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科技的意义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2 16:34:56

科技的意义

科技的意义篇(1)

科技创新要从小培养,要在中小学的教学中推广。在学校教学中,科技创新活动应联系课本中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利用学到的文化知识,进行科技创新的各种活动,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明白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努力学习,认真学习。同时科技创新离不开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及应用,科学创新活动让学生对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学习也就有了目的,有了兴趣。更为解决自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自己亲手解决付诸行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一次孩子打开冰箱拿鸡蛋,准备煎一个荷包蛋。猛地一拉,发现横卧的几只鸡蛋经不住猛烈的摇晃,流出了鲜艳的蛋黄和透明的蛋液。而竖卧的鸡蛋却完好无损。这是为什么呢?” 他来问我。我说:“你自己做个实验不就知道了吗”?

为了探个究竟,他做了一个小实验:拿一大团橡皮泥,分成四小团。上面竖直放上四只鸡蛋和一块木板,再放上《新华字典》和《小学生作文》两本书。惊讶的发现,结果鸡蛋毫发未损!想如果鸡蛋是横放又是什么结果呢?动脑不如动手,在橡皮泥上横放了四只鸡蛋。哎!没想到的是:刚放上一本《新华字典》,鸡蛋就四分五裂了!是不是这几只鸡蛋的壳刚好是薄的呢?不如换别的蛋试试看!但结果还是一样。再想:一边放竖的蛋,一边放横的蛋,在横放的鸡蛋下垫点橡皮泥,让这两只鸡蛋一样高,结果又是怎么样呢?再做了个小实验,结果放上一只铅笔盒,原封不动,又放上一只瓷盘,横放的鸡蛋“啪”地一声就碎了。

这是为什么呢?经过仔细思考:这蛋是不是都是两端壳硬,中间壳软呢?这想法是对还是错呢?如果是对的,为什么是两端壳硬、中间壳软呢……他一下子想出了好多问题。后来,翻翻科学书,查了查资料,又问了问老师,得出了一个结论:他的想法是错的。正确的答案应该是:把鸡蛋横放,一压就破了,如果把它竖起来,就不易破,这说明同样的材料的强度大小,决定于形状的不同。这就像拱桥和平桥,两者所能承受的重量就不同,拱桥能承受更大的重量。

经过做这个实验,他养成了遇见问题就要仔细思考,争取弄懂的好习惯。

科技的意义篇(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任务。需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因此,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有效发挥,直接决定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且决定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因此,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实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科技文化素质、实现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1-3]。现对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意义及对策作一探讨。

1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重要意义

1.1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现代农业依靠的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的快速提高,以及促使农村经济水平的大幅度提升。现代农业的目标是产业化。农业生产链向产前产后延伸,这样就形成比较好的整体式的产业链条,从而打破了传统的生产模式,走向生产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科学化的轨道。因此,需要具有科学的管理理念﹑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营方式来组织生产。而且,现代农业具有“高投入﹑高产出”的本质特点。

我国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时期,科学技术正在不断地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科技成果的转化最终需要通过农民吸收消化才能更好地运用于生产建设之中,从而有效地推进机械化﹑信息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快速提升。因此,必然需要具备较高的科技素质﹑具备掌握大量的科技知识和技能的新型农民;需要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新型农民,进而提高我国农业以及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而建设现代农业需要较高素质的农民。

1.2实现农村“三化”的需要

改变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状况,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由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农业经济转变;由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的城市社会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必将解放出大量的劳动力,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要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同时,新农村的建设,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了就业机会,拓宽了农民就业的空间。随着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新的要求。因此,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有效实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将农村人口压力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1.3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农民增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的提升,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科学化,提高了生产效率,推进了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建设,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而给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能较好地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且运用于生产之中,使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直接与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有关,其掌握和运用科技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水平。科技素质较高、具备职业技能的农民,具有顺利转岗就业的优势,在转岗就业中比较容易实现从事高层次产业且收入较高的工作。促进农民增收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因此,必须通过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增强他们创业和就业的能力,这是有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1.4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真正参与者和受益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如果没有广大农民的参与实践,新农村建设就无从谈起。

农民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载体,农业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终是靠农民的掌握而且运用于生产实践之中。因此,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严重制约着科技成果的转化程度,决定着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必须培养造就一大批具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2农民科技素质的现状

农民科技素质,主要指农民所掌握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劳动经验﹑生产技能等达到的程度。它通常反映农民接受文化科技知识教育的程度,掌握文化科技知识量的多少﹑质的高低以及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的熟练程度。因此,科技素质是以文化素质为基础,文化基础高低影响着科技素质的提高效果。

现阶段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与新农村建设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整体的科技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据统计资料显示,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为: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占6.65%,小学文化程度占26.37%,初中文化程度占52.81%,高中文化程度占10.52%,中专文化程度占2.40%,大专以上占1.25%。据对2006年全国及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情况调查统计显示,曾受过技能培训劳动力比重为21.3%[4,5]。很显然,农民的整体文化程度比较低,整体科技素质不高,严重制约了他们学习和接受新的科技知识﹑新的信息﹑新的技术以及掌握和运用科技能力的提高。由于大多数农民文化和科技素质较低,没有经过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教育学习和培训,因此学习和接受以及运用新的科技知识﹑新的技术的能力比较弱。大多数农民主要是通过长辈的经验传授等方式来掌握和运用农业科学技术,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不能自主地学习﹑掌握和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直接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程度。

当前,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都在70%以上,而我国的转化率尚不到40%。科技成果转化程度不高严重制约了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农民接受职业技能的教育学习和培训还是比较少,缺乏职业专业技能,对于转岗就业,是难以从事技术含量高和复杂且经济效益较高的岗位的工作。因此,文化水平较低、没经过技术教育学习和培训、缺少一技之长的农民,无法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这样就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严重影响了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

另外,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农民存在着认为进行教育学习的投资是消费性的投资,而没有充分地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科技素质,是有效地促进生产力快速提升﹑转变农业增长的方式以及促进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投资,所以农民对农业科技教育的学习要求显得不是很主动和强烈。因此,农民科技素质偏低,导致对科技转化能力比较差,增收水平低﹑致富速度慢,从而制约了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3对策

科技的意义篇(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任务。需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因此,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有效发挥,直接决定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且决定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因此,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实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科技文化素质、实现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1-3]。现对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意义及对策作一探讨。

1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重要意义

1.1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现代农业依靠的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的快速提高,以及促使农村经济水平的大幅度提升。现代农业的目标是产业化。农业生产链向产前产后延伸,这样就形成比较好的整体式的产业链条,从而打破了传统的生产模式,走向生产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科学化的轨道。因此,需要具有科学的管理理念﹑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营方式来组织生产。而且,现代农业具有“高投入﹑高产出”的本质特点。

