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健康养殖的意义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6 08:31:0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生态健康养殖的意义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生态健康养殖的意义

篇(1)

2饲养原料的来源

养殖户需要建立完善的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并且从自身的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中获取天然食物,然后将这些天然食物投喂给猪,从而使得猪通过摄取天然食物而提高自身的营养健康价值,进而为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提供有力保障。另外,畜牧养殖者需要在生态猪饲养原料中添加适量的抗生素与维生素,以提高生态猪的免疫能力与抗病能力,进而有效提高生态猪的产量,为畜牧养殖者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提供有力保障。

3生产加工过程分析

生态猪生产加工过程对整个养殖过程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对生态猪的生产以及流通等过程建立完善的追踪体系,例如:其包装、贮藏以及运输等过程进行全面跟踪,从而保障动物类食品的健康、安全,进而有效满足广大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继而为市场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4饮用水投放措施

生态猪在生长的过程中,由于其生长速度较快,且饮水具有提高动物猪抵抗疾病能力的作用,因此,畜牧养殖者需要给予足够的水,并且在水中投放适量的抗生素与食盐。所给予的水应确保干净,从而有效提高生态猪的健康成长,其中,食盐本身具有着较强的杀菌作用,故在饮用水中投放适量的食盐对动物猪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5疫病防治工作

一般情况下,养殖户除了给予猪绿色健康饮食、舒适居住环境以外,还需要做好疫病防治工作。这是由于疫病不仅大大降低了生态猪的自身价值以及标准,而且还严重损害了畜牧养殖者的切身利益,因此,畜牧养殖者需要做好相关疫病的防治工作。当发现动物猪出现异常时,需要及时联系兽医对其进行诊断,并且做好健康猪的隔离处理工作,同时,还需要对其他健康猪进行疫苗注射,以实现预防和控制疫病扩散的目的,为生态猪的产品质量以及其价值提供有力保障。

篇(2)

1.1生态猪遗传改良技术

随着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现已引进多个外国优良生态猪品种,这些生态猪品种的优势为:生长速度较快、生猪瘦肉率较高等等,但是其缺点在于生猪肉质较差,无法满足中国人对于猪肉口感的需求。我国现有的生态猪肉产品口感符合中国人需要,但其生长速度较慢,因此,应加强生态猪遗传改良技术,采用杂交及基因改良技术,将不同品种的生态猪加以优选,从而培育出更为优质的生态猪品种,使其具备生长速度快、肉质口感及口味好的新型生态猪品种。

1.2生态猪饲养技术

生态猪饲养是其养殖技术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首先,应加强对养殖场周围环境的调查工作,南寨镇地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冬夏温差较小,其气候十分适宜生态猪养殖,当然,应具体分析养殖场附近实际特征,结合地域特点综合加强生态猪饲养技术。其次,引入国外先进饲养技术,国外在生态猪养殖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果,养殖场应依据南寨镇气候及地理特征,有针对性将国外更为科学和全面的养殖技术引入国内,提升养殖场生态猪饲养水平。例如,国外普遍采用的早期断奶技术对生态猪养殖具有积极影响,根据生态猪种类、科学的将其母猪与仔猪分离,有效提高仔猪健康水平,促进仔猪迅速育肥。最后,正确认识生态猪放养的重要性,为了提升生态猪肉质及口感,应及时将生态猪定期放养,在放养过程中根据生态猪种类及生长周期特点,对其进行科学饲养,进而改善生态猪肉质。

1.3生态猪远程监控技术

生态猪养殖中,可引入远程监控技术,尤其在大型生态猪养殖场中,可在猪舍内安装养殖自动监测设备,针对猪舍中温度、湿度等相关参数加以检测,并实时传至养殖场服务器数据库之中。通过这一形式,养殖人员无需经常到猪舍中人工测量,只需要在计算机前实时观察猪舍内部参数情况,并远程遥控温度、湿度控制器,从而为生态猪营造更为适合的生长环境。另外,还可以在猪舍中安装网络摄像头,摄像头捕捉的画面也实时传送至中央服务器中,装置人员通过摄像头能够及时观察到每一头生猪的生长状态,并为生态猪建立健康档案,将生态猪饲养情况、健康情况、环境温湿度、免疫情况等信息记录于健康档案之中,如一旦发生生态猪疫情,该健康档案可成为生猪疫情治疗的重要辅助信息,有效降低生猪疫情对生态猪养殖场造成的损失。

