭收入,需要针对市场进行遵循资本逻辑的A模式生产,另一方面则要为确保家庭成员的食品安全,进行遵循生命逻辑的B模式生产。在我们的研究中,将其称为“一家两制”的差别化生产 ① 。

就此,本研究将讨论聚焦到农户差别化生产的行为动机。文中所指的理性是农户在生产过程中的合理 ② 行为选择,其中至少包括了生存理性、社会理性以及经济理性。换句话说,理性不仅是单一的经济理性,而是多元理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多案例研究的方法,重现中国农户的生产场景,归纳实践中所体现的生产动机,以具体回答以下问题:多元理性如何主导了农户的差别化生产。

二、文献回顾

1.生存理性:农户生产与自家消费的不可分性

生存理性是农户满足自身生存需求的生产行为动机。其一,农户会为满足自家的消费需求而进行生产。在市场经济尚未出现之前,农业主要是农户为自家提供生存必需品的过程。 ③ 实体主义学派尝试说明农户家庭作为行动单位的重要性,并且将家计行为视为合理的存在。恰亚诺夫认为,农户的行为逻辑与资本主义企业存在根本区别。他们作为食品生产和消费的统一体,其行为动机并不是追求货币利润,而是在劳动辛苦程度和M足家庭消费之间的寻求均衡。其二,在为市场生产成为农户的主要活动之后,为自家消费而进行的生产并未消失。农户会出于便利、节约开支、充分利用辅助劳动力、饮食偏好等多方面的考虑,保留为自家消费而进行的小规模家庭生产。其三,在食品安全语境中,农户为生存理性赋予另一层新意。普遍食品安全威胁导致社会风险增加和社会信任减弱。进而,农户在为自家消费而进行生产时,开始强调食品的安全性与环境的可持续性。以“一家两制”为主要特征的差别化生产的出现,说明农户为自家的生产正在经历从传统的家计经济,转向有意识的社会自我保护。以上观点从不同层次说明,农户生产的产品供自家消费,其背后包含了生存理性动机。

2.社会理性:农户生产与熟人社会的互惠性

社会理性是农户满足社会交往需求的生产行为动机。科尔曼认为,除了追求货币收益之外,理性还存在其他形式。首先,农户需要满足自身的社会交往需求。农户的生产和生活受其所在熟人社会的深刻影响,常在社会互动中表现出许多利他行为,这其中就包括在熟人社会中互惠性的食物交换。农户与邻里、亲朋分享更为安全、健康的食物,以满足其对于人际交往的需要。其次,与亲人的交往进一步包含了增进感情的目的。例如,农户会向“自家人”提供更好的产品,以满足自己的情感性需求。最后,农户有维系社会关系稳定的需求。在波兰尼看来,社会成员之间,往往通过互惠而不是竞争来维持社会的稳定。在社会理性驱动下,农户为熟人社会而生产,通过扩大熟人社会的交换,以维持一个稳定、和睦的社会关系网络。另外,从研究方法上看,社会理性所主导的交换行为,往往被掩盖在农村社会的道德、习俗等社会现象中,不容易作。因此,在研究社会理性时,研究者常借用现象学和人类学的方法,通过案例和图示来呈现互惠交换的过程。可见,社会理性是主导农户生产的重要动机,但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往往被当成一种社会习惯而不被重视。

3.经济理性:农户生产与市场交换的逐利性

经济理性是农户满足赚取货币收入需求的生产行为动机。农户行为动机中的经济理性,主要体现在市场交换中,通过主动控制生产成本,提高产量和价格,来提升市场价值,以获取更高的货币收入。在新古典主义视角下,经济理性是农户行为分析的起点。舒尔茨在对发展中国家的农户研究中认为,具有经济理性的农户能有效配置资源。这个假设成为现代农业经济学的理论根基,学者将农户的生产动机定位为“追求货币收入最大化”的逐利行为。

中国农村进入波兰尼和王绍光所言的社会市场阶段已经超过30年,农户微观行为受市场影响的程度正在不断加深。农户为市场而进行的农业生产,出现了商品化、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趋势。例如,在生产实践中,农户除了使用机械之外,还会通过增加以化学投入品为代表的资本替代劳动的方式,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获取最大收益。这类生产行为中的逐利目标和“算计”过程,也相对容易地被研究者观察。因此,新古典主义定义的经济理性,说明了逐利已成为农户生产的重要行为动机。

4.小结:农户生产中的多元理性

通过回顾文献,可知以上三种类型的动机,对于农户在生产的某个侧面具有一定解释力,我们也已发表了多元理性的分析框架,来解释“一家两制”现象中食品安全社会自我保护的行为动因。本文在此基础上,以中国6个主要省区的代表性农户为研究对象,借助多案例分析的方法,归纳农户多元理性的具体表现,并着重对其中的三个方面:生存、社会和经济行为的动机进行讨论,以期完成经验材料与理论概念的链接,尝试进一步完善基于实践的农户生产行为分析框架。

