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民族音乐教学反思大全11篇

时间:2023-07-02 09:44:06

民族音乐教学反思

民族音乐教学反思篇(1)

一、学校音乐课堂现状

我在学校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一台钢琴、一组多媒体设备,教师用钢琴弹奏所学歌曲,学生跟着琴声和多媒体课件学唱,构成了当下学校音乐课堂中最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可是,我们这种教学方式和过程能否真的达到我们课程标准所提到的“弘扬民族音乐,热爱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从最初的音乐学习,就培养了“钢琴的耳朵”;“多媒体的欣赏模式”。即使我们的教材里有民歌、渗透了民族音乐,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只能叫做“模仿”“观赏”而不能做到真正发自内心的“学唱”“欣赏”。由此,钢琴和多媒体奠定了学生们对声音的默认“好听”标准。由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他们爱听钢琴和多媒体音乐,而听到民歌和传统民族器乐就会觉得“难听”“听不懂”甚至哈哈大笑。

二、重视方言在民歌教学中的使用

以民族音乐学的视角,从民族学人类学的理论出发,首先要弄清楚何为民族性,不能把钢琴弹唱民歌就叫做音乐课堂有民族性。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地理文化不同的风土人情,构成了各种不同的方言语调,《毛诗序》中曰“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由此知音乐由语言而生,不同方言音调在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音乐风格,我们讲民族性,应该首先从语言这个角度出发。

我曾经在课堂上教唱《浏阳河》这首湖南风格的歌曲,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湖南湘潭的同学用方言来读一下歌词,全体学生一同模仿。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湖南方言的风格特征,进而激发“原汁原味”演唱湖南地方风格歌曲的兴趣,让学生自主感受到祖国音乐文化的丰富多彩。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听到湘潭话后非常感兴趣,引发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模仿。最后我提取出湘潭话中几个代表性的字音如:路(lou四声)、个(guo四声)、出(qu一声)等运用到歌曲演唱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唱原汁原味的湖南民歌。

三、将民族乐器作为学校音乐课的常设

在河北民歌《回娘家》的欣赏课上,我将二胡带到课堂,在引导学生欣赏时,改变以往教师打开多媒体设备播放,学生被动观看的方式,采用教师边拉二胡边唱歌曲,学生注意力被完全转移到教育者身上,他们不仅专心的聆听着,目光也一刻不离我手中的二胡。最后的一遍,学生们竟然主动跟随我的琴声唱起来“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在实践中对比两种教学效果,是非常显而易见民族乐器加入后的优势的,民歌欣赏中的民族性完全依靠民族乐器的加入做到了:学生在这节课中,不仅欣赏了现场版的民歌民乐,学会了演唱《回娘家》,同时直观体验到了二胡这件民族乐器的音色、演奏方法,可谓是一举多得。这节课民族乐器加入的良好效果引发了我的思考,我开始想到用民族乐器代替钢琴,作为学校音乐课堂中的常设在音乐教学中使用。类比钢琴的特性,如:声音洪亮,音准稳定,可为乐曲配伴奏,音域宽广不受转调限制,是否可以使用民族乐器中的笙、扬琴、古筝来代替其功用?从教学乐器开始改变,从小就培养学生“民族音乐的耳朵“,引起学生对民族乐器的重视和对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身心的共鸣,真的要比一味地使用钢琴和多媒体设备要更有利于音乐课堂的民族性渗透。

四、现存问题反思及建议

民族音乐教学反思篇(2)

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就种类而言可分为五大类,分别为民间歌曲、民间歌舞、民间说唱、民间戏曲和民间乐器;民间歌曲的数量更是多达30万首以上,可见我国民间音乐不仅丰富多彩,更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1]然而,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的程度越来越深,外来文化开始渗入我国传统文化,现代青少年的价值观被外来文化强势冲击,造成其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轻视民族传统文化,领悟不了民族音乐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因此,如何将日常音乐教学中的文化知识与人文精神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增加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同时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目前面临的一个重大的问题。

1 人文精神在民族音乐中的重要性分析

人文精神是人类对自身尊严的维护、价值的追求和命运的关切,是一种人类的自我关怀。人们对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明高度重视,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理想人格的塑造有重要的意义。人文精神不仅是某个民族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更深深影响该民族的物质文明建设,一个国家国民人文素养的水平,很大程度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因此,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迫在眉睫。

1.1 促进思辨能力的培养

思辨能力就是思考、推理、辨析能力,培养思辨能力,是主体意识对客观世界做出的积极反应,具有反思性、批判性和独立性的特点。人文思辨能力具有三个鲜明的特征:一是对人文的思考没有公认的、唯一的答案,具有较大的争议性;二是在思考人文问题的过程中,对所主张的观点进行辩护是维护这一观点的主要说理方法;三是思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鉴别和选择一个最佳的价值理念。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拥有自己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点,正是由于这种差距使得每个民族在音乐风格和文化上也有不同的差异和特色。这些种类繁多的音乐构成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这种丰富的文化对提高青少年的人文思辨能力有重要的意义。[2]可以通过学习民族音乐直观地感受音乐带来的情感冲击,进而引发对人类自身的思考,从而促进思辨能力的提高。

1.2 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

我国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拥有自己独特的语音、文化和音乐等,每个民族的生活习俗和独特的民族特色也都在音乐文化中体现出来。因此尽管每个民族在文化差异造成民族冲突,但是音乐是无界限的,人们可以通过音乐文化嘉盛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可以通过音乐文化促进民族间的沟通,加强民族间、人际间的了解。许多民族音乐的学习蕴含着很多人文精神培育的机会,需要教师队伍真正领悟民资音乐的内涵并了解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内容,最终在教学活动中教授给学生,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

1.3 给予学生人文精神滋养

民族音乐凝聚着不同民族的理想,反映着不同民族生活的习俗,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民族音乐题材广泛,风格鲜明,且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通过学习民族音乐,学生能够从这些多元的文化中提高自我反省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时能在多元文化中审视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文理想。

1.4 拓宽学生的人文知识视野

民族音乐是每个民族生活习俗等各方面的真实写照,每个音乐作品背后不仅反映着各民族思想感情和生活习俗,更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学生可通过学习民族音乐,深入了解作品的历史渊源、创作背景、传承方式等方面拓宽自身人文知识面,同时可提升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当代学生素质教育中推行民族音乐,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传承祖国优秀得到民族文化。[3]

2 分析当前民族音乐教学存在的不足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和师资力量的限制,当前民族音乐教学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2.1 对文化内涵理解不深入

现在的音乐教学活动主要在于对音乐作品的形态分析,导致学生缺乏对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忽视了音乐存在的真正意义。以熟知的《春江花月夜》为例,在常规教学中一般会重点介绍该曲的由来,然后进行曲式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能理解相关的作品分析知识,对该曲的真正深层内涵知之甚少。对该曲的文化渊源、特有的音乐传承方式、特殊的历史因素等知识更是不了解,这些重要的教学内容往往在实际教学中被忽视。

2.2 过于注重技术的培养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更注重学生音乐技巧的培养,使得学生被技术所牵绊,忽视音乐所蕴含的人文文化。调查发现,当前我国民族音乐教学中,通常只注重演奏技能的训练,甚至将掌握演奏技巧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导致教学过程枯燥,学生情绪被演奏技巧的掌握程度控制,很y在音乐中表达真实的情感。这种机械的训练方式导致学生过于担心在演奏中某个动作出错而带来心理负担,使学生无法享受民族音乐之美,也无法从中领悟人文精神。

