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安全风险调查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4 16:33:45

安全风险调查

安全风险调查篇(1)

- 安全事件本身造成的损失,即由重要数据泄漏、业务连续性以及安全修复专家费用相关成本。

- 之前为列入计划的“响应”成本,用于阻止未来发生类似的攻击事件,包括雇佣/培训员工成本以及硬件、软件和其它基础设施升级成本。

研究者并没有计入那些数量相对较少损失和开支数据,例如在安全事件发生后,发表公开声明的成本。

经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发现大部分损失由安全事件本身造成,包括失去机会和利润,同时还需要向第三方修复专家支付费用。这部分损失平均为566,000美元。“响应”开支包括雇佣和培训员工费用以及升级硬件和软件基础设施的费用,平均为83,000美元。另外,损失根据受攻击企业的地理位置不同而有所变化。例如,造成损失最严重的为北美地区企业,平均损失为818,000美元。南美地区的损失稍微低一些,为813,000美元。西欧地区的企业遭受网络攻击后造成的损失则更低,但仍然接均损失,为627,000美元。

安全风险调查篇(2)

Hornibrook等 [1]曾通过对牛肉市场的研究,认为消费者的过去经验、家人和朋友推荐、质量保证信号、包装、店员、货架标签、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视烹饪节目和政府食品安全管理机构等会影响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认知,该研究就认为消费者自身的认知最重要,食品生产商提供的信息其次,而政府和媒体对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效果最差。何坪华等[2]则认为,我国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事件的关注度仍有待提高,而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居住地以及消费者安全风险认知强弱、从电视等媒体获取信息程度对其食品安全风险认知有显著影响。查华[3]提出食品生产经营者,大众传媒,消费者协会,政府是消费者获取食品安全信息的基本渠道。通过整理王志刚等[5-7]文献发现,人口统计学特征变量中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等差异会产生不同的食品安全风险认知。而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类似“饿了么”网络电商平台的发展,将食品的网络消费方式越来越多地在青年消费者中推广,其食品安全风险认知也随之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随着2016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对“饿了么”食品消费电商平台的曝光体现得尤为明显。以高校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消费者如何有选择地甄别食品消费场所、食品消费品种,对当前食品安全风险的认知如何,并形成自身的食品安全满意度的评判标准,为今后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后的食品安全消费行为奠定了基础。

该研究以全国10个省份的30所高校为范围,选取609个大学生调查样本,通过分析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影响高校大学生食品安全风险认知情况,为今后建立相应的干预机制,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实践参考。

1 调查对象及方法

1.1 调查方法及地区

主要采取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的方法,将总体按照某一特征划分成若干层次,再从各层次中随机抽取样本。

该次调查在福建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吉林省、江苏省、江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省、四川省等10个省份、自治区展开,共采集了609个样本,调查在2016年7―8月间完成。

1.2 受访大学生特征

表1显示了609个受访大学生样本的基本特征描述。

(1)性别比例较为平均。

在总体样本中,受访大学生男性、女性占比分别为50.74%、49.26%。总体来看,男性、女性受调查比例基本持平,差距较小。

(2)调查对象主要集中于21~22周岁。

在该次调查的大学生样本中,年龄在18~19周岁的大学生占总体调查样本的34.81%,年龄在20~21周岁的大学生占总体调查样本的44.01%,年龄在22~23周岁的大学生占总体调查样本的21.18%。

(3)家庭年收入主要集中于5万元以下。

家庭年收入作为大学生食品安全满意度的重要参考因素,将影响着大学生?κ称钒踩?的满意度。家庭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占总体样本30.05%;家庭收入在5~8万元之间的大学生占总体样本的24.47%;家庭年收入8~10万元以及10万元以上的家庭分别占总体样本的24.79%和20.69%该次调查中,以家庭年收入5万元以下为主,家庭年收入5~8万与8~10万的受访大学生较为平均,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家庭年收入分布结构基本相同,并覆盖各个收入阶层。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016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曝光了“饿了么”电商平台,这次事件将“互联网+”时代食品安全网络监管聚焦到了大学生视野中。大学生作为食品网络电商的主要消费者,同时也是食品网络电商的主要受害者。“饿了么”电商平台有关合作商家并没有依法取得相关经营许可证,单纯依靠网络自觉,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危害。

根据数据统计,该部分主要研究“饿了么”事件后大学生群体对食品安全总体满意度,对未来食品安全的信心,认为最突出的食品安全风险以及认为食品安全风险的主要成因分析。

2.1 对当前食品安全满意度的情况

表2所示,在2016年调查的609个样本中,自“饿了么”事件之后,大学生群体对当前食品安全表示不满意和一般的占大多数,分别有32.51%、30.38%;有21.18%、2.13%的大学生群体对当前食品安全表示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有13.79%的大学生群体表示非常不满意。显然,总体样本中大多数受访大学生对当前食品安全满意度呈中等的状况。其中男性大学生对当前食品安全满意度情况稍好于女性受访大学生大学生。女性大学生对当前食品安全满意度偏低。

该次调查还显示,由于年龄构成以及家庭年收入情况的影响,不同年龄以及不同家庭年收入对当前食品安全满意度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年龄在20~21岁之间的大学生对当前食品安全满意度呈现“不满意”以及“一般”态度,其中对当前食品安全态度呈现“非常不满意”高于18~19岁以及22~23岁所呈现的态度。对当前食品安全满意度呈现“不满意”以及“一般”主要集中在大二年级。家庭年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大学生对当前食品安全满意度主要呈现“一般”态度,家庭年收入在5~8万之间的大学生对当前食品安全满意度表示“一般”和“不满意”,而家庭年收入在8~10万之间以及10万元以上对当前食品安全满意度主要呈现“不满意”态度,家庭收入越高对当前食品安全满意度态度越低。总体而言,自“饿了么”事件后,我国大学生对食品安全满意度并不乐观。

2.2 对未来食品安全状况的信心

如表3所示,在总体样本中,609位大学生被问及“对未来食品安全状况信心”时,“很没有信心”、“没有信心”、“一般”、“比较有信心”、“非常有信心”分别占比例为8.21%、18.56%、47.78%、20.85%、4.60%。自“饿了么”事件后大学生群体对未来食品安全状况的信心表示“一般”,但仍有8.21%以及18.56%的大学生表示“很没有信心”和“比较没有信心”。“饿了么”事件对大学生对未来食品安全信心造成一定消极影响。

表3所示,大学生群体中大部分人对未来食品安全状况的信心表示“一般”,男生群体对未来食品安全状况的信心相较于女生群体来说较为乐观。女大学生群体作为今后我国家庭食品的主要购买者,提高其对食品安全的信心提高未来食品安全信心形式仍然严峻。从年龄构成上可知,18~19岁大学生、20~21岁大学生以及22~23岁大学生对未来食品安全状况的信心程度不同,虽然对未来食品安全状况的信心主要集中在“一般”,但是相比于18~19岁年龄段以及22~23岁年龄段,20~21岁的大学生对未来食品安全状况的信心表示“比较没有信心”程度较高,而18~19岁的大学生对未来食品安全状况的信心要好于20~21岁以及22~23岁的大学生。“互?网+”背景下,网络食品安全的监管尤为重要。

2.3最突出的食品安全风险

表4所示,2016年调查的总体样本中,大学生认为最突出的食品安全风险有一定的差别。总体样本中大学生认为最突出的食品安全风险由高到低分别为农药残留超标、滥用添加剂与非法使用化学物质、微生物污染超标、重金属超标以及食品本身的有害物质超标,分别占比61.90%、60.43%、49.26%、46.96%、19.54%。无论性别,食品本身的有害物质超标并不是最突出的食品安全风险。

总体样本中,大多数大学生认为食品安全风险主要集中于农药残留超标以及滥用添加剂与非法使用化学物质,但“微生物污染超标”以及“重金属超标”也受到了多数大学生的关注。女性大学生相对于男性大学生更关注食品安全风险中“滥用添加剂与非法使用化学物质”。18~19岁大学生更关注食品安全风险中“滥用添加剂预非法使用化学物质”,20~21岁大学生更关注“农药残留超标”,22~23岁大学生更关注“农药残留超标”以及“重金属超标”。家庭年收入在任何段位的大学生更关注食品安全风险因素汇总“农药残留超标”以及“滥用添加剂预非法使用化学物质”。“饿了么”事件之后,大学生群体对于食品安全愈发敏感,尤其对“农药残留超标”以及“滥用添加剂预非法使用化学物质”等风险关注度较高,由于风险近期高发,大学生是食品安全敏感人群,因此大学生群体较为担心此类风险问题的发生。