1.4生态猪粪便污水处理技术

传统生猪养殖中,生猪会产生大量的粪便和污水,一经排放会对养殖场周围空气、水体及土壤造成严重的污染。而生态猪养殖更加重视周围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可将沼气技术引入生态猪养殖之中,在养殖场低洼地区修建沼气池,将生猪在产生的粪便和污水排入沼气池中,保障生猪猪舍的整洁与卫生。同时沼气池中的粪便和污水通过发酵,产生大量的沼气能源,能够为养殖场提供热能,该热能也可以用于猪舍的取暖。沼气池发酵后,剩余沼液和中的细菌因发酵而被彻底杀灭,可作为农作物种植的有机肥料,为农作物提供大量的磷肥和氮肥。

2生态猪养殖发展趋势

2.1生态猪养殖产业化

产业化是当前生态猪养殖的重要模式,众多大型养殖场采用更为科学、合理的养殖技术,能够有效降低养殖成本,提升生态猪养殖的经济收益。除此之外,应加强生态猪养殖户的管理,对于小规模的生态猪养殖户,可采用企业+基地+养殖户的模式,即生态猪企业与农村养殖会签订相关合同,由企业为养殖户提供仔猪、饲料等原材料,养猪户按照企业要求进行生态猪饲养与管理,并在企业的监督和管理之下为生态猪做好防疫、饲养工作,待到生态猪达到出栏标准后,企业按照合同签订价格回收生猪。当然,这种模式与大型养殖场相比,其缺陷十分明显,但如能做好生态猪养殖户的管理与监督工作,此种模式具备极高的现实意义。

2.2生态猪的自然放牧

生态猪的自然放牧十分重要,通过自然放牧,为生态猪提供更多的活动时间及活动场所,能够有效提升生态猪的肉质及健康水平,同时,自然放牧状态下的生猪,其原始性和生态性表现更为出色,是当前国外生态猪养殖重要技术方向。因此,在生态猪养猪过程中,应加强生态猪自然放牧工作,促进生态猪的健康成长。

篇(3)

课题简要内容:水帘降温加吊顶隔热层养猪技术通过在屋顶下面加装一层特殊泡沫材料来保持室内温度恒定并减少对外界热量的吸收,同时利用猪舍水帘,环保空调走生态与健康养殖之路,利用水帘降温系统引入室外的新鲜空气,通过蒸发降温这一种自然现象来达到降温目的,并带走栏舍内生猪所排出的热气和氨气,过滤外界的灰尘使空气清新,为生猪提供更健康的生长条件,从而优化饲养环境,隔断外来污染因素以达到增强生猪自身抵抗力的目标,大大减少了疫苗、药物的使用,追求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养殖,安心肉食”。

总体目标:采用水帘降温加吊顶隔热层养猪技术,将温度控制在18-28℃之间,为生猪提供更健康的生长条件,优化饲养环境,隔断外来污染因素以达到增强生猪自身抵抗力,提高生猪的采食量,减少疫苗、药物的使用,提高猪的抗应激能力和免疫功能,降低疫病风险,降低死亡率,全面改善猪肉品质,使之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养殖,安心肉食”目标。

研究开发内容:利用水帘降温加吊顶隔热层系统引入室外的新鲜空气,通过蒸发降温这一种自然现象来达到降温目的,并带走栏舍内生猪所排出的热气和氨气,隔断外来污染,从而创造出一种适宜生猪快速生长的健康环保的养猪模式。

技术路线:采用水帘降温加吊顶隔热层养猪技术,在栏舍屋顶下面加装一层特殊泡沫材料来保持室内温度恒定并减少对外界热量的吸收,栏舍的一端装上专用负压机及相关配件后,将栏舍内部的空气往外抽,另一端则导入经过水帘系统的外界空气,当水分蒸发时来降低空气中的温度。栏舍内利用负压,可维持足够的换气,自外界导入充分的空气,达到降温的目的,提高生猪采食量,加快肉猪出栏,降低养殖成本。

研究解决的技术关键问题:本课题研究解决的技术关键问题是通过水帘降温加吊顶隔热层养猪设备,使室温恒定在18-28℃之间,提高生猪采食量,减少疾病发生,节约用药成本,降低死亡率。

创新点:

1.水帘降温与以前的风扇、冲水降温相比,节约了养殖户的人力和能源,每年能为养殖户实现节能增收15%以上。

2.在栏舍屋顶下面加装一层特殊泡沫层来保持室温恒定并减少对外界热量的吸收,减少了生猪发病率,有利于猪的生长,

经济效益分析:水帘降温加吊顶隔热层技术养猪正是遵循生猪生物特性,顺应了生猪对温度的要求,给生猪创造了健康的生长条件,使生猪生长速度加快,料肉比降低,饲养的生猪肉色红润,纹理清晰,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

篇(4)