3 民族音乐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的策略

3.1 更新民族音乐的认知观念

民族音乐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不仅将民族精神、民族审美情趣、民族心理和民族生活习性等因素融为一体,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时代风貌的写照。转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知观念,想学生介绍我国悠久的民族音乐历史和文化,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4]早在7000多年前我国祖先就创造了音乐,我国的音乐与由原来的实用功能转变为观赏,同时也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民族音乐演奏技巧方面的知识,更应该注重向学生传授民族音乐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

3.2 深化民族音乐教学改革

要深入教学改革必须从教师队伍入手,提升教师队伍的师资力量和素质是首要任务。目前我国的音乐课程设置依旧较为传统,只着重培养学生的演奏技能而忽略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使教学目的有所偏离。因此,需要教师从培养自身音乐素养出发,深入挖掘和研究民族音乐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并在实际教学中体现出来,将其传授给学生,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同时培养其人文精神。音乐素养包括教师对民族音乐理论知识、民族乐器表演能力、娴熟掌握民族音乐教学方法、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软件。从事民族音乐教学的教师必须做到“情感与技术并行”,不能只注重技术忽视情感表达。

3.3 加强民族音乐的推介

我国民族音乐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知识,将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介绍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民族音乐中作为我国上下五千年文化的一部分,它将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融合到音乐中,形成独特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一个民族社会历史和时代风貌。我国拥有许多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且各个民族音乐设计的题材非常广泛,风格鲜明。例如,《义勇军进行曲》通过慷慨激昂的曲风唤起人们的抗日高潮和爱国情怀;《白毛女》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和之间的斗争,类似这些优秀的作品在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还有很多。正是因为这些丰富的民族音乐使我国的音乐内容极为丰富,涉及77种体制、乐种、乐器、曲种等,这些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财富,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将这些和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传授给学生,让其真正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

3.4 优化民族音乐教学环境,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课外活动越来越丰富,校方应借此开辟第二课堂,拓宽民族音乐教育的途径,加大民族音乐在校园的传播力度。例如,引导学生将民族音乐与街舞结合起来,促进民族音乐传播的同时提高写生的创造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准确抓住民族音乐与民族文化的关联,通过师生互动与交流,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加入到民资音乐传播队伍中,感受民族音乐的独有魅力,在把握和理解民族音乐艺术魅力的同时,提高艺术修为和人文素养。

4 结语

纵观整个民族音乐发展时可发现,我国民族音乐起源、发展和演变均源于民族生活习俗、审美情趣和民族文化中。我国民族音乐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因此,将民族音乐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传承下去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民族音乐教学中,不可过于注重演奏技巧忽视音乐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培养,转变思想观念和教学模式,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 吴旦.民族音乐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育探究[J].音乐大观,2013(03):169.

民族音乐教学反思篇(3)

随着我国民族音乐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民族音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学习民族器乐的学生越来越多。在普通高等院校每年招收的学生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学习民族器乐的,这是一个令人可喜的现象。学生通过对民族器乐的学习,对培养他们对民族音乐认识、音乐修养、民族器乐表现技巧、民族器乐演奏技能、民族器乐表演品格等综合艺术表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表现能力,也是他们今后面向社会、走向岗位的需要,是锻炼学生适应社会需求,顺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基础。

一、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

我国的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各民族在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生活方式、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千差万别,也形成了民族音乐的体载形式、风格色彩、表现手段、音调素材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要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首先要让学生接触大量的民族音乐作品,让他们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我国民族音乐的丰富内涵,提高对民族音乐的了解。

1.民族音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我们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民族众多。人们在长期的生存和繁衍中,伴随着悲欢离合的生活和喜怒哀乐的情感孕育出了浩如烟海又五光十色的民族音乐。民族器乐作品更如璀璨夺目的星星,点缀在我国传统音乐的穹空中。民族器乐作品《阳关三叠》《关山月》《胡笳十八拍》《将军令》《夜深沉》《高山》《流水》《广陵散》《梅花三弄》《闹台》等古曲,它们在创作、演奏技巧和音乐形象的塑造上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这些优秀的民族器乐作品是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精华。通过对这些民族器乐的训练与学习,能够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提高他们对民族音乐的认识,并令他们在博大精深的传统音乐中去理解、诠释、演绎民族音乐的真谛。

2.民族音乐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民族音乐浩如烟海、种类纷呈、风格各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与种类,比如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器乐曲等。在众多的民族音乐中,不乏许多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如《伐檀》《硕鼠》《式微》《将仲子》等等。这些作品不但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同时也具有深刻的艺术性。它们以巧妙的比兴手法,塑造了众多鲜明动人的艺术形象。这些民族音乐(民歌)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也反映出了他们聪明的才智和创作才能。在现代民族音乐的创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这些民族音乐,在老一辈革命音乐家的带领下,继承和发扬了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精华,并借鉴外来作曲技法,大胆尝试与创新,创作出了一批反映人民思想情感,反映人民幸福生活,反映时代精神风貌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凝聚了创作者多年的心血和劳动成果,也反映出了他们过人的才智和创作才能。因此,在民族器乐合奏课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民族音乐不但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也是劳动人民智慧才能的结晶”。

3.民族的音乐就是世界的音乐

鲁迅先生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纵观无数优秀的音乐作品,它们之所以能够流芳百世,闻名世界,首先在于它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它将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民族特色融入到了音乐之中。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还有引以为豪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民族音乐在这些基础上应运而生,这充分反映了一个文明古国优良的艺术传统和文化底蕴。在民族器乐合奏课中,老师应该通过对民族器乐作品的学习与介绍,不断给学生灌输一种思想:“热爱民族音乐,民族的音乐就是世界的音乐。”

二、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和修养

要加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修养,需要长期的艺术实践和不断的理论学习才能获得。民族器乐合奏课除了对学生进行合奏能力、演奏技巧的培养,还要将其艺术修养的培养和提高放在首位。因为仅有技巧是不足以表现音乐内涵的。要从理论知识学习开始,注重技能技巧表现,在民族音乐的内涵中去理解、感受、把握音乐的真正魅力。

1.了解民族音乐文化,增长音乐知识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由于生产关系、劳动方式、地理位置、风俗习惯、语言特质、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形成了各自颇具特色的民族音乐语言与风格特征。在创作、表演、体裁、形式以及表演手段和表情达意的方式上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些特色是各民族文化传统、审美观念、心理素质在音乐中的反映。因此,民族器乐合奏课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将各民族、各地区的音乐风格介绍给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将各民族的地理位置、风俗习惯、生产方式、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等知识灌输给他们,让学生在民族器乐合奏课中,尽可能多地去了解民族音乐基本知识,增强音乐修养。

2.感悟民族音乐魅力,增强民族音乐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或称审美感受(狭义的美感),是审美反映的形式基础。审美情感是人们在审美感受基础上通过大脑的感知、感觉、想象、思维而逐渐概括和集中形成的对音乐美的心理感受和情感表现。它是一种由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我国领土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音乐有着不同的风格特色和音调特点。在民族器乐合奏课中,让学生多听、多想、多奏、多去感受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音乐,细心聆听、用心体会,并认真感悟民族音乐的魅力,从而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审美情感。

三、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演奏才能

学生的民族音乐演奏才能包括三个方面:作品的理解能力、作品的把握能力、作品的驾驭能力。在民族器乐合奏课的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不同风格、不同特点、不同难度的民族器乐作品的学习,全面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民族音乐演奏才能。

1.通过不同风格的器乐作品学习,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力

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要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进行培养和锻炼,要通过不同风格的器乐作品学习才能获得。在民族器乐合奏课教学中,要从音乐作品分析入手,详细地讲解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表现内容、民族文化、民族特征、发展手法、曲式结构、和声布局、演奏技巧、演奏方法等,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音乐作品有关内容,并通过艺术实践进一步感受和理解作品内涵,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力。