2.4 大学生对食品安全风险成因的判断

我们对食品安全风险成因主要划分为以下几类:信息不对称导致厂商有机可乘,企业追求利润而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国家标准不完善,政府监管不到位,环境污染严重,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不高以及其他。

表2~4所示,74.55%的大学生认为引发食品安全风险的主要原因是“企业追求利润,社会责任意识淡薄”。而“信息不对称下,厂商有机可趁”、“政府监管不到位”分别以58.62%和49.59%位列第二位和第三位。显然,大学生认为引起食品安全风险最重要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企业追求利润,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信息不对称下,厂商有机可乘”和“政府监管不到位”。22~23岁的大学生认为“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不高”引发食品安全风险所占比例较低,家庭年收入8万元以上的大学生以及22~23岁的大学生认为“其他”因素引发食品安全风险的比例较低。 “饿了么”事件突出显示了在“互联网+”背景下,第三方平台以及相关利益者过分的追逐利益,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不到位以及食品安全监管信息不对称导致厂家有机可乘问题。此次中央电视台“3.15”晚会曝光的“饿了么”平台,将“互联网+”时代食品安全网络监管再次聚焦到公众的视野。

2.5 结果分析

众所周知,确保食品安全最好的方法一是加强市场监管,二是增加食品安全信息的透明度。而满意度低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受“互联网+”时代网络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的无序传播、食品安全消费知识以及政府对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的监管力度等多方面的影响。

2.5.1 “互联网+”时代网络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影响了大学生信心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深入,“互联网+食品”形式的电商平台不断曝出食品安全问题, “地沟油”、“塑化剂”、“瘦肉精”、“问题胶囊”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尤其是今年在3.15晚会中曝光“饿了么”电商平台未对商家依法取得有关证件再一次冲击了广大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心理底线,高校大学生对当前食品满意度主要呈现一般和不满意的态度。在“互联网+”时代,食品安全事件对大学生食品安全消费信心影响较大。

2.5.2 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的无序传播降低了大学生的食品安全信心

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复杂性使得普通大学生无法依靠自己的能力来判断食品的质量与安全。同时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和能力多基于发达的网络,博客、微博、微信,以及最近两三年迅猛发展的微信等自媒体。大学生更倾向于主动获取信息,并通过社交媒体进行分享和传播。大学生对于信息的判断能力并不高,食品安全谣言在自由、开放、隐蔽的网络中大肆传播,尤其是大量的失实报道、片面解释和随意发挥,干扰大学生对食品安全事件的理性认识,降低了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而媒介使用频率越高,信任度反而越低。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对媒体的利用有着独特的方式,一方面,传统媒体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大学生却很少通过专业平台获取食品安全风险信息。

2.5.3 食品安全消费知识的脱节影响了高年级大学生的食品安全风险认知

大学生的年龄层次与食品安全满意度呈负相关,大学生年龄层次越高对食品安全知识的接触越多,对食品安全要求更高,大学生群体不常接受关于食品安全针对性的教育,使得食品安全知识相对匮乏,卫生健康意识虽然较高,因此对食品安全抱有相对其他人群更高的预期,但食品安全知识的匮乏与对食品安全较高的预期导致了低满意度。

2.5.4 政府要加强对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的监管力度

“饿了么”事件是由于第三方平台未对入户的商户进行资质审核,大多数商户未获得有关部门核发的《食品经营许可证》。随着“互联网+”的深入普及,食品行业逐渐步入了互联网领域,“饿了么”作为我国最大的食品外卖平台之一,其中有些商户的经营地点就分布在周围的公众住宅小区,政府监管实施很困难,安全隐患有增无减。但是,政府相关部门对相关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公开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饿了么”事件第一曝光的并不是政府相关部门披露,而是作为媒体的中央电视台“3.15”晚会。

3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3.1 主要结论

安全风险调查篇(3)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c)-0169-05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与由此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广受关注。食品安全事件接连不断,严重危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总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健康是幸福之基”。食品安全问题俨然成为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手段。“互联网+”背景下,利用网络消费、并即将成为未来主要消费群体的高校大学生群体,作为青年消费者的典型代表,其正确的食品安全风险认知将直接关系“健康中国”的建设大局。

Hornibrook等 [1]曾通过对牛肉市场的研究,认为消费者的过去经验、家人和朋友推荐、质量保证信号、包装、店员、货架标签、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视烹饪节目和政府食品安全管理机构等会影响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认知,该研究就认为消费者自身的认知最重要,食品生产商提供的信息其次,而政府和媒体对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效果最差。何坪华等[2]则认为,我国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事件的关注度仍有待提高,而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居住地以及消费者安全风险认知强弱、从电视等媒体获取信息程度对其食品安全风险认知有显著影响。查华[3]提出食品生产经营者,大众传媒,消费者协会,政府是消费者获取食品安全信息的基本渠道。通过整理王志刚等[5-7]文献发现,人口统计学特征变量中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等差异会产生不同的食品安全风险认知。而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类似“饿了么”网络电商平台的发展,将食品的网络消费方式越来越多地在青年消费者中推广,其食品安全风险认知也随之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随着2016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对“饿了么”食品消费电商平台的曝光体现得尤为明显。以高校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消费者如何有选择地甄别食品消费场所、食品消费品种,对当前食品安全风险的认知如何,并形成自身的食品安全满意度的评判标准,为今后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后的食品安全消费行为奠定了基础。

该研究以全国10个省份的30所高校为范围,选取609个大学生调查样本,通过分析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影响高校大学生食品安全风险认知情况,为今后建立相应的干预机制,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实践参考。

1 调查对象及方法

1.1 调查方法及地区

主要采取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的方法,将总体按照某一特征划分成若干层次,再从各层次中随机抽取样本。

该次调查在福建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吉林省、江苏省、江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省、四川省等10个省份、自治区展开,共采集了609个样本,调查在2016年7―8月间完成。

1.2 受访大学生特征

表1显示了609个受访大学生样本的基本特征描述。

(1)性别比例较为平均。

在总体样本中,受访大学生男性、女性占比分别为50.74%、49.26%。总体来看,男性、女性受调查比例基本持平,差距较小。

(2)调查对象主要集中于21~22周岁。

在该次调查的大学生样本中,年龄在18~19周岁的大学生占总体调查样本的34.81%,年龄在20~21周岁的大学生占总体调查样本的44.01%,年龄在22~23周岁的大学生占总体调查样本的21.18%。

(3)家庭年收入主要集中于5万元以下。

家庭年收入作为大学生食品安全满意度的重要参考因素,将影响着大学生κ称钒踩的满意度。家庭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占总体样本30.05%;家庭收入在5~8万元之间的大学生占总体样本的24.47%;家庭年收入8~10万元以及10万元以上的家庭分别占总体样本的24.79%和20.69%该次调查中,以家庭年收入5万元以下为主,家庭年收入5~8万与8~10万的受访大学生较为平均,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家庭年收入分布结构基本相同,并覆盖各个收入阶层。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016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曝光了“饿了么”电商平台,这次事件将“互联网+”时代食品安全网络监管聚焦到了大学生视野中。大学生作为食品网络电商的主要消费者,同时也是食品网络电商的主要受害者。“饿了么”电商平台有关合作商家并没有依法取得相关经营许可证,单纯依靠网络自觉,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危害。

根据数据统计,该部分主要研究“饿了么”事件后大学生群体对食品安全总体满意度,对未来食品安全的信心,认为最突出的食品安全风险以及认为食品安全风险的主要成因分析。

2.1 对当前食品安全满意度的情况

表2所示,在2016年调查的609个样本中,自“饿了么”事件之后,大学生群体对当前食品安全表示不满意和一般的占大多数,分别有32.51%、30.38%;有21.18%、2.13%的大学生群体对当前食品安全表示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有13.79%的大学生群体表示非常不满意。显然,总体样本中大多数受访大学生对当前食品安全满意度呈中等的状况。其中男性大学生对当前食品安全满意度情况稍好于女性受访大学生大学生。女性大学生对当前食品安全满意度偏低。