我国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时期,科学技术正在不断地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科技成果的转化最终需要通过农民吸收消化才能更好地运用于生产建设之中,从而有效地推进机械化﹑信息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快速提升。因此,必然需要具备较高的科技素质﹑具备掌握大量的科技知识和技能的新型农民;需要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新型农民,进而提高我国农业以及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而建设现代农业需要较高素质的农民。

1.2实现农村“三化”的需要

改变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状况,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由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农业经济转变;由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的城市社会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必将解放出大量的劳动力,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要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同时,新农村的建设,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了就业机会,拓宽了农民就业的空间。随着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新的要求。因此,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有效实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将农村人口压力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1.3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农民增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的提升,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科学化,提高了生产效率,推进了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建设,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而给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能较好地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且运用于生产之中,使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直接与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有关,其掌握和运用科技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水平。科技素质较高、具备职业技能的农民,具有顺利转岗就业的优势,在转岗就业中比较容易实现从事高层次产业且收入较高的工作。促进农民增收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因此,必须通过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增强他们创业和就业的能力,这是有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1.4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真正参与者和受益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如果没有广大农民的参与实践,新农村建设就无从谈起。

农民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载体,农业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终是靠农民的掌握而且运用于生产实践之中。因此,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严重制约着科技成果的转化程度,决定着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必须培养造就一大批具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2农民科技素质的现状

农民科技素质,主要指农民所掌握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劳动经验﹑生产技能等达到的程度。它通常反映农民接受文化科技知识教育的程度,掌握文化科技知识量的多少﹑质的高低以及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的熟练程度。因此,科技素质是以文化素质为基础,文化基础高低影响着科技素质的提高效果。

现阶段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与新农村建设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整体的科技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据统计资料显示,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为: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占6.65%,小学文化程度占26.37%,初中文化程度占52.81%,高中文化程度占10.52%,中专文化程度占2.40%,大专以上占1.25%。据对2006年全国及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情况调查统计显示,曾受过技能培训劳动力比重为21.3%[4,5]。很显然,农民的整体文化程度比较低,整体科技素质不高,严重制约了他们学习和接受新的科技知识﹑新的信息﹑新的技术以及掌握和运用科技能力的提高。由于大多数农民文化和科技素质较低,没有经过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教育学习和培训,因此学习和接受以及运用新的科技知识﹑新的技术的能力比较弱。大多数农民主要是通过长辈的经验传授等方式来掌握和运用农业科学技术,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不能自主地学习﹑掌握和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直接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程度。

当前,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都在70%以上,而我国的转化率尚不到40%。科技成果转化程度不高严重制约了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农民接受职业技能的教育学习和培训还是比较少,缺乏职业专业技能,对于转岗就业,是难以从事技术含量高和复杂且经济效益较高的岗位的工作。因此,文化水平较低、没经过技术教育学习和培训、缺少一技之长的农民,无法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这样就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严重影响了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

另外,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农民存在着认为进行教育学习的投资是消费性的投资,而没有充分地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科技素质,是有效地促进生产力快速提升﹑转变农业增长的方式以及促进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投资,所以农民对农业科技教育的学习要求显得不是很主动和强烈。因此,农民科技素质偏低,导致对科技转化能力比较差,增收水平低﹑致富速度慢,从而制约了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3对策

科技的意义篇(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任务。需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因此,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有效发挥,直接决定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且决定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因此,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实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科技文化素质、实现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1-3]。现对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意义及对策作一探讨。

1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重要意义

1.1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现代农业依靠的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的快速提高,以及促使农村经济水平的大幅度提升。现代农业的目标是产业化。农业生产链向产前产后延伸,这样就形成比较好的整体式的产业链条,从而打破了传统的生产模式,走向生产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科学化的轨道。因此,需要具有科学的管理理念?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营方式来组织生产。而且,现代农业具有“高投入?高产出”的本质特点。

我国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时期,科学技术正在不断地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科技成果的转化最终需要通过农民吸收消化才能更好地运用于生产建设之中,从而有效地推进机械化?信息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快速提升。因此,必然需要具备较高的科技素质?具备掌握大量的科技知识和技能的新型农民;需要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新型农民,进而提高我国农业以及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而建设现代农业需要较高素质的农民。

1.2实现农村“三化”的需要

改变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状况,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由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农业经济转变;由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的城市社会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必将解放出大量的劳动力,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要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同时,新农村的建设,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了就业机会,拓宽了农民就业的空间。随着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新的要求。因此,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有效实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将农村人口压力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1.3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农民增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的提升,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科学化,提高了生产效率,推进了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建设,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而给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能较好地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且运用于生产之中,使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直接与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有关,其掌握和运用科技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水平。科技素质较高、具备职业技能的农民,具有顺利转岗就业的优势,在转岗就业中比较容易实现从事高层次产业且收入较高的工作。促进农民增收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因此,必须通过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增强他们创业和就业的能力,这是有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1.4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真正参与者和受益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如果没有广大农民的参与实践,新农村建设就无从谈起。

农民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载体,农业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终是靠农民的掌握而且运用于生产实践之中。因此,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严重制约着科技成果的转化程度,决定着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必须培养造就一大批具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2农民科技素质的现状

农民科技素质,主要指农民所掌握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劳动经验?生产技能等达到的程度。它通常反映农民接受文化科技知识教育的程度,掌握文化科技知识量的多少?质的高低以及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的熟练程度。因此,科技素质是以文化素质为基础,文化基础高低影响着科技素质的提高效果。

现阶段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与新农村建设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整体的科技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据统计资料显示,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为: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占6.65%,小学文化程度占26.37%,初中文化程度占52.81%,高中文化程度占10.52%,中专文化程度占2.40%,大专以上占1.25%。据对2006年全国及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情况调查统计显示,曾受过技能培训劳动力比重为21.3%[4,5]。很显然,农民的整体文化程度比较低,整体科技素质不高,严重制约了他们学习和接受新的科技知识?新的信息?新的技术以及掌握和运用科技能力的提高。由于大多数农民文化和科技素质较低,没有经过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教育学习和培训,因此学习和接受以及运用新的科技知识?新的技术的能力比较弱。大多数农民主要是通过长辈的经验传授等方式来掌握和运用农业科学技术,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不能自主地学习?掌握和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直接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程度。

当前,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都在70%以上,而我国的转化率尚不到40%。科技成果转化程度不重制约了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农民接受职业技能的教育学习和培训还是比较少,缺乏职业专业技能,对于转岗就业,是难以从事技术含量高和复杂且经济效益较高的岗位的工作。因此,文化水平较低、没经过技术教育学习和培训、缺少一技之长的农民,无法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这样就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严重影响了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

另外,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农民存在着认为进行教育学习的投资是消费性的投资,而没有充分地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科技素质,是有效地促进生产力快速提升?转变农业增长的方式以及促进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投资,所以农民对农业科技教育的学习要求显得不是很主动和强烈。因此,农民科技素质偏低,导致对科技转化能力比较差,增收水平低?致富速度慢,从而制约了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3对策

科技的意义篇(5)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意义;策略

Key words: agricu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development; significance;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S-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7-0250-01