2.通过不同特点的器乐作品学习,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把握能力

不同的器乐作品,其艺术特征、表演形式、意境描述、形象塑造等诸多方面也有很大区别。老师应该通过不同特点的音乐作品对学生进行作品的把握能力训练,并且在训练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讲解、分析、示范和演奏,启发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思维,帮助学生尽可能准确地把握音乐作品的风格特征、表现情感和音调特色等。在音乐形象的塑造上,音乐意境的描述上,尽可能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技能技巧做到形象、生动的表现,达到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把握能力。

3.通过不同难度的器乐作品学习,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驾驭能力

不同难度的器乐作品,演奏技能技巧也各不相同。它们在声部的安排上,在技能技巧的表现上都有一定的难度,而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演奏能力是大有帮助的。在民族器乐合奏课中,要有针对性地将不同难度、不同特点、不同形式的器乐作品介绍给学生练习,使他们在各种不同音乐的作品学习和训练过程中,熟练技艺、掌握技巧,提高对音乐作品的驾驶能力。

四、铸造学生的民族音乐表演品格

品格指人的道德品质和德行。它包括人的思想认识和品德行为的本质。如勤劳、勇敢、诚实、谦虚等优秀的品质表现。作为一名将要从事音乐艺术的工作者,品行端正、诚实、谦虚的个人修养是非常重要的。在民族器乐合奏课教学中,除了提高学生的各种技能技巧、演奏能力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勤劳、勇敢、诚实谦虚的优良品质。铸造学生的艺术品格非常重要,它关系到我们民族音乐事业的兴衰与繁荣。因此,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渗透到器乐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器乐学习的过程中,技术得到进步,思想得到提高。

1.通过民族器乐合奏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

民族器乐合奏课是一门较好的能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的课堂。在讲解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乐曲的表现内容时,把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情操教育融入到民族器乐合奏课教学中是非常自然的,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教育方式。如通过民族器乐合奏作品《一个老红军的回忆》(曹建辉曲)的教学,可以仔细地给学生讲解红军的长征历史,让他们了解旧中国人民的苦难与期盼,感受新中国政策带给人民的幸福、安康的生活。还有通过弹拨乐合奏作品《打虎上山》(马圣龙改编)、《快乐的女战士》(吴祖强、杜呜心、王燕樵、施万春、戴宏伟曲)以及民乐合奏《白毛女》(李恒编配)、《微山湖》(吕其明、马圣龙改编)等作品的训练,可以加深学生对革命斗争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认识。还能通过民族器乐作品《手拉手献爱心》(曹建辉曲)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贫困山区孩子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对校园生活的向往,让他们懂得“无私奉献,爱心无价”的传统美德。作为一名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的爱心就要从大爱着手,爱祖国、爱人民,爱我们的优良传统和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器乐合奏课不但要从技能技巧上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更要从学生的思想上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和道德情操。

2.通过民族器乐作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品格

艺术品格是学生对待艺术追求、对待艺术态度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本质。学生艺术品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他所受的教育分不开。因此,在合奏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艺术品格的培养,培养他们对待艺术的执著追求精神,培养他们的认真态度,要让学生懂得:“艺术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没有人民大众就没有艺术”这个简单又明确的道理。作为将要从事艺术表演和艺术教育的工作者,首先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最好、最优秀的艺术作品奉献给大众,并把自己的位置深深地扎根于人民大众的沃土之中。同人民心贴心、根连根。让学生明白,一个能够站在舞台上展示个人才华,享受鲜花和掌声,这与人民大众的支持是分不开的。荣誉和一个艺术家需要的一切是大众赋予的,没有人民大众就没有个人的艺术舞台,更谈不上什么艺术人生。

综上所述,民族器乐合奏课对学生综合艺术表现能力的培养作用是非常大的,作为艺术专业教育者,要予以足够重视,应在实际教学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表现能力,尽可能地给他们创造良好的民族器乐学习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民族器乐学习氛围,使他们能够在民族音乐的天地间展翅遨游、提高和成长。

民族音乐教学反思篇(4)

一、民族音乐研究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诗书礼乐,笔墨丹青,无不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风韵。而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音乐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独特的功能。基于音乐的这种属性,了解民族音乐文化成为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音乐性质有这样一段陈述:“无论从文化中的音乐,还是从音乐中的文化视角出发,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音乐本身就是文化和艺术的结晶,是一种文化产品,是对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因此,音乐教育因基于文化的传承与表达,成为文化滋养丰富心灵的渠道。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音乐自产生以来,就深植于文化中,换言之,它也是文化的一种。音乐与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音乐源于文化又高于文化,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不仅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生活浓缩的结晶,它既能印证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痕迹,还可引导人类走向辉煌的明天。因此,只有在音乐教学活动策略中充分考虑到文化传承这一要素,才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二、音乐教学活动中文化传承出现的问题

在现今教学中,音乐教学活动中的文化传承仍面临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

(一)受“西方音乐中心论”的影响,教师缺乏文化传承意识

西方历来重视音乐家的培养及音乐理论的完善,欧洲音乐界发明的记谱法和作曲程式得到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受此影响,现今教师以教授西洋乐器、大小调为主,而较少关注民族音乐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潜移默化地运用西方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来教授歌曲,导致音乐课程既缺少西方音乐语境,又欠缺民族音乐知识,陷入进退维谷的教学困境。”甚至有些教师不认可民族音乐,认为民族音乐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落后于时代大潮。文化传承意识的缺失,导致教师在教案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忽略了民族音乐之美,更忽略了对学生爱国情操的培养,导致学生的音乐视野狭隘,音乐审美单一,民族音乐知识匮乏。长此以往,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就会淡化,民族自豪感就会减弱。因此,教师应增强文化传承意识,在教学工作中起到传承民族文化、培养素质人才的桥梁作用。

(二)受社会文化氛围影响,学生对传统音乐兴趣寡然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社会日新月异,时代飞速前进,光怪陆离、旋律动感的流行音乐充斥着孩子们的耳膜。相比之下,传统音乐则距今久远,高于生活,且旋律多轻柔、缓慢,因而不符合青春期孩子活泼好动、渴望刺激的审美理念。孩子们对传统音乐学习兴趣寡然,学习传统音乐的意愿较差,他们普遍更喜欢哼唱节奏轻快、旋律动感的摇滚音乐、朋克音乐。而且传统音乐多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像东北二人转、越剧、豫剧、黄梅戏、陕甘秦腔、昆曲等,囿于方言差异和地域阻隔,孩子们对家乡民歌、地方戏曲还有所了解,而对于其他地区的传统音乐则一无所知。因此,对基于文化传承激活音乐活动策略开展研究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

三、提升音乐教育文化内涵的策略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上述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树立文化传承观念,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意识;深入挖掘课程资源,理解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吸取民族音乐元素的养料,打通学生兴趣通道;丰富民族音乐体验,积累民族音乐感受。使学生爱上民族传统音乐,了解民族音乐知识,感受民族音乐魅力,从而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具体做法如下:

(一)引导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构筑民族音乐的体验通道

根据新课程目标的要求,教师应深入挖掘课程资源,结合具体音乐教材,设计师生互动环节或课堂赏析环节,分析作品时要将作品中的文化背景和内涵,作品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而成的,给学生一个清晰的讲解,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本身和作品的内涵。