该次调查还显示,由于年龄构成以及家庭年收入情况的影响,不同年龄以及不同家庭年收入对当前食品安全满意度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年龄在20~21岁之间的大学生对当前食品安全满意度呈现“不满意”以及“一般”态度,其中对当前食品安全态度呈现“非常不满意”高于18~19岁以及22~23岁所呈现的态度。对当前食品安全满意度呈现“不满意”以及“一般”主要集中在大二年级。家庭年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大学生对当前食品安全满意度主要呈现“一般”态度,家庭年收入在5~8万之间的大学生对当前食品安全满意度表示“一般”和“不满意”,而家庭年收入在8~10万之间以及10万元以上对当前食品安全满意度主要呈现“不满意”态度,家庭收入越高对当前食品安全满意度态度越低。总体而言,自“饿了么”事件后,我国大学生对食品安全满意度并不乐观。

2.2 对未来食品安全状况的信心

如表3所示,在总体样本中,609位大学生被问及“对未来食品安全状况信心”时,“很没有信心”、“没有信心”、“一般”、“比较有信心”、“非常有信心”分别占比例为8.21%、18.56%、47.78%、20.85%、4.60%。自“饿了么”事件后大学生群体对未来食品安全状况的信心表示“一般”,但仍有8.21%以及18.56%的大学生表示“很没有信心”和“比较没有信心”。“饿了么”事件对大学生对未来食品安全信心造成一定消极影响。

表3所示,大学生群体中大部分人对未来食品安全状况的信心表示“一般”,男生群体对未来食品安全状况的信心相较于女生群体来说较为乐观。女大学生群体作为今后我国家庭食品的主要购买者,提高其对食品安全的信心提高未来食品安全信心形式仍然严峻。从年龄构成上可知,18~19岁大学生、20~21岁大学生以及22~23岁大学生对未来食品安全状况的信心程度不同,虽然对未来食品安全状况的信心主要集中在“一般”,但是相比于18~19岁年龄段以及22~23岁年龄段,20~21岁的大学生对未来食品安全状况的信心表示“比较没有信心”程度较高,而18~19岁的大学生对未来食品安全状况的信心要好于20~21岁以及22~23岁的大学生。“互网+”背景下,网络食品安全的监管尤为重要。

2.3最突出的食品安全风险

表4所示,2016年调查的总体样本中,大学生认为最突出的食品安全风险有一定的差别。总体样本中大学生认为最突出的食品安全风险由高到低分别为农药残留超标、滥用添加剂与非法使用化学物质、微生物污染超标、重金属超标以及食品本身的有害物质超标,分别占比61.90%、60.43%、49.26%、46.96%、19.54%。无论性别,食品本身的有害物质超标并不是最突出的食品安全风险。

总体样本中,大多数大学生认为食品安全风险主要集中于农药残留超标以及滥用添加剂与非法使用化学物质,但“微生物污染超标”以及“重金属超标”也受到了多数大学生的关注。女性大学生相对于男性大学生更关注食品安全风险中“滥用添加剂与非法使用化学物质”。18~19岁大学生更关注食品安全风险中“滥用添加剂预非法使用化学物质”,20~21岁大学生更关注“农药残留超标”,22~23岁大学生更关注“农药残留超标”以及“重金属超标”。家庭年收入在任何段位的大学生更关注食品安全风险因素汇总“农药残留超标”以及“滥用添加剂预非法使用化学物质”。“饿了么”事件之后,大学生群体对于食品安全愈发敏感,尤其对“农药残留超标”以及“滥用添加剂预非法使用化学物质”等风险关注度较高,由于风险近期高发,大学生是食品安全敏感人群,因此大学生群体较为担心此类风险问题的发生。

2.4 大学生对食品安全风险成因的判断

我们对食品安全风险成因主要划分为以下几类:信息不对称导致厂商有机可乘,企业追求利润而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国家标准不完善,政府监管不到位,环境污染严重,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不高以及其他。

表2~4所示,74.55%的大学生认为引发食品安全风险的主要原因是“企业追求利润,社会责任意识淡薄”。而“信息不对称下,厂商有机可趁”、“政府监管不到位”分别以58.62%和49.59%位列第二位和第三位。显然,大学生认为引起食品安全风险最重要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企业追求利润,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信息不对称下,厂商有机可乘”和“政府监管不到位”。22~23岁的大学生认为“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不高”引发食品安全风险所占比例较低,家庭年收入8万元以上的大学生以及22~23岁的大学生认为“其他”因素引发食品安全风险的比例较低。 “饿了么”事件突出显示了在“互联网+”背景下,第三方平台以及相关利益者过分的追逐利益,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不到位以及食品安全监管信息不对称导致厂家有机可乘问题。此次中央电视台“3.15”晚会曝光的“饿了么”平台,将“互联网+”时代食品安全网络监管再次聚焦到公众的视野。

2.5 结果分析

众所周知,确保食品安全最好的方法一是加强市场监管,二是增加食品安全信息的透明度。而满意度低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受“互联网+”时代网络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的无序传播、食品安全消费知识以及政府对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的监管力度等多方面的影响。

2.5.1 “互联网+”时代网络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影响了大学生信心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深入,“互联网+食品”形式的电商平台不断曝出食品安全问题, “地沟油”、“塑化剂”、“瘦肉精”、“问题胶囊”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尤其是今年在3.15晚会中曝光“饿了么”电商平台未对商家依法取得有关证件再一次冲击了广大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心理底线,高校大学生对当前食品满意度主要呈现一般和不满意的态度。在“互联网+”时代,食品安全事件对大学生食品安全消费信心影响较大。

2.5.2 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的无序传播降低了大学生的食品安全信心

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复杂性使得普通大学生无法依靠自己的能力来判断食品的质量与安全。同时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和能力多基于发达的网络,博客、微博、微信,以及最近两三年迅猛发展的微信等自媒体。大学生更倾向于主动获取信息,并通过社交媒体进行分享和传播。大学生对于信息的判断能力并不高,食品安全谣言在自由、开放、隐蔽的网络中大肆传播,尤其是大量的失实报道、片面解释和随意发挥,干扰大学生对食品安全事件的理性认识,降低了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而媒介使用频率越高,信任度反而越低。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对媒体的利用有着独特的方式,一方面,传统媒体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大学生却很少通过专业平台获取食品安全风险信息。

2.5.3 食品安全消费知识的脱节影响了高年级大学生的食品安全风险认知

大学生的年龄层次与食品安全满意度呈负相关,大学生年龄层次越高对食品安全知识的接触越多,对食品安全要求更高,大学生群体不常接受关于食品安全针对性的教育,使得食品安全知识相对匮乏,卫生健康意识虽然较高,因此对食品安全抱有相对其他人群更高的预期,但食品安全知识的匮乏与对食品安全较高的预期导致了低满意度。

2.5.4 政府要加强对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的监管力度

“饿了么”事件是由于第三方平台未对入户的商户进行资质审核,大多数商户未获得有关部门核发的《食品经营许可证》。随着“互联网+”的深入普及,食品行业逐渐步入了互联网领域,“饿了么”作为我国最大的食品外卖平台之一,其中有些商户的经营地点就分布在周围的公众住宅小区,政府监管实施很困难,安全隐患有增无减。但是,政府相关部门对相关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公开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饿了么”事件第一曝光的并不是政府相关部门披露,而是作为媒体的中央电视台“3.15”晚会。

3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3.1 主要结论

文借“互联网+食品”模式下的“饿了么”平台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作为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着力点,构建该文的研究框架,以解决“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食品是安全满意度低迷的原因。调查数据整理显示,通过对大学生群体在“互联网+”背景下对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调查情况,发现我国大学生对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程度并不高,对食品安全消费存在较大疑虑,导致作为社会新力量与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的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现状以及满意度出现低迷的状况。

3.2 政策建议

要提高大学生对食品安全满意度以及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能力首先要加强高校食品安全教育,高校食品安全教育要从新生入手,通过调查,我们发现20~21岁的大学生对食品安全较为敏感,通过新媒体以及主题宣传月等手段,普及食品安全知识,营造良好的食品宣传氛围,增强大学生食品安全意识,提高其鉴别能力。其次,随着食品类APP的不断增多,学校、社会应积极引导大学生正视食品网络市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教育、开办讲座以及建立有效的后勤保障机制等方式,加强大学生对自身健康的认知,也逐步提高食品消费信心。最后,加强政府与社会监管。鼓励网络平台积极引导消费者进行第三方评价以及投诉渠道,通过消费者参与评价、投诉与监督,促使网络平台加强市场准入与自我监管,加强政府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力度,引导食品安全信息与相关各方对接,出台针对第三方网络平台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核发《网络食品经营许可》等政策制度,简政放权。建立健全社会诚信道德体系,提高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素质和敏锐度。针对违法企业纳入诚信道德黑名单。

参考文献

[1] Hornibrook SA,McCarthy M,FearneA.Consumers’ perceptionof risk: the case of beef purchases in Irish supermarke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and Distribution Management,2005,33(10):701-715.