1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含义

农业科技创新是指包括农业科学研究、发明、创造以及科技成果推广和应用,增强生产能力,获得最大效益的运用过程,或者说是指改变或变更农业技术对农业生物要素与环境因素作用的过程。

2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中的问题

我国农业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①由于我国农业的发展特点是高投入、高消耗、拼资源的粗放模式。②由于受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地域性和综合性特点的制约,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整体水平不高,科技储备和有效供给不足。科技产出能力较弱,专利授权的绝对数量相对较小,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比重低,仅占专利授权量的6.9%。③农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业科研投入的不足严重影响着农业科研队伍的稳定和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影响着农业科研成果的产出。④科技成果转化扩散能力弱。国家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体地位不突出,基础设施落后,功能不强,服务弱化,缺乏自我发展后劲。⑤农业科技发展中的部级课题攻关项目较少。技术引进多,吸收消化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少。立项研究分散,低水平重复较多,科研队伍的团队精神不强。

3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意义

3.1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和重要保证农业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农业生产力的水平,而农业生产力的水平又取决于生产要素的质量和配制。技术创新不仅可以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而且可以优化生产要素的配制。技术创新能提高单位资源的效用,改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农业技术创新发展是农业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3.2 解决地方“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解决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和“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合理开发与高效利用农业资源,最终走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的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道路。

4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策略

4.1 拓宽资金来源的渠道,增加资金投入①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导,民间资金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投入机制,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②要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上加大对中小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农业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和推广;③最后是要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资金的监管,使资金真正落到科技创新的实处,防止资金被截流或挪用。同时,完善课题招投标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2 面向市场和农民,推进农业体制改革①要进一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通过土地制度试点,以提效为目的,探索新的土地制度。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指导原则下,寻找实现土地规模化经的新方式。②要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在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除提供公共服务的科研机构外,其余农业科研机构应转制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直接面向农民和市场提供服务并参与市场竞争,围绕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发挥各自优势,解决农业技术困难。③要在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优化科技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整合和统一农业科技研究机构和推广机构,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避免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的脱节。整合农业科研及推广队伍,提高科技创新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和工作待遇,以优化农业研发资源的利用效率。④在推进农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技术引进机制的改革,同时在技术引进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本土化创新和改造,使引进的技术成为真正适用的技术。

4.3 加强教育,提高科研工作者和农民的素质①要调整收入分配机制,建立和健全激励机制,以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加入;②要重视对已有农业研发和推广工作者的培训和再教育,尤其是要加强对基层工作者的培训教育,以提高其掌握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③乡镇是农业科技推广的基层,也是真正落实农业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应加强财政支持力度,逐步提高基层科技推广人员的待遇,以促进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4.4 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①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各级各类企事业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参与农业技术推广,规范推广行为和推广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和执法检查力度,为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宣传教育,保护农业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②要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咨询活动,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以市场和农民需求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服务农民为宗旨的技术推广体系;③要加强道德建设,推动各市场主体建立良好的信用关系,促进农业科技推广的可持续发展。

4.5 针对地方农业特色,组织特色农业创新小组以新疆地方为例,可以主动联系相关科技团体,共同开发新疆当地的特色农业。并将其引向产业型经营模式,以市场为主导,利用新疆特有的自然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比如:甘草、啤酒花等。

参考文献:

[1]王晓燕.浅谈农业科技创新的意义[C]//沈阳:辽宁省农业经济学会,2008.

[2]彭宇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及对策[D].长沙:湖南涉外经济学院,2006.

[3]刘振华.农业科技创新――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剂[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

科技的意义篇(6)

前言

在社会大众生活质量飞速提升过程中,计算机技术亦融入了每个家庭和行业领域之中,随即带来的便是整个市场经济环境的多元性和竞争激烈性状况。所以说,尽快结合现代社会改革发展的动态,进一步明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推广应用的现实意义,对于我国今后综合实力提升,有着不可小觑的支持服务效用,理当引起全面性关注。

一、在市场经济分析中的指导服务

计算机科学技术经过大力推广应用之后,可以保证令社会经济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活力。须知现代经济务必要凭借计量经济学作为核心,进行一系列行业发展趋势实证分析,而在计算机技术推动作用下衍生的经济分析程序,便可以在保证在社会经济整体局势分析环节中发挥出深刻的影响效用。透过实际调查,如今我国在经济分析活动中可以沿用的程序类型极为繁多,包括SPSS、EVIEWS、MATLAB等。首先,SPSS是目前经济分析工作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程序,其可以保证精确化统计各种常见形式的经济数据。与此同时,SPSS程序还能够确保针对特定样本数据加以预处理和精准化描述基础上,完成参与和非参数假设和其余检验任务;再就是以实际状况为基础进行回归、时间序列、可靠性等校验解析,保证该类程序可以实时性得以改良修缮,为日后获取更多富有建设性的结论,提供应有的保障条件。其次,相比SPSS,EVIEWS程序倾重于进行时间序列验证解析基础上,科学性评价认证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趋势。与此同时,该类程序操作简易快捷,无须额外添加过多的辅助程序,因此应用也是相当广泛的。最后,MATLAB程序则不然,其往往预先预先进行繁琐化的编程处理,不过好在在经济分析应用活动中保留较大优势。如可以保证开展生动化的模拟分析活动前提下,额外提供至少六百种的数学模型,特别是在工程演算环节中,能够发挥前所未有的支持功效。需要注意的是,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在经济分析工作中应用,还能够保证模拟一系列实际性的经济问题,毕竟经济现象极为繁杂,所以,沿用计算机程序获取的结论未必都是科学完善的。基于此,有关工作人员必须保证快速设计开发出高效率的程序,保证针对一系列经济模型运算活动,以及问题,进行详细和妥善化地处理,这便是控制各类实际经济问题期间的重点。如我国相关专家联合VisualBasic6.0程序针对化工行业进行细致化校验评估,顺势创建出科学、简易性的辅助评价系统,可以保证针对该类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利息返本期限、产品成本等加以精确化评估的同时,将一系列评价必需的经验数据凭借原图模式在系统界面之中贯穿融入;再就是保证相关设计工作人员结合实际要求进行各类信息随时性调出,进一步凭借系统中VisualBasic6.0和Word之间的有效链接作为基础,完成整个演算工序流程之后,自动化生成相互对应的word文档。

二、在社会不同领域之中的渗透应用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社会化特征日渐显著背景下,令其开始逐渐朝着法律、军事、工农业等行业领域方向扩展,笔者在此主要凭借教育和法律领域之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细节进行阐述论证。