中学音乐教材中有非常丰富的民族音乐素材,其基本范畴有三:凝结古代人民智慧的古代音乐元素,如《飞天仙子》;反映革命先烈的顽强斗志和不屈精神的近现代民族音乐,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等;展现地域风情和民族特色的地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如《嘎达梅林》等。

1.古代音乐文化

《飞天仙子》(人音版16册第六单元)是古代音乐文化中最为典型的案例,它由敦煌壁画中“飞天神女”的形象而来,代表了古代人民高超的音乐智慧和艺术水准。

例一:对《飞天仙子》一课的教学反思片段

为了让学生感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教授《飞天仙子》时,并不局限于音乐知识和舞蹈知识的讲解,而是采用情景体验教学法,先播放“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敦煌壁画图片,让学生感受壁画中衣袂飘飘,清丽出尘的“神女”形象,同时播放《飞天仙子》音乐,带领学生聆听乐曲,并引导学生辨认其中的各种演奏乐器,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乐器的清丽音色和醉人魅力。

一堂课下来,发现学生完全被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魅力深深地感染了,虽然他们对古代音乐文化知之甚少,但显示出浓厚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让学生了解敦煌莫高窟精妙绝伦的艺术成就,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具有重要作用。

2.近现代民族音乐文化

在教材中,近现代民族音乐作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颂了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战斗豪情及中华民族的顽强斗志和不屈精神。“近现代民族音乐能帮助学生了解那段历史,感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进取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和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热爱。”

例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一课的教学反思片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中学生耳熟能详的革命歌曲,如何在演唱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让他们体会到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豪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因此,笔者搜集了大量聂耳和田汉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时的素材,再现了那段炮火纷飞的风云往事。不仅帮助学生了解了近现代中国由屈辱到崛起的艰苦历程,更培养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热爱和对革命先烈们的感激之情。

3.地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民族音乐与地理环境、人文风俗密不可分,五十六个民族,百花荟萃,五十六种音乐,精彩纷呈。”学生通过学习地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可以了解祖国各地的风情及各少数民族的智慧,从而加深对民族音乐的了解,产生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例三:对《嘎达梅林》(人音版15册第四单元)一课的教学反思片段

在教授地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时,笔者选取了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它歌颂了嘎达梅林带领牧民们反抗亲王达尔罕和东北军阀的英勇事迹。考虑到少数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的差异,在教授时,笔者着重讲解旋律、节奏、调式等音乐知识。《嘎达梅林》的旋律采用蒙古民歌中的五声羽调式做基础,采用上下句单乐段结构,上句旋律起伏宽广,情绪激昂,下句旋律低沉,飘远悠扬,歌曲节奏稳健有力,旋律庄严肃穆。歌词运用比兴手法,既表现出对嘎达梅林的崇敬,又突出他英勇顽强的伟岸形象。一堂课下来,笔者发现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调式调性并不感兴趣,反而对少数民族的英雄传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经过教学反思后,笔者认识到在今后的少数民族音乐教学中,应以介绍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和英雄故事为引子,进而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

(二)多形式感知民族音乐的文化意蕴,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考虑到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有距离感,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以借助具有民族元素的流行音乐,拉近学生与民族音乐的距离,让他们产生探索民族音乐的愿望,从而打通学生欣赏民族音乐的兴趣通道。

例四:《欢乐歌》(人音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实录

老师:江南丝竹多由二胡、扬琴、琵琶、笛子、箫等乐器组成,是流行于江苏、浙江一带的器乐曲。大家对江南丝竹还有什么了解呢?

学生:旋律轻快、声音清越,一堆人吹拉弹唱。

老师:是的。看来大家都欣赏过《欢乐歌》,那同学们喜欢听《欢乐歌》吗?

学生:不喜欢。婚丧嫁娶才吹的。

老师:江南丝竹的确常在婚丧嫁娶等场合演出。但它的风格优雅华丽,旋律典雅流畅。管弦丝竹等乐器在现代歌曲中也有所运用,大家都知道歌手后弦吗?

学生:知道。

老师:让我们来欣赏后弦的歌曲《桥段》,仔细听,看看里面都运用了什么民族乐器。

这段教学实录中,在导入课程时,笔者选择了融合民族曲风与流行元素于一体的《桥段》做引子,激发了学生学习民族歌曲的兴趣,为《欢乐歌》的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许多家喻户晓的流行音乐都蕴含着浓厚的民族元素,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符号、意象,如凤凰传奇的《最炫民族风》《荷塘月色》等,歌词典雅,意境优美,旋律轻快,易于上口;玖月奇迹的《中国范儿》《中国味道》等,歌唱祖国,歌唱人民,融动感十足的曲风与炽热的爱国热情为一体,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再如,周杰伦的许多歌曲,《东风破》《青花瓷》《发如雪》等化用古典诗词,蕴含传统风韵。正是通过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流行歌曲,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热情。

(三)丰富民族音乐教育的路径,培养学生民族音乐的欣赏力

“音乐精髓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只有丰富学生的民族音乐体验,才能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获得淋漓尽致的音乐感受。”若教师一味地讲解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对民族音乐毫无切身体会,自然无法理解民族音乐,更体会不到民族音乐的无穷魅力。教师在丰富学生民族音乐体验时,应以情感体验为教学导引,以民族音乐为内容主线,以民俗文化为学习拓展。

1.以情感体验为导学导引

在课堂教学模式中,让学生多演、多练、多唱,以情感体验为导学导引,让学生亲身体验民间艺术的迷人魅力,直接感受民间音乐的独特风貌。

例五:对《船工号子》一课的教学反思片段

号子是长江水路运输史上的文化瑰宝,是船工们与险滩恶水搏斗时用热血和汗水凝注而成的生命之歌,曲调高亢激越,历史传承悠久。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先带领学生大声朗读号子,诵读的时候注意声调起伏、抑扬顿挫。然后,带领学生演唱《船工号子》,“乘风破浪奔大海哪,齐心协力把船扳罗。涛声不断歌不断,回声荡漾白云间罗。高峡风光看不尽哪,轻舟飞过万重山哟。”通过朗读和演唱体验,让学生直接感受《船工号子》那刚劲有力的情感和船工们辛酸凄苦的命运。

2.以民族(民间)音乐为内容主线

“音乐是文化的灵魂,也是民族的血脉。在教学过程中,民歌应贴近教学实践,贴近每一个孩子,让学生从小产生对家乡、对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因此,在引导学生体验民间艺术时,必须以民族音乐为内容主线,艺术实践围绕民族音乐开展。教师可带领学生演唱民间小调,如《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花儿与少年》等。除教材上选编的民歌外,笔者还结合杭州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和民俗文化传统,在教研员杨老师的带领下,开发区校本课程《杭州滩簧调》,教学生学说杭州话,学唱杭州滩簧,让学生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中,养成爱国爱家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反思

(一)教师应提高自身音乐素养

新课程的顺利实施离不开教师的努力,民族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也离不开教师的辛劳,教师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作用。教师能否正确地理解民族音乐教学课程,热情饱满地投入文化传统的音乐教学实践中,决定了音乐教学活动的成败。因此,教师应提高自身音乐文化素养,既要具备相关民族音乐知识,又要掌握民族乐器的演奏技能;既要流畅准确地演奏民族歌曲,又要拥有广阔的民族音乐视野。

(二)对各地音乐文化兼容并包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以兼容并包、为我所用的心态学习异国文化,对传统音乐文化在继承、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升华、扬弃。民族音乐固然博大精深,西方音乐也有可取之处。在学习民族音乐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优秀音乐文化,多元并包,兼收并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应将“文化传承”融入教学设计中,以弘扬我国民族文化为主,吸收外国文化为辅,吐故纳新,在充满活力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把文化传承下去。在具体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实现音乐文化的传承教育,更要实现音乐传承的育人价值,在音乐教育中实现学生情操与品格的培养,以音乐教育为手段,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为国家储人才,为天下铸栋梁。

综上所述,民族音乐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各种文化形式的综合,同时又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音乐文化里包括了多种文化,涉及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因为各种类型的民族民间音乐是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现象,其中也体现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文化、民俗、语言、美学观点,同时也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思,其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是这个民族的灵魂与思想,是这个民族精神的载体。

参考文献:

[1]樊祖荫,谢嘉幸.中国(大陆)以音乐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及前景[A].中国音乐,2008(04).