[2] 何坪华,焦金芝,刘华楠. 消费者对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信息的关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全国9市(县)消费者的调查[J].农业技术经济,2007(6):4-11.

[3] 查华. 论消费者获取食品安全信息的基本渠道[J]. 法制与社会,2009(9):219-221.

[4] 王志刚.食品安全的认知和消费决定: 关于天津市个体消费者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3(4):41-48.

[5] 周洁红.消费者对蔬菜安全的态度、认知和购买行为分析――基于浙江城市和城镇消费者的调查统计[J]. 中国农村经济,2004(11):44-52.

安全风险调查篇(4)

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2011年4月至2013年11月本省和本市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部署文件、实施方案、记录资料和实验室检测数据等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与主管此项工作的领导、疾病监测人员、临床医生、实验室检测人员、样品采集和保管人员、数据管理人员进行了现场访谈,整理汇总调查结果进行全面分析。

2 结 果

2.1 体系建设

在组织领导方面,平凉市卫生局成立了全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监测工作方案,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按职能和任务进行了明确分工;建立了平凉市级食品安全监测检验中心,负责开展化学污染物检测和食源性致病菌检测;选择一所市医院、两所县级医院作为监测哨点医院,开展了食源性异常病例和事件监测。在资源配置方面,配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人员12名,全部经过法律法规、操作技能、质量控制培训;对实验检测设施及环境进行了升级改造,理化实验室进行了区域隔离控制,致病菌检测环境按Ⅱ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标准进行了净化改造;配置了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原子吸收仪(AAS)、原子荧光光谱仪(AFS)、全自动直接测汞仪、液相色谱仪(LC)、生物安全柜、高压灭菌器、生化培养箱等设备,基本能满足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基本要求。在经费投入方面,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先后配置了价值270万元的实验室检测设备,平凉市政府一次性投入300万元,用于实验室改造及必需检测检验设备的购置。省卫生厅三年累计下达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经费39.68万元,平均每年13.22万元,市财政每年拨付工作经费5万元,累计每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工作经费18.22万元,占年均经费需求63.62万元的28.63%。

2.2 工作开展情况

2.2.1 食品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检测

自2011年开始,按照《甘肃省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检测工作方案》要求,选择崆峒区4个超市、6个市场及店面销售场所为监测点,开展食品化学污染物检测工作,共采集婴幼儿食品、水产品、乳及乳制品、蔬菜、水果、食用菌、坚果及籽类、肉及肉制品、蛋类、酒类、淀粉及其制品、食用油等进行了金属毒物(铅、砷、镉、汞等)、农药(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添加剂(甜蜜素、苯甲酸等)、防腐剂(亚硝酸盐)等食品化学污染物检测,累计检测样品2800份。2011年在平凉“4・7牛奶中毒事件“处置中,第一时间检出中毒因子亚硝酸盐,为案件的侦破和成功做出了贡献;2012年5月检出国内某知名品牌婴幼儿配方奶粉4个品种总汞含量异常,经省级有关检测机构复核和部级机构确认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心对该批次的食品及时发出了召回预警,迅速采取控制措施,消除了食品安全隐患;2013年4月,发现并报告了国内多个知名品牌婴幼儿罐装辅助食品汞含量超标问题,经上级复核确认后,国家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为防止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2.2.2 食源性致病菌检测

选择平凉城区4个超市、6个市场及街面餐馆、专卖店等食品销售场所食品进行采样监测。涉及食品样品16大类,主要有肉制品、即食非发酵性豆制品、凉拌菜、果蔬类、速冻米面制品、婴幼儿食品、乳及乳制品、冷冻饮品、膨化食品、桶装纯净水、城市流动早餐等,监测项目15个,累计检测样品1100份,检出致泻性大肠杆菌、铜绿杆菌、阪崎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单增李斯特菌等食源性致病菌84株,取得有效科学数据7000多个,摸清了本区域市售食品风险较高的食品种类、主要污染致病菌和污染水平。2.2.3 食源性疾病监测

监测医院均成立了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专家技术指导组,制定了监测工作方案,进行了监测技术人员培训,以组织开展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应急演练、参加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技能竞赛及模拟食物中毒事件现场处置等形式,有序开展了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全市累计报告腹泻病例7377例,初步建立了以临床症候群为基础、以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主体,以现有的国家传染病报告网络为依托的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网络报告、管理、主动监测信息平台,形成了以市级医院为联络点,向县、乡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基层卫生服务点延伸的监测模式。

3 讨论

经过三年的努力,平凉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体系已初步形成,但工作中也存在四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一是采样难度大,由于民众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意义认识不足,在食品安全风险检测样本采购时,大多数食品生产者及经销商户怕出问题、惹麻烦,以各种理由拒绝采样或提供不真实的样品信息,加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样品采集人员无采样证件、无制式服装标识等,极易造成误解,采样工作经常受阻;二是人力资源不足,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样品量大涉及面广,检测项目杂、参数多,技术要求高,而市级疾控机构实验室从事食品检测检验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一般仅4~5人,人员数量明显偏少,补充难度大,严重制约了工作的开展;三是经费投入不足,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实验室检测、试剂耗材购置、菌株毒株转运确认、仪器检定维护、实验室环境维持等需要大量经费,经实际测算,食源性致病菌每年检测3600项次,共需经费39.6万元,化学污染物每年检测1600项次,共需经费24万元,以上两项每年累计需检测经费63.6万元,而实际每年到位经费18.22万元,仅占28.63%,缺口很大;四是监测能力有限,食品从生产到流通到进入餐桌,品种繁多,受机构条件、监测能力和经费的限制,采样的规模有限,尚不能做到对产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过程(生产、流通和餐饮各环节)、地域分布(城市到农村)的全覆盖监测。尤其食源性疾病监测,目前仅限于3个哨点医院搜集信息报送监测数据,覆盖面极其有限,加之食源性疾病监测专业技术要求高,普通医生对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概念生疏,难以界定和做出正确判断,哨点医院只是接受行政命令式的被动监测,监测、报告、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明显不足。

针对以上问题,立足辖区实际,借鉴其他地区的思路[1]、[2]、[3],笔者认为,今后应把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工作作为强化政府食品安全监管职能的主要手段,亟待加强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组织协调到位,对于样品采集食药监部门要积极出面组织协调,必要时下发强制性文件,选派执法人员全程参与;对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卫生行政部门要定期组织督导检查,认真抓好县级以上综合医院的食源性疾病和食源性异常病例报告工作。二是技术支持到位,省、市人社和卫生行政部门在人才引进和选调方面要为疾控机构大开绿灯,多渠道引进检测检验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本科以上高学历人才;省、市疾控中心要进一步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力争使所有检验人员掌握技术规范和操作流程,确保检测准确性。三是经费保障到位,省、市人民政府要把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把经费拨付和疾控机构及哨点医院的工作绩效挂钩,严格考核,按进度拨付,确保把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经费给足、用好。四是信息利用到位,对监测数据和检测结果,市级疾控机构要及时按规定程序报告,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认真汇总分析,适时向政府和相关部门反馈沟通,业内专家也要对不涉及国家和部门机密的数据信息进行交流传递,充分发挥监测评估信息科学指导决策的作用。五是舆情应对到位,对度高,社会影响较大的监测评估结果,省级和国家层面复核确认后,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统一口径,主动进行舆情应对,合理引导舆论走向,积极消除负面影响,力争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确保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工作成效。