三、多案例分析方法:基于逐项复制原则

1.案例收集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在2014年4月至2015年10月期间以理论抽样的方式,在东中西部的6个县级调研区域选择了134个具有代表性的农户家庭。随后,通过深入访谈的方式进行案例收集,访谈提纲围绕“农户差别化生产的行为动机是什么”进行设计,访谈的过程严格遵循证据三角形原则,最终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农户差别化生产行为案例库。 ④

基于这项调查,本文选择了多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一方面,多案例研究可有效地w纳经验证据中的因果关系。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理论演绎,常常预设逻辑起点,在经济学数学化帮助下,追求逻辑上的自洽,却日渐脱离实际,令单一经济理性假设陷入困境。而多案例研究有助于进行基于实践的社会科学研究,解释案例中的因果关系,而不仅仅是验证相关关系。另一方面,多案例收集过程的抽样方法遵循了理论抽样原则,而非随机抽样。这样做有利于提出理论概念,而不局限于验证经验证据的准确性。

根据多元理性概念的界定,农户在生产时所处的社会互动环境,可以分为家庭内部、熟人社会和匿名社会。而本文的调研对象是农户家庭,在问卷中所指的“自家”,其范围由受访户的主观判断界定,一个重要的标准为“同灶吃饭” ⑤ ,而不仅局限于统计学上的户籍人口或社会学上的核心家庭。

2.案例特征

通过案例库,我们可以归纳出农户生产动机的三个特征:第一,在生产实践中,农户的三种理性动机主导的生产紧密关联并相互影响。在全部134位受访农户中,仅有2户完全由生存理性主导,96.3%的农户表现出生存理性和经济理性两种生产动机,64.2%的农户表现出三种理性并存的多元理性生产动机。第二,多元理性的核心框架蕴含“针对不同消费对象,表现不同生产行为,背后有不同的理性动机”的逻辑。具体而言,生存理性主导了家庭内部的生产;社会理性主导了熟人社会的生产;经济理性主导了匿名社会的生产。第三,从生产品种和生产方式上看,受访农户在生存理性和社会理性的主导下,偏向用传统方式生产,相比之下,由经济理性主导的生产受到市场需求的引导,现代生产要素投入更多。表1显示了农户生产动机的总体特征。

本文将在第四部分使用案例库中的典型案例来说明多元理性的不同组合。他们的家庭结构类似,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且家庭成员长居农村。这些农户基本上都进行了“一家两制”的差别化生产。表2所示为从案例库中选择的典型案例概况。 ⑥

3.案例分析方法 本文利用NVivo8对案例进行编码,并完成对多案例的逐项复制研究。实际上,案例的编码本质上等同于质性研究的逻辑归纳,它可分为一阶归纳和二阶归纳。在案例现象描述的过程中,分析其直接成因称之为一阶归纳。在此基础上,对归纳过程本身进行再观察,即二阶归纳,以实现对案例的整合解释,加强分析的说服力。

案例编码首先要对案例的语句和行为描述进行分析。首先,从案例本文中归纳出农户面对的不同消费对象,得出家庭内部、熟人社会和匿名社会三个层次的节点。随后,讨论农户在面对不同的消费对象时为何采取差别化的生产实践,完成一阶归纳。最终,对早前的归纳进行再分析,由此讨论其背后的理动机,并完成二阶归纳。

在归纳的过程中,本文遵循逐项复制原则。首先,根据农户所面对的不同的消费对象进行分类,以“为谁生产”为控制变量,逐层论证多元理性对农户差别化生产的影响。而后,展示典型案例的细节,从中分析农户在面对某类消费对象时,为何要采取差别化的生产。最后,对典型案例的语句和行为表达进行归纳,记录其在案例库中对应的案例来源数量及相应内容的出现频次,进而贯彻多案例分析中的逐项复制原则,实现从个案论证到总体论证的衔接。

四、多元理性生产行为的表现

在农户的生产实践中,多元理性有何具体表现?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归纳:

1.农户为家庭消费的生产遵循生存理性

案例A:广东从化区的邱姓农户。两位老人常住村里,从事农业生产。他们的子女散居在广州和附近城镇。(1)粮食消费。家里有5.7亩地,用于晚稻种植的面积为3.5亩,这些稻米基本自家食用。(2)蔬菜消费。在自家二层楼房前,有大小约1分的菜地,菜地里种植的品种丰富,有常见应季蔬菜。种植过程中不用化肥和农药,而使用鸡粪等有机肥。成本是其中一个考虑,但更多的是口感和安全性。(3)肉类消费。当地村民以鸭肉、鸡肉和鱼肉为主。雏鸭先吃饲料,而为了肉质更好,待养到3个月左右时,就改喂米糠饭。鸡的养殖也遵循类似的分段管理,但成本更低,而且鸡蛋还可以自己吃。鱼肉主要来自屋子旁边的“祖宗塘”,因为是公共的池塘,村民也都不喂饲料,就此保证了鱼肉的鲜美。家里的食品除了二老自己消费外,主要是供给儿孙。

邱姓农户的农业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家庭内部消费。其具体原因考虑了三个方面,即方便地满足基本食物需求、满足自身口味需要、顾及食品的安全性。首先,从方便性考虑,自家的种养基本不使用所谓的现代生产要素,由于年事已高,为自家的生产几乎不考虑劳动力的机会成本。加上生产的地块是自家的土地,没有地租,因此,这类生产无疑为生活增加了便利。其次,种养的目的也包括满足自家的口味需要。在种养的品种选择上,农户进行多元化种植,确保品种的丰富性,满足家人的各种需求。另外,户主认为化肥种植的菜口感不佳,因此,采用尽可能保留传统口味的生产方式。值得注意的是,生存理性主导下的农户生产,也考虑了食品安全的因素,表现为农户在种养过程中尽可能不使用有安全隐患的农药。从案例A可见,邱姓农户的行为反映了生存理性主导的特点。因为家庭成员较多,又无需考虑以农谋利,邱姓农户的生产很少涉及熟人社会与匿名市场,仅仅表现为由生存理性主导的自给自足生产。

生存理性是农户为家庭消费进行生产的基本行为动机,其主要的表现是农户为满足基本生活而进行生产,并主要向自家供给农产品。从总体的案例库中,生存理性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说明。第一,农户方便地满足基本食物需求的行为动机。生存理性最初反映农户为糊口而进行的生产,但即使在农户收入多样化的今天,农户依然愿意用最方便的形式满足家庭的基本食物消费需求。他们一般会选择在房前屋后种植一些应季蔬菜。访谈中,许多农户都认为,这种生产投入和产出都很低,但“只要够家人吃,就很满意”。第二,农户满足自身口味需要的生产动机。在为自家生产过程中,农户对食品的偏好可以直接影响其生产行为。从种植的品种到生产的管理,完全由农户自己把控。第三,农户有意识地采用传统生产方式而进行的食品安全自我保护。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部分农户的食品安全意识很强。他们会在农业生产中侧重考虑自身和家人健康,以及村落、社区环境可持续等因素,从而选择本地传统品种,进行多元化种养。在生产管理阶段,减少或取消化肥、农药、饲料、激素的投入,以确保农产品的安全性以及环境的可持续性。因此,生存理性的存在,导致了农户在食品安全威胁下进行有明确目的的自我保护。在我们调查整理的134个案例中,关于生存理性的表达共出现了456次,且在全部案例中都得到体现。

2.农户为熟人社会的生产遵循社会理性

案例B:广西雁江镇的陆姓农户,户主30岁,家中还有一位老人和两个孩子。陆姓农户的蔬菜自给自足,屋后的小菜园生机盎然。来自四川的妻子为了融入村里的生活,向邻家亲戚请教种植技术,精心打理菜园。在管理过程中,农户会根据季节与蔬菜的特点处理虫害,如果种植反季节蔬菜,虫子就会很多。因此,需要喷洒一定量的农药,但在食用一个星期前,会严格禁用。因为没有猪、牛等养殖,农家肥无法自给,所以种植过程中,也会使用少量化肥。邻里之间相互馈赠种子和蔬菜的情况普遍。菜地的生产受到季节影响比较大,需要到菜市购买或者邻里之间相互交换,以解决各家种植品种单一的问题。

在陆姓农户的案例中,社会理性主导的行为在小菜园出现之初就很明显。对于陆家媳妇而言,为了更好地融入村社的社会网络,她需要开始进行自给自足的生产。而为自家生产的食品,在提供给社会网络的成员分享的过程中,实现了社会理性所要追求的目标――增进交流、维系情感和维护社会关系。具体而言,维护小菜园的经营为她和村社成员建立一个沟通的机会。这些产品的市场价值很低,但社会意义重大。最终,陆家媳妇靠这些产品的生产和交换,赢得了社区信任,逐渐融入当地社会网络,并与其他成员一起,维护稳定的社会网络关系。当然,社会理性主导的生产行为,除了以上案例所描述的在邻里之间进行的小范围交换之外,也有更大范围的交换,例如农户对社区市场的供应。