[2]李欢.中小学音乐教材与高师中国音乐史课程的对接[D].湖南师范大学,2012.

民族音乐教学反思篇(5)

民族音乐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各种文化形式的综合,同时又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音乐文化里包括了多种文化,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因为各种类型的民族民间音乐是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现象,其中也体现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文化、民俗、语言、美学观点,同时也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思,其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是这个民族的灵魂与思想,是这个民族精神的载体。

学校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因此,学校教育应该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大历史使命。在近几年来,经过积极探索和实践,不仅将学校开展传承民族文化传统的实践研究落到实处,也使得学校特色文化逐渐形成。学校创设校园文化,营造民族传统文化氛围,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人文素养也得到了提高,并在这基础上不断继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所以,民族音乐传承与学校的音乐教育是分不开的。

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经济发展的今天,各种音乐文化以铺天盖地的气势滚滚而来,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面临着延续和生存的威胁,我们要意识到民族文化对培育我们下一代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要坚定弘扬民族文化精华的基本立场,只有加强民族音乐在教育中的地位,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才有利于创造与时俱进的新的民族音乐文化。

长期以来由于一些学校不重视音乐课,片面理解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使得美育和德育在有些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一直没有占据有效地位,这就必然造成人们对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的理解产生严重偏差。针对不同学校特色,在新课程改革中进行整合、拓展与探究,在完成教材中教学任务的同时,加入了少数民族音乐的探究及教学,如达斡尔族、蒙古族、鄂伦春族、维吾尔族、朝鲜族等民族音乐。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一些体裁形式。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和热爱祖国音乐文化的同时,加深了同学们对民族音乐的认知,感知及鉴赏能力,并扩大音乐视野,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价值、创造性价值及道德观念,体会音乐所带来的美感。

民族音乐作为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它以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很多优秀作品是通过音乐来感染和教育学生,把思想与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们的道德品质和爱国精神。。在教育中要将反映我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在上欣赏课时借助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各种图片,让学生体验到不同的视听享受,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分析乐曲的不同变化。与此同时,又将各民族的风格通过音乐得以传承和发展。

三、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弘扬民族音乐所采取的措施

1.培养教师具有防腐的多元文化知识,采取“请进来” “走出去”的方法。“请进来”即聘请了马头琴教师及达斡尔民族舞蹈教师,组织学校教师和学生学习马头琴及达斡尔族民间舞蹈。教师不仅在学习中了解了民族音乐,同时也丰富了教师的业余生活,使民族音乐得以传承和发展。同时还邀请历史研究办公室的老师,为教师们进行各民族文化传统,历史发展的讲座,更加补充和丰富了教师的民族文化知识。“走出去”即有计划安排教师走出校门,参加省市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同时进行系统学习,这一方法可使教师多听多看多比较。

民族音乐教学反思篇(6)

学校教育的本质是在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文化,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就是一个文化的过程。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对提高人才素质具有基础性地位和作用。文化建设已经引起了全国高校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音乐的属性是文化,学校音乐教育承担着发展音乐文化的重任,因此,音乐教育更应注重其文化属性。

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技能和音乐基本知识,音乐教育更是音乐文化的教育,要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作为技术训练的音乐教育是必要的,但如果没有作为文化的音乐教育为其存在依据(不仅仅是基础),这种教育就必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由于受流行音乐的冲击、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和缺少良好环境,导致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情感、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意识、甚至是民族精神日趋淡化。据一份对部分中小学及高校学生喜爱音乐类型的调查显示,现在学生对音乐的喜爱程度依次是现代流行音乐、西洋古典音乐、中国民族音乐。民族音乐是我们的母语音乐文化,但却被学生摆在了最后。中华民族古老而深厚的音乐文化,面临着不断弱化甚至有可能失传的危险,这不能不引起音乐工作者的深刻反思。

当前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方式忽略了学校教育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这一前提,这使得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了解甚少,传统音乐出现了不断淡化的趋势。究其原因,我们在对音乐教育的认识上,严重忽视了它的文化属性,在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上,学校音乐教育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没有确立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作为学校音乐教育根基的地位" ,导致了在民族音乐教育方面严重缺乏的情况。"应将民族音乐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资源,引进到音乐教育中,并将其作为音乐教育最重要的基础。"我们要从音乐教育的文化属性来认识音乐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对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认识,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不断强化民族音乐教育,弘扬本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

对于音乐教育的文化思考,必然要涉及到音乐的文化传承方面。"民族文化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引起各国教育领域的高度重视,寻求本文化资源成为各国家、各民族谋求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国策,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在这样的背景下也被提到了作为本文化重要资源的高度。重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已成为世纪开端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中国民族音乐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载体。音乐文化是民族发展的产物,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反过来也影响着民族的发展。我们了解民族音乐也就了解了我们自身文化的血脉。

同时,我们强调本民族音乐文化,并不是将外来文化拒于学校大门之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确立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学习古今中外优秀音乐文化,两者不仅不相矛盾,而且是相辅相成的。" 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中,外来文化的互补与本土文化的自强是必不可缺的两个方面。在接受外来音乐文化的同时,也要保持民族音乐文化的完整性,使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发展得更好,树立起我们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自信心。

对于我国的音乐教育而言,更需要的是加强民族音乐艺术的地位,把祖国的文化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与出发点,在学校中注重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和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发扬光大本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同时尊重其他国家文化,能以宽阔胸怀接受人类一切优秀艺术文化和不同种类的艺术形式。

将音乐作为文化来定位改变着音乐教育,音乐教育要强调回到音乐本身,强调民族性,以学生为主题。但现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也值得思考:当一些有识之士在不断呼吁音乐教育的文化属性、强调应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之际,有的学校音乐教育仍对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采取了忽略和轻视的态度,使得音乐教育反而强化了知识技能教育,越发偏离了音乐教育的本质,这不能不说是与对音乐教育文化属性的认识问题或未达成共识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们已经走到了新世纪的今天,重新审视我们的音乐教育,观察人们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反应,不能不去考虑我们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不得不去思考我们民族的未来。

新世纪的中国民族音乐教育要通过在教育中树立以民族音乐为本的观念,与多元文化为基础的世界音乐教育发展趋势相协调,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教育学生不仅有良好的音乐素养和文化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具有高尚的人格和完备的人文精神,建立起完整的民族音乐教育体系。

要实现这一理想目标,需要音乐各领域专业人才的共同努力:包括完善民族音乐教育的体系,改革现有音乐教育教学方法,制定民族音乐内容完善的教学内容和大纲等,同时也需要音乐教师提高自身的民族音乐素养。这一目标的实现任重而道远,也许需要几代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但其意义更加深远,它将以音乐的形式发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凝聚力,展现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身份,保存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民族特性等,且对今后民族音乐的创新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谢嘉幸.关于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文化思考[J].音乐研究,1994(2).

[2]谢嘉幸.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家乡的歌[J].中国音乐,2000(1).