参考文献

安全风险调查篇(5)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b)-0140-02

1 电力调度操作的安全风险识别

地区电力调度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因素很多,随着现代电网不断向自动化、智能化发展,随着用户对电能质量需求的提升,电网风险的范畴已经从以往简单的仅针对人身和设备伤害的风险扩大为需考虑电网安全和用户供可靠性的风险。因此,需要对电力调度过程中的风险点进行有效识别,这样才能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具体而言,地区电力调度的安全风险识别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1)运行方式的安排。在电力调度工作中,各类工程检修申请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批阅和回复的过程都可能出现错误。如工作申请的安全措施不明确和运行方式安排不合理等,都会造成电力调度的安全隐患,影响地区电力调度的正常运行。

(2)调度操作错误。在调度的操作过程中,一直以来主要依靠调度员对调度操作的正确性进行把控,一旦出现疏忽,很容易造成实际执行和操作目的出现偏差,进而产生电力调度的安全风险。

(3)调度事故错误处理。当电网发生事故之后,需要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而处理措施主要为事故信息的收集、事故初步判断、事故处理和调整运行方式等,在这个过程中,面对复杂的网架结构,调度员有可能出现错误,造成调度事故的错误处理。如调度员对电网的运行方式未能完全掌握和潮流安排不合理等,都会影响到调度事故的处理,可能进一步扩大事故。

2 电力调度管理的安全风险识别

2.1 调度业务管理不到位

当前我国地区电力调度管理并不完善,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基础资料管理缺位。当前电力调度资料管理还比较落后,没有统一的资料管理系统,对于大用户和各类中小型电厂,其电网资料也存在资料不规范、更新不及时和记录不完善的现象。一旦电网出现异常和事故,这些隐患极大降低了电力调度的反应速度,无法快速地针对性解决相应问题。

(2)隐患排查不到位。电网的安全隐患一直是电网工作的重点问题之一,而目前主要是通过巡检和安全检查的形式进行隐患排查,调度在其中只起到督促的作用。但是这种方式的隐患排查并不到位,存在空档期,也缺乏针对性,无法给电力调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2 电网安全工作的责任区分和协调不到位

电网调度的安全管理其实是一个大方向上的协调,为的是确保电网和设备的安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然而当前的电网调度安全管理中,对于调度、运检、营销、用户之间的关系缺少明确的责任区分。当发生问题的时候,缺少明确的责任人,无法快速处理,造成更大的损失。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各方的管理都没有做到位,反映在整体上就会出现责任不清、效率降低的现象,再加上没有顺畅的协调沟通机制,就很容易使局部影响整体。

2.3 违反相关的规章制度

电网调度事关民生问题,是受到法律约束的,也有相应的操作流程指导和规章制度。然而,在实际的电网调度运行中,流程和制度难以落实,缺少监管、监督,调度操作不够规范,因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在电网调度的安全管理中,系统的构建并不完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使整个电网调度的安全管理流于形式。

3 地区电力调度的安全管理对策

3.1 改善调度基础业务管理

针对上文分析的电力调度风险,首先应通过对调度基础业务进行完善来减少风险。

(1)加强电网资料管理。电网资料是电网调度的基础,而用户和电厂资料的管理正是其中的薄弱环节。首先,要建立以OMS系统为基础的资料管理系统,并不断完善其功能,确保资料录入准确、查询便捷;其次,基础资料的报送流程要实现规范化,严格把控时间和质量,形成有效的闭环反馈机制;最后,要指定专门的负责人对基础资料的报送进行检查和考核,建立监督考核机制。

(2)加强隐患排查管理。电网的隐患排查直接关系到电网的安全运行,除常规的巡视检查之外,针对电网特殊运行方式,应建立明确责任人的特巡特护机制,强化隐患排查的过程控制和结果反馈,使隐患排查落到实处。

3.2 落实电网风险预警预控机制

要实现电网调度的安全管理,应对电网可能出现的风险实现预警预控。

(1)强化联动管控。建立调度、运检、营销、用户之间的电网风险预警预控机制,优化工作流程,强化调度与运检、营销部门以及用户间的协作,加强四级联动管控。调度通过向相关单位风险预警内容、落实预控措施的执行情况并在电网风险消除后负责解除预警,实现全流程的闭环管控。

(2)强化评估考核。开展电网风险的事后评估,按月对电网运行风险预警、措施落实、实际效果等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估,明确各部门各专业安全责任,严肃事故考核。

3.3 建设电力调度系统安全保障功能

电力调度系统是保证电力系统稳定、安全运行的基础所在。开发安全保障功能,既对电力调度操作进行指导,也可以有效防范电力调度过程中的风险。

(1)建设智能安全的指令票系统。通过在电力调度系统中搭建智能指令票系统,推进调度操作无纸化;依托系统进行指令票步骤的安全校核与操作流程的防误把控,实现智能实时纠错,在规范调度操作流程的同时,也避免了调度员不规范下令操作产生的电网风险。

(2)建设智能的电网辅助决策系统。依托智能指令票系统开发基于实时拓扑分析的转电路径的模块,进行潮流计算和限电、拉路分析,针对电网的现有或可能发生的风险点提供事故或预想情况下的解决方案或风险预控分析,为调度员提供明确合规的操作方案,实现系统的智能辅助决策,提升调度运行质效。如图1所示,事故情况下调度员可以利用系统的智能辅助决策功能,快速生成处理方案,实现故障的快速处理。

4 结语

电力在当前的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随着现代智能电网的升级发展,电力调度风险将更加多样化、复杂化。各类电力调度风险的存在,威胁着电网的安全,也制约着电力调度的发展。因此,必须对电力调度安全风险进行相应的评估,抓住安全风险的重点所在,针对性地改善当前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推动安全管理的再发展。

参考文献

安全风险调查篇(6)

周边环境风险管控内容与流程

根据现行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和北京、深圳等地的做法经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周边环境风险管控可包括环境调查、环境影响风险分级、现状检测与评估、环境保护专项设计与工程措施、施工过程环境风险现场监控巡视等贯穿建设全过程的关键环节或内容,每一环节又细分若干内容或过程,这个过程是动态、循序或闭环的。总体流程见图1。

周边环境调查

周边环境调查与基本建设程序一致,宜分阶段开展,可分为初步设计阶段普查、施工图设计阶段详细调查、专项调查和现场核查,不同阶段环境调查内容应满足相应深度要求。另外,可研阶段可通过收集地形图、管线图等方式获取周边环境资料,但对影响线路方案的重要周边环境(风险源),可实施详细调查。初步设计阶段普查是通过查询收集资料、实地调查走访和必要的现场勘查探测等手段对工程周边环境的现状、条件进行全面调查,并编制环境调查成果资料,为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提供尽量全面、详实的周边环境资料。施工图设计阶段应针对设计条件可能有所变化、或工程需要开展深入、补充性的详细或重点调查工作,以满足施工图设计的需要,如对处于较大施工影响区内的工程沿线建(构)筑物、管线、城市桥梁等重点环境对象、关键部位等进行详细调查。地下管线、地表水体渗漏等是影响轨道交通工程施工安的易发多发风险源(因素),又由于其复杂性、调查困难性等,宜根据设计要求或工程需要开展专项调查,辅以必要的土体开挖、现场测量等工作。由于环境资料及条件的复杂性,很难一次性调查清楚,任何参建单位(勘察、设计、施工等)在开展自身工作时,均有义务进行环境资料的核对或复查工作。尤其对施工单位,应核查确认环境成果资料,对因环境变迁或设计变更出现的新的环境对象进行补充调查,并特别注意地下管线和地下构筑物环境的调查,做到“动土必挖”。环境调查应针对工程周边影响范围内的所有环境对象。我国各地铁建设城市的历史沿革、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轨道交通建设规模、环境类型和地质单元条件各有特点,以及施工不同,工程建设与周边环境的相互影响范围和程度也不同。一般来讲,周边环境调查范围宜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线路位置、敷设方式、埋置深度、施工方法、结构形式及所处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地下工程周边环境调查范围参考表1),并由设计单位或根据工程需要具体给出调查技术要求。各地可根据本地区地质条件差异和工程经验等,适当调整调查范围。如对软土地区、岩溶区和敏感环境对象等应适当扩大调查范围。周边环境调查的内容可分为共性调查内容和特殊调查内容。无论何种环境对象,都存在一些共性和基本的环境属性信息,如调查对象的名称、类型(或用途),地理位置,与轨道交通工程的空间关系,修建年代或竣工日期,产权人或管理单位,竣工图纸情况,特殊保护要求等,是谓共性调查内容。特殊调查内容是针对不同的环境对象,除共性调查内容之外,有必要对其特殊环境属性信息进行调查的内容,如地下构筑物的结构形式、外轮廓尺寸、顶(底)板埋深(标高)、原施工方法、开挖范围及回填情况、围(支)护结构形式、抗浮措施等;地下管线的类型、功能、材质、规格、坐标位置、走向、埋设方式、埋深(标高)、施工方法以及管节长度、接口形式、拐折点坐标、管径变化位置、节(阀)门(或检查井)位置、载体特征(压力或充满度、流量、流向等)、使用情况(正常、废弃、渗漏)等;桥梁的结构形式、桥宽、桥长、跨度、基础型式及桥梁承载力、桥梁限载、限速、桥面破损情况、桩基参数(桩长、桩径等);既有轨道交通设施的敷设方式、线路形式、道床形式、行车间隔、车辆荷载、轨道变形允许值等[8]。