社会理性是农户为熟人社会进行生产的关键行为动机,最主要的表现是农户在熟人社会交换农产品。首先,农产品在农业社会中具有增进相互交流的作用。在一些受访区域,邻里、亲戚之间相互赠予农产品是农村生活的普遍现象,在农户看来,这种分享自家的食物是提供谈资、增加交流机会的方式。其次,农产品在农业社会中具有维系情感的价值。最常见的情况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户向自家不进行生产的亲戚提供农产品。另外,在节庆时,自家以传统方式经营的农产品,常会作为重要礼品,送给不常联系的外地亲戚。最后,农户的生产对维系熟人社会成员相互信任有重要意义。社会理性追求的是社会资本最大化。农户为熟人社会的生产与生存理性主导的生产行为类似。相比匿名社会,这类生产所包含的社会价值更能被熟人社会所认同,而农户也通过产品交换,建立并增进了熟人社会成员的信任。社会理性有别于经济理性,后者追求货币收益的最大化,前者主导的行为不能实现“发家致富”,微薄的生产收入仅够“补贴家用”。因此,社会理性主导的生产,其更深层次意义是追求互惠交换背后的社会资本,包括维系亲人、邻里之间的交流和情感联系,并维持熟人社会成员之间的稳定关系。在我们调查整理的134个案例中,社会理性的表达出现了148次,分别体现在86个不同的案例之中。

3.农户为匿名社会的生产遵循经济理性

案例E:山东寿光市的孙姓农户。一家6口人,从事农业经营的是户主的妻子,今年36岁。2016年家庭纯收入8万多元,来自农业的收入大约占到60%。家中主要种植大棚茄子,实际种植的面积大约是1亩,每年的总产量约3万―4万斤,平均出售价格是每斤1―2元,得到近5万元的收入。大棚里生产的茄子几乎全部卖向市场,主要的渠道是通过经销商统一收集到寿光批发市场,再由货主直接转运至东北三省进行销售。从具体的生产过程看,农户在一年中有超过10个月需在大棚中进行非常细致而繁琐的田间管理,包括浇水、施肥、喷药、整枝、抹花、落蔓、采收等工作。而这些行为的最终目的都是将棚内的条件控制在最适宜茄子生长的范围内,让产量达到最高,以获取更多的市场收益。

孙姓农户的案例反映了经济理性对农户生产行为的深刻改变。农户为迎合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一方面,增加了现代生产要素的投入,并随着市场的要求,改变要素组合的方式。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历史,会更清晰地看到商品化、专业化、规模化、组织化的轨迹。首先,当地之所以要引入大棚种植技术,就是为了迎合市场对反季节蔬菜的需求,希望通过蔬菜的商品化提高农户收入。其次,在大棚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大棚生产的规模化表现为通过增加良种、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最大限度提高单位土地的产量。再次,生产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田间管理技术不断创新,以满足消费者对于农产品愈发苛刻的要求。例如,使用生长激素的重要目的,是让茄子的卖相更好。最后,随着市场对于绿色食品的需求扩大,农户在当地质监部门的组织下,开始普遍使用低毒农药,并更多地施用有机肥料。另一方面,大棚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农户必须增加自身的劳动力投入。农户在田间管理过程中需要投入比传统生产方式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另外,他们在销售过程中也需经历激烈的竞争。为赶上售价最高的时间,农户往往在夜里11点前就需完成采摘,为凌晨1点左右开始的竞价出售做好准备。这些逐利行为的出现足以说明,在经济理性驱动下,r户会为迎合市场需求,提高自身货币收入,改变一系列生产行为。

经济理性是指农户为获得更多利润而向市场供给农产品的行为。它随着中国市场化进程而逐渐产生,并表现为很容易观察的行为特征。首先,在经济理性的主导下,农户的生产具有非常明显的逐利动机。例如,以资本替代劳动的方式进行生产,节约劳动成本。在生产管理过程中,有些地区的农户,从播种到收割都实现了完全机械化,而更多的农户则是依靠良种和化肥等资本品的投入来提高产量。这两种方式,都是农户有意识地在为农业生产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其次,面向市场的生产行为多以规模化为目标,并且有明确的收入及产出的计算方式。表现为农户会选择产量和经济效益更高的单一品种,通过规模化经营,提高产量的方法增加收入。再次,专业化也是经济理性主导下的农户生产行为特点。以大棚种植为例,农户每年需要投入超过10个月的时间进行生产管理,为的是抢在其他竞争对手之前上市,并尽可能提高产量,获得最大的货币收入。最后,组织化也成为经济理性的重要行为表现。有些农户已经注册了家庭农场,获得了很好的组织化生产机会,在种子、灌溉等方面还可以享受政府的优惠待遇。在我们调查整理的134个案例中,关于经济理性的表达出F高达730次,分别体现在132个不同的案例之中。