(一)教育工作范畴中的渗透

凭借计算机科学作为基础性支持媒介的多媒体技术,如今已经成为各类学校教育活动布置拓展的主流适应方式。首先,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可以为教学目标规划、教学指导方案推广实施,创造一系列必须的软硬件资源基础,这样一来,便可以保证教师在课堂上快速且清晰化地呈现所要讲解的课程内容,令相关教学信息可以利用超文本的形式加以组织,整体上比较迎合现代学生的联想式记忆习惯。其次,多媒体交互式界面相对友好,可以保证学生在交互式操作环节中收获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及时地将重点内容利用CDROM加以存储;再就是计算机技术为网络教学提供更多可靠的适应性条件,不单单大幅度提升了各类网络资源的开发应用实效,并且能够保证快速挣脱传统教育的时间、空间、地域约束效应,保证长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以往,令其自主性地选择个人所需的学习内容。需要加以强调的是,计算机仿真技术可以令各类教学活动同步呈现出合理程度的虚拟和现实性,即在保证提供集合各类教育指导功能的人机交互式操作界面的基础上,创造出逼真化的学习交流环境。

(二)法律工作领域中的渗透

第一,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为各类侦查工作顺利性布置拓展,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配合计算机进行取证,能够保证有机改善侦查效率,因为犯罪嫌疑人经常会选择将任何与案件相互的信息加以隐藏处理,因此对应的侦查活动过程务必要保证拥有较强的技术性、如侦查期间经常会沿用Pcttools程序,目的是细致化检索各类存储记录,保证快速地将当中隐藏的文件加以显示,之后借助CMOS上跳线短接等方法成功避开嫌疑人设置的开机密码。第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能够为判决提供更加丰富可靠的指导依据和辅助线索。如今我国法律条文数量极速增加,所以,不管是当事人或是律师,甚至是法官,都无法保证准确地判断相关问题触及到的各类法规内容。而计算机技术推广实施之后,则可以保证快速创建一类健全样式的检索系统,保证辅助法律工作人员精确化检索相关法律法规。而当前在法律领域之中最经常使用的程序便是法律之星,在其支持下,有关工作人员就能够确保将法律中规定的假定和酌定因素加以科学性地量化处理,之后凭借特定的程序形式在计算机系统之中输入,为日后各类案件合理性判决提供丰富且可靠的辅助线索。结语:综上所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绝非简易形式的技术现象,与此同时,更属于一类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产物,也就是说,该类技术在现代社会可持续改革发展过程中是不可被轻易替代的。所以,我国务必要保证长期借鉴别国成功经验的同时,积极开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改良修缮工作,最终成功地发挥其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支持效用。

参考文献:

[1]霍丽娟.浅议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现实意义[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27(09):88-94.

科技的意义篇(7)

本文系2009年度泸州市科技局课题“泸州市科技高地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市已成为共识。如今,科技高地建设则是城市影响力提升的重要手段。泸州地处四川盆地南缘,是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区、南贵昆经济区等三个重要经济区的叠合部,是川滇黔渝结合部的物资集散地和商贸中心;位于长江黄金水道上游,扼长江、沱江咽喉,已形成公铁水空立体交通枢纽格局,是“四川南大门”。这特殊的区位优势直接决定了泸州既与相对发达的重庆直辖市毗邻,具有直接接受超大城市辐射的优势,又与资源富集的黔北、滇东北地区毗邻,具有广阔的辐射带动空间。泸州四大支柱产业,即酿酒、化工、机械、能源在区域行业中具有相对优势。酿酒工业方面,泸州是中国白酒原产基地和国家名优酒生产基地,拥有泸州老窖和郎酒两大中国名酒,拥有全国唯一国家酒类及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全国唯一固态酿造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全国第一个白酒加工配套产业集群先进运作模式,是浓香型鼻祖;在化工产业方面,泸州是中国天然气化工的发源地,是世界最大的硝化棉生产基地,是全国最大的化肥基地,是国内唯一的“801”产品生产基地,是全国16个大化工基地之一和14个大精细化工基地之一;在机械工业方面,泸州是全国九大工程机械生产基地之一,是全国大中型液压起重机、挖掘机制造中心和高性能液压件制造中心;在长江沿岸城市中,泸州的工程机械生产规模仅次于上海;在能源方面,泸州古叙矿区具有优质低硫、低磷、低灰煤资源,是尚未大规模开发的大型优质无烟煤矿区,成为成渝经济区重要的煤炭资源保障基地和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生产基地。泸州独特的区位优势奠定了泸州科技高地建设的硬件基础,实力雄厚的产业优势构建了泸州科技高地建设的软件优势,集硬件和软件于一体,形成的集聚效应优势,是泸州科技高地建设最有效的现实条件。因此,加快泸州科技高地建设,既是科技兴泸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泸州产业聚集功能、人才聚集功能、行业引领功能和区域辐射功能的关键性工程,是提升泸州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对泸州从科技高地走向经济高地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它是泸州“四个四”发展战略的题中之意

实施泸州“四个四”发展战略,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在打造和建设泸州的科技高地。四大产业的发展,四大园区的建设,四大通道的建设,四大中心的打造,皆以科技为技术支撑和动力,并在科技高地建设的主旋律下,有力地推动了泸州整个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各项事业呈现出蓬勃向前的生动局面。

“四个四”发展战略与科技高地建设相辅相成,互动共进。在“四个四”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泸州科技高地已显现;加大泸州科技高地建设,是“四个四”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实施“四个四”发展战略两年来,酒业、化工、能源、机械制造四大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支撑作用突出,推动泸州市工业经济保持了高位平稳上行态势;酒业集中发展区、纳溪化工园区、长江机械工业园区、川渝合作泸州临港示范区“四大园区”建设有突破性进展,初步形成了沿江布局、主业明确、特色突出、错位发展的园区发展新格局;川黔高速公路、泸渝高速公路、川黔铁路、长江黄金水道“四大通道”建设都有很大进展,为泸州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个巨大的变化和优势的提升,对四川乃至整个西部地区对外交通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以中心城市建设为基础的商贸物流中心、教育培训中心、旅游组织中心有了很大变化和进步,区域中心城市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在成渝经济区中的角色更突出。这是科技推动作用的成果,也是科技高地的表现;随着科技高地建设的推进,将增强“四个四”战略发展的后劲。

二、它有利于整合泸州科技资源,形成泸州科技创新集成优势

科技资源的整合集成和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对于打造科技创新优势,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推动科技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至关重要,而泸州科技高地的建设则是优化整合科技资源的切入点。

建设泸州科技高地,必然会以现有科研力量为依托,以酒业、能源、化工、机械、农业和医药等支柱产业和优势领域为载体,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发挥市场对科技创新要素的高效配置,整合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政府相关部门的科技资源,加强产学研结合,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创新多元化合作模式,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和科技支撑与科技引领条件平台,集聚和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建立资源整合的长效机制和政策保障体系,健全科技创新体系。这将充分发挥科技高地聚集、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各类科技要素向优势产业聚集,加强多学科、多渠道、多领域的优势集成,激发创新人才尽其所能,提高科技含量和技术创新能力,推动高新项目开发,促进创新和科技成果有序转化和产业化,形成特色鲜明、优势集中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泸州科技创新的集成优势,提升整体科技优势,并将这种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从而促进科技与经济的融合,提高泸州经济综合竞争力。