1 家禽在生态养殖过程中环境管理的现状

我国家禽养殖业的发展为我国的消费市场提供了大量的家禽产品。但在家禽养殖行业中也也存在着家禽食品安全和养殖污染的问题。家禽生态养殖是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主要是针对传统的家禽养殖业中出现大量的畜禽粪尿及废弃物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采取的一种养殖新模式。生态养殖不仅能够发挥养殖业优势,而且能够保护环境。因此生态养殖受到了越来越多养殖户的认可,有利于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在养殖的过程中保持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维持养殖和生态之间的平衡发展,既要实现养殖的经济价值,又要注重对自然资源的保护,维持整个生态平衡发展。根据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家禽生态养殖的发展还处于一个比较落后的状态,主要表现为生态养殖的模式单一、养殖过程中的环境管理不到位、生态养殖的技术更新难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限制了我国家禽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

2 家禽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及管理措施

2.1 家禽养殖对环境的影响

随着集约化养殖的迅猛发展,加上养殖企业资金有限,不重视环保,或相关设施未配套,家禽的粪便、污水、有害气体、粉尘、噪音及死亡家禽等,将导致养殖场自身环境恶化同时也影响其周边环境,对大气、水源、土壤造成严重污染。

2.2 家禽养殖环境管理措施

2.2.1 减少家禽养殖污染措施

为从根本上解决由规模化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各级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使治污有法可依。同时采取营养措施,采用理想氨基酸平衡模式配制低粗蛋白质日粮以降低氮排泄量;使用对环境无污染的代谢调节剂,如酶制剂、酸制剂、微生态制剂、促生长剂和中草药制剂等,以提高日粮营养素利用率和减少粪、尿、臭气排泄量。药物添加剂的使用必须规范,也提倡使用相应替代物,如益生素、酶制剂和天然中草药等。尽可能少用或不用对人畜有害和对环境有污染的消毒药物,如强碱、强酸和醛类等。

2.2.2 养殖场废弃物的处理

病死禽和解剖病料必须做无害化处理,不得任其污染环境,造成人为的疾病传播。养殖场自然死亡的家禽意味着有许多有机物需要我们从环保和生物安全角度来加以处理和应用。从生物学角度看焚烧法较为安全,但是其处理速度慢且成本高。掩埋和焚烧方法由于环境的因素,使用越来越少;堆肥法因其环保和成本低廉,已经被广泛接受。死禽可以运出养殖场后予以利用,但是存在病原微生物扩散的威胁,不过在运输至加工场之前,对家禽尸体作短时间冷处理贮存是非常有效的,另外也可在运输前进行发酵处理,病原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能被有效地杀死,发酵法被认为是运输前在养禽场内处理死禽的一种经济、可行、环保的方法。

在粪便的处理方面,如果管理不当,向土地排放动物粪便会危害环境。目前研究应用最多、最具发展前景的为生物处理法,即主要利用微生物生命过程把废水中有机物转化为新的微生物细胞和简单元机物的形式,从而去除有机物、氮和磷等。鸡粪直接或经过发酵、干燥、杀菌处理后喂养生存能力较强的鱼;鸡粪含有大量以非蛋白氮形式存在的粗蛋白,将其与全株玉米青贮并与牛羊饲料合理搭配,可获得营养平衡、价格低廉的日粮。

2.2.3 家禽饲养模式与设施的改进

首先,饲养模式的转变

我国水禽养殖技术落后,目前养殖普遍设施简陋、环境差。而目前我国农村大力推广的生态养殖模式为最大限度利用资源,而在有限的空间内将不同种的动物群体以饲料为纽带串联成一个循环链。这种生态养殖模式是把双刃剑,人为的生产循环链改变了家禽的生长环境,给病原体传播和某些病原体的重组变异增加了机会。强化饲养管理是防止传染病的根本途径。通过对不同养殖模式鸡舍的温度、氨气浓度、死淘率进行比较,证明了标准化鸡舍的以上指标明显好于普通鸡舍,标准化养殖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益的健康养殖模式。从养殖生产工艺上杜绝群体间的垂直和交叉感染已引起国外养殖界的高度重视。美国、加拿大、日本和韩国等实行“多点式”工艺,即养殖场之间采取多点建场的布局。这点我国应多加学习,特别是一些缺乏合理规划、布局混乱、发病率高的地区。

篇(5)

1.1环保意识不强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养殖业迅猛发展,但部分养殖户只注重养殖增收,不重视环境保护;部分地方政府存在重发展、轻环境的意识,致使畜禽养殖污染日趋严重,“畜产公害”已成为农村三大面源污染之一,对农村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1.2治污设施落后

目前,我国畜禽养殖还没有实行规范的、刚性的环境准入制,大部分养殖场都是因陋就简,缺乏统一规划,也没有建设必要的污染处理设施;同时,养殖户缺乏专业的养殖污染防治知识和科学的治理方法,达不到良好的污染治理效果;治污资金困难,也致使养殖户直接将养殖废弃物外排,造成环境污染。