五、结论性评述

在多元理性主导下,农户在生产实践中进行了差别化生产。根据农户在案例中的不同表现,将其生产实践从技术、土地、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和组织五个层面归结为两大类型:一是依靠传统生产、销售经验,小规模的自给式农业;二是面向大市场,依赖现代要素的社会化农业。这两类生产实践所得产品的交换对象有着明显区别。以此,本文将农户的交换实践分为三个层次,自家独立的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消费和熟人社会的交换,而市场化生产则是满足匿名社会的需求。进一步的,可以将农户这三类对象的生产动机进行一阶归纳。农户为自家的生产主要考虑了方便、口味和食品安全三个因素。为熟人社会的生产则考虑了增加沟通机会、增进情感联系和维系成员间信任关系三个方面。而在为匿名社会生产的过程中,农户考虑了商品化和规模化的方式,以提高货币收入。同时,通过专业化和组织化的方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根据上述分析,本文完成了二阶归纳,认为农户为自家生产的动机可以归纳为生存理性,为熟人社会生产的动机可以归纳为社会理性,为匿名社会生产的动机可以归纳为经济理性。以此,将多元理性的三个具体动机与农户的生产实践进行连接,形成对农户差别化生产行为的解释。

综上所述,本研究对多元理性解释性框架进行了论证,试图说明农户的生产行为不仅由单一逐利动机构成。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农户所意识到的不同层次需求都会反映在其理性实践之中,由此采取合理的差别化生产。可以说,在农户生产中的具体实践行为,其背后都指向了农户的多元理性。相较于单一的经济理性,在多元理性的分析框架下,农户的差别化生产行为所包含的真实动机与社会意义将可以被更清晰地分类说明。

注释

①农户的“一家两制”生产,指农户是生产与消费的统一体,具有为家庭消费和为市场生产的双重目的。为了既确保自家的食品质量安全,又能通过农产品从市场获利,而有意识地针对不同的消费对象进行差别化的农业生产。②合理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行为目标进行评价、判断的合理审查(reasoned scrutiny)能力。(参见阿玛蒂亚・森:《理性与自由》,李风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7页。)森认为,人们的理性选择包括四个原则,即自我中心福利、自我福利目标、自我目标选择以及自我合理审查。而第四种能力是评价理性的核心,它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能让人们在选择过程中修正预期目标,改变实践行为。

③发展微观经济学理论已经对恰亚诺夫的观点完成较为深刻的形式主义逻辑演绎,尤其是“家户生产―消费模型”。但这些结论并不影响本文对其观点的基本判断,即农户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不可分性决定了农户为家庭的生产行为由生存理性所主导。

④案例库的样本来源包括河北、广西、湖南、广东、陕西、山东等地区的代表性村庄,所涉及的受访农户均作匿名处理。

⑤“同灶吃饭”侧重于实际的食物生产过程中所内含的家庭意义。在调查中,对“同灶”的理解还包括了这类情况,即家乡的亲人为长居外地的亲人专门生产食物。换句话说,外地的亲人即使不在家中同灶(同一张饭桌)吃“饭”,也能在外地吃到同灶(同种生产方式)的“饭”。

⑥虽然案例之间存在经营规模差异,但本文仍可将它们视为典型案例,进行逐项复制。主要原因是它们符合理论抽样的原则。加里・金、罗伯特・基欧汉等人认为,研究设计的首要目标是获取构建理论的相关信息,同时避免引入可能有损推论质量的偏误信息。(参见:加里・金,罗伯特・基欧汉等:《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陈硕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14年,第144页。)在案例中,即使是规模经营的农户,其自有的土地面积也与当地的平均经营面积接近,依然保留了部分农业小规模生产特点。而更重要的案例选择合理性的判断依据是,从多元理性的分析角度看,无论生产经营面积多少,农户均表现出了差别化生产的行为特点。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 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M].秦典、华颜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3] [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M].郭方、刘新成、张文刚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4] [英]波兰尼.巨变:当代政治与经济的起源[M].黄树民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5] 王绍光.大转型: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双向运动[J].中国社会科学,2008,(1).

[6] [美]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7] [德]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 黄宗智,高原.社会科学和法学应该模仿自然科学吗?[J].开放时代,2015,(2).

[9] 钟真,孔祥智.市场信号、农户类型与农业生产经营行为的逻辑――来自鲁、晋、宁千余农户调查的证据[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5).

[10] 周立,潘素梅,董小瑜.从“谁来养活中国”到“怎样养活中国”――粮食属性、AB模式与发展主义时代的食物[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11] 周立,方平.多元理性:“一家两制”与食品安全社会自我保护的行为动因[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12] [俄]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M].萧正洪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13] 徐立成,周立,潘素梅.“一家两制”:食品安全威胁下的社会自我保护[J].中国农村经济,2013,(5).