民族音乐教学反思篇(7)

长期以来,我们所说的民族音乐是指中华民族在过往的历史中形成的具有明显特色的传统音乐文化。面对这类音乐文化进行反思,又是近一个时期以来,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非常明显的文化和社会思潮。我们可以看出在一系列的文化反思过程中,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精华也有诸多的肯定,其中也不乏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中的消极负面因素进行理性的清理,以求厘清传统音乐文化对民族历史前进的阻碍所在。以今天的眼光回头看前段时间的民族音乐舞台,不论是对其精华的肯定,还是对其负面因素的清理,目的都不是为了单纯地继承和批判,而是为了把事实上不可能割裂的传统音乐文化分析梳理之后,使其中大部分得以延续,并创造出新的民族音乐文化。

在全球文化浪潮的威逼下。民族音乐文化的延续生存及与之相关联的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也出现了许多令人忧虑的问题,更促使我们对反思后出现的新形式的民族音乐形式作出新的冷静而理性的选择。那新颖的表现形式和成熟的市场运作,民族音乐的流行化。是一个让人期待又彷徨的命题。究竟是坚持传统特色,还是尝试流行化改革?

所谓理性的选择,就是我们不仅要意识到民族音乐文化在培育我们下一代民族精神时的重要意义,坚定一个基本立场。要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延续民族文化命脉,创造出与时俱进的新的民族音乐文化,并且我们还必须加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扩大民族音乐文化对下一代的教育机会,使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以大众传媒和学校教育的基本方式传达给我们的受教育者。让青年学生解读蕴涵着东方美学情趣和人文理念的中国民旅音乐。

在这样的传达过程中,不论是大众传媒还是学校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点不是让受教育者被动地接受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而是要提高民族文化的自责意识,不仅使受教育者形成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而且形成对民族音乐文化的鉴赏能力。从民族音乐文化的内容到它发展的历史,从民族音乐文化的表达方式到文化形式的审美演进,都可以形成生生不息的动态理解。只有那样,我们才可能更好地通过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进行民族精神的教育,继承发扬,培育学生更有价值的民族精神。

民族音乐的文化意义与教育价值

在我们的理性选择中,认为民族音乐文化对于民族精神教育有着特定的地位,那还是由于民族音乐所蕴涵的文化意义与教育价值。

所谓的民族音乐的文化意义,是指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自己灿烂的文化,这种文化对民族的延续、祖国的兴衰始终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过去,民族音乐文化中的不少思想观念和精神因素为维系和延续封建秩序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也受到近代以来人们的批判。然而其精华部分所蕴涵的哲学意识、道德观念和艺术见解,不论是过去和现在,都在培育民族的优秀精神品质方面起着其他方式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尽管从上世纪以来。中国已经发生了文化转型、社会变革等重大历史演进,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大有以外来文化取代传统民族文化及民族音乐的势头,但经过一段现实冲撞和激荡之后。多数人还是可以清醒而冷静地看到,传统的民族文化,包括传统的民族音乐,其中蕴涵着巨大的民族精神,它的精华不仅凝结了它的过去,也蕴涵了新的未来。尤其是其中的包含我们民族特有的优秀精神品质,对民族的发展,祖国的进步都是必不可少的。因而,它的文化意义、民族意义都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从音乐文化自身来看。人们普遍主张的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保有民族文化的特色,才会使民族音乐文化具有世界意义”。这就意味着民族音乐对一个国家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意义。

民族音乐作为文化的教育价值,就是指将民族音乐文化的一系列具体内容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通识课的文化意义,教育价值不可与具体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相比较,它应该是一个人深层文化底蕴的组成部分,这也正是我们多年来教育改革的方向之所在。

民族音乐文化中蕴涵的优秀精神品质,可以通过欣赏实践的动态解读,与现代思想及现代生活相结合。在形成民族精神的过程中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它所蕴涵的意义包括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哲学、政治、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所凝结的审美意识,都可以汇聚成人们自身的素养并逐渐积淀为民族品格、民族心理,使我们的民族不断获得精神动力,而不致因精神力量的疲软或坍塌失去生存发展的支撑力。

民族音乐文化不仅包含了我们民族特有的审美观念、审美表现意识,还包含了理解自然、理解人生,明智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许多有益启迪。所有这些在现代化如此发达的今天,不仅没有失去意义,反而彰显出它不朽的光辉价值。

还有更为重要的是,在民族音乐文化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个重新解读、积极思辨并开启我们心智的过程。爱国精神、民族精神、人文素质的教育同然有着多种方式和渠道,但是,最便捷易行,最终可为学生接受和发挥作用的,就是这类以审美教育为特征的文化教育,它可以把学生带入我们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在那里解读我们民族的艺术、审美、心灵历程,发现那里的真、善、美。从而形成自己优秀的精神品质。

民族音乐的外向吸纳与教育活力

倡导民族音乐的民族意义与教育价值,还必须认识到,在过去的民族文化研究与教育中,有人认为,我们民族音乐文化在许多方面是凝固和封闭的,因而不太适合用作现代教育内容,更难适应现代民族精神教育。就是在一些以此为专业方向的学科中。也不乏民族音乐虚无论的人。从客观而理性的历史角度来看,我们不仅应该充分认识到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厚与丰富,而且必须同时看出,民族音乐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一直有着外向的吸纳融合与动态流变的特征,形成内涵与外表形态的多样化与巨大的阐释可能,即使在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交融的过程中,也散发着巨大而鲜活的教育能量。

第一,民族音乐文化流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同思想碰撞、激荡的过程,不论是春秋时期的“百家异说”中的音乐审美论述,还是汉唐以来外域文化对中原文化的相互影响,或是近代的欧洲音乐文化与民族音乐文化的冲突与交融,都使民族音乐文化融入了不同的民族音乐文化因素,它完全可以把受教育者带入动态的思想与思维过程中,使受教育者在审美、辨析的过程中,进发出新的思想观念,而激变感悟出新的人生智慧。

民族音乐教学反思篇(8)

【中图分类号】J607

民族音乐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各种文化形式的综和,同时又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音乐文化里包括了多种文化,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因为各种类型的民族民间音乐是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现象,其中也体现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文化、民俗、语言、美学观点,同时也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思,其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是这个民族的灵魂与思想,是这个民族精神的载体。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这样说过:“民族传统有机的继承,唯有从我们的民间音乐中才能找到。”意思是说,作为文化的民族民间音乐具有继承的价值,民族音乐教育同时也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意义。

学校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学校教育是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最佳渠道。而民族音乐多姿多彩,具有丰富的地方特色和历史内涵,见证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音乐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民族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教育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文化的教育是不可行的,没有教育的文化就失去了它的实际存在价值,教育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民族音乐传承与学校的音乐教育是分不开的。

在经济发展的今天,各种音乐文化以铺天盖地的气势滚滚而来,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面临着延续和生存的威胁,我们要意识到民族文化对培育我们下一代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要坚定弘扬民族文化精华的基本立场,只有加强民族音乐在教育中的地位,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才有利于创造与时俱进的新的民族音乐文化。

长期以来由于一些学校不重视音乐课,片面理解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使得美育和德育在有些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一直没有占据有效地位,这就必然造成人们对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的理解产生严重偏差。苏霍姆林斯基曾多次表明过这样的观念: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课作为审美教育的前沿阵地,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学校要正确理解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抓紧建设传统音乐教育课程,使之不要处于被忽视的地位。