1.3食品安全隐患

当前,随着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兽药、饲料添加剂、消毒剂等畜牧业投入品也被大量使用,由此引起的抗生素、激素等兽药残留问题,导致畜产品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特别是近几年,“三聚氰胺”、“瘦肉精”等一系列畜产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发展畜牧业发展敲响了警钟。

2对策与建议

2.1树立低碳养殖理念

低碳养殖是一种低能、低排、生态、有机、绿色及具有良好社会生态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低碳养殖通过技术创新、制度改革、产业转型等多种手段,减少养殖生产中各环节的碳排放,达到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的目的,引导畜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生态模式发展,最终实现畜牧生产与环境保护双赢。

2.2推广标准化养殖

发展标准化养殖,是提高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养殖业健康快速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要按照“统一规划、适度规模、规范饲养、生态平衡”的原则,科学选址、合理布局、规范建设,做到养殖设施化、品种良种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和粪污无害化,提升畜牧业的短期生产效益和长远社会效益。

2.3加大新技术应用力度

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应用,有利于养殖过程中物质循环、能量转化和提高资源利用率,有利于减少废弃物、污染物的产生,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一是大力推广“畜-沼-菜”、“畜-沼-果”、“畜-沼-草”等循环养殖模式,节能减排,防止污染;二是加大发酵床、微生态制剂、秸秆青贮氨化等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力度,构建畜禽体内外微生态环境的和谐、优化和健康;三是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减少抗生素残留和代谢;四是推广节水技术,改进饮水设备,减少水的浪费,并对污水实行净化处理,防止水污染。

2.4加强养殖污染治理

提升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的科技水平,引导和鼓励种植农户使用畜禽有机肥;加强养殖场废水、废物处理,实施“一池三改”(即一户一个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使沼气成为能源、沼液代替农药、沼渣用作肥料,使畜禽养殖形成“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的良性循环。

3意义

3.1发展低碳养殖,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通过大力发展低碳养殖,应用、推广各种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减少农业品的投入量,最大限度地增加碳储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达到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3.2发展低碳养殖,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篇(6)

水产养殖业是我市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全市水产品产量46376吨,产值67897万元,其中养殖产量38437吨,养殖产值50383万元,分别占全市水产品总产量、产值的82.9%、74.2%。随着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水域环境污染、水域生态和种质资源衰退、养殖密度和品种结构不科学、药品和其他投入品使用不规范等现象普遍存在,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养殖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大力推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不但对推动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向市场提供安全食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发展目标

以水产健康养殖为前提,调整养殖产业结构和布局,扩大养殖业的规模,提高渔业现代化水平,拓展渔业可持续发展空间,增加优势品种产量,全方位推进水产优势品种健康养殖模式。力争到2012年末全市新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50个,辐射带动作用覆盖全市水产养殖主要区域。

三、工作重点

认真贯彻落实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和渔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指导各县(区)认真做好示范场的创建工作,加大水产健康养殖的推广力度,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水产健康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1、完善基础设施。对养殖场进行标准化、规模化改造,改善生产条件,增强综合生产能力;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渔用药物,杜绝不合理使用违禁药物行为;倡导养殖用水循环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改善渔业水域环境。

2、健全管理制度。按照《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要求,强化养殖日常的监督管理,完善质量安全管理机制,努力形成养殖模式有标准、生产过程有记录、质量安全有保障、产品流向可追溯的现代水产养殖管理体系。

3、突出示范推广。各地要充分利用今年示范场创建契机,积极发挥示范场的辐射带动作用,做好对周边养殖户的示范推广工作,带动全市养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四、方法步骤

1、总体步骤。今年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主要分两步进行,各县区先自查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确认后推荐到市农委,市农委根据各县区申报情况进行复核、确认。

2、示范场布局。各县(区)对所辖重点养殖区域提出拟初步推荐申报单位,要求示范场的分布布局合理,基本辐射带动全市水产养殖主要区域。

3、示范场审核。市农委组织专家评审组实地评审确定,公布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名单,颁发相应资质,并择优推荐申报省、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4、经验交流与培训。召开市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经验交流会,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总结示范场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并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培训水产健康养殖技术骨干。

五、保障措施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县区渔业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把创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纳入重要工作日程,精心组织,抓好落实,明确目标,责任到人。为保证这项工作顺利有序进行,市农委成立由分管主任任组长、市水产局负责人为副组长和有关人员为成员的市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市水产局办公室。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组织,加强领导,专人负责,落实措施,推进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工作有序健康发展。

篇(7)