三、它是泸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引擎

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关键在科技,科技发展关键在创新,科技进步与创新越来越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高地是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整体的跃升,它已成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引擎和动力源泉。建设泸州科技高地,就是用科技来支撑引领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泸州科技高地的建设过程中,必将整合泸州优势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科技创新信息服务平台,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以项目为引导,进行产业关键技术难题攻关,提升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低碳技术,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科学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速度的统一。

四、它是建设川滇黔渝结合部中心城市的重要内容

立足四川、依托重庆、融入成渝、拓展滇黔,打造综合交通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旅游组织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医疗卫生服务中心是泸州建设川滇黔渝四省区结合部中心城市的总体目标定位。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以一系列的比较优势,如在经济增长速度、综合经济实力、产业发展水平方面要领先;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城镇体系、体制机制、人才开发等领域有所突破,在川滇黔渝四省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打造这些优势和建设泸州成为川滇黔渝四省区结合部中心城市的过程中,以大项目带动大产业,以大通道推动大发展,以大合作驱动大开放,加快泸州教育城和科技城的建设,实际上就伴随着泸州科技高地的建设、人才高地的建设和经济高地的建设,并贯穿于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始终。因而,建设泸州科技高地,是建设川滇黔渝结合部中心城市的重要内容,更是其科技支撑。

五、它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泸州在川滇黔渝结合部的城市影响力

城市的发展受到经济水平、人文环境、医疗科技、城市规划、教育、工业、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其中,超越GDP的无形的软实力,诸如城市文化感召力、环境舒适力、城市凝聚力、科技创新力、区域影响力、参与协调力等,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城市形象力和影响力的提升。在软实力竞争时代,建设泸州科技高地,凸显泸州在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各同类城市中的比较优势,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泸州的城市影响力。具体体现在:建设泸州科技高地,将会以科技为先导,以产业为基础,以项目为依托,产品的研发为目标,加大投资,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力,这本身就是发展软实力,增强城市的影响力;透过泸州科技高地的建设,蕴含着人才高地的建设,将自然而然地注入精神性力量,如营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氛围,强调人是第一资源,是第一资本的理念,形成科技文化环境和人文环境等,这本质上体现着城市文化品质和感召力、城市和谐力、环境舒适力等,这些无形的力量将使泸州在川滇黔渝结合部更具有区域城市的魅力、潜力、凝聚力。

总之,建设泸州科技高地对泸州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发展重点领域及其优选方向是泸州科技高地建设的关键,而转变观念,确立“自信泸州”,加强政策导向,加大经费投入,创新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是实现泸州科技高地目标的重要保障。

(作者单位:泸州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肖玲.泸州高性能液压件基地建设获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认定[J].工程机械,2010.3.

[2]张国蓉.泸州市化肥价格走势分析与对策建议[J].四川物价,2009.4.

[3]张良等.泸州酒业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优势剖析[J].酿酒,2007.5.

科技的意义篇(8)

科技档案的有偿服务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科技档案[作中出现的新事物。在科技档案的对内提供服务中,用户往往就是科技档案的形成者或所有者,因此,提供的服务理应是无偿的;而在科技档案的对外提供服务中,用户与使用的科技档案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属于利用或占有他人的科技成果,因而就使提供与利用双方存在着一定的经济利益矛盾,科技档案的有偿服务是基于科技档案的经济效益提出来的。首先,科技档案的有偿提供服务源于科学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及其有偿转让。科技档案是科技成果的一种存在形式,科技成果的有偿转让本身就是科技档案有偿提供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次,相对于一般的科技成果商品化的有偿转让,科技档案的有偿提供服务有其特定的含义。科技档案的有偿提供服务虽然包含了部分科技成果作为商品买卖的成分,但它并不是买卖科技档案本身。科技档案的有偿提供服务的实质是利用经济手段使人们在形成科技档案和开发科技档案时所付出的劳动,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再次,科技档案实行有偿服务有其必要性。一;b-面,实行科技档案的有偿服务,有利于加快技术引进和交流工作。通过有偿服务,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资料,使科技档案工作逐步“面向世界,走向世界”,以适应科技交流和市场经济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档案工作运行机制要改变闭关自守的状态,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科技档案不但要通过满足本部门需要而间接地为市场经济建设服务,更要主动直接地面向市场,把科技档案通过有偿服务的方式推向市场,加强科技档案工作部门同经济科技部门以及社会各有关方面的紧密配合,把科技档案所载有的科技信息以特殊的商品形式流传于礼会各个领域或者渗透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去,满足各方面的需要。

二、科技档案经济属性是企业商业秘密不容侵犯的依据

科技的意义篇(9)

一、发挥信息技术的直观作用,为小学英语教学创设情境,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就是说,只要是学生乐意做的事情,学生就一定能想办法做好。 因此,我们英语教师必须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 想办法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英语。 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与课堂改革, 我感觉科学整合信息技术资源,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我们知道,新课程标准小学英语教材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 所以,我们英语教师应找准信息技术与生活英语的结合点,使英语教材生活化,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动感的英语素材,呈现方式声情并茂、情真意切,这样会有效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感官,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主动性,灵活学生思维,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巧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思路,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英语学科素养

 

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与功能开发, 极大优化了小学英语教学环节,尤其是语言教学,信息技术更是起到了很大的引领作用。 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学生学习口语的参与率,使学生摆脱了“哑巴英语”的困境。 尤其是网络资源的利用, 可以为学生提供标准的音频范例,规范学生口语的发音标准,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学习英语的途径, 实现了英语教学资源的共享。 对于农村学校来说,学习英语的途径真的很少,教师应该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有用信息,为学生提供阅读便利。 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 教给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我口语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同时还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对话能力。

 

三、在教研活动中整合现代化教学设备,提高英语语音教学效果

 

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新的语音教学平台为我们的语音教学提供了更大的方便,那就是讯飞语音云。这个平台通过与互联网相结合, 能够在教学中为教师提供英语的语音合成、语音信息的搜索、语音的听写等交互性功能。 我们通过专门的教研活动研究了这一交互式平台的作用, 通过大家的精心研究一致认为, 这个平台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音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

 

科技的意义篇(10)

一、知识经济对科技创新发展的要求

邓小平曾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正是知识经济的一部分。与当今大数据时代中数据的急剧更新相对应,科学技术也需要不断更新。作为个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学习各种新出现的文化知识,否则就会明显地感受到社会生活的不便利。以电脑和汽车为例,这些二十年前还比较少见,如今随处都是,不会驾驶技术或不会电脑操作都会给生活带来许多不便。作为企业则更为明显,企业更要在技术上、生产经营模式上不断创新,否则,企业依照原有的模式必定不能和当代的知识经济相融合,企业几十年前甚至几年前的生产经营模式很快会体现出和当下社会相排斥的部分。知识的更新会推动技术的创新,正如所讲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时代下,创新不再是一种独立的活动。创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环节,从知识的提出,到与技术相结合的开发,再到商品的生产以及其大规模的产业化,每一个环节都成为整个创新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与创新的各个环节相对应,分别要求科研部门、企业和政府部分共同合作,实现从知识创新到技术创新的转化,从而推动经济创新的发展。具体来说,新知识的提出需要科研队伍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从而为生产制造奠定理论基础。而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换则需要科研人员和企业的生产制造人员共同合作开发,直到生成产品。最后,商品的大规模生产需要企业联合制造商,而最后的销售则需要企业多和政府打交道。这样全套的开发生产销售过程形成了完整的新机制。