经济安全案例篇(10)

(一)课程知识点多且抽象,与学生接受能力不相适应

《经济学基础》这门课中有很多的公式、模型和图表,对学生的数学推理、逻辑思维、理解和思辨能力要求较高,这些要求与绝大部分高职学生的水平是有差距的,一方面,高职学生普遍数理基础差,另一方面,经济学课程起源于西方,运用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再加上它偏重于理论分析,学生接受起来有困难。

(二)教学过程僵化,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践环节缺乏

在高职经济学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采用“满堂灌”的授课方式,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且教学中只注重公式和模型的推导。这样的教学方法忽视了经济学理论的应用和对学生经济学思维的培养,使得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另外,这门课教学过程中实践环节很少,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缺乏真正适合高职阶段经济学教学的教材

大部分高职院校所采用的《经济学基础》教材基本承袭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的框架结构,前者只是在后者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单的压缩删减,内容的技术性和理论性很强,保留的部分也未针对高职学生薄弱的数理基础进行改编以降低学习的难度。另外,教材内容很少结合案例,即便有案例,所用案例也很陈旧极少更新,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联系不紧密。

二、案例教学法的相关概述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利用源于身边或社会的事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原理说明道理,从而给学生以启发。案例教学在我国已有近30年的推广应用历史,它对促进我国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案例教学法的特征

(1)案例教学法具有启发性。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给出特定的案例,引导学生投入到对案例的分析思考中,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2)引导和鼓励学生思考。在案例教学中,面对案例,老师预先不告诉学生该如何做,学生需要自己去思考,寻找思路。(3)案例教学法具备生动形象、多样化、生活化的特点。教学中所用的案例皆来自社会或学生身边,它们具体形象、丰富多彩,因而贴近学生生活,较易引起学生兴趣。同时,这些案例将呆板的原理运用于生活实际,实现了教学目标。(4)案例教学法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案例教学一改老师“满堂灌”、学生一味被动接受知识传授的做法,可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三、高职《经济学基础》教学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一)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经济学本身的知识充满了原理、模型和图表,如果一味地、静态地向学生灌输,学生难免会感到枯燥无味。案例教学把刻板的经济学概念和原理与生动、形象、具体的案例相结合,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较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济学基础这门课不仅仅是要学生记住几个概念,会解几道计算题,而是要教会学生把经济学原理和知识(或经济学思维)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案例教学突出的是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找到一个“标准答案”。在实际运用中案例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采取自由讨论的形式,也可以分小组完成,前者锻炼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后者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三)案例教学具有高效性

传统教学一味向学生灌输知识,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往往只是部分接受了教师传授的内容。案例教学把案例摆在学生面前,学生要运用相关知识去分析案例回答问题,首先必须对那些经济学概念和原理要快速熟悉,其次,学生将这些概念和原理运用去分析问题,也加强了对这些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记忆。

(四)有助于实现多角度的评价

案例教学不是仅靠考试成绩评价学生,教师通过案例教学,可以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分析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案例教学的这种特点有助于教师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施综合评价。

四、案例教学法在《经济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根据教学环节划分,案例教学法应用案例可分为:

(一)引导案例

在讲授新的一节内容前,教师先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某个案例,以此来引出要讲授的知识点。由于所选案例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样的授课方式通常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经济学界,有一个非常着名的钻石与水的价值悖论。众所周知,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离开了水就不能生存。因此,水对人类来说,其价值非常之高。但是,市场上水的价格却非常低。相反,钻石对于人类的生存却没有任何价值,既不能御寒,也不能果腹,然而其市场上的售卖价格却非常高。这种强烈的反差就构成了钻石与水的着名悖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这个问题会引起很多学生的共鸣和困惑,这时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地解说我们可以通过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学习来解开这个谜团,从而开始讲课。

(二)讨论案例

此类案例是教师在讲完某个经济学知识点后给出一个经济事件案例,通过课堂上学生的讨论来分析其中隐含的经济学原理,并结合该经济事件讲出其发生的理由。具体应用时教师可将班上学生分组,按小组进行讨论、磋商,得出结论,再由小组派一名代表上讲台发言。这一类案例的应用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它既可使学生积极思考,又可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讲完弹性理论这一节后,教师可给出“旧帽换新帽一律八折”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个案例是说某商家打出广告“旧帽换新帽一律八折”,意思是,如果你买安全帽时交一顶旧安全帽的话,当场退二成的价格;如果直接买新帽,则只能按原定价购买。如果学生们认为这是因为店家加入了什么基金会或是店家和供帽厂家有什么协定,回收旧安全帽可以让店家回收一些成本,因此拿旧帽来才有二折的优惠呢,那么教师可以点评说他们想错了。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但凡这种以旧换新的促销活动主要是针对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弹性而采取的区别定价方法。待学生代表总结发言完毕后,教师可以给出答案:店家以顾客是否拿旧安全帽,来区别顾客的需求弹性。