目前北方农村有大量的荒废砖窑地、闲置池塘及低洼盐碱地等无法被种植业所利用的土地,但是通过挖塘改造,种养结合这种模式实施鱼、畜、种、林综合开发,不仅可以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国土资源的利用率,变资源劣势为资源优势,又可以把养殖和种植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结构合理,能量转换率高、效益好的良性循环,打造一个良好的渔业生态环境——渔业庄园,达到休闲与生产的有机结合,利用乡间优美的自然风光、舒适怡人的清新空气、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发展休闲、娱乐、度假等服务,满足民众回归自然的需求。目前这种渔、牧、农相结合的生态特色生产模式做为重点项目,已在沧州市取得了很好的推广,示范带动效果初露端倪。沧州市林万村丰伟生态园就是典型的成功案例,现将其发展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1生态园基本情况

2012年底林万村党支部书记林伟一班人抓住土地流转的大好时机,建成丰伟生态园。生态园总面积200.8 hm2,位于河间市城东北角5 km处,东临沧保高速公路路口3 km,西临106国道5 km,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捷。古洋河贯穿生态园3.5 km,市污水处理厂位于园中,为生态园提供了充足水源。

生态园分为农业种植区、林果种植区、蔬菜大棚区、畜牧养殖区和渔业养殖休闲区,其中渔业养殖休闲区占地18.7 hm2,整个区域由低洼荒地改造建成。修建朔黄铁路在此处取土形成大片低洼荒地,无法被种植业利用而闲置多年,如今被改建成8 hm2养殖休闲园区,贯穿生态园的古洋河道10.7 hm2也被利用进行渔业养殖。

养殖园区仓储等生产用房配套齐全,进排水渠道独立。鱼池东西向,面积6.7 hm2,可划船,池中建有水上餐厅1 hm2左右,餐厅周边有垂钓池塘;池北岸栽种杨柳,池东岸建野鸭棚,目前存栏野鸭和大白鹅3 000余只。古洋河道位于园区东侧,投放草鱼、鲤鱼、鲢鱼等品种。养殖生产设施能定期改造维护,现状良好,符合健康养殖的要求。目前该园配备自动投饵机6台、增氧机6台,基本养殖设备配置完备,维护良好,使用正常。养殖水源来自污水处理厂处理水,水质完全符合无公害水产养殖用水标准。

该园区土地集中连片,种养结合,种植、林果、畜牧、渔业棋盘式分区,发展消夏林果蔬菜的采摘、垂钓划船娱乐、餐饮野炊等休闲,园区水上餐厅所需蔬菜、肉品、鱼类均来自本园区,实行“吃猪现杀、吃鸡现宰、吃鱼现捞、吃菜现摘”的管理模式。

该园区坚持“健康、生态、低碳、环保”的养殖理念进行生态养殖。制定并严格执行养殖品种生产操作规范。对鱼种、饲料、渔药、器械等生产投入品建立采购、保管、使用等规章制度,保证这些生产投入品来源于正规企业,以正规渠道采购,杜绝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投入品进入生产领域。坚持使用配合饲料,不使用变质和过期饲料。养殖过程中尽量不使用药品或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渔用药物。

该园区畜禽粪便经发酵用来喂鱼和农田肥料,养鱼塘泥也是农田良好的肥料,而种植草类又可以供应畜禽、鱼类生长,从而形成高效、低耗的良性生态循环链条。

2生态渔业与传统渔业的效益比较

林万生态园目前渔业养殖面积6.7 hm2,垂钓面积1.3 hm2,养殖的成鱼提供给垂钓鱼塘,年垂钓成鱼按8 t左右计算,收入可达16万元。而普通精养鱼塘收入最好可达3万元/hm2,1.3 hm2总收入4万元,由此比较垂钓鱼塘是普通鱼塘收入的4倍。这不仅提高了渔业的比较效益,也实现了渔业生产的高附加值,可观的收入又调动了渔农投入的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3低洼荒地开发养殖园区特点、前景及推广意义

3.1充分利用资源变废为宝发展渔业

低洼荒地综合开发和污水的利用变废为宝,节约了水域资源降低了养殖成本,形成了良性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增加了农民收入,推进了现代渔业的健康发展。

3.2改变生产模式发展现代农业

这种立体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了农业集约化、科技化、现代化,达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自示范场建立以来,周边的村民,领导及各农口专家纷纷前来参观学习,是当今发展特色农业生产,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典范。

3.3改善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不断改变,人们对享受生态、休闲游乐、回归田园意识日益增强,迎合了旅游市场的需求。

篇(8)