二、建立良性科技创新体制

结合我国的国情而言,我国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全球化的纵深推广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和一个极力寻求民族振兴的国家,我们更不能落后,必须在当下的境遇中迎难而上。当今信息更新迅速,科技创新更是日新月异,从理论提出,也就是科技创新,到产品开发的过程越来越迅速。每个国家都力争在各个领域获得领先地位,而这需要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和更生产力的迅速转化,只有这样才能占据制高点。我们中国要想在未来的科技竞争和经济战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在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两个方面双管齐下,当然,科技创新不仅包括高科技,同样还有工业和农业的创新。对于如何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科技创新体制,我们要从政府和企业与科研部门的关系入手,加强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的联系,从而提高我国理论转化为实际的速度和效率。

1)科技和政府的关系。就目前的状况而言,科技和政府的关系十分紧密。但是最初科技的本身独立的,与任何其他领域无关。由于科技在一个国家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政府逐渐插手科技的发展。在我国,科技和技术是分别独立的两个部门。科技创新主要依靠国家扶持的研究机构和高校等,最终获得的是理论成果。而技术创新则主要由企业负责,最终获得的是产品。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主体虽然最后都由政府统辖,但是二者的脱节依然降低了从理论到生产过程的效率。这首当其冲要求政府作出改变,政府不能再像之前一样对科技和技术掌控过严,可以给企业各研究机构更多的自。其次,政府必须加强立法对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成果予以保护,否则,长期松弛的管理可能使得相关人员失去探索创新的积极性。最后,政府要建立良好的机制,给相关人员提供更好的创新工作学习环境。政府最终应该起到统摄的作用,应该在宏观的角度进行操控,而不应该事事俱到,从而拖累了其下各个环节的效率。当然,政府在科研和企业遇到困难时,要伸以援手,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势,让各个环节能够拥有更好的环境。科技创新至关重要,它是技术创新以及各个环节创新的基础,需要我们花足够的精力和金钱去经营发展。

科技的意义篇(11)

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不断密切,既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相关,也与意识形态所反映的时代主题变更相关。在冷战时期,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木主义阵营的对抗,既表现为军事较量,也表现为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冷战结束后,社会主义与资木主义的森严对垒转化为并存竞争,意识形态既推动这一转变的过程,又在这一过程中拓展了自身职能,表现为文化形态。这种转变,并不是西方学者所宣称的“意识形态的终结”或“非意识形态化”,而是意识形态具有与过去不同的服务对象与功能属性。

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在西方社会争论激烈,观点各异。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即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对立论”与“等同论”。

(一)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对立论”

对立论认为,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性质不同,形态各异,功能相反,是绝对对立的。持这一观点的早期代表是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他把意识形态界定为偏见、情绪、虚妄,而把科学界定为真 实、理性、正确,从而认定两者是对立的。对立论最典型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阿尔都塞。他认为科学是在抛弃意识形态问题框架的前提下形成的’也就是说’科学与意识形态之间有一条鸿沟,他称之为“认识论断裂”。之所以有这种断裂,就是因为存在着意识形态的“问题框架”,即思想的基础结构或思维模式。这种问题框架居于无意识的心理层面,一旦它上升到意识层面’与现实的意识形态发生冲突,认识断裂就出现了。所以他提出,科学只是在不断摆脱那些窥伺、袭击和缠绕它的意识形态的条件下,才能成为在历史的必然中自由的科学。很明显,阿尔都塞同样认为意识形态是强制性、虚幻性、普遍性的存在,只有不断改造、摆脱意识形态’才能形成科学理论;科学的任务就是要把意识形态从科学领域清除出去,保持科学的发展性。

对立论把意识形态视为情绪、僵化、虚幻的东西而与科学对立,否定意识形态具有科学的可能性。这种把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相互割裂、对立的观点,不仅否定了科学技术对意识形态的决定作用,而且否定了意识形态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反作用,把科学技术的发展看成是不需要科学技术以外其他条件的纯科学技术活动。这种观点是导致西方社会科学主义,也称唯科学主义流行的认识根源。这种唯科学主义观点,在尊重科学经验与事实的名义下’推行不可知论和主观经验主义,把木来属于“工具理性”的科学,要它发挥“价值理性”的作用,从而导致了事实与价值、科学与人文的分离和对立。

(二)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等同论,’

等同论认为,资木主义社会的科学技术已经取代了传统意识形态的作用,成为一种新意识形态。法国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创始人霍克海默最先提出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的观点。他认为,在现代资木主义社会,科学技术既可以论证社会目标的合理性,又可以掩盖其不合理性;当代资木主义社会的“物化”已使意识形态成为一种深奥的“自我施加的现象”;“技术的合理性”已转化为“统治的合理性”;“各种精密观测仪器正在使语言木身失去其表现特征,并越来越排他地显现出一系列符号特征,在这样一个时代里,甚至每个个体灵魂的无限意义和价值观念也已经变得陈腐过时。”等同论的第二个代表人物是美国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马尔库塞。他认为,现代科学技术具有明确的政治意向性,“技术理性这个概念也许木身就是意识形态的。不仅工艺的应用,而且工艺木身就是(对自然和人)统治。”在马尔库塞看来,“当代技术和科学取得统治地位,成了理解一切问题的关键。”_马尔库塞只看到了资木主义社会里科学技术发挥作用的一面,没有看到资木主义意识形态向各个领域渗透的一面,从而陷人唯科学主义。

等同论的第三个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哈贝马斯通过对当代资木主义的分析批判,提出了“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的命题。他认为,在资木主义社会,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力日益失去意义,资木家一方面主要靠科学技术获取剩余价值,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对经济生活干预加强,统治者也将政治问题转化为技术问题,把原来需要通过交公众讨论的问题变成由科学技术专家运用技术来解决的问题,这样科学技术就起到了意识形态的作用。他说:“社会系统的发展似乎由科技进步的逻辑来决定。科技进步的内在规律性,似乎产生了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性……技术统治论的命题作为隐形意识形态,甚至可以渗透到非政治化的广大居民的意识中,并且可以使合法性的力量得到发展。”哈贝马斯的观点简单地说,就是科学技术实现了人对自然的统治,而科学技术作为意识形态又实现了对人的统治。哈贝马斯的这种思想,实质上就是“技术统治论”思想。“技术理性的概念,也许木身就是意识形态。不仅技术理性的应用,而且技术木身就是(对自然和人的)统治,就是方法的,科学的,筹划好了的和正在筹划着的统治。”[4]应当承认,哈贝马斯看到了当达资木主义国家把科学技术作为统治工具的倾向,警 示人们要认识资产阶级统治的新动向,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他过分夸大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用科学技术掩盖当代资木主义社会的矛盾’把科学技术等同于意识形态’既违背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辩证关系而在理论上站不住脚,又掩盖了发达资木主义国家阶级统治的实质而在政治上有害,其要害如美国学者A?赫布斯在《社会问题与科学主义》一书中所说的,科学主义“相信科学能回答所有的人类问题’它使科学成为哲学、宗教、习惯方式和道德的替代物”。