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在学习中国民族音乐、了解和热爱祖国音乐文化的同时,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价值、创造性价值及道德观念。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在教育学生时教授的是“六经”,即“礼、乐、诗、书、易、春秋”,其中他把音乐教育放在了重要位置,充分体现了音乐在教育中的地位。《乐纪・策篇》也说:“乐者,德之华也。”认为音乐是道德的精华,可见,音乐对道德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不仅仅在古代,在现代教育中,音乐作品同样渗透着德育教育的内容。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遗产和建国以来优秀的音乐作品中,大多蕴藏着进步的思想内涵。很多优秀作品是通过音乐来感染和教育学生,把思想与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接受德育,在潜意识中提高学生们的道德品质和爱国精神。

音乐的独特之处在于能使人的心灵发出震颤,音响流动的每一瞬间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情绪、情感变化。音乐的产生过程是全部的创作过程,无论学生的表演或欣赏都必然伴随着创造性的表现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音乐又具有“不确定性”特点,同一首作品,有多少听众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感受,这一特征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比其他学科较大的优势,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音乐课应以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类变得更加和谐文雅和充满爱心为教学目标。优秀的民族音乐不仅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创作思维,而且在潜移默化中也提高了自身的道德水平。

民族音乐作为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它以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在教育中将反映我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通过学习和聆听民族音乐,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民族音乐当中的美和丰富的感情,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毋庸置疑,民族音乐文化在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几千年来的中国音乐史及现代的音乐教育现状看,我国音乐要得到真正的发展和提高,必须以中华民族本土音乐为主,如果把西方或者其他流行音乐当成主流,而将民族音乐作为附庸的话,必然会带来民族音乐衰退乃至消亡。学校教育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要使民族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得以很好地传承,就要强调民族音乐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所以要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改善教育措施是关键。

总之,我们对外来的先进音乐教育模式应吸取其精华,创造出我们自己更新、更好的音乐教育模式,来发展我国的民族音乐教育。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面对中华文化对西方文化的潜在挑战,面对多种文化冲突的加剧,我们要加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和认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音乐文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在于对民族音乐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而在发展的过程中,理智地借鉴国外的某些技术成分,与本民族的优秀成分融合,才有利于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民族音乐是关系到民族意识、民族兴旺的一个重要因素。音乐教育在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建设中应竭尽全力弘扬民族音乐文化,通过有效的途径,在学校中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的氛围。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实施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教育培养学生们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以此来加强他们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学校音乐教育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历史赋予的使命,也是它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郭俊民.中原文脉[M] .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9.

民族音乐教学反思篇(9)

长期以来由于一些学校不重视音乐课,片面理解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使得美育和德育在有些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一直没有占据有效地位,这就必然造成人们对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的理解产生严重偏差。苏霍姆林斯基曾多次表明过这样的观念: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课作为审美教育的前沿阵地,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学校要正确理解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抓紧建设传统音乐教育课程,使之不要处于被忽视的地位。

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在学习中国民族音乐,了解和热爱祖国音乐文化的同时,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价值、创造性价值及道德观念。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在教育学生时教授的是“六经”,即“礼、乐、诗、书、易、春秋”,其中他把音乐教育放在了重要位置,充分体现了音乐在教育中的地位。《乐纪·策篇》也说:“乐者,德之华也。”认为音乐是道德的精华,可见,音乐对道德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不仅仅在古代,在现代教育中,音乐作品同样渗透着德育教育的内容。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遗产和建国以来优秀的音乐作品中,大多蕴藏着进步的思想内涵。很多优秀作品是通过音乐来感染和教育学生,把思想与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接受德育,在潜意识中提高学生们的道德品质和爱国精神。

音乐的独特之处在于能使人的心灵发出震颤,音响流动的每一瞬间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情绪、情感变化。音乐的产生过程是全部的创作过程,无论学生的表演或欣赏都必然伴随着创造性的表现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音乐又具有“不确定性”特点,同一首作品,有多少听众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感受,这一特征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比其他学科较大的优势,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音乐课应以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类变得更加和谐文雅和充满爱心为教学目标。优秀的民族音乐不仅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创作思维,而且在潜移默化中也提高了自身的道德水平。

民族音乐作为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它以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在教育中将反映我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通过学习和聆听民族音乐,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民族音乐当中的美和丰富的感情,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民族音乐教学反思篇(10)

我国的民族音乐,就种类而言,可以分为民间歌曲、民间歌舞、民间说唱、民间戏曲和民间器乐五大类;就数量而言,民歌歌曲的曲目多达30多万首,民间戏曲的剧种约360多个,民间曲艺的音乐种类有400多个,民间器乐有600多种。这些民族音乐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并随着信息代的浪潮波及世界每一个角落,但一些相对处于弱势的民族音乐文化的生存空间逐渐地被强势的商业文化,尤其是流行音乐所挤压。这些民族音乐处于濒危状态,事实上也表明了该区域或者民族的人文处于了危机状态。因此必须对于民族音乐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加以弘扬,尤其是在民族音乐的教学中。

一、民族音乐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指蕴含在人文科学内部并外在表现为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由是观之,在当前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构建当中,我们必须要切实地关注人的生存、尊重人的价值、维护人的权利、重视人的发展,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人的素质,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使得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和尊重,焕发着人性的光辉。

在我国的民族音乐作品背后蕴含着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民族的精神。如《苏武牧羊》《满江红》《正气歌》《松花江上》《黄河怨》《太行山上》《大刀进行曲》《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歌唱祖国》《丰收锣鼓》《祝福祖国》《好日子》《走进新时代》等,都饱含感人至深的爱国主义情操。作为国家未来的大学生,必然要具备爱国主义精神。此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背后的历史表明地处中原的儒家文明长期以来采取和而不同的文化策略对周边落后的文化地区进行侵润。透过“通乎政而移风平俗”民族音乐文化的背后,我们可以寻觅到当地文化与中华文化的源流关系,寻觅到这些记录和表达了当时、当地的文化和思潮的蛛丝马迹。在当今,教学这些民族音乐作品以及传承其背后的人文精神,可以培养大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振奋学生的民族精神。

二、弘扬民族音乐中人文精神的功能

(一)培养大学生的人文思辨能力

中国独特的民族音乐艺术的内在美她主要体现准确而细腻地反映人的情感。要体验这种情感,透过表层的基本乐理知识去感受人间的喜怒哀乐,通过人自身的善恶分辨的理性思维来发现其中的美感,追求这种美感。如此,即可完成了一个音乐作品从作曲家的一度创作向演唱(奏)家的二度创作之后,再向欣赏者的三度创作的终端过渡,最终完成一种美感教育在不同的人群中传递的过程,共同提升国人的审美品位。并且,在当前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在不同文化碰撞的震撼中,通过学习民族音乐文化来感受到音乐给人类情感带来的冲击,进而以自身的人文思辨能力对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进行反思,激发自身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提高自身的审美品位,养成良好的人文精神。

(二)拓宽大学生的人文知识视野

民族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每一个音乐作品的背后不仅仅是反映了各民族的思想感情以及现实生活,而且,这些音乐作品的背后更是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可充分反映了该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生活习惯、、民族文化、地理环境等人文理念。例如,《十面埋伏》的背后就是刘邦与项羽楚汉相争、逐鹿天下的故事;《白毛女》的背后就是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与之间的斗争;《义勇军进行曲》则唤起了人们抗日的高潮等。通过掌握这些作品背后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都会对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有所提升。概而言之,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推行民族音乐教育,民族音乐中的文化内涵及其文化精神能给予学生以丰厚的精神滋养,将会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积微见著的效果,达到“以情怡心”“以情导善”“以情启智”的作用,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传承祖国的民族文化。