健康养殖的概念最早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海水养殖界提出的,以后陆续向淡水养殖、生猪养殖和家禽养殖渗透并完善。健康养殖生产的产品首先必须为社会接受,是质量完全可靠、无公害的畜产品,对人类健康没有危害;其次,健康养殖是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生产模式;再次,健康养殖对于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是良性的,其生产模式是可持续的,对于环境的影响是有限的,体现了现代畜牧业的经济、本文由收集整理生态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也就是三大效益共同兼顾。

2.健康养殖迫在眉睫,必不可少

随着养殖业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着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的需求,畜牧养殖自身的生态结构和传统养殖方式的缺陷,使得大部分养殖存在许多问题。

2.1违反规定使用饲料添加剂以及滥用抗生素

部分猪场为了片面追求利润,从促生长、控制疾病和提高瘦肉率等目的出发,超量或违禁使用矿物质、抗生素、防腐剂和类激素等。抗生素的大量滥用,导致耐药性,残留和过敏中毒等一直是长期的危害,这些现象在我国还较为善遍,造成消费者对猪肉品质的不信任,严重危害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和行业形象。

2.2养殖破坏环境现象日益加剧

部分猪场污水不经处理,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和超高含量的氨、磷等直接排入河流,将严重污染水源,同时猪场恶臭在空气中散发,造成空气质量恶化和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2.3疫情的净化和控制任重道远

猪场的疾病控制是养猪生产的保证。猪场疾病复杂,猪能引起人畜共患的疾病达25种之多,为控制疾病、猪场不得不大量使用药物,造成药物的滥用和残留。

人们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探索新的养殖模式、研究新养殖技术、方法等来减轻养殖环境压力,保证畜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3.国内外健康养殖的发展现状

3.1国外健康养殖发展状况

随着健康养殖理论得到广泛理解与接受,其研究逐渐展开。在对可持续发展畜牧养殖的概念,发展战略和研究领域进行广泛探讨的同时,在健康养殖某些研究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建立了一系列法规和健康管理办法,从总体来说,国际上健康养殖的研究也处在起步阶段。

3.2国内健康养殖发展状况

国内的动物健康养殖主要是以“集约化畜牧业”的形式体现,“集约化经营”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经营方式。“集约化经营”可行为资本密集型和劳动集约化两种。当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牧业的集约化主要是劳动的集约化,今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集约化将逐步转变资本集约化为主的经营。

4.我国动物健康养殖与国外发展的差距

4.1基础设施、设备差距

我国畜牧养殖业尤其是工厂化养殖过程所用的设施条件还不够完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够高。而国外的先进工厂化养殖如微机控制技术,一切环境监测管理和饲料、饮水、药物投喂均为自动化。

4.2养殖技术存在差距

目前我国畜牧养殖技术普遍落后,国外大多采用传化效率高的人工优质配合饲料,不易传染疫病,饲料供应来源稳定,受自然因素影响的程度低。

4.3管理水平存在差距

我国畜牧产业落后原因①对养殖品种的养殖生物学、生态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薄弱,盲目追求高产;②环境控制手段落后,动物药品使用混乱,某些兽用药物残留问题严重,疫苗开发落后;③饲料技术在畜牧养殖中,大多数养殖品种的营养及饲料研究薄弱;④畜牧养殖健康管理等待认识和普及。

4.4意识概念存在差距

国外发达国家注重人类生存环境与畜牧养殖的协调,早已形成健康养殖意识,而我国的畜牧产业普遍还处于传统型养殖状态,养殖户的素质普遍还比较低,不注重养殖技术的提高,并且环境意识不够,健康养殖的概念根本得不到体现,而一味地蛮干。

5.我国动物健康养殖应解决的问题

5.1进行养殖品种的优选工作,培育新一代优质品种

在大力提倡科学养殖的同时应积极开展良种引种、选育、自育、自繁等工作。具有较强的抗病害及抵御不良环境能力的养殖品种,不但能减少病害发生机会,降低养殖风险,增加养殖效益,同时也可避免大量用药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危害以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培育开发抗病、抗逆的养殖品种对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

5.2提倡健康养殖模式,开展科学饲养

养殖模式包括养殖品种选择、饲养密度、投入产出水平以及畜牧养殖和其它生产方式的结合等诸多方面。在各种养殖模式中,应重点研究多元养殖、生态养殖低耗、高产的健康养殖技术工艺,开发环境清洁技术、生物降解技术等。

5.3进行高效饲料开发,推广科学合理的饲料投喂技术

饲料是畜牧养殖生产中的重要投入,是影响畜牧养殖效果和环境生态效益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应大力研究和推广应用先进的饲料投喂技术,如计算机控制的饲料投喂技术,自动投喂技术等,保证动物生长需要,尽量减少饲料的浪费和对养殖环境的污染。