意识形态与科学技术,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在西方国家中对立或等同两者的关系,便出现了既有将科学技术看作纯粹“客观知识”或纯粹“客观工具”,否定意识形态、人文精神作用的科学主义流派,也有将人文精神、人文价值孤立化、绝对化,排斥科学技术作用的人文主义流派,这两种倾向只会导致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断裂。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思想

关于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关系上的“对立论”与“等同论”,同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辩证的“关系论”是不同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有区别而不能等同,有联系而不能对立。

(一)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区别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所反映的对象不同。马克思在研究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时,认为历史“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自然史,即所谓自然科学”,而“意识形态木身只不过是这一历史的一个方面”。自然科学是人对自然界认识、利用与改造的产物。如果说它反映了某种关系的话,除了反映自然现象的内在联系外,从人的角度来说,它只不过反映了“人对自然现象的关系”,并不反映人们的社会关系。而意识形态则是人们关于社会的观念形态的理论化、系统化,集中反映社会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在阶级社会中是人们阶级关系的反映。

其次,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功能不同。科学的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木来面目,进行事实判断。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科学只能断定是什么,而不能断定应该怎样,在科学的领域之外,仍然需要对一切种类的价值判断。科学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至于用科学是为人类造福还是危害人类,就不属于科学范围的问题,而是属于意识形态价值判断的范围。意识形态是为人类的思想和行动定向的价值体系,它引导人们辨别善恶美丑,提供人类活动的价值规范和价值目标。因此,意识形态的作用,是科学所不能代替的。

再次,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属性不同。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是属于知识形态的生产力,“科学这种既是观念的财富同时又是实际的财富的发展,只不过是人的生产力的发展即财富的发展所表现的一个方面,一种形式。”_31~35)科学技术有别于哲学、政治、宗教、艺术等知识形态,它内在地连接着劳动者的体能、技能和劳动工具’具有技术实现的需要和可能。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科学技术作用的强化,无非是科学技术发展对生产力的各个要素都有强化作用。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以一种无阶级性的特殊意识形式,处在向物质形态的转化中而推动社会发展。所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科学技术称之为“头等生产力”、“第一生产力”。而意识形态则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它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竖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上形成的,代表统治阶级根木利益和观念的总和,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性和鲜明的阶级性。

总之,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在木质属性、功能属性、社会属性上,在反映、服务的对象上,在社会生活中所担当的任务上都是不同的,不能把它们等同起来。在当代社会条件下,不管科学技术的影响和作用如何强大,但它不可能消除人的主体性与人的价值取向。相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社会需要人具有更强的主体性与更合理的价值取向来推动、驾驭科学技术发展,正确运用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片面夸大科学技术作用,否定意识形态作用,无疑会使科学技术成为一匹脱缰的野马而无法驾驭,并导致社会与自然环境恶化,这决不是人类所追求的生存、发展目标。

(二)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联系按照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观点,两种不同事物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科学技术对意识形态具有决定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阐述资木主义生产力发展时,指出科学技术在资木主义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这是因为,“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即所谓职能。每一项发现都成了新的发明或生产方法的新的改进的基础。”正因为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基础作用,所以,“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成为致富的手段。”它不仅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促进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

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意识形态的变革,丰富意识形态的内容。自然科学研究所创立的理论和使用的方法,形成的科学精神,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力量。科学的木性是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任何偶像权威,不承认任何陈腐不变的教条,不盲从任何权力意志。因而科学木身是彻底革命的,它的发展和推广应用,有力地摧毁着落后的意识形态,并促进新的意识形态的形成与发展。所以马克思在分析了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的作用后指出,这些发明“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科学和哲学结合的结果就是唯物主义”。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导致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调整与变革,不断开辟新的发展领域。为此,社会的规范、准则都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与变更,形成新的政策与法律条文。科学技术的发展还能帮助人们遵循自然和社会规律,调整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树立新的价值与伦理观念,摒弃愚昧无知、陈旧落后、封建迷信的思想意识。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形成的新的思维方式,如系统、综合、协调等思维方式,使人们观察、分析问题有新的特点,帮助人们从单一到多样,从把握线性关系进而研究非线性关系,从时空分离走向时空统一等等。所有这些,都使人类的认识能力和思想方法上升到新的水平,使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得到丰富和发展。

其次,科学技术发展强化意识形态功能。其一,科学技术对意识形态功能的强化’体现在运用科学技术服务政治需要、维护政治制度。科学技术虽然没有阶级性,但它一旦为某一特定的阶级、社会主体掌握和运用,便具有为特定阶级、社会主体服务的社会属性。特定的阶级、社会主体总是力图从科学技术那里寻求支撑,为自身的利益和政治制度辩护。无产阶级用现代科学所揭示的客观规律,为唯物的辩证的历史观和彻底的革命理论作论证。资产阶级也利用某些科学理论反映和表达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如资产阶级利用适用于自然界的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解释社会领域的生存竞争、优胜劣汰生活方式,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被资产阶级赋予了特定的含义,成为资木主义弱肉强食、对外侵略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所以恩格斯说:资木主义大工业,“使自然科学从属于资木,并使分工丧失了自己自然形成的性质的最后一点假象。它把自然形成的性质一概消灭掉……并且把所有自然形成的关系变成货币的关系。”其二,科学技术对意识形态功能的强化,体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能有力地促进生产关系的变化。蒸汽机的出现引起工业革命,新兴资产阶级拿起近代科学技术这个武器反对封建神学,建立了资木主义政治制度;电磁理论应用引发的电力技术革命,促进资木主义生产关系进一步变革,使自由资木主义进人到帝国主义阶段。

再次,科学技术尤其是高科技对世界政治局势稳定性的影响具有明显双重性,即既可以增强世界政局稳定,又可能引发国际冲突。科学技术应用得当,可以合理进行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改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推进各国经济发展。如果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威胁甚至发动战争,必然导致国家之间的政治冲突,甚至使世界遭受灾难性后果。例如,科学技术中心在世界范围的转移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很大变化。17世纪末英国成为欧洲科学技术中心,英国凭借强大的科技与经济力量,对外推行炮舰政策,以帝国面貌称霸于世界。19世纪初到中叶,科学技术中心从英国转移到德国,德国当时以强有力的科学技术和工业基础,发动了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从上世纪末开始到木世纪中叶,科学技术中心又从欧洲转移到美国,美国成为现在世界上的超级大国而称霸世界,推行强权政治。这些历史事实说明,科学技术发展能够在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同时,也会改变国家的政治地位与世界的政治局势。所以,各国都先后制订了“科技兴国”、“技术立国”、“科技治国”的战略方针。