(三)增进民族之间的理解与尊重

中国北方的民族音乐因其旋律起伏较大,激情高亢而被誉为“北曲如抡枪”。中国南方的民族音乐因其旋律相对比较平缓,情感细腻委婉而被誉为“南曲如抽丝”。由此观之,中国南北差异、民族差异甚大。因此,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就有可能引发文化误读,甚至引发不同的民族之间的冲突。倘若各民族之间能够相互尊重彼此的文化的差异性,如此就可以扩大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三、弘扬民族音乐中人文精神的途径

当前的民族音乐教学长期以来受到工具理性以及西方音乐学科的影响,过度侧重于音乐的逻辑构成而忽视了音乐的文化内涵,过度侧重于音乐的客观性而忽视了音乐的人文性,这种没有大力挖掘民族音乐的意义,没有弘扬民族音乐中的人文精神,进而也使得当前“重技轻道”的民族音乐教学遭遇了不少的困境。因此,应该通过各种途径,使得学生能够享受音乐之美,在至性至情的抒发中实现民族音乐技能教育和人文精神培育的有机融合,在弘扬民族音乐中的人文精神中塑造理想人格。

(一)更新民族音乐认知观念

民族音乐是中华文化的奇葩,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将民族精神、民族审美情趣、民族心理素质和民族性格等因素溶于一体,而且更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精神与时代风貌的写照。可以说,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中华56个民族的同胞在这个大家庭中共同创造的宝贵财富,同时更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如果没有民族音乐,灿烂的中华文化势必逊色不少。因此,在当前的文化全球化背景中,我们不能把民族文化当作一种落后的文化,也不能以一种他者的眼光来审视民族音乐。因此,在当前的民族音乐教学中,应该更新认知观念。也即不能仅仅传授民族音乐理论方面的知识与实际演奏技能,除此之外,还跟应该大力挖掘和理解民族音乐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简而言之,既要重“技”,也要重“道”。只有传道授技相融合,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

(二)优化民族音乐教学环境

当前的大学生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校园的学生艺术社团如民歌声乐演唱会、中国风钢琴演奏会、民乐小合奏音乐会等,音乐爱好者也人数不少。为此,应该开辟第二课堂,拓宽民族音乐教育的途径,对这些力量加以引导以促进民族音乐在大学校园的传播。例如街舞社所表演的节目可以糅合民族音乐。古筝爱好者当然也可以演奏少数民族的音乐,等等。笔者相信,只要能让大学生加入到民族音乐传播的队伍,就能够在更大范围内推动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在更大力度内弘扬民族音乐的人文精神,引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

(三)深化民族音乐教学改革

当前的民族音乐教学改革中,首要其冲的即时要多渠道提升从事民族音乐教育教师的素质,使其做到“德高为师,业精为范”。这些素质包括教师自身的音乐素养,如民族音乐理论知识、民族音乐(乐器)表演能力;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以及能够娴熟掌握相关的教学方式、现代的教育技术和教学软件;而人格方面,教师必须表现出一定的亲和力,通过自身的敬岗爱业展现出自己对所讲授的课程的热爱来感染学生。简而言之,从从事民族音乐教学的教师应该要做到“情感先行,技术跟上”。进而大力推进有特色的民族音乐公选课和教材建设,通过改善民族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来提高民族音乐教师的文化阐释能力,抓住民族音乐教学中培育人文精神的良机,避免民族音乐教育空心化,使民族音乐教育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宜璇.试论民族音乐对民族精神的影响[J].深圳大学学

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2]俞吾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必须协调发展[J].探索与争

鸣,1996,(1).

[3]闵小平.坚守人文精神是大学教育的灵魂[J].思想政治工

作研究,2007,(1).

[4]靳丽芬.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资源[J].中国音乐教育,

民族音乐教学反思篇(11)

(一)师资力量贫乏

音乐教师是音乐院校的骨干力量,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校办学力量的强弱。因此,要在视唱练耳教学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思维,对教师的要求是相当高的。一方面要是一支熟悉和热爱传统音乐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又要是一支能胜任视唱练耳教学的师资队伍,要使民族音乐文化真正渗透于音乐教育中,使二者完美结合在一起,这对于在西洋音乐教育熏陶下成长起来的现行视唱练耳教师的一种新的挑战。而反观现在的音乐院校,音乐教师基本上都能够熟练地运用欧洲视唱练耳教育理论来控制课堂教学,但是他们长期受西方音乐的熏陶,民族音乐意识淡薄,在中国固有的民族音乐传统中,很难用传统的民族音乐素材来丰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思维。

(二)学生长期以西洋调式音感为训练基础,缺乏对传统民族音乐的了解

现在音乐院校的课程设置上,基本都接受是西洋调式音感的训练,而接受训练的大学生都已到成年阶段,听觉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已基本成型,如果将民族音乐调式同时混合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容易导致学生对于两种音乐元素的混淆不清。同时,学习难度的加大,也会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这样无疑就使学生对传统音乐的了解少之又少,以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乐器的了解程度为例,能够如数家珍的全部知晓为数稀少。或者以地方民谣为例,能够唱出居住地民谣片段者居多。

(三)学生对视唱练耳教学的认知程度不高,存在畏惧心理

视唱练耳教学是各个音乐院校、师范院校中专业入学考试中的必考科目,学生往往只意识到视唱练耳教学在应试上的重要性,而其在实践中的重要性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这是学生对视唱练耳教学认知程度不高的表现之一。其二主要表现在少数学生不喜欢视唱练耳教学,更有甚者存在对视唱练耳教学的畏惧心理。其原因有二:一是视唱练耳教学的趣味性不强,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二是视唱练耳教学是对学生音乐技能上的训练,越到后期,视唱练耳教学的技术性越强,学生的学习难度就越大,有的甚至超出了学生所能接受的范围。

二、视唱练耳教学中民族音乐思维的培养措施

(一)改革音乐院校现有的教学结构,加强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

中西结合的理念早已扎根于中国人的观念中,本文所强调的在视唱练耳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民族思维目的并不在于排斥西洋音乐思维,而是期望在教学中能够双管齐下,通过二者的紧密结合,达到对两种音乐背景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强化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改革现有的教学结构,首先是夯实西洋调式音感的基本功,在此基础上渗入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其次是教学形式上采取班级授课制和个体辅导制两相结合的模式,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性。第三点则是留给学生思考和练习的余地,学生课后能够积极主动加以训练者居于少数,因此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都应留有空余时间让学生总结、思考,甚至是当堂练习。

(二)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能够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熟练运用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元素的师资队伍

前一节有讲到师资队伍建设对视唱练耳教学中深入民族音乐元素的重要性,但是这样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该如何建设便成了一个硕大的难题。要想学生学得好,教师的素质是关键。同样,要想学生具有民族音乐思维,教师本身也应该具有民族音乐素质。教师本身就具有雄厚的音乐功底,音乐知识的接受能力、音乐知识结构框架的重新建构能力都在学生之上,在以此为基础,加强对教师民族音乐知识的灌输便是强化教师民族音乐素质的措施之一。中国传统乐器的种类多是得到全球认可的,在最近一期《我是歌手》中韩国歌王――郑淳元,便在节目中发出了此类感叹。但是试问,有几个音乐教师能够坦言――我对中国传统乐器能够如数家珍,因此加强教师对中国传统乐器的学习也可以加强教师的民族音乐思维训练。口传心授是民族音乐神韵的真正精髓,教师应多多参加民俗活动,让自己接受中国本土音乐的熏陶,潜移默化接受民族音乐思维训练。

(三)建立双音感的训练模式,教会学生民族调试音感的基本训练方法,以抵制学生对视唱练耳教学的畏难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