5.4健康管理和病害控制技术

我国畜牧养殖中的健康管理和病害控制技术的研究远远滞后于生产的发展,再加上大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形成了养殖环境恶化,病害增多,用药量增加,药效降低,用药量又加大的恶性循环,对动物健康,畜产品安全甚至对人类的健康带来了威胁。

6.我国动物健康养殖发展的方向

6.1进行绿色畜牧产物饲料添加剂的研制和开发

绿色畜牧饲料是指使用对动物和人类均安全的饲料,生产出的畜产品是安全的,开发酶制剂,饲料中添加酶制剂后,补充了动物体内自身内源酶的不足,促进了饲料中营养成份的分解,进而加速了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微生物制剂饲料添加剂简称生物添加剂,可以补充饲料营养成份的不足,提高饲料利用率,改善饲料口感,提高饲料适

口性,促进动物正常发育和快速生长,具有明显的防病效果。

6.2粪便和废弃物处理技术

逐步发展工厂化养殖,采用高效节能技术,实现控制温度和光线全部使用配合饲料,粪便和废弃物推行无害化处理,养殖粪便和废弃物指标达到排放标准。

6.3提高我国动物养殖的集约化养殖技术

完善其养殖技术的配套性,如饲料养技术、环境保护技术、防疫体系、养殖设备的可控性等。

6.4加速发展集约化养殖方式及健康养殖技术的研究

研究适宜于大面积推广的健康设施及其配套粪便和废弃物再处理技术,研究适合于不同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可持续养殖模式及其配套技术;培育出能大规模生产的主要养殖品种的抗病、抗逆新品种;开发出适合大面积推广的无公害动物药品和疫苗;开发适合于不同养殖条件下,不同养殖品质的系列优质饲料,饲料饮水投喂设备及投饲技术。

6.5积极推广应用健康养殖技术

按照无公害畜产品质量标准和养殖技术规范,严格执行生产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措施,切实抓好无公害畜产品生产。

6.6建立和健全检疫系统和质量监控系统

篇(9)

科技创新对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科技创新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科技创新是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推动科技进步,突破资源和环境约束,依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对我国来说尤其重要。对我国渔业发展而言,科技创新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建设现代渔业,促进渔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必须走低耗、节约、集约经营的道路,而利用科技创新可以使等量资源投入产出更多的产品组合,满足了现代渔业发展的需求。因此,科技创新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科技创新促进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当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些问题既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目标,也使可持续发展问题日显重要。现代渔业已成为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密集应用的行业,渔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使其对科技的依赖程度在不断提高。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二者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可持续发展对科技创新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科技创新也要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绿色技术支撑。

篇(10)

中图分类号:S815 文献标识码:B 编号:1007-273X(2013)05-0049-01

农村畜牧养殖比例逐年增高,在农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促进家畜的健康养殖,提高畜产品的营养价值,能够增加家畜养殖的经济价值,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战略要求,同时做好家畜疫病防治是促进我国养殖业快速发展的有效措施。因此同时进行科学的规划,进行家畜健康养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家畜健康养殖模式[1]

(1)场地选择。在对家禽养殖场进行选择时不能靠近诸如学校、医院、交通要道等场所,距离至少在1 000 m以上。为了保证家禽的健康避免疾病的产生,养殖场不得靠近那些污染严重的场所。养殖场应该选择在干燥,地势平坦并且向阳背风,空气流通性好以及排水排废便利的地方,并且应该处于居民居住区的下风向。

(2)场区的布局。养殖场的布局必须满足动物防疫要求。在按照生产工艺的要求对各个区进行合理配置。生产区内应该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清洁。污染道与清洁道必须分开,以防止交叉感染病原体。在养殖场的周围必须修建防疫沟和围墙,在场区入口应该设置值班室,对进出的车辆开设专门的消毒通道。

(3)生产设施。一般禽舍应该面朝南偏西东20°左右。建材应该采用隔热效果好的砖混或者轻钢结构。根据畜禽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在禽舍周围或者舍内修建符合需求的设施。舍内的温度应该和畜禽的最适温度相差不大,舍内应该注意加强通风、除尘、调湿等措施。

(4)对养殖场的环境进行控制。在养殖场周围应该确保环境优美,不得在养殖场内养殖猫、犬以及其它的动物。在养殖场周围种植绿色保护带,净化养殖场的空气。地理条件相对优越的地区采用山林放养,更加具备生态效益。

2 疫病防治

疫病放置需要做好禽舍的消毒工作,对畜禽进行补种和预防接种等。如果养殖区发生比较大的疫情,应该及时对发病家畜进行隔离处理,并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对已经污染的区域应该立即进行消毒处理,避免疫情的传播。如果发生了危害性十分大的疾病,比如口蹄疫,应当采取综合的管理措施,对疫情进行封锁。对封锁场所内部的畜禽进行全部扑杀处理,并使用强力消毒灭菌措施进行病菌杀灭。另外要加强疫病监督检测工作,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工作考核,增强防疫人员的技术水平,并加强培训,及时将新的疫病情况传递到养殖户当中,督促大家做好防疫工作[2]。