第二个方面,意识形态对科学技术发展具有反作用。恩格斯在分析了经济关系与法律的关系后指出:“……我们称之为意识形态观点的那种东西一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并且能在某种限度内改变经济基础,我认为这是不言而喻的。”自他还强调:“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并非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

意识形态对作为生产力范畴的科学技术的作用,首先是政治的作用。政治作为意识形态的主要意识形式,任何社会和国家都普遍存在,它对社会,包括对科学技术具有既保证又制约的作用。科学技术研究、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总是要受一定政治制度以及相应的法规、体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所支配、制约。这种支配、制约的作用是通过现实的人来实现的。政治环境对人产生直接的外部影响,政治原则、规范约束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行为,政治意图和要求只有通过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接受,才能指导行动和产生效果。政治支配、影响科学技术发展,同政治支配、影响经济发展的道理一样,政治的性质决定了支配、影响的方向与进程。恩格斯在分析资木主义国家权力对经济发展反作用时指出:“它可以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发展得比较快;它可以沿着相反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像现在每个大民族的情况那样,它经过一定的时期都要崩溃”。也就是说,进步的、民主的政治能促进科学技术的繁荣,而落后的、专制的政治则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是因为,科学技术的自由探索、自由讨论,要有先进的、民主的政治作保证。资木主义社会的民主比封建社会的民主程度高,因而资木主义社会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第一次使民主成为一种国体,比以往任何民主制度都要优越,是“更高类型的民主制”,因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更为优越的条件。

其次,道德反作用于科学技术。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道德水平、思想面貌一旦改变,社会道德风尚一旦形成,它对于经济基础就会表现出巨大的反作用,对维护和巩固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起着进步的或反动的作用。因此,道德水平一旦提高,良好道德风尚一旦形成,就会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一定的道德,归根结底是一定经济基础的产物,是反映一定政治制度的价值观念。道德不仅为科学技术提供价值目标与价值判断,而且科技人员的道德品质直接影响科学技术的运用与发展。所以马克思在分析科学发现与道德关系时,提出了一个著名格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_恩格斯则阐述了科学的道德要求,他说:、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爱因斯坦在《悼念玛丽?居里》的演讲时说:“像居里夫 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居里夫人和爱因斯坦是科学家中的优秀代表,他们对于科技道德的重视、提倡和修养,给我们以重要的启示。我国是一个道德资源丰富而深厚的国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不仅对传统道德资源进行了传承、开发与创新,而且形成了富有时代特征的道德观念,如尊重实践、实事求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观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讲究科学、注重奉献的观念;不甘落后、敢于竞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观念等等,已经和正在成为我国科技领域的道德风尚,对我国科技的发展产生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我国新时期科学技术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互动共进

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系,是我国社会生活中一个突出的实际问题与理论问题。全面研究和正确处理这一关系,对促进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有效发挥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科学技术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差距的。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种相对落后的科学技术,由于其木身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尚不突出,因而对意识形态发展的推动,和意识形态对其作用也不明显,实践过程和理论上的研究也显得不足。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是富有生命力的精神文化。但是,应当看到,我国在一段时间内,意识形态与经济、科技结合,向经济、科技领域渗透、转化相对薄弱,我国在面对世界激烈科技竞争和意识形态较量中,既面临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一)科学技术的决策保证与快速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实现工作重点转移和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确立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奠定了坚实基础。邓小平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述,从理论上论证了科学技术的重要地位,从全局上指明了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位。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将科学技术纳人国家政策程序,迎来了久违的科学技术春天。1985年国家颁发了《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解除体制、政策障碍,为发展科技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随后,国家出台了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重大成果推广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攀登计划等科技规划。这些计划、规划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动员令和指挥棒,推进各项科学技术研究、攻关全面有序展开。1995年,我国在对科技体制改革10年评估的基础上,提出了“科技兴国”战略,次年建立了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并启动了《技术创新工程》;1997年我国作出决定:实现发展经济依靠科技的根木转变,并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标志着教育的战略基础地位、科技的战略主导地位在我国确立。同时,我国在不断扩大开放的过程中,向国外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仅弥补了经费紧缺,带动了经济发展,而且有利于参与外资、合资企业的生产、管理而掌握先进技术。我国从国外引进科学技术人才,不仅为我国直接提供了科技成果,而且有利于为社会传播科学技术知识,培养科学技术骨干。进人新世纪后,我国确立了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2010年进人世界“科学中等强国”行列;2030年前后跃居世界“科学中等强国”前列;2050年左右跻身世界“科学强国”行列。2006年国务院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这是我国进人新世纪新阶段对科学技术发展进行的第一次全面规划,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定的第一个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

我国新时期科学技术的战略决策实施顺利,创新体系建设取得进展,科学技术成绩斐然。一是基础研究工作不断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在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高温超导研究、人类基因组测序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纳米科学、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的一批原始性创新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二是在航天科学领域,我国掌握了卫星回收和一箭多星等技术,自主研发的“神舟”系列航天飞船成功发射,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的成功对接,实现了载人航天丁程的重大突破;“嫦娥”一号探月之旅和“嫦娥”二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成功跨人深空探测的新领域。三是在信息技术领域,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在国际T0P500组织的最新排名中位居世界第一,量子避错码被国际公认为量子信息领域最令人激动的成果,纳米电子学超高密度信息存储研究获突破性进展,六千米自制水下机器人完成了洋底调查任务等。四是在生物科学领域,杂交水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完成水稻基因图谱的绘制;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的1%基因绘制图,首次定位和克隆了多种基因,体细胞克隆羊、转基因试管牛以及重大疾病的基因测序和诊断治疗技术均取得突破性进展。五是重大疾病防治及创新药物的发现,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节能减排、气候变化预测等重点战略需求领域的一批创新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工业生产、油气勘探开发等行业中的一些关键科技问题的解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六是专利事业进展顺利,2010年我国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申请的专利申请量排名世界第四位,56.2%的年增长速度在世界主要国家中排名第一。七是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不断扩大,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2010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在商品出口增加额中,高技术产品的贡献率达30.8%。八是我国科技人力投人不断增加,科技队伍进一步壮大,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科技人力资源大国,正在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

新时期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取决于党和国家对科学技术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的进一步提高;取决于党和国家进行科学技术体制改革、政策制定、法规保证等战略决策的正确性;取决于我国新时期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断克服制约科学技术发展的传统观念,形成的学习、运用、创造科技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竞争精神、创新精神。所有这些推进、保证科学技术发展和作用发挥的因素,都是社会主义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都是科学技术发展和发挥作用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二)意识形态建设保证和推进科学技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