环境影响风险分级

环境影响风险分级是工程建设风险分级及安全风险评估的重要内容和环节。根据国家规范GB50652和北京现行做法,以周边环境为承险体和风险管理对象的环境影响风险工程可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风险程度由大到小)。环境影响风险分级应综合考虑周边环境的重要程度、现状安全状况、与新建地铁结构的相互影响关系(通过工程影响分区等确定)、所处地质条件、施工方法及周边环境保护方案可实施性与安全性等影响因素。周边环境重要性程度可根据周边环境对象的类型、功能定位、使用性质、规模等,分为极重要、重要、一般、次要四级。周边环境现状安全度可根据周边环境对象的安全现状与现行国家地方标准规范的符合程度、当前使用功能状况及安全适用性等方面确定,可分为差、中、良、优四级。周边环境与新建轨道交通工程结构的相互影响关系可依据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根据相应的理论原理(peck公式、塌落拱理论等),以工程影响分区等级进行界定,具体分为强烈影响区、显著影响区和一般影响区三级,参见表2。环境影响风险分级宜以周边环境重要性等级和工程影响分区为基本分级依据,以周边环境现状安全等级、所处地质风险条件分级等进行风险分级修正,作为环境影响风险分级标准及调整原则,见表3。

环境现状检测与评估

为更进一步地掌握环境条件及与工程建设的相互影响程度,为工程设计施工提供可靠依据和相关参数/指标,有必要对高等级(特级、一级)和有特殊要求的环境风险工程进行环境现状检测与评估。根据建设阶段的不同和设计施工的需要,可分为施工前现场检测评价、施工影响安全评估、施工过程动态评估、施工后核查评估。施工前现场检测评价是在初步设计完成前,在环境调查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环境外观、裂缝、变形缝等进行进一步调查和现场检测,确定评价等级、评价环境设施结构、设备等方面的使用及安全状态,为新建地铁工程初步设计和施工影响安全评估提供依据和提出建议。施工影响安全评估是在初步设计完成后、施工图设计和专项设计完成前,通过对周边环境安全性进行必要的理论分析或模拟计算,根据不同的施工工况和工序,预测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范围,对环境安全性和工程风险进行进一步评价,并提供环境监控量测控制值和改善设计处理措施等建议,为环境影响风险工程的控制指标确定、环境保护安全专项设计、监控量测和制定专项施工措施(施工工艺工序、加固措施等)提供依据。施工过程动态评估是对存在安全隐患或达到预警状态时的工前施工影响评估对象,结合关键工序的监测数据、现场巡视异常情况等,分析其在施工过程中受施工的影响程度、评估其结构本身及使用设备的安全状况,为信息化设计与施工提供依据。施工后核查评估是对工前施工影响评估对象在新建地铁工程主体结构完工一年后,或环境对象监测变形稳定后,进行的施工前后环境对象安全状态变化及施工后安全状态的检测和评估,为工后修复设计和施工处理提供依据。

环境保护专项设计与工程措施

在环境调查、风险分级和检测评估的基础上,针对高等级环境风险工程,可进行环境保护专项设计,并结合施工附加影响分析等,明确给出监控量测控制值、第三方监测要求、环境保护专项措施或工程设计处理方案,进一步制定专项施工风险控制措施。专项设计是单独的设计过程文件和补充文件(非正式蓝图文件),辅助对初步设计或施工图方案进行合理性论证,但有关现状评估与附加影响分析结果、监控指标、处理措施等关键内容应同时反映到正式初步设计或施工图设计文件中,且专项设计不应有超出施工图的工程量。施工附加影响分析是根据工程特点、设计方案、现状评估成果,采用数值模拟、反分析、工程类比等方法,预测分析施工对工程环境所造成的附加荷载和附加变形影响,分析判断施工方案(工序、加固措施等)能否满足环境对象所允许的剩余承载能力和剩余变形能力。可单独完成或作为专项设计的一项内容。监控量测变形控制值是确定工程监测预警的关键指标,必须慎重合理给定。可根据现行标准规范、产权单位要求,结合现状评估和施工附加影响分析结果、地质条件、施工工法和地区工程经验等综合分析确定,一般由设计单位给出,必要时进行专门研究或组织专家论证确定。根据专项设计方案,可进行制定超前地层加固、隔离柱、环境对象结构加固或临时功能限制等环境保护专项措施或施工风险控制措施。

施工过程环境风险现场监控

安全风险调查篇(7)

一、基本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在安全生产领域对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2016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安全生产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第一次明确提出必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频发势头,对易发重特大事故的行业领域采取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推动安全生产关口前移,加强应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016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对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把遏制重特大事故作为安全生产整体工作的“牛鼻子”来抓。2016年12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发〔2016〕32号,以下简称《意见》),全文14处提到“风险”,13处提到“隐患”,明确要“构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严防风险演变、隐患升级导致生产安全事故发生”。两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一个《意见》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建设做了顶层设计,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则是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这个“牛鼻子”的“鼻钳”和“缰绳”。国家、省、市于2017年下发了非煤矿山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基本流程,并在思茅区2户企业开展试点建设工作。非煤矿山双重预防机制试点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取得积极进展。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迅速研究部署。思茅区应急管理局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非煤矿山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试点工作,明确领导责任,制定试点工作方案,加强对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试点工作的领导,明确专人负责联系试点企业,推动、指导、督促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试点工作的开展。同时,督促试点企业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建立组织体系,明确工作目标、实施内容、责任部门、保障措施、工作进度等相关内容,持续推进非煤矿山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试点工作。

(二)强化宣传教育培训。思茅区应急管理局在市局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业务培训和工作推进会议的基础上,加强对试点单位的督促指导,组织召开企业负责人、安全员工作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国家、省、市试点建设工作要求,宣传非煤矿山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试点工作的重要性,引导创建工作顺利进行。同时,按照省应急管理厅的统一安排,配合好专业技术机构的现场培训指导工作,根据反馈意见督促企业按照《非煤矿山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基本流程(试行)》,建立工作制度,认真做好全员培训,使员工真正树立起安全风险意识,掌握双重预防机制相关知识,具备参与风险辨识、评估和管控的基本能力,为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三)注重安全风险评估、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思茅区应急管理局以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为重要抓手,抓住辨识管控重大风险和排查治理重大隐患这两个关键点,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及时帮助解决试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核问题,积极推动试点建设工作落到实处。督促指导试点企业按计划、分阶段,有序做好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化管理等工作。部分企业还根据建设情况购买了专业机构或专家指导服务,有针对性地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和措施。

(四)试点建设初见成果。通过组织专家授课、分片辅导和现场交流等多种形式,思茅区两家试点企业已基本完成了策划准备、安全风险评估、安全风险管控等前三个阶段的工作,后续的检查考核、改进提升等阶段正在有序推进,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试点工作成效初显。其中,云南尖峰水泥有限公司普洱市思茅区大竹箐石灰岩矿在原有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基础上,紧紧围绕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狠抓安全风险评估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对生产系统各单元全面辨识安全风险并建立安全风险清单,制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措施并严格落实,建立安全风险公告制度,绘制安全风险四色分布图,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按“五落实”要求进行治理和闭环管理,形成了《云南尖峰水泥有限公司普洱市思茅区大竹箐石灰岩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与安全生产标准化有效融合建设报告(成果资料)》,基本实现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与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有效融合。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区在非煤矿山双重预防机制试点建设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仍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企业之间建设标准不一,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相关标准制定质量不高,可操作性不强;二是部分非煤矿山企业特别是小型矿山企业,基础薄弱、技术人员匮乏、员工尤其是外包队伍员工整体素质较差,不具备参与风险辨识、评估和管控的基本能力;三是部分企业重大风险化解和管控不到位,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不够深入,安全标准化创建与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存在“两张皮”现象。