3 小结

随着生物病原体的不断演变,在未来还将有新型的病毒不断的出现,做好家畜防疫工作是促进家畜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根据生态学和免疫学的原理采用新型的家畜养殖方式,能够对家畜的抗病能力有很大的增强,并且对生产出健康高质的畜禽产品具有很大的作用。

篇(11)

中图分类号: S12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6.006

物理农业的概念是在21世纪初提出来的,当时物理农业只是想利用简单设备获得高产。多年后,许多农业生产一线科研人员和涉农学者向物理农业领域添入了更多物理元素,最大的特征就是空间电场生物效应的发现和大气电场植物生理作用的应用,产生了空间电场调控动植物生长和病害预防技术,该技术对物理农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物理农业原本只涉及种植业,正是空间电场系列装备的出现和市场化将物理农业的范畴迅速扩展到了水产养殖业、动物养殖业及菌业。物理农业的具体内容迅速增长,大量新技术也出现了,例如温室除雾防病促生技术、温室病害臭氧防治技术、菌房空间电场促蕾防病技术、畜禽舍空气电净化自动防疫技术、土壤电消毒法、多功能静电灭虫灯、LED补光技术等。

1对物理农业的认识

目前对物理农业形成了共识,认为物理农业就是利用具有生物效应的电、光、磁、声、热等物理因子操控动物和植物的生活环境及其生长发育,是把农业生产和物理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对自然环境的束缚以及对化学肥料、农药等化学品的依赖,最后获取高产、无毒、优质农产品的绿色调控农业。物理农业杜绝使用农药和其他有害健康的化学品,并且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物理农业是一个完全崭新的生产技术体系,要求设备、技术、动植物三者高度相关,以生物和物理因子为操控对象,属于高投入和高产出的设备型、设施型和工艺型的农业新型产业。

无论是种植行业、养殖行业,还是加工保鲜产业,只要涉及生命活体的生物,都有物理农业技术的用武之地,其将像化学农业一样为农业和生物领域带来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而且其不会像化学农业那样给环境和生态造成污染和破坏,对人类的生态圈和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且物理农业的作用方式都是物理的,以不同的能量传递实现农业的有机生产,是可调控、可持续和可循环的绿色农业模式。

2物理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

物理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上有很广泛的运用,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合空间电场技术可以使番茄的产量提高一倍;运用电场处理的植物组织培养和离题培养明显加快;对食品用电场杀菌与对包装穿透杀菌,不会影响食品的口味色泽和成份;运用电场技术可以让水中的溶氧大大提高,加快矿质元素的吸收,促进水培植物快速生长;植物快繁时,经电场处理的插穗生根率和根数量都会大幅度地提高;瓜果蔬菜经电场处理后,保鲜期可以延长,提高瓜果蔬菜的品质;土壤经空间电场处理后,可以改变肥力的活性,提高抗病性,确保植物良好生长;种蛋经过电场处理后,孵化率会提高;叶菜类采用物理农业的声频控制器进行声波处理,其产量可以提高10%~30%;运用电功能碱水和酸水可以对土壤酸碱度进行大面积调整和改良,操作简单且无污染;利用碱水进行根外追肥可以提高瓜果糖度和瓜果品质,同时碱水也是瓜果蔬菜贮藏前最好的清洗剂;电功能碱水还是促进植物发芽和生长的调节剂。而利用酸水可以实现无污染低成本的杀菌,可以防治各种真菌、细菌和病毒;对蔬菜加工前期进行预处理,酸水是很有效的无污染清洗消毒剂,还可以促进瓜果保鲜;电功能水是养殖场最好的场地消毒剂,也是园艺设施空间杀菌的最好水剂。运用电功能水处理食用菌基料,可以很好地抑制杂菌和促进菌蕾。运用电功能处理的酸混合动物饲料,可以预防动物养殖中出现的很多肠胃疾病。

3物理农业的优势

物理农业相对于化学农业而言,优势更明显。通过大力发展物理农业,不但可以避免因化学农业而造成的土壤地表流失、土壤品质退化,地球生态环境破坏、农业产品品质下降和危害身体健康等劣势,而且更有利于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促进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在提高农产品经济价值的同时,又有利于人体健康。

当然,物理农业的运用范围与作用可以说无穷无尽,等待着我们积极去探索,这对我国农业走向现代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京考,刘作新,韩永俊.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与分散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J].水土保持学报,2003(06):163-166.