(三)课后思考案例

教师可在课后布置一些思考案例,这类案例主要是让学生自我研究分析,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巩固和加深对于所学经济学理论的记忆。例如,在讲授完供给予需求均衡理论及其应用这一节内容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案例思考题(可以作为课后作业):政府打击毒贩、销毁毒品的行动,是提高还是降低了与毒品相关的犯罪率?怎样减少毒品犯罪?

五、在《经济学基础》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精心选择案例

对于高职《经济学基础》案例教学中选取的案例应符合以下几条标准:(1)针对性。挑选的案例要切合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有助于学生理解相关的经济学理论。(2)现实性。挑选的案例最好是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或是学生的身边事、眼前事。(3)趣味性。挑选的案例要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或共鸣。

(二)提高组织案例教学的综合能力

教师要熟悉与案例相关章节的重点和难点。要能根据案例不断地进行提问,鼓励学生思考并参与讨论。教师要做案例教学的设计者和引导者,应肯定学生提出的有新意的、符合逻辑的见解,不全部否定有偏差的观点,而是对其进行纠正。要控制好案例教学的节奏,在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三)注意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有机融合

理论教学是案例教学的基础,两者相辅相成,案例教学不能脱离理论教学,在《经济学基础》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重两者的有机结合。既不能一味讲授理论,忽略让学生进行思考,也不能“唯案例是从”,因为不是所有的经济学知识点都能套上案例进行讲解的。

【经济学硕士论文参考文献】

[1]尹玉婷.案例教学法在高职会计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纳税

经济安全案例篇(11)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Localization Exploration of Western Economics Case Teaching

CUI Jihong

(Business College,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Shandong 255012)

Abstract Western economics teaching, focus on teaching the theory, light case teaching, case and the lack of local resources,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the localization of Western economics case teaching, case teaching content and methods to make more adapted to the domestic situation. This article describes a simple example of classroom discussions combined with the integrated case, group discussions and individual case reports case studies combining localization case teaching method. Finally, to strengthen support for school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libraries, etc. localization case construction proposal.

Key words western economics; case teaching; localization

西方经济学是我国高等院校财经类和管理类专业必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流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现代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是一门理论性很强,但与现实联系也很密切的学科。由于案例教学能够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也日渐受到重视。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典型事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方式,以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进而培育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早在20世纪20年代,哈佛商学院就已经开始了案例教学在工商管理教育中的应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是,由于西方经济学和案例教学法都是舶来品,难免有些方面会“水土不服”,因此本文将探讨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本土化的必要性、途径,并提供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本土化的对策建议。

1 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本土化的必要性

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本土化,是指在西方经济学的案例教学的内容和方式等方面更注意适应我国的国情。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本土化目前做得还很不够,主要是体现在:

第一,国内教学重理论,轻案例。国内西方经济学教材大多以理论论述为主,案例比较少。而讲授教学仍然是西方经济学课程的主流教学方法,注重教师的知识传授。传统的讲授教学,能够让学生掌握一些经济学的原理、图表、公式和计算,但是很难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较差。而且,我国高校中开设的西方经济学主要面对的是低年级学生,大多数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比较少,平时对经济现象关注也比较少,枯燥的理论教学难免会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第二,本土化案例资源的匮乏。国外的经济学教材中案例分析非常多,而且经常每隔几年就会再版,除了理论的更新,更多的是案例的更新。遗憾的是这些国外案例都是以西方国家的经济生活为背景,与我国实际情况差距大,很难适应国内教学需要。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本土化案例资源基本上只能靠教师极其有限的个人积累。

因此,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本土化”的案例教学,引起学生们对身边的经济现象的思考和讨论,这对提高学生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是非常有意义的。

2 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本土化的途径

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本土化,应该从案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本土化两个方面入手。

(1)案例教学内容的本土化。案例材料选取上,无论是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首先应该选择国内经济生活中的实例,其次是学生们通过新闻媒体、互联网等渠道容易接触到的国外实例等。例如,中国的“春运”问题,新闻媒体常报道的农产品价格波动问题等。把真实性、具有时效性的经济事件作为案例,与西方经济学理论相联系,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的敏锐的观察力,对提高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2)案例教学方式的本土化。国外的案例教学,要求学生作为主体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并得出自己的结论,重在分析过程,有的案例没有标准答案。这对国内的教师和学生来讲操作起来可能会比较有难度。刚刚进入大学的低年级学生长期以来适应了有标准答案的讲授式教学,对开放式的案例讨论不敢说,也不会说,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高。而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缺乏评分标准,较难掌握案例讨论的进度,加上学时紧张、教学内容多、考核方式的限制等等这些因素往往使“西化”的案例教学效果打折扣。因此,面向在低年级学生的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案例教学方式上应该考虑到这些因素,适应国内学生和教师的特点。