四、工作建议

下一步,将以这次主题教育为新的起点,进一步学习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贯彻落实好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时提出的“四个到位”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做好调研“后半篇文章”,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穿始终,把调研成果巩固好、发挥好、运用好,努力转化为推进全区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事业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确保试点建设责任落到实处。各乡(镇)要继续深入学习贯彻重要指示精神,将构建双重预防机制作为政治责任,作为遏制非煤矿山重特大事故的核心任务。按照《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把建立和落实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作为各乡镇级及以上党政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二)加强体系建设,规范建立双重预防机制标准。各乡(镇)要主动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做法,运用好安全生产大检查长效机制管理系统,抓紧制定完善本地区标准规范,切实搞清楚如何评定重大风险、重大隐患,如何化解管控重大风险、治理重大隐患等重点问题。标准规范要通俗易懂、简单易行、便于操作,既要定性也要定量,不能仅凭经验、仅凭会商确定重大风险和重大隐患。认真总结试点单位经验成果,逐步实现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全面铺开。

安全风险调查篇(8)

中图分类号:F426.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2

引言

1996年,全球第一例转基因食品―转基因番茄进行商业化种植以来,转基因食品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于2014年的统计资料显示:2014年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实现了自1996年以来的连续18年增长。我国的转基因食品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已经在基因挖掘、转基因新品种培育、转基因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和后期影响仍然饱受争议,影响着消费者对其的购买意愿。

一、文献回顾

1.转基因食品

现阶段,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定义公认为是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一种或几种外源性基因转移到某种特定的生物体中,并使其有效地表达出相应的产物(多肽或蛋白质),这样的生物体直接作为食品或以其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如今大量的转基因食品进入食品市场,在它们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前进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形成了一定的风险。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讨论已经渐渐成为国际关心的重要问题。

2.风险感知

又称风险认知,指人们对风险食物和风险特征的感受、认识和理解。根据专家在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Homibrook, 2005 ; Mahon & Cowan, 2004),食品安全风险感知也采用六个维度来涵盖:健康风险、性能风险、金钱风险、时间风险、社会风险和心理风险。其中健康风险是食品风险感知中最易被感知的风险。

二、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与风险感知调查

1.调查背景

由于调查的多个变量都未有权威的评价标准,为确保测量变量具有可靠性,我们在研究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选取了相关的一般指标,并对题目进行了仔细的推敲和修正,得到了最终的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分为五部分:一是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家庭状况、职业、文化程度、收入情况等;二是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和接受态度;三是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感知风险;四是消费者对待风险的态度。五是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具体风险感知因素。

本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武汉市的消费者进行了问卷调查。武汉是我国第一个取得转基因安全证书的地区,也是转基因食品争论的焦点;另外,武汉整体文化水平较高,经济也位于全国中上游水平,同时因人口分布分散,中心城区和郊区有较大距离,在经济、文化、卫生等方面差别较大,故具有一定代表性。

2.调查样本描述

从样本的分布情况来看,全部样本的男女比例均衡,分别占48.5%和51.5%,年龄上以中青年为主,而老年人和青少年儿童因出门频率小因而样本个数较少。在文化程度方面,初高中占28.9%,中专大专占26.3%,本科生占28.2%,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占9.3%,文化程度总体中等偏高。而中青年和文化水平高的人对新鲜事物更为关注,这也有利于调查研究。在收入水平方面,以月收入2501~4000元和月收入1001~2500元的样本居多,分别占32%和27%,而月收入达到6001以上的占比最少,仅为4.8%。总体来看,样本分布比较合理,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3.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总体了解与认知调查

在调查中,综合了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总体认知,发现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知晓度较高,但是对转基因食品的具体认知程度、总体发展状况等方面的知识了解较少,这说明广大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4.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的风险感知

见表3-2,转基因食品作为一种新鲜事物,消费者对其的感知程度普遍较低,因为更加关注它的安全问题。根据我们的调查,大多数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呈担心的态度,也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持中立态度,只有少数人表示放心。

5.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具体风险感知因素

具体的感知风险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关于健康的担忧较为明显;其次是比较担心与生态安全风险相关的问题;再次是对于推广和应用转基因食品生产技术会影响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担忧;最后在转基因食品的营养和口感上,被调查者的担心程度较以上几个方面低。总体的感知风险较我国目前的食品问题的风险感知程度低。

三、对改善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较高风险感知程度的建议

1.建立安全管理制度,提升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任程度

提升消费者对整体食品安全的信任程度是降低其对转基因食品风险感知的关键,那么建立并完善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制度就成为提高消费者信任度的一个核心途径。首先,完善转基因食品的安全体系,建立相关的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并设立应急措施。其次,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技术专利管理,鼓励转基因技术安全发展。最后,建立统一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从生产到销售全程加强监管以确保转基因食品的安全。

2.提升转基因食品生产技术水平

转基因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转基因食品的价值。首先,要调查了解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关注因素,对症下药,针对其关注问题重点改进相关技术。其次,要建立相关国家政策来支持和鼓励转基因技术发展,构建利于转基因技术发展的大环境。

3.加强宣传力度,提升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程度

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程度不仅关系到其购买意愿的形成,更影响着抓基因食品继续发展的趋势。因此,要通过科学的宣传来提升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可和价值感知,降低其感知风险。首先,要构建权威的转基因食品信息交流和沟通的平台,既规范媒体的宣传、降低舆论,又要使消费者有渠道获取充足的信息。其次,科学家们应发挥自身作用,将科学的信息传递给媒体和消费者;媒体也要秉着公正负责的态度传播信息,使消费者可以借助媒体达到与科学家的交流。同时,通过公益活动和科学讲座改善转基因食品形象,建立良好的口碑,以提升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价值感知降低其风险感知。

参考文献:

[1]张秀敏.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及检测方法评估――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唐雪明专访[J].食品科学,2012(23).

安全风险调查篇(9)

(一)加快推进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改革,完善综合协调机制

积极争取市、区政府支持,加快推进区级以下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改革,建立市、区、街道三级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努力向人事部门争取综合协调机构编制力量。推动成立各级食品安全委员会和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加强对辖区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完善各项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工作制度,提高综合协调工作的科学性、权威性和有效性。

(二)加强培训,提高综合协调工作能力

抓好食品安全综合协调队伍的培训工作,重点加强对《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及食品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提高综合协调机构工作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培养一支优秀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队伍。

二、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体系,增强食品安全风险防范能力

(一)制订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工作方案

根据卫生部等六部门印发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规定(试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管理规定(试行)》、《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等规定和省有关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的要求,结合深圳实际,制订《深圳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管理办法》和《深圳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工作方案(年)》,建立深圳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体系,开展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工作,提高食品安全风险预警能力,开展辖区食品安全现状和风险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和消除食品安全隐患苗头。

(二)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机构和能力建设

落实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测与评估工作的通知》(卫监督发19号)和省有关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和体系建设的要求,依托现有各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以及各监管部门资源,在本市建立起覆盖食品生产经营各环节和各区、街道的食品污染物、食源性疾病以及其他食品安全风险的监测体系,对已知和潜在的有毒有害物进行检验和评价,对有关食品安全风险进行排查、识别、鉴定和评价,为开展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及风险交流提供支持。

(三)提高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能力

以我市食品检测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依托,加快培养本市掌握国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方法的高水平专业人员,不断提高承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能力。

三、突出重点,牵头推进全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一)严格落实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责任

根据《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和市政府机构改革后各部门的职责分工,进一步明确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各成员单位监管职责,理清监管边界,避免监管交叉和监管空白,形成全市食品安全工作合力。编制出台《年深圳市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白皮书》和《年深圳市食品安全工作总结和年工作要点》,对全市食品安全工作进行总体部署,加强对全市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落实各部门和各区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责任。

(二)继续组织实施食品安全三年规划

积极组织各部门、各区政府实施《食品安全三年规划纲要(年-年)》,充分调动政府、企业、消费者、媒体等社会各界的力量,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完善政策措施,保障各项工作顺利落实。