3 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方式本土化的一种探索

在我校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案例教学过程中,摸索了一种较适应目前教学情况的案例教学方式,具体如下:

3.1 简单课堂举例与综合案例讨论相结合

在目前的教学情况下,学时紧张,教学内容多,低年级学生们的知识结构也比较单薄,不可能大量地进行案例讨论。因此,采用简单课堂举例和综合案例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分章节教学过程中以课堂举例为主;在积累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后再进行综合案例讨论。

课堂举例,适用于简单知识点的讲解。例如,分析NBA明星姚明上大学机会成本。这种方式非常灵活,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较受欢迎。但这种方法类似于讲授教学,教师是主导,学生被动学习。

综合案例讨论,安排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经济学理论之后进行,以复杂一些的现实经济现象为案例,要求学生能运用多方面的理论知识,经过讨论和总结,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在掌握供求理论以后讨论“春运”问题的解决方案。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集思广益,深入挖掘,从而锻炼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2 小组案例讨论与个人案例分析报告相结合

在综合案例讨论课中,仍然要对案例讨论的过程进行精密的组织,否则也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在组织学生案例讨论的过程中,发现以小组案例讨论与个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有机结合的方法效果较好。

具体程序是这样的:提前一星期给出案例材料进行小组讨论,4~6人一个小组,小组利用课下时间自由讨论;然后进行班级讨论,小组代表在班级讨论中发表本小组的讨论结果,之后该小组接受其他同学自由提问,最后其他小组代表根据发言小组的表现,给发言小组评出“小组得分”。“个人得分”以“小组得分”为基础,提问和发言的同学有加分,这部分的“个人得分”占个人案例分析总成绩的70%。在班级讨论之后,每个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由教师评分,占个人案例分析总成绩的30%。个人案例分析总成绩以个人平时成绩的方式计入该课程的个人最终成绩中。

这个方法虽然很复杂,可是效果不错,大部分同学们在讨论过程中都比较积极,有问有答,思想碰撞比较多。例如,在“春运”问题的分析中,同学们不仅用到了课本上讲的供求关系、需求弹性理论来解释,而且涉及到了火车票价格该不该涨价、车票实名制能不能解决问题、农民工如何在城市安家从而不回家过年等方面的问题。

而且,在班级讨论之后,需要每个人完成书面的案例分析报告,让学生们在充分考虑他人意见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观点。一方面让同学们学会倾听和融合别的同学的观点,另一方面也给那些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没有机会发言的同学一个表达自己观点的渠道,尽量减少“免费搭车”现象。

这种案例讨论方式的缺点是计分复杂,比较费时间,也不可能在人数太多的班级中进行。而且,案例讨论对案例内容的选择要求比较高,既要适合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又要来自现实生活,最好与学生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4 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本土化的对策建议

西方经济学的案例教学本土化离不开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就如何进行本土化案例教学的建议如下:

第一,学校要认识到本土化案例教学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加强全方位支持。案例教学,尤其是本土化的案例教学,对人才培养的好处虽然不能立即反映在表面的分数或者就业率上,但是本土化案例教学的效果是积极的、长远的。因此应该对案例教学本土化进行全方位的支持和鼓励。首先,学校要制定激励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实践;对效果良好的案例教学组织总结和交流。其次,学校的教学安排、班级编制、案例搜集等环节都要给予支持。

第二,提高教师素质。案例教学对教师素质要求非常高:需要从讲授法的以教师为主转变成师生互动,甚至学生为主;案例编写和选择要考虑案例典型性和学生兴趣;案例讨论要给予学生引导,但不能给予强势的控制;案例分析报告要允许多种意见的表达等等。因此要通过培训、观摩、研讨交流会等多种途径转变教师的思想,提高教师的素质。

第三,重视本土化案例库的建设。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本土化,首先是案例内容的本土化。案例源于社会实践,但并不是社会中的任何经济事件都可以成为教学案例,在案例库建设时必须考虑到案例的典型性和时效性。对案例库的建设不是几个老师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且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案例的更新在所难免,这需要全体经济学人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杨国才,张支南.西方经济学经典案例教学特点问题与本土化路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1):146-149.

[2] 付泳,林军.对西方经济学本土化案例教学的思考[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8(1):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