(三)扎实开展食品安全整顿工作

继续按照《深圳市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实施方案》(深食安委6号)要求,加强对食品安全整顿工作的领导和督查,组织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继续抓好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生产和进出口环节、食品流通环节、餐饮消费环节、禽畜屠宰和保健食品的集中整顿工作,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等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使我市食品安全形势明显好转。

(四)做好大运会食品安全保障工作

与大运会执行局密切沟通,根据《关于印发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食品安全保障工作方案的通知》(深府办42号)的要求,牵头组织各区、各部门建立健全供大运会食品安全保障机制,为大运会的召开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环境。

四、完善食品安全应急体系,妥善处置各类食品安全突发事件

(一)完善应急工作机制

明确全市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置流程,修订《深圳市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市、区、街道三级应急救援网络,开展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能力,打造一支“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应急队伍,妥善处置各类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将其影响降到最低。

(二)组织查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时,要依法迅速组织医疗机构开展应急救援,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事故现场进行卫生处理及对与食品安全事故有关因素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做好信息工作,及时向政府提出事故责任调查处理报告;查清事故责任,严格落实责任追究。

五、加强食品安全信息和宣传工作

(一)完善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制度

完善食品安全信息报送、考核和统一制度,整合目前分散在各部门、各环节的食品安全信息,协调建立部门间信息沟通平台,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权限,及时公布食品安全信息。继续做好《食品安全和营养信息简报》的编印工作,及时向市领导和政府相关部门通报全市食品安全工作信息。

(二)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力度

安全风险调查篇(10)

2010年4月14至15日,以杨运暹(省三防办主任)为组长、徐国铭(省三防办副主任)和颜礼昭(工程师)为成员组成的省水务厅检查组对我市2010年度防汛防风准备及水务安全生产工作进行了检查,16日上午进行总结和反馈。检查组一行通过听取汇报、查看资料、现场查看和现场询问的方式,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列为三类病险水库、供水企业及污水处理项目进行了现场查看;对河道管理、公共场所和办公设备管理、小水电等主要通过调阅材料和讯问方式进行。现将检查工作情况及下一步工作打算报告如下:

一、检查范围

1、现场检查。检查红岭、黑墩沟、小江、山鸡江4宗小(一)型水库在建除险加固工程;大讲、五十八2宗小(二)型水库的安全和管理状况;污水处理一厂、二厂项目工程。

2、查阅资料。查阅了汛前安全大检查、《制定水库汛前防洪调度运用计划》、《关于调整市防汛防风防旱指挥部领导小组成员的通知》、《关于做好防汛抢险队伍建设工作的通知》、《关于落实全市小(二)型水库防汛行政责任人的通知》、10宗小(一)型水库防洪抢险应急预案的编制以及河道管理、公共场所和办公设备管理、小水电等文件和安全生产工作资料。

二、检查组的反馈意见

(一)、儋州市2010年度防汛防风准备及水务安全生产工作总的情况较好。

1、市委市政府对“三防”工作非常重视,总指挥为政府第一把手,防办的经费增加到165万元。

2、对全市的水库安全状况很清楚,能够做到心中有数。

3、汛前准备方面。开展了汛前水利工程安全大检查;制定了水库汛期调度运用计划;进行了防洪预案编制和修订;落实了小(一)型以上水库防汛物资的储备;落实了水库防汛防风行政责任人、技术责任人,并报市政府批准下发;防汛通讯设施建设维护运行情况和抢险队伍落实较好;做好了渔船防汛防风的准备工作。

4、水库除险加固方面。在建的小(一)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安全责任制落实较好,有应急救援预案、有安全生产责任状、有安全员,施工的安全生产条件、措施、进展都比较好。

5、污水处理项目建设方面。责任落实,组织到位,积极协调。

6、对小水电站管理也比较到位。

7、2009年度应急项目与水毁修复项目完成很好;落实河道采砂的安全生产管理。

8、强化饮水水质检验管理,确保供水水质安全。

9、防办的能力建设得到加强。

10、前次安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已经整改完毕。

(二)、存在的不足之处

1、正在进行除险加固的小(一)型水库工程虽然进展还可以,但还没有全部完工。

2、列为三类的病险水库有35宗,占55.5%,小(二)型水库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安全隐患不少。

3、小(二)型水库的防洪预案还没有编制。

4、小(一)型以上水库的防汛物资储备还可以,但小(二)型水库的物资储备很少甚至没有。

5、水库的管理水平低,特别是小(二)型水库。

安全风险调查篇(11)

随着我国电网事业的发展速度逐渐加快,经济与城市的发展令其对电网的依赖性也越来越高,一旦电网的正常运行出现问题,那么将会对经济等方面造成不可估计的损失。近年来,社会各界对电网运行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这给相关工作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工作压力,尤其是对电网运行情况影响较大的电力调度机构。因此,应该要对电力调度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风险问题进行详细、全面的排查,对可能会出现的安全问题要提前做好防范措施,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安全问题的发生几率,保证电网的正常运行。

一、目前电力调度工作面临的形势

随着电网事业的蓬勃发展,电力调度工作也逐渐向复杂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又出现了更多、更加复杂的安全风险的问题,给电力调度工作带来了更多的不便。在电力调度的过程中,无论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其对电网整体的运行都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基于此,电力调度工作中排查与防范安全风险至关重要,其是保证电网安全运行、城市生活正常开展以及工厂正常工作的重要环节。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电力调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其中有很多问题并不受人力控制,如自然环境恶劣造成的安全问题等。因此,目前电力调度工作整体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形势。

二、电力调度运行工作的重要性

电力调度运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各类工厂的生产活动规模扩大有很大关系。因为在这样的条件下,我国各个地区的用电量明显增加,对电力调度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力调度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等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果电力调度出了问题,那么会使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该更加注重排查电力调度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风险,不断提高自己的风险防范水平,为电网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1]

三、安全风险因素产生的原因

(一)系统运行的风险因素

在对电力调度工作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系统运行风险是产生安全风险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那么为什么系统安全因素是最主要的风险因素呢?经过分析可以发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网工作的智能化水平也在不断地提升,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降低了电网的运行工作中的人为参与因素,从而使电力调度安全运行管理工作的难度不断加大,这就是系统运行的风险因素。实际上,这是由于电网系统运行方式的改变而造成的一种风险,在电力调度的过程中长期存在这种隐性风险。因此,为了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指数,必须努力降低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安全问题的几率。对于这一点,可以在系统的施工环节多加注意,如要多加防范系统中一些由于设计工作不完善导致的无用的警告信息,采取相应措施降低这些信息出现的频率等。[2]

(二)管理的风险因素

在电力调度工作中,除了系统运行带来的风险之外,在管理环节中出现的风险也是比较常见的。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风险因素都是由人为活动造成的,同时相对来说这类风险是比较容易防范的。所谓管理的风险因素,就是指相关的工作人员在管理电力系统的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或者其他的人为原因造成管理工作存在一些漏洞,从而加大了电力调度的风险。在对电力调度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管理中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感不强、安全意识不强,从而导致电力系统管理工作中漏洞百出。

四、安全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加大电力系统的技术投入

电力系统运行中的风险因素是安全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加大电力系统的技术投入,使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能够更加规范化、智能化,就是最佳的风险防范措施。促进电力系统运行的规范化,最好的途径就是要加强技术支持,在电力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应用更为先进的技术,弥补以往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3]除此之外,对电力体统的技术支持还包括先进的风险预测与排查技术,只有排查出系统中存在的风险,才能相应地采取一系列的防范措施。由此可见,对电力系统进行技术上的支持是防范安全风险的基础保障。

(二)强化管理工作

强化管理工作是防范电力调度安全风险的又一个有效措施,所谓的强化管理工作,实际上就是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更为规范化的管理。这种管理工作主要从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入手,管理人员的人为操作对电力系统的运行情况具有很大的影响,一旦操作失误,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安全问题。因此,对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行严格把关,减少其在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错误,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安全问题的发生。除此之外,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感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因为很多时候在管理上出现问题并不是因为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而是其对待工作的态度不认真,导致其在工作过程中会犯一些低级错误,而往往这些低级错误也会造成不可预计的后果。[4]

在电网运行的过程中,电力调度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经过调查与研究可以发现,电力调度工作中存在很多的安全风险,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电网的正常运行。因此,工作人员应该重视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降低发生安全问题的几率。

(作者单位为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德州市陵城区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 李正兵.调度监控优化信息分类及展现方式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